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7:56: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影像学与影像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医学影像设备的维护保养
如今,系统复杂、功能齐全的精密大型的医疗设备广泛应用于医院,这些设备的应用促使临床医学对患者的疾病诊断的准确率越来越高。因此,防微杜渐,及时发现并排除设备自身的故障隐患,落实积极主动的维护保养措施,减少了DR等设备的维修费用,为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设备环境。
医院的相关人员要及时做好对医学影像设备合理使用、及时保养与定期维修的工作。首先,医学影象设备在医院中的使用率极高,出现故障是在所难免的,但我们遇到医学影像设备出现故障的情况时,要先检查一下出现故障的原因,然后实施相应的检修方法。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合理使用医学影像设备,要保持良好地操作环境,保持机房空气流通,定时清洁机房的卫生。像X射线机这样的设备如果受潮了,会不同程度的导致影像模糊,甚至出现漏电等现象,所以在启动这些设备之前必须做好相应的干燥处理工作,以确保出现故障。移动医学影像设备的时候,要尽量保持缓慢移动,禁止强烈过猛的震动,防止相应设备器件的损坏。最后,要定时对医学影象设备进行维修,及时排除医学影像设备存在的故障隐患,一年一次或者两次的定时全面的维修会适当的延长医学影像设备的寿命。医学影像设备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影像设备的相关性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可能会出现误差等,因此相关人员要定时的对医学影像设备进行一些参量、电流和电路的测试。例如:对X射线管电流进行测试的时候,如果出现设备电流下降的情况,应首先测量灯丝,不要着急去调节电阻,而应该试图降低使用的条件或者更换相应的设备。
如何保持医学影像设备运行状态良好,保障医院检查、治疗工作正常进行,是各医院及每个操作、维护者应当首先考虑和研究的问题。各个医院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做好相应的医学影像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检修的相关工作,通过从小处和细节提高自己医院的服务质量,提高医院的医学水平和口碑。
二、医学影像设备的管理技术
由于医学影像设备技术含量高、价格昂贵、应用环境质量要求高、一旦故障停机,对医院综合影响大等原因,科学地做好数字化医学影像类设备的维护与管理是一个重要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传统的医学影像设备管理技术已经无法适应现今医院管理工作的发展,提高设备管理效率是当务之急。条形码技术在许多家医院已经开始采用,将贴于医学影像设备表面的条形码记录的信息通过扫描仪扫入医院的HIS系统中,这样可以实现在网上随时查询出相关设备信息。医学影像融合技术的应用促使诊断与治疗结合到一起,促进医院各个科室之间逐渐接近。PACS方便了医学图像的传递,实现了随时随地查阅图像和无胶片化储存图像,提高了医院的查阅医学影像的效率。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医学中三维的图像将成为现实,多影像融合也会广泛应用到医院中。
医学影像设备管理技术在未来将朝着多功能、易操作和方便化的方向发展,更好的服务于医院,大大提高医院影像设备的管理效率,提高医院影像设备的使用效率。
三、物联网技术在医学影像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应数字化医疗的潮流,目前物联网广泛应用于医疗中。例如:采用物联网对X射线管贴标签,RFID标签记录有X射线管的包装、消毒、返回日期,种类,数量,编号等具体信息,系统可以通过这个标签对X射线管进行实时的监控,提高了X射线管的安全性,并能高效快速的排查出X射线管出现问题的原因。RFID在医学影像设备中的应用,实现了对设备的及时检查,确保了医学影像设备的安全,提高了医院对医学影像设备的管理效率。
物联网在很多地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它的基本构架、接口和组成部分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安全方面,物联网由于设备较复杂,数据量大,监控力度不够,致使物联网兼具自身安全与网络安全与一身。如今,物联网需求量越来越大,有限的节点导致网络经常出现堵塞和误传的现象,所以建立一个安全强大的物联网管理系统迫在眉睫。
[关键词1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更新与发展,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 全国医学院校都经受教材快速更新、课时不断缩减的考验。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J16号)文件,我校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本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精;咸内容,建立"理论引导,实践为主"的教学格局
大专生在校学习时间短,社会对医学人才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而课时不断缩减,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精减了教学内容和调整了理论和实践学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体解剖学共108学时,理论缩减为66学时,实践增加至42学时。教学内容不同,理论和实践学时安排不同,如运动系统,理论20学时,实验12学时;神经系统,理论12学时,实践8学时。精减教学内容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建立"理论引导,实践为主"的教学方针。
2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修订教学大纲
随着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进
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突出
"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强调"必需和够用",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内容设置上,结合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体解剖学与临床课程的联系,进一步修订、补充和完善理论和实践教学大纲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实用性"。在教学大纲中,各章补充X线影像。如:脉管系统理论教学大纲补充心的位置、外形的的X线影像;实验教学大纲补充胸部X线正侧位片,观察不同的心影。
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教师结合实际,进一步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1 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强调"必须、够用",加强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采用启发式教育思想,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借助多媒体、挂图和举例等手段使学生了解重、难点内容,为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3.2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
合,理论联系实际、联系临床、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案例教学、归纳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分析病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一小孩误吞一梅核,经哪些器官排泄至体外?心脏的外形结构归纳为"右上心底左下尖、前胸下脯两个面、左右下3个缘、表面4沟分界线"。
3.3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图文并茂、清晰、直观、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并应用于教学,丰富了理论教学形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学校建立了电子阅览室,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教学资料已在校园网资源共享,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上网学习和查阅有关资料。
4 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
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观察
能力的培养。
4.1 加强实验教学环节,促进理论与临床的联系在实验教学中,按实践教学大纲要求,观察各系统标本和模型,同时引导学生观察X线片、造影片、CT扫描片、MRI图像等影像学素材,使解剖学知识与影像学知识联系在一起,通过多层次的观察,攻克学习难点,逐渐完成由解剖学形态观察向
影像学应用过渡,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4.2 改革实验教学环节,分组实验改变原有的实验过程实验教学环节改为:组
织教学教师讲解示教实验内容并提出问题学
生分组观察并讨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并答疑教师检测实验效果总结。
4.3 采用综合课直接在实验室上课某些章节内容教师利用挂图、标本或模型直
接在实验室教授,边讲边观察,直观形象,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种直观教学使学生容易理解和
记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骨学和感觉器。
5加强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教学环境和条件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成立人体解剖学实验室、标本陈列室和模型室等共22间,现有尸体65具,陈列标本1000余件。实验室安装了通风设备和抽风式尸体解剖台,并配备标本柜。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各类标本,改善实验条件,优化育人环境。教师课前实验准备良好,保证实验课时间及质量,实验开出率达
100%。
6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标本陈列室,并安排教师辅导,指导学生观察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取得一定效果,使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改革的力度不够,尚需更好的深入发展,努力开展科研及教研活动,以教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部分实验室局部标本、游离标本或模型不配套,不能满足多个班级同时开展实验;X线片、造影片、CT扫描片等影像素材较少,不能满足教学需要[1-6]。在学校发展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建设全方位的多媒体化的教学模式和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实验室,不断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仲敏.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四川解剖学杂志,2009,17(2):43-44.
2王长月.医学影像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
究.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7,4(5):23-24
3 付升旗,陶晶,刘恒兴,等.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四川解剖学杂志,2007,15(4):67-69
4 马腾,刘学政,王小飞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设想.解剖学杂志,2007,30(3):383-385.
5程亚涛.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探讨.井冈山医专学报
作者:宋清焕 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正确分析医学影像高新技术诊断与某一系统疾病临床诊断的关系
某一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过程以泌尿系统疾病为例,在临床上,泌尿系统疾病涉及肾上腺、肾脏、前列腺、输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泌尿外科医生的临床诊断思维在形成过程中除了应具备大量的医学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具备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方法。疾病是一个客观事物,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即对疾病的认识,都要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临床诊断要经历初步诊断、会诊、确诊等几个阶段,这个过程是泌尿外科医生对所获得的泌尿系统疾病信息进行临床思维,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最终将信息形成疾病诊断的过程。正确处理医学影像高新技术与临床诊断思维的关系医学影像高新技术使外科医生的视野扩大了,并克服了过去脏器诊断的模糊性。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CT、核磁共振等已成为肾脏等腹膜后器官检查的重要工具,而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在各科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水平。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进步,不但使医生得到了对疾病的深层次认识,也使其对临床思维方式提出新的要求。例如,CT、MRI在成像手段上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它集计算机、物理学、生物工程学等于一身,形成了影像数字化。其高分辨及薄层技术可以对局部较微细的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对临床产生深刻的影响。事实上,诊断手段越先进,越要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越要求影像专业的各科医生具有更高的综合判断能力。所以,面对大量的影像高技术参数,临床理论思维方法要求更完善、更全面,就越要求各科医生具有更高的综合判断能力和临床水平。
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处理好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关系
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对于疾病的诊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两者的辩证关系,对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各科的合理应用具有现实意义。3.1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医学影像传统技术是各项高新技术的基础,它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具有以下特点。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具有“简”、“便”、“廉”的特征例如,腹部平片(KUB)就是最基本最典型的医学传统技术,它简单方便,易于实施,且费用低廉,因而成为最基本的技术技能。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门诊总人数为21062人,虽只有922人检查了腹部平片,但确诊为结石的患者有645人,其阳性率为70%,便能充分说明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具有“简”、“便”、“廉”的特征。医学影像传统技术在适用范围上具有广泛性例如,肾绞痛患者的KUB传统技术,适用于所有的医疗卫生机构。静脉肾盂造影(IVP)可以作为泌尿外科大部分疾病的常规检查,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IVP检查人数为806人,阳性率为65%,这足以说明IVP等影像传统技术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影像传统技术是发挥影像高新技术的基础例如,X-CT检查是一种目前已成为临床较为普遍开展的医学影像技术,它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建立在普通X线基础之上的。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医学影像高新技术是随着传统影像的突破及工程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具有以下特点。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具有新颖性、尖端性特点例如,应用MRI波谱技术检查前列腺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来发现早期癌性结节的存在是很先进的影像检查手段。医学影像高新技术是一种综合性技术例如,CT技术就包含了X光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等,它是多种新技术综合应用的产物。因此,医学影像学和临床各科医生都需要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可实现临床诊治的定量化和定位化例如,CT检查能够准确测定肾脏等占位性病灶的各种主要成分的密度,MRI三维图像能够准确判定腹膜后病灶的位置、大小及毗邻关系等。这些医学影像学高新技术均提高了临床诊断定量化和定位化的准确度,从而为诊断疾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在临床诊断上的无创性CT及MRI对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基本上是无创的,完全取代了以往有创的腹膜后空气造影,而且这种方法能获得更准确的诊断信息。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运用于临床诊断疾病的相互关系在临床外科领域,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并驾齐驱,给当代临床外科提供了一个新的内容。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虽然X光片能够确诊泌尿系统的结石等疾病,但其准确性要比CT逊色得多,而MRI对腹膜后结构的观察更精细、更清楚。相反,CT技术尽管能定性、定量分析患者疾病的种类和部位,但在治疗时仍需参考泌尿专科影像传统技术。例如,输尿管结石即使经CT明确了诊断,但手术时仍需要检查腹部平片进行术前定位。泌尿系各项影像检查均有优缺点,两者之间可以互补。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泌尿系CT检查数占CT总人数的5.2%,泌尿系疾病进行MRI检查的患者数占总数的0.96%,传统X线检查占3.3%,说明对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既运用了高新技术又把传统影像技术作为适宜技术予以保留。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并不排斥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例如,泌尿系MRI水成像技术(MRU)能无创地显示肾盂、输尿管和膀胱,但因为受尿液产生、排泄及输尿管蠕动的影响,有时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而胆道MRI水成像(MRCP)检查,影响因素较小,效果好于MRU。我校第二附属医院2007年MRU检查人数只占核磁共振总检查人数的0.25%,MRC检查人数占总人数的5.75%,所以,逆行肾盂造影仍被广泛使用,它虽是有创的传统技术,但它对泌尿系统狭窄和梗阻病因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向常规技术转化[2]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高新技术迟早要转变为影像常规技术,这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例如,CT引导下肾囊肿等的硬化治疗在治疗技术成熟后,它将成为较常规的治疗方法。
结语
CT、MRI、DSA等高新影像诊断已在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断过程被广泛应用,它能使人们了解器官的细胞乃至分子水平的生理与病理变化,但一些疾病的诊断也不能离开医学影像传统技术,所以,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出现要求各科医生具有更高的综合判断能力,要正确处理好医学影像高新技术诊断和临床诊断的关系,要走在科技前沿,转变医学模式。
【关键词】数字影像技术 发展 应用
数字影像技术的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精彩,同时在应用中也暴露出数字影像技术对于人们生活的一些消极影响。科学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地扩大,人类需要承担的责任也必定会不断扩大,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同时也创造了难以估测的破坏力,它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同时也会带来完全无法控制的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在应用数字影像技术的同时也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让现代化的信息社会成为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的道德社会。
1、数字影像技术的相关概念
数字影像技术是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数字编辑机器和多功能的智能化计算机,来对影像或者照片进行储存、处理、加工、呈现、应用的一门技术。数字影像技术是多种现代化的先进技术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现代技术,其中包括数字相机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等,它的应用系统主要有录像机、数字编辑系统,还有多种数字影像、音频的播放系统。
2、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2.1.在教育方面的应用
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系统逐渐向着信息化和科学化发展,数字影像技术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优秀的教学服务,老师可以将教学内容有效地展示到数字化平台上,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随着社会对于教育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教育系统对于数字化影像的要求也在不断加大,对于教育资源的建设必须具有科学性、技术性、教育性,因此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熟练地掌握现代化的数字影像技术,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PPT,播放老师自己制作的音频或者视频,帮助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同时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不断地扩大数字影像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应用,既有助于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教育体制的完善。
2.2.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随着疾病的多样化和特殊化,对于多种疾病的诊断越来越复杂,医院通过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先进的技术来对各种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诊断,保障病人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在现代的医学诊断中常用的检测手段有:X光诊断、超声波诊断、CT、核医学成像等等。医生在对于大量的疾病特征进行浏览时,需要对于大量的图片信息进行认知和记忆,将它们的特征进行对比。数字化的影像技术可以实现高质量的快速重建医学影像功能与结构,对于医疗图像进行三维重组,达到可视化效果,对于需要分析的病灶结构进行细致的分割与识别。数字影像技术在医疗诊断上的应用实现了医疗诊断过程的高灵敏度、无创伤、操作简单、处理和控制人性化和智能化。数字影像技术在医疗检测上的应用为广大患者带来的福音,也为疾病的有效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
2.3.在艺术方面的应用
我们应该知道摄影是一门视觉艺术,如果没有好的数字影像技术作为支撑,摄影者拥有在好的天赋和想象力也是没用的。数字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传统的摄影指引了前进的方向,现代化的数字相机不需要胶片就可以进行照相,真正的实现了零污染,防止了在胶片的冲洗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化学药品,不仅防止了化学药品对于人身体的危害,同时也避免了化学药品对于生活环境的危害。数字影像技术使得现代化的摄影更加的方便、快捷,摄影者可以立即看到自己的拍摄作品,同时可以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将其传播开来,让自己的拍摄作品被多数人欣赏,给他人的生活带来快乐。
每一个摄影者都梦想着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彩色暗房,但是大部分的摄影爱好者都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建设,同时他们放大自己拍摄的彩色照片的频率相对较低,没有必要浪费大量的资金。但是随着数字影像技术的来临,数字图像的处理技术使得这些变为可能,一台配置较好的计算机,外加一些图像处理软件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明室操作彩色暗房,一次性的投入,永久性的受益。
数字影像技术应用中的责任
在我们对于现代化的数字影像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对于数字影像技术应用后的责任问题的承担,我们需要知道数字影像技术会对那些组织或者群体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数字影像技术使用者应当承担哪些方面的义务。通过分析总结我们知道了这些方面的责任:
(1)作为数字影像作品的创造者,必须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社会的伦理范围内进行自己的创造。
(2)作为数字影像作品的欣赏者和传播者,必须保障自己内心的纯洁,做出最佳的选择。
(3)数字影像作品的欣赏者需要通过付费才能对于作品进行欣赏,因此,创作者就必须对他们承担起一定的责任,保障自己作品的优良效果和价值。
(4)对于整个社会负责,数字影像作品在传播的过程中必定会在社会上形成广大的接触面,对于广大群众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数字影像作品中包含消极的思想和内容,必定会对欣赏者的观念和思维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创作者必须保持以对于整个社会负责的原则进行自己的创作。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各种先进技术的推动作用,现代的各种技术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以及广泛的应用,尤其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字影像技术。数字影像技术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精彩,随着数字影像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我们看到了数字影像技术的诸多优势,数字影像技术在不久的将来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臧崴臣; 张连军;浅析商业摄影中数字影像技术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1年06年
[2]朱梁;数字技术对好莱坞电影视觉效果的影响[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年12期
【关键词】CT影像 临床诊断 应对策略
随着医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发展,CT影像技术的发展日趋迅速,功能也日趋齐全,CT影像目前在临床的应用也日渐重要。因而,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不仅影响到日常的医疗诊治,更关系到整个医学的进步和长远的发展。我国的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在近几年来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要积极采取措施运用多方面的手段促进我国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的提高。
1 我国现阶段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的现状
1.1 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不紧密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CT影像方面重视程度不断增加,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同其他发达国家、地区进行综合比较起来,仍较为落后。主要表现有:CT影像70%的临床误诊率居高不下,相关专业技术过于独立化和主观化,以及医师和患者对CT影像设备的检测过于依赖。CT影像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测手段,在现代医疗诊断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被普遍运用到日常临床诊治的诸多方面。然而正是因为CT影像运用的普及,致使医师患者常常将CT影像的检测结果,直接与病情挂钩,认为CT的检测结果必然就是患者的病状。还有一些从事CT影像的技术工作者的在CT检测中发现异常状况,常会主观臆断妄下结论,并没有和事相关病情的临床医师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事实上,对于人体的很多部位,CT影像的检测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如果从事临床诊断的技工就能作出诊断,那么临床医疗专业就没有开设的必要了。
1.2 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不高
我国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还存在着检测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在对我国CT影像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考虑到对相关医疗器材的正确运用,而相关人员在这些方面比较欠缺。我国的CT影像的检测技术没有随着医学的发展而进行改进。CT影像的检测技术还与医生的个人专业素养和临床经验有关,只有检测技术水平提高了才能促进CT影像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而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却没有达到这种要求。
1.3 CT影像的临床运用不合理
我国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不高还与CT影像的临床运用不合理有关。CT影像的临床运用没有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所患疾病的不同来进行系统的诊断,这就会使得诊断出现相当多的失误或问题。医院的医护人员缺乏CT影像临床运用的丰富知识,因此难以合理的运用CT影像。CT影像在具体的临床运用中往往会面临各种突发性问题,这就要求有关人员要在具体的运用中采取合理的措施。 转贴于
2 如何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
2.1 加强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
由于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不紧密,为了提高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就必须要加强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CT影像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测手段,在现代医疗诊断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医师患者不能将CT影像的检测结果直接与病情挂钩,不能认为CT的检测结果必然就是患者的病状。从事CT影像的技术工作者在CT检测中发现异常状况时不能主观臆断妄下结论,要和事相关病情的临床医师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对于人体的很多部位,CT影像的检测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只有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2.2 提高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
除了要加强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外还应该要提高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在进行CT影像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应该要考虑到对相关医疗器材的正确运用,而相关人员在这些方面比较欠缺,所以要积极进行改进。CT影像的检测技术应该随着医学的发展而不断进行改进,所以要提高医生的个人专业素养并不断的积累临床经验,只有提高医生自身的能力才能促进我国CT影像检测技术的提高,只有检测技术水平提高了才能促进CT影像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2.3 合理的进行CT影像的临床运用
除了要提高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外还要合理的进行CT影像的临床运用。CT影像的临床运用应该要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所患疾病的不同来进行系统的诊断。医院的医护人员要不断积累CT影像临床运用的丰富知识,要合理的运用CT影像。CT影像在具体的临床运用中往往会面临各种突发性问题,这就要求有关人员要在具体的运用中采取合理的措施。
3 总结
总而言之,提高CT的临床诊断水平才能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在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大背景下。只有提高我国CT的临床诊断水平才能促进临床诊断的科学化归国后制度化,才能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相信在有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CT的临床诊断水平一定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孙卫红.窗口技术在CT检查中的灵活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10年04期.
内容摘要:科技的进步不仅是带动了工商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医学发展,计算机技术被广泛用于影像医学中。现在医学上的各种检查仪器越来越精密,功能更加完善,图像信息的存储和传输为医学的研究和诊断提供了更好的依据。医学影像的融合就是影像信息的融合,是借助计算机技术辅助诊断病情的。医学影像的融合是医学影像学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对医学影像的融合进行分析,探讨影像融合对医学影像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医学影像 影像融合 诊断
一、影像融合
医学影像融合其实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影像信息进行融合。其中包括将图像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再进行数据协同和匹配,得到一个新的影像信息来获得对病情更好的观测,以计算机为辅助手段,使诊断更加准确、具象。 影像融合的发展趋势 影像融合的趋势
医学影像学是近年来发展的比较快的临床学科之一,其中的超声、放射等早就被应用到医学的诊断上,但是,面对不同病人的各种症状,单一的影像检查已经不足以作为诊断的依据。因此,影像融合越来越成为医学中的焦点,人们更希望通过多重的影像检查、比较和分析,使检查结果更准确,更好的辅助临床疾病的治疗。影响融合的发展提高了医学诊断的综合水平,对于推动影像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医学影像的融合不仅可以对诊断锦上添花,还可以为治疗提供帮助。例如:X线、超声、聚焦和磁共振结合在一起进行治疗。影响融合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而且将推动医学影像学的更新与发展。 影像融合的必要性
1、医学技术的更新与发展需要影响融合
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这也包括医学影像学。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实施,图像后期处理技术也需要不断的提高,影像的融合技术就是后处理技术的新发展。前后技术的同步才能更好的将影像学的好处发挥出来。
2、影像融合使检查更全面准确
影像学的检查手段是很多的,从B超到射线再到CT等,每项检查都是有针对性的,但是正因为这样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每项检查都有单一局限性,只能准确的体现一方面的数据值,不利于诊断病情。影像的融合弥补了这一缺陷。
3、临床诊断需要影像融合
一切的检查手段都是为了最终的临床治疗,影像诊断一样是为临床治疗服务的。影响的融合,集中了多项单一检查的优势,呈现的图像更清晰,更便于医生的判断,使诊断更清晰准确,也就能根据诊断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辅助临床治疗。 影响融合的方法和技术应用
首先是信息技术的融合。无论是什么样的诊断技术,最后要得到的都是这项技术所能诊断出来的信息。影像的融合首先要实施对信息的融合,图像数据的转换是理解是关键。而图像的转换时将不同检查设备检测的图像信息进行格式的转换和调整,使其更逼真的呈现出检测部位的状态,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其次是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建立图像数据库是比较直观和易于提取信息的。
还有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这几项技术的融合,使影像融合后的检查更加具体详细。
影像融合的方法:界标配对、表面相合法、空间力矩配对、交叉相关法。
四、 医学影像融合的临床价值
现代医学已经把用计算机技术对获取的影像信息进行处理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医学的诊断,将各项检查结果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分析、处理,将影像融合重新现出清晰度高、高质量的影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临床价值: 帮助临床诊断
影像融合后的图像将检查部位的结构和周边组织清楚地呈现出来,通过影像诊断,医生能够更加了解检测部位的组织形态是否发生病变以及病变的程度。很多疾病早期的病变都是不太明显了,一旦没被发现就可能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影像融合后的图像可以通过区域放大将组织的差异标注出来,便于观察和诊断,能够及时的发现病变,减少漏诊的情况。 有助于手术的治疗
影像融合的中,结合了图像重建和三维立体定向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清晰的显示出病变部位及其周围组织的状况和空间状态,医生可以根据融合后的图像制定手术方案,并在手术实施过程中提供实时显示,也为术后的观察提供了方便。 有助于医学研究
影像的融合结合了多项检查的优势,提供的影像信息更全面清晰,病理特征更明显,是医学研究中非常有价值的影像学资料,为以后疾病的研究提供更好的依据。
结语:医学影像的融合就是将多项检查的优点,经过一系列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和处理重新形成新的图像。医学影像的融合是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一次伟大的更新,它将各种各种技术综合运用到医学的检查和诊断上,推动了影像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云,李绍林;医学影像图像融合技术的新进展[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20期
[2]李熙莹;黄镜荣;;图像融合技术研究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吴疆;医学图像融合算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4]张孝飞,王强,韦春荣,王至诚,张福北;医学图像融合技术研究综述[J];广西科学;2002年01期
1 医学影像融合的必要性
1.1 影像的融合是技术更新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广泛应用,新技术逐渐替代了传统技术,图像存档和PACS的应用及远程医疗的实施,标志着在图像信息的存储及传输等技术上已经建立了新的模式。而图像后处理技术也必须同步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和创新,才能更好更全面地发挥影像学的优势。影像的融合将会是后处理技术的全面更新。
1.2 影像的融合弥补了单项检查成像的不足 目前,影像学检查手段从B超、传统X线到DSA、CR、CT、MRI、PET、SPECT等,可谓丰富多彩,各项检查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在成像中又都存在着缺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CT检查的分辨率很高,但对于密度非常接近的组织的分辨有困难,同时容易产生骨性伪影,特别是颅后窝的检查,影响诊断的准确性;MRI检查虽然对软组织有超强的显示能力,但却对骨质病变及钙化病灶显示差;如果能将同一部位的两种成像融合在一起,将会全面地反映正常的组织结构和异常改变,从而弥补了其中任何一种单项检查成像的不足。
1.3 影像的融合是临床的需要 影像诊断最终服务于临床治疗;先进的检查手段,清晰的图像,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而融合了各种检查优势的全新的影像将会使诊断更加明确,能够更好地辅助临床诊治疾病。
2 医学影像融合的可行性
2.1 影像学各项检查存在着共性和互补性为影像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尽管每项检查都有不同的检查方式、成像原理及成像特征,但它们具有共同的形态学基础,都是通过影像来反映正常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病变的解剖、病理和代谢的改变。而且,各项检查自身的缺陷和成像中的不足,都能够在其他检查中得到弥补和完善。例如:传统X线、CT检查可以弥补对骨质成像的不足;MRI检查可以弥补对软组织和脊髓成像的不足;PET、SPECT检查则可以弥补功能测定的不足。
2.2 医学影像的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影像的融合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现在,数字化技术已充分应用于影像的采集、存储、后处理、传输、再现等重要的技术环节。在首要环节即影像的采集中,应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包括:(1)同步采集数字信息,实时处理;(2)同步采集模拟信号,经模数转换装置转换成数字信号;(3)通过影像扫描仪和数码相机等手段,对某些传统检查如普通X线的胶片进行数字转换等;将所采集的普通影像转换成数字影像,并以数据文件的形式进行存储、传输,为进一步实施影像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
3 医学影像融合的关键技术
信息融合在医学图像研究上的作用一般是通过协同效应来描述的,影像融合的实施就是实现医学图像的协同;图像数据转换、图像数据相关、图像数据库和图像数据理解是融合的关键技术。(1)图像数据转换是对来自不同采集设备的图像信息的格式转换、三维方位调整、尺度变换等,以确保多源图像的像/体素表达同样大小的实际空间区域,确保多源图像对组织脏器在空间描述上的一致性。它是影像融合的基本。(2)影像融合首先要实现相关图像的对位,也就是点到点的一一对应。而图像分辨率越高,图像细节越多,实现对位就越困难。因而,在进行高分辨率图像(如CT图像和MRI图像)的对位时,目前借助于外标记。(3)建立图像数据库用以完成典型病例、典型图像数据的存档和管理以及信息的提取。它是融合的数据支持。(4)数据理解在于综合处理和应用各种成像设备所得信息,以获得新的有助于临床诊断的信息[1]。
图像融合的方法主要有4种:(1)界标配对:界标作为两种图像相对应的融合点且决定融合的一些参数,它被广泛应用于放射治疗和立体外科学[3];(2)表面相合(SFIT)法:SFIT法又称头和帽法。其原理:所有融合影像上可识别的同一解剖结构表面之间的均数平方根(RMS)距离最小,其中,可用手工或半自动的边缘探测规则从每种影像的一系列图片得到的器官外部轮廓就是表面;头代表从较高分辨率影像中获得的表面模型;帽子代表从较低分辨率影像中获得表面的一系列独立的点[4];(3)空间力矩配对:协调中心点和主轴(PAX),使PAX惯性力距最小,融合时包括计算偏心和旋转以协调PAX和比例[5];(4)交叉相关法:此法基点是两种影像的相关系数值最大(接近)。主要用于同一种显像方式影像的融合[6]。以上4种融合方法可分为两大类:(1)前瞻性融合法:在显像采集时使用特别措施(如协调器具,外部标志等);(2)回溯性融合法:在显像采集时不采取特别措施。
近年来,有学者从另外的角度将融合技术归纳为单模融合、多模融合和模板融合[2]。(1)单模融合:是指将同一种影像学的图像融合,多用于治疗前后的对比、疾病的随访观察、疾病不同状态的对比、运动伪影和设备固有伪影的校准等方面;(2)多模融合:是指将不同影像技术的图像进行融合,包括形态和功能成像两大类,多模图像融合主要是将这两类成像方法获得的图像进行融合,其意义在于克服功能成像空间分辨率和组织对比分辨率低的缺点,发扬形态学成像方法各种分辨率高、定位准确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挖掘影像学信息,直接进行不同成像方法之间的比较,多用于神经外科定位手术、制定治疗计划等方面;(3)模板融合:是指将患者的图像与模板(解剖或生理图谱等)图像融合,这种方式也适用于不同患者的图像融合,主要用于正常结构的统计测量、不同患者同一类病变的比较、监测生长发育和衰老进程等方面。
4 医学影像融合的临床价值
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获取的影像信息进行处理,并将其成果应用于临床已成为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影像的融合,将多项检查成像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再现出全新的、高质量的影像,对于临床的价值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 对影像诊断的帮助:融合后的影像能够清晰地显示检查部位的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有助于影像诊断医生全面了解和熟悉正常组织、器官的形态学特征;通过采用区域放大、勾画病变轮廓、增添病变区伪彩色等手段,能够增加病变与正常组织的差异,突出显示病灶,有助于诊断医生及时发现病变,尤其是早期不明显的病变和微小病变,避免漏诊;在影像中集中体现出病灶在各项检查中的典型特征,有助于诊断医生做出更加明确的定性诊断,特别在疑难疾病的鉴别诊断中,作用更为显著[7]。(2) 对手术治疗的帮助:在影像的融合中,采用了图像重建和三维立体定向技术,充分显示出复杂结构的完整形态和病灶的空间位置,同时清楚地显示出病变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关系;对于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实施手术以及术后观察起了重要作用[8]。(3) 对科研的帮助:影像的融合集中了多项检查的特征,同时体现了解剖结构,病理特征,以及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并对影像信息做出定性、定量分析,为临床进一步研究疾病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影像学资料。
5 医学影像融合的应用前景
目前,图像融合主要应用于体层成像。随融合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非体层成像方法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已有研究将血管内超声与二维X线血管造影图像进行融合,认为融合图像能克服超声显示冠状动脉形态的局限性、准确重建出血管的解剖结构、反映血管的真实弯曲[9]。
以医学成像技术为基础,结合影像诊断、影像导航、介入治疗和外科等学科所形成的计算机辅助科学是计算机在医学应用新的发展方向。图像融合技术有助于计算机辅助科学的成熟,特别是三维图像融合的研究与开发。
随着PACS在医院逐渐推广应用,为多种影像学技术的综合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加速了图像融合的发展。有人利用图像融合建立自动识别警告系统,校正PACS进行图像存储及归档的错误[10]。
远程医学是网络时代产物,是实现医学资源全球共享的方式。图像融合在远程医学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进行远程手术,将多模图像融合成多参数、仿真人体模型,配准到术中真实器官上,可有效指导制定远程手术计划,有助于顺利实施手术[11]。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的融合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多项检查成像的特征融合在一起,重新成像;影像融合既保留了原有的后处理技术,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它是信息融合技术、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项技术的综合和在医学影像学应用的深入和扩展。医学影像的融合将会带动医学影像技术的又一次更新,并将是影像医学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康晓东.计算机在医疗方面的最新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46-70.
2 Hill DL.Medical image registration.Phys Med Biol,2001,46:R1-R45.
3 Liehn JC,Loboguerrero A,Perault C,et al.Superimposition of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single photon emission tomography immunoscintigraphic images in the pelvis:valid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or ovarian carcinoma recurrence.Eur J Nucl Med,1992,19:186-194.
4 Turkington TG,Jaszczak RJ,Pelizzari CA,et al.Accuracy of registration of PET,SPECT,and MR images of a brain phantom.J Nucl Med,1993,34:1587-1594.
5 Alpert NM,Bradshaw JF,Kennedy D,et al.The principal axis transformation:a method for image registration.J Nucl Med,1990,31:1717-1722.
6 Bacharach SL,Douglas MA,Carson RE,et al.Three-dimensional registration of cardiac positrom emission tomography attenuation scans.J Nucl Med,1993,34:311-321.
7 丁里,朱之庄,武绍远,等.标准化神经影像融合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16(2):88.
8 汪家旺,罗立民,舒华忠,等.CT、MRI图像融合技术临床应用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604.
9 Cothren RM,Shekhar R,Tuzcu EM,et al.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ronary artery wall by image fusion of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nd bi-plane angiography.Int J Card Imaging,2000,16:69.
医学影像学是现代化医院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不可印少的手段。当今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医学影像学。然而,面对现代化的各种医学影像学设备的引进和发展,我国各级医院从事影像学技术力量十分薄弱、数量不足、层次较低,影响了各种现代化设备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因此,培养和造就高级医学影像专业人才,便成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就此问题,从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对学生培养方面进行探讨。
一、师资队伍的建设
现代化的影像诊断思想一改传统的平面式思考方式与静止的形态学分析方法,强调形态与功能的统一,静止与变化的协调,使立体辨思及析因意识等成为主导观念;体现着现代科学思维模式的系统性、横断性、精确性及综合性等特点;要求式们必需对影像多视角地认知、全方位地把握;要求我们有更加坚实、宽厚的知识结构。要达到这一要求,首先应有一支符合这一要求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化要求的高级人才。老一代放射诊断学的老师,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和努力,已成为本专业的专家和教授,但面对各种高新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和发展,仍感到力不从心,落后于形势,存在着继续学习和知识更新的问题。目前从事医学影像专业的医师(教师),毕业于医学专业,对医学影像学的知识掌握甚少,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实践,才能适应日常的医疗教学工作。在此基础上,通过攻读研究生或派送到国内外有技术特长的单位进修学习,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逐步成长为医学影像人才和具有培养高级人才能力的教师。
另外,实验室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影像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的进行有着重要意义。在实验室里,施行各种科学实验、建立医学影像学模型、验证科学假说,通过各种科学实验研究的综合、归纳、判断和推理,变未知为已知,变知之较少为知之较多,从而充实提高教师认识世界的能力和学术水平,逐步使教师从“经验型”转向“科学型”人才,为医学影像学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提供良好条件。
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培养
1993年,我校开始招收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在学生人学前,我们便组织教研室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参考国内兄弟院校开办本专业的经验,拟定出我校对该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一)培养目标
国家教委要求医学影像学(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工作的临床医师。1990年4月25日卫生部医政司第27号文件指出:将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医院放射科由医技科室改为临床科室。这意味着放射(影像)科室由原来只承担疾病诊断,转变为既诊断又治疗疾病的双重功能,这与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是一致的,这是形势发展向我们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同样,我们所培养的新一代影像学医师,不应单纯满足于诊断疾病,而应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了解疾病的性质、范围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病变所处的阶段,如何选择与制定治疗方案(手术、介入与内科治疗等),病人的预后如何等等。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人才的培养具有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培养周期长的特点,应该根据自己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抓住重点、兼顾一般,既重视实践,又不轻视理论。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1应用比较影像学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影像诊断学习兴趣
与临床科室实习不同,影像诊断实习工作一般不与患者直接接触,通常涉及全身各系统疾病,同病异影,同影异病现象常见,涉及生词、术语较多,学生普遍感到不如临床实习更有兴趣,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对此,我们通常采用比较影像教学方法,即先列举临床病例,进而选择影像检查的方式,采用循序渐进的进行检查技术选择、征象分析、病例特点总结。也就是对不同设备所成的影像,病程发展的不同时期影像特点、病理特点及临床治疗过程进行比较,结合正常解剖及“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的原则,找出病变不同时期之间及病变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异同,让学生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和特征中理解影像表现。例如,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理解比较影像学的概念和基本方法;通过多组完整典型临床病例回顾性讲授具体方法[4]。此外,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快速发展,各种软、硬件新技术的应用,使各种影像方法所呈的影像,不论图像质量还是检查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通常,这些三维图像可以更直观、更立体的显示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将其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可以改变既往二维图像的枯燥性,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视觉冲击,有利于对解剖结构和疾患的认识,提升对学习的兴趣,也应该属于比较影像学教学的部分内容。
2应用比较影像学掌握不同检查技术的特点
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就某一单一成像技术原理、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影像及异常影像表现,授课过程中示教典型的影像资料。实际工作中发现,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对不同影像方法诊断疾病的优缺点没有整体认识。对于医学生,尤其是临床专业的医学生,这会影响到他们未来在面对患者时,能否正确选择并应用诊断疾病最有效的影像方法。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适当纳入疾病的多种影像表现,并进行各种图像间的比较,这对提高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很有帮助[5]。例如骨关节外伤及病变首选X线平片检查,必要时再做CT检查,如需明确韧带或软组织损伤情况则进一步选择MR检查;急性头颅外伤、早期脑中风患者首先选择CT检查;急腹症首选超声和X线平片检查,进一步进行CT平扫和增强检查以明确病变部位、性质。此外,各种影像检查性价比各异,要结合各最新提出的诊治指南,由低到高排列,X线,超声,CT,磁共振,核素等检查。还要根据目的不同,分类选择不同的检查项目。如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如需确诊选择心脏超声检查即可,但如果要明确心肌纤维化情况,评价治疗效果,则选择心脏MR检查。
3应用比较影像学提高学生的临床和科研能力
传统的影像诊断学教学,通常是列举某种疾病的某一检查技术的影像表现,进一步的,可以列举出该疾患在不同检查技术中的影像特征。这种教学方式较为枯燥,需要单纯记忆的内容较多,理解内容较少。适合医学生的应试教育,但对于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并无裨益。特别是随着少见病、疑难病的增多,如何合理利用影像设备,如何观察疾病早期影像特点,使影像检查为治疗带来决断和预后评价,都需要在带教实习中向医学生讲授这些基本概念[6]。现在,应用比较影像学教学方法教授,在掌握某一疾病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其病理和病生理学特点,结合不同影像技术,鼓励学生推断出影像学改变。进一步的,根据此病理学特征,掌握该疾患的鉴别诊断,而在讲授鉴别诊断过程中,逐步提出影像诊断的难点和未解决问题,继而启发学生开拓思路,自行设计试验,提高对医学生开展影像学科研的兴趣和能力。在此过程中,医学生可以学会比较不同影像技术手段,熟识各种检查方法的价值与限度,实现优化选择、节约医疗资源。此外,比较影像学的理念符合循证医学的要求,将最新的疾病诊断指南融入教学中,通过不断地实践,更科学而合理地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避免滥用特殊检查技术,在不断提高诊疗水平的同时,也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总之,将比较影像学应用到影像诊断的教学工作中,利用其比较性、综合性、借鉴性等特点,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有助于掌握不同检查技术的特点,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开展临床和科研工作。
作者:赵蕾 马晓海 范占明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医学影像科
关键词:信息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192-001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日新月异,各种各样的新型技术及设备层出不穷,借助于医学影像技术辅助诊疗也成为医疗领域所广泛应用的方法。本文就信息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中应用的意义进行分析,并就信息技术在现代医学影像各技术中的应用进行探析。
一、信息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中的应用意义
医学影像技术不论在医学课程教学、实验教学、临床课程教学,还是医学科学研究、临床诊断治疗方面,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当前,不论医院、医学院校,还是医学研究机构均十分关注医学影像技术的信息化问题,这是由于传统医学影像在传输、存储、处理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弊端。如就医院而言,传统医学影像在影像胶片保存时所需耗费的存储空间极大,而且胶片处理过程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与物力,病患所需等待的时间过长。胶片归档工作繁重,极易出错,手工进行胶片查询耗时耗力,时间久后,胶片极易老化,使得影像模糊,为再次查阅带来困难,甚至导致罕见影像受损。此外,难以实现远程会诊,需要人工送胶片,传输过程耗时耗力,且费用高。
而在医学类院校教学、科研工作中,传统医学影像技术也有种种弊端,包括如下:难以查找有用的影像,教学时需依赖医学影像,而教师为寻找同教学内容相符的影像,必须大量查阅资料、切片、标本,甚至需要到医院借阅,因而为其备课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此外,很多罕见资料难以找到,即使找到也由于清晰度差不能使用。教师有时花费大量精力所找到的有用影像,由于影像载体不同而难以在课堂上展示,需要借助于各种各样的设备,费时费力,还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如果不用又无法用文字准确、清晰的表述,学生很难理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医学影像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医院影像管理、借助影像诊断病情、为病人提供便捷的就诊,为教师丰富教学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医学研究人员深入分析和研究疾病,提高影像使用率等方面,均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极大地拓展了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空间,这正是信息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中应用的意义所在。
二、信息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中的具体应用
如今的医学影像早已脱离了之前依靠透视、拍片等加以诊断的情况,而是拥有CR、DR、MRI、DSA、CT等现代化医学影像技术,这项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均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如今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已经成为了一门新兴专业,开始从人体解剖诊断逐步朝着分子、功能成像方面发展,而在此发展过程中仍有赖于信息技术的应用。
1.CR
该技术采用激光对成像信息加以读取和自动化记录,并以成像板作为基本载体,经曝光、信息读出后成功地形成了信息化平片影像,极大地提高了照片的分辨率与显示力。借助于信息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有助于进一步增加组织结构信息显示层次性,降低摄影辐射剂,减少对机体的损伤,还实现了将所获信息的高效传输,具有远程医学之功用。
2.DR
该技术借助于X线电视系统,借助于计算机信息化处理,将模拟信号经信息化采样、模/数转换等一系列过程,接入计算机中加以存储、分析、存储。所得图像具有很高的分辨率,所用放射剂量小,还可对图像进行处理,实现了无胶片自动化,借助于信息化工作站,能够同其他科室共享资源。
3.DSA
该技术是借助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像增强、电视等技术发展而来,DSA图像能够对血管的径路图加以高清显示,加之应用了减影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对于血管的分辨力。
4.CT技术
该技术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该技术已经经过了多次的升级与换代,无论是结构,还是性能均得到了提高和改善,并促进了其推广和普及。该技术对解剖结构显示清晰,能够对病变进行定位、定性诊断,因而在临床中具有广泛应用。
5.MRI
即磁共振成像技术,该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图像重建技术的基础上形成,通过不同灰度,对组织结构进行反映,属于现代化医学影像技术中应用广泛的一种技术,且对于软组织具有很高的对比分辨率。
6.超声技术
超声成像原理同其它技术有所不同,但也能将组织、器官成像,因而也属于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一部分。该技术借助于各种超声设备,将超声发射之人体内,当其在体内传播时遇到不同组织、器官分界时,会出现回声,在借助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将此类回声信号加以采集、接收、加工、处理之后,就能够将其显示出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时代,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借信息技术之东风,也必将得到快速的发展,不仅技术种类日趋丰富,而且检测效果日趋提高。通过深入地探析信息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中的应用,有助于加快提高医学放射技术水平,推动医疗水平的逐步提升。
基金项目:湖南省永州市科技计划指导项目(永科发[2013]17号)
参考文献:
一、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培养的现状
我国对医学影像专业培养的目标相对较高,不仅需要其具有良好的医学基础、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单独在医疗单位进行医学影像的诊断和判定,并能熟练操作放射技术和医学成像技术等。只要严格按照这一目标进行培养,等学生毕业踏入医疗行业,不仅能担任医学影像技术医生,还能担任医学影像诊断医生,就业范围较广。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设立是为了迎合医疗行业的改革以及国内当前发展趋势,尽力满足社会对医疗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毕业颁发的是理学学位。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部分高校的四年制影像专业在专业培养课程方面依旧采用五年制人才的培养方案,其主要原因有几点:首先,为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很多学生选择医学院学习,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走上医生的岗位,而并未考虑影像技师。其次,学校是为了适应当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当前我国各大医院都对影像诊断工作的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需求。最后是针对职业医师考试的政策以及毕业学位证等原因的考虑,导致了很多高校对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培养还不够完善,缺乏合理的教学体系。
二、当前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重点是为医疗行业培养影像技师和影像诊断医师。影像诊断医师必须拥有判断医学影像的能力,具有对医学影像的质量评价、放射线管理等的能力。影像技师则需要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成像理论、放射治疗基础知识、设备原理等具有充分的掌握,并能熟悉操作现代医学设备,对其操作原理、安装、基本维修等有一定的认识。因为现代影像设备都是高科技设备,如不了解它的基本性能,很可能会操作不当,导致最终呈现的图像画质不清,影响影像诊断医师的判断。而我国很多医学院对技术设备的相关课程相对较少,对影像的诊断明显超过对影像设备的学习。因此,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当优先考虑学位的限制和学校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和课程安排,注重专业课程的培养。
(二)教学的重点与学制
现代医学影像包含了很多高科技产品,如超声成像、核磁共振以及普通放射等,其不同的成像原理和不同的方法,使最终获取影像、处理影像、分析影像和使用影像的深度都是不同的。由于影像设备的不断升级和改进,检查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从最初的诊断到诊断和治疗同时进行,不仅要求学生有掌握现代医学影像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对生理、病理和解剖知识有扎实的基础,并具备一定的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计算机知识、物理等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要利用四年的学习掌握众多医学影像知识十分仓促且困难。如果在现有学制的安排下,注重强调学生的专业学习力度,必定会影响到学生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知识的学习。所以,如何应用有限的学时,合理安排基础知识、临床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教师和学校应共同探讨的重点。
(三)知识的更新与医学影像的不断发展
随着医学行业的不断发展,每年都会出现很多新的专著和影像成果。而我们的医学影像教学尽管也在实时更替,但始终更不上当前的发展脚步。比如普通X线的监测,随着很多新型检查技术的增多,这些普通检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已经逐渐被取代,但教材中却还依然存在。所以,医学影像学的教师应当不断了解当前的新知识重点,及时补充需要注意的知识重点,以适应当前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医学影像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自身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当前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教育重点。所以,医学影像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当是以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共同为主的进行,应当不断加强临床实践学习的机会,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病种。改变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育为辅的教学理念,合理调整教程的设置,争取使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主要课程与临床实际需要一致。同时,可适当调整学生的实习安排,充分满足学生知识转化利用的能力,赋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学习和发展空间,指导学生选择适宜自己的就业方向。
三、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的设置
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应当以当前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为参考,明确社会大众对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自身能力、专业知识以及素质的需求,充分发挥其所在学院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制定合理的课程安排,使整个教学更加专业,且贴近社会的发展需要。
在正式教学之前,应当先明确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培养目标,再围绕这一培养目标设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医学影像技师的培养需要涉及到操作技能、医学知识、职业素质以及护理等多个学科的学习,并与工学、理学等相互交叉,相对复杂。所以,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课程培养十分关键,能对最终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主要课程的设置如下有几个模块:
(一) 公共基础模块
该模块需要学生掌握大学英语、思想道德素质的修养、高数、基础法律知识等公共基础课程,并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相关课程。
(二)现代科技技术模块
现在是高科技技术的时代,各类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微电子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等都被被合理应用到了医疗行业中,而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已经成为目前医学影像技术的标杆。而MR、CR、CT、DSA等医学技术都需要用到现代科技技术、医学知识、成像技术等相关技术知识能完全掌握的复合型人才,而这也是我国目前最缺乏的医学人才,同时导致了部分先进昂贵的医学影像设施没有被完全开发和使用其所带技术,造成医疗设备的资源浪费,更可能会由于自身技术掌握的的原因在设备中使用产生差错,造成误诊、漏诊等失误。
(三)医学物理模块
目前,我国大多高校医学影像专业还没有开设医学物理学科,但其已经在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学生要想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必须要对医学物理进行深入的学习。该模块中所包含的课程有电子学基础、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大学物理、光电子学与激光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影像设备等课程。在具体实施教学中,这些专业课程知识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衔接,所以应当将他们合理的组合,形成一个整体,形成医学物理模块。按照我国大学的教学形式,这些多个课程可能都属于不能的学院,所以,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及时收集、整理并且分析学生对当前的教学信息是整个学习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如我国某医学院在实际教学中,每个年级在对医学物理学模块进行学习时,都会定期召开学生组织的教学质量研究会,学校专门收集各个学科学生提出的教学意见,再对这些意见进行统一的反馈到认可老师,经过老师对教学的逐步改革,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医学知识模块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和五年制医学影像以及其他临床医学专业都有所不同,四年制医学专业主要是对学生授予医学基础知识和相关临床知识。很多欧洲国家在该专业的课程安排十分合理,比如英国和美国的放射学院,其课程主要有临床医学、病理学、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等,我们可以适当借鉴其可取之处,根据人体解剖学的专业特点,结合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框架,将人体解剖学大致分为影像解剖学、断层解剖学和系统解剖学。另外,可以将外科、内科和诊断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并由一名教师进行授课。
(五)影像技术模块
影像技术模块是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重点教学课程,其中包含影像检查中的护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X线摄影学、影像核学习、影像后处理技术等相关课程。其中,很多学校未对影像检查中的护理进行专业指导,导致实际临床影响及时在工作中缺乏护理知识,无法养成无菌消毒的良好习惯,如有些技师在摄影暗盒使用后不对其进行消毒,不论何种部门何种疾病都对其进行拍片;技师自身不注重清洁双手以及设备等,极易造成患者交叉感染。另外,在影像诊断中,超声波诊断、CT、X线等课程的教材已经得到优化,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对其进行合理的整合成一门课程,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六)人文知识与职业教育模块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技术水平人才,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人文修养和职业道德。医学影像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同时还包含了很多社会学科的内容,当医学工作人员在日常处理医患关系时,不仅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对患者体现出人文关怀的自身素质。同时,在面对患者时,应当不对其阶层、文化、经济以及其他因素产生偏差,必须一视同仁。
除上诉几个模块外,还可以结合学校以及当前医学发展设置一些相应的选修课程,如预防学、细胞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等,不仅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还能提高学生职业的迁涉能力,以应便未来就业的各种可能性。另外,学校应当重视修建实验室,在影像设备实验室中配备完善的、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大型医学影像设备,保证实验课程的有效时间,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四、专业教材的选定
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不仅是医学教育领域的新考验,也代表着医学发展的一个潮流趋势,对推动医学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各种先进的高科技技术都在逐渐占领整个影像医学,使得随时都会出现一种新型的影像成型技术,而技术设备也在实时更新。所以,我们当前所学习领悟的医学知识,使用期也变得越来越短暂,需要不断的更新和改进。
目前,我国对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的教材还未取得统一的编写,大多都还在沿用五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教材,所以,当前应当根据该学科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材。而教材可以由各大高校相互合作进行共同编写,同时可借鉴国外的教材来源方式,依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医学影像学当前的发展特点,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使学生能够率先学习最当前的知识和技术。另外,医学影像专业是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一门专业,在教学中可以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通过直观的图、声、像等向学生传递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印象。
[关键词]全息影像技术;交互理念;数字信息
中图分类号:TN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285-01
1.交互概述
通常认为,交互是以人为主体,人与其他事物进行信息交流,并产生相互作用及影响。两者会产生一个信息交换的过程,可能是单方面反应,也有可能是双方面反应。客观上来说,交互蕴含了多层面及多维度属性,不同学术领域对于交互也表现了不同的观点。例如,传播学范畴内,交互被视作信息通道;而在计算机领域内,交互则视作是用户与计算机的一种交流机制,用户将信息传递于计算机,计算机根据用户需求信息作出反馈,从而形成一个双向交互过程[1-2]。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虚拟技术、影像技术等不断更新的情况下,交互理念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而交互理念的不断更新将扩充人们的思维,促使交互方式变得多元化。
2.全息影像技术发展概述
全息影像技术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具体如下表所示:
在全息影像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新的交互理念也如萌芽般在不断成长、完善。目前,全息影像已经被广泛用于各种行业,并与其他学科产生了融合,形成了新的领域。全息影像应用于艺术设计,将能够极大程度上提升视觉冲击力,带来更好的艺术效果;通过全息无损检测对工业产品进行检验,可将产品的“瑕疵”显露出来,保证产品质量;全息影像智能显示技术还可用作飞机制造,将全息影像附于驾驶窗玻璃上,可为驾驶员空中环境信息。全息影像技术用于不同的领域,使其也变得愈来愈成熟。
3.全息影像技术的新交互理念特征分析
全息影像改变了以往受众被动观看的方式。通过全息影像,受众可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情境当中,除了观看外,受众还可以从情境中感受,获得新的体验。这种“空间再造”的模式让交互主体直接占据了情境当中的主动地位[3]。全息影像让人机互动变得更为彻底,增进了产品与受众之间的交流,让受众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产品,奠定了产品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与此同时,设计师借助全息影像,可以将设计理念及产品蕴藏的思想向受众表达,使受众产生思想共鸣。全息影像技术下的新交互理念包括了以下特征:(1)多样性。在人类感知周围环境的过程中,视觉与听觉具有相互弥补的作用。通常情况下,视觉较听觉更为优先,给人的感受也更为直接。但往往人听到的先是声音,然后才会由大脑引导视觉方向。相关研究表明,当只存在一种声源时,90%以上的认可将其与声源有效关联起来。由此可见,声音是反馈及命令传达的最有效方式[4]。通过语音交互可有效缓解用户的视觉疲劳,在语音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工语音智能也愈来愈成熟。拟人态的语音可以增加用户的舒适度,并为用户提供便利性。全息影像技术则将语音与视觉充分融为一体,在语音交互的基础上让交互突破了2D的束缚,变革为立体化的3D交互[5]。甚至部分特殊交互媒介,在视觉、听觉的基础上,能为受众提供嗅觉、触觉、味觉等感受。多元化的感受使得交互效率更上一层楼。(2)直观化。虚拟化环境带给人多事听觉、视觉感受,由于缺乏了触觉感受,使其依然与现实感受存在一定差距,这也是虚拟化交互局限之一。将全息影像与力反馈关联起来,当用户触控到影像时,由专门的力反馈装置向用户反馈信息,让用户得到更为直观的感受。例如,苹果公司的最新产品iPhone6s便带来了这种启示。它所携带的Force touch功能改变了以往的x、y轴交互,通过力反馈层为用户提供了一个z轴交互,尽管这种交互方式并不成熟,但却扩充了交互维度,创造了一种新的交互方式。(3)信息量大。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全息影像承载了更大的信息量。一张全息感光板可通过多次曝光,可记录众多不同的影像。数字技术与全息影像技术相互结合,可直接利用电子元件将全息图像记录下来,避免了图像后期处理,提高了图像应用效率。以计算软件对数字图像进行精细化处理,可将图像强度与相位分布清晰反映出来,并可对多个全息图像进行叠加操作[6],从而形成一个数字虚拟空间,其中承载了大量信息。也正是基于这些大容量信息,为受众带来了更为饱满的交互体验。(4)社会性。以社会学角度来看,每一个独立个体都存在于社会环境下,参与着社会活动,个体无法脱离社会环境而单独存在。不同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事实上就是交互,通过相互交流,传递思想并习惯于他人交往。换句话说,交互始终承载了社会属性,并不会由于交互理念的变革、交互方式的转变、交互技术的发展而改变,全息影像技术也不例外[7]。全息影像技术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个体交互水平的提升,满足了人类分享信息的本能。从更高层次的角度来看,人的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时期,思想会随着社会发展、环境变化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因此,全息影像技术除了基本的交互功能外,还起到了调节、平衡社会活动的作用。全息影像技术不可能脱离社会环境基础,而是要融入于社会环境当中,方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4.结语
全息影像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固有观念,并带来了新的启示,其中蕴含了新的交互理念。目前,全息影像技术与其他领域技术已经产生了交集,从而衍生出了新的技术体系,这使得全息影像承载了更多的内容,并具备了更深远的影响力。未来全息影像将得到更大的应用空间,而人类的交互方式也将随之产生变革。
参考文献
[1]于瀛洁,李雨浪,郑华东. 一种基于视觉的手指与全息影像交互研究[J]. 激光与红外,2010,04:447-452.
[2]姜晓鹏,马纯永,陈璐,于方杰,范龙庆. 360°全息幻影系统的开发与实现[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4,12:4268-4272.
[3]海川. 全息技术:从科幻走进现实[J]. 新经济导刊,2015,Z1:60-63.
[4]朱欣焰,周成虎,呙维,胡涛,刘洪强,高文秀. 全息位置地图概念内涵及其关键技术初探[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5,03:285-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