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45: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关企业的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营运资本管理 营运资金
一、什么是营运资本管理
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的再生产运营过程就是从某种资本形态经过若干阶段,依次转换其形态,又回到原有资本形态,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其实就是营运资本的管理过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资本,资本管理是企业运营的核心和起点。所称的营运资本(或营运资金)指的是企业所持有的流动性较高的资产,即是企业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余额。近些年,随着我国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唱响,企业营运资本管理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运用“良好的营运资本管理”增强企业本身的效益,是一个值得论述的重要问题。
二、企业有关营运资本管理的论述
一般情况下,企业营运资本的管理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企业流动资产持有水平的确认、企业长期负债和短期负责金额的比例、各项流动资产的实际持有量金额、企业投资性房地产持有比例等对企业流动负债构成比例的影响等。根据资本性质分类,企业营运资本可以分为经营活动营运资本、投资活动营运资本、筹资活动营运资本,其中经营活动营运资本又可以依据其与供应链或渠道的关系分为营销渠道的营运资本、生产渠道的营运资本和采购渠道的营运资本。
2.营运资本管理的特性原则
作为企业的营运资本其变现能力和周转速度都很快,同时作为企业的营运资本,其种类一般比较繁多,并且在企业资金总量中占用的比例会比较小。基于此,企业营运资本管理中应当注意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其一,效益原则,即是企业在营运资本管理中应关注投入产出效益,尽可能用比较小的资本占用量收获比较大的资本收益;其二,成本原则,即企业应当在营运资本管理中在风险和成本对应中追求和寻找客观存在的最优成本点,以确保企业能在风险最小的范围内同时营运的资本成本最低;其三,风险原则,这个原则可以从流动资产管理和流动负债管理两个方面来体现,从流动资产角度来看,企业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一定量的资本余额,以确保必须的偿债能力,从流动负债来看,企业要定期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规模和占用时间,以对负债风险控制有一个实时地把握和控制。
3.营运资本管理的策略
由上面的内容分析可以了解到,企业营运资本的管理一般包括投资政策和融资政策两个方面,这两个政策内容在企业选择营运资本管理时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营运资本的投资政策会影响到融资政策,反过来,营运资本的融资政策也会制约着投资政策。从两种政策的结合情况不同来划分的话,企业营运资本策略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稳健型、中庸型和激进型。在这三种企业营运资本策略下,稳健型策略下企业的流动资产比例最高、盈利能力最低,激进型策略下企业的负债比例最高、盈利能力最高,中庸型则介于两者之间。不同的企业会根据其自身不同的环境和阶段选择不同的营运资本策略。
从上述几个方面来分析,企业自身营运资本的选择和应用需要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本身企业状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灵活依据一定的市场环境,结合自身的市场运作效率,选择适合自身当前阶段的营运资本管理政策,以确保企业有限的资本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产生数量最大的企业经营效益。
三、我国企业营运资本管理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企业对客户的争夺日益激烈,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品市场占有份额息息相关。在此基础上,提高企业的商品流转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要提高企业商品的流转管理就必然要提高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的信息感知和传递速度。不仅要重视流动资产存量和流量的管理,还要注意加快存货的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周转速度,尽可能地减少资金的过分占用,解决企业资金的周转问题。以下我们将具体分析一下目前我国企业营运资本管理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应收账款管理方面,大多数企业存在负债比例过高的问题,尤其是中小企业,企业负债率的过高会直接或者间接导致企业产能过剩,经营管理效率不高。很多时候在应收账款方面,许多企业高层只是片面地认为销售才是企业第一要务,追讨债务和资金回笼是财务部门应该做的事情,这种观念的存在会直接导致企业应收账款绝对额和应收账款回款周期的增大,必然导致应收账款坏账损失可能性的增大。另外,在应收账款管理的内部协调上,很多企业的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经常没有明确各自的责任,造成企业在应收账款政策的执行上往往不顺利,要知道过分紧或者过分松的应收账款政策对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都是不利的。因而,作为企业而言要综合比较机会成本、坏账成本、管理成本,进而选择综合应收账款管理效益最高的管理政策。
在存货管理方面,当前我国多数商贸公司对库存仍然是实行大类管理,进销差价核算的方式,这种存货核算状态和方式的存在会使得企业的存货管理出现混乱,尤其是商品类别比较多的企业,随着库存量的增多,盘点和准确核算完成依靠人力来完成是不可能的,先进的存货核算和管理系统是未来我国企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总的来说,适量的存货才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过多的存货占用会使得企业因此而承担过重的存储成本,影响企业利润水平,而相反,过少的存货也会使得企业面临着缺货而丧失市场机会的风险。
在应付账款方面,每一个企业的经营完全依靠自有资金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合理的,因而,维持一定量的
应付账款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现象。而同时负债融资具有一定的财务杠杆作用和节税效果,亦即当企业的息税前利润率超过资金成本率时,适度的负债对企业来说是有利的,相反当息税前利润率低于资金成本率时,负债反而是不利的。而事实上,我国多数企业并不能够很好地把握好这一个度,负债经营成为多数民营企业的无奈选择,资金宽裕的国有企业往往又不需要借钱经营。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关于强化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的关键点:第一,企业应将应收账款和存货所占用的资金解放出来,用于技术改造投资或投入生产经营,从而提高公司效益;第二,企业要能够及时降低企业存货量,以节省仓储开支;第三,企业尤其应该关注应收账款的管理,降低坏账风险。总之,企业在营运资本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必须谨慎地加以管理以满足公司经营中变化的需求,其目标在于,在任何时点都能以最小的投入满足所有的经营需求,如确保产量的平稳以及客户服务目标的实现,从而创造更多的企业收益。
四、进一步完善企业有关营运资本管理的措施
1.设法建立多种方式的资本来源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深入发展,企业可以通过越来越多的渠道取得资金或者资本,既可以通过长期筹资的方式也可以通过短期筹资的方式。具体的品种手段就更多了,拿短期筹资方式来讲,企业可以通过银行贷款、也可以通过票据贴现、或者债权融资实现。融资渠道的增多客观上使得企业能够借助外界有实力的企业或者金融联盟的帮助,进而获得较为充裕的资本量。要知道资本量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源泉,有了钱企业就可以承接一些有发展前途的项目,有能力在适当时候去把握有较好盈利能力的项目,甚至也可以为企业赢得较为良好的外部声誉评价。
2.管理好企业的应收账款,控制好应收账款的比例和数量
由上面的实例分析,可以发现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存货流转都伴随着应收账款的周转问题,如果企业的应收账款拖的时间太长,那么企业应收账款资金的成本就会较高,结果会降低企业营运资本的管理效率。所以,企业要重视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充分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制定适合企业运营的应收账款策略。例如,企业可以用长期资金来投资的一些回收期限较长的采购项目,如果借不到长期资金,也可以考虑暂时利用短期资金,等到将来金融市场好转再用长期资金替代。如果业务是以项目为主的企业和生产性、高成本、生产周期长的企业要注意应收账款收回的时限,同时也可以通过要求某些客户预付定金并且分期付款以确保到交货时大部分应收账款都已经到位,进而可以较好地来协调成本与客户的关系,最终达到有效控制应收账款期限与数量比例的问题。
3.强化存货的周转和管理
对于大多数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而言,库存的商品越多其商品占用的资本金额就会越大,进而会间接影响企业资金流转的效率,影响企业的利润率。因此,适当的存货量才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企业需要强化和控制存货的周转和管理。一般情况下,对企业来说存货周转的速度越快,说明企业的销售能力及存货的流动性越强,存货库存量也会比较低,存货库存占用的资金风险会比较小,企业的变现能力以及营运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就越好。但是存货周转速度也不是越快越好。存货周转速度过快,也可能会引起存货短缺,进而增加企业存货的采购批量和生产批量造成存货定货成本和生产准备成本上升。所以,综合来说企业在制定存货周转管理相关规定条例时应该具体结合行业特征、市场环境及企业自身的特点,确保企业存货周转速度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总而言之,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营运资本管理效益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目前在我国虽然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重视程度得到不断提高,然而与国外水平相比较,我们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经验方面都远不如国外,因此,对于我国企业发展来说,营运资本管理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范道宁.资本成本与财务管理决策[J].财政监督,2007(1).
[2]波士顿新略.消减你的营运资本[J].商学院BMR,2008(9).
[3]王丽娜、高绪亮.营运资本政策研究综述[J].财会研究,2008(17).
关键词:我国企业 财务管理
1 企业财务管理概述
1.1 财务管理的定义
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企业的财务、资金活动,处理企业各种财务关系的经济管理工作,是企业资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企业财务管理包括筹资、投资、预算、分配等方面的内容,其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保障。企业财务管理是整合企业再生产的关键环节,对于整合企业资源、分配资金活动意义重大。
1.2 财务管理的职能
企业财务管理负责企业的各项资金管理,包括制定企业筹资政策、实施企业投资方案、调控资金流动分配、科学分配企业的收益以及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等。这些财务管理的职能保证了企业的资金、投资、预算等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具体来讲,从财务的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反馈等都属于财务管理的职能。
1.3 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意义日益突出。资本的运作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资金的预算、筹办、实施、反馈等是企业各个部门运作的关键。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货币,而货币作为一个统一的计量尺度,对企业的各个环节实施管理,只有财务管理的科学化,才能促进企业发展的快速化、各个部门工作的协调化。
2 企业财务管理现有的不足与缺陷
2.1 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还不成熟
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不过几十年的历史,仍面临着许多漏洞与不足。在我国现有的理论体系当中,还没有适合我国国情的融资理论。对于相对成熟的优秀融资理论而言,它更适用于西方的经济社会。我国的企业股权融资比例较高,这是我国所特有的状况,与西方的市场经济有着很大的区别,由于股权融资的比例较高,股权融资的危害进一步扩大,使中小投资者危害严重。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股权融资几乎就是不需任何成本的,无须担心资本成本问题,这就造成了财务管理在上市企业中的忽视现象严重,忽视了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2.2 企业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
财务预算是企业未来发展重点与方向的表现。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投资,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整体的财务预算体系,导致了企业财务预算的混乱状态,不能科学、整体的规划企业的未来资金使用分配方案,起不到预算应有的价值与作用。另外,企业内部仍没有建立专门的财务预算部门,不能确保财务预算的专门化进行,使财务预算得不到很好的重视与发展。由于企业中的分层复杂,即使有了专门的预算部门,预算方案也很难有效、快速的在企业中进行传递。失去了预算的预见性与超前性意义,使财务预算得不到很好的贯彻。
2.3 财务信息在财务报告中的失真现象严重
企业的财务信息汇报是逐级进行的,由各个部门递交给子公司,再由子公司提交给总部。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差别,部门在进行财务汇报时难免出现错报、漏报的现象。出于子公司自身的利益与现状,在向总部汇报时又会出现种种虚假的信息,这就导致了企业总部最终获取的信息失真现象严重,导致了决策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这样,企业整体的财务战略就会受到影响,如果信息报告中的信息失真现象过于严重,则有可能导致公司的决策失误,使企业蒙受损失,从而降低了财务管理的作用。
3 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3.1 网络化财务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渗入到经济活动中的方方面面,财务管理同样离不开网络的支持。网络化的财务管理较传统的财务管理有着很大优势,首先,在空间上,网络化的财务管理可以突破地域限制,进行跨地区、跨国家的财务管理,几乎所有的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管理,这就保证了信息管理的整体性。其次,在空间上,在线处理各项业务将更加具有时效性,网上银行、网络交易的进行可节省更多的资源与成本,加快了资金的流转周期,显著地提高了效率。
关键词:企业管理;薪酬管理;战略
一、企业薪酬管理的理论概述
1.薪酬的概念及内容。
从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看,对于企业来说,薪酬是挖掘员工内在价值和创造潜力、提高生产效率、实施发展战略的一种措施;对员工来说,新酬不仅仅是对其所付出的劳动力与技能及其所创造的价值与业绩的回报,而且也是员工人力资本投入的一种收益。
员工的薪酬主要包括外在薪酬和内在薪酬。内在薪酬包括参与决策、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承担较大的责任、企业所能提供的培训机会和学习机会、个人成长机会、较大的工作自由及自由裁定权、较有趣的工作、活动的多元化等内容。外在薪酬包括从组织中得到的各种形式的基本薪酬、奖励薪酬、成就薪酬、附加薪酬、非财务性薪酬等。通常意义上的薪酬是指外在薪酬,所以我们研究的重点是外在薪酬,包括其内容、结构等。
2.企业薪酬管理的目标。
首先,吸纳、留住有价值的员工。在目前市场经济中,薪酬无疑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有效工具。因为,从工作中得到的报酬,对大多数寻找工作的人来说,都是一个主要的考虑因素。报酬不光是一种谋生手段和让人们获取物质及休闲需要的手段,它还能满足人们的自我或自尊需要。因而,如果一家公司的薪酬系统被认为是不适当的,则高级求职者们会拒绝接受该公司的雇佣,并且,现在的雇员也可能离开这个组织。
其次,激励员工的绩效,使其不断地提高效率。如果我们把激励定义为把人们的行为引向目标,我们则可以将激励因素作为引导员工行为始终趋向组织所认为的重要目标的诱因,作为薪酬管理系统,激励的重点在于创立一种系统:将组织支出的大批费用变为高度激励员工取得良好绩效的诱因。
再次,与国家的相关立法和规定相吻合。薪酬和福利是每个国家劳动就业立法的重点领域,发达国家尤其如此。不同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会有所不同,有时刺激消费,有时为抑制通货膨胀甚至下令冻结薪酬。政府对微观薪酬水平的干预,主要是为了发展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引导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同时也是为了规范微观经济组织的分配行为。企业在薪酬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国家的相关立法和规定相吻合。
二、影响企业薪酬管理的因素
1.企业的内部因素。
第一,劳动差别及其特征。首先是劳动者劳动量的分布结构,分布结构不同,薪酬结构也会不同;其次是劳动方式,不同的劳动方式,往往采取不同的薪酬要素支付。
第二,企业的经营状况及盈利能力。企业的经营状况及盈利能力是企业所能负担的劳动费用的限度。一般来讲,资本雄厚、盈利能力、经营状况好的企业员工所获得的薪酬,要比资本微薄、盈利能力差、经营状况差的企业员工所获得的薪酬高。
第三,组织的分配方式与结构。不同的分配方式和结构,在报酬总额一定时,会直接影响薪酬水平。这主要包括员工福利及各种优惠水平,基本薪酬与奖励薪酬等其他薪酬形式之间的比例,等等。从企业组织的角度看,一般愿意支付薪酬而不是福利,但在税收的影响,组织支付福利比支付薪酬合算时,在政府对薪酬水平严格控制,使组织难以通过薪酬留住既有人才时,组织通常倾向于提高福利水平。这种倾向性的强弱又主要取决于薪酬与福利替代可能性的大小及其比率,取决于福利产生的经济效应。
2.企业外部因素。
第一,国家政策和法律。不同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会有所不同,有时刺激消费,有时为抑制通货膨胀甚至下令冻结薪酬。政府对微观薪酬水平的干预,主要是为了发展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引导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同时也是为了规范微观经济组织的分配行为。
第二,居民生活费用。员工的正常收入至少应能支付家庭的基本生活费用,而这个费用又与居民消费习惯及当地物价水平有关。有的国家规定,公职人员的薪酬根据物价水平每年调整一次,以保证生活水准不会下降。
第三,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影响企业工资水平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是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是指一家企业为了与雇佣类似员工的其他公司进行竞争而必须付出的代价。这些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者,不仅包括那些生产类似产品的公司,也包括那些虽然处在不同的产品市场上,但却雇佣种类相似的员工的那些公司。当市场上对某种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增加时,将导致生产该商品和劳务的组织扩大生产规模,这时,组织为了获得足够数量的合格劳动力,将提高薪酬水平;反之,当对某种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下降,从而劳动力需求也下降时,组织将降低薪酬水平。
三、优化企业薪酬管理的模式
1.高弹性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根据员工的绩效来确定的。如果员工在某段时间内绩效很高,那么支付给他的薪酬也相应地较高;如果在某段时间内,由于员工的积极性降低,或是其他个人因素影响了工作绩效,那么就支付较低的薪酬。因此,不同时期,员工的薪酬起伏可能较大。在这种模式下,一般奖金和津贴的比重较大,而福利、保险的比重则较小。而且在基本薪酬部分,常常实行绩效薪酬、销售提成薪酬等形式。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激励功能,但是,员工缺乏安全和寄托感。
2.高稳定模式。
该模式中,员工的薪酬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工龄和公司的经营状况,与个人的绩效关系不大。因此,员工的个人收入相当稳定。薪酬的主要部分是基本薪酬,福利水平一般比较高,而奖金的比重则很小,而且主要依据公司经营状况及个人薪资的一定比例发放或平均发放。这种模式有较强的安全感,但缺乏激励功能,而且公司人工成本增长过快,企业的负担也比较大。在现代企业中一般不单独采用这一模式,而是同时采用其他具有较好激励效力的薪酬模式。
3.折中模式。
该模式既有弹性,能够不断地激励员工提高绩效,同时又具有稳定性,给员工一种安全感,使他们关注长期目标。这的确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它需要根据公司的生产经营目标和工作特点以及收益状况合理地搭配。如果企业资金实力雄厚,而且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较小,那么在确定薪酬水平时,就不能单纯注重基本薪酬,而忽视了奖金比例的增加。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应合理地组合薪酬的各个组成部分,使薪酬制度既具有激励性,又具有安全性。
总之,企业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薪酬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薪酬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由众多因素综合引起的。知易行难,要真正实现薪酬激励作用的最大化,还需要企业自身长期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思明.现代薪酬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2]范林榜.中小企业薪酬管理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4).
关键词: 石油企业; 物资造价管理
20世纪以来,石油已经成为各国的重要原料、主要能源和战略物资。中国加入WTO后,已在2005年初开放成品油零售市场,已在2007 年初开放成品油批发市场。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后,特别是石油企业进行重组改制以后,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石油企业的成员企业,为了较好地控制所用物资材料、设备的价格,绝大多数都建立了各自的价格管理体系,成立了价格管理机构,建立了本企业物资采购价格数据库,为节约投资、控制成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各成员企业间的价格信息不能共享和相互参考,其价格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特别是通过招标形成的价格对其他单位的指导作用。
一、物资管理现状
1.现代物资管理意识不足,物资管理人才短缺。发展现代物资管理,关键是要具备优秀的物资管理队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内石油销售企业的员工教育培训相对滞后,其物资管理理念、文化素质、经营策略、管理理念、业务技能等各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更新和提高。
2.运输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大。由于技术落后、历史包袱沉重等原因,国内石油生产和销售企业的产品成本普遍较高。对于石油销售企业来说,油田大都在北方,而主要消费市场在南方,资源远离主要消费市场,“北油南运”造成运营费用较高,运输成本占到流通成本的60%-65%。
3.仓储设施布局不合理。我国石油的仓储设施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地区,在这些地区的仓储设施已经过剩,而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仓储设施的需求量远远超过市场的供给量。同时,销售企业的二级仓储网点布局分散,不能利用有效的地域优势。库容辐射半径小、运距远、费用高、调运周期长,这些不利因素导致运输成本偏高、资源供应不均衡,给物流的组织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4.信息化水平低。近年来,石油销售企业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投巨资建立起了功能较为强大的信息自动化管理平台,但从目前各级公司情况看,仍停留在“形而下”的层面上:各专业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割据、封闭,造成信息错位、遗漏。由于没有一套整体的销售系统,各级公司、配送中心、营业室的批发销售进销存系统不统一,使得业务管理环节多、管理漏洞大、业务数据上报时效性差、信息采集不准确,不能为营销决策提供支持。
二、目前物资管理的普遍方式
1.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是根据预计可实现的销售收入,扣除目标利润计算出来的成本。
目标成本的制定从企业的总目标开始,逐级分解成基层的具体目标。制定时强调执行人自己参与,专业人员协助,以发挥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标成本管理法强调授权,给下级一定自,减少干预,在统一的目标下发挥下级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2.成本否决法
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成本指标在奖金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严格考核,实行成本否决制。基本内容是:如果成本指标完不成,其他经济指标完成得再好,也不能得奖。在考核中,成本考核不仅与奖金挂钩,而且与职工晋级挂钩,成本指标完不成,不仅不能得奖,同时也不能晋升。这样,促使各分厂把成本当作重点来抓,在降低成本上狠下功夫,从而把成本指标摆在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首位。
3.档次成本法
档次成本法是将产品的目标成本分为几种档次,然后再将各种档次的目标成本进行分解,制定出各种档次下的材料消耗、费用支出定额,并以各车间、管理部门为责任中心,核定各责任中心的考核标准,进行严格考核,以达到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佳的目的。
4.效益成本法
效益成本法的主要内容是:①从效益项目出发确定成本核算对象,如决策效益成本、挖潜效益成本和投资效益成本。②确定耗费效益系数,控制成本的发生。耗费效益系数是指每元耗费可取得多少可计量的经济效益。一般用成本效益分析、专家调查、历史数据测定等方法确定。耗费效益系数多用于决策效益成本、投资效益成本两种情况。③设置专门帐户,汇集各种效益成本,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的支出途径进行结转。
5.标准成本法
标准成本是指在较高效益下预计产品所耗费的原料、人工及制造费用发生的成本。标准成本是通过详细的调查、认真分析和精确计算来制定的,用于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种预计成本。
三、建立价格信息共享系统的必要性和意义
我国的大型石油企业,成员企业众多,地域分布广阔。但每个成员企业所用的物资和建设的工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或相同性。每个成员企业采购物资的价格,对其它成员企业具有参考价值,特别是一些逐步推广的科技新产品的价格。另外,各成员企业物资价格管理部门及人员,长期从事价格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若通过建立价格信息系统将其联合起来,就会形成价格控制的合力,进一步提高价格管理的效率和工作水平。因此,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成员企业的价格管理人员组织起来,构建起价格(造价)信息共享是十分必要和值得的。在系统建立后,各种有关价格因素的信息共享可以最大限度地达到,必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价格信息共享系统应建立其相应的价格信息管理组织系统和信息接收、处理、系统,从而搭建起信息共享系统的基本框架。
1.在公司总部建立价格信息共享系统的组织机构。
2.建立地区公司价格信息共享系统管理机构。根据各地区公司的管理特点和建立价格共享系统的要求,在地区公司管理部门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
3建立价格信息收集处理系统
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总部配置足够容量的计算机服务器,在每一个地区公司配备一台用户机或服务器,通过Internet联结起来。开发价格信息共享系统的价格收集、处理、、查询等软件,从而组成价格共享系统的收集、网络系统。
四、建立价格信息共享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建立价格信息共享是个新事物,新挑战,不仅是计算机技术的实现,更要价格理论在实践中的突破。所以,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
1.中国大型石油企业建立价格信息共享系统,必须考虑成员企业众多以及价格管理部门、价格管理方式不尽相同。
2.做好相关的系统配套措施建设。一个系统的建立和运行,要有相应的保证措施。要开发一套能够满足该系统要求的功能强大的软件系统。
3.要切实注意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和用户查询安全。系统安全是进行信息共享的基础。
4.协调多方面的利益。价格信息系统的建设覆盖面广,涉及的物资供应部门、价格管理部门及相关单位多,因此,必须做好周密的计划,协调好不同单位和部门的利益,充分调研和论证才能顺利完成。
5.提高操作人员素质。加强系统操作人员的培训与交流,提高操作人员素质,定期组织工作经验交流,促进价格信息共享工作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企业 资金风险 管理 控制
1. 企业资金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第一,财务信息失真。相当多的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不完整、不及时。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得准确的财务信息,搞不清楚基层的资金情况,使得汇总起来的信息普遍失真,会计核算不准,报表不真实,有时合并的会计报表还掩盖了下属单位的实际经营情况。
第二,监控不力。大中型企业中,对多资金运作环节普遍存在着监控不力的问题,尽管企业内部设置了一些监督岗位,也制定了多种监督制度,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及时有效地发挥信用。相当多的企业在重大投资等问题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决策约束机制,领导法治意识淡薄,往往是个人说了算,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
第三,资金使用效率低。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和内部资金分散的现实矛盾已成为现阶段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中突出的问题。子公司多头开户的现象比较普遍,资金管理严重失控。投资决策随意性大,有些企业不顾自身的财务和发展目标,盲目投资,投资失误较多,损失严重,使本来就十分紧张的资金状况雪上加霜。资金沉淀严重,库存占用比例过高,欠款居高不下,流动资金占用有增无减,周转缓慢,企业信誉和赢利能力下降。
2. 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第一,投资风险分析。在企业中,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目标,热衷于铺新摊子,盲目投资,造成严重损失的例子比比皆是。企业在进行任何一项投资之前,都应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只有在综合考虑各项因素的基础上,当投资项目所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为正时才是可行的。风险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不能达到预期的不确定性,是一个动态现象,具有很强的传导性。一个企业的风险会传导到另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的风险可能会使其他部门遭受损失,产生风险传导的连锁效应。因此,本文所讲的组织风险传导是指风险在组织内部的多个相关利益单位之间进行传递和影响。盲目追求外延式扩张即所谓多元化经营,未经深入调查研究便乱上投资项目,最终破产也是不足为怪的。
第二,资本运营分析。在资金营运方面,企业集团流动资产中,若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由于存货流动性差,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在应收账款管理中,企业过于注重销售业绩,而忽视应收账款控制状况的问题。有时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企业在赊销过程中,由于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会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将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
第三,收益分配分析。股利分配政策不仅影响与企业相关的各方面的利益,而且与公司的筹资问题和资本结构问题密切相关,涉及企业的长远发展。股利政策的制定,主要涉及如何确定股利支付比率、以何种形式发放股利、股利政策的稳定性等。股利政策可被看做是表明公司发展状况的重要信息,除重大的投资机会、未来收入的重大变动等特殊情况外,公司通常倾向于较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
3. 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
第一,完善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完善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应从授权审批制度、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内部审计等方面入手。在资金使用方面,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建立资金分级审批标准和权限,按审定的现金流量预算和资本性支出预算安排支出,对外担保权、对外投资权应进行严格地限制,而且应配备一套科学的风险预警系统。
第二,加强资金筹集管理。财务人员要树立起企业资金成本与财务风险理念,建立健全以控制财务风险、控制资金成本、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等为主要内容的资金控制制度和决策制度。资金筹措包括科学预测资金需求量和合理选择筹资方式。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合理选择诸如趋势预测、销售百分比、定性预测等资金量预测方法。选择多种筹资方式,如发行股票、吸收直接投资、发行债券、贷款、商业信用等,分散筹资风险,做好事前控制。
第三,实施资金集中管理。资金管理的目标应是保证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率性、收益性。实施适度的资金集中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上述作用。如建立结算中心制度或成立资金调度中心,统筹管理企业的各项资金,使各部门、各下级单位的资金往来全部纳入财务部门的控制之下,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从而达到严格控制多头开户和资金账外循环的问题,保证资金管理的集中统一。也可以通过建立财务中心或内部银行,实现内部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有效监控,由财务中心或内部银行负责与银行的往来业务,下属单位仅保留日常必备的费用账户。
第四,推行资金预算管理。资金管理中采用全面预算管理,预算编制采取逐级编报、逐级审批,滚动管理的办法。预算一经确定,即成为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不得随意更改。资金预算管理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一部分,企业要以现金流量管理为核心,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进一步细化资金安排,增强现金保障能力。统筹规划生产经营与投融资活动的资金供给,科学预测预算年度现金收支、结余与不足,合理确定现金收支规模,安全高效地做好资金筹划工作,加强现金流入流出全过程预算控制,做好资金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监督与考核。
第五,加快应收款项及存货周转。企业要积极开展存货和应收款项的清理,严格控制存货和应收款项规模与增长速度,加快存货及应收款项的周转,减少流动资金占用。努力推进精益生产,加快生产环节的物料流转速度,减少过程积压。做好销售预测,坚持以销定产,根据生产计划,确定合理库存水平,创新营销模式,努力提高预收款比例,减少预付款金额。建立健全客户信用管理体系,加强货款回收管理,落实催收责任,从合同签订、资金结算、款项催收等环节严格把关,加快现金回流,提高应收账款周转速度。
第六,建立预警监测机制。企业要建立和完善资金风险预警监测机制,从资金供给、资金投放、周转效率、债务风险水平等方面建立和完善预警监测指标体系,确定重点监测对象和监测领域,认真分析资产负债率、带息负债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等重要指标变动情况,重点关注到期债务,对可能出现的资金风险,提前做好应急预案,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关键词:施工企业;资金管理;结算中心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01
资金是保证施工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施工企业中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社会形势下,施工企业要想转变增长方式,不断扩大企业的规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需要加强资金管理水平,但是由于长期受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施工企业在资金管理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施工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工程拖欠款。在目前的建筑市场中,由于市场发展迅速,没有完善的市场管理机制,导致建筑市场不规范,使得拖欠工程款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施工企业为了得到工程的建设权,在施工中垫资进行,但是在后期无法收回形成呆账,导致施工企业没有资金支付工人的工资,甚至导致施工企业破产。另外,在施工过程中资金的使用量是非常大的,如果形成大规模工程款拖欠,那么不仅会导致施工单位面临资金风险,而且会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产生影响,导致工程不能按照竣工。
2.工程垫资。在目前建筑市场中工程项目的承建都是通过招投标进行的,施工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为了获得相应的承建权利,施工企业垫资施工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大量的垫资施工势必会对施工企业正常的资金周转产生很大的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些建设单位不按照相关的规定支付工程款,将资金风险转嫁给施工企业,一些建设单位在施工中对工程设计和标准进行更改,从而给施工企业造成资金缺口。另外一些工程项目中,由于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意外情况导致工程建后期资金自己不足,形成资金缺口,这些现象的发生增加了施工企业的资金提前支出概率,给施工企业带来资金安全隐患。
3.分支机构多,资金管理分散。在施工企业中由于工程项目分布较多,各个工程项目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设立单独的账户,在不同的项目中设立分支资金管理机构,没有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一些项目中资金过剩,另外一些项目中资金不足,从而影响了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降低了施工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
4.筹资成本增加。由于受到工程项目施工中各中因素的影响,在施工中经常会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这个时候施工企业就需要向银行贷款解决资金困难。但是随着当前我国建筑市场中竞争的加剧,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在逐渐降低,银行在借贷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施工企业的还款能力,相应的加大了施工企业的贷款难度。另外,施工企业为了有足够的资金往往高息贷款,利息也成为施工企业的一个沉重的负担,增加了施工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了施工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5.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要加强施工企业资金管理就需要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作保障,但是从目前我国大多数施工企业的情况来看,在资金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可以依照的资金管理制度。一方面,施工企业没有制定预算管理制度,导致企业的资金支出没有计划性。另外一方面,施工企业没有制定严格的成本管理制度,在施工过程中对资金的利用率不重视,资金浪费现象严重。
二、加强施工企业资金管理的有效对策
1.成立结算中心,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对施工企业来说,工程项目比较分散,在资金管理不可避免的就存在很多的漏洞,所以为了加强企业资金的管理效率需要在施工企业中成立资金结算中心,对企业的所有资金实行统一集中管理,利用网络技术将各分项目联系起来,对所有项目点进行集中管理,实现资金的统一调配和使用,这样能够将企业中的所有资金聚集起来,形成资金合力,加快企业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通过资金结算中心可以对企业中资金流向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控制,使企业的资金能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2.加强预算管理,保证资金流动的计划性。在施工企业中要加强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必须加强资金预算管理,通过有效的资金预算管理可以对一定时期内企业的资金收支情况进行预测和管理,对于保证企业资金的合理使用有很大的帮助。加强资金预算管理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资金预算编制,在综合考虑施工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施工项目中所需要的资金进行预测,然后形成现有的预算报表。另外一方面,在施工企业的运行中要加强对预算编制的执行力度,严格按照预算标准开展资金收支工作,严防超支现象的发生。
3.建立企业资金管理责任制。保证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取得相应的成效就需要落实资金管理责任制。针对目前施工企业面临的资金管理困难问题,应该加强监督和考核管理。首先必须要按照施工企业的运作流程,对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范围进行划分,不同级别的资金管理应该由专人进行。其次要明确管理人员在资金管理的责任和义务,各管理岗位上的权限要明确区分。最后要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对于管理人员的失职情况要给予严厉的惩罚,在施工企业内部形成高度的资金管理意识,做到资金管理中人人有责,从而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
4.加强拖欠款的回收工作。加强企业拖欠款的回收工作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对企业的各种拖欠款进行清理和盘点,并且建立详细的账目,其中要对拖欠款的时间、金额、债务人等有详细的登记,帮助企业明确自己的债务情况。第二,施工企业应该派专人进行拖欠款的追讨工作,形成责任管理。第三,对于一些拖欠时间比较长,追讨工作比较复杂的欠款,施工企业应该借助法律途径进行解决。
5.做好成本管理。施工企业要想进行有效的资金管理就需要保证资金的合理占用量,在资金的使用中要不断平衡资金使用和节约之间的关系,经济实行稳健的资金原则,要充分挖掘企业资金的潜力,对企业资金进行全面的观测,实现企业资金的动态管理。另外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加强监督和检查工作,定期对企业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保证企业的资金真正物尽其用。
综上所述,要提高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需要从施工企业运行的全方位入手,在企业内部设置资金结算中心,进行资金的集中管理,建立企业先进预算管理制度,保证企业资金使用的计划性,抓紧工程款的追讨工作,在资金管理中落实责任制度,从而保证施工企业的资金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给施工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科技的发展,管理的创新,都在时刻改变着未来。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每个管理者都应不断地加强学习,不停地给自己“充电”,才能不断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才能更进一步的创造财富。此次公司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特意邀请了厦门同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对我们进行了一次培训。经过这3天紧张的学习过程,我学到了很多在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及财务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我感觉到了充实,可以说我很好的完成这次学习任务。
对此次培训,我总结如下:
一、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为确保企业正常发展以及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进行,为企业部门配置合适的人力资源,另外人员的选拔、管理、提拔、培训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人力资源涉及到员工培训、管理方法,绩效评估、福利待遇以及员工关系等。
1、员工培训
为使员工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发展,更快的适应岗位、理解岗位,要对员工进行培训以补充专业知识,发展员工能力,转变观念以及交流信息等
2、人员管理
人员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对员工的日常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要过程企业文化的产生,企业制度有利于员工管理,企业正常的运作,通过对员工的日常管理来发挥员工的个人能力,了解员工的心态,适时转变管理方式完善管理模式。
3、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依据,是员工对自己以及对他人工作能力的评估,了解自己的工作能力,同样将自己的能力与对企业的贡献结合起来,提供薪酬依据,发现员工潜力并及时做出相关人事调动。
4、员工福利待遇
员工福利待遇以及薪酬是员工企业价值的体现以及员工工作的保障,没有好的相应的福利待遇及薪酬水平员工就不会全心全意的为企业作出贡献,长久的留在企业工作。
通过这学期的人力资源的学习我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个人而言为了成为企业发展的人才,对于现在的我而言要加强各项技能上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没有好的个人能力就没有好的发展,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现在的我而言与其说是去管别人不如说是对自己的规划管理,对自己未来的期望。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一直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很多企业的倒闭也就是因为没有良好的人力资源体系无法为企业发展提后备力量,技术人员没有及时补充专业知识,管理人员没有及时补充以致管理模式落后,还有涉及到薪酬水平公司福利等造成企业人员流失。
二、在企业文化的推进与落地方面
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逐渐突出,最能体现一个企业经营和管理本质特征的企业文化推进工作越来越重要。一个企业的发展,抓企业文化尤为重要。加强企业文化深植,首先要深刻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中培育、融会、凝聚而成的一种独具特点的、对企业持续稳定发展起推动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及其外在形式。它包括企业精神、价值观念、企业形象、经营思想、企业目标、道德规范、规章制度、企业风尚等。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它通过向员工宣传统一的企业价值观而将他们凝聚在一起,这些价值观影响着员工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信念,促使他们积极地为企业创造价值。对此,我通过此次培训,从以下几方面理解企业文化在公司的推进与落地。
1、第一时间完成任务。这是一条执行层面的要求,它体现了公司对高效、快速的组织反应能力的追寻。类似于海尔的“快速反应、马上行动”。
2、主动开展工作。这也是一条执行层面的要求,但它更强调了我们员工工作时的心理层面问题。从积极性和目标性的角度上看,也强调员工的个人能力充分施展。
3、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对细节关注程度的高低是优秀和卓越的分水岭标志。这种细节的要求和关注,不仅仅是在认知的层面,它要求我们从具体的事情做起,彻底的完成工作,彻底的解决问题。其更重要的是对结果意识的要求。
4、持续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发动机,是企业的灵魂。创新的重要性,尤其对我们这种需要精细化管理的企业来讲,尤为重要。市场经济的思想核心是自由竞争精神,在全球一体化的大格局下,要求我们员工时刻不断学习的心态,学他家之长,容他家之短。从经验教训中不断学习进步。创新精神的高调宣扬是需要我们员工本身的低调做事作为基础的。
5、勇于承担责任。责任的归属,需要详细、准确的岗位职责说明等相关的管理手段和制度来界定。但这个“勇于”,是需要我们员工自己来担当的。全身心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给领导、同事添麻烦。公司存在着推诿现象,但要杜绝它,除了我们良好的管理制度保全外,更为根本的要依靠我们员工本身良好的职业素养来保障。
6、以团队目标为己任。这个时代,早已摈弃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了。这是一个讲究团队制胜的时代。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团队的力量确是巨大的。个人的得与失要放在大团队目标之后,大团队意识的学习是我们每个员工应把握的行为准则。
7、最大限度的创造价值。成本意识!我们要学会利用最小的成本、最小的资源开展工作。同时要能做到分享资源和信息,力争在团队组织中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分享合作的氛围。
8、公司的事就是我的事。公司每一个员工都必须要有主人翁的精神。公司对员工做到细致周到的便捷服务,急员工所急;而员工更要积极为公司着想,时时保持忧患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不断关注公司管理的进步。
三、在非财务经理的财务管理方面
杨立国老师用深入浅出,用通俗易懂的精彩课程使我对非财务经理的财务管理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1、找准切入点,推行精细化的财务管理
精细化的财务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而且综合性较强的经济管理活动,涉及公司的方方面面,必须达到控制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而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各部门围绕企业的效益目标协同作战,提高公司经营管理的灵活性和战斗力。这就需要我们围绕资金、成本、人员等资源配置的关键,深入推行精细化的财务管理。
2、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优化配置企业有限资源
预算管理是连接企业战略和战略执行的管理工具,是公司的业务计划与财务预算的集成工作,公司的高效管理更加需要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全面预算管理过程,在本质上就是一个优化配置企业资源的过程。全面预算管理不单指预算控制,还涉及到工管部、物设部、人事部等的预算控制,是兼具计划、协调、控制、激励、评价等功能的一种战略方针的经营机制,是一种全新的、全面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3、实行人本财务管理,全员参与,提升素质
树立人本财务观念。要理解员工、尊重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公司的的每一项活动均由员工发起、操作和控制,其成效如何也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知识、智慧以及努力程度,因此,贯彻人本财务观念要求做到:第一,增加人力资源投资,提高企业领导和员工素质;第二,推行财务分层管理和全员财务管理,实行民主式和参与式财务管理,提高员工对财务的参与意识;第三,加大软资源投资力度,为培育企业文化和良好人际关系创造优良环境。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企业文化
我们认为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应该是多层次,多维度的。首先要注重提拔内部人才培养。这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是为企业发现人才,人才不仅仅是从外部引进,更为重要是要从内部培养,因为内部人才对企业的运作更为熟悉,因此能够迅速地适应工作的需求。二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来企业的发展需要不同的人才也得以解决,二来有利于企业吸取更多的人才,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更多复合型人才,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因此社会招聘对于形成科学的人力资源体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三要寻聘。即通过对备选人员的暗访,充分调查其背景,以较高的薪金条件和福利待遇吸引人才,给企业创造较好的效益。作为一名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有能够发现人才的慧眼,对于人才的选拔要遵循多元化的原则。这样才能够更为有利地为企业提供服务。四要多方位引借外力,打破突破传统的行政界限,通过外部的人力资源,实现进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快生存和发展。人才资源规划体系的建立就是要形成一个长期发展的人才养成体系。
1、构建动态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尤其是优秀的成长型员工,这类员工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因此积累了丰厚的人力资本,因此企业应该重视此类人才的储备。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着此类人才。因此,在实际中我们会发现由于利益驱动下,企业和人才之间的关系往往会出现紧张,极易出现矛盾和冲突,这对于企业自身与人才发展而言都是不利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建构起一套动态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这套体系不仅要能够在企业内部培养人才,同时要让能够从外部引进人才。从企业内部培养人才比外部引进更为重要,对于一个员工而言,能够有稳定的工作环境,已经长期较好的发展是其工作的动力,并且促使其更好地为企业创造效益。
2、构建合理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相关研究表明,企业能否提供进修已经成为许多员工考虑的的系数。如果某个企业能够提供员工良好的进修培训机会,即使薪水低一点,许多高素质的员工都更愿意去这家有进修培训机会的企业。在员工眼里,不仅只是满足于企业发的工资,而更加重视新的工作能否能提升自己的发展,他们希望挣钱的的同时提升和发展自己。因此,为了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留住员工,企业加强对重员工的培训规划。许多企业主听一场讲座受启发,放下忙碌为了新工作“充电”。调查显示,许多企业主注意加强岗前培训意识到对员工培训的重要性,但认为后期培训没有必要,没有看到提高员工素质对企业的重要性,要知道员工的知识和能力得不到阶段性的提高,对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不仅要对员工开展岗前培训,还要注意上岗阶段性进修,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发展实力。目前有许多企业的企业主不愿意花钱对员工进行培训,认为对员工进行培训没必要,还不如多加强自身的培养。这样企业主要有长远眼光,企业主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提高了不一定企业的发展就会变好,培训是企业所有员工的事,不管是小企业还是中型企业,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要强化对员工的培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全球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树立人才意识,提高企业员工能力的,使企业处于不败的地位。而展开对员工的培训是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和能力的最佳途径。企业要以企业自身的能力和未来发展为参考点,对不同的员工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真正提升企业员工个人能力。对现有员工加强专业知识、规章制度、基本素质和技能、企业文化等培训,使员工处于不断的学习状态。
3、构建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人力资源考核是指对员工现任职务状况的工作业绩,以及担任更高一级职务的潜力,进行有组织的、定期的并且是尽可能客观的评价。对人力资源考核本身的认识要做到是,它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对人与事之间有效性的比较客观的评价,这里的评价分为两层,一是对人及其工作状况;二是对人的工作结果,即人在组织中的相对价值或贡献程度进行评价。要注意一个问题,一个人对企业贡献的没有大小之分,而在于尽心尽力没有。有时候某员工的工作本身就是“无足轻重”,即使干得再出色,对企业的贡献也未必大,但对他的评价却是很高的。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中直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各中央管理企业:
财政部制定的《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财企〔2002〕313号)后,对规范企业公司制改建中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行为,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国有经济结构的调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企业重组改制的深入进行,在执行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加以完善。现就有关问题补充通知如下:
一、关于企业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余额的财务处理
改建企业账面原有的应付工资余额中,属于应发未发职工的工资部分,应予清偿;在符合国家政策、职工自愿的条件下,依法扣除个人所得税后,可转为个人投资。属于实施“工效挂钩”等办法提取数大于应发数形成的工资基金结余部分,应当转增资本公积金,不再作为负债管理,也不得转为个人投资。
改建企业账面原有的应付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余额,应当转增资本公积金,不再作为负债管理,也不得转为个人投资。因医疗费超支产生的职工福利费不足部分,可以依次以公益金、盈余公积金、资本公积金和资本金弥补。
二、关于预提企业内退人员生活费及社会保险费等的财务处理
改建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限的在册职工实行内部退养的,所需内退人员生活费及社会保险费等,应当作为管理费用,据实处理。
国有企业在分立式改建情况下,改建企业内退人员实行统一管理的,经批准可以从改建企业国有净资产中预提所需的内退人员生活费及社会保险费等,并实行专户管理。预提数额以改建企业可支付的国有净资产为限,不足部分作为管理费用,由内退人员的统一管理单位据实承担。
三、关于母公司对子公司在公司制改建中核销国有权益的财务处理
在企业集团内部,子公司实行公司制改建,由于资产损失或产权转让等原因,经核实批准实际折股的国有权益或国有产权转让作价少于原有账面价值的,母公司相应核销对子公司的股权投资,投资损失可以转入年初未分配利润,依次以结余的年初未分配利润及公益金、盈余公积金、资本公积金弥补,不足部分用以后年度实现的税后利润弥补。
关键词:新形势;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
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并且尤为关键的,一个企业想要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就一定要强化对经济管理方面的创新。
一、企业有关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合理的经济管理控制
企业有关经济管理方面尽管已经制定了对应的管理制度,可不足的是这样的经济管理制度对于具体的管理过程当中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执行力度不足,大多都过于形式化,从而使得经济管理无法合理的发挥出其具体的价值。面对如今经济发展进步的新形势,企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企业具体的经济水平相比较来说,还存在着失衡的有关问题,并且经济管理制度在企业整个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无法得到合理的解决。
(二)企业经济管理在组织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企业有关经济管理组织方面还比较松散。企业如果想要实现有效的经济管理,彻底发挥经济管理所具有的作用,离不开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可是,就目前的企业现状而言,有关经济管理方面还存在着相关的组织机构不够完善、缺乏专业性等问题,而企业之中有关经济管理方面的人员素质也不够高,这些相关的因素对整个企业经济管理实际的质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在经济管理观念上的落后
在我国众多的企业中,很多企业的管理者遵循的管理观念比较老套,过于重视企业的眼前利益,忽略了企业的长久发展,更忽略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让企业的员工和管理层之间的矛盾逐步激化,企业员工失去了工作的动力,也就影响到了员工工作质量和效益的提升。管理者的观念直接影响着企业运作的方式,更关系到了企业的发展问题,传统的管理观念必定会导致企业面临着新形势下的各种矛盾,如果不能在新形势下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企业就得不到高效运转。
(四)经济改革方面的要求
企业经济管理是对企业资源进行整合以及优化的重要手段,就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将其当成一种有关生产力方面的表现形式,目前市场经济正处于一种高速发展的相关时期,而科学技术方面的更新也在不断改变,知识经济以及互联网经济在目前社会当中所具有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企业面对新经济时代,如果不能强化对经济管理方面的创新改进,就会大大落后其他企业的发展,无法适应时展以及市场经济的进步,从而在竞争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二、企业经济管理相关的创新策略
(一)强化在企业经济管理有关理念上的创新
企业若想要完成对经济管理方面的创新,首先就一定要妥善完成在企业经济管理有关理念上的创新。企业只有在切实掌握了如今有关管理方面的理念之后,才能更好、更高效地带领着企业之中的员工进行相关的创新活动。与此同时,企业高层领导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在企业内部合理的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创新环境,使企业之中的所有员工都能够在创新氛围的影响之下,积极地进行学习以及创新,了解创新方面的知识以及具备创新能力。在如今市场经济环境的相关形式之下,企业在整个市场当中所承受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所以,企业有必要树立相关的危机意识,并且制定合理的战略管理机制,由市场的实际环境出发,根据企业目前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切实做到统筹全局,全面发展。
(二)强化企业在经济管理制度方面的创新
企业若要妥善地实现管理,必须要具备完善的企业制度,企业对经济管理方面的创新中,也会受到相关企业管理制度方面的制约。所以,企业对经济管理上的创新,一定要首先强化企业经济管理有关制度上的创新。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有关人性化管理方面的机制,从而为所有的企业员工创造一个有利的发展条件,强化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重视度,改进并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制度,对相关的监督机制以及决策机制进行完善,同时还要让所有的企业员工切实参与到其中,从而调动员工在工作上的主观能动性。
(三)强化企业经济管理有关组织模式上的创新
企业经营发展的有关过程当中,经济管理方面的组织也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用合理的经济管理组织能够提升企业在经济管理上的实际效益。所以,企业必须要切实地了解到经济管理相关组织模式的重要性,强化在经济管理有关组织模式上的创新。首先,必须要在管理组织的有关建设工作上,切实落实柔性化的相关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组织方面的多样化;其次,一定要使企业经济管理具体的模式实现扁平化,对企业实际的组织层次进行简化,提升企业在经济管理上的实际效益;最后,必须要提高虚拟化相关管理机制的构建。凭借计算机技术使经济管理组织得到科学合理的规划,完成经济管理信息方面的整合,进而构建一个无形的、高效的经济管理机制,推动企业整体的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在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想要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并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占据稳固的地位,就应该实现企业经济的创新化管理。在企业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企业的负责人必须具备创新的管理理念,坚持与时俱进的管理思想,并提出和完善创新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体制,实现有组织有计划的管理模式,发挥出员工内在的潜力,争取利用最少的投入创造出企业的最大化效益,加强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并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融入到企业管理中来,实现企业的创新性的现代化的管理。
作者:严霁 单位:欧亚商都奥特莱斯党支部
参考文献:
[1]张颖,任贵宏.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与实践的研究[J].中国商贸,2013(02);46.
一、明确企业应急管理的工作目标
(一)各级各类生产经营企业在*年底前全面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建立健全企业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把应急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上下贯通、多方联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企业应急管理机制;建立起训练有素、反应快速、装备齐全、保障有力的企业应急队伍;加强企业危险源监控,实现企业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处置的有机结合;政府有关部门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措施;企业应对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二、健全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
(二)建立健全企业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大型企业要设置或明确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形成企业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群团组织协助配合、相关人员全部参与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矿山、建筑施工企业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企业(以下简称高危行业企业)要设置或指定应急管理办事机构,配备应急管理人员。其他各类企业也要在企业负责人的领导下组织开展自身应急管理工作。
(三)完善企业应急联动机制。县级人民政府要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内的高危行业企业分布、企业重点危险源、应急队伍、救援基地、应急物资、道路交通等基本情况,加强与企业联系,组织建立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关联单位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形成统一指挥、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协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合力,协调有序地开展应急管理工作。中央企业要加强与其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主动接受安全生产监管,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要及时报告有关情况,预警信息。
三、推进预案体系建设和管理
(四)编制完善企业预案。应急预案是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主线。各企业要针对本企业的风险隐患特点,以编制事故灾难应急预案为重点,并根据实际需要编制其他方面的应急预案。预案内容要简明、管用、注重实效,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生产企业要在预案中明确可能发生事故的具体应对措施。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点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较差企业、产生或经营危险废弃物的企业和改革重组改制企业的指导,明确预案编制要求,制订编制指南或预案范本,提高预案质量。
(五)加强企业预案管理。建立企业预案的评估管理、动态管理和备案管理制度。各企业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变动情况,应急预案演练情况,以及企业作业条件、设备状况、产品品种、人员、技术、外部环境等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及时评估和补充修订完善预案。企业应急预案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报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备案,并告知相关单位。备案管理单位要加强对预案内容的审查,实现预案之间的有机衔接。
(六)开展多种形式的预案演练。各企业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地组织开展预案演练工作。高危行业企业要针对生产事故易发环节,每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预案演练。要加强对演练情况的总结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应急管理工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预案演练的指导,并组织高危行业企业开展联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四、加强企业应急队伍和基地建设
(七)加强企业专兼职队伍和职工队伍建设。按照专业救援和职工参与相结合、险时救援和平时防范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专业队伍为骨干、兼职队伍为辅助、职工队伍为基础的企业应急队伍体系。大中型高危行业企业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建立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小型高危行业企业要建立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并与有关专业应急队伍建立合作、联动机制;其他企业应根据需要指定专职或兼职应急救援人员。对已经建有专兼职消防队的企业,其应急救援队伍应当依托已有的专兼职消防队组建。涉及高危行业的中央企业都要建立起现代化、专业化、高技术水准的救援队伍。各企业要切实抓好应急队伍的训练和管理,加强对职工应急知识、技能的培训。特别是安全生产关键责任岗位的职工,不仅要熟练掌握生产操作技术,更要掌握安全操作规范和安全生产事件的处置方法,增强自救互救和第一时间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签订救援协议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要定期协助协议企业排查事故隐患,熟悉救援环境,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协议企业应予以积极配合和支持。充分发挥专家对企业应急预案编制、应急演练、应急处置等工作的指导作用,提高企业应急管理水平。
(八)加强企业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大型矿山、石化、民航、铁路、水上运输、核工业企业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建设专业特色突出、布局配置合理的应急救援基地,并在做好本企业应急救援工作的同时,参与社会应急救援工作。具备条件的中央企业要率先建立一批管理规范、装备先进适用、信息畅通、处置能力强的区域应急救援基地,承担起一定区域内的重大抢险救灾任务。有关部门要加强与相关地方的沟通,做好救援基地规划布局和组织建设工作,建立有效的全国救援基地信息沟通渠道。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应急救援基地建设的支持,充分发挥救援基地在区域救援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做好隐患排查监管和应急处置工作
(九)开展企业隐患排查监管。各企业要组织力量,重点针对企业生产场所、危险建(构)筑物以及企业周边环境等认真开展隐患排查,全面分析可能造成的灾害及衍生灾害。对查出的隐患及时治理整改,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采取可靠的安全保障措施。对隐患较大的要采取停产、停业整顿或停止使用等措施,防止发生突发事件。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实时监控,并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改革重组改制企业要特别重视矛盾纠纷和其他影响社会安全的隐患的排查化解工作,防范发生。有关部门要加强隐患标准的制订、完善工作,加强督促检查。
(十)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工作。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企业应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先期处置,并按照分级标准迅速向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对溢流、井喷、危险化学品泄漏、放射源失控等可能对周边群众和环境产生危害的突发公共事件,企业要在第一时间向地方政府报告有关情况,并及时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单位、职工、群众发出预警信息。要控制事故发展态势,标明危险区域,组织、协助应急救援队伍和工作人员救助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地方政府要按照相关预案要求,加强对应急处置的指挥领导,组织开展救援和群众疏散工作。有关单位要按照地方政府的统一要求,做好各项救援措施的衔接和配合。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各企业应尽快组织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消除环境污染,并加强事后评估,完善各项措施。
六、强化企业应急管理职责分工和相关政策措施
(十一)明确和落实企业应急管理责任。企业对自身应急管理工作负责,按照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在政府的领导下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安全生产是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按照现有职责分工,进一步加强监管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监督指导有关企业预防和应对其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按照出资人职责,负责督促监管企业落实应急管理方针政策,把监管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对监管企业应急预案的制订和落实情况开展检查。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负责综合指导、协调企业应急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针对不同行业的企业、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等不同类型企业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不同特点,加强对企业应急管理的分类指导。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应急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或奖励,对不履行职责引起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要依法追究责任。
第二条《条例》第二条规定的私营企业雇工,是指投资者外的受雇于企业的人员。
第三条《条例》第十一条所列人员中:
(一)农村村民,指农民个人,不含农村中的非农业居民。
(二)城镇待业人员,包括城镇待业青年和其他无业人员。
(三)个体工商户经营者,指个体工商户业主,含个人合伙的合伙人。
(四)辞职、退职人员,指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辞职退职人员。
(五)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其他人员主要包括:
(1)离退休科技人员;
(2)停薪留职科技人员;
(3)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
(4)符合国家规定的党政机关、团体离退休人员。
第四条《条例》第八条、第九条规定的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中的二人,是指资产独立的两个投资主体。
第五条《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私营企业可以经营的行业,还包括营利性的文化、艺术、旅游、体育、食品、医药、养殖等行业。
私营企业可以一业为主,兼营他业。
第六条私营企业可以设立分厂、分店、分公司等,投资者可以到异地办企业。
第七条有限责任公司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登记。
第八条私营企业登记管理机关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第九条凡符合《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人员申请开办私营企业,申请人应当向办理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交有关证件:
(一)申请人身份证明。
独资企业申请人是指投资者本人,合伙企业申请人是指合伙人推举的负责人,有限责任公司申请人是指投资者推举的企业负责人。
合伙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申请登记时,除提供申请人的身份证明外,还应当提供其他合伙人、其他投资者的身份证明。
(二)场地使用证明。
(三)验资证明。
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数额按照企业法人注册资金数额的规定执行。
(四)申请从事资源开采、建筑设计、施工、交通运输、食品生产、药品生产、印刷、旅店、外贸、计量器具制造等行业生产经营的私营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交有关部门的审批证件。
(五)合伙企业申请登记时,应当提供合伙人的书面协议。
合伙人的书面协议应当载明合伙人的出资形式、出资数额、盈余分配、债务承担、入伙、退伙、合伙终止等事项。
(六)有限责任公司申请登记时,应当提供公司章程,章程内容应当符合《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
第十条申请开办私营企业,申请人应当在企业所在地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登记,经核准发给营业执照后,始得营业。
私营企业申请开办分厂、分店、分公司的,应当在分厂、分店、分公司所在地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登记,经核准发给营业执照后,始得营业。
有限责任公司投资者超过三十人的,应当经地市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
第十一条私营企业登记的主要事项应当包括企业名称、企业负责人、经营地址、资金数额、经营范围、经营方式、企业种类、雇工人数以及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姓名、有限责任公司的投资者姓名等。
私营企业的名称应当按照工商企业名称登记管理的规定办理。
企业负责人:独资企业是指投资者本人;合伙企业是指合伙人确定的负责人;有限责任公司是指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姓名须与身份证相符,不得使用别名。
经营地址,指企业所在市、县(区)、乡(镇)、村、街道、门牌等。
资金数额,包括企业的固定资产和自有流动资金。
经营范围,指经核准登记的生产经营项目和商品类别。
经营方式,指自产自销、代购代销、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零售、批发、批零兼营、客运服务、货运服务、代客储运、装卸、修理服务、咨询服务等。
企业种类,指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第十二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做出审核决定。符合条件的,经核准登记后,发给营业执照;不符合条件的,不予登记,并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
私营企业凭营业执照刻制图章,开立银行帐户,在核准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十三条私营企业改变企业名称、企业负责人、经营地址、经营范围、经营方式、企业种类等主要登记事项,应当向原登记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第十四条私营企业因分立、合并而保留的企业应当办理变更登记;因分立、合并而新办的企业应当办理开业登记;因分立、合并而终止的企业应当办理注销登记。
私营企业转让时,转让方应当办理注销登记,受让方应当办理重新登记。
私营企业迁移到原登记管理机关管辖区域之外,应当申请办理变更登记。原登记管理机关根据企业申请,收回营业执照及其副本,撤销注册号,开出迁移证明,并将企业档案移交企业新址所在地登记管理机关。企业凭迁移证明,向新址所在地登记管理机关重新申请名称和注册号,领取营业执照。
合伙企业增加或减少合伙少,应当办理变更登记。
有限责任公司办理变更登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私营企业办理变更登记时,应当提交申请书及有关证件。合伙企业的申请书应当经合伙人签署,有限责任公司的申请书应当经董事会签署。
第十六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自受理私营企业变更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做出审核决定。
第十七条根据《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私营企业歇业,应当向原登记管理机关提出申请,并提交资产清理和处分证明、债务清理证明、完税情况证明,经核准后,收缴营业执照及其副本、图章,并通知其开户银行。
合伙企业歇业时,应当提交合伙人的歇业申请书。有限责任公司歇业时,应当提交董事会决议或其他有关证件。
第十八条根据《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私营企业破产时,应当向原登记管理机关提交破产证明、资产清理证明、债务清理证明,经核准后,办理注销登记手续。
第十九条因行政处分、法院裁决而终止营业的私营企业,应当到原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
第二十条私营企业遗失营业执照,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挂失,并申请补发。
第二十一条私营企业与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登记。
第二十二条私营企业申请承揽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从事补偿贸易,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与外商签订合同,经有关部门审批,报县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
第二十三条私营企业与香港、澳门、台湾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举办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承揽来自这些地区的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从事补偿贸易,可参照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及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四条私营企业经批准使用的经营场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需要拆迁的,拆迁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承担拆迁费用,并合理安排迁移地址。因侵占造成经济损失的,由侵占单位和责任人负责赔偿。
第二十五条私营企业开业、分立、合并、转让、迁移、歇业,均应当在办理开业登记、变更登记、重新登记或者注销登记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企业所在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或注销税务登记。
第二十六条根据《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私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严格执行财务管理规定,不得瞒报收入,乱摊成本费用。
第二十七条私营企业不得抽逃企业资金,转移资产,隐匿财产,逃避债务。
第二十八条私营企业的外汇收入和支出按国家有关外汇管理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按照《条例》第四十条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私营企业履行下列管理职责:
(一)办理开业登记、变更登记、重新登记、注销登记;
(二)监督私营企业依照登记事项和核准的经营范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三)制止和查处私营企业的违法经营活动;
(四)保护私营企业的合法经营,制止对私营企业的摊派;
(五)指导私营企业协会的工作;
(六)国家授予的其他管理职责。
《条例》第四十条规定对私营企业进行业务指导、帮助和管理的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是指工业、矿产资源、建筑、交通运输、商业、能源等部门。
第三十条私营企业应当在每年的第一季度内向原登记管理机关呈报上一年度生产经营年检报告书、资金平衡表或者资产负债表。年检报告书式样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统一制定。
第三十一条根据《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对私营企业的下列违法行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额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一)未经核准登记擅自开业的;
(二)登记中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
(三)超出核准登记的范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
(四)不按规定办理变更登记、重新登记和注销登记的;
(五)出租、转让、出卖、伪造、涂改或者擅自复印营业执照的。
罚款、没收非法所得超过一定数额和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局长审核批准。具体罚款、没收非法所得的数额由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本办法规定的范围内决定。
第三十二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阻挠、抗拒行政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私营企业违反财政税务管理规定的,按财政税务管理规定处罚。
第三十四条私营企业违反劳动管理规定,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按有关劳动管理法规处罚。
第三十五条根据《条例》第五条规定成立的私营企业协会是由私营企业联合组成的社会团体。私营企业协会可以有团体会员、个人会员。
成立私营企业协会,经同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同意,按有关规定办理社会团体登记。
各级私营企业协会接受同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指导。
第三十六条私营企业职工成立工会组织,依照中华全国总工会有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