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质灾害与防治

地质灾害与防治

时间:2023-09-22 09:45: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质灾害与防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质灾害与防治

第1篇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TD-9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矿山资源的开采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伴随着矿山资源的持续开采,一系列因其引起的环境问题接踵而来。不可否认,我国是矿山资源开采大国,同时也是矿山地质灾祸大国。矿山地质灾害是在矿山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因破坏了原有地质环境而引诱发生的一系列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塌方、地面下沉等。近年来,我国国内基础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投入,促进了矿山资源的开采,但因技术设备相对落后、管理存在问题等原因,现存隐患重重,灾害频频发生,给国家经济带来重大的损失,造成了环境的不可挽回的严重破坏,也给人民群众带来了不可拟补的伤害。本文研究矿山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952年至2011年的60年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共发生过矿产地质灾害事件11500多起,夺去6000多个鲜活的生命,由此造成的各类损失高达300多亿元人民币。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与各地矿产开发强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全国各省级行政单位几乎都出现过这类灾害。由此可见矿山地质灾害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时下,分析各类矿山地质灾害成因并研究相应的防治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矿业开发与地质灾害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基础建设的不断投入加快了对矿物资源的需求,这也为矿产开采企业带来了发展机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类大中型矿山已达9000 余座,资源开采规模居世界第3 位。矿山资源的开采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原材料和能源基础。然而,日益严峻的矿山地质灾害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给予重视。矿山地质灾害,在我国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种类多,分布广,隐患多,影响大,瞒报多,责任事故复杂;第二,多发生在煤炭矿山行业,其次是金属矿山行业。

2 常见且危害性较大的几种矿山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多种多样,影响范围也有大有小。目前常用的分类方案主要有两种:第一,按地质灾害所需的时间分类;第二,按地质灾害的空间形态与诱发因素分类。鉴于目前的很多研究将着力点放在上述第二种分类方式描述的三种大类级别的地质灾害上,且研究比较详尽,本文主要针对破坏性较强且发生较普遍的几种矿山地质灾害进行论述。

2.1 矿山崩塌

矿山崩塌通常指坡度较大的斜坡上的尾矿、岩石及土壤由于受到重力作用而脱离原来位置,发生崩塌、滚落并堆积在平坦位置的现象。矿山崩塌主要由尾矿堆积不合理、矿坑设计缺陷等原因造成。崩塌造成的形状不一、大小不同的堆积在平坦处的堆积物,称为崩积物,有时也会被称为尾矿堆或碎石堆。

矿山崩塌会使建筑物,有时甚至使整个居民点遭到毁坏,使公路和铁路被掩埋。矿山崩塌带来的损失,不单是建筑物毁坏的直接损失,并且常因此而使交通中断,给运输带来重大损失。矿山崩塌有时还会使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这样就会将上游建筑物及农田淹没,在宽河谷中,矿山崩塌还可能使河流改道及改变河流性质,从而造成急湍地段。

2.2 滑坡与泥石流

滑坡是指山坡上的碎石、土壤及其他杂物,受天然降水冲刷、地震活动、及边坡失去稳定状态等因素影响,在重力的驱使下,整体性或者呈分散状态顺着山坡向下移动的自然现象。泥石流通常是指大量降水夹带泥土、碎石甚至岩块,以极快的速度由山顶或山腰沿一定的槽道或直接沿山体直冲而下,并在山地低洼处堆积。

滑坡和泥石流也是经常发生的矿山地质灾害,常常给矿山开采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发生在工矿区的滑坡和泥石流,可损坏采矿设备及厂舍,威胁职工生命安全,影响矿山生产活动,从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3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由于采矿造成的地下支撑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造成地表岩、土体向下塌陷,并为地表造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常见现象。如果这种塌陷出现在经济生产场所或居住区,便会演变成一种可怕的矿山地质灾害。这种矿山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严重威胁矿区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尤其多见于煤矿的开采过程中。全国各地因煤炭开采造成的地表塌陷屡见不鲜,破坏耕地、建筑物、威胁交通安全。

2.4 瓦斯爆炸

瓦斯爆炸是指煤矿开采过程中,通风不良、煤层气泄露等意外导致矿井中的甲烷浓度意外升高,在遇到明火的条件下发生的爆炸,是一种快速的连锁反应。从化学原理上讲,瓦斯爆炸就是达到危险浓度的CH与自然界中的O2在达到燃烧温度下出现的剧烈燃烧反应。

瓦斯爆炸的典型特征是产生高温高压的气体,这些气体在短时间内产生并向周围急剧扩散,烧伤施工人员并使人们窒息,摧毁采矿机械,造成塌方、漏水,具有极大地破坏力。此外,瓦斯爆炸产生很多有毒气体,极易致使井下滞留人员中毒身亡。

3 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与主要问题

3.1 灾害发生的原因

(1)客观原因。矿山开采改变了原有的地质结构,现有开采技术有限,不论采用何种采矿手段,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诱发矿山地质灾害的本质原因。

(2)主观原因。国有企业转制承包煤矿、小煤矿和私营煤矿存在较多管理问题,安全隐患严重。这是矿山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3.2 现存主要问题

(1)未建立统一的数据信息资源库,对矿山地质灾害的数据统计不足,不可能进行系统工程化的分析与研究。

(2)矿山企业对矿山地质灾害的研究多为短期行为,缺少战略性和长效性的研究,往往导致旧问题刚解决,新问题又出现的现象,研究深度不够。

(3)矿山地质灾害的预防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就使得长期以来许多矿山企业宁愿灾后治理也不愿预先防范,研究积极性不高。

4 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与对策

4.1 矿山崩塌的防治措施

针对矿山崩塌特点,可在矿业开采中采用以下方法防范崩塌:(1)遮挡。斜坡上堆放的尾矿石,可在其下方设立坚固的围挡。 (2)拦截。在山坡脚或半山坡上浇注混凝土墙可以很好的对付降水过程中由山上滚落下的矿石及坚硬的土块。(3)支挡。在向外延伸的矿石及不安全的大矿石下面筑起支挡柱、墙可以很好的防止这些矿石崩落山下。

4.2 滑坡与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与防治矿山崩塌的措施相似,防治滑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将形成泥石流的重要因素——水的影响去除掉;二是改造可能出现滑坡的物体的形状,浇注抗滑坡墙或柱等;三是优化滑动体的岩土性质。其主要工程措施有: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防止河水、库水对滑坡体坡脚的冲刷,削坡减重,修筑支挡工程,采用焙烧法、爆破灌浆法等物理化学以改善滑动带的土石性质等。

4.3 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

(1)按科学方法采矿,预留非采区。开始采矿之前设置好非采区,避开重要区域,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小地面塌陷造成的危害;(2)采空区要积极开展地质调查研究。积极地在采空区开展地质调查工作,弄清楚地下的地质情况,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应对措施,如搬迁工作,可以很好的防患于未然。

4.4 瓦斯爆炸防治措施

预防瓦斯爆炸一般主要从防止CH4积累和控制火源两方面着手开展工作。为防止瓦斯积聚应加强通风,及时检查各用风地点的通风状况和瓦斯浓度;对瓦斯含量大的煤层,进行瓦斯抽放,降低煤层及采空区的瓦斯涌出量。为防止瓦斯引燃的措施应在井口房、瓦斯抽放站等周围禁止使用明火;严格管理井下火区;严格执行放炮制度;注意防止机械摩擦产生的火花。

5 结论

现阶段,我国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频度、强度及灾害损失均呈显著上升态势,对灾害的全面预防和彻底治理已是刻不容缓。愈演愈烈的矿山灾害、大量潜伏的灾害隐患、日渐恶化的矿山环境说明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必须上升到一定的重视高度。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矿山环境、加强监测与信息化管理、防止矿山地质灾害、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而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何芳,徐友宁,乔冈,等.中国矿山地质灾害分布特征[J].地质通报,2012,03.

[2]杨进友.浅析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及防治措施马越平[J].能源与节能,2011,10.

第2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灾害防治;地质环境;环境利用;工程地质环境;区域地质

环境地质环境就是人们生活中周围的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在出现变化的当下可能会导致一定地质灾害,对人们会造成十分严重危害。近年来,地质灾害的发生率正在逐渐增加,地质灾害的防治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通过有效措施积极防治地质灾害十分有必要。但是,地质环境同时也会产生有利影响,因而对地质环境的利用也十分有必要,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前社会的发展建设。

1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意义分析

地质灾害所指的就是在地壳自然运动作用下或者人为不合理作用下,导致土地有移动情况出现,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会导致人们生命财产出现很大损失。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地质灾害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科学研究课题,其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公共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宏观方面而言,在防治地质灾害方面,不但要将地质灾害所存在的危险问题解决,同时还应当对地质环境实现可持续性利用,从而使地质问题能够在根本上得到缓解。当前,社会上所关注的内容主要是地质灾害的防治问题,这一点也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就长远角度而言,更加关键也是更加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使地质环境的安全性得到提高。因此,在当前情况下,不但要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加强研究讨论,从而使地质灾害所产生的危害减少,同时还应当对有关地质减灾问题加强研究。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应当从两个方面出发,使地质灾害的防治以及地质环境的利用两者实现有效结合,将保护与防治两个方面研究同时进行,这样一来,才能够使地质灾害的防治真正取得理想效果。

2地质灾害防治分析

2.1地质灾害现状分析

我国幅员辽阔,具有较长边界线,然而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地质灾害所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就灾害规模、强度以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而言,其受灾程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相对比较严重。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人们生命安全有着十分严重的威胁,并且对灾害发生地区交通及通信也会造成很大威胁,对社会经济发展会造成十分严重的不利影响,会造成我国整体发展水平降低。因此,为能够有效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政府在人力、技术及资金方面均应当加大投入力度,对于重大灾害地区应当设置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实施地质灾害防治预测,从而使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均能够得到有效保证,使社会能够得以和谐发展。

2.2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分析

2.2.1地质灾害调查区的建立。就当前我国实际情况而言,为能够有效防止出现地质灾害,使由于地质灾害而导致经济损失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在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区域,相关部门应当将地质灾害调查区建立起来,同时应当安排专业调查小组对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区域的气候特点以及地质地貌特征进行研究调查,从而对地质灾害发生进行准确预测,并选择相关紧急应对措施,同时应当依据地质灾害实际特点实行等级划分。在专业调查小组经过一段时间研究之后,可对不同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区域的时间频率及特点进行科学研究,并且选择有效措施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防范,从而为地质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有效依据。2.2.2地质灾害警报装置的建设。为能够对重大地质灾害发生区域的防治效果更好进行分析研究,在地质灾害频发区域应当注意设置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在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方面,其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预警管理与预警技术,利用先进检测技术检测灾害,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对地质灾害发生特点及时采集,并且报告给有关部门,同时给予灾害报警预示,从而将解决对策及时给出,使发生灾害频率能够得以有效降低。2.2.3建立并健全搬迁机制。若地质灾害发生区域发出灾害预警,有关部门应当对灾害信息及时进行分析,其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波及范围及其危险等级,若灾害波及范围比较广,并且其等级比较高,则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搬迁措施。有关部门应当对灾区居民合理安排,使其能够有组织地搬出危险区域,使其达到预先设置的安全区域,从而使受灾区域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证,使地质灾害所导致损失能够有效减少。在地质灾害之后,依据受灾区域实际特点,相关部门应当注意适时合理灾后重建,应当使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两者之间实现有效结合,对居住房间应当加强质量建设,从而使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能够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2.2.4地质灾害应急处理机制的建立。就当前形势而言,我国综合国力已经达到较强水平,当前经济水平及科学技术水平仍在不断发展,在发生地质灾害之后可及时处理相关工作,合理进行相关各个方面操作。在当前建设灾害应急处理系统方面,其中心内容就是在严重地质灾害出现区域,在其居民服务方面应当选择先进技术,与当前人力、财力以及其资源之间实现有效结合,将灾害应急响应机制逐渐建立起来,并且不断进行完善。通常情况下,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所包括的内容主要有应急处理技术体系、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以及应急设备,在发生地质灾害之后,可较快进行应急反应,尽快组织相关工作达到受灾区域,实施相关赈灾活动,从而使受灾区域人们生命财产安全能够得到有效保证,使地质灾害所造成损失能够得以有效降低,使受灾区域社会稳定能够得以较好维持。

3地质环境利用分析

3.1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

在地质环境利用方面,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为入手点:3.1.1应当详细分析工程所处环境相关地质信息,同时应当详细分析周边地区地质影响因素,在对工程建设地质环境中相关风险及风险类型充分了解基础上,能够有效实现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因此在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过程中,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可有效防止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有地质灾害出现。3.1.2在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过程中,建设人员应当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一点在地质灾害发生率降低方面也属于重要内容。就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在地质灾害发生方面,人为因素影响已经成为一个主要原因,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在利用工程地质环境方面,应当对人与自然资源之间有效融合加强重视,在实现该目标的基础上,在人们实行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使得与利用生态环境之间所出现冲突有效降低。3.1.3在工程地质环境利用体系构建过程中,不能只评估工程方面及地质方面安全性,应当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地质环境利用效果得以有效提高,相关工程建设人员应当综合分析各个方面相关研究成果,同时还应当分析工程地质安全建设过程中相关要求以及在施工过程中有关注意事项,从而使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得到保证,使地质环境利用能够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3.2区域地质环境利用分析

在评价区域地质环境利用方面,应当注意对工程建设自身特点进行充分考虑,具体而言应当注意以下三个方面:3.2.1对工程建设区域地质环境安全情况进行分析及判断,并且应当根据区域地质环境利用评价体系,对所监测区域地质环境进行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工程建设可依据区域特点,并且有针对性地实施分类建设。3.2.2在对地质资源进行充分了解基础上,便能够实现科学利用其他地质环境。根据实际情况可知,对地质环境利用进行细化,可在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过程中使自然资源得以更好利用,更好服务于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在该过程中,对于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区域而言,在实施建设过程中可区别对待,这样一来,可使地质灾害波及范围以及危害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有效降低。所以,对于区域性地质环境开发利用而言,其所具备特点就是实用性以及可操作性。3.2.3在调查地质环境利用过程中地质灾害危险性工作之后,其下一步工作就是对该地区地质环境实施可持续性建设。在该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研究视野以及价值思维范围内,应当对相关先进科学技术进行积极探索,从而对发展思路进行积极创新。在分区域建设地质环境过程中,可分析探讨工程地质环境质量问题、地质环境工程建设范围以及工程地质区域功能性划分等方面相关内容,从而使分区域地质环境建设能够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在防治地质灾害基础上使地质环境的利用能够得到更好效果,促进当前社会进一步发展。

4结语

在当前形势下,社会上地质灾害发生率正在不断增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已经逐渐成为一项社会性任务。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现状,在此基础上选择有效措施防治地质灾害。然而,在防治地质灾害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对地质环境进行有效利用,通过在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及区域地质环境利用方面选择有效措施,从而真正实现地质环境有效利用,进而对当前社会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闫国芹.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探讨[J].价值工程,2016,(10).

[2]王亮,刘长宪.解析地质灾害防治及其地质环境利用[J].建材与装饰,2016,(11).

[3]张红卫.浅析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低碳世界,2016,(14).

[4]张朝月.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问题研究[J].科技展望,2015,(6).

第3篇

【关键词】金属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金属矿产资源对经济的发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我国逐渐加大了对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力度,但由于金属矿产资源开采技术相对落后,开采不合理,矿山地质灾害和采矿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危害着金属矿山的安全生产。研究我国金属矿山地质灾害和防治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概述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类型,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为推动我国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1 我国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状况

地质环境作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为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但地质环境如果受到破坏,就会引发地质灾害,影响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社会稳定。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近年来,由于人为原因引发的地表塌陷、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导致的直接损失高达330亿元/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一项问题[1]。

地质灾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矿山地质灾害,指的是因为人为开采而导致的地质灾害。我国人口不断增多,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对能源的开采和利用率居世界首位,尤其在进入1980年后,我国对金属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剧增。我国基本国情是金属矿产资源储备量较大,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金属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加强[2]。但我家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金属矿产资源开采制度,加上缺乏先进的开采技术,在强调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忽略了矿山开采工作的安全性,引发了一系列的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复杂的问题,出现多种多样的矿山地质灾害。面对严峻的现实状况,金属矿山企业要落实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对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2 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类型

岩爆、冒顶片帮、地表塌陷、泥石流、矿震、采空区崩塌及环境污染等是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的几种主要类型,这些重大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极大。

2.1 岩爆

作为金属矿山深部开采中危害性较大的一种地质灾害,岩爆主要是因为岩石承受不住过高应力而突然猛烈释放并出现岩石爆裂的现象[3]。发生岩爆时会释放弹性变形势能且发生很突然,对采矿面造成巨大的破坏,危及工作人员的安全,严重时甚至引发矿震、毁坏矿井的后果。

随着金属矿山开采力度的增大,岩爆发生频率及强度显著增大,破坏力较大,发生后还会出现围岩崩落的现象,产生大量的粉尘,因此必须要提高对岩爆灾害的重视,对岩爆的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2.2 冒顶片帮

金属矿山开采引发的最直接的一种地质灾害就是冒顶片帮,指的是采矿空间内或其他工作地点的顶岩出现坠落、崩塌的现象,突发性强、发生频率大。由于该灾害发生前没有显著的特征和征兆,增大了防范的难度,一旦发生就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2.3 地表塌陷

金属矿山开采过程中的最典型的地质灾害即地表塌陷,这种地质灾害是长期不科学开采行为积累的后果,不同地区的地表塌陷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各不相同。矿山企业在采矿后没有及时进行填充或填充失调等不恰当的做法,只为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久的发展,是引发地表塌陷最主要的诱因,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4]。

2.4 矿山地震

由开采而导致的金属矿山地震的震源一般较浅,但因为突发性强,还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严重损害地表、井下工作面,是一种发生频率较大的地质灾害。引发矿山地震的原因比较复杂,常见原因有瓦斯突出、开采载、冒落等,一些严重的矿震灾害可能会导致区域性地震,所以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勘探和研究。

2.5 大面积采空区崩塌

大面积采空区崩塌是一种常见金属矿山地质灾害,同时也是井下危害性最大的灾害之一。在开采过程中如果应用崩落采矿法、空场采矿法,就会在地下矿山中出现崩落空区及采空区,随着开采工作的进行,采空区数量不断增多,面积不断扩大,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大面积采空区崩塌,造成严重的损害,危害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政府应极其重视大面积采空区崩塌地质灾害,对可能引发该灾害的采空区隐患进行深入的研究,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有效的措施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2.6 矿坑突水

目前,矿坑突水危害性极大,发生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金属矿山安全开采的因素。矿坑突水来势迅猛,突然涌进矿山井巷中,危害矿山生产和安全,在一些开采不合理的矿井中很容易发生矿坑突水的情况[5]。此外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大水金属矿床中也存在很大的地质灾害隐患,但只要对该地区的水文地质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就能有效的避免矿坑突水地质灾害的出现。

2.7 高地应力

金属矿山在进入深部开采后,发生高地应力的可能性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硬质岩内部的初始地应力在20MPa以上,对井下支护结构有着严格的要求,增大了掘进的难度。高地应力会引发井巷围岩变形的现象,是诱发矿山地震、岩爆的前提,尤其在我国西北或西南地区的发生可能性最大[6]。开采工作因巷道围岩的变形或破坏受到阻碍,这就需要对高地应力金属矿山开采方案进行研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2.8 泥石流

在金属矿山地下开采中,崩落过程中的地下工作面很可能会同地表贯通,形成崩落通道,使水、泥沙、石块等地表物体构成的洪流涌入井下,发生泥石流。此外,在金属露天矿山中,由于暴雨、暴风雪等天气引发的山体滑坡也会出现泥石流灾害,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对矿井造成毁灭性的灾难。流速快、破坏力大、发生突然是泥石流最显著的特点,而金属矿山井下作业面积有限,如果发生泥石流,必然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2.9 地下水系破坏

为了避免矿井被涌水淹没,在金属矿山开采过程中要根据开采设计对地下水进行疏干排水处理,导致地表水流量减少,地下水位明显降低,不仅使地下水系统遭到破坏,还会形成降落漏斗区,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从而易引发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灾害的发生,加剧了水资源的危机。

2.10 地质环境污染

矿井开采过程中,尾矿及矸石的堆积、矿井污水的排放都会加剧地质环境的污染程度,对地下水质产生影响,破坏土壤结构和地表植被,影响地表的稳定性,造成裂缝、塌方和滑坡等严重的后果。

3 我国金属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3.1 加强对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研究工作的重视

政府已经意识到金属矿山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但由于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缺少深入的研究,思想认知程度较浅,在不断的研究中虽然已经获得了一些进步,但是研究的范围较小,具有很大局限性。再加上缺乏相关研究的具体资料,没有及时解决矿山地质灾害问题,又不断滋生出新的问题,无法形成一个良性的研究过程[7]。要想从根本上达到矿山防灾减灾的目的,就需要全面的认识金属矿山地质灾害,将其摆在战略性的位置。

目前金属矿山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还存在大量潜在的引发地质灾害的隐患,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加大对开采技术的研发力度,树立绿色开采理念,利用先进技术达到金属矿山开采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矿山开采工作人员的防灾减灾教育和培训力度,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让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意识深入到职工心中。

3.2 强化矿产资源法制建设和执法力度

要基于金属矿山的基本特征,以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土地管理法为指导,将多项指标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和提炼,健全金属矿产资源开发法治制度,形成一套金属矿山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8]。政府应提高对金属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督、管理,通过法律制度来约束矿山企业的采矿行为,加强对矿山生态经济系统的控制和管理,协调金属矿山开采、环境保护、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3.3 构建金属矿山地质灾害数据库

对金属矿山地质灾害进行详细、深入的普查分析和预测研究,正确的认识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掌握隐患点的状况。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开展大规模的调研,逐步构建完善的金属矿山地质灾害数据库,实现矿山地质灾害信息快速、高效的传播,从而指导地质灾害的分析、评价工作,将损失讲到最低。

3.4 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投资力度

防灾减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要减少矿山地质灾害就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带头作用,将其矿山减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保证金属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3.5 开展金属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专题研究

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贯彻到金属矿山开采的整个环节,在开采前要预先设定进行灾害评价,在开采过程中一旦发现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进行勘察和处理,深入开展金属矿山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和应对机制研究,从源头上进行治理,建设相应的监测预警体系。

4 小结

金属矿山地质灾害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和安全,金属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目前一项重大的任务。这就要求加大对金属采矿导致的地质灾害和防治措施的研究力度,基于金属矿山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的角度,根据矿山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和方法,构建金属矿山地质灾害信息数据库,全面落实金属矿山防治工作,实现金属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和平,陈建宏.习泳.金属矿山工程灾害分析与控制对策[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02).

[2]刁心宏,远洋,张传信.金属矿山地质灾害及其研究发展趋势[J].金属矿山,2006(06).

[3]李毅,李蘅,张静.我国矿山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和勘查防治方法[J].矿产与地质. 2004(01).

[4]吴长贵,孙祥久,汪庆九,宁磊.铜陵市矿山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J].安徽地质,1999(03).

[5]李启彪.综合探测技术在矿山地质灾害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9).

[6]罗江发.浅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0(01).

[7]矫旭东,滕彦国.我国矿山环境保护与管理对策评述[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7(01).

[8]衣昊鹏,姜震.矿山地质灾害原因及防治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0(04).

(上接第440页)

化群控的方法是大小群控的结合来实现优化群控与节能目的。所谓的大群控主要是指对冷水机组的运行的台数进行开启与停止的切换控制。小群控主要是指在空调区域的小范围内实现非冷机设备的群组控制。通过大小群控的结合,并且为大小群控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的控制策略,这样可以提高节能的效果。

7 冷水机组的软启动问题

冷水机组的软启动问题是在冷水机组优化控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通过冷水机组的软启动的控制能够延长机组的使用年限以及达到更好的节能的目的。例如,冷水机组在运行过程中向外运送的冷水温度往往会远远高于机组原先设定的温度,这时候就需要软启动进行更好的机组控制才能更好地实现节能的目的。例如,冷水机组在运行的过程中,空调末端的设备一侧实际需要的冷量远高于机组供给的冷量时,冷冻水的温度会迅速下降,这时候也需要软启动来实现群控的优化控制进而更好地实现节能目的。

8 结束语

本文主要是探究冷水机组的群控优化进而实现节能的目的,通过群控优化实现节能目的不仅符合当下的环保节约意识,也具有很强的现实目的。可以为大型建筑的中央空调节省部分能耗,也为用户节约的能耗的资金,提高了能源利用率,节约的机组投资运行成本。当然,冷水机组的优化群控的策略还有很多,不会仅仅局限在本文讨论的几种策略中,优化冷水机组的群控进而达到节能目的的策略会继续完善与提高,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大减少损耗,将节能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贾晶,施敏琪.IPLV和COP对冷水机组全年能耗的影响[J].制冷与空调,2012(1).

[2]赵启文.工厂中央空调自动化控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0(7).

第4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 现状 原因 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P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194-2

1地质灾害定义

地质灾害是由于地质作用使地质自然环境恶化,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毁损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严重破坏的事件.目前对地质灾害的范围和种类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有人认为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变异和人为作用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因此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的地质过程和现象。有人认为地质灾害是在各种动力活动作用下,地质环境发生灾害性变异的结果;地质环境异常变化的区域越广,变化的要素越多,变化的程度越大,所形成的地质灾害越严重。地质灾害内涵应该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第一强调致灾的动力条件,即因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事件才是地质灾害。地质作用是促使组成地壳的物质组分、构造和表面形态等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各种作用。除上述自然地质作用外,随着人类工程一经济活动的规模和范围迅速扩展,人类对地球表面形态和物质组成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有人把这类作用称为人为地质作用.因此,由内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为地质作用导致地质环境变化形成的灾害称为地质灾害。

第二,强调灾害事件的后果,即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毁损的地质事件称为地质灾害,而那些仅仅是地质环境恶化,但并没有直接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环境的地质事件,则只是一种危害,尚未构成灾害,对此,我们习惯地称其为环境地质问题.

2我国地质灾害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突发性地质灾害频繁发生,这一现象引起了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视。地质灾害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另外还有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等,据我国国土资源部最新调查显示,在近几年发生的地质灾害中,滑坡占 51%,崩塌占 17%,地面塌陷占5%,不稳定斜坡占 16%,泥石流占 8%。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集中在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不稳定斜坡等五个方面。而地质灾害每年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损失占我国自然灾害总经济损失的 20%以上。由于,这些地质灾害是不容易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御和治理的,因此,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十分的复杂和繁重的。

3地质灾害的产生的原因

3.1气候条件因素

气候环境的不同可以引发不同的地质灾害,降雨少的地区,容易产生土地沙漠化,而降水量多的区域,就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3.2地形地质因素

我国地貌特征体现很多,又很大的不同,不同的地质与地形产生地质灾害也不同。高原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土质湿陷性大,降水量集中,容易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3.3人为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科技能力也越来越强大,使人们有了能够改变地貌与环境的能力,使得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破坏了地质环境在天然地质作用下的平衡,从而引发地质灾害。

4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

4.1地质灾害具有必然性、可防御性

地质灾害是由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和一部分人为因素引起的,是地球物质间相互转化或能量相互转化以及受太阳黑子等影响产生的地壳运动的过程和结果。这些过程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所以说很多地质灾害的生产具有必然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有了对自然灾害提前预知、判断的能力。在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在地质灾害面前又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4.2地质灾害具有随机性和周期性

地质灾害是多种复杂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它的发生的具体时间、概率、规模等都很难准确预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然而,地质的相互作用存在着一定的规律,用科学的仪器和方法可以探索出其中的规律所在,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性、周期性的地质活动规律进行有效的防御。

4.3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或缓慢性

地质灾害中的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一般是在瞬间爆发,具有突发性,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因为是骤然发生的,人们没有时间进行躲避、防御,从而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而土地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的过程往往是比较缓慢的,人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防治。

4.4地质灾害间是相互影响的

有很多地质灾害间不是独立发生的,而是相互作用影响的。如山体滑坡加上雨水过多常常会引发泥石流,土地沙漠化引发水土流失等等。而且这些地质灾害之间具一定的有连续性,这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更大的破坏,同时也增加了防治的难度。

5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5.1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提高群众防灾意识

由于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区域性特征,而且多发生在偏僻的农村或山区。这里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人们的防治地质灾害的知识相对匮乏,需要在这里安排相关的人员对他们进行必要的保护生态环境以及防御地质灾害的相关知识普及。让可能受灾的群众有充分的防治知识和必要的防灾准备,这样才能使受灾当地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所以,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是很有必要的。

5.2加大政府的投入资金,建立完善的防治体系

地质灾害的防治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如今,一些灾害的防治不足也与政府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有关,更加完善的防御措施的实施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同时,建立完善的防治体系就是建立完善的防治机构和保障制度,并坚持“谁开发谁治理”的原则。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的防御体系,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对地质灾害进行防御,另一方面对灾区的重建工作也有重要意义。

5.3明确领导责任,执行政策法规

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领导的作用是很大的。各地区政府的领导要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作为一个重要项目来抓,指派固定的负责人专门负责某一地区的灾情防治工作,来确保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另外,依法执行政府的法制法规也是很有必要的。我国的相关法规有《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地质环境管理办法》等。依法行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

5.4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为因素对地质的破坏

之前提到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损坏是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乱挖乱开行为已经造成很多地方出现滑坡以及地面塌陷的状况。所以,有节制的矿山开采、切坡修路、建房切坡等工程的施工是防御地质灾害发生的有效途径。同时,采取必要的防护和检测措施,在发现有破坏行为时及时给予必要的惩罚,并且及时的治理,使其恢复原来的平衡状态。

5.5增强地质灾害的调查工作, 对重点灾区进行重点防治

政府相关部门应对所管辖的地区进行详细周密的调查,掌握确切的地质灾害预期资料,把每一个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调查出来,并且查明该地区地质问题的特征和分布规律以及危害程度,对于那些有较大可能发生地质灾害或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破坏力大的地区进行重点的防御。对这些地区制定详细、具体的防治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分阶段的、及时的防治。

第5篇

技 术 路 线

1.研究内容

1)结合承德市在建的山岭公路隧道如伊次梁隧道、茅荆坝隧道等,对隧道施工工作面前方地质情况,特别是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如软弱不良地质段、突水等情况进行超前地质预报;2)物探方法(主要指地震方法)及相应的先进仪器在隧道地质灾害超前预报中的应用;

3)隧道灾害治理方法:根据对公路隧道施工前方的地质预报,提出正确的施工方法,特别是对于公路隧道地质灾害的避免方法,以减小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

2.本课题的创新点和研究必要性

隧道工程施工地质超前预报工作是选择正确施工方法与支护方式的必要条件和前提,施工方法和支护方法的正确选择是隧道减轻和避免地质灾害的途径。

随着物理探测技术及仪器的发展,采用先进的物理探测技术,结合以前已经应用的种种地质超前预报方法,形成新的综合的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方法,提高地质超前预报的准确性,已经非常必要和可能。并且,综合测试预报方法已经在铁路隧道施工过程中得到初步尝试,在公路隧道施工工程中应用却还不常见。同时,原有的物探方法(如声波探测,浅层地震探测等)在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应用时占用较长的时间和预报距离较短等,没有得到施工单位的广泛的应用。

本课题将结合承德市在建公路隧道工程,在公路隧道施工中,将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测试仪器T202(TuelSeismicPrediction)测试仪器应用于公路隧到施工地质超前预报,并进行全面的地面与洞体内的地质分析,形成公路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报的综合方法,减少物理探测方法占用施工时间,并根据超前地质预报给出正确的施工和支护方法,为公路隧道经济快速施工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3.研究技术路线

依据公路隧道的地质条件,拟采用全面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路线,即全面隧道施工地质灾害超前预报技术路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河北省内公路隧道灾害发生的形式及传统处理方法

a)根据河北省已建及在建的公路隧道,调查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地质灾害产生的形式,分析灾害的发生原因及现行处理办法。详细了解施工单位对于工作面前方地质状况估计的原有方法及效果,以及对于不良地质段产生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及效果。在调查基础上,对这些防治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其中适合推广的技术进行归纳总结。

b)对近年内国内外的公路隧道施工地质灾害超前预报方法及超前支护等处理方法进行分析与总结。

2)公路隧道洞区主要不良地质分析与宏观预报

主要包括如下工作:

a)深入的隧道地面地质调查

b)隧道地质条件分析

c)宏观预报

在隧道所在地区地面地质详细、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隧道地质条件分析,宏观预报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不良地质体的成因、性质、类型、位置和规模。

d)长期超前地质预报

在宏观预报的基础上,应用T探测和地面地质体投射法等技术手段,对隧道围岩不良地质体进行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报。

e)短期超前地质预报

在长期超前地质预报的基础上,运用掌子面编录预测法和不良地质前兆预测法等技术手段,对隧道不良地质体进行短距离超前预报。预报距离一般为掌子面前方15~30米以内。

3)公路隧道施工地质灾害临近警报

在长期、短期超前地质预报的基础上,应用施工地质灾害的一系列监测、判断技术手段,对可能发生的施工地质灾害及时发出临近警报。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a)塌方地质体性质鉴定和监测技术

主要包括:断层破碎带和岩溶陷落柱等塌方不良地质体性质的鉴定和区分技术,涌水量、岩爆等的监测预报技术。

b)施工地质灾害能否发生的判断技术

这是施工地质灾害警报技术中最关键的技术,也是第二步的工作。主要包括:塌方、突泥突水等重大施工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的一系列判断技术。

4)公路隧道施工地质灾害预防及处理方法

通过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技术,对公路隧道施工前方不良地质段提出正确的开挖支护方法及相关超前处理措施,防止地质灾害发生。系统总结利用综合探测技术对公路隧道施工地质灾害的预报与防治技术。

4.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运用T(TuelSeismicPrediction)探测应达到的主要技术指标

①探测距离一般为掌子面前方300~500米,最大可达1500米;但有效预报距离仅为掌子面前方100米。

②最高分辨率为1米3的地质体;

③预报不良地质置的精度可达90以上;

④预报不良地质体规模的精度可达85以上。

2)地面投射法应达到的技术指标

①有效预报距离可达掌子面前方150米,最高分辨率为1米地质体;

②对不良地质性质的判断,精度一般可达到基本正确;

③对不良地质位置的判断,精度一般可达以上90以上;

④对不良地质规模的判断,精度一般可达85~90以上。

第6篇

1 地质灾害形成的背景条件

1.1 气象水文

1.1.1 气象

福泉市地处副热带东亚大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因位于云贵高原的东斜坡上,海拔高度较高,又具有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气候温和,无霜期较长;雨量充沛。多年(1995~2005年)平均降雨量1 199.4 mm。年最大降雨量1 498.3 mm(2002年),年最小降雨量880.3 mm(2003年),月最大降雨量417.7 mm(1996年7月),日最大降雨量184.0 m(1996年7月30日)。雨季多始于每年4月中旬,结束于10月下旬,旱季为12月至次年3月。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匀,全年65%左右降水量集中在5月份到8月份之间。

1.1.2 水文

福泉市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以武夷山脉为分水岭分两大水系,东南部为沅江水系,西北部为乌江水系。境内有干、支流39条,总长633.7 km。河网密度为0.38 km/km2。沅江水系流域面积大于20 km2的河流有18条,主要河流为鱼梁江和乌湄河。乌江水系流域面积大于20 km2的河流有6条,主要河流为清水江和两岔河。

1.2 地形地貌

福泉市地势北西高,南中低。最高点位于西南部黄丝与贵定县交界处黄龙山,海拔高程1 716 m,最低点位于东部陆坪镇鱼梁江出境处,海拔高程662 m,相对高差1 054 m。大部分地区海拔高程800~1 400 m,平均海拔高程1 100 m。境内碳酸盐岩广布,岩溶地貌与常态地貌相间分布,地表形态多样。加之地处沅江水系与乌江水系的分水岭地段,冲刷强烈,碎屑岩山地溯源侵蚀明显,碳酸盐岩地带切割强烈,形成地表破碎崎岖,沟壑纵横。地貌受地质构造影响显著,北西部为背斜隆起的山体,中部多为向斜谷地,东部为背斜山地,岭谷相间,近于平行排列。根据地层岩性及地貌成因,全市地貌分为溶蚀地貌、溶蚀侵蚀地貌、侵蚀剥蚀地貌和浅变质中低山地貌。

1.3 地层岩性

福泉市出露地层除石炭系、侏罗系、白垩系缺未见外,其余地层均有出露,尤以寒武系地层分布最广。岩性主要为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其次为砂岩、页岩、粘土岩、粉砂岩、石英砂岩、磷块岩、浅变质凝灰岩、变余砂岩和绢云母板岩以及粘土、粉土、细砂土等。由于地形起伏大,切割破碎,坡度变化大,所形成的土壤类型多样,性状复杂。

1.4 地质构造与地震

区域构造上,福泉市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贵阳复杂构造变形区与黔南台陷贵定南北向构造变形区交接部。区内褶皱主要有白岩复背斜和瓮安复向斜。新构造运动以大面积抬升为主,并广泛伴随着差异运动和不均匀隆升,同时具有震荡性质。

据贵州省地震史料记载以来,福泉市从未发生过大于四级的地震,地震活动强度较弱。1995年经国家地震部门确定福泉市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属地震稳定区。

1.5 水文地质条件

区内属黔中山原地区,碳酸盐岩分布广,岩溶地下水非常丰富。大气降雨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降雨以小雨和中雨居多,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根据地下水赋存形式及水动力特征,将区内地下水划分为碳酸盐岩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三大类。根据含水特征差异进一步将碳酸盐岩岩溶水分为纯碳酸盐岩岩溶水和碳酸盐岩夹碎屑岩互层岩溶水。

2 地质灾害现状

截止2014年10月,福泉市共调查发现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134处(比2012年福泉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时增加了46处),其中,滑坡85处、崩塌14处、地面塌陷19处、泥石流5处、不稳定斜坡11处。同比上次调查时均有增加

13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中稳定性差的有75处,稳定性较差的有59处。规模为大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处,规模为中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25处,规模为小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108处。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84处,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50处。

各类地质灾害点已造成26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4 038.5万元。地质灾害隐患威胁1 967户7 987人,潜在经济损失约1.87亿元,给地方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3 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

福泉市地质灾害种类多,危害大。近年来,地质灾害点迅猛增加,发生频率显著增多,造成的损失日趋严重。控制地质灾害产生的因素主要为自然因素(地形、地貌、降雨等)和人为因素(采矿、建房、切坡修路等人类工程活动)。

3.1 自然因素

①地形地貌:福泉市拥有四大地貌类型,地形起伏大,沟谷纵横,海拔高程变化大,地形坡度一般在20以上。高程较大的地形为孕育滑坡、崩塌创造了地形、地势上的有利条件。据统计,99处滑坡和崩塌地质灾害点中有78处地形坡度大于20以上,占滑坡、崩塌点数的78.8%。②降雨:降雨(暴雨或持续性强降雨)是福泉市地质灾害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降雨入渗,一方面,降低岩土体力学强度和增加静动水压力;另一方面,暴雨积聚形成洪水冲刷坡面和坡脚,或洪水位降低及地下水涨落产生静动水压力变化,使斜坡失稳发生地质灾害。福泉市受暴雨或持续性强降雨影响而产生地质灾害达90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67.2%。福泉市雨季多始于每年4月,结束于10月下旬,全年65%左右的降水量集中在5~8月。发生于5~8月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94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70.7%。

3.2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为不合理的工程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①采矿工程活动:区内拥有各种矿产资源,现主要开采磷矿、煤矿、铁矿、硅矿和方解石矿等,目前共有110家矿山企业。由于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大多没有按操作规程开采,露天开采后,形成高陡临空面,地下开采后形成大面积采空区。因采矿引发的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有28处,比2012年新增10处。增加率55.6%。矿区废渣堆积如山,为泥石流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因采矿引发的地质灾害非常典型,如2014年8月27日,福泉市道坪镇英坪村发生一起罕见的矿山滑坡地质灾害,引发23人遇难,22人受伤的悲剧。该滑坡体呈扇形,纵长160 m,前缘宽140 m,前后缘高差219 m。初步估算滑坡体方量85万m3,滑坡体残余56万m3,总方量达141万m3。该滑坡属于大型高速岩质滑坡,引发滑坡-高压水喷射-泥石流的链式地质灾害。滑坡发生时,滑坡体猛烈冲击下方深水塘,导致塘中约5万m3积水形成类似海啸的高压水气体流,对英坪村小坝组和新湾组造成严重破坏。

②建设工程活动: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福泉市在建和新建的工程项目日益增多,城市规划建设中公路和房屋等建构筑大部分修建于斜坡地带,普遍进行高角度切坡,导致边坡岩土结构遭受破坏,为滑坡和崩塌隐患创造了条件。工程建设后弃渣随意堆置于斜坡地带或沟谷中,为滑坡和泥石流隐患创造了条件。

4 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

4.1 滑坡(不稳定斜坡)的防治对策

4.1.1 滑坡的预防

预防是防治滑坡的最有效对策之一,分区域性预防和主动性预防。福泉市地形及地质条件复杂,降雨在雨季又具有短时集中的现象,因此,市内广大地区是以预防暴雨引起的中小型滑坡为主要对象,其危害目标一般为村庄,这类滑坡危害性大,而且突发性强。矿山、铁路、公路沿线以预防人为引发滑坡为主。这类滑坡主要是人类工程活动后留下高陡临空面未及时处理留下的隐患。特别是应规范人为工程活动。滑坡的主动性预防主要包括对已有滑坡或潜在滑坡进行勘察、评价以及对滑坡进行监测、减少和规范人为工程活动。

4.1.2 滑坡的治理

对滑坡进行治理,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工程,一般是在滑坡体潜在危害巨大,滑床、滑体规模及滑坡机制比较清楚的情况下进行。滑坡的治理,包括生物措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保护植被)和工程措施(地表或地下排水工程、削坡工程、固坡工程、防冲刷工程)。对单个滑坡体的治理措施包括抗滑工程、排水、人工削坡等措施。治理方案中,应考虑经济效益是否合理,可首选避让措施[1]。

4.2 崩塌的防治对策

4.2.1 崩塌的预防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地能力(包括认识能力、技术能力和经济能力等),一般情况下尚不足以与大规模的强烈的山崩等重大地质灾害抗衡或大量耗资,应以防灾为主,以主动撤离、躲避为主,应优先考虑躲避。另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用拦挡(山坡拦石沟、落石沟、落石槽、落石平台;拦石墙(混凝土拦石墙、笼式拦石墙、钢轨拦石墙、钢丝拦石墙;拦石网)等工程措施,限制崩塌体的运动方向或范围,防止崩塌成灾。

4.2.2 崩塌的治理

崩塌治理一般是在受灾对象不撤离(无法躲避、躲避代价高于治理代价,除经济原因外不能躲避等)情况下,利用工程措施或其它手段,对孕灾地质体进行治理,稳定孕灾地质体或减缓其成生速度,制止灾情与扩大。孕灾地质体是十分复杂的多因素的集合体,地质灾害防治应是综合性的,应立足整体考虑,综合治理。不局限于对孕灾地质体采取支护、抗滑等工程措施,应投入一定的辅助手段和措施,如生物措施,环境措施和对致灾因素(降雨、地下水等)的措施,进行综合性治理。

4.3 地面塌陷的防治对策

4.3.1 地面塌陷的治理

福泉市地面塌陷以采矿形成的采空塌陷为主,岩溶塌陷零星发育,因此,防治方面主要针对采空塌陷。采空塌陷治理的目的,是为了减轻人为灾害,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安全文明生产。因此,在矿区塌陷区形成之前,采取超前防治措施,即在制定开采设计时就考虑预防措施,并在开采过程中认真实施,包括在采矿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减塌技术和措施等,如充填采矿法,条带采矿法,多煤层、多工作面协调采矿法以及井下支护和岩层加固措施等,采取这些措施能够大大减少矿区塌陷的范围、塌陷幅度,减缓塌陷的时间进程,减轻塌陷的危害程度。

4.3.2 地面塌陷的治理

对地面塌陷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进行治理:①对采空塌陷区进行土地平整恢复种植,积水洼地采用挖深垫浅,充填煤矸石再覆盖种植层;②对于采空塌陷形成的地裂缝可采用尾矿石回填、灌注浆法;利用塌陷区建立水产区,积极发展养殖业,是充分利用环境发展生产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措施之一;③在大面积冒落塌陷的地区,在其影响因素未消除之前,仍有再冒落和更强烈地动的可能性,要加强监测;④在采取塌陷区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措施后,还需要采取生物措施对水土保持体系进行完善,达到原有水土流失得到治理和改善的目的。

4.4 泥石流防治对策

根据泥石流的发生条件、性质、发展趋势和治理需要,从全局的角度采取切实可行的、相互关联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预警措施和有效的行政管理措施等,对泥石流区域或区域统一规划,并根据国家及地方经济实力按轻、重、缓、急安排实施,以达到控制泥石流发生和发展,减轻或消除对被防护目标的危害,使治理流域恢复或建立的新良性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目的。防治措施分四个方面:①以抑制泥石流发生为主,采取蓄、引水工程,植树造林等控制形成泥石流的水源和松散固体物质的聚集和启动。以行政管理、法令措施消除激发泥石流的人为因素,从而抑制泥石流发生;②以疏导泥石流过境为主,采取拦挡、排导、疏浚等河道工程,调节泥石流流量,消减龙头能量、促进泥石流分流或解体,从而控制通过保护区河道的泥石流流量、流速,使其顺利过境不至危及两岸保护目标的安全;③以避让泥石流危害为主。在泥石流发生前采取预防措施,发生过程中采取警报措施,并对危害区内保护对象采取临时加固、撤离等措施,使泥石流过境时灾害损失减至最低。④综合防治措施,针对保护目标的性质和重要性,采取工程、生物、预警报、行政等措施对泥石流进行抑制、疏导、局部避让等综合措施,以求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和节省投资。

第7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滑坡;防治工程设计

1滑坡地质灾害基本认识

1.1边坡与滑坡的含义与区别

边坡:泛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斜坡坡体。边坡的破坏形式有崩塌、滑塌、落石等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如深切坡脚、坡顶堆载、暴雨及地震等),边坡可能发生滑移破坏形成滑坡。滑坡:指边坡破坏的一种形式,是斜坡上岩土体沿着内在的软弱结构面(层)或最大剪应力带产生的剪切破坏,并向斜坡倾斜方向产生较大的水平位移的滑移现象。

1.2可能发生滑坡的地形地貌及地质特征特征:

①堆积土形成的上陡、中缓、下陡的斜坡,岩(土)体中含有软弱夹层或不利于斜坡稳定的结构面;

②由软岩组成或间夹软弱层的顺层地区,特别是倾角在10~30°的斜坡;

③断层破碎带中的谷坡;

④膨胀岩土地区边坡;⑤破碎岩石组成的高陡山坡。

1.3影响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1)水的影响。水是导致滑坡失稳的最重要因素,故滑坡一般发生在雨季,特别时久雨暴雨期间。水对滑坡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增加土体重量,增大下滑力;②软化滑带土体,降低其抗剪强度指标(c、φ值);③增加地下水动水压力,如滑坡所处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则在久雨或暴雨时地下水水位上升将导致渗水压力增大,增加下滑力,易导致滑坡产生滑动;④水的冲刷作用,如滑坡位于河道两岸,在暴雨时水流对滑坡前沿坡脚的冲刷作用加强,进一步降低滑体的抗滑能力,增加了滑体产生滑动的可能。

(2)地震因素的影响。在震级较大的地震发生时将产生强烈的上下左右摆动,这大大增加滑体的下滑力并减少滑坡的抗滑能力,极易导致滑坡的产生。据统计,5.12汶川大地震仅在四川一省就诱发了山体滑坡9326处。

(3)人为因素的影响。人为作用对滑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类的工程如山区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修建道路等以及人类无控制的开荒垦荒、乱砍乱伐破坏植被等对自然环境平衡系统的破坏。

2滑坡防治的常见工程措施

根据滑坡防治原则,对于能避让的滑坡尽量避让,对于确实无法避让或避让代价太高的则可采用工程措施进行治理,常见的工程措施如下。

2.1排水排水的目的

在于减少水流进入滑坡体内,以及疏干滑坡体内的水,达到减小滑坡下滑力、增强滑坡抗滑能力的目的。主要措施包括在地表修筑截、排水明沟以及地下排水如隧洞排水、仰斜(水平)钻孔群排水、井——孔联合排水以及支撑渗沟等。

2.2削方、反压原理

比较简单,把滑坡后缘的一部分土体开挖掉并将其回填至滑坡前缘坡脚但是由于其占地面积较多,对环境破坏较大,因受地价及环保要求高、弃土区容易产生一些次生灾害等因素制约,削方、反压的防治措施在具体工程实例中应用相对较少。

2.3抗滑工程

抗滑工程主要包括抗滑挡土墙、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框架或地梁等。(1)抗滑挡土墙:主要适用于一般地区、浸水区、地震区的浅层滑坡,墙身可采用石砌体、混凝土块砌体、片石混凝土或混凝土,基础必须置于滑面以下的稳定地层中,墙背以良好填料填筑。但是由于挡墙挖基工程量较大,故极易诱发滑坡,故施工时须严格分段施工,同时基础深度必须可靠。(2)抗滑桩:抗滑桩适用于滑动面埋深较深的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抗滑桩的设置必须满足:①治理后的滑坡必须达到规定的安全值;②保证滑体不至于从桩顶和桩间滑出;③不产生新的滑动。(3)预应力锚索框架或地梁:原理上属于主动加固,可改善岩土体及结构面的强度,适用于滑体厚度较大的土质滑坡及岩质滑坡加固,但存在施工工艺复杂、造孔难度较大的缺点。

2.4化学加固

通过注浆固结、石灰桩、旋喷桩以及焙烧的方法提高滑带和滑体强度,达到提高滑坡稳定性的目的。

3工程实例

3.1工程概况

某滑坡区位于马家沟南侧的山坡上,该处山坡西南高,东北低,地势较平缓,坡角16~20°,植被较为发育。根据滑体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特征,滑坡自然分为两个带。西侧主沟呈长舌状,地下水丰富,滑体土近于饱水。且前部有泉眼出露。东侧呈扇状,地形多小陡坎,上部覆盖的土体结构杂乱,多为人工改造,后缘和前缘高差68m,平均坡度约17°,整体地势较周围低,雨季容易汇水。滑体组成比较简单,按其颜色、成份、力学性质可划分为两类,即粉质粘土和碎石土。滑坡滑带土为粉质粘土(混碎石):在碎石层底部粘性土含量较高,并混青灰色全风化片岩,具粘性土特征,呈粘质粘土,局部混碎石、角砾,厚度0.3~0.70m,可塑-软塑。滑床为泥盆系中统三河口组片岩,青灰色,变晶结构,片状构造,风化强烈,岩芯多呈粉末,碎石状,片理面轴夹角约10°,锤击声哑易碎,多见强风化方解石碎块。据地貌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滑坡可分为南东、北西两个带。北西侧滑体长约120m,宽60m,滑坡体厚度介于6.5~18.7m,滑坡体积约8.0×104m3,滑坡规模属小型滑坡;南东侧滑体长约140m,宽98~128m,滑坡体厚度介于7.5~15.4m,滑坡体积约11.4×104m3,滑坡规模属中型滑坡。

3.2防治思路

由于滑坡在天然状态下的水位很高,地下水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很大,因此在选择治理方案的时候优先考虑通过降低滑坡体内地下水位的办法来提高滑坡的稳定系数。假定通过降水措施,原水位线下降了2.5m,计算此状态下滑坡处于天然以及天然加地震状态下的稳定系数。通过计算可知,此时西侧滑坡在天然状态下的稳定系数为1.215,天然加地震状态下的稳定系数为1.069,均符合规范要求。故确定通过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来达到提高滑坡稳定性的目的。

3.3防治方案设计

滑坡底部及中部布设两排长36m,直径为110mm的上仰角排水孔,排水孔的泄水坡度为6%,孔内安装PVC排水管,排水管长度均为36m。4结论(1)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勘探工作手段是正确认识滑坡类型、规模、诱发因素、各岩土层的岩土体参数等是提出合理的治理工程防治方案的前提与基础。(2)在滑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中,一定要分析诱发滑坡滑动的最主要因素,然后再针对这一因素因地制宜的地提出经济、合理、安全的防治方案,而不应一律盲目的选择硬性抗滑支挡工程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

[1]王恭先,王应先,马惠民.滑坡防治100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2]许强,裴向军,黄润秋,等.汶川地震大型滑坡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潘贵兵.公路工程路基滑坡预防及处理[J].工程技术研究,2017,(3):174+206.

[4]唐晓松,郑颖人.水位下降过程中超孔隙水压力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7,(1):1-6.

第8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四川省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standards ability Sichuan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s lack, the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should be further perfected,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echnical support unit, recommendations as soon as possible to carry out research, relevant standards to establish monitoring institution building, staffing and structure, funding and equipment support, business premise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curity measures, policie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mplementation efficiency, speed up the preven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ten County construction pace", provide a solid guarante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ur province the management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geological disaster to a higher level,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 geological hazards; ge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capacity building; Sichuan Province

中图分类号:TU761

四川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提高技术支撑与服务能力,对提升各级政府地质环境管理决策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机构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

根据已完成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全省有174个县(市、区)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目前,还有 90 个县(市、区)尚未建立健全地质环境监测及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机构。同时,地质灾害监测属艰苦行业,加之政策、环境等因素,近年来,已建的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困难。特别是广大基层专业技术队伍力量更显薄弱,严重影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正常开展,一旦临灾,严重影响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的群测群防以及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应急处置。

1.2 专业应急装备欠缺

由于经费投入不足,我省已建的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在装备设备上不能完全满足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市(州)及县(市、区)级基层站,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应急调查、应急抢险及应急处置能力明显不足;加之地质灾害本身一般发生在山区、峡谷地带,交通、通讯困难,大部分基层监测站还普遍缺乏应急抢险救灾车辆及装备,不能满足应急调查与处置快速、及时的要求,影响政府救灾决策。

1.3 监测预警与应急管理系统不完善

目前,省内各部门、地区、行业之间的信息互通共享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网络视频通讯以及突发地质灾害远程应急会商系统建设等需进一步加强,地质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基本处于起步状态,跟不上电子政务及信息化服务的步伐,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卫星应急通讯系统、无人机遥测等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的手段还未能充分应用到实践中,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精准度还有待大幅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突发地质灾害事件现场快速反应、信息畅通,影响管理决策。

1.4 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研究欠缺

受汶川特大地震及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明显增多的影响,传统的地质灾害调查、勘查、评价预测和防治措施已不能完全适应我省防灾工作的需要,加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应急管理基础理论研究与成果转化以及应急领域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显得十分迫切。

1.5 宣传教育和社会参与不够

受地方财力限制,各级政府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以及防灾避险知识的宣传普及、应急演练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仍显不足,广大基层群众,特别是偏远山区群众识灾、防灾、避灾意识不强,自救、互救能力不足,亟待加强防灾避险知识的宣传培训和普及,适时组织开展防灾避险应急演练。

1.6 经费保障程度差

目前,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工作经费保障差别较大,尤其是市(州)及县(市、区)级站,既有全额拨款、差额补助、自收自支的,甚至有近40%县(市、区)级监测站未明确经费来源。同时,受地方财力所限,目前我省仍有大部分县(市、区)级政府未落实年度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经费,基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及应急处置工作保障度低,影响了防灾减灾工作成效。

2 对策与措施

根据震后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建议紧紧抓住各级“十二五”规划和发展的有利时期,积极稳妥地推进全省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步伐,同时,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及有条件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政府提高监测站建设标准,力争在“十二五”末基本形成体系完备、机构健全、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装备先进、反应及时、处置有力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技术支撑体系,提升我省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水平,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1 完善机构、配齐队伍

加强政策引导与扶持,健全各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落实队伍编制,抓紧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确保技术力量和水平,优化公平竞争及良性发展环境。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防灾形势,建议:省级监测站应不少于1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应不低于80%,高级技术人员应不少于20%,市(州)级站应不少于10人,专业技术人员应不低于80%,县(市、区)级站应不低于3人。

2.2 加大经费投入和保障力度

保障经费来源、加大经费投入是确保我省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建设、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损失的重要保障。各地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应列入各级人民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并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鼓励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经济发达地区提高保障标准。

2.3 加强基地与装备建设

重点加强省级和市(州)级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初步建成省、市(州)地质灾害远程应急会商系统以及视频通讯平台,逐步完善市(州)、县(市、区)地质环境监测站办公场地以及应急车辆、应急通讯、办公设备的配置。

省级站在现有装备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省级远程应急会商指挥中心系统的建设,加快全省应急会商指挥系统网络集成和无人遥测飞机装备及技术人员培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市(州)级站配备应急抢险车、卫星电话以及数码摄像照相机、便携式手提电脑和打印传真机等应急装备,并配备与省级站联通的远程应急会商系统以及单兵系统和应急动力保障设备;县(市、区)级站配备应急调查车辆、卫星电话以及相应的应急装备,同时保障必要地办公场地、设备及网络配置。

2.4 加强信息化建设

全省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和基础网络建设,以电子政务、网络数据中心、信息中心以及专业平台建设为依托。各级监测站的信息建设应当适应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加强信息网络硬件和软件建设,努力提高各级监测站信息化服务水平。

2.5 加强人才培养与技能培训

建议用一到两年时间,完成一轮监测站在岗人员的专业技术及业务培训。充分依靠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单位的专业优势,利用宣传培训、应急演练等形式,切实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场镇、学校、厂矿、聚居点及在建工程等人口集中地群众识灾、防灾、避险知识的宣传培训。积极探索防灾知识进课堂。

2.6 加强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

积极争取各级财政与社会资金投入,多渠道加大筹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积极的财税政策,鼓励和支持在应急领域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3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防治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水平,是完善我省地质环境管理体系,确保各级政府提高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决策水平和效率的先决条件。通过对四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现状的分析,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地质环境管理工作的实际,提出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的对策及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1 肖常贵.进一步加强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的建议[J].浙江国土资源.2012(01)

第9篇

勘查区位于浑善达克沙漠东南端,区内半固定沙丘及移动沙丘广布。区内干燥少雨,无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由于本区位于正兰旗草原,当地居民以放牧为主,工业相对比较落后,尚未明显的环境污染问题。目前勘查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是草原的沙漠化。

一、煤矿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煤矿开采对植被、水土流失以及土地沙漠化的影响。矿区地表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煤矿开采时,必然会造成大面积毁林毁草,致使水土流失,从而引发土地沙漠化。防治措施:建设单位做到:矿井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2)矿坑排水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矿区为了正常生产,需疏排矿井水,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植被枯死,从而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及农田灌溉用水。另外,矿井产生的各种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如不处理,可造成地下潜水和土壤污染,直接污染其附近水源。防治措施:设计部门应考虑防范措施。(3)煤矿生产对地面环境的影响。大规模的开采,矿井必将形成大面积的采空区,使煤层顶板失稳下沉,出现地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面变形,重者可使地面建筑物、公路、管道等公共设施遭到严重破坏。防治措施:在采掘中应注意保护建筑物、公路等地面设施。保安煤柱应留设,采空塌陷区应及时回填,恢复植被。(4)固体废弃物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煤矿主要固体废弃物为井巷掘进的废石及煤矸石,废弃物堆放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有:侵占草原和耕地、减少土地资源,污染土壤;废弃物中有害元素因降水的长期淋滤往往富集在水中,污染水资源。防治措施:煤矿生产时废弃物堆放尽量少占草原和耕地,堆放处应铺设隔水的粘土层,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

二、地震与矿区稳定性

据中国地震局主编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划分,本区所在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烈度相当于Ⅵ度。锡林浩特市西乌珠穆沁旗境内曾发生5.9级地震,锡林浩特市、赤峰市等地有感。防治措施:矿区地面建设时必须采取防震与抗震措施,防患于未然。矿区内目前尚未发生过较大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自然状态下不会有不良自然现象发生。因此,地壳的稳定性较好。

三、地质灾害

(1)矿井生产往往形成大面积采空区,放顶后出现地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面变形。从计算结果分析,导水裂隙带(包括最大冒落带)最大高度未达地表,但采空区放顶后,弯曲带(整移带)可能波及到第四系。另外,采空区放顶后,部分地段导水裂隙带达到了第三系松散层,松散层会对矿井直接充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引起某些地段地面沉降、地面塌陷。防治措施:采掘中应注意建筑物及公路等地面设施保安煤柱的留设,采空区及采空塌陷区应及时回填,恢复地面植被等综合治理措施。(2)地下水的污染。矿区地下水的污染源有矿坑污水、煤矿工业及生活废水,矿坑废石、煤矿工业废渣、生活垃圾。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措施有:一是液体废弃物防治。积极引进矿井生产新技术,发展无污染新工艺;重复利用废水,减少污水排放量;加强技术改造,实行废水资源化;坚持严格的废水排放标准;生活饮用地下水源必须设置卫生防护带,上游或影响半径范围内不得有各种污染源存在。二是固体废弃物防治。首先要发展无废工艺,减少废物生成量,土地复垦;其次是要开拓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新途径,即从固体废弃物中回收有用物质,以获得新的用途;最后是要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减量与净化处理,并选择安全排放场地,不但能防止地下水污染,而且还能防止土壤的污染和减少土地的占用量。

四、矿区水环境及有害物质

煤矿初期开采,矿坑排水所形成的地下水降落漏斗范围较小,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小。随着煤矿开采范围的不断扩展,矿坑长期疏干排水,造成地下水降落漏斗范围不断扩大,其后果将会导致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该现象的长期存在不仅会直接造成取水工程效益下降或报废,还会诱发水井干涸、地面沉降、地下水质恶化等生态环境地质问题。防治措施是:首先采取有效方法保护水源地,防止水质恶化;其次对排出的矿坑水进行水质净化处理,达到水质标准后再用于生产和生活,做到矿坑水排供结合,综合利用。

根据化验资料分析,本矿区煤及矸石中含有砷、磷、氟、硫等多种有害元素。这些有害元素通过氧化、溶解、淋滤、扩散等作用,使周围环境受到污染。污染的特点是隐蔽性和难以逆转性。固体废弃物通过大气降水、浇灌水及矿坑排水的淋滤,使其中的有害物质周期性从污染源通过包气带土层渗入含水层,从而污染地下水。另外,矿坑废石、煤矸石、工业废渣等将占去大量的土地资源。矿区有害物质分布不均匀,无规律可寻。有害元素含量甚微,对地质环境一般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第10篇

防治工作与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通知

 

各村委会,镇直有关单位:

为切实做好我镇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根据县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地质环境条件和工作实际,制定《2021年三班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各村要根据方案认真执行,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高陡边坡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一、认真落实防灾责任

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领导是关键,各村要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切实抓好防灾机构、人员、责任、措施、经费的落实,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工作责任进行层层分解、细化。要及时向社会公开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的责任和联系关系,将接听灾情和险情报告的电话号码向社会公布,以便偶遇突发事件时,能够在第一时间保证联络渠道畅通,便于指挥和组织协调。

二、加强隐患排查

各村要迅速组织力量对本辖区内地质灾害重点隐患地区进行全面仔细排查,对排查中发现的重大隐患点,务必设立警示标志,提醒行人和车辆注意安全。建立防灾明白卡,并及时将防灾明白卡发放到受威胁单位和人员手中,切实将灾害监测任务落实到实处。

三、狠抓督促检查

镇自然资源所、各村要采取多种形式,督促检查防灾工作的落实情况,将列入重点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检查一遍,检查群测群防监测责任人是否到位、是否对自己负责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情况了如指掌,检查中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

四、做好气象预警预报

镇自然资源所会同气象部门在汛期(6—9月)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报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加强监测,进一步加大应急能力建设和宣传力度,全力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确保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强化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实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在地质灾害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防范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做好群测群防工作,关键在于健全体系。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由县、镇、村、企业和单位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把地质灾害的日常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重点落实汛期值班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值班电话:23578018)。进一步落实“四应有”要求,即:应有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群众转移预案;应有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制度;应有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监测人、协管员;应有地质灾害防治简易工具、通讯工具。二是进一步对防灾责任人、群众监测员进行防灾基本知识和监测技能的培训,使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做到“四应知”和“四应会”,即:应知辖区隐患点情况和威胁范围;应知群众避险场所转移路线;应知险情灾情报告程序和办法;应知灾点监测时间和次数;应会识别地灾发生前兆;应会使用简易监测方法;应会对监测数据记录分析和初步判断;应会指导防灾和应急处置。

六、进一步提高应急能力

认真落实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建设中,业务加强培训,提高应急能力,应急队伍建设,保证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

七、加强地质知识宣传,提高防灾能力

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组织分发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宣传画和宣传册,在各学校、村、广场等范围进行发放、张贴、宣传、有效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八、强化相关部门的防灾责任

各村、各部门应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始终保持高度警惕,要在思想工作上高度重视,工作上认真部署,措施更加细致。切实把我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落到实处。

 

    附件:三班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三班镇人民政府

                              2021年3月24日

 

 

 

 

 

 

 

 

 

 

附件

三班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三班镇地处山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本着“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防灾减灾方针,制定防灾方案。通过落实灾害点监测、临灾预报、临灾应急、灾后抢险救灾等防灾救灾措施,使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现制定地质灾害防灾方案。

一、地质灾害监测

1.监测为主:地质灾害点可采用简易监测法,以定期目视检查及安装简易监测设施二种。定期目视检查要求监测责任人必须定期对可能滑动本体采取目视检查,尤其在汛期、台风暴雨时,应检查被监测地灾点有无异常变化。安装简易监测设施要求在被监测地灾点敏感变化部位(如滑坡前或后缘裂缝中设立简易固定标尺或水泥砂浆观测其变化情况)。

2.监测工具:简易观测一般采用钢卷尺、皮尺、三角堰等工具。

3.监测工作制度:(1)监测频率。每年1—4月和10—12月为正常时段,每月观测一次;每年5—9月为汛期,每10天观测一次;暴雨期间每日至少观测一次。(2)监测资料收集。每次监测都应认真做好记录,监测记录应及时上报镇防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县国土资源局,正常情况下每月上报一次。暴雨期间各村应及时向镇防灾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监测情况。

二、地质灾害临灾预报

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在于预报灾情。当群众、监测人发现异常情况、灾害前兆和险情时,镇领导小组办公室应马上组织人员到现场落实,并立即通过电话或传真上报县国土资源局。

三、临灾应急

当县政府临灾预报,宣布灾区进入临灾应急期后,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要立即有组织地把灾民、财产撤离险区,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继续进行灾情监测,对灾情趋势进行预测,及时制止致灾动力的破坏作用,并在地质灾害前兆出现时制定险区人员疏散撤离和安置计划。

四、灾后抢险救灾

地质灾害发生后,要在县地质灾害防治小组的统一指导下,镇、村干部应立即发动群众积极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1.迅速进入灾区了解灾情,按速报制度要求在24小时内提交速报报告,根据已经获得的可靠信息,说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伤亡人数、财产损失情况。

2.抢救受灾群众,帮助和医治伤病人员,把群众撤离到安全地带,做好灾民的安置工作。

3.抢修被破坏的供水管道、供电线路、通讯系统,抢修被破坏的公路、桥梁和水利设施,保证生命线工作尽快恢复使用。

4.提出灾情趋势研究意见和防灾工作建议,计算筹集防灾救灾资金和物资。

五、职责分工

第11篇

一、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及趋势分析

截止到年底,全市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394处。按规模分:大型10处,中型43处,小型341处;按地域分:新昌县103处,诸暨市102处,嵊州市95处,上虞市76处,*县15处,越城区3处。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521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3%。

年,我市受强台风、强雨雪等极端性灾害天气影响,地质灾害明显多发,全市共发生突发地质灾害22起(不包括未造成人员伤亡的小型公路边坡塌方),比年增加175%,其中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16处。由于预防措施到位、应急处置妥当,未造成人员伤亡。全市因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60万元,比年减少了15%。

汛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防范期,今年要特别注意极端性灾害天气在局部造成的强降雨,做好预警预报工作。地质灾害易发区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特别是要把各类农村道路边坡、易发区内的各类农家乐等公共场所及农村居民点作为地质灾害防范的重点。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做好入汛前各项应对工作。各县(市)都要在汛期来临前编制年度防灾方案,指导本年度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3月中旬前,各地要组织汛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检查各灾害(隐患)点现状和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落实情况。充分考虑极端天气引发重大地质灾害险情的可能,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作必要的修改完善。重新确认应急系统及群测群防网络人员,确保责任落实,在紧急情况发生时,能迅速响应,高效有序地组织抢险救灾工作。

(二)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建设。各县(市)国土、水利、气象等部门要密切合作,互相沟通,进一步健全地质灾害预警体系。落实汛期各项工作制度,汛期值班、灾情巡查、灾情速报等制度要严格执行,做到各地质灾害(隐患)点汛前检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确保一发现险情,立即组织应急排险,防止灾情的进一步发展。各地要适时开展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进一步健全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全面提高各级政府的应急抢险能力和当地群众的应急自救能力。

(三)加强群专结合和群测群防建设。抓紧开展新昌县回山镇下山村滑坡专业监测省级示范点的建设工作。各县(市)要建立1?2个地方级地质灾害监测示范点,做为各地地质灾害监测的样板工程,实行专业监测与群众简易监测相结合,带动并提高各地的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建立群测群防网络责、权、利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制定监测工作制度,灾害(隐患)点责任人负责定期检查监测记录,确保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到位、监测记录到位;要从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保障地质灾害监测人员的工作经费。通过各种渠道,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的业务培训和知识宣传,同时发挥监测示范点的教学推广作用,提升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的监测水平,提高基层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做到明白防灾、主动防灾。

(四)推进预防为主、治避结合的工作进程。上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到修编期限的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修编、和实施工作;全面调查,制定新一轮防治目标,统筹安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和搬迁进度,争取提早实现各地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近期或中期目标。列为省重点的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要按时完成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的全部工作,并把成果应用到当地政府防汛抗灾中。

(五)做好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建设用地项目中确认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督促工程建设单位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提出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从源头上减少工程项目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对引发地质灾害的工程项目,按照“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督促责任单位及时治理。

三、地质灾害防治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级政府要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防汛工作的重要内容。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负责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保障经费,推进工作。各县(市)政府要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对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要列入当年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对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要按照“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积极向上争取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专项资金,按规定落实配套资金,把地质灾害防治与水利建设、交通建设、城市建设、防汛抗旱、新农村建设等结合起来,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12篇

一、地质灾害现状

根据年修编的《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动态变化,我镇现查明各类地质灾害隐患处,以地面塌陷、滑坡和泥石流为主。其中滑坡隐患点个,泥石流隐患点个,地面塌陷隐患点个。

二、防治总体要求及防治重点

按照“以人为本、明确责任、预防为主,治避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调查、群测群防、监测预警,抓好勘查治理、搬迁避让和防灾队伍建设等工作,不断提高全市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少、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镇地质灾害类型以地面塌陷、滑坡和泥石流为主。

根据《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年)》,全镇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交警队屋边,村, 村, 村。

上述地质灾害隐患是我镇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所在村要在汛期来临之前明确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编制防灾预案,并报镇土管所备案。同时,每个行政村要对本行政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巡查,建立档案,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宣传,落实防灾责任,切实抓实、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主要任务

(一)重点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梅、台汛期,是地质灾害的多发时段和重点防范期。在汛期来临之际,我镇地质灾害应急防治领导小组要组织国土规划、农业水利、交通等相关人员在主汛期到来前,对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内的交通路线、重要基础设施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次现场实地检查,提出具体防范意见,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在整个汛期,镇地质灾害防治小组要坚持汛期值班制度,加强应急值守。严格执行险情巡查、灾害预报、灾情速报等制度。一旦出现险情灾情,要在镇政府统一领导下,启动相应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立即开展应急调查,提出应急处置措施。对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做好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工作,尽最大可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着力强化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

各行政村要立足于防大灾、应大急,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分工负责、协调一致、反应迅速的应急反应机制。进一步细化本村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操作手册,组建包括国土规划、农业水利、民政卫生等部门在内的应急处置与救援队伍,配备完善应急装备。高度重视基层地质灾害防灾能力建设,加强对农村基层地质灾害监测员应急能力的培训。地质灾害多发的行政村应根据本地实际,把气象灾害协理员、山洪灾害预警员与地质灾害监测员有机地整合,平时加强沟通联系,信息共享。灾情发生时,齐心协力、合作防灾。进一步加强群测群防工作责任制的落实。重点防治区与重要隐患点的监测工作的相关责任人和负责人的责、权、利要逐一落实,并向社会公布。

(三)继续做好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与搬迁避让

积极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的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农村居民点地质灾害隐患,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下山脱贫和农村住房改造工程,通过加强勘查治理、有序组织搬迁避让等途径妥善解决。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公路和其他道路建设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各级交通、农业、林业部门要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建账立册,有针对性地加强防范和治理,保障这些道路建设运营安全。铁路、水利、旅游开发等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落实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任务。各地要严格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查,加强治理工程、监理工作的管理力度,确保工程质量。

(四)积极做好山区中小学校舍场址的地质灾害防治

全镇中小学校舍场址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基本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办公室要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校舍场址,组织编制治理规划,按危害程度进行分类处置,落实各项防灾措施。可以应急排险消除危险的,尽快实施应急排险工程;短期难以消除的,应划定危险区并设立警示标志,编制防灾预案,落实防灾责任人及日常巡查、监测人员,并因地制宜地开展预案演练;需要工程治理的,按要求实施勘查治理工程。学校要加强对教职工和学生的地质灾害预防和救治知识的教育,培养教职工和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实施

目前,我市新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公布实施。镇政府要将规划目标和防治任务分解为具体的年度计划,落实防治责任,并实行严格的年度目标考核。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信息化建设,做好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共享和服务工作。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政府和各行政村要站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研究、部署、检查、落实。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无小事的理念,以新思路、新举措促进地质灾害防治由被动防治向主动防治转变。要建立和完善防灾责任制,政府主要领导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国土资源、气象、水利、建设、交通等部门责任,并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监督,落实制度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关制度,积极开展地质灾害调查、预警预报,规范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及时的调查、勘查、治理或避让。要严格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落实地质灾害治理责任人的治理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对列入防治方案的重点矿区、交通干线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点,当地政府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反馈给相关责任部门,由各责任部门按职责要求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