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

时间:2023-09-21 17:57: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

第1篇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供应链;物流

一、中国农产品供应链及其现状特点

我国现行农产品的销售多为分散式,农产品物流竞争力很弱。农产品在储、运、加工和销售等环节中的成本过高,是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弱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农产品的不合理物流严重,供应链体系不完善,使得农产品的增值效益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流通过程中农产品损耗大。我国农产品流通量虽然很大,但80%的生鲜品采取的是常温保存、流通和初加工手段,据统计,常温系统中果蔬类约损失20%-30%,粮油损失15%,蛋损失15%,加上等级间隔、运输及加工损耗,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上亿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①物流中间环节过多,方式落后,降低了交易效率,在中国批发市场仓储等硬件不够先进的情况下,损耗自然会变大。②流通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低,如缺乏代表农民利益的有效中介组织,批发市场等的规范程度低。③流通的服务组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的流通服务机构。运输硬件和方式低下,限制了运输半径,加之物流中间环节过多,大多数农产品都是小批量多批次运输,因此存在重复运输、重复装卸的问题,运输时间的延迟和重复装卸都会增加农产品损耗。

2.农产品加工比例偏低。不能通过就地生产缓解运输压力和降低损耗。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程度低。品牌数量少。未经过加工的农产品。既不利于产品的流通,并且产品的增值空间也比较小,不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利润水平。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率只有20%-30%,加工增值不到农业产值的80%,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尚不足30%。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①农产品流通市场主体中农产品销售组织、农产品中介组织和农产品配送组织大多缺乏品牌战略意识,对于农产品的经营管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②农产品的加工能力有限,拥有现代加工技术的企业很少,使得大部分农产品未经加工即进入了流通领域。

3.信息化程度低。我国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上信息化程度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农民而言,由于需求信息的不确定性,造成批发市场价格波动大,不利于农产品的供求平衡,加大了农民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对于消费者而言,由于供给信息的不确定性,使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失去信任。

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

由于农业所具有的特殊的自然属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存在资产专用性高、物流要求高以及市场不确定性较大等几个特点。因此,针对中国的现实状况提出如下主要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

1.以龙头加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在中国农产品供应链系统中。农民生产者是最薄弱一环。由于广大的农户是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在供应链中处于不对称的弱势地位。因而可以通过以加工企业为核心,通过龙头企业的规划、指导、协调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保证生产活动的稳定性。在资金技术和生产资料等方面由公司为农户提供支持,减少农户的市场风险。

2.以物流中心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由于农产品种类的不同和以往农产品流通的惯性。中国农产品又是分散的农户经营,使得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材料供应时间、质量、品种的得不到保证。我们可以通过在供应链上的“零散的代收点”和“加工企业”两个节点之间加上一个物流中心,通过建立农产品物流中心完成供应链系统整合,把农民生产的分散的农产品集中到物流中心。然后由物流中心再统一配送到各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配送中心还可以对农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进行管理。没有一种模式可以适应任何地方,因地制宜是需要坚持的主要观点。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引导农民进入产业化。以各类大大小小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协会构建农产品的复合供应网链是探索的方向。

三、加强中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对策意见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供应链,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针对中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必须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1.完善供应链上各个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利益机制的实质,就是供应链内部各个成员利益目标的一致性和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利益是调动内部诸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利益平衡、促进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顺利实施的关键。供应链上的各个主体要本着“风险共担,利润共摊”的原则来进行合作。

2.大力发展农产品供应链上的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集中精力主攻某一市场,实施目标集中战略。企业与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之间的关系是供应链的重要连接点,因此,农产品加工企业要特别加强与供应链上游农户之间的联系,组建战略联盟,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必须进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组织重构和业务流程重组。农产品加工企业应对自己的优势业务认真清点。并挑选出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重大关系、能够发挥企业优势的核心业务重点管理。

第2篇

摘要:农产品供应链是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我国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末端的超市,可追溯体系及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息化方面,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展望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道德风险、利益分配、信息流通和物流配送体系等方面的发展前景,应建立新型产销一体化供应链和流通体系,实现农产品流通的网络和信息化管理,使我国农产品进一步融入全球供应链。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可追溯体系;电子商务

Abstract: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is one of the hot issues in the researches 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t causes wide concern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reviews those research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me,organizational model,traceable system,e-commerce,etc. It also discusses its future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moral hazard,interest distribution,information flow and logistics,distribution system,etc.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offer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Key words: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organizational model;traceable system ;e-commerce

一、引言

在20世纪50年代物流研究的基础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90年代以来成为研究实践的热点。Hau L.Lee(1992,1995)、Stevens(1993)、Evens(1994)、Harrision(1996)、Phillip(1996)、Wjndell(1995)等从不同的侧重点,给出了涉及不同范围的供应链定义。Houlihan(1985)、Jones(1984)、Sterens(1984)、Slott和West brook(1991)、Lee和Billingfon(1993)、Lamming(1996)等认为供应链是物品从供应商向下流动到客户,而信息向着两个方面流动的一个由供应者、制造者、分销者、零售商和客户构成的系统。国内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马士华、林勇(2003)给出的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售、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从研究危急中的美国杂货店开始的。目前关于农产品供应链源物质的定义和分类尚存在混乱,相互之间存在着包容关系而没有澄清和理顺,以至我们无法用适当的标准对其进行命名并定义。国外与此研究领域相关描述主要有“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Agri-Supply Chain”和“Agro-Supply Chain”,以及昆士兰大学Peter Nicholas教授使用“Agribusiness Supply Chain”和华盛顿州立大学Kenneth Cassavant使用“Food and Agriculture Supply Chains”的表述,上述表述在国内目前尚无权威统一的译法。国内与此研究领域使用较多的名称有“农业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涉农供应链”、“食品供应链”、“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等。农产品供应链是一个为了生产销售共同产品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组织系统(孙剑,李崇光,2006),它类似一种超级组织(W.Stern,1996),它包括交换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是交换的推动器(E.Pelton,2002).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指对农产品生产的原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物流和销售等环节参与者的关系的管理,具体的组织形式表现为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战略联盟(Johnson,Hofman,2004)。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理论在农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它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中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流动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以期获得农产品价值增值的活动过程。

根据国外农产品供应链成功运作和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国内外研究者和农业管理者均得到以下结论:农产品供应链可以改变传统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个主体之间链接不紧密的关系,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工业化程度,是农产品经营者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农产品供应链可以解决农业及其关联产业所涉及的效率与竞争力问题、公共健康与生物安全问题、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使我国的“三农问题”得到逐步缓解,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现状

现如今发达国家如荷兰、日本、美国、欧盟等,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冷志杰(2006)指出国际上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一般被用来在最低成本下改进农产品质量,同时也是保障食品安全和检验质量管理的有效渠道,更多地被用于战略、战术和可操作的供应链规划、供应链的设计和绩效管理等。供应链理事会(Supply Chain Council)、国际食品和农业关联企业管理协会(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Association,简称IAMA)、世界银行、国际食品和农业综合企业管理协会、Wageningen农业大学及农业链能力(ACC)中心都在致力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开发与推广,他们对农业供应链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在会员中分享经验和成果,提高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效率。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逐渐成为学术界、政府和农业企业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供应链管理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问题的研究起步更晚。我国从1999年起开始有了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利用CNKI检索表明,国内首篇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文献刊发于2000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所要求的硬件设施及其管理理念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其研究仅局限于对整个或部分供应链进行初步分析、提出问题,给出政策阶段,缺少模型分析工具和建立供应链的方法论。因此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中都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领域等待开发。不仅需要新的理论研究来支撑,还需要研究者进行较多的实证定量研究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形成原因、发展过程、现存组织模式、合作机理模型及各环节上的利益分配机制和相关理论分析等方面。笔者将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农产品供应链内涵、主题、结构、要素、组织模式等方面进行综述。

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研究主体的不同特性,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涉及:食品供应链、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蔬菜供应链、一些重要经济作物的供应链(棉花、非散装谷物等)及畜产品供应链(乳品、猪肉等)等领域。农产品供应链微观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供应链各环节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主题的研究,宏观方面的研究有政府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宏观调控,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有效的预警、监督管理和惩罚等。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上主题关系的研究有:合作激励模型构建、投入信任理论分析、利益分配机制研究和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通等问题。孙剑、李崇光(2006)指出,农产品经营管理的战略重点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效率阶段、质量阶段、快速反应阶段。效率阶段存在于以生产为中心的供给经济时代,主要通过降低农产品经营成本、提高效率获得竞争优势;质量阶段发生在农产品逐渐由供给经济时代向需求经济时代的过渡,这一时期市场更加关注农产品质量;在农产品需求经济时代,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偏好变化迅速,对产品质量、产品服务和产品特色等要求更严格。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日益呈现扩展、深化、精细和外部交融之势,许多农产品供应链研究涉及并结合了ISO9000、HACCP、TQM、透明化、冷链配送和可追溯性系统等已有的技术和理论。目前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以蔬菜、水果、禽、蛋、肉、奶制品、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为研究主题。方昕是我国生鲜供应链初始研究的最有代表性的学者,他指出生鲜供应链资源整合的关键环节是生鲜加工配送中心,连锁超市集团的生鲜加工配送中心是一个连接上、下游的重要环节,生鲜供应链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农产品供应链下游的产后加工、流通和消费。黄祖辉、鲁柏祥(2005)等从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要素入手,指出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不能仅依据一般的现代物流管理思想与时间,而要考虑产品特性、技术支持、营销与竞争、组织成熟度、公共政策诸因素。蒋侃(2006)以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从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围绕核心企业组织供应链资源、建立信息共享激励机制、建立协调的利益一体化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等方面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进行优化。韩美贵、周应堂(2007)指出生鲜农产品具有特殊的品质特性,从生产到销售整个供应过程中都有导致污染和不安全的因素存在。通过生鲜农产品安全产供销一体化制度的建设,逐渐形成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题,以生产基地为组织载体,以生鲜超市和综合超市为销售载体,加强流通环节的物流管理,可以促进生鲜农产品安全产供销一体化制度的建设。

国内以生鲜农产品为主题的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黄祖辉、傅新红关于生鲜蔬菜供应链的研究,黄祖辉构筑了生鲜蔬菜链形成的物流主题的组织化程度和物流活动的综合程度的二维空间理论模型;卢凤君、孙世民自2000年来一直致力于大中城市高档猪肉供应链构建的研究,他们指出构建以规模养猪场生猪供应商、大型屠宰加工企业为猪肉制造商、超市和专卖店为销售商、中高收入的理性消费者为最终用户的优质猪肉供应链是提高我国猪肉质量的最终途径;除此之外,还有陈易一关于乳品供应链、徐晔关于水果产业链管理等研究。

(二) 农产品供应链现存组织模式的研究

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农产品供应链有别于制造业供应链的特殊性,主要是源物质和产品自身的生物性、物流控制的管理的高难度性、主体构成的复杂性、时间竞争的局限性和质量安全的重要性等。农产品加工业的日益深入引发了农业的深化改造,加之农产品供应链特殊的市场需求,这将促使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模式进行整合以提高链条的效率与绩效。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已较为成熟,我国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其进行了探讨和摸索。将上游广大分散农户有机地组织起来,与中游加工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同时加快“农改超”进城,以城市连锁超市或大型仓储为主要消费地点,提供安全、快捷、高品质以及高附加值的农业加工企业,打造一条以加工与配送为核心的供应链,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张雨、吴俊丽(2004)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给出了农民销售合作组织、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组织和食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三种比较成功的食品供应组织模式。谭涛、朱毅华(2004)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的动因出发,提出了我国现行以加工企业为核心和以物流中心为核心的两种主要的供应链整合模式,营造了一个符合当今转轨经济和开放经济环境下,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和运作约束机制的有效的组织模式。李晓明(2006)认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还是应以农民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为核心,即将上游广大分散农户有机地组织起来,与处于链条中游的加工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打造一条以加工与配送为核心的供应链,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邓俊森、戴蓬军(2006)基于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中物流损耗大、流通成本高、流通渠道长、流通主体混杂等现状,提出了以企业化的批发市场和超市为核心企业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农产品流通模式。胡定寰(2006)指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农产品的“供应组织机构”有密切的联系,提倡采用“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来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杨为民(2007)指出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模式是农业生产松散性的再造,更是供应链管理理念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路。

(三) 农产品供应链可追溯体系的研究

市场拉动因素对未来农业产生的影响,促进了对可追溯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可追溯性是食品质量和安全管理的一个预防性策略,确保食品从农场到餐桌的可追溯性,实现能够检测和组织食品安全危险、保留新鲜食品卫生及特性的认证和诊断测试,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基本因素。欧盟管理法规No.178 (2002)要求从2004年起,在欧盟范围内销售的所有食品都能够进行跟踪与追溯,否则就不允许上市销售。2002年6月28日,日木农林水产省正式决定将食品信息可追踪系统推广到牡鲡等水产养殖产业,使消费者在购买水产品时可以通过商品包装获取品种、产地以及生产加工流通过程的相关信急。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 (FDA)要求在美国国内和外国从事生产、加工、包装或掌握人群或动物消费的食品部门,于2003年12月12日前,必须向FDA进行登记,以便进行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

樊红平、冯忠泽(2006)指出食品可追溯体系是一种旨在加强食品安全信息传递,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和保障消费者利益的信息记录体系,目前已成为很多国家管理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袁康来、杨亦民(2006)指出农产品供应链上实施可追溯的技术可分为可追溯技术和追踪技术,产品及供应链活动的准确、及时的可追溯性已成为影响食品和农业综合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新因素。胡定寰(2007)指出严格意义上需要对安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加工过程和流通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农产品的可追溯体系是建立在供应链管理基础之上的。超市的发展为我国生产安全农产品创造了条件,超市内的大型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保存和有效使用农产品可追溯体系中的所有信息资料。

(四)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农产品供应链

加入WTO后农业发展的障碍由生产领域转向市场流通领域,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流的复杂性、不通畅性和不稳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滞后及不对称和交易手段的单一,使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Gimnez and Ventura(2003)提出信息和通讯技术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相当重要,可以为农业关联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增加市场份额提供机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依托以Internet为代表的网络工具体系和基于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用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使农产品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建立协同关系提高整个链条的竞争力,使供应链整体向着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发展。

国内学者的研究中,王宁、黄立平(2005)认为企业首先应从内部整合抓起,建立共同的物流目标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与协作机制并加强信息化建设;当企业的整合普遍达到一定程度后,通过在农产品供应链中搭建不同层次的信息平台进行外部整合,以形成供应链各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邓俊森、戴蓬军(2006)通过对行业协会信息服务职能和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的需求分析,认为我国应建立以农产品行业协会为主的第三方组织,构建信息平台来协调各环节信息与利益,保障信息畅通、利益均衡和食品安全。员巧云(2006)讨论了涉农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流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等性质及其信息的有效和标准化、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控制模式,强调对信息流的管理是涉农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易法敏(2006)提出,可以参照其他行业成功运行的电子商务模式,建立网上农产品流通中心和集成化的农产品交易平台。袁康来、杨亦民(2006)提出了产业结构、产品复杂性和农产品交易的高接触性是影响农业综合企业及其供应链向B2B电子商务转换的三个决定性因素,从产业结构、市场和产品专长、住址发展三个方面构建了农业供应链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成功策略。

三、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现存问题和发展前景

通过查阅国内外资料和阅读相关文献,可以发现,与发达国家农产品供应链相比,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才刚起步不久,还没有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不管是农产品供应链所要求的硬件设施还是管理理念都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呈现这样一些特点:(1)农产品生产市场主体比较分散,以分散经营的农户生产为主,市场意识薄弱,缺乏有效的供求信息;(2)我国缺乏实力雄厚的农产品核心加工企业,供应链组织困难;(3)物流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村道路、通讯条件差,加剧了物流的不畅通;(4)供应链一体化程度低。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应该从重视组织体系的支撑,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系统等方面,从而完善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

国内外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已经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有借鉴价值的成果,这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我国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末端的超市、可追溯性体系及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息化,在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设计和协调等研究方向有了一定的进展,虽然在深度上还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但确实能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当然,已有的研究文献还存在一些不足,集中表现为现象描述比较多,深入的定量分析比较少等,如果对农产品供应链经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可能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此外,通过上述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基础设施薄弱,相关的政策管理体制不健全,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没有拓展到农村,系统介绍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的经验较少。全球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农产品供应链成本分析、利益分配机制、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电子商务融合农产品供应链配送系统的设计,将是未来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热点。

四、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展望

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农产品供应链中不完全信息及信息不对称及牛鞭效应的存在,会引起大量的不确定和道德风险,并影响最优委托权的安排。而目前针对此问题的研究还未有学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因此随着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如何最小化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道德风险是个重要的研究主题。

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利益合理分配机制是值得关注的研究焦点。运用利益分配机制模型,指出供应链各参与主题的能力和努力程度取决于供应链中的利润是否有效配置,而努力程度与能力水平决定了农产品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农产品供应链的系统效能,来自于农产品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的真诚协作。由于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任何合作伙伴都不会为了其他合作伙伴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合作伙伴合作的最强大动力。因此,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实现合作伙伴间合理的分配收益是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与运作成功的关键。

在全球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量逐年增加,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构建和发展农产品供应链,将成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全球农产品供应链的形成,将使得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变得更加畅通,它不仅将增大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效益,还能使单个农产品企业借助庞大供应链的整合优势,在竞争中更主动、更有发言权。同时将具有生产成本优势的我国农产品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这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物流配送实践有所发展,但对农产品物流配送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极少有文献对农产品物流配送做出专门的深入研究。建立新型产销一体化供应链和流通体系,实现农产品流通的网络和信息管理,使我国农产品进一步融入全球供应链。与此同时,物流配送系统设计早已成为物流研究领域的重要话题,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如何运用已有的配送系统设计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设计出高效的农产品配送系统,也是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中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韩美贵,周应堂.生鲜农产品安全供给几个关键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686-3689.

[3] 朱小平.农业供应链中影响B2B电子商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J].物流技术,2007(5):84-86.

[4] 凌宁波,朱锋荣.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91-94.

[5] 张莉.供应链管理文献综述[J].管理宝鉴,2004( 11):45-46.

[6] 李军民,朱有志.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提升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能力[J].江苏农业科学,2007(2):12:54-57.

[7] 黄祖辉,鲁柏祥.中国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和供应链管理的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9-13.

[8] 季绍波,曲刚.国内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主题及方法述评[J].运作管理,2006(9):59-61.

[9] 方昕.生鲜供应链现状与发展方向分析[J].远程交易专刊:15-19.

[10]杨为民.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模式初探[J].农村经济,2007(7):33-35.

[11]胡定寰.建立健全农产品可追溯体系 强化食品安全[J].专题论述,2007(3):8-9.

[12]樊红平,冯忠泽.可追溯体系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与探讨[J].生态经济,2007( 4):63-65.

[13]袁康来,杨亦民.农业食品供应链的可追溯性研究[J].物流科技,2007,29( 4):121-123.

[14]白云峰,陆昌华.实施可追溯体系的相关问题分析[J].中国禽业导刊,2006,23( 14):36.

[15]陈小霖,冯俊文.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营有道:183-185.

[16]王凯.中国农业产业链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7]谭涛,朱毅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4(5):24-27.

[18]杨为民.中国蔬菜供应链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论文,2004:24-36.

[19]Donna B.The global food chain,Dairy Foods [J].ProQuest Agriculture Journals,1999,100(3):41-43.

第3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物流;动态联盟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识码:A

农产品买方市场下,农业生产者所面临的风险从生产领域转向生产与市场风险并存,甚至主要是市场风险,农业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更加频繁,农民的收入及其收入的预期非常不稳定,农产品市场供过于求、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农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向市场流通领域。物流作为流通的主要职能之一,在衔接农产品小生产与大市场过程中起着桥梁的作用。而在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组建联盟便具有更突出的现实意义。

1 供应链管理与动态物流联盟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是“横向一体化”,即企业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而将企业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借助与合作伙伴建立的战略联盟关系提升企业的共同利益。因此供应链管理更注重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强调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专门从事某一领域、某一专门业务,在某一点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整条供应链共赢。

动态物流联盟就是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它由某一具有核心能力的核心企业发起,联合若干具备专业特色与互补特征的物流企业,以市场机遇为契机,以参与成员的核心能力为基础,以协议目标和任务为共同追求,通过信息网络技术,把相同地域或不同地域的现有物流资源迅速组合成一种超越空间束缚、边界模糊、统一指挥的物流作业联合体,来共同完成目标物流任务。这一联盟因机遇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任务的完成而宣告结束。当下一次机遇来临时,又开始新一轮的结盟。

在激烈的供应链竞争环境和瞬息变化的市场中,物流企业为了更加快速地抓住市场机会,就必须完成自己相对具有竞争优势的某个或某些物流功能,如运输、仓储、物流服务咨询、物流供应链整合与管理等等,而将自己不具有竞争优势的物流业务外包给其他的物流企业,即通过信息技术、信息网络将各企业的核心能力和资源集成在一起,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完成目标,形成一个敏捷性的动态组织——集成化的供应链动态物流联盟。因此供应链动态物流联盟是基于核心能力关联、由核心企业联合其他提供专业物流服务的企业所组成的、以快速响应客户物流服务需求为战略目标的物流组织。

2 供应链管理思想下农产品动态物流联盟的动因分析

2.1 农产品特性

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因此造成了农产品物流存在季节性、集中性、品种大、批量大的特点。农产品物流旺季到来时,需求量激增。大批量集中爆发的物流需求单靠现有的农产品供应商的物流资源以及零散的物流企业或运输企业根本无法满足。因此客观要求社会化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农产品的易腐性也对物流提出了时效性、技术性等要求,以保证物流过程中农产品的质量品质能够正常延续。这对于农产品物流资源的专用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此外,农产品价值低,体积规格不一样,质量参差不齐,对运输、包装、分拣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农产品物流资产的专用性,导致了农产品物流资产或者严重缺乏或者闲置。这些特性迫切要求对社会化的农产品物流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动态物流联盟是目前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

2.2 农产品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有了新的变化,具体体现为对农产品的绿色安全、营养性、口味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技术革新的加剧也推动着农产品更新速度加快,产品优势不再明显,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复杂化、差异化、个性化、零散化的趋势。这种趋势要求物流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同步了解客户的需求,有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以最快的时间、最低的成本来满足客户的要求。动态物流联盟可以降低企业的反应时间,缩短产品的加工周期,及时投放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来满足用户。

2.3 农产品物流主体

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落后,进入壁垒较低,物流主体很分散,主要由农户、加工企业、物流企业等承担。由于物流涉及的行业多、环节多、时间长、地域广,而中小农产品物流企业由于资金匮乏、实力较弱,不可能拥有各种完备的物流服务设施,也没有完善的信息网络,严重削弱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实力。但同时中小型农产品物流企业,规模小,机构灵活的优势,使他们可以迅速转型,通过动态联盟的形式,进行企业之间的协作,整合资源,迅速的响应市场的需求。而且,通过动态联盟的形式,物流企业可以互补资源不足的劣势,各企业可以专注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降低日新月异的技术对企业的冲击,提高各伙伴企业的专业化程度水平,进而形成规模经济,降低农产品的成本。

农产品物流各主体企业只有在顾客需求的基础上,整合各农产品物流主体企业的资源,完成农产品物流运作,才能更好地达到双赢局面。而整合资源的最实际方法就是建立供应链动态物流联盟。通过供应链动态物流联盟的建立,可以实现物流功能合理分配、信息和运作一体化、利益共享,可以形成规模经济,节约物流资源,达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3 供应链管理思想下农产品物流动态联盟组织模式研究

供应链管理下农产品物流动态联盟的组织模式可以包括以下三种。

3.1 以物流企业为核心组建农产品物流供应链

在这种形式下,核心企业是首先发起农产品物流联盟的物流企业,根据物流需求的实际情况,核心企业选择必要的物流企业进行物流业务的合作,在这种模式下,核心企业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实力与信息管理,最终满足用户的农产品物流需求,具体实现形式包括以下两种。

3.1.1 不同功能物流企业组建动态联盟

此类联盟主要由执行不同物流功能的企业构成。整个农产品物流过程一般包括信息的采集、流通加工(如分拣、清洁、切割、标签贴示、包装等)、装卸、运输、仓储等不同功能环节。不同功能涉及不同的技术要求和专用设施。所以,在物流行业内部存在着更深入的专业分工,大多数企业只专注于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功能业务的发展。于是,农产品的整个物流过程就往往需要多个不同功能的农产品物流企业的相互协作才能完成。

3.1.2 不同区域物流企业组建动态联盟

此类联盟组织由不同区域的农产品物流企业组成。农产品的流通往往是跨区域的,而且随着交易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物流的区域范围也越来越广阔。而由于交易成本的约束,单个物流企业所能服务的区域是有限的。因此,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也为了在控制交易成本的基础上发展业务规模,不同区域的物流企业之间有了相互协作的要求,从而构建起物流联盟组织。

3.2 以农合组织为核心组建农产品物流供应链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愿参加的,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某一产业或产品为纽带,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实行资金、技术、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目前,我国农村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40多万个,其中较为规范的有14万多个,广泛分布于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运输业、加工业以及销售服务行业等各领域,成为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支新生的组织资源。

在这种模式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借助信息平台和信息库资源选择若干恰当的物流企业,并最终满足用户的物流需求。在这种模式下农合组织是作为中介形式存在。由于农合组织与农产品生产者——农民更加接近,他们掌握了很多农产品物流需求相关信息,他们会代替农民寻找可以满足物流需求的物流企业。这种发展模式以各种农业中介组织为纽带,组织农业产前、产中及产后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使众多分散的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者联合起来,形成较大规模的经济群体,降低分散经营风险,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市场议价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3.3 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组建农产品物流供应链

在农产品供应链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种模式下,身兼核心企业和最终物流需求方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有效的信息资源选择和整合物流服务的供应商来满足自身的物流需求。其主要适合于工业发展较好、农产品深加工能力较强,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大的地区。在该模式下,加工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力量,在资金、技术和生产资料等方面公司为农户提供支持,同时企业在加工原料的供应商获得保证。该物流模式最关键的节点就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和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农产品生产者一方,通常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签订契约,而作为消费者的一方经各级经销商依附于加工企业。在该模式中,农产品加工企业是该物流链的核心。因此,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发展该物流链的核心。而加工企业必须根据物流网络组织理论结合供应链管理理论,进行业务流程重组,逐步提高管理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

4 推进农产品物流动态联盟发展的相关建议

4.1 加强建设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

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是各物流组织与用户之间形成一个复杂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农产品物流信息的转移。核心组织发起构建农产品物流的供应链动态联盟组织,并对组织成员提出要求,进行协调和运作。当有物流业务需求时, 核心组织将物流业务服务内容传递到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各成员组织将业务信息传递到物流网络中,最终建立联盟组织,完成物流业务。因此利用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已成为联盟运作的关键内容。通过信息平台,联盟能够行使各项基本职能,共享各类信息和资源,与外界建立充分的联系,并且以此为基础不断扩大联盟的规模。信息平台的建设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可以由农合组织、物流行业协会组织或者加工企业承担建设和运行管理。

4.2 建立规范的农产品物流服务契约

物流契约网络是具有互补关系的物流核心能力组织在双边谈判的基础上形成契约关系。要保证农产品物流动态联盟的有效运行,契约平台的建设是重要保障。契约的存在在于成员组织对合作关系的确认,保证供应链动态联盟组织的稳定性。承担非关键性农产品物流业务主要是个体及私营储运者、中小型物流企业或涉农非物流企业等,通过采用以序列性为基础的动态合同,在农产品供应链动态联盟成员中寻找和调整物流合作伙伴,保证农产品供应链动态联盟组织的高度柔性。同时在契约中还应包括联盟中利益分配与风险分担的相关约定。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农产品供应链 信息管理 ERPICT

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中解决“三农”问题的三个“最需要”,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作为供应链上各环节的沟通载体,21世纪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将会超越企业与企业、产品与产品之间的竞争,取而代之的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

因此,本文从信息管理的层面,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进行研究,包括对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信息类型、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信息通讯技术(ICT)等信息问题,提出解决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一、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认识和掌握了供应链各环节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的效率,迅速以最小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的附加值。

二、农产品供应链概述

1.农产品供应链的含义。农产品供应链,指的是由涉及将农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与活动的上游及下游农户、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农产品供应链是基于农产品这一特殊产品形成的供应链。国外研究揭示,在“从田间到餐桌”的过程中,农产品供应链呈现为一种“生产商与消费者双驱动模式”特征明显的非线性系统。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由以下环节构成: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生产环节、加工环节、配送环节、零售环节,各个环节流程。由图1农产品供应链环节流程图所示。

2.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农产品的诸多特性,有如下特点:(1)参与者众多;(2)农产品物流数量特别大,品种特别多;(3)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要求高;(4)农产品物流难度大。一是包装难;二是运输难;三是仓储难。同时还具有市场不确定性大和供应链易断性等特点。

三、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类型

农产品的信息流动主要有两种类型:农产品需求信息和可追溯信息。其中,农产品需求信息受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的驱动,而可追溯性信息则是来自国际组织的强制性要求比如欧盟,所有在欧盟销售的农产品都必须有提供包括产品名称、生产者信息、产品属性,以及各环节交易的日期和时间等可追溯用信息。农产品供应链中产品和信息流动,如图2所示。

四、企业资源计划的理论分析

1.企业资源计划。本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IT分析公司Gartner Group Inc提出了企业资源计划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这个概念。ERP 以客户关系与销售管理为龙头,以企业内部的计划和生产管理为核心,有效地整合企业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使其能够帮助企业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

2.供应链与企业资源计划的关系。供应链是面向市场的,企业资源计划是面向企业的。在激励的市场竞争的条件,企业直接面向市场,二者相互影响。

五、ICT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对ICT技术的需求对农产品供应链中ICT技术需求的分析主要针对供应链管理的以下三个主要功能:订单处理,产品运输和配送,库存和仓库管理。对ICT技术的文献研究发现,供应链管理的以上三个功能对ICT技术有如下需求。

1.订单处理对ICT技术的需求。改进订单处理效果。农产品供应链功能的整合将有助于改善供应链绩效、提高顾客反应速度并确保产品质量。

2.在产品运输和配送对ICT技术的需求。首先是增加农产品的可追溯性,农产品的可追溯性将会影响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因此,某一种ICT技术代表的识别信息要适用于供应链上所有运输过程。

3.库存和仓储管理实现最优库存量产生的对ICT技术的要求。通过对库存管理的进行动态和实时跟踪的技术,来实现对信息协调的管理。

六、结 论

综上所述,农产品供应链的提高与发展,信息,英国有很多的软件用于实现食物和农产品追溯,此外,ERP系统在英国农业供应链和食品行业中的应用也很广泛。对于我国来说,今后ERP和ICT技术将在我国农产品中广泛应用,GPS和GIS等技术也将为农业信息化的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第5篇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网络环境下的广东省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编号:06001);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课题《广州都市农业发展进程中的农产品供应链集成研究》(06-YC1-3)。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企业越来越难以孤立于其价值链之外,而是逐渐演变成为各自供应链上的节点,供应链的管理也必须实行集成整合,以对物流、决策流、资金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实践表明,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纵向优化,横向集成,并逐渐形成行业、区域性的中心节点――网络集成式电子商务平台,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网络集成;电子商务平台

一、引言

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涉及食品供应链、生鲜供应链、农产品物流、冷链系统、一些重要经济作物的供应链(棉花、橡胶、非散装谷物等)及农产品跨国供应链等领域,并呈日益扩展、深化、精细和外部交融之势。例如:许多农产品供应链研究涉及并结合了ISO9000、HACCP、TQM、透明化(Transparency)和可追溯性(Tracing)等已有的技术和理论。整合过程包括最底层的基础建设,到职能集成,内部供应链集成和外部供应链集成,直至最高层次的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Daugherty et al.,1998),集成化程度是评价供应链实践水平的重要指标。电子采购一般可以提供三个方面的竞争优势:降低成本或改善交货,改善采购交易管理,改进交货准确性、服务与保障性等。信息和通讯技术(ICT)对农业供应链的发展相当重要,可以为农业关联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增加市场份额提供机会(Gimnez and Ventura,2003)。必须设计一般的、柔性的、广泛的ICT服务结构的政策和技术,进而在农业供应链中运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电子化供应链是供应链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供应链系统的优化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将会越来越明显,供应链的电子化也会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得到普及。

国内学者的研究中,王宁、黄立平(2005)认为,当前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农产品供应链间的信息是阻断的,这导致农产品供求失衡,流通市场的监管与安全控制成本过高,流通不畅;农产品在储运、加工和销售环节中的成本过高,致使农产品成本过高。因此,农产品供应链应该以批发商为核心,向上整合供应商,向下整合零售商,从构建新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开始,到最终形成农产品产销策略联盟。在引入供应链管理时,企业首先应从内部整合抓起,在企业内各部门建立共同的物流目标,建立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与协作机制并加强信息化建设;当企业的整合普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须进行外部整合,以获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整合的基本方法就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搭建不同层次的信息平台,以形成供应链上各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易法敏(2006)提出,可以参照其他行业成功运行的电子商务模式,建立网上农产品流通中心和集成化的农产品交易平台。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探讨农产品供应链的电子化、网络化集成的模式,以及农产品供应链的网络化集成方向。

二、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现状:由内部整合转向外部集成

在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具体实践中,多种类型的涉农供应链管理都已经出现,比如农产品原料供应链、粮食供应链、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新型肉类加工食品供应链等。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的整体阶段是:单一的供应链内部功能整合基本完成,正处于向外部供应链整合转移的阶段,此时整个行业的外部供应链系统也必须得到有效整合,以使得信息结构不断适应正处于高级化阶段的组织结构。但是,就我国现阶段的总体情况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小”(经营规模小)、“少”(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高素质人才少)、“弱”(竞争能力弱、融资能力弱)、“散”(货源不稳定且结构单一、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是其主要问题,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1)农产品供应链的生产、流通环节有不同的控制标准,标准的设立不科学或标准的不统一造成了生产者和消费者无所适从,也影响了对农产品质量的控制成效;(2)农产品供应链的监管缺乏系统性和集成性,由于不同部门之间对流动的农产品的控制和监管信息缺乏共享机制,使下游机构或最终消费者难以对农产品生产情况等上游监管信息进行回溯性查询,上游机构也无法对产品流向进行跟踪。

可见,当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发展过程中缺乏整合机制,这种整合运作机制在农产品收成前开始安排促销计划,包括产量预估、消费市场的预测、价格机制的拟定、销售渠道的安排、销售网点的规划布局、宣传促销广告的准备、后勤补给及物流转运体系的联系预约、收成作业的协调、品质处理程序的准备等等,这些任务当然包含跨企业或个人间信息的收集、分析、共有与共享,这些日常的程序与作业方式互动,转换为作业流程,确定合作伙伴间的权利、义务与互动程序,进一步运用电子商务技术虚拟结合,形成一个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当负责销售的伙伴触发某一产品需求程序,提出对某些产品或服务需求时,整合网络与该程序相关的供应端及销售端系统,都必须动起来,经由整合中心的运算,寻求可行方案并提供给需求者详细信息,以供决策参考。一旦做出决策,业务往来的合作、互动、交易即同时进行,相关的物流作业也随之展开(马林、沈祖志,2004)。

实践表明,建立农产品供应链渠道整合机制最有效的途径是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处理流程。信息系统是构建现代化农产品供应链的中枢神经,通过信息在供应链系统中快速、准确和实时地流动,可以使企业能动地对市场作出积极的反应,并指导企业调整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必须以信息流为切入点,通过供应链将农业生产中的生产、科研、采购、运输、加工、分销直至最终送达消费者手中看成是环环相扣的链条,对上游的供应活动,中间加工、储存、运输活动,以及下游的分销活动同等重视,使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相互作用,形成高效动力,从而提高流通速度。

三、农产品供应链发展趋势:从电子化到网络化

世界银行、国际食品和农业综合企业管理协会、Wageningen 农业大学及农业链竞争中心等的研究表明,集成式供应链是解决现阶段农产品在全球范围内面临供大于求,顾客需求变化快、服务要求高,对质量、安全和环保监督日益严格条件下的经营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供应链如何集成,有人提出通过实验和模拟筛选出供应链绩效最好的方案,并构建了由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核心企业水平位置为坐标的结构模型(Salin,1998)。总体来说,从其它行业供应链的发展来看,供应链的前后向一体化是供应链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一体化最终导致“价值集成商”的出现:(1)分销商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2)为中小零售商提供采购和物流服务的分销商可能出现并逐步发展;(3)分销商将继续扮演主要物流提供者的角色;(4)越来越多的大型零售商将建立中央采购物流体系,实现后向一体化;(5)自有品牌的出现和发展将加强供应链前后向一体化的趋势(Gimnez and Ventura,2003)。

最终的格局是,“价值集成商”越来越成为供应链的核心领导者和组织者。“价值集成商”主要通过“集成战略”和“协作战略” 来实现其供应链上的领导者地位:集成是指供应链上的主导者进行纵向价值集成,把供应链上更多的环节纳入其业务范围,从而实现价值的转移和提高;协作是指供应链上的主导者引发供应链流程的调整和优化,打破企业固有的边界,通过协作来提高整体供应链的效率,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未来供应链领导者将“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网” 的模式,建立无边界的生产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可以通过对供应链的价值(物流、营销、设计)进行集成,实现纵向价值集成获得成功,其中生产商通过协作的方式获得零售商终端价值,而零售商与分销商则可以在自有品牌基础上通过纵向价值集成获得成功。

供应链管理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手段。供应链的“价值集成”即纵向价值集成和横向协作都必须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前提。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供应链的电子化分为三个阶段(陈志祥,2005):第一阶段供应链电子化表现为企业局部的应用,如库存管理系统、物料需求计划MRP等,采用的是独立的单机应用模式;第二阶段供应链电子化主要体现在企业间的应用采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企业内部管理采用的是制造资源计划技术MRPⅡ,电子化的模式主要是C/S模式;第三阶段电子化供应链技术主要包括外部网(Extranet)和企业资源计划ERP,出现了电子化新模式,即B/S模式。现阶段,供应链电子化的新应用模式不断出现,比如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SRM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和联合计划、预测与补给系统CPFR。这些有关供应商与客户资源的管理系统的出现,增强了供应链的同步性,提高了顾客服务水平,导致整个供应链的协调能力显著增强。从整体层面来看,电子商务整合和优化供应链,提高服务的品质,降低营运成本,引导企业重新整合资源和商务流程以改变传统的交易方式,形成高效产业链,网上交易平台使交易主体多元化,交易的频率大大提高。

在农业领域,最有可能成为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价值集成商”的是物流中心和大型加工企业,以前者为例:由于物流中心一般具有较大的规模与物流能力,可以同时为多个上游环节及下游环节提供物流服务。由于物流中心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辅助农产品交易,配备完善的物流体系和信息平台,使得物流中心成为联结生产、加工、零售的核心环节。物流中心可以由现有的批发市场和连锁企业(如大型超市的配送中心)改造而来。两种类型的物流中心是分别从供应链上游(批发市场)向下整合和从供应链下游(连锁超市)向上整合形成的,前者位于供应链上游,往往应用于农产品大宗商品跨地区调配,实现农产品作为供应链生产原料的配置,后者的目的是面向连锁超市,实现生鲜农产品的快速调配,满足最终消费者的需求。

农产品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联结供应商到消费者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必须同步、协调运行,才有可能使链上的所有企业都能受益,因此畅通的信息流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是构成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农民、供应商以及批发商零售终端、客户联结起来,实现对农产品物流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等。

网络集成式农产品供应链通过基于信息网络的供应链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农产品生产者、供应商、经销商通过信息平台形成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运作,各个环节之间实现无缝衔接。农产品的生产监管机构、检疫机构、市场监管机构等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市场准入、质量安全直接进行监管,同时从信息平台上农产品最新的国际、国内标准来指导生产。消费者则可以通过信息平台的网络终端对所购买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查询,并可追溯产地,切实保证了消费者的权益,同时也有利于农产品品牌的创建和保护。农产品供应商根据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在储存、运输、包装过程中的损耗,而且有利于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供应链的快速形成,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农产品供应链还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实现网上拍卖等先进的交易方式,如果连接海关和银行,还可以实现网上支付等。

四、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模式:网络集成式电子商务平台

集成化的供应链(图1)管理把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企业的采购、生产、财务、市场营销、分销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通过信息、制造和现代管理技术,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集成化供应链通过实时信息的共享来实现集成。主要应用的信息技术是Internet/Intranet的集成,同步化的、扩展的供应链计划和控制系统是主要的工具(林勇、马士华,1998)。

供应链集成包括职能集成、内部供应链集成和外部供应链集成,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在于外部集成,它将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的供应商和用户集成起来,形成一个集成化供应链网,供应链从而成为一个能快速重构的动态组织结构,企业通过Internet网络商务软件集成在一起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一旦用户的需求消失,它也将随之解体,而当另一需求出现时,这样的一个组织结构又由新的企业动态地重新组成。

既然网络的功效取决于信息的聚集和用户的聚集,网络间的协同是流通业的大势所趋,农产品供应链就必须按照“纵向优化,横向集成”的思路,加强各种农产品供应链之间的联系,实现信息集成、计划同步和工作流协调,以发挥现有网络的整体协同效用。具体做法是:建立一种集成农产品信息、农产品流通增值业务,以及农产品物流的电子商务平台,全面提供农产品销售、采购、招商、、科研成果、资源合作等的完整业务需求,并具备、查询、通知、业务配对等功能。

电子商务平台主要通过两种不同的机制来产生价值增值:聚集和匹配。聚集功能把大量交易者汇集到一个虚拟平台上,通过提供一站式购齐服务降低交易成本;匹配机制把买卖双方集合在一起,实行动态、实时的价格谈判,在短时间内形成价格。聚集和匹配机制在如下环境中能发挥最好的作用:(1)处理一张订单的成本比按件购买要高;(2)交易者高度分散;(3)购买者不熟知自动定价机制;(4)购买按照事先的谈判合约进行;(5)能产生一个容纳大量供应商的产品目录;(6)交易量比交易成本大得多;(7)物流可以通过第三方实现;(8)需求和价格是不断波动的(Kaplan and Sawhney,2000)。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市场的现实正好与以上几种条件相符合,因此,在订单农业高速发展,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电子商务平台无疑对于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图2所示,供应链网络集成式电子商务平台的基本技术架构包括三部分:交换平台、产品目录和用户管理控制台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微软电子商务应用解决方案”整理。。

交换平台是各供应商集成网络的消息交换中心,企业应用系统可以向消息存储中心消息,也可以在消息中心订阅需要的消息。平台上包含一个业务流程引擎,业务流程可以通过专用的流程设计工具建立,编译以后运行。在运行过程中,外部应用系统或流程通过消息端口进行消息交换,同时流程可以贸易伙伴交互信息,实现面向信息、面向流程、面向服务的不同场景的应用整合的任务。在供应商集成网络中,交换平台是灵活的、基于流程的、安全的,是整个供应链集成电子商务的关键服务组件。

产品目录管理系统使用专用软件平台建立供应商门户,为供应商提供服务并与交换平台集成,可以与内部的财务、ERP等应用交换数据。目录系统为商务人员提供了在线的目录更新和功能,商务人员可以自己建立买方和卖方的产品目录,管理庞大的产品目录和销售服务系统。

用户管理控制台通过一个集中式的直观控制台管理客户和合作伙伴档案、个性化规则、产品目录和订价、营销和广告促销活动以及业务分析,从而促进企业快速响应不断变动的客户和业务需求。

电子商务平台对供应链集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信息集成、计划同步、工作流协调、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信息集成是供应链集成的基础,信息共享是解决供应链中需求信息畸变(即长鞭效应)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供应链伙伴用局部信息进行需求预测并把结果传递给上游的伙伴。供应链伙伴根据局部经济因素、局部约束或性能测量进行定单决策,以及供应链伙伴感觉到供应的不确定性而夸大定单的行为,通常都会造成需求信息的畸变。这些畸变在供应链中被逐级放大,通常被认为是供应链无效率的最大原因之一。处理这种长鞭效应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供应链不同实体之间有效的电子连接,从而增加需求信息的透明度。

计划同步是指产品导入、预测和补货计划的联合设计和执行。本质上,计划同步定义了用共享的信息来做什么,它是供应链成员之间就共享信息采取明确行动的双边协议。计划同步瞄准供应链伙伴的知识交换,以便他们能协作产生同步的补货计划。建立利用共享信息进行协作的基本规则和就供应链上下游的重要活动达成一致,能进一步减缓长鞭效应问题,从而向获取最大供应链价值迈进了一大步。

工作流协调是指供应链伙伴间高效的自动化的工作流活动。Internet允许企业通过协调、集成和自动化关键商业流程使协作更进一步。工作流协调包括采购、定单执行、工程变化、设计优化和资金交换等活动。其结果使供应链运作更具成本效益、快速、可靠和不易出错。供应链成员之间的集成与协调的程度在这几个方面依次递增,最终产生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

基于集成式电子商务平台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具有以下优点(王宁、黄立平,2005):供应链信息充分共享,全程供应链的可视性农户、农产品供应商及农产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通过协调供应链上的信息流,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交易成本;通过信息共享,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协同整合,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缩短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产品的保值期。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完成农产品供应链物流配送功能,则使整个农产品流动过程高效、协调、有序,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外,整个农产品供应链完全根据消费者客户需求进行协同管理,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先进的商务智能技术,开发客户知识,强化营销效果,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了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五、结论

农产品供应链网络化集成的结果是,新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将出现:与其他流通领域相仿,农产品流通也会形成网上、网下两个并存的市场,联结这两个市场的枢纽就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网络化集成化的供应链作为价值链集合体,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

参考文献:

陈志祥. 2005. 电子化供应链研究的国际动态与述评[J]. 计算机应用研究(3).

林勇,马士华. 1998. 集成化供应链管理[J]. 工业工程与管理 (5).

马林,沈祖志. 2004. 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产销策略联盟构建分析[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王宁,黄立平. 2005. 基于信息网络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3).

第6篇

关键词:事件序列图;小麦供应链;约束分析;集成化

products is the core content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effective supply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an solve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relaxation problems of link, contributing to the solution of China′s “three rural issu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structure model is the first step in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Analyzing characteristics of bulk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processes and relationships under perfect competition ,and building an effective supply chain analytic principle have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for establishment of more efficient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Key words:event-sequence diagram; wheat supply chain; constraint analysis; integration

所谓集成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就是促进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专业化分工,促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通过信息共享、资金和物资等方面的协作进行协调,优化供应链整体绩效。建立农产品供应链结构模型是集成供应链的首要步骤,可由此展开对供应链过程、关系的分析。

一、大宗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与意义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局限于对农产品整个或部分供应链进行初步分析、提出问题,还缺少模型分析工具和建立有效供应链的方法论。大宗农产品关乎国家民生和三农问题,是当今我国的农业重点。有效的农产品供应链可以解决农产品供应链的链接松弛问题,有助于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研究表明成功供应链开发项目可以作为经济增长和摆脱贫穷的重要途径,而集成供应链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应用工具。

二、大宗农产品供应链ESD模型

事件序列图( Event Sequence Diagram ,ESD) 方法是一种对关联事件序列进行描述的图形建模工具。ESD 模型通过建立抽象的信息对象,准确地描述了管理系统中的信息流动过程和状态,抽象化地概括了各种条件与可达状态之间的约束关系,它能对系统中流动的信息流、操作流和控制流同时模型化,是适宜为管理系统建模分析的理想模型。

ESD 由{E,C,G,P,CB,DR}六元组来定义,它们分别代表事件、条件、门、过程参数集、限制以及关联规则。E 代表事件,所有可观测的物理现象都可以表示为事件;C 代表条件,根据条件是否满足,系统的事故场景将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G代表门,门可以分为与门和或门,它们是用来对“单个输入多个输出”或者“多个输入单个输出”的情况进行建模的;P 代表过程变量,它是由影响系统的时间和物理过程变量组成的;CB 代表限制/ 边界条件;DR 代表关联规则。ESD 的构建从某一初始事件开始,根据问题“上一事件怎么解决?”“下一步可能发生什么?”而推理展开,对事件序列的推演过程进行模拟。结合供应链管理的特点,归纳得出基于ESD 的供应链建模步骤如下:

1.确定初始事件。初始事件也就是某次物流活动的引发事件。

2.根据初始事件建立简化的供应链流程,提供ESD 模型的事件序列参考。

3.划分供应链网络的独立事件。独立事件以供应链流程的几部分(包括原材料供应、制造、装配、分销、零售、用户等) 为基础,细分各部分的构成事件。

4.以供应链流程为元模型,推演事件序列,建立相应的ESD 模型。

5.输入相应限制参数,按照相应的任务调度原则运行ESD 模型, 运行时有竞争时按照优先级决策。

6.得出相应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三、案例应用

中国的大宗农产品供应链研究和开发工作相对落后,已严重地制约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小麦物流是农产品供应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河南小麦信息网上称,截至2006年9月30日,河南省收购小麦186亿公斤,居全国小麦收购量的第一位。但是基于小麦商品(含其制成品面粉等)流通量之大,库存点之多的特点,我国小麦流通主要强调生产上的合理布局,注重小麦总量供需平衡,往往忽视了小麦流通加工增值是其物流的重要内容构成,以致在小麦供应链的运作上,各流通环节都相对独立,彼此缺少及时沟通。

从物流过程的角度来看,小麦供应链由供应、生产和销售三个环节构成。小麦销售物流在这条链中受市场影响最大,有更大的可塑性,链条上各个成员伙伴的衔接程度将是整个供应链的关键。(1)供应阶段。小麦供应物流主要是保证小麦种植生产正常进行需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过程。(2)生产环节。小麦生产物流指从小麦耕种、管理、收获整个过程所形成的物流。(3)销售环节。小麦收获以后进入到销售物流阶段。从田地里到最终消费者手中,小麦要经过多个物流环节。主要为农户、粮库、面粉加工厂、批发市场和超市等。

建模。基于事件序列法的建模步骤,现根据小麦供应链的物流环节进行ESD模型的构建:(1)确定初始事件为农户收割小麦;(2)根据初始事件建立简化的供应链流程,提供ESD 模型的事件序列参考;(3)划分供应链网络的独立事件。

独立事件有:粮仓向农户收购小麦、粮仓到面粉加工厂(运输,粮仓库存)、面粉加工厂运输至面粉批发市场、面粉批发市场运输至超市、超市到消费者等以供应链流程为元模型,推演事件序列,建立相应的ESD 模型。建模的第五步和第六步使按照相应的任务调度原则运行ESD 模型, 得出相应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下面就小麦供应链销售物流的农户收割环节进行分析。

模型应用。模型的输入是各种方案的配套资源,如土地亩数、车辆数、信息硬件数等,也就是ESD 模型中的限制与条件等,在给定一种输入之后可以得到上述三个测度值。通过测定这条小麦供应链上性能指标,挖掘出影响供应链整体绩效发展的约束条件,分析影响农产品供应链集成化的障碍,从而展开有针对性的优化改进工作。

本文以小麦联合收割机数作为模型的输入,根据河南省实际小麦种植面积,运用ESD模型算法,利用Crystal ball软件进行模型仿真运算,得出小麦供应链上的速度、成本、资源利用率等性能指标。这里运算仅针对小麦供应链收割阶段,指标周期指完成小麦收割的时间,成本指投入小麦收割的机械成本、劳动成本和其它成本之和。

在河南省7 496万亩小麦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假定其它资源充足,看联合收割机数量的变化对收割时间和其自身的利用率的影响。当小麦联合收割机为11万台时,小麦收割完成天数随收割机数量的增加而减少,资源利用率为100 %,此时收割成本也处于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因此小麦联合收割机定在11万台左右比较合理。这里由于篇幅有限,ESD模型的输入和模型算法不再赘述,下面主要就小麦供应链发展的约束条件和供应链集成障碍进行分析解决。在小麦种植面积7 496万亩和其它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小麦联合收割机定在11万台左右比较合理。根据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的统计,2006年河南小麦夏粮收割投入联合收割机为10.5万台,2005年投入为9万台,但是全省实际农机收割率2006年、2005年分别为85%和81%,可见现今夏粮收割农机器械数量还不是很充足。由此可见,ESD模型的运用和模型仿真反映了小麦供应链运作中的资源配置约束。这种方法还可以在假设一种资源定值后,探讨合理的信息资源配置量、农业协会数、粮仓存储面积等,以此找出现在的小麦供应链发展中的约束条件。根据本文的分析,小麦供应链中的其它约束主要表现在:

1.观念认识上的片面性。ESD模型应用表明,粮食加工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认知水平量化指标达到85分以上才能保证各节点企业的思想相统一(满分100分),但是现在认知水平量化指标不到60分,这是制约小麦物流发展的思想因素。

2.管理技术落后。管理技术水平同样量化为最高100,最低为0的区间指标,ESD模型的仿真理想结果为75以上,而现实的指标水平远低于这个水平。

3.信息技术的水平不高。在小麦销售物流中,造成粮食产后损失的主要原因便是粮食流通信息滞后、管理不善。据锦程物流网统计,中国粮食产后损失占粮食总产量的12%-15%,如能挽回此项损失的50%,可供2 000万人口消费4年。

四、集成小麦供应链的主要对策

通过约束分析表明,河南小麦供应链的最主要的约束是供应链组织结构上的协调性不强,各节点企业无法有效信息共享,缺乏强有力的管理策略进行供应链的有效集成。

为提供一个有利于国内供应链集成的政策环境,政府应及时出台政策,保证夏粮收购工作的顺利平稳运行。政府应该引导协会组织,解决小麦供应链中小农户处于弱势地位的问题,同时要支持各种与供应链效率、效果相关的政策研究。

由于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时间不长,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没有充分应用现有的技术,集成技术障碍成为小麦供应链集成的主要障碍之一。据此,改进河南小麦供应链的主要技术措施有:优化小麦供应链的结构;运用期货等手段切实规避风险;在小麦生产商、收购中间商和加工商之间合理分配收益;启动基于供应链绩效改进的供应链模型优化项目等。

做好大宗农产品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还要利用先进的现代农业化思想,引入在其他行业奏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如引入六西格马管理到农产品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的应用、引入信息机制等。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河南小麦供应链为案例进行模型应用和分析,挖掘出影响供应链整体绩效发展的约束条件,提出了集成大宗农产品供应链的政策、技术措施等。

本文集成化大宗农产品供应链ESD模型的应用,是对小麦供应链生产物流环节进行的分析,以后此模型研究的重点将是小麦供应链销售物流阶段,结合系统论的观点,对大宗农产品供应链中重点企业如何发挥链条核心地位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 冷志杰.基于农产品供应链集成机制的大豆供应链集成对策研究[J].复旦学报,2007(8).

[2] 冷志杰,唐焕文.大宗农产品供应链四维网络模型及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3).

[3] 苟建华. 基于小农户组织化的农产品供应链优化探究[J].当代经济,2007(11).

第7篇

关键词:农超对接 供应链 三网合一

0 引言

“农超对接”已经在国外进行了多年的尝试,是一种很成熟的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可以减少各种环节,超市增出20%-30%的利润,一旦把这些让利给消费者,这就无形中增加了超市的竞争力,而我国“农超对接”模式尚未形成规模。随着国外超市争先恐后进入我国市场,连锁超市竞争的急速加剧,超市的经营理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产品由开始的辅助销售逐渐转变成主打销售,农产品的销售成为超市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手段。因此,“农超对接”的供应链模式不但能提升农产品的自身价值,还可以为我国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未来发展做出进一步的尝试。

1 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对比

1.1 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分析

传统的农产品在其流通环节至少涉及四个环节,有的甚至能多达到五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加价率在10%左右,最终到了消费者只能购买价格高的产品。对于错季蔬菜,往往要经过多个城市的区域批发中心,再经过小批发商、零售商等多层环节,才能到达消费者的餐桌,可达十多个流通环节,其加价比率不容小觑。农民却没有得到多少好处。

1.2 “农超对接”供应链模式分析

对超市而言,因为去掉了蔬菜批发商这个环节,进价也会降低,再加上有的超市以微利或者零利润销售,消费者就可以得到实惠,在超市买到的自营式的农超对接果蔬不仅无公害,还比市场价低很多。但是合作社初期跟超市合作的时候也会遇到很多问题,有很多标准达不到连锁超市的要求,比如人家需要的品种多、供应必须得有持续性,一年不间断等问题。

2 “农超对接”的供应链模式面临的诸多挑战

2.1 合作成本高

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由于农户小规模经营和对市场行为把握不准确等行为,与现实中总量上高比例供给产生矛盾,造成谈判交易成本较高。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往往是两地分隔,从最初产地到最终消费者手中需要多次周转,再加上易损性和食品安全性的要求,在运往销地的过程中需要反复检验,提高了执行成本[1]。由于上述原因,本来是由农户自主发起,主动参与的合作社变成了简单的交易关系,从而对合作社做大做强形成制约。当菜价上涨,农户不履行订单合约,而将农产品卖到价格高的地方,造成合作关系不稳定。

2.2 准入门槛低,营销方式粗放

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在有关部门政策鼓励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据相关数据显示,到2010年6月底,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合作社已达30万家。过低的准入门槛使得合作社数量激增的同时,容易出现鱼目混珠的情况。组织化程度低带来了一些弊病,导致市场交易混乱,经营档次较低,经营过程不利于监管,商品质量也参差不齐,交易方式落后,时而发生无序竞争。一些很好的推广策略和现代营销方式,如电子商务、连销经营、物流配送等[2],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

2.3 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形成标准化

在“农超对接”模式中,虽然我国的合作社数量众多,但做到统一组织经营的少之甚少。分散化的生产导致难以形成标准化,盲目种植,最终以“菜贱伤农”的悲剧收场。超市对农产品的采购规格有严格的标准,但每家连锁超市对农产品制定的采购标准也不相同,同样的产品,在某家超市能够通过验收,可能另外一家就不能通过。然而,目前我国在农产品加工出来以后,经纪人或者批发商到田间地头收购,然后拿到批发市场销售,交易双方主要是用眼睛看,用手摸,根本没有标准。

3 推动“农超对接”的供应链模式政策建议

3.1 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构筑“三网合一”新平台

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是一个集因特网、物联网及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的开放性供应链管理新工作平台,为农产品物流供应链各方营造一个农产品物流信息、交流、共享、协同作业的环境。首先,因特网依托的是成熟网络技术资源,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复制性建设,可构建在信息高速流转时代的技术平台。把农产品通过因特网在世界市场交易,同时进一步优化农产品物流流程。其次,通过物联网,可以对农产品供应链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对物流体系进行管理,还可对农产品在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最后,要充分运用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的功能,强化追溯、预警和信息,分阶段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3]。通过对这三个网络的建设和整合,可以提高效率,减少了误差。目前有的超市企业已与合作社建立了信息化沟通的渠道,超市与合作社按系统要求进行操作。

3.2 建立基于契约关系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解决农产品供应链不稳定风险的关键就是对农户的风险和收益兼顾,保障农户的收益与承担农户的风险。在“农超对接”的供应链中要以连锁超市主导,超市企业通过协议对农户或合作社签订种植进行约束,在此基础上建立目标更明确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产成品经过质检标准合格后,由超市企业直接收购,以此搭建“农超对接”的平台。在“农超对接”环节中,应尽量减少流转环节。因此,选择合适的物流形式,在流通中应尽可能减少环节。例如超市企业可以在源头订单式采购,提倡“一村一品”的模式,按照“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原则真正将农户组织起来,形成规模种植[4]。农户或合作社在这方面也应主动出击,建立自己的固定渠道,比如直供餐饮、酒店、机关食堂等。

3.3 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可追溯体系

建立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是以后“农超对接”发展的方向。政府对于超市或者供应商推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制定农产品标准要有所依据,能让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也看得懂。农民专业合作社也要了解和掌握与自己合作的超市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以便在种植、采摘、包装和运输阶段,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制度。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信息可查询,质量安全可追溯,问题产品可召回的相关制度。这既是企业应对新的市场形势的一种策略,同时也是农产品物流管理在高科技技术背景下的一次观念更新。通过对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对可能会给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危害的风险建立预警体系,提高我国农产品在质量安全方面的国际竞争力[5]。

4 总结

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效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产品的竞争力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效率。面对“农超对接”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借助政府“有形的手”进行干预,“农超对接”各个环节应积极探索和实践,进一步提升各环节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肖为群.发展农产品供应链合作关系[J].宏观经济管理.2010(5)53.

[2]于宏新.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532-11533.

[3]高红梅.物联网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商业时代.2010(22)41-42.

第8篇

【关键词】 农产品供应链 农产品物流 农产品信息网络.

一、农产品供应链概述.

1、农产品供应链含义.

我国学者曹艳媚(2009)将农产品供应链定义为:围绕核心企业,以信息流通网络为依托,应用系统的方法来管理从农产品的生产一直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使得从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运输者、销售者直到消费者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在整个供应链上畅通无阻,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消费的需求。本文认为,农产品供应链是指以农产品为对象,围绕农产品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执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从而将农户和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收购商、加工商、零售商、消费者连成一体的功能网链。

2、农产品物流层次.

农产品物流的最低层次是农户生产出的农产品供自己消费,以满足农户自身需求。第二层是在满足了自身需求后,农户将剩余的农产品运送到集贸市场去买卖,获得收益。第三层是当一个地区农产品供大于求时,农产品卖不出去或卖出去的价格过低弥补不了成本损失或收益过低,就会出现一批人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农产品并运送到更远的城市地区销售给最终消费者或卖给更高一级的批发商。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农产品的集中。第四层是大批发市场,大型的批发商负责集中运送个体农户的农产品,向全国各地调运。这一层便实现农产品的大批量、远距离流通。第五层属于国际农产品市场,由于我国供应链的发展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因此,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也相对落后,受到许多因素制约,例如新型技术开发使用的制约。

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1、传统农产品流通链.

传统的以农户经营方式为主的市场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供应链作用的发挥,由于信息不畅通,农产品流通效率低下,使得消费都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可能引发产销不对路、高数量低质量、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问题(见图 1)。

2、超市为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

超市在农产品流通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以超市为主的农产品供应链最大的优势之一是能够准确快速地捕捉到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也使得加工、包装、配送等一系列的增值服务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以超市为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具有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该模式通过对市场信息的分析,可加强上下游的沟通,缩短流通渠道,有利于建立供应链内部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见图 2)。

3、专业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

专业批发市场能有效密切联系农户和市场,向加工企业传递生产等信息,帮助整个供应链作出合理的决策。该模式依托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市场,将农产品集中起来,再通过零售商销售,扩大了农产品物流半径。但这种供应链总体成本较高,而大多数批发市场还没有建立完整的物流信息系统,农产品的包装、加工、配送等增值活动也不普遍,还需要不断完善(见图 3)。

三、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物流专业化、产业化程度低.

农产品物流具有专业性强、技术管理要求高、营运成本高的特点。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主要采用自营方式,第三方物流组织还不多;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是主要的物流形式,没有形成连贯成型的冷链物流。很多企业因缺乏专业化、产业化运作意识,加上物流技术和物流设备落后、管理水平低,使得农产品流通中损耗量大,造成社会资源大量浪费。我国主要粮食农作物玉米、水稻、小麦等的生产成本在国际市场上并不高,但在流通过程增加了至少 25%的成本。图 4 为农产品物流过程。

2、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发展滞后.

农业信息化落后引起了诸多问题。农业信息网络不健全,使得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不能满足需要;农户居住分散,沟通渠道不畅,许多农产品信息难以收集、传递;农资和农产品物流流带有盲目性,流程不合理,导致在途损失严重,影响农产品保值增值;农产品物流企业间未形成物流信息的共享机制,缺乏资源的整合,导致区域间信息壁垒严重等。不重视供应链管理中极为关键的信息化平台的搭建,造成信息不对称,从而使得经营成本、管理成本、决策成本、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包装成本、生产加工成本、市场成本无形中被加大。

3、农产品质量安全缺乏保障.

在迅猛发展的农业生产中,因生产经营不当而导致的生态灾难,以及大量化学物质的使用和能源投入对环境的严重伤害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的实现。以马铃薯的生产为例,生产者为了防治马铃薯的地下害虫,栽培马铃薯时需要施入杀虫剂甲拌磷 30~50kg/hm2。为了促进地下块茎的生长获得较高的产量,马铃薯膨大初期需喷施块茎膨大素 1—2 遍。

这种药剂的使用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也会导致农药在薯块中残留,从而使得农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4、不合理的农产品组织模式阻碍供应链发挥优势现阶段,我国的“农户—产地批发市场—农产品运输商—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或超市”的供应链体系基本上处于一种以批发市场为界的断裂状态,“即时货银两讫”的流通形式既阻断了资金流,也阻断了农产品供应链需求与供给的信息流,导致供应链以批发市场为界分为“生产—流通”和“流通—消费”两个部分,这种现货交易机制意味着合作与协调关系十分薄弱,基本不存在,农产品供应链运行效率过低。加之个体农户多且相对分散,中间环节很多,致使农产品供应链链条加长,无法发挥统一协作的优势。

四、我国发展农产品供应链的对策研究.

1、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对农产品物流实施规范化管理.

据调查显示,原本价格不高的农产品在送到消费者手中后,价格普遍过高,农产品运送的中间费用占最终销售费用的90%。因此,应大力支持农村基础交通道路建设,改善主要农产品种植基地周围的道路状况,方便农产品的输送,减少损耗。扩展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将农产品集中起来,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使用现代化运输设备,科学管理车辆的进出,避免空车行驶、倒流运输。针对时效性较强的农产品,应开辟专门的绿色通道,保证农产品在运到消费者手中时依旧新鲜。

2、构建农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加快信息化建设.

构建农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在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之间有效传递,提高供应链管理信息的准确性,保证各环节的便捷沟通。

3、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力度,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由于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公开以及牛鞭效应,劣质的农产品不时扰乱公共卫生安全。质检部门应不定期抽查生产企业的农作物质检报告,记录不合格率,对卫生、质量不合格的农产品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面对劣质农产品流散市场的情况,相关部门应按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惩处。但前提是,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此外,发展农产品保鲜技术也是提高质量的重要内容,应重视新型农产品科技的投入使用,推广农产品冷链物流,完善冷链物流直销模式,建立终端销售系统,利用商场和超市把生鲜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造成的损耗。

4、优化农产品组织模式.

面对农户过于分散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将个体农户有效整合起来,例如将上游广大分散农户组织起来,鼓励他们与中游加工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发展高效高品质的农业加工企业,打造一条以加工和配送为核心的供应链,并促进供应链组织创新。发挥政府在组织优化中的作用,统筹规划,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农产品市场的规范化、法制化运作。同时,发挥农民合作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维护农户的合法权益,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推进当地市场机制建设。

5、协调农产品供应链各方利益,为市场注入新鲜活力.

合理分配供应链上各合作伙伴的收益是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善举。供应链运作成功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有效配置利润,做到分配公平。由于农产品生产商大多是当地农户,因此,市场要为这些农户的农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便捷的程序,提供本土化的生产意见,必要时提供资金补助;要为加工厂家提供市场建议,联系供应商,加强两者间的合作。

对于巨大的农产品市场需要大量的物流专业管理人才的现状,我国应借鉴国外优秀的物流管理经验,注重创新,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物流人才,提高整体物流人员的综合素质,特别要注重对新技术的投入使用。

五、结语.

与发达国家农产品供应链相比,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起步较晚,且底子薄弱,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供应销售体系,各地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在其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政府部门的技术指导和大力支持,建立行业协会,加强安全管理,建设新型产销一体化供应链流通体系,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出一份力。如何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平台,进一步融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创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品牌,是现阶段我国农产品供应链需要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闫国民: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

[2] 赵洁、冯华:供应链管理下的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探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8).

[4] 姚雨晨:由连锁超市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构建[J].物流技术,2010(10).

[5] 欧 阳斌 :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成功案例之研究[J].安 徽农业科学,2009(2).

第9篇

关键词:农产品;核心企业;供应链;构建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缺乏准确信息、流通成本过高,是我国农产品市场的现状。生产者往往低价甚至无法销售农产品,而城市消费者却要高价购买农产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农产品市场的生产呈现散、乱、小的经营模式,这种杂乱无章的组织形态必然会降低抵御市场风险、掌控市场需求的能力。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应该集中分散的力量,进行统一的管理,及时传达信息,协调生产与销售。构建核心企业主导下的农产品供应链,通过优化流通环节,统一协调管理供应商、生产商与零售商,使农产品供应链的不断增值成为可能。

1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主要特征

1.1 供应链的涵义

供应链是指商品到达消费者之前各相关的连接或业务的衔接,它一般是由一个核心企业加若干个节点企业共同组成的。核心企业可以是生产企业、大型零售企业或物流企业,节点企业在需求信息的驱动下,在核心企业的统一协调管理下,实现生产、分销、零售等职能分工与合作,以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媒介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增值。供应链的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供应链管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在核心企业的管理下,通过企业间的协作,谋求供应链整体运作的最佳化。成功的供应链管理者能协调、整合供应链中所有的活动,最终实现无缝连接的一体化过程。既可以带来交易成本的降低,又可以避免管理成本过高。供应链运作的好坏以及整个供应链竞争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的影响力。

1.2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主要特征

1.2.1 物流成本高。流通环节多,是农产品典型特点。以蔬菜为例,从田间到厨房一般要经过五个左右的环节,每个环节都要加价,还有污损。每经过一个环节,都会产生仓储、运输等费用。批发商进入批发市场,需支付进场费、摊位费、人员费等;如再经过二级批发商,同样需要支付这些费用。在供应链末端的零售商,还需要支付摊位费、工商管理费等。经过多重流通环节,蔬菜价格高涨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蔬菜市场,物流成本往往占了价格的50%以上。

1.2.2 链条断裂。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基本以批发市场为界,一是从农户到批发市场,即“生产——流通”环节;二是从批发市场到消费者,即“流通——消费”环节。在两个短链的结合处,即批发市场上,只存在竞争,不存在合作与协调;只追求眼前利益,而不考虑长远利益。因此,当前的农产品供应链是一条断裂的链。一条断裂的供应链是一条低效率的链条,造成了我国农产品流通时间长、效率低、效益差、消耗大的局面,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2.3 信息不对称。批发市场阻断了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流,一是从消费者到供应商的需求信息,二是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供给信息。这两条信息链的阻断,造成上下游信息不能顺畅地到达对方,甚至被扭曲。一方面,于农民而言,由于需求信息的不确定性,造成价格波动大,不利于农产品的供求均衡,加大了农民的风险。另一方面,于消费者而言,由于供给信息的不确定性,对产品质量失去信任。买方缺乏产品质量的足够信息,会产生“逆向选择”,即低质产品将高质产品驱逐出市场。我国某些农产品安全性缺乏可靠保障,原因就是供给信息链的断裂。

1.2.4 缺乏统一管理。农产品在运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科学的管理指导。售前、售中、售后都是节点企业独立的行为,没有共同的经营理念贯穿其中。在农产品品种的选择上面,很多农民朋友并不了解市场,基本上跟着感觉走。别人种白菜,也跟着种白菜;别人在家养鸡养鸭,也跟着办养鸡场养鸭场。盲目跟风,缺乏核心企业的引领作用,缺乏对市场的判断能力。这种低水平的农产品组织化程度使得农民无法联合起来对抗外来风险,既挫伤生产的积极性,也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 农产品核心企业的选择

2.1 核心企业的选择标准

2.1.1 企业在本行业的影响力。供应链是一个协同运作的动态联盟,应该有一个处于领导地位的核心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应该在本行业当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具有吸引其他企业加盟的动力,这样才能使供应链得到不断发展和延伸。作为加盟企业而言,只有认为加入这个供应链是有利可图的,他才会加入。如果有利于加盟企业的发展,企业才愿意加入供应链;否则,则会将自己的资源投向其他更能获利的供应链中。

2.1.2 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产品在市场占有率的高低,能反映出一个企业在该行业的发展规模。市场占有率高,会对供应商和销售商产生巨大吸引力。作为供应商,肯定希望找到市场占有率高、实力雄厚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实力雄厚的企业,能够影响消费者的市场行为,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同时,由于市场份额大,获得订单的数量也会增加,供应商容易获得规模效益。

2.1.3 企业的商业信誉。企业能否寻求到合作伙伴,除了经济因素,还与企业的商业信誉有关。因为供应链上企业间频繁的业务往来和财务结算,核心企业能否按时与供应商、分销商结算款项,影响着其他企业加入供应链的态度。供应商规模一般不太大,如不能及时获得款项,会直接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这种影响可能会成为连锁反应,造成整个供应链企业间的相互拖欠,最终影响到供应链的生死存亡。

2.1.4 经营思想与管理理念。核心企业应着眼于长远利益,把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放在首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供应链能否协调运作,与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程度密切相关。如果不善与人合作,甚至采取敌视态度,就会失去信任,也就无法促进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核心企业有较大的话语权及控制力,是供应链得以维持的核心力量,是供应链中“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与执行者。

2.2 核心企业的作用

2.2.1 制定标准。供应链运作过程中涉及众多企业的若干业务,因此,有必要制定共同遵守的标准。如,信息集成过程中确立相关技术标准;业务集成过程中形成质量、交货期等通用标准;财务结算过程中制定回款日期、金额比例等标准;在售后服务过程中,制定相应的费用分摊标准;业绩考核过程中,制定统一的绩效考核标准等。

2.2.2 管理和控制供应链。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管理的主体,主要任务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优化和控制,寻求建立供、产、销企业及客户间的战略合作关系,最大程度地减少内耗,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优化,并保证自身及成员企业取得相应利益。在管理过程中,能实现对供应链资源的有效控制,使成员企业间信息能够完全共享。

2.3 农产品核心企业的担当者

我国农产品流通链由两条短链构成,一条是由生产商到批发商,终点止于批发市场,并没有到达最终消费者。如果能进一步向下延伸,构成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则无论是农民、消费者,还是链条上的其他成员都会进一步获利。另外,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没有主动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各经营者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原因在于没有适宜的利益连接方式与分配机制,从而导致链条脱节、断裂的现象。在我国,建立农产品供应链,主要是解决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消费大市场的问题,目的是通过管理农产品供应链实现农户与市场的对接,使农产品顺利地实现从生产到最终消费的供需过程。并与各成员企业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分配机制。鉴于我国农产品流通链的现状,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可以选择为:

销售型企业。当今,销售型企业对生产者的市场影响力越来越大,销售型企业在供应链中的话语权及控制力也越来越强,拥有对产品流向的最终决策权。

加工型企业。有些初级农产品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或经过进一步加工之后能提升产品的价值,如禽、畜、奶类产品。这类型的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品牌,获得消费者的质量认可,赢得客户忠诚度,如蒙牛、雨润等企业。

3 核心企业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构建

3.1 农产品供应链构建模式

当前我国农产品生产主要是小规模、分散、机械化程度低,核心企业在管理供应链过程中,一方面要组织好上游农民的生产,另一方面要搞好下游客户的销售。基于核心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构架模式如图2所示。

3.2 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模式

3.2.1 直销模式。对于果蔬类、部分禽蛋类产品,可以进行直销。农产品直销,是指生产者在产地将产品进行分拣、分级、包装后,直接送进大型超市、酒店、学校(企业、政府)食堂或零售连锁点。核心企业主要进行开拓市场、信息传递、下达指令、组织物流等工作。在核心企业统一指导下,农民按既定的标准进行生产,在生产地进行包装后,核心企业安排物流车队直接送往用户指定地点。在美国,直销为主的农产品流通模式达80%以上。简短的链条,有便于承担起信息链的衔接责任,承担商品的质量检测和分级,有利于食品质量的监控。

3.2.2 加工流通模式。对于畜、禽、蛋、奶等农产品,可以经过合理的加工后,再进行销售。农产品加工流通模式,是指核心企业购进初级农产品,经过加工处理、包装后,再送进大型超市、零售连锁点等下游销售点。我国一些大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如伊利、双汇等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供应链体系。这些加工型企业会更多地参与到上游生产过程中,对畜禽类的饲料供应、喂养环境、质量监控都会提出严格标准。如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品牌,都会参与到上游鸡肉供应商的饲养过程的监控工作。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供应链的运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问题,更重要地是为环保、绿色的食品的供应提供了保障。

4 构建农产品供应链的意义

4.1 降低交易成本

供应链的优势在于各成员企业能共享信息,通过协调供应链上的信息流,使供应链上的各企业及时调整他们的策略。稳定的供应链关系,可以保障农产品顺利、快速地通过每一个流通环节,从而降低流通环节的交易成本。

4.2 减少损耗

由于农产品保鲜期短、易损耗的特点,产品一旦成熟,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环节完成流通过程。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的协调管理,能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

4.3 保障质量

核心企业参与的供应链是一条简洁、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整个过程始终处于一种透明的、可控制的状态,产品质量能得到有效保障。

4.4 拓展市场

核心企业是本行业中有影响力的企业,规模比较大,能很好地捕捉到市场信息,也具备拓展市场的能力。核心企业通过农产品品牌化经营,能树立起该产品在消费者中的质量信誉,从而进一步拓展消费市场。

4.5 提高农民收入

核心企业有丰富的客户资源,有准确的“产品订单”,能将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到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民生产更有计划性,从而减少农产品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

5 小 结

核心企业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是一个新鲜事物,因此,在农产品供应链构建过程中,需要各方力量大力配合。除了核心企业积极组织建设之外,还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乡、镇、村级干部的宣传工作、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核心企业主导下的优化、稳定、长期合作的农产品供应链,才能更好地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也才能让广大消费者吃上更为环保、健康的绿色食品。

参考文献:

[1] James R. Stock, Douglas M. lambert. Strategic Logistics Management[M]. 4th edition. McGraw Hill, 2009.

第10篇

关键词:农产品分类 组织模式 农产品供应链 模式选择

引言

现实生活中,农产品供应组织各环节由于衔接不当面临很多风险,造成社会资源大量浪费,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入不敷出,甚至影响工业生产供应。农产品生产、流通虽然与工业有较大的不同,但两者的相似之处也可以作为探索工业管理思想和方法应用于农业的基础。工业企业管理中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可尝试用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中。本文拟从核心企业水平位置角度界定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核心企业又称供应链主导企业,是具有一定经营能力且能够为整个供应链选择组织模式及控制优化供应链的经济组织。

如能使农产品的供应具有战略性及敏捷性,其供应链组织模式的选择就具有重要的作用。农产品的类型多样,例如像粮食这样需求弹性小、生化性能比较稳定、对承包敏感的应以精益思想为重点构建供应体系;而对易腐烂、需求弹性较大、对时间更敏感的生鲜类农产品应以敏捷思维来满足需求。另外依据农产品特点选择主导核心企业也是划分不同供应链组织模式的依据。

根据美国学者马沙尔·费舍尔教授的理论,可根据需求不确定性和供应不确定两个角度将商品进行分类(见图1),从而确定该商品的供应链组织方式。

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综述

(一)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户为主导的组织模式

以大型生产组织(农场、牧场、农业协会)等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作为供应链的链主。山东寿光的“公司+基地带农户”的生产模式,实现了“农业农场化、农民职工化、生产基地化、产品标准化”的农业生产“四化发展模式”。在蔬菜生产和经营上实现了新的突破。这种模式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企业集团化管理。有效控制供应源头,缓解供应链不确定性高的风险,降低农产品生产的市场风险。

(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组织模式

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初级农产品进行加工生产,龙头加工企业上游是以契约形式与农户签订合同的各种生产基地和中介,下游是龙头加工企业的各级分销商,对核心企业的依附性较强。农产品深加工可以延迟农产品消费时限,降低风险,调节供应链的物流(柴磊,2008)。如能使具有一定经营能力和市场掌控能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链主,则可极大保护农民的利益,使农民稳定供应,降低市场风险。

(三)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为主导的组织模式

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流通枢纽,也是农产品流通最常见的组织模式。因此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是实现农产品市场化的关键。但是当前国内农产品批发市场组织管理问题多、市场经营观念落后,无法承担链主的角色,因此改造现有批发市场,开发电子商务平台、开发交易、拍卖交易等其他模式,寻找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替代主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零售连锁企业为主导的组织模式

以超市为终端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是农产品从零散农户或者合同农户中生产出来,经由批发市场或各级加工商,到达终端消费超市,形成一条农产品供应通道。零售超市通过进货合同的制约,积极发展“冷链”物流,有效控制农产品质量和加工标准化。比如家乐福、沃尔玛、华润万家等大型连锁超市,积极实施“农超对接”,以超市特供和品牌专营的方式控制供应链,有些超市还能积极向上级延伸,打造自己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有效降低供应链的整体风险,控制市场。

(五)农产品物流中心为主导的组织模式

如第三方物流企业、车站码头等物流中转站、大型集货中心都可作为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物流中心可作为供应链的信息交换中心、商品集散中心、链接供需的重要中介。农产品物流中心往往以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兴建,它与批发市场相辅相成又存在本质的区别。作为重要的流通环节和重要的信息枢纽,农产品物流中心作为核心环节有利于降低供应链的风险,缓解供需矛盾。

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选择的理论探讨

农产品供应链参与者众多,结构复杂,形式多样。从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经过农产品批发商、零售商,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批发商、零售商、个体农户、农产品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我国现存的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种类较多,但总结基本结构如图2所示。

为了减少农产品生产的盲目性,减少市场风险的传递,同时能够增强食品安全性,国内外学者研究了农产品供应链多种整合方式和组织模式。如利用合同进行纵向整合,可减少风险及不确定性和成本,改善管理,增加市场地位,提高议价能力,开发新技术,或者获得融资。这种契约和整合的出现创造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使得顾客需求延着链条上溯到生产者,传递能力得到增强。与其研究多变的市场需求和难于预测的市场变化,将重点由市场转移到链条的纵向协调上来更具有现实意义。在链条内部成员之间的合同、合资或者联合取代传统的市场是一种有效方式。强调在供应链中严格控制产品质量、流程与成本,并对链条进行内部整合以提高整体的运作效率。这其中,选择实施整合的主体,即适宜供应链的主导环节是整合的首要研究问题。

整个供应链需要一个主导环节及适应的组织模式。为了降低供应链运作风险,削减供需波动,降低整个链条的市场风险,波动越大的地方适于做主导环节,有助于控制链条的波动。市场风险传递效果越强,需要主导环节的经营实力及控制市场的能力就越强。

按照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应根据不同产品的不同供需流程特点选择供应链类型:需求不确定性低且供应不确定性低的产品选择效率性供应链、需求不确定性低且供应不确定性高的产品选择风险规避性供应链、需求不确定性高且供应不确定性低的产品选择响应性供应链、需求不确定性高且供应不确定性高的产品选择敏捷供应链。

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选择的实践思考

农产品供应组织模式除需考虑供需特征之外,还需考虑农产品自身种植(养殖)周期即生产周期、农产品本身特征等其他方面。粮食及与粮食相似的供需相对稳定的农产品适合构建以有实力的大型销售企业为主导的效率性供应链。粮食的储存期相对于其他农产品来说稍长,消费者需求的可替代性较低,因此需求预测较为精准,供应链的控制也较其他农产品相对容易。

生鲜果蔬及水产品都具有保质期短、物流耗损较大的特点,同时时效性较强,因此适宜响应性供应链。但此类农产品又有相当长的生产周期,做到类似工业产品的低库存、响应式生产又不大可能,签约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响应式生产,但由于产品受自然条件限制,品质不易保证每年都一样,因此生产者的利益也不易保障。目前逐渐普及的超市+农户(农户合作组织)的方式是响应式供应链的一个代表。这种响应性供应链虽然不能像工业产品那样实现零库存,但却可以按照零售终端需要进行种植、采摘、包装、配送,即产品在田间就已经售出,相当程度上实现了响应式供应。调查表明这种农超对接的方式相比较超市从生产地或批发市场采购的方式优势明显。(现代农业科技)畜牧业为人们提供肉蛋奶等主要食物,其供应受经济波动及环境影响,但人们对此类产品的需求量却是可预测的,因此畜牧业也适合响应性供应链,如屠宰场、肉类深加工企业、奶业集团等中下游企业都适合做主导企业。

经济作物由于往往形成了自身成熟的产业链,且大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原料,因此其供需波动受工业生产的影响。经济作物的种植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因此供需波动性都较大,适合建立敏捷供应链。在实际生活中类似棉麻糖类的经济作物,其需求基本随着经济大环境的波动而变化,采用效率性供应链也是可行办法。因为经济作物的不断开发和创新,其经营风险与创新性工业品类似,因此适合敏捷供应链。

由于森林资源是有限资源,且产出相对容易预测,因此林产品的供应不确定性不高,但林产品中又不断出现新产品,大多数产品更不是生活必需品,因此其需求的不确定性更高些。采用风险规避性供应链更适合林产品,把握中上游企业,适当加大库存都是有利于这类产品的产业链条的。

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的反思

随着人们追求高质量、健康、低碳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不断有新的农产品被开发出来,且有原有农产品的新使用价值被不断开发,所以创新性农产品种类越来越多。此类新产品同工业品一样面临市场风险。同时人们种植(养殖)农产品的新技术不断出现,农产品的生产周期不断缩短,因此农产品应用响应式生产、敏捷式供应也逐渐实现,在有些农产品的供应组织系统中这些工业产品生产的思想已经得以体现。

农产品的分类也存在界限模糊不清,定义不准的情况。因此农产品供应组织模式的选择更应依据具体情况分析,分析个体农产品的特点,分析不同时期农产品供需情况的变化,才能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供应组织模式。

主导企业是供应链组织模式的主导企业,是控制链条上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平台的核心企业。但主导企业也不能是一家独大,以传统形式的“纵向一体化”或者“垂直一体化”作为发展方向必然带来众多问题。而现代意义的供应链整合应该是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战略联盟,可以有如下不同的组织协议:非正式的企业内部协议、企业内部的正式协议(包括合同)、合资企业(对上下游企业控股)、与供应链其他伙伴合作。契约、合资以及购并,亦或是其他方式的合作其实都是一体化合作模式的一种。战略联盟强调的是链条上核心企业与其他合作企业的共生共荣关系,核心企业之外的其他环节企业也具有自身不易被取代的核心业务,具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建立共赢的、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构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供应链联盟。

参考文献:

1.王宇波等.中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几点思考[J].物流技术,2004

2.谭涛,朱毅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4(5)

3.张敏.基于核心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分析[J].物流技术,2004(5)

4.左两军,张丽娟.农产品超市经营对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分析[J].农村经济,2003

5.胡定寰,Fred Gale,Thomas Reardon.试论“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新模式[J].农林经济问题,2006

6.陈超.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的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02(5)

第11篇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网络平台;信息化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支撑着我国的生存与发展,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关乎着我国的经济命脉,其中,农产品的供应是极为关键的部分。传统的农产品供应方式,比如农户个人的买卖和批发商的采购与销售,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达、农产品生产效益的提高、以及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这些弊端尤为明显,农产品的供应物流管理亟待创新,在此背景之下,农产品供应链应运而出。农产品供应链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以及消费等环节连接为一个整体,将各个环节进行专业化、精细化,同时也将信息进行及时的传送与接收、分析,加快了农产品供应的效率,使得各个环节的效益更加突出,整个链接也更加顺畅、高效。

一、供应链物流管理下的农产品交易

(一)供应链物流特点我国目前的农业处于小农经济阶段,即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活动,因此,我国的农产品供应数量庞大而又产地分散,同一种农产品可能许多乡镇乃至市县都会生产,还有许多产品比如奶制品、肉制品的灭菌、包装、装卸的高要求,都造成了运输的极大不便,而供应链的形成,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上问题。供应链物流具有以下特点:一、链节结构因农产品而有所差异:不同的农产品对供应链的要求也不同,比如奶蛋肉制品要求供应链尽量缩短,物流运输快以保障产品的新鲜;二、供应链要求各环节相互协调:供应链的形成,使得农产品从生产商到销售商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也要求各个环节间的高效配合,提高农产品供应的效率;三、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农产品的供应形成的供应链,不仅可以用于产品的流通,还可以进行消息的传递与分析,比如将农产品生产信息传递至销售商以便销售商及时调整销售策略,将销售信息反馈至生产商以便生产商有所改进。(二)供应链物流进入农村现状中国农业生产进行了数千年,然而大多是农户自产自销的模式,极易造成产品滞销以及供应不足的局面,近年来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进入农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产自销模式的弊端,然而供应链物流形成的时间比较短暂,现状并不容乐观。一、物流运输成本高:我国的农产品物流运输的成本占整个农产品供应的成本较高,严重影响了整体效益;二、物流损失严重:供应链物流过程中采摘的损失、较为落后的包装与储藏技术造成的损失,都严重的损害了物流过程的效益;三、物流信息不健全:供应链的信息机制不健全,产品的信息得不到及时的传送和处理,也严重制约了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发展。(三)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问题由于农产品供应链物流形成的历史并不久远,物流管理也比较落后,主要存在以几方面的问题:一、农产品生产规模化程度低:我国的农业处于小农经济阶段,生产没有规模化,没有形成紧密的组织,导致农产品的采购、销售渠道部稳定;二、物流信息不完善: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缺乏有效的信息网络平台,导致消息的相互交流不顺畅,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不了解及时有效的消息,不利于供应链的发展;三、农产品供应质量监测体系不完善:我国的农产品供应缺乏有效的监测体系,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各个环节也存在着损人利己的现象,使得农产品质量问题更加突出。

二、农产品供应链物流在信息网络平台的管理模式

(一)模式的提出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并不理想,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不当、物流业发展的滞后、农产品的质量问题等因素,阻碍者农业的发展。在现在市场经济化和网络技术普及的情况下,这些不足尤为突出,因此,建立一个依靠信息网络平台的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系统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最佳选择。(二)模式的特点1、科技化:在信息网络平台的管理模式中,农产品的供应链物流充分利用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技术、通信技术等高科技技术,使得供应链物流极具现代化和科技化特色;2、合作化:在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化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了自身的短处,转而与其他企业合作,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在信息网络平台下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更是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生产商、运输商、加工商、销售商等之间的密切合作,实现了效益最大化;3、整体性:供应链将生产商、加工商、销售商等凝结为一个整体,因而在执行过程中应该从整体性考虑,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和利益的平均化;4、服务性:供应链的终端为消费者,因此供应链应该本着为消费者服务的原则,坚持顾客是上帝的经营理念。(三)模式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关于农村与农产品物流的研究小有成效,然而,对于信息网络在农产品的供应链物流中的研究却很少,此外,相比我国的其他行业,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仍然处于滞后水平,因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网络化还处于初始化状态,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农产品物流的信息网络化体现出其独有的便利之处,逐渐成为了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大势所趋。

三、管理模式的先进性

(一)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依托现代化的网络信息平台,可以及时有效的了解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信息,从而可以根据生产情况、销售情况、运输储存情况等情况及时的对物流计划进行调整,进而使得农产品得到最大的流通,减少库存量,规划最便捷的运输道路和运输工具,减少路途中的损失,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二)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在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信息网络化中,信息网络平台可以收集、储存、分析客户的信息和建议,比如淘宝天猫等网购平台的客户评价,可以让商家有效的了解客户的态度和意见,从而对产品进行合理的改进,以增加客户的满意程度。信息网络平台的应用,可以增进客户和商家之间的互动,便于商家更好的把握客户的需求以及需求量,以便商家与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依靠客户的需求调整农产品的销售战略,提升客户服务的满意程度。(三)引入先进物流管理,加强服务质量在农产品供应链物流逐渐信息化的过程中,原有的物流管理模式逐渐显露出其弊端,为保障农产品供应链物流可以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而有所进步,必须引入更先进的物流管理模式,物流管理的目的是降低供应链物流的成本,加强服务质量,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以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整体效益。现代化的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逐步从企业自身物流的一体化,向供应链物流的一体化,乃至社会物流的一体化发展,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加强了物流服务的质量。(四)建立供应链各方共赢局面一方面,供应链物流的形成,将原本相干性极小的生产商、加工商、销售商相互联系为一个整体,以实现供应链物流整体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减少乃至避免了各个环节为实现自身的利益而侵害其他环节的利益的现象;另一方面,信息化供应链物流的形成,使得农产品从最初始的生产阶段到最后的客户阶段,所有的环节、过程都透明清晰,消费者对农产品也可以放心,销售商也可以根据客户需求调整销售策略,农户也可以依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事业,从而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相互联系为一个利益统一的整体,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建立供应链各方共赢互利的局面。

四、管理模式的制约因素

(一)配送网点分散不集中作为一个新兴的管理模式,基于信息网络平台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在农村物流配送市场中,配送网点分散不集中就是最大的制约因素。一方面,在农村中,居民的居住地相较于城市比较分散,街道住址信息也不太明确,为物资的配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农村的人口密集程度相较于城市要小许多,相应的,在同一区域面积的情况下,货物订单数量也要少的多,增大了人工成本;此外,相较于城市,农村的文化水平也比较低,人们对现代化的网络设备应用不熟练,无形之间增大了胡洪武配送的难度;因此,数量少的订单、复杂的街道地址,落后的通讯条件,使得物流公司对农村货的配送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同时也降低了客户的满意度。(二)物流设施落后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虽然还不完善,但是我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并不算落后,因此,造成农村物流落后的因素并不是生产的问题,而是物流设施的问题。农村的道路交通情况比较落后,很多都是崎岖的田间小道,这不仅造成了物流工作人员对道路的辨认不明确的情况,还导致一些交通工具无法行驶。一方面,农民只能依靠原始的交通工具将农产品一次一次的小批量运送出去,增加了劳动力成本,浪费了时间资源和人力资源,还极易造成农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另一方面,许多物资也难以及时运送到农村,对农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的不便;此外,农村的分布比较零散,农村与农村之间的间隔较远,不利于配送中心与储存仓库的建设。因此,物流设施的落后严重阻碍了农村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发展。(三)没有龙头企业形成引领作用当下的农产品交易,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批发市场、贸易市场、零售店、专卖店等进行的,极其的分散和琐碎,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模化的组织,也缺乏信息网络平台的参与,使得农产品交易混乱无序,总而言之,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缺乏一批组织化、专业化的以农产品交易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的引领。因此,政府应当支持农业企业的发展,可以以财政支持、减免税收、无息贷款等政策适当鼓励扶持一些龙头企业的发展,使其对农产品的供应链物流形成引领作用,规范农产品交易市场,使得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组织化、规范化,另外,信息网络平台对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作用也不可小觑,龙头企业还需要加强物流的信息化,努力早日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信息化、现代化。

五、基于信息网络平台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实证研究与思考

在当下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普遍化、国家对农业大力扶持的背景下,基于信息网络平台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在我国开始逐步实施,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水产品、上海市淡水产品、河南部分地区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吕合园艺公司等,就是基于信息网络平台额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极为成功的实例。在信息化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引入之前,赣榆县的水产品经营面临着经济效益低下、运输营销通讯设施落后、安全隐患堪忧、缺乏技术支持、服务体系落后的局面,为应对该局面,扭转渔业经营不善的情况,赣榆县引入了信息化的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极大程度的实现了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的信息化与现代化,重新规划了供应链物流体系,加强了供应链的物流管理,促进了供应链各环节的和谐平衡的发展,另外,信息化的应用使得供应链各个环节可以动态的了解销售情况、顾客需要,以便及时的发现机遇,增加产业竞争力。

六、总结

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基于信息网络平台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农产品供应链的整体效益和参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利益,基于信息网络平台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将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联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组织化的体系。基于信息网络平台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适应了市场化经济的潮流,必将以星火燎原的趋势如火如荼的发展。然而,作为一个新兴的物流管理模式,该模式还面临着许多不足之处,其配套措施也不完善,其发展面临着许多已知的和未知的阻碍,需要不断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扶持,相信基于信息网络平台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会迅速的成长壮大,必将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领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赵晓飞.我国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构建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1).

[2]吴勇杰.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农村流通供应链优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

[3]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系统刘淑芳-《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3

[4]孙涛.网络集成式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

[5]王宁,黄立平.基于信息网络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02):126-129.

[6]李国宇.电子商务下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2.

第12篇

[关键词] 食品供应链 安全 保障

一、食品供应链安全问题现状

在过去几年里,不少国家均不同程度地相继发生过食品安全问题,由此,许多国家出现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在我国,食品安全同样不容忽视。农产品在种植、养殖过程中,乱用激素就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农药、化肥、工业“三废”的污染,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的隐患。研究食品供应链的必要性有以下三点:一是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农药兽药不合理使用引起的中毒事件在我国时有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二是适应国际贸易的需要。从国际形势看,只有食品供应链安全才能适应国际贸易和出口。三是满足国内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

二、食品供应链安全保障机制的构建

1.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食品供应链的追溯制度

实施食品供应链信息一体化,就是实现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一般包括即时敏感需求信息数据、库存数据、货运状况、产品采购等数据的共享,实现上下游企业,特别是零售业与加工企业之间业务上的整合。企业之间不仅是战略联盟关系,而且要在业务发展层次上实现协调运作。信息一体化大大降低了商品生产经营中的决策失误和风险,有机整合了业务流程,所以采用EDI技术是组织内部效率化的一个标志。总之,供应链信息的共享实现了供应链管理方式的透明性和灵活性,有助于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

把RFID与EAN・UCC(全球统一标识) 系统结合起来应用于食品安全追溯,必须从其源头就插入RFID 标签,应用RFID 的具体方式如下:(1)在食品或原材料源头由公司加入RFID 标签,写入食品或原材料在源头的基本信息,如产地、出产日期、储存方法及食用方法等。(2)通过仓储、运输环节到达食品加工厂,标签中添加仓储、运输环节的信息。(3)加工厂完成食品加工,将原料和辅料的原始记录和加工过程的信息写入RFID 标签,并与产品个体或包装对应。(4)监管部门检验检疫信息写入。(5)仓储、运输、分销、配送等物流环节信息写入。(6)到超市、餐饮、快餐,以及饭店,再将这一层信息写入实现跟踪链的最后环节。

2.利用合同生产模式建立农产品产业链

在农户与公司之间采用合同生产模式,在农户与农户之间采用农民合作组织模式。合同生产模式不仅可以使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超市供应商能够获得达到标准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它使合同农户有机会获得稳定和更高的收入。 在合同生产模式下,公司或其他产业化组织会以现款或赊账的形式向合同农户提供种子、化肥、农药、果袋等生产原料,并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持,而合同农户必须严格按照公司规定的标准生产,特别是在农药的使用上公司有严格的规定,用什么样的农药,用量多少,公司都有严格的标准。(1)同市场交易模式相比,组织内部交易模式更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2)虽然组织内部交易模式会使农户失去一定的“自由”,并使企业增加管理成本,但是,农户和企业都可以获得经济上的补偿或回报;(3)实行组织内部交易模式的前提是存在对优质和安全农产品需求的市场。

3.建立品牌效应,以信誉确保食品安全

首先,要树立食品供应链管理理念,整合食品供应链,保证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标准体系;其次,政府部门要大力倡导并积极促进农产品供应链建设,加强对农产品品牌的保护工作。利用产品的品牌效应对食品供应链的各个节点进行约束,确保链上产品的安全。

4.建立食品供应链的冷链物流体系

发展冷鲜食品流通主要是建立食品冷藏供应链,使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直到消费,即从田头到餐桌各个环节都处于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自然属性不受损害,减少食品的损耗,防止食品变质和污染。

冷链由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冷藏运输及配送、冷冻销售四个方面构成:(1)冷冻加工:包括肉禽类、鱼类和蛋类的冷却与冷冻,以及在低温状态下的加工作业过程;也包括蔬菜的预冷;各种速冻食物和奶制品的低温加工等。在这个环节上主要涉及冷链装备是冷却、冻结装置和速冻装置。(2)冷冻储藏:包括食品的冷却储藏和冻结储藏,以及水果蔬菜等食品的气调储藏。它是保证食品在储藏和加工过程中的低温保险环境。在此环节主要涉及各类冷藏库、加工间、冷藏柜、冷冻柜及家用冰箱等等。(3)冷藏运输:包括食品的中、长途运输及短途配送等物流环节的低温状态。它主要涉及铁路冷藏车、冷藏汽车、冷藏船、冷藏集装箱等低温运输工具。在冷藏运输过程中,温度波动是引起食品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运输工具应具有良好的性能,远途运输尤其重要。(4)冷冻销售:包括各种冷链食品进入批发零售环节的冷冻冷藏和销售,它由生产厂家、批发商和零售商共同完成。随着大中城市各类连锁超市的快速发展,各类连锁超市正在成为冷链食品的主要销售渠道,在这些零售终端,大量使用了冷藏、冷冻陈列柜和储藏库,它们成为完整的食品冷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5.建立食品物流的标准化、制度化体系

从西方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推进的过程来看,安全食品供应链管理是在政府的倡导下,在有关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实现的。没有标准,就没有统一的食品链,就没有办法集成管理;标准不同,就没有统一监管,没有办法实现跨国界食品供应链管理。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对于食品供应链都有较完善的各类标准,全球食品标准起草委员会和食品法典委员会也一直在致力于起草和颁布相应的统一标准,并进行全球推广。比较而言,我国食品行业的相关标准很少,既使有起点也很低,因此,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链上标准。

三、结论

本文分析了食品供应链的现状,提出了保障食品供应链安全的一些措施,比如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构建食品追溯制度,建立农户的合同制度,创立农产品的品牌,发展食品物流的冷链物流,制定食品物流的标准化、制度化等。这些研究以期对食品安全问题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定寰:合同生产模式对农户收入和食品安全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17~25

[2]高小新:基于RFID 的食品安全追溯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1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