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林下生态经济

林下生态经济

时间:2023-09-22 09:45: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林下生态经济,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林下生态经济

第1篇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对策;维都林场

中图分类号:S757.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1030

1 维都林场基本概况

1.1 自然地理条件

广西国有维都林场位于来宾市兴宾区,兴宾区位于广西中部,属南亚热带气候区,具有冬短夏长,光照充足,气候干旱等气候特点。广西桂海高速公路、湘桂铁路和红水河穿越过境,靠近南宁、柳州、贵港等市,交通便利,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在来宾市郊发展林下经济项目,满足来宾及周边地区人民生活的需求,市场前景广阔。

1.2 土地资源

维都林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直属国有大型林场,林场经营总面积2.79万hm2,2016年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资源面积约388.9hm2,主要分布在雅江、维都、龙凤山、平塘4个分场,其中雅江分场258.3hm2;维都分场104.8hm2;龙凤山分场22.2hm2;平塘分场3.67hm2。

2 维都林场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

2.1 促进维都林场和谐发展

2.1.1 维都林场新的经济增长点

通过适度开发林下资源来发展林下经济,改变过去仅靠大量砍伐木材、牺牲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1],培育维都林场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

2.1.2 分流林场富余人员

发展林下经济可拓宽维都林场职工就业渠道,分流林场富余人员,促进维都林场社会的稳定。

2.1.3 调动护林积极性

发展林下经济还可调动维都林场职工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积极性,起到以副养主的作用,进而促进生态林的建设。

2.2 实现维都林场林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林下经济,对促进维都林场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维都林场林业发展较单一,林下空间得不到有效利用,导致林业资源的浪费和林业综合效益的低下[2],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可实现维都林场的可持续发展。

2.3 提高了生态效益

林下种养相对传统种养模式具有低投入、少污染、高产出的特点,如林下养猪,猪粪可用来发展沼气作为清洁能源,沼渣可作为油茶树、蔬菜、珍贵树种等作物的有机肥料,能有效减少化肥的使用,促进林下良好生态循环的形成。

2.4 提高了社会效益

林下种养可在来宾市兴宾区范围内起到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农户及企业家投资林下种养业,对于提高林场经济,增加职工及农民收入,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宣扬企业文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3 维都林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模式

3.1 维都林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维都林场积极响应广西林业厅提出的“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号召,充分利用林下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发展林下经济模式[3],形成了林下种植模式和林下养殖模式2个模式。当前,林场林下经济仍然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模式单一,发展规模较小。

3.2 维都林场林下经济模式

3.2.1 林下种植模式

3.2.1.1 林花模式-红豆杉、西洋杜鹃、香茶花、富贵籽

维都林场在雅江分场建立了林花种植基地――维福花卉园艺公司,引进技术种植了红豆杉、西洋杜鹃、香茶花、富贵籽等品种共6hm2。

3.2.1.2 林菜模式-种植有机蔬菜

在维都分场建立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种植各种时令蔬菜共3.73hm2。

3.2.1.3 林果模式-林间套种柑橘、西瓜、香瓜等果类

维都林场建立了柑橘、西瓜和香瓜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涉及林地面积3.67hm2。

3.2.1.4 林油模式-花生

维都林场号召一线职工利用自营经济林地套种花生,发展林油模式,涉及面积14.87hm2。

3.2.1.5 林木种苗培育模式-桉苗、杉木、格木、红椎、降香黄檀等

维都林场在雅江分场建立了林木种植基地――维林园林绿化公司,引进技术种植了桉苗、杉木、格木、红椎、降香黄檀等品种共40hm2。

3.2.1.6 其他林下种植模式-甘蔗、油茶等

维都林场建立了柑油茶生产基地,涉及林地面积181.2hm2,和利用一线职工自营经济林下发展甘蔗生产,涉及面积132.67hm2。

3.2.2 林下养殖模式

3.2.2.1 林禽模式-林下养鸡

维都林场在良富江林站建立了林下生态鸡养殖基地,涉及面积2.33hm2,重点打造生态鸡品牌。2016年林下养殖土鸡累计存栏4000羽。

3.2.2.2 林畜模式-林下养猪

维都林场在良富江林站建立了林下生态猪养殖基地,涉及面积5.13hm2,重点打造生态猪品牌。2016年年林下生态猪累计存栏1000头。

4 维都林场林下经济发展的做法

4.1 高度重视,成立组织机构

S都林场高度重视发展林下经济,于2014年增设林下经济发展办公室,由林下办具体管理林下经济工作,并成立了林下经济发展相关工作领导小组,由场长任组长,党委书记为副组长,其他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积极带领职工发展林下经济,使其成为林场新的经济增长点。

4.2 因地制宜,培育适宜项目

维都林场根据本场的自然资源条件,在龙凤山分场、维都分场重点发展林下种植,2016年林下套种花卉6hm2,林下套种各种时令蔬菜3.73hm2、瓜果3.67hm2,林下套种花生14.87hm2,林下套种甘蔗132.67hm2、油茶181.2hm2,林下培育桉苗、杉木、格木、红椎、降香黄檀等品种共40hm2,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依托雅江分场良富江林站5.13hm2林地发展林下生态猪养殖,2016年,猪存栏1000头,依托雅江分场良富江林站2.33hm2林地建立了林下生态鸡养殖,2016年,土鸡累计存栏4000羽。

4.3 搞好宣传,培养示范大户

引导部分职工先行试点,摸索尝试,从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职工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积极培养发展林下经济的示范大户,通过成功大户的先进经验及管理技术,引导林下经济向技术好、速度快、效益高的方向发展。

4.4 依靠科技,发展循环经济

维都林场以科技手段为支撑,在充分保护和利用林业资源的基础下,有效利用林下自然条件,结合本场实际情况,积极大胆引进推广适宜林场林下经济发展新品种、新技术,发展可持续、高效益的循环经济。同时,认真学习借鉴外地发展林下经济的成功经验。

4.5 利用惠林政策,合理引导维都林场职工发展林下经济

充分利用政府相关惠林政策及上级的扶持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引导林场职工发展林下赚钱种养业,并通过不断提高种养技术、质量来提高产值,以增加职工收入。

5 维都林场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维都林场林下经济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表现如下。

5.1 林下经济模式和品种相对单一

目前,维都林场林下经济仅有“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2种模式,不仅发展模式较少,而且林下种植和养殖品种单一,没有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5.2 管理水平低,缺乏专业人才

由于维都林场林下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缺乏先进的种养技术、管理经验、市场营销经验及林下种植养殖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林下产品营销人才。

5.3 产业规模较小,竞争优势不明显

近年来,维都林场林下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林下经济发展规模较小,难以形成竞争优势。

5.4 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

由于林业的特殊地理位置,林地都处于偏僻山区,林地比较分散,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才能满足基本发展需要。很多项目都是因为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无法开展及推广。

5.5 缺乏活跃的林下经济产品交易市场

由于市场信息缺失,没有专业销售基础和市场渠道,林下经济产品市场占有率低。

6 维都林场林下经济发展的对策

针对维都林场林下经济起步较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策及建议如下。

6.1 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发展多种林下模式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特色的原则,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对林下经济发展进行合理布局,科学选择林间种植、养殖模式,提高林下经济的社、经济和生态效益。

6.2 通过引进人才和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林下经济发展水平

通过培训管理人员的方式,不断积累先进的管理经验及科学的种、养殖技术。还可通过引进人才优惠政策,不断提高林业经营管理水平。

6.3 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扩大产业化

通过与龙头企业――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新兴有限公司合作,选择在雅江分场良富江林站建设两个家庭农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 的养殖模式,改变粗放、低效的传统养殖方式,带动林场职工发展林下订单养殖。依靠龙头企业的示范与带领作用,推进维都林场的林下经济的产业化发展,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6.4 增加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和健全基础设施,稳步发展林下经济

通过增加投入250万元建设2个养猪家庭农场;投入20万元建立林下生态养鸡示范基地,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此外,还可通过立项,争取政府层面的资金,以此扩大生产规模并提高经济效益,以保证林下经济的稳步发展。

6.5 通过多种渠道打开市场

通过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林产品和农产品等展销展览会及林场官网《维都林场网站》、林场场刊《维林家园》等媒体,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打响维都林场林下产品的品牌,提高公众对林下经济建设的认知度,并通过与其他企业在资金、技术、林产品初加工方面进行合作,打开产品销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7 结束语

维都林场林下经济的发展目前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发展中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需要通过各种有效措施给予解决,才能做活、做强林下经济,使维都林场职工能在长时期的林业生产周期无收入的情况下,在相对短时间内获得经济收益,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及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恩久、李更新、李学.大兴安岭林区发展林下经济的对策建议[J].中国林业经济,2006(78):35.

[2]荣昌友.浅谈国有林场林下经济发展前景[J].农业与技术,2013(2):42.

第2篇

一、林下经济的发展应以国有林场为主力

(一)便于政策的执行

不论是哪个行业,对政策能够有效执行是该行业发展的关键。国有林业是林业的主力军,拥有相当多的优势。比如,拥有较大面积森林资源,并且有企业管理方面的经历和经验,同时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优势,有稳定的行政关系、兄弟单位关系、技术信息关系和市场关系,对于各种政策的理解和执行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有利于统筹林地整体经营

林下经济是一种人工利用林地或改变森林群落结构的活动,因此这个活动既关乎生态安全也关乎林业资源的永续利用。林下经济的发展不适合私人随意的点状,相互无联系的布局,它的设计应该根据林地整体群落结构、林分、面积、地貌、水源等分布特征进行科学调查和设计,如果按生态群落的角度经营,一般来讲不必密植,不必集中,尽量仿原生态进行种植。这样的整体设计既是生态安全的需要,也是林业资源合理利用的需要,又是探索和优化森林群落结构的需要。因此,林下经济在整个林场内(或者整个林业局内)实现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可调度发展是相当必要的。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自我保护竞争,凝聚大力量才能够快速实现发展。如此,只有以国有林场为主发展林下资源才有利于林下经济发展的统筹安排和调度。

(三)有利于技术扶持

国营林场拥有自己的技术资源,又有自上往下的技术网络,对于发展林下经济中获得技术支持是重要的基础。技术是维护和发展企业的重要因素,没有技术,没有更新技术的优势就如同没有了营养,没有了营养的适时更新。

(四)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林场有很丰富的人力资源,也很容易调度利用人力资源,所以,对于林下经济的发展,国有林场在人力资源上也是一个优势。

二、多方向发展林下经济

(一)发展能源型林下经济

人类一些重要的能源面临枯竭,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人们把能源开发的对象无奈地转向了植物,玉米等农作物做了首选,但是这又严重地威胁了粮食安全。而能源草类植物的发现和利用有望极大地解决能源危机,再有就是能源矮林,在瑞典等国家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经验,在林区发展能源型林下经济将是大有前途的举措。

(二)发展园林资源型林下经济

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审美、养生、休闲、环保意识逐步增强,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旅游、绿化产业随之兴起,园林苗木业做为城市绿化、美化、环保的重要构成异军突起,发展强劲。而林区有大量的林地资源,也有若干植物可以提供给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比如:沙棘果、白桦、油松、忍冬、山桃、刺楸、兰草、刺玫蔷薇、三叶草、珍珠梅、紫丁香、绣线菊、芍药等。那么,在现有植物资源的前提下发展园林型的林下经济是可行的,如果在此基础之上引进外来园林植物进行种植则更有前途。

(三)发展畜牧业型林下经济

发展牧草地,池塘生态养殖,在林下可规模饲养肉牛、奶牛、肉兔或野兔,在林中养鸡、鸭、鹅、雁等禽类,在郁闭的林下饲养肉鹅、柴鸡、乌鸡、肉鸭等,放养、圈养均可,每年可养3~5茬,技术简单,群众易接受,市场潜力大,收益可观,是发展畜牧型林下经济的首要模式。

(四)发展林药型林下经

在未郁闭的林地内种植较耐阴的中药材,如白芍、板兰、人参根等。也可以种植五味子、天麻、沙参、党参、玉竹、贝母、灵芝等等。技术比较简单,收益可观。

(五)发展菜果型林下经济

草莓、西瓜、甜瓜、菌类、蕨类、刺五加、刺老芽、大叶芹、山菠菜、薤白(小根蒜)、蒲公英等都是可以在林下种植的品种,应该以点带面形成特色和规模发展经营。

第3篇

关键词:林下经济;产业模式;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3.059

20世纪90年代末,按照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我国明确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提出逐步减少商业性采伐规模,进一步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逐步实现林业产业转型,号召全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把中国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随着生态建设的推进,商业性采伐规模逐步减小,给林业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发展新型林业产业,尤其是非木质资源林业产业成为支撑我国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促进林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重要途径和选择[1-2]。林下经济是一种高效的林业循环经济,是进一步拓宽林业经济领域、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国家相关政策明确指出要加强林下经济制度建设并在技术、资金上给予支持,提高林业基层职工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林下经济种类和模式多样,不同地区应区别对待,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林下经济种类和模式,东北三省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覆盖率高,林业职工数量庞大。如何实现林业发展的顺利转型,解决采伐量减少带来的职工生活下降问题,选择正确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对东北地区林下经济产业模式及主要策略做一探讨。

1 林下经济的内涵及模式

当前我国林下经济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模式不同,对林下经济的定义也存在差异,其中一种认为林下经济是指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种类,进行种植和养殖的循环经济;也有观点认为林下经济是指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从事种植、养殖等复合的生态农业模式;还有观点认为林下经济是以林业科技为依托,选择适合当地林业条件的动植物和菌类进行生产的系统生态农业。因此综合不同的理解和概念,我们认为林下经济的概念是以现代林业、森林生态学、农业等研究理论为基础,利用林下的土地资源、河流资源等,开展动物养殖、经济药用植物栽培、菌类驯化和栽培等生产经营活动。林下经济主要模式如下[3]:

林―药型:指在林下进行药用植物栽培以及后续加工的模式,药用植物栽培是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传统行业,在开展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和保护基础上,同时按照药用植物GAP栽培技术规范建立栽培基地,采取农户分散栽培和林场集中栽培等形式,栽培的药用植物种类包括五味子、刺五加、平贝、人参、地龙骨、龙胆草等。

林―菌型:食用菌栽培是目前东北林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形成了包括黑木耳、元蘑、猴头菇、香菇等一些列的栽培和深加工基地,黑龙江省林福特产研究所申报建设了国家林业局黑木耳工程中心,为东北地区的黑木耳菌种资源培育、栽培模式等都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现黑龙江牡丹江地区已是我国最大的黑木耳栽培和加工基地。在发展传统食用菌栽培产业的同时,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样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例如长白山地区松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美味牛肝菌等菌根性食用菌资源的调查和半人工栽培研究、杨黄等药用真菌的人工栽培等均取得了可喜进展。

林―养型:动物养殖是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能够实现人工养殖的高价值野生动物资源,包括林蛙、野猪、狍子、梅花鹿、野鸡等,而肉牛、猪、养等传统家畜的养殖及深加工是林―养型的两个重要模式。

林―菜型:做大做强绿色产业是林区的优势,其中山野菜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林下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例如刺老芽、老山芹、蕨菜等,从单纯的野生资源采摘向人工驯化栽培推广转变,同时发展林菜资源的加工、保存等项目。

林―果型:东北地区的坚果资源丰富,包括红松、榛子、核桃楸、山杏等,例如近年大面积推广的大果榛子等。

林―游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郊区游、短途游成为周末休闲的重要方式,合理利用林区森林资源,开发包括采摘、农家院等休闲模式。

2 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东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落后,虽然林业资源丰富,但是林下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存在较多问题,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不高,缺少龙头企业;缺少上层的整体规划,结构比较松散;科技含量不高,还处在资源直接利用,深加工和高科技产品相对匮乏;资金短缺,市场发育不完全,物流配套不到位;机构和人员的配置不合理。

一是根据地域特色,做好上层设计和规划。通过调研,明确适合不同地区的林下经济模式,通过整体设计,科学规划,建立养殖/栽培、加工、销售等一整套产业化营销体系。提倡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整合零散种养户,形成品牌效应,加强质量监督,提高产品整体竞争力。建立示范基地和考核激励机制,同种养户签订责任状,开展培训。

二是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开展项目合作。加强科技投入是提高林下经济产品的有效途径,通过引进现代林下经济经营理念,加快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同时邀请专家开展林下经济种养、加工技术培训,提高种养户的经营能力和水平。促进科研院所与地方的项目合作,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和产品研发,并对林下经济相关实际问题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在政策上明确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将发展林下经济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和资金效率,在政府主导下,成立地区性的林下经济合作社,促进林下经济优势产品集中开发,推进规模化生产。加大信贷扶持和融资力度,提高补贴,最大限度减少种养户的风险,提高其生产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丁国龙,谭着明,申爱荣.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及优劣分析[J].湖南林业科技,2013(02):52-55.

[2] 于小飞,吴文玉,张东升,等.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分析[J].林产工业,2010(04):57-59.

第4篇

关键词:生态经济学;林下经济;现状;策略

林下经济是指依托森林生态环境、林地资源,大力发展养殖业、种植业、采集业、林下产业等。四川省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林地质量总体不高,“林业、林区、林农”三林问题比较严重,传统的木、竹材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新世纪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成为促进林区开发和农村经济繁荣,维护区域及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发展的发展必经之路[1,2]。探讨四川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是提振四川林下经济发展的关键。

1四川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四川省大力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林下经济,取得了积极成效。2011年实现产值76.26亿元,其中林药、林菌、林粮、林果、林菜、林草、林茶、林葛根、林笋、林竹、林桑等模式的林下种植面积17.91万hm2,实现产值17.6亿元;以林禽、林畜、林蜂、林蛙、林麝、林蛇等林下养殖模式,参与林下养殖户达426.19万户,2011年实现产值40亿元;以松茸为代表的林下产品的采集业实现产值6.96亿元,参与农户26.95万户;以野生动物观光、森林、湿地、草原为主题的森林景观利用产值达11.7亿元。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和“生态优、百姓富、林业兴”为四川现代林业发展目标的提出,四川省林下经济产值逐年提高,2015年林下经济年产值已突破600亿元。

2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绿色林下经济产业体系建设存在滞后性

绿色产业体系注重生态系统生态链,而从目前四川省的绿色产业体系来看,林下经济生产方面的建设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3],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林下经济多余原材料初加工或者初加工为主,技术和工艺落后,经营方式粗放,原材料利用率和林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能力弱[4]。第二方面就是有些地方的林下经济的种植、养殖指标等都是行政命令下达,没有充分了解市场信息,没有结合零售、分销商等处提供的消费者对产品、颜色、口感风格等喜好的数据及分析,从而出现一定程度上林下产品越多、损失越大的局面。

2.2资源与区位优势不明显

林下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认识到当地到底哪些资源非常丰富,也没有认识到当地发展林下经济所处的地理位置优势。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当地林地资源方面的优势,寻找林下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没有在发展引导方面体现适度性与超前性,导致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生产的林下产品销售不出,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该区域林地资源的浪费。

2.3林下经济重点工程不突出

林下经济重点工程主要包括林下种植、养殖、林下采集业和森林景观利用等,很多区域仅是单一发展某种林下经济模式,从而不能全面推进林下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农民增收[5]。有些地方,由于林下经济重点工程建设不到位,没有依托当地的区位优势,虽然已经实施了某种林下经济工程,但是因为重点不突出,在当地起不到引领性作用,还是停留在规模较小的林下经济发展阶段。

3林下经济发展策略

3.1大力发展林下产品贮藏和深加工业,健全产业化体系

目前四川省的林下养殖、种植和采集业等生产基地,大多数依然依靠原始产品的销售,产品多以自产自销、地产地销为主,林下产品的贮藏、保鲜和深加工还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化生产的需要。随着四川省林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量的不断增加,重点要在林下产品系列开发和深加工上下功夫,在相对集中的主产区积极引进和发展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贮藏保鲜、加工、流通型龙头企业,农户的基本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激发农户的养殖、种植热情,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从而真正走出一条依托龙头企业走“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的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其二建立专业化的营销网络,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强产品的宣传工作,为种植户、养殖户提供详细的市场信息、产品方向、市场动态,避免“谷贱伤农”现象的发生。

3.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发展林下经济,要全面突出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特别是在选取林下经济模式时,需要全面深入了解当地的水文、土壤、气候、动植物资源等自然情况,选取适宜当地林下生长的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等,进行科学种植与养殖。不能单纯为了强调经济效益而盲目选取不适合当地情况或者与生态系统结构相互抵触的动植物,这样不仅不能突出资源优势,还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这实际上是对区位优势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5]。另外,在物种的搭配方面,要遵守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在时间与空间等方面实现高效利用,逐渐形成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林下经济生态系统。

3.3建设林下经济重点工程

实行国家重点林下经济重点工程项目投资与当地财政投资并举的重要方针,积极发展生态经济林,实现山区林果化、郊区园艺化,当地园林化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真正做到让山川增添绿色,为农民拓宽经济财源。一是加快优质种苗、禽苗和采集品种的建设。近几年,四川省加大了对林下优质种苗、禽苗和采集项目品种的投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品种老化的问题,但还不能适应林下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对优质种植、养殖资源品种的需求。因此,要加快优良品种的基地建设,提高优良品种的供应能力。同时,加大对优良品种研究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尽快形成能够满足区域发展的新品种。二是林下经济新技术实验示范基地建设。林下经济新技术实验示范基地对促进林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通过营造集约化经营示范区教育和辐射地区,实现林下经济的集约经营和高产和稳产。通过示范区的引导和示范,使林下经济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一个新的突破和大的发展。

3.4创立林下经济发展的保障机制

3.4.1出台相关林下经济的优惠政策一是根据“谁造林、谁所有、谁受益、谁经营”的经营方针,做到产权清晰、权属清晰,真正落实管护责任制。二是积极做好相关配套工作。水利部门需要在渠道建设、机井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电力配套方面电力部门进行一定支持,林业部门在规划设计、苗木调配以及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保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三是支持当地龙头企业申请国家扶持资金,开展“企业+专业性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科学发展自主品牌,逐渐建立具有一定特色的林下经济示范地。3.4.2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规范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力度,并且创建林产品专业市场与林权交易中心,积极发展抵押贷款,大力推进森林保险,进一步拓宽融资路径,积极支持当地生态林下经济发展。根据渠道多样以及捆绑使用的基本原则,将农业综合开发与发展林下经济和经济结构调整等项目,在资金使用上给予大力支持。当地政府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向当地政府提业发展资金,并且充分利用拨款中的一部分来给予扶持,将林业发展纳入到发展规划之内,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不断加大林产业投入力度,扶持当地龙头企业。另外,为了更好推动当地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还需要当地的金融机构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农民联合担保贷款等业务,加大对当地林下经济发展的信贷投入。切实发挥政府财政贴息政策的引导与带动作用,政府财政对符合林下经济发展项目给予必要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翟明普.关于林下经济若干问题的思考[J].林产工业,2011(3):47-48.

[2]周立江.四川林业跨世纪发展目标与任务研究[J].四川林业科,1999,20(2):23-39.

[3]张蕾,陈玉忠,齐联等.林下经济是全面深化林改的新活力—陕西省宁陕、蓝田两县调研报告[J].林业经济,2011(3):17-20.

[4]徐华龙.郎溪县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林业科技,2013(3),200-202.

第5篇

发展林下经济有利于进一步探索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如何进一步加快林下经济发展,是值得我们林业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1)林下经济的其重要意义。什么是林下经济?概括起来讲,就是指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阴空间,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微生物和动植物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达到林地生物的多样性,从而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新路子。其特点主要是:首先,它是一种林业经济,是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阴空间为依托发展的产业经济,主要有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两种基本模式。其次,它是一种循环经济,在充分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的,有效利用林下自然条件,既可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而且可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第三,它是一种高效经济,以科技为支撑,具有投资少、产出值高,且见效快、优质、安全、节省劳动力等特点。发展林下经济是进一步拓宽林业经济领域、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目前,发展林下经济还是一个新课题,全国各地林业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和研究其发展的有效模式。

从林下经济的特点和效益进行分析,发展林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利于林业综合效益的提高。通过发展林下养殖业和种植业,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可以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综合效益得到不断提高。而林下集约化经营又会反过来促进林业生产,进而可以探索出一条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新路子。二是有利于农民增收。在现有条件下,由于农产品市场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很小,传统农作物单产增加的空间也十分有限,依靠传统种植业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几乎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利用闲置林地把农村的一些多种经营项目转移到林下,在不新增占地的情况下,为农民开辟出了一个新的增收渠道。三是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发展林下经济,促使农村农、林、牧各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将有效带动加工、运输、物流、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同时,还可以改变传统家庭养殖业污染居住环境、影响村容整洁的问题,促进农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林下经济的迅速发展,还将会引导带动更多的农民更加重视学习,掌握和应用科技知识、经营管理本领,必将产生更多的农民技术员和农民企业家,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动力。

(2)目前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在我县,林下经济只是部分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的树林、竹林进行一些小打小闹的试验,没有走上正规化道路。如果能通过邀请专家进行技术讲解、组织人员外出考察、树立典型示范等方式,炒热思想,激发了群众参与林下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热情,那么这一致富途径将会很快被群众接受。

由于林下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起步会很艰难,发展中还会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规模小。林下养殖缺少饲养大户,一方面致使存栏量不大,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另一方面难以形成产业龙头,无法形成有效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缺乏专业的行业协会,养殖和种植户的市场信息不灵通,在种养品种选择上存在盲目性,在产品经营中,大多数只能坐等外地经销者上门收购或市场零售,效益得不到较好保障。三是管理水平低。在种养过程中尤其是在养殖方面,农户大多数沿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对科学养殖技术掌握不够,致使饲养成本高、效益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四是资金制约因素大。一些养殖、种植户,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支持,致使全县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3)多方协作搞好林下经济。林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应将其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放在突出位置,倾注人力、物力、财力,逐步把林下经济培育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我认为,要搞好林下经济应做好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搞好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通过计算收入对比、邀请专家开展技术讲座、科普宣传、参观考察的方式,炒热思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二是统筹安排,科学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明确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任务目标。规划制定过程中,要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发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要根据群众意愿,围绕林下养殖和林间种植做文章,科学选择种养模式,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不能盲目发展,一哄而上。从现有成功技术经验和市场发展前景看,我县林下经济发展应主要推广以下两种模式。一是林禽模式,即在林下饲养鸡、鸭、鹅等禽类,尤其是养鹅、养鸭深加工链条长,市场前景广阔;二是林菌模式,即在林地种植草菇、双孢菇和木耳等实用菌,原料充足,技术简单,并且近两年市场波动较小,收益能够得到较好保障。

第6篇

“畜―沼―粮”循环养殖模式

模式概要:对牲畜养殖环节所产生的粪尿进行集中排放,发酵后干湿分离,干物质做成有机肥,湿物质直接通过导管引入田间,以此培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效益分析:粪尿通过无害化处理,变成固态和液态有机肥,可以培肥地力,降低化肥使用量,减少投入成本,实现节本增效;种养结合,以养促种,生态循环,实现绿色增效;可推广、可复制,具有很好的示范性。

适宜区域:牲畜养殖比较集中的区域或者是生猪养殖大县。

模式示意图

“林―禽―草”循环养殖模式

模式概要:林下生态养殖是在饲养环境好、无污染的林地条件下,通过林间种植优质牧草,食草养殖畜禽,畜禽采食林下昆虫,减少草地和林地病虫害的发生。同时畜禽排泄物还可以为牧草和树木提供肥料,促进牧草和树木的生长,从而构建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

效益分析:林下散养畜禽,畜禽排泄物富含氮磷钾,返土给林,树木年生长率可增加5%以上,同时还可以促进林草生长发育。牧鸡喜食昆虫,有利于减少林木病虫害的发生,经过测算,牧鸡采食的优质牧草能代替30%的精饲料。林下散养畜禽能够充分利用林下资源,提高了林地的产出率,节约了土地资源和林地资源。同时林下养殖,减少环境污染和病菌传播,通过林下生态养殖反哺水土流失的治理,促进水土保持和养殖产业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

适宜区域:果园、林地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

模式示意图

“鱼―菜共生”种养结合循环模式

模式概要:以华大基因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依托,建设受控式高效循环水集装箱养殖内循环系统,再通过养殖池外排水进入有机菜园,构建“鱼-菜共生”的外循环系统。整个过程都是零排放,通过改变养殖模式,进一步保证食品安全。

效益分析:一个集装箱售价是十万块钱,养殖户当年就可以保持盈利状态,另外保险公司参与合作,给养殖户提供一个责任险,养殖效益好、养殖风险低。31平方米的空间里,用40吨水,可以养出4吨罗非鱼。同时这个封闭式的受控式系统不与外界接触,避免了交叉感染和寄生虫发生的问题。

适宜区域:全省皆宜。

模式示意图

“藕―鱼共生”种养结合循环模式

模式概要:将池塘养鱼与莲藕种植相结合,采用土里种藕、水中养鱼的立体生产方式,构建鱼在水中吸收营养、净化水体、防治莲藕病虫害,排泄物又为莲藕生长提供养分的“藕-鱼共生”生态循环模式,解决杂草、水质污染问题,同时改“饲料鱼”为“藕生鱼”。

效益分析:藕池养鱼的内涵是扩大再生产,综合利用藕池田空间,进行立体开发,节省耕地;鱼类在藕池活动中,可以起到保田造肥作用,亩产成鱼500公斤的藕池,鱼排出的粪便相当于增加12.6公斤的纯氮,节省肥料;草食性鱼类以藕池杂草为食,不需要人工除草,节省用工;鱼能吞食水藕池里的害虫,节省农药;藕鱼共生不仅能解决杂草问题、水质污染问题,同时还能提高养鱼效益,藕鱼共生养殖相比之下亩均增收700元左右。

适宜区域:平原地带、土地资源紧平衡的地方均可。

一二三产融合生态圈循环模式

模式概要:太和县共赢粮食产业联合体是由安徽三泰面粉有限责任公司发起设立的,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麦种植大户的联盟为基础,高度组织,形成了企业生态圈;以小麦系列产品为主线,集面粉、面制品、特需人群专用粉于一体,打造出了产品生态圈;以小麦品牌化、专用化、良种化组织生产,构建小麦产业生态圈。

效益分析:给农民带来效益。农民把余粮存合体,每吨粮食每年可提高120元收益;凭粮食存折取款、取面、取油、兑换化肥任意选;粮食存到联合体内可以避免8%的粮损。给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带来效益。不再考虑小麦晾晒、储藏、运输等问题,解决粮食无处可储的难题;资金互助,化解了资金少、利用率低下的难题;解决了买难卖难问题,避免了买高价农资、低价卖粮;联合体提供完整的12项服务,为种粮大户省时、省力、省钱。给龙头企业带来效益。建立了基地、保证了充足的粮源;增加了客户,提高了产品占有率;发展特色农业,生产特需产品;减轻了现金收购小麦的压力,降低采购成本,直接为企业提高收益。取得的社会效益。联合体成员流转土地35000多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30000多亩,实现了规模化生产;联合体通过减少生产流通环节、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批量采购减少费用等措施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应用新机具、新技术,提高了联合体成员的经营收入;联合体内经营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全程社会化服务,满足不同经营主体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加入共赢产业联合体的农民,把土地流转出去,不仅可以获得每亩1000元左右的租金收入,而且通过参加田间管理、作业服务等,全年可获得5000元以上的工资性收入。

适宜区域:小麦主产区均可推广。

县域单元生态大循环模式

模式概要:围绕小麦这一主导产业,按照“科技创新支撑+专用品牌引领+联合体式经营+专业化综合服务”路径,以建设旧县省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太和县一二三产融合项目实施主体为重点开展粮食生态模式示范,组织各示范主体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示范推广“种养循环”、“产加销一体”等方式,带动全县现代生态农业快速发展;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皖北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站、省农科院皖北分院和隆平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为支撑,进行产研联合,建立皖北中低产田提质增效技术模式,构建产、加、销、服一体化产业经营体系,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太和板面”、“好梦圆面包”、“高端白酒”等专用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和管理,促进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者有机融合,形成产品生态圈;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强要素、产业、利益联结,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形成企业生态圈;通过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循环生态系统,推进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实现地域范围内的复合式循环,形成区域产业生态圈。

效益分析:通过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推进“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运营产业化”,逐步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化肥农药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小麦品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高。

第7篇

关键词:林下间作;黑木耳;技术;经济

中图分类号: S646.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05.055

1林业经济综述

林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林业经济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近些年国家非常重视林业的发展,但由于林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及传统的经营模式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我国一些国有林区发展仍然面临很多困难,一些林区企业经济仍处于危困状态,传统的单一林业经济形式已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如何发展林业经济,增产创收是每个林业工作者都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为了有效利用林地空间,最大发挥林地的经济效益,进行林下经济发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林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它是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微生物(菌类)和动植物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达到林地生物多样性,从而成为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增收致富开辟的一条新思路。

林下经济可以根据林业结构及自然条件的不同采取多种模式,比如林禽模式、林畜模式、林菜模式、林草模式、林菌模式、林药模式、林油模式、林农模式等等。因林业结构、林木生长及自然条件都有所不同,所以在采取林下经济模式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各种客观限制因素,科学合理地采取适合的模式,不能盲目进行,否则不但达不到理想的预期效果,还会对林业的主体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

2林下黑木耳的栽培

林下栽黑木耳属于林下经济中的一种模式,属于林菌模式,这种模式一般适合在速生林下进行间作,林地内通风又相对凉爽,同时又有很好的遮荫效果,十分适合一些菌类的生长,林下间作黑木耳能充分利用闲置的林下土地,生产成本又不是很高,同时也能简化一些栽培程序,提高产量,而木耳采后的一些废料又是树木生长的有机肥料,可以促进树木的快速生长。

2.1栽培的时间

代料栽培黑木耳,从接种到出菇只要45~55天, 生产周期100~120天,比原生产时间缩短50%~60%,将原来一年长一 季改为春秋长两季;春季2~3月接种,9~10月子实体生长;秋季7~8月接种,9~10月子实体生长,但要避开高温;早春气温低,可加温调节。黑木耳菌丝生长以22℃~30℃,子实体生长以20℃~25℃最适宜。

2.2培养基的调配

木耳生长的培养基有两种,一种是木屑为主的,加上麸皮(或米糠)、石膏粉、白糖、水构成的。另一种是以稻草为主的,加上其他几种配料。将配料准备好后,按照木屑(阔叶树)78%,麸皮(或米糠)20%,石膏粉1%,白糖1%,水65%左右的比例进行调配,调配时先把木屑,麸皮(或米糠),石膏粉计在一起拌匀,然后把糖用水溶开,然后加入到拌料中,使料的含水达到65%左右,用手握料有水渗出但不滴为止,然后把料堆在一起,闷半小时至1小时。然后装袋,装时要把袋装实,上下密度一致。

2.3灭菌与接种

装料要拌完即装,装完要立即灭菌,一般把装好的袋子放在高压菌锅里,保持高压(一般压力为15公斤/平方米)1~2小时,压力表归零,把袋子趁热拿出,然后放在接种箱中进行接种。如果常压灭菌,要保持7小时左右,待袋温降到30℃时取出,也可以用高锰酸钾和甲醛熏蒸半小时以上,然后进行接种箱或接种室空间消毒。

2.4菌丝培养

菌丝培养是木耳后期生长好坏的关键,所以一定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注意温度的控制。培养室温度要在22℃~25℃范围,不要超过25℃,因为培养袋灭菌时的温度一般都要稍高于培养室温度;二是要注意湿度控制,要把湿度控制在50%~70%,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大低培养料会干燥,不利于菌丝生长,太高则会滋生杂菌;三是要控制光线,培养室要处在黑暗状态,这样可以避免培养菌丝阶段不形成子实体原基;四是要保持培养室环境的清洁,在四周撒一些生石灰,使成碱性环境,减少霉菌繁殖;五是在培养过程中尽量少移动,轻拿轻放,发现杂菌要及时取出放在温度较低的地方,杂菌污染较轻时可用甲醛药液注射到杂菌处,并用小块胶布把针眼贴住,可控制杂菌继续蔓延。

2.5开洞

注意菌丝的生长情况,当菌丝满提时,就可以把菌袋移到栽培室,去掉培养料外面的棉塞、塑料颈套,扎好袋口,用把5%的石灰水浸洗袋子,洗干净后,用刀片在袋子四周开洞,洞深0.3厘米,长度在1.5厘米左右,洞间距在5厘米左右,用石灰水浸洗的目的是使洞口处于碱性环境,防止杂菌生长。

2.6出耳期管理

菌袋开洞完成后,要平放在栽培室中,也可以放在苗床架上,或者放在林下的树枝上,然后要控制栽培环境的湿度和温度,湿度在90%~95%,温度要达到20℃~25℃,并保持良好通风和较强的散射光照,这些条件都是利于木耳的原基形成。条件充足后,一般开洞后的7~10天,就可以看到袋上的洞口有黑点产生,慢慢长大,连成耳芽,这就是木耳的幼小子实体。此时要注意水分的充足供应,加上温度要控制在15℃~25℃。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耳芽形成后大约10~15天,耳片平展,子实体成熟,即可采收。

2.7采收与加工

第8篇

2013年农业增加值比2012年增长4.5%;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9791元;粮食产量达到757.1万公斤;年出栏生猪3.7307万头;新增寿果100亩,品改900亩;农业招商引资2千万元。

农业和农村工作完成情况:镇主要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居民、社会事业发展,经过全镇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努力,所有项目完成和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目标任务完成良好,建设成就斐然。

——农业和农村经济指标方面

1、目标任务:农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5%以上。

完成情况:2013年农业增加值比2012年增长4.5%。

2、目标任务: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6%以上。

完成情况:2012年农民人均8514元,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已达到9791元,比上年增长15%,力争全年达到17%。

——农业产业化建设方面

1、目标任务:粮食产量达到755.1万公斤。

完成情况:2013年粮食产量达到757.1万公斤,超额完成目标任务2万公斤。

2、目标任务:按照园区规划完成建设,全年完成林下养鸡4200亩,年出栏山林鸡60万只。

完成情况:2013年完成林下养鸡4200亩,年出栏山鸡100万只,其中:永利村2000亩,全年出栏47.6万只;双合村1100亩,全年出栏26.2万只;远景村500亩,全年出栏11.9万只;石龙村300亩,全年出栏7.15万元;白蜡村300亩,全年出栏7.15万只。

3、目标任务:认真抓好森林防火,确保全年无森林火灾发生。

完成情况:2013年镇全年无火灾发生。

4、目标任务:按时完成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

完成情况:完成水稻农业保险8339亩,超额完成10亩;玉米3171亩,油菜4950亩,超额完成8亩;马铃薯900亩,超额完成20亩。

5、目标任务:按照县防汛指挥部的要求,抓好落实防汛抗旱工作。

完成情况:认真按照县防汛指挥部的要求,脚踏实地的抓好防汛抗旱工作,经县防汛办的检查得到好评。

6、目标任务:新植寿果100亩,品改400亩。

完成情况:完成新植寿果100亩,品改完成900亩,其中土桥村500亩,远景村100亩,凯旋村300亩。

——新农村建设和民生工程方面

1、目标任务:硬化农村道路5公里。

完成情况:完成村道6公里,其中:村硬化道路3公里,远景村硬化道路3公里。

2、目标任务:减少贫困人口472人。

完成情况:2013年完成减少贫困人口472人。

3、目标任务:农机总动力1.9万千瓦。

完成情况:2013年完成农机总动力1.9516万千瓦,超额完成目标任务0.0526万千瓦。

4、目标任务:完成两座病险水库的整治。

完成情况:全面完成两座病险水库的整治工作。

5、目标任务:按时完成新农通信息报送。

完成情况:全年完成新农通信息报送120条。

6、目标任务:按时完成农业农村工作的情况报送和农村经济情况统计表。

完成情况:按时完成农业农村工作的情况报送和送农村经济统计表,大小村预产表,大小村实产表及农业作物播种面积的统计表上报。

7、目标情况:向上争取农业项目2个,并负责完成实施。

完成情况:向农业局争取玉米地膜覆盖700亩,其中:永利村330亩,土桥村370亩,争取农业局油菜专用肥10吨。

二、取得的成效与经验:

(一)成效:

镇强力推进农村经济跨越发展实施以来,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镇干部群众的关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农村经济,农民生活,社会事业都得到发展改善,为今后的发展探索出了一定的发展模式,群众得益实在,功在当今,利在千秋。

1、农村经济跨越发展实施以来,我镇经济得到了大的发展。以远景村为核心辐射凯旋村、石龙村、土桥村的柑橘、梨园建设;永利为核心,辐射远景,双合,石龙林下生态养殖的建设,促进园区旅游业的发展。人均纯收入从原来的8514元,将提高到9791元,建立科技示范户25户,带动其他农户500余户,水果产量从原来的平均2000斤/亩,增加到现在3000—3500斤/亩。农民不仅懂得了科学种植,科学管理,而且懂得了科学包装,销售。同年全镇共销售生猪3.7307万头,出栏小家禽165.07万只。粮食总产达757.1万公斤。农业增加值比上年增加4.5%。

(二)主要做法与经验

1、广泛动员,深入宣传,是争取群众对镇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性;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宣传,动员,大讲、特讲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就近参观,帮助群众提高认识,把农村经济跨越发展变成他们改变现有面貌的自觉行为,镇干部群众热情高涨,任务完成良好。

2、领导高度重视,强化管理是加快农村经济跨越发展工作的重要保证。年初,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具体落实了《2013年农村经济跨越发展方案》的制定,召集相关部门到各村现场办公,为各项工作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政府内部设有任务组,力求做到分工明确,通力合作,技物结合,奖惩挂钩,确保任务按期完成。

三、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不难看到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镇政府经济基础脆弱,给予一定的支持必定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金缺口,影响某些项目的建设。二是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实施有些项目有一定的困难,需上级部门大力支持,理解并帮助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加以努力去解决。

四、2014年工作重点

1、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全面完成日常工作。

2、按照长寿果蔬示范园的要求,完成沟渠整治3000米,道路硬化3.5公里,山坪塘整治5口,沼气池建设60口。

五、2014年工作举措

加快农村经济跨越发展是村级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今后加强领导,选好发展项目,健全制度,强化管理,进一步搞好各级部门的配合与协作,齐心协力抓好各项工作。

1、继续加强完善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强建设项目与相关部门的密切联系与协作,共同研究制订和完善今后我镇新农村建设规划。

2、远近结合,抓住重点,选准发展项目,具体制订各项目规划,建立项目库。

3、认真总结2013年的农村发展工作经验,不断完善现有制度。特别是抓好项目队伍的技术培训,在农民增收上下功夫。

4、抓好机遇,积极争取扶持,努力增加发展规模和投入力度。多方筹措资金,把镇建设得更加美好。

第9篇

【关键词】园林绿化;地被;耐荫性;应用;配置

1.地被

1.1地被概述

地被植物(ground cover)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素材之一,在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和丰富城市绿化景观类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但可以像草坪植物一样成为城市绿化的本底,还可以通过不同种类的配置形成独特的园林景观,更因其具有抗逆性能好、耐贫瘠和适宜粗放管理等特性,常常可以应用于草坪不易生长或养护有难度的地方。因此,在国内外已经被重视和普遍应用[1]。

1.2地被的定义

地被植物是指一些生长低矮、扩展性强、控制高度在30-50厘米或稍高的植物,不仅包括多年生低矮草本植物。还有一些适应性较强的低矮、匍匐型的灌木、竹类和藤本植物,特别强调覆盖地表的使用价值或者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

1.3 地被的种类

地被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以下是比较通俗的分法:

草本地被植物类,草本地被植物在实际应用中最广泛,如孔雀草、串红等,其中又以多年生宿根、球根类草本最受人们欢迎,如鸢尾、石竹等,有些一、二年生草本地被,如春播紫菜莉,因具有自播能力,连年萌生,持续不衰。

藤本地被植物类,此类植物一般多作垂直绿化应用,覆盖花钵或是花坛边缘,如铁线莲、常春藤等、蔓长春花。

蕨类地被植物类,蕨类植物如肾蕨、风尾蕨等大多数喜阴湿环境,是园林绿地林下的优良耐荫地被材料。

木本地被植物类,大多的是矮灌木类植物,当作地被植物,但是也非常的普遍。如紫金牛、杜鹃、金叶女贞等均为优良的地被材料。

1.4 地被的作用

园林地被植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覆盖力强、繁殖容易,养护管理粗放,种植以后不需经常更换,能够保持连年持久不衰,适应能力较强,比草坪更灵活,在土壤务件不良、树荫浓密、树根的地方,可以代替草坪。另外,园林地被植物还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降低噪音、净化空气等作用。

2.耐荫性地被

地被是披在地表的外衣,比较低矮,接受光照的条件比较苛刻,因此有较强耐荫性的地被就在园林绿地的应用中显得特别的重要。

2.1耐荫性地被

地被本身的特点就是生长低矮,因此在生态势中本身就有一定的耐荫性,这里指的是耐荫性比较强,在郁闭度很高的环境下仍然能够生长良好的地被种类。现在杭州用的比较多的耐荫性地被有,八角金盘、兰花鸢尾、草绣球、洒金东瀛珊瑚、花叶玉簪、沿阶草、杜鹃花、蔓长春花、沿阶草、麦冬、狭叶十大功劳等。

2.2 耐荫性地被的作用

地被能覆盖的地表美观,达到美化的效果。同时可以防止土壤冲刷,减少地面反光所产生的刺眼现象,降低地面的声波传送,减少噪音污染,防止尘土飞扬,净化空气。而耐荫性的地被的优势在于可以配置林木下大都处于浓荫、半荫而又湿润的环境。在疏林下配置相适应的耐荫地被植物,能覆盖树下的土壤不但能保护水土,利于林木生长等功能需要,同时能增加林木层次加添景观,体现结构和口植物配置的自然美,提高单位叶面积的生态效益。

2.3 耐荫性地被的应用

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由高层建筑、立交桥等形成的荫蔽、半荫蔽土地不断增多,在而大多景区或园内都是以高大乔木作为主景,这些乔木生长繁茂,郁闭度较高,草坪大多数是不耐荫的,而其他植物也不易在这种环境下生长,因此这些环境是耐荫性地被主要的应用场所。

2.3.1 举例

以过路黄为例,说明耐荫性地被在郁闭度较高的林下的应用:过路黄,报春花科多年生草本,平卧匍匐生,长20~60cm,节上常生根,花冠黄色,喜生于沟边、路旁较荫湿处和山坡林下,因此非常的适合在林下应用,并且一般全年均能保持青绿。春季随着气温的上升,光照的增强,过路黄生长速度加快,平卧匍匐茎迅速向四周扩散蔓延,形成密集株丛成绒毯状的草坪,一片翠绿,美观、惹人注目。5月进入始花期,花朵次第开放,且花期较长。入秋后其长势虽不及春天,但仍能维持生长,脚叶有些更换,枯黄脱落,但梢部持续生长故无整体枯黄期的表现。

2.3.2 结合地被作用的应用

在耐荫性地被的设计中要考虑到这片地被的作用,如果提供人们在其上活动的,应该选用禾草类植株低矮的类型,如果起防止行人跨越起到拦阻作用较高的,那就要配置较高的或是有刺的类型。

2.4 耐荫性地被的配置

2.4.1多种地被联合配置

多数地被的叶片呈绿色,若大面积或是过于频繁的使用同一种品种来应用难免显的单调,因此就要用多种地被合理配置来满足人们对多样景观效果的追求。

2.4.2垂直配置

在杭州很常见的是在一片树林的底层用常春藤来覆盖地表,常春藤的掌状叶片爬满地面,像一层绿色的毯子,给人充满生机的感觉,更加奇特的是由于常春藤出色的攀援性能,往往会沿着树干向上攀爬,给数穿上一层厚厚的绿衣,形成了特有的垂直绿化,也不失为一种新颖的景观。

2.4.3观花观果地被的配置

百合科的小玉竹能够创造特别美丽的地面覆盖,高18-25厘米的茎上长着淡绿色的叶。春天,叶腋中悄然绽放一簇簇小型钟状花朵,随后挂上兰黑色球形果实,形成毯式效果[4]。紫金牛的朱砂根,到了果实成熟的时候,诱人的红果挂在枝头,万绿中的点点红火一定会让人有不同的感受!

2.4.4配置的整体效果

地被植物作为植物群落的下木,通常要考虑常绿和落叶相结合、观叶和观花相结合。例如:当上木为银杏、枫香、无患子等落叶色叶树种时,地被植物可选择常绿类耐荫植物杜鹃、麦冬、八角金盘等;茶梅可作为落叶灌木腊梅的地被,花期长达3~4个月,并且兼备梅花和茶花的特点。

3.地被在应用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3.1 物种总量不足

现在杭州甚至国内在应用的地被植物和耐荫生地被植物的种类有一定的数目,但是考虑到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差异,很多的植物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下生长,因此综合起来某地能够运用的地被树种还不能算很丰富,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育种的力度,开发新的可以作为地被尤其是耐荫性地被的物种。

3.2乡土树种运用不足

在当前的园林地被物种中,有大量都是国外引进的园艺种,而国内幅员辽阔,生物多样性丰富,却有很多的种没人认识,没人开发,这是一种资源浪费的行为。而且在一个区域都布置外来种,就会形成区别于当地的异地风情,失去当地的特色,因此要鼓励多开发乡土物种,多应用乡土物种。

3.3 个别区域管理不够

有的地方(比如高架下面)由于八角金盘过于疯长,又没有及时修剪,长到了1米左右,失去了地被低矮的特性;还有的则是洒金珊瑚由于收到阳光照射,而引起了枯焦,表皮显露在路人眼前,造成了景观的破坏!这些问题是需要重视的,因此要加强管理,或是用不易出现这些问题的植物代替。

4.总结

园林中对地被的应用,总的来说,是为了创造一个美的环境,兼顾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方面。在植物配植时,应充分考虑植物的形象美、色彩美及联想美,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将植物配植起来,并结合当地具体的环境条件和园林主题的要求,巧妙地、合理地结合乔木,灌木进行配植,构成一个立体的丰满的景观空间,尽量避免问题,使游人置身其间,陶醉于一种美好的意境中。

第10篇

1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林下养殖。根据秀山县县情,结合近年多来发展土鸡产业的实践,重点利用低、中山区的荒山草坡、疏林地、果园等可利用林草地,发展秀山土鸡林下生态放养。

2 狠抓土鸡示范养殖,示范一村带动一片。成功建设了平凯街道晓教村土鸡养殖示范园。其中:屈直勇鸡场当年出栏土鸡3万余只;李文鸡场占地面积1287亩,总投资473万元,建成鸡舍66栋3960平方米,办公及辅助用房1000平方米,已出栏土鸡7万余只,现存栏约2.3万只。2012年已实现销售收入250万元,纯收入44万元。解决隘口水库移民就业30户农户。

3 重点打造养殖基地,推动集中连片发展。重点打造了宋农镇大土村、中山村土鸡养殖基地、隘口镇新院村土鸡养殖基地、妙泉镇大田村养殖基地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带动了全县土鸡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4 加强品种选育,确保土鸡品种优良。在重庆市畜科院专家指导下,初定了秀山土鸡选育方向、目标,制定了秀山地方鸡标准和育种工作时间表,确立了育种工作要坚持市场需求的基本思路,育种工作有序开展。完成组家、带号、定向输精、家系孵化、零世代种雏标记、称重等系列工作。

5 加强土鸡种场监管,保障鸡苗品质优良。积极抓好种鸡场监督管理,确保出场鸡苗健壮。出壳苗全部由种鸡场提供疫苗,种鸡场负责指导育雏场、养殖户及时开展相关疫病免疫接种;脱温鸡苗全部由育雏场做好所有基础免疫。从源头上保障了鸡苗质量,促进了土鸡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6 开展技术培训,保障土鸡品质。一年共培训农户约3100人次,重点讲解了生态土鸡健康养殖技术、养殖投入品控制、休药期要求、出栏日龄限制等,保障了秀山土鸡商品鸡品质优良,较好地维护了秀山土鸡品牌形象。

7 加强防疫管理,保障鸡群有效免疫。在土鸡放养期间,及时提醒养殖户开展禽流感、新城疫等疫病的加强免疫工作,保障了散养鸡群有效免疫抗体水平,有效控制了重大鸡病的发生流行,实现了土鸡产业清净无疫。

8 大力推广土鸡保险,解除农户后顾之忧。土鸡保险工作取得一定进展,共计完成土鸡保险约百余户、22.5万只,本年度发生保险责任事故6起,理赔12986只,共计赔付68717.06元,降低了受灾农户经济损失,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9 抓好市场开拓,确保商品鸡销路通畅。开辟了浙江义乌、武义、宣平市场,湖南长沙、邵阳市场,重庆荣昌、丰都市场,正在积极组织土鸡进港相关工作。通过一系列的市场拓展,拓宽了秀山土鸡销售渠道,有效缓解了土鸡冬季销售难的问题,促进了销路通畅、价格稳定,维护了养殖户利益。

第11篇

关键词:耐盐;地被植物;衡水;园林绿化;应用

地被植物一般指能够覆盖地面的低矮植物群体,铺设于空旷场地、阴湿林下和林间隙地等各种环境覆盖地面的多年生草本和低矮丛生及紧密的灌木等。在园林绿化中也将草坪植物归于地被植物的范畴。地被植物是现代城市绿化造景的主要材料之一,也是园林植物群落中不可缺少的景观组成部分。它在城市绿化的人工植被群落中形成绿色的地被层,不仅能增加植物层次、丰富城市绿地的色彩,在花期更具有独特的景观效果。它对改善环境、防止尘土飞扬、保持水土、抑制杂草生长、增加空气湿度、减少地面辐射、美化环境、节约养护成本等均具有良好的作用,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十分有利的。

1 衡水市的绿化现状

衡水市地处河北冲积平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缓慢倾斜,海拔高度12~30m,土壤含盐量大,给绿化规划造成很大的困难。现在衡水城市绿化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是用工程措施改良土壤,利用淡水洗盐、暗管排碱、铺设隔离层、抬高花池、客土置换等,可以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土壤盐分含量。二是用生物措施增加植被,筛选、培育不同耐盐程度的植物,以适应不同的盐碱地土壤。

2 地被植物在衡水盐碱地的应用情况

衡水属大陆季风气候区,为温暖半干旱型。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全年平均气温12.7℃,春季干旱少雨多风,晚春回暖迅速,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气温下降,雨水骤减,冬季天气干冷,寒风频吹。针对盐碱地城市园林绿化的特点,解决林下耐荫植物缺乏以及园林地被植物过于单一化的问题,我们引进了一些地被植物。在地被植物的概念、特点、分类、功能、配置和资源等方面已有很多介绍,而在盐碱地上的应用研究却很少。近几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引种和种植,并对各类绿地(公园绿地、机关绿地、交通绿地、居住绿地)的地被植物种类和配置方式等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2.1 地被植物选择的标准

地被植物选择时要十分慎重,应该按照园林中所具有的功能来筛选。首先应选择适应性强的本地植物品种,尽量选择多年生、植株低矮、全部生育期在露地栽培且繁殖容易,生长迅速,花色丰富,花期长或枝叶观赏性好,具有一定的耐盐性。其次应适当、谨慎引入外来的优良植物。由于地被植物普遍都具有很强的生长势和抗逆性,因此在引种时要客观地权衡利弊,注意汲取国内外过去引种的经验教训,要以环境学、生态学、生物学等多角度来权衡研究其是否会造成损失或有潜在的破坏性。选择的植物还应抗性强,无毒、无异味,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

2.2 地被植物的耐盐性

2007~2009年,我们共引进地被植物30余种,经过几年来的观察,只有16种能够在含盐量大于0.3%的盐碱条件下生存,而且也表现出不同的耐盐性。其中三七景天、千屈菜、铺地柏、小叶扶芳藤、黄菖蒲、紫花苜蓿、丹麦草、鸢尾、萱草、费菜、地被菊、大花美人蕉可以在含盐量0.3%~0.4%土壤中完全生长,肥皂草、蒲公英、马蔺、八宝景天可以在含盐量略高于0.4%土壤中完全生长。其中萱草在春季表现景观效果非常好,但在6月中旬开花之前,叶片出现发黄、下垂,开花也较少。但在多年种植的群落中很少发现秃斑、死亡现象。球根宿根花卉大花美人蕉虽然耐盐性高,但是其球根不能正常越冬,需要室内贮存或窖藏,工作量大。

2.3 地被植物的配置方式

2.3.1 空旷地被。在阳光充足的场地上栽培的地被植物,要求植物喜光向阳。绝大多数的一、两年生草花类和部分宿根、球根植物、矮生灌木类都可作为空旷地地被。如金鸡菊、黑心菊、地被菊、白三叶、小叶扶芳藤、鸢尾、大花美人蕉、红花酢酱草、紫花苜蓿、铺地柏、麦冬等球根花卉及1、2年生草花,可利用它们来增加色彩变化和季相变化。

2.3.2 林缘、疏林地被。在林缘地带或稀疏树丛下栽培的地被植物,意在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植物群落,要求具有一定的耐荫性,同时在阳光充足时也能生长良好,如马蔺、常春藤、小叶扶芳藤、鸢尾、萱草、黄菖蒲、紫叶酢浆草、千屈菜、铺地柏等。林缘的地被植物也可以由林下地被植物延伸种植。

2.3.3 林下地被。指在乔、灌木层基本郁闭的树丛或林下种植的地被植物,要求植物具有较强的耐荫性。在林下增加地被植物,不仅能够保持水土,利于林木生长,同时也能体现自然群落分层结构和植物配置的自然美,如玉簪、薄荷、鸢尾、爬山虎、肥皂草等。

2.3.4 立体绿化地被。垂直绿化指在建筑立面、坡地、堤岸、护栏、花架种植地被植物,不仅能保持水土、防止雨水冲刷,而且可以丰富景观,如凌霄、爬山虎、迎春等。

2.3.5 水系护岸地被植物。即在坡地、河岸、水溪边、池塘边、驳岸种植的地被植物。要求根系发达、枝叶严密、耐水湿、观赏性强,如马蔺、千屈菜、黄菖蒲、麦冬、荆芥等。

3 衡水地被植物应用存在的问题

地被植物在衡水园林建设中已广泛应用,但地被植物的发展目前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品种单一,特别是缺少新优品种;二是观赏价值高、适应强的色叶和常绿植物仍需进一步开发推广;三是缺少专业的地被植物生产基地;四是应广泛开展适应性强的野生资源的引种驯化工作;五是生产方、科研院所、应用单位仍然缺乏交流。因此,地被植物的生产基地、科研院所与园林建设部门、设计开发单位和工程企业等相关单位间要保持良好的联系,加强合作与交流。

4 耐盐地被植物的应用展望

地被植物关系着园林绿化的整体水平,随着生态园林建设步伐的加快,地被植物越来越受到了园林界的重视。今后地被植物的研究和开发,首先,应从种到品种发生转变,使种类多样化;其次,铺地性强、矮化、色叶、环保、药用和清香型、生长速度适中的耐阴性等特色地被植物是今后发展的新趋势;再次,生产栽培向容器栽培发展,因为利用容器栽培便于销售、推广、运输、市场流通。还有地被植物生产还可以朝家庭园艺这一个市场进行延伸,但这必然要求是容器栽培,便于销售和养护管理。深化对地被植物的研究、开发、生产、设计、施工等工作,以提升园林绿化整体水平,使城市森林健康发展。

耐盐地被植物在园林应用上具有一次栽培,多年生长,养护成本低、收效快、群体功能强、生态效益大等的特点,并品种类繁多,花期形态各异,色彩丰富多样是改善城市春秋缺花现状,实现三季有花的重要植物材料,应用前景广阔;同时在盐碱地上能够栽培的地被植物又要具备一定的耐盐性,能够成功栽培的就非常少了。只要做到科学、合理、实用,就能最充分的发挥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第12篇

关键词:林权改革;生态公益林;风险;富川瑶族自治县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把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是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向林地的拓展和延伸,是对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以农业的思维去经营林业的集体林权改革的推行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推进了现代林业的发展,达到林农利益与森林资源的双赢。但由于公益林和商品林给林农带来的经济效益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无相配套的补偿机制等因素,使得林改导致生态公益林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1]。

1. 林权改革后对生态公益林保护存在的问题

1.1 分类经营的体制不完善

根据2008 年《林权改革意见》,商品林权和公益林权同时参与市场流转与经营,农民可依法自主决定经营模式,自主销售生产商品林的木材,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依法合理利用公益林的林地资源,开发公益林下种养业,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业等。但在流转过程中,公益林势必处于劣势而面临诸多问题。

1.2生态补偿不到位

公益林的生态补偿制度在林权改革过程中地位显著,但由于我国重点公益林补偿数额过低、普通公益林补偿缺位、政府机关监管不到位等导致林农在公益林方面合法收益甚微,导致产生盗伐公益林等破坏行为,造成公益林萎缩甚至丧失。因此,需加强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并将制度落实到位。

1.3 管理体制的不健全

政府担任起担保护和建设生态公益林的责任,但在现实中,政府在对公益林的保护不到位,再加缺乏护林人员队伍,以及砍伐法律制度不完善导致公益林的乱砍滥伐的现象会变得更加恶劣日益严重。

2. 富川瑶族自治县林权改革后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现状及其问题

2.1 生态公益林保护现状

富川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全县总面积1572.36平方公里,其中石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21.8%,尤其是葛坡镇、莲山镇、麦岭镇、新华乡、福利镇和石家乡都是以石炭岩岩溶地貌为主,加上自然灾害及各种人为因素,导致森林植被破坏严重。近年来,富川瑶族自治县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逐步将部分石山恢复成林,并逐年加大财政对城镇绿化和公益林建设投入,目前全县林地面积已达6.9654万公顷,林木蓄积量19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1%,拥有生态公益林面积43.4万亩。

由于生态公益林面积多达43.4万亩,并且很大一部分公益林分布于大石山区中,生态较为脆弱,同时富川瑶族自治县尚未设置专职管理人员对生态公益林进行建设和保护,设定生态公益林处于兼管状态,这严重影响了公益林的建设和保护工作在保护。

2.2 生态公益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2.2.1 分类经营的产业化的调整给生态公益林带来的影响

富川瑶族自治县林农的收益大部分来自对经济作物的种植,如烤烟、柑橙、柿、桃等。由于部分群众处于对利益的过分追逐,而对生态公益林进行私自毁林开垦,导致得生态公益林面积萎缩甚至丧失。除此之外,由于林改意见中允许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依法合理利用公益林的林地资源,开发林下种养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公益林的的建设和保护参试了消极作用,进一步恶化公益林林地面积的减少。

2.2.2 没有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和专职护林员队伍

富川瑶族自治县尚未设置专职护林员队伍,也未建立健全林业管理体制,使得生态公益林处于兼管状态,无法对部分群众在生态公益林的林地上进行的乱发滥垦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制止。

2.2.3 公民法制意识、保护意识淡薄

富川瑶族自治县生态公益林林区的林农整体法制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生态公益林的隐藏性价值,在公益林林地乱发滥垦,同时林地安全意识不高,在农事生产过程中随意用火等,严重影响了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保护。

3. 富川瑶族自治县在防范林权改革趋势下生态风险的对策机制

3.1 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对策

生态补偿是保护和建设生态公益林唯一切实可行的途径。

对于富川瑶族自治县来说,当地政府应该对本地林业的发展有充分的认识和前瞻性,健全生态公益林的补偿制度。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财政补偿基金,并合理的管理和使用补偿金。首先,按照资源保护的特殊法则,根据林木的生长等级、区位的重要性等,制定各类林木的具体补偿标准,合理分配重点公益林、特殊公益林以及一般公益林的补偿金。其次,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改善和提高林农的补偿效益,提高林农建设和保护生态公益林的积极性。

3.2 严厉打击毁林开垦,违法侵占用林地不良行为

坚决严厉打击生态公益林林地的违法侵占林地、乱发滥垦的行为。

针对富川瑶族自治县所存在的监管不利的问题,首先应当建立森林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位。其次向林区的林农普及保护和建设生态公益林的意义的知识,以及森林管理制度,增强林农生态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3.3 建立健全专职护林员队伍

采用“林农+专职护林员”的管护模式,并建立健全专职护林员队伍,提高护林人员福利待遇,并林农签订《聘请护林员管护公益林合同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定期对护林员进行管护质量监督。

4. 结语

生态公益林的保护与建设直接关系着森林生态以及人类生存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公益林要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以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培育森林资源、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纲要,实现经济社会和森林资源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