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

时间:2023-09-21 17:56: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

第1篇

摘 要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十分重要,而在大学体育的教学当中,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它的其中一个任务,是目前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和重要环节。

关键词 大学体育 教学 思想品德教育

一、引言

对于我国的大学体育教育来,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促进大学生的身体正常发育,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并注重培养出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通过教育引导,使他们都能够成为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共同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因此,大学体育教学在其中也必须要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在对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品质进行塑造时,要做到精益求精,在努力传授各种体育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都能很优秀的人才。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当中,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不容乐观,大学生们出现了思想道德品质开始下滑的趋势。因此,如何能够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当中,进一步的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方面的培养就十分重要,这也是从事大学体育教学的工作者应该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及其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

首先是对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进行确立,其主要的依据就是不同社会和阶级的要求,同时考虑到受教育者目前的思想道德品质发展状况;具体的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包括这样的几个方面:首先是思想教育;其次是法制教育;再次是政治教育;最后是道德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尤其要注重教学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的要求以及受教育大学生思想品德具体形成的规律,来对学生进行一个目的比较明确的教育,这个过程中,还要很好的去揣摩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心理矛盾。

(二)思想品德教育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

思想品德教育看起来和体育教学之间没有什么关系,甚至可以看作是教育系统当中两个比较独立的组成部分,它们虽然有所区别,但其实也是相互联系着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之所以要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是为了能够培养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品德活动,教学的结果是要将各种开放的哲学观点、先进的政治思想、合理的法纪观念等以不同的教学形式灌输给学生,使得他们的社会意识发生一定的转化,以此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体育教学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日常体育行为,使他们的体育意识得到增强,以进一步的去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全面发展。另一个方面,我们说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着的。首先表现在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人,而且共同存在于整个教育系统当中。其次,它们之间又可以相互进行渗透,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其实也包含了很多健身方面的观念,各种艺术审美情趣以及学生情感方面的陶冶等,而在各种体育活动当中,则包含了很多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因素。

三、加强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优秀的意志品质

在各个不同种类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项目非常多,内容也比较丰富,组织教学的方法往往可以灵活多样,而且学生在对某项运动进行学习的时候,如果想要熟练的去掌握各种不同的运动技能,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就不得不去反复的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还要经受一次又一次失败的考验,这就使得他们在精神上和身体上同时要承担比较大的负荷,需要他们付出很多的血汗和劳动才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这对于培养他们的思想品德和素质来说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对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的培养,因为,一个人意志品质的形成往往和他努力克服困难的程度相联系在一起的。

(二)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

创新教学现在成为了体育教学改革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在我国目前的这种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如果想要在一件事情上取得成功,就必须要勇于去发现真理,并找到新的道路,去解决那些前人遗留下来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大学体育教育同样要逐渐的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接轨,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不断的去培养出更加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大学生,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可以创新教学方法,使它发挥出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独特。

(三)寓情于教,以情感人

大学体育教学涉及到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因素,往往能够成为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互动和心理交流的一种方式。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和学生进行河东交流,比如说当学生的动作不协调和不规范的时候,可以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对生病的学生也可以送去温暖,经常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状况等。

(四)各方共同努力,探索新途径

学生的思想工作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工程,它往往需要我们社会上的各方面来共同努力,而作为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教师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并善于去分析不同的新问题,在此过程中,还要勇于探索出新的教学途径,善于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收到最好的效果,并最终达到体育教学促进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早已不只是政治课上的任务了,它应当始终贯穿到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潜心的去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提出创新的教学手段,而且要随时做好准备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过程中,也可以使我们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一定的升华,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思想品质和素质。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品德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089-01

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的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变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思想品德是意识行为方面的,也是政治道德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学校德育是中小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起着积极的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将德育融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将来打下坚硬的基础。

一、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创设情境教学,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开启一扇心灵的大门

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的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和氛围。做为一名教师要善于从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中寻找让学生真正能从内心深处愿意接受的教育,从实质意义上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即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例如,在给三年级学生上键盘指法课时,如果单纯的照书本练习,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教学,那么怎样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这样枯燥的东西呢?在指法教学中,我首先强调指法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熟练的指法是学好、用好计算机的基础;然后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让学生玩“星际大战”这种击字母的游戏来练习指法,学生知道要完好这种游戏必须练习指法,这样学生自然愿意去练习指法了,而且在练习中同学们为了能打的更快更好,互相帮助,团结合作。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竞争性以及互帮互助的好品质,同时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二、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机房上机过程中,经常会有垃圾、纸袋在机房的地下乱扔,但却没人把它捡起。这时做教师应抓住契机,及时、充分地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我在给三年级学生上完课时,我发现地上有好多纸张、包装袋一类的垃圾,影响了机房的环境。针对这种情况,我有意识地利用一些机会,用事实来教育学生。有一次上课将结束前,我在座位下又发现了几只塑料袋,就抓住这个机会,当着全班同学展示了几只塑料袋,问:“同学们,我们是否愿意在飘满了塑料袋的机房里上课”?同学们都摇摇头,有的同学马上环视自己座位周围,那些脚下有垃圾的同学马上低下了头,这时我再问:“同学们,每次上课时机房总是很洁净,我们却没有打扫过一次机房,有没有同学想知道是谁在为我们服务?”很多同学都点点头说是五(4)班同学利用每周五下午帮助打扫机房卫生的,这时我进一步说到:“同学们,因为你们年纪比较小,所以五年级(4)的学生就每周帮我们来打扫卫生,让我们在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中学习,那么我们有没有理由不爱惜机房环境,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呢”?这时同学们都异口同声的说:“老师我们以后在也不乱扔垃圾了,我们要爱护我们的机房环境。”然后同学们马上低下身子开始捡垃圾。从这件事以后,同学们再次来到机房上机时,都会在上完课后主动捡起地下的垃圾。因此思想品德教育也就是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习惯决定人生的命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走向成功的钥匙。

三、教师以身作则通过本身的素质熏陶学生的思想品德

情感熏陶就是教育者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熏陶学生的方法。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良好的情绪、积极的思想动态都要靠去激励、去塑造。

我在给四年级的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有的同学趁老师不注意打游戏,有的自己学会了但不把自己的做法告诉别的同学,破坏别的同学已经保存好的文件,有的甚至删除别人的文件或私自拷贝他人的劳动成果,等等。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首先从自身做起,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帮助孩子们尽快转变这些坏的行为习惯。我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注意这个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的良好习惯。反之,如果教师不注意这个问题,由于学生的模仿心理很强,学生就会照样,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我在课堂上经常会告诉同学们:随便删除他人的作品是不道德的,随便抄袭他人的劳动成果是可耻的,等等。这类语言课堂上经常提及,且以身作则。特别在运用知识和操作能力、在积极进取获得新知上,更给学生以示范和榜样,感化学生幼小的心灵。

四、通过网络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第3篇

一、核心素养相关概述

1.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

区别于一般素养,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终身发展中需具备的能力的一种描述,强调学生在做到自主发展、创新实践与合作参与的基础上,兼备家国情怀、社会关爱等情操。若以价值取向为依据,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价值观上与国家、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若以指标选取为依据,核心素养既包括学科基础内容、终身发展素养,也能将当前社会发展动态展现出来。将核心素养与学校教育相关联,核心素养对学科课程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引领作用,可使学科育人价值凸显出来,将教学升华到教育层面。 同时,核心素养融入教育领域中,要求以学科作为载体,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核心素养得到培养。只有保证学科教学之筏发挥其承载作用,才可快速到达核心素养彼岸。另外,核心素养具体落实到教育领域中,要求教师做好教学观念转型工作,确保教学中能够将学科教学转化为学科教育,并认识核心素养的本质,通过相应的教学手段,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与能力。因此,如何做好核心素养培养工作,对当前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出较大的挑战。

2.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结合初中学生发展特征与思想品德学科知识,现行教育工作中学生需具备的素养集中表现为:第一,社会责任。指学生在对个人与自然、社会、集体、他人关系处理中,所表现出的情感特征,如合作担当、生态意识、法治信仰、诚信友善等。第二,国家认同。该素养强调学生能够理解、认同与遵从民族文化传统、核心价值理念以及国家政治制度等,包括文化自信、政治认同以及国家意识等。第三,国际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认知多元文化、国际动态等,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中,包含较多相关的国际动态内容,学生可在学习中理解、尊重差异。第四,人文底蕴。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应在人文领域方面的技能与知识上不断强化,树立一定的人文情怀。第五,实践创新。现代教育活动中,除对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提出相应的要求外,更需在实践操作能力方面不断强化,能够做到批判质疑、用于解决问题等。除此之外,核心素养内容中,也集中表现在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习能力以及身心健康方面,应成为学生接受教育中需掌握的能力素养。

二、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问题表现

1.知识讲授内容比重过大。

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在于有相应的知识内容作为载体,并保证在知识讲授中能够将思想品德教育的特征表现出来。然而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学重点仍集中在知识点掌握、考试分数等层面,整个教学活动完全采取记忆与训练方式,学生品德认知难以形成。甚至部分教师在教育观念中,将作业多、押题准作为荣耀,极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更无从谈及提升思想教育质量。教师这种为教学而教学的意识,完全背离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将教学转化到教育层面的要求。

2.品德教育深度缺失。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包含较多的能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内容,教师仅需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引导,便可使学生各方面素养得到培养。然而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更倾向于照本宣科,注重知识理论的讲解,忽视与学生成长实际、社会实际相结合,这种理论层面的道德规范很难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品质。同时,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讲解知识时多表现在“讲大道理”层面,即使穿插较多社会小常识,也多是文不对题,很难保证学生在思想品德上进一步升华。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看,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不断成熟的阶段,此时学生若表现出个人情绪无法宣泄,将难以从学习、生活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很容易对学生终身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现行思想品德教育深度缺失问题,成为制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性因素。

3.思想品德教育实践内容缺失。

核心素养培养中,实践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思想品德教育转化为学生具体的道德行为。然而当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为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很少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认为实践活动的开展并不能满足学生“考高分”的要求。以实践创新素养中强调的热爱劳动、问题解决等为例,一般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内容都能够“长篇大论”。但这些道德规范尽管被学生深刻记忆,但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遵守这些规范的学生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在于思想品德教育中忽视实践教学内容。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实践内容的缺失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带来极多不利影响。综合来看,无论品德教育深度问题,还是实践内容缺失问题,其原因都在于现行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学理念过于陈旧且教学方法不合理,阻碍学生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具体路径

1.树立核心素养培养的正确理念。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核心素养培养的正确理念,这是解决以往教学中弊病的关键。教师需认识到,思想品德教学的本质并非以应付考试为主,而是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将教学目标界定在“教育”层面,而非为教学而教学。同时,在核心素养培养观念方面,教师应时刻注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并非单纯局限在知识学习、课堂表现等方面,应着眼于学生终身教育,真正做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样才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断从教学内容中挖掘有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知识内容。

2.注重知识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结合。

思想品德教育、知识教育二者有效结合,是解决当前思想品德教学中知识讲授比重过大问题的关键。首先,需从教学内容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素的挖掘。以“法律保护公民隐私”的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在讲解相关法律知识、公民隐私权等内容的同时,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做到尊重隐私、尊重法律,并努力将知识转化为自觉维权行为,这样学生在社会责任素养方面将会得到培养。其次,应注意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完成品德教育,如教学“认识自我”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人的生命的独特性”“生命为什么需要相互关爱”等知识时,可直接渗透具体的生活实例,这样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3.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的改善。

思想品德教学中,可应用的教学方法很多,若教师能够有效运用这些方法,可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改善教学效果起到突出的作用。例如,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考虑采取案例教学方式,直接将生动的案例带入课堂活动中,如关于当前国际社会相关时事热点,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使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国家政治制度给予更多的认同,“国家认同”素养得以形成。同时,在分析国际动态与多元文化中,做到尊重不同民族差异,“国际理解”素养可在该过程中形成。另外,在教学活动中,也可考虑引入社会调查、参观考察以及参加公益活动等方式。事实上,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局限在课堂知识讲授层面,可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引入实践活动,确保学生在实践创新素养上得到培养。以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内容为例,便可采取公益活动形式,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社区劳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树立人文关怀理念,“人文底蕴”素养的培养由此得以实现。需注意的是,由于思想品德教学学时有限,教学中过多引入实践活动很可能导致难以完成教学计划,此时便可考虑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形式将相应的案例展示出来,也可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4.思想品德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思想品德 渗透感化 启迪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各门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以育人为本,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具有“授业、传道、解惑”的多重功能,它不仅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课堂,更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基础教育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和奠基地位。因此,作为具有道德教育重要功能的语文教学,在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提高文化科学水平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大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政治合格、品德高尚、素质过硬、学业优良。

一.在教学各环节中,贯彻思想品德教育,逐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1.学懂范文内容,领悟思想实质,增厚道德底蕴。文章的思想观点是通过字词句语而表达的,认真读懂课文内容,深刻理解精神实质,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感化。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要理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思想哲理,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具备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奋斗不止的精神,今后为人民服务终身奉献,为建设祖国竭尽全力积极贡献。学会领悟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皆因祸福趋避之”;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等精辟论语的深邃意蕴,那么经典名篇中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对学生道德品格的引领指导是显而易见的。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精神风范,提高思想境界。文学作品以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反映感情思想,教化引导人们。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学习榜样人物的思想品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道德熏陶和思想启迪的内心触动与灵魂提纯,在典型人物思想的浸润下得到道德精神的感化提升。朱自清在散文《背影》中刻画出父亲栩栩如生的“背影”慈祥形象,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十分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无限怀念。学习本文,要以父亲突出的“背影”形象为坐标,教育学生永远铭记衣食父母的养育之恩,为父老乡亲的幸福富裕而发奋学习,并踊跃承担起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报答人民大众和祖国母亲的哺育培养之情。

3.概括中心主题,理解思想含义,加强道德修养。文章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它反映作者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感情品质。辅导学生归纳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领会主旨含义,是分析概括能力的训练,也是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利用辩证观点,正确立场,先进思想,感染教育学生,使其品德上日渐纯洁,思想上逐渐提高,行动上不断进步。总结杜甫的《望春》一诗,主题思想是以泰山的神奇秀美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表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学习此诗,教育学生务必眷恋祖国的大好河山,无限热爱养育我们的美好热土,树立不畏艰难,勇攀顶峰的雄心壮志以及兼济天下福祉的博怀和实现崇高理想的远大抱负。

4.经过写作练习,表达积极思想,升华精神道德。写作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明显的综合性和很强的实践性,写作是语文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训练,也是思维创作和思想道德的综合体现。让学生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正确分析人间事物,客观反映社会生活,热情歌颂光明正义,以创作过程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从道德层面上实现量到质的飞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使政治思想日趋成熟完美和提高进步。笔者曾出作文《家乡新貌》,要求描写家乡的发展变化,反映改革开放的新成果。有学生描绘家乡快速发展与巨大变化的崭新面貌,抒发了对社会伟大变革的赞美,歌颂了新时代的辉煌成就。这样的写作,学生从心房之处受到现实社会形势的生动深刻的政治教育。

语文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体现在内容丰富而深刻的课堂学习中,更需要在广阔而有作为的现实生活去延展开拓,去实践提高,让思想的美丽花朵在实践的沃土中结出丰硕的行动果实,享受火热幸福生活的无比情趣和非常意义,体现人生价值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栉风沐雨,经受考验,锻炼成长,在思想品德、学业素质、实践技能各方面长进完美,展望实际成果的壮丽朝霞,迎接崇高理想的阳光明天。

二.在课外阅读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逐渐提升政治思想水平

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它不仅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有促进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形成核心价值观也有明显效果。让学生阅读欣赏优秀文学作品,增强审美情趣,提高鉴赏水平,陶冶精神情操,潜移默化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文学的教化作用。

给学生推荐优秀文学作品,把他们引入清新和煦的文学艺术氛围中,领略文学中德育滋露的辉煌壮丽的艺术殿堂,观赏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精神文明的绚丽画卷图景。以我国现代文学为主,适当的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为辅,让学生阅读欣赏、分析评论,明辨事理、分清良莠、吸取精华,充实精神世界。阅读罗广斌的《红岩》、杜鹏程的《保卫延安》等红色经典名著,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在实践活动中,落实思想品德教育,不断加强道德建设

课外活动对语文教学是十分有益的,具有深化增效和巩固提高作用。要注重思想教育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协调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进行生动鲜明具体现实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启品质心扉、启迪品德智慧、提高道德觉悟、加强思想修养、锤炼主观精神、塑造理想品格,树立正确人生观,让学生将来把青春年华投入到奋斗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谱写憧憬理想的人生华章,演奏高尚淳美的道德乐章。

组织学生深入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争优创先,确立先进的政治思想;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活动,争做志愿者,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组织学生红色旅游,参加革命历史遗址,树立爱国主义思想;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开展社会调查、讴歌社会主义新时代;组织学生举办文艺晚会、举办演讲朗诵会、创办班报校刊、成立文学社团,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主旋律。

通过实践活动,让思想品德与实践行动相和谐,绽放出灿烂耀目的成果之花,驱散迷雾,照亮前进旅程的航向,指引学生向着理想道德的神圣目标奋斗迈进,使人生岁月更加多彩丰富、更加雄壮先进。

四.思想道德教育要自然舒畅,适时合度,融会恰当

我们应把语文知识的传授与思想品德的教育自然恰当地融合起来,用新鲜的思想道德的甘甜溪流,用心浇灌滋养学生的心田,使品德之树常青繁茂,果实累累。要善于捕捉有利时机,巧妙流畅渗透思想教育,启发学生的主观思想,感应道德灵魂。还应在思想品德教育别把握好“度”与“量”,准确布局,精心运筹,抓住关键,掌握度量,寻找最佳切入点,让思想品德教育到位而不越位,处位恰当,获得最佳效果,使学生语文知识的增长和思想品德的进步双丰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培养人才体制的改变,根本是教育要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优秀人才。这是教育事业百年大计的大命题,是关乎到中华民族复兴和祖国发展崛起的重大部署,是关乎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久兴盛的宏伟战略举措。我们要努力实现这一体制转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使教育为人民服务,为祖国服务,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德育为首,以素质教育为重,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在语文教学中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改革创新,展开新思路,探索新方法,提高教学效益,充分发挥多重功能和决定作用,确实体现奠基地位,与其他科目密切协作,形成强大合力,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彻底转变,从单纯人才培养到全面的素质技能和思想道德培养的体制转变,为培养学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可靠有用的人才而奋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1年6月。

第5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思想品德

在现代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在高速发展,知识、信息的传播的速度也在变快,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力缩短了能量转化的周期,产业结构也得到了调整,这些变化对社会的人才的要求也提高了。要想真正成为21世纪新时代的人才和社会的主人,就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这一要求的实现就要求身为学生的我们在接受教育阶段,要培养好自身的素质,为未来做好充足的准备。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主要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素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方面的素质,同时它也是学生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前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就必须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以使其发挥最有效的作用。

一、素质教育与教学模式的内在关系

素质教育是一种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方式,它从人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以学习主体的资格来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能力。与素质教育相比较,教学模式是一种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形式。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素质教育是内容,教育模式是途径,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是对组织教学的一种设计,它将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手段从宏观上进行了调整配对,对教学起到了构造的作用。同时,教学模式一般形成于实践过程中,它解决了教学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脱节问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素质教育则是教学模式的实质内容、思想指导。这样合适的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当下教育学者比较重视的课题,道德素质是学生总体素质的基础,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是培养一个优秀的新时期学生的基础,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思想品德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这些理论相结合,把这些积极乐观的政治思想运用到生活中,为自己的生活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但是正因为它与人的日常生活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就不断地显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了。

第一,思想品德的学习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再加上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年级偏小的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这些思想品德内在思想,而只是从文字的表面上记住了这些理论,这还不足以将思想品德的实质内容融入生活。第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教师也认为这是一种很抽象、很无趣的思想理论,于是他们只是将这些理论生硬地灌输给这些学生,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将将这些理论运用于生活。第三,只关注理论,关注权威是大多思想品德的基本模式,而这些理论模式是不符合大多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了解社会、了解身边的一切与生活相关的现实事物,而不是静静躺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本课程应该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的,要为他们今后的漫长人生道路指明正确的方向,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处理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使得他们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

三、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要抓住两个关键因素: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和学生个性化、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两个关键因素的考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素质教育的效果。

1.引导模式

在现在这个越来越尊重人权的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成为了主要的原则,所以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进行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会给素质教育的实现带来很大的效果。引导模式是指学生以自主方式进行学习,老师在一旁起到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老师的协助作用。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综合的提高。

2.案例模式

案例模式作为初中思想品德学习的一种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案例教学模式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人际交互决定理论、构建主义理论等心理学研究理论为基础构建起来的模式。

采用案例教学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从教学目标出发,构建属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独有的案件模式,将案例教学目标植入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中,打造属于它独有的案例模式。第二,案例模式的教学模式的一个关键步骤就是案例的撰写。一个好的案例教学的重点就是选取一个合适的案例,案例中要包含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而且案例要切合实际,反映社会现实。第三,在进行案例教学前,必须要求老师和学生对案例熟悉,教师还必须掌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第四,案例教学开展的形式应该以讨论的形式进行。

3.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

教育部门在开设思想品德课程时会下发一份教案,教案是供老师教学参考的,而非是必须教授的知识,老师在开设自己的课程时要把握自己学生的特点,制定一套适合本学生自己的学案,当然学案的内容必须要符合教案的基本要求,这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初中的思想品德学案主要是从学生的自主学习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之,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素质教育的渗透必须从多方面着手,彻底解决日常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未来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崔晓虎.浅谈新课程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J].成人教育,2012(5):23-32.

第6篇

1 对新课程的反思

思想品德课不好上,上好了就更不容易,有人说思想品德课讲讲就行,太容易了,甚至有时都不用讲,可以取消,思想品德课真的可以取消吗?答案是肯定的,不可以,因为中学思想品德课是有其价值的,那么中学思想品德课的价值是什么?有人提出了它的经济价值,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所创造的能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思想品德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马克思曾经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从这个高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等,从而提高国民的素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那么青少年关系着民族的兴衰,对他们进行高素质的思想品德教育势在必行。

2 对新教材教学的体味

2.1 新教材以学生为本。变教本为读本,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纵观人教版《思想品德》第七、八、九年级的新教材。节节框框无不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和谐教育思想。教材始终贴近学生生活,从生活中体验哲理。如:七年级第三课《珍爱生命》的许多图片、故事资料、名言警句等。八年级教材《同侪携手共进》……九年级教材《选择希望人生》……。因此,我们就必须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把精力投放在对周围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关注上,以人为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视野开阔,使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我所在学校学生有他的特殊性,他们以体育训练为主,自身有很多学习上阻碍,好动,敏感等,所以更应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

2.2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例如,初三教材安排了许多不同观点的辩论: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发展经济――教育先行,独立自主――对外开放……,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而应采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2.3 新教材倡导教与学的统一,这种教学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的教学过程,师生在这种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进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培养创新意识。而学生学习方式由此更重视体验,体验是现代学习方法的突出特征。

2.4 新教材特别注重知识的回归――育人为目的。它通过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来表达课程目标。反映了由过去注重知识传授和学科体系到现在更为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明确做什么样的人,提高人的思想品德素养,其目的就在于实践与行动,只有真实的理论才是富有生命力的。

3 对新课标的理解

新课标继承和发扬了旧课标的优点,在诸多方面有了新的创新和突破,闪现出许多新亮点,概括起来,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 突出了人文特点。在以往的政治课教学中,人们过于强调了政治课的政治性,使初中政治课教学缺少了人情味,远离初中生的生活,严重地影响了初中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比如美国著名学者福山在其近著《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一书中,通过对欧美、日本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社会信任度差异的实证审察和分析,揭示了诸如诚信一类的“社会美德”在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经济生活中所产生的不同作用和效果。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学生在鲜活的中学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更贴近中学生的生活。

3.2 加大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力度。初中生大约都是13~15岁的孩子,是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做人的关键时期。新课程标准根据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需要,加大了品德教育的力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课程标准将中学生在中学阶段打好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根本壬务;第二,新课程标准充实了道德教育特别是公德教育的内容;新课程标准将初中思想政治的名称改为“思想品德”。在道德教育方面,新课程标准新增和突出了下列内容: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事情做起,实现人生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等诸多内容

3.3 高度重视初中学生的逐步扩展生活能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真正任务应该是使学生获得幸福的生活,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切人中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学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丢在校门之外,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

第7篇

中学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核心。而在中学教育阶段,思想品德教学发挥着重要的教育职能,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手段。但一直以来,由于受经济基础和教学环境的制约,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学面临诸多困境,无法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对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如何走出困境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

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困境;研究

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村教育。农村中学是开展农村教育的主要力量。而思想品德教学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有重要的作用,其育人功能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然而,当前农村思想品德教学质量并不高,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走理论灌输和说服教育路线,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加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当前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困境

中学生涉世未深,思想和心智尚不成熟,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很多学生的坏习惯都是在中学阶段养成的。所以,加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自尊、自信、自强,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然而,当前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状况并不理想,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其教育地位在农村中学中没有得到明确。另外,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学内容空洞枯燥,抽象难懂,侧重理论讲解和说服教育,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无法有效发挥思想品德的教育职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忽视了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没有给予学生关爱,缺乏与学生的良好沟通与互动,仅把思想品德教学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已偏离思想品德教学的初衷。当前农村家庭的学生80%-90%为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束,学生的自由度高,易养成不良习惯。而且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思想品德课的厌倦情绪,不愿意接受这种说服教育。显然,当前农村学生更需要的是教师的关爱,而不是说服教育。因此,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应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基于学生的心理需求展开教学。

二、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改革创新

思想品德教学发挥的教育功能毋庸置疑,思想品德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现代教育的实质并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进行育人育智教育。育人是育智的基础,素质教育中的“德、智、体、美、劳”,“德”排在第一位。所以,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学非常重要。通过前文对当前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困境的分析,可以知道当前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学效能难以发挥,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农村中学应明确思想品德教学的位置,突破传统的教育思想,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正确认识思想品德教学的内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通过思想品德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开展中,一方面,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智慧,与学生良好地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动态,及时调整思想品德教学策略,加强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应构建与时代相符的思想品德教学体系,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构建多元化思想品德教学课堂。当前,虽然很多农村中学都进行了信息化建设,但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综合利用率却非常低,教育资源浪费问题突出。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展开多媒体教学,从而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在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上,要遵循思想品德教学规律,基于农村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加强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见闻,以浅显的道理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记忆更牢靠。另外,教师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核心力量,应加强自我提升,更新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自古以来,对于思想品德教育就十分重视。思想品德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课程。但当前农村思想品德教学的质量堪忧,很多时候无法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面临诸多困难。因此,农村中学应加强对思想品德教学的改革创新,构建新型课堂模式。

作者:吴锋 单位:三穗县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袁园.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研究——以上海闸北区为例[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3(2).

第8篇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001-02

思想品德课是初中的必修课程,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学习该科目的效果状况如何,对其品格乃至将来的人生具有深远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目前来看,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对这些问题加以研究,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突破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困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教学理念守旧

很多教师对本学科的新课程性质与理念、设计思路与框架、课程目标与内容和课程实施建议没有主动去研读把握,主动学习探究意识不够,仅凭经验组织教学,形成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固定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方式下,教师更多的是对教材和教案的重现,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反思,缺乏对学生的激励。在这种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下,课堂随意性和盲目性大,德育的目标难以达成,且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也会被削弱。

2.教学方法单一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总在成长中的“新”课程。内容频繁变动,是思想品德课程建设中的一个不争的事实。名称变,内涵变,内容变,教材变,课程总处于变动中,这就需要教师与时俱进,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呈现知识。但由于教师本身专业素质所限,绝大多数课堂仍是“一本书、一支粉笔”,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在后普九阶段,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大力投入,现在的农村初中学校都配备了电脑、投影、电子白板等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但由于农村初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不熟练或嫌使用太麻烦,平时使用者廖廖无几,造成了宝贵教学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这样课堂教学效果也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阻碍了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与推广。由此可见,教师还需要不断加强对自身专业技术的学习与培训。

3.课程评价狭隘的功利化取向

当前,在教育过程中,学校、教师、家长甚至学生自己对教学评价的理解窄化,重甄别与选拔,评价主体和方法单一,只看重评价的选拔,特别是只关注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以分数论英雄”;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忽略了思维过程、体验过程、感悟过程等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这种与新课程的理念、精神完全相悖的做法,最终导致教师不自觉地又走上唯分数论英雄的老路。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着亿万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课程评价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正是由于人们对一些重要问题认识不清楚或认识错误,从而导致在现在的教学行动上出现偏差。

二、提高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思想品德课程不是以学习书本上的系统知识为目的的课程。因此,以往那种唯书本学习至上,忽略、轻视其他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方法的狭隘学习观就显然不适应了。农村初中教师要转变学习观,承认学生学习的多样性、不同类型学习的等价性,这对推进课程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思想品德课程以生活为导向的内容结构,对教师综合素质、教育过程、教育思路、方法和策略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转变学习观,才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高度的觉悟性与敏感性;才能深入研究和发现学生学习的特点和一般规律,深刻地认识和保障学生学习的权利,创造更多的适合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机会与条件;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丰富其知识的同时,也积极地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看待世界的基本方法。

2.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是“转化”的必然要求。教学方法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有效手段,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教学方法科学与否,直接决定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败。当代农村初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对知识学习有较强的求知欲,有自主性甚至逆反心理。他们不满足于消极、被动地接受灌输,而是希望通过自身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要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农村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创造性地开展启发性、参与式、研究式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运用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和手段活化教学过程,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3.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抓住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实质,这也是对许多年来我国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病的纠正。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与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善于开发和利用农村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从而将思想品德教学从课堂延伸到社会,从书本知识拓展到社会实践中,依靠其真切经历来思考、感悟,并将这种感悟在课堂教学辩论等形式中进一步升华,从而达到扩大学生学习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开拓学生思维的目的。做到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思想品德,而不是试图通过说教和灌输来代替学生自己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4.正确诠释运用评价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要发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功能,需要教师正确理解评价的目标,掌握正确的评价理念,坚持正确的评价原则。第一,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学科评价特点,搜集学生学习的完整信息,客观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第二,突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坚持发展性评价和开放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内容(如课堂参与度、调查报告、个案分析等)、评价方式(如观察、谈话、成长记录、口试、笔试、实践活动等)、评价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探索与试验。第三,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性作用,通过评价活动,帮助教师总结与反思,改进教学,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形成性评价。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发展他们的学习成果。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辅助作用,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共同发展的过程。

总之,在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时代在变,学生在变,环境在变,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教师的教法、理念也要不断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农村教育质量不断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中国教育强国梦方能真正实现。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任务还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探索,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努力把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不断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黄荣君.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J].课程教育研究,2013,(4).

第9篇

【摘 要】当今的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内容过于简单或者德育不力,不恰当地用惩罚、强制教育、思想灌输等方式解决学生成长中出现的不良行为,造成德育教育工作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双赢双利。

【关键词】基于;家校互联合作;德育;心理健康;有机结合

小学生思想品德(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相同之处。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和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补充,并有机结合起来,不要将任何一方独立起来。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很好的体现以德育为首的教育原则,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c德育双丰收。

一、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孪生兄弟

1.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方针的要求对学生施加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给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以帮助和启发的过程,是一种技术,根本指向在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其理论依据、包含内容及其实施方法等方面还是有区别的。

2.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看起来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是非常密切的。其内容具有共同的教育目的和相互衔接的内容,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活泼可爱的学生),基本功能都是“育人”,都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双方的教育目标都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心理层面解决学生某一时段出现的问题,思想品德(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认知、爱国主义情感、遵守道德观念的意志、文明行为等思想道德等层面的引导教育,通过在家校互联合作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心灵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洗礼,譬如最近有段时间国家提出的“中国梦”和“孝心少年”等一些教育活动主题对学生进行感染性的教育。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作用

思想品德教育(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有内容与形式区别,但具有教育学生健康心理上的联系,而且从教育原理上能够相互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品德与德育的基础

人类思想品德的形成就是一个心理发展过程,任何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以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基本心理成分为基础,而思想品德价值观和道德修养情操等是人心理中最高层次的精神东西。如果一个人没有健康和健全的心理过程和人格,是不可能培养自己高层次的心灵精神世界,也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情操和修为。因此,压迫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首先要通过家校互联合作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尊老爱幼、孝敬父母、适应社会、承受挫折、情绪的控制、人际关系交往、生活习惯目标等。同时,只有将学生的心灵和心理引导教育在良好的状态下,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的顺利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学生在经过几年的学校生活后,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水平有所提高,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恰当的人生目标,并且能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能及时调整自我需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从而确立个人需要与他人需要、社会需要相统一的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四、基于家校互联合作平台整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点

1.在德育过程中和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德育工作中,不仅重视政治思想教育,还要把现代人的观念和素质、心理问题的防范和调节等内容纳入德育内容中来,使学生不仅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且知道如何为自己创造健康、幸福、美好的人生。

2.把“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作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的“切入点”

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和整合基础。人格健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实质上也是健全人格的形成过程。通过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能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操、道德行为统一起来,建立一个完整、健全的心理结构,使个体具有较高的动机水平和自我意识,从而形成一个高层次、高效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

参考文献:

[1]叶一舵.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J].广西社会科学,2002,(2):210-211.

第10篇

        新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长期以来思想品德教育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的缺失。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是要着力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从内容到形式都力图打破传统的学科似框架体例,真正使教科书的编写发生实质性的转向,由面向成人世界的规范设计转而面向学生的品德与生活实际。

        新课标对课程根本性质进行修订.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其中改动比较大的有 

(1)“思想性”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增加了“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五爱”教育。

(2)“实践性”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

(3)“综合性”中,增加了重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之间联系的维度。

(4)“人文性”的改动相对更大。改后为: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此次修订紧密关注时展的特点和社会的新变化、新需求,充分汲取德育理论研究的成果,坚持课程改革的方向,认真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与完善。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

       2003年以来的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有效落实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致力于改变过去德育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状况,用“生活”理念贯穿品德课改革,使思想品德课程与教学贴近青少年的生活与身心特点,力求将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和满足国家与社会对青少年成长的需要统一起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路,进一步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变迁和科技发展以及青少年成长需求,更加生活化地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尽可能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改变学校教育中生命价值失落、生命话题缺失的状况,建立以学生人格和谐发展为本的德育课程价值观,真正体现为学生道德与精神成长服务。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命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等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得到加强。

        课程标准修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要思想导引,结合初中生的生活实际与认知、情感特征,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上均有体现,得到加强。跟随时展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生命教育在《标准(2011年版)》中有所明晰和强化。公民教育在各个国家的目标、内容以及展开形式上虽有所不同,但多为加强的趋势。在我国现阶段,公民教育落实到学校教育过程时,更多体现在公民意识教育上,即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一教育目标的达成在学校教育中主要依托德育工作,尤其是学校德育课程来进行。此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修订与时俱进地加强了对公民意识教育的关注,通过法律、国情、道德、心理健康部分的内容体现出来,还要求通过公共生活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

3、坚持“三维目标”统整,强化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特殊价值。

       “三维目标”统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概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各学科在课程目标上都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此次修订高度认同、尊重德育课程的情感性、体验性、行动性等学科特性,进一步明确和强调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对思想品德形成的特殊价值,要求教师关注初中生青春期的认知与情绪、情感特征,在教学中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促使学生亲身经历与感情,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与此同时,还要求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以此提高学生道德践行的能力。

第11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教和学双边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共同遵循的标准。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达到完整、明确、具体、适当的要求。教学目标必须是完整的,这是时代赋予的要求,也是教学过程的客观反映。义务教育的实质是民族素质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关于教学的目的明确规定在小学阶段必须进行的知识、智能、思想品德三方面的教学和教育,只有在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对这三方面都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才能使《大纲》的精神得以贯彻、落实。教学目标必须是明确的:明确的教学目标才具有可测性。每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课时应传授哪些知识,训练哪些技能,计算能力、空间观念以及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哪些发展,结合教学内容应渗透哪些思想品德教育都应是清楚明白,一目了然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才有可行性,每节课有哪些知识点,这些点在知识块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由易到难逐步展现知识块的全貌,如何由浅入深使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知识的规律,这就使得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具有独特性和层次性。教学目标必须是适当的:这是指教学标高的合理性,实践证明拔高标高的教学活动费力大收效小,长期拔高标高会造成一个班级学生严重两极分化的后果;降低标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效率低下也同样达不到教学目标,适当的教学目标要依据大纲、教材、学生学习水平而科学制定。

教学目标大体可分为三类,每类有不同层次的达标要求。第一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基础知识指的是数学中的概念、法则、性质、数量关系、解题方法等,在实验中我们把达标层次分为“知道”“理解”“掌握”“运用”;数学基本技能指的是数学中的读、写、算、绘图等活动,它的达标层次分为“会”“比较熟练”“熟练”。第二类,基本能力。小学阶段的数学能力主要指计算能力、空间观念、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达标层次在基本技能中已有反映。空间观念的达标层次分为“直观认识”“认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小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学会思维的方法(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思维的形式(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它的达标层次分为“初步学会”“会”。第三类,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含有学习目的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情感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品质教育。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第一小学)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实效性;途径

新形势下,初中思想品德工作如何才能紧跟时代的脉搏,清楚地意识到当前的形势及任务,积极地探索一条有利的途径,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法,不断创新初中思想品德工作,这已经成为了各个学校所要关注的重点话题。本文主要对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具体途径及方法进行了一番详细的论述,旨在为同行们提供相应的借鉴。

一、合理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都知道,素质教育主要强调的是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所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质上指的是学生不仅要对一些基本知识、原理加以全面的掌握,同时,作为独立的主体,还要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发挥,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及时地观看到了时事问题,在运用与解答问题材料时,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局限于一个答案,而是随着他们思维的进一步扩散,学会了从各个角度、层次上对材料进行分析,将以往那种思维定式完全打破,思路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宽,大大扩充了信息,实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从而使得初中生形成了良好的发散性思维。实际教学时,应根据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以及新旧知识间存在的相似或者不同之处,进行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材料编制,要求学生进行一番对比,在异中寻找相同之处,总结出各种事物间存在的共同属性,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灵活。

二、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进行教学方法的活化。课堂教学中,我们对启发式教学有着高度的重视,这是增强教学效率的途径之一。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教学模式并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是要将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知识与经验两者间存在的矛盾因素揭示出来,以不断促使学生自觉地探索有效处理问题的渠道。要想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教育者的积极引导。一直以来,人们都将启发式当做了问答式,实际上,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是多样化的,比如,问题启发、比较启发、形象启发等等,主要目的是为了不断增强启发效果。其次,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高度重视情感性的教学,激发出学生的内部驱动力,强化他们的人文素养,帮助其提高学习自信心,在一种有效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热情。

三、在生活中进行知识的巩固与运用

教学不仅来自于实践,同时也服务于实践。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积极地将学生知识的运用欲望及问题的解决欲望全面地激发出来,不断地引导每位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身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者,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学内容加以科学的整改,积极地开发出新课程资源,对学生加以引导,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将处理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特殊矛盾作为出发点,进行一系列知识验证型社会实践活动。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其属于德育的核心部分,教学中一直都有着知与信、信与行的特殊矛盾。实际中,我们所传授给学生的原理、观点、其他社会知识,能不能被众多的学生所接受,同时,逐渐地内化为行为,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信”。要想有效解决上述特殊矛盾,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走出去的方式,让每位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跨入社会,充分利用诸多的形式(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进行知识的验证,以确保理论原有的可信度与说服力不断提高,从而将学生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有效地处理,树立起良好的信念。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坚持不懈努力,积极探索实践,并且还要和学校相关部门良好配合,加强协作,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适当地改革,不断创新,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教学目标,从而确保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孙令琴.思想品德教育应把课教“活”[J].琼州学院学报,2007(S1).

[2]汪令云.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的策略[J].中小学校长,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