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

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

时间:2023-09-21 17:35: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

第1篇

摘 要: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乃至所有其他专业的必修课。但由于中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该课程内容又多,且应用技巧要求高,同时内容又需时时更新,因此从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着手,结合当前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下的岗位需求,寻找一套普适性的教学策略,至关重要。本文以有机整合教学经验为起点,探讨了借助视频化微课、对接实际职业环境训练、网络化平台实战等普适性举措,有效实践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从而使教学跟上技术发展潮流,使学生的技能满足岗位对接要求。

关键词 :中职教育 计算机基础 普适性 教学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职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也从专业课向公共基础课转变,无论学生是否从事计算机专业,都将必修这门课程。这门基础应用技术是新职业人的必备素养,其地位举足轻重。

然而,在中职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普及教育中,存在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学方式受到制约、考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甚至影响到学生对这门应用技术的掌握。结合现有学情和教情,深入分析探索,总结一套普适性教学策略,解决传统教学下存在的弊端,对提高中职学生整体就业能力意义重大,迫在眉睫。

一、中职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学生基础、理解能力参差不齐

计算机应用技术课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中职学生在高中阶段不一定学习过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有基础,有的学生甚至对计算机是全然陌生的。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熟悉,感觉内容偏于简单,学习积极性和氛围并不理想,出现浅尝辄止,知识点掌握不透彻、不牢固,形成似懂非懂的局面。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觉得要学习的内容太多,过于繁琐难懂,课后主动复习少,导致知识点掌握不理想,久而久之,跟不上学习进度,进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半途而废的现象时有出现。

2.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与岗位脱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实操部分通常局限于教师简单讲解和示范,然后学生自己动手练习的模式,且实习操作中学生往往草草了事,不求甚解。如学生在学习Internet部分时,普遍反应知识很简单,易于操作,但当教师问及具体的基本知识点时,有部分同学就难以回答。在涉及具体的、变化的项目时,学生常常出现不会做的现象,甚至觉得似乎没有学过。这些情况表明实际操作忽略了理论,理论没有反作用于实践,学生没有形成自我练习带动下的、自己理解的理论知识,理论也不能进一步指导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的互动没有形成,变通的实践能力自然也不理想。

3.计算机操作员考证通过率不具备普遍化要求

在中职学校中,往往要求学生参加计算机基础应用水平考级测试,获得相应证书。在考证中,时常发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考证通过率很难达到100%,优秀率也比较低。在没有通过测试的学生中,理论不通过者占多数,上机操作不通过者占少数。没通过的学生,往往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基础都比较差。所以说,应用性学科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普及性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在中职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实践表明,以下的几种策略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对解决问题具有良好的正对性、普适性。

1.局部采用视频化微课策略,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知识点繁多,学生基础又参差不齐,可以使用视频化微课,针对重点、难点、考点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教师演示、讲解往往只能顾及教学“面”,而不能针对教学“点”。微课可以让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在教师指定的共享平台不断地自我学习和复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微课共享平台进一步巩固、提高和深入理解。这样可以有效地弥补基础差距,使知识点系统、有序,使自我学习真正便利化、复习巩固高效化。

2.让课堂教学环境对接实际职业环境

对于一门应用技术而言,技术的学习不仅要能够对接到岗位,而且要跟上技术发展整体的潮流。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复习重点内容,而且还要有对应的实战型练习项目,特别是对于重点内容,要结合视频化微课进行自我练习和巩固。比如,学习Word 排版编辑功能后,安排给学生“个人简历及封面制作”的实验任务,让学生按照要求设计完成一份图文并茂、穿插表格和图形的Word文档。在学习完Excel后,安排给学生“销售业绩统计分析排名”的实验任务,让学生制作有图表、函数和公式的统计表。在学习完成Powerpoint 后,安排给学生“公司产品介绍设计制作”的实验题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制作一份演示稿,并挑选好的作品让学生介绍、展示。

此外,在机房硬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及时更新机房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和机房教学管理软件等。软件的及时更新可以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使用接轨,和实际职业环境对接。如及时安装双操作系统Windows XP和Windows 7、Office 2003和Office 2010等课本上讲授的软件,或者适当进行前沿软件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新知识,拓展视野。

3.利用网络化平台提高实战技能

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化已经不再鲜见,网络本来是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学生要充分利用网络辅助学习。首先,学习网络相关知识,如IE浏览器的使用、Outlook电子邮件的使用、网上资源的下载等。其次,利用网络搜索要学习的知识,如计算机网络硬件组成、网络协议、病毒等较为专业的内容,能利用网络上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网络设置和基本的病毒、黑客防护。网页设计方面的内容对中职学生来说难度相对偏高,课程中详细讲解HTML语言也是缺乏实际意义的。通过实践发现,学生重点从所学知识中了解网页设计的基本流程和发放,然后通过网络下载现成的电子商务网站源代码,教学生通过Frontpage软件实现网页的简单修改。再次,学会申请免费的网络空间,并用FTP将修改好的网站上传至此空间,让学生能将自己的“公司或产品”推向世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普遍积极主动,这和单纯学习HTML语言和Frontpage网页制作软件形成了鲜明反差。最后,注册当下流行的购物网站,从注册用户到选择要购买的产品,再到在线支付,使学生对网上购物有了较深的了解,学会解决购物中出现的相关问题,从而在课后实践课堂中讲解的内容。

三、小结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结构更新加快,为跟上时展步伐、体现职业教育的时代性,上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有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当然,伴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更新,今后在教学过程中也将面临更多的新问题,因此,教师要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彭芦.中职教育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教学中部分问题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2).

[2]叶秀梅.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3]朱雯艳.浅谈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改革[J].素质教育,2012(99).

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地位

中图分类号:TP393.08;F724.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电子商务实质上就是借助信息技术在网络上开展的商务活动,商品出售者与消费者不用面对面就能完成商业往来,是一种集网上购物、网上消费、网上反馈等为一体的新型商业运行方式。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很受欢迎的商业模式。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电子商务领域的交易额增长速率是GDP7%-9%的 2到3 倍,发展势头劲猛。从国家经济发展层面来看,发展电子商务能够有效实现信息化的发展,从而带动工业化,转过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是提高国民经济质量、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对电子商务来说,在商品买卖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解决问题是对计算机技术与传统资源的更深层次的优化整合,研究计算机技术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具体应用,明确其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电子商务、计算机技术两者间的关系

(一)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电子商务是在已有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的商业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时计算机技术水平。电子商务之所以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消费者随时随地能够购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是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充分应用,拓宽了传统的商务范畴,将过去单向的信息传递转变为买卖双方的对等交流,通过网络,消费者能够充分表达自我消费需求,而商家也能够更全面的向消费者展示自己的商品,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产品创新,提供更多的服务内容。可以说,正式因为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电子商务交易的平台才不断得到扩大。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对计算机技术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虽然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电子商务发展的越来越红火,只要有网络、有客户端,交易就可以随时进行,电子商务也越来越方便人民的生活,但是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中严重依赖网络,几乎所有的信息都是借助网络才能够得以传递,尤其是网上交易的安全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高低,这对参与电子商务的买卖双方来说都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不法分子容易钻空子盗用用户的信息,这也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弊端。为了更好的确保电子商务交易活动的稳定,保障参与者的财产信息安全,对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在安全领域的技术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促使计算机技术不断进行更新完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三)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两者相互制约

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也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电子商务对计算机技术有很强的依赖性,企业的电子商务活动能否得到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计算机发展水平,因此计算机技术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开展。一旦企业的电子商务难以得到很好的发展,相应的在计算机技术上的投入也会减少甚至没有,极大地阻碍了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二、计算机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一)计算机技术在电子商务信息流中的应用

在电子商务活动开展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信息流,除了发生在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还有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交流,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撑下,才能够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实现更高层次的信息交流与共享,而电子商务的决策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是否及时与准确。而借助电子数据交换的技术形式实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供应商信息共享的效率,同时采用相关的信息系统来建立客户关系管理档案,确保与客户有效沟通的基础上取得其对产品的反馈,及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更好的建立市场导向机制,这些都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在电子商务的应用基础上的。

(二)计算机技术在电子商务资金流中的应用

电子商务活动中产生的资金流主要涉及到具体交易以及支付环节,当消费者通过页面浏览选择好自己想要的商品后向商家发出请求购物的指令,商家通过支付网关向银行的电子支付系统传达顾客的支付指令,而银行在内部网络获得发卡银行的允许后对信息进行确认再返还给商店,最后由商家向消费者传递购物完成的信息。电子支付过程能否顺利完成决定了电子商务交易最终是失败还是成功,无论对买家还是卖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计算机技术在电子商务物流中的应用

物流是电子商务活动中的重要一环,涉及到具体的物品采购配送、加工、仓储等环节,最能体现电子商务的服务价值。与传统的物流相比,电子商务物流已经基本实现物流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进程,应用EOS系统、EDI系统,借助网络将商品制造商、供应商、物流企业等联系在一起,整个电子商务物流具有更高水平的可见性与可控性,在物流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加强了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有效规避了传统五六种容易出现的交货不及时、货物积压、送货不及时等问题。

计算机技术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电子商务能够出现并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基础,而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同时也成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助力。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仅相互促进发展,同时还存在相互制约的机制。要想实现电子商务获得更高水平的发展,有必要不断加大对计算机技术的研发力度,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方法服务于电子商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小强.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发展关系的思考[J].电子世界,2016(8).

第3篇

之所以能够产生明显的效果,关键是政府职能明确,不断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调整支持方向,改进资助体系和管理。总结美国联邦政府支持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的经验,对我国政府支持产业技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支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邦政府一直是计算机技术的强有力支持者。按1995年不变价计算,1976-1995年间,联邦政府对计算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支持由1.8亿美元增加到9.6亿美元,增长了5倍。其中,基础研究投入由6500万美元增加到2.65亿美元;应用研究投入由1.16亿美元增加到7亿美元。联邦政府资助中约35-45%投向大学,其余55-65%投向政府实验室和产业界;政府基础研究资金的70%投向大学。联邦政府还对其他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研究给予资助。联邦政府对与计算机研究相关的其他技术和电子工程研究方面的投入由1972年的不到10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7亿美元,占联邦总投入的比重由5%增至7%。

联邦政府从其职能出发决定资助方向,政府资金主要投向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点支持长期的基础性研究

美国政府在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共性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基础性研究的主要特点,一是其效益往往在短期内无法显现出来,风险较大。特别是在产业发展初期,企业没有实力进行这样的研究工作;二是其应用领域往往比较广泛,一家公司无法完全利用,而且又无力阻止竞争者利用其研究成果。因此,产业界较少对长期基础性研究进行投资。

美国联邦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长期基础性研究的资助项目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政府资助的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开始于70年代早期,直到1997年才研制出能够成功识别持续性语音的个人电脑。与此相似的是,国防基金从60年代就开始资助可用于三维图像的基础性系统研究,直到90年代才形成消费性产品。尽管这项成果在高性能仪器中早已开始应用,但近些年才广泛应用于医疗、娱乐及国防产业。

(二)资助计算机研究的基础设施

联邦政府在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美国发展计算机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1.为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力资源

联邦政府的资助计划培养了一大批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生和优秀研究人员,为计算机和电子工程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续人才。国家科学基金的数据表明,1985-1996年间,获得联邦资金资助的计算机和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比例从14%增加到20%。联邦政府对研究生的资助主要采取助教奖学金的形式,助教奖学金占总资助额的75%以上。1985年到1995年,全国最好的计算机系里,如MIT、卡内基·梅隆、加利弗尼亚大学勃克力分校等的计算机和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中约有56%得到了联邦政府的资助,其中一半是助教奖学金。1997年,斯坦福大学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专业27%的研究生获得联邦政府资助,50-60%的博士得到资助。同时,政府资助的一些大型研究项目还培养了一批学术带头人。

2.为大学教育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设备和设施

配备和维护研究的硬件设备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一般的大学很难筹集到这笔资金。联邦政

府采取多种形式来支持大学购买计算机设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为大学教学提供计算机设备;另一种是通过资助特定研究项目为大学提供精良设备。

联邦政府在支持大学研究设备方面的主要贡献,一是支持建立大学计算中心,资助大学计算机系开展研究工作。国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NSF”)于1956年就开始了为大学提供普通教学和研究用计算机的资助计划。该计划每年提供的资助金额增长很快,1958-1970年间,共资助了66,00万美元。60年代,国防部高级项目处(以下简称“DARPA”)重点资助了少数几个基础好的大学计算机系(如MIT,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开展专门项目研究,资助项目的大部分资金用来采购设备。据估计,60年代,全美大学中约一半的计算设备是由政府机构资助提供。1981-1995年间,联邦政府资助了计算机科学系研究设备采购的65%,1985年高达83%。在电子工程方面,联邦政府的设备资助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1982年为75%,1995年为60%。NSF启动了两套专门为计算机科学系提供设备的计划:计算机研究设备计划和一个更加广泛的协作实验研究计划。

二是研制高性能计算设备和建设网络设施。80年代中期,政府资助了IBM701等高性能计算机

的研制,造出了供研究人员进行各种研究使用的大型计算机系统。1985年,NSF启动了一项建立超级计算机中心的计划,资助建立了5个全国范围的计算机中心,为那些不能在普通计算机上进行的高级的、运算复杂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后来,这些中心成为高性能计算机的早期试验场,还对一些计算机科学系的教学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这项计划还带动州、私人部门出资在其他大学建立超级计算机中心。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政府加大对网络设施的资助力度。1973年起,NSF着手进行一项科学网络的计划,每年提供60万美元到75万美元为大学的研究人员建立计算机网络。

(三)支持利用高新技术的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推广

联邦政府有效资助了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项目。DARPA支持了计算机间相互联结的分批转换网络(ARPANET)的研究项目。这项研究促进了有关入网协议、分批转换及路线安排等项研究。同时也推进了对大型网络管理模式的开发研究,如,域名系统及开发电子邮件等。DARPA的研究成果显示了大型分批转换网络的价值,促进了其他网络的开发。NSF网络的建立形成了网络的基础。政府通过资助大型高新技术应用系统的开发,把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研究者汇聚起来共同建立共用的实验室,交流思想,从而创造出一支有能力最终推动技术发展的研究力量。如,50年代的SAGE项目组织了来自MIT、IBM及其它研究实验室的研究者,整个项目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创新思想,目前在计算机行业已经获得广泛认可的想法都是当时提出来的。许多计算机行业中的先驱人物也从50-60年代的控制计算机系统(SAGE)项目中获得了经验,后来这些人在代表着计算机及通讯事业新兴的公司及实验室中工作。SAGE的影响在后来的几十年中才逐步显现出来。

构造大型应用系统的实践表明,有些研究并不一定直接导致某一项技术的创新,而是导致开发与技术推广。应用开发是对已经研究出来的技术进行分析和合理组合,形成新的应用系统。如,建立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项目就是把电子通讯系统的原理应用到ARPANET项目开发中,形成了网络技术的基础。

(四)对产业技术的早期资助

20世纪50年代,联邦政府资助了绝大部分计算机技术的研究。那时,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研究

开发的资助超过工业界R&D投入的3倍,几乎覆盖了整个计算机界的研究与开发。直到1963年,政府还资助着IBM计算机R&D的35%,Burroughs公司的50%,Control-Data公司的40%。从60年代末开始,因为整个计算机行业快速发展,政府对计算机R&D资助的比例急剧下降。直到70年代中期,政府资助仅占计算机R&D投入的25%,1979年达到战后的最低点15%。随着新项目的启动和里根执政时期的国防建设,1983年,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研究的资助比例又有回升,约占20%。

美国政府对产业界的资助重点放在推动技术商业化方面。一是对产业界早期研究的资助。政府对企业实验室提出的一些有市场前景的技术给予资助,将其推向商业化。例如,IBM最先提出了相关性数据库的构想,但IBM考虑到这项技术构想可能对自己已经成熟的产品造成潜在的竞争威胁,没有继续进行商业化研究开发投入。而NSF资助加州大学伯克立分校对这一构想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推向商业化;二是支持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有些研究开发具有商业价值,但属于共性技术,单个企业难以研究开发,或者企业担心难以控制竞争者使用技术成果。IBM最先开发了RISC(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但直到DARPA资助加州大学伯克立分校及斯坦福大学进行深入研究时,RISC才实现了商业化。该研究是作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项目的一部分来进行的。后来许多公司把以RISC为基础的产品引入了市场领域。

(五)联邦政府的资助对创新起到重要作用

联邦政府的资助计划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创新。据统计,1993至1994年间,美国全国共批准了1619项与计算机产业有关的专利。尽管这些专利的所有者75%是美国企业,但它们所引用的论文大部分是由大学或政府的研究人员撰写的。在按资助来源分类统计的论文中,51%的资助来自于联邦政府,37%来自产业界的资助。政府资助中NSF占22%,DARPA占6%。尽管这些数据仅限于两年的专利统计,但反映出联邦所资助的项目,特别是在大学里进行的资助研究,推动了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创新。

二、美国政府在计算机产业技术发展各阶段中的主要作用

政府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随计算机产业成长和发展阶段不同而变化。(一)50年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用户和资助者

在1960年以前,美国政府作为用户和资助者,主导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开发。这一期间,政府支持计算机技术主要出于国防需要,资助面比较窄,重点是对技术本身的试验,而且没有一个系统的长期战略计划。但是,这一时期的政府资助项目尝试了不同类型的资助机制,对私营部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50年代,几个主要计算机公司的R&D都得到过联邦政府的各种形式的资助。例如,在IBM公司的R&D投入中,政府合同资助投入占50%以上,直到1963年还有35%。联邦政府不仅在资金上对私营部门提供资助,而且从项目设计、技术思路、人力资源等方面提供了支持。资助的项目涉及到有关国家安全、人力资源培养等各方面,还包括一些综合性、高投入、不确定性大、具有长期影响的技术开发项目。政府资助的许多项目研究出了设备的原型,在这些原型基础上,研究人员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二)60-70年代——技术扩散和产业增长阶段,政府扶持的重点转向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培养人才

60年代初期,美国的计算机行业开始商业化,可以独立于政府的资助和采购,全国出现了几个大型的计算机公司。这些大型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并且有能力自己研究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从而促进了计算机产业的商业化。如,IBM公司与美国航空公司在部分采用军事指挥和SAGE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计算机订票系统(SABRE系统)。计算机定票系统的迅速发展成为推动计算机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动力。与此同时,产业界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出现了计算机科学领域,几个重要学校的计算机系已经成立。

随着计算机技术产业化和商业化,政府的资助重点开始转向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培养人才。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由于计算机产业界对R&D的投入增加,尽管政府资助产业界的绝对数额还在上升,但比例却急剧下降。

(三)80-90年代——计算机产业成熟阶段,政府积极组织和支持联合研究开发

随着产业界增加对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政府资助所占比例开始下降。80年代初期,日本的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存储器等技术开发,使美国的计算机产业感到了竞争威胁。同时,美国半导体生产设备的国际市场份额从75%下降到了40%。“增强竞争力”成了美国80年代技术政策的关键字眼,国内要求政府采取行动的呼声提高。同时,大学与实业界开始以合资、协议等方式进行合作,或组织行业协会抵制来自日本的威胁。

为了提高美国计算机产业的竞争力,使其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联邦政府不仅继续支持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研究,而且调整了支持重点和资助方式。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重点开始转向支持各界联合开发,通过支持行业协会等一些新机构,组织和促进产业界联合开发。1984年的国家合作研究法案从不信任法案中把研究协会的名字去掉了,从而使研究协会的合作合法化。政府支持半导体制造技术协会(SEMATECH)等行业性组织机构,发挥其在计算机技术联合开发中的组织作用。那一时期,半导体制造技术协会和高性能计算机研究所等受到政府资助的行业性机构,成为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和政策议程的主导者。

90年代,政府一方面对现存的政府所有的成熟的计算机基础设施实现商业化和私有化;另一

方面又开始资助新的更高层次的技术研究。如,NSF于1992年将其互联网向商业应用开放之后,又于1995年成功地把NSF的互联网推向私有化。与此同时,NSF和其他联邦机构还在继续进行下一代互联网(NGI)的开发与扩展工作,计划将互联网的数据传输速度提高100倍。NGI计划将建立一个试验性的、范围广阔的、可升级的测试系统,用以开发那些对国家至关重要的网络应用技术,如国防和医疗等。

三、几点启示

美国政府资助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经验,对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政府职能明确

在美国的计算机革命中,政府、产业界和学校起了不同的作用。政府主要引导大学和产业界研究机构的研究,特别在建立前沿研究需要的实物基础设施,培养大学生、研究生和技术队伍等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尽管有些在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大公司,如AT&T、IBM、微软和英特尔等在基础研究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大公司更倾向投资于与其发展目标及产品开发有紧密联系的研究项目。而政府则在长期基础性研究、应用前途广泛的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计算机产业从幼稚产业发展为成熟产业,美国联邦政府的作用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50年代的用户和资助者,60-70年代的资助基础研究和培养人才,到80-90年代的合作者。资助机构和管理也从分散、无战略计划逐步发展到由专门机构统一协调。

(二)资助来源多元化和机制多样化,发挥政府机构的作用

联邦政府对于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工程技术的资助主要是通过几个机构来完成的。例如国防部、国家科学基金、国家航空航天部、能源部及国家健康机构。这些机构的特点是,专业技术能力比较强,机构内部有许多专业技术人员,有些机构本身就是国家研究机构。除国家科学基金外,这些机构大都是计算机技术的直接需求和应用方,经常根据部门自身的需要资助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

多元化的优点,一是有利于技术发展的多样性。由于计算机技术是工具性技术,各个领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每一个机构都有各自的资助重点及资助方式,从而促进计算机技术多样化发展;二是提供多种潜在的支持,增加了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选择余地,有利于竞争;三是研究成果可以在不同的机构间转移,形成广泛的用途,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利用效率。

(三)加强统一协调

尽管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计划是由专业管理部门分别执行的,但是,随着计算机产业的成熟和资助规模的扩大,各专业管理部门和联邦政府不断加强对计算机资助项目计划的统一协调和战略规划。60年代以前,军方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是根据各军兵种自己的需求分散进行的。60年代初,国防部成立了高级研究项目处,并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协调军方各部门的长期战略性资助计划,实行统一管理。

90年代,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设置计算机、信息和通讯委员会,该机构通过下级委员

会,协调12个政府部门或机构的有关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R&D项目,并重点组织实施了5个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项目计划。

这种体制即发挥了专业机构的积极性和技术特长,又加强了统一协调,避免重复研究和

分散竞争资源的局面,提高了政府资助的整体效果。

(四)以多种方式支持计算机技术

除了资助研究开发以外,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市场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政府是高新技术的最大用户,政府采购为高新技术创造了巨大的市场。

从半导体到超级计算机,在许多领域中,政府创造了计算机及其技术的市场,促进新技术的标准化和核心技术在计算机行业的推广。例如,联邦政府为阿波罗号航天飞机采购的集成电路以及国防部的洲际弹道导弹项目都对集成电路生产能力的提高形成了一种刺激。为开发核武器,能源部及其前身机构对高性能计算机的需求驱动了早期超级计算机市场的形成。美国政府的统计体系也是早期计算机及其软件的大用户。在软件方面,通过建立联邦数据处理标准,联邦政府促使市场向“美国国家标准机构”制定的COBOL(面向商用的通用计算机语言)不断靠近;为使FORTRAN程序语言扩展应用于并联计算机,政府资助了高级FORTRAN论坛项目。

反垄断诉讼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例如,1952年出现了针对IBM的反垄断诉讼案,要求IBM公司出卖或出租其设备,以帮助其它公司进入这一商业领域。同时要求IBM公司对其包括电子计算机在内的所有有关信息处理设备的现有及未来专利实施许可制度,并规定了许可的比率。“司法部反垄断部门”的负责人认为,IBM诉讼案是“开放电子领域的一个进步”,为其他公司进入计算机行业打开了方便之门。

(五)保持战略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贡献中最发人深省的是,政府不仅在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初期发挥了作用,而且在计算机产业逐步趋于成熟时,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第4篇

关键词:

美国的计算机产业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政府起了重要作用。美国政府对计算机产业的支持之所以能够产生明显的效果,关键是政府职能明确,不断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调整支持方向,改进资助体系和管理。总结美国联邦政府支持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的经验,对我国政府支持产业技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支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邦政府一直是计算机技术的强有力支持者。按1995年不变价计算,1976-1995年间,联邦政府对计算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支持由1.8亿美元增加到9.6亿美元,增长了5倍。其中,基础研究投入由6500万美元增加到2.65亿美元;应用研究投入由1.16亿美元增加到7亿美元。联邦政府资助中约35-45%投向大学,其余55-65%投向政府实验室和产业界;政府基础研究资金的70%投向大学。联邦政府还对其他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研究给予资助。联邦政府对与计算机研究相关的其他技术和电子工程研究方面的投入由1972年的不到10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7亿美元,占联邦总投入的比重由5%增至7%。

联邦政府从其职能出发决定资助方向,政府资金主要投向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点支持长期的基础性研究

美国政府在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共性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基础性研究的主要特点,一是其效益往往在短期内无法显现出来,风险较大。特别是在产业发展初期,企业没有实力进行这样的研究工作;二是其应用领域往往比较广泛,一家公司无法完全利用,而且又无力阻止竞争者利用其研究成果。因此,产业界较少对长期基础性研究进行投资。

美国联邦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长期基础性研究的资助项目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政府资助的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开始于70年代早期,直到1997年才研制出能够成功识别持续性语音的个人电脑。与此相似的是,国防基金从60年代就开始资助可用于三维图像的基础性系统研究,直到90年代才形成消费性产品。尽管这项成果在高性能仪器中早已开始应用,但近些年才广泛应用于医疗、娱乐及国防产业。

(二)资助计算机研究的基础设施

联邦政府在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美国发展计算机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1.为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力资源

联邦政府的资助计划培养了一大批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生和优秀研究人员,为计算机和电子工程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续人才。国家科学基金的数据表明,1985-1996年间,获得联邦资金资助的计算机和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比例从14%增加到20%。联邦政府对研究生的资助主要采取助教奖学金的形式,助教奖学金占总资助额的75%以上。1985年到1995年,全国最好的计算机系里,如MIT、卡内基·梅隆、加利弗尼亚大学勃克力分校等的计算机和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中约有56%得到了联邦政府的资助,其中一半是助教奖学金。1997年,斯坦福大学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专业27%的研究生获得联邦政府资助,50-60%的博士得到资助。同时,政府资助的一些大型研究项目还培养了一批学术带头人。

2.为大学教育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设备和设施

配备和维护研究的硬件设备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一般的大学很难筹集到这笔资金。联邦政府采取多种形式来支持大学购买计算机设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为大学教学提供计算机设备;另一种是通过资助特定研究项目为大学提供精良设备。

联邦政府在支持大学研究设备方面的主要贡献,一是支持建立大学计算中心,资助大学计算机系开展研究工作。国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NSF”)于1956年就开始了为大学提供普通教学和研究用计算机的资助计划。该计划每年提供的资助金额增长很快,1958-1970年间,共资助了66,00万美元。60年代,国防部高级项目处(以下简称“DARPA”)重点资助了少数几个基础好的大学计算机系(如MIT,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开展专门项目研究,资助项目的大部分资金用来采购设备。据估计,60年代,全美大学中约一半的计算设备是由政府机构资助提供。1981-1995年间,联邦政府资助了计算机科学系研究设备采购的65%,1985年高达83%。在电子工程方面,联邦政府的设备资助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1982年为75%,1995年为60%。NSF启动了两套专门为计算机科学系提供设备的计划:计算机研究设备计划和一个更加广泛的协作实验研究计划。

二是研制高性能计算设备和建设网络设施。80年代中期,政府资助了IBM701等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造出了供研究人员进行各种研究使用的大型计算机系统。1985年,NSF启动了一项建立超级计算机中心的计划,资助建立了5个全国范围的计算机中心,为那些不能在普通计算机上进行的高级的、运算复杂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后来,这些中心成为高性能计算机的早期试验场,还对一些计算机科学系的教学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这项计划还带动州、私人部门出资在其他大学建立超级计算机中心。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政府加大对网络设施的资助力度。1973年起,NSF着手进行一项科学网络的计划,每年提供60万美元到75万美元为大学的研究人员建立计算机网络。

(三)支持利用高新技术的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推广

联邦政府有效资助了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项目。DARPA支持了计算机间相互联结的分批转换网络(ARPANET)的研究项目。这项研究促进了有关入网协议、分批转换及路线安排等项研究。同时也推进了对大型网络管理模式的开发研究,如,域名系统及开发电子邮件等。DARPA的研究成果显示了大型分批转换网络的价值,促进了其他网络的开发。NSF网络的建立形成了网络的基础。政府通过资助大型高新技术应用系统的开发,把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研究者汇聚起来共同建立共用的实验室,交流思想,从而创造出一支有能力最终推动技术发展的研究力量。如,50年代的SAGE项目组织了来自MIT、IBM及其它研究实验室的研究者,整个项目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创新思想,目前在计算机行业已经获得广泛认可的想法都是当时提出来的。许多计算机行业中的先驱人物也从50-60年代的控制计算机系统(SAGE)项目中获得了经验,后来这些人在代表着计算机及通讯事业新兴的公司及实验室中工作。SAGE的影响在后来的几十年中才逐步显现出来。

构造大型应用系统的实践表明,有些研究并不一定直接导致某一项技术的创新,而是导致开发与技术推广。应用开发是对已经研究出来的技术进行分析和合理组合,形成新的应用系统。如,建立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项目就是把电子通讯系统的原理应用到ARPANET项目开发中,形成了网络技术的基础。

(四)对产业技术的早期资助

20世纪50年代,联邦政府资助了绝大部分计算机技术的研究。那时,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的资助超过工业界R&D投入的3倍,几乎覆盖了整个计算机界的研究与开发。直到1963年,政府还资助着IBM计算机R&D的35%,Burroughs公司的50%,Control-Data公司的40%。从60年代末开始,因为整个计算机行业快速发展,政府对计算机R&D资助的比例急剧下降。直到70年代中期,政府资助仅占计算机R&D投入的25%,1979年达到战后的最低点15%。随着新项目的启动和里根执政时期的国防建设,1983年,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研究的资助比例又有回升,约占20%。

美国政府对产业界的资助重点放在推动技术商业化方面。一是对产业界早期研究的资助。政府对企业实验室提出的一些有市场前景的技术给予资助,将其推向商业化。例如,IBM最先提出了相关性数据库的构想,但IBM考虑到这项技术构想可能对自己已经成熟的产品造成潜在的竞争威胁,没有继续进行商业化研究开发投入。而NSF资助加州大学伯克立分校对这一构想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推向商业化;二是支持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有些研究开发具有商业价值,但属于共性技术,单个企业难以研究开发,或者企业担心难以控制竞争者使用技术成果。IBM最先开发了RISC(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但直到DARPA资助加州大学伯克立分校及斯坦福大学进行深入研究时,RISC才实现了商业化。该研究是作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项目的一部分来进行的。后来许多公司把以RISC为基础的产品引入了市场领域。

(五)联邦政府的资助对创新起到重要作用

联邦政府的资助计划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创新。据统计,1993至1994年间,美国全国共批准了1619项与计算机产业有关的专利。尽管这些专利的所有者75%是美国企业,但它们所引用的论文大部分是由大学或政府的研究人员撰写的。在按资助来源分类统计的论文中,51%的资助来自于联邦政府,37%来自产业界的资助。政府资助中NSF占22%,DARPA占6%。尽管这些数据仅限于两年的专利统计,但反映出联邦所资助的项目,特别是在大学里进行的资助研究,推动了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创新。

二、美国政府在计算机产业技术发展各阶段中的主要作用

政府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随计算机产业成长和发展阶段不同而变化。(一)50年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用户和资助者

在1960年以前,美国政府作为用户和资助者,主导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开发。这一期间,政府支持计算机技术主要出于国防需要,资助面比较窄,重点是对技术本身的试验,而且没有一个系统的长期战略计划。但是,这一时期的政府资助项目尝试了不同类型的资助机制,对私营部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50年代,几个主要计算机公司的R&D都得到过联邦政府的各种形式的资助。例如,在IBM公司的R&D投入中,政府合同资助投入占50%以上,直到1963年还有35%。联邦政府不仅在资金上对私营部门提供资助,而且从项目设计、技术思路、人力资源等方面提供了支持。资助的项目涉及到有关国家安全、人力资源培养等各方面,还包括一些综合性、高投入、不确定性大、具有长期影响的技术开发项目。政府资助的许多项目研究出了设备的原型,在这些原型基础上,研究人员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二)60-70年代——技术扩散和产业增长阶段,政府扶持的重点转向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培养人才

60年代初期,美国的计算机行业开始商业化,可以独立于政府的资助和采购,全国出现了几个大型的计算机公司。这些大型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并且有能力自己研究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从而促进了计算机产业的商业化。如,IBM公司与美国航空公司在部分采用军事指挥和SAGE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计算机订票系统(SABRE系统)。计算机定票系统的迅速发展成为推动计算机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动力。与此同时,产业界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出现了计算机科学领域,几个重要学校的计算机系已经成立。

随着计算机技术产业化和商业化,政府的资助重点开始转向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培养人才。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由于计算机产业界对R&D的投入增加,尽管政府资助产业界的绝对数额还在上升,但比例却急剧下降。

(三)80-90年代——计算机产业成熟阶段,政府积极组织和支持联合研究开发

随着产业界增加对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政府资助所占比例开始下降。80年代初期,日本的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存储器等技术开发,使美国的计算机产业感到了竞争威胁。同时,美国半导体生产设备的国际市场份额从75%下降到了40%。“增强竞争力”成了美国80年代技术政策的关键字眼,国内要求政府采取行动的呼声提高。同时,大学与实业界开始以合资、协议等方式进行合作,或组织行业协会抵制来自日本的威胁。

为了提高美国计算机产业的竞争力,使其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联邦政府不仅继续支持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研究,而且调整了支持重点和资助方式。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重点开始转向支持各界联合开发,通过支持行业协会等一些新机构,组织和促进产业界联合开发。1984年的国家合作研究法案从不信任法案中把研究协会的名字去掉了,从而使研究协会的合作合法化。政府支持半导体制造技术协会(SEMATECH)等行业性组织机构,发挥其在计算机技术联合开发中的组织作用。那一时期,半导体制造技术协会和高性能计算机研究所等受到政府资助的行业性机构,成为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和政策议程的主导者。

90年代,政府一方面对现存的政府所有的成熟的计算机基础设施实现商业化和私有化;另一方面又开始资助新的更高层次的技术研究。如,NSF于1992年将其互联网向商业应用开放之后,又于1995年成功地把NSF的互联网推向私有化。与此同时,NSF和其他联邦机构还在继续进行下一代互联网(NGI)的开发与扩展工作,计划将互联网的数据传输速度提高100倍。NGI计划将建立一个试验性的、范围广阔的、可升级的测试系统,用以开发那些对国家至关重要的网络应用技术,如国防和医疗等。

三、几点启示

美国政府资助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经验,对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政府职能明确

在美国的计算机革命中,政府、产业界和学校起了不同的作用。政府主要引导大学和产业界研究机构的研究,特别在建立前沿研究需要的实物基础设施,培养大学生、研究生和技术队伍等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尽管有些在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大公司,如AT&T、IBM、微软和英特尔等在基础研究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大公司更倾向投资于与其发展目标及产品开发有紧密联系的研究项目。而政府则在长期基础性研究、应用前途广泛的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计算机产业从幼稚产业发展为成熟产业,美国联邦政府的作用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50年代的用户和资助者,60-70年代的资助基础研究和培养人才,到80-90年代的合作者。资助机构和管理也从分散、无战略计划逐步发展到由专门机构统一协调。

(二)资助来源多元化和机制多样化,发挥政府机构的作用

联邦政府对于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工程技术的资助主要是通过几个机构来完成的。例如国防部、国家科学基金、国家航空航天部、能源部及国家健康机构。这些机构的特点是,专业技术能力比较强,机构内部有许多专业技术人员,有些机构本身就是国家研究机构。除国家科学基金外,这些机构大都是计算机技术的直接需求和应用方,经常根据部门自身的需要资助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

多元化的优点,一是有利于技术发展的多样性。由于计算机技术是工具性技术,各个领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每一个机构都有各自的资助重点及资助方式,从而促进计算机技术多样化发展;二是提供多种潜在的支持,增加了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选择余地,有利于竞争;三是研究成果可以在不同的机构间转移,形成广泛的用途,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利用效率。

(三)加强统一协调

尽管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计划是由专业管理部门分别执行的,但是,随着计算机产业的成熟和资助规模的扩大,各专业管理部门和联邦政府不断加强对计算机资助项目计划的统一协调和战略规划。60年代以前,军方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是根据各军兵种自己的需求分散进行的。60年代初,国防部成立了高级研究项目处,并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协调军方各部门的长期战略性资助计划,实行统一管理。

90年代,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设置计算机、信息和通讯委员会,该机构通过下级委员会,协调12个政府部门或机构的有关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R&D项目,并重点组织实施了5个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项目计划。

这种体制即发挥了专业机构的积极性和技术特长,又加强了统一协调,避免重复研究和分散竞争资源的局面,提高了政府资助的整体效果。

(四)以多种方式支持计算机技术

除了资助研究开发以外,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市场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政府是高新技术的最大用户,政府采购为高新技术创造了巨大的市场。

从半导体到超级计算机,在许多领域中,政府创造了计算机及其技术的市场,促进新技术的标准化和核心技术在计算机行业的推广。例如,联邦政府为阿波罗号航天飞机采购的集成电路以及国防部的洲际弹道导弹项目都对集成电路生产能力的提高形成了一种刺激。为开发核武器,能源部及其前身机构对高性能计算机的需求驱动了早期超级计算机市场的形成。美国政府的统计体系也是早期计算机及其软件的大用户。在软件方面,通过建立联邦数据处理标准,联邦政府促使市场向“美国国家标准机构”制定的COBOL(面向商用的通用计算机语言)不断靠近;为使FORTRAN程序语言扩展应用于并联计算机,政府资助了高级FORTRAN论坛项目。

反垄断诉讼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例如,1952年出现了针对IBM的反垄断诉讼案,要求IBM公司出卖或出租其设备,以帮助其它公司进入这一商业领域。同时要求IBM公司对其包括电子计算机在内的所有有关信息处理设备的现有及未来专利实施许可制度,并规定了许可的比率。“司法部反垄断部门”的负责人认为,IBM诉讼案是“开放电子领域的一个进步”,为其他公司进入计算机行业打开了方便之门。

(五)保持战略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贡献中最发人深省的是,政府不仅在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初期发挥了作用,而且在计算机产业逐步趋于成熟时,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第5篇

[关键词]高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 计算机教学 教学改革

随着近几年中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向高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办学层次升格的不断升温,因升格而暴露的新问题也逐渐增多,这些问题有些是涉及到高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方面,而更多的则是涉及到高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方面。办学层次的成功升格,不仅仅要求在管理形式上体现出提升,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上提升,必须体现出高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较之中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的“高”来。

区分高职与中职的主要标尺,也就是高职的“高”,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中科技文化的含量和水平上。这不仅仅包括培养高的医学专业技能,还包括培养对于强有力的应用工具——计算机的更高层次的使用技能。现在计算机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对医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如何使高等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学到更多、更实用的计算机知识,使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笔者根据以往中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中计算机教学的状况,提出了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一些建议。

(一)调整计算机教学重点,由传授基础知识向传授服务于专业的应用型知识转变

关于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国家教委提出按计算机文化基础 (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软件等)、计算机技术基础 (高级语言基础、数据库基础知识等)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与专业有关的应用软件)的三个层次教学方法。 近十几年来,我国很多高等院校在完成第一、二层次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对第三层次的教学——计算机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一些大专院校也对计算机技术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尝试。但对于中等卫生学校,将计算机应用于基础实验教学,特别是将计算机技术用于动物活体和离体器官生理信号的获取、转换、处理、再现实验过程的研究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中等卫生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还处于单纯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阶段,计算机技术辅助专业应用教学还处于酝酿建设阶段,没有进行系统研究开发和向学生开放。计算机技术与专业应用实际上的脱节对由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升格为高等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后的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升格之后的高职计算机教学除了讲解较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外,还应在一个新的操作系统平台上系统地讲解一种计算机语言——讲解语言的基本概念、数据库中表的基本操作以及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对语言工具的应用,要将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知识的应用紧密结合,协助医学老师指导学生开发简单的专业应用程序。如利用计算机设计简单的生物信号测量分析程序,从生物体内或离体器官中获取心电、脑电、肌电等多种电信号或压力、张力、位移等多种非电信号,经过信号调理、模数转换、离散成数字信号后由计算机处理,显示或打印出结果。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既可以有效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可以锻炼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计算机技术的介入使教学模式由传统的说教型向探讨、应用型转变

现代教育技术领域中,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日益成熟,计算机凭借其强大的多媒体功能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实现了传统说课教学模式难以达到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演示计算机技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应用这一成功范例,触类旁通和学生探讨计算机是如何深入医学各个应用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

1.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进行医学数据分析的能力。高等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虽旨在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但在将来的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处理医学数据的问题。学院在讲解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处理医学数据的能力。科研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是整个医学科研过程中重要的步骤,直接关系到科研的质量。随着医学数据的复杂化和多元化,手工处理科研数据既不规范又容易出错。利用计算机对科研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已经成为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际流行的统计软件包有 spss与sas 。它们是第四代计算机语言,是权威的统计分析软件,在全世界的科研中应用广泛,国内一些高校也将其用于统计学教学。高等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应当根据本校特点,适当开设《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借助计算机技术处理医学数据的能力。上述两款软件就操作方式而言,有菜单操作与编程操作两种方式,从内容上讲spss与sas各有特点。另外,微软公司开发的OFFICE软件包中的电子表格软件excel也具有一定的统计分析功能,学习这些软件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统计学知识,学生也是如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以spass或sas中的一种方法为主进行讲解,同时辅助讲解其他软件包的使用。必须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上机时间,以便让学生通过上机实践掌握这三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根据不同专业讲解内容应有所侧重,如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应多讲一些编程知识,对护理专业学生主要以菜单操作为主等。

2.重视计算机在医疗设备使用中的作用。现代医学设备从CT、核磁共振仪到各种医疗仪器,如医学化验、基因测序等仪器都离不开计算机。他们的工作原理是什么,计算机如何采集这些信号并进行处理的?许多操作人员只会操作而不清楚其中的工作原理。由于各种检查设备在医学科研及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生很有必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学习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对今后协助专业人员开发新的医疗仪器也大有益处,也将对医疗器械的革新产生推动作用。

3.强化实验教学环节。计算机教学与其他很多学科的教学不同,其实践操作性很强。大部分知识是通过图形界面进行讲解的。教师在课堂上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学生迫切需要上机实践,这就要求学院必须提供足够的计算机让学生上机实习,学生通过大量上机实验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且学生自学内容、作业,也需要通过上机进行验证。为此,学院课时计划设置应保证实验与理论教学之比不低于1:1,多媒体机房在每天晚上和周六、周日全天对学生开放,以确保学生有充足的上机练习的时间。另外,学院还将教学课件及大量习题放到服务器上供学生上网自行练习。同时为提高教学质量,突出技能培养,改革了传统的考试模式,采用笔试(占20%)和上机操作(占80%)相结合的方式,强调上机实验的重要性。

(三)加强学生利用互联网医学教育资源进行知识更新的自学能力培养

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新知识不断出现。学生需不断学习,及时进行自我更新。因此,教师除讲授教学计划安排的内容外,还应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需要。除了在课堂上尽量讲授新知识外,教师还可把本学科的新知识、新进展放在学院的“网上选课”系统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合适的课程,另外也可以通过开设专题讲座,讲解新知识,介绍学术新动态。正确处理新知识与基本知识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转为主动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另外,教师在授课之余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中的医学教育资源,促进自己知识的更新。互联网中有着众多与医学教育相关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在线分布于世界各地数量庞大的计算机中,任何一个互联网的使用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进行各种查询、访问,以获得最新、最全面的医学咨询。此外,互联网还提供了多种类型的服务,如电子邮件服务、文件传输服务、远程登陆服务、各种新闻工作组以及以各种主题为核心的论坛等等。高等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利用网络上不同的服务类型进行相关问题的检索和传播。学校应适当地安排一些网络课程,并留出一定的自由上机时间让学生进行联网操作,既补充了医学教育资源,还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医学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将会愈加为广泛。通过计算机技术介入传统教学过程,推动高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有选择地开设医学数据分析与处理以及计算机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等计算机知识与医学专业知识结合紧密的课程,是凸显高职卫生教育较之中职卫生教育“高”的必然措施。通过计算机教学改革,学生能够有效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养成严谨的思维方式。结合大量上机实验和互联网资源,学生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自学能力以便及时更新已有的知识体系,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祖新. 高等职业教育高在何处[J].职教通讯,1999,(1).

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 微课 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99-C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124-01

1、微课特点及意义

微课主要是利用短小的视频,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内容进行讲解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

1.1主要特点:从教学内容来看,内容相对较少,问题聚集在突出问题或主题,更适合老师要求;从资源容量来看,微课视频与相关设施总容量一般都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支持多媒体格式,在教学实践中,师生能流畅地观摩课例,查阅课件、教案等相关资源;同时它还可以方便灵活地保存到手机、笔记本电脑、MP4等终端设备上,从而实现泛在学习与移动学习,对相关教育者进行评课、观摩以及研究、反思等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空间;在具体微课资源教学的结构中,资源使用更加便利,微课的教学内容是指向明确、主题突出和相对完整。它以教学片段为主线,以学案、教案、课堂多媒体素材、课件、教学反思、学生意见以及专家点评为教学资源,从而形成类型多样、主题鲜明、结构紧凑的单元性资源主题包,为师生创造一个更加真实有用的微教学环境。这样也就让微课具有广大教学视频案例的特征。

1.2微课制作的意义

1.2.1微课对教师的影响

1)加深教师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在微课选题、策划、教学设计、PPT制作以及视频编辑与合成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而教学设计是整个微课的重中之重,它体现了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是教师对课程的熟练程度、教学方法、语言的凝练以及实现手段等方面的一个综合挑战。2)加深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教师从了解微课到亲自实践,从陌生到熟练掌握微课技术,这本身就体现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体现了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1.2.2微课对学习者的影响

1)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搭建学习平台。自主学习即主动地、有主见地学习。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既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适应竞争、合作学习的平台,更是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坚实基础。伴随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和网络带宽的提速,微课的学习形式可以从线上到线下,从校内到校外,这种大环境可以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2)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学习者的需求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呼唤个性化自主学习,而传统课堂教学很难满足该需求。同时,每个学习者的想法和理解程度都不同,他们对知识的需求都有所不同,而微课正是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

2、计算机技术在微课领域的应用实践

2.1计算机技术在微课开发中的实践应用。制作高质量的微课,在开发微课内容的基础上,需要有效的应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微课视频的制作效果和应用效益。现在常用的微课制作技术,主要有录屏软件、拍摄、视频制作软件以及视频合成技术等。这些技术都要在每一个环节过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作用,发挥计算机软件应用和视频制作优势。

2.2计算机技术对微课件的实践应用。促进个性化学习,微学习是微课的核心理念,并需要我们加以倡导,而微学习的基础则是要有科学的微内容,主要依靠的是微课件。计算机技术对于微课件制作具有较大的空间和成效,尤其是微课件的制作工具,比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PPT,Flash,Auth-rware等制作方式,当前微课件的制作工具更多的是综合多种技术和工具,搭建一个综合性计算机辅助制作平台,生动形象的微课件有助于促进学习者进行高效的学习。

3、计算机技术在微课实践中的作用机制

3.1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微课设计平台的建设。利用计算机技术,可进行微课设计平台建设,形成良好微课教学资源的创作平台,为在区域内或学校内教师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进行微课设计平台的建设,重点是为满足微课资源日常建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应用、交流、评价和研究的功能模块。形成集微课建设、管理、应用、评价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

3.2创造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微课教学模式。要积极创造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微课教学模式。在国外,较为成功的模式是将微课应用于“颠倒课堂”、“电子书包”、“混合学习”等教育改革项目中,并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相对来讲,在我国微课的教学设计和研发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缺乏对微课大规模应用机制的研究和设计,更是缺乏对于微课教学的成熟模式开发。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机制研究,切实保持与当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发展的步伐,增加对于微课在移动学习、远程教育等方面的应用设计。

4、发展计算机技术,提升微课资源建设的措施

4.1加强教师技术培训。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资源的出现,不仅使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帮助意义。毫无疑问,教师是“微课”开发的主体,微课的开发不仅仅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技术,还需要配合视频、音频编辑技术,课件制作技术,交互网页技术等多个计算机开发技术。这与目前大多数教师所掌握的PPT课件制作技术和word编辑技术相比难度要大得多。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一是对于微课的大范围推广和应用需要加强对教师开展微课设计及微课技术的相关培训,从而排出教师开发微课的技术障碍。特别是对于广大青年教师有必要也有能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操作水平。

4.2把握“产学研”合作契机。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目前微课方兴未艾,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已经有一批优秀的微课制作、开发企业和培训机构不断发展壮大起来,并加入到了微课的制作团队中来。这无疑为微课真正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提供了有力的计算机技术保障和支撑。如果能把开放教育学员关于在线学习微课的偏好、特征归纳整理好,能把符合学习者需求和认知水平的知识点结构等研究成果和企业产业化运作结合起来,那么微课的传播效果和质量就能得到保证和进一步促进。

因此,要积极应用计算机技术,开发微课资源,从而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相信微课在未来的教育领域中所具有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我们也需要不断的努力,使用计算机技术,开发出更加多样的微课资源,实现微课的全面应用。

第7篇

一、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发展现状以及具体化应用

现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演变,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助推力之一,在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现代计算机注重的是信息的处理效率以及系统的运行速度等,较比传统的机型,新型的计算机在成本等方面也得到了有效降低,计算机的研发人员在研发时,不断强化技能,让研发技术更加具有专业化的特点。从计算机的发展现状看,除了之前的传统型应用之外,计算机技术在生产自动化以及现代化教学等方面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计算机教学大概是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才开始应用,近几年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技术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各科的教学都希望能够将计算机技术同现代化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学生打造一堂气氛更为活跃,内容更为精彩的综合性课程。现如今,很多教学机构已经开始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利用软件教学实现教学的有效化创新。

除此之外,第三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持,软件行业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并成为新世纪最具规模、最具影响力的新兴行业之一,这一切正是缘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但是,我国目前的计算机技术仍然需要发展、需要创新,软件行业的发展仍需要向其他国家学习,学习对方的先进理念与先进技术。计算机网络的兴起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环境,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渐改变了社会的传统姿态,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网络文明形态,为人们的生活与发展提供更大的便利。

但是,计算机技术在某些领域仍然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例如,在实际操作中缺乏专业意识,观念保守,未形成一种先进的操作理念。一些专业的计算机操作者扔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我国的计算机人才无论在专业技能还是综合素质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另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本身就需要专业知识作为基础,需要多方力量的引导与扶持,但是我国目前的发展状态,无论是在资金投入还是人才补给等方面,仍有待提高,这些问题都需要专业人士以及各级领导的重视,争取通过相关政策的支持改变现有的发展状态,防止不良影响的产生,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创造优质的环境。

二、计算机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核心就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在现有的环境下不断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改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计算机技术仍然存在问题,很多阻碍因素不断产生,这些都为计算机技术的未来发展带去了困惑。从结构化发展与空间拓展化发展两方面入手,计算机技术存在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结构化发展的角度来讲:结构化一直都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终目标,因为结构化对于计算机技术来讲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但是计算机技术要想实现结构化发展面临着很多困难。首先,要想实现结构化发展,应当考虑计算机自身的升级以及发展等问题,依照智能化发展的特点,实现自我能力的增长与提高。之后,计算机技术在发展时需要有人工进行辅助,对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探索,以技术本身作为基础,发展适合技术生存的辅助行业。最后,要将成熟的计算机技术与研究而成的辅助行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兼容发展,从而大幅度的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

从空间拓展化的角度来讲: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空间拓展化发展是一种有效地实践措施,为结构化发展提供即时补充。首先,针对计算机技术在发展时暴露出来的复杂特点,需要一一解决,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因此,要将计算机技术充分的融合到社会经济发展中,让技术能够充分的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其次,计算机技术本身具有一定的集成性,这一点会大幅度的减少成本制作费用,抓住此特点能够有效的增大计算机技术的合理应用范围。最后,实现计算机技术的人性化发展的新目标,这一点对于智能化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也是计算机技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人性化发展能够进一步让计算机技术发挥出替代作用,减少人工的直接活动,避免人们花费过多的精力与时间在一些难解的问题上,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提供了真正的便捷,保证工作的稳定、准确性,从而真正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的发展目标。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应用。这不仅大幅度的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还有利于社会信息文化的传播,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也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其中,从而使得当前我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向着多元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下面我们就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三、计算机技术应用

1、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造

在设计行业和制造行业当中,将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技术应用到其中,不仅有效的缓解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还进一步的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而所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制造设计主要是指服务于产品中总体设计、结构设计以及元素分析等各个环节当中,从而降低机械类、工程类等产品设计的难度,增强产品结构设计的质量,使其产品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良好的市场竞争能力。

2、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计算机管理教学

而所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管理教学则是指一种在计算机教育领域中实际意义的新型教育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再将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科学技术相结合,从而使得人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比较直观的讲述,这样不但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灵活性,还让人们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掌握,进而提高知识教学的质量。其中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来对人们进行教学知识的传授,可以进一步的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不断的练习和复习,进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详细的了解。可见,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格化教学,使得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身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良好的学习环境。

而计算机管理教学的使用,主要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对其教学内容进行仪的管理,并且可以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处理,实现现代化教育的规范、高效管理,使得人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自身的综合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

3、计算机技术与电力系统

电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其安全可靠运行不仅可以保障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营与供应,更是全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电力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对于电力安全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国家有关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2003年,国家电网公司将国家电力信息网。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先进的工具不断涌现,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力。电力建设在也越来越讲求高速度、高质量。但是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安全性是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最重要的部分。安全性既包括网络设施本身的安全,也包括信息的安全;既要防止外界有害信息的侵入和散布,又要保证自身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本文提出几个简单的解决对策以避免常见安全问题。具体有:(1)建立安全防护系统。(2)网络防病毒。(3)合理地使用防火墙。(4)物理隔离装置的应用。力争实现电力系统在广泛应用信息网络的同时加强信息安全性问题的防范从而将安全运行纳入到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范畴。

电力系统信息安全是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对社会可靠供电的保障。目前,电力系统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许多电力系统的网络应用系统只是安装了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而未对网络安全进行统筹规划,存在许多的安全隐患。运用综合防护措施设置数据库系统的访问控制策略,限制允许访问数据库的IP地址或用户。分离数据库服务和应用服务,使其位于不同的服务器上,加大攻击者攻破整个系统的难度。在边界防火墙上禁止数据库服务的端口,防止边界外的用户攻击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的安全关系到电力信息系统的运行安全和数据安全,结合电力信息系统的特点,分析了电力信息系统中数据库的安全现状,并给出了防护措施。其中,大部分防护措施已在电力信息系统中得到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

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设备管理;应用

前言:近年来,改革开放背景下,我国企业蓬勃发展,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设备管理作为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技术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实现动态管理目标。因此,加强对计算机技术在设备管理方面应用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一、设备管理运用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

计算机技术自身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等特性,能够对企业运行设备实现实时监督和控制,不仅是企业生产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目标的前提,其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运用计算机对数据信息的处理能力,能够对设备运行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储存等处理,及时了解和掌握设备运行实际情况,并为日常设备管理和维护提供支持[1]。

其次,在设备管理过程中,运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实现自动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与此同时,通过精准的计算,能够为企业科学购置设备提供可行性方案,另外,计算机技术也同时兼顾部门之间的数据传输,在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因此,积极推广和普及计算机技术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二、计算机技术在设备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通过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实际应用情况可知,国外计算机技术设备管理工作很普遍,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加强对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势在必行。计算机技术涉及范围较广,其中每一个部分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差异。

(一)建立完善信息结构,提高细节管理水平

信息结构作为设备管理的基础,其准确、专业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细节决定成败”,企业设备较多,为了能够避免遗漏某一个设备,按照功能将设备进行分类能够提高管理效率,例如:控制层、执行层等,并明确每一个层次管理人员的职责,将管理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中;在完成基础分层后,还需要对每一个设备进行分类,例如:设备用途、性质等,为构建信息技术结构奠定基础,从而对设备进行合理的组织,开展有序化管理。

(二)使用设备管理软件,科学、合理管理设备

企业设备在长期运行过程中,涉及到寿命周期管理费用,通过NC管理软件对设备运行相关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能够得出其寿命周期、检定情况,为企业制定维护方案提供支持;另外,针对设备更新方面,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设备改造和更新产生的费用进行计算,在出现维修设备费用超过更新设备费用、设备已经超过寿命年限等情况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济等实际情况,制定设备采购方案,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也避免了盲目购置设备而造成的资金浪费。通过计算机技术参与设备管理,不仅能够最大程度满足企业生产需求,也能够减少成本投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2]。

(三)引进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设备状态考核

质量管理体系作为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指标,可以将设备经营、规划等方面作为基础,分析其重要层次而进行的强化重点的改进和优化方案,在设备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可以安排专门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数据考核、研究,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并递交给上级管理部门,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调整和优化,确保设备稳定、安全运行。将质量管理体系纳入到设备管理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设备管理水平,还能够规范设备管理工作行为,促使设备管理逐渐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

(四)重视设备故障分析,保障生产稳定运行

设备运行过程中,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各类故障,例如:腐蚀、检修等,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在确保设备运行的前提下,诊断出设备故障发生位置及造成故障的因素,计算机技术主要通过简易及精密诊断两种途径实现对设备的监测,后者较前者而言,主要是增加了专业技术人员的进一步诊断,以此来提高诊断准确性,通过故障诊断,相关部门及人员进行修复,从而保障生产活动有序进行,避免由于故障导致停止生产而带来的经济损失。

(五)构建预警系统,实现预防和治理结合

技术人员通过利用计算机预警系统对故障进行观察、记录等,了解和掌握设备故障产生的原因,例如:工作强度、环境等因素在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发现其中的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预警方案,规避设备突发故障,另外,工作人员也可以根据预警方案进行设备维护,从而确保设备安全、稳定性[3]。

结论:根据上文所述,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设备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关键,将计算机技术融入能够实现动态化管理,是提高企业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企业要掌握计算机技术特点,重视计算分析工作,引进KPI体系,构建预警系统,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现代化建设,确保设备稳定运行,从而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杨维萍.基于计算机技术实现设备综合管理的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2010,18(03):259-261.

[2]焦德志,李雁飞.计算机技术在林业企业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20(05):12-14.

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高等院校  教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138-02 

高等院校的工作重心是人才培养,容易忽视日常的教务工作。随着生源扩招、学校职能范围扩大,传统的教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高等院校对教务管理工作的需求,这为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高等院校教务管理工作提供了契机。 

一 计算机技术的基本含义 

计算机技术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计算机系统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以及计算机组装技术等。计算机技术的研究范围包括运算的基本原理、运算器设计、CPU设计等,在高等院校的教务管理工作中主要应用的是计算机系统技术。 

计算机系统技术包括系统结构技术、系统应用技术、系统管理以及维护技术等。计算机系统结构技术的作用是根据工作目的设定与之相对应的计算机系统结构。例如,对高等院校学生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应用计算机系统结构技术,设定完整的工作流程,通过计算机终端输入学生的基本资料,通过计算机系统应用技术将学生的基本资料进行处理和分类。计算机系统应用技术在教务管理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其核心意义是将日常工作自动化。例如,大学校园的食堂打卡系统与网上成绩查询系统都属于计算机系统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管理和维护技术的主要功能是对现有的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例如,高等院校校园网的维护、校园网信息的更新都属于计算机系统管理和维护技术。 

二 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作用 

1.减轻高等院校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高等院校教务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学生与教师的基础信息管理、日常教学活动安排、教学资源管理、考试流程安排等。计算机技术的快捷性、方便性符合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特点,有效地减轻了高等院校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在为高等院校节省人力的同时,也间接保证了高等院校日常行政工作的顺利进行。 

2.有助于规范高校教务信息的管理流程 

高等院校教育工作面对的信息量非常大,很容易出现工作失误,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暂时不需要的教务信息进行储存,也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快速处理当前迫切需要的信息资料。高等院校教务管理工作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仅有助于规范高校教务信息的管理流程,也方便了师生快速提取所需要的基本信息,为行政工作提供了便利。例如,计算机技术可以对学校出版的刊物进行统一的编排;按学生户籍将学生材料进行分类,为相关资助工作提供便利;将教师的考核情况和学生的平时成绩长期保存,为日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3.加强学校各部门之间的数据联系 

计算机技术在高等院校教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加强了学校各教学主体之间的联系,方便各专业老师之间交流教学经验,也有助于学校后勤工作与实践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例如,将各专业学生的成绩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统计,各专业教师通过成绩对比,分析总结经验,为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学校财务部门根据学校的评奖评优结果,进行奖金发放安排。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加强学校各部门之间的数据联系,也有助于学校与外部社会进行联系。例如,计算机技术可以将高等院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汇总,将实际的教学信息反馈给学校就业指导处,学校就业指导处根据计算机系统所提供的基本信息为学生安排就业实践活动,或联系相关企业举办校园招聘会。 

4.减少高等院校对学校教务管理的投资 

传统的高等院校教务管理模式要为教务管理人员安排固定的工作场所,一旦进行有关统计数据的活动,资源消耗巨大。随着计算机技术在高等院校教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只需为教务管理人员的电脑安装必要的软件系统,就可以轻松完成教务管理工作。在进行统计活动时,只需将调查问卷或相应的表格通过计算机系统下发给各专业的学生,等待学生的反馈即可,大大减少了高等院校对学校教务管理的投资。高等院校教务管理主要依靠的是计算机技术的开放性以及实用性,高等院校可以建立一种使教务管理工作自动化的网络系统,通过安全可靠的信息获取手段,为计算机应用技术提供原始的工作资料。 

三 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应用要求 

1.不断开放和完善高校教务管理网络系统 

先进的网络系统以及应用软件是建立高校教务管理网络系统的重要基础。对高校教务管理的用户登录入口不仅要严格审核用户信息,也要为用户提供浏览指引以及搜索引擎。加强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与外部社会的数据联系,不断完善高校教务管理网络系统。 

2.为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 

高质量的计算机硬件是高校教务管理网络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各高校应加大对教务管理网络系统硬件投资的力度。为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高配置的计算机,改善校园网络环境,保证教务管理信息的有效传达。及时更新电脑配件,如鼠标、键盘、显示器、打印机、扫描仪等。工作人员应注重基础设施的保护,有效延长电脑及其附件的使用寿命。加快相关数据库与高校教务管理网络系统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为运用计算机技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过程中,主体是相关管理人员。通过大量的应用实践发现,很多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在应用计算机技术之后,呈现对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不负责的状态,甚至利用学校所提供的计算机玩网络游戏,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要想改善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现状,就必须从根本上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不仅要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技能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更要培养其岗位责任感,举办计算机应用技术座谈会,促进工作人员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建立完善的绩效评判制度,对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成果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改善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 

四 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中应用的实例 

1.课件设计 

应用计算机技术设计教学课件的过程如下:(1)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坚持“把握重点、勇于创新”的原则,明确CAI课件主题。(2)制订课件流程。根据CAI课件主题,按照知识点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地制订课件流程。(3)课件制作阶段。课件的具体制作工作由任课教师进行。根据设定的设计流程,嵌入课程知识,融入图片、视频等素材。制作过程中可应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制作软件丰富课件的内容。 

2.高校师资管理系统 

高校师资管理系统包括教师个人信息管理系统、教师教学信息系统以及教师评比系统。把教师个人信息录入高校师资管理系统中,将各个教师的教学成果列入个人信息,通过高校师资管理系统完成评比工作,评比项目包括教师的教学成果、研究成果和进修成果等。 

五 总结 

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应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高校工作的运行节奏,还有助于师生适应现代化科技的发展。同时,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应用要求师生拥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各高校应深入开展计算机使用技能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德宇.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4)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2]胡嘉译.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8) 

[3]王翔、邱芬.基于ASP. NET的高校网络教务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设计[J].科技广场,2015(11) 

[4]冯红婵、常学军、邢士宾.关于河北开放大学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7) 

第10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采油管理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徐泽锦(1989-),女辽宁盘锦人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油气田采油管理与科研

据相关研究及实践表明,在对石油进行勘探、开发的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石油企业中有效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促进石油生产实现快捷化、网络化、自动化。所以,石油企业应合理的、有效的利用计算机技术,从而提高采油管理水平。

1在采油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所获得的成果

1.1可以精细描述油藏

在对油田进行开采的过程中,有效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对于油田开采率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许多油田企业长期以来在采油管理中贯彻“储量”、“产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期使油田实现良好的循环开发。在油田管理中,很多方面都体现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比如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从而使采油管理由单一的挖潜转变成了系统的挖潜;由油田地面管理转变成了油藏经营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相继出现了计算机数值模型、计算机油藏描述软件,前者能够有效的对油田的开采成本、月开采量进行准确的统计与分析,从而为油田的下一步开采方案提供合理的依据。经过相关实践发现,在采油管理中有效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为旧油田的改革、新油田的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能够促进油田产量的提高,为促进采油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1.2能够保障采油管理水平的提高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许多大型石油企业在开采油田的过程中对计算机技术进行积极地推行,计算机技术对采油管理所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众多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从而为促进采油管理水平的整体性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利用计算机技术所开发设计的油田管理软件,在多井综合评价、油藏描述以及单井精细评价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提高新油田的滚动勘探技术水平、产能建设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计算机技术不仅被应用于采油管理方面,在采油工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井下油机自动诊断、分析井下采油效率、绘制采油程序图等方面,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应用。综上,计算机技术的有效利用,有利于油田管理水平的提高与油井整体耗能水平的降低。

2计算机技术在提升采油管理水平方面的策略

2.1创新采油管理理念

自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型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理念得到了广泛关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立一种现代化的采油管理理念,使其适应于知识型经济的发展要求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国石油企业在进行石油开采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创新采油管理理念。据相关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大多数油田企业所采用的生产模式是大工业生产,为进一步促进油田开采效率的提高,我国油田企业的生产模式应该向着高技术方向发展,重视油田产业软技术的发展与提高,特别是应重视引进、应用计算机技术。据相关实践表明,在采油管理中合理应用计算机技术,对促进石油产业实现系统化、全面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2.2全面认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经过长期探索及实践发现,在采油管理中合理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使采油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所以,我国相关石油企业在进行采油管理的过程中,对计算机技术应用应该高度重视,全面认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资源的重要性,重视掌握同行业间的竞争信息。自进入21世纪以来,在面临着许多新挑战、新问题的背景下,石油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脱颖而出,首先应该进行信息化改造,从而为适应信息化新时展要求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应不断创新、改革内部管理机制。

2.3加强信息化建设

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与各行各业,在当前加强采油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及长远意义。为促进采油管理水平的提升,采油企业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数字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构建网络体系、应用电子邮件以及数字形式转换等。在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部分石油企业逐渐利用计算机技术改进企业运转模式,从而促进了企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提升。所以,在采油管理中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在采油管理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从而为促进采油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应立足于提高采油管理水平、勘探开发水平,用采油管理信息化带动采油管理专业化,从而全面提高采油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夏薇.计算机技术在提升采油管理水平的策略研究[J].石化技术,2015,09:162.

[2]马丽新,郭淑芹.加强计算机技术应用,提高采油管理水平[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S1:68.

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会计工作;会计电算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当前,社会各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日渐提高,这对于会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很多单位都建立起会计电算化体系。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效率,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更为全面和精确的会计信息,使得会计工作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也使得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加强资金的管理与分析,使得会计职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一、计算机技术运用在会计工作中的意义

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为会计人员以及会计自身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主要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提高了会计工作的质量

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使会计人员从传统的手工记账、报账等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同时也避免了手工核算产生误差这一弊端,从而极大的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在电算化系统模式下,会计人员只需要将收集的数据和信息输入计算机之后,由计算机完成记账、核算等处理环节,实现了会计数据处理的自动化,节约了大量的核算时间,也使得会计人员能够将更多的精力用来进行会计监督与管理工作。

2.为会计事业的发展提供条件

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使得会计核算方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时在会计核算的内容与会计核算资料的保存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用计算机代替手工会计,使得会计职能、岗位的设置、业务流程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一系列的变化都促进了会计理论的更新与完善,为此,必须要积极的探索新的、符合计算机核算特点的会计基础理论,用来指导新时期的会计工作,能够有效的促进会计事业的顺利发展。

3.为企业的经济分析和预测提供依据

在会计工作中使用计算机技术,不仅能够对企业过去一段时间内的会计活动进行详细的记录,同时也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当前的新数据进行采集,同时使其与过去的记录数据相结合,形成有效的会计信息,为企业进行经济分析和决策等工作提供依据,从而为管理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保障。

4.为企业现代化管理奠定基础

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其管理手段的更新对于企业管理的现代化进程有着直接的影响,计算机技术在现代企业会计工作中得运用,有效的提高的会计工作的效率,也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更新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为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使得大量的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及时的共享和传递,计算机网络更为企业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经济技术指标提供了技术支撑,提高了信息的使用价值。

二、提高计算机使用效率的途径分析

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改进了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也为现代会计工作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何使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建立,是现代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巨大变革,会计人员对于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与管理也需要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我国也已经针对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工作应用的相关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与规范文件,这也说明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管理也进入了一个法制化的轨道。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会计业务的不断更新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相应的制度体系也要不断的完善,才能使其与当前的会计工作相适应,使其监督与管理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2.提高会计数据安全性

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效率,但是由于会计电算化形势下,会计信息的保存方式是以磁性介质来保存,同时网络自身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导致了会计数据在保存的过程中面临一定的风险,为此,我们应当不断的加强对会计数据的保存与管理。制定相应的防水、防盗措施,对于重要的数据要做好备份工作,针对突发事件建立有效的应急对策。与此同时要做好网络安全工作,防止电脑病毒、黑客等对会计信息的篡改和损害。

3.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对现代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理论,同时也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对于财务软件的操作与管理等知识也要具有一定的掌握能力。为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力度,培养出一批既精通计算机技术又专于财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促进会计电算化的顺利发展。

4.加强会计档案的管理

会计电算化模式下,会计档案的收集与保管与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有着一定的区别,财务部门应定期把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会计数据备份,由于会计电算化档案是存储在磁性介质或光盘上的,根据这些信息载体的物理特性,在形成这些档案时应准备双份备份,并且每份上要注明形成档案时的时间与操作员姓名,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以防止意外情况引起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毁灭与系统的不可恢复性。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会计领域内的应用也日渐成熟,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的会计实务操作方式和会计档案的管理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应当不断从各方面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提供更为有效的依据,促进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内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杨国有.现代计算机技术对传统会计的影响[J].商业研究,2004(08).

[2]刘欣.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应用中存在若干问题的探讨[J].科技资讯,2008(04).

[3]王岩.基础会计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07(11).

[4]孙国年.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传统会计的挑战[J].煤炭经济研究,2001(09).

第12篇

各国政府都普通重视计算机产业的发展,美国政府更为突出。美国的计算机产业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政府起了重要作用。

一、政府对计算机发展的支持

联邦政府一直是计算机技术的强有力支持者。联邦政府从其职能出发决定资助方向,政府资金主要投向:(1)长期的基础性研究和共性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2)计算机研究的基础设施。联邦政府为产业发展培养大量人力资源和为大学教育和研究提供良好的设备和设施。配备和维护研究的硬件设备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一般的大学很难筹集到这笔资金。联邦政府采取多种形式来支持大学购买计算机设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为大学教学提供计算机设备;二是通过资助特定研究项目为大学提供精良设备。(3)支持利用高新技术的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构造大型应用系统的实践表明,有些研究并不一定直接导致某一项技术的创新,而是导致开发与技术推广。(4)对计算机技术的创新方面。据统计,1993至1994年间,美国全国共批准了1619项与计算机产业有关的专利。

二、政府在计算机产业发展过程中作用

政府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随计算机产业成长和发展阶段不同而变化:(1)上世纪五十年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用户和资助者。(2)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技术扩散和产业增长阶段,政府扶持的重点转向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培养人才。(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计算机产业成熟阶段,政府积极组织和支持联合研究开发。

三、政府资助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经验总结

美国政府资助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经验:(1)在美国的计算机革命中,政府、产业界和学校起了不同的作用。政府主要引导大学和产业界研究机构的研究,特别在建立前沿研究需要的实物基础设施,培养大学生、研究生和技术队伍等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2)资助来源多元化和机制多样化,发挥政府机构的作用。联邦政府对于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工程技术的资助主要是通过几个机构来完成的。例如国防部、国家科学基金、国家航空航天部、能源部及国家健康机构。这些机构的特点是专业技术能力强。机构内部有许多专业技术人员,有些机构本身就是国家研究机构。除国家科学基金外,这些机构大都是计算机技术的直接需求和应用方,经常根据部门自身的需要资助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另外,资助来源的多元化:①有利于技术发展的多样性;②提供多种潜在的支持,增加了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选择余地,有利于竞争;③研究成果可以在不同的机构间转移,形成广泛的用途,有利于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利用效率。(3)加强统一协调。尽管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计划是由专业管理部门分别执行的,但是,随着计算机产业的成熟和资助规模的扩大,各专业管理部门和联邦政府不断加强对计算机资助项目计划的统一协调和战略规划。60年代以前,军方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是根据各军兵种自己的需求分散进行的。60年代初,国防部成立了高级研究项目处,并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协调军方各部门的长期战略性资助计划,实行统一管理。90年代,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设置计算机、信息和通讯委员会,该机构通过下级委员会,协调12个政府部门或机构的有关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R&D项目,并重点组织实施了5个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项目计划。这种体制既发挥了专业机构的积极性和技术特长,又加强了统一协调,避免重复研究和分散竞争资源的局面,提高了政府资助的整体效果。(4)以多种方式支持计算机技术。除了资助研究开发以外,美国政府还是高新技术的最大用户,政府采购为高新技术创造了巨大的市场。例如,联邦政府为阿波罗号航天飞机采购的集成电路以及国防部的洲际弹道导弹项目都对集成电路生产能力的提高形成了一种刺激。为开发核武器,能源部及其前身机构对高性能计算机的需求驱动了早期超级计算机市场的形成。美国政府的统计体系也是早期计算机及其软件的大用户。在软件方面,通过建立联邦数据处理标准,联邦政府促使市场向“美国国家标准机构”制定的COBOL(面向商用的通用计算机语言)不断靠近;为使FORTRAN程序语言扩展应用于并联计算机,政府资助了高级FORTRAN论坛项目。此外,反垄断诉讼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例如1952年出现了针对IBM的反垄断诉讼案,要求IBM公司出卖或出租其设备,以帮助其它公司进入这一商业领域。同时要求IBM公司对其包括电子计算机在内的所有有关信息处理设备的现有及未来专利实施许可制度,并规定了许可的比率。(5)保持战略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领先地位。美国政府不仅在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初期发挥了作用,而且在计算机产业逐步趋于成熟时,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美国计算机产业界已经增加了对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政府的资助所占比例开始下降。而由于80年代日本的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存储器等技术开发,对美国的计算机产业震动很大。因此,围绕提高美国计算机产业的竞争力,占据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目标,政府和产业界联合起来,加大了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

四、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从美国政府对计算机发展的支持中,有两点值得借鉴。一是政府在资助计算机技术中的作用是对产业界的补充,而不是代替产业界。尽管产业界的大公司花费了大量资金支持和进行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不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实用技术研究,公司目标都是商业化目标,而政府目标是非商业化的。政府对整个创新过程起着杠杆作用;二是政府的技术政策要有整体战略目标。计算机产业是美国的战略性产业,美国政府的目标是使其计算机产业在全球占居和保持领先地位。因此,政府不仅对计算机科学和基础研究投入大量资金,还对推动产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投入了大量资金。

(作者单位:龙煤集团煤炭营销分公司鸡西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