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常规能源和新能源

常规能源和新能源

时间:2023-09-22 09:45: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常规能源和新能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常规能源和新能源

第1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U46 文献标识码:A

新能源汽车是一种不以常规能源作为汽车的动力来源而制造出来的汽车,这种汽车最重要的就是它使用的不是常规的能源,这对以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是十分的有利的。新能源汽车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使用太阳能来进行动力供应的汽车,可以使用电力作为动力供应的车辆,也可以是使用其他原料来进行动力的汽车。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对于环境没有危害的能源一定会受到大家的大力推广,所以新能源汽车在未来一定是非常的需要的。因为新能源汽车一方面使得常规能源可以得到有效的节省,还可以使得环境污染方面得到有效的保护。

1 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历史是非常的久的,但是在我国开始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研究则是近二十几年才开始。虽然我国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研发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在电动汽车方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布局。虽然,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新能源汽车的其他能源的开发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的。并且在使用电动汽车的时候,关于汽车的电池和充电方面的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在新能源的汽车推广方面也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在有新的产品进入市场的时候,市场上最初的影响都不是十分的好,消费者对于新产品给与的关注度也不是十分的高,因此企业要在市场中尽快的使得企业产品占有一定的位置。最后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配套设施建设的并不完善,使得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实际的市场使用中面临着很严重的现实问题。

2 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因素

2.1 生产要素的影响

生产要素对于汽车制造企业的影响是非常的大的,主要表现在国家的资源和资金方面的初级因素的影响,还有就是知识技术方面的人的创造力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要想得到好的发展,是离不开生产因素的。还有汽车产业的发展也同样是离不开配套的基础设施的影响的。

2.2 需求因素的影响

市场上对于产品的需求是产品投入市场中必备的条件,只有这样企业才可以实现快速的产业化发展。良好的需求条件可以使得企业的产业化规模的发展速度提高,使得企业的成本降低,在市场中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所以在对新能源汽车的开发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市场上的需求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

2.3 相关及支持性产业的影响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是离不开相关及支持企业的发展的,在现在开发的最好的是电动的汽车,在电动的汽车发展的过程中,要使得汽车可以正常的运行,就离不开新型电池技术的支持,所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离不开相关产业的发展,国家要在基础产业方面给与重要的支持。

2.4 企业战略和机会的影响

在进行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研究的时候,企业一定要制定好自己的发展战略,这样才会使得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具有竞争力。激烈有效的竞争可以促进发明创造、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在一定的方面上机会可以打破原来的竞争状态,提供新的竞争空间,有些企业可以借此获得竞争优势。因此企业一定要把握好发展的机会,使得企业卡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3 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方法

3.1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方共同参与。政府应重点建设一批企业无法承担的项目,如公用充电站、能源补充站、维修设施、交通配套设施等。天然气总公司和石化企业可以参与兴建一批加气站来服务燃气车辆,电网公司可以在自己的低压电网上建立公用充电站系统。

3.2 积极扩大内需,提高消费者成熟度

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关键是降低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企业和相关科研单位应加快技术研发的步伐,在技术上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政府应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生产给予财税支持,出台针对普通消费者的优惠政策,如减免车辆购置费、提供补贴等,来降低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同时,要进一步调整燃油税政策,提高传统汽车的持续性支出。另外,政府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培育崇尚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文化,扩大新能源汽车用户基础。

3.3 加大研发力度、掌握核心技术

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的初期,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通过整合国内科技和资金资源,确定关键技术领域,与企业、研究机构共同推动关键技术研发。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护企业相关权益。在支持自主创新的前提下,鼓励企业到海外注册专利和购买外国专利,增加产品的技术创新和竞争力。此外还要加快建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优势。

3.4 以市场为导向、明确阶段性战略重点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应借鉴国际经验,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战略重点,采取近期开发与中长期发展并重的策略。近期发展柴油机、汽油直喷、汽车轻量化、混合动力等技术,中长期着眼于高水平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及替代燃料汽车的研发。汽车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及其所在区域拥有的资源、文化、习俗等条件,因地制宜地研发相应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同时应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完善企业战略结构及经营策略。

结语

在过去的经济建设中,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常规能源的开采量和使用量都是很大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能源方面的使用越来越趋向于新型的能源,这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重要的手段。在使用新能源的方面,汽车行业也在不断的进行探索,汽车业的新能源主要是指燃料动力方面使用新型的能源,现在先进的技术,使得汽车行业的新能源可以得到更大的发展。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就是它使用的不是常规的能源,这对以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是十分的有利的。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具有很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廖志春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 首都经贸大学,2008.

第2篇

关键词:新能源 发电 制氢 储能

中图分类号:TN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c)-0025-02

Research on Hydrogen Energy Produced by New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Lin Xuqing1 Zhang Siyu2 Sun Quan2 Zhang Hong2

(1. Tianjin Binhai Electric Power Co. Ltd., Tianjin, 300000 China; 2.Colleg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Northeast Dianli University, Jilin, Jilin Province, 132012 China)

Abstract: Energy distribution in China is very uneven, especially new energy technologies. Besides new energy power generation is uncontrollable power, featuring intermittency and anti-regulation mainly, therefore can not be large scale. Hydrogen energy as a new clean energy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new energy. The combination of hydrogen energy produced by new energy and energy storage device can be effective in achieving large-scale generation of new energy and have practical values.

Key Words: New energy; Generation; Hydrogen production; Energy storage

目前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是由于对化石燃料的毁灭性开发导致的[1-3]。故而,科学界一直致力于如何使用可循环利用的、无污染的再生能源替换非再生能源。在开发新能源过程中要考虑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够给地球增加额外的负荷,新能源的使用还要满足低成本的要求。研究表明:太阳能、风能、核能、海洋能、氢能等都是可持续能源,并且它们都具有很大潜在价值。理论表明氢能是人类的终极能源,在自然界中分布十分广泛[4-6]。作为能源,氢气具有诸多优势:1)燃烧热值高。2)燃烧效率高。3)环保无毒。当前科学研究中普遍利用在半导体上实现光催化分解水产氢,在制氢过程中科学家们可以高效利用太阳能将水分解制得清洁的氢气,与此同时还可以解决能源和环境两大困扰人类的重大难题。选用硫化镉半导体材料作为催化剂,该种半导体材料具有较负的导带位置和较窄带隙,可以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可见光响应半导体,在制氢过程中十分实用。研究表明,可以通过提高硫化镉的光催化产氢活性和稳定性等方法来实现高效产氢。但是,在实现大规模制氢过程中就需要利用新能源发电制氢储能技术,才能够大规模的实现产业化生产[7]。

1 新能源发电中的若干问题

实地考察发现,我国的自然资源分布差异极大,尤其是针对新能源发电更甚。比如:风能可以大规模利用的区域是内蒙、甘肃、新疆等地区,光伏发电大规模集中在甘肃、新疆、青海等地。上述这些区域距离负荷中心远,需要通过大规模输电线路输电,然而在远距离输送电能时会出现大量电能的波动,此时就需要建设常规能源电站来解除在输送过程中电能不稳定的瓶颈。这些普通常规能源电站的建立需要常规能源作为支撑,所以利用风能节省常规能源虽然提高了新能源在能源使用中的比例,但却没有达到节能减排目的[8]。

针对此种情况,需要依靠大规模的储能装置来配套大规模的新能源发电。故而,必须大力开展抽水蓄能技术,该技术特点是技术成熟,投资较低。但此种技术有区域性限制,在我国的酒泉、内蒙、新疆等地区就无法规划建设大规模抽水蓄能电站。

在实际中发展其它储能形式如何?比如:当前的锂离子电池等,结果证明都不能进行大规模化学储能。同时,在使用锂离子电池储能过程中,会给环境造成污染的压力。其它的电池形式以及电堆都存在污染和化学储能不足的问题,无法作为大规模储能在实际中使用。科学家考虑了其它的储能手段,比如: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容量太小、效率太低,成本太高等各种问题而无法实现大规模使用。

2 探讨利用新能源发电制氢储能技术

第3篇

关键词:资源勘查工程(新能源);勘探开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127-02

一、目的与意义

非常规油气资源是现今无法用常规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经济性勘探开发的资源,包括煤层气、致密油气、页岩油气、油页岩、油砂和天然气水合物等[1]。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非常规油气资源在全球石油供应中所占比重将接近35%[2]。近年来,在国家的支持和企事业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取得了巨大突破,煤层气、致密油气、页岩油气、油页岩和油砂等均不同程度地进入了商业开发阶段。然而,随着非常规油气产业的快速发展,我校资源勘查工程(新能源)专业在人才过程中必须要密切关注新形势下非常规油气资源产业发展现状与人才知识结构需求情况,不断调整、优化和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从而保证满足我国新能源勘探开发的人才需求[3]。通过课程体系优化将为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新能源)专业建设成国内领先的新型地质能源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人才培养的摇篮提供支撑。

二、思路与方法

1.新形势下,非常规油气资源产业发展现状与人才知识结构需求情况调研。采用多种形式,多渠道,系统调研非常规油气资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未来产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进一步了解政府部分、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对新形势下新能源勘探开发人才培养的需求情况。

2.适应非常规油气资源产业发展趋势,勘探与开发并重,突出实践应用能力教学内容及课程的调整与补充。在系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已开设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对于未涉及的关键知识内容进行系统论证,补充开设课程;对于已开设但内容不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予以停止。

3.课程间知识匹配性与继承性研究,系统优化资源勘查工程(新能源)专业课程体系。从新能源勘探地质理论和开发工程技术方法两个方面系统研究课程之间所授内容的匹配性与继承性,分析各门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要求以及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形成各门课程开设的合理先后顺序,使课程之间衔接有序,进而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三、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

1.课程体系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我校资源勘查工程(新能源)专业课程设置采取“通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实践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科研训练与创新活动”的分段组合方式,坚持“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以“五强”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其中,专业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三个部分组成,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为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本原理、基本知识技能和基本工作方法等方面的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主要为满足学生专业发展需求、提高其具体工作技能的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包括北戴河实习、周口店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设计。

2.课程体系的优化。①勘探与开发并重,突出实践应用能力,通过对专业知识技能需求的系统调研论证,根据新形势下非常规油气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资源勘查工程(新能源)专业方向更加强调地质与工程相结合,改变了常规油气地质和石油工程人才分专业培养,油气地质重地质轻工程、重机理轻技术;而石油工程重工程轻地质、重技术轻机理的现状,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是非常规能源勘探类课程和开发类课程的有机结合,尤其注重对人才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的培养[4]。因此,在课程体系优化调整过程中,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开了地球物理测井与解释和新能源勘查工程课程,停开了新能源化学课程。同时,在与课程配套的实验教学环节,注重常规油气地质实验室、非常规油气地质实验室和石油工程实验室的综合使用[5]。在实践教学方面,增加了煤层气地质学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环节中工程设计类题目的数量,同时,随着信息和测试分析技术的发展,企业对学生的专业软件使用和实验动手能力要求日益增高,此次调整过程中,针对专业主干课教学、课程设计及校内实习环节,增加了本行业经常使用的绘图软件(Origin、CorelDraw、Suffer)、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GIS)、数值模拟软件(CMG、Comet3)等的教学工作,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和制图技能。②课程间知识匹配性与继承性,课程教学计划按照“知识、能力与技能培养由基础到专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稳步提高”的原则制定,前两年主要为通识教育,目标是打好专业教育的基础,后两年主要为专业教育。为了保证课程教学的有序和高效,充分分析了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及在整个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按照知识关系安排教学顺序,制定了各门课程开设的合理先后顺序,使课程之间衔接有序。优化调整后的本专业必修课程的先后关系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1]马永生,冯建辉,牟泽辉,等.中国石化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及勘探进展[J].中国工程科学,2012,14(6):22-30.

[2]李景明,王红岩,赵群.中国新能源资源潜力及前景展望[J].天然气工业,2008,28(1):149-153.

[3]许浩,唐书恒,汤达祯,等.新能源勘探开发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0,(3):18-20.

[4]许浩,汤达祯.新型地质能源概论课程教学思路与方法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10,专1(1):82-83.

[5]张松航,唐书恒,汤达祯,等.新能源地质与工程专业方向实验实习平台建设[J].中国地质教育,2014,(1):18-20.

Optimization and Practice of Resource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new energy) Course System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XU Hao,TANG Shu-heng,TANG Da-zhen,YAO Yan-bin,ZHANG Song-hang,TAO Shu

(School of Energy,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第4篇

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第一次将环保与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挂钩。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性国营企业,企业有职责贯彻落实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率先承担并推广新能源低碳环保战略。而作为公交企业下属营运单位,深圳巴士集团公汽分公司承担着集团公司新能源战略部署中的车辆维保业务,也是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的最基础、最基本环节,关乎着新能源战略在企业推行的成败。本文将结合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三年多以来累计经验,研讨新能源车辆在公交行业维保管理。

关键词 公交;环保;新能源;维保模式;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 U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12-0234-02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战略实施,公交行业发展新能源战略顺应时展趋势。受社会公共资源、技术共享资源、配套设施、专业维修技能等因素影响,新能源公交车辆推广应用仍处于初级培育阶段,其管理经验处于摸索期。为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深圳市节能与新能源工作方案,深圳巴士集团于2009年6月率先投放营运新能源公交车(目前有386台混合动力及纯电动大巴,占运力总数23.23%),走上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的探索之路。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一条适合公交行业发展的新能源公交车维保管理模式。

1 积极心态认识新能源,危机意识学习新能源

新能源汽车作为新技术应用综合体,受知识普及和社会资源局限影响,自投放之日起,技术线人员对其普遍存在畏惧心理。新能源汽车应用三年多来,通过深入接触,原来新能源汽车电子技术早已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如电池系统技术(电动单车)、高压电子及电路集成(电视、洗衣机等)、电机驱动技术(遥控玩具、电梯、电动单车等)、程序控制技术(电脑、电饭煲等)等。作为营运维保单位,只要我们端正态度,相信自己,以积极心态并结合日常生活认识新能源汽车技术,可帮助我们克服畏惧心态,更好营运维保这类车辆。

能源汽车中电子技术和能源技术的大量应用颠覆了常规燃油车动力传递模式,电子技术应用使企业原先具有汽车维修技能的员工进入技术初始学习阶段。但如果还沿用老一套机械维修技术去维修新能源车,可能要面临岗位淘汰,因为新能源汽车已没有多少机械部件可供维修。因此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初期,一是要增强员工岗位危机意识,积极学习新能源结构原理,掌握理解《电工学》和《交流伺服电机及控制学》等基础知识,学会新能源车辆基本维修和故障诊断技能,实现机械维修向电子技术维修转型;二是开展实际就车维修技术学习,逐步摸索熟悉技术应用,通过点滴知识积累,掌握基本维护维修技能;三是通过专项系统培训学习,多看、多思考、多操作,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认识掌握新技术结构原理,提升维修熟练程度和经验值。只要我们在处理新能源故障时,克服新知识畏惧心理,做到事前安全防护,事中细心处理,事后总结经验,通过实践性操作和理论性技术培训,循序渐进,完全可以很容易掌握维修保养和故障诊断排除技能,实现技能技术转型,处理常见故障和保修。

2 转变保守观念,探索维保新模式

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将会促使维保模式改革转型。本文认为新能源维保模式可从以下四种模式进行深入探讨思考。

模式一:专业自主维保模式

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能源系统、电控系统等核心技术差异,对检测设备、诊断调试仪器、维修技术和场站设施要求专业化。在推广初期,设立专业化维保车间,按照新能源汽车维保要求配置诊断设备仪器、基础配套设施和专业人员,便于新能源车辆集中维修管理、技术沉淀和经验积累,快速适应新能源汽车维修特点,利于专业化管理和专业技能提升,为普及推广积累保障管理经验。但公交行业受场站资源紧张限制,新能源汽车缺乏统一标准、缺乏专业技术和人才储备,新组建车间或现有车间转型投入大,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不利于现有维修工知识技能结构逐渐转型,会集中造成大量富余人员。

模式二:常规与新能源混保模式

利用现有车间人员设施,通过增配检测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新能源车辆维保作业。开展常规车辆和新能源车辆混合维修,渐进式向维保新能源车辆过渡。通过格式化实操培训和周期性三定维保(定人定岗定标准)作业轮训,以点带面和言传帮带,促使现有维修工逐步掌握简单新能源汽车维保技能,通过潜移默化方式实现大多数维修工知识结构和技能转型,有利于提升整体人员的维修素质,缩短新能源维修技能的普及周期,不会集中造成富余人员。但不利于专业技能的快速提升和专业化管理,受技能结构和文化水平影响,初期维修质量难以保证,需增加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维修经验和管理经验积累沉淀周期长。为降低不利影响,可通过引进外脑弥补专业技能不足问题。

模式三:自主维修与购买服务混合维修模式

当前新能源汽车技术和检测设备缺乏统一标准,实用维修技术仍掌握在汽车研发单位,新能源汽车在研发设计、生产和售后维修过程中,衍生出的维修技术和故障判断排除技能仍难实现技术资源共享。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电池管理系统、整车动力管理系统、驱动电机等项目,采取向专业厂商购买维修服务模式(或外包),由厂家提供整套维修保养,解决企业无法实现专业维修的困境。有利于解决目前维修技术、场站、专业人才紧张困境,快速保障新能源车辆维保需求,减少大量检测设备仪器投入和专业人员配置,缓解现有人员技术转型压力。但购买服务不利于使用单位新能源维修技术及经验积累,不利于新能源车辆自主维修能力提升,成本质量控制较难。

模式四:自主修理为主、委外修理为辅维修模式

在新能源车辆推广初级阶段,其维修技术受核心技术保密影响,主要分散在生产企业少数技术人员和售后服务队伍中,缺乏专业综合性维修技术人才。

一是通过与生产企业建立联合培训机制,对员工维修技能进行培训和现场作业指导,通过实操性反复动手操作,可使大部分现有员工掌握格式化保养作业技能,掌握基础性的自主维保技能。通过1-2年质保期内实践性学习摸索和培训,逐步掌握维修保养和判断故障技能,实现替换型自主维修。

二是通过挖掘引进外脑,取长补短,解决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性维修和日常故障诊断排除问题,专业性较强的总成故障实施互换。

三是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总成及电器管理模块,与专业厂商协议委托修理,实现技能互补。

3 优化维保业务管理体系,强化一线保障管理

当前公交行业维保体系基本上以维修车间为中心,以车队机务临修为延伸,车辆大修为辅助。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大量应用电子电路及控制技术,维保类型由机械维修向电子控制兼顾机械维修转变,重体力型向智慧诊断型转变,维保技术保障重点也需随之变化。

3.1 将故障类型和处理向一线转移

新能源车辆大量应用汽车电子电路技术、电机技术、程序控制技术和通讯技术,常规动力系统和传动系统等重型部件机构取消。作为基本单元电子元件和电路,其故障特性具有随机性和抽象性。故障类型向轻体力智慧型电子故障转变,周期性故障减少,随机性故障增加。故障特性转变促使技术保障重心向一线车队机务转移。

为做好一线技术保障,可通过强化培训一批具有汽车电工维修基础的人员,重点针对新能源故障诊断、控制电路原理、电机维修进行强化培训,使之掌握故障诊断排除技能,充实到营运一线;对现有机修人员进行单项专业培训,使之掌握某部位或模块维保作业技能,通过熟能生巧方式提升一线保障能力。

3.2 将故障诊断由经验型转向专业测试型

常规客车大量使用机械传动控制技术,辅以简单程序控制技术,其结构设计决定其故障诊断排除需要维修诊判经验,其故障因素较固定,可视性高,基本上通过经验积累和简单仪器辅助即可满足故障诊断维修需求,对检测仪器依赖度不高,通过定期拆卸检修保养提前发现故障隐患。

新能源纯电动汽车取消了重型机械传动机构,大量应用电子集成技术、程控技术和CAN通信技术,故障特性呈现抽象化和虚拟化,经验难以准确诊断故障,必须借助专业仪器和反编译程序将故障编译为可视性文字及代码,要求作业者熟悉电子电路及程控原理,而电子原件故障具有难预见性和随机性,难以通过定期拆卸检修消除故障隐患。必须借助专业仪器进行解读和参数比对准确判断故障,对专业仪器依赖度越来越高。

3.3 将保养维修由拆检型转向测试诊断型

影响保养间隔里程主要因素机械部件磨损周期,通过周期性二级保养和解体检查等方式保养,做到预前管理,保持车辆技术状况良好。而新能源车辆机械部件大幅减少,影响其二保间隔里程的因素主要是传动机构、转向系及盘式制动器磨损周期,该类部件通过周期性换油检查消除隐性故障。电子模块应用使故障很难通过周期性检修消除,必须借助检测仪器频繁对车辆运行参数测试比对诊断查找故障,以往作业模式无法适应汽车电子化应用需求。频繁回车间进行测试检查将直接影响车辆营运效能,车队机务常规性测试将成为日常检修项目,诊断仪器将成为车队标配。测试诊断故障和更换故障模块将是车队维修保养作业主流。

新能源车辆大量使用新技术,各机械部件寿命周期延长,按照以往方式保养将引起资源浪费,根据新技术对车辆保养周期和检修项目进行评估,尽可能利用周期性保养消除机械故障和可视性电子故障。

车间通过加强故障诊断培训和实操性拆装作业,掌握故障诊断方法和故障甄别能力,学习使用仪器甄别故障技巧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新能源技术故障处理效率。

车队机务通过强化使用仪器甄别参数变化和数据分析故障能力,利用专业检测电脑及仪器,及时发现排除故障。通过采取车队模块互换,车间旧件修复实现新能源车辆快速保障。

4 规范驾驶员操作,掌握提升应急处理技巧

新能源时代,大量电子技术应用,带来的是大量隐形故障及突发性故障,故障及隐患可视化降低,要求驾驶员三检工作更加细心、对电子部件功能、味觉和异常敏感度要求增加;常规应急处理方法难以应对电子故障处理,要求驾驶员改变以往习惯和认识,掌握电子部件应急处理方法。本文认为,在新能源车辆时代,驾驶员必须掌握望闻问诊技能。望即多看,对各控制模块及线束要多看细看,查看有无破损松动及碰磨,运行中多观察路面通过性和状况,提早应变;闻即多利用嗅觉感知电池电器部位有无异常异味;问即发现异常多向维修技术人员问,掌握基本故障特征及应急处理知识技巧,确保及时发现故障;诊即掌握对车辆故障报警含义掌握及车载仪器诊断应用,知道哪些故障属于重大隐患故障,哪些属于一般故障,该采取何种处理方法。

5 优化车型配置,充分发挥资源利用率

新能源汽车运行的充电设施、维修设施、技术支持等后勤保障公共资源,国家缺乏统一标准,而与之密切相关的充电设施投入、维修设施的规划和维修技术储备及培养滞后,该类基础设施前期投入大,回收资金周期长,投资风险较大,以致充电难、维修难等制约新能源车辆普及推广将持续较长时间。本文认为,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初级阶段,优化车型配置,统一车型和技术配置,减少配置标准多样化引起的维修设施和充电投入,同时充分利用国家新能源扶持政策,加大充电、维修和维修技术积累和培养工作,最大化利用投入资源效率,降低后期使用维护成本,便于新能源车辆的推广应用。

6 结语

汽车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大户,行业未来势必朝着节能、环保方向发展,新能源车正符合国家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新能源车行业发展将成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减轻对原油进口依赖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性行业——公交企业推行新能源发展战略属于职责所在,因此我们需将上述的探讨思路付诸实施,在维保实践管理当中不断累积经验,提升完善。

第5篇

新能源概念

新能源又称为非常规能源,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区别于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通常都可再生。而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通常不可再生,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裂变)能。新能源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深出所产生的热能,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

解决能源危机,必须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科技水平情况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内容。相对于传统能源而言,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可再生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枯竭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全球常规能源危机已经迫在眉睫,石油、天然气、煤炭与核裂变能的广泛投入应用使得这些资源载体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见表1)。化石能源与原料链条的中断,必将导致世界经济危机和冲突的加剧,能源危机迟早会爆发。解救全球常规能源危机的唯一出路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用资源量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和原料全面取代生化资源,进行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使世界经济能够持续发展。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实现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的平衡将是未来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为此,“十二五”期间首要任务就是要培育和发展新能源产业,其中包括核电、水电、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培育新兴战略产业步伐加速,节能减排与新兴能源产业的战略地位将愈加突出。

人才问题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

新能源产业近几年迅猛发展,截至2009年底,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达到1758万千瓦和23万千瓦,相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51倍和7.7倍。虽然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各省市都积极投入到新能源产业的建设当中,但在这蓬勃的表象后,由于资金、技术、管理等原因,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核心技术层次问题亟待突破。目前中国各产业过度依赖成本优势,部分产业高度依靠外需市场,多数产业以加工制造为主,拥有自主技术比较少只有在技术角度真正解决问题,才能够使新能源得以利用。二是短期内新能源还不能完全取代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据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的预测,目前所有新能源技术都不足以在所需的规模上取代传统的能源结构。一项新的生产技术被广泛采用,平均需要花费25年。到2020年,要达到我国已经制定2020年非化石能源使用达到15%的目标,这必然要依靠发展光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三是还没有形成健康的产业链结构。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前所未有,但存在严重追风倾向,产业链结构明显不合理,而产业健康发展需要以健康的产业链为基础。四是必须加强国际合作。新能源产业发展是全球问题,绝对不是一个国家自己可以做到的,但由于我国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阶段不同,给新能源领域国际合作带来不小的挑战:技术转让以及美国征收“碳关税”的可能,使中国不仅要付出巨大的商业成本,而且贸易摩擦加剧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之间的新能源合作。

以上问题究其本质仍然是人才的问题。据《科学》杂志报道,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提出了一个教育项目的执行计划:用10年时间,投资17亿美元“重新占领能源科学和工程前沿”。能源部官员表示,美国需要培育和准备更多的新人力资源,迎接即将来临的清洁能源事业大发展。目前,国外许多大学都相继设立新能源专业,如2009年澳大利亚政府在环境与农业发展方面总投资超过4亿澳元。澳洲各大学也在力推工程、能源、环境专业,位于西澳首府佩斯的西澳大利亚大学和科廷科技大学采矿工程和石油工程这两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基本达到100%。这表明不仅仅中国,全球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教育入手,大力培养新能源专业人才,否则这种状况将严重制约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新能源产业发展人才供给与需求差距悬殊,就业前景看好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可再生能源总量比重将提高到15%,2035年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到我国一次能源总量的25%以上。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大量人才从事相关产业。据专家估算,到2020年,中国将有几十万人从事风电产业,其中包括好几万专业人员;而核电按照一个百万千瓦核电机组400人计算,到2020年30个机组,总共需要5000~6000个核专业技术人员。

然而,目前我国新能源人才普遍匮乏,而我国一些重点理工大学的教学资源优势还未完全在新能源领域释放出来,在新能源专业设置和科研人才培养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市场需求。目前我国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新能源专业(实验室以及研究所是无法较大规模的培养专业人才的)(见表2)。而且大部分高校开设时间比较晚,相对而言,核专业比其他新能源专业成熟一些,但据统计,至2007年,全国也只有11所高校开设了教育部认可的核专业。尽管从2008年到2010年相继有不少大学开始与新能源相关的专业,也有相当多的职业学院加入到了能源相关人才培养的队伍中,但是这些新能源专业每年招生数量有限,加上四年的培养时间,除去出国、考研的学生,目前真正已经毕业进入新能源产业工作的专业人才为数甚少。

“智联招聘网2009年上半年才情分析”显示:随着我国对绿色GDP越来越重视、新能源鼓励政策和新的环保标准的出台以及其他国内外的因素,新能源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会保持一个持续的增长。与需求相比较,新能源的人才供给并不乐观。平均每个职位的申请人次呈下降趋势,用人单位只能通过加薪来提高吸引力。从薪酬上看,新能源专业人才起薪从4000元起,其中,新能源技术类人才的月薪在7000~15000元之间。从就业职位上看,新能源职位集中在技术和管理,而且,越来越多新能源的空缺职位都被猎头盯上了,一般都是几十万元的年薪。而统计显示,2009年前6月,对月薪期望在6000元以上的大学生仅占6.22%;超过半数大专学历的学生期望薪酬集中在1000~2000元;45.4%本科毕业生的期望薪酬集中在2001~3000元;研究生的期望薪酬多集中在3000~4000元,比例为34.3%,期望薪酬在2000~3000元的比例也达到了26.4%;另外博士及以上的学历期望薪酬基本在5000元以上。

从中可以看出,新能源专业人才实际所获得薪酬远远高于其他非新能源专业各层次学历的毕业生,由市场供求定律可知,新能源专业人才属于稀缺资源,供给量远远小于市场需求量,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长期目标及发展速度所要求的人才数目相比无疑是杯水车薪。据此,有关专家预测,太阳能、风电、生物能、电动汽车等新能源领域的相关专业人才就业及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第6篇

尽管新能源产业预计未来将持续增长,但仍存在许多使用上的非技术壁垒。而公共政策和政治带领是帮助突破非技术壁垒、使新能源得到更大程度推广应用的有效手段。

一、新能源产业非技术壁垒

在目前的能源市场上,机构的设置和政策的制定仍然偏向于支持传统能源的使用。新能源技术也许能为社会和环境带来益处,但是公共事业的经营者通常拒绝使用新能源,他们一贯的思维只是建造大型的常规电厂。消费者通常忽略新能源系统,因为市场没有提供准确的新能源消费价格信号。有意和无意的价格扭曲也阻碍了新能源的发展。因此,比起技术和科学,文化和制度是阻碍新能源发展和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更为隐蔽和强大的因素。一些研究已经指出新能源使用存在一系列非技术壁垒,这些壁垒使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相比,在制度、政策和市场竞争上都处于劣势。主要的非技术壁垒包括:

1、缺乏政府的政策支持。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的缺失,以及支持传统能源产业发展而阻碍新能源使用的政策的存在,使新能源产业缺乏发展动力。比如,石化燃料补贴,消费型新能源刺激不足,政府承保核电厂事故,新能源分区和申请程序的复杂化等。

2、缺乏信息宣传和消费者意识。对新能源产业的信息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对新能源技术缺乏了解,消费者选择使用新能源的意识不足,使新能源产业缺乏有效的需求基础。

3、与传统能源技术相比,新能源技术成本高。传统能源技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应用,技术相对成熟,应用普及率高,掌握相关技能的劳动力相对丰富。而新能源技术在开发、引进、建设、应用以及人员培训上的成本,都相对较高。

4、已建立的新能源系统被重重困难压倒。由于国家电网通常是为集中式电厂量身定做的,不能轻易融入这个网络的技术,即使他们本身在效率和收益上有优势,也是很难进入市场的。比如,以光伏能为代表的分布式发电技术就不适用于市场上大多数电网。而集中的大型新能源应用如果坐落在远离现存电网的区域,也面临市场困境。因此,由于技术锁定,引进和实施新能源系统面临许多困难。

5、新能源项目融资渠道有限,项目开发者、企业家和消费者都缺乏负担得起的融资。现有资本市场不完善,使常规能源成本内部化,空气污染、供应中断风险等成本被忽略,未在价格中充分体现。而新能源利润内部化的失败,使环境改善、能源安全等收益未被合理考量。因此,新能源在与常规能源争夺资本的斗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6、劳动力技能和培训的不足。社会对新能源产业所要求的科学、技术、生产技能的投入不足,缺乏长期可靠的安装维护检修服务,教育系统也没有提供足够的针对新技术的培训,这也将导致新能源产业发展受阻。另外,新能源缺乏完善的标准和准则,缺乏与公用事业的互联指引,在能源选择和新能源项目上缺乏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参与的合作模式等因素也同样对新能源产业的市场化起到阻碍作用。

二、新能源产业的公共政策环境

在一个开放的能源市场上,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都要承担他们所做决定的全部成本。但在许多经济和能源部门,情况却并不是这样的。市场对自然资源服务的估价不足,也不尊重长期可持续产量的自然界限。比起长期,市场更倾向于短期,表现出对未来的关心不够。很多政策也扭曲了市场,使之有利于现存的石化相关传统能源技术。传统能源使用的历史激励在今天也继续带有市场偏见,掩埋了许多使用传统能源的真正社会成本。由于自由市场系统的功能局限性,新能源产业发展离不开公共政策的作用。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非技术壁垒范围广泛,很难找到一个单一有效的方法推动新能源的过度,所以,需要多种类型的政策工具的相互补充来克服这些壁垒。要达到理想的推动效果,必须建立一个政策框架来保证公平的竞争环境,并纠正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不平衡。这个政策框架既必须与能源部门的大趋势保持一致,又要反映特定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优先项。以下介绍几种促进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手段。

1、转移税负

转移税负包括降低所得税,同时针对环境破坏行为提高税收,从而创建一个更负责更有效的市场。这个政策手段被经济学家广泛的讨论和赞同。比如,一项针对煤相关产业的税收包含空气污染治理费用、酸雨危害费用和气候破坏费用等,这将有利于鼓励投资转向新能源领域。许多西欧国家已经逐渐进行了环境税改革,通过税收转移来达到环境目标。

德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一项为期四年的计划,逐步将税负从劳动力转移到传统能源,直到2011年,这个计划已经使传统燃料使用量降低了5%。它同时促进了新能源部门的增长,到2003年光风能产业就创造了45400个就业岗位,2010年增至103000个。2001年,瑞典开始了新的十年环境税收转移,将39亿美元的所得税转移到对环境产生破坏的行业上。法国,意大利,挪威,西班牙和英国等欧洲国家都在新能源相关的税制改革上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亚洲两大经济体,日本和中国,都在考虑采用碳排放税。

2、转移补贴

补贴本身并不是坏事,许多技术和产业都是在政府补贴方案的支持中出现或发展的。过去30年的20个主要创新,能依索的14项中只有一项是完全由私营部门资助的,有9项是完全由公共部门资助的。互联网就是公共资金资助的政府实验室和研究机构网络链接的产物。加州的风电产业也是由联邦税和州税共同抵扣帮助建立的。目前,化石燃料和核能技术应用和研发仍然得到最大的经济支持。要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需要将这些补贴转移到像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一样的气候和谐型新能源的发展上,纠正能源部门对传统能源产业的偏向,促进新能源产业过渡。

有些国家已经终止或减少了环境破坏型能源产业补贴,比利时、法国和日本都淘汰了所有的煤相关产业补贴。德国也将煤相关补贴从1989年的54亿美元减少到2002年的28亿美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煤炭消耗降低了46%。德国计划在2010年全部淘汰这些补贴。而各国对新能源项目贷款、投资和消费补贴都呈现增加的趋势,这无疑会增强新能源产业竞争力,促进其发展。

3、能源目标

设置新能源目标是国家新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目标通常通过新能源占主要能源结构或者发电组合的百分比来定义。欧盟将新能源目标描述为2010年达到欧盟整个能源结构的12%和电力消耗的22%。欧盟成员国也制定了各自的目标以期达到国际综合指标。其他发达国家也制定了国际或本国的目标。国际目标同样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新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像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巴西等,都参与设置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新能源发展目标,即使这些目标相对发达国家设定的目标要适度,但仍为这些发展中国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虽然,在大多数国家新能源目标只是指示性的,并没有法律约束力的,但它们对规范政府行为和管理框架起到了协助和指导作用。许多新能源组织建议让新能源目标具有法律约束力,使之成为提高新能源市场渗透力的重要政策工具。

4、绿色经济刺激计划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政府都将绿色经济刺激计划作为支持经济复苏的主要政策工具。在全球范围内,1880亿美元绿色经济刺激经费已经投入新能源产业和提高能源效率的部门,大多数新能源刺激经费将在201O和2011年投入。绿色经济刺激计划将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使新能源产业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累计市场竞争力,加快新能源使用转化。

三、我国新能源发展政策方向

1、合理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目标,提高社会尤其是各级政府的新能源发展意识,重视和鼓励新能源产业技术引进、研发和推广以及相关的教育培训投入,引入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强制配额机制。

2、加大传统能源行业调控力度,纠正对传统能源行业的政策倾斜,引导市场合理认识传统能源开发使用的真实成本,鼓励资本向新能源产业流动,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7篇

关键词:新能源行业;资本结构;企业绩效;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近年来,我国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于企业绩效的研究可谓如火如荼,比较常规的一个研究视角是选择不同行业,如钢铁行业、汽车行业、电子行业等,选取行业数据,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得出不同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本文循着一般的研究视角,选择一个新的行业新能源行业来简要介绍一下目前我国新能源行业的资本结构和企业绩效的现状。为进一步做新能源行业资本结构和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做一个铺垫。

一、新能源行业的界定

新能源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在这个整个生态环境受到威胁的时代也是我们人类的福音。新能源是一个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顺应科技潮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加之,目前我国提出区域专业化、产业集聚化的方针,并大力规划、发展新能源产业,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使得新能源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分类,新能源按其形成和来源分类分为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如:核能、地热能。天体引力能,如:潮汐能。按开发利用状况分类分为常规能源,如:水能、核能。新能源,如:生物能、地热、海洋能、太阳能、风能。按属性分类分为: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水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非可再生能源,如:核能。新能源按转换传递过程分类:(1)一次能源,直接来自自然界的能源。如:水能、风能、核能、海洋能、生物能。(2)二次能源,如:沼气、蒸汽、火电、水电、核电、太阳能发电、潮汐发电、波浪发电等。

二、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特点

为了开发新能源,随之蓬勃发展的是新能源产业园区,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特点如下:

1.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这说明国家政策支持为新能源上市公司提供较便利的负债融资,同样也说明新能源上市公司也在积极利用财务杠杆作用。便利的融资渠道使得新能源行业在飞速发展阶段第一时间得到资金来扩充资产规模。值得注意的是资产负债率在较高的水平下有逐渐增长的趋势,说明负债融资比例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应该防止出现负债率过高的情况出现,避免重蹈无锡尚德的覆辙。

2.年度负债融资政策变化不大。新能源行业发展历史比较短,有的处于探索摸索阶段,大部分又是其他行业转型转过来的。年度负债融资政策变化都不大。

3.新能源上市公司的负债结构比较平衡。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结构比较均衡,新能源上市公司对短期资金的依赖性不强;但是新能源上市公司的长期资产负债率较低,长期负债占长期资本的比重偏小,说明长期负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而作为低碳经济的典范,表明上市公司用于研究开发项目的资金不足,这是我国新能源上市公司出现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瓶颈因素的原因。

4.新能源上市公司的负债融资结构中,外部融资所占比重较高,新能源上市公司的借贷资金压力处于较高的位置,目前我国新能源企业的资金压力非常明显,庞大的银行贷款正在成为拖累新能源资产负债状况的因素。

三、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公司绩效的特点

1.盈利指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新能源上市公司各盈利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市盈率、每股收益均略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这表明我国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盈利势头才初见成效。新能源市场恶性竞争以及核心技术的欠缺以及新能源行业关键技术人才的紧缺是导致的利润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2.整体营运能力较强。新能源上市公司营运能力指标表明其整体营运能力较强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并且营运能力指标该指标有增长的趋势,说明在新能源上市公司中流动资本被大量的占用,经营性现金流需要改善。

3.资产负债近几年内变化不大。包括所有者权益比率和每股净资产在内的偿债能力指标表明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的融资政策比较稳定。

4.总资产增长率有不断降低。对于处于初创期的新能源产业来讲,其发展能力应该是不断增长的,而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等发展能力指标下降,两者相违背,究其原因是我国的新能源企业中存在部分企业从其他类型的公司中转型而成,也由此反映出我国上市公司并没有对新能源产业进行一个明确的划分,新能源的定义方面有很多无法衡量的东西,加之新能源处于一个火热发展的行业,部分上市公司甚至是发展能力处于衰退期的公司将业务靠近新能源以求得新的发展。

5.现金流基本充足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虽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现金流基本充足。

参考文献:

[1]于东智.资本结构、债权治理与公司绩效:一项经验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1.

第8篇

1月27日,国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的通知》,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在全球以煤炭、石油为代表的主要能源日益紧缺的趋势下,能源委的适时成立将提升中国能源战略的高度,同时在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的过程中,将形成对传统能源的有益补充,是缓解能源紧缺的有效途径。

当前中国能源发展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国家能源委的适时成立,将成为中国最高级别的能源机构,对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将发挥积极作用,中国能源战略高度陡然提升,这意味着可能将联合解决煤电、石油以及新能源发展等问题,包括适时疏导电价矛盾、进一步推进电力价格改革、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上网政策、调整成品油定价机制向市场化方向发展等等。

在不久前闭幕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总理作出了郑重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的CO 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为此,中国也将采取一系列发展新能源及节能产业的措施来保证减排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低碳经济相关行业均呈燎原之势,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低碳经济中节能环保及新能源将有效缓解能源紧缺问题,也将成为未来政策扶持、产业升级的最大受益者。

2009年年末,国家重点提出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有四项产业涉及到节能环保、新能源方面的内容。

中国的新能源时代随之开启。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杨伟光在前段时间受访时透露,今后4年,北京市财政用于支持自主创新和产业的资金投入不低于五百亿元人民币,力争做强做大一批企业,新增产值超过五千亿元,重点涉及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化等相关领域。

他指出,代表着新能源产业技术整体水平的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伏、风能、生物质能、浅层地能和核能等六大产业技术联盟已在京成立。产业技术联盟将搭建社会各类主体同政府互动沟通、交流的平台。同时,在此平台基础上,北京市政府采取一系列推进鼓励的政策措施,以解决促进科技成果的转换和应用。北京计划未来三年投入一千万元发展信息化基础设施,预计到2012年吸纳社会滚动投资一千亿元,把北京建设成信息枢纽和互联网中心,主体是推进3G。

与北京相比,广州市的“新能源城市”之路也不乏“政策下达”和“资金投入”上的大手笔。

2009年7月,广州市在全国率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广州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2008-2020),预计在2020年,广州将把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从目前的1%提高至15%,新能源产业总产值预计可达4000亿元。广州市也将建设成为“新能源城市”。

随着《规划》的出台,广州将太阳能、热泵、水电与风电、生物质能、交通可替代能源、绿色建筑、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对外投资新能源发电等列为城市新能源发展的重点领域。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带来显著的环境效益。达到2020年发展目标时,广州将实现减少产生二氧化硫18万吨,减少产生二氧化碳2000万吨的目标,其中广州市新能源利用直接减少产生二氧化硫3万吨,减少产生二氧化碳800万吨。到2020年,在新能源开发利用、设备制造、技术研发和相关配套及服务等方面将为社会提供约50万个就业岗位;利用可再生能源将可改善约10万户农村居民的生活用能条件。

在不久前举行的2009年中国新能源产业经济发展年会上,成都荣获“2009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城市”,并在上榜的15个城市中名列第一位。

新能源产业正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成都市经委新能源产业推进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说,“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加强了政策引导扶持,促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发展,推动了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和产品的广泛应用,加快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了能源乃至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

也在2009年12月,成都市正式出台《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在《规划》中,到2012年成都新能源产业将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实现销售收入55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100亿元新能源企业1户,在省内适宜地区建成国内首座10兆瓦太阳能光热示范电站,建成西部第一、国内领先的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

与北京、广州和成都这样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城市相比,济南并非没有“动作”。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全面提速和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采用太阳能一体化设计的楼房、新能源公交车、地热取暖等这样的新能源生活已悄然在泉城开启,成为济南步入“新能源”时代的前奏,拉动了城市新能源相关行业的发展。

 2009年6月底,《济南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公布。规划首次提出了新能源消费的概念,并指出,济南未来将突出太阳能、风电装备、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氢能等5大产业。

据相关部门统计,2008年,济南市共有规模以上新能源企业近2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5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有3家,5亿-10亿元的有2家;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省级和市级技术中心各3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山东省著名商标3个;太阳能热水器年产能突破580万平方米,居全国首位。

近两年来,随着园博会和全运会的筹备,济南更是将新能源方式和理念渗透到各个环节。

园博会上,遍布园区的太阳能导视牌、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游览车;中国单台发电功率最高的太阳能自动跟踪电站;地源和水源热泵采暖与空调系统⋯⋯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创下了新能源应用程度的历届之最。据初步统计,因广泛采用新能源和新技术,园博园预计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300多吨,减排二氧化碳6100余吨,发电近140万度。

在全运场馆建筑、场馆供热和交通方面大量使用了新能源。比赛期间,200多辆混合动力客车的电池组,使用镍氢电池,大大节约了能源的消耗。与同样规格型号的常规动力城市车辆相比可实现节能25%。

新能源汽车和太阳能无疑是济南新能源发展的重头戏。济南市已出台相关方案,鼓励具备条件的轿车、客车企业引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项目,打造具有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根据计划,济南将重点支持宝雅新能源汽车在出口加工区建立生产中心,形成年产5万辆外销电动汽车的规模;在高新区建成集研发、生产、配套一体的新能源汽车园区,形成年产10万辆、配套能力15万辆的规模。此外,以山东宝雅电动汽车项目为依托,加快以氢能源为主的燃料电池生产项目建设。到2011年,氢能燃料电池生产规模达到15万台(套),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

据济南市科技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济南已经在交通、建筑等多个领域推广利用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能源。其中太阳能是新能源利用的热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济南太阳能产业的蓝图也随之呼之欲出。未来的济南将形成东部片区、商河、章丘三大太阳能产业基地,分别以不同企业为龙头。此外,还将围绕太阳能做好与之相关的产业链。

通过开发利用新能源,2011年,济南将实现替代常规能源130万吨标准煤;新能源占全社会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建设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100个,城市光伏景观照明示范项目20个,届时,太阳能在城市建筑普及应用率达到50%-60%。

2012年前,济南市还将订购300辆新能源客车。

据济南市公交总公司一负责人透露,一辆新能源公交车一年能省油9万元。不仅耗油低,在尾气排放方面几乎达到了零污染,尾气排放达到国际先进标准。

On January 27, China has released the Notice of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Establishing the State Energy Resources Commission, and decided to establish the State Energy Resources Commission. With growing shortage of the main global energy represented by coal and oil, the establishment of SERC will raise the strategy level of China’s energy and will supply a good complement for traditional energy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the new energy industry characterized by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 friendliness, which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nergy shortage.

The new energy automobiles and solar energy undoubtedl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Jinan’s new energy. Jinan government has promulgated a related proposal to encourage the qualified companies dealing with cars and buses to introduce energy-conserving and new energy automobile production program, thus producing new energy automobiles of self-owned brands (mainly including completely motor-driven automobiles, gasoline-electric hybrid cars and fuel cell cars, etc.). According to the proposal, Jinan will give full support to the Baoya New Energy Vehicle to establish a production center in its export processing zones, with the aim of achieving 50,000 motor-driven vehicles in its export sales. And a new energy vehicle park which has the ability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duction and auxiliaries will be built in the hi-tech zone with the capability of annual output of 100,000 and auxiliary parts for the output of 150,000. Besides, depending on Shandong Baoya motor-driven vehicle program, Jinan will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uel cell production program with hydrogen energy as its mainstay. By 2011, the hydrogen fuel cells’ output will reach 150,000 sets, achieving 1 billion yuan in its main business.

第9篇

关键词: 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开源节流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079-01

1 黑龙江新能源产业的现状及发展的必要性

黑龙江省是能源大省,其主要的传统能源有天然气、石油、煤炭、电力等。迄今为止,传统能源仍是黑龙江省的支柱式能源。虽说总量多,但其均为不可再生能源,可使用量日趋减少。部分煤炭矿区仍采用传统的火力发电方式,产生的废气CO2会造成温室效应,有害气体若SO2未经脱硫处理散逸到空气中生成酸雨降到地面会破坏土壤的原有成份。而目前较为普遍的风能发电、水利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排放的CO2及有害污染物的量基可在原有发电方式基础上降低很多,风能、太阳能等能源又是自然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些发电设备投入使用后维护成本也相对要低很多,这对于低碳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无疑是有益的,因此,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新能源的发展为“开源节流”提供了实践保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黑龙江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是对环境产生很少污染的洁净能源。截至2009年底,新能源发电装机为246.65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的12.53%。已建成并网水电装机94.15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4.8%;已投产风电项目143.2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7.3%,在建风电项目112.8万千瓦;生物质发电已建成并网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9.3万千瓦,在建项目装机容量26.9万千瓦。农村应用沼气、太阳能、秸秆气化与固体成型燃料年产沼气可达8000万立方米,仅使用太阳能一项就可省下28万吨标煤。新能源的补充使用有效地降低了对原有不可再生的传统能源的消耗量。

2 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新能源开发制造过程中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发展新能源的最根本目的是节能环保,降低对原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实践证明新能源的使用也的确可以做到这一点,但这其中不包括对新能源的开发制造过程。风能、太阳能等均要通过与大量非再生资源结合转化后才能使用,而这些装置的生产过程中要使用大量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这些原料均为非再生的。在原料经过开矿、熔炼、提纯、合成等必要步骤时,其排放到自然界中的污染物量并不亚于使用传统能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这远远背离我们发展新能源的初衷。

2.2 新能源的生产耗资巨大且对新能源的相关政策不完善

新能源的生产成本也是惊人的,目前风力发电成本是传统火力发电的2-3倍,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是火电的5-10倍之多,新能源的开发资金大多依赖政府补贴或货款,然而黑龙江省新能源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仍不完善,政府补贴是有限的,在经济通货膨胀的压力之下其优惠政策也不能无限制地延续下去,部分新能源的企业对政府补贴具有依赖性。

2.3 新能源设备寿命短、转化效率低

高额的生产成本也不意味着高效的转化效率,据统计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世界最高水准的光电转化效率也仅有11%,如果遇到阴天其效率更会大幅下降。风力发电装置也存在风沙侵蚀等潜在问题,大大降低了其使用寿命,况且由最前卫的理念结合最先进的技术所创造出来的风电设备的最高使用寿命也仅为20年,这些使得新能源的发展阻碍丛丛。

3 针对黑龙江省新能源发展规划的对策建议

3.1 开发新能源同时节约常规能源

黑龙江省正处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加速改造与发展阶段,更应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应用以避免破坏性经济增长方式。但在发展新能源的同时要注意对常规能源能的节约,节带来的效益不低于新能源的开发,其以巨大、廉价、优质的独有特点被称为“第五能源”,唯有在提高生产技术的同时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才是长久之计。

3.2 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目前黑龙江省大部分应用技术仍依靠自国内外研发中心引入,新能源开发制造等方面的技术仍不成熟,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高。本省应更加重视教育科研等投资及新能源研发方向的人才培养,强调深入新能源技术开发领域的重要性。研发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缩短本省与国内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更可省去引入外来科研成果的费用,降低新能源的成本,逐渐使新能源的地位由“补充”提升到“主流”。

3.3 完善法规政策

政府应发挥其独有的风向标作用制定法规体系、完善制度环境,对某些尚未成熟的技术的补贴要慎重,结合省情脚踏实地地对新能源发展方向进行选择,不要盲目跟风,择其善者而从之;鼓力高耗能企业进行能源改造,争取做到循环利用能源无浪费;以广泛的农村资源为基础,重视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将农林业废弃物作为原料制成燃料用以代替原油等高耗高污产品,进一步扩建沼气池变废为宝,既能缓解农村能源紧缺的局面,又能减少环境污染以及传染的发生概率;将新能源的优势发展到千家万户。

参考文献

[1]张一鹏.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新能源开发和利用[J].中外能源,2010,(11):28-32.

第10篇

关键词:北京市;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政策支持

现今,随着国际能源供应的持续紧张、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全球环境保护呼声的日益高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就北京的汽车产业而言,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当今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开源节流,对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改善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牵涉40多个行业、关乎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就业机会的产业,新能源汽车是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新能源汽车推进我国交通能源转型,通过能源多元化、动力电气化、排放洁净化,实现我国从汽车生产大国到汽车技术强国的跨越。发展新能源汽车既代表了世界汽车产业发展方向,同时又符合我国基本国情。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四大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其他新能源(如超级电容器、飞轮等高效储能器)汽车等。非常规的车用燃料指除汽油、柴油、天然气(NG)、液化石油气(LPG)、乙醇汽油(EG)、甲醇、二甲醚之外的燃料。其废气排放量比较低。新能源汽车属于高新技术,一次性投入较大,研发风险和市场风险较高。

一、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1.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已初具规模

目前北京公交的三种主要车型为国IV标准柴油车、天然气车和双源无轨电车。新能源公交车主要可分为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三种类型。据北京公交集团统计,2005年以来北京已陆续淘汰11000辆老旧公交车,购置13000辆新型环保公交车。截止到2013年,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公交车超过2.2万辆,8000多辆是新能源车,其中有1000多辆是纯电动车。北京市交通委负责人也曾表示,希望今后能够把所有的公交车都变为新能源车。

2.政府大力扶持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

北京市委、市政府一贯高度重视汽车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北京市汽车制造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北京市的重要产业,成为现代制造业的重要支柱,为落实区域功能定位、促进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北京市政府连续几年为北京汽车注入资本金支持北京汽车产业的发展。在《北京市国有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将汽车产业作为“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的产业,“规划”中提出:根据国务院在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批复中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的精神,结合北京市国有经济的现状,“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汽车、电子信息、钢铁、装备制造业、新型建材和医药产业的发展,在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力争在重点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产业升级。

2014年2月26日,北京首次举行新能源汽车车牌摇号,凭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指标,可以购买列入《北京市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生产企业和产品目录》中的纯电动小客车。在摇号买车愈加困难的情况下,北京市政府这一政策的出台是对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政策扶持。2014年北京市配置了2万个指标,个人和单位各占50%。首期共收到1960个摇号申请,其中个人申请655个,单位申请1305个。首期新能源汽车摇号申请数量就已经超过供应指标。这也意味着,我国新能源汽车正式进入私人消费领域。

3.成立北京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

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遵循自主创新,充分发挥、利用、整合北京优势资源的思路,2009年3月13日,中国第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正式开始运行。联盟依托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公交集团等单位联合成立。整合了国内新能源领域的优势资源,包括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科研院所以及终端用户等。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将在技术合作、信息共享、科研攻关、政策争取等多个方面为联盟企业创造机会。通过合作创新改变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拉近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与国际顶尖水平的距离。

4.北京市远郊区县推广纯电动出租车

北京市电动车租车示范运营目前主要集中在昌平、延庆、顺义、平谷、怀柔、密云、通州、房山、大兴等9个远郊区县。北京电动出租车是北汽集团积极参与2011年北京市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工作,率先启动的纯电动车产品投放北京市出租车市场示范运营项目。在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能源汽车基本实现“全覆盖、上规模、可持续”。截止到2013年底,北京的区域电动出租车达到1600辆,电动出租车运营总里程超2000万公里,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电动出租车示范运营城市。它的推广解决了北京远郊区县无出租车或少出租车的现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提升了公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阻碍其发展的因素还很多。概括来说,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资金总量相对不足

财政补贴速度跟不上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北京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缺乏足够的经济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差,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稳定的市场需求,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没有行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使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受到很大限制。新能源技术运行成本低,但初始投资高,需要建立稳定有效的投融资渠道予以支持,并实行优惠政策降低成本。

2.配套设施发展不完善

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标准未统一。电动汽车充电站是指为电动汽车充电的站点,与现在的加油站相似。目前,因为电动汽车各项标准有待完善,充电站建设技术接口等各项标准也未能全部统一,各电网公司按照各自的标准进行建设,一旦国家标准出台,可能造成部分设施的资源浪费,甚至会出现重复建设问题。

充电站商业运营模式未规范化。目前建成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和在建的充电站各有不同,由电网公司牵头建设的充电站主要提供充电服务,部分充电站还提供换电服务。而石油巨头公司则打算把现有的加油站改造成为充电、换电、加油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站,然而这两种充电站都存在问题。充电站主要解决充电接口问题,但电动汽车的充电比较费时,快充有损电池使用寿命,而换电池方式则因为目前电动汽车电池标准未统一,无法建立完善的换电池体系。加油站改造为充换电池、加油一体站也并不容易,加油站用的电压较小,给电动汽车充电需要更大的电压,石油巨头公司必须对现有的加油站进行改造,改建成更高的工业用电,这就需要电网公司的支持。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不够健全。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建设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密不可分,若不建设充电站,将会使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工作举步维艰,而建设充电站则存在使用率过低的问题。所以,只能等到产业链发展健全,各项基础设施完备之后,这些问题才能逐步得到解决。

3.技术研发不成熟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汽车生产大国,但绝不是强国。我们沿着传统技术路线追赶,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技术差距依然很大。我国新能源汽车从“组装”开始起步,在核心关键部件与技术等方面相当匮乏。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在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大规模生产工艺设计、生产过程质量和成本控制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的缺失,致使国产关键零部件与进口产品的性能差距较大。即使国内相对比较成熟的混合动力车,与欧美日车型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新能源核心零部件如: 整车控制技术、电机驱动系统技术、电系统技术、动力耦合技术、发动机及变速器控制技术等,国内仍未取得产业化的实质性突破,部分国产零部件与进口产品的性能差距较大,电机驱动系统效率低下,电池充电时间长,使用寿命较短。

三、促进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对策

1.搭建技术研发平台

增强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实力是产业发展的首选行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应当从自身发展的实际出发,考虑自身技术能力,可以从选择合作伙伴入手,利用开放的组织形式发展自身,寻求技术创新。就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创新来说,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激进技术和增量技术的创新。把握好两者的区别,既要重视激进技术的突破,又要重视增量技术带来的实际效益,选择适合产业未来的技术发展路线。

2.完善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

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缺失。没有出台国家统一的技术标准,明确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形成规范的行业标准。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发展的必然,证明了我国已经具备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发展的实力,新能源汽车从技术研发到产品生产都需要一系列的企业组织配套完成,因此形成产业体系发展模式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3.国家补贴政策继续支持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无论是财政补贴还是市场统一规范化政策的支持。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复新一轮的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方案,2013至2015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已于2013年9月启动。新一轮的国家支持政策在总结第一阶段推广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基础上,确立了激发企业技术创新和地方推动市场的积极性,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顺利走向成熟的目标。主要内容有以新能源汽车为主开展示范,以试点城市为核心建立区域,扩大辐射范围,加速区域电动汽车的推广,改变原有的财政资金补贴方式,加快补贴资金的落实力度,混合动力客车向全国进行推广,对充电站建设等进行财政支持等一系列政策。国家补贴政策应该在补贴范围扩大的同时维持补贴力度,以保证能跟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使新能源汽车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4.推动完善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运营模式将成为除电动汽车本身的技术限制之外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在新一轮的推广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充电设施建设布局和网络化的建设,明确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运营主体的商业模式,电动汽车用电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运营的模式创新等问题。要深入研究充电设施的商业模式,积极调动多方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积极性,尽快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开放的、可持续的基础设施运营机制。

5.企业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新能源汽车前期研发一般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但以当前的市场推广情况看,回报周期会很长。虽然,很多企业纷纷投巨资开发新能源汽车,甚至想对新能源汽车的整条产业链进行整合,以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但此类产品的销售情况却不容乐观,导致企业后期研发跟进及市场推广遭遇资金困难,故需要持续的资金供应为企业渡过难关做保障。另外,从目前的政策来看,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支持还停留在整车生产企业层面,享受减免税、补贴等政策优惠的企业大部分为整车生产企业;对于电控、电池、电机及其他零部件的生产研发企业,现有政策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够。因此,需要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整个产业链上的企业进行支持,以增强新能源汽车的配套生产能力。

6.推动公众接受新能源汽车

现今的政策引导主要以市场私人购置为主,但在如今新能源汽车产业并不成熟的情况下,这几年的数据已经充分表明了市场并不买单。有关部门在政策上应该做出调整和转变,让以私人购车为主转变为政府购置为主。大量的地方政府购单将会刺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成熟与发展,政府先行的方式同时也可以减少当地的三公支出。新能源汽车的成本虽然高,但是在补贴政策影响下,平均一辆车的价格在20万元左右,与传统政府用车如奥迪、大众、别克、丰田、本田等价格相当,但是后期的油耗成本将会大幅度的降低。除政府外,集团、企业就是接下来的消费主体。对于购置不同数量或者价格的企业可以专门制定出一个相关标准,在税收和政策倾斜下刺激企业的购车热情。对于国企可以实行强制标准,每年的购车金额中新能源汽车必须占一定比例。外企和私企则在自愿的前提下选择政策红利而购买。虽然私人购车才是现如今汽车市场的最大消费者,但是在相关设施不全、且后续保养等问题未得到解决的情况下,政府和企业的率先使用也会促进当地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流入市场的资金又会反过来造就良好的产业循环。最终才是最广大的受众――私人客户对新能源车的青睐和买单。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新能源;企业发展;创新开发培训项目;强化岗位技能练兵

2011年11月24日至12月2日,由国网技术学院组织率领的电网运行专业考察学习小组赴德国GridLab GmbH(欧洲电力系统安全研究与培训中心)进行学习,目的是掌握电力企业岗位培训的理念和方式方法,促进国网公司培训基地向国际化、现代化方向迈进。笔者有幸作为其中的一员,随团参加了此次学习考察活动。在德国培训期间,我们重点利用仿真系统对电网运行的监控、操作以及调度等岗位职责进行了培训体验;对德国电网的建设、改革概况,市场运营模式,新能源发展态势等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德方共安排了9位专家及技术人员为我们进行了详细地讲解和介绍。同时我们还到德国50Hertz 输电公司(德国四大输电公司之一,负责德国东北部电网输电业务)的控制中心(TCC)和所属的一座220kV/110kV变电站进行了参观考察。

此次赴德考察学习感触深刻,收获极大,对其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印象深刻,对强力推进新能源的发展政策和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更是叹服不已。在广泛地考察、学习和了解中,领会和理解了德国供电企业的培训模式和培训理念,拓宽了视野,开拓了思路,对今后开展岗位培训与练兵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为创新培训奠定了基础。

一、德国电力企业发展概况

1.德国新能源发展概况

在学习期间,9位培训师的讲课内容中有5位涉及到了新能源的发展。主要原因:一是新能源在德国以立法形式促进其发展,发展力度大;二是新能源的开发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环保意识强;三是新能源的发展也开放了发电企业的竞争市场,投资积极性高;四是新能源的发展对电网运行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没有坚强而稳定的电网作支撑,新能源的发展就只能停留在设想上。

为促进新能源的发展,德国于2000年出台了新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2004年又做了修改,极大提升了新能源的开发力度。大体上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明确新能源要安全投入电网。新能源法同样对可再生能源入网的安全进行了明确规定,这一方面促进了新能源的发电企业在电力设备技术上创新的速度,另一方面也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保证。

二是明确了新能源必须优先入网。新能源法明确规定了必须首先保证可再生能源优先入网,并且给出了相应补贴措施,这从真正意义上开放了发电企业的竞争市场,促进了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德国电网改造和欧洲联网的进程。

三是对新能源的入网制定了相关鼓励政策。对新能源入网的补贴方法做出了相关规定,如制定高于常规能源的入网价格,以鼓励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到新能源发电市场的竞争中。

四是规划了未来新能源发电量的比重。受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的影响以及民众的意愿,德国政府要求在2022年之前,关闭境内的所有核电站,同时对新能源所占能源消耗的比例做出了初步规划,即2020年新能源要达到总能源消耗的35%以上,2030年要达到50%以上,至2040年达到65%,而至2050年则要求达到80%以上。可见德国政府在发展新能源方面的决心和信心。

五是不断降低新能源的发电成本。新能源入网初期(2004年之前),德国政府对新能源入网给出了几乎10倍于常规能源的入网价格,但经修改后,对新能源入网规定和加大了入网电价逐年递减的幅度。从而强力促进了新能源发电企业不断进行科技创新、降低发电成本,以保证未来方便、快捷、灵活以及廉价地应用新能源。

新能源法的出台和实施,激活了许多投资者的热情,使德国许多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特别是风力发电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势头“旺盛”。目前,德国的陆上风力发电能力基本已趋饱和,已转向海上风力发电。尽管海上风力发电技术最复杂、建设难度最大,但因其发电能力远远大于陆上风力发电,所以德国很早就已经致力于海上风电的开发。目前已有位于德国北海离岸45公里处海域的12台风机60MW的海上风电场已经并网发电,并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400kV的海底电缆工程。德国的海上风电未来将占整个风力发电的25%。

2.德国电网企业的改革概况

受历史及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电网新能源的发展需求,德国的电网建设以及电力企业的运营也经历了一次大的改革,主要表现在:

一是发电企业市场化运营的改革。在1998年之前,德国的电力市场也是由几家发电企业所垄断,形成这种垄断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发电企业只在某个固定区域供电,用户没有更多选择的可能。1998年至2005年,经过几年改革的起伏变化,最终实现了发电与电网的真正分离,形成了电力企业有序竞争的局面。

二是电网发展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欧洲联网的规划格局,实现大区域、跨地区(国家)联网是为了实现清洁能源的远距离输送。需要说明的是,德国作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基本达到稳定阶段,所以用电负荷基本处于平稳状态,几乎没有增容扩销的电网扩张工程,所以网架结构相对简单、变化较小。对德国来讲,电网工程改造的重点主要是更新设备和实现跨区域联网。

三是电网运行设备的改造。至2005年,德国境内电网中的大小变电站,全部完成了自动化改造。过去分散控制的变电站,全部实现了集中控制。以德国50Hertz输电公司为例,全公司只有1个控制中心(TCC,相当于调度中心)和6个区域集控中心,共监控69个变电站,变电站全部实现了无人值班。  二、德国输电系统企业员工岗位培训概况

德国电力企业员工培训随着新能源的发展所引起电网结构变化及设备的更新改造而不断改变培训的形式和内容,运用仿真系统对员工进行培训虽然从2005年之后才开始,但是在培训理念上,却有许多可借鉴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是把对员工的安全培训作为第一重点来抓。在德国,对员工的安全培训被作为一项法律条件来要求企业。比如,某员工一旦出现人身伤害事故,有关调查人员要检查该员工是否有接受企业组织进行的安全培训的记录,否则将追究企业的责任。不仅是电力企业,政府或工会组织也对安全培训极其重视。多项监督的合力作用,使得安全培训成为自觉自愿、必不可少的常规性培训。其培训形式(以过去变电运行人员的培训为例),既有个人操作的模拟演练和讲解示范,也有实际操作的视频录像,还有非正常操作引起的事故仿真画面,通过增强视觉上的冲击感,以此来增加印象。

二是培训的方式更加注重角色的扮演。以我们所体会的调度人员培训为例,学员接受培训的主要内容通常是模拟出一项工作任务,每个学员扮演不同的角色。按照工作流程,行使各自角色的岗位职责。在角色扮演中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掌握每项工作的技术要点和可能存在的危险点。

三是培训内容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在德国人的培训理念中,培训更加注重的是一种有针对性的行为能力的培养。仍以电网调度人员或变电运行人员为例。按照他们的培训思路,一定或尽量要让培训学员能面对自己岗位所熟悉的系统网络或对应的设备,培训中注重每个细节的训练,包括每句话的规范性以及每个动作的标准性等等。

四是培训的师资更加注重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培训师。对于某些专业性很强,需要综合能力的技术岗位,德国的培训机构,更倾向于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培训师或来自学员所在公司的技术专家,承担重要技术岗位的培训任务。这对于学员来说,更能够有针对性的掌握本企业的综合情况,按照本企业的特点,进行专项技术技能的训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学习考察后的思考与启示

1.掌握企业发展动态,创新开发培训项目

从德国乃至欧洲对新能源发展规划的目标,可以看出未来世界新能源发展的方向。我国目前能源结构虽然仍以煤炭资源为主,但是随着“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的逐步落实和新能源政策的出台,逐年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已势在必行。而对供电网络来讲,则要应对各种新能源发电中不稳定因素对电网冲击所带来的挑战;要应对大区域大范围联网对系统稳定性、设备自动化、智能化和快速反应能力的挑战;要应对事故紧急情况下系统协调调度、安全运行的考验。所以,在目前国网公司建设智能电网的强劲势头下,创新开发适应新形势下的培训项目,是提升人员素质,做好能力储备的必要条件。可探索和开发:(1)电网运行调控一体化的培训项目;(2)新能源入网的协调联合调度、监控电网稳定运行的培训项目;(3)电网事故状态下应急处理培训项目;(4)智能电网综合性培训项目;(5)智能用电侧的需求管理培训项目;(6)可再生能源发电入网仿真系统监控运行、紧急状况预案处理等等。

2.跟进企业发展脚步,强化岗位技能练兵

电力企业的职业特点是:技术工作的标准性和规范性要求高,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结合德国考察的体会,主要启示是:一是应加强安全行为的专项训练。特别是生产类的运行、调度、检修与试验等岗位,对人员的安全意识、规范动作、标准要求的强化训练是至关重要的。二是应加强岗位工作标准化流程和标准化作业的练兵。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作业训练,有利于学员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同时提升完成任务的工艺水平、综合质量和工作速度等。三是应加强岗位工作角色扮演的模拟训练。按照实际工作的角色分别进行模拟强化练兵,有利于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了解实际工作内容,丰富教师实践经验

第12篇

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全国“两会”期间同时表示,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将实行购置补贴,最高补贴金额可能达几万元。2009年,国家已经以财政政策鼓励在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率先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目前市场上存在的新能源汽车主要有混合动力汽车以及氢燃料电池汽车、电动车两种。

2010年会成为新能源汽车破冰之年吗?针对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了解、态度和购买意向等问题,本刊策划了关于新能源汽车与消费者购买情况的调查,约有300名网友参与了我们的调查。

新能源汽车知多少

新能源汽车已经在中国上市一段时间,奇瑞、吉利、长安、比亚迪等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厂家也研发出了多款新能源汽车,但是我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各项基本情况到底了解多少?调查数据显示,只有4.7%的消费者表示非常了解新能源汽车的性能、价格等情况,54.3%的消费者对其情况只简单了解一些,27.6%的消费者基本不了解其情况(图1)。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各项情况了解程度尚有所欠缺。要推进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使其早日走进寻常百姓家,向消费者宣传、普及其基本知识也是迫在眉睫之策。

选传统能源?选新能源?

业内专家称,目前来看,中国汽车产业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但是传统汽车也不能丢。近些年,传统汽车在中国市场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35.4%的首次购车者表示,他们购买传统汽车的可能性大;50%的首次购车者表示,要买传统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要看各种汽车的价格和性能等情况而定(图2)。

在对已经购买过传统汽车,而需要二次购车的消费者的调查中,也出现了相似的数据(图3)。另外,二次购车消费者倾向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比例,比首次购车消费者上升了3.1%,这说明二次购车者是新能源汽车厂家不可忽视的消费群体。

消费者对传统汽车的认知度仍然比较高,但是对新能源汽车也持有很高的兴趣。中国汽车业要做的应该是一手抓传统汽车,一手抓新能源汽车,两者共同发展。

具体的任务是,一方面要强化传统汽车的技术升级、节能降耗;另一方面要实现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突破,尽快实现其产业化、商业化。

颇多问题成为桎梏

新能源汽车在中国上市以来,销售情况并不乐观,尤其是私人用车领域。例如混合动力汽车君越,是上海生产的首款投入市场的新能源汽车,上市一年后,购买者却不足千人。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事物,仍然存在着颇多问题。其中之一是,新能源汽车销售价格过高,与传统汽车售价相比,平均高出20%以上。其二,与传统汽车相比,其速度、动力等各项性能都不稳定。另外,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配套服务环境不成熟,基础设施不健全;无完善的配套维修网络等跟进措施,后续保养不方便等等(图4)。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消费者,降低了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可能性,进而使新能源汽车面临销售瓶颈。

价格仍是关键

在消费者不愿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因素中,价格问题比较突出(图4)。虽然新能源汽车具有油耗低、充电方便等优势,但是仍有34.1%的消费者表示,只有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价格高于传统汽车10%~20%之间,才可以接受并会购买新能源汽车。同时,有很大比例的消费者表示,当新能源汽车的售价高于传统汽车10%以内,或者基本与传统汽车价格相同时,才会购买新能源汽车(图5)。看来,新能源汽车要突破目前的销售困境,降低价格是关键。

在消费者不愿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因素中,基础设施不健全以68%的选择率排名第二位(图4)。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尚未完善新能源汽车的配套基础设施,例如没有类似于加油站的充电站,小区、商场等公众场所没有备置充电柱。有媒体报道,深圳等地已经率先开展了充电站、充电桩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来弥补这一不足,减少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政府补贴推动普及

2009年春节前,财政部、科技部发出《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13座城市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鼓励试点城市率先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同时表示,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也将实行购置补贴。

对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实行购置补贴,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向?72.4%的消费者说,他们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可能性会增大(图6)。51.1%的消费者说,如果国家对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金额为新能源汽车售价的30%左右,他们会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