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专业的开题报告

化学专业的开题报告

时间:2023-09-21 17:36: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专业的开题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专业的开题报告

第1篇

一、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控制

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包括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撰写、定稿、评阅、答辩和成绩评定等环节[2]。要切实保证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首先,要制定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明确指导老师和学生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其次,要切实加强本科毕业论文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

(一)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遴选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应选派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含讲师)或具有硕士学位、科研水平较高、思想作风好、工作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应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格要求学生,重视对学生独立工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二)严把选题关

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应符合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题涉及的知识要符合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训练的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应用文献资料、设计与策划、实验操作与计算机应用、创新与写作等能力。同时,选题还应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实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难度适宜,分量合理,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题研究或取得阶段性研究的成果。

毕业论文选题要坚持一人一题的原则。毕业论文题目由指导老师提出后应交教研室主任和系教学主任审查,对于达不到要求的题目要坚决更换。

在毕业论文的题目确定以后,指导老师要制定指导计划,填写《××学院毕业论文任务书》,对学生各阶段的工作任务提出明确要求。毕业论文任务书经主管系主任审查签字后发给学生。任务书一经审定,不得随意更改,如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须提出书面报告,说明变更原因,经系主任同意并报教务处备案。

(三)把好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选题后必须进行开题。学生按照指导老师的要求,在论文题目所涉及的领域内,充分查阅文献,了解研究动态,设计研究方案,填写《××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经指导老师修改后,由院系统一安排开题报告。在开题报告会上,评审小组不仅仅要审查选题的质量,还要审查其研究方案,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进入实验研究和论文写作阶段。

(四)加强实验研究和论文写作的指导与检查

在学生进入实验研究和论文写作阶段以后,指导老师要经常检查工作进度和质量,做好答疑和指导工作,对每个学生指导4次以上并填写《××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教师指导记录表》,督促学生按《××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规范》的要求按时完成毕业论文,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要修改2稿以上,直至满意为止,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在毕业论文工作过程中,各院系要按要求进行前、中、后三阶段检查。

1.前期:检查指导老师到岗情况,课题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否具备,安排是否合理,任务书是否下达到每位学生。

2.中期:检查工作进度、教师指导情况及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的措施。

3.后期:检查答辩准备工作。对学生进行答辩资格审查,根据任务书及毕业论文规范要求,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组织对毕业论文文字材料、图表质量、实验数据及软、硬件成果的验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指导老师的要求和开题报告拟定的方案,完成研究,取得预期成果,完成论文的初稿撰写工作。

(五)把好论文评阅和论文答辩关

在毕业论文定稿后,指导老师评阅并给出恰当的评语和成绩,然后交评阅老师进行评阅。评阅老师不能由本论文的指导老师担任。评阅老师对学生完成课题的情况、论文的质量和价值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给出具体的评阅意见。评阅老师应按论文评审标准逐项评分,评定论文成绩和等级,并签名负责。凡被评阅老师评定为成绩不合格的毕业论文,必须由论文指导老师小组进行复评,决定是否进行修改或答辩。经评阅老师评阅后,指导老师将全部材料和修改意见反馈给学生,并指导学生进行答辩前的准备。

全日制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都必须答辩。各院系成立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按专业成立若干答辩小组。毕业论文的答辩以公开方式进行。答辩过程包括学生陈述、答辩小组提问与质疑、学生答辩、答辩小组评分等过程。

各院系根据专业和学科特点及学生论文的实际情况,统一答辩要求和评分标准。答辩主要考核毕业论文的观点正确与否,内容的新颖程度,论述的严谨程度,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与应变能力,等等。答辩秘书负责记录学生的答辩过程,答辩日期必须按实填写,答辩会纪要内容要详细具体,所有答辩小组成员签名都要亲笔手写,不能打印。对有异议的毕业论文,各院系答辩委员会可酌情组织二次答辩。

(六)规范成绩评定

毕业论文成绩由三部分构成:指导老师评阅成绩占总评比例的30%,评阅老师评阅成绩占总评比例的30%,答辩成绩占总评比例的40%。三部分成绩相加构成总评成绩。三部分成绩均需及格,否则,论文要修改或重做。

二、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档案管理

毕业论文及毕业论文过程所有的原始管理材料都要归档。毕业论文统一用A4纸单面打印。各院系统一封面用纸,按学校要求统一封面格式。论文装订与归档的具体要求是:毕业论文一式三份:学生自存一份,交给指导老师一份,院系保存一份。毕业论文的具体装订顺序如下:(1)封面;(2)毕业论文诚信声明;(3)毕业论文任务书;(4)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5)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指导情况记录表;(6)毕业论文评审表一(指导老师用);(7)毕业论文评审表二(评阅老师用);(8)毕业论文评审表三(答辩小组用);(9)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一(指导老师和评阅老师用);(9)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二(答辩小组用);(10)毕业论文正文(包括题目、目录、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致谢和附录等)。各院系将以上材料送印刷厂装订,一人一册,然后分学年分专业分班级存档。同时,论文还要录入光盘保存并拷贝一份给教务处。一般论文保存五年以上,优秀毕业论文长期保存。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11个重要指标之一[1],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论文与相关档案的规范管理是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的重要凭证[3],因此,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控制及相关档案的规范管理工作,值得每个高校认真对待、积极探索、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教高厅[2004]21号.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Z].2004.8.12.

第2篇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龙头,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精心挑选毕业设计题目,是搞好毕业设计的第一步。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认为当前选题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1、有的选题缺乏综合性、新颖性,深广度不够;2、有的选题对学生显得难度较高,工作量过大;3、有的选题虽然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学生由于怕难或者因就业等原因而不愿选;4、有的选题虽然取自实际生产,但学生并不能完全弄明白生产实际的具体情况,设计就有脱离实际的情况出现;5、有的选题虽然很好,但是学生都选同一类型的题目,相互之间,互相借鉴的比重太大,使的设计变相的成了一种具体的形式,另外,不同指导教师之间和不同的学生之间设计题目在难度和份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选题。

(1)毕业设计选题要尽可能做到一人一题,相互之间的共性尽可能少一些,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之间互相抄袭、引用,让他们能够真正从设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达到锻炼和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这个教学环节实施的意义。

(2)毕业设计选题要尽可能联系生产实际和工程应用的研究。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是真做实干,他们就会主动去了解、熟悉有关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的去分析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在为2004级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选题时,选择了“20Kg铝锭自动装箱系统的设计”,“擦黑板机械人的设计”,“简易倪红灯控制系统的设计”,“十层电梯的PLC控制系统设计”,“电子抢答器的设计”等新颖的又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的设计题目,这些题目不仅能够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而且能够让学生能进一步了解、把握国内外在机电一体化领域的一些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际课题的研究中来。

(3)要考虑完成课题的客观条件。学校毕业设计经费、教学试验条件都有限,不是任何来自科研实际的课题都可用做毕业设计,必须根据客观条件来选择设计题目,这些条件主要包括:可查资料库源,试验设施和足够的经费等,因此我们在选题时,一般选用能为学生提供可用的仪器设备,试验场地等条件的科研课题,这样可以为学生做毕业设计时提供可以直接操作,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的机会。

(4)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深度。举例说我们选择“擦黑板机械人的设计”课题时,考虑到该课题涉及了机械原理、系统设计、数电、模电、单片机、微机原理、汇编等多个领域,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设计工作量较大,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通过综合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锻炼,但是考虑到本课题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毕业设计工作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或做出阶段性结果,我们安排了两个同学参加,在掌握总体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分别进行硬件结构设计、软件设计等不同部分的的设计工作,让每一位同学都各有侧重点地进行研究,经过两位同学的分工合作,最终完成了整个毕业设计题目的设计任务,效果良好。

3加强教学督导,落实开题环节

为了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我们借鉴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在本科毕业设计教学中加入开题环节,其目的是:1、通过开题环节可以尽早发现毕业设计题目是否满足专业要求,学生能够完成的可能性有多大,能否涵概所学专业的所有知识等基本问题。2、通过落实开题环节,还可以强化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广泛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拟定实验研究方案和设计方案,进行科学实验与测试,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撰写实验报告、毕业论文的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述的能力的培养,是落实和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有效手段。具体的实施办法是:

(1)明确落实开题环节的必要性。开题的意义在于完善论文设计方案,使论文设计方案更加系统化。学生通过收集设计资料的相关信息,听取各方意见,可以明确自己的设计思路,坚定设计者的信心。一般说来,将思考的东西正式地讲出来和写出来,会比原来所思考的更有升华的意味,因为从“思”到“说”和“写”,其间加入了逻辑的创造过程。因为在撰写开题报告时,就要求学生能够弄清楚设计题目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明确毕业设计课题的目的和要求,让他们对题目有更深刻理解与认识,会使原来的设计思路更加完善和系统,令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做到“胸有成竹”,减少盲目性,避免出现不知从何处入手的尴尬局面。

(2)开题环节的组织和实施。我们要求学生在开题会之前,,要按规范书写开题报告。在开题的时候,学生须持经指导老师签字同意的开题报告书、任务书及其它相关资料上台汇报。主要汇报选题的目标和意义、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工作基础、预期成果和工作计划等要求的内容,要求学生自述10分钟,然后评审小组根据学生的自述和开题报告书及其它文本内容,对学生毕业设计题目是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完成论文设计的可行性进行考核,并对毕业设计题目的设计广度、深度、贴切度、重点和难点等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4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过程指导

为了提高我们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我们探索出了一条适用于毕业设计的全环节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具体的措施是:1、设定学生的设计出勤表,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签到,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很好的掌握学生的设计进度,督促和指导学生按时完成设计。2、成立设计指导小组,小组成员尽可能包含所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小组内的每一位老师都可以对小组内的学生进行自己专长方面的专业指导,这样可以提高指导设计者的综合能力,使毕业设计的内容准确专业。3、开展设计小组例会制度,即每个设计小组每周开一次例会,主要工作是:要求学生把一周设计的心得体会在例会上发言,汇报设计进度,并提出设计中发现的新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跟踪学生的设计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能及时纠正;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使教师教学水平共同提高。通过对我校毕业设计工作的综合考核,这种工作方式完全实现了对整个设计过程的检测,保证了教学质量。

5严格考评,保证答辩的质量

答辩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检查和评估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我校的具体情况是:根据不同的专业成立若干答辩分委会,分委会下辖若干个答辩小组。分委会主任和答辩小组组长均由副高职称以上教师担任。为了加强教学督导作用,我校专门设立教学督导组,成员都是离退休的老教授,在答辩期间分别派到各个小组指导答辩工作。

毕业答辩前首先是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盲审,要求由除指导教师外的答辩小组2名以上教师认真审查评阅,写出评阅意见与评分,盲审不通过的不准予参加毕业答辩,以此来审查学生的答辩资格。通过的同学要准备答辩的ppt,把毕业论文的结构、主要完成部分及设计的结果等内容准备出来。答辩时,要求每位同学的答辩自述时间应控制在15-20分钟左右,教师提问20分钟为左右。在答辩过程中要有专人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记录,对答辩情况进行汇总。答辩完成后,要求所有答辩小组的成员对各个学生的答辩情况进行决议,给出毕业答辩成绩。毕业设计成绩评定必须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优秀”的比例应严格控制在本专业参加答辩总人数的15%以内,优良比例应严格控制在60%以内。

毕业设计的质量,除了本身的学术水平、应用价值另外,还应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工作中查阅处理信息和应用各种工具的能力、撰写科研报告和表达交流的能力以及在工作中的团队协作能力等。对毕业设计拟评“优秀”的学生,要求参加各系答辩分委会组织的集中答辩。对毕业设计平时不认真、小组答辩成绩较差的学生,由相关分委会组织复答辩后视情况决定是否给予通过。答辩委员会要办事公正,治学严谨,严把质量关,对毕业设计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决不姑息。

6结论

要想搞好毕业设计工作,关键的是要做到“五个到位”,即认识到位、经费投入到位、指导教师到位、学生到位和管理工作到位。另外,,消除学生毕业前的各种干扰,专心做好毕业设计,是本阶段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正确认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将有利于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为社会输入合格人才的要求。

.

第3篇

 

题目名称

天麓府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的编制

题目来源

科研课题 社会生产实际 教学实践(含实验)其它

预期成果

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硬件 软件   图纸

学生姓名

xx

专业班级

xxxxxxx

学号

xxxxxxx

一、选题依据、目的意义、主要参考文献

1.选题依据

   工程造价是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工程管理专业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我选择《天麓府(11#)工程清单及招标控制价的编制》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一方面是基于对该在建工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参与了一段时间的工程建设。天麓府11#楼为高层住宅楼,结构形式为剪力墙结构。建筑设计使用年限50年,建筑高度53.90,建筑面积11091.44㎡,地下1层,地上18层。符合毕业设计对象的工程要求。同时我对该工程进度和施工工艺以及部分分项工程的材料采购等有所了解。便于我在毕业设计中对该工程(11#楼)进行三维建模、清单计算及招标控制价的编制。

2.目的意义

    本次毕业设计综合了我大学四年所学知识及自身的实习经历,是对自己大学期间所学所获的全面总结。也是对未来从事造价相关行业的一次深入实践。选择工程造价为题更能体现自己作为一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素养。

3.主要参考文献

⑴. 程建华.《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估价:全国消耗量定额版》[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

⑵.《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13)[S]

⑶.《河南省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预算定额》(上下册)(HA01-31-2016)[S]

⑷.《混凝土结构施工图 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6G101)[S] 二、毕业设计(论文)研究内容、进度安排、特色或创新点

1.研究内容

    研究建设项目的建筑和结构图纸、建设单位及招标有关文件、广联达土建计价软件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

2.进度安排

第1-4周:熟悉毕业设计任务书,明确毕业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收集图纸资料,初步选题。

第5周:确定工程项目,确定毕业设计题目,提交开题报告。

第6周:学习、分析碧桂园天麓府11#楼项目施工图纸和建设管理资料;收集、整理、学习国家现行基本建设管理相关政策法规、工程设计及施工的相关规范、规程等基础资料。

第7-10周:学习掌握广联达计价软件的建模算量功能,进行图纸三维信息建立。

第11-13周:结合广联达算量模型,计算出工程清单量,给出招标控制价。

第14周:编制招标文件。

第15周:整理毕业设计成果,整理成档,装订成册。

第16周:准备毕业答辩。

3.特色及创新点

该毕业设计是以实际在建工程为对象,结合自己亲身参建经历,运用广联达BIM土建计量平台 GTJ2018对该工程进行系统科学的工程造价管理。编制完整的招标控制价文件,以起到对建设单位投资计划的制定和控制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之作用。

三、审批意见

可行性:是 否          任务量大小: 较大   适中 偏小

是否同意开题:是 否

 

指导教师签名: 

第4篇

艺术学术论文内容

摘要: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如果在美术教育中忽略了设计意识的培养,而一味的去追求绘画性或者是视觉美,那么就与 普通美术教学没有了区别,久而久之,美术设计教育也就名存实亡。所以,对于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来说,必须要在教学中强化设计意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要贯穿设计的理念,只有这样,职业院校美术教学才能达到教育目标。

关键词:美术教育、绘画、教学

一、设计意识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与普通美术院校不同,职业院校美术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的绘画人才,而是具有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普通美术学院以追求艺术为目的,教学成果以美术作品体现出来,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使人赏心悦目,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职业院校美术设计是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是为了满足人 们的物质需要服务的。对于设计而言,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认识,但相同的一点是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是为了生产产品。

二、培养学生设计意识的方法

(一)从美术基础训练培养

对于美术专业来说,基础训练包含色彩和素描两个项目。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在设计专业课程中,如果只能实现对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应建立在这几个方面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所以,设计专业的基础训练是服务于设计的,美术基础训练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设计 意识。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基础训练通过写生来实现学生的写实能力培养,对物象的自然状态进行表现。而设计专业中的基础训练,不能只停留在绘画的层面,要在绘画层面的基础上增加自己的主观意识,这种主观意识就是设计意识,这就比传统的美术基本功训练的要求更高、更难。也就是说,设计专业的基础训练不但要具备 传统的美术基本功训练,还要表现出设计意图。追求的不是与对象画的一模一样,而重点在于如何去画。

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对传统的基础教学进行改善,打破传统的绘画观念,就素描而言,传统观念认为设计素描就是结构素描。实际上不管是线性素描、结构性素描或是全因素素描,主要能够表现出作者的设计意图,都可以理解为服务于设计理念的设计素描。不同形式的素描表达的只是训练目的,本身不具有任何意 义,重点是在素描的过程中,学生追求的是什么,是被动的去画还是主动的去画的问题。不管是素描还是色彩,在训练中都应该增加自己的设计意图,强化设计意识,才能真正的实现设计课的训练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标准之一就是实用型,因此在美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要突出设计意识的培养,强化设计意识的关键在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谓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设计性思维。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的首要目标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实践、主动的设计。也只有具备 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才能更具前瞻性。新世纪高等院校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创新,这也是全国教育改革的目标。美术设计专业如果只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是不够的,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主要原因在于美术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过程。

要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落实,就要突破传统美术教学的固有模式,建立起与当前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教学模式。首先,应该树立起正确的观念,才能指导教学的开展,用创造性思维去教学,才能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随着新科技、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更新,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在 设计教学中,要将这些新的元素引入其中,这样才能更加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才能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只有对教育理念不断的进行更新,树立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观念,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树立设计意识,才能使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职业院校基础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是服务于美术设计专业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设计意识的训练,体现出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特色。为了强化学生的设计意识,要从基础美术训练抓起,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贯穿美术设计意识的理念,使职业院校基础美术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 目标落到实处。

如何写好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依据、意义和理论或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一)课题的选题依据

1、课题的来源:来源于各类科研项目、特定的工作任务

2、选题的依据:理论依据:课题所处的学术体系以及在该体系内的位置 现实依据:作者所处的学术环境、个人的研究方向和专业取向

(二)选题在理论或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1、本课题在理论方面的价值

2、本课题在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3、本课题可能达到的专业水平和学术高度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具体内容见文献综述的相关部分,在此不必过多列举具体成果名称,只做宏观概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

(具体内容见文献综述的相关部分,在此不必过多列举具体成果名称,只做宏观概述)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拟采取的方法:

(一)研究内容:大体与论文的章节保持一致,所以此处实际上就是将带有二级目录的论文提纲列出了。

1、**,其中包括**、**、……等方面。

2、**,其中包括**、**、……等方面。

3、**,其中包括**、……等方面。

(二)研究方法:

1、科学理性、全面系统的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结合。

2、基础性的研究方法:文献学(包括辑佚、辨伪等)、比较学等研究方法,以及调查、采访、观摩、搜集等实践方法。

3、课题所属学科的宏观性的研究方法:美术学、艺术学、人类学、考古学、形态学、图像学、文化学、材料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

4、课题所属学科的具体性的研究方法:美术考古学、美术人类学、美术形态学、美术文化学、美术史学、美术批评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

四、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以及解决的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难点:即论文的重点章节,重点章节一般就是课题的难点和学术核心,是最能够出彩的地方。

1、难点一,包括**、**等方面,其中**的研究难度最大。

2、难点二,包括**、**等方面,其中**的研究难度最大。

(二)难点的解决方法:

1、理论分析:收集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阅读、选择、提炼、总结。

2、实践考察:有针对性的进行考察和走访调研,针对实物文本实地观摩、测量、比对等研究。

3、系统推演:纵向掌握本课题发展的历史,以及横向掌握本课题的不同研究角度,对此进行系统化。

4、归纳总结:通过系列的个案分析,形成正确认识并将认识进行理论化和系统化。

五、论文工作日程计划

(大体分为三阶段,每个阶段也可再具体划分多个时间节点):

1、**年*月-*年*月:前期工作阶段,完成课题调研,具体要完成调研报告、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三项工作。

2、**年*月-*年*月:中期工作阶段,完成论文撰写,具体要完成论文提纲、论文一稿、二稿、三稿等四项工作。

3、**年*月-*年*月:后期工作阶段,完成课题总结,具体完成网络、结题答辩、公开发表等三项工作。

六、参考文献:

内容和要求与文献综述一致,可以把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复制粘贴过来,进而再做进一步的优化。注:

第5篇

环境工程是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它是在人类不断同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随着人类科学技术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急遽增加,自然环境受到的冲击和破坏愈演愈烈,使得环境工程也逐渐形成一门新兴学科。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社会对环境保护和治理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使得中国高校必需加强培养具有较好理论基础及较强实验技能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环境工程专业必须培养具备城市和现代工业环境保护方面的水、气、声、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环境规划、资源保护、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够在环保部门、工矿企业、科研单位、火力发电厂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和研究开发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环境工程专业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仅有30多年时间,它是为满足人类社会发展对解决环境问题需求而形成的一个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为一体的交叉型的综合性专业。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学生们主要学习普通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绘图、污染物监测和分析、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环境科学技术和给水排水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而在这些基本训练与基本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本科毕业论文正是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他们不但在此过程中能够全面接触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选题、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实施、整理数据并撰写成文的整个流程,还可以检验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对专业知识的综合掌握效果,且通过这一环节,还可综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兴趣、养成良好操作习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毕业论文工作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占重要地位。但因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等原因,导致了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下滑现象。笔者在石河子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积极探索提高环境工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方法,并将在论文指导工作中的思考,整理如下。

1结合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前毕业论文工作的选题时间

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工作安排的时间是第七学期到第八学期。通常安排学生在第七学期期末时进行课题选题,在第七学期的寒假和第八学期的1~2周,要求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相关文献查阅以及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第八学期的3~4周,完成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以及相关的开题报告答辩的工作,随后的时间进行论文中实验方案的具体实施,到第8~9周时进行论文中期检查,而第14周左右进行论文的答辩。在毕业论文的工作工程中,实验的实施阶段大约有8~9周的时间,如果学生全程投入,基本可以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工作的工作量以及质量。但近年来,笔者所带毕业生中在第八学期时,有人需要时常参与招聘会,有人要去签约单位实习,有人要参加研究生复试,有人要参与清考(通常在最后一学期的第8~10周),使得毕业生在第八学期的实验过程,不能保证实验时间,进而导致部分学生毕业论文中安排的实验工作不能完全开展,影响了论文的质量。鉴于此,笔者在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中,探索以结合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前毕业论文工作的选题以及进行实验的方式,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时间与质量。笔者所在的石河子大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般鼓励学生在第3学期或者第5学期,开始为期一年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活动结束后,参与的学生会得到2个学分,此外,完成程度比较好的项目,还可能被推荐参与“挑战杯”等科技活动竞赛。这些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学生,已经完成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化学以及微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具备了相应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但因专业课还未开课,故相对欠缺专业知识。此外,学生在前期开设课程的实验中,虽然有一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单元的训练,但是相对综合能力仍然较弱。鉴于上述学生的特点,笔者尝试在第4学期让学生进行选题,然后进行文献综述的撰写,这样可以让学生提前接触部分环境工程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前沿,提前对部分专业课的学习有所认识。在第5学期,让学生利用上述文献综述,结合毕业论文题目,进行“SRP”的申报工作,随后在第5~6学期正式开始实验后,在每次开始测定新的指标时,笔者都会全程指导并跟踪该实验的进行,帮助学生回顾大一时学到的基本操作技能,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课外科技活动及毕业论文工作。

2以指导教师科研工作为依托,保证毕业论文工作的质量

鉴于笔者所指导的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工作时,工作单位要求他们能够迅速使用一些大型分析检测设备,这就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对部分分析测试仪器比较熟悉。虽然我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开设了相关课程,如仪器分析与环境监测,且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新疆高校投入的的加大,学校购买了相应的仪器设备,但因扩招后,学生人数较多,而大型仪器仍然因为属于贵重仪器,使得这部分实验在开设时,仍处于演示实验阶段,学生对大型仪器的使用掌握得仍然不好,这就使得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成为他们在校期间掌握这些仪器使用的一个重要平台,因此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中最好能够涉及一些大型测试仪器的使用。但目前我校的大型仪器使用是收费的,而学校拨付的毕业论文相关费用远低于仪器的使用费,使得教师在设计毕业论文课题时只能尽量减少甚至不涉及大型仪器的使用,这就影响了学生对于大型仪器的使用训练。但笔者在指导毕业论文工作中,很少有这方面的问题,这主要是笔者设立的毕业论文课题,大多围绕自己已经立项的研究课题,可以充分保证研究经费,进而保证学生的科研训练质量及学生的论文质量。此外,教师的在研项目的选题一般是为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或是涉及该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这些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或者科学价值,学生毕业论文围绕此类问题开展,也可以使毕业生能够更好的了解目前环境学科的一些前沿性研究或是使学生能够实际了解在环保类企业中工作时的一个流程。

3严格实施过程管理,提高论文质量

石河子大学的毕业论文工作主要包括选题、开题、中期检查以及毕业答辩几个阶段,笔者也主要是以这个阶段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进行督促。在学院进行检查前的1~2周就开始督促学生完成相应的工作。此外,因为部分学生做论文的过程中,总是喜欢拖沓工作,比如把所有的数据积累到要写论文时才进行数据分析,这有时会因数据处理的拖沓而使得实验进行的不顺利,笔者会要求所带学生在第八学期以前,每月进行一次上一阶段的工作总结和本月工作的规划,在第八学期,这一过程缩短为1周,这样除可以督促学生的工作开展,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总结习惯。通过此项工作,还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在此时找工作、考研以及论文进行的情况。

4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当前形势下环保行业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理论基础知和专业知识扎实、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环境专业人才是适应目前环保行业新形势的迫切要求。毕业论文是培养一名合格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最重要环节之一。本文从笔者工作近十年来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保证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方法,该方法实施以来,取得较优的效果,笔者所带的毕业生中每年都出现优秀论文。

作者:邓辉 李珊蔓 曹鹏 童延斌 单位: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第6篇

关键词: 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教学 教学改革 存在问题 教学方法

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是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培养、锻炼、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最集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把过去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某一具体科研课题,在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技巧、动手能力、论文撰写等诸多方面都有一定收获。但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了明显下滑,质量不高,而且弄虚作假严重,形式大于内容。因此,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紧迫课题[1]-[3]。

一、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论文质量明显下降。原因如下:学生的态度不端正,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每到大四上学期,学生开始准备考研、找工作、出国等。毕业和就业时间存在严重的冲突。有的学生为了找工作而向学校请长假,这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而且一般学校很少发生学生因为毕业论文的原因而不能毕业的,所以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非常不认真。

化学本科毕业论文与其他文科专业的论文有更大的区别,有些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要撰写高质量的毕业论文,除了学生和指导教师有时间和精力上的保障外,还必须有一定的实验条件和科研经费保障才能有效开展相关的科研实验。很多学校图书馆的资源非常有限,特别是相关外文数据库几乎没有,教师和学生无法查阅最新的外文文献资料。学校提供的毕业论文专项经费有限,实验所需的药品和测试条件不足。大多数普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没有科研项目,缺乏必要的研究经费;指导教师数量不足,这势必造成对学生指导得不到位,老师由于工作量大而态度敷衍。这些因素造成学生很难完成具有一定水准的实验性毕业论文。

二、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方法

(一)加强对毕业论文的重视,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教学定位,正确认识本科毕业论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部分学生往往是在应试教育指挥下进行机械性学习,严重缺乏创造性,创新思维得不到发展。毕业论文是培养、锻炼、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最集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的不足,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好的课堂。学生和老师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此重要性,加强对毕业论文的重视。教师是指导者和领路人,要重视本科毕业论文,在指导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履行自己的职责,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国家和学校应加大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激励力度,加大对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资金的投入;使得本科毕业论文在物质上得到保障,解决普通教师由于经费的缺乏而限制了论文水准的问题。学校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把指导毕业论文的能力和质量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并在课时配备、津贴补助、评优晋级等方面予以倾斜。

(二)鼓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进行相关教育,建立有利于毕业论文创新的教学机制。

化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短暂的毕业实验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和其他专业相比,它是一个长期过程,应该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中。化学专业的本科生除了要牢固地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外,还需要具有扎实和熟练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和研究课题,获得更新和更前沿的知识与理念。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承担的研究项目课题组,尽早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从事科研实践活动。学生在大二、大三就进行相关的科研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加快了科研项目的进度,调动了教师的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经过更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往往能凭借自己的体会写作毕业论文,从而避免论文抄袭现象。目前,我院很多大四学生已经成为教师科研项目的得力助手,毕业设计已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较好结合点,体现教学与科研很好结合的范例。

实验室高端仪器向本科生开放。通过精心设计实验课件,向包括本科生在内的各层次学生开放实验室等,把高端仪器设备的应用和实验技术推广到本科实验教学中,既提升了本科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又提高了贵重仪器的利用率。例如,X-射线衍射仪、电镜、核磁等现代仪器和技术的培训与运用,可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现代仪器的操作,培养运用现代技术与技能的能力,为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提供扎实的技术与技能。

(三)改革毕业论文成绩的评价方式。

对于毕业论文不要拘于形式,将对化学本科生的专业要求落到实处,毕业论文中形式的东西可以弱化;充分发挥这个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以多元化的学习成果替代单一的本科毕业论文。

美国是公认的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美国大学可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本科学生采取各种不同的灵活多样的毕业形式,例如公开发表的专业性学术论文、专利,完成各种项目或写作调研报告等。在美国,不仅很多本科生不写毕业论文,而且有的专业连硕士研究生都不用写毕业论文。因此采用多元化的成果代替毕业论文有国际先例,证明可行。对待毕业论文要综合考虑中国国情和外国经验,在确保对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基础上对毕业论文进行改革。鉴于高等学校是多层次性、多类型性和专业的差异性,宜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化学专业本来是一个实验学科,周期很长,实验过程中有很多失败。毕业论文开题的课题不一定顺利,但在失败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弱化对毕业论文教学的过程管理,强化结果管理。毕业论文时间本来就不充沛,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等形式的东西应予以弱化、取消。但应强化毕业论文的答辩环节,从严要求毕业论文的评定;加强毕业论文的工作检查,对于那些抄袭、剽窃、达不到要求的毕业论文,采取一票否决制,延期毕业。

参考文献:

[1]黄英金.许祥云,徐正进。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整体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5,(9):57-59.

第7篇

关键词: 《医学化学实验》 实验教学 教学与考核改革

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的加快,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当务之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实验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越来越受重视。《医学化学实验》作为医学院校临床、口腔、麻醉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面临何去何从等诸多问题。为此,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合理使用实验教材,优化、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巩固、吸收化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改革考核方式,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1.医学化学实验在医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都来源于实验研究结果。化学与医学密切相关,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化学实验技术和方法,对于理解和领会化学与医学课程相关的内容,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是十分重要的。生命科学时代,医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高等医学院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其中实验教学作为目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创新型高素质医药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增强实验教学效果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医学化学实验》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是理论教学不能替代的,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医学化学实验》作为临床、口腔、麻醉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其实验知识和技能主要是基础化学和有机化学方面的实验内容,将要为医学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实验知识和技能基础。因此,采用适合该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该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对于培养能力型、创新型医药学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针对医学化学实验教学多年面临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2013级学生中抽样100份)

2.1学生对《医学化学实验》课开设情况的反馈

3.分析调查结果

3.1学生服从实验内容

从表1、2“学生对《医学化学实验》课开设及内容情况的反馈”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课开设情况持“一般”以上占95%以上,学生对实验内容开展情况持“同意”虽有80%~90%,但是学生并不一定感兴趣。因为多年来,基础实验室开设的都是一些经过不断筛选的经典实验,实验条件、实验内容都是成熟和完善的,学生按照实验老师的指导,完成实验任务就可以了,所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发挥,造成学生对实验内容不关心。结果是学生对实验过程马虎、敷衍,跟着老师思路走,学生思维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学生缺乏自主思维能力、完全被动地学习,无法激发学习兴趣。

3.2基础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

实验操作大多数有固有模式,是规定不变的,缺少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学生独立思考空间很小[1]。虽然验证性实验能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基本实验技能,但对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3实验知识忽视综合运用

实验内容过于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验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某些内容只在低水平上重复,缺乏必要的整合和实验内容的交叉性,较少体现和结合医学特点的实验,学生听完教师讲解后基本照方抓药地完成实验过程。

3.4实验仪器少有更新

虽然实验教材新增对实验内容和新仪器的介绍,但是真正开设实验时又是选择旧实验内容,所以实验教学主要是为理论教学服务,还是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知识经济发展服务是当今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要想培养有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就要摆脱依附理论教学的传统实验内容的束缚,打造更具先进性、实用性的医用化学实验课堂。

3.5实验成绩考核单一

从表3“教师对《医学化学实验》评价方式的建议”分析结果来看,持“同意”的90%以上,这充分说明学生希望《医学化学实验》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希望真正提高自身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

4.对《医学化学实验》教学与考核改革的思考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进行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研究十分必要和重要,因此我们特设立此课题,其研究结果有望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把握好《医学化学实验》与医学专业的联系。结合《医学化学实验》和临床、口腔、麻醉等专业的特点,一方面注重《医学化学实验》与其他化学实验的联系,另一方面做到医学化学与时代结合、与其他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结合,还要通过改编适用于现代医药学专业的《医学化学实验》教材更好地与现代医药学接轨,服务于临床。

第二,加强相互渗透,增设提高型和研究创新型大实验。要加强不同学校之间、不同学科之间、学校与制药企业等单位之间的联系,做到实验仪器等资源共享,拓宽学生视野。在加强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增设提高型和研究创新型大实验,学生可自由结合、自由选题。先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开题报告,再进行实验、总结、形成实验报告、答辩等。根据实验需要,各实验室可以不同程度地开放,在提高型和研究创新型大实验期间,实验室应全天开放。这样使学生掌握更多现代分析技术,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改变实验教学方法和模式。突破原有实验教学模式(学生只是没兴趣地“照单抓药”做实验),在传统教学方法(老师先讲授、学生随后做实验)的基础上,以让学生上台演示实验、观看实验视频、建立课外实验小组等形式开展医学化学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促进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对其在实验技能、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上可达到的效果进行评价,删减重复性、孤立性和简单验证性实验[2]。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为探索、创新及培养兴趣奠定基础。

第四,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索性实验内容,通过一些具有典型性、启发性、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3],学生能对所学基本技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综合性实验往往以一个实际科研过程为基础,包含从合成、分离、纯化到定量、定性分析等过程。结合实验预习工作和实验报告的书写,使学生体验完整的科研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在实验教学中通过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引导和激励学生通过认真努力和不断实践,发挥创造性能力,激发实验创新欲望。

第五,改革实验考核评价方式。要改变传统的只凭实验报告打分,导致实验敷衍应付,实验报告抄袭他人的评价方式,实验成绩不能单以学生实验报告为标准,要以切实有效的方式进行医学化学实验考核,使医学生真正重视医学化学实验,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真正促进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炜,曹海燕,苗靖.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2005,3:51-52.

[2]李思,陈嘉曦,张建和.医学院校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改进设想[J].高教研究,2008,26(14):12-14.

第8篇

 

环境科学的出现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1]。面对当今世界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以及资源短缺的恶劣趋势,保护资源与环境已经成为全世界的时代主题[2]。我国目前面临着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处理、土壤沙化、水土流失以及生态破坏等多种环境问题,随着我国政府对资源、环境管理力度的不断增加以及对资源环境治理区域的不断扩大,必将带动我国相关部门与企业对环境学方面专业人才的强烈需求[3]。

 

但是截至目前,专业人才并不能满足日益强烈的高水平环境人才的需求。一方面,由于近十多年大规模的高校扩招,我国的大学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4],进入大学的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另一方面,我国大学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往往是“技术人才”,并没有很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5]。这一态势的产生与延续不单会导致我国的高等环境教育面临困境,也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6]。

 

鉴于此,国家和高等教育工作者做了大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探讨。2007年开始,教育部正式开始实施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7],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自主研究为基础,以课题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8]。近年来,创新实验计划的推广普及,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同[9]。

 

2008年,我校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第二批实施高校资格,经过5年多的建设发展,取得了许多成绩。环境科学类相关的大学生创新实验也顺利开展,创新实验成果获得国家级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和国家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奖励10余次,但通过多年的大创项目实施发现,环境科学类大学生创新试验的选题、设计、结题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若干问题。

 

1环境科学类大学生创新实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研究方向较集中,有待于进一步拓宽

 

2009年以来,我校环境科学类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共开展了40余项(见表1),内容涉及大气环境(主要为CO2捕获方法)、废水处理、给水排水、生态修复、废气处理以及固体废弃物等方向,参加学生200余人次。但是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研究大气环境的项目达11项,占总数的26%;废水处理项目达17项,占总数的40%;其他类别研究共占总数的34%。环境科学的研究既可以为理论探索,也可以为应用型试验,研究的范围可包括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大气、水、土壤、生态等方面。在这个复杂的研究领域,可供选择的大学生实验项目有很多。由此可见,学生的选题面有待拓宽,真正做到环境科学类研究的广泛性。

 

表1北京交通大学2009~2013年环境科学类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情况

 

1.2 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发挥不足

 

大学生创新实验是自主设计创新实验模式,从实验选题、实验设计、实验内容、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及实验形式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所起的作用是指导。但大学生创新实验还部分存在着教师包办的现象。从表1可以看出,我系大学生创新实验中来源于教师项目的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达24项,占总数的57%。由于我校大学生创新实验可以作为大学课程的学分,一些学分不足的学生通过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完成学分,但没有达到创新这一目的。另外,一些指导教师的课程教学、研究任务很多,很难真正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就从自己研究的项目或者本科生、研究生的在研项目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大学生创新实验命题。更有甚者,有的学生为了偷懒,直接利用研究生或前几届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实验数据作为项目结题;或者出现中期检查时还没有任何进展而停止的项目。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学生没有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题目,以至于参与积极性不高。

 

1.3 实施过程的监督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我校大学生创新实验经过5年的发展完善,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监督体制。实施阶段主要包括申报书撰写阶段、开题答辩阶段、中期检查阶段、结题答辩、上交全部材料阶段[10]。其中,有3个阶段评价项目的等级,即开题答辩、中期答辩和结题答辩,等级包括国家级、省部级和学校级。各个阶段的等级为滚动制,根据前一阶段的开展情况进行评定。开题答辩根据创新小组的课题创新性和可行性初步评审等级;中期答辩时再根据项目的进展情况重新评定,对尚未开展或进度严重滞后的课题组给予终止或警告;在结题时,需要上交项目任务书、中期检查报告、结题报告、项目执行过程会议记录等材料,根据学生上交报告及答辩评审组评出优秀、良、中、及格等成绩,并最终决定项目的等级。由此可见,该评价制度基本可以保证学生创新实验的进度和完整性。但是,由于答辩监督只是控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3个点上,在线上的监督机制还不完善,无法真正做到全面监督。另外,答辩评审小组的专业差别很大,无法真正做到公平性。特别是我校环境工程专业设于土木学院之下,和其他专业的知识体系相差较大,给评审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2完善环境科学类大学生创新实验的建议和措施

 

2.1 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大学生创新实验的“主体”是大学生,“主题”是创新。若想真正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从选题开始就由学生自己做决定。我校的大学生创新实验从3月份开始选题,持续一年的时间,参加的学生主要是大二学生,少部分为大三学生。开始实验时学生已经进入第四学期,完成了前三个学期的学习,已经完成的知识体系见表2。

 

表2北京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第一、第二学年的知识体系一览表

 

从表2可以看出,我系学生经过前3个学期的知识积累,有关环境科学类研究所要求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均已修完,特别是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所应用的物理和化学知识,分析时所应用的统计学知识。专业课学习了专业导论和环境分析化学,基本掌握了环境科学的一般知识和实验中应用的分析方法。通过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的操作,掌握了环境科学专业实验的基本手段和具体应用。这个时期的学生完全可以承担自主创新的任务。

 

另外,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还可学习到环境微生物学和环境工程原理,可以和创新实验互相支撑。通过自主选题,实验实施有充分的自主权:可自由支配实验时间,可根据需要和条件选择实验设备,也可自己设计简单的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可另辟蹊径。整个过程始终贯彻自主性和设计性,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思维、实验操作、分析等一系列的锻炼平台。

 

2.2 指导教师在大学生创新实验的定位转变

 

教师在大学生创新实验中的定位问题难度较大。在原有的实验项目实施过程中,很难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这一原则,学生对教师有依赖思想,教师过于详尽的指导把学生思维局限于设定的框架内,难以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为了在大学生创新实验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该做好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定位,教师由原来的主要参与者转变成指导者,学生由学习者转变成主导者。这并不是说教师在创新实验中所承担的责任变轻了,而是承担更重要的角色—指导。指导内容包括学生自主创新思路的可行性、实验设计的可行性、结果是否给现在的环境问题带来思考等方面。

 

此外,教师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研究瓶颈阶段的解惑。由于大学生还没有达到真正独立研究的层次,所以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瓶颈现象。指导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体系、研究经验对其给予科学性的指导,但并不是直接告诉其该怎么做,而是通过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而不是“参与”。

 

2.3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新实验的监督体系

 

我校的大学生监督机制已经基本成熟,但是,创新实验过程中还忽视了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后的效果管理,缺乏对创新实验项目的过程监管。所以在学院监督体制的基础上,应该建立学生的互相监督体系,并建立相应的奖罚机制,以约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的学生和指导教师。

 

学生创新实验是分组进行的,每组成员为4~5名学生,其中一人为项目负责人。应该明确负责人和参与者的责任和义务,并互相监督。如果负责人没有做好本职工作,可重新选举项目负责人;如果参与者主动性不够,可更换组员。另外,还应建立学生间的互助链,不仅有利于问题解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整个过程相当于完成一个完整的小科研项目,使学生锻炼实践能力,体验科研模式,激发创新潜能。

 

3环境科学类大学生创新实验创新型管理模式

 

大学生创新实验的整体实施模式应该包括学院考核、教师指导、学生间互相监督,具体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生创新实验管理流程图

 

通过上述措施,保证大学生创新实验从学生本身的知识积累、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方面出发,并不是单纯地协助教师做项目,而是使学生在项目中得到科学研究的锻炼。

 

4结束语

 

环境科学领域是涉及面极广的专业,而正因为它的广泛性,更要求拥有活跃思维的学生探讨这个领域的科学问题。学生可以不局限于教师的项目,而是从自我出发,真正独立思考想做哪方面的研究。在选题、设计、实验等各个阶段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在实验进行中做到过程监督,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不但可以弥补应试教育选拔人才的不足,也可为国家环保行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优秀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9篇

    1.1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必须紧密配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受社会热捧的人才。特别是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来说更是如此。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特点,把研究生关闭在校园里培养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异地培养,多地培养成为必然。必须把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主线贯穿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链”的各个环节。在招生环节,我们对全日制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的考生的面试采取了与科学学位考生不同的方式,把对考生的实践经验作为主要的面试内容,让考生感受到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许多考生面试后积极主动地到工厂企业锻炼,入学后带着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来学习,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培养环节,我们的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公共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专业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我们加大了公共课的比重,利用我校的有效资源,合理整合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计算机与管理类课程。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都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其中,理论课中包含实践知识,实践课中包含理论知识。在实践培养环节,我们建立了湖南化工研究院、湖南海利化工有限公司、国家农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四达试剂有限公司等多个培养基地,实践条件得到了有力的保证。另外,鼓励研究生在学校组织的集中实践之外增加自主分散实践。在学位论文环节,我们要求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开题前认真查阅文献,尽量了解国内外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选择直接来源于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应用技术课题和现实问题的课题。同时,聘请企业的专家、学者参加开题报告会,对选题进行严格审定,多角度考虑选题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实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采用产品开发、工程或工艺设计、工程放大及新技术工程应用报告、典型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

    1.2突出课程教师和导师的主导地位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通过相关课程和案例的学习和研讨来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来校担任课程教师,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加强课程教学。如研究生自主参与教学、由多位教师担任一门课程的“拼盘式”教学模式等等。在课程建设方面,学院加大了研究生教师编写适合我院工程硕士实践的教材或讲义的支持力度,加强了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建设。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导师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导师最少两位,或多位导师,无论哪个培养环节都需要导师的指导与配合,校企导师分工配合,共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导师的选择上,我们把有横向课题,应用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选作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的导师和授课教师,把与培养基地联系较密切的老师选为校内导师,有利地促进了校企导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能及时准确掌握论文选题的进展情况等等。

    1.3突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主体地位

    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宽广知识结构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或技术管理人才,能独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技术管理工作。如何实现这个目标,除了学校为研究生营造合理的宽松的环境,搭建良好的学习实践平台外,只能靠研究生自己长期的积累和持续的训练,知识结构的改善,实践能力的提高,学位论文设计都需要独立完成,最终自我实现培养目标。

    1.4重视工程硕士培养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

    尽管化学工程工程硕士培养时间短,但我校研究生教育历史悠久,有完整的研究生管理文件,管理制度也较为健全。我校研究生处成立了专业学位培养科,负责工程硕士的宏观管理与控制,学位论文的质量标准由研究生处学位办负责管理与控制,化学化工学院成立了由科研副院长负责的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管理小组以及由院长、教授、领域带头人、企业专家组成的学位分委员会。

    2全日制化学工程工程硕士培养的困境

    2.1生源问题

    就我们这两年的招生情况来看,生源问题非常严重,直接报考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的比例相当少,大多是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与我院同类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相比,化学工程工程硕士推免生只占其1/10。

    2.2工程硕士学制问题

    我校化学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学制为两年至三年的弹性学制,我们目前先按两年的计划安排课程学习、实践和学位论文,然后根据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安排论文答辩或适当延长学位论文的时间。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国家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位标准还未广泛宣传执行之前,导师对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还是沿用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学位标准,而学校研究生处在办理各种证件时(如学生证、毕业证)都只体现两年学制,普遍反映两年的时间培养既要实践能力强保证充足的实践时间又按时完成高质量学位论文的人才导师压力相当大。为了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以免出现矮化工程硕士的现象,现在大多数工科院校都把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制确定到了三年。

    2.3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开放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不断的更新。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永恒的主题,目前我们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还主要借鉴科学学位的课程体系,需要政府、企业、高校、教师等多方面的热情参与。

    3建议

    3.1加强宣传力度,改变观念和教育理念

    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而开设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类型,但无论是导师、研究生本人还是社会,对此都没有足够的认识,在我院关于“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的本质内涵与区别”的小型调查中,非常了解的导师只占9%,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导师各占36%,不太了解的导师还占18%。由于工程硕士的生源大都是调剂生,研究生本人也是不自愿接受工程硕士教育的,重学术轻专业的倾向普遍存在。因此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宣传媒体等都要发挥其作用。

    3.2推进职业资格认证

    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不仅是对从业人员接受职业教育和专业知识水平的考核,也是对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技术要求的导向,是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是课程体系建设的指挥棒,方向标。推进职业资格认证,是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持续发展的得力助手。在这方面,教育硕士就比较规范,工程硕士可以借鉴其他专业学位的经验。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师、导师,要加强专门的工程硕士导师队伍建设,对新导师要及时培训,了解工程硕士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改革教学方式,要大力研究完善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等等都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关键。

第10篇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以黄淮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例,探讨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软件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指出该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地方高校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关键词:软件工程;“3+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 背景

黄淮学院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的一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高校,是驻马店市举全市之力创办的唯一一所本科高校,受原有专业师资、办学基本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要实现向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方向转型,困难很大。学校及时整合办学资源,调整院系设置,优化专业结构,规范教学管理。坚持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条主线”;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两大突破”;完成从专科向本科办学、从以师范教育为主向以应用技术教育为主、从封闭式办学向开放式办学“三个转型”;实现办学基本条件、内涵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社会能力“四个提升”。

升本以来的9年间,正值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背景下,开始进入强调内涵建设、提高质量的发展新时期。对于基础差、矛盾多、困难大的黄淮学院,同时面临着“外延式积累”和“内涵式建设”的双重任务,为此,学校围绕发展定位和目标,本着坚持“突出应用、集群发展、培育特色、提高质量”的原则,提出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类、建筑工程类、文化艺术类、管理经营类4大专业集群,瞄准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以应用型专业为主体的学科专业体系。

作为黄淮学院的第一个河南省省级特色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软件工程专业,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紧扣产业办专业,牵手企业促学业,强化职业促就业,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在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中不断提升自身价值。

2 “3+1”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人才培养是学校办学的核心任务,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凝练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抓手。多年来,软件工程专业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出了“3+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2.1 “3+1”培养模式的提出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行业的需求迫使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数目越来越多,很大一部分软件类本科毕业生到各类IT企业就业,而IT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错位,主要表现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工程技术能力等方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企业需要花费半年,甚至一年以上的时间培训才能使学生上岗工作。这说明,目前的高校人才培养已经与社会需求脱节了,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

2.2 “3+1”培养模式的提出是新建本科学校人才培养的最佳选择

国内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一定行业背景的院校,另一类是“师范教育”为基础的院校。近年来,自觉实行“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的模式、路径上有些共同的经验:一是确立了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围绕办学定位,开展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主动对接地方行业产业,协同创新、合作发展;三是围绕“应用型”开展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等方面大胆改革;四是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发展联盟,校地、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五是强化实践教学和实训实验实习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黄淮学院“3+1”培养模式的提出是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后的选择。

3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解读及实施方案

3.1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3+1”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基础培养与职业对接培养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3”是指3年的专业基础培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主要是以校内为主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军事训练、认知实习、实训等。“1”是指对学生进行1年的职业对接培养,主要是依托企业的实践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专业与职业的对接能力,实现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

3.2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

(1)突出应用原则。紧紧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搞好专业培养的基础上,着力强化实践教学,增强专业的应用性特征,把职业对接培养落到实处。

(2)合作育人原则。充分利用合作发展联盟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平台,完善合作育人机制,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方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3)细化管理原则。细化教学计划安排,特别是“3+1”中“1”的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时段与教学方式的安排,加强教学各个环节的过程管理,确保人才培养标准得到落实。

3.3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

“3”的基本要求是专业基础培养。“3”的教学安排在第1至第6学期进行,主要教学内容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和其他实践教学环节。必修课程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组成,教学方式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由限制性选修课程、任意性选修课程组成,教学方式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内容主要由职业素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3个教学模块组成,教学方式为实践教学。其他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军事理论与技能、公益劳动、专业认知实习等,教学方式为实践教学。

“1”的基本要求是对学生进行职业对接培养。“1”的教学安排在第7和第8学期进行。第7学期的教学内容分毕业设计开题、实习准备、实习等。毕业开题在学期初根据专业特点统筹安排与毕业论文写作有关的专题讲座、论文写作培训,论文选题,收集、整理和研读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等;实习准备在学期初安排职业认知讲座,往届毕业生经验介绍,实习技能培训与实训,实习教育,根据专业实习教学大纲和实习方案制定个人实习计划,见习等。根据专业方向对应的职业需要,科学设计能够落实软件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实习项目;毕业实习在毕业论文(设计)开题和实习准备完成以后,赴实习单位按照专业实习方案和个人实习计划进行实习,分别落实本专业的各项实习项目。实习主要分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方式,根据专业特点要尽量安排集中实习。第8学期的教学内容分为实习、实结、毕业论文(设计)评审及答辩、毕业教育。实习是根据各专业实习方案,继续在实习单位进行实习,主要包括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实结从5月份起,根据软件工程专业实习方案,安排学生回校进行实结,交流实习经验,评选优秀实习生和优秀实习集体,整理上交实习材料;毕业评审及答辩从5月份起,对毕业生的论文(设计)进行评审,组织答辩并进行工作总结,评选出优秀毕业论文;6月中旬进行毕业教育,参加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4年学业完成,走向工作岗位。

4“3+1”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及问题分析

4.1 “13+1”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工学结合、校企共育,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3+1”模式的实施,将“行业、企业”元素引进教学过程,把“学以致用”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学生到行业企业、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以毕业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为主体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实现了工学结合、校企共育,最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优化课程体系,推进教学内容改革。以“3+1”培养模式为主线,探索并改革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加强与IT企业及相关企业的合作、加大力度研究IT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制定重能力、重实践、重效果的个性化、柔性化培养机制,制定出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特色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和知识结构,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提高学生素质。建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和相对自主式的选课体系,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和个性发展,有效推动了教学内容的改革。

(3)实现。“课堂教学、课外教学、校外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学与校外教学结合的育人系统,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开辟广阔空间。在课堂教学实施更加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以学分制为载体,在保证专业必修课开设的前提下,加大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力度,增大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的空间;通过课外专业性活动引导学生动手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以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或以参加社会实践等社会活动为载体,搭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的平台,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工程能力。“3+1”培养模式是按照基础实践、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和工程实践等环节进行设计的,分布在大学4年的全部实践教学内容中。提出“实验一实训一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概念实训一技能实训一项目实训”3阶段的实训教学,构建了校企合作“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一实习实训一毕业设计一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实验室、创业园、企业“三基地”的实训实习基地,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思想和动手能力。

4.2 存在问题及对策

1)存在问题。

“3+1”的实现,核心是合作企业的选择。合作企业的选择需要满足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企业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企业愿意为学校培养人才。看似两个简单的条件其实在现实中却很难解决,因为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而在校生的加盟很难为企业马上带来效益,甚至在一定时期还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缺少企业的参与,“3+1”很难做实。

2)对策。

为破解这一难题,学校投资建设了一个集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实训、科研孵化、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赢发展的原则,黄淮学院创新创业园面向社会企事业单位招商。入园单位发展方向要与学校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如计算机、动画、建筑、商务等;企业要能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岗位;科技企业要有较强的技术开发实力,拥有与其研发、生产需要相适应的一定数量的研究开发人员;对入驻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高科技企业或知名企业,尤其是经营规模较大,技术水平先进,同行业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优秀企业,经学校认定入园后,可享受房租、物业等费用免除政策,并给予其他优惠条件。按照“专业、行业、企业、职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通过企业人校、校企合作、项目驱动等方式,把企业先进的实训设备、优质的实训项目以及经验丰富的实训导师引入校园,提供真实的情景、真实的任务、真实的岗位,全方位开展“四创”教育。目前已入驻的软件类企业有Oracle公司、IBM公司、北京中锐咨华等信息技术类企业6家,进驻项目23个,提供工位近500个,让师生团队全程参与项目的申报,深度切入项目设计与开发,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目前,软件工程专业学生通过创业园这一平台走向社会的学生获得高品质就业,典型的有全和洪、王乙丞、陈帅雷、王喆等26位同学,就业后一年,年薪达10万元以上。学校的“四创”教育已经驶入了“传知识、育精神、造氛围、除病源、搭平台、做项目、搞竞赛、树典型”的“八车道”。

创新创业园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不仅是专业与实践的巧妙结合,更是黄淮学院教学的一大特色,对黄淮学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是良好的专业技术学习与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为学校“3+1”模式的推广和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生物技术学生就业涉足到医药、食品、饲料、农药、保健品、食品添加剂、燃料、环境及生命支撑系统等各个领域,经济发展速度在某种程度上与生物技术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对生物技术型应用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普通高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应用性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术、技术和职业三者结合;二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1]。然而面对近几年地方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从事与专业相关职业的就业率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的局面,通过什么途径、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当前我们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1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生物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新型综合性学科[2],实践性、应用性、前沿性都很强,而专业的实验性和实践性是需要大笔资金作基础的。但我校是以石油化工为特色的工科院校,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建设策略,生物技术专业的实验实训条件都很难得到充分满足,以应用型实践能力培养的创新和创业教育在较长一段时间里难以得到体现。由于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办学时间较短,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经验不足,一般化教育要求和一般化教学现象比较普遍,个性化、差异化、特色化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从就业的适应性来说,生物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可在生物制品、医药、食品、轻化工、环保及农业等企业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工作;也可在公安、安全、食品药品管理、农产品管理、检验检疫、海关及卫生防疫等部门工作。但由于生物技术的高新技术和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使得目前的相关企业有范围广、规模小和要求高的特征[4]。按照目前的实践教学体系,难以满足点多、量少和技术含量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学生择业呈现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趋势,毕业生去向的多元化在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中表现尤其突出,毕业生去向有中学、事业单位、继续深造读研、营销、生物化工生产企业和自主创业等。因此,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需深化教学实践体系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2适应社会需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2.1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基础,按照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人才培养方案把统筹安排课堂实验、认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五个主要环节的实践能力要素分解为基础、提高和综合创新三个层次,在不同阶段的着重点不同,做到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2-3]。在实验教学方面,通过增加新知识、新方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淘汰了大部分糖类、脂类的陈旧实验项目,增加了现代生物化学实验内容;通过减少验证性实验学时,着重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时;通过增加开放性实验室,增加学生的操作动手的机会,提高了学生自主实验和实践操作能力。另外,将原来分散的实验与理论课剥离出来,整合成独立开设的实验课,构建成系统模块化的专业实验体系。如将原来独立开设的《生物化学实验》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整合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将《遗传学实验》和《细胞生物学实验》整合为《基础实验二》,结果,既避免了原来附属于理论课中的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的重复,又有利于实验内容的综合与提高,有利于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的开设,大大提高了学生综合实验操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实习实训环节上,以生物与食品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主要实践基地,建立了植物组织培养、食品检验和发酵工程等实训室。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实训要求,构建了由认知实习、基础分析测试实习、食品加工检验、药品加工与检测、综合应用训练、创新创业训练等模块组成的现代化实践教学平台。另外,安排了32学时在学校分析测试中心学习GC-MS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等仪器设备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安排2周专业技能培训课程,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系统训练食品微生物的检测和理化分析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实习实训的效果。在设计环节上,将基础课程设计和专业课程设计按照“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的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方面,选题要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或教师科研项目和自己的兴趣,这样,既能实实在在做一些科研工作,又能得到足够的经费的支持。另外,还要狠抓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等三个环节,经过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学生的独立科研实践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在课外实践方面,严格执行素质拓展计划,并每年分别举行一次微生物实验大赛和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积极组织参加省级各类竞赛和科研活动,如广东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训练计划项目、广东省挑战杯实验大赛和广东省大中专科技节之生物化学技能大赛等。通过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活动、公益劳动、创新创业活动、技能培训和各类科技竞赛等活动,培养和提高了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团结协作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2.2优化实践教学资源,打造高水平教学平台

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是保障实践教学体系中各个要素高效运作的关键,如果没有平台的支撑,再好的内容设计也将会显得空洞无物。通过优化和调整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精心打造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搭建起良好的平台。生物与食品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是在原生物食品实验中心的基础上建立的以生物食品专业基础教学实验为主体,大类学科共享的专业实验教学平台为补充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实验室分为食品工艺、食品营养、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发酵工程等基础实验室,另外根据教师的课题和研究方向,建设多个功能研究室,彼此相对独立,但资源共享,长期对学生开放,学生可在研究室内开展科学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活动。自大学二年级开始,从大学生创新训练实验项目入手,到组建课外科技团队,组队参加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竞赛,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难易程度不同的科研训练。近几年有300多名学生直接参加了30多项科研项目,学生多次获得挑战杯和生化技能大赛的奖项。今年(2015年)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分子的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小分子的分析充分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如高效液相,在线系统GPC-GC-MS联用分析仪、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仪等已被广泛使用,大大提高实验的精确度和效率,同时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2.3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在注重整合校内教学资源,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同时,学院大力加强与现代高新企业或研究开发机构的联合办学[5],通过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和实验室,使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得到紧密结合。现已建成2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拓展了学生实习、实训与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空间。学生根据专业特点和个人就业的方向,分别到不同性质的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实习基地为学生配备经验丰富的科研和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如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主要集中到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或学校实习,如茂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广东星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维多生物制品公司、长兴水产有限公司、茂名市第十六中学和茂名市官山学校等。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技术装备优势和人才优势,组织学生到这些单位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如18位同学到茂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中国化学危险品检验中心,12位同学到药品检验所和10位同学到检验检疫局进行实习的同时,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采取“双导师制”指导学生,结合实习单位的研发的内容和方向开展毕业论文(设计),部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企事业单位或学校的实验室建设中。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3000字的实习报告,集中召开实结交流汇报会,以便学生了解所有实习点的情况,丰富实习内容,扩大知识面。各实习点选出一名代表就实习单位概况、实习工作内容和心得体会等方面借助PPT进行汇报交流,2010级共有12个代表作了发言。通过合理安排、严格纪律、认真指导、集中交流等相关工作,使实习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生真正把从课本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了生产实际中,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知识面得到拓展,生产实践能力有较大提高。

3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农药学概论;教学实习;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168-03

《农药学概论》是贵州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具有丰富理论内容和很强的实践性的专业课,其理论性及实践性在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我们培养的毕业生所面对的就业岗位无论是农药的企业、科研单位还是技术服务部门等,都是针对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农药的理论知识、农药的具体应用技术、田间药效及安全性的评价等内容,因此,为了保证学生较为系统而全面地接触和掌握本课程有关生产实践中的实验技术和实践技能,本课程的教学实习效果尤为重要。自2010年以来,贵州大学农学院农药学科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农药学概论》教学实习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有益尝试和实践。

一、优化实习教学内容,精选实习项目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要从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现代教育[1]。植物化学保护专业课程体系是为适应课堂教学而制定的,以课堂传播间接知识为主,它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往往与农业病虫害防治实践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不利于植物保护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需要加强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生产实践教学[2-3]。贵州大学《农药学概论》课程实习为了适应当前培养应用型植物保护专业人才的需要,根据贵州病虫害发生规律,将实习时间定在病虫害发生高峰期的6~8月。为了使该课程实习内容与农业昆虫学、农业病理学等课程知识有机结合,笔者将实习内容划分为杀虫剂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实验、杀菌剂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实验、除草剂生物测定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测定4个模块,以便使学生围绕农业生产上常见的有害生物,选择合适的防治药剂和施药方法,对从室内毒力测定到田间应用的整个过程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和了解。

1.精选实习项目。在实习类型安排上,以综合性探索实验为主,学生通过实地田间调查,根据贵州本地当年主要农作物上的重要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病、虫、草各一种为防治对象,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自己进行探索性防治实验的设计。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设想、查文献,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和认真的操作,以实验结果验证自己的设想,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去了解、学习、探索农药使用的相关知识,培养其对学科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求异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实习能使学生掌握病虫草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

除此之外,为了丰富实习的内容,将全班学生分成几组,在同一实习中,不同组的学生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实验药剂或实验材料,比如在“除草剂室内生物测定”中,同时准备了三种经典的实验方法,分别是黄瓜幼苗形态法、玉米根长法(培养皿法)和萝卜子叶法,实验操作结束后,全班同学可以同时观察三组实验的结果,这样学生一次实习就可以学到三种经典的除草剂生物测定方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实习内容的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面向社会,深入调查,了解农药销售行情。在农业生产上,农药的用药种类和使用情况因药效、用药次数、用药地区、不同作物、病虫害发生种类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是一个变值。因此,在开设毒力测定实验之前,我们要求学生对市面上的常规农药进行调查,具体做法:事先由老师或学生自己联系几家大型的农药销售店,然后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以2~3人为宜,去贵阳地区农药销售市场进行常规农药的调查,要求用课堂上讲授的标准的表示方法写出不同类型的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各10种;与此同时,要求学生结合田间病虫害调查结果,自主采购6~7种相应的防治药剂,用于下一步的生物测定。调查回来后,学生自行查阅书籍资料,写出不同药剂的作用机理、防治谱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和预习,加深对学习过知识的理解,同时带着疑问去进行下一步的实习。

3.室内、室外相结合农药学概论实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实习,不管是有害生物还是寄主植物都是活体,做实验就要根据病、虫、草的发生情况来具体选定实验时间和实验材料。比如杀虫剂实验的难点在于实验材料的准备上,在室内养虫费事费力,而且昆虫不容易成活,给实验造成困难。鉴于此,我们要求学生到室外基地或农户地里采集昆虫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比如菜青虫、小菜蛾和蚜虫等。然而传统的农药毒力测定操作是在实验室内完成,由于室内和田间环境条件差异较大,毒力结果往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还需要田间药效实验进行验证和应用,因此,我们联系当地的生产基地,让学生在室内毒力测定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田间药效实验。实践证明,学生对室外实验很感兴趣,学到的内容更加丰富。

4.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安排一次大田示范实验。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病虫害联防统治,各地实践证明,农作物病虫害联防统治同一家一户分散防治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一是防治成本显著下降。据报道,水稻、小麦全季节病虫“专防”田较群众自防田平均减少农药防治分别为2次以上和1次以上,每亩节约农药、用工成本15~30元左右[4]。二是防治效果明显地提高。据调查,“专防”田较“自防”田,在病虫中等发生年份一般增产5%以上,在病虫重发年份,一般增产10%以上。专业防治队员一般都经过技术培训,防治技术规范,突出重点、把握适宜的施药时期、药剂选择准确、对足水量、喷准部位,防治效果明显提高。三是农药使用剂量下降,农田生态环境改善。病虫“专防”田防治次数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农田有益生物种群数量上升。四是促进了农村服务业发展。病虫专业化合作组织吸收农村以种田为主农民或闲散劳力,开展病虫“专防”社会化服务,不仅促进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外出务工户和无劳力户病虫防治后顾之忧,同时增加了务农农民的收入[4]。我们的教学实习紧密联系生产实际,与当地植保部门联系合作,安排一次专业化防治实验,通过实践,学生感到自己书本上学的东西能够应用到实践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实习前集中讲解

在实习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农药学研究热点以及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供学生选择的实习课程研究项目指南,然后让学生自愿分组,通常2~3人1组,选1人为组长,如果组合不好,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按照互帮互助,先进带后进的原则进行指定。同时鼓励学生单独进行选题和研究。在这一阶段教师就课程项目研究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1次,并对生物测定的具体方法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范,同时严格规范每步操作要求,而且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钻研问题,发现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然后,学生要通过文献检索、讨论等过程形成课程开题报告。实验前,让每组学生以组长带头先讲,然后根据学生的讲解,教师有针对性地纠正和补充。此开题的目的旨在使学生提炼研究主题、完善研究方案,并进行认真的可行性分析。通过后学生即可按实验方案进行课程实习项目的研究过程。这样,能帮助学生明确实习目的,改变实习态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三、学生分组自设方案,独立完成综合设计性实验

要想独立完成综合设计性实验,动手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历来受到任课教师的重视。通过自己动手去验证所学理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和实践应用能力,锻炼学生动手、组织、创性能力。在教学实习中,根据当地田间条件和学生操作技能,应尽可能多地设立一些不注明实验步骤或只有大致方法步骤的实验,如开设田间药效实验或联合毒力测定实验等。让学生自己先写出详细方案,通过小组成员与指导老师论证后再做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准备实验材料、检验实验结果和指导实习报告的书写。这样,学生一般都能对实验进行自主思考和设计,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习当中。尽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团队精神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四、开放式教学

1.学生自由组合,自由支配时间。本门实习采取全程研究式实习教学改革,实习内容主要是探索性研究实验,学生需要有较多的时间投入其中,因为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实验不可能在一个短的相对集中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有的需要两次,甚至多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和足够的耐心,始终抱着学知识长技能的心态去做每一个实验。而贵州大学实行学分制,学生选课不一样,因此在实习时间上需要调整,由学生自由组合,自由支配时间。

2.学生独立完成实习内容。在实习过程中,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实习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第一次集中讲解后,给学生安排实习内容,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开始,自行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准备试材、配制药液、调试仪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和讨论结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实习完之后,让学生集中一起进行组内和组间交流、讨论实验,写出实验目的,操作步骤,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总结,写出完整实习报告,在实结会上作交流学习。最后老师根据全班同学成功与失败的实验结果,分析原因,总结经验。

3.建立开放式实验室体系。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促进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5]。本门课程在实习期间农药实验室随时对学生开放,包括晚上和周末时间,这样可以错开实验室运行高峰期,也错开与学生其他课程的重合冲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实习条件,相应地也增加了实验室的利用率,建立了开放实验的教学体系。另外,实习中有些实验,农药实验室不具备条件的,教师就到其他实验室找资源,为学生提供方便,还有些贵重仪器设备且学生不会操作的,教师随时进行指导,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科研需要。

五、加强实验过程中的指导

以往的实验实习过程中,一般学生常机械地按照实验指导书中设计和规定的步骤进行实验,不问为什么,这样做实验收获不大。而本门课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以组为单位,按研究内容自行或与指导教师共同准备实验材料和实验设备或条件,并在第1次开始实验时通知指导教师参加并进行现场指导。教师可以广泛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以Powerpoint为主体,充分运用Photoshop、Flash和Chemofice2012绘图软件等制作了《农药学概论实习》教学主体课件。比如在“除草剂的生物测定实验”中,把以往的实验过程拍成照片,放在PPT课件上,学生通过图片可以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实验的做法;又如在“杀虫剂毒力测定”中,把以往的实验过程制成视频素材,放在PPT课件上,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实验的做法。

实习过程中为了确保实验的成功率,指导教师需要有3~4次的面对面指导过程,精心讲解。比如杀菌剂的毒力测定,比较经典的是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杀菌剂的毒力,该实验要求严格的无菌操作。对于这个实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往往比较紧张,不知道如何下手,无形中造成污染,导致实验失败。但这个实验要求学生动手动脑的地方很多,所以开设这个实验会有较好的训练效果。我们要求学生在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全程参与完成从器皿的灭菌、培养基的制作、灭菌、配制含毒培养基、倒平板、接种、观察结果到分析数据、写实验报告的各个环节,让同学们不仅要知道怎么做,还要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有详细的实验记录(含文字和图片)。该阶段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的参与、指导和学生完整的实验记录是确保学生研究项目真实性、科学性、可靠性的关键。其中,实验内容的工作量及学生的研究态度也是学生实验课教学成绩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实验室开放期间,除了承担本门课程的教师,还包括教研室的所有老师和工作人员均需对提出要求的学生进行指导,承担课程的教师还有不定时地进行巡回检查,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简要地进行总结,每个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及时写出实验报告,教师对实验报告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讲评,着重强调实验报告的规范性,提倡对实验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进行讨论,提倡创新。实验报告除客观打分外还应写出中肯、恰当、具激励性的评语。另外,实习思考题要针对实际生产易出现的问题,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找出更完善、更简便的解决方法,充分实现学生的能力培养。

在此指导和互动交流过程中,不仅学生从老师那学到了许多专业方面的知识,而且也促进了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改变了教师在课堂讲台上高高在上的形象,让学生感觉老师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六、考核方式

《农药学概论教学实习》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实验技能综合素质的一种手段,也是检验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和农药学实验技术手段解决生产实际的一个过程[6,7]。它是一门独立课程,有1学分,单独计算成绩。以往该门课程只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部分,教师一般只是通过实验结果和实习报告进行考核,由此一些学生不重视实习课,认为实习课上不上与上得好坏都一样。因此,我们对原有的以检查实习报告为主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采取一种复合的考核方式,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注重过程考核,注重学生研究能力,以及运用农药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在复合考核中的体现,着重考查学生的实验技能,对实验现象的观察、问题的发现、结果的分析、实验的讨论等内容。使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复合考核方式。实习出勤、实习态度、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和实习报告都将计入最终课程成绩,成为最终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运算方式为:

学生实习课最终成绩(P)=A(出勤、实习态度)×20+B(实验操作)×30%+C(实验结果)×30%+(实习报告)D×20%

这种复合考核方式实行后,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越来越重视实习课的学习。

七、结语

通过几年的农药学概论全程研究式实习教学的改革实践,学生对该改革方式认可。通过改革,学生投入实验中的时间明显较以前多,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认识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从而及时查阅资料,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对所学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通过选题、答辩、撰写报告一系列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和提高。实验中,教师能及时给予学生详细的指导和示范,增进了师生感情;在有些实验选题环节,将选题按照实验的性质和方式分为几个模块,选择相同模块的学生可以在一起交流对比,促进同学间更加团结和友爱;针对有些学生伪造实验报告的现象,指导教师可以及时教育,并加强监管措施,实地监管。

在当前社会大量需要应用型人才的情况下,通过对《农药学概论》课程实习进行教学改革,可培养新型应用型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并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教学改革,不仅对授课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实验的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农药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增加了对本专业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对《农药学概论》课程实习的主人翁精神,使学生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能根据生产需要独立进行科学实验,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善永.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科学与管理,2011,(4):82-83.

[2]江定心.以培养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实习教学实践与体会[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2):(101-102).

[3]董红强,万传星,张萍.《植物化学保护》教学实习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7):18.

[4]周小毛,任新国,刘祥英.《植物化学保护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新课程(教研),2010,(9):125.

[5]王兰英,骆焱平.农药学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4):49-50.

[6]赵宏霞,赵万鹏.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5):58-60.

[7]李保同,熊忠华,熊件姝,汤丽梅.植物化学保护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