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45: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体系;制度;语言;批评
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孔子)。因此,注重培养和指导教师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不仅是对小学生的成长的负责,也是整个社会物质、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至此,如何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我认为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1.建构完善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制定科学管理制度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在他的《品德发展心理学》中指出,由于年龄所致,小学生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认识比较肤浅,只知道“应该去做”,但对“为什么这样做”缺乏理解,具有外部调节向内心自觉发展的特点。这样建立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及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1.1建立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体系。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体系,使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各尽其责,形成合力。学校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它既承担道德认识上的教化,又肩负着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同时还接纳学生的行为评价。家庭应加强环境熏陶,父母应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儿童,教化儿童,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社会教育则特别要注重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社会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统一领导下的德育办、教导处、少先队三者之间除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之外,各自建立独立的线索。德育办对内直接管理班主任,对外与家庭教育接轨;少先队对内与中队辅导员直接联系,对外与社会教育直接挂钩;教导处的主要管理为各科教师,特别是德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1.2制定双元制实施制度。所谓双元制,即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分别给学生制定出系列性的思想道德要求,给实施单位或教师制定落实道德教育的管理职责、制度等。制度的落实是思想道德教育付诸实践的有效措施,或者说,制度是使认识转化为实践的有效保证。这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没有合理地得到彻底实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缺陷。制度越严格、越明确,它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正视这是形成技巧与习惯的基础。”出于这一考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将围绕思想道德教育的系列性内容,制定《文明班级标准》、《优秀小公民标准》、《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小学生一日之评比标准》等。制定内容结合学校实际,做到科学性、可行性。
2.讲究艺术、注重成效
2.1语言艺术。在德育工作中,“语言”是一个重要的武器。同样一句话,一个意思,不同的说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
某一位班主任路遇未请假擅自回家的学生:
老师:(吆喝)嗨,你过来!
学生:(不快地)干吗?
老师:(责问)你为什么不请假就回家?
学生:(不耐烦地)家里有事。
老师:(生气地)你怎么这个态度?
学生:(抵触不满地)我怎么啦?
另一位班主任也遇到了类似情况。一位学生上课迟到了,正好被班主任碰到:
老师:(温和地)××同学,今天来迟了,是家里有事,还是身体不舒服?你可以告诉我吗?
学生:(难为情地)不是。
老师:(委婉地)你今天起床迟了?昨晚睡得太迟了吧?以后可要早睡早起啊!
学生:(由衷地)老师,我明白了。
由此可见,在德育工作中,要注意运用语言艺术,做到“真、准、亲”。
“真”,即语情真。教育过程总是伴随着师生情感的交流,没有感情、空洞冷漠的说教,既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真”,就是要求教师有真情实感,不虚伪,不造作。正如赞科夫所说:“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准”,即针对性。卢梭说:“说教之所以最没有用处,其原因之一,就是它是普遍地向所有一切的人说的,既没有区别,也没有选择。”德育工作者必须针对不同的学生的实际进行个别教育,所用的语言也必须因人而异。如同样是鼓励性的语言,对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是有益的手段,而对骄傲的学生则有可能产生副作用。又如公开责备,在某种情况下对某些学生可能是必要的,但对那些情感脆弱、自尊心强或偶犯错误的学生则往往是不适宜的。
“亲”,即说话语气要亲切、柔软,但不失庄重感;语调要低一点,但不失其速度与生气。尤其对差生要“亲”,必须用十倍的亲切的话语去温暖他们的心,点燃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就如别林斯基所说,充满亲切的语言,使无可反驳的劝说好似熊熊烈火发出光和热,而听到这种语言,心中感到暖洋洋的,会让人心情舒畅;缺乏亲切的语言,会把颠扑不灭的一些真理,搞成冷酷的、僵化的训诫,使语言对意识和情感的影响显得软弱无力。
2.2批评的艺术。法国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施展威力。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春暖衣厚,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北风和南风都是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那么,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如何让一个学生认识错误,从而改正错误?
2.2.1要用平等的态度对待被批评的学生,这是有效批评的基础。可从三方面努力:(1)面带微笑对待犯错学生。批评者主动面带微笑,必定影响被批评者,吹散笼罩他心头的紧张和不安,缓解气氛,消除对立,使批评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而且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行动和感觉几乎是平行的,控制了行动也就能控制住感觉,教师面带微笑,还能有效的防止批评中的“走火”。(2)心理换位。用假设反问自己:“假如我是学生,听了这话会接受,会改吗?”、“如果犯错的是我,希望得到怎样的处置?”,设身处地从学生可接受的角度来设计批评内容和方式,使批评取得最佳效果。(3)顾及学生面子。人人都爱面子,如果把学生批得一无是处,他就会感到丢了面子,感到自尊受到侵犯,注意力就会由考虑批评内容的对否转为抵御侵犯和伺机反攻上,批评就难以奏效。
大学阶段,是汲取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最为重要的塑形阶段,树立良好的“三观”价值体系,是大学生实现社会价值、自身价值的重要保障,而道德建设又是“三观”价值体系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大学阶段应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高校教育体制的更新,大学生受社会大环境、家庭教育、朋友交往、地域制约、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等的影响,在思维和行动上产生了脱节现象。面对这样的矛盾,如何把握、分析、引导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尽管我们的大学大都开设了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也有专门的辅导员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发展,但我们的德育往往存在着“目标理想化、内容空泛化、方法单一化等弊端,德育实效性差”的弊端。很多研究人员发现“有效的德育项目应该融入到课程教育中去,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特殊项目或课程来对待”。
二、英语课堂作为道德教育平台的可行性
英语课堂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同时,也为对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平台。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讨论主题、专业方向、学习模式,选材的广泛性都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1)在全球化的今天,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我们的课程教学大纲中,从小学到大学对英语学习都有明确的要求。而英语作为学校的一门课程并没有专门的内容和主题。因此,在呼吁把道德教育融入到学校课程时,英语课成了道德教育很好的载体。如,爱国、世界和平、抵制污染、全球变暖、相互尊重、相互平等、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遵纪守法等德育,都可以通过语言艺术、文学、历史以及社会研究等语言学习的方式得以实现。
(2)在全球化环境下,英语被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使用,广泛用于多个学科和职业领域,特别是商务管理、医药、通信、信息技术等,这使得职业道德教育成为英语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尽管这些内容学科都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提供了专门的课程,但英语课也以一种间接的、非常有趣的方式提供了道德教育平台。
(3)当代英语教学更加重视以“学生为中心”,在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反思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并回答开放性问题,如小组合作、模仿、角色表演、头脑风暴、问题解决、批判性思考活动等。而这些活动也是我们实施道德教育的必要手段,英语课堂为道德教育提供自然的平台。
(4)同时,英语课堂也为社会价值的讨论和推广提供了最合适的地方。CarboneJ(r1970)指出,德育总体来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儿童到高中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意识到社会接受的价值、态度以及合适的行为标准等;第二个阶段是大学及其以后,在这一阶段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标准,而是让他们积极地思考与参与,培养他们在面对这些道德问题时的批判性、独立行事能力。尽管英语课堂是以语言文化的学习和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英语教学材料却倾向于社会科学,如:环境问题、世界和平、涉及社会价值和态度的材料等。而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学习和主题的讨论,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他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以及这个社会承认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
三、如何在英语课程中实施道德教育
我们的道德培养目标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德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我们的道德建设要兼顾社会与个人两个方面,不仅要考虑社会性,更要考虑学生主体性,真正以学生为本,重视和关注学生的生存状况和自身发展,坚持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统一,积极引导学生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服务于祖国和人民相统一,促进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协调发展。那么,如何在英语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呢?
(一)教学材料的选择
在英语课堂上实施道德教育既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以德行事的能力。因此,对教师而言,教学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教学材料应以有实际内容的主题为重,体现科学性与现代性,如文学、社会热点、艺术、医药、体育、法律等,因为这样的材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体现社会性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更容易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社会公平意识、社会服务意识、竞争意识、环境意识、法律意识、创新创业意识。
(二)“无意识性”和“渗透性”的教育方式
仅仅知道在英语课堂上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还不够,更重要的是用什么方法来使学生认识、接受并在现实生活中以此为标准来行事。我们有必要改变传统的“说理式”和“灌输式”德育方法,以逐步“渗透”的方式让学生去认识,体验并接受社会道德。郭卫平(2009:138)指出德育要注重“无意识性与渗透性……要通过各种隐性教育环节,以情感人,以境‘化’人,使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行为的养成”。
(三)合作学习模式
在英语课堂上,我们经常采用合作学习的互动学习模式来实施语言教学。合作学习模式同样也是有效德育的方法之一。因为,在合作学习中,来自不同生活背景,有不同价值和信念体系的学生必须相互合作,相互容忍,相互尊重,掌握社会技能,承担个体责任等,才能发挥团体优势,解决问题,取得成功。而这些品质都是我们德育的主要内容,英语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作为有效的德育手段。
(四)课堂示范
示范也是在课堂实施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示范之前,教师应向学生解释、澄清某一道德原则,通过解释学生可以澄清错误观念。解释和澄清并不能真正让学生转变既定的价值体系或标准。教师须通过电视、影片、互联网等来展示现实生活中的模范事迹,或通过历史和文学故事中的人物事迹让学生明白是非,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五)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英语交际教学的重要部分。同语言学习一样,道德学习也坚持知行统一、学以致用。我们在开展道德教育的同时,也要进行体验教育、磨炼教育、实践教育和志愿者服务,让学生去直接感悟生活的价值性,以实现道德个体对于价值真理和道德原则的真正理解。比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捐助、救灾、到基层和边远贫穷地区锻炼等实践中去,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集体的力量、人间的真情,真切体验到生命的执著、坚强与生活的价值,重新定位道德与价值观念。
四、结语
关键词: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学生
教育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活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这个伟大的光荣的荣誉称号,教师不仅要具备优秀的人格,对学生的真诚、深沉的感情,良好的心理素质,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合理的知识结构,敏锐的观察力,杰出的管理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甚至优秀的交往协调能力,以语说服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说”。而要使学生坐得住并听得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要讲究说话的艺术。能够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说话的内容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同时要注意,语言是一把双刃剑。它带给我们沟通无极限的欣喜时,同时又是最危险的武器。说的不当,语言就像一把利剑,而且语言这把利剑所造成的伤口往往比真正的利剑刺伤的伤口难愈合得多。众所周知,我们平时说话都要讲艺术,那么,在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更应该讲究语言的艺术。一个学生从学校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在他学习生活中能够够用一生的精神财富,这种财富能够使他一生不管碰到什么事情都能从容面对,能够使他富有爱心,能够使他坚强勇敢,能够使他内心强大,能够抵制一切的诱惑。思想教育的工作不光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也是每一位老师的工作,老师除了传授知识外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为思想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若能合理地运用艺术语言,教学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及其语言特点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大部分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团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具有教育性、朴实性、政治教育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把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呈现教育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还必须是实实在在的,简洁明了朴实的。另外,思想政治教育是直接体现党和国家的政治要求、政治意图和完成政治任务的手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用的语言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意图,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运用语言艺术的必要性
在传统教育的过程中,老师自说自话,师生话语交流和沟通往往成了教师的独白。学生的话语空间受到挤压。我们知道,课堂并非是老师的一言堂,因此老师的话不一定多,但要能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因此要改变这种不良的状态,教育者运用语言艺术就非常有必要。语言艺术是人们在运用语言传递信息、思想和感情时的手段、技巧和规律,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方法之一。他们只有运用艺术语言,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激励、凝聚、调节、转化等优势。例如其转化优势体现在可以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把社会或政治团体的要求可化作个体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运用语言艺术非常有必要。
3如何将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表达艺术化
3.1幼儿园教师如何将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表达艺术化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他们几乎相当于一张白纸,教师的工作就是使这张白纸变得生动丰盈,色彩斑斓。幼儿不识字,因而他们所接受的一切教育、获得的所有知识基本都来自教师的语言传授。因此幼儿园教师比其他一切教师更需要使用艺术化语言,他们的语言艺术对幼儿良好习惯及自信心的培养的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教师应该做到如下几点。第一,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音量适当,语速适中,停顿合理。第二,合理运用儿童化的贴近幼儿生活的语言,让幼儿易于理解。第三,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幼儿兴趣。比如组织游戏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将人物角色表演出来,使幼儿易于理解和把握。第四,运用鼓励性语言,增强孩子的自信。因为小孩子是喜欢被称赞的,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好话。因此幼儿园教师语言应以表扬为主,每当孩子的表现有进步或表现很好或遇到困难或难题时,老师都要及时给予鼓励。
3.2小学教师如何将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表达艺术化
小学生大脑处于发育阶段,听嗅视觉逐渐加强,对新鲜事物敏感,喜欢形状、颜色、气味、声音等因素的刺激,喜欢学习新东西,但有厌旧情绪。随着他们的触觉能力逐渐敏锐,喜欢东看看,西摸摸,活动不停,注意力容易分散。随着身体的发育,他们的运动能力逐渐提高。他们一般都喜胜厌败,如受到老师的表扬会喜形于色,受到老师的批评则灰心丧气。不过他们求知欲强,喜欢读书,要求上进。但遇到学习困难时,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教师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该做到如下几点。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要讲具体事例,不能满篇的大道理,流于空洞。并且,给学生所举的事例,最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感到亲切,易于接受。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要寓于各种活动中,在玩乐中渗透思想教育。这样才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还能使学生得到实践的机会。第三,可以利用一些优秀的影视语言,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用艺术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第四,教师的语言不要过多地充满表扬性。教师固然要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多表扬,少批评。这也使得部分教师产生一种错觉即认为唯有表扬,才能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殊不知事物都有正反两面,一个孩子受到表扬之所以兴奋,是因为他觉得他真的表现不错,值得表扬。如果表扬过多,也很容易造成表扬疲劳,学生到最后也许再也兴奋不起来。第五,思想政治教育每次持续的时间不宜过长,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应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说出最有效的话。
3.3中学教师如何将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表达艺术化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身体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同时承受着较重的学习负担。这个时期的他们,虽然潮气蓬勃但一般比较敏感,老师的一句话或许是黑暗中的明灯,给予了他们无限的希望,但如果是不恰当的话,也足以摧毁他们的精神信仰甚至毁掉他们的一生,因此,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该使自己的语言艺术化,照亮学生前行的路。为此,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的言辞应充满思辩与智慧、幽默与风趣,语调应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中学生在繁重的学业中也能感到轻松愉快。第二,针对性格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语言方式。对开朗大方的学生可以直奔主题,对内向敏感的学生可以点到为止,对谨小慎微的女生可以轻言细语,对心理承受能力强的男生可以直截了当。第三,要选准时机,因时而异。比如学生情绪高涨时教师应多使用豪放的语言,学生情绪低落时教师又应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学生考好了教师要用谦虚的语言,学生考差了教师要用鼓励性的语言。第四,要认清场合,因时而异。在教室里教师应使用大众化的语言,在宿舍时教师应用拉家常式的语言,总之,要因时因地因人采用不同的语言,以便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第五,教师应更倾向使用激励性语言。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避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与误,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迁就并助长这种不良习惯,而要从中寻找闪光的方面。激励性的富有弹性的语言能使教育对象有被尊重的感觉。
3.4大学教师如何将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表达艺术化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就其整体的心理发展来看,他们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水平上。他们充满青春活力,富有理想,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但他们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比较弱。他们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但相对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他们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思维易带主观片面性,常常把社会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以至于陷入主观、片面和想当然的境地。他们意志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在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者使用政治语言、文件语言和权力语言的现象泛滥。有些教师以训斥的语言谈问题,以不容置辩的语言讲道理,以命令的语言提要求,讲一些不载任何信息的废话套话,不善于把大道理变成自己的话语,滔滔不绝地讲连自己也未必理解的话,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大打折扣。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做思想教育工作时应该做到如下几点。第一,了解学生的背景,因为大学生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也许来自五湖四海,只有真正了解他们的背景,才能使政治教育的话语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想他们所想,只有这样才会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才会使思想教育活动产生效果。第三,教育者应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及语言驾驭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要展现自身的理性魅力,要摆事实,讲道理,易理解。第四,要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学生自我实现的愿望更为强烈,他们迫切要求思想教育者的语言所载的思想信息能满足他们的这种内在的需要。第五,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个性化,所以,教育者要用爱去包容有理性的与众不同。只有不同,才有创造,才能有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爱是一缕春风,爱是一线阳光,让教育者的爱去融化大学生心中的不快和烦恼。
4结论
总之,不管针对哪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当然,除了必要的技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平时要多了解并积累教育的客观规律,多关注学生的内心。同时还要善于管理自己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始终铭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乐观的性格,使用幽默的语言,让学生与之沟通感觉到轻松愉快。只有在一种非常轻松的氛围之下,学生才能够自然而然地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诲。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针对不同受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一些共性。如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要简单明了深刻,要生动形象,要结合具体的实例不空洞,但针对不同受教育阶段的学生的不同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做出不同的反应,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社会应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化的氛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语言培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研究与交流。
参考文献
[1]李月修.对道德教育中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4,(12).
[2]宋元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5,(3).
[3]王贤.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宁夏社会科学,2005,(4).
[4]冯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教育探索,2005,(6).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刍议
众所周知,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学习的集体。作为班集体灵魂的班主任,必须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教育重任。下面结合笔者在桥东区胜利中路小学从事多年班主任工作所积累的经验,从构建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班级管理中设计优秀的语言艺术和建设优秀班风等几方面谈点体会。
一、注重构建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
众所周知,构建出和谐的小学班主任与学生关系,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师生关系的最成熟、最圆满阶段,它体现了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是建立在班主任与学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新型合作关系。这个和谐关系的核心,是班主任与学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而形成师生挚爱、真挚的情感关系。
我们经过在学校调查分析,最终研究表明约有一半以上的小学班主任不喜欢这个岗位。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方面是因为班主任工作很累;另一方面是与普通教师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待遇优势。而且最为突出的原因,其实还是教师们对班主任岗位的接纳度低、不少班主任的发展观是片面的、狭隘的班级管理观、缺乏耐心与爱心等等这些成为影响班主任与学生关系主要障碍。那么,如何构建和谐的班主任与学生关系呢?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我们应该明白,班级管理不能既不能管理过严,也不能管理过宽。这里应该讲究一个合理的管理程度,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观念,切忌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态势。二是要塑造出一个良好的班主任形象。班主任的外在形象和内在修养要成为学生的表率,以渊博的知识使学生增加才智,以崇高的道德使学生变得高尚,以自尊自爱、自省自强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学生,以自己的处事作风使学生学会做人。只有这样,你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三是要深入了解、理解学生。深入了解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获得学生学习、生活、道德、思想、审美、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信息能促进师生间的心理交融,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探寻适合他们个性特点的教育途径与方法。特别需要提出的是班主任要学会“品味”学生的过失,少一些指责和歧视,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四是要学会与学生沟通。沟通是融洽班主任与学生关系的剂,班主任要深入班级,用语字斟句酌的和学生广泛接触、交谈;最后对学生爱严相济。爱是教育的基础,儿童期的小学生特别需要班主任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用博爱去影响每个学生,同时要严格要求学生而且要做到一视同仁、不搞特殊。
总之,建立和谐的新型班主任与学生关系是实现和谐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对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品德、性格等方面有重要影响。同时,和谐、融洽的小学班主任与学生关系的建立,使班主任的工作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中,从而有利于减轻心理压力、增加成就感。
二、讲究设计缜密的语言艺术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语言在教师的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班主任必须锤炼自己的语言技巧,提高语言的感召力、说服力、冲击力和鼓动力。我们知道,语言是情感的载体,班主任和学生谈话要做到“情在言先、理在言中”,循循善诱,避免出现“糊涂蛋”“、榆木疙瘩”“不开窍”等恶语挂在嘴边,善用体态语、目光语把批评、赞扬、肯定等情感表达出来,让学生读懂,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比如在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中,我发现一位学生作弊,我没有刻意的去声张,而是用一种意味深长的眼光与学生的眼光一对,我认为在这一种特定的眼神中已经把我需要传达给他的意思说明白了,已经不再需要直接说明了,直至课后,我依然没有说一句批评的话。但这位学生已经明白了我的意图,亲自找到我诚恳承认了错误,表示今后绝不再犯。可见,适时的沉默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批评学生缺点的时不妨先表扬他的优点,班主任要学会“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真正做到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通过 “爱心育人”达到师生的和谐。
三、需要培养强有力的小助手
实践证明,得力的小助手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对一个班集体的班风有很大作用。教师的责任感在建设优秀班风的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班主任是优秀班风建设的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的中心和灵魂,大多数小学生对老师有种敬佩感、祟拜感,所以要求小学教师注意自身的形象,以高度的责任感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建设优秀的班风。
1.慎重选拔和精心培养小助手。首先要大力发现干部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小助手树立威信;其次要在鼓励他们大胆工作。同时,更严格要求小助手在学习、纪律上以身作则,起到带头作用,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最后要培养小助手团结协作、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从而实现以面带面。
2.实行目标管理。优秀的班风就是在一个个目标的实现中逐步形成的。抓目标管理,就是抓住了优秀班风建设的核心。要建设优秀的班风,班集体首先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以吸引学生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凝聚。班主任通过制订班级总目标、发动各小组制订各组目标、个人制订小目标等方式进行目标管理。
关键词:中华经典;诵读;意义;有效途径
在牧区,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对孩子读书、阅读习惯的培养。大多数孩子就读于牧区寄宿制学校,家庭教育功能一定程度的弱化甚至缺失也影响了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因此,在牧区寄宿制学校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对于学生道德品质及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必要性
1.培养小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经典诗文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而优秀的传统道德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主要指以儒家伦理文化为基础,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精华。针对当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孝敬父母的意识淡薄这一社会现象,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传统道德的力量。
在诵读中,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指导学生诵读,还指导学生效仿古人高尚的品质,从诵读经典中找到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使学生的脑海中刻下发愤读书、孝敬父母以及行为准则的印迹,对培养学生品德,激发学生勤学上进,起到很大作用。
2.形成多种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同时,大量的背诵和阅读可以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基础,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课内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主要方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是语言学习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同时,朗读作为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在经典诵读的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课内带领学生进行古诗文诵读时,可以按以下做法具体操作:
1.反复诵读,自我感知
在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过分强调学生对古诗文的含义理解。由于学生年龄偏小,理解能力有限,对古诗文中的深刻含义和意境的理解难免有不到位的情况。作为教师,应把握“不求甚解”的原则,不能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在带领学生诵读的过程中,要求他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多读几遍,使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慢慢体会诗的意境,从而锻炼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2.适度讲解,交流体会
学生在反复诵读,初步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可将自己诵读的感悟与学生分享,在此过程中还可对高年级学生讲解诗文的写作手法、诗文特点、谋篇技巧。通过教师的适度讲解,学生原本对诗文的理解也会逐渐由模糊变清晰,由零乱变条理,由感性变理性,语文学习才能融会贯通。
3.入情入境,合理想象
经典诗文年代久远,学生由于心理发展水平的局限,要求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利用音乐、背景、动画等手段,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让学生进入古诗的画卷中,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才会有更深层次的感悟与理解。
三、课外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主要途径
1.排演中华经典诵读小节目
学校可以定期举行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诵读经典古诗,传承中华文明”等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比赛活动。丰富的活动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诵读内容鲜活呈现在学生面前,既展现了学生表演、舞蹈、音乐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更达到了“活动育人”的目的。
2.举行“经典诗文背诵大擂台”活动
班级可采用周赛、月赛等形式,利用阅读课、课外活动等时间,推选出班级内的背诵冠军。学校可在期中、期末组织两次大型“经典诗文背诵大擂台”活动。这些竞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背诵经典诗文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投入到经典诵读活
动中。
3.开展“中华经典”手抄报比赛活动
教师可组织学生绘制古诗配画手抄报。学生把诵读过的古诗文,加上丰富合理的想象画面,精心设计,绘制成图文并茂、别具一格的古诗配画手抄报。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培养文字组织及美术设计等综合能力。
4.开展“我与中华经典”为主题的读后感交流活动
学校可借助主题班会、少先大队活动、团支部活动、道德讲堂等平台,开展主题系列活动,要求学生把诵读经典的体会写出来,交流心得,畅谈收获。
一、构建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样的统一”。和谐的小学班主任与学生关系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师生关系的成熟、完满阶段,它体现了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是建立在班主任与学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新型合作关系,其核心是班主任与学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挚爱、真挚的情感关系。
调查表明,约有一半的小学班主任不喜欢班主任岗位。一方面是因为班主任工作很累;另一方面是与普通教师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待遇优势。对班主任岗位的接纳度低、不少班主任的发展观是片面的、狭隘的班级管理观、缺乏耐心与爱心等等这些成为影响班主任与学生关系主要障碍。如何构建和谐的班主任与学生关系呢?
(一)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班级管理不能过严、过宽,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观念,切忌居高临下;
(二)要塑造良好的班主任形象。
班主任的外在形象和内在修养要成为学生的表率,以渊博的知识使学生增加才智,以崇高的道德使学生变得高尚,以自尊自爱、自省自强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学生,以自己的处事作风使学生学会做人。
(三)要深入了解、理解学生。
深入了解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获得学生学习、生活、道德、思想、审美、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信息能促进师生间的心理交融,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探寻适合他们个性特点的教育途径与方法。班主任要学会“品味”学生的过失,少一些指责和歧视,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四)要学会与学生沟通。
沟通是融洽班主任与学生关系的剂,班主任要深入班级,用语字斟句酌,和学生广泛接触、交谈;最后对学生爱严相济。爱是教育的基础,儿童期的小学生特别需要班主任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用博爱去影响每个学生,同时要严格要求学生,“严师出高徒”,学生严格遵守班规,一视同仁,不搞特殊。
总之,建立和谐的新型班主任与学生关系是实现和谐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对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品德、性格等方面有重要影响。同时,和谐、融洽的小学班主任与学生关系的建立,使班主任的工作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中,有利于减轻心理压力、增加成就感。
二、班级管理中设计优秀的语言艺术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语言在教师的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班主任必须锤炼自己的语言技巧,提高语言的感召力、说服力、冲击力和鼓动力。语言是情感的载体,班主任和学生谈话要做到“情在言先、理在言中”,循循善诱。避免“榆木脑袋”“、木瓜心”“、蠢猪”等恶语。善用体态语、目光语把批评、赞扬、肯定等情感表达出来,让学生读懂,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比如,一位班主任在期末考试时发现一位学生作弊,这位班主任的眼光与学生的眼光一对,狠狠的看了他一眼,一句话也没有说。课后,也没有说一句批评的话。但这位学生向老师承认了错误。可见,适时的沉默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批评学生缺点的时不妨先表扬他的优点,班主任要学会“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通过“爱心育人”达到师生和谐。
三、培养强有力的小干部,建设优秀班风
小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对一个班集体的班风有很大作用,教师的责任感在建设优秀班风的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班主任是优秀班风建设的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的中心和灵魂,大多数小学生对老师有种敬佩感、祟拜感,所以要求小学教师注意自身的形象,以高度的责任感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建设优秀的班风。
班主任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慎重选拔和精心培养小干部。首先要大力发现干部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其次要在鼓励他们大胆工作同时,更严格要求小干部在学习,在纪律上以身作则,起到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最后要培养小干部团结协作、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
实行目标管理,是优秀班风建设的最佳途径。优秀的班风就是在一个个目标的实现中逐步形成的,抓目标管理,就是抓住了优秀班风建设的核心。要建设优秀的班风,班集体首先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以吸引学生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凝聚。班主任通过制订班级总目标、发动各小组制订各组目标、个人制订小目标等方式进行目标管理。
关键词:护理风险 伦理 防范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233-02
现代医疗和风险密切相关。护理工作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护理风险作为职业风险,既有客观决定因素,也有可控制一面。护理人员需拥有精湛护理技术,更需具备高尚护理道德伦理。护理伦理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医院护理风险。
1 护理与伦理界说
护理贯穿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是护士与病人互动过程。护理能满足病人需要,协助病人恢复健康,增强病人应对和适应能力,达到完美的健康状况。南丁格尔认为,护理是针对个人需求,提供服务使人们恢复健康或维持健康,使个体处于最佳状态,促进病人痊愈。1980年美国护士协会对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治疗人类对已经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1]。首先,护理是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包括社会学、生物学、哲学、心理学、文学等,同时还重视生理、心理、社会与精神统一和人与环境互动关系。进行护理实践,须考虑内外环境对人健康影响[2]。其次,护理饱含关怀、感情和人性,健康是护理最终目标。
伦理的古希腊文本意指动物不断出入的场所和住惯的地点,引申为习俗、风尚和德性;后来,“伦理”指行为具体原则。中国的伦理二字最早见于《礼记?乐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指安排部署有秩序。现代伦理表现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原则。伦理和道德意思相近,但实质有差异。对正义行为而言,道德表示“你最好应该”;而伦理表示“你必须应该”。传统医学对护理人员有三种形象描述,即母亲形象,扮演母亲角色陪伴在患者身旁;宗教形象,西方原来主要由修女从事护理工作;仆人形象,疾病被认为是对罪恶的一种惩罚,照顾患者是仆人。南丁格尔冲破社会压力和家庭阻力,献身护理事业,创办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使护理专业走向正规化。南丁格尔的笔记有许多关于护理伦理的论述,“护士要有奉献自己的心愿,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充分的同情心”。
2 护理风险的伦理教育引导
随着医学快速发展,护理难度和风险不断增高。在实际护理中,往往忽视护理过程存在风险。用伦理教育引导护理风险构建,树立风险意识防范风险十分重要。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绷紧护理安全这根弦,评估查找存在的风险隐患,从重点环节上防范。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护理风险产生的行为与护理特殊性、侵袭性、局限性的关系。任何护理行为都具两重性,包含有益性和有害性两个方面。护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由于系统风险而产生护理风险,医疗设备运行及医疗服务是一个动态过程,所有人员与设备和服务都存在风险。
医疗技术进步、文化价值观改变,护理风险伦理教育内容也应随之变化。国内护理伦理教育重点在护患关系、护理道德规范和护理伦理学基本原则上。不加强护理伦理教育,将影响护理人员素质提高和护理队伍建设,将阻碍护理事业发展。重视伦理学教育,才能真正意识到在临床中不可掉以轻心和,一旦疏忽,将付出血的代价,道德和法律决不允许。
3 提高护理伦理修养防范风险
临床护理的安全直接关系医院和医护人员安全,直接威胁病人安全。护理工作要求有过硬实践操作技能,若护理者专业知识模糊,或者操作笨拙与过程不清晰,必然要产生技术风险。输液与注射时不能一针见血,插胃管与导尿时不能一次成功而增加患者痛苦;对心电图机与监护仪使用不熟练,抢救时手忙脚乱,也使护理风险发生率增加。在急诊科室和ICU病房,更需掌握多科业务知识以及先进仪器使用方法。若护士不能采取力所能及急救措施而延误抢救时机,将引起患者死亡[3]。注重护患沟通语言艺术,希波克拉底认为,“医生有两件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一是语言”。护士要掌握语言的艺术融洽护患伦理关系。
护理实践要遵循道德原则和规范,更要做到“慎独”。“慎独”是道德修养重要范畴,指医务工作者在没有任何外界监督情况下仍能坚持医德信念,并遵守医德原则和规范,保持高尚情操,这是道德修养最高境界。护理工作是良心活,大多是在无人监督情况下进行,如配置药品是否正确和消毒是否严格,或者对患者是否真尽职,很难让他人监督。要长期反复地进行“内省”与“外求”,“内省”表现有“知耻之心,改过为勇”,“外求”借助外界信息反馈不断改善自己行为,“知过必改,德莫大焉”[4]。护理人员只有理解自己职责和义务,才有高度责任心和一丝不苟工作态度。护理人员“慎独”修养在护理实践中起举足轻重作用,要从护理人员道德责任感着手,提高护理人员义务感和荣誉感,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使为患者服务成护理人员自觉行为准则。把“慎独”修养作为提高护理道德高度来认识和强化,把它作为护士思想教育内容,让护理人员真正起到净化思想的作用,成为名副其实的“白衣天使”!
参考文献
[1] 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2] 李怀珍,秦敬民.护理伦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7
关键词:文学;儿童文学;语文教育;文学教育;语言艺术
文学教育历来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中,由于学习者的接受特点,儿童文学在文学教育中占据着特殊位置,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习者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中,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已引起了教育界的充分重视,在课程设计、教师培训I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现象。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编写新版小学语文教材时,将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教授的《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工作研究》作为整个教材编写工作的理论支持,同时在教材中选人多篇中外儿童文学的名家名篇。又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的儿童文学专业“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相关的教师培训课程,为教师编写儿童文学教材,向小学教师普及儿童文学理论知识,介绍儿童文学的内容、特点、功能、作用,介绍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代表作家作品等,组织教师在实践中摸索儿童文学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全面提高小学教师的儿童文学修养”。此外,依据教育部2001年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阶段目标中对小学一至二年级的阅读目标提出了lO项要求,其中第6项明确指出学生的阅读文类为“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由此可见,儿童文学的重要文体之一的童话、寓言已经受到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视与关注。根据有关学者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人教版、北师大版、江苏版与河北教育版的四种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文体在整个语文教材篇目中所占的比例明显提升,比如,人教版的一年级下册中,“童话文体的篇数由年版的7篇增加到2001年实验版的14篇,上升了个百分点,占到课文总数的4l%。儿童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文学在学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学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人类价值观的体现。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了解人类的历史与文化、弥补自身经验的不足。文学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具有德育、美育、智育等功能。具体地说:文学作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化,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高度的精神感召力,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文学作品是人类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审美体验的集中体现,它可以传达给处在成长期的学生,并且经由学生自身的情感和经验内化为他们自己的审美体验;文学是人类的精神创造,文学的欣赏需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需要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它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
由于文学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德育、美育、智育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它应该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们常常提到,2l世纪呼唤新的人才观,那么,新型人才的素养应该包括一定的文学素养,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学素养也应该是一个健全的人的基本素养。文学历来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人类早已认识到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世界范围内,许多世纪以来文学课就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以往,学生主要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习识字,或者学习外语——例如拉丁语,或者获得宗教知识,或者学习阅读方法。直到世纪,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文学教育才走上关注文学自身的道路。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体验、感悟和学会评价。
西方的母语教育一直有重视文学教育的传统,虽然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日益感到应加强母语教学的实际应用色彩,但文学教育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视。一种共同的看法是在母语教学中把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加以区分,这和张志公先生提出的从初中开始在语文课之外增设文学课的看法是一致的。例如在美国,由全美英语教师委员会制定、对美国中小学的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英语教学纲要》(1982)指出:“英语研究包括语言知识本身,包括作为交际手段的英语应用的发展,以及对文学作品所表现的语言艺术的欣赏。”这份纲要把语言应用与文学欣赏区分开来,要求通过文学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文学是人类经历的一面镜子,把文学当作与他人联系的方式,从与文学相联的复杂事物中获得洞察力。德国的母语教学分为德语课和文学课,法国也十分重视文学作品和文学史的教学。至于前苏联,十年制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采用两套教材,即俄语和文学。文学教材又分为《祖国语言》(一至三年级用)、《祖国文学》(四至七年级用)和《俄苏文学》八至十年级用)。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学遗产。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也是十分重视文学教育的,能够吟诗作赋一直是显示一个人有文化的重要标准,不过,传统的文学教育是和历史、经学教育等揉和在一起的。本世纪以来的文学教育则是作为语文教育的一部分存在的,我国的语文教材中也选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1956年,我国曾经学习苏联母语教学的模式。把语文课分为语言和文学两科,并为此编写了两套教材——语言教材和文学教材。现在语文界一种普遍的看法是:1956年的分科是失败的。但是究竟失败在哪里,有没有合理的成分,却很少被研究。其实,即使那次分科教学不成功,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文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应有的位置。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当重新认识文学教育的地位、功能,应当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学教育。
二、从学习者的接受特点出发,儿童文学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学教育中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不论是从文学在人的发展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这一角度出发,还是从中外母语教学的历史演变来观察,文学教育都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基础教育中,考虑到学习者的心理发展、审美趣味等特点,儿童文学应该成为文学教育的主要载体。
什么是儿童?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界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指专为18岁以下未成年人精神生命健康成长服务并适合他们审美接受心理与阅读经验的文学。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对象正是18岁以下的学生,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一体两面”之事。儿童文学理应成为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学资源。
儿童文学作为语文教学主体资源所具备的特别优势,来自儿童文学自身的性质与特征:第一,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儿童文学是指“在文学艺术领域,举凡专为吸引、提升少年儿童鉴赏文学的需要而创作的且具有适应儿童本体审美意识之艺术精神的文学。”儿童文学独立于之外,从本质上是因为它将儿童当作首要的读者对象,对儿童文学的儿童中心、儿童本位立场,儿童文学作家们都有明确的认同并反映于他们的创作中。特别是现在的儿童文学作家经过长期的探索已经认识到,为儿童写作并不是把成人的思想、信条强加给儿童,儿童文学必须要让儿童读者能够理解和领会,儿童文学的内容和结构都应该符合并激发儿童的兴趣,儿童文学作家必须了解儿童读者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特征、思维特征与社会化特征。在具有文学才能的同时还需持有与儿童共鸣的思想和心绪。
作为儿童本位的文学,所有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都会尽可能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反映儿童的现实生活和想象世界,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具有儿童乐于体验、能够接受的审美情趣,尤其对于学龄初期的儿童,儿童文学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是其它品种读物不可替代、无法比拟的。
第二,儿童文学是具有教育性的文学。
虽然儿童文学已不再被视为教化儿童的工具和手段,现在的儿童文学也摆脱了过去教育和想象矛盾冲突的处境,教育性还是隐含在儿童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之中,当然,人类社会,包括儿童文学世界,对教育的理解业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天赋、智能和体能;培养对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及《联合国》所载各种原则的尊重;培养儿童对其父母、自身的文化背景、语言和价值观、居住国的民族价值观、原籍国以及不同于本国的其它文明的尊重;培养儿童本着各国人民、族裔、民族和宗教群体以及原为土着居民之间的谅解、和平、宽容、男女平等和友好的精神,在自由社会里过有责任感的生活;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事实上,早在公约签订之前,世界儿童文学已经多样化地呈现了上述理念。与19世纪的儿童文学相比,20世纪的儿童文学明显更具有社会的、文化的责任感,注重沟通儿童与现实、历史、未来的联系,注重向儿童表达人与人相互问的平等、友爱、宽容、理解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培养和增进儿童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以全面促进儿童精神和个性的成长。儿童文学之所以和先进教育思想同步,因为它是人类提供给后代的精神产品,传达着社会的理想,也凝聚着人类最进步的文化和文明,即使儿童文学不再承担宣传成人的思想、向儿童进行直接的道德教育的任务而转向想象和娱乐,但其陶冶性情、培育心智的作用,它对儿童审美的熏陶和浸染,对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
小学的语文资源,需要直接呈现给成长期的儿童,对思想性、教育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在这一点上,儿童文学已经具有明显的优势。与此同时,由于儿童文学向儿童传达的多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美德、共同理想,不会受到意识形态的专制影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背景的儿童文学在传播、交流方面享有更为广泛的自由,儿童文学这一资源也因此更为丰富,应用上更为便利,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语文教学的需要。
第三,儿童文学是特别重视语言艺术的文学。
儿童文学对于小学语文的资源优势还突出表现在语言方面。儿童文学和一样,都是语言的艺术。在文学中,语言是第一要素,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文学的材料,文学中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作者深刻的思想和感情、艺术风格和个性,都必须通过语言呈现和表达。由于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文学,因而对语言美有着更高的要求。
俄罗斯着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晚年专门为乡村儿童写作,这位语言大师吃惊地发现,他需要花在语言上的功夫比创作作品时更多。为了让故事字字句句都做到“精彩、简洁、淳朴,最主要的是明确”,他转而向民间文学学习语言,努力让自己的故事语言“明确、清晰、美丽和温和”。实际上,儿童文学的语言必须把简明、规范和鲜明、生动结合起来,同时还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这样才能吸引儿童,让他们感悟到语言的艺术魅力、感悟到文学语言的艺术美。从世界范围看,各个国家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显示了其本民族语言特有的个性,具有较高的艺术品质,成为儿童学习语言最理想的范本。
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的各个年龄段,都直接参与儿童的语言学习。学龄前期,儿歌、童话、故事,由教师或家长以口头讲述方式提供给儿童;学龄初期、中期,儿童则自主阅读童话、小说,在口语、书面语言两个领域,儿童文学对儿童语言学习的影响都非常深刻。
小学语文作为为儿童开设的基础教育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特别强调语言学习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针对我们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即使小学阶段,语文的学习也开始注重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生需要直接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通过具体的语言学习活动,掌握本民族语言运用的能力。在语感、整体把握,在人文与工具的统一方面,文学作品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较之一般的语言材料,优势相当明显,也更形象、更生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主动性。大量的调查证实,小学阶段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都有从小阅读儿童文学的经验。要将小学评议建设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推动小学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评议学习,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重视开发和选用儿童文学资源,以促进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
第四,儿童文学是传递人类价值的文学。各国的儿童文学当然也是具有意识形态性,“有着自己明确的美学原则”,但同时也反映一些共同的国际主题,如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热爱和平、国际理解、种族和解,儿童们阅读安徒生的美丽童话,并不只是度过愉快的时光,他们也从中自觉到做人的准则,以及作为人改变必须承担的重担责任。“希腊儿童文学作家洛蒂.皮特罗维茨在1986年日本IBBY发言中也强调,儿童文学是一座桥梁,是沟通儿童与现实、儿童与历史、儿童与未来、儿童与成年人、儿童与儿童之间的精神桥梁,在这个“桥梁”的概念中,包含了理解、抚慰、拯救、引导等不同的功能。在社会道德的价值上,儿童文学中传达的也多是人类共通的基本美德,如诚信、勇敢、合作、宽容等。
结语日本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曾谈到,童话往往成为构建人性的重要方式,如果幼年时期受过相同童话的熏陶,那么在人格最根本的部分,仍保持着共同的成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儿童文学在人文性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儿童文学在陶冶性情、增进美感,对儿童情感、态度恶劣、价值观产潜移默化的影响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从而在语文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王泉根,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255.
关键词: 农村小学 留守小学生 班主任工作
一、引言
2009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通知中,第一章总则的第二条是:“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作为一名奋斗在教育一线20多年的农村小学班主任,我深感身上的责任重大,做好一名班主任不容易,做好一名农村小学的班主任尤其不容易。
班主任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 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许许多多跟我一样在小学教育事业中奋斗多年的老教师,对于如何做好小学班主任这一问题,写出了许多有指导意义的论文和著作,作出了许多贡献,我主要讨论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灵导师,主要关注留守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农村小学留守学生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迫于家庭生活需要,农村父母双双到外地打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我所带班级的40多名学生就有三分之一是留守生。这些学生的父母大多数常年在外,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他们的学习或者生活,他们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其他亲戚来照顾。这些人大多数岁数比较大、文化不太高,只能满足他们的一般生活需要,对于学习和心理,是无法给予辅导的。再加上年岁较大,根本无力对这些小孩进行管教,容易溺爱孩子,因此大多数的留守学生都有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作为这些孩子在学校的直接管理和教育者,班主任就应当重视这些问题,并且努力当好这些孩子心灵的引导者,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要做好学生的心灵的导师, 必须先了解这些留守学生的现状,从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材施教。这些留守学生普遍具有以下特点。
1.行为上很“野”,心灵上很脆弱。
农村小学留守学生由于没有父母在身边管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管教不力, 一般都比较“野”,通常上课时不太专心,下课后也没有很好的做作业或者学习读书的习惯,总是满村子跑,到吃饭时间家里人喊破喉咙才回来吃饭。既没有自觉复习功课的意识,行为上又缺乏有效的引导。吃完饭一般会看电视或者去找同村的孩子玩,然后就直接睡觉了,他们不知道要预习。如果家里人问做完作业没有,他们就会撒谎说做完了。回到学校老师问,他们就撒谎说忘记带作业本了。下课以后,他们继续“野”去了。可是,这些学生的心灵比较脆弱,没人管的时候很“野”, 可是到学校老师一管,他们就很害怕,浑身不自在,害怕因为成绩不好而被骂。比较羞怯,有问题不敢向老师请教,也不敢问同学,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不太合群,有时甚至会躲起来,不敢面对老师和家长。他们经常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中煎熬,久了,问题就更严重了,会变得非常叛逆,甚至开始逃学。因此,班主任必须及早发现问题,对症下药。
2.缺乏安全感。
这些留守学生的父母不在身边,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没有父母帮忙,内心常常感到很孤独,很没有安全感。有些学生甚至都不知道遇到问题应该去找谁。因此,一旦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比如学习成绩差,同学关系处理不好,他们就非常焦虑,焦虑的同时没有解决的办法,就开始和老师或者家人作对,制造各种麻烦。这些都是因为他们的情感焦虑,他们想要释放焦虑,以引起别人的关注。
3.骄傲又善嫉。
留守学生另外一个比较明显的心理特点是既骄傲又善嫉。因为平时“野”惯了,总觉得自己很聪明很厉害,有时还看不起那些勤奋学习的学生,总是说,只要我认真学习,我就一定比他们好。可是往往他们不愿意认真学习,因此当问题越积越多的时候,他们就会很不安,就会妒忌成绩好的同学,可是行为上又不能控制自己。这种矛盾的心理让他们很难管教。
4.不善于沟通。
缺少父母在身边教导,加上农村的信息设备比城市里面要差得多,很多小孩子与外界的接触较少,再加上他们的沟通能力比较差,或者说他们不知道如何与外界沟通,因此会比较羞怯,遇到问题无所适从。这些问题一旦长期堆积,就很容易引发各种问题。
因此,为了让农村留守学生健康成长,作为这些学生的直接管理者――班主任,应当做好这些学生心灵的导师。
三、做好留守学生心灵的导师
要做好班主任,做好学生心灵的导师,班主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以爱和责任为基础,点亮学生心灵的明灯。
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农村小学班主任面对的是一些年幼的学生,他们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必定会有各种各样成长中的问题,也会做出种种让人无法理解的行为,因此本身需要有足够的爱和责任心,以坦然和正确地对待这些心理有问题的留守学生,努力去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心平气和地对待这些学生“不可饶恕”的行为,长期坚持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总之,班主任须以爱和责任为基础,点亮学生心灵的明灯。
2.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提高自我的专业素养。
“作风正派,心理健康,为人师表”是对教师德行方面最基本的要求。“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和灵魂,是学生心中的导师,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引路者,其工作方式和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专业素质好的老师自然会得到同学们的尊重和崇拜,在同学们当中会有较大的影响力,专业素质好的老师会有更大的个人魅力,这些都是教师本身的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十分宝贵,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班主任要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掌握与人交谈的技巧,努力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并在实践中根据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按照因材施教的方式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做好学生的导师。教师本身良好的品行,也是学生观摩的对象。具有良好品行的班主任,是同学们的典范和榜样,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3.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一个班主任来说,了解这些留守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和生活状况,建立留守生档案,就是做到知彼。然后深入分析这些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原因众多,班主任一定不可以采取简单粗暴的呵斥,以及教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是要通过耐心的交谈,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进行心理辅导。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一般都会接受教育。因此班主任平时要多关爱这些学生,多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多创造机会给他们参与集体和课堂活动,帮助他们认识到家庭的特殊情况,让他们了解父母的辛苦,了解读书的重要性,并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自学意识。
4.提高语言艺术,加强心灵沟通的工具。
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语言对于教师来说尤其重要,因为教师是通过语言来教育学生的,来打动学生的心灵的。因此,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外,班主任还应该掌握语言技巧,用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话去教育学生。因此,提高语言艺术,掌握表扬和批评学生的技巧,就是一名优秀班主任必不可少的功课。
老师“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不是一种好的方法。因为学生最怕老师唆,讲个不停,而且没有重点,老师讲完以后学生觉得松了口气。这样的谈话不可能达到教育的效果。班主任在与学生谈话之前,应该做好备案,考虑好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打开学生的心扉,所用语言要准确、生动,要用春风化雨的态度,对学生循循善诱,并且以真诚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对于骄傲自大的学生,不适合用盲目鼓励性的语言,而是要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让他们知道山外有外,自己不懂的还有很多;对于自卑羞怯、自尊心又极强的学生,不妨多点激励和表扬,增强自信心,激发对学习和参加活动的兴趣,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当然,表扬在大多数时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但是不能一味表扬,把学生变成只听得进表扬,接受不了批评的脆弱的人。有时适当的批评,会让学生进行反省, 从而让其身心得到平衡发展。
具有幽默感的班主任会是更加成功的班主任。因为具有幽默感的班主任会善于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指出学生的问题,谈话气氛良好,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有利于学生接受班主任的观点。
因此,班主任还需要提高语言艺术,磨砺好与学生心灵沟通的工具,打好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
5.与家长共同努力。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可是农村留守生的父母大多为了生计无法在身边教育小孩,或者有些家长由于受教育的程度有限,就想着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让老师全部来管,或者说他们根本没有意识或者没有教育好小孩的能力。正如台湾的一位著名女主播所说:“有些家长就会叫孩子自己去读书,然后自己坐在旁边看电视看得哈哈大笑,……”恐怕很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这样做很久了。因此,对于这些在家里没有得到很好管教的孩子,班主任应该及时跟家长沟通,要求家长配合教育,要言传身教,要求在外地的父母定期打电话回来关心小孩。如果没有陪孩子读书、做作业的时间,那么请他们至少给孩子读书创造安静的环境。我们班就有个留守女生A,她性格比较孤僻, 平时不愿意与人交流, 上课的时候精神不集中, 还出现不想读书的念头。经过家访才知道,其父母是建筑工人,长年累月在广东打工,平时工作很劳累,有时候竟然半年都不打电话回来。A跟着年老的奶奶生活,回到家觉得自己特别可怜,所以就产生了孤僻离群的心理。通过与其家长联系,要求家长定时打电话回家关心A,要求奶奶每天监督A做完作业才可以去玩。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A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并且开始主动和同学交谈,课堂上也积极配合老师,一年下来,成绩跃居班级前十名。
四、结语
作为一名在德育战线上奋斗多年的农村小学班主任,我回首这些年做班主任的历程,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内心感慨万千,感觉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农村留守学生的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新的热点和难点。虽然教育好留守学生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的责任,但只有我们共同探讨教育的客观规律和有效方法,本着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的态度,把更多的关爱和呵护带给这些心灵最脆弱的孩子们,当好他们的心灵导师,才能确保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才能为社会的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法英.浅论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开展[J].黑河学刊,2011,6:102-103.
[2]伏丽.当好小学班主任管见[J].甘肃教育,2011,6:30.
[3]耿文婧.爱和责任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5:187-188.
[4]贺恒茹.谈谈小学班主任的语言艺术[J].教育艺术,2010,9:7.
[5]林冬桂.班级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6]王乃发.谈小学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才智,2011,13:175.
[7]王生才.小学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素养[J].教育革新,2009,4:12.
[8]肖梅芬.爱的湿润――班主任工作案例[J].考试周刊,2011,(41):230.
[9]解庭蓉,解庭秀.浅谈小学班主任的语言艺术[J].新课程(中),2011,3:120.
关键词:问题学生 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47
在德育工作中,青少年的思想转化工作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生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现实化、物质化,直接影响社会道德价值观,而青少年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问题,如人生目标和价值单一,缺乏支撑理想信念的动力,心理较为脆弱;生存压力大;思想活跃,崇尚自我,反感束缚,但实际能力相对不足等等。因此,学生的发展与问题是新时期学生事务的两大主题。
作为一个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既要会面对学优生,也要会面对一些问题学生,尽管后者是少数,但我们还是必须要认真对待和正确处理,做好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转化工作。
1 融入爱心,用爱感化他们
在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一视同仁非常重要。教师要强调为学生服务的工作价值,为他们创设一个信任、接纳、理解的情感氛围,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实施。问题学生本来就因自己比别人差而心灰意冷,心里总揣着一块冰,如果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对这样的学生爱理不理,甚至冷若冰霜,那只能是冷上加冷,造成师生感情淡漠、僵化。作为班主任,我们就更应该多给他们一点爱的阳光雨露,滋润他们茁壮成长,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2 找出“问题”,查明“病”因,对症下药
我们对待问题学生,首先要“号脉寻找病根”――深入了解,全面分析他们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坚持在了解中教育,在教育中了解。根据这些年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经验,笔者认为初中生问题学生的产生原因是复杂的、多角度的。概括起来有这样几方面:
第一,家庭教育的影响。有的家长对子女溺爱有如、放任自流;有的家规过严,期望值过高;有的家庭不和睦,缺乏温暖,给子女心灵造成负担;有的父母目光短浅,给子女灌输“读书无用”的思想等。
第二,学校教育的影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有的老师对问题学生缺乏耐心,常常流露出明显的歧视和排斥倾向;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造成师生对立,师生成为“猫与鼠”的关系。
第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网络上垃圾信息的传播,不少学生早早地就沾上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有的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有的拜金主义盛行,有的成为享乐一族,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比比有之。
这些现象经常发生在一些自制力比较差,意志力较为薄弱的学生身上。当然学生个人因素,也是青少年成为问题学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3 制订措施,“德治”、“法治”双位管理
问题学生大部分都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做好青少年的思想转化工作,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问题。从改变习惯到改变性格,是转化问题学生的重要途径。要想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要制订相应的措施,“德治”、“法治”双管齐下,才能最终达到预期目的。在班级管理中,一定的惩罚是需要的。但是这里所说的“惩罚”教育并不是大家口中的“体罚”,而是指教师在关爱前提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矫治的强制措施。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
作为教师,可能都会有这样体会,上学时往往那些调皮捣蛋、问题最多,经常被老师批评惩罚的学生,以后走向社会后,见到老师特别尊重。所以,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4 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在一个集体中,学生的发展是参差不齐的,我们要尊重差异性。针对问题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如对于学习上有困难、反应慢的学生,我们应该上课时多鼓励、多提问、多辅导。对自卑感较强,自暴自弃的学生,要真正地从心灵上关心他们,要善于总结和发现他们的优点、闪光点,扬长避短,帮他们重新培养和树立起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对于那些没有良好的习惯、纪律自由散漫、缺乏进取心、叛逆心理强的学生,我们要尊重其人格,主动交流,耐心帮教,动之以情,切不可排斥和孤立他们,要帮助他们重新塑造性格,改正不良行为,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对其提出严格要求,让他们在实际锻炼中转变和提高等等。
5 多元教育,突出实效
做好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转化工作仅仅靠说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可以利用各种阵地,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如:以课堂为主渠道,让每一个教师都自觉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优势互补;发挥班委会、团组织或少先队组织的作用,针对出现的问题或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以社会为课堂,以社区为阵地,延伸教育的空间,把学生的习惯养成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总之,做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必须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方能收到成效。
6 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注重语言艺术
要做好问题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师德,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楷模。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总在学生面前说大道理,不切合实际,学生是听不进去的。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说一套,背后又做一套,学生就会觉得这个老师说话不可信。失信于学生的教师是不可能做好转化问题学生的思想工作的,即使用非常手段令学生一时驯服,也只是形式而已。
7 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的网络体系
问题学生的转化不能图一时之功,必须用恒心和毅力科学施教,才能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当然,转化问题学生仅靠学校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的关心,社会的关注。这些年来,我发现有不少的问题学生在家和学校经常会说两种话,如果我们不做一个较全面及时的了解,往往会受骗。有时我们可通过家访,和学生家长共商教育的方法,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才能奏效。
笔者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坚持以上策略,持之以恒,就一定可以做好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转化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管理哲学 道德哲学 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社会政策提出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可持续发展等目标逐渐深入人心,现代企业制度中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近年来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一方面,企业管理者自身为了实现人性化管理、保持企业管理制度的生态平衡和长期良性发展、维持企业的高效运转和利润最大化,需要更多的人文思想作为支撑;另一方面,包括管理者本身在内的更多的被管理者,也非常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关怀,以长期保持一种积极的工作状态。他们需要一种文化——不论是世俗性质的还是准宗教性质的——使他们能够把每天所做的琐碎事情都当做一种需要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本文针对目前中国企业中效率与以人为本之间存在的矛盾作出分析,并提出了一种未来企业管理哲学的可能形态。
2. 效率与以人为本之矛盾的提出
目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城市化过程尚未完成,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因此是否能有尊严地生活是每个普通中国人当前所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为了改善自己的经济地位,人们希望占有更多的社会财富和稀缺资源,因而激烈的竞争将不可避免。企业在此劳动力密集时期将具有更大的权力,它们对效率的狂热追求有时甚至可以无视任何人道主义。所以,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把以人为本精神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依照当今中国的基本国情,经济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的要素导致企业制度对效率的过度强调成为近期很难改变的现实。因而在这个时期内把以人为本的精神引入到当今企业制度当中去,在某种程度上会在管理者和企业员工之间产生一种持续的张力。在很多情况下,“以人为本”仅仅作为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一种名不副实的宣传口号而成为一纸空文。
对于目前这样的情况,存在着一种比较流行的解释,即中国作为一个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而均衡的发展,在某些方面付出代价是应当的,而且也是值得的。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辞,而且很可能是一种代表利益集团进行寡头统治的危险思想。发展不能没有原则,事关人伦的东西在任何时候都需要重视起来,更不能随便丢弃。如果说一个将要升学的学生除了应付考试,其它任何事情都可以不管不顾,那么对于这种做法每一个心智成熟的人都不会认为是正当的。因为人具有人性,社会的发展也是人本身的发展,因此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发展阶段,人性中的美和善也需要得到更多的宣扬。我们不能因为仅仅是发展经济,就可以放任任何人类道德与伦理的堕落。效率和以人为本二者之间的和谐发展是现实可能的,同时这也是我们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
3. 管理与完善的人性
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是对人的社会教育和实践教育。而管理的终极目标则是不再去管理。老子曾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们应当涤除这里边等级思想,但是这里边所蕴含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一直是中国人进行实践活动的灵感源泉。效率与以人为本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法治与人治的问题。当一个社会的道德教育和社会教育还处在不完善的阶段时,需要用烦琐的规条去约束人们的活动,否则社会秩序就会发生混乱;而当人们对其自身的教育已经成熟的时候,就有可能对这些规条进行简化。但是这里并不是说人类社会不再需要法律,这同样是荒谬的。法律在人类自身发展成熟的阶段应当仅仅具有象征的作用,即它只在极少数实际情况中发挥作用。
因此如果每个企业员工都具有较为完善的人性,积极的态度,那么管理就会变得很简单。当前很多国内外知名企业非常注重人的综合能力,或者说是能够赢得大家信任的能力。相信某人意味着这个人身上由内而外地散发出一种气质,一种更为完善的人性。因而,完善人性的培养成为现代企业例行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国内外很多大型企业的培训制度也是围绕此而展开的。
为此,儒家的主体性思想在我国应该对企业制度的建设提供更多的支持[1]。孔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最高信仰。这种信仰是通过不断地自我教育,实践与反思才能得到的。而目前中国的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和积累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它们没有能够创造出一个能够实现完善人性的自我培育的环境,很多企业仅仅追求实际的经济利益,管理者和员工所具备的人文精神非常匮乏。这是目前在企业中推行人性化管理所面临的最大障碍。企业文化不能仅仅作为一种用于说教的空谈或是应景的宣传口号而被提出,它应当具有化育人心的作用,使员工能够积极地践行和传播这种精神。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用企业文化进行治理比各种名目繁多的规章制度要有效的多。企业文化是实现以人为本管理的基础。为了能够在企业的日常事务中真正做到人性化,一方面应当培养员工具有一种博大而广阔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不仅仅是教导员对工作的富有责任感,同时也要求每一个企业的分子对企业文化的弘扬具有责任感。另一方面,企业的管理者也应当对自己进行道德自律,做到对每一个人公平公正,凭自己的良心去管理。如果企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以文化为己任,以社会为己任,那么在企业中实现无为而治和人性化管理将不再是一个梦想。
4. 实际问题的解决
管理归根结底也是一种文化,一种在实际工作生活中运用的语言和行为的艺术,一种人人均可参与的政治生活,而它本身的特点则是讲求高效,重视结果。管理在它自身的发展和进化中,同样也面临很多选择,这是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实践者都需要面对的问题,游戏的规则需要不断的修订,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对未来的预期。以下将通过几个方面实际问题的考虑,来探讨未来人性化管理的发展方向。
首先,学习型组织仍然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对员工的和管理者的培训首先要建立在一种较高层次的企业文化之上。这种企业文化的建设不是一种被动方式的传授,通过业务往来和培训课程或通过师傅带徒弟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应当是一种持续不断的目标,应当发动每一个员工去自我教育和向周围的环境学习,发动他们对能够进行改善的地方提出积极的建议,同时对在文化建设中做出贡献的员工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企业内部良好氛围的形成依赖于这种学习的机制,当每一个员工都追求较高目标时,发展的不利因素将自然得到清理。
其次,公共领域的沟通问题是一个对企业发展尤为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经常受到效率和人情的困扰。很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为了追求效率或者只图自己心情愉快而在很多实际管理工作中放弃了人性化管理的目标,对员工进行责骂、训斥和强迫,而丝毫不考虑采用更加艺术的语言。在很多实际情况中,采用较为平和的方式与这些看似高效直接的办法相比同样能够达到管理的目的。实际工作中,很多人存在这种错误的观念,他们认为只要是执行公务,就可以不讲人情。这并不是一种较高级别的企业文化,而且经常会导致公报私怨的问题发生,这将会导致企业中人际关系的恶性循环。对于这一点,维特根斯坦提出的“语言游戏”[2]的概念在此对我们有一些积极的启发。语言艺术可以在很多语境中得到运用,它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用于产生消极的影响。管理者应当利用语言艺术对员工进行关怀,勉励和适度的批评,而不应该玩弄机巧,对员工进行强迫和攻击。员工之间的沟通也应当具有这种较高层次的文化目标,即能够满足工作的需要,又能满足参与主体的情感和心理的需要。
第三,在企业中建立新型社区[3]将有助于实现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目标。现代都市空间中的企业应当帮助其员工建立一种人和企业的相互依存感,让员工在企业中有一种归属感。在当前,随着现代民营企业的飞速发展,那种老的,“大院式”的国有企业社区现在已经土崩瓦解,现代都市人急需一种新的社区纽带以对抗日益孤独,自给自足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生活。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应当更多地去思考如何让员工愿意为企业效劳,而不是仅仅把员工当作一种维持企业生存的工具。企业在建构自身的时候就应当把人当作是有情感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员工消除那种自身与企业的殊异感,并真实地与企业融为一体,为自身的事业而工作。
第四,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应当去宣扬一种道德文化和责任文化。推行“善”自古至今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曾子曾说过:“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这是一条容易在世俗生活中为人所遗忘的训诫。当社会中充满了功利欲望,而人们不知不觉地受其影响的时候,他们也会不知不觉地忘却传统文化中一些最根本的东西。而现代企业文化应当去挖掘那些我们深处其中确浑然不知的传统文化元素,这些宝贵的东西只是在失去的时候,人们才渐渐发现它们原先所起的重要作用。曾子的责任意识和前边提到的孔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应当成为现代企业责任文化的核心。这种扎根于传统的责任文化或将会对未来企业员工的精神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甚至对那些因目标受挫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也将会是一种巨大的帮助。
5. 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诉诸于道德的管理哲学用于建设现代企业文化,以解决当前企业管理中出现的效率与以人为本思想的矛盾问题。在建构这样的道德管理文化中,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在业务和交往上应该履行一种道德义务,并积极的去创建和维护企业的道德和伦理生态。企业文化应当寻求其所能扎根的土壤,从哲学的高度出发,渐渐地渗透到企业的日常活动中去。企业文化需要作为一种普世的关怀进入员工的内心,而企业员工也应当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对企业文化的传播负有责任,而不是处于与企业文化相分离的地位。
同样的,道德实践也有其缺点,即它只能要求人们自愿去履行,道德训诫不是法律规条也不是企业的规章制度,它对违反游戏规则的人不具备实体惩罚的能力,人们只能动用集体的道德力量去排斥和疏远不遵守规则的人。因此,这多少会造成一种“囚徒困境”,违反规则的人可能会获得一些实际的利益,并会动摇其他人对规则的信心,这或许会对已经形成的良好的道德生态秩序造成干扰。可能的解决办法则是在某个具体环境背景下,尽量提高正常群体所占比例,以提高其自身净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11-14.
一、 语言要准确
这是政治课的生命。政治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准确与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甚至世界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政治教师必须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对新事物的观察力、判断力,使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力求准确无误:第一,基础理论。高中政治课作为一门科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内容,容不得教师任意增删和轻率修正。但实践是发展的,这门科学也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新概念、新观点不断产生,使这门科学更充实,更富有时代感。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把握我国理论研究的新动向,认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越性,在不脱离现行教材的前提下,把一些最新的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第二,材料数据。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很大特点是教材多处地方列有充当佐证的材料和数据,这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材料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理论。高考政治试题中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材料题的出现,告诉我们要把材料数据的教学摆在重要位置上,不可一言带过,或撒手不管,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另外,国内外每年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我国有关部门每年的许多重要数据,都是我们理解基本理论和复习备考的重要内容。准确地搜集、表述和运用这些素材,是对作为一个合格的政治教师的基本要求。第三,学生思想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和落脚点。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大课题。笔者认为,结合教材,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是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这里的关键是“有的放矢”。高中学生,特别是毕业班学生,长时间地学习、生活在校园里,“两耳不闻窗外事”,电视、广播难以接触,读报时间常被挤占,对国内外发生的许多大事或道听途说,或一知半解,从而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知识视野甚至价值取向。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猪肉价上涨”等问题,学生囿于分析能力的欠缺,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有时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针对这一情况,作为政治教师有责任给学生讲述清楚。再如:我国当前社会中存在的腐败现象,这本应是青年学生关注的焦点之一,但许多学生就是不敢把这些话写进相关的试卷里。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要求学生正视现实,以增强他们为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总之,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青年学生思想活跃,什么思想苗头都有可能出现,不失时机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政治教师的历史使命,也是思想政治课的应有之义。
二、 语言要清晰
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是政治课教学的核心。一堂课45分钟,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强调什么,落实什么,教师必须心中有数。因此,教师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用宏亮的声音清晰地表达出来尤为重要。怎样才是语言的清晰呢?笔者以为,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清晰地表述概念、原理的不同层次。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一向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对语词的逐层分析,是使概念清晰可辨的有效方法。如对“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我们可以分为如下几层:第一层,纸币是一种价值符号,本身的价值可以忽略不计;第二层,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个人是不能发行的;第三层,纸币是由国家强制使用的,因为纸币本身的价值可以忽略不计;最后,通过提问或练习的方式,举例指出纸币的发行规律。这样分层次把握概念,学生容易记忆和理解,运用起来也容易掌握其适用范围。第二,清晰地表述基础理论的内在逻辑线索。教材中重点、全面阐述的基本理论,由于篇幅比较长,学生对其基本内容和内在联系理解起来要相对容易些,而教材中理论性较强但又不可能详尽阐述的问题,就成为教学难点。能否理清和表述好逻辑线索,是突破这一难点问题的关键。教师在讲述中,只要有一处混杂或交待不清,就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视听障碍,往往要重新讲述。第三,清晰地表述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尤其是当高三学生进入综合复习阶段后,教师讲授的知识密度加大,一堂课至少要讲述几个甚至十几个知识点,这必然加大了教师讲述的难度。处理这样的课程,重点在于明确指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比如:在复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内容时,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达十多个,而其中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两组概念是学生最易弄混的。首先,要指出这两组概念的区别,即主次矛盾分析的是一个复杂事物中的多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说的是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其次,归纳它们之间的联系,即无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它们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之分,而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都是矛盾特殊性的体现,是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两把钥匙。另外,在讲述一群知识点时,还必须抓住起主导作用的一点或两点,用一组材料或图表把它们串联起来,使之形成一种立体结构,以便于学生抓住重点。
三、 语言要流畅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讲授,是政治课课堂教学的主要成分。学生从政治教师的讲授中,能获得比较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教师授课的语言流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语言流畅是政治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教师要把需要讲述的内容,通过自然、连贯、轻松、流畅的语言,行云流水般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语言氛围中学习知识。与流畅相背离的是习惯性的废话、重复、停顿。这是政治教师的大忌。这一习惯是有些教师长期以来不注重语言修养而留下的痼疾,而要改掉这一不良习惯,非下大气力不可。首先,政治教师要把语言流畅作为自己的第一要求,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其次,多听听相声、评书,学习相声、评书演员驾驭语言的技巧;多看看锻炼语言的书籍。第三,进行朗读练习和与周围的人多进行语言交流。有心,有恒,就必有所获。同时还要精心备课,这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使授课语言流畅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将教材烂熟于胸,授课时才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四、 语言要亲切
心理学家认为,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老师,也会喜欢他教的课程。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会被少数调皮捣蛋、生性好动的学生所干扰,影响上课的心情,如果对他们采取粗暴的态度、恶毒、讥讽的语言,“你爸爸妈妈怎么教育你的,你死蟹一只,笨猪一个!像你们这种人将来都是没用的人,社会的败类!”结果,不仅不能制止他们,反而会使他们更加变本加厉,与老师产生对立情绪,使教师的责备或批评失去了应用的效果。但如果政治教师学会“硬话软说”,把说教话说成激励话,把不满话说成提醒话,把警告话说成劝慰话,反而会使学生觉得愧疚,增加了教师语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而提高了教师的威信。教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因此,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有效的教师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无效的教师语言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引起学生不满、反感。当然,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有些话虽然是批评性的,否定性的,是学生不愿意听的,但只要是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帮助,教师还是要说,关键是教师要注意场合,语气和表情,伤害学生自尊,人格的话是绝对不可以说的。
鹅卵石成形靠的是水柔和的力量,而不是锤的敲打。教育学生,靠的不是坚如磐石的武力,而是柔和似水的智慧。要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请从“和风细雨”的语言开始。
五、 语言要幽默
幽默是一种语言艺术,是教师的信心、智慧与才华的集中表现。当代中国著名杂文作家徐懋庸精辟地指出:“非但可笑,并且令人深思,这是一种上品的幽默。”幽默、风趣的语言,不但为交谈和文艺作品所必需,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尤为重要。政治课堂运用幽默的语言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的演绎,古板的灌输变成灵活的推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受到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