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教育的英语

大学教育的英语

时间:2023-09-21 17:58: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教育的英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教育的英语

第1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功能定位

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英语教育具备了社会化的特征,正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我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缺失合理定位,而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健康发展的教育体系,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外文化交流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这就对英语这门国际化的语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作为国际化通用语言,在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英语的地位和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可以说,英语水平的提升关系着文化的交融交流,关系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高低。而伴随英语教育市场比重在我国的不断扩大,大学英语教育受利益驱动,在走向产业化发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大学英语功能定位的扭曲。我国教育的现实情况是:学生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都在不停地学习英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可是英语能力的提升却并不理想。投入和产出严重的不对等性就是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学生为了应试而学,陷入了应试的泥潭不能自拔。大学英语教育也围绕着四六级的指挥棒在转,应试教育下的英语学习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甚至不能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出现哑巴英语。

二、大学英语教育现功能定位不足和模糊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大学英语教育这门学科赋予了更多社会化、政策化的要求。英语教育传在我国历史已达一百多年,在近代就开设该科目,而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英语教育的功能定位也随之变化。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车轮,带起大学英语教育的兴盛,但其长期发展过程中教育定位的模糊甚至错位,也让大学英语教育的负面效应在社会上有了更多的反映。一是在教学工作实践脱离人才培养目标,英语教育目的和英语教育本身的功能定位都出现了扭曲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也很复杂,但仔细梳理,仍可以牢牢聚焦一点,那就是大学英语教育功能定位问题。定位不准确,就会引发教育指导思想的混乱,引发教学实践的混乱,进而导致人才培养目标的失位。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功能定位合理性还要不断校正,这个问题急需要解决好,需要更好地审视定位英语学科的追求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需求,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大学英语教育健康快速有序地发展。推进大学英语教育的一大关键就是合理科学的功能定位,把教学资源和社会效益追求相结合,调整角色功能,明确功能,有效发挥功能,避免功能扭曲。现在很多学者对大学英语教育功能定位批评较多,也把大学英语教育置于极其尴尬的境地,这对大学英语既是爱之深,也是责之切。在爱责转换互变之间,也容易模糊和扭曲大学英语教育的功能定位。二是英语教育狂热发展,其盲目过热容易导致对我国汉语教育重视不够和汉语教育质量下降。中国英语教育在课程设置中作为外语科目,要避免在实施改革教学中滑向二语教育或通用语教育。否则会导致英语教育过热而产生定位问题。有识之士指出,“今日之中国英语教育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还损伤汉语,消磨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这需要引想我们深醒。三是应试教育功能定位影响仍然较大较深。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问题。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当前大学生在校投入英语的学习时间在各门课程中是最长的,所下的苦功最大,但是最后所收到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教育功能定位的模糊,单一的应试教学目的、呆板的灌输式教学要求和教学主体专注不够等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不仅极大阻碍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还对学生英语应用交流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对此,英语教育工作者要高度警醒和深刻反思,始终坚持站在时代前沿,准确认识梳理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功能定位,完善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功能定位。

三、解决大学英语教育功能定位的着力重点

1、大学英语教改力度要加大。要做好深入调查研究工作,全面总结大学英语教育的经验,剖析存在的问题,有效巩固大学英语教改成果,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特别是要完善改革教学理念、方式手段及课程设置体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转变思想认识,主动推进教改工作,着重培养创新交流应用型人才。2、对大学英语教育目标更加准确定位。要对照教育部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思辨能力的培养和文化交流交际能力的培养,正确处理好教学考试二者的关系,着力培养提升学生英语综合交际能力,不能让考试取代了原有的教学目标。目标梳理和定位准确,才能更好地对大学英语教育功能定位准确,这是关键所在。3、大学英语队伍建设要加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有关高校要加大投入,加强培训工作,着力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科研、教学的整体水平。大学英语教师要加强自我学习,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更新学科知识素养,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作为老师,要成为多面手,既要熟悉教育理论,掌握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了解,又要精通汉语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更要掌握现代多媒体的教育教学手段,对多媒体等电子设备教学技术手段能够熟练使用。4、要不断更新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大学教师要提高认识,提升综合素质。针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师要深化认识,准确把握大学英语教育的特点,明确英语课程在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培养创新型思辨型交流型高素质人才的高要求,不断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理念,不断优化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质量,充分发挥好大学英语在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价值。5、要加强对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随着教学和考试改革的发展,要提升评价体系的科学化标准化,要对教学考试目前的评估手段作出相应改革,特别是要对照理论标准,要加强对学生语言交流能力、思辨能力的测评,并应考虑不同区域、不同水平等差异状况不断推进该项工作。对评估方式的科学合理要重新确定,重点要集中在如何更有效地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何有效构建自主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等,建立一个更加多元科学合理的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估体系。

四、结语

大学英语教育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关系着对外走出去文化战略的实施。解决好大学英语教育功能定位问题见仁见智,还需要不断探索研究,这不仅需要充分考虑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还要考虑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综合施策,才能让大学英语教育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作者:耿歆瑶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国际关系学院

【参考文献】

[1]田素萍.大学英语教学的功能反思及优化措施构建[J].大学教育,2014.

[2]李庆华.从教育价值的多元性反思当今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

[3]李薇薇,华广道.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1.

[4]车桂莲.试论当前大学英语教育功能定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

第2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 文化 弊端 必要性

当前大学英语教育的弊端

大学外语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存在了多年,而且就目前的高等教育状况和国际社会发展形势看,它还必将继续存在下去,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目前的大学英语(外语)教育中已经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弊端,这是不容忽视的。保守地说存在的问题如下:

教育体制不断地暴露出日益严重的缺陷:教育片面地强调语言本身而忽视了文化内涵,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各个层次的语言水平考试,一系列考试使得教师和学生都疲于应付,教师的教学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被误导,其结果是教师忙于讲单词、讲语法、讲阅读、讲写作,学生是机械地背单词、背语法、练作文、练阅读,大学课堂完全丧失了其应有的氛围,大学教育则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和意义。更糟糕的是,这些语言考试根本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语言水平,更不用说是学生的素质了。既然存在着这些大家都心知肚明的问题,为什么这类考试仍然存在呢?其一是教育机构和教师的惯性或者说是惰性心理,语言等级考试正如当年的科举考试,它存在了多年,而且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没有外力的强制的情况下,我们都不愿意做任何的变化,这是一个客观的原因。但是明明知道有问题却不主动地做出改变,则是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不负责任的表现。此外,一些机构和个人自觉不自觉地利用这些考试谋取经济、精神利益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教师素质总体不高,语言教师只懂得机械地教语言。一方面受到体制的限制(考试),使得教师不得不只讲教材,只教语言;另一方面则是更重要的原因,即教师本身素质低下,主要表现在知识面窄,文化修养差,除了语言以外,他确实没有东西可以讲给学生,脱离了教材,他就无法上课。一套教材用了多年,一套教案讲了多遍,这种情况下,我们又怎能奢望出现生动活泼而又内容丰富的课堂氛围呢?

学生被动的盲目性。被动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是有着一系列的考试压力的,不通过这些等级考试就不能毕业,就没有学位,就不能顺利地找到工作,因此他们真的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了。盲目是说一些(不是少数)学生确实不知道大学教育培养的目标,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脱离了教师的课堂与教材就无所适从。这种现状要有所改观,必须通过多方面尤其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社会对等级考试证书的迷信与盲从。我们知道,学生毕业之后是要走向社会的,这个过程也是要经过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双重选择的。而用人单位在对应聘毕业生的能力考察方面则缺乏合理的机制与手段,因而很多时候考察就成了看证书多少,比证书等级高低,尤其在外语能力考察方面更是如此。用人单位的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学生辛辛苦苦为证书的高分低能而又文化修养欠缺的结果。所以在这一点上,社会应该负很大责任,要对其选择人才的标准和手段做出改进。

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纵观国内各种各样的教材,基本上是通过课文学记单词,这有大量机械的课后练习题可以说明;其主要缺陷在于课文内容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只是一些意义比较肤浅的说教性文章,大多数空洞无物,文辞也不够优美,很难激发学生思考,甚至不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很难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定位

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大学英语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也应以此为目标。因而今后的大学英语教育必然会逐步地从单纯的语言技能教学向以语言为基础,重在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转变,由单纯的知识的灌输向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转变,由简单的语言理解和应用向高层次的语言文化欣赏转变。而大学英语课程也必将由现在的材学的必修课向多层次、多样化的选修课转变。相应地,学生会拥有更多的选择,教师的授课也会更加灵活。其结果必然有利于学生个人兴趣和长处的发展,也必将会促进教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更重要的是,当前中国的大学教育中除了文科学校(只是少数)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文教育的匮乏。除了政治理论课外,文科基础课程似乎只有外语(英语)。大学英语教育应该充分利用这个现存的优势,发挥其在人文教育方面应有的作用。曾有数据表明,中国的大学生,其汉语水平与汉语文化知识在总体上都是薄弱的,可以想象他们的外语文化知识会是什么样子,而缺少人文教育的大学严格地说根本不能称其为大学,充其量只能算是高等技校。当然,在介绍和学习外语文化过程中,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那就是意识形态的差异问题。过去我们强调自己文化的辉煌,不屑于学习外语文化,现在有所转变,但介绍的也基本是一些皮毛,是一些无关痛痒的东西,而很少触及外语文化的本质与精髓――虽然自从鲁迅时代就提倡“拿来主义”,我们也说文化是全人类的。设想不接触《圣经》,怎么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莎士比亚,怎么理解西方文学?因此,我们必须摒除意识形态上的偏见,深入接触外语文化的精髓。我们要相信大学生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给他们提供一个完整的而不是片面的,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外语文化全景,教学则应该是鞭辟入里的而不是蜻蜓点水的。这里不是片面强调外语文化的学习,只是本文谈论的只限于外语而已,其实我们在进行外语文化教育时,很多时候是在与汉语文化相比较的过程中进行的。

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大学英语教育从单纯的语言教学向重视文化教育转变,这也必然会对教师素质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熟练的掌握英语语言本身是最基本的要求,中式英语是要不得的,因为它会直接误导学生,同时也是不应该出现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对文学、语言学、教学法、跨文化交际以及英语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都要有所了解和研究,除此之外,对汉语传统文化也必须精通,要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另外在教学方面必须创新,要善于启发学生心智,激发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要由过去的知识灌输变为以引导为主,要给学生充裕的自主学习时间。当然,这些要求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达到的,因此教师必须坚持学习,要彻底改变过去一套教材一本教案讲三五年的局面。

大学英语教育存在的必要性

尽管大学英语(外语)教育中还存在着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但大学英语教育必将继续生存下去。首先,上述它所具有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也是其他任何教育都不能取代的,因为外语文化学习只有在外语环境下才会更深入,更生动。其次,大学英语(外语)教育是当前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全球化趋势的必然要求。不同民族之间交流接触机会的增多,必然要求语言的相通,但这只是浅层次的基本的沟通,要想成功的深入交流,必须了解对方的文化,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就目前状况而言,英语无疑是全球第一强势语言,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因而大学教育中英语教育不可能被取代。

参考文献:

[1]Wilga M. Rivers & Mary S. Temperley:A Practical Guide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2]A.P.R. Howatt: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Press,1999.

[3]C.J. Brumfit & R.A.Carter:Literature and Language Teach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David Gardner & Lindsay Miller:Establishing Self-Acces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Press,2002.

第3篇

文化模块的设计要区别于传统的文化概况的简单的事实性介绍,即改变之前的以国别文化体系为中心的框架,而以同一主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多文化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利于形成自己对该主题比较系统的认知。最后,改变传统的各种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等)为主导的课程设计体系,而将各种技能的培养融入对主题的理解过程中。各种技能在传统课程设计里体现的原则是集中对某一项技能的训练,但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课程设计在一个时间段内以单项技能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语言理解以系统的意义为中心进行构建的过程,容易产生意义的碎片化和单一技能训练的疲劳感。各项语言技能应当在教师及学生的共同设计下,在可超出教材的资源最大化背景下实现为意义构建需要而进行,即在同一主题下,穿插各项技能,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获得。

二、知识的动态化共建

在传统的外语教育体系中,知识往往被认为是固定不变的、必须进行机械性的积累,而且是由前代传向后代、有教育者传向学习者的。而在当今充满着变化和互动的时代,这已经明显不再适用了。知识越来越显现为经由不断扬弃的过程而得到再生,是学习者与包括教育者在内的其他人动态构建而产生的。学习者和教师应当动态共建英语知识体系及相关资源。动态的知识观不把知识当成一成不变的符号体系,而“注重把握知识的文化性和价值性,超越单一的‘工具理性’观念,把知识与人类的境遇、命运和幸福关联起来”。高文认为,学习的建构性体现了“人的交互作用的本质”,即“个人在知识的建构中必须依靠意义的共享与协商,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应该是合作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英语学习者其实是将前人产生的语言及其意义与他们自己的人生经验进行融合,在某个特定的场合产生而又经过之后的不断验证而再生产语言知识的过程。而英语教育者的使命便是让学生领悟到,英语知识是他们可以通过自己和教师的多种方式的努力批判地、协商地构建起来的具有个人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有效的信息体系,而不是来自某些权威的僵化的信息。在这个过程当中,教与学双方都应当接受知识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这也是在变化的时代赋予语言本身的常态特性,因而要对知识不断地重新审视和更新。尤其是英语的国际通用语的属性,更加使英语知识处于动态形成中,而学习中各方的努力更是促成其形成的直接动力。

三、创建对话性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倾向认为自己多年以来受到的教育和训练会保证他们始终的正确性,而学生也会因为信任了教师的专业性和正直而相信他们始终的权威性,但教师并不是一贯正确的。教师应该通过与学生一起进行的探索和互动让学生懂得:任何人都是在试错和协商的过程中学习的,而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建立起一个学习共同体,这样的学习才会有意义和有价值。学生对教师是要尊重的,但是尊重不等于无条件听从或者完全平等,传统和课程特点赋予了教师在课堂上相对于学生而言更多的权力。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理安•艾斯勒(RianeEisler)认为,“(教师的)权力应该体现为传导给学生权力而不是使他们丧失自己应有的权力”。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努力,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追求双方的人性化,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还应当让学生懂得,对于营造一个好的批判性思维课堂,学生也是责无旁贷的。同时,英语教育是对人的所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类进步中的个体的成长。在这样的视域之中,学生的学习空间便超越了个体发展空间。古铁雷兹(Gutiérrez)认为,在学习中师生之间可以尝试建立一个特定的发展环境———“群体第三空间”。在这个空间之内,“学生在学习领域内外开始重新理解他们自己和他们未来的成就”。在这样的开放空间内,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够生发真实、合理的知识。

四、英语教师的批判性思维教学能力成长

将批判性思维融合到英语教学中,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首先,教师本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决定了他们影响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需要真正领悟批判性思维的本质与内涵,尤其是对中英两种文化(以及更多的亚文化)及其思维方式异同的恰切理解更是不可或缺的。而在大部分英语教师成长的社会文化和教育经验中,批判性思维并不占主流地位,因此需要他们长时间有意识地、不断地学习;其次,将批判性思维体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主动放弃确定的权威角色,并接受通过长期努力去赢得学生这一不确定的过程。由于大部分英语教师缺乏批判性思维的专业训练,因此他们对区别于传统一言堂的“多言堂”所产生的教学内容和课堂管理中会出现的不确定性自然会存在心理恐惧和经验欠缺。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及实证研究并不是很丰富,因此,对教师个体以及教师群体而言都需要不断地探索;最后,英语教师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是,批判性思维尚未真正成为英语教育界主流意识,不论从理论大环境还是从实践小环境,我们都任重而道远。

五、探索大学英语中的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

目前,将批判性思维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比较成熟的方法还未见详细的研究及阐述,本文将介绍任务序列法、问题法和案例法以供参考和进一步研究。任务序列法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卡罗尔•南里奇(CarolNumrich)教授建立在布鲁姆分类法(Bloom’sTaxonomy)的理论基础上的研究成果,其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批判性思维教学任务序列的设计使得批判性思维能够融入任何语言水平的英语学习。南里奇设计的批判性思维任务分为七大类,这七大类又可按照接触重点学习文本的前、中、后环节分为三组。这里的文本包括文字和图像等多种形式的内容。这七大类任务包括:第一,观察:该任务是从学生的视角开始学习的进程,作为之后分析问题的基础;第二,识别假设:该任务也是发生在接触主文本之前从学生的视角进行的任务;第三,理解和组织:学生从该类任务开始接触主文本(可以包括听、读、看多种环节);第四,解释:在前一类任务对文本的表面义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开始对隐含在主文本中的意思进行解析;第五,进一步查究:超越主文本做进一步的查究,如做公众调查、专家采访、到图书馆或网上做调查等;第六,分析和评价:综合分析前面接触到的所有文本;最后,做出决定:将融合了批判性思维的语言课程中学到的东西扩展应用到课程以外的生活当中去。

问题法是指学会主动提问并用这些问题对事物进行结构化的理解。尼尔•布朗(M.Neil.Browne)和斯图尔特•基利(Stuart.M.Keeley)在他们合著的批判性思维经典著作《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中里,主张用淘金法进行提问,以形成对一种事物的全面的、符合逻辑的理解和判断。该书中提出,学习者经常在思考的时候会采用海绵式思考方式,即依靠不断吸收信息来促进对事物的思考和理解。但是在此过程中往往对信息不会做判断取舍,也会用新接触到的信息代替旧的信息而做出片面性的理解和判断。这一方法正是传统上大部分英语学习者接触文本和进行语言理解的方式,他们误以为记住某种思想的表述等同于对这种思想的掌握。但事实上,记忆表述形式和经过了背后的思考有着性质上的不同。真正的知识是要经过理智的判断和思考而得出的,这对于语言的学习者亦为适用。布朗和基利提出了淘金法(PanningforGold)。与海绵式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记忆所读内容相不同的是,淘金法要求学习者能与信息之间展开积极的问答式互动,以求得到最经得起推敲的知识。淘金法所问的问题是比较结构化的,不论学习者读到的是什么,也不论他们对此领域知晓多少,他们都可以用这些问题作为思考的路径,如会对文本的论题、结论、理由,词句上的歧义,价值观冲突,推理中的谬误,证据的可信度等等提出疑问。

案例法是通过对一个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围绕该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该种教学法的特点是将学习者置于比较真实的情境中去形成判断或解决问题。那么案例选取便至关重要。好的案例应该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价值性,且能够引发学习者的思考。在英语教学中,案例法可以鼓励每个学习者在思维和表达上积极参与,其过程可以包括使学生掌握问题全貌、多方选取证据、独立地形成并清晰地呈现观点、聆听他人的证据和论证,多视角地进行综合分析及形成并表达最终的建议等等。案例法可以借助小组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同时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观察、引导、启发和组织等,但应当尽量避免进行有偏好性的控制或结论。当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过程或语言表达做出中肯的评价或经验总结。模拟联合国便是案例教学法可以借鉴的典范。模拟联合国是模仿联合国及相关的国际机构,根据其运作方式和议事原则,围绕国际热点问题进行的会议。模拟联合国自本世纪初正式进入中国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模拟联合国主要流程包括:设定议题、正式辩论、非正式辩论、问题和动议、表决等环节。模联的形式可以经过重新设计使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交流策略等进行比较科学的训练。

六、促进英语学习者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批判性思维能力中包括了元认知能力,而且元认知能力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哈里斯(Harris)将元认知研究应用于语言教学,指出元认知包括“语言使用和语言学习的计划、监控和评价”。而安德森(Anderson)也指出,“较强的元认知能力能够使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有更强的语言学习能力”。安德森分析了元认知学习过程的五个要素:(1)为学习做准备和计划;(2)选择和使用策略;(3)监控策略的使用;(4)协调各种策略的关系;(5)评价策略的使用与学习。高校英语学习过程中有一些对元认知教学的尝试,如学习方法和策略等,但是没有系统化。因此,这里我们建议英语学习中可以建立起元认知体系:(1)帮助学生了解并培养元认知能力的组成部分。卡罗玛格诺(CarloMagno)的实证研究表明,学习者如果能够详细地掌握元认知过程的构成元素,那么他们就能完善自己的元认知能力,从而提升其批判性思维水平。(2)引导学生逐步科学地实现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元认知能力体现在英语学习的前、中、后各个环节中,是一个连续的、逻辑性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需要在每个环节中加强沟通,以形成系统的元认知能力。(3)元认知技能与语言技能的结合,如以对话或写作的形式反思自己的英语学习过程、策略、效果、评价或调整等等,目的是将批判性思维与英语学习同步化、使两种能力的提高的形成自然合一的过程。

七、教材的编写

批判性思维的教材在国外已经出版了很多,且侧重点不同,风格也各异,其中有一些对以学习外语为目的的批判性思维教材建设而言较有借鉴意义,如:布鲁克•诺埃尔•摩尔和理查德•帕克(RichardParker)合著的《批判性思维》(国内已经有译本),以培养逻辑理解、论辩思维和清晰写作能力为主体思路,在澄清批判性思维脉络的同时,为批判性写作和论辩能力的增进提供了很好的体系;约翰?查菲(JohnChaffee)的《批判性思维》,全书的章节顺序按照学生理解的路径逐步展开,兼顾了批判性思维的各种技能,也有专门章节来明确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同时采用了大量真实性比较强的生活和社会案例引导学习者对生活和自己的发展进行思考,等等。根据批判性思维构建为“人”的发展的大学英语教育的理念,我们在编写以学习英语为主要目的的批判性思维教材时,可以考虑以下原则,如:教材为学习者的“人”的发展而设,选取大学生人生发展任务相关的主题;以语言能力发展为目的,但要超越课堂,具有生活启发性;章节顺序不囿于英语学科传统顺序,而按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顺序编排;对批判性思维理论进行显性的介绍(而非隐性的暗示),并且适当体现布鲁姆分类能力的渐进培养;在语言能力的培养中,穿插听、说、读、写、译等各种技能的训练,但不按技能或语法等模块做硬性规定,而按思维发展的需要进行组织,并启发师生设计的自主性;同时,考虑整体上的语言能力发展的完整性等等。

八、建立新型教学评估体系

教学评估是一个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信息收集和综合分析的过程,是课程建设和教育发展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而针对这样一种体现新的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更应有符合其精神的评估体系,我们可以考虑以下方面:(1)评估的目的:评估是为了学生作为“人”的发展而进行,教学评估必须保持其正确的导向。因此,评估理应关注学生在对自我、他人、社会及自然等的理解是否存在提升,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同时考量学生真实语言能力的进步;(2)评估的维度:设计兼顾学生在批判性思维维度与语言维度的能力考查体系,而不能直接使用已成型的国外的仅考评思维维度的评估体系;(3)评估的方式:我们现有的评估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成绩评估、终极性评估、客观评估以及形式上的形成性评估。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更多地研究和借鉴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标准,将多种评估方式根据具体的目的和资源满足的可能性进行合理地选择和搭配,达成最佳效果;(4)评估的主体:评估不仅可以由教师和教学管理者进行,还可以在学生之间或由学生本人来完成,甚至可以甄选并与教学组织外的其他机构合作;(5)评估的比较性:评估一定要注重教学过程之前与之后的评估相配合,即不仅关注静态的结果呈现,还要关注学生个人及群体的阶段性进步。(6)评估结果与师生的关联度:我们经常将教学评估的结果束之高阁,但教学评估若要起到真正的作用,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必须对评估结果进行反思并将其作为其后教与学微观与宏观的决策依据。

九、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创业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内容,在知识经济时代创业教育是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要求,代表了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反映了整个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创业教育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MylesMace在上世纪40年代第一次开设了《新创企业管理》,有200名左右MBA学生上了这门课程,该课程在世界大学教育阶段被誉为第一门创新创业课程。在此之后,在美国的高校与社会组织里出现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及比赛的热潮。在我国,创业教育于1998年正式兴起,国家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加强对考评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此后,从国务院至各级高等院校以及社会组织机构对创业进行了研讨。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多,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3月印发了《关于发展中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快构建众创空间,鼓励科研人员和大学生创业,丰富创新创业活动和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面对高等教育中本科生的一门公共课程“大学英语”,如何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该课程并培养出具备创新创业素质的毕业生是当前亟待探讨的一个课题。

二高校创业教育现状

当前大多数的高校已经开设了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就业课程,高校相关部门与教师有相应的教学计划,给予了相应的指导,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参观与实习,邀请相关用人单位到学校举办专场招聘会或双选会,以此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理念、提高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这些都是高校统筹性的就业与创业安排,无法满足社会上用人单位形式多样、发展变化的用人需求,也无法满足毕业生自身的需求。尽管如此,高校里存在着一个老生常谈的现象,即专业基础扎实的学生英语能力不强,英语能力好的学生专业知识不够好,以及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其实际运用能力无法适应现实岗位的需求。

三.创业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

“创业”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经济学领域,首次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而后逐渐传入中国。中国教育学家认为“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以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沈培芳,2008)。创业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创业教育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宏观与相对微观的指导性的教育,大学生在经商前受到的教育;二是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事业心、探险精神等良好品质。除此之外,本文作者认为创业教育是一种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主体性的教育,是一种多学科相互融合的高层次素质教育,还是一种培养健全人格与独立人格的教育,是一种系统性的工程。

作为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大学英语”课程主要在大学一年级与二年级开设,这也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科学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样一来也就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了一个帮助大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与创业观的平台。大学英语教师除了讲授本课程的知识以外,还可以将创业教育内容带入其中,科学利用这一关键时期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理念、教授相关创业技能并激发他/她们的创业精神,让学生学习创业方面的知识,完全可以培养出创业型的复合人才的。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

传统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知识层面的培养,对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力度相对欠缺。因此,高等院校必须积极主动探索培养创业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创业教育融入教学之中,让大学生受到创业教育,为将来成为创业型复合人才打下基础。

1.重建教学模式

重建教学模式首先必须明确的一个目标是大学英语课程应朝着实用性、大众化、专业化与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第一、加强校企合作以建立稳定的创业教学实习基地。让在校大学生定期到创业教学实习基地参加一定阶段的工作实践,让大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可以在创业教学实习基地得到应用。“在创业教育的浪潮中,英语教学更要大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努力渗透创业教育的意识”(宁晓静,2014)。对英语教学而言,翻译公司、外语培训机构等可以纳入创业教学实习基地的范畴。第二、基于地方经济基础之上,加强大学生的创业体验。地方高校有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与此同时,地方经济可以为地方高校提供资金与政策上的支持,两者形成良性互动。通过创业体验,大学生可以体验到创业的快乐与辛苦,学到创业知识,也能增强创业信心。此外,还可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以此增加大学生的创业体验。第三、鼓励大学生微创业。高校对此应加强职业指导,教授创业基本知识,同时利用自身资源为大学生微创业创造机会。

对于大学英语教师而言,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主动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师生积极互动。在教学方法上,利用各种媒体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教学内容。在教师与学生互动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课堂教授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灵活创新讲授相关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

2.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观念

“创业意识和观念指的是学生对于创业活动的主动性和兴趣,这也是大学生创业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孟雯,2015)。大学英语这门课程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之外,还要视情况导入文化因素。对于培养创业型大学生而言,创业文化是摆在首位的。创业文化也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差异最明显的。创业文化源于美国,发展于美国,对于成功的美国创业案例,中国的大学生能列举的创业家或创业产品太多了。对于大学英语教师而言,这些成功的创业家或创业产品应该把它们作为学习美国创业文化、树立创业观念的一种很重要素材。

3.激发大学生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在创业者的主观世界里是一种开创新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与品质等等。创业精神着重于一种创新创业活动的整个过程并且贯穿于该过程的始终。创业精神是成功人士具备的最重要品质之一。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就是要使每一个大学生有想创业的冲动与热情,有想当“老板”的冲动,要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励精图治、勤俭朴素、百折不挠与团队合作的精神。要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大学英语”授课时间也较长,贯穿于大学一年级与二年级。科学利用该课程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对培养出复合型创业人才至关重要。

4.教授相关创新创业技能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必然要培养他/她们的创业技能,创业技能应融入日常的教学当中。创业技能包括从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至客户谈判与服务等方面的技能,涵盖了一个工厂或公司的成立、决策部门的成立、工厂或公司相关部门的组成、管理制度的设立、财务制度的制定、市场开拓及公司文化的营造等等方面。这些工作表面上似乎与“大学英语”无关,实则紧密相关。作为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基础年级所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大学英语”除了要培养大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即听、说,读、写、译、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还要培养大学生搜集与分析信息的能力、与他人有效沟通的能力、组织活动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等其它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一个成功创业者所必备的能力。因此,在“大学英语”课程的单元课程中,可积极运用分组教学法,以商务谈判、BP辩论、英语营销竞赛、创业比赛活动等形式,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基础上,多角度融入创业教育。

5.分层指导,因材施教

“大学英语”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而言属于一门公共必修课,不同专业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如法学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高,而运动人体专业学生则相对更差。基于此,一方面要完成教学计划,另一方面要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评方法上做出改变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应增加一些专业英语或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诸如给法学专业学生介绍法律文书的阅读与写作及英语信函的写作等等。只有通过这些方法才能不同专业、不同基础与不同层次的学生学而有趣,学以致用。

五.结语

作为创业教育大学英语教师,要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跳出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法,把创业教育融入教学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观念、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激发其创业精神,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教授相关创新创业技能并分层指导,提高学习效果以培养专业知识过硬、英语运用能力出色、拥有基本创业知识、基本技能与强烈创业欲望并具有一定社会实践能力的创业型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沈培芳.中英两国创业教育政策比较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7):100-103.

[2]宁晓静.创业教育背景下英语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4(8):49.

[3]孟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创业教育渗透[J].读与写杂志,2015(9):16.

第5篇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 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策略 

 

英语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在国际间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已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前正面临着进行现代化改造的问题。语言学习首要的是要确立学习的目的,而目前大部分学习者学习英语的目的都是为了交流,尤其是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交流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交流的进行意味着吸纳和传播两者不可或缺。然而初始学习通常是以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语言知识为起点,这样往往就被误认为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就具备了交际能力。因此,在实际交际活动中就出现了因英语文化的缺失而造成的各种不当表达。如今大多数英语学习策略仍然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文化教学却被疏忽,这就需要在英语教学中不断渗透文化教学,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提升文化能力,才能实现有效交际。 

一、语言与文化 

文化是指在特定的时期一个特定的社会或民族所特有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信仰文学艺术等。 

美国人类学家古迪纳夫指出:“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蕴含在文化之中,同时文化赋予了语言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与文化之间相辅相成,文化通过语言表达继承和传播它所属的民族的独特民俗、价值理念、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等;语言通过交流丰富文化的内容,促进文化的发展。因此,脱离了文化而单纯的学习语言,就会出现礼仪,礼节甚至是表达了相反意义错误。 

多种文化相互碰撞的过程其实就是外民族文化的输入与本民族文化重构的过程。在英语逐渐成为国际性的语言的时候,用英语向其他国家的人民讲述和解释中国文化已经成为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也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承担的基本任务之一。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育,实现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交流融合,而不是仅仅进行目的语文化的教学,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与文化意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把文化教育导入大学英语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掌握语言符号系统,而不学习其底蕴文化,就会造成说着一口流利英语,犯下严重语用错误的现象。所以,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必须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目的语的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发展,我国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因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在交往中引发的误解时有发生。这些事实使更多的人认识到“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文化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语言学习的要求,从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对语言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导入文化知识时,在教语言的同时结合语境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一方面,要经常给学生灌输一些英美文化习俗;另一方面,还要不断纠正一些不适合英美文化习俗的语言。大学英语课文选材丰富,内容涉及英语国家历史、地理、社会、人文、价值取向和社会观念等。如在讲课文“big bucks the easy way”可介绍美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观,他们的家庭关系及父母子女自立性格的培养等文化观念,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得理解课文,加深印象。而且,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哪一个方面都离不了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准确的理解目的语。 

当今英语教学仍然以传统教学模式居多,大多数学生认为背好单词就是学好英语了。此外,尽管口语训练不断被重视,但是稍作观察就会发现许多学生在交流中常误将汉语习惯带入跨文化交际情景,各种中式思维的语言表达频繁出现。例如,当中国学生被外籍教师表扬和赞美时,中国学生往往以谦虚之词回应,“it’s nothing.”“i’m a common student.”这就会被外教误解为自己的认识有误,而感到很为难。 

中国学生为了表示关系亲密,在与外籍教师交流有时候省略了礼貌语而被误解为缺乏道德修养,像这样缺乏文化因素的考虑而将汉英文化意识一一对等中式思维方式的表达屡见不鲜。如果不能充分体验英美文化,发现文化差异,我们的思维方式就会继续受到本族语言的思维习惯的影响和牵制,文化教学势在必行。&nbs

p;

同时,文化的特点决定着文化学习的必要性,正如william j. starosta指出文化具有四个基本特点:文化是整体的;文化是后天习得的;文化是动态发展的;文化是无处不在的。这些特点说明我们能够通过在后天的不懈地学习、积累和更新文化知识而避免因文化缺失而造成的语言错误。 

三、英语教学中实现文化教育的策略 

1.文化学习应基于正确的文化学习意识 

多数学生缺乏文化学习的意识是因为他们认为英语四六级考试是要面临的当务之急,文化学习就被忽视和搁浅了;还有学生认为汉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其它文化不堪一比,因而也不足为学;更有学生盲目地崇洋媚外,认为崇尚发达国家英美等国的文化就是与时俱进,曲解文化学习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断渗透文化教学,使文化学习成为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过程。教师应在英语学习课程中导入相应的背景文化知识,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途径,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培养积极的文化情感,正确理解学习文化的意义,避免并逐渐消除已出现的文化隔阂、文化偏见甚至偏激。

2.通过词汇教学,加强英汉文化对比 

(1)同一的词语不同文化内涵的比较 

词汇赋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不同名族的语言中表现形式不同。同一词在不同的语言中表达的文化内涵、概念范围不同。正如在《中西文化之鉴》一书中 ,作者指出朋友“friends”一词的文化内涵在美国文化中只表示与朋友一起度过美好时光并且朋友之间相互支持,并不包括对朋友及时提供帮助的责任;在汉语中“朋友”的内涵却更具体、更深刻,它包括对友人的责任、对朋友的需要的觉察和及时的物质帮助。如果学生没有了解“朋友”在中西文化中的文化意义的不同,与美国人交友就会误解重重。又如,瞪眼睛“widening eyes”在中国文化中表示生气时的表情,在美语对话中却表示惊奇。尽管这些词传递相同的语义,却影射出不同的文话内涵。 

(2)不同词语相似文化内涵的比较 

有学生反映有些短语、句子很好翻译。例如:茶杯“tea cup”成千上万:“thousands upon thousands of”,皮包骨头:“skin and bones”,因为这些词汇不仅具有与汉语相似的语义和表达方式,而且具有相近的文化内涵。也有词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内涵,但是表达习惯与汉语不同,例如:汉语中常将吃的少比喻为“吃猫食”,而英语中常表达为“eat like a bird”。但是文化内涵都是形容吃得少;又如汉语里的大海捞针常在英语中表达为“look for a needle in a bundle of hay”。(指在稻草中找出一根针)文化内涵都表达为极难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再如汉语中常说的无风不起浪,在英语中常被译为“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无风不起烟)。文化意义均表达为事由因出。如果教师在课堂中能引导学生在词汇中发现类似的相近或不同的文化内涵,在选词时他们就会避免表达上的习惯错误。 

3.利用教材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利用教材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然而对中外语言文化的差异的了解,文化意识的培养仍然是教学的缺项。如果教师立足课本深挖文化背景知识,就会很容易地在英语教学中实现文化教学。例如,《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lifelong education”,教师可以抓住教育这个话题导入相关的美国教育体制方面信息,如:多样性是美国教育体系最显著的特点,表现在学校的类型、规模、管理、政策和教学实践;全国没有统一的教育体系,政府可以影响和控制教育,但是不能控制各州的教育政策和实施情况等。而中国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实践往往是在全国范围内由试点到普及,呈一体趋势,这与美国教育体制和教育管理模式是有一定的区别。如果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能介入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积少成多,学生的文化思维能力也将逐步提高。 

4.利用多媒体资源辅助文化教学 

通常英语教学是通过课堂完成,在课堂讲授英美文化礼俗、风土人情,学生只能通过讲授和想象完成他们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多媒体却可以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文化语言环境,通过播放电影、录像、图片、报道将现实中的文化生活真实呈现给学生,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英美文化的风土人情。同时,多媒体可以提供无穷的资源,不仅可以用于课堂,在课下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登陆一些外国学习网站进行英语交流,将学习的语言文化知识学之用之。 

参考文献: 

[1]chen-guoming will

iam j. starosta.跨文化交际学基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美]戴维斯.中西文化之鉴——跨文化交际教程.m 1 doing cul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h.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第6篇

国际理解教育主要是以“国际理解”作为教育的理念并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基于国际理解教育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宽容、互助等优秀品质,在正确理解和认识竞争的同时,也要积极加强团结协作。

一 当前大学英语教育在国际理解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1.大学英语教育注重语言知识,缺乏国际意识培养

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的主要在于英语语言的学习,对学生国际意识的培养还存在很大的缺陷。许多教师在英语课堂的教学中,基本上都是把英语等级考试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能力为主要目标。学生在大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通常也都是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理解和掌握课堂英语教学的词汇、句子以及英语语法等知识,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对于英语阅读的具体内容,教师和学生往往都是采取忽视的态度。这种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完全忽视了对学生英语语言实践交流能力的培养。学生不能够通过英语语言的学习,理解国际的文化知识,达不到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

2.大学英语的教材存在缺陷,国际理解教育知识不突出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已逐渐把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纳入到大学英语课程的教材当中。例如,有些文章介绍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地理风貌等。虽然国际理解教育的知识内容非常广泛,但是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并不突出,并没有明确规定课程大纲的学习目标,大学英语教育当中的国际文化教育并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这样,不仅使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一个明确的教学重点,学生在国际理解教育的学习上,也无法对国外文化进行系统的学习。

3.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存在缺陷,无法实现国际理解教育的态度与能力

在我国当前的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中,对于国际理解教育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简答的附加方法,也就是在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内容上,补充和添加相关的其他国家、民族以及区域的文化知识内容。这种简单附加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达到国际理解教育的能力目标。与此同时,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国外知识文化,但是,对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国际理解教育态度和行动能力的目标,还存在许多的不足。

二 国际理解教育与大学英语教育的整合方案

1.将教育教学的目标进行整合

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分为国际理解知识、国际理解态度、国际理解技能以及国际理解视野四个教育目标。这四个教育目标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而在国际理解视野和国际理解态度这两个方面,必须要掌握丰富的外语知识,能够利用外语知识进行国际交流与理解。通过外语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其他国家的信息,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并在国际交流与活动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调整大学英语的课程教材,做到课程内容与国际理解教育的整合

在我国当前的大学英语教育的课程教材上,虽然有一些文章对国外历史文化、生活习俗以及地理环境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但是从国际理解教育的视角上看,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例如缺乏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和内涵并不是特别突出。而且课程教材的设计目标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语言知识进行训练,对国际理解的态度和能力并没有十分明确的要求。

3.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做到与国际理解教育的整合

基于国际理解教育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育的有效整合,同样也需要教师在大学英语教育的教学方法上做到与国际理解教育的整合。教师在大学英语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当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基于国际理解教育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态度。在专业知识方面,教师不仅要掌握普通的文化知识,还必须具备专门的英语知识和教育学知识。具备普通的文化知识,对大学英语教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当今世界文化的迅速发展中,普通文化的内涵已是非常广泛,能够有效陶冶教师的人文精神、培养教师的人文素质,进而形成国际理解教育视野,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活动。在专业技能方面,要求教师积极改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英语知识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国际文化的教育。而在专业态度上,教师必须要以国际理解教育作为大学英语教育的理念,把学生个人的发展通过以及全人类的生存发展相结合作为学生的主要目标。

第7篇

【关键词】慕课 大学英语 教育观 教育模式

现在是信息化大发展的新时代,2012年被称为“慕课年”,慕课的影响力遍及全球,高校也纷纷建设自己的慕课课程,慕课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高度融合的集大成者,是教育技术发展最具代表性的产物,是大数据时代最典型的革命性教育范式。慕课教育观的大发展与大普及对我国教育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大学英语课程,英语作为国际化的语言,其发展必然要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慕课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拥有先进的教学教育理念,而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正处在改革中,如何在全球化的大浪潮中实现自身的重生,应抓住慕课教育这一契机。

一、 慕课对传统大学英语教育的冲击

慕课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育,对我国传统的英语教育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逐渐暴露出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传统过时的教育方式,教师单方面的输出,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缺乏新鲜性的教学等都是传统大学英语所忽略的问题。而慕课教育正好很好的改变了这一现象,改变学生以往背单词,背英文范文的封闭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得到学习的充分自由,重新的认识英语,学生通过慕课平台,可以利用全球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拓展国际视野,不同于以往简陋的学习英语的方式和枯燥的学习资料,学生可以全方位的感受英语的魅力。但是目前慕课平台上的大部分课程都是通过全英文授课,我国学生英语水平不高,虽然国家设置四六级考试,旨在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技能,但是单纯的听力测试与实际的英文授课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这就使我国的大学生在使用慕课时面临着巨大障碍,对我国的英语教育也提出了质疑,应试教育再次成为大众诟病的问题,忽略学生工具性技能的培养,只注重卷面的分数的纯粹语言式教学。

二、 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改革的必要性

1.传统的教学资源不适应时展。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方式,通常是学校安排一个教师负责一到三个班的学生,而这几班的学生得到的英语知识都是通过这一个英语教师,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决定了学生知识的范围,每个周的英语课程是有限的,所以学生知识面和英语学习资源也是有限的,英语学习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一些高校的教师也并不具有出国研修的机会,所以教学资源便更加的单一,专业素质得不到提高,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英语学习的视野。教学的手段主要是围绕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讲解,年轻讲师多采用ppt的方式,都是单词,课文,习题的常规步骤,缺少新鲜感与打破传统的实际行动,与语言教学本来的初心相违背,大学生大多已经经历了多年的传统教学方式,对于大学仍是这样的教学方式感到疲倦,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下降,英语能力也不高,不仅仅是学生,教师面临这样的状况,也是处在一个很无奈的位置上,采用了多年的教学方式,一朝一夕改变是困难的,吸收新知识,提高专业素质也需要一个过程,一个人的力量与全球相比,也是渺小的,这在大多数的大学英语课堂里,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这方面慕课的巨大的教学资源便显得极为有优势。

2.挑战传统的课堂结构和师生关系。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是教师单方面的输出学习内容,操纵全局,学生被动的接受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很少,并且也并不注意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能力,传统的课堂结构受到挑战,学生与教师之间达不到双向互动,便使得教师的教学意图与学生的理解相冲突,无法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师生关系也并不是很融洽。慕课课堂便是颠覆这一传统模式的重要钥匙,打破教师为中心的地位,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真正的改变课堂原有的结构,改变后的课堂结构也更趋向于合理科学,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双赢生态课堂,全英文的叫教学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交互式互动,对于优质课程的开展,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3.挑战英语教师的授课能力和素质。传统的线下授课,教师拿着课本,讲义,播放课件,讲授教学目标要求的内容,甚至从未离开过讲台的位置,参与到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按照课本照搬讲述,一个普通的英语专业的学生便可以胜任,慕课教育对这种传统的教学发起了挑战,试图改变这种过时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慕课教育观倡导自由,在慕课教学里,教师在课前先制作一个与本课讲述内容相关的微视频,让学生对于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便于课堂上更好的接受,课中教师设置一些问题,供学生小组讨论,把重要的知识点讲解出来,根据课本上现有的内容不断地扩展,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课堂氛围更加愉快。

三、 慕课教育观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1.通用英Z与专门用途英语有机结合。慕课课堂中的80%以上的课程都是采用全英文授课,这对我国的学习者来说是一大挑战,对于授课语言能否听懂与对专业知识是否感兴趣产生了矛盾,这一矛盾也为我国的大学英语提出了发展的新建议,将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有机的结合起来,学校可以开设纯英语的基础课程供学生学习,专业的中心是专门用途英语,走实用英语教学的道路,为以后工作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英语教师可以定期到海外进行研修,也可以与专业教师组成团队,双方互相学习,各高校也可以建立联盟,优势互补,共同建立慕课英语课程,符合学生的需求。

2.慕课授课模式与传统线下教学有机结合。让慕课课程完全取代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侧面补充。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对老师的权威还是十分看重的,慕课课程多是线上的交流与互动,所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采用传统的线下教育与慕课的线上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师应该像学生多推广慕课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与国际接轨,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尽量的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其中,把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为纳入学生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教学方式,使课堂氛围更加和谐融洽,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也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双方的不足,符合我国的国情,顺应我国教育改革的道路,对教师,学生,社会都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慕课课程与大学英语的有机结合,所引发的的冲突与研究,是对现今的教育模式的探索,大学英语作为大学的基础课程,担负着培养国家人才的重任,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提高英语专业素质,依据语言的特殊性,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贯彻大学英语的课程要求,设立专项课题,引导大学英语课程与现今的信息化社会接轨,推进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全面整合。慕课课程的出现顺应了我国教育改革的趋势,加之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利用慕课丰富的教学资源,线上的慕课学习与线下的课堂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有一个更专业,更丰富的学习环境,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学习积极性得到增强,慕课课程上也有很多的国外学习者,有利于学习者之间互动与交流,提高学习成绩,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顺应时展,与信息化相接轨,在慕课背景下,对大学英语进行改革。

第8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精读课程 通识教育 模式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分级教学的设想反映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也是各校多年来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有利于科学地组织教学,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引入通识教育理念,将重构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目标,围绕这个新的出发点和归宿,将产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随之而来的将是一系列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估等方面的改革。大学英语精读课(或大学英语综合课)是全国高等院校中规模最大的一门课程,也是大学生最重视、费时耗力最多的基础课程,但似乎也是大学生最失望的课程之一。因此,对大学英语精读课进行改革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界定

通识教育是由英语“general education”翻译过来的,也有学者将它译成“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和其他许多教育学概念一样,很难给通识教育下个明确的定义。自19世纪初期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首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至今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著作及著名学者对通识教育内涵的表述各不相同,他们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通识教育的概念。

对现有的通识教育内涵的各种表述,我们可以分别从通识教育的性质、目标和内容等三个角度进行梳理。首先,就通识教育的性质而言,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一起构成高等教育,它特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高等教育;通识教育是面向所有人、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是“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同义词,其实质是对自由和人文传统的继承。其次,从通识教育的目标看,通识教育关注学生生活、道德、情感、理智的和谐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通识教育的内容所关注的是有关生活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的,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通识教育是科学、人文、艺术全面素质的教育通识教育。

二、传统大学英语精读课程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精读课(或大学英语综合课)是全国高等院校中规模最大的一门课程,也是大学生最重视、费时耗力最多的基础课程,但似乎也是大学生最失望的课程之一。

夏纪梅(2003)对广东重点大学1000多名已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在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认为自己经过大学两年或三年的英语学习,和入学前相比进步不大的占到55.86%。蔡基刚(2010)对全国10个省市21所大学(分处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江西、山西、湖北、黑龙江,其中“211工程”大学11所,其余均是一般重点本科院校,参加教育部大学英语教改试点的院校有15所)非英语专业的大四学生进行了课程满意度调查,共发出1260份问卷,调查情况也不容乐观。由此可见,传统的课程设置不但难以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而且在实践中对学生的语言应用和交际能力培养得不到落实。以上情况表明,新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必须满足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从理论依据和实施条件的角度对课程进行整合。既然这么多学生不满意大学英语精读,就有必要对这门课程进行研究,找出对策。

三、通识教育模式下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可行性

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大学英语课程对于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有着重大的意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因素决定了英语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通识教育的内容涉及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而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与文化内涵决定了它是一门非常适宜融入通识教育思想的课程。一方面,大学英语的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非常广,通识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几乎都能体现。另一方面,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必修课,几乎涉及所有的学生而且课时较多,开设时间较长,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是一件多快好省、事半功倍的举措,也是可行的。

2003年9月国家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教育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规定如下:大学英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育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吴鼎民教授(2005)结合大学英语学科的特点,明确提出了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的“三套车”的教育理念,把大学英语课程改造成英语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以及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基础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三套车”理论无疑为建立通识教育模式下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在这里,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一门拓宽多学科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通识教育课程。因此,在我们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

四、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英语精读课程的重构

首先,在大学英语精读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试图以读写译能力的提高为突破口,读写译主线分课本读写译自主学习―课堂面授重点讲解―文化背景拓展三个步骤。英语课文的学习主要是靠学生自学,老师定期进行单元式的检查和复习。课上主要进行读写译技能方法的讲解。

其次,把英语杂志或者是报刊的文章,例如《英语文摘》引入大学英语精读课堂。进行语篇阅读技巧的分析和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背景拓展,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最后,读、写、译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教学目标。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的作用重点不在于讲授语言知识,而是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通识教育内容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接受英语语言知识以外的各种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他们能在英语课堂中感受到浓厚的人文和科学气息,使课堂不再沉闷、枯燥。

五、结语

新的改革给广大外语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难题,如自我知识结构和教学观念的更新,学历层次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进及新的教学模式的引进。但是,这些问题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相信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能够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真正推向成功。通识教育理念大学英语精读课程的重构可以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语言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任务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的有效转移。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的精读课程走向研究.外语研究,2010,(5).

[2]马彦.大学英语应该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J].现代大学教育,2009,(4).

[3]彭旭.人文精神与通识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9,(15).

[4]孙海涛,李东,王维.关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09,(7).

[5]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第9篇

关键词: 通识教育 大学英语改革 新方向

一、通识教育的由来

“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tion),起源于奴隶制度下的古希腊。当时由奴隶来从事所有的低等劳作。奴隶主不再需要专业化的学习,而是注重个人的素质、思维能力、文化修养方面的形成和提高。亚里斯多德更是提出自由教育思想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以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凸现人格完善与修养提高为主要特征。它与专业教育相对,是一种关于人生的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它应该普及到每个大学生;其旨在培养积极投入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它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通识教育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与学识,其教育目的是以宏观、远大、有器识的基本认识为基础,使学生充分了解人类文化与历史、世界环境与人文素养。

二、通识教育与大学英语的关系

大学英语是我国近1800所高校全部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是指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英语课程。如同美国,一些著名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由基本知识技能类课程和非专业知识类课程组成,其中,外语课程在基本知识技能类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是大学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

从课程性质来看,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从课程培养功能来看,英语教学又与“全球化”相契合,通过课程中对异国文化的了解,从而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更加具有对世界文化的包容性;从课程设计来看,现行大学英语的课程设计也充分考虑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

三、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把大学英语教学定位在:外语教学是纯语言技能的工具型培训,只是单纯教授学生语言知识以便通过各种考试,这就导致我们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上不够全面,在发展潜力上存在不足。我们英语教学的五个主要方面素质的发展都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听力理解能力达不到要求。相当多的学生听不懂英语谈话的大意,更无从掌握细节、领会讲话者的观点和态度。许多学生对自己的听力理解能力也很不满意。(2)阅读能力尚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分布很不均衡,难度适度的文章基本上能掌握中心大意和主要事实,但是对细节的领悟能力、上下文判断推理能力等还很欠缺,需要进一步加强阅读技巧的训练。(3)学生的翻译能力是有待提高的一个方面。学生的译文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在汉译英中有理解错误、拼写错误、语法错误、措辞错误等。另外,学生的中文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4)学生的口语能力也不容乐观。有统计数字表明,目前大学生的口语能力普遍较弱,达到较好的口语水平的大学生所占比例还不到1%。

四、通识教育视角下教学目标的改革

大学英语教学应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统整的知识,强调价值体系的教学及学习情境的陶冶,来熏陶学生的情感与启发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精神,在政治、社会、经济及文化自由化的大环境中,使大学英语教育成为一种开放的价值理念体系,培养学生成为“自主创新”、“关心社会”的通才。英语教师除了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广博的人文素养知识,了解英语国际政治、历史、民族、宗教、习俗等知识,而这些恰恰是学生了解国外的一个窗口,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起到很大的促进学习的作用。

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应该以“人的发展”为依据,有利于学生提高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文章的题材应该兼顾人文类、娱乐类和科普类,其中以人文类题材为主流;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的隐性课程,创建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校园文化。通常所指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被称作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即通常所说的“第二课堂”;定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英语活动,邀请各国教师或者留学生参与交流,举行英语电影节日、话剧表演并组织各种英语讲座、竞赛和娱乐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用英语交流,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之外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地文化,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文化修养。

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的建设与开放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是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部分。自主学习中心建设是根据学校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规定,承担外语教学任务,不断完善外语素材和实验指导等外语听说教学资料。保质、保量开出各项实验,完成教学任务,使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实验的开出率不断提高,确保学生英语听说训练任务的完成。积极进行外语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吸收和适应教学的新成果,更新实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听说能力。

自主学习中心是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基地。学习中心应具有资源丰富、手段先进、安装了自主学习系统和体验英语学习系统这些基本功能。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心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满足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需要,注重学习资料和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实现“人机交互”的理想教学模式,提高英语教学效率。通过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这个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生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学习产生良好学习效果,提高英语能力。

五、结语

大学英语改革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调的现象。通识教育作为教育学中的方法引入大学英语教学,必然会对其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估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郝平.非通用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N].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育 科研 教学 改革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因素很多,如教学体系、教学目标定位、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素质、评价体系等。内容繁杂,必须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分步实施。而最具能动性的是英语教师。他们是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实践者,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必须提高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素质,满足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针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现状,中国外语研究中心于2002年初对全国48所院校的900多名大学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中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普遍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较高的认同感,希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但应在哪些方面提高表现出明显的盲目性。教师在谈到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时,认为:教师严重缺编(31.5%)、教师水平亟待提高(30.5%)、统考压力过大(26.2%)、教材不理想(17.1%)、教师投入不足(16.1%)。在回答上好一堂英语课的主要条件是什么时,教师所提出的条件按重要程度依次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66.1%)、学生有很大的动力(40.6%)、教师备课认真(24%)、教师英语水平高(12.6%)以及课文有意思(9%)。从教师角度看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答案依次为:为应试而学(60.2%)、语言基础差(38.2%)、没有学习方法(24.9%)、没有兴趣(20%)和课时少(16%)。由此可见,很多教师认识到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与其说是传授语言知识,不如说是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为他们提供使用语言的机会。然而,当被问及在课堂活动中最经常布置给学生的活动是什么时,60%以上的教师是“讲解课文”和“做课文练习”,在课堂上最少进行的活动是“小组活动”。留的课外作业是“课本练习”和“预习课文”,只有3%的教师要求学生课后进行口语练习。在课堂上,84.5%的教师认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是浪费时间,66%以上的教师注意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口语错误。上述情况表明,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教学采用的仍然是传统教学模式,以经验为教学基础。缺乏现代教育理念、语言学习特点和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制约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问题分析

1.科研。科研能力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师诸项素质中的弱项。为了具体说明大英教师目前在科研上的差距,笔者可以援引东北师大杨忠教授所作的对吉林省部分高校的统计结果与分析统计表略。该统计从科研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入手,对英语专业课教师和大学英语教师从1997年至2000年的科研情况作了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大外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总体科研成果上差距较大,尤其在高水平学术研究。体现在学科级、核心级刊物上文章发表的数量和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的内容层次上和领域中差距明显。另外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是大外教师的专著数量极少,仅为专业课教师的十分之一,这也能说明同样性质的问题(杨忠,张绍杰,谢江巍2001:80)。上述统计结果及分析得出的结论与笔者平时阅读一些国内外语类的核心刊物所得到的印象是一致的。发表在这些期刊上的文章,尤其是那些介绍各学科研究最新进展,理论性强,注重实证性、原创性的论文绝大多数出自专业课教师之手。

造成大学英语教师这种科研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学科和跨学科知识结构的欠缺。我们现在大多数英语教师都是由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因而在学科和跨学科知识结构方面难免先天不足。他们在校期间的主要精力花在诸如听、说、读、写、译等英语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上。语言学理论、英美文学与文化等课程课时少、教材内容陈旧,加上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学习这些课程所需要的英语基础不够扎实,使得这些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缺乏科研条件。这方面的问题包括,从主观上讲,不少大英教师缺乏科研意识、科研精神与兴趣;从客观上来讲,缺乏科研时间及学术带头人。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等原因,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平时缺乏科研意识。搞科研只是为了评职称,涨工资。由于平时缺乏积累,“临时抱佛脚”写出来的一些东西质量自然不高,难以得到承认和发表。另外,大学英语教师人数众多,外语期刊杂志相对较少,因而发表文章难度确实不小。大学英语教师长期担负繁重的教学任务,缺乏从事科研工作的时间。尤其是近年高校扩招后,这一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同时,近年来各高校陆续改用新教材,也使大英教师花在备课上面的时间大大增加。

3)缺乏危机感。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师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几乎都在超负荷工作,很少有学校不缺编的。这种暂时的供求不平衡现象使部分教师产生了错觉,因而缺乏应有的专业和生存危机感。

2.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成绩不小,问题不少。成绩大家有目共睹,这里只谈存在的一些问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不强,基础英语水平整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前几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大学生实际英语运用能力问题”的大讨论中,许多有识之士纷纷献计献策,大声疾呼,痛陈大学英语教学的弊端。但一转眼几年过去了,情况仍未有很大的改变。虽然实施了大学英语口语考试制度,但有资格参加口试的学生就不多,能达到合格以上成绩者在所有考生中所占的比例就更低。作为衡量大学生基础英语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年来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呈下降趋势。实事求是地讲,造成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师一方来说,教师的语言基本功: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以及较强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宽广的知识:包括英美文化及各方面的背景知识、相关的专业知识、教育心理学、英语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和一定的表演能力;以及较高的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及文化素质,都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从学生一方来说,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动力以及学习方法等都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现在外语教学界十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学习,各种教参也配有内容详尽的教案供课堂教学使用,但由于得不到学生很好的配合,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另外,校方的教学质量评估体制、奖惩制度、课程安排等都有改进的余地。在一些工科院校,学生在一、二年级的课程安排太紧,因而没有足够的时间花在英语学习上面。

3.英语基本功。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高校未能吸引一流的英语人才加盟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大学英语师资学历偏低。部分教师在读书期间未受到严格与系统的训练,英语基本功不扎实,走上工作岗位后又未能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认真补课。当然也有部分教师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缺少学习提高的动力。如果说早些年由于《教学大纲》要求较低,教材内容较简单可以靠吃老本勉强应付教学的话,现在恐怕很难再靠吃老本蒙混过关了。目前大学英语课使用较普遍的几套教材,如《大学英语》全新版、《二十一世纪大学英语》、《新编大学英语》,课文均选自近年英美报刊等出版物,其中不少文章未做任何删节,篇幅长、生词多、难度大,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来讲都是一种挑战。这些教材教学理念先进,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极具思辨性。对课文的处理涉及现代语言学中的篇章理论、文体学、词汇学、修辞、写作、文学、翻译以及百科全书式的背景知识,而不仅仅是把课文中的一些语言点讲清楚就万事大吉。另外,为了组织好课堂教学,包括学生的课堂讨论,教师自身必须有较强的口语能力。对一名英语教师而言,英语基本功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三、两点建议

1.大学英语教师要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新的大学英语课程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增加了一些为了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而且又是大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作为大学英语教师要了解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教材。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知识。同时,大学英语教师要能够组织并引导大学生参与大学英语实践活动。大学英语教师要为培养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提高学习效率。

2.大学英语教师要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与复杂性,而且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应变通则。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修养、渊博的知识,善于研究,不断提炼,终身学习,将大学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通过工作与学习的结合,不断地对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解决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大学英语教师应及早认清未来大学英语教育中,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期望,作好角色转变的准备,从而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确保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彪.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变为初探.教书育人,2006年11月.

[2]周燕.英语教师培训亟待加强.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6月.

[3]杨忠,张邵杰,谢江巍.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现状与问题分析.外语教学,2001年6月.

[4]王银泉.从国际学术刊物看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国外外语教学,2000年3月.

[5]皱琼.大学英语教师素质缺陷思辨.中国成人教育,2004年第5期.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翻译教育 逆向思维

英语是高校教育的必修课程,在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开展英语教学有利于做好对外交流活动,也有利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推进,高校英语也要在适应新课程标准体系的基础上与国际文化交流相适应。逆向思维的出现对传统英语翻译教育进行创新,能激发翻译者多将翻译与民族文化相结合,沿着正常理论发展方向寻求问题解决方法,使英语和汉语更为贴切沟通,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育中逆向思维的导入分析

1.正、反向转换。正、反向思维在逆向思维中最为经典,是根据不同民族在思维方式上不同而形成的。例如英语在肯定或否定意义表达中惯性运用含蓄和委婉的方式,但汉语则更为直接。正向、转换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由正向反转换;从正面表达正面,从反面表达英语,即肯定句形式忠于否定意义,如“The sun sets regulary on the Union Jack these days,but never on the English language。英语在汉语译文中不再是一个“日不落”国家,但英语在国际上却有广泛应用,这正是正向、反向转换,通过双重否定翻译前面分局,虽然改变了句子形式,但译文更加准确,符合原文表达意思。其次由反向到正向转换;汉语从正面进行,从反面进行英语表达,即将肯定意义藏于否定形式中,这种反向到正向的转换使译文与汉语表达更贴近原文意思。

2.省略及省略翻译。减词法即英语翻译中的省略法,省略是原英文文章中有些词语无法翻译,因此该词语在译文是不言而喻的。换言之省略违背译文语言习惯或可有可无的词,然而省略并不是删除原文某些思想内容。

3.文化及文化逆向。英语翻译要求译语从文化角度准确翻译原语所要传达的方式、意义和风格。即在译语中原汁原味地体现原英语的“形”和“神”,由此说明翻译中的关键部分是文化研究。逆向思翻译就是从多方面翻译角度思考,所翻译内容语言文化反应更深层次内涵,因此一旦语言进入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理解和表达问题。要求英语翻译者除了具备双语能力且还要有双文化、多文化知识。尤其是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形成过程、宗教文化、民族心理意识、历史习俗传统及地域风貌特征等一系列互变因素。

二、逆向思维导入大学英语翻译教育中需注意问题

1.重视含义解读。翻译是人类思想一项重要活动,它是不同民族、地域、文化背景思维的有机结合,具有跨文化和跨语言特征。尤其不同地区语言具有独特的表达风格,而英语翻译者也要坚持原作的风格,保留其本土化特征,在文化背景范围内转换原文意思,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并在形象含义、字面意思及隐性意义上解读。例如端午节的粽子是汉语有的词汇,如果英语翻译者没有准确翻译出粽子背后的中国文化背景,那么该词的翻译常常令人不解,也不很好地表达其中代表的含义。此时就可将粽子转化为西方人最为熟悉的“trussed fowl”(指烹饪前被捆绑的鸡鸭)来传达语言背后文化意义,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生活人们思维习惯。

2.忠于原文。语言翻译要借助逆向思维准确判断文化背景并将这种翻译方式渗透到教学中,然而语言翻译也要忠实于原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逆向思维中必须要教育学生在翻译任何英语时,其本质要尊重原文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文化沟通。不能为追求逆向思维翻译而不顾原文思想,要在翻译中竭尽全力保留和传输文化色彩,必须时可借助注解和解释,从而更好地坚固逆向翻译和原文语义。合理应用注释和解释才能使语言翻译有了充足的辅助翻译功率,将相应的文化知识传输给阅读者,也和阅读者的阅读需求相符。对于商业化翻译更要持严谨化态度,可以运用细致化条款说明翻译内容,从而保证翻译的文化性和准确性相统一。

三、结语

总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社会竞争也异常激烈,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关键途径,其教育方式显得更为重要。英语教育作为语言沟通的基础,在大学英语翻译教育中导入逆向思维对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思维模式能使译文变得更加严谨,还能在不改变原文含义的基础上突显语言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优美性,从而提高英语翻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关丽丽.大学英语翻译教育中逆向思维的导入分析[J].亚太教育,2015(36):85-85.

第12篇

一、评价大学英语教育效能的方式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评价秉持一种效率主义评价观,这种评价观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有极大的局限性。教学效益的问题主要是教学的方向问题,是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既要看效率,又要看方向、看目标定位,也就是要看教学的效能。教学效能是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的函数,可表示为:

教学效能=教学效率*教学效益

二、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育效能

(一)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现代教育认为: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习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在从强调“学会”向更重视“会学”转换的今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身边的事,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开始导入,精心设计话题,组织讨论。当今时代的大学生对时事不是很关心,尤其是女孩子,觉得很多社会新闻时事都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每天关心的都是穿衣打扮和娱乐八卦,作为大学教师,应该注重德育教育,通过英语教学让学生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不单单局限于自己生活中的小事,应该多多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才能成长为优秀的能为祖国做出自己贡献的全面发展人才。

(二)结合理工科专业的特点,开展“英语+国际贸易”、“英语+石油”、“英语+地质”等的第二本科学历教育,注重培养“英语+专业方向”的“复合型、外向型”专业外语人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单一的理科知识技能在实际应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局限,多学习英语知识就能成为复合型的专业英语人才,不仅能够在国内施展拳脚,更能前往国外学习专业知识。

(三)采取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任务型教学环境中,教师将一个或更多的教学目标融合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完成预先设计好的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以获得“即学即用”的技能。

三、高效课堂的教学实例

教学The Olympic Games一课时,可以从北京奥运会谈起,设置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如中国在奥运会中的名次,得了几枚金牌,最喜欢的运动员,不同的奥运场馆,志愿者的生活等等,由此进行分组讨论,鼓励不同程度的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再过渡到文章的学习就比较顺畅自然。而在进行本文的学习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让其自主自愿地去寻找与奥运会相关的信息。而教学Anne’s Best Friend 时就很有必要介绍当时二战期间犹太人受压迫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防止一知半解。再如,教学Module 2 Music 一单元时,涉及到不同的音乐种类,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查阅资料,事先了解不同音乐的种类及特点,尤其是现阶段高中生所熟悉和喜欢的音乐及歌手和歌曲,否则,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很容易陷入被动。笔者就有如此的经历。当提问到学生最喜欢的音乐种类时,有一学生提出了“Punk”,当时我对此知之甚少,非常尴尬。

在教学SEFC Book1(下)The Necklace 一课时,可设以下一任务:教师设疑引起悬念“Why did Mathilde look so old?” “What happened?”那么学生经过阅读后,也可以互设问题进行讨论:“What kind of woman is she?” 教师可用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预测课文中可能会谈到的内容。

Western Art一课介绍的是西方不同时期不同的艺术派别和风格特征。本文条理非常清楚,第一段是介绍产生不同艺术派别的原因,余下部分按照时间顺序介绍middle ages,renaissance,中impressionism,modern art几个不同画派。而在介绍每个时期的画派的时候又是按照“社会背景―风格特点”来介绍的。所以在教学本文时即使不做任何处理,由始至终一一道来也能完成教学。而如果对其进行精心的思考,也可以做如下的设计:先介绍不同的艺术风格,再通过讨论学习第一段――总结出不同派别形成的原因;通过一个时期代表画作的呈现来共同探讨这一时期的风格特点;通过不同时期典型画作的对比比较,得出不同时期画派的不同之处和背景。经过这样的设计,比照本宣科更能启发学生,并且在师生共同探讨中完成本文的学习,轻松愉快,清楚自然,课堂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都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