时间:2023-09-21 17:34: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特殊教育的任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邛崃是地处成都平原西南部的县级市,域内特殊教育起步于1990年。通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构建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龙头,以资源教室(特教班)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格局。2015年1月,邛崃市成为教育部遴选的37个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之一。当时面对的突出问题主要有:投入经费不能满足特殊教育发展需要;特殊儿童分布广,就学难,送教难;专业师资队伍缺乏;特殊教育需要的专业教育资源缺乏,整合难度很大;部分业内外人士的特殊教育观念落后。针对上述问题,邛崃市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强有力的政府保障和专家团队引领的科学实验系统,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切实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促进特殊教育的持续发展。通过实验,目前,全市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31个资源教室(特教班),以及20个随班就读校点,基本能满足不同类型和程度的特殊儿童的入学需求。全市有436个特殊儿童在校接受义务教育,另对40个重度残疾儿童实施送教上门,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9%。
二、实验区的工作探索
(一)顶层设计
通过自上而下的政府支持系统的建设完善与自下而上的一线特殊教育活动实践,建立区域性的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教康整合服务支持网络,解决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本地区特殊教育质量,并总结在此过程中的经验和模式,以供其他相似条件地区发展特殊教育借鉴。
(二)建设和完善行政支持体系
1.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推动区域特殊教育发展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如《关于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的实施意见》《邛崃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实施方案》《邛崃市残疾儿童少年到宅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等,确保所有在校和送教上门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执行6000元/生/年标准,落实送教上门人员交通和误餐补贴100元/天/人,按需要配置特殊教育学校和资源教室专用设备,特殊教育专项经费逐年提高;全市89名资源教师全部同特校教师一样享受特殊教育津贴,将随班就读工作纳入普通学校教师绩效考核,新招聘8名特教专业本科毕业在编教师;通过购买服务,引进专家团队,指导特殊教育的专业发展。2.建立四级评估机制,实现特殊教育分级管理建立政府对部门工作的评估机制,通过联席会议制度明确部门年度工作目标,由项目督办进行考核;完善教育局对学校的评估,将特殊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尤其是残疾儿童发展作为普通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纳入对普通学校的绩效考核;将残疾儿童的发展纳入学校对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和随班就读老师的工作考核指标;落实对特殊学生的发展评估,这是前三级评估的基础内容。3.充分发挥资源中心的作用2016年4月,邛崃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成立,确立了“全人教育,全力支持,全心服务”的宗旨,明确了培训和咨询、教育科研和教学指导、督导和评估、转介和安置、转衔服务、教学资源服务的职能。其中为区域内的教师提供培训、开展特殊教育相关的教育科研和教学指导、协助教育局进行督导和评估工作是目前主要的职能。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运行由一个动力体系、一个管理体系和一个合作载体组成,动力体系是我市的特殊教育四级评估体系,管理体系是资源中心的运行机制,合作载体是跨部门的微平台。政府对部门的特殊教育目标督查由资源中心提供基础数据,教育局对普通学校的特殊教育工作评估由资源中心制定指标体系并实施,普通学校对教师的特殊教育工作评估以及对残疾学生的发展评估由资源中心指导进行。通过建立“邛崃特教中心”企业微信平台,将家长、学校、政府相关部门、各镇乡残疾人专干和卫生院医生、康复机构、专家团队全部纳入,实现了及时政策和信息、沟通和合作、在线培训、对全市学校开展特殊教育工作评估、记录其他部门特殊教育相关工作情况等功能。
(三)随班就读及送教上门的改革实验
1.跨专业团队整合模式下的随班就读两年来,通过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设,学校特殊教育管理机制的研究,区域内特殊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对随班就读重难点问题的突破,有效提高了随班就读的质量。一是建设资源网络,完善管理机制。全市增设16个资源教室,使资源教室覆盖全市24个镇乡及偏远地区。对资源教室采取分级发展,重点建设发展有困难的二级资源教室,促进三级资源教室的建设和发展。二是通过健全学校特殊教育管理机制,资源教室的课程调整,特教班的职能扩展,支持随班就读。三是培训专业师资,提高队伍素质。采取分层式菜单培训:针对教师实施内涵式的长期培训,以“进入一个学校,研究一个个案,成熟一个团队”的培训宗旨和“理论+实践+反思+分享+再行动”和“种子班”的培训模式,快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针对管理人员和相关部门人员开展了普适性的培训,针对家长开展了和其子女相关的个别化培训。四是与一所高校和多个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专家指导团队。五是根据区域内随班就读发展的重难点问题,申报了省级课题《跨专业团队合作模式下融合教育支持系统建设和运行的现场研究———以邛崃市为例》,确定了6个子课题,通过针对性的行动研究,解决问题,带动整体发展。2.跨专业团队整合模式下的送教上门我市送教上门工作面临幅员面积大,地形相对复杂,送教上门服务对象分散,医疗和康复专业人员不足的难题。通过实践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种做法。一是落实送教上门方案。在充分调研和评估的基础上,确定了工作原则,设计了工作模式,制定了工作方案,培训相关人员,在整体展开的基础上开展送教上门个案研究。教育局负责整体规划,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根据就近原则,以距离送教上门对象最近的学校为主体,会同其他专业人员,针对服务对象组成个性化的服务团队,通过合作制定IEP并实施开展工作。二是按照《邛崃市残疾儿童少年到宅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落实部门责任,指定每个部门、镇乡具体负责人。由服务对象所在地学校资源教师牵头,针对服务对象情况,联系各部门、所在镇乡负责人,开展工作。三是针对送教上门人员开展专门培训,申报了省级课题《跨专业团队模式下的送教上门现场研究———以邛崃市为例》,确定了6个点位,分别以《跨专业团队模式下的送教上门的个案研究》为子课题,研究送教上门工作中需要解决和突破的问题:怎样构建送教上门的支持保障体系,怎样整合部门资源开展跨专业的送教上门服务,怎样培养教康整合的教师队伍,怎样对大龄送教上门对象开展职业重建,怎样将送教上门对象安置到隔离程度更低的环境,怎样整合自然资源为送教上门对象服务。
三、实验区的工作经验
(一)建立与完善行政支持系统,推动特殊教育常态发展
邛崃市建立政府牵头、目标导向、督导保障、教育局协调、部门合作、资源中心为载体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支持体系,保障了区域内特殊教育工作系统开展和常态推进。如建立了稳定的投入机制,保障特殊教育专项经费和公用经费按发展需要逐年增长;招聘专业教师,引进专家团队,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了资源中心,31个资源教室,24个残联服务点,24个镇乡卫生院联动的特殊教育服务网络;通过特殊教育工作目标督查制度,将各项工作以目标任务的形式下达到各部门,作为刚性要求强制执行,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将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反馈到市政府目标督查办公室,实现对各部门的督导和评估等。
(二)以“复合式资源教室”发展支持随班就读
为满足重度残疾儿童的教育需求,邛崃市设置了“特教班”,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将这部分“特教班”建设成为了“复合式资源教室”,支持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复合式资源教室”综合了特教班和资源教室的功能,能根据需要开展中重度残疾儿童的班级教学,同时发挥资源教室的功能,是一个随时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灵活工作的综合体。学校建立校内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从教务、德育、后勤等方面全盘规划,发展其满足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灵活安置的功能。“复合式资源教室”的建设丰富了区域内特殊教育安置层次,实现了“隔离程度最低”的“动态安置”,使特教班的职能得到了扩展,资源教室支持随班就读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以“跨专业团队合作的送教上门模式”满足学生需求
1.“能进全进”的送教上门原则送教上门的起点应该考虑怎样避免让孩子成为送教上门的对象。邛崃市确定了“能不送尽量不送,能进校全部进校”的原则,通过三个途径让孩子进入隔离程度更低的环境:一是“纠错型”———通过有关专家评估确保送教上门对象是确实不能到校就读、不得不送的适龄儿童少年;二是“创造条件型”———通过创造条件、协调资源,尽可能让更多重度残疾儿童到校就读;三是“发展型”———通过送教上门工作,转变家长思想观念,提高送教上门对象的能力,使其能到学校就读。2.跨专业团队合作为主的送教模式(1)跨部门合作教育、卫计、残联、民政、财政在政府督导下,根据联席会议规定的任务,由各部门服务对象所在区域内的责任人组成团队,由学籍所在地学校教师为个案负责人,跨部门团队合作提供送教上门服务。(2)“外促内生”的专家指导模式通过聘请高校、康复机构、医疗机构专家,保障送教上门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专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合作:一是直接加入送教团队服务难点个案;二是培训指导送教人员。制定送教上门指导培训方案,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发展自身专业,构建能够提供跨专业服务的教师队伍。(3)教康整合的送教上门课程建设教师在和康复治疗师合作送教过程中,将不同的康复训练内容和其他领域的学习结合起来,开发教康整合的课程,让孩子在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其他领域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任务单式科研”突破课题研究难点
通过三级任务单开展课题研究。第一级任务单明确区域内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课题,以子课题的形式进行课题研究。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以“任务单”的形式指导学校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保证课题研究的方向,解决教师科研能力不足的问题。制定二级任务单,明确某一阶段内子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形式、实践的途径和方法。子课题学校根据二级任务单制定三级任务单,规定学校课题组教师的具体任务。
四、需思考解决的问题
一、进一步认识发展特殊教育的重要意义
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工作,是进一步提升残疾人受教育水平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增进残疾人家庭福祉、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的重要举措。各校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特殊教育的重要意义,履职尽责,攻坚克难,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普及水平、保障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
二、进一步明确特殊教育发展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总体目标
坚持统筹规划和改革发展的原则,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市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接受教育比例有所提高。
(二)主要任务
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学校设施,做好招生工作,不断增加特殊教育学校生源。各中小学要做好有学习能力残疾儿童少年的送教上门工作。全市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残疾人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取得新进展,有接受能力的言语残疾、肢体残疾(含脑瘫)、精神残疾(含孤独症)和多重残疾儿童能够得到合适的教育安置。
三、进一步强化促进特殊教育发展的工作措施
(一)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构建起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格局。每学期开学前,全市中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都要针对本学区的残疾儿童少年进行摸底调查,摸清底数和情况并进行初步评估。和家长共同协商,对于适合随班就读的,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其随班就读;对于适合入特教学校就读的,要劝导其入特教学校就读,特教学校自身也要努力增加生源;对于无法入校就读但有学习能力的,对其送教上门。针对未入学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由教育、卫健、民政、残联、学校组成的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对其学习能力进行评估,并进行随班就读、入特教就读、送教上门等相应入学安置,对确实无学习能力的出具评估报告。对于上述送教上门和无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均实施“一人一案”管理,要建全档案。
(二)积极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继续推进实施学前融合教育,支持普通幼儿园接收残疾儿童。招生考试服务中心要为残疾学生参加中考提供合理便利。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通过随班就读扩大招收残疾学生的规模。依托市职业教育中心和省内外中等职业学校,使完成义务教育且有意愿的残疾学生能接受适宜的中等职业教育。
(三)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努力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6000元补助标准。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特殊教育学校执行。加大残疾学生资助力度。积极协调残联落实助残奖学金政策,组织实施国家助学项目。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民个人捐资助学,提供志愿服务,形成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的良好氛围。
(四)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所有从事特殊教育的专任教师均应取得教师资格证,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还应经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市本级培训、校本培训,对特殊教育教师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并完善特殊教育津贴等工资倾斜政策。关心特教教师的身心健康,改善特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五)不断深化特殊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落实国家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课程标准,加强对教学的规范化管理,改革教学方法,实施个别化教育。探索开展“医教结合”实验,促进教育与康复手段的有机融合,提升残疾学生的康复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特殊教育学校要开好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增加必要的职业教育内容,强化劳动技能和职业教育,强化生活技能和社会能力培养。开展教学研究,加强教学指导,推动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
设立国家和特教改革试验区
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特殊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资料显示,我国对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从学龄前已开始。早期的特殊教育机构见于上世纪80年代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的聋儿语言训练康复中心。到1997年底,我国大陆有各级聋儿康复机构1800多个,“八五”期间已对5.8万名聋儿进行了听力语言训练,“九五”期间国家拟对6万名聋儿进行训练,新建200个语训部,在30个省市聋儿康复中心开展聋儿早期干预工作。视力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不容乐观。2012年为止大陆仍没有一所视力残疾儿童幼儿园。附设在上海市盲童学校的一个每年招收3-5人盲童学前班是大陆地区仅有的盲童早期教育机构,这就意味着:1998年大陆的约6.6万名0至6岁视力残疾幼儿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特殊教育研究所所长方俊明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殊教育部分的执笔人。在《纲要》中,“特殊教育”被单列一章,并明确指出:要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的体系,健全特殊教育的保障机制。
当方俊明看到这些表述时,非常激动,深信这一历史性的文件将会给特殊教育的发展带来灿烂的未来。5年来,伴随“十二五”规划的完成,尤其是《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执行,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进入了历史上的最好发展时期:一是通过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和提升计划,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提高了对发展特殊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各级政府不仅认识到发展特殊教育是政府的责任,还将特殊教育工作摆在更加显要的位置。二是通过制定和落实特教提升计划,明确了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指标,增加了优惠政策与资金投入,改善了特殊教育的办学条件,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人数大幅增加。依托特殊学校建设等项目,国家支持了62所高等师范院校特教专业、高等特教学院、特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建设。目前,30万以上人口的县实现了特教学校的全覆盖。2015年,特教学校学生公用经费标准提高到5000元。至2014年底,我国已有特教学校2000所,在校学生近40万人。
在2015年,设立了国家特教改革实验区,全方位推进区域性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设,努力构建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特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
最后一年落实
据相关统计,1998年,我国大陆有盲校27所、聋校845所、盲聋合校143所、智力残疾儿童学校425所,共1440所特殊教育学校,加上1万多个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和一些随班就读的学生,大陆地区接受特殊教育的在校生为3.4万余人,如果拿这个已接受特殊教育的34万和学龄残疾儿童总数的750万相比,大陆学龄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率为4.53%,如果拿它和按照美国比率推算数相比,其接受特殊教育服务比率为1.4%至2.1%,这与国务院批转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中“视力、听力言语和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分别达到80%左右”的目标和我国大陆普通儿童98.7%的入学率相比,尚有很大距离,更不能和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几乎100%的特殊儿童服务率相比了。
可以说,多年来,在义务教育尚不能完全普及的压力之下,特殊教育被社会广泛重视和提上日程成为了一项奢求。
随着基础教育的日趋完善,教育公平程度的提高,特殊教育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时刻。但是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并没有明确指定落实特殊教育的具体时间。这就造成了落实特殊教育的动作被拖到不能再拖才开始落实。在这十年中第一个五年的最后一年,也就是2015年的1月,教育部确定了37个地区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重点探索送教上门、随班就读、医教结合等特殊教育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之道,旨在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提升特教质量。许多实验区成立领导小组,出台相应文件,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大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到了2015年12月,被选中的37个地区终于全部落实了政策,制订了本地区的实施细则。
部分地区有特教传统
在名单中也有一些地区,特殊教育已成为传统。重庆市的渝中区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区,2015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重庆市唯一的“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在成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后,该区把进一步发展好、建设好特殊教育,当作对特教孩子最温暖的民生关怀。渝教全市领先,也为特教孩子带来了温暖的“教育春天”。渝中区特殊教育的发展,主要依托重庆市聋哑学校和全市唯一的公办培智学校——渝中区培智学校。两所特教学校,共计在校学生300余人。同时,依托实验区建设重点项目——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的开展,让全区240名随班就读学生能够在25所普通中小学接收义务教育。有了教育教学的保障,“十二五”以来,渝中区特殊教育整体水平显著提高,视力、听力、智力和肢体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得到基本满足。
在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铁路第一小学,三(2)班的40多名学生中,有一名学生与其他人有点不一样,他的左耳佩戴了助听器。家住西湖区铁路七村的潘小明(化名),先天性左耳听力障碍,虽然佩戴了助听器,但是说话吐字发音,与人交流,都存在很大的困难。因为潘小明父母觉得小孩并无智力问题,不愿其去特殊学校,便让他在住处附近的铁路一小就读。刚入学时,潘小明很腼腆,说话也存在明显障碍。在教师鼓励下,经过长时间的锻炼,他现在已经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成绩在班上也算是中等,并融入了班级生活:课间休息时,潘小明与其他5位小男孩在走廊上玩起了现在最火热的“撕名牌”游戏,不时能听到他的爽朗笑声。
铁路一小教务处主任王艳介绍说,2014年3月,学校启动轻度残障儿童随班就读后,开辟一间教室作为专门指导残障学生的资源教室。每周一、二的下午,小潘都会在这里上一堂听力康复训练课,由学校校医进行专门辅导。所谓随班就读,顾名思义,即部分听障、智障、视障、肢残及多重障碍的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
2015年初,国家教育部确定37个市(州)、县(区)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西湖区成为江西省仅有的两个实验区之一。2015至2017年,该区将逐步探索和完善三级特殊教育资源体系,大力开展“特殊教育改革试验”,而随班就读则是该区“特殊教育改革试验”工作的主题。
改变观念才能办好特教
在山东潍坊聋哑学校,有200名聋哑学生,其中最小的还是学前班,大点的孩子已经升入中专。学校办公室主任李曙光称,聋哑学生虽然听不到,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情感,但他们观察力很强,因此形象思维比较丰满;也正因为听不到,他们更加单纯、敏感、细腻,也更加关注内心的感悟,对事物的观察和感知能力就更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都心存梦想,向往着外面世界的精彩。”15岁的聋哑女孩蔺玉(化名),是一位内向、深沉、诗意型的学生,喜欢思索。她的梦想是当一名导游:“因为当导游可以看见美丽的风景。”六年级聋哑女孩赵佳怡(化名),笑容中透着纯净,梦想更纯净。她表示,长大了想做蛋糕,因为蛋糕好吃。潍坊聋哑学校的教学楼走廊里,挂满了孩子们的艺术作品,有书画,有剪纸,有十字绣,也有各种布艺玩具。一幅叫做《晨唱》的剪纸画,画中有很多五颜六色的小鸟,上面写着“我想听见小鸟的叫声”;另一幅《背影》画的是一个清瘦的女孩撑伞走在雨中的孤独背影;还有一幅水粉画,画里是一丛热烈盛开的牵牛花,上面写着“千里之外的地方,是否会刮风下雨”。每件作品,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梦想的追求。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都心存梦想,向往着外面世界的精彩。”2015年5月,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发出公告,呼吁市民自愿认领任务,帮残疾儿童实现小心愿,“撒播关爱阳光,点亮残疾儿童少年微梦想”,帮助残疾学生实现美好愿望。公告提示:请市民自愿认领任务,帮助残疾儿童实现愿望,实现“撒播关爱阳光,点亮残疾儿童少年微梦想”,以实物和人文关怀等方式帮助残疾学生实现美好愿望,让孩子们感受社会大家庭带来的温暖。这是为了让社会更多了解特殊教育,参与特殊教育,关爱残疾儿童。
不在教育部37个试验区名单上的广东省佛山市,从2013年开始实施特殊教育政策。2015年底进一步明确:自闭症儿童,只要凭有效医学证明,就可以享受免费15年特殊教育。免费标准也从2015年开始进一步提高,其中学前教育阶段提高2900元,而普通高中生均标准也提高1930元。新修订的政策方案分别提高了学前义务教育阶段及普通高中阶段的免费标配。其中学前教育阶段从原来的6000元每生每年提高至最新的8900元每生每年;此外,普通高中的标准从原来的2470元每生每年提高至4400元每生每年。佛山教育部门负责人表示,该市并不是教育部指定的特殊教育实验区,但是由于当地经济发达,且有大量侨属,当地民众较早接触西方观念,认识到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落实较早,成效很好。
对比全国各地的特殊教育发展,不难发现,特殊教育的先行者,首先转变的是观念与认识:残疾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在受教育的权利上不应该有先后、多寡、厚薄之别,特殊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政治、教育、文化、经济、科技、卫生保健、福利等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家文明程度的窗口。
链接:法、加、韩特殊教育经验
法国:法国作为世界上实施特殊教育的先驱,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世界上第一所聋哑学校在1760年创立于法国巴黎,第一所盲校也于1785年创立于法国巴黎。当前,法国的特殊教育由国民教育部管辖,同时受公共卫生部、社会事务部和司法部监督指导。国民教育部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设计预防和支援项目,同时管理一些有残障学生的班级和院校,并有法律义务支付这些学生的学习费用、医疗费用和特殊教育教师费用。法国根据学生的残障类型和程度为其设计个别化教育计划,学生可以由专门的学习生活辅助员个别看护或共享看护(即多人同时接受看护);选择全日制看护或部分时制看护。
加拿大:上世纪80年代,加拿大特殊教育领域已全面展开全纳教育。他们的全纳教育模式多元,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安排到其适应的环境中去学习。主要有特殊班级和正常班级混合学习模式、巡回服务的正常班级学习模式、资源教室+正常班级学习模式、正常班级学习模式等。全纳教育实施过程中,则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医疗机构、学校、社区、家庭、学生同伴等全过程、全范围地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学生,他们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帮助、定期沟通与交流。
韩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韩国特殊教育主要依赖私立特殊教育学校。1977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振兴法》强调国家和政府在特殊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让韩国特殊教育有了专门的法律保障,开启了韩国公共特殊教育的序幕;1994年进行全面修订,使之更加适应特殊教育发展的新需求;2007年废止,并颁布新的《特殊教育法》,使国家和地方政府明确自己的职责,依法全面保障身心障碍者的教育权益,促进身心障碍者社会融合,把韩国特殊教育引向促进融合、关注生涯、提供支援的特殊教育时代。
作者: 来源:教育
【关键词】广西;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对策
1. 信息时代广西特殊教育面临的“双重弱势”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为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广西作为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壮族自治区,跟沿海发达城市与地区相比,其信息化程度也相对较低,导致教育领域的信息化也相对落后。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跟一般人相比,残疾人这个本来就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特殊教育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筹码,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非但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反倒显出越来越自闭的倾向。信息时代的广西特殊教育面临着“双重弱势”:其一是作为经济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信息鸿沟,其二是特殊儿童群体与一般儿童群体之间的信息鸿沟。
在信息鸿沟的不断加深中,教育分化更为严重。因此,研究广西特殊教育的信息化,改变信息时代广西特殊教育双重弱势的局面,不仅对促进广西教育公平、促进特殊儿童社会融合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改善我国落后地区特殊儿童的处境,促进社会融合也意义十分重大。
在进行感性大声呼吁的同时,我们也要进行理性的思考,笔者认为,广西特殊教育的信息化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特殊教育信息化的途径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来实施这种向信息化迈进的特殊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教育来培养出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特殊教育教师?特殊教师教育的核心内容到底是什么?显然,经过这一连串问题的追问,我们可以知道,信息时代中的特殊教育,需要以特殊教育教师的发展为本,特殊教育教师的发展需要以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内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的核心和对策则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
2. 广西特殊教育概况及存在问题 广西特殊教育事业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取得了长足发展,“十一五”时期,《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规划》和《广西残疾人教育工作“十一五”实施方案》两份决议明确特殊教育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指标。截至2007年底,广西实施义务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共有55所,以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为主体,其中,聋哑学校3所、弱智学校14所、综合性学校38所,没有盲人学校,另有20所普通小学附设特教班26个。2007年,全区有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在校学生13526人,其中,小学、初中阶段在校学生分别为11910、1821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3563人,小学附设特教班学生159人,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学生分别为8372、1432人。另有民办特殊教育学校3所,学生205人。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生2879人,占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总数的81%。【1】
广西特殊教育虽然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最明显也最普遍的应该是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因为特殊教育是一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基本知识,还需要娴熟的个别化教学和康复训练专业技能。张进清认为广西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有:师资严重缺乏;特教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师资队伍学历结构不合理,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较低;师资队伍不稳定。【2】因此,在教师教育的大浪潮中,特殊教育教师教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3. 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的核心与对策 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需要把本土的实际情况嵌入到国家乃至国际的大背景中进行研究。上文已经提到,特殊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在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特殊教育教师除了要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还需提高教育技术的能力。因此,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已经纳入特殊教育教师教育领域中,并且成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的核心。
(1)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的核心。从宏观上来看,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的核心是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从国际视野上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在由多国专家参加的国际专家会议的基础上,先后于2001年和2006年出版了分析调查报告《特殊教育中的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Special Education)和专门培训教程《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们的信息通信技术教育》(ICTs in Education for People with Special Needs)。该报告和教程呈现了教育技术在特殊教育领域中应用的当前状态、主要趋势和的国际经验。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根据教育部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决定,准备从2004年起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使缩小和普通中小学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差距,逐步实现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最大限度地弥补残疾学生的生理缺陷,开发他们的潜能,同时以信息化带动特殊教育的现代化,全面实现“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特殊教育跨越式的发展。【3】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特殊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快信息化进程,实现特殊教育跨越式发展,以信息技术推进特殊教育的现代化。【4】2008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主办“第二届全国特珠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大赛”的活动,旨在促进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提高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完善特殊教育资源库建设,活动成功展示了特教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及其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水平。
从微观上来看,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是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为对一线特殊教育教师来说,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能力最重要的素质,是能够把一堂课课上好的重要保证。特殊教育中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以促进特殊儿童的康复和发展为目标,把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康复训练技能等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在一起,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步骤进行科学而具体的规划的策略与方法。特殊教育更注重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活动,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相当具有挑战的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个别化差异明显的学生面前,教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运用各种不同的康复训练技能,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层次整合,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手段去适应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2)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的对策。从宏观和微观来审视,广西特殊教育的信息化都是任重而道远,因此,笔者只是就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这个主题提出以下对策:
①特殊教育教师的区域性共同体发展。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首先应该是建立区域性的共同体,通过共同体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带动全区的教师发展。特殊教育教师的区域性共同体,就是使教师在物理空间中集聚在一起,以发展特殊教育的“共同愿景”为导向,以特殊教育教师的“身份认同”为标志,以“协商”为实践的机制,以“教学实践问题”为基点,围绕特殊教育中的问题进行“对话”,在丰富实践与充实理论的过程中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普遍存在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师资配备不足、力量薄弱等现象。广西也没有专门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和继续教育机构,特殊教育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很少,普通高校也没有开设特殊教育专业或课程。2009年1月1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2009级成人高等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班开班典礼在广西教育学院隆重举行,全区各特教学校、康复机构的63名学员成为首届新生。
广西特殊教育教师的区域性共同体,是以广西教育学院为平台,试图为全区的特殊教师构建完善的区域性共同体,是广西特殊教育的创新。为使她更好地发展,应认识到师资力量不均衡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截至2007年底,广西实施义务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共有55所,城乡之间师资力量的差距相对突出,即使在城市,特殊教师群体中有的是科班出身,有的是半路出家,水平参差不齐,此外,各个学校和康复中心的医务人员和教师配备也不尽科学,专业隔阂也相对较深。这些现实的问题都制约了广西特殊教育的发展,但是,我们要学会把“差距问题”变成“差异资源”。从学习方式上来看,区域性共同体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它强调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作为基点,引导共同体成员的分享与合作来解决,使教师在共同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形成一种实践智慧和能力。广西特殊教育师资力量的不均衡,也是一种差异资源,基于此,可以引导不同学校和康复中心的教师协商对话,通过对不同的特殊儿童的教学案例、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媒体等等方面进行探讨,使刚进入特殊教育领域的新手教师、经验丰富的专家教师以及区内外各个高校或研究机构的指导专家一起融入这个共同体中,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共同推动共同体的发展。
②特殊教育教师的虚拟学习共同体发展。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不仅仅依靠区域性共同体的建立,还依托于网络的虚拟学习共同体,它为教师的在线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背景。虚拟学习共同体是一种依托于网络的学习环境,任何人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在任何地点进入共同体中学习,突破了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使得学习更为灵活和方便。虚拟学习共同体就像一个网络知识仓库,存储着的各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时刻都在流动着,在这个流动的过程中学习者知识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增长,并最终推动共同体的知识增长。相比较学校课堂情境中教师与学生的不平等地位而言,共同体为每个成员提供了平等对话的机会,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得每个成员可以克服自卑、羞怯等心理障碍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目前,中国特殊教育领域最权威的虚拟学习共同体是“中国特殊教育网”,其中对各种特殊儿童的教育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类,提供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和资源服务。广西也应该构建一个本土化的特殊教育虚拟学习共同体,以带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首先,应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的意识和能力,这是进入虚拟学习共同体的最基本能力和在线学习的意识准备。其次,进入虚拟学习共同体的教师应能获得他们所需的课程学习资源,主要是一系列的在线阅读和活动,如点击相关专业网站、下载优秀教学课件等。再次,虚拟学习共同体应具有人性化的沟通机制和交互功能。即共同体能支持同步和异步的学习,使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日常安排,参与即时同步的在线讨论或通过邮件、论坛参与延时异步的离线讨论。这种沟通与交互是在线项目专家或共同体内较有威望的成员引导下,基于真实性问题的对话机制。
③以人为本,广泛发动。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必须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这就要求特殊教育信息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广泛发动”的方针。以人为本就必须广泛发动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要使教育者和学习者强化信息意识,树立信息化观念,重视信息化工作,投身信息化事业,用人的信息功能推动教育信息化。广大特殊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信息化的主力军,担负着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双重责任,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4. 结束语 广西特殊教育的信息化,要以人为本,其核心任务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以使提高康复水平,加快特殊儿童融入主流社会的步伐。笔者于上述提出的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的核心与对策,或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斧正。
参考文献
[1]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普通中小学及其他学校综合统计报表,2007
[2] 张进清.广西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10):73-78
[3] 李天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步伐实现特殊教育跨越式发展[J].现代特殊教育,2004(2):6
1体育手段发展认知能力
体育手段对发展智障学生自我表现力、记忆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作用;在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知识的归纳能力和对指令执行能力的效果也较显著,有效弥补特殊学生广泛缺乏的学习主动性。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技能和社会技能的作用较明显,能有效促进智障学生基本劳动能力和社会技能的养成,为引导智障学生融入社会、平等享受社会权利和义务的提供基础和保障,也是特殊教育学校培养学生掌握最根本任务。对发展培养交际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提高有声语言、肢体语言、眼神和表情的实现,并能培养智障学生非言语表达能力的养成。
2影响当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手段的实施因素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影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及训练中主管领导态度影响因素占13.85%。严重影响了特殊体育的开展及实施。教师对教学及训练态度影响体育运动开展的因素占36.92%,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师缺乏专业性和责任心不强,影响到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学生个体因素占50.77%,智障学生群体不同类型,智障程度心理缺陷影响体育教学的实施。学校场地器材因素占70.77%,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多数特殊教育学校缺乏专门的特殊儿童体育器材,大部分的体育场地和器材使用正常儿童的器材,并且达不到国家对学校体育器材配备的基本要求。课程设计与编排因素占47.69%,家庭条件因素占4.62%。学生家长对体育教学发展特殊儿童适应行为能力的作用了解不足、不够重视。综上所述,当前特殊教育学校影响体育教学与训练较为主要的因素是体育场地器材、学生个体因素、课程设计与编排和体育教师的因素,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引起重视,改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运动的环境,促进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可持续发展。
3改善体育实施环境的措施及建议
(1)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有序发展,积极承担国家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应有的责任。(2)结合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计划地逐步配齐。相关部门应当充分整合资源,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硬件设施和体育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优化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育人环境,积极推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3)主管体育教学的领导高度重视体育教学活动,积极发挥学校在社会上的特殊地位,争取上级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通过各慈善机构及慈善个人的资金支持,努力改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不足局面。(4)加大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通过广播、海报及宣传栏在校内对学生、家长及相关教育人士开展体育活动宣传,牢固体育健康重要性的理念,树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意识,营造良好体育环境。(5)相关部门加大特殊体育科研经费的投入,引导更多特教专家和基层体育工作者加入特殊体育科研队伍,积极开展特殊体育手段对发展智障学生适应行为的的研究,培养教师创新的能力和钻研的精神,提高特殊体育科研队伍的理论水平。
4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相关文件精神已经指明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明确了特殊教育的重要地位和根本任务,通过体育的教学与训练等手段发展智障学生的适应行为效果较为明显,能有效培养智障学生的能力养成,引导融入社会。当前影响体育手段的推广制约因素主要有体育场地器材、学生个体因素、课程设计与编排和体育教师等因素,各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重视特殊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改变观念、加大投入,积极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充分整合资源,改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及训练环境,为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及氛围。
作者:房志慧 黄天昌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 特殊教育 意义 价值
从一般性质上来考察综合实践课,其不但能满足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同时,也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在实践中,不断地产生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人又通过主体客体化的活动来指导实践。关乎这一过程,将促进人本身适应社会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综合实践课在特殊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所谓“特殊教育”可以理解为: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它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增强综合实践课在特殊教育领域的比重,就直接体现了上述概念中,关于“特别设计的课程”这一要求。
综上所述,本文以“综合实践课在特殊教育中的意义和价值分析”为题,目的就在于对特殊教育教学环节中,有关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法乃至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探讨。这里指出,本文关于特殊教育所针对的学生为:智力残疾的学生。
一、特殊教育的特点
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普通教育的一般规律在特殊教育中也是适用的,但特殊教育也有它的特殊的一面。它不仅像普通教育那样,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还特别强调进行补偿缺陷和发展优势的教育。例如,教盲童学习盲文和定向行走,对聋童进行听力、语言训练,对弱智儿童进行感知觉和动作能力的教育训练等。特殊教育更重视早期教育,因为儿童年龄愈小,可塑性愈大,也可以及早保护残疾儿童的残余视力和听力,开发儿童的智力和语言能力,错过了最佳期,往往事倍功半。如对聋童没有进行早期语训,就会给今后语言的发展带来很大困难。特殊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也更重视个别教育,更强调在教育中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特殊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因此,特殊教育也更强调大教育的观点,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二、关于综合实践课的意义探讨
受到智力发展水平滞后性的影响,智障学生今后如何较好地融入社会,则成为了学生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从微观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表现为:可减轻学生家庭的负担;从宏观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就表现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下,实现智障学生与普通人平等的生存权。因此,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综合实践课的意义。
1.为学生今后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不可否认,存在智障孩子的家庭是不幸的。家庭给予他们的关怀能满足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关乎他们未来的生活,却成为家庭所难以面对的问题。具体考察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使他们今后顺利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则需要发挥各类特殊教育学校的职能作用。
根据上文对“特殊教育”的定义,其中有一项关键的要素就是: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现该要素,就需要综合实践课来帮助。通过有关家政服务的训练,如洗衣服、客房服务、插花、面点制作等。就能在不增加学生的理解与操作负担的情况下,实现他们未来融入社会的生存能力。最终,减轻了学生家庭的负担。
2.为学生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奠定基础
关乎平等生存权则是从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待的。这本身就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商品化社会的特征逐渐清晰。人口的生存需要,除了拥有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撑外,主要还是通过个体劳动所获得的工资,在市场进行商品交换来实现。因此,智障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上所获得的技能,便成为他们今后自食其力的砝码,更是他们今后获得平等生存权的前提。
三、关于综合实践课的价值
根据上文的论述,已经知道了综合实践课在特殊教育领域的意义。这里,就综合实践课的价值进行一定的探讨。本文将从:(1)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优化特殊教育的教学方式;(3)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这三个方面着手。
1.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生活方式变革不断加剧的社会背景下,必须增进特殊教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力度。从而,培养智障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学习、工作的客观要求,适应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2.优化特殊教育的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特殊教育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不重视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种在教学方式上的局限性,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学习的效果,无法满足学生形成今后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特殊学校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就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时空,由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展开学习活动。
3.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来认识这个世界的。作为综合实践课的又一个功能,就是增进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具体而言就是:(1)增进了学生融入社会的勇气;(2)缩短了学生融入社会之后的适应期;(3)强化了学生融入社会的生存能力。
目前,在特殊教育领域普遍增强了综合实践课的开设。这里,本文最后需要强调指出:综合实践课应遵循“基于工作过程”来设计;在设计中还应紧密围绕各科目的综合训练,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
参考文献:
[1]杜高明.学习障碍儿童心理干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1).
关键词:PBL;CBL;EMB;教学效果;实验研究
一、引言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源于1944年dewey的“民主与教育”,意指学生要面对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帮助和提高。[1]后来由美国学者Barrows于1969年率先在医学领域加以教学应用,它指在课程学习之前或课程实践过程中,以问题为基础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小组讨论中,教师作为导向者提供必要的帮助,而讨论的主体为学生。PBL教学的优点在于问题解决之时,要求学生将以前所学课程的知识全部综合起来解决现有问题,不仅达成了学生打破学科的壁垒、独立自主进行知识综合的能力,而且,还较好地锻炼了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EBM(Evidence-based Medicine,循证医学)由Cochrane于1972年提出,指能够明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够获得的最好、最新、最佳的科学证据,同时,结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考虑个案的价值和愿望,对个案现实问题做出合理的决策。[2]EMB教学的优点在于帮助学生发现个案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提升他们检索、查阅和评价专业文献的重要性和参考价值的能力,最终在总结经验与评价能力基础上,找寻到最佳的研究证据来指导现实问题解决。CBL(Case-based Learning,案例教学)由哈佛商学院于1920年提出,指在一个可控制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对部分模拟的真实情境案例,让学生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自主地进行案例问题的分析或决策。CBL教学的优点在于,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他们全面思考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促进他们获取更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知识,达到知识的自我获取、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3],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4]。
高等师范院校要培养出卓越教师,关键点不仅在于对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更在于将其落实于高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许多高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尝试采用PBL、CBL、EMB等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而大胆的尝试。教学研究发现,单一使用上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知识的融合度不够[5],无法引起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6],部分学生没有有效参与课程设置问题的讨论[7],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因为对教学方法不习惯、没预习和不懂等原因,无法适应课程的教学[8]。
特殊教育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理论,是以满足特殊儿童的独特教育需要为目的而设计的教育教学和相关服务。[9]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师范教育观念和层次的变化,使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和挑战,能否适应社会对人才要求、研究和探讨专业的改革和发展已经是十分紧迫的问题。[10]为了应对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实施,为特殊教育大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提升特殊教育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使特殊教育概论课程体系目标的确定、选择,与社会需求的外在价值、学科知识的认知实践价值和学生发展本体价值相互协调,将它们辩证、有机地统一于课程体系目标的价值取向上,最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11],为本课程今后的教学创新积累经验,特进行本教育实验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随机整群选取的A大学参与特殊教育概论课程学习的158名本科生,其中专业必修课97名本科生(2个班级,分别为46人和51人), 专业选修课61名本科生(2个班级,分别为28人和33人)。
(二)研究方法
1.研究设计
采用准实验设计,在不打乱原教学班级基础上,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79名同学(必修51人,选修28人)为对照组,以另外79名同学(必修46人,选修33人)为实验组,在2016年2月22日开始,由同1位特殊教育学专业教师分别对两组共4个班级本科生授课。授课教材使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特殊教育概论》,由刘春玲教授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实验时间从2016年2月22日至2016年6月24日,共18周,实际课堂教学为36课时。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估问卷为研究工具。[12]该问卷由25道题目构成,分为反应因子(5题)、学习因子(6题)、行为因子(4题)、结果因子(5题)和效益因子(5题)。反应因子主要评估学生对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的满意程度;学习因子主要评估学生对特殊教育概论课程中学习到了哪些原理、方法和技能;行为因子主要评估学生参与特殊教育概论的行为;结果因子主要评估学生学习特殊教育概论后对自身学习能力的影响;效益因子主要评估学生通过特殊教育概论学习对后继课程的影响。每道题目最低分数为1分,最高分数为5分,问卷总分的最低分为25分,最高分为125分,得分越高表示课程的教学效果越好。
(三)研究实施进程
PBL+EMB +CBL的教学实施进程为:首先,选取《特殊教育概论》教材的1-7章的内容作为实验主要内容,由授课教师设计好教学的主要安排方式:先提前2周时间将教学课件和编写的案例材料提供给学生;教师讲授第1章绪论及其它6章的重点内容和基本概念;提出讲授内容和案例思考题,学生5-6人构成学习小组,在课堂内使用手机查阅相关资料,集体讨论并解决问题;各小组学生课堂汇报和评比;教师点评、总结和归纳;教师将现实问题视频材料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学习、讨论,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和归纳。其次,同时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开展18周(36课时)的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最后,在课程结束前,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全体同学进行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调查。PBL教学进程与前者基本一致,区别在于,后者没有呈现与现实问题结合的视频,仅仅提供编写的案例材料。
(四)数据处理
实验调查结果量化赋值后,使用SPSS22进行数据处理。主要的统计方法有:描述统计、t检验、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不同教学模式下特殊教育概论教学效果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特殊教育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调查结果,进行描述统计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1。
表1可以看出,教学模式不同,两组学生在反应、行为和效益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
(二)不同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高低分组差异比较
1.不同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高分组差异比较
以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上27%位对应的分数作为特殊教育概论教学效果高分组依据。其中,实验组高分组对应的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为114分,包含21人;对照组对应的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为113分,包含21人。对2高分组学生教学效果总分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2。
表2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概论教学效果高分组学生在行为因子、结果因子和效益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2.121,P
2.不同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低分组差异比较
以实验组和对照组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下27%位对应的分数作为教学效果低分组依据。其中,实验组低分组对应的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为107分,包含21人;对照级对应的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为107分,包含21人。对其教学效果评分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3。
表3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低分组学生在学习因子和效益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2.701,P
(三)教学模式对特殊教育概论教学效果的影响
1.教学模式与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相关分析
对教学模式与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
表4可以发现,开设时间与反应因子、行为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r=0.193,p
2.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影响的回归分析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为了探索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的预测力,以反应因子、行为因子和效益因子作为自变量,以教学模式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
表5可以发现,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预测效益因子、反应因子和行为因子,其能够预测出效益因子38.3%的变化;反应因子4.60%的变化;行为因子1.5%的变化。
四、分析与讨论
(一)教学模式对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
研究发现,教学模式不同,教学效果的反应因子、行为因子和效益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的反应因子和行为因子显著低于对照组;效益因子则相反,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教学模式的差异,导致大学生对特殊教育概论学习效果的反应因子出现差异。本研究中,采用PBL+EMB+CBL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到底掌握了哪些知识、知识的结构是否完整、实践中还需要哪些知识、实践中的问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解决。[13]它的实施,不仅需要学生熟悉课程提供的教学案例,而且,还要求学生以小组汇报和评价讨论结果,并将学习所得用来进一步解决现实提供的案例,使学生思维时刻处于高度紧张中。与其相比,PBL教学模式则相对简单,仅仅要求学生进行案例的讨论、汇报和评比,并不要求学生进一步将通过案例所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现实问题,减轻了学生的思考负担。这对于习惯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一味听讲又不愿意过多深入思考的学生而言,无疑增加了他们对课程的畏难情绪,致使他们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不高。其次,学生在学习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时,采用PBL+EMB+CBL教学模式,需要他们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文献查阅,而参与本课程学习的学生以3年级(13级)和2年级(14级)学生为主。他们除学习本门课程外,同时间还需要完成其它多门课程的学习任务,相较其它年级而言,大学阶段此年级学生的课程学习任务最重,当1门课程学习需要投入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过多时,难免会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学生前期虽然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课程的知识,但他们对这些课程知识的掌握是零散的,并没有站在系统、整合的角度来进行学习。[11]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本身具有的专业概念多、抽象性强、内容系统性和整合性强等特点[14],为采用PBL+EMB+C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方式改革,将学生上述知识在本课程中进行综合提供了契机。在学习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时,通过案例研讨和教师的知识点评,让学生可以将教育、社会、心理、家庭等知识与特殊教育结合在一起,帮助他们对学习过的课程知识融会贯通,注重将比较宽厚的学科知识结构和特殊教育专业知识进行整合,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职业适应性。[15]这与回归分析发现,教学模式可以预测教学效果中效益因子38.3%的变化结果相一致。正如有同学在课后和笔者交流所言:“特殊教育概论课程的学习,不仅让我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和整合,而且课程中老师所提到的很多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点,也让我在课下查阅和学习了很多知识,对我后继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和学习方法提升具有很大的帮助。我认为大学的课程应该更多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这样课程学习的知识才能够既实用又记得清楚。”
(二)教学模式对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高低分组的影响
研究发现,教学模式不同,特殊教育概论教学效果高分组学生,在行为因子、结果因子和效益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的行为因子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结果因子和效益因子显著高于对照组。对于低分组学生而言,实验组不仅在效益因子得分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与教学效果高分组结果一致,而且,在学习因子方面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首先,PBL+EMB+CBL教学模式不论对高分组学生还是低分组学生,均会产生良好的效益,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PBL+EMB+CBL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仅要听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讲解(课时数较少),更要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汇报、评比和现实问题解决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利于学生立即感受到课程所学知识的现实应用价值,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他们对知识的反思和综合应用能力。课程的教学目标暗合特殊教育教师既要具有较高的特教理论素养和政策、法律知识素养,又要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和技能,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人格素养。[15]其次,高低分组大学生对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态度存在差异。PBL+EMB +CBL教学模式通过改革课程的教学方式,削减了教师的讲解课时,增加了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课时,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上具有了更为自由的学习支配权。虽然高分组的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自觉性,但是,以西北地区和农村生源为主的大学生,他们在学习中对课程学习价值具有较高的期望,一直喜欢教师讲课,而不大愿意自己在课程中承担讲解任务,认为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属于真正的学习,所以在开始学习阶段,会对课程教学模式产生一点抵触和反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反之,低分组大学生对课程的期望较低,能够被动接受教师的课程安排,按照要求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不会有较大的抵触情绪。正如有学生在选修课试听完三周退选时和教师所言:“老师如果您讲,我会选择这门课程,如果让我们更多来讲解,我觉得可能学不到什么东西,我选择退选。”为此,在今后的特殊教育概论教学中,授课教师要注重考虑,以特教教师的知识、能力和专业特质为主线,改革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开放性和灵活性,设置小型化、微型化、专题化课程。最后,高低分组大学生在课程中的具体投入存在差异。高分组大学生,课前能够积极阅读和学习教师的教学课件,思考课程的案例,并主动将其运用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课中,不仅能够认真参与小组讨论,而且在其它小组汇报和教师点评时,也能够认真倾听,进行详细的笔记记录。反之,低分组大学生,仅仅在本组讨论时,投入了较大的精力,而一旦别的组汇报时,他们认为自己的学习任务已经完成,在剩余的教学过程中不再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这造成学生对学习知识点缺乏系统、深入理解,学习动机缺乏,学习态度消极,难以将所学应用于实际情境中,不利于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效能,PBL+EMB+CBL模式与PBL模式相比较,虽然会导致反应因子和行为因子显著降低,但是,它可以显著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长期受益。
第二,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模式不同对不同教学效果水平的学生的影响不同,相对于教学效果高的学生而言,PBL+EMB+CBL模式虽然降低了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但是,却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学习结果和学习效益;对于教学效果低的学生而言,PBL+EMB+CBL模式,既能够显著提升学习效益,也能够显著提升学习。
第三,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模式对课程教学效果中的效益因子、反应因子和行为因子有重要的影响和预测作用。
(二)建议
第一,特殊教育概论采用PBL+EMB+CBL模式比单纯采用PBL模式而言,对大学生课程的学习效果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特殊教育概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最好能够采用PBL+EMB+CBL混合模式。
第二,特殊教育概论课程采用PBL+EMB+CBL教学模式初始时,应该精心准备教学案例和现实实例。当学生在学习初期,对这种教学模式还不是非常适应之际,教师应该耐心引导并亲自示范课程的研讨和评价,通过学生优秀学习小组的展示、经验交流,引导和鼓励学生尽快熟悉并适应此种教学模式,优化课程的教学效果。
第三,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时,除进行案例教学外,还应该将现实问题与各章节的知识点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促使学生从现实问题涉及到的双方利益立场来辩证思考问题,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的灵活和周密,进而提升学生学习课程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课程学习的长期效益。
参考文献:
[1]周芳明,王振钺.PBL在美国药学教育中的研究现状[J].药学教育,2003,19(1):58-60.
[2]Montori V.M.,Guyatt G H.What is evidence-based medicine? [J].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02,31(3):409-416.
[3]李稻,韩玉慧,蒋益,刘玮.医学基础教育中PBL和CBL两种教学模式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08-110.
[4]朱新秤.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J].高教探索,2002,21(2):62-64.
[5]高颖,许志刚.EBM理念联合PBL模式在老年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2,26(11):30-32.
[6]Scardamalia M.Social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for a knowledge society [J].Proceedings of the ICCE/ICCAI,2000,(1):22-27.
[7]Geerligs T.Students' thoughts during problem-based small-group discussions [J].Instructional science,1994,22(4):269-278.
[8]张效云,董明纲,刘洁,袁霞.浅谈PBL教学模式[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2,19(3):80-81.
[9]汤盛钦.特殊教育概论――普通班级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
[10]曹卫红.高等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公共课程的问题分析与调整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5(1):93-96.
[11]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88-90.
[12]郭文斌.课程开设时间对心理学史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0(14):63-68.
[13]王辉,方常春.高等师范学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4(6):78-82.
我国残疾人口总数为8296万人。由于遗传、疾病、事故,致使特殊儿童的残疾与缺陷内涵的领域十分广泛,由于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特殊教育比起普通教育更加困难,如何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就成了特殊教育的突出问题。
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与加拉赫说过:“在接受和使用教育技术上,特殊教育居于领先地位,……在各种技术设备中,最新的也许最有意义的要算微型电子计算机,……因为微型计算机对特殊儿童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所以它在特殊教育中显得特别重要。”
正是因为现代计算机特别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知识媒体,使其成为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1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它不仅像普通教育那样,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还特别强调进行补偿缺陷和发展优势的教育。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缩写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特殊教育教学过程中知识媒体相对单一、形式相对单调的突出问题,将知识的表现形式与特殊儿童的接受知识的特点相结合,是残疾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转变为主动寻求、探究知识的主体,成为了现代特殊教育活动中全新模式。
2信息技术如何整合在特殊教育课程当中
2.1确定开展特殊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原则
(1)缺陷补偿原则:“缺陷补偿理论”认为任何人在一个方面出现缺欠时,将会在另外一个或几个方面得到补偿。
例如: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部分或全部丧失语言和听力能力的聋童,视敏度则优于正常儿童,所以在开展特殊教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补偿性原则”的应用。
(2)直观与抽象原则:在进行特殊教育的过程中,为了使特殊儿童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十分强调“形象直观性”,但如果特殊儿童只是依靠直观的教学,就只是对课程内容形成表象的认识,要对直观的教学内容进行提取、概括、抽象,达到对知识的理想认识。
(3)适度整合原则:信息技术能够有效调动课堂气氛,激发特殊儿童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但它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教学手段,在使用过程中要把握“适度原则”,太过依赖信息技术,而取代了教师的工作是不可取。
2.2特殊教育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
(1)呈现模式:这一模式主要由特教老师在多媒体软件或在互联网的多媒体素材库中,选取与课程内容相符合的素材在课堂上进行直接的展示,使学生对抽象的课程内容能够得到感性的认识。
(2)互动模式:利用网络资源来研发具有交互性的课件与学生进行互动或将与学科内容相关的信息到互联网上,学生根据任务来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3)探究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利用互联网上的专业软件,与课程内容相整合。这一模式主要是将课程内容,解决问题的过程融为一体,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
3对信息技术应用于特殊教育的评价
3.1信息技术应用于特殊教育的优势
能够培养特殊儿童终身学习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合作精神,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让学生参与互动,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3.2信息技术应用于特殊教育的局限
由于我国在特殊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的特殊教育信息资源库,需要精心地安排信息技术与特教的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要在特殊教育中使用计算机,开发出不同的计算机界面来满足特殊儿童的需要。如盲人使用计算机时所需的语音录入设备、盲文录入设备、语音输出设备、盲文输出设备;低视力者所需的大字显示设备;肢体残疾者可能由于运动控制的问题而无法运用手指敲击健盘,需要替代性的健盘或健盘控制设施或傻瓜的开关系统。这样就需要相应的设备。
此外,利用微处理程序原理开发残疾人的专用仪器,设备、教具、学具和其它的辅助用品,使之数字化、智能化,以便更好地满足残疾人的需要也十分重要。
总的来说,把握好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课程的整合,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的利器,也成为特殊儿童学习的兴趣点。
2009年1月7日到2月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开展了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本文为作者对此纲要就特殊教育问题提的建议,发表时有所删节。据悉,截至2月28日,《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共收到电子邮件、信件1.4万多封,网民通过教育部门户网站发帖1.1万多条;各界人士在社会网站、高校校园网上发帖210多万条。本文便是这些多少万分之一。但所有关心特殊教育的人,都无法忽视一位一线特教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刊发,以供交流。
加大投入,
提高特殊教育的竞争力
无论较之于发达国家的特殊教育,还是较之于我国的普通教育,我国特殊教育整体水平仍然有待提高,政府仍然需要加大对于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水平,以增强特殊教育的竞争力,促使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1.合理布局,重点投入。
上世纪90年代,“普九”验收“特殊教育一票否决”的政策,促进了特殊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总数已达1667所,在校盲、聋、智残学生达58.3万,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大幅度提高。今年国家发改委又颁布了“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特殊教育学校又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我们在欣喜一大批新建特殊教育学校的同时,也应当看到特殊教育学校的布局应科学规划,特殊教育学校的投入不能只从量上考虑,而应研究学校建设的长远效益。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适龄入学的残疾儿童数量也在逐渐减少,在一些地方特殊教育学校生源明显下减,办学规模也趋于缩小。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特殊教育的资金与硬件投入也应考虑到学校的发展前景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专家深入特殊教育实际,认真调查研究,科学规划,合理整合,重点投入,用更多资金支持有发展潜力的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2.普及提高,提升层次。
当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基本上完成了普及的任务,今后的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中,普及中提高应是重要的发展目标。首先,特殊教育的义务教育办学层次需要由九年提升为十二年,进入普及高中教育阶段,重点建设一批特殊教育高级中学,积极探索具有适合特殊教育发展需要的办学之路。其次,国家还应加强高等特殊教育和职业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让更多的特殊教育学生拥有接受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机会,使其经过几年的教育之后,具有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再次,应当加大学前特殊教育的投入。特殊教育学生学前教育直接制约着其发展的速度与水平,例如聋生的学前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对于聋生补偿语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普及聋生的学前教育,提高学前教育的水平是聋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质量提高的保证。
3.更新配置,完善设施。
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性决定着特殊教育需要更先进的教学设备与基础教育设施。然而当前在我国的一些地方,特别是中西部一些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设施很是简陋,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教学设备与基础设施需要加强与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应实现教学现代化,不仅要让多媒体等普通现代教学设备进课堂,而且还需要引进一批特殊教育必需的教学设备,如聋校的语言训练设备、盲校的盲文打字设备等等。同时,特殊教育学校还应加强体育运动设施、图书馆的建设等项目,让特殊学生尽可能地得到全面发展。
科学管理,
激活特殊教育的原动力
特殊教育的管理水平直接制约着特殊教育的发展。加强特殊教育管理需要完善特殊教育管理体系,更新特殊教育观念,探索科学的特殊教育管理方式。
1.完善特殊教育管理体系。
我国现行的特殊教育学校实行属地管理,特殊教育学校直属于当地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但是一般在一个县区只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存在,因而很容易被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忽略。一些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于特殊教育没有专门的科室负责,直接交由基础教育科室兼管,而负责普通基础教育的管理人员又没有特殊教育管理的理论知识,对于特殊教育的管理往往混同于普通学校,很难适应特殊教育发展的要求。再者,就单个特殊教育学校而言,其校长以及主要管理人员也大多是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直接认定的,有的还是从普通教育学校外调的,由于没有一定的特殊教育理论基础,管理过程中甚至会出现一些有违特殊教育规律的管理方式,给特殊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因此,首先应完善特殊教育管理体系。从中央到地方特殊教育管理机构应明确,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设立独立的特殊教育管理机构,设专人负责,选拔了解特殊教育、热爱特殊教育、具有一定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水平的特殊教育管理人员。其次,应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再次,应加强特殊教育的监督与监管工作,对特殊教育的发展规划以及教育教学进行指导与引领。
2.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合作机制。
特殊教育学校地域分散,给校际交流合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但特殊教育学校需要彼此合作与交流,以便共同探讨特殊教育理论,解决特殊教育教育教学上的难题。省级特殊教育管理部门应切实引导,创设平台,促进合作。
首先,省特殊教育管理部门应发挥职能作用,定期举办主题教学以及研究活动,促进省内特殊教育学校的合作与交流。其次,实行管理人员以及教师交流制度,通过换岗学习锻炼的形式,加强区域内外特殊教育学校的合作。再次,建立资源共享网络,进行教学资源库建设,在网络上实现资源共享,方便合作交流。
3.形成特殊教育科研网络。
特殊教育因为其特殊性,规模不及普通教育,教育科研的人力物力远远不及普通教育,而特殊教育的研究领域极为广泛,难度又远远超过普通教育,因此更需要一个宠大的教育科研网络,以提高特殊教育教育科研的整体实力。
首先,应加强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引领作用。在特殊教育科研网络体系中,这些机构处于金字塔尖的位置,聚集着特殊教育的顶尖人才,他们具有深厚的特殊教育理论素养以及雄厚的教育科研能力。这些机构要发挥其应有的引领作用,就必须要在基础理论研究之外,深入特殊教育实际,了解特殊教育实践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增强研究的有效性,寻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同时,还要主动承担起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其次,应加强各级特殊教育科研部门的指导作用。因为各级特殊教育科研部门与特殊教育基层密切联系,更加了解特殊教育的实际情况,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指导会更直接。再次,特殊教育学校应加强校本教研,提高学校的教育科研实力,科研兴校,以教育科研促进学校整体实力的提高。
培训师资,
打造特殊教育的软实力
教师的素质与水平直接关系着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也不例外。由于我国特殊教育起步较晚,为了满足特殊教育的需要,先期进入特教学校的一大批教师均来自于普通学校或者是普通师范的毕业生,虽然经过一定时期的特殊教育实践工作,但是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仍然令人堪忧。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力量建设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1.推行特殊教育资格制度。
国际上对特殊教育教师普遍采取“教师资格证书+特殊教育专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资格制度。这种双证书资格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素质,也是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这种资格制度尚未在我国全国范围内实行,仅有上海等少数地区进行了探索性实验。基于国内外的特殊教育资格认证的经验已经趋于成熟,当下应当将这种资格认证制度向全国推广,切实提高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整体水平。
2.实行特殊继续教育模式。
由于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没有实行,特教教师入行门槛较低,除了很少一部分教师是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生之外,大部分教师均毕业于普通师范学校,没有接受系统的特殊教育理论培训,因此继续教育培训对于特教教师来讲尤为重要。然而,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地理分散,继续教育工作又归属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而这些部门又没有独立的特殊教育研究机构,也没有组织与开展特教教师继续教育的能力和精力,往往将特教教师的继续教育归属于普通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这种方式虽然对于更新特教教师教育理念、提高特教教师教学能力有一定作用,但难以体现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原则,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对特教教师实行特殊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不仅对其进行通识的教育理论培训,还应加强特殊教育学、特殊教育心理学以及学科专业理论的培训工作。特殊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可以实行地属管理与省级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省级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省级特殊教育研究会的培训作用,开展适合特教教师教学实际的继续教育培训。
3.探索特教教师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以人为本 复合型人才 全纳教育
一、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高等特殊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1987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吉林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创立了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开创了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先河。相继成立的还有天津理工学院聋人工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等。目前,我国高等特殊教育主要的招生对象是听障学生、视障学生、肢体残疾学生,开设的专业主要有国画专业、油画专业、设计专业、针灸推拿专业、音乐表演专业、音乐学专业等。经过多年的发展,建立了高等特殊教育的基本模式,具备了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培养了大量特殊教育领域的优秀人才。其中,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针灸推拿学专业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特殊教育研究所被评为吉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聋人美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立了“国家视障高等教育资源中心”和“国际聋人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同时,也应看到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对高等特殊教育的认识不足。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办高等特殊教育仅仅依靠教育部门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让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企业及知名人士等形成一种合力。其次,高等特殊教育办学条件还需改善。高等特殊教育较普通高等教育投资成本高,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高等特殊教育与西方高等特殊教育的办学条件存在一定差距。又如特殊群体是少数群体,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又很少有企业研发特殊教育的实验设备。即使政府出资从国外采购了部分特殊教育的实验设备,如盲文刻字机、点显器、凸图机等设备,但凭一次的政府采购,没有售后,还是不能满足需要。最后,从事高等特殊教育的教师收入不高,缺少进修学习的机会。从事高等特殊教育的教师付出的辛苦比普通教师要多,但在收入上并没有体现出相应的报酬。
二、加强高等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不断加强高等特殊教育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特殊学生更是需要教师的特殊关爱,作为一名人民的高等特殊教育教师要衷心地热爱国家、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特殊教育工作中。
第二,不断提高高等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的全面发展。以往的灌输式教育和照本宣科已被时代所淘汰。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过程,高等特殊教育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与时俱进,钻研本专业,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此外,高等特殊教育教师需要学习特殊教育学、特殊教育心理学等科目,了解特殊学生,掌握特殊教育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作为美术教师要掌握手语,能与听障学生正常交流;中医教师学会使用盲文,达到无障碍教育的目的。
第三,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与科研双从任务,有的个别教师还担当着行政职务,这些也都关系到教师自身的个人利益。我们应清楚地看到专职教师应以教学为主,不能误人子弟。在教学评价中不仅要依赖教学督导组的力量,更多地要以来学生和教师群体,将教学过程评价与教学结果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真实、客观、全面。
第四,建立合理的人才引进与流动机制。如果把学校视为一个系统,那么学校这个系统应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在学校内部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开展教师技能大赛,作为量化教师的一个标准,鼓励教师的进修学习及与各高校间的合作交流。如本校教师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要求,根据需要,可适当地引进人才或高薪聘请人才。
三、全纳教育是未来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
特殊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特殊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并为社会尽特殊群体的一份力量。但以往的高等特殊教育经验告诉人们,硬件再硬,软件再好,特殊学生走出学校,还是不能完全适应主流社会,有的甚至逃避。全纳教育又称融合式教育,是一种没有差别、没有歧视的教育,是在特殊教育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让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我国的全纳教育起步较晚,还处于探索阶段。2004年,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在香港盲人辅导会的资助下,成立了中国内地的第一个国家级高等视障资源中心,正式启动了全纳教育。根据我国的国情,全纳教育应首先分别建立视障资源中心和听障资源中心,为特殊学生提供无障碍学习的平台。其次,从特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合作办学的模式,开设适合特殊学生学习的专业。最后,在全纳教育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管理机制,使全纳教育有效地运作起来。
参考文献:
[1]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特殊教育.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5.1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杨兆山 姚俊.教育学原理.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智障儿童教育是指采取一般或特别设计的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方法及教学设备,对智障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或特殊培养目标的活动。它属于特殊教育的范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明进步和经济实力的标志。本研究以在山西省专门培养智障儿童学校(以下简称培智学校)任教的教师为研究对象,分析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一、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目前共有27所培智学校。依据地区、办学主体和办学水平的不同,笔者在全省选取了18所培智学校的236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共发放问卷236份,收回236份,回收率为100%。并制定了访谈提纲,对山西省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被调查学校的部分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显示,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以下问题:
(一)男女教师比例失调在调查中发现,除了未填表的25人(占10.59%)之外,在填表的211人中,女性教师185人,占78.39%;男性教师26人,占11.02%,男女教师比例明显失调。
(二)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从年龄结构来看,从事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10人在该项目上没有选择),20-29岁的教师占36.44%,30-39岁的教师占24.58%,40岁以上的教师占34.75%。可以看出,教师年龄结构太不合理,其中30-40岁的教师偏少,这样的教师年龄结构容易形成断层,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持续、稳步提高。
(三)新手教师比重过大教师职称是反应教师教学能力和学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学术水平、学术地位、成就大小和实践经验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职称结构(初、中、高级职称的比例)是衡量教师群体素质状况的尺度之一。在调查中发现,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小教高级教师48人,占20.34%;小教一级教师72人,占30.51%;小教二级教师25人,占10.59%;小教二级以下教师91人,占38.56%。由此可以看出,小教二级和小教二级以下的教师占到49.15%,这说明教师队伍中新手教师较多,提高教师素质的任务艰巨。
(四)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1.学历水平及获取途径从学历情况来看,参加调查的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29.66%,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占32.63%,具有专科以下的教师占5.93%,仅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还是比较高的。但因未填写学历情况的教师较多,占31.78%,所以对教师学历情况不便作出整体判断。从教师学历获取的途径来看,通过函授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31.36%,通过自考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26.27%,通过全日制大学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仅28.39%,有13.98%的教师未填写学历获取途径。也就是说,参加调查的教师中,至少57.63%的教师第一学历较低。2.师资来源我国特殊教育师资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由普通学校转到特殊教育学校;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师范生;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生。在调查中发现,山西省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毕业于特殊师范院校或特殊教育专业的仅占5%,95%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训练,他们入职时的特殊教育专业化程度较低。3.入职后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必要途径。智障儿童各自的情况不仅复杂,而且差异很大,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近年来,山西省虽然较为重视对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教师的在职培训,但在被调查的教师中,经常接受培训的教师43人,仅占18.22%;参加过培训但不经常参加的教师137人,占58.05%;从未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占23.73%。通过访谈得知,教师培训地点多集中在山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和山西省特殊教育中心,培训形式多为讲座,理论多、实践少,很少有专门的智障儿童教育专家或团体组织深入培智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因此,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4.教师科研能力近年来,山西省在特殊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在各种类型的论文比赛中,累计有33篇获得各种奖项;在山西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山西特教》(内部刊物)累计发表80篇文章。然而,在中国知网中检索《中国特殊教育》和《现代特殊教育》发现,2003-2011年,以智障儿童为主题的文章共110篇,但其中没有山西省教师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山西省关于智障儿童教育方面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还不多。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学校缺少参考资料、经费等支持条件不够;学校对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教师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教师水平有限,没有信心;等等。
(五)教师社会地位不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可以通过其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法律地位和职业声望来体现。笔者从比较显著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教师的经济地位是由教师的工资收入及其福利待遇与其他职业相比较的结果来确定的,是其社会地位高低的直接表现之一。从调查中得知,月薪3000元以上的教师仅占1.69%,月薪在2000-3000元的教师占36.44%,月薪在2000元以下的教师占到54.24%,超过了一半,有7.63%的教师未填月薪。另外,从调查中还得知,有近30%的教师没有按时获得相关补助。多数教师反映工资待遇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智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职业声望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是其他社会成员对这一职业的从业人员的敬重程度。笔者通过调查培智学校教师的家人、社会成员和普通学校教师对他们从事智障儿童教育事业的态度,以分析他们心目中智障儿童教育的职业声望,在培智学校的教师中,认为家人支持的程度超过社会人士和普通学校教师的支持程度,认为家人反对的教师人数远远低于认为社会人士与普通学校教师歧视的教师人数。这反映出培智学校教师自己的看法,也显示出智障儿童教育工作需要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六)教师工作满意度不高、压力大从调查中得知,只有30.93%的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智障儿童教育工作感到非常满意,59.32%的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4.23%的教师持消极态度,5.51%的教师未填满意度。态度决定一切,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就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向;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就决定着工作的成败。所以,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管理、培训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要密切关注的事情。教师的工作压力是指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在调查中发现,60.59%的教师感到工作压力大。笔者对教师陈述的工作压力来源进行分类,得出其压力来源主要有:家长对教师过高的期望、智障儿童不良的行为、不利的工作条件、较低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不理想的职业声望等。由此可见,回报低与压力大直接影响着培智学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改变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现状的建议
(一)加强各部门协作,完善智障儿童教育经费保证制度智障儿童教育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需要政府提高智障儿童教育的投入水平,完善智障儿童教育经费的保证制度。此外,我国对智障儿童教育实行多部门共同管理的政策。在教育部门,教育厅、教育局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特殊教育,负责建立培智学校;在民政系统,有社区康复和寄托机构、儿童福利院;在残联系统,有职业培训中心以及其资助建立的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在卫生系统,有肢体康复门诊部、中心医院等。所以,为了保障教育经费,促进培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各种特教机构在职能上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构建智障儿童教育的保障体系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体系,财政、民政、残联、教育各系统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互相联系,制定有利于加强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声望,为智障儿童享受高水平的教育提供切实的保障。
(二)发挥社会在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社会对智障儿童、智障儿童教育事业的关怀,能激发智障儿童教育教师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树立责任感;社会对智障儿童教育教师的关注,有利于消除职业歧视,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从而使从教人数增加。因此,社会应加大对智障儿童教育以及智障儿童教育教师的宣传力度,各相关团体组织应经常到培智学校看望师生,创设有利于教师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民间团体组织还应筹集智障儿童教育发展资金,增加培智学校的经费投入,以补充政府经费投入的不足,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提供精神支持和经费保障。
(三)建立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机制1.扩大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的渠道,增加师资数量造成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低、数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师资培养层次低、数量少。据了解,山西省只有位于阳泉市平定县的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山西省特殊教育学校两所专门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师范院校,并且是两校一套机构,同址办学。其他师范院校和普通大学都没有设置特殊教育专业。因此,一方面,要扩大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的招生数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可在普通师范院校中增设特殊教育专业,或采取增加特殊教育课程、举办特殊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师范生到特殊教育学校见习等多种措施,改变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各行其是、缺乏融合的状况,以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2.增加男教师在智障儿童教育学校中的比例据有关资料显示,男女教师比例失调不只是山西省的现象,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女性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3.69%〔1〕。国外也有类似的情况。在美国的培智学校中,女性教师占69%,男性教师占31%。教育的女性化趋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无论在高校招生政策中还是在智障儿童教育学校的教师录用中,都应该增加男性教师的比例,注重性别比例的基本平衡,这样,不仅有利于处理智障儿童教育中的突发事件,也有利于满足智障儿童教育的特殊需要。3.提高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质量由于智障儿童身心发展极不平衡,特殊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可考虑多个学段课程相搭配,如将学前的一些课程与小学的一些课程相结合或将课程模块化,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课程模块,每一模块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可以设置功能齐全的兼心理实验室和康复学习教室为一体的资源教室,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并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扶残助残活动,提高学生对智障儿童的关心程度,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职业情感。总之,要加强智障儿童教育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培养出能够胜任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
(四)推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准入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旨在满足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学科教学的要求。至2004年底,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分为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几种,唯独没有设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准入制度是特殊教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途径,是保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在全国通过实施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使特殊教育毕业生及有志于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社会人士能尽快拿到特殊教育行列的“身份证”,把好师资队伍建设的入口关。
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个好日子,白城特殊教育学校在这里隆重举行新校建成庆典。这不仅是白城市,也是全省教育战线的一件喜事。我很高兴参加这天的活动。借此机会,我谨代表省教育厅向白城特殊教育学校全体师生员工致以亲切的问候和热烈的祝贺!向关心特殊教育,支持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白城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向来自全省各市、州和内蒙古乌兰浩特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表示由衷的敬意!
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千家万户和残疾人的幸福、富裕,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现代社会,残疾人要在社会上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必须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残疾人只有接受必要的、良好的教育,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成为社会的正常成员,又可能使家庭的痛苦和个人的不幸变成家庭和个人的幸福和富裕。由于残疾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而教育有助于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和生活素质,特殊教育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特殊教育是为残疾人幸福和富裕而奋斗的基础性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一项必须大力发展的神圣事业。
多年来,我省特殊教育工作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特教工作者的努力下,不断深化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取得了明显成绩。令人高兴的是,白城市特殊教育事业在市委、市政府关怀下,近年来办学布局更加合理,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内涵日益丰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白城市特殊教育学校在我省特殊教育中是有影响的、有特色的学校之一。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大和*届三中全会的部署,以实施国家中西部特殊教育重点支持项目为契机,统筹规划,扎实工作,加大力度,努力开创全省特殊教育事业新局面。
如何实现特殊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新形势、新任务对广大特教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今天,白城特殊教育学校通过实施国家重点支持项目,喜迁新校区,这无疑会使学校工作迈上一个新的起点。这也是我省首个国家重点资助项目,布局在西部。我希望学校全体同志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工作:一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遵循特殊教育规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规划发展方略,精准确定工作目标;二是要强化质量品牌意识,以创品牌学校加快学校创新发展,以全面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整体工作的核心,始终保持学校生机和活力,用一流的质量赢得良好的社会信誉;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创造一个激人奋进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每名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开发特教学生潜能,构建和谐新校园。
同志们、朋友们,现在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科教兴国,教育优先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特殊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大家一定要认清自己的责任,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克服困难,努力实现特殊教育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懈努力。我相信白城特殊教育学校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拼博、创新,一定会不辱使命,奋力争先,创造辉煌。
我希望全体同学一定要珍惜良好学习环境,勤奋学习,努力成才。省教育厅将一如既往地重点关心和支持白城市及各地教育事业,特别是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