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

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

时间:2023-09-21 17:57: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 社会和谐 和谐发展

文化是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的生活中的方式、地方习俗、行为规范、价值观等的体现。群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来自于人民群众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其中包含着人们期待美好生活的心情也蕴含着深刻的和谐精神。顾名思义,群众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而社会的和谐是需要全民的配合和支持的。群众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的觉悟、认识、以及思想等的提高和改变,直接影响这社会的和谐发展,两者是息息相关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针对群众文化的特征,和社会和谐的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群众文化的发展的前提和意义,进行简单的分析讨论,更深一步了解群众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

1、群众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和谐

群众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和谐,和谐就是以人为基础。人类活动的和谐就是社会的和谐。人们常说的“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时地利人和”等无不昭示着“和”的重要性,以及它在社会上起到的作用。和谐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代代相传的美好传统。诸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劳动节、国庆节等中国传统的节日,那种喜庆和谐的气氛,全民同贺的快乐,无不体现着和谐的氛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群众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共同携手建设的结果。群众具有强大的力量,是宣传和继承文化的基础。它能够促进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相处之道。和谐不仅是中国群众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新时代群众文化的时代精神。因此,群众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2、群众文化的提高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

群众文化和社会和谐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只有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涵养及素质,社会才能和谐进步,才能看到和谐快乐的场面。试想曾经的远古时期为什么人都是野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用最粗暴的方式,那是因为人们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生活方式,没有文化的教育和规范,更没有一定的制约,一切都是混乱的,也就没有和谐之说。所以群众的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中所提炼出的生活模式,是一种生活的规范准则。群众的文化越高,认识越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就会越高。社会是由一个又一个的群众组合起来的。群众和谐了,社会也就和谐了。群众文化发展了,那社会和谐也就会进步了。社会的和谐进步更加快带动了群众文化的发展。两者是相互关联,相互进步的,是互利互惠的,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要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进步,就必须要以群众文化的发展作为指导的方向,找好群众整理文化发展的重点、采取有力有效措施,以最有效的方法达到最直接的效果。譬如可以发动政府重视起群众文化,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努力积极的倡导群众学习的热情,让广大的人民群众也认识其重要性,认识到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建设公共的文化学习体系,尤其在农村或偏远的地区,发展和健全这种体系措施,组织群众积极学习,让整个社会能够平衡稳定的前进,不能让任何一个地方的文化认识落在最后,否则也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进步发展。

3、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保障和前提

社会和谐的进步不是一步到位的工程,它需要漫长的路程,是长期的工作。群众文化的提高也是漫长的过程。群众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的进步上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逐步的加强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的进步。群众文化的教育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是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撑。群众有很强的传播信息的作用,文化在人民群众之间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所以我们要广泛的建立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成立文化中心、休闲驿站、文化馆等等,让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发扬,让社会和谐的进步的精神能够深入人心,得到全民的认可和支持。通过文化活动的传播和发扬,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丰富了人民大众的生活精神内涵,塑造了他们美好的灵魂,提升了他们的精神境界,社会风貌就会因为群众文化风貌的改变而改变,社会和谐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进步。

4、提高群众文化,创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要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的和谐功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社会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随着社会的高速迅猛的发展,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明显、人们的心理变化,矛盾的扩大和激化,社会现象越来越复杂,人与人之间变得不信任,相互猜忌指责,抨击,所以人们在长期生活工作上的压力日益加大,心态开始变得浮躁。在社会体制的影响下,金融危机、住房危机、事业危机等等都可能激化矛盾。群众都存在不安的情绪和心理的不平衡。面对社会的现象,需要宣泄一种不满的压力,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的时有发生。所以要改善这种社会矛盾的计划,提高群众的认识,正常、公平、客观的看待面临的问题,妥善的处理所面对的困难,社会才能和谐的发展,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可见群众文化提高,创建和谐社会意义远大,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和奋斗。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提高意义远大。群众文化以其独有的和谐的特征,影响着社会和谐的发展;社会和谐的发展直接制约人民群众生活的质量。群众文化的提高和社会和谐的发展是无法分割的整体,两者的进步和发展是相互的。社会和谐是一切事业发展之基本,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谐是前提,群众是基础。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没有群众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生活的安居乐业。社会由群众组成,群众来自社会的大家庭。加强群众文化的教育,社会和谐也必然就随之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小英.浅谈政府在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J].新余高专学报,2007年05期.

第2篇

一、提升思想认识,突出排点

根据全省创建“平安库区”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以提高移民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以解决影响库区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的问题为重点,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按照“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解决什么问题”的要求,明确排查整治工作重点,切实解决好库区社会和谐稳定的热点难点和移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排查的重点:包括拟建、在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引发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纠纷;三峡移民安置遗留问题的不稳定因素;已建水利水电库区遗留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因不同时期政策差异而盲目攀比和失衡心理引发的问题;移民与调出土地原住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小型水库移民的政策诉求和矛盾纠纷问题;历年来尚未息诉息访的突出问题;互联网出现的可能引发库区社会不稳定的舆情;可能进京上访和非正常上访的重点对象;可能引发集体上访和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苗头隐患;其它影响库区社会安定稳定的矛盾纠纷。

整治和化解的重点:重点库区、重点领域、重点对象的矛盾纠纷和突出问题,集体访、越级访和重复访以及积案问题,可能进京到省非正常上访对象,到省集体上访的重点人员,组织、串联移民的挑头人,其它需要重点整治的突出问题。对一时难以化解的问题和矛盾纠纷,要切实做好重点对象的稳控工作。

二、创建平安库区的任务要求

开展平安库区创建活动,加强对库区移民的服务管理,及时排查化解影响库区移民生产、生活的矛盾纠纷,着力解决库区移民关注的困难问题,根本在于把工作体现在平时平常、实干实效。

(一)创新库区社会管理。要针对库区社会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和创新库区社会管理,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产生。要建立库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凡涉及移民切身利益的工程建设、政策制定,事前都要开展稳定风险评估,提出评估意见和应对措施。要健全库区稳定情报信息搜集、汇总、分析、研判机制,做到库区不稳定问题及时掌握、心中有数,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要完善移民应急处置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要适应库区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新变化,形成科学有效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切实维护移民群众合法权益,从根本上减少影响库区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

(二)有效排查化解库区矛盾。坚持定期排查与经常排查、面上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从库区村、乡镇(街道)至县,都要按照“四个不漏”即不漏一个移民安置点、一户家庭、一个对象、一个问题的要求,对在移民安置和扶持扶助中发生或者潜在的问题,进行全方位、无遗漏地全面、经常的滚动排查,切实把不稳定隐患排查彻底,把突出问题找准摸透、全面掌握,做到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早解决。对排查出来的不稳定问题,要逐一落实责任,集中力量攻坚,及时妥善加以解决;对坚持过高和无理要求的,既要坚持依法按政策办事,又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寻求有效息诉息访的办法。对于非移民因素引发的不稳定问题,要保持密切关注,防止引发连锁反应;对于需要上级或其它部门解决的问题,要及时报告,请求协调解决;对于仅靠移民管理系统无法解决的,要主动报请当地综治、部门,协调有关单位共同解决。

(三)规范库区三级办理。要认真落实“五抓”要求,突出抓好依法办理事项“路线图”实施,做好调解、调查处理、复查、复核工作。坚持调解优先,把调解作为化解库区矛盾纠纷的首要选择,充分发挥各级库区调解组织的作用,做到库区矛盾纠纷发生在哪里,调解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实现多元调解的有效衔接。要严格按照《关于进一步规范库区事项办理程序及相关文书格式的意见》的有关要求,在规定的受理和办理时限内完成调查处理的答复工作,使“路线图”真正成为明确人权利义务和工作人员责任的“责任图”,成为按时处理事项的“时限图”,成为全心全意为移民服务的“为民图”。

(四)发挥“三支队伍”和库区调解组织作用。必须紧紧依靠乡镇(街道)党委和政府,充分发挥“三支队伍”和库区调解组织的作用,真正把矛盾纠纷解决在第一时间、解决在第一现场,不断提升“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乡镇(街道),重大疑难纠纷不出县”的“三不出”覆盖率水平。要健全制度、交给任务、明确要求、落实责任,各负其责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维稳信息员的“预警”作用,舆情引导员的“引导”作用,维稳群众工作队的“应急”作用,使库区稳定动态在基层一线掌握,网络舆情在第一时间引导,应急工作在第一现场处置。要通过加强学习培训、实践演练、总结交流等措施,提高维护库区社会稳定的本领,在不断提升能力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开展排查整治活动的具体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相关乡镇(街道)要把开展平安库区创建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部署,制定工作计划,明确任务要求。要严格落实责任,分解细化排查整治任务,逐项落实排查整治责任,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指定专门人员全力以赴抓。要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汇报情况,主动协调和借助社会各方力量,加强与当地综治、政法、司法和等部门的联系,争取工作上支持,形成排查整治工作的整体合力。

(二)强化基层基础。排查整治突出问题,维护库区社会稳定,重点在基层、关键在基层。要扎实推进库区乡镇(街道)、村(居)排查整治工作的有效落实,加大源头预防和矛盾化解工作,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力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街道),矛盾不上交”,筑牢第一道防线。要抓好排查整治突出问题的登记建档工作,加强督促检查和跟踪指导,对已整治完毕的突出问题,要适时组织抽查、回访,以巩固排查整治活动的成果。

第3篇

关键词: 110接处警; 社会和谐稳定; 激励约束机制

中图分类号: D63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1-0063-01

一、近年来110接处警工作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实践总结

(一)110接处警工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突出贡献

1、快速处理接报的违法犯罪案件,有力地维护了社会治安稳定据统计,2002年全国公安机关通过110处接警工作破获各类违法犯罪案件42. 4万起,2003年已达到52万起。

2、主动服务群众,发挥了联系人民群众的窗口作用

据统计,全国公安机关110报警服务台1997年共接警959万余起,2003年已达到7128万余起,其中70%以上都是群众求助电话。110报警服务台履行接受群众监督投诉职能后,公安机关对群众投诉及时开展了现场督察,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3、不断完善快速反应机制,推动了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4、促进实施科技强警战略,技术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计算机、现代通讯、电子监控、卫星定位等先进技术手段已在110接处警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110报警服务台和指挥中心不但成为公安机关科技含量较高的部门之一,而且促进了公安机关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科技强警战略的实施。

5、110接处警工作不断规范化、制度化,确保了接处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当前110接处警工作存在的压力

1、110电话呼入量成倍攀升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110接处警工作模式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和通信工具的日益普及,据统计,江苏省110电话呼入量已由1997年86万余起上升到2006年2622万余起,10年上升30倍,日均接警量已由2350起上升到6.4万起,而10年间民警数量仅增加28.8%。

2、110受理的社会求助急剧增多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110反应快、服务好,赢得了政府信任、群众满意和社会支持,110的品牌效应日益凸显,但是由于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群众遇到大量不属于公安职责范围内的求助也往往打110寻求帮助,牵扯了基层处警单位的大量警力和精力,影响了公安机关紧急警务活动的有效开展。

3、城市发展给110工作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机动车辆占有量的不断增多,城市交通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拥堵情况越来越严重,加之城区建设改造力度加大,区划调整变动较多,一些群众特别是外来群众报警说不清地点,处警民警找不到当事人的情况时有发生,客观上影响了110处警速度和服务质量,容易引起群众误解。

4、群众过高的心理期望给110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有困难找警察已成为部分群众的心理定势,群众只要拨打了110电话,都希望民警能及时赶赴现场帮助其解决问题,一旦不能满足其要求,动辄向单位投诉、向媒体曝光,因此,110民警承受着巨大的思想压力和工作压力。

5、骚扰电话等无效报警大量增多给110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

二、新形势下做好110接处警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进一步提高对110接处警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各级公安机关特别是公安领导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110接处警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中央《决定》和总书记在同“二十公”部分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关于“尽快建立一套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的要求,将110接处警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列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改进和加强110接处警工作,使其在充分发挥110接处警工作在打击犯罪、维护治安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更好地便民利民,接受监督,取信于民。而且各级公安机关都要定期研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110工作健康、顺利发展。

(二)按照正规化化建设的要求,切实加强110报警服务台和指挥中心建设

1、进一步加强指挥中心机构建设,有条件的公安机关要独立设置指挥中心机构,以加强对重大案件、突发事件的指挥和对下级公安机关110报警服务台和指挥中心工作的指导。条件不足的公安局要适应实践的需要,独立设置指挥中心机构,并设110报警服务台。

2、配齐配强指挥中心的领导班子,尤其是选好指挥中心主任,一定要把那些党性强、责任心强、熟悉各项公安业务、善于组织协调、对人民群众有感情的干部选调到指挥中心担任领导,级别可以高配。要把那些年富力强、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放到110报警服务台和指挥中心岗位上,进行培养锻炼,其中表现突出的干部,要优先提拔重用。

3、做好人事的安排,考虑到110报警服务台和指挥中心工作实际情况,应当既要保持干部相对稳定,又不要让一个干部长期固定在一个岗位上。人事部门要研究110工作人员轮岗交流的制度,明确轮岗交流条件和时间。

4、切实加强装备建设,各级公安机关要将110报警服务台和指挥中心装备建设列为装备建设的重要工作,进行统一规划,不断改善装备水平。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增加投入,改造更新设备,保证110工作正常运转。

(三)针对容易发生问题的接处警环节,进一步完善110接处警工作机制

110接处警工作包括接警、指挥、出警、处警、反馈等多个环节,涉及到各个警种、各个部门。从110报警服务台接警指挥到处警单位出警处置以及处置后的反馈是一个完善的体系,做好这项工作是各警种、各部门的共同责任。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工作。因此,必须强化各个环节的工作,搞好各个环境的衔接。要按照公安部的要求,不断完善工作程序,理顺关系,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特别是县级公安机关一定要从110接处警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在建立和完善110接处警工作程序、内部管理、考核考评、通报检查、奖励惩处等规章制度上狠抓落实。

(四)加强监督,落实责任,建立110接处警工作激励约束机制

各级公安机关要对接处警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10接处警考评情况要纳入年度考核内容,严格实行考核测评制度。要根据考评情况,制定和落实奖惩措施,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对在110接处警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奖励;对有警不接、指挥不力、出警迟缓、推诿塞责,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责任,该撤职的撤职、该辞退的辞退、该开除的开除。要自觉接受上级公安机关、警务督察部门和社会各界对110接处警工作的监督。对群众反映的接处警不法行为等事件,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于重大警情,110报警服务台在指挥相关警种、部门出警的同时,应当将指挥调度情况通报给本级公安机关警务督察部门。警务督察部门对接处警情况进行督察,发现问题要及时指出,限期更正。

第4篇

同志们:刚才,__x副书记全面总结了我县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十百千”工程两年多来的工作,传达了自治区9月20日在桂林召开的有关综治会议精神,并认真分析了我县当前的社会治安形势,对建设平安宁明工作作了部署。__副县长宣读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十百千”工程表彰决定,县委、县政府对工作突出的乡镇、农场和县直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希望大家回去后,把会议精神贯彻好、落实好,切实担负起为官一任造一方平安的责任,不断开创我县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局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牢牢把握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主动权

20__年以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县直各单位秘书网网址:,特别是政法部门和广大政法干警紧紧围绕服务经济这个中心,以保一方平安为己任,以创建全区最安全的县份为目标,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各类案件持续下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连创隹绩,先后获得崇左市“20__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和自治区“20__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9月20日,又被自治区政法委、综治委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十百千’工程县级一等奖”。在此,我谨代表县四套班子和全县人民,向奋战在政法综治工作一线的政法干警、武警官兵和综治干部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有些治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特别是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意识,真正把维护社会稳定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来抓,并在实际工作中注重把握和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第一,把握好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维护大稳定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更加注重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社会秩序、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不仅要看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且要看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看能否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所谓大稳定,是指在努力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同时,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各类社会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维护大稳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意和必要前提,各级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和充分理解“稳定压倒一切”的重要意义,正确对待稳定与发展的关系,真正树立起“不搞改革是保守,不抓发展是倒退,不保稳定是犯罪”的意识,切实肩负起发展经济和维护稳定两种责任,努力形成在发展中确保稳定,在稳定中加快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第二,把握好树立正确政绩观与抓好大综治的关系。应该认识到,抓发展抓经济是政绩,抓综治抓稳定也是政绩。发展是稳定的基础,只有发展了,才能造福广大人民群众,有效预防和减少矛盾。稳定是发展的保障,只有稳定了,才能为发展搭建广阔的平台,二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决不能一手软、一手硬,抓了发展,丢了稳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对各级党委、政府维护稳定的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必须把稳定和发展纳入到一个整体中来考量,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紧紧抓在手上,体现到决策里,落实到行动中,不断探索维护稳定的规律,创新维护稳定的机制,提高维护稳定的能力,努力构建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政法部门积极努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大综治格局,以大综治确保大稳定。

第三,把握好坚持牢固群众观与实现大防范的关系。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群众,一切工作也必须依靠群众。抛开了群众利益,我们的工作将没有任何意义;离开了群众支持,我们的工作就不会做成。建设平安宁明是一项关乎群众根本利益的工作,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充分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着力构建坚持主力军防范与全民参与相结合、加强社会面控制与增强防范意识相结合的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大防范体系。综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防范,而群众是防范的主体。各级各部门要本着珍惜民力,用好民力的原则,从各自实际出发,想实用的办法,出实用的招数,增强群众防范意识,提高全民防范水平,努力做到爱惜民力与使用民力相统一,发动群众与保护群众相结合,实事求是地把群众的力量引导到参与防范、促进稳定上,把我县的综合治理工作推向一个全民防范的新阶段,牢牢掌握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动权。

二、深刻认识建设“平安宁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崇尚和谐,企盼平安,追求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在解决了基本生存需求之后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和谐稳定。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要把“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了进一步强调。总书记指出,没有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建设平安宁明,对于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与“稳定压倒一切”思想,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实现宁明的全面、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稳定是任何社会正常发展的基础,平安是每个公民最为朴素的愿望。当前人民群众一盼富裕,二盼平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拥有一个稳定和谐、安居乐业、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平安社会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建设平安宁明,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创造一个文明法治、平安稳定、谅解宽容的和谐社会,保障人们在政治、法律、体制、机会、权利和分配上的公平,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这不仅是事关全局的大事,而且是严肃的政治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抓社会稳定就是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事为民所办,确保一方平安,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从而更好地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二是优化宁明投资环境,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当前,我县正处于全面建设宽裕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确保社会的平安稳定就显得更加重要。只有通过建设平安宁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让广大人民群众和投资者有安全感,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提供保障,才能更好地抓住机遇,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加快我县现代化建设步伐。

三是解决发展中各种问题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了宁明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但是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我们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当前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还不够牢固,加之我们正处在人民内部矛盾凸显期、刑事犯罪高发期、对敌斗争复杂期,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还大量存在,而且还会不断增多。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都影响着我们建设平安宁明、构筑和谐社会工作的开展。要通过建设平安宁明,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努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正常经济秩序、保护社会公共安全、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有利于全方位、系统性、更好地解决好我县在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为加快发展创造平安社会。

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全面领会宁发[20__]13号《关于建设“平安宁明”的决定》文件精神,明确目标任务,增强责任意识。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确保社会长治久安;妥善协调各方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树立“富裕与安康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与稳定是领导政治责任”的观念,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共同推进平安宁明的建设,努力实现“四个确保”:确保政治稳定、确保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确保经济运行平稳健康、确保人民安居乐业,从根本上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开创和谐稳定工作新局面。

三、严格工作责任,确保社会综治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切实加强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

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讲,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检验一个地方、一名干部的政绩,不仅要看经济指标,还要看社会稳定。各级党委、政府和党政主要领导,都要切实承担起肩负的责任,从思想上把政法综治工作高度重视起来,从行动上向政法综治工作全面倾斜。各级各单位要把开展创建活动、维护稳定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的总体规划,切实担负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要把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水平作为检验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这里我再明确一下,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必须对本地区本部门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稳定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要负责具体组织、协调本地区本部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稳定的各项工作。为强化领导责任,7月28日和8月10日,县委、县政府以两办的名誉分别印发了《关于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查究的实施办法》(宁办发[20__]41号)和《关于进一步强化建设平安宁明活动领导责任的暂行办法》,(宁办发[20__]43号),两份文件已对各级各部门及领导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的责任作了十分明确的规定,希望大家回去后,好好看看,认真贯彻落实,时刻把社会治安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切实负起责任,做好自己的工作,共同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各项任务完成好。

(二)严格督查,兑现奖惩,促进工作措施的落实

任何一项工作,只安排部署,不跟踪督查,工作就难以落实,不可能取得理想效果。创建平安宁明活动就要靠严格的督查和奖惩来保障各项创建工作措施落实到位。一是领导要亲自督查,县综治委主要领导将亲自参加督查工作,直接掌握创建活动的动态,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乡镇主要领导也要亲自过问,督查本乡镇的创建情况,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二是县综治办要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到督查、指导上来,采取“四结合”的督查措施,即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重点督查与全面督查相结合,督查与调研相结合,督促创建工作措施的落实。三是严格奖惩。宁办发[20__]41号和宁办发[20__]43号两份文件的出台,足见了县委、县政府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和平安创建工作的重视和奖惩的决心,县委、县政府以及县综治委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根据督查工作中掌握的情况,坚持做到奖惩到位。其一,褒奖有为者。对在创建活动中工作积极主动,作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做到物质上重奖,政治上推荐重用。自20__年我县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十百千”工程以来,我县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奖惩力度也逐年加大,20__年综治工作年度表彰经费为14.1万元,20__年增加到了21.4万元,今年又增加到了27.3万元。我们今天召开的这个总结表彰会,县财政就拨出了4万元,专门奖励“三十百千”工程的有功人员。到20__年,为期三年的创建平安宁明活动结束通过上级验收后,我们同样也要进行总结表彰。

第5篇

*月*日,**党委政法委机关召开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动员会议。**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在动员会上提出,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时代的高度,把全区广大政法干警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党委的要求和部署上来,充分认识继续解放思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用新思想新理念来推动新一轮的大发展,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我区政法事业的大发展。

**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大法宝,也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扫除障碍、引领发展的重要法宝。**党委组织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总书记在**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政法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新发展的迫切要求。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政法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根本动力,也是继续开拓创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我区刑事案件连续5年下降,连续3年下降,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逐年提高,全区大局稳定,为期3年的建设平安**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预期目标等,以及我们首创的一系列经验、做法和工作成果,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要继续推进**政法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新发展,把**的政法事业推上新台阶,继续解放思想是必然的选择。

**强调,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要紧密联系我区政法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实际,联系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学习讨论和调查研究为主要形式,着力克服制约政法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开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机制障碍,着力破解影响政法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开展的难题,努力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在推进政法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见新成效,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提出了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中要着重注意的几个问题:一要克服因循守旧观念,强化改革创新意识,着力解决影响我区政法综治和平安建设开展的问题。二要克服自满保守思想,增强危机忧患意识,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要克服单纯业务观念,防止职责错位,增强积极参与意识,进一步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提出,为确保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收到实效,要做到“一个加强,一个标准,五个结合,四个明显提高”。“一个加强”,就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促指导;“一个标准”,就是要严格按照学习动员、讨论调研、完善措施三个阶段的“规定动作”标准,组织开展好这次大讨论活动。“五个结合”,就是把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与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总书记在**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全国、全区政法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与推动我区政法综治工作和深入开展建设平安**活动结合起来;与深入学习**党委、政府表彰的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的事迹和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结合起来;与推进当前工作、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完成结合起来。“四个明显提高”,就是通过大讨论活动,努力使**党委政法委机关和全区各级政法机关工作水平有四个明显提高:对敌斗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明显提高;服务和管理社会的能力明显提高;严格公正执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明显提高;服务经济建设、促进改革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

第6篇

一、新建本科高校加强学生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1.学生安全管理关系到学生的成才成长

当前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倍受宠爱,进入大学后,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心理承受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不足,面临突发事件或者困难压力下,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或者过激的行为,危害自身或者他人的人身安全。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关系到学生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

2.学生安全管理关系到高校的前途命运

安全是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没有学生的安全,教育的各项工作也就无从谈起。新建本科高校成立时间短,知名度和认可度较低,在高等教育的日趋激烈竞争的现状下,常常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学校发生学生安全事件,在造成学生受到伤害的同时,必将影响新建本科高校的教学生活秩序,降低学校的社会声誉,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

3.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是社会和谐稳定的节拍器

近年来,高校中学生食物中毒、交通安全、群体斗殴等现象时有发生,引起人们关注,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人员集中,规模较大,年龄结构偏小,容易冲动、被人利用,爆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机率较高。新建本科高校做好大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既落实了国家有关学生安全的工作要求,又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新建本科高校学生安全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成立时间短,安全管理基础较薄弱

新建本科高校大多是2000年以后,由专科高校合并、重组等方式组建而来的,由于之前经费投入的问题,学校在安全设备配备,安全队伍力量、人员素质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同时新建本科学校建校时间较短,普遍存在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部门执行能力不足的特点,这些都阻碍了学校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

2.师资力量弱,安全教育课程不完善

师资力量弱势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新建本科高校的发展。新建高校的安全教育,大多由辅导员来讲授,课程形式单一,内容较为枯燥乏味。一些学校只有在出了安全事件后,才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临时邀请公检法等部门的人员举办几场讲座,不仅局限于特定的交通、消防等方面,而且大型讲座的形式也无法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3.校区较分散,校园文化不丰富

新建本科高校普遍存在校区多、人员分散的特点,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不能有效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活动内容和影响力也就大打折扣。多数学生依然选择网吧、酒吧、商场作为个人活动的主战场,增加了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范围,加大了安全管理的难度。

4.学生层次多,安全管理难度大

新建本科高校处在转型的阶段,校园内存在着专科、本科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的学校还涵盖本科、专科和中职教育层次,由于学生在年龄、入学成绩、培养模式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学生在整体素质上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上新建本科高校正处在学科调整、专业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学生、管理人员都会跟着学校调整不断发生变化,造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宿舍门卫等管理人员之间的不熟悉,这些为学校安全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新建本科高校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安全防范能力

安全意识是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是根本上降低校园安全事件发生概率的关键。第一,丰富安全教育课堂教学形式,发挥课堂优势教学优势,开展“体验式”安全教育与演习实践,通过亲身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第二,建立全面的心理安全预警系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针对心理异常的学生及时疏导,避免校园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第三,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校园活动中来,减少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第四,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保护意识。学校要引导学生辨别虚拟网络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别,合理使用网络,保护自身网络财产安全。加强校园网络监管的力度,积极开展网络净化的活动,抵制不良网络对学生的侵害。

2.建立学校安全机制,提高学生安全管理水平

新建本科高校可以利用机构建设的绝佳时期,结合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优化学生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强化责任意识,确保信息畅通。首先,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既需要明确学校各部门、各层级的职权职责,又要严格规范学生安全管理的程序流程,从制度上指导安全工作的开展。其次制定应急事件处理预案。新建本科高校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机,设立专门的危机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演练检验,当事故发生时能够有效快速反应,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再次,建立健全学校安全联动机制。新建本科高校要建立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合作的安全防护体系,完善各方的沟通协调,发挥各个方面的优势,齐心合力构筑学校安全的防火墙。

第7篇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建设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必要条件;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正是直接作用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直接决定着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也是搞好基层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群众的思想十分活跃,各种观念、文化相互交融,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在社会上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因文化差异产生的冲突、碰撞、摩擦,如果不注意妥善解决,不进行正确引导,就会引起群众的思想混乱,甚至导致社会危机。在新时期新阶段,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引导、激励功能,大力发展基层群众文化,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巩固基层政权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说,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提升群众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

基层文化是极其广泛、极其丰富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人民群众既是基层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基层文化的实践者,又是基层文化的受益者。通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可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和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繁荣民俗文化和民族文艺创作,从而达到净化群众文化环境,提升群众文化素养的良好效果。

(三)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基层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的同时,对精神生活质量的需求也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政府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改善群众文化设施,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经济的高速增长,既需要政治提供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制度保障,也需要文化提供有力的支持。虽然群众文化建设是政府的公益性、服务,但是,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却是巨大的。发展地方经济,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基层群众文化的日益发展,可以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为保障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等重要发展思路的提出和推进,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取得了瞩目的发展和成就。地方政府对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进一步认识,基层群众文化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广大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有所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自发性和组织性不断增强。但是,根据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总体上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目前各级政府考核领导干部的方式存在局限性,导致基层党委政府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基层领导干部对群众文化工作认识程度的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有的领导认为自己的全部工作就是抓好招商引资,提高财政收入,把经济增速搞上去,从而忽视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没能有效发挥政府组织、引导、服务基层群众文化的作用。

(二)基础薄弱,投入不多。近几年,苏木镇、社区都建立了文化活动中心,各地也建起了广场、公园、少年宫等活动场所,但仍然无法满足基层文化活动的需求。社区、苏木镇作为基层单位资源匮乏,有些苏木镇根本就没有活动场地、设施,跟不上群众的文化需求。文化经费严重短缺,在基层苏木镇,文化业务活动经费、设施建设、器材配置、日常活动经费等都微乎其微,基本没什么活动经费保障。

(三)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发展不平衡。基层文化开展的是否有效,重要的是要有一支好的队伍和一批热心的文化骨干,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大部分时间被分配到抓硬指标上去,文化活动中心的作用日渐消弱,城区广场文化活动日渐丰富,但延伸到基层苏木镇比较困难。基层文化工作队伍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基层文化建设的需求,缺少文化活动组织人才和文艺骨干,不能很好的发挥文化服务队伍应有的作用。

(四)基层文化活动形式单一。部分苏木镇文化中心仅仅流于一种形式,不能够根据本地特色开展引导性较强的活动,文化形式单一,文化活动匮乏,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群众参与困难,不能调动广大基层群众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不能真正满足群众对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的需求。

三、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针对当前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种种问题,从不断丰富和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实际出发,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加强宣传引导。加强基层文化建设除了要充分发挥苏木镇党委、政府在基层文化建设中“领头羊”的作用,也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提高基层干部和群众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文化建设成为群众的自觉要求和自觉行为。引导群众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侵袭,让先进文化、主流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

第8篇

工资集体协商是《劳动法》确立集体合同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关工资集体协商的立法问题历来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组织的高度重视,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相继出台,各级工会组织积极探索,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逐步建立。《云南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要求的重要举措,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重要保障,是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制定《条例》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是基本的生产单位和经济实体,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职工作为企业内部的最基本的生产个体,它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维护职工权益,为职工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必将大大激发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带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工资在职工权益体系中毫无疑问是每一位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民生之源、民生之本的经济利益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党和国家当前的一个工作重心。

大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能够有效保护和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避免和减少因职工经济利益受到侵害而引发的劳动纠纷,体现了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要求。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既是企业和谐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完善工资分配制度,实现职工收入正常增长的重要制度选择,是促进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途径,是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有效制度设计。

工会代表劳动者与企业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支付办法、工资标准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形成劳动双方共同参与的工资解决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中的通行作法。全面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对于切实维护好职工劳动经济权益,构建和发展我省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和现实的紧迫性。

二、《条例》亮点解读

《云南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共计47条。包括总则、工资集体协商代表、工资集体协商程序、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监督和救济、法律责任、附则共八个部分。

《条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建立协调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构建企业和职工之间的良好关系,努力实现企业与职工的“双赢”。《条例》具有六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体现了鲜明的和谐社会时代背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作为解决民生问题和加快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把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条例》突出了推动和规范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立法目的。

二是明确了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基本原则。《条例》第五条明确了工资集体协商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公正、平等、协商一致的原则,兼顾企业和职工双方的利益,确保职工的工资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成正比。

三是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程序明确、规范,具有可操作性。《条例》明确了工资集体协商的协商代表人数应当对等,且应当有女职工和劳务派遣工代表。《条例》规定了工资集体协商应当遵守一定的程序,建立比较系统的协商程序的操作模式,使协商过程能够有序地进行。

四是详尽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内容。工资集体协商是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条例》把协商内容作为工资集体协商的核心,规定了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水平调整办法和可以提出增长工资的合理要求。

五是突出了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条例》设专章为区域性和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推行规定了更为明确的法规依据和操作规范,与其他省份相比,《条例》为云南省内区域性和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留出更为宽阔的空间。

六是保障工资集体协商的监督和救济。《条例》赋予了地方总工会和产业工会的监督权,对违反工资集体协商规定和程序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纵观《条例》全文,它不仅以云南省实际情况作为基本出发点,同时还适当地吸收和借鉴了其他省、市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方面的成功经验,《条例》特别突出了各级工会组织在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的作用。工会作为集体协商制职工方代言人,与企业方就涉及职工工资等权益的事宜,履行帮助、指导和监督工资集体协商的工会责任。工会通过平等协商和集体谈判,协调劳动关系,维护企业职工的劳动权益。

三、《条例》实施的现实意义

《条例》紧紧围绕云南省委的“两强一堡”战略和富裕文明开放和谐幸福新云南建设,贯彻中央有关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指示要求,针对当前工资集体协商亟需解决的问题,对相关内容作出全面的、操作性强的规定,对云南省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一,推动工资集体协商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地方党政的民生工程,发挥政府、企业、劳动者三方关系协商机制的重要作用。

第二,在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对话、协商作用的基础上,舒缓解决职工工资拖欠问题,减少劳资纠纷发生,维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实现互利共赢。

第三,通过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发展,坚持诚实守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协商原则,坚持协商过程中的民主程序,兼顾企业和职工双方的利益,增强企业自身的“软实力”,从而带动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使经济实力得到明显提升,确保职工的工资收入随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而同步提高。

第四,工资集体协商深化了企业深层次的工资改革,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完善了人才在企业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流转,提高了人才利用的效能,创新了企业人才管理的模式。

第9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稳定;人民调解;衔接

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多年来,人民调解制度以其自愿协商性、程序简易性和成本低廉性而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在调处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大量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如何适应改革发展大局的需要,进一步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为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作出新的贡献,有待于我们深入思考。通过对北京市及城区加强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情况的调研,现就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人民调解的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一、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北京市不断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力度,大力构建“谁主管、谁负责”,“主体落实、属地推动、部门监督、社会参与”的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格局,健全完善了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落实、督促、稳控、报告”等一系列工作机制,积极建立街乡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等工作,推出了“怀柔模式”、门头沟“连民心村民恳谈室”、崇文区“制”、东城区“家和万事兴群众调解之家”等典型经验,有效化解了一大批矛盾纠纷,为维护首都的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北京市人民调解工作仍然存在基础不牢等一系列的问题。

(一)人民调解组织不健全、管理不善

当前,北京市仍处于各类矛盾加速上升时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种矛盾大量存在。矛盾的聚合力、敏感性、关联性、复杂性趋势也不断增强。由于对人民调解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足,造成了部分社区(村)人民调解委员会有名无实、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街乡镇、区县一级没有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机构;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行业协会中人民调解组织也是发展很不充分。人民调解组织是群众性自治组织,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对其只是简单指导,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考核制度,不能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导致多数调解组织松散,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人民调解工作缺乏必要的保障

由于受利益驱动,在涉及基层政府、集体经济组织与群众之间的利益之争,甚至涉及到一些政策的贯彻执行时,一些基层组织的硬性干预,损害了人民调解的中立性质。目前,北京市区县、街乡镇两级财政对调解工作的支持力度非常有限,有些乡镇(街道)没有将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经费纳入乡镇(街道)财政预算,或虽列入预算却不能做到专款专用。很多调解组织没有工作经费,村居(社区)调委会的经费更是没处落实。多数调解员主要是从事无偿服务,不仅没有补贴,甚至要自行负担因为进行调解工作而产生的交通、文书、就餐等费用,直接导致了调解工作的虚化。这样既不利于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不利于纠纷的及时妥善解决,也不利于调动广大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经济条件相对好些的村,调解主任有一定的工资性补助,但经济较差的村,调解主任连工资性补助都不能很好地落实,更不能保障其为调处纠纷而支出的费用。

(三)调解人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北京市人民调解员队伍素质、技能与新形势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专职调解员数量少,根本无法应对大量的社会矛盾和纠纷,待遇每月只有800元左右的补贴,高素质人才很容易流失。兼职调解员队伍素质不高。调解员受村(居)委会换届的影响,人员变动非常频繁;兼职调解员身兼数职,不能集中精力专心进行调解工作;部分兼职调解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法律知识欠缺;多数调解员主要是从事无偿服务。

(四)调解人员的法律素质和调解技能有待提高

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调解的程序、文书等规范性要求不断提高,对调解员的综合素质及调解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一些地方在产生人民调解员时,只注重个人的品德和威望,忽视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造成队伍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调解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特别是村、居(社区)调解员文化程度明显偏低。加之教育培训力度不够大,大多数调解员,特别是村(社区)调解组织中的调解员没有经过较系统的法律知识学习,专业知识欠缺,在工作中难以做到依法调解。而有一定文化程度和法律知识的年轻调解员因缺少基层工作经验,面对一些较疑难的矛盾纠纷,无从下手,从而影响了矛盾纠纷的及时有效化解。

二、完善人民调解的对策

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化解社会矛盾的第一道防线和维护首都安全稳定的基层基础作用,突出人民调解在社会矛盾多元调解体系中的前端性、基础性和关键性地位,使绝大部分矛盾纠纷通过人民调解工作予以化解。促进全市人民调解工作的改革和发展,使人民调解工作在化解和预防减少社会矛盾纠纷,构建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作用,对完善人民调解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重大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各级党政领导在正确处理稳定和发展的关系,矛盾纠纷调处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的同时,要认识到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人民调解组织在维护稳定“第一道防线”中的重要作用。把人民调解工作当作重要工作抓紧抓好。要把人民调解工作列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议事日程,各区县、街道乡镇要成立由主管领导负责的人民调解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协调和组织辖区内的人民调解工作。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和各级人民法院要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做到有规划、有计划、有考核,做好业务培训和督导检查。要严格落实领导目标责任制,强化党政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对于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热点纠纷,各级领导要亲自出面协调处理,防止因处理不及时、方法不当引起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酿成或刑事案件。同时,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大力宣传人民调解的性质、意义、作用和独特优势,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调解工作的良好氛围,使调解成为人民群众和社会组织解决矛盾纠纷的第一选择。

(二)落实经费保障,切实保证人民调解工作有效开展

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保障,是搞好新时期调解工作的基础和保证。但是,目前,北京市区县、街乡镇两级财政对调解工作的支持力度非常有限。多数调解员主要是从事无偿服务。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县乡两级应当有专门的调解工作经费和指导经费,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要制定人民调解员的工作补贴标准,这是调动人民调解员工作积极性、确保调解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要把人民调解员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市级财政部门要建立社会矛盾化解救助专项资金,用于在社会矛盾调解工作中对生活困难的当事人实施生活救助,社会矛盾化解救助专项资金纳入市法律援助救济基金,由市法律援助基金会统一管理和使用。

(三)加强人民调解队伍建设

加强人民调解队伍建设,建议在全市各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行业协会中建立人民调解员队伍,给予每人每月2000元的补贴,专门负责调解辖区内各类矛盾纠纷并指导兼职调解员开展工作;充实兼职人民调解员队伍,要求全市现有10万名安全稳定信息员在发现、收集、反映安全稳定有关信息的同时,要作为兼职调解员承担矛盾排查调解任务;在各行业建立人民调解专家信息库,发挥各类专家在开展专业性调解和参与处理疑难复杂矛盾纠纷中的重要作用。

(四)规范基层人员调解工作

全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必须做到“有牵头负责主管领导、有2名以上调解员、有专门办公场所、有完善的工作平台”。在广大司法助理员、人民调解员、义务调解员的积极努力下,人民调解工作妥善处理了一大批矛盾纠纷,为首都北京的改革、稳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五)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

新形势下,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多主体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多,成因越来越复杂,调处难度很大。积极整合调解资源,实行矛盾纠纷归口管理、综合协调、统一调度,建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的“三调联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新机制,形成大调解工作格局,有利于取长补短,充分发挥调解的优势和功能,及时有效化解涉及面广、成因复杂的重大矛盾纠纷。推动人民调解向法院诉前延伸,在人民法院立案大厅建立人民调解组织,组建与诉讼案件数量相适应的调解队伍。推广人民调解进派出所工作经验,在矛盾多发的行政部门建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协助调解行政领域矛盾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在调解过程中,可以委托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参与调解或提供调解建议,对于多次调解不成的矛盾纠纷,可以引导当事人通过行政调解或司法调解解决,仍调解不成的要告知当事人通过诉讼渠道解决。行政部门在行政调解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委托人民调解组织或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协助调解矛盾纠纷。对于行政调解不成的,应当引导当事人通过行政复议或诉讼渠道解决。

(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采取措施促进人民调解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并加强其后续力量的发展。要严格把好人民调解员的入口关,将一些为人公正、联系群众、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并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以及退休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吸纳进调解员队伍,建立起一支专职调解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调解队伍。鼓励优秀的法律人才加入到人民调解工作中去。要将人民调解员的培训作为一项制度常抓不懈。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现有人民调解员的业务素质。确立初任调解员的上岗培训及调解员的年度在岗培训制度。使调解员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关人民调解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新经验、新办法,强化调解方法和技能训练,不断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必须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减少培训工作的盲目性和形式主义,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同时,要建立人民调解激励机制,对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要及时给予表彰、奖励,激发他们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人民调解工作光荣、化解矛盾纠纷有功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谭祖飞,王英.论人民调解制度[J].求实,2010(12).

[2]韩良良.和谐社会与人民调解制度之重塑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3]盛永彬,刘树桥主编.人民调解实务[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第10篇

关键词:危机干预;恋爱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168-03

大学生的“恋爱危机”是指以大学生恋爱问题为“导火索”的危机事件,属于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范畴。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和“高校社会化”趋势的显现,大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多元和复杂,导致高校学生危机事件频发,以致影响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高校的和谐稳定。在诸多高校学生危机事件中,因恋爱问题导致的危机事件较为普遍,也是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大学生的“恋爱危机”问题,呼吁高校、社会和家长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与关注,积极探索应对策略和干预机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一重要内容和努力方向。

一、问题的由来

目前,我们对大学生“恋爱危机”这个问题认识是不足的,也很少有专家学者进行专题研究,更没有实施有效干预和解除,以至此类危机事件频频见诸报端,成为我们高校学生管理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但是,就这个问题的由来而言,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一个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另一个是对事件本身的分析。

(一)现状调查与分析

众所周知,在校大学生谈恋爱已经不是新鲜话题,更没有什么可以隐晦,应该属于正常的校园现象之一。一项针对360名本科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67.3%的学生在校期间拥有恋爱经历,35.6%的学生表示与异性保持恋人关系的时间超过一年。由此可见,“谈恋爱”已经成为很多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一旦男女生确定了恋爱关系,彼此势必在专业学习、经济支出、交友、校园社交等各方面产生相互之间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可能是相互促进的,也有可能是相互牵制和彼此制约的。特别是大学生在恋爱方面强调“感情至上”、“自我中心”、“浪漫第一”,又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磨炼,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不够,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问题和矛盾的概率较大。这是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潜在“导火索”。因为,这些问题和矛盾如果不能得到科学指导和有效化解,就很有可能演变成危机事件,产生不良后果。因为浪漫的恋爱行为而引发危机事件,甚至严重的伤亡事件,本不该发生,也是学校、家长、社会所不愿意看到的。但是,浙江某高校保卫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在2011年发生的学生危机事件和危机先兆表现中,究其原因竟有61.2%的“危机诱因”为学生恋爱所导致的矛盾和问题。而在这些诱因中最主要的是“三角关系”、“恋爱心理幼稚”和地域、性格、家庭成长环境、生活习惯区别太大所导致的心理无法承受而走向心理极端,产生“自杀”、“杀人”、“离校出走”、“打架斗殴”等各种不良念头与行为。这些问题给大学生的身心带来了诸多伤害,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二)国内外研究情况

在国外,一些研究人士和危机管理专家比较早就开始关注此类问题,人类学家William Jankowiak和Edward Fischer对恋爱、大学生恋爱等问题进行过研究,提及了大学生恋爱的危害和危险性,但没有系统阐述。2001年,Carolyn等人对美国和法国大学生恋爱态度差异的研究,结果法国人显著地比美国人认为爱情是非理性的体验而不能客观研究,以及爱情更可能是嫉妒和错误判断的原因。在国内,有很多专家、学者从“高校危机管理”、“大学生危机事件预防与处置”、“大学生恋爱价值观调查”、“大学生恋爱问题”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大学生危机与恋爱的研究。因此,一些学者还提及了大学生因恋爱带来的各种危机事件、严重后果,强调大学生恋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有些专家学者还针对女大学生群体进行研究,提出了女大学生恋爱心理危机的概念,先兆表现、危机类型、后果等;我们认为,这些研究为今后大学生“恋爱危机”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二、重要性的多维解读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随着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的发展,他们有着强烈与异往的要求,爱情意识常常在大学阶段萌生。但是,又由于各种问题和条件制约,不能很好地追求和享受爱情的甜蜜果实,反而成为影响校园和谐、自身和谐的因素。作为长期在高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的同志,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由于恋爱问题导致的大学生危机事件频发,开展此类方向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生维度: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大学生是高校办学的主体,是人才培养工程的主体。我们认为,高校学生工作应该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和主线部署和开展,而不能偏离这条主线。简言之,任何工作都要围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才”等角度去思考和计划,只有这样,高校的学生工作才更具有意义和价值,才能为社会和家庭所认可。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大学生因恋爱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和痛苦,乃至威胁大学生的生命。可见不当的恋爱不仅不能带来幸福,还给大学生的身心带来伤害,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与成长。因此,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恋爱观现状,对大学生的“恋爱危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加强恋爱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正常发展和成才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可回避的责任。

(二)学校维度:切实维护高校稳定的客观需要

高校是新思想产生的沃土,是人才聚集的场所,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高校的稳定与否会影响内部个体,乃至整个社会环境的稳定状态。我们在前期问卷调查和相关资料索引中明确了高校因“恋爱”问题频频爆发危机事件,影响高校的和谐稳定。因此,我们认为,开展大学生“恋爱危机”问题方面的研究,可以为预防、避免或有效处置大学生危机事件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又是影响高校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他们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以此类推,我们认为,该方向的研究将为促进高校稳定发挥着积极作用。

(三)社会维度: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

从根本意义上讲,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大矛盾的全面和谐社会。在这三对和谐关系中,人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同时又是自然与社会和谐的产物。一个人只有具备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真正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用科学的恋爱观教育指导大学生,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恋爱观,价值观,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感。此外,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里耳濡目染,培育和谐的思想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加强大学生恋爱观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而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校园中成长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谐的观念,培养和谐共处的思想理念,最终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生力量。

三、应对与干预原则

因恋爱问题导致的大学生危机事件一般先兆表现明显,而且还有较长一段时间的“潜伏期”,明显的先兆表现和“潜伏期”为危机应对和干预赢得了有利时机。因此,大学生“恋爱危机”问题的应对和干预要遵循“以人为本、尊重学生”、“预防为主,防教结合”和“强化制度,过程管理”的基本原则,事件才能得到有效处置。这三条基本原则既是并列关系,也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和时间顺序,是大学生“恋爱危机”问题应对和干预的“指挥棒”。

(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原则

在“掌握危机信息,决定实施危机干预”的那刻起,我们就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理念,不能盲目追求“短期效应”和“轰动效应”。而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格、保护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一切有以利于人的发展、人的培养和教育,甚至是挽救的角度出发设计、制定措施,实施干预。与此同时,应该充分尊重学生(恋爱双方)的隐私权和恋爱权,设计符合学生意愿,学生乐于接受的处置载体解决问题,化解危机。任何一种不尊重学生主体思想的危机干预策略,都是短期效应,没有任何意义。

(二)“预防为主,防教结合”的原则

教育是预防的手段之一,预防是教育的目的之一,这两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的统一。在大学生“恋爱危机”应对和干预工作中,预防是最关键的环节,教育是最有效的手段,防教结合是最佳的干预模式。因此,在危机干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关口前移”的工作,把大量的时间、经历和方法手段都用在危机先兆表现之前,防患于未然。

(三)“强化制度,过程管理”的原则

制度是大学生“恋爱危机”干预的基本保障,过程管理是大学生“恋爱危机”干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实践反复证明,大学生“恋爱危机”问题要处理好,实现成功干预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例如信息报送制度、心理危机干预制度、教育制度、谈心制度等,只有制度的保障才能有管理的效能。与此同时,还应该注重过程和痕迹管理,强化过程监督与管理,而不是结果的应对与干预。

四、应对与干预的基本策略

所谓应对与干预的基本策略就是“怎么办”的问题,涉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更是危机干预有效性的关键步骤和重点难点。我们认为,应该从“教育”、“工作”和“反馈”等三个关键词着手,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开展应对和干预工作,切实化解危机。

(一)健全教育体系

教育是大学生“恋爱危机”处置的关键步骤和核心内容,也是重要前提。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是大学生“恋爱危机”应对与干预的基础工作和重要保障。就如何抓好教育工作,我们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要把恋爱观教育融入课堂教育。首先教师要有这方面的意识,不能觉得与课程教学无关,就事不关已。而应该强化综合育人的概念,主动参与到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工作中。其次,要通过知识讲授、案例教育、资料展示等途径和方法,把恋爱观教育融入到课堂环节中去,让更多的同学懂得知识,强化意识,树立科学而理性的恋爱观。二是以班会、主题团日活动为载体,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要通过班级的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让学生从被动吸收知识、听老师讲授的第一次层次走向独立认识、自主学习、说服他人的更高层次。学生可以通过这类活动进一步强化恋爱危机防范意识。三是要建立健全校园宣传体系。要通过广播台、校网、校报、BBS论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媒体开展大学生“恋爱危机”案例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健全工作体系

大学生“恋爱危机”的应对与干预工作和其他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处置相比而言,有共同点,也有异同点。最重要的异同点就是此类危机事件处置需要更加小心谨慎,需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感情因素和情感纠葛,需要更多地关注对学生的未来造成最小的伤害。因此,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工作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非常紧迫。一般认为,大学生“恋爱危机”的应对与干预工作体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健全领导体系。所谓健全领导体系就是要明确领导责任,强化领导参与和指挥功能。在事件处置过程中,要树立学生属地原则,明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避免危机事件发生后“多头指挥”、“无序指挥”,甚至是“无效指挥”。二是要健全信息报送体系。要建立健全“寝室长+班主任+辅导员”三级信息网络报送体系,强化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向一级报告的工作体系,确保信息畅通,狠抓“苗头”,切实将危机干预的关口前移。三是要健全工作处置体系;要根据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危机处置的相关工作体系,明确学工部门、保卫部门、二级学院和后勤部门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什么样的职能与作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努力做到职责清晰,权责明确,任务到人,责任到岗。

(三)健全反馈体系

危机的反馈是危机处置的环节之一。在大学生“恋爱危机”的应对与干预工作中危机的反馈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认为,所谓危机反馈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在处置过程中及时沟通,畅通信息渠道,实现有效干预。第二部分是事后信息的反馈。要把危机处置的一些重要内容履行告知义务,对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进行总结推广,举一反三,以便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实现更加有效的应对和干预策略,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吕莉.恋爱危机的征兆[J].心理世界,2002,(3).

[2]南岭.谈恋爱也要懂心理[J].心理与健康,2001,(3).

[3]刘正英.恋爱的心理障碍及其调整[J].家庭科技,2000,(11).

[4]徐挺.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与管理[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8,(7).

[5]吴志功.大学生危机自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第11篇

一、高度重视、快速启动

7月1日,在镇党委召开“千名党员进万家”活动动员后,我社区党总支认真研究讨论,制订了活动实施的具体方案,把本社区38户居民划分为15个联系小组。7月12日下午,镇机关第一支部、水利站支部和学校支部在社区会议室召开了“千名党员进万家”活动的启动仪式,联系小组全体人员和社区全体工作人员近40人参加了启动仪式。会上,首先传达了镇党委“千名党员进万家”活动的重要精神,最后党委任书记对如何开展好“千名党员进万家”活动作了重要的讲话,部署了下阶段活动的组织与安排:第一,按照分组名单,对所联系的居民组每户开展走访活动,发放党员联系卡。第二,建立长效机制,频繁开展走访活动,做到了解每户,熟悉每户,只有情况都熟悉了,群众才会同你讲真话,讲实话,才会更有利于加强党群间的关系。第三,建立汇报制度,在电话和走访中了解到的情况,及时向居委汇报,有效快速解决,不让矛盾激化,做到让群众满意。第四,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居民做实事,做好事。第五,组织交流,对联系走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组织上的交流与讨论,学习一些好的做法与经验,互相促进,一起开展好这项活动。

二、认真实施、推进落实

(1)精心制作党员联系卡,每张联系卡上注明姓名,电话,工作单位。

(2)开展走访活动,采取座谈会和入户方式同时进行,各小组召开了居民组长,老党员,老干部座谈会,宣传开展“千名党员进万家”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从7月12日启动到八月底已全部走访到位,把1545份党员联系卡全部发到每户家中。

(3)群众反映的问题,涉及卫生方面5起,污水方面2起,排水不畅方面2起,道路方面1起。

(4)对调研和走访过程中收集到的群众反映的就业、医疗、养老、出行、卫生、安全等热点难点问题,坚持现场解决,现场不能解决的就与当地有关部门协调限时解决,真正做到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优先解决突出问题。

三、今后工作的展开情况

首先,“千名党员进万家”责任必须落到实处。为真正做到强化民情责任,确保领导干部担责、负责和尽责,党员干部与居民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联系,主动深入农户家中与群众交朋友,全社区应形成民情联系责任区,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社区的民情联系责任体系。

其次,“千名党员进万家”实践躬身为民。为真正做到“情况在一线掌握、决策在一线形成、措施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业绩在一线创造、形象在一线树立、作风在一线检验、干部在一线锤炼”,社区围绕服务经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开展实践活动,组织挂钩联系党员积极开展送政策法规、送文化科技、送医疗卫生等“三送”活动。目前,本社区呈现出了一幅幅躬身为民服务的新景象。再次,“千名党员进万家”机制健全。在“千名党员进万家”活动开展过程中,做好群众接待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是巩固活动成果的关键所在:一是完善党员领导干部群众接待日和接待日制度。二是建立走访登记制度。三是建立月报告制度。以便迅速掌握情况,对活动开展不实的党员进行督促。四是建立保障机制。

第12篇

一、指导思想

创建活动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以“三项重点工作”为主线,促进新一轮平安建设的深入开展,以创建“无群体上访”活动为载体,以强化维护稳定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努力化解不稳定因素,预防和减少群体上访事件的发生,积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创造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创建目标

创建“无镇(办)”活动,要在镇委的统一领导下,由我镇综治办及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组织实施。要明确各社区的责任,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最终创建“无街道”。

三、创建内容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维稳信息收集力度。

在创建活动中要依靠社区干部、社区民警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的有利条件,组织精干人员,建立健全维稳信息员队伍,确保及时、准确掌握各类不稳定因素及隐患,并进行分类登记,归口处理。

(二)加大排查力度,及时化解矛盾。

施行“不稳定信息月报制”,各社区务必每月2日前将不稳定信息上报综治办,并对排查出的矛盾和隐患,明确主要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化解处理。减少群体越级上访事件、减少群众不满意的热点难点问题、减少影响稳定的。要做到排查到位、防控到位、宣传到位,把各类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狠抓落实,积极预防的发生。

要认真预防和处理各类,要做到早掌握、早预防、早处理,消除的不利影响。

五、创建活动的具体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镇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首先要从思想意识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创建活动的重要性,加强监督指导,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把创建活动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