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差异化规划设计导则

差异化规划设计导则

时间:2023-09-21 17:35: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差异化规划设计导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差异化规划设计导则

第1篇

关键词:城市;电网规划;电网建设

前言:

电网建设是城市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做好城市电网规划 ,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是电网经营企业所必须重视的。有关加强电网规划研究 ,发挥规划先行作用的一些具体做法提出探讨,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1 充分做好规划前收资准备工作

资料收集是电网规划中最为基础的工作,资料收集充分、 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规划的成果。但是收资工作也是最为枯燥、 繁杂、 成就感最小的工作,工作人员往往对这项工作有厌烦之心,这很容易导致收资工作质量的下降。同时目前没有统一的规划资料数据库,收资工作量大,开展难度大,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然而,收资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规划的编制质量,所以收资一定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1数据的准确性。数据是分析的基础,如果数据收集不准确将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所以在收资中尤其是对历史电量、 负荷、线路的资料等数据要认真审核。 特别注意线路的最高负荷数据,一定要与运行方式进行核对,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1.2资料的全面性。要全面收集规划相关资料,特别是政府各区域的总体规划,相关功能的控规和详规、 各类项目推进计划、各类基础建设项目的建设计划等。通过这些资料的全面收集以便在以后电网分析和规划中能配合进行。

1.3数据的针对性。要针对现状分析和负荷预测需求分析的结果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如线路的导线型号、 供电半径、 分段情况等等。

目前由于没有一个标准规范的规划数据库,日常运行管理中到底要收集哪些数据,没有进行统一,造成了规划数据收资非常困难。 所以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根据规划需求出台一个统一的标准数据库,每年将数据输入系统,这样收资工作将非常方便,同时还可以在各地区、 各城市间进行横向比较分析。

2、加强规划研究

2. 1电力市场需求预测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 产业门类的不断增多和电气化程序的不断提高 ,电力市场需求的预测变得越来越困难 ,民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 经济活动异常活跃的地区 ,往往很难比较准确的把握其经济活动规律 ,这给我们的预测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使我们的电力规划建设工作很被动。如安溪县 ,在两年之内上马一个负荷为7万 kW的大用户;而晋江地区也常出现应急工程 ,如百宏化纤 ,从决策到投产只有 7~8 个月时间 ,投产负荷就有4~5万 kW,终期规模的用电负荷预计为 7. 5万千瓦。由于负荷增长快 ,时间紧 ,为满足供电的要求 ,2003年晋江出现了3个半月建成一座 220kV 变电站的应急工程。

为及时调整电网建设项目,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局规划人员在收集本地区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及电力发展等有关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定期与市经委、市统计局、市规划局、市计委等进行联系,收集市经委的经济运行月报、统计局的统计月报、重点投资项目及用电大户等资料,每年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照技术指标要求,确立规划的目标和方向,真正做到电网安全性、 可靠性和经济性运行。

2. 2技术原则方面

2.2.1容载比取值问题

变电容载比是衡量主变容量配置的情况 ,在电网规划中往往作为决定主变容量配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 《导则》 要求:220kV的容载比为 1. 6~1. 9 ,110kV的容载比为1. 8~2. 1。但从我们的规划和实际情况来比较 ,往往由于对容载比较严格的控制 ,而限制了电网的建设速度 ,造成电网发展滞后经济的发展的局面。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 ,离导则的最基本要求差距甚远 ,导致这电网的220kV主变基本处于满载或重载状态 ,供电能力存在严重的卡脖子问题。我们认为导则中规定的容载比要求 ,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数值来衡量和评判地区的配置容量的合理性。通过这几年的实践证明 ,在经济发展快速期 ,容载比取得适当高是正确的。

2.2.2关于N21问题

在导则中已经明确了N21的安全要求 ,并且为了达到这个要求 ,提出了不同的满足方法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供电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 ,对于某些重要用户(如政府、 电视台或通信站等) ,N21 已不能满足要求 ,要求满足在检修方式下的N21的要求(N22) 。随着电网建设环境的日益恶劣 ,线路走廊的贫乏而大量出现的同杆双回、 三回甚至四回及以上的线路架设 ,显然不是考虑 N21 的问题。面对新形势 ,如何来提高对城市电网 N21 指标的合理认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

2. 3规划手段方面

目前的电网规划基本上还是粗线条的 ,规划手段落后 ,负荷预测还是采用常规的几种数学模型 ,计算机也大多只是用来进行文字处理和绘图工作 ,未能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辅助分析功能。在今后的规划工作中 ,应积极采用建立规划数据库 ,如负荷资料库、 电网的潮流数据库、 城市发展规划数据库、 气象要素数据库等等 ,通过计算机软件来辅助分析 ,提高规划的准确性、 合理性和经济性。

2. 4组织协调方面

2.4.1健全组织体系 ,加强专业网活动 ,培养专业化规划队伍。

另一方面 ,规划的重要性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同时这项工作对专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规划人员不但要有较宽的知识面 ,同时又要有很专业的知识;不仅对宏观经济能够做出较准确的判断 ,同时又需要电力系统的一次、 二次甚至自动化等方面的知识。也就是需要较高素质的、 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知识型管理人才。因此 ,加快培养专业化规划人员是当务之急。

2.4.2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和协调。

我局定期向市委、 市政府作电力专题报告。主动向政府、 规划等部门汇报电力规划建设情况,重要工程邀请市各有关部门进行专项审查,与城市建设部门密切配合,以取得政府的支持,解决电网规划和电力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3、城市电网发展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城市电网建设与改造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电网元件的寿命较长,一般为 20~50年,如果电网建设停留在近期,缺乏长远眼光,就难以保证电网在寿命周期内不再进行改造和重复建设,电网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为实现城市电网的可持续发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相协调。

城市电网规划对于指导城市电网的建设和改造至关重要,但在以往实际工作中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通常认为电力只要哪里需要就可以供到哪里, 忽略了电力生产的特有规律。 城市电网发展,一定要从抓规划入手,以科学规划为指导,与城市的长远发展规划相衔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与水、气、通讯和道路的规划建设同步进行,避免重复挖掘,保护我国脆弱的城市环境。

城市电网作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其规划应按行政区划范围进行,并纳入到城市市政建设规划,使城市电网规划受到政策以及法律的保护,从而确保城市电网规划的顺利实施,并与城市景观和环境相协调。

3.2城市电网与输电网协调发展。

城市电网是负荷中心,一般是受端电网,同时又是大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城市的土地资源、环境容量、水资源等因素限制了电源的发展,城市电网接受区外来电的比例越来越高,对大电网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输配电网的协调发展,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电网整体的输、配、供电能力,满足负荷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电网的综合损耗。

输配电网的协调发展是一个需要对各种相关因素权衡利弊、统筹兼顾的复杂问题。总体来说输配电网的协调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不同电压等级的网络在不同功能上的协调,输电网保证安全性,配电网保证可靠性;不同电压等级的网络在结构之间的协调,保证转供负荷的灵活性;不同电压等级的短路容量的协调,保证设备选择的经济性和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不同电压等级设备容量的协调,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输配电网发展不协调,将会极大地降低电网适应负荷发展和应付突发故障(或事件)的能力,造成设备资源的浪费,制约城市电网的正常发展。

我国输配电网的协调发展问题,是关系到我国输配电网能否可持续发展,能否满足未来 20 年乃至 50 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最大的适应性满足负荷从低密度到高密度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无障碍地向用户提供所需电能的重大战略问题。

3.3城市电网规划的超前性和适应性。

规划的失误是全局性的失误,造成的损失可能是无法衡量的。城市电网规划应能满足电力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该具有超前性、适应性和灵活性。应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远近结合,保障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灵活、经济高效。

为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电力供给,城市电网规划要保持供电能力适度超前,要合理考虑城市负荷的需求和分布,制定合理的规划设计标准,综合考虑网架结构的发展和变电站布点的远期需求,提前预留线路走廊和站址,变电站容量的配置要充分考虑负荷增长的趋势,优化设置主变的台数和容量。

3.4城市电网的差异化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极大,即使是在同一地区的城乡之间、同一城市的不同地区之间,发展水平也极不平衡。城市电网的发展水平应能适应当地的经济水平,而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的城市电网采用统一的技术经济指标显然是不经济、不合理的。

我国不同城市的电网以及同一城市不同地区之间的电网应该遵循差异化发展战略。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对供电的不同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配电网应达到的不同的技术标准和投资水平。不同分类城市在配电网规划中应遵循差异化技术标准,主要考虑如下7个方面: ①投资力度;②可靠性水平;③电压合格率;④电缆化率;⑤容载比;⑥综合线损率; ⑦不同负荷密度下的单位线路长、 供电半径、每站出线数等。

4、结语

总之 ,电网规划要更好地发挥先行作用 ,既要抓好专业管理工作 ,又要抓好队伍建设 ,既要进行内部组织协调 ,更要加强和政府共同合作。其中最重要的是抓住经济发展战略这一中心。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发展策划部.高度重视城市电网规划和建设,加快实现城市电网可持续发展.

第2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控规与城市设计的认知

1.1定义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是指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城市设计是一种主要通过控制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干预城市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刘宛,2000)。是以城市公共空间和景观环境为主要对象,以对象的宜人性和性质性为目标,以人性化为原则,以系统方法为途径的一种用于相关规划设计及其行政管理领域的思维方式、设计法则以及专项规划设计。

1.2控规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体制中,控规是总体规划目标与任务的具体落实,同时也是修规及建筑设计的具体指导,在规划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控规在城市开发区强度和环境容量方面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控制和指导作用。但是,控规难以确保城市品质问题,即难以把握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和景观环境方面的系统优化问题,包括基于城市或片区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城市形体、城市文化、城市生态等城市空间环境质量问题。城市设计的价值在于城市整体性或系统优化,控规成果完全可以通过吸纳城市设计的成果来完善自己。

城市设计比控规更能够系统、整体地把握城市空间环境质量问题,但是在国家法定的规划设计体系中没有城市设计,城市设计难以得到实施,如果将城市设计成果转换为法定的控规成果来进行实施,这应该是积极而有效地。

1.3后于控规的城市设计方法

从我国现行控规和城市设计的编制内容和工作性质来看,两者既相对独立又有一定关联性,控规需要拟定城市设计要点。后于控规的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完善或优化先做的控规。后于控规的城市设计反馈到控规的方法是对影响城市品质的城市设计的刚性内容纳入控规,对控规成果中必要的内容进行修改,按照程序上报审批。

2 以城市设计为基础的控规局部调整

笔者作为一名参与温州民科基地控规中心区地块规划修改工作的规划管理者,结合该规划对以城市设计为基础的控规局部调整进行浅析。

城市发展是一个受到多元因素制约的过程,控规局部调整的产生,除了控规编制自身的技术原因之外,还涉及经济、社会、制度、现实发展状况等原因。根据需要,后开展的城市设计要对控规成果进行调整,主要目的是从优化城市品质角度对控规中缺乏系统或整体性的规划内容进得修正和添加。包括建设用地性质调整,主要是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方面的建设用地的性质,主要干路的调整、影响城区整体空间形体特征的建筑控制指标。

2.1调整背景

随着温州的城市发展思路由沿江向滨海的转型,民科基地将成为城市东拓的战略先锋。

2010年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民科基地进行重新提升定位,优化城市品质,明确提出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相融的温州大都市滨海新城核心区的总体功能定位,委托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对原《温州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原控规)中心区地块部分进行梳理,对土地利用开发和空间形态进行了一系列调整,编制了《温州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中心区城市设计》(以下简称城市设计)。为了落实城市设计的刚性内容,同时衔接民科基地及周边最新的建设动态,进行了以城市设计为基础的控规局部调整。

2.2调整范围

控规局部调整区域位于原控规规划范围的中心即民科基地中心区,紧邻沈海高速公路复线纬十二路出口。规划范围由纬十路、经六路、纬十支路、经五路、纬十二路、沈海高速公路复线、纬十一路和经五支路围合而成,用地面积232.12公顷。

2.3城市设计的重点

2.3.1定制功能体系

结合民营经济与城市需求构建中心区核心功能,作为民营经济的创新发展引擎和整个民科基地的功能组织核心,地区的核心功能应首先考虑民营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市场的需求。

通过策划中心区的服务职能,使其顾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创新服务平台,同时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充分思考地区为周边生活片区提高服务补充,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居住用地,减少或去除产业类用地。融合功能空间,从周边功能区域布局以及既有规划而言,地区承担着衔接金海湖南北两侧产业区的使命,但是既有的功能结构以及泄洪区的处理,并未实现南北两侧功能地区的有效融合,需要在功能结构上予以优化。体现土地价值,充分考虑基地内部交通条件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对土地价值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并反馈到实际的功能布局之中。(见表1)

表1 功能体系分析表

2.3.2创造空间意向

根据原有控规和现状,强化“山一水一海”的空间特征(见图1),延续城市文脉。民科基地中心区主轴明确、山海相连、水网密布,以水脉作为地区独特景观风貌的要素,以水构建城市意向、组织城市空间和市民生活。根据不同功能,创造独特的空间肌理和丰富的场所感受提供一个多元取向的城市空间,创造地区吸引力(见图2)。

图1 区域景观格局图2 城市空间

根据功能体系的分析和空间意向的构建,形成“一带、两心、一轴,铆合南北两片”的空间框架。“一带”是衔接南北向的产业发展轴,“两心”是地区公共服务中心和综合管理中心,“一轴”是依托金海湖公园构建基地东西向的自然轴。(见图3)

城市设计围绕金海湖公园组织各空间要素,强化“山―水―海”的城市空间廊道。确定金海湖公园作为城市空间的东西向主轴,利用经五路、线型城市绿地和林荫大道向两侧延伸,构建鱼骨状的城市开放空间格局。基于土地利用,差异化设计各地块的建筑基底,营造鲜明的城市空间意向。深入设计街头绿地和内部公园,通过次级的开发空间,形成网络状的开放空间格局。(见图4)

图3 功能结构规划图 图4 城市空间结构

根据空间意向进行城市天际线设计,制定设计原则:突出城市绿谷:金海湖公园沿线布置较低层建筑,并逐渐向南北两侧抬高,形成城市绿谷的空间意向;城市地标性:文体标志性建筑沿沈海高速公路沿线布局,并预留一定的空间,展示问题建筑和金海湖公园的全景;自然和人工天际线的融合:控制建筑高度,使得城市建设区天际线高度形成合理的比例,形成人工和自然融合对比的天际线系统;开发强度和土地利用相匹配,最大化土地价值:商务区建筑最高、商业区次高,居住的研发教育区较低。(见图5)

图5 城市天际线设计

2.3.3确定控制指标

综合上述土地功能、空间意向的分析,系统、整体地把握城市空间环境质量问题确定各功能区块控制指标。确定六类高度控制指标和开发强度,制定城市设计导则。(见图6、图7)

图6 建筑高度控制图 图7开发强度控制图

2.4衔接城市设计进行控规局部调整

2.4.1城市设计的衔接

城市设计对民科基地中心区内部的用地功能和开发控制提出了修改,主要内容有: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居住用地,减少或去除产业类用地;确立“一带、两心、一轴,铆合南北两片”的功能结构;按城市中心区的标准增配公共服务设施;确定新的地块高度控制和开发强度。

2.4.2控规局部调整重点

控规局部调整以城市设计为依据,在原控规的基础上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衔接上位规划,落实“十二五”规划对民科基地中心区的最新定位;二是对接城市对土地开发和控制的修改;三是对接已有的规划调整和建设。

其中控规局部调整的重点是对接城市设计 对土地开发的控制的修改:调整土地利用,结合功能定位的转变,增加城市生活类用地,减少或去除生产类和市政设施类用地;增配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定位提升,提升了各类城市级公共服务设施的等级和规模。地区医院、地区文化中心及体育中心、市民中心等按照城市组团进行配置,优化用地布局,以提升对整个地区的服务效率;深化调整地块控制,结合城市设计的工作深度,通过增加城市支路和绿带,对大地块进行分析,将原控规确定的33个地块细分为56个地块进行控制,同时,对原有土地的功能增加土地混合利用和兼容性的开发控制手段。将城市设计刚性内容纳入到控规局部调整强制性指标中,形成有效依据。

3 结语

在组织编制温州民科基地控规中心区地块规划修改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关系,笔者认识到控规和城市设计是一项密不可分的工作,双方具有互补性。基于城市设计的控规局部调整方法,使两者相得益彰,对提高控规质量和城市设计有效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城市规划资料集第四分册:控制性详细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城市规划资料集第五分册:城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第3篇

关键词:规划;配电网;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1我国配电网规划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城市人口将急剧增加,城市规模将迅速扩大,中心地区用电负荷密度将会更大。“十二五”期间,我国电力需求仍将会快速增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配电网在发展时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外部环境、发展模式、现有管理体制和信息化水平。

1.1外部环境

配电网(城市电网)的发展要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用电结构、供电可靠性要求等因素相协调。

(1)城市空间资源的稀缺问题。为了适应城市安全舒适和文化生活的需求,为了适应建筑高层化、密集化的发展趋势,城市电网必须进行配电设施与环境协调的改造(如电缆化改造)。城市电网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市政建设,如城市的其他管线建设、道路交通建设、环境景观等发生冲突的现象将越来越多,线路走廊和变电站站址的获取将非常困难,城市电网建设的难度将加大。

(2)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为应对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我国将发展各种分布式发电设备,如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设备。这些小规模的电源将会接入未来的配电系统,这将会对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模式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伴随着我国向“循环利用社会”的转型,对配电系统设备的长寿命、免维护和再利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3)用电结构变化的问题。在负荷水平增长的同时,我国的用电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居民用电和第三产业用电的比例逐步上升。预计到2020年,我国一些大中城市的居民生活用电比例将从10%左右上升到30%左右,将接近经济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用电结构的变化,对配电网的网络结构和供电可靠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2发展模式

我国配电网无论从发展速度还是从发展规模上都为采用新的配电网发展战略提供了机遇,为了适应城市环境空间资源日益稀缺的外部条件,降低配电网的网损,提高配电网整体的供电安全水平,配电网需要有明确的发展模式,这既需要考虑如何优化和简化配电电压等级,还需要考虑如何简化高压配电网络、优化配置中压配电网络。

1.3现有管理体制和信息化水平的问题

我国配电网的规模与国际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已经相当庞大。对于这样规模的网络状况,迫切需要标准化、制度化、体制化的科学管理方式。配电网的发展需要考虑现有的管理体制和信息化水平的问题。

(1)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和电网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市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单一的技术规程很难适应我国各类、各发展阶段城市电网发展的需要。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应尽可能考虑这种差异化的发展需求。

(2)信息化水平方面的问题。为保证配电网数据的可信度和可利用价值,使供电企业意识到数据的真实性是企业的生命,使企业完成从粗犷低效管理到精细高效管理的转变,我国需要加强配电网信息规范化的研究,提高配电网信息的采集技术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科学管理水平。

2配电网规划的改进措施

在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将会出现新的开发区和新的建成区,但是,配电网的站点和线路走廊资源却越来越紧张,这将严重制约配电网的发展。总之,按照电网长远发展的要求,对我国城市电网的电压等级序列进行优化配置势在必行,因此需要从发展战略的高度确定新的中压配电电压。

2.1电缆通道规划

根据变电站设置,主干配电线路布置走向,变电站进线电源走向以及其他电力线路情况等。对穿越或供应规划区域的线路进行合并及统一。统一规划电缆通道,一般6根以上的电缆需设置电缆通道,在设置电缆线路时宜均匀分散,分几个方向布置,尽量减少或避免双排管。以减少地下通道的困难,在配电规划中应避免使用电缆隧道。所以变电站站址应选负荷中心,能多个方向出线、交通方便、出线简便的十字路口,变电站容量不宜过大,出线不宜过多。在规划中由于大部分只进行主干线路的布置,对具体线路及用户线路均未做安排。所以在进行通道规划时,需留有余地,对重要道路及负荷密集地区的排管,按规划电缆数增加50%左右设置。一般地区按增加30%考虑,排管尽可能设在主要道路处。因主要道路今后设置困难,其他道路相对比较方便,在主要道路中各类排管未贯通的,如相距不远,尽可能予以贯通,以增加裕度及灵活性。

2.2无功补偿规划

一般在进行配电规划时,常常会忽视无功补偿规划,主要是因为:

(1)在变配电站布置时,常配置一定数量的无功补偿设备,需要时可以投入进行调节;对用户亦要求其达到一定的功率因数;

(2)负荷密度上升,线路缩短,而且电压浮动大部分能满足要求,矛盾不突出。然而,随着用户对电压要求的提高,无功配置更要求合理化,讲求经济性,因此无功补偿规划将是配电规划的一部分。无功补偿规划主要根据无功补偿装置的配置原则,进行无功需求(无功负荷)、无功供应(系统无功供给及补偿装置)、可调节手段及容量问的平衡与协调。

2.3继电保护、通信及自动化规划

随着电力技术的发展,继电保护与配电自动化将逐步合二为一,这会对配电网的运行条件及一些限额参数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配电网规划的配置及布局。使用不同的配电自动化规模、水平、内容,会有不同的配电网规划方案及投资水平。这时继电保护配电自动化内容已作为配电网规划的前提及基础工作,并不可避免地将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对规划的思路、认识、观念也将发生影响。

2.4配电可靠性估计

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直接反映对用户的供电能力,它是以用户停电几天为标准。供电可靠性及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环节,亦涉及网架结构及负荷性质等因素的制约。有条件及需要时,规划中还要进行必要的可靠性估计。

2.5分年度安排

在进行总体规划后,根据需要及要求,进行分年度安排,特别是近期的年度安排。年度安排的目有使规划先后可衔接,有一个逐步过渡问题;使近期项目安排更具体、更明确;适应经济分析的需要。分年度的具体做法,即是以一个年度作为一个断面,按前述的内容再进行一次规划安排,具体内容计划可适当简化,并受前一年(或几年)和后一年(或几年)的制约。

2.6优化方案比较

进行规划时对布点(变电站)布线已进行了优化,但还是存在不同方案的优化,即原始设定的不一样,选用参数的不一样,如变电站容量、供电电压、选用线路容量、配电的供电接线模式。不同的方案及设定,按上述内容,分别进行规划,然后按结果进行比选优化。工作量比较大,若有适合计算机辅助规划程序,则大量工作可由计算机替代,会方便许多。但在成熟区域及已有统一模式的区域,则可按统一方案规划,不再多方案优化,以求一致。至于统一方案是否合适及优化,则宜统揽全局专题研究,不必在各单个规划中再一一优化。

3结束语

总之,在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在新的开发区和新的建成区的变电站设置,主干配电线路布置走向如为电缆的,统一规划电缆通道,尽量减少或避免双排管。无功配置更要求合理化,讲求经济性,以实用用户对电压要求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范明天,张祖平.中国配电网发展战略相关问题研究[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第4篇

充足、及时的电力供应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我们,它几乎已经变成像空气一样的人生必需品,使我们开始将它的存在视作理所当然、天经地义。

然而你有没有想过,要保证时时处处充足高效的电力需求,这是一个多么庞大复杂、耗费人力和心力的工作?

你光鲜生活的背后,是一群默默提供服务的贡献者,尽管他们的劳动常常被人们习以为常地忽略。这群人有个共同的名字―“电力人”,而盛万兴是他们其中表现抢眼的一员。

盛万兴,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配电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国网公司“智能配电网优化规划与高性能控制科技攻关团队”学术带头人,“配电变压器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先进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网优化控制”国家电网公司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配电网技术研究、开发及管理工作。近年来,致力于智能配电网仿真、自愈控制、自动需求响应、分布式发电、微电网、主动配电网等研究,先后承担国家973/863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网公司科技项目等30余项,出版专著15部,180余篇,获专利、软件著作权60余项,制订国家、行业、企业标准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20余项,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主持工程应用项目累计数十亿元产值,取得了巨大经济与社会效益。

特别是“十二五”以来,他带领科技攻关团队,系统地开展了智能电网技术研究开发,在智能配电网规划、仿真、自愈、微电网等国际前沿的智能电网理论方法、关键技术研究中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率先在国内31个省(市)成功实施了配电网供电模式、风险评估、自愈控制、数模仿真、分布式发电并网与微电网等试点示范工程。近年来,先后在国际电工领域三大顶尖组织IEC、IEEE、CIGRE发起成立了配电网、微电网技术标准工作组,使中国成为召集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智能配用电技术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挑战一:地域广阔、

规模巨大、差异显著

应对:逆向规划,系统解决中国配电网建设模式

我们总会自豪地说,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

然而相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而言,广袤的国土,多样的地形气候条件,都会成为建设的天然屏障。

以我国体量之巨大,地理环境之复杂,如何保证大规模、稳定、安全、无障碍供电,挑战着电力人的智慧。

电网是支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配电网担负直接向用户供电的重要任务。由于电能具有难以存储的自然属性,电能的配送要与用户用电的需求相匹配才是经济的。传统的电网规划方法是从发电环节到用户自上而下按电压等级布局电网、布点变电站,只考虑供用电量的总体平衡,不考虑用户分布、用电需求与特点。面对分布广泛、差异显著又体量巨大的配电网,这种单向规划思路会带来巨大投资,而且供电效果差。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盛万兴首次提出基于负荷―电网协调的优化规划方法,进而提出建立基于供电模式的配电网规划设计思想。

供电模式是界定电网结构、供电单元和电网装备等供电系统主要组成要素的电网规划设计方案,它统筹了供电设施配置与用电需求的协调匹配,具有规划针对性强、适应地域差异化、显著节约投资的优点。

在我国大规模配电网建设改造的迫切需求下,盛万兴的团队系统地建立了覆盖我国东、中、西部供用电需求的96种配电网典型供电模式库,开发了配电网优化规划设计系统等,出版专著6部,制定了配套技术标准与规范,填补了国内外供电模式研究空白,大大提高了体量巨大的配电网建设改造的经济性与有效性,解决了偏远无电地区电网延伸供电难题。研究成果已广泛用于城乡配电网建设改造工程,节约投资上百亿元。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农村配电网覆盖2800多个县(市、区),服务全国80%以上的人口,售电量超过50%,是配电网建设中突出的“老大难”问题。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形势下,盛万兴创新性地提出“集大成”思路,针对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结构合理、设备先进、电能优质、供电可靠、安全经济、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电网供电模式与建设方案,建设综合示范工程,建立标准化供用电示范区、示范村。

近年来我国配电网建设与发展的实践证明,盛万兴及其团队富有成效的研究,系统地解决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地域广阔复杂的中国配电网建设模式问题。研究成果对配电网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优质服务等方面都具有直接、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为我国配电网建设改造奠定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基础。

挑战二:点多线长、

高损耗、低电压、突

发过载

应对:全网优化、综合治理、重点突破,提供完整解决方案

有电可用是否就万事俱备了?当然不是。

配电网具有显著的地域分散性,线路长、设备多,用电随机性强、负荷峰谷差大。因而,配电网的电能配送损耗(线损率)高、末端供电质量(电压合格率)不稳定、设备抗过载能力要求高。这些都迫切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加以解决。

其一,我国城乡配电网损耗占电网损耗总量70%左右,配电变压器损耗占配电网损耗总量30%~70%,空载损耗在深夜时甚至能占到变压器损耗的50%~80%。降低配电网和配电变压器损耗是电网降损节能的重点。

其二,城乡配电网中,当供电电压低于标准规定的允许下限值统称为“低电压”,严重的低电压(190伏以下)将导致部分家用电器无法正常使用,影响生产生活。同时,农村低压电网用电安全形势严峻,人身触电伤亡等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对供电企业和电力客户均造成了严重影响。

其三,在农村配电网中,配电变压器全年绝大部分时间处于轻载运行状态,但用电负荷时段较为集中,春节及农忙等时期农村用电负荷急剧增长,部分地区配电变压器短时段严重过载运行,因过载烧毁情况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生产生活。据统计,部分配电台区全年集中高峰用电时间仅持续1~2周,其他时间均处于近空载或轻载(负载率10%左右)运行状态,如果将具有这类负荷特征的台区配电变压器均更换为1.5倍或2倍额定容量的配电变压器,则额外投资将超过10~30亿元,其寿命期内空载损耗将增加70~123亿千瓦时,投资大、年均利用率低、运行费用高,造成大量能源和资金浪费。

针对上述问题和需求,盛万兴团队系统地提出了降低电能损耗、提升配电网供电质量、保障安全供用电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并出版专著2部。突破了配电网经济运行分析、变压器突发过载、生物体触电特波识别等关键技术,研发了关键装备与系统,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制定了配套的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与规范,为实现配电网降损增效、合格供电、安全运行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

配电网线损高的原因主要是电网结构相对薄弱,装备水平落后,降损工作缺乏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盛万兴提出,配电网节能降损必须两条腿同时走路,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采取“三抓”举措,以提高综合指标为主抓全网一体化线损分析与管理,以实施全网无功优化为主抓网络优化和经济运行,以降低变压器损耗为主抓设备单元,实现科学降损,寻求综合降损1+1+13 的效果。他的团队开发了省市县一体化线损计算分析与管理系统、全网无功优化与控制系统,还研制了国际首台高效节能的有载调容调压变压器等关键设备。通过上述办法,使配电网综合线损率降低1.5个百分点,减少电量损耗218亿千瓦时,低压线损率平均降低2.533 个百分点。

据统计,存在“低电压”的配电台区有25万座,超供电半径的10kV线路12695条,低压线路430713条,如按照常规方式全面改造电网,则需投资近千亿,投资大,周期长。针对“低电压”问题,盛万兴通过大量调研分析,深层揭示我国配电网“低电压”问题发生根源,系统性研究“低电压”综合治理方法与技术,优化电网资源配置,达到少投资、短周期解决低电压问题的目的。经过种种举措,使居民年端电压不合格时间由350小时降至104小时,试点单位居民端电压合格率平均提高3.712 个百分点。项目成果在国网公司农网系统得到推广应用,农村低电压治理周期缩短约50%,节约投资约70%,对我国农村2203.7万户低电压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春节等节假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造成用电负荷骤增、变压器过载甚至烧毁严重,春节保供电成为供电部门的严峻挑战。盛万兴带领团队迎难而上,攻克了提高变压器过载能力的关键技术,研制了系列化高过载配电变压器,过载能力达到1.5倍额定负荷持续运行6小时,1.75倍额定负荷持续运行3小时,2倍额定负荷持续运行1小时的设计要求,损耗性能参数与同容量常规配电变压器完全相同,可有效解决“大马拉小车”问题,降低配变空载损耗。与大容量配电变压器相比,将节约电量超过70亿千瓦时,节约投资超过10亿元,为相关供电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针对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投运率低,导致农村低压电网用电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问题,盛万兴团队在生物体触电电流变化特征及识别方法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生物体触电电流波形数据库,设计了低压线路剩余电流仿真计算模型和绝缘子等低压供用电环节的剩余电流试验测试平台,提出了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分级协调配合方法,制定了《农村低压电网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配置导则》等系列技术标准,研发了低压供用电安全保障系统,实现了低压电网的数据监测、安全运行和管理等功能;并完成4省9县试点工程建设,试点单位总保护器和中级保护器安装率和投运率均达到100%。工程投运以来未出现保护器误动和越级跳闸问题,用电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解决了农村人身触电伤亡频发问题。

挑战三:设备繁多、

系统复杂、管控难度大

应对:统一平台、集成设备、接纳新能源,构建智能电网

近年来配电网的发展面临两大突出问题:一方面,配电网体量庞大而分散、设备种类多、运行环境差,运行维护与管理困难;另一方面,随着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接入,配电网逐步演变成为含分布式电源的有源配电网,增加了系统复杂性,运行控制难度加大。如何实现对配电网有效的管控,保障为用户提供可靠、优质、高效、绿色的电力供电,是配电网技术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构建智能配电网的核心目标。

智能电网是采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武装”电网基础设施(电网智能化),实现对电网运行状态的有效监测、分析、控制与管理。国际上智能电网的重点也正是智能配用电。实质上,电网智能化要求实现自动化、信息化、互动化的高度融合。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配电网的自动化、信息化系统均按业务需要独立建设、“孤岛”运行、信息异构,现场的数据采集设备也是功能分散、重复配置。构建智能配电网,必须解决好技术架构设计、系统平台统一、信息资源整合、设备功能集成等关键技术问题。

盛万兴结合我国配电网特点及发展需求,组织30余家科研生产单位协作攻关,开展智能配电网建设的基础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填补了国际智能配电网建设模式的研究空白,奠定了我国在智能配电网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他首次提出了含分布式电源的智能配电网技术体系与层次建模方法,建立了112个智能配电网典型模型库及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数模混合仿真平台;首次提出了集成型智能变电站建设模式、智能配电台区建设模式等重要创新思想与概念;首次提出了智能配电网的风险辨识与自愈、“分布式电源―储能―负荷”分组优化、微电网能量自平衡/功率自平滑等创新理论方法。出版专著6部,发表SCI/EI检索论文100余篇。突破了智能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平台、智能配电终端统一支撑平台、统一信息交互总线、智能配电网风险预警与自愈控制、分布式电源并网/微电网自适应协调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发了关键设备与系统,申请发明专利150余项,制定国际/国家/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与规范30多项,成果应用于29省智能配电网试点示范工程。奠定了我国智能配电网技术发展的坚实基础。

“智能配电终端”是配电网智能化的关键设备,具有量大面广、功能需求多样的特点。目前,国内外配电终端设备的种类繁多、功能单一、可靠性低、互换性差等问题突出。盛万兴团队设计开发了用于研制多功能一体化智能配电终端的统一支撑平台开发工具,突破硬件平台、软件平台的关键技术,实现“统一支撑平台”的软硬件集成优化,可快速研制各类智能配电终端产品,并支持硬件即插即用与灵活扩展、软件移植和在线升级,从根本上解决了目前配电终端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75%,降低研发成本60%以上。

基于该平台开发的多功能一体化智能配电终端产品,实现了生物体特波检测、瞬时功率检测、电压无功优化、三相不平衡带载调节等多项关键技术突破与集成创新。用于配电网中,一台智能配电终端可替代多台单一功能设备,实现了对配电网运行状态的全采集、全可控,以及故障处理、无功补偿、损耗管理、谐波治理、负荷不平衡调节、漏电检测保护等综合应用功能,保证了配电网供电的安全可靠、优质高效,解决了供电可靠性低、供电质量差、用电安全隐患多、电能损耗高、运行维护困难等难题。试点示范工程累计应用智能配电终端1.76万台,节支2.3亿元。

截至2012年底,盛万兴团队主导完成11省13县智能配电网示范工程建设,试点区域供电可靠率平均提高0.11个百分点,居民端电压合格率平均提高0.64个百分点,低压线损率平均降低1.33个百分点。项目验收专家组认为:研究成果在智能配电台区、中低压配电网统一数据采集与集中监控平台、企业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和营配调模式优化等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多项成果填补国内外空白。研究成果已在国网公司系统27个省(区、市)全面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得到地方政府和电力客户的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中国能源报、中国电力报、国家电网报等主流媒体给予广泛报道。

节能减排,提倡清洁能源是国家能源战略的方向。然而新能源发电如何应用,如何接入电网,如何实现火电、水电、核电、风电等的统一协调运行,都是十分棘手的问题。

赫尔洪德移民新村地处内蒙古草原深处,远离主网电源点,是我国中西部无电地区的典型代表,村民们生活简陋,电话、网络、电视等生产、生活的社会基础设施缺乏。那里年平均可照时数4452.7小时,日照时数2916.5小时;风功率密度等级属于4级,年有效风速小时数达7318小时。新村牧户103户,牧民生活用电和奶牛生产基地等用电功率上百千瓦。怎么解决这类偏远地区村子供电,造福百姓?

盛万兴带领团队,经过几个月的理论分析与若干次实地考察、讨论,提出一种“电源―负荷”分组优化的微电网建设模式,充分利用了当地的风、光资源,大大降低了建设运维成本,所建的微电网工程3年来运转正常。法国电力公司等多家单位参观后,都感慨中国的微电网工程能建设得如此先进、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