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7:56: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研究生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医学教育;纯在线教学;低视力学;以人为本;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生教育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最高等次,研究生教学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和人才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1-2]。研究生群体的特点是已经接受过大学的通识教育,具备一定专业基础和独立学习研究能力,所以研究生教育强调专业性、开放性、研究和探讨性,激发学生思维和独立学习、研究能力。教学过程中老师起指导和启发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临床医学是一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医学以人为本的属性决定了高等医学教育课程量大、学制长以及精英教育的特点[3-7]。医学也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即便是在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仍然有很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不明确,诊疗技术和手段日新月异,这一属性决定了医学工作者需要终身学习,所以临床医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提高的能力,以便他们在学校外学习过程中仍能不断进行自我督促和自我提高。医学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应更加注重“人”的培养,注重他们学习能力的培养[7-12]。认知心理学主张将学习者本身的主观认知加入学习的要素,社会学习理论更将学习的焦点从个体本身扩大到包含他人的整个社会情境,强调学习是在环境、学习者、认知行为三个要素的互动下进行[13-15],所以教学成果不仅取决于教学方法和教师的备课、授课行为[16-17],学生因素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积极采用可以促发学生自律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传统的医学教育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大量的临床医学知识直接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明显阻碍医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医学教育的另一矛盾,医学课程即便已经非常繁重,仍然不足以支撑学生的终生成长。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教育也随之面临更大挑战,现阶段医学教育所投入的时间已经达不到实际所需要投入的时间。在医学院校教育中,基本医学理论教育已经占用了几乎全部的时间和课程,很难再安排额外的时间来学习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新的诊疗技术、最新研究等[9,18]。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要求、高等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让线上医学教育的发展成为可能。
1线上教学特点在
互联网高度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求逐渐明朗的今天,普及在线教学的必要性日趋显现。线上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学生可以极大发挥自主性,其自主学习、探索式学习、讨论式学习的特性可以提高教学效率,避免线下教学方式中所有学生的教学进度、教学地点“一刀切”的弊端,可以极大避免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教师有更多时间和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沟通,也有更多时间进行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创新[11,18-20]。线上教学方式有混合线上教学和纯线上教学两种常见方式。混合线上教学在线上教学方兴未艾、师生角色仍在适应的当下具有一定优势;然而在教师没有明确划分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情况下,线上教学容易沦为线下教学的副本,增加学习任务,降低混合教学的体验和成效,纯线上教学则可以避免这一问题。学校可以依据教师水平、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有选择性的规划不同的线上教学方式,在理解力强、自主性高的学生群体中可以优先选择纯线上教学方式。
2医学在线教学发展的必要性
医学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两大通性问题,一是需要兼顾课程学习、课题研究以及临床实习[21],二是需要兼顾医学基础知识储备和实时更新前沿知识。线上教学的开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线上资源的利用让学生随时学习成为可能,提高了学习便利程度。在线教学还使得远程教学成为现实,门诊和病房的实战、学术会议均可以通过线上平台让在不同地方的学生抓住转瞬即逝的教学资源。另外,医学是一门经验性特别强的科学,名医名师资源尤为珍贵[3],线上教学资源借助它的扩容性和传播性特点,可使全国乃至全球学生受益,名医名师资源就在身边,打破空间限制[11,20]。目前国内医学在线教育已得到极大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线上教学方式[22]。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的学生教育,涉及眼科和视光学基础知识、学科前沿进展和眼科技能操作教学,以及医学人文教育、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院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计以培养未来眼科医生为目标[8],学院医院高度重视线上教学资源的建立和开发,拥有众多线上教学平台。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以下简称浙江省在线课程平台)的《低视力学》课程,就是众多线上资源之一。
3《低视力学》的教学特点和线上资源平台的建立
3.1《低视力学》的教学特点《低视力学》是研究低视力流行病学、检查、康复、研究有关的理论以及临床技能的学科,是眼视光专业一门重要的临床专业课程。《低视力学》的授课对象为眼科专业学生、已经走向工作岗位并有意向开展视觉康复工作的视光师、眼科医师以及相关眼科从业者,在校授课对象为研究生、四年制本科生以及三年制专科生。教学目标因授课对象不同而异,研究生需要全面掌握低视力康复的科学规范,三年制以及四年制学生是未来眼科技师或其他眼科从业者,需要重点掌握技术性操作。由于《低视力学》临床实践属性强,开课时机通常设在毕业前夕,此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和实践储备。教师团队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研究生对于低视力学知识的接受度、思辨能力和动手能力均明显优于其他学生,有增加额外新进展内容的需求,而低年级学生的绝大部分课时则用于基本知识的传授。基于此,低视力学教师团队积极开展线上教学,充分发挥不同年级学生的优势,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3.2《低视力学》线上资源平台的建立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低视力教师团队利用浙江省在线课程平台,搭建了《低视力学》线上教学资源,课程设计包括线上课程资料、线上反馈和线上讨论三个板块。课程视频时间均约10~15分钟,符合注意力集中规律,视频形式多样,包含讲解、实景、访谈式等多种方式;对于有些生涩难懂的助视器光学原理和检查步骤,采用可视化、生动形象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目前浙江省在线课程平台上的《低视力学》课程在我院已经以混合线上教学的方式试用两个学年,学生反馈良好。3.3《低视力学》纯线上教学方式的试用和探索2020年是检验“视觉2020全球视觉行动”成果之年,这一写在《低视力学》教科书里的目标转眼已来到眼前,教学团队也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试行纯线上教学方式。《低视力学》开展纯线上教学面临的问题是学生年级跨度大、接受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团队根据平台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科特点,以“教会、学懂、弄通”为目标,利用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钉钉、微信等平台,开展“多元化、多形式”的低视力学纯线上教学方式。浙江省在线课程平台的优点是师生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主动性,缺点是师生只能通过讨论区进行互动,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成效难以保证,故而在教学过程中,除外使用开放课程共享平台,还开放微信以及钉钉在线答疑,解决自学困难。在纯线上教学方式尚不完善之时,“多元化、多形式”纯线上教学是一个应急选择,多种不同平台共同使用可达到优势互补,另外在流量大和平台不稳定的情况下,可以错峰使用不同教学平台,提高教学效率。课程期间师生反映良好,参与度高涨(表1),期末成绩均良好,但研究生班级成绩明显优于本科班级成绩(表2)。
4在研究生中率先开展《低视力学》纯线上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医学研究生群体已具备一定基础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强,《低视力学》属于临床课程,开课的时学生面临临床实习,理论学习时间严重压缩。纯线上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允许学生根据各自情况自主安排上课时间,对于低难度知识点可以加快学习进程,当遇到难点、重点内容也可多次学习。没有了课堂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临床和教学更容易平衡。此外,线上教学资源有视频和动画,可视化资源极大提高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独立人格,是高等医学教育比传授医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教学目标。线上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计划安排能力、与人沟通与协作能力。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在“以人为本”的医学人文教育要求下,线上教学的全面开展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以精英教育为要求的研究生教育,更应该注重开展纯线上教学方式。温医大眼视光学院《低视力学》经过2年的混合线上教学方式以及纯线上教学方式试用探索,低视力教师团队对于线上教学已具备一定的经验。纯线上教学反馈环节发现,经过自主学习,低年级学生的问题数量明显多于研究生,在没有直播平台补充教学的情况下,教师需要花更多时间向低年级学生解释知识要点。基于以上思考,可以率先在研究生中教学中开展《低视力学》纯线上教学方式。基于纯线上教学方式的试用和探索,理想的线上教学平台应该兼具慕课优势和钉钉/超星等直播平台的实时对话优势,实现自主学习和可视化的讨论目的。在没有理想线上平台的条件下,利用多元化线上平台,将更有利于提高纯线上教学质量。
5《低视力学》纯线上教学应用前景
纯线上教学存在教和学分离的情况,教学质量的监控更加重要,纯线上教学方式的开展需要谨慎考虑和选择。即便如此,纯线上教学仍然存在广阔的应用前景。面向在校学生的纯线上教学方式成熟之后,可以面向所有具有专业学习意向的医务工作者开展线上继续教育、面向普通群众开展线上科普。我国“十三五眼健康规划”大力倡导发展低视力康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眼科医师、视光医师有提高视觉康复知识的需求。线上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使得线上继续教育培训班的开展成为可能,线上培训更容易邀请到全球范围内顶尖低视力专家,使得更多眼科从业者不出家门、不耽搁临床工作就可以享受高水平的低视力培训;同时线上低视力培训的开展有望加速我国视觉康复工作的普及。“上医治未病”,疾病预防比治疗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线上科普也已逐渐常态化,然而纷繁复杂的科普贴和短视频,让普通群众无法区分真实性和可靠性,如果专业的线上教学平台能够开辟线上科普板块,将能够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简而言之,在医学研究生中开展《低视力学》纯在线教学方式是必要的、可行的,值得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0-06-10]
[2]于菲,陈子顺,杨伯军,等.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8(3):112-113.
[3]王雁,邵建林.老年患者麻醉临床带教中的人文理念[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3):71-72.
[4]翁桂丹,邱秀华,林晓珊,等.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9,18(3):277-280.
[5]毕晓艳,李亚平,肖水源,等.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启示[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6):832-834,864.
[6]刘玉村.医学教育回归精英教育之路[J].中国卫生,2017(5):47-49.
[7]荣虎只.医学伦理学视域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培育路径[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1(11):1473-1476.
[8]李世瑾,周榕.MOOC环境下学习者持续学习意志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14):12-16.
[9]付宇翾,鞠莉莉.第二课堂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弥补传统医学教育的不足[J].继续医学教育,2017,30(10):39-40.
[10]肖凤,胡煜辉,王霞,等.临床医学专业PBL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2):105-107.
[11]马旭光.试论线上教学的优势特点及实践应用的关键问题[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27):120-121.
[12]赵林静,靳艳,郭志坤,等.以培养卓越医生为导向的多学科融合PBL课程教学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9):53-54.
[13]刘智,杨重阳,刘三女牙,等.SPOC学习者认知行为及序列模式的差异性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9,25(2):44-52.
[14]赵云洁.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视域下名人传记的榜样效应研究——以大学生的成长教育为视角[J].大连干部学刊,2017,33(8):53-56.
[15]张婷.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大学生网络素养缺失与提升[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7,32(6):24-26.
[16]杨文阳.学习者对远程学习、数字化学习与在线学习环境认知差异的实证研究[J].数字教育,2020,6(2):44-49.
[17]彭海蕾.在线教育教师行为与学生学习效果关联度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5(4):109-115.
[18]莫志浩.基于在线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6(13):84-86.
[19]陈睿.国际中文教育新模式——在线中文教学[J].大众文艺,2020(7):237-238.
[20]王冠.移动互联网下在线教育的优势劣势以及未来发展探讨[J].魅力中国,2019(7):165-166.
[21]张丽霞,刘林.循证医学教育在血液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重庆医学,2018,47(34):4431-4432.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SCI论文;教学法
引言
SCI论文作为当今世界一流的科学论文收录检索条目,它的写作与发表已成为国内许多高校衡量学生学术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SCI论文写作过程作为了解与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手段及思路、了解国际最新科研动态的过程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的提高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极强的推动力。此外,伴随着我国医学研究领域不断加强的国际学术交流,以英语为工具语言的学术论文写作已成为众多医学研究者们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学术成果的必备要素。但是对于一直在重教学轻科研的传统培养模式下成长的医学研究生们来说,他们所具备的写作知识远不能满足现阶段从事科学研究和进行学术交流的需要,他们在英文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也仅仅是小学时学习的应用文写作知识,以及通过自己阅读文献的零星积累。因此,要完善医学研究生教育体制,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深厚学术素养、创新意识和能独立从事科研的高素质医学人才,针对于医学研究生的SCI论文的英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但是截至目前,针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SCI论文的英文写作能力的研究尚为数不多,且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集中体现在:一、从研究对象来讲,多数研究停留在对SCI收录期刊的语篇结构及句法层面的语言特点的分析,旨在为学术写作提供方向导引但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导。二、从研究方法方面来看,主要有对体裁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的研究,但目前并无太多的实证研究证明其有效性,大部分研究只是在文本分析或学生问卷反馈的基础上给出进行体裁教学或探究式教学的建议,缺乏学生的写作的数据分析。三、在研究内容方面,据笔者的调研情况看,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郑家伟(郑家伟,杨秀娟,张善勇,2011),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杨植(杨植,2012)和第三军医大学的詹小青(詹小青,廖荣霞,陈敏,2010)的研究涉及到具体专业SCI论文的英语写作之外,其他研究均从广泛意义上探讨SCI科技论文的写作及课程建设问题,因而研究缺乏针对性,此外,就SCI科技论文本身来讲,几乎没有研究涉及到特定专业下的具体论文形式写作的探讨。
因此,笔者认为探讨不同教学法在医学研究生SCI论文写作中的影响程度,找到和发现不同教学法下学生SCI论文写作能力的最佳发展维度对于弥补当前国内相关研究中的空白,更好更快地促进我国研究生SCI论文的写作能力发展具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具体来讲,本研究重点围绕写作教学常用的体裁法、成果法和过程法来展开,其研究结论如下:
一、体裁法
总体来讲,体裁法对学生语篇结构的影响最大。在教学中,教师分别选用了比较标准的研究报告、文献综述和临床总结的范文与学生品读,重点讲授了学术论文与学生较熟悉的说明文、记叙文以及一般性论说文的体裁区别。此外,对于学生影响较大的应用文体裁意识,教师也着重进行了讲解和分析,使学生首先从文章样式上有了直观而形象的了解和掌握。反应在写作中,学生一般能基本遵循学术论文的篇章结构,做到不落要素,但是也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使文章各部分结构匹配合理、详略得当。
二、成果法
在学生SCI论文写作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成果法对其学术语言维度的影响功不可没。由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受母语因素的干扰,并且长久以来缺乏学术语料的输入,因此,研究生们的写作水平体现在语言层面上则基本处于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水平,不但缺乏学术词汇的积累,而且在句式结构和表达形式上单一枯燥,不符合学术论文的表达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结合大量学术语料的输入,一方面通过精选真实语料中的高频词汇和表达法来强化记忆,另一方面通过对比评价纠正学生文本中的语言、语法问题和非常规表达现象。由此,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量积累科学词汇和表达,并通过不断的写作训练应用到真实的写作任务当中。
三、过程法
在实际教学中,过程法一直以组合的形式应用于前两个教学法实施过程之中,通过学生的座谈和问卷反馈分析,过程法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一方面依据过程教学法的写前、写中和写后的学习阶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应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写前阶段应用头脑风暴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在写中阶段,通过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和互评引导学生不断地修正文本并反思错误原因。在写后阶段,教师除给予建设性的点评之外还会进一步指出学生下一步的改进目标。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求学生对课堂的每一个学习步骤进行课下反思,从教和学两个角度对课堂教学给予评价和建议,反思自我学习的优势和劣势等。通过反复练习,学生逐渐在过程法中领悟到了批判性思维的实质和意义,掌握批判性思维的行为策略,并能自觉地把这种策略应用到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活动中。学生科研能力水平提高了,其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自然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参考文献:
[1]郑家伟,杨秀娟,张善勇.如何撰写与发表口腔医学SCI论文[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1,9(5):420-429.
[2]杨植.SCI论文写作与中医药研究生医学英语写作课程建设探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7:92-94
【关键词】新形势 医学研究生教育 思考
医学研究生的素质如何与我国医学的发展有着莫大的联系。随着医学研究生的逐年扩招,很多高校的师资力量跟不上院校的发展。而医学研究生的研究水平也只停留在表层上,未得到深入发展,这一点从他们所研究的课题中可以看出。此外,目前很多院校培养出来的医学研究生缺乏临床实践经验,虽然满腹理论,但是由于实践少,基本达不到社会用人标准。特别是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今天,很多人有这样的想法:当前医学研究生教育与社会脱轨,不能满足卫生体制改革的需求。面对这些新形势,笔者认为,应深入思考研究生教育,并提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研究生教育方式、内容等。
一、利用多种途径,培养研究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医学研究生的心理素质较为稳定,波动性不大。但是,在新形势下,如就业压力的增大、难以均衡恋爱、学业、家庭等关系,医学研究生很容易产生心理波动。此外,从研究中发现,很多医学研究生定位过高,但与现实存在差距,因而容易产生落差感。如果医学研究生不能及时调整心态,极易导致他们出现自我否定、焦虑等心理。那么,在新形势下,应如何培养医学研究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首先,鼓励医学研究生从容、积极地面对不同的压力。可以从了解压力入手,进而分析压力来源,并结合自身情况,找出缓解压力的方法。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发展动态,依据外界形势调整目标、方向,使之符合自己的心理期望值。其次,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医学研究生的心理教育的侧重点在于有效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院校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并明确教育侧重点,有助于医学研究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形成。
二、提供实践机会,提高研究生临床业务素质
临床型和科研型是当前研究生培养的两大主流方向。由于研究生培养和发展方向有所不同,但都应注重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促进医学研究生临床业务素质的提高。临床型医学研究生的侧重点在于临床实践;科研型的则把焦点放在科研上,如掌握课题研究。由于医学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向的不同,因而在实践水平上也有所差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上的众多医院都要求医学研究生同时兼具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因此,如何协调不同方向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成为热点议题,值得深入思考。
笔者认为,无论是临床型和科研型的医学研究生,都应多提供实践机会。为了督促学生实践学习,应建立相对应的考核制度,分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通过医学临床实践,学生逐步掌握专业知识,并能提前体验医学工作,熟悉各个流程,更好地适应医学发展需求。当然,提供实践机会并不是简单的联系实践点,还应注意指导,引导学生实践的同时多思考、多学习。因此,各高校应重视医学研究生的实践工作,促使他们的临床业务素质不断提高。
三、注重诚信教育,培养研究生良好的诚信品质
由于就业压力的影响,目前很多医学研究生在展开学术工作时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直接剽窃别人的作品;请人等。如果高等院校不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学术规范意识,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失败的。医学研究生只有树立起良好的诚信品质,其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因此,在诚信缺失的今天,高等院校应注重对医学研究生进行诚信教育,促进他们良好学风和学术道德的形成。此外,还应该注重医学研究生的纪律教育。由于医学研究生外出实践机会的增多,因而应增强纪律教育,以形成良好的学风。针对诚信教育这一块,各高等院校还应制定相对应的监管制度,将医学研究生的诚信建设工作坚持到底。
四、深化教育改革,培养符合医疗改革的研究生
面对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形式,高等院校只有深化教育改革,使培养出来的医学研究生才能更符合新形势的发展。首先,依据自身院校的发展实力进行招生,不能盲目扩招。例如,在招医学研究生时,要考虑教学资源、承受能力,以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其次,将课程改革进行到底。医学研究生在完成既定课程学习后,引导他们选修其他辅助课程。在教师队伍方面,注重师资力量的建设。在课堂教学方面,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多采用研究型学习、讨论式学习等。再次,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给予充分的实践机会,研究生的医学水平才能得到有效提升。最后,引导医学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医学研究生虽然学历高,但如果都希望留在大城市,就会造成诸多地方出现医学人才奇缺的现象。其实,小地方也有施展能力的天地。因此,应引导医学研究生明确就业观。
总之,新形势下,作为高等院校工作者,应多思考医学研究生的未来发展趋势。在分清新形势下,提出与之对应的教育发展策略,医学研究生将会得到更广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芳,毕清,郝敏. 浅谈医学研究生教育的趋势[J]. 医学与社会,2010(06) .
研究生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原始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规模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迅速扩大,在学人数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事实上,国外的研究生培养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日本等国已经针对医学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开展了相关的改革[1-2]。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呈现出明显的转型特征,面临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主要表现为由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能力为本[3]。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实验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研究生全面掌握和融汇医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随着现代分子医学的快速发展,已经步入“后基因组学”时代,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积极探索实验教学改革,建立跨学科、高水平的实验教学体系,成为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4]。2007年以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即开始探索适应新医学研究生教育需求的实验教学改革措施。本文结合我院建立的医学研究生教学实验中心和开展医学研究生自主创新实验这两项措施来讨论,希望对构建现代基础医学教育的教学体系提供经验。
1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
目前,研究生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教学方法不合理①研究生教学方式与本科阶段类同,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层次不清,内容重复,教学仍然以灌输为主要形式,学生学习方法也比较被动,无法为学生提供深层次思考的空间[5]。②片面强调自学,任由学生自主检索文献和撰写论文,但对于初入学的研究生来讲,尚缺乏判断文献质量的通用标准与规范,而与之相关的论文写作指导又跟不上,造成教育质量难以保证[6]。
1.2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不足我国高校的教学单位基本以学科来设置实验室,并且主要是针对本科生教育,因此,研究生入学后,主要进入导师自建的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事实上,一方面拥有实验室的导师只占少数;另一方面,即使导师自建有实验室,也往往是针对博士生的科研需求。这种现状造成硕士研究生教育处于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而勉强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也由于缺乏实验能力的培养,操作能力差,在科研学习中容易受挫,无法建立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即使勉强完成硕士课题,也无法保证教育质量。上述情况对于临床专业的研究生尤其严重。
1.3学生自身实验能力不足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很多学生考研只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并不具备投身科研工作的热情。对于很多非“211工程”高校的学生,一进大学就准备考研,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最终造成一大批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成绩很高,但是科研能力极差,甚至达不到一些知名高校本科生的实践水平。这批学生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对于分子医学常用技术的原理掌握的很好,但到具体操作就不行,实验中的防护措施不了解,对实验室设施人为损毁严重,且容易对自身健康带来危害。事实上,上述问题的产生既与研究生个人因素有关,又与本科阶段所处院校实习管理不善有关,同时很大程度上也是我国医学研究生招生制度和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制约的结果[7],因此,在研究生的培养阶段,夯实实验能力基础,使学生的实验能力与理论水平相匹配,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8]。
2改革的措施
面对上述现状,综合国内外的医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以下改革措施,以应对新形势下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培养需求[1,3]。
2.1课程设置改革
改变以往的课堂教育模式,缩减理论授课课时,增加实验学时至总授课学时的60%。实验课程为小班教学,每班学生不超过18人,2-4人为一小组,完全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从而杜绝类似本科阶段的1人做实验,其他人旁观的现象。实验授课教师实时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对具体实验的理解程度。使学生在尽可能掌握实验技能的同时,从实验中理解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学习科学思考和提出问题。课程实施过程中,于期中和期末分别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2实验教学改革
2006年以来,医学院克服多种阻力,整合实验场所,集中优势资源,建立了医学研究生教学实验中心,并采用专家指导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管理运行模式。该中心以研究生培养创新平台建设为基本内容,重点建设与医学研究生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相关的基础性平台。初步实现了实验教学资源共享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并得到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支持。截止2011年8月,该中心已完成三届超过1,100名研究生(含同等学力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2.3研究生创新实验项目
自2008年起,在台湾“光华教育基金”的资助下开展了医学研究生自主创新实验支持计划,即研究生完成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课程学习后,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实验技能以及医学研究生创新实验平台条件,并结合自身专业和科研兴趣,成立创新实验小组(1-3人/组),1人负责,其他成员协助,自行设计具有创新性的实验课题。然后由医学院组织专家对该创新课题要求的实验技能、技术难易程度、实际操作性以及创新程度进行评审,选出最适合开展的方案立项,由教师点评,学生修改实验设计方案后正式启动课题。同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创新小组按照项目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全面进入项目实验研究阶段。期间,指导教师从操作流程、实验步骤、结果分析、资料总结等环节予以必要指导、评估及考核。课题完成后由主持的研究生负责结题和汇报成果。
3取得的成果
自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和建立研究生教学实验中心之后,根据学生反应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实验操作得到普遍的提高。特别是对于非“211工程”高校的学生,从起初对实验工作基本一无所知到可以独立承担一些常规的课题项目,成功的树立了他们的科研自信和热情,为他们此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迄今为止,医学研究生自主创新实验已开展了3年,针对2008级,2009级和2010级三届学生,共审批项目72项,每个创新小组获资助10,000元。从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开题、实验、分析数据,到撰写论文,所有过程均由小组成员独立完成。通过这个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及独立科研的能力。这些学生中很多人都是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完成了学业。#p#分页标题#e#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 就业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导向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75-02
《2011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年底,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一共112.6万人,服务约66万个村卫生室,农村医生缺口53万人。一方面医学研究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是农村医生缺口很大,形成这种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对医学研究生进行就业价值取向教育,充分发挥医学研究生就业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一、医学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
医学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的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其就业取向体现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受到就业大环境的影响,医学研究生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农村就业的积极性不高。这种就业取向特征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学研究生的价值观。价值是反映人与外物的关系范畴,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即客体的属性与功能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有利于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功能和效益。一方面, 价值与人的需要有关; 另一方面, 价值也离不开客体所固有的属性。主体的需要、利益等是主体价值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主体正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利益才去进行各种各样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而这个实践和认识活动本身就是价值创造活动。所以说,没有主体的需要和他想要得到的利益,人类的价值活动就不会发生。
价值观作为主体关于满足其需要的客体的态度,与人的需要、利益密切相关。医学研究生的就业取向体现了他们的价值取向,直接同他们的需要和利益息息相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学研究生追求经济利益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本无可厚非,但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社会需求、社会责任感和自身的长远发展,就不利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不利于医学研究生的全面发展。要针对其就业取向方面的缺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促进医学研究生更好的就业,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医学研究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人的成长规律,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对医学研究生就业价值观的确立发挥着提升就业需要层次、调整就业利益诉求、追求崇高价值目标等功能。
1.提升就业需要层次的功能
需要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而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所想、所求和所盼,是人在生活中由于缺少某些所需的物质因素或精神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而要求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需要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原动力,是促进人不断地发展完善的内在动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引导和实现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最终归宿。
在医学研究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他们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生存需要、享受需要与发展需要三者之间的关系,激励他们去追求高尚的自我发展的需要,超越生存需要与享受需要,努力为实现自己的发展需要而奋斗。帮助医学研究生认清哪些是合理需要,哪些是不合理需要,对合理的需要给予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予以满足,对不合理的需要则进行说服教育,使其明白不合理性,主动放弃。引导他们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握好个人需要的尺度,不超越个人需要的实际可行性,并引导他们在追求个人需要的过程中,尊重、认同他人的需要。启发医学研究生的思想觉悟,使他们明白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么,而且给他们提出实现需要的道路即要正确处理好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告诉他们在现实性上其本质的表现形式,应该怎样做,才是唯一实现自己本质的最佳途径。正是在这样引导和提升就业需要层次的过程中,找到医学研究生正确的就业取向的。
2.调整就业利益诉求的功能
利益作为需要的一种社会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人在认识和追求自己个人利益的同时,往往会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产生矛盾,矛盾的正确解决与否直接影响着个人利益的实现,所以就产生了协调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满足这种需求,它在教育人们承认个人利益的同时,会积极引导人们正确地对待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互矛盾的问题,会从更高的境界来认识个人利益。
在就业过程中,医学研究生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会出现与他人利益的矛盾。我们可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同物质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解决他们实际思想问题。贯彻物质利益原则既坚持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有机统一,个人合法利益应当受到国家法律的尊重和保护,同时又强调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矛盾时,提倡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在需要的时候放弃和牺牲个人利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医学研究生就业利益的调整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批判和扭转了个人利益至上论,引导医学研究生在个人利益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眼界,关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自觉地认识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提倡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个人应为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弃甚至牺牲个人利益。促使医学研究生积极主动地在实现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利益,从而确立和追求正确的价值观。
3.追求崇高价值目标的功能
理想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关于自己和社会的美好未来的有一定客观根据的合理的设想、追求和向往。崇高的理想对一个人来说,可以成为其人生信念和不竭的精神动力。人的理想不是天生的,是人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基于一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逐步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注重对人进行理想教育,引导人追求崇高的价值目标,激励人去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
在医学研究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医学研究生认识到:只有依靠客观的社会经济情况才能实现理想,只有把个人的需要与愿望融入到社会历史发展潮流中才能实现人的价值目标;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帮助医学研究生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指导他们以社会理想为坐标,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地统一起来;追求理想与艰苦奋斗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科学的理想和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三、发挥价值导向功能的措施
1.以人为本,坚持三贴近原则
以人为本,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是医学研究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其价值导向功能发挥作用的基本原则。在医学研究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他们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新情况,结合医学科技发展的新条件,切实把握研究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尊重其主体地位,以正面示范为主,遵循规律,兼顾国家和社会人才需求和研究生发展需求,关注现实问题,求真务实地开展好研究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2.贯穿始终,坚持全过程实施
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指就业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贯穿医学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依据医学研究生学习特点和环境,实施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年级,医学研究生主要是在学校集中学习基础课程,辅导员帮助他们了解医学专业培养计划、就业方向、就业前景等方面的内容。在二年级,随着导师双选和进入临床、实验室,医学研究生对职业的认识由理论的认识到了实际的感知,由导师对研究生就业取向的形成和培养进行引导,辅导员加强和研究生的交流和沟通。在三年级,正处于职业选择的关键时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放在就业取向引导和心理调试方面,由导师和辅导员教育医学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诚信就业,科学认清形势,全面认清自己。
3.拓展途径,坚持多方位渗透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在课程教学中充分挖掘教育内容,强化就业形势、自我认知、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诚信和法律意识教育,培养医学研究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充分发挥网络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密切关注医学研究生就业动态。积极拓展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开展有针对性的学术校园文化活动,在医学研究生学术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医学研究生学术科研能力与思想道德素质同步提高,培养医学研究生求新探异的创新意识、艰苦奋斗的创业品格和合作沟通的团队精神。
总之,充分发挥医学研究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切实提高医学研究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进一步促进医学研究生顺利就业和成就事业,为祖国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医学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医学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和发展医学科技双重任务,研究生的能力培养除了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基础理论等综合能力外,核心能力提高可更好地胜任未来岗位需求。课程学习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对研究生成长成才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1]。教育部要求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重视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课程质量作为评价学科发展质量和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2]。因此,实施符合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特点及需求的各具特色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本文就如何提高医学研究生核心能力作一探讨,现作报道。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国家、省部级和校级针对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相关文件;界定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和核心能力的相关概念;我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1.2方法
1.2.1课程体系优化通过分类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改革、完善分类考核机制等措施实施,探讨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分类培养的可行性。1.2.2文件文献研究法全面了解针对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国家政策和相关文件;把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分类培养要求;全面了解国内外临床医学课程体系研究现状以及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核心能力培养要求。从而总结目前我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1.2.3问卷调查法针对不同对象、核心能力培养的差异性,通过发放问卷调查,了解不同类型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针对自身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满意度,如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科研条件、教学资源、教学效果和师资队伍;以及导师和培养单位对不同类型研究生核心能力的评价,如学术学位型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实践能力、素质评价和专业学位型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科研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以及医学专业素养的评价。科研能力包括科研的洞察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及论文撰写能力等[3]。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发放95份问卷,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发放96份,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培养单位发放59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培养单位发放71份。
2结果
2.1临床医学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差异
过去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突出问题是侧重于实验研究和科研能力训练,而对其临床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不能胜任相应的临床医疗工作。针对这种状况,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将医学硕士、博士学位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类型。“学术学位型”侧重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为主;“专业学位型”侧重从事实际工作,以培养具有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相应的“学术学位型”培养的核心能力注重在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专业学位型”培养的核心能力注重在临床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临床专业技能体现在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较强的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与医患沟通能力。
2.2课程体系的优化
2.2.1培养方案的完善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学位设置进行了反复的调查研究,分类修订培养方案。分别修订了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培养方案,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取消以前按专业分别制定的培养方案,而制定了统一执行的培养方案,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各专业课程按选修课程安排;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学术学位培养方式以理论学习和教学科研为主;专业学位采用理论学习、临床轮转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临床轮转为主;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培养过程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进行,切实提高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和综合素质。2.2.2课程改革的加强硕士研究生学习实行学分制,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学术学位总学分要求为26学分,专业学位要求为20分;在教学方案上,原专业课程集中理论学习第一学期,经修订后,专业学位型课程教学采取集中授课、网络教学、专题讲座等方式相结合;在教学安排上,原专业学位型按各专业方向自行安排临床轮转,修订后,统一安排临床轮转,不少于33个月,达到各专业培训标准细则的要求,并每月安排不少于两个半天的集中学习;课程设置中,启动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案例库建设,建立了临床医学技能培训中心,强化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了创新,学术学位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突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交叉性、创新性和国际性,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更突出临床医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和临床医疗新技术,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并积极推动慕课(MOOCs)、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在医学创新平台课程中的应用,目前已建立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网上选课、成绩查阅、教学管理等。2.2.3课程考核制度和质量保障机制的完善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在考核方式上,以知识考核、过程考核和创新水平考核等方式为主,一般采用“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的方式;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采用临床能力考核和答辩,如出科考核、阶段考核和临床能力毕业考核答辩;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标准体现在学术性和创新性;而专业学位论文体现在其临床应用价值,论文选题需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文献综述或病历分析报告;建立了相关课程管理制度,如《研究生课程管理规定》《研究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和《研究生培养专家督导工作规定》等制度,对课程设置、教学改革、质量督导、评价考核等作出严格规定,为实施分类培养研究生课程改革奠定了制度基础;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标准,建立了“开-选-授-评”四环节全流程管理机制,规范、严格的课程分类审查机制。2.2.4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通过支持教师学术交流、访学、社会服务和优秀导师的经验交流,加强了现有导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引进、聘请和合作等方式组建了合作化导师团队和培养平台,目前我校已与六家国家首批认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所在医院签订了长期稳定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通过深化教师薪酬制度改革,不断提升了导师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性。2.2.5课程满意度调查从培养方案定位准确性、课程体系专业性、科研条件先进性、教学资源多样性、教学效果有效性和师资队伍水平等方面,进行硕士研究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调研,整体来说,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课程满意度较高,均达90%以上(见表1、2)。2.2.6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从理论知识、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素质评价以及专业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单位和硕士生导师调研。整体来说,导师对学生满意度较高,优良比例达90%以上。但学术学位中,优秀比例不高,尤其表现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专业学位中,优秀率较高(见表3、4)。
3讨论
关键词 专业型研究生 管理模式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1近年来专业型医学研究生的现状
16年前,我国为更好的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和管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明确规定研究生培养类型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确立了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并特此设置医学专业学位。其目的是为了完善我国医学学位制度,加速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以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需要。目前,国家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不再有工作年限的要求,这可以促使更多的人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每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招生数量都在稳步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扩招成为目前研究生招生的一大趋势。随着专业学位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可以认为,现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正由科研型培养模式向专业型兼顾科研型并重的培养模式转变。研究生培养工作重心由学校向各二级学院下放,各临床医学院在新的形势下应积极应对,以培养出合格的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
2研究生管理模式的转变
研究生培养模式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型和医学临床专业型两种,过去对医学科学学位型研究生关注较多。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调整,临床型医学研究生人数逐年上升,为了更好地发挥临床型医学研究生的优势,实现培养具有临床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医学专业人才的目标,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人们对生命科学研究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应运而生并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已逐渐从一个医学研究的理念演变成为一种新的医学研究模式。在转化医学背景下,临床医学院应适应时代潮流,培养具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的医学专业人士,这对于加快临床专业人才的培养,实现临床与基础一体化,推动转化医学发展、造福患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导师队伍的建设
导师是影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一环,导师的言行举止、学术修养,对研究生会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不管研究生是学术型还是专业型,导师都应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但是,现阶段我们临床医学院导师队伍建设相对比较薄弱,其原因:(1)思想专一,临床医学院导师更注重临床实践;(2)时间原因,每天就诊大量的患者使得他们没有时间去静下心来思考科研课题和构思;(3)自身原因,导师自身科研能力有限;(4)学术氛围,临床医学院科研学术氛围的重视程度不够。综上所述,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首先自身观念应该转变,提升自己科研能力,学院要加大对科研学术氛围的培养。
4专业型研究生的专业培养
我国医学研究生招收生源来自不同层次,有本科毕业的应届生,也有具有数年临床经验的往届生,他们对临床医学的认识和掌握有很大区别,导师要分层次进行个体化培养。研究生培养,要采取因材施教、因生设计、定期进行考核。(1)有些学生入学时已经在不同级别的医院工作过,具备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2)一些学生有着较好的内科基础,此时,重点培养其对疑难重症患者的诊治能力,同时注重知识面的拓宽,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科研业务学习,掌握学科发展新动态,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性思维的能力。(3)对于应届毕业的本科生,需要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培训,增加临床基本技能的培养,注重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5研究生自身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临床医学院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事关学院的声誉.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专业型研究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注重临床技能的基础上兼顾科研能力的培养无一可以。因此,我们需要培养专业型研究生有所注重和兼顾的全素质人才,需要实施“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计划”,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导师队伍的自身建设:加强导师队伍的培养。(2)注重研究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合理安排研究生的时间分配,鼓励支持研究生参与病例讨论、病例汇报、临床技能大赛、实习带教等活动来构建培养研究生教学能力的良好平台。(3)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并资助研究生开展原创性研究,临床医学院设立的自主科研项目,鼓励研究生也参与课题的申请。也可以单独设立研究生自主创新基金专项资助项目,由专项资助基金对选题新颖,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进行资助,鼓励开展深度研究。
参考文献
1 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的把握
预防兽医学研究生由于对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及应用认识不充分,他们的研究很大一部分重复国内外最新研究,表现为对国内国际最新研究进展的跟踪性研究很多,①因此预防兽医学研究生研究内容过分集中和单一,很难有创新和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管理专家们指出:今后预防兽医学研究选题应把预防兽医领域经典的病毒学、细菌学、免疫学和病理学等基础理论同动物实验技术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才能进一步扩展该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才能最终把病原落实到易感宿主动物,把病原和构成病的易感宿主动物体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阐明病原的致病机理,在弄清病原致病机理的基础上,才能研究和开发有效的防制产品,制定恰当的防制措施,减少动物传染病所带来的损失。
预防兽医学研究选题还应立足于当前我国畜牧生产的需求,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重视研究畜(禽)群中宿主动物的易感性、病原对不同易感宿主的感染规律,研究病原生态学,阐明病原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不同病原在畜(禽)群中的共同存在以及不同病原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些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病原的变异及重组等对其毒力和致病性的影响等,②这样不仅能把新技术更好地加以运用,同时也能解决我国畜牧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预防兽医学问题。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应结合国家科技管理政策导向和我国畜牧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在研究大方向确定的前提下,合理定位细致的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
2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作为预防兽医学研究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自20世纪以来,生命科学领域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进步,分子生物学在预防兽医学的病原学、免疫学和疫病预防与控制学研究等方面都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预防兽医学分子生物学形成和发展以及与预防兽医学其它学科如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在整个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预防兽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对其它学科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为预防兽医学在分子水平阐明疾病病原的生物特征、发病规律、致病机理以及采取有效手段进行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了理论和方法。③因此,作为预防兽医学的研究生,广泛学习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对提高其研究水平和拓宽其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在预防兽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应开设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应将其与其他课程密切联系起来。
3 教师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师,不单单是研究生的导师,它还包括了不直接承担指导研究生研究任务只从事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教师。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学和指导,教师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责任,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共同做法是导师作为主导指导研究生在其他教师的课堂或实践教学下,完成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在导师指导下独立选题或完成导师承担的课题,不管是独立自主选题还是完成导师的研究课题,都需要研究生以课题为载体,完成课题的理论或实验研究,发表相应的研究论文。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虽然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漫长的过程,但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和培养下,以研究生本人在长期学习和训练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完全可以获得和不断提高的。从总体上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教学令人堪忧、导师指导不尽人意、学生素质下降和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不严等,严重影响了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家教育资源的紧缺、教育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的不利影响,研究生教育从精品化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学生素质难免良莠不齐,再加上学校对教师和研究生的管理的松懈,教师和研究生都没有充分重视自己的职责,教师没有严把教学质量关和研究生论文质量,学生停留于应付论文,甚至出现大量的论文抄袭现象等,同时研究生和教师的自身素质亟待提高。与国内教师比较,国外教师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做法值得提倡,他们在研究生生源上严格把关,研究生入学后,在课程教学和导师指导上充分发挥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作用,并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导师指导方式,促进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④在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要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兽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不断加强对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动手能力和接触生产实践环节的培养,在实践中积累大量的一手研究材料,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
4 实验室是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必要的硬件支撑
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疫病的群防群治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经济动物来说,预防兽医学对经济动物养殖业的发展更是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兽医学实验室特别是预防兽医学实验室是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院校培养兽医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从事兽医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人才的基础。⑤加强预防兽医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是实现“预防为主”动物疫病防控方针的基础。预防兽医学实验室应合理规划布局,将实验室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比如准备室、病毒室、细菌室、血清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培养室以及学生教室等功能间。只有实验室功能分区恰当,合理布局,按标准配置实验仪器,这样才能为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
综述所述,通过对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方向、课程设置中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预防兽医学研究中的作用、教师在培养研究生中的作用和预防兽医学实验室建设等软、硬件方面进行的分析,阐明了这些因素对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影响和其重要作用,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专业型预防兽医研究人才提出如下建议:准确把握预防兽医学研究生培养方向,并为研究生研究课题的完成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导师作为主导,充分发挥其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预防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注释
①②陈越,于振良,杜生明.预防兽医学资助格局及未来研究方向的探讨[J].中国基础科学:58-61.
③ 景志忠,才学鹏,陈娟.预防兽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概况[J].动物医学进展,2002.23(4):10-13.
【关键词】 读书报告会;教育,研究生;医院管理
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思维,是新时期医学科学飞速发展的要求,也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全面提升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的途径。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受到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存在重专业,轻人文,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不协调的现象。近年来,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多学科综合模式转变,医学教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而是融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1]。读书报告会作为一种自发互动的启发性、开放性学习模式,对于培养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创新型思维等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开展读书报告活动的背景与目的
目前,医学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模式采用导师指导与学科协同、研究生自学相结合的模式[2,3]。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全面负责,主要通过对研究生选题、课题开展、论文讨论和定稿等主要环节进行指导和把关。学科负责统筹安排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践以及各项学术活动的开展。研究生根据自身特点和课题要求的自学也是研究生培养的形式。这三种培养模式相互配合,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得研究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思维分析、动手实践操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等能力得到锻炼。
但同时,由于现有医学教育模式的滞后和单一,其研究生的培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研究生过多地将精力放在学习专业知识甚至仅局限在课题涉及领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社科类知识薄弱,综合素质不高;医学研究生创新意识不强,思维僵化[4,5];医学从业人员应有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缺乏;研究生自学缺乏指导,有盲目和动力不足的现象等。
在医学模式转变,医学事业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无论从学校培养角度,还是从医学研究生自身需求角度来说,人文素养、创新意识、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等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营造适宜的人文环境是提高医学研究生综合素养,激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基础和平台[6,7]。基于目前以独立的课程考核和毕业论文设计考核的单一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及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采用读书报告会这种启发式、开放式的学习模式,将其补充到传统的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中,不仅可以活跃学科的学术氛围,还能增加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弥补人文、社会知识结构的欠缺,从而充分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
2 读书报告会的内容和实施方法
研究生在入学之初即提出个人读书计划,综合考虑个人兴趣、知识结构、所欠缺知识点、研究方向等,并结合导师的指导性意见,制定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必读和选读书目,并在读书过程中根据个人的研究生培养计划适当调整。读书报告会每月至少举行一次,在读研究生共同参加,由专业教师主持。在读书报告会上,每次由一名同学介绍其所读书目的基本内容,并谈出读后心得,及在读书过程中困惑或思考的问题,其他同学通过听读该同学的汇报,在了解该书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理解谈出自己的认识,对其中有异议的观点在同学间进行讨论,激发逆向思维。研究生在汇报的过程中,除了借助自己的读书笔记进行讲述外,常常借助多媒体、音频、视频等形式进行讲解,将所汇报内容制作成PPT形式,搜集相关的视频、音频播放,形式新颖,在具有吸引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听者对于该书的深入理解和把握。读书报告活动的内容主要为研究生感兴趣的人文社科方面书籍,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事件、重要政策变化、热点问题和典型案例等也被纳入读书报告讨论的范围。在确定主题之后,研究生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选择该问题中自己感兴趣或者感受较深的一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做好读书报告准备。读书报告会采用头脑风暴或者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听取其他人的见解,或者在出现分歧的关键问题上展开辩论,最终使每个人形成对该问题的全面认识。
3 读书报告会的意义
3.1 培养人文素质的广阔平台
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当代医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重视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之间的平衡,是全面提升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人文社科知识的范围广、内容多,需要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并且,受到传统医学教育模式重专业、轻人文的影响,人文素质的培养一直游离于医学研究生培养环节之外,人文素质的缺失成为医学研究生发挥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的瓶颈。读书报告会这种新颖、开放的形式,使医学研究生在自己阅读与相互的交流中,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知识积淀和处理问题模式的交互融合和碰撞,拓宽并完善自己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从而为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促进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创造一个广阔而坚实的平台。 转贴于
3.2 培养创新思维的手段
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是研究生培养是否成功的重要衡量指标[6]。但由于医学研究生科研经验的欠缺和传统单一学习模式的束缚,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模式成为医学研究生学习和科研工作中的短板。读书报告会除要求研究生能够准确把握所读书目的脉络和核心内容,更重要的是提出自己对于该书或者该问题的思考和见解,这就需要研究生在读书及报告会讨论中,时刻保持科研的敏锐性,充分发挥逆向思维和创新思维,进而培养个人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模式。
3.3 培养研究生读书和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在新的医学模式下,对医学研究生的要求已不仅仅是过硬的专业素质,还需要广泛而深厚的人文社科基础、敏锐的创新思维、良好的心理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7]。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医学研究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适时更新和深化,读书报告会的举办可以满足研究生对于人文知识扩展和更新的要求。在定期召开的读书报告会中,研究生也逐渐学习培养读书习惯,将读书纳为自己学习阶段的主要内容之一,并在读书的习惯中形成“终生学习,终生受益”的观念。
3.4 挖掘医学研究生智慧和潜力的途径
研究生对于读书报告会的准备,从学习内容的选择、汇报的形式、多媒体的使用,都要进行精心的计划,这种形式充分体现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培养理念。读书报告会内容的自主选择,可以增加医学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研究生在读书报告会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研究生对于所读书目内容的汇报和多种汇报形式的选择,以及对于某一问题的争论,可以帮助发挥并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挖掘医学研究生的智慧和潜力。
3.5 完善研究生教育模式与学科建设的机会
读书报告会的举办,在帮助研究生个人扩展知识、提升素质、培养科学思维和研究模式的同时,可以达到完善医学研究生教育模式、促进学科建设的目的。研究生年轻活泼,对事物反应敏捷、思想活跃,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和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新思想。读书报告会这种启发式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帮助其加快知识的更新和扩展,并且改变了以往以专业考核为主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模式,结合医学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创新精神的要求,建立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并重的新型培养模式,帮助学科建立学习型组织,增加全学科的集体意识,发挥人员的协同效应,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新鲜活力,营造出浓厚的人文氛围,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读书报告会这一新颖的启发式教学形式,对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对传统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有益补充,可以在其他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裴劲松. 面向实践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新探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7):5052.
[2]张硕,岳旺,王蕾,等. 构建现代医药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8,44(1):8385.
[3]陈春花. 关于导师作用的思考——对管理学教授价值的解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11):3941.
[4]夏雨晴. 医学专业研究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其对策[J]. 医学教育探索, 2006,5(11):10691071.
[5]瞿伟,刘晓武,李鸣放,等. 影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发挥的制度因素分析[J].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7,28(5):912.
[关键词] 研究生;学术行为不端;预防
[中图分类号] G64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5(b)-118-03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医学院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水平直接反映了院、系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因此,发展和提高医学研究生教育是目前医学院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研究生作为科研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承担了课题中的大部分工作,他们的学术态度和工作效率直接影响整个科研工作的质量。因此,对于研究生的科研行为要给予充分的重视[1]。随着医学及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新技术的应用日渐增多,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要求也随之提高。各科研院校发表的学术论文在质量和数量上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突破,但在学术“”的环境和急功近利的心态驱使下,一些学术行为不端现象随之抬头,并产生了恶劣影响。目前,中国的国际数量跃居世界第二,但造假行为却时有发生[2]。2009年3月教育部的《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3-4]中严令指出“发生在少数人身上的学术不端行为,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学校和教师队伍形象,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绝不姑息”,表明国家对于此类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视,也说明目前此行为绝非个别现象。本文通过具体分析医学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各方面问题,探讨行之有效的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措施,以促进医学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1 医学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原因
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社会因素、实验设施及条件因素、学校管理因素和自身因素等,上述这些外因均需通过内因起作用。综合众多影响因素,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可能导致医学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
1.1 研究生未能及时适应科研工作
1.1.1 心理准备不足医学研究生在进入科研院校进行系统学习前,其精力主要集中于研究生入学考试,而对入学后面临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往往估计不足。在繁重的临床实习和艰苦的科研工作、由考试型向创造型思维的转变过程中,他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反应,常常表现出焦虑和不安,尤其在面对阶段性的考核工作时(如提交培养计划、开题报告、定期汇报和毕业论文提交等)表现更为突出。
1.1.2 不能熟练掌握科研技能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工作较之以往的医学理论学习有很大不同,不仅需要建立严谨的科学思维,还要熟练掌握实验技术、统计方法、科研论文书写等技巧。若不能在短期内掌握上述技能,对科研工作中出现的诸多困难就不能及时解决,无法更好地统筹安排,导致超过预期时间,不能完成预定计划。
1.1.3 不重视科研工作 一部分医学研究生认为临床技能才是学习重点,而科研仅仅是走过场。因此,没有给予科研工作足够的重视,导致不能按期完成。
1.2 学校要求及科研资源分配的制约
1.2.1 科研要求的提高 建设面向国际的开放性大学是目前国内各大院校的奋斗目标之一,参加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发表高影响因子的学术论文是一个重要评估指标。这势必提高了对包括研究生在内的广大科研人员的要求。力争在国际性、高影响力的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及取得相应科研成果已成为他们的主要工作目标。
1.2.2 科研时间的限制 医学研究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较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工作,这对研究生的科研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他们除了要完成科研工作外,还要预留一定的时间进行临床技能学习,故真正能用于科研的时间被大大压缩。
1.2.3 科研资源不足国内院校普遍存在实验条件不足的问题。绝大部分高校都很难保证所有的院系都有自己的独立实验室,其研究设备、实验仪器也很难达到国际水平。由此导致高端研究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和流失,也是科研工作不能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1.2.4 高校科研教育工作不完善由于学校不能及时、有效地公布研究生培养的相关信息,医学研究生在入学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不能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同时,因为高校资源不足,不能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相关科研培训,如文献检索、实验技能培训、统计学分析、英文文章书写、SCI投稿等。另一方面,部分高校不能保证提供完备的中、英文数据库,使得研究生在论文撰写和文献查找中遇到很大困难,从而影响了科研水平的提高。
1.3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开展有一定的影响。目前,社会上崇尚的价值观、金钱观迫使研究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不断评价其自身价值。当他发现科研工作与现实价值观冲突时,其科研工作积极性减低,转为更多地关注与其自身价值观相符的事情。另一方面,科研成果不仅在研究生毕业分配时起关键作用,同时也会影响其日后在用人单位的职称晋升、学术地位和奖金分配等方面。在此客观环境影响下,研究生会出现过度追求利益的现象。一旦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出现急功近利的思想、盲目追求“完美结果”以及个人的虚荣心作祟,就会直接影响其科研的质量和可信度。
2 影响医学研究生学术行为不端的心理意识形态
医学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与其在科研工作中具有的特定心理意识形态有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研究生的心理特点
研究生群体作为高等人才,通常具有较高的自我意识、自尊心强、自学能力强、思维活跃等特点,但同时也存在心理波动大、易受外界干扰、缺乏自我约束力等不足。这些心理特点与宽松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相结合,可能引起医学研究生自我管理不善和不能合理安排时间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使他们对成功的渴望也更加强烈。所以他们在科研工作中遇到困难,当现实与理想发生冲突时,常常会选择走“捷径”,做出欺骗行为。
2.2 应对改变与冲突的能力不足
研究生生活对于绝大部分学生而言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他们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医院、实验室和图书馆中,学习方式也逐渐向创造性方式转变。如不能迅速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他们常常会出现焦虑和担忧的情绪,而且会持续往复,从而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形成恶性循环。
2.3 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崇尚物质生活和享乐主义的意识较以往也更为突出。医学研究生处于无经济基础、无工作、无社会地位的境地,面对每日重复、枯燥的科研工作,他们的心理落差也会随之增大,使研究生容易改变其原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放弃在科研上的追求而转向物质生活和享乐主义。
2.4 侥幸心理的形成
医学科研工作是一个系统过程,周期长,绝非能一蹴而就。而借助学术不端行为常可以在短期内达到既定目标,使其从繁杂的科研工作中得到“解脱”,更有甚者会被同学或老师误信为“有才之士”而得到格外的青睐。这种短期投机的行为一旦被放大就会引起严重后果,井冈山大学的情况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5 从众心理和权威心理
医学研究生群体普遍存在从众心理以及盲目的信赖权威心理。其中,最明显的实例就是在相同时间里,若干人研究同一种药物或采用同一种方法。这种毫无创新和新颖性的做法不仅不能取得理想结果,还导致大量浪费。研究生通常在听完外籍专家的相关学术讲座后,就会有一部分人转变研究方向,选择与专家讲座相关的课题。另一方面,学术不端行为也会产生类似的不良影响,当多数人或多或少地出现学术不端行为时,整个科研氛围便会随之改变,直至进入恶性循环。
3 预防医学研究生学术行为不端的措施
利用现有条件最大程度地为研究生科研工作提供服务,努力提高研究生自身素质是避免学术行为不端的主要途径[5-6]。为更好地做好医学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有必要从研究生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积极引导等多方面加强工作,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目前科研快速发展的形势。针对医学研究生上述科研工作和心理特点,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进行预防,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3.1 有效建立预期心理
高校和院系应及时准确传递研究生科研要求及毕业标准,使其了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同时让其准确了解科研工作的要求,以便在随后的科研工作中围绕此要求开展工作,统筹计划。可在招生简章和招生网页上提供详细的信息,以方便学生查找,做到心中有数。一旦他们入学初期心理预期形成后,就可以尽快适应高效的工作节奏,减少或避免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焦虑心理,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7]。
3.2 加强科研培训
各高校及院系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专业培训或专题讲座,如统计软件教程、国际期刊写作培训、科研设计、科研标书书写等,同时也可以通过提供实验室工作手册和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等为新手提供必要的实验室普及知识。
3.3 突出导师的作用
医学研究生顺利完成科研工作的信心主要来源于导师。导师可为研究生列出课题相关的参考书目、科研方向和课题标书,在对自己课题有了充分且深入的了解后再进行科研才能做到心中有数[8]。同时,导师应较早明确研究生毕业需达到的要求,这样有利于研究生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并根据实际科研资源制订详细的科研计划,保证课题顺利开展。
3.4 科研团队的形成
组建可持续发展的优良科研团队是保证科研工作进入良性循环的首要条件。导师可根据不同年级研究生的需要,形成互帮合作模式。这种多人参与的组合不仅可以保证科研工作的真实性和科研方向的连贯性,并可形成一个技术纯熟、理论扎实的科研梯队。这种科研团队的互帮互助,可以解决医学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碰到的多数问题。
3.5 优秀研究生经验介绍
让在科研工作中表现优异的研究生介绍他们的经验和体会,可以使更多的研究生明白,即使在科研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整合自己的团队优势,在科研上取得成功。
3.6 建立长期“自我投资”信念
急于成功的思想可能会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并不是所有的研究生都肯扎扎实实地通过科研实践工作来获得切实可信的实验结果。因此,建立长期的“自我投资”观念显得尤为重要,要让研究生明白只有人生道路的点滴积累,才可能收获丰硕的科研成果,投机取巧的做法只会使人生误入歧途。
3.7 建立多级监督制度
可以通过实验室对研究生的原始数据进行合理管理,保证实验数据的真实可靠。同时,导师应当为专业学术论文的书写把关,避免大段引用或主观臆断等情况出现。学校相关部门还需做好论文比对工作,采用网上公开发表和接受投诉监督的机制,这样可对研究生科研工作的真实性加强监督,避免不必要的名誉损失、侵权和学术不端事件的发生。
学术科研工作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活动,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之一,保持科研工作的纯洁性是任何一个具有正确人生观与道德观的科研工作者都必须遵守的准则[9]。本文通过对医学研究生的客观和主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较强的预防研究生学术行为不端的措施,为医学研究生尽早掌握各种科研技术和知识提供帮助,同时也为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黄俊辉,李奉华,阙国鹰,等.基于荣誉制度的诚信教育与早期防范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4(10):45-46.
[2]崔洁,谭华.学术论文“一稿多投”现象的探析与对策[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22(4):90-94.
[3]教育部.严肃处理高校学术不端行为[J].华侨大学学报,2009,2(2):15.
[4]教育部首次发出通知:严肃处理学术造假行为[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14(7):6.
[5]蔡伟.学术腐败:治理与出路[J].民主与科学,2009,6(4):15-17.
[6]兰刚.学术腐败现象的内生性机理探究[J].理论前沿,2009,12(22):28-30.
[7]马革兰.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根源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31(S2):296-297.
[8]李积勇.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中的作用[J].航海教育研究,2009,16(3):35-37.
主要分析了医学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从实证的角度讲述了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的实践情况,因此各高校应该从实际出发,继续优化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提高研究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满足学生的未来职业需求。
关键词: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75
1引言
随着医学事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医学科研人员能与国际同行无障碍进行学术交流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可国内大部分医学院校的研究生英语课程仍采用公共英语教学模式,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求,还会造成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情况,因此医学专业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我校之前的研究生英语课程一直以公共英语精读课为主,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但是收效甚微。课程改革前,我校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研究生英语课程为一个学期,总学时为90学时,60学时用于精读,30学时用于听说。
2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情况
首先,我们对本校15级研究生进行了关于英语学习状况及需求分析的问卷调查,发放180份问卷,回收153份。结果显示7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较低;认为英语学习由难到易的排列顺序是说、听、译、写、读;从专业角度对医学研究生的重要性排列顺序为读、译、说、听,86%的人认为将英文材料翻译成中文的能力最重要;对于研究生阶段的英语课程学习应该以医学英语为主还是公共英语为主,有67%的人主张应该以医学英语为主,19%认为应该两者兼顾,14%认为应该以公共英语为主。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决定对研究生英语课程进行调整,随机选取辽宁医学院2015级两个大班共120名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组成对照班和实验班。对于对照班的同学,仍然进行一学期的传统公共英语教学(60学时精读+30学时听说),对于对照班,进行新设置的英语教学课程模式的实践(20学时精读+10学时医学英语词汇+30学时医学英语翻译与写作+30学时听说)。
2.1教学内容
对照班的英语教学除了传统的精读和听说训练外,还增加了医学英语相关内容。对于医学英语词汇的讲授主要是从医学英语词根词缀讲起,通过了解构词方法和词根词缀的含义记忆医学单词。对于翻译与写作部分讲授的重点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医学研究型英语论文包含的9大部分,英文摘要、医学文献综述、临床报告、病理报告的写法以及医学专业英语术语的翻译。
2.2教学方式
新模式下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以微课和翻转课堂为全新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学能力。课前,首先由教师创建关于教学内容的视频或者介绍网上相关的医学英语教学视频,学生通过看视频中的讲解,自行学习知识点。在课上,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及讲解,教师来检查课前视频中的内容以及布置的作业,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并对他们提出的疑问进行解惑,老师主要采用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使学生通过实践能够获得更真实的学习。
2.3教材
除了之前的研究生英语精读和视听说教材继续使用之外,对于医学英语翻译与写作部分,采用了李传英和潘承礼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英语写作与翻译》这本书。这本书系统的介绍了医学论文英语写作的基础,包括论文各组成部分的写作要求和技巧、医学英语应用文的语言特点和常用句型,并提供了大量汉英对照实例分析,同时各章节编有相应的练习,便于学生全面了解医学英语应用文写作的特点。
2.4教学评价
以大纲要求和教学内容为基本依据,做到评价方式多样,内容全面。考核和评价具体包括课堂表现和出勤情况、平时的翻译与写作书面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
3结语
经过一学期的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实践之后,课程设置改革后的实验班英语成绩比传统公外英语教学的对照班有明显的提升。学生一致认为,经过医学英语知识的学习,他们大体掌握了医学英语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能够写出符合要求的医学论文英语摘要,对自己的专业英语水平有了一定的自信,部分同学还在期刊上发表了医学研究论文。由此可见,传统的公共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断摸索总结,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找出最适合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的模式。
参考文献
1调整教学安排精简理论教学
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是不同于其它文理科的,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多需要在临床实习和学习过程中深刻理解认识疾病。在理论教学与临床教学的时间安排上,基础型研究生的理论教学时间确实偏长,但并没有达到实际所要求的精度和深度,反而导致部分学生形成了松散浮夸的恶习,以至于在后期的临床教学中,对忙碌的病房生活不习惯,甚至恐惧,产生混完一年随便做个课题赶紧毕业的想法。精简压缩理论教学的时间势在必行,新学期即将开始的半年制理论教学应该是积极的,严格学分控制是保证质量的组成部分,缺一不可[2]。必要时将理论教学时间,安排在临床教学期间,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可能更有价值。
2按主治医师的标准加强临床实践技能
在临床教学中,应给临床研究生更多临床实践、动手操作、抢救危急病人的机会。导师在这一环节中起关键作用,制定严格的培养计划,有计划地实施培养计划,不能安排轮转专业小组后就不管不问,应该协调全科,针对性带教,除了导师外还应该有专职资深上级医师带教,安排他们值班,全面完成各种疾病的处理、各种操作和技能的完成[3]。因此,在每个阶段导师都应进行跟踪式考核,研究生阶段的临床能力培养成果可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的临床工作能力。除了完成本专业方向临床实践培养时间外,有针对性地扩大轮转的范围,使其对其他相关和常见的临床知识增加认识,全面掌握,对将来提高临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开阔思路、视野是相当有帮助的。
3培养学生研究分析问题和科研教学能力
加强对导师研究方向的了解和专业学术科研课题的选择:学术课题的选择过程,实验思路、实验方法的设计,是研究生培养必须经历的步骤,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不管是学术型研究生还是临床型研究生都应该培养这样的能力。为了完成任务必须做到:提前与导师沟通,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提前查阅文献关注学术前沿,多接触专业研究问题;了解国内外新的研究动向,必须阅读至少50篇国内文献和50篇国外文献是必要的,力争要看的更多,综述要尽早完成。自选课题进行研究也是可行的,但应避免不切实际的高难度,应具有可操作性、减少主观盲目性、加强针对性,使之确实能解决临床诊疗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这对学生的要求更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需要更高的悟性,需要更扎实的功底[4]。如果有导师的指导完成会相对容易些,应该鼓励自选课题,因为这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4资料分析和论文写作
科研实验对医学研究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临床上疑难疾病的课题设计、实验操作都是需要我们亲自完成的,临床医学不仅是治疗疾病,还必须进行总结经验、教训,给初学者和后人留下宝贵的经验财富。医学课题实验必须坚持诚实、科学的态度,实验操作要严谨,课题的实验数据得到之后必须通过资料分析,采用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得出统计学结论,应该强调的是对实验数据结果评价应该客观和科学。论文的写作则要求符合科技论文的规范,表达清晰、流畅。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创新、严谨、细节自始自终贯穿于整个科研阶段中。避免苛求实验结果与文献一致,使学生有造假倾向,应使学生明白过程重于结果,更要使学生建立自信,相信自己的结果是正确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促进医学学科人才建设的重要途径,高等医学院校应着重从课程规划和学习方法两方面对研究生医学教育的前景进行预测。医学研究生教育需要医学教育的管理者明确方向,强化职责,勇于进行研究生教育改革与探索,才能推动我国医学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高层次的科研和临床人才,为国家的教育、科研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