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7:35: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经济情况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XX年来,XX县委办公室调研股在上级大力支持和热心关怀下,在县委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围绕社会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工作重点,抓好成果转化,勇于开拓创新,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年以来,我们通过调研撰写及修改的论文、调查报告、典型经验等共取得成果个(篇)。其中有个(篇)被国家级刊物采用,有个(篇)被省级刊物、会议采用,有个(篇)被县委、县政府批转或市级刊物、会议采用和肯定。有的调研报告已转化为领导领导,较好地发挥了参谋助手作用。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调研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本”、“成事之基”,县委对调研工作非常重视,为使调研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一是加强领导,注重组织建设。县委常委会每年都要听取调研工作汇报,及时解决调研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县委主要领导经常为调研工作出题目,定方向,并确定由一名副主任直接抓调研工作。在全县编制紧缩的情况下考调名同志充实到调研工作岗位,目前有名人员从事调研工作。同时县委领导要求提出,在调研工作上要注意把握这样几条:即在专本文权属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题调研上,要有深度、有质量,在解决具体问题上下功夫;在典型调研上,要有高度,有教育意义,能指导面上工作;在政策调研上,要吃透上头,符合县情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在理论调研上,要联系实际,有预见性、超前性,并逐步向新的领域延伸。由于领导重视,保证了各项调研工作顺利进行。版权所有
二是身体力行,亲自参与调研。县委领导班子成员把调查研究作为正确决策和指导工作的依据和前提,从自身做起,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在为维护招商引资良好的社会软环境、为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监督个别执法执纪人员到企业“吃拿卡要”的问题,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县委班子成员每人都确定了一个企业联系点,定期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一年来,县委领导亲自参与撰写、修改的调查报告、论文等各种材料达篇。
三是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每年年初我们按照市委的中心工作制定全年调研工作要点,落实调研任务。同时实行目标管理,把全年调研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年初抓布置,年中抓推动,年末抓检查,平时抓督促,随时要成果。我们调研股同志每人每年都要有项成果进入领导决策。
二、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推动调研工作深入开展
在调研工作中,我们注意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是围绕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开展调研。一年来,围绕推动县域经济新跨越实现社会事业新发展打开党建工作新局面,全县几个乡镇针对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为县委决策提供参考,并及时总结县地税局短时间打开工作新局面,实现工作新突破的经验,写出了《构建和谐地税、促进经济跨越》的调研报告,并刊发在《开发潮》××年第期。为总结和推广中坝村、下河街先进经验,为市委、县委提供了高质量的调查报告。
二是围绕社会热点难点开展调研。我们围绕“三农”问题组织人员进行调研,在一个多月的调研中,通过下单位、进社区、到农村、听汇报、召开座谈会,较全面形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撰写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社会和谐》的调研报告。一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产业化发展、项目经济、构建和谐等个方面内容的专题调研,写出了有情况、有分析、有针对问题解决办法的调查报告。为向上级汇报工作提供了面上情况和典型事例,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这些调研工作多次受到县委、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着眼发展,超前运作,认真抓好调研成果的转化和运用
一、台帐设置及使用不规范,未能明确反映借款人有关情况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个别信用社没有设置台帐或台帐与借据不符。
对支农再贷款台帐登记、发放和归还情况,只是逐户登记金额和日期,未能真实反映出各个借款人的详细使用状况。
整改情况:要求各信用社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对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实施细则》有关规定操作,利用每月1号会计例会时间,加强对再贷款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实现统一的帐务处理方法,明确反映借款人再贷款的使用及归还情况,真实反映再贷款的使用进度,达到支农再贷款帐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对再贷款使用投向不准,存在贷款用于非农业,贷户身份为非农户现象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个别农村信用社再贷款投向非农业,此类现象不符合《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再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再贷款应集中用于发放农户贷款,重点解决农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储运业和农村消费信贷等方面合理资金需求”的要求。
整改情况:接到《通报》以后,联社对再贷款使用投向不准的信用社,及时下发了限期整改通知书,要求涉及问题的信用社在200x年12月底之前整改完毕,并给予了通报批评。对问题较为突出的顺店社,要求该社尽快出台整改意见报联社计划信贷科,联社将视情况作进一步处理并监督整改,确保支农再贷款投向的合规性。
三、贷款存在逾期,致使支农再贷款形成风险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部分贷款存在逾期现象,个别信用社为完成年度其他各项工作任务,在支农再贷款方面疏于管理,使部分贷款没有换据或没有及时收回。
整改情况:对贷款出现逾期的现象,已专项向领导作出了汇报,现已协调资产科出台了以下意见:一是对200x年以来新发放形成不良的贷款必须收回,否则按照禹农信联〔200x〕142号文件规定严肃处理。二是要对2006年以来新发放贷款到期必须收回,发现1笔形成不良的,信用社主任就地免职。三是对于账面中隐含的大量不良贷款,要求各信用社必须迅速行动,该换据的换据,该的,争取在年底前解决这部分问题。
四、对再贷款发放使用中存在垒大户现象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在检查中发现,个别信用社为逃避监督,简化贷款审批手续,把大额贷款化整为零垒大户,增加了支农再贷款的风险。
整改情况: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以前年度信息系统不对称及监督管理不完善等原因造成。今后,联社业务科将严格把关,审查一笔贷款,先通过“信贷咨询系统”查询把关,无质疑的,再建议审批备案。对一户多笔、垒大户等以逃避联社审批为目的发放的贷款,联社业务科在加强监督的同时,将积极协调稽核部门进行后续稽核,凡出现此类情况的信用社,一经发现,将给予严肃处理并督促整改。
五、贷款发放手续不完善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个别信用社发放支农款时手续不规范。
如借款合同中还款计划没有正常登记,缺乏对贷户的还款约束;调查报告流于形式;借款用途与调查报告用途不符;借据与合同要素不全等。
公共管理类课程实践性教学方式较多,其中采用较多且很成功的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当然,案例及其教学并非要取论的发展或者实践的观察,而是为从一种不同的背景审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开辟了道路,是以情景模拟的方式使学生们置身案例所描述的特定情景中来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地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而不是直接进入社会实际活动中去直观感受、观察实践。社会调查却是要通过深入社会搜集直观感性的第一手材料,进而分析研究材料,形成理性的调查结论,是知识从感性向理性深化的过程,具有鲜明的参与社会实践的特征。在实践基础上从搜集直观感性的材料、分析研究材料到形成理性的调查结论的认识过程,就是调查的过程。在农村公共管理课程中引入社会调查法来展开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专门搜集和整理课堂学习知识的相关信息,通过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可以实现课堂学习与社会中的现实问题的有机联系,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社会现象,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逐步加深,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二、社会调查法的框架
作为一种系统的、科学的认识活动,社会调查有着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序,这种固定的程序可以说是社会调查自身所具有的内在逻辑结构的一种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提出调查主题。这是整个社会调查工作的基础,需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有创新的,具有可行性的调查主题或观点,尽量具体化和精确化,以便界定调查对象、调查区域范畴和实施调查。
(2)调查准备。在明确调查主题后,需要为实现调查目标而进行调查设计和准备调查问卷。调查设计主要是针对需要研究的问题制定研究分析的策略,并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以保证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过程的规范和科学。调查问卷的设计是调查准备阶段非常重要的工作,必须要将研究主题放在一定的理论分析框架中,明确需要收集那些方面的资料,紧密围绕研究主题设计问题,采用可观察指标,注意构建可操作的变量和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选择适当的问卷结构,这直接影响到所收集的数据质量和后续的研究。此外,简洁和被调查者易于理解的调查问题能保证调查的顺利进行和数据质量的真实,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要考虑被调查者的时间资源、个体认知能力等情况。
(3)社会实地调查。在这个环节,调查者要深入社会,根据不同的研究主题选择不同的访谈方法收集资料。在具体调查访谈过程中,往往可能由于现实条件的变化或调查设计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偏差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预定的访谈方法或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正。
(4)数据整理和分析研究。社会实地调查完成后,收集到的一手资料需要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得出调查研究结论并撰写调查报告。
三、社会调查法在农村公共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笔者将社会调查法引入农村公共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京郊农民对农村公共管理状况的满意度调研”为例对社会调查方法在农村公共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说明。
(一)确定调查主题
根据农村公共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在选择什么内容或问题作为社会调查主题时,主要考虑调查主题的有价值性、可行性等,因而选择“京郊农民对农村公共管理状况的满意度”作为调查主题。这是因为:(1)本课程学习对象为北京农学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需要从实践中认识社会,加强专业和课程认知。(2)课程学习的85%以上的学生来自北京郊区,分布于北京市的海淀区、朝阳区以及延庆县、平谷区等九个郊区县的44个乡镇,调研地点的分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学生以自己家庭所在地为中心进行辐射式取点或选择调研样本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或滚动取样调查具有非常便利的条件,能够保证问卷调查的质量,而且调研成本低。
(二)调查准备
调查准备主要包括了调查问卷设计和社会调查的组织安排准备两方面的内容。
1•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的设计一定要紧密围绕调查主题,本着全面、科学、可操作性来设计调查问题和构建变量和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当前北京郊区农村经济状况、农村公共管理的现状、农村公共管理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能力等,以了解京郊农民对当前农村公共管理的满意度以及影响京郊农村公共管理水平的因素为主要内容,除被调查者及其家庭基本情况的12个问题外,共设计了与调研主题相关的5大类66个问题,其中关于农村公共管理主体的有15个问题,关于农村基层民主的共计20个问题,有关基础设施建设及发展的共14个问题,社会保障及参加情况的有11个问题,收入及其他的有6个问题,其中有些问题还设计了子问题以便搜集更详细的资料,此外还设计了需要补充说明的问题项。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考察京郊农村公共管理的状况、村民对公共管理的满意度等相关情况,能使学生对京郊农村公共管理状况有一个直观、真实的认识,从社会实际状况出发来深入而直观地认识农村公共管理的内容、方式、目的等,加深对该课程内容的理解,并从课程学习角度去理解相关政策的实施基础与意义。
2•前期组织安排
随着课程内容的推进,在调查前1个月布置具体的社会调查事宜。主要是介绍社会调查方法、调查数据可靠性的把握、调查报告的撰写以及本次社会调查的要求等,督促学生做相关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对调查问卷要做详细的解释,保证学生理解调查问题及调查目的,减少调查者因对问题的不理解造成的数据错误。因为考虑到少部分学生家庭所在地在北京市城区或京外省份,自主联系京郊农村调研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实际进入京郊农村调研,于是按宿舍将学生分成若干调查小组,并且确保每4-6人的小组中至少有2名以上家在郊区农村的学生,要求每组来自城区家庭的学生必须跟随来自郊区的学生进行调研。各小组自主推选一名组长,主要负责小组调查活动的开展和与教师的联系,调查分工等由组内成员自行协商。
(三)京郊农村调查与资料收集
在调查准备阶段,各调查小组根据组员情况,确定调查地点,细化到京郊的村庄。各小组优先选择家庭所在地、亲戚所在地、同学朋友所在地为调查村庄,依靠亲戚、朋友、同学等熟人帮助,在被调查村庄有选择地发放问卷或面对面地调查与访谈,既降低了社会调查的成本而且还能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和数据质量。在调查过程中,被调查农民的问题补充说明为研究主题的拓展和深层次分析提供了补充资料。学生在调查总结交流中往往对这个环节的感受最深,从他们的反映来看,更多地集中在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对相关教学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调查访谈技巧的掌握和沟通能力的提高等方面。
(四)调查数据整理、分析与报告撰写
将调查得来的原始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是撰写调查报告和定量研究的基础。这个环节中,指导学生根据调研主题,分析调查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撰写调研报告。各调查小组成员的知识结构和水平的差异影响着各组选择的数据分析方法。更多的小组选择EXCEL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分析较为简单;有些小组选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实现了农村公共管理课程与统计分析课程的结合,学以致用使分析结果更为深入和全面,并加强了课程学习间的联系。
(五)调查的总结、交流
前面的工作只是完成了一项社会调查,但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完善社会调查法的实践性教学成效,调查的总结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进行调查成果的交流,各小组以PPT形式汇报各组的调查情况、调查结论等,就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享调查体会与经验,并且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实现知识的启发、碰撞、提升。同时对调查中暴露出问题的总结,比如对于组织安排、问题设计、调查难点等进行总结,以便在今后的社会调查中避免出现相同的问题,完善社会调查法的实施和提高调查效果。从学生对调查交流、总结的情况反映来看,有些小组事先组织安排有所欠缺,导致调查时间和次数比预想的多,很多学生在经过社会调查后改变了原先对社会调查的简单认识;更多的学生反映经过社会调查后对农村公共管理课程中的很多知识有了直观和更深入的认识,并开始思考相关问题,而且还在调查中取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感受,比如被调查的村民面对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期望学生们能解决他们说到的问题时,很多学生的反映是认识到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激发出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此外,社会调查对交流、沟通能力以及与团队合作能力的锻炼也是学生交流总结中反映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
(六)社会调查的评价考核
各小组完成社会调查后,在规定的期限内要求上交调查报告、填写后的调查问卷、小组成员的分工说明等材料。小组社会调查实践成绩由调查报告成绩、交流汇报老师打分和学生评分三部分组成。交流汇报中,参加汇报会的课程组教师和各调查小组根据调查汇报和回答问题情况打分,分别汇总平均后得到教师评分成绩和学生评分成绩。调查报告成绩、交流汇报教师评分和学生评分成绩分别按照60%、20%和20%的比例加权得出小组社会调查实践成绩。每个学生的成绩以小组成绩的85%为基数,15%按照每个学生在小组社会调查中的分工和表现等给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有助于借助评价考核来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情况,有助于完善实践性教学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市场;CNNIC;需求;潜力
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2.9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在城市里,人们上网浏览新闻,搜索信息,在线购物等已渐趋流行,相应的电子商务市场份额也在快速增长,电子商务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一个焦点话题,各种类型的电子商务网站也层出不穷,竞争日趋激烈。
而人口更多,地域分布更广,消费需求更为多样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一度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虽然如此,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也在静悄悄地孕育发展着,尤其是在一些沿海发达省份的农村。早在2006年,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就启动了全省首家农村“电子超市”,标志着电子商务正式迈入浙江农民的生活。这仅仅是一个例子,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星星之火总有一天会成为燎原之势。
一、农村互联网络应用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首次在“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部分专门增加了对农村网民的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增长迅速,截至2008年12月31日,网民总数达到8460万人,较2007年增长60.8%,增速远远超过城镇的35.6%。
另据2009年3月CNNIC的《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农村网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占49.4%;农村网民更加趋于年轻化,30岁以下年轻群体所占比例高达76.9%;从职业结构来看,农村网民的构成主体是学生,所占的比例高达38.8%。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在网络应用行为方面,农村网民娱乐化倾向更加明显。在中国农村,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游戏以及网络聊天成为农村网民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其用户的规模均超过了5000万人。此外,在上网场所方面,由于经济支付能力的限制,家庭和网吧几乎同等重要,网吧网民比例为54.2%,手机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农村网民的青睐,成为农村网民上网设备的有益补充。
互联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最近几年也在逐渐普及,出现了一大批类型各异的涉农网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第三方平台形式出现的农业门户,不仅为农产品的产、供、销提供信息服务,也为供求双方直接架起桥梁。
二、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潜在需求分析
由于我国农村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现实情况,农村对电子商务的需求在很多方面甚于城市。虽然农村电子商务市场才刚刚起步,但随着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相关条件的成熟,今后几年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一)农业对电子商务的需求
最近几年,类似堆积如山的桔子卖不出去这样的“丰收的烦恼”新闻时有报道。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跟我国农村居住分散,经济和交通相对落后等特殊的社会环境造成农村信息闭塞,与外界信息沟通不畅有直接的关系。电子商务可以很好地解决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对接问题,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符合市场需求。
此外,电子商务还可以很好地解决我国农业“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由于是小农户,生产就形不成规模,自产自销的方式不仅效率底,成本也极其高昂。电子商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把小农户组织在一起,在销售环节上实现规模化,在降低流通成本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使得小农户也一样有竞争力。这一现实,也为专业的第三方农业电子商务网站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二)农村生活方面对电子商务的需求
在生活方面,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一样也存在巨大的潜在需求。由于农村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没有超市,商场等成规模的规范的购物场所,使得因为生活需要的购买相比城市显得非常不方便,而电子商务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农村相对较低的经济收入水平使得人们对商品的价格更为敏感,而在线营销的普遍低价可以很好地满足农村市场的需求。此外,农村在文化娱乐设施方面的缺乏,也为相关方面的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在线教育资源需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地强调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把教育问题放在了实现社会公平的特殊地位。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乡镇学校的发展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城乡教育资源无论是在软件还是硬件上的差距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彻底改变的。城市里的集中了整个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在满足城市自身教育需求外,可以通过互联网延伸到广大的农村,让农村的学生通过网络分享最新的教育成果。
(四)农村劳动力市场对电子商务的需求
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原因,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已经十分突出。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2亿左右,这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需要寻找新的就业岗位,而针对农村的劳动力市场没有完善的信息服务方式。对于地理位置较偏僻,交通相对不便利的农村而言网上招聘求职将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
一些专业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市场的用工需求对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互联网开设相关的远程职业培训课程,满足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三、当前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农村电子商务虽然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目前还有一些重要的制约因素影响其发展,主要有:
(一)互联网设备缺乏
CNNIC的《2007年中国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农村拥有的家庭电脑数量为2.7台/百户,远低于城镇电脑拥有量47.2台/百户。在不上网的原因中,“没有相应设备”占到农村不上网居民的39.5%,成为最大原因。家庭电脑的缺乏使得农村网吧上网比例超过半数(53.9%)。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薄弱,已成为阻碍农民上网和农村互联网发展的最大瓶颈。
(二)缺乏必要的网络知识
在不上网的原因中,“不懂电脑/网络”是农村居民不上网的又一重要原因,占到农村不上网居民的28.3%。不懂电脑/网络知识很大程度上源于农村居民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根据农业部调查,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7.8年,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小学文化程度占25.8%,初中文化程度占49.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
(三)网络资源的局限性
因特网的开放性,使得网络信息骤增的同时也出现了网络信息的泛滥。要从泛滥的信息海洋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对于有较高学历的人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更何况是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农民。此外,就农村生活电子商务市场而言,更多的选择虽然有其好的一面,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要从数量众多的电子商务网站中选择一家可靠的在线商家比传统市场选择困难许多。所以今后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必然要求有一批能够专门根据农村实际需求量身定做的电子商务服务公司,并且品牌信誉度非常重要。
(四)消费观念落后由于我国农民总体文化水平较低,长期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再加上农村信息闭塞,使得农民无法接触社会最新的消费观念。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商务形式,有别于传统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面对面交易。网络交易的虚拟性要想被农民接受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事实也证明,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农民在消费观念方面更加现代,接受电子商务这种交易方式也更加容易。
(五)物流配送网络的局限
我国农村人口地域分布广泛,交通相对落后的现实造成了农村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难题,尤其是在生活电子商务方面更是如此。当前,大多数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物流网络只能覆盖到县一级地区,下面的乡镇就无法送达,一些偏远的地区更是被排除在物流公司的业务范围之外,这样即使这些地方的农民有电子商务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所以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必然要解决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农村电子商务市场潜力展望
农村信息化建设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手段之一,本身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党和国家为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不遗余力,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方针和政策。《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等都将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提出要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
一些先知先觉的PC生产商也早就已经把目光瞄准了农村市场,如今更是利用国家电脑下乡政策大举进军农村市场。联想集团今年3月正式启动了“电脑下乡”计划,推出包括产品、渠道、服务、培训在内的一揽子举措,展示了为农村用户量身定制的3大系列15款产品。其他PC厂家也不甘落后,纷纷跟进。
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4761元,今后几年农村经济有望保持稳定快速发展态势。多达近8亿的农村人口,约2.1亿户农村家庭,随着互联网应用环境的不断改善,电子商务在农村得到快速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其蕴涵的巨大市场潜力不言而喻。与“三农”相关的企业,必须对农村电子商务市场足够重视,注意对农村电子商务市场需求的研究和培育,早做准备,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先机,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7中国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R].2007.
社会实践开展多年来,实践服务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组织实施体系。实践服务队优势互补、专业互补,实现强强联合,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促进了社会实践活动更有效、更扎实地开展。服务队的管理,活动的实施更趋完善,服务队坚持一天一日记、一天一总结、一天一交流的原则,每天活动归来,召开碰头会,大家集体讨论,针对活动中出现的典型事例进行重点分析,对当天出现的不足及时反省,总结活动开展情况,吸收经验,改正不足,修订第二天的活动计划。这些做法,不仅使实践活动在不断的完善中有序的进行,更使服务队成员及时保留翔实的材料,为写出高水准的调查报告打下了基础。
今年我系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宣传方面取得了教大成功。中国共青团网站、新浪网、卧龙网站、《江西教育报》、南城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单位先后十余次对我系大学生暑期社会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报道,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一方面,这得益于我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良好的运行机制,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我系已形成了“以团委为指[文章来日中国报告网]导,带队老师组织落实,小分队成员分工负责、落实到人”这样一个合理的机制,活动离不开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大伙拧成一股绳,“上下齐心,全民皆兵”;另一方面,较强的宣传意识也是原因之一。
社会实践活动的收获
(一)“三下乡”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是根本
诚然,由于服务对象是正在发展地区的居民,他们的思想文化水平都不高,所以他们更注重你实际上给予了他们什么。我们在活动中对当地农村经济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了解,在了解该村经济正在迅猛发展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给他们的是建议,使得经济得到进一步的飞(中国报告网)跃。我们给予当地的贫困户一些利用自身优势发家致富的建议;给予那些已经有很好发展的农户一些实用的经验;对于该村的一些贫困小学生,我们除了送去学习用品和衣物之外,还鼓励他们人穷志不短,一定要抓住机会好好学习来回报社会的关爱。等等。实践服务队深入村民,对该村一些农民所关注关于国家政策和发展问题给予详细解答。在宣传国家“三农”政策的同时,我们也把诸如“华西村”等一些先进农村经济模式推广给他们,以期取得良好影响。在农村经济正在发展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给他们的是建议,使得经济得到进一步的飞跃。
(二)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是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活动自始至终都得到路东村父老乡亲的支持与配合。我们刚进村就得到了全村人的热情的接待和帮助,无论是宣传活动,或是深入农村的调研,抑或是文艺汇演,当地群众都热心的帮助我们,这是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三)队员们的奉献之心是活动富有成效的关键
青年志愿者用科学文化服务社会的奉献之心与投入实践活动的热情,是“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富有成效的关键。在活动期间队员们冒着高温,顶着酷暑,感人事迹时有发生,这些都鼓舞着其他队员把“三下乡”任务给顺利完成。
社会实践活动的启示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阵营,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最好窗口。今年我系的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大学生更深入地学习领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了科学的发展观,把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广大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了大学生服务祖国和人民,培养了劳动观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让我们增长了才干、接受了锻炼、提高了素质。在实践过程中,积攒了很多相关的经验,也有很多的缺点与不足,我们将认真总结其中的经验和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注意扬长避短,进一步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在各项活动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提高素质、成才报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磨练了青年大学生的意志,也培养了大家理论运用与实际的能力与团队合作的精神,实现了社会实践过程中“服务社会、锻炼成才”的目标,真正做到“双赢”。“纸上得来终觉浅,投身实践觅真知”。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社会实践的磨练,同学们变得更加成熟、更加自信,校园里到处洋溢着蓬勃向上的良好氛围。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代青年大学生有实力承担的起未来建设国家的重任,追求进步,刻苦求知,勤于实践,全面成才必将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共同心声和行动。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我省苏北、苏中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经济发展较快的苏南和省外,父母离乡进城打工,子女留在农村现象增多,这就出现了苏北、苏中农村大批的留守儿童。对这些孩子的教育管理,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全社会关注、广大家长放心不下的突出问题,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近几年来,我省各级关工委和广大“五老”怀着一定要让这些孩子在蓝天下都能健康成长的深情,一直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工作的重点,在党政领导下,充分发挥老同志的特有优势和作用,配合妇联、教育等有关部门办了一些实事。并且在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中,摸清底数,掌握资料,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为党政领导的决策和推动有关问题的解决,起了积极作用。
留守儿童是需要特别关爱的特殊群体
根据调查,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上了学,他们在祖辈的呵护、老师的教育和社会各界的关爱下,学习和生活基本有保障。但是,与一般儿童相比,他们在生活、行为、学业及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
一是生活上缺少照顾。各地乡镇和村组合并,辖区扩大,学校也随之撤并,一个乡镇往往只有一所中心小学和初中,学生上学路途较远。有的留守儿童上学无人接送,早晨5点多钟即要起床赶路,天黑才回家,吃饭饥一顿饱一顿。还有交通安全隐患,有些孩子合乘农用三轮车,7人座位坐进20多人。兴化市临城镇有一双留守儿童姐弟乘电瓶车回家,被卡车撞死。
二是行为上缺少监管,留守儿童多数是祖辈监护,而祖辈老人不少是文盲、半文盲。他们对孩子往往严少“惯”多,管少哄多,“理”少钱多,管吃管住不管教,有些则放任自流。有些孩子上学迟到、早退、逃学、旷课、说谎、不做作业,甚至沾染上打架、赌博、喝酒、抽烟等不良习气。
三是学业上缺少辅导。留守儿童监护人一般只对孩子的食宿、安全负责,对学业的关心和辅导很少,不少孩子学业上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成绩下降。一些父母本身文化不高,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学有所成,但双双在外,无法顾及。而有些家长则抱着“读书无用”的想法,对孩子期望值不高,只企求混个文凭外出打工。许多家长对留守子女抱有愧疚心理,即以物质补偿代替精神慰藉,常常多给零花钱,导致有些孩子胡乱花钱,甚至进网吧、游戏机室,成为网迷,严重影响学业和成长。
四是心理上缺少疏导。留守儿童巾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內心有说不出的苦恼,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他们十分想念常年在外的父母,实在想得厉害了,就拿出父母的照片或送给他们的玩具看看,有的边看边流泪。这些孩子和其他孩子在一起还有自卑感。淮安市楚州区一个孩子为了不让人知道他父母不在身边,学校开家长会时,花5元钱雇了一名三轮车工人代开,被发现后很难堪。据扬州市某小学调查,有50%的留守儿童遇到困难和烦恼只会闷在心里,43%的孩子认为父母与自己的感情越来越淡薄,16.5%的孩子有被遗弃的感觉。
应当清醒地看到,农村留守儿童是因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而出现的。这些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既是劳动者致富的需要,又是国家建设的需要,是必然趋势,也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劳务输出仍将是江苏发展经济、致富农民的战略措施。农民工进城务工,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进城农民工有孩子的占三分之二,而携带孩子出去的只有10%左右,绝大多数收入水平较低、无稳定工作和固定住所,无奈把孩子留在了家乡。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未来,更关系到新一代江苏人的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大事,应当从长远的战略高度,把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解决好。正如一位基层镇党委书记所说:外出打工的、高考出去的,回到家乡的不多,如果再不把这些留在农村的孩子教育好,新农村怎么建设?!
扩大寄宿制是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有效举措
我们通过调查,并与地方党政领导、有关职能部门的同志认真研究,认为要解决在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扩大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寄宿制。宿迁市关工委在调查中,听到基层干部群众这样的反映:学校合并,学生上学路程较远,接送困难,家长强烈要求孩子寄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他们愿意多花点钱。让孩子接受较好的教育。市关工委在报市委市政府调查报告中提出:“实施和扩展寄宿制是改进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必然选择。”宿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财力薄弱的情况下,采取省“六有”工程(寄宿制学校均应有卫生食堂、有冷热饮用水、有水冲式厕所、有标准宿舍、每人有一张床、有活动场地)给一点、市县财政补一点、学校筹一点的办法,大大提高了留守儿童寄宿率,为全省提供了成功经验。2007年底,省关工委提出了“加大投入,加速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四条建议,引起了广泛关注。时任省委书记梁保华批示:“关工委关于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报告很好,既分析了当前工作面临的问题,又总结了基层的有效做法和经验,提出的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建议切实可行。请省政府召集有关部门研究,落实四条建议。”时任省长罗志军也当即批示,要求分管副省长组织有关部门对建议提出研究意见,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省政府有关负责同志还两次听取关工委调查情況汇报,并协调财政、教育等部门专心听取老同志意见。省关工委名誉主任陈焕友对省有关部门同志说:这是件大事,值得投入,所需要资金省关工委一分也不要,由有关方面使用好。当年省委省政府将扩大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写进了“民生决定”,列入了2008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抓好的十件实事之一,省财政拨款10亿元,重点帮助39个省财政转移支付县,有关地方和学校逐步解决有关配套设施。通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全省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现农村初中和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寄宿需求基本满足,学习、生活、管理有了保障,他们的家长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后顾之忧。实践证明,我省扩大寄宿制是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问题;对策
一、引言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离不开农民以及农村经济,农民也是其最主要的信贷对象。农业生产具备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因此不一样的阶段里,农民对于资金的需要程度也存在着差别。因此,在这个背景之下,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规模以及数额都会受到影响,农民对于贷款的支持获取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又必须为农民提供资金扶持,所以农村信用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很大程度上与农村经济提升有着密切的关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壮大,农村信用社放款不断拓展,跟其他银行机构没有太大的区别,强化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成为了一个重点探究的问题,更是促进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贷款三查落实不严格。贷款“三查”制度做为信贷管理的基础,是保证信贷资产质量防范信贷风险的有效法宝。但是,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农村信用社在贷款“三查”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三查”制度执行力度弱化,主要有如下表现:一是重主观轻现场,信贷人员对借款人的信息采集缺乏真实性。信贷员仅凭借款人提供的书面及口述材料为主要依据,没有现场实地调查,对借款人申报材料没有认真分析甄别,所撰写的调查报告直接来源于借款人单方面提供的材料,往住与借款人的实际情况相差很大。二是重收入轻抵押,第一、第二还款来源没有两者兼顾。因为农信社贷款营销考核机制的影响,有些信贷员只要借款人有保证人,每月固定的收入,或者投资的项目有发展前景,不管第一还款来源是否足值,就给予办贷。三是重“实力”轻信用人品,信贷人员对借款人信息采集缺乏完整性。有的信贷人员只注重借款人表面上不易变现的固定财产和经营的规模,而对借款的经营项目的发展前景缺乏科学的前瞻分析论证,对借款人的人品、人格、交往圈、信用记录、家庭和谐及其对外负债和或有负债、经营环境等情况,也认为无关紧要。而恰恰是这些看似无用的“软”材料,是决定贷款是否会存在风险隐患的关键因素。四是重发放轻管理,缺乏有效的贷款风险预警方案。五是审查人员责任意识淡化,审查把关不严。有些信贷员对审查的职责概念模糊不清,审查各环节普遍存在走过场。信贷员认为在纸质审批书的“审查栏”上签上已审查的字样,只要能确定借款人、保证人本人签字、合同文本填写要素齐全、相关证件真实有效就可以,除此以外审查人员不承担任何责任,认为电脑审查只是一种形式,审查人员更没有任何责任;对贷款调查报告内容真实性缺乏审查,审查部门在对审批审查时,只看下级上报的调查报告而定,对其内容真实性很少进行实地再调查、审查。2.信贷业务操作缺乏规范性。不良贷款情况存在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面临的一大难题,主要是由于信贷业务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缺乏规范性导致。一方面,信贷业务操作工作人员缺乏工作责任心,另一方面,信贷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由于业务不熟悉,在与客户进行借款合同签订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信贷工作规范做好核查工作,最终致使贷出去的款项很难收回。主要存在三个具体性问题,第一点是仅仅用印章作为依据,并没有让主贷款人以及担保人进行签名,对于印章名称以及借款人并没有达成一致,无法保障真实性以及合法性,进而致使借款合同效力无法保障,一旦贷款到期,难以收回。第二点是由于一些贷款主体虽然经营规模不大,但是却盲目贷款,数额较大,放贷工作人员没有核查经营规模以及相关风险就同意贷款,后续会造成贷款主体经营能力有限,无力还贷。第三点是信用社盲目听取客户建议,一旦借款期限到了之后,无力还贷,客户会与信用社商议更换合同内容,变息为本,信用社不严格审查,造成严重的资金风险隐患。3.信贷投放结构相对单一。信贷投放结构单一也是我国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大制约因素,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农村信用社往外放贷的行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一些大额贷款业务的投放里,主要是涉及到劳务工程、房地产、采矿以及政府性融资平台等一系列行业主体。其次,贷款投放的客户资料也比较集聚,主要体现在管辖区域中的一些大客户,一旦出现经营风险,会对信用社的正常运行产生较大的影响。最后,大部分的农村信贷业务的开展通常是应用过去的经营管理模式,尤其是对于农民消费贷款、农村青年贷款以及农民工贷款等,资金投放涉及的领域相对窄,甚至存在一些空白发展领域。
三、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近几年,伴随着经济发展状况的不断改变,我国政府也在推行新的经济政策。尤其是在国家大力倡行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发展的理念下,大部分的农村信用社都开始对内部的经营管理理念进行更新,甚至采取保守惜贷的模式来进一步提升投入的改变,大部分的贷款都逐渐向重点建设项目转移。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管理工作也由被动的接受逐步的融入进主动创新的元素转变,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服务也不再固步自封,而是全方位转变,重点实行突破。这一系列的改变也会致使农村信用社实行的贷款投放业务过分的关注大客户的贷款需求,对于大额贷款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导致弱化了对农业性质资金支持的力度。2.个人经济收益的驱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农村信用社也开始进行人力资源方面的创新与改革,尤其是在职工薪酬制度以及用工制度方面,农村信用社职工的月工资金额与个人绩效紧密相连,这就使得农村信用社营销贷款开始出现转变,职工的工作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致使职工之间出现了竞争寻找大客户的现象,提升了大额贷款的竞争强度。所以,一些工作人员为了获取客户占有率人为的降低了放贷的门槛,弱化了对客户的核查力度,导致了不良的影响。除此之外,一部分信贷管理人员没有具备丰富的工商、税收专业知识以及工作实践经验,对于信贷风险的辨识能力比较差,应对风险的水平比较低,假如责任心欠缺,贷款之前没有严格按制度进行,那么将留下了巨大的工作风险隐患。3.放贷后期管理不完善。农村信用社放贷针对的客户范围相对宽泛,在贷款放出之后,专职工作人员没有及时的做好追踪以及考核工作,缺乏放贷之后的监察与监督意识。一部分信贷工作人员对放贷之前的调查内容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单纯的认为贷款业务实行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完善的核查工作,甚至觉得贷款如何应用,是客户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特别是对于一些联社领导有关联的客户群,信贷工作人员更是不敢对其进行追踪以及管理,致使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如此重放贷轻管理的做法,造成了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工作基础薄弱,发展缓慢。
四、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工作的具体性对策
1.健全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体系。健全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体系是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工作的基础以及重要保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农村信用社需要及时的关注国家的经济政策,立足于自身的发展情况,及时的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进一步强化市场竞争实力。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农村信用社需要立足于自身工作发展的现状,明确农村信用社基本制度框架,明确信贷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针对信贷工作的管理操作标准以及经营准则甚至是风险管控都要有具体而明确的制度,有效引导信贷管理走上规范化道路。另一方面,对于信贷业务应该积极的提升科学性以及合理性水平。在信贷管理制度的完善阶段,不仅要保障完整性更要保障实用性,针对每一项信贷业务,都要规范操作流程,针对贷后管理更要明确工作细则,加强制度管理,明确职责范围,让薄弱的贷后管理制度越来规范化、程序化,大大降低贷后管理的风险系数。2.落实信贷权限管理。根据当前农村信用社的权限管理现状,针对授权工作主要有三级,除了市级以及县级还存在区级。针对市级和县级的联社,应该立足于区联社的授权职权范围,在授权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发展水平的提升,对资金有规划的考虑,进一步降低信贷风险。随着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情况的发展变化,需要强化管理水平,首先,有序地加强农村信用社决策程序的规范化管控,专人专项信贷负责制度,具体落实相应的调查以及核实工作。其次,对于一些超越权限的信贷业务,不同的主体之间要通力合作,互相牵制,建立贷款审查小组,做好审议工作。除此之外,超越联社权限的特殊性业务,严格履行相应程序及时的上报,保障业务安全顺畅的进行。3.加强对信贷工作人员的系统培训。信贷工作人员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工作的参与主体,对于信贷管理水平的高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信用社应该积极地加强对信贷工作人员的系统培训。一方面要强化思想教育培训,端正信贷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明晰工作的风险防范;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信贷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及时的进行岗位具体工作业务的强化培训工作,让信贷人员及时的接受最新的专业知识,了解行业发展的动态,提升行业的灵敏度以及辨识度,对于国家的经济政策以及大方向的经济发展要做到及时的了解。借助内部聘请专业的人才开展座谈会以及外出学习培训的方式,通过引进来以及走出去的方略让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明确信贷管理工作的必要性以及发展现状,同时优化职工的薪资考核制度,提升工作的主动性以及自我约束性,明确工作责任,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积极地步入高水平的管理人才队伍,促进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五、总结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工作是强化金融监管,有效降低企业风险的重要保障。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工作正处于一个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地发现工作中存在的漏洞,积极地加以完善,具体的落实在工作实践过程中,有效地降低信贷经营风险,促进农村信用社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春龙.试论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14)
*年度,我社在组织资金工作中树立起市场观念,增强竞争意识,拓展服务深度,完善考核机制,较好地把握了工作的主动权。截至今年11月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达*万元,比年初净增加*万元,增长率达*%,新增存款占全市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的*%,达到了历史较好水平。
我社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做好信贷支农工作的要求,以发展地方经济为已任,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坚持“以农为本,与农共兴”的经营战略,积极拓展信贷市场,充分发挥了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截止11月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为*万元,比年初增加*万元,其中“三农”贷款余额为*万元,比年初增加*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今年以来累计投放“三农”贷款*万元,基本满足了我市农民合理的资金需求,信贷支农水平显著提高,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二、*年度主要工作措施
1、采取切实措施,完善工作制度,推动组织资金工作上新台阶。
一是及时掌握组织资金工作的主动权。我们在元月一日就以联社第1号文的形式下达了首季组织资金目标,三月下旬联社又下达了全年组织资金目标,各单位接通知后迅速行动起来抓住春节这个组织资金的黄金时机,取得了工作主动权,到一季度末各项存款就比年初净增加*万元,完成了首季目标任务的*%。二是及时落实存款目标任务,完善奖惩办法。实行了按旬考核、按季兑现的考核办法,今年,我们根据前三年工作量考核考评制度,进一步对《外勤工作量考核办法》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在原有对外勤人员信贷资产质量、基本账户开立、信贷基础管理等内容的考核基础上,增加了实行“存贷对应、分别奖惩”的办法,外勤人员年末存款超核定基数的,且超额完成收息任务的部分,按照不同档次分别给予奖励。考核办法的制定达到了提高服务的质量,拓展业务空间,占领农村市场,增加存款总量的目的,进一步激发了信贷员开展组织资金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三是开展首季组织资金工作“开门红”竞赛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员工开展组织资金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开展此项工作达到了预期目的,首季竞赛活动结束后,联社对完成任务优秀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和奖励。四是开展帮扶工作,在第四季度我部每旬及时公布未按序时任务完成目标的信用社和员工的名单,同时与他们联系,帮助他们出谋化策,确保完成全年任务。
2、加大投放力度,积极支持“三农”发展。
今年以来,我们在增加信贷投入的同时,严格把握贷款投向和投量,控制“五大行业”的贷款,遵循区别对待、优化结构的信贷政策,以支持“三农”为重点,坚持把广大农户、个体私营经济、中小企业作为最基础客户,全面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了农村小康建设。
一是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农业和区域主导产业,我们按照“一乡一品、几乡一品”的地方区域发展战略,并结合地方乡镇经济特点,用信贷资金的合理配置引导农民和农村经济部门因地制宜地开展产业化、规模化经营,重点支持了一批品质好、效益高,能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的特色农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通过信贷资金的有效支持,到目前,*市以茶叶、菜鹅、蔬菜、奶牛、草席、经济林果、优质稻米等为特色的主导产业已初步形成,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并把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作为载体,既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辖内*信用社根据草席生产商对传统生产工艺的改造,投放信贷资金,支持了一批个体草户生产蔺草席、榻榻米等高档草席产品,扩大种植席草*亩,带动了全镇草席生产户对产品结构的调整,使*镇已成为全国三大草席生产基地之一。*信用社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向农民投放贷款*多万元,拓植茶园,经济林果,使该乡形成了“南茶北果”的格局,也成为了“苏中茶果之乡”。*的*饲养生猪,年出栏生猪*多头,形成了“自繁、自养、自宰”的特点,降低了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二是优化信贷资金配置,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一是支持了政府招商引资项目的发展,*市贝斯特铸造有限公司,落户在*镇开发区,因流动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影响了企业的生产,信贷员得知情况主动上门服务,通过调查了解,及时发放了流动资金贷款,至今已发放贷款*万元,现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今年累计支持招商引资项目贷款达*万元,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二是发放了*万元贷款,支持城市建设和开发。主要是支持了一批为万博房产公司、汽车工业园安置房等成片建设工程提供配套服务的私营个体户,目前为提供砂石等原材料的个体老板已有*与我们发生了信贷关系,累计投入资金*万元。三是发放了*多万元的贷款,为沿江高等级公路和通村公路的建设添砖加瓦。随着工程的开工,一些乡镇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为其提供沙石等原材料供应,我们主动与砂石矿业主和运输经营户联系,深入调查及时解决他们运营的流动资金,促进了工程的顺利施工。
三是集中信贷资金规模,积极支持个私经济发展。今年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得私营个体经济市场得天下”的理念,对我市私营个体经济呈现出的产业化、区域化生产模式因地制宜,合理调整投向,突出投放重点,支持了已形成一定规模、经营平稳的私营个体大户的发展。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前景好的新科技项目,积极给予支持。今年以来,全市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个体私营经济贷款*亿元,私营业主*是*市乐荣玩具厂的老板,我们看到了他为人诚信,懂经营、善管理的特点,帮助他进行产品论证,给予资金支持,累计投入资金*万元,促使其上规模、上水平,目前其年产值已突破*万元,成为全市的玩具大户,也成了我们的“黄金客户”。重点支持了玩具加工业、服装加工业、化工制造业、船舶修造业、化纤贸易等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个私经济的积极性,为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创新金融产品,促进农民增收。我们积极响应和配合市委、市政府“三争”活动的开展,把服务“三农”和支持“三争”紧密结合起来,在思想上进一步增强支持“三争”的光荣感,在经营上进一步增强支持“三争”的责任感,努力为辖区内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大力扶持党员农户、专业大户、个私工商户的发展,培植发家致富能手,发展经济能人,带领农民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年11月末,*市*户党员农户中,有*户与我社发生了信贷关系,贷款余额达*万元,大力支持党员干部率先致富。*镇的*宏达旅游用品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党支部书记*,在信用社先后投入近千万元的大力扶持下,该公司得到了迅速发展,经济效益良好,不仅解决了周边地区*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职工平均年收入超过800*元,而且每年向国家上缴税款百万元。我社竭尽全力支持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和共青团*市委联合举办了“信合杯”青年创业大赛,推出了“青年农民创业贷款”新品种,有效激发了农民创业热情,把全民创业推向了。
3、加强信贷检查,严格考核奖惩,切实提高信贷管理质量。
一是完善部门资料管理,及时上报相关报表。首先,年初对基层上报信贷部门的报表进行了梳理,增加了贷款用途表,明确了填报责任人和上报时间,提高了报表的质量和效率,在短期内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第二,建立个体私企业档案,关注企业经营情况,目前已建立*万元以上的企业档案*户,通过建立企业档案,掌握了企业的资产、负债、利润等情况,降低了贷款的风险度,提高了信贷资金的安全性。第三,按时装订各类档案和报表,在每月初装订会办通过的调查报告、月报、季报,并及时移交档案室管理以便查阅。第四,及时上报人民银行、银监局、省联社的调查报告和相关报表,全年累计上报各类资料达*份。
二是完善信贷管理制度,信贷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首先,我们根据合并法人后新的管理体制和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重新修订了《*市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办法》,系统详细地阐述了信贷工作中的操作步骤、应注意的问题、贷款审批的权限以及各种违规情况处置的处罚措施。第二,是出台了《支农工作意见》,要求信贷人员牢固树立为农服务意识,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第三是对《外勤业务量考核办法》进了修改和完善,在原有对外勤人员信贷资产质量、基本账户开立、信贷基础管理等内容的考核基础上,增加了实行“存贷对应、分别奖惩”的办法,调动了信贷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三是加大信贷检查力度、切实提高信贷基础管理水平。今年以来,我们对全辖网点进行了信贷检查,检查中我们通过翻阅贷款的借据、合同,信贷人员的经济档案、工作日志、贷后检查簿等基础资料,重点检查抵押贷款手续和公司担保贷款出具董事会决议的合法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检查后并形成书面报告,要求被查网点限期整改,有效促进了信贷基础管理水平的提高。从今年三月份开始要求全辖农村信用社更换农贷账页,统一使用新的农贷账,切实提高信贷基础管理水平。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信贷服务水。首先,强化信贷队伍建设,优化人员组合。一支什么样的信贷队伍,也就决定着什么样的信贷资产质量,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优化人员组合,精心调选了一批综合素质好的内勤骨干充实到信贷队伍,强化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用市场营销理念推动服务水平的提高,要求信贷人员发扬传统的背包下乡、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主动帮助客户解决一些难题,以情感人,营造一个较为宽松的业务空间;其次举办培训*期,参加人员达*人次,编写信贷知识资料,邀请高校教授作专题讲座,对新上岗信贷员进行岗前培训,及时补充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着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第三,做好新程序上线操作的培训,培训前编写了新程序的操作步骤,分别对主办会计、记账员、信贷员分批进行了培训,培训的人员熟练掌握了连线后操作。第四是积极推行贷款操作“阳光工程”,在全辖发放信贷服务征求意见调查问卷,真实了解信贷服务质量、信贷服务存在问题,并采纳有关调查问卷中的合理化建议,避免“暗箱操作”,方便群众了解信贷政策。
4、大力清收不良贷款,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截至今年11月末,全辖不良贷款余额为*万元,比年初下降了*万元,不良贷款占比为*%,比年初下降了*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占比在扬州信合系统中最低。一年多来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结合实际,合理下达任务,实行奖励办法。年初,我们根据基层信用社不良贷款的现状,走访了大部分信用社,对已形成的不良贷款逐笔过堂和摸底,切实了解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不良贷款收回的金额和期限,科学合理下达了全年不良贷款清收任务,让基层信用社在清收不良贷款工作中,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压力。为调动辖内员工清收不良贷的积极性,强化清收不良贷款力度,联社实行奖励办法,凡收回超额完成任务的呆账贷款给予*比例的奖励、已核销呆账贷款给予*比例的奖励。
第二、抓好新增贷款的源头管理,防范新的不良贷款的形成。对新增贷款,我们全面推行科学、适度的授权授信制度,进一步强化贷款程序和制约机制。一是本着“区别对待、分别权限”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基层社贷款授权额度,不搞一刀切。二是全面考虑贷款企业的规模、财务状况、发展前景和信誉状况,对企业进行综合授信。三是授权管理制度全面推开后,我们进一步强化了贷款的发放、管理和收回等各个环节工作。严格执行信贷管理规章制度,加强贷款的“三查”,实行“三岗”运作,突出贷后检查,对大额贷款严格审批程序,有效杜绝了贷款“一枝笔、一口清”现象的发生,提高了信贷资金的安全性。
第三、加大依法清收的力度,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依法收贷是我们清收不良贷款的重要途径之一。今年以来我们已经诉讼案件*件,金额*万元,申请执行案件*件,金额*万元。如*金店在*营业部贷款*万元已形成不良,前期虽经法院执行催要多次,执行效果不大,但信贷员并没有放弃而是主动与一些熟人联系,联社领导多次与法院领导沟通,积极落实执行措施,加大执行力度,最终收回了贷款本金*万元及利息。
第四,完善清收不良贷款的办法和制度,增强清收盘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心。我们一是重点针对少数社对岗位清收贷款存在着责任心不强、工作不力等现象,加强了对岗位清收不良贷款的管理,督促信用社主任亲自抓,落实岗位清收不良贷款责任人,并实行严格考核。对信用社内部职工自己贷款、亲属贷款、介绍担保贷款形成不良的以及违规违纪贷款,采取处罚性,强制性措施,限期收回。目前全辖信用社责任清收贷款共计*万元,涉及责任人员*人,今年以来已清收盘活*万元。对于未能按计划完成任务的我们按*的比例进行了扣罚,已累计扣罚*人次,扣罚金额*元。我们除实行“挂钩考核”外,还实行了清收告诫制度,发出清收告诫书、清收通知*份。
5、加强诚信建设,大力推广小额农贷。
一是*年我们结合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继续开展创建信用村镇、信用户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扩大小额农贷服务面,推创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年11月末,全市信用社评定信用户*万户,占有效农户的*%,核发“信用户证”*万本,目前有*个信用村,全辖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为*元。创建信用户、信用村(镇)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优化了农村信用环境,密切了社群,银政关系,促进了信用社自身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利社”的“民心工程”,广大农民从小额农贷中充分体会到了党的富民政策的温暖,推创工作的开展被广大农户誉为看得见的“三个代表”。近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进一步提高对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的认识,切实提高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次,不断拓展小额信用贷款用途,在主要解决农户生产资金运行的同时,积极发放农民助学贷款、劳务输出贷款、家庭消费贷款、专业技能培训贷款等等,切实提高小额信用贷款的资金配置效率,促进农村信用社资产结构的优化,降低小额信用贷款风险,使农村信用社和农户通过小额信用贷款获得“双赢”的效果。第三,是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应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审核,不断充实完善农户经济档案。对已评定的信用户等级实行两年审核一次,对信用等级下降的农户及时给予降级、取消等措施,以确保信用品牌的含金量。第四,开展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审考核工作,目前已申报*个“信用村”,对申报的信用村考核资料进行初审和验收,“信用乡(镇)”评审考核资料正在上报,我们将严格按照评审考核条件进行评定,净化乡镇的信用环境。第五,是完善管理手段,实施凭证放贷,建立了凭证放贷登记簿,让“信用户证”成为农户的贷款证、信誉证、资信证,积极培养农户凭证办贷习惯,增强农户信用意识。
二是积极开展诚信企业评定和企业资信等级评估工作。近年来,我们根据人民银行关于诚信企业评定标准,认真筛选,严格把关,累计有*家企业成功入选。对于诚信企业,我们在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上给予较多的优惠,让广大企业看到了讲诚信所带来的实效。我们为了更好的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利用社会中介评估机构对企业进行资信评估,同时将评估结果与我们信贷工作中的授权授信相结合。通过评估,企业充分认识到资信度在经济活动中的巨大作用,形成了企业通过自身努力要求我们论证资信度的良好氛围,也为我们信贷资金的投放提供了一个诚信空间。同时将评估结果与我们信贷工作中的授权授信相结合,*年全年共评定a级企业*家,2a级企业*家,3a级企业*家。通过评估,企业充分认识到资信度在经济活动中的巨大作用,形成了企业通过自身努力要求我们论证资信度的良好氛围,也为我们信贷资金的投放提供了一个诚信空间。
6、参与信贷调查,为客户提高了办贷效率。
授权管理制度全面推开后,我们贷款的发放、管理和收回,仍然严格执行原有的规章制度,继续执行贷款的“三查”制度,实行“三岗”运作,对大额贷款严审贷款手续,严格审批程序,坚决杜绝贷款“一枝笔、一口清”现象的发生。同时进一步加大信贷内部管理,明确了信用社主任不得直接发放贷款,*万元以上主任必须参与调查,严格执行会办操作规程。我们在严把贷款审批关的同时,克服部室人少事多的困难,积极参加基层信用社大额贷款的调查,深入到企业的生产车间,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并帮助他们分析论证和寻找销售市场,调查结束后,及时向联社审贷委提供企业可靠的信息,减少调查失误,全年累计参加贷款调查近*次,减少了到企业重复调查次数,在最短时间内给予了信贷支持,进一步提高了办贷效率,改善了信贷服务质量。
回顾全年资金营运工作,我们也看到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存款在稳步增长的同时,地区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有*家单位超额完成全年任务,但有*家未完成序时任务。
二是不良贷款不断上升,资产质量有待提高,我们围绕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尽管做了很多工作,下了很大力气,但由于历史积累包袱较重,不良贷款逐步暴露,特别是乡工不良贷款呈现上升态势。
安徽省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一、当前形势:农村职业教育既出现低迷,又面临发展的机遇
安徽是个农业大省,目前农村人口仍占70%以上.八十年初,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全面开展县级经济教育调查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科教统筹结合”积极实施以“三教统筹”位主要内容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农村职业教育走进全国先进行列.近二十年来,全省农村职业教育共培养各类中初级人才70万人,在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近几年安徽省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态势逆转,发展规模逐年下降,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和在校学生数占高中阶段的比例由1996年的61.37%和59.60%下降到XX年的32.24%和41.95%
二、症结所在:农村职业教育在社会需求日益旺盛的新形势下走入低迷,起症结在于指导思想,工作措施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
(一)办学指导思想急需调整.
农村教育要转轨的指导思想,即从升学教育转移到主要为当地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和大面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指导思想.应当说已经越来越明确.但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或者说办学定位问题,显然没有很好解决.主要表现:一是对“农”字的理解太狭隘,往往局限于传统农业;二是对培养目标的定位太落后,仍局限于培养“不离土,不离乡”的“扎根派”三是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划分不科学,统计口仍然局限于县及县以下,实际上城市里许多职业学校、大中专学校、民办学校主要招收的是农村学生,仅以合肥市四所中华职业学校为例,XX年四校在校生7000余人面向农村招收学生占85%以上;四是对农村和就业时常的新需求不适应,仍然在开办有游离于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对农民青年毫无吸引力的传统专业;五是把农村职业教育限于高中阶段或者职业高中,忽视了大批不能升高中阶段的初中毕业生,而这些占初中毕业生60%以上的农村青年更加迫切需要接受不同程度的职业培训.有资料表明,外出打工或在城市就业的农村青年80%以上未经政府组织或介绍,其中在打工前经过培训的农村青年80%以上未经政府所办学校的教育培训.
(二)对教育结构的宏观调控亟待加强
高等职业学校扩招和职业中学对口招生规模的扩大,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逐年增加,对办好农村职教育当是利大于弊.但从调查情况看,在贯彻执行中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一是对“两高”存在片面的理解.一些地方的领导把其中的高中阶段教育仅仅理解为普通高中,这种理解甚至出现在一些党政领导重要的工作报告之中.二是对弄粗拟制业教育难得的发展机遇没有很好把握,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放松了对职业教育的领导,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统筹不够,对农村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放任自流,招生部门只抓普教招生,重普教,轻职教的倾向再次抬头,有些地方甚至面临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成果毁于一旦的危险,三是农村职业教育仍然被曲解为终结性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未能形成体制上的联系和沟通,“立交桥”尚未构建起来,当前高等职业学校主要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用于对口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很小.四是崇高学历的舆论导向愈演愈烈,充斥报纸,电视是博士生、博导 、高考状元等等,而对职业教育,对普通劳动者,对“行行出状元|”的宣传十分薄弱.三是对策建议: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经过努力完全可以解决的问题,关键在于认清形势,正视差距,抓住症结,创新制,突破难点,带动全局.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重新确定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
(二)坚持政府统筹协调的工作方法,进一步加大转变政府职能的力度.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流动;农村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6-0093-03
20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国1600多个自然村的问卷调查显示,70%以上的村庄3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在能出去就业的情况下都已外出打工。农村的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转变,人口出现老龄化、妇女化、儿童化趋势,也给农村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从目前人均占有农用地数量来看,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尚未改变,外出就业仍然是解决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所以,各地方政府积极引导帮助农民工外出务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农民工只是作为廉价劳动力被经济发达地区的二三产业所吸纳,其权益和生存环境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依然严峻,而且还潜藏着严重的社会隐患。为此,本文基于湖北省保康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调查报告,研究农村劳动力相关问题。
一、保康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的问题
湖北省保康县是一个全山区县,总面积3225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势起伏多变,降水集中,旱、涝、风、雹等自然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县域总人口28.6万人,农村人口23.07万人,占总人口的80.7%;耕地总资源35.19万亩,占总面积的7.27%,常用耕地面积33.68万亩,其中水田仅5.85万亩;林地340万亩,占总面积的70.28%。据统计,保康农村现有劳动力为11.52万人,而农业的合理需求仅为6.5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达5.02万人。近几年来,保康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呈加速趋势,2005年4.5万人,2006年5万人,2007年5.2万人,2008年5.8万人,2009年7万人(包含临时外出务工),而且,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远高于农民收入,2005年农民工人均年工资6005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倍,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31.8%。不可否认,农村劳动力流动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而且还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经济发展意识,不少农民利用获取的资金、技术和经验回乡创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也要看到,农村劳动力流动也给农村发展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据调查显示,保康县外流务工的农村劳动力16至40岁青壮年占94%,其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占农村同等学历总人数的76%。他们是农村劳动力中最活跃的分子、最有创造力的群体,是农村发展的“主力军”,其外流必然导致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素质平均下降。不仅如此,而且留守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文化素质不高,甚至看不懂农药说明书,施肥用药出错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科技知识普及和新技术应用,制约了茶叶、烟叶、桑蚕等特色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茶叶产业,由于劳动力外流,留守的劳动力素质不高,致使茶园管理水平低、茶叶缺人及时采摘(季节性的劳动力需求),严重影响其规模化发展。同时,农村劳动力外流,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使抛荒、撂荒现象严重。这种状况既造成农用地资源浪费,又降低农业效益,甚至还严重危及农村的发展后劲。
(二)社会管理难度加大
就管理主体层面而言,由于大量综合素质较高的青年劳动力离开农村,农村基层组织发展缺乏年青对象,很多村子找不到合适的后备干部,党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性别结构出现断层,基层组织不够健全,部分村子只剩下一个主职干部,致使在开展“一事一议”时,村内重大事务久拖不决,导致计划生育、公益劳动、法制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治安管理等工作无法落实,影响甚至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就管理对象而言,一是由于外流育龄人员较多,流动性很大,输出地与输人地在管理上衔接困难,造成计划外生育时有发生;二是夫妻双方有一人在外务工,长期两地分居,由此引起夫妻感情破裂、家庭关系紧张,因婚姻关系扭曲而导致的刑事案件屡见不鲜;三是部分外流返乡人员将一些不良习俗带回农村,不安心从事生产,以身试法现象屡禁不止,也给农村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农民工的大量输出,加大了农村社会管理的难度。
(三)农民工的伤残负担向农村转移
由于外流农民工整体素质较低、竞争能力较弱、就业门路狭窄,大多数农民工集中在一些高强度、高危险行业,加上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差,职业病和工伤事故较多。据统计,近三年保康县外流农民工因工伤亡775人,其中伤残527人,死亡248人。在伤残返乡的农民工中,很多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无法继续在城镇生存,只能回到农村,长期由家人照顾,生活无来源,使本不富裕的家庭变得更加贫困。特别是部分农民工因法律意识淡薄、劳动保障意识较差,伤残后得不到相应的经济赔偿,需要政府救济,大大增加了地方财政的负担。可见,伤残农民工的元经济赔偿返乡,无疑把本应城镇和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转移给了农村,给农村发展带来极大的阻力。
(四)农村婚龄青年性别比严重失衡
外流务工的农民工,逐步适应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城市务工多年的农村未婚女青年想从贫困、封闭、落后的农村解脱出来,尽管生活并不宽裕,也会选择在城市安家。据调查,2000年至2005年,保康县平均每年有3万人外流务工,未婚女青年占31%,但这些未婚女青年回乡率不到40%,也就是说五年来保康县至少有5000名婚龄女青年在外地结婚安家,导致农村婚龄青年性别比严重失衡。因此,农村青年性别比的严重失衡,给社会安全稳定的带来了隐患,严重阻碍农村发展。
二、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的原因
(一)农业产业的缺陷
农业生产是随季节推移而循环往复的自然生产过程,受到气候、地理区位等自然条件的制约,使农业存在严重的产业缺陷:第一,农业提供稀少的劳动机会。农产品的生产时间,包括农户劳动时间和农作物自然生长时间,其中农户劳动时间是很有限的。这种“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的差异,在农业上特别显著”(马克思,1870年),造成农户较长时间里处于农闲状态,严重缺乏劳动机会。第二,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在农作物长达数月的生长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形成财富的农闲时间,不能让农户在长时期内获得满意的总收入,使较高素质的劳动力不愿意选择农业,从而使农业缺乏熟练、专业的劳动力力。而且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几乎都是以“农户”为单位的传统农业耕作模式,不可避免地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而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使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因此,农业存在严重的产业缺陷,使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而外流。
(二)政策体制的缺陷
自建国以来,我国实施的是“非均衡发展”战略。这种战略造成产业、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具体表现在:第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使缺乏工业布局的保康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它实际上是在资金稀缺的条件下,为了实现资金密集型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目标,政府人为地压低农产品价格,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原始积累。尽管这种战略促进重工业的优先发展,但也导致了农业的落后现状,使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第二,城市“偏向”发展战略,使以农业为主的保康与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差距更大。城市优先发展战略,必然人为阻断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在工业不需要的时候被禁锢在农村,以保障城市居民的充分就业,为城市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尽管城市“偏向”发展战略促进城市及其工业的发展,但也阻碍农村及其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因此,长期“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农业发展滞后,产业缺陷更为明显,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可以流动的条件下大量外流。
(三)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在我国长期“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中,一方面,不仅农村人口被长期地禁锢在土地上,而且人口不断地增加,使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另一方面,二三产业的发展、城镇的扩张、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使农用耕地大量地被占用,而且所占耕地大多是城镇周围和交通沿线的质量高、长期投入积累多的良田,尽管不断开垦荒地增补,但耕地总量也在不断减少,也造成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到2009年末,保康农业总人口23.5万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81%,耕地面积33.6万亩,人均耕地仅1.43亩(数据来源:2009年保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此外,长期的、不和谐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造成耕地质量严重下降,农村耕地和种植面积逐年下降,闲置和撂荒问题凸显,仅2003-2007年的5年时间里,我国耕地面积就减少了8300千公顷,这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因此,人均耕地面积的严重不足以及耕地质量的下降,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而外流。
(四)城乡劳动力收入级差较大
城乡劳动力收入级差较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原因在于:在以劳动时间为计时工资的农产品价格核算体系下,农户存在大量的没有工资报酬的农闲时间。直接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效率较低,出现务农收入远远低于务工收入。城乡劳动力收入较大级差的存在,造成农民对农村劳动的不满足,而产生向城市流动的动机。理性的农民在比较利益驱动下不会选择种地,而是选择外流做工,使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从相对落后的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因此,也正是这种原因,造成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
(五)技术进步促使农村劳动力的外流
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技术进步也是农村劳动力外溢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农业劳动力需求减少,出现技术排挤农业劳动力的现象,使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而外流;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不仅带来了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而且也增加劳动力的需求,在城乡劳动力收入级差较大的状况下,利益驱动促使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因此,研究表明,技术进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造成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而外流。
三、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建议
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不仅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而且有效增加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收入,但这种外出务工形式不是实质上的劳动力转移,而是一种务工方式的转变。在这种现实状况下,农村劳动力流动已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如果农村劳动力不外出务工,较少的人均耕地面积和发展滞后的二三产业,难以消化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难以实行农业机械化生产,难以提高农地利用效率和农民收入,难以改善“三农”问题;另一方面,农村精英劳动力大量外流,造成人口结构的恶化、农村有效劳动力严重不足,使耕地出现撂荒、农村发展后劲缺乏,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应高度重视,统筹规划,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保障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健康发展。
(一)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笔者认为,要想实现本质上的劳动力转移就必须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缓解农村劳动力输出带来的儿童教育、老人赡养、社会治安等多种社会问题,既降低了劳动力输出的社会成本,也有效促进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地方财税收入,又大量节约劳动力转移成本,减缓转移中的交通运输和转移前后的社会管理等压力。因此,地方政府应立足于本地的实际情况,克服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不利条件,充分认识并发挥发挥比较优势,正视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迎难而上,逐步解除县域经济发展阻力,发展特色产业、打工经济和循环经济等,大力推进县域经济的稳步发展,以吸纳转移农村劳动力,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
(二)加强土地合法有序流转
在传统农业增收潜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依据其比较优势,引导传统农业转向特色农业,从而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引导农业劳动力合理流动。但在农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土地使用模式下,必须建立土地合法有序流转秩序,保证特色产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因此,应在“自愿、合法、规范”原则的基础上,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变单一的土地经营权为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统一的农户承包权,引导农民将自己的土地出租、入股或抵押。同时,也应加强土地流转立法,按照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标准,对土地使用权作为生产要素实行有偿转让,推动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加快土地向农业生产能手集中,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特色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
(三)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目前农村的基础设施、信息物流条件还相当差,这既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外出务工致富者不愿返乡创业的主要原因,尽管他们有回乡创业的强烈愿望。因此,必须抢抓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改善信息物流环境,不仅让更多的农村青年安心在农村生活发展,而且有效吸引外出务工致富者将已有的资金和已掌握的技术和经验带回农村,发展家乡。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应转变观念,把招商引资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条件同等给予返乡创业者,必要时给予必要的金融支持,让他们把在外学到的本领、经验以及积累的资金带回家乡,扶持他们做大做强,在本地创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
(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搞好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就业能力。一是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知识结构,加强基层干部培养,增强基层组织的生机与活力;二是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村民代表议事制度,规范村民重大事务的民主决策程序,让农民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保障村民自治权利;三是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公共教育设施、公共文化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使“留守儿童”和因伤致残的农民工得到基本生活保障,保证广大农村和谐发展。
近日,根据省社的工作部署,我们五大连池市供销合作社就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情况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一次调查,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被调查对象有市有关部门领导、乡村干部、农民代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市社领导及部分基层社主任。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与模式
经调查初步统计,全市现有各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55个,参与直接经营的农户258户,辐射带动农户4,000多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10%。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初步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组织形式多样化。按合作方式和运行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民股份合作组织、村级综合服务社、行业协会等类型,它们共同存在,共同发展。二是兴办多元化。包括供销社领办的、涉农部门领办的、农民自己创办的、也有社会其他力量兴办的。三是经营服务社会化。各类组织都是以服务为依托,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产品销售、生资供应、种植、养殖等多项服务。四是利益共享。一些合作组织依托自身创办经济实体,吸引农民入股,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也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专业协会型。主要以特色产品为依托,以科技推广和技术服务为手段,进行专业化的生产合作。龙镇发展村马铃薯专业协会,1999年将种薯“花525”进行了国内商标注册,定名为“龙发”牌,短短几年,发展村的种薯通过协会远销山东、河北、江苏、辽宁等地,20xx年入会农户和协会签订订单,种植种薯4万亩,全村1,200口人,人均仅此一项收入达6,000多元。
2、能人创办型。主要是发挥种养大户、致富能手、农民经纪人的示范带动作用,联合农户创办合作组织,形成规模生产优势,其特点是灵活、便于联合,带动作用强,农民愿意接受。龙镇管君亭利用自己多年从事棚室蔬菜种植的优势,吸引本村多数农户种植棚室蔬菜,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3、股份合作型。体现在农民资本的联合和劳动的合作,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管理者,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双泉乡龙丰村借助列入省机械化试点的机遇,利用国家和省投入的大型农业机械,20xx年建立了股份制农机合作社,集约化种植面积达80%以上,同时,为周边村屯开展有偿服务,带动了农机化水平的提高。
4、市场集散型。就是立足特色产品生产,通过组建合作组织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产品销售优势。龙镇大豆批发交易市场、二龙山土产站,通过完善收购市场,带动了大豆生产的发展。二龙山土产站在收购大豆时,与农民合作,20xx年10月——20xx年4月,共购销大豆2万余吨,为农增收20万元。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的作用
一是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二是推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步。三是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四是供销合作社的职能有了转变,明确了发展方向,使之能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起步较晚,发展不平衡,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宣传不到位,思想认识不高。由于宣传不到位,有的地方乡村干部特别是农民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认识不高,重视不够,致使积极性受到影响,阻碍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当地的发展。
二是支持和引导力度不大,发展不平衡。支持和引导力度不够,在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扶持。多头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宏观调控乏力,发展不平衡。
三是多数处于初创阶段,发展数量少,规模不够。大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处于初始阶段,还仅限一乡一村,规模小、实力弱、作用发挥不够。辐射带动能力、开拓市场能力、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很难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是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连接农户紧密程度不够。现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数缺乏管理和正确引导,部分协会没有章程,机制不健全,组织与会员的利益关系不明晰,没有稳定的购销关系,与农户的关系不够紧密。
五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环境不够好,制约发展因素。受规模、资金等方面的制约,同时政府扶持经济发展给予的优惠政策,合作组织也很少享受到,加之办事环节多,程序繁杂,服务滞后等问题,都在制约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建议
一、我县返乡农民工就业的总体形势
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相当一部分外向型出口加工企业关闭或停产,全国房地产业严重不景气,煤炭价格急剧下跌,矿山企业安全事故频发,导致我地相当数量的在外务工人员失去就业岗位返乡,不仅给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对农村的和谐稳定带来很大压力。据县人劳局劳务办的统计显示,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县返乡农民工的总数为***人,占全县外出务工总数的9.99%,截至3月27日,全县尚有5***名返乡农民工尚未重新就业,占全县外出务工总人数的7.97%。
县委、县政府及各乡镇党委政府对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年初以来,采取了许多应对措施,一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县劳务经济产生冲击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了对劳务经济的领导;二是通过召开大型劳务洽谈会,加大了有组织输出的力度;三是提前开工了一批本县的建设项目,积极与***项目方协调联系,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四是立足本地农村产业的发展,引导返乡农民工投入农村产业的规模化经营;五是创造宽松环境,指导、帮助一部分有头脑、有能力的返乡农民工创业,累计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小额贷款***万元;六是开展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在调查中了解到,这些措施在乡镇和村级组织得以落实,已经取得或者正在显现效果。**、**、**、**等乡镇积极与***项目部联系沟通用工信息,认真搞好有意参与***项目的返乡农民工的报名统计工作。**、**、**等产业大镇积极引导部分返乡农民工从事畜牧、养殖等绿色产业的规模经营。**镇积极为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村二组***利用10多年在外务工积累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回乡投资***万元建设**厂,建成投产后,可就地吸收返乡农民工130人。**镇**村采取组织返乡农民工参与***项目辅助工程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使返乡的农民工人人有事可干。从目前来看,农村的社会形势总体上是稳定的。
二、返乡农民工的要求和应当注意的几个倾向性问题
在调查中通过座谈走访了解到,目前返乡农民工对政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要求政府提供可靠的用工信息,继续加大有组织输出的力度。加强与***项目、***等建设单位的联系,使他们能够就地就近解决再就业问题。
2、部分打算留在家乡从事农村产业规模化经营的返乡农民工,希望政府在小额担保贷款和扶贫资金上加大扶持力度。
3、部分青年返乡农民工希望政府提供“订单式”就业培训,使他们能掌握一技之长,便于今后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
4、有回乡创业能力的务工能人要求政府对他们的创业给予招商引资同等的政策支持。
5、乡(镇)、村两级要求县上积极争取实施一批交通、水利、生态移民等农村基础建设项目,就地消化转移一部分返乡农民工。
同时,调查组在调查中也注意到当前在返乡农民工这个群体和乡镇工作中普遍存在一些倾向性问题:
1、缺乏对国际金融危机长期困难的应对准备,相当一部分返乡农工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快就会过去,缺乏长期战胜困难的心理负荷。
2、依赖、等、靠思想严重。相当一部分返乡农民工回到家乡不愿回到土地务农,等待政府想办法安置他们,观望等待,坐吃山空。
3、对再就业薪酬的心理预期值过高,特别是原来在矿山企业打工的返乡农民工,现在大钱没处挣,小钱又看不上。本地有一天30-50元薪酬的工作不愿干。
4、乡镇对返乡农民工的底子不清,担心如实统计上报会自找麻烦,影响当年工作考核。因此造成有关返乡农民工的统计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影响县上的宏观决策。
5、村级组织对返乡农民工的教育引导亟待加强。
三、我县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务经济收入在我县农民纯收入中占据绝对比重。农民工就业问题事关千万个家庭的生计,也事关全县农民能否持续稳定增收,大量返乡农民工没有正当稳定的职业,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妥善解决好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是当前保持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十分紧要的问题。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都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优化服务,切实解决好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2、认真调查摸底,掌握真实情况,以利于县上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工作实施针对性的指导。我们在调查中掌握的返乡农民工的数据、情况与乡镇统计上报的数字、情况有较大出入,我们分析一方面与基础统计工作不实有关,一方面也与乡镇担心真实统计会自找麻烦、影响乡镇的考核有关。因此,建议县上拿出相应的办法,鼓励乡镇统计真实数字,上报真实情况,以保证县上根据真实情况做出相应的决策。建议在全县开展一次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的返乡农民工统计调查摸底,不仅要掌握真实数字,还要对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创业、培训需求进行全面调查掌握。同时,建议解决村级劳务信息员的报酬问题,加强劳务信息和数据统计等基层和基础工作。
3、多措并举,妥善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采取“多条腿走路”的方法:一是加大有组织的输出力度,继续有组织输出一批。我县劳务经济的根本出路还在于扩大有组织的输出。因此,要继续坚持两眼向外的战略,既要密切与我县劳务输出老区的关系,又要扩大与新区的合作;既要发挥县乡两级劳动服务机构的枢纽作用,又要发挥务工能人的带动作用,千方百计扩大有组织输出。二是加大协调,借助***、***等重大项目建设消化吸收一批。当前,***项目建设业已开工,县乡两级要积极利用援建关系,与***建设承包单位达成合作意向,尽可能地吸纳本地劳务工从事非技术性劳务。同时,要力促***项目尽早开工,吸纳一批返乡农民工。三是要加大本县建设项目的争取力度,利用农村交通建设、水利建设、生态移民、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地就业一批。四是绿色产业转移一批。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林权制度改革,鼓励务工能人回乡参与绿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兴办绿色企业,就地转移一部分返乡农民工。同时,要用好扶持政策,扶持部分返乡农民工发展规模种植和养殖。五是组织技能培训一批。教育引导青年农民工不要逆势而动,盲目外出,在全社会就业岗位不足的情况下,加大有组织的技能培训力度,让他们潜下心来,学习掌握一门劳动技能,为今后外出谋取更好的工作岗位打好基础。要加大培训力度,优化培训科目,提高培训质量。由于我县人人技能工程启动于200*年,在200*年以前初高中毕业的学生大部分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建议加大对这部分人的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在培训期限的安排上,多办短班。在培训科目上,应当采取“菜单式”培训,市场需要什么工种我们就培训什么科目,学员要求培训什么科目,我们就培训什么科目。在培训内容上,应适当减少理论,增加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内容。使广大适龄青年只要经过培训,就能成为一名熟练工人。六是扶持创业带动消化一批。要着力创造更好的环境,提供更好的服务,鼓励在外闯荡多年,具有一定经济头脑和创业能力的能人回乡创业,带动消化一部分返乡农民工。
4、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积极为返乡农民工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首先,对返乡能人创业在领导上给予高度重视,对投产后可以达到规模以上企业标准的,在领导精力上应当同招商引资一样重视,实行一个企业一个领导包抓,一套班子服务,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切切实实地为企业办实事、解难事。其次,县上应制定针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优惠政策,以招商引资的同等待遇对待务工能人返乡创业,在项目申报、用地审批、资金信贷、税费减免、供水供电等各方面进行扶持;建立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做到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指导。第三,要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建议适时组织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召开座谈会和项目对接会,宣传县上的优惠政策,鼓励有一定资金规模和技术实力的返乡人员独资或联办企业,为返乡农民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