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区调研报告

社区调研报告

时间:2022-03-08 23:20: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区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区调研报告

第1篇

一、我市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背景

(一)**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

我市从**年起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已初步建立了适合我市市情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自**年起,我市逐年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财、物的投入力度,到**年底全市已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1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到97个,大大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供给能力,为我市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社区实践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在社区卫生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有在职卫生人力资源最突出的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尤其是中专以下学历人员所占比例较大(占63.80%)。高素质全科医学人才缺乏、知识结构与业务能力缺陷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对这些转岗到社区从事全科医疗和社区护理工作的医生和护士进行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知识的培训,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需要,是摆在我市卫生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我市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做法和体会

由于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及培训起步较晚,无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面对大量的培训需求,如何在较短时期内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掌握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全科医学思维能力和诊疗策略,能为社区居民提供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成为全科医学教育培训面临的首要新课题。为此,我市在对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调研基础上,根据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现状,实事求是地确立了我市开展全科医学教育与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和基本工作思路。

(一)加强领导,积极探索

我市及各区(县级市)卫生局对全科医学教育和培训工作十分重视,成立了“**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卫生局科教处;并在“**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指导委员会”下设“社区全科医学培训及科技交流”工作组;各区(县级市)也相应成立了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1、开展强化社区卫生服务观念培训(1996-1999年)

2、举办全科医师骨干培训班和社区护士骨干培训班(2000-2001年)

此外,为积极推进中医中药进社区,我市在国内率先开办了2期中医师全科医学培训班。

(二)合理规划,稳步推进

**年,我市被正式作为全省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工作试点城市之一。我市分别组织制定和实施了《**市**-**年全科医学岗位培训规划》(穗卫基[**]2号)和《**市**-2010年全科医学教育培训规划》,明确要求我市各区(县级市)在**-**年期间重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工作,力争到**年底前对已经转岗并已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基本完成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工作,从**年起对即将转岗或拟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逐步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培训合格取得《**省全科医学岗位培训证书》后才能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对县以下卫生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和乡村医师进行全科医学知识与技能培训,到**年底完成农村相关卫生技术人员的全科医学轮训工作。从2008年起逐步转入以毕业后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为核心的全科医学教育,高等医学院校非全科医学专业毕业生拟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均需参加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到2010年建立起符合我市市情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和培训制度。这些规划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全科医学培训工作的开展,截至**年12月31日,已有5940人完成和正在参加培训,超额完成了《**市**-**年全科医学岗位培训规划》规定的岗位培训任务。

(三)充分利用**地区医学教育资源优势,抓好全科医学教学师资队伍及教学基地建设

为推进我市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的特点与要求,制定了《**市全科医学理论培训教学基地基本要求》、《**市全科医学临床实习基地基本要求》、《**市全科医学社区实践基地基本要求》,在各单位申报及组织专家审定的基础上确定了首批三种类型的**市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基地:一是以具备医学或护理类专业本科或专科教学条件的医药院校为主体,以培训全科医学理论为主要任务的“全科医学理论培训教学基地”5个,二是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为主体,以培训临床实践知识和技能为主要任务的“全科医学临床实践基地”23个,三是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以培训社区卫生实践知识为主要任务的“全科医学社区实践基地”13个。

同时利用暨南大学、中山大学、**药学院、**医学院、**省疾病控制中心、**卫生学校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全市和各区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工作、具有实践经验、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医师建立了由215位专家组成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并对所有入选的师资进行了全科医学相关知识培训。由于组建了一支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协调的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师资队伍,逐步规范了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及教学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从而保证了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的质量。

(四)统一管理,分类指导,逐步形成和完善市、区(县)二级培训网络

全科医学教育与培训工作涉及面广,而且我市13个区(县级市)的经济水平、医学教育与卫生资源差异很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按照“五个统一”(统一培训大纲、统一培训计划、材、统一考试、统一发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积极发展,逐步完善”以及长远发展与当前需求相结合的原则,确立了“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分片实施”的工作思路,对全市的全科医学培训工作进行分类指导,积极依靠政府支持,先易后难、以点带面,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培训工作,逐步形成和完善了市、区(县)二级培训网络,并形成了两种教学与管理培训模式即一是全程委托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理论教学基地进行教学与管理培训模式;二是在区(县级市)卫生学校或医院设立教学点共同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采取在培训学员集中的区(县级市)设立教学点,由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理论教学基地和教学点共同管理。教学点所在的区卫生局协调安排培训名额,教学点所在卫生学校或医院负责安排教学场地和学员管理,我市批准设立的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理论教学基地安排教学计划、组织教学、选派师资和考核验收。这种模式学员就学方便,区(县级市)卫生局主管人员可及时了解培训进展情况。

(五)加大投入,建立试题库与教案库

我们率先在全国建立全科医学岗位培训试题库与教案库,强化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工作的内涵建设和教学管理规范,确实提高全科医学岗位培训质量。

(六)积极探索开展全科医学学历教育

**医学院通过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全日制本科和成人业余本科学历教育,在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促进了我市全科医学培训教学和社区卫生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并为我市下一阶段开展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奠定了基础。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一)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1、师资问题。由于我国全科医学发展开始较晚,无法快速组建一支合格的全科医师师资队伍,目前只能依靠专科医师进行全科医师培养。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仍然是当前全科医师培训的当务之急。

2、目前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师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还比较低。为了保证全科医师的高质量和高素质,可考虑采取“分流培训”,将学历层次低的人员转岗培训为社区所需要的医疗卫生辅助人员。

3、进一步加强培训质量的管理与评估,及时发现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将培训效果和效益的评价同培训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需进一步完善有关配套政策

1、制定并完善全科医师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和全科医师资格注册制度,并将全科医师的培训、管理与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更多的高素质的医师选择全科医师职业。

2、联合**地区高等医学院校如**医学院公共卫生与全科医学学院,探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建立激励机制,支持并引导医学毕业生选择全科医师职业,进入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

第2篇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区旧城改造、城市扩容步伐的加快,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有了较大变化,社区服务功能大幅提升,社区商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社区商业网点数量不断增加,经营业态和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从调查看,目前,*区共有社区69个;各类社区商业网点近1000个,经营方式有餐饮、超市、各类中介、便利店、物流、食杂店、洗衣店、维修店、回收站、书店、冲印店、药店、家庭服务站、大众浴池等。社区商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社区商业网点发展迅速,“双进工程”服务对象不断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心城区的不断扩大,社区商业服务对象也不断拓展,服务对象不仅面向广大居民,更侧重于为老人、儿童、残疾人、优抚等社会弱势群体服务,以及为下岗、失业人员的提供再就业服务。

2、社区商业网点呈多业态发展趋势。社区商业过去以商业零售业网点为主,仅限于食品、日用百货、美容美发等行业,近年来,一批新兴业态的社区商业网点应运而生,现已发展到几十个服务项目,如保姆、清洁维修、物业绿化、家教、技能培训、网络服务、婚庆礼仪、餐饮、保健、社区医疗、、中介服务等多个门类的便民利民服务项目。

3、新社区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功能较为齐全。随着中心城区范围不断扩大,加速了新社区的建设,新社区的建设又带动了社区商业的发展以及周边商业中心的发展,其商业设施、网点分布、商品结构与服务功能均较为齐全,明显优于老社区。

4、传统商业和服务业在社区商业建设中得到了充分发展。近年来,流通领域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社区商业应市场需求得到快速发展,大大小小的商业网点渗透到社区的大街小巷,并在社区内及其周边形成一定规模。同时,社区沿街各类小型商品市场得到发展,有蔬菜市场、干果市场、水产品市场等,为社区居民消费购物提供了便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商业发展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指导。目前,社区商业在发展中较多的商业网点与社区住宅混在一起,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并造成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其中建在居民楼底层或楼内的餐馆、酒店以及各类服务机构影响较大,形成的民企纠纷较多。社区商业与区域性商业中心在功能定位方面缺乏科学规划、合理分工和有效监督。

2、社区商业发展不平衡,老社区商业网点发展慢、基础差。在这次调查中看到,一些老社区商业设施简陋,功能不全,一般是利用自有房屋,或者临时搭建,甚至是违章建筑开办的。这些小店小铺以经营副食为主,商品单一、质量低劣,购物环境和卫生状况较差,造成社区居民购物不便,许多日常消费需要跑较远的路,且社区的服务功能不健全,与建设“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双进工程提出的社区商业发展目标差距较大。

3、社区商业基础设施较差,现代服务业不够发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需求普遍提高,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的消费特点,社区商业低水平、低层次的服务状况与之不相适应,亟待改善。在调查中,有的反应社区没有停车场,车辆乱停乱放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反应社区没有蔬菜市场,居民买菜不方便;有的反应家政服务业没有形成,居民寻求家政服务很不方便;有的反应社区商业网点不能仅依靠小店小辅、小商小贩提供商品和服务,要提高档次,保证质量等等。从反应的情况看,社区商业的服务功能普遍滞后于居民的消费需求。因此,加强社区商业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拓展社区商业服务功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社区双进工程的重点工作。

三、推进措施和发展方向设想

1、应合理规划,完善社区商业业态。应由政府牵头,会同商务、规划、建设、房管、财政、城区、工商、税务等部门,研究制定网点改造规划。如:对社区商业的规模、结构、布局及标准、分类等做出明确规定;业态业种10种左右,建议包括配送餐饮连锁店、小型超市、菜市场、食杂店、美容美发店、维修店、洗染店、照相馆、旧货废弃物回收站、家庭服务、书籍音像店、药店等。

2、应采用公开招标等形式,确定有实力的企业参与社区商业建设。一是选择、培育有实力的配送餐饮企业(由中心厨房统一配送至社区连锁店)进入社区商业示范区,实施包括“早餐工程”在内的大众化餐饮,保证居民在社区内就能够方便地吃到有保障、质量较好的早餐、快餐;二是鼓励农副产品流通企业在社区新建和改造放心肉、放心豆制品、无公害蔬菜瓜果连锁店,建设生活保障型的商品配送中心,解决居民生活不方便、消费不放心、不安全的问题;三是支持连锁企业进入社区新建或改造便民家庭服务网点,搭载各类便民、利民服务项目,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维修、美容美发、洗衣、家庭服务等多方面的生活需要;四是支持和引导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进入社区,形成以社区、回收企业和集散市场为载体,符合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布局合理、网络健全、服务功能齐全、管理科学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五是采取切实可行措施,通过资金、网点等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企业采取收购、兼并、特许加盟等多种形式整合分散的社区商业资源,规范社区内的小型门店,实现资源共享,综合利用。

第3篇

一、社会服务概念的发展

今天,我们称之为社区健康照顾服务的概念最早在西方被称为社会服务。社会服务作为实践起源于19世纪。

最早使用社会服务这个词的是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管理系的教授:理查德•蒂特姆斯。在1951年,社会服务作为一个学术词汇被蒂特姆斯第一次提出。理查德•迪特姆斯在谈到社会服务的观念和方法时说,这可以追溯到19世纪:“在那个世纪之初的伟大的集体主义的进步以及随之而来的在社会立法上的积极成就,目的在于逐渐地超越济贫法。但是因为没有可以选择的观念来工作,没有新的眼界投入人类的需要和规范这些社会现象,济贫法的观念和方法被移植进入了新的社会服务。”

什么是社会服务?蒂特马斯以1911年的国民健康保险的例子说,国民健康保险以现金支付的形式提供给患病期间的病人,这不是社会服务。他归纳引用了1913年在英国出现的作为普遍实践的医疗护理照顾的例子,作为最早的对社会服务的介绍。蒂特姆斯指出,服务和以现金支付的保险是截然不同的。

1945年以后,社会服务在西方世界里已经变成了社会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的社会福利研究中,被多方变化使用的社会福利概念已经基本固定,被分为以下四部分:教育、住房、收入保障和国民健康服务(NHS)。但是,实际上,除了四种福利,还有一种服务独立地存在,这就是社会服务。社会关照服务作为为个人享用提供的社会服务,成为社会结构的新现象。1945年以后,社会服务在西方世界国家里已经成为社会政策构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服务在金融投入、组织管理、生产程序和控制过程的增长程度上都已经使其变成了公共事业中一个独立负责的部分。

西方学术界认为,给社会服务一个更加区别于其他福利项目的限定,就是在英国被称之为人身社会服务(PersonalSocialService)或者在北欧叫做社会关照服务(SocialCareService)。但是只讲提供给个人的服务还是不太明确的,有的学者认为应该加入重要的一个因素:即根据人类的不同的需求提供的服务。所以Sainsbury给社会服务的定性是:“人身社会服务是关心有需求和困难的人,因为困难阻止了他作为个体在社会上应能够发挥的最大的社会能量,阻止了他自由地发展他的个性和通过和外界的接触实现自己的渴望。这种需要在传统上被个人和家庭的功能来解决的;而目前改为社会服务来满足需求,并且社会提供了高水平的帮助过程,并不是提供单一化的帮助;服务资源适应个人和群体的不同需求并不是人与人之间都一样”。社会关照服务强调了行为,重点在关心照顾。它对全部的社会群体根据总的标准区别服务,例如,根据年龄和居住地点、特殊的问题和特定的人口群提供服务。为老人提供的服务,是社会服务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强调一下关于社会服务的几个概念:

社会关照服务强调了行为,重点在关心照顾。

学术和研究范围内的社会服务,不可以与其他的社会福利服务项目混淆,它专指社会关照服务和人身社会服务。

社区服务:从医院回归社区。

非正式服务:家属邻里亲戚提供的服务照顾。

独立部分:私人和志愿组织提供的服务。

以上这些有关社会服务的概念将在以下部分涉及到.

二、北欧老人社会关照服务的理念与原则:

普遍主义——覆盖全体公民的综合服务

社会服务概念的使用反射了两种变化:意识形态和政治的领域的变化以及在统计数字上的显著的变化。最显著的成型发展是在北欧,它们比英国走得更快。斯堪的纳维亚的五个社会民主福利模式的国家里,社会服务的概念于上个世纪60年代出现在官方的文件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创造了世界著名的社会关心照顾服务,其特征是内容广泛并且覆盖全体公民。社会关心照顾服务是自愿的,没有人强迫他们接受,接受服务者也没有羞辱的烙印。他们更多地接受了贝弗里奇而不是俾斯麦的思想,坚守了马歇尔的公民权的原则。

在北欧,公共部门提供为老人、儿童、肢体残疾人、智力障碍人、受虐待者、药物滥用者、贫困的人以及所有的人提供特殊的帮助和服务,包括照顾抚养服务,以帮助人们和他们的亲属处理应付日常生活。这些关心照顾服务在社区内被提供,由护理院、日托所、咨询中心等提供。这些服务包括:1),日常照顾:为老人和残疾人建立俱乐部、日常诊所、老年人弱智训练中心、残疾人日常护理学校和健康中心等。2),家庭护理服务:给老年人和肢残人、盲人、聋人提供家庭服务或教育。3),提供儿童家庭服务:接收儿童,收养儿童,抚养儿童,监督儿童父母对儿童的抚养,保护儿童不被冒犯。给儿童提供财力和物质帮助,提供送餐到家。4),咨询服务:建立咨询中心,提供家庭财产计划、年轻人医疗咨询等,还给健康家访员、家庭护士、接生员、心理工作者提供家庭护理知识和教育。

由于北欧把社会关照服务当作一种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这样一种理念来发展,所以,完好的和普遍建立的社会关照服务成了北欧福利社会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在北欧,关照服务体系有三个最大的特点,即老年之家、家庭帮助服务和儿童日托中心。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对老人的照顾。

老年之家

北欧的老年之家很发达,从1960年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到1993年的社会福利体制的完善时期,这30多年间,北欧五个国家除了爱尔兰,居住在福利院和养老院的老人的平均数字大概徘徊在5-7%之间。1993年,北欧五国,居住在老人之家的65岁以上的老人的比例,最高的是爱尔兰12%,最低的瑞典5%,平均达到7.2%(见下表)。

北欧五国居住在福利院和老人之家的老人1960-1993

居住在敬老院的全部65岁以上老人绝对数字和百分比

丹麦%芬兰%爱尔兰%挪威%瑞典%

1960------22,422634,7194

197040,731731,90771,338731,565659,8315

198150,230729,84551,891841,1397114,5535

199351,976646,10073,4821243,215676,4005

来源:北欧国家的社会保障和北欧统计年鉴(Sipila:1997:190)

北欧五国比较西欧其他国家,因为其遵循普遍服务的原则,提供给予老人的社会关照服务为高比例。不仅北欧老人居住福利院的比例高,北欧提供的综合服务也好,因为社会服务支出占GDP的比例高。除了老人进老人院的比例较高之外,接受家庭帮助的老人的比例也普遍高于其他西欧国家。具体比例见如下表格。

欧洲的老年关心照顾现状1990

支出占GDP的%住进老人之家接受护理的占全部老龄人口的%提供家庭帮助的占老龄人口的%提供家庭护理的占老龄人口的%接收家庭帮助的比例接受轮椅餐饮的比例接受家庭护理的比例

比利时0.86.61.01.1---

丹麦2.310.63.80.718.56.35.9

(3.2)(6.5)(3.5)(14.2)

德国0.45.4-0.31.3ca2ca3

西班牙-2.0-----

法国0.55.10.50.16--

希腊-0.5-----

意大利2.32.8----1

爱尔兰-5.0-0.30.4--

荷兰1.612.32.10.48-15

英国-10.0-----

葡萄牙-2.0----0.8

芬兰1.65.61.8-14.4--

冰岛0.7-1.5-3.4--

挪威2.86.51.8-11.5--

瑞典2.85.0--26.6--

注:老龄人口至65岁以上的老人。

丹麦的第一行数据为研究人员JensAlbre给予的数据,第二行为北欧统计机构给予的数据。

来源:JormaSipilaEd.,(1997),SocialCareServices:ThetotheScandinavianWelfareModel,p.167,table9.8

家庭帮助服务

在北欧,提供家庭服务最初是指支持有孩子的家庭,不久这种服务就发展为老年人、慢性病人和残疾人的家庭照顾。北欧的家庭帮助服务有一个真挚的服务功能:提高了帮助需求的人的生活标准并让他们的亲属从照顾的负担下解脱出来。北欧接受家庭服务的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服务自1960年以来有一个上升的曲线。从最初的个位数字上升到后来的23%,使用家庭服务帮助的老年人的家庭的平均数字为家庭总数的19%。

接受家庭服务帮助的老年人和家庭数字统计1960-1993

(高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单位:家庭

年丹麦%芬兰%爱尔兰%挪威%瑞典%

1960--------82,2769

1970--25,0006472342,1588251,61723

1981135,75618107,77018--105,53517346,54325

1990171,74021144,227214,09715114,60717302,38520

1993187,04623153,578225,35319117,98416303,56413

来源:北欧国家的社会保障和北欧统计年鉴

在北欧国家,公共部门是主要的社会服务的责任的承担者。以芬兰为例。在芬兰,大概有450个城市负责提供社会服务。这些地方政府机构提供70%的财政支出,提供社会福利和医疗保健服务的市政税收。中央政府转移给地方的大约覆盖五分之一的开支,其余不到百分之十的用于社会福利和医疗保健的资金来自客户收费。各市可以提供自己的服务,也可以从其他直辖市或者其他私人服务提供商购买。

北欧国家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好的社会照顾服务的榜样。由于他们怀有普遍主义的理念,所以表现在社会关照服务事业的特点是提供给全体公民,人民接受社会服务的比例很高,而且涵括不同的服务类型,种类很健全。在分类上,体现了现代化与专业化的管理和专业人员的高质量的培训上岗。到了90年代,老年贫困已经降低,在挪威,老年贫困已经低于5%,芬兰是4%,在瑞典,老年生活在贫困中的比例则低0.5%。

三、英国人身社会服务的改革:

社区照顾、准市场与混合经济

英国人身社会服务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有以下几个转变或者特征:

1)人身社会服务任务的明确与统一管理

英国的地方社会服务部创建于1971年。在英国,在此以前的社会服务是不完整的,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作为对现存的服务的忧虑,英国政府建立希波姆(seebohm)委员会检查社会服务。希波姆报告于1968年,其中心是提倡建立一个统一的和以家庭为导向的服务。它的议题包括:建立一个新的政府部门,将要为全体人民提供一个全民所享有的以社区和为基础和以家庭为导向的服务。报告说,我们相信,这个新的部门所进行的探索将远远超越现有的对事故与灾难的解救,它将要为了全社区的福祉,让绝大多数的个人能够参与相互间置换的给予和获取服务的行为。希波姆委员会的建议在1970年被结合进地方政府的社会服务法。这个法律在1971年被实施。这个法律要求地方政府建立社会服务委员会。新的社会服务部门将负责社区内所有部门的福利。改革以后的人身社会服务的内容也有了拓展,包含了帮助老年人、残疾人和其亲属、儿童和年轻人、智力残障的人以及他们的家庭。经过受过培训的福利之家和日托中心等主要服务组织提供不同种类的社会服务工作,来帮助那些行为不便的人享受家庭生活。

2)从健康照顾到社会照顾的转变

英国人身社会服务的另一个加强是1990年以后,从健康照顾到社会照顾的转变,即把国民卫生服务中住院护理的一部分转为社区照顾服务的内容。英国的国民健康法在1946年通过,在1948年贯彻执行。国民健康服务的原则思想是,把各个方面的健康照顾归纳到一个组织之下,健康照顾应该提供给所有的人,而不考虑个人支付能力。1989年政府了题为“社区照顾在下一个十年和十年后”的白皮书,它指出问题:提供给需要住院护理的虚弱的老人的医院已经不够了,需要住院的老人被推迟住院。所以,要把长期患病居住在医院护理的虚弱的老人和精神病人转移到社区实行照顾,由住院护理转为社区照顾服务,由原来的仅仅是医生的工作改为更多的社会工作者介入。照顾管理的意识改变为:把以前在医院长期居住的病人再次回归安顿在社区,在安顿人民进入社区,或者为他们提供支持服务上,确立社会工作的作用。

在英国社区照顾历史上两个主要的主题一个是去体制化,另一个是加强对社区内弱势群体的支持。此时有一系列的研究支持者这个改革,最显著的是肯特大学所从事的人身社会服务部门的研究报告,它探索了在接受这些最弱势群体的居住区内的照顾的支付,研究主要集中于在虚弱老年人口,也已经推及到其他的人口。1990年的国民健康服务和社区照顾法被认为是地方政府提供服务的改革一个分水岭。法律体现了以下原则:

提倡居家休养服务的发展,让人们能够住在他们自己的感觉方便舒适的家中。

确保服务提供者给家庭护理人员一个高度优先的实际支持。

和优秀质量的公共服务一起,促进发展多种多样的私营部分的繁荣。

划分职责范围使他们更容易地重视自己的行为。

依靠介绍新的社会照顾的资助结构,确保更好的纳税者的纳税价值。

3)社会照顾服务中的混合经济模式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英国人身社会服务出现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即混和经济型服务。在上个世纪70至80年代的西方,没有其他任何主要的工业产业能够像社会照顾关心服务一样飞速地发展膨胀。在英国,人身社会服务在1955年仅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GNP)的0.2%,到了1974年升到了1%。在1988年,达到3844百万英镑。这些社会服务支出按比例投放在不同的服务领域,其中老年人、身体残疾人以及盲人聋人的护理院被投入得最多,约占40%,提供家庭餐饮也约占40%,然后是护理院的培训和儿童寄托所,各约占1%,其他的部分投入到家庭护理、每日护理等项目上(详见下图)。

人身社会服务支出的费用百分比(英格兰)

服务领域1983/41984/51985/61986/7

儿童寄托所9.69.39.09.4

老年人、身体残疾人以及盲人聋人护理院36.235.641.739.5

其他的护理员,包括培训和管理10.410.411.311.1

家庭护理7.07.27.56.9

提供家庭餐饮36.138.538.138.3

每日护理5.44.94.84.6

其他1.61.31.36.6

来源:Barr,Nicholasandothers(1995),TheStateofWelfare,thewelfarestateinBritainsince1974,Oxford:Clarendon,p.224.

自上个世纪时期年代末期起,由于人身社会服务的投入增加,并且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导致了投入和产出的不平衡。于是,在80年代,一个新的概念,福利多元化(welfarepluralism)在英国被提了出来。多元化包括了除政府外的其它非官方的、志愿的和私有的部分的共同参与。这些意味着社会服务有更多的参与者,强调其分散化、非官办等特质。同时,有人也把多元化称为“福利的混合”(welfaremix),意味着混合提供福利利益。国家提倡社会服务的多元化是为了解决资金的问题,于是,出现了多元的混合了保险、收费服务、无偿服务等多类型的政策,还更多地体现了志愿者参与的服务(对这一模式,我在下面专门阐述)。

4)社区照顾服务中准市场模式的应用:

国家作为服务监察而不是直接地提供。这是一个基本的意识形态的改变,在社会服务中朝向市场的原则。所以,社会服务,地方政府从一个系列志愿者部门私有部门和市场提供购买服务来代替内部产生的服务像住院照顾或者日托护理。购买方与提供方的分离被处理为准市场的方式,体系被分为购买照顾服务和提供照顾服务。准,就意味着像,类似。它们是“准”,因为它们在关键的一系列方面与常规所认知的市场不同。在需求和供应两方面都不同。

他们是市场,因为它们用竞争的独立机构替代了垄断的国家提供。然而,他们又不是市场,对惯有的市场,所有这些组织不是必然的以产出最大的利润为原则也不是必然地为私人有所。在需求方,在准市场的条件下,消费购买力不是直接地表达在金钱的概念,而是最终体现为服务的使用。准市场经常不是基于自由竞争而是根据服务的标准和质量,选择居住区护理照顾。代替金钱,或者是以指定的预算费用,或者是以代金券的限定方式购买配置给使用者的专门的服务,或者集中起来到一个唯一的国家购买机构。并且,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许多情况下,直接的使用者不经历参与购买决定的选择,代替它们做出这些选择的经常是为第三方代表,比如像一个社会服务部门,或者是社会照顾的照顾护理管理者,一个GP或者是卫生护理方面的一个健康权威。

四、英国老人社会服务的混合模式

政府、私人和志愿者共同投入社会服务管理

在福利多元的思想指导下,西方社会服务领域开始一些新的尝试。最先和典型的尝试发生在英国。和北欧的老人院由地方政府投资兴建管理不同,英国由私人兴办的具有以营利为目的特征的服务机构开始登台。在英国,护理院展现了包括地方政府、志愿者和私人创办的多元的趋势。到了2001年,英国地方政府创办的护理院下降,志愿者办的居中,而私人办的护理院占到了绝大多数。使用国家提供的老年人服务帮助的比例只有8%,低于北欧的19%的比例,但是它的私人提供的家庭服务几乎与政府提供的平分秋色。加上其它的种类的社会服务,总的使用社会服务比例的老人甚至高于全部65岁以上老人的四分之一。下图表介绍了英国护理院的多元化种类。

护理院的种类(2001年3月31日)百分比

百分比地方政府志愿者*其他**

英国17%21%63%

英格兰15%20%65%

威尔士26866

苏格兰314326

北爱尔兰372638

*包括双重登记的志愿者办的护理之家。**私人办的护理之家。

来源:英国国家统计

在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NHS)由于国家的资助是全部免费的,但是个人社会服务体系(PPS)不完全如此。接受政府办的社会服务体系要经过家庭财产调查,而且接收人员的数目受控制,比较少,申请的人员多,要长时间的排队等候。所以,由以上图表看出,在2001年,英国的护理院,地方政府办的只占17%,民间志愿组织办的占21%,而私人建立和管理的护理院占全部总数的63%。下图是具体到老人之家在英格兰的多元混合管理的概况。

英格兰的老人(65岁以上的老人)之家和老人护理之家

英格兰千

199319941995199619971998

志愿者办的293131313031

私人办的140137136135132135

家庭的小型-23465

多方合办的老人院101213162226

多方合办的护理所*-2720304041

其他的护理所*-8396838499

以上全部-293299298314337

*护理院不是专为老人作为顾客的。这里的数字是仅仅为老人作为护理对象群的护理所,数字不包含智力疾病、弱智、身体残疾、酗酒和虐待的顾客群。

来源:英国国家统计

志愿者的服务

志愿者包括固定的慈善机构和分散的个人。在英国,护理照顾服务的绝大部分由非官方的机构组成。护理照顾服务作为最大的投入部分,如果仅仅由金钱定量行为的话,也是在资金上最难估算的部分。这部分也包括非正式的服务,即指家人、朋友、邻居和其他人和给年老的、患病的和残疾的人提供无偿的照顾。在2001年,英国有590万非官方的志愿护理者。这些护理人员主要的是女性(在250万到340万之间),其中大一部分是社区自愿组织承担的。在1998年超过1/4的18岁以上的成年人参加了社区活动,比如居民协会和家长——教师协会。

私立护理公司

英国有许多著名的私立的护理机构。如英国护理(CareUK)拥有90个护理照顾之家和8700个工作人员。再如,步柏(BUPA)公司,在全世界190个国家有400多万个护理之家。在英国步柏拥有49个医院,34个健康保护中心,245个护理照顾之家,45个退休之家,大约有4万个工作人员。它的245个护理之家住有1.5万个护理对象(平均每个护理之家有61人)。一般这种私立的护理机构需要高付费,但是比国家办的条件要好。

尽管服务的多元化解决了资金的问题,但是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私人办的护理院不用等待,但是收费很高(每周需交纳600英镑,而国家给的养老金每周才60英镑)。尽管国家对护理院有规范的管理规则,而服务人员又经过培训,但是实际上,这些私立护理院水平不一,参差不齐。它们不仅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大量的低工资的护理人员,同顾客形成语言文化的障碍,而且严格控制工作人员的数量,把服务行业机械化作业,淡化了人道主义的色彩。所以,学者提出:社会照顾在混乱中;新闻界提出:40%的老人在护理院被虐待。

在英国的混合型福利的模式,国家、非营利机构,志愿组织和私人的服务之间构成了诸如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挑战,互为动力机制的关系模式。但是,我们也发现,政府在社会服务中依旧发挥其主要作用。英国服务的支出,实际上绝大部分来自政府的预算。小规模志愿组织活动时是不要报酬的,或者资金来源于义卖和其他途径。但是,当许多服务组织需要工资支付时,资助的方式就改变了,大多数的资助来源于地方和中央政府,也有许多被政府的免税所代替。在1999至2000年的缴税期间,在人身社会服务部门有112亿英镑的税务被免除。在英国,志愿组织服务获得的资金中,政府的资助占第一位,达到了志愿组织全部收入的54.4%,其次是个人缴费部分,占26%。

所以,私人和志愿组织的社会服务,实际依旧在政府的计划之内。只不过是政府不再具体操作办理,交给志愿组织和私人机构去操作和执行,政府是主要出资者、政策法规制订者与监督者。这样,腾出活动的空间给志愿组织和私人。同时也增加了社会服务内容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为社会服务注入了活力。

参考书目:

Backman,Guy,TheCreationandDevelopmentofSocialWelfareintheNordicCountries,UniversityofSheffield,1991

Baldock,John,Manning,NickandVickerstaff,Sarah,Ed.,SocialPolicy,OxfordUniversityPress,2003

Barr,Nicholasandothers,TheStateofWelfare,thewelfarestateinBritainsince1974,Oxford:Clarendon,1995

Brayne,Hugh,Carr,Helen,LawforSocialWorkers,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3

Crouch,Colin,SocialChangeinWesternEurope,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9

Denney,David,SocialPolicyandSocialWork,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

GinsburgNorman,DivisionsofWelfare,ACriticalIntroductiontoComparativeSocialPolicy,London,SAGEPublications,1992

Glennerster,HowardandHills,John,TheStateofWelfare,TheEconomicsofSocialSpending,OxfordPress,1998

Grand,LeJulianandBartlett,Will,Eds.Quasi-MarketsandSocialPolicy,London:Macmillan,1993

Malin,Nigel,Manthorpe,Jill,Race,DavidandWillmot,Stephen,CommunityCareforNursesandtheCaringProfessions,Buckingham:OpenUniversity,1999

McDonald,Ann,UnderstandingCommunityCare,AGuideforSocialWorkers,London:Palgrave,1999

Moonie,NeilEd.HealthandSocialCare,Oxford:Heinemann,2002

NationalStatistics,statistics.gov.uk,2005

OfficeforNationalStatistics,SocialFocusonOlderPeople,London,1999

PublishingServices,CentralOfficeofInformation,SocialWelfare,AspectsofBritain,London:HMSO,1995

SipilaJormaEd.SocialCareServices:TheKeytotheScandinavianWelfareModel,England:Avebury,1997

Titmuss,Richard,SocialPolicy,London,GeorgeAllen&Unwin,1974

Titmuss,Richard,EssaysontheWelfareState,London:GeorgeAllen&Unwin,1976

第4篇

会泽是云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其中:丰富的饮食文化是滇味重要的发源地之一。金钟镇XX社区位于县城中心,总面积1.5平方公里,辖14个居民小组、3102 、9575人;党总支下设12个党支部,有党员 221 人;现有驻社区单位42家,民营企业16个,个体工商户800余个,其中经营餐饮业的有50余家。2010年末,居民人均纯收入5138元。社区主要依靠区位优势发展第二、三产业及打工业。XX社区自古就是会泽的商业中心,在会泽餐饮业的发展中自然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次调研我们选取了“云南餐饮名店”----人和楼作为调研对象,希望借此为政协开展的“会泽美食产业联合调研”提供一份可供参考的资料。

一、基本情况

XX社区美食产业大多以经营会泽传统小吃、菜品为主,平凡如荞丝稀豆粉、燕麦汤圆、豆花米线、洋芋粑粑、包谷米线、包谷饵块、荞饭、包谷饭,奢华如羊八碗、碗、宫廷药缮全鸡等,可谓品种繁多、口味各异,适合各个年龄、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其中,“人和酒楼”颇具代表性。

人和酒楼,位于县城老街中段,有20多年历史,目前,是会泽县城内规模较大,具有代表性的餐厅。 人和酒楼由中式烹调高级厨师王云保先生主厨。酒楼秉承会泽悠久的饮食文化传统,不断开拓创新,主营正宗滇味、地方特色菜:生炸鸡、拉条鸡、宫廷药缮全鸡、芙蓉鱼片、红烧扣肘、千张肉、粉蒸肉、龟羊汤、撅菜汤、宫爆肚条等系列名菜, 2003年被云南省烹饪协会授予“云南餐饮名店”和“云南名吃”等称号。

二、 发展现状和优势

 近年来,会泽县节假日餐饮和旅游餐饮持续升温,社会消费能力增加,特别是家庭和私人消费明显增多,美食产业的发展是靠着招牌菜的名声、新菜系的跟进速率以及服务的态度,随着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更新,就餐的环境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考量依据。各餐饮业主为了更好的吸引顾客,适应人们消费需求,大力改善餐饮环境,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切实改变了餐饮业的形象,提升了餐饮业的整体水平,使餐饮业朝着科学、文明、健康、安全的方向发展。以“人和酒楼”为代表的这一类老牌传统餐厅,在招牌菜和口碑方面是具有竞争力的:一般下半年为婚宴的旺季,“人和酒楼”也总是天天有包席,婚宴的收入占到营业额的百分之八十,平时主要接待家庭聚餐、朋友聚会、单位接待等,这些都主要依靠老顾客和口碑带动。

三、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据了解,近年来“人和酒楼”在网络和旅游地图上都作了宣传,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因为店面位置(门前不开阔,没有停车场)以及就餐环境的限制,游客就餐和高档消费始终做得不太理想。这其实是XX社区辖区范围内大多餐饮也经营者共同的困惑。因为XX社区主要是以老街为中心,在老街设为步行街之后,餐饮业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很多人愿意选择到北环路、振兴街等便于停车的地段去就餐;更为尴尬的是,那些愿意享受步行乐趣和钟爱传统美食、或慕名而来的本地人和游客,却常常因为这“步行街”上呼啸而过的摩托车、汽车而兴致大扫、失望而归。。。。。。

其次,XX社区范围内的餐饮店大多存在经营管理不够规范的问题。会泽县属于发展中的城市,人均生活水平普遍偏低,但物价消费水平却相对偏高,虽然近年来会泽县的餐饮市场在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中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企业管理化与组织化程度较低。大多数经营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大部分管理与服务人员没进行过专业化、正规化的业务技能培训,父子店、夫妻店、早餐店、便餐店居多,零散的餐饮门店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同时,因资金欠缺、信心不足、安于现状、菜品雷同等问题,制约了行业的快速发展。

    会泽餐饮不缺少名片,而是缺少把名片发出去的人,导致“外地人不知去哪吃,本地人不知吃什么”的怪圈产生。偌大的城市中,发掘一家中意的餐馆,一桌可口的宴席,人们就会像蜜蜂采蜜一样,蜂拥而至,造成了很多的麻烦。这主要是由于会泽的特色餐饮,分布过于稀疏,丰盛美食,散落各处。目前。会泽有餐饮店面无数,也有些形成了饮食一条街,但档次不高,规模不大,特色不鲜明却是事实。虽然美食资源丰富,但却缺少有名的特色美食街,店面分布较为分散,少有多种美味在一起的街面。很多人只知道自己居住周围的一些小吃店,或者哪一家有什么特色招牌菜,但却没有一处能将这些美食汇集在一起的地方。晚上,经常有很多人开着车到处找寻那些散落在会泽不同街道和角落的特色美食店,而外地朋友来也必须要会泽人领着才能找得着这些小店。虽然北环路也分布着较多的餐饮店,振兴街一带的发展也带动了餐饮业的繁荣,但能代表会泽美食特色的街道却一直没有出现。

另外,员工素质和卫生状况也不容忽视。服务主要集中问题在:服务员情绪问题、服务员业务不熟问题、服务员职业素质问题。大多餐饮门店招人是招来就用,根本没有经过相应的培训。卫生状况是:大部分餐饮餐具分两大类:一是由餐具消毒公司提供。二是有自主清洗消毒。调查走访和食客的反映,总体对餐具的卫生状态不满意,经常出现油污和脏垢的现象。

四、加快美食产业发展的建议

1、对步行街的整体环境进行改善。既然是“步行街”就不能有机动车通行,这不单只对餐饮业有好处,对会泽整个城市的形象都将有所提升。

2、加大对私营餐饮业的扶持,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使其有能力调整改善经营机制,加快发展步伐。

3、制定并确实严格地执行一些奖惩机制,以敦促餐饮业在员工培训、卫生管理等方面的自律。

第5篇

一、当前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当前,社会思想意识的生成特点、表现形式、传播规律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选择、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挑战。

1、城乡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城乡社区已成为各类社会群体人员的聚合点,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呈多发趋势;另一方面,基层群众自主管理和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城乡基层管理体制机制和工作方式方法存在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2、社区各类矛盾存在一些新动向。无论是企业转制,还是城市建设中的动迁,都成为社区矛盾冲突的纠集点;邻里矛盾和家庭矛盾,往往打上了利益的烙印,成为“不管不行,管又管不了”的棘手问题;群发性和突发性事件是当前社区矛盾的新走向,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协商的问题,却酿成大事件;社区建设过程中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态势,使得矛盾的隐蔽性增强;社区组织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亟待提高。

3、社区群众自治组织不断产生、规模逐步扩大。城乡基层现行社会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体制烙印,主要特点是政府管得过宽过多。当前,社区群众自治组织的数量和规模上虽然不断增长和扩大,但社会自治能力较弱、公共服务滞后,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成分复杂化、流动性增加。总体来说,可以将情况概括为“一变五增”,即“单位人”转变成“社会人”,并成为社区居民的主体;新兴的多种所有制成分的“无主管”企业人员增多;外来人员和流动人员的比例增加;下岗失业人员增多;老龄人口增多。社区成员在经济能力、教育程度、以及职业、年龄、婚姻状况等方面的差异,必将影响和导致社会行为的差异。

二、当前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改进的问题

1、工作定位和工作职责不清。一是对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地位在认识上存在误区。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一些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二是部分社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足。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对社区的性质功能缺乏正确认识,把社区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下达指令和行政任务,导致思想政治工作难以正常发挥作用。三是从整体上看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形成全员覆盖。一些需要接受教育的下岗待业人员、外来流动人员、个体户等人群却基本不参加社区组织活动,长期受不到教育或很少有机会接受教育。

2、心理疏导方面比较薄弱。一是许多社区还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当前,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对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问题和思想状况关注不够、分析不透。二是许多社区没有采取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很少有社区对心理问题高危人群做到分散式、一对一跟踪式服务,工作衔接不够、时间延误,导致负面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蔓延。三是许多社区没有直面居民的利益诉求。当前,居民反映利益诉求的渠道还不十分畅通,一些不满情绪无人疏导。

3、工作队伍不稳。一是由于社区是群众自治组织,社区干部绝大多数为社会聘用人员,在编制、待遇、出口方面,难以在政策层面作出明确规定并予以实实在在的扶持与激励,年轻干部进入少、流出多。二是社区政工队伍普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身体偏弱。政工干部的年龄大部分在60岁左右,而且大多是退休老职工。三是社区干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企业下岗职工竞聘上来的,他们过去从未做过思想政治工作,因而对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十分陌生,甚至存在畏难情绪。一些新选聘的居委会干部也大都欠缺实际经验,综合素质不高、能力不强。

4、制度保障不力。一是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够协调。在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着政府部门服务不到位、街道办事处指导越位、社区自治缺位的问题。二是共建体制不顺。参与社区工作的单位较多,缺乏统一协调,资源难以共享;部分社区居委会与物业公司之间沟通不够、存在矛盾,“各自为政”现象突出;社区自治性不能完全体现。三是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缺乏超前性和整体规划。有相当一部分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处于“推着干”的状态。部分政工干部只看眼前、单线思维,而不注意苗头性、萌芽性的思想问题,缺乏应对未来可能发生问题的预见性。

三、加强和改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1、出台相关文件,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规范指导。到目前为止,中央有关部门还没有出台过关于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文件,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系统的规范性指导。建议尽快出台相关文件,对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责定位、具体任务和内容、领导运行保障体制机制、载体手段方式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作政策性规定,用于指导全国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2、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要从单一的扶贫帮困、排忧解难向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转变,从单一的物质向物质性和精神并举转变,特别是在法律服务、文化服务、就业服务、医疗服务、教育科技服务等方面加以延伸。二是完善服务主体和服务方式。在服务的主体上,要积极鼓励、支持和协调社区内各种力量在自愿的基础上提供各具特色的服务。在服务方式上,要建立社会化和产业化相结合的开放式服务体系。三是健全服务制度和服务规范。主要是建立服务社区居民的规范化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和监督制度。

3、关注重点人群,做好青少年、困难群体、农民工和流动人口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是要结合解决实际困难做好困难群体、农民工和流动人口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调查研究,掌握这些社会群体的思想动态,找准工作难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引导。二是深入开展“党员结对帮扶”、“党员联系户”、“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帮助孤寡老人家庭、残疾人家庭、下岗职工家庭等解决实际困难。三是针对青少年特点,重点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工作。要邀请学校优秀教师到社区担任青少年校外辅导员,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整顿工作,不断净化社区的治安环境。

4、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培育积极健康的社区心态。一是着眼于培养居民正确的价值观,大力培育和弘扬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社区精神”。二是加强社会情绪调适,防止不良情绪积累恶变。要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创建共建活动等,让居民从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增强精神力量。三是开展社区心理健康站点式服务。要在各街道设立心理服务站点,采取专人与招募志愿者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工作队伍,配备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助器材,开设心理咨询专线电话,进行咨询和心理疏导服务。

第6篇

从南京市的发展速度看,江宁区城镇化进程最快,从2005年的56.76%,提高到2012年的69.4%,上升了12.64个百分点,而城镇化发展的结果就是各项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多数村民集中居住在一个安置房小区,这给我们当前法制宣传工作提出了新问题、新要求。

就三年的法制宣传活动开展的情况来看,老百姓的参加法制宣传活动的热情愈来愈高涨,大多数村民有法律问题也能积极向律师咨询,免费发放的宣传单、法律书籍也不在像以前随手丢弃,能带回家里。在开展活动时我们对法制宣传的活动方式、宣传的内容、自身法律素养、法律维权的意识等四个方面做过问答调查,约85%的人认为活动方式比较好、宣传内容实用、自身法律素质有所提高、维权意识增强,但仍有约15%的人认为还存在不足之处。其中,有个别老人对子女不赡养自己仍不知如何维权,更不知道法律援助可以免费帮其维权。

虽然我区各个街道的情况不尽相同,但辖区内社区居民的各类法律知识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普及,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逐步提高,农民法制观念维权意识发生了较大变化,法制宣传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虽然我们已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果,但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法制宣传工作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加以改进。

1、法制宣传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

以我们街道为例,城镇化建设迅猛发展,大多数村民现在集中居住安置房小区,他们已没有田地,正在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但仍有部分村民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搞法制宣传活动多数都是在集镇和小区广场,一是群众相对集中,可以使较多的人获得所宣传知识和宣传资料;二是距离近,工作人员携带宣传展板和宣传材料方便。而对于居住偏远、分散的村民来说,参与法制宣传的机会相比小区居民要少些,即使去偏远的村搞法制宣传活动也没多少人来参加,那些村委会设置的宣传展板或宣传标语,从实际情况来看,认真细致的阅读观看的村民很少,所起的宣传作用非常有限。

2、宣传内容与群众实际需要还存在差异

当前一些法制宣传人员为了应付检查或是完成工作,将一些现成的宣传资料或很久以前的宣传资料拿来做宣传,而这些资料对群众来说也许根本不需要或资料已经过时而失去了应用价值。而我们的老百姓需要更多的知晓《劳动合同法》、《物权法》等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新律法法规及相关司法解释,如不能及时有效地宣传这些,这将导致宣传工作虽做了,但群众的法律素质和运用法律解决矛盾纠纷的能力却没有得到提高。

3、学习法律知识存在的问题

“打铁还需自身硬”,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宣传队伍法律专业知识培训很少,学习新的法律法规全凭大家的自觉,这样的效果是很差的。有些村(社区)干部年龄普遍在40岁左右,学习新知识的热情不高,常以基层工作纷繁复杂为借口免于学习,从而使得法制宣传源头出现问题。另一方面,群众学习法律知识也存在诸多问题。目前辖区内60岁以上的老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很难看懂文字型宣传材料。多数青年人平时不学习法律知识,等自身需要法律维权时才开始关注相关法律,即使学习也是片面学习对自己有利的内容,对自己需要承担的法律义务视而不见,容易产生偏激的维权观念。

4、法宣人员的业务能力有不足之处

宣传活动中,我们发现当地居民都有地方口音,而现在一线法宣人员,特别是大学生村官和实习律师,都是普通话教育多年的年轻人,对当地人说的话有时听不懂,就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有些法宣人员在回答咨询时喜欢运用法律术语,这对专业人员无可厚非,但对老百姓来说等于说天书。比如“标的物”,大多数老百姓都不知道这说的是什么,但说钱、物等具体的名称时,他们才能懂。

1、增加宣传形式,扩大宣传面

一是针对不同人群使用不一样的宣传方式。对文化程度不高的老年人,要多采用图画、录像、电视等形式开展宣传,让他们通过眼睛了解法律知识;对上班族要多组织送法进企业活动,发放法律书籍,建议企业订购法制报刊、杂志,定期组织员工阅读、学习法律知识;对居住农村的分散居民实施进村入户进行宣传,切实将法律知识带到每家每户,不流于形式。

二是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宣传,比如学校,以“小手牵大手”的形式,对

学生多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印发法制宣传单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将更多的法律知识带回家中;电视台,制作一些法治方面的节目,直播法院审判的典型案例,以及制作法律知识竞赛节目,让群众在娱乐中学习法律知识;老年大学,规定每次开课有一堂课是法律知识学习课,组织中老年朋友认真学习法律知识。2、重点宣传与日常宣传相结合

以现有的宣传工作力量,每次法制宣传都要满足各类人群的所有需求也不现实。但我们可以根据辖区内社会建设的实际情况,重点宣传与日常宣传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开展每次法制宣传。对安置房小区内的失地居民要着重《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的宣传;对即将拆迁的居民要着重《物权法》、《江宁区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对进行农业生产的村民要着重《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积极探索群众实际遇到的法律难题,看看群众缺少什么、需要什么,然后着重宣传群众需要的法律知识,彻底转变以前应付了事的工作态度。

3、加强一线宣传队伍的法律知识和业务培训

第7篇

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是“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大力加强社区建设,对于推动城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协调社区不同利益群体关系,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努力使全体公民“劳有所得”、“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任务。同时近年来国家加大医疗体制改革、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以及采取一系列举措扩大就业,切实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为此深入了解社区居民生活状况以及党的一系列惠民政策落实情况显得尤其重要。所以在这次社会实践过程中制定了一份关于安家洲社区建设的情况调查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问、问询法等形式展开,由于条件和时间有限,问卷调查内容项目不是非常详细,调查内容获得主要通过座谈访问的形式。

二、调查准备过程:

因为这是独自完成这样的社会实践调研任务,所以准备时间比较长。故在网上首先查阅了有关调查问卷及报告的信息,通过收集各方面信息并参考优秀范例初步设计出了调查表,与此同时还通过反复查看并参考别人意见,反复修改最终做出用于调查的问卷。在正式深入基层调查时候,又根据实际情况最后确定了调查人群及较为可行的实施方案,对初步的调查实施方案作出调整。自此,调查的筹备工作基本完成。

三、调查报告说明:

1.调查时间:2012年7月9日――2010年7月29日

2.调查对象:安家洲社区居民以及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

3.调查单位:安家洲居委会

4.调查目的:

通过了解当前社区居民生活水平以及居委会如何担当服务职能角色,从而了解社区发展建设、国家政策落实状况以及居民生活水平,以便更好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言建策,担负起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5.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问询法,座谈访问。由于受调查实际情况制约,考虑到居民区发放而回收率过低,问卷调查只是小规模的进行。主要通过问询一部分居民及向居委会工作人员交谈询问来收集答案。

6.内容概述:

(1)居民生活状况,从两方面阐述一是医保政策:二是城镇低保 、失业再就业情况。

(2)居民收入来源、月收入、月支出、家庭支出比重、未来收入预期。

(3)社区建设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7.调查结果预测:

本次调查,受某些因素限制,能够调查的人群不具备很广泛的代表性,与此同时还受地区范围也过于宽大,但所能调查的范围却过于狭窄,以及调查方法不够准确,必然造成结果不够准确。另外被调查人员的主观因素等也会对调查的可靠性产生影响。但本调查中被调查人群能代表一个小地区处于此社区居民一个基本状况,因此调查具有一定意义。

四、数据统计和分析:

调查表共制了120份,收回100份。

调查表格式如下

安家洲社区建设以及居民生活状况情况调查问卷

您好,我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的在校本科生,正在做一个暑期项目。我想了解我们小区居民收支水平及生活质量。这份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您不必担心调查结果会对您产生影响 。

一、 基本情况

1. 性别 男 女

2. 年龄

30岁以下 30~50 50岁以上

3. 您所在的单位属于

国有企业 私营企业 本地个体户 外来打工创业者

二、 收支情况调查

4、收入来源

工资 出租房屋 创业收入 投资收入接受社会救助其他

5、您个人的月收入为

1000元以下 1000元―3000元 3000元―5000元 5000元以上

6、您家庭的月支出为

500元以下 500元―1500元 1500元―2500元 2500元以上

7、除基本生活支出外,您家庭支出中占比重最大的是

娱乐 教育费 交通费 通讯费 投资 其他

8、您的生活福利状况有以下哪几项 (可多选)

仅工资,没有任何福利 公积金 生育保险 失业保险 医疗保险 养老保险 工伤保险 商业保险 企业年金 其他

三、对未来生活状况的展望

9.相较于去年你认为您的生活质量是?

明显提高 持平 下降但不明显 明显下降

10、所享受到的社区提供便民服务有

失业与就业站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及困难家庭救助 社会医疗救助办理老年证 组织治安小分队 收集居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及向有关方面反映

11、未来收入的预期

很乐观 一般 不清楚 很悲观

成果展示:

1.性别比例:

2.居民收入来源:

3. 月支出

4. 月收入

5.家庭支出比重

6. 未来收入预期

7. 社会福利

五、深入了解与思考:

桂林市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因此桂林的总体经济实力还有待提高,政府应该调整经济结构,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经济效益好新型产业,以此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在调查中发现居民收入靠创业收入占较大比重,尤其是个体经济在该区域十分繁荣。至于月支出方面费用在500到1200范围里,然而在家庭支出里,投入比重较大的是子女的教育。在有关社会福利里居民最关心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这也看出居民对看病难问题相当关注。由于近年来国家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保持乐观的态度。综上所述政府对民生关注也极大提高了居民幸福指数。

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居委会也真正发挥服务职能,但在居委会协助社区主任工作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社区事务缠身,工作任务繁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大量的“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大量农民进入城市生活、本地农民失地流向城市,流动人口的大量进入城市,使社区居委会面对复杂众多人口而发生的各项管理工作和事务数量增加、难度加大,“小社区,大社会”的模式,增加了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强度。

(2)社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社区环境不如意:由于受空间限制,小区健身活动场所也很有限,再加上附近农民随便摆摊导致社区环境糟糕。因此应该想办法进一步完善群众活动及休闲

(3)社区居委会在社保,城镇低保,以及提供就业岗位要坚持公正公平原则加大宣传力度切实让居民心知肚明,从而更好维护好政府的良好形象。社区工作人员也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真正做好为社区居民服务思想准备。

(4)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尚未到位:大多数情况是街道办事处要求社区居委会替政府部门填表格、建档案、出具证明材料等行政性工作;同时政府部门临时性的统计、调查任务也都通过街道办事处落实到社区居委会来执行。这使得社区居委会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协助政府部门的工作上,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被行政化所覆盖。

建议:(一)应积极为社区居委会减负

理顺关系要改变过去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成为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进一步明确社区工作任务,即明确哪些属于街道(部门)的工作,哪些属于社区的工作;明确哪些是政务性工作,哪些是事务性工作。

(二)要搞好社区宣传工作,使得国家的政策落到实处,提高政府自身形象。

(三) 社区居委会多渠道解决社区居委会业务经费,进一步改善社区环境以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第8篇

和谐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融洽,是一种美好的价值观。高校社区中的阅览室作为一个公共服务机构、文化传播机构,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构建和谐型阅览室,为社区、学校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1)物质层面的和谐

首先,阅览室内部设施配置要体现人性化的和谐。这就要在一方面利用科技水平的进步不断更新阅览室内部桌椅、书刊架、空调系统、消防监控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设施,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室内一些看似琐碎的事情,例如花卉盆景、文人字画的适当点缀。它们能调节读者和工作人员的情绪,又能起到进化空气的作用。

其次,信息资源的建设要体现适用性的和谐。阅览室是供学生阅读书刊资料的地方,它将最新的文献信息传递给读者,以满足广大同学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文献资源一直呈加速增长的趋势,一方面要注意提高采购质量和馆藏质量,另一方面有条件的高校要加强电子信息资源的配置,购置一些信息需求量较大的电子型、网络型出版物。

(2)人员层面的和谐

首先,要提高服务质量,提倡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创造人文和谐环境。阅览室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接待许多学生,如何为大家提供良好的服务,管理工作是关键。作为管理人员,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要做到细致、热情地为读者解答各种问题,要耐心听取学生意见,解释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以取得读者的支持和理解。要勤学苦练业务本领,为读者提供高质高效的服务。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化解工作中出现的一些不必要的冲突,让读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第二,变革管理体制,实施和谐管理。目前阅览室在管理上主要存在的问题还是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缺乏人性化的关怀。因此阅览室在改革管理体制时应注重“人”的存在,充分地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引导人,使人们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在此基础上确定完善阅览室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逐步形成完善的管理条例、规章制度,以此来协调和控制管理人员,通过管理人员和读者的自觉行动,实现阅览室管理的最高目标。

二、开展多类型活动,突出特色文化

学生社区各种类型的活动是大学阶段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其他层面文化活动的有效补充。一方面,社区活动能够丰富校园生活,为校风的形成提供良好的阵地;另一方面,社区活动也是大学生提高素质,增强能力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同济大学为例,大致可以将这些特色活动分为五大类型,即文体类、座谈类、节庆类、公益类以及知识类。

文体类活动由于其广泛的参与性、比赛的趣味性和激烈性,对增强学生体质,促进不同宿舍楼、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

座谈类活动从学生学习、就业实际出发,具备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受学生的欢迎,能够及时地解决他们在学校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形成互助互帮的社区文化氛围。

节庆类活动围绕一些传统节日展开,有效组织起社区的同学一起庆祝,彼此祝福,既弥补了节日期间有些同学不能回家与父母团聚的遗憾,同时对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和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形成温暖和睦的社区文化氛围。

公益类活动通过捐赠衣物、心理咨询、优质服务、资源回收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关爱他人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是社区思政教育的一种有效实行。

知识类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充满朝气、多才多艺的特点,陶冶情操、增进友谊,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对于他们的兴趣培养、人格塑造、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形成生机盎然的社区文化氛围。

学生社区文化活动要向高品位、高层次和高质量看齐,制定中长期文化活动计划,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等特点,组织大学生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社区文化的思想性、教育性、实效性,创造一个轻松融洽的生活氛围,增进人际沟通,塑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社区生活氛围。

三、加强健身房管理,彰显体育文化

健身房是高校体育和社区学生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后期,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自我意识强烈,崇尚一切美好的事物并紧跟社会潮流,有着强烈的追求美的愿望,特别是健康的形体美和姿态。据有关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参加健美运动的主要动机是增强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其次是改善形体,适合现代青年追求美、较关注自身体形是否匀称协调发展的心理。接下来笔者将从大学生体育心理、健身房设施、健身师资三方面来分析如何进行高校健身房的经营和管理。

首先,要充分了解广大学生参加大学体育活动的心理,才能在此基础上采取更有适应性和人性化的管理。大学生们处于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时期,在心理与行为方面有如下特征:一方面看待社会现象和问题不保守,特别对不被传统观念所认同的一些行为和现象持较为宽容的态度。另一方面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带有批判性,在体育场馆管理活动中,表现为:对违反管理制度的某些行为,大多数同学持认可态度。进入大学日常生活和学习都要求自理,随着生理上的日渐成熟,大学生自我意识迅速提高,独立倾向和逆反心理很强烈,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来分析解决问题,而不喜欢接受别人的指教和严格管束,一旦别人冒犯了他们的独立性,便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哪怕别人所说的是对的也不愿接受。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方式。

第二,应加强健身房场馆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目前高校中大部分为小型健身房,少部分为中型健身房,而且有些普遍存在规划不够科学,配套设施不完善,有些甚至出现有限体育场馆资源的浪费等问题。高校主管领导必须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健身运动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的意义和作用,加大对健身场馆、设备的资金投入,使高校健身房上规模、上档次。有条件的学校可积极引进中国健美协会会员俱乐部成功的经营和管理模式,打破单纯面向学生的“福利型”局面,走市场化道路,“以场养场,以馆养馆”,使高校健身房场地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第三,健身教师在高校健身运动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健身师资包括器械健身教师和健美操教师。据调查,大部分高校健身教师缺乏,某些现任教师缺少全面的专业知识,不注重自身形体的塑造,从而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应加强健身师资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健身专业的业务素质,吸引和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健身中来,使广大学子在健身中受益。

四、发挥参与性作用,倡导民主文化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还有必要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作用,让大学生们参与到具体的社区管理中来。学生参与管理,是管理工作走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

(1)学生参与,是育人原则的具体体现。

学生参与是培养学生在管理中学习,在管理中成长的需要。许多事实表明: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其中的佼佼者,大多数是在学校担任过一定的社会工作,受到过一定锻炼的。学生普遍反映,在学校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对自己的领导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锻炼和培养机会。所以社区文化建设要更多地吸纳学生参加,这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2)学生参与,是搞好管理工作的需要。

学生是学校和社区的主人,可以通过学生的参与,把学生的意见、建议、需求直接带人决策层,将管理层的意志直接带给学生,与他们沟通,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3)学生参与,是让学生施展才能的需要。

第9篇

我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自启动后,迅速在我市两个试点区展开。从两个区的开展情况来看,基本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思想认识到位。两城区被确定为全省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市(区)后,区委、区政府均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进行研究。两个区司法局均制订了严密的计划,确定了专人专职负责此项工作,并派专人随省厅和市局同志一起到兄弟单位进行了学习考察。

(二)领导机构健全。目前,两城区的33个街办(乡镇)都成立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各项工作机制建立。

(三)社矫工作者队伍加强。两城区各司法所多是一人所,为适应工作需要,两城区采取聘用社区矫正辅人员的办法,选聘具有法律经验、心理学专业知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员充实到社矫办公室,确保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同时,还积极挖掘社区资源,发动退休老干部、知识分子、有威望的同志加入到社区矫正志愿者行列,使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两城区33个街办(乡镇)司法所共有专职人员33人,社矫辅人员39人,社矫志愿者147人。

(四)工作措施有力。两城区各司法所均能坚持对每名矫正对象实行一人一档,详细记载了矫正方案、监护人协议书、公益劳动记录、每月小结、谈话记录、电话汇报等方面的资料,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基础性台帐。在管理机制上,充分发挥街道(镇)、社区(村、居)两级管理网络的作用,明确各自的工作地位和工作任务,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长期发展和司法所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制度上,两个区都出台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方案)》、《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工作职责》、《矫正对象须知》等规章制度,力求工作规范。

从试点的情况来看,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矫正试点期间两个区共117人接受社区矫正,经过矫正工作人员扎实有效的矫正帮教,没有发生一起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的现象。矫正对象能够较快地融入社会,部分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帮下还走上了致富路。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看,目前我市社区矫正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主要是:

(一)、社区矫正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不尽完善

立法的滞后给工作开展带来了统一认识、统一做法、全面推进等方面的一定的难度。目前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依据是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客观上存在名义主体和实际主体分离现象,公、检、法、司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衔接,省际、市际之间的衔接都存在一些困难。

一是在目前立法依据不足情况下,有关部委的现行规章中针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缺乏系统性。致使社区矫正各成员单位在工作衔接、责权划分等环节上存在困难,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难度。

二是工作主体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人民警察法》以及有关规章中涉及社区矫正的条款存在着滞后的问题。例如从现实看,社区矫正按照两院两部的通知精神是由司法行政机关来实施,这无疑是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但现行的法律未赋予司法行政机关执法主体权,这不仅与公安机关既有的执法主体权产生法律冲突,而且使得司法行政机关在开展工作时责权不一,处于十分尴尬和不力的地位。矫正对象大多对司法所的考核奖惩持无所谓的态度,有的矫正对象以经济、生活等种种理由不参加有关矫正活动,有的迁居或离开居住地根本不向司法所报告,由于司法所执法主体权,社区矫正工作者对这些现象也无计可施,严重影响刑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是程序方面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监狱办理假释、监外执行的手续繁复;管制、缓刑、假释、监外执行的信息不能及时;对人户分离的对象,户籍地与居住地之间缺乏衔接等。目前,两城区的矫正对象基本上是由本区所在法院判决后通知各司法所接收,而对于外地法院判决到本区的社矫对象,两城区司法局至今未收到过相关的法律文书,导致这部分矫正对象漏管、缺管现象严重,矫正工作也就无从开展。目前多数街办的社矫对象人数已呈逐年萎缩的地步。常此以往,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可能将难以为继。四是矫正工作还缺乏有效的法律手段支撑。目前,在矫正对象的日常管理帮教工作中,由于缺少法律赋予的强制性手段,对那些拒不接受矫正或在矫正中表现不良的矫正对象,社区矫正组织一一特别是负责具体操作的司法所往往因有责无权,不能及时予以惩戒;而对那些积极配合矫正、表现良好的矫正对象的奖励,也因程序过于繁琐、规定较原则操作性不强、社区矫正组织没有法律授权等因素,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不能很好体现出奖惩结合的矫正方针。

(二)、社区矫正工作基础建设薄弱

社区矫正是一项以司法行政机关为主的新工作,从外省先期开展社区矫正试点的地区经验看,要保证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司法所须有3人或3人以上才能兼顾工作,须有独立的办公室实施矫正和存放档案,须有通讯、交通装备和工作经费以保障工作开展。但由于客观原因,两城区各司法所基础建设均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司法所人力相对薄弱,社矫辅人员偏少且队伍不够稳定。司法理员普遍存在“一人一所”的状况,且司法理员在承担司法行政多项职能工作的同时还兼有街办(乡镇)安排的任务,人手少、任务重,使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难以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二是缺少基本装备,有的街道办公经费较为紧张。目前,两城区大多数司法所无车辆、无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工作装备,个别所连基本的独立办公用房也未解决。在办公经费上,我市社区矫正经费与兄弟省、市相比相差较大。上海市人头经费定的标准是6000元、苏州市社区矫正经费标准为3000元。我市两城区矫正对象均无人头经费可言,由于经费的紧张,导致一些工作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矫正质量。

(三)工作过程中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还未到位。社区矫正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单位,需要公、检、法、司、人事等多个职能部门就工作衔接、经费保障、矫正对象就业等方面加强合作,认真履行职责,才能形成较强的合力,确保社区矫正对象零漏管、脱管。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两城区社矫工作大多是由司法所独立承担,有的职能部门对这项全新的工作不熟悉、不了解,存在着一些配合不到位的地方,而仅仅依靠司法所单打独斗,矫正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三、对策及建议

在全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启动会上,省、市领导强调: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要按照“做表率、走前列”的要求,振奋精神,扎实推进试点工作的开展,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贵阳特色的社区矫正之路。为进一步推动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针对目前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领导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机制来推动这项工作。建议市、区两级成立党委分管领导为主任、分管副市长(副区长)为副主任、公、检、法、司、财政、人事等部门为成员的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司法局,以贯彻落实上级社区矫正的政策和工作部署,研究制定本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规划,协调相关事宜,指导、督促、检查本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各街办(乡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贯彻落实上级社区矫正的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实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管理和改造以及考核工作;同时建立经常性的工作汇报机制,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情况,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二)明确权责

法院应当准确地适用刑事法律和刑事司法解释,充分使用社区矫正措施改造罪犯。检察院依法加强监督,确保公正。司法行政机关积极开展社区矫正的管理和考察以及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帮工作。乡(镇、街道)司法所承担日常管理工作。公安机关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和考察,对违反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为加强社区矫正的衔接工作,建议将社区矫正内容纳入公、检、法、司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政府年度考核目标。财政人事部门加大财政和人员保障,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三)重视基础

当前要做的是搭建好具体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司法所这个平台。社区矫正需要一支懂法律政策、熟悉犯罪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精神医学等专业知识的队伍。根据现在的条件,社区矫正依赖三类人员: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辅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建议党委、政府根据司法所承担工作任务的现状和将来的发展趋势,加强司法所力量,配备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由懂业务的人员担任。其次,配齐辅社区矫正工作者,现在云岩区配备辅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做法是一个司法所招聘一至二名社区矫正辅人员,经过培训后上岗,但因待遇太低(每月每人500元标准)而无法稳定队伍。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建议可借鉴兄弟省市的做法,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各区安排一定的事业编制,用于招聘社区矫正辅工作人员,根据实际配备到各镇(街)司法所。编制不足的可以考虑招聘合同制的人员加以落实。此外,壮大社会志愿者队伍,尽量招募一些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离退休干部、青年学生、村(居)社干部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从事社区矫正志愿工作。

(四)加大财政保障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支持是很难完成的。从两城区试点情况来看,经费显得严重匮乏。建议可以借鉴外地做法,在保证车辆、通讯、电脑等办公设备齐备、社矫辅人员工资福利到位的基础上,按社区矫正对象人均1000元或以上的标准由区(县)财政安排工作经费,用于培训、指导、管理、奖励等,并列入财政预算。

第10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开发;调研;社区商业;邻里中心;中国医药城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邻里中心在中国的商业地产界是一个新兴事物,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从新加坡引入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社区商业。社区商业是继百货、超市、卖场、商业街之后的第五种商业形态,它是一种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今天,在国外发达国家,社区商业早已成为居民综合消费的重要载体,占社会商业支出总额60%左右;而其在我国的本土化---邻里中心,在苏州也已成功建设了11处。正是这一新兴商业发展模式的强大活力和邻里中心在苏州业已取得的巨大成就,让一路摸索高端商业形态突破口的我们泰州中国医药城和“邻里中心”不谋而合,促成此次考察苏州邻里中心社区商业的调研行动。

一、实地调研

社区商业模式在我国的发展还处在探索发展阶段,但在苏州已经历了十余年的实践和积累。本次医药城领导带队一行十人在苏州用一天时间,参观了四个最典型的苏州邻里中心:新城邻里中心、湖东邻里中心、方洲邻里中心以及沧浪新城汇邻中心。从区位、布置方式、业态组合、运营情况等方面考察如下:

1、新城邻里中心

新城邻里中心于1998年5月开业,是苏州市第一代邻里中心,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内,现代大道和星海街交叉路口。中心是由一座4层半开放式建筑和一座2层的附楼组成,采用集中式布置方式。中心建筑之间为交通疏散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北面是网球场、小型足球场等大片体育场地,幼儿园位于体育场地北面滨水临街的独立地段。

新城邻里中心的建筑面积为2万㎡,其中菜场面积为1500㎡,各服务功能采用内包式布置在建筑内部。拥有百货、药店、银行、书店、邮政、维修、餐饮、洗衣、美发、电器、彩票、照相、口腔医院、通讯、洗车、文体用品、眼镜、电子、烟酒、服装服饰、艺术品、票务代售、旅游、美甲、教育、证券、培训、乐器、地产、健身、养生馆等业态和众多公共生活服务项目:一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一处社区工作委员会工作站,一处民众联络所和一处市图书馆分馆。现场观察,店面完全租用,硬件设施完备,商业气氛浓厚。

2、湖东邻里中心

湖东邻里中心于2004年开业,是苏州市第二代邻里中心,位于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东畔会心街内。中心是由三座3-4层主体建筑组成的工字型建筑群组成,采用集中式布置方式。北面两组建筑之间的开敞式店面形成了商业街的形式;三座建筑中间环抱的空间是一个公共活动广场,配备了舞台和标准音响设备,可以承载各种社区活动及演出;整个湖东邻里中心为环形的会心街所包围,再向内是公共绿地和体育场地,分别由四个方向的道路穿过绿地进入中心。

湖东邻里中心的建筑面积为3万㎡,其中菜场面积为2500㎡,各服务功能采用分区设置,开敞式和内包式相结合的形式。拥有百货、食品超市、药店、银行、书店、餐饮、洗衣、美容美发、茶叶、五金、照相、鲜花、地产、证券、眼镜、服饰、美甲、布艺、电子、生活馆、通讯、婴幼儿用品、旅游、文具、自行车、健身、琴行、培训、儿童摄影等业态和众多公共生活服务项目:一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一处社区工作委员会工作站,和一处市图书馆分馆。现场观察,店面完全租用,硬件设施完好,商业气氛浓厚。

3、方洲邻里中心

方洲邻里中心于2010年12月开业,是苏州市第三代邻里中心,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内,方洲路和津梁街交叉路口。中心是由两座相连的3层半放式建筑组成,采用集中式布置方式。中心的两座建筑之间形成了一条商业街空间,沿街店面的门沿处设置了联通的雨棚,这让即使是阴雨天的商业街,也能保障购物的人气;

中心西面是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和西安交大苏州附属中学,东面是大型公共绿地方洲公园和在建的轨道交通3号线。区位优势很明显。

方洲邻里中心的建筑面积为2.8万㎡,其中菜场面积为2500㎡,各服务功

能采用开敞式和内包式相结合的形式。拥有百货、药店、银行、书店、餐饮、洗衣、美发、烟酒、通讯、花卉、修理、照相、彩票、咖啡、缝纫、自行车、眼镜、早教、渔具、服饰、化妆品、皮艺、生活馆、内衣、琴行、健身、儿童用品、儿童DIY、亲子装等业态和众多公共生活服务项目:一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一处社区工作委员会工作站,一处民众联络所和一处市图书馆分馆。现场观察,店面完全租用,硬件设施亮丽,商业气氛浓厚。

4、沧浪新城汇邻中心

沧浪新城汇邻中心于2012年9月开业,是规模高一级于邻里中心的社区商业。位于沧浪区内,吴中西路和范成大路交叉路口。中心是一座5层的建筑。中心北面是新城实验幼儿园和新城第二实验小学,东面是苏州市中医医院和苏州西环路高架,周边住宅小区规模大,人口众多。

沧浪新城汇邻中心的建筑面积为2.7万㎡,其中商业面积仅占2200㎡,其余全是社区服务。这是它区别与其他汇邻中心和邻里中心的最大不同。不过,正是这一点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社区商业这一新商业模式的强大活力,仅仅2200㎡的商业就可以把整幢2.7万㎡的汇邻中心运转起来。其社区服务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苏州极地科普馆、儿童友好家园、沧浪少年宫、“好管家”社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工商所、沧浪文化馆、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等。现场观察,环境优美,优美,社区服务的功能配置高水平达标。

二、理念沟通

本次调研,我们是来学习,来取经的:学习社区商业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取新加坡邻里中心在我国在苏州本土化过程中成功的经验教训。在不断交流,不断提问,交换想法中,我们从投资收益、规划设计谈到建设、运营,其间迸发出的一个个先进理念可以说不仅涉及到建设邻里中心的方方面面,更让我们一行人越发坚信邻里中心模式在我们中国医药城一定也有一个灿烂的未来。这些经验教训和先进理念着实为我们中国医药城发展社区商业提供了宝贵借鉴,也犹如一块块指路牌,在每个十字路口给我们指明方向:

要做的是个什么东西?

以“社区家庭型服务消费”为核心,依托业务板块之间的联动效应打造的“社区商业服务运营综合体”。

邻里中心的商业与其他的商业有什么不同?

邻里中心的商业不是冷冰冰的商业,而是亲切的、贴近生活的、以民为先的商业项目。

3、邻里中心的商业项目应该怎样设置?

邻里中心的商业是会成长的商业,即完整考虑社区发展各个阶段中居民需求的变化,可以随着社区的发展不断变化业态的商业。

邻里中心的业态比例?

根据十余年发展下来的经验和积累,周边居住区居多的情况下,成熟后的案例比例趋近为:生活配套占65%,休闲娱乐占15%,社区服务占10%,健康文化占10%。总建筑面积3万㎡为宜,生鲜菜场2000-2500㎡为宜。

邻里中心建设用地的土地招开挂问题。

为了能对建成后邻里中心的功能发展有有效的管理控制,政府必须在土地招拍时就要加上一条,做出在功能和租售比上的限制,这样,在邻里中心日后的发展运作中,才能杜绝因一味追求商业利益而偏离社区配套服务功能的现象出现,而时刻掌握着主动权。

邻里中心的盈利模式?

以房产租赁为长期经营基础,房产销售为利润增长点,房产销售顶多占30%,房产租赁至少占70%,资产增值的同时获得稳定增长的租赁收入,促进项目的健康运营,使企业效益与社会效应协同提高,实现滚动发展。

怎样处理好邻里中心与社区之间的关系?

通过举办文艺表演、文化展示、公益性活动等各种活动,贴近社区,与社区居民互动,从而融入社区、回报社区、关怀社区、亲近社区。

三、汇总研究

所见所闻所思可总结如下几条规律,专门针对我们泰州中国医药城的社区商业(邻里中心)建设:

邻里中心服务人口:10000户---12000户,服务半径:1-2公里以内,建设规模:2.5---3万㎡;

邻里中心区位:周边需与多个社区居住组团为基础,同时满足以下市政、体育、交通等配置为优选:中、小学及幼儿园配置,公交首末站,篮球、网球、公园等户外运动场所;

邻里中心业态组合:以最适宜我们泰州中国医药城条件的湖东邻里中心案例为例,餐饮35%、超市20%、服饰精品15%、生鲜菜场10%、社区服务10%、服务配套8%、美容2%、杂货五金2%、便利店1%、其他2%。

邻里中心的运营:一方面要有核心商家,这就要与大品牌的商家合作,保证邻里中心的稳定运营;一方面要严格监管、管控小型商家,如出现商品质量问题、价格欺诈问题等有损邻里中心品牌声誉的行为,到期拒租。两方面结合起来,维护邻里中心业态的整体效益。

四、初步建议

社区商业---邻里中心,我们在汇总研究过程中越来越发现,之于我们中国医药城,将不仅仅是要引入,以给周边居民和企服人员带来生活配置,提升居住区域的品质,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而更是城市开发过程中的一副催化剂,它能大大缩短新开发区域人口导入周期,带动区域内的房地产开发,为区域大开发提供必要条件,为我们中国医药城百事待兴的城市化建设起着雪中送炭的作用。

社区商业---邻里中心,不仅是我们中国医药城需要的商业模式,更是形式。它在形式上区别于传统的“沿街底商业型”的社区商业模式,是商业零售和地产相结合的“购物中心”新模式,摒弃了传统在成规模新建居民区中部分居民楼底层建成商业用房,引进超市、银行ATM设施等缺乏统一规划、业态搭配不尽合理、普遍引起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仅限在较小范围常住人群的做法,而采用使超市、餐饮、娱乐、健身、社区医疗等配套服务设施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建筑的做法,让社区环境不再因商业而混乱不堪。

社区商业---邻里中心,从投资建设起,就要争取政府的支持:一方面由于邻里中心天生的社区功能和非纯商业的性质,只有政府的力量,社区商业中的生活服务功能才能得到稳定保障下的长期维持;另一方面,从发展的眼光看,社区商业这一新模式所拥有的强大生命力让邻里中心的成功从它正确建设起的那天便拥有了一半,所要做的只是假以时日,认真做好监管,精细做好调度,成功只是并不长的一段时间,所以,日后相当可观的收入有政府的分配权才能让这项产业更有意义,那么政府依旧需要从投资开始就介入进来。

社区商业---邻里中心,从起步时,就要注重自身社区配套的服务功能。因为生活服务才是邻里中心建设的主要目的,同时也是它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而邻里中心整体的发展则需要运营方有足够的远见与智慧,协调运用商业盈利和生活服务这两条腿走路,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互相促进。这就要弹性运用手上的租赁杠杆,在保障整个中心基本运转起来基础上,综合运用市场监管、市场规范等手段以及社区配套服务功能的带动效应精心塑造中心口碑,不断提升中心活力,逐步增长经济效益;伴随每一次收入的增长,不怠调整优化更新邻里中心内的项目业态,使与社区同步发展,邻里中心的发展就一定会进入良性循环,越来越繁荣。

参考文献

[1] 谭博裕.新加坡“邻里中心”社区商业模式对中国的启示[J],技术与市场,2011,18(8):256-259

第11篇

摘 要 一事一议是中央推出的又一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推动了农村社区公益事业的发展,解决了制约农村发展的诸多瓶颈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关键词 一事一议 财政奖补 社区建设

一事一议是中央推出的又一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强一事一议,充分发挥财政奖补资金作用,对新农村社区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月二十七日,濮阳市财政局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办公室召开了“问需于基层、问计于基层、问政于基层”的农村综合改革调研活动。近日,开发区组织人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王助镇濮水湾社区及皇甫办天一苑社区情况予以整理,供领导参考。

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开展情况

皇甫办天一苑社区是两个行政村9个村民小组,626户,2810人,耕地面积6500亩。地理位置位于黄河路西段路南,北距黄河路1.3公里,属黄河故道,砂质土壤,传统种植业收入较低,2008年开始发展经济林建设,2012年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建设43栋楼。按照《河南省农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规定的范围和程序,经两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全体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进行决议,一致通过实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方案。

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社区道路建设项目:社区道路长815.1米,宽10米,厚度0.18米。建设标准:C25混凝土。投资概算2145345元,筹资2810 人,符合减免13人,实际筹资2797人,计筹资金额13958元;筹劳2032人,符合减免48人,实际筹劳1984人,筹劳工日3968个,折筹劳资79360元。申请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2052000元。 王助镇濮水湾社区是开发区新型农村社区的试点,社区规划涉及11个行政村、20520人、4020户,占地1200亩,总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建成后可节约耕地2573亩。社区用地获得了省国土厅批复,走的是增减挂钩模式,先占后补,三年实现占补平衡。2011年12月31日,省国土厅分两个批次同时下达两个文件,共批复土地895亩,既保证了社区用地不违法,又保证了二、三期建设用地需要。

整个社区建设分三期完成,计划为3―5年。2013年6月底一期建设争取达到入住条件。申请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200000元,用于社区雨污水处理机管网建设。

濮阳市开发区于2012年开展一事一议项目试点工作,就皇甫办天一苑社区和王助镇濮水湾社区上报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申请了社区道路建设和雨污水处理机管网建设项目资金4052000元,于2013年2月1日拨付使用。

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项目作用发挥情况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推动了农村社区公益事业的发展,解决了制约农村发展的诸多瓶颈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筹劳折资既方便了用工方也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调动了农民参与新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以政府为主导的开发模式,最大限度的整合了资源。独一无二的社区开发模式,建筑商垫资建设,没有了房地产中间商的取利,降低了社区建造成本,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政府为主导,能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各个部门整合资源、资金、项目集中投放社区,减少了政府投资,增加了社区建设项目和服务内容,推进了建设进度,促进了社区建设健康发展。

广泛的群众参与,营造了积极的社会舆论环境。通过成立指挥部、选派村民代表和购房户代表,通过建立例会制度和代表定期巡查建筑质量制度,通过成立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党总支,充分调动村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在社区政策宣传、群众思想动员、带头示范、社区建设管理等方面广泛参与。在参与中,既让群众实施了监督,又让群众在监督中了解、认识、认可社区建设,积极去宣传、积极去推动,为社区建设营造积极的社会舆论环境。

三、社区建设面临的几个问题

1.群众对社区优惠政策不是很接受,认为房价高。首先反映的是购房补贴不合理,没有对老宅基地和房屋进行补偿。认为 “城中村”改造,一人能无偿获得几十平方后还能低价购买几十甚至上百平方,相比之下他们吃亏了;其次反映的是社区建设进度快,又没有“按揭贷款”,短短一年时间内支付十几万、几十万房款,确实困难;第三是土地是暂时租赁的,能办成何种类型的住宅用地不详,也在困扰着他们;第四是产业集聚区内和社区规划区内的村民认为等征地建设时房屋、宅基地都赔偿了再买房,既划算还没购房经济困难;第五是部分农户确实经济困难;第六是初期对农户开展的座谈和征求意见工作不深入细致,征求上来的意见与现实群众经济实力、购房意愿出入较大。

2.后续建设为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但仍面临资金困惑。

3.土地规划建设手续难办,既影响社区建设进度又影响健康发展。

四、关于社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1.采取多种措施最大限度调动群众购房积极性。一是撬动群众的购房积极性,打消他们怕购房后马上让复耕老庄基的思想顾虑,把原定的复耕时间向后推迟一年,最多可延缓到2014年12月前;二是入驻社区后的政策刺激。凡在社区购房户可优先享受城镇户籍、低保、社保等;三是迅速启动商业街。用商业街门市房销售所取得的利润解除当前资金周转困难,并让购房户优先购买商业街门市房,并适当给予优惠,以商业街门市房的利益刺激群众购房的积极性;四是与银行部门协商,寻求政策倾斜、资金支持。如市农行推行的“新农居”贷款,为全市各个银行的先例,这样可以让农户和城镇居民一样走“按揭”的路子;五是在市委支持新型农村社区政策出台的基础上,适时调整相关优惠政策。如果市委能明确节约一亩土地给予15万元补助,投放在社区建设上,最大限度的调动群众购房积极性。

2.充分调动部门优势,整合资金项目向社区倾斜。由开发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牵头,协调区内各个职能部门统筹协作,或者创造性的对待社区建设工作,予以政策上的倾斜支持或者积极与上沟通协调,在资金、项目上予以倾斜。

3.可以尝试商业开发和BT代建模式,让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建设。在近几个月的社区推进工作中,得出以政府为主导的开发模式存在以下弊端:一是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投资无法确保投资几个亿的社区建设能顺利实施。特别是社区建设用地属性难以确定和目前还不能从农民手中征用的情况下,阻碍了社区的建设推进。更何况开发区还要启动若干个社区;二是区级职能部门权力有限,加上个别部门对上协调畏首畏尾,职能优势得不到发挥。基层政府工作人员跑部门、跑环节,路不熟、人不熟,出现手续办理难;三是政府工作人员缺乏社区建设和工程建设管理的经验,社会管理人才又难聘请,在管理上难免有不足。如全王助镇83个编制,只有50个工作人员,日常工作就忙于应对,很难抽调足够的、熟悉建设管理型人员参与社区建设工作,更难做到为社区建设全程服务、超前运作。

针对社区目前的实际情况,参照外地社区建设的成功作法,引入开发商运作社区不失为明智之举。开发商的参与,既能有效的避开政府资金不足、人员不足、经验不足等不利因素,又可通过土地置换、指标漂移置换来为社区建设换取更多的、政府财政以外的资金补助。他们的合作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房产开发以地换钱,由开发商办理土地征用,然后让出一部分土地给予开发商。一部分满足群众购房需求,一部分由开发商对社会销售。给予开发商合理的土地价格补贴社区建设。这样就是在政府补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开放商的投入。

二是给予开发商一定数量的建设用地指标,在本区、本市内,予以“指标漂移”,让其在甲地取得指标,乙地征地建设。通过“出让”建设用地指标换取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社区建设。

三是纯粹的BT代建模式。选定投资商,合理敲定利润点,由投资商运作社区,交付使用后约定本息偿还时限;

四是投资商不换取土地,在土地性质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商业建设面积。按原设计要求交付商住建筑总面积,其他的交由投资代建商自主租赁经营,来作为投资建设者的利润回报。

五、几点建议

1.各级财政应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奖补标准,实施的重点要向社区纵深转移,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建设规模,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情况,分类进行,重点突破。

第12篇

按照市委组织部《关于认真组织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组建了街道社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调研组,调研组以尊重民意、体察民情、凝聚民智为宗旨,深入社区干部居民中间开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调研组重点选取了XX县XX街和XX街两个社区进行全面的访谈、调查,召开居民大会及干部群众座谈会各两场次,发放问卷调查表XXX份,其中社区居民占到了XX%,对街道社区的工委书记、党支部书记、主任、副主任等XX人进行了个别访谈,并对访谈及调查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汇总,了解掌握了一些社区干部、居民对做好社区工作、密切联系群众的好做法及意见、建议。

二、主要做法

(一)便民服务平台降低居民办事成本。为方便居民就近、快捷办理各种代办事项,全县4个社区统一建立了“一站式”惠民服务大厅,将就业保险、计划生育、民政优抚、综合服务等居民经常办理的事项归集到大厅办理,公开办理所需资料及流程,工作人员定岗定责,挂牌上岗,实行一站式或式服务,实现了居民少跑路办成事,受到社会一致好评。

(二)“五百”活动主动排解群众疾苦。组织社区党员干部开展了“进百家门,做群众的家里人”、“知百家情、问百家事、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活动,街道社区党员干部分组包片入户走访了解居民家庭实际生活状况 ,及时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对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登记造册,由社区党支部研究共同帮助解决,保障居民基本生活。

(三)“双岗双争”汇聚社区力量建设美好家园。推行在职党员报到制度、承诺公示制度及“双岗双争”评议制度,按照“一名党员一个岗,以岗承诺办实事”的要求,通过在职党员帮钱、帮物、慰问困难群众、开展公益劳动、修建公共设施等多种形式支持社区建设,帮扶社区居民,形成了齐心协力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四)实施“五心”工程,打造“五园”社区。创设了“支部建在楼院、党员驻地管理”新模式,围绕疏通社区居民反映社情民意渠道,搭建社区与居民的“连心桥”,探索出了系列化活动载体,初步实现了“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文明祥和”的新型和谐社区创建目标。

三、社区及党员干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居民群众服务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趋势,社区党员干部工作有滞后。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社区人员构成越来越复杂,居民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趋势,社区承载的责任越来越广泛和重要,但是社区人力、财力、物力配备与现代化社区的建设还不匹配。一是人员紧缺,服务群众难以做到全覆盖。社区联系千家万户,群体庞大,人员复杂,组织管理有难度,这就需要大量工作人员走访入户主动联系居民,做好宣传政策、化解矛盾、扶残帮困等工作,但目前社区人员配备达不到这样一种工作需求。二是经费设施有限,不能满足群众娱乐、健康、学习等各方面需求。社区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不断满足居民各方面基本需求,但仅靠社区做好社区工作很有难度,这就需要上级部门级规划建设单位、驻社区单位联合行动,整合各种设施、场地资源,为居民提供更多服务。三是社区工作人员学历低、年龄结构不合理,组织协调能力不足,个别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民服务意识不强,履职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二)社区群众享受服务少,驻社单位党员干部联动机制不健全。一是驻社区单位与社区没有形成长效性、制度性联动。驻社区单位既没有开放单位活动资源,也缺少财物支持,仅靠社区化缘式、随机性的争取。没有对驻社区单位与社区联动的方式、内容及量化考核做出制度性要求,使得和谐社区创建势单力薄,难以有更大作为。二是服务机制不健全,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潜力难以完全释放。尽管在在职党员服务社区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的监督、管理机制,造成有些党员不愿意在社区做扶民帮困的事或摆摆样子没有诚心做实事。三是街道社区专注于行政性事务,联系服务群众有冲淡。社区多半以行政性事务为主,关注并解决群众衣食住行等方面需求的力度、广度不够,在群众眼中,社区往往是一个办事机构,同时充当社区“灭火器”作用,使得社区服务跟不上广大居民对日常生活需求,降低了居民对社区工作及干部的信赖度和亲近感,不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便民利民活动多,居民群众尝到甜头少。一是上级检查街道社区工作只延伸到党工委或支部一级,与基层群众见不了面、谈不上话,了解不到实际状况,因而不能形成对实际工作的推动力。二是上级检查往往注重一些平面化资料,如文字材料、表册、展板等,未能听取或查看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因而导致务实工作变成务虚应付。三是群众因不了解政策或监督通道不畅,渐渐失去了参与社区管理与建设的热情。

(四)党员干部的群众立场不坚定 ,履职尽责看形势。一是部分党员干部党性观念不强、宗旨意识淡薄。对自身的党员身份、干部身份缺少全面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处理与群众关系,解决群众困难时有懒得管、不愿管、不敢管等不良情绪态度,对基层群众疾苦缺少切身体验,导致与普通居民群众交流少、感情浅,甚至没有感情基础,不能赢得基层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二是部分社区领导干部履职未尽责。一方面是部分干部因工作能力不足或管理权限的问题,未能很好解决群众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个别社区干部考虑安排工作着眼点在应付上级和方便自我,淡化群众利益诉求,没有站在群众立场和社区长远发展考虑,使得上级部门调查研究掌握不了实情,党的一些惠民政策没有达到效益最大化。三是缺少群众问责干部机制,干部做得怎么样,往往群众说了不算,上级说了算。部分领导干部工作出发点在应付上级,不把群众冷暖放心上,逐渐形成了个别干部向上看不向下看的工作倾向。

四、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建议

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发现,社区干部群众认为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应实现的目标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着力解决突出问题;认为联系群众最有效的方式为入户走访,其次是接访群众、基层调研;认为组织开展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应防止出现搞形式主义、走过场及集中教育与日常工作“两张皮”的问题,我们对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其它意见建议做了如下归纳:

(一)教育实践活动要调动广大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形成社区居民广泛参与机制。一是通过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党的为民务实清廉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及内容,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群众监督。二是建立基层群众参与机制,突出群众主体地位,把群众的关注与关切作为推动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成效的重要力量,采取方便、快捷、实用、直接的方式征求群众意见、调查群众满意度,将群众真实的满意度调查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融入到活动的评价体系中。

(二)教育实践活动要做到党员干部真触动,教育实践双丰收。一是教育活动化整为零,注重实效。避免大排场、大会场,采用规模小、内容实、研讨多、宣讲少的方式,扎实开展教育引导活动;二是实践活动要划片包干,责任到人。做到每个党员干部都有“自留地”,以现实成果接受组织和群众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