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规划设计概念

规划设计概念

时间:2023-09-21 17:35: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规划设计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规划设计概念

第1篇

关键字:丽江古城概念规划 延续性时代性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丽江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保护完整的古城镇,也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最近几年,丽江古城内商业化倾向严重,带来一系列问题。过度开发的商业活动,使得古城失去了原本的生活气息;外来客商的迁入,使古城的民族文化、本土文化大量地被“外来文化”置换;肆意改变民居外观,造成民居与古城的明清风貌极不协调。而所有这些都严重破坏了丽江古城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且更重要的是,给遗产保护带来很大的难度。

1、新城的设计理念

新城规划项目是在有利于缓解古城的过度商业化、保护丽江文化遗产的背景下,结合著名艺术家杨丽萍女士的“丽江印象”艺术中心而启动的规划设计项目。新城位于丽江市大研古城内东侧,古城建设控制地带(缓冲区)内,属于历史文化风貌区,占地37.79公顷,用地性质为特色居住用地(图1-1),而大研古城的保护范围为90公顷。

在尊重本土文化的基础上,遵循古城内在的成长规律赋予其新的生长动力,从而使其符合当代生活和古城转型的需要,以利于更好地保护丽江世界遗产和推动丽江的可持续发展。新城的设计理念是:延续古城魅力,创造时代特色

2、前期分析

2.1肌理分析

丽江古城是既无城墙、方正的道路网、更没有严谨的轴线,街道与建筑依山就水,呈现出独特的空间格局。

向心生长—四方街,在大研古城中,四方街不仅是满足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物质需要和精神追求的重要空间,而且对于古城空间品格的形成和确立,同样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刘易斯.芒福德指出:城市(镇)主要依靠其所具有的“磁体”功能,脱离村落并不断发展。对大研古城而言,其四方街在相当意义上就是为古城发展提供充足动力的发展“磁体”。同时四方街也是大研古城的重要生长点,古城由四方街出发,向四面八方不断衍生发展。

因水成势的空间格局—大研古城区别于中国古代大多数的城市,城中既无方整的路网,也没有严谨的轴线,街道与建筑依山就水,呈现出独特的空间格局。古城内的水系具有较为明显的“枝状”特征,水系逐级细分形成贯穿大研古城的主要水网。纳西先民结合古城水系的布局和走势, “随形就势”地确立发展了与之相对应的道路体系。在水网与道路共同构架的古城基本空间骨架的基础上, 通过合理划分区域、灵活安排建筑. 塑造出大研古城“因水成势”、“水乡之容、山城之貌”的独特风貌。

2.2外部空间分析

2.2.1街巷空间

古城街巷的两旁通常由密布联排的建筑进行围合,从剖面关系上看,具有很好的空间完形。与街巷相依相伴的是古镇绵密细长的水网脉络。古镇的线状水系与街道的关系有三种:水在街道一旁,在两条街道之间,远离街道。与建筑的关系有两种:从建筑面前流过和进院入宅从建筑下穿过。而街巷和水流所具有的较好完形的线性空间以其较为明确的、可直观感受的空间形态给予人们心理上的庇护感和安全感,进而产生了行为上的凝聚力。

适宜的空间尺度是丽江古镇空间魅力的一个主要方面。根据人的流通量不同,古镇的街道与巷道宽窄不一。但街巷一般宽 3-5 米,两旁的建筑多 1-2层,高 3-6 米,店铺开间 3.6-4 米,空间尺度亲切。从剖面关系上看,街道高宽比多在 2:1以上,空间比例适当,是建筑“拥挤”的结果,一种尺度亲切、舒适宜人的街道尺度,“拥挤”也印证了宜人的步行生活密度。大研古镇中的线状水系河道尺度普遍较小,多为 2-3 米宽,最宽处也不过 5-6 米(主干河道),与主街相邻。随着道路等级的逐步降低,其所临水系支流也渐次变窄,至最窄处则只有几十公分(小巷支渠)。由此,水流的尺度达成了与古镇道路、建筑、空间等在比例上的相互协调。

2.2.2开敞空间

在大研古镇致密紧凑的肌理中又不乏开敞的公共空间,大研古镇中除中心广场——四方街外,还有很多小型集散空地,分布在石牌坊、关门口、大石桥等处。这些公共空间仿佛是致密中的巧妙“留白”,其满足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开敞、松弛、安逸的空间体验和需求。宽敞的公共空间与“拥挤”的街巷形成对比,而每家宽敞的院落与“拥挤”的街巷恰当地满足了人对致密与松弛的双重需要。

3、概念方案的生成

3. 1方案的衍生过程

通过分析古镇,结合基地的资源,得出方案生成思路。即寻找生长点--产生生长效应--构建生长动线—衍生派生点--产生派生效应--生长出新世纪古镇(图3-1、3-2)。

1)、寻找生长点

甘泽泉

甘泽泉位于基地西北角,是古城内最大的一眼三眼井,井上方立有志碑,书“甘泽泉”三个大字。水潭四周古树林立,最著名的是泉边的一棵百年老树,名为古楸树。是场所的记忆和文化的渊源。

文化艺术中心

该艺术中心是本次规划设计的重点之一。考虑大型建筑物对完整的线性街巷空间的破坏,结合艺术中心的对外交通、停车、人流疏散,以及开发时序,将其规划在基地的西南角。

特色酒店

规划设计中的五星级特色酒店,不仅可以分担丽江古城的商业压力,而且可以为新城增加活力。考虑到交通组织和对外的联系方便,将酒店规划在基地东南角的位置。酒店是艺术中心与生态走廊之间的缓冲区。

生态廊道

基地的东部原是农田,规划设计中将最大限度地保留一道完整的生态廊道,由水系、绿植和一定量的农田组成。

2)、构建生长动线

生长动线,即是连接生长点的人流线、商业动线。设计中主要包括一条联系甘泽泉和艺术中心两个生长点的生长动线;另外一条是基地东侧的生态走廊,是基地的生态屏障。

3)、衍生派生点

在联系不同生长点的生长动线上又会产生新的生长点,即派生点。围绕这些派生点发展成一个片区,形成派生效应。

在派生点之间又由次级生长动线联系,在次级动线又衍生出新的派生点,不断地产生派生效应,不断发展,最终形成新城(图3-2)。

3.2方案特点

1)、规划设计方案延续了纳西文化的精髓,继承了古城的传统风貌、地域文化、街巷空间尺度等,体现出自然淳朴,近水和亲人的空间风貌,使得新城与古城统一格调,有利于对丽江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2)、与七一街和五一街相接,形成一个大的环路,不仅活跃了新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大研古城的人流,减轻了古镇的生态压力。

3)、增加创意文化产业。比如传统工艺体验区、田园风光的会所及表演、休闲广场。将现代商业活动和传统院落空间相结合,民俗风情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创造充满活力的新城。

4、结语

丽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流动的空间、饱含生命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等,有别于其他历史名城。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建设新城,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认真分析基地环境,深入挖掘周边古镇的内在生长规律,新城的设计要有利于保护丽江世界遗产,有利于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睿.玉龙山下有桃源——浅析丽江大研古城的空间意匠[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S1).

【2】郑曦. 丽江大研古镇传统聚落初探[D].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2007.

第2篇

【关键词】湖南省;植物园;牡丹园;概念性规划

湖南牡丹药用及栽培历史已有1000多年,但在园林应用方面甚少,仅有长沙王陵公园牡丹园专类园,但这种园林应用形式既不能充分体现牡丹与环境相互衬托、相得益彰的观赏效果,也缺乏意境的再创造,不能充分发挥牡丹的立体景观观赏效果。因此本设计将运用传统造园手法,把景园空间与地方文化紧密结合,以丰厚的牡丹文化为题材,创作出一座富有湖南特色的牡丹园,以期丰富牡丹在湖南园林中的应用。

一、园区现状

湖南植物园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占地120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90%,现园内引种驯化、迁地保存了植物208科900属3200多种4000多个品种。园内现已建成樱花园、木兰园、荫生植物珍稀植物园、杜鹃园、竹园、茶花园、桂花园、彩叶植物园等10个植物专类园,并正在筹建药用植物园、世界名花名树园等专类园。是湖南省重要的科研阵地、科普教育基地和森林旅游的理想场所。牡丹园规划区拟位于樱花湖以北100米一长方形地,面积约为1600。因其区域先期规划不足,空间缺乏组景;植物景观单一,停滞于园圃状况,不能满足四季游园要求,夏、秋、冬三季游人几无;亟待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升华。

二、设计理念

牡丹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它不仅花香浓郁、姿态优美,而且还着丰富的牡丹文化。因此本设计力求将牡丹文化的概念融入其中,用极度概括的方式在有限的场地内展现牡丹的风貌。方案以“魅力湘牡丹”为设计理念,结合场地现状用现代造园即解读和演绎相结合的手法提炼地域性的文化和特征,诠释湖南牡丹的多彩印象。

三、方案阐述

(一)总体结构布局

牡丹园园址三面临游赏道路,一面接樱花园,设计中充分尊重现状来归纳结构、合理布局。整个园区的布局结构以现状牡丹为基础展开,结合游赏和造景的需要将牡丹文化概念纳入其中。为打破地势平坦空旷单调的气氛,在牡丹园的周边,沿环路一侧密植乔木,以遮挡人们视线,将牡丹园围合成整体空间,并作地形整理在园中挖湖堆山,堆置成中间较高四周低的地形,将中间小山种植牡丹作为园中主景。园内土丘、假山、水体、建筑小品进行合理布局,将有限的面积分隔成几个形状不同、景色各异的视觉空间,但又相互沟通,为牡丹生长创造了一个背风向阳的适宜生境。

(二)交通游线组织

交通体系的组织主要满足全园游赏和空间变换的需求,分为环湖道和上山道两种形式。一方面,在湖四周均种植观赏牡丹和药用牡丹即主要的景观观赏面,用环湖道来组织游线和贯穿不同主题的场地,并结合大面积的水景和趣味的空间创造出竖向上变化丰富的景观体验形式;另一方面,山体制高处的杨山牡丹作为主景的展示场所也融合了人们的参与,因此上山道的设计不仅丰富了空间形式,更让人与环境有了充分的交流。

(三)景区规划设计

根据园区规划结构,将全园划分三个主要景区:观赏牡丹区、药用观赏牡丹区、古牡丹文化区:

1.A区―B区 观赏牡丹区“湘女情”。此景观位于牡丹园主入口处,由观赏牡丹组成。牡丹园主入口正对樱花园西侧,入口采用借景、造景手法,将假山、其他配置植物与牡丹有机地结合起来。入口前放置一座假山,旁边配置几尊巨石,其上镌刻着古今有关牡丹的诗、词、赋、名句。使游人欣赏书法之际,领会我国牡丹发展的渊源及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入口西侧和南侧重重迭迭种植了“湘西粉”、“潭州红”、“紫绣球”、“跳马紫”等牡丹品种,含羞垂首,醉态娇媚,间隙种植紫薇、栀子、山茶、合欢、雪松等衬托那层层种植的牡丹,以弥补牡丹花期短、景观单调的缺憾,同时又增添了四季色彩。

2.C区 古牡丹观赏区“古韵雅”。经观赏牡丹区沿环湖道向东走,便是平缓开阔的水域空间。在这里,建筑、小山环抱水庭。此区位于牡丹园正中心,全园的最高点,也是牡丹园主景,由古牡丹杨山牡丹和牡丹亭组成。随上山道上山,道路两边种植日本晚樱,与杨山牡丹相互辉映。站在山顶牡丹亭中,全园美景尽收眼中,碧波湖水中广植荷花,夏秋时节,荷花竞相开放,清香扑鼻。风雨廊与水虹桥将小山与湖北岸相连接,趣味无穷。

3.D区―E区 药用牡丹观赏区“凤丹媚”。经“古韵雅”再向东走或穿过风雨廊,不远处便是“凤丹媚”。此景区处于牡丹园边缘景观,采用高大的乔木种植,既能把牡丹园与外景相隔离,又给牡丹提供良好的避荫条件。再种植紫薇、红继木、黄金间碧玉竹等等灌木和玉簪、萱草等地被植物,从观赏性方面考虑创造优美的生态景观,形成丰富的竖向景观和四季景观。

(四)植物配置

由于牡丹园的规划指导思想是牡丹文化与湖南牡丹观赏相融合,所以以湖南乡土树种为主,根据景点艺术空间构思的需要,在以牡丹造景为主的基础上,精细地配置乔、灌木及草坪、花卉,以期与硬质景观取得一种动态平衡。

牡丹花期很短,在配植其他植物同时应注意花期的不尽相同和季相变化。配置树种时选用了常绿树和色叶树,主要有雪松、香樟、红继木、红枫、紫叶李等,同时还在林间树下成片栽玉簪、萱草等地被植物。通过这些植物对整个园子进行了平面、垂直和水面绿化,营造出疏朗清新、生机勃勃的景象。

四、意见和建议

从古至今,牡丹以其花大、色繁、味香、姿美一直都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观赏植物。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意识和审美情趣也在发生改变,对园林的观赏要求也不断提高。牡丹在湖南园林中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湖南属于大陆性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因此在湖南栽植牡丹时,尽可能的栽植在最适合它生长的地方,同时也应考虑适合与其配植的其他植物的生长,达到生长稳定,景观持久,使牡丹的观赏特性更好的表现出来。(2)牡丹与其他园林植物的配植不仅要讲究平面构图的优美,也要在立体层面布置上形成鲜明的多层次的空间序列。例如,牡丹与乔木、灌木混交、与花色和叶色不同的树种混交,不仅丰富了景观的层次感,而且使得各种生物符合和谐、稳定、的生态要求。长沙首个本土牡丹品种专类园的建成,不仅填补了湖南没有牡丹专类园的历史,亦有效保护了本土牡丹品种资源。(3)牡丹花期很短,在配植其他植物同时应注意花期的不尽相同和季相变化。如春花秋实、叶色花香等等既要有乔木又有灌木,有花木类也有果木类,同时也要考虑到时令衔接和色彩的协调。这样,才能起到众星捧月的效果,使整个景观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呈现出气象万千、绚丽多彩的动人景观。(4)牡丹的根皮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观赏完叶、花后,其植物也达到了成熟阶段,其根皮可作为中药资源加以利用,这样大量节省了资源。我们可将观赏植物与药用植物在园林中相结合,通过互补互利的作用,为城市园林建设和药材生产服务,对发展经济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全园概况[EB/OL].http:///html/about/aboutus/.

[2] 邓旭先,贾红霞.牡丹在园林中的应用[J].中国农技推广,2004(S).

第3篇

一、从旅游规划设计1.0到旅游规划设计3.0

游规划设计1.0时代,从1985年到1998年,属于资源导向的规划设计阶段,此阶段的旅游产品规划设计是基于旅游地的资源条件而来,基本属于大众观光型旅游产品。大部分的旅游规划设计工作由高校和科学院专家学者完成。

旅游规划设计2.0时代,从1999年到2008年,属于市场导向的规划设计阶段,此阶段的旅游产品规划设计是基于对客源市场的需求分析而来,大多属于参与体验型旅游产品。此阶段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呈现外资咨询机构与国内科研学术机构、民营机构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民营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开始崛起。

旅游规划设计3.0时代,这是老猫推测的即将进入的一个全新的旅游规划设计时代。从这个时代开始,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主体将由设计师为主转向设计师与游客共同参与,游客从单纯的旅游产品体验进入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解决单纯由设计师设计旅游产品造成的“众口难调”问题。自此,将开创一个个性为王、动态更新的旅游规划设计时代。

二、旅游规划设计3.0的概念

旅游规划设计1.0、旅游规划设计2.0、旅游规划设计3.0都是老猫根据中国旅游规划行业的发展特点制造出来的概念词语。它从来就没有所谓的定义,有的只是不同代级之间各自的特色。

在老猫看来,旅游规划设计1.0是启蒙文化,开创了聚众时代,旅游规划从无人关注到炙手可热。旅游规划设计2.0是大众文化,开创了群雄逐鹿时代,越来越多的单位和机构参与进来,旅游规划设计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而旅游规划设计3.0是个性文化,将开创一个全新的个性时代。无论你是专家还是草根,无论你是设计师还是游客,在旅游规划设计3.0的时代,都将拥有自己的话语权,旅游规划产品能够根据你的兴趣、爱好、需求、性格、知识等组合单元,构建出一个个性化的产品设计平台,烙上鲜明的个性特征。

旅游规划设计2.0解决的是一个话语权重新洗牌的过程,它就像法国大革命,民众的需求受到关注,不同的机构都参与到旅游规划设计中来。旅游产品的丰富使得游客有了更多的选择,产品设计的话语权从设计师转向游客。游客不再被动地去接受旅游产品,而是设计师迎合游客的需要去设计旅游产品。

新的旅游规划设计3.0时代,游客已经不再满足于话语权,而是要成为旅游产品设计的一员。设计师提供一个产品设计的平台,游客参与进旅游产品设计中。在3.0时代,一个旅游区就如同一个网络游戏平台,每一位游客都是一个游戏参与者。在特定的区域内,游客可根据自身的喜好与知识特点,自由设计旅游产品。

三、旅游规划设计3.0的特征

旅游规划设计的特征体现为以下三点:

1、个性为王:

旅游区提供良好的个性化设计平台,成为非常重要的特点之一,比如在一个景区的雕塑区,每一位游客都可以自由地去设计自己的雕塑产品,然后打上自己的标签供其他游客鉴赏。游客可以改进其他游客的创意产品,也可以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对自己设计的产品进行更新,如同网络游戏练级一般不断提升自己产品的吸引力。用户所需要的表现手法、色彩、主题等元素均可以由用户自由设置。

2、参与体验:

具有良好的人性化游客参与体验平台,游客自主设计的产品能够更好的体现用户需求。游客不仅是体验者,还是设计者和改进者。

3、模块定制:

具有良好的模块定制功能,旅游区可以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功能模块区供游客去在一定的主题下自由发挥,将各种设计元素自由整合,游客甚至能够通过网络终端平台来定制自己的作品。

旅游规划设计3.0的平台将是以微单元(即个体游客需要)构成,用户完全自主创建自己需要的参与体验模块,平台将根据用户需求,能够将这些参与体验元素进行完美整合,最终聚合用户个性化的需求。这样的平台,将是更精准、更智能、更个性的,平台上所有的参与体验元素完全由游客自己控制及整合,旅游区平台只提供技术支撑和完善服务。

四、旅游规划设计3.0将重新改变旅游区营销

1、精准营销

旅游规划设计3.0是个性的时代,也使得游客更加精准,旅游区宛如一个网络游戏平台,吸引对这个游戏主题感兴趣的特定游客,旅游区对游客的定位更加精准。比如当一个旅游区提供了雕塑产品设计平台,对雕塑感兴趣的游客就会自然关注,针对如此一批用户进行营销,那样更能体现旅游区与游客的对接。

2、全员营销

旅游规划设计3.0会变成一种全员营销的模式,参与者与旅游区共同获利。设计展示平台的提供,使得专家和草根都可以参与进去,使得旅游产品设计更加平民化,游客产品的受欢迎程度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创造能力。旅游区可以利用游客创造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游客可以从自己设计产品为旅游区增加的旅游收益中分红。谁能更好地利用创造能力和营销资源,谁就是赢家,谁更懂得合作与速度,谁就是胜利者。

3、口碑营销

生活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无论是喝茶闲聊,还是举杯论酒之时,都或多或少谈论着自己喜欢的体验产品。而良好的游客体验,便是游客行为的偏好,旅游规划设计有着良好的游客体验与游客参与习惯,它将是未来游客谈论最多的要点,实现口碑营销。

五、旅游规划设计3.0带来的革命性改变

随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规划设计3.0特征的旅游区出现,它既是体验场所又是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极大满足了游客的表现欲,将获得大量游客的青睐,与此同时,它也将慢慢培养一批新生游客的参与习惯,使旅游区产品真正实现动态滚动更新,提高游客对旅游区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将取代单纯由设计师设计旅游产品的大集会类型旅游区,而改由游客自己选择旅游产品的设计方式,真正实现游客导向的旅游产品设计,而旅游规划设计3.0的个性化将是游客最喜爱的方式。

第4篇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的水平不断提高,私人汽车的数量不断增加,路难行、停车难成为各个城市的共同问题。本文根据停车场的基本概念,阐述了停车场的规划设计,并对设计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现代城市;停车场;规划设计

0 前言

近年来,我国汽车保有量不断迅速增长。根据公安部交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8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19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首次突破1亿辆,占机动车总量的45.88%,是机动车的主要构成部分。而从汽车千人保有量来看,我国一线城市已经达到千人15―20辆,汽车市场进入起飞期。随着我国私人购车比重的不断提高,汽车正加速进入更多家庭。机动车增长是导致停车需求增加的根本原因之一。以家用型轿车为主的汽车工业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汽车进入家庭是大势所趋,近年来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平均每年增长30%,未来城市交通只能会越来越拥挤,停车问题也将会日趋严峻。

1 停车场的分类

现行停车分类较为混乱,尚无统一标准。按停车位置划分,分为路上停车、路外停车;按停放方式划分,如停车场、停车库(楼)、机械式停车等;按建设方式划分,如配建停车场;按使用方式划分,如公共停车场、自用停车等。

目前,被广泛认同的是将停车场分为三类,即:公共停车场、配建停车场和路边停车点。按笔者理解:公共停车场,顾名思义是为公众提供停车服务的停车场,是从使用上进行分类,所以公共停车场既可单独建设,也可隶属某一建筑,特别是有些配建停车场对社会开放,一定意义上可看作是公共停车场;配建停车场一般与公共停车场对应,是按国家或各城市配建指标确定定额,与主体建筑物同时建设,并附属主体建筑,为本建筑物以及本建筑物吸引的外来车辆停车服务,是从建设程序上进行分类;路边停车点是由交通管理部门在部分路段划定的停车区域,方便短时间停车需求。

2 现行停车场分类的矛盾

被广泛认同的停车场分类,概念逻辑上不严密,往往引起争议,主要体现在对公共与配建停车场的理解上。首先,公共停车场是从使用对象上分类,配建停车场是从建设上进行分类,两者不属于同一范畴,不应相提并列,而规划设计中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这两类停车场相对应,从而导致规划设计中一系列混淆。其次,配建停车场是为本建筑所属车辆和本建筑吸引外来车辆停车服务的,假设一个区域或地块,所有建筑物都按配建指标建有完善的配建停车场,理论上就不再需要公共停车场,因此,两者对应关系逻辑上不严密。再者,根据我国现实情况,配建停车场中有很大部分是为社会公共停车服务的(不仅仅为本建筑物吸引的外来车辆服务),而名义上又称为配建停车场,所以许多停车场无法区分究竟是配建停车场还是公共停车场,这种停车场分类概念的不严密,引发系列的规划与使用上的混淆,如:如何确定配建停车场的恰当规模,如何规划公共停车场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停车场的健康发展。

3 停车场的规划与设计

3.1 停车规划设计原则

停车供给应基本满足城市停车需求。停车场应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土地利用、机动车拥有水平、客运交通方式等方面相匹配。停车场规划设计应利于实施建设和管理,将停车作为一种调控手段,通过杜绝非法停车,对交通拥挤、机动车拥有量进行调控。

3.2 停车场规划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按城市规划步骤,停车场规划相应的内容和方法为:停车行为特征及其基本概念、停车需求及预测分析、停车供给分布理论、停车场及停车设备分类、停车场规划及换乘系统、停车诱导系统、建筑物停车配建系统规划设计、停车管理信息系统没计研究。

3.3 停车场规划设计中若干关键性问题

3.3.1 停车场规划目标

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停车规划设计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在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分区规划设计、详细规划设计中,都必然包含停车规划设计内容。停车场规划设计目标可分两个层次,一是近期目标,解决现状(或三至五年)停车问题,二是远期目标,满足未来城市停车需求。规划设计目标将涉及到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当按远期目标进行规划设计时,在短期内停车指标会过大,特别是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可能引起用地和建设的浪费。当按近期目标规划设计时,停车场缺乏所导致的交通问题随时间推移也将愈加严重,而且建筑物一旦建成,很难再从用地上或建筑规模上增加配建停车设施。停车场规划设计必须综合考虑近远期目标,保持弹性发展。

3.3.2 总体规划设计中的停车场规划设计

我们常常看到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中,将“公共停车场”以具体规模落实到位,画到规划设计图中,依笔者观点,这是毫无意义,毫无依据的。如前面所言,假设一个区域或地块,所有建筑物都按配建指标建有完善的配建停车场,就不再需要公共停车场。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用地布局毕竟是相当概括的,也无法确定一个地区配建指标不足而修建“公共停车场”(即使确定了配建指标不足,首先应考虑修改配建指标,而不是布设“公共停车场”)。因此,在总体规划设计阶段,停车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确定停车发展政策和全市停车总需求、确定各类建筑物配建停车指标。我们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停车场的健康发展应基本满足城市停车需求,否定非法停车,配建停车设施加上合法的路边停车设施应基本满足城市停车总需求,传统的“公共停车场”不能成为总体规划设计的主体,所谓的“公共停车场”(沿用传统概念)只能是城市规划设计实施过程中,对停车设施不足部分的补充。

3.3.3 停车发展政策与配建停车指标

停车发展政策和各类建筑物配建停车指标是城市总体规划设计阶段最应有所作为的方面,也是起到对停车总体控制与把握的两个主要方面,是总体规划设计的工作重点。停车发展政策是停车场发展的总体策略,目前我国城市普遍停车车位缺口过大,基本上是提倡建设,但仍缺少鼓励发展建设的措施和稳定的建设资金来源。停车发展政策应从土地资源、机动车发展水平、出行方式等方面综合论证停车场发展策略和保证停车场建设的措施,并从政策上对机动车快速增长起调控作用。如日本和香港的停车发展政策着重强调鼓励私人投资停车场建设,采用“购车者必有车位”的政策以控制机动车过快增长。

第5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发展

一、前言

城市规划设计包括: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城市建设物质规划。城市规划对于地域政治、经济、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力,甚至对后代居住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在城市规划通过规划、监测、调控等手段使城市生态系统更加和谐、平衡。

二、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部分社会精英价值标准的体现,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片面的、部分的,甚至与大部分人群会有脱节的时候。所以一个科学的、人文的设计观念是很有必要性的,他不但能够按照设计者的思想把城市建设地更为完美,还能融合多种社会群体的价值诉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膨胀,城市的发展经常会出现“常规式”、“跨越式”,这些极速拓展的方式能够快速实现城市目标,但是对于城市长期发展的整个生态环境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危险性。要保证城市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就必须依靠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理念使城市规划在加强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方面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公正公平的社会形态。用科学的手段实现挖掘城市规划发展的规律性、提炼出相应设计的方法对城市的长远发展将是有利无弊的。传统城市规划通常以来设计员的历史经验和传统设计方法,在规划中经常出现设计方案与建设实践脱节、管理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所以要根据实事发展,提出适合现状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再结合“假设―概括―推理―实证”等科学的逻辑形式来指导城市发展。

当城市规划过于强调工具性,忽视人文关怀的时候必然忽视文化、历史、情感、制定等精神要素。这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是人类聚居形成城市的根本。所以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融入“人”的理念,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的价值取向来规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能保证城市经济、社会、人文发展的平衡。

三、长远规划,立足当前

城市规划设计在满足现今经济发展和生态容量的前提下,对未来多年的建设容量、空间形体、规划布局等都需要作出远期预算和规划。

城市长远规划时一个模糊而不确定的东西,因为城市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改变的。所以规划的时候应该结合现状和未来发展目标对未来局势进行猜想,提出多种规划方案,合理分配发展中每个阶段的任务和目标。通过这种持续性的远期控制,能够用保证城市规划设计的合理性。

现在城市规划以经济结果为导向,而忽视了社会性和生态性。特别是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时就更应该注重城市整个长远生态系统。在规划中应常常考虑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层次性,考虑城市热岛效应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利用植物的色、香、形等打造不同的城市景观,增加城市艺术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立足当前是指,不能过分夸大城市长远规划的作用而忽视的近期发展的需要。设计中要面对现今的核心问题,研究现阶段发展的特殊性和关联性,集中优势,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规划城市建设,达到现阶段的城市发展目标。

当然城市规划设计中最重要的是长远和现今结合起来,既要从现今出发,搞好现阶段的目标策略,又要做长远打算,不能以用长远利益换取现今的利用。

四、层次分明,突出重点

城市规划设计满足城市发展有两种层次,一种是以规划框架为主体,对经济规划、空间规划、土地规划等有约束力的自上而下的一种层次;一种是以区域发展为主体,综合多种发展目标满足总体规划指标的一种层次。两种层次是实现规划统筹和现实之间的调控系统,两者之间有合理、科学的衔接能够是城市规划设计事半功倍。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每个环节都很重要,现代城市发展中出现了很多主题城市,比如“生态城市”、“新概念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信息技术化城市”,这些主题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城市的象征,所以在规划的时候是有一定的侧重点,在合理安排各方面的具体规划时对城市的核心理念和核心竞争力进行提炼,最好有一套具体的方案能够体现重点。

五、统筹兼顾

城市规划设计更具体的体现是在公平合理的条件下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但是我们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常常有急功近利的想法。资源配置应该在考虑城市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统筹兼顾各方面的需求,不能利用单纯扩大城市用地和规模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规划设计在利用这些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更关注社会公益、城市安全、生态环境等内容,对公共利益、长远利益、整体利益都要统筹兼顾。首先,对重大功能区域比如海陆空交通、市政、城市中心等进行优先布局;其次,加强市场规划的弹性研究,比如用地策划、指标控制、配套设施等;再次,综合科学新理念,指导以物质规划为主向社会规划为主的转变。

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要求。如何统筹城市资源利用、环境污染和生态和谐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条件。这必须要求规划设计者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资源和环境之间的问题、污染和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问题,最好对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做好评估和预测,在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范围内制定不同的规划方案。城市资源利用和环境承载力都是有一个平衡点的,超过两者任何一方的范围对城市的发展都会有制约性。所以可以采集现阶段的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制定一个符合指标的经济发展方案,满足环境需求和人们生活需求。

六、适应时展

城市发展是时展的具体体现,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增长都能促成每个时代的特征和需要。我国城市从工业化到城市化经历了一段时期,现今也面临着政治、经济的转变。同时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也是现今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何利用城市规划设计使城市发展各取所需、和谐发展,达到最优的效果是取得最终综合效益的必经之路。

七、概念性规划

城市经济快速发招导致总体规划经常不能按照计划和步骤实施,从而导致城市资源的浪费。为了解决好总体规划模式和体系有实际情况相符合,建筑界也进行了多种模式的探索和实验,最终得出概念性规划比较符合城市发展需要。概念规划是对城市发展中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它主要是针对于微观层面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从宏观上调节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达到最终的综合目标。它是一种战略战术,在总体规划目标的牵引下对当下条件和形势作出正确的评估。城市规划经常具有经验性,而缺乏创新性,概念性规划就是在简化内容的前提下,专注未来发展趋势,因而在很多情况下都能提炼出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创新理论和创新办法。

八、总结

城市规划设计对一个阶段性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有重大影响,设计师们如何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统筹兼顾、合理利用资源、做好长远计划是未来城市规划的重要要素。本文结合规划设计和城市发展做了一些理论上的研究,希望能顾为未来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陈锋,城市规划理性主义和规划理论的科学化[J],城市规划学刊,2007(1).

第6篇

[关键词] 林业调查 规划设计 林业生产 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 S75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134-01

林业资源是五台县的大资本,但产业发展更需要牵住市场的牛鼻子。最近几年,本着“立足县情、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总体要求,五台县党委、政府在客观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生态观光特色产业。在规划先行的基础上,精心开展关于“生态”和“文化”方面的造园实践,精心培育特色林,2012年,就五台县共植树造林150公顷,林相改造107公顷,建核桃基地40公顷,公路沿线建成10公里生态绿色长廊,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林业生产更加科学合理。

1 林业调查林业规划设计概念分析

1.1 林业调查概念分析

林业调查就是林业部门按照国家赋予的权利和智能,在相关政策和法规支持的前提下,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在林业建设和林业生产各项工作开展之前,对林业生产和建设所涉及到的范围进行地质勘查、环境因素分析、林业生产能力评估以及社会效益分析等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工作,结合最终的调查结果为林业生产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从而确定林业建设和生产的目的性以及时效性。针对林业调查工作的难度和调查范围的不同,将林业调查分为了不同的调查类型。

1.2 林业规划概念分析

林业规划工作开展主要从短期和长期发展对林业建设生产工作进行分阶段和整体部署。林业规划内容在制定和部署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地区林业发展和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从保护森林资源角度出发,为实现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充考虑到林业建设工作短期和长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地区林业建设的实际需求,林业规划等级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一般情况下,结合林业建设级别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国家级林业和地方性林业。

1.3 林业设计概念分析

林业设计工作是要充分结合林业调查和林业规划总体要求,按照林业建设生产活动的基本要求,将调查结果、规划设计等抽象性的文件、政策、数据转化为可见的文字、模型和设计图等表现形式。按照林业设计要求,林业设计工作可以划分为总体设计、项目设计、建设工序设计。而按照工作进展设计阶段可以将其划分为初步设计、施工过程设计和后续管理设计,根据不同设计要求可以将林业设计进行科学划分。

2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在林业生产中的作用分析

2.1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是开展林业生产建设工作的基础环节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经济建设稳步前进,林业生产的重要性逐渐体现出来。从生态文明角度分析,林业生产和建设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工程。过去我们在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是以污染自然环境为代价,只重视经济发展,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最后导致了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现象严重。党的十以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大力植树造林,实现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所以国民经济建设离不开林业生产工作,而要想林业生产建设可持续、稳定的发展,就需要以价值估算和科学分析为基础,结合林业建设生产实际需求,从整体方面对林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因素进行评价和评估,高效控制好林业建设资金和生产资源的投入,做好相关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工作,从而制定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林业生产宏观战略方针。

2.2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有利于明晰林权

林业经营过程中,承包现象十分常见,除了天然林之外,其他各种林地都存在这种现象。但是在林业承包过程中,由于合同权利和责任不明晰,林权归属方不确定,很容易产生林权纠纷,而进行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一方面可以调查清楚林木的使用权和整个林地的归属权,另一方面针对林权拥有者和承包者之间存在的林权纠纷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从而降低林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纠纷,降低林业经济损失,保护好个人权益。此外,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还可以结合相关规定为参照,结合最终的调查结果,对林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进行科学划分,保证各方利益均衡,从而保证林业生产工作更加可持续的发展下去,更好保障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

2.3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有利于林业资源的保护

林业建设生产的前提条件是要全面掌握和分析好森林各个方面的信息,然后结合调查结果制定详细的而具体的建设生产计划。而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主要职能就是对森林资源的种类和质量进行收集和汇总,通过数据分析,反映出当地林业的管理能力和管理质量,从而真正的了解到林业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通过与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效结合,帮助林业部门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林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森林资源保护奠定坚实基础。此外,通过积极开展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帮助林业部门获取正确而详细的数据资源,结合调查结果制定合理的森林保护方案,从而真正实现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在林业生产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林业生产建设、产权保护和林业资源保护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未来需要我们继续做好这方面工作,促进林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7篇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设计

工业革命以来,在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的同时,人类生活的环境也日益恶化。“高碳”成为了威胁人类正常生活的主要因素。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人们开始提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即“低碳”生活。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也受到了这一理念的影响,低碳城市的理论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低碳城市的核心理念不仅仅是通过节能减排来控制城市建设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

1.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综合框架概述

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理念是由国际自然基金会提出的,其具体理念是通过提高紧凑化城市建设的进程,来控制城市的规模,从而降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低碳的概念最先是有西方国家的提出的,原先是针对景观设计提出的一种理念。我国将这一概念引入后,将其应用到了城市规划设计中,并根据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现状,提出了我国实现低碳化城市建设的目标。

我国建设低碳化城市的过程主要分为五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设计低碳城市规划的整体框架和相应技术的选择。第二个步骤是对低碳化城市规划的具体过程进行一定的调整。第三个步骤是对城市建设项目规划的创新性研究。第四个步骤是制定低碳化城市化建设具体指标。最后是对城市建设的管理制度进行制定和完善。

低碳程式化建设的管理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土地管理使用、环境和区域设计、运输管理和输送系统。

2.低碳城市空间的规划和设计策略

我国对低碳化城市规划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现有低碳城市规划设计缺陷的完善。在研究界,对低碳化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想模型已经逐渐达成了一致,即低碳化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应当以紧凑型城市为基础。

紧凑型城市是在低碳城市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状况和要求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城市建设理念。紧凑型城市的建设采用的是土地密度和混合型的利用方式,并且引进了新的城市建设技术,能够促进城市交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从低碳城市建设的方面,紧凑型城市理念的优势在于能够对城市的公共交通体系进行有效的优化;能够显著的降低交通运输的成本;能够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周期;能够对土地和其他城市资源的综合利用。

3.国内外相关研究特点的总结

3.1低碳城市研究过程的阶段特征

自世界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人们就开始关注低碳理念的研究。这为低碳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实际上,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强调节能环保的做法由来已久,但随着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节能环保的理念已经不再满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综合性环保要求,因此低碳城市的概念逐渐被提了出来。并成为了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目标。低碳城市的理念从经济和生态的角度对城市建设的目标进行重新的定位。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在研究成果和建设规模上都落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并且研究的精力主要集中在理论阶段。

3.2研究领域的层次结构

当前,国内外对低碳城市建设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上。首先是广泛意义上的生态化。低碳化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环保的理念。这两个概念是可以进行综合应用的,并且相关的理论可以对城市建设的流程形成一定的支持。第二个层面是对可持续理论的开发。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就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支撑的,因此要确保规划和建设的质量,就要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并对其内涵进行拓展和深入研究,使其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中更好的发挥作用。最后,低碳城市的建设和开发应当将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为目标,并明确各个环节的建设目标。

3.3研究范畴的横向划分

低碳城市建设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控制和城市空间布局。其次是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和设计的相制性研究。所谓的相制性就是指低碳城市规划和设计是相互制约的。对两者的协同研究能够起到更好的研究效果。

3.4研究方法的技术支撑

与先前的生态城市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相比,低碳城市具有更加显著的特征。这一理念对环保这一抽象的概念有更加量化的标准。“碳审计”成为了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关键性因素。与传统的城市建设相比,低碳城市采取了更加有效的碳计量指标和控制措施,并对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的信息进行了动态管理。

3.5碳排放与城市空间形态的相关性研究

低碳化城市建设的根本和是对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具体的解决思路有两个。首先是在传统的建筑学理论基础上建设能源消耗和城市形态相协调的城市建设模型。其次是在规划学和地理学的基础上建立城市形态环境建设的绩效考量标准。

4.结束语

低碳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无论是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还是环境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国应该加大对低碳城市相关概念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定合理的建设标准和具体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张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城市规划,2010(02):22-23.

第8篇

关键词:生态;建设;城市规划;生态导向;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人类在建城活动中的生态思想经历过生态自发、生态失落、生态觉醒、生态自觉几个阶段,反映了人对自然的关系从尊重顺应到控制征服到保护利用直至上升到协调共处,这种变迁反映了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人类建城的价值取向,实际上也是人类对理想城市探求的过程。生态的价值取向使在生态学原则下建设未来城市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世界各国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谋求全球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结果。

一、生态城市概念及其创建标准

建设生态城市是人类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环境的客观需要,是社会、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全球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的创建,具体说来要满足实现以下标准: 以下几个方面,说明了生态城市在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和自然生态三个方面的互相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内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和价值取向,也反映了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和必须具备的主要条件。

1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实施文明消费,物质、能量利用率及循环利用率高,消费效益高。

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

3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所在区域对其有持久支持能力,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

4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环境质量高,符合生态平衡的要求。

5居民的身心健康,生活满意度高,有一个平等、自由、公正的社会环境。

6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

7生态(健康)建筑得到广泛应用,有宜人的建筑空间环境。

8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并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

9居民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包括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和环境道德观,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

10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自组织、自调节能力强。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

(一)着眼于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是在对传统规划方法反思基础上,摒弃传统规划价值观,适应城市生态化建设而提出的。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与传统的规划价值观有本质区别,是对人类主宰自然、追求物质利益的传统规划价值取向的彻底否定。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实质上是从人类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出发,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以自然生态优先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采取行政立法、科技等手段,促进系统向更有序、稳定、协调的方向发展。最终目标是建设宜人的人居环境,实现人、自然、城市和谐共生,持续协调发展。

1、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特点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不同于传统的规划方法,较之有以下特点。

1.1系统性系统思想把城市看作一个功能整体,一个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复合的系统,而不是三者的简单组合。规划设计变单因单果的链式思维为系统思维,综合分析、研究和处理城市系统各要素的整体联系。

1.2整体性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不是单一的物质形体规划(physicalplanning),而是兼顾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规划(integratedplanning)。它不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物质建设的需要,它必须同时考虑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后果;在规划工作上也不再是只有少数单学科背景的规划人员,而是多学科的共同参与,是跨学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

1.3可持续性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导向,从城市长远利益出发的,凭借必要的技术手段,保证规划设计既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又不危及子孙后代的发展,合理配置资源,不因眼前、局部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来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保证每个阶段发展目标、发展途径的科学性、合理性。

1.4生态导向性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方法来规划设计、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引导城市”生态化”。这种导向性是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核心和重点。

2、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复合的巨系统。三者交织在一起,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相互关联而不可分割。经济生态原则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采用可持续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区发展模式。

自然生态原则给自然生态以优先考虑,最大限度的保护,使开发建设活动一方面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另一方面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增强其健康性。复合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把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有机结合起来,使整体效益最高,实现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复合的永续发展。

(二)生态城市的总体规划对策

1、以生态城市所在的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

城市的形成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所在的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城市与其区域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生态城市本身就是”区域市”,生态城市应当与其区域共存共荣。

2、对生态城市的环境容量、社会经济总负荷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其合理活动容量,保证生态城市发展与其补给区相平衡。

规划运用环境容量论和门槛理论对生态城市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建设用地容量、供给容量、工业容量,水、大气及土壤等环境容量进行系统分析和发展建设可能性分析,确定区域的活动容量和城市的合理容量,使城市的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使城市与其补给区的长期供给能力和长期承受能力相平衡,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城市。

3、强调空间规划、生态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划的结合

这意味着规划内容的扩大,仅仅考虑物质环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提出社会、经济的生态化对策,规划是多学科、多工种协作配合,进行跨学科研究,从而使规划更具有科学性和综合性。

4、以土地适宜度等分析为依据,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保护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通过对不同区位土地开发成熟程度(开发度)、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向(适宜度)及土地对人类活动强度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值(承载力)的分析,进行土地分区(比如可分为优先发展区、引导发展区、从缓发展区、限制发展区、更新改造区、自然保护区等),确定土地开展顺序,保证城市的发展环境。

(三)生态城市功能区规划设计对策

生态城市也是由多种不同功能的分区有机组合而成的功能综合体,这些功能区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都是城市功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规划设计重视多样化自然景观的保护和优美人工环境的创造,将人工建造的生活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创造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规划设计中也注重加强立体绿化,提高景观的多样性,另外还可起到隔热、截水、净化空气等效果。

在进行绿色景观建设的同时,根据条件可利用有机垃圾制造肥料在居住区中来发展种植业,既为居民提供了多样的生活环境,又增加了景观的生产性。规范设计以人为主体,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普遍需求,创造多样性的栖境。功能多样化,活动场所多样化,住屋空间多样化等。

(四)生态城市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对策

城市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造了大量的建筑物。这些设计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寻求最充分的实现建筑的高效、低耗、无污,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对环境的消极影响。设计必须综合考虑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增强建筑及其环境的健康性,提高生活舒适度,减少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全面生态化。

三、结语

建筑生态城市这一基本思想,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远景目标,它是寻求城市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代表国际城市的发展方向。生态城市并不是一个不可实现、尽善尽美的乌托邦,但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持续发展过程。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跨世纪的系统工程,相信通过全球、全人类共同的不懈努力,它将不再是一种趋向,而将是确确实实到来的人类理想住区。

参考文献

1、陈勇1生态城市新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1重庆建筑大学硕士论文,1995。

2、黄光宇、黄天其1论生态城市的概念与评判标准,1992。

3、黄光宇1田园城市#绿心城市#生态城市,1989。

第9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3-0028-04

新型城镇化是新时期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策略。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内容是城乡统筹与一体化、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资源的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的混合利用与紧凑开发等[1],因而要求城乡规划行业积极探索推行新型城镇化的新策略。作为为社会培养、输送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应积极进行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使得毕业生具备前瞻预测、综合思考、专业分析、公正处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够科学应对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方面的难题和挑战。

2011年黑龙江省启动了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作为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高校,黑龙江科技大学积极开展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3]。黑龙江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在试点改革过程中,以校企协同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积极开展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得到了社会和行业的认可和好评。

一、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概念模型

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是在一般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和专业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背景以及所处的地域环境,综合地方和区域的城乡建设发展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定位,并集中学校优势教学资源,使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在城乡规划编制、公共政策制定及建设实施管理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比较突出,在省内外具有领先优势和影响力。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的概念模型见图1。

二、校企协同的基本思想

城乡规划是以城乡建成环境为对象,以土地及空间利用为核心的公共政策[4]。城乡规划是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要求规划师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一方面要求规划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善于应用专业理论分析解决实践中的复杂问题;另一方面,城乡规划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通过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对城市发展资源进行空间配置,并使之付诸实施的过程[5],因而要求规划师应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校企协同是提高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的有效策略。校企协同的基本思想是指在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应具备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专业核心知识和专业相关知识、现状调研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协同创新能力等主要由高等学校来培养,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同时可以将规划师请进高校进行讲座和实践指导。学生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等方面的业务实践,包括教师的挂职锻炼在设计院和规划局等企事业单位完成,企业为学生业务实践及教师挂职锻炼提供实践平台和业务指导。校企协同的基本思想框架见图2。

三、校企协同的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教师应“会讲能做”“亦师亦工”

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城乡规划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求高等学校的师资队伍除了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前瞻的国际视野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才能胜任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具有规划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人才的教学任务,因而“双师型”队伍建设是提高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多年来,黑龙江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先后安排教师深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中建设计集团黑龙江省分公司、哈尔滨市方舟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等单位进行挂职锻炼。通过挂职锻炼,教师“会讲能做”“亦师亦工”,教师的实践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并且还能够将科技服务成果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以“导引课、核心课、相关课、技术课”为主线,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现代城乡规划的复杂性、综合性及专业性要求毕业生具备前瞻的预测与分析能力、综合的思考与表达能力。因而高等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影响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影响其能力结构。黑龙江科技大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进一步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导引课、核心课、相关课、技术课”的特色专业主线。主要包括:以教师系列报告形式,开设了城乡规划导引课程,及早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和职业特点,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引导学生有目的进行学习;开设了城乡规划原理、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城乡道路与交通、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城市设计、详细规划、社会综合调查研究、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等核心课程,有效保证了专业教育与职业实践的衔接;重视城市经济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概论、城市公共政策、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等相关课程的开设,强化了学科构成的多元化,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城市地理信息系统(GIS)、城市b感(RS)、大学语文与写作等课程,强化了规划技术类课程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机信息自动化处理能力与公文写作能力。

(三)专业实践与专业竞赛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协同创新能力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一般包括调研、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等方面。专业实践是培养学生现状调研与分析、设计方案的构思与深化、设计概念与思想的表达及规划管理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过程。黑龙江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重视特色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将专业实践与设计及调研竞赛相结合,每年均组织学生参加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规划设计和社会综合实践调研竞赛。通过参加规划设计竞赛,学生学会了以创新的视角解析设计主题的内涵,并以全面、系统的思考进行城市设计。通过参加社会综合实践调研,培养学生关注城市问题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低碳城市、社会管理、公众参与等相结合的专业意识,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创新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以2014-2015年为例,黑龙江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24名学生,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规划设计和社会综合实践调研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其中“小岛难载生命之重”和“足下生活圈”2份调研报告获得三等奖。

(四)采用双导师制,实现顶岗实习,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双导师制是指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在实习期间,由学校指导教师和设计院指导教师进行双重指导把关的实习方式。设计院实习是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由于设计院实习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为了提高实习的质量,分散式顶岗实习是一种有效的实习方式。由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以设计院为核心的实习实践基地。在大学第五学年,将学生组织到设计院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学生的规划设计实习、毕业实习都在设计院完成。实习期间以项目为载体,学生通过参与设计项目,了解专业理论、专业规范和标准在实践中的应用,学会团队协作以及如何与人交流等技能。实践表明:顶岗实习,能够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职业需求,有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五)毕业设计选题与设计院或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提高毕业设计的实用价值与创新水平

设计院的实际项目及教师负责的科研项目,一般是目前需要解决的突出的城市问题,是新规划理念的具体应用,项目选题创新性强,有代表性。根据工作量的大小,组织学生单独或合作完成设计院的实际项目或教师负责的科研项目,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黑龙江科技大学2015届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为例,毕业设计选题涵盖了城镇总体规划、概念规划、城市设计、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村镇规划等方向(图3)。学生结合设计院实际工程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设计真题率为100%,有10份毕业设计方案被设计院采纳,占32.3%。学生完成的村庄规划,强调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设计思想,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采用村民调查问卷、村委会及村民访谈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强调村民对规划的参与。毕业设计选题与设计院实际项目或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不但拓宽了毕业设计选题范围,而且有效提高了毕业设计的实用价值和创新水平。城乡规划专业的毕业设计因实用价值与创新水平高,在黑龙江科技大学毕业设计专项评估中连续多年被评估为优秀。

四、结语

城乡规划是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依据和蓝图,城乡规划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有效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更为复杂化、纵深化的城乡问题的能力。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亦是城乡规划专业人才职业发展的需要。因而培养能适应新常态下城乡发展的特色应用型人才,突出城乡资源配置、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是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应该不断加强与城乡规划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校企协同,探究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提高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不断推进中国城镇化质量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单卓然, 黄亚平. “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 2013, 37(2): 16-22.

[2]张洪波,姜云,王宝君,等. 新时期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J].高等建筑教育,2016, 25(2): 25-27.

[3]姜云, 张洪波, 王宝君,等. 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基本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16, 25(1): 32-35.

第10篇

华发生态庄园是由国内极具实力的地产发展商,上市公司珠海华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倾巨力打造的一处大型生态、低密度的住宅区。项目用地位于中山市沙溪镇隆兴南路与新濠路的交界处,总用地面积72万m2,分三期开发,目前已建成第一期。项目用地的外部地理环境非常优越,105国道、中山市外环高速路紧临地块,交通便利,基地内部有5000多株原生果树,19座形态各异的天然湖泊,近30种鸟类,百种动植物在这里和谐共生,“蕴灵毓秀,天人合一”正是这片土地的生动写照。华发生态庄园遵循:“让自然的氛围遍及生活每一个角落”的理念,从设计到施工均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生态环境,使建筑、园林与自然巧妙融合在一起。

1.2基地现状及建设条件分析

目前阶段进行规划设计的地段属于二期设计的一部份,整个二期用地为24万m2,其中A、B区已做规划设计,本次设计为二期C区约11万m2的地块,二期C区部分,南与A、B区的小区主要交通干道相望,西为隆兴南路,北为市政道路,东为坡地及自建住宅,应该说地理位置在整个小区中不算好,有三个面与外部环境接触,但地块内部有一较大的自然湖泊,南面沿小区主干道边也有一些条形小湖泊,区中树木相对比较集中,易于保护,但由于自然保护占地很大,在地产发展上容积率难以提高,影响商业化的地产产值,好在发展商一切以保护生态,创造品牌为理念,愿意牺牲局部的商业利益,为规划设计创造了较好的基础。

基地现状为东高西低,除东北约占地块1/3的面积为山坡地外,其余地方高差变化不大,相对来讲对建筑单体设计难度不大,而山坡地由于地形较为陡,高差达到15m,加上单体设计上要求沿用原有庄园户型,因此在总体规划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地块东面与自建住宅之间由于山体遭到一定的破坏,须做挡土墙进行加固,规划设计上也须对此做出一定的处理并避免住宅过于靠近陡坡。

2总体规划设计概念

2.1甲方在设计上的要求

2.1.1甲方在规划设计上明确提出保护原有生态,与二期已建AB区及一期进行良好的衔接;

2.1.2尽量满足住宅的舒适性、景观性,即大部分住宅必须南北朝向,并有好的景观取向,私密性也是设计的重点;

2.1.3布局上力求灵活、生动,符合山地特色;

2.1.4尽量满足甲方在经济技术指标上的设计要求。

2.2规划概念分析

2.2.1在做规划设计前,进行了现场踏勘,并与测量来的地形图做了比对,同时要求甲方安排测绘队对现有的树木进行了测绘并编号以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

2.2.2规划上需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或者矛盾

如何充分利用现状地块中的自然湖泊;如何尽可能利用地块,满足甲方在建筑容积率上的要求,达到开发商的商业利益要求;如何解决地块周边与外部环境直接相连的干扰问题;如何做好山坡地建筑、道路的设计;保护并利用现有树木,不但可以保护生态,保持水土,也可以为甲方省下一笔园林绿化费用,达到生态与经济的双丰收。

2.3形成整体的规划设计草案

2.3.1通过以上对设计矛盾及需解决的问题分析,可以很快地得到一个较为清晰的设计草案,即小区的主干道必须围绕着中间的自然湖泊,在湖岸边布置住宅。使之成为最好的湖景住宅;顺着南面与AB区相隔的道路和湖泊布置可以形成一个带状湖景住宅;围绕着小区周边布置低层联排住宅,使之成为提升容积率,扩大产值的源头,为保证住宅的高质量,小区周边低层住宅将会后退红线10m左右布置大片的绿化林带。

2.3.2第一次概念方案的优势与不足

应该说,本次规划方案设计的时间是非常紧迫的,甲方要求很急,第一次概念方案出来后得到甲方高度的认可,当然在紧张的时间要求和对甲方意图领悟还不够透的情况下,也必然存在很多问题。甲方在认可设计总体构思的前提下,对设计要求也做了进一步的阐述,甚至调整,更强调了“以人为本、创造精品”的设计理念。方案的优势在前面已做论述,不足之处在哪里,通过与甲方共同探讨,一是在绕湖组团上有部分独立住宅景观较差,部分湖面临小区路,有些浪费景观资源,而靠市政路(隆兴南路)的联排住宅虽然有好的湖景,但由于靠近路边,难以提升品质;二是道路的连续性不够,尽端路太多,道路的利用率并未充分发挥;三是景观资源的创造与共享方面还不够,除独立住宅外的联排住宅未能有好的景观,联排住宅组团中心花园的利用率不高,对提升组团的品质帮助不大。虽然在做方案汇报时,作为设计师,对上述问题做了自己的设计总结,如对湖景资源利用不够,是因为受原有自然湖泊位置的限制(附图A点),尽端道路大多是不希望在坡地住宅部分道路的坡道太大等(附图E点),这同时也说明在对甲方意图的领悟上,及对生态保护与发展上还未充分放开思路。

2.3.3第二次概念方案的形成及上机精确定位与调整

由于总体思路较为清晰、准确、局部的调整相对较为简单,很快就形成了第二次概念方案,并与甲方达成共识,其余的细节将会在上机(CAD)后较为精确地定位与调整。应该说第二次的概念设计充分领悟了甲方意图,也开拓了设计上的一些瓶颈,在扩大与延伸自然景观(湖泊、水系)的同时,优化了组团小区景观,调整道路形状,使之更为便利。通过对基地的反复观察,发现虽然现状湖较为靠西,但东面到山坡还有一段距离,所以考虑将湖面略为东移(附图A点),使湖两岸都可以布置独立住宅,充分利用湖景,仅保留与会所交接处的开口(附图H点),使会所及小区中心湖互为借景,同时也可以使用中心湖的围合不致于过紧、过硬;拉开坡地联排住宅,使住宅利用道路更加充分,减少道路所占面积;将原组团景观分化,并与中心湖泊形成互动的轴线关系及叠水效果,使景观轴线更为明确的同时,良好的通风效果也会自然形成。

2.4交通流线的组织

在设计低密度生态住宅的理念上与城市住宅区的理念是不尽相同的,在城市住宅区的设计上,经常强调的原则是“人车分流”,但在低密度生态住宅区,相对人口密度较小,车流量也不大,因此道路交通考虑的主要是便捷,人行系统上主要结合各类景观节点上组织观景道(栈道),观景亭及休闲亭。

2.5景观系统规划

主要的景观系统规划其实在总体规划设计时就已有遵循和设计,但是仅限于总体概念,从总体上景观系统的规划可以概括为“一湖”、“两带”、“三中心”,所谓“一湖”当然指的就是原中心自然湖泊,加以扩大延伸形成曲径通幽、峰回路转的叠景效果;“两带”指的是利用原有的南面与二期AB区交界即小区主干道路边的自然水系形成的带状水景;小区周边与外部交接处,建筑后

退10m(最少)而形成的隔离林带,它可以同时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视线遮接,二是减少外部市政道路的噪音干挠;三是提升靠外部住宅的品质,扩大底层花园面积,使之有良好销售价格,弥补发展商在为保留生态,发展生态上作出的牺牲;“三中心”是指以中心湖为核心,两个联排住宅组团水景为次中心形成的景观重心,三个重心互为依托,互为借景,相互之间由于地形高差形成层层叠叠落差水幕,别有情趣。 由于细部的景观设计尚未委托专业公司进行设计,总图设计效果上还略显仓白,建筑设计及效果图上均未对此作出深度反应,等园林设计出来后,相信会有更好的效果呈现给同行借鉴。

3各种规划设计理念的应用与探讨

3.1建筑的南北朝向与总体设计的融合

朝向的重要性与强调是每个设计师都会自然贯彻的,但在总体设计上如何做到布局的灵活性与朝向的重要性结合才是设计上的难点。很多构图非常美的总体规划设计,却有几乎超过一半建筑变成了东西向;也有每一户、每一栋都落在南北朝向上,但死气沉沉的布局,工整的道路使居住环境显得异常沉闷,也难以充分利有景观的360O特性。在华发生态园二期的规划设计上,90以上的户型朝南,少量因总体构图需要的东西向建筑则充分利用景观,同时拉开东西向建筑间的距离,使之具有良好的通风及阳光。

3.2私密性设计

私密性设计是居住建筑设计中一直提到并在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后越来越强调的品质设计,作为低密度高品质居住空间来讲更显重要。与高层住宅不同的是,低层住宅私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地块的领地感和实际的私有性;二是视线的干挠。应该说,华发生态园一期和二期AB区的私密性设计并不完善,由于非常注重生态,户与户之间是不设围墙的,但仅靠植物是很难做到地块的私有性。本例设计中,与前期的主要区别在于更加多的利用水体,减少户与户之间接触的地界长度,在很多地方都形成一个个半岛状地域,这样便于有效实现领地感,同时这也是景观设计的需要,大多数的独立住宅都是南向临湖或二面临湖,甚至三面临湖。

3.3坡地住宅道路设计

3.3.1在总体结构及大的道路确定后,剩下的任务依然艰巨而遥远,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生态住宅区所赋于的自然和谐的环境决定了道路的形状不可能是直来直去的,甚至建筑在总图上的摆布也不是顺路而行,适当进行道路行进的优化是一个非常细致的工作,它可以使自然融入到设计当中去,“宛如天成”;二是在生态保护上需要保持水土,结合地形,保护原有的树木植被。因此在道路设计上可以说是精心而作,道路与住宅的结合上也是一丝不苟。

3.3.2树岛的应用与道路坡度的调整

何为树岛,也就是道路中心绿化带,按道理说小区的次干道并不需要道路中心绿化带,设立树岛最大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生态的树木,同时也可以美化道路,使道路一路走来,景色不断。本例的设计当中树岛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美化道路,保护原生态树木;二、调整道路坡度改善道路与住宅的高差关系;三、视线遮挡,形成好的私密性和住宅环境,其中第一条、第三条不难理解,例如正对配电房的道路中绿化树岛(附图5的B点)可以使路对面的住宅看不到配电房以起到优化环境的作用。第二条调整道路坡度则在本例中作了很好诠释,如:附图5的D点道路由于住宅的南北向及道路本身的形状要求必须垂直穿越等高线,坡度非常大(13),通过设立树岛使道路的起坡点延伸至横向道路上,加大坡道长度,使坡道坡度降到较好的8;又如附图5F点道路,道路一侧由于地形关系,建筑单体标高为18.50m,而另一边则为17.00m,通过树岛的设计,道路从中分成两段,一段略为向上与上部住宅相连,另一段略为向下与另一侧住宅相连,由于建筑设计上须综合利用原有户型,道路的坡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样可以使住宅的标高基本都高于道路标高,减少水患及视觉上的不适感。值得一提的是,设立树岛的道路两边并不等宽,其中一边保证有4m的宽度以满足消防要求,另一边则根据需要设计。

4建筑单体设计的风格与统一协调的应用与探讨

4.1由于建筑的单体设计并不是本次讨论的重点,所以这里也仅仅针对单体设计与总体规划设计的关系及配合上作一点浅析,在单体设计上,设计师的个人理念是与甲方的要求与想法是有点不同的。

4.2统一性,甲方认为整个生态园都保持原有的[!]风格,四坡屋顶,分格细腻的外窗,涂料的墙面加石材的基座,应当说是具有美州殖民地风格的欧式建筑。

4.3对立、多样与统一。在已建成的一期和二期的一部分,放眼望去几乎分不出建筑与建筑之间有什么区别。甲方认为在一期中是户户不同,所谓户户不同完全指的是平面的功能布局,外立面的处理上没有不同的地方。我个人是很希望在外形设计统一的模式下加入一点对立与多样性,坡屋顶依旧,但是否可以加一些歇山,悬山,庑殿,攒金,抱厦,老虎窗,披檐、挑檐、封火墙、变坡、重檐等等,墙面依然是涂料,基座依然是石材,但窗可否加一些落地式的大板玻璃以和中心优美的湖景相匹配,在建筑与水体的关系,甲方只是认可仿如苏州园林建筑中有一点水凹进建筑的感觉,但是我觉得那种处理太园林化,比较小气,而我们的湖边建筑完全可以利用地形高差的作用把建筑的一半直接做成干阑式的建筑立在水面上,迎风展翅。或许甲方担心放得出去,收不回来而不同意。

第11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气候适应性;综述

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适应性研究不断涌现,风景园林领域也不例外。

在理念认识层面,最早有美国麦克哈格1992年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中详细的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依赖关系,并提出以生态原理进行规划操作和分析的方法。[1] 近几年,有张卓予(2009)[2]、包满珠(2009)[3]、赵彩君(2009)[4]、胡承江(2011)[5]、杨锐(2011)[6]等讨论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强调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

在设计方法研究层面,有冯潇(2009)的博士论文《现代风景园林中自然过程的引入与引导研究》总结了风景园林中引入与引导自然过程的原则与方法。 [7]赵彩君(2010)在其博士论文《城市风景园林应对当代气候变化的理念和手法研究》中通过对理论的总结,以及技术手段、设计手法的阐述,将科研成果、设计实践和应对策略相结合。[8](美)奇普·沙利文(2005)的《庭园与气候》按照传统上用以解释现实世界本质的四元素“土”、“火”、“空气”、“水”划分为四个部分,展示了过去伟大的建筑师和设计师是如何利用这些元素来创造微气候的。[9]柏春(2009)在《城市气候设计 城市空间形态气候合理性实现的途径》书中提出“城市空间形态气候合理性”的概念,并从这一概念出发,建立一个关于城市气候学与城市设计学交叉研究的体系、框架以及实现途径。[10]冷红(2009)在《寒地城市环境的宜居性研究》一书中提出寒地城市环境宜居性建设的科学理念和设计方法。[11]荆其敏、张丽安(2012)《设计顺从自然》本书主要介绍了设计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提出设计顺从自然、设计顺从气候、设计顺从地形地貌、设计从土从石、设计从风从声。[12]

在应用理论研究层面,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类型来看,有谭刚毅(2003)[13]、赵彩君(2011)[14]、王建华(2008)[15]等对传统园林气候适应性及各气候应变措施进行了研究; 何海霞(2008)[16]、郭虓(2012)[17]等对民居院落气候适应性进行了研究;在居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中,有张亭(2005)[18]、郑洁(2005)[19]、朱俊华(2011)[20]、刘姝宇(2010)[21]等总结了居住外环境气候设计的方法及策略;在校园规划设计的研究中,有冒亚龙(2010)[22]、李帅(2010)[23]、宣怡(2012)[24]等探究适宜地域气候的生态校园规划与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校园规划布局结合地方气候等规划与设计策略;对于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研究有冷红(2011)[25]、阎晶(2010)[26]等探讨城市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的策略与具体方法;谭晓红(2004)[27]、肖锐(2012)[28]、梅洪元、代阳(2012)[29]等从气候角度出发对街道的绿色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对于广场规划设计的研究有毕晓莉(2011)[30]、刘伟毅(2006)[31]等提出了广场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周瑞祖1996)[32]、程静静(2010)[33]、陈玉玲(2010)[34]、唐芳、张秋钤(2011)[35]等对于风景区进行了气候资源评价的研究,并提出了开发利用的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发现,近年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界深刻地认识到了气候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对于不同类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项目中的气候适应性设计应用理论都有所研究,但是针对气候适应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的研究相对欠缺。

参考文献:

[1](美)麦克哈格(Mcharg,Ian L.)著;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张卓予.微气候学对景观设计的影响[J].山西建筑,2009,v.35(32):15-16.

[3]包满珠.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园林建设[J].建设科技,2009,No.156(19):30-33.

[4]赵彩君,傅凡.气候变化——当代风景园林面临的挑战与变革机遇[J].中国园林,2009,v.25;No.158(2):1-3.

[5]胡承江,李雄.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风景园林的发展[C]//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6]杨锐.风景园林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园林,2011,v.27;No.185(5):18-19.

[7]冯潇.现代风景园林中自然过程的引入与引导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

[8]赵彩君.城市风景园林应对当代气候变化的理念和手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

[9](美)奇普·沙利文(Chip Sullivan)著;沈浮,王志姗译.庭园与气候[M].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0]柏春著.城市气候设计 城市空间形态气候合理性实现的途径[M].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1]冷红著.寒地城市环境的宜居性研究[M].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2]荆其敏,张丽安著.设计顺从自然[M].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13]谭刚毅,陆琦.广东传统住宅庭园的气候适应性与实用性[J].中国园林,2003(4):23-26+83.

[14]赵彩君.与气候为友—中国传统园林适应气候的特色研究[C].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5]王建华.基于气候条件的江南传统民居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8.

[16]何海霞,张三明. 中国传统民居院落与气候浅析[J]. 华中建

筑,2008,v.26;No.13912:210-214.

[17]郭虓.气候对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影响[D].中央美术学院,2012.

[18]张亭.京津石地区居住外环境气候设计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5.

[19]郑洁.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小区户外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20]朱俊华.基于微气候模拟的居住区低碳规划方法初探——以香港牛头角

上邨规划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南京市政府.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南京市政府:,2011:8.

[21]刘姝宇,徐雷. 德国居住区规划针对城市气候问题的应对策略[J].建筑学报,2010,No.50408:20-23.

[22]冒亚龙,何镜堂.映射气候的大学校园规划[J].城市发展研究,2010,v.17;No.10304:39-47.

[23]李帅,敬鑫,于海漪.北方工业大学校园微气候测试与分析[J].华中建筑,2010,v.28;No.16312:58-63.

[24]宣怡.湿热地区大学校园户外空间的气候适应性研究[D].华侨大学,2012.

[25]冷红,甄玮.基于微气候优化的寒地城市小型公园绿地规划研究——以哈尔滨太平公园为例[A].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1:6.

[26]阎晶.西北地区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27]谭晓红. 城市街道空间地域性研究[D].郑州大学,2004.

[28]肖锐.不同气候地区街道布局研究[J]. 中华建设,2012,No.8405:84-85.

[29]梅洪元,代阳.回应气候的寒地城市街道绿色设计[J].建筑学报,2012,No.53212:104-107.

[30]毕晓莉,刘起.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西北地区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以白银金鱼公园全民健身广场设计为例[J]. 华中建筑,2011,v.29;No.17310:47-49.

[31]刘伟毅.夏热冬冷地区城市广场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32]周瑞祖,周永忠.五洩风景区旅游气候资源分析[J].浙江气象科技,1996,01:3-8.

[33]程静静.黄山风景区气候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0,v.12;No.12901:42-45.

第12篇

【关键词】新时代;科学发展;小区;规划设计

如果说全体人民是一个国家成长和发展的基础,那么住宅小区就是一个城市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住宅小区作为城市建设规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这个社会和城市的缩影,既反映了这个城市发展的经济水平和建设水平,体现了城市的整体风貌;也映射了这个城市居民的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展示了城市的整体形象。住宅小区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物质水平和精神水平的最佳结合体和最大标志。

1 小区规划设计的发展现状

住宅小区是居民居住、休息、生活甚至工作的重要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和思想水平,是宝贵的财富。住宅小区还是一个具有无限使用期限的商品,一个人的一生中,会有将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住宅小区中度过的,因此,一个科学合理的小区规划设计,直接关系着城市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综观我国的小区规划设计,却是良莠不齐,品质不一的,而这种品质就是建立在金钱、地位和权势上的。豪华别墅、精装小区、经济小区,不同城市因为各种因素而具有不同的小区规划设计,经济发达城市和相对落后城市,他们的小区规划设计则是完全不同,不论是设计品质、设计品位,还是设计技术和设计质量都是千差万别的。

小区规划设计不够规范化、合理化,甚至存在安全隐患。有的开发商过度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完全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城市规划法》的标准要求进行小区规范设计,无视法律法规的制约,在减少建设成本、获取更大利益的推动下,聘请非专业化的设计人员、降低建设指标,肆意破坏环境等,不仅导致小区规划设计不合理,埋有安全隐患,还使得小区环境“乌烟瘴气”,完全损害了小区居民的切身利益。

2 小区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过度追求形式美

现代小区的住宅设计过度追求住宅小区形式美,忽略了实用价值,同时也没有考虑到住宅小区的安全性、规范性。比如:一些居民选择小区时,只关注小区的配套设施是否齐全,装饰、家俱是否豪华,房屋空间是否宽阔等表面问题,没有对小区的建筑质量、技术指标和规划设计进行详细全面的了解,为自己以后的居住生活环境埋下了安全隐患。

2.2 设计过于西方化

小区规划设计缺乏本土特征,过于崇洋。小区规划设计者,过度的追求小区现代造型美,忽视了小区的自然美,缺乏对本土特色的融入。例如:不同的气候、地形特征,会有不同的生态系统。一些设计人员有的开发商却违反这一自然规律,为追求“异域风情”大造景观“特色”。这些景观造园材料,也多是花高价从千里之外购回,可由于违背了自然规律,后期必将为之承担巨额的养护费。这种“崇洋”的心态其实是对地域文化的否定。

2.3 设计趋向平面化

中国园林景观注重的是园林的空间变化,讲究的竖向尺度,更加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但是一些设计师在设计时,却采用的大尺度的平面布置,更加体会不到设计者的别具匠心。比如:在实际设计中,一些设计人员只是简单地将几个观赏点串联在一起,并没有进行科学、合理、详尽的比较、分析和组合,使得景观画面缺乏统一性。

2.4 设计过于围墙化

传统的小区设计讲究围合的概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居住需求已不能满足于狭小的空间范围,现代社会环境下,人们更需要的是广阔的生活和广阔的活动空间。因此,需要设计师要突破传统的设计观念,但是设计师却严重忽略了这一点。比如:在设计时,先有一个围墙的概念,然后在其中创造出一个“容器”,接着再赋予这个“容器”以生命,这使得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无法真正融入这个社会。

以上种种问题的出现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同时,小区规划设计者的考虑也缺乏全面性,作为小区规划设计者,一定要本着为人们服务的精神和信念,去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要全方位考虑,使得设计作品散发出勃勃生机。

3 小区规划设计的科学发展措施

3.1 突出小区设计的本土化

小区景观设计必须要体现出当地的本土性特征。就以植物而言,南方地区则多以热带植物为主,带给人们一种“四季鸟语花香”的真切感受,北方城市则多以松柏为主,耐寒耐旱,使得各地园林都具有自己的个性化特色。同时,在设计时,还要要重视对当地历史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入,以创新的设计理念,塑造富有个性化的园林景观。比如:在规划设计时,既要注重人工环境,更要注重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保护小区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合理地建造人工环境,在小区原有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融入适当当地本土环境元素,实现自然与人工的相结合,才会为居民营造出真正舒适的居住环境。

3.2 强化设计的实用价值

对小区进行规划设计时,一定要站在小区居民的角度出发,把自己作为小区的一部分,把小区当作自己的家,进行规划设计,这样才能面面俱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小区规划设计。小区的规划设计,一定要着眼于小区的各个方面,小区结构、小区环境、小区质量、小区空间等,都要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小区的结构怎样设计,才能更加坚实稳固;小区的环境应该怎样融合,才能不破坏生态系统;小区的质量应该怎样大幅度提高,才能不留一点安全隐患;小区的空间应该怎样规划,才能给人宽阔、亮堂的感觉,这些因素都是小区规划设计者应该考虑的,本着为小区居民创造舒适、便利、清新的生活氛围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小区规划设计,满足居民的最大需求。

3.3 增强小区设计的人文性

小区作为居民生命中的一部分,是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除了要追求舒适度、便利性和实用性,同时,还要注重小区的审美性,体现小区设计的人文主义精神。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人们对居住的品味和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此,住宅小区的设计,既要满足人们的居住生活要求,也要突出欣赏审美价值,这是每一个小区的规划设计者都要明确的道理。比如:在设计时,设计师把握人们的精神需求,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精神与本土化的人文生活环境相结合,为人们设计出“心灵家园”。

3.4 体现规划设计的开放性

现在的小区规划设计,与之前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相比,无论是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桎梏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虽然有效维护了个人的隐私性,但是也阻碍了人与人交往的开放性。

小区规划设计者,在为小区居民营造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时,也应该致力于邻里之间的交往,可以适当的根据各个小区的不同环境、不同文化甚至不同职业的居民,设计丰富多彩的供居民休息、玩乐、交流的空间,最大程度化加强邻里之间的交往,所谓的“和谐社会”,不仅指社会的和谐,也有人们的和谐。

3.5 体现设计的低碳理念

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许多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相继问世,低碳建筑正成为一种潮流,因此,我国要实现真正的低碳建筑、低碳城市,就要在对小区进行规划设计时,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新型的建筑材料,既减少了建筑成本,还从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可谓是一举两得。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也发生的很大的改变,人们对居住小区的要求和品味也在不断上升,同样的小区规划设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更加舒适化、便利化、人性化的小区正在走进千家万户,在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下,构造起真正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朱晓东.关于对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