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财务管理审计

会计财务管理审计

时间:2023-09-21 17:56: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财务管理审计

第1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建议

传统的企业管理体制已经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加强企业的管理体制是企业稳定发展的保障,尤其涉及财务部分的管理体系。加强财务管理职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现代企业在国际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具有积极意义。

一、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工作不全面。传统企业财务工作管理中会计只负责账目的记录,在财务总结时做份财务报表,就算是日常工作的全部内容了。会计对企业财务工作的考虑不够全面,不能从全局出发考虑企业财务中的问题,不会主动分析企业前期成本与后期利润,企业成本问题得不到很好的控制。由于企业财务管理中长期缺乏控制成本意识,当企业真正发生成本过高问题时,财务人员也没有高效快速的反应机制向领导提供准确信息资料。个别企业在财务管理中甚至会出现有账无物、账目缺少等问题,造成企业财务混乱等现状,严重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甚至导致企业亏损。

2、资金管理不严格。企业的每一笔资金都应该用在对企业有用的地方,应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收益,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在资金的控制上应该进一步加强。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应该全面的考虑企业运营状况,控制产品的应收账款回收率,在资金流动方面下功夫,确保每一笔应收账款都能及时收回,使企业能够正常运营,而不能只注重产品的推出。然而,现在很多企业资金管理不善,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应收账款周转率较低,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存货控制环节薄弱,造成资金呆滞;有些企业对原材料、固定资产等管理不到位,造成资产流失严重。

3、投资决策不完善。企业资金用于投资是企业实现资产增值的一个重要手段,但现代企业对于投资方面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我国整体经济投资方向曾经主要趋向于房地产等固定资产,这类投资数额大但短期回报率不高。投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个盲点,大型企业普遍投资固定资产,例如商铺等,其他中小型企业也会效仿。小型企业过度投资固定资产会导致资金周转缓慢甚至停滞,影响企业产品的开发与推广,甚至直接导致企业破产。

4、费用控制程度不高。企业进行产品研发或品牌推广都需要经费,财务部门对这些支出经费的控制程度普遍不高。企业的这一部分经费历来是企业花销中的重头戏,很多企业由于费用控制程度不够高等原因,存在员工拿企业的钱去挥霍等的问题。企业对产品的创新向来大力支持,会投入很多预算做产品的研发,这部分资金不能得到最大效益的利用,不但会降低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对企业员工的收入也是不公平的,企业之间没有良性竞争,只顾着夺权捞油水,对企业本身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现代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科学完善的企业管理机制,首先应该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本文对现代企业如何加强财务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1、扩大会计基础工作范围。会计是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者,扩大会计工作范围的目的是提高财务工作者的工作意识,把企业的财务管理看做自己的责任,在完成日常财务记录的同时严格核对企业的财务收支,确保财务记录完善与准确,杜绝漏帐、假账的存在。在财务部门建立完备的财务管理制度,保障企业财务记录真实有效。会计应该严格执行资金控制制度,保障企业的每一笔支出都在合理范围内,杜绝员工挥霍企业资金问题的发生。

2、提高管理人员及财务部门员工素质。对管理人员应该普及财务知识,管理人员除了具备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外,还应该对财务知识有一定了解,这样可以及时发现财务工作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对促进企业财务工作的有序进行起重要作用;对会计人员,应该加强其专业化知识技能,使用新的科技来统计财务信息。

3、加强企业资金管理。企业的资金是财务管理中的重点,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保证企业的资金正常运转。首先,企业应该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企业在推行新产品时要注意账款的回收,避免资金停滞在结算过程中,一个部分的停滞会对企业的整条生产线产生影响,资金的按时回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4、强化财务监督与内部审计制度。企业对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应实行严格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财务监督和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工作要从事后的财务收支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工程项目预(决)算审计、专项审计等领域发展。财务部门的内部审计是对企业各部门的一种监督评价,能够找出企业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督促作用;财务审计可以减少企业内存在的滥用资金等情况,有助于企业资金的最大限度的使用。

综上所述,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是我国现代企业发展中的重点,对企业在市场经济下提高竞争力有重要意义,企业的财务管理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加强财务管理,确保企业资金的合理利用是企业稳定发展的保障,企业应该在提高财务工作者素质的基础上,建立完备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率,提高投资效益,使企业高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月玲,王静.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1(01)

第2篇

【关键词】 审计; 实践; 发展; 探讨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控制与提升是一对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内部审计制度安排、内部审计控制机制的完善,是企业有效落实发展战略,提升综合竞争能力的必要保证。特别是在集团化管理体制下,如何适应治理结构和体制运行的需要,优化和创新内部审计制度和体系,推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山西焦煤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实践与分析

山西焦煤集团公司是全国煤炭行业第一家以资产为纽带组建的煤炭大型企业集团,企业年产原煤7 000多万吨、年销售收入400多亿元,企业内部采取以“集团公司、子分公司、生产单位”三级责任中心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山西焦煤集团公司自2001年组建六年来,基本确立了符合集团化体制运行的审计工作体系,审计工作在企业健康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建立审计管理流程

集团董事会下设审计监督委员会,安排部署年度审计计划和重大事项审计,监督审计计划的完成,审核重大事项审计结果;经理层设审计部,执行董事会的年度审计工作部署,定期向董事会汇报工作进度及重大事项审计结果;内部审计部门按照一级对一级负责审计计划的分解和落实,协调指导下级审计业务,整合内部审计资源;集团审计部通过健全监督和指导程序,开展考核与评比,随时和动态掌握工作进度,保持审计工作的整体效能。山西焦煤集团公司下属主要的子分公司有7个,规模建次以上单位均设立内审机构,全集团有内审机构44个、专职审计人员162人。通过建立健全审计管理流程,使分散的机构和人员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集中力量组织实施重大项目;使审计系统能保持上下一致,有序衔接,方向明确,重点突出,形成了一种“计划、目标、安排、考核、总结、提升”的良好工作秩序。

(二)统一内审制度体系

适应集团内部管理需要和审计业务发展需要,依据国家财务会计政策和审计业务调整,按照“必须、适用、调整、充实”的原则,建立统一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和业务规范,构建基础性的制度体系。2004年7月,山西焦煤审计部组织力量全面修订完善了《内部审计规范》,形成了5大类、41个基础规范,统一了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为内部审计业务的开展、考核评比、工作质量标准化建设提供了保障。

(三)突出审计重点工作

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围绕集团的重点工作、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合理配置审计资源,集中力量取得突破,努力发挥对企业发展的支持作用。2005年以来,随着集团“十一五”规划目标的确立,企业规模扩张步伐的加快,针对形势特点,及时制定下发了《重点工程审计规定的通知》,在各层次全面推进重点工程审计工作。重点工程建设关系到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关系到企业发展后劲的增强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重点工程审计通过对工程概算、施工图预算、施工变更、工程费用结算资料的核实,从立项、可研、招投标到竣工结算实施全过程的审计监督,切实对控制工程造价,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管理水平,推动投资体制的深化与完善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推进审计方式创新

拓展多样性的审计方式,强化对经济运行的过程监督。近年来广泛采取了审计调查的方式,充分发挥审计调查针对性强、覆盖面大、工作方式灵活等特点,在安全资金、原选煤成本、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煤炭地销、物资采购、改制重组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审计调查,紧紧围绕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从政策上、机制上、体制上揭示了带有倾向性、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及时为各级领导提供了准确的审计信息支持,提高了审计成果的层次和水平,丰富了审计工作的内容。

(五)提升审计工作效能

一方面引入现代审计理念,探索开展管理审计,实行审计关口前移,做到了审计的事前介入、事中监督,使审计工作站在了一定的高度,审计评价更加科学,全面;另一方面,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积极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集团公司审计部全部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子分公司主要项目采用了计算机辅助审计,建立了分层次的审计数据库,审计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加快,使审计工作效率、效果得到了提升。

(六)抓实审计项目管理

按程序严密部署安排审计项目,对每一个项目明确提出目标和考核要求,确保审计工作成效。在项目实施中,逐步由检查型向服务型转变。在开展资产、负债、损益审计项目中,要求必须坚持“摸家底、揭隐患、促发展”的原则,通过对被审单位财务状况的核实分析,揭示内部控制和基础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要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要求必须按照“积极稳妥、客观公正、防范风险”的原则,做到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工作业绩、存在问题及应承担的责任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建立起一种审计监督与干部管理有序衔接的机制。

(七)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从审计工作的长远着想,建立了人员培训、学习、交流机制,加强了审计队伍建设。一是制定审计人员的年度培训学习计划,采取集中学习与自我学习相结合,不断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二是通过开展审计论文评比和理论研讨活动,加强经验交流,选树典型,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三是注重对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强化在计算机、安全生产、外贸等方面的培训学习,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2007年底审计人员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到70%,中级职称人员也占到了65.4%。

综合以上特点分析,山西焦煤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体系的建立体现了集团化的管理思路,内部审计围绕集团发展的战略和经营重心,突出重点领域,较好地体现了审计的增值型服务价值,在审计方式和手段创新上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集团审计部充分发挥了总部调控管理的重要作用,在整合审计资源、拓展审计领域、提升工作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与现代企业集团成熟的管理体系、管理手段相比,内部审计的监督机制、内部审计的转型、内部审计在经营管理中的控制作用,还需进一步完善、突破或强化,甚至需要企业在制度上、机制上进行重新定位和安排,以更完善的监督调控体系推进企业决策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这也是我国多数集团企业在内部审计发展中需要突破的“瓶颈”。

二、集团企业内部审计发展探讨

集团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要跟随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向成熟管理的更高层次转变。内部审计发展包括审计监控制度优化、审计管理流程改进、内部审计转型等多个方面。以下从三个方面就集团企业如何健全内部审计体制机制和重点拓展方向谈谈笔者的认识,仅供参考。

(一)建立健全符合集团企业特点的审计监督机制

在集团企业中,审计监督是一种重要的监督形式,与其他监督形式相比,审计监督系统的专业性和高层次特性可以更明确地强化集团成员企业的受托经济责任,可以维系集团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相互制衡关系。如果审计监控作用弱、效率低,集团的出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难以实现整体的经营目标和规模效益。

如何建立健全审计监督机制?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公司治理结构,就产生相应的审计监控方式,但反过来,审计监督机制的完善也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所以,审计监督机制和公司治理结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公司治理结构具有决定作用。国际上的企业依据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其审计监督机制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处于国际主流地位的英、美为代表的“一元模式”,这种模式不设置监事会,董事会向控股、参股公司派出董事,并在董事会内部设立行使监察、监督职能的审计委员会,其成员主要由外部独立董事组成,有权督导所属子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另一种模式是大陆法系的“二元模式”,即在股东大会之下设立与董事会相独立的监事会,集团监事会向其控股、参股公司派出监事,监事会有权督导所属子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

我国多数企业更接近大陆法系的“二元模式”。针对目前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监事会由国资委派出这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模式,笔者认为国有企业集团应结合自身特点,借鉴国际上两种模式的先进之处加以创新,完成审计监督机制建设。

这种新的架构设想是:集团层面,在集团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它接受集团董事会的授权,对子公司的受托责任进行监控,监控的主要形式是向全资子公司派出监事会,向控股、参股公司监事会派出监事,同时它有责任指导子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审计委员会在业务上同时接受集团监事会的指导,向董事会和监事会报告监控结果。二级及以下层面,同样设立审计监控机构,分别接受上一级机构的业务指导,对下一级的受托责任进行监控,并在业务上指导所属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由此,建立起一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层层监控和报告的工作机制,并由集团审计委员会统一组织协调,最大限度发挥集团审计监督机制的整体效应,维护好集团乃至各层次的利益。

不论如何架构设计内部审计监督机制,都需要保证审计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即审计监督主体必须代表财产所有者的意志和利益,必须是所有权主体的授权。

在制度设计完成后,如何保证审计监督机制的运作效率,还需要对内部监督机制的统一协调性,对监督过程和结果的考核、制约,对监督信息的反馈等作出更细致的安排,如此才能实现全方位的监控效果。

(二)推进集团企业内部审计的转型

内部审计怎么转型?按照原国家审计署李金华审计长的讲话就是“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四个字:管理+效益”“要把内部审计作为一个控制系统,而不是一个检查系统,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要以事前、事中审计为主。”所以,对于集团企业来说,内部审计的转型重要的是必须引入现代审计的理念,建立新的制度和质量要求,多方位、多层次开展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推进内部审计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

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并随着社会经济领域经济责任关系的变化而发展起来的。管理审计作为一项独立、客观、公正的约束与评价机制,特别是在大型企业集团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是基于受托经济责任理论的形成。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和运转,使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并在企业集团内部形成了多层次的、以产权为纽带的受托经营管理责任关系。企业集团为了确保治理结构高效运转,实现最大收益,必须对每一层次受托管理者所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查、评价。而且,随着集团企业规模发展和多元化经营,受托经济责任必然由传统的受托财务会计责任发展到既有受托财务会计责任又有受托经营管理责任,那么内部审计必须由单一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型,这是其必然性。从必要性看,管理审计区别于财务审计,不是以审查基本财务信息为主要内容,而是以审查管理信息为主要内容,对受托经营管理责任的履行过程和结果进行重认定、重计量和重报告,涵盖的经济事项更全面,审计评价更科学、合理,管理审计的发展和成熟,使公司治理结构的运行建立在了良好的制度和机制基础上。集团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离不开管理审计。

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和方向,其一是进行科学合理的经济评价,在对经济活动进行检查监督的基础上,着重评价决策和目标的可行性,经营者管理资产的有效性及其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其二是进行客观公正的经济鉴证,即对业务活动和管理业绩进行鉴定和证明,是审计鉴证对受托人财务会计责任的拓展和延伸;其三是进行及时有效的经济监督,将管理审计寓于对企业的服务之中,通过评价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并针对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协助高层管理者更有效地进行经营管理活动。

管理审计中包含经济效益的内容,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评价受托经营者的管理责任。而经济效益审计是深入开展对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方式,注重从分析企业的成本投入和产出结果比,来发现具体环节中存在的不合理支出或损失浪费情况。通过分析生产经营要素的配置和经营机制的运行状况,对整体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和运用资产创造利润的能力作出具体分析,针对性地发现问题,从而提出处理问题的建议,指导企业强化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对于集团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对成本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分析外,还应侧重工程建设、大宗物资采购、招投标管理、专项资金使用等重大经济行为的过程环节的效益性审计,为企业重要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支持。

内部审计的转型,需要完善各项监控及评价措施并实现系统的有效整合,内部审计的发展,需要将财务审计、管理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起来,形成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联系的监控与评价体系,使内部审计监督与评价机制整体上趋于完善。

(三)提高内部审计在经济活动中的控制能力

在集团企业,要发挥好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提高内部审计在经济活动中的实际控制能力,不能把审计体系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孤立地看待,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有摒弃狭隘的系统观念,从多方协作、广泛联系的思路出发,正确设置审计监控业务与其他监控业务之间的关系,使审计监控机制的运作与其他监控业务置于双重控制、交叉核对、双向考核、相互制衡的状态,才能达到防范监控体系风险、提高运作效率的目的。

实现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对于集团企业最重要的是处理好财务预算管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也就是做好财务预算的审计工作。因为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集团企业实施管理控制和经营规划的基本制度,在集团实行财务预算体制的进程中,内部审计独特的监督功能可以使财务预算管理运作处于双重监督之下,解决财务管理系统自身难以监控和处理的一些问题,包括发现制度和政策存在的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有利于规范财务资金的运作,支持财务预算管理体制的顺利进行。

从多数集团企业现状看,财务预算管理审计往往存在形式化和诸多不足,如对预算的编制环节关注不够、对预算支出的结构分析不够、对支出的效益性重视不够等等。造成这种状况的关键原因是企业制度安排的缺陷,但也有内部审计自身重视不足的原因。所以,集团企业在建立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同时,必须建立财务预算管理审计制度。

财务预算管理审计制度怎么建立?笔者认为,一是在设计财务预算管理流程的同时必须制定强制性的审计工作机制,从财务预算控制机制的建立,到预算组织体系、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的各个环节,必须有内部审计的监督把关。二是应实行预算管理审计信息化,财务预算审计软件与财务应用系统衔接,实现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保障预算管理审计的质量和速度。三是建立财务预算审计的工作责任体系和考核机制,确定工作质量标准,促进财务预算管理审计的程序化、规范化。

第3篇

综观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可以发现会计造假方面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这让我国乃至国外的投资者,对上市企业的会计数据信息产生怀疑。这种信用危机不单单让广大的投资者,甚至企业管理者受到经济利益方面的损失,也让会计工作监管部门遭受监管能力方面的质疑;不仅让我国资本市场的平稳发展出现了动荡,更让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下的市场经济秩序受到破坏,长此以往就会将不正当的市场竞争,演变为社会经济犯罪,触犯我国的法律法规,威胁我国法制社会的建设进程。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让我国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为了满足经济的发展需求,也在不断地积极地进行着完善。近年来,层出不穷的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还是让我们发现:在不断追求着经济体制完善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市场经济自身的本质问题。为此,我国开始从经济本质问题研究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并认为解决市场经济本质问题,必须从加强审计防范工作开始。

二、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原因的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造假现象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完善都存在严重的影响。下面笔者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我国上市公司造假现象的原因:

(1)经济活动以及融资手段等行为,缺乏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约束。企业的发展以经济利益作为目的,但是脱离道德约束与法律意识,在企业经济活动中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片面、过激性企业行为,或者为了骗取融资条件在账务上造假,虚报实际盈利水平,等缺乏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约束的行为,都是造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的本质驱动原因。

(2)粉饰企业表面工程,应对行政审查。由于企业想要进行上市,需要资格的行政审查,很多企业为了满足审查条件,通过股票发行额进行造假,发行额度与企业实际资产不符的股票。

(3)临时拼凑规模,获取上市资格审查。企业为了上市,将资产规模与审察不匹配的经营性资产以及企业业务进行分离或者部分整编,临时把原本不独立的企业车间、生产流水线、经营性业务等进行拼凑,资产规模虚假性匹配,骗取上市资格审查。

(4)监管体制与制度的不完善。制度缺乏应有的监管力度,导致企业经济发展的利益凌驾于财务监管之上。监管只有绝对独立性存在,才能脱离企业经营经济利益,实现对财务数据信息编制管理层次的权利约束与监督,没有跳出追求经济利益,就不能进行科学、严密的外部监督工作,就无法保障财务管理者与债权人或投资人之间所掌握信息的真实性。

(5)管理法律法规政策存在缺失。由于我国会计管理方面正在逐步进行完善,会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缺乏前鉴性,在操作过程中执行力度不足,导致钻会计管理漏洞的造假违法者更加肆无忌惮,这种大环境缺乏必要性管理的缺陷,给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提供了机会。

综上所述,我国上市公司发生造假现象,不仅仅是因为监管体制结构不够完善、不够健全,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存在监管缺失的责任,而且也由于企业管理者缺乏严谨的思想道德观念、缺少必要的法律约束,许多上市企业刻意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应付审查等等诸多因素都是导致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的原因。

三、分析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方法形式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原因很多,由于不同的原因带来的公司会计造假方式也不尽相同。就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方法来看,形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呈现下面这样几种形式:

(1)利用增加虚拟资产的方式,隐瞒企业实际债务状况。企业为了隐藏债务,通过多种手段将上市企业表面的会计账务作得良好,从而骗取投资者信任。

首先,上市企业可以对库存存货进行虚增。通过伪造单据,对没有原始数据记账凭证进行编造,或者通过存货高估等方式,增加企业虚假利润。

其次,对实际财务情况进行粉饰,隐瞒资产流失问题。上市企业通过对不良资产滞留进行长期挂账的方式,对企业内部由银行长期未达账项、在建工程、无形资产以及财务潜亏挂账、待摊费用等构成的不良资产做财务虚假报备。

最后,通过不对企业内部本已到期的借款利息、外币负债的汇兑损失等实际应付费用进行确认、报告的手段,达到少计费用,虚增了本期利润的目的。

(2)通过伪造虚假交易信息等方式,对企业经营的收入、利润进行虚增。企业通过伪造经济活动、虚开发票等方式将亏损的实际情况进行掩饰,这种是最普遍也最惯用的会计造假现象手段。

(3)借助外物进行利益操控。不仅可以在交易价格人为可控,交易不受市场限制等环境条件下,通过没款项产生的经济活动,将企业资源甚至是企业应承担的义务进行转移。实现企业资产利润的虚增、利润或亏损的“合理”转接、对企业实际财务进行隐瞒等目的。而且还可以投资收益、大额政府补贴营业外收入以及调整以前年度损益等几类方式,操控企业非经常性损益,实现企业账面利润快速调整、再融资等目的。

(4)针对我国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的问题,躲避我国会计法律法规的管理、监测。巧妙利用我国企业会计管理政策自由选择弹性大的漏洞,进行企业财务报告造假。

结论

针对会计造假现象产生原因以及造假现象常见方法形式的分析,解决我国上市公司造假现象迫在眉睫,笔者认为:要想解决会计造假现象产生,可以从提高审计防范开始。

(1)加强对会计人员道德修养以及法律法规的教育,培养会计人员审计防范知识的认识。杜绝会计人员为了应付检查,应付资格审查,而做出的资产虚增,甚至为了达到预定的企业规模,不顾企业长远发展的临时性企业结??重组。

(2)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作好会计管理审计管理方面的监督反馈工作。避免企业借助外物进行利益操控,人为转移企业资源,掩盖企业资产亏损、负债的问题。避免企业内部对本来已经到期的借款利息、外币负债的汇兑损失等实际应付费用进行逾期确认、报告,妄想少计费用,虚增企业本期利润的现象产生。

(3)建立综合职能高于会计财务管理的审计管理监督部门,加强对审计防范工作的深入研究。避免企业伪造虚假交易信息,虚增企业盈利收入,影响市场经济稳定性,产生社会人员投资心理的恐惧。

(4)完善会计管理监督体制,加强操作的规范性,将审计防范落实到具体会计管理工作当中,发挥实际效用,避免会计管理选择弹性大带来的违规性操作。解决我国上市公司对实际财务情况进行粉饰,隐瞒资产流失问题以及对不良资产滞留进行长期挂账做财务虚假报备。

第4篇

内部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重要补充,是加强内部控制、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手段及措施。行政单位内部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依法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性,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一种行为,是行政事业单位经济监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目前的审计实践看,内部审计在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中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工作显得相对滞后,有的甚至流于形式,亟待我们寻找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的对策。

一、内部审计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能及时、连续、有针对性地指出问题所在,因而更容易收到审计效果。其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完善和促进作用。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力量一般都较薄弱,通过内部审计指出问题并提出建议或改进措施,可促进被审单位完善内部核算制度。

二是监督和评价作用。通过内部审计,可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规范行为进行及时纠正,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正确和合法,同时也可以衡量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行为的实施质量情况、取得的成效以及应改进的方面,为下一步工作做好准备。 三是制约和防护作用。内部审计通过对本单位经济活动及其领导管理制度的监督检查,对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揭示单位不规范行为,能确保行政事业任务的完成。同时,由于内部审计通常发现问题较及时,能较好地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并挽回损失,对干部队伍建设也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四是桥梁和纽带作用。

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更好地与政府审计部门或社会审计机构进行沟通,协助这些部门开展审计工作,有的内审成果可被直接采纳;另一方面,由于内部审计人员对本系统、单位情况更熟悉,可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规范管理的建议,避免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

二、目前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几年来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还存在较多问题,包括内审认识上的问题,内审体制上、制度上的问题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单位领导对内审工作重视不够,内审工作一直处于一种从属地位,并没有真正被重视起来,认为内部审计相当于“自揭伤疤”,没有存在必要的思想普遍存在。二是内审管理体制不顺。内审作为一个监督部门,需要有自己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才能充分履行职能。在现行管理体制中,这种关系并未理顺。很多单位没有专门的内审部门,内审组织机构不够独立、职责划分不清、制度不够完善,内审工作在开展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监督苍白乏力,权利得不到有效制约。三是内审工作程序不规范,工作方式、方法过于简单,工作思路不清晰,工作质量较低,使内审工作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监控作用。四是内审队伍建设滞后,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给内审工作造成缺位或漏失。五是内审处罚力度不够,发挥不出应有的威慑作用。内审的一个核心的职能就是对错弊的处理,特别是除弊,可以防止和杜绝人为的、客观的错误,这就需要进行内审处罚,而实际操作中,内审处罚有时难以落到实处。

三、加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建议

(一)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主要是围绕各类财政性资金,有计划、有重点地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和各种专项经费使用进行审计。由于内部审计是在单位内部展开,具有对本单位情况熟悉,相互之间容易沟通等优势,比较能够揭示问题的所在,审计结论也往往更易被单位接受。内部审计在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国家和集体财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和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要转变“内部审计是自找麻烦”的错误观念,正确树立内部审计是“自我检查、防微杜渐,保护干部、保障安全”的理念,认真开展单位内部审计工作。

(二)健全机构完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根据目前的现状,规模比较大、有条件的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单独设立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一定的审计人员,开展独立审计活动。不具备单独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行政事业单位,可以以主管部门为主,设立统一的内部审计机构,抽调下属单位的财务技术骨干、配备与内部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兼职审计人员,组建审计小组。内部审计机构要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对本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三)制定规范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工作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有序、规范地开展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在时间上,建议采用“季审制”和“专审制”结合的方法,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在审计对象上,不仅包括各基层单位日常的经济活动,还要包括一定投资规模的工程建设项目。可以及时配合政府审计部门做一些前期工作,便于工程项目完成后能及时进入政府审计阶段,以缓解当前工程项目完工后政府审计严重滞后的矛盾。

(四)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素质能力建设。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需要内审人员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个人修养,还需要具备审计、财会、经济、法律等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政府审计部门应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指导,定期开展活动,培训专业知识、交流审计经验等。单位内部要建立审计人员培训制度,加快内审人员知识更新,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建立起一套复合型的内审人才队伍,更好地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第5篇

中央银行治理包括中央银行的外部治理与内部治理。外部治理主要是指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透明度和问责制,体现了中央银行与政府和公众的关系。内部治理主要是指中央银行的内部管理,包括决策机制、风险管理、财务资源及管理、分支机构和人力资源等方面。中央银行的内部审计在中央银行治理的各个方面都能够发挥作用。

一、中央银行治理的概念

“治理”一词最早在经济领域的定义出现在1989年世界银行出版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发展问题的报告》中,报告中将“治理”定义为“为了发展而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资源的管理中运用权力的方式”。显然,这里的“治理”是指宏观层面的国家治理。

之后,其他一些国际组织从微观角度,对“治理”进行了定义。比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治理”定义为,“公司的管理层及其董事会、股东、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的一种关系”。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则将“治理”定义为“董事会实施的各种流程和架构的组合,用以告知、指导、管理和监督组织的活动,以实现组织的目标”。上述定义中,“治理”都是微观层面的公司治理。

在众多关于治理的定义中,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该委员会于1995年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报告中对“治理”一词进行了定义,认为“治理是个人、公共机构或私人机构管理其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他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该报告同时提出,“治理”有4个特征:首先,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甚至个人;其次,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第三,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第四,治理中的制度安排,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们和机构同意的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各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本文倾向于采纳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关于“治理”的定义,将中央银行治理定义为中央银行与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包括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中央银行与公众的关系以及中央银行内部的关系等,以及这些关系的运行状况。

中央银行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体现为中央银行治理的3大支柱,其中,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具体因素包括:中央银行行长的任命程序、中央银行的职能、货币政策的目标、中央银行是否可以或者是否有义务向政府提供贷款等;中央银行与公众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中央银行的透明度和问责制,具体因素包括:中央银行对外披露货币政策信息和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公众对中央银行问责的难易程度和效果等。中央银行的内部关系,体现为中央银行的内部管理,具体因素包括:各种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决策机制、管理层的结构、财务资源的运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员工激励计划和分支机构的设置等。

三大支柱和内部管理共同构成了中央银行治理的框架。三大支柱确立了中央银行在国家政治经济体制中的地位,而内部管理能够保证中央银行可以更好地运行,以适应这种地位。

二、内部审计在完善中央银行外部治理方面的作用

(一)在提高中央银行独立性方面的作用

众所周知,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由法律确定的,实际上是国家政治经济体制中的一部分,因此内部审计难以在其中发挥作用。例如,日本在1985―1989年泡沫经济和1989―1992年泡沫经济中,由于日本银行的独立性较差,加剧了泡沫形成和泡沫破裂后的衰退。然而,当时,日本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即使通过评估得出“日本银行独立性差,大藏省(财政部)严重干扰了日本银行执行正确的货币政策”的结论,也不可能改善这种治理状况。除非是泡沫破裂,政府在经济发展上得到了教训,才会通过财政部、中央银行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博弈,逐步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因此,内部审计在增强中央银行独立性方面的作用并不显著。

但是内部审计也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内审部门主要是通过对部分与政府密切相关的业务进行审计,间接地发挥作用。目前,我国人民银行的内审部门,已经对经理国库、再贴现管理、金融稳定、金融监管等业务形成了常规的审计安排,通过这些审计,间接地促进了政府重视和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二)在增强中央银行透明度方面的作用

首先,内部审计对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为增强中央银行的透明度做了必要准备。例如,德意志联邦银行在货币政策操作方面的审计就是典范之一。德意志联邦银行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审计两方面的内容,即对公开市场操作方面的审计和外汇储备管理的审计。德意志联邦银行内部审计部门每3年一个周期对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审计的内容比较细,包括交易对手的选择、询价机制、更正修改撤销交易的流程、清算和记账的流程、交易相关信息系统的维护、各种压力测试等等。这些审计内容核心有两点,一是具体的交易操作是否合规、是否准确无误地执行了相关的货币政策,二是具体的交易是否干净,是否存在私下交易或者夹杂了个人利益。在此基础上公开信息,才能让中央银行的管理层和董事会心里有底。

其次,内部审计对中央银行会计财务管理情况的审计,有利于增强中央银行财务透明度。目前,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透明化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而国内公众对于政府公开费用支出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内部审计通过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进行审计,进一步保证了对外公布的财务报表真实公允、准确完整。

再次,一旦中央银行主动或被迫建立了信息公开机制,内部审计还可以对信息公开的情况进行审计。比如,信息披露是否及时,信息披露的内容是否完整,对公众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妥善应对。通过这种审计,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中央银行的声誉和可信度。

人民银行的内审部门,也一直在为增强人民银行的透明度服务。比如,常规的分支行财务管理专项审计,以及离任审计和履职审计中的财务管理部分,实际都是在对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审计,也是对财务收支的一部分内容进行审计。近几年新开展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审计,涉及的是人民银行重要的外汇储备资产。支农再贷款专项审计,是资产负债表审计的一次有益探索。这些都为未来人民银行公开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做了一定的准备。

(三)在完善中央银行问责制方面的作用

首先,内部审计本身就是内部问责制。内部审计作为内部问责机制,是中央银行问责制的组成部分。审计的基本职责就是发现问题和明确责任,对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内部问责的过程。此外,内部审计中的反舞弊调查也是内部问责的一种形式。

其次,内部审计加强了中央银行应对公众问责的能力。公众和权力机关,对中央银行问责的内容包括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其他行政职能的履行情况,财务资源运用情况以及行长和其他高管层的经济责任。内部审计至少可以在货币政策的执行层面、中央银行履行金融监管、货币发行、经理国库、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审计,通过纠正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减少外部问责的可能性。

具体到人民银行,内审司从2005年开始就对审计发现问题落实责任人,一般性的问题,要求责任人进行整改,特别重大的问题,移交给纪委处理。这种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的机制,正是内部问责制的具体表现。此外,经济责任审计,包括分支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履行职责审计,也是对领导干部履职期间进行问责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督促被审计单位和个人对内部审计发现问题进行整改,有效减少了外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维护了人民银行的声誉。

三、内部审计在加强中央银行内部治理方面的作用

(一)在中央银行内部控制方面的作用

内部控制有五个要素,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监督和信息沟通。

首先,内部审计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控制环境的要素包括:员工诚信度、道德价值观和胜任能力;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管理层分配权力以及组织和开发员工的方式;董事会给予的关注和指导。2012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公布了《评估职业道德环境活动》审计实务指南,其中提出,完善的职业道德环境是良好组织治理的坚实基础,内部审计应评估组织治理情况,同时为组织内推广恰当的职业道德标准和价值标准提供建议。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几个方面的内部审计活动实现。一是评估组织内部的职业道德环境整体情况,以及各类道德标准的有效性;二是评估组织内部与职业道德相关的目标、流程和行为的设计是否合理、执行情况和效果;三是确认上述职业道德相关的内容能够实现组织目标、相关风险被有效管理和控制;四是为帮助组织建立一个健康和高效率的职业道德环境提供咨询服务;五是树立一个拥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典范,在组织内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其次,内部审计是监督的重要形式。监督是对中央银行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的过程。他既可以通过持续监控活动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个别评价来实现。持续监控发生在经营过程中,包括日常管理和监控活动,以及员工在履行其职责过程中所采取的其他行动。个别评价的范围和频率主要取决于对风险的评估和持续监控程序的有效性。持续监控一般是由业务部门在日常管理中完成的,内部审计主要起到的是个别评价的作用。

除了在控制环境和监督方面发挥的作用,内部审计还可以参与风险评估,并在审计中始终关注控制活动,审计报告是信息与沟通的重要内容之一。总之,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在中央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

中央银行面临的风险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既有决策层面的,也有执行层面的,既有内部人为的,也有外部突发的。目前,中央银行风险并没有标准分类,往往需要借鉴国际上广受认可的风险管理框架,如巴塞尔协议和COSO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等。通常将中央银行的风险划分为财务风险和非财务风险,非财务风险包含了操作风险、政策风险、声誉风险等诸多方面。

面对诸多风险因素,各国中央银行在总体上的偏好是风险规避的,但在规避程度上有所不同。部分中央银行认为央行在原则上不应该承担风险,如英格兰银行;部分中央银行认为其应该兼顾风险与收益的平衡,以及风险控制的成本与收益的平衡,如加拿大银行。例如,反映在养老金管理上,英格兰银行实行资产负债完全匹配原则,而加拿大银行则适当承担短期风险以获得较高的收益。

尽管各国中央银行在具体的风险规避程度上有所不同,但是各国中央银行普遍认为,要实现识别风险并有效管理的目标,必须将中央银行整体战略及高层目标与风险管理有效地联系起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一般认为,这个框架应该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业务部门的管理者,他们在既定的风险管理政策和风险偏好下,实施操作层面的控制措施,对本部门风险进行日常管理。第二道防线是风险管理相关部门,他们对风险管理效果提供有效保证。这些部门负责适用于整个组织的风险指标和内控制度的制定和监督,包括风险管理部门、合规性部门、法律和财务部门、IT安全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他们既负责制定风险政策和风险管理流程,同时也负责对风险报告的监控。第三道防线是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情况的独立确认,并向最高管理者和董事会报告。也就是说中央银行的风险管理的总体职责是由高级管理层承担的,具体职责是由各部门承担的,内部审计只是起到监督作用。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认为,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必须承担的职责包括:检查关键风险管理情况、评价关键风险报告、评价风险管理流程、确认风险已经被正确评价、确认风险管理流程已经被实施。此外,可以选择承担的职责包括:协助识别和评价风险、培训管理人员风险应对知识、汇总风险报告等等。同时,内审协会也规定了内部审计不应该承担的职责,包括:制定风险偏好、制定风险管理流程、管理风险、确定风险应对措施、代替管理者决定风险应对措施、承担风险管理的职责。

除了在风险管理中承担第三道防线的作用,内审部门的计划还是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之上的风险导向审计。国际清算银行2004年对23家中央银行进行调查,所有的中央银行在制定内审项目计划时都会考虑风险的因素,其中,39%的中央银行采用的是模型量化风险的方式,61%采用的是主观判断风险的方式。

(三)在中央银行财务管理方面的作用

内部审计首先可以对中央银行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中央银行财务状况,包括为实现中央银行目标而拥有的财务资源和财务能力,它服务于中央银行政策目标如价格稳定、汇率稳定、金融稳定,既包括中央银行的财务资源,如资本、资产、货币发行权等,也包括中央银行运用财务资源的能力,如偿付债务能力、风险抵御能力等。内部审计评价中央银行财务状况的工作,是建立在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进行审计的基础之上的,比如说,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合理性,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性,中央银行持有外汇储备带来的冲销成本,中央银行行使准财政职责(各类再贷款,金融危机中的救济措施)的成本,中央银行是否建立了减值准备计提机制等等。

在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内部审计还发挥着一个最基本也是最初始的功能,就是减少因为操作失误带来的操作风险,或者是人为的道德风险,防止资金资产的损失。比如说,固定资产的安全性和费用开支的合理性等等。

内部审计在提高资金资产的使用效率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绩效审计上,比如集中采购审计、基建审计和系统开发审计等等。但是对中央银行的绩效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央银行财务独立性的制约。相比来看,有财务独立性的中央银行,绩效审计在节约资金上的作用更为明显,而没有财务独立性,又实行严格的预算制的中央银行,绩效审计的效果和作用都会减弱。例如,在预算制的情况下,内部审计发现办公用房的使用存在浪费现象,建议对办公区域重新规划,以节约空间。节约出来的房产就面临进一步的处置。如果闲置,会造成新的浪费,如果出租或者出售,收入要划转给财务权力部门,中央银行没有内在动因去改善绩效,因此,绩效审计的效果就会打折扣。

(四)在中央银行决策机制方面的作用

在建立健全中央银行的决策机制方面,内部审计部门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发挥咨询作用,促进中央银行科学决策。二是中央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对分支机构的决策机制进行审计,推动决策的透明化和民主化。

首先,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中央银行的全业务审计,往往对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央银行其他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比较了解,内部审计部门的年度汇总报告有利于董事会和管理层政策或者采取相应的行动,有效推动了中央银行总行层面的决策科学化。此外,由于内审部门在组织架构中的级别一般高于其他业务部门,对其他业务部门进行审计可以发现业务主管部门在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向董事会和管理层报告,有利于在总行决策层面调整优化相关的管理制度。

其次,对于有分支机构的中央银行来说,对分支机构的内部审计必然包括对分支机构决策机制的审计,也就是依据既定的决策机制对分支机构的决策程序进行审计。对于采用行长负责制的中央银行或者业务领域,主要是一个报告线的问题,也就是说,重大决策事项是否报经行长批准,至于行长的决策过程,因为个人掌握的信息不可能完全,即使信息是完全的,不同的人因为偏好不同,也会做出不一样的决策,所以,对于行长负责制的决策体制,只能够对报告线的完整性进行审计。而对于委员会负责制的中央银行或者业务领域,审计的主要内容是重大决策事项是否经过审议和表决,会议的程序是否规范,是否采纳了多数人的意见等等。因为委员会会议一般会留有会议记录,因此可以对决策的程序进行比较细致的审计。

(五)在中央银行分支机构建设方面的作用

首先,内部审计是对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进行监督的有效手段之一,监督分支机构充分行使中央银行派出机构在传导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和收集金融数据等方面的职能,并对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进行问责,维护中央银行的声誉。

其次,内部审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分支机构的实际情况。有一部分审计发现的问题,是有客观原因的,审计报告可以如实反映问题背后的原因。此外,各个分支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往往具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分支机构层面不能解决,内部审计可以通过汇总和分析,向董事会和管理层报告,这实际上也是在反映分支机构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