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7:56: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疗卫生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等医药院校普遍开设了医学信息学方面的相关课程,并在医学生中招收医学信息学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2]。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对医学信息学教育相当重视。我国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起步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医学信息检索、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逐步在各高校中推广,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临床医学生的信息素养。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普遍开设了医学信息学相关的课程。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三大块: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信息检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以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为主,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如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等。数据库技术课程则主要是要求学生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知识,熟悉数据库的基本操作,了解一种数据库编程语言。信息检索课程在于使学生熟悉重要医学文献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侧重于培养学生获取已有医学信息的技能。这些课程内容大部分是进行普及性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已被统一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考试体系之下,没有形成具有医学特色的教学体系[3]。从各医药院校所开设的信息学课程中,可以发现,针对临床医学生毕业后将面临的与工作密切相关的医学信息处理技术方面的训练相对较少,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医学图像处理系统、电子病历等相关知识,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环境的要求,也不利于我国医疗的信息化。目前,我国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医学信息学发展的需要[4]。因此,临床医学生的信息学教育急需进一步加强。
2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的必要性
2.1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临床医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因此,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主力军,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信息社会对从业者的信息素养要求普遍提高,随着医疗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医疗卫生行业的各项业务工作中,各医疗卫生部门已经很难离开信息系统的支持,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远程医疗、远程医学教育、医疗保险系统、社区医疗保健系统等对现代医疗卫生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信息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职业技能新挑战。作为未来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临床医学生必须熟悉其即将面临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掌握常用医学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技能。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挑战,培养出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必须加强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
2.2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是国际医学教育的要求
国际医学教育学会(IIME)制定的医学本科教育“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对医学本科教育的最低基本要求就包含了信息管理(ManagementofInformation)[5],它要求:医疗实践和卫生系统管理有赖于有效的源源不断的知识和信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对教育、信息分析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因此,毕业生必须理解信息技术和知识处理的优势和局限,并能够在解决医疗问题和决策中合理应用这些技术,毕业生应该能够:①从不同的数据库和数据源中查询、收集、组织和解释健康和生物医学信息;②从临床数据库中检索特定病人的信息;③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帮助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健康状况的监控;④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局限;⑤保存医疗记录以便分析和改进。由此可见,加强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教育是全球医学界的共识。临床医学专业作为医疗工作的主干专业,加强其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对于推动医学信息化,促进医学技术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课程教育的建议
3.1重视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课程教育
信息学与医学交叉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信息技术在现代医学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6]。医疗实践、医药卫生行政管理、医学教育、医学科研等工作均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一有效工具的支撑。CT、MRI、超声诊断设备、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数字人体等都是医疗信息化的结果。这些成果的有效应用,既需要医学知识,也需要信息学知识。因此,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机构应该重视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从发展的角度,加强医学信息学教育,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临床医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水平。
3.2积极开展医学信息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在课程教学方面,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入改革,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的需要。随着我国中小学生信息教育的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在中小学阶段已经掌握,没有必要在大学阶段进一步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因此,可以考虑将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内容从大学课程教学中剔除,以免产生知识重叠和教育资源的再浪费。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可以把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从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到医学信息处理技术的层面[7]。目前,我国医疗卫生的信息化正从简单的费用和行政管理向临床信息管理转变。临床应用的普及,要求医学信息教学内容和方法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不断调整。通过课程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当前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现状,熟悉信息化环境下的工作流程,掌握基本业务系统的操作技能,提高对信息化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临床中的深入应用,也需要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参与甚至指导,从而推动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对于临床医学生,可以考虑强化信息获取和应用能力,向应用型、研究型转变,强化医疗信息系统相关知识的教育。笔者认为,在保留原来信息检索课程和数据库技术课程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增加数字化医疗方面的教育,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医疗决策支持系统等内容。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可以将课程内容归纳为以下四大块:信息获取。即当前开设的信息检索课程,通过这一块内容的培养,让学生了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常用医学数据库的使用,以培养学生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获取是信息社会中人人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因此,不同层次的临床专业学生均应该开设这一内容,以满足今后自我发展的需要。信息系统应用。这一块内容主要是针对医疗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常用系统的操作技能,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医疗领域关键信息系统的应用,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PACS、LIS、电子病历、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远程医疗与医疗信息共享、决策支持系统等系统的应用,同时应该介绍信息安全与保密方面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与保密意识。这一部分内容可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应用系统进行培养。例如专科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在基层医疗机构,因此,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远程医疗、医院信息系统等内容应该作为这一块的主要内容。数据处理。这是对临床医学生更高的要求,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培养,让学生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知识,熟悉医疗数据处理的基本技术及医疗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熟悉医疗卫生信息的相关标准与编码,HL7、DICOM、ICD、UMLS、SNOMED-CT等,使学生能够在更深层次使用医疗数据,具备参与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能力。决策支持。这一块是对临床医学生的更高要求,涉及的内容包括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系统、模式识别等。主要介绍如何用信息学的方法发现关于疾病过程及其新的知识,从而为开发医学决策支持系统奠定基础。
3.3按授课对象分层次开展教学
医学院校的信息知识教学体系必须适应本行业应用的要求,根据不同层次的临床医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要求。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可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三个层次。三者的培养目标有所区别,专科主要是培养适应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实用型医学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全科医学实际工作,要求能够较为全面地胜任临床医疗、疾病预防、卫生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等工作。因此,这一层次的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常用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能够应用辅助决策工具进行医疗决策。主要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信息检索、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等相关知识。本科生面向的中层医院,除了需要具备信息获取能力外,常用医疗信息系统的应用是其重要培养内容,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研究生及以上层次的临床医学生主要是培养临床方面的高级人才,对其信息素养也要求更高。在本科生层次的基础上,还应该具备决策支持系统的相关知识,为更高层次的医学信息应用打下基础。
3.4开课时机与开课方式
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医学信息学课程的开课时间,笔者认为最佳开课时间为见习时期。这时,学生已经完成基础医学课程和桥梁医学课程的学习,对医学知识已经有了较深入理解,同时,正在进行临床见习,对于临床实践工作也有一定了解,开设医学信息学课程,学生容易理解和接收,而且更容易接触实践工作,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开课方式应该采用理论与操作并重的方式进行,应该建立医学信息学实验室,配备相应的实验条件,如信息检索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系统、健康档案系统、社区医疗信息系统等,使学生有自我体验的环境,能够直观感受信息系统的真实面目,便于深入剖析信息系统的原理。
关键词:全科理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课程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就业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记载,2012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0%,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4%,可见专科层次医疗卫生人员是基层卫生机构的主力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于2010年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公共卫生课程也随之进行创新改革,现报告如下。
1改革背景
为顺应人民健康需求增长和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要求,我国于2009年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机构。在该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步从过去单一的医疗服务转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即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开展基本疾病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量、素质、结构均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可胜任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明显阻碍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何坪[1]等人对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机构进行调研,以评价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结果表明,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数量及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几乎没有专业的全科医师;三年制临床专业毕业生临床基本诊疗能力不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不力,缺乏相关理念、知识和技能,难以独立开展和全面承担相关工作,素质普遍偏低,自我职业归宿感也较低。同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2~4]等的相继出台,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科医学教育应以“3+2”模式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即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三年制医学专科生,毕业后接受两年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培训。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强化临床实践技能以及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并将其作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
2改革措施
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任务,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应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基本要求,深化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强化全科理念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为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应在原有预防医学课程基础上,针对具体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必要的建设与改革。在此基础上,我校公共卫生教研室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内容进行大量调研[5],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6],针对临床类学生编写了《基层预防保健技术》教材。教材共十一章,内容即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性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在编写过程中,将预防医学、健康保健等基础知识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有机融合,并编写配套的实训教材,使实训内容按章节整合;改革教学方法,探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聘请基层医疗机构一线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和实训指导,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同期开发了课程教学网站,包括课程相关资料及课外学习资源链接,学生可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及拓展学习;同时,在临床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实习内容[7,8],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本课程教学使专科临床类学生能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与技能,为以后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开展相应工作奠定基础。
3讨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应同时具备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在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卫生课程较少,仅有预防医学一门课程,与基层实际工作结合不太紧密,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能力培养。《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综合采用调研、查阅文献资料、专家研讨等方法,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开发的基层实用性校本教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其他高职医学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该教材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和要求进行编写,并配套相应的实训教材和网络资源,针对性地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层工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强调实训操作。如在讲解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时,让每一名学生自己创建一份健康档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在临床见习与顶岗实习中增加相应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以培养真正的全科医师。我校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于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家相应政策规定不断更新,以更贴近实际岗位工作任务。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及能力均较以前的学生有所增强,岗位胜任力有所提高。综上所述,我校自主开发的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能有效提高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符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因为是一门新课程,如何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实际岗位需求,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坪,邓宇,罗利刚,等.重庆市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1,14(124):3593-35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6号.2012-05-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Z].教高[2012]7号.2012-05-07.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1〕23号.2011-07-07.
[5]谭涛,肖智勇,郝坡,等.以需求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类临床医学教学内容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2,41(36):3905-3906.
[6]秦怀金,陈博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7]黄进,李玲,赵宇亮,等.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7):63-65.
关键词:卫生信息化;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双向技能;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5-1078-02
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随着新医改的逐步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而市场供应却远远不足,人才匮乏已成为医院信息化的瓶颈。
1 当前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瓶颈
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卫生部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等文件中,明确指出了卫生信息化的重要地位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卫生信息化重要地位与作用
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做好卫生信息化工作,能为群众提供更规范、便捷的医疗服务,提供更安全、有效的药品,卫生信息化技术也是医疗费用实时结算的重要手段。对于重大疾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2卫生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十一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卫生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相对落后于其他行业,这种落后在人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随着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迫切需要当今医护人员“既懂医学专业知识又掌握现代信息技能”。当前大部分学校传统的以计算机基础教育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医疗机构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人才匮乏已成为医院信息化瓶颈。
2 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概述
为加快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医学信息技术职业技能,使医务人员“持证上岗”,“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管理中心”在卫生部、教育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推出的人才培养工程,即“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简称MILC。
2.1医学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内容
MILC的主要内容为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同时介绍医院信息系统、门诊信息系统、住院信息系统、药品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医学影像信息系统/放射学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等医院信息系统以及实际操作。
2.2医学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目标
医学信息技术技能(MILC)培训,是通过加强学生对医疗卫生机构实用信息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医疗工作岗位所使用的软件系统平台的操作能力,为毕业后到医疗卫生机构上岗直接应用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传染病直报等打下坚实基础。
“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以医疗信息技术应用、开发、维护、管理为核心,建立起科学的医疗信息技术教育培训课程体系,5年内将在全国培训并考试合格在职人员、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100万人次;医学院校在校生50万人次,使之掌握医疗行业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工作岗位所使用软件系统平台的操作能力,以适应医疗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需要。
3 四川省医学信息技术培训情况
根据《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卫生部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的精神,四川省于2011年底出台了关于在全省卫生类院校加强医学信息技术学习的文件,文件明确指出,为加快我省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医学院校在校生掌握医学信息学基础知识的整体水平,将在全省医学卫生职业学校中开展医学信息技术教育及技能的培训工作。
3.1四川省卫生类院校医学信息技术培训情况
泸州医学院卫校及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相继于2012年初通过国家医学信息技术考试中心审批,成为四川省首批“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指定教学考试基地”, 并成功的为其学生及所属地区医疗单位的医信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和考试。
3.2我院医学信息技术培训情况
我院护理系抢抓机遇,通过积极申请,于2012年1月通过国家医学信息技术考试中心审批,成为“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指定教学考试基地”,并在2012年秋季学期针对2011级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了培训,学生已于2012年11月参加医学信息技术考试,合格率为95.6%。
4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医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建议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适应医疗卫生信息化改革,持证上岗,应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做出相应的调整,制定更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还要完善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培训基地的建设,加强医学信息技术师资队伍建设,为开展医学信息技能人才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4.1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培训基地的建设
通过完善和规范培训制度、探讨培训模式、培训内容等各环节,打造优秀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培训基地。
4.2师资队伍建设培养
授课教师要深入学习卫生部信息化建设相关文件,认真分析医学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和医学信息化人才标准。重点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在实践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实操步骤,独立、正确、规范地完成各项操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动手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和互动,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授课老师通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和聘请专家讲座的形式,研究如何强化主讲教师的授课重点和授课技巧,提高教学质量,建设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
4.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为了培养“医学+信息技术”的双向技能人才,对护理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及选修课程内容、学时等做出相应调整,制定更适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5 结束语
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中心颁发的医学信技术职业技能证书,是劳动者从事相关职业的技能凭证,同时也将成为就业上岗和用人单位招生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之一。为了让护理专业学生更好的适应医疗卫生信息化改革,持证上岗,我们应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做出相应的调整,制定更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为开展医学信息技能人才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使护理专业学生更好地适应医疗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艳梅,叶明全. 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指定教材·全国高等医药卫生类院校规划教材:卫生信息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薛洲恩,胡志敏.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
一、制定课程标准要兼顾执业考试与职业岗位能力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专业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高职医学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首先要经过国家执业医师(助理)考试。目前国家执业医师(助理)考试是以基本、通科的执业能力为主,未专门设置具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特点的考试内容,因此在制定该类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标准时既要兼顾学生毕业后参加执业医师(助理)考试对预防医学理论的要求,又要针对其今后主要在城乡基层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岗位实际需要。以重庆三峡医药高专为例,学校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医学类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库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此将预防医学课程定位于医学类各专业的核心与必修课程,其课程目标按照执业考试的大纲要求与岗位工作要求两方面制定出教学、能力与思想教育三大目标,例如,在教学目标中除要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外,还强调社区卫生服务理念,“掌握三级预防的原则与措施,熟悉初级卫生保健知识、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内容、全科医学与全科医生的定义与能力要求、自我保健与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能力目标强调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能力,“具备开展社区卫生保健服务,能在城乡社区开展基本的初级卫生保健和疾病防治工作”;思想道德目标强调具备正确的职业认知与敬业态度,“树立为城乡基层人群健康服务的思想”、“具有肩负着救死扶伤,维护与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社会使命感”。
二、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序化分类课程内容
由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处的工作层面不同,其职业岗位的责任与任务也存在不同(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乡镇卫生院、卫生室工作任务有差异),同时不同地域的城乡基层医疗机构也存在差异,因此医学类专业预防医学课程开发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分析。
1.分析典型工作任务与执业考试。
确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1]。以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等基层卫生机构近3年毕业的青年医生为对象,对其岗位工作任务开展调研,再与卫生防疫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家共同分析,结合本地区地域特点、执业医师(助理)考试的要求等确定医学类专业学生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如,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包括:建立社区家庭健康档案;进行高血压、肿瘤等慢性病的监测工作;在社区内开展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慢性病人的分级分类管理等,而在执业考试中与之相应的内容是:人群健康与社区卫生服务、慢性病的防治、健康教育等。
2.课程内容序化分类。
课程内容序化分类是指将作为执业医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与作为基层医疗机构岗位人员应具备的岗位能力进行合理化组合。在上述典型工作任务与执业考试分析的基础上,组织预防医学教师及课程专家,将典型工作任务与执业考试的分析结果进行内涵对比与关联分析,做出关联图(见附图),研究序化课程教学内容[2-3],形成医学类专业高职学生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内容,明确其考试能力构架及基本标准。
三、加强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使学生形成基层工作初步经验。
一、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乡村医务工作者是改善乡村医疗环境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帮助农村居民治疗,预防各种农村常见疾病。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医务工作者长期不受重视。
(一)乡村医生职业技能差,人数短缺根据现有的农村医疗工作者数量,我国农村医疗工作者,平均两个医务工作者就要为一千个农村居民提供医疗服务。这种比例远远低于城市医疗工作者比例,更是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比例,农村医疗工作者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人口需求。其次,我国农村医疗人员职业技能不足,目前农村医生大专以上学历不足百分之七,甚至有大批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医生,是导致目前农村医疗卫生环境查的原因之一。
(二)乡村卫生室设备差,人员调动频繁乡村卫生设备不足,由于财政紧张,政府对乡村卫生室的投入严重不足、设备陈旧,乡村医生无法有效开展医疗预防工作。最重要的是医疗卫生人员技能差、调动频繁,导致很多工作无法开展。由于财政问题,乡村医生离职率偏高,而且很多只有中职学历,很多人选择出去打工,导致有的基层卫生室无人管理的现象。
(三)教育缺失,人才流失严重由于乡村基础条件差,导致很多人不愿选择乡村医学院校专业。导致乡村基层医疗人才流失。目前,我国五分之一乡村医生都超过五十岁,而二十到三十岁的乡村医生不足百分之七,已经出现严重的青黄不接,人才比例严重失调,大多数年轻人不愿呆在农村卫生室,很多选择外出打工,造成乡村基础医疗的落后。教育培训缺失也是造成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我国目前培训乡村医生主要依靠本地中职院校和一些地方培训机构。由于这些机构能力十分有限,导致乡村医生业务水平不高,无法有效承担乡村医疗服务,而且由于高中等院校对乡村医生培养的重视度不够,无法将高素质人才引入到乡村基层医疗机构。图1:下乡组织村民进行医学教育普及
二、对策及建议
(一)普通中高等院校的支持由于目前乡村医生教育体系不完备,导致很多本地的医疗教育培训机构技术力量薄弱、水平低下,无法满足现有的医疗教育的需求,需要普通中高等院校加强相关专业的建设,国家应该加强相应的扶植力度。各大高校应该开展对乡村医疗教育的相关工作,应该承担起乡村医生培训基地的建设任务,利用自身优势,帮助乡村医生快速提高业务水平。高校方面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培养乡村医疗人才中,派师资到培训基地授课,这样可以快速提高在职医疗人员的水平。目前我国已经高度重视乡村医疗教育问题,国家层面已经推出针对乡村医生的农村医学人才订单定向培养计划,免费培养基础医疗人才,从而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帮助乡村医疗水平的提高。
(二)课程设置合理农村医学教育有其特殊性,不能照搬普通医学院校课程,要针对性的开展课程设置。由于乡村环境的特殊条件,乡村医学教育应该着重设置一些处理常见医疗问题以及预防疾病的课程,同时设置一些医疗保健的课程,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帮助乡村医疗工作者提高理论能力,这样不仅要从根本上提高乡村医疗工作者的水平,帮助改善乡村医疗环境,还要能培养出既能独立思考创新,又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乡村医疗人员。
(三)培养防治结合的医疗人才目前医学高校设立的科目并不适合乡村医护人员的培养,高校必须设立一些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以及适应乡村基层医疗机构工作需要的教学方案,满足培养乡村医疗人才的需求。院校应该立足于目前基层乡村医疗需求,保证培养出基层医疗工作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目前高校课程设置专业性强,并不适合基层医疗人员培养,高校培养基层医疗人才因立足于预防、治疗、康复的综合性医疗人员,不能单纯的只顾及某一方面,毕竟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不能像城市医院那样细化。
(四)国家政策扶植目前我国的农村医疗教育仍处在比较落后的阶段,由于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农村医疗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国家推出了针对农村医疗人才培养的定向生,而且对这类学生免除学费并给予适当补助,让这些学生能够安心回到农村基层,学以致用,帮助农村改变医疗卫生状况。此外,国家也应该适当向基础医疗教育倾斜,这样有利于建立分级诊疗的体制,不用一个感冒就到三甲医院,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五)资金扶植目前开设面向农村基础医疗的学校还是不够普遍,远远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需求,造成这种局面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资金支持不够,政府由于财政有限,对基层医疗服务的支持普遍不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机构以及基层医疗机构的扶植力度,有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建立基层医疗体系,分担大型医疗机构的负担,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
三、结束语
中医学专业是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新开的专业之一,对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专业的基本情况进行简单介绍,并提出学科建设的目标与措施,希望能为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专业发展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
中医学;学科构建;培育措施
学科建设是普通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一项根本性战略任务,也是衡量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与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中医学专业是我校2016年新开的专业之一,属国控专业。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强,对疾病的无毒、无创、安全有效的治疗要求也逐步提高,这就为中医学拓宽了服务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进行中医学学科建设,是目前摆在我校特别是中医中药系面前的重要问题。
1建设目标
1.1中医学的学科特点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研究人体生命、健康与疾病的科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由于中医学突出治未病,临床疗效确切,治疗方式灵活,养生保健作用突出,并具有“简、便、廉、验”等特点,因此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充分发挥中医学特色优势,加快发展中医学健康服务,是全面发展中医学事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全民健康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1.2贵州省及毕节市的卫生资源现状
我国中医药人才资源缺乏,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基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中医学发展不平衡。以贵州省为例,据统计,2014年贵州省共有卫生机构29182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6.42万张,其中,中医类医院床位数19448张,每万人口床位数5.54人。中医执业(助理)医师7528人,每万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2.15人。以毕节市为例,2014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5365个,床位31629张,卫生技术人员22407人,其中开设中医诊疗服务的卫生机构1073个,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1645人。全市乡镇卫生院共240个,能开展中医学服务的机构104个,基本能开展中医学服务的机构45个。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个,能开展中医学服务的机构23个。全市村卫生室3994个,能开展中医学服务的机构1199个。2015年9月,在贵州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会上,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通过深化医改,增加医疗卫生资源和人才,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等措施,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全省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20年,贵州省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6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5人、注册护士3.14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2人。其中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升中医学服务能力,到2020年,80%的县级中医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医综合诊疗区,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学服务能力。
1.3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学科建设目标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黔西北地区唯一一所医学高等学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医学专门人才的重任。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综合考虑毕节市的区域特点,结合本校的工作实际,突出中医学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毕节,面向全省,辐射全国,把中医学专业建设成为办学有特色、省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特色专业;为城镇社区和基层医疗服务单位培养系统掌握中医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现代中医学发展和高等中医教育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扎实的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定的中医学及预防医学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中医专门人才;完成毕节市每个乡镇以上医院建设中医馆、开设中医门诊、设置中药房的战略任务。
2建设措施
2.1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72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55人,兼职教师17人;高级职称32人,中级职称30人,初级职称8人。拥有专业课教师58人,其中“双师型”教师48人;专业教师中医学专业背景47人,专业教师与临床兼职教师之比达到1∶1;专业教师中研究生学历的有30人。近三年来,中医学专职教师在省内外期刊上发表教学、科研论文20余篇,主编及参编教材14部,现有师资能够满足中医学专业理论及临床实践教学的需要。专业开办后,学校将根据专业发展规模需求,合理规划专业师资结构。计划在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引进高层次中医学专业人才,建设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德艺双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2.2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的重要保证。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按照中医学专业课程标准,对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加强对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的教育教学研究,以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为核心课程,强化实践技能教学,使教学更贴近岗位需求。同时,根据专业特点,构建“课证融合”双证书课程体系,将国家执业资格考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依托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外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了以岗位任务为引领、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3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有中医诊断实训室、中药标本实训室和针灸推拿实训室等,能满足中医基础、中医诊断、针灸推拿以及中医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多学科的教学需求,具备学生教学实训、教师培训、社会职业培训、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并有与之配套的运行模式和管理制度。学校始终把技能训练作为教学重点,实训实习课时占总学时数的58%,校内专业课程实训课开课率100%,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奠定了基础。校外实训主要有毕节市中医院、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毕节市第二人民医院等18所教学医院。教学医院医疗设备先进,医护人员业务素质高,具有较强的医疗、教学和科研能力,可以为学校提供充足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能较好地保证教学和实习工作的开展。学校制定了校企合作工作制度,加强实习管理、检查及指导,实习管理日趋完善。
3人才培养模式
3.1建立“校院合作,共建专业”机制
为使专业发展与行业需求相对接,成立由医院、行业专家和学校领导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建立由多家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团队,共同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制定保障校院共建专业的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及管理制度等,形成共育人才的机制。
3.2传承中医文化,以德为先,文化育人
积极创造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所学、所得、所见、所闻和所悟中传承、发扬和创新中医文化。把人文精神与中医学专业教学紧密对接。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精神以及“治未病”理念贯穿于中医学人才成长的全过程。
3.3以实践育人为主线
在院校合作建设发展过程中,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附属医院,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边教、边学、边做”,实现医院教学化、教学医院化。在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建立教、学、做高度一致的校外实训基地。
3.4构建“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以中医学专业岗位能力分析和中医执业准入为依据,以就业能力为核心建立课程体系。实施“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把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结合,探索中高职课程衔接,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5丰富教学资源
在中医学学科建设发展中,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建设中医学专业两门以上核心课程,形成课程标准。建设突出就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就业课程,包括中医适宜技术课程。以数字化资源建设为切入口,训练中医辨证思维和诊断治疗能力。
3.6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
学校结合专业要求和学生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抓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促进学生心智健康发展。注重教与学的结合,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树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理念,突出中医专业特色。对学生的考核评价逐步推行学分制,针对不同的课程性质和特点,选择闭卷、开卷、机考、讨论、答辩、调查报告、实践操作、专业技能测试、课程论文及社会实践等考核形式计算学分。建立多元化的考评体系,逐步实现教考分离。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到来、居民生活方式的迅速变化,慢性病日趋成为主要疾病负担,医疗服务观念已由传统的单纯“治病”向预防、医疗、保健一体化服务转变。2015年,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1]指出,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已经建立起由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利用效率不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难以有效应对当前面临的慢性病高发等健康问题。对于广大专科院校临床专科生而言,毕业后,其工作岗位主要在基层医疗机构。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服务等。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比较短缺,急需一些既能够提供医疗服务,又懂得如何开展临床预防的临床医生,因此加强临床专科生的预防医学教育,使其掌握群体预防和个体预防的知识和相应技能就非常重要。
2临床专科生预防医学教育的现况
2.1学校学生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卫生政策侧重于临床诊治及设施的建设,而很少关注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教育资源的投入,这些更进一步加剧了医疗和预防学科间的分裂及公共卫生脱离临床的倾向[2]。一些从事教学行政管理的决策人对预防医学的认识不足,一些专科院校仅仅设立预防医学教研室,基本上挂靠在其他系部,重视程度不足,专职教师数量非常有限。一些专科院校对预防医学类课程的课时一再压缩,甚至列为选修,许多学校没有安排临床医学生进行预防医学的见习或实习的经费及学时。
2.2师资力量不足
许多高等学校对教师的基本素质做出了规定,预防医学教师基本上是医学本科以上学历,但是高学历不代表高的教学水平,预防医学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部分高校的教师更是科研能力强,就直接转为副教授、教授,极少有临床背景,更是缺乏临床一线的实践经验,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基本上是理论教学,没有亲身经验传授给学生,疏于结合临床工作实际,学生上课兴致不高,教学效果较差。
2.3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针对性较差
实践教学缺乏在部分专科院校,由于学生在校学习时限的要求,预防医学本应该在临床课程教学结束之后才能进行的课程,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被提前进行,这就导致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缺乏相关临床基础知识,因此预防医学教学效果就较差。目前没有专门给临床医学生使用的预防医学教材,基本上是预防医学专业课程内容的压缩和拼凑,没有从临床角度来编写教材,针对性差,一些课程偏于理论,不重视基层医疗机构对我国医疗卫生保健、疾病预防及预防医学服务需要的实际情况。对于临床医学生来说,教材涉及的内容与临床实际联系不够紧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预防医学教学中,涉及临床预防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慢性病社区管理这部分内容较少,再加上预防医学教师对此认识普遍缺乏,同时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这些内容更容易被忽视。由于大纲要求,学时限制、考试方式等原因,填鸭式教学仍然是预防医学教学的主要方式。和临床医学一样,预防医学也非常强调实践和操作的领域。由于学校经费及师资限制,很多专科院校没有设置预防医学专业,很多专科院校预防医学实习无法开展,因此学生结合预防保健等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走上工作岗位后面临实际多变的现场常常束手无策。预防医学的考核方法也比较单一,只是传统的闭卷理论考试,忽视了对实践技能运用等综合能力的考查。
3对策
3.1督促政府及高校增加公共卫生预防医学教学的投入,落实预防为主的观念
政府决策部门应该加强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教学经费投入,同时督促高校充分认识预防医学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推进预防医学教育,把预防为主的观念充分落到实处,学生在学习预防医学知识的同时也应该结合最新医疗改革形势和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的精神,更加深入的了解预防医学的精髓及预防为主的观念。
3.2加大投入,预防为主
加强预防医学教师专业知识及技能培养。在预防医学教师选取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师的理论和研究能力,更要结合新医改的精神及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的精神,注重教师的实践经验,因此预防医学教师需要接受全科医学及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学的培训及实践,使他们在授课过程中灵活结合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及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参照国外公共卫生预防医学教育情况,聘请有实际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工作经验的疾控中心人员来从事相关的预防医学教学工作,这样可以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实践经验,对于医学生技能培养有显著帮助。作为高校,要更加重视预防医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相关研究项目支持和外出培训访问交流的机会,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良好的平台。
3.3适当增加学时数
合理调整教材加强实践教学适当增加预防医学教学学时数,结合新医改思路及规划要求,整个教学过程把预防医学、全科医学及社区卫生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学内容。在传统教学基础上,适当压缩环境卫生、职业卫生及营养与食品卫生的学时数,适当增加临床预防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慢性病防控及社区管理方面的内容。在具体内容上面,可以对一些原理方法及相关技术粗略介绍,而对当今社会关注的跟预防医学相关的内容比如雾霾天气对健康的危害、职业中毒等与其他学科联系讨论,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及弱势群体,加强情感教育。另外根据学生需要可以开设《营养与膳食》等选修课。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加强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首先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建立良好稳定的业务关系,为预防医学的教学提供稳定的实践基地。其次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到基层医疗机构如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使同学们了解与人沟通的技巧,加强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树立良好的三级预防观念,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加顺利的走向临床工作岗位。
3.4改革教学方法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了解最新改革及预防知识和动态,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可灵活运用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同时结合最新知识和关注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结合实际情况的积极性和兴趣,培养其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的思维方法。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可以推荐学生了解预防医学慕课内容,了解一些重点高校的预防医学教育形式及内容。在改革教学模式的同时,应进一步改进考试方案,除了闭卷考试之外,还要提交论文或实践报告等,将笔试和非笔试结合起来,在具体分值的分配上,适当减少期末闭卷考试的卷面成绩,加大论文、课堂讨论及实践报告的平时成绩,形成一个全面评价系统,使该科成绩能够更加全面反映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4结语
关键词:CIPP模型;高等医学院校;MOOC教学
目前我国急需基层卫生人才,我国自2010年开始"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训项目",用于培养基层全科医疗订单式医学人才[1]。对于这样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毕业后的学习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教学理念顺应了全球高等教育变革信息化、国际化、民主化的趋势,具有课程质量高,多元互动,个、免费开放等。目前各高等医学院校逐渐加入MOOC教学。MOOC是从2011年秋逐渐走入人们视野,并迅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带来了新一轮网络课程学习的热潮[2]。根据教育学、评价学理论及方法对教育治疗进行评价,判断MOOC应用于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是否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教育质量是否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成为重要的内容[2-3]。CIPP评价模型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教育评价模型,包括背景、投入、过程、结果评价四个部分[4-5]。本研究采用CIPP评价模型对我市"MOOC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背景、投入、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背景评价调查对象 2015年1~6月,采用多节段混合抽样方法,选择我市20个乡镇卫生院、2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抽样机构,对选中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在岗人员获得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合格证的人员进行调查。
1.1.2投入及过程评价调查对象 2015年1~6月,对我校MOOC全科医学教育投入(教学、师资、基地建设)以及实施过程(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调查,选择我校参与订单式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教师进行调查。
1.1.3结果评价对象 2015年7月对在我校1~4年级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订单式医学生以及在校五年制临床医学生进行调查,即2014~2015年下学期期末完成调查。
1.2研究方法
1.2.1背景评价方法 采用自制《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显著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包括一般社会学资料,性别、年龄、民族,目前科室,学历,专业,职称,基层工作时间,常见疾病、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穿刺技术,常用药物及仪器等,其他与学习有关的内容,是否了解本专业最新的疾病诊治进展,诊疗指南,是否了解如何搜索学术期刊等。
1.2.2投入及过程评价方法 投入调查采用自行设计《MOOC全科医学教育情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包括教学投入情况、师资投入情况、基地建设投入情况,实施过程调查包括课程设置情况,教学内容安排情况,教学方法实施情况等。对我校全科医学带教老师进行调查,共有41人接受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教师学历、专业,职称,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岗位满意度等,全科医师培训情况,继续教育情况,满意度等,带教时间,带教意愿,带教重点等内容进行调查。
1.2.3结果评价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在校学生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个人信息,行为意向,课程分数等。
2结果
2.1背景评价 ①选择我市20个乡镇卫生院、2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抽样机构,共调查125名全科医生,发放调查问卷125份,回收问卷125份,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96.0%。120名全科医生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3名,占60.8%,平均工作年限中位数13.3年,乡镇卫生院47名,占39.2%,平均工作年限中位数13.1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一般资料见表1。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常见的5种病种依次为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感冒、冠心病、胃肠炎。③现有诊疗技术是否能满足目前岗位要求:18名回答很能,94名回答基本能,8例回答不太能,无不能的答案。④常并且能够正确使用的仪器设备依次为听诊器(100.0%)、血压计(95.8%)、体重身高计(54.2%)、心电图机(55.0%);常用的辅助检查依次为血液血检查,心电图,B超,X线;常用药物依次为抗生素,中成药,降压降糖药物;35.4%曾操作过四大穿刺。⑤参与过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依次为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慢病管理,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妇幼保健,预防接种,卫生监督协管。⑥本专业各类疾病诊治最新进展及诊疗指南:23.3%熟悉,70%一般了解,6.7%没听说过。了解途径:65.8%参加培训,59.2%通过网络信息,25.8%通过上级医院进修。是否指导搜索学术期刊数据库:15.8%熟悉并使用过,60.8%知道但是没有用过,23.4%没听说过。
2.2投入及过程评价 ①2012年~2015年我院共招收全科医学生784名。②教学及管理机构设置:成立全科医学院,负责农村提供翻转课堂录像,免费学生培养以及管理,全科医学相P课程管理,授课,成端全额看医学方向研究。③教学经费:全科医学生每年每人学费补贴 6000元,国家财政每年每人拨款12000元,另外,学生享受免费住宿费、学费、奖学金助学金政策。④设置实践教学基地,利用医联体机制包括3个二级医院,5个一级医院,5个乡镇卫生院,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⑤课程设置,针对性设置模块内课程,制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时数,授课形式等。将全科医学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设置满足全科医疗服务需要的课程体系,保障专业知识完整,强调疾病预防,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治疗。我们学院共设置临床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卫生与社区预防保健、全科医学、实践技能的课程录像。教学内容上注重实践操作。全科医学生培养方向具有就业单位确定性,特殊性等,我们专职配别了辅导员,通过讲座、报告等方式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教育。⑥负责全科医学院教学任务的理论授课教师11名,专职教师7名,兼职教师4名。17名年龄小于45岁的中青年教师,占77.3%。
2.3结果评价 接受到调查的五年制临床医学生共470名,订单式全科以学生共370名。选择了MOOC全科医学生332名了解国家基层全科医学人才政策,占89.7%,五年制临床医学生245名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占52.1%;全科医学生显著高于五年制临床医学生(P
3讨论
目前我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建立,随着未来国家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不断重视,还会需要更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需要更多的全科医生。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以及水平普遍较低,全科医生作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核心,受到经济、文化的限制,农村全医生较少[6-7]。本次调查中,选择2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20个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调查的对象43例,少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生大多可能并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因此具体的管理水平、理念、技能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8]。对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一般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硕士及高学历人才较少,尤其是农村基层卫生结构,更少,主要是专科及本科为主。普遍存在职称低、学历低的情况。因此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整体基层医疗全科医生的整体素质。
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全科人才,重点是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等人才短缺的问题[9-10]。我校相应号召,每年招收一定比例的定向全科医学生,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全科医生,但是这与需求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其他医生需要通过转岗培训、人才引进等方式培养[11]。目前,高等医学院对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给与了重视,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定位、机构设置、教育经费等均给与了重视[12-13]。课程设置体现了基层医疗工作的特点。师资力量上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但是总体上,全科医学教育在我国还是刚刚起步,还需要加强对全科医学师资培训,提高整体教师资质。
MOOC的特点:与传统的网络课程相比,MOOC课程具有灵活、共享、自主、开放、高效等特点,将原有的线性教学内容拆分成多个知识点,根据其相互关系构成对应的知识网络,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合理安排时间,同时突破了传统网络课程单向传授的模式,实现了大规模即时互动,允许学习者体验听课、提问、讨论、作业、考试等学习的全过程[14]。
对教育结果进行评价,采用全科医学生在医学伦理、医患沟通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五年制临床医学生。学院针对基层医疗服务的特点,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基础课程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专业课程方面,订单式全科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得分低于五年制临床医学生。五年制临床医学生毕业后面临工作选择,对专业课程可能更为重视。这样提示,在全科医学生教学方面,还要重视专业课程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教育部,等.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的实施意见[Z].2010.
[2]张庆.MOOC:特征与学习机制[J].教育研究,2014(9):112-120.
[3]张昊霆.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的调查与分析[J].青年时代,2015,3(21):157.
[4]申颖,韦波,张海英,等.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6(8):3-4.
[5]魏宝武,佟维妍.基于CIPP模型的高校教师教育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5,22(40):76-77.
[6]龚伟伟,业海燕,肖雨龙.CIPP评价模式下青年医师临床路径培训[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5,40(7):540-542.
[7]徐宛玲,郭小慧,王建国,等.乡镇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生健康与压力现状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4):2628-2630.
[8]段勇,孙振球.我国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现状、问题与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4):813-814.
[9]滕英,程谧,杨娇,等.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6):1048-1050.
[10]吴辉,李强,张合喜,等.农村订单定向本科医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J].重庆医学,2015,44(31):4449-4451.
[11]李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学风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9(20):72-74.
[12]马家忠,包玉颖.江苏免费定向培养农村卫生人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中国医药伦理学,2010,23(6):54-56.
一、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相应对策
1.深入开展群众路线,关注民生,解决民困 现阶段,教育和医疗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两大民生问题,卫生职业教育是这两大民生问题的交叉点,发展好卫生职业教育对于服务群众,解除民忧、民困有重大现实意义。
①要想大力发展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就必须将“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作为办学理念贯彻深化。根据社会、市场、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需求的不断变化,适时调整专业,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卫生服务需求。②要实现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需要努力协调好不同专业、岗位之间的平衡,应当深入、扎实的推广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训培养工作,尤其是为社区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培养所需要的专业人才。③建立健全卫生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引导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于目前尚未制定职业资格规范的岗位,应当尽快建立起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以此来引导卫生职业教育全面健康、合理的发展,同时积极制定、调整医疗卫生机构的用人制度,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灵活的用人机制。
2.大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深化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要实现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努力探索创新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应当根据医疗卫生专业自身特点、学科的发展趋势、社会医疗及卫生服务的需求,积极创建可满足社会及人民群众需求的医疗卫生职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其次,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把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重点,把基本职业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作为主干,进行教学资源的科学配置,与此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加强人文知识教育,努力构建素质、能力、知识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其职业素质和能力。最后,组织一批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的专家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来制定医疗卫生行业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通过该标准来引导各个专业的科学发展,进而推动整个高等医疗卫生职业教育的全面教学改革。
3.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现阶段,由于高校大规模的扩招,许多高等卫生职业院校的实训条件无法满足学生对实践操作的需求,这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相当不利,甚至会进一步对医疗卫生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产生制约。因此,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建设职业教育实践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还应注意软硬件建设相结合,既要配备功能完善的硬件设施,又要加强对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的科学管理。要将学校的优势专业与特色专业相结合,教学与服务相结合,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
4.推进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构建满足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倡导教师专业化是加强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不二选择。
①教师专业化体现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教育性特点。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教师应遵循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原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来教授医药护等卫生知识和技能,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医疗卫生技术专业人才。教师的专业化,有利于教师们积极探讨、交流具体的教学问题,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探索教学改革方法,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努力实现自我的发展与完善,以满足市场、社会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②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突显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职业化特点。职业教育的专业化要求教师了解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企业的文化理念,明晰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和其应当具备的素质。
综上所述,在对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对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创建一支高素质、高标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实现高等卫生职业院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刘冉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一附院
关键词:医德教育 医学生 职业素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个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对各个行业的服务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期待。医疗卫生行业因为关乎生命,所以医德医风问题格外引人注目,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两会提出的重要议题。医学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应重视医德医风建设,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学习,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医疗卫生行业医德医风问题,应该加以提倡。
一、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社会的需要
1. 社会大背景下,医德医风建设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加强建设
(1)职业意识淡漠。目前看来,在很多医院(医生)的眼里,医患关系是裸的金钱交易的关系,治病救人不再是医务工作者的义务,而成了患者花钱换取健康的必须。他们认为,不交钱就不治疗、不抢救。这种现象,严重扭曲了医患关系根本内涵,亵渎了“白衣天使”的神圣称号,严重破坏了医患之间的友爱关系,更是加深了医患之间的隔阂。
(2)贿医之风。“金钱至上”理念的风行,使一些医护人员向患者、家属索要好处,而患者也担心不给好处不治病,主动向医生行贿,形成了贿、收红包的恶性循环。医学院校的部分在校生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有针对医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面对患者或家属的金钱攻击,选择“收”的学生占很大比例[1-2]。医学生是注入医疗卫生行业的后备梯队,如果他们“变质”了,造成多么可怕的后果是可以想象的。
(3)过度医疗。受市场经济影响,一些医院(医生)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不论疾病是否严重或是否有必要,就开出大量的检查单子和药物处方。昂贵的高端技术代替了简单方便检查技术,高级、昂贵的医疗材料代替普通、安全、实用、成本低廉的医疗材料,过分推销进口、昂贵的营养品、药物给患者,增加医疗成本。这些不但给患者造成经济负担,也是国家医疗资源的浪费[3]。
(4)防范性医疗和措施。现今,医患关系非常严峻,全国各地医疗纠纷层出不穷。医院为了规避风险,采取了很多防范措施:推拒或转院危重、风险患者;术前让患者签署各种同意文书,不同意就不进行手术;不管是否适用,开出过多的辅助检查单;等等。医院(医生)之所以采取这些措施,是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规避,是为了预防医疗纠纷。但这些措施,有些时候更紧张了医患关系,增加医患矛盾。
2. 改变医学院校的医德医风教育现状,是教育教学改革对医学院校提出的要求[4]
(1)《医学伦理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很多课程都是涉及到医德医风教育的课程,多数学校将医德医风教育的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开设在大一或大二,学生在这个阶段还没有接触到专业学习,对于医患关系还没有深层次认识。
(2)多数从事医德医风教育的教师都是思修老师,主研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他们在道德教育方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但由于很少有去医疗卫生机构进修的机会,不能充分的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于纯伦理道德规范的灌输,有一定的局限性。
(3)医德医风教育是一种感性教育,教学过程往往是枯燥的,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往往比较单一,是“满堂灌”式的纯理论教学,教师讲课很辛苦,学生听着很乏味,很难达到想要的学习效果。
二、强化医德医风教育的几个途径
1. 校内理论学习。
对在校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主要的途径还是通过相关的德育课程。例如,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医学伦理学》等必修课程,高度重视对学生医德医风教育;教师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序化,将医患关系、医疗道德规范、医疗卫生热点等内容融入教学;教学过程中,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入职业情境模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强化传统医德教育,将“国粹”中医提倡的“医宗八德”充分发扬光大。
2. 校内、校外的实践体验
在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引入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很多教师不知道怎样进行医德医风教育的实践教学,此处仅提供几个实例参考。采用情境模拟教学,即请学生上前扮演医生(护士)和患者,练习操作技能,在演练过程中,请学生体验患者的痛苦和焦虑;充分利用学生到医疗卫生机构见习、实习的机会,直接接触真实的患者,提醒、鼓励学生与家属或患者进行沟通,培养人文关怀的精神。
3. 创造优良和谐的校园氛围
创造优良和谐的人才培养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和陶冶医学生的情操,对于培养他们优良的医德有莫大的帮助。可以在校园内设置灯箱、路牌、宣传栏等,刊载先进的名医事迹、语录等,时刻提醒学生树立优良的医德观念;举办“弘扬传统医药文化”读书节、开展“身边的美德”征文活动、邀请名医进行讲座等,让广大师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传统医疗文化,树立优良品德;开展技能竞赛或考核,将医德医风表现列为重点考核的内容,从另一角度警醒学生。
参考文献:
[1]张曼.医学本科实习生医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0.
[2]王晓玲.新时期医学生医德教育[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4,24(6):780-781.
关键词:自主学习;教学改革;课堂讨论式教学;协作学习
0 改革的背景
0.1 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教学工作的回顾
为了更好地分析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深入地研究医学高专(高职)学生计算机课程教学,下文将简单回顾20多年来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所走过的道路,并从中总结出一些重要的经验。
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此之前,大学中只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其他专业基本不开设计算机课程。随着计算机在我国的逐步普及,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成为我国计算机普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起步阶段,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如何在大学非计算机专业中有效地进行计算机教育就成为了高校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教委开始重视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于1990年成立了工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指导委员会,1994年又成立了文科计算机教育指导小组。1997年教育部155号文件,全面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内容。
2004年,国家教育部又以指导委员会的名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的“白皮书”,提出了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求按概念性基础、技术与方法、应用技能三个层次开展计算机的教学。
2006年,“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编撰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6》为2l世纪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指明了方向,即:面向应用需要,采用多种模式,启发自主学习,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团队精神。
0.2 当前国家对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的要求
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规划,2001年开始在高中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3年开始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初中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10年前将在全国的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今后,凡是受过义务教育的人都接受过信息技术知识的初步教育,这将为信息技术在全社会的普及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0.3 计算机在医学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多学科的科学,与计算机技术关系尤为密切。目前,计算机技术应用已覆盖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并已形成“医学”与“信息学”交叉的、有其相对独立的基础性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医学信息学科学。许多发达国家都把医疗卫生信息化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来考虑。
当前国际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医学信息化已渗透到医疗卫生领域的各方面:电子病历、药品信息、医学护理、临床支持系统、医学决策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卫生信息资源等。医学信息的处理、传输和共享的范围越来越广,新的医学观念和理论如循证医学等正在崛起。这些变化给传统的医药类高专(高职)教育模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医学教育如何顺应医疗卫生信息化的趋势已成为当前高等医学教育的重大课题。
在医学统计、护理医学、医学技术、药剂、康复等方面,都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计算机科学知识与技能。因此对医学院学生来说首先是要具有通过计算机技术来高速度、高效率获取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在高专(高职)院校培养具有高信息素养的医学高专(高职)人才是医学教育顺应医疗卫生信息化的需要。
通过考察以上三个方面的背景,我们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1)当前医药类高专(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多数内容,没有体现医学特色;
(2)当前医药类高专(高职)计算机教学工作,跟不上医学计算机技术应用发展的需要,没有掌握广泛的医学信息学知识的医生将很难适应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工作环境;
(3)医药类高专(高职)教育如何顺应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改革趋势已成为当前高等医学高专(高职)教育的重大课题。我们认为医学信息学知识是医学高专(高职)学生必须补充的新知识。
1 医药类高专(高职)学生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学生来自不同地区有着各自不同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传统的教学组织方法是将不同起点的学生放在同一个教室里,按同一个教学进度上课,最后组织统一的教学考试,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被动地接收知识,学生为考试而学,为分数而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作了大胆的尝试,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步实现以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辅,多种教学媒体资源综合运用的新的教学模式,建立和完善适合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
1.1 教学管理
新的教学管理方法则是带领新生参观医院,了解计算机在医院中的作用,了解作为跨世纪高层次、高水平的且具有创造能力的医学人才今后的工作环境。通过网络让学生寻找计算机与医学的联系,并通过网络平台开展讨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
通过上述两个途径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学习计划制定后教师将帮助学生完成。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学生会有新的计划,教师将继续给予帮助,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作用是引导、指导、辅导。
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是:一份教学大纲、一份教学授课计划;新的教学管理方法则提供:一份教学大纲、一份导提纲、一份学习计划(师生共同制定的个人学习计划)、一份教学实验一体化实施计划。
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是:学期末举行统一的教学考试;新的教学管理方法则在学习的各个阶段按学习目标组织各种考核,主要是能力考核。
1.2 教学内容
我们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将计算机基础和医疗信息化整合起来,培养学生从医学专业、医院管理、医疗服务的有机联系中考虑问题。
我们将医药类高专(高职)学生计算机课程分为6个层次,第1个层次为基础,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如何检索资料、如何应用模拟医生工作站写电子病历、如何统计、整理电子病历。
第2个层次为初级,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如何浏览医学图像(图像的局部放大、去噪、提高图像质量)。
第3个层次为中级,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养生、保健、防病的知识栏目的创立)。
第4个层次为高级,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如何利用计算机 开发或改善电子病历处理系统(开发一个模拟系统或一个专病病历分析)。
第5个层次为超级,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如何利用计算机开发具有医学特色的系统(制成一个辨证的数据库。广泛收集历代文献资料和近年来有关研究成果及经验,再结合临床实践,综合整理为“系统方案”。在应用时,由计算机辨出证型)。
第6个层次为专家级,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如何利用计算机开发医学专业、医院管理、医疗服务的一体化系统。
新生入学后进行计算机能力测试、医院参观、网络平台讨论后与教师一起制定在校期间的计算机个性化学习计划,但本科生毕业前必需达到第2层次,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选择其他层次的学习。
1.3 教学方式
(1)合理安排集中面授,本着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的精神改变以教师授课为中心的教学为主打的局面,让课堂集中授课面变得少而精。
(2)鼓励学生协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变师教生为生教生,生生互动。从现代教育观点来看,人们的学习是立足共进的,能大为师,才高为师,先学为师,学好为师。
(3)提倡个别化自主学习,教师应本着“之因原则”即因制宜,因课而异,因材施教,做好一定范围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
1.4 教学方法
(1)通过学校网络平台提供文字、音像、光盘、直播课,开展网络教学讨论、网上答疑。
(2)运用的辅导资料、实验、示例、案例式练习四段式教学模式。
(3)提供的学习环境有: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语言教室,小组活动室。
(4)提供集中教学、小组协作学习,个别化自主学习。
(5)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循环(见图1)。
1.5 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教师在课堂中满堂灌,学生则成了知识的“小填鸭”。
我们则采用“多元法”教学,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结合自身情况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亲密接触导学提纲,使学习更自觉更有计划性;让学生了解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安排,因为它包含了教学、导学、助学,集中辅导、协作学习和个别化自主学习以及考核、作业、实验环节;通过在线研讨,构建学习共进的,能大为师,才高为师,先学为师,学好为师的平台。课外活动提供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我们采用课堂讨论式教学,即: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找答案,组织学生对答案1、答案2、答案3……答案n进行分析、比较,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举一反三。
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实验环境,通过验证性实验使学生初步记忆新学章节的知识点;通过简单设计完成“照葫芦画瓢”,即在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在总体设计不变的情况下自己动手修改、完善原设计,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通过综合应用实验提升学生的能力。
课外辅导是教学的一种补充,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及时得到帮助,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
2 进一步改革医药类高专(高职)计算机教学工作的设想
2.1 明确医学信息学含义、研究范畴和了解国外医学信息学教育现状
医学信息学的含义:医学信息学是应用系统分析工具这一新技术(算法)来研究医学的管理、过程控制、决策和对医学知识科学分析的科学。是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应用性强又不乏自身基础理论的研究。医学信息学研究对象的领域:由于医疗卫生具有不确定性,难于度量、以及复杂成分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等特点,医学信息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和推广,在几十年的发展演化中,其研究范畴已渗透到医疗卫生领域的方方面面:电子病历、生物信号分析、医学图像处理、临床支持系统、医学决策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卫生信息资源等。医学信息学的目标是不断提高医疗效果、效率、效力并降低医疗支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在西方发达国家医学信息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在医学教育、医疗实践、以及医学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法国,医学信息学是一种医学专业。1993年开始设立了这一新的医学专业。医学信息学教师协会推荐,在医学院校的二年级学生中讲授30学时的医学信息学课程。此建议得到大约三分之二医学院校的响应。
在德国,职业学校和大学提供很好的医学信息学教学。大多数医学院校设有医学信息学课程,一般结合医学统计学教学来进行。海德堡大学和Heilbronn技术学校设有专门的医学信息学专业,其他院校也提供有关的信息学教学,例如LIibeck学。医学信息学培训由大学、私人的教育机构和新建立的医学信息学学院提供给医师和医学信息员。
在荷兰,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设有医学信息学专业。阿姆斯特丹大学提供4年的医学信息学课程。鹿特丹的Erasmus大学同时有医学信息学的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课程。这些教学计划主要面向医生。高级职业教学机构也已开设了医学信息学专业。在荷兰,由大学、高职教学机构以及私人教学机构提供这些课程给医疗管理人员、护士和医生。
在英国,国家卫生服务培训董事会(National Heal ServiceTraining Directorate)iE在建立适当的教学和培训计划以支持实施有关信息处理和信息科技的新的IT基础构架。
在丹麦,技术性大学的研究生课程提供生物医学技术的培养机会。Aaiborg大学、丹麦医院协会、丹麦卫生和护理研究学会正在建立医疗卫生信息学教学计划框架。此教学计划成为“开放大学”的课程,主要运用远程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
在美国,医学院校的医学信息学教学已越来越普及。学生可在大学后几年的课程里选修医学信息学。从70年代末开设,国家卫生研究所(NIH)提供专门的医学信息学选修课程,希望得到医学信息学专业培训的学生可在NIH利用几个星期的实习时间完成这些课程。医学信息学课程也提供给其他医务工作者,例如牙医、兽医、护士、实验室工作人员和放射学技术员。护理信息学学术团体也在积极帮助护理专业学生学习临床数据处理和数据决策的运用。在放射医学专业中设置医学图像处理课程:在公共卫生专业中设置卫生信息资源。
2.2 设立医学信息学专业。培养医学信息学的专门人才
在信息化日益深入人们生活的今天,按照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提出的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判断,医药信息学的发展正在进入“整合期”,其后将是“数据管理期”和“成熟期”。在此期间最适合挑起医疗卫生信息化、数字化重任的是医药院校自己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因为医药出身之后改行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为数较少,力量单薄;而理工科信息人才进入医药业的适应期太长,只有医药环境中培养的信息人才,他们熟悉医药环境,能深入理解信息工程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意义,自主工作的能力很强。由医药院校培养的医学和信息结合的复合性人才,来从事医学信息学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的核心问题研究与创新工作,比如医学信息的框架、标准化研究等,将是高举“医疗卫生信息化旗帜”的中坚力量。
因此建立医学信息学专业,培养医学信息学专门人才是医药院校计算机教学极其重要的目标。
3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因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教育方式都将随之而改变。网络与教育的结合,将会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医学信息学专门人才是我们的目标。
医学高专(高职)学生是特殊的对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必须按医学教学模式,即:“理论――见习――归纳――实习”进行。
关键字 村医 教学质量 培训
村医是农村卫生工作的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他们直接担负着我国亿万农民的基本医疗和大部分的农村卫生保健工作。客观上要求乡村医生有知识、有技能,村医的自身知识与技术水平所限,延误诊断治疗、操作不规范导致医疗差错时有发生。目前村卫生室承担着广大农民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但由于客观条件制约,农村卫生工作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服务水平还不是很高,与广大群众的医疗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加强农村卫生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是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解决广大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重要途径。
一、我区村医培训工作的背景
我区地处偏远地区,当前不少村级医疗机构正面临村医年龄偏大、后继乏人、知识技能老化等诸多问题。为贯彻实施《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养招聘使用实施方案的通知》(宁政办发[2010]141号)和自治区发改委、卫生厅、财政厅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精神,决定三年内在我区定向免费为村卫生室培养成人大专学历村医3000名,以缓解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问题,为农民守好健康“第一道防线”。这项工作教学任务由宁夏医科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承担。
二、量身定制计划,合理配置资源
乡村医生的教育培训与业余大专的教育不同,他们有临床经验,但缺乏基础理论,常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根据 乡村医生的实际情况,开课前,学院组织人员与我区5市卫生局共同了解了村医期望培训的相关事宜,以五市卫生局为主力,掌握村医的具体需求,培训时间和地点尽最大可能满足村医需要,掌握了村医的整体分布情况,为方便村医工作学习,应自治区卫生厅和学校要求,针对该批村医学生我院在山区和农村各县设立了15个教学网点,为村医量身定制教学计划,与五市卫生局沟通,以我校为主导,整合医学教育资源,合理调整面授内容,配备优秀教学资源,统一标准、学内容,因地制宜,形式多样? 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采取远程教育与面授相结合的业余教学方式,有效地解决他们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将开门办学和送教上山下乡落到实处,方便村医学员学习。教学过程将多媒体课件与培训教材相结合,以基础卫生服务人员的基本理论为主题,采取看、听、讲、讨论的授课方式对村医进行面授。在面授期间各学员还将工作中存在的难题进行了相互交流,每个学员都学到了更多更有利于以后开展工作的经验。为确保面授效果,整个教学过程中各教学班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实行签到登记,课堂纪律严肃,学员均能认真的听课。
通过今年的教学,教学内容、形式等都受到自治区政府、卫生厅及村医学员的充分肯定和好评。目前又完成了今年1500余名村医报名考试现场信息确认工作,为自治区第二阶段任务完成打下了良好的生源基础。
三、淡化与强化并存,培养实用型人才
在教学指导理念上,根据政策要求,严格按照教育部成人高等医学学历教育三年制业余全科医学专科教学培养计划完成教学,教学中突出实用、适用、够用、合用的原则。根据基层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论证和调整,删减个别与专业培养目标关系不大、理论性太强、在实际工作中又极少用到的课程和内容,增加与专业培养目标联系紧密、在实际工作中用得较多的必修课程的学时数强调淡化学科意识,强化学科特色,适当缩短纵深,拓宽知识广度,从而达到培养实用型目标。不仅培训村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临床知识,而且,还根据村医工作的环境针对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做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增加教学工作中的医学资源信息量,将医学网络资源作为正常面授教学的补充,保证培养质量。通过对村医的培训,提高我区乡村医生参加国家执业(助理)医师的通过率和开展普通专科学历教育为目标,在未来三年内,使我区85%的村医能够取得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30%的村医达到普通专科学历水平;具有中专水平的村医全部达到普通中专学历,使我区村医在职业技能和服务水平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四、强化终身教育理念,逐步提高村医的服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