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45: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山洪灾害防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年10月27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批复》,要求各地要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内容纳入地方“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实施计划,逐级落实防治目标和任务。《批复》中明确了气象部门负责有关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及相关防灾减灾预案等项目实施的工作职责和任务。
为切实做好山洪灾害防治工作,履行气象部门在《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中的职责,现将《批复》转发给你们,请各市气象局、省局有关直属单位按照下列要求,认真贯彻执行:
一、高度重视,密切配合。浙江省山丘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0%以上,因降雨引发的山洪灾害问题十分突出。近几年,小流域山洪灾害包括泥石流、滑坡等造成的人员伤亡,已占全省整个洪水、台风灾害伤亡人数的80%以上。全省各级气象部门要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将防御山洪灾害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筑好防御山洪灾害的第一道防线。要积极加强与国土、建设、水利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履行部门职责,了解服务需求,提供防治建议,充分发挥气象部门在山洪灾害防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二、合理布局,加强监测。努力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尤其要重点加强对山洪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因地制宜,科学论证,根据防御山洪、地质灾害的需要,合理布局气象灾害地面监测网。同时,加强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气象卫星以及闪电定位网对暴雨、山洪等气象及相关灾害的监测,加强通信保障,确保监测信息传输及时无误。
三、努力加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加雨、山洪等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技术研究,开展暴雨、山洪的中、短期预报技术研究,通过研究我省各地山洪发生发展的条件和规律、山洪灾害的气象诱发因素等,建立起综合的山洪地质气象灾害预报模型。同时要大力完善气象灾害信息产品制作系统和气象灾害信息产品系统,着力扩大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加强与有关部门以及网络、通信等运行企业的合作,综合运用气象警报器、广播、电视、报刊、电话、手机短信、传真、互联网、文字材料等多种形式,传送气象预警信息,当前要重点发挥手机短信、电话、计算机网络作用,进一步完善紧急异常气象短信平台,充实完善农网的信息服务功能,强化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灾害预警信息工作。
四、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各级气象部门要不断完善关于山洪灾害的预案体系,明确部门职责,梳理应急流程,充分发挥预案体系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各地山洪灾害应急预案中的要求,加强实战演练,确保气象部门在山洪灾害防御过程中反应迅速、处置有效。
五、各单位在山洪灾害防治中所取得的经验或提出建议,请及时反馈。
附件:国务院关于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批复
附件:
国务院关于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批复国函〔**〕1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水利部、环保总局、气象局:
水利部、国土资源部、气象局、建设部和环保总局《关于批复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请示》(水汛〔**〕313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请你们认真组织实施。力争到2010年,在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初步建立以监测、通信、预报、预警等非工程措施为主并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灾减灾体系,减少群死群伤事件和财产损失。到2020年,在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全面建成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在山洪灾害一般防治区初步建立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防灾减灾体系,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山洪灾害防治能力与山丘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二、《规划》的实施,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重点、合理安排。要注重整合利用各部门现有资源和设施,构建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地发挥已有资源的效益。
要以近期规划项目为重点,以人员能及时转移、减少伤亡为目标,抓紧在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进行试点,实施雨量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预案编制等见效快的非工程措施和必要的工程措施。要加强宣传和管理,加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防、自救和互救能力,构建群测群防体系。要结合易地扶贫,引导和帮助危险区居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做好搬迁避让。
三、省级人民政府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各地要将《规划》内容纳入地方“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实施计划,逐级落实防治目标和任务。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要加大对山洪灾害防治的投入,按照以地方自筹为主、中央投资为辅的原则,多渠道、多元化筹措资金。对《规划》中涉及的建设项目,要认真做好前期工作,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投资,并按基本建设程序报批后实施。
关键词:平武县 山洪灾害 危害 成因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134-01
平武县位于涪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是典型的山区地貌。其气候属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沛。全县面积5974km2,耕地30.46万亩,其中水田1.29万亩。受特殊的自然气候条件、自然地理状况以及人为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平武县山洪灾害严重,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社会的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1 山洪灾害的危害
山洪灾害最为直接的受害者就数居住在当地老百姓,对老百姓最严重的危害,莫过于对他们生命的威胁。据平武县历史资料记载以及气象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从建国初期截止到现在,平武县从1955年到2011年,一共发生山洪灾难7次,特大山洪灾害2次,死亡人数是51人,受伤人数6人,失踪人数4人。可见山洪灾难带来的是老百姓生命保障的不稳定性。当一个人的生命得不到保障,得不到安稳的情况下,人们的心理就会得不到足够的安全感,这势必会影响到人民的正常生活以及社会的平稳发展。此外,山洪灾害对平武人民的经济财产、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现让我们来看看一组数据,1964年的山洪灾难中,受灾233个大队,房屋倒塌328间。2011年8月9日至21日,平武县受灾乡镇达19个,农作物受灾1720公顷,冲走大牲畜330余头,房屋受损206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348万元。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山洪灾害对人民经济上危害、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的正呈日益严重的发展趋势。平武县原本就属山区、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经济收入很大来源于农业的创收,而山洪灾害一般都发生在山区、发生在农业地区,可想而知山洪灾害对农业地区农民、农业经济上的危害,无疑会使这个县的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
2 山洪灾害的成因分析
山洪灾难的发生,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受当地人们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在自然环境方面,平武县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暖和,降水丰富。每年的7月份,当遇到高强度的持续降雨时,往往会形成暴雨,当暴雨所提供的大量水源远远超过平武县内的溪河容量时,就会形成溪河洪水的泛滥,所以暴雨往往是山洪灾难发生的直接原因。此外,平武县地处于松平地震带上,历史上这里曾经发生过多次大地震,比如1976年的松潘平武7.2级大地震,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我们知道地震发生过的地方,往往也是山洪灾害频繁发生的地方,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这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平武县地处山区,溪河流域宽广的地区,土壤主要是以石子和沙子混合为主的酸性土壤。地震的强烈震感,会导致沙石混合的土壤在土质的密度方面比原来稀松得多,这势必会泥石流发生的概率大大提高。此外,由于平武县地处山区,山区地势比较陡峭,当遇到强降雨时,持续的雨水供给,会冲刷着沙石质的土壤,陡峭的坡度再次增加了雨水、沙石往下快速移动的速度,当它们超过一定的额定容量和承受力时就会爆发泥石流。
与自然气候、地理条件所导致的山洪灾害相比,因人类为生存发展所从事的社会经济活动,所形成的山洪灾难要严重得多,可以说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是导致山洪灾难发生的主要原因。人民为发展经济,大量砍伐森林,大量原始树木的减少,导致地表植被的减少,导致水土流失日渐严重。人们砍伐原始的树木导致植被的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因为建国到现在,森林的覆盖率并没有很大减少。可是这只是考虑了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尚需考虑。人工的快速林在栽植无疑会填补原始树木的所占的森林覆盖率。人工快速林的栽植会导致,树木品种的单一,植被的单调,这也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一大原因。此外,大量的工程开发也是导致山洪灾害的一大原因之一。平武县为发展经济建了很多水电站,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如见的经济条件,有些水电站的大坝已经存在安全隐患,每逢雨季,水库容量还没达到安全警戒线,就开闸泄流,这无疑会失去水库对洪水的拦截作用,徒增山洪爆发的危险性。还有,建国后特别是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大修公路或者对原有的公路进行扩宽,再加上人民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偏弱,把大量的土方乱丢,雨季以来,这些土方就会被冲进河床里,囤积河床,时间一长,河床就会提高,一遇暴雨,河床容纳不了雨水,就会一泻千里,严重者就会造成山洪灾害。以上是从自然条件、人为条件去分析山洪灾害发生的原因。原因找到了我们就应该采取对策弥补或者纠正防范于未然。
3 山洪灾难的防治对策
山洪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类对自然环境过度的开发,因此,我们首先必须从人,从人的思想观念上去防治山洪灾害的发生。我们常说“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因此,我们应该对提高民众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意识,提高民众保护环境的意识,利用电视、广播、图片等媒介,对民众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提高他们山洪防治、水土流失、山洪灾害逃离等方面的意识。其次,对山洪危险区域,可以采用新技术,对有滑坡的区域可以采用钢筋水泥等工程措施进行处理,对已经存在安全隐患的水库大坝,进行定期检查定期维修,对已经堵塞或者明显提高的河床要进行定期清理,保证河道通畅、提高河床的行洪能力。再次,提高执法力度,对破坏森林、破坏植被,随便开垦的不法行为予以法律制裁。用经济和法律相结合的手段,鼓励人们多栽培树木,保护植被,防治水土流失,对这方面做出贡献的居民给以经济上或精神上的奖励。最后,对处于山洪危险区的居民要进行及时疏散,广泛宣传山洪灾害严重性,做好民众的思想工作,把他们迁居到安全的区域去居住。对有可能存在山洪灾害发生的地区,要痛斥规划,划分责任区域,责任落实到小组和个人,一旦发生山洪灾害,各级部门要迅速疏散群众,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
中图分类号:B845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山洪灾害作为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如何才能有效的提高山洪灾害的防治工作和措施,一直都是相关部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要想全面的发展山洪灾害防治措施的建设和管理的工作,那么就必须要综合了解山洪灾害的特点和影响,正确的理解非工程防治措施在山洪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防御作用和避灾措施,通过科学合理的应用、合理的规划好山洪灾害的防治措施、完善山洪灾害的防治系统,从而有效的提高山洪灾害防治中的预警功能。
1.非工程措施在山洪灾害防治的作用
1.1、防御作用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主要就是通过检测预警系统,实施的收集当地控制点雨水情和工情等信息,从而有效的达到对雨水的情况变化的掌握,重点区域重点进行监控,开展和完善防御预案、强化强化群测群防体系、宣传防御知识、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等非工程措施建设,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改变山丘地区山洪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在极短时间内紧急转移大批的人员和财产,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第一,强化山洪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管理体系,根据山洪灾害防治地区的地质环境和经济条件,建立准确、高效的监测、预警、通信和预报等监控措施,确保在山洪灾害的第一时间进行抢救和群众疏散工作,将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第二,制定科学的山洪灾害防治预案,为有效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处置保障。第三,有目的的培养群众山洪灾害防治意识,宣传山洪灾害的防治知识,提高群众在山洪灾害中的自救能力,能有效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非工程措施的建设和管理在山洪灾害防治中的具体应用,能有效提高山洪灾害防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确保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将山洪灾害的破坏降到最低。
1.2、避灾方法
山洪灾害易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问题,对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山洪灾害的治理措施较为困难,为了保障人们的生活,在灾害发生中,一般采取移民搬迁的形式,确保人们在最快的时间里,获得正常的生活质量。在工程措施治理过程中耗费的财力、物力、人力巨大,但防御效果不明显,为了帮助群众避开山洪灾害多发区,最佳的非工程措施是移民搬迁,最大限度的控制山洪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根据实践得知,只有将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应用到山洪灾害防治工作中,才能确保山洪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山洪灾害防治技术的发展,提高山洪灾害防治措施的效率。
2.引发山洪灾害的原因
山洪灾害成因主要为降水量集中、持续时间长,加之受灾地区荒山面积大,植被稀疏,保水能力差,每逢普降大雨汇洪成灾,导致山洪暴发。具体分析如下:
2.1、突然降雨。我县地域全部都是山地丘陵,该地区自然条件复杂,并且降雨较集中,当7月和8月份突然降雨时,雨期通常较长,则为山洪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2.2、特殊地形。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沟壑纵横,海拔高程落差大,山峰岩石,表面支离破碎,土壤土层薄,蓄水能力差,源短流急,极易导致山洪暴发,造成山洪灾害。
2.3、沟道阻塞。由于地质结构原因,土壤松散,连续降雨饱合后,易倾泄淤积大量松散物,也是造成山洪灾害的主要原因。
2.4、人为因素。有些群众房屋选址不合理,一些房子建在沟口、山脚、陡坡下,甚至行洪河道内,还有一些房子通过开挖坡脚、削坡取地修建;不经批准随意开矿、挖窑,随意弃土弃渣,不同程度加剧了泥石流、山洪灾害隐患。
3.山洪灾害防治实施的非工程措施
3.1、确定预警指标
预警指标分为准备转移、立即转移两级指标。
(1)雨量预警指标。降雨是导致山洪灾害的最主要因素,临界雨量是实时山洪灾害预报预警业务中诊断山洪灾害是否可能发生、并及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的关键性指标。临界降雨量是指可能导致山洪灾害发生的一定时段的最小雨量。参照雨量预警指标为参考值,系统建设后需根据雨情、水情、灾情资料积累不断修订,以适应特定区域预警需求。以诱发山洪发生的临界雨量为预警的基本指标,实施预警指令需依据基本指标和流域前期影响雨量(土壤湿润程度)因素综合确定。当小流域不同时段面雨量接近临界暴雨值时,各县山洪预警中心应向流域内居民准备转移的指令。当小流域不同时段面雨量到达临界暴雨值时,各县山洪预警中心应向危险区内居民立即转移的指令。
(2)水位预警指标。水位预警指标分为水库水位预警指标和河道水位预警指标。水库水位预警指标参照各水库的防洪预案执行。河道水位预警指标:山洪灾害危险区小流域内,缺乏实测历史水位资料,目前水位预警指标难以确定。为此在各县小流域选定下游有重要城镇,工矿企事业单位,且人口相对密集的水位预报节点,进行历史洪水位调查,依据各调查点的山洪灾害成灾情况,确定历史成灾水位为立即转移指标;结合当地水利工程在历史成灾水位上适当降低,作为准备转移指标。
3.2、预警内容及方式
(1)预警内容。预警内容主要包括:暴雨洪水预报信息;暴雨洪水监测信息;降雨、洪水位是否达到临界值;水库及山塘水位监测信息;可能发生泥石流或滑坡的监测和预报信息等。
(2)预警方式。根据监测、预报、调查、分析,按临界雨量、水位、山洪灾害征兆等,采用多种方式,及时警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置预警信号、报警信号。按照发生山洪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级别预警信号所对应的预警方式。预警信号城区可为电视、广播、Internet网络、电话、传真、移动通信、短信;乡(镇)及村级则可采用广播、电话、锣鼓号、报警器、短信等方式通知民众,具体预警信号的形式可结合本辖区实际情况自定。
4.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与管理的具体应用
4.1、提高山灾害防治的技术监控研究
为了全面发展非工程措施在山洪灾害防治中的应用,要提高山洪灾害非工程建设的技术研究,促进山洪灾害防治监控技术的发展。第一,合理划分山洪灾害的区域,根据山洪灾害的地形、地质条件和气候变化规律,分析山洪灾害可能会发生的地区、程度、类型、影响和范围,正确划分安全区和危险区,进行灾害监控区的重点规划,合理分配监控设备和人员,确保山洪灾害防治工作中的监控质量;第二,正确调整预警指标,预警措施是为了尽可能第一时间疏散人群,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但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和预警指标的设置,会出现误报或谎报的情况,这样会催生群众的麻痹心理和厌烦情绪,因此,正确调节预警指标,提高对山洪灾害的预测能力和监控技术,是强化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的必要手段;第三,加强对山洪灾害的预测研究,提高山洪灾害的准备工作,确保山洪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当前我国的山洪灾害预测技术有待发展和完善。
4.2、规划小流域的山洪灾害监测
为了完善山洪灾害防治管理工作,适当开展不同地区的山洪灾害防御评估,有利于灾害防治工作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还能有效引导山洪灾害防治地区建房设施的质量,确保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对突发性灾害的预防能力、抢救措施和修复工作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探讨,促进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和管理的发展。对小规模流域的山洪灾害进行评估,结合地域地形的特点和雨季的变化,加强山洪灾害的预警,为山洪灾害的抢救工作提供更多的时间,尽可能的减小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
结束语
对于山洪灾害中的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等,根据地势的情况,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防雨措施,并且提高预警系统。根据2010年编制的《山洪地质灭(灾)害防治专项规划》的基础要求,对山洪灾害的防止进行系统化的防治措施,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建立健全长远的防治系统和防治措施,在山洪灾害中全面实施非工程的措施,全面加强山洪灾害防治的建设和管理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蒲自平.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与管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4,12:297+322.
[2]孟东勇,秦亚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探讨[J].江西建材,2014,06:82.
地处我国北部边疆,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复杂,是山洪灾害的易发区和多发区,山洪灾害对我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制约了自治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有效减少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人员伤亡,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出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 2013年5月,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 年)》和相关技术要求。2013~2015年国家累计向我区投资7426万元用于我区山洪灾害的防治建设。
在经过历时1~3年建设期,下达到自治区及各盟市旗县的项目均陆续完工,自治区水利厅由防汛办牵头,对该项目实施完成情况进行了竣工验收,在对各旗县验收过程中,或多或少均存在部分问题。
2 项目经费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群众演练费、宣传费的属类问题
群测群防系统中群众演练费、宣传费等作为群测群防系统中的一部分,各旗县会计在财务核算及竣工财务决算时,有的单位将此项费用列入待摊费用,有的单位将此费用列入建安投资部分。竣工审计报告出具的也不尽相同,有的审计部门将此费用认定为待摊费用,有的则认定为建安投资部分,按照《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规程》规定,待摊费用是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建设费用,合理分摊此项费用是正确核算交付使用资产成本的前提,也是做好决算工作的一项必要程序。待摊费用是建设单位按项目概算内容发生的,按照规定应当分摊计入交付使用资产价值的各项费用支出。待摊费用的分摊是一项有规可依、分程序、分步骤的繁琐工作,费用分摊后形成单项交付使用资产成本价值,各项单项工程价值分列建筑工程成本、设备成本,设备成本逐类逐项分列各项设备价值。实际过程中按照《山洪灾害项目概算表》,待摊费用仅指独立费用部分,即建管费、设计费、监理费等,建安部分包括土建部分、设备安装等部分及其他。笔者认为两种都可,群测群防系统中群众演练费、宣传费等,属于费用类项目,可以先入待摊费用科目核算,然后分摊到各项资产上; 第二种,即查看概预算批复文件编制时,群测群防系统中群众演练费、宣传费等是否编入建安投资部分,若是,山洪灾害项目会计核算及竣工财务决算编制应严格按照概预算批复执行。
2.2 政府采购要求不一
山洪灾害属于国家专项资金,财政厅下达到地方财政,地方财政在支付时,有的对招投标项目之外的像宣传、印刷等履行了政府采购手续,有的单位未做,且地方财政在支付时,有的单位因未履行政府采购手续财政拒绝支付,有的地方财政在未履行政府采购手续的情况下也支付了该专项经费。盟市旗县财政对此执行不一,笔者认为,该资金属于国家专项资金,随着国家稽查与各级审计等部门检查力度的加大,凡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项目,无论资金大小,都应该履行政府采购手续,否则视为违反政府采购法,属程序上手续不健全。
2.3 合同签订方面存在的问题
按照合同法规定,金额较大且为了有效牵制对方按合同规定办事就得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来约束对方。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在支付诸如宣传费用、演练费用、监理费、设计费等项开支时,有的签订了合同,有的虽然签订了合同,但不符合签订合同的规定; 有的虽与某某单位签订了合同,但实际干活和出票单位都不是原合同签订主体,中间涉及变更的,未履行合同变更手续,未进行经法定代表人授权后,补签经济合同等。从程序上看,无委托协议,即未经建设单位同意委托第三方来干活,实际属违反合同主体。笔者认为,在经济活动中,合同的签订非常重要,因合同签订不当导致的经济纠纷案件越来越多,所以,相关旗县单位领导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重要引用法律相关条款,应在合同中全部引用描述,不可用省略号代替,否则一旦发生经济合同纠纷,就易产生败诉。
2.4 账务处理不完整方面存在问题
山洪灾害防治经费从自治区一级下达到地方旗县的财政部门,由于资金不能及时拨付到建设单位,导致以下情形存在: 一是建设单位资金不能及时支付工程款,施工单位不开具发票,建设单位无法入账,造成到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时帐表不符; 二是建设单位由于旗县财政资金的不到位,施工单位虽开具了建安发票,但建设单位无力支付工程款,只好将发票计入往来款项应付账款中,按照《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规程》(SL19-2014)中编制竣工财务决算宜具备条件中的第四条未完工程投资和预留费用不超过规定比例,即大中型工程应控制在总概算的3%以内,小型工程应控制在总概算的5%以内。非工程类项目不宜计列未完工程和预留费用规定的标准,各单位还得结合规定对照填报的财务决算表,判断所填应付款数是否超比例等问题。填报竣工财务决算表时,还存在部分单位未按实际到户资金填报基建拨款,而是以到地方财政资金为实际到位的基建拨款,编制基本建设支出也本着财政资金都要花出去的原则,基建支出数等于基建拨款数,隐性存在的问题是若地方财政截留此专项资金,势必导致项目真正竣工变得遥遥无期。一旦检查下来就是个问题。造成账上基建支出数与决算数不一致,帐表不符。笔者认为,涉及到资金方面的事情,应由主管业务部门联合财政厅与地方财政部门进行积极沟通,使国家专项资金能真正到达项目建设单位,抓紧施工进度,尽快结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竣工财务决算。
[关键词] 山洪地质灾害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237-01
一、山洪地质灾害成因
1.强降雨
由于汛期集中,降雨量大,洪峰时流量大,所形成的冲击力度大,造成的损害极其严重。长期的强降雨,导致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土壤减少摩擦角,从而出现泥石流和滑坡出现。
2.矿渣、堆积物疏松
矿渣和堆积物由于堆积不密实,在降雨之时,将土粒之间的摩擦力减小,在自身作用力下,很容易出现位移,原本固定的结构在含水量饱和的情况下失去平衡,从而形成水土流失。
3.堆积物、矿渣堆积坡度
堆积物或者矿渣在一个坡度上堆积,遇到强降雨之时,因为滑坡面受到,再受到重力之后,就很容易出现泥石流。堆积物和矿渣由于临空的坡度较大,超出安全坡度的范围,在降雨之后,便会产生滑坡。
4.尾矿坝安全质量不达标
尾矿坝质量不达标,也是引发山洪灾害的重要因素。例如,有些矿产为了能够节省资金,在尾矿坝建设之时,以简单建设重力式挡土墙了事,里面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也有些因为没有正规的设计团队,只是凭空想象,在尺寸和结构上,无法达到安全标准;在建设之时,偷工减料,也会导致存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5.人为破坏因素
由于人类的活动,也会增加山地山洪灾害的发生概率。例如,在山坡堆积物、坡脚建房等活动,也会引起山体结构受到破坏,提升山洪发生的概率;矿产开采之时坡度过大、堆积物无节制堆高、高堆积物之地随意开炸等行为,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山洪灾害的产生。
6.地震
地震会导致直种水平发生位移,这是产生灾害最为严重和直接的因素。例如,汶川地震之后,又发生了泥石流,灾情如此严重,泥石流在短时间内雪上加霜,可见地震所引发的地质灾害多么直接、快速。
二、防范山洪灾害的对策
1.建立起思想保障的完整体系
1.1针对山洪灾害发生,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条例,可以有效对人类的活动进行约束,避免因为人为原因,导致山洪灾害的频率增加。对人类活动规范,保障人民生命生命财产免受山洪灾害威胁。
1.2对山洪易发区,一定要将山洪地质灾害的相关知识进行普及,充分利用宣传媒体,来对山洪的产生及危害、预防措施等进行大力宣传,使得民众能够对山洪灾害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思想上对山洪灾害有了认识之后,才能制定出保障安全的对策。
1.3对灾害的预防意识强化,并加强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很多山洪灾害是人为原因造成,因此,必须要制定出相关的约定,通过一系列的演习和活动,增强大家的防范意识,对山洪灾害的发生趋势进行预测。从而破坏山洪灾害产生的硬性条件,确保民众生活在安全氛围之中。对山洪灾害预防知识进行长期的普及和培训,确保安全意识在民众心中根深蒂固。
2.安全保障体系建立
2.1建立起山洪灾害防范的组织,由相关政府部门成立研究机构。领导岗位的责任制必须加强,结合山洪易发区的实情,来实施预防方案,并对预防方案进行宣传,积极引导民众定期进行培训,将安全防御工作真正实施到位。
2.2对山洪易发区,建立起专业的监测团队,并对易发点的危险警示工作实施到位。例如宣传标语、河流警戒线,并将安全流量公布于公示墙,以此来实施对山洪灾害的危害避免。一旦有危害警示发出,立即组织撤离,转移财产,确保将生命财产的损失降到最低。
2.3山洪灾害还需要群防群治,单凭一人之力根本有心无力。由各个山洪防治部门进行组织,将一些危险地段进行标识,让民众能够远离危险区域。发动群众一起加入山洪预防事务之中,一旦发现河流超出警戒线,或者其他异常,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才能得以及时实施生命财产安全的救援工作。
例如,在山洪灾害的防御工作中,单凭政府组织之力,根本无法将其实施到位。某县开展防洪警示工作,在将警戒措施都布置稳妥之后,对群众进行安全知识的普及,山洪灾害一旦发生,所造成的损失,都让大家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以后就可以让民众真正加入到防治工作之中,政府可以减少在防治工作上的投入。一次山洪爆发之时,由一位老农民发现异常,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才能让所有群众都撤离到安全地带,将生命财产得以保全,可见大家群策群力对山洪防止是极其重要的关键所在。
3.能力保障体系建立
3.1在山洪灾害的安全防治中,必须要将监控设施布置完善。将堆积物的下部和挡土墙、尾矿坝、松散废弃物等进行压实,将危险物实施安全支撑,以此来消灭所有不安全隐患的存在。
3.2监控仪器和设备必须实施到位,相关的防治部门中,应该要将水位警报、雨量测试等相应的设备作为资金投入的核心部分,并由专业人员管理,对当下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山洪灾害是否发生。
例如,某县为山洪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多年来,所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十年中的死亡人数达到数千人,可见其灾害性强。相关政府部门组织了相应的监控设备,并组织消除山洪灾害的安全隐患。最近一次山洪灾害发生之前,由于监控数据提前显示出预警信号,相关部门对人员、财产进行转移,达到无人员死亡率,财产损失也为历史最低。
三、结语
山洪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极大,但是其成因复杂,条件简单,监控点较多,在此基础上,预防灾害发生才是关键。实施对策是减少山洪灾害发生重中之重。只要能够让民众对其认识到位,群防群治,相应的防御措施实施到位,就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山洪灾害的发生概率,将这些不可抗拒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丁春梅,何晓锋,万成杨等.浙江省山洪灾害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人民黄河,2010,32(4):19-20.
[2] 朱自周.张掖市山洪灾害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19).
[3] 陈文军.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实践与对策[J].中国防汛抗旱,2011,21(2):18-21.
关键词:宜昌市;山洪灾害;预警指标
1 山洪灾害预警指标简述
山洪灾害是指由于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洪水灾害及由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降雨量或雨强的控制性指标(临界雨量或临界雨强)是山洪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与制定综合防治规划方案的关键依据。
目前,山洪灾害预警指标的确定方法主要有灾害与降雨频率分析法、内插法、比拟法、区域临界雨量分析法、产汇流分析法、单站临界雨量分析法等。其中区域临界雨量分析法所确定的区域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可作为判断区域内有无山洪灾害发生的指标,但无法判别区域内受灾面积的大小及灾害严重程度;单站临界雨量法是通过对不同雨量站长系列资料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筛选,计算出临界雨量值,对雨量站和雨量站点资料精度要求较高,预测结果准确度高。本文基于单站和区域临界雨量分析法,研究了雨量预警指标确定方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2 山临界雨量预警指标确定过程
根据区域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的降雨情况及各地暴雨特性,结合小流域内的河道比降、人口密度、流域植被、地质灾害易发地等,根据现有雨量站的雨量资料,分析计算典型区域的临界雨量。主要分为以下步骤:
(1)典型区划分:以一个流域或区域划分典型区域,区域内包含若干条小流域,分区时,小流域尽量不要割开,区域内的地质条件和气象条件相差不大,区域内应设有一定数量的雨量站点;
(2)数据分析:根据区域历次山洪灾害发生的时间及雨量站资料,确定各站对应的1h、3h、6h、24h最大雨量、过程总雨量及其每项对应的起止时间。若过程时间跨度小于对应项的时段跨度,则不统计(如降雨过程小于6 小时,则不统计6 小时、24 小时最大雨量及其起止时间),但过程雨量必须统计。当降雨过程时间较长时(例如过程时间超过3 天),降雨强度可能会出现2个或以上的峰值,则统计最靠近灾害发生时刻各时间段最大雨量;
(3)单站和区域临界雨量计算:
单站临界雨量确定:假设区域内共有S个雨量站,共发生山洪灾害N次,共统计T个时间段的雨量,Rtij为t时段第i个雨量站第j次山洪灾害的最大雨量,则各站每个时间段N次统计值中,最小的一个为临界雨量初值,即初步认为这个值是临界雨量,计算公式如下:
区域临界雨量的初值确定:统计N次山洪灾害各时段最大雨量面平均值的最小值,即为各时段区域山洪临界雨量初值:
(4)临界雨量确定,利用单站临界雨量分析法计算典型区临界雨量。典型区临界雨量的取值有一变幅,一般在临界雨量初值和平均雨量值之间,也可适当外延,外延范围一般参考相邻各时段的临界雨量值。降雨量在该变幅内,典型区有可能发生山洪灾害。
3应用实例
3.1研究区域实况
夷陵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是本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但由于海高程悬殊较大,气候垂直差异也较大,从北向南兼有亚热带和暖温带的特点。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90mm~1220mm之间,年平均日照1669小时,多年平均气温16.9℃,年平均蒸发量849mm。境内有中小河流30条(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河道长度大于10公里),属山区河流,坡降陡、流速快。
利用典型区内已建成的15个雨量站1950年~2010年雨量资料筛选出夷陵区山洪灾害过程10次。
3.2单站临界雨量估算
在单站临界雨量计算时,依次求出单站临界雨量的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典型区内雨量站山洪过程的各时间段最大值中的最小值,即为临界雨量初值;在区域临界雨量计算时,计算山洪过程典型区雨量站的各时段最大面平均值中的最小值,为区域临界雨量初值;在临界雨量初值的基础上,确定单站及区域临界雨量的变幅,这个变幅的取值区间为临界雨量。
3.3区域临界雨量估算
将分析计算的各时段单站临界雨量填在典型区对应站点上,通过勾绘等值线即临界雨量分布图,可估算出区域内每条小流域的临界雨量。从夷陵区典型区1h、3h、6h、24h临界雨量等值线图上查出夷陵区28条小流域临界雨量,综合考虑局部小区域的地质条件及经常发生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的险工险段情况确定预警指标,成果如表3-1。
4实际应用
2012年8月19-20日,宜昌市夷陵区局部地区出现暴雨大暴雨,实测资料统计,夷陵区小流域新建雨量站点实测雨量1h、3h、6h达到预警指标并提前预警,紧急转移安置727人,在夷陵区抗击山洪灾害中发挥巨大作用,为今后山洪灾害防治群策群防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5 结论和建议
山洪往往表现为一种小尺度的天气系统影响的结果,而且与复杂的下垫面地质条件关联,致灾雨量也各不相同,后续可根据山洪灾害系统收集的实时致灾暴雨洪水资料,对各小流域预警值进行调整,达到最合理可靠的预警值范围。同时在选用各时段雨量预警指标时,要综合考虑局部小区域的地质条件及经常发生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的险工险段情况。对于山洪灾害易发区、有灾害前兆的地区、人口密集的村镇和重点防范的险工险段,应从严控制。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水利厅.山东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R].济南:山东省水利厅,2010.
[2] Au S W c.Rain-induced Slope Instability in Hong KongrJ].Engineering Geology。1998。51(1):1-36.
[3] 哲.张鹏远。刘广成.黑龙江省山洪灾害防治临界雨量计算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5.33(5):6-6.
关键词 山洪灾害;损失;成因;黑龙江嫩江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268-01
嫩江县地形、地貌特殊,地质结构复杂,高强度暴雨洪水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破坏日趋严重,工程防洪标准低等原因造成嫩江县极易暴发山洪,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2]。不同程度的山洪地质灾害年年都有发生,因此山洪灾害的防治迫在眉捷,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
1 嫩江县山洪灾害概况
嫩江县隶属于黑龙江省黑河市,东与孙吴县、黑河市为邻,南与五大连池市、讷河市相接壤,西以嫩江为界,与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相望,北以嫩江支流图里河为界与呼玛县相连接。面积1.5万km2,全县总人口503 703人。嫩江县境内有嫩江、卧都河、固固河、门鲁河和科洛河等5条较大河流,另有99条沟溪。经过山洪灾害普查,嫩江县共划分小流域101个,其中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小流域47个,涉及到14个乡镇、63个行政村、63个自然村,共确定了63个危险区域,防治区总面积7 474 km2,受危胁人口数5.7万人,发生山洪灾害15次,死亡8个,直接经济损失达177 020万元。
2 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
根据调查和水文记载,嫩江发生大洪水的年份有1953年、1955年、1981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5年、2008年、2009年、2010年等。其中以1955年为最大一次洪水,水位高达222.06 m(大连基面),嫩江站流量4 540 m3/s。北起振兴村,南至多金村,沿江12个村和嫩江镇西部被淹。淹没农田1 628 hm2、房屋212间。联星村附近跑滩宽1 300 m,嫩江镇附近跑滩达8 300 m,嫩江两岸一片泽国。
1981年7月连续降雨,5 d降雨量达71 mm(嫩江站)。由于连降大雨和局部暴雨,致使城镇和部分村屯受灾,房屋进水、倒塌,低洼地块大量积水,水库脱坡,部分道路及桥涵被山洪冲毁。据统计,全县农田受灾面积达3 256.53 hm2,其中受灾3成以上2 212.2 hm2,死亡2人;房屋进水2 322间,倒塌110间,冲毁桥12座、涵10道,公路1.86 km,电话线路1.0 km。
1988年8月初嫩江县北部和加格达奇地区连降暴雨,致使嫩江干流与支流水位猛涨。8月11日17:00洪峰到达嫩江县嫩江站,水位高达221.99 m,洪峰流量为4 100 m3/s。8月13日下午前进、墨尔根、嫩江镇等5个乡镇的24个自然村屯遭受暴雨的袭击,受灾最严重的有5个自然村,大部分房屋进水,倒塌房屋16户231间。受灾耕地3 400.73 hm2,其中绝产面积为1 966.27 hm2,冲毁农村道桥涵23座,公路桥2座,淹死3人。
1989年7月降雨120 mm以上,嫩江右岸甘河水位居高不下,致使临江乡11个村屯受灾。全县共有9个乡镇受灾,耕地成灾面积10 742.8 hm2,其中绝产面积7 368.27 hm2。受淹房屋1 919间,倒塌98间,冲毁桥梁6座,涵洞14座,毁坏路面10.2 km,直接经济损失1 753万元。
1998年嫩江干流在嫩江县境内共有3次洪峰。最高一次洪峰6月26日通过嫩江站,洪峰水位为221.75 m。通过洪水过程线可以看到,从6月7日水位开始上涨至7月29日水位回落至初起水平历时52 d之久,嫩江干支流水文站点全部超警戒水位。3次洪水共冲毁国、省干线公路桥3座、涵洞10处。路基、路面水毁3.34 km,水毁地方道路路基路面257.94 km,涵洞91处。
2005年7月16日21:00―23:00,伊拉哈镇突降特大暴雨,降雨量达64~107 mm,瞬间形成特大山洪,致使伊拉哈镇五四、五一、三星等4个村严重受灾,其中受灾程度较大的是五四村。倒塌房屋79户,水毁桥5座,涵洞30座,谷坊4道。全镇农田过水面积达到4 000 hm2,其中绝产面积为1 333.33 hm2,全镇倒塌房屋128户,受灾人口达到5 800人,道路冲断1 100 m。
3 山洪灾害成因分析
3.1 地质地貌因素
嫩江县易发生山洪灾害多为山区或丘陵地区,山高坡陡谷深,切割深度大,侵蚀沟谷发育,其地质大部分是渗透强度不大的砂砾石土,渗透强度不大,极有利于强降雨后地表径流迅速汇集,遇较强地表径流冲击时而形成山洪灾害[3]。
3.2 气象水文因素
山区不稳定的气候系统,往往造成持续或高强度集中降雨。据统计,发生山洪灾害主要是由于受灾地区前期降雨持续偏多,土壤水分饱和,地表松动,遇局部地区短时强降雨后,降雨迅速汇集成地表径流引发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4]。
3.3 人为活动影响因素
人类活动因素,如山区陡坡开荒和工程建设,对山体造成破坏,改变地形、地貌,破坏天然植被,使森林遭到破坏,失去水源涵养作用。同时,由于人类活动造成河道被侵占,淤塞严重,泄洪能力不断减小,极易形成山洪灾害,这也是嫩江县形成山洪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5]。
4 结语
嫩江县山洪灾害的主要特点是季节性强,主要发生在6―9月;区域性明显,主要发生在山区、丘陵漫岗地区;来势猛、成灾快、山区汇流快、流速大。县防汛指挥部门缺乏必要的指挥平台,防汛通信设施不足,基层的通信和预警预报手段难以满足防御的要求,不合理的人为活动逐渐加剧山洪灾害,尤其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乱砍滥伐,是造成当前山洪灾害不断加重和难以防御的主要原因。
5 参考文献
[1]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M].北京:高等教育版社,2003:23-47.
[2]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大纲[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2005:37-41.
[3] 黑龙江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黑龙江省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编制要求[S].哈尔滨:黑龙江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2010.
前言:目前,世界各国针对防洪的手段通常是工程性防洪与非工程性防洪措施,而诸如修堤建闸这种工程建设虽然能够直接有效的防御洪水,但其建设投资大,并同时对沿河与山体植被进行破坏,这对于财力、人力有限的山地型小城镇是难以实施的。工程的建设同时又破坏了沿河与山体的植被,使得其自然抵御洪水的能力降低,加重了防洪的负担。那么,在山地型城镇的防洪规划过程中应该既重视防洪工程建设的合理性,同时也要重点结合非工程性措施,广开思路的从其多角度来思考城市防洪问题的解决办法。从城市规划的视角出发,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合理有效地防治山地城镇的洪水灾害,使其减灾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2.1上夹河镇自然概况
上夹河镇地貌类型属于构造侵蚀的中低地区。由于山势极不规则,形成了沟壑纵横、悬崖成群的特殊地貌。境内主要山脉为龙岗山脉的边缘。龙岗山脉从东南绵延而来,岁高大但不险峻,在东端和南端分别形成了海拔千米的十花顶和石鹏山两座山峰。从上夹河村往西属于丘陵地带,山势低缓,连绵不断,到河西村荒地组达到最低点,在山脉与丘陵相接触的北部,耸正直起的莲花山,海拔800米。山脉由东南向西北渐缓,平均海拔190米。
境内大小河流3条,其中较大河流有五龙河和南嘉禾分别与胜利村和五道河流入苏子河。境内流长30公里,河道立槽底质为花岗岩,河宽10―50米,汛期水深可达20―200米,平均水深1500mm,汛期水深平均60―4000mm,最大流速为70立方米/秒。五龙河和南嘉禾,境内河流总长28.5公里,平均径流深为50―300MM,最大流速为2.5立方米/秒,全年径流量3100万米,年平均蒸发量为1200/mm。
上夹河镇属于大陆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但雨热同期,适合农作物生长。夏季以西南风为主,冬季以西北风为主。年降水量700mm,年蒸发量1100mm。
2.2上夹河镇洪灾概况
7.31特大洪水使得我镇11个行政村,66个居民组,5160户,15689人不同程度遭受洪灾,受灾比例高达93%,灾情较重的村为:吕家村、徐家村、南加禾村、河西村、古楼村、大堡村,其中南加禾河流域的吕家村、徐家村、南加禾村灾情最重。
(一)、房屋受灾情况。“7.31”全镇被洪水冲毁房屋37户,111间;被洪水冲击倒塌房屋116户,348间;房屋过水447户,1341间。
(二)、土地受灾情况。土地受灾面积22416亩,绝收18176亩,其中:冲毁13676亩,占33.5%;沙压3641亩,占8.9%;倒伏5099亩,占12.5%。
(三)、乡村道路损坏情况。乡村道路被洪水冲毁107660延长米,其中:乡级公路6550延长米;村级水泥巷路6900延长米;村级沙石路94210延长米;被洪水冲毁桥梁20座,1253延长米。
(四)、水利设施损坏情况。被洪水冲毁自来水水井15个,管线53985延长米;拦河坝8座;电灌站7座;冲毁方塘40座;排水渠10000米;被洪水冲毁工程砌护河堤18500延长米;土堤108190延长米。
(五)、公共设施受灾情况。被洪水冲击有2座标准化村部损坏,1座冲毁,1座部分倒塌,建筑面积合计:530平方米;冲毁标准化文化活动广场2100平方米,健身器材1套;村级合作医疗卫生站1座,110平方米。
(六)、种、养殖业受灾情况。被洪水冲走冷棚食用菌香菇5棚,食用菌棒4.3万段,有冷棚食用菌香菇27棚,13.5万段菌棒过水;被洪水冲走牛21头,羊148只,猪313头,家禽17800只。
(七)、全镇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含家庭财产损失)
3搞好规划,实行综合治理
3.1区划原则
遵循三个原则:
(1)主导因素与综合因素相结合原则
在具体进行区划工作时,必须考虑组成山洪灾害综合体的所有成分和其本身的相似与差别,在综合分析各要素后,抓住突出的主要矛盾加以概括。例如在进行最低一级区划时,运用叠加法,便是综合因素(临界雨强、坡度、构造、岩性、经济水平、损害程度等)原则的体现。由于山洪灾害综合防治的条件不同,应充分体现各地的具体情况,抓住主要因素,综合考虑其它因素。例如,可直接采用地形指标或降雨指标进行具体界线划定,同时以其它因素指标进行具体修正,如考虑流域或行政区域的完整性等。
(2)区域单元内部相对一致性原则
要考虑其内部相对一致性。越低的单元,内部一致性程度越高。高一级的区域单元可以分为一系列下一级单元,因此越高一级的区域单元,内部相对一致性程度越低。
(3)区域共轭性原则
区域共轭性是区划与分区(或类型区)的最根本区别,也是任何区划都必须坚持的原则,否则不能称作为区划。任何一个区划单元永远是个体的,不能存在着彼此分离部分。尽管相邻两个低一级单元在特征上有一定差异,但根据共轭性原则,也应该合并为高一级单元。同理,尽管自然界中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区域,但根据相对一致性原则,它们可以是同一类型在彼此隔离区域的存在,在区划中必须是两个独立(同一等级)的区划单元。
3.2地形地质区划
地形、地质条件是形成山洪灾害的基本自然因素,地形地质区划是划分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的重要基础,是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地形地质区划的技术路线是:在广泛收集、整理和分析已有资料,全面开展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现状调查的基础上,以GIS作为技术手段,对上夹河镇山洪灾害进行易发程度分区,进而分析不同区域地形地质背景下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高、中、低易发区,与地形(坡度分级)、地貌(地貌分区)和岩土体(岩性分区)的相互关系,总结高、中、低易发区与地形地质条件的对应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对山洪及其诱发泥石流、滑坡易发程度分区进行校核、修正和综合分析,最终得出各个山洪灾害地形地质区划表。
3.3综合区划
山洪灾害防治区划是在对山洪灾害致灾原因的系统分析、山洪灾害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在适合于反映山洪灾害总体特征的区划原则和思想指导下,依据相应的区划方法,采用一定的等级系统,将山洪灾害防治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一定共同特征的区域,以期科学的反映山洪灾害地域分布差异,为该区的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提供服务。
山洪灾害防治区划是在降雨区划、地形地质区划基础上,并且考虑本地的社会经济状况集成得到的综合区划成果。各部门区划的研究进展和科学性直接影响到综合区划的进展。综合分区涉及下列因素:降雨、地形地质(岩性、坡度、高程和地质构造)、水系、植被和人类活动等等。确定评价因素集的构成为:U={u1,u2,U3,u4,u5,}。其中:u1―降雨(mm), u2――岩性,u3――坡度,u4――灾害密度(个数/km2),u5――植被,u6――人类活动。
4总结
关键词 山洪灾害;状况;成因;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5-0083-02
微山县南北狭长,地形复杂,境内有南四湖,湖西为洪冲积平原,湖东为泰沂山前冲积。两城乡境内的老磨台、桃花山、大顶子山等山套,几乎每年汛期都发生山洪灾害。为防治洪水,减轻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必须牢记历史山洪灾害损失情况,认真分析研究山洪灾害的成因及特点,做好防御措施。
1 历史山洪灾害情况
两城乡驻地及东北部一带,历史上多次发生山洪灾害。1971年8月,该地区天降暴雨,历时一天一夜,降雨量达240mm。在洪水的冲击下,两城三级拦水坝垮塌,两城乡驻地的水深达1米多,多个村庄受灾严重,倒塌房屋200多间,淹没农田11 000多亩。1993年8月,全县普降暴雨,夜间山洪暴发,两城乡驻地以及周边10余个村庄家家户户房屋进水,乡农贸市场积水达1m多深,30多间房屋被冲毁,400多处院墙倒塌,直接经济损失达2520万元。
2 山洪灾害的成因
2.1地质地貌因素
山洪灾害易发地区的地形往往山高、坡陡、谷深,切割深度大,侵蚀沟谷发育,其地质大部分是渗透强度不大的土壤,如泥质岩、板页岩发育而成的抗蚀性较弱的土壤,遇水易软化、易崩解,极有利于强降雨后地表径流迅速汇集,一遇到较强的地表径流冲击时,从而形成山洪灾害。
2.2气象水文因素
山丘区不稳定的气候系统,往往造成持续或集中的高强度降雨。据统计,发生山洪灾害主要是由于受灾地区前期降雨持续偏多,使土壤水分饱和,地表松动,遇局地短时强降雨后,降雨迅速汇集成地表径流而引发溪沟水位暴涨、泥石流、崩塌、山体滑坡。从整体发生、发展的物理过程可知,发生山洪灾害主要还是持续的降雨和短时强降雨而引发的。
2.3人类活动因素
山丘地区过度开发土地,或者陡坡开荒,或工程建设对山体造成破坏,改变地形、地貌、破坏天然植被,乱砍滥伐森林,失去水源涵养作用,均易发生山洪。
3 山洪灾害的特点
3.1季节性强,频率高
山洪灾害主要集中在汛期,尤其主汛期更是山洪灾害的多发期。
3.2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
山洪主要发生在山区,特别是位于暴雨中心的地区,暴雨时极易形成具有冲击力的地表径流,导致山洪暴发,形成山洪灾害。
3.3来势迅猛,成灾快
山丘区因山高坡陡,溪河密集,降雨迅速转化为径流,且汇流快、流速快,降雨后几小时即成灾受损,防不胜防。
3.4破坏性强,危害严重
山洪灾害发生时往往伴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并造成河流改道、公路中断、耕地冲淹、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等,因此危害性、破坏性很大。
4山洪灾害防御措施
1)每年利用水法宣传日,进行《防洪法》、《水法》、《水土保持法》和《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讲解,依法防洪,并加强山洪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教育农民群众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增强自防意识;
2)做好汛前检查工作,对重点防护地段的防洪设施、防洪能力、机构设置、防汛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进一步明确全县的防汛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确保责任落实到位。三是实行行政首长防汛责任制,坚持统一指挥、分级管理、部门协作的原则,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救灾避灾工作;
3)根据区域山洪灾害的形成特点,在调查历史山洪灾害发生区域的基础上,结合气候和地形地质条件、人员分布等,分析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类型、程度及影响范围,合理划分危险区、安全区;
4)兴建防洪、蓄水和水土保持工程。要在易发生山洪的区域内,有规划地兴建塘坝,拦蓄调洪和保护耕地。同时积极开展以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为主的水土保持措施,治理小流域,退耕还林,延缓洪峰的到来,减少水土流失,减轻山洪灾害;
5)建立防洪组织体系。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由县政府主管领导任指挥长,指挥部成员由县人民政府根据山洪灾害防御工作需要确定,由县发改局、经贸局、水利、国土资源、气象、民政、财政、建设、交通、公路、公安、卫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根据需要抽调相关部门和人员成立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工作组,开展全县山洪灾害防御工作;
6)加强监测预警。山洪灾害的主要监测内容是降雨、河流水位和来洪流量,但土管部门也要密切监视有人居住地区山体的滑坡和泥石流动态。山洪灾害监测系统有三部分组成,一是雨量监测系统;二是气温和风力监测系统;三是河流洪水监测系统。以群防群测为主,专业监测为辅,监测员按照预案,根据监测内容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测,必须做到监测数据准确,上报及时。按照拟定的监测方式以及信息采集传输方式,进行监测传输。在正常的情况下,直接由广播电视、固定电话、无线电话、传真、短波电台进行传递;在非常的情况下,采用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和语言传递;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最简便、快捷的信息传递和通信方式都是敲钟、打锣,危险区的居民只要听到这些信息,就可听从转移组的指挥撤离危险区;
7)做好群众转移安置工作。转移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有组织的转移。每个行政村确定一个转移负责人,山洪预报发出后,该负责人应依照转移原则,快速、高效率的转移相关人员,负责处理转移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并有权对不服从转移命令的人员采取强制转移措施。转移安置路线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各危险区需在汛前拟好转移路线,汛期由有转移任务的行政村负责人经常检查转移路线是否正常,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更改路线。转移路线应避开跨河、跨溪或易滑坡等地带;
关键词:万安县;雨量;暴雨;水位;山洪;临界雨量;
中图分类号:TV122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万安县位于江西中南部,吉安市南缘,罗霄山脉东麓。按地形地貌分,万安县城以北属吉泰盆地,县城以南属赣南山地丘陵区。万安县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雨期集中,3-6月份是该县主要降雨期,占年总雨量的70%,常发生强降雨或暴雨;7-9月份受台风影响,也非常容易产生台风暴雨,同时,该县地形复杂,地势相差大,暴雨形成的山洪灾害时有发生,产生的灾害损失也非常大。
1分析降雨量监测的设备
万安县气象局于2012年4月30日已在全县各乡镇村布设了30套山洪雨量监测站,雨量站设备利用SIM卡每5分钟传输一次数据传输至万安县山洪地质灾害预警中心信息平台;每年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仪器进行巡检和校准;并且每天24小时对全县降水信息进行监测;万安县水利局水文站依托先进的水位监测仪器对栋背、林坑水位站和万安水库实时监测,每天能传输数据至信息平台。并且每天24小时对全县水位信息进行监测;都保障了数据的及时和准确性。
2降雨区划标准和方法
降雨区划着重从降雨的角度对规划区域进行区划,能反映全县降雨与山洪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为山洪灾害重点防御区和一般防御区划分提供依据。
(l)以年降雨量大小确定一级分区
一级分区以年降雨量大小来区分。年降雨量≥1600mm的地区为I级区;年降雨量∠1600mm且≥1380mm的地区为Ⅱ级区;年降雨量∠1380mm的地区为Ⅲ级区。I、Ⅱ、Ⅲ级区又分别称为年降水量高值区、中值区、低值区。它们分别分布在万安县南部、中部和北部。
(2)以时段年最大降雨量均值大小确定二级分区
二级分区以24小时年最大降雨量均值大小来区分。24小时年最大降雨量均值≥150mm的地区为多降雨区,主要分布在万安县南部乡镇;24小时年最大降雨量均值∠150mm且≥100mm的地区为中降雨区,主要分布在万安县中东部乡镇;24小时年最大降雨量均值∠100mm的乡镇为低降雨区,主要分布在万安县北部乡镇。
3 山洪灾害雨量临界值
在集中降水时段,当连续降水达到100mm或日降水80mm以上或3小时降水40mm以上时,山洪灾害可能发生概率较高;
在集中降水时段,当连续降水达到120mm或日降水100mm以上或3小时降水60mm以上时,山洪灾害将可能发生概率高;
当连续降水达到150mm、日降水120mm以上或3小时降水80mm以上时,山洪灾害将可能发生概率极高。
图1万安县山洪雨量站9次暴雨或强降水天气降雨量图
2012年6月21-24日万安县出现连续性暴雨,万安水库水位猛涨,并实施泄放洪水;23日凌晨该县窑头镇通津河堤出现决堤。剡溪小学山洪站及时提供雨情信息,工作人员及时采取气象服务,为堤坝抢险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2012年8月4-5日受今9号台风“苏拉”影响,8月4日8时到5日8时白天我县大部分乡镇出现暴雨天气,全县各乡镇平均雨量99.7mm,达100mm以上站点有21个,暴雨站点17个。
2013年5月8-9日、2013年5月20- 21日受强降水天气影响,2013年6月5 -6日受暴雨天气影响,部分乡镇或行政村出现山洪;但未出现灾害。2013年5月15-16日该县普降暴雨,部分大暴雨(有28个站点出现暴雨,10个出现大暴雨。)有35户房屋严重受损,100间杂间受损,216亩农田受损,1处公里设施、1处水利设施受损。2013年7月14受“苏力”台风影响,万安宝山、涧田、武术、顺峰等乡镇遭受特大的洪水灾害,据统计,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给我县造成1.3141万人受灾,转移6250人,倒塌房屋60间,农作物受灾面积为1.0594万亩,造成直接经济总损失3118.5万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953.8万元。2013年7月前期连续干旱少雨,突如奇来的大暴雨对暴晒的山体造成特大的洪水,南部乡镇新建的水利设施受损失。
2014年5月21-22日受暴雨天气影响,据统计此次暴雨过程造成了5个乡镇不同程度的灾害,受灾人数1120人,经济总损失840万元。2014年6月21 -22日受暴雨天气影响,据统计此次暴雨过程造成11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33764人,倒塌房屋107间,农作物受灾面积3.714万亩,冲毁塘坝7座,损坏灌溉设施229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72.8万元。
4山洪灾害水情临界值
在集中降水时段,当遂川江、蜀水上游水位在24小时内上涨2米以上或3小时上涨1米以上时,通津河、涧田河等河流在24小时内上涨2.5米以上或3小时上涨1.5米以上时,山洪灾害可能发生;
在集中降水时段,当遂川江、蜀水上游水位在24小时内上涨3米以上或3小时上涨1.5米以上时,通津河、涧田河等河流在24小时内上涨3米以上或3小时上涨2米以上时,山洪灾害将可能大量发生。
图2万安栋背 林坑 万安水库水位图 图3林坑站水位与降雨量关系图
从图2分析万安水库水位在87-96m区间,幅差9m;万安水库水位影响主要受其上游赣州各县降雨量的影响,尤其是2012年受“苏拉”和2013年受“苏力”台风影响明显林坑站水位在84-87m区间,幅差7m;栋背站水位在63-66m区间,幅差3m。
从图3分析林坑站水位(11次强降水或暴雨天气过程)呈先递增后递减趋势;随万安县城降雨量(2012.6.21-23期间3次暴雨天气过程)递增而递减;随万安县城降雨量(2012.8.4-2013.5.8期间2次暴雨天气过程)递减而递增;随万安县城降雨量(2013.5.15-2014.6.21期间6次暴雨天气过程)递增而递减。
图4栋背站水位与降雨量关系图图5万安水库、栋背、林坑站水位与降雨量关系图
从图4分析栋背站水位(11次强降水或暴雨天气过程)呈先递增后递减趋势;随万安县城降雨量(2012.6.21-2013.5.8期间5次暴雨天气过程)递减而递增;随万安县城降雨量(2013.5.15-2013.5.20期间2次暴雨天气过程)呈递增;随万安县城降雨量(2013.6.5-2014.6.21期间4次暴雨天气过程)递增而递减。
从图5分析万安水库水位与万安县城降雨量成正相关,万安水库水位与乡镇最大降雨量呈递增趋势(2012.6.21-2012.08.04期间4次暴雨或强降水过程),2012.8.4-2013.05.08期间2次暴雨或强降水过程万安水库水位与乡镇最大降雨量递减趋势;2013.5.15-2013.06.05期间3次暴雨或强降水天气过程万安水库水位与乡镇最大降雨量随其递增递减;2013.06.05
-2014.06.21期间4次暴雨过程万安水库水位与乡镇最大降雨量成正相关。
5 临界雨量推算
以“水位反推法”来确定万安县小流域的临界雨量。“水位反推法”的主要步骤如下:
(I)在小流域内,通过水力计算确定断面水深H与流量Q的关系,并确定控制断面在警戒水位、保证水位和最高水位下的流量,即Qjj、Qbz和Qzg。
(Ⅱ)进行洪水计算,确定各暴雨频率下lh、3h、6h降雨形成的断面洪水过程线。
(Ⅲ)绘制各频率洪水洪峰流量与暴雨频率的关系曲线图,即P~Qmax,p的关系。
(Ⅳ)根据Qjj、Qbz和Qzg,从P~Qmax,p的关系曲线上得到Pjj、Pbz和Pzg;
(V)绘出各频率lh、3h、6h降雨量与暴雨频率关系曲线图;
(Ⅵ)根据Pjj、Pbz和Pzg,从lh、3h、6h降雨量与暴雨频率关系曲线图中查得lh、3h、6h临界雨量。
根据控制断面情况,确定A断面Hjj、Hbz、Hzg分别为85.1m、85.9m、86.5m,相应的Qjj、Qbz、Qzg为422.73m3/s,602.27 m3/s,788.01 m3/s。3h设计洪水计算得到P~Qmax,p的关系见图6-2。根据Qjj、Qbz、Qzg,从图中查得Pjj、Pbz和Pzg分别为为60%、30%、5%。由暴雨频率曲线求临界雨量某控制断面最大3h暴雨频率曲线图见图6-4。由图6-3可得频率为60%、30%、5%对应的最大3h暴雨分别为40mm,60mm和80mm。
在综合考虑前期土壤饱和情况下, A断面的临界雨量值:警戒水深下临界降雨量:3h临界降雨量40mm;保证水深下临界降雨量:3h临界降雨量60mm;最高水深下临界降雨量:3h临界降雨量80mm。
H(m) A(m2) X(m) R
R=A/X C
C=1/n R1/6 V
V=c√RJ Q
(Q=AV)
84.1 0 0
85.1 152.72 73 2.092 36.49 2.768 422.73
85.9 190.17 75 2.536 37.83 3.167 602.27
86.5 227.55 78 2.917 38.63 3.463 788.01
表1-1涧田河A断面H~Q关系计算表
图6-1 A断面剖面图
图6-2 P~Qmax,p关系图图6-3 A控制断面最大3小时暴雨频率曲线图
万安县各乡镇1小时临界雨量在35~50mm之间;3小时临界雨量在45~60mm之间;6小时临界雨量在60~100mm之间;24小时临界雨量在80~120mm之间。
通过分析发现临界雨量系数越大,山洪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因此用临界雨量系数作为三级区的分区指标。临界雨量系数可用下式表达:
(式中:时段年最大降雨量多年平均值;:时段长为的临界雨量。)
根据临界雨量系数大小划分3个级别:一级区:临界雨量系数较大区域,为山洪灾害高易发降雨区;二级区:临界雨量系数居中区域,为山洪灾害中易发降雨区;三级区:临界雨量系数较小区域,为山洪灾害低易发降雨区。
六、结论
1、万安县小流域山洪灾害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具有突发性强,可预见性小,暴涨暴落,破坏性大等特点。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广泛性特征,万安县南部乡镇为多发区。
2、万安县山洪灾害主要发生在中低山丘陵区,主要表现为由降水引发的溪河洪水及诱发的滑坡泥石流影响。降水是引发山洪灾害的最直接原因,地形地质条件是导致山洪灾害的基础因素,人类活动是加剧山洪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3、临界雨量的确定采用“水位反推法”,确定了万安县小流域lh、3h、6h、24h临界雨量:万安县各乡镇1小时临界雨量在35~50mm之间;3小时临界雨量在45~60mm之间;6小时临界雨量在60~100mm之间;24小时临界雨量在80~120mm之间。
4、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对降雨、水位等预警指标的监测,分析发生山洪灾害的可能性,当上述预警指标达到临界值且降雨还在继续时,山洪预警责任人就必须根据预警程序进行预警,转移危险地区的人员。
参考文献:
[1]樊建勇,单九生,管珉, 徐星生;江西省小流域山洪灾害临界雨量计算分析[J];气象;2012年09期
[2]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分析计算细则[Z].2003:9-10.
[3]陈桂亚,袁雅鸣.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分析计算方法研究[J].水资源研究,2004,25(4): 36-40.
[4] 魏平新,杨森林;广东省短时气象地质灾害预警的实现及意义[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1年02期
关键词 清水河;山洪—泥石流;特征;成因;甘肃秦安
中图分类号 TV1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258-02
清水河流域地处秦安县东南部,系南小河左岸的一级支流,主沟道长22.5 km,发源于清水县境内,自东南向西北方向穿越秦安县的云山、王尹2个乡镇,于兴国镇康坡村汇入南小河,流域面积为18 020 hm2,涉及秦安县的云山、王尹、兴国3个乡镇、47个行政村。流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呈羽毛形状,最高点清水县周家山海拔1 717.6 m,最低点海拔1 244.5 m。流域发育大小支沟138条,均为季节性山洪沟,平时多为干沟;年平均降雨量481.7 mm左右,其中7—9月降雨量达80%以上,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沟壑密布,河床狭窄,宽窄不均匀,中上游云山段河床最宽达80 m,而下游普遍狭窄,呈漏斗状无缓冲地带,地表结构疏松。每当遭遇强度大于25 mm/h的暴雨时,降雨量大于土壤入渗强度,雨水来不及渗入到土壤深层而形成地面径流,加之山洪河道源短流急,在下游极易形成陡落、峰高、量大、历时短暂的山洪—泥石流灾害。水土流失、山洪灾害、地质灾害被称为该流域三大自然灾害,多年来灾害频繁发生,给沿岸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汛期山洪暴发直接威胁沿岸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1]。
1 清水河山洪—泥石流的基本特征
历史上清水河是一条泥石流沟,泥石流暴发时,数公里外就可以听到沟谷中巨石相互摩擦、撞击的响声,而沟道河床上皆是巨大漂石、孤石和泥石流所过之处树皮被剥的迹象。
1.1 泥石流的发育特点
清水河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区、堆积区具有较为明显的界限,历史上曾频繁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泥石流。根据沟谷内洪积物的分布特征,可以判断出不同时期的泥石流存在一定的差异。
清水河泥石流形成区面积大,地形陡峻,沟谷峡窄坡降大,为迅速汇集的大量径流与松散固体物质下泄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地形、沟道条件。流通区相对较小,沟道狭窄,坡降较大,以搬运为主,蛇曲迎水段冲刷侵蚀强烈,背水段存在局部少量淤积,基本处于动态平衡。堆积区宏观上处于堆积状况——沟床在逐年抬升,但主沟道摆动造成局部强烈冲刷、缩岸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与生产。
由于区域地壳升降,沟谷下切,坡降增大,重力地质作用增强,而频繁发生的强大暴雨致使该沟的泥石流频度增大。据近40年来的资料不完全统计,冲走粮食34.2 t、大小牲畜680多头,冲毁农田逾0.22万hm2,直接财产损失上千万元,给秦安县南小河流域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2]。2002年8月4日,清水河流域突降大雨,洪水洪峰流量达582 m3/s,洪水进入南小河,水毁堤防160 m,4家企业受损,倒塌房屋12间,冲毁农田逾157.67 hm2,南桥头大桥受损,县区部分进水造成经济损失352.63万元。泥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也造成了河道淤积。
1.2 泥石流的运移特征
根据当地村民介绍,泥石流发生时,具有较为强大的龙头,其龙头高陡宽大。其泥深往往是平均泥深的2~4倍。进入居民区,残留的泥膜高出地面1.2~1.5 m,龙头过处,树木、庄稼及轻型构筑物全部被毁;横断面上泥石流呈中间高、两侧低的特点,与沟道正中间几棵树上树皮被剥高度的形态相吻合,龙头过后,沟道内泥石流的流态呈连续性流动,但受各支沟汇流时间差的影响,连续流的流量并不稳定[3]。在流通区与堆积区的上游沟床上,分布有大量的漂石、孤石。堆积区开阔的沟床成为大量泥砂,角砾以及砾岩块石的沉积场所,但主流对沟床、沟坡底蚀、侧蚀强烈,形成局部冲刷,大量砂砾被冲出河谷顺沟道直接排入南小河。总体来看,从沟最顶部到入南小河间,沟道内松散固体物质的粒度在逐渐变强,具有明显的渐变规律[4]。
2 清水河山洪—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
2.1 陡峭的地形
陡峭的地形为泥石流的形成、运动创造了动力条件。泥石流形成的地形要素主要包括泥石流沟的流域形态、流域面积、山坡坡度及沟床比降等。清水河流域沟壑密布,支离破碎,地表结构疏松,地貌相对高差达200~506 m,一般山体坡度都在35°以上,沟谷宽度一般为15~30 m,沟谷比降多为20%~40%,沟谷深切狭窄,厚层松散黄土大面积堆积[2];沟谷形态多呈扇状或树冠状,能明显地划分出形成区、流通区及堆积区,这种以黄土梁状丘陵地貌为主的沟谷型流域有利于泥石流的产生。
2.2 松散的固体物质
形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质主要来源于滑坡体。清水河流域地处陇西黄土高原西部,有大小滑坡200多处,地势东、西、南三面高起,西北部低下,呈簸箕形,导致区内地形变陡,向源侵蚀趋强,残坡积堆积于山坡坡脚,加之流水侵蚀作用,汇源区面状侵蚀物被流水携带至沟道后停淤。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有利,岩体破碎,极易遭受暴雨和水流的侵蚀,形成崩塌和滑坡,这样周而复始的作用,岩层松软破碎,再加上人为取石,形成大量的松散堆积物,为泥石流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5]。
2.3 降水
降水是形成泥石流的直接原因。清水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481.7 mm,多属阵性降水,全年降水量集中于7—9月,占年降水量的80%以上。其最大特点是降水集中、历时短、强度大,而且多以1次或几次大(暴)雨的形式降水,1 h最大降雨量为43~64 mm,30 min最大降雨量为31.5 mm,10 min最大降雨量为20.3 mm。据有关资料分析,清水河流域形成泥石流的最小降雨强度为30~35 mm/h,10 min降雨量大于13 mm、1 h降雨量大于40 mm就会诱发山洪—泥石流灾害。
2.4 植被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清水河流域植被稀疏,植被覆盖率仅为17%,再加上人口迅速增长、乱砍乱伐、放火烧山现象严重,使森林遭到破坏,失去水源涵养作用。或者进行陡坡开荒,破坏天然植被,改变地形、地貌环境等,植被减少,降低了地表对降雨的滞蓄能力,增加了坡面径流,使水土流失加重,也都是产生山洪的因素[6]。同时,由于管理不善,使乱挖乱开和乱倒垃圾的现象十分严重,导致人为泥石流的频繁发生。
3 结语
秦安县清水河山洪—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松散固体物质、水源和动力条件。松散固体物质来源于滑坡体、坡面侵蚀和沟床松散堆积物,水源条件主要为短历时暴雨,动力条件则取决于地形、地貌条件。
4 参考文献
[1] 海霞.原州区山洪灾害的成因和防灾措施[J].科技与生活,2010(24):3.
[2] 张宏卫.罗玉沟流域泥石流灾害防治措施探讨[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5,41(3):273-282.
[3] 杜娟.镇巴县山洪灾害成因与防御对策分析[J].陕西水利,2010(3):101-102.
[4] 丁春梅,何晓锋,万成杨.浙江省山洪灾害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人民黄河,2010,32(4):19-20.
一、基本情况
我乡山洪地质灾害点多面广,以崩塌、滑坡、危岩为主,其中较为严重的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有4处。
二、2013年趋势预测
(一)降水预测
在汛期(3—10月),集中降雨和持续强降雨是导致山洪地质灾害发生的直接诱发因素。主汛期(4-6月)全乡的降雨量略多于去年,5月下旬到6月上旬为降雨相对集中期,局部特强降雨引起的局面洪涝和衍生山洪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率高。后汛期(7-9月)降雨量与去年基本相当。
(二)山洪地质灾害发展预测
由于长期干旱,导致地表开裂严重,一旦降雨,必将增加雨水的渗透量,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就变大。全年各时段均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地质灾害以群发突发的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防治形势非常严峻。
(三)山洪地质灾害分布的主要区段
村10、11组;高龙8、9、10、12组;清水4、5组;红旗3、11、12组;以上4个村组的部分地带为防范重点。
(四)重点防范期
今年,我乡山洪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为4-7月的主汛期。8-10月的后汛期,受暴雨等影响,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也很大,尤其要加强连续集中降雨时期及此后数天内重点区段、重要灾害点的防范,必要时应采取临时紧急避让措施,避免人员伤亡。
三、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村(居)委会应成立以村委会主任为组长的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辖区内的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国土资源所在国土资源局及乡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牵头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乡安办、经发办等部门各自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成政府主要领导牵头,职能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
(二)健全制度,明确人员
各村委会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巡查制度、灾情速报制度和月报制度。要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明确值班责任,做到人员到岗,向社会公布联系方式和联系电话,确保联络畅通。乡政府汛期山洪地质灾害值班电话:各村委会、各部门要按照山洪地质灾害速报制度的规定,做好山洪地质灾害灾情和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的速报工作。
(三)立足防灾,辅以治理
1、国土资源所及各村委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和防洪科普知识的宣传培训,要进村入户宣传,让广大基层干部及受威胁群众懂得基本的防灾、减灾知识,切实增强山洪地质灾害和防洪防范意识和临灾自救、互救能力。
2、各村委会要在汛期对辖区内山洪地质灾害情况进行调查,掌握各隐患(危险)点、危险区段的情况,对重点防护区段和重要灾害隐患点落实防灾责任人。
3、各村委会要对重要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对需要理沟排水的,组织人员完善排水系统。国土资源所要向上争取项目,对危险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治理。对由工程建设引起的山洪地质灾害,责任单位要及时做好治理工作。
(四)完善机制,群测群防
重点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由所在村委会明确防治责任人。完善村、组二级群测群防网络,及时报告和调整网络人员名单和联系方式。国土资源所要及时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落实巡查监测和报告责任;发现险情有扩大、加剧异变情况,或其他明显征兆,要及时上报并立即组织人员撤离。新发现的隐患点要及时落实群测群防责任,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五)强化责任,明确主体
为了使山洪地质灾害发生后治理工作能及时开展,防治在灾害治理工作中相互扯皮、推诿。根据属地管理原则,结合我乡实际,现再次明确防治主体和责任。
1、因采矿引发山洪地质灾害的防治监测主体为诱发山洪地质灾害矿山企业。
2、因建校开挖山体引发的滑坡、崩塌等山洪地质灾害的防治监测主体为学校。
3、因建房开挖山体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的防治监测主体为建房户。
4、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防治主体为当地村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