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7:56: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教育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等医学教育 美国 GMER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是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订的,要求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都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多个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在培养国际型的医学人才方面尚存在不足,与GMER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为了促进中国医学教育的发展,本文借用GMER,分析了美国的医学教育特点,希望能对我国的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1.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内容简介
全球化进程正对医学及医学教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为了推动医学教育全球化,1996年6月9日,经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CMB)理事会批准资助,在纽约成立了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该委员会的任务是为制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lobal Minin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GMER)提供指导。2001 年6月IIME制定出GMER。GMER是指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都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7个宏观的教学评估结果和能力领域: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交流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这个标准关注的是医学教育的最终产出――医学毕业生,而不是教育的过程。[1]通过对学生个体的评估,利用大规模学生的集合分数来反映培养医学生的学校在医学教育方面的长处与不足,对在校教育进行评价,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它强调培养新型医学人才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相统一的重要性,突出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特质,它的内涵也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相呼应。
2.美国医学教育的概况
2.1医学院校考生来源
美国的医学教育要求考生具有学医志向,乐于助人,拥有良好的沟通技巧,获得学士学位,参加医学院入学考试(MCAT), 成绩优异,同时要有教授的推荐信。通过了MCAT的考生医学院的录取率大约在10%~30%之间,医学院的入学竞争很严峻。[2]
2.2培养目标和定位
在美国培养临床医师和医学研究人才是两套几乎完全独立的系统。前者通过M.D.培养模式实现,培养过程完全围绕疾病正确诊疗的学习,终极目标是培养一名合格的医生;而后者通过Ph.D培养模式完成。医师的培养不要求医学生进行与科研有关的课程学习、科研工作和科研论文答辩。如果学生对医学科学研究感兴趣,那么他们可以选择继续攻读Ph.D。
2.3课程设置
美国医学教育4年,前两年系临床基础教育,学习解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等课程;同时也学习医患关系、营养学、医学伦理学、遗传学、预防医学、老年病学、社会医学等课程。大课讲授大约占一半的时间,剩下的部分由小组讨论、自学、实验教学、病例分析等组成;后两年系临床实践教育,参加内科、儿科、外科、妇产科等学科的临床实习。[3]
2.4教学方法
美国医学院的教学方法灵活,以学生为中心,以充分促进学生提高临床思维、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早期接触病人,训练医学生接触病人和与患者交流的能力,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相互渗透。[4]使用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标准化病人、模拟病人、录像监控系统及网络教学在临床阶段教学中广泛得以应用。以问题为中心(PBL)教学法是临床教学的主要模式,重视围绕具体病人的小组讨论学习。[5]较早树立起临床整体思维的概念,从病例讨论中深化,导出若干与基础医学紧密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问题,进而强化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增加学生在基础医学学习期问的感知兴趣与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
2.5医学生毕业后的再教育
美国高等医学教育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很强,目前其高等医学教育都是由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高等医学教育三部分组成,实行以医学院校教育为起点,以毕业后教育为重点,并通过继续教育,把教育培训同持续终身的职业生涯统一起来,从而形成了完整的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住院医师培训阶段是在临床医师的监督和管理下进行的,一般需要3~7年或者更长时间。[6]专科医师培训阶段是经过住院医师培训阶段的医生若想成为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科医师,所需要的1~3年分科培训。总体来看,美国医学生教育和培训是一个长期过程,其中涉及许多理论知识和经验技巧。
2.6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在美国,医师的高收入、崇高的社会地位、激烈的行业与社会竞争促使医学生及医生发奋学习、严于律己、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在某一领域努力成为同行公认的专家与权威。
2.7执业资格获取
美国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已经80余年,执业资格获取比较困难,分为3个部分:第1部分,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医学的重要概念,并且能进行基本的实践操作,其中它特别强调疾病致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第2部分,考查学生是否能使用所学的医学知识、技能在老师指导下对病人进行医疗操作,并且它还包括关于健康保障和疾病预防方面知识的测试;第3部分考查学生能否用
医学知识独自进行医疗实践,重点在门诊病人的管理和治疗,要求考生能独立承担医疗和护理的责任。[7]医生在获得执业执照后,还必须在一定年限内进行注册审核。在注册过程中,要求医师提供他们达到伦理学要求的证明、从事医疗服务的证明、没有违法的证明等材料。[8]
3.美国医学教育在促进医学生达到
GMER的要点分析
3.1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领域
美国医学院校的生源为有明确学医志向、乐于助人、具有良好沟通技巧的本科学士学位获得者,而且从进入医学院开始就有接触患者、加强爱患、对患者负责的观念培养的课程安排,在整个求学过程中反复实行淘汰制,即便在毕业后医师的职业道德还要被反复考核,所以美国公众对临床医师的职业素养评价很高,医生的社会地位也很崇高。
3.2医学科学基础知识领域和临床技能领域
美国的教学以小组讨论、医学生自学为主,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标准化患者、模拟患者、网络教学、小组讨论、以问题为中心的病例分析等,促进了医学生灵活掌握医学基础知识,提高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交流技能领域
美国医学院在每一学年都有相应的医患沟通课程学习,小组讨论学习也促进了美国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3.4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领域
该领域美国的医学教育仍亟待加强。
3.5信息管理领域
美国医学生的理科素质好,计算机网络技术较中国更普及,此领域美国医学生能力强。
3.6批判性思维和研究领域
美国医学生在考取医学院前均已经获得理工科的学士学位,思维严谨,求知创新意识、逻辑分析适应能力强。但是美国的医学教育按照两条思路发展:临床和科研,只有少数医学生同时兼顾临床和科研。
4.讨论和建议
根据GMER的标准,美国医学教育有许多可取之处,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医学教育,笔者建议:
4.1加强医学院生源的选择
从美国的医学生生源来看,学生普遍具有完整的、高水平的、系统的理科素质;而我国的医学生普遍理科素质较低、知识面窄,无法适应21世纪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也很难跻身国际医学人才的竞争。[9]为了提高医学生生源质量,首先应该加强高考志愿填写指导,鼓励优秀的高中毕业生选择医学院校,将来从事神圣的医学事业;然后,建议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提高社会地位,吸引优秀考生主动选择医学院校;最后,建议舆论媒体减少恶化医患关系的造势,提倡全社会尊重医务人员,理解医学这一行业的特殊性。
4.2医学课程改革
中美医学课程比较而言,中国医学生学习的课程总学时数和课程种类较美国医学生多很多,实践表明,有些和临床联系欠紧密的课程学习效果并不好,反而减少了医学生学课程的时间和精力。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这是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医学课程必须紧密围绕培养作为一个医生所应具有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核心任务来设置。所以建议减少某些课程的设置,加强核心课程的建设。
4.3改进教学方法
中国医学院校的教学方法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实验课大多也是机械的重复,国家投入高,课时占据多;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时,由于医患关系紧张,为了减少医疗纠纷,实习学生看多做少,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临床技能得不到有效提高。因此,建议加强小组教学,积极开展PBL教学模式,运用计算机网络、标准病人、模拟病人等手段,为学生自主、独立、创造性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4.4统一医师的准入标准
由于我国历史背景的影响,中国的医学院校分为三年制大专、五年制本科、六年制本科(现基本取消)、七年制硕士研究生和八年制博士研究生、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等,医学毕业生的质量参差不齐,水平高低不一。这的确满足了当时缺医少药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医疗的需求。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医疗卫生知识的增加,对医师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综合性大医院人满为患,而基层医院门可罗雀就是明证。医师资格考试法律地位的确立促进了医师统一的准入标准,逐渐同国际社会接轨。国家在培养体系上也在逐步取消三年制,减少五年制,增加七年制。
4.5完善毕业后教育的评估体系
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医师职业要求医师终身学习,否则,医学知识陈旧,如何能真正地做到救死扶伤?美国高等医学教育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很强,有完善的毕业后教育的评估体系。中国应该加强这一领域的建设,保证医疗队伍的高质量。
【基金项目】 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
(CMB)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CMB#00-721)。
参考文献:
[1]中、英/四川大学医学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等编.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2]于荣国,顾思郁.从重症医学角度透视中美临床医学教育的差异.管理探讨.2006.
13(5):297~299.
[3]赵慧,吴运涛.美国加州大学医学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26~27.
[4]廖利民.借鉴美国医学教育优点,提高康复医学教学水平.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8):451.
[5]陈妹,娄世锋.对“以学生为本”的美国医学教育模式的思考.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5(3):326.
[6]刘滨,王家耀.浅析美国医学教育概况.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24(1):22-24.
[7]Edward P,耿景海,金莉.美国医学教育方面的最新动向.西北医学教育.2005.13(5):457~458.
[8]王海威,王宏.美国医学教育体制对我国临床教学模式的启示.医院管理杂志.2006,13(2):174.
[关键词] 精英教育;医学教育;八年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5(b)-0142-02
现代高等教育逐渐迈入了大众化阶段,使得教育产业化的特性愈加凸显。高等教育院校通过扩大办学规模以提高效益,这一趋势也波及到了仍需保持精英化教育品质的医学人才培养领域。
1 精英教育的概念
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首先提出了所谓的“精英教育”。他在“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分别是精英(大学在校人数占适龄人口15%以下)、大众(15%~50%)和普及(50%以上)[1]。随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现代精英教育所蕴含的内容更加丰富。首先,现代精英教育依旧强调其所占人口的比例,特指经过精心挑选的少数人才能够就读的一种教育形式,这样就与大众化教育完全区别开来[2]。除了在受教育人数上严格控制以外,精英教育还具有以下的特点:①精英教育的对象必须经过严格筛选。大众化教育在选择学生时考虑的是如何满足更多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而精英教育必须始终坚持高标准严格选拔人才,仅向一部分具有相当能力和资格的人才开放,满足特定行业专业教育的需要。②精英教学的理念倾向于研究高深的学问。精英教育专业性强,培训教学过程相对较长,对受教育对象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这与大众化教育强调的“教育机会人人均等”存在很大的差异。③精英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专业型、研究型、学术型的专门人才,使其在各个专门领域从事专业性强的工作。这与大众化教育培养“高素质公民”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大众化教育更倾向于“闲暇型”教育或“消费型”教育。
综上所述,可以把精英教育理解为具有某种特征和要求的、特殊的高等教育,这种特征和要求可以表述为:从适龄人口中精心挑选,在教育过程中精心培养,毕业时成为高质量人才,并在此后的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或对社会做出重大贡献[3]。
目前的精英教育培养模式有两种。一种为美国式――竞争流动模式:将选择的过程尽可能的推迟,所有人都可以参加公开竞争,最后仅产生少数精英。一种是英国式――庇护流动模式:在学校期间实施早期淘汰机制,胜出者接受专门的精英教育。因此,只要符合了精英教育的某些特征与要求,包括医学教育在内的众多专业性强的教育都应该纳入精英教育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过去的高等教育都可以算作是精英教育。
2 在医学教育领域实施精英教育的意义
无论从社会对医疗行业的要求看,还是从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看,医学教育从本质上讲应当成为精英教育[3]。首先,医学教育的属性是精英教育。医学教育本身的特点具有“专业性”和“精英性”。医学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教育的成本大,培养周期长,社会的关注高,因此,从本身特性上就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有明显的区别[2]。其次,医生的职业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医学教育必须是精英教育。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医学是生命科学,“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因此,从事医疗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极高的素质、专业理论水平和技能。社会和医学在飞速发展,对医疗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意味着医学教育需要与时俱进。“质量高于数量”、“质量决定成败”应当成为医学院校办学的基本理念[3]。此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精英教育更适合医学教育的发展,是世界医学教育的主流。从19世纪开始,大部分著名医学院校逐步改变以往的简单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的做法,开始有意识地打造精英人才。19世纪70年代,医学院校相继提高了招生标准,实行本科毕业后教育即医学预科教育,要求进入医学院的学生必须持有正式认可的大学授予的文科或理科学位,同时通过严格的入学考试。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医学教育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医学预科教育制度,要求学生通过为期2~4年的预科课程后才能正式进入医学院学习,此举大大提高了医疗工作者的素质。纵观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做出重大贡献或在临床为患者提供良好服务的医学家和优秀医生们无一不是精英教育的受益者。
3 精英教育对中国现阶段医学教育的重大意义
3.1 精英医学教育更适合中国现阶段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实施精英医学教育是满足现阶段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需求的有力保障。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患者越来越多,疾病也越来越复杂,医疗的需求迅猛增长,群众对健康水平和医疗质量的要求日益增高。但是我国现有的医学教育体系对好医生的有效供给量却在逐年下降,供求矛盾突出,人民渴求有高素质的医生。
精英医学教育可以有效改善现有的卫生人力资源结构,完成从要求数量到重视质量的转变。根据政府部门统计,中国并不缺少医生,但是严重缺少好医生。2001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数量趋于饱和,特别是医生在每千人口中的数量已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要求。因此,我国医学教育不宜再单纯追求教学规模的扩大,今后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和提高质量”上来[4]。提示精英教育更适应当今中国医疗卫生的发展。
3.2 中国医学教育的现状迫切需要精英教育概念的植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学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医学教育必须采用精英教育模式。一项有关医学生对当前医学教育看法的调查显示,86.8%的医学生认为医学教育应该是精英教育,但仅有4.4%的医学生认为国内的医学教育达到了精英教育水平[5]。现实的差距促使我们寻找深层次的原因:
3.2.1 盲目扩大招生规模,造成生源质量下降 据统计,2009年我国高等医药类专业的招生数达到了499 582人,在校生人数达到了1 788 175人,是2000年的3倍以上,每年增长速度超过10%[6]。这样一来,“精心挑选优质生源”就成为一句空话。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医学生人数虽然有一定的增幅,但毕业率在20多年间(1955~1983年)仅增长4.3%,其规模始终保持着精英教育的特色。美国现有医学院127所,平均每所医学院年招生量为130人,在校学生400~500人。澳大利亚共10所医学院校,每年培养医学生人数为1300人,平均0.72人/(年・万人)。因此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医学教育已经沦为大众化教育,完全不符合医学教育本身的属性。
3.2.2 医学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影响教学质量 医学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医学生的教育成本远远高于其他专业。可在中国与巨大的招生规模相比,医学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美国哈佛大学2001年学费标准为28 000美元/年,而这只占培养一名医学生所需经费的12%。澳大利亚医学院校收费标准为每年5870澳元。除了学费以外,这些国家的医学教育经费来源非常多样化,如服务性收入、联邦研究基金和政府拨款等[7]。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成本为1.5万~1.8万元人民币/(人・年),与医学教育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不仅如此,一些医学院校大规模扩招导致在校医学生培养成本下降到3000元/(人・年),师生比大于1∶9,甚至超过1∶16(国外一般都在1∶2~1∶3或者2∶1)。如此一来,不但减少了医学生的操作实践机会,而且由于临床实习的床位数难以保证,大大影响了临床教学质量[8]。
3.2.3 学制和人文课时不合理,不利于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国外的医学教育大体分为两种模式。一种为本科教育,学制6年左右,包括2年预科和4年医学基础和临床学习;另一种为研究生教育,即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再进入医学院学习,学制4年左右,包括2年基础课程和2年临床课程。而我国的医学教育学制则为3、5、6、7、8年不等,主体为3年制和5年制。国外的医学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三大部分组成,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其中,哲学、人文等课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10%~26%,英国、日本最低,德国最高。中国医学教育的人文社会课程仅占总学时的4.0%~9.3%[9]。非精英教育的直接后果是中国医学生毕业后人文素质差,专业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缺少创造性思维,综合素质低,在与患者的沟通方式、技巧、同情心、保护患者知情权、隐私权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7]。
3.2.4 对继续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难以保证医学人才培养的持续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在校教育早已不是教育的终点。重视医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育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一个国家整体医疗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是否有一个严格规范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7]。因此,国外形成了以医学院校教育为基础,以毕业后教育为核心,并且通过继续教育把教育培训同持续终身的职业生涯统一起来的完整的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但因为教育体制以及教育经费的原因,中国的医学院校教育常常就是临床医学的最终学位教育。同时,因为我国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制度不健全,无法保证医学人才的可持续性培养。
综上所述,中国医学教育的大众化、国外医学教育的精英化,是造成我国与医学教育发达国家医学成就巨大差异的关键原因之一。为了缩小差异,改变现状,提高国际科技核心竞争力,必须还原医学教育的精英面目,这是我国医学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值得庆幸的事,中国的一部分医学教育改革者正在做有意义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梅人朗,陈刚.医学教育全球标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
[2] 孔祥清,轩辕秋艳.大众化背景下维护医学教育精英属性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6,5(2):107-108.
[3] 郭永松.关于“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的辨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2):1-3.
[4] 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通知[S].卫科教发[2001]212号.
[5] 段徐,郑明华,张宁.高校医学生精英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52-53.
[6] 卫生部.2009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12-19.
[7] 梁茜, 张万红.浅谈中外医学教育的基本情况及其差异[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432-435.
[8] 郭永松,王家兰.德国高等教育和高等医学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1):1-3.
一、中外高等医学教育状况比较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全国的扩招,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也步入了扩招的领域。然而,医学领域不同其他领域,大规模的扩招也给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经费的筹集、实验以及实习条件的满足等。综合来看,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距离,表面看起来是医学教育模式或制度的差异,实质是西方国家对我国医学教育的质量仍然存在一定的疑虑。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而在我国为了满足社会对卫生服务人员的需求,医学教育并非精英式人才教育,与西方国家医学教育的核心理念不同。但是,为了与西方接轨,我国也对高等医学教育进行了改革,先后在全国设立了七年制本硕连读、八年制本硕博连读,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正在逐步由专科和本科教育模式向硕士和博士为主的研究生教育模式转变,开始走向医学教育的精英之路。
二、中外高等医学教育时间成本比较
医学教育在很多国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所花的时间远远高于其他专业。以医学生的培养时间即学制来显示时间成本。从中外高等医学教育的时间成本看,我国医学教育时间成本明显低于国外。一方面,从世界各国在校医学教育学制来看,各国高等医学教育多为6年-8年,其中6年以上学制占73%。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国家的医学教育,基本上都需要完成8年(大学四年,医学院四年)的学习。英联邦系统国家多为6年,日本学制为6年,但是日本从2004年开始要求医学毕业生毕业后必须经过2年的强制性通科轮转实习训练后,才能进入专科住院医师培训过程。长学制成为国外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而我国的主体是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虽然近年来实行了七年制本硕连读和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但是其所占比例在国内仍然远低于五年制。同时,通过国内外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国外的医学教育中无关的课程少,而我国的医学教育中包含了大量的公共课时间,其实际的医学教育成本应更小。因此,可以认为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在总体上比国外时间短。由于本研究重点关注的是高等医学教育,还没有把我国的大量中等医学教育学生包括进来,如果把他们也纳入进来,我国的医学教育时间成本将和国际上形成一种鲜明的反差。虽然五年制对解决我国缺医少药的历史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目前明显不再适合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需求。健康和生命的价值也决定了医学的特殊性,国外的经验,都已经证明了高等医学教育应该走长学制的道路。另一方面,从一名医学生到成为独立医师的完整医学教育角度看,国外的时间成本和我国相比更高。在欧美等国,很多医学生往往要到近40岁才能够成为一名独立的医师,而我国很多医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即可成为一名独立的主治医师,以18岁上大学,5年大学,5年临床住院医师,28岁左右就可成为一名独立的医师。和医学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时间上相差10年左右。可以看出,国外培养一名医师的时间成本要远高于我国。
三、中外高等医学教育机会成本比较
机会成本的典型特征就是其选择性,因此从中外高等医学教育的选择上来进行机会成本的比较。一方面,各国的入学条件不同,目前基本上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从高中生中筛选,另一类是从大学生中筛选。国际上不论是从高中生中招生还是从大学生中选择,其进入医学院校学习医学的条件都比较严格。除了医学本身的特殊性外,国外医学院校的招生数量也不高,师生比很高,有的学校甚至达到3.8:1。严格控制招生数量,使得入学竞争异常激烈。部分医学院校还设立了单独的医学入学资格考试,只有通过考试才有机会申请成为一名医学生。能够通过竞争成为一名医学生的人都是能力很强的人,有资料显示,竞争比例有时能够达到50∶1,这也是国外医学教育成为精英教育的重要原因。我国虽然有统一的高考、研究生招生考试等,但没有单独的医学入学考试,同时招生人数众多,和其他专业相比,招生时分数没有显著差异,录取相对容易。综合来看,国外的医学教育入学条件门槛很高,其机会成本高于我国。另一方面,国外很多国家对医学生的学习实行严格管理,在毕业之前以及成为一名独立医师之前,有很多资格考试需要通过,一旦不通过,将可能面临淘汰,从医学生队伍中出局,再也无法获得相应的机会。而我国的医学生学习阶段考试相对比较容易通过,之后很容易上岗,其淘汰出卫生系统的概率很低。国内外相比,国内成为一名医师的机会成本要远低于国际上的很多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等。
四、借鉴与思考
通过对中外高等医学教育成本的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国外高等教育优秀的经验值得我国医学院校借鉴。第一,由于医学专业具有“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特性,所以医学人才的质量需要得到严格的把关。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各医科院校在管理和教育理念上与国外发达国家是有差距的,应该从现在的“宽进宽出”尽快过渡到“严进严出”的人才招收和培养模式。第二,在借鉴国外医学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我国医学院校可以考虑不仅延长学制,同时在毕业后的培养上也应适当的增加学制,使我国医学教育成为真正的精英式教育。第三,在课程的设置上,国内外高等医学院校都设有通识课程,主要是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国外通识课程的设置都与医学专业的特点挂钩,专门开设医学社会学、心理健康学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敬业精神。而我国医学院校通识课程基本都和其他专业一起开设,对医学专业没有针对性的辅助作用,因此在学生期间没有建立起来对医学的神圣感,在以后步入社会成为医生的时候,也不会对自身职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同时,无关的通识教育课程,也占据了有限的学习时间,使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时间总体上更短。
作者:李米 陶四海 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 基于胜任力的社区护士继续教育需求研究 继续医学教育对服务基层医务人员的研究 继续医学教育合格与否对专业技术人员升迁约束力的探讨 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方法与策略 基于继续医学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社区人培养社区人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探索 继续医学教育的创新谈 基层医技人员开展继续医学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 对欠发达地区检验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思考 继续医学教育在医院可持续发展中作用研究 加强继续医学教育 促进医院持续发展 谈区级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发展对策 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企业销售人员招聘研究 应对WT0发展继续医学教育的思考 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PDCA原理在护理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中的应用 继续医学教育档案信息系统的构建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开展与管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高力军,吴群红,郝艳华等.发达国家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继续教育,2014(1).
[3]McClelland D 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1).
[4]王志明,孔旭黎.美国的全科医生教育及医疗服务现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0(5).
[5]潘金云.英国继续医学教育中的CRISISS模式[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1(3).
[6]郑婵娇,史明丽,沈欢瑜等.广东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服务能力培训现状与需求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5(19).
[7]金丽娇,贾英雷,孙涛等.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37).
[8]马志强,刘敏,王海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师胜任力实证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2(4).
[9]唐云.社区卫生服务中全科医师工作特点[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5).
[10]潘艳.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应具备的素质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4).
关键词:认证;医学教育;质量保证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2)05—0092—05
医学教育认证是指由指定的专门机构、采用既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医学教育机构或培训项目进行审核与评估的过程。其目的有二:一是评判是否达到基本的教育水准;二是鼓励教育机构不断改进与完善以促进质量发展。这种外部质量评价机制是应对不断拓展的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和日趋增加的医学人力资源跨界流动、保障医疗服务安全及医学专门人才的合理利用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倡导和推动的质量保证模式。
目前,全球大约1/3的国家尚无医学教育认证体系,即便有,也是由不同属性的机构、依据不同的标准来进行认证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迄今为止,全世界并无统一的认证标准和认证程序。针对这种现状,WHO/WFME制定了一套规范医学教育认证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在其2005年出台的认证指南中详细阐明了规范化的认证体系应满足的基本条件翻:在法律框架内运行(遵从政府法规,保持自主性和独立性);值得信任(建立在学术水平、公正、高效和透明的基础之上);为各方认可(包括医学院校、医疗卫生行业、学生和公众等相关利益方)。对于完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全球发展趋势,中国保持了相当的敏感性,自2002年就开始进行相关研究并着力构建自身的医学教育国家认证体系。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相关研究和建设已初见成效。
一、中国医学教育标准的起草与颁布
1998年,经WHO和世界医学协会(WMA)批准,WFME的“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启动。经过三年的研究和咨询,WFME确立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并于2001年由WFME执行委员会。随后,涵盖医学教育全过程(本科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的“WFME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三部曲”于2003年最终完成并公之于众。与此同时,由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CMB)资助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学会(IIME)也制定并颁布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这一系列国际标准的出台为教育机构的自我评估与改进、国家或国际范围的外部评估与认可提供了框架和参照。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之下,中国做出了敏锐的反应。2002年,教育部召开“医学教育标准”国际研讨会,学习和研究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并以此为契机,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组建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研究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本土化应用的可能性。课题组以WFME《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WHO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和IIME《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等一系列国际医学教育标准为参照,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于2005年提交了研究报告,完成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一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起草工作。该《标准》与《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在基本宗旨上保持一致,同时兼顾我国的文化传统、教育体制和教育资源等因素,以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为适用对象,主要包含了对医学教育办学过程的规范和对毕业生应达到目标的基本要求。经过试点认证之后,该标准于2008年由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正式颁布,成为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教育质量监控及教学工作自我评价的主要依据。
二、认证机构的建立
为了保障《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在我国的有效推行,确保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质量,使我国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有必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医学教育认证工作。因此,在制定本国医学教育标准的同时,国外较为成熟有效的认证体系和运作机构也成为课题组关注的焦点,如北美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LCME)和澳大利亚医学会(AMC)的认证模式。
鉴于中国与澳大利亚同属西太平洋地区医学教育协会(AMEWPR),两国在医学教育领域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而始于1985年的AMC认证体系运作规范,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2005年至2006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先后派出多名专家赴澳大利亚学习访问。专家们以观察员身份观摩了澳大利亚医学院校认证的全过程,访问了AMC总部来了解认证政策和管理事宜,走访了经过认证的多所医学院校,对医学教育认证的理念和认证制度的建立有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澳大利亚认证专家也多次受邀来华,通过研讨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国内学者介绍认证相关知识,并对中国建立自身的认证制度和体系提供建议和帮助。2006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邀请澳大利亚认证专家组成国际认证专家组,依据WFME《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按照AMC的认证程序对哈尔滨医科大学进行了试点认证。这是在国内进行的首次医学教育认证,示范效应明显。
一、继续医学教育观念创新
继续医学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不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增减,而应是教育观念上的重新定位。要将培养观念从继承型向能力型、从单一技术型向跨学科复合型、从单纯技术型向提高人文素质型转变,培养融创新能力、医学技术、人文素质为一体,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医务人员,是继续医学教育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是针对于传统教育而言,传统教育坚持的是“以追求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及其历史价值的昨天教育价值观”。强调历史知识遗产的继承,科学技术成果的系统传授,自然界普遍规律的掌握。在教育过程中,把受教育者变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是在发挥着一种“复制”前人的功能。如果要不断推动医学事业发展,需要的医学人才不单单是历史文明成果的继承、传授及普遍规律的掌握,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能够凭借自身能力,不断地创新,能主动积极地丰富和超越历史和现实,从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前进的创新人才。因此培养医务人员的创新能力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首要目标。
二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继续医学教育应建立大教育观,培养复合型人才。继续医学教育学习不能只拘泥于医学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学习,更不能要求所学知识“专业对口”。医学科学发展,离不开多方面的知识积累。多门学科相关知识的融合,不但能促进相互发展,而且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将刺激产生知识的质变,从而导致新理论、新体系或新学科的诞生。因此,继续医学教育应改变单一技术的培养观念,注重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积极培养交叉学科人才,加速交叉科学发展。
三是提高人文素质。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同样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医学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属性又有人文社会属性的综合性学科。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就充分说明,现代医学中渗透着人文关怀,而医学也围绕人文价值去实现医学价值。同样,只有将高尚的人文精神不断注入医学科学中,医学才能充分发挥积极的正面效应。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者的理想整合,才能形成现代医学的完整结构,也才能促进医学的健康发展。因此培养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素质同样是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目标。
二、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创新
继续教育观念的创新,必将带来内容不断创新。继续医学教育培养观念的创新,决定了它的目标将是多元化的,不是单一的,这就意味着其教育内容应更加宽泛,不只局限于医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应着眼于医务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能跟进医学发展的各方面要求。除技术领域的要求外,医务人员更要有良好的人格和全面的素质,以适应社会,体现其人生价值。
一是着眼于整体素质的培养。整体素质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着眼于医学创新人才特性培养。②进行人文科学教育。③重视医德教育。
二是学习多学科知识。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向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紧,相互渗透愈来愈深,不同知识、思想、方法联结和融合在一起,相互借鉴和移植,可逐渐形成许多交叉新兴学科。因此,医学发展与其它许多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继续医学教育要学习、介绍其它学科及相关科学知识,以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促进新学科的产生。
三是提倡有选择性学习。选择性是指每位医务人员在接受继续医学教育时,对知识结构的选择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及个体创新能力发展方向的选择性。学习者在建立基于个人知识背景基础上,围绕个人需求来制定学习计划,有选择地进行个别化学习。现行传统的以系统的课堂集中学习的模式,已不能满足广大医务人员的个别化学习需要。而对学习者个人而言,信息时代新知识显现的特征,要求医务人员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求新欲,只有进行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继续医学教育手段和方法创新
继续医学教育目标的多元化、教育内容的增加和不断发展,对继续医学教育手段和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之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为继续医学教育手段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一是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继续医学教育不同于在校学习那么整齐划一。有内容广泛、专业对象各异、教育层次不同等特点,应寻求多样的、高效的实施方法。教育技术可以为这个目标提供可靠手段和技术保证。目前,教育技术在我国正处于理论和技术不断完善阶段。其职能在扩展,技术品种不断增加,如电视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高清晰度显示技术等组成了教育技术这个新的大家族,制造出了电视教材、多媒体教材、虚拟现实教材、网络教材等名目繁多的电子教材。在继续医学教育中综合运用这些电子教材,可以活跃教学的情境,激励医务人员的学习动力。在电教教材的应用上也很灵活,可以集体学习观看,也可以根据各人需要自行选择学习研究,学习的场地可以任意选择。以上这些鲜明的特点,使教育技术在继续医学教育中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目的研究分析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和甲硝唑棒应用于慢性牙周脓肿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采取随机法选择本院2014年05月至2016年05月接收的慢性牙周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40作研究组,本组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方案治疗;40例作对照组,本组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甲硝唑棒方案治疗,对2组入选患者临床效果进行客观比对。结果经过不同的治疗方法后,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其中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5%,对照组75%,且研究组入选患者牙齿松动情况、牙龈指数以及牙周袋的深度等指标都优于对照组,2组临床效果综合对比后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针对慢性牙周脓肿的治疗中选择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方法有助于促进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快速改善,且明显优于甲硝唑棒治疗,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甲硝唑棒;慢性牙周脓肿;疗效
0引言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发展飞快,继续医学教育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引起了全国医学院、医疗单位的广泛关注,继续医学教育意识已经深深印在每个医务人员心中。另外,重视科研工作,忽视医学教育,认为科研工作能够得出论文和结果,而医学教育知识为医务人员提供所需要的学分,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基于此,就要正确认识医学教育与科研,从根本了解医学教育与科研的重要性,并且认知医学教育与科研对医院管理发展的影响。
1医学教育与科研管理
1.1医学教育能够反映科研工作的水平。医学教育能够反映出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也能够为科研工作创造出良好的外界氛围。一般,某一个医疗单位医学教育之所以能够继续进行,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医疗单位在某一个领域中的科研工作在省内或者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与其他同行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特色和优势。科研工作也是医学教育项目能够通过评审的条件,所以应该对其有足够的重视。那么,继续医学教育能够反映出某一个医疗单位的科研工作水平。医学教育还能够促进医学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由于科研工作的本质就是创新,科研工作就要不断创新出新的知识、理论、技术和方法,继续医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就是现代医学科学领域中的新知识、理论、技术、和方法。以此就决定了医学教育能够促进医学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和使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和使用在社会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也在不断的提高,继续医学教育在此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中,继续医学教育就要不断的创新,才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作用[1]。
1.2科研工作是医学教育的基础。医院科研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科研计划、论文、成果、档案、设备、保密、经费、人员、设备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科研管理的宗旨就是协调、综合、服务,能够有效提高医院科研水平,保障医院科研质量,并且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目前我国医学发展较为循序,科技创新是医学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趋势,在促进医院构建学习型医院及国际化品牌过程中,科技创新是非常重要的。科技创新主要是以科研和管理两者相结合来完成,所以,科研管理工作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科研管理,促进科研工作及医院管理建设,能够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高医院医疗水平,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科研管理工作还是医学教育的基础。继续教育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其生命力来源主要是全新的内容。但是任何全新的事物都是相对且具有时间限制的。为了能够使继续教育能够具有生命力,那么就要以科研工作为基础。因为科研工作的本质就是创新,所以将两者相结合,就可以使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得到不断的更新,这种更新主要源于科研成果。科研工作还有紧密的跟踪性,也就说通过一系列的信息手段实时关注他人的科研工作进展。这样不仅能够使医学教育内容具有完整性,还能够在与他人科研成果对比的时候,对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检验及完善,保证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具有科学性。[2]
2医学教育与科研对医院管理发展的影响
2.1医学教育与科研和医院管理的关系。医学教育与科研管理就是使用一系列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的对医学教育领域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主要任务就是创新、探索、发现医学教育的规律,并且将其运用到医学教育工作中,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医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医学教育也具有实践性、服务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医学教育过程中要在医院中进行,医学生、护士生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医学科学研究是医学发展的基础,也是培养医学优秀人才的途径。在医院进行医学教育工作,能够进一步的完善医院科研工作,提高医学工作水平,有利于医院的技术创新、学科建设等。社会对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和需求,也是科学研究的动力。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与社会、文化、经济、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其主要就是培养医学人才,所以产生间接的就是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且具有远期的效益。医院的科研管理,不能够知识重视近期功利,从而不重视远期效益。
2.2医学教育与科研对医院管理发展的影响。医院科研管理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医学科研管理,医学教育科研的层次越高,表示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内容。在目前医学科学发展具有较好势头的背景下,对医学教育和科研具有局限性的认知,直接影响了医学教育与科研的质量和成果。医学教育是较为复杂的,具有一定的人为性及不确定的心理,会直接影响研究过程。医学教育也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要选择合适的客体进行研究,首先就要以医院质量管理为基础,题目要进行限定,题目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要适中。如果题目过大的话,就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如果题目过小的话,就不易出研究成果。所以科研题目要准确,从实际出发。医学教育与科研具有群体性,要通过医院科研管理部门提供基础,最主要的就是利用信息资源,使用院校联合,团队合作,才能够取得科研成果。关键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持之以恒,将目光放长远,这样才能够将医学教育与科研的潜力发挥出来,促进医院管理工作和可持续发展。[3]
3结论
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项目,需要医院对其给予相关的资源和信息,并且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此使医学教育和科研工作更加完善和高效。医院教育与科学研究工作具有长远性的发展,将其持续的进行下去,对医院的发展、社会医疗体系的建设都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秀红 单位: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
参考文献
一、资料与方法
1.调查问卷。
本调查问卷分别由哈尔滨医科大学、广东省卫生厅科教处、厦门市卫生局、北京朝阳医院和沈阳医学院单位合作完成,对2000名卫生技术人员做问卷调查,最终筛选出有效问卷1223份。
2.方法。
对所调查资料进行统计描述,筛选出曾接受过网络远程或卫星视频远程医学教育的人员共计518人;以是否接受过此两种形式的远程医学教育为结果变量,以卫生技术人员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单位性质、收入、职称、对远程教育了解情况等共12个指标为自变量,分析影响接受远程医学教育的因素。统计学分析通过使用SAS9.1.3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完成,对于多分类的自变量均划分为哑变量进行模型拟合。
二、结 果
1.卫生技术人员一般状况调查。
所调查的1223名技术人员中有518名曾经接受过网络远程医学教育或卫星视频远程医学教育,占总人数的42.35%,详细情况见表1。
2.多因素分析。
以是否接受过网络或卫星远程医学教育为结果变量,以表1中前12个变量为自变量,做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7个因素对是否接受过远程医学教育有影响。(详细情况见表2)。
三、讨 论
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教育对象不受时间、空间、地域、职业、专业以及知识基础层次等客观性教育“选拔”条件的限制,具有显著的广泛性,适应不同基础知识层次、不同要求的学员学习;另一方面,正因为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教育对象对“入口”起点没有统一的要求,加之学员学习目的和要求各不相同,因此教育对象具有非规范性也是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又一特点[2]。本研究显示男性、年龄小于30岁的卫生技术人员更容易接受远程医学教育;博士和高收入者接受远程教育机会少;地市级医院和区县级医院的技术人员更易接受远程教育;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更倾向于接受远程医学继续教育;关于《卫生部关于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开展远程医学教育教学的意见》知道并阅读过的卫生技术人员更易接受远程教育,其接受的机会分别是其它两类人的3.21和3.41倍。
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实践经验
1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实践经验
医院领导高度重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多举措多维度推动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开展,期间多方调研、建章立制,充分调动各专科积极性,医院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均得到明显提升。2017年共开展37项,2018年共开展57项,增幅达54%;同时高级别项目提升明显,国家级项目增幅达133%,其次为省级项目增幅达71%。此现状充分说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近年各专科及学科带头人影响力均有较大幅度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能力。
1.1修订政策支持,实施激励机制
第一,修订继教项目管理规定,鼓励各类专科积极申报并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提升专科影响力。医院于2017年上半年度修订了《无锡市人民医院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医院继续教育项目管理要求,并在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培训经费使用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激励,参照《无锡市党政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要求,提升了授课专家的讲课费标准及举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以奖代补的执行标准。第二,修订雁阵人才考核标准,鼓励各级人才申报并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提升学科带头人专科领域影响力。雁阵人才原有考核标准仅项目负责人有考核得分项,修订后加入会务负责人的考核得分项,提升了各级人才参与并开展继教项目的积极性。继教项目的开展为各专业人才在专业领域新知识、新技术的交流学习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平台,更好地提高了医务人员的专业服务能力。第三,年终根据各项目开展情况的考评分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评优工作,评优奖励用于奖励项目申报人、项目负责人、会务负责人及相关会务组成员。
1.2制定考评细则,全过程质量控制
规范办班流程。制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举办流程图,挂在医院内网公示栏;同时梳理举办继教项目各项提交审核资料的内容、要求及时间节点,避免过程中重要节点的遗漏从而影响办班质量及学分授予。强化执行和督查。医院积极重视继教项目的举办,年初梳理汇总所有通过评审的继教项目及详细的项目举办信息挂网公示,要求所有项目年内按时举办完成,不得延办或退办。项目举办期间现场督查举办情况,包括办班时间、地点、授课教师、授课内容、参加学员数、累计学时数等是否符合要求,现场指出存在问题,立即整改;未参会代签字者取消学分授予资格。终末考核评价。严格按照《无锡市优秀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评选表》的标准。进行考核评分,每一个项目的考评得分直接列入年终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评优依据,对于评分较低的项目当面向项目负责人通报问题,指导其提升项目质量的方法,接受者可续报下一年度继教项目。
2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第一,医院十三五期间列出了院部十大重点发展专科和十大重点扶持专科,在院部各项政策激励和扶持下,2018年十大重点发展专科在继教项目开展方面提升优势较明显,较2017年增幅达67%,重点扶持专科也有较大提升,增幅达50%;但其他专科市级项目开展较前一年度有所退步,降幅25%,全院仍有10个专科未开展,占比24%。第二,目前尚有较大部分医务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意识淡薄,对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够,忽略了可以通过继续医学教育提升本专业技能的概念,仅停留在为了完成继续教育任务、修满年度学分、不影响职称晋升而接受学习,加上临床工作任务繁重,学习时间相对较少,参加继教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继续医学教育的效果。第三,医院的继续医学教育涵盖领域已较全面,但是项目内容多以临床医学为主,科研和教育方面的内容偏少。继教的目的是为医务人员把临床知识用于实践,再通过实践创造学术及科研成果,从而向临床研究型医院转型。
3对策与思考
第一,加大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定期召开全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会议。通报年度继教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存在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认真讨论研究对策,提出有效改进措施,使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和有效[3]。表彰优秀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并由开展项目较多的及被评为优秀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及交流申报经验、开展项目的获益方面,并对未开展科室科主任及学科带头人,鼓励其积极申报继教项目,同时优秀项目的会务负责人交流办班经验,供开展项目较少或未开展项目的科室借鉴。第二,增强医务人员继续医学教育意识,端正学习态度,促进主动学习。医院针对不同层次人员的特点及需求,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区别,深入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方便全体医务人员合理安排参加培训的时间,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4]。人才建设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继续医学教育是高素质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关键途径,医务人员自觉主动接受继续医学教育,提高自身综合业务水平,以适应现代科技发展需要[5]。第三,加强师资能力培养,提升继续教育水平。鼓励年轻医生和骨干医师到国内外先进单位进修学习,除了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尤其要重视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传授方法,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加强专科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科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请的获批率。鼓励科研教学领军人才积极申报和举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提高医院科教研实力,扩大医院综合影响力。医院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作为十三五期间工作规划的主要内容,加强管理,拓宽渠道,切实提升教育实效,实现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继续医学教育是医疗单位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医务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专(学)科建设,加快医院发展的重要途径。继续医学教育水平作为医院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充分体现出医院的综合实力。重视并加强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扎实提升医务人员技能水平和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和提升医院竞争力,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医学教育 教师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起着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是一门多学科、多领域的高新技术,它以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为主体,包括数字化信息技术、音频和视频技术、通信和图像处理技术等等。以多媒体辅助教学(CAI)为主要形式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渗透并融合到医学教育领域。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一)多媒体技术集成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为医学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手段
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是指将多种媒体元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多媒体信息。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是指人能方便地与系统进行交流,以便对系统的多媒体处理功能进行控制。例如,教师能随时点播教学课件中的医学音频和视频片段,使课堂教学张弛有度。多媒体教学课件,给学生创造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以妇产科学中分娩部分的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技术,动态地演示胎头在骨盆各个平面做适应性转动的过程,使学生清晰直观地了解分娩的各个步骤,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总体容量
多媒体教学节省了教师板书和绘图的时间,教师课堂授课时间相对加长,与传统教学相比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教师的授课容量,满足了医学教育的知识量大、知识点繁多的特点。
(三)长期保存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实现资源共享
经过长期的实践教学,教师对所授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反复地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一批优秀的、专业的教学课件。利用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可以把这些优秀课件加以分类、整理和保存,以供老师们进行观摩和学习,实现了资源共享。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多媒体教学对实际的教学活动有利有弊,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课堂上忙于多媒体课件的操作,完全替代了书写板书。这样不仅减少了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直接交流,而且授课内容超负荷增加,不利于学生学习。其次,多数课件的内容基本上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流水式制作,教师的课堂教学变为“照屏宣科”,学生仍然只扮演听、看、抄的角色。再次,多媒体教学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装饰和点缀。有些教师过于注重教学形式,忽视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研究,使多媒体课件过于花哨,学生停留在音乐和画面的浅层感知上,弱化了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和掌握,降低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三、如何在医学教育中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 我们要明确多媒体技术只能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它要以服务教学为前提,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如何在医学教育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 有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焦点。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优化了医学教育工作
多媒体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合理应用,在授课过程中发挥了教师的灵活性,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地分配课堂时间,控制教学进度,有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同时,适当穿插板书,放慢授课节奏, 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理解和记忆课堂内容。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增加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眼神交往。在医学教育中,尤其是教师讲解具体的病例时,教师应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感染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理解。最后,教师应采用传统的课堂提问和启发式教学方法,避免学生由于忙于抄写笔记, 或沉溺于课件华丽的色彩和变化多端的视频画面,而忽略了教师讲解的内容。
(二)提高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水平,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育对象,应科学地、有区别地安排课件内容
教师的授课思路、讲课风格因人而异, 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也大相径庭。首先,多媒体课件应遵循科学性的设计原则。教师按照教学计划, 结合自身的特点, 制作出适合教师课堂讲解、利于和学生进行交流的课件。课件的内容简明扼要、层次清楚, 尤其是医学模拟实验的视频片段, 更要符合科学性,生动逼真,重点突出。其次,多媒体课件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大纲来设计。因材施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目标之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课件设计要明确反应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有区别地灵活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后,多媒体课件应有效地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按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 非线性地组织和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在课件的设计上要多样化, 如采用超链接的方法, 可以向前引用或者向后引用, 这样既突出了知识重点, 又强调了知识的连贯性,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
总结,多媒体技术有效合理地融入医学教育工作中,实现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它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共同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从而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保证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董宇艳,刘胜,任喜枫.多媒体CAI对教育的影响及其应用.中国高教研究,2001(1).
1.背景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共有1000多张开放床位,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在苏北地区乃至省内有一定的影响力。为适应医疗市场的需要,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改善服务质量,医院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进行“病人选医生”改革,划分医疗组,实行主诊医师负责制,并以此为契机推行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改革后全院医务人员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工作热情高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大幅度增长。面对繁重的临床工作,现代远程医学继续教育为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创造了灵活、自主、便捷的学习机会,为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2.资料及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2003年~2005年参加好医生网站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人员。
将资料按科室、类别、职称分类登记,并计算机录入,用Excel软件分类汇总,计算各类人员构成比。
3.结果与分析
我们以不同职称和各类医务人员就2003年~2005年参加好医生网络继续教育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2003年~2005年医院不同职务人员
参加好医生网络继续教育情况统计表
2003年2004年2005年合计
初级26223886
中级4248118208
高级16183064
合计8488186358
表22003年~2005年各类医务人员
参加好医生网络继续教育情况统计表
2003年2004年2005年合计
医疗类20263278
护理类2270106
医技类(包括药剂、检验、镜像等)644084174
合计8488186358
统计和调查结果表明:
3.1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接受远程教育模式
2003年~2005年参加好医生网络远程教育学习人数由84人上升至186人,尤其2005年人数增加明显,表明现代远程医学教育覆盖人数逐年提高。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开放式教育,它能为学习者提供“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课程”的个性化教育服务[2],为终身教育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相信随着对远程医学教育的了解,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会自觉地选择这种继续教育形式。
3.2中级职称人员是远程教育学习的主体
表1表明,2003年~2005年中级职称人员参加远程教育占总人数的58.1%,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50%上升至2005年的63.4%。在医院,中级职称人员是各专业的技术骨干,他们在医院工作了一段时间,具有相当的临床实践,也承担了大量医疗、科研、教学工作。他们一方面迫切需要通过继续医学教育提高理论、技术水平,优化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对中级及以上职称卫生技术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要求学分达25分/年,其中Ⅰ类学分至少达10分/年,因此,他们成为远程医学教育学习的主体。
3.3医技、护理人员参加网络教育的人也逐步提高
表2表明,医疗、护理、医技三类人员中,医技类人员占全体的48.6%,护理人员由2004年占25%上升至2005年的37.6%,医技人员主要包括药剂、检验、影像等辅助检查部门卫生技术人员。随着医院改革的深入,医院门诊量和住院病人大幅度增加,医技科室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工作强度也大大增强。另外医技科室本身各专业领域内学术活动较少,他们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培训班的机会相对较少,且在学分管理上与临床医师要求一样,他们主要通过网络教育的形式取得Ⅰ类学分。与医技类卫生技术人员一样,护理人员参加网络教育的比例也逐步提高,仅次于医技类人员。
4.思考及体会
远程继续医学教育以其灵活性、信息量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有着传统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2],而且更适宜卫生技术人员在职学习,已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有效继续教育形式。
4.1树立“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观念
通过对继续医学教育政策的宣传和好医生网站远程教育的有效开展,广大卫生技术人员逐步确立了终生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意识,并根据自身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形式和学习手段。在继续医学教育学习上,有些人重视学分的获得,忽视学习的过程,使学习流于形式,失去了继续医学教育的真正意义。经卫生部批准的现代远程医学教育项目非常重视适应多层面的需求,项目内容包括基础医学、护理、药学等,一级学科覆盖率达100%。在众多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中,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统筹安排,完成学分,使自己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从实际出发更新观念,终身学习,促进自我发展[3]。
4.2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继续医学教育途径
现代远程医学教育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信息来源丰富,知识更新迅速,各学科医学知识内容充实、观点新颖,卫生技术人员不仅可以获取医学各专业全面的信息和资料,还可以了解相关最新医学动态。远程医学教育中,卫生技术人员自己选择符合需要的学习内容,掌握学习进度,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自主学习,还给许多学习爱好者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通过参加远程医学教育,解决了过去仅靠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学习班获得Ⅰ类学分的难题,同时节省了大量学习经费和时间,成为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一条有效捷径。
4.3促进卫生技术人员提高综合素质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在许多领域,尤其是跨学科研究更要求对信息有相当程度的占有、控制和处理能力。个人的信息能力、信息行为将极大地影响着科研人员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素质对每一个人来说越发重要[4]。卫生技术人员通过网络继续医学教育接触到网络,他们可以学习应用网络搜索以获得更多信息,对提高医务人员的信息素质有重大意义。同时,医学科学是一门非常深奥而复杂的科学,“生物2心理2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对医学生提出更全面的要求[5]。通过网络继续医学学习,有利于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扩展临床医生知识面,培养和丰富创造性思维方式,增强社会适应性。
4.4完成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达标要求
通过参加好医生网站学习,卫生技术人员通过网上注册、学习、考试,授予相应学分,累计最高Ⅰ类学分15分/年/人。根据近三年统计,由于开展远程继续医学教育,我院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合格率达90%以上,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
5.展望
远程教育在我国仍处起步阶段,其在医学继续教育方面的应用仍需实践和探索。卫生部科技教育司孟群副司长指出“远程医学教育不是万能的”,尽管远程教育具有不受地域、时间、空间限制,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知识更新迅速,有丰富的表现力,但仍存在自身缺陷,表现为师生缺乏情感交流,而且部分医学知识、技能难以实行远程教育方式。远程医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前途光明,但要经过一定的发展历程,积累经验,创造管理模式,制定相关的规定,使其规范化、合理化的运行。我们坚信,现代远程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必将成为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对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事业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段亚清,曾思恩.发挥远程教育优势,推进医学继续教育发展[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8):55256
[2]薛海东.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及其在继续医学教育中的作用[J].医院管理杂志,2005,12(1):79281
[3]王定妹,陈敏怡,许小幸,等.医院实施继续医学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05,19(6):23225
关键词:本科生;临床医学;医学教育;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235-02
我国已经成为医学教育大国,数量由2002年294所发展到2009年485所,举办医学教育的本科院校达到237所[1]。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秀的卫生人力资源。“一所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去培养这样的人”是高校管理者必须做出科学回答的问题,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是要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2]。确定培养目标,并使全校师生周知,是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医学教育的首要标准。我国医学院校的差异性和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需要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这也对《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目前很多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存在趋于雷同,过于一般和抽象,不具体,难以指导实践等问题[4]。
南通大学医学院是一所由中国人(清末状元张謇)自己创建、拥有百年历史传承的高等医学院校,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杰出的医学人才。如何顺应新时期医学教育改革发展趋势,遵循医学教育特点和规律,培养国家医改大背景下合格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人才,科学修订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总体思路定位
1.顺应全球化医学教育改革方向。医学本科生培养目标一直是国际医学教育界研究的热点。2010年12月,21世纪医学卫生教育专家委员会在《柳叶刀》上发表了《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的纲领性报告。该报告指出,现代医学教育正经历第三次改革,改革将从机构和教学两个层面开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5]。岗位胜任力培养内容实际上涵盖了WHO“五星级医生”标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和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等提出的医学生培养要求和目标。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岗位胜任力培养内涵应结合国际医学教育改革和院校实际进行定位修订。
2.切合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向和地方人才需求。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有着重大变革的要求。2012年5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临床医学教育改革要着力于医学教育发展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紧密结合,优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建立有效衔接医学人才培养规模和结构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求的调控机制。加快全科医生培养,为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目前,我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着医护人员总量不足、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结构和分布尚不合理、与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相关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四个突出问题。由于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造成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培养全科型医学人才成为医疗战略发展目标,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全科化将是重要培养方向。南通大学创始人张謇先生办学之初提出的“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亦切合于新时期医疗卫生与医学教育相互依存的要求。
二、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核心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2008年,教育部和卫生部在《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基础上研究和制定了“本土化”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该标准为各学校的个性发展及办学特色留下充分的改革与发展空间。
1.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临床技能。美国医学教育实行以医学院教育为起点,以毕业后教育为重点,通过继续教育,把教育培训同持续的职业生涯统一起来[6]。《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指出:医学毕业生胜任临床工作的专业能力要依靠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职业发展和持续医疗实践才能逐渐形成与提高。目前教育部和卫生部正改革和推广的“5+3”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适合当今医学教育环境的人才培养模式。临床技能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和反复积累的过程,熟练和规范掌握更多临床技能的目标,可在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去加以实现。作为本科医学生,对临床技能的掌握提出过多过高要求并不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和实际情况。所以,本科阶段主要是夯实医学生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掌握急救和内外科基本操作技能,以为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顺畅对接打下良好基础。
2.掌握沟通技巧和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在技术至上的诊疗技术培训过程中,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文医学执业能力一直被忽视。近年来,随着医患关系日益恶化,医学人文教育得到越来越多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福岗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好的专业教育会利用一切学习途径,将人文素养和医患沟通能力的潜能发挥至最佳。高等医学院校和教学医院教师要将培养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作为重要培养目标,将课程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将重建良好互信的医患关系,作为明日医生的重要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切实提高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质量。卓越医生不仅是医疗技术上的高水平高质量,更应是人文关怀的践行者。
3.注重岗位核心竞争力培养。在新的传染病、环境风险、行为风险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安全,全球卫生系统正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新形势下,医学教育未能跟上步伐很好地应对上述挑战,医学卫生人才的岗位胜任能力与患者和人群需求不匹配,团队合作不佳,部分医疗卫生人员狭隘地专注于技术而缺乏全面思维,忽视初级保健作用等弊端日益显现。岗位胜任力是培养未来卓越医生的核心保障。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应转变教育理念,实现纯粹技能培养向广阔视野下多元化岗位胜任力培养的转变。岗位胜任力不再狭隘地专注于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相关知识和能力(“硬能力”)培养,还包括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伦理行为、批判性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软能力”)。目前国家正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改变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严重缺乏的局面,着力提高全科医生的培养质量,切实改变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所带来的“看病难,看病贵”现状。由于临床医学专业不再设专业方向,岗位胜任力培养可帮助学生胜任临床多元化岗位需求,亦可帮助读研深造的同学顺利进入更高阶段的精英教育,拓宽明日医生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全球视野,合理定位事业发展方向,并为医学生奠定终生学习的动机和动力。
三、结论
当今医疗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模式发生着深刻转变,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目标和模式随之发生改变,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亦应作相应改革。只有确定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医学教育改革才能围绕目标,探索适应现代高等医学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7]。
医学教育应是精英教育,国家正积极推进“卓越医师”培养计划,但脱离国情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医学教育和医学生培养不分层次,言必称卓越,是脱离实际的。不同层次医学生培养,“卓越”定义应有所不同。长学制医学教育卓越定义为培养“优秀杰出的高级医学人才”,而本科医学教育卓越定义应是培养具备“基本医学知识和技能以及未来事业发展潜质的合格医学人才”。
笔者认为南通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具有以社会责任感为基础的职业伦理和价值取向以及良好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爱岗敬业,同时兼具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转化式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终身学习动力以及个人事业发展能力等潜质的应用型合格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厉岩,文历阳.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结构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
[2]宫福清,戴艳军.我国医学生总体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2,33(5A).
[3]马建辉,许晓东,冯友梅.医学专业认证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5).
[4]李小波.医学院校如何界定学习结果――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医学院的案例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2,33(11A).
[5]Frenk J,Chen L,Bhutta Z,et al. Health professionals for a new century:Transforming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health systems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 [J]. The Lancet,2010,(376).
[6]郑加麟.美国职业化医学教育对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6).
[7]徐晨,雷寒,刘利.把握医学教育发展趋势 推进本科医学教育改革[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
基金项目: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教学研究课题(2011J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