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效

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效

时间:2023-09-21 17:56: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效

第1篇

一、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工作总结

(一)取得的主要成果、亮点、成绩

过去五年,三骏发展蹄疾步稳、务实奋进。在中央、省委、扶余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乡上下紧紧围绕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三骏的奋斗目标,在抢抓机遇中苦干实干,在应对挑战中克难前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新成绩。

五年来,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主要经济指标较快增长,预计2021年生产总值9.8亿元,比2016年增长1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50元,比2016年增长25%。创新转型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和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粮食产量保持在14.2万吨,比2016年增长9%。新增小规模养殖场15户,牧业增加值增长6%。农村集体资源清理成效明显,收回资源1.03万亩,清收资金近593.3万元。成功引进扶余市科农谷业生产基地“万头牛、三万只羊”项目,引进投资4.5亿元。

五年来,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现了农村垃圾收转运一体化,改造农村厕所2676户,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100%;打造精品路线1条,创建进步村、示范村17个,完成道路硬化35公里,拆除危旧房屋、残垣断壁538处,安装路灯1793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两级河长累计巡河7000余次,完成造林绿化807.4公顷,联系秸秆打捆企业8个,累计打捆24113.2公顷。乡容乡貌进一步靓化,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五年来,脱贫攻坚成绩斐然。5个省级贫困村全部退出,541户1008人实现脱贫。监测户、边缘户返贫风险全部消除。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个,带动群众人均增收600元。实施农房改造247户;全面落实“两免一补”,享受“雨露计划”19人;办理慢性病证459人,累计报销医保、大病救助、医疗救助等各项费用1000多万元;开发乡本级扶贫特岗29个。

五年来,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工程深入实施,一批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有效解决。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新成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卫生设施继续提升,社会保障扩面提质,住房、就业、食品药品安全、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面深化改革有序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断深化。平安三骏、法治三骏建设成效显著,社会和谐稳定。

五年来,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持续开展“转作风、抓落实、促崛起”活动,党员、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新发展党员104名。大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基础不断夯实。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强化。完善惩防体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共处置问题线索27件,其中立案8件、开除党籍4人、党内警告4人、诫勉谈话14人、谈话提醒31人。党管武装、群团、老干部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持续加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产业发展品质不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二是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待提高,社会矛盾依然存在,维稳工作任重道远。三是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存在层层递减现象,部分基层组织比较薄弱,少数党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先锋意识、担当意识不强。

二、未来五年(2022-2026)工作安排

(一)发展形势分析

2022-2026年三骏乡将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在充分挖掘文化底蕴上下好功夫、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上下好功夫、在在做强做特文旅经济上下好功夫、在美化创优乡村环境上下好功夫。

一是在充分挖掘文化底蕴上下好功夫。三骏乡具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等,还有得天独厚、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可以打造“一村一品”等文化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激活乡村业态,带动乡村发展。

二是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上下好功夫。鉴于三骏乡实际情况,要抓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立足“黏玉米”特色产业,在“特”字上做文章、在“优质”上下功夫,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步伐,以产业振兴吸引资源、留住人才、带旺乡村。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加快调整优化乡村产业结构。要坚持以商业化的经营为方向发展农业,积极引导农户做大农产品加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实现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在做强做特文旅经济上下好功夫。三骏乡拥有旅游资源,有少数民族文化。可以说,我乡发展文旅经济已经有一手好牌,关键要打好、用好这副牌。要把“龙头”舞起来,我们要着力打造的景区,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形态多元,要成为发展全域旅游的龙头。要加大创建力度,既要抓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也要抓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保障,还要抓服务品质、运行机制、宣传推介,多管齐下、全面推进,着力提升景区对全域旅游的核心带动作用,争取将核心景区纳入全市旅游总体规划。

四是在美化创优乡村环境上下好功夫。把乡村扮美,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幸福开放新三骏。我乡依然不够“美”,一些村庄也仅仅停留在“面子”上,“里子”还比较虚,存在文化优势发挥不明显、生态挖掘不充分、服务配套不健全等问题。

(二)重点工作安排

1.力促经济发展有速度更有质量。立足新发展格局,大力气推进产业转型。一是铸强总部经济支柱。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稳增长的重要途径,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力争再引进1-2家上规模企业落户三骏。二是发挥现代农业特色。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筑牢现代农业发展根基,充分整合资源,科学统筹布局,优化产业布局,聚力打造规模种植业,力争培育1-2种绿色品牌产品,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激发服务业态活力。以生态文化旅游为突破口,深挖生态资源和特色文化,积极融入扶余市“一村一品、一乡一景”的特色乡村环境创建,力争打造1-2条精品线路,打造锡伯族民俗文化园。

2.力促城乡面貌有颜值更有底蕴。一是以扶余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为契机,努力实现全面全域人居环境整治的美丽蝶变,力争形成了“一户一处景、一路一幅画、一线一风光、一村一特色”的大美格局。二是以基础设施打底,实施五化并进,硬化县级道路2公里、硬化屯内道路19公里,新建排水设施33公里,安装路灯0.17万基,绿化村屯面积0.1万亩。三是以环境保护修容,全面打响生态革命工作持久战,抓好河长机制长效运行,全力推进秸秆全量化处置。四是以乡村文化铸魂,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到村、进户、见人、走心,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等宣传活动,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导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理念,形成节约简朴、爱护环境的社会风气,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3.力促民生改善有力度更有温度。坚持民生优先导向,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办好民生实事,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一是筑牢社会保障。坚持把更多财力投向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实现全民参保目标。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救助和慈善救助的叠加效应,加大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力度,实现托底救助保障全覆盖。二是巩固社会事业。坚持质量兴教,推进教育优质发展,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锡伯族民俗文化园建设,加强民俗文化的传承宣传,彰显本土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重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完善道路健身设施,多层次举办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呼应群众新需求。推进公共医疗事业发展,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增强基层医疗能力。三是促进致富增收。巩固提升脱贫成效,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加大对农村闲置劳动力、低收入农户等重点人群就业帮扶力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本土产业“规模化、精品化、特色化”发展。

4.力促基层治理有活力更有效能。持续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一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网格服务团队、群防群治团队、志愿者团队、新时代文明实践团队建设。提升平安综治软实力,紧抓平安创建。健全公共安全机制,完善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提升全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二是推动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有机融合,充分发挥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的“乘数效应”,构建“一核多元”的基层治理新体系。四是坚持需求导向,突出精细要求,下沉治理重心,做到大事不出乡、小事不出村,建立纠纷解决对接机制,妥善解决各类矛盾纠纷,以细“治”入微的服务提升基层治理的温度。

三、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获得荣誉情况

1.省级

2018年12月荣获“吉林省第三次国家农业普查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第2篇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情况

1.1农村生活污水基本情况。农村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包括人粪尿,洗涤、洗浴和厨用废水等。乌兰察布市地域辽阔,与城镇生活污水相比,农村生活污水呈现分布散、污染物浓度相对较高、水量差异大等特点。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与居民的生活条件、生活习惯、经济条件以及用水习惯等相关,同时农村生活污水水量波动还与居民的作息规律和村庄类型密切相关。1.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乌兰察布市立足农村实际,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以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农村环境整治提质增效为主线,协同推进生活污水治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源头治理、城乡统筹、建管并重,截至2020年底,乌兰察布市共计完成了206个农村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其中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60%。“十四五”期间本市计划再完成182个建制村的整治任务,生活污水治理率要达到60%。同时对照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等政策文件要求,乌兰察布市结合农村环境实际,以县域为单位,所属的11个旗县市区均已编制完成了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梯次推进,为建设美丽乌兰察布奠定了坚实基础。1.3亮点举措及取得的成效。考虑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成本较高,资金需求量较大,乌兰察布市积极申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相关项目,分批次、多渠道积极争取中央和专项资金,优先整治生态环境敏感、适宜发展乡村旅游以及人口密集的村庄,通过在集宁区、卓资县、兴和县和凉城县等旗县选择符合要求项目并予以资金支持,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治一个、见效一个,形成经验并逐步推广。

2存在问题

总的来说,乌兰察布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数量较少,且治理的区域分布不均匀。“十三五”期间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主要集中在丰镇市和兴和县,其他旗县只是试点性的开展。因此“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时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将成为乌兰察布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中之重。2.1污水收集率低。乌兰察布市农村牧区地域辽阔、人口分散,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所属的11个旗县市区有8个属于国贫县,2个属于区贫县。目前仅城镇周边部分农村的生活污水纳入市政管网统一收集,其他未建污水处理设施的区域生活污水具有面积广、分散性高、难于统一收集的特点,污水收集率低。2.2认识不到位。农民对农村生活污水乱排的危害性以及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是很理解和支持在农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且受多年生活习惯影响,农户一般直接将其浇灌房前屋院菜地或泼洒到地面,导致管网纳管率较低。2.3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大部分既要建设包括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室外排水设施,还要涉及管网入户部分的室内卫生间改造,工程量较大、基础设施建设短缺、实施成本高。目前支持生活污水治理的资金来源于中央和自治区,市级和旗县两级专项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资金相对较少,资金缺口较大,工程建设和后续运维存在实际困难。

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策

3.1分类分区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统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厕所改造、城镇和乡村工作,在规划布局、治理模式以及核查评估等方面做好衔接。特别是要优先在水源保护区、乡镇政府所在地、旅游风景区、中心村、城乡接合部等村庄因地制宜开展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要规范设施建设与运维,鼓励第三方参与治理。制订长效化管理措施,开展已建设施调查评估与分类改造提升,定期通报设施运行和监测情况,持续推进集中式设施出水监测,做好美丽乡村的长效运维管护,切实维护美丽乡村建设成果。3.2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分工,各部门统筹调度、信息共享、督导评估,强化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在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上,生态环境部门要与农牧等部门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改厕工作统筹衔接;联合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推进城乡污水协同治理,加强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联合水利等部门统筹推进黑臭水体整治与水系综合整治。3.3加大财政资金的保障力度。市县两级政府部门加大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特别是生活污水治理资金的保障力度,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3.4科学分类确定治理模式。要进一步深入旗县市区对乌兰察布市农村现状进行调研,根据村庄位置、农户分布、基础设施、农户意愿等情况分类施策、科学施策,能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的采取资源化利用模式,能纳入现有城镇管网的就近依托,能集中处理的要建立集中处理设施,不能集中处理的要进行单户或多户连片治理,避免生搬硬套。3.5加强宣传发动及报道。充分发动社会和群团组织、志愿者、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中,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发放宣传手册、制定村规民约、运用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报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有效提升村民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危害性、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引导农民改进生活污水就地泼洒的生活习惯。

4结语

近年来,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乌兰察布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乌兰察布市地域广阔、村庄分布较分散、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可以说是任重道远。各级各部门应当坚决扛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责任,结合各旗县市区实际,因地制宜开展治理工作,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水平,助推乡村振兴取得实绩。

参考文献

[1]周琳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21(7):97.

[2]王海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及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02):85~86.

[3]顾元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对策建议[J].云南化工,2021(03):14~15.

第3篇

同志们:

XX月XX日,全市又召开改作风提效率动员部署会,明确指出了改作风提效率工作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以及具体措施,充分体现了市委抓这项工作的坚定决心和务实行动。可以说,改作风提效率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抓手,是加快振兴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一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强化干部作风建设,全县干部作风明显好转,绝大多数干部都能够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扎实做好本职工作,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正在不断优化和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依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作风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服务发展上,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不愿担当、不敢担当。就拿“六大攻坚战”这项重点工作来说,有些部门在项目的谋划和提报上不科学,不符合于都发展的实际。在重点项目的推进上,有些单位和部门各自为政,相互推诿,执行力不强。比如:县乡公路的升级改造普遍超工期,我们有资金,却不能如期办好事。有些干部没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只想当“太平宫”,不敢得罪人,怕惹是非,缺乏克难攻坚、勇于担当的精神。在项目落实上,责任压实不够,压励传导不够,经常出现“上面热下面冷”的现象,时间一拖再拖,尽管县里再三调度,工作却没有实质性地推进和落实。

第二,在服务企业上,政策兑现和落实不到位,说的多、做的少。在企业的引进上,“走出去”招商引资“声大、雨点小”,大项目引进少。企业引进以后,有些干部把企业当成“唐僧肉”,推诿扯皮、故意刁难、阻工闹工、吃拿卡要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部门“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相互“踢皮球”,导致政策落实不及时,承诺兑现不到位。有些“窗口”部门依然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问题。这方面,不管是本土企业,还是外来企业都有较深的感受,不少企业反映:“于都水太深!”当前,从中央到省市,政治生态风清气正,于都的一些职能部门依然我行我素,不懂收敛,导致企业办事难、办事慢。

第三,在服务群众上,深入基层和线少,吃不得苦、受不得累。有些干部思想固化,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隐性“”问题没有彻底根除,作风漂浮。前段时间,我们在迎接省第三方考核评估时,有些乡村干部思想麻木,缺乏政治敏感性,抱着侥幸心理,认为不会抽查到。有些乡镇、单位和部门的副职领导履职尽责不够,深入贫困户少,电话遥控指挥多,不善于在感情上与群众拉近距离,在行动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谋,对群众疾苦充耳不闻,没有真正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办。目前,我县“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测评”排在倒数的位置。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干部作风不实、效率不高,导致老百姓对我们的工作不认可、不满意。

第四,在服务改革上,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不够,思想僵化、效率低下。近年来,我们在深化改革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有些改革破了题,但工作还是没有做到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必然会涉及到利益的冲突和调整,因此受到了各种阻力。比如: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方面,我们作为试点县,“看病难”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医疗设备、医药品仍然还有吃回扣的现象。

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全县上下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拿出坚决的态度,强化过硬的措施,大力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发展环境,切实以好作风凝聚党心民心,以高效率推动振兴发展。

一、改作风提效率要与“六大攻坚战”结合起来。

打好“六大攻坚战”,是市委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我县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今年以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六大攻坚战”,履职尽责、狠抓落实,大力推动项目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但从多次督查调度的情况来看,项目建设普遍存在进度偏慢的问题,还有部分项目引进来了,却迟迟没有落地,要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压力还很大。可是,尽管压力再大,任务再重,我们都必须向市委“交账”,向百万于都人民“交账”。尤其是,全市“六大攻坚战”流动现场会马上就召开了,这是对各县(市、区)一年来的项目建设成果的集中检验,也是和兄弟县市的直接竞赛,这既是发展成果的比拼,更是作风效率的比拼。全县上下一定要利用好有限的时间,认真组织、精心筹备,全面展示我县振兴发展取得的新成效、新亮点,切实以崭新风貌、优秀业绩接受市委的“检阅”。同时,要充分利用流动现场会这个有利契机,迅速掀起改作风提效率工作热潮,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和韧劲,深入项目建设一线,强化督查调度,压实责任、狠抓落实,全力以赴解决各种矛盾与问题,全面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切实以好作风打好攻坚战、高效率赢得快发展。

二、改作风提效率要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

X0月份,围绕精准扶贫工作,省委第六巡视组在我县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项巡视,明确指出了我县脱贫攻坚工作存在政策措施落实不够、脱贫任务进展不够、主体责任履行不够等突出问题,甚至还发现部分贫困村村干部有违纪违法现象。同时,我们先后接受了省第三方机构的评估和全省的绩效考评,全县有8个贫困村和X万多群众要脱贫,算收入都能算得到,但是大部分的收入都是来自于低保、社保、务工收入,真正的产业收入比较少,这种脱贫是低水平的脱贫,是很难持续的甚至是极易返贫的。脱贫攻坚是当前最重要的政治责任,乡村两级负主体责任,单位负连带责任,干部负帮扶责任。这里,我明确一点:村“两委”马上也要换届了,脱贫攻坚的作风不实、成效不显,没有完成脱贫任务的,不得提名,问题突出的,必须要约谈。前段时间,文明市长来我县明察暗访,指出了我们存在的问题,其中讲的最多的就是作风问题。他也明确,于都的脱贫攻坚完成了,全市的也就不成问题,所以他亲自挂点于都。脱贫攻坚就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展现作风的最大舞台。全县上下务必要坚决压实责任、夯实举措,扎实抓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社会保障水平,为脱贫摘帽奠定扎实基础。同时,要结合中办回访和省委巡视组反馈的问题,认真反思、全面整改、举一反三,强化督查、严肃问责,不断浓厚工作氛围,形成攻坚合力,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三、改作风提效率要与改革创新结合起来。

要解放思想抓改革,敢于用改革的手段推动作风大转变、效率大提升,同时又要通过改作风提效率来促进改革事项落地、推动振兴发展。要聚焦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行政审批改革、国资国企改革等重点改革工作,让深化改革的成果惠及更多的群众,帮助更多的企业成长壮大。要充分借鉴厦门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经验,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打造审批程序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好的政务环境,切.实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要开明开放抓创新,充分借助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和力量来改作风提效率,抢抓机遇,把握时机,用好用活赣南苏区振兴、国家证监会“贫困县IP0绿色通道”等叠加优惠政策,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引进一批产能先进、优质的大企业入驻于都。目前,赢家服饰总部经济入驻于都已成为现实,为“主攻工业、三年翻番”莫定了良好的基础。要用创新的手段推进重点工作,采取PP等市场化的模式,加快城市地下管廊建设、农村“空心房”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工作,着力改善城乡面貌。全县广大干部务必要增强改革创新的意识,敢为人先、敢创新路,创先争优、锐意进取,始终做到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打造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于都经验”。目前,市委已经出台推进干事创业实行容错减责免责的办法,县委也正在研究出台这个实施意见,我们将严格落实“三个区分”,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真正为担当者鼓劲、为改革者撑腰。

第4篇

2015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全面开展核查

我镇工会联合会下辖基层工会组织159家,其中村(社区)联合工会13家,村(社区)涵盖工会57家;企事业单位工会79家。全镇160家工会组织中,本年度新组建了11家,基本实现了工会组织全覆盖。搞好了信息库核查。

(二)全面建立专档

全镇160家工会组织中,57家涵盖组织列入村(社区)管理外,92家均已独立建档,资料收集整理情况是:

1、均建立了《基层工会信息表》;

2、160家(含涵盖工会)有批准文件;

3、92家工会已造具工会会员花名册。

(三)全面规范建设

按规定25人以上的工会组织达到“六有”和“双亮双比”的工作要求,我镇共有34家符合条件的,其中13家村(社区)工会已于2013年完成,有21家全面完成工会招牌双亮双比公示牌、工会印章及办公室设备,做到了有工作班子,有规章制度,有活动内容的规范化标准。

今年市总下达我镇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签订任务40家,已完成48家,企业单独签订1家(化工厂有限公司)。

全镇共走访慰问困难群众836户,慰问资金401300万元,棉被100床。其中市委领导走访慰问4户,每户1000元,共计4000元;市农村工作部走访20户,市残联走访10户,市两型产业园走访10户,共计资金24000元;组织社会力量走访慰问528户(含重点优抚对象131人,村(社区)工会会员、企业、非公经济组织等群体中的贫困职工198人),慰问资金111300 元;市级救助、镇自筹走访230户,按每户600元进行慰问,共计金额138000元。特困对象救助家庭共34户,金额124000元,由镇党政班子亲自到特困家庭进行了亲切慰问。本次“暖心工程”我镇按照目标并超额完成了任务,让困难家庭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以及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医疗互助是惠及职工的福利工程,是关心职工的重要平台,得到了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确保了医疗互助的有效实施,2015年投入125人。及时为职工申请互助帮扶,帮扶人数11人,受助金额7000余元。2016年参加互助人数200人,其中三口片区68人、__片区132人。

1、组织义务植树。3月12日镇机关工会组织全体机关工会会员义务植树1万余株。

2、开展毅行活动。镇机关工会组织机关工会会员到宝盖革命老苏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毅行活动。

3、化工厂有限公司组织开展“袋鼠跳”、“摸石头过河”、“慢骑自行车”、“两人三足”等趣味项目运动会,活跃了职工文化娱乐生活。

4、虎康厨具厂组织全厂职工在镇政府礼堂举办“诠释幸福密码分享会”,邀请__专业人士作家庭建设专堂讲座,使职工受到很大启发和教育,反响良好。

5、组建机关篮球队。为活动机关文体生活,镇政府投入专项资金武装机关球队,组织参加市篮球赛。

6、各企业工会积极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讲堂活动。,进企业组织26场培训2800多人次的安全知识讲座,激发了青年干部积极向上的活力。安全生产已成为职工常态意识,杜绝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7、及时报送信息。到目前为止,已报送各类工作信息26条。全面完成2016年工会系统各类报刊发行征订任务。

一、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梅田湖村联合工会委员会辖5个工会小组,会员246名。该村自去年实施__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过程中,工会组织及会员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一是工会干部和会员积极参与建设;二是新增公共设施过程中,很多会员积极支持、腾土地改设施;三是在油菜生产和稻田艺术项目中,会员们积极配合;四是识大体、顾大局,全体会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该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取得良好效果,得到了省市认可和民众的赞誉,村民得到了实惠。

二、基层工会建档工作

经过全面的组织协查,为有效地对镇域各工会组织实行动态管理,采取逐会建立档案的方法,形成动态详实的文书档案。全镇92家工会组织档案中有核查表、有批复文件、有会员花名册,其中43家会员在25人以上的,有印章启印

通知,有“双亮双比”公示牌清样。三、基层工会组织“双亮双比”规范化

今年我会以工会组织核查为契机,对43家工会会员25人以上的基层工会组织,全面开展“双亮双比”工作,做到了有办公室、有招牌、有印章、有公示牌等成效。

一年来,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市总工会热情关怀和精心指导,得益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党委书记逢会就讲工会工作,得益于工会主体单位企业老总大力支持,得益于黄淼主席亲历亲为率领工会干部认真履职,得益于镇政府财力上大力支持,创造了有为有位的良好氛围,较好地推动了工会事业的发展。但与上级要求,特别是对照市工会的《工作要点》还有差距,我们将继续不懈努力,不骄不躁,扎实工作,争创更加明显的工作效果和更加优异的成绩。

2016年是我镇实现“实现振兴跨越,建设强盛__”宏伟目标攻坚克难的一年,工会工作如何融入到助推__发展的“大合唱”中来,是体现工会用武之地的关键所在。

(一)继续推进组织建设。做到工会组织全覆盖,建会率达到100%,切实加强信息库管理,及时掌握信息动态。

(二)继续推进规范化建设。年内争创10家企业工会为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争创1家以上申报__市优秀职工之家,3家为__市优秀职工之家。

(三)继续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做到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使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彰显特色,成为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大好事、大实事。

第5篇

2008年3月,贺利民开始兼任南阳市卧龙区卫生局局长。上任伊始,他便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开创了卧龙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新局面,使卧龙区的整体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博得了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整合资源、以城带乡”的战略统筹

上任伊始,贺利民便带领局班子成员深入基层调研,找到了当前卫生系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人才匮乏、管理模式粗放、负债率过高、经济效益欠佳等。针对这些问题,卫生局领导班子经过分析研究,确立了“以城带乡、整合卫生资源”的基本工作思路,并规划了以“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整合资源、协调发展”为指导的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以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和质量水平,促进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共同协调发展。一年多的工作实践表明,南阳市卧龙区卫生局从工作制度到长效机制,从工作模式到具体方法,从科学管理到持续发展,均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卧龙区卫生局充分认识到“城市支援农村”在卫生工作中的重要性,并站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的高度,制定了《卧龙区城区医疗机构支援乡镇卫生院建设实施意见》,成立了卫生系统医院业务技术指导专家小组、城区医疗卫生机构支援乡镇卫生院专业会诊技术支援小组、医院管理巡回指导小组和医院管理效能督查小组等4个专项工作组,确立了具体组成人员、工作内容及职责、考核评价措施,并把组派短期巡回医疗和中长期医疗队下乡的方式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了卫生对口支援和巡回医疗制度,确保这项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卧龙区城区医疗卫生单位从业务管理、技术支援、设备援助、资金支持等方面,全方位地展开了对各乡镇卫生院的支援,因地制宜,因需施援,并且形成了不断完善的工作模式。卧龙区卫生局积极扶持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建设,提高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增强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保证农民得到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卫生院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卫生院管理制度,提高卫生院的管理水平、运行效率和效益水平。

在各个方面的细化方法上,卧龙区卫生局实行了“分组结对、对口支援”措施:将城区部分医疗单位的医务科、护理部等医务人员轮派结成7个业务管理组,对各乡镇卫生院进行对口帮扶支援;将有经验的执业医师结成9个技术支援组下乡派驻到定点村卫生所,并鼓励医院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地、有组织地到卫生院开展专家门诊、手术指导、专题讲座等服务;组建了6个由近百名经验丰富的医院管理人员组成的巡回指导专业组,分别对乡镇卫生院医护质量技术、财务管理、行政后勤、卫生监督技术、疾病预防控制技术、人事管理等进行指导。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还为各乡镇卫生院无偿援助医疗设备、“床单元”等30余卡车。除了在资金、设备上不断地给乡镇卫生院注入“新鲜血液”外,还定期开办人才技术专项培训,组织乡镇卫生院人员到城区医院免费进修、学习,从根本上提高了乡镇医务人员的整体水平。

针对部分医疗卫生单位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卧龙区卫生局因地制宜,因院施策,大力整合辖区医疗卫生资源,对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职工医院与卧龙区靳岗乡卫生院进行了有效整合,全新构架辖区的基础医疗及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分区;同时,充分发挥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强与卧龙区第一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七里园乡卫生院等市区二、三级医院的“联姻”工作,加强城区医院对乡镇卫生院的业务辐射带动,盘活了卧龙区医疗卫生这盘棋。

为了加强财务一般性支出管理,合理分配收入,增加医院经济积累,实施科学管理,提高效益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卧龙区卫生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局属各单位财务一般性支出的管理规定》和《关于加强各乡镇卫生院经济核算与分配管理的指导意见》。其按照“坚持科学发展、量入为出;坚持勤俭节约、杜绝铺张浪费;坚持保障供给、分类管理、限额控制;坚持大额支出和重要支出事前审批”的原则,全面推行职工工资、津补贴和福利费、招待费、差旅费、交通与燃修费、通讯费、文印和印刷费、水电费、医疗纠纷赔偿费等九个方面支出与管理规定;对各单位负债率的管理规定均采取与年度目标、任期经济责任考核指标挂钩的办法,从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上解决了以往乡镇卫生院负债率偏高、经济运行状况差、经济效益低、卫生院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促进了卧龙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卧龙区卫生局坚持跟踪考评,动态管理,确保以城带乡、联动发展,取得了扎实成效。保证对口支援工作落到实处,促进了全区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保障全区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收到了良好的工作成效,受到各乡镇医疗卫生单位和广大社会群众的广泛赞誉。

“核心项目”的战略部署

贺利民通过对卧龙区的医疗资源进行充分、深入的调研后,结合自己多年的科学管理经验,宏观部署了一系列重要的核心项目。

卧龙区卫生局以振兴中医药事业为己任,谋划张仲景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大计。2008年以来,围绕卧龙区委、区政府关于“弘扬张仲景文化,发展中医药产业”研讨会、协调会的相关精神,卧龙区卫生局迅速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全面系统地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开展张仲景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期筹备工作。此外,还成立了“卧龙区中医药管理局”和“张仲景文化与中医药产业发展促进会”;组织了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对全区乡村医生进行全员培训;向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推荐了14名中医作为“全省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养对象”。 卧龙区卫生局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职责任务,完善工作流程,为分步组织实施、尽快完善一套集中“医药文化、医疗、教育、中药种植、加工、销售、市场、旅游”等于一体,弘扬张仲景中医药文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卧龙区卫生局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契机,提升农村医疗卫生保障水平。2008年度,该区共有250793人次享受到了“新农合”补贴,补贴金额达3522.05万元。其中,享受门诊慢性病补贴21650人次,补贴金额为70.48万元;享受住院大额补贴30562人次,补贴金额为2886.10万元,人均补贴944元,补贴超过1万元的有58人。2009年1月至4月底,该区共有119090人次享受到了“新农合”的补助,补助金额1643.4万元。其中,享受门诊统筹补助9678人次,补助金额为29.6万元;享受住院大额补助10929人次,补助金额为1210.92万元,人均补助1108元,补助超过一万元的有51人。具体工作中,结合卧龙区的实际情况,卧龙区卫生局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修订卧龙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慢性病范围的通知》、《关于参合农民住院期间有关费用补助办法补充规定的通知》等,对“新农合”实施方案进行了科学调整,使其更加规范和完善,从而使各级财政配套资金补贴比例大幅度提高,使广大农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

卧龙区卫生局也十分重视食品安全、医疗市场整治工作,继续加大行业执法力度。充分发挥牵头部门职能,积极做好谋划、协调、指导、督促、迎检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会同其他相关部门,积极做好全区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尤其是大力开展了双节、“五一”、温总理视察南阳及“健康快车”慰视团莅宛、高中招考试期间、“十一”及中秋节期间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确保了重大节日、社会活动期间的食品卫生安全,并以工业南路19家餐饮单位为试点,启动了食品卫生监督公示工作。2008年共监管各类食品从业单位2463家,监督覆盖率达100%,食品卫生许可证正确发放率达100%,从业人员体检率和培训率达95%,并且严格立案查处不合格单位,责令限期整改,清理无健康证上岗人员,全区范围内未出现食物中毒事故和食源性疾病流行。在医疗市场整顿工作方面,卧龙区卫生局实行了集体会审签批制,严把准入关口,并同步完善资料档案和电子文档,提高管理规范化水平。卧龙区卫生局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创新管理举措,采取“四结合、一教育”措施,实施强力综合整治,通过监督检查取得了理想效果,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

以重大传染病防治为重点,卧龙区卫生局全面做好疾病防控和妇幼保健工作。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上,卧龙区卫生局积极实施“多发现、全干预”策略,扎实开展预防母婴传播工作;借鉴世界卫生组织在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在全省率先启动了100%安全套推广使用项目,加强对公共服务及娱乐场所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全力做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工作,多次迎接国家和省市督导检查,均倍受好评。卧龙区卫生局针对不同季节和重点人群,全力做好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防治工作,防止相应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在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中,卧龙区卫生局及早动手,周密部署,重点加强了托幼机构和中小学等重点单位的卫生管理和疫情防控,由于措施果断得力,有效控制了手足口病疫情在全区的发生和流行。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严把线索调查关、归口管理关、网络病人追访关, 保证了结核病防控覆盖率达100%。在计划免疫和产科建设方面,全区接种门诊和妇产科的硬件设施和服务条件都得到了较大改善,全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水平均有了较大提升。全年儿童系管率达92%,孕产妇系管率达46%,高危住院分娩率达99%;全区“四苗”接种率等各项疾控工作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

贺利民带领卧龙区卫生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科学、认真地部署各项关键工作,使该区的卫生服务工作取得了全面进步。

“加强农村卫生、完善城市医疗”的战略体系

贺利民认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城市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是医疗卫生工作的基础环节,也是关键环节。

卧龙区卫生局重视村级卫生组织作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网底的作用,坚持推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积极开展示范村卫生所(室)创建活动,提高其卫生服务水平。按照“全区统一规划,土地无偿划拨,上级适当补助,村医个人兑资,资产集体所有”的原则,积极引导建设标准化卫生所(室)。同时,依托各乡镇标准化卫生所,为村民建立健全健康档案。认真贯彻《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对乡村医生分期分批分类进行培训,切实加强乡村医生准入、技术水平和医疗安全的管理。

在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中,卧龙区卫生局坚持以《一级医院管理评价标准》为指导,加强乡镇卫生院内涵质量建设,强化内部规范化管理,实现政府管理责任、公共卫生职能、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和医疗服务质量“四到位”,有效提升其经济效益水平。重点抓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优化人才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培育优势专科;切实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健全医疗质量监管机制;大力引导乡镇卫生院转变服务模式,重点做好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

在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的同时,卧龙区卫生局扎实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工作的运行质量,切实缓解辖区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更大、更多的实惠。

贺利民在谈到卧龙区卫生局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完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时强调,以城区行政管理体制为框架,以提高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为根本,以城区街道办事处及其居委会辖区为划设范围,配套完善相应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断完善和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加强对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的业务指导、考核评价和监督管理,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和社会资源,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推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的整合与衔接。加强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并逐步建立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立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制度,倡导“大病上医院,小病进社区”,逐步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机制,降低医疗费用,方便群众就医。

采访中,记者参观了2008年卧龙区设置并审批的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所到之处诊室干净明亮、药品摆放整齐。其中,百里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荣获“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称号;张衡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车站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人大社区卫生服务站、梅溪八一社区卫生服务站、张衡和庄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荣获“市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称号。

第6篇

(一)行业转型升级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在国家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及“十二五”规划的指引下,努力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力推进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坚持稳增长保全局,实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发酵,使世界汽车产业跌入低谷。我国汽车工业主动调整努力适应环境变化。2012年,全行业在2009年突破千万辆的基础上,克服了连年市场环境趋紧、需求趋缓的波动影响,取得了稳步回升、产销量再创历史新高的业绩。今年1-10月,产销分别超过1780万辆,同比增长均达到13%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工业总产值均呈现两位数增长。

二是着力调结构转方式,产业优化升级初见成效。在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上,突出了企业兼并重组的重点,进行了跨所有制、跨区域整合,提高了产业集中度。通过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在研发、产品、关键总成、零部件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减少重复投资,提高效率,减低风险。如广汽、奇瑞强强之间的战略合作,扩展到了从整车到零部件及国际业务等7个领域。

三是注重自主与协同创新,产业内生动力不断增强。针对产业关联度高的特点,汽车工业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突出协同创新,并在加大研发投入、摒弃简单模仿、提升有标准有技术体系支撑的正向开发能力上下功夫。据统计,目前大中型企业中均设立了科技研发中心,全行业已拥有近20万人研发队伍,占到汽车工业员工总数约5%,研发投入占到汽车工业总营业收入1.5%左右,其中部分骨干企业达到或超过2%。5年中,中国品牌汽车企业在研发能力建设上投入约1000亿元,是2001-2008年总投入的3倍以上。自2011年至今的三年中,共有158项科技成果荣获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列入科技部试点、由中汽学会担任秘书处工作的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荣获“运行成效显著”的高度评价。

四是推进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积极构建新型绿色产业。近年来,为引导企业响应多部委联合的节能汽车推广要求,加快小排量乘用车节能产品开发,同时加大产品市场投放力度,推广绿色产品。截至目前,已累计销售节能汽车800多万辆,占同期轿车销售总量的24.3%,国产乘用车单车平均油耗由10年前的百公里7.7L下降到目前的7.23L。C02平均排放量由百公里180克下降到169克。在商用车方面,已基本完成中重型柴油载货车国IV标准产品准备和整车、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准备,即将进入商品化阶段。

五是加快“引进来”、“走出去”步伐,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汽车工业“走出去”是从提篮叫卖起步,以第三世界国家为主要目标市场,以销售商用汽车为主。2009年以后,在我国汽车产业地位提升的大背景下,在中国品牌汽车产品大幅度拓展、竞争力有所提高的前提下,汽车工业开始从战略上谋求走出去方式的转变,即面向两个市场发展成为主要汽车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聚焦战略性市场,配置产品、生产、营销、资本等资源上着手,走出去方式由单一出口向产品出口、海外设厂、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和技术输出、海外并购等多样性转变。截至到目前,我国汽车企业在海外建研发中心16个,在海外设立工厂110个,2009-2013年海外设厂投资累计达到8.5亿美元,实现海外并购累计资金18亿美元,与2008年相比,2012年产品出口、海外生产及销售量提高49.2%,汽车工业的外向型经济水平大幅提升。

行业转型升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原始创新技术匮乏,市场主流轿车产品技术还依靠外源,在动力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等尖端、前沿领域差距还相当明显;科技开发投入不足,特别是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工艺技术研究投入偏低,能力较弱;

二是产业链发展尚不完善。缺乏大而强的核心零部件产业体系;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发展步伐不快;产业生产集中度较低;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滞后;材料、电子等相关产业基础薄弱,相关工业协同发展机制有待完善;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不强;

三是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能源资源、环境气候矛盾日益加剧,产业节能减排压力加大,绿色低碳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实现人、车、社会和谐发展差距较大;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亟待增强;

四是中国品牌汽车发展压力巨大。重点是轿车。相关政策退出后,中国品牌轿车市场增速受阻,市场份额持续下降,平均单一车型不能形成规模,大多中国品牌事业板块经营困难,难以支撑中国品牌汽车事业可持续发展;

五是国际化水平相对较低。从行业整体看,国际化发展进程缓慢,走出去仍处于较低水平;尚未形成国际一流水准的企业和品牌,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与汽车大国不相匹配;国际化运营模式与引资引智引技质量水平亟待提高。

行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机遇挑战

纵观当前汽车工业发展所处的内外大势,可以简单概括为:环境依然复杂,困难与利好因素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是新科技与产业革命带来机遇挑战。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掀起了以绿色、智能为特征的新一轮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热潮,这一趋势必将引发世界汽车产业形态和产业格局的变化。未来学家预言,互联网与新能源技术发展将催生第三次工业革命,并最终深刻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社会模式乃至地缘政治。汽车工业作为互联网和新能源产业的重要载体正在成为引领性产业。一方面,汽车产品整体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汽车制造过程的数字化和模块化,汽车使用层面的移动信息终端和移动智能电网终端定位等,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撑。另一方面,新能源技术的突破与缓解资源、环境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矛盾,更是与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紧密相关。为应对挑战抢占新的制高点,汽车发达国家围绕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新能源技术对汽车产业的影响,已经提前着手布局,中国汽车工业新一轮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

二是全面深化改革与实现“中国梦”带来机遇挑战。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推进与实现“中国梦”步伐的加快,必将促进汽车工业体制变革和机制创新,深化改革的红利将进一步释放汽车产业发展潜能,为产业发展带来新的红利和机遇。同时,国家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并连续出台大力振兴汽车产业的政策措施,为汽车产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外部环境。而且随着小康社会建成与国民收入倍增目标实现,汽车消费不断升级,区域市场刚性需求次第释放,中国汽车市场仍有可能保持不低于GDP增速的增长。巨大的国内汽车市场和产品升级需求将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结构优化、综合实力提升的原动力,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性资源。另外,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汽车产业格局的深度调整,也将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可以预见,从现在到2020年是中国品牌汽车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建设和实现汽车强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三是全球资源能源与环境约束带来机遇挑战。当前,资源能源与环境的矛盾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继续升高,正在逼近60%,而汽车对石油的依存度居高不下,车用汽油已占国内消费量的85%,车用柴油占比达45%以上,国家能源安全和汽车产业安全存在重大风险。同时,国家防治大气污染形势严峻,履行节能减排的国际承诺压力加大。汽车C02排放在国总排放量中仍占有较大比重,单车平均排放量水平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汽车工业清洁生产、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尚有较长的路要走。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人口增多、需求增长,大中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日趋严重,城市管理、基础设施等诸多因素,对汽车社会建设带来新情况新问题。这些对汽车产业发展形成了倒逼机制,以转型升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唯一出路。汽车产业必须在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实现清洁生产的同时,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为推进节能减排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履行产业责任。

深入推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目标和任务措施

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汽车工业保持稳定增长,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自主品牌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建成世界汽车出口重要基地和出口大国,全面提升在世界汽车工业中的地位,力争用15-20年左右时间实现强国目标。

汽车强国目标的主要标志:一是科技创新能力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新能源汽车等技术领域能够引领世界汽车发展潮流;二是产业核心竞争力强。拥有一批知名企业和世界知名品牌及零部件品牌;中国品牌轿车商品力、品牌力明显提升,国内市场份额大幅提高,中国品牌汽车占全球市场份额实现翻番,产销规模进入世界前列,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居世界领先;三是绿色发展能力强。大幅降低汽车对传统能源依存度,能源使用效率、排放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四是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和带动作用强。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作用、对就业、税收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总体贡献度明显提高;汽车相关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上升。汽车产业对本土汽车先进装备、先进材料、电子电气等关联产业全球化发展带动作用明显;汽车产业链协调发展,基本形成和谐的生态型汽车社会。

2020年预期指标:

产业运行:汽车工业增加值占国内GDP达到3%左右,汽车工业增加值增速累计达到10%以上,工业增加值率提高到25%以上。

产业结构:前10家企业集中度达到90%以上。新能源汽车增加值占汽车工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15%。

科技创新:汽车工业技术创新总体投入占主营业务比重达到3%以上,其中骨干企业达到4%以上。

两化融合:产品和工艺数字化设计普及率达到95%以上,整车及零部件数字化制造率达到90%以上,企业ERP普及率达到100%。

节能环保:解决传统发动机高效低排问题,基本形成电动汽车产业化条件,汽车C02、颗粒、氮氧、碳氢等污染物排放下降20%以上。

循环经济:汽车再制造和再利用水平达到90%以上;零部件再制造形成规模,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竞争能力:中国品牌轿车占国内市场份额达到40%左右,汽车出口(含海外生产销售)占汽车工业总产量的15%以上;摩托车出口占总产量的40%;零部件形成以进入国际汽车配套体系为主的格局;形成一批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和产品品牌,两家以上的企业集团进入世界汽车企业前十位。

主要任务措施:

一是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创新发展。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决定”精神,深入研判形势,统一思想,增强行业意识,提升行业理念,强化行业责任,坚定发展实体经济建设汽车强国的信心决心。要进一步强化改革创新的思维理念,跟上全国改革发展的新步伐。

二是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攻方向,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产品结构调整要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方面,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实现产品升级。加快发展低油耗、低排放的节能、环保、高效汽车产品。加快城市及农村市场需求的物流配送车、微型轻型载货车、乡村公交车等适用型产品,推动产品向多元化发展。扩大中国品牌轿车产品市场覆盖面,提高在中高端特别是高端市场比重。发展载货车、客车高端化产品,提高商用车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快新能源汽车研发及产业化进程。发展综合节能效果显著、性能优异、安全性高、可靠性好、成本具有竞争优势的新一代新能源乘用车、公交车、物流配送车等产品,力争使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处于世界一流水平。

三是以创新驱动为根本动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水平。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形势下,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的实现路径;要密切关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挑战,密切跟进汽车信息化、电气化、智能化技术发展步伐,加快推进产业两化深度融合,提高信息化、现代化手段和能力水平。要集中培育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的研发和产业化基地,确保新能源汽车发展需要等。

四是以节能减排为重要抓手,构建绿色新型产业链。要加快发展非插电式混合动力等乘用车产品,尽快实现启停系统普及。积极发展小排量高效低能耗产品,减少能耗降低污染。要加快商用车清洁化,加快面向国V阶段的中重型柴油车产品准备,做好减排技术进一步升级(如国VI)和进一步提高燃油经济性的技术储备。轻型柴油载货车企业要抓紧做好国IV阶段产品和产业化准备。载货车生产企业、客车生产企业要积极开发天然气发动机,加快推出城市公交、城际客运、城市物流、市政用车、城际货运等使用天然气的汽车产品。要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确定明确的量产时间表和各种资源保障计划、市场推广应用预案,力争2015年在新能源汽车商品化上有所突破。

第7篇

自从中央决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市供销社党组根据市委统一部署,结合供销社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加强领导、强化督导、做好引导,学习实践活动行动迅速、学习认真、讨论深入、成效明显。所属的机关支部、供销干校支部、老干部支部都及时成立了组织,进行了动员,出台了方案,通过这次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了认识、理清了思路、统一了思想,增强了干事创业的锐气、大气、朝气和志气,使广大干部职工在闯荡市场激情创业中奋发有为,在参与竞争勇于创新中大显身手,在同台竞技善于创造中各展所长,以思想解放的新飞跃谱写了快速发展的新篇章。根据市委统一部署,市供销社通过认真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函、组织群众评议、网上征求意见以及邀请市委第九指导检查组指导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了市社机关同志、二级机构班子成员、中层干部、普通职工、下岗职工、干部、离退休老干部和服务对象对市社党组及党组成员在思想认识、体制机制、精神状态、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意见建议,针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市供销社于12月22日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深入查摆分析了存在的问题,讨论制定了整改措施,初步形成了分析检查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践行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效。

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市供销社广大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取得很大提高,通过学习和研讨,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深化了认识,形成了共识,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对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认识更加明确和统一,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破解影响和制约我市又好又快发展的难题更加清醒和坚定。自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市社新一届党组带领全市供销社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加快发展,通过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升为农服务水平,通过农资、烟花爆竹、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等网络建设提升经营质量,通过企业改制、资产开发、联合发展提升自身实力,通过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积极参与全市中心工作提升社会知晓度,努力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力争实现打造全省一流供销社的奋斗目标,全市供销合作事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是“新网工程”建设实施顺利。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在各县区供销社基本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日用消费品、农资、烟花爆竹配送中心,初步形成了辐射乡村的网络体系;加大了再生资源网络建设力度,争取市政府出台了2号令《__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及相关文件,为推进我市再生资源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为农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积极做好农资供应,认真开展“春耕生产服务月”活动,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化肥限价政策,维护了农民利益,巩固了农资经营主渠道地位;积极开展农副产品购销,既解决了农副产品出售难的问题,又拓展了自身业务。三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围绕把供销社真正办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目标,领办、兴办了一大批专业合作社、村级服务社、专业批发市场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特别是在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上取得了较大进展,在为农服务、助农增收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四是体制机制创新继续推进。基层社、社属企业、县级社和经营网络点的改造得到进一步推进,市社直属企业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棉麻公司、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再生资源公司等三家企业破产工作基本终结,重组的新公司开端良好;恒天房地产公司与恒天建筑公司合并重组,甩掉了包袱,获得了新生;建材市场三家单位资产合并,理顺了关系,促进了发展;果品市场二期开发顺利竣工,形成了豫南最大的果品集散地。五是安全稳定大局得到保持,为改革发展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环境。

二、工作进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供销社系统存在的问题。为了认清形势、查找问题,在学习实践活动转入分析检查阶段后,我们通过座谈讨论、谈心交流、设置征求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了意见建议;社机关和各直属单位对照科学发展要求,排查出了一批深化改革开放、实现科学发展、增进和谐稳定、加强企业管理等方面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拥有发展的基础,但缺乏经济实力。系统上下思想观念不断更新,认识更加统一,服务的意识更强,改革发展的愿望更为迫切,形成了励志振兴、再谱新篇的良好氛围。购销总额和经济效益连年上台阶,去年全系统全年购销总额完成56亿元,今年我们能够突破60亿元。这些数字看起来很不错,但与全市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还很低,与南阳、周口等周边地市相比差距更大,实际上,我们的整体实力还很弱,经济总量还很小,创效能力还很低,对全市经济的贡献也不高。特别是社属企业改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有些企业形式上完成了改制,但实际上还是老体制、老机制;一些企业和基层社改革后,活力不是增强了,而是越改效益越差,甚至难以为继,把企业改没了,把基层社改丢了。

(二)拥有网络平台,但缺乏整体合力。去年以来,我们以“新网工程”建设为抓手,狠抓了网络建设,以社有企业为依托,发展各类连锁配送、总、总经销等新型营销方式,以县域为中心的农资、烟花爆竹和日用消费品连锁配送格局正在形成,网络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步增强。网络是我们最本质的优势所在,但一些地方点网脱节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现有网络也多是有名无实,有些上报的网点只有一个牌子,根本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些甚至连牌子都没有,仅仅只停留在报表数字上。网络的改造步伐缓慢,各县区发展不平衡,系统配送中心建设比较滞后,缺乏大的龙头企业带动,网络的控制力很弱,上下缺乏紧密的联合与合作,这些都使网络的整体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三)拥有组织资源,但缺乏带动能力。全系统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多个,工商注册47个,村级综合

服务社2500多个,农产品龙头企业6个,专业批发市场29个,组建农产品行业协会35个,每年可助农增收8000万元以上,在新农村建设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我们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仍普遍存在“弱、小、散”的问题,部分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运行有待加强。协会作用发挥得还不够,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才刚刚起步,对农民的影响和带动能力十分有限,普遍存在基础不实、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缺乏引导和带动能力的问题,没有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四)拥有资产优势,但缺乏竞争实力。经过多年的发展,供销社系统积累了一定的社有资产,这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的社有企业大多数也是靠这些基础进行资产经营,依靠收取租金过日子。我们的资产质量还不高,相当多的社有资产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社有企业普遍特点是数量多、个头小,资产多、效益少,好企业不多,亏损的不少;没有主营业务,负债率高,自身积累不足,发展缓慢,缺乏后劲,缺乏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差。

(五)拥有人员队伍,但缺乏创新意识。全系统拥有3.6万干部职工,这是我们的宝贵资源,是为农服务的队伍基础。但近年来供销系统人员只出不进,优秀人才大量流失,队伍老化严重。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封闭保守、安于现状的思想难以克服,一些人怀旧情结浓重,不思进取、看摊守业,无所用心、无所作为,市县两级供销社机关满足于吃上财政饭,端上“铁饭碗”。全系统缺乏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经营理念落后,经营思路狭窄,等靠要思想严重,开拓进取、改革创新意识淡薄。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供销工作的又好又快发展,下一步,我们将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以下五个方面寻求解决的方法:

一是着眼于打造农村商品流通主渠道,在加快推进“新网工程”建设方面见成效。“新网工程”是我们联结城市与乡村,为“三农”服务的重要载体。要突出抓好农村流:请记住我站域名通基础设施、连锁配送网络和经营主体建设,构筑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烟花爆竹五大网络。加快网点改造步伐,加快配送中心建设,加快培育网络龙头,做大做强一批以供销社为主导、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巩固供销社在农村流通中的主渠道地位。

二是着眼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规范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方面见成效。要对现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规范管理、完成登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经济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领办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加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三是着眼于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在社有企业改革方面见成效。抓住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的机遇,加快推进供销社组织创新和经营创新,提高开放办社和经营管理水平,不断增强供销社发展动力与活力。加快基层社改造步伐,调整社有企业产权结构,推进经营创新,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开辟新的服务项目,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着眼于寻求供销社发展的强力支撑,在项目建设方面见成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项目兴社,靠项目推动事业的发展。充实项目工作队伍,建立好自己的项目库,抢抓国家刺激内需、扩大投资的机遇,想方设法争取上级的项目资金支持,最大限度的争取项目的成功率。

五是着眼于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在加强和谐、诚信和廉政建设方面见成效。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诚信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切实关注民生、关爱职工,继续抓好职工收入增长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继续抓好系统干部政策和老干部“两个待遇”的落实,进一步落实好安全生产经营责任制,高度重视稳定工作,加强廉政建设,为供销合作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领导班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一是领导班子能够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但解放思想的程度还不够。平时工作中按老办法、老套路运作的多,改革创新的较少,有一些新思路、新做法在推行的过程中也往往遇到很多阻力,开展起来困难重重。二是领导班子能够勤于学习、开拓创新,但学习的面还不够宽,学习的程度还不够深,读书看报多,深入学习原著原文少;日常学习、零星学习多,集中的、系统的学习少;理论学习多,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少。三是领导班子能够团结协调、分工合作,但思想沟通还不够,各自忙于分管的工作,大事要事能够通过党组集体决策,但工作中的日常情况存在沟通交流不够的现象。我们共事中需要的思想沟通,不是形式上的沟通,而是能够掏心交流,能够为了供销合作事业同心同德、开诚布公的沟通。四是领导班子能够思路清晰、务实重干,但工作中也存在抓落实的狠劲不足,工作成效未能达到理想的问题。虽然提出了打造全省一流供销社的目标,但还存在措施具体的问题。忙于面上的工作,忙于应酬,听干部汇报的多,直接接触群众、解决群众反映问题较少;对干部工作上要求多,为他们排忧解难的意识不强;忙于机关工作的时间多,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的少。

供销社系统和市社领导班子存在的这些问题,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同时也有我们每个班子成员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原因虽然很多,但主要有这么几条:一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研究不够深入、领会不够深刻、认识不够全面、贯彻不够得力,没能很好地掌握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质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在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方面还有差距;二是理论素养不够高,执政能力不够强,领导方法陈旧,凭经验办事多,还不善于用新的思想、方法去适应新的形势、推动新的工作、完成新的任务,在紧紧围绕魅力__建设和供销社为农服务内涵,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方面还有差距;三是没有以无私无畏的精神推进思想解放,加快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不够强烈,不敢触及矛盾,不能打破原有利益格局,在革除影响科学发展的旧体制旧机制,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成效、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方面还有差距。

第8篇

一、肯定成绩,坚定信心,坚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不动摇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继续强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新突破,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总体上已经由探索起步阶段进展到持续发展阶段,呈现竞相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最近,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参观了、、、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与会领导、代表对园区建设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展现的强大生命力得到干部群众的泛认可,赢得了普遍赞誉。经过三年来的探索,我市初步走出了一条山区、贫困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树立了一批“可看、可学、有效益”的典型。毫不夸张地说,我市农业园区的建设和实践,已经在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索了适应山区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土地零散、环境不一、地貌多样、资源分散一直是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障碍,我市客观分析农业发展面临的自然约束和资源约束,顺应自然,整合资源,确立了适应山区特点的“建园区带基地、兴产业促增收”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展路子,探索了“多园一业、块状覆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模式。这一路子和模式,既适合山区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明显,土地、资金、技术等农业资源集中度低的特点,又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合理构建企业、专合组织、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赢利三者统一。这一路子是多年来我市农业工作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市农业发展思路、理念的大转变,是农业增长方式的大转变,是抓农村工作方式、方法的大转变。

(二)推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和城乡环境面貌的逐步改善。农业园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基础设施改善。通过几年的发展,各类农业园区通过对田、林、路、渠、库等的综合治理,把一大批农田建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土肥沃、生态环境优良”的标准化农田,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由于在推进园区建设中,把产业发展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新村建设、观光旅游相结合,促进了城乡环境面貌大改观。按照“一个园区就是一个观光景区”的建设理念,各地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为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示范区。部分县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AAA级景区打造,园区建设有效拓展了农业功能,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三)加大了对农业的资金整合投入力度。现代化的园区必须有多元化的投入相配套。全市各地为加快农业园区建设,一是千方百计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把土地整理、农综开发、以工代赈、扶贫、新村建设、乡村道路建设等国家项目打捆使用,集中投入园区,激励了企业投入,带动了农户投入,形成了以国家项目资金为导向,企业、业主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改变了过去因投入分散造成的有投入,投入不大,有效果,效果不好的状况。核心示范区按照亩平投入不低于1万元,其中国家项目投入不低于5000元的标准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启动建设的3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3.2亿元,整合社会资金15亿元。市县两级财政投入2.8亿元。

(四)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园区的成败关键在于先进科技的武装程度,在于高科技农业产业的发育水平。各地把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应用结合起来,寻求科技对生产和产业的支撑,园区联合大专院校开展科技研发、推。目前全市大多数农业园区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研发推体系,试验、引进、示范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配套、组装、集成了一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川农大、省自然科学研究院、中茶所等分别在猕猴桃、茶叶、食用菌、蔬菜等产业园区建立了专家大院、科研所。已建的31个园区引进、示范、推新品种200多个,新技术50多项。先进农业科技在园区的推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农科教结合,提高了农民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从而使园区逐步成为现代科技的孵化器、建设现代农业的样板区、培育现代农民的主阵地。

(五)初步建立了市场化运作机制。园区的生命力,取决于能否按照市场的要求,运用管理工业的先进理念,实现企业化运作。各地按照政府扶持、部门支持、企业运作的思路,积极探索园区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模式,构筑市场化运行机制。全市园区基本形成了“集中流转,多元经营,股份合作,风险保障”的生产经营机制,形成了“大园区+小业主,大基地+小庭园”的园区带动农民增收机制。各地不断创新“企业+专合组织+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县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以股份合作的形式联办园区机制。区建立区、镇、村三级土地流转中心(站),建立土地流转基金,有效保障农户和经营业主双方利益。各县区积极探索产业发展风险保障机制,政府和企业(业主)共同出资建立产业发展风险调节基金,降低农民发展产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目前,全市各级财政和龙头企业已筹集产业发展风险调节基金3100余万元。

(六)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样板工程。农业示范园区是一扇窗口,把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经营观念、管理方式及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展示在人们面前,提供了可看、可学、可推的现实样板,从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进步。、,,、,、,、,、,、等园区分别带动了猕猴桃、茶叶、烟叶、食用菌、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在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上,我点评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时指出,该园区可以用“一大、二高、三好”六个字概括。一是大气魄、大面积、大规模;二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三是示范效果好、推动力好,领导称好,群众叫好。园区有三点值得其它园区学习,一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的建设,把产业、新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和城乡环境打造统筹规划、统一建设;二是强力整合,大力投入,利用园区建设平台,整合所有资源和项目,以整合的理念,解决了农村、农业发展的投入问题;三是不断创新机制,特别是采取“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发展模式,探索循环农业发展、低碳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当然,每个县区都有这样的好典型,昭化、园区结合旅游资源优势,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开发旅游业,大力推动农产品入超市;园区充分利用城市近郊区的优势,着力将园区打造成为城市蔬菜供应基地、科技示范普及基地和市民休闲观光景区,形成了“服务城市,致富农户”的园区建设新模式。在全市农业示范园区的带动下,建成猕猴桃产业基地14万亩,茶叶产业基地26万亩,核桃产业基地50万亩,烟叶产业基地9万亩,青川黑木耳产业基地3000万棒(袋),油橄榄产业基地14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了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规模扩大,质量提升,效益增加。

总之,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推进,给生产经营带来了全新的理念,给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创造了新的亮点,促进了全市农村大发展、农业大提升和农民大增收。能够形成这样好的局面,得益于:一是加强领导,强力持续推进;二是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三是整合资源,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四是不断创新发展的理念和思路,探索新的机制和模式;五是强化督查督办,逗硬考核。

在总结农业园区建设经验、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一是既要看到园区在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也要看到有的园区规模小、带动力不强,特别是个别县区谋划迟、启动晚、推进慢、上半年等、下半年赶等问题;二是既要看到企业化经营对园区建设的推动作用,也要看到园区运作机制需进一步探索,责权利关系、投资主体和收益分配等有待进一步明晰,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等问题;三是既要看到园区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的效果,也要看到个别园区目标定位不明确,优势特色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经济效益还不高等现实。全市园区建设不是一年、二年,一蹴而就能够完成的,离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需不断提升、巩固完善,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为此,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提升产业层次,完善发展机制,提高经济效益,努力实现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张的互促互动。

二、加快进度,提升质量,全面完成今年园区建设目标任务

从总体规划来看,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年为探索起步阶段,2010-2012年为持续发展阶段,2013年-2020年为全面提升阶段。今年到2012年,是我市园区建设持续发展时期,是完成50个万亩园区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在去年12月27日召开的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上,提出了建设农业示范园区的“六强化、六提升”的工作思路(即强化规划引导,提升园区生命力;强化产业基础,提升园区竞争力;强化资源整合,提升园区承载力;强化农民主体,提升园区带动力,强化统筹结合,提升园区集聚力),得到市政府马华市长高度认可,要求按照这样的工作思路不折不扣的落实,希望各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参考执行。关于园区建设,今天我主要强调五个方面。

一是在项目实施上要加快进度。今年,市上提出了新建园区扩规模,已建园区增效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的工作目标。目前,离年终仅2个月时间,各地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抢时间,抢进度,又好又快推进园区建设,力争今年新建的10个园区早见成效,已建园区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园区运行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农民持续增加收入,全面完成园区建设目标任务。已实施的项目,要加快工程进度,严格工程质量,保证资金投入;个别未启动的项目,要加快启动。要继续坚持项目责任制度,把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头。要继续坚持督查督办制度,坚持县区已经形成的周例会、周通报好的做法。

二是在特色产业上要做大做强。特色是构筑差异性竞争的必备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七绝”是市委、市政府在深入分析农业资源状况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遴选的一批具有独特优势的农产品,受到农业专家的高度赞誉和市场的热烈反应,各地一定要在明确园区定位的前提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多园一业、块状覆盖”的建设模式,特别注重与“七绝”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专业化的规模优势,区域化的特色优势。

三是在设施装备上要提升水平。先进设施装备是园区先进性特征之一。要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加强排灌设施、机耕道路、电网库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园区道路畅通、排灌方便、用电便捷,进一步改善园区生产条件和防灾减灾能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结合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等工程,采取工程、农艺等多种措施,加大园区耕地地力培育。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扩大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设施的应用,提高生产设施化、精准化生产,集中建设一批设施农业示范点,加快设施栽培技术的推。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拓宽补贴范围,加大主导产业先进适用机械的应用,提高园区生产作业机械化水平。同时,要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完善产后配套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园区的设施装备水平。

四是在科技运用上要加大力度。要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不断开展试验示范,总结筛选出适合当地的设施农业技术、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与控制技术、新型种植模式等,着力提高科技应用水平。要以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开发利用农业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进行农业资源管理和动态监测、决策咨询,进一步提升园区的整体实力。深入推进农科教合作,大力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技术,加强现代农业职业农民、创业农民培训,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发展质量效益。

五是在机制创新上要力争突破。突出加大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机制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农户土地入股、股份合作的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继续完善园区投融资机制、风险保障机制、科技创新推机制、运行管理机制,增添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活力。

三、高度重视,科学统筹,做好年园区建设规划

年以来,全市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统筹规划的原则,组织大学、院所编制完成了《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已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全市园区建设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园区建设规划编制评审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实践证明,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以规划统领园区建设,可以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持续性,解决长期以来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低水平和随意性,是我市用工业化理念、现代农业理念抓农业发展的集中体现,是我市自然农业向工程农业转变的标志,对推进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是要早谋划,早确定。尽快确定年新建园区。市园区办要加大园区选址、产业的指导力度,各县区要根据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科学论证,慎重决策,根据“三沿三有”的原则(“三沿”,即:沿江、沿路、沿城,“三有”,即:有基础,有产业,有项目),确定出年新建园区。二是务必继续坚持“市上统筹,县区主体,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依托院校,专业规划,统一评审,批准实施”的规划编制评审制度,精心组织,加大投入,加快编制进程,不断提升规划质量和水平。目前,还有少数县区没有确定年的园区建设规划编制单位,这些县区要于近期及早确定,力争今年11月底完成县区年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初评工作,月进行全市统一评审,年1月全面启动新建园区项目。三是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规划的组织管理,加强规划培训和交流,健全园区建设规划编制评审机制,完善规划编制评审标准、程序,确保、2012年园区建设规划顺利进行。四是要进一步提升规划理念,突出特色、突出重点,明确思路目标。园区规划要与“十二五”发展规划,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相衔接,紧紧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把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园区建设有机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同时,要提出“十二五”园区建设规划,促进园区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严格标准,精心组织,认真做好园区建设年度考核工作

第9篇

畜牧养殖产业是我镇农村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也是我镇三农工作的重点。我镇始终把握畜牧养殖产业发展不放松,群策群力,真抓实干,为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我镇畜牧养殖业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镇畜牧养殖产业基本情况

镇是县三峡库区淹没搬迁大镇,受移民搬迁建设影响,全镇经济受到一定制约。目前,我镇正处在工作重心由移民大搬迁向调整为经济恢复的转型时期。历届党委、政府特别重视畜牧养殖产业的建设,在稳定粮油菜、巩固林果特的同时,突破性发展畜牧养殖产业,为助推全镇经济发展,振兴“三农”发挥了重要作用。

镇下辖9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496户,13309人,乡村劳动力9175人,畜牧养殖户3575户,占农业总户75%。2011年牲猪出栏28183头,山羊出栏20014只,肉牛出栏104头,截止今年4月底全镇母猪存栏1999头,同比增长25%,牲猪出栏10085头,同比增长30%;存栏22247头,同比增长8%;山羊存栏25249只,同比增长35%;出栏8823只,同比增长9%。养牛629头,同比下降1.2%。现有养猪大户21户,其中万头规模1户,100-500头大户5户,100头大户15户。养山羊100头以上大户15户,200只以上的4户。有专业合作社3个。

(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

镇从人口数看,农村人口数基本占全镇总人口数50%,属于半城半农结构,“三农”问题涉及面广;从地理位置看,农村散布在全镇海拔200至1200米的山坡地上,大规模种植难度大;从经营方式上看,一般低山以种植柑橘、蔬菜为主,高山半高山以传统种植养殖为主,零星经营方式难成规模;从技术上看,农民对先进实用科学技术掌握少,依靠传统模式多,增收难;从收入来看,去年农民人平纯收入为4225元,收入低而且持续增收难。鉴于此,历届党委、政府一直非常重视畜牧养殖产业的发展,把畜牧产业当作农民增收支柱项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今年的人代会上,围绕农民增收,更是提出“壮大畜牧产业、做精蔬菜产业、提升柑桔产业、培育核桃产业”的发展思路,做到政策集中投放、资金捆绑投入、干部倾斜调度。镇成立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畜牧养殖业工作,确定工作专班具体抓落实,下发专门文件统一全镇行动;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和目标;党政班子成员实行一帮一结对联系养殖大户;编印畜牧养殖常识及操作办法,送户上门人手一册,规范指导实际操作。

(二)上下联动,真抓实干

为把畜牧养殖业培植成我镇的支柱产业,在全镇上下营造支持、帮扶、壮大产业的良好的氛围,在抓落实上狠下功夫,一是工作专班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请有资金和技术实力的专业户到我镇考察,目前已引进江苏的李传忠,利用畜牧场现成的资源,形成年出栏牲猪万头的规模;二是就地扶持培育养殖大户,对条件较好的本地能人进行资金、技术、土地和材料资源扶持,培育出养殖大户达20户;三是争取项目和资金,先后争取县级以上项目资金,扶持奖励资金100多万元,镇每年从财政资金中解决10万元,专门奖励养殖大户。四是强化服务保障,首先是开展养殖技术和疫病防治的培训,每年开展3-4次培训,养殖户参训率80%;其次是抓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服务配套,每年春防率达100%,疫病发生率在全县最低。从良种引进、免疫、春防、治病等系列工作层层把关,层层抓落实,让养殖户知道为什么,怎样做,使养殖户靠养殖业赚钱心中有了底,从而变为自觉行动,推动了全镇养殖产业的良性发展。五是积极探索畜牧林业套作模式,即利用发展核桃基地契机,鼓励林下套作牧草,发展畜牧养殖。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打工经济冲击畜牧产业的发展

近几年来,由于打工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年轻有知识、有文化、有劳动能力的均外出务工,靠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糊口;有本事、有一定资金实力的都弃农异地从事二、三产业,仅剩下妇幼和老弱病残人员看家护院,原一家一户传统型的养猪习惯逐步被“打工经济”取代。传统的一家一户每年靠养几头猪过年解决油盐钱的观念逐步被淡化。目前刚刚兴起的养殖大户和规模化养殖模式尚未形成大气候,养殖大户尚未形成队伍,规模养殖尚处在启步状态,其规模和存、出栏量跟不上分散养殖减少的速度,形成点面失衡,导致畜牧产业总量下滑。

(二)市场价格和疫病风险因素制约较大

1、价格制约因素。几年来粮食和饲料价格成倍风涨,社会劳动力和与畜牧养殖产业相关的地方材料价格成倍涨价,导致劳动强度较大的养殖业成本巨增,养殖户难以承受。目前,肉类产品价格跌幅达25%以上,尤其对牲猪产业冲击较大,牲猪价格已由年初的每公斤16元多降为不到12元/公斤,据春防统计,当前仅分散养殖牲猪的空栏率达到30%,而去年同期只有20%左右,牲猪养殖的空栏率正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一涨一降形成剪刀叉,让养殖业基本无利可突,严重锉伤了农民的养殖积极性。

2、疫病风险因素。近年来,危及畜牧养殖产业的“高热病”、“水肿病”、“口啼疫”等疫情时有发生,其特点是疫情面广,死亡量大,养殖户损失惨重,让农民谈疫色变,疫病风险极大地制约畜牧产业的发展。

(三)资金短缺的困难影响产业的壮大

畜牧养殖业发展壮大必须走扶持大户,建立基地的路子,形成养殖、服务、产供销一条龙式的产业化模式,即“农户—基地——公司”。但由于农村农民经济比较困难,缺乏资金实力支撑,金融部门放贷手续繁杂、程序过多、门槛较高,成功贷款的比例较少,且额度较小,导致养殖业投入不足,扼制了养殖业的发展,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养殖模式,更难以培植大户,建立基地。

(四)政策不配套缺乏机制保证

近几年由于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对养殖产业号召的多,重数字抓指标,实际对制定培植养殖产业发展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尚不完备;缺乏具有强制力和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等机制保证;以点代面,局限于培植几个大户,建立几个基地,没有形成大产业、多举措的大气候。

(五)服务保障不够完善

要使养殖业逐步得到发展壮大,必须当作一项大产业给予有力的服务保障。但目前服务保障能力与产业发展需要相差甚远。一是品种繁殖和引进的无序化。目前县域内种羊、种猪、种鸡、种牛繁殖无法满足本县养殖业发展的需求,60%靠养殖户自主从外地四面八方无序购进,且大都为二道贩以谋利形式所为,导致品种杂劣,疫病隐患突出。二是服务队伍的弱势化。近几年来,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催生养殖产业全方位推进,多元化发展,但畜牧业管理和服务保障队伍受体制改革、人员转制等多因素的影响,没有得到发展壮大,部分甚至有些消弱,工资待遇低影响积极性,导致服务保障队伍跟不上产业发展要求。三是疫病点面的扩大化。品种引进的多元和气候环境繁杂变化,致畜类新旧疫情交替发生,发病率高、死亡量大,疫情防治不堪重负,畜牧养殖业风险加重。疫病防、治分离,目前,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只管疫病防御,治疗工作仅靠没有纳入统一管理的乡村兽医承担,且无保证,重防轻治的状况严重影响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壮大。

(六)污水废物影响生态环保

由于投入不足,缺乏规范,畜牧养殖产业形成污水废物,目前仅靠挖条沟、建个池的临时性土法收储解决,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存在疫病隐患,制约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三、几点建议

畜牧养殖业是我镇乃至全县历史传统型的大产业,大产业必须有大气候,大举措来保证,为保证畜牧养殖产业健康培植,良性发展,建议采取以下几个措施保证。

一是制定配套政策。编制量化目标规划,出台扶持办法和工作措施;加强部门合作,组织部门联动,给予土地、木材、交通运输、医药、饲料、良种、金融资金等方面扶持和帮助。编制养殖大户、建立基地发展规划到点、到项、到年度计划;明确金融融资办法,适当降低门坎,相应提高贷款额。

二是壮大专业队伍。对因体制改革带来的人员不稳定,队伍不健全,服务不配套的状况加以改善。改革疫病防、治分离状况,把疫病预防和治病职责任务,统一纳入乡镇站所的服务范围,疫病防疫人员和兽医人员资源纳入统一管理使用;通过在大专院校和职业学校选配专业技术人员,配齐配强管理服务队伍,力争达到1村1名疫病防治专业服务人员,并保障人员的相对的稳定;落实有保障的绩效工资待遇,将基层工作人员的待遇和疫病防治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支付,适应畜牧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和保障需求。

第10篇

一、我省*地拍卖与治理的现状

*地主要指适宜植树造林的荒山、荒地、荒滩,*地拍卖是指*地所有者将自己所有的*地使用权以拍卖的形式转让给他人,取得一定出让金的行为,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承包经营形式。通过*地拍卖把土地资源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可以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力量开发治理*地资源的积极性。

早在80年代,针对林业“三定”以来,群众承包的责任山长期得不到治理的问题,有些地方就将集体的*荒山、荒地和荒滩(当时称“三荒”)承包或无偿分配给农民群众开发治理。但由于群众存有怕政策变等心理,开发治理成效不大。90年代以来,全省各地借鉴以前的经验教训,把拍卖“三荒”作为扩大我省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年省政府《关于动员全省社会力量加快发展林业的决定》规定:对林业“三定”后在荒山、荒滩、荒地上营造的中幼龄林,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可以活立木为载体,实行营林劳动、管理、科技、资金投入的有偿转让,或称“买卖青山”。*年省林业厅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拍卖*“三荒”工作的意见》,对我省*“三荒”范围、拍卖的程序、拍卖价格的确定、拍卖年限及保持林业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等问题进行了规范。各地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拍卖“三荒”的优惠政策措施。全省出现了*地拍卖治理的,到目前为止,全省共拍卖荒山、荒丘、荒滩、荒地520万亩,共有78533户,366家企事业单位和团体购买了*地,其中已有60%得到了初步治理开发。

总结各地*地拍卖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单户公开竞争拍卖。对交通方便、立地条件较好,治理难度较小的*地,单户有能力治理的,采用单户公开竞争招标拍卖。

2、联户购买,股份开发。对*地面积较大,分布

相对集中,一家一户难以治理的,由农民群众通过联户购买,股份开发,按股分红。入股的方式包括:资金入股、技术入股、投劳入股、土地入股等形式。入股的股东包括农户、个体户、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

3、均分到户,拍卖治理。有些地区,为了避免在治理见效后出现“红眼病”,将*地按立地条件合理搭配,平均划分到户,由各户向集体交纳*地使用费或按收益分成。这种方式在迁西县围山转治理中普遍存在,由于围山转多种植板栗等经济林木,效益较高,这种方式较受欢迎。

4、改包为卖。为了维持以前形成的承包关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进一步强化承包双方的责任与义务,经双方协商,修改承包合同,合理作价,一次性卖给原承包者。对承包后逾期未治理或治理效果较差的,集体收回,统一作价,公开招标拍卖。

5、面向社会跨地区跨行业拍卖。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366家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购买了*地。目前,参与跨行业购买*地的主要有:城镇下岗职工、城市个体工商户、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等。团体主要有:厂矿企业、政府机关、宾馆饭店等,其购买的目的主要作为本单位的生产开发基地或休闲旅游度假基地。投资达200万元以上。

目前,农村*地的开发项目主要是发展林果业、养殖、旅游业、建立工业原料基地。

二、我省*地拍卖的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

(一)主要做法

总结我省*地拍卖工作,主要做法是:

1、强化组织领导积极稳妥推进

经过近几年来的宣传发动,各地对*地拍卖工作较为重视,多数地区把这项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在调查的县(市)发现,多数县的县委、县政府都成立了由县主要领导挂帅,林业、水利、土地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地拍卖领导小组,有关乡村建立了拍卖组织,精心组织拍卖工作。曲周县成立了由主管副书记任组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农工部、土地局、林业局、开发办等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乡(镇)、村也成立了相应组织,具体负责林地使用权拍卖工作的组织。

2、规范拍卖程序保证公正公开

在*地使用权拍卖过程中,各地着重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制订拍卖方案。在拍卖前对*地进行摸底调查,统一规划。制订拍卖方案,交群众代表讨论,报乡和县有关部门审查。二是合理确定*地标底,公开竞争拍卖。由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参加组成评估小组,根据*地的不同类型、立地条件合理确定标底,张榜公布,公开竞争招标。三是签订合同,进行公证。一般作法包括:统一制作合同样本,规范合同内容,包括四至界限、承包期、治理标准和时间,双方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等内容。合同签订后,进行司法公证,并报有关部门备案。土地和林业部门要及时确权发证。四是搞好拍卖金管理。多数地区的*地拍卖金管理较为规范,主要作法是村有乡管或村有村管,拍卖金主要用于*地治理和改善农村的社会公益事业。有的县将*地拍卖金纳入村有乡管范畴,能够用活用好。

3、合理确定*地拍卖的范围、面积、期限、价格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对*地的范围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地主要包括:荒山(约占全省*地面积的90%以上)、荒地、荒滩。有些地区对限制拍卖的*地也做了规定;*地的拍卖期限根据立地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如迁西的围山转、平原地区的路、渠、废耕地拍卖期为30年以下,立地条件一般的*地拍卖期为30-—50年,立地条件较差的边远山地一般确定为50-—70年;拍卖面积根据本地*地资源存量、购买者的治理能力,*地的分布特点及村民的意愿由村委会研究决定,一般控制在10--100亩,购买1000亩以上的大户主要分布在承德市。关于拍卖价格的确定,一般由村委会组织有关人员,根据*地的立地条件等级、交通条件等确定底价。目前,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建立*地资源资产评估机构。相对而言,迁西县的做法较为规范,对一般*地,由村集体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现场考察,根据治理难易程度、适合栽植的树种、预期效益及群众认可程度等情况确定价格;对拍卖的围山转,由村委会委托县农经部门集体资产评估事务所,根据面积、株数、树势及效益等情况,进行资产评估。拍卖“三荒”和围山转须一次交清拍卖金,并逐年按每亩不低于50元交纳资源使用费。均包到户的围山转,逐年按每亩50-—80元交纳资源使用费,竞争承包的,实行逐年缴纳承包费(含资源使用费)。

4、不断完善*地拍卖政策

为促进*地开发治理,各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出台了不少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如围场、滦平、曲周、玉田、唐县、迁西、元氏、赞皇等县都出台了关于加速开发治理*荒山、荒地的政策性意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允许*地购买者依法拥有一定的经营自,允许继承、转让、租赁、抵押;(2)延长*地拍卖使用期限,由原来的30年延长到50年,最长的为70-—100年。(3)购买*地可以分期付款;可以

在拍卖后产生效益前的3-—5年内,免收土地使用费或承包费;可以,依法适当减免农林特产税、土地管理费、耕地占有税、乡村提留等。(4)*地拍卖金主要用于*地开发的基础或配套设施建设,如在*地开发区修路、引水、架电等。(5)各类林业工程项目投资、小流域治理或经济沟建设补助费可直接投资到*地购买户。(6)坚持谁购买、谁治理、谁受益;鼓励下岗职工开发治理*地的。

(二)存在问题

我省*地拍卖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表现在:

一是*地开发治理工作进展不平衡。目前全省*地面积仍有3000万亩,主要分布在山区。尽管我省在拍卖*地,促进开发治理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多数地区在治理*地上还没有突破,特别是有些山区县,大面积*地长期得不到开发治理,难以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

二是拍卖行为不规范。有些地方存在仗权拍卖现象,拍卖缺少透明度;有的地方拍卖*地没有整体方案,没有统一规划和长远打算,拍卖的程序和手续不健全,有的拍卖后没有签订拍卖合同,有的虽然有合同,但合同容很不完善。

三是*地资源的价格评估不科学,评估结果不合法。*地拍卖价格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每亩仅1元。有些地区拍卖合同不合理造成集体资产的流失,形成新的分配不公;有些地方拍卖金管理不善,资金不能及时收回,或收回后管理混乱,没有建立起会计和审计监督机制;有的村干部将*地拍卖作为自己,发财致富的捷径。

四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仍不健全。群众治理*地缺乏技术指导和服务;用于*地开发的基础设施不健全;在群众投资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得不到及时的资金扶持或贷款从而限制了*地开发治理的进度;*地产品销路问题没解决,影响了开发的资金周转。特别是资金、劳力、资源、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问题。仍是制约*地开发的主要问题之一。

五是*地开发后的土地流转机制没有建立,造成农民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治理之后,短期内难以见到收益,从而给治理者造成新的“经济危机”。

六是有些地方,为了搞形式,不顾群众意愿,在*地拍卖中搞一刀切,将*地平均分配给农户,难以达到*地治理的预期效果;有些地方为谋取短期利益,存在重拍卖轻治理的问题。

三、对我省*地拍卖工作的几项建议

为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推动我省*地拍卖工作的健康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更新观念,加强领导

实践证明,通过*地拍卖,开拓农村市场,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调查的情况看,*地开发存在着巨大的潜力。迁西县有4.5万户农民投资1800万元,购买了15万亩荒山和围山转工程的使用权,通过*地治理使该县的板栗产量由83年的700万斤增加到96年的1500万斤,全县417个村靠治理*地发展林果实现奔小康,占全县的53%;围场县已经出现了靠*地开发脱贫的百万富户(按现有资源估价);由此可见,拍卖*地,对增加农村投资和消费总需求,确保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更新观念换脑筋,加强领导和引导,从政策中找出路,从机制上寻动力,因地制宜,把*地开发作为振兴本地经济的突破口,切实抓紧抓好。

2、不断完善拍卖政策,建立竞争激励机制。

(1)合理确定拍卖承包期。目前导致*地长期得不到治理的主要原因是群众担心政策变化。合理确定*地拍卖期限,可以消除群众顾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其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快治理步伐,尽快形成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依法合理地给予购买者经营自,允许其在合同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主经营,允许继承和转让土地使用权和治理成果。

(3)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减免一定的费税。特别是在*地治理的初期产生经济效益之前,减免税费的政策十分必要。因为,目前农民群众的经济实力还很薄弱,治理初期无力负担应交的税费,适当减免,可以促使购买者集中精力投资治理*地。

(4)林关于我省*地拍卖情况的调查报告

收藏到网摘:

-

业、水利、农业、土地等相关部门对于涉及*地治理的工程项目可以搞一些直接投资入户的政策。这样不仅可以激发群众治理*地的热情,而且能够加快工程的进度,提高工程的质量。

(5)鼓励下岗职工及社会力量投资治理*地。鼓励农民、城镇职工、个体工商户、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投资开发*地。在符合国家政策和有关规定,遵守有关合同或协议的前提下,鼓励他们投资开发治理*地,发展林果业。林业部门要积极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积极协助开拓市场。对于当地农民无力开发的*地,可以面向社会通过招标、租赁、拍卖、联营、股份合作等形式转让资源经营权或使用权。通过开拓多元化投资渠道,促进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技术、劳力、信息、生产资料向*地流动。使*地开发形成集环境保护、文化旅游、林果产品开发于一体的多元化产业体系。同时,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地治理开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建立技术、信息、劳务、物资等社会化服务网络,促使各类生产要素与*地资源形成合理配置。

3、加强拍卖管理,规范拍卖行为

针对*地拍卖中存在的问题,各地在*地拍卖管理中应在以下环节中加以规范:

(1)严格界定拍卖范围。各地要根据本地情况,严格界定拍卖范围,*地拍卖应掌握:有林地不卖;有争议的不卖;按规定经营,合同期不满的不卖,严防借拍卖*地之名,破坏森林资源和其它土地资源。

(2)合理确定拍卖价格。为了使拍卖行为纳入规范管理,各地有关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地拍卖评估机构,合理确定拍卖价格,防止集体资产流失。要严格拍卖金管理。各地对拍卖金的使用和管理要加强检查监督,建立严格的会计审计制度,定期检查拍卖金使用情况。

(3)规范拍卖程序。*地拍卖前要搞好宣传发动,使群众家喻户晓,要对拍卖对象和标的张榜公布,拍卖后要及时签订拍卖合同,并对合同进行司法公证。

(4)完善拍卖合同。为避免将来出现争议,各地要制订统一格式的合同,规范合同内容,合同中对双方的责权利要充分明确,特别对违约的责任,及违约后的裁定方式要严格规定。合同签订后,有关各方要签字盖章,有关部门要及时备案。

(5)合理确定拍卖面积,适度规模、自愿开发。各地要根据本地的*地资源总量、农民的治理要求和经济承受能力,合理确定承包、购买户的开发治理规模。要保证既能调动农民群众治理*地的积极性,又能保护集体和本村农民的合法权益。一般掌握:对条件较好,单户经营干鲜果品等经济林的,每户开发治理的面积以30-—50亩为宜,联户购买股份开发的或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个体户从事*地开发的,以50-—500亩为宜;对立地条件较差,从事防护林或用材林开发的,单户以50-—200亩为宜;联户或大户及团体以200-—2000亩为宜。

(6)及时确权发证。林业、土地等有关部门对已经拍卖的*地要及时确权发证,对出现变化的,要及时在林权证或林地使用证上注明。

4、建立土地资源流转机制,促使*地治理形成良性循环。为了使已治理的*地资源进入市场流转,应尽快建立适应我省特点的土地资源流转法律制度或政策规定,对土地流转的方式、允许流转的土地种类和范围,土地价格的评估,及土地资源的分类标准加以规定。

5、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各地要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进*地的拍卖治理工作,在治理方式上要本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原则;有利于促使农民脱贫致富,振兴当地经济的原则;有利于加快*地开发治理的原则,可以先治理后拍卖,也可以先拍卖后治理,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于本地的治理方式。针对*地治理投资大,治理时间长的特点,结合目前农民群众经济实力薄弱的现状,我们认为联户购买股份经营的经营方式很有推广价值。这种方式,一是增强了购买者的投资治理能力,二是提高了抵抗投资风险的能力,三是提高了购买者治理开发*地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四是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的形成。

要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在建立新机制的同时,要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以为基础,对群众依法或依照合同正常经营管理的*地资源要严格按合同执行,严禁集体强行收回转让,防止一刀切,积极稳妥地引导农民转变经营观念,加快治理步伐,尽快脱贫致富。

7、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要强化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执法、监督、指导职能。完善各项基础工作,特别是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促进开发的同时,搞好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严防借开发之名,乱砍滥伐,破坏森林资源;要引导群众遵照林业部门的规划进行治理开发,对明显不宜开发或开发不合理易造成资源环境破坏的,林业部门有权责令其改变经营方式,屡禁不止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肃处理。各级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检查监督,防止对资源转让取得的资金流失。对仗权承包或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8、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第11篇

 我局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工作总体安排部署,认真贯彻中、省、市、县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大力攻克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等制约瓶颈,着力推进实施一批交通运输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程,不断改善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完善贫困地区交通路网结构,扎实推进交通脱贫攻坚工作,为实现全年交通工作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现就本年度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村公路建设完成的主要任务:

    1、自然村通水泥路:2018年,上级下达我县自然村通水泥路目标考核任务22公里,预计12月底完成路面建设23.046公里,提前实施合格里程30公里,共计完成53.046公里(其中贫困村项目21.572公里),完成比例为241%。

    2、窄路加宽:2018年上级下达我县农村公路窄路加宽计划10.923公里,民生考核目标任务7公里,截今为止,已完成17.036公里(其中贫困村项目1.794公里),完成目标考核比例为243%。

    3、危桥改造:完成农村公路危桥改造3座,分别是店门镇的拦河坝桥、开云镇的浪荡铺桥、东湖镇的连心桥,共计58延米,完成总投资178万元。

    4、安保工程:2018年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计划50公里,隐患里程30公里(其中贫困村项目9.2公里),计划投资333万元。目前已完成已全部开工建设,预计年底将全部完工。

    5、农村公路养护情况:(1)继续抓好日常养护工作,按照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原则,实行专业养护和农民承包养护相结合,全面推行日常养护承包到人的养护办法,促进农村公路养护大提质。(2)做好养护示范乡镇的建设。全年示范乡镇为永和乡,该乡在路面保洁、水系整治、安保设施维护、桥涵检查、绿化管养等日常养护工作中,及时处治公路灾害,实施水毁恢复重建,开展了公路沿线环境综合治理。全乡示范路总里程为42.111公里,县道6.279公里,乡道28.341公里,村道7.491公里,很好的为全县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做出了表率作用。

    二、取得的成效

    1、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出行条件。通过实施多项交通扶贫工程建设,有效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的交通条件。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原因之一就是地域偏僻,交通闭塞,交通运输生产力落后,影响和制约了经济发展,而通过道路改造工程的建设,畅通了贫困村向外的出行条件,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加快了贫困地区的资源开发。贫困地区一方面交通设施、经济基础薄弱,另一方面农副产品、旅游产业、自然资源又十分丰富,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交通问题解决了,内在的潜力就可以迅速变成现实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3、加快了贫困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交通扶贫工程的建设,畅通了交通运输通道,使贫困地区的产品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为农产品外销创造了良好条件,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三、下一步计划

    1、积极争取交通扶贫项目。根据省厅每年的交通建设计划,结合我市贫困县的实际情况,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大对我市交通扶贫扶持力度。

    2、搞好规划设计,保证工程质量。道路交通规划中既要兼顾贫困地区的出行需要,又要考虑与国、省道的连接和路网结构的完善,做到规划设计一条,建成一条,致富一条,确保工程建设效果。

    3、全方位开展交通扶贫。充分利用交通扶贫法规政策,扶持贫困地区发展运力,使农民出行方便,物资流通快捷,进一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XX县交通运输和旅游局

2018年X月X日

2018年交通扶贫工作总结

 

2018年,我局认真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交通扶贫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交通工程项目实施,多措并举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倾力帮扶群众增收,交通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交通扶贫工作完成情况

今年,全市交通重点公路项目13个770公里,即高速公路2条62公里,普通国省道改造提升5条117公里,经济干线公路5条191公里,修建农村公路400公里,总投资88.33亿元,年度计划完成24.88亿元。截至目前,实际完成投资27.7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12%。

(一)公路重点项目扎实推进。一是高速公路。即S25线泾河源至双疙瘩梁段高速公路14公里。目前,路基、桥涵主体基本完成,正在防护、排水、隧道等工程施工,约完成总体工程量的60%;S60线西吉至老君坡段高速公路48公里。目前正在土方路基、桥涵及隧道施工,约完成总体工程量的35%。二是普通国省道改造提升。即G327沟圈至彭阳段二级公路23公里、G566线兴隆至玉桥段二级公路13公里、S203线固原至张易段二级公路30公里等3个项目,分别于4月份、5月份和10月份建成通车。G309线庙湾至硝口段一级公路8公里、G341线寨科至潘家堡段二级公路43公里等2个项目。目前,正在路基、路面、桥涵等施工,分别完成总体工程量的70%和50%左右。三是旅游环线公路。3个红色旅游公路项目:市区至六盘山景区三级公路50公里属续建项目,因受林评影响,今年7月份复工建设,目前正在路面及排水等附属设施施工,完成整体工程量的80%;泾源经兴盛至泾河源三级公路21公里,6月初建成通车;隆德经好水至兴隆二级公路34公里,目前施工图已批复,正在招投标及土地、林评等专项报批工作。2个地方全额筹资建设的项目:刘高庄经红河至杨坪段三级公路70公里,目前正在路基、桥涵施工,完成总体工程量50%;固原市区环线快速通道项目,包括东环路南延伸段道路工程二级公路5.3公里和S203线固原机场至上海路改扩建工程一级公路8.1公里两部分,今年10月开工建设,目前正在征地拆迁、树木移植及各种管线改移工作。四是银昆高速。按照建设基本程序,G85线银昆高速公路项目的各项前期工作也正在扎实推进,目前,项目已经自治区发改委核准建设,环评、土地、林评等大部分专项审批已基本完成,正在初步设计阶段,争取明年开工建设。

(二)农村公路建设推进顺利。我们按照脱贫攻坚对交通基础设施的要求,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抓手,整合资金加大投入,下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今年,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400公里,总投资5.38亿元,其中,车购税补助建设345公里,中央预算内资金补助建设55公里。截止11月中旬,400公里已全部完工。另外,全市各县(区)还在年度计划外整合其他涉农资金修建农村公路及村组巷道689公里(其中砂砾公路53公里),总投资3.98亿元,目前已全部完成。积极督促各县(区)做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工作,2018年,在成功申报原州区为第一批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之后,又成功申报彭阳县、隆德县为自治区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同时,彭阳县被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农牧厅、扶贫开发办公室联合推荐为第二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三)行政村通客车率稳步提升。紧紧围绕扶贫工作行政村通客车目标,按照“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客车”要求,采取冷热线路合理搭配、开通“周末班”、“赶集班”等方式,多措并举提高农村客运通车率,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目前,全市823个行政村,通客车789个,未通客车34个(其中21个未通,13个通后停运),行政村通客车率96%。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所有行政村通客车。加大场站设施建设力度,完善班线网络,全市农村客运招呼站586个,客运经营业户34户,客运车辆4934辆,开通班车客运线路681条,日运行班次1497班,基本上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县(区)为次中心,乡(镇)村为基础的点线相连、辐射到面的道路旅客运输网络体系。

(四)定点扶贫工作成效明显。持续深入推进帮扶村的脱贫工作,落实进村入户相关制度。千方百计在产业增收上想办法、出大力。在广泛深入调研基础上,与自治区农投集团一起为马建乡张湾村确立养牛产业帮扶,与西吉县人民政府签订扶贫协作战略框架,明确了农投集团为每户建档立卡每年按照2头牛补贴8000元、市交通运输局每年为每头扶贫牛犊补贴100元的标准进行产业补贴,计划三年投入扶贫资金277万元,撬动农户自筹400万元、地方财政产业补贴67万元,配套每亩饲草料种植40元补贴,扶持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力争到2020年底,在全村形成“家家种草、户户养殖,小规模、大群体”的产业扶贫新格局,使贫困户通过发展特色养殖产业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今年,全村已通过在甘肃张掖集中采购或自发采购纯种西门塔儿扶贫牛83头,就近采购秦川牛等品种牛34头,已累计完成产业投入资金132.5万元、争取补贴扶贫资金46万余元,使58户贫困户直接或间接受益。积极走“金融脱贫+产业扶贫”的路子,成功引进石嘴山银行为全村27户贫困户发放金融扶贫贷款135万元。对全村积极缴纳医疗保险的910名群众进行奖励,开展普惠性健康体检1次,联系公益机构发放净水器100台、母亲邮包150件,慰问困难群众发放面粉2.4吨、棉大衣120件。帮助贫困户解决61件突出问题、办理140件实事。积极开展“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活动,先后举办“转作风,促脱贫”主题党日、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布病传染病健康防治等讲习活动,调动和激发了群众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

二、主要措施

(一)抓摸底,掌握底数心中明。根据全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安排部署,今年3月,我局会同各县(区)交通运输局对全市自然村(组)通公路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查。经摸底,全市62个乡镇823个行政村4284个自然村(组)中,通硬化路3053个、未通硬化路1231个,分别占所有自然村的71.2%和28.8%。全市所有自然村(组)通硬化路,需建设村组巷道4168公里。通过摸底,搞清了自然村(组)通硬化路现状,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各县(区)对各自辖区内的通客车情况也进行逐一摸排,找准不通客车行政村的主要原因所在,为因地制宜解决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客车问题提供了基本依据。

(二)抓规划,项目实施有遵循。在制定出台《固原市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固原市交通扶贫专项规划》、《固原市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将农村公路发展写入《固原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年-2022年)》,让农村公路纳入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总盘子”。根据各县(区)发展实际,结合《宁夏回自治区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五年实施方案(2018年-2022年)》总体安排,采取梯次推进计划,让各县(区)每年交通扶贫项目实施思路清楚,有章可循。2020年底前,重点解决脱贫销号村和深度贫困村所辖自然村(组)通硬化路问题,贫困村所有具备条件的自然村(组)全部通硬化路,泾源县、隆德县所有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到2022年底,实现全市所有具备条件的自然村(组)通硬化路。

(三)抓整合,凝聚力量破难题。2016年,市交通运输局在调研的基础上,向市委、政府建议,整合各类道路建设方面的扶贫资金,由交通部门牵头,统一规划实施,其它部门做好配合。2017年,大部分县(区)通过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凝聚力量解决偏远住户出行难,既杜绝了重复建设、低标准建设,又提升了农村公路质量。2018年,全市各县(区)在年度建设农村公路400里计划的基础上,继续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修建农村公路及村组巷道689公里(其中砂砾公路53公里),项目总投资3.98亿元。通过大力实施通村入组的农村公路建设,全市的农村公路建设总里程迅速增加,路网结构中的“毛细血管”得到迅速扩张,部分偏远山区出行条件得到大力改善,老百姓“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四)抓短板,因地制宜促提高。按照脱贫攻坚任务对交通扶贫的要求,行政村通硬化路已实现目标,但行政村通客车还有一定差距。为缩短差距、弥足短板,我们坚持“以城带乡、以干带支”的思路,通过对道路通行条件、村组人口分布、农民出行诉求、客流市场需求等情况开展调查,在此基础上,采取“四个一批”实施“一村一策”,因地制宜保障群众出行。即:巩固完善一批,优化农村客运线网,通过采取冷热线路合理搭配,对已开通的通村客车实行规范化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对达到报废年限或者达不到安全技术标准的通村客车进行报废更新;延伸串联一批,将现有部分农村客运线路向前延伸,向未通客车的村组延伸,让一班车、一条线串联更多村;电话预约一批,对居住人口分散、客源少的行政村,以村委会为依托建立联络员,采取电话、微信等方式,收集村民出行信息,做好与客运班车对接;集中开通一批,在集市日、节假日、周末学生放学等客运需求量大的时机,加大车辆投入,开通“周末班”、“赶集班”,保障群众出行需求。2018年,全市新增通客车建制村26个,未通客车的行政村减少到34个。

(五)抓落实,夯实责任求作为。我们把扶贫工作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主要领导重点抓、分管领导亲自抓,细化任务分工,对人对表落实。组成工作组,建立一季一督查机制,先后三次到各县(区)进行检查调研,针对问题弱项,研究措施办法。市交通工程质量监督局,建立健全工程管理和质量监督责任制,对重点项目、重点工作予以监督。派驻帮扶村的第一书记能够严格落实规定,坚持住村入户,掌握底数清楚,工作作风扎实,工作亮点突出,深受群众好评。各县(区)交通运输局面对繁重的建设任务和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能够顾大局、能吃苦,敢担当、求作为,为交通扶贫工作做出了贡献。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自然村(村)道路建设任务重。当前,各县(区)正在实施通硬化路的自然村,居住分散,山大沟深、比较偏远,道路过往村庄多,涉及纵坡大。各县(区)虽然整合了一部分涉农资金,但由于国家对自然村通硬化路资金补贴政策还不明确,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资金缺口较大,部分群众期望值高。

二是部分项目征地拆迁难度大。因农村公路涉及村庄、住户多,征地拆迁补偿资金有限,有些项目的拆迁户宅基地报批程序繁杂,群众阻工现象时有发生,征地拆迁协调难度大。加之大部分公路项目,既是交通走廊,也是水利、林业、天然气、强弱电等各种杆(管)线走廊,涉及产权管理单位多,协调改移难度大,给项目顺利推进造成很大影响。

三是地方砂石材料短缺影响工程进度。目前,固原境内几乎所有砂石料厂关停,导致项目所需地方砂石材料无处可取。今年公路项目建设砂石料主要从中卫、太阳山等地运输,运距大幅度增加导致砂石材料价格增高,施工企业积极性不高,对项目正常推进影响很大。

四是项目建设资金筹措困难。全市还有5个180公里亚行贷款项目,公路等级全是三级及以上技术标准,项目总投资10亿元,由于地方财政困难,配套资金无法落实,项目推进十分困难。

五是部分行政村通客车波动大。近两年受私家车增多、移民搬迁、人口流动和燃油补贴标准降低等因素影响,农村客运经济效益普遍下降,经营者积极性不高,部分行政村通客车后又停运,波动较大。

四、下一步打算

(一)全面排查,做好今年工作梳理。对照市委、政府《2018年脱贫攻坚任务清单》要求,对照所列重点项目、任务分工,逐项进行认真梳理,找准工作薄弱环节,协调破解工作中的难题。督促各县区交通部门与国土、林业、建环、水务等部门加强对接,切实做好部分项目手续审批办理、砂石用料供给、征地拆迁等环节,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二)积极作为,抓好明年项目谋划。2019年,全市计划交通重点项目共13个830公里,即高速公路项目2条62公里,普通国省道改造提升项目5条150公里,经济干线公路项目5条118公里,农村公路项目500公里,项目总投资81.2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9亿元。同时,全力推进G85线银昆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力争2019年年内开工建设。

(三)紧盯目标,巩固扶贫发展成果。我们将紧盯交通扶贫通路通客车目标,在大力实施自然村通硬化路的同时,督促部分县(区)对还未通客车的行政村进行排查分析,制定可行措施,不断推进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客车。同时,对已经出列的贫困村实施“回头看”,确保所有通硬化路的行政村道路畅通,力争隆泾彭三县摘帽通路通客车指标符合国家验收标准。

(四)及时沟通,为交通扶贫做好服务。积极发挥好协调统筹、承上启下作用,加强与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各县(区)交通运输局的沟通对接,切实把已经谋划好的项目靠实落地,紧抓项目前期工作不放松,为来年开工建设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坚持务实的工作作风,配强帮扶人员,尽好帮扶责任,把交通扶贫工作推向深入,为全市脱贫攻坚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

 

交通运输局2018年精准扶贫工作总结报告

今年以来,我局驻村工作队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政府精准扶贫工作部署,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干群关系,在义勒力特镇东包嘎查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任务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我局加强组织领导,学习精准扶贫系列文件精神,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学习市委、政府下发的有关文件,明确工作任务。

二、依靠基层组织,扎实开展工作

工作队坚持工作日吃住在村,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大会、入户座谈等形式宣讲惠农政策。在进村入户活动中,工作队始终以宣传政策、走访民情为工作中心,逐户走访农户,深入地里田间,与农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宣传惠农政策、了解民情、民意,提高贫困户政策知晓率和群众满意度。

三、强化工作措施,抓好扶贫工作

1、贫困户动态调整。在市扶贫办统一安排下,综合考虑衡量农户产业、住房、因学、因病、因灾等影响家庭开支的重要因素的基础上,以数据比对、民主评议、规范程序、群众认定为准,对我村贫困户进行动态调整。东包嘎查原有贫困户31户74人,此次动态调整中稳定脱贫1户4人,自然减少2户6人。

2、规范贫困户档案。前期动态调整工作完成后,我们进行了贫困户的明白卡、帮扶手册更新和档案重新整理工作。

3、贫困户脱贫验收。贫困人口退出以户为单位,以该户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3400元/人/年。重点突出“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有保障)。经过动员部署、民主评议、村核查和乡镇普查,最终确定李刚锁1户4人为东包嘎查2018年稳定脱贫对象,并将《贫困户脱贫名单公示》在村内公示及上报。

四、推动项目建设,实施产业扶贫

乌兰浩特市交通局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在盟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东包扶贫大桥420延长米投资2700万元已竣工通车;东包嘎查赛马场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投入使用,项目二期工程筹备中;为壮大集体经济,东包鱼塘项目稳步推进中。

五、强化驻村纪律,改进工作作风

市交通运输局驻村工作队严格执行市委、政府关于驻村扶贫工作要求,驻村工作队吃住在村,落实驻村扶贫责任和扶贫措施,切实做好精准扶贫各项工作。要求工作队成员民情民意在一线掌握、党的政策在一线落实、干部作风在一线转变、科学发展在一线体现,切实深入农村密切联系群众。同时,帮扶责任人每月两次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做到“四个一口清”。

六、下一步工作建议

第12篇

全面推进生态区建设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

--***区长在全区生态区建设暨环保创模动员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同志们:

今天,区委、区政府在这里召开生态区建设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动员大会。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全市生态市建设暨环保创模动员大会精神,回顾总结2006年全区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分析我区当前生态区建设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方面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今年生态区建设和创环保模范城市的工作任务,动员组织全区力量,积极行动起来,推进生态建设,加强污染防治,提高环境质量,全面完成《2007年市区长生态建设目标责任书》,会上,区政府对去年工作的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与各乡镇(街道)、部门签订今年生态区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责任书,待会毛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先讲三点工作意见。

一、肯定成绩,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生态区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

2006年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第一年,是全省“811”污染整治行动的攻坚年,是我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验收年。一年来,我区按照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和市区长生态建设环境整治工作目标责任书的工作要求,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化工企业整治、钙产业污染整治和农村畜禽污染综合防治,顺利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验收,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初步实现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在2006年省政府生态考核中衢江区被评为优秀,名列衢州各县(市)、区第一位。过去一年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顺利创建成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经过全区上下四年多来的共同努力,去年6月、11月我区顺利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国家级的验收,四年多的创建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四年多来我区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规划为指导,通过每年乡镇(街道)、部门生态环保责任书的形式,将创建任务、指标分解到乡镇(街道)、部门,并组织实施,各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完成较好。建设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62.3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0.2%;新增绿色通道里程72公里;投入897万元完成了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投入300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平方公里,建设清水河道20.5公里;投入1800万元完成农民饮用水工程项目11处,受益人口2.15万人;投资1377万元,新城区基本完成五纵五横地下污水管网工程,城市污水收集率达到58.71%;投入1000万元对老城区振兴中路进行了污水收集、道路硬化、亮化和绿化改造,解决了道路积水、生活排水等问题;实施下山出库异地脱贫工程等等;四年来各项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3.9亿元,生态工程发挥了应有的成效。

二是环境污染整治进展顺利。一加大衢江经济开发区化工企业整治力度。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的意见》,制定《衢江区沈家经济开发区化工企业污染整治规划》,经省政府批准后,按照“一厂一策”的要求,制订了具体实施方案,出台《衢江经济开发区化工企业污染整治搬迁补偿办法》,区财政安排化工企业搬迁补偿资金3400多万,加大化工企业整治搬迁力度,开发区内49家化工企业已关停33家,完成“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年度目标。通过整治,化工企业污水排放量从整治前的5000吨/天下降到400吨/天;cod排放量从6.12吨/天下降到0.13吨/天,年减少排放1911吨左右;氨氮排放量从0.92吨/天下降到0.03吨/天,年减少排放290吨左右,园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群众投诉大为减少。二深化矿产品加工企业污染综合整治,区内所有水泥机立窑按期全部拆除,拆除了部分石灰窑和石灰棚。三提前一年完成乌溪江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养殖业的整治,削减生猪饲养量1万余头,拆除网箱与围湾养鱼面积2万平方米,圆满完成整治工作任务,有效减少了养殖污染,水库水质保持在ⅰ-ⅱ类,确保了全市饮用水安全。

三是产业调整提升步伐加快。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注重存量提升和增量优化相结合,建立项目落地决策咨询联席会议制度,抬高了绿色门槛,全年否决了80多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重点发展能耗低、污染小、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强的项目。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高档特种纸利用外资嫁接提升,仙鹤特种纸公司入选《福布斯》2006年度“中国潜力100”榜;建材业全面拆除了水泥机立窑生产线,发展了新型干法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生产;钙产业以成功举办科技论坛为契机,加快改造提升步伐,新建、在建新型石灰钙企业40多家,被授予“中国碳酸钙产业基地”;竹炭产业依托技术和品牌优势,吸引了一批外来企业,拓展营销网络。同时,积极推进清洁生产,2006年新增清洁生产企业4家。2家生产能力1万吨以上废纸造纸企业已建成废水生化处理设施,35吨以上燃煤锅炉脱硫率达到61.6%。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农业步伐,生态高效农业得到大力发展,积极实施柑桔品质提升工程,建立市、区级示范点15个;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实施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3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6个,绿色和有机食品3个,无公害特色农产品基地面积3.25万亩。注重以生态山水、“农家乐”为特色,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实现旅游总收入4.48亿元,同比增长34.6%。

四是农村环境进一步得到了改善。实施了11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完成3家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建设。共建厌氧发酵池1950立方米,改建排污管道4623米,新建酸化池9个,氧化深沉池600立方米,并配套消纳土地490亩。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我区被列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试点县。深入实施“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示范村”建设,完成3个村的生活污水沼气净化工程,全区生活污水沼气示范村达16个;新建户用沼气池1573只,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10座,新增沼气池容积2.33万立方米,户用沼气池投资361万元。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有效途径,引进生活污水生态绿地处理模式,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完成了灰坪乡外山村、太真乡竹埂底村、湖南镇华家村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处理试点建设工作。开展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建成3座城郊乡镇垃圾中转站,107个村推行了“户集村收、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建成村级垃圾分拣场107个,配置垃圾收集车182辆,招聘村级保洁员260名,182个村实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50%。

五是生态环保能力建设得到了加强。新城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建设得到了加强。乡镇开展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试点建设,以乌溪江源头的湖南镇为试点,实施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由省、市投资我区配合,完成了江山-衢江区、丽水-衢州交界断面的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环境执法能力得到了加强。按照国家、省、市部署,认真开展项环保专项检查和“绿剑”行动,加强污染源监督管理,强化“三同时”巡查、验收制度,提高设施正常运行和污染物达标排放水平。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查处打击力度,全年无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件发生。

六是生态宣传及创建活动得到深化。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开展多形式宣传,营造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在《衢州日报》、《今日衢江》报上多次出专版宣传生态示范区创建4年来的成就;制作了生态宣传的电视专题片,区委宣传部对外发行《衢州清源、秀美衢江》明信片2万张,制作了1000册生态画册,充分展现了我区生态示范区创建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举办企业循环经济与节能降耗讲座,抓好企业管理人员环保业务知识的培训。实施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省级生态乡创建工作,灰坪乡创建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湖南镇、黄坛口乡省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顺利通过市级预验收,新增廿里镇彭家村、湖南镇湖南村等6个市级生态示范村。组织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创建省级绿色饭店1家、省级绿色学校2家、省级绿色家庭2户、省级“保护母亲河”生态监护站1个。

总的来看,过去一年,我区在生态环境建设和污染整治方面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区上下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扎实苦干的结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基础薄弱,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环境容量十分有限,生态环境还较脆弱,形势不容乐观。对照全省“811”污染整治目标、省级生态区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的要求,我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加快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任务非常艰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区产业结构偏重,经济总量明显偏低,第三产业落后,经济增长后劲乏力,同时单位gdp能耗和排污量居高不下,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明显,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任务十分紧迫。二是环境监管需进一步加强。去年省里对我区开展了4次飞行检查,我区企业的达标率只有45%左右;“绿剑”行动达标率73%。这与市区长生态环保责任书提出的90%要求和环保模范城市100%要求都有很大的距离。三是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水平不高。特别是畜禽污染、村容村貌整治急需加大投入。四是环境压力仍然较大。衢江经济开发区化工企业整治是省委、省政府交给我们的一项政治任务,在今年9月底前完成整治,时间紧、任务重,还有很多艰苦、复杂、繁重的工作要做,这是一项硬任务,是衢江区07年生态环保市区长一票否决的一类指标,也是衢州市省市长生态环保一票否决的一类指标,我们必须不折不扣的完成。五是部分现状指标与省级生态区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差距较大。与省级生态区建设指标差距主要是:省级以上生态乡镇要求达到50%以上,我区目前为14%;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万元gdp化学需氧量不超过7千克等,这些我区都存在较大的难度;在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方面主要是万元gdp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等方面与标准有较大的差距。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面对我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坚定信心,把生态建设的压力转化为动力,切实加大对生态建设工作的倾斜力度,进一步抓好生态区建设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各项工作,确保生态区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二、明确目标,狠抓落实,全面推进生态区建设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

2007年我区生态区建设总体要求是:贯彻和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第七次全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按照生态省建设、省“811”环境污染整治的总体部署,坚持“工业立区、开放兴区、生态建区、特色强区”四大战略,大力推进“生态建区”战略的实施,大力开展衢江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整治、矿产品加工企业环境综合整治等污染整治,大力实施循环经济和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大力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省级生态区的创建,改善我区环境质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7年全区环保约束性指标是: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6%。其它主要预期指标:工业和生活氨氮排放总量削减5%,总磷排放总量削减4%;水体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0%,出境水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环境空气质量按功能区要求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声环境按功能区要求达到国家质量标准;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90%以上。具体工作有以下三方面。

(一)着力培育生态经济,加快“生态化”建设。产业是经济的基础,发展生态经济,必须把产业摆在首位,以生态化的理念抓产业发展,推动发展模式从先污染后治理型向生态亲和型转变,增长方式从高消耗、高污染型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转变,使生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着重抓好三大生态产业:

1、生态工业。坚持工业经济第一经济不动摇,在增量推进和总量提升并举中,着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快特色产业集群,构建生态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在产业培育上,重点突出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按照衢州市410产业规划的分工和布局,重点培育和发展高档特种纸、机械、新型建材、优质碳酸钙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工艺创新、设备更新,促进产业和产品升级换代,横向做粗和纵向拉长产业链。另一方面,要加快开发和发展清洁能源业、绿色食品加工业和竹制品加工业,重点是发展抽水蓄能电站和沼气能源,系列开发以农产品为依托的绿色食品,深度开发竹炭系列产品,努力做强绿色产业。在工作着力点上,注重抓好三个环节:一是严格把好项目准入关。树立“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理念,坚持工业项目落地决策咨询制度,突出抓招商选资,提高绿色门槛,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坚决不进不符合产业政策项目、高能耗项目和重污染的项目,优先发展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资源节约型的先进制造业。二是着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树立循环经济理念,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推动传统的单程式生产向循环生产转变,传统的高能耗、高排放向“减量化”发展转变,传统的废弃物处理向资源再生利用转变。依靠科技创新和政策引导,推动企业做好废气、废水、废渣、废热的综合利用和再利用文章,实现经济效益、资源效益与环境效益“多赢”。三是大力推进清洁化生产。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清洁生产管理体制和实施机制引导更多的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2、生态农业。充分依托和发展生态资源和环境的优势,改进农业生产方式,采用现代生态农业技术,营造农业新优势,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全面推行安全、高效、优质的农业标准化生产。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为抓手,建立一大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稳定的生态农业发展基础。重点抓好万头生猪生态养殖园区、万亩柑桔精品园、万亩笋用竹、万亩绿色蔬菜、千亩有机茶基地建设。二是大力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化。按照面上推广与重点示范相结合的原则,推广农药化肥减量增效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积极鼓励使用有机肥和新型肥料。积极推广滴灌、喷灌和农田灌溉水循环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三是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化。注重农产品品牌开发、经营和保护,逐步形成我区绿色、无公害、健康、放心的农产品品牌,以品牌优势启动资源优势,扩大生产优势,创造经济优势,提升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和档次。四是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合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通过承包、转包、置换、代管等多种方式,将土地适度向懂生产、重技术、善管理的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等集中,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3、生态旅游。要把生态旅游业作为生态经济发展的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我区的生态优势,积极打造“城中山水、生态衢江”的旅游品牌,建设特色精品旅游线路。进一步整合资源,注重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农家乐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旅游经济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推动生态旅游更快更好地发展,努力做大做强三大旅游业。一是生态休闲旅游业。重点抓好双桥黄金海岸休闲度假村、太真养生园、灰坪森林、溶洞探险游、紫微山风景区、九龙湖风景区等生态休闲项目建设,形成贯穿南、北的生态旅游休闲带。二是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结合新农村建设,按照经营规模化、操作规范化、服务优质化、竞争特色化的要求,切实抓好大路畲族风情文化旅游村、黄坛口乡农家乐、横路兴隆生态农业观光园等一批农家乐特色村、点建设,使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成为我区旅游的新亮点。三是文化特色旅游业。积极挖掘衢江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重点做好金仙岩文化公园、全旺古官窑等项目的开发建设,把历史文化转化为旅游产品。

(二)持续深入推进生态建设,不断提升生态发展水平。

1、开展省级生态区创建工作。省级生态区的创建是国家级生态区创建的前奏,这是我区继创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后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上半年区生态办要完成创建规划的编制,并报请区政府、区人大审议。力争二年内完成10个以上省级生态乡镇的创建任务,今年要争创省级生态乡镇6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深化环境友好型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绿色家庭、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的创建,争取在二年内达到省级生态区建设考核指标的要求,力争在2008年底创建成省级生态区。

2、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一是要做好宣传工作,营造“创模”氛围;二是分解落实创模任务,制订实施方案,做好分解、落实工作;三是强化新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四是继续深入开展生态示范点创建工作。以生态“六个一批”工程为抓手,不断提升创建水平,努力争创出一批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国家级有机食品基地、全国绿色社区、学校、家庭等全国性的先进单位。五是确保完成各类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任务。要切实抓好生态公益林、水土流失治理、万里清水河道、“下山出库异地脱贫生态移民”、“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清山白化”治理、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高速公路和国省道绿色通道、无公害绿色有机农林产品基地、旅游区环境达标等工程建设,并按责任书要求确保全面完成,已完成的要继续扩大覆盖面。

(三)继续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促进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1、深入推进环境污染整治。一是强力推进衢江经济开发区化工企业整治,依据区政府报省政府批准后制定的《衢江区沈家经济开发区化工企业整治规划》的要求,确保2007年9月底前关停和搬迁剩余的16家化工企业,按照省整治办下发的《浙江省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管理细则》,切实注重整治过程中的各类原始资料收集和整理,确保10月底前通过省整治办的验收,摘掉省级环境重点监管区的“帽子”。二是以上方镇为重点,深入开展全区矿产品加工企业污染整治,2007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整治任务,削减粉尘、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钙产业的品位、档次。

2、着力推进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结合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乡镇和生态村为目标,以“五整治一提高”(整治畜禽粪便污染、整治生活污水污染、整治垃圾固废污染、整治化肥农药污染、整治河沟池塘污染、提高农村绿化水平)为重点,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确保覆盖全区20%以上的行政村。要加大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力度,完成34个存栏500头以上的养殖场治理任务。要扩大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覆盖面,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70%。因地制宜,积极采取有效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建成湖南镇污水处理站;在乡镇(街道)采用湿地处理等模式,开展农户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

3、加大对乌溪江、铜山源流域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在两流域创建一批国家优美乡镇、省级生态乡镇,建成一批市级生态村,完成流域内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对无法达标排放的企业要依法关停,保护和稳定三大水库的水质,确保市、区邻近县(市)几十万群众的生活饮用水安全,为钱塘江流域下游水质稳定提供保障。

三、建立健全三项工作机制,确保生态区建设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完善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坚持用生态理念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把生态区建设和创模各项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乡镇(街道)、部门,既明确分工、责任包干,又加强配合、齐抓共管,做到“责任全覆盖,管理无空白”,确保生态区建设的顺利推进。制订生态区建设考核办法,要将环保工作纳入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体系,通过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辖区环境质量、环境优美乡镇建设以及循环经济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执行环保法律法规、环境污染总量增减等方面考核,切实强化生态环保工作责任,规范环境管理行为。与此同时,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社会机制,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公众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二是严格环境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机制。严控排污总量,严格环境准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按照我区环境容量,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把总量控制任务分解到排污企业,对排污总量控制实行动态管理。同时,抬高开发区工业项目的入园门槛,严格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健全项目落地决策联席会议制度,对拟引进的工业项目进行审议,严把项目准入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