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7:56: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灾灾害防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加强领导、落实职责
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切实保障我乡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损失,努力够建和谐社会,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政府乡长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有关乡直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参加。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乡国土所,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为办公室成员,负责具体办公。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办公室及时研究部署辖区范围的防灾减灾工作,与各村签订了《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11份;国土资源管理所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培训力度,召开村组干部培训会议2次;在政府所在地办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宣传专栏二期,增强了群众避灾救灾的观念,树立全民防灾意识。
二、加大对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及时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年4月,我所对全乡辖内11个村125个村民组进行排查,共排查出大小地质灾害隐患点15处,影响和受威胁农户共55户266人,其中防范重点3处,35户、148人,对这15处地灾隐患点全部进行制表上报。对隐患点受威胁群众发放了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共60份),让他们明白面对险情应采取的紧急措施和撤离转移路线。编制了乡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乡地质灾害防灾工作预案》(永府通[2010]24号)。5月份,又编制了乡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乡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永府通[2010]26号)。在汛期,制定了乡汛期防汛值班表,对防汛工作作了值班登记,并对重点排查出的村半沟组蕨基坡滑坡隐患点,相应成立了村级防灾减灾领导小组,由村长任组长,支书任副组长,任成员。
年7月,继我省县镇村山体滑坡后,我们又对全乡进行了逐村、逐户、逐点全覆盖无缝隙控网式排查,此次排查共排查出8个地灾隐患点,即落兴村河底、村街上、三岔溪村任家沟、沙堡村半沟和大坡、茶元村大院坝、鸣坷村斋公沟和雷家寨。后通过县地质灾害防治巡查组对我乡进行巡查和提出要求,我们又对这8个隐患点全部上界临地查看,最后审定地质灾害隐患点为1个,即沙堡村半沟组蕨基坡滑坡点,涉及受威胁群众19户、87人,并根据县国土资源局[2010]43号文件《关于报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相关资料的通知》的要求,我们又编制了《乡沙堡村半沟组蕨基坡崩塌应急预案》(永府发[2010]11号),建立群防群测网络体系,制定了《乡地质灾害防治职责》、《村地质灾害防治职责》,还制定了蕨基坡滑坡点警示牌,对灾点进行埋桩监测记录,(有灾点场景图15张,监测记录一本)。并要求村委进行地灾监测:晴天3天记录一次,雨天一天一次,降雨或暴雨天,每天至少三次。
三.地质灾害隐患点存在问题
1、地质灾害防治认识不足。地质灾害防治时间较长,即使是汛期结束,山体内还涵养着大量水分,容易造成已经开裂失稳的山体继续下滑的可能。由于一般群众主观上认为,汛期过后不会发生什么地质灾害。正是这种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容易造成严重后果。
2、农民建房缺乏科学知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农民认为建房背靠“大山”是有靠山之说。加上国家严格土地管理,为了减少宅基地占用耕地,一些农民便往山边建房,而在清基时处理不当,切坡角度过大,留下了地质灾害隐患。
3、地质灾害治理资金不足。我乡地质灾害隐患点涉及面广,所需投入的治理资金比较多。一方面我乡地质灾害以小型规模为主,很难争取到国家立项治理防治资金。另一方面由于地方财力有限,难于筹集治理资金。造成全面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资金严重不足。
四、防治对策
1、普及地灾防治知识。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采取板报标语、橱窗专栏、宣传图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努力提高群众的防灾治灾意识。
2、引导农民科学建房。在农村民居选址时,国土资源部门要把好用地审批关,充分考虑综合防灾和应急疏散的要求,使农民建房避开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农民切坡建房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
3、建立地灾防治基金,把地质灾害治理工作落到实处。
2012年,我局在市国土资源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我局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对此,我局高度重视。一是报请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地质灾害防治指挥中心应急管理机构。目前,该机构已经基本组建完成,并提交市委常委会研究。二是根据赣府发〔2012〕8号文件精神,以及部、省厅、市局关于汛期地灾防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我局专题向市委、市政府作出汇报,提出了我市贯彻落实的7条意见、建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认可。截止目前,各条贯彻落实意见基本落实到位,其中:由我局草拟的《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赣府发〔2012〕8号文件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切坡建设管理有效防范地质灾害发生的通知》已经市政府研究下发。三是抽调各股室工作人员组建了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小分队,并为小分队配备了各种基础装备,应对地质灾害突发事故。
二、完善体系,抓好落实
根据需要,我局年初就调整充实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并以市政府名义制订下发了年度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进一步完善了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全市7个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乡镇也分别制订了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汛前,认真组织人员和力量,分片对各乡镇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了全面细致地排查,并建立了档案。汛中,严格落实汛期地灾值班制度,从4月1日—7月15日,实行领导干部带班、24小时专人值班,一旦出现暴雨征兆,及时会同气象部门发送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手机短信;一旦遇到持续降雨,及时分片组织人员开展地质灾害督查;一旦发生险情、灾情,及时启动速报机制。今年汛期期间,会同气象部门联合气象与地灾信息8次,发送防灾消息10000余条。汛后,紧密依托12.4全国法制日等重大节日,及地灾防治知识宣传培训进万户活动这一载体,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活动。其中:在李宅中学举办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讲座,参训人数达100多名,涵盖了政府、村委、教师、学生等各个层次。
三、应急演练,增强意识
2012年5月份,我市在黄柏中学开展了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工作。由于准备充分演练顺利举行。通过应急演练,该校师生初步掌握了应急避灾的正确方法,熟悉灾后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从而培养了学生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的品德,提高了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应急避险能力,提高了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为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灾工作,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校舍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市教育系统2020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县教育局2020年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镇教育实际,制订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1.本预案适用于全镇所有中小学校(幼儿园)发生的地质灾害临灾应急和灾害应急的紧急防灾、抢险救灾工作。
2.地质灾害应急分为临灾应急和灾害应急两类:
临灾应急是指出现地质灾害临灾险情(指出现地质灾害前兆,短期内可能发生灾害的危急状态)后即进入临灾应急期而采取的紧急防灾避险行动;灾害应急是指发生地质灾害后,即进入灾害应急期,所采取的紧急抢险救灾和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的行动称为灾害应急。
3.本预案所称突发性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二、工作原则
1.地质灾害应急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
2.紧急防灾、抢险救灾工作在上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三、组织机构
1、中心学校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唐付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指挥长
常明学:
负责现场组织、医疗救护、后勤物资保障与食品监督
袁怀新:负责现场组织、抢险与救护
涂家军:
负责综合协调,信息传递、联络
张义树:
负责非常时期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调整上学、放学时间
师利涛:
负责宣传报道、协调媒体和舆情管控
田晓丽:
协助负责后勤物资保障与临时食宿安排
各学校(幼儿园)校
(园)
长:学校总指挥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袁怀新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联系电话:13635702195
四、机构职责
1.根据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执行上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下达的其它地质灾害防灾救灾任务。
2.督促、检查各学校地质灾害应急准备工作,组织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的调查和评估,预测灾害发展趋势和潜在的威胁,提出应急防范的对策和措施。
3.负责实施、协调并督促、检查各项应急工作;负责信息、联络、接待等日常工作。协同上级有关部门维护受灾学校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负责救灾物资和灾区师生、财产和学校的安全,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学校主要职责:
各班主任、科任老师及有关部门,在校防灾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协调下,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做好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并根据处置工作需要,认真配合上级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处置的有关工作。
1.班主任、科任老师:负责及时组织、协调救灾工作;安定学生情绪,协助调运救灾物资、设置避险场所,组织转移、安置和救济受灾学生;核定和报告灾情,及时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学生救助和安置情况。
2.办公室: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值班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地质灾害预警信息;负责协调有关职能部门维护灾区社会治安,参与抢险救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防止因地质灾害引发的群体性治安事件,做好进出道路交通疏导工作。
3.宣传组:负责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宣传报道的协调工作。
4.后勤保障组:负责有关救灾物资的及时组织、协调和调配,组织、协调救灾物资的调拨和供应。
五、处置措施
(一)应急准备
当出现地质灾害临灾险情,中心学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应迅速上报并组织人员赶赴现场,调查、核实险情,提出应急抢险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启动临灾应急预案。同时,应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进行险情会商、研究部署抢险避灾各项工作。
(二)开展抢险避灾工作
1.根据灾害成因、类型、规模、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置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危险区师生和重要财
产撤离,情况危险时,强制组织避灾疏散。
2.对灾害隐患进行动态监测、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根据险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对策,并做好灾害突发时的报警工作。
3.组织力量实施必要的应急避险工程,减缓和阻止灾害险情发展。
4.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险情和抢险避灾情况,以取得指导和支援。
5.一旦灾害险情得到有效控制,根据情况宣布结束临灾应急期,确定撤消或继续保留危险区事宜,提出下一步防灾、搬迁避让或治理方案措施。
(三)灾情应急
1.发生地质灾害后,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相关人员应立即赶赴现场调查,核实灾情,指导有关人员采取有效应急措施,防止灾情扩大,并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进行灾情会商,启动灾害应急预案,部署抢险救灾各项工作。
2.学校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各应急工作组根据中心学校领导小组的指令及职责分工高效有序地组织抢险救灾工作,组织开展自救、互救,并采取紧急避让和抢险救灾措施。
3.一旦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已经消除或得到有效控制,领导小组应根据实际情况宣布结束灾害应急,确定撤消或保留抢险地质灾害危险区,提出下一步防灾,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措施。
六、报告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期间,实行“每日一报”制,遵循逐级上报原则。
1.发生地质灾害后,各校防范应急工作小组立即开展灾情调查工作,并向学校防灾领导小组报告。
2.学校防灾领导小组及时向中心学校防灾领导小组报告,中心学校防灾领导小组再向教育局防灾领导小组和镇政府报告。
3.中心学校领导小组负责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灾情及防治工作的情况。
4.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相关学校要将处置工作情况书面报告中心学校领导小组,中心学校再将处置情况书面报告教育局领导小组。
一、基本情况
我镇国土面积144.43平方公里,山高坡陡,土质松散,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面和家园”之称。自然条件差,特别是三峡库区蓄水退水以来,地质灾害频繁发生。2011年“8.22”强降雨滑坡曾造成41家房屋倒塌。
我镇境内流域主要有香溪河、耿家河、大礼溪、五童小河四大水系,流经我镇9村、两个社区,涉及24000多人。这些河流都与三峡水库相连,每年库水涨落之间,最容易出现滑坡险情。全镇现有大型水库1座,堰塘56口,涉及人畜饮水和1万余亩农田灌溉。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建立防治网络,实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我镇为了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领导抓起,健全防治机构;从预警抓起,开展全民共防。
1、建起防治机构网。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我镇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镇长任组长,镇党委副书记,党委委员、副镇长任副组长,由国土资源所、人武部、派出所、水利水保中心、财政所、民政办、院、供电所等部门负责人和村委会主任为成员,领导或指导全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有地质灾害防治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政府农业办,由农办主任兼任,国土资源所长任副主任,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具体工作。村成立了防治小组,由村四名干部组成,包干到组,到地质灾害点,负责检查和督促每个灾害点监测员的工作和防治、抗灾赈灾协调工作。102个地质灾害点聘有监测员75人,水库、堰塘落实监管员57人,负责监测,做好记录,及时汇报情况,协助镇村及时处理地质灾害点的隐患。卫生
2、建起预警信息网。镇建起到村、村建起到户地质灾害防治电话信息中心,规定24小时畅通。镇将防灾气象预报、防灾安排、灾情通报、赈灾援助等及时传递到村到户。与县国土资源局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平台密切联系,保证在地质灾害天气出现前第一时间预报到位。提前预报,做好防治准备工作,保证关键时刻临危不乱,保障社会秩序井然。同时做到一方有灾,八方知晓;一方有难,全镇支援。组织专班送明白卡上门,做到农村一户一份,全镇发放明白卡7000余份。组织监测员给群众讲清楚发生灾害的诱因、预警信号、撤离方向、撤离路线、避灾地点等内容,普及防灾知识,培养防灾技能。根据各地灾点实际情况,配备了警报器、铜锣、口哨、电喇叭等预警信号工具。让群众熟练地掌握了每个信号工具发出的预警信号。
(二)落实规章制度,实现地质灾害预防为主。
制度是地质灾害防治的根本保障,落实制度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关键所在,我镇依据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做好“四坚持”,保证了制度落实,突出了预防为主。
1、坚持排查监测制度。镇组织专班对村和镇直单位、企业辖区内的地质灾害点和地质构造复杂的建筑物、交通线路、不稳定斜坡体等摸底排查,重点检查地灾隐患点有无新的变化迹象、并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置。扣住监测关键,对一般地质灾害点实行定期监测,每周不少于3次,对重点地灾点,实行天天监测,做好监测记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避让。为了保障受威胁群众顺利转移避让,选择在安全地带建立镇避灾中心,或在重点隐患点附近发放救灾帐篷就近避险。
2、坚持地质灾害巡查制。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巡查制度,一周一巡查坚持不懈。村和社区负责人主要巡查本辖区内一般地质灾害点变化情况,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主要巡查全镇重点地质灾害点,不放过一个细节、不忽视一个小小的裂缝,若有蛛丝马迹,立即组织应急处置,及时消除隐患,并分级上报。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值班、速报制,镇政府设有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室,安排一名工作人员24小时坚守,保证政令畅通、信息快捷,防灾、避灾、救灾、治灾措施及时有效。
3、坚持群测群防工作制。建立和完善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制度,按照“预防为主、治与避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分工负责、协调一致、反应灵敏”的应急反应机制,同村签订了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书11份,同监测员签订了监测合同102份。实行一式四份,国土资源局地监防治中心、镇国土资源所、镇地灾防治领导小组各备案一份,责任人本人持一份。实行责任追究制,对于造成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损失的人,按照党纪政纪和法律追究责任,不姑息迁就。签订责任书和追究责任有效地增强了所有人员的责任感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预防突发事件,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
发动群众力量,共同防治地质灾害。为了防控突发的地质灾害,动员不会受到现有地质灾害点影响的农户开展居住环境地质情况调查,掌握山体结构和特征,分析可能出现的危险地点,提早预备一条应急撤离路线,选择一个避让地点。小问题能自己防治的尽早治理,人户多的,联合治理,并要求他们经常和村防治小组保持联系。动员可能受到现有地质灾害点影响的农户,提高警惕,协助监测员搞好监测,经常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报告。若有灾情,服从安排,听从指挥,严格按照明白卡上的要求做。
4坚持重点监测点防治制.根据我镇地质环境条件、工程建设活动的强度,我们把宜巴高速修建地带,宜兴公路、209国道、香溪河流沿线,大礼村大坪、昭君小学背后山坡作为极易诱发堆积层滑坡、松土滑坡和公路高切坡滑坡及施工现场的崩塌重点监测防治点,同企事业单位和村委会、滑坡监测员建起三级同防同治体系。在重点监测的同时,开展了省道、国道、宜巴高速接线路、香溪河流、昭君小学背后山坡的滑坡治理。开展排洪渠、堰塘整修,到目前为止,为群众挖好13口堰塘,修缮排洪渠4条,整修灌溉渠6条,11.5公里。增强了抗滑坡、坍塌和防洪能力。
(三)强化应急措施,实现人民生命财产长防久安。
1、应急预案实效。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出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分析了地质灾害特征,详细划分了地质灾害区域,确定了应急措施,做到最大限度地保护好人民生命财产。
2、物资准备充分。我镇购买了警报器2个,铜锣20面,口哨100多个,铁锹110把,发放到地质灾害点。购买锄头50把,胶靴60双以及照明工具,配备应急专用车等,作为应急所用。筹备了20顶帐篷,作为重灾点避让之用。成立了地质灾害急救医疗队,急救药品、器械配备齐全。
3、应急队伍落实。在镇直各单位选拔30名骨干青年组建成地质灾害应急分队,队长由人武部部长担任,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实战演练,队员们掌握了应急技术,随时可以投入应急战斗。村和社区成立20人应急小队,支部书记任小队长,全镇应急骨干力量发展到250人。
4、应急经费到位。凡是地质灾害防治所用经费,党委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设立专户专帐,专款专用。对地质防治经费从不挂欠。全镇地灾点102个,每个监测点300元监测经费发放到位,共发放了30600元。制定了奖励措施,筹资10000元,对村地质灾害防治负责人实行年度考核和奖励。
5、技术培训到位。请县国土资源局对地质灾害监测点的75名监测员和11名责任人进行监测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地质结构、易滑坡、易坍塌的认知技术;掌握险情出现处置技术等,力争培养一支技术过得硬的地质灾害防治队伍。
三、存在的问题
在基层的地质灾害防治实际工作中,我们目前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地质灾害治理难度大。由于我镇地质灾害需要治理的点多,所需资金累计过亿元,国家每年下拨的治理经费很难解决现实治理大难题。
2、群测群防人力小。由于我镇属县城郊镇,年轻人出门打工人多,农村家中大多是老年人、妇女和留守儿童,真正出现灾情,这些人属于保护对象,能抢险救灾的劳力甚少。
3、缺乏科技支撑。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技能是防治地质灾害不可缺少的条件,现在农村人多数凭常识判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全民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培训,提高群测群防人员的素质势在必行。
****转眼过半,算算也是来板栗的第四个年头,在汇报工作的同时,心里难免感觉对家庭的亏欠。在局领导及各股室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在镇党委政府的重视下,板栗所各项工作均顺利开展,现将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认真组织镇区域内国土资源管理法规的宣传、贯彻、执行工作,半年来趁赶集之机在人口密集地段开展政策宣传工作两次,分别为春节前和六月份,发放宣传资料七百余份;借下乡之机到村、组开展政策讲解、宣传三十余次;推进地灾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建七十八宗;开展土地巡查十六次,下达执法文书二十一份(其中,在建工程临时用地造成地灾隐患的要求停工整改的五份)。
对本区域内的土地、矿业权属纠纷,依法组织进行调处。到目前为止,共调处群众之间因征地引发的纠纷百余起,企业与群众之间的纠纷三起,为板栗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认真完成县国土局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积极完成镇人民政府中心工作。半年来,配合县局完成板栗区域内的“增减挂钩”上报、“两违拆除”、“路域环境整治”等工作,在“两违拆除”及“路域环境整治”工作中,板栗镇下设办公室都在国土所,两项工作从排查、上报、执行均由国土所牵头完成,得到镇党委政府及各村及群众的一致认可。积极完成镇人民政府安排的“精准扶贫”、“中草药种植”、“三务三办”等中心工作。
负责全镇的土地管理、清理、登记和统计工作。由于前期外业工作较多,受人员素质及数量限制,板栗所内业工作相对滞后,今年上半年,挤出时间完善前期发放《宅基地使用证》的登记和统计工作,新完成一千六百二十八户《宅基地使用证》的统计工作;土地管理、清理工作一直有条不紊的推进,今年上半年共清理出符合拆除条件危房四百零三处,涉及土地近七万平米。
认真对待单位和个人使用土地的查看、审查、报批工作。半年共完成板栗镇六个生猪代养场的查看、审查工作;一个菌类生产场、一个土鸡养殖场、一个鱼类养殖场的查看、审查、报批工作;群众七十八户农村宅基地的查看、审查工作。
谨慎对待地灾防治工作。一是及时协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积极动员地灾点群众搬离地灾点,主动配合地灾治理施工单位协调与个人及单位之间发生的矛盾,确保治理工作有序推进;二是乡人民政府全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成立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落实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镇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排查核实地质灾害隐患点16个,落实监测人员18个。三是配合国土局做好地灾区域详查工作,制作并发放地灾防灾工作明白卡16份和地灾防灾避险工作明白卡224份,发放监测记录本18本,在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警示标志牌4块;四是落实“五项制度”——即汛期值班制度、灾情速报制度、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制度、地质灾害“两卡”发放制度及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制度。
围绕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自身业务工作,宣传工作到位,加强自身法制学习意识,组织本所工作人员及各村协管员通过在线学习,案例分析,集中培训等渠道强化法制意识,确保工作人员无违法、违纪、违示,开展的工作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由于工作繁杂,絮絮叨叨就想到这些,不足之处烦请领导指正。顺便请示,可否再请一个合同制人员配合完成工作,目前所上的工作太杂,两个人有点力不从心。
一、2009年地质灾害防治基本情况
2009年,我县按照“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力度,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巡查和值班制度,乡镇(街道)编制了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向省厅争取了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的用地指标,加大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力度,完成了和平镇方家庄卞阿兰家后山滑坡隐患点和龙山街道川步村古山庵48号泥石流隐患点的工程治理。“莫拉克”台风期间,和平镇吴村法海寺后山发生一起泥石流、和平镇周坞山村张培江家后山发生一起崩塌、白岘乡三洲山村10省道茅山段发生一起山体崩塌共3起地质灾害事件,但均未造成人员伤亡。去年,全县没有发生一起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
二、2010全县地质灾害趋势
我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四种,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为主。崩塌主要发生在公路沿线陡坡、矿山陡崖,且以岩质为多。滑坡一般发生在采矿、修路、建房等形成的人为削坡处,岩质、土质均有,以土质为主。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区,以土质为主。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我县西北部地下采煤区,均为冒顶型塌陷。地质灾害多与地下采煤、开挖坡脚、削坡过陡和爆破振动等人为因素有关。
我县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分布于西北部白岘乡、槐坎乡等低山丘陵区,及西部二界岭乡、泗安镇、林城镇、小浦镇等低山丘陵区;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分布在煤山溪流域、杨岭涧流域、长桥涧流域、合溪涧流域及东庄流域。我县地质灾害隐患分布还与雨带分布有关,主要分布在北川——顾渚——尚儒和北川——桃花岕——诸道岗——周吴两个雨带范围。
全县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为:
1.尚儒——新民——顾渚重点防治区。主要包括煤山镇北部新民、邱坞、楼下和尚儒等村,及水口乡西北部顾渚村“农家乐”开发区,面积31.0平方公里,占全县重点防治区的56.3%。地质灾害隐患主要有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共威胁人口48人,威胁资产约91.5万元。区内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为坡麓切坡处及5处泥石流沟谷。
2.三洲山——白岘重点防治区。主要包括白岘乡西部三洲山、白岘、凤凰亭等村,面积10.88方公里,占所有重点防治区的22.04%。本区包括3个中易发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共威胁人口93人,威胁资产约147万元,主要威胁坡麓和采空区村民的安全。
3.川步村重点防治区。包括龙山街道川步村“农家乐”开发区,面积7.47平方公里,占所有重点防治区面积的15.13%。本区包括2个中易发区,区内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和泥石流,可能发生的地段为坡麓切坡处及泥石流沟谷。目前主要有2处泥石流隐患,均为我县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共威胁人口33人,威胁资产约53万元,威胁矿区和沟口村民的安全。
我县的地质灾害大多发生在春雨期、梅雨期和台风期,是防灾的重点时期。春雨期降雨强度虽不大,但连续不断且持续时间长,易发生地质灾害。梅雨期降雨集中,且持续时间长,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台风期降雨强度大,易出现暴雨天气,是地质灾害多发期。
三、2010年汛期气候预测
据县气象部门分析预测,2010年我县天气的总趋势属气象灾害偏重年景,属于气候异常年份,有较明显的区域性气象灾害(洪涝、高温干旱、台涝等)发生,强对流天气、雷暴灾害与高温明显。预计汛期(5~9月)总雨量比常年略偏多,为730~820毫米,系统性、连续性降水较多,梅汛期降水相对集中,入、出梅时间接近常年,入梅日6月13日,出梅日7月7日。台风(或热带风暴)影响多于平均年份,影响台风个数偏多,有2~3个。
针对今年预测的天气趋势分析,总的看来,今年汛期突发性和密集性恶劣天气使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不容乐观。
四、2010年重点区段的防灾措施
经调查分析,我县有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11处。这11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稳定性差,潜在危害大,是XX县2010年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
1.白岘乡三洲山村茅山施泉生屋后滑坡隐患点
位于白岘乡三洲山村,地理坐标为:经度119°38′03″,纬度31°07′29″。类型为滑坡,小型,险情等级为中型。该滑坡隐患原始坡度较陡,滑坡长约30m,宽约100m,边坡高约90m,残坡积层平均厚2m,面积3000㎡,体积6000m3。该滑坡隐患系坡脚开挖建房形成,2001年6月12日曾在前缘发生小量松散物坠落,但未造成经济损失。稳定性差,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村户6户24人60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出现裂缝、前缘溢水变浑,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及时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东南150m西岕村委的预定避灾地点。
2.白岘乡白岘村丁岕匡根宝屋后滑坡隐患点
位于白岘乡白岘村,地理坐标为:经度:119°39′26″,纬度:31°07′21″。类型为滑坡,小型,险情等级中型。该滑坡隐患原始坡度较陡,滑坡长约30m,宽约60m,边坡高约80m,残坡积层平均厚2m,面积1800㎡,体积3600m3;该滑坡隐患系坡脚开挖建房形成,属牵引式土质滑坡隐患。稳定性较差,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村户6户35人40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出现裂缝、前缘溢水变浑,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滑坡体以北100m村户预定避灾地点。
3.白岘乡访贤村化树岕刘法根屋后地面塌陷隐患点
位于白岘乡访贤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9°40′7.6″,北纬31°6′25.5″。类型为地面塌陷,小型,险情等级中型。该地面塌陷隐患地形平缓,主轴长约100m,残坡积层平均厚3m,面积7850㎡,系地下采煤形成地下采空区引起,属冒顶型地面塌陷隐患。现今变形迹象主要为2000年8月2日刘法根等村民房屋墙体出现裂缝,地面也出现开裂。稳定性较差,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村户6户24人30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墙体或地面裂缝加大,防治措施是封闭采煤井巷,定期、汛期24小时简易监测。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及时撤离,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塌陷区以北200m村户的预定避灾地点。
4.槐坎乡十月村青东符卫潮屋周地面塌陷隐患点
位于槐坎乡十月村。地理坐标为:经度:119°40′06″,纬度:31°03′32″。类型为地面塌陷,小型,险情等级中型。该地面塌陷隐患地形平缓;主轴长约100m,残坡积层平均厚5m,面积31400㎡;该地面塌限隐患系地下采煤形成地下采空区引起,属冒顶型地面塌陷隐患。1958年1月5日符卫潮由于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出现局部塌陷。稳定性较差,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村户6户20人48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墙体或地面裂缝加大,防治措施为封闭采煤井巷,禁止影响区大量开采地下水,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及时撤离,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预定避灾地点塌陷区以北200m村户。
5.槐坎乡东风村东风岕沈仕英屋周边地面塌陷隐患点
槐坎乡东风村,地理坐标为:经度119°39′28″,纬度31°05′39″。类型为地面塌陷。该地面塌陷隐患地形平缓;主轴长约100m,残坡积层平均厚3m,面积17600㎡。该地面塌限隐患系地下采煤形成地下采空区引起,属冒顶型地面塌陷隐患,小型,险情等级中型。1958年1月5日沈仕英等村民房屋墙体出现裂缝,地面也出现开裂。稳定性较差,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村户7户25人56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墙体或地面裂缝加大,防治措施为封闭采煤井巷,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及时撤离,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预定避灾地点塌陷区以南300m村户。
6.夹浦镇父子岭村春光饭店后山崩塌隐患点
位于夹浦镇父子岭村,地理坐标为:经度119°55′02″,纬度31°09′20″。类型为崩塌,小型,险情等级中型。该滑坡隐患地形陡峭,崩塌体长约10m,宽约20m,边坡高约60m,残坡积层平均厚1m,面积300㎡,体积400m3,该崩塌隐患系坡脚开挖建房形成。2001年7月10日曾在前缘发生小规模岩块崩塌,但未造成经济损失。稳定性较差,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村户1户23人40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裂隙加大加深,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及时撤离,沿现有国道向北迅速撤往预定避灾地点北侧100m村户。
7.锦鹏石英有限公司矿山滑坡隐患点
位于洪桥镇范湾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20°02′17.0″,北纬30°57′52.0″。类型为滑坡,小型,险情等级中型。该滑坡隐患地形陡峭,滑坡长约200m,宽约100m,边坡高约160m,残坡积层平均厚3m,面积20000㎡,体积60000m3,滑坡体呈半圆形;该滑坡隐患系扩壶爆破采石形成坡脚临空,属牵引式岩质滑坡隐患。1999年7月15日在采矿过程曾在坡面上发生小规模碎石块滑落,但未造成经济损失。稳定性较差,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矿区25人40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出现裂缝。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及时撤离,沿现有道路快速撤往西北侧公路边村户的预定避灾地点。
8.小浦镇高地村黄泥山岗泥石流隐患点
位于小浦镇高地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9°49′48.1″,北纬31°03′12.8″,类型为沟谷型泥石流,小型,险情等级中型。该泥石流隐患地形陡峭,沟谷呈U型,沟宽10-30m,二侧山坡度较陡,汇水面积0.532km2,松散层平均厚1.5m,估算规模18000m3。2006年7月8日堆弃矿碴曾发生侵蚀,形成众多细沟。低易发,引发因素持续降雨。威胁矿区6人110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矿碴体出现裂缝、沟内突现隆隆声。防治措施勘查治理,清运矿碴,进行坡面绿化,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必须及时撤离,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东南侧村委的预定避灾地点。
9.龙山街道川步村长桥涧94号后山沟泥石流隐患点
位于龙山街道川步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9°50′17.9″,北纬31°04′05.7″。沟谷型泥石流,小型,险情等级小型。该泥石流隐患地形陡峭,沟谷呈V型,沟宽5-10m,二侧山坡度较陡,汇水面积0.137k㎡,松散层平均厚1.3m,估算规模4000m3;该隐患曾在2006年7月8日暴雨中,沟口出现少量泥砂堆积,该隐患目前沟口开发农家乐,不确定人流较多。低易发,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村户1户4人7万元及农家乐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沟内突现隆隆声、流水变浑。防治措施为禁止沟口扩建简易营业房,加强监测,适时辅以排导措施,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东南侧100m村户的预定避灾地点。
10.龙山街道川步村古山庵牛坞岕48号泥石流隐患点
位于龙山街道川步村,地理坐标为:经度:119°48′30″,纬度:31°04′43″。类型为沟谷型泥石流,小型,险情等级中型。该泥石流隐患地形陡峭,沟谷呈V型,沟宽5-30m,二侧山坡度较陡,汇水面积0.124k㎡,松散层平均厚2m,估算规模12000m3。2006年7月8日沟道局部遭受侵蚀,沟口有少量碎石泥堆积。低易发,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7户29人46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沟内突现隆隆声、流水变浑。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村民必须及时撤离,沿现有村道迅速撤往东南、西北二侧100m村户的预定避灾地点。
11.和平镇吴山村法海寺后山泥石流隐患点
位于和平镇吴山村。2005年后,山体承包给当地农户,由于农户开山种植茶叶,导致山体覆盖层原始稳定性受到破坏,多次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2009年在莫拉克台风中,3条沟中一共发现10条坡面型泥石流和一条沟谷型泥石流。发生了多处小型土体崩塌和6处坡面型泥石流冲沟。3条沟中有大量泥石流堆积物,再次发生泥石流的危险性为中等,引发因素为持续降雨。威胁1户5人200万元的生命财产安全。临灾状态预测现象为沟内突现隆隆声、流水变浑。定期、汛期24小时目视检查。在监测过程中,如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状态,监测人员应及时敲锣叫喊预警。听到预警信号后,人员必须及时撤离到安全地带。
五、加强管理,提高整体防范能力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乡镇要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预案,报县国土资源局备案。落实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制定包括监测、预警预报、人员疏散、应急抢险等内容的防灾预案,认真组织实施。民政、建设、水利、交通、气象、旅游、教育等有关部门,要按照自己的职责做好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要建立完善的县、乡、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把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日常监测预警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具体责任人,把防灾和避险明白卡发放到责任单位和受威胁的群众手中。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竖立警示牌。积极开展群测群防“十有县”创建。要加大宣传力度,推进我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标准化建设,促进防灾机制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我县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力争完成“十有县”建设任务。
3.认真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四项制度”:
(1)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制度。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会同气象、电视台等部门,积极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预警预报信息要通过当地电视台向公众。
(2)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做好地质灾害速报工作。速报时间:国土资源部门接到当地出现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并在1小时内报市国土资源局,同时可直接报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接到当地出现中、小型地质灾害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并在4小时内报市国土资源局,同时可直接报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速报内容:负责报告的部门应根据掌握的灾情信息,详细说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和时间、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引发因素和发展趋势等、已采取的防范措施及防治工作建议。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速报内容还要包括伤亡和失踪的人数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3)汛期值班制度。国土资源管理等部门和乡镇在汛期要安排专门人员全日值班,值班电话要保持畅通。县地质灾害应急电话白天:6205175,夜间6202254。
(4)险情巡查制度。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乡镇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对本区地质灾害进行检查。要密切关注各级气象部门的降雨预报、国土资源部门与气象部门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对可能发生强降雨和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指导、协助乡镇人民政府、群众自治组织做好隐患点巡查、监测,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并向县政府或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报告。交通、水利、建设、旅游等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巡查,发现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要及时采取措施。
4.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及时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在地质灾害危险区边界要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在危险区内禁止爆破、削坡、进行工程建设以及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一旦发生地质灾害灾情,要立即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5.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业主实施治理工程,对公益性治理工程应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所在乡镇组织治理,其经费纳入县、乡镇财政预算。在易发区的建设项目必须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要督促企业制定矿山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并按照方案进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全面完成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6.加强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各乡镇和部门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及经验,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全社会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
1、认真组织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和培训。
在关键时间节点4月20号还组织召开全市地质灾害防治会议,安排和部署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全年地质灾害防治大方向是围绕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创建开展,并与各镇处签订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和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全社会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治灾的能力和工作水平。
在“地球日”、“防灾减灾日”、“土地日”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发放宣传资料和宣传画册。对每个地质灾害监测点发放“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全年累计发放宣传资料3000份,组织防治工作宣传培训8班次,参加人数520多人次。
今年4月29日上午我们在镇村举行了市镇地质灾害滑坡应急演练,市政府应急办、民政局、镇政府等及村村民265人参加了本次演练活动,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和提高地质灾害临灾状态下应急撤离、抢险救灾等应急反应能力,可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2、扎实推进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创建工作。
我市被选为2015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创建验收县市之一,我局全年积极开展高标准“十有县”创建准备工作,努力创建高标准、严要求的有制度、有机构、有经费、有监测、有预警、有评估、有避让、有宣传、有演练、有效果的十有标准,扎实开展创建筹备工作,为明年迎接上级单位对我市的“十有县”评审夯下了坚实的基础。
(1)2014年4月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市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5月17日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当政办发〔2014〕31号)。各镇处政府也按照市政府文件制定了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2014年8月市人民政府成立了市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2)根据《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下达2012年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监测预警工作补助经费预算的通知》的精神,要对每一个地质灾害监测点发放群测群防监测经费,标准为50元/月发放,发放时间从汛期开始5月到10月,每个地灾点发放金额为300元,全市60处发放群测群防补助金额1.8万元。
(3)今年我们还组织市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救援队的36名专家及成员进行了技能培训、演练,还添置了相应的工作装备和工具。为更好的展开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救援工作,今年5月我们为应急救援队的36人发放了雨衣、雨鞋及强光手电等应急救援装备。
3、开展搬迁治理工程项目建设。
崩塌体为市级重点监测点。2012年搬迁治理工程项目上级审批通过(鄂财建发[2013]45号)。2013年4月,省财政厅以中央切块的形式,拨付专项资金200万元到市财政局账户,用于实施“市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项目,市政府确定镇政府为该项目的实施主体,并在专项资金中拨付首期87万元到镇财政所账户。2013年镇政府用市财政局拨付的87万元完成了安置点14.2亩的征地补偿和场地的“三通一平”等工作。今年,镇政府对搬迁范围内的42户农户进行了前期宣传活动,同时完成了一期规划搬迁治理项目范围内28户住户的调查摸底、实地房屋建筑面积丈量等工作,现已经与17户签订了房屋搬迁安置补助协议,其中6户已完成拆迁,房屋拆迁补助已发放到位;4户已在规划的搬迁避让居民安置点兴建新房。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新村规划安置点电力设备安装、给(排)水工程、场地道路硬化、文化活动广场等基础的施工。
4、摸排确定地质灾害监测点并加强预警预报。
《市地质灾害调查区域规划》成果显示,全市国土面积2159平方公里,10个镇办事处,158个行政村,市级以上重点监测点共15处。今年上半年通过调查,我们确定了全市地质隐患点115处,通过摸排确定60个地质灾害监测点。其中市级1处,市级14处,乡镇级45处。每个监测点所涉及的镇(处)镇长、主任为第一责任人,村主任为村责任人,地灾点住户为监测人。在地质灾害监测点统一设置了警示柱牌和警示桩。
全年共地质灾害灾情预报24起,与气象部门联合预报16次,发预报短信24条,及时通知各单位加强地灾防治,并定时定期向政府及市局报告相关情况;日常巡查达126人次。
对汛期地质灾害高发期实行地质灾害日报制,每天向市局汇报灾情,做到了有险早报告,无险报平安。连续14年未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
5、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加强日常巡查。
认真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务院关于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制定了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并报市政府实施,并组织全系统在职人员参与《突发事件应对法》知识竞赛活动。
建立汛期地质灾害监测防治24小时值班制度和雨期灾情报告制度,从3月16日开始,到5月30日,由分管副局长黄明带队对全市所有地质灾害点开展巡前全面排查,市镇村三级参加人数超过114人次。
全年未发生地质灾害,查明一处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玉阳办事处太子桥社区原粮油综合厂山体滑坡,已将其纳入日常监测,密切监视,避免发生人员伤亡。并在调查后向市政府请示进行治理,市政府拨付9万元地质灾害勘测设计费用给业主单位市住建局负责此项治理项目的实施。
6、定时上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我局根据市政府应急办文件要求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并每季度按时上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关键词:治管结合 科学营林
1 林木雨雪冰冻灾害的防治措施
林木受雨雪冰冻灾害,其受灾程度除与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海拔,地形地貌有关外,在上述相同的成灾环境条件下,森林经营水平,林分质量,林分健康状况、营林技术措施、造林树种选择等因子同灾害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天然林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较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人工纯林受灾最为严重,经济损失也大。过去营造的速生丰产林绝大多数为杉木纯林,初植密度过大,抚育间伐不及时,树木为争夺阳光其高生长较快,冠幅较小,形成高、径、冠比例失调,稍部木质化程度低,当树冠积雪达到一定重量时,林木之间由于互相挤压,易形成大面积倒伏和折梢。毛竹纯林未实施钩稍,枝叉过多滞雪量过大,造成毛竹爆裂和翻桩。
调查发现阔叶树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落叶阔叶树,针叶树和一些常绿阔叶树易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受灾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按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地选择造林树种。选择树种时,只重视树种的经济性能,忽视了树种是否与造林地环境条件相适应,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气象条件是否适合,忽视了树种的抗气象灾害能力,没有足够重视树种的形态特征、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在抗雨雪冰冻方面的特点,偏面追求营造经济价值高的速生树种,例如在海拔800米左右的阴坡或迎风面营造大面积的杉木纯林,极易造成冰雪灾害。
从调查情况来看,混交林抗雨雪冰冻灾害能力强,而人工纯林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针叶纯林,很容易遭受雨雪冰冻灾害,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竹阔混交林则抗灾能力很强。
森林经营状况好,经营水平高,林分质量高的健康林分抗冰雪灾害;而经营不好,林分质量差的林分,无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由于林分密度过大,林木长势较弱,冠幅较小,木质化程度低,高径比严重失调,极易造成折
梢、折断和倒伏。
2 林木病虫鼠害的防治
森林病虫鼠的防治工作,以突出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生物、物理、天敌等相辅相成的系统防治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大力提倡防治无公害防治措施,把森林,病虫鼠害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林木速生丰产的目的。
2.1 做好森林病虫鼠害调查。认真地调查森林病虫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虫鼠害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及发生发展趋势、森林病虫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准确的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及时认真做好森林病虫鼠的种类、数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2.2 抓住科学、合理、有效防治措施。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危害程度及症状,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种类,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机,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时把森林病虫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2.3 物理机械防治法。人为进行捕杀、阻隔、诱杀、高温处理及应用遥感等新技术进行防治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这种措施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便于开展群众性工作等特点;但此种措施工效低、费工、局限大,应根据规律及劳力情况具体掌握。
2.4 天敌防治法。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线虫、蜘蛛、食虫鸟以及其它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此措施对维持生态平衡,对森林病虫害有长期抑制作用。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5 生物及仿生物药剂防治森林病虫鼠。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避免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大力提倡无公害防治。防治时选择生物药剂和仿生药剂进行森林病虫鼠的除治,是实现林业生态文明的重要步骤。
3 林木的防灾减灾措施分析
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人类能够做的只是如何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一是加强科学预测提前预警做好防范措施,将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二是科学营造林,这是防灾减灾重要措施之一。
受灾林地清理包括受灾林木清理和造林与更新方案。要遵循林业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注重林木清理与科学经营、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扎实推进林业灾后恢复重建。清理林地不能随意清除现有植被,要强调现有植被和目的树种的保护和利用,对断梢严重林分,针叶树仍有5-6盘枝条的或阔叶树潜伏芽萌发能力较强的树种,以及每亩有50-60株正常树木的林分不宜全面伐除,应只清除折断和翻桩树木,以防止造成人为对生态环境破坏。同时应及时补植与立地条件和环境相适应的树种,以利于形成异龄复层林早日发挥生态功能。对折断倒伏严重无培育前途的林分应及时全部伐除及时更新造林。
应遵循适地适树原则选择造林树种,本次灾害程度严重的林分多数未能遵循这一原则,如海拔800米以上迎风面营造杉木和毛竹纯林,同时应重视选用乡土树种,并充分掌握乡土树种的适地性。
调查发现,片林受灾程度大于行道林及孤立木,密植片林大于疏植片林。可见合理的林分密度,既是提高林分生产力的需要,也是防灾的需要。林分初植密度过大,虽可提前郁闭,但树势弱,木质化程度低,冠、径、根系生长比例失调,抗灾能力差。
进行合理的树种混交搭配,尽量避免营造纯林。混交林不仅能够提高防雨雪冰冻灾害能力,还能有效提高防病虫害、防火功能。营造混交林要做到针阔、乔灌、落叶常绿的有机搭配。其次要强调栽植点的配置方式,提倡采用三角形或梅花型方式,使林木形成较均匀树冠。本次灾害中,林缘、沟边等边际林木倒伏或腰折主因就是树木偏冠,雪压承载力不匀所至。并大力提倡营造异龄复层林,提高林分稳定性。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切实抓好地质灾害工作
今年我县气候异常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因此,做好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重大,各乡(镇)人民政府要突出“以人为本”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主要目标,切实贯彻“以预防滑坡泥石流为主,以预防预报为主,以灾前避让为主”三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群专结合、单项与综合治理、重点建设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结合”原则,切实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地质灾害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减灾、避让方案与措施,将重点灾害区的监测任务和防治工作落实到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明确具体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切实抓好落实,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实效。工作结束后各乡(镇)要认真总结,并将工作开展情况形成书面材料于11月10前上报县国土资源局地质矿产股。联系人
二、完善防灾抗灾机制,突出重点。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全面推进全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各乡(镇)长要做到三个亲自”亲自调查研究,亲自安排布置,亲自督促检查,要及时向县政府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切实做到事有人问,事有人做,切实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抓紧抓好。
一是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地质灾害危险区,全面开展险情排查。安排人员进行全面的巡查检查,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发现隐患及时采取防范措施予以排除并上报险情。要按照“灾点情况、防灾措施明了防灾责任人、监测人明确;防灾明白卡、避险明白卡到位;值班网络、预警体系健全;防灾方案、应急预案落实”要求,制定并落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计划。
二是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应急预案。重点加强旅游景点、交通干线两侧、重点工程、矿山采空区、拦渣坝、尾矿库也及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区和山地斜坡地带、沟口处、居住在陡坡的村寨等区域的监测。
三是完善监测责任,加强对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工作。把防灾责任落实到有关单位和责任人。
四是严格执行险情巡查、灾害预报、汛期值班、灾情速报制度和落实好简易观测措施、灾前报警措施和紧急避让措施。
五是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气象、民政、水利、建设、交通、旅游等有关部门的联系与协作。
六是认真分析核查各类信息来源,做好地灾信息报送工作。收到地质险情和灾情报告后。及时上报灾情险情,为领导决策提供工作依据,避免因迟报贻误抢险救灾的时机。
三、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点的预警预报工作,加强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力度。
一是发现险情,要紧紧依靠当地群众加强对历年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和调查。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同时,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白卡》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工作,其“两卡”发放、防治责任人、值班人员(乡、村委会、村民小组三级)要求5月初落实到位,使各责任人了解灾情、明确任务、监测到位、负起责任;使受威胁村民掌握灾害预兆、知晓预警信号、清楚撤离路线、明白避让地点。
二是提高群众的防灾自救能力。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点群众的培训及宣传工作。
四、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认真学习贯彻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要对预案进行演练,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进行避让。各乡(镇)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年度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预案的通知》精神,协调相关部门,进步明确各自职责和义务,熟悉处置突发地质灾害的各项工作。有条件的地方。
【关键词】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问题和认识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在查明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 规模和承灾对象社会经济属性的基础上, 以致灾体稳定性和致灾体与承灾对象遭遇的概率上分析入手, 对其潜在的危险性进行客观评估, 评价建设用地的地质适宜性, 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通过对拟建项目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有效地预测和预防了地质灾害的发生,避免和减轻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了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了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并最大限度降低建设工程风险和维护费用,为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达到了减灾防灾、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经过多年的努力,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应用方面都已日趋成熟,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选择了几个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谈一谈个人的认识和理解,供同行探讨。
二.地质灾害概念
地质灾害是指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生产建设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产生或人为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中, 应紧密结合拟建工程特点,将可能对工程或环境带来较大危害和影响的地质灾害作为评估重点。
从上述地质灾害的定义中,可以明确以下两点: (1) 在引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中即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人为因素。有些人认为,有些由人为因素引发的灾害(如采矿引起的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属人为灾害,不是地质灾害。其实单从定义中,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上述灾害肯定是属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范畴,属于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 (2) 地质灾害是指那些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两个意思,一是:必须是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危害的才能称其为地质灾害,假如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发生的山体崩塌就不是。二是:地质灾害必须是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假如因施工质量问题而导致的楼房倒塌, 虽然也造成了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但与地质作用无关,也就不是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内容的确定
地质灾害包括的灾种很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中规定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 滑坡、 泥石流、 地面塌陷 (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 )、 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这些灾害一般情况下是评估的重点, 在实际的操作中只需按要求做好这六大灾种的评估即可。对于不属于地质灾害或虽然属于地质灾害但另有主管部门的某些灾害,如: 地震灾害(地震局主管 ); 洪水灾害 (防洪办主管 );水土流失灾害(水土保持部门主管); 地表水污染、 大气污染 (环保局主管 )等, 不应纳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畴。在特殊的地理(地质 )环境下, 一些不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如出现在高寒山区的冻融灾害和出现于胀缩岩 (土)分布区的胀缩岩 (土 )灾害等等, 也需要纳入评估。在实际工作中, 也不应该直接使用“环境地质问题”这一概念, 应以环境地质问题可能转化成的灾种作为论题, 纳入到相关灾害中进行讨论。比如:冲沟问题可以并入泥石流灾害中讨论; 岩溶问题可以并入到地面塌陷或地下水污染灾害中讨论; 活动断层、 软土、沙土液化等问题可以并入到地面变形或不均匀沉降(陷)灾害中讨论。
四.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1.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性认识问题
往往有建设单位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作为办理征地手续的一个次要环节,认为应付过去就行,不必那么认真。在这种情景下,部分技术人员思想受到影响,采取“应付式”的态度对待工作,写出了错漏百出的评估报告,得出不确切的评价论断。有些报告经补充、修改后勉强对付过去了,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指导作用不大;有些报告评审通不过,须重新进行调查评估工作,造成很坏的影响。
对此,应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单位可以组织活动、讲座等形式,向全社会进行跨行业、跨部门的广泛宣传,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的知宣传地灾评估工作的重要性,以争取建设单位的理解与支持。在具体工作中,要结合生动的事例、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技术人员进行形象具体的宣传。提高单位部门和个人做好地灾防治,执行建设用地地灾评估制度的自觉性;要结合在地灾危险性评估工作中遇到的阻力和误解的建设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以求突破;同时还要结合学习进行有关法规文件的宣传,把大家的思想认识统一。
2.对原始资料的重视程度问题。
“评估报告内容只要按照《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编写提纲》要求的章节编制就行了,对野外地质勘查可以简单些,甚至忽略掉” ,这是一种本末颠倒的做法。有关部门为了规范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并进行统一管理,才出台了该编写提纲,来统一规定评估报告中应具备的章节及其编排顺序。有些技术人员,误认为只要按提纲格式找些资料填进各章各节中就行, 野外的调查工作是次要的,可做可不做,可多做可少做,无关紧要。这是一种闭门造车的做法,可能使报告内容与野外实际情况不吻合,甚至有矛盾。
对此,审查人应重视基础,加强对野外原始资料的验收工作。要使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必须充分进行野外地质勘查,把评估区内的各种地质情况了解清楚后,才能掌握丰富的真实素材,写出的报告才客观可靠,对实践才有指导作用。
3.对建设征地范围以外区域的研究问题
只重视建设征地范围内的地质调查,而轻视建设征地范围以外的地质调查,这是一种偏见。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种。 建设征地范围内要进行开发建设,包括削坡放坡、填土平整及基础施工等,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容易使一些人产生偏见,错误地认为地质灾害就是由于人们改变地质环境条件而诱发的。 事实上, 建设征地在自然情况下也会产生地质灾害,尤其是地质环境条件属中等-复杂地区。所以,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既要重视建设征地范围内的调查,也要重视征地的调查。
4.对地质灾害评估的研究深度问题
目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原始资料来源于收集已有的地质灾害勘察和调查资料,另外通过实地调查取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判断主要靠工作人员的主观判断,将其危险性划分为危险性小、危险性中等和危险性大三级。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过程中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先进的评价方法和技术。
对此,应组织培训,严格把关,实现规范化管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责任重大的工作。它要求承担评估单位必须具有高素质,技术先进、经验丰富、作风严肃认真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为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人员培训,加强评估队伍建设,提高评估人员的水平。
五.结束语
地质灾害危险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是一项起点高、 技术创新性强、 难度大和操作性强的新型技术工作, 具体操作技术还有待较长时间实践过程中总结完善和细化。本文提出的问题, 对评估报告编制及其质量评定影响很大, 在相关的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是一项极重要的新型技术工作, 是有效预防、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对未来工程设施及其运行环境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的一项主动防灾措施, 对发现项目建设区潜伏重大地质灾害问题、提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建议, 以及指导建设项目安全实施和运营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试行 ). 国土资发 2004[ 69].
[2]任志军.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若干问题. 河北地质矿产信息, 2005 , ( 3): 14- 16 .
[3]金德山.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4 , 15( 4): 101- 102.
[4]王得楷.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探讨.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2 . 13( 4): 94 , 5 .
关键词:治管结合;科学营林
一、营林工作建设要素及内容
1. 建设要素包括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林业安全体系建设;林业基础建设。
2. 营林工作的内容
1)严把质量关,加强造林检查验收工作,加大迹地更新工作的力度,在以“质为先”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中,组织造林质量“回头看”。
2)克服重造轻管思想,加强抚育管理当前造林工作存在重造轻管,抚育管理中存在重项目造林轻一般造林的现象,幼林抚育的投入不足,检查督促的力度不够。
3)搞好调查,建立迹地更新长效机制。各地要集中力量,对因采伐、火烧和病虫害形成的连片1公顷以上的迹地,进行全面调查,彻底摸清底数,建立迹地档案。
4)早动手,认真做好造林的规划和准备工作,造林的重点项目、迹地更新造林工作的规划要早作安排、早落实,同时,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
5)充分发挥绿委作用,加强城镇周围山体绿化工作城镇山体绿化是提高城镇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各地要充分发挥绿委的作用,把城镇周围山体绿化与全民义务植树工作结合起来,加快城镇绿化的步伐。
6)加快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发放工作,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发放工作,事关林业部门和政府的信誉,社会的关注度很高,人大、政协已多次督查。
二、林木雨雪冰冻灾害的防治措施
林木受雨雪冰冻灾害,其受灾程度除与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海拔,地形地貌有关外,在上述相同的成灾环境条件下,森林经营水平,林分质量,林分健康状况、营林技术措施、造林树种选择等因子同灾害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天然林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较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人工纯林受灾最为严重,经济损失也大。过去营造的速生丰产林绝大多数为杉木纯林,初植密度过大,抚育间伐不及时,树木为争夺阳光其高生长较快,冠幅较小,形成高、径、冠比例失调,稍部木质化程度低,当树冠积雪达到一定重量时,林木之间由于互相挤压,易形成大面积倒伏和折梢。毛竹纯林未实施钩稍,枝叉过多滞雪量过大,造成毛竹爆裂和翻桩。
调查发现阔叶树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落叶阔叶树,针叶树和一些常绿阔叶树易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受灾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按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地选择造林树种。选择树种时,只重视树种的经济性能,忽视了树种是否与造林地环境条件相适应,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气象条件是否适合,忽视了树种的抗气象灾害能力,没有足够重视树种的形态特征、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在抗雨雪冰冻方面的特点,偏面追求营造经济价值高的速生树种,例如在海拔800米左右的阴坡或迎风面营造大面积的杉木纯林,极易造成冰雪灾害。
从调查情况来看,混交林抗雨雪冰冻灾害能力强,而人工纯林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针叶纯林,很容易遭受雨雪冰冻灾害,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竹阔混交林则抗灾能力很强。
森林经营状况好,经营水平高,林分质量高的健康林分抗冰雪灾害;而经营不好,林分质量差的林分,无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由于林分密度过大,林木长势较弱,冠幅较小,木质化程度低,高径比严重失调,极易造成折梢、折断和倒伏。
三、林木病虫鼠害的防治
森林病虫鼠的防治工作,以突出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生物、物理、天敌等相辅相成的系统防治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大力提倡防治无公害防治措施,把森林,病虫鼠害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林木速生丰产的目的。
1. 做好森林病虫鼠害调查。认真地调查森林病虫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虫鼠害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及发生发展趋势、森林病虫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准确的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及时认真做好森林病虫鼠的种类、数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2. 抓住科学、合理、有效防治措施。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危害程度及症状,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种类,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机,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时把森林病虫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3.物理机械防治法。人为进行捕杀、阻隔、诱杀、高温处理及应用遥感等新技术进行防治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这种措施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便于开展群众性工作等特点;但此种措施工效低、费工、局限大,应根据规律及劳力情况具体掌握。
4. 天敌防治法。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线虫、蜘蛛、食虫鸟以及其它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此措施对维持生态平衡,对森林病虫害有长期抑制作用。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5. 生物及仿生物药剂防治森林病虫鼠。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避免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大力提倡无公害防治。防治时选择生物药剂和仿生药剂进行森林病虫鼠的除治,是实现林业生态文明的重要步骤。
四、林木的防灾减灾措施分析
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人类能够做的只是如何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一是加强科学预测提前预警做好防范措施,将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二是科学营造林,这是防灾减灾重要措施之一。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建立健全处置突发地质灾害的长效机制,掌握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主动权。预防为主,完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应急处置机制,在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二.工作机构和职责分工
镇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实行统一指挥和管理协调,成立以镇长为指挥长、分管领导为副指挥长的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指挥部成员包括党政综合办、民政办、财政办、综治办等部门负责人,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应急分队等,另设立防治监督组、灾民安置组、财物保障组和治安维护组四个工作小组,其职责分工如下:
1.救灾应急指挥部主要职责: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指挥、协调和组织;根据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需要,紧急调集抢险人员,协调用各种救灾物资和设备,并根据灾情组织灾民安置和应急抢险工程。
2.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主要职责:指挥部办公室设乡党政综合办,其主要职责为贯彻执行县、镇指挥部有关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的指令和工作部署,协调处理地质灾害应急日常事务,负责提出应急处置与救灾的方案和对策建议,及时收集、汇总灾情上报,做好抢险救灾的宣传报道等工作。
3.抢险应急分队:由镇人武部负责组织15人以上的抢险救灾队伍,在汛期临灾应急状态时处于待命期,当出现异常情况时迅速投入抢险救灾、转移疏散受威胁的居民及财产等救助工作。
4.四个工作小组职责:防治监督组由镇党政综合办负责,主要职责为督促监测人和责任人落实防治措施,督促防灾“两卡”的发放,及时传*临灾预警信息等;灾民安置组由乡民政办负责,主要职责为及时安置受灾群众,解决衣、食、住问题,协助做好灾情调查和损失评估;财物保障组由乡财政所负责,主要职责为向上申请救灾经费及筹集救灾奖金,做好救灾资金和物资的使用管理工作;治安维护组由乡综治办负责,主要职责为维护灾区治安秩序,打击不法行为,调处矛盾纠纷。
三.监测预警和险情报告
1.值班制度
建立健全值班制度。在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凡逢大雨时,实行双人值班及领导带班,当发生地质灾害时,应进一步加强值班,认真接听各地雨情、汛情、险情和灾情报告,并按规定报告、转*、处理。
2.险情巡查
在汛期要组织人员加强对地质灾害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易发地质灾害区域的巡查、监测和防范,发现灾情和险情要及时处理和报告,对已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要予以公告,并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情况紧急时,应强行组织避灾疏散。
3.防灾“两卡”的发放
及时将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内容的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到灾害点居民手中,以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能力,应对所待定的避险场所和避险路线进行安全性评价,确保万无一失。
四.保障措施
1.救灾队伍保障。加强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队伍建设,确保灾害发生后应急防治与救灾力量及时到位,应急抢险救灾分队应针对地开展应急防治与救灾演练,提高应急防治与救灾能力。
2.救灾资金及物资保障。根据防灾工作的需要,将地质灾害防治与救灾经费纳入计划与预算,同时,认真储备用于灾民安置、医疗卫生、生活急需等必要的抢险救灾物资。
3.宣传与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公众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与培训救灾知识的普及,不断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的能力。
4.监督检查。督促各单位、各部门及有关人员落实地质灾害应急防治的相关责任,确保责任和措施落实到位。
5.预案管理与更新。各村、社区应参照本预案,制定本辖区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认真组织实施。本预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