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产品生产加工

农产品生产加工

时间:2023-09-22 09:45: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产品生产加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产品生产加工

第1篇

关键词:有机RFID;农产品;溯源;成本低廉

中图分类号:TP3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6)11-00-04

0 引 言

“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最初是20世纪90年代末欧盟为了解决“疯牛病”问题,逐步由政府提出建立并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以GMP(“良好作业规范”)和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为根本,食品链相关组织(包括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公司和组织)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颁布的“HACCP体系及其应用准则”(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作为组织的核心管理要素,明确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对食品生产、加工、物流、仓储、销售等环节建立信息管理制度,实现向上追溯和向下跟踪的“双向”管理,并在超市类似ATM机系统的专门硬件上进行信息共享,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如果出现食品质量问题,即可通过扫描食品标签上的追溯码在网上查询该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信息,从而明确相应法律责任的事故方。

食品安全追溯信息管理可通过食品溯源专用硬件设备,在食品流通、供应、消费、库存等各环节中进行信息收集、信息记录以及信息交换等操作,方便市场中的生产者、销售者以及消费者进行快速、有效的沟通。这种食品安全和食品行业自律行为,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极其重要。

1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至今,互联网高度发展,大大提高了社会的交流与发展。但同时,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出现,早些年的“三鹿事件”让公众对民族品牌出现信任危机,“地沟油事件”又引起了公众对餐饮业的斥责与不安……如何向公众确保食品安全不仅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关注,还引起了生产者和销售者的注意,目前已成为我国食品安全发展的焦点问题。

农产品具有的信任特性决定了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实施的必要性。信任产品特性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后,没有能力了解农产品相关的生产信息和物流信息,如使用农药剂量,物流仓储信息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也属于信任品,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食品信息被生产商和经销商掌控,消费者并不知道,因此也从根本上造成了两者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信任危机”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建立农产品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消除了消费者对生产商及经销商的“信任危机”,同时在系统的监督下建立企业间的优胜劣汰机制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2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射频识别(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认识计算和智能控制技术、纳米技术、网络融合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为追溯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2.1 具有农产品商品特征的追溯码编码

在国际上,EAN・UCC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商品的追溯码编码和条码表示中,将商品名称、产地、价格、规格等信息进行处理并储存在编码中。EAN・UCC系统是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 International)和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AA)共同建立的全球统一商品标识系统。消费者可以在销售终端通过POS自动销售系统查看食品链在生产、加工、运输、仓储等各环节的信息。

农产品不同于一般商品的地方在于,它具有地域性、鲜活性、种类性等特点,因此设计农产品商品追溯编码时要将农产品的产地、种类、等级、生产日期作为特征编码考虑进去。

国内现有的追溯码编码系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编码长度不够短、数据加密性不强、实时追溯信息不畅等。而杨信廷等科研学者提出在设计农产品追溯码时采用26数字加密信息,并将位置码、产品码、生产日期码、认证类型码、多重校验码相结合,食品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可实时追溯至出问题的生产环节。将追溯码编码与Google Earth地图相结合,在可视化图形结合方面创新发展,这对于解决目前追溯码编码问题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2 农产品商品利用有机RFID标签追溯

追溯码的信息载体是产品标识,那么标识技术又有哪些不同呢?目前,市场上有两种主流的追溯码――二维条码和射频识别技术(RFID)[1]。

2.2.1 二维条码技术

二维条码技术通过对信息进行编码、印刷、光传感等操作,将食品质量信息及数据加密转化存储于二维条形码标签上,建立了规范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扫码可将二维条码附带的数据提取出来,并进一步转化成追溯所需的信息。条码存储信息上条码呈现高密度、大容量、支持数据加密技术等特点,在编码范围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此外,由于条码本身的符号形状可变,可大大提高其适用性。但条形码只能用人力在可见的小范围内使用扫描器进行近距离特定方向的读取,无法保证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目前农产品市场使用的二维条码需要消费者通过扫描才能知道该产品来自于哪个企业,而消费者却无法得知农产品具体的产地、用药、施肥等生产信息。

2.2.2 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RFID)[2]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这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利用射频信号的空间传输特性实现对物体的自动识别并提取相关信息[3]。该技术具有多个标识,可以在任意方向远距离识别标签附带的信息,重复利用性好,防尘、防水、耐腐蚀性强。RFID标签通过对农产品的产地、种类、规格、生产日期、所在位置等信息数据进行加密编程[4],以保证消费者对农产品的知情权。

RFID系统由RFID标签、RFID阅读器及应用支持软件三部分组成。RFID标签[5]由芯片和天线组成,芯片部分通过复杂的IC工艺在硅片上制备出来。每一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

无机RFID标签的高昂成本一直制约着该标签的大规模应用[6](RFID标签的成本大约为每枚0.2美元以上)。有机RFID标签则采用印刷电子技术,将IC电路通过机薄膜晶体管制备(DTFT)在低廉的塑料基底上。用金属和有机墨水在塑料基底上形成芯片和天线。

在实际操作中,在被标识物体上附有有机RFID标签,当被标识物体进入阅读区或工作区时,阅读器会以远距离非接触的方式自动识别有机RFID标签编码的信息,从而实现对物品的自动化识别,大大减少了人工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机RFID标签具有低成本、简化制作流程等特点,可以制成随意粘贴的柔性薄电子标签。

有机RFID标签的工作原理、读取速度、读取距离等和无机 RFID 特点一致,其区别在于两者的材料和加工工艺不同。在世界范围内,好多公司都看好有机RFID市场,纷纷加大对其的研究投入,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05年、2006年,PolyIC、Philips先后宣布他们已经通过印刷+光刻的技术制备出了工作在13.6 MHz的有机RFID标签[7]。二维条码、有机RFID、无机RFID标签的比较见表1所列。

由表1可知,在成本和易用性方面,有机RFID标签和二维条码标签都具有成本低廉且方便易用的特点。在环境适用性、读取方向以及读取距离方面,有机RFID标签和无机RFID标签具有防尘防水、耐腐蚀、远距离任意方向读取的特点。如果商品需要贴有机RFID标签,那么物流运输、仓储、POS(Point of Sale,POS)以及超市不能要求标签具有超长的使用寿命。由此看来,有机RFID在读取速度、信息容量、重复使用、使用寿命上虽不如无机RFID标签,但也能满足商品对标签的要求。这为有机RFID标签的大规模推广使用提供了可能。

3 农产品食品安全溯源系统

3.1 农产品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及信息模型

农产品食品安全溯源系统[7]包括种植场运输物流加工生产物流仓储超市消费者的顺序流程和从消费者超市物流仓储加工生产运输物流种植场的追溯过程,其构成了整个食品安全的溯源流程。下面是不同的生产环节以及与之匹配的信息。

(1)种植场:种植场基本信息、肥料信息、用药信息、生长信息及转入转出信息。

(2)物流运输:物流企业基本信息与运输起止位置及时间。

(3)生产加工:加工企业基本信息、加工前基本信息、加工成品后基本信息及转入转出信息。

(4)物流仓储:仓储企业基本信息、运输起止位置、时间、温度信息、湿度信息等。

(5)在农产品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中,对每个不同的环节采用不同的标签技术对其标识,可以实现从餐桌到种植场的全程追溯,从而保证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3.2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基本框架

由于农产品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中的每个生产环节对信息录入以及追溯的要求不同,信息量大且复杂,仅依靠追溯信息和标签很难解决,因此需要建立相关的食品安全数据中心,采用标签和数据中心相结合的方式才能满足追溯系统的要求。农产品食品追溯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

在种植场上,管理人员每天都要详细记录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及使用频率和剂量,待农产品成熟上市时,管理人员就把相关信息上传到“食品安全数据中心”,消费者在服务终端硬件上可以依据相关标签的追溯码信息全面清晰地追溯到生产环节每一步的录入信息。

消费者在类似ATM机终端上可凭借信息标签清楚查看食品的产地、种植时间、营养成分以及种植过程中使用的肥料、杀虫剂和除草剂种类,包括种子信息和日常种植的照片。

在物流运输管理平台、生产加工管理平台和种植场管理平台等将类似的数据汇集处理,然后上传至“食品安全数据中心”,最终由消费者在超市终端查询。

在整个农产品食品追溯框架中需要政府建立自动食品安全监测平台[8],并设置专门机构对追溯系统涉及的种植场、运输企业、仓储企业等进行监督。在农产品生产环节录入的信息都要通过相应的管理平台将产品信息汇集到“食品安全数据中心”。消费者可以在公告查询系统根据标签附带的追溯码信息在“食品安全数据中心”查询到该产品生产环节的所有信息。一旦出现食品质量问题,可以通过数据中心实现对农产品的向上追溯和向下追踪,从而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事故方。

4 有机RFID标签在农产品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中的应用

农产品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具有多个生产环节,信息量大、覆盖范围广,且从餐桌到消费者的生产链也很复杂。同时,中国现有的经济条件和科技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在整个生产链环节全部使用电子标签还不现实[9],因此农产品食品安全系统中的6个环节应结合标签技术的不同特点去选择标签。

4.1 种植场

农产品种植后,种植场管理平台会根据种植过程中农产品的批次、肥料、农药等情况,在种植场管理平台生成唯一的“农产品生产标识码”,在管理平台上录入农产品的个体信息库并传至食品安全数据中心。由于农产品个体的信息量比较大,而且在信息录入环节需要逐个登记农产品的标签,因此在种植环节适合采用RFID作为“农产品生产标识码”的载体。“农产品生产标识码”在食品安全数据中心有唯一的RFID标签与其对应。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和市场流通时间均低于一年,故采用有机RFID标签比较适合,该标签不仅信息数据加密性强,还降低了成本。

4.2 物流运输

物流企业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将农产品涉及的生产和物流信息通过物流运输管理平台传输至食品安全数据中心。无机RFID标签适用于物流运输时间超过一年的情况,有机RFID标签适用于物流运输时间低于一年的情况。

4.3 生产加工

生产加工企业存在若干生产环节,可根据对农产品的加工过程进行流水线式监控,将每个生产环节的处理信息及时录入生产加工管理平台,并上传到食品安全追溯中心。即对生产加工过程生成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标识码”和“农产品生产标识码”进行登记,并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此时“农产品生产加工标识码”成为农产品唯一的标识。通过“农产品生产标识码”可以追溯到生产过程中的农产品,通过“农产品生产加工标识码”可以追溯加工后的农产品,实现了从生产到加工的全部信息的全面追溯。

因为农产品生产加工后,需要标签数量相对较多,采用无机RFID标签不仅在成本上负担极大,在农产品跟踪管理上也只能分批次进行。有机RFID标签或者二维条码应用在这个环节很合适。但由于二维条码在运输过程中易受到污染等原因,有机RFID标签所具有的环境适用性及其读取方式更适合本环节 [10]。

4.4 物流仓储

基于4.3的分析,在物流仓储环节采用“农产品生产加工标识码”进行信息数据的管理。通过管理平台向信息中心汇总物流基本信息,仓储基本信息,多个时间节点的物流温度、仓储温度等信息,实现农产品在物流仓储环境的个体化管理过程。物流基本信息、仓储基本信息、实时物流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在管理平台进行统计整理,最后上传至食品安全数据中心。物流仓储环节实现了农产品在物流仓储转换的个体化管理。

4.5 超市

在超市出售农产品时,有机RFID标签标识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标识码”在超市的管理平台被读取,生成一个对应的“用户标识码”。“用户标识码”和“农产品生产加工标识码”在数据中心登记上传,两者之间有唯一的对应关系。使用标签上的“用户标识码”的农产品基数大,采用二维条码或者有机RFID标签比无机RFID标签成本低。超市是否使用二维条码或有机RFID标签还需要根据消费者的习惯和超市的具体配置来确定,两者在理论上没有差异。

4.6 消费者

超市向消费者提供二维条码或有机RFID标签,消费者可以通过公共查询系统查询到产品的“用户标识码”。通过“用户标识码”可以查到超市的信息,进一步追踪到“农产品生产加工标识码”。根据“农产品生产加工标识码”可以追溯到农产品的加工与仓储信息,进一步追溯到农产品的“农产品生产标识码”。通过“农产品生产标识码”可以查询到农产品的批次、肥料、农药等信息。通过终端,消费者可以追溯到农产品整个生产过程的信息。

根据农产品生产过程不同环节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标签技术。标签技术和溯源环节的适配如表2所列。

5 结 语

在成本和易用性方面,有机RFID标签具有二维条码标签成本低廉且方便易用的特点。在环境适用性、读取方向以及读取距离方面,有机RFID标签具有无机RFID标签防尘防水、耐腐蚀、远距离任意方向读取的特点。尽管有机RFID标签在读取速度、信息容量、重复使用率、使用寿命方面不如无机RFID标签,但并非在农产品食品溯源系统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这些特性。这为有机RFID标签的大规模推广使用提供了可能。

农产品食品安全溯源系统的主要环节包括种植场、运输物流、生产加工、物流仓储、超市和消费者6个环节,应根据不同环节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标签技术。种植周期较短的农产品可使用有机RFID标签代替无机RFID标签,而在超市可选择性使用有机RFID或二维标签。引入溯源过程的有机RFID标签不但大大降低了农产品食品的溯源成本,还可以加快农产品食品溯源技术在实际中的普及与大规模应用。

参考文献

[1]余平祥,巫远媚,胡月明,等.RFID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读取率优化策略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7):132-136.

[2]黄锋,郝鹏,吴华瑞.RFID 中间件在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S2):177-181.

[3]任守纲,徐焕良,黎安,等.基于RFID/GIS物联网的肉品跟踪及追溯系统设计与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0):229-235.

[4]谭民,刘禹,曾隽芳.RFID技术系统工程及应用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张姝楠,郭波莉,潘家荣.RFID技术在食品全程跟踪与追溯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28(9):148-151.

[6]胡心怡.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规模化奶牛场中的应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1):76-77.

[7]田雪雁,徐征,赵谡玲,等.有机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研究进展[J].半导体技术,2008,33(4):277-280.

[8]程雪,周修理,李艳军.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动物食品溯源中的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9(10):140-144.

第2篇

一、农产品物流成本概述

(一)农产品物流及其成本概念 随着我国近年来对农产品物流的重视,很多学者和机构都对农产品物流的概念进行过总结。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中将农产品物流定义为:农产品物流即农产品销售物流,是指由于农产品的销售而引起的农产品在供方和需方之间的实体流动。学者任伟、李学功则认为农产品物流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实现农产品价值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以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经济活动。本文根据物流的国家标准的定义,结合农产品的特点,将农产品物流定义为: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和实现价值增值的目标,农产品从供应方向需求方定向移动的经济活动过程,是农产品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有机结合的系统。

农产品物流成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产品物流成本是指农产品从生产前的原材料采购直到农产品最终送达消费者手中所产生的各种物流费用的总和,包括供应或采购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废弃物流成本等。狭义的农产品物流成本仅指农产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过程中所产生的各项物流费用,主要包括农产品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环节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被称为农产品销售物流成本。

(二)农产品物流成本结构内涵 农产品种类繁多,物流模式和环节差异较大,物流成本的构成也各不相同,可以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农产品物流成本的结构。

(1)农产品物流成本功能结构。按农产品物流各种活动的功能作用不同,农产品物流成本的构成主要有:运输成本,指农产品在位移过程中借助运输工具所产生的各种费用;储存成本,指农产品在静止状态下以存货形式发生的费用;装卸搬运成本,指农产品在物流各环节衔接过程中产生的装卸和搬运的费用;包装成本,指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为了保护产品或促进销售而进行包装的费用;流通加工成本,指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为了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进行各种再加工的费用;配送成本,指农产品向最终消费者配货、送货过程中产生的费用;信息成本,指农产品物流过程中各种信息搜集、加工、分析和处理产生的费用。

(2)农产品物流成本过程结构。按农产品物流过程中所经过的不同环节,其成本构成可以分为:农产品供应或采购物流成本,指农产品生产开始前所发生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供应或采购费用;农产品生产物流成本,指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与物流有关的各种费用;农产品销售物流成本,指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后为了完成销售所产生的各种物流费用;农产品废弃物流成本,指农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的处理费用。

(3)农产品物流成本形态结构。按农产品物流成本在会计账目上的不同形态,其构成主要有:农产品显性物流成本,又被称为农产品会计成本,指会计账目上作为成本项目计入的各种农产品物流的支出费用,如运输费用,仓储费用等;农产品隐形物流成本,指农产品物流过程中自己提供的生产要素所支付的费用,在会计账目上无法作为成本项目体现出来,如农产品生产企业自有车辆的运输费用等。

二、农产品物流成本制约影响因素

(一)农产品物流参与各方对物流成本缺乏足够认识 要有效控制物流成本,首先必须对其有全面认识。物流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农业又是我国一个较为落后的领域,造成农产品物流的参与各方对物流成本缺乏足够的认识。具体表现为:

(1)农产品生产加工者现代物流理念模糊。现代物流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很多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及个人对什么是现代物流认识模糊,不知道自己所从事的很多活动就是物流,并产生着大量的物流成本。而生产和加工成本又是农产品物流成本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认识的模糊直接导致了对农产品物流降本作用的忽视,农产品生产加工者的利润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近几年,很多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飞涨,但是农产品生产加工者尤其是个体农户并没有因此而受益,很多人不得不外出打工贴补家用。物流在国外被称为“第三利润源”,对现代物流的认识模糊就难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丰厚利润。

(2)农产品物流参与者对物流成本认识不全面。我国对物流的传统认识仅限于储存和运输两个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农产品物流的参与者对物流成本的认识也只有这两个方面,而忽视了很多中间环节如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所产生的成本,在现代物流中,这些中间环节的成本所占的比例正在变得越来越高。对农产品物流成本的认识不全,也就难以进行全面有效的成本管理和控制。

(二)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体系不健全 现代物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素和参与者众多,传统的核算方法难以对农产品物流成本进行准确的考量,这是一个影响农产品物流成本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

(1)核算方法落后。按照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农产品物流成本被分散到很多成本项目中,很难把握农产品物流成本的全貌。核算时,只有农产品运输和储存费用作为物流成本被单独列出,其他成本项目都是混淆在一起的。如果物流业务没有外包,农产品运输的司机工资会统列入人工费,农产品生产物流成本会列入生产费用,农产品物流的管理费用会列入管理费,最终核算出来的物流成本只是全部物流成本的冰山一角,不利于对农产品物流成本的准确认识和有效控制。

(2)核算主体难以确定。农产品物流的链条较长,参与主体众多,这使得农产品物流成本的核算主体难以确定。很多规模较小的参与者如个体农户,家庭作坊式的农产品加工者不掌握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和原则,没有能力对农产品物流成本进行准确核算。而大型的参与者也仅仅是对自己的物流成本进行核算,没有法定义务去核算合作伙伴的物流成本,最终造成农产品物流成本的核算不完全,给成本管理和控制带来一定的阻碍。

(三)现有的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存在缺陷 农产品物流如何组织和其成本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目前常见的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主要有四种:行业协会主导模式,农产品物流园区主导模式,市场外流通的产销一体化模式和第三方物流模式。行业协会主导模式是地方农产品行业协会和批发市场结合起来,对整个农产品物流进行控制和协调,为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稳定的销售渠道和供货保障;物流园区主导模式是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成立农产品物流园区,对农产品物流进行集约化、一体化及规模化组织和管理;市场外流通的产销一体化模式又被称为农超对接模式,是农产品超市绕过农产品批发市场,直接向农产品生产者采购农产品,并对整个农产品物流进行组织和管理;第三方物流模式是指农产品物流参与各方把农产品物流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由第三方对农产品物流进行专业的组织和管理。这些现有的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在应用中存在共同的缺陷:一是不够灵活,不能随着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二是对农产品物流市场有着较高的配套要求,我国现有的市场条件难以充分发挥各组织模式的优势。

(四)农产品物流成本指标体系不完善 农产品物流是一个环节众多的链条,每一个环节都有各自不同的物流活动。要有效地控制农产品物流成本,必须针对每一个环节的物流活动制定尽可能量化的指标,作为成本控制的依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的指标体系非常不完善,农产品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废弃物流各环节均缺乏具体的成本控制指标,加上成本核算方法比较模糊,这就使得成本的控制缺乏方向,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三、农产品物流成本控制对策

(一)强化农产品物流参与各方的成本观念 为了有效控制农产品物流成本,必须强化农产品物流参与各方的成本观念,使大家对什么是农产品物流成本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具体措施包括:

(1)加强农产品物流成本相关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的方式,可以使大家了解什么是物流成本以及物流成本控制的重要性等。由于农产品物流参与各方存在较大差异,培训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如对单个的农户或农村合作组织,应该采用宣传画、标语等通俗易懂的培训方式;对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或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采用更为专业的理论培训、在职进修等方式。

(2)培养和引进农产品物流成本专业人才。之所以出现农产品物流参与各方对物流成本缺乏足够认识,是因为很多农产品物流的参与者不了解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仅仅依靠简单的培训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因此必须重视农产品物流成本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目前,很多高校的财会专业开设了成本管理的相关课程,但往往不会开设农产品物流相关课程,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完全满足企业需求。企业可以和学校进行合作,通过订单的方式来培养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工作。大量的农产品物流成本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解决观念落后的根本途径。

(二)在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中引入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Activity Based Costing)法认为所有的产品或服务都要依靠作业来产生,作业消耗资源并最终导致成本的发生。依据作业成本法,农产品物流中的每一项功能都可以看作是一种产品,按照不同成本动因分别设置作业成本库,然后以各物流功能消耗的作业量分摊其在不同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并汇总得到作业总成本,最后计算各功能的总成本和单位作业成本。

(三)构建灵活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模式 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物流组织模式,简单地说,就是由一个龙头企业对农产品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废弃物流等各个环节所构成的整个链条进行统一组织和管理,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供应链模式克服了传统的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中广泛存在的效益背反、难以应对市场变化、对外界环境要求较高等不足,能够使整个链条更加灵活地适应市场的发展和变化。供应链中的龙头企业通常是参与各方中实力最强的,有能力对整条供应链的成本和收益进行管理和协调。龙头企业关注的不是链条中单个人或企业的物流成本,而是整个系统的总成本,通过建立供应链的利益分配机制,运作约束机制和风险抵御机制来构建完善的供应链组织模式,以实现总成本最低和总收益最大。

(四)建立农产品物流成本指标体系,采取针对性的控制策略 农产品物流主要由供应、生产、销售和废弃四个环节构成,这也是成本产生的主要领域。可以针对这四个环节分别制定成本控制指标,组成一个成本控制指标体系,然后采取对应的成本控制策略农产品物流成本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只有采取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并保证各对策措施的有机协调,才能有效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实现农民收益的同时,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达到农产品供应链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张姗、章文芳、陆洲:《于供应链的物流成本管理探析》,《财会通讯(综合)》2011年第1期。

第3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横抓基地、区域推进,纵抓龙头、产业延伸,科技引导、政策推动”的思路,大力实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农业化学投入品“供、销、用”全程链式管理机制,对全镇出口农产品生产、加工各环节进行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本着效益优先、注重农业生态和强化服务、重在示范的原则,大力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升出口农产品核心竞争力。

二、任务目标

在实行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的基础上,推行以企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标准为核心、品牌为引领、市场为导向“五位一体”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发展模式,按照出口农产品国际标准和进口国(地区)质量安全及卫生技术标准要求,建成具备“源头无隐患、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空白、出口无障碍”示范效果的农产品出口基地。

三、基本原则

(一)内外统筹的原则。依据我镇出口农产品发展现状和国际市场需求,围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出口农产品龙头企业为依托,生产加工一批外向度高的出口农产品,并将管理范围延伸到有机蔬菜、食用菌、花椒、金银花等所有农产品,实行内外统一、全面覆盖,从整体上提升全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标准化的原则。以出口农产品龙头企业为依托,根据目标市场的技术标准、规程,以出口原材料基地检验检疫备案管理为基础,建设一批能按照农业生产规范操作(GAP)、有效控制并合理使用农业化学投入品、实行种植养殖全过程监管的出口示范基地。

(三)规模化的原则。根据出口农产品原材料供应、优势产业集聚状况和环境质量要求等相关情况,对出口农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建成符合目标市场要求的出口农产品示范区。

四、工作重点

(一)健全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广泛推广使用国际标准体系,参照进口国(地区)标准,开展国内外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比对界定,制定推广全区出口农产品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制定和完善有机农业生产地方标准。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知识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在生产加工和经营流通环节按照标准操作的能力和水平。依托区内龙头企业、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社,实施农资供应、技术指导、生产管理、质量检测和收购销售“五统一”,实现出口基地全备案。积极引导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社,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和市场营销,开展质量安全体系认证,实现农产品加工企业全过程的安全有效控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管理水平。

(二)健全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体系。推进农兽药经营许可证制度,逐步实行专营专供。根据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制定《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规范》、《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企业登记备案管理办法》、《农业化学投入品销售专营管理办法》等制度规定,对进入辖区内的农业化学投入品及其生产、经营企业实行备案管理。积极培育扶持农资经销龙头企业,发挥其主渠道作用,尽快建立直供配送体系,逐步形成“统一进货、统一标识、统一价格、统一仓储、统一配送”的经营模式,实现示范区基地全部直供。引导企业完善经营台账和投入使用记录,形成农业化学品“供、销、用”全链式管理机制,开展经常性的专项整治,强化监管,净化市场。

(三)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以出口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社为主体,在产地环境、种植养殖、化学投入品采购使用、病虫害防治与疫病控制、收获、存储、运输、加工、包装、出口等各个环节建立可追溯体系;以农业化学投入品经销企业为主体,在农业化学投入品的采购、储运、销售等环节建立可追溯体系,实现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完全可追溯。加强镇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依托区农业环境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整合现有检测资源,配备先进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建设具有全程检测能力的实验室,各村、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现“从基地到市场”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建立完善“镇监督检测中心、村检测室、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检测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三级检测防控体系。建立示范区质量追溯平台,对农产品生产各环节信息进行收集记录,实现逆向查询,逐步建立起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可追溯体系。

(四)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健康评估预警体系。镇经贸委、农委等相关部门依法制定农产品风险检测计划,科学制定农产品风险检测方案,及时汇总统计检测数据,做好风险检测数据的分析应用。镇经委、农委、兽医站等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收集、汇总、分析国外预警通报及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定期开展评估,对检测工作进行动态调整,提高监管的科学性、时效性、针对性。建立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应急预案,有效防范出口农产品出口国启动停止进口或封关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五)建立企业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全面建立示范区内企业诚信档案,签订企业诚信保证书,引导企业加强农业化学品源头控制,自觉建立产品追溯和不安全产品召回制度。实行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对示范区内企业实行一、二、三类管理,引导企业依法诚信经营。加快行业组织建设,加强行业自主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规范农产品出口秩序。

(六)建立多元化市场体系。积极鼓励引导辖区内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品牌,争取高端精深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示范区,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开展对外技术合作,到国外设立农产品加工项目和营销机构。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在巩固日本、韩国、欧盟、美国等传统市场的同时,拓展俄罗斯、中东、拉美、东盟等新兴市场,拓宽出口渠道。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引导龙头企业到国外注册商标和申请国际认证,积极争创著名商标,积极开展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打造一批地域品牌。推动示范区内企业与省内外大中型城市连锁超市对接,建立稳定的营销渠道。

五、工作要求

(一)按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标准要求,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执行机构,健全职责明确且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出台实施意见和扶持政策,制定培训、宣传工作计划并按步骤组织实施。

(二)制订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种植、加工生产等环节的标准规范,实行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管理,配备足够数量的专职植保员、兽医、生产技术人员等。

(三)制订实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相关制度和有关规定,规范农业化学投入品的采购、销售、供给、使用,对生产经营国家明令禁止的农业化学投入品的行为实施专项整治。

(四)建立镇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和应急处置机制。

(五)建立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失信企业信息交流通报平台,并做好相关记录,建立完善管理档案。

(六)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加工企业、出口规模、出口市场及产品品牌等要保持一定的规模和增长幅度,各项指标要在全省达到一定比例,在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镇创建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我镇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创建工作。各村也要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落实专人负责,行政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

(二)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部门合作推进机制,形成推动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强大合力。镇经济部门负责宣传、综合协调、组织上报工作及相关信息服务等。镇农委等部门、单位负责农产品原料种植养殖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并加强对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的管理和指导。镇质监部门负责依法查处生产经销假冒伪劣商品活动中的质量认证、标准化和计量工作违法行为。北工商所负责农资市场及流通环节的监管。镇环保部门配合农委、畜牧部门对农产品生产区域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监测,协助农业部门做好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监管。

(三)加大扶持力度。为出口农产品企业提供贸易便利和信息服务,建立出口农产品报检通关快速服务机制,优先帮助企业办理出口农产品原料基地备案、检验检测和通关手续;积极争取国家促进农产品出口的各项扶持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出口农产品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

第4篇

一、搞好“两头”服务,调整和改善农产品出口结构,迎合国际市场需求,增强国际竞争力

公司领导班子和各出口业务部门加强农产品国际市场需求和国际贸易信息的调研,加强与国外客商的联系和信息交流回馈,狠抓“两头”服务,配合农业部门,深入农产品生产加工区和加工企业,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出口商品生产与服务一体化体系,对出口商品的结构采取战略性调整和改善,积极研究和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迎合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变化,增强我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千方百计扩大和增加农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对脱水蔬菜类、保鲜蔬菜类、速冻蔬菜类,尤其是食品罐头类加大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在深加工上做好了文章。国外客商对我们提供的产品尽管十分苛刻或存有技术壁垒,但大都较为满意。面对国际市场农产品的激烈竞争、贸易壁垒存在的巨大压力和残酷的挑战,我们把握住了机遇,迎来了国外更多的客户,这就意味着我们迎来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二、实施农产品出口优质名牌战略,树立良好的国际企业形象

山东是农业大省,临沂在全省农产品出口中占有重要的份额。我公司对农产品出口不仅历史早,且生产基地的建设规模大,长期的加工和出口贸易形成了一批名优品牌,产销对国际农产品市场有着较强的辐射影响力,对国际市场存在着长期的、巨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就本市几大农产品生产重县区,我公司不仅所占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链接作用,同时商品基地扩大到本省和全国几大影响力较大的生产区,具有雄厚的出口商品资源优势,对国际市场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命根子,坚定不移地实施名牌优质战略,在生产和深加工上狠下功夫,加大人才、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调整产、加、销三者关系,实现了名优品牌的发展巩固和提高,加大了名优品牌出口覆盖面,做到了出口以质量取胜,尤其是注重标准化卫生质量,搞好优质服务,为客户所想,客户至上,诚信经营,树立起企业自身良好的形象,发挥了企业自身的超强优势,使出口企业久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了自身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

三、加强和世界各国农产品客户的强强连手,共同打造规模化品牌经营,做大做强产业

国际、国内农产品展示会、博览会、贸促会是展示进出口企业的大舞台,也是贸易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来自国内和国际产品的质量、价格、风格、要求、供求等信息实现了面对面更为真实的直接对话。我公司从2000年起连续六年参加了世界食品博览会,重点在农产品、食品等方面同世界各地贸易商洽谈,建立起了一大批新老贸易合作伙伴,特别是同欧美等国际贸易大客户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和农产品出口业务关系。如在脱水蔬菜出口中,我们与世界几个大型经销商建立起了长期密切的贸易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农产品名优品牌,共同发展利益均享,做大做强了产业,做粗了产业链,使我们在脱水蔬菜领域成为龙头企业,从而实现了出口贸易和换汇量的稳步增长。

四、扩大名优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速发展符合国际市场新需求的农产品出口加工业

以自身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主,认真与工厂搞好配合协调工作,狠抓产品质量。同时采取“公司+农户”、订单农产品等方式弥补商品供货资源。在农产品生产和生产加工区,大量存在着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他们在本地内封闭经营,对国际和国内市场供求变化的信息了解不够或滞后,缺乏属于自己的营销和信息沟通组织,只能独立面对和进入市场,所以他们对市场营销的绩效很差,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我们紧密围绕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思路要求,成功地走出了“公司+农户”、订单农产品等产加销一体化的路子。加速发展符合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的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目前,国际上需求前景较为看好的农产品加工产品有:1、新鲜快捷的绿色果蔬加工品,如半成品果蔬、纯净果蔬;2、脱水果蔬产品;3、果汁系列;4、新型果蔬产品;5、新兴食品罐头制品等。我们积极以开拓国际市场为动力,大力发展附加值高、出口利润大、深受国外客商及其消费者欢迎的出口导向型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

五、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服务于“三农”,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创汇农业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培养引进良种,加强实用新技术推广应用,保证产品质量和食用安全水平,改善了产品质量,发展产业化生产,推进优势产品的区域性布局,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用好用活WTO中《农业协议》规定的“绿箱政策”。从农产品加工和出口企业来看,作为进口国往往通过“绿色壁垒”和“农业中的非商品因素”等为由,拒绝廉价的农产品大量进入其国内市场,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质量标准提出十分苛刻的要求。我们认真研究WTO中相关农产品方面的措施条款,了解进口国消费习惯,在产、加、储、运各环节提高要求,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去认真做、抓紧做、尽量做好。国际市场竞争实际上是与产品密切相关的产加销、科技信息及运储服务等诸环节及整个产业体系的较量。我们通过对每个优势产品和产业链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集中力量在影响产品竞争力的关节点上取得突破,从而获得了较好的出口业绩。

六、加强外资引入和外商投资方向的合作,带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增值和出口创汇

我公司十分重视培植货源基地,其中出口银杏叶已有20多年的历史,并成立了中外合资企业。于2006年又由外商帮助投资外汇发展银杏苗木生产基地1,500亩,实现了年增1,000多吨银杏干叶的加工和出口计划,生产区农民收益面十分广泛。利用外资投资项目,建起农产品发展专区或示范区、生产厂,为带动产品精深加工和出口奠定了基础,获得了十分显著的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在2010年4月鲁、渝两地的经济合作,依托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统一组织牵头,我公司与重庆成功签订了银杏叶精加工协议,同时成立了银杏叶精加工公司。目前,公司年出口干银杏叶精加工产品近2,000吨,仅此一项为公司年创汇超过200万美元,是国内银杏叶精加工出口中名副其实的领军企业。

第5篇

1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农产品不同于工业品,无论是产品本身还是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特点上,二者都有很多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农产品的生物属性。农产品的生物属性使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容易变质腐烂,农产品价值流失。2)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季节性、集中性和地域分散性,但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却是常年的、普遍的。3)农产品生产地与消费地隔离。农产品不同于工业品的这些特性,使农产品物流呈现以下特点:1)农产品物流数量大、品种多。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不仅品种繁多,而且产量大。这些农产品除小部分农民自用以外,大都要成为商品进入流通,形成巨大的农产品物流。2)农产品物流难度大。一方面由于农产品的生物属性,为保证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正常的生命延续,使其不变质、不污染,要充分考虑农产品的易腐性、串味性、吸潮吸湿性、通风性和抗振性,故在包装、装卸、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存在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农产品本身价格较低,而体积较大,为使其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在各物流环节上认真考虑、统筹安排,严格控制成本。3)农产品物流要求高。一是农产品在采摘后的生命特征和生命周期较短,要求在物流过程中有相应配套的硬件设施,如冷藏、冷冻型仓库,专用运输工具,专用输送设备,专用码头,专用装卸设备等,并要求农产品物流及时、快速。二是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极易腐烂变质,为保证人们的食用安全,必须实施绿色物流。三是满足某些农产品的特殊物流要求,如粮食的散装运输、水产品的冷冻运输、分割肉的冷藏运输、牛奶等制品的恒温运输等。4)加工增值是农产品物流的重要内容。为延续农产品的生命特征,减少农产品损失,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流通加工是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大多数农产品在采摘过后要进行一些简单的加工作业,包括分类、清洁、保鲜、分割、规格化、包装、贴标签等,使农产品的流通能顺利进行并且增值。基于农产品及农产品物流的特点以及农产品物流过程中各个业务、多个环节之间的交错复杂性,农产品物流组织者在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不能有效地组织农产品物流活动,从而使农产品物流效率低、成本高、风险大,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物流所强调的物流的系统性、综合化和高效率的要求,因此,亟需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农产品物流组织进行优化研究。传统的、人工的、经验式的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物流市场,必须用科学的控制管理方式替代,而物流系统仿真最大的优点是不需要实际投入,就可验证增加新设备后给公司或企业带来的效益、改变原有布置方案后的效果以及新设计的生产线的工作效率。因此,物流系统仿真适应物流系统的复杂化、物流目标多样化的发展需要。

2Flexsim仿真软件在农产品物流上的适宜性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仿真软件主要有Arena、Promodel、Automod、Extend、Taylor、Flexsim、Em-plant等。其中Flexsim是新一代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的有效工具,它集计算机三维图像处理技术、仿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于一体,专门面向制造、物流等领域[1]。该软件提供了丰富的物理单元,如处理器、操作员、堆垛机、货架、暂存区、输送机等,可大大方便用户建模,使建模过程更快捷,只需拖动图形和一些必要的附加程序就可快速建立系统的模型,在系统仿真过程中通过三维动画的形式展现。在Flexsim仿真过程中,可以看到整个生产加工物流过程,如:暂存区货物的堆积情况、操作员及叉车的忙闲、各实体之间的联系等,仿真模型的运行给分析者提供了不同方案的大量信息反馈,并且Flexsim可输出不同参数组合的运行结果和完整的工作绩效报告,分析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各种方案的优劣进行比较并对各预选方案进行评估。Flexsim仿真技术可协助农产品物流管理者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1)Flexsim仿真技术可帮助农产品物流管理者优化农产品物流组织。在现代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经常会面临如下问题:如何既满足客户服务又降低服务成本;在农产品的流通加工中如何在恰当的时间加工出恰当的农产品,同时又力求成本最低;如何在适当的时间把适当的农产品送至适当的地点,同时尽可能降低运送成本等。这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系统优化问题,为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可在Flexsim中建立不同的客户服务模型、生产加工系统模型和运输路线模型,并为各模型设定不同的指标参数,运行仿真模型,对输出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决策出最优的农产品物流组合。

2)Flexsim仿真技术可大大缩短对农产品物流组织的研究时间。通常,农产品物流管理者需要花费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进行农产品物流组织运行效率、效益研究或查错试验,以对系统进行改进,而运用Flexsim仿真软件可快速建立相应的农产品物流系统模型,或是在农产品物流预选方案正式实施前对其进行仿真运行,使农产品物流管理者和组织者分析决策出效率较高、成本较低的物流组合过程,而此过程只需花费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就可实现,可大大缩短研究时间。

3)Flexsim仿真技术可降低农产品物流运作风险。在一些很复杂且投资巨大的农产品物流规划建设中,不允许对实际系统进行试验,农产品物流管理者就可以用Flexsim对这些工程项目或复杂设备进行仿真以降低农产品物流的投资风险。因此,Flexsim仿真技术在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和运作风险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3应用实证

农产品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分离以及农产品物流各环节之间的复杂性,使得实际生产和运行过程中,农产品物流过程往往无法由1个企业独立承担,这就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多企业合作模式。而动态联盟就是一种较为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由具有不同优势的企业围绕着某一目标任务形成动态组织来共同完成目标任务[2]。本文以河南省某生产加工糖蒜的企业为例,建立1农产品物流动态联盟来组织大蒜的收购、运输、储存、分拣加工、包装、配送等。该农产品物流动态联盟由5个企业构成,生产加工糖蒜的企业作为此动态联盟的核心企业,原材料仓储中心、产成品仓储中心及配送中心以及2个运输企业围绕核心企业开展业务,寻求利益最大化。利用Flexsim对该生产加工糖蒜的农产品物流动态联盟进行建模仿真,并分析运行结果。

1)基于Flexsmi对该农产品物流动态联盟建模在此农产品物流模型中,用Flexsim中的货架表示各仓储中心及配送中心,货车表示各个运输企业的车辆,由运输机组成的组合机构表示自动分拣设备,自动分拣系统根据糖蒜的大小自动分成不同的若干等级,处理器表示生产加工糖蒜的机器设备,合成器表示对产成品糖蒜进行包装打包的机器设备,若干操作员操作机器设备,叉车在车间内往复运送产成品至仓库,布局及运行如图1所示。首先,在用户库中拖动相应实体至运行窗口,按原材料产地仓储中心、运输企业、生产加工企业的原材料仓储中心、自动分拣系统、加工生产线、产成品仓储及配送中心、另一运输企业的顺序摆放各实体。其次,用相应的“A”连接或“W”连接连接各实体,使该模型成为有效的逻辑关系。再次,根据实际农产品物流系统的要求改变各实体相应参数并对各实体附加一些简单的程序。最后,仿真运行该模型。

图1糖蒜加工物流过程在Flexsim中的布局及运行

第6篇

关键词:无公害农产品;现场检查认证;生产记录档案管理

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运用了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监控的指导思想,以生产过程控制为重点,以产品管理为主线,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以保证最终产品安全为目标。它对产地环境、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都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随着产品认证数量的增加,现场检查工作更显得重要,但机构工作人员不能做到随时随地去现场,毕竟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这就要求生产单位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生产记录档案,如实反映投入品使用情况、生产加工销售记录、标志使用情况等,进而保障农产品质量可追溯,问题产品可召回。

一、现场检查和生产记录工作的重要性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如实记载: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动物疫病、植物病虫草害的发生和防治情况;收获、屠宰或者捕捞的日期。且农产品生产记录应当保存二年,禁止伪造农产品生产记录。在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里,有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并有完整的生产和销售记录档案是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管理应当具备的条件之一。

为确保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中现场检查的有效性,各级工作机构在现场检查过程中要按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现场检查规范》进行现场检查,突出对申报产品生产过程记录的核查,并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现场检查报告》总体评价栏中就生产过程记录是否符合规定要求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说明。

由此可见,现场检查和生产记录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各级工作机构检查员应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现场检查规范》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现场检查细则》进行现场检查工作,生产单位也应按照要求如实记载生产记录,并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保持两年以上。

二、现场检查和生产记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出台后,食品安全日益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无公害农产品开发工作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生产单位的认证积极性也空前高涨,产品认证数量大幅度提高。在当前这种形式下,现有的现场检查和生产记录工作存在着一些制约事业发展的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是保证无公害农产品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条件。

1、现有的规章制度文件需要调整。无公害农产品事业经过十年的发展,现有的规章制度文件存在着一些与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或者说是由于出台的时间关系造成各个规章制度间存在着不一致的地方。建议对这些规章制度进行修订,保持相互的统一协调性,以利于事业的合法顺畅发展。

2、如何开展有效的现场检查。通过参加一系列专家评审会,从《现场检查报告》材料中看到了现场检查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如:检查组成员专业单一;检查员签字笔体不固定;检查时间不符合逻辑性、事实性;总体评价内容不详实等。通过这些,我们对现场检查的及时有效性产生了很大的怀疑。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工作机构的检查员在今后工作中,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进行现场检查工作。做到省市县三级工作机构协调进行及时的现场检查;现场检查时间应是在产品生产周期内;检查组应至少有一个符合该次检查的专业技术人员;检查项目应全面且在总体评价栏中详实客观描述;检查员本人亲自在报告上签字等。为确保现场检查的真实性,在申报材料中要求必须有现场检查组成员在基地或企业的检查或座谈图片,确保无公害农产品现场检查不走过场,保证申报产品的质量。对于获证产品每年都安排一定比率的抽检,而且还采取不合格产品退出机制,提高了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和信誉。

3、如何做好详实的生产记录。我们在检查生产单位的生产记录时,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没有生产记录,有的生产记录不全面,有的生产记录丢失,有的已电脑存档。这些问题使我们不能正确的判断产品的有关生产情况,给产品认证带来困难,这就需要生产单位按照要求详实的记载生产记录,并对原始记录档案保存2年以上,以备追溯查询。

然而,即使生产单位有生产记录档案,有时我们也难免会对它的真实性、准确性产生怀疑,也很难判断是否按标准要求生产。因此,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无公害农产品知识,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生产者标准化生产水平和质量安全意识。同时,还要规范市场,实行包装标识销售,实现优质优价,从而也提高了生产者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

第7篇

“十一五”期间,九台市一直坚持“工业主导,项目拉动,产业升级,富民强市”的发展思路不动摇,在着力推动“一城两区”建设的同时,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全面加大农产品“三品”基地建设,扩大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档次,从而使我市的“三品”基地建设和认证得到飞速发展。

到目前为止,全市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证书14个,基地有300公顷,主要分别在龙嘉镇和卡伦镇的蔬菜基地;获得绿色食品证书10个,包括1个绿色粘玉米和9个绿色水稻,生产基地达到1万公顷,其中吉林天景食品有限公司认证的粘玉米生产基地达到5000公顷,主要分布在土们岭和沐石河镇,绿色水稻生产基地5000公顷,获得绿色食品证书的企业分别雨田生态米业、吉隆米业、胜金米业、名泽米业、侬富米业、汉光米业、良泽米业、泰运谷力米业和曙光米业,基地主要分布在饮马河流域和松花江流域的乡镇。认定有机农产品证书6个,包括1个有机粘玉米和5个有机水稻。生产基地达到1200公顷,天景食品的有机粘玉米生产基地400公顷,有机水稻基地800公顷,获得有机产品证书的企业是吉林天景、雨田米业、吉隆米业,名泽米业,曙光米业和嘉禾米业目前是有机转换证书。这些“三品”证书的取得,为我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农民增收发挥了具大的作用。就拿大米来说,普通大米的市场价格在2.4元/斤左右,绿色大米价格一般在5~8元/斤之间,而有机大米价格最低是15元/斤,一般价格都在20~30元/斤之间,雨田米业的有机大米最高卖到80元/斤,不仅提升产品品牌档次,增加企业的效益,而且实实在在地增加了基地农户的收入。

在正视成绩的同时,也存在重认证、轻管理、规模总量少等问题。 在今后的“三品”认证和管理上,建议从四个方面加以完善。一是完善县级工作机构。设立专门的工作机构,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并把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为农业“三品” 事业的发展提供应有的保障;二是加大奖励扶持力度。把新认证产品、保持认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复查换证无公害农产品都纳入奖励范围,从而在发展新认证的同时,鼓励现有认证保持连续性,更利于认证企业生产加工水平的提升、产品品牌的打造;三是切实加强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全面落实企业年检、质量抽检等监管措施,加强对获证产品的质量和标志管理,确保认证农产品生产和市场规范、有序地发展,以提高认证产品的公信力,保证认证产品的美誉度;四是加大宣传普法知识。以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为重点,加大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结合冬春科技培训,普及法律知识,使法律进村入企,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使农产品生产企业增强法律意识,依法生产、依法加工、依法经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第8篇

一、品牌农业发展的现状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培育,在全市初步形成了“东果茶、西蔬菜、中间隆起致富带”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建立起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0个,种植面积达20余万亩;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25个,其中,粮油类72个,蔬菜类234个,瓜果类22个,苗木花卉类41个,茶叶27个,其他29个;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50多家,年产值达80亿元,有2家企业被授予“国家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4家企业被授予“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青岛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近20家;认证“鳌福”牌茶叶、“白庙”牌芋头、“移风”牌蔬菜和“金口”牌芹菜等“三品一标”农产品96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72个,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1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通过这些成绩的取得,可以看出即墨市品牌农业的发展已开始步入快车道,而且随着以西北三镇为龙头的西部现代农业产区的发展,将会进一步带动即墨市品牌农业的蓬勃发展。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是通过“龙头”组织带动模式,推动农产品品牌发展。以实力较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等产业化经营组织为龙头,通过创新农业科技,把分散的资源通过农业合作社等形式有效整合起来,围绕一项产业或产品,以龙头组织对品牌塑造和开发为核心,辐射带动基地和周边农户,带动农产品品牌发展。例如青岛鳌福茶场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指导和带动周边农户开展茶叶生产,实现品牌茶叶区域性发展,年带动户数约120户,年产量1.5吨;青岛白庙芋头专业合作社通过辐射带动,帮助100余户农民实现芋头品牌化生产经营,年产量达1200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

二是完善标准体系,推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发展。按照“有标贯标、无标补标”的原则,适时对通过无公害认证的农产品操作规程进行修改完善,规范基地的农业生产,指导和推动生产基地的标准化建设,目前已累计建立完善“留村小米”和“华山甜瓜”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38个。同时,着力抓好蔬菜生产基地的“四有”、“五定”建设。“四有”即有标准、有检测、有标识、有组织;“五定”即定责任人、定监管人、定投入品来源、定生产措施、定管理规范,做到生产达到一定的规模,管理依照规范的制度、质量有统一的标准,产品实施品牌化推销。

三是实施奖惩考核,提高品牌发展和基地认证的工作能效。即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培育工作,并将生产基地认证和农产品品牌培育工作纳入了市政府对各单位的年终绩效考核中,对发展生产基地和产品质量达到标准要求的给予奖励,对产品检测不达标的进行扣分,并设置了农业结构调整奖和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奖,对工作突出的单位由市政府进行表彰。通过把奖惩考核与农业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各单位的工作积极性,有效确保品牌农业发展工作落到实处。

四是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推广即墨市农产品品牌。积极开展品牌农产品营销网络建设,运用网络平台销售信息,广泛联系全国各地客商,并充分发挥优质蔬菜配送中心的营销作用,针对现有的品牌农产品展开市场营销,在全市建立优质蔬菜直供店7处,每年蔬菜配送量达到2.8万公斤以上,并同北京佳世客等大型超市建立农产品购销合作,为即墨市优质农产品进军大城市和大型超市开辟了道路。

五是注重品牌宣传展示,拓宽农产品品牌营销渠道。通过媒体广告以及博览会、专题报道、展销会和公共关系等多种促销手段,进行品牌的整合宣传,提高公众对品牌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做大做强即墨市农业品牌。为推广和拓宽即墨市农产品品牌销路,先后组织即墨市多家品牌农产品生产企业参加了农业部举办的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各级农产品交易会和农产品团购直销推介会等推介、交易博览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品牌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取得的经验和建议

农产品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生产、研发、营销等多个环节,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必须合理品牌定位、树立品牌形象、调整品牌结构、弘扬品牌文化。

一是要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发展品牌农业,推行农业标准化是基础。要结合和依托特色产业板块基地建设,通过制定农业标准化技术规范,开展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推行农产品质量监测,做到生产有标准、过程有规程、销售有标志、质量有监测,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夯实农业品牌发展基础。

二是要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发展品牌农业开发、经营的主体与核心。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培育和扶持市场潜力好、加工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引导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建立稳定的服务与销售合同,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国际国内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三是要积极认证“三品一标”。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既是发展品牌农业的重要内容,也是申报名牌农产品的基础条件。要鼓励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依托特色农业板块基地开发绿色食品,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因地制宜发展有机食品,对达到地理标志登记条件的产品,积极组织专业合作组织进行申报登记。

第9篇

【关键词】物联网 农产品冷链物流 信息共享

引言:自2009年8月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对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保障消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物联网技术如能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广泛应用,将使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大大提升。

一、物联网的概念及特征

(一)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了《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能够远程感知和控制,并与现有的网络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加智慧的生产生活体系。

(二)物联网的本质和特征

物联网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二、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现状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与发展现代农业、居民消费和扩大农产品出口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突出表现在:一是鲜活农产品通过冷链流通的比例仍然偏低。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冷链物流各环节缺乏系统化、规范化、连贯性的运作,部分在屠宰或储藏环节采用了低温处理的产品,在运输、销售等环节又出现“断链”现象,全程冷链的比率过低。二是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严重不足。我国设施整体规模不足,人均冷库容量仅7公斤,冷藏保温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0.3%;现有冷冻冷藏设施普遍陈旧老化,国有冷库中近一半已使用30年以上。三是冷链物流技术推广滞后。生鲜农产品产后预冷技术和低温环境下的分等分级、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手段尚未普及,运输环节温度控制手段原始粗放,发达国家广泛运用的全程温度自动控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三、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应用

(一)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中的应用

传统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依照生产厂商的规定进行操作,操作过程透明度不高。如果出现了质量问题,不能准确地确定是哪方面出了问题,更不能确定相应的当事人。物联网的运用,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在原材料采购的时候就对其进行电子标记编码,建立数据库,通过电子标签,能够对产品在整个生产加工过程进行连续的监控,包括当前的温度、湿度以及相应的操作人员,全部录入数据库的数据,很容易清楚知道是哪些因素造成的问题,能立刻进行改善,确定出事故的责任归属。

(二)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仓储管理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能提高农产品的仓储管理水平。如在生鲜农产品托盘上和包装上贴上REID标签,在冷库出入口处安装阅读器,无需人工操作,且可以满足叉车将货物进行出入库移动操作时的信息扫描要求,而且可以远距离动态的一次性识别多个标签,大大节省出入库作业时间,提高作业效率。对在储生鲜品的数量实现动态的感知,在冷库地面设置感应秤,可以感知到冷库内生鲜品数量的变化,为合理地控制库存创造条件。物联网技术还可以提高生鲜品仓储安全系数,通过物联网红外感应等技术手段,感知人员的进出及其他异物等的入侵,从而实现冷库的安全管理。总之,物联网的应用将使整个仓库实现可视化,最大程度上提高保管质量,实现仓储安全,并能实现仓储条件的自动调节,提高仓储作业管理效率。

(三)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运输管理中的应用

农产品运输是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重要环节。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运输工具之间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农产品运输效率。首先,可以实现运输过程的可视化,做到农产品运输车辆的及时、准确调度,从而提高运输效率,尽量避免无效运输。其次,把农产品运输车辆纳入物联网,利用rfid温度标签可以提供温度的监控,实现车载农产品的动态感知,动态监控在途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再次,物联网可以实现对各冷库库存情况、在途运输量情况的动态掌握,以便科学做出运输决策,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运输的合理性,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有效流通。

(四)物联网技术能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信息共享程度

信息共享是冷链物流管理的目标。一旦信息在整个冷链中同步,冷链上的参与者都能跟上顾客需求的变动,进而形成同步运作。物联网技术对农产品冷链中流动的物品跟踪,同时向所有参与者实时传送数据,减少了信息失真的现象。快速的信息传输速度,使参与企业能更及时、准确预测需求变化,亦可以大幅度降低库存水平。

总之,物联网作为一项新的应用技术,将会为众多的传统行业带来变革。农产品冷链物流也应尽快策划这一新技术在本领域中的应用,以提升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运作水平,为农产品冷链物流主体带来效益。

【参考文献】

[1]巨晓敏.生鲜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潜力及问题研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2).

第10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个体; 农产品;贸易摩擦

中图分类号:F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038-02

1 引言

农业经济个体是指小规模农业生产者、农场主、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农产品国际贸易企业等一系列能够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得到实质性利益的企业或个人。农产品贸易摩擦直接牵扯到农业经济个体的利益,这对于一国的安定团结和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微观层面,农业经济个体与农产品的贸易摩擦的关系表现得更为直接。本文不仅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而且重点突出,研究了农业经济个体在不同阶段应发挥的作用,从本源上杜绝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发生。

2 农业经济个体与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关系

(1)农业经济个体的不当经济行为是农产品贸易摩擦的直接原因。

从农产品生产者的角度来看,个体农民经营规模狭小,经营这种“超小型”生产规模的农户通常缺乏吸纳现代科技的内在动力,也不具备采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和条件,不利于先进管理方法的应用和组织化、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从而使现代管理效应和规模效益难以实现。而且,小生产者市场预测能力较差,不够理性,产品供给价格弹性较大,生产上往往彼此模仿,同上同下,形成“扩散型蛛网”。这会导致产品产量大量增加,但质量、科技含量不能同时跟上,产生面临进口国技术壁垒限制或反倾销的指控。

从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角度来看,大多数企业盲目出口,出口产品结构单一、出口市场集中。向某国的大量出口会损害进口国农业集团的利益,由于农业在一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进口国为了维护农业产业安全一定会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对本国的损害,贸易摩擦因此发生。

(2)农业经济个体是农产品贸易摩擦司法解决国内阶段的主要力量。

农产品贸易争端的行为者可以是政府、行会、农业经济个体中的一种或几种,而在国内阶段,农业经济个体成为主要力量。其原因在于,国内阶段的关键是在遭遇国外贸易壁垒时,农产品出口企业是否能成功地说服政府立案,并使用DSB。在应诉环节中,企业若能采取积极态度配合调查机构、提供相关调查数据、采取有力措施取得进口国相关利益集团的支持对于有效解决摩擦争端是非常有力的。

(3)农业经济个体是农产品贸易摩擦的直接利益方。

农产品贸易争端几乎包括所有的农产品类别,但大多数情况下,争端仅涉及每一类别的一种或几种产品,产品品种非常集中。申诉方在提起申诉时针对的产品类型有两个发展趋势:第一,对争端所涉及的产品种类划分的越来越仔细、越来越具体、专业性增强。第二,对争端涉及的产品不做任何的划分,以笼统地农产品或粮食作为争端的对象;这就预示着农产品贸易争端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涉及的利益方更多、几乎可以涵盖每一种划分精细的农产品的生产者、生产加工企业和出口企业。农业经济个体无论遭遇国外进口国的反倾销、反补贴、技术性贸易壁垒或是数量限制,都会导致出口数量的减少、出口农产品收入下降,影响该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积极性,归根结底影响的是农业经济个体的利益。

3 从农业经济个体角度谈农产品贸易摩擦解决途径

3.1 劳动力要素投入阶段的解决途径

增加农业经济个体人力资本投资。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将由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转变为人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劳动力要素的素质将成为农业竞争力的发展源泉。而在此阶段对农业经济个体的人力资本的投资主要应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1)自觉提高农业经济个体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一项新技术被采用的可能性,与农业经济个体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密切相关。为提高农业竞争力、减少贸易摩擦,农业经济个体必须掌握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而此种能力的培养则需要农业经济个体自觉为本身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通过参加初级阶段的教育以及生产教育,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的方法。

(2)对先进工具的使用能力以及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作为上一种能力的扩充,对农业的认识水平以及对新工具的使用能力更为直接的作用与农业生产,从而更加有效的改变农业的发展格局,提供避免农产品贸易摩擦的新方法。一旦农民接受新的生产要素,就要学会如何使用,以便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这必然要求农民又不断掌握新知识的能力。

(3)提高掌握信息的能力。在贸易摩擦的避免和解决中,农业经济个体需要有对情报的收集以及初步分析能力。具体来说,对于本国和他国的经济政策应当有初步的了解、能够辨别他国政府农业政策对自身的影响、了解出口产品遭遇贸易摩擦的情况等等。这些都需要农业经济各体具有信息的掌握和初步的分析能力。

3.2 农产品生产阶段的解决途径

(1)以绿色生产意识发展生态农业之路。

解决农产品贸易摩擦,从生产阶段开始,农业生产者、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培养农产品绿色生产的意识,支持开发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出口,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有机食品竞争力强,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可优化一国食品出口结构,提高产品档次,树立农产品的崭新形象,是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方向,也是应对农产品贸易摩擦的最佳途径。生态农业强调经济效益,追求高的农业生产收入;包含较为完整的生态过程,使生物物种多样化;生态效益是通过对生态过程的驾驭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人为的各种限制。

(2)加大科技投入含量并提高产品质量。

农业技术创新是实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满足农业生产多样化的需要,改进或创造某种农产品,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者应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强化农产品生产基础及生产安全管理,创建具有环保特色的无公害、高质量农产品示范基地及品牌。农业经济个体应该从生产阶段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在保证产品基本功能的前提条件下,尽量多地运用品牌、包装等多种非价格竞争手段,注重产品差异化,在提高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不再沿用传统的“以价取胜”的营销方式,而是“以质取胜”,避免恶性的低价竞争,也能从根源上杜绝进口国反倾销诉讼。

(3)合理争取并利用补贴及财政支持。

世界农业保护政策下,各国都对维系民生的农业实行补贴,如对生产者的直接支付、不挂钩的收入支持、为环境所提供的补贴等。《农业协议》下规定了各种形式补贴的支持条件和支持范围,对大多数国家来说是一种约束,但同时也给了许多补贴程度较低的国家很大的空间。

3.3 农产品流通(出口)阶段的解决途径

(1)参加农业行业协会。

农业行业协会能够通过对农业经济个体市场行为的监督,促进市场机制的规范化、秩序化。行会在规范市场机制方面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通过调节本行业出口产品的价格、数量及分布情况来规避反倾销、反补贴等。不少国家的行业协会通过收集和监督本行业出口产品的价格、数量及分布的信息,管理和协调行业产品价格,确定最低限价,以引导和保护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合理价格,同时协调产品在不同市场上的分布,避免在同一市场上产品量激增或绝对数量过大,降低遭受反倾销的可能,减少国际贸易中的摩擦。一些规模较小的农业经济个体自身不可能充分掌握相关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对于生产技术较为不纯熟的小规模农业经济个体,行业协会会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从而提高从业者素质。

(2)全面掌握信息并合理调整出口方向。

西欧和亚洲地区是农产品的主要进口地区,一国的农产品的出口应尽量避免出口地区集中化的现象,以免大量出口遭遇进口国因损害而发起的贸易争端。一国的农业经济个体应该有防范于未然的意识,通过国际博览会、展销会等平台全面掌握国际农产品市场动向和容量,制定出口计划,合理调整出口方向,严于律己,不为短期利益损害长远利益。同时,农业经济个体也要积极配合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和引导,出口具有本国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注重产品差异化,在品质、色泽、档次上不仅要与国际接轨,而且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名牌优质农产品。

(3)调整出口农产品结构并注重差异化。

近年来,农产品贸易争端有较为明显的产品针对性。在关贸总协定时期,畜产品、园艺作物和经济作物是引起贸易争端的主要农产品,分别占所有农产品贸易争端的31.82%、26.36%和21.82%。而在世贸组织时期,居前三位的争端产品为畜产品、经济作物和全部农产品。分别占同期农产品贸易争端的29.21%、22.47%和14.5%。

3.4 司法程序阶段的解决途径

国际贸易争端解决的司法程序主要分为国内和国际两个阶段。国内过程的主要参与者是企业和政府,国际过程的参与者主要是DSB和争端各方政府。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国内过程的关键是企业能否成功的说服政府立案,并使用DSB,当然,国内企业在说服本国政府采取行动解决争端的同时,也可以直接和贸易争端另一方的正读、企业进行协商。如果案件能够以和平方式得到解决,就不必要进入DSB程序。下面主要分析在农产品贸易争端解决过程中,农业经济个体所起的主要作用。

(1)农产品生产、加工及贸易企业必须认识到,WTO争端解决机制是一套较为完善的准司法体制,WTO争端解决机构(即DSB)是一个司法机构。WTO各成员国之间因适用有关协定而产生的贸易争端,应该而且只能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予以解决。并且,遭遇摩擦时,只有一国政府才能代表本国参加WTO的谈判和讨论。因此,当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遇到违反WTO规则的竞争行为或不公平贸易措施时,企业应向政府主管部门投诉,并要求政府在适当的场合主动向DSB提出申诉,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本国农业利益集团的合法权益。

(2)农产品生产、加工及贸易企业还必须认识到WTO争端解决机制与国际法院等国际司法解决制度不同,其作用不在于裁判谁是谁非,也不在于惩罚谁,而是为争端双方提供圆满的解决,以维护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安全性和可预见性。因此,一旦一国与其他成员方发生农产品贸易争端,应真诚善意地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程序,以便与争端方达成一项相互接受且符合有关协定的解决办法,为维护各成员方在WTO协定下的权利和义务服务。

(3)应增强应诉的主动性。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农产品出口企业在平时经营过程中应注意有关信息资料的收集和保存。解决农产品贸易争端,既要靠法律,又要靠科学的依据。为此企业必须加强信息搜集与人员组织。

4 结语

从微观角度上看,农业经济个体无疑在农产品贸易摩擦的诸多环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国家和行业协会所起的作用,这三方应该相互协调,信息共享,形成一个统一的防御和应对体系,使农产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挑战;建议;江苏连云港

近年来,连云港市农业生产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紫菜生产加工基地、泥鳅养殖基地和全省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农产品出口额突破4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比例达到12%,粮食总产达到359.3万t,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以上,达到277.5亿元,农业生产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随着农业的加速发展,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得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形势也在不断转变,一些制约监管的瓶颈问题日益显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仍需要不断提升。

1监管现状

近年来,连云港市加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按照“产出来”和“管出来”的原则,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区、示范乡镇的推进,全市有多个乡镇被认定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乡镇,赣榆区石桥镇、东海县桃林镇、新浦区浦南镇等20个乡镇被认定为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乡镇,多个县区被认定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区,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效,有效地防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

1.1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

构建了“政府负总责、监管到乡镇、检测全覆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在市、县(区)农委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室,全市88个涉农乡镇(街道)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职监管人员达到300余人,各村配备有兼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形成了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监管网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基本实现“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的标准。

1.2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进入常态化

在市级及东海、灌云、灌南、赣榆等县区建设有6个专业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中心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并通过了省级验收,监测范围包括蔬菜、饲料、生鲜乳、瘦肉精等农副产品,可以检测包括甲胺磷、对硫磷、氯氰菊酯、三唑酮等40种农药,同时具备车轮虫、指环虫、白斑病毒、pH值、水色、透明度等8项指标的快速检测能力。另外,在农业园区、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有快速的检测点,每年检测样本达到1.8万份,农产品监测基本实现全覆盖,蔬菜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8.5%,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100%[1-2]。

1.3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走向正轨

通过对“农业投入品、市场整顿、案件查处以及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监管,形成市县联动、部门联合的防控体系,严把“农产品市场准入关”,尤其是突出对农药和肥料的监测、监管,严防农产品源头污染;同时以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为主抓手,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方式,对农业生产进行连片指导、管理,连点成面,减少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的难度。

1.4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稳步提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法制政府建设的推进,人民群众对农产品健康安全的要求和对政府的期待越来越高,民众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日益扩大,农产品消费结构正在由单一型、数量型向质量型、多元型转变,人民群众的消费观念已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安全”转变,有机、绿色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农业“三品一标”生产总量占达35%,居全省首位,农产品精深加工稳步发展,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

2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舌尖上的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重大的民生事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

2.1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对监管提出新要求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意识普遍提高,但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依然缺乏科学、合理的认知和判断,加上信息传播方式的便捷化、高效化,个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很容易产生群体性的误导,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带来极大影响,这就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业化、迅速化水平的提升。农村劳动结构发生转变,“3899”群体(妇女、老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村劳动力的匮乏造成农药、化肥使用量的大幅提升,加上乡镇工业化的发展,部分耕地、水源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农产品源头防控由过去单一的监管,逐步向需要多部门配合的综合执法转变[3-4]。

2.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农产品监管的工作重心在乡镇、在基层,但由于乡镇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和经费保障,大部分基层农业执法机构处在缺执法器材、缺执法权限的局面,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依然停留在“运动式”“突击式”的基础上,没有形成常态化的监管体系。农产品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依然不高,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组织程度不高,部分小加工点、小作坊隐蔽性高,查处难度较大。

2.3农业生产品牌化意识不强成为重要制约因素

基于对传统农业的认识和农产品品牌认证和创建的特殊性,农民、基层乡镇和农业企业大多缺乏长远意识和品牌眼光,农产品生产方式以及质量对价格影响因素依然较小,加上近年来农业补贴方式为“普惠”的方式,在鼓励农民科学种田、绿色种田方面补贴力度较小,农民进行精细化管理、绿色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3建议

3.1强化农业生产执法

要在执法内容和执法方式上进行大胆的创新,执法方式上要进一步提升基层监管能力,将资金、人才充实到基层一线,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效能,同时要改变农口部门单打独斗的现状,建立工商、食监、公安等多部门、多渠道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形成立体监管网络。执法内容上要形成全流程监管,在加强农资专业店建设的同时,对销售违禁农药等农资的销售点进行取缔,鼓励超市、连锁店积极与农户形成订单生产,引导第三方对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进行督促、指导。

3.2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

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立基层快速检测与市、县专业检测相互协作的检测模式,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制成品包装等醒目位置印制检测结果,提高公众对农产品检测的认知度。变被动检测为主动检测,对全市农业生产按照类别划分监测区间和检测点位,不定期开展例行性检测,为农业监管提供数据支撑。加大对农产品检测中心的经费投入和人才队伍的培养,积极开展公益性检测活动,提高商户送检积极性。

3.3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在农业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产品生产流程档案记录,对农药、化肥使用量及品种、农业管理方式等进行建档记录,同时在大型超市、农贸市场推广农产品准入机制,督促商场建立农产品监控网络,形成市场化操作、政府协调的农产品追溯体系。在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推广视频监控系统,对农产品生产全流程进行监控存档,做到有据可查。

3.4加大宣传及培训力度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定期组织市民参与到农产品检测中来,提高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的认知度。积极依托基层农业生产组织,全面推广绿色农药、配方施肥等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对农产品生产的品牌意识。加快“三品一标”建设,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减少农业生产参与单元,通过工业化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

4参考文献

[1]何三鹏,王南,张文斌,等.上海市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措施、成效及完善对策[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5):19-21.

[2]丁森林,陈小霖.江苏省苏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探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3):67-69.

[3]刘淑梅,徐静,周玲,等.连云港市蔬菜农药残留状况分析及对策[J].蔬菜,2013(8):67-69.

第12篇

【关键词】RFID技术 数据库 安全监控 流通

RFID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duct traceability inquiry

【Abstract】 With fresh produce transport difficult, the quality is not easy to monitor, transport distance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Its supply chain is a long and complex systems, In the process of circulation problems are often difficult to monitor, And people are increasingly demanding high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s, Use some technique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RFID technology with ease of use, without human intervention, reading distance variable, long life, data can be encrypted,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stored in a variable, Combined with efficient database system and network system, Can help achiev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rom the source to the final consumer monitoring. Therefore, this paper discusses an approach based on RFID technology, agricultural safety monitoring system.

【Keywords】 RFID technology;database; security monitoring;circulation

1 RFID的基本组成部分

RFID称为射频识别技术主要由三个部件组成。

1.1标签(Tag)

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标签根据是否装有电池分为三种。

1.1.1有源电子标签又称主动标签,标签的工作电源完全由内部电池供给,同时标签电池的能量供应也部分地转换为电子标签与阅读器通讯所需的射频能量,作用距离较远。

1.1.2 半无源射频标签内的电池供电仅对标签内要求供电维持数据的电路或者标签芯片工作所需电压的支持,本身耗电很少的标签电路供电。

1.1.3无源电子标签(被动标签)没有内装电池,在阅读器的读出范围之外时,电子标签处于无源状态,在阅读器的读出范围之内时,电子标签从阅读器发出的射频能量中提取其工作所需的电源,作用距离较近。

1.2阅读器(Reader)

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RFID读写器和固定式读写器。

1.3天线(Antenna)

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2 RFID的工作原理

当装有RFID标签的物体接近阅读器时,阅读器受控发出微波查询信号,标签收到阅读器的查询信号后,将此信号与标签中的数据信息合成并反射回阅读器,阅读器接收到标签反射回的信号后,经内部微处理器处理后即可将标签存储的识别代码等信息分离读取出来,再传输到计算机系统进行相关的处理。

标签反射的信号分为三个波段:低频(30KHz-300KHz)、高频或射频(3MHz-30MHz)和超高频(300MHz-3GHz)或微波(>3GHz)。

与传统的条形码等识别技术相比,RFID有着很多优势,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非接触式,因此RFID读写速度快、范围大,能同时识别多个标签,且阅读器可以直接与后台的信息系统连接,能够满足自动化管理的需要;RFID标签的存储容量比条形码大的多,且可擦写,除了可以用来标识农产品,还能储存更多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便于对农产品安全实施监控;RFID标签不受油渍、灰尘、药物等环境的影响,尺寸大小与形状多样化,用于农产品的标识,解决了条形码易破损,受环境限制大的缺点。

图1 RFID的数据流程图

3 农产品跟踪与回溯

跟踪是指从供应链的上游至下游,从农产品生产者到食用者的流通链路的追踪;而追溯是指从供应链下游至上游查找产品来源。其实质就是要形成一条完整的信息链,使农产品的信息流和物流联系起来,根据农产品的信息追踪农产品的实体,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对农产品进行有效的信息标识

(2)建立网络信息系统,对信息标识后的农产品进行采集和处理。

(3)通过网络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交换与汇总。

然而农产品供应链环节较多,依靠人工控制农产品生产的每一过程不切实际,必须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处理。RFID技术正是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将电子标签作为农产品的信息载体,能够有效地实施跟踪与追溯,提高农产品安全和监控的水平。

4 RFID的系统设计

基于RFID技术的农产品监控系统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监控、仓储监控、物流和终端管理、安全管理中心等模块。

(1)生产加工模块:当农场品从生产基地出产时,由生产基地制作农产品和运输车辆的电子标签,粘贴到包装箱和车辆上然后将产品直接发送到农产品仓库。各加工中心负责对农产品在加工后的包装,通过网络将数据上传到农产品安全监管部门。加工中心配备本地RFID系统,将车上所有物品的RFID标签一次性写入车辆配备的车载GPS中,GPS与农产品管理中心联网,农产品加工中心将加工好的农产品发送到各个区域的农产品仓库,加工中心是物流运输的起点。

(2)仓储监控:农产品仓库接受来自加工中心的农产品,为保证农产品的安全,仓库内设置车辆与货物检查点,对出入库的农产品进行核对:①车辆身份核对;②车辆上GPS系统信息核对;③车辆记录的农产品和卸载农产品信息是否一致;④车辆记录农产品与管理中心数据库的数据是否一致。同时,仓库将卸货信息和检查结果上传管理中心。在农产品入检处由移动式RFID终端设备完成入库农产品的自动鉴别、自动分类和商品信息输入功能。各商品在出库时要通过高频(13.56MHz)RFID设备写入商品的配送信息,商品的入库、存储及出库信息由本地数据库管理系统负责完成统计、分析、报表和管理工作,本地数据库要与农产品中心进行数据交换。

(3)物流企业:物流公司将配送车辆相关信息发送给管理中心,管理中心对其进行资格审查和核对。每个车辆配备一个RFID车载电子标签,这个标签作为车辆的身份标志,记录有本车身份信息和本车装运商品的RFID标签的信息,以便车辆和所载商品信息关联起来。车载电子标签要求采用5.8G有源标签,以便能够存入大量的信息,并可以对车辆进行远距离识别,同时5.8GRFID有源标签可以与现有高速公路收费系统连接起来。

(4)销售终端模块:消费点收到仓库配送过来的农产品时,读取并核对产品上的电子标签信息,实时将数据上传到管理中心和仓库数据库。

(5)安全管理中心:中心数据库将生产基地加工厂家、仓储物流企业、物流企业和农产品终端联系起来搭建数据库查询管理系统。

5 RFID技术实施策略

将RFID应用到农产品安全管理中,最主要的是应用不同RFID标签的特性来保证实现“源头”农产品追踪解决方案和在农产品供应链中提供完全透明度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物流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标签形式和标签阅读形式。

(1)生产环节:一类是活禽类,是活体从养殖场运输到加工企业的农产品,因为数量较大,运输距离不等,需要在活体身上加装成本较低的13.36MHz或125KHz无源电子标签RFID电子标签,记录生产养殖的相关信息。另一类是蔬菜果品,一些不需要加工,另一些需要加工,这两类农产品使用125KHz无源电子标签对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储存在本地数据库中,在农产品处理分拣以后,在运输农产品的托盘上加装RFID电子标签,记录这批产品的信息,并且和本地数据库中的信息相对应。在各个生产企业都设置RFID读写卡机具,可以实现农产品信息的写入。

(2)加工环节:加工环节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从生产基地直接运送过来的农产品到加工企业进行加工,一种是外国农产品通过本地加工企业进口然后进入农产品供应链。对于从生产基地直接运送来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读取农产品上的RFID信息后,将这些信息保留在标签中,并且将农产品的加工信息进一步添加到加工后的农产品电子标签中,农产品电子标签的使用和生产环节一样,对价值较高(活体畜产品)和环境要求比较严格的农产品上应用有源RFID电子标签,而在价值较低(蔬菜、水果)的农产品上,对运输的托盘和大包装上应用无源RFID标签,而对单个农产品应用条形码技术。

(3)运输环节:物流公司将配送车辆相关注册信息发送给管理中心,管理中心对其进行资格审查和管理,以便运送过程中对车辆进行核对。在农产品运输过程中,只有经过农产品管理中心认证的物流企业才能从事农产品的运输。因为安全和保险的需要,在运输过程中农产品冷链物流,所以在运输环节对RFID电子标签的安装有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求对每一次运输的农产品信息做读取,然后在集装箱上安装的RFID电子标签上,封条一般安装在集装箱门把手上,或者安装在车厢壁上,这样可以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农产品发生意外。对于集装箱运输采用的RFID电子标签,采用900MHz或者2.45GHz有源电子标签,这样可以保证记录数据的信息量大,数据内容包括集装箱内农产品信息,运送车辆信息和运送时间等。这些信息和物流企业本地数据库相关联。在运输检测点和运输过程结束时,检查人员要比对集装箱上安装的有源电子标签内的信息和管理中心传来的数据是否一致。

(4)仓储环节:在仓储环节,需要对运送来的装有RFID电子标签的农产品进行储存,这样就需要在仓储入口处设置自动判断进出库农产品和记录农产品信息的 RFID读写设备,在仓库内安装多个读写设备对不同区域的农产品进行记录。在清点货物或者查询货物的时候,可以用手持读卡机器直接查询货物信息。在仓储环节对RFID的应用偏重于RFID信息的读取和信息的管理,在仓库内部在叉车或者工作人员身上佩带RFID电子标签,可以有效地利用资源,使得仓储过程更加高效快捷。

(5)消费环节:在消费环节,对于RFID 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消费点配备的RFID读写机具对于仓库运送过来的食品进行信息验证,对于验证合格的食品信息,消费点可以进行销售,如果信息不吻合,就要向管理中心报告货物异常,同时拒绝这些货物进入消费点。在消费点售卖农产品时,用RFID读卡器对每一件售卖食品信息进行记录。所以在这个环节,RFID 的应用主要就是信息的确认。

6 RFID作用及意义

RFID技术的应用为实现农产品的安全监控提供了一种可行、高效的途径。在本文所介绍的系统中,通过为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加贴RFID电子标签,设立农产品安全管理中心数据库和在各地农产品仓库设本地数据库,实现了对农产品的生产、运输、加工、储存和销售各环节的全方位跟踪。通过本系统的建设,不仅可以追溯种养殖与加工业的疫病与污染问题,还可以追溯种养殖过程中滥用药、加工过程中超范围超限量使用添加剂,改变以往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只侧重于生产后的控制,而忽视生产中预防控制现象。

【参考文献】

[1]张琦. 基于RFID技术的物流应用解决方案. 北京:信息时代,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