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

时间:2023-09-21 17:56: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

第1篇

关键词:风情小镇 建设 分析

0 引言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将在2020年将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之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同年,海南省依据《意见》的指导编制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从此,海南省开启了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征程。在《纲要》中明确了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小镇(下称“风情小镇”)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建成后的风情小镇将是海南旅游业发展,特别是乡镇(村)旅游发展的新突破。几年来,海南风情小镇的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海南旅游将更具海南特色。

1 海南风情小镇建设现状及模式分析

1.1 全省布局,规划先行。在《纲要》中,海南建设风情小镇确定了在依托县城和建制镇的基础上重点建设的22个风情小镇,基本上保证全省每个市县都有1至2个小镇入选建设名单。但是,长期以来,海南的城镇发展水平低、基础薄弱,因此,海南在建设风情小镇之初就非常重视小镇的发展规划,陆续编制了风情小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建设标准。在总体规划中,海南省按照“一海”、“二极”、“三廊”、“三区”的总体布局,将重点规划建设生态人居型、历史文化型、民族民俗型、特色产业型、旅游接待型、主题创意型、复合型等七类特色旅游小镇(村)。海南省风情小镇的建设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布局,做好了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

1.2 企业积极参与。《纲要》中提出,海南省的风情小镇建设要按照“规划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原则推进。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许多企业积极参与到海南风情小镇建设中,一方面,企业主动参与海南风情小镇建设的讨论。2010年9月,一些企业主动组办了“国际旅游岛下的海南风情小镇建设高峰论坛”,并邀请政府、学界、企业等方面的代表参加了讨论,对如何建设风情小镇,建设什么的风情小镇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另一方面,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已经参与了海南风情小镇的建设。如,白沙的邦溪通过招商引进了一批企业努力打造了一批精品旅游项目,开发新温泉小镇项目,建设高档酒店及配套项目。目前,在企业的参与下琼海市博鳌镇、文昌市文教镇、白沙县邦溪镇、昌江县霸王岭、保亭县什进村、东方市报白村等6个村镇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成功的经验将会在全省内推广,争取海南风情小镇建设取得全面的成效。

1.3 已有一定的客源基础。近些年来,海南旅游业发展的迅速,旅游市场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从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统计的数据来看,2011年海南全年接待游客量将突破3000万人次,同比增长可达15%;旅游收入将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将达20%;另外,从发展的速度来看,海南旅游业用了12年从建省初期游客年接待量不足100万人次到2000年突破1000万人次;用了8年从2000年突破1000万人次到2008年突破2000万人次;海南只用了3年则从2008年突破2000万人次到2011年突破3000万人次。以博鳌为例,2011年博鳌平均每天接待中外游客约6000人次,年接待中外游客达到200万人次以上。随着海南旅游市场的扩大,会使得大量的客人涌入海南。海南风情小镇的建设将为游客提供了新的吸引点,风情小镇会使得游客在海南迅速散开,并成为海南旅游业的重要接待力量。

1.4 采用务实的建设模式。海南风情小镇建设的原则是“规划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在风情小镇建设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模式是“政府+企业”型或“政府+企业+社区”型。这样的建设模式是符合海南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长期以来,海南小城镇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实力普遍较低,一些小城镇的建筑形式单调呆板,品位不高,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镇在经济发展中遭受开发性破坏,部分小城镇依然建筑破旧、设施落后、“脏乱差”。海南风情小镇的建设需要重新规划、多方筹集资金,才能保证海南风情小镇建设的成效。

2 海南风情小镇特性分析

2.1 社区属性。社区属性是海南风情小镇的第一特性。风情小镇的建设是海南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海南城镇化发展的需要。首先,从选址来看,风情小镇的选址就是满足建设标准的社区,如建制镇、农场(农垦社区)、集镇,以及具有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人口集聚的岛屿等;其次,从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来看,风情小镇的需要建设满足现代城镇居生活所需的各种设施和良好的居住环境,具有现代城镇的特征和规模;第三,从居民安置角度来看,风情小镇的建设要能够实现当地居民的就地就业。由于风情小镇的社区属性,因此在海南风情小镇标准的编制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主导的。另外,风情小镇是能满足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的,传统城镇将通过风情小镇的建设来改变过去较落后的面貌。

2.2 具有区域特色。区域特色是海南风情小镇差异化的体现,也是风情小镇的竞争实力。海南风情小镇既要体现海南的热带海岛特色,又要挖掘和塑造小镇的风情。海南风情小镇的区域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经济特色。经济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当地居民和政府已经或正在根据区域优势发展当地的经济,并在建设风情小镇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产业特色(品牌),如福山咖啡、博鳌的国际化等。②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当地传统民俗、饮食、娱乐方式等方面。海南风情小镇居民的生活方式是非常有特色的,其中不乏有被列入国家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如陵水酸粉、黎族的竹竿舞、打柴舞、面具舞、竹木器乐、苗族的盘皇舞、临高的人偶戏、渔歌、儋州的调声、海南八音等。③民居特色。民居特色是海南风情小镇特色最稳定、视觉感最强的表现形式。海南的传统民居主要有黎族传统民居船形屋、海南汉族地区民居普遍用的四合院院落住宅和骑楼建筑。随着社会的发展,海南小镇的民居越来越趋同,渐渐失去区域特色。海南风情小镇的建设正是将传统民居特色继承和发展。海南三亚海棠湾地区风情小镇的民居就是在结合了三亚崖城一带的古建筑,提出延续简约的风格,又考虑到海南多台风的因素,依照现代人的居住习惯,在使生活更加便利的方面的基础上设计的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形式,更多凸显了区域特色。除此之外,海南风情小镇在生态环境、传统文化、传统节庆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2.3 具有旅游吸引力和游客接待能力。海南建设风情小镇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将风情小镇建设成对内外游客都具有吸引力的旅游风情小镇。风情小镇在设计和建设时就着重考虑了旅游功能的显现,在旅游吸引物方面要求风情小镇的景观资源丰富、多样、有特色,景区景点按标准规划设计和旅游资源要有市场吸引力;在旅游服务方面,要求风情小镇在食、宿、游、购等方面要有特色且符合旅游业发展的要求。

3 关于建设海南风情小镇几点建议

近几年来,海南风情小镇的建设是有成效的。为了海南风情小镇更具魅力,海南风情小镇建设还应注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

3.1 加大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注重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土文化是海南风情小镇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在一定区域的传统文化是由生活在这区域的居民经过长期累积形成,也只有当地的居民最了解本地区的文化。在海南风情小镇建设过程要加大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深入研究本土文化,优先将本土文化融入风情小镇的建设全过程,使得本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

3.2 企业开发要有前瞻性,避免出现开发过度或简单模仿。海南风情小镇建设是由企业参与建设的,这就要求相关企业要权衡经济利益目标和社会效益。企业要正确理解海南风情小镇的内涵,避免海南风情小镇变成房地产小镇,或国内(国际)其他地方特色的复制。

3.3 探索融入式开发模式。在海南风情小镇开发过程中要使政府、开发商、居家等利益主体间相互融合发展,做到地域关系上不隔离、资源权益明确、经营项目共参与,使当地居民在海南风情小镇建设中能就业、能致富、能发展。

4 结语

海南风情小镇的建设是海南省在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发展措施,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风情小镇的建设能发挥海南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优势,促进农村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它的作用是综合的,既是海南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又顺应了乡村旅游潮流。

参考文献:

[1]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海南日报,2010-06-21.

[2]光明.2011年旅游接待突破3000万人次[N].海南日报,2012-

1-6.

[3]武增田.三亚海棠湾风情小镇再现明清风格[N].海口晚报, 2010-09-02.

第2篇

关键词:特色小镇 转型升级 信息经济

中图分类法:F127;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090-03

一、特色小镇相关研究综述

现有文献对于特色小镇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城镇化建设、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一是关于城镇化和特色小镇建设:如罗应光(2010)从推进城镇化的角度,提出了以特色小镇为载体推进西南边疆地区(云南、、广西)城镇化进程,并提出了特色小镇发展的思路、原则、类型及保障措施等。李亚卿(2013)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角度,以苏南地区小微古村镇为例,分析了其生存现状,提出了恢复居住、开发旅游、形成产业集聚三步走的城镇化路径。李海阳(2013)从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海南发展旅游特色小镇的天然优势,提出了科学规划是旅游特色小镇成败的关键。二是关于旅游文化等产业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如秦光荣(2006)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介绍了云南建设旅游小镇的重要意义、思路和模式、初步成效及进一步推进的措施等。吴培达(2012)从城市文化内涵的角度,以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圈内镇为例,分析了城市文化与特色小镇规划之间的独特关系,为特色规划表达城市文化提供了有益探索。段亚琼、侯全华(2013)基于文化传承的视角,以陕西庙店优美小镇为例,提出了在特色小镇打造中要兼顾文化传承与特色旅游。田家莉、张叶青(2013)从打造特色文化的角度,以老唐山风情小镇为例,提出了特色文化小镇建设、运营和产业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韦绍兰、王金叶、吕华鲜、黄华乾等(2013)从生态旅游的角度,通过分析桂林市大圩特色小镇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特色小镇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策略。张永军(2014)介绍了陕甘宁革命老区照金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通过成立陕西照金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实现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及一次性全面转型。三是关于生态文明和特色小镇建设:如汤宇彪(2013)则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以云南省红河州河口县南溪镇为例,对农业型特色小镇的生态保护、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等进行了现状分析并提出了运用环境美学进行小镇建设的建议。

综观现有研究成果,多通过个案分析(规划)或经验总结介绍等方式,从城镇化建设、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单一视角探讨特色小镇培育和建设的路径,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鲜有学者围绕产业升级主线,融合旅游和文化发展、人居生态等重要内容,对集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小镇培育和建设开展多维度研究。本文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探讨特色小镇的现实意义,明确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以上虞e游小镇为研究对象,探讨特色小镇培育和建设的有益路径。

二、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打造特色小镇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2015年1月,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将建设特色小镇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同年4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特色小镇已然成为打造浙江未来新产业的全新平台,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载体。自省委、省政府提出创建特色小镇以来,绍兴市上虞区结合本区“一江两岸”特色街区的打造,选择了具备一定市场主体积极性的信息经济产业,重点培育和建设e游小镇,现已被列入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特色小镇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空间载体,它并非行政区划单元,而是一个面积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用地面积1平方公里左右,相对独立的区块,融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三化”驱动。规划建设特色小镇,是浙江在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区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于浙江产业转型升级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特色小镇是推动传统集群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载体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培育了一大批集群产业,其对于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有目共睹。然而,在集群快速发展的同时,集群低端产业和产业链低端的“双重锁定”、低成本竞争优势的路径依赖、低水平增长陷阱等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1}尤其是传统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低、创新能力不足、环境影响严重等问题使其在推进浙江经济前行的进程中渐显乏力,在旧有路径难以为继的情况下,特色小镇作为一种全新的载体,倡导“产城融合”理念,在产业集群基础上叠加好旅游文化功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集群、新产业,是传统集群产业的提升改造、转型升级的有效助力。

(二)特色小镇是打造浙江未来新兴产业的全新平台

特色小镇建设本质上是一个产业选择问题{2},每个特色小镇都要以独特的产业定位为核心,主要聚焦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兼顾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作为一个全新平台,发挥全省在新一轮信息技术和新业态发展中的领先优势,通过项目整合、资源优化、功能集合助力新产业的培育、新生产力的生成,从而占领未来产业的新高地。

(三)特色小镇是促进创新创业、实现创新驱动的重要途径

2013年,浙江省委出台《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浙江的核心战略。当前的创业主体正趋向大众化,特色小镇正是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全新空间。打造特色小镇有利于加快高端要素集聚,是激发创业创新的重要平台,是创新性供给与个性化需求的有效对接,也是打造集产业链、投资连、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等要素支撑的众创生态体系{3}的重要途径。

三、上虞打造e游小镇的实践举措及存在问题

e游小镇是上虞重点培育和建设的特色小镇之一,位于上虞经济开发区沿曹娥江西北段,规划面积约2.8平方公里,核心建筑面积约1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63.5亿元,地处城乡结合部,空间结构相对独立,在特色小镇的打造上有一定优势。课题组专门就小镇的相关情况在上虞区区管领导干部中做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45份,有效率为87.9%,81.3%的被调查对象对e游小镇发展前景普遍看好,上虞在e游小镇的培育和建设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与实践。

(一)上虞打造e游小镇的实践举措

1.科学定位产业。e游小镇致力于打造引领全国的网络游戏之都、长三角数字内容创意产业中心和全省互联网应用示范小镇,集聚发展以游戏为主的信息经济产业,产业定位符合全省7+1产业要求,相对较有特色。同时,游戏产业是一个全新的朝阳产业,产业链丰富,2015年全球游戏市场总值915亿美元,国内游戏市场222亿美元,同比增长23%,产业空间优势明显。目前长三角及国内具有特色品牌的网络游戏专业平台较少,布局游戏产业平台合时合势。

2.合理布局规划。结合上虞区“一江两岸”特色街区重点平台曹娥江景观带的打造,将小镇的功能布局分为四类:(1)产业集聚功能。优化“一带、两区、一走廊”的产业功能布局,形成数字内容创意产业带,创业创新孵化加速区和“互联网+”新业态集聚区,曹娥江滨水生态走廊,推进惠普网络游戏广场等7只产业大项目。(2)生活居住功能。规划建设创客村、人才公寓、创新孵化中心等,强化生活服务设施配套,营造宜居宜游的怡人环境,打造吸引游戏产业创业人才和就业人员居住的高品质生活小区。(3)文化旅游功能。规划建设游戏博物馆、极客天堂、游戏梦想工厂等一批功能性设施,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和游戏产业文化,形成以游戏体验、竞技、展示、节会于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且小镇临近高速、高铁,距杭州、宁波机场40分钟车程,位于上海一个半小时交通圈内,具有较为优越的区位比较优势。(4)社区服务功能。规划建设小镇客厅、小镇门户、游客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形成综合服务体系,体现社区服务功能。

3.大力推进招商选资和项目落地。e游小镇已呈现大企业带动产业集聚的“磁场”效应,民营企业投资游戏产业兴趣浓厚,已呈现产业集聚、大企业带动、大项目支撑等现实开发优势。小镇充分发挥项目建设主体和本地上市公司世纪华通、龙头企业浙大网新和国际知名企业惠普公司的吸引作用,2015年引进落户中手游等游戏企业21家,意向企业20家,在谈企业7家。同时,积极推进以游戏制作运行功能为主的惠普网络游戏广场、以研发发行功能为主的浙大网新e游科中心和以游戏体验功能为主的余坤“互联网+”创新中心等7只产业复合型平台大项目,2015年完成投资13.85亿元。

4.出台鼓励扶持政策。针对游戏产业、从业人员创客特殊性,制订出台《关于加快上虞e游小镇培育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涉及企业引进、人才引进、公共服务三方面政策共16条意见,其中游戏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在全省乃至全国首创(给引进的游戏人才给予生活补贴、住房补贴、创业资助和贡献奖励)。推行“产业+政府基金+社会风投”的模式,成立50亿元世纪华通游戏并购产业基金,设立5亿元政府游戏产业扶持基金,引进游戏产业风险基金――熠美投资公司,筹建e游小镇银行,积极打造一流的投资创业软环境。

(二)当前e游小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高端要素聚合度不足。县域经济最大的局限就是很难集聚高端要素{4},尤其是高端人才、先进技术等。上虞e游小镇的总体定位是“集聚发展以游戏为主的信息经济产业”,信息经济产业属于高端技术产业,其持续长远发展需要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的集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设计、动漫设计等专业人才,还要有与之配套的投融资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需要金融、法律等专业人才。同时,还需要计算机软件研发、动漫设计制作等较为前沿的先进技术。然而,区(县)城市在工资福利等待遇方面,以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娱乐等基础设施和资源配置方面较一、二线城市还存在较大差距,对高层次创新型、设计型人才的软硬件吸引力不够,而高端人才又往往是先进技术的掌握者,人才和技术的短板造成信息经济产业在区(县)城市的发展普遍都较为困难。从问卷调查的数据来看,被调查对象普遍认为人才和技术是目前e游小镇较为不足的要素,占比分别达到54%、31%。

第3篇

做好顶层设计,突出特色小镇战略性定位

建设特色小镇,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对我省特色小镇的定位、规划原则、建设要求、入选标准、筛选程序、扶持策略等进行系统研究和设计,为形成“百镇不同面,镇镇有特色”的发展格局打好基础,最大限度地让特色小镇建设成为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中的新律动。

在通盘谋划全省特色小镇建设时,必须突出战略性。特色小镇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载体,是推进项目建设、拉动有效投资的新引擎,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上新水平的重要抓手。从先进地区及我省的实践看,特色小镇建设既加快了农民就地城镇化进程,又大大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既创造了有效供给,又拉动了城乡需求;既促进了一产、二产发展,又带动了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做好特色小镇建设顶层设计,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充分体现特色小镇建设对加快我省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作用,进而制定出体现创意、富有特色、操作性强的规划。

植根于特色产业,突出产业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综观国内外的特色小镇建设,紧紧依托当地“特而强”的产业是一个普遍性规律。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就源于浙江“块状经济”和区域特色产业30多年的发展实践。所以,我省特色小镇建设必须抓住产业这一核心要素,以富有特色和潜力的产业作为谋划发展的基石和起点,依托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大数据、健康、旅游、商贸物流等自身优势产业,以及酿酒、中药、石雕、陶瓷、皮毛等历史传统产业来发展。

文化是小镇独具特色的灵魂。要挖掘每个特色小镇的“文化内核”,将文化基因植入当地产业发展全过程,推进文化与产业有机融合,让特色小镇传承历史文化,承载现实需求,面向未来发展。简而言之,特色小镇绝不应当是对国内外典型的照抄照搬,而应是具有“独特气质、河北内涵”,集“产、城、人、文”于一体的复合载体。这就要求避免两种倾向,一是舍近求远、崇洋,没有产业基础生搬硬套;二是选择性“失明”,以为当地无特色可寻。对于特色要有准确把握,山水风光、风俗人情、土特产品、独特经济、个性产业、人文历史等,皆可成为小镇的特色。

提升聚合效应,突出形态上的“小而美”

特色小镇不是单纯的行政地域划分和行政区划单元,不是传统的工业、旅游等产业功能区块,也不是“产业园+风景区+博物馆或学校”式的“大拼盘”,而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所以,特色小镇建设应多在提升聚合效应上下功夫。

特色小镇要突出“小而美”的形态特征。一是“骨架小”——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二是“颜值高”——所有特色小镇都要有魅力,有吸引力。比如浙江的龙泉青瓷小镇建筑低密度、低容积率,保留原汁原味的自然风貌,让回归自然、田园生活不再遥远;诸暨大唐袜艺小镇则现代感十足,以天然石材为主基调的小镇简洁现代,建筑物由一条名叫“美丽街”的沥青小道联接为有机整体。

遵循“宽进严定”的创建方式,突出品质打造

特色小镇创建不宜采用审批制,而应遵循“宽进严定”的创建路径。不能按照地域分配,而是严格按照既定标准选定,成熟一批,公布一批。“宽进”指只要符合产业特色明显、规划清晰、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叠加、投资主体明确、项目具体可行、投资达到一定额度等硬性标准均可申报;而“严定”则是在坚持分行业确定名单,并充分考虑历史传统产业特殊性的前提下,根据实地调研进一步排序,严格确定入围名单。

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各地的特色小镇建设要紧扣自身的优势产业和历史传统产业,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绝不能“千镇一面”、同质竞争。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

理清政府、市场和企业关系,突出政策创新

第4篇

近年,国家高度重视特色小镇的建设,在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在全国培育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和扶持建设一批体育特色鲜明、体育文化浓厚、体育产业深度融合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见,体育特色小镇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学界认为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空间载体,其核心是特色产业,如互联网金融、创意设计、大数据和云计算、健康服务业、其他智力密集型产业等新兴产业[7-8]。特色小镇与传统的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有明显区别,重在突出“特色”,这个特色依托于当地地理环境、历史环境、产业和经济特征,把特色产业、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独有的旅游资源进行聚合,突出当地自然、文化和人文特色的特色小镇。因此,本文认为体育特色小镇是指依托地理环境将体育、旅游、文化、养生、休闲、互联网等元素的不断聚集及融入小镇发展,具有明确的体育产业定位、体育文化内涵、体育功能的空间载体。

2循环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2.1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由传统经济的“物质单向流动”转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闭路循环反馈过程,提倡产品清洁生产和资源节约、高效循环利用的生态经济形态,要求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遵循生态规律,把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融为一体,以资源的最低投入达到最高效率地循环利用,是维持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之间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模式。

2.2循环经济的特征

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追求人类社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是基本的运行原则,在社会经济体系发展中,要求物质在经济体系内多次重复利用、经济体系废物排放不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或者能被环境内化。其二,强调经济系统整体的最优功能型经济,要求在牟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尽量减少对物质的消耗。其三,循环经济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公众和行业协会等,讲求经济体系各部门联合并协调运作。

3循环经济视角对建设体育特色小镇的意义

3.1是推进体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体育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生态、经济、社会等三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循环经济传承了可持续发展思想,把发展经济进化成社会—经济—自然的综合生态系统,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的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和循环利用来延长产业链,最终以最小的消耗和环境代价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9]。由此可见,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经济发展模式,能有效促进体育特色小镇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持续健康发展,能促使体育特色小镇经济系统各部分的相互协作,实现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进一步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3.2是发展体育特色小镇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决定经济增长的人为、物质等因素的结合方式和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包括粗放型和集约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实现经济一时的快速增长,但过度依靠资源的粗放利用,导致综合效益相对较低,环境压力也明显增强,生态系统出现失衡。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经济增长方式应以发展循环经济来调整经济结构为切入点,重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提高体育特色小镇的资源利用效率,才能保证体育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4以循环经济理念推进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1指导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布局规划

体育特色小镇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它与整个社会大系统和其它独立子系统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以循环经济指导体育特色小镇经济建设规划是必然选择。一是,以循环经济理念来确定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规模,以环境承载能力为依据,合理确定体育特色小镇发展规模和产业布局,以此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各部分效益的共同发展。二是,要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体育特色小镇经济规划,要遵循生态平衡原理,以“生态优先”的原则,建立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机制,规划好交通干线、小镇绿地、水体构成有机的生态调节系统,以此提高资源和环境的循环利用率。三是,体育特色小镇应该更加注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各地区应根据其地理位置、资源、能源条件选择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体育项目或产业。

4.2推进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制度规划

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要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以循环经济理念推进体育特色小镇的制度规划。一方面,要以市场为核心,积极建立促进体育特色小镇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制度,找到协调各方利益的方式,让经济主体可以从体育特色小镇循环经济建设中获得收益,从而实现传统经济单向线性流动模式向循环流动模式转变。另一方面,完善体育特色小镇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制建设,法制建设是体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就体育特色小镇循环经济立法明确各级政府、消费者和体育产业方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责任和义务;其次是要建立拉动体育特色小镇消费、政府购买、政策鼓励的政策体系,形成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生态补偿机制。

4.3引领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绿色发展

“绿色”是体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体现。首先,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中,要树立“资源有限”的观念,实现地理、自然、人文、文化等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要推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推进体育产业组织、体育商业模式、体育服务供应链等深度融合,实现体育特色产业旅游、生态景观旅游、体育文化体验、体育项目娱乐的有机结合。其次树立人本意识,提倡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绿色低碳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最后应依靠科技进步,采用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节约资源技术,推进体育特色小镇构建集约、高效、智能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对生态环境的防治、保护以及修复的宏观管控,推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绿色低碳化。

第5篇

关键词:小城镇;旅游小镇;规划设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Inner Mongolia DaLaTeQi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ourism planning method and the way of the town, and in the means to mak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small towns; Tourist town;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旅游小镇由于其具有城乡结合的特征,具备与城市不同的空间结构、功能构成和环境秩序。在旅游小镇建设中应突出自己的特色,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谋全局,强化小镇在区域内的个性特色,实现旅游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成独具特色的具备优良生态条件、优美景观环境、宜居的理想田园小镇。本文以内蒙古达拉特旗为例,探讨旅游小镇规划的方法和途径、以及在特色打造上的应对手段。

一、概述

达拉特旗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规划区毗邻道劳村、井泉村等农村居民点和展旦召苏木。现状环境以沙地以及经过绿化而形成的苜蓿地为主。在规划范围东部为马铃薯种植区,南侧为沙地,沙漠治理和旅游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规划范围中部主要为马场、苗圃地及马场管理房屋。在规划范围的南侧有一条季节性河流。

小镇发展具有一定资源优势:1)区位优势:位于包头和鄂尔多斯两大城市的之间,毗邻达拉特旗中心城区;2)自然优势:有可利用的水资源条件,用地建设条件较好;3)经济优势:处于中西部经济高地的中心位置,具有在客源、资金方面的保障;4)文化优势:具有浓郁的传统草原文化和马文化底蕴。

二、规划原则

1、合理确立定位

充分尊重原有规划、保持规划的延续性。同时通过相应分析研究,合理确立规划定位。

2、提供多元产品

提供丰富、多元、特色的旅游休闲度假产品,采取突出反差与共生、共荣的规划设计理念,产生强烈的文化体验。

3、结合场地单元

深入分析场地资源,划定场地生态单元及开发单元,充分尊重场地地形、地貌条件特点,创造有特色的用地布局。

4、促进有效开发

综合考虑开发愿望、期望值、经济的预期和场地承载能力的平衡,使基地的开发容量、开发总量、场地使用强度、开敞空间率(空地率)得到有效控制,促进有效开发。

5、凸显区域特色

文化取向是一个旅游小镇的灵魂,特色是个性和文化内涵。科技文化、生态文化、人性化、高品质服务、和谐的气氛、文化的交融、个性化构成特色文化。

三、建设目标规划策略

1、规划目标

近期规划建设目标为静谧如梦的田园小镇、活力四射的旅游新区、享誉中外的度假天堂,成为支撑鄂尔多斯旅游发展新的支点和内蒙古旅游度假的重要基地。同时从特色旅游风情小镇起步,远期逐步发展为国际化的旅游度假城市,成为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多元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2、项目策划

1)休闲娱乐项目

依托蒙元文化特色,引入时尚休闲娱乐元素,建设小镇休闲娱乐环节。

2)度假项目

以品牌和主题酒店、主题度假别墅建设为重点,同时以房车营地等户外体验设施建设为补充,拉动度假经济、度假地产业的发展。

3)养生与教育项目

引入时尚的养生、教育项目,建设沙疗会馆、水疗养生馆、马术学校等。

4)夜间项目

通过引入多种类型的夜间项目,丰富小镇的夜生活,提升小镇活力。

四、总体布局

依据现状条件和发展构想,规划旅游小镇形成“三园、一廊、四带;一心、三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其中“三园、一廊、四带“是小镇建设的生态基础,一心、三区”是小镇的重点建设区。

1、三园:是指小镇的三大主要绿色公园核心。它们依托主要交通线,对沙漠环境进行生态恢复,形成以湿地、树林为主要景观特色的绿色生态核心,带动周边用地的可持续发展。

2、一廊、四带:是指从中心生态公园沿水系向西南形成的绿色公园廊道和向北形成的四条带状公园绿地。

3、一心:围绕绿色生态核心,布置赛马场、马术学校、中心商业街、度假酒店、养生基地等旅游项目与公共设施,这些用地有序镶嵌在公园周边的,形成小镇的功能中心和发展中心。

4、三区:在旅游项目与设施环的带动下,在北、西南、南三个方向分别形成三个主题度假片区。各片区之间既有便捷的交通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互不干扰。

(1)北部片区:在核心商业街的带动下,发展小镇草原居住度假片区。其用地主要以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为主,并布置相应的配套的社会停车和公共绿地。

(2)西南片区:在马文化项目的带动下,结合柳沟滨河的生态保护,发展高端马术度假片区。用地以滨水马术度假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用地为主。

(3)南部片区:在沙漠生态环的带动下,发展一沙漠旅游和高尔夫为主题的度假片区。用地围绕高尔夫公园为中心,形成以沙漠旅游度假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用地为主。

五、分项规划

1、旅游发展规划

小镇旅游形象:“高端马术、度假天堂”。规划充分突出地域特征以及丰富的景观资源:一是突出蒙元文化中的马文化以及草原风情主题,打造高雅、精品的马文化、蒙古风情小镇形象;一是突出沙漠中的度假天堂主题,形象应以沙漠绿色度假为功能特色,反映其宁静、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的文化生态旅游地特征。

形成“马、沙、水、购物”四大旅游主题。

“马”主题:通过开展“马”为主题的旅游项目,打造地方旅游品牌和区域间的差异化联动发展。引入一系列的会所、场馆以及节庆活动。具体项目包括:马术会馆、马术学校、赛马场、马场后勤管理中心、赛马培训基地等。

“沙“主题:在小镇中部和东南部组团打造沙主题的旅游休闲项目,使得当地地大漠风情与小镇中的绿树成荫形成鲜明对比。具体项目包括:沙疗会所、房车基地以及配套的相应的沙主题娱乐、服务设施。每年举办节庆活动,如沙漠摄影展、沙漠风情展等。组办沙漠探险协会,整合周边沙漠资源,定期举办沙漠探险主题活动。

“水”主题:规划小镇位于干旱的沙漠区,同时呼包鄂等周边城市没有水项目相关的设施,在此处依托现状河流设置水项目可实现与周边城市的差异化发展,会与沙漠环境形成强烈对比,营造新的沙漠奇迹,有效聚拢目光和人气。具体项目包括主题酒店、水疗会所等。

“购物”主题:打造品牌购物街街区。为适应干旱、炎热气候,建设下沉式商业街。

建设民族文化、马文化相关的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和销售基地。

2、景观风貌规划

依托现状的农田、草场、河流、沙漠等特色景观资源,在旅游风貌规划中依据以下思路规划:首先是整理水系,引水入城,打造独树一帜的景观格局;二是着重突出地域特色景观,如马文化主题景观,本地民族文化景观。三是营造旅游文化景观特色。

通过规划,在小镇中形景观轴和水系景观轴两条轴线,四大特色建筑风貌片区,从而有效整合景观资源,突出风貌特色。

人文景观轴依据现状条件、用地性质及游览项目分片区分段规划,分别体现当地建筑风貌,新建筑风格,以及滨水景观特色。

水系景观轴穿小镇而过,通过水系梳理,成为规划区的骨架,沿水岸打造的滨水空间提高了沿岸的景观品质,丰富了游客的景观体验,同时亦满足了生态需求。

3、绿地系统规划

依据小镇总体规划功能结构,采用城市设计和景观生态学的方法进行绿色空间形态布局,通过绿色廊道把小镇绿地和的生态恢复绿地贯通成为一体,营造宜居的小镇环境,形成“三园、四区、二带、四廊、多点”的小镇绿地空间结构。

“三园”分别是综合公园、游乐公园和高尔夫游园。为更好地体现小镇面貌、突出小镇特色,综合公园以绿化为主,突出生态功能;游乐公园为居民提供适宜的游乐场所;高尔夫游园提供主题休闲的绿色环境。

“四区”是四片不同风格的面状绿化区域,分别是北部以草原居住特色为主的绿化片区;中部以综合公园和游乐公园为主的绿色核心片区;西南片区主要是结合柳沟滨河的生态保护形成的滨水绿化片区;南部片区是以沙漠旅游高尔夫主题特色的绿化片区。

“二带”是指沿柳沟河的滨水绿带和沿高速路的防护林带。

“四廊”是指由中心的公园向北部发散出去的四条带状公园廊道,主要沿着河流和道路布置,两侧设置宽度约为20米的绿带。

第6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 生态文明 城镇村三元文明

长兴县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杭嘉湖平原,其经济开发区已连续六年被省政府授予“浙江省十强开发区”、连续两次入围“长三角最具竞争力开发区”。目前长兴县正重点发展十大温馨小镇,努力建成“十大新城”,同时加快诗意农村建设步伐,以全面形成三元文明模式。

所谓的三元文明模式,是指城、镇、村三元载体并存共生、协同发展的模式,这一模式强调对传统工业文明模式的扬弃和超越,摈弃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物质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使工业化、生态化相互融合,推动城市朝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努力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方面实现新城市文明形态的超越。因此执著城乡均等化的三元文明发展模式,正是长兴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预计到2020年,长兴将以县城为中心,形成“江南园林风格、浙北水乡特色、帝乡佛国内涵”的特色风貌。

一、长兴三元文明城镇化的理念与目标

(一)长兴的智慧县城模式

1、长兴的智慧县城理念

长兴建设智慧县城的理念,不是简单地将城市变得天蓝地绿、山清水秀,而是要进行一种具有开拓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的城市生存、发展机制的改变和社会变革,是建立在人本化、生态化、低碳化和智能化基础上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方式。

长兴进行智慧县城的规划设计,必须要关注一些构成智慧城市的基本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市民、自然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政府、企业、社区和其它组织,它们共同构成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长兴在建设智慧县城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在生态思维和理念的基础上,生态是长兴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尊重自然规律的体现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长兴现代技术尤其是智能技术的发展,为长兴利用自然和开展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新的方式和便捷工具。通过智能技术的网络连接,长兴居民可以在更好地适应自然的基础上,创造更为智慧、舒适的生活。

2、长兴的智慧县城目标

长兴建设智慧县城的目标应是全局性的、长远性的。长兴智慧县城的目标就是要以低碳文化为特征,以智慧为资源,以新能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文化创新为核心,建设一个低碳化、集约化、智能化、人本化的生态型智慧县城。实现智慧县城这一目标,除了需要政府行为、政府调控和制定规划外,还需要政策调控和法制约束,强化公民、企业和政府的环保意识。除了国家颁布实施的政策和法制之外,长兴发展智慧县城还依赖于一系列技术与标准体系。

长兴智慧县城的建设,是以高品位的生态型山水园林现代化城市为基础的。因此,必须按照“生态化、园林式”的要求,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科学定位城市发展目标,统筹规划城市发展框架,形成城市“北移、南拓、西优、东兴”的发展格局。大力实施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丰富植物配置、强化绿化管理、美化城市景观,努力营造城在林中、居在园中、人在景中,山水相融、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宁静祥和优美的智慧城市环境。

(二)长兴的温馨小镇建构

1、长兴的温馨小镇理念

在长兴温馨小镇规划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当地文脉的延续,注意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乡土特色、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建成有“记忆”而又有时代气息的品味小镇。要将其悠久历史、重要的民族历史意义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现代小镇的智能化服务特点结合起来,共同体现出温馨小镇融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和现代公共服务设施于一体的小镇特点。发展温馨小镇的目的,从根本上讲,就是消灭城乡对立与差别,实现城乡互相融合,促进其相互发展。长兴大部分小镇地处农村,比城市更有条件接近自然及田园风光。因此,在制定温馨小镇规划时,要立足现有的经济基础及自然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塑造景观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2、长兴的温馨小镇目标

温馨小镇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发展小镇特色产业,体现自身特色文化特征,实现以人文本和人本关怀的基本功能,为本地居民建设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同时也能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温馨小镇的基本定位就是要是体现一镇一特色,实现“一镇一品”,要根据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产业资源的不同,分类发展不同的特色小镇,例如滨湖小镇、山水小镇、文化小镇等。小镇分类基本要求就是要突出小镇的山水文化旅游特色。首先,温馨小镇的产业定位:就是要使小镇成为乡村产业的关联体,实现产业承上启下的功能,可起到承接县城、连接乡村的作用,使小镇成为乡村就业聚居区和产业生态化的示范区。要按照“一镇一业”的要求,成为重要产业基地。第二,温馨小镇的文化定位:就是要使小镇成为乡村与城市居民的休闲、交流中心,能够实现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完美结合。第三,温馨小镇的商业定位:就是要成为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和外来旅游者的特色消费的聚集区。

从近期来讲,长兴要高质量地推动生态型温馨小城镇建设,必须不断推进温馨小城镇建设工程,提升小城镇管理水平,努力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建筑新颖、设施完备、街净路畅、绿树掩映、特色鲜明具有乡土韵味和文化底蕴的山水园林城镇。增强小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鼓励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加快乡镇工业园区生态化的改造,推动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强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美化工作,形成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生态良好的乡镇工业园区。

(三)长兴的诗意乡村打造

1、长兴的诗意乡村理念

长兴的诗意乡村建设,既要秉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念与方针,在魅力乡村建设基础上提升一个层次,又要充分发挥政策、科技、人才、资源优势,体现出诗意乡村特有的人文关怀。要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把长兴的山水乡村建设成全国最适宜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颇具诗情画意的栖息地。长兴建设诗意乡村要突出高标准,大力提升农村村庄生态文化内涵,实施村庄园林化改造,积极推广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倡导使用资源节约型产品,加快建设居民居住条件良好、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市政工程设施配套齐全、村庄环境整洁优美、村庄文化别具特色的生态花园村庄。

2、长兴的诗意乡村目标

长兴诗意乡村建设目标可分三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2010-2015)县级诗意乡村建设阶段,该阶段的建设重点是:通过发展生态产业、推广清洁能源和文化建设来改善农村的生产与村庄人居环境;第二阶段(2015-2020)省级诗意乡村建设阶段,该阶段的建设重点是:加快生态产业发展速度,加大村庄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力度,实现农村经济水平、环境质量和文化建设同步提高,实现农村经济省内发达化、环境优美化;第三阶段(2020-2025)国家级诗意乡村建设阶段,该阶段的建设重点是:在巩固与扩大经济、环境建设成果的同时,大力开展文化活动、提高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福利事业。

诗意乡村建设要紧紧围绕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使用清洁能源,实现清洁生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美化村庄环境,完善精神民主生活、丰富文化生活、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展开,最终实现一种诗情画意般的现代田园生活场景。努力实现“村在林中、房在景中”的乡村美景,加快形成一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农村新村庄。

二、长兴推进三元文明城镇化的对策

(一)长兴建设智慧县城的对策措施

1、积极加强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生态型产业。长兴的水、交通、医疗、信息与通讯、能源与电力、金融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不仅可以带来更高的生活质量、更具竞争力的商务环境和更大的投资吸引力,而且可以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和效率,提高城市对紧急事件作出快速响应的速度。智慧县城的产业生态化是包括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新兴技术产业的人性化、环保型产业的实体化、组织的知识化,促进城市环境改善和城市生活质量提高的产业发展和调整过程。

2、大力促进智慧生活消费,积极发展“绿色交通”。智慧生活包括绿色消费、健康与便捷的生活、和谐发展以及良好的人居环境等方面。长兴要提倡绿色消费,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鼓励市民把环保落实到日常生活中。长兴县城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紧张,环境可以承受的汽车拥有量是有限的,必须限制小汽车的增长,尤其是必须尽快向私家车亮起红灯。开辟自行车专用车道,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在发展轨道交通的同时,长兴可以积极发展巴士快速交通系统。

3、大力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智慧县城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公众参与。长兴成为智慧县城的前提是对其市民进行生态环境和科技文化教育,培养其有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生态环保的责任感、有文明节俭的绿色消费方式,有环保和环卫方面的法律意识,有节约资源、能源以及物资回收利用方面的义务和责任感。同时,长兴县城发展也不能建立在牺牲广域环境发展的基础上,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经济活动的外部性,要使当代人与后代人都能满足要求,使本地区与外地区都能共生发展。

(二)长兴发展温馨小镇的对策

由于长兴各个小镇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决定了温馨小镇的发展必须坚持从当地的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基础等实际情况出发,同时又具前瞻性,深刻挖掘特色,准确恰当定位,才能真正走上有品味的小镇的良性发展之路。

1、应加强温馨小镇的功能规划。小镇功能定位是风貌设计与建设的基本依据,风貌设计与建设是体现城镇功能定位的重要手段。对于一个小镇来讲,其功能定位往往充分考虑和涵盖了它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交通运输、地域文化、人文历史、经济结构、发展水平、产业模式、发展后劲、生活习惯等各种因素,既结合实际,又敢于创新,具有远见卓识的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是一个小镇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举例而言,水口镇的定位是旅游小镇,其风貌设计建设就应该突出河流环绕,青山环抱,风景秀丽,地貌奇特等特点;煤山是一个经济小镇,在风貌设计建设中就要尽量体现其加工业多,制造业发达,商贸繁荣,商贾云集等繁华气派的特点;白岘镇是一个文化名镇,风貌设计建设就要努力彰显其闻名的古迹,淳厚的民风,鲜明的古建筑风格等特色;小浦是一个生态小镇,就要体现出花卉飘香、果树满山、田野叠翠的效果。在风貌设计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城镇功能定位的导向作用,不能照抄照搬外地的形象定位和发展模式。既要大胆突破,又要遵循规律,创造各具特色的城镇结构形态,体现、培养并强化现代化小城镇的特色和风格。

2、设计好温馨小镇内部空间结构布局。一是传统空间应体现地方民俗生活气息,容易亲近。二是市民空间要突出休闲性、娱乐性和适应性,富有情调。三是标志性空间建筑应体现小镇特色,彰显小镇特性。四是纪念性空间建筑应庄严肃穆、朴素大方。五是商业空间要展现繁荣繁华,气氛热烈。六是风景空间要体现宁静雅致,建筑与自然相互协调。七是交通空间要纯净,避免安排吸引大量人流的建筑。总之,要因势利导营造格局,构筑层次延续,梯次分明,富有节奏感、韵律感的小镇空间。例如泗安、煤山、和平、林城等城镇可以在建成区范围内,以就地整治式改造或异地拆迁为主,按城市(城镇)社区标准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公寓式低密度住宅为主,鼓励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特征的小高层建筑群。

3、加强温馨小镇地域文化的定位。一是从小镇历史文化中去挖掘,抓住小镇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厚重的文化积淀,传承和利用好老祖宗留下的这笔宝贵遗产,如水口镇的茶文化和东部小镇的太湖文化等。二是从传统风貌中去挖掘。切实保护和恢复代表传统风貌的典型建筑和地段,运用传统风貌设计和建设的技术手段,积极探索现代风貌设计与建设的新技术和新途径。三是从民俗风情中去挖掘。民俗风情是地域文化丰富的宝库,要不断发掘光大。如和平镇的吴越文化等一些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以及市民的生活情趣、行为习惯等,都是风貌设计值得挖掘的素材,诸如“水口茶艺”、“洪桥龙舟”、“槐坎京剧”、“林城狮舞”、“泗安旱船”等“一乡一品”各具特色,要大力发扬。同时,地方的传统工艺、建筑材料与式样,空间的传统组合模式,都是风貌设计建设可供利用的元素,例如可以发扬林城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民间文化风采。

(三)长兴建设诗意乡村的对策

1、要进一步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乡村得以发展,改善居住环境,加强与外界联系的主要条件。一是加强村庄道路硬化。二是加强村镇生活垃圾污水治理。要尽量采用小规模、微动力、与原有生态循环链相符合的“适用性”环境保护技术。三是加强农居环境建设。长兴在村庄整治中,要引导农房建设逐渐从单纯追求面积向不断完善功能转变,从单纯注重住房建设向注重改善居住环境转变,从简单模仿建筑和装修形式向更加注重安全和乡土特色转变。四是改善人居生态环境。长兴应充分利用村庄原有的设施、原有的条件、原有的基础,按照公益性、急需性和可承受性的原则,改善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

2、要建立村庄规划和管理的民主参与机制。一要强调广大农民参与是保证村庄规划顺利实施的前提。要建立和完善村庄规划的农民参与制度,充分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二突出农民参与村庄管理的机制。推进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通过辛勤劳动建设家园。成立民间村庄建设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村庄规划、公共设施运营维护管理等公共事务。

3、要做强乡村旅游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要积极提升旅游产业层次,积极挖掘深厚的长兴乡村文化底蕴。要积极做宽旅游产业面,迅速培育与旅游相关的产业群。长兴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地处于上海、杭州和南京等城市之间的中心位置,高速公路非常发达,具备了发展与旅游相关的产业群的良好条件。重点打造“西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带”、“顾渚山茶文化旅游带”、“仙山水资源景观带旅游”、“长兴红色旅游带”等。积极宣传金钉子地质公园、八都岕银杏长廊、中国扬子鳄村重要旅游资源;发掘寿圣寺、显圣寺、云林禅寺等宗教文化影响力,积极发展反映长兴岕里文化为背景的农家乐旅游等。长兴还具备了相关的产业基础优势,茶叶、竹林、银杏等特色农副产品,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旅游产业基础,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大的影响。因此要做宽旅游产业面,培育长兴与旅游相关的产业群。

4、积极倡导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长兴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依托,以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为手段,建立起“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模式。注重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诗意乡村事业的发展。长兴要充分重视科学技术在诗意乡村建设中的应用,坚持“科教兴村”战略,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建设、沼气建设与使用等方面的科技知识。可以利用农业新技术,大力发展葡萄、白茶、毛竹、食用菌、花卉苗木、红梅等生态特色农业。要加强宣传发动力度、全面普及环境知识,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意识,倡导绿色环保生产、生活方式。

长兴县创建优美的生态环境,既可以稳步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又可以明确法规、保护生态环境,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诗意乡村建设投入。如依托省、市的大力支持,县里应该建立诗意乡村建设专项基金,积极动员广大农户自己筹集资金,来支持诗意乡村建设工作。此外,还可以通过市场化方式引进企业投资,或接受民间组织的无偿捐赠,获取当地经济能人的资助,以此来推动诗意乡村的建设。制定完善的诗意乡村管理制度,可以为诗意乡村建设保驾护航。总之,诗意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事业,需要将其建设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 李瑞,王义民.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2] 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广东: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

[3] 樊国盛,胥辉.安宁市园林生态城市总体规划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4] 刘中艳,王捷二.旅游规划综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2).

第7篇

关键词:城镇特色;建筑风貌;特色建筑;地域建筑

1 引言

建筑风貌是影响小镇风貌的重要因素,对小镇建筑进行创新与应用,对建筑风貌进行合理控制与引导,是维护和强化城镇特色风貌的必要手段。从特色建筑构建的角度对本土建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建立了特色建筑的设计要素与引导体系。

会泽,地处滇东北金沙江东岸,曲靖市西北部,系云贵高原乌蒙山主峰地段。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这里曾有过瑰丽的铜商文明,明清时期号称天南铜都。天南铜都传统居家建筑通过铜商业带来的多元文化交融,经过两千多年历史的融合,良好的建筑工艺及造型得到传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宅院布局靠山座,后高前低,尤以四合五天井或走马串阁楼的建筑格局作为百姓一生创业安居的规划首选。经济条件好的则一次性规划建设完成。经济条件稍差的则从发展起步阶段至建住房选址策划,均考虑选择足够的场地,以备后期发展,实行分期建设。

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先建三间(正)主房,属宅院主体建筑,前设檐廊,边问山墙为硬山,脊高不过一丈九九,室内地坪标高属宅院建筑最高。中堂的主要功能为起居、待客、供奉“天、地、国、亲、师”位、举行婚嫁、治丧等活动,中堂开问比边问大,中堂面壁为木质门窗及晒壁,前设院窝。随后在主房两侧分别建设一问矮房,也就是俗称的三高两矮。

2 特色建筑的重要性

2.1 有效保护生态资源

建筑风格是一个地区的建设特点。要根据民族地区突出其建筑风格,使之与本地区的民族文化、人土风情、自然风光、地域环境相衬托、相映辉、相结合。创造性地建设好小镇的每一幢建筑,是我们建设者的一项伟大而光荣的任务。自然环境是人们生活的保障,乡村景观对于自然环境有直接的影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个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已经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他们互相合理的利用,从而保护了当地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维护了生态平衡。

会泽的住房大多为木结构建筑,一般民居建筑采用木结构承重,常用的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依据房屋进深大小设三、五、七或九脚落地,框架柱榀数为开间数加一,承重檩为五、七、九或十一部,内隔为木枋板隔断,石灰砂浆调扣筒板瓦青瓦屋面,外维护墙为砖墙或砖包土坯(俗称金包银)墙,山墙为一砖二瓦、一砖三瓦或二砖二瓦飞沿,砖瓦压脊,有的山墙高出屋面设为猫弓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结合民俗文化设计建筑风格。在目前国家倡导的低碳经济发展指导下,这种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尤其是一些小镇,往往与水源的河流相惜相伴,环山绕水,保护生态资源,体现原生态风貌的建筑特色更需要规范化合理化。

生态建筑是现代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主要分为:

(1)从建筑所在地域出发,重视地方性,利用本土材料结合传统技术的设计手法。

(2)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生态理论,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解决生态问题。从当地的具体生态环境出发进行建筑设计,体现了地域性是影响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因素。生态建筑的特色就是反映该地区生态特征、人文风貌和建筑文脉等。保护围绕小镇的田园风光区域与自然山体水体、江畔滩涂,强化这些小镇的空间边界点,形成良好的水上与陆上远眺风貌,构筑城市开放空间系统。

2.2有助于文化的继承

具有乡土特点的建筑特色是小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会泽的古城,为规整的长方形,东西、南北对应的中轴,形成十字形的主要街道,再加上各条巷道,使整座城内呈棋盘式道路格局。组成十字街的东西直街和南北直街,是城市的主要商业区。街道两旁,各种铺面林立,错落有致,连成一片的青瓦屋面、猫拱墙、雕花门窗、店前栏柜,以及青石街面和防火石水缸、街灯等,无不显示“铜都”的繁华和府城的街区特色。特色建筑是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基于当地的明风风貌开展小镇建筑景观的建设,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小镇的文化氛围,提高了建筑的含金量,而且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保护性规划的基础上,应该深入研究小镇的场所精神与特色,将场所构建与小镇的历史景点建设、人文内涵与民族特色的延续有效结合起来。

2.3 对当地经济的带动

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活动,发展旅游是弘扬小镇文化特色,保护小镇资源提供经济支撑的重要途径,而利用特色建筑是发展旅游的一个重要资源渠道,两者不应该对立,而应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综观中外的知名小城镇,都具有独特地建筑特色,小镇旅游的发展也要向着一定的主题发展。建筑是确定小镇主题特色的一个部分。很多城市人到了节假日都会驱车到附近的乡村小镇呼吸下新鲜的空气,对于具有乡土特色的乡村小镇景观众人更是青睐有加,在某种程度上,这已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建设较好的小镇不但可以引来当地的城市游客,甚至会有其他省市、甚至海外游客的光顾。这无疑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谓一举多得。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紧密结合小镇经济发展战略,科学修编小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和详规,重点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外部投资环境。加强特色建筑的建设,有利于吸引投资商的眼球。建设居民住房的同时,建设商业建筑,尽快形成多渠道投资、多元化发展、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3 小镇建筑分类

3. 1 公共建筑

大型公共建筑主要集中在小镇中心区,主要以建筑组的形式来布置,与整个小镇的建筑风貌吻合。对于一般体量的公共建筑,形式上可以采用“架式”的结构,考虑到使用功能,也可以在山墙的檐口处采用表达“架式”结构的造型即可,仅将其作为一种装饰;对于跨度较大的公共建筑,如体育馆,在钢结构屋顶的造型上可以沿用“格霏”屋顶的造型,富有动感和地域气息;对于高度较高的公共建筑,注意墙面材质的变化。

3.2 商业建筑

商业街区需要有足够的特色来吸引旅游者,并得到本地消费者的属地认可。由于商业街区的业态丰富,其建筑门窗的开启及整体造型有较大灵活性,因此,可以将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的特色进行奇妙混搭,控制天际线、临街面的进退韵律及色彩的组合。传统的图腾、绘画和刺绣图案等都可以在建筑或构筑物上体现,使建筑展现出与别处不同的表皮。

3.3 居住建筑

居住区要求建筑在风格上相对宁静素雅,在颜色和材质上不宜太过招摇,因此在元素的选取上,主要是提取当地传统房的“神”和“形”进行组合。整体群落形态和体现朴素唯物观的具体图示,使之在规划形态上也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本土性,并兼顾当地居住习惯及日照采光要求。

3.4 休闲建筑

休闲建筑主要分布在小镇的公园、广场、旅游服务区及风景名胜区中,如休闲餐厅、茶室等,充分体现原生态的风貌。

4 小镇特色建筑的注意点

小镇的新区和老区要有联系,也要有区别。新区应受老区的约束,如建筑高度要控制,要离开老区一定距离,若在位置和高度方面处理不当,就会古建筑景观形成破坏。因此,一定要注意城镇外部环境与空间轮廓的处理,注意城镇的群体风貌和空间结构的完整性。

大力挖掘民俗风情,提高小镇的文化品位,开展特色旅游,需要大力开发的,就是这些创造于民间,传承于社会,并世代延续承袭的民俗风情。把这些民俗风情合理的结合在建筑上,使建筑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为它们是反映古镇历史、体现古镇生活和传统文化最形象最直观的窗口。

5 结束语

小镇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又有优美和谐的自然生态,更有长期传承、相沿成习的民俗生活。在对其进行开发改造时,应当在整体保护的原则下,把保护传统文化与发掘、传承相结合;把保护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与开发、利用相结合;把保护小镇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把保护小镇风貌与设施更新、改造相结合;使小镇既反映历史文化传统,又体现现代生活文化,以科学发展观给古镇注入新的活力。我们要在趋同中求创新,创造出自身的建筑特色,在共性中求个性,把本地区的景象创造性地留下作为印记,一种时代的印记。发掘自己的资源优势,脱离发达国家的生活标准和通用的模式,另辟蹊径,创造性地寻找自己的答案。我们需要有这样的设计情感,这种智慧。

参考文献

[1]王芳,王力.传承文脉、地域特色与建筑创新――地域建筑特色再创造[J].华中建筑,2006年10期:1.

第8篇

关键词: 旅游小镇;策划;规划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一、美丽中国背景下旅游小镇的发展趋势

党的十首次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富有诗意的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意味着人民生活要美丽、环境要美丽,旅游业是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新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限制大城市人口规模,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发展旅游业是小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特色旅游小镇的开发有别于一般小镇,需认清旅游小镇的特点,创新规划策略和技术。

二、旅游小镇的特点

旅游小镇是小城镇的一种重要类型,是指依附于某类具有开发价值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并以为其开发或旅游服务为主的小城镇。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旅游小镇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化民俗保留较好,具有发展旅游业的本底条件。

旅游小镇最本质特征是以旅游业为支撑, 旅游产业是小镇的支柱产业乃至主导产业。旅游小镇必须具备三大要素,首先拥有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特色鲜明;其次区位条件满足旅游开发的要求,如大城市或景区周边或紧临主要的交通干线或交通站点等,具有旅游市场客源及其便捷到达的前提条件;第三是当地政府及民众具有旅游开发的意愿,并能通过各种方式,取得外部的技术及资金支持。

2、旅游小镇现状经济基础弱,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建设落后。

由于工业等其他污染产业发展较少,旅游小镇得以保持生态景观环境,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基础,同时小镇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现状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欠缺,与旅游开发的高标准设施配置要求距离较远。

3、旅游小镇设施开发建设标准高,旅游开发对外来投资依赖大。

旅游的服务对象是来自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和地区,人们对旅游服务设施的便捷、舒适性和文化体验性的要求甚至高于城市,旅游行业是对服务设施高敏感的行业,高标准的配置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是旅游小镇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标准必然高投入,旅游小镇完全靠自身实现旅游开发的难度大,同时从外部环境来看,旅游业需要有超前的眼光和丰富的行业相关性,因此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外部资金和外来投资者都会对小镇的开发产生深刻影响。

三、旅游小镇的策划

1、找魂――充分立足自身条件,找准旅游小镇特色定位。

旅游小镇的开发作为一个项目,要围绕“5W1H”的线索,回答在哪里开发(where),什么时候开发(when),为什么开发(why),为谁开发(who),开发什么(what),怎样开发(how)的问题。围绕这样的思考线索,立足自身条件,但不拘泥于周边,从宏观的角度寻求旅游小镇的总体定位、市场定位和形象定位。

确定旅游小镇的总体定位要“站得高、能落地”。深入分析小镇的自然、生态、文化、景观、民俗等资源,尤其是文化和民俗方面需深入挖掘,找到旅游小镇不同于其他项目的特质,以此为切入点,尽量避免与周边旅游项目开发的同质化竞争。

2、布点――策划小镇旅游产品体系,引爆旅游市场。

根据旅游小镇的总体定位,层次化确定旅游产品的结构,如哪些是面向高端客群,哪些是面向大众客群;确定核心旅游产品、引爆性的旅游产品、盈利性的旅游产品、配套性的旅游产品等。

旅游产品体系是对总体定位的落实和校正,旅游产品是否能支撑总体定位,反过来总体定位是否有条件能够实实在在的落在旅游产品上,这是旅游开发成功的关键一环,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后续规划、设计、建设等工作取得预期的结果。

3、运营――制定实施策略,保证小镇旅游可持续发展。

小镇的运营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有三个问题需要重点解决。首要一点是民生问题,旅游小镇开发的主体涉及政府、开发商、居民,旅游业的发展会带动收入提高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同时在旅游开发中三者存在利益博弈关系,居民在各方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政府需要将民生问题作为旅游开发重点考虑的问题,在城市发展与旅游发展之间建立良性关系,多方共赢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次是季节问题,季节性是大多数旅游地的典型特征,旺季欣欣向荣,淡季门可罗雀,旅游产品的设置和后期运营尽量延长旅游旺季,并设置可行的四季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第三是开发时序问题,旅游小镇的开发有别于旅游城市的“大而全”,追求“小而精”,前期开发可以了解旅游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指导后续开发,同时精雕细琢、原汁原味的品质更是凸显旅游小镇魅力的灵魂所在。

四、旅游小镇的规划

1、规划体系――城市与旅游规划体系有机结合。

旅游小镇为的规划需要将城镇规划体系和旅游规划体系有机结合。城市规划师在旅游策划方面的欠缺,导致只见建筑不见灵魂,对市场和产品的缺乏考虑,会造成项目的整体失败;旅游策划师对城市规划体系缺乏了解,响亮的定位,炫目的产品得不到空间落实,也无法实现初衷,因此旅游小镇的开发需策划先行,规划跟进,立得了意,落得了地。

2、景观风貌――文化筑魂,设计遵循文化。

旅游小镇的规划设计一定要避免千城一面,盲目国际化。对旅游地来说,游客的兴趣点在于发现环境、文化的差异,旅游小镇要吸引游客,文化特色是关键。空间氛围的营造给游客很强的代入感,建筑语汇、景观小品、室内装饰中的文化要素,是旅游规划设计中需要重点研究和挖掘的创作素材。

3、设施配置――设施超前,服务共享。

基于旅游服务对“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旅游小镇配套设施无论是从种类还是数量,都高于普通小城镇的标准,因此服务设施指标的选取不能完全按照《镇规划标准》确定,要综合考虑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包括旅游人口及因旅游发展吸纳的外来就业人口等),进行科学的计算。旅游小镇生态为基,小镇旅游人口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到小镇的生态承载能力,旅游设施的配置科学合理,适当留有余量,杜绝浪费。

五、结论与建议

旅游小镇的工作框架与技术路线框图

旅游小镇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不能直接套用小城镇的规划编制方法和建设标准,需要策划先行,找准小镇的定位和灵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旅游小镇的产品体系和实施策略,规划设计才有的放矢,具有落地性和可实施性。旅游小镇的市场引爆和品牌效应,必将带动旅游小镇实现真正意义的跨越式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编.小城镇规划标准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89.

第9篇

小城镇是城乡联系的节点,是推进城乡统筹的基层支点,是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单元,也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因此,推进旅游小镇建设可成为局部地区强有力的增长极。对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1、有利于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城乡差别的消灭是以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提高为基础的,没有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强大,城乡统筹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建设旅游小镇是推进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重要内容,旅游小镇的建设可以按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整体融合城乡经济、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强化产业支撑,壮大欠发达地区经济的整体实力。

2、有利于增强小城镇发展能力

通过旅游小镇模式可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发展壮大非农产业,提升小城镇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吸引企业和民间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形成市场化运作、多渠道投资、滚动发展的开发建设格局;有能力做好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镇面貌,保护历史文化,优化居住和发展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3、有利于破解“三农”难题

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大量投入。以旅游产业为支撑建设差别化、个性化的小城镇,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可以扩大城镇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产业发展,以城镇的积累来反哺农村,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创造条件,促进农业经济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促进城乡交流,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和人文素质,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同时建设旅游小镇还可以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就近转移,改变就业方式,增加就业机会。

4、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

城乡二元结构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上,更表现在城乡文明程度、城乡居民整体素质的差异上。身份转换也许较为容易,但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升却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旅游小镇建设可以逐步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以人为本的城乡统筹,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成为“不在城里居住的城里人”。

5、有利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

第10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8年工作时,明确提出要“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特色小镇旨在缓解“大城市病”和为新兴高端特色产业寻找成本洼地。截至今年2月,全国两批特色小镇试点403个,加上各地方创建的省级特色小镇,数量超2000多个。在特色小镇的开发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提出将对403个全国特色小城镇、开展定期测评和优胜劣汰。建设特色小镇,绝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需要关注其开发过程中的一些不良现象。

一是遭遇“建成即荒废”的尴尬。“特色小镇”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它应该扎根于地域人文和产业基础。如果项目上马之前缺乏充分论证,也没有切实考虑市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定位一味追求“高大上”,将会陷入无人问津的境地。如,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慢城小镇”是政府重点打造的一处商业综合体项目,总投资超3亿多元,建筑面积约十万平方米,共有建筑约50栋。自从2016年下半年完工后,这里一直是一座空城,建筑全都闲置。

二是存在“假小镇真地产”的问题。特色小镇的建设有不少地产商的影子,不能否认少数地产商投资特色小镇并惠及一方的暖意与情怀,但更多的地产企业只是单纯追逐商业利益,依靠房地产来造镇,抬高房价。同时,由于地产商缺少产业运作经验,最终造出来的特色小镇是一个缺乏实体内容与产业支撑的低端空心镇。如上海裕都集团(房地产企业)投资20亿元打造的龙潭水乡水乡特色古镇,操作思路还停留在多年前的旅游景区操作的思路上,业态规划混乱、招商能力差、运营更无从谈起。开业运营4年后,最初招商的50多户商家几近全部关门,成为了成华区龙潭总部经济城的“空城”。

三是假借“筑巢引凤”的名义。国家最初的设想是针对那些已经自然形成一定产业规模的小镇,通过政府部门后期的适当引导和规划,建成处于“良性运营循环”中的特色小镇。但是,现在部分地方政府把程序“颠倒过来”,想先建设小镇、后引入产业。虽然“筑巢”行为示范性极强但门槛并不高,各地纷纷“筑巢”,如此多的小镇又怎么可能都能吸引来“凤凰”(优质健康的产业),最终只会产生一个个“空巢”。如西部某县,该县和某企业签约,投资40亿元(相当于全县1/6的年GDP)打造中国第一座电竞小镇。事实上,该县属于贫困县,离最近的机场约150公里,没有任何设计游戏软件的企业,也无大专院校人力储备,当地资源禀赋与电竞游戏毫无关联。

第11篇

一、丽水旅游资源概述

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消费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话费在旅游出行上,发展好旅游产业对于丽水来说能够有效的带动经济发展。丽水的旅游资源丰富,下辖一区七县一市,每个县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旅游资源和特色文化,中国竹炭之乡遂昌有唱响一绝的汤显祖的《牡丹亭》;世界香菇发源地龙泉有江浙第一高峰凤阳山,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龙泉青瓷和龙泉宝剑;中国绿茶基地松阳有浙江第一塔――延庆寺,有规模宏大的清代客家古民居群;中国农村水电之乡景宁是中国第一个畲族自治县,有别具风情的畲族文化;古堰画乡莲都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通济堰;中国麻鸭之乡缙云有最著名的外景影视基地仙都,有中国南方朝拜轩辕黄帝的中心,与陕西黄陵形成“北陵南祠”的黄帝祠等等。

二、旅游定位

丽水从来都不缺旅游资源和特色文化资源,在丽水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重点的是要去考虑如何将丽水这些个资源以及各方面的优势整合起来,达到吸引游客的效果,而且要达到与其他旅游城市的差异化和个性化。这就要利用这些资源,对丽水的旅游业进行重新的定位,要想既发展好经济,又能够扩大名声吸引人,就不妨从丽水各县市的特有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来着手创建特色旅游项目。

(一)利用古村落资源打造差异性的江南小镇

丽水地处江南,各个县市都有着同样的古村落群,房子又是傍水而建的,可以借着江南特色小镇的势头就可以打造出特色的古镇文化。丽水很多古村落特色的鹅卵石搭建的石阶和古时候保留下来的古民居,伴着清澈流淌的瓯江溪水,是摄影爱好者以及各个艺术院校学生的摄影和写生的好去处,利用写生和摄影的方式,将小镇的特色宣扬出去。在丽水,这样的古村落古民居远不止这一处,所以丽水在发展特色旅游路线的时候,可以将各个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以及古民居进行保护和修复,并且将这些资源整合在一起,在当今各个江南小镇像乌镇、西塘等变得越来越商业化的同时,我们要寻求与他们的差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打造一个具有丽水特色的摄影、写生、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江南小镇,但同时要保证小镇周边依旧有高楼大厦和便利的各种现代化的设施服务,让现代化与淳朴化完美结合,还可以让游客享受地道农家菜和地道的民宿和人文风情,让来旅游的游客开心的来,舒心的离开。

(二)利用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体验游

丽水有不少的特色文化,如具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汤显祖在遂昌留下的《牡丹亭》的戏曲文化;畲乡景宁有独特的畲族文化;童话云和有木制文化;中国剑瓷之都的龙泉有青瓷文化和宝剑文化。丽水可以利用这些特色的文化资源,做成一个体验路线,可以去遂昌体验戏剧的博大精深;可以去体验景宁的畲族风俗习惯,品尝不一样的民族风味;可以去亲手制作木质玩具;可以去体验传统的青瓷制造工艺和宝剑的锻造工艺。同时,可以加强民宿的建设,让远离城市喧嚣的游客能够静下心来融入到浙江最后一片净土的怀抱中彻底放松,让她们的旅游体验更完整,同时也有利于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所以打造一个集文化传承、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特色旅游体验路线是一个可行之举。

三、对丽水旅游发展建议

在追求特色的旅游定位的同时,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有在生态环境保证的基础下,才能够更好的建设具有丽水特色的旅游业,主要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

(一)加强生态旅游的建设

政府应该严格把握旅游景区的开发控制,要规范相关政策,保护好丽水最重要的财富“绿水青山”,还应该时刻给丽水人民灌输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对相关的企业还应该要多使用节能环保的产品,让丽水的生态建设从小事做起,从个人做起。可以先加强龙头旅游景区的管理,主打古镇建设,在游客旅行的过程中也鼓励游客使用绿色环保产品,适宜的推行旅游景区的特色小吃、特色景观以及特色商品,从而带动经济的提高。

(二)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

游客是旅游的主体,游客所到之处便是一片狼藉这是很多景区经常会出现的情况,所以对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观念的加强就需要有关部门进行大力的宣传,多普及环保意识,还要对导游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教育,让他们在带团的过程中,间接性的给游客灌输这种环保观念,让他们明白只有每个人都保护好生态环境,大自然给予的财富才会存在的更完整,才能实现更好的可持续化发展。

(三)加大宣传力度

丽水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来说,最不足的地方就是名气不能与其他旅游城市媲美,这种情况下政府就要加强宣传力度,可以制作具有丽水特色的城市旅游宣传片,并且适当的再各个平台进行投放,以达到一定的影响力和关注度。

四、结语

第12篇

无人问津的忧虑

进入宣堡镇境内,随处可见成群成片的银杏树,树姿雄伟壮丽,春夏郁郁葱葱,秋冬张扬明艳,形成优美而独特的自然景观。当地具有种植银杏的传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人工种植历史,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沟头渠边都有银杏树的身影。不仅如此,该地银杏种植系统有自己的特点,已被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曾几何时,银杏不仅是宣堡人感情深厚的“母亲树”,更是他们发家致富的“摇钱树”。银杏树全身是宝,银杏果(俗称白果)具有药用价值高,银杏树鲜叶也是提取黄酮成分的制药原料,银杏树苗木更是具有广阔市场前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白果价格很高,一斤能卖到30多元,在1996年价格最高时候甚至达50元。一棵挂果的银杏树,一年白果产量能卖到数千元甚至数万元,着实能够带动当地发家致富。当时,当地小伙子找对象,女方家人首先要到男方家“实地考察”,看男方家中种植了多少银杏树。如果男方家中大面积种植银杏树,那就成了女方首选的“香饽饽”。

2002年,宣堡银杏市场开张,256个门面全部被抢租一空。最红火时有200多个银杏经纪人入场收购,年交易量达2万多吨,成为国内最大的银杏交易市场。然而近几年,这个偌大的银杏市场却是另一番光景――多数门面空关,有的转行开了小超市和服装店,只有几个门面正常收购,来卖银杏的农民寥寥无几。事实上,自2000年之后白果价格开始连年下跌,如今每斤甚至卖不到1元钱。在银杏收获季节,饱满诱人的白果缀满枝头,但却少有人采摘。大面积种植的果农需要请人帮工收摘,但白果价贱伤农,赚钱微乎其微。散种银杏的人家,请人收摘还赚不回工钱。结果,大量成熟白果任凭风吹雨打,自然脱落,最终腐烂或者被当垃圾清理,让人心疼不已。

与白果一样,银杏叶、银杏苗木的市场形势也不容乐观。银杏鲜青叶的价格跌到了每公斤2到3元,银杏树苗的价格也一跌再跌,直径5公分粗的银杏树一株才卖几十元。银杏是生长缓慢的树种,这么低的价格对育苗者来说太不划算。如此一来,宣堡镇银杏产业发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特色产业的探索

从价格高涨到无人问津,从“摇钱树”变成“赔钱货”,当地银杏产业整体陷入低迷,镇域经济随之增长乏力。一张特色发展的未解答卷,正摆在宣堡镇党委政府面前。尽管银杏产业发展困难重重,但镇领导班子选择走特色发展之路的决心坚定不移。

直面和分析问题,是探索前进的第一步。当地政府判断认为,供求关系失衡是银杏产业不景气的直接原因。在市场鼎盛期,当地居民大面积种植银杏,加之银杏嫁接技术的普及,银杏苗只要7-8年就能挂果。此外,银杏树很少有病虫害的侵袭,使银杏高产成为常态。同时,山东、贵州、广东等省以及日本、韩国、印尼等国也在大面积种植银杏。银杏产量急速增长,但国内外市场需求并没有同步增长,供需关系随之逆转,银杏价格自然与日俱下。

不过,银杏产业绝非没有前途。同为银杏主产区的邳州,银杏产业却红红火火,从卖银杏果、银杏叶到卖银杏产品,从卖加工到“卖风景”,顺利实现银杏的一二三产业贯通发展。在山东省郯城县,当地政府推动银杏产业“接二连三”,银杏加工品销售和银杏旅游渐渐唱起了主角,银杏产业富民效应不断放大。在浙江省长兴县,十里古银杏长廊,各式各样的白果餐饮,以及银杏深加工产业,都为当地带来诸多经济效益。

鉴于此,宣堡镇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在卖白果之外从事多种经营,发展林下经济,发展银杏苗木、银杏盆景等,发展银杏深加工产业,探索多途径增收的银杏产业发展新路。目前,当地从事林果产业业主总数达49个,发展林果产业总面积21000多亩,已形成万亩以上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投资总额超过4.5亿元。特色林果产业正常吸纳3200个农民就业,大大促进了农民增收。在银杏深加工方面,已培育引进多家企业,主要生产银杏黄酮胶囊、银杏酒、银杏晶、银杏茶、银杏砧板、银杏盆景等,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坐落于宣堡镇的国家古银杏公园,经确认古银杏群落达15个,是全国面积最大、数量最多、树龄最高、林相最佳、保护最好的古银杏群落,被誉为“自然之奇迹、休闲之胜地”。依托于这个生态宝库,宣堡镇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打造“路在绿中、镇在林中、人在景中”的“森林小镇”,年均吸引游客30万人次,旅游产业发展渐入佳境、态势喜人。

养生小镇的追求

2016年,“特色小镇”这一新概念迅速进入公众视野。7月,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10月底,发改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

始终在“特色”上求索的宣堡人,对建设特色小镇这一重要战略决策反应敏锐,提出打造“银杏养生小镇”的新目标、新追求。在这方面,当地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环境优势、文化优势,无疑是宣堡镇党委政府最应干、能够干、必须干好的事情。

“银杏养生小镇”的特色,就特在银杏品牌、特在银杏资源、特在银杏文化、特在银杏生态。银杏树是泰兴的市树、江苏的省树,也是呼声最高的、最有可能成为国树的候选树,其衍生价值不可限量。当下,回归自然、享受人生、休闲养生,成为新的时尚,康体保健等高端旅游初现端倪。古银杏森林生态养生旅游品牌在上海、浙江、苏南等地具有较为稳定而成熟的客源市场。未来,宣堡还将打造以银杏文化为主题的银杏小西湖公园、银杏文化展厅、银杏博物馆等,提升银杏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彰显“医、药、养、游、文”相结合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