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学教育问题

医学教育问题

时间:2023-09-22 09:45: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教育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学教育问题

第1篇

关键词:中医;医学教育;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G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186-02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当前重要的经济体制类型,对不同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经济与教育之间向来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不同阶段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种经济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等,都会对教育事业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我国中医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会受到经济发展状态以及各种经济制度的影响。而面对现实经济条件,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也需要积极探索中医医学教育的有效发展途径。

一、市场经济大环境对中医医学教育的影响

经济与教育之间关系密切,经济环境也会对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具体来看,教育事业肩负着培养大量优秀的人才,以更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重任。中医医学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学科之一,在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养,不断提高不同个体在中医医学方面的文化素质和劳动能力以及劳动熟练程度等,从而更好地为各种实际建设任务服务,促进整体建设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也需要提高对各种知识和科技成果的重视程度。经过长期的发展,多种中医理论和资源得到了较大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现代化的思想和技术也开始被应用于中医理论和资源的开发之中。而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借助系统的中医医学教育来不断促进相应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以更好⒏髦肿钚碌目蒲Ъ际踔识和科技成果等应用到实际的劳动生产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各中医院校则属于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教育的中心,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必然会对中医医学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案产生一定的影响。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医医学教育存在一定的无法良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我国的中医医学教育历史悠久,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医医学教育也逐渐呈现出一定的滞后现象,无法很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例如,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的情况,相应的专业结构在设置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医药科技发展以及人才市场对不同类型和专业中医药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应的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没有很多好的针对市场以及各种中医药技术等。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医医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分析

(一)进行科学的教育体制建设

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医医学教育,促进中医医学教育水平更上一层楼,首先需要积极地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和建设。针对以往中医医学教育体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不适应现实经济条件的问题,还需要积极地立足中医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逐步制定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针对市场经济的特点,注重对教育评估所具备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予以应用,鼓励不同的中医类院校积极参与到激烈的投入与产出市场竞争之中。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不断对中医类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予以“倒逼”,促进其管理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首先,要做好在教育理念方面的更新。在中医医学教育中,要努力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充分考虑到市场经济对中医医学教育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其提出的各种要求,从而制定完善的多方面对策,从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积极的改革和优化。例如,在专业设置方面,在立足国家教委所制定的专业目录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对当前的经济发展状态以及对中医的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全面的调研和科学分析,进而以相应的调研和分析结果为基础,依据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一定的自主专业设置,并上报国家主管部门备案。另外,考虑到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交流频繁,大量人才的流动速度很快,并存在频繁的职业转换现象,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还要注意适当对专业口径予以拓展,以更好地增强毕业生的适应能力,为其更好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之中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内容以及课程的设置方面,要注意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实际情况,包括人才市场的需求以及经济条件下的市场需求情况等。并针对实际情况,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注重教学实践和创业教育以更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在中医医学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教育与实际市场经济之间的紧密联系。密切观察市场经济的发展动态,并积极对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等予以增加。加强中医药相关最新科技知识课程的设置以及建设,并加强中医药教材建设。尤其要注意在教材中对各种最新中医药科技成果予以收录和介绍、反映等,以及时更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帮助其日后更好适合市场环境。另外,加强实践环节,在教学方法和办学模式上要注意加强实践环节。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同的中医类院校可以积极建立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并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基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从而为中医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良好的条件。

另外,加强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首先,完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开展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的计划设置、内容更新、方法改革、建设管理等环节,遵循创业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有效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实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育人,支持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实践,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营造全校创新创业氛围,积极构建学校“大创业”格局。其次,加强创新创业项目管理。以项目科学化、规范化运作为原则,加强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业计划、创业实践项目等,按照小资金培育、梯次资助、不断推进的机制支持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和师生联合创新创业。另外,积极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注重创新服务平台和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师生共享学校的省部级开放重点实验室,服务于创新创业重点项目;引导成立与专业人才培养相融合的校企联合培训机构,聘请校内外专家指导评价各院项目,选拔优秀项目给予基金支持和导师指导,进入校级创新创业孵化实战平台。

(三)对中医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予以改革和创新

以往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在管理体制方面,中医医学教育过程中采用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五统一”体制。在这一体制模式下,相应的招生计划由国家y一颁布。不同中医类院校所使用的地方教学大纲以及教材内容也是相同的,此外,还采用学、统一审批专业以及统一办学等模式。这样的管理体制下,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出一定的中医人才,但也容易导致人才培养单一情况的出现,导致相应的中医人才在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之后无法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甚至遭到市场的淘汰。为此,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医学教育教学的水平,还需要在宏观控制的前提条件下,积极对中医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予以改革和创新。针对不同中医类院校的实际情况,给予一些学校更多的办学自。打破以往“五统一”的办学模式,鼓励通过多种不同的渠道进行共同集资办学。在具体的办学方式上,可以采取学校与地方、学校与企业等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例如,通过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在合作模式下,学校将作为企业的专业技术支撑单位,双方可以开展多方面的合作活动,包括联合培训中医药健康产业需要的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联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课题等。通过开展科研项目深度合作,共同探索中医药职业教育新方法、新模式,搭建企业“用人”和院校“育人”之间的桥梁,培养综合素质好的实用型医药人才。另外,也可以结合不同地区的智力引进工作,在中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临床医疗、临床医技、康复和护理专业人才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

参考文献:

[1] 刘红宁,袁杰,陈绍辉,等.市场经济与我国中医药发展[C]//华东卫生经济研究协作会第23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7.

[2] 王屹亭,沃红梅,徐玲,等.中医现代化滞后的制度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2,(19).

[3] 郑旭锐,李长秦,董正华,等.中医创新实验班《温病学》教学中PBL教学法初探医学教育[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3).

[4] 耿直.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医医学教育问题的思考[J].新疆中医药,2004,(6).

第2篇

[关键词] 医学生; 实验教学;病理生理学;GMER

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2001年提出“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简称GMER),它包括7个宏观的教学评估结果和能力领域[1]: ① 职业态度、价值、伦理和行为;② 医学基础科学知识;③ 沟通技能; ④ 临床技能;⑤ 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⑥ 信息管理;⑦ 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患病机体的代谢和机能变化,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在我校医学生人数多,个性化医学培养明显不足。而个性化培养与GMER为目标的医学教育相辅相成,因此这一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医学教育质量。

病理生理学实验均为动物模型为基础的科研小组实验模式,其机制同时紧密联系临床知识,因此我们拟开展与临床接轨的以动物模型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改革,目的整合整体化方案培养医学生基础学习和科研能力,因此探索结合GMER为目标的评价体系的实验教学势必能带动医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一、 教师培训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传统医学教学常采用直接灌输方式教学非常不利于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以GMER为目标的教学要求,要求教师从各方面教书育人,如职业性、伦理学教育、以及临床技能、语言沟通培训、思维判断训练等加以侧重。因此,教师是以GMER为目标的实验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在实践中,主要通过教师集体备课,试讲、专家指导、综合评定、学生评价等从GMER的要求中培训、提高教学水平,适应GMER的要求。教师的素质及其教育教学的能力和动力是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之一,是教育问题的核心。

1、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邀请国内外有经验的大学和相关专家来学校讲学和举办学习班,交流和学习GMER为目标的教学方法经验。重点培训GMER目标要求,评价体系考核方法。

2、请院内资深专家教授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他们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教学大纲理解非常透彻。对青年教师在对大纲的理解、重点难点、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病例的收集方面的培训很重要,让他们找准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模式与教学效果的结合点。

二、实验技术教师

传统至今,实验技术人员被称为“辅助系列人员”,在本研究探索中,努力发挥实验技术人员的技术优势,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如积极出谋划策,探讨病理生理学实验设计方案。如GMER目标要求中,对职业态度、职业技能、基础知识等方面有全面的要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再设计病理生理学实验中着重设计数个临床模拟案例,结合临床实践,促进医学生了解临床实例,加深其综合能力的提高。如我们设计了“高钾血症对心脏毒性的影响”实验,在理论教学中,首先介绍了相关基础知识,然后在实验过程中以家兔为实验对象,科学方法进行性提高其血钾浓度,观测心电图特征性改变;最后在临床学院附属医院见习相关疾病的模拟、真实案例,过程中通过穿插讲解,师生交流等极大的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理解,增强了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病理生理学实验项目内容建设

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而病理生理学实验是培养医学生走向临床科研的关键环节。病理生理学实验均需以临床疾病的发生为核心,因此实验项目的本身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所以实验项目的设计至关重要。

1.加强对实验项目构思、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教师要认识、接受GMER为目标教学模式的思想、体会教学模式的内在精髓,形成以GMER为目标的思维方式。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收集科研实例,要求覆盖面广,基本疾病、疑难病例兼具、项目经周密筹划、反复论证实践,制定出合理的实验项目库。

2.因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综合的医学学科,因此成立跨学科的专题组非常重要,由专题组组织教师在明确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修钉实验项目库、编写适应GMER要求的实验教材。

3.以病理生理学实验项目的构建过程,以实验小组对单位,加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医学生个性化科研探索精神,培养科研型医学人才。

四、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深化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养。

沟通能力是医生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也是《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的七大内容之一。在学生学习期间,为他们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创造交流沟通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大有帮助。在实验项目的选择和执行过程中,穿插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养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这尤其在当今的医学环境中至关重要。

总之,在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教师、学生及实验技术人员三者有机结合,以GMER为核心目标,才可能保证实验课程教学改革顺利实施。而课程的顺利实施有利于医学生医学知识、临床技能的掌握,还可全面提高教师及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素质,实现师生互长,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Wojtczak A,Schwarz MR.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and Standards in Medical Education[J]. Medical Teacher,2000,22(6):555- 559

[2] IIME Core Committee.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J].Medical Teacher,2002,24(2):130- 135

[3] Barrows HS. A taxonomy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J]. Med Educ. 1986, 20: 481-486.

[4] 刘丽娟,许劲松,王悦.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及其评价方法,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37-47

[5] 高琴 朱晒红 金龙玉 临床医学生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9(2);233-238

[6]刘英等, 对毕业生获取“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教学内容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07):34-56

第3篇

“我虽然以前做过天津市的政协委员,但如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肩上的责任更重了,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了。”天津眼科医院副院长、著名眼科专家孙丰源今年是第一次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两会。作为一名新委员,孙丰源这次带来了的其中一个提案是,建议大医院从医学院校招收毕业生不要只看重学历,更应注重动手能力,切忌学历无限拔高,有硕士生不招本科生,有博士生不要硕士生。

孙丰源说,目前在我国,医学教育面临很大的问题,教育体制和方式方法与基层单位用人标准不协调。学校一味追求学历上的教育,但不注重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需技能的学习,这样就会影响实际工作中医疗水平的发挥。因此,他建议加强学生的技能教育以及素质教育。

他说,像他们那一代人,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正处在时代,根本不懂得什么叫高素质。而现在呢?社会的发展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这种素质,不仅仅体现在学历上,更重要的还有文明程度和实际的操作技能。

谈到文明程度,孙丰源委员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一次他在开车的时候,在电台上听到一个宣传广告,说有一种药吃了什么都治,还有很多患者在打电话。“我就拿手机给电台打电话,一直打不通。如果能打通的话,我就想说你这简直是不负责任。你想这可能吗?”

“当然,我本人是一位医药卫生工作者,我所关心的更多的是医药卫生行业,我刚才说的应该同样重要,因为,从这些医药人士所做的广告里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该怎样强化自己的文明形象。”

在医疗人才教育方面,孙丰源委员说:“这是我在工作中发现的一个现象,我觉得在这方面有很多问题。比如说医学教育,我们现在的医学教育是,大家都追求高学历,但是我们知道,任何领域的教育,都有各行业不同的要求。再者,也不一定必须是高学历的人才能做这项工作。但是,我们的医学教育问题,就是扩招,然后就是过剩,用人单位不多,提供这样人员的学校却很多。”

“目前,我们所谓的用人单位都千方百计地去抓这些高学历的毕业生,其实,一个医技人员,他增进医疗技能的阶段应该是越年轻越好。比如说手术操作,如果年龄很大的话,比如三十多岁,再学起来他就比二十多时要难。因此,如果我们都聘用高学历的人士来从事临床工作的话,从感觉上我们聘用了一个素质非常高的人,可是他未必能满足医院的需求。在国外,一个本科生很容易找到一个临床工作单位,而在我们国内,一个本科生在大医院很难谋到工作。另外,现在的医疗行业管理模式是,没有执业资格证,不能接受病人,换句话说在他的学习时间就不可能有医疗行为,只能做学问或者做课题。你想想,他这样毕业后年龄就偏大了,三十岁左右,这样的一个年龄,从新再做起来,他的临床经验最佳的学习时间都过去了。所以,必须在教育阶段,多让学生从事临床实践,要注重培养他的医疗技术,而不是只给他高学历。因为,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医生,而不是科研人员。”

对于记者提出的他所在的医院是否也会招聘高学历人才的问题,孙丰源委员说,医院同样想要高层次的人员,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没有博士学位的人很难从事医疗工作,现在大医院都这样做,这是一个现象,当然具有博士学位又有临床技能的更好。

对于由于高校扩招,导致大量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医疗人才无从安置的问题,孙丰源委员说,这就导致了医疗人才流失现象。“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可能就转行了,因为他想去的医院,医院不要,所以就改行当老师或者做药了,其他的,要不就搞什么医学教育,有的也出国了等等,出国也不一定干什么,出国也不一定是好事。归根结底,是我们用人单位存在的误区所导致的。”

孙丰源说,如今,不仅医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工作难找,就连自己带的硕士研究生求职也很艰难。实际上,从熟悉掌握手术操作的角度讲,不论是年龄、精力还是动作反应等,年近40岁的博士生远远不如20岁出头的本科生,博士生更适合在科研岗位发挥作用。

第4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基础医学;教师;临床教育

1、前言

随着教学改革条件的不断变化,对基础医学教师临床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其相关课题展开深入研究与探讨,以期用以指导相关工作的开展与实践。基于此,本文从概述相关内容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2、概述

当今社会和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使医学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使之适应卫生改革发展的需要,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健康的需求,是社会对医学教育的要求。因此,我国医学教育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教学指导思想、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教学改革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医学教师成为专职教师后不再从事临床医疗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科的发展,临床知识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缺乏、老化的现象。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开展基础医学教师临床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3、加强基础医学教师临床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必然影响着医学思想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疾病谱、人口结构、心理状况和健康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了医学模式和医学思想的不断变化。如从生物医学发展为环境医学、社会医学,从个体医学发展为群体医学,使医学思想从以单个患者为中心转变为以各种群体为中心,从以医院为基础转变为以社区为基础,从以疾病治疗与身心健康为目标转变为以身心健康与社会、环境相和谐为目标;从临床医学发展为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使医学思想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从以诊断治疗为重点转变为以预防保健为重点。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医学研究水平和疾病防治水平,学科的分化越来越细,学科的交叉日益增多,新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不断出现。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新的诊疗技术层出不穷,许多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在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社会、科技和医学本身的高速发展、知识的分化与综合,进一步丰富了医学科学的内涵,也为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医学教师必须根据现实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使教学更贴近于社会和临床。

4、基础医学教师临床教育的措施与途径

4.1教师反思

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基于问题式学习是经过广泛论证和认可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备受关注。围绕临床病例展开的教学以一个实际的临床问题为起点,由此引出一系列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临床技巧方面的问题,以其真实性、实用性和生动性的教学过程,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基础医学的兴趣和热情,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基础课教师要有丰富的临床知识。首先,教学采用的病案主要来源于临床和文献资料,选择病案要科学合理。其次,教师在分析、点评学生的发言和论文时,要对所涉及的临床问题有充分的认识,要取得理论与临床观点的统一。然而,基础医学教师普遍存在对临床知识及其进展不够熟悉的状况。基础课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临床知识的重要性,自觉地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强临床知识的学习。在教学工作中,基础医学教师要复习相关的临床课程教材,参考有关的近期临床专科杂志,阅读有关的临床应用综述文献。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查找、学习有关的临床信息。

4.2校本部培训

基础医学教师参加临床见习或实践是加强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最有效途径。基础医学教师不参与临床实践,不接触病人和临床医疗人员,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最新的临床工作方法和特点,就不可能得到准确的临床资料。学校在改善学生教育环境的同时,也应积极改善教师的教育环境。高等医学院校一般都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学校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校基础课教师与临床医生的联系,如组织活动时打破基础与临床的局限、增开学校与附属医院之间校车班次等。对于基础课教师参加临床见习或实践的重要性,学校有关部门及附属医院应有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基础课教师到临床见习或实践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做好协调工作。另一方面,学校应采取激励政策,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开展多种组织形式,鼓励基础课教师下临床。例如,针对目前社区医院普遍存在医疗水平较为落后的情况,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定期参加社区医院临床科室的诊疗工作,如查房、病例讨论与疑难病会诊等,不仅有助于基础课教师临床知识水平的提高,还能发挥基础课教師基础知识扎实的优势,为临床实践服务。

4.3学术交流

基础课教师要积极参加有关临床的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短时间内很难阅读大量的书籍和文献。参加各种有关临床的学术讲座或学术会议也是一种节约时间、扩大交流、了解临床发展动态的继续教育好形式。学校可针对基础医学教师感兴趣或迫切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聘请临床某个领域的专家或做出一定成绩的临床医生,经常在学校组织一些如病例报告、科研报告、学术讲座等类型的学术活动。鼓励基础医学教师参加国内外临床学术会议,了解临床领域的最新进展。

第5篇

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解决方案与其他专业研究生教育相比,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因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具有较强医疗能力和医生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医学实用人才,其教学质量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有直接关系。所以,寻找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与我国的《执业医师法》有冲突

1995年5月,我国正式颁布并实施了《执业医师法》,该法律规定,具有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者,必须由执业医师进行指导,并在医疗机构、防疫机构、保健机构实习一年以后,才可以参加资格考试,获得医师资格后方可拥有临床处方权。在这种规定下,临床医学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专业研究生以后,就没有进行独立医学诊断、医学处方以及开具医学证明的权利,缺乏临床实践机会,会直接影响学生临床能力的提高,导致研究生的临床能力难以在医院进行培养。

2.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培训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当前,高校医学教育属于教育部管辖,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则归卫生部主管,由于两个部门在政策上缺乏统一性,导致学校教育与医师培训之间存在互不认可的现象,研究生步入工作岗位后仍要参加医师培训,从而造成了培训资源的巨大浪费。

3.过分重视实践性,导致临床科研训练不足

临床医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要想具有较强的临床水平,就必须在临床医学实践上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一些高校为了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保证研究生毕业后具有较强的临床能力,于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进行压缩,缩短了教学时间和课程内容,导致一些课程的学时不足,难以满足研究生进行科研的需要。此外,一些学校降低了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要求,甚至取消了毕业论文,导致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只要掌握应用技能即可,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导致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相对较弱,长期以往,会使专业研究生教育沦为单纯的职业技能培训。

二、专业研究生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

1.对《执业医师法》进行修订

国家在《执业医师法》中规定,必须实习一年以后,才能参加职业考试就是本着对病人负责,对生命负责的态度,防止应届毕业生由于经验不足,造成误诊,给病人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但是这一规定,却阻碍了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有关部门应当权衡利弊,对《执业医师法》的有关内容进行重新修订,如专业研究生可以给予部分的临床处方权。

2.将专业研究生教育与医师培训进行并轨

当前,我国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以及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临床能力培训的重要性。虽然两者在报考条件、培养方式、培养要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是两者都希望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来提高学员的临床实践能力,从而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为国家培养更加优秀的医疗人才。所以,应当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结合点,将两者结合到一起。

2013年,教育部开始在全国64所开设临床医学硕士教育的学校进行教学改革,一些学校就开始进行了专业研究生教育与医师培训并轨的大胆尝试。比如,一些学校在招收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同时,并聘为本校的住院医师,使学生同时具有研究生和医师两种身份,从而实现研究生招录与医师培训招录的完美结合。一些学校将学位授予标准和医师准入标准结合到一起,即研究生在毕业时必须达到医师培训的标准。研究生在毕业时除了获得学位证、毕业证以外,还将获得医师培训合格证与医师执业资格,达到“四证合一”。

3.实践性与学术性相结合

当今社会,临床医师不但要会看病,还要具有相应的研究能力。所以,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要以实际的医疗实践为基础,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与临床关系紧密的科研工作。此外,学校还要组织相应的学术报告,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应的科研方法,提高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此外,学校还应当做出要求,督促学生进行科研工作。

三、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医疗人才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人们对医疗人才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应当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加优秀的医疗人才。所以,高校临床医学教育应当不断反思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促进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光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11(05):13-17.

第6篇

一、结果与分析

1.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环境的总体得分情况表2显示本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环境总分及五个维度得分均处于评分标准中较好这个档次。5个维度的平均得分率均高于70%,说明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教育环境各维度的知觉较高。

2.临床医学教育环境知觉高于4分和低于3分的单项表3显示第2、12、15项高于4分;第4、17、25项低于3分(其中4、17、25项为反向记分,即分数越高表示越反对这个说法;分数越低表示越赞同这个说法)。

二、讨论与对策

1.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教育环境知觉的总体感受表2显示,教育环境总分为179.59±19.40,得分率71.84%,说明本校教育环境总体处于较高水平,学生对教育环境总体上比较满意,这与单天明等研究结果一致。教育环境中各维度的得分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教师知觉、学习知觉、环境知觉、学术自我知觉、社交自我知觉。其中学生对教师的知觉得分率最高,社交知觉得分率最低。这可能是由于本校教学管理者积极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教学课程质量评价、教师测评、教学方法改革、教育问题评议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管理,促进了学生与教师的主动沟通并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能够根据反馈信息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本校采用视频教学、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更多与教师交流的机会,拉近了师生距离,增进了师生间的友谊。社交方面的自我知觉相对较低,这可能是由于高校学生来源广,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和地区差异显著,加之医学生的时间精力不足、自我意识强化等原因,使得学生在社会交往上面临不少困难。调查中发现临床医学生的心理压力大,迫于考试压力、考研及就业压力使得较多医学生大部分时间都集中在课本知识的学习上,而社交娱乐的时间相对较少,从而与人交流沟通的时间相对较少。这提示高校要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由空间,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引导学生培养社交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交艺术。

2.临床医学教育环境处于优势的单项表3中高于4分的单项显示,在教师知觉的维度里,学生认为教师知识丰富,能掌握大量的有效资料,把握有效信息,使课堂容量变大,从而学生的视野随之开阔。另外,教师丰富的基础知识可以随时应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观点加以引导,使课堂效率提高。在环境知觉维度里,学生认为学校严格按课程表安排教学,这可能与本校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而聘请高职称、高年资的教师或教管人员成立督导组有关。督导专家深入教学第一线,不定期检查授课计划、随堂听课、与师生交流、抽查实验作业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教学过程,严格把关教学进度。在社交维度里,学生在学校有一些好朋友。而表2显示学生社交知觉相对较低,这说明学生在学校中的好朋友是他们主要的社会交往,这与王建等研究结果一致。这提示高校90后已成为校园学生的主体,这批学生代表着独立性、多样性与差异性日益增强,贴近实际,充满时代信息的校园文化生活才能满足学生发展成才的需要。高校可以增加文化艺术类、科技创新类、实用技能类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生命力,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平台。

3.临床医学教育环境处于劣势的单项表3中低于2分的单项显示,在学习知觉的维度里,学生感到太疲倦而无法用心学习课程,并且教学过分强调死记硬背。说明学生学习策略存在问题,学习感到疲惫而学习效果不佳。大学课堂信息量大,难度高,有的学生继续延用高中的学习方法,对大学的选修课、必修课、考察课不知如何合理分配时间,如何用力,而无法明确学习目的;也有一些学生平时学习放松,考前疯狂突击,勉强过及格线,学习动机不强,自我效能感偏低。这就提示高校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认识到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重要性。

教师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同时要经常对学生进行策略训练,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此外,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怎样获取知识、理解并适应各种文化情境和社会变化,帮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独立思考并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环境知觉的维度里,学生感到考试作弊是一个问题。可能是由于少数学生跨入大学后,对自己放松要求,学习失去了目标。平时学习不努力,到了期末考试就动歪脑筋,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考试作弊,想用投机取巧来坐享其成,从而使大学生轻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这就提示高校需要不断强化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塑造诚信人格;指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动力,督促学生注意平时积累;注意对考试认知的调整,理智看待考试及其结果,营造良好的教学风气。

作者:苏中平李会芬李锦萍陈静杜宗明陆召军单位: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医学技术学院教务处

第7篇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医德观念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旨在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用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精神陶冶、教育医学生,使医学生洞察人的道德精神价值,追寻医学人生的目的与意义。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方位长期的过程,需要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绝不是仅仅通过几节课就能收到预期效果的。在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医德教育中,还要注意医德观念的培养。“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著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这其实就是行医者职业道德的核心价值体现,临床医学研究生只有知道、了解它,才能很好地贯彻和执行,才能做到对人民的生命健康负责,对患者家属负责,对全社会负责。

2强化教学改革,重视医德理论教育

医德理论教学是从理论的层面对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医德培养,对促进他们掌握医务工作者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原则等理论知识,尊重患者的人权,尊重患者的兴趣、坚守高尚的伦理与道德实施标准以及主动响应社会的需要,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虽然大部分教育管理者、研究生导师都已意识到医德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重视的态度并没立即转化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水平的提高。如果将医德理论教学的某些内容贯穿到临床各科,在每一临床课教材中的总论部分,加入医德教育问题,这样可使理论联系实际,同时也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医德课堂教学在内容上要紧密联系现实的医学伦理问题,不能回避医疗现实。既要讲医德发展史,更应联系现实中发生的医学伦理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如怎样看待和对待“红包”、“回扣”现象,如何看待医疗救助与患者欠费、逃费,如何看待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机构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开展医德案例教学与讨论,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道德判断能力及道德责任感。

3密切结合专业教育,加强医德实践教育

医德教育应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应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医疗实践是检验医德教育教学效果的根本标准。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进行实践道德。因此,医德教育只能将医德实践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通过医德实践活动增强医德学习的动机,增进医德学习主体的自我教育。建立学校与医院联手教育的模式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实习期间的医德实践,即学校侧重抓医德理论教育,医院侧重抓医德实践教育。这种教学模式既有益于学生的医德培养,对医院的医德医风也是一种促进,能够获得“双赢”效果。

4注意把医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医德教育要融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要通过营造具有医学院校特点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生动感人的校园文化载体,引导临床医学研究生积极实践来完成。校园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校园空间为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精神物质文化的整合系统。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已成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医学院校,结合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创新培养模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融入医德教育的内容,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实现二者的双向沟通和相互支撑,全面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促进临床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增强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医德榜样

作为医学院校,要站在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服务的高度来深化医德教育改革,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生导师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的实践教师,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作用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应特别重视培训研究生导师,使他们不仅具有精湛的医术,而且又有高尚的医德,用实际行动教育和影响学生,成为临床医学研究生活生生的医德楷模,只要有这些优秀楷模才能够复制出医德高尚的学生。没有名师就没有名校,事实证明,凡著名高校,其学术声誉之高,教学质量之好,皆源于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因此,还需要树立自己的名师,广泛宣传医德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使医德模范人物的教案和事迹深入人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他们救死扶伤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提升临床医学研究生医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6利用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宣传医德教育,加强全社会公民的道德素质建设

第8篇

【关键词】医学生 法律意识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11-01

医学是一门集科学性、服务性、实践性于一身的学科。在我国,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医疗事故纠纷、侵权案件也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患关系的紧张状况。因此,应当加强医学院校相关专业学生的法律素质的培养,使之成为不但具有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而且还拥有全面法律知识的优秀医护工作者,构建和谐健康的医患关系。

一、提升医学院学生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1.有利于法治社会发展。自党的十五大确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以来,国家大力开展普法工作,成效显著,法治思想、法律意识深入民心。加强医学院学生法制教育,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关系到医疗卫生队伍的建设和卫生事业的依法管理,是依法治国方略在卫生事业领域的落实的关键。因此,医学生必须学习卫生法律知识, 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和较强的法律意识,明确自己在医药卫生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坚持依法行医。

2.有利于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部分医药卫生关系需要法律来调整,如商业贿赂、医疗事故、乱收费等。当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也向卫生立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如:安乐死、人工授精、克隆技术、艾滋病等病种的诊断治疗准则等问题都需要法律做出明文规定。为了卫生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健全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不仅卫生机构的设置、各类医务人员的执业要进行法制管理,医务人员的行医行为、病人的求医行为和遵医行为也要进行法制化管理[1]。

3.有利于医学生的自身发展。医学专业技术性强,并且直接涉及人民的生命权、健康权、隐私权、知情权等人身权和财产权。国家在卫生事业方面制定了《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执业药师法》、《护士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多部法律。执业医师、执业药师、执业护士进入医疗机构工作必须首先通过相关卫生法律方面考试。

二、提升医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探析

1.国家层面

一是不断提高立法水平,完善医疗卫生法律体系,提高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二是组织力量编写医学院校通用的医疗卫生法律教材,改变目前医疗卫生法教材种类多、质量内容参差不齐的现状。三是有关部门应将卫生法学列入规划教材,组织编写适应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并与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执业药师、护士资格考试等资格考试相衔接[2],为学生学法指引方向。

2.学校方面

一是在课程设置上,要完善法律基础课程和扩大教育渠道。要重视基础法律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专业卫生法律知识的学习,以适应就业实践需求。除此之外,高校可以增开法学相关第二学位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应当大胆引进医学领域的新问题、热点问题,如安乐死、克隆人、堕胎等,正确引导,让同学们加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二是教学方法上,要改变“重法律知识传授,轻法律意识培养”的教学思维与模式,要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对医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上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社会上发生的最新热点事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掌握与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三是师资力量上,要组建一支受过正规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法律教师队伍。在课堂上,要将法的价值和精神传播给学生,要通过授课,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 ,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在生活中,可以利用他们专业的法律知识,帮助和解决学生遇到的任何法律问题,用身边的事去影响学生树立法律思维方式,重视法律知识的学习。

3.实习单位方面

实习单位是医学生学习的另一重要基地,在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使实习生明确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增强学生卫生意识的根本[3]。医护人员有相当强的侵权责任意识以及一定的民事法律知识,在日常的工作中,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和正规医疗步骤、操作流程进行,做到每一步都有据可依,切实减少法律纠纷发生的几率。

4.医学生自身方面

要树立“宪法至上”的法律思想,明白自己肩负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代表着社会的进步和形象。这不仅是法律赋予的权利,更是法律要求的义务。要从内心深处真正的信仰法律,主动、自觉地学好法律知识,并将法律思想融入职业道德,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

总之,医学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对其个人成长、社会价值的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国家的法制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也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教育工程,需要医学生、学校、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吴崇其,达庆东. 卫生法学[M].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14.

第9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预防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因素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类的疾病谱和死因谱也随着发生了很大变化。此外,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卫生服务体系与居民健康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城乡居民相对卫生服务利用率较低[1]。社会对于公共卫生人才的知识结构、实践技能等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因此,要较好的解决以上问题,实现到2020年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就是解决应用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

一、新背景下独立学院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以康达学院为例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预防医学专业是从2004年开始招生的,自办学以来,康达学院依托南京医科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在南京医科大学的带领和支持下,已成为一个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管理严格、品牌优良、社会声誉良好的独立学院。办学母体的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独立学院的社会认同度,也制约着独立学院的发展。然而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到2013年,所有独立学院必须与母体高校脱钩,实现真正的独立。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的号召,于2013年6月份举校迁徙至连云港,当年9月份正式招生。脱离了母体学校,离开了母体学校的品牌优势效应,以及学校地址的变迁,对于康达学院未来的发展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对于康达学院预防医学的发展更是一个考验,从依赖母体学校到脱离母体学校真正独立起来而不被市场所淘汰,这势必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独立学院所要面对的是如何办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入读,并且对于教学质量、就业率等等这些问题的把关,当然,对于人才培养质量更要严格把控。

二、新背景下独立学院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如今,目前全国开办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院校有一百多所,江苏省共有6所本科学校开办这个专业,其中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南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以及徐州医科大学均属于公立大学,重点在于培养和造就出高层次的预防医学研究型人才,只有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是独立学院,如果继续沿用母体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必会在未来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工作,才能较好的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发展特点和预防医学领域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在这激烈的竞争中,逆流而上。

21世纪的到来对预防医学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伴随着这种要求和挑战,我们也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空前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预防医学教育必须进行改革,不断培养优质的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预防医学应用型人才的特点,独立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

(一)优化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预防医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为研究目的,应用现代医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影响对人群健康的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预防对策的学科。因此,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然而多所大学调查发现,由于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实验教学条件不足以及实验教学师资力量不强等原因,导致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应急能力较差[2]。加强实践训练,培养和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的首要环节。

加强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建立以卫生毒理学、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为专业基础的涵盖本专业各主干课程如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检验学等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综合实验室,有利于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的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设计和实验室操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新型的实验教学综合平台更有助于学生掌握完整系统的预防医学实验研究体系。

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创设学生开放性实验室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构建预防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

课程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精神食粮,直接关系着将来的人才培养质量。我国传统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中的课程设置是以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儿童卫生、卫生毒理学基础及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为专业主干课程,偏重于卫生学类课程和理论课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的运行下,虽然几十年来为我国培养过大批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传统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不适应从事疾病控制与预防、卫生监督、卫生保健、卫生事业管理、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目标的要求。为此,必须改革传统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预防医学课程体系[3]。改革的预防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遵循适应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等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的原则,要求设置的课程除了指导公众进行自我保健、预防疾病、控制疾病流行、消除或减少致病因子的作用外,还应增加卫生行政执法的相关课程。

因此预防医学这一学科群内各课程的内容必须要做到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 既有交叉又有相关。整体优化学科群课程体系已成为新世纪高等医学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大趋势之一[4]。

(三)组建高素质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独立学院的师资一般由学院自主招聘的专任教师、母体高校教师以及外聘教师所组成的。这些专任教师大多都是刚毕业的非师范类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可能浑身充满激情,但相对老教师而言缺乏教学经验,需要适应一段时间之后才能进入工作状态。其次,独立学院的教师流动性较大,由于大部分教师都是硕士研究生毕业,由于职称晋升的需要、个人意愿进一步深造等原因,迫使一部分青年教师选择去读博,博士毕业之后又不一定返校工作;还有一部分教师抱着骑驴找马、短暂过渡的心态,造成独立学院师资队伍不稳定。所以从现有的实际状况看,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存在不少的问题,但是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首先,青年教师比较年轻,可塑性比较强,所以要健全培养机制。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可以采用导师制,实行名师“一带一”指导。在老教师的指导下,逐渐成长为一名教学经验丰富和成熟的教师。学院本身也可组织类似于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等活动,给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另外,可以鼓励青年教师去提升自己的学历,例如去读在职博士。只要对青年教师加强培养和管理,优化青年教师的成长环境,假以时日,这部分青年教师就可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学院的栋梁。

其次,教学调控力度大。许多独立学院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且加以实施。如我院正在积极的探索绩效考核制,完不成一定的工作量不仅会扣除部分薪金,甚至连评优评先都会受到影响。在这样一种监控体系下,青年教师不得不加足马力,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否则,便会遭到无情的淘汰。所以,青年教师本身也要增强学习的观念,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术,例如现在所流行的微课、慕课、PBL(案例教学法)等等,站在时代的前沿,做到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一轮创新课程的改革。另外,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也要适当的做些科研,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毕竟教师的科研素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有时候课堂上的素材更多的是来源于科研创新过程。

(四)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学生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实践模式

对于预防医学专业而言,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的预防医学教育还处于封闭状态。大学前四年在学校接受理论学习,较少接触到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实践,尽管有少部分学生会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但并不普及。培养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不仅要教给学生预防医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提供他们更多的实践机会。预防医学校内教学应该注重与校外社会实践相结合,投身到人群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实践工作中去,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起主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他们具备能够在实践中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预防医学学科进展迅速,知识更新较快,书本上的知识常常落后于实际,因此预防医学的教学与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广泛合作,有利于强化学生对预防医学的专业素养,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加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假如学校条件不足,可以将不能开设的实验或实践课与以上这些单位合作,以弥补教学条件的不足,以此培养有知识、有技能、有素质的公共卫生医师[5]。

三、结语

进入新世纪,预防医学将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同样,独立学院预防医学的发展也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高度重视社会需求,培养适应我国卫生医疗服务体系的预防医学实用人才。展望未来,预防医学的发展将会更加迅速。正如俄国著名医学家皮罗戈夫在上个世纪预言的那样“未来是预防医学的世纪”[6]。

此外,公共卫生领域一线工作内容在不断变化,对专业人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预防医学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并且适时调整。培养具有综合实践技能的预防医学应用型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提供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教育的真正目标。我们只有结合自身实际状况,从社会的需求出发,才能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独立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黎志敏,罗彬,汤艳.关于加强医学生专业法律知识教育问题的探讨[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7):232-233.

[2]林立,刘永春,高波.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3):10-11.

[3]孙维权,王月云,熊光练等.新时期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2):278-280.

[4]陆荣柱,姜庆五,陈自强.美国建设21世纪公共卫生体系的十项原则介绍[J].中国公共卫生,2001,17(2):182-183.

第10篇

在5前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记者在采访孙丰源教授时,印象中他曾在当年的全国“两会”提出了“大医院从医学院校招收毕业生不要只看重学历”的建议。连续参加了5次全国政协会议的孙丰源教授,至今依然关注着新医改背景下的医疗人才培养问题。这次,身为医院副院长的孙丰源教授,再次从住院医师培养的角度阐述了他的观点。

拥有高超的医术,

是人才培养的永恒主题

采访一开始,孙丰源教授即直奔主题说:“医改已经进行3年了,但在这一轮医疗改革中,医生依然面临尴尬的境地,这是不争的事实。”

随后,在记者提及5年前的那份提案时,孙丰源教授说:“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我曾向大会递交提案,建议大医院从医学院校招收毕业生不要只看重学历,更应注重动手能力,切忌学历无限拔高,以至于有硕士生不招本科生,有博士生不要硕士生。”

孙丰源教授接着说:“在当今,医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很难找工作,这是现实问题。别的不说,我自己带出来的硕士生,毕业后求职也很艰难。很多硕博连读的博士毕业生已近不惑之年,却缺乏临床实习经验。从熟悉掌握手术操作的角度讲,不论是年龄、精力还是动作反应等,年近40岁的博士生都不如20岁出头的本科生。”

孙丰源教授感慨地说,医学教育面临很大的问题,教育体制和方式方法与基层单位用人标准不协调。医学院校一味追求学历上的教育,但不注重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需技能的学习,这样就会影响实际工作中医疗水平的发挥。因此,他认为,加强学生的技能教育以及素质教育至关重要。有鉴于此,孙丰源教授认为,医学博士生更适合在科研岗位发挥作用,而不是一股脑儿地涌向临床。

随后,孙丰源教授说:“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医生的作用?如何做好医师的事业?这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而且,这几天我们政协医卫组讨论的内容,有很多也是围绕这个话题去发表意见的。我们暂时先把我们医生的委屈、把我们医生的牢骚放一边,反过来看医生的主体职责是什么?我本人认为,医师培养,应该围绕拥有高超的医疗技术这个宗旨,可以说这是永恒的主题。”

住院医师培养的两个“一刀切”现象

谈到我国医师目前的培养路径,孙丰源教授说:“一名医学生经过医学院校数年的专业理论学习,虽然他们已初步掌握了基本医学理论,具备了将来成为一名医生的基本条件。但实践证明,一名刚刚走出校门的医学生往往还不能胜任医疗服务,还要经历毕业后系统性的专业培训,特别是毕业后的最初数年,对于一名医学毕业生来讲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借鉴国外医学教育的经验,结合我国住院医师培养的特点,卫生、教育等部门做出了明确规定,目前在某些地区试行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工作,应该说这项制度有利于我国的医学教育,有利于高素质医生的培养和产生,将对我国的医学事业产生积极影响。”

孙丰源教授继续说:“我想着重说的是医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育问题。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状况是,在医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育方面,最近几年我们推行了一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并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点,下一步可能会在全国逐步推广。但就全国试点的这几年来看,目前的试点工作,我了解到的情况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根据我的调研,我认为,目前我们的住院化医师培训方面,存在两个‘一刀切’的问题。”

孙丰源教授进一步阐述说:“我所说的两个‘一刀切’问题,第一,是时间上的‘一刀切’。医学本科生在学校通过三年规范化的继续培养后,应该可以获得研究生学历。目前来看,有很多地区不管你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都要通过两到三年――个别的是两年、大部分是三年的培训,我认为,这个时间对于本科和硕士就不公平。因为大多数省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缺乏科学性,表现为不分专业、不分学历,所有住院医师均要例行两到三年的培训,这种制度对于今后从事专业性极强的某些医生来说,显然教育周期偏长,所投入的时间与所获得的收获不成正比。”

“第二个‘一刀切’,就是培训内容方面的‘一刀切’了。教育机构没有考虑医学生今后要从事的专业和你要培训的是不是完全符合、是不是有必要进行培训的问题。比如说,一名外科医生要不要培训检验科?他轮转了一些必要的科室必然要花费时间,这对他有没有意义,医学生对这样的安排有没有积极性?另外,我们现在所设立的学科当中,亚专业非常多,比如说内科系统可能要有十几个亚专科,每个亚专科都要医学生进入基地去培训,这样的结果是,光一个内科系统,医学生就可能要经过半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而且每一个亚专科又要轮转消化内科,这可能跟研究生的专业关系不大。这样的动机应该是好的,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但是他轮转时间只有两周,还没有熟悉呢就又转走了,这无疑等于荒废了两周的时间。我在调研时了解到了安徽、湖南、湖北,以及山东青岛等地的情况,我们通过医疗会诊等活动接触到的医师,往往对此都有意见,而且他们的积极性也不高。针对这些问题,在我们现有的医疗体制下,培训的单位一般是不会给予重视的。这些医学生,他们今后肯定也要带学生、也要培养年轻学生的,轮转者不是这个单位的人,他也不分配他工资,也不负责他什么,就是在这儿轮转。轮转的进化、考核机制也都没有到位,只是在走形式。那么,这些医生转了一圈儿回来,我问他们你在干什么,有人就说,我也就是帮着老师推推病人,跟着老师一块儿去转转病房、门诊。有点儿思路的学生可能还会看看这个科室有什么特点等等,但真正掌握该学科知识的却几乎没有。所以说,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总体趋势还是有很大问题的。我认为,其具体表现可以归纳为:培训、轮转的专业科室过细,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目前各个学科划分较细,特别是在大医院,一个学科可能细化为十几个亚专业,如果每个住院医师都要轮转这些亚专业学科,每个亚学科轮转的时间很短,有的只有一到两周,这只能是走走形式,达不到真正的培训效果。”

学以致用,真正实现规范化培训目的

除上述问题外,孙丰源教授还认为:“培训医师的收入普遍偏低,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目前医生的收入仍然在较大程度上依靠绩效,绝大部分的轮转生没有纳入轮转单位的绩效考核范畴,不支付这部分人员的报酬,这些轮转生只在原单位领取基本工资,尽管有的省市由行政主管部门给一些补贴,但是对于一名刚刚毕业的医学生,本身已经历了较长的学习周期,毕业后又面临数年的较低收入,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的收入形成较鲜明的对比,又恰逢恋爱、成家之年龄,显然会影响他们的实际生活,也会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有碍这些人员在培训单位积极性的发挥。同时,我在调研中还了解到,由于培训单位对培训人员重视不够,还会导致培养计划很难实施。因为每个住院医师轮转的时间长短、人员水平方面的差异,面对目前复杂的医疗市场,轮转单位较难做出实用的培养计划,甚至有的单位认为这些人员不是‘本单位人’,存在重视不够,管理不严的现象,缺乏培养规划和具体指导教师,造成培养计划不具体、落实不到位,其结果,仍无疑是‘走走过场’。”

针对自己所归纳出的住院化医师培养的两个“一刀切”现象,孙丰源教授认为:“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大事,也是提高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高水平医疗服务的关键是医生的素质和水平。那么,我们如何把一种非常好的机制措施,比如说住院医师专业化培训,去结合国外经验和国内问题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培养路径呢?首先我认为,我们针对住院化医师培养的大方向是对的,但怎么样落实好,则是另外一个问题。特别是如何能够让医学生切实可行地到轮转基地能够学到东西、有收获,能够起到三年培训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了。因为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影响我们住院化医师培训制度的整体实施,更有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目标的实现。为什么这样讲呢?我打个比喻,比如说作为一个住院医师,毕业以后,前几年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他家庭的问题,有的还谈恋爱。他可能在原单位得到基本工资,在轮转单位什么都没有,甚至有的夜班费都不给,那么他的积极性从何而来?往往医学教育本身的学制比较长,教育周期长。如果这三年没有收获,我觉得是这种浪费。制度本身是好的,但是如何真正落实,这是一个问题。”

鉴于上述原因,孙丰源教授说:“为了能够更好地把住院医师的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不让这些人员无谓地浪费时间,真正实现培训目的,我认为:首先,我们要根据住院医师的学历和今后所从事的专业特点,制定培训周期和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不再搞‘一刀切’,而真正做到科学性和实用性,不浪费时间,不走过场。其次,我们要探索规范化培训住院医生的收入的补偿机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住院医师的积极性。如可以采取行政主管部门的补贴和用人单位支付报酬相结合的形式,形成用人单位‘为我所用’、‘由我所支’,住院医师‘劳有所得’应努力工作的良性机制。最后,培训单位还要重视‘培训’工作,确定不同专业的指导教师,建立完善的培训计划和严格的考核制度,将住院医师的业务水平、工作表现纳入今后晋升、培养的考核体系,做到学以致用,真正实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的。”

采访到最后,孙丰源教授感慨地说:“我们设立一项制度,不能让一代人受了损失以后才明白过来,然后再费很大的力气去改正,我们不应该再犯这样的错误。我们在制订一个制度时,订立之初,就应该是非常切实可行的。要想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就应该切实做到让他们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我们最初设计这些制度的目的……”

专家简介

第11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 订单式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构建医学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研之路,对于解决我国医学教育规模扩张和学校毕业生就业之间的矛盾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地方卫生人才的一种高效手段。

1 医学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就是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要素包括订单(合作培养协议)、培养计划、运行机制、工学交替、顶岗工作(有时间要求,有偿劳动)、就业等。它对于职业教育实现从传统教学体系到现代教学体系的转变,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技术素质和职业素质,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等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已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

(2)医学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承担卫生人才培养任务的医学院校与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卫生人才和岗位需求,双方共同合作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根据人才全面素质要求与地方医学人才综合需求,医学院校、地方政府与卫生局(或医院)三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整合三方的人力、智力、物力等相关资源进行教学教育,为政府卫生部门或医院“量身订做”所需卫生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服务地方到政府卫生部门或医院就业的一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医学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2 医学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医学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培养和满足适应地方医学卫生人才需求的实践应用型卫生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满足社会卫生人才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地方卫生医学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线来制定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产学结合、府校合作是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基本途径。其具体特征体现为:

(1)府校合作, 由政府、学校、卫生局三方共同制定与实施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府校双方相互信任、紧密合作。学校与政府通过市场调研确定人才需求和岗位数量,在此基础上通过共同签定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即订单)形成一种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从而明确双方职责。学校保证按照政府卫生人才需求培养人才,政府保证合格人才被录用到相关卫生局(或医院)工作。

其次,学校、政府、卫生局(或医院)必须根据市场变化及地方卫生人才的需求,结合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实际发展情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共同制定一个符合三方(培养方、委托方、受教育方)利益的人才培养计划,这种人才培养计划针对性强,能使“订单生”就业后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达到“下得去”“用得上”的目的。

第三,府校双方利用各自的教育资源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府校双方在合作、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签定订单培养协议,协议约定府校双方不仅要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还要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全过程。府校双方应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提供尽可能的教学资源和设备作为必要的保障。同时,订单生培养在得到政府认可和重视的同时,还需要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解决订单生编制、人事关系和培养资金等后顾之忧。因此,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更能充分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率。

(2)针对目标岗位进行实践能力培养。订单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向各卫生局(或医院)输送合格医学卫生人才,服务地方卫生事业。因此,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是订单教育的重要内容。政府、学校、卫生局三方共针对目标岗位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特别强调学生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为达到这一要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通过就地实习,即卫生局(或医院)根据订单生源,通过统筹安排,让学生集中一段时间内在服务当地的市(县)人民医院或其他卫生医疗单位进行临床实习培训;另一方面学校将定期安排学生在学校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见习,实现教学和实践的相统一,让学生在接受教学过程中通过见习加强临床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

(3)卫生局(或医院)参与人才质量评估。由于政府、学校、卫生局三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因此订单生的培养质量高低是政府、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优质高效,让卫生局(或医院)得到“用得上、上手快、留得住”的人才,学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卫生人才评估外,卫生局(或医院)也应深入参与人才质量评估。一方面卫生局(或医院)参与学生综合评价方案的制定;另一方面学生在卫生局(或医院)就地实习阶段,以卫生局(或医院)的评价为主。卫生局(或医院)的评价是人才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地方政府按照协议约定,落实学生就业。“录用就业”作为医学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最终目的是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地方卫生人才,达到学以致用、解决地方卫生人力资源紧缺的状况,为社会创造价值。依据订单培养协议,在订单教育完成之后,政府必须严格按照协议规定,落实学生就业,安排合格的毕业生到相应卫生局(或医院)工作。

3 医学院校“订单式”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瓶颈

“订单生”就业导向清晰,服务对象明确,构建医学院校“订单式”卫生人才模式对解决地方特别是农村卫生人才需求有重要现实意义。但要构建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必须解决好以下瓶颈:

(1)政策的落实与延续。政策的延续和落实是重中之重,也是订单生能否真正为地方政府服务的基础。因此,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力求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由于涉及到用人编制问题,地方政府或卫生局对合作教育的价值认同度可能会出现偏差,这时,学校应与当地政府密切协作,相互沟通,通过充分调研、统筹规划确定“订单生”名额,同时制定并落实相关政策性措施和保障性条例,在制度和法律上明确规定“定单生”录用后的编制和待遇等问题。

(2)订单培养的“数量”与“质量”。订单培养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就业普遍不乐观的形势下,订单培养模式无疑给“订单生”们吃了颗“定心丸”,不用再为将来找工作而发愁,就业压力少。但是,这种“预订”形式,是否会在某种程度上弱化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作为服务基层医学类的订单生来说,他们一到工作岗位基本就投入到临床实践工作中去,“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把订单医学生的质量培养提到了重要高度,“订单培养”过程应重在“定质量”,而非单单的“定数量、定人员”。故可以考虑怎样把“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引入订单培养,让“订单生”产生压力,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订单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与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在“订单”培养中,教学计划由卫生局或医院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共同开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较强地域性和实用性特点,并且“订单生”毕业后马上要进入工作岗位,故专业设置方面非常强调专业能力的培养。但教育本身是具有可预见性的,在培养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满足地方卫生人才需求来设置相关专业,另一方面也要满足学生未来长远需求。而受“订单”的空间和时间的约束,学校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设置中,可能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培养学生全面的临床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样容易造成“订单生”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的狭窄和单一,从而影响其进一步发展。因此,作为“订单生”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参考文献

[1] 延霞.“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2] 周纯江,余涛.关于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J].广西轻工业,2007(12).

第12篇

1.1现代医学的发展促使妇产科临床教师必须转变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是医学对疾病和健康的特点和本质的概括,它集中体现了一定时期内医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方法,它是医学临床实践活动和医学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框架。它来源于医学实践,同时也反映着人们对自身生命、生理、病理、预防、治疗等问题的基本观点,指导着医疗卫生实践活动。人类医学的发展经历过三种医学模式:自然哲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其中,自然哲学模式摒弃了“神”对人的统治,摆脱了迷信和巫术,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来解释疾病。生物医学模式是随着自然科学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人们借助于精密仪器对人体生物学进行研究,发现躯体疾病的发生都是其生理功能改变或器官的组织损伤而形成的。此阶段医学的研究重点是从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方面去探究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及精神压力对个体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导致人类健康水平的大大下降,而生物医学模式突出了生理的一面,忽视了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作用,对某些心身性疾病无法加以正确的解释,更无法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因而生物医学模式已经明显地不能阐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本质,甚至限制了医学的发展。1977年美国精神病学家、内科教授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人类健康及与疾病相互转化的作用因素不仅有生物因素,同时心理社会因素同样可导致健康的改变和疾病的发生。该模式要求在医疗实践中对健康和疾病问题的考虑,除了生物学角度外,还需要从心理、社会角度去认识。从这个意义而言,医学心理学就是阐明心理对健康的作用,从而促进了医学观念的转变。该模式目前在妇产科临床及其教学领域已逐渐被接受。

1.2妇产科临床医疗实践迫使妇产科临床教师必须学习医学心理知识

目前,随着临床疾病谱的改变,疾病构成和19世纪前相比,疾病的重点已从传染病转移到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等这些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上,心理疾病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因此,在疾病的诊治中就必须具备医学心理知识,以满足临床医疗工作中治疗此类疾病的需要。妇女特殊的心理与生理特点需要妇产科临床教师提升医学心理素养。一些妇女存在对外界事物比较敏感,感情脆弱,情绪容易波动等特点,再加上生活事件的影响,在急剧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妇女的就业、婚姻家庭、计划生育、子女教育问题等都会给她们带来紧张和压力。因而,妇女较男性更容易产生心理矛盾冲突和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成为致病因素。女性生殖系统功能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直接控制,而这个轴又受大脑皮层支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心理、社会因素及情绪反应可影响到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从而影响神经内分泌轴的正常分泌,使生理变化过程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导致病理改变。大量资料表明,女性心理发育不够成熟,情绪不稳、性格内向、拘谨、固执、易感受社会心理因素等,可导致其闭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不孕、流产或绝育后综合征等身心疾病的发生。因此,提升妇产科医生医学心理素养,对于此类问题的解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许多妇产科心身问题需要用心身医学的方式加以解决。心理、社会因素在妇产科疾病发展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妇产科临床中发现,月经异常与学习压力、考试紧张、生活环境突然改变、悲痛的意外事件、剧烈的思想斗争、强烈的妊娠愿望及过度的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各种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也对孕产妇的健康有重要影响。妊娠、分娩和难产时出现的各种心身问题均与孕妇的不良行为方式、妊娠期心理冲突、精神创伤或情绪不稳定,以及分娩时的紧张和恐惧有关。由于心理素质的原因,包括文化程度低、平时心胸狭窄、情绪不稳定、暗示性高的女性,在接受计划生育手术时容易产生心身问题。特别是部分绝育手术妇女,可以产生心理、抵触心理、焦虑心理和补偿心理。少部分会发生手术后神经症。而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只有依靠妇产科临床教师医学心理素养的全面提升才能实现。

1.3不断提升妇产科临床教师的医学心理素养,是改善妇产科临床医患关系的迫切需要

随着生活水平、知识水平及维权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水平及医疗环境要求标准越来越高,因此,医患关系已成为现代医疗的核心问题。只有搞好医患关系,才能与患者达成共识,相互信任、相互谅解,才能使患者积极配合和参与疾病的治疗、护理全过程,以利于疾病的康复。而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必然是以临床医生丰富的医学心理学知识为前提,以上所有问题的根本解决只有通过全面提升妇产科临床教师的医学心理素养才能实现。

2提升妇产科临床教师自我修养的策略

作为妇产科临床教师,具有医生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如何面对这一新领域,笔者认为,既要深入学习,又要勇于实践,力争做到在患者面前是成熟老练的大夫,在学生面前是诲人不倦的教师。无论是哪种角色都要全身心地投入,用自身的知识与临床经验去医治病人,用自己的真诚与言行去培育学生。为达这一目标,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在妇产科临床与临床教学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职业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反映和调节人们现实生活利益关系的重要领域,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情操的尺度。因此,职业道德是一种价值观念,也是一种行为规范。在当今社会里,来自各方面的诱惑使人防不胜防,它能渗透于各个领域,不同程度地影响或腐蚀着人们的意志,甚至可使部分人的职业道德偏离轨道。从妇产科临床教师的职业特征来看,无论是临床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必须具有安于清贫、乐于奉献的高尚品质,以及救死扶伤、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是患者的主心骨,是患者的希望,是他们可以信赖的人,所以我们不能辜负广大患者及家属的希望,必须要把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放在首位,把解除患者的病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的侵蚀,做人民的健康卫士。在教学工作中,临床教师应是学生的先行者,是将他们带入临床工作的引路人,是学生的表率,所以我们不能辜负学生及家长的重托,必须珍视“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崇高的职业。具体来说,一是严于律己,为人师表。除了要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专业技能之外,在带教学生见习、实习中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起到更重要的示范和鼓舞作用。二是治学严谨,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根据专业特点及学生实际,做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做学生攀登医学高峰的人梯。

2.2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技能,服务于妇产科临床与教学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因此,认真地学习、探索、继续教育将是时代永恒的主题。作为一名妇产科临床教师,除继续学习与探索本专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外,还要认真研究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以利于全面探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诱因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掌握各类生理与病理情况下的特点,以做到正确地分析,准确地诊断,有效地治疗,并找出迅速康复的捷径。近些年来,医学心理学已成为医学界与心理学界共同关注的一门学科,尤其是在妇产科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知识与技能。作为一名临床教师,首先要学习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熟悉人在正常生理状况下及病理状态中不同的心理表现。然后学会将医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使生理特点更加稳定,病理状态得以纠正。这就需要我们既要注重病人的心理变化规律,又要注意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之间的个体差异。由于妇产科心身疾病的发生多以躯体异常为主,因认知障碍导致焦虑、忧郁、紧张、多疑等,进而加剧躯体的异常。如:妊高征、闭经、不孕及更年期综合征等,常伴有忧郁焦虑、恐惧不安、神经衰弱等精神方面的症状,而这些精神方面的异常又会导致病情加重,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必须注重交叉学科的学习,并善于把心理咨询、心理测试与心理指导等方面的技术应用于临床及临床教学之中,用医学心理学的新知识协助患者尽快从病痛的阴影中走出来;使学生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用医学心理学的原理指导自己正确对待人生,正确对待时代赋予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