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7:36: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成人永远是社会的主体和中坚力量, 他们决定着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程度。人类知识不断更新, 许多在职的成人为了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提升自己的职业技术水平,增强社会竞争力, 因此选择了继续教育这条路。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的高等教育有所区别, 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力量指导下建立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纲领, 将思想与理论结合起来, 重视培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柔性的现代化人才。在日常的课程模式需要多样化, 在构建教学体系的时候要杜绝学科本位的影响, 而是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这是进行课程建设的最重要的目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人所共知,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了培养人才,高等学校需要制订培养人才的计划,在此计划中教学过程是主要的组成部分,而教学过程又是由几十门课程组合而成的。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门课程就相当于“细胞”,它是关系到培养人才的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设想几十门课程,若每门课都能达到优质课的水平,则肯定教学质量会得到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也就会得到保证。这就是说,课程建设决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长远的战略问题。课程建设要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抓,要持续地长期地坚持下去,要不断地上台阶,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提高教学质量的成果。但是“,百年树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为它服务的课程建设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的战略任务。上述表明,从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这一观点出发,课程建设是有着重要的深远的战略意义的。
1.新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改革的意义
改革成人教育课程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党的“十”报告指出: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可见,成人高等教育依旧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非常关键的环节,履行营造学习型社会的职责,真正达到经济发展方面的实际标准,和社会发展标准保持一致,不但是成人高等教育的责任,同时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提,是成人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坚实保障。
改革成人教育课程是科技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经济水平快速提高,科技水平明显提升,学科之间彼此影响、彼此推动。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拓宽基础,加强学科间的联系,这样才有利于逐步增强学生的整体能力,才能达到现阶段经济发展在成人高等教育方面的实际标准,为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储备大量的专业化人才。
2.深化教学改革在课程建设中的意义
深化教学改革。改革是“趋利除弊”,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不断革除教学过程中的弊端,发扬教学工作中的优点,一句话,就要进行教学改革。但是,教学改革需要不断深入,这就称作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学改革要深入,要向纵深发展,它应该深入到哪里呢?由于课程是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的“细胞”,因此,深化教学改革就应该落实到课程。课程改革是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无论是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内容的改革,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等,都是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的工作。课程改革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而这些改革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又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将教学改革深入到课程本身之中,才能将改革触及到教学过程中本质性的东西,才能引起教学质量的飞跃。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建设对于教学改革的深化,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与现实意义。
3.课程建设中加强基础工作的意义
加强基础工作。从社会科学来讲,有所谓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是第一位的,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就是“空中楼阁”。在高等学校里,工作千头万绪,从哪里抓起?当然,要从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抓起。但是,教学工作从什么地方抓?首先,要加强基础工作,要抓基础,否则,基础不扎实、教学工作、教学质量、人才培养也都是会落空的。教学工作的基础在哪里?那就是基本的“细胞”-课程;基础的建设是什么?那就是课程建设。只有课程建设抓好了,每一门课的课程改革都有了进展,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都得到了提高,才会使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础扎实,才能使高等学校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落到实处,这就是学校的教学、教育工作的基础工作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课程建设与加强基础工作的关系。显见,只有开展了课程建设工作,才能使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础得到加强,使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任务得到落实。因此,将课程建设看做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基本建设。
二、少数民族地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改革的原则
为改革民族地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根据课程建设的理论,课程发展的规律以及我国农业院校成人教育课程发展的趋势,结合民族地区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制定民族地区农业院校新的成人教育课程建设改革的原则。
1.注重民族特色。以新疆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民族学生构成及学业学术需求为例来看。2014年,新疆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生在校生人数为4496人,民族学生为1798人,约占总数的40%。其中畜牧兽医专业是由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蒙古族等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维吾尔族和其它少数民族学生占全专业学生总数的60%左右。在学业上以畜牧兽医、农业水利技术、园林、园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等专业为主,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南疆四地州,学业完成后还回到自已家乡工作。
2.注重农业院校课程构成及特色。我国民族地区高等农业院校的历史较大的一类都是在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由农学院独立发展而来的,农业院校在学科专业上,坚持以农科为特色和优势向农、理、工、经、管、文、法协调发展,向近农、后农、非农产业领域延伸,形成一个以农科为特色和优势的与农牧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群。课程结构的制定应从区情校情出发,明确服务对象,使学科建设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特点紧密结合,突出地区特点、民族特色和学校的学科优势。
3.反映时代精神,突出成人教育的特点。反映时代精神是各类教育教学计划的共性。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在职成人,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对象相比,他们生理、心理发展基本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已经形成,个性比较稳定,自我意识较强,而且经历了社会生活的磨炼,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置课程式时要充分考虑到成人学生的这些特点,课程式设置要有利于发挥成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成人学生学习策略、学习风格的形成。
4.注重应用性、职业性、实用性特点。成人学生学习目的很明确,是为解决当前实际问题,因而他们往往把学习直接与工作、与自身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力求首先获得本职工作所急需的知识,并及时应用于社会实践,这要求我们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要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尽可能使教学内容与成人学生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在不影响学科系统性的前提下,坚持按需施教,学以致用,既要考虑未来的需要,也要考虑现实的需要,重于应用及提高成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科学地设置课程,优化课程结构。优化课程结构,就要增加或减少课程,但绝不能理解为简单的加法和减法,或是机械拼凑,而应正确处理课程之间关系,实现有机结合。应增加相关性强的新课程,淘汰相关性弱的课程和落后的课程。要加强基础,突出主课;明确各种任务,避免内容重复,这就需要找出课程间的最佳组合点,实现有机结合。
三、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忽视成人教育的特点。成人教育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社会性,表现为社会组织,全民参加;二是非正规性,指成人教育的组织形式及行为方式超越了普通教育常规,采取“按需施教”。现行的成人教育的课程体系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两个特征。表现在课程门类不齐全,不能为成人学习者提供充分灵活的选择机会。其次,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方面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及个体的需要。再有,现行成人教育课程体系,忽视成人学习的独立性、实践性、实用性和选择性等诸多特点。
2.课程目标以学历为导向。成人教育是一种为成人提供的各级各类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扩大教育机会,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实施终身教育。但成人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调资、转岗、提干、分房、晋级等都与学历息息相关。于是,许多成人学校甚至教育主管部门都看好这一市场,课程建设过分强调以学历为目标导向,偏向于为学历而学习,其实际效果和目标差距很大。
3.课程结构不合理。我国成人教育课程在设置上普遍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各校课程设置大一统,各类学校,各地区无特色无区别。必修课程一统天下,选修课很少。重理论课,轻实践课;重知识型课,轻智能型课;重专业性课,轻基础性课。重视分科课程,轻视综合课程。重视智育,轻思想品德教育。
4.专业设置重文轻理。目前,成人教育的招生专业偏重文科,偏重热门专业,对理工科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个别学校注重经济效益为争生源,不顾自身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情况,盲目申报新专业、热门专业,甚至个别专业有其名,无其实。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原有的专业重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造成教育投入的浪费和人才培养结构的失调,也限制着自身的发展。
一.培养方案改革与创新的现实背景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长期以来,我校成人高等教育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受普通本科教育的影响,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上沿用全日制动物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着重于理论探索和学术研究,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与成人高等教育学生自身的身份不相适应,与当今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相距甚远。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
长期以来,我校成人高等教育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被看成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在课程设置上也沿用普通高等教育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线的学科课程体系,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处于从属的、被忽略的地位,更没有安排实践教学。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不科学,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所占比例过大。专业课设置中,没有实践教学环节,不能突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三类课程之间有些内容重复,有些内容脱节。同时,必修课学时比例过大,选修课课程种类少,学时数也较少,没有重视学生自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技能的培养。
(三)针对性不强,不能体现成人教育自身特色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特性和发展规律,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培养模式等方面有显著区别。成人教育长期沿用普通教育的培养方案,在学员对象、学习过程、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明显缺乏针对性,没有体现成人教育自身的特色。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成教生源成份的变化,应届高中毕业生、大专、中职以及中专等生源的比例逐渐增加,急需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四)培养方式单一
企业和社会参与教学、教育的机会少。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环节脱节,学生不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动态,不能及时跟踪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难以学以致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高。
(五)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一直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随着养殖业、饲料工业和兽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迫切需要综合素质高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在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充分体现成人教育“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培养方案改革与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面向市场,突出特色
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应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按照畜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设计。要根据成人的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考虑学员对岗位的适应性和就业弹性的需要,综合培养,充分体现成人教育自身的特色。
(二)突出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技能
在修订培养方案过程中,对现有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完善,开设综合性较强的设计性实验;增加专业课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学时,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的整体设计力度,增强实践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开专业实践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的渠道,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根据专业特色结合专业认证、专业技能考核等内容制订适合本专业能力培养的考核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整体优化,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培养方案的修订应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角度出发,对全部课程进行通盘考虑,整体优化,合理调整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注重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协调。适当降低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时,增加专业课的学时比例;适当降低理论课的学时,增加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合理布局,理顺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各课程之间自然衔接,有机融合。通过不同的课程组合,设置多样化的选修模式,突出学生的个性培养。
(四)规范基础课程,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原则
坚持规范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既要保证达到国家统一的培养规格要求,又要突出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多元化特点。规范基础是前提,包括文化基础、学科基础以及各专业主要课程必须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同时,培养方案要根据专业情况、学生情况以及学校教学资源状况,尽量开设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课程。根据成人生源从事的岗位不同,对专业需要的侧重点的差异,可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在专业选修课设置上,可按不同专业方向灵活设置不同课程模块。
三.培养方案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
目前,青岛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动物科学专业共有高起本(学制5年)、专升本(学制3年)和专科(学制3年)三种培养层次。根据我校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结合畜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了模块式、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明确培养目标,以学员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成人高等教育动物科学专业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成人,其培养目标应该更加体现其行业要求。通过对我省本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掌握了本专业岗位群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要求,增强了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活动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在此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立足于学员工作的实际,注重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突出应用性与职业性,培养动手能力强,能在畜牧业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市场开发、经营管理及科技推广工作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方案的基本组成及学时比例
培养方案共分为6个基本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在专业选修课模块中,又根据学员的从业特点,设置了不同的专业方向,包括养猪实用技术、养牛实用技术、养禽实用技术、养兔实用技术、养羊实用技术和特种经济动物实用养殖技术等6个不同的专业方向,有利于学生的专业选择和个性化学习。培养方案中各模块学时数比例如下:高起本:公共课36.3%,专业基础课35.3%,专业课21%,公共选修课3.3%,专业选修课2.6%,实践课1.5%;专升本:公共课28%,专业基础课32.3%,专业课29.5%,公共选修课3%,专业选修课4.9%,实践课2.3%。
(三)以创新教学模式、整合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
学校根据社会和学员需求的实际,确定相应的知识点和重点课程,突出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为实践服务的作用,探索并创新具有成人教育岗位适应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新的教学模式。一是注意课程衔接。成人教育群体构成复杂,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差异较大。我们注重专科与本科知识的有机衔接,在一些基础课、专业课的设置上,尽可能避免一些课程的简单重复,把教学重点放在对专科知识基础中更深层次、更广内容的新知识、新技能的拓展。同时,注意照顾部分专科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适当开设与专业内容相关的选修课,以弥补这部分学生的知识欠缺。二是整合课程内容。科学界定各门课程的知识宽度、深度,确定各门课程之间的合理衔接,删除重复课程或重复内容,注重引进新知识、新技术,使教学内容适应最新职业岗位需求。加强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上的统筹和协调,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做到专业贴近产业发展实际,课程贴近岗位实际,教学贴近学习规律实际。三是精简理论,强化实践。针对成人教育的学习特点,课程设置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工作实际,精讲理论,强化实践。
(四)以因材施教和分专业方向教学为出发点
明确本专业的基本培养规格,把基本规格同多渠道选择相结合。根据本专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技术要求设置基本课程,在基本课程之外,根据不同学生拓展专业或加厚基础的需要,开设不同的专业模块,扩大学生自我选择的空间。
[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 项目教学法 EDA
一、引言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近年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高,办学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成人教育中也存在着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负面效应。面对快速发展的成人高等教育,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一个直接关系到成人高等教育社会声誉及其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2]。
由于教学对象和形式的特殊性,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如果一味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不考虑成人教育的特点,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认真研究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探索并尝试适合于成人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是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本文在分析成人高等教育特点及要求的基础上,以“EDA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为例,研究了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在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原则和实施方法并付诸于教学实践,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与结论。
二、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及要求
1.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对象具有特殊性
与普通高等教育明显不同的是,成人教育的学员多为在职学习的成人。学生年龄跨度大,文化水平及学历水平参差不齐,参加成人教育的动机和目的也各不相同。面对复杂的生源构成,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更为直观的教学手段,使成人教育的学员都能较好地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2.成人高等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专业背景
成教学员大多已具备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从业经历,他们参加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出于工作实践的需要,通过这种形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学以致用,体现实用原则[3]。这就要求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合理地进行“删、减、并、增、留”的处理,突出课程内容的专题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对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则可略放宽松[4]。
3.成人教育的学生面临学习和工作的双重压力
参加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一方面要学量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应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很难像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那样按部就班地学习一门课程。成教学生主要采取业余时间自学方式来完成学业的,每门课程只安排很短的时间进行集中面授,其学习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采取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是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障[5]。
三、项目教学法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凯兹博士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博士共同创建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是指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6]。在进行新课程的学习之前,先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为了完成该项目而探究新知识和新方法。项目教学法的目的是在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完成项目,达到学习新知识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实施项目教学法要遵循以下原则。
1.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项目任务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以项目为中心,基于行动导向来组织教学内容。认真分析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设计项目是实施项目教学的关键。所选项目应紧扣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以“EDA技术与应用”课程为例,本课程包含硬件描述语言、可编程逻辑器件和软件开发环境等多方面知识。在设计项目时,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组合逻辑电路——数据选择器的设计出发,通过完成这个简单项目的设计,学习有关EDA技术的基础知识并了解EDA技术的设计流程。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通过完成这个项目,能够使学生初步了解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FPGA)的基本知识,掌握利用MAX+PLUS II开发环境的基本应用,同时还可以学习硬件描述语言VHDL程序的基本结构和简单的顺序语句和并行语句,如IF语句、CASE语句、进程语句等。这些原本分属EDA技术不同方面的内容通过一个简单的设计项目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EDA技术的设计开发流程。
2.项目教学要依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
项目的设计要按照学生认知的次序,逐次递进地增加设计项目的复杂程度。例如,在完成数据选择器项目后,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EDA技术的概况;接下来再通过计数器项目的设计,使学生在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的基础上,学习一些新的语法内容和设计方法,例如时钟上升沿的判断语句IF clk’event AND clk=’1’ THEN语句、IF语句的嵌套、同步复位和异步复位的不同表达方式等。完成这个项目后,再通过数字时钟的设计,使学生在计数器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元件声明和元件例化语句,掌握数字系统的层次化设计方法。这样,通过几个前后关联的项目,就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由浅入深地理解并掌握EDA技术的主要内容。
3.项目总结是提高项目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对每一个项目的归纳和总结。通过回顾项目完成的经历,使学生明白本项目所涉及知识的脉络及各部分的关系,了解哪些知识和技能是需要重点掌握的。项目教学法不是单纯为了完成某一个项目,关键是要服务于教学这个中心,通过项目这个载体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有效传递。
四、结论
应用项目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在具体项目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个个项目把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它们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在成人高等教育“EDA技术与应用”课程中进行基于项目教学的尝试和实践,明确了项目教学的一些应用原则和措施,改变了原有教学方法与成人高等教育要求相脱节的弊端,提高了成人教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丁革媛,宋扬,薛玉善. 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2(5).600-602.
[2]徐海波. 关于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中国科技信息. 2009(23).236-237.
[3]王阵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提高成人教育教学实效性. 成人教育.2010(12).42-43.
[4]赵新. 关于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继续教育. 2010(12).18-2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4--01
高校因其自身优势承担的大型活动或赛事较多,2012年9月23日是沈阳农业大学建校60周年校庆的日子,作为校庆礼仪志愿者培训指导教师,亲身经历了校庆礼仪服务志愿者工作的全过程 深切认识到以校庆为代表的大型活动礼仪服务的组织与培训是一个涉及面广,环节众多,又相互影响制约的过程。各环节互相支撑,从志愿者的选拔到培训,都需精细策划,活动现场礼仪服务的指导更是不容忽视。
一、礼仪志愿者选拔流程
大型活动需要的礼仪志愿者人数多。在选拔流程的设计上,分为为初试和复试两轮。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形象、形体、气质,礼仪志愿者会作为大型活动对外的交流名片,展现活动或赛事的水准。首轮面试进行五官目测和形体测试,十人一组,先选拔出外在条件适合的志愿者。复试是一对一进行,流程分为自我介绍、形体展示、专家提问,通过本轮面试进一步观察选手的身材比例和五官比例,考察选手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如果优秀选手太多,亦可加试才艺展示,考察选手的表现力。因此在制订选拔标准和实际选拔过程中,我们对参加选拔者从相貌到身高,从体能到心理耐受力、应变能力,都要做到层层把关,为接下来的培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礼仪志愿者培训设计及实施
选拔工作的结束只是校庆等大型活动礼仪服务前期准备的第一步,想顺利完成预定的礼仪服务,还需通过强化培训才能达成任务目标。培训开展前,制订培训计划和方案是首要解决的,只有了周密的培训计划,所有环节才能按部就班的开展。
计划之初,明确指导思想,是培训工作高效有序进行的保证。同时,我们对培训工作的各个工作岗位进行详细、科学的分析,确定每个岗位志愿者的职权和职责,根据职权职责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制订计划的同时,为了方便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健全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必不可少。其次,设计培训方案。前期选出的志愿者,主要注重的是单个个体,在校庆的礼仪服务过程中, 注重的是团队合作。考虑到目前年轻人的个性特征,在培训中注重提升志愿者对集体的认同感,加强团队意识,强化团队精神。
我们从志愿者的特点考虑,将其定为重要指导因素,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训练方法,将培训细化为两步骤。第一步是基础训练阶段,主要是对礼仪志愿者进行基本体态特别是表情的训练。采用笑容练习操、基本功特训等方式,重复学习站姿、行走、步速、蹲姿、手势、持物等常用规范动作,让志愿者的每一个动作做得更加自然、准确、到位。大型活动礼仪服务一般会包括引领贵宾、颁奖等环节,队形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练习。第二步是现场模拟训练。我们就校庆的大会流程,反复演练。这是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强调细节,如陪同引导时,通常应注意四点:一是本人所处的方位。若双方并排行进时,志愿者应居于左侧。若双方单行行进时,则志愿者应居于左前方约一米左右的位置,采用右手五指并拢,掌心向上的方式为其指引方向。二是适合的行进速度。行进的速度须与对方相协调,切勿我行我素。三是及时的关照提醒。一定要处处以对方为中心,每当经过拐角、楼梯或道路坎坷、照明欠佳之处时须关照提醒对方留意。四是采用正确的。有必要采取一些特殊的,如请对方开始行进时,应面向对方,稍许欠身。在行进中与对方交谈或答复其提问时,应以头部、上身转向对方。细节决定成败,再如递送茶饮,客人落座后,接待人员要立即送上茶水或饮料;递杯子时要以右手为主,左手随上;递杯子时切记手不能碰到杯口。模拟现场训练环节非常重要,它可以使志愿者熟悉实际服务流程,在实际的礼仪服务过程中克服恐惧心理,较快地进入服务状态。规定动作演习熟练后,第三步进行素质提升,从更宽泛的角度为志愿者讲述志愿服务的礼仪。讲述出入电梯的行姿,可从有人梯和无人梯分别介绍;上下出入房门的姿势,按照要先通报、以手开关、面向他人、后入后出、为人拉门。除此之外,礼仪志愿者还应该较多了解校史校情,因为她们是距离来宾最近的团体,是最容易辨认的志愿者,也是最能让陌生人信任的人群。灾害及意外事故中的逃生与救护也应适当学习,以备不时之需。
三、礼仪志愿者现场指导
大型活动的现场礼仪服务,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是不准许有任何失误和差错。除了前期良好的培训为基础外,现场指导与组织将是尤为重要的。要想保证了整个礼仪活动有条不紊,需注意做到: 组织礼仪志愿者提前到位,清查人员、检查服装是否褶皱、残破沾染污渍、有异味,一定要保持整洁;检查妆面是否清新、淡雅、统一,忌“浓妆艳抹”“残妆示人”,带领礼仪志愿者考察服务场地,进行现场示范讲解;在临上场之前, 要对礼仪服务人员进行情绪和心理的调动,让她们以最佳的精神面貌出现服务现场;所有的工作准备就绪, 再对个别动作进行演示,使每一位礼仪志愿者都能从容不迫的完成礼仪服务。
1.的提出
背景: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信息、通信的时代,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与以往的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繁荣不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全球化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革命意味着有必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模式。上述经济形态的变化将至少涉及以下问题:新的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出现;劳动力和资本流动增加;新的经济和经济出现;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些和经济发展趋势预示一个新的发展模式,在这个模式中爱好和平的文化和保持良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核心特征。因此,技术和职业教育的价值观、态度、政策与实践必须以这个模式为基础。这个模式的特点还有:技术与职业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更广,受教育的机会更大,更为重视人的发展需要,使受教育者获得有效参与劳动世界的能力。"
我国开展远程职业教育: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正以最快的速度发展经济,而其中工业和服务业的增长更快。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劳动力聘用上得以反映,服务行业和工业行业服用人数的比例不断上升,在发展较快的地区和中,劳动力很短缺,尤其是技术型劳动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结构的急剧变化,与国营企业的改革一起,对劳动力大军的技术及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样,也对国家的教育和培训体制提出了要求。中国劳务市场的发展及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对缺乏竞争力及亏损国营企业的改造,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一个高效率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技能培训系统。
所以,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响应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信息化,促进职成教育面向新世纪,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新需求,利用信息技术和整合全国教育资源,培养数量足够、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和高水平的专门人才,教育部职成司开始了大范围的远程教育实践,包括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项目、制定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建设中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网站等工作。同时地方上,也通过积极建立职成教网,推动当地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并积累了许多经验,同时也遇到许多问题。
遇到的问题: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国开展的还很短,在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领域也是刚刚起步。这种使用新手段、新技术的教育方式具有很多优越性,如资源共享、提高教学和培训的质量、增加教育的投入产出比等等。但是这种方式也是一种高技术、高投入的教育形式,如果没有作指导,非常容易在普及的过程中造成程度不同的失败而导致高投入,低产出。
基于在职成教信息化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我们从发展远程职业教育实际工作需求出发,针对其中一些指导性、规范性等管理层面上的问题,对其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和研究,重点突出,在核心理论和实践上把握住主要及整个体系,即把握住原创的东西,同时,又做到针对需求对象有的放矢,不做空泛的研究。通过研讨,发现几个问题比较突出,即教育信息化平台──网站建设和发展、远程教育基础设施校园网建设和使用、资源开发、远程职业教育的专业队伍建设、职业教育本身专业特点决定的远程教学中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问题、学生成绩考核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急需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实践上的模式,是值得研究的。
研究内容:针对我们开展远程职业教育的经验不足,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职业教育发展体制及国内其他教育领域(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远程教育开展经验,并且,关键是从我国职教现状和教育需求出发,针对以上的几个问题,从课题研究的角度,对以上几个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系统组织,并界定为如下几个研究子课题。①对教育信息化平台行政管理研究(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成网的建设和发展)和远程职业教育基础设施──校园网建设和使用的管理研究;②对远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研究③对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建设的开发和管理研究④对远程职业教育的教学系统开发和管理、及对学生评价方式的研究⑤国外相关专题的研究。
2.研究意义(现实意义、理论意义)
希望通过参加职成教网站、职成教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对国内外远程教育的现状考察和研究,为实际的远程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并为领导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本课题成果对我国远程职教工作开展有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双重意义。
在实践方面,本课题要通过在国家级网站上实施远程教育,对职业学校校园网环境下进行课程教学进行探索;并在全国范围内选择试验基地,通过试验开展研究,找到利用卫星数据广播开展职业培训的,积累经验;通过网站远程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和培训的实施,对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项目下开发的素材库及网络课程进行、比较、,归纳出适用于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素材库与网络课程开发方法;通过对目前较为流行的网络课程支持系统的使用,研究并提出适合于远程职业教育的网络教学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此外,通过中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网站的运行,以及远程职业技术教育的开展,与公司一起研究现代远程职业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开发、试用以及改进和推广,由项目办公室组织评估,形成一整套对现代远程职业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研究成果。同时,通过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形成一套培训远程职业教育师资的体系和管理办法。
在理论方面,基于上述实践内容,利用第一手的数据和经验,结合国际上已经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对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宏观、中观层面研究课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大范围实践的环境下,尤其是通过校园网环境下的职业教育网络课程教学和利用卫星数据广播开展职业培训,摸索出不同类型的专业、课程、教学或培训目标与远程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试图找出性的东西,归纳出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系统的设计流程和框架以及系统中主要两大模块学生和课程的构建,还有系统的组织实施方案,即教学系统的设计等子系统的规划,从中概括出几种系统模式,总结其推广的可能性及困难,形成我国远程职教的典型及通用模式和相应的策略。
二、综述
首先来探讨关于职业教育的概念问题。长期以来,各国和国际职教界各执己见,有的称职业技术教育,有的称职业教育。狭义来讲,职业技术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传授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主要是指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1999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大会的正式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概念。职业教育被确定为包括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培训。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被拓展了。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并行的两种教育系统,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专门的技术人才,所以有更大的实践性和专业性。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关系,经济发展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规模和质量,反过来,职业技术教育又对经济发展起一种促进作用。社会需要职业技术教育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一支能满足经济发展、懂技术和管理的高素质的人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明显的与经济发展需求相脱节,或滞后,无法及时更新人才结构,提供人才素质,扩大人才种类和数量,满足许多新兴的职业技术行业的人才需求。
其次来看一下成人教育的概念,依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成人教育的定义为为不在正规学校和大学系统学习、通常年龄在15岁或15岁以上的人们的需要和利益而设计的有组织的教育计?quot;。而发达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成人教育的定义为:任何专门为满足已超过义务教育年龄而且其主要活动已不再是受教育的公民一生中任何阶段的学习需要和利益所提供的学习活动和计划,其范围包括职业的、非职业的,普通的、正规的或非正规的学习以及带有某种社会目的的教育。
下表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分类:
对象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
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大学后继续教育专业证书教育各类岗位培训社会教育等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高中中专教育中技高职教育大学本专科研究生教育
普通教育未成年人义务教育/普通初等教育中职高职普高-
成人教育成年人---学历补偿教育面向成人的教育
主管基教司职成司高教司职成司
我们来分析一下职教发展所面临的新的形势和背景。第一,经济全球化导致人才结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将使中国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中国的西部、中部、和东部将分别处于半工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不同的阶段,由此中国的产业结构也要作相应的调整。从而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也要做相应调整,但无论怎样调整,从各方面统计数字看,中等人才仍占大部分比例,对发达国家也一样。第二、知识社会引发的职业资格的变化。在这个时代,把能力看得要高于学历,人们的能力将是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所以职教的培养目标将是既适应市场动态性需求,又满足个人生计发展要求。从以上两点都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必须适应社会发展、人类发展需求,在人才培养方向和方式上都应该做创新性改革。其中的核心,在于专业改革的观念转变和教育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变。由此引发的新的思考有,关于职业教育结构的系统化层次定位、关于职业教育管理的服务型职能转变、关于职业教育资源的国际化重组整合、关于职业教育办学的开放型体制模式以及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前瞻性预警机制等五个方面。在这些新的发展需求的引导下,能否借助远程教育,利用它的开放性、资源多元性、管理灵活性、规模效益等诸多优势,适应职教的改革趋势,开创一种全新的远程职业教育新局面呢?
我们有必要对远程教育做一个了解。远程教育使用的概念在国外和国内都经历了许多演变。
1980年,基更给出远程教育一个描述性定义,远程教育是具有一下特征的教育形态:
(1)教师和学生分离,学校和学生分离;
(2)有教育机构组织实施远程教育,即提供学习计划、学习材料。这种材料应比常规教育的材料准备得更充分;
(3)包括机在内的多类教育技术和媒体。技术媒体的作用为:承载教学内容和联系师生;
(4)在师生间提供双向通信交流;
(5)为社交和教学目的,组织必要的会见和讨论。即学生除独立学习外,还应有小组讨论,但以个别化教学为主,小组集合活动为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准永久性"地不设学习集体;
(6)工业化的教和学的形式。
1986年,基更在《远程教育基础》中,去掉了最后一个要素。
丁兴富在《远距离高等教育学导论》(1988年)中给出的远程教育的定义为准,它做了五项描述性定义:
*学生和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分离状态;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媒体教学占有主导地位;
*有组织的系统工程;
*自学为主、助学为辅;
*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某种形式的双向通信和反馈机制。
远程教育的发生在产业革命后的工业化社会中、并且随着近代科学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而不断发展。那么这背后支撑远程教育发展的动力是有哪些呢,丁兴富提出了远程教育发展的动力基础理论的''''五原理''''说,由这几个动力,我们可以论证职业教育开展远程教育的必然性和与优势。具体分析来看:第一,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对各级各类大量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大军的需求构成了远程教育发展的社会历史动力。而最直接培养这些专业人才和劳动大军的职业教育更是尤为有必要引入远程教育方式,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第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为远程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从印刷术、运输、邮政业的兴起开创了远教的先河,再到电视广播、录像录音等大中媒介的普及掀起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期,直至世纪之交,以微、计算机和电子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这些技术发展而来的交互式网络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也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革新提出了挑战、提供了机遇。同样,职业教育体系也面临这样的机遇。第三,教育民主化和学习终身化成为各国教育决策的指导原则之一,并构成发展远程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由于职业教育内涵和外延的拓展,职业教育也将覆盖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领域,所以职业教育开展远程教育也是教育需求所带来的必然结果。第四,人力资源开发的巨大压力和构建包括远程教育在内的终身学习的共识成了发展远程教育的决策基础。人力资源开发及其对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提高了国际社会对教育投资的认识。教育经济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然而,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巨大压力于教育投入的不足依然困扰着各国政府和教育界。传统学校校园教育因其课堂面授性质和成本结构特点需要投入大量高水平教师和巨额资金,这就局限了传统教育在短期内大规模发展的可能性。传统校园教育也难以实施在职成人教育和面向全民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这些基本矛盾使各国政府和教育界增强了优先发展远程教育的共识,优先投资发展远程教育正在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教育发展决策的战略方向。我国政府教育部职成司也积极发展我国职成教系统的远程教育,开展了一系列实践和研究项目,以此探索我国的职成教的远程教育发展道路。第五,现代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发展,也构成了发展远程教育的当代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基础,为实施远程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以上分析,就构成了职教系统开展远程教育的原动力。所以我们有必要开展远程职成教育,同时,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已经开展远程教育的教育类型如下表所示:
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
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大学后继续教育专业证书教育各类岗位培训社会教育等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高中中专教育中技高职教育大学本专科研究生教育
普通教育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无无无无
成人教育有有无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
从该表可以看出,我国远程教育主要分布在学历教育的成人高等教育(以大学本专科为主)和职业技术教育以及非学历教育和培训,远程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社会经济依然不发达并且发展极不平衡的穷国办大教育,远程教育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密切关系,更有必要开展远程教育,为全国各地、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村、基层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适合当地需求的各类职业技能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我国目前的远程教育体系是一种三重体系;单一模式的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双重模式的普通高校函授高等教育和标准模式的国家高等教育自学制度。这三种体系均面向成人教育,而只有电大开展远程职业教育,可以说远程职业教育的专门体系还没有发展和建立起来。而且随着第三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也面临着新的变革和突破,所以,职业教育如何利用已有的远程教育体系,再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下新一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根据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探索远程职业教育的实践模式,建立远程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是职教领域应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本课题定位于需求应用型研究。目的是为推行远程职业教育的领导提供科学决策的基础。所以主要是从管理的层次,就基础设施建设、人员队伍建设、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远程教育教学系统开发和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开发等方面进行研究。按远程教育体系的结构和功能来看,各个子课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最基础的要求,教育管理部门(主要指国家教育部和地方教育厅、教育局等部门)必须建立起信息化办公、协作式管理的基础设施;若具体到指导和管理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职成司和地方教育厅职成处就需要建立起本系统的信息化教育平台,来指导和规范职业教育的发展。所以,基于本课题主要研究的问题──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我们首先来探讨管理部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之一──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的一种实用、高效的信息平台的有关问题,包括建设规范、功能定位、运营机制,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协调,对全国远程职业教育所起的作用、如何实施管理等方面,并结合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将这个教育信息平台拓展为当地的一个信息资源中心,积极发挥教育对经济的先导作用。因此,这个信息平台就构成研究的起点。同时,在推进教育信息化中,由校校通工程所带动的一批职业学校校园网的建设,也为实施校园管理,提供了一个信息平台。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许多学校网是建了,可不知道如何利用,所以,为了全国范围内推进职教信息化,为实施远程职教铺路,我们也有必要,就如何规范和指导职业学校的校园网建设,如何使用校园网,探讨出多种可行性较好的模式,在充分利用资源的情况下,满足学校管理、教学、交流等方面的需求。
有了最基本的管理信息平台,我们就从远程职业教育管理层面来探讨有关问题。从丁兴富所著的《远程教育学》中了解到,这个层面内容主要包括:远程教育行政管理、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管理、远程教育教学管理、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具体分类框架如下所示:
教育行政管理(政府对教育行政部门和远程教育院校的管理)
远程教育学校管理
(远程教育院校内部管理)
学校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决策、控制、评估)
后勤管理
教学管理课程设置、课程资源开发的管理
学生学习支助服务的管理
人员管理学生管理
教师管理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就放在远程职教的行政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远程职教教学开发和管理,远程职教的质量保证体系这几个方面。
第一,远程职教的行政管理,包括国家行政管理部分和学校行政管理部分,前者指国家对远程教育院校的行政管理体制,主要包括政府分权体制和对院校的分类管理体制,主要讨论体制、机制、立法和财政等专题;后者依据对世界各地远程教育院校和组织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讨论不同模式院校的组织机构设置、规划决策和财务管理等主题。从教育部职成司职责来看,这个问题应该是值得研究的。它对规划和管理我国远程职业教育,会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第二,对师资的培训与管理,在远程教与学中,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地位、强调对学习资源过程设计和开发,然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强了,并实现了角色和职能的转换,同时远程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培训是实现高质量的远程教学的必要条件。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师资培训与管理展开研究。首先要对远程教师的职能和职责进行界定和分析。其次,研究培训的目标、方法和考核及管理的办法。通常,远程教育教师队伍分为两科专家,即所属专业的学科专家和远程教育专家。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专家探讨其培训方案。另外,在世界各国,远程教育教师队伍通常由两部分组成:远程教学院校的在编的专职教师和外聘的兼职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有不同的职能、不同的管理体制。作为职教领域,传统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就很灵活,没有统一的培训模式。所以,在培养和培训远程职教教师的方式和管理体制上,也就更有其特殊的地方。所以,研究这个问题,就成为实施远程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三,远程教学管理,这是指对远程教育的教学活动的管理。作为远程教育系统的核心部分──教和学系统,主要强调的两大功能就是以课程为核心的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发送,以及包括双向通信交互在内的对学生远程学习的各类学习支助服务。所以,远程教育的教学系统管理主要包括对课程教育资源开发与发送的管理,以及对学生学习支助服务的管理。在教学(仅指教)子系统中这部分,结合职成司已经进行的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实践经验,我们主要研究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开发和发送的管理,制定相应的资源开发规范和管理办法,并协调相关的电信、交通部等部门,为资源的发送提供基础设施条件,并进行管理。另外,针对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特殊性,许多实操能力的培养如何通过远程手段得以实现,是实施远程职业教育尤为需要突破和解决的问题,所以在学习子系统中,主要研究实操能力的培养系统的开发和管理。
第四,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远程教育的发展史来看,远程教育从其最初的函授教育的边缘地位和质量声誉较差,到20世纪末成为有地位、有声誉的教育大家庭成员,以至到现在,基于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的第三代电子远程教育能否保证提供高的质量的教育和培训并保持令人信服的地位和声誉呢?远程教育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表明:应用技术于高等教育领域对传统教育质量观念的挑战比应用技术于社会其他领域引发的变革更深刻。其次,高质量和高效益的远程教学和远程学习是可以实现的,但这从来不是依靠任何一种技术或媒体自动赐予的,而是同人类活动的其他领域一样,远程教育的质量只能是精心设计、精心计划、专业实施和精细评估的结果。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这个问题也是我们职成司管理部门研究的问题。通过初步了解,由于各国的远程教育体制不一样,所以质量保证体系也各不相同,但其评估内容却不会脱离远程教育系统及其与外部环境等的相关性。
三、框架和研究
具体每个课题的研究都是从、比较研究和实践研究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的。
(一)基于的信息化平台:网站的和管理政府教育网站
理论分析:
1.对教育网站的定义。
2.网站的建设规范
3.网站的功能设计。
4.网站的运作机制和经营机制的
比较研究:
1.国外网站的相关资料
实践研究:
1.调研国内相关网站的设计和运营策略。
2.教育部职成司主办的职成网的设计和发展状况,研究国家级网站的功能设计,运营机制,探讨中央和地方政府、、学校的关系,并如何利用网站来统筹全国整个职成教系统信息化和远程教育的工作。尤其是对西部地区如何进行指导。
3.地方省市的职成网建设和经营发展情况,探讨地方级网站的功能设计,运营机制,探讨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学校的关系,并如何利用网站来统筹本地区职成教系统信息化和远程教育的工作。尤其是西部地区,如何利用职教网的建设,建设当地的信息中心,支持当地的发展。
校园网建设
理论分析:
1.校园网的定义
2.校园网的建设规范
3.校园网的建设模式
4.校园网的
比较研究:
1.国外的相关研究
实践研究:
1.通过全国职业学校的校园网实际建设和运作及使用情况,对存在的,比如,如何引入外来资金,并合理利用资金建设校园网,以及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等进行探讨,形成一套规范的,可借鉴的职业学校校园网运作机制和建设规范。
2.利用校园网的信息、教学、交流等功能,高效、切合实际地将校园网利用起来,为学校的管理、教学、后勤等服务,从而探讨某些可行度较高的校园网使用模式。
(二)远程职业教育师资培训
理论分析:
教师相关素质、专业能力的分析
比较研究
国外职业教师的培训方式、管理方式经验
实践分析:
1.分析远程职业教育教师的基本知识和素质要求
2.结合国家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通过建设当地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联合企业、高校和学校的力量,针对当地的职教发展需求,培养和培训发展远程职教的教师。
3.培训资源建设,结合企业的需求和职业知识、相关的专业理论和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层次,来设计和制作远程职教所需专业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资源。
4.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规,建立一套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管理规范和标准。
(三)远程职业教育教学系统开发和管理
这部分主要是针对远程教育系统设计、开发和管理进行的研究,针对职成教系统的特点,分别针对东中西部地区的特点,通过不同的远程教育实践模式的探索,归纳和出适合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远程教学模式和管理办法。
首先,我们有必要对远程教育系统进行一般的分析。即通过对远程教育系统和传统教育系统进行比较,探讨这两种教育系统在构成因素、结构和功能特征上的主要差异,进而讨论远程教育系统的设计。这里的系统设计是指在对环境、市场、教育需求、学生、课程和资源等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决定采用哪种类型的远程教育系统。然后讨论远程教育的规划,即在对远程教育系统设计和决策的基础上具体规划远程教育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及其构成成分,并制定系统开发的组织实施方案。远程教育系统的主要本课题主要对其中的两个核心系统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远程职成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和管理理论分析
1)设计媒体教学模式(远程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技术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在远程教育中,基于信息技术的媒体教学代替教师课堂联系面授成为远程教与学的主体,媒体教学模式成为远程教与学模式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在远程教与学中应用的信息技术和以教学媒体为核心的教育资源的利用方式及其与学生和教师教学的交互作用关系。在每一代远程教育中,由于以教学媒体为核心的教育资源的利用方式和特征的不同,会有多种不同的媒体教学模式。
2)远程教育的课程设置、开发和教学系统设计开发模式(远程教育的教学子系统的设计)
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进步就在于教学思想、理论和实践突破了原来的教材设计的局限,发展为课程设计并进而发展为教学系统设计。就是说,教育革新的方向,包括远程教育,不再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而要以教与学的全过程、整个教与学的系统为对象,以资源和学习过程为核心,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要将课程和教材(课程学习材料)的教学设计和开发放在整个教学系统的整体设计和开发之中。
①远程教育教学系统开发
②远程教育的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
③远程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课程和教学开发模式设计和分类
3)远程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资源开发管理
比较研究
主要是国外的资源开发机制、管理体制、评估体系等方面的经验
实践模式
1)通过这次资源建设,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2)通过教学系统的运行和管理实践,探讨远程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2.远程学习系统(远程学习、远程学生和学习支持服务子系统的设计)开发与管理
理论基础
1)远程学习和远程学生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主要对远程学习的三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探讨了远程教育学生的分析方法以及远程教育学生的共同特征,来论述远程学生特征信息与远程教学系统设计开发和运行管理的关系。
2)学生学习支持服务总论──以学生为中心和双向通信的概念和原理
对远程学习和学习支持服务中的双向通信和人际交互进行考查,并对它们与学生自治和自主学习的关系进行讨论。
3)远程学习组织模式和基础设施建设
讨论远程学习的组织模式(个别学习和班组学习)和包括社区学习中心,网络教育环境在内的学习支持体系的技术设施建设,并分类讨论各种类型的学习支持服务。
比较研究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和案例
实践研究
1)通过在远程教学实验基地的试行,总结各种不同远程学习开发模式,并对其适用范围进行探讨。
2)通过探索不同的管理体制(比如学习中心或社区中心,当地教学站、教学点或教学班,当地教育院校或机构)的实践效果,来为我国东西部地区的远程教育实施提供不同的学习模式。
(四)远程教学模式的研究(突出实操能力培养)
理论分析
1)远程教学模式分析
2)远程职业教育的优势
3)用远程职业教学模式解决实操能力培养问题
比较研究
国外的实操能力培养和远程职业教学模式
实践研究
如何用远程职业教学模式解决某些实操能力培养问题。对利用仿真技术实施实践教学的研究。
(五)远程职业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
理论分析
4)质量保证体系的含义、分类
5)远程职业教育系统分析
6)远程职业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开发与管理
比较研究
国外的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
实践研究
试开发并试点适用于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
(六)远程教育的学习策略研究(比较研究)
理论分析
1)学习策略理论分析
2)e-learning学习策略分析
比较研究
国外的相关理论和案例研究
实践研究
根据职成司的目前多个远程职教项目开展情况,从实践上对学习策略进行探讨。
(七)典型案例的分析与研究
理论分析
从典型案例入手,经归纳、分析将其中涉及的远程职业教育理论提炼成专题
比较研究
国外的典型案例
实践研究
根据各地区、各学校或单位的实践情况,选择其中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分析。
四、课题组成员
姓名性别工作单位及职务(职称)
负责人组长余祖光男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副组长王文槿女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信息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课题组主要成员刘培俊男教育部职成司学校管理处副处长
包宇宁男教育部职业技术中心研究所信息室(助研)
罗辉男四川农业大学信息中心主任(副教授)
陈东男清华同方网络事业部企业发展部经理
畦平女北京市教委(副处长)
欧阳河男湖南省职教研究所(研究员)
安宝生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课题组其他成员李晓苓女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讲师)
于双和男大连海事学院(教授)
张少刚男中央电大(校长助理)
武怀海男北京市教委职成处
薛建国男上海职成教育在线副总经理
殷崇德男宁波市教育科研研究所
刘以群男大连市教委职成处
余中俊男四川省教委《当代职校生》总编、职教网站负责人
廖丽娟女广西易龙信息产业公司董事长、职教网站总策划
王秋生男宁夏教育厅职成教处(调研员)
潘鸣女科利华公司职教所副所长
武马群男北京市机学校校长
邬宪伟男上海化工学校校长
荀莉女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五、课题分解
子课题成果形式承担人单位负责人
职教信息化管理平台──网站的建设与管理方案及报告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王文槿、陈东
职业教育师资的远程培训与管理文章及方案、案例北京师范大学安宝生
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开发模式及研究课程案例及论文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包宇宁
现代远程职业教学模式的研究(突出实操能力培养)调查报告中央电大张少刚
远程职业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案例和论文四川农业大学罗辉
比较研究案例和调查报告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王文槿
典型案例的分析与研究报告及论文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余祖光
六、
专著:
1.《远程教育学》丁兴富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2.《网络教育应用教程》祝智庭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3.《国外远程教育的发展与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黄清云主编2000.4.1
4.《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乌美娜主编2001.1
5.《职业技术教育学》张家祥钱景舫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6
6.《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黄克孝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3
7.《比较职业技术教育》石伟平著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3
8.《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革命》嘉格伦[美]著
9.《学习策略》蒯超英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
10.《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顾英伟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0
11.《与共振──企业知识经济攻略》郭志强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7
12.《e-learning》MarcJ.RosenbergKnowledgeManagementMagazineSeries2001.
13.RuthClark,IntellectualCapital:TheNewWealthoforganizations.NewYork:doubleday,1999,p.165.
14.EducationalTechnology_EducationalTechnologyPublications
论文:
1.伟平.STW: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策略的抉择[M].《全球教育展望》2001(6)
2.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概览[M].
3.王希文.边远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思考[M].《中国高等教育》
4.德国职业教育的做法和经验[M].
5.李士杰.多媒体远程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与模式[M].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6.江伟.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新理念[M].《教育与职业》
7.孙琳.发展我国民办职业教育思考[M].真源在线
8.张社字.高职的发展:任重道远[M].中国教育报
9.李建求.工业化、信息化与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M].中国职业教育网
10.于洪文.构建开放性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M].《教育与职业》2001(5)
11.黄尧刘京辉.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M].
12.陶文庆.简析职教的现状和对社会的特有价值等特点及其发展思路[M].中国教育先锋网
13.科林鲍维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技术[M].中国职业教育网
14.张晓明.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产教结合[M].成都教育信息网
15.苏民.面向21世纪社区教育模式探索M].《北京成人教育》2001(7)
16.杨启亮.适应与改造:学习化社会的职业教育M].《职业技术教育》2001(6)
17.许卫.校企合作发展高职教育M].《北京成人教育》
18.[德]VolkerIhde.迎接21世纪挑战的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M].
19.王兰.英国大学成人教育模式的演变及现状M].人民教育出版社网
20.MargaretDriscoll,"IndustryRepaot:1999",TrainingMagazine,October1999,p.46
21.1998ASTDStateoftheIndustryReport.
22.GloriaGery,"WhatisYourWeb-BasedLearningStrategy?"LearningCircuits,anASTDWebzineaboutdigitallearning,Feb.2000
23.BrandonHall,OpinionandArtsSection,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Vol.48,Aubust1999,p.B8
24.MarcJ.Rosenberg,E-LearningStrategiesforDeliveringknowledgeintheDigitalAge,McGraw-Hill,2001
25.WilliamHorton,InsideTechnologyTraining,January2000,p.17.
26.RogerSchank,"TheAttackonISD",TrainingMagazine,April2000,p.48
27.OnlineLearning
28.E-Learning_AdvanstarPublications
29.KnowledgeManagementMagazineandKMWorld
作者:李龙 单位:沈阳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电脑是多媒体设备中的核心部件,应选择性价比高、售后服务好的品牌机,配置方面应选择当今的主流配置:CPU奔腾E5200以上、主板G31以上、内存2G以上、硬盘150G以上、集成100M网卡、集成声卡、DVD光驱。显卡可根据教室课程安排情况使用集成或独立,电脑的网卡应具备远程启动和网络克隆功能,方便恢复系统。为了防止病毒破坏系统、保证教学正常运行,必须配备硬盘保护卡。另外,设备招标时,在配置和价格相同的情况下,尽量选用保修时间长的产品。投影机是多媒体教室重要的显示设备。目前,市场上有两种类型投影机,LCD液晶投影机和DLP数字光处理投影机。从两者性能上看,DLP投影机亮度高、体积小、重量轻且易于携带,但色彩还原性差;LCD投影机,色彩还原性好,对比度高,技术成熟,性能可靠。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多媒体教室都选用技术可靠的LCD投影机。投影机技术指标选择方面,分辨率为1024×768,对比度为500:1100m2以下的教室选择亮度为3000流明的投影机,100m2以上的教室应选择亮度为4000流明的投影机。投影幕选择方面,大多数高校选择性价比较高的电动玻珠幕,根据多媒体教室面积大小不同选择尺寸为100寸、120寸、150寸和200寸的幕布。音响系统的选择方面,根据教室的大小选择不同功率的功放。对于普通多媒体教室来讲,一般不必太注重音响的效果,只要声音清晰响亮,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听到就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必选择专业级、价格昂贵的功放和音箱。
另外,根据教师的需要,配备线鹅颈迈克和无线领夹麦克。多媒体中央控制器(简称中控)是多媒体设备的连接中心、控制中心。中控的主要用来实现音视频的切换、VGA电脑信号切换、设备电源管理、电动幕升降等功能。目前,中控有单机型和网络型两种。单机型中控只能对一间多媒体教室设备进行操控,操作简单、性价比高,被大多数高校采用。网络型中控能实现对多间多媒体教室设备的管理与控制,需网络支持和建设专门的管理端,建设成本较高。网络型智能型中控是未来多媒体教室建设的首选。多媒体教室建成之后,成为高校重要的教学资源。加强多媒体教室管理不仅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室的作用,还能节约维护成本,延长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年限。建立完善的使用管理制度。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多媒体教室使用规章制度,如《多媒体教室管理规定》、《多媒体教室学生上课守则》、《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职责》等相关规定。同时,为了落实责任,要求上课教师认真填写《多媒体教室使用日志》。加强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的岗前培训。高校应对全校教师进行使用多媒体设备的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后发放合格证书,持合格证书经申请方可使用多媒体教室。培训的重点是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流程和简单的故障排除,同时要求每一位教师自觉遵守多媒体教室相关规定。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高校应成立专门机构管理多媒体教室,配备专人管理多媒体教室及机柜钥匙,每10-15间多媒体教室应安排一个多媒体教室管理员。
树立服务教学意识,精通各种故障的排除方法,并做到有问题及时响应。及时掌握每间多媒体教室设备的使用情况。多媒体教室管理员应做到日巡查、周检查,及时掌握各个多媒体设备的运行情况,对每次故障和维修情况进行登记,方便日后的管理。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和管理是一个整体工程,只有前面建设好,后面才能管理好。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也要与时俱进,应加强管理,为教学提供一个高效稳定的教学平台。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成人学习理论;教学研究
“形势与政策”课是国家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是一门十分注重理论教学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课程,对于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重要作用,是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纳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2004年和200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先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得到了重视,在课程规范化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尤为受到关注,但对于课程教学方面的讨论稍显不足,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根据一些研究者开展的关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研究,仅有不足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对教学效果表示满意,目前课程教学依然以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为主,教学效果甚微。[2]2015年7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注重师生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创新推动学生实践教学;坚持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创新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等内容。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如何创新教学方法和组织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主动性,提高其学习效率及对理论的运用能力是符合当下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要求的重要议题。
一、成人学习理论
成人学习是一种改变由经验形成知识和行为的学习过程,是认知结构组织与再组织。成人比儿童具有更多的经验,对理解新鲜事物并掌握其认知结构具有更强的能力。成人学习有四个法则。第一,效果法则:成人在愉快的环境和氛围中学习,效果最佳;第二,联想法则:成人更愿意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强化对认知对象的掌握;第三,有备法则:成人往往在有需求的时候才会选择学习,强调学习的目的性;第四,练习法则:成人需要通过大量实践练习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成人在学习过程中更愿意接受指导性学习,更愿望交流、反馈,主动性和参与性突出。当成人的兴趣和经验得到满足时,其学习动机就会被激发出来。大学生已属于成人的范畴,成人学习理论可以适用于“形势与政策”教学实践中,根据成人学习的法则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满足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有利于激发其学习动机,提高教学实效性。此外,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模型也能给予“形式与政策”课教学设计很好的启发。按照运用不同学习方法的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所学内容的比例(详见图1),直观地展示了不同学习方法的学习效率。他指出,学习效率在30%以下的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包括“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而学习效率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包括“参与讨论”“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向别人讲授”或“立即在实际中使用”。由此可见,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教师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的
“教社政[2004]13号”文件明确了“形式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就是要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进行形势观、政策观教育。[3]紧接着,“教社政[2005]5号”文件明确了“形式与政策”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的定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4门必修课承担着基本理论的教学任务,而“形势与政策”课则承担着将理论与现实对接的重要任务,着重培养大学生应用基本理论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学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通过最新国内外热点难点焦点事件的解析,帮助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将知识内化成为思想,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实现健康、全面的发展。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不仅在传授知识,更在传授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学会用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方法观察形势,用因果联系挖掘事物的本质,了解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把握形势发展与政策制定的必然趋势,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做到真与善的统一。[2]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更加需要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更加需要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强化其对方法的应用体验,帮助其实现知识的内化,并获得审视判断形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说教式”“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是很难有效达成本门课程教学目的的,而成人学习理论的观点与实现“形式与政策”课教学目的的要求较为吻合,增强课程的参与性、实践性、互动性,改变学生原来由经验形成的知识结构和行为,全面提升“形式与政策”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组织
在成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明确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可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两方面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一)教学内容的组织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多而广,时效性强,课程时间跨度大,但每个学期安排的课时却很有限。因此,精选教学内容是上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核心环节。根据成人学习法则中的联想法则和有备法则,大学生学习更愿意接受与他们现实生活贴近,特别是与他们成长发展息息相关的内容。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要以问题为导向,更多地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从与大学生切身相关的问题引导到当前社会、国家发展形势,从分析形势具体到解读政策,最后教育落脚点仍然要落回到大学生摸得着、够得到的实际生活中。授课教师要善于选取现实中的案例,尤其是大学生身边人身边事,以小见大,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政策解读不接地气,不但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甚至会遭到大学生的抵触。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从选定主题开始,即确定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然后以此作为内容主线,筛选各类翔实的支撑论证素材。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和学习金字塔中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效率排序,“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尤其是要开展师生互动教学,因此,教学素材的数量要丰富,形式要多样,如图表、视频、翔实的数据和完整的案例,这样才能满足不同教学方法对素材使用的要求。此外,“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政性,教学素材必须来源于正规的官方媒体和渠道,是国家和社会对外正式公布的数据和事件,能够正确代表国家和社会主流的观点,切不可随意在网络中搜索、下载未经证实的素材内容。
(二)教学活动的组织
教学活动组织实质上是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作用教学内容的过程及其方式。时间和空间都极为有限的传统课堂教学活动已不能满足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求。学习金字塔中更为高效的团队学习、参与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方式需要不断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高校的现有资源,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辅以网络课堂、实践课堂,形成立体化的教学模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利用互联网延伸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微话题讨论、优秀视频和读物推荐、学习成果分享、教学答疑等活动,进一步丰富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形势与政策教育还要与校园文化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中,在广泛接触社会的实践中增强对国家、社会发展变化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思考。课堂教学应着重发挥主导教学的作用,以教学主题引导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形成层次丰富,内容联系紧密的教育活动链。同时,还要注意及时收集学生在参与各个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典型案例和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充分的分析与评述,倡导、鼓励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价值取向,及时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的观点,进一步巩固和升华教学成果。建立立体化教学模式符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目标的要求,也符合具备成人学习特点的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利于提高本门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包泉.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与教学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116-117.
[2]苏琪.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太原:山西农业大学,2014:14-15.
[3]周树辉.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开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127-129.
关键词: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机制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民族地区由于受一定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与内地教育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由于高等学校教育资源比较有限,民族地区的许多青年没有机会走进大学,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随之进入的飞速发展期,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学历水平要逐步提升。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积极响应国家全民学习的号召,大力开展民族地区继续教育事业,圆了许多青年的求学梦想,民族地区的整体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为了更好地发展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工作,必须建构完备的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
一、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概述
(一)继续教育
学术界对继续教育的界定尚无统一标准,综合学术界不同学者的观点,继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职业技术教育术语》中指出:“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它对某个人来说,可能是接受某个阶段的正规教育;对另外的某个人来说,可能是在某个特殊的领域内更新和补充知识;还有的人可能是在为提高其职业能力而努力”。相对狭义的概念指出“继续教育在成人教育中作为一个术语,具有特定的涵义,专指大学本科后的在职教育而言,包括理、工、农、医、文、法、管理等。大学本科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已被列为‘初始教育’,即它是基础,是起点,而继续教育则是初始教育的延伸、补充、扩大和发展”。
(二)继续教育服务体系
在信息社会,人们已经不再把教育归类于制造业,而是将现代教育看成服务业。认为教育具有前所未有的鲜明的服务性质,它是为学习服务、为学习者服务的;服务意识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意识,它紧密围绕每一个人的学习,充分发挥其“帮助”功能、“服务”功能;教育提供的产品不是学生,而是服务;教育的评价标准出现了以学习者的需求和满意度为核心的价值评定。现代教育的主体地位、教育目的、教育性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时空、教育评价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显然,作为终身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继续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现代的服务意识,构建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支持服务功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个性化的保障。
由此可见所谓的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就是学校、教师等尽可能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措施来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积极、顺利、有效地进行,并为最终使学生达到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的目的,推动学生开展终身学习活动所采取的各种手段、措施及基本物质保障的总和。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包含的成分很多:学校的整体部署、老师的课程选择、以及教学设备的配置、学生的日常管理及后勤服务等内容。
(三)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
我国少数民族数量庞大,分布于全国各个省份,囿于一定的历史和社会因素,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还不是很高,鉴于高等教育资源有限性,导致少数民族地区整体文化水平程度与内地形成差距。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提升少数民族教育水平的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不完善。何为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我国民族地区所开展的基于提升少数民族整体文化水平,所采取的一系列针对完善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的保障措施。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对提升整个民族地区的整体文化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二、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现状
(一)民族地区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建立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和卫星电视网络的快速发展,我国民族地区以电大开放教育和普通高校网络教育为主力军的远程高等学历教育快速发展,各类远程非学历教育培训迅速兴起,逐步成为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的主流发展形式。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发展民族地区远程继续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这对于提升民族地区的全民文化水平是十分有益的。
(二)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多元的办学模式初步形成
办学模式的多元是指目前民族地区一般地处偏远,因此各种办学模式也随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包括面向全国的、面向地方的,政府主办的、社会力量主办的,综合性的、专业性的,多网融合的,有业余的,也有函授的,还有成人高考等多元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办学模式,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基于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政策倾斜,也使得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凸显民族特色,如入学的门槛降低,开展大众教育等模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三)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教师配备初步形成
目前,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教师配备主要依靠高校资源,与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新疆区内各大高校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继续教育学院,如新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新疆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新疆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等等。鉴于新疆的特殊性,新疆兵团继续教育也独具特色。鉴于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关注的人群也在逐步增多,因此,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正在逐步走向正规,很多继续教育学院都开始有自己的专职教师,有自己的教师编制,改变了以往全部需要聘请外部教师,一旦外聘教师不能正常上课,整个教学秩序都会被打乱的缺陷。
(四)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办学层次逐步提升
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学院按照我国教育“十二五”规划的思路,积极拓展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办学空间;稳定发展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加强理论研究,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办学与交流,调整办学结构,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自学考试特别是全日制自考助学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同时,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目前在尝试研究生教育发展,提升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更高层次。成人教育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放开,将有助于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水平的提升。
(五)教学设施逐步完善,教学条件逐步改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同时提出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近年来,由于中央开展对口支援力度逐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资金支援力度逐步加大,教学设备得到更新。以新疆为例,目前19个内地援疆省市规划5年内援助新疆教育资金82亿多元,重点用于推进新疆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截至2010年底,新疆已开工建设教育对口支援基建项目30个,建设面积约17.9万平方米,投入资金6.78亿元。对口支援力度的加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民族地区的继续教育发展,教学设备得到更新,教学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
三、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范围不够宽泛
目前,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基本上以远程高等学历教育服务为主,难以适应国家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的要求。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类型主要有成人学历教育、网络教育、自考助学班和各类培训、辅导等非学历教育,校农结合及校企结合的模式还没有展开。在民族地区还是以自愿学习为主,以获得文凭,从而晋升工资为目的,这也就导致民族地区的办学受到很大限制。服务体系的不完善也导致学员对民族地区继续教育认可度降低,这不利于民族地区继续教育事业发展。
(二)政府主管部门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越位、缺位、不到位同时并存,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市场混乱
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虽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集中领导、分级管理”模式,但由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实际管理中仍然存在集中领导协调难、分级管理放权难的特点,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对所辖院校管理基本按照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集权模式,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越位、缺位、不到位问题十分突出。例如,政府职能机构不仅对各个学校的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学籍管理、文凭发放等直接进行干预调控,而且连毕业生电子照像、计算机课程考试等具体事务都要直接经手。越位管理一方面使教育主管部门政务加大、编制扩充,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和学校带来许多束缚与麻烦,办学难以主动适应市场需求。
(三)民族地区远程教育缺乏协调发展,教学资源利用率低
目前,我国开展远程教育的大学除中央电大外,还有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等60多所高校。网上教学作为现代远程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正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但是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各办学主体之间缺少广泛的资源合作。
教育部已经批准通过网络开展本科学历和研究生层次教育的大学有60多所,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学院基本上采取学校各自与电信部门联合办学方式进行的。通过现有的省、地市远程教学和中国公众多媒体信息网等邮电公网设施传输信息。这种各自为政的方式阻碍了现代远程教育的进一步规模化、大众化发展。现在许多学校和企业都以自己的名声自立“品牌”,竞争生源,追逐利益,无法形成规模效益,无法实现民族地区继续教育资源共享最大化。政府要对民族地区实施倾斜扶持政策,从目前民族地区网络总体水平来看,民族地区远程教育陷入了一种两难境地:民族地区远程教育的多数服务对象是欠发达民族地区的人群,而这些地区的网络设施、经济及文化背景还不具备要求,人们难以得到便利的上网条件,要进行远程教育非常困难。
(四)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教学手段还比较落后
目前,我国民族地区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手段从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难以满足学习多样化的要求。民族地区多数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仍旧是沿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函授辅导方法,教学手段明显落后于网络信息时代,对成人学习特点的适应性欠佳,办学成本偏高。因而,对于成人高等教育而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改革是目前的首要任务,重点就是要利用网络对传统面授教学进行根本性改造,以现代远程教育拉动成人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四、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建设与机制创新
(一)要根据民族地区继续教育自身的特点来考虑模式与机制的选择
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是一个服务比较复杂的教育领域,各类产品(服务)的教育对象和属性有很大差别,因此应当根据各类继续教育(服务)的特点选择模式与机制。例如,为保障弱势群体生存、发展权益开展的教育培训,应当由政府负责,采取政府公共服务的模式与公平、免费或补贴机制;以发展个人职业生涯,得到能力的、经济的、精神的回报为主要目的的学历提升和职业技能培训,应当作为私人产品,由学习者自己“购买”,交给市场去做,即采取商业模式和市场机制。考虑到民族地区自身特点,可适当开展本民族语言授课,这既是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同时也让少数民族更容易接受和学习,这有助于提升少数民族的继续教育水平。
(二)进一步完善政府公共服务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继续教育主要采取政府公共服务模式,各行业、系统的公职人员的继续教育,由政府规划组织,政府或行业、系统投入经费,由其所管辖的学校、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具体实施,这种模式在开展民族地区继续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往往容易形成教育培训的规划者、经费投入者、监管者、实施者实际上集于一体,出现对培训的不合理垄断和行政主导的奉命办学,造成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低下的弊端,有些地方的教育培训“走形式”、“走过场”。因此,应当根据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的方向,改革和完善政府模式。在坚持和强化政府规划、投入、监管责任的同时,改革培训机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公共资源提供方式,从单一的政府办学转向以政府采购教育培训、政府补助和资助、提供教育卷或培训卷等方式相结合的模式,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
(三)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推进商业化模式
2007年3月,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明确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公益性质,对能够实行市场经营的服务,要动员社会力量增加市场供给。”因此,民族地区继续教育领域的很多服务可以实行市场经营,继续教育方面的专家认为商业化模式和政府模式应该同步推进。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继续教育需求将更加旺盛,市场将更加活跃。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推进商业化模式,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使更多的资源提供商、服务提供商,以市场主体身份进入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市场,增加教育供给,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需求。在政府规范管理和严格的质量监管下,通过公平的市场良性竞争,提高资源和服务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实现需求与供给的对接,形成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加快发展的新局面。
(四)要加快信息化进程,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
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为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及其公共支持服务加快信息化进程提供了机遇。例如近年来,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奥鹏教育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等部委的“虚拟实验示范工程”、“支持IPV6的移动学习终端研发及产业化”、“国产基础软件在数字教育领域的适配研究及重大应用示范”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和成果的推广,将促进新信息技术在民族地区继续教育领域的应用,提升民族地区继续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公共服务体系要积极开展新信息技术在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中的先行先试,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民族地区继续教育信息化进程,推动民族地区继续教育加快发展。
(五)加大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投入,建立多渠道筹措继续教育经费的体制
针对民族地区特点,要区别不同类型的继续教育,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合理分担成本的经费保障制度。政府的投入、公共职业培训、继续教育资源应优先向弱势群体,特别是失业者、低收入者、进城务工人员和贫困地区劳动者倾斜,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并探索建立面向弱势群体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券”制度。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调动各个行业、企业、部门、社区和广大社会成员支持、扶植、发展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考虑到很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沿海城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加大对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投入更有助于增加入学人员规模,这也是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中重要一环。
(六)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是加快发展民族地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发展;医学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2(c)-0153-03
教师专业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世界性潮流,它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的建立,成为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成功策略[1]。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发现,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旨在通过对教师成长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分析影响教师成长的各种因素,从而理清教师发展的规律,促进教师顺利成长[2]。高职院校医学基础课教师有着自身的特点,关注其成长历程中的各种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教师的发展需要,从而给予教师适当、适时的协助和教育,使教师自身蕴含的潜能不断发掘出来,促进教师的发展、成长。
1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
1986年美国卡耐基教育基金会和霍姆斯协会分别发表了《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明天的教师》两份报告,明确提出了教学专业化这一概念,并将其视为提高公立学校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教师专业发展有多层含义,如韦登指出:①教师专业发展是协助教师改进教学技巧的训练活动;②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改革的整体活动,以促进个人的重大成长,营造良好的气氛,提高效果;③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成人教育,要依靠教育原理,增进教师对其工作职责的了解,不仅仅是要教好书;④教师专业发展是利用最新的教学成效的研究以改进学校教育的一种手段;⑤教师专业发展本身就是目的,协助教师在受尊重的、受支持的、积极的气氛中,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3]。
1.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实际经历的专业发展的变化过程,侧重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发展要经历哪些阶段,发展是否有关键期等;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研究在教师专业发展有关观念指导下,给教师提供哪些以及如何提供外在环境和条件,才能更好地帮助教师顺利地走过专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诸阶段。如图1所示,国外研究者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划分方法。伯顿、费斯特、休伯曼等人从教师的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分别针对教师职业生涯、教师职业周期的动态发展和主题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
1.2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划分,我国学者侧重于教师社会化标准的研究,即从教师作为社会人的角度,考察其成为一名专业教师的变化历程。国内有学者在归纳相关文献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师成长、发展阶段做出了较为详细的划分。也有一些学者从教师心理发展以及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发展阶段观,如有学者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把教师早期的专业发展看成是预期社会化阶段,而承担教师工作后,为更好地工作所参与的进修、学习称为专业继续社会化阶段。
2 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基础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高职医学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4]。教师服务于高职教育,首要任务是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即高职院校应该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能简单地模仿和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学体系,也不能成为岗位职业资格培训的附庸。高职医学教育具有技术性、实用性,其主要目标培养的是数以千万的高素质技能性专门医学人才。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和交叉性,将教育学、医学两门截然不同的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社会期望值更高,任务更加艰巨。因此,高职医学教育对教师在角色定位、职业体验、智能结构、教学使命感等方面的要求更高、更全面。
2.1 医学基础课教师的定义
我国的《科学技术辞典》将医学定义为“医学是旨在保护和加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医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医学所研究的是与自然和社会相互联系着的人”。这一定义充分体现了现代医学模式的特征,反映了当今医学领域的内涵与发展。经典的医学科学主要由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大部分构成[5]。相对于临床医学而言,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内容,是研究人体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生理病理规律的科学体系,是医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整个医学发展的基础。医学基础课教师特指在医学院校从事这些基础医学分支学科课程教学的教师。
2.2 医学基础课教师的特点
高职高专院校绝大多数医学基础课教师来自于医学院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普遍具备一定水平的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但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施教教育,缺乏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更缺乏对从事医学教育工作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充分准备以及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刻认识。因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在教育阶段方面,一般都是接受过医学本科教育阶段的成年人,其生理和心理成熟程度高于本科生。②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缺乏教育学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技术和能力。③在学科专业发展方面,医学基础课教师有明确的专业定向。
2.3 医学基础课教师应具有的素质结构
通过将近年来较有代表性的有关普通高校教师和医学院校教师素质结构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研究结果显示:医学院校教师的素质结构在具有一般普通高校教师共性的同时,还应体现其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见表1、2。
2.4 影响医学基础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教师专业化理论认为,教师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强化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其本质不是简单地“重复”某一种劳动的基本操作行为,而在于需要一定的“专业精神”、“专业理论”和“专业技巧”,并不断地改进、完善和创造。对于医学基础课教师来说,应着眼于进一步培养其适应医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潜能。医学教师的服务对象是人,在教学中既要求医学教师传授广博的医学基础专业知识,更要求他们遵循教育规律,讲求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6]。
如图2所示,首先应该是理念、态度上的转变,要帮助他们树立热心、专心和潜心于医学基础教育的理念;其次是知识、能力的强化,要打牢他们的医学知识基础,拓宽医学知识口径,培养医学科学研究能力;最后是教学基本方法、技能的补充,要使他们掌握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方法和技能。在我国的现实中,由于受临床医生与基础医学教师收入上的差距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从事医学基础教育的教师朝医院流动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利用优秀教师扎根医学基础教育等典型案例,培养医学基础课教师的敬业爱岗精神与奉献精神尤显重要。而且,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生源质量不高,在校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比较欠缺、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控能力弱等特点。面对这种学习状态的学生,对教师的知识、技能要求会更高,要使他们能够相对稳定地、较为系统和规范地接受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职业道德以及专业学科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高教育技术、教学技能的基本运用能力,并通过一定的实践性活动获得对医学教育规律的认识及反思。同时,还应重视科研能力培养,包括从事医学专业学科科研工作和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能力。
3 结语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一个专业能力雄厚的专家队伍,一个不断追求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师团队是一所高校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7]。高职医学教育正肩负着为适应医学模式演变趋势带来的艰巨任务和挑战。医学基础课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实践和社会服务中的专业能力问题,是当前教师发展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必须要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的潜力得到极大的发挥,以推动教师专业化进程健康发展,为高校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奠定教师队伍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春燕.西方国家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经验与启示[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4):81-83.
[2] 罗振华.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3] 郭祥林.契约理念:高校师资管理的新视野[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4):68-71.
[4] 熊红菊.高职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3):23-25.
[5] 胡彦.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基础学科助教规范化培训模式的初步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07.
[6] 冯利哲.BX学院青年教师成长因素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0.
【关键词】高等院校 二级学院教学评价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30-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进程也迅速推行,二级学院教学评价逐步被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所采用。在高等院校实行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前提下,其教学效果的评价也逐渐成为教学工作的重心,在要求教师科研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重视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全面、科学的评价。
一、二级学院教学效果评价的推行意义
(一)只有经过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才能使一线教师了解自己的实际教学效果,在不断的反省过程中,了解自己教学的亟待提高之处。通过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有针对性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只有学校教务处主管部门的有效参与,才能使二级学院教学评价结果更客观、更全面、更公正。二级学院进行教学评价,必须是在学院符合学校教学总原则的前提下,对学院内部的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确保学院教学符合学校的总体教学目标,因此二级学院必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全面的了解学校的教学重点,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应的改革,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三)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可以有效、迅速的为学院和学校决策管理层提供可靠的教学信息,从而提高决策层制定相关制度的科学性,落实各项工作的时效性。提高学院领导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力度,切实把教学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了解二级学院教学工作的优势及劣势,通过规范教学秩序,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加大教学工作投入,进一步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二级学院教学效果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硬件、软件难以满足现代化教学要求
由于不同学院的建设千差万别,先期建设的专业在资金、科研以及相关配置都拥有着新建学院无法比拟的优势,无论是教学设备还是师资力量上都无法与先期王牌专业相比,这就造成不同学院条件、师资的差别,直接影响到二级学院教学的评价效果。
(二)教师主体地位被忽略
对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包括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三大部分,学生评价占据着关键性的地位,这虽然拥有一定的科学性,然而这样的评价体系下,教师的教学效果完全由教学管理者制定,并没有征求广大一线教师的意见,使得评价方式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并没有真正的做到实事求是。
(三)评价体系不够科学
1.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反馈机制有待完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各大高校往往将重点放置在科研排名上,教学评价通常只是一个基本的形式,对于教学评价的结果往往不公开,评价结果反馈不及时,导致广大教师无法了解评价的实际结果,很难改进自己的教学。
2.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设计不合理。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评价指标往往有一个具体的标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是属于应用型人才,有的却是科研型人才,单一的评价标准必然会造成教学评价的片面性。
3.二级学院普遍将绩效评价作为核心,导致教学评价长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尽管众多学校都提出了要将教学评价落到实处,然而在实际考核、评价过程中,评价重点集中在教师的数量以及科研项目和获奖层级上,忽视了教学基础工作的重要性,这就导致教学评价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改进教学效果评价措施
(一)高等院校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权力下放,提高二级学院的自主性
学校毕竟属于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位,其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依据学校总体教学情况进行制定的,无法保障制定目标完全符合某个学院的实际情况,因此高等院校必须将管理权进行一定程度的下放,切实提高二级学院的自主性,使他们能够在实际的教学评价中建立起真正符合自己学院特色的评价体系,提高教学效率。
(二)积极引进人才和完善硬件设施,提升二级学院的物质基础
现代化教学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与之相配的物质基础和人才基础,因此在实际的学院管理中,二级学院的领导层必须想方设法完善本学院的硬件设施,使得教师能够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下开展教学,同时与学校积极协商,通过对本学院教师的定期培训以及向社会招聘高层次人才,提高二级学院的软硬件能力,为教学质量的切实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三)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
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单单要重视传统意义的学生评价、互评和自我评价,更应该将教学评价的制定纳入到科学评价的体系中去,确保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评价标准制定过程中,二级学院的管理者不应当“闭门造车”,一厢情愿地制定评价标准,也不应当单纯的召集几个代表进行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与修改,应该通过召开专门会议、与广大一线教师谈心等方式,切实聆听教学实施者的心声,充分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切实将教学评价标准科学性的制定落到实处。
(四)完善评价体系
针对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的现象,二级学院管理者应当积极进行改革,确保将教学评价的结果予以公开,使得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了解到教学评价的结果,针对教学评价中成绩不理想的教师,学院领导要及时的和他进行谈心,帮助他寻找出现不理想成绩的根源,并与教师一起探索出积极有效的解决策略;针对评价过程中过于倾向于教学绩效的情况,应当转变评价观念,将教师的具体教学评价予以重视,绩效评价可以作为参考,而不能将其作为主体,确保教学评价不出现方向性的错误,要坚持将教学效果作为重点。
四、结语
教学质量如何以及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效的教学成效与社会影响力,是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必须对其给予高度重视,不得敷衍了事,更不能走过场。笔者针对高等院校二级教学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解决策略,希望对提高与改进二级学院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珍刚.现代大学二级学院管理体制创新探析[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201-203.
[2]贺一松,熊能.探索建立以学术权力为主导的高校二级学院管理体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208-209.
[3]曲志丽,王殿华.高校二级学院管理中凸显问题探讨[J]. 中国轻工教育. 2010(02):197-199.
[4]万新安.大部制下二级学院的管理模式简析[J]. 中国成人教育. 2010(12):90-91.
[5]李福星,路福平.高校二级学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J]. 中国轻工教育. 2010(06):199-201.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创新型国家
本文为安徽财经大学2016年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环境约束与制度引导”(项目编号:XSKY1637)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5月24日
科技创新引领的时展潮流已是必然趋势,创新驱动成为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世界各国都极其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当代大学生作为富有朝气、活力和创新精神的青年社会群体,是国家的栋梁和未来的接班人,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数量的增长也势必追求质的飞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社会各方面都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大学生除了掌握书本理论知识,还应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锻炼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能力以应对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因此,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不仅是顺应时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开展创造性劳动,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科研创新的现实意义
当今国际间的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更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在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培育创新人才的直接途径,也是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内容。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的人才后备军,对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对于大学生个人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整个国家的富强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提升综合素质能力。我们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价值。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是体现在他是否具有无比优越的物质条件或社会地位,而是取决于他对别人、对社会所发挥的作用有多大,对自我主体以外的客体所做出的贡献有多大。内在价值是创造价值的潜在能力,外在价值是发挥自身创造力所创造出来的现实价值。对大学生来说,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综合提升其学习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激发优秀潜能。科研创新是一个考验恒心和定力、戒骄戒躁、突破自我的过程,科研活动的参与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谦虚、严谨、合作、交流、探索的优良品质。科研创新所取得的成果也会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这是与物质财富有根本区别的一种精神上的充实和满足。
二是有利于提升民族创新力,开展创造性劳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一个对科学技术创新与探索的过程。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方面的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近代两次工业革命中国落后于西方,英、德、日、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大批的科技人才创造出了伟大的科学技术成果;第三次科技革命引领的现代科技的发展更是势如破竹,发展迅猛。由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速度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究其原因,民族创新力是一个重要因素。科研创新作为创新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整个民族创新力的提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其科研创新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对于开展创造性劳动、推动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三是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科学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自主创新能力则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当代大学生是富有探索创新精神、朝气蓬勃的群体,是推动现代科学技术更好更快发展的新生力量。高等教育下注重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响应时代的号召,也是贯彻落实自主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我国在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二、我国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阶段性培养成果
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愈加重视,出台一系列激励奖励政策,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在我国各高校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国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一是科研层次体系日益完善。新世纪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展赋予高等院校甚至是整个社会的重任,是一个系统的战略工程。我国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起步相对较晚。目前,在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建设中,基本形成了校级科研项目、省级科研项目、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层次体系,为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此外,还设立了科研基金,科研成果奖励等激励机制,政府对高校大学生的科研经费投入也逐年增加。科研基金项目的申报和各种创新创业竞赛为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激发大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也有了进一步提升。
二是大学生科研创新理念逐渐形成。近年来,国家对高校创新教育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群体对于科研创新有了进一步了解和认可,逐渐意识到科研创新对于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对待科研创新活动越来越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意愿和倾向,科研理念的养成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科研活动的落实。总体而言,大学生群体在科研活动中的实际参与度和科研成果质量都有了一定提升,这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势态。
三是大学生科研成果得到一定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科技创新应重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国家对科研成果的转化也给予大力支持。国务院2016年2月26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促进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技术转移,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营造了良好环境。
在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2009年启动实施的“蓝火计划”服务技术转移项目,惠及全国逾百所高校,旨在深入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较为突出的还有浙江大学建设八个创新创业平台培育高科技企业,中国农业大学实施158工程服务新农村建设,华南理工大学对接专业镇,开展行业关键技术攻关,哈尔滨工业大学 “1+4”模式解决校办产业发展瓶颈,上海交通大学打造强有力科技成果转化保障体系,西北工业大学以成果作价折算股份等。
三、国际借鉴及启示
20世纪50年代,美国、前苏联、日本已经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早早意识到培养科研创新人才的重要性;美国历年来有注重本科生科研的传统,1876年美国创建首座研究型大学――霍普金斯大学,注重学生知识扩展,鼓励科学创新,营造自由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出众多精英和诺贝尔奖获得者;麻省理工大学1969年首创“本科生科研计划”,认可和资助本科生参与科学项目研究;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科技立国”口号,实行“二十一世纪卓越研究基地计划”;德国大学一项重要的教学和科研制度――研讨课处于所有教学方式的中心位置。由此可以看出,国际上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起步较早,且重视程度远大于我们国家。随着对本科生科研活动认识的深入,与之相对应的科研管理组织机构也日趋健全,为本科生科研活动提供良好的保障。此外,整个教育界以及学术界对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为学生提供的科研训练机会众多、形式多样、成果转化明显。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国家去学习和借鉴的。
四、我国大学生在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的不足
在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过程中,虽然各个高校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总体上仍存在不足之处,有待改进,以期进一步完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一)高校大学生科研源动力不足。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与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就是从“疑”开始的。兴趣往往产生于对事物的疑问与思考。在我国目前较多院校中,仍然存在着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不够浓厚的问题。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宣传力度仍然不够,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较单一;另一方面尽管整体上大学生群体科研意识在逐步提升,能够逐渐意识到科研活动对于个人成才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但由于自身缺乏毅力和动力,往往不愿投入时间和精力,再加上对科研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阻力不能及时解决,容易对科研活动望而却步。因此,如何为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注入不竭动力,帮助其克服困难,增强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热情,这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专业知识不够扎实。课堂是大学生学习的“第一战场”,大学生的课堂出勤和参与情况直接决定着其在大学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多少。科研创新作为一项集立项、论证、研究方法、数据收集整理、现象分析、结论等一系列思维行为方式为一体的严谨过程,需要以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开阔的发散思维作为其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但在目前我国各高校中,学生往往由于社团部门活动干扰、教师教学水平不足、自身自制力较差、缺乏学习兴趣等原因,课堂逃课现象越来越明显,表明大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此外,高校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Eviews软件等数据分析工具的掌握程度以及资源搜集信息检索的能力总体偏低。专业知识的薄弱往往造成大学生科研起步困难,容易造成大学生对自身参与科研活动的能力和信心不足。
(三)科研扶持力度相对薄弱。目前,各个高校已经提供了较多科研创新机会,但就庞大的学生数量群体来说,仍然是不足的,政府作为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对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扶持力度仍然相对薄弱。虽然目前在各高校已经设立了相关科研项目,但仍缺乏可持续经费投入,总体看来仍然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需求。此外,科研活动的奖励机制也有待完善。作为激励理论的重要分支,著名心理学家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采取某种行为,是因为他觉得这种行为可以有把握地达到某种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对他有足够的价值。对大学生来说,科研创新活动的奖励机制无疑是一种内在动力,物质上的奖励和精神上的满足能激发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潜能。
(四)导师队伍建设有待提升。目前,众多高校都实行导师制,高校导师科研队伍建设直接影响高等教育和科研功能的实现。目前,我国导师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完善。一方面是导师与学生的沟通不足,往往忙于自身事务而忽视对学生科研方面的指导,对指导学生科研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导师自身综合能力不足,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此外还涉及到科研评估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导师职称评选等应与指导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相挂钩。
五、进一步提升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建议
(一)加强师生沟通,营造良好学术氛围。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著名创业企业家等为学生开展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了解科学前沿动态打开一扇窗口;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交流会,设置有关科研创新的课程,这些活动的开展都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鼓励同学之间充分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也要增强师生互动交流,可以通过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平等参与广泛互动,实现对学生积极有效的引导,在交流谈论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结合兴趣和专业所长参加各项创新创业大赛,诸如挑战杯、数学建模、创意大赛等。这些形式多样化的科研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课堂被动学习转为课余时间里的主动学习,让学生经历“成为主体,获得尊重”的体验,也让学生满足了能力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各高校应提供更多科研创新的机会和平台,丰富活动形式,让学生们广泛参与到科研实践活动中来,感受其中的魅力,无形中也增强了开展科研活动的兴趣和信心。
(二)提升高校教育水平,实现科研教学相统一。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高等教育明确提出了“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和社会对于高校教育水平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注,也说明高校教学水平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为此,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注重灵活教学和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此外,还应切实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深入贯彻教学和科研二者相结合的理念,提倡“学中研”和“研中教”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设置科研创新能力的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开展实战演练,实现科研教学相统一。由于不同年级大学生对于专业基础知识能力掌握程度不同,对于科研方面的引导也应有所侧重。
(三)加大政府财政扶持力度,完善奖励机制。科学研究是一种社会公共需要,具有公共产品显著的正外部效应特征,科研活动的成本与收益不易通过市场交换对称起来,因此基础性、公益性以及高新科技的科研经费需要由政府作为投入主体,国家财政予以支持。目前,政府对高校科研活动的扶持力度相对薄弱且院校之间科研经费不平衡,重点高校科研经费充裕,而一般院校及专科高职院校经费较少。应增加稳定的经常性科研经费占经费拨款的比重,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科研经费支出预算体系。同时,也要重视和支持基础研究,提高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此外,还应完善相关激励奖励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作为高校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的主体作用,加大对实验室以及其他科研基地的资金设备投入。
(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科研评估体系。导师是引导学生走上科研道路的指路人,对于学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初次参加科研活动的学生来说,由于自身知识不足,水平有限,往往容易产生厌烦苦闷急躁的情绪,就需要具有优秀教学能力和科研经验的导师能够为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指导,传授经验,激发学生开拓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信心,因此各高校应注重对导师素质能力的培训和提升,对优秀的导师给予表彰和经验分享交流,共同致力于建设师资力量雄厚的导师队伍,为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提供坚实的后盾。此外,还应把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纳入常规化、规范化管理的日程,鼓励导师实行例会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建立合理规范的评估体系,导师的职称评选以及相关荣誉不仅与自身科研教学成果相关,还应与指导学生科研活动数量和质量相挂钩。有了优秀的导师队伍和日益完善的科研评估制度作为保障,能够激发大学生科研创新的动力和信心,为更好地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提供了契机。
(五)进一步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目前,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措施鼓励大学生科研成果转化,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科研成果的转化,只有真正投入到人类生产生活中的科研活动才是有价值的。为此,要继续完善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的税收政策,加强学校与企业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大学校对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支持扶持力度,作为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桥梁,切实保障大学生科研成果专利的知识产权专利,对科研活动在成果转化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人员予以表彰和奖励。
主要参考文献:
[1]苏玉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2]廖克莉,廖全明.当代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现状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3.
[关键词]应用型自学考试;管理创新;制度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新任务,要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职业型人才为主,努力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自主学习需求,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立交桥服务。应用型自学考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但目前在人才培养定位、办学模式、社会助学、考试管理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用型自学考试只有积极推进管理创新,深化制度改革,才能达到学历教育与能力培养并重、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并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就业能力并重,从而实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办学定位创新:建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人才培养制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为满足学历补偿教育而由国家举办的一种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目前,我国已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功能定位已经从单一的学历教育转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从培养学历型人才转向以培养学历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并举,办学定位的重心在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但是,从目前的办学实践来看,应用型自学考试办学定位的学历化倾向和考试的应试化倾向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新形势下,应用型自学考试作为一种高等教育形式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如何存在与发展、发展的重心是什么,诸如此类问题摆在高校办学实践面前。事实上,目前很多全日制的大学教育,也面临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很多地方性高校面临向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转型的挑战,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应用型自学考试如果能成功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和高等教育格局调整的大趋势,自然有其生存发展的广阔空间。同时,从学习者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学历教育更为强调统一性,而对于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只有依靠非学历教育的形式才能有效发挥作用。总体上,应用型自学考试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两者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发生作用的方式、途径、影响等大为不同。因此,创新办学定位,要正确认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地位与功能,在此基础上实现两种教育形式并举。应用型自学考试要快速跟踪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需要,以培养从事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突破传统自学考试学历教育的窠臼,向职业化、开放化、业余化迈进,体现在职继续教育的性质与特点,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定位,并以制度加以落实。应用型自学考试在办学定位上首先要解决“为谁服务”“怎么服务”的问题。应用型自学考试的办学宗旨在于为基层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它所关注的不是培养社会精英,不是研究型、学术型人才,而是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目的在于提高普通大众的职业能力,即要为“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为此,应用型自学考试应当从普通劳动者的实际需要出发,以行业、岗位的性质和实际需要为导向确立自学考试专业,确定符合专业要求的标准,而不是按照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来确定学科专业,更不能按照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设置学科专业。在此,要特别注意研究社会需求和自学考试育人规律,充分体现自学考试的特点,积极培养面向行业、区域的应用型人才。具体而言,应用型自学考试就是要以提供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满足行业、岗位需求的职业型、应用型教育为目标,以此为标准全面改革传统的学历教育,提供真正体现职业、岗位需要的“应用型”教育。为此,应用型自学考试需要以制度的形式搭建功能平台,以实现应用型自学考试的教育职能。
二、办学模式创新:构建职业导向、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的办学制度
所谓模式,一般是指“未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的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征;它是作为中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构建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办法”。那么所谓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办学模式,其实质也就是为解决自学考试办学过程中的特定问题,在对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分析、概括和简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典型特征和实践参考价值的一种操作模型。按照主体的不同,自学考试的办学模式主要分为五种: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依托的办学模式;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的办学模式;职业院校与主考学校合作的办学模式;整合社会力量为主的办学模式;作为开放型大学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办学模式。主体的不同,意味着办学模式的运行方式和人才培养方式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是,以上几种办学模式的分类,只是从一种横向的对比中依据主体的差异来划分的,其中的差异也仅仅停留在自学考试的外在形式上,而没有涉及自学考试的深层内涵,即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核心问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正在形成自己的办学模式,一方面大力推进了自学考试的发展,整合社会教育资源,通过一套相对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通过开放大学的形式,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基本实现了自学考试的教育目标;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思想的转变,使以学历教育和理论灌输为主的旧有办学模式也出现一系列问题,如人才培养的模式化、人才培养的单一化、自学考试管理的教条化等。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自学考试面临多重困境,而僵化的办学模式没有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核心要素。从这个层面来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办学模式亟待创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办学模式创新,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展开,构建一套完整有效的职业导向、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的办学制度。一方面参与自学考试学生多为在职工作人员,参与自学考试的目的与他的职业成长直接相关;另一方面,以职业为导向开展自学考试,也是自学考试设立的初衷之一。但是,当前自学考试中理论课程的比例远大于活动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时间都比理论教学要少得多。自学考试虽然有以职业导向为主的教育责任,但是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仍以提升理论水平为主,学员在职业能力、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提升十分有限。创新办学模式的核心就是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在自学考试中的定位,将自考的教育方向转到对学员的职业提升上。更为重要的是,职业导向的办学模式创新需要自学考试组织机构主动改革,关注社会变化、经济发展对各传统职业、新兴职业的要求。职业技能的培养是自学考试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直接目的,自学考试的目的最终还是回归职业导向的中心。职业技能的培养需要多样化路径,以市场为基本、以职业为导向、以学员的发展需要为入口,将现实课程与虚拟课程相结合,通过各实习、实训、实践基地的建设,有机结合各种教育方法,集中提高学员的职业技能。自学考试办学模式的创新还需要用制度的形式确立,否则就只能停留在精神和理念层面。创新办学模式,完善办学制度,深刻认识自考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及新形势下自学考试的教育目的,以促进职业成长和进步为主要目标,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并用制度的形式保障办学模式创新的有效实现。
三、助学方式创新:实行开放式的、以网络指导为主的学习支持制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国家考试、社会助学、个人自学相结合的一种开放式教育制度。在国家高等教育扩招、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新时期,自学考试的发展仍有诸多困难。其中,与国家考试和个人助学相比较,社会助学一直都是自学考试的薄弱环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社会助学方式主要是面授助学,但是这种助学方式已经渐渐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自学考试自身变革的需要。当前,在所有参与自学考试的学习者当中,已参加工作的人员占绝大部分。这就意味着要将所有人员集中在一起进行辅导的面授助学模式已经很难实行,也难以保证助学的实际效果。21世纪是一个大数据时代,“效率至上”的信息网络在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网络助学模式作为大数据时代的产物,是新时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创新的必然选择。创新助学方式,构建开放式的、以网络指导为主的学习支持制度,能有效适应社会发展对自学考试助学方式的新要求和学习者对学习渠道、方式、手段多元化的新要求。首先,与传统的面授助学模式相比,网络助学最大的优势就是突破了时间、地点、助学教师的限制,所有的学习者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同时也提高了课堂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教师对同一知识点进行多次重复教授,减少教师压力。其次,网络助学模式强调以网络指导为主要学习方式,这意味着学习者自身将更多地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网络助学能够彻底改变面授助学的单项式学习结构,学习者可以运用网络工具及时向助学教师反映学习情况,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还可以针对难点课程资源进行多次有效学习,保障学习质量,提高考试通过率。再次,开放式、多样化、共享性的网络助学模式,能够有效节约教学单位的教学成本和学习者的学习成本。面授助学需要主考的学校和辅导教师在教材、教法以及教学组织等方面花费很多精力,而学习者也由于自身实际情况的限制,每参加一次助学辅导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因此,构建开放式、以网络辅导为主的学习制度,不仅是一种助学方式上的创新,也更加体现出我国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四、考试办法创新:探索灵活多样、以应用能力为主的自学考试制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完全的“中国制造”,这种“土生土长”的教育制度,一方面是对“”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缺失所进行的积极补偿,另一方面也契合终身教育的思想,对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自学考试的存在意义重大,但其实现形式主要是依靠“考试”这一途径。因此,学界至今还有很多人坚持认为,自学考试不是一种教育制度甚至教育形式,而只是一种考试制度。虽然在对自学考试性质的理解上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无论如何定义自学考试,考试作为自学考试的重要内容所具备的目标功能、评价功能、诊断反馈功能以及激励与预测功能是必然存在的。甚至“自学考试”这种称呼本身就反映出“考试”是自学考试实施和管理的主要职责和方式。考试作为一种考核形式在自学考试教育制度当中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因此具体的考试办法在自学考试的实际运行中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办法,从试卷的命题、印制、保管到考试的组织、监管、实行再到规范评卷和上分,都有较为详细的规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习者个人发展需要的变化,旧有的考试办法呈现出呆板、僵化以及忽视学习者个人需要和社会对自学考试提出的新要求等弊端,不能完全体现自学考试“应用性”的培养特点,也限制了自学考试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对考试办法进行合理创新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和学习者个人需要对自学考试的共同要求。创新自学考试办法,目的在于突破旧有僵化的考试模式,构建出一套灵活多样、以应用能力为主的自学考试制度,真正体现“服务学生”的管理宗旨。首先,考试制度要灵活多样,借助最新的网络科技,改革考试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旧有的考试办法由于时空的限制,只能“一刀切”,考试的时间固定、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完成每一项考试都是对考试的组织内机构和自考人员的考验。考试办法的创新,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如自考办公信息网、信息资源库以及依托网络的助学辅导系统等信息平台,使考生随时随地都能了解考试相关信息,更新考试内容,并在网络安全保障的前提下使考试方法更加多样化、人性化;在考试过程中实现电子信息化管理,建设电子化的标准考场,运用先进仪器等维护考场纪律,防止考试作弊。其次,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教育目标。自学考试的考试形式多为理论型考试,是对学习者理论知识存贮情况的考核。这种考核虽然合理,但不应该是自学考试内容的全部。自学考试设置的最初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从学习者参与自学考试的动机来说,能够掌握或者提高技术水平最为重要。因此,自学考试的考试办法必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考核应用能力为主要内容,尤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实习、实践、实训等形式的考核,规范技能水平审核和技术等级认定程序,使所有自考人员都能通过正常规范的考试实现技术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查有梁.什么是模式论[J].社会科学研究,1994(2).
[2]邵晓枫,张绍平.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模式[J].成人教育,2012(11).
[3]夏惠芸,陆俊波.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创新培养模式初探[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4).
[4]武法提.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助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J].开放教育研究,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