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45: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防范雷电灾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二条凡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防雷减灾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本办法所称防雷减灾,是指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的活动,包括雷电和雷电灾害的研究、监测、预警、风险评估、防护以及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和评估等。本办法所称防雷装置,是指具有防御直击雷、闪电感应、闪电电涌侵入、雷击电磁脉冲等性能,安装在建(构)筑物、场所或设施的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静电防护装置及其他连接导体等防雷产品和设施的总称。
第三条防雷减灾工作,实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市防雷减灾管理与指导工作,各县区气象主管机构具体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雷减灾工作。未设气象主管机构的市辖区,其防雷减灾工作由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电力企业在省气象主管机构授权范围内负责高压电力设施的防雷减灾工作,并接受各级防雷减灾机构的技术指导。
第五条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雷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将防雷减灾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雷电灾害预警和防雷减灾能力。
第六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对防雷减灾技术、防雷产品以及雷电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开展防雷减灾科普宣传,增强全社会防雷减灾意识。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加强对雷电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及时向社会雷电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
第七条发改、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公安、工商、质监、安监、教育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防雷减灾工作。(一)发改部门将雷击风险评估作为立项的重要依据,在下达重点建设工程计划前通知防雷减灾机构进行雷击风险评估。(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进行图纸审核与竣工验收工作时,应征求气象主管机构的意见。涉及防雷的建设工程,气象主管机构参与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查,并对防雷设计提出意见。设计图纸未经审查或者审查不合格的,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不得发给施工许可证,建设单位不得施工。建设单位应当根据施工进度,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防雷检测机构对防雷装置进行跟踪检测。检测机构应当记录检测数据,填写验收手册,出具检测(验收)报告。检测(验收)报告作为竣工验收的技术依据。涉及防雷的建设工程,气象主管机构参与工程的竣工验收,并对防雷工程的验收情况提出意见。防雷工程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三)公安部门要配合气象部门定期对计算机、通信以及广播电视系统的防雷安全进行检查检测,对不合格或没有根据规定安装防雷装置的,应立即进行整改。(四)消防部门要配合气象部门做好防雷装置的定期检查检测工作,以防雷技术服务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作为防火检查依据之一。(五)安监部门要配合气象部门做好易燃易爆场所防雷装置的定期检查检测工作,以防雷技术服务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作为安全检查依据之一。
第八条下列建(构)筑物、场所或设施必须安装符合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要求的防雷装置,防雷装置应当经过气象主管机构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一)《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一、二、三类防雷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二)化工、油库、气库、加油加气站、液化天然气、油(气)管道站场、阀室等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设施;(三)邮电通信、交通运输、广播电视、医疗卫生、金融证券、文化教育、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不可移动文物、体育、旅游、游乐场所以及信息系统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四)重要储备物资的储存场所;(五)其它易遭受雷击或按照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技术规范规定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建(构)筑物、场所或设施。
第九条按照规定安装的防雷装置,使用单位应当做好日常维护和定期检测工作,石油、化工、易燃易爆物资的生产和储存等火灾爆炸危险场所,其防雷装置每半年检测一次,其他建(构)筑物、场所或设施防雷装置每年检测一次。检测不合格的防雷装置,使用单位必须在限期内整改。
第十条以下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应进行雷击风险评估,建设单位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初步设计时应同步做好雷击风险评估工作,并将雷击风险评估作为防雷装置图纸审核的内容之一:(一)各类化工厂、石油企业、烟花爆竹企业、易燃易爆仓储、输送贮存油气等易燃易爆场所;(二)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道路桥梁、城市轨道交通、邮电通信、广播电视、医疗卫生、金融证券以及信息系统等涉及公共安全或者环境安全的建设项目;(三)各类发射塔、高耸观光塔、省级及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建筑等特殊工程;大型博览和展览建筑物;体育场馆、影剧院、大型商场超市、宾馆、全日制学校以及航空港、车站、港口、码头等人员密集场所;(四)各专业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参照建设部《工程设计资质标准》中规定的各行业建设项目设计规模划分标准,日后有修订的,按最新公布的执行)或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等重点工程项目;(五)《建筑物防雷设计规划》规定的第一、第二类防雷建(构)筑物;(六)高度≥50米的高层建筑物;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新建住宅小区;单体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建筑物;项目投资额≥3000万元的建设项目;(七)按照有关技术规范,应当开展雷击风险评估的其它场所。
第十一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防雷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防雷工程设计和施工单位的监督和管理,规范相关服务和经营活动。
第十二条从事防雷装置检测、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雷击风险评估、雷电灾害调查与鉴定的防雷技术服务机构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资质,并在资质许可范围内从事相关防雷技术服务。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的单位,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资质,并在资质许可的范围内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从事防雷装置检测、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雷击风险评估、雷电灾害调查与鉴定等防雷技术服务及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的技术人员,应当按照规定参加专业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相关防雷技术服务及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防雷标准和技术规范。
第十三条防雷产品应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并经省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第十四条从事防雷工程设计、施工和防雷技术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国家及委托单位的有关保密规定。
第十五条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雷电灾害的调查、统计与鉴定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配合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雷电灾害的调查、统计与鉴定工作。因雷电灾害引起火灾事故由有关部门负责调查,气象部门配合。
第十六条遭受雷击灾害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报告,并协助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对雷电灾害进行调查与鉴定。
第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一)不具备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擅自从事相关活动的;(二)超出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等级从事相关活动的;(三)防雷装置设计未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审核或者审核未通过,擅自施工的;(四)防雷装置未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验收或者未取得验收文件,擅自投入使用的。
第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应当安装防雷装置而拒不安装的;(二)使用不符合使用要求的防雷装置或产品的;(三)已有防雷装置,拒绝进行检测或者经检测不合格又拒不整改的;(四)对重大雷电灾害事故隐瞒不报的。
第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导致雷击造成火灾、爆炸、人员伤亡以及国家财产重大损失的,由主管部门给予直接责任人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关键词 新农村;雷电灾害;原因;防护措施;宁夏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352-01
防雷减灾是国家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目前,易燃易爆场所、人员密集地方、城市建筑物、生产厂矿、电子信息系统等防雷工作已基本规范。但农村防雷减灾工作任务仍很艰巨。农民防雷意识匮乏,野外作业雷电防护措施不当,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时有发生[1-2]。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农村旧房翻新,部分经济条件好的农村已盖起楼房,在“村村通电话、村村通电视、村村通宽带”的进程中,进行规范设计和施工,并完善相应的防雷措施,实现综合布线,减少雷灾事故是新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重点[3]。
1 宁夏雷电灾害分布特征
宁夏地处我国内陆,除银川平原和狭窄的卫宁平原外,大部分为山区。据宁夏回族自治区近30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宁夏年平均雷暴日都在25 d以上,固原市达35 d。每年4—10月都有雷暴发生,尤其是7—8月,雷电灾害频繁且强度大。每年80%的雷电灾害发生在农村,重点是偏远的山区和旷野地带,主要危及人畜生命安全。如:2012年6月20日,盐池县一村民遭雷击当场死亡;2002年7月23日,海原县西安乡发生雷击事件,1人死亡,重伤1人,14只羊被雷电击死;2002年4月2—3日,连续2 d,同心县下流水乡白圈子村2人先后遭雷击死亡。
2 农村雷电灾害频发的原因
2.1 缺乏科学防雷措施,防护意识淡薄
城市的社区、学校、机关、企业、医院和车站等机构,由于信息畅通,人们预防雷电等自然灾害的意识较强。雷闪天气许多人都采取雷电灾害防护措施,有效避免雷击事故的发生,但由于缺乏科学防雷的常识或防护雷电灾害的意识淡薄,在农村或旷野遭雷击的概率较大,雷电事故频繁发生。
2.2 房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对新建、扩建、改建建(构)筑物的防雷设计进行了规范,《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要求新建、扩建、改建建(构)筑物防雷装置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但农村未进行竣工验收就投入使用的情况普遍发生。由于不安装防雷装置,忽视了防雷安全,从而留下了雷灾隐患。另外,农村的电力线、电话线、电视天线等架设不规范,乱架天线,在房顶随意竖金属器件,院内任意拉铁丝线,室内电源布线混乱等。不仅不安装防雷装置,反而在无意间布设了一些引雷器件,使雷击通道畅通,增加了遭受雷击的可能性,从而造成了农村雷电灾害事故频发。
2.3 防雷管理力不从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宁夏回族自治区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明确规定,主管部门对城市新建、扩建、改建建(构)筑物,尤其是易燃易爆场所、人员密集场所和工矿企业都进行了有序管理。但对地域广阔的农村的防雷管理存在一定困难,一方面农村新建、扩建、改建建(构)筑物不主动申报,防雷管理的流程无法有序开展,另一方面政府监督管理部门如城乡建设局、安全检查监督管理局和规划局监督管理受到限制[4]。
3 新农村建设雷电防护措施
3.1 加强防雷防静电常识和安全生产宣传
深入农村尤其是偏远空旷的山区农村,通过会议、警示教育、示范工程等形式,宣传防护雷电灾害知识、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增强农民群众的防雷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消除迷信思想,使其采取正确方法防御雷电灾害。
3.2 逐步规范农村房屋建设
各级防雷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的防雷管理,从公共安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角度,制定相应的防雷法规,规范农村防雷工作。政府应把农村防雷纳入公共安全和安全生产管理范畴,完善管理机制,改变防雷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不力的状况。农房建设也要从基础环节抓起,做到防雷装置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从源头上消除雷灾隐患,减少或避免雷击事故的发生[5]。
3.3 提前做好雷电灾害监测和预警气象服务工作
根据镇乡或行政村,自然村的特殊条件,采取“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和被动相结合”的做法,保证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信息畅通,尽量做到事前防范。进一步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气象为防灾减灾服务的2个体系建设,利用闪电定位系统、多普勒雷达等设备,进行雷电灾害监测和预警,及早预测可能发生的雷电灾害,通过电视、“121”气象信息服务电话、手机短信、大喇叭等有效途径,提前让农民群众知道雷电灾害,提前防范,有效减少雷击事故发生[6]。
4 参考文献
[1] 邹忠旺,刘玉英.对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2(18):349-350.
[2] 郑建卫.农村防雷减灾的思考[J].大众科技,2010(4):94-95.
[3] 廖书红,熊小卫,蒋蜀南.论赣南山区新农村建设中的防雷减灾工作[J].现代农业科技,2010(14):398-399.
[4] 范小雷.大别山区农村防雷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34):16644-16646.
关键词:化工企业;防雷设计;防雷对策
引言
雷电是自然界常见天候之一。雷电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每年雨季各地都有雷击事故发生,给当地正常生产和生活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对于企业单位来说,雷击不仅会造成人身伤害和设备损坏,还会破坏正常生产秩序,给企业造成难以估量严重经济损失。做好雷击防范措施,是企业正常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保障。化工企业由于生产特性的原因,一旦遭到雷击,其后果尤其严重,所以更要加强雷击防范措施,切实保障生产安全。
1 雷击概述
雷电,也就是闪电,是自然界的一种剧烈放电现象,多存在于云团之间,云团和地面之间,常见于雷雨天气。从外观上看,雷电形状包括片状、线状和球状等类型。雷电不可控制,无法预知,且蕴含着巨大能量,一旦击中地面,就会给落雷地点附近地表、建筑和动、植物造成严重破坏。从人类文明开始的那一天起,雷电就作为威力巨大的自然灾害存在于人们的认知之中,成为人类原始崇拜的对象,而深深融入人类文明。雷击灾害发生的同时,常常会引发其它形式的灾害。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火灾。雷击灾害根据发生的机理分为雷电感应和直接雷击两种。这两种雷击灾害通常又称之为感应雷和直击雷。由于携带电荷种类不同,高空云层和地面之间形成静电场,当二者间的空气不足以阻碍电荷相遇,“I”型构成静电感应过电压,最终形成巨大的瞬变脉冲电磁场,接通电路的时候,就会产生放电现象,这种雷击称之为感应雷。雷电感应会形成强烈的电磁脉冲,对周边电器仪表和电子设备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其失灵甚至发生损坏。化工设备电子程度、自动化水平较高,对于雷击的影响尤其敏感。大气中带电雷云直接对地面或地表上的建筑、设备、植物、动物等进行放电所产生的雷击称之为直击雷。相较于感应雷,直击雷破坏效果种类更多,破坏程度更为严重。直击雷具有电效用、机械力作用和热效应等多种破坏形式,强度高达200kA的电流足以对落雷地点附近的环境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
2 现阶段防范雷击的主要措施
在早期人们就把雷电防护作为生产、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防护措施。由于雷电防范难度大,涉及范围广,影响因素多,要有效防止雷击发生,就必须坚持全方位防范的原则,杜绝全部雷电侵入的渠道,消除全部引发雷击的因素。当前常见的雷击防范措施主要有接闪、分流保护、屏蔽和接地等。实际工作中往往多种措施同时使用,从而将雷击造成的危害控制到最小。
2.1 等电位措施
产生雷电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物体间电位差的存在。要避免雷电发生,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消除电位差。实际工作中,对电源线、金属管道和信号线等容易遭受雷击的设备予以等电位连接处理。将保护范围内的界面按照顺序局部与电位连接,最后再与等电位连接母排相连接。
2.2 加装接闪器
闪接器是公共设施常见的防雷设备。根据不同的防雷需求,闪接器存在多种形式。具体包括:(1)架空避雷装置,如架空避雷线、架空避雷网;(2)避雷针,又分为独立和安装在建筑物上两种形式;(3)避雷带、避雷网等。上述避雷装置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比如独立避雷针的设置难度和造价随设置的高度而增加,达到一定程度后就难以接受。而避雷线的适用领域较为狭小,普通的建筑物无法使用。从而使得直接安装在建筑物上的避雷装置成为建筑避雷的首选方法。但对于防雷要求最高的建筑物或者设施则要求必须安装独立避雷针或者避雷网。避雷装置要安装在最容易遭受雷击的位置,比如避雷网就要安装在建筑物的屋角、屋檐和屋脊等处,并在屋面形成网络结构,从而最大范围发挥保护效果。
2.3 接引下线
接引下线也是常用的防雷方法。具体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采用明装的方式设置引下线。采用扁钢或圆钢为材料敷设在防雷建筑物外墙,在建筑外表面构成防雷网,并与地线相接。二是利用建筑物自身金属构建作为导体构成引下线。引下线的设置要注意以下方面:引下线必须保持联通状态,在建筑物整个防雷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上联建筑顶部的避雷装置,下联地线,确保避雷装置吸引的电流可以迅速传递到地下,从而保证建筑物不收雷击损害。一般情况下建筑物都采用利用本身金属构件作为引下线的防雷方法。
2.4 做好接地连接
接地是建筑设施、机械设备减少电气损伤、防范雷击的重要且基本措施。有避雷需求的建筑及其内部装置设备存放区域,都要设置人工接地体,接地体由条形混凝土基础组成,这些混凝土分布在建筑物保护区域周围,彼此连成闭合状态。具体实施时,先在平面上设置水平接地体,再利用垂直接地体将水平接地体联通整合,形成立体化的接地网络,特别是化工企业内的所有接地体均应相互连接。
3 化工企业防雷措施要求及特点分析
3.1 生产装置防雷措施要求及特点分析
雷击过程中会产生剧烈的机械冲击,并放出大量的热量。化工企业由于生产需要,生产区域储存有大量易燃易爆物品。一旦受到雷击,强力的冲击和高温会导致物品猛烈燃烧乃至发生爆炸,从而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化工企业生产设备、管道等均需进行严格的接地处理,确保接地可靠。各金属管道接口、连接位置等重要部位,要使用导线连接进行接地。金属材质的屋顶要按照间隔15米的标准设置引下线,并于地线连接。混凝土材质的屋顶要在施工是将钢架焊为一个整体,并同样按照上述15米的间隔标准布置引下线。
3.2 露天储罐防雷击措施要求及特点分析
体积庞大的金属制储罐是化工企业的一个突出特征。这些储罐容积大,储量高,雨天遭到雷击的可能性大,造成的损失也大。一般情况下应采用独立避雷针进行防护。
3.3 人员防雷击措施要求及特点分析
一是雨天要减少在户外停留、活动的时间。雨天户外遭到雷击的几率较高。企业员工应减少、避免雨天户外长时间停留,企业也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生产活动,减少户外生产作业。二是防止雷电侵入波。雨天打雷时,位于室内的人员应尽量原理电气线路,并关闭不必要的电器设备和电子产品,防止这些线路或者设备对人体造成二次放电。同时要管好门窗,防止球形雷进入室内,对人体造成危害。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防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化工企业的生产安全,关系到化工企业全体员工的切身利益。政府管理部门和化工企业管理层必须高度重视化工企业防雷措施的落实和实际效果。在当前电子设备、机电设备大规模应有的形势下,化工企业要努力提高防雷措施科学水平,加大防雷投入,增强化工企业雷电防护能力,以保证化工企业正常稳定的安全生产秩序,为我国化工产业的健康发展夯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庆宏.化工企业防雷保护设计探讨[J].安防科技(安防系统设计),2010(6).
关键词:雷电灾害 分析 防雷 措施
中图分类号:P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a)-0178-02
雷电是发生在大气层的一各自然天气现象,在气象学的范畴内称之为雷暴,是指在大气中伴有雷声的放电现象。雷电的特点是电压高、电流大、能量释放时间短、危险性大,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现象。在现代生活中,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自动控制、通讯和计算机等微电子设备在各行各业得到日益广泛应用,因此雷击事故带来的损失和影响也将越来越大。雷电灾害已成为联合国公布的十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同时雷电灾害也是我国目前十大自然灾害之一,雷电灾害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间接损失,对社会影响极大。[1]因此,对雷电的研究是防御雷电灾害工作者目前最重要工作之一。广西是我国雷暴活动较强的省份之一,王义耕等人利用广西2006―2010年雷灾资料对广西雷电灾害特征做过统计,广西每年每一百万人中大约有0.56人死于雷击[2],给当地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河池地处广西西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雷暴常出现在春、夏、秋季,冬季较少出现。据统计,河池市年平均雷暴日数64.2天,属于强雷暴区。近几年来,河池市雷击事故频发,给当地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本文通过分析河池市200―2013年出现的雷电灾害事故,根据出现的雷电事故原因提出相应防御措施,以减少雷电灾害的发生。
1 雷电灾害资料统计分析
本文利用河池市2007―2013年各县气象部门上报的雷电灾害事故进行统计。2007―2013年7年内共出现105起雷电灾害事故,各年年雷灾变化如图1所示,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98.89万元,其中出现人员伤亡10起,平均每年因雷灾死亡人数达1.4人。如罗城县小长安镇民族村上施屯农民冯某,2007年6月4日上午10时半钟左右在自家甘蔗地里犁地,刚收工走到地头时,人和牛同时遭受雷击死亡,死者当时手握铁耙,防雷技术人员通过调查,此次的雷击事故是由雷电流通过铁耙放电造成此起的。
2 雷电灾害现状及成因分析
2.1 雷电灾害现状
农村地区雷击死亡人数多。据不完全统计,2007―2013年河池市范围内共出现9起人员伤亡雷电灾害事故,共造成人员伤亡13人,其中死亡人数10人,每年人员死亡人数变化如图2所示,死亡人员集中出现在农村。死亡人员中,有8人是在雷雨天气时,在野外劳作或是活动遭雷击。
弱电系统遭雷击事故多。据不完全统计,2007―2013年共出现86起办公电子设备、家用电子电器等弱电系统雷击的事故,弱电系统出现的雷击事故占85%,如图3所示。
引起雷电灾害事故主要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直击雷;二是雷电电磁脉冲。直击雷是闪电直接击在建筑物、其它物体、大地上,大多数建筑物的受损和人员的伤亡由直击雷造成的。
雷击电磁脉冲,电子设备、家用电器的损坏大多也是由此造成的。从2007―2013年的雷击事故中看出,直击雷引起的雷灾占23%,雷击电磁脉冲引起的雷灾占76%。
2.2 雷电灾害成因分析
2.2.1 防雷意识淡薄,防雷知识缺乏
河池市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受经济水平及文化水平的限制,人们对雷电认识不够,防雷意识较为淡薄,不能科学的防雷、避雷,因此,造成一些较为严重的损失,如人员伤亡。在雷击事故人员伤记录中,农村地区是主要集中区,农民在遇雷雨天气时,往往会选择到附近大树底下或是窝棚里躲避,这些地方往往处于空旷的野外,是遭雷击率最高的地方。2007―2013年的雷击人员死亡的事故中,有5起是雷雨天气在野外活动或是劳作时遭雷击身亡。其实多数的雷灾都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就是缺乏对雷电知识的认识,连基本的防雷知识都不清楚,因此,也就不能科学的防雷、避雷,才会造成一些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2007年7月23日下午17时左右,河池市天峨县坡结乡龙茶村坪上屯两名小学生在雷雨天气到大树底下躲雨,被雷电击中,造成一死一伤。如果这两名小学生当时懂得一些基本避雷知识,这样的事故就可以避免发生。
2.2.2 防雷装置设施不完善
从雷电灾害事故看,防雷装置设施不完善是导致雷灾事故最主要原因。雷灾事故中,主要是建筑物无防直击雷的外部防雷装置和无防雷击电磁脉冲的内部防雷装置或是内部防雷装置不合格。建筑物无防直击雷外部防雷装置,在雷雨天气,这些建(构)筑物就处于暴露的危险范围内,容易成为雷击对象,易发生雷电灾害事故,给人类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很大威胁。
雷电电磁脉冲是与雷电放电相联系的电磁辐射。所产生的电场和磁场能够耦合到电器或电子系统中,从而产生干扰性的浪涌电流或浪涌电压。雷电电磁脉冲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雷电产生的静电感应、电磁感应、电磁脉冲、高电位反击等。[4]其产生的高电位主要损坏电气设备及电子设备,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中断,或者产生电弧、电火花而引起火灾。在雷电天气,雷电电磁脉冲可沿着低压电源线路、网络线、有线电视线、电话线、住房的外墙或柱子侵入,给建筑物内的电子设备造成危害。通常,雷电季节影响家用电器安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雷电电磁脉冲的侵入而引起。目前常被人们忽略的是雷电电磁脉冲入侵的第四个途径,即家用电器的安装未与建筑物的外墙及柱子保持一定距离。因为当住户所在的建筑物发生直击雷或侧击雷时,强大的雷电流将沿着建筑物的外墙及柱子流入地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建筑物的外墙或柱子有强大的雷电流流过,便在周围的空间产生电场和磁场,如果家用电器与外墙或柱子靠得太近,则可能受到损坏。
3 雷电灾害防御措施
3.1 加强防雷知识的宣传
加强防雷减灾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可有效提高全社会防雷知识的水平,增强防雷减灾意识,达到科学防雷、避雷。加强全社会防雷科学知识的宣传,尤其要加强学校、农村的宣传,学校和农村对防雷知识的认识是薄弱环节,政府和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防雷减灾的重要性,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广播、手机短信等多渠道进行宣传防雷减灾相关知识,还可通过专题和讲座等形式,全面、有效的推进全民防雷减灾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3.2 加强防雷减灾工作的监管
各级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防雷减灾工作,从源头上消除各类防雷安全隐患。各类新建建(构)筑物因严格执行防雷报建,严格执行图纸审核、跟踪检测、竣工验收制度,确保新建(构)筑物的防雷设施从设计、施工、验收都能得到监管,从而保证防雷设施的质量。
3.3 完善防雷装置设施
在各类建(构)筑物上安装防雷装置设施是预防建筑物和建筑物内部人和设备免遭雷击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安装的防雷设施包括防直雷和感应雷设施。防直击雷设施包括在建筑物外部安装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等;防感应雷措施包括在电源线、网络线、有线电视线、电话线等入户端安装电涌保护器,在电子设备端安装电涌保护器,并做可靠的等地位连接。改、扩建建筑物或新增加设备时,应考虑对原有的防雷装置进行重新设计和建设,如:重新铺设计算机网络线、室外天线的移位和加高等,都应该对原有的防雷装置进行重新设计和建设。安装防雷设施时,应采用技术和质量均符合国家标准的防雷产品,避免使用伪劣的防雷产品。
3.4 做好雷击风险评估
雷击风险评估是雷击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是雷击风险处理和灾害防范的前提和基础。雷击风险评估可为评估对象提供雷电防护的科学设计、灾害风险控制、经济投资、应急管理等方面服务,保证防雷工程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工程项目应当开展雷击风险评估,雷击风险评估的对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各类化工企业、石油、天然气、炸药、雷管、烟花爆竹、化学危险品等生产、销售和存贮场所;(2)大型建设工程、重点工程、高层建筑、通讯枢纽、重点文物保护建筑以及从事国家事务、经济建设、教育教学、网络服务等场所;(3)各类体育场馆、影剧院、大型商业场所、宾馆酒店、医院、学校、汽车站、火车站、住宅小区等人员密集场所;(4)法律法规和国家防雷规范要求应当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的其它场所和设施。
3.5 定期检测和维护防雷装置设施
定期检侧是防雷装置后期维护的必要措施,每年至少应该在雷雨季节到来之前,由法定检测技术机构对防雷装置进行一次全面检测,并对防雷装置的安全性能作出评估,以供使用单位制定相应的雷电灾害应急预案。单位应设立防范雷电灾害责任人,负责防雷安全工作,建立各项防雷安全工作,建立各项防雷装置的定期检则,雷雨后的检查和日常的维护等制度。雷雨过后,如发现防雷装置损坏时应及时更换。
3.6 加强雷电监测预警预报
雷电监测预警预报是防雷减灾的重要基础工作,各级气象部门应做好雷电监测的预警预报工作,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多种社会宣传媒体,向全社会雷电监测预警预报信息,为当地民众提供避险防护信息,以减轻雷电灾害带来的损失。
4 结论
(1)河池市出现的雷击事故人员伤亡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主要原因是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为低,对防雷知识认识不够,防雷意识较为淡薄;(2)办公电子设备、家用电子电器、通讯线路等弱电系统出现的雷击事故大多数都是由感应雷引起的,对于完善弱电系统的防雷设施就显得非常重要;(3)雷电防御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做好雷电知识的科普宣传,完善防雷装置设施,加大防雷监管力度,定期维护防雷装置设施,加强雷电监测预警预报,做好雷击风险评估工作,能最大限度减少雷电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肖稳安,张小青.雷电与防护技术基础[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2] 王义耕,韦卓运,黄文高,等.2006-2010年广西雷电灾害特征[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1,32(4):78-80.
[3] 王宛表,龙振兴.广西雷电和雷电灾害时空分布[J].科技资讯,2011(30):151.
[4] 朱明,丘志彪,蔡木民,等.探讨农村雷电灾害的成因及防雷减灾对策[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2,33(1):91-92.
[5] 黄海平.做好防雷减灾工作之我见[J].广西气象,2005.26(1):48-50.
【关键词】防雷;安全;宣传
广东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相对较高,每年雷雨季节都会发生雷电灾害事故。仅2011年,全省因雷击造成的灾害实例有568宗,仅惠州市就有15宗。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监管环节,近年来努力宣传防雷减灾所得到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形势仍然比较严峻,社会群众防雷减灾自救、互救能力和科学防雷、主动防雷的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做好防雷减灾宣传,应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防雷隐患及宣传策略
惠阳区有中小学校76间,2011年防雷安全专项检查,其中60所学校无防雷装置,其它16所学校防雷设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防雷引下线数量不够、防雷设施生锈严重;旗杆、烟囱普遍未接地;镇村小学低压线路架空入室较多;低压配电系统无防雷电感应措施;弱电部分均无防雷电感应装置;大部分计算机机房未安装防静电地板,也没有作屏蔽措施,甚至最起码的保护接地都没安装到位。究其原因,大多数学校的领导对防雷安全工作认识不到位,甚至于防雷安全专项检查中拒绝检测,防雷安全管理相当薄弱。
应大力开展学校防雷安全宣传,提高学校领导及教师的防雷安全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经费支持,才能使学校的防雷工作得到落实。在开展安全生产日宣传咨询活动时,走进校园,免费发放《如何应对气象灾害》、《气象知识》、《防雷减灾36计》、《家庭防雷》等科普宣传资料。
开展雷电灾害防御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学生重视防雷安全,了解防雷知识,消除安全隐患,防止或减少因雷电造成的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1)利用科学课和其他相关课程,进行雷电及防雷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让学生普遍了解雷电及防雷知识;(2)利用橱窗、黑板报、广播的宣传窗口,进行雷电及防雷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师生的防雷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技能。并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去,向家长宣传。以提高雷电及防雷知识的知晓率。
建立健全雷电灾害报告制度:根据安全事故、隐患报告程序,遭受雷电灾害后在积极自救的同时,及时向区政府和教育局及气象部门报告灾情,并协助气象部门做好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工作,分析雷电灾害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建立信息预报制度:收集气象信息和雷电预报,及时向全校雷雨预报信息,做好预防工作。新建、扩建、改建的防雷装置必须向气象部门报建,通过防雷装置设计审计后方可以施工,投入使用前要经过防雷验收合格。
2.农村防雷宣传策略
从近几年我区所发生的雷击事故来看,大部分的人员伤亡发生在农村,这与村民的自我防范意识不强有着直接联系。一方面雷电预报预警信息难以及时有效发送到农民手中,农民难以做到有效防范,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农村建筑物防雷设施几乎为零,电源防雷、信号防雷措施更是无处可寻,农村防雷工作任重道远。
通过手机短信、公告栏、电子显示屏,加大夏季防雷电知识的宣传力度,并将防雷电基础知识张贴在辖区内各村的宣传公告栏上,组织技术人员前往镇、村开展防雷安全普及专题讲座;要求各村负责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发现灾情立即上报。
应把农村防雷减灾纳入到规范管理中,在建设过程中,把好防雷设计、审核及施工关,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公共设施的防雷隐患,及时整改完善。
3.加强对政府部门的防雷宣传
政府及有关部门对防雷减灾的组织管理、公共服务、技术服务提供支持,将直接影响到防雷安全宣传的成效。因此,对政府部门的宣传不容忽视。
进一步理顺关系,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共同商讨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措施。积极组织、配合有关部门,联合安监、消防、建设、教育等各横向部门共同参防雷专项执法检查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方面提高了民众的防雷意识,一方面提高了防雷减灾工作的地位和影响力,积极参与区委区政府组织的安全工作联合检查和宣传,派员参加 “安全生产服务咨询日”活动,通过现场咨询,张贴宣传标语、宣传画报,发放防雷安全小册子等方式向广大群众介绍了近年来重大的雷击事件和防雷基本知识,发放防雷宣传资料,接受现场咨询。
4.加强对普通民众的防雷宣传
对于广大市民朋友,应以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宣传画报等方式介绍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避雷知识:(1)雷雨天减少户外活动;(2)打雷时尽量不接打固定电话;(3)不要靠近户外金属物体;(4)打雷时不要在大树下躲避;(5)不要停留在水陆交界或山坡与平过渡地带;(6)不要用未作任何接地处理的太阳能热水器淋浴;(7)不要靠近金属门窗,尤其是住户在15米高以上的楼房;(8)关闭家用电器电源(有SPD保护和良好接地系统的除外);(9)购置不动产,如房屋等类固定资产,应查看是否具有防雷验收合格证;(10)购买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应仔细查看安装说明书,并认真检查安装人员是否按照说明书进行安装。对于其中的特殊群体户外作业者,应联合建筑管理部门,在施工现场张贴避雷须知,告知一些有效的避雷措施,以免发生雷击事故。
【参考文献】
[1]苏邦礼.雷电与避雷工程.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
关键词:无线电监测站;雷电防护;监测预警
1 雷电危害
雷电灾害是世界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雷电虽然对维持地球的电磁环境和氮氧化合物合成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也同时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1]雷电引起的灾害呈现出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人类社会安全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由于雷电引起的自然灾害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且电子系统具有低电压和低功耗等特点,导致雷电灾害对建筑物、各种电子设备、机房天线发射系统、人员安全等造成的事故越来越多,损失越来越大。
在雷电的危害方面,直击雷和雷击电磁脉冲(LEMP)的侵害渠道是不同的,因此,其防护措施也不相同。但两者关系密不可分且相辅相成。传统直击雷防护措施主要是采用接闪杆、接闪带(网)等传统防雷装置,这些直击雷防护装置只能对直击雷起到有效的防御作用,对通过电源线、信号线、天馈线和室内管道等入侵的闪电电涌则起不到防御作用。这就对雷电防护的设计、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设计时应将防雷工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定义,不仅包括直击雷的防护,还包括等电位连接措施、屏蔽措施、综合布线、安装电涌保护器(SPD)、完善合理的接地等组成。
2 无线电监测站现场勘察实况:
⑴无线电监测站位于高山上,所处地势较高,土壤电阻率较高,主要由测向天线塔和机房大楼等设施组成。由移动公司建设的测向天线塔高约30米,距离机房大楼水平距离约10米,天线塔基础与机房大楼高度差约4米。
⑵信号馈线为同轴屏蔽线,从铁塔扶梯固定引下,进入机房,通过专用的信号电涌保护器(SPD)与设备连通;机房所在大楼电源系统采用三相五线制,总配电房位于一楼,电源线从大楼附近的电线杆直接埋地引入,二楼机房的电源线路从一楼总配电房引入;测向天线铁塔顶测向天线电源供电由机房专用220V电源经走线桥架引至天线铁塔,再通过天线塔上的直流电源转换器转换为48V的直流电供应。
3 存在雷电灾害安全隐患
无线电监测站机房及相应建筑物、设备等,虽然有配置一些旧的防雷安全措施,但与现行的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当地实际雷击环境和设备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存在较大雷击安全隐患。
3.1 塔顶天线馈线系统
⑴天线塔顶部的测向天线上立有一根1米高的接闪短杆,按滚球法计算不能够有效保护该测向天线。
⑵接闪杆引下线与天线距离不到50cm,接闪杆接闪引下时易对天线系统造成闪电电涌侵入损坏相应设备。
⑶通长天馈线路均未进行屏蔽处理,易感应雷电流造成设备损坏。
⑷铁塔四个基础中只有二处有接地并焊接至地网。
3.2 机房供电系统
⑴一层总配电室的配电箱处未安装Ⅰ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SPD)保护,存在闪电电涌侵入的安全隐患。
⑵二层机房分配电处安装的Ⅱ级试验电源电涌保护器(SPD)选型不符合相关规范要求,防范效果较差,且布线较凌乱。
3.3 机房综合等电位处理等
⑴未设置机房设备专用接地汇流排,而是采用室外走线桥架引入的接地排;
⑵设备金属外壳未进行有效接地,大部份悬空;
⑶进入机房的光纤金属加强芯或金属外壳等未在入户处作等电位连接,机房内机柜、设备机壳、走线架等未作等电位连接,无法达到及时泄流的要求;
⑷监控安防系统的雷电防护措施达不到安全规范要求。
4 雷电防护措施
为了加强对无线电监测站测向天线及天线塔配套设施的防护,采用“被动防雷接闪”与“主动雷电预警”相结合,硬件防雷设施与软件雷电预报预警相配套,当雷电临近测向天线及天线塔配套设施时,提前预警,并发出警报,通知监测站监控中心采取人工预防措施,可以大大减轻无线电监测站的雷电安全隐患。
⑴查阅相关气象、雷电资料,无线电监测站所在地区累计年平均雷暴日数大于49天,属于高雷区。根据无线电监测站所在位置环境条件、雷电活动规律以及建筑物内设备的重要性和使用性质,按国标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无线电监测站可划分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⑵为了加强对机房及天线接收系统、电源系统以及控制系统等弱电电子设备采取有效实用的防雷保护措施,保障天线信号接收系统的安全运行,减小雷电感应对电子系统设备的影响,采取综合防雷安全措施,根据环境因素、雷电活动规律、设备所在雷电防护区和系统对雷电电磁脉冲的抗扰度、雷击事故受损程度以及系统设备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雷电防护,防止或减少雷击所发生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全面加强防护。
5 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在对无线电监测站综合防雷装置进行全面整改,在各防雷装置整改并经检测合格后,结合监测站的工作原理及特性,为减少雷电灾害事故的产生,建设雷电监测预警系统进行主动式防雷,最大限度保障设备的运行安全。
5.1 雷电监测预警概述
雷电预警是近几年为了全方位实施雷电安全防护而研究开发的雷电防护新举措,得到各国雷电研究机构的高度关注。IEC(国际电工委员会)雷电分会(T81)2009年3月在意大利的举行的年会上,开始关注雷电预警理论研究,并成立专门的分会负责,近几年取得较快的发展。
5.2 建设雷电预警的必要性
根据现场勘测和无线电监测工作的特殊性,我们认为建立主动雷电预警预报及电源自动控制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其主要依据有:
⑴现场雷击环境恶劣。无线电监测站具有相对位置突出、雷暴日数多、雷击环境较为恶劣的现状,加上无线电监测工作的特殊性,要全面达到不遭受任何雷电的袭击,不管从技术上或经济上均不可能达到。
⑵雷电被动防护技术的局限性。雷电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的产生、发展、移动、消亡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也是国际上研究的重点学科内容之一,按目前现行国际IEC标准和我国国家防雷安全规范要求设计的防雷装置,不可能百分之百保护建筑物或设备不遭受雷击,只能尽量减少或避免雷电灾害事故的发生。
⑶雷电灾害风险概率较大。根据无线电监测站的地理位置,查阅历史上落雷密度和雷暴日数情况,过去7年间该区域大部分落雷密度大,而且当雷电流小于10.5KA时,按第二类滚球法保护,但是雷电绕击概率也较大,说明按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防雷保护措施设计仍然存在一定的雷电灾害风险。
因此,无线电监测站应该采用“主动防雷设计”与“被动雷电预警”相结合,在做好现有场所的雷电安全防护被动防雷的同时,应采用主动雷电防护预警技术,当雷电临近监测站时,提前预警,并发出警报,采取自动控制系统切断电源,在雷电危险期间停止无线电的监测,减少雷击概率,待雷电过程结束后,再自动恢复供电,可以大大减少雷击设备事故的发生。
6 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内容
无线电监测站建设一套由福建省防雷中心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同研制开发的《福建省雷电监测预警系统》用户子系统,该子系统与福建省防雷中心的“福建省雷电监测预警系统”通过网络实现有效连通,系统采用国内先进的大气电场监测仪、多普勒雷达回波、闪电定位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结合附近站点天气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处理,组成的高智能的雷电预警预报系统,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各监测站工作电源系统的自动控制,加上监测站已按国家防雷规范完成的合格防雷装置,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雷击事故的发生。该系统包括以下内容:
6.1 大气电场探测仪安装
在无线电监测站屋顶平台安装一台大气电场监测仪,监测单点大气电场的变化,并通过无线或有线网络发送至福建省防雷中心《福建省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安装在无线电监测站机房的雷电预警子系统及电源自动切换控制系统,一个大气电场仪探测半径为10公里。
6.2 雷电预警客户终端服务系统安装
在无线电监测站机房内安装一套《福建省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客户终端服务系统,通过网络与福建省防雷中心《福建省雷电监测预警总系统》预警平网,可以实时观察到监测站雷电发生发展强度、方位、密度、大气电场等资料及预警信号情况、电源切换情况等。
6.3 各机房电源自动切换系统安装
根据《福建省雷电监测预警系统泉州无线电预警子系统》的预警指令,随时启动或取消各分站电源控制开关,或强行设制手动开关控制电源的开或关,达到主动防范雷电对监测站影响的目的。
6.4 雷电预警总系统资料分析处理
《福建省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实时收集全省境内最新国内大气电场监测仪、多普勒雷达回波、闪电定位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结合附近站点天气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处理,雷电预警级别,启动或取消自动控制开关,达到主动防雷的目的。相关工作原理见图一。
7 结束语
无线电监测站雷电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是“主动防雷设计”与“被动雷电预警”相结合防雷新途径的一次探索和验证,能为无线电监测站提供雷电安全保障服务,较好的解决雷电灾害超前预警预报的问题,最大限度的减少雷电灾害事故的发生,提高无线电监测站雷电灾害整体防御水平。
[参考文献]
雷电
又一个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的晚上。我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好奇,我要了解更多有关雷电的知识。
我在网上查找了有关雷电的资料,初步了解到雷电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地球上任何时候都有雷电在活动。据统计,每秒钟造就1800阵雷雨,伴随600次闪电,雷电会造成建筑物、发电、通讯等设备的破坏,严重的甚至造成人畜伤亡。因此,了解雷电的规律,掌握正确的预防措施和自救方法是十分必要的。雷电的大小和多少以及活动情况,与各个地区的地形、气象条件及所处的纬度有关。一般山地雷电比平原多,沿海地区比大陆腹地要多,建筑越高,遭雷击的机会越多。防止雷电的主要措施是在建筑物上安装避雷针、避雷网、避雷带。只要做好防范,雷电并不可怕。而雷电身上携带着的巨大能量,我们将来一定能把它利用起来,让它乖乖地成为人类朋友。
我市是受气象灾害影响严重的地区,台风、暴雨、大风、雷电、干旱、冰雹、大雾、高温、寒潮等气象灾害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为切实提高我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2007〕49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07〕99号)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执行《**市气象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组织有关部门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体系的统筹规划,加快气象灾害应急预警工程建设。建立完善雷达、自动气象站等天气观测网和雷电、船舶自动气象站、梯度风、能见度站、酸雨、大气成份、土壤墒情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建成以提高中小尺度天气监测能力和气候变化监测水平为主要目的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渔农村、沿海(海上)、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和灾害多发区域的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加强气象数据计算能力和移动气象应急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网格化、分灾种的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提高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增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警能力。各地在建设灾害防御设施、水利设施、大桥、标准化渔港、大型工程等基础设施时,要统筹考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建设。
(二)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系统建设。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工作,规范气象信息的与传播,拓展气象预报信息系统功能,建立覆盖面广、响应及时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体系。完善紧急异常气象短信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的作用,及时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和简明的防灾避灾方法。要加快**气象影视中心建设和**海洋气象广播电台的升级改造,准确、快速、全面地向公众和海上作业船只各类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各地、各部门要加强气象预警信号灯塔、气象警报系统、气象电子显示屏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设施建设。要扩大公众手机气象灾害预警短信传播范围,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委会和敏感行业(单位)气象预警信息接收机制,确保手机、声讯电话、网络、广播电视等传播通道的畅通。机场、车站、码头、学校、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设立电子显示屏等设施,及时向公众提示灾害性天气警报信息。
二、进一步增强气象灾害应急防范能力
(一)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级政府要制订和完善台风、暴雨、雷电、高温热浪、干旱、大风、大雾等气象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政府统一组织、部门联动协作、社会共同响应”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经常开展预案演练,提高预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理顺完善部门联动和应急处置的程序及办法,提高处置突发气象灾害事件的能力。各有关部门特别是气象灾害敏感行业要积极发挥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作用,加强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
(二)加强气象灾害普查和防御规划工作。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重点区域、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的灾害隐患排查,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并建立气象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各类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和重大建设项目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要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编制和实施以台风、暴雨、大风为重点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气象灾害防范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三)积极推进气候可行性论证。各级政府要针对台风、风暴潮、雷电、地质灾害等灾害强度增加、损失加重的实际情况,提升防风、防洪、防浪、防雷、防滑坡工程建设标准,切实提高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各级气象主管部门要依法开展对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建设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城建部门要联合气象部门,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机制。在编制城乡规划、有关专项规划和审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时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将气象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报告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以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
(四)切实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各级政府要建立完善防雷减灾管理工作体系,加强防雷设施建设,严格落实防雷装置定期检测、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制度。建设单位应当依法安装建(构)筑物的雷电防御设施。气象部门要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加强检测,加强对重点工程、危化物品生产储存场所及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等建设项目的雷击风险评估。强化渔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建立和完善渔农村建筑的防雷技术规范。
(五)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人工影响天气火箭作业体系,落实相应的经费、编制。要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和队伍建设,完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要充分发挥人工增雨在防灾减灾、干旱、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的保障体系
(一)建立健全基层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防汛抗旱、防雷、人工增雨、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综合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技术装备,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和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组织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各乡镇要明确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分管领导,设立乡镇(街道)、村(社区)气象协理员,有条件的乡镇政府和街道要设立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站,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和帮助群众转移等防灾避灾工作。要积极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志愿者队伍建设。
(二)增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支撑能力。加快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气象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引进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中小尺度预报模式,推进气象开放实验室、气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建设。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和气候变化应对的科研工作,不断加大气象灾害防御技术研究的投入。加强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围绕台风、旱涝、暴雨等气象灾害防御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组织科技公关,加快气象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增强科技对气象灾害防御的支撑能力。
(三)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制化、标准化建设。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管理规章、办法,健全气象灾害以及防御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强重要气象设施的统筹规划。气象主管部门要加强**区域内气象探测活动的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将各类气象探测设施纳入全市气象观测网络总体布局,要严格按照气象技术标准及规章程序从事气象业务活动,并按规定向气象部门汇交所获得的气象探测资料。
(四)加大气象灾害防御资金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建立持续增长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投入机制,并把所需资金列入年度预算。(下转第20页)(上接第50页)要落实气象重点工程建设和运行经费,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气象基础设施建设、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的投入力度。
四、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
(一)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责任制。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同时,要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格局。
[关键词]雷电灾害;防雷工作
中图分类号:P4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330-01
雷电灾害早在上世纪末就被联合国列为“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也被称之为“电子信息时代的一大公害”。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为上千人,财产损失超亿元。雷电灾害造成的城乡住宅、学校、工厂企业、电视网络信息系统损毁甚至人员伤亡等严重安全事件越来越频繁,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应当加强对雷电的监测和雷电灾害综合防御措施,建立和规范城乡雷电灾害预警系统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防雷现状
防雷可分为两个板块,一块是城区防雷,一块是乡镇防雷。
城区防雷:由于近些年国家对建设项目防雷审批制度的完善,城区建筑物都已纳入了行政审批验收系统,所以,城区建筑物均已基本具备防雷功能。
乡镇防雷:乡镇建筑物的防雷现状则截然不同,它们好多都是几十年前居民自行建造或改建的无任何防雷措施的建筑物。雷灾隐患可想而知,从历年雷灾情况也能看出,雷灾发生的频率,人员伤亡的概率,乡镇都要远远大于城区的。
二、乡镇雷击严重的原因
由于农村老百姓的科学防御雷电意识淡薄,知识层次较低,部分人甚至未接受过文化教育,他们无法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雷电的形成及发生机理。大多数老百姓以封建迷信思想解释雷电现象。当雷电发生后,只是自认倒霉,不愿和人提起,也不去采取有效的防雷措施来避免再次遭受雷击。有的老百姓遇上雷雨时常将高大树木、独立茅棚、亭子、屋檐等当作避雨避雷的“安全场所”,其实这些地方极其危险,因雷击而身亡的事故时有发生。
老百姓的住宅频频遭受雷击,究其原因,是防雷设施的缺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乡镇的居住环境而致:乡镇房屋建筑在规划建设上基本都是坐北朝南。而我国雷电高发期正是西南季风暴发时期,房屋建筑由于坐北朝南,正处于迎风向,是雷云运动的主方向。房屋很容易遭受雷击。
(2)在城市中各类建筑屋顶上安装防雷装置的比比皆是,避雷针、避雷带随处可见,意识强的在电源总入口处安装几级的防雷电波入侵的浪涌保护器。可是广大乡镇房屋多为自建,在建设时由于没有相应的防雷避雷知识,防雷设施常被忽略。乡镇企业和学校的建筑物防雷装置大部分都不完善,甚至根本就没有任何防雷装置,对防雷意识的淡薄。这就表现为乡镇防雷管理的缺失,从房屋建造前的选址与设计,到建造及竣工都没有相应的防雷管理措施。
(3)乡镇的电力线、广播线、通讯线等,很多是由较为空旷的农田里电杆架空支撑引入,雷暴在空旷的农田上闪击后会经这些架空电力线、电话线引入室内,造成室内家电设备损毁、人员财产的伤亡。
(4)现在乡镇里各种家电普及,有些居民为增加电视节目的接收效果,将电视接收天线架设在屋顶上方高于屋顶十余米的位置,不经意间就形成了一个接闪器。一旦有雷暴产生,雷电极易与金属接收天线接闪,再由天线引入室内,造成电视机及室内其他设施损毁及人员伤亡。
(5)由于乡镇地域广阔,在乡镇农村里高大的树木常见,都比楼房高,很容易遭受雷击,特别是房屋前后生长的树木遭受雷击时,雷电流很容易会通过大树的根基串入院内、室内,造成家禽与人员的伤亡或房屋的损坏。
(6)还有部分居民的楼顶安装了漂亮的避雷针,很多居民错误地理解了避雷针,认为只要买一个避雷针放在屋顶就可以避雷了,却不知道避雷针是引雷针,没有好的接地和引下线,根本就起不到防雷效果,反而增加了直击雷概率。 (7)随着乡镇经济收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和金属水箱或类似小铁塔的建筑,这些金属装置一般均装在楼顶的平台上,没有进行防雷接地措施,对这个比较淡薄,安装好就投入使用,这样在打雷的时候很容易遭受雷击。
三、对乡镇防雷的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防雷宣传力度。许多雷灾事故都是老百姓缺乏雷电防范意识而导致的,少数老百姓更是愚昧无知、谈雷色变,认为雷灾是天公报应。所以,要大力加强防雷宣传力度,让居民知道什么是雷电,为什么要防雷以及如何防雷。
第二,对新建建筑物应从设计开始就严格按照房屋的使用类别进行防雷类别设计,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核合格后,才能施工。施工前,应到当地的气象防雷减灾机构了解和咨询防雷接地措施,找有相关防雷工程施工资质证的单位从事建设,并对当地的雷电的活动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在建设过程中利用建筑物的主体钢筋作为防雷装置的接闪、引下和接地系统,这样既确保了防雷安全,又节约开支。另外,屋顶的电视接收天线一定要在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之内,若用金属物作为支撑杆一定要良好接地。值得一提的是,电话线和电力输电线的避雷在城乡地区目前仍然是难点。因此,电力、电信部门在架设线路时应尽量做好防雷设计,有条件的居民可在电源线路和电话线路的入户端安装浪涌保护器;最保险的方法就是在打雷关闭所有电源,拔掉家电插头和电话线插头。
第三、对已建建筑物应增加防雷装置保护。对于乡镇毫无防雷措施的建筑物,应提出经济合理、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考虑到这些建筑物年代已久,已经不可能安装常规的避雷带等直击雷防护措施。又考虑到城乡建筑物之间都比较紧密,每个村落都各自形成了一个较紧密的整体,所以,建议在每个村落合适的地点安装塔式避雷针作为直击雷防护措施,这样,既保证了有效防雷的可行性,又解决了控制防雷成本的居民的切实问题。
第四、田间劳作应注意防雷:从历年灾情中可见农民在田间劳作时受到雷击导致伤亡的事件屡见不鲜。田间劳作时大多置身于空旷野外,使人容易遭受到雷电的袭击;其次,农民在干农活时所用的锄头等金属用具,会进一步增加人体的高度,有的农民甚至赤脚在水田里劳作,这些都大大增加了被雷电击中的概率。农民在田间劳作时,若遇雷雨天气,切忌找大树避雨,空旷的地方撑伞,也不要进入孤立的棚屋、亭子等低矮建筑物,而是应该想方设法尽量降低高度,如双脚并拢下蹲并丢掉手中的农用具,或者尽快找到安全场所,不将自己暴露在雷电袭击的范围内。夏季是雷雨天气多发的季节,农民在户外进行活动或田间劳作时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雷电防护工作。
关键词:雷击 灾害 评估 防护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b)-0088-02
1 项目概况
项目鞍山市千山区杨柳河大桥北侧区域落雷密度为2.57次/km2・a,属于雷电灾害多发区域。建筑物户外分区地表类型为农地、混凝土,泄流不及时易发生旁落闪击或跨步过电压。建筑物户内分区地表类型为农地、混凝土,火灾危险程度为一般,对火的防控程度设定为下列措施之一:灭火器、人工报警装置,消防栓,防火隔间,逃生通道。
2 评估项目区域雷电活动规律研究
2.1 项目所处地理位置
通过GPS定位,杨柳河加油站(四十站)位于122.947°E,41.062°N。
2.2 区域内气象观测雷暴日数据
(1)雷暴日数。
雷电日数:是指在一日内只要听到雷声一次或一次以上就统计为一个雷电(暴)日。
(2)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
评估区域鞍山年平均出现雷暴日为:30.0 d,其中最多年为:44.0 d,最少年为:13.0 d,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3.4倍。
(3)雷暴日数的季节变化。
根据气象学的常规季节划分,鞍山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至次年2月)雷电日数,统计表明,春季占15.0%,夏季占64.0%,秋季占20.8%,冬季占0.2%。
3 区域内雷电监测定位系统活动规律
(1)地闪密度分析。
根据鞍山地区闪电定位资料可得到杨柳河加油站(四十站)5 km半径范围6年(2008―2013)平均地闪密度约为:Ng1=1.178次/km2・a。
(2)地闪月变化规律。
根据杨柳河加油站(四十站)5 km范围6年(2008―2013)地闪数,得出地闪月均活动规律:8月、6月、5月为该地区雷电高发期,在雷电高发期施工应及时收听雷电预警信息,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3)地闪时变化规律。
根据杨柳河加油站(四十站)5 km范围6年(2008―2013年)地闪数据得出地闪时均活动规律:该地域地闪主要活跃在20、4、6、18时,20、4时雷电活动最为强烈,建议在雷电高发时段施工应及时收听雷电预警信息,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4)雷电流强度特征。
根据杨柳河加油站(四十站)位置地理参数,(5 km半径)区域范围内6年雷电流特征:雷电流累积概率为1%的值为:77.157 kA;平均雷电流幅值为:22.517 kA;最大雷电流幅值为:115.746 kA;10.1~15.8 kA雷电流占19.94%;15.8~20 kA雷电流占23.76%;20~50 kA雷电流占50.64%;其他占5.66%。该地域地闪主要活跃在8月、6月、5月、7月,其中8月、6月、5月为地闪高发期,83.03%以上的地闪都发生在这3个月份,其余月份发生闪电相对较少或几乎没有闪电发生。
(5)雷电主次导方向。
该项目可能遭受到的主导方向为东,次主导方向为东北,在建设项目及电子信息机房选址时,需考虑防止以上2个方向的雷击风险。
4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
4.1 年预计雷击次数
(1)主体区域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
经计算得出该单体遭受直接雷击的次数为0.002 14次/年,附近有效影响区域遭受雷击影响的次数为2.108 42次/年。
(2)雷击情况构成分析。
将单体的各个区域的年预计雷击次数进行汇总后,可以将雷击情况分为4种,分别是:建筑物直接遭受雷击、建筑物附近遭受雷击、入户管线遭受雷击、入户管线附近遭受雷击。
4.2 罩棚风险评估
(1)主体区域等效面积计算。
经过计算得出该单体在7.5 m高度上的等效雷电截面积为3 660.431 m2,对其附近雷电环境影响的有效区域为823 398.150 m2。
(2)年预计雷击次数。
①主体区域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
经计算得出该单体遭受直接雷击的次数为0.004 70次/a,附近有效影响区域遭受雷击影响的次数为2.116 13次/a。
②入户管线区域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
通过计算单体相关供电线路和通信线路的雷击线路年均危险次数Nl和雷击线路附近年均危险次数Ni的具体数据见表1。
(3)雷击情况构成分析。
将单体的各个区域的年预计雷击次数进行汇总后,可以将雷击情况分为4种,分别是:建筑物直接遭受雷击、建筑物附近遭受雷击、入户管线遭受雷击、入户管线附近遭受雷击。从评估结果可以看出,该评估单体因雷击造成人身伤亡损失的风险R1=8.00E-08,小于容许风险的典型值10E-5。其中雷电流沿入户线路侵入建筑物,在入口处入户设施与其他金属部件产生危险火花放电而引发火灾或爆炸造成物理损害的风险分量RV占70.62%。在雷雨天气时,需要引起重视。
5 目风险总述
(1)该报告采用辽宁省雷电监测网闪电定位资料分析计算,杨柳河加油站(四十站)项目(5 km半径)平均雷暴日为30 d,按防雷等级规划分,属雷暴多发区。
(2)站房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装置拦截效率E=0.825 5根据《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规范》GB50343-2012,拦截效率大于0.80小于或等于0.90时,电子信息系统防雷等级应定为C级。
(3)按照目前甲方提供施工图的材料现有设计显示:站房存在的雷击人身伤亡损失风险1.62E-07;罩棚存在的雷击人身伤亡损失风险8.00E-08;小于评估标准GB62305-2规定的风险容许值RT=10E-5。
(4)根据该项目10 km范围6年内闪电数据,地闪活动主要活跃在20、4时,在此时间内,需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5)该项目可能遭受到的主导方向为东,次主导方向为东北,在建设项目及电子信息机房选址时,需考虑防止以上两个方向的雷击风险。
6 结语
该评估报告对重要单体进行了数据方面的分析,得出了相关的结论,以此为基础,对这些结论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应该采取的防范措施,希望能以此减少或避免因雷击发生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
参考文献
[1] 中国气象局雷电防护管理办公室,中国气象学会雷电防护委员会.2006年全国雷电灾害汇编[S].2007.
关键词:雷电灾害防护;重点单位;认证管理;法制化
0 引言
据统计,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各类气象灾害中占据较大比重。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雷电灾害对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人员密集场所、公共建筑物等涉及重大公共安全场所和建(构)筑物的威胁性日益凸显,依法加强这些行业(单位)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紧迫性日益加大。
2014年3月1日《广东省气象防灾减灾条例》颁布实施,要求进一步提升雷电灾害防御能力,强化防雷公共安全和雷电灾害治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如何落实?重庆、浙江等省市进行了比较好的尝试,可以借鉴先进的灾害防御管理理念[1][2],因此,本文旨在探索建立雷电灾害防护重点单位认证管理机制,对于责任单位(部门)分类管理,提高灾害防御管理的有效性。
1 深圳雷电及其危害
1.1 深圳雷电气候特点
深圳地处亚热带,夏季长冬季暖,雨量充沛,靠山面海,地势东高西低,北方冷空气翻越南岭侵入,在当地充沛的热力条件配合下,会产生强烈的雷暴天气;热带天气系统的登陆影响,也会带来较强的雷暴天气;另外,本地水汽充沛,局地的热力或动力扰动同样会产生强烈的雷暴天气。雷暴是一种中小尺度天气过程,伴随有强烈的雷电活动。气象观测站在一天内听到雷声则记录当地一个雷暴日。
从深圳市60多年(1953―2014年)的雷暴日资料看,年平均雷暴日为69天,最多年雷暴日达104天(2014年),最少年雷暴日47天(1991年)(如图1所示)。深圳市雷电季节持续时间长,每个月都有雷暴天气发生的记录,每年4-9月是多雷季节,其中8月的雷暴日最多达24天。平均初雷日为3月2日,最早初(春)雷时间是1月16日(1964年),平均终雷日为10月12日,最迟终雷时间是12月20日(2002年),由此可见,深圳是中国雷暴高发地区之一。
据香港雷电监测网观测结果统计,深圳市年平均发生对地雷击约15.8次/平方公里・年。最大值为44次/平方公里・年,年平均雷电密度地理分布特点是:高值区分布在南山、福田、龙华、坂田一线和大鹏半岛地区。(见图2)。
1.2 深圳雷电灾害分析
雷电是伴随着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因其强大的电流、炙热的高温、猛烈的冲击波以及强烈的电磁辐射等物理效应而能够在瞬间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常常导致人员伤亡,建筑物、供配电系统、通信设备损坏,引起森林火灾,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中断、仓储、炼油厂、油田等燃烧甚至爆炸,危害人民财产和人身安全,也会严重威胁机场和航班飞行的安全。
根据1997~2014年近二十年深圳市雷电灾害汇编数据的统计,每年5-8月是雷电灾害事故高发时期,每天15时-17时是雷电灾害事故高发时段。每年都有因雷电灾害直接造成人员事故发生,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百万或近千万元以上。深圳市雷电灾害具有发生频次多、范围广、雷暴活动期长、雷击造成郊区和沿海等空旷地区死亡人员多、城市经济损失大,造成电力、信息系统瘫痪等特征。
随着深圳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物遭雷击的几率随着高大建筑物的增多和城市热岛效应增强而增加,同时,各种先进的电子电气设施大量投入使用,雷电感应造成电子电气设施损失位居榜首:从深圳市发生的雷电灾害中受损物体的不同分类统计来看,损失最严重的是微电子设备,比例高达63%,其次是供配电设备占11%,第三是家用和办公电器占10%,这些电力、电子设备占总数的84%(见图 3),这说明随着我市社会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雷电感应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
1.3 灾害原因分析
一是,郊野公园或空旷地区,由于下垫面的空旷、潮湿,多山地丘陵空旷场所和海岸线附近防雷措施难以完善,雷电造成人员伤亡事故主要发生在这些地方。
二是,居民科学防雷意识淡薄,防雷知识匮乏,忽视雷电防护装置的建设,自建的建筑物由于防雷措施不完善,遭受雷击损坏的现象十分普遍。自住房、私营建房未经标准化设计和施工,未接受防雷安全监督,导致防雷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
三是,由于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强弱电线路架空敷设不断增多,郊区新的住房大量安装水箱、太阳能热水器、电视接受天线等,大多未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造成严重的雷击隐患,雷电造成火灾、损坏电子电气设备的现象日趋严重。
四是,随着深圳市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城市现代化、网络化建设进程加快,办公自动化、家庭电气化日益普及,各种设备本身抗雷击电磁脉冲干扰能力差,雷电感应产生的二次雷击使大量微电子设备损失十分严重。同时,由于强弱电系统在综合布线设计阶段未全面考虑防雷措施,施工时未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造成防雷的先天不足,因雷电波沿线路侵入而损坏电子电气设备现象较为普遍。
2 雷电灾害防御现状
近年来,根据深圳市雷电防御工作情况分析,安全检测与技术服务逐步规范化,专业防雷队伍不断扩大,防雷依法行政管理取得显著成效,防雷标准化工作积极推进,但是仍然存在如下问题:
2.1 社会管理力量弱
雷电灾害防御管理归口气象主管部门,深圳市气象局负责深圳范围内的防雷减灾的规划与管理,具体是:雷电监测预警预报服务、防雷装置设计审核与竣工验收、各类防雷技术服务机构的管理、防雷行政执法等,所有管理与执法人员共计不到10人。技术保障和检测服务单位是防雷中心,承担防雷装置检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雷电预警戒备服务、防雷工程设计技术评价、防雷产品测试、雷电防护科学研究及标准编制等职责,服务队伍只有40余人。社会上8家设计院被授权开展新建建筑物防雷工程设计图的审核工作,专业防雷工程和设计公司40家左右。整体上看全市防雷专业队伍相对于社会需求显得力量薄弱。
2.2 防雷安全状况令人担忧
2005年以后,新建建筑物的防雷装置投入运行之前要进行防雷工程竣工验收,每年对于2000多万平方米的工程进行了防雷装置的跟踪检测和竣工检测,从源头上清除了防雷装置带病运行的状况。对于已经投入使用的防雷装置要进行年检,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服务技术力量的薄弱,每年只能开展包括重点保证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爆炸火灾危险环境、公共场所等3000家的单位年检,大部分的投入使用的住宅小区、商用大厦和村民自建住宅没有开展年检。存在着设计不规范,维护不当,年久失修或者偏远地区干脆没有防雷装置的现象,安全隐患触目惊心。从以上产生灾害的原因分析,空旷地区、偏远的郊区、防灾意识不强的单位和个人,二次施工造成的防雷设施的损坏,物业维护不及时到位造成的系统性防护变差等等。深圳常驻人口1500万人,经济总量达到1万亿以上,可以说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都是全国最高的地区之一,防御雷电灾害的困难大,防雷安全状况堪忧。
2.3 管理法制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社会法制化程度和法治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但是仍然存在部门和单位防灾安全意识弱,不主动申报管理的情况,如防雷装置未进行规范的防雷设计与施工即投入使用、在认证要求或者客户验厂要求时才申报防雷检测等现象非常普遍;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对防雷相关规范认知度不高,对法律法规不了解,无防雷安全制度。行业管理部门对于涉及防雷安全的管理指标没有纳入下属单位的地方配套防雷管理法规体系不健全,部门协调管理存在阻力。
3 管理机制探讨
从第1节分析看出,深圳在气候特点上来看地处全国高雷电发生区,每年因为雷电灾害给各行各业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带来较大影响,雷电灾害防御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因此,需要政府部门采取措施,加强管理,逐渐走法制化的道路,依法进行防灾减灾管理,提高市民和单位的遵守法规的意识和防灾安全意识。
3.1 雷电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界定
科学界定雷电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及其义务,为雷电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加强雷电灾害的主动预防和应急处理,预防和减少雷击造成的危害。
3.1.1 定义
雷电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是指雷电灾害防御重点对象的责任主体单位,即遭受雷击后易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或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重大影响的建(构)筑物、场所和设施的责任主体单位(产权单位或租赁经营、委托管理的责任单位)。
3.1.2 防御重点单位义务
明确雷电灾害的责任主体单位是重点防御单位,涉及的责任主体单位有主动申报义务。重点单位在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方面还有如下义务:包括制定本单位雷电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各项防雷安全制度和保障防雷安全的操作规程,建立防雷安全责任制和防雷安全岗位责任制,开展雷电灾害风险安全培训,落实本单位防雷安全管理责任部门,指定防雷安全管理员,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和雷电灾害隐患排查,建立健全防雷安全档案。
3.2 管理机制探讨
探索建立雷电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类别认证管理的机制:即类别认证、应急服务、应急响应、考核督查、效益评估等,确保认证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加强重点单位防御能力建设,强化雷电灾害风险管理职能,尽早实现灾害风险管理的标准化、系统化和规范化。把防御重点单位安全管理纳入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落实好各项雷电灾害安全防范措施,尽快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联动、获认证单位具体负责的防灾减灾新格局。
3.2.1 重点单位遴选范围
根据雷电影响程度、单位安全要求重要性,重点防御单位遴选范围包括:(1)使用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的单位,主要包括油库、气库、加油加气站、液化天然气、油(气)管道站场、阀室等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及设施的责任主体单位;用于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及其制品的危险建(构)筑物的责任主体单位以及遭受雷击后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危险化学品制造、存储单位等。(2)重要的能源、供水、医疗、通讯、广播电视、气象、金融保险等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等且密集使用电子设备的企事业单位(包括其服务场所及其枢纽性设施);(3)各类学校及幼儿园、交通站场、宗教场所、较大规模的商场超市(市场)、旅游景点、宾馆饭店、体育场(馆)、会堂、图书馆、展览馆、影剧院、娱乐场馆、露天公园、室外游乐场所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4)特别重要的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办公场所、博物馆、档案馆;(5)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其他发生雷击可能性较大且一旦发生雷击可能造成重大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或重大社会影响的单位。
3.2.2 分类定级管理
根据雷电灾害敏感单位地理、地质、土壤、气象、环境等条件以及雷电灾害敏感单位的重要性、工作特性和遭受灾害性天气时,发生雷电灾害的可能性和后果,把雷电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可能造成灾害损失等级分为四级:A、B、C、D级。
A级灾害:雷击造成人员死亡、爆炸起火、重要信息系统瘫痪、为公众服务系统瘫痪、企业全面停产,造成经济损失百万元以上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
B级灾害:雷击造成建筑物局部受损,部分设备损坏造成部分通信、网络中断,企业局部停产经济损失在20-100万元之间。
C级灾害:雷击造成少部分设备损坏,经济损失在20万元以下。
D级灾害:雷击造成轻度损害,经济损失在1万元以下。
3.2.3 工作组织
防御重点单位认证工作由市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协调,成立领导小组,各部门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监管责任,推进雷电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类别认证工作。气象主管单位具体负责类别认证申请受理、现场比对、初审和上报工作,并负责培训和技术指导,其它职能部门负责协调。
3.2.4 认证管理
申请认证的各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和相关技术标准进行自评申报,气象主管单位受理初审分类定级,专家评估、认证确认。最后以公告、文件、授牌等形式公布雷电灾害重点防御单位。政府将把认证工作纳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评估评级的内容进行考核。对开展工作好的单位,予以通报表彰。对工作不力、措施不到位,不能按期完成认证工作的,政府将予以通报批评,责成整改。
气象主管机构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雷电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名录,报同级人民政府审定并公布,同时报上一级气象主管机构备案。雷电灾害防御重点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的防雷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防雷安全工作负总责。雷电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监管主体除了行业、系统主管部门外,还包括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和相关部门。多管齐下,督促做好重点防御单位的管理。
4 结语
政府社会管理只有走向法治化,才能为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重点单位认证管理,体现了强化雷电灾害防御的针对性。彻底解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力量薄弱,随着检测服务的社会化放开,检测服务力量的加强,监管覆盖率会明显提升,清除雷电灾害防护的死角,提高整体的防御雷电灾害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良福.学校气象灾害敏感单位认证管理与实践[S].重庆市气象局.
【关键词】防雷;预警系统;地质钻探;应用
引言
地质钻探作业阶段正处在我国雷电活动的高发期,根据二零零七年到二零一三年我国闪电定位网测数据分析,在四月到十一月是我国雷电活动以及雷电灾害的高发期,每年近百分之九十三的雷电活动都是这个时段发生。在二零一三年我国一共发生了一千零四十七万次,主要是在四月到十一月,每年的八月达到峰值,从雷电的活动导致的灾害情况来看,每年的八月为最高。导致人员伤亡时间的为六月最多。地质钻探作业的场所多数是在山区或者是平原地区,作业场地有一定的开阔面,场内有竖立的金属钻探以及多种电器设备,比较容易出现雷电事故,同时也会带来人员伤亡以及财产的损失。
1 关于防雷预警系统的组成
1.1 防雷预警系统的构件以及功能
防雷系统主要是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气象数据的采集;二是预警数据库;三是预警业务平台;四是用户组成。
气象数据采集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县一级行政区域的气象站,并且通过移动的GPRS网络向省级气象台对数据进行传送。然而分析处理的能力为预警数据库接受气象台的天气、降雨以及雷电等数据,并且分析处理确定预警的等级以及覆盖面积等。关于调度功能为预警业务平台能够吸纳终端野外用户的管理、短信以及数据和权限管理等。
1.2 关于防雷预警系统的逻辑体系
第一是物理层。物理层是整个系统的信息采集层,并且涵盖了雷电业务所需要的信息采集手段。物理层主要是闪电定位仪、大气电场仪、气象卫星以及雷达等各种数据采集的设备、数据交换以及数据导入等信息的采集手段,实施对气象以及雷达信息的自动采集,解决系统设计来源的问题。网络、通信资源整合各类有限、无线以及卫星通信资源,进而形成了整个雷电综合业务平台统一的虚拟计算机,为上层的服务以及数据提供可靠以及完整的硬件平台。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集成,网络以及通信资源应该具有着比较强的拓展能力。
第二是数据层。这也是雷电综合业务平台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也是为整个系统提供一致、完整的数据存储以及访问和交换能力。本级数据库通过元数据技术攻坚本级联合公共数据库、上级和下级之间通过分布式数据库和订阅、等数据交换复制技术保持整个系统数据的同步。数据层内容包括:基础信息、闪电资料、大气电场、需电预警信息等数据库和必要的数据文件。
2 关于防雷系统的应用
根据我国《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可知,雷电的预警信号可以分为三级。为黄色、橙色以及红色等进行表示。雷电黄色的预警信号主要是六个小时之内可能发生的雷电活动,进而将会造成雷电灾害事故。雷电的橙色预警信号主要是在二个小时之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比较大,或者是已经是受到了雷电互动的影响,并且可能持续,出现雷电灾害的事故可能性比较大。雷电红色预警信号主要是在二个小时之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比较大,或者是已经有了强烈的雷电活动发生,并且可能持续,出现雷电灾害事故的可能性比较大。
3 关于防雷避险的应急响应
3.1 雷电灾害发生之前的预防为主
为了能够更好的贯彻以及落实安全第一和文明生产的方针。落实野外作业雷电灾害的预防工作,并且防止或者是减少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以及财产的损失,进而提高应急的反应能力,制定出避险的应急预案,并且在钻井作业现场发生达到各种破坏性的雷电时进行启动。
如果在破坏性雷电发生后,那么必须要根据《应急预案》迅速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同时要根据有关职责范围开始实质运转。进而建立健全雷电灾害事件预防责任制,汇总和收集施工区雷电灾害事件的信息情况,及时上报。领导机构负责雷电灾害的处置、救援、救护和事故善后处理工作。负责雷电灾害的应急保障和应对工作。负责雷电灾害抢救和救援队伍的建设、管理工作。
3.2 关于应急防范体系建设
第一是要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并且开展防御雷电灾害的科学知识的教育,宣传国家有关防雷减灾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技术标准,提高职工们的防雷意识,并且要是广大员工能够了解雷电灾害事故的特点,熟悉防雷减灾的工作要求,同时也要掌握雷电防护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及增加自身的防护能力。要不断的加强技术的检查以及消除事故的隐患。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防雷设施能够有效安全, 施工区域的安全管理人员必须要对钻场防雷设施的建设进行检查,并且要加强对已经安装的防雷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
第二是关于防雷措施的制定。地质各施工现场必须要配备雷电预警系统和有关的基础设施。根据雷电的预警系统预防在自然灾害事件出现之前做好职工的疏散安排工作,并且不可以乱接临时的线路,不违章的对电器进行使用,要严格控制易燃、易爆的物品使用和管理,要对工作区域、生活区域和周边、水沟、电线等建筑进行检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对安全隐患进行处理。根据规定使用和管理消防器材,落实消防责任制度。要开展火灾自救工作、恶劣天气下自我保护逃生以及知识演戏的活动工作。
3.3 关于雷电发生的过程中应急处理方案
第一是雷电灾害发生的过程中应急反应。防雷减灾领导小组根据雷电灾害事件的发生情况,结合现场的特点,做出反应和处置。以此保证组织落实、人力落实以及财力落实,以最快和最高效的办法,处置事件,确保职工的安全。并且要向上级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报告灾情。发紧急撤离信号,保护好现场和保证通信设备完好,内外、上下主要信息联络畅通;迅速控制危害源。立即停止一切生产的活动,组织人员救援以及疏导,其他的人员根据制定的地点集中,并且要根据情况安排撤离的工作。全体人员应该要根据平时演练逃生的路线进行有组织以及迅速进行疏散,雷电发生的过程中如果安全通过被破坏无法安全逃离的时候要稳定情绪,并且引导大家转移到相关安全区域进行等待救援,在进行紧急撤离的时候,应该要停止一切活动,听从指挥,相互照顾迅速的离开现场,一旦发现火灾的时候要立即的向当地的119部门进行报告。
第二是雷电防御指引,如果发生雷暴时,应组织同志们做好以下雷电防御措施:不停留高空作业区,不停留在屋面上或空旷地带,不站在高大建筑物、大树、电杆以及钻塔旁,不在水面或水陆交界处作业,不在空旷的田野中活动,尽量减用使用电话和手提电话,远离水管、电气线路或金属门、窗。切勿处理并远离开口容器盛载的易燃物品,不进入空旷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断电后放到安全的地方。
3.4 关于善后的处置程序
第一是要利用配备的蓄电预警系统和有关的基础设施,进行雷电灾害的预报、服务技术总结以及效果分析等。并且要及时的得到雷电的预报,进而能够提早的预防可能继续发生的雷暴天气。
第二是要建立起健全的雷电灾害报告制度,在遭受到雷电灾害之后进行组织自救的同时,还要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灾情,并且要协助主管结构组织做好雷电灾害的调查以及检定等工作,分析雷电灾害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案和措施。
4 总结
本文主要是浅谈了防雷预警系统的构成以及地质钻探作业现场的具体应用,并且对其防雷预警预案进行分析介绍,希望能够为地质钻探安全生产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