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矿区地质灾害的治理

矿区地质灾害的治理

时间:2023-09-21 17:56: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矿区地质灾害的治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矿区地质灾害的治理

第1篇

在评估矿山地质灾害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证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由于其评估方法比较多,所以在评估的时候选择评估方法,应当根据当地地质的实际情况而定。在评估的时候首先应该搜集整理矿区的资料,其中包括矿区前期的地形、地质、矿山开采设计、矿体分布等等方面的资料,如果这些矿山基本的地质资料都没有收集到,那么定性评价的方法就比较适用;如果以上这些资料都能搜集到,不过由于这个矿区曾经比较少的发生地质灾害,导致采样数量不足,这种就最好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了;而对于矿山历史上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灾害的采样数据比较丰富的情况下,就可以选用神经网络、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评估。地质灾害的评估方法主要有:

1、专家评估法

此种方法一般是由在研究区当地生活工作多年,因而对当地的地质情况比较熟悉的的专家,对灾害进行直接的评估。这种方法虽然效率高,也能结合现场的很多因素进行考虑,不过人为因素比较大,评价的结果受制于专家的经验水平。

2、参数合成法

对影响质地灾害的所有因素分类,然后根据经验,对每一个因素给予一个权值,最后对这些所有的权值平均。此种方法是定量评估,利用软件,工作效率也很高,缺点是当矿山面积比较大时,灾害点多,应用就比较复杂,而且权值的确定主观性比较强。

3、数理统计

通过对现有地质灾害以及影响它的因素,建立调查和统计分析,总结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从而建立评价模型,并利用所建模型进行的评估预测。这种方法比较复杂,模型需要反复的验证,不过评估结果科学准确。

4、人工智能

这种方法包括神经网络、向量机、灰色聚类。

二、评估及治理工作开展的思路

在开展评估及治理工作的思路上,首先应该对矿区进行现场的调查和数据的收集整理,对以前的一些相关资料和评估方法进行一个综合的分析和评估,进而对矿山的地质灾害提出一个治理的合理措施,在治理完成后,还必须对矿山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如果发现任何的安全隐患以便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

三、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护措施及治理方法

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护措施和治理方法,必须要根据评估的结果以及灾害的类型来制定相应的措施。这是因为不同的灾害类型,它的灾害体所危害对象的范围也就相应的不同,所以在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的时候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矿山的地质特点和条件以及地质灾害灾点的分布情况基本可以划为几个不同的防治区。其次是次重点防治区,这个主要针对的是矿山的生活区和进场公路,这两出地方很容易形成大量的边坡,周围还有一些废弃的渣,如果这些边坡失去稳定就很有可能造成塌方和滑坡,而那些沿途的废弃的渣也会造成矿区的水土流失,从而形成泥石流;最后一般防治区,就是指在无主要建筑和项目工程的建设的矿区内,一些地表岩石由于破裂、破碎等原因而造成的水土流失,这里应该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做好植被的防护工作。那么发生了地质灾害应该怎么做,采取哪些措施?下面是一些典型的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法:1、滑坡:修建排水设施,建立安全平台;2、塌陷:可以采用充填复垦的方法;3、崩塌:降低陡峭程度,清理或拦截危岩;4、泥石流:封固矿山的物质,建立拦挡设施,建设疏导通道;5、瓦斯爆炸、矿坑火灾:设置检测点,设计预火方案;6、水土流失:绿化植被;7、矿坑突水、涌水、涌泥:做好坑道排水、排沙设计。

四、对矿山地质灾害的监测方法

矿山地质灾害的监测方法主要有三种:即人工巡视法、工程测量法和遥感解译法。

(一)人工巡视法

人工巡视法可以监测不同类型的矿山,比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还能根据季节的变化,增加监测频率,比如在雨季的时候,监测频率要频繁一些。人工巡视法主要是针对矿山地质灾害点多、点散,规模较小的致灾地质体。

(二)工程测量法

工程测量法主要应用在三个方面:一是灾体已经发生变形,周围有青瓷的滑坡、不稳定斜坡的矿区;二是防治效果监测方面,如挡土墙等防治工程部位;三是矿区地表的变形和沉降等监测方面。工程测量法只要的是测量仪器对致灾体进行相对位移的测量,因此,大多时候是用在滑坡有变形的阶段以及防治工程效果的检测。

(三)遥感解译法

遥感解译法一般应用在对地质灾害的监测方面,这是由于遥感解译法可以发现大规模的泥石流和滑坡灾害,并且监测的效率比较高,不过同时也需要现场调查核实验证手段来进行辅助,所以遥感解译法一般应用在区域性的矿山地质灾害的监测,以达到大面积的观测的目的。

五、总结

第2篇

【关键词】松宜煤矿区;诱发机制;发育特征;采空区

1 矿区地质环境现状

松宜煤矿区地处鄂西山地的东部边缘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为低山丘陵地貌区,地势总体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河谷地带低。区内地形陡峭,沟谷发育,相对高差约706.6m。矿区内赋存丰富的煤炭、铁矿、高岭土等资源,仅煤炭资源已探明储量就达8000万吨以上,累计开采6000多万吨。矿区内煤炭开采历史悠久,早在200多年前已有乡民在此采煤,近年主要为松宜煤业有限公司及湖北宜都华煜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矿山在此采矿。长期的矿产资源生产在缓解湖北省煤炭供给不足的紧张局面的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区内地质环境,矿区范围内发育了地面塌陷、崩塌(危岩体)、滑坡、地裂缝等众多地质灾害,直接威胁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安全。目前多数矿山开发进入资源枯竭期,地质灾害更加频发。

2 地质灾害的诱发机制及发育特征

根据矿区的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分析采矿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机理及地灾的发育特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地下水的水位急剧下降

矿区沟谷发育,河流主要有尖岩河、洛溪河和干沟河等,其中洛溪河为常年流水河,尖岩河、干沟河为季节性河流。本区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其排泄形式:一是,以泉水排出地表;二是,通过溶洞裂隙、暗河排出;三是,进入采空区及坑道后经人工排泄汇入地表河流。煤炭所赋存的二叠系梁山组砂岩,厚度较小,为一隔水层,但矿层顶板充水主要为二叠系栖霞组及茅口组弱~中等无压溶隙溶洞水为主,该含水层厚约200m,地表岩溶中等发育,底板石炭系黄龙组为中等富水的碳酸盐岩岩组,该含水层厚约100m,岩溶发育,水量较丰富。由于坑道钻进过程中,经常越过砂岩,进入含水层,致使含水层与坑道、煤层沟通,大量的地下水涌入煤矿坑道及采空区中。在2000年后,煤矿区内的石家湾井田、猴子洞井田均出现过淹井事故。为了能延续采矿活动,煤矿矿山采用机械排水的方式,将坑道中的地下水排出至地表,井下抽水逐渐成为了本区地下水最主要的排泄方式。由于本区地下水的主要来源为大气降雨,其次为干沟河、洛溪河等地表水的补给,因此,夏季地下水丰富,到了旱季,地下水水位急剧下降,矿井涌水量也受到明显减少。煤矿排水的过程,实则就是通过抽取地下水使其水位下降的过程,该变化在枯水季节表现尤为明显。常年的排泄地下水,已经使得整个矿区范围出现了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泉水断流,局部地下水已经被疏干。地下水水位下降,为矿区地表发生岩溶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发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2 采空区塌陷频现

松宜煤矿区经过多年的采煤活动,目前资源消耗已经达到75%,采空区面积超过了矿区范围的50%。长期无序开采形成大面积采空区,导致岩体应力重分布和应力集中,从而自下而上形成采空冒落带、导水裂隙带、地表位移带,由于区内缓倾的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地层累计平均厚度238.73m,垂向上正好处于采空冒落带及导水裂隙带内,在采空冒落、岩体自重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在煤层相对浅埋区(150-250m)易发生采空塌陷,目前明显的采空塌陷已达到240处。采空塌陷主要分布在松木坪镇、刘家场镇境内、王家畈乡境内。采空塌陷坑口多呈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单体直径多在1-10m之间,最大直径达80m,小者仅0.5m。规模最大面积1800m2,长60m,宽30m;最小仅有0.1m2。剖面以筒状、漏斗状居多,可见深一般2~10m,少数深不见底或为后期土石掩埋。各地面塌陷单体规模不大,属小型地面塌陷。多个塌陷区单体密集分布,形成了多个塌陷坑群,范围较大,常伴随有地裂缝发育。随着采矿活动的持续进行,采空区范围的增大,近期来,区内地面塌陷发育具有变形渐趋加剧的特点,多数地面塌陷坑规模较先期略有增大。矿区内多个村庄频现的塌陷坑,不仅毁坏了农田、林地,还造成了成片区的房屋垮塌,严重威胁到当地村民的生存。

2.3 滑坡、崩塌活动频繁

由于矿区属于低山丘陵区,山高坡陡,沟谷纵横,断裂发育,地质条件较复杂,早期人类活动频繁,开挖公路、修建铁路、建设矿区、采矿活动等。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及人类活动,形成陡坡或陡坎,构成潜在滑移临空面,加之仅修筑有简易干砌块石挡土墙,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支挡、排水等防护措施,在长期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出现小规模塌滑变形,局部崩塌现象。松宜煤矿区共发现滑坡40处,其中,大型滑坡有8处,中型滑坡有15处,小型滑坡有17处,滑坡总面积174.5×104m2,总体积2360.24×104m3。滑坡大多发育在松木坪镇松木坪村、刘家场镇三望坡村和卸甲坪乡卸甲坪村,其它乡村零星分布;崩塌发育有29处,其中小型13、中型14、大型2处,总面积13.888×104m2,总体积为80.07×104m3。2005年后,随着煤炭资源价格的一路走高,煤矿资源开采的速度加快,由于无序开采活动,缺乏地质环境保护措施,导致了地下水水位下降及大量的采空区塌陷,从而对岩土体完整性和稳定性造成了重大的影响。而采矿过程中爆破震动效应产生水平动加速度,增加下滑水平推力;采空冒落或采空岩溶塌陷形成地面拉裂变形,加速地表水、地下水下渗,增加滑体自重,降低滑带土物理力学性质,斜坡容易发现形变。目前,较多的滑坡体、崩塌体后缘发现多条水平裂缝、地面出现下陷及位移,地下水运移通道发生改变,部分部滑坡体、崩塌体前缘出现变形。矿区一旦出现极端降雨天气,斜坡受到强烈冲刷及雨水入渗,应力发生改变,引发地质灾害。

2.4 泥石流威胁严重

松宜煤矿区各矿山在采矿活动中形成的废渣,大都未运出矿区,除了少数用于采空区回填,以及工业场地建设之外,其余废渣一般堆放在井口附近。多年的采矿活动,各煤矿井口附近均累计了大量的废渣。根据统计,煤矿区内弃渣堆积体(矸石山)66处,总面积48.00×104m2,总体积707.95×104m2。弃渣堆积体以中小型为主,其中大型1处、中型13处、小型52处,稳定性差、较差的有60处。其中,猴子洞煤矿(闭坑)弃渣堆积体、新民煤矿(闭坑)弃渣堆积体、尖岩河弃渣堆积体规模较大,危险性高。曾在1995年,鸽子潭煤矿就发生过废渣垮塌事故,猴子洞尾矿库发生泥石流,致使公路、民房毁坏。由于矿区特殊的地形条件,各矿山井口一般都紧靠沟谷,地形坡度一般在10~30°范围,在无外力加载的情况下,废渣堆一般处于自然稳定状态。随着采矿活动的持续进行,废渣堆积量不断增加,而仅有极少数矿山在废渣堆前缘修建了简易支挡防护工程,多数未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废渣在自重力作用下,沿斜坡蠕动变形,原来的稳定状态遭到破坏,时有塌滑变形发生,废渣堆无序的堆放为泥石流提供了物质基础。由于山区地形较陡,河谷河谷坡降较大,汇流面积大,强烈大气降雨产生的汇流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和水动力条件。根据历史流量数据,区内最大暴雨量曾达245.9mm/h,极端不利降水条件下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非常大。

3 地质灾害的防治治理方向

松宜煤矿区地质灾害频发,破坏农田,损坏公路,毁坏房屋,已经造成了矿区村民的人身财产的重大损失。近年来,随着采矿活动的持续进行,地质灾害发生越来越频繁,威胁越来越严重,松宜煤矿区地质灾害问题已成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制约,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治理,已成为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突破口。根据煤矿区采矿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机理及发育特征,规范采矿活动成为当地地质灾害防治治理的主体方向。

(1)采空区塌陷是矿区内最主要的地质灾害,在长期采矿活动中,一般采用见矿即采的粗放型方式,未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布置采矿工作面,留置安全矿柱,在采矿完毕后,未对采空区进行回填。无序采矿活动,形成了大面积的采空区,在无任何支撑的情况下,采空区上部岩体在自重的作用下逐渐下沉,形成采空区塌陷。故预留保安矿柱、走向长壁式回采、分层开采、采空区回填等方式是有效防治治理采空区塌陷的合理措施。

(2)地下水水位下降是诱发多种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矿区内隔水砂岩厚度较小,坑道的钻进,容易掘穿隔水层引起坑道涌水,故在探采活动中,应该摒弃边探边采的方式,根据水文地质勘查的成果及采矿活动中地下水动态进行坑道设计,保护砂岩隔水层的完整性。在开采过程中,一旦发现顶底板滴水、地下水入渗等,应该即刻进行防渗处理,并研究隔水层的变化及涌水的来源,为坑道的布局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资料。

(3)采空区塌陷改变了地表斜坡的应力平衡,导致滑坡、崩塌等变形严重。由于外界应力是引起滑坡体、崩塌体变形的主要原因,同样,应力再次达到平衡也是防治治理滑坡、崩塌的重要措施。在采矿活动中,应避开滑坡、崩塌区及资源埋藏较浅的区域,以及对采空区的回填等措施,均可减少采空区塌陷的范围及深度。同时,地质灾害体变形监测也是重要的防治措施,对地表及地下采取群测群防的手段,时刻关注地质灾害的变形发展。

(4)废渣不规则堆放,是泥石流的重要物质来源,合理处理利用废渣,可减少泥石流的威胁。在矿山采矿活动中,应尽量利用废渣进行工程建设,对采空区进行回填,富余的废渣应采用集中堆放,选择地形条件较好的位置,在废渣堆前缘修建挡渣墙,并合理布置截排水沟,减少坡面汇流对废渣的冲刷,从物质来源及动力条件两方面减少泥石流的威胁。

第3篇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恢复治理

中图分类号:P62文献标识码: A

一、治理背景及现状

车见沟矿山为私采矿山,目前该矿山已停采多年,采矿权人主体不明,由于当时缺乏统一规划和控制,开采设备落后,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差,不规范开采,采富弃贫,采易弃难,乱采滥挖,造成该矿区内采面横立,废渣堆遍布,矿山地质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矿山开采毁坏地表植被面积约0.2平方公里。形成高陡开采边坡六处共计长度576m;大小废渣堆8座,占地面积约8823m2,共计方量约29150m3。矿业活动的进行严重破坏了矿区及周边地区原始的地形地貌及地表植被覆盖层,并给下游约200m处的车见沟村带来了遭受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隐患。

二、治理区存在的地质灾害及威胁对象

矿山开采形成边坡最大高度49m,最小高度29m,边坡倾角47°―62°。边坡采面因不规范开采并多年暴露受日照、雨淋等自然力影响风化强烈,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浮石、危岩体等存在发生崩塌地质灾害的隐患。

矿区内凌乱堆积的废渣堆8座,成分为铁矿石干选后残留的尾矿砂。渣堆最小堆积方量960m3,最大堆积方量12269m3。由于矿区处于沟谷底部,流域汇水以地表径流、地下潜流形式从渣堆体上排泄,渣堆体存在产生泥石流和滑坡的隐患。

矿区内堆积的废渣堆在自然力作用下一旦发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直接对下游车见沟村23户、130多人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

三、治理区域地形地貌

矿区所在位置属中低山区,地形总体呈西高东低,区内海拔最高1020m,最低870m,相对高差150m,属侵蚀构造中低山地貌,沟谷发育,多为“V”型谷。

四、治理区地质环境条件

1、地层岩性

本区出露的地层有:

太古界车见沟斜长角闪岩(Ca):分布于矿区西部。

太古界岗南片麻岩(Ggn):含磁铁矿斜长钾长浅粒岩,斜长角闪岩包体。

2、地质构造

本区位于中朝准地台(Ⅰ级)、山西断隆(Ⅱ级)、五台台拱(Ⅲ级)、阜平穹褶束(Ⅳ级)南部 。

区内构造线方向以北西、北东及东西向为主,秋卜洞断裂(北西向)位于治理区东北部越500m处,大坪-鹞子崖断裂(北东向)位于治理区东南部约3km处。

治理区南部的黑山关-苏家庄断裂,呈东西向,延伸二十余公里,为本区主要控制性断裂构造,错段本区北西向灰绿岩脉、东南向二长斑岩脉、北东向断裂及变质底层。治理区地层构成-向斜构造,地层产状多变,倾角20-40°,地质构造较复杂。

3、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风化带裂隙水。

该区主要分布基岩风化带裂隙水,含水层为片麻岩风化层,上部强风化,向下逐渐过渡到新鲜基岩。地下水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垂直入渗补给,通过风化层空隙及基岩裂隙垂直入渗补给地下水及侧向径流补给柳林河。

3、工程地质条件

矿区地表出露地层以太古界岗南片麻岩为主,表层风化强烈,强风化层厚度约3―4m,岩层产状80°∠25°,地层岩相单一,岩层稳定。矿区工程地质条件良好。

五、治理思路及防治措施

对矿区进行勘查后基本查明矿区存在的地质灾害有采面的崩塌以及沟谷中渣堆体潜在的滑坡和泥石流隐患。

针对矿区地质灾害的特点,本着拦挡固源、疏导排水、清理危岩的治理思路对该矿区进行回复治理。

1、拦挡固源

在矿区渣堆下游沟谷锁口位置砌筑一座拦挡坝,以及在平整的渣堆平台外侧砌筑护脚墙。目的是稳固矿区内渣堆,防止渣堆体成为泥石流物源,同时防止渣堆体在其内部潜流影响下产生滑动,形成滑坡地质灾害。

拦挡坝:为重力式拦挡坝(见下图1),坝体由浆砌石砌筑,表面用M10水泥砂浆勾缝。墙体基座宽7.25m,高1.5m,座于基岩上;坝肩嵌入两侧基岩层1m,坝体底宽3.5m,顶宽2m,高度6m,长度为13.2m,坝体背侧为垂直面,坝前面外倾坡度1:0.25。坝体预留10×10cm排水孔,梅花布置,间距1.5×1.5m,最下排排水孔距离地表0.5m。坝体中部前侧做浆砌石排水槽疏导坝体顶部汇水。坝后分挖夯填区和覆盖夯填区两个区:开挖夯填区夯填不小于150cm碎石块,夯实密度不小于85%,地表倾斜坡度1:0.55;覆盖夯填区夯填不小于100碎石块,夯填密度不小于85%,在压坡同时,压埋已有挡墙高度1.5m作为基础,对其进行加固。

图1重力式拦挡坝

平台护脚墙:矿区内平整7个平台,护脚墙5座,护脚墙由浆砌石砌筑,表面用M10水泥砂浆勾缝,墙高度分为3m、4m两种,截面形式为重力式。共设计护脚墙长度421m。平台面上覆土平整可作为当地居民旱地使用。

2、疏导排水

矿区内设计主排水沟及支排水沟。目的是将流域汇水引导排除矿区,消除形成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水动力因素。

主排水沟:浆砌石砌筑,等腰梯形断面,底宽1m,高1m,腰倾坡度1:1.7,砌筑厚度0.5m,表面用M10水泥砂浆勾缝。设计主排水沟长度400m。(见图2)

图2主排水沟断面图

支排水沟:浆砌石砌筑,等腰梯形断面,底宽0.5m,腰斜坡度1:1.7,砌筑厚度0.3m,表面用M10水泥砂浆勾缝。设计支排水沟总长度380m。

3、清理危岩

对高陡采面上存在的浮石、危岩进行清理,防止其在外动力作用下产生崩塌地质灾害,对经过的人畜产生危害。因开采边坡位置少有人畜经过,开采边坡未做进一步的治理。

结语: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受到重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历史遗留的一些矿山环境问题在国家的正确引领下正在逐步解决,但长期以来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因忽视环境保护积累起来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解决,矿山环境治理问题依旧任重道远,积极探索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新途径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构建“和谐矿山环境”乃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程》,2011.8.31。

第4篇

【关键词】矿产;开发;环境影响;恢复治理

引言

矿业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危及到生命财产安全,会最终导致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因此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管理迫在眉睫。

1 兰坪凤凰山铅锌矿开发现状

1.1 矿山基本情况

云南兰坪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地带,隶属怒江州,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中心带,境内已探明的兰坪凤凰山铅锌矿,是我国已探明储量最大的铅锌矿床。矿床则赋于白垩系砾石质石英砂岩中,是一个以铅为主的多金属氧化矿床,矿石品位较富,开采条件简单。兰坪凤凰山铅锌矿开采以露采为主,矿区由架岩山首采区、北厂、蜂子山、南厂、白草坪、西坡和跑马坪7个矿段组成,矿体分布集中在11平方千米范围,多呈层状、似层状产出。

(1)资源特征。该矿床位于兰坪-泸水银块体内,矿区有两个矿带:上矿带由下白垩统景星组底部的石英砂岩组成;下矿带由下第三系云龙组上段含角砾砂眼和灰岩角砾组成。块体分解为两个子块体,一处位于兰坪地区,另一处于腾冲-保山以北地区。其中,兰坪子块体强度高,层次结构清晰,浓集特征显著。

(2)开发前景。该矿矿石质量好,易采可选,邻区水电资源丰富,已列为西南铅锌工业基地,潜在经济价值高达2000亿元以上。

1.2 矿区开发的基本情况

自1985年始,各地国有、集体企业及个体纷纷涌入不足一平方公里地段矿区,最多时每天达3万多人群采。群采先在架岩山和北厂矿段,后扩展到蜂子山、南厂、白草坪等矿段。群采导致的结果是乱采滥挖、采富弃贫、争矿抢矿现象十分突出。长达18年掠夺式大规模群采造成矿山秩序混乱,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安全事故及地质灾害频发,滑坡、塌陷、泥石流等隐患突出,环绕金凤村庄的a江河也曾因矿渣阻塞断流,使水质迅速下降到Ⅴ类。

2003年9月起,省人民政府对兰坪凤凰山矿区实施资源整合,结束了该矿区的资源浪费、无序开采、环境污染、安全事故频发的局面,矿业开发逐渐步入规范化、集约化生产。

资源整合后,矿山企业(云南金鼎锌业有限公司)也不断加大投入,实施了水土流失防治、地质灾害防治、矿区土地排废场复垦绿化等多项地质环境工程治理。比如累计投入2500万元建设了架崖山排废场、贫矿堆场;投入1530万元对矿区土地、排废场进行复垦绿化,恢复生态环境;为选冶企业新增1400万元的环保设施,对废气废水排放治理;投入1100多万元对南大沟泥石流进行治理;投入7000多万元对a江河进行清理,投入3800万元进行尾矿库改造,杜绝选矿尾水直接排放a江河。

2 兰坪凤凰山矿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析

2.1 兰坪凤凰山矿区矿山地质环境分为三类: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以及地质灾害

(1)矿山生态破坏。有地形地貌改变、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水系统失去平衡、土地沙化等。例如将尾矿、废渣、废石、贫矿等物质长期堆放于矿山周围的林地土地资源上,导致土地、林地资源被破坏;采矿疏干排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河流断流;在城镇周围露天采矿,导致自然状态破坏等。

(2)矿山环境污染。有矿山水资源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例如矿山企业未对“三废”进行处理,将锌、铅、镉渣土等直接排入水系统或倾倒在矿山周围等。

(3)矿山地质灾害。有崩塌、地面陷落、地面沉降、滑坡、地裂缝、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该矿区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有南大沟泥石流,白头山山顶塌陷、滑坡,炼登大沟泥石流、南大沟蜂子山塌陷,南大沟内滑坡群、堆废场滑坡,南厂山顶滑坡,北箐沟滑坡、泥石流,跑马坪矿山泥石流等隐患。

2.2 兰坪凤凰山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类型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来确定分区,可以简单分为影响严重区、较严重区、较轻区。严重区是指矿山地面沉陷盆地和老采坑影响范围;较严重区是指工业场地、道路建筑、废土场、原剥采废弃区、土地压覆点范围等;较轻区是指其余评估区范围的一般防治区。

2.3 兰坪凤凰山矿区引发地质环境的原因分析

矿业开发过程需要构建交通网、工业民用厂房和市政建设等,然而修建公路、工业场地、露天采空区、排土场及堆矿场等设施会破坏及压占土地,严重时还会引发采区边坡崩塌、滑坡、地面形变(采矿掏空、矿坑疏干或长期抽排地下水等)、地面塌陷(矿区地面下沉、开裂等)、岩溶充水矿区等。

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开采,造成了大量土地荒废,矿山开发中废渣、废石、弃土的堆积造成矿山周边占压土地、植被破坏,影响了原有地貌环境以及水文环境,生态环境恶化。在地质环境破坏严重的地区,发生了大面积地面塌陷。而且由于建矿、采矿强制性抽排地下水以及采空区上部塌陷使地下水、地表水渗漏,严重破坏了水资源环境,导致采矿区域及周边出现了严重生态环境破坏。因此,兰坪凤凰山矿区矿山开发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十分普遍,矿山地质灾害影响极大,常常会使地表建筑物、公路、铁路等遭受破坏或被掩埋,严重时还会造成人员伤亡,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强度远比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更为剧烈。

3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措施

一是处理好开发与保护关系,督促矿业权人履行义务,形成管理、监督、保护和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体系;二是运用先进技术做好保护工作,采用先进采选技术和加工技术,加快矿业“三废”回收,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实施;三是采用拦、排、护、整、植复合治理方式加快矿山环境治理与保护,对矿山露采采坑分级回填平整,覆土厚度约0.5m,尽量恢复原土地类型;四是对露采边坡设置截排水沟用浆砌片石砌筑;五是对废石土分开堆放管理,堆放时要做到堆放一层压实一层,并设置拦挡墙;六是在排土场平台设置2%~5%的反坡,以拦截平台表面及坡面汇水;七是对矿山道路等边坡以及排土场的稳定性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八是加快矿山植被的恢复,通过树木种植、草皮移植等方式恢复矿山植被,防止滑坡、泥石流的发生。矿区范围压占土地的建筑物及道路、工业场地、排土场到终采结束后均需复垦覆土,覆土厚度不小于0.3m,以恢复其地形地貌景观;在采坑、排土场、矿山公路、工业场地土地平整后种植植被,种植间距为3m×2m,树坑规格为0.5m×0.5m×0.5m;九是对水环境的监测重点布设在露采坑排水口;十是土石环境监测点在每个排土场外布设一个;十一是合理利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以便被破坏的土地植被恢复治理能顺利实施。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兰坪凤凰山铅锌矿在露采生产过程中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综合评估与分析,提出了分区保护类型,确定了矿山恢复治理措施。

参考文献:

[1]王鲁伯,孙廉.等.云南兰坪金顶铅锌矿详细勘探地质报告.云南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1984(10).

第5篇

关键词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D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9-0077-02

人类的生存以及国家的发展需要依靠地质环境和地质条件,因此如果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将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国家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对矿山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主要分析了在开采矿产资源时容易造成矿山地质灾害的各类因素以及主要的治理办法和措施。

1 矿山采空区塌陷

1.1导致矿山采空区塌陷的主要原因

在对矿山进行开采作业时,通常会采用留矿法开采、空场法开采或者崩落法开采等,这些方法在开采的同时会在矿井中形成大小不一的采空区,如果采空区面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容易发生坍塌,并引发地质灾害。塌陷区的特点是面积通常会比采空面积大,形状通常接近圆形,中间深,周围浅。

导致采空区塌陷的主要原因是,当开采矿井的底层矿后,采空区附近的建筑物、覆盖岩层会导致采空区顶板变形或位移,当积累的压力足够大时,会导致覆盖岩层和采空区顶板断裂,并因此产生离层,进而导致塌陷情况的发生。

1.2 防治采空区塌陷的主要方法

目前矿山开采工作中主要应用充填复垦发防止采空区发生塌陷,即在对矿山进行开采时,使用附近粉煤灰、煤矸石或者其它剥离物等填充矿山塌陷区,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在矿山应该非常多的材料用来填充塌陷区,而且成本低、不会产生环境污染,应用灵活,反应速度快。

2 导致滑坡的原因以及治理方法

2.1造成滑坡的原因

滑坡形成的主要是由于矿山的岩土构造、自重、岩土的渗透性程度以及外力因素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导致的。如果矿山的某一部分岩体比较松散,当在外力对这部分山体产生作用是,就会造成山体滑坡的现象。因此在进行矿山开采时需要保证掩体内部的平衡,在实际进行矿山开采工作时,经常会发生临空的情况,这样就会造成该部分的岩体支撑力降低,当支撑力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应力会不断集中在该方向的坡顶区域以及坡脚区域,当应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破坏这些区域的岩体,造成滑坡现象。

2.2 治理滑坡的方法

目前矿山开采工作中主要方法是消减外力因素对矿山的影响,其中主要是防水工作。可以在实际工作中,为了避免或减轻雨水造成的冲刷和雨水汇集,工作面可以修建排水设施,并修建2%的反坡,并保证排水设施的正常运行。还可以通过对容易产生滑坡的区域进行分层的方法,并建立安全平台,减缓滑坡区域的坡脚以及滑坡区域的堆积高度等。

3 导致泥石流的原因以及治理方法

3.1造成泥石流的原因

泥石流会带来很多的资源,但是也会造成灾害,在对矿山进行实际开采的工作中,由于矿山的岩体结构较松散,或者在开采时堆积了大量的碎屑,这样,在雨水的作用下,或者在矿山有积水的情况下,会破坏矿山岩体或碎屑堆积区域的静力平衡,就容易引发泥石流灾害。

3.2 治理泥石流的方法

目前实际生产中,主要使用拦截、阻挡的方法治理泥石流,并且需要在治理时对泥石流进行疏导。首先对矿山的地质结构进行分析,判断出岩体松散等容易发生泥石流的区域,并且通过科学的方法封固矿山的松散的物质,并根据具体情况建立拦挡设施,然后建设疏导通道,这样可以在拦挡泥石流后将泥石流排出,减少泥石流对拦挡设施造成的压力。然后采用合适方法对泥石流进行处理。

4 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治理方法

4.1 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

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包括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等。

水力侵蚀主要是指,由于在实际开采矿物资源时,会导致开采区域地质松散或者增加岩层空隙度。这样就会增加当雨水对矿区的侵蚀效果,从而造成水土流失。

4.2 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

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保持水土流失地区的植被是最有效的方法,不但可以对水土流失进行有效的治理,还可以对沙土或岩体起到固定作用。防止因此在对矿山进行水土流失防治时,需要保护矿山以及周边地区的绿化和植被。另外,需要在矿山开采地区建立有效防护措施,以降低矿山的风蚀作用和水蚀作用。

5 导致崩塌的原因和治理方法

5.1 发生崩塌的主要原因

导致矿区崩塌的原因非常多,比如地质原因、岩体断裂、外力影响等,还有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矿区崩塌主要发生在开采后期的高陡边坡或台阶处,发生时通常表现为大量的泥夹石形式、或孤石失衡掉落或者岩体风蚀断裂形式等。崩塌灾害通常在某个时间、某个区域突然发生,并且在崩塌前毫无预兆,所以难以提前做出判断。所以需要对地质松软区域、矿区突出部分、断裂带附近区域以及受到侵蚀比较严重区域进行有效的加固防护措施,以防止崩塌情况的发生。

5.2 防止崩塌的方法

降低矿区台阶的陡峭程度和高度或降低边坡的陡峭程度,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自重,在建设台阶时,高度应该设置在8m左右。对自然掉落物进行拦截,经常发生岩体脱落的区域需要进行重点防护,采用先进的爆破技术和科学的排渣方法。这样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矿区发生崩塌的可能性。

6 影响环境地质的原因和治理方法

6.1 影响环境地质的主要原因

在对矿山进行矿产资源采集时,一定会对矿山以及周围的环境造成影响,比如矿山以及周围的植被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保护矿山周围的地质环境非常重要。

6.2 防治环境灾害主要方法

最重要的是要保证矿山以及周围地区的植被,这样不但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以有效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以及降低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其次使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和先进设备开采矿山的资源,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护措施,防止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避免破坏性开采。

7 结论

由于我国对于各类矿产资源的需求量非常大,但是开发矿产资源的技术力量和装备设施都比发达国家落后,因此在进行矿产资源开采工作时容易造成地质灾害。为矿山工作人员以及人民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或安全威胁。本文通过对矿山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进行分析,阐述了一些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法,希望对进行矿山采集的单位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武军.矿山环境问题与对策[EJ].云南环境科学,2000,20:36-38.

第6篇

一、地质灾害面临的形势

我市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面塌陷(重晶石采空区塌陷)、地裂缝、崩塌等。其它类型地质灾害由人为因素引发,如非法取土、采砂等。

(一)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地面塌陷主要为采空塌陷。地裂缝主要是和采空塌陷伴生的,在塌陷区周边一定范围内

产生,以重力作用为主。采空塌陷和地裂缝主要发生在柏城镇和柴沟镇的老重晶石矿采空区。采空塌陷具有较强的危害性,对地表建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二)崩塌。采石厂和其他露天开采矿山存在潜在的崩塌隐患,危及作业人员的安全。主要分布在柴沟镇、井沟镇、阚家镇的石料开采矿区。

二、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及措施

(一)防治重点。根据现有资料,初步确定防治的重点为柏城镇、柴沟镇重晶石采空区和阚家镇、柴沟镇、井沟镇的石料开采矿区。

(二)防治措施。各镇街区要搞好日常调查,摸清各自行政区域内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遇有暴雨天气或连续降雨超过50毫米的情况时,要立即启动废弃矿井周边的撤人预案,除组织受威胁区域人员撤离外,还要在汛期针对灾害种类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加强动态监测,适当避让。在采空区边界处设立警示标志、网护等设施;采用放顶、回填、恢复植被等工程措施;推广应用充填法填埋采空区(利用矿渣、水泥或高水速充填材料)。

2、崩塌。各镇街区要摸清本行政区域内石料开采企业的现状,尤其对石料开采企业相邻之间形成的界墙、矿区周边出现的裂缝等灾害情况,要及时组织人工清除危险性大的危石、孤石;要组织并督促企业及时对危险处进行护坡处理,采用喷浆护坡等措施加固陡壁。同时,在矿区周边设立警戒线和警示标志。

3、对取土、采砂等形成的废弃矿坑周边的居住区,要派人监测,如遇特大暴雨,应通知周边人员做好撤离工作;组织全体村民,做好群测群防工作;植树造林,加固危险斜坡,修建泄洪道等;修拦挡坝,沟床治理,导流等。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镇街区要强化属地管理意识,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要安排一定资金用于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治理和隐患点治理。自然因素引发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应列入财政预算。市国土资源局应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存在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的镇街区、村居应加强群测群防工作。

(二)切实加强隐患点巡查和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我市在每年6月以后进入汛期。各镇街区要进一步加强对隐患点的再排查工作,特别是对公路铁路沿线、重晶石采空区、采石区、采砂和取土区、重点建设工程区、学校、医院等重点区域,要重新开展一次拉网式排查,确保不留死角。对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迅速做出危险性判断,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易发区,设置相应警示标志,并逐一制定应急预案,落实监测、报警、人员疏散、应急抢险等各项措施。要及时填制、补发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保证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持有“防灾工作明白卡”,受威胁居民按户持有“避险明白卡”。要在存在严重威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行全天候专人监测,必要时采取应急避险措施。

(三)认真落实预案,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各镇街区和有关部门、单位要加强应急队伍建设,设立值班联系电话,一旦接到险情报告,要及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开展防治工作。要指导当地村(居)委会、群测群防人员以及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部门、单位,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监测和险情巡查,遇强降雨天气情况时,要实行24小时连续监测和巡查,如遇险情要立即报告市国土资源部门,并通知受威胁人员迅速撤离。市国土资源局要及时派出应急分队开展现场调查,预测灾情发展趋势并提出防治建议。市国土资源局、气象局和水利局等有关部门应加强信息互通,针对防治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建立联动应急反应机制。

第7篇

关键词:矿山地质;3S;灾害类型;防治措施

Abstract: after the exploit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a great extent change the local geology environment, causing many serious mine geological disasters. This paper, from the mine geology disaster caused the main factors of,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ime and space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disaster methods, the mine geology disaster into several main types and the class. And according to the several typ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stablishing of the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o China mine geology 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Keywords: mine geology; 3 S;Disaster typ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O7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述

由于矿产开采过程势必改变原有稳定的矿藏条件,改变了当地的地质环境,而由于人为的采矿活动改变了地质环境所引起或诱发的灾害被称为矿山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和破坏。

我国的矿产开采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矿产开采技术和设备都比较落后,这种条件下的矿产开采导致矿山地质环境不断恶化,矿山地质灾害事故频发。危及生命的矿难和环境灾害时有发生,近年来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根据我国矿山地质灾害发生及发展规律、特点,将矿山地质灾害进行详细分类,并根据其各自特点提出防治灾害的措施,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2、矿山地质灾害类型

就目前的科学技术发展状况而言,采矿活动的范围仍多数被限定在地球表面和岩石圈层内部。在矿脉开采之前,矿区地质环境是处于稳定平衡状态。而采矿过程,是从地壳内部的土壤、岩石圈层挖出大量的土石方,对地质环境进行了巨大的破坏,使其处于非稳定状态。我们可以看出,不论钻井开采、掘坑开采、注液开采,还是露天开采,都改变了原有的地质环境,这种不平衡性的出现导致了地壳物质的不稳固,进而容易引发灾难性地质改变。

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很多,若单从灾害发生的速率加以区别,可分为突变型矿山地质灾害,如矿坑突水、瓦斯爆炸、岩爆等,另一种就是缓发型矿山地质灾害,如采空区的地面沉降,水体污染等。然而,在我们最常用的地质灾害分类,常常是以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和成因关系来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对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深入探究,才能根据各种地质灾害类型制定相宜的防治措施。人为地质作用过程中不合理或者不科学改变地质环境,进而诱发的地质灾害基本涵盖了除火山喷发之外的所有地质灾害类型,本文将就其特点简要分类阐述。

2.1 岩土圈层形变灾害

这部分矿山地质灾害是由于采矿活动改变了矿区的地质环境,导致地区地下和地表岩土圈层形变,进而引发的灾难性后果。

2.1.1 诱发性地震

由于采矿活动致使岩土圈层结构性失衡,这种失衡状态反映在岩土圈层内部就是地震与断层错位。短时间的断层剧烈错位容易产生诱发性地震。由于人为地质改变而诱发的浅源性地震,深度小,危害和破坏力却十分巨大。小震级的地震,就可能致使井下和地表岩土圈层的剧烈改变,从而对建筑物、地表结构造成危害。

2.1.2 断层错位

断层错位也是圈层结构性失衡的一种表现,不过由于断层错位具有缓发性,能量在缓慢积聚,短时间内不易被测量和察觉。但是,可以预见,随着开采活动的不断进行,矿脉被采空后,断层积聚能量会在短时间释放,终究会造成巨大的危害,这种灾害对矿山及周边地质环境的破坏力也十分巨大。

2.1.3 地面圈层形变

地下岩土圈层的形变,往往导致地表岩土圈层下陷、沉降、开裂等,进而引发危害性巨大的矿山地质灾害。例如,矿山地面和采空区塌陷、矿区地面沉降,地面开裂。一般的矿区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井巷开采的矿山地区。矿脉埋藏较浅,矿区地面平缓,地面塌陷与沉降的现象较为常见。而矿脉埋藏深、距地表较远的开采区,如果不能及时回填矿渣,就有可能发生大面积塌陷,地面塌陷、沉降和开裂不仅可破坏水土、建筑物,还可能毁坏道路、水库等公共资源与建筑,造成更大的危害。

2.1.4 斜坡岩土体运动

这一类灾害是由于采矿区地质边坡或地表断层边缘结构不稳造成的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例如采矿边坡失稳,常常会造成边坡岩土滑坡,岩崩等灾难,泥土边坡在雨后形成流动性土体,形成灾害性泥石流等。这些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造成的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等形成不稳定结构。此一类型矿山地质灾害多发生在露天开采或掘坑开采矿山。这种灾害常常瞬时发生,但造成结果危害性更大,如矿山山崩,往往使矿产毁于一旦,造成人员大量伤亡,危害极大,是此类灾害的典型例子。

2.1.5 矿坑工程灾害

不合理的矿山开采手段与落手的开采方式,常会造成矿山地下工程灾害事故的发生,如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等。这些灾害均是因为矿井、矿坑内的岩土圈层发生地壳应力变化,而导致岩层、土层应力突然释放,导致大量岩石、碎屑,并向坑井内突进,给矿井开采带来危害,危急矿工安全并造成财产损失。例如坑内岩爆就是因矿坑周边和顶底板围岩,在受到巨大的岩石圈层应力作用状况下,一旦因采掘面不能维持平衡,即有可能产生岩石圈层应力突然释放,导致岩石破裂迸裂,并向坑内大量喷射、爆散,从而给矿山带来毁灭性灾难。

2.2 地下水位异变灾害

矿山开采过程中,深层开采有时会破坏地下水自由浅水层或层压含水层的结构稳定性,进而引起地下水位和矿山地质环境的改变,造成灾害性后果。

2.2.1 矿坑突水涌水

矿坑、矿井突水、涌水是最常见的矿山灾害之一。由于地下水位的短时间迅速改变,致使矿坑突然进水。这种矿山地质灾害突发性强、规模大,导致后果也十分严重。

采矿过程中常因对矿坑涌水量的排空速度估计不足,采掘过程中穿透隔水断层,或者骤遇蓄水溶洞、暗河,导致地下水大量涌人,造成坑井被水淹没,造成人员伤亡或其他严重灾难性后果。这种灾害在盗采严重矿山频发,多数因为开采技术低下,私挖乱采的盗采现象存在,相互均有可能突破蓄水坑洞,引发灾难性后果。

2.2.2坑内溃沙涌泥

坑内涌砂是矿坑突水的伴生灾害,当矿坑采掘过程中遭遇富含泥沙的蓄水层或溶洞,突破隔水层后,泥沙和岩屑随水一起涌入矿坑,造成涌浆灾害。另外一些透水断层和潜水层也常会因为断层错位,夹杂沉积物下漏涌人坑内,其结果是使矿坑被泥浆阻塞,设备和开采人员被泥沙掩埋,致使矿山遭受灾难性后果。

2.2.3地下水漏失

由于矿山开采,破坏了地下水埋藏条件,造成地下水的水源补给跟不上消耗的速度。比如矿山开采造成地下河流的改道,过分开采破坏潜水层,这些地质环境的改变,造成地下水位超常下降,从引发地下水源枯竭灾害,进而引发河水漏失、泉水干涸,造成局域性干旱区。

2.3 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

这类矿山地质灾害常常是因为矿山地质环境改变后,一些偶发因素造成的突变性的灾难性后果。

2.3.1 瓦斯爆炸

瓦斯爆炸灾害最常见于大小煤矿,由于矿坑通风条件不良,使瓦斯在封闭空间内积聚到一定程度,偶然因素引发爆炸。这种灾害常常造成矿山开采人员群死群伤,矿井被剧烈的爆炸损毁,造成巨大的人员与财产损失。

2.3.2 煤层自燃

由于煤层开采,是一部分开采矿面暴露在空气中,部分煤矿石因氧化放热导致温度逐渐升高,热量集聚后温度升高速度骤然加快,温度升高到煤的着火点时,便会引起燃烧。煤层自燃现象在古今中外时有发生,我国每年因为煤层自燃破坏煤炭资源多达2亿吨,经济损失巨大。

2.3.3 矿山火灾

矿坑火灾常见于煤矿的煤矸石山和硫化物矿床,因为煤矸石和硫化物也能氧化生热,进而引发火灾。矿山火灾对周围环境的大气危害也十分严重,一些常年燃烧的矿山,使当地空气污染严重,区域小气候发生改变,矿区周围苗木大量死亡,田地荒芜,环境状况堪忧。

2.3.4 地热

矿山开采过程中,凡需通过深入岩土圈层开采矿产资源,包括煤炭、金属和非金属矿等,当达到一定深度后都会遇到矿井温度升高的危害。通常矿山开采深度达到800 米以后,矿山因含硫量高,开采深度大,地温非常高,也会导致矿工劳动环境恶劣,严重影响正常生产。

2.4 矿山环境化学污染灾害

采矿、选矿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物质造成环境污染,也是矿山地质灾害日趋凸显的一种形式。这些废弃物未经有效处理,直接堆弃或者无序排放,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公害事件。这种环境灾难还会引发水土流失、土地砂化、盐渍化、地下水断流等相关次生灾难。这些污染事件的后果,往往长期影响人与动物的身体状况,导致国民经济和资源、环境的不可持续发展。

2.4.1 尾库、场库灾害

许多矿山开采,都伴随着矿场与尾矿库的存在。场库失稳主要是由于尾矿坝体不能承受压力决堤后形成泥石流造成巨大的危害。尾矿库溃坝常常因为坝体稳定性在日益增加的压力,或因废矿液溢出,坝体管涌而发生决堤。尾矿溃堤给矿区人民生产生活都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性后果,同时也会给当地水土环境造成污染和长期危害。

2.4.2 水土环境污染

矿山开采废水矿坑地下水、选矿、冶炼污水、尾矿渗漏水等,都会造成矿区水源与地下水的污染,同时废液中的重金属污染元素、有毒有害元素的存在,也会长期存留在土壤中,形成持久性的环境灾害。矿业废水量大,多数来不及处理,直接被无序排放进入环境水体,直接或间接造成区域性水土环境污染,致使矿区地表水、地下水源、农田遭受长期污染。这种如此危害性常常是潜在性的,其危害性更大。

2.4.3 土地退化

露天开采和掘坑开采是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一个影响因素。在露天开采和掘坑开采过程中,地表植被、土坡土体的破坏,尾矿的扩展都会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而大量的采矿排水,致使土地盐碱化。

3、矿山地质灾害的勘查方法

由于矿山的地质灾害都在深部发生,勘查多采用遥感信息技术与物理勘查方法。

3.1 地球信息技术综合方法

目前的信息技术主要是利用遥感集合“3S”技术,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可能的分布、发生地点与区域。如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对地质灾害发生的高危点位精确定位,并利用遥感卫星进行叠加分析,预测灾变发生趋势。

3.2 地球物理勘查方法

主要指应用物理手段,探测岩土圈层相关信息,确定采空区、断层位移、磁场变化等可能的灾害伴发信息,对地质灾害进行提前分析与预测。地球物理勘查矿山地质灾害的方法主要包括高密度电阻率法、视电阻率法、瞬变电磁法、浅层地震法等。这些方法是预测潜在矿山地质灾害重要技术手段。

3.3 环境化学勘测方法

在矿山地质灾害预防过程中,人们也常常使用地球化学勘查方法。例如对矿区环境污染的监测,化学探测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种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确定污染因素、预测污染趋势、追溯污染源、划分污染区,为污染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4、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综上所述,矿山地质灾害由于时空特点与产生条件各有特点,随着矿山地质勘查的手段逐步应用,我们应针对上述分类和勘查手段,采取有力的防治措施,才能防止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有些矿山地质灾害我们能从主观上加以预防,有些地质灾害由自然诱因引起,我们不可能有效预防,因此我们制定具体的防治手段应包括如措施:

(1) 建立和完善矿山开采前的风险评估与环境评估,并制定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政策法规和规划体系。做到开采前严格评估,开产中积极防范,开采后积极恢复,把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土地复恳纳入法规,强制推行。

(2) 加强宣传,普及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矿山开采人员素质,增强其对地质灾害的危机感与警觉性。提高矿山生产过程中全员防灾、减灾技能与手段,强化矿山地质灾害的防、险避险、抢险培训。

(3) 开发与应用先进的信息化、地球物理勘查手段、地球化学勘查手段,对矿山地质进行严密监视,对可能发生的潜在灾害施行实时监测、动态监测,建立矿山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实现矿山地质与环境生态动态跟踪与管理体系,避免重大人员财产损失。

(4) 加强矿坑、矿井边坡设计,进行边坡监测,坚固挡墙稳固边坡地质构造,开挖后如果出现开裂变形,及时做地质勘察,并做好预防措施。合理建设尾矿矿坝,形成稳定矿场与尾矿库,降低滑坡和塌方风险。

(5) 对于坑道开采,在坑道内一定要做好支护,做到边开采边支护,防止因矿顶坍塌、冒顶等产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户处要预防引起上部地面开裂,同时做好坑道的排水设计,以防因矿坑涌水造成危害。

(6)加强矿山环境监督与检查,进行全面、系统的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影响评估。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小矿、低产能矿场进行坚决关停。对于污染型采矿区,制定科学开采和“三废”排放方案,减少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行矿场开采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对于可回填的废矿进行积极回填。

(7)对于闭坑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生态环境恢复,应该及时进行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全面推进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综合治理,进行复垦,提高土地复垦率,结合生态措施实施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弃渣场经处理后再敷表土、植草种树。通过上述地质环境恢复工作,减少水土流失,恢复矿山的生态功能,达到生态恢复和维护人类与环境和谐的目的。

(8)将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按一定比例安排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如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政府资助矿山环保、地质灾害调查防治等基金。

(9)在矿山开采区应严格禁止私采乱挖和越界开采,减少人为扰动,做好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积极推行地质环境恢复方案及措施为防止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和景观。监督与制止开采弃渣胡乱堆弃和不加处理排放,强制其必须统一堆放到开采境界线以外的矿山弃渣场内。

(10)加大防治工作的资金支持,加强应该矿山等相关企业对矿山地质灾害的关注度,预留地质灾害调度金,构建地质灾害、环境灾难补偿制和问责制。同时加强生态补偿制度,加大惩罚力度,用经济手段调节灾害防治力度。

5、结语

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多,引发因素多样,不同类型的矿山地质灾害有着不同的形成机制和表现形式。针对不同矿区的地质环境特点,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矿山开采方案,并进行积极的地质灾害勘查方法,做到将灾害消灭在萌芽期。综观当前对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勘查技术方法和预防措施,查明矿山地质灾害特征,预测灾害体的发展变化,提出防治措施,为矿山防灾减灾提出合理建议。

参考文献:

[1]丁雅丽.唐山市体育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例[J].西部探矿工程,2002(1).

[2] 黄钊文.露天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浅析[J].勘察、测绘与测试技术.2007,(8).

[3] 闫车杰.矿山地质灾害研究及防治探讨[J].中国地质,2004,13(3):66-68.

[4] 张琦.辽宁省主要矿山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探讨[J].化工矿产地质,2004(1).

[5] 刘会平广东省的地质灾害与防治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2004(2):l0l-105.

[6] 岳 境,邹继兴.露天矿山地质灾害治理方案[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7,(2).

[7] 张卫东.大周市矿山地质灾害的现状及防治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

[8]郭君科,田绍义 等.高密度电阻率法技术与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5(1):ll6-ll7.

第8篇

关键词: 矿山环境; 地质问题; 治理对策

1.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诱发因素

诱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因素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的因素,一是人为的因素。①从自然环境因素的角度去分析: 我国的矿场资源具有地域分布不均等特点,我国很多地区的矿场资源都分布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在这些地区进行矿场资源的开采,往往多伴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在这些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进行矿场开采,很容易就触发地质问题,加剧灾害的强度,这些地质问题由原生地质条件引起,相对来说是次要原因。②从人为因素的角度去分析,人类的经济活动是造成我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主要原因。大规模的矿山开采活动不仅改变了矿区地质环境,还影响到了矿山的自然生成,造成地质灾害及环境问题。例如,目前人类对矿山地区的开采方式主要有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前者对地形地貌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破坏,还有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后者则易造成塌陷、裂缝等一些列的问题。

2.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基本类型

2.1 地面裂缝问题。地面裂缝问题在矿区的开采过程中经常出现,导致地面出现裂缝的主要因素就是采矿。通常情况下把地面的裂缝分为两种: 其一,规模较小的裂缝,这种裂缝通常在中小型矿开采中出现,裂缝只是一些小陷坑,裂缝之间的间距很大; 其二,沉陷盆地附近出现的裂缝,这种裂缝的分布非常均匀,且多呈平行关系,规模较大、影响范围也较大。

2.2 地面塌陷问题。地面的塌陷问题在我国矿区中属于一种常见的现象,塌陷的状态同开采区位置的地质环境和开采的方式都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山西省长治矿区开采区地面塌陷的形状为波浪式,塌陷的面积很大、深度较浅。

2.3 坍塌问题。在矿山中出现的坍塌情况多为小范围坍塌,出现的地方多为采空区域,由于开采而造成边坡失稳形成的。坍塌问题对人们们的人身和财产都会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如何处理坍塌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任务。

2.4 泥石流问题。在开采的过程中会持续爱你很多垃圾、废弃矿物等,这些都为泥石流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出现泥石流的地区多为连日降雨、堆积物松散的地区,矿山废弃物就会触发,进而导致泥石流问题的发生。

2.5 矿区开采后的“三废”问题。矿山环境地质中的三废问题,主要是针对矿区开采后给环境带来的影响问题来说的。所谓的三废,是指固体废弃物,液相废弃物和气相废弃物。固相废弃物主要包括了煤矸石、粉煤灰、剥离废弃物、废石等固相废料,此项废弃物一般都具有放射性物质,带来的危害主要包括了占地、边坡稳定、淋滤污染、风化扬尘污染等等。液相废弃物一般指废水,包括无机无毒水、无机有毒水、有机无毒水和有机有毒水四项,包含的化学物质会带来水体污染。气相废弃物主要包括废弃,粉尘,扬尘等,所夹杂的有害物质会对自然大气造成影响。

3.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治理对策

3.1 管理措施

管理措施包括: ①在政府的引导下完善立法及规章。例如,认真贯彻国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将矿山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列为企业的重要义务,落实责任归属与权限,做到有法可依。②进一步完善矿山地区的责任机制。针对人们不合理的开采活动,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除了要政府加强行政管理外,对于已经造成危害的区域则需要进一步完善责任机制,加强治理力度。③提高重视,建立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机构。政府要建立专门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机构,协调气象、水文、民政、公安等相关部门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

3.2 技术措施

3.2.1 工程技术措施

对涉及到工程技术的内容进行分类,具体包括崩塌地质灾害防治、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防治。①崩塌地质灾害防治: 崩塌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了危岩清除,坡面清理和废渣清理。②滑坡地质灾害防治: 滑坡地质灾害防治的技术包括截排水措施、锚杆措施、土钉支护措施。③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 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止方案分为四种,包括了水治方案方案、土治方案、排导方案以及综合质量方案。④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防治: 地面塌陷地质的防治方案分为两种,第一种为废弃土地的治理,使土地重获新生; 第二种是对采空区进行强化,采用注浆或维修的方式进行治理。

3.2.2 生态环境恢复技术措施

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对象包括土壤和植被。①对土壤环境的恢复方法包括两种,第一种为地形的修复,也就是对裂缝、沉陷进行回填或设计高程; 第二种为土壤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①在对植被进行恢复时,植物种类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尽量选择适应性强、经济价值高、抗旱耐湿的树种; 关于植被的恢复技术无疑就是在废弃的土地上进行植被的栽种;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把废弃的土地分割成多个小块,相间的进行植物的种植,一方面节约了经济的支出,另一方面还能使植被快速的恢复。

4. 总结

综上所述,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内容,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探究我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我国矿山环境地质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相关实践经验给出了合理化对策,以供参考。需要指出的是,做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发展经济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对矿山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要仔细分析可能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防止污染,防止破坏。相信随着我国对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工作的发展将会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在进行矿场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许多环境地质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诱发原因,进而对我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基本类别进行了逐一介绍,最后对矿山环境的治理对策给出合理化化建议,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煤矿 地质灾害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325-1

0引言

中国是世界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煤炭这种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如果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环境问题的话,加上煤矿地质灾害具有群发性、衍生性、区域性、滞后性等特点,导致煤炭开采过程中发生一些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我们必须先了解其特征,这样才能做到有效预防。

1诱发煤矿地质灾害的因素

诱发煤矿地质灾害的因素多种多样,它不像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那样,可以根据地质情况针对灾害可能多发地段,采取避让原则进行事前预防,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得不在明知条件不好的情况下进行煤矿开采工作,所以易于产生并加剧煤矿地质灾害。

1.1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煤矿开采后经常出现的一种地质灾害。煤矿在开采过程中,由于破坏了矿体周围的原始应力,使应力重新分配,以达到新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岩层和地表产生连续的移动、变形及开裂等现象。

1.2滑坡

煤矿开采产生的矸石堆积于地表,破坏了斜坡的原始平衡,以致产生滑坡、崩塌灾害。

资料显示,我国发生滑坡、崩塌等灾害每年接近3万起,平均每年近800人因灾害失去生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0亿元人民币。

1.3矿井突水

矿井突水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也较为常见,它直接影响煤矿的生产、效益和安全,具有来势凶猛、瞬间涌水量大、造成损失严重等特点,也成为目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灾害之一。

例如:“1・30朱仙庄煤矿突水事件”由于淮北矿业集团及朱仙庄煤矿对水害预防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导致该事故造成7人死亡,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253.34万元;早在1984年开滦范各庄煤矿发生特大型“突水”淹井事故,最大水量高达12318m3/h,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亿元以上。

2煤矿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

2.1提高认识,着力抓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

各级都要从思想上重视煤矿安全生产,要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及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安全、生产、效益的关系;落实主体责任,改进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2.2开展矿区地质情况调查

矿区地质情况是发生各类地质灾害的地质背景,由于开采活动导致灾害加速,导致灾害程度增加。

所以要充分调查矿区内地形地貌、构造特点,了解地质灾害点的分布规律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防患于未然,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2.3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

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是煤矿重要的地质灾害之一,不容忽视。

因此,针对可能发生的滑坡地质灾害,我们可以构建抗滑工程,利用挡墙、抗滑桩等措施进行预防;同时也要注意排水工程的建设,由于水是形成滑坡及崩塌的重要作用因素,在进行地表排水时,主要以拦截和旁引为主,用截、排水沟将地表水引入天然沟谷。

此外,还要加强地表监测,做好矿区内一些不稳定斜坡的动态监测工作,建立并完善监测制度,切实做好滑坡的预测预报工作,减少滑坡带来的损失。

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预防可以说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一种人为的地质灾害,所涉及的因素很多。所以我们要因地制宜,根据矿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和防治方案,通过加强预测预报、采用先进的采煤技术、开展预防地质灾害知识的培训及矿区环境综合治理等,来预防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发生。

2.4矿井突水的预防措施

矿井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必须查清矿区及附近地表水的汇水、渗漏、疏水情况,掌握当地历年的降雨量对矿井充水的影响。

当井口附近或塌陷区内的地表水可能渗入井下时,必须采取措施填堵裂缝和陷坑,以减少地表水渗入井下。

在矿井边界必须留设防隔水煤柱;巷道靠近断层时,要加强观测,坚持“超前探水、边探边掘”,在断层两侧留足断层隔水煤柱;开采到钻孔附近时,应制订预防钻孔通水的措施。

3结束语

煤炭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煤矿在开采过程中,会产生众多类型的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所以,我们要加强对煤矿地质灾害的预防,在制定预防措施时,应遵循经济合理的原则,做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制定一套完善的、科学的制度,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高新民,赵生茂,余子彤.立足煤炭资源 发展循环经济[J]. 陕西煤炭. 2006(02) .

[2]赵淑英.煤炭过度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措施[J]. 陕西煤炭. 2004(01).

[3]武强,王龙,魏学勇,傅耀军,沈智慧.榆神府矿区大柳塔井田煤层群采地面沉陷可视化数值模拟[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3(06).

[4]张春山,吴满路,张业成.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及展望[J]. 自然灾害学报. 2003(01) .

[5]朱良峰,殷坤龙,张梁,李闽.GIS支持下的地质灾害风险分析[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2(05) .

[6]魏秉亮.浅埋近水平煤层采动岩移与塌陷机理研究[J]. 中国煤田地质. 2001(04).

第10篇

一、地质地貌情况

区地处市的西部,东部、北部地势平坦,西部及西南部属丘陵地带。辖区内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山区,该区域是区地质灾害易发区,是地质灾害防治与防范的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时间主要是汛期,随着降雨量加大,容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发生的后果是可能造成道路塌方,或造成人员伤亡。

二、地质灾害防范重点及措施

(一)防治重点

根据区多年来对地质灾害的调查情况,结合近几年开展的地质灾害防治巡查和集中检查资料,通过研究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初步确定防范重点2处:

1、河上游沿岸

随着河上游湿地的建设,流域内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已大大降低。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大植树、植绿等水土保持工作力度,以应对可能发生的长时间、强降水天气对沿岸造成的地质灾害。

2、生态经济发展区石灰石矿区

由于十几年乃至数十年的无序开采,使该区域变得千疮百孔,个别采空区深达十几米甚至达二十米以上。该区域的这些矿坑容易引发一些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防治与防范的重点区域,特别是每年的汛期,随着降水数量的不断增加,岩层间及岩石裂隙中的水不断增多,甚至到达饱和的程度,容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发生的后果是可能造成矿坑周边的道路塌方,给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甚至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山水水泥有限公司现阶段开发利用的水泥用灰岩就在此区域内,但其矿区本身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不大。

因此,石灰石矿区是区地质灾害的危险区,是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区域。

(二)防治措施

根据我区地质灾害调查资料,结合地质灾害稳定性与危险性评价与预测,遇到暴雨天气或连续降雨50毫米以上,立即组织受威胁区人员撤离,整个汛期还要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1、加强动态监测,适当避让;

2、在采空区边界设立警示标志、网护等措施;

3、采用回填、恢复植被等工程措施。

三、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落实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区政府成立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土资源分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局。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人要对本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要层层建立和落实责任制,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监督检查。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治理和隐患点必要治理。国土资源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在存在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的矿山应当加强群测群防工作。

(二)切实加强隐患点巡查和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安监、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在汛期前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进一步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工作,确保不留死角。针对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做出相应的预防预案和防治措施。

第11篇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治理

中图分类号:TL75文献标识码: A

1. 金矿开采引发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

1.1崩塌滑坡。金矿开采所引发的崩塌滑坡,这是矿山常见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之一。因为采矿而导致的高陡边坡,形成悬空危岩体及山体开裂等,尤其是在运用崩落法采矿、暴雨不当时,易出现山体的崩塌等清况,主要分成岩质崩塌与土质崩塌等两类。

1.2地面塌陷与地裂缝。金矿山开采所引发地面塌陷也被称之为采空塌陷。采矿塌陷的原因很复杂,受到矿体的形态,采空区的埋深与采厚比,金矿围岩的地质结构、矿区的地质构造以及地下水状况等诸多因素之影响。

1.3 泥石流。泥石流是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在矿山的资源开采中,由于山上的植被和岩石遭到破坏,特别是在暴雨天气经过水的搬运作用,会形成降雨性的泥石流,这种泥石流的发生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由石块、沙砾和粘土组成,目前中国矿山泥石流的发生和隐患主要与矿山开采中的废石堆较多、拦护措施差、结构松散等有关。

1.4 采空区的塌陷。采空区塌陷的现象主要发生在以空场法、崩落法进行开采的地下矿山区域,在形成一定规模后自然发生垮落,一旦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预防处理,将会诱发严重的事故隐患,甚至在近地表的岩移中,威胁到地表建筑和道路的使用质量安全,严重的还可进一步引发大规模山体滑移。一旦达到一定的采空规模,而不进行及时有效的填充,就很容易导致崩塌灾害,这一情况在对金属矿的开采中更为常见。此外,采空区塌陷灾害还会引发其它的地质灾害,比如地裂缝、滑坡、崩塌等,都会给地表的各种建筑和农田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究其根源,影响采空区塌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灾害塌陷区的范围、塌陷幅度和塌陷时间进程等方面研究考察可以发现,其成因过程是十分复杂的,除了受到矿区地质地形 (岩层的结构、构造、岩性、成分) 等客观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外,还与开采技术(现场观察、测量、自我意志) 等人为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至今尚未形成公认的通用采矿塌陷机理,当前业内盛行的几种假说也只是从多角度对各类矿山塌陷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某些侧面的诠释。

2.解决金矿开采所引发环境地质问题的对策

2.1实施金矿地质环境恢复的系统化治理

要充分运用系统治理的理念,以综合治理方案来取代以往逐一进行矿山治理的方案,应用拦渣墙、废渣清运以及排水工程等手段,让金矿的地质环境能够得到很好地改善,从而有效预防泥石流等各类地质灾害之发生,这样一来就能防止出现水土流失,让当地的生态环境能够得到切实地改善。在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当依照先治理危险性比较大易造成严重后果的废渣坡,后治理其他废渣坡;先治理水域上游,再治理水域下游的次序来加以实施。对于需要进行治理的沟谷则应运用比较高的标准进行综合整治。

2.2加强对金矿环境管理与土地复垦的监控工作

对于金矿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等问题,我国已经出台的《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及《土地管理法》、《黄金矿山砂金生产土地复垦规定》等法律法规中明确了“谁破坏、谁复垦”以及“谁复垦、谁受益”等原则,并且要求开发企业开展植树、种草、恢复表土层与地表植被等活动。然而,各矿区尚未真正将矿山环境的治理和矿区复垦视为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来加以对待,甚至一些地方的矿山环境治理与复垦只是企业无利可图的一个副业而已,所以在具体执行中国家有关政策无法兑现。

有鉴于此,各有关部门有必要对矿山的执行情况加以督查。对于新建金矿项目一定要评估其对于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了水土保持和土地复垦、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等相关方案,并在报请政府主管部门同意后依法对金矿环境保护以及采金区复垦等实施督查。

2.3努力实现土地复垦模式的产业化

笔者认为,金矿土地复垦模式一定要实现产业化,也就是应当在政府部门的积极支持之下,以矿山企业为主要依托,把采金用地复垦视为矿山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来抓,具体来说就是应当把金矿企业的发展用地、采金破坏区土地复垦、土地复垦后的开发与生产、矿山产品加工等结合起来,实现一体化和产业化经营,这样就能更加切实有效地解决金矿企业采金征地难、矿区环境治理难等问题,不仅能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金矿环境治理、土地复垦等政策的落实,而且还能强化当地政府部门对于矿山复垦的支持,对于我国金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4健全完善金矿生态环境治理信息系统

鉴于目前严峻的现实,应当尽快启动国金矿的环境调查与评价工作,从而更好地掌握我国金矿的地质环境现状以及地质环境问题的分布规律,形成金矿生态环境档案与生态环境预警体系,对于闭坑之后的金矿过采区实施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对于新建金矿应当要求其建立无废矿业之理念,在生产过程中施行更为严格的环保政策,促进我国金矿开采所导致的采金区和周边环境恶化趋势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3. 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3.1 预测报告。我们在现实的井下地质灾害预测预报中可利用技术手段采用一些探测仪器来进行地质情况的勘测,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参考。其中在当前的隧道开挖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中运用比较广泛的有:a TSP 方法。具有适用范围广、预报距离长、对隧道施工干扰小、预报精度高的特点。有效预测掌子面前方100 m~150 m 距离的采空区位置和规模、塌方、突泥、突水等施工地质灾害;b 直流电法。即利用空间电法勘探,来判断围岩的含水、导水地质构造状况,从而有效避免断层、裂隙、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发生;c 地质素描法、地质雷达法、红外探测法、超前水平钻孔等其它探测法。

3.2 岩土治理。该种技术更注重对一些具体地质灾害的防治。环境岩土工程的治理技术主要包括如下几种情况:a 岩爆应力集中,限元方法能有效释放应力;b 尾矿的塌陷,可采用边采边充填、集中充填、压力注浆等填充法,来增加尾矿库的整体总量;c 井下突水,除了物理探测法外,还采取注浆封堵、帷幕注浆截流等措施,预测方法主要有统计学方法、突变论方法和现场试验等;d 采空区的塌陷,通常采用减少沉降高度的方法来预防,从而提升安全保障;e崩塌、滑坡灾害,要控制超采滥挖现象,做好排水工作;f 对排石场内的空洞和裂缝现象,可通过高密度电阻率法和工程地震法来进行探测验证。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对地形较为复杂的矿山场地,一定要分段勘查,在进行必要的现场试验后再确定加固设计。

3.3 其他措施。即非技术措施,主要有加强立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建立矿山生态风险评价体制,建立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因地制宜地综合治理,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在矿山开采规划和报批的同时,明确矿山企业保护矿山环境的责任,采用先进的采矿工艺,制定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规划,对矿山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定期监督检查。通过各级政府和国家财政为矿山的地质环境恢复提供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持,积极推行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设立防治基金来完善投入机制,减少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

结束语

总的来说,对金矿开采所造成的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应当贯穿于矿山开采的全过程之中。要全面细致地分析与调查金矿范围内矿渣堆积的状况和潜在的威胁,充分考虑到灾害链效应,从而对所存在的问题开展危险性评价,并且采取积极措施,有效地改善与治理我国金矿的地质环境以及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闫车杰. 矿山地质灾害研究及防治探讨[J]. 中国地质,2004,13(03):66-68.

第12篇

关键词:矿区;泥石流灾害;水土保持;矿区治理;发育程度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D8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10-023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10.117

某矿区的位置处在三省交界处,区内的山势陡峭,为岩金基地,年产黄金量巨大。矿区的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诸如矿业产业基地等位置由于受到过分的开发,自然环境已经损毁,矿渣尾沙等无序堆放,堆放的过量带来了泥石流的频繁发生,不仅带来了河道水库的淤塞,也破坏了周边的环境,导致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1 泥石流的形成

(1)降雨造成的雨量不断增大,使得矿区的年平均降水量在7、8、9三个月较为集中,_到了全年降水量的51%,最大的降雨量甚至达到了20cm。地下水的成分包含了基岩的裂隙水、碳酸盐类溶洞水等,由于沉积物的松散较大,因此整体的流量是较为巨大的;(2)由于该矿区所在的区域地形为流水地貌,海拔也较高,因此山坡较为陡峭,深切的沟谷发育较完整,坡度达到了45°以上;(3)泥石流形成多需要松散的固体物质,因此该矿区的地表低层由于固体物质条件较好,而且地层多为金矿脉,岩性以斜长角闪岩为主,另外还包含了片麻状斜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片麻状似斑状闪长岩等,在地质构造上较为复杂,形成了多构造类型和多期次构造的相互叠加,褶皱和韧性断裂带的形成,发育以及构造都较为成熟,因此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发生了破碎和崩塌,河道被淤堵,泥石流的形成构成了丰富的固体物质。加上区内的工程活动非常多,地质环境的恶化带来了众多的矿山坑口,山体被开挖的千疮百孔,山体的富水性带来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山坡的植被因为缺水被枯死,自然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区内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较多,很多冲沟都被废石废渣所充填。

2 泥石流的灾害分布现状分析

由于区内早有记载多次受到泥石流灾害的侵袭,每次的经济损失都较为严重,造成交通中断、矿区停产等问题。而且洪水将矿区的公路、尾矿也冲毁,导致沟渠的淤泥淤积严重。

根据统计,区内的泥石流造成了上百人的伤亡,并且经济损失达到了几千万元。

根据调查资料现实,崩塌、滑坡、水土流失等情况,使得地表的岩性、沟口的泥石流的堆积活动,泥沙的补给长度,流域内的植被覆盖率,山坡坡度,松散物的平均厚度等不断发生着变化,需要采用单沟泥石流易发程度评价模型进行评价,对区内的泥石流的灾害的冲沟进行分析后,得到了固体物质以采矿废气的石渣为主,沟道的堵塞严重。

3 防治泥石流措施以及建议

由于该矿区的泥石流在环境治理上属于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对该区的泥石流灾害进行了综合的治理,坚持了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将废弃的土渣等进行了再利用,将废土废渣工程用在了排疏修建的工作中,实行了水土保持的治理措施。

对人为弃土弃渣进行了控制,将废土废渣等堆放的位置进行了规划,采用土体固定等措施加以处理;然后将泥石流的通道系统进行了划分,包括汇水区、形成区,流通区等,每个区域都有其功能,包含了建设基本农田、植树种草、沟道的拦沙坝的修建等,修建栏杆的措施以形成区为主,降低沟床的排导,将沟床的坡进行降低后,堆积其泥石流沉积物以达到排导的目的。

开展区内的泥石流的地质灾害的隐患点的勘查工作,研究区域内的泥石流灾害危险型。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实施造林和种草工作,做好保土耕作的措施,强化对矿区的土壤的侵蚀规律的研究,做好废土废渣的综合利用工作,采取行政法律手段,严禁废土和废渣的乱堆滥放,必要的时候可以采用闭坑矿山的方法加以环境的修复。

建造植被生物工程,种植树木草皮,建造防护林等,使流域内的地面的保护层增加地表水的汇水和入渗能力,将流域内的水文循环进行改变,减轻坡面的侵蚀。采用拦挡工程,将流域内的松散固体物质加以防护,减轻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减小矿区的过度开采的规模,采用拦挡工程,加强泥石流的灾害的治理工作,大幅度降低流域内的固体物质的下泄量,将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滞留在原地,将泥沙进行拦截,减小下游的淤积,将沟床的侵蚀基准面进行抬高,改变沟床的下切和流体的动力条件,将流向进行稳定,并将泥石流的侧向加以减轻,将泥沙的数量进行调节,达到固山稳坡的工程目的,主要的拦挡工程形式包括了防冲稳坝坡、拦挡护岸坝、拦挡固坡坝等。

4 结语

对于矿区的泥石流的自然条件,包含了沟谷的结构、植被的系数、坡面的破碎、沟道的侵蚀,种种原因都造成了泥石流的灾害的严重性,矿区的沟谷泥石流的发育具有频率较高、发育旺盛的特性,因此采用生物工程,拦挡工程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减缓流域水土流失、恢复区域生态环境的措施,因此适合在矿区泥石流防治工作中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晓玲,魏奥林,,等.浅析陕北煤矿矿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其成灾过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6,27(4).

[2] 陈华清.基于潼关“7.23”泥石流形成模式的矿山泥石流风险评价[D].长安大学,2012.

[3] 张勇,王亚峰,赵晓光,等.陕西省彬长矿区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初探[J].水土保持通报,20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