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7:35: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业街设计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商业街;绿化景观设计
现代化城市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涉及环境心理学、道路美观、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和城市设计等多门学科知识,其有助于改善城市道路环境,提升城市商业街道的景观风貌。商业街绿化景观设计应遵循相关设计原则,结合当前城市道路绿色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设计策略,提高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水平,推动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现状
1、没有体现人性化
很多城市的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没有体现人性化的设计原则,例如,有些商业街用绿地设置隔离带,没有考虑到人们交通出行的方便性,有时很短的路程需要走很长时间;有的商业街没有为幼儿和老人设置专门的休息场所,并且没有考到残疾人的出行需求,绿色景观设计比较单一,没有准确、真正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街道环境。
2、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失衡
各种花卉植物是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的重要要素,其以独特的布置形式和特有的韵、姿、香、色,不仅有助于改善商业街道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而且有助于强化人们香化、彩化、美化商业街环境的意识[1],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环境效益。但是很多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人员的植物造景意识淡薄,在商业街有限的绿化空间中,设计大量的假山叠石、走廊、亭台等景观,绿色植物景观较小,植物造景设计和布置不合理,没有考虑到改善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导致商业街的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失衡。商业街道上过多的硬质景观,虽然迎合了一部分人求超越、求新、求快的心态,但是破坏了商业街整体绿色景观效果。
3、花卉、树种选用不当
很多城市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过度追求时尚、新颖,购买一些外地的昂贵花卉和树种,不但增加了很多的绿化费用,而且很多花卉和树种讲究维护管理难度较大。同时,商业街绿色植物设计不重视草木、灌木和乔木的复层植物结构,单位面积的绿化量较少,没有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另外,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平面布局不合理,忽视了草坪和地被植物的分层搭配以及垂直空间的乔灌木配合,没有体现出多样化的绿色景观效果。
二、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原则
1、功能性
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在选择树种时,应重点考虑不同植物调节小气候、净化空间、减弱噪音的功能。商业街两边和道路中心位置绿化带,应结合人们的步行习惯和速度,合理设置绿色景观的距离,体现出商业街立体和平面的美感,为人们一个舒适的道路环境,特别是在十字交叉路口和丁字路口的绿化景观设计,应避免遮挡人们的交通视线[2],确保商业街交通安全。
2、生态性
绿色植物叶面积和植物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功能成正比,因此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应尽量增加绿色植被数量,采用草木、灌木和乔木混交的复层结构,增加绿色植物叶面积,在商业街有限的绿地空间中,获得较高的环境效益。
3、融合性
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应突出融合性,结合不同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地域特色、文化内涵等内容,实现艺术、文化和绿色景观设计的融合,处理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
三、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策略
1、突出以人为本
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最主要的是为广大市民服务,因此必须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到人们到商业街来的需求和行为规律,将商业街规划布景和绿色景观设计有效地结合起来,并且合理设置休息设施和服务设施,由于商业街人们主要是以步行为主,在浏览过程中人们的体力消耗较大,因此可在商业街的合适位置布置专门供老人和小孩休憩的绿色景观区域,设置供人们休息的凉亭、座椅等,充分体现商业街的景观美、自然美和植物美,满足商业街的绿色景观和功能要求,促进城市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
2、合理选择植物
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应合理选择植物和花卉,注意不同植物和花卉的色彩、形态,使其和商业街的自然生态环结合起来,乔木应雄伟挺拔、冠大荫浓,树形应整齐,花灌木应无异味、无刺、花期长,例如,种植杜鹃、月季等色叶灌木或花灌木,云杉、珍珠梅、玫瑰、紫薇、丁香等中层乔木,国槐、油松、垂柳、杨树等上层乔木[3]。考虑到商业街道的日照和遮阳要求,在商业街的休息空间区域种植落叶乔木,冬季乔木的树叶脱落,可使人们享受到充足的日照,在夏季乔木高大浓密的树冠可以为人们遮阳避暑,在不同季节为来到商业街的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应考虑到地域特点,合理布置绿色植物,北方城市商业街尽量多种植暖色调植物,南方城市商业街可布置冷色调植物,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街道环境。
3、协调硬质景观和绿色景观
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应考虑街道两旁的建筑群体和各种硬质景观,在原有的建筑空间上合理规划绿色景观设计,形成错落有致的街道空间,利用不同花卉和植物色彩、形态的差异性,精心规划商业街绿色景观布局,突出商业街的娱乐性特点,合理控制绿色景观和硬质景观数量。
4、突出绿色景观设计的文化特点
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应突出城市的文化内涵,绿色景观是商业街道的一种立体造型,应展现鲜活的生命力,通过各个层次的绿色群落布置,使商业街常年保持绿色,并且还可在商业街中心位置设计水帘或者喷泉,周围搭配合适的绿色景观,美化商业街的自然生态环境,使人们在购物之余,可以亲近大自然。另外,城市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应突出文化特色,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结构和文化肌理,通过强烈鲜明的文化特色,展现城市风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在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应从全局出发,配合独特的雕塑、景观小品等,在街心适当设计一些花坛,增加商业街的绿色景观特色和识别性,融合生活、科技、教育、哲学、艺术、历史、文化等多种元素,采用独特、先进、健康的设计理念,创造具有鲜明性格和特征的绿色景观,实现人与大自然和谐统一。
结束语:
随着现代化城市进程的加快,城市商业街越来越繁荣,而商业街的绿色景观设计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是自然环境和人为设计规划的一种创造和有机结合,是自然生态景观在商业街道的再现和提炼,是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一个缩影,是展示城市形象、文化和意境的一个窗口,因此商业街绿色景观设计应难满足现代化城市道路设计的功能性、生态性、融合性等要求,优化绿色景观设计,种植合适的花卉和绿色植物,为人们提供一个绿色、健康、舒适的休闲娱乐环境。
参考文献:
[1] 马丽.天津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D].天津大学,2013.
关键词:城市规划;步行街;功能;设计原则;空间构成
一、步行街的功能及设计原则
商业功能是步行街的主要功能,传统商业步行街街是历史上形成的,在城市中心区和城市区域中心的成立商业步行街。它是城市的名片,体现城市繁荣,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特色商业步行街具备三大特点:突出专业商品特点,经营专业商品的店铺在特色商业街里能够占到50%;突出民族和民俗特色;具有休闲、风情特点。步行街不只是美化环境规划的一部分,而且还是繁荣城市商业活动和有机活力的重要手段。在规划中设立步行街区,可增加商店,使原先单一的街道发展为网状,互相沟通的步行街区,并在功能上集文化、购物、娱乐、餐饮、观光旅游及历史保护于一体。由于它外部空间采用人的尺度,所以它既能创造富有生气的商业气氛,又可减少在闹市区对汽车的依赖。实现社会效益。为人们安排了一个愉悦身心的地方,增加了市民的自豪感和城市认同感。
步行街功能设计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商业街最终是为民众服务的。因此规划步行街要按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考虑到人的社会和生理这两方面,以人们的习惯、心理和感受为参照,满足人们的休闲欲望和审美要求。对不同的人群,设计出多种符合人性和个体特征的设施来,以满足人们在购物休闲时多方面需求。比如在街道的两边种植具有当地特色的树木和花草,增加城市的美感。为方便人民群众,可建立样式别致的公用电话亭,实用新颖的各种座椅,整洁卫生的公共厕所,美观舒适的休闲座椅、干净明亮的公共厕所、造型奇特的垃圾箱。在街道出入口、上下台阶设施等地方一定要想到残疾人尤其是盲人的特殊要求。
(二)错位经营原则。一条步行街不能只有一个或几种业态,常言道:百货迎百客,如果业态过于单一,就会形成相互竞争的压力,增加了内耗降低了效益。如果实行错位经营,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流,因为人们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这样就可以发挥多种经营的优势,提升了人气。
(三)突出休闲功能的原则。一般情况,人们的在购物时有一个疲劳期,大约为两个小时。如果年纪大点的可能还要短些。因此,为了增加人们在步行街的逗留时间,就要增加娱乐、休闲、和餐饮功能,要设置冷饮厅、茶馆、中西餐厅、美容美发、休闲娱乐场所。让人们在有一个临时休息的地方,有一个补充能量的场所,有一个陶冶性情的去处。
(四)经济性及环保原则 步行街的设计要考虑到各地方的不同情况,不能盲目追求豪华气派,脱离当地实情。如果过度地要求高档、美观、艺术,必然会造成曲高和寡的局面,同时也会造成巨大的浪费。设计步行街一定要考虑环境因素,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比较高,追求自然、回归自然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因此注重环境保护是步行街设计必须解决的问题。
(五)提升形象与注重效益相结合原则。有的步行街在改造前车水马龙,繁华无限,但是改造后,只注重形式,街面的确变漂亮了,但是很多经营大众商品的经营者由于租不起店面只能搬走,这样只有高档商品留了下来,使很多消费者离开了这里,很多店铺变成了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情景,这与步行街设立的初衷是相违背的。因此在设计规划时就应该考虑这个问题。
二、步行街的空间构成
步行街具有独特的空间构成,步行街两旁的建筑要各具特色,不要千屋一面。地面的彩砖要与建筑的色彩一致,要有标志性景观(如雕塑、喷泉)、招牌广告、凉棚、游乐设施、景观照明、休闲坐椅、绿化植物配置和必要的广场,其设计的重要性应该与建筑设施相同,要体现一条街的整体性。建筑风格可多样,但色彩要和谐,不要让人们产生视觉疲劳。
步行街空间规划设计的原则
(一)规模适度原则。规模适度原则是指商业街的长度、宽度、高度以及营业面积都要适度,不能超越界限无限发展。
1、正常情况步行街的长度应在八百为左右,中心部位应规划设计一到两个小广场,以满足特殊活动所用 。应该是把整个选区应在视野之内,可激起人们的愉悦心理和消费欲望。2、步行街的建筑不宜过高,一般在三层楼左右,个别卖场可到四五层。因为购物时人们一般不愿意上高楼。楼太高了还会产生压抑感,影响人们的主观感受。步行街宽度应在二十米到三十米。因为人们逛行走规律是走“之”字形路线,就是先在这边走一段,然后再到另一边走一段,如此循环往复。太宽的街道会降低人们的体能从而抑制了消费。步行街总的营业面积也不要太大。
(二)历史文化和艺术设计相结合的原则。没有历史文化,没有艺术设计的步行街是呆板和乏味的,缺少了灵气,缺少了品味。因此要发掘本地文化与建筑的特点,把充满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体的商业步行街呈现在世人面前。此外关于景观设计要本着放眼未来的理念,对当地民俗民风进行深度的开发,这么做既可以激发人们的归属感又别具特色。
(三)整体性、多样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在商业步行街公共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应始终贯穿其中,要让使公共空间成为商业步行街中的一个有机整体。公共空间的整体性具体表现在绿化、景观设计,照明及休闲设施的设计上,让人们始终处在一个身心放松的状态中,如今的步行街在环境的设计上一定要保持与建筑设施空间上的统一和完整,要做到空间转换自然,恰如其分,不要给人以牵强的感觉。做好了步行街空间结构的统一性还不够,多样性也是规划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既要一致和谐,又要标新立异;既要整体美观,又要各具特色,要做到整体与多样的和谐统一。公共空间内划分应该使用必要的过渡、合理的衔接、恰当的引导等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方式把各自空间联成有机的整体
结束语 :总之,步行街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它的功能早已从最初的购物,扩展到集休闲、餐饮、娱乐、观光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步行街的规划,一定要本着人性、错位经营、休闲、环保、经济、艺术等的理念,从各地的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人们的审美情趣,设计出独具特色并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的步行街。
参考文献:
【关键字】商业建筑;交通空间;人车分流;立体交通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们从商业建筑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新的商业建筑形态基于社会进步、经济新发展、商品经济增长、消费水平提高,旧的商业建筑格局不能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促使着商业建筑格局不断革新,商业建筑交通空间不断的完善。
人类的经济发展历史是由:
贫穷——基本满足生活最低需求——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并有了富余——到达享受生活的水准;
而商业建筑的发展历史则由:
自给自足简单的以物易物的单纯集市模式——出现固定的商业建筑“行”和“肆”——出现商店集聚的商业街——大型的商业建筑综合体。
两者的发展相伴相生。
交通空间是在建筑设计中经常用到的一个概念,它根据人的行为模式把空间组织起来,并分割空间,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域。商业建筑交通空间在建筑内部支配着建筑的布局,是连接建筑各个功能区域的主干,更引导着人们的消费路线。商业建筑由满足基本需求型转变为享受消费型,商业建筑的规模变大、功能增多、空间变得更复杂,如何划分规划成为建筑设计中的重点,所以商业建筑交通空间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商业建筑的运营往往伴随着大量的人流、车流、物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的商业行为变得更加繁荣,但这也使得人与车、商业与交通的矛盾激化,出现了诸如人行道的拥挤、人车混流互相干扰、无处停车以至于乱停车、更甚者发生交通事故等的问题。因此,如何处理好商业建筑外部交通空间的交通关系,进行良好的流线组织,是商业建筑设计与规划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城市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人类的意识形态与行为方式紧密相连,这不仅仅影响并生成了我们的社会规律,还促使着形成了多种多样不同的城市形态。交通是为人的行为服务而存在的,所以我们要把交通和人的其他行为结合起来,让交通空间更好的为商业建筑的其他空间服务。
二、室外交通空间人车分流的组织方式
商业建筑的功能越来越复杂多元化,如果人流与车流继续放在一起会引起很大的混乱,各种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也不利于疏散造成拥堵。以长春市为例,在红旗街欧亚商都、巴黎春天、亚细亚商圈,三座商场各占据了十字路口的一个角,所在的红旗街与工农大路本来就是城市交通的主干道,车流量极大,而原本的地下通道现作为了地下商场,拥挤不堪,已不能作为缓解地面交通引导人流的用途,反而增加了负担。三座商场又各自为政,彼此没有连结,停车场狭小,人流车流混杂,不用在上下班和节假日的高峰时间就已经造成此地段问题频发,拥挤混乱,如果能采用人车分流的方式就会大大缓解。
商业建筑的功能多种多样,流线复杂,在大型商业建筑的设计中更多的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方式或是采用更深层次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发展方向则是现在的发展趋势。
有许多处在旧城区的商业建筑都会有场地狭小不便于改动,交通空间混乱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用平面式分流的方式。这种分流方式迫使人流、车流、货流相互分离,让它们虽处在同一个平面上但却处于不同的空间中。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并采用步行系统管理,对改善商业建筑的室外交通空间起到很好的作用。
立体式分流是一种新型高效的交通组织方式。这种交通组织方式人流、车流、货流相互干扰小,商业建筑的室外空间可以得到很好的融合。立体式分流这种交通组织方式有很大的优势,商业建筑与不同的城市步行系统衔接,如城市地下通道、城市地下轨道车站、人行天桥和建筑间的空中连廊,这种衔接的方式使得商业建筑的入口从单层入口转变为多层入口,使人流可以各自选择更方便更短的途径去往和离开商业建筑。
当城市发展到一个阶段时,正如我国多数城市所处于的阶段——城市横向发展已达到一个饱和的状态,城市面积庞大、交通拥堵、各种问题频发,城市逐渐向立体化和深层化发展。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在城市高度密集的地区,商业建筑外部难以在地面建立系统的人行步道系统,单独的建立一个步行街更是难以实现,这些催生着商业建筑交通空间与城市空间相结合,建立立体的交通网络。
这里还包括地铁的建设,地铁不再是单一的交通元素,结合商业建筑实现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形成地下商业街,也可与周边城市公共建筑的地下空间相连。国外很早就有关于地下空间建设的理论,《雅典》曾经提出城市空间是三度空间的学科,认为城市的建设不应只在地球表面上,应该着眼于地下、地面、地上三个层面的立体建设。要开发新的空间,形成新的城市结构。随着城市地铁的建设,城市的地下空间形成了以地铁为主的地下空间骨架,基于此,商业建筑的地下空间的发展就与城市的地下轨道形成了共同繁荣。
三、结语:
2006年4月,一大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聚集在无锡“印象剑桥”售楼中心,他们或专注地聆听,或挑剔地提问,在听完中方人员的沙盘模型讲解后,又集体观看了“印象剑桥”的宣传片。一个小时后,这群表情严肃的外国人露出了笑脸,他们集体鼓掌赞叹,称“印象剑桥”深得欧洲小镇规划理念精粹,其楼盘完全具备在美国各大城市进行推介的综合品质,堪称精品楼盘。
这群外国人并不是普通的购房者,他们是美国加利福尼亚房地产企业家代表团,这些见多识广的专家一致认为:“印象剑桥”在规划上对新城市主义的造镇理念进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变通和运用,其营造的生活方式精准地把握了百年欧洲小镇的精粹,像这样的社区代表了中国目前较高的生活质量。它显示出来的生活情调和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在中国目前的地产项目中是不多见的。
国际合作打造出太湖点睛巨作
印象剑桥由中国、英国、日本共同缔造。其超大规模的别墅群星罗棋布于湖光山色的太湖畔。精良的设计使每一幢别墅都堪称一部艺术杰作,而其在规划上独树一帜的“宅”与“市”的完美结合,打破了桎梏现代人心灵的人为隔膜。唤醒了人类情感世界中久违的情愫。从这个意义上说印象剑桥的价值已远远超越了房地产的范畴。
为了切身感受印象剑桥的景观和人文氛围,记者驱车沿太湖大道和山水交融的十八湾直奔马山。
马山是无锡最具升值潜力的地区,其优美的山水资源和灵山大佛带来的佛教文化使其成为无锡旅游业中的执牛耳者。而“静”与“美”的绝佳位置更是成为中产阶层躲避都市喧嚣的理想之地。印象剑桥落户马山,正如宝刀归鞘一样恰如其所。开发商正是把握了这一地区的发展趋势,为中产阶层打造出了一片现实中的世外桃源,其在商业运作上,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印象剑桥项目于2003年正式开发,由国际精英团队共同缔造。投资开发商为无锡灵山实业和上海静安置业;建筑设计为上海澳合和深圳招商;景观规划由世界级景观大师仓永秀夫亲自担纲设计;物业管理顾问则由英国金牌物业第一太平戴维斯担任。正是有这么多顶尖级国际团队合作,印象剑桥才得以“含着金钥匙出生”。
从无锡到马山大约有25分钟车程,在欣赏了“一边是湖,一边是山,一边烟波浩淼,一边山色空蒙”的景致后,前方出现了一片片掩映在蓊郁树梢间的英式别墅,那就是印象剑桥了。
如果说太湖是一幅大写意的水墨画,那“印象剑桥”应该是它的点睛之笔。占地1200亩的别墅镇,共规划了600余套风格各异的英伦别墅,首期200多套已全部竣工。仓永秀夫在这里设计规划了七大景区、景观。其中包括长5.7公里蜿蜒水系,近20000平方米的生态内湖,63000平方米的原生湿地公园,10万平方米的爱丁堡森林公园,36000平方米的高尔夫果岭,10000平方米的三大主题广场,展现了恢宏的气势和英伦意蕴。此外,还有7000平方米的英伦商业街,5000平方米的VIP艺术会所,室内外游泳池、网球场、羽毛球馆、壁球馆、钢琴房、健身中心、商务会客中心……日用休闲娱乐配套一应俱全。而以剑桥小镇为蓝本建造的剑桥星光大道、果园茶屋、拜伦潭、格兰切斯特草地等特色景观,再现了剑桥小镇数百年的悠然古风。另外,记者还在这里看到由著名雕塑家钱绍武的关门弟子冷天明先生设计的景观雕塑,包括徐志摩铜像、莎士比亚铜像、牛顿铜像和汉白玉爱神喷泉。
据悉,专为中产阶层设计的独立情景别墅拥有300多平方米的居住空间,并赠送300平方米的私家花园。温馨的邻里客厅和城市尺度的社区景观带来浓郁的小镇生活氛围,完善的物业配套和英式管家服务提供了纯正的英国贵族式居住环境。
新城市主义的卓越典范
现代人渴望沟通,渴望参与公共活动。但大多数别墅都划地为牢,缺乏公共空间。倡导新城市主义的印象剑桥打破了这种壁垒,以具有城市肌理的现代小镇方式拾回了都市人久已失落的邻里情。
新城市主义运动,起源于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规模城市蔓延性扩张时期,它的核心理念是将欧洲许多百年小镇适宜人居的精华元素运用到郊区新城的建设中,形成相对集中的居住区域,靠这种新城的适宜人居的环境来吸引往近郊发展的人群,达到控制郊区化发展中的无序蔓延式的建设模式。
以人为本是新城市主义的思想核心,重建邻里空间和创造更好的社区是它的基本出发点。新城市主义强调公共空间,并赋予它聚集人群、地域标识、人际交流的内涵。
印象剑桥遵循新城市主义“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提倡新城市主义的人文关怀,以发散性的镇居格局为骨架,形成了“有宅有市”的镇居格局,从热闹的镇区和商业街,向宁静的田园别墅逐渐过渡,建筑、景观形态丰富而多变。
精致动人的情景别墅,邻里和睦的适宜尺度,街区、广场、公园的城市肌理。五分钟的步行半径,人行优于车行的交通体系,注重沟通和交流的公共空间,邻里客厅的魅力空间,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本真的生活状态和人文关怀。让人们得以重温久已失落的邻里情。
新城市主义思想自始至终贯穿在印象剑桥的规划中,形成了三大独具特色的创举:
一、五分钟生活半径理念
印象剑桥具有丰富的物业类型,除了600余套小独栋情景别墅、中型别墅、庄园别墅外,还有一部份联排、公寓、酒店式公寓,以及一般别墅很难提供的商业街配套等。
生活在社区范围内的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只要步行5分钟就可得到解决。购物有英伦风情商业街,交际有豪华VIP艺术会所,运动健身有恒温泳池、网球场,享受美食有中外各式餐饮……总之,从娱乐、休闲,到商务方面的服务应有尽有。在社区北侧,由于离配套区较远,又作了辅质的商业配套,比如面包房、卖品部等,满足这一范围住户的生活需要,社区任何一角都真正做到了5分钟生活半径解决全部生活问题。
二、建立“邻里客厅”
印象剑桥独创的“邻里客厅”,打破了传统别墅社区以道路和私家花园机械组合的单调和沉闷,也颠覆了传统别墅社区空洞的社区文化氛围。有了邻里客厅,社区不再是一座不见人烟的空城,而是充满生活味道的小镇式的别墅城,浓郁的人文氛围自然形成。
邻里客厅就是分部在别墅间的一些面积适宜的公共空间,这些公共空间承担着它周围8到10户人家的日常休闲活动功能,就像是一个十户人共有的客厅,所以给它取名叫邻里客厅。
实际上,除了邻里客厅,印象剑桥还有另外两大客厅,提供广泛、自然的互动空间。一个是“公共客厅”,即主干道,它被设计成了一个社区公共空间,串联起了整个社区的景观节点,大家可以在这里悠闲交谈和漫步。
另外一个是“组团客厅”,它在镇区以外的面积较大的别墅群间,以一个大的组团为单位,设计一个公共活动空间,形成了这个组团的客厅。
公共客厅、组团客厅、邻里客厅,相互融合关联,相互渗透过渡,组成了整个社区的公共活动空间。完美承载了居住者追求温情和交流的本真需求,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真挚人文关怀,形成了印象剑桥独有的社区文化氛围和人居境界。在别墅镇,你能找到这样的邻居:外出时,顺便帮你照看一下宠物;闲暇时,相邀下盘棋。或者在一个凉爽的傍晚,来一场酣畅淋漓的网球赛。让人真正体会到了远亲不如近邻的古义。
三、引入城市肌理,做到“宅”中有“市”
印象剑桥为了形成“有宅有市”的镇居格局,引入了非常多的城市肌理。600多套独具魅力的别墅,掩映在如画的风景之中,广场,公园,街区……形成了非常有识别性的公共空间。城市肌理的营造为住在社区里的人们提供了高品质的生活方式,体现了“第一居所”的舒适和亲切。
献给中产阶层的人生下午茶
中产阶层是奋斗的群体,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在人生的博弈中取得了最初的成功。如果说前半生他们付出了太多的汗水,那么印象剑桥就是他们的下午茶,他们可以在这里回味生命的隽永,品尝悠悠的人生。
在“印象剑桥”前期众多的预订者中,中产阶层占了90%的比例。一位40岁左右的购房者告诉记者:“印象剑桥所提出的‘人文别墅’概念并不是房产营销的又一种新噱头。因为无论从建筑风格、景观设计等方面,住户都能体会到‘人文别墅’的内涵和价值,我们追求的正是这种高层次的生活方式。”
而灵山开发公司一位高层人士在回答记者为什么印象剑桥会受到中产阶层追捧时说,印象剑桥项目在开发时就没有过多强调自然条件的优越,而是致力于传承剑桥小镇800年的深厚人文内涵,致力于真正体现新城市主义的人文关怀。所以打造出的楼盘具有卓而不凡的贵族气质,自然受到知识水平较高的中产阶层人的青睐。
一位女性业主对记者说,她特别喜欢印象剑桥景观设计中的细节处理,如花园、桥、雕塑、烟囱、游廊等等,都是艺术精品。
的确,印象剑桥在“桥”上做足了文章。为了原汁原味地展现剑桥小镇的桥韵,设计师远赴英伦,在剑桥小镇一住就是一个月,用眼睛和镜头捕捉着康河上曼妙的桥影,感受桥与水、桥与建筑、桥与人的精神互动,才描绘出了印象剑桥多姿多彩的桥的图画 ,促成了印象剑桥一场“桥”的盛宴。
印象剑桥在建筑上也简直是一座英伦建筑艺术博物馆,无论是道路边的一把躺椅,还是别墅墙面的深色木饰,以及爬满玫瑰的花架,都弥漫着浓厚的英格兰味道。
关键词:浦口火车站;步行空间;以人为本;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1 城市步行空间概论
1.1定义
从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角度来看,城市步行空间是指以步行为主要交通方式,以步行者为主导的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市民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保证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城市步行活动中,应更多考虑到生活出行的要求,逐步在城市中形成一个人性化的、有机的、多功能的、环境宜人的、连续的步行空间。
1.2地位与作用
城市步行空间为交通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同时步行低碳、环保的优势对城市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特点,决定将城市步行空间将成为现代社会中最普遍、大众化的空间组织形式。我国当前的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广泛关注车行空间,忽略步行空间的问题。
城市步行空间除了交通、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四种功能外,也还具有其他方面的重要功能。
2 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分析
2.1简・雅各布关于社区街道的理论
对于街道的规划,简・雅各布提出了四点建议:街道上具有多种混合的功能,这样才有利于吸引不同需求的使用者;街道不宜过长,以免街道深处僻静,被隔离开;街区应有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建筑,这样才能让街区既有多样性又有稳定性;应有足够的人口密度从来保持街道的活力。
2.2荷兰“温奈尔弗”
在“温奈尔弗”里面,车道和人行道不做特别的区分,车的通路不连续设置,或者尽量减小马路的宽度、故意做成凹凸路面,让汽车不能高速行驶,也减少人在此街道对汽车的依赖。为确保道路两旁住户的停车空间,停车位交叉配置,使得车辆通道成锯齿状,实现汽车的低速化。其次摆设长椅和植栽,也可提高生活空间的质量。 图2.1 温奈尔弗
2.3北京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街作为北京现有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在北京的城市更新中得以保留下来,其原有的城市肌理和重要的历史文化建筑也继续保存,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因素,南锣鼓巷的物质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状况令人堪忧,与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有类似之处。在南锣鼓巷再生规划中,在现有鱼骨型街巷肌理的基础上,形成“骨干―支脉―活力细胞“的空间结构,再加上对社区文化的营造,对现有的公共空间尽可能都开展了积极性的保护,在尽可能恢复街区内逐渐衰落的历史文化公共场所之外,又开新的辟规模适宜的公共活动空间。
图2.2 南锣鼓巷街道 图2.3 南锣鼓巷沿街商铺
3 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步行空间调查研究与评价
3.1研究范围及历史沿革
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北至大马路,南至站墙里,西至老站月台,冬至江边,总用地20公顷。浦口火车站始建于1914年,是当年津浦铁路的终起点,也是全国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军事战略要地。浦口火车站经历了百年风雨,拥有许多历史的沉淀和记忆,可以说本身就是大半部民国史。浦口火车站光辉的历史印记虽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了南京的“失落地带”,然而却具有独特的民国特色,蕴含着深厚的民国历史底蕴。
3.2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2.1道路交通
在该片区内,主要道路中兴浦路、津浦路和大马路为基本相互平行的街道,只有一条临江路与上述三条街道呈垂直状,津浦路、大马路和大马路的互通性较强,兴浦路延续到浦江线,步行距离较长,铁路使得兴浦路和津浦路在步行活动中的互通性不足,在兴浦路的人们只能通过临江路才能到达津浦路和大马路。废弃的铁轨也没有再利用成为片区内一个重要的步行载体。因此,片区内的步行系统建设还只停留在点状或线状的片段,尚未形成体系化的步行网络,没有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的步行网络。
3.2.2景观环境
在原本的步行空间中,浦口火车站的候车厅、售票处、雨棚闲置,月台现用作货物装卸场地,管理维护情况较松散,废弃的火车一直没有加以利用。大马路原先是重要的商业步行街,现状中沿街两侧多为商住楼,只有少量的商铺还在进行商业活动,大部分商铺面临或置之不理、任其衰败,或大肆改造、面目全非的境遇。临江路现状已经成为一条轮渡上下客的中转线路,街道一侧也设有固定停车位,街道的绿化得以延续下来,绿化景观良好,然而沿街的商铺早已无人问津,仅仅成为了一个摆设。津浦路北侧以民国时期的居住区为主,南侧为铁路附属建筑,生存状况及建筑质量都甚是堪忧。兴浦路道路两侧多为三类住宅用地,居住条件较差,导致住宅门口的环境较差,这里存在大量的在道路上摆摊的现象,使得十分拥挤。该片区也成为浦口老镇地区的灰暗角落,缺乏活力和生机。
图3.3 兴浦路街道现状图3.4 大马路商业街图3.5 津浦路道路现状
3.2.3该片区人的步行行为特征
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独特的历史底蕴,使周边的居民多在停灵台附近进行休憩活动,甚至还有大批的外来游客及学者聚集于此从事摄影及学术调研活动,时而也会驻足在某一处,多留意历史文化气息浓厚的建筑或者景观节点上,从中可以发现步行具有很强的机动性,人的行为有着很大的自由随机性。由于该片区内步行道路识别性很强,路网结构不复杂,因此该片区就步行距离和来说非常适合进行步行活动。
3.2.4步行空间载体的变化
民国时期,南来北往的乘客为该地区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和活力,随着南京长江大桥的竣工,享有百年历史的浦口火车站也从辉煌走向了衰落,如今的车站已是废弃的空壳,无人问津,铁路和火车早已不再有过去的连通大江南北的功能,只是废旧的铁皮和掺满铁锈的钢铁而已了,也很少有货物运输。随着现代高铁高速的发展,对于一个以火车站为中心的地区而言,受城市交通格局变迁影响而发生的区域退化现象是无法避免的。
3.2.5人车冲突及安全性分析
轮渡是连接浦口与南京主城区的重要交通方式,大量市民都会选择轮渡作为接驳方式,浦口码头聚集的人流量相对较大,因此沿江路就成为了人们通向其他街道的重要道路。由于此原因,临江路也聚集了大量载客三轮车、私家车和非机动车,浦口码头出站口也成为了人们肆意停放非机动车和载客三轮车的地方,显得十分拥挤和无序。临江路人车混行现象尤为严重,其安全性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津浦路、兴浦路和大马路由于居民区的存在,也存在少量的机动车,无秩序地停在街道上,没有统一的停车场或 者停车位。由于南京港第二港分公司的存在,在这 四条道路中,人车混行的状况较为严重,小汽车和运输卡车肆意穿行,速度较快,步行的安全性不高。
图3.7 兴浦路交通拥挤图3.8 临江路
4 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步行系统规划策略研究
4.1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步行空间整体设计思路
未来的规划改造以恢复和重塑维持原有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为原则,利用现有良好的步行条件,创造更加舒适、安全、人性化的步行条件。同时解决现存步行的一系列问题,根据规划中对老站地区的改造,尽量恢复民国时期风貌,让人们在步行中体验民国往事。
以浦口现有的条件,将其打造成优秀的城市步行空间也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契机,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将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步行空间,连接南京主城区与浦口老镇,既成为老镇居民生活与休憩的重要开放空间,也能使外来游客通过步行活动感受浦口老站的历史底蕴。
4.2步行空间人性化设计
4.2.1增强识别性
对于本次规划步行空间而言,可通过沿街两侧建筑整改的多样化处理来打破建筑的单调感,充分利用每条步行街道的特性,区分大马路、兴浦路、津浦路和临江路不同的步行功能,增强步行空间的识别性。
4.2.2安全性设计
根据未来该地区的规划和发展形势,该地区的人流量必将有所提高,因此就要建立步行交通和车行交通的和谐共生。分别在津浦路、兴浦路的道路一侧根据现有机动车的状况设置固定停车位。大马路作为步行商业街,不再设置固定停车位,风貌区内沿江的港务二公司用地考虑远期搬迁,货物运输也将随之消失,消除了很大一部分的步行安全隐患,在港务而公司的原有用地建设沿江开场绿地的同时,附设公共停车场,以供风貌区内的居民使用,这也为大马路的商业步行接提供了更好的商业和步行条件。在临江路设置非机动车统一停车区域,禁止载客三轮在浦口码头随意停车载客,取缔此种交通方式,保留原有非机动车停车处,并做整体布置,以此保持临江路的畅通和步行环境。规划中重点对兴浦路进行改造,强化管理道路两侧的摆摊现象,道路两侧设置绿化,允许居民在家门口摆放盆景、铺砖等,把兴浦路设置为“慢速街道”,同时限制包括兴浦路、津浦路、大马路和临江路的行车速度。另外,在人流量相对较大的街道必须设有防火防洪防踩踏设施,符合防灾设计规划,以免突然意外状况。
4.3步行道路系统规划
规划步行路网形成横向为主、纵向为辅的步行网络。这些道路分别行使旅游、商业等不同的功能。同时在空间上互相联系,构建符合该地区交通发展需要的交通体系。其中大马路、津浦路、兴铺路和与临江路交汇,也作为步行活动的主要街道,兼有交通和景观的双重性。临江路和规划道路的车流人流较为集中,形成该区域重要的步行人流来源。步行空间主要以空间节点和景观步行街道为主,道路宽度2到4 米,同时将津浦路和兴浦路用同样宽度的步行道路穿过废弃铁路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步行网络。站前广场将人流引入铁路博物馆,也可直达江岸。大马路商业步行街将恢复民国时期的繁荣景象,将各个商业单元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商业区域,带动整个区域步行和商业的联动发展。沿江设置2米宽的步行道,局部设置供市民娱乐的休闲广场,以此来丰富城市空间的层次和趣味性。
4.4步行环境品质塑造与提高
4.4.1传统历史建筑及场所的再利用
在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步行空间规划中注重绿地环境对人们步行活动及交往活动的积极影响,结合现状将废弃铁轨和火车为基础建设主题公园,这些保留下来的铁路轨道不仅是交通轴线,也是历史文化轴线,见证了南京及民国的繁荣和衰败。作为公共开放空间,风貌区内沿江的港务二公司用地考虑远期搬迁,可以此区域建设沿江开敞绿地,营造公共活动空间。这样以来,利用站前广场、铁路博物馆、铁路主题公园和沿江开敞绿地等步行空间节点改变了风貌区内街道作为步行主要物质载体的格局,增加空间节点供人们休憩、交往,强调步行空间整体的趣味性和开放性。
4.4.2步行空间内绿化及景观
在宣婷的《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研究》中提到,加强城市干道两侧的行道绿化,建设开放型的沿路绿化带,形成景观视廊。通过架构四条景观步行道、一条商业步行街和滨江景观带作为整个设计区域的景观轴线。所有的景观轴线将该区域与周边的商业文化区连接起来,方便人们在不同区域间的活动。大马路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极大丰富了人们在游览中的视觉体验,使人由城市回归自然。
4.4.3街巷及建筑尺度控制
传统街巷是历史风貌区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风貌区的步行空间也有着很深的影响。这些传统街巷的格局常常具有该地段乃至整个城市的个性,对整个步行空间内人的体验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在街巷关系上,规划要延续和保护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整体的街巷空间关系,以大马路和津浦路为主要街巷,兴浦路作为慢速车道,同时保留街巷交接处的场地空间,作为步行的空间节点,继承历史文脉。对于现状与历史上走向一致的街巷予以保留,恢复民国特色,让步行的更能感受到其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街巷尺度方面,应严格控制该片区传统街巷的空间尺度,应保持大马路、津浦路、兴浦路的道路尺度保持原有的尺度,为步行提供优良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徐璐.步行城市哥本哈根对绿色交通发展的启示[C].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10
[2]梅小妹,苏剑鸣.人性的回归――城市步行空间的创造[J].安徽建筑 2000(6)
[3]曹玮.步行空间的规划与设计――以常熟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11
[4]Jesper Dahl.城市空间与交通――哥本哈根的策略与实践[J].建筑学报 2011(1)
[5]戴琳琳.北京南锣鼓巷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再生[J].华中建筑 2009(5)
[6]宣婷.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 2011
[7]孙俊.城市步行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 2007
[8]陈雷.城市步行系统空间形态初探[D].大连理工大学 2005
关键词:CBD建设发展思路现代化城市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关于CBD内涵、功能定位以及我国CBD建设发展状况
1.1关于CBD内涵。CBD是英文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的缩写,汉译为中央商务区,或称商务中心区。中央商务区概念最早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的美国,最初的含义为“商业汇集之处”,它的出现应归因于所谓的“聚集经济”,即商业的各种活动集中在一个特定区域内,便可爆发释放出更多的经济能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现代社会中的CBD可概述为:集中大量金融、商贸、文化、服务机构以及大量商务写字楼、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便捷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便于商务活动的场所。
1.2关于城市建设CBD的要素。一般情况下,一个城市建设中央商务区的基本条件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千亿元以上的整体经济实力、较高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发达的第三产业、较强的辐射效应、频繁的对外贸易往来、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科技人才优势等
1.3关于CBD功能定位。中央商务区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象征与标志,是一个城市商务活动的中枢,是该城市经济极具活力的地方。从位置上来看,一般位于城市的黄金地带,汇集了所在城市主要的金融、跨国公司总部、传播媒体等机构;从功能上看,中央商务区具有全方位高档次的服务机构,能够进行高效率的经营活动;具有最完善的交通、通信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环境,有大量的公司、金融机构、企业财团在这里开展各种商务活动。
1.4关于CBD具有的特征。具有城市地区(乃至全国、世界)中最高的中心性,即CBD所提供的功能和服务具有最高水准;具有城市地区中最多的人流量,是城市地区中人口最多的区域,24小时人口的变化值也最高;具有城市地区最发达的内部交通和外部交通联系,拥挤程度(人流、车流)在城市地区也最高;具有最高的服务集中性,能提供包括经济、管理、娱乐、文化乃至行政等多方面的服务,具有城市地区最集中、档次最高的零售业;具有城市中最高的土地价格和租金。
1.5全球著名的CBD案例。国际上著名的CBD有伦敦的伦敦城、纽约的曼哈顿、巴黎的拉德方斯、东京的新宿、新加坡的中心区、香港的中环铜锣湾等。
1.6我国对CBD的规划建设现状。我国对CBD的规划最早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我国的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CBD的建设也被国内许多在各自经济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城市提上议事日程。截止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南京、杭州、青岛等国内几乎全部一线、二线城市都进行了自己城市的CBD建设,部分中小城市也开始提出自己的CBD设想。
2.充分认识在CBD建设推进过程中的误区
当前,全国大中城市建设CBD的浪潮涌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在CBD建设实际推进过程中,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2.1CBD建设结构不合理,功能失衡。国内不少城市把CBD建设简单地混同为规模化的房地产开发,认为商业和房地产的简单迭加就构成CBD。倾一城之力,全城之资源,集中堆出一个繁华的 CBD。这样的 CBD 建设,往往缺乏与城市配套的整体、全面及科学的规划,很容易流于房地产开发。CBD的形成离不开各产业的协调发展,按照国际成功的CBD的结构比例,应该是80%的写字楼,20%的商住公寓和配套服务设施,以商务为主。但不少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政府和开发商为寻求短期利益,由于住宅项目的资金投入量相对少一些,成本低,主要以开发商住公寓为主, CBD变成了居住中心区,从功能定位上不能将金融、办公、商贸等功能设施集中或吸引到这个区域来,从空间发展上不容易形成商务的大气候,制约了CBD的发展;另一方面,开发商只考虑公司利益不顾及公共利益,绿地等公共空间少,导致生态环境、功能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
2.2CBD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盲目上马。有的地方政府为提升形象,不顾城市基础条件,不顾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否达到了建设CBD的基本要素,急功近利,盲目上马。2005年国内已经有40个城市在研究建设CBD,其中还有4个城市的人口不足20万,目前不完全预测,我国应该有不下120个城市在提出建设CBD。另外,在CBD的定位上,一些城市没有经过反复研究,不根据城市的现有条件,提出了超越自身发展能力、不切实际的大而全的目标,后因无力开发,造成资源浪费,土地撂荒,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2.3CBD建设简单模仿,结构单一。对在建的各城市CBD研究发现,有许多城市,往往未能够根据自身城市情况与特点开发适合的CBD模式,只是在盲目地效仿国外CBD,如纽约曼哈顿、巴黎拉德方斯区、东京新宿等CBD的构建模式,结果是没有突出自身特色,在规模、环境、硬件及软件服务上没有竞争优势,造成简单的重复建设和彼此间的恶性竞争,没有形成错位经营,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2.4CBD建设体制不顺,管理不力。在不少城市的CBD建设中,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一方面,不少CBD管理组织处于临时负责状态,不能行使完整的管理权;另一方面,方方面面机构都向CBD伸手进行干预,个别 CBD往往因此而失败。再者是土地管理体制问题,本来CBD内划拨用地不能直接进入市场,但由于土地在不同的“婆婆”手里,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一些CBD内的企业单位各自为战,自行招商引资、自我配套、自行组织建设,CBD开发处于无序状态。还有许多城市没有统一的建设CBD的整体规划,各个区都提出自己的规划,上海有7大CBD,青岛市北区提出青岛CBD,市南区就提出半岛CBD,成都有中心CBD,东西南北四个新城各自有自己的CBD,杭州下城区提出武林广场CBD,市级政府建设钱江新城CBD,同质不同名,甚至针对同一个企业,几个区各自出具不同的奖励、优惠政策,出现恶性竞争。
3.加强CBD建设的对策建议
CBD是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产物,是信息流、资金流集散的载体。作为舶来品的CBD,我国城市在规划建设 CBD时,应该借鉴先进国家的建设经验,同时适应现代商务发展的需要,建设适合我国国情和当地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CBD。
3.1从政府角度上来讲,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国际上的CBD,一种是自发形成的,像美国的曼哈顿,初期是商业中心,后来逐渐演变成中央商务区。另一种是政府的引导,如法国的拉德方斯,出于保护巴黎老城的目的而将各公司迁出巴黎,在新的地段形成商务区。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还没有具备足够实力的开发商可以牵头整个CBD的开发建设,也没有一个地区可以自发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CBD。因此,我国目前CBD的营建应该以政府引导为主,进行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CBD建设模式,营建具有国际水平的CBD。政府宏观调控还要特别注重CBD的地位和机构的稳定性,理顺管理体制。CBD为一个城市的CBD,应由市级部门牵头办理,成立专门负责机构,定区域、定规划、定机构、定部门、定职责、定人员,打破区划观念,切忌出现一个城市出现多个CBD,既浪费社会资源,又无法形成集群效应。
3.2从规划角度来讲,要加强科学规划。要借鉴国际CBD建设的成功经验和通行做法,坚持规划先行,强化政府的规划政策引导作用。结合各自实际,通过充分研究论证确定城市商务区建设的总体发展定位,以及将来重点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然后根据定位,通过国际招标等方式,邀请高水平设计公司,认真做好总部商务区和商贸区的整体规划。在规划中要突出标志性建筑的设计,搭建国际化中央商务区的初步框架,并超前为今后的长期发展和建设留出足够的空间。要重视配套设施,完善CBD的整体功能。一是要注重交通体系的组织,顺应国际低碳环保的主流,坚持公共交通为主的交通设计思路,通过地铁建设、陆上公交和快速路、停车场所建设,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二是要做好配套服务设施的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商务区细节设计规划,在商务区合理配置相应的商业、餐饮、住宿、休闲和娱乐等配套设施,完善商务区的整体服务功能。三是充分考虑商务区、商贸区的长期平衡发展,适当规划建设空间绿地、住宅公寓等,促进商务区健康、持续发展。在CBD建设的过程中,确实应该贯彻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更加注重其长远的发展。作为中央商务区在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商务环境以及经济影响力方面,要体现国际水平,推动区域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交往,成为区域经济对外开放的窗口。
3.3从突出CBD建设特色来讲,要注重展现地方优势。我们每个城市都有其特色的东西,要根据其特点建设有特点的CBD。一是在建筑方面,各城市都注重体现本民族的风格和特色。如香榭丽舍大街整体的19世纪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洋溢着浓郁的法兰西浪漫、时尚气息;慕尼黑的马克希米利安高端商业街、科隆的霍恩商业街虽然属于二战后重建,但基本上都照原样重现了德国建筑厚重的设计特点;即使巴黎拉德芳斯新区,也通过新凯旋门等一批标志性建筑体现出了现代法国的时尚特色。二是在网点布局和优势产业方面,都注重突出自己的特色优势。如法兰克福金融中心的不断扩大和功能完善;贝伯步行商业街上的德国特色商品专卖店和露天咖啡馆、民族特色面包店;香榭丽舍大街的世界品牌高度集聚等,都是其之所以成功的典型范例。
3.4 从加强氛围上来讲,CBD 建设要注意加强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某种程度上看,CBD 是一个国家、区域及城市商业文化的集大成者,最初吸引企业进入 CBD 的也许是市场和硬件条件,但最终使 CBD 产生持久魅力的,还是 CBD 的文化。各地的决策者应该重视的是,CBD 不仅是建设问题,还有可持续发展问题。如何使得 CBD 可持续发展?要靠文化建设。首先要有一流的现代城市形象。如良好的城市规划,一流的商业办公设施,地标性的建筑,以及良好的交通条件等。其次,要包括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比如语言、信息、人力资源、教育体系、安全、环境健康等。还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法国为例,中央商务区拉德方斯在 1957年建成,由于设计有问题,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一直是门庭冷落,无人问津,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经过改造后的拉德方斯,人车分离,与环境非常和谐,区内聚集了法国最大的5家银行和17家企业,170家外国金融机构,还有 190多个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总部和区域总部。因此,我国在营建 CBD的过程中要注重绿色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突出我国CBD的自身特色,这样才能使我国的CBD更加具有吸引力。
结语:当前,CBD已成为一个城市现代化的象征与标志,筹划建设 CBD对促进全国各城市经济的发展,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切实加强对CBD建设的研究,吸取CBD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努力建设科学的CBD,切实提升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景观设计;黎族文化;特色旅游小镇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ourism small towns in today's society should emphasize their own unique style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but at present many small towns have tended to scale, standardization, marketization, and ignoring the importance of characteristics, culture, tourism for creating a local small tow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modern small towns landscape design has undeniable responsibility.
KEY WORDS: landscape design, Li culture, tourism town, exploration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的推进,发展特色旅游小镇成为近几年海南省建设任务的重中之重,本文结合陵水黎族自治县黎安风情小镇景观设计案例,探讨从景观设计角度,如何结合地方自然环境与民族文化特点,加强旅游小镇的景观特色、文化特色和旅游特色建设,促进其旅游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为类似旅游小镇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1、黎安风情小镇的地方环境及文化概况
黎安风情小镇位于海南岛东南部的陵水黎族自治县,属于相对平原地区,四周分布为海口、台地、丘陵与山地,如下图1,2所示。从海口到平原再到山地,立体的地貌结构不仅是立体气候类型的基础,同时为当地带来了独特的动、植物资源。因此,黎安小城镇的自然景观风貌差异较大、特色显著,许多自然景观和自然现象为国内特有或是独有;也使得这些地区成为了一些濒临物种的栖息地,成为海南省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的区域基础[1]。当地最重要的一支少数民族是黎族,在悠久的历史传承之中,勤劳朴实的黎族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黎族文化,留给了后人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原生态的黎族文化分为四大文化特点:分别是狩猎文化、渔业文化、农耕文化及纺织文化。黎族文化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又有丰富的滨海生态环境,更有长期传承、相沿成习的民俗生活,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小镇,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弥足珍宝。
图1 “南园北城”的空间格局 图2 黎安小城镇平面图
2、黎安特色小城镇的景观设计思路
2.1内外环境景观的良好衔接
城镇景观设计追求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使内部景观与城市外部的山体水体良好衔接,依托外部环境来彰显自然山水之美,实现“显山露水”的设计效果。整体来讲,景观设计规划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保山护水、对山接水、显山露水、依山就水、借山用水[2]。
(1)保山护水:对于山际线、水际线这类反映地势走向及自然风貌的山体水体,应予以充分保护,保持其自然、完整,并划定生态保护范围,防止自然环境被破坏、污染;
(2)对山接水:在城市街道布局上,要借用山水景观,使街道的平面格局及立体空间与自然山水相呼应;
(3)显山露水:在建筑布局上,要规划好建筑的体量、轮廓、方位,尽量不要遮蔽山景水景,以彰显自然山水的特征;
(4)依山就水:在活动空间上,采用亲近自然的方式,借鉴古代“笼山为苑、因水成苑”的布局模式,将城镇公园等重要观景场所设立在依山就水的位置上。
(5)借山用水:结合外部环境和民俗文化,借助景观视线分析,打造与外部环境协调、统一的城镇观景区域,使城镇内部景观与外部环境浑然一体。
2.2景观设计突出民族民俗文化
在黎安特色小城镇设计和建设中,将民族文化传承和历史文化保护融入该特色小城镇景观设计的核心理念中,以坚持不破坏黎安小城镇肌理、不破坏传统风貌,以民主化、公开化为原则,突出小城镇风貌特色[3]。
2.2.1公园景观
公园是展示民俗文化的重点场所,以黎安小镇中心公园为例,中心公园以“五色黎锦”为文化主题,将全园分为迎宾广场、阳光草坪、核心水景区、民俗广场、康体健身五个景观区,综合运用了符号因借、情境再现、演绎传承、重构创新等设计手法[4]。例如,各景区提取和运用了黎族文化中如图腾柱、黎锦纹样、龙纹图案等典型的文化要素,并运用演绎传承的设计手法将传统文化要素进行艺术变型,分别融入地面铺设、草坪、园林水景等设计之中,形成自然、协调、民族气息浓厚的综合景观,如下图3、4所示。此外,黎族文化中的重要节日,如“三月三”等也通过情景再现的设计手法在此得以体现,借助日常进行黎族歌舞表演,定期举办相关民族文化活动,游客可参与体验,为外来游人提供前所未有的民俗体验,如下图5所示。蛙坪,将黎锦中常见的蛙纹图案抽象成为园林要素中的地形与植物,以“大象无形”的景观手法将黎族文化与造园结合起来。它是借助于疏林草地景观为居民及游客提供民俗运动、庆典活动及休憩娱乐的场所,如下图6-8所示。
图3 图腾柱 图4 铺装图案纹样 图5 三月三节日场景
图6 蛙坪平面图
图7 蛙坪局部景观 图8 蛙坪局部景观
2.2.2居住区景观
(1)居住区道路:道路小品借用黎族原生态文化内的图案符号经抽象变形,简化提炼后设置,如下图9、10所示。道路局部景点处设置景观置石融入当地环境,道路转角交汇处设置点景大乔木并结合以黎族图腾柱为本体,抽象提炼而成的景观小品作为道路的对景。
图9 特色垃圾桶 图10 特色观景灯
(2)公共广场空间多运用情景再现的处理手法,借助文化墙等反应黎族原生态捕鱼,狩猎等场景,激活场地,如下图11所示。硬景铺装采用石材嵌草与透水砖结合的方式,以生态,本土化质朴的风格为主[5]。
图11 展现黎族狩猎场景的文化墙
(3)庭院景观强调宜人的尺度控制和黎族文化细节的展现,布置尺度小巧的景观小品,形态上结合黎族日常用具,例如鱼篓,农耕用具等。采用重构创新的方式抽象、提炼、组合而成为点睛的水景,坐凳等。景墙的设计采用竹,木等原始材料。
2.2.3建筑周边景观
公益性建筑周边景观以幼儿园景观为例,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结合黎族原生态生活场景,使儿童接触感知更多的民族文化,景观小品的材料选择方面采用软化材料,色彩则相对活跃,选择黎族文化中惯用的红色,黄色,蓝色,白色,绿色等。
商业性建筑周边景观设计以商业街为例,分为端点空间,行进空间,广场空间三类空间类型体现黎族风情。端点空间结合黎族文化设置商业街主题构筑物,具有极强的识别性,形态上经过重构与创新,源于本土而又具有现代感。行进空间运用重构创新的手法设置特色种植池,灯具,坐凳,花钵等,在细节上体现黎族文化与建筑细节相呼应,如下图12、13所示。广场空间设置体现黎族风情的视觉焦点,如以热情洋溢的黎族舞蹈为创作原形,创造雕塑。或者以黎锦纹样的特色、绿化等为广场中心。铺装运用情景再现、重构创新两种方式,传递出热烈,祥和的氛围,聚拢人气。
图12 船体花钵图13 浪花纹条凳
2.3外环境建筑凸显民居风格
外环境建筑在风格上继承黎族民居的风貌特色,结合现代建造技术,创造出符合现代城市生活模式的新黎族民居建筑。建议构建适宜的建筑形态,船底形和金字形的坡屋顶、出檐较深、并有遮阳构件。多使用地方的建筑材料:屋顶材料采用瓦、山麻,围墙材料采用竹木、火山石,装饰材料采用茅草,整体建筑风格是历史文化的演变,不脱离黎安大的景观环境,创造适地的建筑风貌。同时景观是建筑的延伸,合适的景观环境营造离不开合理的建筑风格。让整个体系统一协调才能到达景观设计的最终要求[6]。
图14 典型黎族民居黎族民居分析
2.4基于人性化交通系统的街道景观
内部交通人性化处理,以步行为主。黎安小城镇的交通规划采用新的设计理念,在不断增加道路用地的情况下,显着提高路网密度,减少路面宽度,形成小街区、密路网的小城镇街道格局,确立良好的尺度架构。在营造小尺度步行空间的同时还要满足现代城镇的交通、消防、节庆活动等空间。因此要在传统小街巷韵味与现代城镇功能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以营造独特的宜居的小城镇街道景观,如下图15所示。外部交通作为一种带状的工程构造物,其区域跨度大,沿线风景多变,公路景观不但可以展示当地的地形风貌、生态环境、,还可以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传统,因此,要注重开发公路景观资源,将公路景观资源同景区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设计,在不同路段营造出奇花美艳、易果飘香、花果成林等不同的观景效果,将游客从以往的追求“目的之美”转变为享受“过程之美”,充分发挥公路景观的窗口效应[7]。
图15 独特的街道景观
总结:
本文对黎安风情小镇景观设计中的内外环境衔接、民俗文化要素以及人性化交通系统进行了尝试性探讨和论证,旨在通过黎安风情小镇景观设计,充分挖掘出文化旅游型小镇的旅游文化要素,打造成功的文化旅游型小镇,为我国文化旅游型小镇的景观设计探索一条可行道路。
参考文献:
[1]蒋宏.云南特色旅游小镇景观概念设计探讨――以片马旅游区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2(8)
[2]薛莹,赵书彬.“大区小镇”模式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探析[J].科技和产业,2013(10)
[3]叶钱赞,赵全鹏.小城镇建设背景下海南旅游小镇发展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3(5)
[4]张伟强,朱晓娜,孙豪鹏.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学应用――阳羡湖旅游特色小镇景观设计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2013(4)
[5]范柯柯,赵琨.探析旅游景区景观设计――以函谷关景区景观设计为例[J].林业科技情报,2014(1)
1.1民居建筑景观
居住条件是反应居民生活水平的条件之一,房屋的安全性是直接影响居民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保证房屋的安全性和防灾能力是首要任务,也是保证和谐社会发展最基本的条件。新农村民居建设中应考虑节能、环保等方面的问题,民居建设要朝着建设生态住宅的目标发展,减少对资源的依赖,通过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出舒适、健康的生活居住环境,达到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交融。首先,新农村生态住宅要多选用低能耗、轻型节能等环保型的建筑材料,提高农村住宅的生态节能性和经济性。其次,新农村住宅在设计时应选择合理的方位进行布局,尽量采用自然通风和光照等,起到减排节能的目的。另外,在建筑结构和构造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使住宅在保证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1.1.1居住建筑设计新农村居住用地规划应相对集中,要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和出行条件,合理、科学地使用土地;在用地选址上,新居住用地应规划在水污染源的上游和空气污染常年最小风频的下风侧,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和环境;同时,要合理布置社区和生产地点间的距离,既要方便农民生产工作,也要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在新农村住宅建设方面,要严格按照当地政府部门规定的日照间距系数来部署。如果是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建设区域坡度要控制在25%以内,尽量选择朝阳方向的坡面,要避开易出现滑坡、风口的区域,而竖向则可采用筑台、错层的方法布局。在平原区域不准建设独立式的住宅,要以建设双拼式、联排式住宅为主。新村民居的建筑风格应呈现当地特色,符合农村特点,将传统建筑风貌和文化价值的民居或者祠堂保留下来。另外,多数农村居民有养鸡、养猪的劳作方式,这些方式会对新农村的景观规划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新农村民居建筑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当地农民的意愿,尽量满足农民的需求。
1.1.2住宅建设标准
(1)住宅功能布局:新农村住宅设计的功能布局,要根据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住宅空间分区要满足村民的生活需要。
(2)住宅结构:住宅建造要符合当地的气候,合理选择建筑的结构,多采用南北向,确保在冬季有足够日照时间。客厅、卧室、厨房应该设有窗户,窗户面积和地面的面积不应该小于1/7的比例。住宅内入口过道的宽度不能小于1.2m,室内过道的宽度不能小于1m。住宅外窗窗台距地面的净高度不宜高于0.90m,要安装防护设施。阳台栏杆的高度应该高于1.05m,而防护栏的栏杆间距不能超过0.11m。
(3)厨房:在规划和建设时应预留摆放橱柜、灶台、洗碗洗菜池、排油烟机等生活设施的位置,如果厨房和居室是相互独立的,应该设计得便于联系。
(4)卫生间:对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卫生间要设计在住宅内;卫生间的门禁止开在厨房内,卫生间地面和部分墙面要做防水处理,防止以后出现渗水;卫生间如果没有窗户通风,应设有机械通风设施;对于楼房住宅,卫生间的上下布置要对应,上层的卫生间不能建在下层其它居室的上面。(5)住宅屋顶设置:无论是在夏季还是冬季,屋顶对室内居住环境的影响都特别大。因此,可将屋顶做成坡屋顶的形式并加保温层,选择材料容重较小、导热系数低的聚苯板等做保温层等。另外,对于二层以上的住宅的要经过专业人员的设计后方可施工。
1.1.3新农村建筑的群体组合建筑的群体组合方式有多种,其中以低层独立式和联排式为主。
(1)错位组合。在一般的排列方式上进行错位排列组合,这样可以设计出多种风格的建筑,比如V形、L形以及锯齿形等。在不改变原有宅基地面积大小的情况下,错位组合是获得多种体型的最常用的建筑群体组合方式,其施工方式与一般的排列形式是相同的。
(2)梯形插入。通过变化某些宅基地的形状,并作为过渡体块,改变拼接体的朝向。这种不需要大幅度变换宅基地的手法是较为有效的,对庭院空间领域的创造和围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也不至于影响单个住宅。
(3)错位断开。打破单一的里面构图,在较长的拼接方向中选择合适的位置断开,起到空间的关系活跃、丰富空间邻里的作用。为了很好地起到活跃构图的效果,在建筑住宅的组合群中,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地摄入诸如活动室、商业建筑或学校建筑等,同时在层高和平面的形态控制上进行适度的调整。另外,新农村的建筑空间具有很强的领域性,村与村之间的界限比较明显。建筑空间的领域划分可以通过牌坊建筑、单品或组合雕塑、形色各异的地面铺装或景观绿化等景观构筑物来划分。比如在商业街或邻里住宅的入口处,设置围合构件如建筑院墙或围墙等,在起到增强场所感和标志性作用的同时,还可以限定特定的领域和功能空间。
1.2街道空间景观
我国农村多数的街道景观设计大都遵循当地的自然特点,利用地势特征和河流湖泊等环境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体现出农村景观的自然性。
1.2.1标志点标志点是农村象征的代表,比一般地区更能让人们记忆,可识别性较强,还可以让人们对村庄流连忘返。因为形成的年代不同,传统村落的空间标志有着更深刻的人文内涵,也有着时代和历史共同的标记,例如历史文物和纪念碑等。另外,反映历史、风俗、文化、地理的典故和地名可以作为标志。在街道中,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标志可以是建筑物,也可以是时间久远的名木和古树等。
1.2.2特色空间在一定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和社会的需求条件下,可以逐步形成完善地区和民族文化特征的地方特性。例如,在北方地区多是开敞明亮的布局空间而在南方会出现深弄幽巷的现象。然而,在广东和闽南一带存在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骑楼,建筑的全部或局部被架空,沿街的公共建筑底层可以让人们进入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活动空间。这些建筑特色都可以被新农村的街道建设运用。
1.3农村广场景观
因为居民生活和生产的需求,在中国传统的聚落布局中出现了不少的非生产性场所。比如:在西安半坡遗址中央就有一座约10m×12m的圆角房屋,在室内没有发现一件生活用器,这座房子不是生活居住用房,应该是某种非生产生活的房子。我国传统聚落的核心场所一般都位于中心地带,具有商业集散的功能,同时是居民活动中心和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广场功能也发生了转变,由过去的多个功能变成了现在的休闲娱乐场所。公共活动场所的存在可以满足居民在生活、生产和休闲娱乐方面的需求。在新农村景观规划中,应该尊重居民的生活习惯,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历史文脉继承等因素。
1.3.1广场设计要尺度宜人新农村的建设规划设计应首先考虑“尺度宜人”问题,不要盲目的讲究“大”,广场所服务对象是村民,要针对村民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进行设计规划。目前,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村里多为留守的老人、孩子、妇女等弱势群体。因此,广场功能设计要多为此类人群考虑。
1.3.2地方特色和文化的传承广场设计应具有特色性和文化性,能够体现出村庄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也应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创新。例如诸葛八卦村,位于金华兰溪,曾在1998年被政府列为重点保护村。村庄中有一座根据阴阳八卦设计的圆形广场,至今保留完整。广场的一边是居民的活动场所,另一边是水塘。
1.3.3广场绿化把广场的风格、形状和功能作为布局依据来设计广场绿化。比如,要增强广场的层次感,可以利用高大的灌木和乔木作为主体和对景;活动人数和面积小的场所适宜采用草皮;公共场所要满足多数人同时进行活动的要求。
2新农村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层面
2.1物质文化景观
物质文化景观主要是指新农村设计中的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自然景观包括新农村的地形地貌、绿地、水体等要素。地形地貌是农村景观所处地域的特征,例如平原的开阔、丘陵的节奏感、水乡的缠绵意境等。在新农村景观设计中,只有结合地形地貌,才能建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物质文化环境。绿地则是景观及一切环境存在的基础,植物经过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给环境带来了希望和生机。另外,有水的地方便多了一丝灵性,新农村景观设计中的水体存在为整体环境增添了一些生气。人工景观包括景观设计中建筑、街道铺装、街道小品、广告导向牌等一些人工因素。色彩和材质都是审美感官对象的属性,在做街道的路面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街道路面的色彩、材料以及质感。在农村有一种常用的排水系统,即水渠,通常用于雨水和家庭的污水排放。现今新农村的建设中,在铺砌材料时最好不要使用水泥进行铺砌,而应选择当地的材料。农村街道小品的特征应区别于城市的街道小品,例如现在很多农村引入多数的不锈钢和欧式雕塑的做法其实并不可取,而应该引入具有乡村景观特色和浓厚文化底蕴的雕塑。在农村通常在建筑的墙面上采用涂写的方式来做宣传或是商业广告,里面包含了一些人文特征和历史因素。我们还可以运用景观的设计手法对农村的宣传栏进行设计,使其形式和材质都能够与周围的环境融合。
2.2非物质文化景观
非物质文化景观以景观中人的行为为主,通常表现为一定区域内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娱乐和风俗习惯等文化活动。不少的农村居民在街道上纳凉、游戏的习惯至今仍在保持。街道空间吸引人的地方也是因为它积淀了非装饰性的历史。设计者只有掌控住这种积淀,才能有效地进行设计。在已设计的空间范围里存在一些明确意义,即是接受或排斥某一特定的群体习惯、风俗。如果让在此地居住的人们准确地运用并传达出预期的信息,就要在设计中做到与当地的风俗文化相符。为了保持街道的活力,在营造街道景观时可以在沿街位置尽可能多地布置多功能的建筑。
3结语
【关键词】 建筑消防,设计缺陷,实用方法
【 abstract 】 this paper, with the desig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xperie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existing in the design of the fire of defects and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 key words 】 building fire, a design flaw, practical method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当前民用建筑消防设计存在的主要缺陷
1.1 裙房设计规划
城市规划进程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也相应提升,不少高层建筑、大型建筑工程拔地而起。但是,当前不少建筑楼盘为追求投产后的商业效益与价值,建筑裙房设计往往达到四层之多。加上不少楼盘裙房设计为了使得商业用途得以体现,留足了空间,常常层与层之间有 4. 5m 以上,甚至不少楼层的净空已经超过了《规范》消防安全设计所需的 5m 高度。
1.2幕墙问题
幕墙是现代建筑追求美观并讲究实用的建筑墙体之一,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协调城市规划美观效果。但是,不少建筑工程的幕墙设计未能良好考虑消防事故发生的扑救登高距离问题,从而给一旦发生火灾的营救工作带来了难题。
1.3楼道内安全出口设计问题
楼房住宅登高面设计与安全出口设计契合度不够。即多数建筑设计为追求商业价值而规避设计布置直通室外疏散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往往将疏散楼梯或出口布置在非登高面的另一侧。
1.4消防车道设计
不少建筑楼盘建筑设计常常过多的考虑到商业价值。即过多的为商铺与临街立面效果着想,而建筑消防登高扑救面常常被设计在背街一面。也就是说,这种设计方式会对消防环形车到与回车场的设计不利,尤其是随着这种设计作用的体现,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消防车辆的回弯半径,从而不利消防安全抢险工作的执行。
二、民用建筑消防安全问题应合理设计的实用方法
2.1 登高外墙应当满足临街设计需求
现代民用建筑或多数商业高层楼盘往往建立在商业街区或市区之内。而把民用住宅的登高面设置在临街一面可以利于火灾一旦发生时的及时扑救。也就是说,尽量在临街一面设计建筑登高面可以使得营救场地更为宽广,能够满足消防扑救作业需求。但是,也要尽量保证登高面设计范畴区域内不要设置幕墙玻璃。由于现代建筑讲究美观与实用兼并的设计需求,常常在设计思路上尽量采用玻璃幕墙。但是一旦发生火宅消防事故时,不能为消防作业登高面的设计留足空间,也势必会造成火灾营救的不便后果。并且不少建筑民宅火灾事故现场也证明了这点,即幕墙玻璃遇到高温炙烤,会产生崩塌与崩落的效果,从而极易造成二次人员伤亡。
2.2 裙房、疏散楼体、出口的消防设计
《规范》中在 4、1、7 条中明确指出: “高层建筑的底边至少有一个长边或周边长度的 1/4 且不小于一个长边长度,不应布置高度大于 5米、进深大于 4 米的裙房,且在此范围内必须设有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因此,现代民用建筑为了满足消防设计的需求,应当尽可能地去按照规范所需进行设计。比如,一些多边形的平面楼盘设计时,应当至少满足一个场边的长度作为登高营救边。另外,在建筑民宅的楼道内的楼道安全出口设计也尽量要与登高扑救一侧设计相协调,最好能够满足登高扑救时即刻就能到达民宅内的安全出口。如果在建筑设计上,确实有些困难,那么也应当至少保证直通楼道的安全出口能够直通登高面一侧,同时还要确保每层能够设有安全外逃阳台,否则消防安全规范设计需求只能成为空谈。最后是裙房高度与进深问题。如果按照《规范》中的规范需求进行设计,就必须保证裙房净空高度在 5m 以下,并且进深小于 4m。可以说,这项消防设计需求对于一些大型商场可能有些困难,其毕竟要考虑商业用途。但是,对于民用建筑或者民用高层建筑楼盘而言,至少可以做到进深在4m 之内; 而一旦裙房净空设计高度超过 5m,就要确保登高扑救一面不能设计出凸出的裙房,否则也难以达到消防安全设计规范需求。
2.3环形消防车道设计所需注意问题
一是消防车道的净宽不应小于 4 米,同时,要尽可能地考虑消防车道距高层建筑外墙距离大于 5 米。二是在消防车道上尽量避免设计地下暗沟、燃气管道、电缆沟等,确有困难时,在结构设计上应满足大型消防车的荷载通行。三是消防车由于自身重量较大,车身较长,在运行时由于贯性作用,转弯半径大,车辆的控制难度也较大。因此,在有坡的消防车道其坡度不宜大于 10%,避免车辆打滑。
三、关于高层建筑消防的设计方案
3.1加 强 高 层 建 筑 消 防 科 学 技 术 的 研究
在高层建筑消防的过程中,加强高层建筑消防的技术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加强火灾基础科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的研究,关系到消防科学技术长远发展的后劲。首先,应该在高层建筑防火设计方面加强国家间的交流和合作,加强消防科技信息的交流。在消防研究的过程中,应该积极争取国家知名研究院的支持,与国际同行合作,优势互补,共同研发高层建筑消防的安全技术,保证高层建筑防火的性能;其次,建立相应的实验手段,根据建筑火灾烟气流动以及蔓延的特征,设计安全有效的疏散避难的技术方案,保证更加安全高效地躲避火灾。
3.2加 强 高 层 建 筑 建 筑 材 料 的 选 用
首先,高层建筑在建设施工过程中,主体结构必须具有足够的耐火稳定性,采取质量上乘的耐火材料。例如,在施工过程中,选用耐火材料对建筑结构进行包覆,往结构表面喷涂石棉或者是其他防火材料。耐火材料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和热震稳定性,对建筑防火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高层建筑要注重建筑结构的选用。比如说: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要积极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种建筑结构具有强大的耐火性能。当然,这种结构也不是万无一失的,钢筋与混凝土都有一定的耐火极限,如果在混凝土表面涂抹防火涂料,就可以加强对建筑物的防火保护作用。再次,加强房间装修材料的耐火性能。高层建筑的内部装修是必要的,但室内可燃的墙面、天花板等装饰材料却是火灾发生和蔓延的重要诱导因素。因此,为了保证防火的功能,要特别加强耐火装饰材料的选用。
3.3 加 强 高 层 建 筑 消 防 报 警 系 统 的 设 计
首先,优化高层建筑消防报警系统的硬件设计。系统硬件结构首先是探测器,主要用来检测 火灾用的感烟、感温型探头,或者用来检测盗窃之类非法侵入的红外线探头等。探测元件可以用来对超压、溢出、过流、温度越限等进行相应的检测。区域报警器控制巡回检测,不断地收集探测器的输出信号,并且把系统中出现异常的信号发送到报警控制器。报警控制器首先发出简单的声光报警,然后通过RS232串行通讯口把出现异常的探测器信号汇报给上位机。其次,优化高层建筑消防报警系统软件的设计功能。第一,在监控室内密切监视报警控制器发出的串行信号,并且对这些信号进行分析,进而判断是否有火灾发生;第二,当火灾发生的时候要及时发出语音警报,防止大规模的伤亡情况;第三,提供平面图的绘制、查阅、修改、存档等图片管理操作功能。
3.4 优 化 高 层 建 筑 自 动 喷 水 灭 火 系 统 的 设 计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是由报警阀组、洒水喷头、水流报警装置等部件组成的,能够在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进行自动喷水灭火的系统。当前商场中设计的自动喷水系统一般是普通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但是这种普通灭火系统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够有效控制火灾,因此,加强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采用快速响应喷头。采用这种喷头能够在火灾发生的初期进行灭火,并能够快速实现自动报警,促进消防队员及时接警,最大限度的降低火灾的危害;其次,在商场中,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除了在建筑面积较小的厕所等部位设置外,其余的地方均要设置,这样才能够加强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对火灾的有效控制;再次,使用质量合格的报警阀。报警阀是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中启动报警器的装置,同时还能够接通或者切断水源。报警阀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报警的速度和准确度,影响着整个火灾的救援情况。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民用住宅消防安全设计应当尽量考虑火灾发生时的现实扑救问题。诸如登高面设计问题可以说是民用住宅消防安全设计中的重中之重。而除此之外,还要统筹考虑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消防装备、以及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各项因素,以此才能满足《规范》要求,保证人员安全与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是循环系统,也是巨型网络――2010年,中国公路总里程将达到210万至230万,高速公路、拥挤马路和喧嚣街道将带领更多未来居民进入发展中的城市。新道路在各处延伸开去,不仅关系城市的效率和形象,是否在道路上投入智慧,也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睿智或愚蠢:相对于浪费灯光和花坛的、嚣张的景观路,更多道路设计师、人文学者和艺术家认为,应在普通道路上添加以人为本的创意、理念和细节,以俘获人心;他们提醒,人有情商,路有路商。
道路的情商
关于广州大学城的中环路,好的评价是,它能充分结合地形,“在丘陵地带的山谷之间穿行,使联系中环路两侧丘陵高处的学校的步行系统与中环路自然形成立体交叉,互不干扰”;坏的评价是,它修得迂回曲折,足够让司机行车烦到荡气回肠。这是对司机智慧的智力测验:在设计得过分有空间感的路上,眼看着对面有出租车,行人即使疯狂招手,司机还是找不到一条线路,转到你的面前。
道路在考验设计者和规划者的“情商”问题:修建一条道路的理由或目的是什么?道路功能、城市形象、道路美学、居民的需要如何平衡?日本的城市学说有“新陈代谢”学派,例如菊竹清训提出的“浮动城市”等理论,要求在城市创造一种新的空间秩序和社会秩序,对不符合新秩序的街道推倒重建。但这种略带乌托邦味道的观点,必须考虑实用问题:“这需要区别开来。在一个历史形成的城市里,不能主观地去改变城市的历史和街巷系统,这里面的公共产品,应该是亲和的,不能破坏本身城市空间的完整性;而在一个超大尺度的新区,提供的条件就可以让人设计一套更理性、更理想化的系统,产生更好的形象感。”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学系主任冯原如此理解。
更多城市的选择是通过细节的修改以求得进一步在道路情商上的改善。2007年年初,上海城市道路路名牌更新方案向市民征询意见,新路名牌追求更高、更醒目,并新增双向门牌号码;此时,广州的新路牌,一种具有立体交叉指向的路牌、方便行人定位的区域导引图、让路牌拥有数据化效果的特殊标号的“信息塔”,亦通过电视节目被更多人了解。信息塔本质是一个“导游”,让任何人在城市中精确地定位自己的坐标,寻宝般找到数个信息塔后,人人都可顺利地到达目的地。
信息塔在2005年开始出现,预计2010年将推广到全广州。冯原就是这种广州新式“路牌”的设计者,带有建筑和美术经历的他,像行为艺术家一样把这种路牌称之为“装置”。他对《新周刊》说:“上海和广州更换路牌,发放出这样一种信号,城市本身规模的扩大,需要给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也是城市形象提升的重要问题。把自己设想成一个外来者,对一个城市完全陌生的人,来到一个城市,从下飞机开始,就在一个空间的迷宫中感到恐慌。这个时候一套有效的导引系统,不仅在实际功能上帮助这个人解决从哪里到哪里的问题,还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亲切感,他会认为这个城市和这个机场为他着想。如果做到这一点,我想这个城市就是有人性的城市。”
道路的智商
在长沙,湘府西路新开铺路口曾因为道路设计的问题,让住户常年遭遇车祸的“袭击”,两年发生12次车祸,大货车甚至冲进了一户人家,夺取了一名少女生命;在北京,北京市政协在2006年把336件优秀提案的预选件在网上公示,并邀请市民点击评选,其中“关于保障非机动车和行人路权的建议”得票数一度排在第一;在广州,2007年3月中山一路立交和天河立交底层转盘部分封闭,交警部门称,是为了解决堵车问题而推行的新试验。而在高达7层的复杂立交桥,司机对新的路线无所适从,一位的士司机在听到广播说明后,甚至有些愤怒:“听了半个小时,还是没有说明白让我怎么走!当初怎么设计的?”
旧道路被房地产商和商业街分割,新道路将效率视为第一,偶然失败的设计造成事故和严重的交通阻塞;关于机动车的规则还没有让司机满意,自行车和市民又在抱怨城市的道路剥夺了他们的生活空间――道路是最可以为城市带来怨气的。鲁道夫斯基在《人的街道》里,对意大利的城市街道评价说:“街道正是由于沿着它有建筑物才成其为街道。摩天楼加空地不可能是城市。”在中国,街道不仅是通道,混杂在商店、小市民和乱停放的汽车之间,在没有城管来的时候,它甚至是一个市集。
这足够考验一个城市的智慧。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所所长汤宇卿把道路比作人体的循环系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同人体血管堵塞会危及生命一样,城市道路交通的阻塞将导致城市功能的瘫痪。道路除了满足人们出行需要,还肩负着划分城市结构、提供公共管线走廊、紧急救援疏散、拉动经济发展等作用。所以道路在设计规划时不会仅单方面考虑路人,还要权衡城市的整体发展和潜在动能。”
无法面面俱到的道路
来自100年前的古老教堂、来自50年前的沧桑商场、来自20年前的歌颂改革开放的雕塑、来自今年的“某某之都欢迎你”标语,和摩天大楼、宣传语等各种意象一般占据道路,城市道路景观因此一塌糊涂。芦原义信在其著作《街道的美学》中,把建筑本来的外观形态称为“第一轮廓线”,把广告塔、广告板、霓虹灯等构成的户外广告物及其他附加物,称为“第二轮廓线”。亚洲的城市,“第二轮廓线”往往是视觉污染。所以,芦原义信一直认为东亚的城市,“缺乏固定形象”。
建筑师简・雅各布说:“当我们想到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的是街道和广场。街道有生气,城市也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沉闷。”人人都希望美观、畅顺、具有生活气息的城市道路,从技术上说,道路设计是图表、公式、数据反复计算实验的成果;宏观上看,需要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政策稳定的共同保障。但是,在政府、施工方、学者、地产商、行人、机动车相互博弈中,永远无法面面俱到。
“理想状况是设计者和使用者的视角完全吻合,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设计,出来的作品才够人性化。但具体到实际问题,就会发生很多矛盾。”汤宇9即认为专业人员和普通市民对道路的思考有不一样的地方,他的例子是,“道路中间设置隔离带,对行人穿越道路带来不便,但有利于机动车的行车安全。设人行天桥,对道路景观带来破坏,增加行人过街的难度,但是有利于人车分流。有些情况只能抓住主要矛盾,会损失一部分人的利益。”
道路永远给予城市人想象空间。有规划师提出了制定特殊政策,促进开发商主动建设“特别意图区(SPD)”:一方面,规定开发商必须为城市提供与相邻建筑连通的高架步行道,地面及二层空间必须开放给市民;一方
面,政策设定明显的利益诱导,有条件地允许开发商利用高架步行道上空建设裙房,使之所得略高于建设高架步行道的代价。
“路商”的第一境界,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是保证顺畅,能充分体现道路设计的科学性;第二境界,还能体现街道美学,有一定的艺术;第三个境界,是在这些基础上,考虑和司机、城市居民、外来者的沟通,有人性的智慧。对于城市道路,冯原评论说:“我们的失望,似乎是道路没有达到我们内心的要求。这跟城市空间的扩张都有一个共同性,今天的道路在满足了功能性,比如车流量,对速度和效率的追求之外,倾向于滑向一种表面的张扬,浮夸主义。像深圳的深南大道等道路,更多带来的是一种宏大的形象,而对初次进入城市的人来说,却不一定有亲和力。超大尺度的、把绿化做成像地毯一样的道路,养护花费巨大成本,但行人和司机都欣赏不到,只有从直升飞机上才看到城市的宏大,只有把景观大道拍成照片放在报纸上,才能为城市带来荣耀。但对一般人来说,这种荣耀有没有又有什么关系呢?”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所所长汤宇卿 什么是失败的城市道路设计?
在城市的整体规划中,有哪些元素会和道路设计矛盾?道路需要与路下管线和地上杆线互相协调,要留有充足的空间;道路需要与两侧的街坊的标高互相协调,一般是略低于两侧街坊道路需要与两侧的建筑互相协调;道路太宽,两侧建筑过低则缺乏城市的气息;道路太窄,两侧的建筑过高则显得压抑、沉闷;城市内部道路需要与的公路互相协调,尤其是标高处理目前不少城市存在很多问题。随着城市发展,公路纳入城市的版图,但是公路的标高高于两边的农田,如果把公路的标高降低,等于原来的公路报废,如果把两边的地块标高提升,土方量更是惊人。
关键词:商业地产;规划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mmercial economy, people's consumption concept also quietly change, consumers to pay attention to in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led to a change in commercial real estate project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point of commercial project planning, commercial real estate project planning and design of each process are analyzed, on how to commercial real estate project planning and design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commercial real estate;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F30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大型商业地产项目规划设计要点
1.先策划后设计,策划引导设计
中国商业设计协会曾对全国商业地产的设计机构和设计项目做了一个统计。统计结果反映了中国商业地产规划设计,包括建筑设计的现状,就是大多数没有前期定位,或者前期定位是虚拟化的。可以说,购物中心类商业地产操作的核心是只有先通过策划、规划和设计,才能达到项目升值的目的。在整个合作过程中,开发商、投资商作为最大的投资方,同时也是最大的风险承担者,而商业规划设计是对商家、对消费者,包括对以后商业地产运营的综合的专业性的考虑和提出要求。因此,将策划思想贯穿项目规划、设计始终,以专业的态度和技术进行操作是为了尽可能地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对项目的后期经营回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注重各独立空间的个性
对于商业中心的规划设计,不应只是一个概念问题。每个人对空间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每个广场、每个商铺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如做餐饮酒吧和国贸品牌店就完全应该采用不同的设计手法;商业的外观设计也不应仅仅取决于建筑材料的应用,还包括用装饰材料、灯箱广告、干花、灯饰、招牌等各种各样的软性装饰,以营造浓厚的商业氛围。因此,要使消费者对购物环境产生一种良好感觉,就需要建筑师们的就精心设计。
3.人性化的设计尺度
商业中心的设计特别强调平易近人,如此才能吸引人流。其实在项目的运行过程中,合适的尺度更能让人觉得舒服、亲切。如欧洲的商业小镇的商铺设计就充满了人情味,让购物者感觉回到自己小院一样,所以舒适的尺度应该更人性化,能让人们能融入到更加自然,亲切的商业环境之中。
4.因地制宜,入乡随俗
因各个地方文化存在差异,购物中心的规划设计也必须因地制宜,入乡随俗,如广州注重人人皆商,一般小区都规划有一定的底商,这种底商档次一般不高,但一应俱全,商业非常普及;而北京的高档楼盘大都规定禁止餐饮业进入等。
5.强调内部空间的贯通性
目前,中国一些商业建筑外观豪华气派,但内部空间设计却迂回曲折,整个购物环境并不理想,让人感觉像是一个迷宫。因此,对于购物中心的设计,应强调内部空间的贯通性,从而起到引导公共购物的作用,如整个空间可通过天窗和中庭的变化,营造内部空间的灵动感和贯通性。
6.强调交通组织的合理性
交通组织的作用包括:合理的动线使顾客很方便地进入商业设施;合理的动线使顾客很容易地走完整个商业设施;合理的动线使商品很容易导入商业设施;合理的动线使店员服务更加方便。
商业综合体的动线分四种,有给客人使用的卖场的动线,也有给后勤补给和员工上下班的后场动线。又分水平动线及垂直动线。
7.注重室外广场的利用
现在的购物中心趋向于多种购物消费形式的融合。室外广场是购物中心购物空间的延伸,其不仅是购物中心的需要,也是城市空间的需要。如不少商家经常在购物中心的室外广场上搭建展台。进行多种多样的促销活动。这种由现代商业演化而来的促销形式,业已成为了一种习惯性的商业模式。
二、大型商业地产项目规划设计解析
商业地产项目的开发不同于住宅项目开发,不能沿用住宅项目开发的操作模式,机械的照搬设计住宅项目的理念和流程对商业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商业地产项目无论业态定位,还是设施的规划都要考虑其商业属性,商业属性是项目开发的根本点,贯穿项目开发、设计、建设、运营的每个过程与环节。在进行大型商业地产项目建筑规划设计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商业方案设计 商业方案设计是大型商业地产项目建筑规划设计的第一个环节,也是项目整个设计过程中最根本的环节,其成败直接影响项目未来的发展前景。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市调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确定项目定位、业态及功能设定、主力店位置、技术经济指标。市场调查和可行性分析是本阶段的基础工作,确定定位、业态及功能设定是本阶段的设计目标。本阶段主要设计内容如下:(1)立地选项 在进行项目立地选项过程中,需要通过详细而周密的市场调查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综合定位。可行性分析研究是确定项目进行投资决策、融资、制定项目初步设计、项目立项以及政府规划调控的依据,这就需要严格规范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制度,确保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质量和足够的深度。 大型商业地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要以质量、项目商业属性控制为核心,对项目的规模、建设标准、功能布局、业态规划、技术进步等方面实事求是的进行科学分析。(2)商业规划 商业规划就是对项目物业室内空间的限定和功能划分进行规划,大型商业项目由于体量大,其功能不仅仅只是满足购物,同时必须满足休闲、观光、文化、娱乐、餐饮等多种功能,其功能和业态复合性强,每种业态、每个功能、每个消费者对空间个性都会有具体要求,这就需要专业人士进行科学设计,不能按照住宅项目的设计或想当然的进行空间的限定和功能划分。 在这个设计环节中,功能组合及分区设计是最重要的设计内容。首先,从开始规划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其商业属性,确定经营模式、服务对象,再按经营业态和服务功能需求进行建筑规划与设计,否则项目建成入市以后改建的费用会大大增加。在建筑设计上要充分注意动线设计的科学性,避免由于区域死角所带来的物业价值的贬损;其次,结合项目特征、定位以及项目所处商圈的具体情况,把握差异化竞争策略,合理控制和规划项目各零售业态营业面积的比例。
2.建设方案规划设计 建设规划设计是项目商业规划设计第一阶段中的第二个环节,是在项目定位、物业功能组合、可行性分析等基础工作完成后进行。这个环节要求在设计建设配套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项目的商业属性、定位以及项目的业态组合和功能,不能单纯的从控制成本或建筑屋艺术性方面考虑。
项目建设方案设计规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方案设计:建筑方案设计、商业设备设施配套规划设计。相关方案图纸的确定标志着一个大型商业地产项目建筑设计的基本完成,在项目建设和招商、营销的过程中,方案需要局部调整和完善,需要专业的设计机构配合以提供保障。 3.商业空间装饰方案设计 商业空间装饰设计主要是根据项目定位、功能、建筑空间限定的要求,结合物业的建筑艺术,对物业空间环境进行艺术处理,营造舒适的购物、休闲、娱乐的空间环境。主要设计的内容包括:商业平面布置方案、商业空间视觉中心方案、主要出入口效果、天花及地面效果、柱子造型效果、墙面效果、卫生间效果、扶梯及电梯效果、中庭效果、商业空间视觉中心效果等。
商业外环境设计 商业外环境设计主要包括外立面形象设计和外部环境设计两部分,具体设计内容包括: (1)外立面形象设计:商业建筑外立面设计、商业建筑外立面夜景设计、外立面商业气氛设计、外立面广告位设计。 (2)外部环境设计:周边交通组织设计、绿化及铺地设计、休息空间设计、外部展示及促销空间设计、环境照明系统设计、室外指示及引导系统设计。5.二次商业装饰设计 二次商业装饰设计主要是对建筑室内空间、主要商业服务设施以及店铺/专柜形象、商品陈列按照商业规律进行装饰设计。主要设计内容有三个方面:(1)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总服务台设计、顾客收银台设计、顾客休息设施设计、室内景观设计、监控系统设计、员工办公系统设计。(2)导购系统设计:标识、指示系统设计、促销空间设计、广告位设计、橱窗设计、花车设计。 (3)店铺及专柜/专卖店形象设计:专卖店形象、专卖店室内展示设计、专柜形象设计、专柜灯光设计、陈列道具设计。
6.商业管理模式设计 完成了第一、第二阶段的设计工作,并不能代表商业规划设计工作的结束,这仅仅只是完成了项目硬件建设设计工作,项目的商业规划设计应该包括商业管理模式设计及品牌规划和招商策略设计。 商业管理模式对一个大型的商业地产项目的整体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是项目运营的根本保障。商业管理模式设计主要包括三大体系设计内容:
(1)组织体系设计:组织架构、岗位及编制、岗位职责及规范。(2)制度体系设计:人事管理制度体系、行政管理制度体系、卖场管理制度体系、业务管理制度体系、营销管理制度体系、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物业管理制度体系。
(3)流程体系设计:业务流程体系、物业服务流程。
三、如何做好大型商业地产项目的规划设计
1.项目操作方式应高度专业化
虽然目前商业地产开发形势火热,但近来众多的综合商业项目搁浅,也反应出此类项目操作中有很大失误,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大型商业项目的高专业化要求认识不够。
与住宅开发中的底商或配套商业项目相比,大型商业地产项目在经营、开发与管理模式上有根本的不同。大型商业设施的经营主体是大型品牌或连锁商家,商业地产项目的招商引资是否成功是该项目能否顺利进行的第一要素。而商家评估一个项目是否有经营前途,简单说来,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项目区位、市场支撑与商业业态定位;二是项目设施的规划设计是否满足商家特定的专业需求;三是从回报的角度,是否具备与商家资源整合的专业化管理水准。也就是说,一个大型商业项目在前期的策划、招商中期的规划设计,以及后期的经营管理三个阶段都需要有高度专业化水准的操作能力。
2.重视专业顾问公司
认识到大型商业地产项目对专业化水准的要求后,开发商应重视专业商业投资顾问公司与商业设施规划设计公司的作用。国际上能够进行大型商业地产资源整合,从负责招商融资到开发顾问及后期物业管理的公司不超过十几家。提供一个能满足商家经营需求并保障长久回报的项目形态,是此类专业顾问公司的长项,也是国内发展商求之若渴的专业支持。专业顾问公司与商业投资公司的关系是经过几十年建立起来的鱼水关系。专业顾问公司在评估或推荐项目时代表着商家的利益。建立在这种高度专业化服务上的信任关系,正是顾问公司招商与整合资源的保障。国内开发商自说自话的招商材料与缺乏专业水准的项目论证是招商的短腿。
3.选址应充分考虑规划与策划方的专业建议
大型商业设施的选址同城市整体发展关系密切,由于国内大部分商业地产开发商只有住宅类地产的开发经验,对商业地产选址的更多地根据现状情况和主观感觉做出决定,这样操作,往往存在较大的风险。如果开发商轻率选址,盲目规划设计,最终将导致招商及运营上的巨大困难。
大型商业设施的选址,国外企业有一系列参教和指标,包括经济指标,道路交通指标、人口指标、配套指标。其中区位条件与交通方式是最重要的因素,选址特别应重视城市整体的商业布局规划和总体发展走向。
4.平衡多样化的业态与复杂的功能流程之间的矛盾是商业项目设计的最大挑战
在大型商业项目中,其业态种类趋向于更加多样化。既有不同规模、档次的业态组合,如大型卖场、百货店、精品店、商业街等;也有不同经营特色的业态组合,如文化、娱乐、休闲、运动、购物等。其服务内容和功能结构已远远超出了常见的特定建筑类型范畴,而是一个组织精密、结构复杂、形态丰富的以商业为主要功能的建筑综合体。如何平衡多样化的业态与复杂的功能流程之间的矛盾,无疑是商业地产项目设计中最大的挑战。
商业项目不同功能模块的性质和任务,是建筑设计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民族、不同服务人口数量,都应有不同的建筑规模,并具备相应的设施、设备和室外活动场地;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包括残疾人都能等到合理满足,其空间组织应按功能要求、动静活动形态、人流密度等适当分区、主次明确,同时也要考虑区域或局部具有延伸和调整使用的可能性。商业设施、环境和场所也不是静态的固定存在,而是具有动态的发展变化。从设计上创造一个能适应未来发展变化的建筑空间环境也是商业项目的特殊要求。同时,业态的多样化,也需要建筑设计要为安全可靠的日间和夜间管理创造方便的条件。
5.丰富的空间效果和多元化的立面设计创造体验消费的新模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商业地产类项目的功能也从单一的购物向购物、文化、休闲、运动等多方面发展,从以购物为主要目的的消费方式发展为寻求各种生活体验为目的的综合消费方式。这也要求其建筑设计无论在空间效果还是立面造型等方面均应适应这种全新的体验消费模式。
商业建筑虽然属于一种高度市场化、商业化的建筑类型,但在创造体验消费场所这方面,应特别重视建筑的艺术处理。这里的建筑艺术,不仅仅是指专业角度的艺术追求,还包括大众艺术、流行时尚等。建筑艺术是一个地区和一个时代文化艺术表现中最宏大、壮观也最生活化的载体。它有历史和文脉的延续性以及时代的前瞻性,直接对人们的心理、生理施加影响,对于传播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起着能动的作用。人类制造建筑,同时建筑又影响人类,对于大型商业地产项目而言,应成为矗立在当地的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体甚至城市区域,并创造延续建筑文脉与时代感相沟通的氛围。
结语
总之, 专业化的开发公司, 专业化的规划建筑设计, 注重前期
招商, 配置专业化的招商顾问公司, 是一个大型商业地产项目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尹青. 建筑设计构思与创意.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以人为本;人性化
1 引言
对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而言,道路是建设水平的集中体现。在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道路功能的人性化很重要。在城市道路的设计过程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显得尤为关键。只有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才能真正的实现人、车、环境三者的有机结合。在进行城市道路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必须将城市交通与周围的环境、车辆、行人进行有效的结合,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
2 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的含义,就是在城市道路的设计规划过程中,怎样将车、人(行人与非机动车)、周围环境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道路交通达到安全、快速、经济和舒适便利的要求,同时为城市建设创造更加美好的环境。
人性化设计对于城市道路而言就是怎样将车辆和环境以人们感觉舒服的形式进行结合,从而使道路达到安全快速的要求,同时还要将道路纳入环境中,形成较好的视觉效果。为了保证道路畅通,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人性化设计要求,将设计的重点放在行人、自行车以及公交车的运行上,大力确保市民安全,满足出行需要。
3 道路人性化设计运用
3.1 人行道路系统的规划设计
对城市道路而言,人行道宽度较车行道狭窄许多。在城市道路的设计中,需建立相对完善的人行道系统。通过对人行道的人性化设计,确保人行道功能实现和平整舒适。在设计中选用防滑面砖铺装,对人行道(含出入口)进行无障碍设计。在商业街及车辆停放较多的区域,人行道设计应兼顾行人交通流向、流量及车辆停放等多种情况,方面行人通行、提高通行量。
对于人行道的设置,为方便交通和施工,通常会在人行道位置进行地下管道的铺设。在设计人行道的过程中应将行人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充分考虑行人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在繁华地段尚应考虑人行道的通行能力,并满足《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规定的道路绿地率要求。
3.2 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的设置
对位于繁华商业区或比邻学校、医院的城市交通干道,过街人流量大,极易发生交通堵塞,过街行人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保证行人安全,提高道路通行能力,需设置穿越道路的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有效缓解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在进行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设计时,既要保证其交通功能的实现,同时也要考虑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人性化的设计就是需要更多的考虑车辆和行人通行中的具体问题。
3.3 环境景观设计
对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不能仅仅考虑交通便利的问题,更多的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和路面景观设计是否满足人们的人文要求。在城市道路两侧,通过绿化景观的方式降低污染,提高环境质量,同时让道路景观更具观赏性。道路的绿地对于城市而言十分重要,人均绿地面积对于城市的绿化水平是很重要的衡量指标,在城市的绿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城市道路的建设中对于生态建设的要求十分严格。
在人性化的设计中,道路和周围景观互为映衬,更好的提升交通通畅的美观性。人行道线型设计可以是曲线形状,这样能够形成曲径通幽的感觉。
对道路两边的建筑处理也需要与城市的整体保持和谐,这是人性化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道路两侧建筑较高,那么可以对路面的宽度进行延伸;如果建筑物相对不高,则道路不宜设计得过宽。这样可以让道路在感观视觉效果上体现简洁明快的特点。有些城市通过在道路两侧设置晶石砖路面铺装,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城市道路的宽敞性,让行人和车辆都感觉到舒适。
此外,对于一条功能齐全、道路美观的城市政道路,不仅体现在道路、桥梁、排水的精心设计上,更需照明、交通设施、给水、公交站台等配套工程的完美配合。
照明不但给道路增强了亮化功能,还给道路带来对称的美学效果;公交站台不仅为公交车提供安全停靠、传媒传播的工具,更是城市靓丽的名片;绿化不仅是美化城市的工具,更是调节城市空气质量的过滤器。
对于城市中公交线路、车辆停靠站点的布置,应充分考虑道路的车流量和通行能力,不能影响道路交通功能的正常发挥。比较理想的道路设计断面形式是三幅路横断面布置,在机非分隔带位置布置港湾式停靠站。公交车站往往是城市生态水平受制约的局部,设计时可通过增加站点绿化面积,结合小游园设计形成节点景观设施,加以改善公交车站的生态环境。
3.4 无障碍设计
要实现城市道路的人性化设计,必须坚持无障碍原则。无障碍原则在我国现在的城市道路中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在许多新建设的盲道、残障人士专用道的设计上都坚持了无障碍原则。无障碍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和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体现了文明社会发展的成果。
在进行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时,必须对设计图纸高度重视,注重细节设计,避免设计不当造成的影响。根据调查,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很多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单纯追求设计的美观,道路建设中出现了盲道不连续,或者出现井盖设计等等现象。由于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空缺,导致车辆占用人行道,严重影响行人的通行空间及安全。因此,在进行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设计的重要性,保证无障碍的理念真正得到落实,让道路设计贴近人性化。
4 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发展趋势
在现在的城市道路设计中,虽然通过人性化设计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市道路的舒适性,但是在道路规划方面仍然不够完善,不能形成城市的独特魅力,所以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必须在人性化的指导下,对行人和环境进行考虑,在材料的选择和周围景观的设置上加以重视。通过人性化的设计让道路在保持通畅的同时,能够降低噪音和污染,改善城市环境,避免车辆和行人在出行的时候出现疲劳感。通过良好的城市道路规划,可以让城市道路形成城市有的风景,从而充分的体现道路设计的人性化理念,同时有效的解决人们出行难的问题,让行人和道路的关系更加和谐。
在人性化设计理念中,最基本的因素是“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的因素作为最重要的内容,在进行道理设计的时候,尽量顺应人们的心理和生理规律。道路的设计最大程度的实现行人出行的需求,始终坚持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最大限度提升城市美感以及城市使用效率,从而能够让人们在行走的过程中享受到视觉美感和。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道路设计中的人性化理念开始逐步显现出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人性化设计,既遵循了传统的设计规范,满足了人们对道路的各种需求,同时还更加重视各种道路美学的应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道路人性化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
5 结束语
城市道路系统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完美的城市道路设计对于人类的交通和生活需求都不能忽视,只有综合考虑才能做出优秀的设计。坚持以人为本,在充分掌握和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交通管理和城市规划、城市生态保护等各种因素,必将设计出更完善、完美的城市道路,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