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7:56: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近几年来建筑行业俨然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只是居住和实用性等方面了,对于建筑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同样也成为人们的追求,互联网技术成为智能建筑的技术平台。如何追求建筑的网络化和智能化,怎样才能保证建筑在保证自身的舒适性的同时还能给居民提供互联网的服务与享受?这就需要考虑如何在智能建筑中运用互联网技术。
智能建筑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建筑中应用互联网技术是当前信息化时展的产物,也是人类对于生活质量和活动领域扩大逐渐上升的结果,通常来说,智能建筑互联网技术就是对于建筑综合使用多项的高科技技术,这些技术包括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等等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建筑物设计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并且对于建筑内部电气系统、防火防盗系统的自动化和综合管理提供了有效手段,使得操作更加方便简单。除此之外,特别是建筑物内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远程监控的作用,确保了居民的安全性,增强了建筑的智能型。由此见得,智能建筑中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就是帮助建筑物实现管理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信息的网络化与建筑物的智能化。
因为在建筑物上应用互联网技术是目前建筑行业中大力发展的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的智能建筑具有工作效率高、居住环境舒适、节能和安全等特点,在发达国家中更是广泛的普及。虽然在我国这项技术发展时间不长,但是发展速度惊人,积累了一定技术和经验。特别是像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等一线城市都有着相当高的应用水平,而在中小型城市中普及力度还是有待加强。但是从政府对于在建筑物中推广互联网技术的政策中可以看出,智能建筑正在向大型的公共建筑和居民楼迈进,相信我国的智能建筑中互联网技术一定会得到更快的突破和进展。
智能建筑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在智能建筑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接入万维网,为住户提供海量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住户通过互联网,可以访问全球网站,接受来自网站的信息。这些网站能够带来各种资讯体验,如新闻、视频、音乐、网络社区交流、电子购物、网上订餐、网上医疗服务、在线学习等等,有了互联网,建筑成了全球信息网络的一个组成不部分,它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单元,一个可以参与全球互动的单元。人们通过互联网技术彼此交换信息,从而实现互联网无国界的零距离理念。
实现网上办公自动化。在智能建筑中,利用互联网技术,文件将以电子信息的形式以邮件或其他载体快速传送。并且共享打印机,实现无纸化办公。上下级之间可以通过即时通信软件,通过互联网实时进行视频通话,召开办公会议。从而实现了高效的办公,而且也实现了环保节能。
实现基于互联网的设备状态监控。在智能建筑中,各种电气设备包括电梯、消防、监控、供水、供电等,均可以在配备相应数字传感器的情况下,将数据通过采集器、编码器等,以标准格式数据通过互联网传送到中央控制计算机,从而使中央控制计算机实时监控各设备的状态,掌握设备运行动态,确保设备可靠运行,保障设备运行安全。
实现供水供气供电自动化计费,为物业单位提供了可靠便捷的计费手段。住户使用的供水供气供电设施配以相应数字化计量器具,将相应使用数据传送到中央处理机房,中心处理软件相应计算出费用,并通过与银行签订相应代扣协议,在住户授权的情况下实现快速交费,住户在家里通过互联网,在自己的计算机上通过浏览器可以查询相应的收费情况。
通过互联网构建全方位的安保门禁系统。现代门禁系统采用了诸如非接触式智能卡、指纹识别等技术,确保住户的出入安全。但是传统的安保系统往往是独立的,其信息只在门禁系统内流通处理。借助互联网,住户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家里的人员出入情况,并可以借助视频系统,了解到更详细的信息。由于现代加密技术有比较成熟的应用案例,通过数据加密,不用担心泄密的问题。
另外在智能停车管理系统中,通过互联网,停车场的车位情况可以在互联网终端实时展现,借助智能卡,可以方便地实现停车出入管理。大大降低管理难度,提高管理效率。
以上列举的互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说明了智能建筑离不开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技术,智能建筑将获取应用层面上突破,为进一步的实际应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由此可以开发出许许多多的应用,为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提供了便捷化和高效化的服务,满足人们的各种的需求。
智能建筑中互联网技术的设计原则
4.1设计中严格采用相关标准
在智能建筑中,关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应该始终贯彻严格遵循标准的原则。
标准,是技术应用的准绳和参照物,一个合理的有质量的设计应该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以确保相关设计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指标,确保系统的可用性符合有关标准规定。
同时,按照标准进行的设计,便于各厂商的产品实现彼此的互换和配套。不至于当系统中某个产品不再生产,因找不到替代品而使系统完全崩溃。
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各个应用系统往往针对某个特定的目标而设计,就某个特定应用目标而言,国家往往没有制定相应标准,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和施工单位应该就通用和基础部分按照严格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如网络工程、综合布线工程、系统集成方面在设计和施工中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而在应用系统方面在设计上适度超前,在具体指标上留有提高余量。
4.2构建适度超前的网络系统
网络技术作为互联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智能建筑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拥有合适的网络,才能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提供可靠的接入服务。在建筑智能化工程,普遍采用综合布线工程(如图2所示),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目前的工程实践中,光纤到户已经成为许多智能建筑的常用网络介质。当然,采用光纤到幢,超5类非屏蔽双绞线到户,也是经常采用的工程选择。无论采用何用形式,都应该考虑未来互联网发展的需要,故此必须对网络数据接口、信息点设置、带宽等预留余量。另外,为了满足无线局域网的需要,考虑在智能建筑网络系统中建设无线接入点。
4.3考虑合适的费效比
由于智能建筑在应用互联网技术方面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一些应用系统尚在开发中,一些已经有成熟的应用,因此既不能一步到位,也不能完全割裂。这就要求在设计的过程中考虑综合的费效比,即在设计中将基础的网络通讯系统建设好,然后根据需要采用相应的应用系统。这样既能保证最高的投入产出比,保证建设投入产生应有的效益。同时,不致系统出现闲置,产生不应有的浪费。
结语
智能建筑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普及,在现在以及未来将成为智能建筑发展的源动力。依托互联网技术,智能建筑将实现真正的智能化、自动化、节能化,并且促进人们生活品质的升级、工作效率的提高。采用互联网技术,使智能建筑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从而促使了智能化建筑的发展,为未来建筑行业的经济发展开拓了更广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教学形态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4-8204-02
进入信息化社会,计算机应用日益普及,互联网技术逐渐深化,适用范围呈现出迅速蔓延的趋势。学校作为知识的传播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互联网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MOOCS、翻转课堂、远程视频、微课程、微信等新型教学形态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正逐渐形成一次不可逆转的变革。
1 互联网技术的自身特点
1) 多元性
互联网技术可以将各种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整合,使用多元的信息展示技术,沟通突破距离的限制,大幅度的实现了资源共享。信息的摘取具有自主性,人为因素在互联网的发展中占据主要位置,自然因素的干扰相对来说较小,并且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是建立在周边学科的共同发展基础之上,会反向的对很多领域有刺激作用[1] 。
2) 形象性
互联网技术下信息的展示是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众多信息形式相结合,突破了以往的单一形式,将信息所涉及到的各种可利用的有效信息以某种格局进行整合,使用者在第一时间就可以对信息有了整体的综合把握,信息的整体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3) 互动性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主体是人,人的主观意识决定了计算机的工作方向,计算机的反馈会直接影响人的判断,有很强的人与机器的互动性。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代替人的实际操作,人的思维模式与互联网技术下计算机所掌握的庞大信息量之间的实时互动,有效的实现了资源共享。
4) 实时性
网络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组建的通信媒介,计算机根据操作快速做出反应,通过网络在极短时间内将信息传达到远端。高速网络互联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突破空间的距离实时联系,而且这种实时性是可以预知的。
2 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随着普通民众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学校的教学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学校教学的需要,互联网作为新的教学手段逐渐走进校园。威金斯曾对大量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学校现状进行总结,认为互联网技术现阶段在校园中的主要作用就是识别,获取并提供进行决策前可进行参考的有用数据,换言之就是在教学管理的整个过程中收集所需的信息,并根据使用者的具体需要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整合,以使用者预期的模式进行展示,为使用者作出下一步的判断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摩根.沃斯认为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学生、家长、校园管理人员、教育规划师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映给学生家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及时地向教师提出问题,家长可以根据实际中的困难向教育规划师寻求帮助并得到教师的密切配合,教师也可以与学校管理人员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在众多因素的密切配合下,学生的学习生活才能够得到保障[2]。
另外在教学课堂中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将教师的课堂讲述变得丰富化,可以增加更多图文并茂的信息,使学生的记忆不再只停留在文字的硬性记忆,而且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形成良性的互动模式,互联网本身就是人机互动要求非常强的一项技术,所以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教师不在为让学生对所授新知识有感官上的印象而准备大量的描述性语言,可以大大节省课堂的时间,使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压力都得到缓解。学生的阅读面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下也会被更加拓宽,学生的兴趣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下得到培养,师生关系更为密切。
3 互联网技术对教学形态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特性决定教学过程生动性更强、吸引力更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使教学模式由传统的讲述与听授转变为现代化的多元性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甚至教学体制都有一定的冲击作用,是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重要的差别所在。
1) 对学校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作为新型的现代化技术,它的应用必然导致学校的基础设施相对更加完善,校园的现代化氛围更加浓厚,互联网技术走进课堂后学校对学生的计算机使用技术更加重视,开始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需求,与互联网技术直接相关的师资力量得以建设,积极引进互联网的配套设施。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各种新的教学手段出现,如大规模在线课程MOOCS,它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地域限制,只要学生想学习知识即可独自通过互联网注册加入,能够同时实现几万至十几万学生共同授课,慕课的出现对于传统的校园集中学习的形式有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在信息化的发展直接推动下学校的管理更加现代化,对知识学习的关注程度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都将会因为互联网技术的使用而逐渐提高[3]。
2) 对教师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教师提供了有效地教学工具,促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时间管理发生重大的改变。
① 促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传统教学过程中新知识的引入和重点难点的讲解都要消耗大量的课堂时间,原本就任务量较大的课堂时间变得更加紧张,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到学生的实际掌握状况。随着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的新的教学方法出现,这种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如翻转课堂,学习的决定权转移到学生手中,传统课堂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由教师前期通过视频、播客、电子书包等方式公布在网上供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不再占用过多的时间去讲授知识,而是专注于与学生互动交流,答疑解惑或进行基于项目的实践活动。而一些以传授知识模式进行的教学形态,也逐渐被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远程在线视频和网络在线课程所替代。
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转变传统思想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现代化先进技术相融合并逐步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准备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素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根据教师的实际能力,融合教师的教学思想,以教师的业务水平为基础,凭借教师对互联网操作技术的应用程度进行综合的整理。当前在高等院校大规模推广建设的校本慕课,基于微信朋友圈等手段主动推送知识点的创新应用,对教师互联网技术应用水平的掌握提出新的要求。
③ 促进教学角色转变和教学理念更新
互联网技术走进课堂对于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的提高都起到了很强的促进作用,教师的教学方法逐步更新,教学理念呈现出与时俱进的趋势。教师一方面凭借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将课堂讲解的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管理人性化;另一方面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通过课件的图形、影音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为教学课堂节省大量的时间,教师的传统主导地位虽然没有改变,但已经不再局限于教师全堂教授,学生被迫强行记忆的模式,教师由传统的课堂主讲师转化为课堂的规划师、设计师、评价师,课堂的整体设计侧重点发生了明显的改变[4]。教师的角色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此过程中教师的工作任务实质上并没有减轻,互联网技术下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如何制作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又清晰准确讲解知识的课件,如何在学生接触慕课、网上教学课件等互联网形式的教学后仍然能够突出自己的教学风格都成为现阶段教师面临的问题,教师应该在准备充足的授课知识,掌握完备的互联网的技术的基础上总结实际教学经验,转变教学理念[5]。
3) 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的发展理念都是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前提,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越的学习环境是现代校园的发展方向,互联网技术在校园中的应用主体除了直接进行实际操作的教师就是学生,学生受到的影响非常明显。
① 提升学习效率
采用互联网技术的教学形态对学生最直观的改变就是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对知识进行图文并茂的了解,给与学生更加直观的视觉感受,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感官刺激对新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引起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的精神更加的集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互联网技术的校园应用过程中,学生除了在课堂中有接触新知识的机会,又增添了许多新的途径,使学生对于新知识更加感兴趣,随着手机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可以通过微信等手段加强与教师、同学间的联系,使校园的陌生感大大降低,使学生更加热爱校园、热爱学习,在课余时间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可以及时寻找到可以解决的途径,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6]。
② 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意识
学生的学习效率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受到课堂上教师采用何种引入方式的影响,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能根据语言的描述吸引学生的兴趣,但对于一些课堂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学生来说,这种方式根本起不到引导的作用,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程序设定出一定的场景,使学生触景生情主动的走进新知识的领域去吸收。特别是一些人机互动的教学场景,学生的思想能够得到计算机的及时反馈,这无形之中又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乐趣,对知识的敏感度逐渐增强,创新意识和发散性思维逐渐形成,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对课堂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学习主体意识逐渐增强[7]。
4 结论
互联网技术在校园中的应用对于教学形态起到了很强的刺激作用,教学形态向现代化、信息化开始过渡,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抵制,但是它对校园、对教师、对学生起到的创新性的推动作用已经开始引起广泛的重视,采用互联网技术教学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全面普及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刘伟强,孟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浅析[J].实验室科学,2012,2(13):47-52.
[2] 张晓天,刘立群.计算机在教学方面的应用阶段性总结[J].科技经济市场,2012,7(29) :108-111.
[3] 孙浩,顾开红.信息科技的发展对教学管理的促进作用[J].实验室科学,2013,9(21) :101-103.
[4] 张浩然,徐璐.信息化技术在中学生群体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2012,11(3) :127-131.
[5] 郑恺和,刘昆山.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探究[J].实验室科学,2012,11(13) :142-147.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企业的财务管理面临着重要的变革。近年来,国内企业的财务管理逐渐应用到了网络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从网络财务的定义与特点入手,剖析了网络技术的出现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技术;财务管理;影响
自21世纪以来,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科技的应用下,社会逐渐进入了信息发展时代。在信息发展时代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是非常明显的特征,而且以互联网为主的网络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习惯和经济发展的模式。其中,网络技术与经济发展的融合逐渐产生了网络经济,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商业越发繁荣,如:网络游戏、网络营销以及网络财务管理等等。对于网络财务管理而言,其是网络技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包括了网上记账、远程核算、在线财务管理以及财务决策制定等多个领域。对企业财务管理而言,企业的做大做强使得财务管理的复杂性与难度性越来越高,如何解决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难题无疑是会计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一、网络财务的概念
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科技普遍应用的驱动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受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网络财务理念的影响,国内企业也逐渐尝试着应用网络技术来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国内财务软件厂商用友集团率先提出了“网络财务”概念。网络财务是指企业财务管理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将互联网技术渗透到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操作、远程会计核算以及在线投资决策制定等工作的财务管理模式。
二、网络财务的特征
网络财务相比较传统的财务管理而言,其具有实时化、远程化、开放性的特征。第一,网络财务具有实时化的特征。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企业的会计处理需要经历纸质凭证的传递与审核,这种手工记账的核算模式显然降低了效率;相反,网络财务进行核算的媒介为计算机与互联网,这使得会计凭证数据一经确认,那么就能立刻存入服务器,传送至财务系统,从而实现了信息的实时转化,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动态与时效。第二,网络财务具有远程化的特征。互联网最大的特征就是可以实现远程控制与操作,在网络财务的应用下,企业财务管理突破了空间、地域以及时间上的限制,记账、做账、查账以及审计等财务活动均可以通过网络财务系统进行远程处理,从而使得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可以进行在线办公与移动办公。第三,网络财务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传统企业财务管理是相对封闭式的模式,而网络财务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财务管理模式,互联网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这也使得网络财务的系统从封闭走向开放,而且财务管理的行为可以延伸至任何一个具有互联网的地点,突破了空间上的局限性。
三、网络技术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网络财务作为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全方位影响着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市场格局。从有利角度而言,网络技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克服了传统财务管理所存在的空间局限性,提升了传统财务管理的效率了,同时,网络技术的电子化特征也便捷了会计核算、结算支付等企业财务行为。当然,不可否认,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传统财务管理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首先从网络技术对企业会计功能的影响而言,传统财务管理的会计功能主要是以企业融资、投资以及资金管理等方面为主,但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企业的财务业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交易、网上支付结算、电子合同、电子凭证等业务的出现使得企业会计功能已不在局限于融资、投资以及资金管理等方面,相反,企业会计功能的中心转向企业的产品生产和市场销售方面。
其次从网络技术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的影响而言,传统财务管理所掌握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企业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掌握的财务信息仅仅局限于企业自身和同行业竞争对手,这使得企业在做出一些决策时面临着信息匮乏的障碍。而网络技术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结合可以有效解决该障碍。由于互联网技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所掌握的信息资源不断丰富。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客户、供应商以及合作伙伴等渠道与途径了解各行各业的最新信息,且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与财务总监能够将全球的最新信息掌握在自身手中,促进高层管理者针对最新的信息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一些企业成立了专门的部门来搜集信息,从而有效为企业财务管理所服务,这些强大的信息管理机构使得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能够实现动态的实时处理,使得企业财务信息能够实现快速真实的反映。
第三,从网络技术对企业财务与经营业务关系的影响而言,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企业财务与经营业务一直是以相分离的格局所出现的,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也是分割的。而网络财务的出现使得企业财务与经营业务的协同发展成为可能。企业的经营业务主要是指各部门与客户、供应商等所发生的原材料供给、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产量控制以及供求关系预测等多个环节与方面,而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将这些实时产生的信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录入信息系统,从而使得财务部门与工作人员能够即时收到业务部门所录入的相关信息,财务工作人员则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网络化操作。
第四,从网络技术对企业财务国际化的影响而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财务管理的空间和时间均不受限制,财务国际化趋势越发明显。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企业走出国门,这就要求企业也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财务管理水平和能力。而且国内企业的海外兼并和上市使得其必须提供以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信息,这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必须以国际会计准则相接轨,支持多国语言、多国币种。
参考文献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尤其是在近些年,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之上,移动互联网技术取得了非常好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享受到更加便捷的网络服务,在当前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不断推广和普及,使得移动互联网技术取得了更好的发展,因此本文就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网络服务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前言
移动互联网具有非常多的优势,同时也正是由于其十分方便和快捷,所以在当前的通信领域之中,移踊チ网技术成为了一种主流的技术,而且在将来的发展历程中,移动互联网也是计算机网络的一个重点发展对象。要想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加以有效的应用,就必须要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还应该把握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所以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移动互联网概述
所谓的移动互联网,实质上就是一种将移动网络作为接入点的网络服务的互联网和网络服务的总称,它包含了非常多的内容,比如说移动网络、移动终端以及应用服务等,所以说移动网络实质上就是移动通信网络和传统互联网的一个融合,所有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基本上都是通过2G网络信号、3G网络信号、4G网络信号以及WLAN热点等移动通信网络接入到互联网体系之中,所以说移动互联网实质上集合了多种创新应用业务和应用服务于一体。并且移动互联网还具有便捷性、移动性、多样性、开放性和融合性等诸多特征。
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1.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都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了有效的开发和应用,通过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的交流和通信更加的方便,移动互联网将全世界连接成为了一个整体。但是当前在国内外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之中,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比如说传输时延较大和传输误码率较高的问题。正是由于传输距离较远以及传输的误码率较高,所以就十分容易使得移动互联网中的数据链路资源十分容易流失,从而使得移动网络通信的时延较大,并且对于移动互联网的空间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使得传输协议的可靠性以及完整性遭到破坏。虽然在当前人们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了有效的应用,但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仍然会对于用户的正常使用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有效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2.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存在的瓶颈
虽然当前在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仍然存在着一些瓶颈,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和进一步发展都受到了阻碍。在现阶段,移动互联网技术对于WLAN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所以说在移动互联网正常运行过程中,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所以如何提高能源利用率是当前移动互联网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同时,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网络资源利用率往往较低,所以在应用的过程中,不利于移动设备的精确识别和连接,而且也不利于移动终端定位技术及蓝牙技术的有效应用,使得数据信息的传输速率受到了限制。同时就当前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情况而言,定位的精度以及效率仍然不高,而且智能化、自动化的程度也还不高,因此就使得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限制。
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1.安全性能的进一步提高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在许多领域之中都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了应用,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所以在未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其安全性能将进一步的提高。当前利用移动互联网来进行犯罪以及诈骗的情况屡见不鲜,国家以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对于这些情况加以防范,但是要想从根本上使得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安全性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还必须要依靠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所以在将来的发展之中,安全性能的提高必然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2.业务多元化
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除了传统的互联网业务之外,当前也出现了许多技术移动互联网的新业务,这些新业务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所以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业务多元化也是其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当前手机电视、移动支付以及二维码扫描等都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相信在将来的发展之中,将会有更多的业务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应用而出现,进一步丰富移动互联网的业务,比如说移动广告、移动定位以及移动流媒体等都将成为将来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热点,所以业务的多元化也是移动互联网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3.金融化发展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实现了与金融的融合,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移动互联网也进一步地实现了与金融业务的融合,所以在将来的发展之中,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金融化。当前手机银行、网上支付等都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金融化的发展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方向,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的进一步融合,也将带给人们更多的便利,所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金融化发展也是其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
4.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升级
无论是对于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而言,它是一个集成了非常多的信息且十分庞大的整体,而且再加之其与金融以及其它业务的进一步融合,所以就使得安全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在将来的发展之中,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必然取得更好的发展,通过对于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更好地保证移动互联网的安全,从而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所以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升级也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四、结语
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在许多领域之中都得到了应用,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对于其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更加有助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互联网;英美文学;阅读;对策
1英美文学阅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大多数英美文学名著都是当代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慨,承载着作者丰富的感情和故事情节,名著阅读能够丰富大学生的文学涵养和艺术情操。此外,很多文学作品揭示了古今中外正确的指导思想和人生感悟,对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具有深刻的意义。英美文学阅读能够推动大学生朝着全面的方向发展,为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大学生是重要的人力支持,而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实行英美文学的阅读能够让他们轻松地学习国外的文学知识,拓展他们的文学视野,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在阅读英美文学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了解国内外文化的不同之处,增强自身的民族责任感,致力于发扬我国优秀的文化文学;而对于英美文化文学则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互联网语境下大学生英美文学阅读现状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英美文学可以方便即时地融入到实际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互联网以大数据信息为基础,具有传播迅速、平台众多等特征。这样的阅读方式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转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自从有了互联网技术,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时感受到互联网带来的各种便捷。二是英美文学的阅读跟不上互联网发展的步伐,致使大学英语阅读课堂出现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大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提升。
2.1英美文学阅读方式单一,无法引起阅读乐趣
就目前大学生的阅读课堂来说,大多数都是以传统书籍的形式进行课堂阅读。尽管这些阅读书籍是经过对大学生的阅读情况调查从而筛选出来的,但形式较为单一,故事叙述方式较为老套,学生很难对英美文学阅读表现出应有的乐趣和热情。相反,这会约束学生的想象思维,使他们逐步对英美文学阅读失去兴趣。
2.2选取英美文学作品随意,降低学生的阅读素养
在互联网技术作用下,网络文学应势而生。一些英美文学作品都是利用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不能具体描述文章的内容和思想,甚至在阅读时会遇到带有不良思想的作品,这不利于学生的独立阅读。另外有些英美文学被网络恶意改编,使得大学生缺乏正确版本的指引,严重的可能导致大学生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性和思想方式,降低大学生的阅读素养。
2.3缺乏明确的文学阅读目的,阅读趋于功利化
大学时期正是各种学习生活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部分学生在阅读英美文学时没有找到正确的互联网平台,再加上他们没有确切的阅读目的,使得文学素养无法得到提升。另外在即将步入社会和就业的压力下,学生往往没有将心思放在英美文学阅读上,通常情况下会阅读一些与商务礼仪和英语实用场合相关的书籍,较为功利化。
3互联网时代增强大学生英美文学阅读能力的措施
3.1运用互联网技术,普及英美文学阅读
信息化的发展给大学英美文学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近些年已经不再用展览和条幅的方式实行文学阅读普及了,而是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创新了宣传模式,如微博、微信等宣传平台。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逐步运用并依赖微信或微博等互联网方式进行学习交流。教师可以创建微博或微信英美文学阅读宣传平台,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阅读的重要性,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随时随地对英美文学进行阅读,进而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增强文学素养。教师也可以在微博上创建英美文学阅读话题,让学生参与其中,引起学生对英美文学阅读的兴趣。
3.2科学组织多样性的英美文学阅读活动
在实际英语阅读过程中,大学英语老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设计英美文学阅读实践活动,增添英语课堂的阅读乐趣,让学生在产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慢慢投身于实际英美文学阅读中,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比如,在节日组织阅读实践活动,元旦、端午节、中秋节等组织学生进行“英美文学阅读交流会”,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和阅读乐趣,培育大学生的文学涵养和英语学习能力。还可以组建英美文学阅读社团。学校学生会和其他组织协助大学英语老师一起组织开展英美文学阅读社团,吸引各个年级有共同爱好的学生参与其中,社团还可以定期组织关于英美文学的演讲活动、辩论活动和学习讲座,以此普及英美文学阅读的重要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进而推动大学英语英美文学阅读的发展。
3.3推荐提供优质英美文学作品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对于大学生阅读英美文学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给学生提供海量的作品并且获得作品的途径与方便快捷。但是网络环境的复杂性要求大学生具备慧眼识珠的能力,能够在海量的文学阅读材料中选取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因此,英语老师要在英语阅读课堂上定期给学生发放推荐阅读书单,让学生能够在正规的网站获得有益的英美文学作品,增强他们的阅读素养和综合能力。教师也可以结合当下较为热点的文学话题组织学生实行辩论,鼓励他们充分运用以往阅读积累的文学知识,强化他们的文学记忆。
3.4在英美文学阅读的同时辅助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培育学生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性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大学英语课堂活动中加强学生对英美文学的阅读也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贯穿德育教育,避免他们受到部分文学作品中不良思潮的影响。教师在实施英美文学阅读时要紧密结合德育教学,融入德育教学思想,规范学生的道德能力和行为习性,在培育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协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优化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当然,教师不能刻意传输这种思想,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这样的德育工作要在英美文学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
【关键词】档案宣传;传统媒体;新媒体;比较
一、传统的档案宣传手段介绍
传统的档案宣传手段主要与媒体发展技术条件相关,一般认为传统的档案宣传媒体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即广播电视媒体、报刊媒体、户外媒体、主动宣传以及通过与第三方的机构合作进行宣传。在这5种宣传手段中,广播电视以及报刊相对而言传播的广度与影响力是最大的,一方面是由于广播电视是人们最为常见的休闲娱乐方式,人们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广播电视节目,另一方面报刊的巨大发行量,尤其是在一些权威的报刊上进行档案宣传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相对而言,诸如广告牌、街头标语形式的户外媒体以及通过宣传手册等方式的主动宣传形式的影响力以及传播效果都有较大的区域限制,这种档案宣传手段对于特定的档案知识普及或者区域性的档案宣传能够获得较好效果,其成本相对较低。当然还存在借助于第三方的机构进行档案宣传,根据宣传平台的不同、宣传广度和范围的不同会有不同宣传成本。总之,传统的档案宣传媒体主要是依托于传统的媒体技术进行档案的宣传。
二、新媒体条件下档案宣传方式
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内容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将档案宣传方式带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目前最为流行的新媒体技术包括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其中,互联网技术是最为成熟的新媒体技术,主要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搭建起来的资源共享以及信息通信的一个网络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人们可以极其方便地获取到世界上任意角落的联网信息,这是传统媒体平台所不能比拟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主要是将互联网技术移动化处理的一个过程,利用当前先进的终端设备(智能手机、智能终端等)进行信息交互和资源共享的过程,而物联网技术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感器+设备”这样的组合进行设备智能化控制的过程,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则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海量数据存储计算分析,从而实现个性化服务的技术手段。从上文的简述可以看出,新媒体条件下的档案宣传的核心在于对于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同时结合档案宣传内容进行展开,从而实现高度智能化、便捷化控制。
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比较
(一)档案宣传内容展现方式的比较。传统媒体对于档案宣传内容的展现方面相对单一,除了电视媒体可以有效地结合影、音、视频等形式进行宣传以外,其他档案宣传手段基本上都是单纯的文字介绍。宣传内容的展现方式主要由媒体传播的介质决定的,很难想象可以让报刊传播声音内容。而新媒体技术,可以将宣传内容极其丰富地展现,既可以是简单的文字类型介绍、还可以是声音、文字以及图像的综合内容的展现,因此在档案宣传内容展现的丰富程度上,新媒体技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但是受限于新媒体的普及程度没有传统媒体覆盖范围广,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传统媒体仍旧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二)档案宣传便捷性以及影响力的比较。传统媒体在档案宣传影响力方面还是具有广泛的号召力的,以广播电视为例,央视新闻类宣传节目对人们影响力是新媒体技术暂时难以撼动的,但是就宣传的便捷性而言,新媒体又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人们可以非常方便地利用智能终端设备进行档案宣传内容的获取,再加之网络媒体平台的推广,人们收到相关档案内容是极其方便的,这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同时,由于新媒体技术内容的多元化,其宣传的影响力往往较之于传统的报刊和电视平台,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其影响力也不容小觑。总之,当前新媒体技术在便捷性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在影响力方面与传统媒体形成互补性优势,也同样不容小觑。
(三)档案宣传的持久性与发展趋势比较。传统媒体多以实物展示的方式进行(广播电视媒体除外),这种宣传方式往往能更加有效地将宣传内容进行持久化的保存,相对而言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类似,往往具有一定的瞬时性,一旦宣传期过去,档案宣传的持久性则容易受到破坏,这是新媒体技术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将数据内容进行重复性的保存成为重要档案宣传内容可以采取的重要手段,有效地解决了档案宣传的持久性问题。总之,档案宣传就发展趋势而言,当然新媒体技术有着较大的优势,这是技术发展与媒体创新的必然结果,但是在新媒体没有完全取代传统媒体之前,传统媒体仍然在新媒体技术的弱势方面扮演着重要的互补角色,这是在今后档案宣传媒体选择过程中应重点把握的内容。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别介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档案宣传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两种技术手段的比较,发现在宣传的便捷性、内容展现的丰富程度以及发展潜力方面,新媒体技术具有较大的优势,而在影响力方面、持久性方面传统媒体还存在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技术条件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必将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在目前条件下,应有效地利用好新旧媒体做好档案的宣传工作。
【参考文献】
[1]尹志洁.新媒体背景下档案宣传工作策略探究[J].新闻战线,2015(12):54-55.
关键词 中学图书馆;云计算;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8.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084-02
1 前言
随着国内互联网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成为我国图书馆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这对于我国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中学图书馆的管理实践。互联网技术为中学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做好相应的具体研究与分析。中学图书馆要有层次的对互联网应用技术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以此来满足师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多样化要求。
2 互联网技术――“云计算”下的中学图书馆
云计算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应用技术的相关服务等多种模式[1],包括服务技术的应用、增加、操作、交付等,“云”就是这项互联网技术的本质体现,主要表现为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云计算在运用过程中,通过网络把分散在不同位置上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包括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等相关数据系统。
当前中学图书馆现状 互联网技术在图书馆建设方面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普及与应用,但相对于中学图书馆而言,信息化、数字化的应用与普及还是非常不完善的。在国内,绝大多数的中学图书馆还是局限于对纸质媒体的服务,还是传统的借还模式。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由于各中学学科教育学习的任务过于繁重,学生的主要精力基本都是放在课堂教学方面,对于图书馆教学资源的应用还远远不够,不少学校图书馆利用率比较低。
“云计算技术”在中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首先,极大地促进了中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图书馆一个重要功能是作为知识、文献存储者的角色存在的,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出现,为中学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从而为中学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一个新的重要途径。
其次,“云技术”在中学图书馆的实践应用极大的改善了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迄今为止,我国关于构建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思考研究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云技术”的广泛普及,我国关于构建数字化图书馆的构想从实践上、理论上都取得了相当大的突破[2]。“云计算”在中学图书馆信息数字化建设中的合理运用,可以帮助全校师生获得更多的学习及参考资源,极大的完善了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
最后,“云计算技术”在中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有助于创新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在当前这样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知识经济发展时代,图书馆作为学校宝贵的学习资源,对于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至关重要,加强建设图书馆数字化服务模式关乎中学的整体教育发展方向。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发展仅仅依靠传统的数字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丰富多样化的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3 基于互联网技术――“云计算”的中学图书馆建设策略
图1表示的云计算技术运用下的中学图书馆数字化体系整体结构框架模型。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字资源建设 中学图书馆作为学校学习参考信息资料的资源中心,为全校师生的教学工作提供阅读、学习、信息栏等应用、即时咨询等多方面的便捷服务。学校在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云计算技术”的运用,促进学习参考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图书馆网络系统的高速化、校园内电子移动设备的无线化等。通过这些技术性的变革,来更好的适应时代环境的需要与变化。关于互联网技术――“云计算”下的电子资源系统建设,可以具体从以下几个管理方面入手:
1)实现图书馆藏书数据库管理。对纸质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实现图书期刊等相关纸质资源的基础数据库,实现中学图书馆网络化、自动化、信息化;
2)实施中学图书馆特色数字化文献资源数据库管理。在构建数字图书馆过程中,注重选取那些共享需求量比较大、综合利用率比较广泛的数据信息资源。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中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3] 关于“云计算”条件下的中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平台的构建模型及其设计,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等级:应用服务层――Application,管理平台层――Platform,数据管理层――Data,基础设施层――Infrastructure。详见图2。
4 结语
“云计算”的出现将改变图书馆各要素之间的格局,这一变化对于国内各中学图书馆的管理建设工作既存在着发展机遇,同时也是一次挑战。学校在构建数字化图书馆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三个方面:
1)保障云计算环境下中学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系统的安全稳定;
2)确保信息资源的时效性;
3)尽可能地拓展多样化的资源信息服务方式。更好地为中学教学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赵楠,吴俊锋.基于云服务的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策略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9):156-156.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经济发展
社会的飞速发展提升了对农业经济的要求,现阶段传统农业发展手段无法跟上社会发展脚步,所以在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互联网技术。相关人员在使用互联网技术的时候不但要将农业发展自身的优点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也要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1“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经济概述
新时期下,“互联网+”已经成为了首要经济发展形式,时代印记较为明显。当下互联网作为基础平台能够对生活中存在的所有要素进行管理和分类,使其融入各个行业中,推动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为了对“互联网+”时代下经济发展模式做出保障,就应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采取合理的保障措施,增进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信息平台的融合,构建新型经济增长点,促使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的主要变革环节,应该以互联网创新为基础不断朝着产业化、智能化前进。现阶段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智能性、系统性,所以这时进行资源合理配置能够加速农业经济发展。电子商务销售渠道的出现扩展了农产品销售范围,使经营更加便捷。互联网信息时代下,信息平台的建立能够使信息交流更加有效,拉近了农业生产方和经营方的交流与沟通,使农业产品在市场占有优势地位。
2“互联网+”时代下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
其一,“互联网+”时代可以有效调整中国农业生产结构。“互联网+”时展模式可以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对农产品结构进行升级与优化,完善农业内部产业类型。由于互联网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可以保证农业工作者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及时了解市场信息,通过信息化技术来查询相关农业数据,从而借助各种数据信息掌握农产品的市场走向,进一步提升农业工作者的种植收益。另外,还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了解政府部门对于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及条例,并顺应政策调整农产品结构,使农业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具有一定的全面性,在互联网中包含了各行各业的信息内容,比如服务业、工业、农业等,农业工作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行各业的实际内容,掌握农业的发展走向,建立较为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环境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而互联网的特殊性也能够使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保证新技术产品的灵活有效应用,通过信息化平台向大众展示农业新技术产品,使农业工作者能够及时找到与其对应的发展途径,并以此为基础扩大农业生产效益。其二,“互联网+”时代可以使农业经济发展获得多重效益。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有效应用互联网发展模式,进一步节约农业工作者的种植成本,从而提升农业工作者的经济效益。互联网具有多样性、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有效的互联网技术使用,引导农业工作者获得市场动态信息,基于市场发展走向使农业工作者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提升解决相关问题的灵活性。农业工作者为了更好的将信息化基础优势发挥出来可以使用信息化网络交易平台,这样能够简化交易程序,提升交易便捷性和农产品的流通速度,使农业技术能够实现有效发展,提高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三,“互联网+”时代可以有效优化农业生产技术。互联网时代下现代农业可以充分使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来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进行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把农业发展模式转化成技术型生产模式使其迎合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将创新能力作为农业发展重要标准推动中国农业经济发展。
3“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手段
首先,在“互联网+”时代下,结合农业发展情况应用互联网技术能够提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质量。互联网发展为农业经济提供了相应的平台,因此有效使用互联网技术能够将能源资源优化和整合,并扩充农业经济发展范围,针对不同的农产品实施优化配置。目前中国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始终,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制定出与其相对应的发展策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应该从不同方面分析信息化技术,例如对农业发展过程中水土、肥料等内容进行细致分析,并以此为基础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帮助农业经济发展不断创新并及时掌握市场情况,制定出合理的销售策略,扩大农业经济发展效益[1]。其次,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互联网建设,完善信息交流渠道。在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时需要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农业发展过程中想要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就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互联网信息平台,重点关注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将农业产品与电子商务相融合。“互联网+”时代下能够使信息实时性得到提升,想要增加经济收益就需要掌握农业市场信息。在农业生产中,互联网技术不仅能够用于农业机械,还能够用于产品营销。农业工作者可以拓宽销售渠道,及时了解行业信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电子商务能够有效扩大农产品宣传、销售范围,扩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还可以实现新型的农业订单营销模式。另外,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制定合理的制度与政策有效维护农业工作者的基本收益,引入电子商务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实现农产品的精细化管理。完善的农业互联网建设不但能够为电子商务实施奠定基础,同时也能够为信息化技术的使用提供支撑。相关人员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农业具体发展过程,尤其是通讯方面,只有这样才能让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相关研究人员还可以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农业发展模式的更新,从而使其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潮流[2]。最后,对农业工作者进行相应的培训可以为农业经济发展做出铺垫。农业工作者思想需要进行一定的转变,认识到机械化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根本上接受机械化农业生产。可以采用试验田作业方式进行直观对比,利用机械化在一片试验田内进行生产,而另一片试验田采取人工生产方式,对比两组试验田的生产效率。经过较为直观的对比可以发现,机械化生产的生产效率较高,质量较好,不但能够节约人力支出,还更加高效。这时农业工作者就会以积极的心态推广农业机械化和互联网技术,可以拍摄农业机械化生产视频扩大农业机械化的思想普及程度。“互联网+”时代下,想要将农业机械和互联网技术相融合还应该对农业工作者进行机械化管理培训,使机械生产方式更加高效。可以通过扩大农业机械管理宣传使农业工作者了解农业生产中应用机械化的优势,在实际推广培训的时候可以基于农业工作者的专业水平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对于一些专业水平较高具有农业知识的农业工作者,可以开展技术培训,对周边农业生产者进行技术普及。还可以邀请一些专业培训人员进行培训,使农业工作者能够接触到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理念,从而实现有效的农业生产。信息平台的建立完毕后还需要对农业工作者进行信息培训,使农业工作者充分了解农业信息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农业工作者及时了解产业结构和市场变化,定期组织培训工作,可以提升其互联网意识,使互联网技术能够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3]。
4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的出现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新技术不但能够提升农业经济发展速度也能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便捷。农业经济想要在发展过程中实现有效的创新和改善,就应该在新时代下合理地应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程云飞."互联网+"时代下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探索[J].中国集体经济,2018,000(003):9-10.
[2]高俊芳.“互联网+”时代下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探索[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196(04):31+40.
关键词:互联网应用;种粮农户;行为特征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01034);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2010GXS5D233)。
作者简介:肖开红(1979- ),男,湖北红安人,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电子商务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3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2)06-0032-05收稿日期:2012-01-17
引言
当前,互联网技术已在全球农业生产领域得到快速普及与应用。在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农户使用互联网获取农业信息,进行跨区域农资采购和农产品销售已十分普遍,而且这些国家也将互联网技术作为减少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户收入的重要手段(刘丽伟,2008)。近年来,我国农村互联网发展迅速。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农村网民已达1.36亿。农民正逐步成为我国互联网应用的重要主体,互联网也正在迅速成为我国广大农户对接市场、辅助农业生产决策的新兴信息渠道。
关于农户使用互联网动机和行为的问题,已有学者进行了研究。John等(2003)、Mishra 等(2006)和Brian等 (2010)学者对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家庭农场主使用互联网的动机和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上述学者的研究结论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但其研究对象与我国小农生产的现实背景有较大差异。颜丽等(2009)、李霄(2011)、蔡志坚(2010)等国内学者对我国农村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发展问题给予了关注,但其研究多聚焦于农村互联网发展现状以及农民对信息服务的需求特点等方面,对农户在日常农业生产领域采用互联网的行为特征则缺乏深入的分析,尤其缺乏实证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河南省9县市种粮农户为样本,以其日常粮食生产过程中应用互联网的意愿及行为特征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影响种粮农户使用互联网的关键因素,为有关部门制定推进种粮农户使用互联网的政策提供实证依据。
一、研究假设及理论模型建立
1. 研究假设
本文在借鉴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国内种粮农户的现实情况,将影响种粮农户互联网采用意愿和行为的因素分为农户特征、种植规模特征、市场行为特征和互联网准备度四大方面,每个方面又包含若干变量。
(1)农户特征。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户的经济行为。由于当前农户家庭的决策一般由户主做出,因而我们以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年龄等来代表劳动力素质。本文假设的农户特征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种粮形式等变量。
(2)种植规模特征。主要包括种植面积、设备投入和家庭农业收入等变量。种植面积越大,就越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支撑,因此种植面积以及种粮设备投入对种粮农户是否应用互联网技术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农业收入是农业生产投资的直接动因,因而笔者认为农户的收入结构会对其应用互联网技术的意愿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本文中,收入结构指标由种粮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来表示。
(3) 市场行为特征。主要包括农户向市场出售粮食的比例、信息需求程度、价格满意度和市场便利程度等变量。农户种植、收获粮食的最终用途主要包括自己食用、作为饲料以及出售3种。粮食出售比例是指出售的那部分粮食占家庭粮食总产量的百分比。同时,粮食出售的信息需求程度、粮食价格的满意程度以及粮食出售的交通便利程度等都会影响到农户使用互联网进行粮食交易的意愿和行为。
(4) 互联网准备度。主要包括现有信息渠道、农村网吧接入度和使用互联网的经历等变量。目前农村获取粮食交易信息的渠道主要有政府公告、农业技术推广站、网站、报纸杂志、合作社、电视机或收音机、固定电话或手机等。互联网接入度以农户居住周围网吧数量以及家庭电脑的数量来表示。有无使用互联网的经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农户应用互联网技术的意愿和行为,本文以农户使用互联网的次数来表示。
2.模型建立
根据前文的研究假设,本文提出影响农户应用互联网意愿和频率的自变量包括以下四大类:一是农户特征(P);二是种植规模特征(S);三是市场行为特征(M);四是互联网准备度(N)。本文的因变量为农户采用互联网的意愿与行为。对于农户的意愿变量,农户只有愿意或不愿意应用互联网技术这两种情况;对于农户的行为变量,农户只有应用过和未应用过互联网技术这两种情况。因此,无论是把农户应用意愿变量作为因变量,还是把农户应用行为作为因变量,都只有两种取值情况,所以本文采用二分类逻辑回归对这两个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其具体回归模型可以表达为
LTi=b0+∑kk-1bkPik+∑rr-1crSir+∑jj-1djMij+∑tt-1qtNit+ei(1)
LFi=b1+∑kk-1bkPik+∑rr-1crSir+∑jj-1djMij+∑tt-1qtNit+ei (2)
其中,(1)式中的LTi表示农户具有应用意愿的发生比的对数;(2)式中的LFi表示农户应用过互联网技术行为的发生比的对数。上述回归模型中各具体变量及其赋值见表1。
表1本文回归模型所涉及变量说明及描述统计分析结果
变量赋值内容取值范围均值标准差农户使用意愿0=否;1=是0~10.71 0.45 农户使用行为0=否;1=是0~10.19 0.40 农户特征性别0=女;1=男0~10.82 0.38 年龄1≤30岁;2=31岁~45岁;3=45岁~55岁;4≥56岁1~42.58 0.83 受教育程度1=小学及以下;2=初中;3=高中或中专;4=大专;5=本科以上1~52.36 1.03 种植规模特征种植面积单位:亩连续变量11.62 39.65 是否借款0=否;1=是0~10.23 0.42 设备投入单位:万元。指购买种粮机械设备所花费金额连续变量1.37 7.33 是否优质品种0=否;1=是0~10.85 0.36 租赁土地面积比重单位:%。指租赁土地面积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比例连续变量4.96 14.1 种粮收入比重单位:%。指种粮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连续变量61.2269.2 市场行为特征粮食出售比例单位:%。指出售的粮食占家庭粮食总产量的比例连续变量60.47 25.29 信息需求程度收集粮食价格的频率。1=很少;2=一般;3=经常1~32.25 0.65 价格满意度1=非常不满意;2=不满意;3=一般;4=比较满意;5=非常满意1~52.99 0.78 市场便利度1=非常不方便;2=不方便;3=一般;4=比较方便;5=非常方便1~53.74 0.80 售粮次数单位:次。指每年出售粮食的次数连续变量2.14 1.01 互联网准备度互联网接入度居住周围网吧与家庭电脑数量。1=没有;2=较少;3=一般;4=很多1~42.51 0.71 使用互联网经历1=没有;2=体验过;3=每年1次~2次;4=每年3次~8次;5=每年大于9次1~51.55 0.96 二、种粮农户采用互联网的行为特征分析1. 数据来源和说明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我国粮食网上交易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于2011年9月30日~10月12日对河南省9县市种粮农户入户调查获取的一手数据。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576份,回收率为72%。剔除填写有误或不完整的问卷209份,共获得有效问卷367份。调查对象是农户家中负责粮食种植的主要决策者或参与者,从而保证问卷能够准确地反映农户的投资及经营状况。
根据表1描述统计分析结果可知:(1)在农户特征方面,男性占79.6%;接近半数农户处于45岁~55岁区间;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农户占总数的66.8%;耕种面积10亩以下的家庭占74.8%,也有部分农户种植规模达到50亩以上,因而标准差较大。上述数据说明我国粮食耕种仍以男性劳力为主体,且其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种植规模偏小。上述种粮农户的自身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2)在种植规模特征方面,被调查的农户家庭平均耕种面积为11.62亩;租赁土地占总种植面积比重的均值为4.96%;种粮专用设备投入均值为1.37万元,且以自有资金投入为主导;种粮所得收入占家庭总收入平均值为61.2%。上述特征反映出我国粮食种植仍以自有土地为主,规模化程度低,设备投入不足,种粮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的占比偏大。这些特征也导致农户使用互联网内在动力不足。(3)在农户市场行为特征方面,被调查农户平均每年出售粮食2.14次;所出售的粮食占家庭粮食总产量的60.47%;农户对粮食收购价格等信息需求程度较高;对当前粮食收购价格满意度偏低;对出售粮食交通便利程度总体评价较高。上述农户市场行为特征说明随着农户向市场出售粮食频率和比例的增加,农户对粮食价格等信息需求增加,这在客观上刺激了农户采用互联网获取市场信息的意愿。(4)在农村互联网准备度方面,农户可接触到的生活环境周围的网吧或电脑数量有限;农户使用互联网的经验严重不足,绝大部分农户未曾使用过互联网。农村互联网准备度较低的现状说明大部分农户仍缺乏使用互联网的基本知识,这限制了互联网在农户中的快速应用。
2. 种粮农户采用互联网的行为特征分析
从表1的统计结果来看,76.3%的农户表示愿意使用互联网获取市场信息,也有23.7%的农户不愿意使用,这表明大部分农户对互联网技术持有接受的态度。通过进一步分析农户获取粮食收购信息或农业信息的渠道发现,绝大部分农户仍依赖传统的信息渠道,仅有8.5%的农户认为网站是首选的信息渠道。同时,本文还发现被调查农户中只有92户曾经使用过互联网来获取有关农业信息,占全体被调查农户的25%。对上述92个农户的进一步分析发现,73.5%的农户仅仅是通过互联网查找粮食价格、粮食种植技术等信息;17.2%的农户能够在互联网上供给信息或查找需求信息,通过查找买家或卖家的联系方式,以获取更多交易机会;其余9.3%的农户则可以通过在线聊天软件、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交易谈判,或者通过第三方平台转账汇款。这表明大部分农户还处于使用互联网的初级阶段,没有掌握运用互联网获取更多交易机会的基本知识,这从侧面反映出当前互联网技术尚未成为农户农业生产决策的必要工具。
三、种粮农户采用互联网行为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结合前文建立的回归模型,本文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367个有效农户样本的数据进行了Logistic回归处理,分别得到了农户采用互联网意愿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和农户采用互联网行为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通过不断剔除不显著的因变量指标后,两个回归模型各种参数值如表2所示。
表2农户使用互联网意愿与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回归参数表
解释变量农户使用互联网
意愿的回归参数回归系数Sig.农户使用互联网
行为的回归参数回归系数Sig.性别0.5090.0200.6910.024年龄-0.8040.026-0.8040.023受教育程度1.5830.000 1.6770.000 土地面积1.0890.0031.1470.005设备投入——1.2170.003种粮收入1.5430.0031.3740.003售粮价格的满意度-1.3150.001 -1.2240.001 互联网普及程度1.0050.005 1.1030.005 互联网使用经历0.9870.0260.9210.014注:农户使用互联网意愿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标:X2=154.026,P=0.000,RCS = 0.320,RN = 0.524。
农户使用互联网行为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标:X2=154.026,P=0.000,RCS=0.317,RN =0.544。
由表2可以看出,两个模型的回归结果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前文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可靠。农户使用互联网技术意愿与行为的各种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显著程度可归纳如下。
分析了互联网技术对金融业态和金融理论研究带来的影响,研究了互联网时代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育的新要求,从重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结构、革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四个方面提出了互联网时代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金融学;人才培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终端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金融服务领域,对传统金融业产生了挑战和冲击,出现了互联网金融这种新的金融业态。互联网时代金融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对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育目标和培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互联网技术给金融业态和金融理论研究带来了巨大影响
1、互联网技术对金融业态的影响
(1)支付模式的创新。传统的支付模式主要是线下银行间支付体系,互联网技术为支付业务创造了更便捷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第三方支付是由非金融机构作为收款人和付款人之间的支付中介,提供网络支付结算、银行卡收单、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业务,全面覆盖了线上和线下,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实现网络购物、充值缴费等功能。Analysys易观的2016年上半年金融类APP排行榜,移动支付类App排行前五名依次是:支付宝、翼支付、京东钱包、银联钱包和百度钱包,预计未来两年第三方互联网在线支付规模将达33.51万亿元,第三方移动市场规模可达52.11万亿元。(2)融资模式的创新。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通过数据挖掘与信息处理,降低双方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提供供需双方直接联系交易的网络平台,个性化金融产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主要有P2P网络借贷、电商小贷、众筹融资。2015年,通过互联网融资模式获得融资的企业已达370家,融资金额为944亿元左右①。同年,互联网金融被纳入中国的十三五规划,P2P网络借贷、电商小贷、众筹融资等各个互联网金融领域得到了国家层面相关政策支持,互联网融资步入快速发展阶段。(3)金融产品销售与理财模式的创新。互联网金融拓宽了理财产品的销售和购买渠道,用户通过互联网平台能够及时评价理财产品的收益、风险等特征,进行产品的申购、赎回,由此形成了互联网理财模式,例如余额宝、理财通、平安盈等。互联网理财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来管理理财产品,也促进了传统金融机构理财模式转型。据宜信公司与零壹财经研究院的《一站式互联网理财报告》,未来五年内,一站式互联网理财规模或将达10万亿元,产品与服务供给将更加多样化、智能化。(4)虚拟货币。随着互联网和电子支付的普及与发展,为实现支付的便捷、迅速,人们对虚拟货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虚拟货币相对于传统货币而言更加通用、便捷,主要分为电子币和电子货币。其中,电子币主要是指游戏币和专用货币,例如腾讯Q币;电子货币与传统货币等值,持有者从发行人处获取并以电子形式存储于电子设备之中,可用于支付结算、兑现、储蓄、信贷,例如比特币。
2、互联网技术对金融理论的影响
传统金融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在互联网和信息经济时代,许多传统的金融理论受到挑战,正在孕育着新的金融理论。(1)突破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现代金融中介理论主要是利用交易费用理论及信息经济学来研究金融中介为降低交易费用、减少信息不对称所进行的金融创新活动。由于市场存在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金融中介才会存在。然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金融交易可以在网络平台实现,这种交易模式,首先能够实现信息共享,降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其次,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信息搜寻成本,从而降低交易费用;最后,实现网络平台的规模经济效应,促进价格发现机制的形成。传统金融中介的部分职能正在被互联网金融所取代,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的基石已被挑战。(2)打破传统货币理论。传统的货币理论指出货币的供给由国家控制,国家发行货币的基础是国家信用。而互联网货币产生的目的是为支付结算提供方便。然而,虚拟货币的产生与应用势必会打破传统的货币形态,与现实中的货币不同,互联网货币是在社交网络的共同信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虚拟货币形态,它的整个发行和运作流程均在网络之中。虚拟货币种类繁多,运作模式有别于传统货币,需要创新新的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
3、创新金融监管理论
传统的金融监管理论主要是《巴塞尔协议》提出的资本监管要求。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业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货币形式、产品形态、金融交易模式、金融风险的生成与传导等,都与原来有很大不同,因此,改革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迫在眉睫。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为金融监管部门提供更为科学的监管手段和决策依据。因此,对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理论研究应该着眼于将信息化技术合理运用于监管之中,同时要跟随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步伐,转变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在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同时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
4、催生互联网金融相关理论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普及与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新的理论层出不穷。KMRW声誉模型被广泛运用于研究互联网交易主体的声誉特征;互联网经济学理论主要研究互联网经济的边际特征;梅特卡夫定律主要研究网络技术发展规律以及网络外部性的乘数效应;长尾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传播的边际成本以及网络属性;平台经济理论研究互联网金融的平台经营特征和经济效应;大数据主要注重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云计算主要进行数据的计算处理,将大数据与云计算加以结合,互联网金融能够提供更有价值的金融服务。
二、互联网时代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育的新要求
据前程无忧的《2015年第一季度雇主招聘意愿调查报告》可知,2015年互联网、计算机软件、电子商务及金融相关领域人才需求增幅超过88%,职位需求占全国职位总数的16%,市场对网络运营管理、互联网产品经理、软件工程师等职位需求数量快速增加。可见,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把握当下行业形势与人才需求机遇,合理应对互联网时代对金融专业人才培育的新要求。
1、掌握金融基础理论,把握互联网金融的最新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现代金融人才培养要求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为此,学生要牢固掌握金融学基础理论,能够解读宏观经济及金融相关政策,能将微观层面知识应用于实践,能对金融市场、金融企业管理等进行理论分析;其次,学生要熟悉互联网金融的业态特点及发展现状与趋势,学习互联网金融产品设计、发行、交易等各个环节的原理和实现方式,熟知互联网金融中可能涉及的风险及风险管理方法;最后,学生要学习法律、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等相关知识。
2、具备互联网工具运用与数据处理能力
根据怡安翰威特和领英中国智库联合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人才白皮书》,互联网金融急需高科技行业人才,吸引力指数排名第一。因此,金融学专业要加强交叉复合型人才培育,要求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数据库技术,掌握一定的互联网金融的技术支持知识,具备开发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能力;学习并掌握相关数据处理软件,例如MATLAB、SPSS、STATA、EVIEWS等经济计量软件,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数据处理软件;掌握HTML5、JAVA、SQL、C、C++等编程语言,顺应程序化交易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3、加强持续学习能力的培育,培养互联网思维和金融创新思维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产品融合创新的产物,同时也是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涉及金融、数学、法学、计算机、社会学等多门学科。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使互联网金融发展日新月异。因此,互联网金融时代要求金融学专业人才需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互联网及创新思维,具备自主学习的精神,形成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具备在互联网金融环境和业态中思考、工作的能力。
4、强化风险意识,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互联网金融主要借助互联网技术来传播个人、机构以及产品等信息,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披露,节省了交易费用。交易信息披露是否真实、有效、完整,比较难以监管;安全性是交易双方关注的重点,它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传统的金融风险有了新的表现,技术风险、信息泄露风险愈显突出。这就要求金融学专业的人才要加强新的风险管理技术的学习,具备开发新的风险管理技术的能力。
三、互联网时代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
1、重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当前金融业态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征和趋势,形成新的培养目标,遵循专业基础扎实、学科知识宽广、应用能力强的培养原则,培养数据技术型、IT综合型、应用型等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人才。
2、优化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传统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比较偏重于文科教学,对金融量化分析、大数据以及新的金融业态关注不够。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创新的产物,因而互联网时代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在传统模式上进行优化改革。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要使学生形成全面的、最新的、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包括如下知识模块:一是金融学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基本金融理论、金融企业、风险管理、公司财务、互联网金融等基础知识;二是金融产品知识,包括债券、股票、金融衍生品等传统的金融工具知识,以及结构化产品以及互联网金融产品等新型金融工具知识;三是基础数学与数理统计知识,包括概率论、数理统计、数学分析、随机过程、多元统计分析等数学与统计知识,熟悉这些知识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四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包括金融计量与统计相关的软件操作与编程知识,以及大数据、云计算、数据挖掘等互联网金融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要使学生形成综合性、多层次的能力结构,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应用与创新的能力。金融学人才要具备的能力结构:基础业务操作和管理能力,能够从事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基础业务工作;计算机操作能力及互联网营销能力,能够熟练使用新技术、新平台管理公司业务系统,运用新媒体进行金融产品销售、宣传;金融分析能力,能够撰写行业研究报告,对新的业态、新的政策等有独特的见解,能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处理经济金融信息;互联网思维及金融创新能力,能够熟悉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流程和潜在的风险,设计互联网金融产品,利用新技术进行金融创新。
3、革新金融学专业教学内容
从当前金融学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来看,金融学专业教学应趋于微观化、互联网化、产品化、数量化。因此,革新金融学专业教学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整合各门课程的内容,避免重复,去除不合时宜、陈旧的知识,纳入新知识;在专业课程中加入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知识,反映互联网金融的最新发展;增加案例分析、金融资讯、研报分析等热点内容,让学生了解新的财经资讯,学会解读行业变化和政策信息;加强实验与实践教学,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注重定量分析与数据处理能力的培育。
4、全方位创新金融教学模式
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和技术,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和技术,加快金融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在课内教学模式方面,要丰富授课手段,可采用讨论会、研究组、结构化、演讲等形式,将PPT、音视频、案例讲解、学术沙龙、远程教学等模式加以组合实现课堂教学;邀请知名学者、业界人士到课堂中与师生进行交流,实现跨校联合、校企联合等培养模式。在课外教学模式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大力发展网络精品课程、慕课资源、云课堂、微信公众号、学术论坛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任务,方便师生交流讨论。加强作业布置和考核方式改革。可采用案例分析、小论文写作、行业研报、财经新闻评论、新金融产品介绍等多元化作业内容,采用课堂布置、网络布置双重任务安排模式,激发学生完成课程作业的积极性。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进度,实行全面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郭福春、潘锡泉:融合与重构:大资管时代金融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56-160+165.
[2]张铁铸:经济新常态、创新能力与金融专业人才通识教育[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5(4)21-27.
【关键词】互联网; 通信技术; 实际应用;对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在人们生活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众多科技成果中互联网技术是影响人们生活最为深刻的现代科学技术之一,正是有了互联网技术人们的日常生活才发生了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现代通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互联网通信技术相比于传统通信技术,成本更低,实时性和时效性更好,因此,互联网通信技术正在逐渐成为人们日常通信的重要手段,潜移默化而深渊持久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
1.互联网通信技术的优势
相比于传统的通信方式,互联网通信技术主要具备多样性更强、渗透性更广、融合性更高的优势。
互联网技术作为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最重要的科技成果,在与通信技术的结合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多样化特点的通信手段,包括移动通信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在内的多种互联网通信技术为人们实现全天候、实时实地通信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手段。互联网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备非常深刻的广泛性,无论是生产、生活还是工作、学习过程中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都可以运用互联网通信技术,为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科技、教育等各领域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提供了重要保障。互联网通信技术的融合性是区别于其他传统通信技术的主要特点,互联网通信技术无论与移动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等都可以实现无缝对接从而完成不断融合,推动互联网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发展。
2.互联网通信技术的不足
与更强的多样性、更广的渗透性、更高的融合性相对的是,互联网通信技术在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其中集中体现在互联网通信技术信息传输欠条理、互联网信息真实性欠保障、互联网通信安全性欠妥善等方面。
2.1 互联网通信技术信息传输欠条理
互联网技术给人们带来的最大便捷莫过于信息量的极大扩大,人们在互联网中能够得到几乎一切想要得到的信息,然而这也给互联网信息的管理工作带来了麻烦,在互联网通信过程中,往往是不同的信息归属于不同的信息块,而信息本身的特点由于关注程度、重要程度的不同自然带来不同的关注度和点击率,这就造成那些关注度较高的信息块因点击率过高而可能瘫痪,关注度较低的信息块因点击率过低而造成信息块的浪费,给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矛盾。
2.2 互联网信息真实性欠保障
互联网信息传播在很多时候具备匿名性,这就给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带来不利影响,互联网信息的真实性缺乏保障给人们的网络安全和互联网通信带来一定风险。不健康、不真实的信息在网络上肆意蔓延,其信息质量会对信息接受者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甚至会污染人们视觉,影响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健康培养,给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进行违法犯罪行为带来便利。
2.3 互联网通信安全欠妥善
互联网安全问题是一个自互联网产生之日起就始终困扰人们的重要隐患,在我国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曾产生包括“熊猫烧烤”等在内的多次全国范围的互联网安全问题,以至于人们在进行互联网通信时总会紧绷一根弦,害怕自己的通信安全受到威胁。我国始终非常关注互联网安全问题,严厉打击互联网犯罪,各种时期各种形式的“净网”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为互联网通信安全带来了积极作用,但是整体而言互联网通信安全仍欠妥善。
3.改进互联网通信技术应用策略
改进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可以从互联网通信自身以及互联网外部两个环节着手,改进互联网通信技术必须要确保网络安全和信息便捷,同时加强网络电话、3G技术等的互相融合。
3.1 确保互联网通信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确保互联网通信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是互联网通信技术能够获得更好的实际应用效果的根本保障,也是发挥互联网通信技术自身优势的内在要求。
通过优化互联网信息查询方法,改善互联网信息不合理的安排情况,优化浏览器任务量的分配,加强对SQL语句的优化,确保互联网数据库的强大。同时要加强互联网通信安全手段,增强互联网通信安全系数,保障互联网用户在进行网络通信过程中的安全。通过加强对密码设置、身份验证等环节的加密处理工作完善互联网信息安全,采取静态密码与动态密码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互联网络与手机移动网络相结合,进一步确保通信安全。
3.2 推动网络电话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通信技术在我国还是新兴事物,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其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性能、扩展业务、提高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推动网络电话技术的发展是题中之义和行之有效的举措。
传统的手机、电话通信往往面临由于信号不稳定而带来的通话质量受损、远距离通话费用昂贵等问题,网络电话技术依托于互联网通信技术,能够实现在较低的价位基础上提供更加稳定便捷的服务。因此,推动网络电话技术的发展是互联网通信技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基本方向。当前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先进的网络电话技术,其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3.3 加强3G移动通信技术研发
3G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已经逐渐随着智能手机在我国的普及和手机上网业务的繁荣而不断受到人们关注。3G系统能够实现移动客户端网络的实时连接,能够保障较大的信息传输量,因此给人们的日常生活能够带来极大便利。当前3G移动通信技术在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是我国互联网通信技术实现实际应用效果提升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何激扬.关于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应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08,10(10):34.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器械;维修;应用
Abstract:At present, a hospital medical equipment level of equipment has gradually become one of important yardstick to evaluate the degree of the hospital modernization, also is important for the hospital medical service quality evaluation standard, professional, scientific information management has a great impact on hospital overall benefit. This article is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y in the medical equipment maintenance done related briefly, in order to provide medical equipment maintenance.
Key words:Internet; Medical apparatus and instruments; Maintenance;Application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互联网技术的日渐成熟,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随之得以发展,并发展成为医院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与技术支撑。先进的医疗设备也是判断医院诊疗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而医院大中型检查及治疗设备,均需要有稳定可靠的技术保障,因而医院的信息中心及医疗设备均对互联网技术有着明确的需求,这些医疗设备是帮助医生快速诊断病情,并进行精准治疗的关键,因此,做好医疗设备的维修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有助于降低医疗设备维修的复杂度概述如下。
1互联网对医疗设备的远程诊断功能
现代医疗设备均呈现出智能化的特点,运行过程中一旦发生故障,如若不能快速及时地找寻出症结点,则将严重影响到正常的诊疗活动及检查的准确性。互联网技术可提供医院远程诊断终端,这是一种智能远程诊断设备,通过不同仪器的特定标准接口来读取设备的行车信息,便于设备发生异常后,及时通过互联网来与设备的生产厂家取得联系,并借助互联网的远程诊断功能来对设备进行"会诊"。鉴于目前大多数医疗设备为进口产品,医院可借助互联网快速地与生产厂家取得联系,向其反应设备出现的障碍,甚至是寻购所需替换的元件。此外,资源丰富的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产品维护空间,医院设备维护人员可在互联网上下载各类资源共享型软件,可实现设备的自动升级与定期维护。若医疗器械存有较为复杂的故障难题,医院设备维护人员可直接应用互联网的远程交流软件来与设备相关的工程师取得联系,突破空间的局限来获得技术协助,通过交流来解决技术问题。
2计算机技术在医疗器械维修中的应用
鉴于医疗行业的特征,医疗设备的资产保有量相对固定而庞大,设备的维护与保修工作记录通常采用手工完成,故而常出现出入多、耗时长的现象,为后续的查阅及核对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资源的共享性较差。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疗行业的普及,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及计算机网络为医疗设备的维修也提供了便利,对应的医疗器械维修管理统计系统也随之建立,该系统不但可提升医疗器械维修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也可提升医疗器械信息查询与维修的效率,提升维修工作的公开化与透明化。纵观目前已被纳用的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系统,均显示出互联网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便利性,该类系统大多采用MicrosoftSQL Server系列作为关系数据库管理平台,通过Microsoft提供的联机服务来对数据及商务应用程序进行处理,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可操作性较强[1],系统还具备定期对于医疗器械的维护与检修功能,通过互联网将医院设备科或医学工程部与各个科室之间进行跨区联合,使设备的维修信息实现跨区域的共享,有利于医疗器械监管部门实时把控器械的维修数据及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预防性调整。
我院严格按照医院设备管理流程,遵循卫生部印发《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及医院管理规范中相关要求,设计出了一套设备科专用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与医院其它系统,如实验室、影像科、财务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病区系统等实现无缝对接或接口预留,实现全电脑化管理,同时实现了医院信息的共享,系统建立了全面的医疗设备后勤管理系统,实现了设备的一条龙管理,即由科室申请之始,涵盖申购考查招标购入验收固定资产及在用设备管理清理管理维修维护效益分析等环节[2]。自我院采用该软件进行信息化管理后,克服了传统人工模式下工作效率低、管理混乱、查询困难等缺陷,实现了医院科室内信息的共享,该管理软件在提高医院整体效益的之余,还提升了各部门的办事效率,资产出入库数量记录更加公开与透明,设备效益分析与管理更为精准,同时可定时对使用频率高、效益好的仪器进行预先优化与购置,对使用效率较低的设备发出整改意见,完好地呈现出了"以临床服务为中心"的理念。
3网络资源的应用
提高技术水平,丰富资料储备,目前不少医院将万方、知网、维普等网络数据库作为知识储备体系,以上数据库收纳了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资源与学术文献,其中不乏医疗设备维护与管理方面的参考资源,设备科人员可随时查阅相关文献来不断汲取先进知识,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论
综述,重视医院医疗器械维修之余,还应对互联网技术在设备管理与维修方面的渗透与应用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想充分而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技术,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医疗设备维护,就需要设备维护人员认真研习维修知识,挖掘并利用互联网强大的信息资源,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体系,以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既可提升医院整体效益,又可促进医疗器械维修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