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45: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学生 思想品德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11
思想品德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要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虽然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的升学考试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却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关键性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识世界的关键时期,此时,如果有没有正确的思想做指导,将会对学生的三观产生重要影响。在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课,就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让学生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思想品德课的开设,还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根据其心理发展特点,学生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开设思想品德课,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具有多年的教育经验,在此拟将之与大家分享。
(一)人才培养因素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德才兼备的学生在职场上更具有竞争优势。因此,学校教育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从学校抓起。初中思想品德课教会学生很多做人的道理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还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克服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使初中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二)社会因素
现代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初中学生虽然在学校上课,但是,也能感受到竞争的火药味。在学校学生面对的最直接的竞争就是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在学习竞争中处于强势的学生,可能会心情愉快,但是在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学生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开设,教会学生如何调节压力、如何看待成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认识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成绩不好的学生认识到失败乃成功之母。学生的学习心态得到有效调节,促进学生的持续进步。
(三)家庭原因
初中学生年龄还小,对家的依赖性还很大,家庭环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例如:有些学生家庭和睦,学生的身心愉悦,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有些学生家庭不和睦,学生没有心思学习,并且还有沉重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教会学生该如何珍惜美好的生活,也指导学生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逆境。
二、有效开展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一)将课堂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效地结合起来
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教会学生如何明辨是非。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应该一味地给学生讲解教材知识,而应该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具有极其积极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广大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有效调动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2)有助于学生理解。思想品德教材上的很多知识点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由于初中学生的社会经验有限,对于教材中提到的一些理论,难以有效地与社会实际进行结合,更不要说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了。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老师将教材上的理论与实际案例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老师应该给学生树立榜样。初中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老师对学生会产生重要影响。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老师只有身体力行,学生才会信服。广大初中思想品德老师一定要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广大初中思想品德老师付出不断的努力。初中学生对老师具有很强的神秘感,觉得老师是神圣的,同时也是难以接近的,因此,一般情况下学生很少主动地与老师交流,这就需要老师主动与学生沟通,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1)网络。网络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提供了很大便利,老师可以有效利用网络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实际上,很多初中学生都有与老师交流的欲望,与思想品德老师交流的欲望更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又不愿意与老师直接交流,网络为学生打开心扉创造了条件。例如:老师可以主动加学生的QQ,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可以通过互通电子邮件,进行沟通。
(2)对学生的肯定。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极强的获得外界肯定的欲望,尤其是老师的肯定,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老师的肯定使学生感受到关怀与温暖,无形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如果老师一味用讲述式教学法,会使学生感到课堂单调无味,毫无生机。初中学生喜欢新鲜事物,因此,只有充满变化与新鲜感的课堂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激情。这就需要广大初中思想教育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并能够做到灵活掌握,根据课堂教学环境的变化,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提高,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将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堂延伸到课外
【关键词】学校体育 德育属性和内容 德育渗透 思考途径
学校体育,就其目的、任务的特殊性而言,它不同于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它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属性。学校体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和其它教育一样,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同时又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体育教学蕴含着许多德育内容。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中紧密结合德育教育,是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不断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怎样才能取得体育、德育“双丰收”呢?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就以下几个方面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突出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按照体育教学特点进行的。体育课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属性。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通过体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培养组织性、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勇敢、机智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和文明行为。这些道德品质和意志,在体育的实际活动中,更容易表现出来,教师针对学生的种种表现及时向学生进行教育,其效果比其他课程更实际。体育具有通过各种活动培养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和优良道德作风的功能,这种特殊功能,是其它学科和活动所不可比拟的。
二、掌握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的内容进行传授,讲究自然。要想有实效性,就不能空洞说教,更不能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而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其基本原则是做到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愉快地体育教学与活动之中。事实上,德育内容可以说渗透在体育课的每个阶段。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应该将德育教育的内容纳入计划之内,利用体育课的特殊形式,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其重点是在教学阶段,不同的教材有着不同的特点,我们应根据各类教学内容制定出德育教育计划。具体而言,可以将勇敢顽强精神的教育与器械体操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将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教育与田径类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将团结互助,协作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与球类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将爱国主义和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教育与武术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等等。在课后总结阶段,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对同学们学习情况,包括思想品德进行讲评。
转贴于
三、认识体育教学中的德育重点
德育是一个很广泛的范畴,但根本上是指健康人格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的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应加强用体育精神进行人格教育。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集体主义荣誉感;②培养积极参与意识,发挥人的自主精神;③培养学生的是非感、荣辱感;④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体育教学以体育精神进入人格教育,关键在于教师自己的观念,只有理性认识上升到这个高度,行动才能产生飞跃。
四、体育教学中德育工作的具体途径
体育教学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具体做法更是能因地制宜、丰富多彩。归纳起来,我认为离不开“精心设计、寓教于乐”这八个字。①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尽量采用“游戏教学法”,和“竞赛教学法”,以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开发他们的创造力,这样德育工作才能是一个良好的载体,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独运匠心,使学生在快乐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②根据教材的特点注意引导教育。学校体育教材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理论部分的教材内容都有鲜明的思想性,是教师有目的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教材的实践部分是属于体育运动的技术。每个技术动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③注重榜样教育。具体内容有:运用体育先进事例进行榜样教育;学生标兵的榜样教育;教师的自身榜样教育等等。④气候、环境、器材设备的优劣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在不利的条件下训练时,也正是思想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的大好时机。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主要在于师生共同的努力、长期的坚持不懈。这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复杂的工作,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加强体育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教育更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参考文献
摘 要: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繁荣,国内外各种思想潮流逐步呈现出来,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在方便人们学习、工作的同时,被一些别有用心的极端分子随时利用,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一些腐败、丑恶现象对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必然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客观面对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教育方法,从灵魂深处感染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真正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 小学生 思想品德 素质教育
一、小学生思想品德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来,从社会上发生的一系列中小学生离家出走,甚至因为和家长怄气动辄就跳楼自杀的极端个案分析,发现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一方面源于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潜在的应试教育理念对一些家长和老师的影响,给孩子们造成无形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形成的“唯我独尊”的潜在意识,使孩子们受不了一点委屈。同时,在众多老师和家长的观念中,对思想品德高尚小学生的鼓励仍然不够,而对考试成绩优异的孩子却报以各种各样表象和潜在的鼓励,甚至家长以金钱奖励孩子,使一些孩子越来越变得自私、冷漠、怯懦……在一些学校的统计结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问题的严重性,相当多的小学教师反映,“现在的学生越大越自私”、“现在的学生越大越不愿做好事”、“现在的学生越大思想越混乱”、“现在的学生越大越难教”。面对复杂社会现象,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变得相当复杂,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观察发现,及时予以纠正。对于一些学校学生品德得分不容乐观等现象,需要从学生自身原因探讨,更需要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进行客观分析。据报道,在沿海开放地区,一些小学生比内地孩子受环境影响冲击时间较早,但由于身心发展水平所限,思想道德基础和认知能力有限,受到消极因素影响时,有可能产生错误理解,从而导致错误行为。所以,现阶段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二、有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强化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无论采取哪种教育方法,都必须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一方面要进行理论指导,纳入教学考核范围,作为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任务和要求,引起全校师生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树立身边的榜样,把那些经常“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好学生培养成骨干力量,让他们以实际行动把大家带动起来。对于“刻苦学习”、“拾金不昧”等各种优秀学生,作为思想道德楷模进行宣传,发挥身边模范作用。广泛联系社会团体,请有特殊贡献的优秀青年、老同志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思想教育。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榜样,从细小心灵里孕育为祖国繁荣而发奋进取的良好品质。另外,还需要家庭与学校结合,把小学生培养成祖国的栋梁之才。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需要与家长密切配合,使德育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与家长谈话在充分肯定学生成绩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免伤害学生自尊心和上进心。德育老师要与班主任及时沟通,对品德较差的学生定期与家长联系,不断变换教育方法,做到因人施教,尽可能做到每学期中间针对一些比较典型的情况,进行学生操行返家,广泛征求家长意见。这样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就能达到共同的教育目的,虽然这样做学校德育工作有些麻烦,但往往在繁琐过程中挽救思想品德即将落伍的孩子。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要注重课内与课外结合,让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实时与生活中的事件联系起来,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小学德育老师肩负着既教知识又造就人才的双重任务,因而需要与其他科任老师密切联系,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要注重显型教育与隐型教育结合,不要变成单纯的说教,要把思想教育隐藏在愉快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讲故事、游戏等多种方法,把思想品德教育巧妙融合其中。德育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中普遍出现的共同思想品德问题,通过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使他们真正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对学生中偷东西、看黄色书刊、沉溺于网络游戏等问题,一定要以个别谈话为主,了解其思想形成根源,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及辨别是非的能力。思想品德教育要注重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教师要以自身魅力为孩子们做好榜样,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德育老师要以身作则,在言谈举止方面成为小学生的表率,从生活到学习,处处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不仅能消除对教师的恐惧心理,而且能培养小学生爱老师、爱学校、爱祖国的健康心理。
三、构建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学校德育管理过程中通过渗透一些先进的精神文化理念,创造良好的学校生活与学习环境,把思想品德教育与文化理念结合起来,通过文化理念激发学习奋发向上的强大精神动力,这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情感教育,用活生生的事例感动每一个学生,不让学生带着消极情绪上品德与社会课,这样老师在上面讲高尚道德情操时,学生在下边开思想小差。2014年,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有一个学校老师在上思想品德课,课堂上一个男孩子用笔尖把身后座位上的女生眼睛扎伤,而老师居然不知道。事后,新闻媒体报道:“思想品德课上发生的不道德行为。”这样的教育教学环境能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有促进作用吗?思想品德教育不是说教,需要教师用爱心和责任心建立师生之间默契的亲近感,尤其对那些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班主任要以极大热情和耐心助他们一臂之力,使其不失去自尊,不丧失自信心。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但这需要一种文化精神动力加以支撑,使班级氛围变得轻松愉快,有利于学生和老师共同研究探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一切难题。在良好学习环境中调动学习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主,通过增强后进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思想品德教育更应该因材施教,因为学生是教学对象、学习主体,不同人有不同经历、思维和个性特点,有不同理解能力,德育老师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采取灵活变通和机动自由的思想教育方法,让他们逐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真正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积极意义。对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总之,从长远讲,教师更要关注小学生的思想品质问题,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比起学业成功来说更重要,只追求孩子学业成绩的家长、老师往往出现中途因为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问题导致挫折而最终影响学习成绩的现象。教师要以良好师德和高尚情操把教育工作作为一项神圣职责,用心呵护每一个孩子,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体育;思想品德;思考研究
小学体育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效融合德育教育是小学体育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体育教师不能单纯的教授学生体育技能,还要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进而提升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和意志,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德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一、小学体育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一)体育教师的素质对德育教学的影响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小学体育教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内容不容忽视,体育教学不单单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是提高学生德育水平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正确认识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个人魅力和人格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体育教师的个人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德育教学的开展。体育教师要灵活运用语言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学习体育课的积极性, 教师的工作态度影响德育教育的质量。健康、负责的教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是学生的模仿的对象。
(二)体育教学内容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很多内容都与德育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一些比赛或游戏项目。例如接力赛,接力赛一般一组由四人组成,想要顺利完成接力赛,就要四个成员之间默契的配合,队员要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还有一些体育训练很辛苦,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毅力和耐力,锻炼他们不怕吃苦的精神。在团队运动中成员们不能唱独角戏,一定要互相配合,互相帮助,这样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例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
(三)体育教学的评价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
小学阶段是学生的教育启蒙阶段, 小学生好奇心强,天真活泼,很多潜力尚待挖掘。小学生的自尊心正处于朦胧的状态,教师要及时引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育教学要注意和德育教育的融合,进而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体育教学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措施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同体育教学的特点、 内容和形式紧密Y合起来,防止只写在计划与教案中,或进行空洞的说教。要抓住机遇,提高效率。在学生学习和练习的不同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德育教育。
(一)教师以身作则,对学生加强德育引导
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教师的言传身教是最自然的教育。教师要保证自己端庄的仪表、饱满的激情、响亮的口令、标准的动作,这都会在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体育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教师是学生的模范,教师在要求学生前自己要做到。体育教师与学生接触较多,在艰苦的环境中教师的表现更是对学生的鼓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二)养成良好习惯,激发进取心
小学生的个性不尽相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因地制宜的开展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体育和德育教学。在体育教学中,一些缺乏毅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比较怕吃苦,体育训练不达标,教师要多多鼓励他们,不要进行强度过大的训练,要逐渐提高他们的体育技能,转变他们的心理,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其次,教师要表扬一些有优势的学生,鼓舞其继续努力,朝着更高的方向迈进。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其身体素质的同时,加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小学生一般毅力较差,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一旦熟悉之后就丧失了继续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教师要帮助学生保持这种新鲜感,运用多种手段加强体育教学,例如做设计一些游戏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上课的积极性,逐渐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锻炼其体育锻炼的毅力和耐力。
(三)培养小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人要具有竞争意识才能获得生存的地位。这种竞争意识的培养要从小学阶段开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一种不服输、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进而追求自己的理想。例如,在体育教学中多举办一些比赛,例如50米短跑、乒乓球比赛等等,教师要有意的小学生的竞争意识,并让他们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快乐和失败的痛苦,让他们逐渐提高竞争意识,形成进取的信念。教师在比赛中可以设置激励措施,例如获胜的同学有奖励,失败的同学有惩罚,这样会给学生带来合理的压力,促进其参加比赛的积极性。
(四)培养学生的毅力和顽强的品格
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一些体育运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会做大量的体育锻炼,学生体育课时经受肌肉疲劳。 在这样的体育运动中,学生要学会承受一定的痛苦,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忍耐力,教师要适时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表扬,鼓舞学生的士气,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回报,增加锻炼的欲望,逐渐培养学生顽强的品格。经受过一些身体运动,学生会感到身体疲劳,有部分学生就要选择放弃,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告诉学生:“要坚持,你一定可以的”,学生逐渐明白只有坚持才能获得胜利,进而养成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
(五)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体育教师组织的体育活动很多是团体活动,团体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这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例如,教师组织的一些比赛,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默契配合,团结协作,才能共同完成任务,赢得比赛。学生在参加团队比赛的过程中加强了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与沟通,提高了团队精神。例如篮球、足球比赛都是这样的团体比赛。比赛过后教师要总结经验教训,告诉学生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进而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结语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德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教师要围绕体育教学,把握时代特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文字的同时,必须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挖掘教材的育人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两方面均得到发展。
一、实现“文与道”的统一与共进
语文教材是按照语文知能训练的需要编排的,这其中的德育因素与整个学校德育的序列先后不一致,深浅亦不同,因此给语文德育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师要把握德育大纲,熟悉《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明白各学段各年级的德育任务,理清各段各级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从宏观上具备驾驭语文教材德育因素的能力,才能在课堂四十五分钟里进行渗透。老师备课时要多角度思考,在备教材的同时要备德育目标,根据课文实际寻找二者渗透的最佳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可能是开篇导语,通过导语使学生具备理解课文的感情基础,使教学事半功倍。有的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有特定的历史因素,它们也是很好的德育素材,要让学生了解。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一个感人的故事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种哲理的智慧可以改变千万人的命运。”我们也要通过故事情节教育学生。如学习《登上地球之颠》这篇课文时,中国登山健儿们书写世界登山史的新记录的故事,正是教师向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团结合作和自我牺牲精神教育的好时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有很好的品德示范作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就是一个爱国主义好榜样;《音乐巨人贝多芬》能激发学生追求自己的理想,与苦难和困难作不屈不挠的斗争。对于有的文章,可在分析教材这一环节诱导学生去发现真知,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如《俭以养德》这样的议论文,只要把文章分析透了,学生就明白了节俭的意义,德育教育就渗透在里面了。还有一些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学习时教师可以问问,中国石拱桥历史如此悠久,结构如此坚固,这说明了什么?自然就激起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总之,中学语文教材中可作为德育教育素材的内容比比皆是,教师只要善于抓住时机,完全可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实现“阅与感”的统一与共进
教师要利用课外阅读实施德育教育。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给予引导,同时加强阅读指导,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阅读收到实效。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的言情小说的情况,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一些文艺理论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并且教育学生在阅读文艺作品时不能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三、实现“句与悟”的统一与共进
在初中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例如讲解《岳阳楼记》,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讲解《生命的意义》时,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同时也要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神圣,要珍惜生命,让生命放射光芒。小说主人公保尔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至理名言,最集中地体现和概括了他为全人类利益而生存的博大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不仅影响了整整几代人,而且会永久地流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由于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把它抽出来重点讲解,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
四、实现“乐与思”的统一与共进
教师还要利用传统节日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清明到来之时,给学生讲述清明节的来历及其意义。让学生明白,古往今来,凡是对人民作出过贡献,做过一些有益的事的人,都值得我们的怀念。作为人,我们要做到不忘先辈,不忘祖宗。鼓励学生立志为家庭,为家族,为国家争光,为社会做出贡献。中秋来临之时,可以结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给学生讲述盍家团圆,家庭的温馨是我们的美好愿望,也是作为人的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爱家人,爱家,爱国,爱和平的美好情操。
“诗言志”“言为心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自身要求。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两方面均得到发展。凡是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只要教师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并且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有所感悟,在感悟中思想感情有所升华,实现语文能力和思想感情的共同提高。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学习兴趣 教学策略
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如何引导当代中学生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适应时展的需要,一直是初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思想品德教育在初中的教育体系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合理的教育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建,在素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带来促进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很多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很多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够高,加上许多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都沿袭这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方式,这也很难调动起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的兴趣,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从而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一、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改革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填鸭式教育,教师单纯地讲解往往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在现代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改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旨是要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从而能够针对自己生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思想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各种道德知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加强对自身品行的规范。比如在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传统的文化的利用、加强对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的利用等,都可以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学校领导以及具体工作人员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合理设置,给思想品德教育更多的关注,加强各种教学设施设备的配置,针对学生的一些思想问题进行及时地预防和解决,建立思想品德学知识和辅导网站,不断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
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思想品德教育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其内容显得更为单调一些,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厌学、烦躁等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不能改变这种学习状态,则很有可能会导致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在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时,教师应该要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确定,从而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的重点内容,然后将课程的重难点内容告知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可以加强各种知识的预习,同时可以加强对各种问题的理解,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对各种问题进行研究。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该要符合教学大纲的实际要求,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各种基础状态,设计的问题应该要具有一定的开放度、理论度,使得学生在对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可以学到更多。
三、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进行完善和丰富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最常用的教材内容是相关资料,这些理论性的知识在传授的过程中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现代化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完善,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可以融入更多文化相关内容,将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发展途径。比如针对当前有的学生存在的一些诚信危机问题,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与诚信有关的事例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能够理解诚信对于人的成长的重要性,从而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防止出现类似问题。同时,为了促进思想品德教育与文化教育之间进行有效的结合,还要在教育过程中加入更多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的积极性的提升,比如定期开展相应的实践教育,利用社会平台以及社会资源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同时,还可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对网络的利用力度,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在网络上可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与各种文化知识的结合,给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使得学生在浏览网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相关内容。比如文明上网、不使用粗暴、等语言进行网络攻击等,也是学生的道德品质取得进步的重要体现。
四、加强课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步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更多的理论课程教学对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课外实践教学的力度,合理安排思想品德课程的时间,使得课外实践教学可以和课堂教学之间进行有效地结合,比如定期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看望老人、组织学生充当文明大使,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不文明现象进行解决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最终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初中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思想品德教育是提高学生的品行以及道德水平的重要措施,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丰富教育内容,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水平以及品行。
参考文献:
[1]顾润生.主题探究: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渠道[J].思想・理论・教育,2005(24)
[2]石雄壮.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J].考试周刊,2014(14)
关键词:乡镇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对策
思想品德教育肩负着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职责,是学校德育教育的课程载体和主要渠道。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在改革过程中呈现出诸多问题。尤其是在广大的乡镇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因此,思想品德教育亟待加强。
从目前来看,在广大的乡镇中学,由于受教学体制的影响,学校及有关领导在指导思想,决策评估方面,也表现出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忽视,以及对思想品德课程的误读。本文从乡镇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出发,主要围绕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观点和对策,希望能为广大乡镇中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1.乡镇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现状
1.1学校领导对课程认识不到位
尽管新课程改革口号响亮,而在实际工作当中,广大乡镇中学仍旧以应试教育为重,学校领导依旧注重高升学率,对思想品德课程认识不够。学校领导往往以升学考试确立学科地位,因为目前仍旧以学生的书面成绩来衡量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相应的,升学率永远是评价一个学校教学能力的唯一标准。从而导致思想品德被认为是中学教育中的“副科”,只要求应付升学考试即可。事实上,以升学考试为指挥棒的前提下,思想品德这一课程的宗旨和实质就无形间被剥离,从而导致它的德育功能被忽视。
1.2课程开设情况不容乐观
由于不可避免的应试教育体制,以及学校领导对于思想品德课程认识的偏差,在一些乡镇中学,思想品德在课程安排上极不合理。学校领导从宏观上把想品德课程当做一门副科,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并不重视。从课程安排就可看出,思想品德课程只是被当做一门考试课程对待,而不是作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加以重视。因为思想品德在升学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不大,学校在课时与辅导安排上尽量压缩,这便使得任课教师尽量加快进度,为了应付考试而教学,完全与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质背道而驰。
1.3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
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是时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实施成效并不显著,尤其在广大的乡镇中学实施起来更加困难。在当前,大部分乡镇中学仍旧以应试教育为主导,学校对老师的评价往往以成绩为主要标准,并且与奖金画上等号。毋庸置疑,这样的考核评估体系导致教师不得不把教学当做任务,而忽视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质,忽略了学生的真正需要。
2.加强乡镇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如上所述,在广大乡镇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都应该引起重视。认真思考各方面的原因,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改革传统的教育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实际出发,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发挥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的作用。
2.1高度重视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思想品德政治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是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开展,是推进学校德育教育的前提,是促进校风、学风、班风的根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
2.2科学安排思想品德课程
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一门必修课程,其主要目标就是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打下基础。因此,学校应将思想品德课程放在与语文和数学等课程同等的教学地位上来,高度重视思想品德教育,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一门副科。必须正视和重视思想品德课程的特殊地位,在课程安排上,要总结经验教训,改变以前将思想品德安排在下午或最后一节的做法,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神经交替兴奋的原理,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排课,从根本上重视思想品德课程。
2.3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是对教学活动过程及效果所作出的价值判断。长期以来,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学校和教师往往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思想品德作为德育课程的根本任务。而且,考试环节也并不能科学有效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一些乡镇中学往往通过生硬的概念和理论来考察学生,试卷中检测学生能力的题目很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题目则更少。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满堂灌,学生几乎没有机会自主探索知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根本无从谈起。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学活动缺乏后劲与活力,也使评价的目的走了样。
以往那种抓住学生缺点不放手的评价方式已不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改变只关注学生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总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总体而言,广大乡镇中学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都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思想品德教育改革需要一定的过程,我们要怀抱乐观积极的态度,正视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和不足,积极寻找相应的对策,探索出一条适应时展,契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思想品德教育新路径。
参考文献:
[提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迅速发展,尤其是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任务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依据作者近二十年的学校工作与教学实践经历,通过充分认识重视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改善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对策与建议,为改善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认识思考
思想品德教育即德育,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给予各个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基本总称,是学校各项教育工作中必须重视的首要工作。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一定时代、一定特定环境的客观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规律地对学生施加正面影响,促使他们具有与时共进的社会所希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当今的小学生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理想信仰,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直接关系着21世纪中国在世界大环境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关键所在。作为教师,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高瞻远瞩,以战略的世界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客观必然性,严肃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措施。
一、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品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如果坏了,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处使用,否则没有品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就能为非作歹愈大。”所以对小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极其重要。(一)有利于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品质。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基本知识的起始阶段,也是形成基本人生观、基础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良好品质的基本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加强基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注意道德修养、道德判断、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会使其受益终生。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讲:“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所以,抓住人生初始阶段时机积极促进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二)有利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持续深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越来越显现,既然要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那么不可否认地就要加强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水平。培养视野宽阔、责任心强、整体素质水平高、具有耐心、恪守纪律的教师队伍是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所以,教师在平常教学和日常生活过程中,注重实施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良好的影响,必须以身作则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水平。(三)事关于中华民族振兴与国家富强。曾说:“青少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祖国的希望,民族地未来。”“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从国家未来前途命运的高度去认识做好小学阶段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突出抓好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牢牢占领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这块主阵地,对于帮助他们构建健康成长的大环境,为国家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素养、教学方式的影响,当前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效率还不令人满意,效果不理想。(一)不适应社会与时展步伐。当前在全面推进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社会各个方面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可否认学校传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在方式方法上比较简单滞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侧重“说教”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其思想观念与现代社会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教学方法缺乏相适应的创新,加上教师的基础教育理论知识储备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等,学生动手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明显不够,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转化为现实社会发展节奏的能力需要。(二)不适应教育观念变革与更新。侧重于知识传授的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更多的是关心学生学到和背记了多少知识,而对思想品德教育一般都是能应付就应付,应有的重视没有到位。由于实践中严重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情感因素的专注培养,应试教育自然也惯性地过于重视思想品德教育课的考试成绩,教育观念僵化和滞后,致使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丧失兴趣。(三)不适应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很多年轻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不了解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缺乏自觉,不注意考虑学生的感受,普遍存在教学工作中;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年龄发展特征也不顾及,淡化与弱化隐性教育,加上经常不能积极采取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使学生不能正常向着教育者所期望的目标发展,从而导致小学生心理不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三、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具体的有效措施
如何加强改进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以崭新的良好姿态迎接新常态的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艰巨的任务。我认为,做好新形势下学校特别是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必须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找准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关键点,使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德育工作得以持续良性发展。(一)注重确立思想品德教育主导地位。学校的秩序功能决定了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功能支撑作用对于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因此,从学校领导到全体教职员工在研究工作方式方法和计划、措施的同时,包括在学生中、家长中,必须端正坚持思想品德教育为首的严肃态度,经常性地开展各种不同层次的思想品德教育研讨活动,不断增强全员思想品德教育意识,树立起正确的导向作用,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导地位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注重提高思想品德教师综合素养。面对现代化、信息化、科学技术创新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目标的实现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的艰巨挑战,每一位教师必须不折不扣的认真落实《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在认识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的同时,必须对自身思想、道德、业务、语言等方面的高度修养的重视。不仅要对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加以坚决的抵制,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德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而且要用自己的综合素养和人格魅力,通过改进、传承、创新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启迪学生,感召学生,才能够取得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效果。(三)注重班级核心管理工作队伍建设。班级工作是学校实施教育方针,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建立一支以班主任为主,全体任课教师为辅的思想品德教育管理工作队伍,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极为重要。我认为,班级核心管理工作建设来源于对班主任的选拔、培训、激励、考核管理;而班主任队伍建设,又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现实管理者、组织者、主导者。因此,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保持经常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情况,汇集班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共同沟通并商讨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一起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开展班级教育管理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完善选派机制,增强选派班主任的科学性,形成合理的班主任队伍结构,而且要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班主任的考核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创新激励机制,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达到完成教育、教学及班集体建设任务的目标。(四)注重创新思想品德教育方式方法。一是紧跟时代步伐。现代教师必须从传统的传授教学模式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利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知识殿堂,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潜能,训练学生的认知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力。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寻找符合时展的德育内容,因为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要与家长、社会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德育工作,努力提高小学生道德“知、情、意、行”的水平,共同促进发展其道德能力,为他们以后能成为有用之才奠定扎实基础。二是注重教育层次。由于教育针对性强,确定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必须以低、中、高三个教育层次实践,努力取得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具体操作来看,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本情况,掌握其心理动态;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室有计划地开展活动课或专题讲座、个别咨询与辅导;积极开通教师和家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之中。三是把握典型示范。小学生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人师表的作风对于构建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意义不言而喻。教师经常向学生展示各时代的民族精神,利用榜样示范教育,引导学生模仿典型行为,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理性的教化效果。四是丰富课外生活。笔者通过走访调查,许多学校能够很好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教育效果未能令人满意。我认为,多种形式的课外生活课首先要让学生共同遵守服从集体的生活准则,深刻理解劳动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参加劳动,增强劳动的自觉性,点滴积累对社会的义务感,爱惜劳动成果为主,辅助以校内劳动、大扫除,或社会公益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教育,如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搞义务劳动或当文明礼貌、文明交通、文明生态劝导员,培养其自信心及责任意识,或在“勤工俭学”过程中体验生活,使思想品德教育得到自觉提升。五是利用现代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传输媒体,使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发生了快速变化,也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工作空间不断得到扩展。学校教师要充分地、正确地、科学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探索。通过正确探索处理“现代教学媒体与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师主导地位”、“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等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感知,在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健康环境,从而大大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总之,在小学生品德教育工作中,单一的方法是难以达到教育目的的,它们必须相互补充、配合,用以指导。而且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经年累月不断地探索新的方法,总结好的经验,才能全面地培养提高小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才能把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江立华 单位:伊宁市第十五小学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家庭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都是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素质的主要途径。它们相辅相成,思想品德的产生、发展、变化都要受到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也要受到主体思想的支配。
思想品德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向。它帮助未成年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目标。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为未成年人提供正确认识世界的武器和人生目标,为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又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它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依据和前提。未成年人要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首先要有健康的心态,要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对自己及他人负责任。
教学实践证明:思想道德教育迫切需要吸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深入到学生心灵的深处,而心理学知识是教师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钥匙。心理辅导中的自由联想、暗示、心理换位等许多沟通方法,可以避免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使思想品德教育更有人情味,从而减少教育工作的阻力。
在目标、理论基础、内容和发挥作用的方式等方面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有着明显的差异,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或者互相取代,两方面必须配合得当。它们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效,因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实现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结合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多样化,比如通过在班级设置“文明监察员”,邀请相关单位举办法制知识讲座,举行文艺表演,开展争做文明学生、争创文明班级等活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以活泼多样的方式开展更为学生接受,反过来又促进了心理素质的提高。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好处就在于可以突出家庭和学校在育人上的协调配合,一是通过学校给家长授课,提高家长素质和家教质量,帮助家长解决家教中的难题;二是积极引导和吸收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监督和管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课堂教育相结合
首先,教师创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积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氛围。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心理因素。其次,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第三、教师本身以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格做学生的榜样。学生常常以教师的行为、品质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他们把教师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典范。可见,无形教育的效果会大于有形教育。所以,重视教师自身心理素质和人格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运用教师微笑的表情,营造轻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传递情感,沟通心灵,征服学生,消除中学生心理的紧张和淡漠,形成健康的心理。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
例如增加投入,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具体包括墙壁的粉刷、教室的布置、宣传展览品的粘贴和悬挂、花草树木的种植、景点的安排等,都从育人角度进行精心设计,一丝不苟,让学生在一种美丽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再如,对所有教师还要强调师表和身教,争当“文明教师”、“爱生模范”,教师形象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让学生从中汲取力量、领悟做人的道理。另外,很有必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美育对学生心理的塑造和完善也有独到的作用。
五、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得以直接实施
学校利用课堂教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日常的心理辅导讲座;设置心理咨询机构,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个别心理咨询等活动,为学生解决心理困惑;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设置校园网心理咨询处、真情告白、道德故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专栏,与被教育者之间也可以网络互联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满足广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的需要。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教育 转化 结合
一、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的转化与结合
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和受体,有众多的认识和界定,这里不做探讨。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和受体则是明晰、规范和确定的,无须赘言。但无论哪个层面或层次的思想品德教育,其主体和客体都是人,都是社会意义上的人;而且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说,人都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阶段和层次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当然不能忽视或轻视这些属性。
从总体上说,经由感性认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坚定的信心和信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占有相当的成分,比如爱国主义的培养、民族自豪感的培育、集体主义的树立等。在这些方面的教育中,是可以通过中华民族的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集体主义的力量等感性认识进行教育的。但如果细化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不能忽视的是在这个量变过程中的微小质变:一是由小学到初中;二是由七年级到九年级。在这两个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量的增大、知识水平的加深、知识面的拓宽,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比较评价能力等方面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认识程度,也开始由感性占主导逐步向理性思维过渡或感性和理错、并存的状况。基于初中生处于这样一种思维认识水平,就思想品德教育思维认识方面的差异性而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就不能完全沿用小学阶段的以感性教育为主、也不同于高中和大学阶段的以理性教育为主,而是应当坚持做到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体现感性教育向理性教育的转化。此外,以信心和信念的形成与坚定、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的培育与优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最终要以知识教育为基本形式和基本载体,从而才能获得自己丰富、深刻的实践形态,而知识教育又是以理性认识为主要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要以感性教育为起点,经由感性教育向理性的转化,再由理性认识(通过解释和认识“为什么”)来达到认识的深化和固化。
二、灌输性教育和渗透性教育的转化与结合
在《怎么办》一文中列宁较系统地论述了灌输原理,此后,灌输原理得到进一步的阐发与运用,有论者还区分了“灌”与“输”并论证了其辩证关系。客观地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其仍有重要指导意义。但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环境在变迁。就思想品德教育来说,灌输的目标、任务、环境、内容、方式、渠道和对象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灌输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探索与初中生的认识特点相匹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品德教育形式,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发掘新内容、开拓新渠道、积累新经验、创造新境界。当然,在运用、创新和优化灌输教育的同时,更要探讨、运用和创新渗透教育,并注重由灌输教育向渗透教育的转化。但过去,多数只是把渗透性教育作为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形式,最多也只是下延到高中,很少考虑初中,这不能不说是较大的认识和实践误区。与大学的专业性学习较强、高中的理性学习逐步增强不同,初中的基础性学习较强。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渗透性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体现应是多方面:一是在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二是在其它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三是不同课程老师和其它工作人员间的渗透。不可否认,思想品德工作在学校主要由思想品德课教师和班主任承担,但其它课程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举手投足、衣着言词的影响是潜在的、无意识的。四是班级和学校教学环境的渗透。
三、直接说教性教育和间接引导性教育的转化与结合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没有相当的所谓“道德说教”是无从谈起的,也是难有效果的。古今中外类似于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没有说教性教育是难以想象的,只是程度、方式方法、技巧、范围等方面不同而已,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当然也不例外。从某种程度上说,直接说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首要教学形式,它与思想品德教育中灌输性教育、感性教育等方面存在相当程度的关联,但与它们又有所不同。
直接说教固然重要,但绝不能顾此失彼,视其为唯一。在思想品德教育中,间接引导对思想品德教育就像剂对机器、维生素对生命一样重要。如果没有间接引导,而是盲目地一味地直接说教,思想品德教育效果不会太好。但在实际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常常出现两个极端:一是突出直接说教忽视间接引导,造成学生直接刺激过度而产生逆反心理;二是过分强调间接引导轻视直接说教,致使学生目标不明、分不清主次和轻重。在以往的思想品德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往往只是笼统地认为中小学以直接说教为主、大学以间接引导为主,至于初中很少单独论及。如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灌输性教育和渗透性教育的关系一样,直接说教性教育和间接引导性教育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转化和结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鉴于低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少、理想信念正在形成、思想品德可塑性强,直接说教性教育形式的效果往往比较显著;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积累,随着学生视野的开阔、自立意识的增强、鉴别能力的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就要做好由直接说教性教育向间接引导性教育的转化与结合,尤其在当今初中高年级学生的平均认知水平和感悟能力已大大提高的情况下,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更要做好由直接说教性教育向间接引导性教育的转化,在此基础上,实现寓直接说教于间接引导之中、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寓外在教化于内在觉悟之中。需要指出的是,文中所论述的三个方面的转化与结合,并不是简单地先转化后结合、或先结合后转化,而是要求根据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在转化中结合、或在结合中转化、或转化与结合并行,而不能将其固定化、机械化。
四、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应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
(一)传统美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爱国历来被看作是一种“大节”。中国人民历来崇尚气节,注重情操。爱国主义思想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出现过无数仁人志士,如“北海牧羊”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的林则徐,以及爱国诗人陆游等。教师要通过讴歌爱国志士和他们感人的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传统美德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
中国人历来把“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价值坐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此作为激励中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心扶贫帮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三)传统美德教育与遵法守纪的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
早在两千多年前,曾子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同时古人又倡导“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说明了古代思想家已经具备了勇于自我批评、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又如通过“不贪为宝”、“暮夜却金”等典故证明人不能把贪作为人生的珍宝,以此教育、引导中学生严于律己,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传统美德教育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相结合
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教育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
(五)传统美德教育与文明礼貌教育相结合
我国人民历来注重文明和礼貌。“与人为善”、“平易近人”、“推心置腹”等成语即说明了人要以善良、谦让、诚恳、宽容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好教材。教师必须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原则,突出文明行为的训练和养成,如语言文明、礼貌待人、尊敬师长、遵守社会公德等。
(六)传统美德教育与立志成才教育相结合
古人是非常重视立志成才的,并倡导自强不息,持之以恒。如用大禹为根除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屈原为挽救楚国的危难而“上下求索”,还有“磨杵成针”、“悬梁刺股”、“羲之墨池”等故事来教育中小学生立志成才为实现理想而甘愿吃苦的决心和恒心。
参考文献:
[1]苏虹.教师人格形象之于学生道德心理建构的整合效应[J]教育科学研究,2005,(12) .
【论文摘要】时代的发展要求思想品德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也要随之发展。新时代高校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应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积极探讨主体化的、咨询式的和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切实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可接受性和实效性。
思想品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目前我国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其原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笔者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前的德育工作没有充分意识到教育环境、教育对象乃至教育手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在当代如果还持以前的德育思维,因袭以往的德育模式,势必无法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最终影响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称,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则是一个人对社会道德的反映,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是一种个体现象。思想品德教育,就是要把社会道德具体到个体身上,内化成个人品德。
当前,以生为本的观念已渐入人心。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认识到教育过程中内外因的关系,在德育过程中自觉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设法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可接受性,这是目前改进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出路。本文拟在以生为本的理论框架下,对当前高校德育的新取向进行一些探讨,以期能为思想品德教育改革作一定的理论思考。
一、主体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个性发展逐渐成为个体的内在需求。由于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们不再像以往那样依赖自然,受制于客观物质;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实现和终身教育的大力提倡,国民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对于制度和权威的遵守渐次臻于自觉。在这种社会大变革时期,高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与时俱进,才能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于是,主体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过去,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不仅教育本身缺乏主体性,而且基本上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思想品德教育反对个性,强调思想品德教育的大一统思想;满足于照本宣科的照抄照搬,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本身及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都十分有限。另一方面,从以往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来看,主体和客体往往泾渭分明,教育者是当然的主体,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被视为改造、塑造的对象或客体,教育方法主要是单向的灌输和简单说教,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千人一面的顺从的品格。显然,这是一种缺乏主体性的形式主义的、教条主义的、低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那么,与此相对的主体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种怎样的教育呢?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的主体性是人的重要本质属性,是人的群类特性、社会特性和个体特性的统一,其基本特点就是人的自觉自由活动,包含人自身特点的发扬和人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正确处理等问题。人若是在主体性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就能在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世界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与自身的关系中,发挥着自觉能动作用,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主体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与消极、被动、无为,只把人视为纯粹客体的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相对立的,它指的是以人为主体,倡导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主体地位的发展、主体精神的发扬和主体力量的发挥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包括三个方面的主体性: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思想品德教育本身。
主体性是思想品德教育者最根本的特性,它表现为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和前瞻性等。思想品德教育者能否真正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主体性。主体能动性的强弱,决定着教育者作用发挥的程度,决定着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与效率。
思想品德教育的对象也具有主体性,这是区分主体化思想品德教育与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主体化的思想品德教育看来,受教育者虽说是作用对象,是受动者、接受者,但他与一般的物质客体不同,在接受教育时,他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有个性的人,因而具有主动性和主体性。只有受教育者主动地参与和接受教育,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可接受性。
思想品德教育本身的主体性是通过教育内容创新来体现和实现的。中国古代社会通过以仁为核心内容的理想人格学说来教育人,致力于理想人格的培养与塑造;西方国家在德行教育中普遍重视学生自身内在潜能的开发,重视行为主体自我激励机制的形成和完善,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化和务实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各种活动提倡以人为本,学校的各种活动也趋于以生为本。古今中外的经验告诉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二、咨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
主体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充分重视了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凸显了受教育者的个性、特性和自主性。但从以生为本的观点来看,思想品德教育既要明确一般规范的要求,又要满足具体的不同需要。然而,即便是主体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同样也是一种普遍的大众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它要向受教育者呈现并传递适合集体的一般规范要求,尽管这种“传递”不同于传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灌输”。但是,不同的个体由于他的背景知识、思维方式、反应方式各异以及他对一般规范要求的理解和把握不同,他们的思想实际便存在很大的区别,存在的思想品德问题也各不相同,这时就需要向他们提供咨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
“咨询”一词来源于心理学术语,在我国最早载于《书·舜》,有商讨、劝告、质疑等之意。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咨询”,是指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运用各种方式,对受教育者各种各样的困惑,如政治困惑、思想困惑、信念困惑、价值困惑、修养困惑等引起的矛盾、失衡以及心理障碍等,给予一种特殊的满足、教育、引导和启发。简言之,咨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是通过咨询解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影响他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这样能够淡化教育痕迹,有助于深化教育工作,增强德育效果。
开展咨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目的在于把学生与教师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教育者以专家的身份出现,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体现平等、体现服务;学生要求咨询服务是个人主动行为,体现主动、体现需要。这种思想品德教育方式符合当前大学生思想个性化、独立性强的趋势,从而把思想品德教育从客观普遍教育的层面推进到每一个学生微观的个体心理层面。可见,思想品德教育的咨询服务,本身是一种共同参与、平等互动、商议选择的活动。
当前,发展咨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意义重大。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不言而喻。近年来的一些心理调查研究显示,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屡见不鲜的校园恶性事件也提示着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开展各种咨询服务很有必要。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结合起来,开展积极的心理咨询教育,增长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改善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坦然地面对和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是增强思想品德教育可接受性的重要途径,也是使高校思想品德教育走近学生实际的一个新尝试。
总之,由于大学生思想的多层次性、不同步性、多变性、偶然性、曲折性,使处在人生成长关键阶段的他们思想活跃、感觉敏锐,但又缺乏社会经验,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坚持同一性与多样性、一般规范要求与多种咨询服务的统一。作为大学生的德育导师,咨询法显得更为亲切,师生间的交流更像是朋友间的倾述。通过这种形式,思想品德教育与大学生走得更近了。
转贴于
三、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
主体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强调了受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从整体上增强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可接受性;咨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照顾了学生的个别性和特殊性,做到了思想品德教育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设计,在不同层次上保证了思想品德教育对于不同学生的可接受性。客观地说,这两种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都是通过教育者从外部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期出现教育者期望的结果,最终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自教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种更高级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求学生自己对自己进行教育,把外在的道德规范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一种需要。显然,这种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超越了可接受性这一问题。
要真正做好思想品德教育,既要对受教育者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合理的组织和正确的启发引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又要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发现而自觉实现思想转化,积极投入,以达到自教自律。自教自律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受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省等方式,主动接受先进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以及自觉纠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过程。
“学习的革命”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其核心是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引导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如果说智育需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那么,思想品德教育的直接意义就是要引导受教育者学会追求精神境界的自我塑造生成。事实上,高校开展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说到底是人的精神内化的过程,内化的实现就是觉悟过程的实现。很明显,自教自律的思想品德教育,既符合社会的发展潮流,也尊重了人的本性。
通过主体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进一步增强学生认识自我、约束自我、超越自我的主体性,不仅为高校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可能性,而且也决定了高校自教自育机制的必然性。思想品德教育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教育者外在的指导与传授,但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只是一种外因,永远不能取代受教育者的认知、内化和体验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者只有掌握和运用受教育的思想矛盾运动的规律,启发、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思想的转化,才能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教育人、塑造人。
因此,思想品德教育要与启发学生自教自律相结合。在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注意启发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能动性,启发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使其思想品德的塑造由他律转化为自律。帮助学生扩大知识视野、开阔眼界、提升境界,树立自我教育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立自我教育的目标。依赖受教育者的自身免疫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的逐步提高,养成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习惯,达到自律的境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当然,提倡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并不等于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放任自流。在自教自律过程中,教育者要向受教育者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使他们深刻理解自教自律的内容和意义,掌握自教自律的方法;要跟踪观察,把握好自律性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向和时机,不断敦促受教育者自醒自悟,自教自律;做好自教自律机制的舆论导向工作,为大力提倡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保障。
四、结语
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特殊而重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思想品德教育并没有过时。事实证明,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品德教育不但不应被削弱或取消,而且需要得到不断的重视和加强。当然,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新形势下,高校德育一方面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深刻认识到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等已经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应该看到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已经全面兴起;心理科学的长足发展使得运用心理学原理来提高德育效果成为可能。
因此,在新时势下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并尝试德育的新取向,通过开展层层递进的主体化的、咨询式的和自律性的思想品德教育,以生为本,重视学生的自主性、独特性和自觉性,充分尊重并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就有可能改变传统思想品德教育不力的状况,切实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可接受性,使思想品德教育能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参考文献
[1]张志刚.思想品德教育接受的障碍、成因及理想状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2]杨洪泽,王丽娟.略论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应增强可接受性[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3).
[3]李文庆,谷 岩等.谈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2).
[4]靳 诺,郑永廷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英语教学 思想品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00-01
我国的教育方针,一直把思想品德教育置于首位。这说明思想品德教育在教育中所处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初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中有一句话是: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是英语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这说明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在教学实践中,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对英语教学的正常进行 保障和促进作用。能促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去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英语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文明行为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劳动教育等。
在教学中如何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呢?
首先,英语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其必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在英语教学中主动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果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和班主任的事情,与科任的其他教师无关,也就无所谓结合英语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事实上,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给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全体教师的职责。由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而且每个学科有其各自的特点,学校、班主任所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代替不了科任教师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各科任教师所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也不能互相代替。所以,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所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只能且必须是英语教师的职责。另一方面,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着英语教学的质量。良好的班级秩序,明确的学习目的,正确的学习态度,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坚强的学习意志,这些品质无疑对教学起促进作用,然而这些品质无不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结果有关。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并不是和英语教学无关,而是关系密切。
第二,要善于进行身教,一方面,教师的思想品德、品格形象,无时无处不在影响着学生,另一方面,也在影响着言教的效果。如果教师的师德高尚,言教就更有说服力,正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所以,作为英语教师,一定要注意思想道德修养,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做出表率。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对问题实事求是,对工作认真负责,严谨治学,脚踏实地,具体奉献精神,要举止端庄,语言文明,谦虚好学,尊重学生,要衣着整齐、大方,做到发常理,须常剃。
第三,思想品德教育要结合教材进行,教材本身是以《教学大纲》为指导而编写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所含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可结合教材第66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第二册第19课进行爱劳动教育;结合第三册第90课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结合爱科学教育;结合第三册第14课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等等。
第四,思想品德教育要结合日常教学进行。教师日常教学中所选的教学材料,也蕴含着一定的思想,代表着某种观点。这些材料的思想、观点等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也起着一定的影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所选材料的思想性。首先,教师所选用的阅读材料、练习和测试等材料的内容,要求思想健康,语言地道,有利于广大学生视野,了解现代信息;其次,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英文原著(或改写材料)时,要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批判地吸收其精华,切不可兼收并蓄,尤其不要受其负面影响。再次,教师可通过作业等形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精神。
第五,举行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形式,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在生动活泼的实际活动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奋发精神和合作精神。这些品质都是当今的激烈竞争时代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所以教师要经常地组织或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英语课外活动,并号召全体学生都参加到活动中来。英语课外活动的形式可包括:朗诵、唱歌、讲故事、书法比赛、词汇竞赛、游戏、英语演出、英语板报、英语小报等。
现在的初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见识很广 从生理心理角度看,他们的身心正处在迅速的成长阶段,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喜欢独立思考,对事物有着自己的见解,对教师不再是唯命是从。因此,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自主性,爱护他们的自尊心,避免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为此,我在英语课堂上,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问题,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他们一起探讨问题,使他们敞开思想,畅所欲言,流露出真实的感情,在此基础上,再予以德育教育一段时间,定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些教师认为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能完成教学内容就很不错了,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德育教育,不可否认,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但如果经常有意识地把德育教育工作贯彻于教学之中,见缝插针,积少成多,那么学生所收效果将是难以估计的。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应有恰当的位置,任何一个教师不应把它看作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更不应把它看成是一种负担。
在教学中还需要注意的问题:1.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和英语教学密切结合,即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切忌牵强,影响教育效果。2.思想品德教育要点到为止。毕竟,作为科任教师,应以教学为主。课堂上所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掌握分寸,点到为止,切勿喧宾夺主,影响教学。3.一般性教育和个别性教育相结合。在对全体学生进行一般性教育的同时,对个别现象要进行个别教育,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弥补一般性教育的不足,切实帮助学生提高思想品德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