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7:36: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语文的心得体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潜在性课程为晚近课程理论新兴的研究领域,也可以叫隐性课程,是由杰克逊在1968年首先提出来的。
对于潜在性课程的概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一般认为,潜在课程是那些没有列入正规课程计划和教育政策,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从课堂内正式的学习活动,至校园中的建筑和设备;从教师的教授内容,至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从正式的课堂到各式活动,不论人际关系、校园氛围、显性或隐性、直接或间接,可预知或无法预知的这些内外种种事件或因素都是课程的化身,这些因素错综复杂,交互影响,共同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
尽管潜在性课程不如正式课程有计划、有明确的学习方向,甚至有明显的效果可期,但是由整个环境的氛围所辐射出来的效力,往往是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它不是说理说教等形式化过程,而是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甚至用心灵去体会,强调的是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所以它所引发的学生的兴趣或学习成果将不容小觑。
二、让大学语文课程“美”起来
那么如何才能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有意识地利用潜在性课程,弥补正式课程之不足,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呢?
首先应明确的是:大学语文是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传承传统文化和陶冶情操、培育人文精神为基本目的和主要任务的。其终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那么什么是人文精神?古代推崇孝道,现代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可见,人文精神是多维的和进化的。落实到个体生命,人文精神则是一个人面对社会面对生活的态度。
大学语文课重点是领会作品的文化内涵,获得人生启迪,孕育高尚的人文关怀情操,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但以往的经验是:不管老师怎么改革、怎么努力,收效往往不大,令师生最头疼就是,大学语文课上的枯燥、沉闷、无味。所以,要想真正实现人文教育,让师生共同喜欢大学语文,最佳答案就是:让大学语文课程“美”起来。
具体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谈起:
1.教师素质体现出来的“美”
形象美、气质美。教师,传统以来一直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而学生看老师,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老师的外在形象,所以,教师的外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语文教师更是如此。干净、整洁,职业但有个性,时尚而且高雅有品位但不媚俗的外表应该最能引起学生的好感,另外,深厚的文化功底透露出来的文学素养和文艺气质,无形中也会给学生一种榜样作用,从而产生一种对这种审美标准的趋同感。
语言美:声音洪亮、甜美、普通话标准流利,表达清晰准确、言简意赅是对所有教师的要求,大学语文教师更应如此。优美的语言传入学生耳膜,犹如春风化雨,醇美甘甜的美酒,沁人心脾,润人心田,美的享受会妙不可言。
情感美:要求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应到位,能感染人、启发人,能以情动人。通过情感陶冶,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与作品同喜同悲同忧同愁,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
教学技能熟练美:备课充分、教材熟练、知识充沛,旁征博引,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帮助他们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学生的听课过程,本身就是在接受一种美的熏陶,也是在从事着一种活生生的技能的学习和审美欣赏活动,可以说是一举几得。
2.学生活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课堂内容丰富多彩
学生活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美感体验。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马斯洛关于人的几种需要的理论之一。作为高职学生,本身个性就比较强,再加上求知欲、自我表现欲都比较强烈,所以,在大学语文课堂内外如果能组织丰富多彩而且有意义的活动,将会使学生的这些愿望得以实现,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获得美的享受。这类活动包括:
演讲、辩论、诗歌朗诵比赛、影视欣赏、各种文艺节目的演出;学生课堂发言、讨论、讲解自己的见闻和自己在欣赏作品时的经验及心得体会等。有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学生参与的机会和经验多了,人文素质自然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手段多样:本身就给学生一种变化的美,如:多媒体课件;声像、音乐、舞蹈等作品的展示和品评;名作欣赏、作者的奇闻逸事、文化内涵、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的介绍等,既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又能提高学习兴趣。多样化的内容和手段,也可以使学生眼、脑、口、手并用,从而减轻疲劳,进而达到在轻松的状态下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
班风、学风美。潜在性课程的实施,不只是局限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处,教室环境的布置,还有班风、学风的建设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了良好的班风、学风,就会给学生提供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师生双方都有责任和义务,力争把班级建设成为一个积极、主动、活泼、团结、合作、竞争、上进的集体,从而使学生在这样一个集体中,时时处处从集体出发,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集体的要求,自觉培养集体意识、团队意识。
上面这些要求,说起来很轻松,但实现起来并不容易,首先要求硬件设施齐全,其次要有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再次要求教师既是专才又是通才,而且是灵魂的工程师、灵魂的塑造者,对任课教师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一般很难兼顾。但有了高标准,教师就可以不断地努力提高,孜孜以求,这种不断提高的过程,其实对学生同样也是一种潜在教育。这样,把不经意的潜在性课程变为有意识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从而喜欢大学语文,潜移默化地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自觉地培养自己健康的人生观和审美品位,真正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高职语文;职业能力;教改模式;对策建议
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级实用性人才,不仅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更要从高职语文的人文性、基础性上,强调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高职语文教改工作的全面展开,必然需要从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课堂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中来逐步构建。相较于高等教育大学语文教学,高职语文教育肩负着语言技能训练和人文素养并重的使命,而对于广大高职院校,语文教育改革工作并非理想。有些高职延续高中文学欣赏教育模式;有些高职强调应用文写作来代替语文教育;有些高职干脆不开设语文课程。作为走向一线岗位的高职学生,不仅要注重对自身专业课程的学习,还要从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教育中,提升自身语文素养,更好的适应未来职业需要。
一、明确职业教育中语文课程的地位
职业教育强调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在某一职业领域内所应掌握的知识和核心技能。对于未来的高职毕业生,不仅要在自身岗位上具备娴熟的职业能力,还要能够胜任该岗位的综合能力。特别是从一个岗位到另一个岗位转换中,具有可持续的职业迁移能力。语文教育正是基于“交流表达”的能力需求,成为职业教育的核心能力之一。因此,明确语文教育的核心基础性地位,将语文教改作为全体学生公共基础必修课就显得尤为关键。具体来讲,可以从语文的阅读教学上来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满足学生未来对岗位的适应和转换,也能够从语文学习中,发展自我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二、优化教学内容,强调培养目标
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语文教改模式,首先要从语文课程目标设置上,优选教学内容,突显语文教育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协同发展,特别是语文教育要能够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养成奠定基础。在高职语文教改实施中,要突破单纯的文学阅读和欣赏教学,要细化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如确立语文文体写作目标、口语交际与沟通目标等,并从课堂教学模块优选上,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内容上,不能求大,不能求全,要求大适用、够用,突显职业针对性。特别是对应用文写作教学、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作为基础和重点。在教学过程设置上,要把握写作重点,如对请示、通知、总结、计划等实用性文体的写作教学,要体现文体教学服务职业发展需求;加强学生即兴演讲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表达方式、当众表达能力上,掌握必要的人际沟通技巧。
三、强调教学活动设置,优化教学方法
高职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情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特别是对于语文实训性能力的培养,要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构设教学环境,活用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自主性的激发。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设计是融入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价在内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其中要创建学习情境,要设置问题,要对学生进行点拨,要给予合理评价,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传统课堂教学将语文知识作为贯穿始终的导线,未能围绕学生来展开,仅限于对书本知识的灌输,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积极性。要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束缚,要拓宽课堂活动的开放性,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实践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知识与生活的协同。其中,要注重“活动”的优化,教师要做好导向和指引,要从反思性教学、批判性教学、建构性教学上,突破书本的局限,以科学探究、社会调查、资料收集、话题交流、创作展演、反思体会等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实现知识、经验的内化。
如以某职场微型剧本创作为例,结合学生职业领域,构建相关课堂活动。在本例组织上,要设置创作关键环节,如主题的确立,头脑风暴讨论、创作脚本、分工布置、课堂展演、心得体会。教师作为总导演,要从主题的创意到最后全程介入,但仅发挥其导向作用,学生为参与主体,并从活动细节上来优化任务,明晰责任,促进活动的有序展开。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分组探讨,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也强调了人际沟通,特别是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当然,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将课堂延伸至课外,深入到社会,注重学生个性与语文素养的融合,提升教学效果。
四、完善考核方式,突显语文教改实效
对于语文教改模式的创新,需要从教学评价及考核上来完善,协同好平时成绩、课堂表现、日常作业、综合考评的关系。考核的目标在于提升教学实效,并未是对学生的约束,因此在语文教改模式中,要将考核成绩进行合理分配到各项考核指标中。如对于学生的语文基本素质,分值占30%,主要考查语文知识、人文常识等内容;对于学生的自主性、态度及交际能力,分值占30%,主要考查学生的参与及交际性;对于语文活动的组织及设计,分值占40%,主要从活动分工、活动创意、活动讨论、活动组织、活动展示、创作、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查,并结合学生的参与度和贡献来打分,形成总成绩。
五、结语
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语文教改模式的开展,将实践教学与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作为课程主体,并从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让学生从中感知和体会语文教育的知识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也为拓宽语文教学理念,开展职业化特色教育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将职业能力为导向来组织语文教学,适应高职学生的实际特点,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也为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赖葵文.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
关键词:精英教育;独立学院;软件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1-0137-03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f Teaching Mode for Independent Software institute
ZHANG Yi, HAN Di
(Software Dept., Guangzhou University, South China Institut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Guangzhou 510990, China)
Abstract: Software of the employment problem fac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but the institutions of software personnel requirements is Strictly. how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software profession employment and became independent of cs an important subject. i was in college for many years of software professionals to develop a model of work for the setting up independent software professionals are starting to produce results.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e author's some comments on: how to train students to make them join enterprises and social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 elite education; independent software institute; software major
独立学院靠什么生存?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沉淀?还是学生的质量?
作为一个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独立学院建校时间不长,又不能照搬照抄母体学校的教材和教学文件,学生与一类二类的院校又有差距。而且独立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必然面对高职高专学校和IT职业培养机构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和研究教学型的二本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竞争。综上所述,在制定独立院校特别作为一个热门的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需要从实情出发,制定适合独立院校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
国内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但是由于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很多院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课程比其他工科类课程的区别并不大,目前,部分计算机专业必修课中含有大学物理、大学语文、机械制图等课程。当然这些课程并不是不重要,但是面对着数十万的求职的学生无处栖身,作为一个教育者是否应该将人才培养定位在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呢?虽然这有点类似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但是总比无医可诊要好。
因此,独立学院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期望找到满意的工作,除了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实践和创新等能力外,还必须熟练掌握符合市场需要的专业职业技能。所以独立学院应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优势,结合区域和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需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要任务。
1 社会对计算机需求的矛盾
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且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目前市场来看,“智联招聘”以2010年来看,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要,3月份21211个,4月份22118个,5月份25300个,6月份29800个。如图1所示。
从2010年上半的企业招聘来看: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移动嵌入式工程师需求非常大。根据调查2011年企事业单位至少需要25万软件人才的缺口。既然需求怎么大,为什么每年任然有数十万的学生难以找到工作、考研队伍庞大、四千多人报考同一个公务员职位?
关键矛盾在于:一、企业需要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即刻能为公司带来经济效益和对于新信息化技术企业无需培训,能马上上岗。二、刚刚毕业的学生学习的课程不能带来工作经验也没有学过最新的技术。
从这种矛盾可以看出:软件人才短缺其实是一种相对短缺,实际上是企事业单位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缺乏一种清晰的定位。
2 我院软件专业课程体系
独立学院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尽管不能照搬公办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做法。独立院校作为本科层次的院校,要在学科基础知识的培养上借鉴公办本科院校的经验;作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学校,独立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应借鉴高职高专的做法。根据这一思想,我们提出软件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主要指导思想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识教育为基础,实践能力为本位,知识应用为重点,本着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身心健康的专门性高级应用人才的原则,完善本科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路。针对计算机科学发展的现状和其在各领域的深入应用,结合软件工程教学特点,为实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我们将课程体系划分为4个模块:
1) 通识模块
一个高等院校虽然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但是绝对不能和社会上的职业培训划等号。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并且不一定是每一个软件专业的学生今后毕业一定是从事软件方面的的工作。所以在第一学年由学校统一设置的公共基础和通识教育选修课构成。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社会、自然科学,体育,外语,计算机及心理课程。
2) 软件专业基础模块
我们学院也承接过很多大型的招聘会,一些大型的企业,例如IBM、微软、国内的腾讯在面试学生的时候,很注意考察学生的软件基层水平。考试设计内容涉及:数据结构、数据库、网络基层、c++等,而非现在主流一些技术。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所以在第二学年设置软件共同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组成,使学生能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了解学科的最新动向。
这部分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可参考公办本科院校,但教学组织、学时、上课模式等方面要根据独立院校的特点进行创新。本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基础理论,并达到本科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程序设计技能。
3) 专业模块
由专业理论课和大量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选修课组成,专业方向设置如图2所示。
4) 实践模块
针对专业理论和专业选修课的学习而设计的实践环节,在大四最后一学年配备专门的、富有经验毕业实训的指导老师,与当前最新的技术和大企业的需求接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及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毕业后尽快满足社会需要。绝对不能把毕业实习、毕业实训流于形式。
校内实训的方式进行专业理论和项目开发技能的培训,如组织学生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完成2~3个接近行业实际的项目;第7学期最后几周和寒假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
最后一个学期进行毕业设计。鼓励学生在校外实习,在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除此之外,应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并选择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从第6~7学期开始参与教师承担的实际科研项目。
上述模式的创新之处是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培养融入大的实训项目中。这种大的实训历时不是几周,而是整个学期,而本模式将实训作为知识获取的过程,专业实训融合了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课程。在本模式中,学生做项目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各有分工,互相协作。老师按照项目推进的时间顺序适时开展理论教学并给予实践指导,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随着项目的开展学生逐步领会相关知识。
例如,在项目开始阶段,主要介绍项目前期准备项目范围识别、项目风险识别和管理、需求识别、需求管理、业务分析、业务建模等;在早期阶段,主要介绍架构攸关因素的识别、技术方案选型、项目计划可行性分析、概要设计等;在中期阶段,主要介绍分析与设计、模式、体系结构、代码编写规范、单元测试、需求变更、版本控制、测试案例、测试驱动的开发、应用开发平台等;在后期阶段,主要介绍代码重构、测试管理、文档生成等;在收尾阶段,主要介绍软件部署、集成测试、验收测试、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压力测试、用户培训、用户手册、项目开发总结等。这样的实训教学组织,实际上将过去分散在很多门课程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融合起来。学生完成实训项目的过程,十分接近在就业岗位工作和学习的过程。
3 注重精英
我们不能否认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区别的,就像不能否认一场考试不可能全部是一百分一样。会有一部分学生是有编程的天赋的、对计算机有很高的热忱。对待这样一批学生,我们建设java精英班和.net试点班。在学生进入到大二学年的学习过程进行选拔考试。考试的内容包含英语、数据库、数据结构、c++、java和.net。参加考试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筛选,最后精英班的总人数人数大概占到该年级学生总人数的10%左右。
精英班的课程和教学计划和普通的教学班是不同的,有另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安排,因为他们学习时间是从大二进入精英班开始一直到毕业结束,而不是培训几个星期或者一个暑假。所以包含的内容更多,要求更高。培养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在精英班时间的学习,能够胜任经验丰富的程序员工作。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中级职业技能。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定位是至少具备初级软件职业技能,除能够胜任程序员的工作外,还应该侧重培养学生具备软件技术职业发展的必备素质,在具备几年的软件职业从业经验或者经历几个大型项目后,能够胜任软件技术骨干或者管理岗位。高级职业技能则需个体在具备中级技能的基础上,经过漫长的职业生涯的锤炼逐渐形成。这是重点本科学校的计算机学院或者研究生教育的目标。
2009年我校学生获得微软之星大赛三等奖,今年2010年又获得微软之星一等奖,还有获得其他全国的软件大赛的奖。获奖的同学大部分都来自精英班,所以精英班的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4 教学实践
人才培养光有计划还不行,还需要将计划实践。就像教学不光只有学生,还需要教师、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培养测试专业的人才我们购买了百万的测试软件和设置专门的测试实验室;设置移动互联网专业,我们购买了android和window mobile2套嵌入式移动开发箱,建设专门的3G实验室。
独立学院成立没有多久,大部分任课老师都是年轻教师,甚至有些直接从学校毕业就参加工作,缺少实际工作经历,教学经验不足。引入怎样的人才才能够适应计算机专业教学也是一个问题。我校采用“三三制”的原则,一部分老师来自于海外留学人才,将先进的理念传授回国,一部分老师来自于企业,最好有多年的一线实际软件项目开发经验,一部分老师来自国内高校,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带给学生。
同样,我系还特别注重对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每年寒暑假,我系都组织教师到企业、培训机构及兄弟院校调研和学习。平时也强调教师自身学习,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活动,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企业技术人员讲授新技术,开展案例教学,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战水平。
并且融“专业兴趣”于校园文化建设: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探讨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如利用课余时间举办专业讲座和专题报告、演讲和辩论比赛、专业职业技能竞赛、课外科技活动和参加社会实践等。结合指导老师的科学研究方向,建立兴趣小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成立嵌入式软件调试、软件测试和Oracle数据库兴趣小组,每个兴趣小组均有指定的专业实验室,配备两名以上专业指导教师,围绕专业教师的研究兴趣开展创新型学习。
5结束语
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发展与教学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照搬一本、二本院校的办学模式。我们必须结合当前软件企业所需人才的标准,制定本院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计划。独立学院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开设、人才引入、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改革、项目工程实践与计算机专业教学结合方面入手,一切围绕企业的用人标准来培养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史志才,韩彦铎,葛斌,等.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大连大学学报,2005(6):27.
[2] 张贤坤.一般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轻工教育,2006(12):162.
[3] 胡大威.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新设想[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