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技术主要课程

计算机技术主要课程

时间:2023-09-21 17:35: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技术主要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技术主要课程

第1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

大学计算机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长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教授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各类操作系统知识为主,将上机操作和纸质作业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讲理论知识及时地融入实践能力中。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学课堂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首先,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呆板,教材内容过于陈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其次,各高校都依赖自己有限的教学资源实行教育,尚未形成优质资源共,导致教学交流不足。面对如此的教学现状,高校计算机技术教学课堂有必要实行改革,树立新的教学模式。

1.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改革的起因和推动力量

我国的高校计算机技术教育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依托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和高等计算机人才需求而产生。经过数十年的摸索和发展,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技术教学体系已经形成了以基础理论教学为主,以实践操作为辅,以培养应用型计算机人才为目的教学模式。在90年代初,我国职业技术学校也相继开展计算机技术教学课程,正式扩展了计算机教育的范围,将计算机技术教育从精英教育扩展到普适性教育。随后,计算机文化的概念被提出,初高中学校相继开展计算机技术教育。由于初高中的计算机技术教学课堂讲原有的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学内容提前教授,导致当前高校的计算机技术教学内容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一方面,其大多数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掌握,导致学生无法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教学内容又由于难度太大而不适宜教学。所以大学阶段的计算机技术教学面临严重的挑战,继续进行模式改革。

2.大学计算机技术教育存在的主要不足

2.1教材过于陈旧,内容过于浅显

尽管大学计算机技术课程是全校性通识课程,但是学校和教师对其的关注度不高。其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计算机技术课程教材过于陈旧。当前大学使用的计算机课程教材基本从课程设置之初就没有发生过改变,因此其许多内容已经过了时效性,失去了教学意义。例如在预防和处理计算机病毒这部分内容中,其例举的病毒大多是数十年前流行的,因此其维护网络安全的方式也是过时的,无法应付目前新的网络攻击。这就使教学过程是去了最终意义,无法教会学生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计算机知识。其次,由于教学内容编排上无法取得平衡,目前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学内容主要以重复初高中的内容为主,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已经掌握,无需再次学习。所以这既浪费了学生的课堂时间,导致教学内容的冗杂,又给学生留下了“学习十分轻松且无聊”的印象,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对于有志于投身计算机事业的学生造成了不利影响。

2.2课程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十分有趣的课程,其包含了物理,数学甚至艺术多个学科内容,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理论。但是当今大学计算机技术课程主要通过教师讲解教材,学生做笔记为主,学生连自主上机操作的机会也较少。这导致这门课程的乐趣无法被学生了解,从而使学生失去学习和研究的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正是支撑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研究和学习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丧失,其学习动力也就丧失了。

2.3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脱轨

在大学阶段开设计算机技术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掌握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积累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能够基本掌握常用的计算机操作知识,为日后的生活和工作增添技能。但是遗憾的是,这一根本目的与目前的教学成果存在较大差距。许多学生仅仅掌握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能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在生活中,还是无法自主处理遇到的计算机问题。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的脱轨,导致大学计算机技术教育的教学效果远远低于预期,没有获得理想的效果。

3.如何推进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学模式革新

3.1将教材与课外知识融会贯通

前文已经提到过目前的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漏洞是将教材内容更过于陈旧。针对这一问题,计算机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增加最新的课外知识的比例,实现教材与课外内容融会贯通。具体要求如下:首先,教师对于教材内容要有选择地加以区别,对于一些时效性长的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和经典的操作方式,要着重讲解,对于一些已经过了时效性,且对于该理论的知识有了新的理解和解决方法的内容,可以进行省略。除此以外,教师要随时了解国内外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向学生传授有趣的研究过程和结果。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够体验到全新的教学内容,从而逐渐培养起对于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兴趣。而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学的也能够与初高中计算机技术教学区别开来,显示出更为开放和包容的课程特点。

3.2增加学生的上机操作比例

学校要对计算机技术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就必须改进目前的课堂方式。现阶段的课程主要以教师以教材内容为主,进行理论讲学,随后布置一系列的纸质或者上机作业。这种模式虽然节约成本,易于操作,但是其存在许多不足。为了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应该适当减少自己口头讲解的时间,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指导学生上机操作上。例如,office,excel,word等操作系统都是应用型极强的,仅靠口头讲解无法使学生全面掌握,因此教师应该在介绍完改系统的基本内容后就通过上级演练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只有每一步都亲身实践了,学生才能了解到哪些知识是自己已经掌握的,哪些知识是自己还没有掌握的,从而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在课堂中的实践比例提高后,学生就能够在生活中开展实践,高效而熟练地运用相应的操作系统来完成自己的任务。

3.3创新授课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机技术教学和其他课程一样,需要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师可以参考先进国家的计算机技术教学课程,学习其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例如,目前有许多网站实行全球的优质公开课资源共享,教师可以从中选择出学生所需要的资源,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除此以外,一些有关计算机技术领域的最新新闻层出不穷,这类新闻大多数十分新奇,充满着高科技的闪光,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在课堂上展示这类资源,不仅学生的眼界得到开阔,对于该课程的有趣之处得到的充分的了解,还增进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使得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兴趣得以激发。

3.4改变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要改变目前的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学现状,根本方式是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首先,要将应试型教学方式转变为探究型和兴趣型教学方式,将教学的中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从而促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对于知识的了解程度,主动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其次,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计算机技术领域是一门仍处于上升阶段,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学科,推动其发展的根本因素就是创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为培养我国未来的计算机技术人才提供人才保障。教学模式的改变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和学校多方协调,还需要不断的磨合。但是一旦教学模式完成了改革和创新,其优势就能够明显地体现出来。总体来说,目前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学缺陷较多,且后续发展动力不足,只有进行及时的改革,才能够为正常开展大学计算机技术课程创造机会。

3.5提高计算机技术教师水平

教师作为直接与学生接触,且直接安排教学课程的教学人员,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执教的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师大多专业水平不高,且年龄较大,因此对于最新的计算机知识认识不够丰富。对此,学校可以招收一批年轻的计算机技术教师,增加教师队伍的活跃度。同时,学校可以为计算机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和研究机会,定期安排优秀教师赴外进行交流活动,将先进且富有创新性的教学理论运用到具体课堂教学中。具体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后,对于新兴的教学内容就能够有更多的了解和研究,能够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更多富有乐趣的内容。这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更好的选择。计算机技术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只有从教师层面改进了教学水平,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计算机这门课程的有趣和快乐,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用于对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学习。我国大学的整体计算机技术教学水平才能够提高。

4.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的计算机技术教学仍处于传统的教学阶段,教学模式陈旧。只有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予以提高,同时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尽量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外研究成果和相关新闻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再引领他们走进计算机技术研究的神秘世界,课堂效率才能够得到保证。总体而言,要对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学课堂进行改革,需要多方的努力与参与,也需要持久的坚持。

作者:高佳宁 单位: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陆鼎平.试论“信息能力”及其评估[J]大学网络教学,1012年第11期,第19页

[2]吴伟昌.计算机教学呼唤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J]大学网络教学,2007年第8期,第3页

[3]曹洪顺.计算机教育理论研究的先驱——黎锦熙[J]信息时代,2005年第8期,第58-59页

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课程体系

Abstract: The computer-based technology products on the basis of building courses, and courses from the system,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eaching and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aterials in such areas as computer technology on the basis of the quality of the curriculum building, which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 computer;-based technology; class quality; curriculum

1 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

(1)计算机技术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

自1985年以来,计算机技术基础理论课和计算机技术基础实验课就被列为大连水产学院的重要基础课。十多年来,修读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的学生由最初的8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的372人,发展到现在的30个本科专业1800多人。计算机技术基础课不仅是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前导课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上机操作能力的基本途径。该课程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今天,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已经不仅仅是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它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素质教育课,特别是在对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起到了其它课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课程教学的着眼点转到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上来,课程体系也由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门,改为两门必修课和多门选修课的形式。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国家等级考试的变化、就业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改革,适应了计算机技术基础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计算机技术基础教研室多年来一直进行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活动。自1985年开始组织规范的教学研究活动,每月一至二次。课程设置由原来的Basic语言、Fortrain语言发展到今天的C语言,由Foxpro发展到今天的Visual Foxpro。选修课程也由原来的一门单片机原理发展到今天的多门课程,如VC、VB、 Power Builder程序设计、Java、网络技术与应用等课程。课程组成员积极进行教学研究课题,“水产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2年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大连水产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教研室现在正在进行水院教改项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和重点建设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通过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不断改革计算机技术基础课教学,适应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提高了课程建设的水平。

(3)师资是课程建设的关键

自98年以来,计算机基础课程组新进教师6人,其中研究生4人,本科2人。课程组8人中有2人在读博士、正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教2人。教师队伍年轻化,适合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的需要。课程组全体人员,既承担理论课教学,又承担实验课教学,人均年教学工作量300多学时。旺盛的精力和饱满的工作热情,超额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得到了学生与老师的赞誉和好评。

(4)高度重视教材的使用与建设、保证实现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计算机技术基础课使用的是新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优秀教材,符合国家教委的白皮书的要求,与国家等级考试紧密接轨。2002年,我们参加了农业出版社组织的十五规划教材的教材编写工作会议,进行了有关教材方面的深入研究与探讨。2003年,我们参加了农业出版社组织的十五规划教材《计算机公共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的编写工作。2006年,我们作为副主编参与了十一五规划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的编写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教材的内容老化逐年显现,尤其计算机技术的概念和方法不能得到足够的反映,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为此我们在多次讨论和调研的基础上,于2004年自编了《计算机技术基础实验》。

2 多方位进行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

(1)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研究,重新审视水产院校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进行“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课题,我们认为计算机技术基础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后续课打基础,而且更应该在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能够有意识地体现这一教学指导思想,从而提高了全校师生对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的认识。

(2)计算机技术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确定了必修加选修的课程体系后,主要的任务就是必修课中讲哪些内容、选修课中讲哪些内容、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接口”如何设置。我们认真研究了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史与趋势,结合各专业对计算机技术基础的要求,配合教学计划及教学时数的调整,对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及科学的组合,力求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具有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新特点。同时,介绍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及新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选用了适合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21世纪优秀教材,将讲课内容进行了改革,对等级考试和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有利的内容多讲、细讲,对教材后面的新增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为选修课设置了必要的“接口”。

(3)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

多年来,计算机技术基础仅开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门课,已经不能满足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我们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既对各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有利、又对学生毕业设计有利的一些选修课程,如C++、PB、JAVA等。我们已申报校教改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将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大范围的整改,这将对各院系学生的计算机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现在已确立了以必修课为主,以若干门2或2.5学分的选修课为辅,因材施教的新课程体系。

(4)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的研究

计算机技术基础中蕴含着很多科学的思维方法,而这些方法对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也是适用的,所以领会和掌握计算机技术基础中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这些方法的学习就是计算机技术基础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具体内容。为了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彻底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从传统的“学到什么”向“如何学

”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自学式教学法等方式,引导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运用发现法教学,使学生把自己作为一个发现者,探索知识的来源,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欲望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独创性。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我们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考虑到土木、船舶、机械类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往往要进行大量的复杂的科学计算,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加强了学生在计算方法与数值分析中的教学,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编写相应的计算工具;对于电子、通信、自动化专业的学习,强化了学生在基本位运算、硬件地址等相关内容的教学,为学生在将来的电路系统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对于海洋、环境学科,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统计分析、方差回归等教学;外语系、经济管理学院侧重数据库理论、图形设计等教学。此外,为了满足学生对于更高层次的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还穿行了关于本课程的提高版本C++以及相关热点领域的介绍和讲解,深受学生的关注和好评。对于部分能力出众的学生采取单独指导,让他们借助参考资料学习更深一层的内容等。

针对目前课时紧张,教授内容较多的情况,我们要求教师充分备课,准备好电子教案,选择恰当的例题、习题进行精讲;尽量多的采用电子演示文稿、大屏幕多媒体联机演示等先进教学方式,把计算机课程讲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同时可省下大量的教学时间;在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课件课件已放到校园网上,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向学生公布主讲教师邮箱,利用网络资源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即将开通BBS教师论坛供教师们讨论交流,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整体水平。 3 教学效果

近几年,由于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教研室老师严重短缺,每位老师承担了大量的工作,基本上都处于超负荷工作。但是,由于教研室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改革,繁重的教学任务并没有降低教学效果,相反,我们的课程受到了校内同事的一致好评和学生的欢迎。学生在辽宁省非计算机专业二级等级考试水平考试中多次取得较好成绩,有些班级的通过率达100%。课程组全体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时时渗透国考的题型,将讲课内容与国家教育部的白皮书及等级考试紧密结合在一起。虽然2005年我校等级考点刚刚申请下来,但经过短短的一年时间,我校学生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提高了17.44个百分点,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校督导组多次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听课,给予了充分肯定。在近三年的期中教学检查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师的评价很好,主讲教师的学生打分的优秀率达100%。

兄弟院校的同行们对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在如此缺少课时的情况下,面对这么多的学生,超额完成教学任务,感到非常钦佩。

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赞誉,我们并没有骄傲与自满,感到自身的担子更重了。因为我们深知,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为深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入门课程。所以我们必须走在时代的最前沿,紧跟时代的脉搏、不断进取。在参加全国农林院校的十五规划教材的教学和教材研讨会上,我们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得到与会的全国其他院校同行的一致赞同。我们编写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已在全国多所农林院校使用。

4 结论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课程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必要渠道,抓好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根本保证,课程建设要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将为分级分类的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实践基础。课题组教师在多年计算机技术基础的教学实践中, 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新的课程体系的架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5)考试方法的研究

第3篇

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发展迅速,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计算机技术成为了大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作为现代科技的核心和基础,计算机数量的多少,人们对计算机技术的撞我程度以及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计算机教育的水平高低对我国各项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必定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校中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其针对的人群占全部高校学生的90%。现在社会,各个工作岗位对计本文由收集整理算机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和英语水平一样,计算机水平也成为衡量大学生能力的标准之一。所以,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拓展其专业水平,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使其成为既掌握自身专业课知识又可以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各大高校现在也都把计算机技术作为其机修的课程之一。然而,由于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又较快,现在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与形式和时代不相符合的部分。因此,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再点对点的研究出解决方案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进步和进一步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起步的,起步初期,只有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其他专业还是一片空白。自八十年代起,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是起步阶段。在1984年由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提出要在非计算机专业开展计算机课程,理工科院校率先响应了这一号召,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自理工科开始,迅速的扩展到农学、医学、财经类、师范类等大批院校。在这一阶段,进行的主要是进行的计算机的入门普及教育。第二阶段是规范阶段。自九十年代起,office办公应用软件在我国开始普及,各个地区的教育部门开始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将其列入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并且开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各高校添置计算机设备,加强计算机教师队伍建设,增加学时,完善考核制度,在这一时期,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今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阶段是进入二十一世纪至今,可以看做深化提高阶段。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计算机技术发展极为迅速,单纯的学习office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工作岗位对大学生的要求。在这一阶段我国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处于新旧交替的重要关头,怎样抓住机遇,解决问题是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这门课程与其他的课程相比,更新速度快,技术淘汰快。我国的计算机技术起步较晚,底子薄,尽管在近几年有长足的发展,但其发展总体是滞后的,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硬件设施落后。在最近几年,由于各高校存在扩招现象,与学生的增长比例相比,高校计算机设备的增长速度与之相比远远滞后,并且还有好多的计算机因多年使用而性能降低,无法满足教学活动的进行和一些软件的运行。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室的数量过少,无法满足高校教学的要求,而这也成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硬伤,严重阻碍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由于各专业老师知识程度不一样,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而且,有很多老师教课方式还是依靠黑板板书和口头教学,上机时间比较短,不能使在课堂上所汲取的知识在计算机上得以实践。另一方面,教学内容。计算机技术更新快,除了传统的计算机知识外,还有很多的新兴学科和相关学科,使计算机技术的传统知识丰富不少,有些高校缺乏对计算机课程的系统安排,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低下。

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和英语课程一样,计算机技术也是大学的基础课程,但就这两年的形势看,大部分高校对计算机的重视程度远远比不上英语课程。与英语相比,计算机没有一个统一考核制度,也没有成为大学生的毕业资格的审核项目,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不重视,不探索,只求及格。

教学内容、深度“一刀切”。高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相比于来自大城市的学生,贫困地区的学生中学时期计算机基础相对较差,大学期间的计算机课程对他们来说学习起来较为吃力;而对于计算机技术比较好的,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所学知识对他们来说已经可以熟练运用,已没有再次学习的必要。因此,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容易造成教学资源浪费,事倍功半。

2.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对策

2.1 教材改革

教材是计算机教育的根本,有了好的教材才能有好的教学质量。教材在编制过程中要要强调实践能力,提高应用水平,避免空洞的理论讲述;要根据各专业的不同侧重点来编制教材,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来选择其所需的教材,例如程序设计课:经济类的的学生可以侧重学习 vfp;文学类的学生可以学习 vb。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很有必要,一方面对学习和掌握有帮助,另一方面可以学以致用。教材改革是计算机教育与本专业结合,将知识用于实处的重要方法。

2.2 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起点

现在从小学开始就已经普及了计算机教育,在中学时代得到强化。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起点,使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知识在小学和中学时期得到夯实,这样在大学期间的计算机课程就可以和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在一起,也可以是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均等化,防治分层现象的出现,使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和中小学期间的计算机知识得以衔接,形成高起点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体系。

2.3 优化教学评价

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是不断提高的,传统的评估方式逐渐的显示出其不足和缺点,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建立能促使教师、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体系,不光重视学习的效果,还要兼顾学习的过程,以前的评价体系只能测定学生以前的成绩,而我们优化后的体系应该可以测定学生以前成绩和未来的发展。例如,老师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计算机操作技能比赛,将比赛成绩折算成期末成绩,以此来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计算机技术的自动性。

第4篇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教育已经成为一门很重要课程,从中学时期的基础知识学习,再到高职院校计算机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为重点的教学,计算机教育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数字化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主题,在工业、生活、学习、生活中都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所以,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也应该以高层次人才为培养目标,重视实用性人才的培养,而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过程中,更要以市场需求为前提,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教学宗旨。也正是因为现阶段社会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视,现代高职院校教育对计算机教育要更加重视,着重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技能,从而有效的提高高职院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增加高职院校的竞争力。虽然计算机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讲,还是有所不足,下面笔者就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简单阐述和分析,并对如何推进计算机教育进一步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现状分析

(一)目前阶段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步入了语言教学的误区。

在现阶段教学中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存在一种倾向,教师认为计算机课程应该以讲解计算机语言和程序设计为主。这样的看法主要受两方面原因影响,其一,有的专家认为计算机教学就是计算机语言的教学把计算机教学跟计算机高级语言教学等同起来。二是,教学内容受到计算机发展状况的制约,由于机器硬件设备的制约,有些实用性较强的软件不能应用到教学中,即使部分软件能使用也很不方便。近年来,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由于信息技术和软件工程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使用计算机和程序设计是两方面问题。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步入社会后,能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来为劳动服务。学习有关计算机操作的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有关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知识,例如计算机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和基本配置,键盘操作、软硬盘知识和使用等(2)有关磁盘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及功能。(3)有关中英字处理的概念,软件的功能及操作使用。(4)有关数据库的知识及操作,例如数据库的概念、分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等。(5)处理软件的实用知识,包括软件的功能、数据的分类以及软件中的基本概念名称和常用函数等。(6)目前常用的软件和软件的主要功能和操作,例如word、wps演示等。(7)了解有关程序的设计的主要思想和基本概念。

(二)计算机教育跟不上计算技术发展速度

这也是现阶段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计算机科学是发展速度最快的学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的计算机产品不断问世,也带来了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在机房设备、师资力量等各方面都带来了严重的压力,价值计算机教师大都继承了先前教师的教师内容,在教师过程中,对新型的软件、硬件认识不够深刻,而落后的计算机知识教授严重的与现实社会需求脱节。另一方面是计算机教材的落后,计算机教材更新速度慢,计算机教材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主要来源,但现阶段高职院校计算机教材一般知识内容陈旧,教材涉及的内容一般是几年前的计算机知识,满足不了学生对于新兴计算机知识的需求。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和应用对教育领域带来的冲击而感到不适应。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便利,但高职院校教育相对于其他领域相对滞后,最终导致落后于计算机技术自身的发展。

(三)缺乏超前的教学观念,计算机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

让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到了生产生活中各个领域,这就对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但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和束缚,缺乏超前的教学观念,缺乏接受新技术的积极态度,从而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落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虽然接受过计算机教育,但仍两眼一抹黑,需要接着学习计算机应用,大大影响了人才的利用效率。另外,教育理念的落后,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讲究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育的中心应该放在学生的成长中,虽然教育理念提出多年,但纵观各个院校,仍沿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师把自己当做教学的中心,忽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认知的主体地位,导致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偏离了目标,学生经过学习并没有获得能力上的提高。

(四)计算机教育脱离实际,缺乏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家都知道,计算机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计算机教学也需要丰富的计算机教学资源,例如多媒体教师,网络教室、微机室等,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虽然大多建立起了诸如此类的教学环境,但相当一部分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手段,仍旧用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利用多媒体教师进行教学,但更多的是将多媒体当做高级点的黑板,无法真正运用计算机技术来辅助教学。

(五)缺乏计算机教育的文化环境。

计算机教学需要很多实践操作,就需要计算机机房来供同学们动手实践,但并不是说单纯的有计算机机房就有了教育文化氛围,有了计算机机房等设备,还需要对其进行维护和管理,笔者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机房设备低下,甚至有的根本没有接通局域网,加之维护力度不够,导致机房设备落后,软件业不能及时更新,这样的教育环境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对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几点建议

细细观察现阶段计算机教育的现状,无外乎从计算机教学设备、计算机教师、计算机教育观念三个方面上引起的。笔者也就这几个方面给出几点建议。

(一)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加强教学课程改革。

首先,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也不能局限于前辈的教学方式而止步不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更应该与时俱进,站在学生的角度,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还要跟得上飞速发展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这也就要求教师能够及时的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计算机知识,总的来说,就是以计算机基础内容为主,贯穿新型的计算机信息知识。其次,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积极引导学生讲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当中,这就要求在计算机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强化实践教学,具体来说,就是要既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环节,又要坚持前言性和专业性,结合学生专业需求,培养具有实践操作的能力。最后,加强教学课程改革,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都进行改革,将各个学科连接成一个整体,主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这样既不会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又能方便学生容易的掌握所学知识。

(二)加强计算机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计算机教师对计算机教学的认识。

首先,计算机教师要根据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计算机教学的教学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让计算机教学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要能制定最新的教学目标,以社会的需求为标准,将学生从业后需要的计算机知识为标准,将其充分融入到相应的课程教学当中,确保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要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趋势,及时地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重点对一些实践性强的、市场需求高的实战型课程进行教授,加强计算机实用性。当然,对于计算机教师的能力要求需要学校给予支持,加大对计算机教学的培训力度,可以实行校企联合,除了让学生有可以实践的机会,也让计算机教师有学习和实践的教学,参与新型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以便于更好地进行教学。

(三)加强计算机教学的重视,加大计算及设备的投入和教材更新

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课堂教育;应用

绪论

随着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的范围日益广泛,涉及到包括生产、生活等方面。包括建筑、航天、商业及机械等方方面面,也包括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中,从而进行教学任务。在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具有诸多的特点与优势,直观、生动、形象,将抽象的知识通过计算机进行灵活运用,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对其进行掌握。其所包含的多种教学形式已经在学校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既是对传统教育模式及习惯的挑战,并体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起到了补充的作用,并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基于此,本文主要叙述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概述

1.1特点研究

计算机技术在教学领域应用的过程中,体现了诸多的特点,从而决定其不同于其它的教学形式与方法[1]。

首先是具有居大容量的信息量和知识量,在信息爆炸和知识爆炸时代,通过计算机技术不但能够很好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够对其进行补充,从而满足现代教学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其次,通过计算机视频或者音频、图像等方式,使本来枯燥的课堂更加活跃和灵活,让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和直观具体。除此之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课堂教学,尤其注重教与学的结合,这也符合了新课程标准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主张,并敦促老师也需要不断学习,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最后,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多样性,也使得学生在课堂中接受知识的方式也具有多样性,不但支持游戏教学,还能够实现模拟教学过程,并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2模式研究

1.2.1常规模式

一般来说,计算机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多体现的首先是常规教学模式,即老师作为引导者或者主持者,通过主机与学生进行交流,实现问答和对话的过程,从而实现了知识的传授和接受[1]。

1.2.2练习模式

除此之外,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其他的教学模式。练习模式是指通过计算机向学生输入问题,并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进行回答,最后通过系统的智能性特点进行答卷批阅,从而代替人脑,使批阅行为更加精确和高效。这种练习模式为课堂知识巩固提供了一种便捷、高效和准确的渠道[1]。

1.2.3模拟模式

这种模式也成为仿真模式,主要指通过计算机的虚拟环境对现实社会中的自然现象或者人文现象进行模仿,从而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近似真实的训练及练习,并提供了人机交互的机会[1]。

1.2.4探究模式

计算机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探究模式,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在老师的引导下会自主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接受,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自行进行探究,并使其更加巩固。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在计算机或者网络环境中进行查阅、检索等行为,从而提升了自身的思维灵敏度[2]。

1.2.5协作模式

一般来说,现代课堂的教学内容不是一人一力所能完成的,这就决定了需要师生之间或者学生之间要通过团队合作进行对知识的探索与确认。而计算机技术正可以提供这种教学模式。通过计算机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能够通过集体的力量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模式也能够培养师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2]。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应用

2.1因素分析

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特点与优势,同时还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等综合因素的决定,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影响着这些方面[2]。

2.1.1学校因素

在学校因素中,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影响主要有设备提供与维护、师生评价体系和网络教育资源提供等方面,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实现起到了主要作用。同时,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能够保证学校的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充实,并对提高学校的名誉、社会影响力和综合实力等,具有积极性的作用。

2.1.2教师因素

教师属于课堂的重要部分,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规划中,教师作为学生的主要引导者和配合着,在知识的传授和计算机设备操作中不可替代。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师对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态度和观念直接影响了课堂上计算机技术的使用效果,其技能的高低也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然而在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活动时,对于提高教师的综合技能、操作技能以及教学观念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2.1.3学生因素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观念已经被社会各界所认可,而在课堂中,这些国家及社会未来的人才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程度直接影响了其使用范围和知识的接受。据统计,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80%以上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通过计算机渠道进行知识学习和资料的查阅,因此这也决定了计算机技术在课堂的使用,同时通过计算机,让学生的眼界更加宽广,也更加能够与世界接轨。

2.2应用类型

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课堂的过程中,除了提供诸多的教学模式,其能够体现的教学应用类型也应该着重考虑[1]。

2.2.1智能化教育应用

智能化教育是计算机技术应用与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及功能应用范畴。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机的智能化特点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互相补充并且完善。不但解决师资力量不足或者知识储备不完善的问题,同时能够通过学生自学或者模仿来进行实践活动;同时还具有评价和审核的作用,因此是课堂上主要的应用类型。

2.2.2仿真教育应用

仿真教育应用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仿真特点所进行和应用的。在这里,计算机以二位或者三维的模式,对实际环境进行模仿,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个集视、听、读、写等方面为一体的虚拟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通过自身的不断探索和学习,对知识进行接受教育。这种仿真教育体系的应用适应于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学生进行学习。

2.2.3远程教育应用

远程教育是基于计算机技术成功应用于教育方面的背景下提出并实现的,它的主要主要特征是摆脱了课堂教育的束缚,在不同的地域和空间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技术进行同时教育,并实时解答。从而大大减少了成本以及提高了教育的高效性。

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叙述,可得出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方面的诸多特点、因素、模式等,并且说明了其实际应用的诸多类型,以此说明了计算机技术不但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同时还具有深远的发展前景,本文基于上述介绍,以此对计算机技术在教育界的发展与应用提供借鉴。(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专业应用;实施方案;教学质量

1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和手段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已成为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是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等相关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达到信息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本科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置在体现支撑专业应用和社会应用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所以就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置如何在先进性和实用性方面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如何体现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建立符合不同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要求的分类分层次的课程体系,仍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2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信息素质与能力方面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应用计算思维解决专业问题。因此,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在培养符合信息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涉及的内容广泛,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另外,各个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应用能力要求是有差异的。而目前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我校采用同一标准、同一要求的课程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C、VB)》),在知识分层与体现专业应用需求方面还缺乏明确的导向,使得计算机基础课不能与学生专业很好地结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新概念和新技术如移动通信、物联网、大数据等不断涌现,但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还没有引入这些新概念和新技术,造成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应用需求脱轨,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有必要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知识体系以及实践体系,探索采用面向专业应用和社会应用的分层次的教学体系,使得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符合专业基础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3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既然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现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存在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轨的问题,所以要建立全新的以专业应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3]:

1)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不同,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专业需求特点。深入分析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建立服务于各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要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课程,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使得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得以充分发挥。

2)课程内容要与学生专业以及计算机新技术深入结合,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和计算机技术本身的发展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部分非计算机专业开课计划中后续课程的先修课程,教学内容应体现将来在专业课中的应用,使学生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为其专业课程服务。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要体现与专业融合的特点,要充分考虑不同专业课程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需求。

4面向专业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计

4.1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在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中,根据学生基础、专业特点等构建了面向对象、分层次的课程体系。首先将专业分为理工科非计算机类和文科类(包括经管类)两大专业类别,对不同类别专业分别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必修和选修课程;然后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知识领域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群、专业应用课群。

1)基础课群。

包括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C、VB)两门课,是必修课,其中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算法基础、操作系统基本知识、网络基础、办公软件操作等方面的内容,重点放在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依据专业不同分别开始C和VB两个语言课程,重点讲授程序设计语言和程序设计方法,引导学生从应用的角度掌握一门适应自己专业学科需要的编程工具语言,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2)专业基础课群。

属于技术型课程,为计算机技术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根据不同专业对不同计算机技术的需求来开设课程,培养学生应用特定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该层次课程按理工和文科类专业分别开设多个课程供学生选择。

3)专业应用课群。

专业应用课群包括一些与专业结合比较密切的课程,从专业需求角度展现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和方法。有些专业特征非常明显的课程,如统计分析软件Spss的使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等,一般可以由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和相关专业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充分体现计算机技术在专业领域的应用。该层次的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专业进行选修,通过该层次的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

4.2课程体系实施方案

1)选课方案。

学生在课程的选择上采用“2+X+Y”方案(其中X为专业基础课程,Y为专业应用课程)。2是指基础课群的必选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是全校各专业的必修课程,程序设计基础按照专业分别开设C语言和VB语言,所有专业的学生必选其一;X是指限制选择专业基础课群中的至少一门课程,其余的课程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自由选择;Y是指专业应用课群的任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所学专业自由选择多门课程学习。该选课方案兼顾学生的专业要求和兴趣爱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

课程的知识体系也应该和相关专业融合,同一门课对不同的专业学生讲授时,在内容的组织和选取、讲授深度上应该有不同的授课标准,更多的关注相关专业的应用需求,在教学内容上融合相关专业的案例。比如,对于理工专业的学生,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侧重讲解数据库设计的理论知识以及SqlServer数据库的使用,而对于文科专业的学生,则以Access数据库为例侧重讲解数据库在专业领域的应用。课程的实验体系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针对面向专业应用的多层次课程体系结构,实验体系的设计也要体现与专业融合的特征,建立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可以划分为“基础与验证型实验”、“设计与开发型实验”和“研究与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其中研究与创新型实验是最高层次的实验,重点是锻炼学生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3)课程体系实施过程。

该课程体系分四个阶段实施,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群的课程,即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两门课,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解,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后续课群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学期开设专业基础课群中的课程,使得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之前修完专业应用中的基础课程,这两个层次的课程对专业领域课程的学习起到支撑作用;而专业应用课群中的课程则从第三、四学期开始开设,在前两个层次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在专业课教学当中引入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这个层次的课程教学直接面向专业应用能力培养服务,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根本所在。

5结论

建立面向专业应用的分类分层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使得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符合专业基础教育的要求,充分体现计算机技术与专业技术的融合,有利于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另外,能够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思维解决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实现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功底,又懂专业知识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一明.新形势下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与课程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11):73-77.

[2]王晓勇,方跃峰,肖四友,等.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7):39-42.

[3]侯家利,唐红.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20(5):102-106.

[4]王建勇,魏中海.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2):39-41.

[5]王传安,宋雪压,赵生艳.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级教学体系的构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2(11):81-83.

[6]尚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课群建设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3):645-646.

[7]李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21):5072-5074.

第7篇

1计算机辅助服装设计教学的意义

计算机技术引入服装设计教学中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它从本质上颠覆了过去传统的图纸教学,以三维的、动画的形式展现服装设计的各个元素。具体来说,其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降低学习压力

计算机辅助服装设计教学首先一点便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节省大量的时间,还能避免一些人为失误造成的影响。比如在课堂上如果学生用手绘的形式绘制衣服服装设计图,那么几乎会占据课堂大部分时间,有了计算机技术,学生利用Photoshop绘制服装更加的高效方便,可以在电脑上快速的绘制出色调和背景颜色,即时出现了错误也能及时的更正。相比于手绘服装图,计算机技术绘制设计图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压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保证资源的存储和共享

计算机能够实现大容量的存储和快速查询,因此,对于服装设计教学来说,能够将大量的教学资料和图片存储在计算机内,也可以将学生完成的作业存储在电脑中,节省了因手绘图纸占用的空间。计算机可以通过建立同一局域下共享计算机功能实现教学资源和设计作品之间的共享和交流,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资源的下载和上传。

1.3教学形式的改变与进步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学形式的一种改变,是对传统教学形式和教学理念的冲击。笔者认为计算机辅助服装设计教学能够打破教师传统的教学思维,寻求一种符合教学实际的育人理念。计算机辅助服装设计教学同时也紧密结合了社会实践。因为现在企业都试图去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辅助服装的设计和生产,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紧密衔接了社会实际状况,培养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2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角色探索

计算机技术作为教学领域的新生事物必然会打破传统的教学格局,注入新的教学元素。因此,如何定位好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角色是运用计算机教学的首要任务。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的辅助作用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工具价值

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服装设计中的工具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服装设计的课件教学;二是,教师和学生可以运用诸如Photoshop,CAD,CoreIDROW等软件进行服装草图的设计、绘制。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多媒体教学的工具价值。多媒体技术将声、光、影等元素有机结合有利于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关注度。尤其是对于服装设计教学这门课程来说,需要对服装的造型样式、色调搭配进行全面的解剖,利用多媒体教学更能直观的呈现出这些教学元素。同时,还可以通过投影仪展现学生优秀的作品设计,实现资源间的共享和交流。计算机软件的工具价值。教师和学生通过对Photoshop这样的软件进行学习和运用,能够快速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软件操作的技能。如运用Photoshop软件,学生可以制作服装效果图,提高自己色调搭配的能力,对局部的色彩进行调整。这种软件的运用增强服装效果的真实性和可视性,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资源流动的工具价值。计算机技术能够实现资源的流动,这种流向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甚至是网络状的流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下载到域外资源,也可以将线下资源变为线上资源。可以实现一对一的评审交流,也可以通过一对多的作品评审,还可以通过网络状的作品评审交流。

2.2计算机在教学中的纽带作用

有人说21世纪是计算机时代,谁掌握了计算机技术谁就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我国官方和社会都很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笔者认为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纽带,是连接高校教学和社会实践得到纽带。

2.3计算机教学中的局限性

谈到局限性并非否定其价值性,认清局限性正是认清事物本质的一个重要过程。计算机辅助服装设计教学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工具价值意义充分下的感性价值缺失。换句话说,计算机教学未能将教学的人文价值很好的展现出来。高校服装设计的教学不是简单的技术、造型的教学,而应该是艺术与工艺相结合的教学。服装设计教学是美术与工艺的结合,必然要求塑造学生美学欣赏的能力,而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更多的是突出其理性价值和工具价值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美学艺术理念的引导,培养学生美与技术结合的能力。

结束语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高校服装设计中的角色主要表现在其工具价值,这种工具价值是任何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也是高校服装设计教学所不可或缺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对教学的形式、教学的效率都作出了巨大的改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应注意计算机辅助教学存在的局限性,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

引用:

第8篇

一、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基本特性

计算机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能进行快速运算、通讯与逻辑判断的先进的电子设备。因此,计算机课程不同于其它传统学科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课程主要是操作性内容,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基本的操作系统和应用工具软件。因此,课程教学会分成不同的任务模块,目标性比较强,课程内容比较独立。

2.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教学方法选择比较多样,如演示、讲解、练习、网络教学等。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3.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通常每一项任务的完成质量都可以通过学习成果质量来衡量。所以对于计算机课来说,学习成果的评价一般不宜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来评价。

鉴于以上特点,我们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思想来指导计算机课堂的教学工作,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的掌握,还涉及到对技术的正确选择。我认为必须对计算机课堂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发挥这门课程的优势,达到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目的。

二、从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出发实施计算机课程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青少年时期,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人的认知不是由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由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我们是否关注到学习者这种本质需要和特点呢?在平时课堂上,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计算机技术之外,再就是要求学生完成一些任务之类的活动,教学内容比较贫乏,活动比较单调。如何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我认为计算机课程教学必须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三、计算机教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课程教学相结合

计算机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而且要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因此,在平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计算机教学结合起来,通过计算机技术来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日常生活中的报纸,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电脑来设计其样本,学生要实现制作一张美观的报纸版面,就需要掌握Word文字输入与设置、排版知识等;在讲Excel表格时,可以让他们制作课程表。我们也可以将计算机课程教学与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文化相融合,如在讲网页制作时,可以让学生制作自己喜欢的明星或偶像的主页。在制作过程中,为了让网页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不仅要学会怎样使用网页制作工具,而且需学会到网上去搜索相关信息、下载图片、动画、视音频等。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习计算机知识,而且结合日常生活,把计算机知识融入到平时的生活,激发对这门课的兴趣。此外,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注意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以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

四、情境与任务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

计算机教师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就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情境,不给他们自己动手的机会,学生就不会产生很高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利用情境创设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创设适当的情境后再抛出任务,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接受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主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学习。开始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激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要勤思考,解决问题后要进行反思,不断地在自主活动中总结教训、吸取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等等。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学生探究式学习、学生成果欣赏等,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体验是很重要的。不动手实践是不可能学好计算机的,计算机课程应该以实践为主,让学生去操作、去实践、去尝试,从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大胆地进行创作。

五、鼓励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第9篇

关键词 目标评价 计算机 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计算机作为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一个必备工具已经广泛应用,掌握好计算机技术既是社会要求,同时也是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作为一名信息化社会的现代大学生,学好计算机技术既具有社会意义,同时也是今后的职业需要。按照专业划分,计算机教学分为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本文讨论的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通常分为三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前两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通常作为大学生必修课,要求每一个大学生必须完整地学习。该课程分别在大一上学期和下学期开设。而计算机教学的第三个层次――计算机应用基础由于涵盖的计算机课程种类较为广泛,通常作为选修课来开设,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修,课程的学分也计入学生个人的总学分,只有计算机课程的总学分达到学校规定的要求才能顺利毕业。本文以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第二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为例来探讨基于目标评价模式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随着高校信息化教学的不断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作为信息化教学的试点课程率先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现在很多的课程已经采用了这种现代化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具有比传统“板书”式教学的更多的优点,如:教学内容更丰富,信息量大,图文并茂,课堂效率高等。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能感受到这种教学的优势以及带来的效果。计算机技术基础作为承接文化基础的后续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课程的难度要比文化基础课程要高。为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笔者提出了基于目标评价模式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所谓基于目标评价,就是先给学生和课堂教学设定目标,然后按照一定的教学手段来达成目标,这种模式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效果显著。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完全可达到预期得教学效果,大大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提升了教学质量。

基于目标评价的计算机教学主要包含三个部分: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前准备目标、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教学目标、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后实践目标。

1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前准备目标

由于目前大学生课程学习任务和课时量比中学阶段自由灵活,大学生具备更多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而且为了能更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每个学生在每次课前都要做好课前教学任务的预习工作。具体说来,在每个学期初,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都会有一个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发给学生,学生根据每周的教学内容,预先学习本周的教学内容,学生只要做好课前预习就能更好地为计算机的课堂教学做好热身准备,对其中难以弄懂的地方做标记,便于听课时有的放矢。

2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教学目标

(1)学生和教师课前准备工作充分,自然会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如果仅仅依靠课前的准备工作,课堂教学不重视,也会影响效果。教师除了进行正常的知识性讲解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明确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②本次课程的教学重点;③本次课程的教学难点;本次课程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学生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另外还要预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和学生进行教学互动,来检验本次课堂教学的效果,尽管这些工作似乎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要求注意和重视的教学工作,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很难将这些工作做完整做细致,所以造成教学效果不佳。

(2)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很有限,在保证教学内容的同时又要兼顾教学效果是件棘手的问题。笔者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先用醒目的字体将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心中有数。由于学生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等课前准备工作,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会把本次课堂中认为学生完全能自学掌握的内容舍掉,完全不做讲解,让学生自学。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讲解重点和难点,这样既节省学生时间,又可以让学生听课有的放矢,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他自己认为难懂的内容上,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可以争取更多的剩余的时间来进行教学互动,增强师生之间的课堂凝聚力。

3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后实践目标

(1)由于计算机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生进行完常规的课堂教学后,还要进行实践上机的学习,它既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同时也是对知识的查漏补缺。由于学生是一人一机的实践环境,所以每次课堂教学完成后,都有一定量的针对该讲的课后练习,每个学生通过对这些习题的操作和解答,及时查看自己作业的得分情况,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弥补知识盲点,教师会对这问题及时作出解答。

(2)笔者所在院校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无纸化考试已经实行多年,整个考试系统比较成熟稳定,而且可以对每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考试、评分,学生通过学号登录考试系统后,系统通过随机算法为每个考生随机生成一份试卷,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系统自动的给出评分,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对每一个章节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参考文献

[1] 李子龙.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改革和探讨[J].科技信息,2009(8).

第10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艺术设计教育;必要性

目前,计算机技术进入设计领域的时间还不算长,仍有许多的教师对于这一门技术缺乏正确和全面的认知,这就对教师的课程讲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而艺术教育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接纳这些设计软件?这一问题是十分需要重视的。

很多人都形成了一种误解,他们认为学好了设计软件就代表着可以进行艺术设计了,这种观点本身是错误的,其严重忽略了艺术设计中至关重要的几种因素的必要性,即设计者的创新能力、思维方式、艺术素质与设计原理等,而产生这一严重误解的最终原因就是人们缺乏对艺术、设计与计算机技术三者的深刻认识。在艺术设计中,我们可观察到计算机技术发挥了如下几点作用:

1、避免重复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

2、手工劳动作业大大较少,设计工作更加精细化。

3、巨大的存储空间使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调取素材。

4、能够将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机技术中繁荣模拟手段直观、逼真地表现出来。

5、通过使用特殊的工具如滤镜,营造和设计出不同的设计效果。

6、用三维、思维技术使设计效果更为生动活泼。

7、使用虚拟材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设计成本。

8、便于设计者进行修改和编辑等工作。

9、建立了多媒体平台,将多种艺术形式综合起来。

计算机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中发挥着强大的功能和作用,但是并不能代替我们进行艺术设计。在数字化时代,设计师的艺术感受了和创造力尤为重要。

最初是美国的软件工程师创造了电脑设计软件,这就意味着其多少对我国的设计教育界带有一定的文化入侵意味。但艺术设计从根本上来讲,是艺术与科学的综合体,就必须要具备对现进科技的吸收和更新功能。现今时代是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设计教育界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迎接计算机技术也未尝不可。

事实上,将计算机引进艺术设计学科中是时展和艺术设计本身发展的必然趋势。设计之所以为设计,就代表着要创造出世界上本身所没有的物体,而为了创造出这一物体,并将这一物体展现于大众眼前,就要求设计者能将脑海中印象能够真实、直观地表现出来,而为了做到这一点,设计者就必须要能够拥有较强的写实能力。因此,在传统的设计教育中安排一定的绘画技术学习和透视原理的学习等学习课程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电脑设计软件之于艺术设计,能够大大降低对设计专业的绘画素质要求,这就使其在艺术设计中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设计艺术本身,而绘画课程的教学也不断加强和提高了学习者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素质,这一些对于提高艺术O计专业教育质量提高是极为有利的。

将计算机引进艺术设计中是艺术设计外延发展的需要。如今,互联网以不可逆转的速度快速地侵入到了每家每户,而电子出版物和网页等已经成为了艺术设计新的增长点,互联网比之传统媒体所显现的优势,使其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最主要的媒体。而在此情况下,没有对于数字化设计手段的充分了解,我们是不能够深入了解到这一设计领域的。

如今,电脑设计软件已经走进了很多的院校,一些本科院校开设了“多媒体软件设计”和“动画”专业,有些大专院校则开设了“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很多院校将设计软件课作为主干课程的补充,但这明显是不够的,应该认识到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将其作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一个重要攻坚方向。也就是说,要在加强学生的艺术基础的教学的同时,要充分应用到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技术,运用数字化设计手段,引进数字化设计手段来整合、优化相关专业课程和部分基础课程。

在设计教育领域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情况引进计算机技术。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院系、不同的课程等进行具体分析,并寻求合理的比例关系。给予不同的课程结构、办学模式探索机会,寻求更为正确的思路。

要处理好设计软件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对接关系,同时处理好类似PageMaker与书籍装帧、AutoCAD、3DS MAX与环境艺术设计以及Illustrator与CIS设计这样的课程序列关系,可以将设计软件课与专业课平行,也可以开设在专业课之前,但是却不能开设在专业课之后。

相关的专业课教师应该能够对相关的软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掌握传统技法,这样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工作,运用设计软件和传统方法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指导。同时教师在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练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对电脑相关技能的指导,对学生的大作、小作以及初稿、止稿提出不同的要求,给学生一定的选择余地。

在艺术设计中,处理好艺术和科学的关系,平衡两者结构模式,能够使我们更加接近于艺术设计的本质,促进教学效益和效率的提高。比如,对商品包装进行容器设计教学指导时,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使用虚拟材料代替真实材料进行设计操作,这样能够有效地节约设计成本,同时这种虚拟设计耗时耗力较少,能够节约课时。此外,在设计过程中,用电脑技术进行色彩和平面的构成工作,能够及时修改和编辑设计工作,避免学生进行重复劳动,使学生一直保持设计和创作的积极性。而学生也不能过度依赖电脑,将装饰艺术课程和立体构成的作业全部或大部分推给电脑制作,这样的话就达不到真正的艺术教育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对材料的把握和对手的技巧的训练是设计教育中必不可少且永远需要的。设计追求的美感是多元的,人们崇尚手工设计作品在现今乃至今后都会成为艺术设计的一个大趋势和大方向,并且不可忽视的其在高雅艺术的层次上要更为高一些,因此,由此可见,电脑并不代表一切。

要提倡艺术教育的宽容性。既要强调学生的绘画水平的培养和提高,还要强调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熟练掌握,这样一来两者必将产生课时上的冲突。而为了解决这一冲突,应增大选修课的比例,在选修课程中补充学习,自行学习。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设计艺术的面貌是丰富多彩的,艺术设计教育的面貌显然也应当如此。

【参考文献】

[1]任一t.计算机技术与艺术设计教育[J].江苏纺织,2002.

[2]李春生,王静波.艺术设计中计算机技术的介入[J].电子测试,2013.

第11篇

[关键词]高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 计算机教学 教学改革

随着近几年中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向高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办学层次升格的不断升温,因升格而暴露的新问题也逐渐增多,这些问题有些是涉及到高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方面,而更多的则是涉及到高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方面。办学层次的成功升格,不仅仅要求在管理形式上体现出提升,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上提升,必须体现出高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较之中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的“高”来。

区分高职与中职的主要标尺,也就是高职的“高”,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中科技文化的含量和水平上。这不仅仅包括培养高的医学专业技能,还包括培养对于强有力的应用工具——计算机的更高层次的使用技能。现在计算机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对医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如何使高等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学到更多、更实用的计算机知识,使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笔者根据以往中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中计算机教学的状况,提出了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一些建议。

(一)调整计算机教学重点,由传授基础知识向传授服务于专业的应用型知识转变

关于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国家教委提出按计算机文化基础 (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软件等)、计算机技术基础 (高级语言基础、数据库基础知识等)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与专业有关的应用软件)的三个层次教学方法。 近十几年来,我国很多高等院校在完成第一、二层次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对第三层次的教学——计算机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一些大专院校也对计算机技术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尝试。但对于中等卫生学校,将计算机应用于基础实验教学,特别是将计算机技术用于动物活体和离体器官生理信号的获取、转换、处理、再现实验过程的研究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中等卫生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还处于单纯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阶段,计算机技术辅助专业应用教学还处于酝酿建设阶段,没有进行系统研究开发和向学生开放。计算机技术与专业应用实际上的脱节对由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升格为高等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后的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升格之后的高职计算机教学除了讲解较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外,还应在一个新的操作系统平台上系统地讲解一种计算机语言——讲解语言的基本概念、数据库中表的基本操作以及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对语言工具的应用,要将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知识的应用紧密结合,协助医学老师指导学生开发简单的专业应用程序。如利用计算机设计简单的生物信号测量分析程序,从生物体内或离体器官中获取心电、脑电、肌电等多种电信号或压力、张力、位移等多种非电信号,经过信号调理、模数转换、离散成数字信号后由计算机处理,显示或打印出结果。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既可以有效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可以锻炼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计算机技术的介入使教学模式由传统的说教型向探讨、应用型转变

现代教育技术领域中,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日益成熟,计算机凭借其强大的多媒体功能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实现了传统说课教学模式难以达到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演示计算机技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应用这一成功范例,触类旁通和学生探讨计算机是如何深入医学各个应用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

1.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进行医学数据分析的能力。高等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虽旨在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但在将来的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处理医学数据的问题。学院在讲解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处理医学数据的能力。科研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是整个医学科研过程中重要的步骤,直接关系到科研的质量。随着医学数据的复杂化和多元化,手工处理科研数据既不规范又容易出错。利用计算机对科研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已经成为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际流行的统计软件包有 spss与sas 。它们是第四代计算机语言,是权威的统计分析软件,在全世界的科研中应用广泛,国内一些高校也将其用于统计学教学。高等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应当根据本校特点,适当开设《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借助计算机技术处理医学数据的能力。上述两款软件就操作方式而言,有菜单操作与编程操作两种方式,从内容上讲spss与sas各有特点。另外,微软公司开发的OFFICE软件包中的电子表格软件excel也具有一定的统计分析功能,学习这些软件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统计学知识,学生也是如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以spass或sas中的一种方法为主进行讲解,同时辅助讲解其他软件包的使用。必须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上机时间,以便让学生通过上机实践掌握这三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根据不同专业讲解内容应有所侧重,如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应多讲一些编程知识,对护理专业学生主要以菜单操作为主等。

2.重视计算机在医疗设备使用中的作用。现代医学设备从CT、核磁共振仪到各种医疗仪器,如医学化验、基因测序等仪器都离不开计算机。他们的工作原理是什么,计算机如何采集这些信号并进行处理的?许多操作人员只会操作而不清楚其中的工作原理。由于各种检查设备在医学科研及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生很有必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学习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对今后协助专业人员开发新的医疗仪器也大有益处,也将对医疗器械的革新产生推动作用。

3.强化实验教学环节。计算机教学与其他很多学科的教学不同,其实践操作性很强。大部分知识是通过图形界面进行讲解的。教师在课堂上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学生迫切需要上机实践,这就要求学院必须提供足够的计算机让学生上机实习,学生通过大量上机实验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且学生自学内容、作业,也需要通过上机进行验证。为此,学院课时计划设置应保证实验与理论教学之比不低于1:1,多媒体机房在每天晚上和周六、周日全天对学生开放,以确保学生有充足的上机练习的时间。另外,学院还将教学课件及大量习题放到服务器上供学生上网自行练习。同时为提高教学质量,突出技能培养,改革了传统的考试模式,采用笔试(占20%)和上机操作(占80%)相结合的方式,强调上机实验的重要性。

(三)加强学生利用互联网医学教育资源进行知识更新的自学能力培养

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新知识不断出现。学生需不断学习,及时进行自我更新。因此,教师除讲授教学计划安排的内容外,还应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需要。除了在课堂上尽量讲授新知识外,教师还可把本学科的新知识、新进展放在学院的“网上选课”系统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合适的课程,另外也可以通过开设专题讲座,讲解新知识,介绍学术新动态。正确处理新知识与基本知识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转为主动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另外,教师在授课之余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中的医学教育资源,促进自己知识的更新。互联网中有着众多与医学教育相关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在线分布于世界各地数量庞大的计算机中,任何一个互联网的使用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进行各种查询、访问,以获得最新、最全面的医学咨询。此外,互联网还提供了多种类型的服务,如电子邮件服务、文件传输服务、远程登陆服务、各种新闻工作组以及以各种主题为核心的论坛等等。高等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利用网络上不同的服务类型进行相关问题的检索和传播。学校应适当地安排一些网络课程,并留出一定的自由上机时间让学生进行联网操作,既补充了医学教育资源,还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医学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将会愈加为广泛。通过计算机技术介入传统教学过程,推动高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有选择地开设医学数据分析与处理以及计算机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等计算机知识与医学专业知识结合紧密的课程,是凸显高职卫生教育较之中职卫生教育“高”的必然措施。通过计算机教学改革,学生能够有效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养成严谨的思维方式。结合大量上机实验和互联网资源,学生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自学能力以便及时更新已有的知识体系,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祖新. 高等职业教育高在何处[J].职教通讯,1999,(1).

第12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现状;对策

在信息社会,计算机逐渐深入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活将离不开计算机。人人都应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应对此加以细致分析并采取相应对策,以改善当前的计算机教学现状,促进学生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 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分析

1.1 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高等院校设置计算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教授学生计算机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以提高其综合素质,拓展专业能力。但就目前情况看,计算机教学的方式缺乏创新性,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只是单纯的演示和讲解,学生只能跟随老师的步伐听讲和模仿,这一教学方式并不适合计算机这一学科的课程特征。

1.2 学生基础存在差异,教师难以兼顾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具有地狱差异和城乡差异,这决定了青少年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和频率,因此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和能力水平具有差异性。学生基础和能力水平的参差不齐直接导致了教师难以把握恰当的教学起点,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对计算机能力需求的提高,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各级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但是学生基础的差异性问题并没有因此而有所缓解,原因在于各地各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具体运行和实施状况存在差异,没有获得应有的良好教学效果,尤其存在教学只是注重理论的讲解和知识的传授而学生没有充分的实践机会、计算机教学枯燥无味的问题。因此,学生基础的差异问题一直存在并将长期存在,教学工作者需要正视这一问题并且采取恰当措施,寻求合理教学起点。

1.3 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当前,计算机教学的内容仍然与计算机技术和整个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水平不协调,向学生灌输计算机基础知识依旧是很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这些基础知识中有很多内容过于陈旧,与学生具体的应用和操作没有实际联系,不但浪费了他们的学习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于新的、有用的知识的接触和学习。同时,枯燥的理论灌输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4 课程评估不合理,忽视对实践能力的考察

在许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评估方式依然比较传统和落后,只是以计算机等级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为标准对学生进行评定。这样的评估和考核方式并不科学,不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而显得落后和单一。这表现为它错误地引导了学生的学习方向,使学生将学习的注意力集中于考试分数和计算相关等级证书的考取,关注于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而忽视了对计算机实践应用技术的掌握。因此,学生往往存在计算机理论知识扎实但实际操作能力欠缺的尴尬局面。同时,这种评估和考核方式决定着学生的学习习惯,阻碍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探索,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自学能力的提升。

2 对于教学现状的应对策略

2.1 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习教学理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要避免枯燥、死板的教学方式,教学语音要生动灵活、浅显易懂,以教师独特的教学魅力吸引学生深入学习;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创造机会并鼓励学生亲自操作,培养其对计算机的实践应用能力;要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亲自动手解决问题。以适应该学科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

2.2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计算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关注计算机技术的前沿知识和学科发展动态。教师要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积极参加计算机新技术的相关培训,与社会各行各业的从业者保持联系,及时而深入地了解不同行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从而可以及时地更新自己的计算机知识结构与体系,迅速掌握最新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技术和方法,了解市场和社会发展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新要求,为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提供基础,也为应对教学中的教学起点把握等问题的解决提供前提。

2.3 更新教学内容

计算机教学要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内容,要广泛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当下的各种计算机课程教材,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前提下,选择内容合理且具有一定权威性的理论教材。所选教材不仅要包含紧随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脉络清晰的、较新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渗透着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观念和内容,同时,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还应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此外,由于教材具有不可避免的相对滞后性,在具体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删减较为陈旧的知识,增加具有更强时代性和更高应用价值的内容,以符合社会发展对于学生计算机能力水平的实践要求。

2.4 创新课程考核方式

一门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考核要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计算机课程要制定和实施符合学生能力发展要求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案。归根结底,计算机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在该课程的评估和考核过程中要突出体现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察,要始终渗透以考察应用能力为主的考核观念。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击,掌握计算机技术对学生来加重要,计算机教学承担着重要职责,也面临着重大挑战。要对计算机教学有充分而客观的认识。当前的计算机教学不容乐观,要采取多方面的积极策略加以应对。要从每个教学工作者做起,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教学效果,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申志鹏. 计算机教学现状及发展[J].学周刊C版.2012.10(09):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