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自媒体和新媒体的异同

自媒体和新媒体的异同

时间:2023-09-22 09:45: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自媒体和新媒体的异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自媒体和新媒体的异同

第1篇

恰逢多事之秋,2014年的3月份注定不太平,从3月1日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件到3月8日发生的马来西亚航班失踪案件都牵动着大家的心。这几日的新浪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也被“刷屏”了,即时消息、寻人、祈福等内容扑面而来,而这接连而来的“人祸”又把新浪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这两个老“对头”异同比较的话题再次拿到台面上讨论。腾讯朋友圈对新浪微博的冲击有目共睹,更有不少人直言“新浪微博将会被微信的朋友圈所替代”,随后新浪微博推出的“朋友圈”也能隐隐看出新浪微博的一丝畏惧。但是随着3月初这两件重磅事件的发生,舆论的天平却悄悄发生了变化,微信朋友圈的地位也一下从天上蹦到了地下。

马来西亚航班失踪事件发生后,微博上皆是紧张的搜寻即时消息以及失踪乘客家属的安顿信息,相比微博的严肃性,微信朋友圈上转发更多的是一些“好消息”,面对同一事件,国内两大移动互联网平台在传播方面的巨大差异不免让人咂舌。随后也有不少人开始唱衰朋友圈,也有更多人表示微博是不可能被替代的。而这样巨大的差异是这两个平台不同的DNA所造成的。

在社交媒体最重要的“听”和“说”的两种主要需求上,微博和朋友圈各占其一,微博有更为明显的媒体属性,能够满足大家快速获取消息以及收集各方观点“听”的需求,而在相对封闭的朋友圈里,自己对事物的评论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共鸣,才能满足自己“说”的意愿。微博上有着诸多媒体以及有影响力人物的存在,消息量更大,更新速度更快,同时也利于消息获取者快速获取信息和甄别信息的真伪,出现的错误消息也会因为大量真实消息的更新而进行更正。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朋友圈里,互相产生交集的好友都在某一方面上与自己的喜好相似,信息同化性较大,不利于错误信息的消除。微博与朋友圈另外一个重要的差别在于:微博偏重信息发散状流动,微信偏重信息点对点流动。所以谣言在微博上传播得快,消失得也更快,反观流动性较差的朋友圈,谣言的消除也相对更加困难。

随着新浪微博与微信朋友圈的发展,自媒体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我们获取消息的更多来源不再是传统的新华社及中新社,越来越多的普通网友在微博和朋友圈上的爆料反而更新鲜、更迅速,同时也由于爆料人并非专业培训过的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所以随之带来了更多带有个人感彩而未加甄别的消息,在表达上不能做到完全的公正客观,促使了更多的“谣言”产生。时任Twitter新闻总监的Vivian Schiller曾在NBC就职,他表示Twitter没有专业的记者和编辑,因而永远不会成为具有“把关人”功能的专业新闻媒体。它应当发挥的是平台功能,帮助专业记者和普通网民找到他们想要的信息,并且进行众包型的纠错和核查。引申来看,微博和朋友圈也面临这样的问题。

随着类似微博和朋友圈的平台越来越多,获取信息的渠道也逐渐增多,平台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本不存在太多的优劣差别,但不同需求下也有不同的应用。作为使用者,在从单一的消息接受者向参与者和传播者角色的转变中,需要学会甄别信息的真伪,在转发和传播的过程中也要多拿出一份责任感,才能更好地利用和享受网络平台带来的便利。

第2篇

关键词:全媒体;发展:竞争;新趋势;传统媒体;对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2-111-02

一、媒体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全媒体时代

长期以来媒体主要分成四大类:报纸、期刊、广播、电视,这四大媒体称之为传统媒体(legacy modia)。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在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传统媒体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媒体种类迅速增加,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媒体(new media)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等现代新技术的产物陆续加入到了媒体的大家庭中,并开始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以新兴媒体中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为例,自1994年4月20日中国首次接入国际互联网至今,虽然只经过了短短15年的时间,但作为一种新型媒体,网络媒体在内容传播、受众群体,经济规模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网民数量增长情况见图1,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见图2)。

综观当今媒体所处的发展阶段,我们已经迎来了一个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发挥作用的全新发展阶段――全媒体时代(all me―diaera)。

二、全媒体时代媒体产业发展新趋势

(一)媒介间呈现全面竞争态势

迅猛发展的新兴媒体正在对传统的大众媒介传播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进入新世纪,传媒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报纸、期刊、广播和电视之间的竞争,拓展到多媒体、互联网、广播、电视和报纸、期刊间的竞争。新媒体的崛起将对未来的传媒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它不仅对传统媒体构成极大的挑战,也对传统媒体进行内容产业的战略转型带来历史机遇。

在全媒体时代,新兴的互联网、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对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媒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从信息递达容量和传输速度这两个主要方面来考察可以发现,新兴媒体远远优于传统传媒。海量的信息、高速传播成为新兴媒体挑战传统媒体的利器。另一方面,在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之下,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期刊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全媒体时代意味着媒体间的竞争开始从局部转向全面。

(二)媒介之间的融合和互补成为趋势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态势下,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来自传统媒体内部的和新媒体外部的双重挑战,一些事关生死存亡的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摆在传统媒体面前。进入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社会分工不再像以往那样明晰而固定,不同媒体因其传统特性逐渐模糊而开始走向于兼容并蓄。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作为后来者,新媒体尽管具有后发优势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但新媒体面临的挑战也更加严峻。通过考察新闻发展史可以发现,受众的角色在不同的历史和技术发展阶段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受众对媒体的选择不因媒体的主观意愿而改变。传统媒体要从互联网等新媒体吸取经验,把握时展的脉搏,密切跟踪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适时进行自身战略、技术、核心能力的提升。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需要不断适应媒体生存环境的变化,创新发展思路,以一种包容的态度面对机遇和挑战,取人之长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新媒体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全媒体时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是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通过相互融合和互补,共同对现有的新闻信息资源、受众资源和媒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开发,实现新闻资源有效率的流动、共享与再配置。

(三)媒介报道方式发生了变化

进入全媒体时代,不仅是媒体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而且媒体的报道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按照新闻采访学的定义,报道方式是指将零散的新闻报道整合为报道整体的操作模式,即新闻编辑根据报道目标,运用某种手法组织若干相关报道,使之形成具有一定报道规模或持续一定时间的报道整体。在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机构的消息来源更加丰富,新闻采访和新闻传播的手段也趋于多样化,新闻采编机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对以单向传播为主的传统媒体的依赖度呈下降趋势,借助新媒体,传播方式开始从以往的单向传播,发展到现在对等的、双向的,甚至多元的传播,受众与传媒之间的双向交流更加直接易行。

在具体的新闻传播实践中,媒体工作者已经开始了解并熟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异同,充分利用媒体资源,综合运用文、圈、声、光、电等各种表现形式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手段将信息传播给受众。2008年5月8日,奥运火炬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创造了中国登山史和奥运史上的新奇迹。通过电视直播,全世界观众目击了这一激动人心的过程。在火炬点燃仅5分钟后,人们就在新华网上看到了新华社发自地球之巅的第一张照片。在奥运火炬珠峰传递展示过程中,新华社总共播发了顶峰现场照片27张,囊括了从点燃火炬到顶峰展示的全部重要画面。鲜为人知的是,这些照片中相当一部分是用手机“即拍即传”的。摄影师用特定的手机拍照后,不需要进行任何动作,手机自动将照片传回后方编辑部的电脑系统中。新华社奥运火炬珠峰传递展示前方报道组负责人、摄影报道指挥刘宇说,“这创造了一个历史,中国媒体从未在海拔8000米以上高度的现场实时传回过新闻照片。”这一新闻实践例证了全媒体时代媒介报道方式正在发生的重大转变。

(四)媒介的营销方式发生转型

在全媒体时代,媒体管理者和经营者开始思考全媒体的营销整合方案,有效地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全媒体优势,使之成为市场影响力最大的媒体组合。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因受制于自身技术、平台、体制等因素不足的影响,其广告收入也随着其受众群体规模的缓慢减小而呈下降趋势,而新媒体凭借技术、平台优势迅速挺进媒体广告市场,成为市场新军。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也开始借助新媒体的开展全媒体广告营销,并取得了成功。例如汽车领域的专业杂志《汽车族》于2005年6月开始发行电子杂志,次年9月即凭借广告实现盈利,成为国内电子期刊市场的首批获益者。与《汽车族》一样,在面临网络的迅速发展时,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正大力探索利用网络为期刊发展开辟新的增长点。

三、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发展对策建议

进入全媒体时代,报刊等老牌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借助强大的技术优势蚕食着期刊固有的领地,它们席卷而来,霸气十足。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迅速跟进和掌握媒体领域最新的技术,通过吸收转化,实现技术创新是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绝地反击的必然选择。

传统媒体在全媒体时代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必须准确识别自身的核心能力并进行深刻反思,去伪存真,明晰当前自身的核心能力状况,并依此调整和再造管理流程,优化配置资源,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以实现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企业的高效有序运行。

进入全媒体时代,内容依然是传统媒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我国现行新闻行政管理体制下,新闻的采访和仍在实行政策准入。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新闻的采写和权仍将控制在传统媒体手中,这是传统媒体在全媒体时代最重要的优势之一。在全媒体时代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在新技术领域的机会是平等的。传统媒体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内容生产能力,加之拥有相应的人才储备、资金储备,如果将最新的技术与自身独特的优势相结合,那么传统媒体在全媒体时代一定大有一番作为。

第3篇

[关键词]融媒体;转型;创新;技术改革;内容改革

传统报业如何在融媒体时代转型,是国内外传媒都在积极探索的方向,自2008年以来,国内外有很多享有盛名的报刊先后宣布停刊。2014年1月1日,创刊14年之久的《新闻晚报》宣布休刊;《上海商报》于2015年10月1日起宣布休刊。2014年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索斯8月6日出资2.5亿美元收购《华盛顿邮报》,引发了很多人关于纸媒已死的新一轮讨论。其实所谓的纸媒的衰退和死亡,仅仅是“纸”的衰退和死亡,而不是“新闻”的危机。这也是贝索斯购买一家报纸的原因。

面对报业经营日益惨淡的现状,报业转型成了各大报业自救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对融媒体背景下,报业转型的原因,转型的途径和转型的成效进行分析研究。

一、融媒体背景下报业转型的必然性

“融媒体”是指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不同媒体,进行全面整合的新型媒体。融媒体时代,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不再单一,以前人们获得消息都是通过官方媒体的报道,如今打开微博、微信、博客、知乎等社交网页,人们的视野可以包罗天下。除了信息接收方式外,互联网还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变得多元化。因此,报业不得不迎合时展的潮流,融合其他媒介的传播优势,使自身走上新媒体发展的道路。

内容时滞性。新媒体时代新闻讯息的更新速度是按“分、秒”计算的。传统报纸的更新在互联网“即时性与交互性”的特征下,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传统媒体人应该结合网络新媒体,挖掘更新的值得受众观看的信息。

版面排挤性。报纸可传播的新闻数量、新闻篇幅是有限的,与此同时,最重要的消息会放在头版头条最醒目的位置,而其他的一些新闻消息就被“排挤”至其他版面角落了。采编者作为“把关人”,决定着读者看到的新闻消息的全面程度,也会间接影响读者对新闻的认知态度。而新媒体具有“超文本性”、“海量性”和“共享性”的特征,受众可以综合浏览网页信息,也可以通过关键词对新闻信息进行搜索,不再受排版的限制。

读者局限性。报纸通常把受众称之为“读者”,实际上,如果仅仅把受众当做“读者”,就仅有信息消费的关系。当一个媒体拥有一定的发行量以及忠实的受众时,需要做的是重新定义读者,把“受众”转变为“用户”和“消费者”,以媒体作为介质,通过产品的创新去发掘、满足更多的需求,提供超越于信息内容的服务和体验。

二、融媒体背景下报业转型的路径

整合平台是基础。以受众为本,重新整合报业的平台化建设。简单说来,就是打破之前报业单向、线性的业务体系、运作方式,以及单一、封闭的价值观念,与外界环境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资源互补、资源创新的有机模式,建立动态、多样、开放的报业平台。数字化转型对于传统纸质媒体而言,是受众需求、内容创新、组织结构、经营体系的变革,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

技术改革是支撑。技术变革一方面需要报业有设备的更新投入,另一方面对报业技术人员的更新也提出了要求。未来新媒体转型是一个“442”的阵型,40%的人员做内容,40%的人员做技术,20%的人员做应用。

报业设备的数字化更新是硬件基础。数字化时代,开发了大量先进的数字软件以满足不同的编辑需求。2013年“两会”期间,就有记者使用自拍杆在两会现场进行报道,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移动终端具有的移动便携性,相信在未来会越来越被普及使用。

硬件设备更新离不开采编技术人员新媒体技术的提升。首先,建立更新报业人员的培训机制是很重要的。除了引进新媒体人才为传统报业注入新的活力,对老员工掌握新技术的培训也是加快报业转型的重要一环。新媒体时代对媒体人员的要求将更加全面,强调“一专多能”,既要掌握写稿、采访又要会操作编辑图片、视频、录音等技能,形成“报网互动”、“报台互动”等新的多种传播模式。在稿件编辑上,应当具有新媒体传播意识,积极学习新媒体传播的理论知识,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阅读习惯和需求。分众化时代,受众注意力的稀缺性才是采编人员采写稿件的出发点。研究好受众心理,从稿件的选题到素材筛选、稿件编辑,都要符合新媒体传播的思维方式,吸引受众,优化报纸新媒体产品的传播效果。

内容改革是立足点。融媒体时代,“内容为王”是媒体融合取胜的关键。新媒体的信息,最终还会在传统媒体上沉淀。以前是“厚报时代”,如今要将报纸由“厚”变“薄”,舍弃碎片化的消息,在内容上求精、求全、求深、求细。重点做好深度报道、调查新闻、专栏文章、数据新闻。

传统的报业人员具有深厚的媒体素养和文字功底,所以在新媒体时代,报纸依然应当发挥“内容为王”的优势,创造有影响力的新闻品牌内容。传统报业内容的原创性强,观点新颖,价值判断具有独特的视角,在新媒体时代正应该发挥与运用报业独特的观点视角,打造“观点纸”,形成自己的独家报道和独家策划,从信息思维和媒体思维,转向产品思维,构建影响受众的价值判断和生活方式的媒介产品。这样就清晰的区分出与其他媒体传播的异同之处,形成属于自己的内容品牌。

品牌的“N次销售”是突破口。在过去的运营模式中,内容只是报纸的一次消费品,而在“互联网+”时代,新闻产品可以被重复包装进行多次销售,例如通过微博、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多次销售。报业的运营模式从单一的赢利点逐渐多元化,在原来的销售模式的基础上,向数字增值业务以及其他相关产业发展,根据市场发展动态瞄准商机,实现报业运营全方位、跨媒体、多产业的立体运营。

2014年7月,光明日报与光明网采用“文字+视频”融媒体报道方式,追记了湖南省桂东县人民法院院长钟江武的事迹,读者纷纷通过点赞、分享、评论等方式给予好评。纸媒报道加上视频,达到了1+1>2的效果,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在这个时代,人们更相信的是人本信息,而不仅仅是文本信息,如果传统媒体不能和受众建立更加深入的关系,那么数字化就注定是呆板的。

三、融媒体背景下报业转型的未来发展

传统媒体的创新,不是仅有数字化一条路,要实现报业更多的盈利,就要将新媒体转型与自身多元化经营和与外界的纵向链接结合起来。在“传媒+”的风潮下,媒体正在发挥自身优势与各大行业联合,“触电”、“相融”、“跨界”,形成可扩展的产业链。

“触电”。建立数字化多媒体平台,报业增加了销售盈利点,从过去单一销售内容和广告,到现在围绕报纸上下游的印刷、发行等与广告相关的产业都可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如2013年新华社印务公司就拓展成立了物流公司,除了完成自己报社的发行任务,还开拓了快递、配送业务。《安徽商报》在2014年开发了电子商务与社区云商模式,自己承担报社的发行,同城物流配送等产业。同时依托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商,将电子商务、社区店商、传统媒体三者有机融合,这一模式可将线上消费者引导至线下实体店消费,也可将线下实体店的消费者吸引至线上消费,从而实现线上线下资源互通、信息互联、相互增值。

“相融”。有了互联网技术的支撑和数字化平台的建立,在依然保持“内容为王”的基础上,报业应该积极开拓属于自己的移动终端载体,形成“报纸+图画或动图”、“报纸+录音”、“报纸+视频”的多媒体样态,增强数字化内容对读者的吸附性。2013年12月10日,《解放日报》出品数字阅读产品“上海观察”,作为市委机关报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尝试,读者可任意浏览网站首页,以及客户端中的免费内容。如想阅读更多精品文章,可购买会员卡。依靠其原创内容和网络化呈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第4篇

经济数学是经济类各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而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各高校数学课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

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第一,课件内容应在充分体现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要求的基础上,避免加入太多冗余信息。冗余信息的增多会使学生忽略主体信息,并使学生产生思想疲劳。在制作经济数学课件时,只要把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要求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例题和习题的题目,需要补充的知识点、一些启发性问题和便于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图像、动画等内容呈现在课件上即可。有些信息可以用语言直接表达。例如在引入经济数学的一个新概念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讲一个和此概念相关的小故事,既生动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效果很好。

第二,课件结构应清晰明了,重点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跟随教师的思想形成整体和局部的认识,不能让学生感到散而乱,没有重点。要一环扣一环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制作经济数学课件时,一定要注意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思路,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此外,课件画面的设计应考虑到美学因素,尽量使界面美观大方,字体大小要适宜、清晰,色彩过渡要柔和,颜色搭配要合理,尤其要注意背景色和文字的颜色,最好选用反差比较大的,要充分考虑使用环境的因素,以免给学生造成视觉疲劳以及心理压抑等反感现象。

第三,多媒体形式应尽量多样常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采用动、静态图形或图像,与内容有关的动画、视频和适当的音效。少用文本媒体,需用时可以改变其出现的方式,用醒目、动感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幽默中学到知识。在制作经济数学课件时,要根据需要让每个数学题目或提示单独出现或让其逐字、逐行出现,也可以设置每个题目或必要的提示出现在幻灯片上的方式(如自右(左)侧擦除),还可以让文字、图像按照一定的顺序出现。这样比较容易接近原来传统的板书形式。在制作经济数学课件时,还应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以突出的方式展现在课堂教学中。如将定理、重点的概念或关键词、学生初学时难以理解的内容、初学时易出现错误的地方等,或以动画形式,或配以不同字型,或配以醒目的颜色,或配上与众不同的艺术字体、或适当配以音响来突出显现。例如讲导数的几何意义时,可以运用动画完全地展示曲线的割线逐渐逼近切线的过程,使难以理解的内容清晰、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又如讲极限概念中的“无限接近”时,可用动画来演示刘徽“割圆术”的引例中“放大”的逼近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画过程直观地理解。

二、多媒体课堂中的注意事项

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

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将传统的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进行合理的结合。例如,在公式的推导、例题与习题的计算上,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公式、例题、习题,节省黑板书写公式、例题、习题的时间,然后板书该问题分析的过程,让学生容易掌握这一类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过程,最后通过课件展示该题的书写过程和步骤。这样有利于学生理顺并跟上教师的思路、抓住重点,把知识记得更牢固。同样,定理证明的思路、解决方法,这些都是通过传统板书教学得以实现。但是,对于抽象的教学内容,如概念的引入、空间图形、图像、图表和数据知识等,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学生接受效果好。教师应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把两者有机地接合起来,取长补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课堂中要体现传统的教学原则

第一,多媒体课堂中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数学不仅为其它学科提供语言、观念和工具,而且它还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的修养往往比数学知识和技能本身在层次上更能反映人才的质量。因为数学推崇的是运筹有方,计算有法,分析有规,假设有度,构造有序,进展有制等理性思维。因此,数学是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学文科的,其数学基础一般相对比较薄弱,对数学有畏难情绪。如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在课堂上,可以借助多媒体介绍数学发展历史以及相关的数学家生平,偶尔也可以穿插一些数学史上的轶事,活跃课堂气氛,这样有助于消除学生对于经济数学学习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强学生进一步探求和学好经济数学的决心。利用多媒体,还可以结合专业特点,介绍相关的实用知识。如在讲解分段函数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制度,要求学生利用分段函数写出相关的纳税函数表达式,同时设计出简捷的计算纳税额的表格等等。这样不仅课堂教学有了生机和活力,因材施教的原则也得以贯彻实施。

第二,多媒体课堂中要体现启发式教学原则,实现师生互动。经济数学中的定理证明不是那么严格并且定义大都是描述性的,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学,教师应在教学中巧设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努力探讨定理、定义之间的联系,找出它们的异同,消除学生认知的矛盾,实现知识的纵向迁移,从而帮助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重点要放在对题目的分析过程上,选择有代表性的范例,从多方面分析题目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尽量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

第5篇

【关键词】人名翻译;政治人物;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274-01

一、关于姓氏Trump的若干译名

Donald Trump于2016年末当选美国第45任总统,这意味着中美两国关系在未来几年势必出现新的变化。目前国内对于新任总统Donald Trump的中文译名尚未统一,一些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以及民间对于Donald Trump的译名存在着分歧。据笔者调查发现,现有的译名主要分两种――唐纳德・特朗普与唐纳德・川普。根据新华社印发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Donald译为“唐纳德”,Trump译为“特朗普”。译名的分歧主要集中在Trump一词的翻译。除特朗普与川普外,一些网友以调侃的口吻把Trump译为“唐破床”,以展示他们对新任总统的态度。

严复曾说过,“一名之立,旬月踯躅”,译名准确、规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主要就前两个译名进行探讨。

二、若干译名所体现的翻译原则

内地译外国人名时一般不用汉姓,尽量采用中国人姓氏中不常用的汉字,这样一眼看去就知道是外国人,只是单纯音译,译名用字也不是汉语的俗字,名字与本人无必然的联系(周风琴, 2009)。“特朗普”和“川普”这两个译名都体现了“名从主人”的翻译原则,避开了汉语的姓氏,使人们能轻而易举地区分人物。此外,“特朗普”和“川普”这两个译名在音节选择上有所不同。目前,内地媒体较多使用“特朗普”,而港台地区则青睐“川普”。“特朗普”一词把每个音都翻译出来,给人斯文、正式的感觉;“川普”一词采取了典型的音译法,保持了姓名发音的原始性,显得比较随意。内地民众对于外国人相对还是会有一些陌生感,因此翻译名字的时候有意将译名与中国人起名的习惯加以区别(唐洁, 2012)。由此可见,不同地区对于人名翻译策略的选择有所不同。在翻译人名时,地区因素也值得人们考量。

三、政治人物人名翻译策略

一些学者认为,人名翻译的策略很难归入主流翻译策略中,因而没有对人名翻译研究给予足够的重视。骆传伟(2014)指出,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通过各种方法翻译过来的人名能够让译入语读者“理解”,这些方法当作一种翻译方法加以讨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常见的人名翻译通常遵循“音译为主、名从主人、约定俗成”三原则,翻译方法则主要有音译、意译、沿用前例等。

(一)音译。根据对象国家所使用的语言,按照其发音进行音译,用汉语拼音最接近源语的汉字表达出来。比如Smith译为“史密斯”,而不是“铁匠”;Green译为“格林”,而不是“绿色”等。

音译在人名翻译中使用广泛。但是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不可能产生完全一致的发音对等,这种语音上的相似程度很有限,遇到英语中一些为汉语所没有的音及语音组合时,只能用音近的汉字对译,往往造成译音不够准确或者不够相符的情况发生(茅忆年, 2011)。因此,追求语音层面英汉的完全对等是很困难的。

(二)意译。在很多情况下,完全的音译不能有效传达源语的意义,必须从语境层面考虑,才能准确表达源语人名的含义。例如“a doubting Thomas”在西方文化中解释为生性多疑的人,出自于《圣经》中的一个典故,此处不能将 Thomas译为“托马斯”。译者在翻译人名时,要根据语境研究人名的内在意义,有时需要舍弃具体人名,挖掘出人名背后的深层含义。

(三)沿用前例。有些人名在历史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译本,即使现在看来是误译,但已被世人所接受,不宜随意改动。比如George Bernard Shaw,人们习惯译为“萧伯纳”,把姓移到了前面;又如Charles,如是普通人,则应按照上述提到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译为“查尔斯”;如是特指皇室的名字,则译为“查理”比较合适。综上,面对现有约定俗成的译名,译者应采取尊重的态度进行沿用。

四、结语

姜春香(2011)指出,由于汉语方言众多,在普通话实施前,不仅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人对同一外国人名的翻译与内地有异,内地各地方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外国人名汉译混乱状况一直存在。本文以Donald Trump的汉语译名入手,探讨了政治人物人名的主流翻译策略,希望为广大译者深入了解人名翻译提供参考。对于人名翻译,特别是政治人物的翻译,需要有固定的译法,必须加强人名翻译规范对译者的制约作用,加速国内人名翻译的规范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周风琴.外国人名地名翻译异同对比[J].皖西学院学报,2009,(4):131-134.

[2]唐洁.海峡两岸对英源外来词一词两译现象的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8):302-303.

[3]骆传伟.人名翻译的策略和理据[J].外语研究,2014,(2):77-81.

[4]茅年.英语人名的文化特征及翻译策略[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1):145-146.

[5]姜春香.外国人名翻译失范的原因、弊害及其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55-256.

第6篇

什么是企业新闻人才,目前尚无定义。有学者这样定义新闻人才:是指在新闻传播事业中,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调查研究和采访技能与表达能力,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对新闻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起到积极影响的人①。企业新闻人才是新闻人才中的一部分,比照新闻人才的定义,笔者认为,企业新闻人才可以这样描述:是指在企业内从事新闻相关业务,具有较高的调查研究和采访技能与表达能力,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对企业新闻事业的发展和企业的进步起到积极影响的人。

企业新闻人才的需求现状

市场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许多企业都以优越的薪酬及其他来吸引新闻人才加盟并长期效力。企业对新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在新闻人才的岗位设置上,国内企业普遍将新闻撰稿、媒体公关、新闻代言、刊物编辑、美术制作、出版发行、网站维护等职位独立设置专人来分别负责,而成熟的外资企业往往将新闻撰稿、媒体公关等职位由一人多职或多人兼顾的方式来完成。

企业新闻人才的岗位设置大多包括:媒体关系专员、国际媒体主管、文案室主管、新闻室主管、新闻宣传主办、媒介传播专员、新闻专员、公司内刊采编、期刊编辑、媒介谈判员、采编人员、新闻摄像、文化宣传员等十余种。大多数企业的新闻岗位职责及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如下表所示:

企业新闻人才和媒体新闻人才素质要求比较

企业新闻和大众新闻的采编业务要求都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企业是以赢利为最终目的的市场主体,企业在新闻价值的取向上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具有主动维护企业利益的功利性。而大众新闻主要担负的是社会责任,由于二者担负的角色不同,因此对新闻人才的素质要求也不同。

企业新闻人才和媒体新闻人才的素质要求的异同,我们可以通过下表简单地描述:

具体分析如下:

政治素质的要求不同。媒体新闻人才要求更强调“政治家办报”,侧重于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智慧,要求新闻工作者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辨明方向,站稳立场,而企业新闻人才要求具备对重大政治、重大原则问题,特别是企业改革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涉及职工切身利益和社会关注的问题,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严格按照中央和上级的指示进行正面宣传。作为企业的新闻人才,除了应加强政治理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外,还应对公司的总体目标、企业宗旨、企业文化、相关法律及各项规章制度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要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企业的宣传工作者只有对企业怀有深厚的情感和责任感,才会随时关注企业的变革与发展,才能敏锐地发现新闻并做出有深度的报道。

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要求不同。媒体新闻人才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则要求广闻博见,是“杂家”,而企业新闻人才的素质要求更强调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是“专家”。我们以企业新闻人才中的企业新闻发言人为例,作为企业新闻发言人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要气质涵养好,仪表形象佳,交际能力强,敏捷善言有口才,知识渊博有思想,沉着冷静善应付。一个优秀的企业新闻发言人,不仅要精通新闻业务,还要具有公共关系学、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而出色的口才、文明的礼仪和优秀的应变能力更是不可缺少的。不同的企业文化背景又有不同的选才标准,有的企业在挑选新闻发言人时,更加注重人才的文学艺术修养,既要求有较为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学基础,更要具备外国文学知识并且熟悉当代世界艺术潮流与脉搏,有良好的气质与风度,要求企业新闻发言人必须做到谈吐高雅,举止不俗,而且要懂得欧美国家和亚洲国家的社交礼仪、风土人情,还要人品正派,形象端庄,待人诚实且有礼貌,总之,要求有比较完美的人格和成熟的学识。

企业新闻人才的特殊素质要求

企业新闻行业兼具文秘、企业(行业)、营销、新闻、策划等多门类学科的知识和特点,给企业新闻人才的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要求具备较强的公关能力和熟练的媒体交往能力。近年来,在大大小小的招聘会和报刊、网络的招聘广告上,“有数年媒体经验优先”的字样越来越频繁地撞击着人们的视线。企业看中的就是记者、编辑多年的媒体背景。继高学历、“海归”之后,媒体背景正在成为企业新闻人才素质中的“金字招牌”。其原因就是大多数资深记者本身有着对媒体的判断和策划能力,跟政府部门及外界更能融洽相处。我们以从事危机公关的媒介谈判员为例来说明这种素质。从事危机公关的新闻人才要求具备下列素质和能力:首先,反应要敏捷。要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刻作出反应,赶赴现场,迅速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找出根源,分清责任及其承担者,确保企业对危机事件的立场在第一次报道中得到准确描述。其次,应具有良好的分析判断和处理能力。危机发生后,通过深入分析公众心理和企业所处的特定环境,对危机进行准确定性,采取相应的对策。公关人员在对危机进行诊断时,须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运用有效的手段,对症下药,争取多方支持,并根据形象受损的内容和程度,开展弥补形象缺陷的公关活动,重塑企业形象。再次,善于与媒体打交道。危机发生后,往往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媒体也会对事件进行连篇累牍的报道,使企业面临一个不利的舆论环境。危机公关人员需积极配合媒体的工作,真实、客观、及时地提供给他们所需的信息,保证企业与公众之间信息传播的及时畅通,引导公众,使各种不利的传闻、猜测、流言等不攻自破。②

要求具备较为对口的专业素养。除了大企业的内部报纸之外,诸如展览公司、专业营销公司、医药公司、艺术品公司、房地产公司等企业因为业务需要而不得不办一些不定期的刊物,对新闻人才有着旺盛的需求。由于公司主营业务各有不同,对采编人员专业背景的要求也不同,如:上海毕马企业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招聘媒体策划/采编,要求具备新闻、广告、医学、药学大学本科学历,而藏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招聘执行主编时就要求最好有历史、文物等相关专业背景。

具备“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素质。企业新闻人才需要具有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如笔头硬、写得一手好文章且速度快,最好是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复合型人才。成熟的外资企业将新闻撰稿、媒体公关等职位由一人多职或多人兼顾的方式来完成,就是要求其具备复合型素质。

注释:

①刘卫东:《新闻传播学概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第25页。

②张文胜:《企业需要的公关人才》,《21世纪人才报》,2002年11月9日。

第7篇

首先:培养学生的动手的意识。

l、兴趣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学生普遍具有一种好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的新意,使之有新鲜感。例如:在学习《我的自画像》时让学生看梵高自画像,再通过照片和照镜子观察自己,然后作画。

2、愉悦学习。人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在宽松愉快的环境里,往往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容易突发奇想,有利于个性的发挥。新课标指出,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和合作者。因此,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把威严放下,做孩子们的朋友,给孩子们多些宽容和耐心,多些呵护和关爱,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习。

另外,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为了使学生积极动手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在学生作业时,允许他们自由地组合、几个人一起讨论,在表现的方式和选择材料上也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和空间。在完成作业后,让他们自己把作品贴到展示栏,让他们感受到美术课主要是参与各种美术活动。运用幽默地语言对作品作出评价,让他们知道,做出的作品不论好坏,都不会影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做的不好时不会受到批评与嘲笑。总之,给学生安全感,那么即使没把握,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参与,其创造性也会大大增强。

最后,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努力完成一项任务,都会产生成就感。既对自己的付出抱以肯定,又能激励自己继续前进。但是教师如果把学习任务的难度定得过低,学生不费多大劲就能够达到,那么,完成了任务学生也不会产生成就感。如果难度过高,学生可能会不愿去完成它或对此失去信心。因此,为了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教师应把难度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当难度小时,教师可设置一些"障碍";当难度过大时,教师要适当处理,分步进行。同时,当学生失败时,教师应给予帮助和鼓励;当学生成功时,教师要给予表扬肯定,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愿意动手动脑、参与创造。如何控制这个度,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随机调节难度。

其次:指导学生的动手能力。

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实现从教到学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应有系统地把学法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愿望也有能力动手动脑参与学习,进行创造。

l、加强技法训练。美术课对技法的要求很高,这是学生正确描绘制作对象,进行创作的基础。技法训练包含的内容较多,如:造型、勾线、上色;泥塑课的揉搓粘画;手工课的折纸、裁剪、粘贴,……因此,技法训练既要扣紧每节课的重点,又要胸有全局,点面结合;既要着眼于全班同学,又要照顾个别成绩突出或能力较弱的同学;既要表扬鼓励,又要具体辅导,帮助他们解决技术上的困难。

2、发展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切动手能力培养的终极目标,而想象是创作的源泉。"世界上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可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拓展想象空间,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间创设一种“不协调”,使学生在探索的乐趣中寻求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提高智力。

实物演示:利用实物展示或表演的方法,使学生明白完成任务的迫切性,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想象。如上《蹦蹦跳跳》一课时,可以先出几件相关实物,让学生观察外形和怎样运动,自己亲自感受是怎样运动,然后自己动手去做,最后发挥想象力利用不同类型的材料制作出各式各样的新品种。

语言表达:即利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根据自身体会大胆想象。在二年级上册(湖南美术出版社)《小蝌蚪》一课时,教师可有意识的讲述关于小蝌蚪的童话故事,把学生的思维越迁越宽,让他们了解生物进化的一些有趣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情趣,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兴趣。

媒体应用:即利用网络媒体等音像手段创设情境。这一方法可视性强,时空转换快,吸引力大,能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

3、领会创作途径。

中学生的观察力比小学生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能自觉地、自主地观察事物、分析异同。学生在绘画中观察比较具体对象后,大脑就有素材,接着以自身体验进行创作就水到渠成。中高段学生的观察力比低年段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能自觉地、自主地观察事物、分析异同。学生在绘画中观察比较自然和具体对象后,思维就有素材,接着以自身体验进行创作就水到渠成。如:六年级的《牵牛花》一课,先让学生看看生活中的牵牛花,再去画,这样就有了绘画的素材。

最后:给学生提供动手机会。

学生有了动手参与的兴趣、能力,还必须有参与机会,否则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参与机会。

l、进行课堂绘画作品展览。让学生在"看"中参与。绘画和手工是由外在形式构成的可视图像,学生可以直接感受,也易接受。特别是同班同学的或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展览,一定程度上,学生都爱看,看了之后还会自觉地学习其中的优点。

2、学生自说作画的思路。让他们在“教”中参与。在传统教育中,师讲生听。这种课堂气氛中的学生沉闷、压抑,主动性不能发挥不说,甚至感到“学海无涯”而厌课、厌学。心理研究成果早己提示: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情绪积极,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教师要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在做的同时,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第8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生物工程;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仿真实验;应用

生物工程专业课包括发酵设备、发酵工厂设计、发酵动力学、酶制剂工艺学和发酵工艺学等课程内容。而发酵工艺学课程还包括氨基酸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和抗生素工艺学等课程。随着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空间的日益拓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技术的应用已成为2l世纪教育的主流。如何迎接现代科学技术的挑战,培养具有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首要任务,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1]。

1 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工程专业课教学中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为研究范围,以实现教学过程优化为最终目标[2]。与其他新技术一样,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尤其是多媒体、网络、人工智能、远程通讯等技术的应用,不仅更新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全面的挑战。

专业课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综合运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知识的重要阶段,直接为学生就业工作做准备。对于工程技术类的学生而言,积累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实际工程技能的训练。多年来,生物工程专业课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以下问题:

(1)就教学内容本身而言,生物工程专业课理论性强,教学难度大;内容多,概念抽象,公式推导复杂,知识的融合面广(涉及高等数学、物理学、物理化学、工程制图和化工等);运算过程长,公式多,经验系数多;教具少,缺少形象化教学,尤其是设备部分,价格昂贵,难以建立工艺实验;实践性强,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工业设备都离不开生产实际。

(2)就科学技术发展而言,随着生物科学的快速发展,与之相关的许多学科、特别是最为密切的生物工程领域的许多研究方向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诸如:生物反应工程、生物分离工程与技术(生物工业下游技术)、酶工程、生物生产工艺等;其研究手段更加先进,涉及的领域更为宽广,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这对于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须不断地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3)就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而言,在传统教学的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的接受者即灌输对象,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面,参与程度,实际上难于达到施教者的初衷。而且教法单调、教师费力、费时,学生却感到抽象,不易理解,教学效果差。另外由于受时间、空间及经费等限制,学生很难亲临现场观察。

针对工科专业课程的以上特点,传统的“黑板 + 粉笔”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需要,学生也难以掌握相应的教学内容。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起和现代教育媒体的涌现,为解决生物工程专业课教学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此我们认为,在生物工程专业课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课后使用网络课程,在实验条件不足情况下采用仿真技术,建立计算机仿真实验室。只有这样,才能更大满足对生物工程专业课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 多媒体课件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其丰富、多样的信息承载形式,灵活、方便的交互特点,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之中。传统的利用黑板模式的教学方式,针对于生物工程专业课教学,面对有众多学生,教师资源和学时数有限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地影响了教学的效果,需要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工具进行改观。

几年来,作者将全部教学内容设计、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并投入到理论教学当中。实践证明,设计合理,加工细致、使用得当的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效果较好。

2.1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有利于分析归纳教材内容,重点突出。

生化工程专业课程涵盖的内容很多,比如《发酵工艺学》课程内容就包括抗生素、微生物酶制剂、氨基酸发酵、有机酸(柠檬酸、乳酸)、多糖发酵生产工艺和丙酮丁醇发酵的生产工艺等等。这些内容中的绝大多数本身就可以单独作为一门课程进行讲授,如果全部介绍,课时肯定不够。但是,如果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在设计课件脚本时,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和归纳,并选择有代表性的知识作为授课重点内容。为此,我们把以上所有发酵生产工艺中的共性部分独立出来,设计出这样一条课件制作主线:工业微生物基础淀粉制糖工艺培养基配制和灭菌无菌空气的制备培养基中氧的供需和传递生物反应器发酵工艺控制发酵染菌的分析和防治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生化产品的分离和纯化生化生产工艺实例。而对于其他相关内容仅仅布置自学提纲,使同学们通过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方法进行学习。我们在讲授具体工艺内容时,对同学们已掌握和了解的内容不再重复讲授或仅要求同学们复习相关的章节,这样就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突出了本课程的重点。

2.2 巧妙使用课件制作软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生化工程专业课内容多,有些内容学生无法实际观察,比较抽象,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清晰地呈现这些教学内容,从而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利用优秀课件制作软件如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Flash制作二维动画、3DMAX等制作三维动画。这样制出的教学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而且还富有趣味性和感染力,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便于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如《发酵工艺学》这门课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设备是发酵罐,为了在授课时更加形象生动,学生更好接受课本内容,我们采用Flash软件把发酵罐做成能播放的动画“元件”。这样,在讲授各个章节课件时,当有涉及到发酵罐内容时,就可直接调用它,非常方便。再如在《发酵工艺学》课件制作中,用PowerPoint 作为操作平台,在课件制作时利用工具栏中的“图片”工具栏,利用自选图形中工具,可在幻灯片制作过程中使用各种不同自选图形,把复杂的工艺过程绘成流程图,这样使得讲授内容条理更加清楚,系统性强,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学生容易接受。这样以生动的图像、图片及流程图将有关内容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容易建立起工业设备或工艺流程的空间概念,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增强自信心,培养对专业的兴趣。

2.3 有利于化学公式推导以及工艺流程图的演示

生化工程专业课程化学公式多,工艺流程图复杂,教学难度大,传统的教学往往不利于公式推导的过程工艺流程图的演示。这方面的教学也是一个比较容易使学生陷入学习困难的地方,是很多教师比较头痛的教学部分。但是如果合理地运用成熟的办公软件对公式和工艺流程图进行处理,更多技巧的运用可以让多媒体教学发挥传统黑板教学推导公式和演示工艺流程图时不能达到的效果。比如:(1)利用办公软件的动画功能就可以设置公式演算和工艺流程图的慢放效果或者手动放映效果,使公式或工艺流程一步一步演示出来,或者在教师操作下演示出来,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同书写到黑板上一样有步骤、有时间顺序,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2)为了强调某个部分与下一个步骤的联系,可以用颜色效果或者箭头来表示内部联系。(3)对于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步骤,可以任意回放重新演示,并且在需要讨论的地方暂停讨论。

多媒体作为现代化教学的一种手段,在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和以前传统的“黑板 + 粉笔”教学模式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能够取得以前传统教学辅助手段(模型、地图和挂图)所达不到的效果。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了生化工程专业课的教学改革。

3 网络课程在辅助教学中的应用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黑板和挂图(含幻灯片、胶片投影)的教学手段已无法适应当前教学内容大信息量和更新周期短的需要,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也只能满足有限的课堂教学的需求。

为适应时代的发展,笔者自2003年以来,首先把生物工程专业课之一的主干课《发酵工艺学》课程制作成适合在网络上运行的网络课程,并作为辅助教学使用。在教学时,采用网上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课程中的基本概念、重点和难点采用课堂教学,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课程作业、课堂讨论、在线答疑和理论考试等放在网络上进行。经过二年多的实践,已经初步取得成效。

网络课程内容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教学信息呈示部分。这部分主要是向学习者介绍学习这门课程应有的知识准备,通过学习达到的学习目标以及学科的知识结构等。栏目主要包含:教师风采、课程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学习等,在主页面上设有教学公告栏,使学生能在第一时间知道本课程的教学信息,并在课外学习栏目中补充了大量的新技术、新成果等资料,供同学们在网上自由学习。(2)网上交流部分。这部分主要是为师生或生生交流提供“阵地”的。主要栏目包括课堂讨论、网上答疑、学习讨论、师生信箱和任课老师值班时间安排等。(3)评价系统部分。包括对学生在这门课程中的考试与作业的评价、对学习过程参与度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及专家对课程系统的评价等。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网络课程的使用,学生可以采取多种学习方式:

(1)资源利用式,即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上提供的相关链接,获得教育教学网站上丰富的学习资源,查询并下载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包括各种生物学知识、观点和最新的生物学成果等。比如,生物引擎网网址bio-engine.com,中国科学院科技文献全文数据库系统网址lcc.icm.ac.cn/fulltext/database.html,科学数据库网址cnc.ac.cn,生物科技在线网址monsanto.com等。

(2)协商合作式,协作式学习是网络教学的最重要特点,也是最重要优点之一,学生通过网络上的课堂讨论、网上答疑、学习讨论栏目,可以进行讨论、交流,而且还可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因此能集思广益,便于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能在较短时间内使参加讨论的同学对同一复杂问题,获得多方面的较为深入的认识,这对于事物的复杂性和培养辩证思维、发散思维,无疑有很大好处;

(3)自主发现式,即借助网络资源,通过比较异同点,发现问题,主动探索的学习。比如学生学习课本第十章发酵过程的工艺控制之后,学生通过比较发酵生产的三种培养方式(分批培养、补料分批培养和连续培养),找到了异同点,学生对内容的分析和归纳,不但很快得找到了知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还进一步发现,在实际生产中,人们一直极其重视微生物、动植物细胞的改良和新产品的开发,而忽视了探求改进生产工艺和改善工业生产设备的工艺研究。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工艺的改进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产品的质量,提高生产效益,起到上游过程无法实现作用,也充分认识到工艺的研究和优化显得更加重要。

同传统课堂教学课件相比,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与其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许多同学在与网络接触之后,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求知欲望异常强烈。在通过网络扩展了知识外延的同时,学生们真正体会到了“学然后知不足”的深切内涵,进而确定了终生学习的思想。因而,我们应根据网络教学特点,认真研究网络教学对课件的要求,把握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制作原则,力争制作出高质量的网络课件。

4、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而实验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必须通过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实现。但专业实验不同于基础实验,大部分实验操作是综合性大型工艺实验,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生化工程专业实验室,投资较大,如购买一套70升全不锈钢中试发酵罐及其控制系统等较为完备的实验设备,投资就得上百万;另外,传统实物实验要受实验室的自身条件,如仪器设备的种类、状况、成套数及器材消耗等因素的限制,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有选择性地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往往存在较大难度;第三,如果专业实验开设数量有限,实验内容更新缓慢,就难以适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利于学生研究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以上情况,我们建议把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到生化工程专业实验中,建立生化工程专业仿真实验室。

与传统实物实验相比,虚拟仿真实验以软件为基础,用软件替代硬件实现了各种器件和电路的显示、数据读取、数据分析处理等实物实验只能用硬件完成的功能;同时实现了实物实验很难实现的数据编辑、存储、打印图表等功能,而且点击鼠标即可进行仿真操作,完整地模拟实验操作的全过程。随鼠标的移动,指示出实验装置的各个部件名称,便于了解实验装置的结构,使得学生实验变得更加灵活、简单而富有创造性。

在发酵工艺学课程的专业实验中,通过计算机技术建立模拟实验环境,可以设计许多仿真实验,通过输入必要的参数,或者通过学生交互操作 进行模拟实验 通过输入不同的参数 观察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可较好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以青霉素的发酵生产为代表,仿真一套完整的、与工业化生产完全相同的青霉素发酵、分离提取的工艺实验,在仿真实验过程中,将发酵过程中的各种参数的测定融合到具体的实验中。例如:发酵液中青霉素含量的测定、发酵液中还原糖含量的测定、pH的在线检测、发酵液中溶氧浓度DO值的在线检测、菌体浓度OD值的检测、菌体染色及形态观察等,要求学生从实验开始到实验结束,每隔一段时间出样一次进行各种参数的检测。最后根据实验得到的各种数据,结合学过的发酵工艺学的基本原理,对发酵过程中的各种参数的变化及出现的发酵异常现象进行具体的分析,并写出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它课程的学习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虚拟仿真实验改变了传统的学习观念,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实验平台,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优良的辅助教学平台,适合反映新技术新成果应用的新型实验,使学生更直观、灵活、自由地完成学习任务。但发酵过程是一种内在机理十分复杂的生化过程,实际上很难有一种数学模型对所有发酵过程进行准确的描述。为此我们认为,应该把虚拟仿真实验作为传统实验教学的完善与补充,把实物实验与网上虚拟实验、课堂教学与网上教学、实际考核与网上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网上虚拟实验教学,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5 结束语

每一种媒体都有自身的长处,对某种特定的教学和学习有效,不存在一种处处适用的全能媒体。同样,每种媒体又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不利于某些教学和学习。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一种媒体会比另一种媒体更有效。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必须和传统的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多种教学媒体互相补充、协调统一,接教材的需要进行优化组合,才能发挥其优势,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另外,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深入钻研、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并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才能提高自己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从而优化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引人生化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是高校实施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第9篇

1针对医学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调整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

对传统教育而言,医学专业和其他专业的课程安排从开始学习到最终可以学以致用大约都分别需要4-5年的时间,而医学相关专业的课程安排时间也大都是四年。从学习时间上讲,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时间短、学习任务重。因而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就成为此类专业学生的授课重点。此外,医学相关专业人才主要是指既具有医学专业知识,又具有一门其他专业技能的人才。其培养方向与传统的临床专业有明显差别。现有教学大纲一般都是针对传统的临床专业制定,主要是为培养临床相关职业的人才而设定的。本着有效提高病理学教学效率与质量,实现素质教育,为培养高质量“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做贡献的目的,我们首先修订了针对这些专业的教学大纲,修改了教学计划。根据教学大纲,进一步我们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优化、合理取舍。例如对于某些机制性内容(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病因、发生机理或组织修复的分子机制、各种炎症介质的特点等),传统教学大纲要求是掌握或了解内容,对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授课中我们将这些内容的地位降低,只要做到了解相关内容即可;再如对于肿瘤章节的授课,要详细讲解肿瘤的命名、分类、分级、浸润与扩散、对机体影响等,还要对送检要求、病理报告书写格式及诊断术语的使用等进行适当介绍,而对于过多强调显微镜下的改变没有太大意义,授课时一掠而过。通过对课程内容的优化、合理取舍,进一步明确了培养目标,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为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改革、实施奠定基础。

2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改革理论课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病理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学习起来相对枯燥,再加上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一个普遍观点认为病理与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无关,因此对病理学毫无兴趣。当然一个人的学习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就病理学教学而言,则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对医学专业学生的授课方式上,我们针对教材的具体内容采用多种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学习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时,采用“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课堂上先选择性地讲授教材内容,介绍重点和难点后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由先导入病例入手:孕妇赵某某,因产程异常作剖腹产,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当天下床解大便时死亡,家属认为是医院的手术过程有问题导致的产妇死亡。教师提出问题“这是否是医务人员的责任为什么”,学生纷纷讨论,形成不同的观点,课堂气氛活跃。然后向学生展示尸检左骼总静脉血栓和肺动脉主干栓塞的大体标本,随后将学生分组,组间的同学相互提问回答问题。此时教师必须作引导、点拨,控制整体局面,避免学生偏题、跑题,成纯粹的辩论会。讨论完毕由教师统一总结、归纳,形成正确的理论。这种方式在完成教师的“启发、点拨、引导”和学生的“自思、自问和自答”中,实现了教学相长。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科学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大为提高。这种“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中的“问题”的提出我们是针对不同专业而设定的,往往与他们将来从事的职业有关。像特别针对法学专业学生的与医疗纠纷有关的问题再展开讨论;医学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与心理障碍有关的问题展开讨论(如肿瘤病人的心理)。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娴熟的教材内容把握和灵活的课堂提问、诱导等课程协调、控制能力。再如学习“妊娠滋养层细胞疾病”时,采用了“读书指导法”先给学生讲授“葡萄胎、绒毛膜癌”,然后提出问题“侵袭性葡萄胎与葡萄胎、绒毛膜癌的联系”,随后学生自学“侵袭性葡萄胎”,找出三者的异同,在这期间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循环播放课件专为学生自学制作,作为他们自学指导。然后由学生到讲台参照多媒体课件专为授课制作叙述,其他同学可以提问、质疑,最后由归纳总结。通过这些形式的采用,学生感觉上课自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不仅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大为提高,而且学生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锻炼、提高了能力。这些形式培养了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由点及面、思维创新,通过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双向提高,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病理学实验以清晰的多媒体图片配合教师的讲解,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对病变的感性认识。但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尽管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学生智力的发展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只有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最终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1]。这对法学、心理学等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他们将来要从事的行业要求有较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授课中要注重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部分内容采用了以问题为基础的PBL教学法。这是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2]。PBL教学法以问题为主线贯穿基础与临床,扩展横向知识,通过解决临床问题来学习基础理论,在解释各种现象时学习与运用基础知识。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可弥补传统教学中偏重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的弊端,对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3]。例如在学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慢性肺淤血这张组织学切片时,我们先给学生观看心力衰竭慢性肺淤血患者呼吸困难、咳铁锈样痰等临床表现的影像资料,然后提出问题:患者的症状体征与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怎样?病变是怎样发生发展的?然后将学生分组学习,查阅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并联系相关学科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疾病的发病机制(左心衰-左心腔内压力增高-阻碍肺静脉回流-肺淤血)、病理改变(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壁变厚、部分肺泡腔内充满水肿液及红细胞,巨噬细胞,心衰细胞)及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咳铁锈样痰)联系起来,不仅学习了慢性肺淤血的病理变化,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性思维,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得到增强。

第10篇

新课改 农村中学 生物教学

21世纪的中国,把教育强国当成是21世纪中国教育的首要目标。为了达到培养新世纪爱国爱家的优秀人才。中学基础教育方面不断进行改革。无论是教材修订,还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培训学习,多媒体手段和启发、互动式教学已逐渐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这些教改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如何使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之间在课堂教学中达到平衡,把握新课改后生物学知识的跳跃性和阶段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在生物学方面的知识素养,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特作如下浅显探讨。

一、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分析

自1978年起,我国高中生物课程历经多次改革,为适应时展的需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吸纳现行高中生物学教育优点的基础上,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这意味着生物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和生物科学在日益发展的社会中的实效性。同时,对于教师和学生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1.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传统教师一直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学的最高要求,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认为教师就是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只要学生成绩优异,即符合师者操守。现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试验)》中明确提出了课程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其中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核心任务。这要求生物教师:

(1)必须按照课程理念,在教学中要注意更新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

(2)在重视知识教学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的实现,全面落实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Method)、情感态度价值观(Attitude)这三个方面目标的要求。

(3)在组织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4)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验和其它实践活动。在同时拥有现实环境的实验条件和虚拟环境的模拟条件时,教师应首选现实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

这对于新课改后的新老生物教师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2.新课改对学生的要求

在以前,学生们只需要跟着教师节奏,按部就班,就能完成学业。而新课改后,对学生的要求更客观、更科学、更能适合社会发展:

(1)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

(3)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4)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5)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6)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因此,高中学生必须对自己过去“被教育”的模式进行转变,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求知探索的主力军。学校不是教堂,教师不是牧师,课本不是圣经,学生更不是一层不变的虔诚教徒。

二、农村中学生物教学现状

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1.教学条件相对薄弱,教学手段落后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学校是传播科学的地方,但是落后的教学条件严重影响着科学的传播。据了解,益阳地区部分农村中学教学条件相对薄弱,新课改五年来一直没有多媒体教室,没有立体投影仪,没有新课改的配套挂图,实验室药品欠缺,实验仪器破损、老化,教室光线黑暗。教学过程也只能用最传统的黑板板书、小黑板绘图等。新教材内容的丰富多样,教学过程的深度和广度都无法实现,教学手段落后。例如,益阳某区校学生1200余人,只有一间能容纳44人的多媒体教室,由于投影机像素低,上课时只能关灯,因光线黑暗学生无法看书;图书室目前只有2000余册图书,绝大部分是七、八十年代所采购,其中生物方面的资料没有;生物仪器室药品缺乏、仪器老化,其中显微镜28台中只有3台单目显微镜能正常使用,甲基绿、吡罗红、琼脂糖、PCR仪、亚甲基蓝、超净工作台等均没有;生物实验室是零时的。面对新课改以后的生物教学,如何达到KSPA目标,如何实现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不可能。

2.应试教育的阴影依然存在,学生综合素质差

以往农村中学的存在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升学率、及格率。因此几十年来,全体师生就围绕着“分数”,从早到晚,不辞劳苦。而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荡然无存,究其原因是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学校的成绩认定涉及到学校发展经费、领导升迁、教师职称评定和加薪。从教师的心里分析,认定了只有考试分数高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只有提高学生成绩,职称评定和加薪才能成为可能;从领导的心理分析,只有更高的合格率才能为学校的发展创造机会,只有更高的升学率才能保证学校的生源。于是将“教育本质”和“素质教育”抛之脑后。据了解,一些农村学校补课现象严重,学生每天都在教室里学习10h以上。课堂上教师围绕着中考和高考喋喋不休,学生就围绕着课本知识进行日复一日的煎熬,完全没有课余休息,没有足够的体育锻炼,没有兴趣、爱好培养,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获得的是分数,失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机会。

3.专业人才欠缺,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由于农村学校工资待遇普遍偏低,因此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这样课程的开设就只能由其他科目老师代课,多年后,就会出现很多“万精油”型的多能教师。其结果主要有几种现象:(1)专业对口教师欠缺,如体育老师代生物课,语文老师代政治课、历史课等屡见不鲜。(2)教学质量下降,非专业教师跨学科任教,导致教育质量下降,不能完成教学目标。(3)教师配备比例失调,专业教师课时过多,跨年级上课频繁。(4)人才流失,优秀教师调入城市,在岗专业教师减少,导致整体教学质量下降。

三、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对策分析

在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如何才能按照新课改的理念,准确、科学地将生物课开展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浅谈如下分析。

1.改善办学条件,更新教学手段

为了保证新课改的顺利进行,为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中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改善办学条件:通过优化教育师资,采取竞聘上岗;大力引进生物专业人才;通过向地方政府申请经费,增加多媒体等教育教学设备;通过校长牵头,工会监督,确保后勤保障,提高教师福利待遇;通过家校沟通,建立家长委员会,对学校教育教学进行民主监督。

其次,是更新教学手段:生物教研组牵头,定期定量说课、听课、评课制度,明确听课节次;加强专业知识深化,继续教育力度;向学校申请经费,定期开展生物兴趣活动;定期开展生物教育教学探讨会,集体备课;设法开展学校间生物组相互学习交流活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生物交流群,汇聚各地生物教师,进行网络探讨交流。

2.创新教学手段,革新学习方式

(1)根据学生实际,敢于合理改变教材编排顺序

教材不是“圣旨”,不得改变,而应当作为一个提供课堂师生共同学习的话题,材料。因此,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情况对教材顺序进行适当调整。

例如,必修二第二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按照生物科学史的时间顺序,被编排在“孟德尔定律”之后,因此在教学时可进行提前学习,这是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孟德尔提出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而按照发展史的顺序,则可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大胆预设,大胆猜想的创新精神。

(2)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合理利用

对于多媒体的使用,需要根据教材内容深浅和学生理解能力进行合理选用。多媒体只是教学中的一种,不能取代其他教学方式。

例如,必修一第二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本节的重难点是氨基酸的通式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形成,如何才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投影比较20种氨基酸的异同,通过动画演示蛋白质形成的过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容易理解。再比如,讲述分泌蛋白分泌过程时,利用动画显示了分泌蛋白从形成到分泌出细胞外,强调细胞器之间的合作关系。若是传统教学,黑板上画氨基酸化学式比较,分泌蛋白形成过程,时间紧迫,效率低下。

(3)充分运用多媒体课堂大容量的特点高效教学

多媒体课堂上,知识容量大,色彩多样,要注意知识点的扩展广度和深度把握,不能天马行空。

例如,在必修二第五章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可以先行介绍拉马克的个人简介,然后对其主要假说通过图片、生活实例进行演示和讲述。对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可以通过利用BBS视频,播放相关视频,然后学生总结。最后通过图表,进行比较、归纳。这样不仅讲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了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例如,在必修二第四章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这一节内容的处理上,利用Flas把整个过程制作出来放映给学生看,学生对某个知识点难理解主要是在他头脑中没有清晰的影像,缺乏感性认识,就很难在大脑形成长久的记忆。他们不知道mRNA怎么跑出来的?核糖体到底什么样?tRNA又是什么样子?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是怎么运过来的等等,这些问题通过一个个动画,学生的所有疑惑都消除了。因为脑海中有这个清晰的过程,再结合书本知识,学生就能很轻松地理解这些抽象的生理过程了。

(4)概念图(思维导图)在复习课中的运用

在新课改后,每一个模块的章节练习中,都有一个“概念图”的填写练习。学生通过练习,能够将孤立的单个知识点按照自己的逻辑思维进行联系,强化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多次联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考问题,快速的分析问题和辩证的看待生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5)把握教育本质——育人,融入式教学

在农村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保持一个纯洁的心灵,高尚的情操,回归教育本质。尤其对于基础差,综合能力差,染有不良习气的学生应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教育和帮助。教师虽然和学生是两个阵营的人,但我认为对于这样的学生可以先和其做朋友,放下教师架子,学生们会“亲其师,信其道”。比如,在电影《终极进化》中,外星生物的进化速度之快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影片中涉及到的生物知识足够完成细胞分裂、转录翻译、化学元素等知识点的教学。

四、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常规教学能较好地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同样,科学是把双刃剑,纯粹的多媒体教学或者传统教学等方式均有利有弊。多媒体教学中的课件制作,需要大量时间进行准备工作;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互动减少、容易成为少数人的互动平台;演示文档的快速播放导致学生注意力下降等问题。

我认为还有一个问题是生物教材课改后,增加的化学知识、物理知识对于高一新生而言存在盲区,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浅谈新形势下如何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

[2]吕晓燕等.从教育实习中的问题谈教学法课程的改革.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z2):226-228.

[3]尹俊华等.教育技术学导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4]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02-13.

[5]张巧英,庄如虎.浅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观念的转变.

[6]基础教育改革专题.2005-04-11.

第11篇

如果一个人拥有一双脉脉含情、顾盼神飞的眼睛,一定会让别人觉得清新脱俗、美丽动人。同理,如果文章有一个精练醒目、新奇生动的题目,一定能让阅卷者心中一动,甚至一见钟情,从而为赢得高分(满分)奠定基础。因此,同学们切莫等闲视之。

实用技法

下面以2016年高考满分(优秀)作文的题目为例,分享几个拟题妙招。

招式一:用修辞,生动形象

作文时可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文体特点,巧妙使用比喻、拟人、对偶、对比等修辞手法,使题目生动形象、贴切鲜明,为文章锦上添花。如《打碎一面镜子》(江苏卷),以“镜子”比喻循规蹈矩、没有个性的生活,把勇于发扬个性喻为“打碎镜子”并贯穿全文,很有新意。又如《别了,尊敬的假冒伪劣先生》(全国新课标卷Ⅲ),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披露了假冒伪劣产品对市场经济造成的危害,生动形象,吸人眼球。

招式二:巧点化,妙趣横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平时积累的格言、警句、诗词、俗语、歌词、书名等加以适度翻新作为文章题目,可达到典雅大方、新颖别致之效。如《此时无声胜有声》(上海卷),直接引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意在表达如果对他人的评价仅仅是纷杂无谓的声音,不如没有评价。贴近生活,撼人心魄。又如《“量小”非君子,“无读”不丈夫》(全国新课标卷Ⅱ),化用俗语“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巧换一字,赋予其新意,有令阅卷者耳目一新、欲探究竟之妙。

招式三:设悬念,激发兴趣

听评书时,说书者往往在关键时刻戛然而止,留给听众一句“且听下回分解”;给文章拟题时,也可以卖个关子,构成一种悬念美,激发阅卷者急于探求的渴望。如《有时,我真希望自己是个差生》(全国新课标卷Ⅰ),一看题目便悬念迭生。一般来说,人们都希望自己是优等生,哪有希望自己是差生的呢?而文章作者却“希望自己是个差生”,阅卷者一看题目,便会顿生兴趣,想一探究竟。

招式四:新视角,别开生面

为了拟出让人怦然心动的好题目,我们不妨运用求异思维,对公认的常理做反向思考,追求陌生化、新奇化的效果。如《陟罚臧否可异同》(全国新课标卷I),考生借用《出师表》中的经典名句――“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且反其意而用之,确立“陟罚臧否可异同”之论,既古香古色,又别出心裁,极易吸引阅卷者的注意力。

招式五:双标题,新颖醒目

双标题是指文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主标题或揭示文章中心,或揭示论述范围;副标题则限定文章内容的范围,使文章紧紧围绕某一点来展开,平实严谨。如《“人生最曼妙的风景”――微信群聊天节录》(天津卷),考生先是引用杨绛的百岁感言为主标题,而副标题“微信群聊天节录”则针对现代人的浮躁病,谈阅读对修身养性的重要性。}目新颖别致,自然能赢得阅卷者的青睐。

标杆作文

我和书籍有个约会

天津一考生

有人说,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无论去哪儿都会随身携带一本书。

_题记

新媒体时代,科技催生了电子书;网络时代,浅阅读和快餐文化席卷了我们的生活。新鲜的段子、新奇的资讯、醒目的图片、抢眼的视频……然而这些都只是下酒菜,我们还是需要书籍做主食,否则就会营养不良。

书籍是与古人的交流。我们回不到过去,但通过阅读可以看到三顾茅庐的刘备、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孙权;可以感受到曹操的奸绝、孔明的智绝、关羽的义绝;可以感叹孟姜女寻夫哭长城,愤慨刘阿斗软弱无能,喟叹楚霸王刚愎自用。偶尔观望那时狼烟四起、金戈铁马的战场,也会怜惜红颜薄命的潇湘女子。时常会想,独钓寒江的老翁还在不在?古道西风里,断肠人在何方?

书籍是屹立的建筑。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可以通过作者的描绘来一次不出门的旅行。可以去看看阿姆斯特丹童话般的联体别墅,也可以去看看古希腊古罗马的柱式风格,还可以去感受文艺复兴时期的圆穹顶式格调,还有巴洛克风格的三角墙、哥特式的尖顶塔。

书籍是绵长的情谊。我们可以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中感受亲情,可以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中感受友情,可以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中感受爱情,还可以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感受爱国情……

书籍是优秀的品性。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乐天知命,“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壮志,“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遗世独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勇气,以及“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

书籍中有很多东西是网络无法比拟的。因为生活节奏太快,很多人希望作者在文章的第一句话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也希望有人告诉他这本书是否值得一读,以免浪费时间;更希望有一本书能够囊括人生中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但是,正如韩寒说的一句话:“如果看一本书就能改变一个人,只能说明他看的书太少。”

撒切尔夫人那么忙都不忘记随身带一本书,你还有什么理由不看书呢?

名师点评

第12篇

关键词 电影影像 新媒体艺术 身体互动

中图分类号 G220 文献标识码 A

自照相术发明以来,人类对影像的追逐就从未停止。作为一门影像艺术,电影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的发展历程。当下,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电影影像又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数字电影、3D电影、4D电影乃至互动电影相继走进了观众的视野。电影影像正在经历着一场影像技术与观念的巨变。同样作为影像艺术的新媒体艺术,一出现就以其反传统、颠覆性的影像理念在业界与学界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度。本文试图通过电影影像与新媒体艺术影像的比较分析,捋顺电影影像的发展脉络,并通过分析借鉴新媒体艺术影像的独特性来为电影影像的新趋势服务。

一、电影影像发展轨道

从卢米埃尔兄弟的《工厂大门》到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从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到当下迈克尔・贝执导并热映的《变形金刚2:堕落者的复仇》。超越百年历史的电影一次又一次的用影像视听征服着观众。作为“第七艺术”,电影的影像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在观众的注视下,电影影像扮演着无可替代的关键角色,其所呈现出的视觉冲击和影像狂欢为电影艺术创造了无以计数的巅峰时刻。

“影像”一词的英文表达为“image”,意为“形象,镜像,影像,图像”。

电影和影像之间的关系是完美契合的,观众对电影影像的喜好情有独钟。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中提出的“摄影影像本体论”观点奠定了传统影像本体论的基石。安德烈・巴赞指出:“电影影像与可观现实中的被摄物同一,电影的魅力与美学基础都在于对现实生活的逼真再现”。

安德烈・巴赞的电影影像本体论观点虽然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是从另一层面也揭示出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渴望的心理诉求。巴赞将这一心理诉求定义为人类的“木乃伊情结”,其心理学根源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巴赞认为。“电影这个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象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电影是从一个神话中诞生的,这个神话就是完整电影的神话”。。巴赞的“木乃伊情结”为电影观众乃至于整个人类直观形象的揭示出了与生俱来的复制自己、延续自身的冲动本能。电影的出现使人类的身体以影像的形式得以保存。卢米埃尔早期具有记录性质的作品《火车进站》、《婴儿午餐》等使人物生活影像跨越了百年的历史长河,带来了旷世已久的生活气息,影像的鲜活性和延续性得到了历史的印证。

人类追逐影像的脚步一刻都未曾停止。电影从黑白到彩色的发展促使了影像信息的丰富性和影像艺术化表达的完善性;诞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数字电影与传统电影影像相比,制作工艺、制作方式、发行及传播方式实现了全面的数字化,使影像质量的永久保存更加稳定,磨损、老化等现象消失,影像的抖动和闪烁等现象不复存在;电影影像技术在影像本体论内驱力的作用下也朝着奇观性和沉浸性方向发展,3D立体电影颠覆了传统影像的二维维度,在普通投影数字电影基础上,影像画面使用左右眼错位2路投影机显示,每通道投影画面使用2台投影机投射相关画面,在多通道融合处理设备的帮助下投射到大银幕上,观众通过偏振镜片与偏振眼镜,片源左右眼画面分别对应投射到观众左右眼球,从而还原了银幕上的立体影像,产生出了立体的临场效果。4D电影在3D电影基础上增加特效座椅以及其他特效辅助设备,此时电影影像的沉浸性发挥到了极致,传统影像已逾越了电影银幕的局限,走进了观众的生活空间。

二、新媒体艺术影像对传统影像的颠覆

新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由于其承载媒介的复杂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为新媒体艺术概念范畴的界定和体系结构的确立带来了一定的复杂度。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当前,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网络以及卫星等途径向用户终端(如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PDA等)提供信息以及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是数字技术与媒体产品服务的紧密结合。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分割、融合、交杂、放大、变异了报纸、广播、电视乃至人际传播的诸多特点。从内容上来说,新媒体既可以传播文字,也可以传播声音和图像;从过程上来说,新媒体既可以通过流媒体方式线性传播,也可以通过存储、读取方式非线性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体现出了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及时性、实用性、丰富性、互动性、习惯性、时尚性等。美国新媒体研究学者曼诺维奇(Lev Manovich)在他的影响广泛的《新媒体艺术语言》(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2001)一书中指出:新媒体的范畴是因特网、网站、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游戏、CD-ROMs和DVD、虚拟现实。以曼诺维奇定义的新媒体为载体或内容传播、制作的艺术形式,被广泛的称之为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研究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把新媒体艺术界定为:“我们一般说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但是由于新媒体的流动性,新媒体艺术与新媒体的概念一样,也是具有可变性的。

作为一门新兴艺术,新媒体艺术影像与电影影像是有一定的渊源的,表现出了强烈的同源性特征。从新媒体艺术的形态分类和艺术形式角度分析,它囊括了视频艺术、录像艺术、信息艺术、互动艺术、网络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等系列内容:这些表现形式归根结底都是通过影像实现的,是影像艺术。而与影像艺术内涵相似的“映像艺术”在《艺术类型学》中指“以一定的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高技术)为基础的具有强烈技术色彩的全新艺术形式,其中包括摄影艺术、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和计算机艺术”。。在此,影像成为了连结新媒体艺术与电影艺术的纽带,电影影像与新媒体艺术影像得到了超越媒介形态的契合。但由于新媒体艺术自身的媒介特性和技术支持,新媒体艺术影像对比传统影像凸显出了其独特性和颠覆性的一面。

首先,新媒体艺术影像具有强烈的数字化特征,消解了传统电影影像摄与被摄之间的关系。

数字技术依托下的新媒体艺术影像在继承了传统电影影像本质的同时,还体现出了深深的数字化表征。造就数字新媒体艺术影像的是不占有空间的0和1,正如R,舍普所青:“在图像制作的发展史上人们第一次不是借助于光线来制作图像――比如录像机、照相机,摄影机都是靠真实的光线与感光底片的相互作用来工作――,而是用数字……来制作图像”。伴随着视觉文化浪潮影响下的新媒体艺术,其视觉化影像中引人大量的数字元素,为新媒体艺术影像的表达和创作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新媒体艺术影像在意义赋予的同时也寻求表意空间的人为介入,允许参观者与影像进行实时互动。实时互动影像形成的背后,是0和l数理空间的运算与存储,涉及到GPU实时渲染、数字图像处理、

机器视觉、动作识别等一系列程序控制和算法结构。这种影像的生成方式是以往任何电影影像所不具备的,进而造就了新媒体艺术影像独特的数字化特征。

传统电影影像是基于对客观物体的感光,巴赞关于电影本性的核心命题就是: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同一,摄影取得的影像产生于被摄物的本体,这个本体就是这件实物的原型:这种摄与被摄的关系从电影影像的制作一直延续到电影影像的放映,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没有发生变化。而新媒体艺术影像摄与被摄的关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保罗・瑟曼(Paul Sermon)的新媒体艺术作品《远距离的梦05》(Telematic Dreaming OS)为例,该作品曾经在英国国家摄影、电影和电视博物馆、日本东京国际通信中心等地展出,属于新媒体艺术中的装置艺术与视频艺术。该作品通过服务数字网络与数字电话网络将处于不同物理位置的A、B两空间连接起来,两个空间中分别摆放着两张大床,当参与者躺在A空间的床上时,他(她)的影像通过投影机被实时投映到B空间中床的一侧,B空间的参与者影像被在床的另一侧的摄像机拍摄并投射到A空间的床上,进而形成了身处异地的两名参与者通过影像进行交流的效果。在作品中所呈现影像的摄与被摄的关系是实时互动的,此时,主体也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电影影像的演员转变成了新媒体艺术作品的观众(参与者),摄与被摄之间的边界被模糊化,主体可以跨越物理空间和影像营造的虚拟空间,影像狂欢在新媒体艺术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释放。

其次,新媒体艺术影像以拼贴和组接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打破传统电影影像单一银幕的呈现方式。

电影艺术作为一门呈现艺术,其影像最终表现在大银幕、弧幕或球幕上,视听影像带给观众的是一种沉浸性的欣赏。观众别无选择的面对着唯一的银幕影像完成自身的观影历程,无论如何也无法逾越这种观影机制。

电影艺术创作的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是蒙太奇(montage),这一原意为构成、装配的建筑学术语被引入电影领域后,丰富了影像的表意性。以镜头为单位的电影影像,通过蒙太奇的理念构成了银幕上影像的拼贴和组接。爱森斯坦对这种影像内部的全新镜头组接构造关系所产生的效果描述为“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由此可见影像内部的拼贴和组接对电影艺术的巨大作用和贡献。1999年上映的独立影片《布莱尔女巫》通过独特的拍摄视角、全新的故事组织和呈现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尝试和革新。在整部影片影像叙事中,通过家用DV摄像机、老式16毫米电影摄影机等外在表现形式记录事件,并采用新闻采访报道的方式解构影片,在当时形成了独特的蒙太奇剪辑方式,跳跃、具有明显的拼贴和组合特征,其松散性和平民化的影像风格促成了影片在观众心月中的独特地位,体现出了先锋性风范。然而无论是以影像独特的拼贴、组接方式为代表的《布莱尔女巫》、《记忆碎片》还是好莱坞经典商业影片如《变形金刚》等,观众都无法选择所观影像,无法对影像进行取舍,因为电影影像的拼贴、组接是受到单一银幕局限的,观众面对大银幕时的影像选择权被毫无疑问的剥夺了。

新媒体艺术把影像的选择权,叉重新的交还给了观众。对新媒体艺术影响深远的激浪艺术家狄克・希金斯创造了“互动媒介艺术”(Intermedia),并对激浪艺术进行了诠释:“其实,我们可以把那些结构上具有互动媒介性质的作品称为激浪:视觉的诗歌与诗化的图像,行动音乐与音乐的行动,同时也包括偶发艺术和活动,只要音乐、文学与美术是其构思的必要组成”。“互动媒介艺术”概念中的影像互动为观众的影像选择权提供了可能。

新媒体艺术在互动媒介理念的基础上,影像的呈现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创新性变革。投影机投影、多屏幕矩阵、摄影机实时拍摄成为了新媒体艺术影像呈现和获取的主要方式。与此同时,影像的蒙太奇不仅仅体现在单个荧幕内,作为荧幕矩阵各个影像之间就是一种天然的拼贴、组接形式,观众(参与者)的眼球可以游走在屏幕影像矩阵之间,不同的观众可以根据自身的观影感悟获得各自独特的影像意义。南君・帕克的新媒体艺术作品《金字塔》为我们演绎出了一种全新的观影感受。该作品由40台向下反射的电视机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金字塔,并被称作“电视佛座”。“每一台电视机中的影像都是相对独立,形成了各自的意义单元,彼此之问的影像关系从传统影像的时间范畴跨度到空间范畴,这种空间影像跨度为该新媒体艺术作品赋予了独特的视觉价值。

三、新媒体艺术影像的身体互动

新媒体艺术与电影影像相比的最突出特征为影像的身体互动,无论是虚拟现实艺术还是装置艺术,都突出体现出了这一鲜明特征。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电影理念的革新,电影也朝着互动性的方向迈进,并由此产生了互动电影。互动电影这一本质内涵源自于游戏,是游戏的互动性与电影的融合。当下好莱坞影片与游戏双赢的商业解决途径之一就是把热门游戏翻拍成电影,或者将电影改编成游戏。由此可见电影与游戏的互生关系。互动电影(InteractiveMovie)为观众开启了电影影像交互的大门。互动电影的最本质内涵是指观众(参与者)能够改变(或增添)电影故事中的角色,进入电影的空间环境,与电影叙事发生交互作用。从这一本质内涵出发,目前互动电影包括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情节选择互动,即在传统电影影像情节的基础上,针对电影情节的发展拍摄不同的故事发展方向和结局。身处电影院里的观众通过手中的遥控器去选择处于“十字路口”的电影故事情节。早期胶片的存储量有限,但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介质的存储容量成指数倍数发展,这一瓶颈被逐渐打破。互动电影的第二种形式是前期参与互动,意指一部真正由观众自己决定的电影,2008年与观众见面的我国首部互动电影《PK,COM,CN》就是从这一理念出发,观众在电影最终呈现在大银幕之前通过网络互动平台以投票的方式对影片题材、剧本、导演及演员选择等内容进行参与和决定。这种互动电影的形式是对传统电影制作流程的理念性颠覆。观众的参与使传统电影影像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先期干预,使得“电影”这一传统理念又一次的贴近了观众的心灵,是对电影的又一次革新。

然而互动电影的这两种形式从影像互动的本质来说,并非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变革性。情节选择互动虽然允许观众改变大银幕上的电影影像情节的发展,但其呈现形式只是一种新型的“剪辑”手段,这种改变并非深入到电影影像内部。前期参与互动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影像互动,其互动的成分和互动的方式只是体现在其对传统电影影像生产流程的模式创新层面,最终呈现的影像与传统电影影像是相一致的。

新媒体艺术的影像互动是建立在身心基础上的更自由的互动形式,这一特性是任何一种电影类型的影像所无法比拟的。新媒体艺术的影像互动不但是深入到影像内部的互动,其实时性特征也做出了进一步的发展。

新媒体艺术的影像互动注重人的身体的参与。约瑟夫博伊于斯指出激浪艺术最重要的基本原则是艺术与生活的融为一体,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应该在艺术的形式中见到这种观点,“每个人都是一位艺术家”。作为生活主体的身体在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中被充分的考虑了进去,突出体现了身体互动的本质。

作为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虚拟现实艺术(Virtual Art)中身体互动所体现出的主导性突出展现了新媒体艺术影像的魅力。虚拟现实艺术可以让观众以自然的身体运动方式与艺术影像作品进行互动。借助于数据手套、数据头盔、多通道立体投影、洞穴式虚拟现实系统(CAVE)、位置跟踪器等虚拟现实硬件设备,观众(参与者)基于物理空间的身体运动信息被实时传递到由虚拟现实技术营造的艺术作品中,虚拟影像根据观众(参与者)身体的运动而实时发生变化,身体扮演了艺术作品影像驱动力的角色,身体在艺术作品的呈现方式上得到了极致的释放。

与此同时,新媒体艺术的影像互动是身心双向的互动模式。传统电影影像的交流模式是单一的,观众在“被动”的看的同时,电影影像反映出来的意义只能透过观众的意识去感知。新媒体艺术营造出了身心互动的交流模式。观众(参与者)身体力行,身体的物理感受与思想的艺术交流相平行,造就了新媒体艺术与观众参与共同维系的影像空间,进而引发了新媒体艺术作品及其影像对身体互动的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