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小学生道德教育

中小学生道德教育

时间:2023-09-22 09:45: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小学生道德教育

第1篇

1.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是时展的需要和呼唤。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其结果是一方面使国人大开了眼界,扩大了视野;另一方面也随之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的碰撞给人们的道德观念带来的困惑与行为矛盾,逐步在校园、家庭和社会中表现出来。面对这种挑战,如果我们一味地抵制外来文化,那只会造成封闭自守,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失之交臂,继续推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我们应从正面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传统的教育,及时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道德偏差。我国提倡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道德教育正是从这一时代前瞻出发,使学生能够以优良的素质迎接21世纪的挑战。

2.社会发展的现状要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回归。党的以后,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由于计划生育这一国策的实施,我国目前已有5000多万独生子女,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产生的特殊群体,受到来自家庭的过分爱护与保护。越来越多的长辈把孩子捧为“小太阳”、“小公主”,过多地讲究孩子的营养、打扮、排常这些“过度”的爱,使大部分孩子变得骄奢任性,缺乏自理能力,缺少理解心、孝敬心和责任心,他们不知父母工作之艰辛,不知父母的养育之恩,有时父母行为稍不合孩子之意,就遭到孩子的斥责,甚至是漫骂。一些孩子还认为父母为自己服务是应该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也是顺理成章的孩子的这些言行。使我们惊呼:现在该是猛醒的时候了!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教育如果还不摆到议事日程,那么,我们现在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在素质方面大打折扣,难以接受21世纪的挑战。

3.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建设和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倡导的“孝”是摒弃了封建主义糟粕之后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现代道德观念相适应的“孝敬父母”的道德观念,它具有传统美德的健康内核。我们提倡的孝敬父母强调亲爱父母之情,敬重父母之心,顺承父母之意,侍奉父母之行。

这些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是相符的,也是目前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时改变目前家庭中存在的孩子专横、缺乏同情心等状况,有着积极的意义。搞好孝敬父母教育,父母本身应是其直接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学校开展孝敬父母教育活动只有通过家长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成效。在家庭,如果家长对子女过分宠爱、关心,必将导致其忽视或放松对子女摆脱依赖、自理生活、学会关心、帮助父母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家长倘若纵容孩子任性、专横而不以为憾,任何时候对孩子都百依百顺,必将导致学校的孝敬父母教育成为单方面的灌输,失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这种教育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使之成为家教中经常和长久的内容。

4.对转变目前家教中的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的现状具有积极意义。一般来说,现在的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他们能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也知道必须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纵观现代家庭,由于家长的文化素养不同,教育观与方法自然也不相同。目前,对于教育孩子有两种类型的家长,一是放纵型的。这类家长,平时整天忙于挣钱或搓麻将、跳舞等,对孩子弃而不管,认为“树大自然直”。

二是严管型的。这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虽抓的很紧,不过他们的目的却很狭隘,只不过是为了孩子将来念大学。能“出人头地”。于是家长们尽可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请家庭教师千方百计地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这往往导致孩子在学业上不堪重负而对父母不满,有的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与父母顶撞起来,使父母感到自己的“好心”没有得到好报。这些家长在培养孩子某些技能时,忽视了对其进行良好思想品德教育、道德行为的培养,尤其是孝敬父母的教育与培养。

二、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行为的特征以及实施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道德观念萌生与道德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的情感性强,道德意志尚处于发展阶段,不够坚定,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具有不一致性。而中学生正处生理上的青春期,个体的道德心理发展虽然情感性强,但道德意志已开始在成长发展中,随年龄的增加,正逐步走向坚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水平要超过小学生。但是总的来说,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发展滞后于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发展。

当前,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行为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现状发展的整体水平与其年龄特点、理、生理特征基本相适应,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苗头,许多父母的溺爱并没能赢得孩子的敬重。从心理方面来看,学生各种道德品质(包括孝敬父母品质)均处于萌生和发展阶段,虽然父母子女间的亲缘情感是学生发展孝敬父母品德的天然基础与内驱力,但仍需要通过中小学长期系统的教育培养与实践以及家庭中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稳定形成。影响学生孝敬父母道德品质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学校教育与家庭陶冶,而社会环境对其影响较小。

2.中小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认识和情感水平总的来说优于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发展不平衡,经常出现道德行为偏差。小学生的这种行为偏差主要有:不听从父母教导,常惹父母生气;在家庭生活、娱乐活动中喜欢独享独占,不会礼让父母;不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减轻父母的家务负担。中学生这种行为偏差的主要表现有:时常顶撞父母,父母的言行稍有不随意之处,就撒娇顶撞、毫无礼让约束;对自己的事过分地“保密”,不愿让父母过问;缺少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我行我素,父母的话入耳则听,不入耳则不予理睬。

中小学生由于道德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情感色彩浓厚,其道德意志尚处于发展阶段,不够坚定,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具有不一致性。

因此,认知的一些道德,不一定就会去实施,而在行为实施过程中由于意志薄弱而难以维系,这就导致孩子道德行为发展滞后于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发展。

3.学生的学业成绩、行为方面的差异与其孝敬父母道德水平差异不尽一致。

在平时,一般学习较好的学生,有时常发生对父母不孝敬的行为,而有的差生,却在孝敬父母方面常常有闪光之处,令人刮目相看。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发展的特征,为科学制定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和内容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笔者认为,中小学生孝敬父母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了解父母、理解父母的道德认知教育;亲近父母、关心父母的道德情感教育;尊重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辛劳等的道德行为教育。但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不同,其孝敬父母的要求也应区别,其具体要求如下:小学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听从父母的意见和教导,学会从小礼让父母;②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起居饮食,保持身体健康;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功学习,努力向上;⑤出门和回家时都要向父母有个交待,以免父母挂念;⑥要诚实,杜绝撒谎的行为,不在外面做违犯纪律的事。

中学生主要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听从父母的教诲;②听取父母的意见,不要事事任性,尽量避免与父母有任何的隔阂,重要的事,要请父母发表意见;③帮助父母做家务,注意在家接人待物,为父母分忧;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锻炼身体;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功学习,充实自己,争取学习不断有进步;⑥随时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活动内容。有事在外必须向父母做好交待。

三、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

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在学校付出辛勤的劳动,而且要家长的配合与参与。在实施这种教育时,应采取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这种教育过程,自始至终都应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要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征和行为现状,适时适度,防止成人化。二 是实践性原则。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这种教育活动要重在导行,要防止空洞的说教。对于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空洞的说教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三是渗透性原则。教育的方式重在渗透,除课堂讲授和专项训练活动外,应多形式、多渠道地在学校教学、家庭活动中进行渗透。四是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原则。这项活动必须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必须开展家长工作,对家庭教育进行正确引导,防止学校孤军作战。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具有多重属性,它属于青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范畴,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还是家庭教育、劳动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将中小学生孝敬父母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统筹安排。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主要必须通过学校和家庭两个主渠道开展。在学校开展这种教育应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通过开设专门讲座与学科教学渗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通过上专门课,可以比较系统地帮助学生理解孝敬父母的通俗道德,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孝敬父母的行为,使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有序化。在学科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渗透孝敬父母教育内容,这是德育的共性。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强化渗透意识,特别是在中学,由于学科较多,教材内容丰富,教师应该依据学科教材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道德品质实际、挖掘教材中孝敬父母教育的内容,运用具体联想、展开想象、观察比较和系统归纳等多种方式进行渗透,并力戒牵强附会,做到适时适度。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唤起学生对父母真挚而强烈的爱心。

2.在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的教育。将中小学孝敬父母教育渗透到学校德育活动中去,既是这项教育的原则之一,也是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的德育活动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和针对性,有意识地在各种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教育,能使德育活动收到综合性的效益。因为孝敬父母这一主题既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又可以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突破口,故只要我们选准目标,选择有利的时机,针对学生实际,通过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就一定能使这一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学生家长普遍欢迎和支持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但在具体操作时,家长的行动往往滞后,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算是孝敬父母了,更有的父母不懂得自己应如何与学校配合。因此,进行孝敬父母教育应加强家长工作,密切家庭与学校联系。目前,家庭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迅速改变家教观念,杜绝家长随意打骂训斥孩子和宠得过分、爱得过浓的行为。笔者认为,首先应使孩子消除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优越感,把孩子放在与家庭成员平等的地位。要教育孩子懂得关心帮助家庭的其他成员,能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起码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尽量不给父母添负担。父母要为孩子在家庭中创造一些锻炼意志品质的机会与环境,培养他们自强、自主、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父母应树立和气待人、文明礼貌、努力向上的好榜样。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纯洁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力量比伴随其成长的言传身教更能把他们引向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这样才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

第2篇

关键词:日本;中小学校;道德教育;学生

一.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特点

1.注重培养中小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1.1.集体主义精神作为日本的传统民族精神而被重视

日本由于是四面环海的岛国,因此古代的日本对外交流比较闭塞,尤其是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日本更是采取了闭关锁国的国策。然而日本却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尤其是地震在日本更是司空见惯,人们不得不共同努力来克服种种自然灾害的突袭。正因为上述原因,日本自古养成了一种“对外排斥,对内聚合”的传统民族性格,集体主义精神被日本尤为强调。在日本发动二战时,国家宣扬集体主义主义精神,要求国民以国家的利益为重,这虽然是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愚民思想,然而当时的日本国民却对这样的思想教育惟命是从,许多年轻人愿意为国家而奔赴战场,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由此可以看出,集体主义精神作为日本的传统民族精神之一被绝大对数的日本人所认同。

在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而经济严重受损,甚至许多人活活饿死。在驻日美军的帮助下,日本经济开始逐渐进入了正轨,大量符合时宜的经济改革措施催生了大批企业的诞生。造就日本企业创造商业神话的锦囊妙计是“年功序列工资制”与“终身雇佣制”。所谓“年功序列工资制”是指企业员工的工资高低由他们在企业正式工作的时间长短来决定。在企业员工的学历与实际工作能力不相上下的前提下,在公司就业时间越长的员工的工资更高,个人晋升空间越大。而“终身雇用制”是指在企业员工不犯严重的错误前提下,企业将对员工实施终身雇佣制,而不会解雇他们,消除了他们失业的风险。这两项策略是日本二战后众多企业所实施的企业经营策略,事实证明这两项策略使得日本的企业在经济萧条的大背景下一跃而起,重新振奋了日本经济的发展。这两项策略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它们促使员工团结一心,“年功序列工资制”使得企业员工人人都会有晋升的机会,而“终身雇佣制”确保企业员工不会因为来自外部的巨大市场竞争力而失业,所以这两项策略都有效地避免了企业员工们的不良竞争与明争暗斗,是企业员工充分发挥了集体主义精神,从而大家能够齐心协力将企业越办越大。

1.2.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为了使日本的中小学生从小就能继承日本的传统民族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日本特别关注对中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与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可以分为爱国主义教育与团队合作教育。

1.2.1.爱国主义教育

由于日本是一个土地面积较狭窄的国家,而国家总人口却上亿,所以日本的人口密度很大,尤其是大城市非常的拥挤,而且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屿国家,这种空间的狭小、人口的密集以及与世隔绝的地理位置给日本民族非常强烈危机感,而恰恰是这种独特的危机感促使日本民众愿意将自己的人生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有充分投入国家的怀抱才会使日本国民体会到一丝安全感。正因为如此,日本中小学校极为重视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强调个人与国家之间紧密的关系,使学生们从小就养成了爱国的意识。

1.2.2.团队合作教育

日本古代以农业耕作为主要产业,而日本又处于全球地质最为活跃的地方,常常会发生地震、火山喷发等严重的自然灾害,威胁到了农作物的正常收割。为了能与自然灾害作斗争,日本一个村里的村民大多都十分团结一心,一遇到自然灾害的突袭,大家都会互相帮助,不会袖手旁观,因为只有这样村子才能长久生存下去。久而久之,团队合作精神深入到日本的民族精神中,为了能使这一优良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并在当代的经济文化建设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日本中小学校会关注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要求学生们要以团队的利益为重,要能为团队无私地奉献。

2.从多方面贯彻落实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

2.1中小学校多元化的道德教育模式

日本中小学校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学生们进行道德教育,不仅专门开设了道德教育的课程,还十分关注在其它课程中融入道德教育的思想。例如,国文课中的课文不但要起到教会学生正确的日语书面表达能力,还要通过充满着道德教育以为的课文使孩子能明白追求高尚道德的重要性。数学等理论科学培养了学生们严谨的逻辑思维的同时,增强了学生们对道德的判断能力。

2.2学校联合家庭实施道德教育

传统的日本家庭非常关心对孩子们的教育,与中国家庭只关心孩子学习成绩不同,日本的家庭教育更加关注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道德教育对树立中小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很有帮助。所以,日本的中小学校往往会主动联系家长,给家长诸如孩子成长教育手册的东西,希望家长们能够配合学校,在家中时刻关注对孩子的家庭道德教育。

二.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

虽然日本的中小学校尤其关注学生的道德教育,但也面临着困境:道德教育与实际生活脱节。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学历社会,学生们因为面对着升学压力而不得不成天埋头苦学,造成很多学生心里非常压抑,他们在学校的课堂上接受道德教育,表现得非常积极。然而,在课下,许多学生为了排解学业压力而发生校园暴力与欺侮事件,造成了非常多的不良影响,使得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失去了原有的目标与意图,成为了单纯的课堂理论知识传授,学生们把道德教育只看作是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却没有将道德教育真正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与人生价值观中,而这样的道德教育是失去其意义的。

参考文献

第3篇

1.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是时展的需要和呼唤。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其结果是一方面使国人大开了眼界,扩大了视野;另一方面也随之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的碰撞给人们的道德观念带来的困惑与行为矛盾,逐步在校园、家庭和社会中表现出来。面对这种挑战,如果我们一味地抵制外来文化,那只会造成封闭自守,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失之交臂,继续推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我们应从正面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传统的教育,及时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道德偏差。我国提倡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道德教育正是从这一时代前瞻出发,使学生能够以优良的素质迎接21世纪的挑战。

2.社会发展的现状要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回归。党的以后,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由于计划生育这一国策的实施,我国目前已有5000多万独生子女,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产生的特殊群体,受到来自家庭的过分爱护与保护。越来越多的长辈把孩子捧为“小太阳”、“小公主”,过多地讲究孩子的营养、打扮、排常这些“过度”的爱,使大部分孩子变得骄奢任性,缺乏自理能力,缺少理解心、孝敬心和责任心,他们不知父母工作之艰辛,不知父母的养育之恩,有时父母行为稍不合孩子之意,就遭到孩子的斥责,甚至是漫骂。一些孩子还认为父母为自己服务是应该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也是顺理成章的孩子的这些言行。使我们惊呼:现在该是猛醒的时候了!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教育如果还不摆到议事日程,那么,我们现在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在素质方面大打折扣,难以接受21世纪的挑战。

3.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建设和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倡导的“孝”是摒弃了封建主义糟粕之后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现代道德观念相适应的“孝敬父母”的道德观念,它具有传统美德的健康内核。我们提倡的孝敬父母强调亲爱父母之情,敬重父母之心,顺承父母之意,侍奉父母之行。

这些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是相符的,也是目前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时改变目前家庭中存在的孩子专横、缺乏同情心等状况,有着积极的意义。搞好孝敬父母教育,父母本身应是其直接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学校开展孝敬父母教育活动只有通过家长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成效。在家庭,如果家长对子女过分宠爱、关心,必将导致其忽视或放松对子女摆脱依赖、自理生活、学会关心、帮助父母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家长倘若纵容孩子任性、专横而不以为憾,任何时候对孩子都百依百顺,必将导致学校的孝敬父母教育成为单方面的灌输,失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这种教育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使之成为家教中经常和长久的内容。

4.对转变目前家教中的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的现状具有积极意义。一般来说,现在的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他们能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也知道必须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纵观现代家庭,由于家长的文化素养不同,教育观与方法自然也不相同。目前,对于教育孩子有两种类型的家长,一是放纵型的。这类家长,平时整天忙于挣钱或搓麻将、跳舞等,对孩子弃而不管,认为“树大自然直”。

二是严管型的。这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虽抓的很紧,不过他们的目的却很狭隘,只不过是为了孩子将来念大学。能“出人头地”。于是家长们尽可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请家庭教师千方百计地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这往往导致孩子在学业上不堪重负而对父母不满,有的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与父母顶撞起来,使父母感到自己的“好心”没有得到好报。这些家长在培养孩子某些技能时,忽视了对其进行良好思想品德教育、道德行为的培养,尤其是孝敬父母的教育与培养。

二、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行为的特征以及实施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道德观念萌生与道德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的情感性强,道德意志尚处于发展阶段,不够坚定,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具有不一致性。而中学生正处生理上的青春期,个体的道德心理发展虽然情感性强,但道德意志已开始在成长发展中,随年龄的增加,正逐步走向坚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水平要超过小学生。但是总的来说,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发展滞后于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发展。

当前,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行为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现状发展的整体水平与其年龄特点、理、生理特征基本相适应,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苗头,许多父母的溺爱并没能赢得孩子的敬重。从心理方面来看,学生各种道德品质(包括孝敬父母品质)均处于萌生和发展阶段,虽然父母子女间的亲缘情感是学生发展孝敬父母品德的天然基础与内驱力,但仍需要通过中小学长期系统的教育培养与实践以及家庭中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稳定形成。影响学生孝敬父母道德品质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学校教育与家庭陶冶,而社会环境对其影响较小。

2.中小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认识和情感水平总的来说优于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发展不平衡,经常出现道德行为偏差。小学生的这种行为偏差主要有:不听从父母教导,常惹父母生气;在家庭生活、娱乐活动中喜欢独享独占,不会礼让父母;不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减轻父母的家务负担。中学生这种行为偏差的主要表现有:时常顶撞父母,父母的言行稍有不随意之处,就撒娇顶撞、毫无礼让约束;对自己的事过分地“保密”,不愿让父母过问;缺少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我行我素,父母的话入耳则听,不入耳则不予理睬。

中小学生由于道德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情感色彩浓厚,其道德意志尚处于发展阶段,不够坚定,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具有不一致性。

因此,认知的一些道德,不一定就会去实施,而在行为实施过程中由于意志薄弱而难以维系,这就导致孩子道德行为发展滞后于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发展。

3.学生的学业成绩、行为方面的差异与其孝敬父母道德水平差异不尽一致。

在平时,一般学习较好的学生,有时常发生对父母不孝敬的行为,而有的差生,却在孝敬父母方面常常有闪光之处,令人刮目相看。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发展的特征,为科学制定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和内容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笔者认为,中小学生孝敬父母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了解父母、理解父母的道德认知教育;亲近父母、关心父母的道德情感教育;尊重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辛劳等的道德行为教育。但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不同,其孝敬父母的要求也应区别,其具体要求如下:小学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听从父母的意见和教导,学会从小礼让父母;②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起居饮食,保持身体健康;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功学习,努力向上;⑤出门和回家时都要向父母有个交待,以免父母挂念;⑥要诚实,杜绝撒谎的行为,不在外面做违犯纪律的事。

中学生主要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听从父母的教诲;②听取父母的意见,不要事事任性,尽量避免与父母有任何的隔阂,重要的事,要请父母发表意见;③帮助父母做家务,注意在家接人待物,为父母分忧;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锻炼身体;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功学习,充实自己,争取学习不断有进步;⑥随时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活动内容。有事在外必须向父母做好交待。

三、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

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在学校付出辛勤的劳动,而且要家长的配合与参与。在实施这种教育时,应采取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这种教育过程,自始至终都应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要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征和行为现状,适时适度,防止成人化。二是实践性原则。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这种教育活动要重在导行,要防止空洞的说教。对于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空洞的说教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三是渗透性原则。教育的方式重在渗透,除课堂讲授和专项训练活动外,应多形式、多渠道地在学校教学、家庭活动中进行渗透。四是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原则。这项活动必须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必须开展家长工作,对家庭教育进行正确引导,防止学校孤军作战。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具有多重属性,它属于青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范畴,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还是家庭教育、劳动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将中小学生孝敬父母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统筹安排。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主要必须通过学校和家庭两个主渠道开展。在学校开展这种教育应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通过开设专门讲座与学科教学渗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通过上专门课,可以比较系统地帮助学生理解孝敬父母的通俗道德,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孝敬父母的行为,使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有序化。在学科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渗透孝敬父母教育内容,这是德育的共性。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强化渗透意识,特别是在中学,由于学科较多,教材内容丰富,教师应该依据学科教材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道德品质实际、挖掘教材中孝敬父母教育的内容,运用具体联想、展开想象、观察比较和系统归纳等多种方式进行渗透,并力戒牵强附会,做到适时适度。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唤起学生对父母真挚而强烈的爱心。

2.在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的教育。将中小学孝敬父母教育渗透到学校德育活动中去,既是这项教育的原则之一,也是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的德育活动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和针对性,有意识地在各种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教育,能使德育活动收到综合性的效益。因为孝敬父母这一主题既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又可以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突破口,故只要我们选准目标,选择有利的时机,针对学生实际,通过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就一定能使这一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学生家长普遍欢迎和支持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但在具体操作时,家长的行动往往滞后,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算是孝敬父母了,更有的父母不懂得自己应如何与学校配合。因此,进行孝敬父母教育应加强家长工作,密切家庭与学校联系。目前,家庭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迅速改变家教观念,杜绝家长随意打骂训斥孩子和宠得过分、爱得过浓的行为。笔者认为,首先应使孩子消除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优越感,把孩子放在与家庭成员平等的地位。要教育孩子懂得关心帮助家庭的其他成员,能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起码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尽量不给父母添负担。父母要为孩子在家庭中创造一些锻炼意志品质的机会与环境,培养他们自强、自主、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父母应树立和气待人、文明礼貌、努力向上的好榜样。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纯洁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力量比伴随其成长的言传身教更能把他们引向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这样才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

第4篇

道德教育,对学生而言,是学校所有工作者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有计划地施加思想意识影响,以期达到培养其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尚的思想道德目的的活动。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骨干力量,其地位和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做好教师工作的重要保证。

从事业追求看,许多青年教师充满活力,憧憬美好未来,有开拓进取性,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教育上创造业绩、追求卓越。这种良性循环状态能给学生以良好的影响和鼓励,这些都是青年教师目前的责任和重担。

当今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与难度前所未有。信息化社会,受电视、网络等各种良莠夹杂的染化,对中小学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为指挥棒,生命的主宰,人格的凝聚。”这就是教师的职责。教师手中的指挥棒不仅是敲打惩罚学生的,而且要有领航作用,启发学生走好正确的人生路,教导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识别真善美、假丑恶。当今多元经济并存,多种文化碰撞,国际风云又复杂多变,青年教师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愚昧的人之所以区别于聪明的人,根本在于他不具备良好的心态。”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课上有吸引力、感染力和辐射力,学生的情操就会受到熏陶,学生才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师的水平也会得到提高,教学相长。面对新的形式和任务,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有待加强的薄弱环节,有些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从中小学生抓起,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品德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一项现实任务。

我们要教育和引导中小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锻炼中小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深入浅出地寓教于乐,教导学生循规蹈矩,努力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意识,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创新,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5篇

关键词: 网络文化 中小学道德教育 实效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它不仅传播着知识技术,而且传播着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并逐渐形成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从而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1]。网络文化为中小学道德教育带来了丰富的资源、无限的空间、多变的环境和全新的机遇。同时,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和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良的网络文化也给中小学道德教育带来了诸多困扰。那么,网络文化背景下如何增强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文化背景下中小学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1.网络对于文化的传播缺乏调控能力。

网络文化的信息量庞大,内容错综复杂,难免会存在一些道德内容低俗丑恶的文化。与以往社会人文文化不同的是,网络文化缺少道德内容的审查能力,它的及时性是网络信息的优势,但又是道德教育的硬伤。每天都有海量信息涌入互联网,网络文化的交互性和隐匿性使得不良文化无孔不入,特别是在我国网络信息分级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导致各种信息将有机会同时作用于学生的身心。网络使得文化失去了控制和监督的环境,使得未成年接受着教育者无法预见的文化辐射,使得道德教育失去了良好的文化屏障。

2.青少年生理成长的特殊性易对网络文化缺乏防范能力。

网络文化的生动和形象性易导致未成年人误把虚拟世界当作自由空间,从而过于沉溺于网络,难以自拔,阻碍其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与巩固,不利于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中小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脆弱容易受伤害的重要时期。这种在“人机”之间进行的缺乏真实感和确定性的交往方式,不仅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学习和身体健康,而且容易使未成年人对网络形成心理依赖。青少年在网络上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敢于尝试未知的事物,然而他们并不懂得自己需要什么,能接受什么,排斥什么,追求什么。在这样无知的情况下,自然丧失了对文化信息的辨别能力,容易出现道德意识降低的风险。

3.学校时空上的局限性使得道德教育缺乏持续能力。

学校的道德教育是在有限的时间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无法照顾每位学生的道德情感,无法针对个体进行道德辅助,学生自身的道德追求略显浮躁,很难转化为内在的道德需求,很难对学生形成道德约束力。网络是开放的、自由的,而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文化又具有依赖性小、随意性较大及隐蔽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使得未成年人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自由地浏览网络文化中的各种信息和图像,从而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处于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学校道德教育的时空局限性,使得不良网络文化成了难以抵御的精神侵略。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中小学道德教育现状

网络文化的蓬勃发展,为中小学道德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但是许多学校并未主动接受网络文化的影响,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略显滞后。

在网络文化背景下,许多中小学道德教育尽管做出一些变革,但教育内容单一、陈旧仍然严重,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小,课本与现实生活还有一定差距,很难满足网络文化多元性的要求,道德教育存在着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等缺点。教师通过讲授和说教,努力传递道德规范和知识,而青少年则只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但对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却不清楚。残酷的现实证明学校的道德教育效果甚微。而网络文化恰恰迎合了青少年个性发展的特点,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新闻信息,自由评论所关注的行为事件,继而满足个体发展的实质需求。这就迫切需要学校调整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

2.学校道德教育方式失去感召力。

网络文化是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大众文化,喜欢交流、渴望他人认可的青少年乐于享受网络文化制造中平等的发言权和创造权。学校道德教育由于课时的限制和教学方式简单,无法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内心表达。加之学校传统道德教育未能满足学生、信息化学习的需求,课堂教学失去时代特点,学生不愿回答道德问题,怕讨论道德问题,这就降低了大批学生对于学校道德教育的兴趣。当学校道德教育方式失去感召力时,面对网络文化,青少年就脱离了教育者的监督和管理,随之带来的是更大的隐患。

3.学校道德教育引导的感受力降低。

由于网络文化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现代文化形态,这就为未成年人创造了广泛的交流时空,他们一旦接触网络,就可以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任意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隐私、孤独、痛苦、心里话等,却容易导致青少年忽视同老师与家人的沟通,表现出对现实中的人文文化的漠不关心,对身边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减弱。学校道德教育未认真分析这种影响的复杂性,未有效引导学生走出困惑,仍然坚持单一的正向价值观、道德观的传播,继而导致中小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引导的理解和领悟能力的降低,消极的网络文化容易引发中小学生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方面的抵触情绪。

三、增强网络文化背景下中小学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在网络文化的大环境下妥善处理网络文化与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关系是学校道德教育工作发展的关键。我们要应对网络文化对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影响,改变中小学道德教育已有的状况,开辟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因此,从现代教育理念出发,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提出增强网络文化背景下中小学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1.完善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使教师成为学生网络学习的引导者。

网络文化对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提出了新要求,增强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就要改变原有的内容,增加与网络文化相关的内容和主题,或者引入网络文化中相关问题来进行探讨,引起中小学道德教育课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变。方法与手段的改变,必然会带来教学理念的更新,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把学生不再看作被动的受教育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应当是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是主体。学校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优化道德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就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文化的出现为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道德建设相关的图像、声像、视频被展示,促使道德教育内容动态化、形象化,帮助教师更好地规划安排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提高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研讨和实践,提高道德教育效率,从而帮助学生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设信息技术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

信息技术课在各个中小学校广泛普及,中小学校应该基于此课程增设学生信息技术道德教育,用先进的道德思想观念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发挥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网络文化的发展贯穿于中小学生的一生,所以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网络文化的处理和选择能力,更是养成良好信息道德的重要阵地。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信息创造、信息服务、信息获取和信息传播等活动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它是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信息道德要求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和传播者不得有任何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其目的是促使社会个体成员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活动行为。当然,良好的信息道德也是自我信息保护的需要,并且可以支持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态度,而网络文化环境下的道德教育正需要一种积极、健康、公正的信息观念,这不仅是纯洁网络道德环境建设的需要,而且是更多中小学生网络文化学习意识的需要。

3.开放网络交流环境,建设校园网络环境。

中小学校建立校园网络文化与道德教育的联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声、文、图、像表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丰富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可以组织开设道德教育的讨论专栏,也可以发表关于校园道德建设的文章供学生参考学习,建立开放的网络信息站,鼓励学生多上网多参与讨论。建立健全学校网络教育管理中心,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培养健康的上网人格。利用网络优势,鼓励教师多推荐优秀的学习网站,学生也可以互相交换好的网络学习资源,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学习环境,免费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平台,加强师生的网络交流。学校要加大投入力度,建设自己的网站,单独设立学生心理咨询站,让学生及时吐露心声,以便我们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解决在学生中出现的网络不良现象。

4.规范网络文化,将网络发展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大后方。

学校道德教育的顺利发展离不开网络文化的信息支持,规范网络文化环境,利用网络文化的优越性提高道德教育水平,净化网络环境,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将网络平台作为学生校外道德教育强有力的大后方。全社会必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需要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人人都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绿色上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首先,加强对网络文化信息的监管,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无序的网络空间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2],没有网络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依法管理的有效性,就没有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其次,开辟未成年专用网站,实施专业管制。各类未成年人网站或网页,要以青少年未来健康发展为指导,推出有内涵的网络产品,网络内容要贴合学生思想和生活,使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寓教于乐。最后,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立体道德教育网络。社会应给予未成年人更多的关注,定期组织有工作经验的公安民警、心理咨询师、教育专家,对各中小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报告,以图片、资料、录像等方式做好网络道德教育的宣传工作,最好可以成立合作小组,实行分片管理,集合社会力量互相协助,营造出绿色、健康、和谐的社会公德环境,从而使未成年人在网络时代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第6篇

**巷社区和**巷社区根据本社区中小学生距城区中心较远且居住分散的实际,在与区内中小学生建立假期定期签到联系制度的基础上,组织**名和**名中小学生分别进行周边环境卫生整治、尊老爱幼—爱我家园献爱心、书画作品比赛活动。

**街社区根据本社区居民大部分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子女爱好广泛、整体素质较高的特点,累计组织**名中小学生在社区分别举办了绘画展览、个人才艺展示会、瓜州所见所闻座谈会、社区民警讲安全活动,开阔眼界,陶冶中小学生情操。

**巷社区根据本社区片大、住户繁杂、交通拥挤的现状,邀请县政法委领导在社区连续为**多名中小学生讲解法律法规知识、交通安全知识、消防呼救常识、远离和拒绝常识等,教育中小学生遵规守纪,明辨是非、健康成长。

二是县关工委连续举办大型爱国主义、爱在家乡关爱活动。在指导乡镇和城镇社区关工委层层开展青少年关爱活动的基础上,县关工委又连续举办了多期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关爱教育活动。从2月14日起,县关工委在老干部活动中心影视厅为县城社区中小学生举办了8场“认识**,热爱家乡,争做文明小公民教育报告会”,由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x同志以“祖国与瓜州”为专题,讲解瓜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放映反映**历史的纪录片《风库的变迁》和记录**社会经济发展成就的宣传片《大风歌》,受众达**人。经过精心筹备,2月21日在县城举办了中小学生《我的家乡在**》演讲比赛,由县关工委青少年教育关爱团**名成员做评委,邀请50名离退休老干部与中小学生济济一堂,老少同乐。经过紧张激烈的比赛,**名中小学生分获

一、

二、三等奖,**名中小学生获得优秀奖,**个社区获得优秀组织奖。

三是配合市关工委工作组对瓜州关工工作的调研工作;4月中旬,由**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第一副主任**x、市委老干局副局长、市关工委办公室副主任**x组成的市关工委调研组来**调研,我县关工委组织了由县总工会、团县委、妇联、科技局、司法局、教育局、以及县城社区、县关工委青少年教育报告团的代表参加的关工工作座谈会,并随同市关工委调研组到**县**小学进行现场调研,搜集基层学校关工工作第一手资料,取得收效。

四是制定印发了《**县开展小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先进班集体活动实施方案》,确定小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试点并正式启动;为了贯彻全省关工委工作座谈会精神、落实市关工委(**)05号《关于转发<**市**小学创建小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先进班集体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我县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以**经验推进全县“小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先进班集体”和“小公民道德之星”创建活动,结合我县实际,会同县教育局于4月30日制定了《**县开展小公民思想道德先进班集体活动实施方案》,并印发了x关工委发(**)02号《关于印发<**县开展小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先进班集体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确定从**年4月起,在县城**小学和**镇**村小学先行试点,推行**市东街小学创建小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先进班集体活动的经验和做法,以点带面,逐步在全县范围内推广。

五是按市关工委部署上报**名“五老”网吧义务监督员;我们采取个人自愿和推荐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出**名热心青少年教育工作、积极参与关工事业的“五老”网吧义务监督员上报市关工委审批。

今后的重点工作和存在的问题

抓好全县“小公民思想道德先进班集体”和“小公民思想道德之星”创建活动,做好**小学和**镇**村小学试点工作。

一是基层关工组织建设还有缺口,**个新建移民乡乡村两级关工组织还未建立,县内工业企业关工建设还是空白,全县建立整体关工组织的比例还不足**,需要克服阻力,加大工作力度。

二是全县关工工作进展还不平衡,个别基层关工委及关工组织工作开展一般化,创新力度不大。

三是各级关工委多为兼职机构,缺乏专一的工作和活动场地、设备和车辆,制约着上下级工作的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

第7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观念日益为公众所接受,深入人心,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思想品德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作用,在大部分学校思想品德课程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思想品德学科还存在着日益边缘化的可能。另外,思想品德(政治)课程的智育化,等同于文化课的考核方式,从小学开始到高中,思想品德(政治)课程几乎完全背离了课程设置的宗旨和根本的教学目的,割裂了思想品德(政治)课程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纽带与联系,使得思想品德(政治)课流于形式化。综观西方德育理念、内容、过程和方法,笔者认为有不少可资借鉴之处。

一、德育目标的实效性

大多数西方国家对学生德育目标设置科学合理,在德育目标的设置注重实效性。目标设置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社会认知水平出发,强调德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分阶段提出具体的切实的操作性强的目标。因而,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很容易达成德育目标。如日本的“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内容比较具体细致,包容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学生的穿戴、仪表到学校课堂纪律、活动都有较为详细的规定。德育内容与学生校内外生活直接相关,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细化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操作性强,避免了形式主义,中小学校的德育实施效果明显。为了较好地达成德育目标,日本学校的德育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身心特点出发,精选了最适合学生需要、喜闻乐见的、熟悉了解的生活资源。德育目标的提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螺旋式上升,如对小学低年级的要求是不说假话、做事诚实、不撒谎、不欺诈他人,与同学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等。对中学生的要求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生活有规律,具有自律精神。同学之间相互信赖、理解和尊重,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同时,与德育课程相吻合,利用各种活动广泛开展培养学生的乡土教育,保护热爱祖国的民族文化,并适应新时代的国际化发展的需要等。

与之相比,我国的德育目标设置过于粗放,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缺少具体可行的分年级或分阶段目标。在目标设置上过于宽泛,标准模糊,不能够充分关注学生自身的社会认知水平,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笼统的目标使得在实施德育目标时往往无所寄托,缺乏生活基础的支撑,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道德教育内容的人本化

由于各国的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现实基础的差异,西方国家中,各国道德教育内容随本国具体情况不尽相同。然而有一点比较相同的是:他们虽然也重视道德教育中的政治教育因素,但他们强调更多的是个人品德和公共美德的培养,并把政治性的内容寓于道德教育之中,而不是用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在具体道德教育过程中,尤为注重学生个人优良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将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如美国“诚信”教育时,要求学生要对他人诚信,不说谎话,重诺言,考试不作弊,不弄虚作假,进而升华到对国家的诚信――忠于国家,以国家利益为重,这样把个人的道德教育(诚信)与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有机地完美地结合起来,效果较为显著。在完整的教育体系中,政治教育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任何社会的教育都根据国家性质来培养合适的社会成员。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是,对于中小学生尤其是年幼的小学生而言,深刻的政治理论和抽象的灌输说教是否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能否理解和接受。中小学阶段是个体从家庭、学校走向社会生活,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过程,也是学生形成人格特征的关键时期,应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放在首位,到高年级理解力较高时再进行政治教育。在进行政治教育时,教师应结合学生认知心理规律,采用“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将政治理论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结合起来,用浅显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不是生硬的灌输方法。

另外,我国传统道德中的合理资源被忽视,由于西方文化日益普及,大多数学生对一些经典的道德箴言知之甚少,对做人道理和日常行为习惯以及与尊重生命等基本方面重视不够,但教材却人为地拔高了道德标准,脱离了中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接受能力。道德教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教育方法机械单一,使学生失去了接受道德教育的兴趣。对学生的权利重视不够,而过分强调奉献精神,易引起学生道德成长过程中的挫折感。一言以蔽之,道德教育既要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针对实际生活中的道德冲突,合理对道德教育内容进行取舍,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

三、德育过程的知行统一性

西方各国的德育普遍注重德育的实效性,基础的思想道德内容、原理仍通过课堂向学生进行传授,但是,空洞的说理教育显然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德国中小学每人发一本记事本,专门记录自己一天的行为,并进行分析:哪些事做得好,合乎社会规范,要继续坚持;哪些事做得不对,错在哪儿,为什么错了,提醒自己不可再犯类似的错误。与之相对比,我国思想品德(政治)课程教学现状确实令人堪忧,课程的设置与考核方式注定了我国中小学思想品德(政治)课程的智育化倾向,由于考核方式的单一化,考试主体的一元化,一张思想品德(政治)试卷即可决定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成绩,再加之“高考指挥棒”的负面影响,使得思想品德(政治)课程完全偏离了自身目标,异化为一门文化理论课,完全割裂了知行的联系,将“行”这一环节完全排斥于思想品德(政治)课程之外。在整个中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就只局限于课堂的认知、理论的灌输,忽略了实践这一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为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在实际教学工作,要不断反思,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长之短,使自己不断进步,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中华民族的全面素质。

【责编 张景贤】

第8篇

XX年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德育队伍整体素质和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家长学校建设和校外教育场所建设为重点,以深化德育研究,培养树立典型为手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教”结合、和谐育人的德育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

一、以系统培训、开展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在全市推广宁江区教育局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培训的经验,协调各县(区)全面启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培训计划,力争三年内全市每所中小学(包括村小)至少有一名经过培训并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举办第二届全市中小学德育干部职业技能竞赛、全市中小学德育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课设计大赛。

二、以“十心”教育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全市中小学教师开展“中小学生养成教育”大讨论活动。筹备召开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各地、各学校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做法,出台《松原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见》。

三、以营造书香校园为目标,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认真抓好“建设幸福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开展“我读书,我文明”主题道德实践征文活动。

四、以家长学校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深入落实《全国家庭教育“xx”规划》和《松原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努力提高家长学校办学水平。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优质课评选活动和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调研活动,继续开展市级示范性家长学校创建活动,年内创建10所市级示范性家长学校。

五、以建立校外教育活动场所与学校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通过开展调研活动,举办校外教育论坛、开展校外活动场所优秀课程评选等活动,积极推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

六、以德育课题研究为引领,进一步加强德育科研工作。开展全市中小学“xx”德育课题研究优秀成果评审活动,做好“xx”德育课题的申报、立项、开题等工作。力争组织全市100所中小学校、XX名中小学德育干部和班主任教师开展德育课题研究与实验,营造浓厚的德育科研氛围,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第9篇

摘 要 当前在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的情况下,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中小学体育教学是当前教学体制中非常要紧也是极其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同时又和和其他文化课程本质上有着一定区别。

关键词 体育教育 思想教育 作用

一、体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在平时的上课中,经常会有一种错误的思想存在,就是一些老师认为体育教育就是为了加强学生的身体健康,完善学生身体质量而不能给学生其他方面的引导。体育课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不被其他学科老师所看中 ,很多时候还被其他老师占用,极大地缩减了体育教学和体育课的上课时间。在此论述体育教学对德育教育的影响拥有极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就中小学生德育现状而言

中小学较小的的心理年龄和特征,决定了它们的较为不成熟行为方式和稚嫩的思想模式。造成他们很容易受到不同的思想偏差,同时他们处于思想的叛逆期,以往正常的口头教育,说教处罚引导会造成叛逆不配合,造成了德育教育难以进行的情况。

(二)就课程标准的要求而言

在中国,不同的任课老师一般都是在教室里上课,一边向学生传授自然学科知识,一边进行德育教育。

道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有责任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建在学校教育课程和教育过程中的课程实施和制定,应确保各种活动列入课程计划的时间,并通过各种新风格,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体育运动。体育教学中有责任引导学生的德育教育,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立多维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系统更详细,具体,可操作性增强。

(三)就课程本身的特点而言

体育教育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深远的意义,根据教学经验,体育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课程,它提供了一个绝对的兴趣优势,有利于对道德教育的顺利进行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德育教育的引导发展作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发现一些具有良好品质的学生,将它们作为榜样教育,道德教育与学校一起,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同时,学校体育教学中,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学生的成长中也会有积极作用,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学校教育里。让学生了解一个人的弱小性,团队的力量无限性可以通过学校体育教学,进行一些游戏相互结合,球类运动或接力作为比赛形式,让学生知道团队精神的作用。

除此之外,在团队比赛中,可以通过语言引导一些技能水平好一点的学生帮助指导技术差的学生,让他们在沟通与合作中完成游戏,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技能,更能使他们认识到提高团队合作的能力和合作的重要性认识。

体育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教育,他拥有严格的活动规则和要求,并且需要个人融入到团队中去,才能更好的取得胜利。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对身体和身体运动能力而言,必须靠自己来进行锻炼,这样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心理意识,使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 在学校教学过程中还涉及到一些相关的体育比赛等。

(三)有利于学生顽强意志的锻炼

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体育课程,可以增强他们的意志品质,在课堂上也蕴含着积极地正能量。另一方面,中小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项目,在竞技比赛的过程中存在竞争和胜利,只有经历失败,才能学会面对挫折的勇气,只有必须学会承受各种压力,才能增强自己的信心。

体育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力的实践,这一点与其他教学实践比是特殊的,体育教学集体,规范,竞争,流行和实用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体育教学中的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四)有利于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体育比赛具有非常严格的规则约束,正是如此才使比赛更富有竞争性和可观赏性。

为了使学生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好的适应,遵守法律规则是必须的,养成良好的习惯方法,遵守规则制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严格规则,一视同仁,不给机会主义,不给特殊主义。只有高压的要求,才会让学生懂得犯规就失去了机会,甚至被罚出场。使学生懂得,规则是高尚的,是不容侵犯的,延伸到其他领域,对中小学生的德育引ё饔煤艽蟆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中小学教育积极发展体育教育,对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将会产生积极影响,体育教育过程中渗透的德育教育是其他自然学科教育过程中所无法比拟的。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心理,在体育课上加以引导,学生会主动并且积极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自我发展。这样对于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将会事半功倍。

(二)建议

1.在中小学思想教育要将体育教学放在重要位置上,中小学校及其各任课老师要端正对体育教学的认识。

第10篇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0—0020—01

思想道德教育与安全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乃至社会教育中缺一不可的重要内容; 是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的责任;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农村中小学生的道德及安全教育是目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就此作简要探讨。

一、学生不良行为成因分析

农村中小学生的不道德行为和不安全因素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男生打架斗殴、抽烟酗酒、践踏庄稼、小偷小摸等,因玩火、戏水、滑雪溜冰造成伤残者更是屡见不鲜。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对思想道德、安全教育重视不够。有些学校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教师只管校内,不管校外;家长只顾打工挣钱,不顾子女教育,甚至毫无道德和安全意识。

2.学校的教育管理不够。部分学校对学生不能坚持经常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条文只是挂在墙上。学生对此不屑一顾,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更为淡薄。

3.教育管理有漏洞。有些学生在回家的路上做了不道德的事,有安全隐患,家长不知晓,知情学生不敢报告,导致学校对这类事件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4.学困生的思想转化不到位。学困生在学校普遍觉得自卑,加之学校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们心理受到压抑,产生逆反心理,成为不良行为和不安全因素的直接策划者或参与者,最后发展到辍学。

5.录像、网络等媒体里的不健康内容对农村学生的身心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和影响。

二、道德安全教育对策

1.提高认识,加强思想道德和安全教育。思想道德是“成人”的基础,也是“成才”的基础。安全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基础,安全关系到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学校要在重视养成教育的同时,更要加强安全教育。

2.充分利用道德和安全教育资源。加强团队组织,以团队会、班会、思想品德课为主要阵地,对学生开展以思想道德与安全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经常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宣传学习思想道德方面和安全方面的知识,组织预防安全事故的演练活动。让全社会共同关心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和安全教育,使之形成一个浓厚的关心下一代的社会氛围。另外,老师应认真上好思想品德和安全知识课,不能流于形式。

3.建立路长负责制。放学后以自然村为一路,再按住宅区域分成小组,选出路长和小组长,负责该路的学生行为和安全。如有越轨行为者路长随时向学校报告。

4.成立校内外综合教育管理领导小组。由乡政府、学区出面组织村干部、村委会成员、本自然村退休教师、学生家长代表、负责该路的在校教师、路长组成校内外管理组,管理该自然村的学生的行为和安全。特别是要重视节假日的管理。如有见义勇为等好人好事或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村委会可在喇叭上表扬或批评,开学后在学校进行通报。

5.留守学生的管理。对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在亲戚家的学生,学校要主动关心,使之不能脱离管理圈。如我们学校在春节前,组织部分留守学生及其亲属通过视频与未回家过春节的父母交流活动,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这既是一次师生家长之间别开生面的交流活动,又是学校对留守学生及家长的一次人文关怀。

6.学困生的管理。对此类学生老师要本着“不成才,便成人”的观念对待他们,在学习上不要过分苛求,要配备思想道德好,学习好的学生结对帮助。学困生往往爱劳动、爱体育、爱文娱活动,学校要尽量满足这方面的要求,提供机会让他们觉得学校生活快乐有意义。

7.建立“文明卡”登记制度。学生“文明卡”人手一册,把学生的好人好事、见义勇为的事迹,排除安全隐患的行为、做法都记在“文明卡”上。

8.创建新闻报道组。学校要组织团队小记者,对先进事迹典型人物要在黑板报、校报、校园广播等地方及时表扬。

9.对在综合管理中有突出成绩的个人和集体,学校每学期要表彰奖励一次。

第11篇

1. 荒废学业。中小学生如果整日沉迷于网络游戏,必然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根本不会再有太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虚幻的网络游戏已经占据了他们的思维。上课的时候会经常想着自己玩过的游戏,上课不专心,根本听不到老师所讲的内容。而放学后,也不及时回家补习和做作业,致使他们的成绩一步步下滑。而成绩的下滑,对中小学生来说,压力是极大的。学校和家庭的指责又会让他们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从而“破罐子破摔”,连学习的兴趣都没有了,最后彻底放弃了学习。

2. 危害身心健康。中小学生时期是身心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如,经常玩游戏的学生长期呆在网吧,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电脑。长时间的这种姿势会导致其视力下降,身体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疼痛现象。沉迷网络游戏的中小学生,有的会把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相混淆,产生焦虑、紧张、孤僻等心理障碍,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有的为了筹集上网的费用,走上了犯罪道路;同时还可能出现暴力倾向。

3.导致思想道德观念混乱。在网络游戏中,要升级、过关就一定要相互厮杀,没有法律和道德观念,只要你本身够强大,你就是所有人的主人。这对于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中小学生影响是很大的,往往导致其思想道德观念混乱,甚至错误地认为现实生活中也不用在乎道德行为的缺失,不用在乎是否诚信。这对他们健康成长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4. 导致家庭不和谐。父母对孩子的期望都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他们发现孩子沉迷网络,失去了对学习的欲望,父母会对孩子提出一定的限制要求,甚至会对孩子进行打骂。而孩子也往往会对家长的限制产生厌恶心理,不愿意回家,不愿意与父母交流,父母也身心力疲,很少再管了。长此以往,家长与孩子之间产生了严重的隔阂,失去了和谐家庭的孩子又会去网吧找寻优越感。这样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二、中小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

1. 网络游戏因素。由于网络游戏有娱乐性、再塑造性、竞技性及自由性等特点,正好满足好奇心极强的中小学生心理需求,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

2. 中小学生自身因素。中小学生正处在幼稚期和成熟期交界处,他们的身心发育还不健全,爱冲动、爱幻想。加上知识的积累,使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日益增强,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认知或行为上的偏差。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希望父母和老师尊重他们,不想再被管束。这样,容易和父母冲突,甚至从心底产生对父母和老师排斥和叛逆心理,于是网络游戏就充当了一个很好的避风港。

3. 家庭因素。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新思想,孩子对其传统式的教育变得厌烦;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使孩子肆无忌惮;有的家长整日在外打拼,孩子缺少应有的温暖与沟通等等,致使网络游戏成了孩子们的精神依托。

4. 学校因素。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可现实中,人们还是以学校的升学率来衡量一个学校的好坏。因此,学校更注重的是学习成绩,这使一些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感受不到任何的成就感,持续处于一种失落和情绪低迷状态。而网络游戏正好给了他们一个释放压力的平台。

5. 社会因素。在很多地方,虽然网吧已经实行了实名制,但不乏还有些网吧的负责人缺乏社会责任感,为了赚取更多利益,为中小学生大开绿灯,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任由其通宵达旦。

三、中小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对策

1. 完善网络管理体系。首先,国家应该颁布网络游戏相关法制法规,加强网络管理体系。其次,政府部门应该多开一些博物馆、文化馆,可以让青少年在学习之余或放假期间能去学习一些其他的东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再次,互联网企业要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应把网络上一些不良信息自动过滤掉,禁止这些信息进入网络来危害未成年人。最后,游戏开发商要多开发一些与教育相关的游戏。

2. 家长应多关心孩子。家长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有绝对的责任和义务。而中小学生对家长的依赖取决于家长给予孩子的关心程度。所以,家长要常常与孩子进行交流,知道他们内心的想法,才能“对症下药”。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一些家长常采用打骂或体罚的方式,这是严重错误的。孩子在家里得不到认可,自然会寻求外界的帮助。而游戏会让他得到满足,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于是很多问题就产生了。

第12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人格教育;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214-02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校教育的物质条件也逐渐丰富,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可喜的发展,但是现阶段的思想道德教育却暴露出新的问题,必须重视和尽快采取措施。这些问题主要发生在青少年身上,说明我们需要赋予教育新的内容以适应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现在对中学生的教育除了学科内容更新之外,应该进一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思想道德教育要与时俱进

思想道德教育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教育的重点,在我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这五点一直是历朝历代人民的思想道德标准,当然也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建国以后,我国的思想教育在传统道德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了科学人生观和唯物主义等方面的教育,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普遍提高。现阶段,随着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上出现了一味追求金钱的负面现象,这些现象很快影响了到了中学生,腐蚀他们的心灵,但是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中,却一直没有增加针对这种情况具体措施和内容。

针对现阶段的具体情形,应该增加以“八荣八耻”为主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们现阶段思想道德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八荣八耻”的教育及其深刻的灌输。它将很长时间内成为我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培养目标。因此,我们的思想道德课堂必须深入的贯彻“八荣八耻”的内涵和精神实质,使其真正成为人们的思想实质和行动指南。

2 结合历史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

现阶段我们对中小学生的历史传统教育主要是通过历史课的形式来实现的,但是课堂中的历史知识性太强、而且容量大、趣味性差。许多学生学了历史却并不能做到“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等于还是不了解历史,认为历史仅仅是对过去事情的描述,由此看来,中学阶段的历史课的安排仅仅起到了知识讲述的目的,不能上升到思想境界,所以,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必要结合突出的历史典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让中学生从历史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他们爱国热情和增强民族自豪。同时呼吁社会上的广播、影视业、网络等通讯传媒也必须来宣扬中国的优良传统和文明教育,展示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文明,激发人们的民族热情和对中国传统历史的尊重,增强民族的自豪感,给中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历史学习空间。

3 加强人格教育

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必要单独的对学生进行人格的教育,即人的真、善、美的教育,因为我国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百般照顾,于是形成了许多孩子的自私,冷漠等情况,对父母不知道孝敬,对朋友不知道忠诚,对家庭不知道责任,对社会不知道奉献等等人性中的弱点基本都暴露了出来,所以我们的教育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在孩子个性塑造方面下工夫,使其在个性方面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民族灵魂的深处。要加强人格教育,就应该结合实例,有意识到引导中学生了解因为是真、善、美,让他们知道“要做事,先做人”的道理,让他们知道人人都孝敬父母,忠于朋友,讲诚信,努力向社会奉献时,社会将会是什么样美景。

4 法制教育要结合实例进一步深入课堂

现在法制教育已经深入到中小学生的课堂,但是,我们在内容安排上过于强调知识性,因此,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虽然也起了许多积极的作用,但是还是无法和变化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人们都说现在的孩子早熟,其实是因为社会的发展而使得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并了解新鲜的事物,但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却不强,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尤其是对我国法律知识的了解、学习、掌握和应用。使得青少年不光是对我国法律知识的了解同时又是他们法律意识必须提高。中学阶段的法律教育在知识的安排上应当涉及到宪法,民法,刑法,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内容学习。但是不要太面面具到,作到有侧重点的安排。今天的法制教育不仅是让学生了解传统的法律常识的教育,更有必要让他们真正了解法的真正内涵和实质,使其对明白什么是违法的,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有时可能的违法。从而指导人们的行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5 加强正确的金钱观教育

这部分内容一直是思想中的教学内容,但是传统教学这部分内容都是简略的叙述,并没有真正的讲解明白。什么的金钱观是可取的,什么的观点又是不可取的。例如:在讲解完商品的时候谈到了对金钱的观点,概括出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是,不管是任何教师在讲解这一观点是可以说是违心的,经不起推敲的,为什么呢?例如,有学生会这样问呢。老师你不爱钱吗?也就是说作为教师我们很难给学生一个可以让其信服的答案。正是由于这样尴尬的碰撞,说明我们关于金钱的观点已经过时,必须给其赋予新的内容使其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有许多以往不是商品,没有用金钱衡量的东西,现在已经有了标价,所以,某种情况下有必要加入市场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6 加强正确的生死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