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化学和大学化学

高中化学和大学化学

时间:2023-09-21 17:35: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化学和大学化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化学和大学化学

第1篇

关键词:大学化学;学习效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43-02

大学化学不仅是化学化工专业的基础课,同时也是材料、环境、机械、地质、食品、医学、海洋工程等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它不仅阐述了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也对上述概念和原理在工程材料、生物医疗、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与治理,以及日常生活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紧密关联。与此同时,大学化学在目前仍然是许多专业必修课的基础性课程,对大学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极大地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与理解,因此大学化学课程的学习在整个大学课程学习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尽管如此,目前许多学生对于大学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仍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课程理论性强:课程内容包含许多烦琐的公式推导与抽象的化学概念,内容相对枯燥[1,2],导致许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2)与高中化学脱节:授课时往往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学生无法从中学化学知识中找到相应的支撑点,容易使学生产生断档的感觉,从而增大了学习难度。(3)教学模式单一:“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十分被动,无法有效地与教师交流,更无法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与应用。(4)知识结构框架不够清晰:章节学习完成后未该部分知识点进行总结与提炼,使学生无法构建知识结构框架,导致对所学知识点无法进行融会贯通。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在自己大学化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大学生学学化学效率进行初步探索,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与高中化学相衔接,建立学学化学的信心

大学化学课程往往开设在大一年级的第一学期,该时期学生不仅要适应全新的大学生活,而且还要适应高中教学与大学教学的教学进度上巨大差异;加之大学化学课程理论性强、公式繁多,若此时在大学化学教学中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断档的感觉,无法找到他们心中的化学基础支撑点。久而久之,学生对大学化学学习的信心将逐渐丧失,甚至到最后会出现一种“不求甚解、只求及格”的状态。

事实上,大学化学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高中化学知识基础上的,可以说大多大学化学的知识点是对高中化学的深化与推广。因此,当学生们翻阅教材后的第一感觉就是“似曾相似”,但是当他们继续细看后又会发现其中的知识点较高中化学要抽象得多、复杂得多,出现一种不知从何下手的感觉。针对该现象,授课教师必须要思考如何将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中类似的知识点顺畅地衔接起来。例如,学生在高中化学中学习了吕・查德里原理,学会了对化学反应平衡的移动的定性判断,而在大学化学中的化学反应基本原理这一章节对该知识点进行了深化,要求学生不仅要判断反应平衡移动的方向,而且还要掌握定量计算平衡移动到了哪个程度。在阐述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应该首先复习吕・查德里原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唤起该知识点的回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高中未掌握该知识的学生进行一个补充学习,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随后教师才可以引出吕・查德里原理成立的热力学理论依据,分析反应平衡与吉布斯函数变、反应熵、标准平衡常数间的热力学关系,并用公式进行逐步推导。在经历上述步骤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感觉也不会突兀。总之,将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进行适当的衔接不仅可以逐渐建立学生学学化学的信心,甚至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激发大学化学学习兴趣

大学化学这门课程涉及了许多公式推导与抽象概念,容易使学生产生困难感、枯燥感与厌倦感,从而恶化大学化学学习效率。笔者曾在课堂上发现,凡是讲到一点社会热点问题时,学生的兴致颇高,但是一讲到烦琐的公式推导、理论计算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就逐渐下降了。如果整节课一直在传授理论性知识的话,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很低。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尽可能将讲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与科技前沿相结合起,激发大学生学学化学的兴趣[3,4]。

例如,在讲述电化学这章节内容时,可以将环境能源与海洋防腐与电化学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正经受着雾霾的侵袭,而雾霾的形成与汽车尾气的排放有较大的关系。如果采用燃料电池来取代目前的柴油或汽油动力,可有效地解决汽车尾气排放问题,同时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新能源还可以成功地替代石油这类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燃料电池的应用前景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通过燃料电池又可引出原电池装置以及其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并进一步引申到电极电势、电动势的求解。电化学知识还可以跟海洋防腐紧密结合起来,包括利用电解生成金属氧化物保护膜来隔绝氧气与水汽,从而起到防腐蚀的作用,另外还可以使用阴极保护法、牺牲阳极法等电化学措施对海洋浪花飞溅区钢构进行很好的保护。在配位化合物学习中,可以将王水为什么能溶解金、铂等贵金属的原理与配位化合物理论相结合起来,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推动学生加深对配位化学物理论的理解。通过上述等串联,学生在学学化学这么课程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单调,学习积极性也将显著增强。总之,在大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强调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展示化学令人振奋的发展前景,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和强烈的探索精神。

第2篇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成因

初高中化学衔接问题由来已久,只是在基础教育进入实验性实施后,由于新旧课程的差异、考试改革的冲击等原因,衔接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更为复杂。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如下。

1.初中课程改革后的化学学习要求、中考化学考试要求过低,指挥有偏差。

2.初中化学教学过分强调探究学习和过程方法教育,忽视接受学习和描述性、结论性、规律性知识的理解记忆,双基知识学得不扎实。

3.部分地区中考化学用等级制评价作为中考录取的参考,语、数、外却用实际分数计入总分作为录取依据,造成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只重视三个工具学科而忽视理化学习的不良倾向。

4.也有人认为高中化学教师不理解初中课程改革理念,以老眼光、旧学习要求看待、评价课改后的初中学生,对初中学生的化学基础要求过高,学生不适应高中教师习惯运用的单一的教学方式。

二、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纵观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首先是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平稳过渡的问题。初中化学教育是粗浅的化学常识与化学基本观念的教育。初中化学新课程表明初中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化学启蒙教育。它没有以高中或大学化学专业教育的预备教育为目标来选取教学内容。教学的知识内容大都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教材语言比较通俗,直观性、趣味性强。高中化学是学习化学科学核心内容的基础教育,为化学专业学习提供基础,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化学知识。

其次,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教材与高中课程标准、教材的学习要求和内容选编的衔接处理不尽合理。具体表现为课程改革后的初高中化学学习要求过分悬殊和内容衔接不够平稳。初中化学教育是启蒙化学与化学基本观念的教育,初中化学新课程提出的5个学习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表明初中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化学启蒙教育。它没有以高中或大学化学专业教育的预备教育为目标来选取教学内容。教学的知识内容大都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而高中必修化学,是学习化学科学核心内容的基础教育,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提出的6个学习主题(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突出了化学学科知识的教学;多数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以化学学科体系为线索,为化学专业学习提供基础,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化学知识。由于学习课时紧,学习容量相对较大,高中必修化学的教学内容起点高、内容多,叙述简明扼要,导致学生对知识理解接受的难度加大。这里存在着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过渡的问题。

三、初高中化学衔接的教学策略

1.研究初高中教材,寻找合理衔接点。

尽可能组织初高中联合教研活动,哪怕只是学校与学校或者教研组对流。适当地让初高中教师相互流动,即使一个备课组甚至一个教研组仅有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也有效。要求或组织教师学习相应的知识内容,例如举行各科“把握学科能力”的竞赛,通俗地说,就是请教师进行本学科的解题比赛,而且要求规定年龄范围内的教师人人参加。高中教师解初中题目,初中教师解高中题目,这样就迫使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和知识,初中教师要熟悉高中教材和知识,我认为这应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2.联系生活,培养兴趣。

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利用生活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认识到掌握化学知识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对高中化学入门是很有利的。教师要充分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从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联系来进行教学。

3.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教师可以实施因材施教,如分层教学或开设化学兴趣小组活动。对于基础好、兴趣高、希望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适当地拓展和加深,同时在教学方法上特别是到了初三的第二学期有意识地与高中逐渐接轨。高中教师需要在内容上查漏补缺,在难度上逐渐增加及把握必修和选修的难度要求,在教与学的方法上应逐渐引导学生由“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转变,从而促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高中化学中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可采用措施包括:(1)帮助学生从“去预习”转化为“会预习”,带着问题去预习,增强预习的效果,从而为提高听课效率打好基础。(2)引导学生参与,改变部分学生“收机”“抄写员”的角色,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做笔记,创建高效课堂。(3)利用形象的比喻,加深学生的理解,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3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化学的课堂也在发生着变化,逐渐从以前的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的满堂灌课堂,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课堂。授课方式也以单纯的讲授式发展到探究式教学。本文从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的创设和自主合作等方面,以实例为依据阐述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创设情境探究;实施实验探究;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程改革涉及教育、教学理念、思想更新,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的改变。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我们每一位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以高中化学为例,现在的化学课堂改变了以往的以老师单纯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单一课堂;而是越来越多的体现了以“科学探究”为主,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来学习知识的课堂,真正让学生将学习作为自己的兴趣。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应“通过多种探究活动,强化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和保证教学质量,本文就对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探究式教学:

创设问题情景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从而求得问题的解决和思维的优化,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揭示矛盾。问题最好是由学生提出,但由于一堂课时间有限,考虑到学生的情况,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学过的化学知识,以日常生活和社会中的素材为背景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创设问题情景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通过学生前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创设问题情境;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化学概念的学习应该依据学生原有的生活经历以及原有认知来构建概念。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接受化学教育前或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观察、体会和各种化学现象和化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即化学前概念。化学前概念具有广泛性、隐蔽性、顽固性等,教师需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化学前概念对化学概念学习的不良影响。

(二)、利用化学史实创设情境;利用化学史重现科学家当时进行研究的情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介绍科学家坎坷的人生经历,朴素的爱国情怀,激励学生刻苦钻研,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三)、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化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应该精于设计,巧于结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产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竟,激发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现象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现实意义。以便培养其在解决问题时思维的实践性。

(四)、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情境;实验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透过实验展示化学现象,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是化学课堂教学中常常用到的,在化学探究性教学中,我们可通过调整实验顺序,改进或增补实验等方法创设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实施探究性教学:

化学教学一直是以实验为先导的,而传统的教学是边讲边实验,在演示实验中教学,容易造成学生没有形成关于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明确的表象,教师就将结论、概念强加灌输,学生难以进行充分的思考,就只能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增加了记忆负担。而且由于没有形成深刻的表象,学生也难以将有关的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联系起来,从而影响知识的灵活运用。新课程运用的实验引导探究模式就是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获得科学思维。实行实验引导探究模式,教师要大胆的改革书本中的实验方式,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把书本的实验变为真正的探究实验,需要教师把握教材,大胆地开拓思路进行实验探究模式的探索。

例如:验证Cl2和HClO谁具有漂白性

(1)问题: 氯水能使有色物质退色,真正起到作用的是Cl2还是HClO?

(2)实验事实:氯水能使有色物质退色;在氯水中发生以下反应: Cl2+H2O ==HClO+HCl

(3)推断:起漂白作用的可能是Cl2也可能是HClO

(4)实验验证:在两支实管中分别加入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湿润的有色布条,然后依次通人干燥的Cl2, 观察现象。

(5)实验现象:干燥的有色布条没有退色;而湿润的有色布条退色。说明Cl2没有漂白性。

(6)实验检验:将有色布条深入到NaClO溶液中,滴加少量的盐酸溶液,微热发现布条褪色,原因是溶液中的ClO-和H+生成了HClO,溶液中也没有Cl2,所以起到漂白作用的是HClO。

(7)结论:HClO具有漂白作用,而Cl2没有,Cl2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退色,是因为Cl2和H2O生成了HClO的缘故。

(8)应用:要先生成HClO才可以漂白物质的一系列题目。

三、采用假说法,实施探究性教学:

假说是人们根据已有的认知对事物或现象作出的推断性解释。在问题明确之后,教师要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测和假设,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推论。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这一环节不要做过多的干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到科学探究的真谛。运用假说法教学,将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究性思维,使学生保持思维上的活力。

四、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实施探究性教学:

没有探究的环境,探究活动难以开展,探究性教学无法进行,良好的探究氛围和环境的形成,教学效益会大大增强。

(一)、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环境,实施探究性教学。创造思维是最积极、最活跃的,是人在兴奋状态下产生的一种特殊思维,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没有丰富的联想、想象,创造性思维是不能形成的。只有积极主动的参与下,通过大胆质疑,勇敢尝试,敢于探索,学生的创新精神才得以展现,探究性教学的实施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在化学课堂上建立和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实施探究性教学。只有在课堂气氛愉悦,师生感情做到交流,学生思维活跃,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期望,同学的鼓励,体验到成功的欢乐的环境下才能发挥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有条不紊的实施探究性教学。如果教师要营造这样的环境,就要转换自己的思维方式,教师要把自己原来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的“学”,教师要明白自己不仅是教育者更是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赏识,信息,鼓励学生。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允许有不同的意见,提倡学生各抒已见,更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让学生有学习与主动参与的兴趣。因此,师生关系是营造探究性学习环境的前提。(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第4篇

一、初、高中化学的脱节

初中化学新课程提出的五个学习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表明初中化学教育是对公民科学素养的化学启蒙教育。它并非是高中或大学化学专业教育的预备教育,教学的知识内容大多来源于学生日常生活,其内容编排遵循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教材用语比较简练有趣,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和掌握。总体而言,知识内容少,层次要求低,是初中化学的特点。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规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高中必修化学,是学习化学科学核心内容的基础教育,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提出的六个学习主题(熟悉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突出了化学学科知识的教学;多数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以化学学科体系为线索,为化学专业学习提供基础,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在社会生产生活广泛应用的化学知识。由于课时紧,学习容量相对较大,必修化学的教学内容,起点高,容量多,叙述简明扼要,知识理解接受难度加大,习题难度也较大。化学新课程已开始注重整体设计初、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和内容,但初中毕业生要适应高中化学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一个过程。

二、学生的不适应

1. 学习内容的不适应

初中化学学习内容主要是启蒙性和常识性的基础化学,对思维能力要求低;高中化学虽仍为基础化学,但其知识容量与思维难度均高于初中。特别是在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教学方面,高中教师一旦在难度上把握不好,很容易造成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的畏难心理。

2. 教学方法的不适应

初、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方式不尽相同,高中教师若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教学上把握不好,很容易导致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的不适应。

3. 学习方法的不适应

高中化学对学生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若教师不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不能较快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则难以适应高中紧张的化学学习。

三、应对策略

1. 抓好教材教法的衔接

在起始阶段召开研讨会,主要讨论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高一衔接教学的重要任务。

(1)上好实验探究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化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学科,中学化学教学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实验探究课有利于培养这些能力,所以教学中我们会尽可能地上好实验探究课。当然,实验探究课上老师应给学生明确的目标,适时指导,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寻找规律。

(2)精心备好起始课,尽可能使课堂生动、活泼、有趣。

在课堂教学上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我认为一定要留足时间让学生看书、思考,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探讨问题,提出问题,通过交流、整理,他们的知识会得到升华,要坚决杜绝教师单纯传授知识,那样只能使课堂枯燥无味。

2. 指导学生学习策略的衔接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确保学习的可持续性,从高中化学第一节课开始,我们就把培养好的学习习惯、自学意识、自学能力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1)立足课堂教学,抓好学法渗透。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将知识传授与学法指导有机地融于整个教学过程。例如,实验课时指导学生观察现象,传授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方法,抓好化学实验的衔接;讲评课时指导学生分析思路探索规律,传授思维的方法,搞好思维方式的衔接;自习课搞好自学策略的衔接,将知识探究和学法探究融于整个教学过程,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保证了学生学习化学的高效率和可持续性发展。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测评,优化学习品质。没有科学的态度不可能有科学的成果。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我们指导学生进行阶段小结,帮助学生从“情感态度”、“方法习惯”等方面进行自我测评,使学生了解到不良习惯对学习的消极影响,懂得了“态度决定一切”,引导学生通过对学习活动的不断反思,优化了学习方法和思维品质,保证了学生学习的持续进步,促进学生的化学学习进入自我完善的良性发展轨道。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科学方法 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75-02

在这个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知识的革新也在以它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一个不知道怎样学习的人难以在高度文明的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必须要具备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就现在的高中化学教学而言,教师的任务绝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方法正是在这种形势之下应运而生,在苏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足以体现出科学方法的重要程度。

一、科学方法的意义和形势

当前,化学科学方法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它不仅包括了对化学知识的教育,还包括了培养学生充分掌握科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以及对科学的正确态度,因此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当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技能,在高中化学的课堂上渗透化学科学方法,是新课改精神的重中之重,毫不夸张地说,科学方法体系为培养未来的科学型、综合型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方法体系并且开展科学方法教育符合当前教育的主旨,科学方法体系可以高效地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实践型人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然而,就目前我国的教育而言,科学方法体系尚不完善,在高中的化学体系中尚处于附属地位,教师对科学方法教学知道的只是皮毛,这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在这个强调能力和创新的时代,高中化学如果失去了科学方法体系,便失去了学习化学的意义,在苏教版高中新教材的内容可以看出,高中化学的教育要求教师深刻研究化学科学方法体系的作用和概念,明确高中化学科学方法体系的现状,掌握化学科学方法手段,从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化学科学方法学习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摆正对化学学科的态度,切实地把科学方法体系渗透到平时的化学学习中。可以说,培养学生建立完善、丰富的科学方法体系是每一个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身上肩负的重要使命,同时深刻领会科学方法体系内容的精髓,是每一个高中学生的必经之路。

二、苏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

事实上,不论高中化学教材怎么改变,并不意味着内容有大幅度创新,而是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实现改变,在新教材中,不论从教学活动设计,还是教材内容来看,都可以看到科学方法体系的影子,本质都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这就要求教师长时间的实践,积累教学经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分析教材、走进教材,把一些内容直观、全面地呈现给学生。教导学生科学地运用高中化学的科学方法体系,以便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化学这门自然科学。

三、苏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的相关实例

在苏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体现了化学科学方法体系的内涵,譬如:教材内容包含: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融入热能的充分利用,这充分体现了STSE内容与基础知识的有机结合。又如:“化学平衡常数”的引用,避免了学生片面、错误的理解化学知识,注重了化学知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苏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还注重了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内容上的统一和衔接,这点在化学反应的方向和沉淀溶解平衡中充分得到了体现,此外,化学平衡常数、盐类水解的平衡、电离平衡等内容注重了化学本质和现象的统一性,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其主旨都是要解释科学方法体系的精髓。

四、建立科学方法体系顺应了新课改的需要

新课改精神要求高中化学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自然科学本质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当中有意识地深化建立科学方法体系。教师对学生科学方法思维的引导有助于学生改变对化学科学的认知方式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从而高效地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究能力。

在课程改革的进程当中,科学方法体系受到了广大教育专家和高中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可, 强调学生必须具备通过科学方法体系深入学习的能力。因此,化学科学方法体系的建立顺应了新课改的时代要求,对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五、科学方法体系保证了高中化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化学科学方法体系反映了高中化学教学的进步,是高中化学学科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手段,学生领悟化学科学方法更加有利于掌握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增加对化学本质的理解以及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在化学科学体系不断建立和完善的同时,学生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因此,纵观高中化学,科学方法体系的建立对于高中化学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满足了化学学科的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科学方法体系的建立迎合了素质教育的需求,符合了新课改的精神,保障了高中化学教学在健康、有序的环境中的高速发展,促进了高中化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结:建立和运用科学方法体系,有利于学生全面提高科学素养,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得到质的飞跃,因此广大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利用科学方法体系,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使问题科学化、简单化,避免学生产生思维混乱。鉴于此,笔者开展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讨论,希望对广大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11. 8

[2]郝京华.论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方法教育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6)

[3]王祖浩.王磊.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第6篇

【摘 要】在高中化学教学课程中,男女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是由于男女生本身固有的特点决定的。男生爱动、爱玩,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也相对较强。因此男学生就在实验操作、设计方面、计算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学习积极性也空前提升。女学生恰恰与此相反。因此如何根据这些差异和男女生固有的特点探索出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就尤为必要。具体而言,要通过差异教学和分层教学的方法对学生分门别类的教学。

关键词 高中化学;男女生;学习差异

高中化学课程是高中学生重点学习的几门主课之一。学生化学成绩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高考和高中教学水平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的化学教学方法就很重要。而在高中化学教学课程中,男女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是由于男女生本身固有的特点决定的。因此如何根据这些差异和男女生固有的特点探索出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就尤为必要,这里,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高中化学男女生的学习差异和教学策略。

一、男女生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出现的学习差异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进入高中之后,化学课程给很多学生最大的印象是学习难度加大,女生的感觉尤为强烈。这是因为一者,高中化学学习内容在教学编排上本身就比较复杂,必修和选修教材涉及到多个层面、多个角度,既有丰富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又有化学反应原理,还有实验操作、有机化学等。知识点比初中化学课程空前增加,这给学生的理解、记忆、计算、实验都造成了困难。二者,高中化学难度增加,特别是一开始就引入物质的量等抽象的概念,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非常注重计算能力的应用,而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计算水平大都没有达到这种程度。所以当他们学习的时候就普遍感觉吃力。

从男女学生的对比层面来讲,女学生会感到化学计算题很难下手,化学实验操作很难设计,还有化工流程操作题

看不懂,因而她们就感觉到化学很不好学。所以,每当上化学计算课程和化学实验课程的时候,女学生的动力往往较小,学生实验课女生甚至懒得动手。她们的学习兴趣大为减弱,学习积极性也大受打击。但是笔者也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女生对不涉及到计算和实验方面的化学知识的记忆很占优势。因而,每当上化学知识讲解课程尤其是高一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时候,女学生的动力就大大加强,她们对化学反应的方程式能很快记住,这个时候学习化学的兴趣就会大增,积极性提升不少,在这方面的分数也往往比男学生强。特别是在高二的时候,有机化学知识的引入,对理解和记忆的要求都很高,女学生就充分发挥其记忆快、背诵好的优势,这个时候女学生的兴趣就又提升起来。

而男学生恰恰与此相反。一旦遇到化学实验课程,男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就空前提升,表现出的化学学习兴趣很浓厚,学习成绩就很好。对于化学计算课程,男学生相比较女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参与感很强烈,化学作业的完成率就高。而如果碰上化学知识讲解课程,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大为降低,作业的完成率相对减小,化学成绩也降了许多。

二、差异原因分析

为什么男女学生在高中化学课程学习方面显示出如此大的差异呢?笔者认为,这是男女学生的固有特点决定的。一般而言,男生爱动、爱玩,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也相对较强。男学生就在实验操作、设计方面、计算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学习积极性也空前提升。就像前面说的那样,一旦遇到化学实验课程,男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就空前提升,表现出的化学学习兴趣很浓厚,学习成绩就很好。对于化学计算课程,男学生相比较女学生思维和计算能力强,化学作业的完成率就高。但男学生也有自己的缺点,那就是男学生不够勤奋、不够仔细、理解和记忆能力也没有女学生强,这就使得他们对化学知识讲解课程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在化学知识的背诵记忆和课堂作业完成方面也就差强人意了。

从女学生的特点来讲,一般而言,女生爱静不爱动,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不如男学生强,因此对于化学知识计算、实验操作等课程的积极性不如男学生高。但她们在记忆方面、理解方面的优势很大,一般也很勤奋、肯吃苦,在化学题目的解答方面也仔细、规范。所以女学生尤其热衷化学知识的讲解课程,背诵记忆好,这方面的作业完成率也往往较高,就像前边说的那样,每当上化学知识讲解课程的时候,女学生的动力就大大加强,她们在这方面的分数也往往比男学生强。特别是由于有机化学知识非常丰富,对理解和记忆的要求都很高,这个时候女学生的兴趣就又提升起来。

三、优化设计高中化学课程的策略

笔者认为,根据男女学生的不同特点,要采取差异教学和分层教学的办法来设计好高中化学课程。

一是差异教学。差异教学是优化高中化学课程的首要策略。差异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而对不同群体的学生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这种办法对高中化学课程设计非常关键。针对男女学生在高中化学课程中的学习特点,化学教师在化学知识的讲解和化学实验的操作中要有侧重点的对男女生加以辅导。一者,在化学实验课程和化学计算课程方面,针对“男强女弱”的一般性情况,化学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女学生的辅导力度,对他们不懂的操作办法和计算方法,化学教师要不厌其烦的进行讲解,切忌因急于教学忽略女学生的感受而挫伤她们的自信心。二者,在化学知识讲解方面,针对“男弱女强”的实际情况,化学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起男生的积极性,并在提问和要求背诵的时候多提及男学生,让他们在这方面加大学习力度。三者,教师可以把分层教学和差异教学结合起来,可采取先分层教学再差异教学,或者先差异教学后分层教学的办法。

二是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优化高中化学课程的第二大策略。分层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分门别类提升他们成绩的教学方法。教师可采取的分层教学方法很多。一者,教师可以按照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分层。在统计好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或月考成绩后,化学教师根据学生答题分数作一个合理分层。比如,考90分——100分之间的学生可以划分为一个层次,考80分——90分之间的学生可以划分为一个层次,考70分——80分之间的学生可以划分为一个层次,70分以下的学生可以划分为一个层次。划分好层次后,化学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布置不同的作业任务量。二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出的积极性实行分层教学。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把学习化学的学生分为积极性极高的群体、积极性较高的群体、积极性一般的群体以及积极性较差的群体,然后再有针对性的对各种类型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比如,对于积极性较差的群体,化学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多加鼓励,努力培养其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对于积极性较高的群体,教师要在更深层次的化学思维和化学计算方面予以引导。

综上,男女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是由于男女生本身固有的特点决定的。男生爱动、爱玩,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也相对较强。因此男学生就在实验操作、设计方面、计算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学习积极性也空前提升。女学生恰恰与此相反。因而要采取差异教学和分层教学的策略来有效的提高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冯青琴.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大学生能力培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2]马文元,崔学桂,高建军,刘福祥.开放实验室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2年03期

[3]王影影.提高分析化学教学效果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19期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现状;发展趋势

1 概述高中化学教学

1.1 传统的教学观念

高中化学的学习需要学生有效的掌握各个方面的知识,教师不应以升学为重点将重要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新课程的改革之后,传统教学的观念也将随之而改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概述无机化学新教材教学的现状

无机化学是一门专业性十分强的学科,是生物、食品及环境工程的基础,是在高中化学这门学科学习中十分重要的课题。主要包括有:物质结构、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平衡等,对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来说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宏观的角度和微观角度两条主线出发,来讲解知识要点,让学生强硬的记住,使学生难以从本质上去理解,缺乏灵活的转变能力,同时教师也缺乏灵活可变的创新教学技巧。

1.3 概述有机化学新课程教学的现状

有机化学的教学与无机化学的教学相比较来说,内容更加的丰富有趣,同时,各种各样化学物质的组成相比较无机化学物质的组成也较为复杂,其化学的反应更加的奇特,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时候难度也较大。教师教学对于新教程的理解不同,对有机化学的教学也不同,大多数的教师都是采用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的时候很难理解和记忆,容易将几种相似的有机物的组成或性能、作用等混淆,从而形成混淆记忆。有机化学在生产工业的作业中实用性更强,所以,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实施应该更加的重视有机化学的教学。

1.4 高中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现状

高中化学新课程包括了丰富的实验素材和方案,更加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层面和实际操作层面。但是这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新课程教学的实验教学时通常是先将学生带到实验室,讲解了实验的步骤之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没有较为专业的知识,对于不同的实验结果没有较为专业的知识来进行一个较为清晰的分辨,形成了一种实验做完,课程也便结束的想法,不再去思考实验的本质和原理的产生,无法发散思维,从而无法真正的理解到其本质的意义。

2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发展的趋势

2.1 向多媒体教学的方向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世界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教育教学广泛的引入了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内容简单单调的缺点。因化学是属于理工科类,教师习惯了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板书,加上多媒体教学的课件制作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使多媒体教学不能够发挥很好的优势,反而让学生觉得在教师教课的内容和速度过快,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将板书和多媒体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将一些板书难以解释的问题用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同时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放入一些课外的知识,增长学生的见识。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成踢球模式:一个人把足球踢出去,失去电子,被氧化;另一个人得到足球,得到电子,被还原。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和创新,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2.2 情景教学发展的趋势

创设情景教学的方法,可以很好的将教学的内容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促进学生对于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很好的引导者,是学生对于求知欲望的一种表现,学生对于某一件事物充满兴趣才回去思考、创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一特点,创新教学,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怎么去创设有意思的情景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了老师教学的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课题。比如在上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时,我用两之Y形管分别装等量的盐酸及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管口分别套两个红色的气球,同时将盐酸倒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根据气球的膨胀速度不同引入化学反应速率。

2.3 互动式教学发展的趋势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向着互动式教学的方向发展,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共同努力的达到新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一些可以增加师生交流的问题,如:讨论,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其积极性。如在上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时,从学生已学过的实验室制取氧气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入手,探讨生活中哪些物质也可以做催化剂: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在双氧水中加入马铃薯,探究得出马铃薯中的过氧化氢酶也可以做催化剂。这种教学的方式,把书本的理论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领域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还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完成学习的过程,达到学习的目标,掌握好知识。这中方法应该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

在新课改革之后,学生学习的任务明显的加重了,教师在面对新课程内容的改变,其在教学设计方面的难度也在加大,高中面对着升学的压力,使学生学习的气氛越来越紧张。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的发挥想象和创新,设计出千变万化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李星华.新课程高中化学浅析[J].日喀则地区第二高级高中,2013.7

[2]张娟.高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东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2012.6

[3]伏洪空.关于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其趋势分析[J].拉萨中学,2012.3

第8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课;大学化学教学

一、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概念

1.微课

微课主要是指以视频为载体,通过视频记录教师教学活动的过程。一般来说,主要是记录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过程,时间一般控制在3到5分钟左右。微课产生于美国,源于LeRoy A.McGrew 教授的“60秒课程”。应用微课的主要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短小视频明确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具体的优点,而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在10~20分钟之间。通过微课视频的播放,学生能够聚焦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2.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由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提出的。根据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我们可以看出其本身是课堂教学的颠倒,在教学中赋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将教学知识视频上传到网络上,让学生能够自由学习;同时,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知识的内化,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效率。由此可见,翻转课堂实际上是对传统教学课堂的翻转,将传统的“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知识实际上是在课外进行的。学生先对知识进行了解,再在课堂上听教师对学习疑问进行解答,或是对内容进行扩展、延伸。所以,这一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较高。

二、实施翻转课堂和微课教学模式的条件

在大学化学教学中,要想确保翻转课堂和微课教学模式顺利实施,就要满足基本的实施要求,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1.基础设施保障

翻转课堂和微课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要想使教学顺利实施,就要重视网络平台的建设,在网络上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能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只有保障网络平台基础设施,才能使翻转课堂和微课教学模式顺利进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重塑教师角色

要想在大学化学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和微课教学模式,化学教师就要转变观念,更新教育理念,重新进行定位。传统教学中,教师重视知识传授;而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在教学中培养自身的化学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另外,化学教师在进行翻转课堂和微课教学时,要提高自身的技术应用能力,灵活操作多媒体。由于化学教学实验较多、试验步骤复杂,在微课视频的制作上,教师要尽量涵盖每一环节,制作出水平较高的微课教学视频,实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三、翻转课堂和微课教学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化学教学中,由于化学实验相对较多,教学步骤比较繁杂,学生在学习化学时,经常把握不住学习重点,导致学习效果相对较差。因此,在大学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应用翻转课堂和微课教学模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大学化学教师在翻转课堂和微课教学上,要明确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及化学反应理论,并能自主进行化学实验,掌握化学实践技能。在制作微课视频时,其内容要体现出教学的重难点,展现化学反应的原理以及实验现象等,让学生通过视频对该反应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自主进行实验。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应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观察化学现象,由此加深学生的记忆,增强教学效果。

四、结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加快了微课的传播速度,将微课应用于教育教学,前景非常广阔。学生只有通过微课,掌握基本内容,了解教学重难点,才能够提出学习疑问,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由此实现翻转课堂教学。现代化学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与微课教学模式,转变了化学教师的角色,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了化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春玲.基于翻转课堂的中学化学微课的教学设计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5.

[2]文静.翻转课堂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5.

第9篇

关键词:PBL;化学;教学;改革

一、PBL教学模式与大学化学现行教学模式的比较

1.PBL教学模式

PBL教学模式提倡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研究中的问题,不仅可以学习学科背后的科学知识,而且可以形成解决现实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教学模式自1966年诞生于加拿大后在北美得到普遍推广。上世纪初期,化学业迅猛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PBL教学模式应用于化学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全世界的推广和认可,现在已经是世界通用的学习模式,而在我国大陆并未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实际应用。

PBL的基本环节主要由组织小组成员、圈定研究的问题、研究问题并付诸实践、对活动进行总结和汇报、进行反思构成。PBL教学模式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推动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温故知新,融会贯通,从而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对问题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反思,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BL教学模式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需要为学生设计一个具有实践性和有意义的研究课题,而且设计的问题不要完善,以供学生自己探索研究。

2.大学化学现行教学模式

化学是大学教学的基础课程,对化学专业来讲尤其重要,大学化学所教授的内容与高中化学知识衔接,也为后来的有机、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打下重要基础。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有重要的过渡作用。化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能够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化学知识,了解化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得到应用化学知识的基本能力。而现行的大学化学教学方式由于受制于传统教学观念、考试制度等多方面

因素,只是单调地传授理论知识,忽略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教学方式传统,课堂十分枯燥,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学习成绩下降。

二、大学化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不断发展,对实用型人才的需要,传统的大学化学教学模式已经落后,对大学化学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而现在大多数对学科的改革,仅仅是为了毕业率或者其他的功利

性目的而改革,没有实质上的意义和长远的目标。改革要一步一个脚印,尤其在初级阶段,要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师在改革中的作用是重要的,教师不仅要加强自身的学术修养,而且在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同时,能和学生进行深刻的互动交流。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要营造优质的课堂氛围。气氛是必不可少的,而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也要把握好。“一言堂”已经不适合当今的大学化学教学。考试制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几乎所有的院校都以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评定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好坏,这是不科学的。考试只是一种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所以改革考核制度十分重要。

三、PBL教学模式与大学化学教育改革

1.PBL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化学教学的优点

对大学学习化学的学生来讲,以PBL教学方式来传授知识,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则是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深刻地理解问题。PBL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理论同实践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从教师的角度来看,PBL教学模式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教与学相长。而且可以很好地培育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更加融洽,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取长补短。既然是大学化学教学的改革,学校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大学综合性比较强,所受各种因素影响也比较大。在复杂的环境中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十分困难,因此,学校的领导班子要制订大学化学教学改革的方案。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组织学习PBL教学模式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PBL教学模式基本环节是组织小组,教师起到的是风向标的作用,而大学一般是大班授课,导师数量严重不足,制约了PBL教学模式的开展,但是可以密切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换思想意见。所谓集思广益正是这个道理。

2.PBL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化学教学改革的问题

虽然PBL教学模式很早就出现在世界上,并在西方的化学教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我国并未得到广泛的传播,主要表现在PBL教学教材方面的空白,教师队伍对PBL教学模式不了解,

PBL教学模式的各种教育资源少。进行大学化学PBL教学模式的改革,经验教训明显不够,而且受制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等同于摸着石头过河。由于大学化学的学习内容十分庞杂,无法在短期内进行根本性的转变。再者,学生的自觉性方面往往达不到要求。如果采取PBL教学模式,学生往往会当作任务来敷衍。而且PBL教学模式是提倡分组和把学生设置到具体的情景问题中,而大学化学教学里的现有资源难以满足。我国的学生众多,无法满足。大班教学的方式难以改变,每组配一个导师基本无法实现,即便如此,教师的工作量加大,教学质量也会相应下降。不仅如此,大学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仍然建立在考试制度上,根本上无法对学生取得的成绩作一个客观、全面的评判,结果只会导致大学化学PBL教学模式改革浮于表面或者流产。

参考文献:

[1]秦国杰.PLB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10篇

化学实验是培养合格化学教师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本文分析了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设自主设计实验的必要性,并阐述了开展自主设计实验过程和方法。希望通过有机自主设计实验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化学教育专业学生综合实验素质。

关键词:

化学教育;实验技能;有机化学实验;自主设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1,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学生应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3]。新课改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化学教师,要求不仅要有坚实理论基础知识和过硬的基本操作技能,还要有优秀的实验教学组织能力。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4]。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高等师范院校特别是地方高师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训重视不够,因此许多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实验能力令人担忧,如何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有机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开设有机自主设计实验以提高学生实验技能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实验教学的目标多数仍停留在“三基层面”,即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规范操作得出正确的数据和结论[2],师范院校为了达到基本教学要求,只强调实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科学素质的培养,导致所开设的实验内容刻板、枯燥。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及学生完成实验的成功率,将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和现象都告诉学生,并反复强调,学生只需像机器人一样由教师输入程序就准确无误的完成实验。这种不动脑、机械的操作很难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实验的积极性,也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5]。

二、有机化学实验开设自主设计实验的必要性

有机化学实验作为基础化学实验之一,其教学目的除掌握基础有机实验技能和对课本知识的验证之外,对高师化学教育学生而言,其更重要的功能应该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6],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独立组织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是一个中学化学教师能否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按现有的有机实验教学模式很难达到上述培养目的,因此如何改变高师化学教学的实验教学培养模式是高师化学教学工作者的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自主设计实验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查阅文献,立足现有实验条件,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单独或以团队合作方式完成实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别于“研究性实验”,提倡学生为主体,强调的是自主性和团队合作。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有机实验教学来说优势十分明显,它既能改变过去实验教学“照方抓药”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还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综合科研素质。因此该教学模式对于高师培养“研究型教师”意义非常重大。

三、自主设计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自主设计实验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实验时间、场地、学生实验技能基础、教师的引导及评价等都要有一定的要求。自主设计实验能否能顺利实施和实验指导教师的经验密不可分,以下是笔者开设自主设计实验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希望能对高师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同行有一定的帮助。

1.进行自主设计实验的前提条件

自主设计实验的设计及开设前提条件为安全、经济、高效、科学、直观。因此要满足以上五点要求必须要有与之配套的实验时间、实验场地、实验耗材、实验设备及实验者基础技能等要求。安全是首要前提,要充分考虑整个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的安全问题,一定要在设计之初尽可能的将一切不安全的因素考虑详细,保证过程的安全、可控。要提倡实验的绿色化。经济是必要因素,自主设计实验是教学实验不能等同科研实验,必须要考虑实验成本,要给学生提出“原子经济性”这一观点,要提倡实验小量化、微量化。高效就是要求实验的效率要高,反应速度要快,不能让实验的时间过长。科学就是实验项目设计要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创造性,能够紧密联系日常生活为佳,可实施性要强。直观就是要求实验过程直观、实验结果直观,并要求立足地方高师的实验室条件进行实验结果的验证。

2.自主设计实验的实施

开设有机自主设计实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长期的教学摸索,笔者认为分为四个阶段比较合适。基础技能训练阶段:该阶段一般在大二上学期前半段完成,该阶段十分重要,要求教师耐心、细心的完成对学生的实验指导工作。学生必须在个人防护、实验危险预防、实验危险处理等方面做到熟悉、熟练,能够临危不乱、从容应对任何突发事件。此外还要做到实验操作规范、数据处理精确,为后期的实验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综合训练阶段:该阶段以有机合成实验为主,通过教师的引导,如布置课前文献查阅任务,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教材中给出的实验项目其发展趋势、注意事项,实验成功的关键点等。并通过教师讲解,介绍该实验课本的设计思想以及单个实验项目中设计者的基本思路,教会学生学会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从而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定项目的自主设计实验阶段:该阶段是完全自主设计实验的过渡阶段,一般安排在大二下学期中段,由教师给定2-3个非课本中实验项目。项目的指导原则是可实施性要强,能够通过文献检索查到实验方法。实验项目的设计可以是两步以上的有机合成实验或植物中活性成分的提取实验。开设给定项目的自主设计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逐步适应并学会如何自主设计实验。因为通过文献检索得到的实验方案要比课本中实验方案更简练,所以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思考和处理文献中的方法和数据,找出实验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并根据现有实验条件科学合理的设计实验方案和安全、高效的完成实验过程。全自主设计实验阶段:该阶段一般安排在大二下学期末实施,关于实验项目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完成一些难度适中的小课题,如合成荧光小分子、合成一系列不同香味的酯等。要求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团队要有明确分工。实验时间为两周,第一周为设计时间,团队成员通过文献检索,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实验项目的设计,第二周的时间为实验时间,学生通过实验反复修改设计思路并确定实验方案,最后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提交完整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数据。

3.教师的作用

教师是自主设计实验的引导者和指导者,教师的科研素质和个人魅力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从基础训练开始,教师就要从严要求,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养成学生严谨认真的科研素质,为后期实验打好基础。综合实验阶段教师的作用是,进一步巩固和规范学生的操作技能,通过揣摩课本中实验项目的设计思路,教会学生如何去确定反应条件、选择适量的实验试剂,最终制定实验方案。还要在课堂中引入绿色化学和微型化学的概念,在实验过程中有意识的教导学生科学处理实验污染物排放,培养学生绿色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7]。设计实验阶段需要全程引导,从实验项目的确定、实验设计过程的审核、实验过程的监控、实验结果的考核教师必须全程参与,通过教师的学识和经验,让学生能够安全、顺利的完成其设计的实验项目。由上可见,教师是决定自主设计实验成败的灵魂人物。

四、有机自主设计实验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有机自主设计实验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高师学生综合科研素质,对学生而言不仅要培养其实验设计能力,更要培养其实验组织能力及严谨的实验作风。自主设计实验的实施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能一味强调自主而盲目的设计,好的设计思路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实验技能,学生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就会出现操作不当、方法错误、对问题处理不合理等问题。其最终结果是,教师反复纠正指导,效率低下,学生逐渐在实施过程中丧失耐心和积极性。最终自主设计实验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所以在有机自主设计实验中,学生是实施自主设计实验的关键因素。

五、结语

在开设有机自主设计实验过程中会遇到过各种困难,但是这些困难都不能阻挡学生求知的欲望。而且在攻克难关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让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喜悦。通过三年的自主设计实验教学发现,自主设计实验的开设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文件检索能力、组织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科研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相信学生也会将自主设计实验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未来的中学化学教学中,用探究性的实验教学方法激发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综合性人才。

作者:高涛 周彩新 刘显明 杨绪红 曾志刚 孙绍发 单位:湖北科技学院核技术与化学生物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水生,乔瑞,张淑萍,等.科研创新实验对学生综合知识体系的构建[J].大学化学,2014,29(6):51~54.

[2]张树永,张剑荣,陈六平.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和措施初探[J].大学化学,2009,24(4):24~28.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

[4]徐明波,吕洪杰.浅谈高中化学创新实验设计[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3):77~79.

[5]沈星灿,唐力.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改革对大学化学教学的启示[J].大学化学,2015,30(5):11~15.

第11篇

关键词:化学校本课程;4R课程理论;选择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2-007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2.033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既是省教育厅所确定的6所“知识拓展型选修课”试点学校之一,又是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验基地学校,为了巩固新课改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该校在深化高中课程改革方面有更新、更有力度的行动。在“面向全体学生,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理念的指引下,该校的化学校本课程分类别、分层次地设计出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通过“校内多样化”进一步提升学校特色。

一、多尔的4R课程理论

多尔认为后现代课程是生成的,而不是事先预设的,是不确定的,但却是有界的,寻求在过程中反思来组织自己的课程[1],为了构成这个过程多尔提出了四个基本原理,即4R——丰富性(Richness)、回归性(Recursion)、关联性(Relation)和严密性(Rigor)。

(一)丰富性(Richness):“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每门学科在联系自身学科特点以及词汇方面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解释其“丰富性”[2],对话是来诠释课程丰富性的重要方式,它萌生于教师、课程与学生之间,处于不同的层次之上,使得课程在深度和广度上足够丰富。同时课程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使得教学过程变得更为丰富,让学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引发他们的好奇心,给予学生更多的创新动力。

(二)回归性(Recursion):“指一个人通过与环境、与他人、与文化的反思性相互作用形成自我感的方式”。将学生自觉的、创造性的反思视为环形运动,并将次级经验回归到学生自身,其目的是发展能力——组织、组合、探究、启发性地运用某种事物的能力。课程不再按照章节划分,而是一个没有固定起点和终点的过程,也是一个反思的机会,所以学完课程内容,完成作业和练习,并通过考试并不代表课程的结束,而是通过反思将这些知识回归生活和本质的开始。

(三)关联性(Relation):对后现代转变性课程具有双重的重要意义——教育关联和文化关联。教育关联是课程中的联系可为课程提供内容丰富的模体或网络,强调在构建课程模体与结构时要考虑一系列的关系,文化关联是文化中的联系能够形成一个更大的模体,目的在于为课程提供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3]。在此课程下的学习便不是孤立、机械地追求真理,而是不断探寻事物的联系,运用联系的观点来观察世界。

(四)严密性(Rigor):是不确定性和诠释性的组合[4]。其包含两层意义:(1)有目的地寻找不同的方案、关系和联系;(2)有意识地努力寻找固有假设,在这些假设中展开磋商和对话。所以多尔的严密性的观点是开放性的,在对事物的探寻的时候,最科学的结论不是封闭的,而是多种可能性的展示,探索各种可能性和如何在多种可能性中进行最有效的选择,便导致了学习者的对话、质疑和批判。

二、化学校本课程的性质

化学校本课程属于校本课程中的学科校本课程,是运用校本课程的理念和方式对学生化学学科知识学习的延伸和巩固,并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5],它把化学学科知识理解为课程资源,依据学校条件、学生需要和化学学科资源,由化学教师自愿开发,并满足学生对化学学习个性化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课程改革过程。

化学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辅补充。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化学》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必修课程是高中化学的学科基础,内容广泛,但知识浅显,突出基础性,选修课程以学生多样化需求为主,与必修模块进行了合理的衔接,将化学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相联系,注重学生的经验。可见国家课程在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追求个性化发展,由过去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向知识社会化、能力化方面转变,而化学校本课程刚好符合这个趋势。在大规模、长周期的国家课程开发跟不上社会和科技变化的节奏的情况下,将化学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相整合,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辅补充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具个性化的课程。

三、4R课程理论下的化学校本课程

化学是最重要的自然学科之一,它的发展史是一个科学思维碰撞和科学精神传承的过程,而现代化学与数学、物理、生物、材料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化学新成果不断涌现,已经成为高新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并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形成密切的关系,那么可以根据4R课程理论的四个标准将这些课程资源整合开发为化学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1.化学校本课程的丰富性

化学校本课程的丰富性主要表现为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以国家课程为基础,进一步将化学与历史、社会、科技相融合,在历史中温故化学,在生活中探索化学,在科技前沿感受化学。因此课程内容既有化学发展史,也要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现象与知识,还要兼顾化学发展的前沿。化学发展史类的校本课程主要包括化学史上的人物、学说和实验,如:(1)中国的四大发明;(2)舍勒与氧气;(3)拉瓦锡与燃素说;(4)道尔顿与近代原子学说;(5)阿伏伽德罗与分子假说;(6)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7)阿伦尼乌斯与电离学说;(8)凯库勒与苯分子结构;(9)居里夫人与人工放射性;(10)侯德榜与联合制碱法等,便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和科学精神的陶冶。与生活相关的化学校本课程包括:(1)化学与能源;(2)化学与环境;(3)化学与材料;(4)化学与日用品;(5)化学与健康;(6)化学与武器等,这些主题从宏观层面上解读可以涉及到经济、军事及现代人的生活,从微观层面上解读可以影响到我们的衣、食、住、行。在化学前沿类课程中介绍物质的合成、性质、结构和现代化学仪器及原理等大学预科知识,既可以从拓展化学知识深度的角度满足部分想致力于化学相关研究学生的需求,又可以从了解现代化学研究现状的角度开阔学生在本学科的视野。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寻找出与自身的兴趣相吻合的课程进行选修,并主动查阅与选修课程相关的化学资料,留意生活中的化学,那么此时的化学校本课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下自主生成,因而具有不确定性,与生活联系则具有生动经验,所以教学过程也会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2.化学校本课程的回归性

化学校本课程的回归性主要表现为将化学知识回归生活和本质,那么课程是在解决真实世界问题时引入和展开化学知识和技术,重视决策和问题背景下的化学知识,鼓励学生直接参与其中,学生学到的是整个思维过程和化学技术,而不仅仅是在化学课堂中用于解决学术问题的知识和技能,化学知识不会因为僵化而不能迁移到新的或相似的真实情境中,此时的化学知识及其概念不再是以堆积的形式呈现,而是科学辩论、讨论和与个人判断冲突的结果,在辩论中通过反思发展一种批判能力,将化学回归生活和本质。同时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变化规律的学科,那么要从变化的角度看自然,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变化,并用化学符号描述变化,所以在掌握基本物质性质的基础上对化学的本质进行反思性回归,那么既要了解现代化学理论的源头,又要深化化学理论的学习,从理论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将化学知识回归本质,加深对化学的理解,这些主要是依靠化学史和大学预科类课程来实现。

3.化学校本课程的关联性

化学校本课程的关联性主要表现为文化关联和教育关联,即在化学文化观下实施一种全面的化学教育,化学的文化特征是科学和人文的统一[6],所以在国家课程注重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化学的人文因素,关注化学校本课程的人文性、生活化和学科交叉性。化学的各亚学科之间并不是存在绝对的界限,而是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同时化学的发展也与物理、生物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出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在生活中的很多技术都是各个学科知识的联合应用。那么化学校本课程也应该追求知识的联系,既要将高中化学知识和大学化学知识进行衔接,也要涉及到与化学交叉的相关学科,以关联为载体呈现知识网络。同时将化学与能源、环境、材料等联系起来,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化学史和化学前沿的学习,形成对化学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化学价值观,通过化学学科中富有人文气息的一面来增强课程的文化底蕴,但是也要注意到本系列的化学选修课程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关系,弱化各门选修课程之间在知识储备上的联系。

4.化学选修课程的严密性

本次选修课程并不是说追求学术逻辑、科学观察和数学的精确性,而是在课程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隐藏的或是有待萌发的化学联结、关系,且有多种可能与排列组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视角发掘这些联结、关系并进行多元的解读,换一种眼光审视以前认为理所当然只能用一种方法解决的问题。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设想一下他们是一个污水处理厂的技术人员,让他们设计一个污水处理方案。由于常见的污水处理方法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类,且每类中所包含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那么不同的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寻找这些知识的联结形成方案,有的方案成本低廉,有的方案效果好,有的方案新颖,老师和学生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对这些方案进行辨证的分析,选找出最佳方案。

总之,学生是在创设的情境中与化学知识的相遇,通过环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动态生成化学课程,依托关联性将化学与文化、生活、技术衔接,在辩论中通过反思发展一种批判能力,将化学回归生活和本质。

三、化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浙江师范大学附中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方针指导下,依据4R课程理论开设出了三个层次的化学校本课程,即第一层次为化学史和趣味实验,注重化学科学思维的形成、科学精神的陶冶、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和趣味性,以达到吸引学生,引起兴趣和关注;第二层次为生活中的化学,结合国家课程资源,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第三层次为化学前沿,与大学化学课程衔接,为以后选择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打下基础,注重提升学生的化学专业素养。

四、对开发化学校本课程的思考

1.要处理好化学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的关系。“化学校本课程”在我国使用的时间还不长,教师对其的认识产生偏差在所难免。从功能上说,化学校本课程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也可以取代国家课程,但是在国家规定了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及考试要求的情况下,化学校本课程不可能取代国家课程,它只能是国家课程的补充,因此在开发化学课程时需要考虑国家课程,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2.开发化学校本课程对化学教师能力的要求较高。

绝大多数的化学教师长期从事的是化学课程的实施,而化学校本课程需要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这也成为制约化学校本课程科学、规范和完善地发展的瓶颈。

总之,化学校本课程是动态生成的,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7],化学教师在反思性教学中不断完善课程与自身,学生通过课程的选择性学习实现个性化发展,真正达到化学校本课程的本真目标。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49

[2] 许志红.后现代课程观下心理健康课程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137-138

[3] 殷娟娟,杜侦.后现代课程观4R理论视域下的创新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2):126-127

[4] 许志红.后现代课程观下心理健康课程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137-138

[5] 方学理.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第12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方法;兴趣

在高中化学中,有机化学占教材内容的四分之一,且在高考考试中占化学总成绩的25-30%。有机化学除了涉及到化合物的性质外,还涉及了化合物复杂的结构。因此,初中学习无机化学的学习思路无法在高中的有机化学中应用,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无法转变思路而对化学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失去对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因此,如何让学生学好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教师的一大难题。笔者通过结合本人高中时代学习有机化学的经历、多年的化学教学理论学习以及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对高中有机化学的有效教学方法作以一一讨论。

一、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以为教学就是“把知识点教给学生”。事实上,教学应该是“老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主动性放在第一位,注重培养学习学习相关课程的兴趣[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枯燥无味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进入高中后要学习有机化学,它的学习思维完全有别于初中时期的无机化学。许多学习会因无法找到学习有机化学的正确方法而失去对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而同时,由于学生在高中时期首次接触有机化学,对有机化学保持着较高的新鲜感。教师应把握时机,及时对学生的这种新鲜感进行升华,使之成为学习有机化学的不竭动力。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呢?

笔者认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责任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为了迫于教学压力而不能放开手脚,只能按部就班地向学生“填鸭式”地灌输知识点,怎么可能激发还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呆板的教学方式极易让学生感到反感,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产生厌恶感。在学生对有机化学还处于新鲜期时,教师要能够抓住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做深入的学习与探索。尤其是有机化学这个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学科,生活中有许多生动的实例可以利用。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明确学习有机化学的目的和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成就感。向学生介绍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如家庭用到的洗涤剂、洗发水、洗衣粉起到去污作用的主要成分就是有机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我们生活中用到的塑料、合成橡胶就是通过石油化工制得有机物单体,然后经过高分子化学得到的。此外,有机化学还涉及到药物合成、农业、国防科技、航空航天等领域。可以说,人类离开有机化学将寸步难行。如此,通过向学习介绍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使命感和成为一名有机化学家的荣誉感,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二、适当开展多媒体教学。

不同于无机化学的学习,有机化学涉及到有机物的结构,甚至是三维结构,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此外,有机化学还涉及复杂的反应方程式和反应机理。高中阶段,许多教师迫于教学压力,一节上下来基上处于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并不可取,许多学生一堂有机化学课下来,完全不知教师所云。多媒体教学在展示空间三维结构、展示化学反应过程以及展示化学反应机理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此外,多媒体教学在引起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兴趣方面也有许多优势。在讲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演示模型。比如讲到化合物成键时,可以向学生展示碳、氧、氢和氮等元素是如何互相连结形成有机化合物的。用红色带有四个孔的小球代表碳原子,用绿色带有三个孔的小球代表氮原子,用蓝色带有两个孔的小球代表氧原子,用白色带有一个孔的小球代表氢原子,再用一个圆柱小棍代表键。同时,向学生解释碳原子、氮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分别可以连接四个、三个、两个和一个键,通过棍与球之间的连接,可以非常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有机物的成键过程,这就是典型的球棍模型。如讲到甲烷的结构时,教师可以事先做好多媒体动画,先出现一个红色的小球表示碳原子,然后四根圆棍接在碳原子上表示四个键,然后再将四个白色的小球连接在圆棍上,表示形成四个碳-氢键,最后就形成甲烷分子。同样地,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甲醇、乙醇、乙烷等等有机物的成键过程。此外,对于复杂的有机反应过程,可以通过动画分割成多个可见的步骤,让学生直观明了地“观察”反应过程。

三、开展探究式教学

有机化学学习不同于无机化学,不能单纯地通过记忆达到学习的目的,需要对有机物的结构、官能团的性质以及反应机理有较深的理解。因此,学生的主动思考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传统有机化学教学方式主要是学生被动接受的授课方式,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仅处于接受状态。利用探究式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这一授课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知识点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与知识点相关的实验,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通过研究物质的反应与性质,从结构的角度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认识,诱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思想,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例如在讲到醇与酸的酯化反应时,许多教师会按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教学,即向学生介绍醇与酸之间脱去一个水形成酯,其中醇提供一个氢、酸提供一个羟基,氢与羟基结合形成水。但是,为什么不能是酸提供一个氢、醇提供一个羟基呢?许多学生肯定会有这样的疑问。因此,在讲授酯化反应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进行探究式教学。即提出假设:假设氢是由酸提供的,羟基是由醇提供的,让学生进行讨论,并让学生提出进行验证的方法。这种探究式教学通过诱发学生主动思考,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思维

由于有机化学在初中化学中很少涉及,且学习方法也完全不一样,因此许多学生因为找不到正确的方法而放弃有机化学学习。正确的学习思维,可以让有机化学的学习事半而功倍,因此教师在有机化学教学的前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有机化学教学要让学生重视有机物的结构,结构决定了有机物的性质,通过对结构的深入理解,可以很容易地记住有机物的性质。总之,无机化学重性质轻结构,而有机化学重结构轻性质,有机化学是从结构出发。

五、培养学生合理的有机化学归纳策略

有机化学知识点多且易混淆,即使老师在课堂上对每个知识点进行一一详细讲解,但学生课后如果不进行合理的归纳,根本无法学好有机化学。笔者认为,老师除了把知识点教给学生,更要教学生如何举一反三。而高中有机化学的归纳主要还是通过有机物的结构(主要是官能团)进行,不能的官能团决定了有机物不同的性质。如乙烷、卤代乙烷、乙醇、乙酸、乙醛、乙酸乙酯就可以通过官能团进行归纳总结,轻松地辨别它们的性质。

六、培养学生解答有机试题的方法与技巧

有机化学试题相对繁琐,但是具有固定的解题思路。老师在教学有机化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要向学生传授有机化学习题的解题技巧[2]。许多学生不是对有机化学不感兴趣,而是因为有机化学题目难解以及有机化学成绩差,而失去学习有机化学的信心。有机试题的解答与学习异曲同工,都需要从有机物的结构出发。让学生养成从有机物的结构出发来解答问题,对题目中涉及的有机物,要看其本质,看其具有哪些典型的官能团,从而辨别属于哪类物质,最后通过简单地对号入座即可达到解题的目的。(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