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农村生态建设

新农村生态建设

时间:2023-09-22 09:47: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农村生态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农村生态建设

第1篇

Hou Liying;Yang Lin

(①Water Conservancy Bureau of Lianshan District in Huludao City,Liaoning Province,Huludao 125001,China;

②Huludao Water Conservancy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in Liaoning Province,Huludao 125000,China)

摘要: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治理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使农村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促进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为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创造良好条件,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

Abstract: Th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trolling soil erosion and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n make the rural natural resources get reasonable development and effective use as well as promot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environment, so as to create good conditions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and develop a good living environment.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生态建设 新农村 服务

Key word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ecological construction;new countryside;service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278-01

0引言

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英明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具体体现,它关系到能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好“三农”问题,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活动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对自然条件的利用程度就越高,社会和自然之间的联系就更加紧密,因此,只有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中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生产发展首先是农业的发展,但其能否得到发展,发展的潜力有多大,完全取决于良好的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而良好的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依靠一切具有实效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来实现。坡改梯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水保土保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为经济活动奠定基础;荒山荒坡配制拦水工程,植树种草,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和植被覆盖率,涵养水土资源和改变区域气候,为减少各种自然灾害奠定基础;合理确定农、林、牧、副、渔各业用地,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奠定基础等。如杨郊乡七家沟村,1997年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山上将500亩荒山荒坡修成果树池台田,发展爱宕、砀山酥、锦丰梨等3万株,密植栽培半白优质桃1000株。山下修高标准水平梯田,发展葡萄和农作物等。果园实施立体种植,果树行间种地瓜、土豆、花生、大豆等。山沟修谷坊55座拦截泥沙,沟口建2座塘坝储蓄水源养渔灌溉。修作业路4000m。修泵房2座,安装果树灌溉地下管路1万m。建可储水果350吨恒温库一座,建年生产能力为250万个包装箱厂一座。现果树年产量10万公斤,地瓜、土豆,花生、大豆等年产量15万公斤。为使产品得到深加工和再利用,建100头规模日光温室养猪厂一座,以本园生产的地瓜、土豆、豆饼为饲料。建设沼气池四座,以猪粪为主要原料。建设果计厂一座,以本园生产的果品为原料。养鱼2池塘,以果渣做鱼饲料。现果品生产加工、包装箱厂、恒温库储果菜、养猪养渔、果计厂等为当地解决剩余劳动力70多人,年创收纯利温50多万元。工程综合效益是一个穷山村变成现在山青水秀的富饶山村,人均收入由治理前的5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3000多元,现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实践证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是改善贫困山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综合解决“三农”问题的生命线工程,它在山区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主体地位作用,是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2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快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2.1 以水土保持工程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为理念,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快水土流失治理,五年计划完成430km2综合治理任务。根据连山区水土流失状况和新农村建设的整体部署,将规划治理面积围绕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进行因地制宜、因害设防、贴近民意的土地利用规划,合理确定农、林、牧、副、渔、村庄、道路、景观等各业用地,科学配置工程、植物、农耕、法制等措施,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连山区新农村建设打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2.2 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综合治理根据“十一五”期间确定的治理模式,对西部中低山强度侵蚀区150km2荒山荒坡治理任务重点实施植被覆盖工程,以水平槽、鱼鳞坑、果树盘为主,营造水土保持生态林和经果林,既调节地表径流又为植物生长储备水份,为减少各种自然灾害打基础。对中东部中度侵蚀区200km2工业生产基地治理任务重点实施保护和合理利用为主,在加大宣传和监督力度的基础上,加强水土保持方案编审工作,在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同时,搞好恢复治理工作,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打基础。对东南沿海漫岗轻度侵蚀区80km2果品、粮油、蔬菜生产基地治理任务重点实施预防保护为主,要严格控制采伐、开矿等生产建设活动,保护和利用好现有植被。

2.3 工程实施中要协调好一项工作和重点完成两项工程

2.3.1 解决目前水土保持工程补助标准低、工程实施难度大的问题,发挥水土保持在生态建设中综合规划的职能优势。

2.3.2 使水土保持工程直接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东南沿海漫岗轻度侵蚀区根据小流域的自然特点,五年计划建设10条城市美化型、城效旅游观光型、生态休闲型、科技教育型三大效益显著的精品治理工程。

2.3.3 为清洁环境和拉长生态良性循环链,根据各地特点,五年计划建设500座养殖―粪便沼气―沉渣有机肥―有机农产品的生态循环工程。

第2篇

基于生态理念的新农村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在农村建设的规划中能否体现以人为本、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生态学理念,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和成败。科学的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本身就是效率和生产力,是统筹安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的前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只有科学确立生态新农村建设的近景和远景规划的主要内容、基本目标和具体标准,才能有条不紊地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确保生态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循序持续地向前推进。因此,探索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内容是一项战略性研究课题。

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是我国各级政府近年来的重要政策和工作之一,但是主要工作的重点以及各种媒体、杂志的宣传基本上是集中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如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等)和村庄的环境整治、建筑风格上,治标不治本。“加快新农村建设,千万不能把‘新农村’建设成‘新农居’新农村在好也是农村,绝不是城市,不能只靠扒了旧房盖新房实现新农村”。

2生态建设与建设新农村关系

近年来农民人均收入的连年增长,掩盖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严重滞后,农村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反差显而易见,农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非常强烈。“年年建新房,就是不见新农村”这是几年来农民最大的抱怨,由于过去注重于城市化,农村基本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多数村庄垃圾乱倒,污水乱排。许多农村普遍存在“垃圾处理靠洪水,污水处理靠蒸发”的现象。所以,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生活污染处置系统,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成为目前一项迫切的任务。

2005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实际包括两个精神文明建设,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物质文明;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既物质文明又是精神文明。针对具体的考核标准,开展“四化、四改、双清、双治”活动,既四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活动,四改(改坟、改厕、改圈、改路);双清(清理溪流垃圾,清理路道垃圾);双治(治理黄、赌、毒,治理歪风邪气)。村庄基本做到无物品乱堆,无露天粪坑,无乱张贴,房前屋后无暴露垃圾,场地平整,社会风气良好,家畜家禽圈养,庭院栽树植绿,绿化养护,创建文明的、优美的生存空间,形成人人讲卫生、讲文明、讲环境的社会氛围。生态示范村镇创建,又要注重于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生活污染整治,改变农村环境面貌,也使农村居住环境大为改善。从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及质量。通过村民守则公约,创建农村生态示范户,宣传生态知识,增强环境意识,提升农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呈现一片新农村景象。通过三年来生态示范村镇建设的实践,我们认为村镇生态建设可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切入点。

3生态建设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

广袤的乡村,是亿万农民的家园,直至今天,仍有近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同城市相比,广大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状况相对落后,环境基础设施极不完善。要建设新农村,各地千差万别,从那里入手,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然而生态建设,从这几年创建的实践来看,生态示范村镇创建,对于大多数乡镇都是迫切需要的。不管生态示范村镇创建,或者是百村整治示范工程。在治理农村脏乱差问题上,是一致的,是异曲同工的。都以创建活动载体——农村清洁大行动开始,倡导文明生活方式。

一般说,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那对于有条件的人口密度大,居住集中村是可行的,但对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村,只能因地制宜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打“生态牌”。在创建生态示范村镇的过程中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脚踏实地,走有特色创建之路。因村制宜营造良好的生态和区域特色生活居住环境。

在创建生态示范村镇中,单单靠上级政府资金。很难有足够创建资金。只有发挥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他们以主人公精神,自力更生、积极引导富裕了农民参与,多方筹措资金。

新农村建设,需要管理民主,创建生态示范村镇也需要管理民主,只要民主管理到位了,才能有序、整体推进和谐乡村的建设进程中的各项工作,各级政府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让民间组织、资金有效地参与生态示范村建设、让农村先富起来经济能人发挥出更大作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并分享生活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在生态村镇建设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警示和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了解环保、认识生态、参与生态建设。

4江西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调查,目前江西没有做规划的村庄占到总调查数的72%,即使做了规划的村庄,也是不完全符合《村庄规划标准》,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有些是平房,有些是楼房,有些是普通砖瓦房,有些是砖混结构房,参差不齐。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整个村庄卫生较差,秩序较乱,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村庄建设过程中通常没有涉及到村民安全的项目,如饮用水源的选址和保护、消防设施的安排、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人畜分离等。

在对某个设区市的调查中发现,那里的市领导和建设规划部门极为重视村庄建设,已对部分村进行了规划。但是,规划者们一是没有考虑到农村居民点的特殊性,在这些规划中遗漏了关键的安全项目,没有考虑建设中心村,为其他自然村居民向中心村集聚提供各类条件;二是测量底图也十分粗糙,以致不可能考虑污水对水井的影响;三是多数规划通过改变那里的地形地貌,耗费大量土建工程来建设城市型社区,以致基本上丧失掉了那里的地方风格。即使这样,许多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仍然不完善,如下水设施、消防设施等等,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建设生态新农村所必须的。

5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理念结合的必要性

5.1生态理念的内涵

生态理念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本价值观,其本质主要强调:一是可持续发展;二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生态伦理道德观。因此,生态理念就是运用生态规律,在实践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5.2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其中,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管理民主”是政治文明,“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生态文明。

5.3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理念结合乃客观之必要

新农村的建设如果不结合生态理念,必将步城市发展的后尘。目前在城市,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困扰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必须贯彻落实生态理念。也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能体现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农村才能实现可持续、又好又快的发展。

6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6.1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基本内涵

生态新农村发展模式,是基于农村发展现状而又面向未来生态文明社会的一种发展战略思考,是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在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针对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协调问题,应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现代生态学、生态工程原理、景观生态学、生态建筑学、产业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坚持“生态与发展并重”的原则,以和谐、可持续为理念,以建设生态文明的农村社会为目标,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文明等方面对农村进行因地制宜的全面生态化设计,使农村建设成为一个整体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使其结构、功能最优化,能流、物流最畅通,调节、控制最自如,村庄布局合理,人口规模适中,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宜人,既有传统农村特色又体现现代文明的新农村。其实质是农村的全面生态化发展。

6.2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特征

生态新农村是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健康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理想模式,与一般农村相比,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生态新农村以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二是生态新农村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三是生态新农村是一个广大区域的集合体。

7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一项复杂而伟大的系统工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是调控和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和依据,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大局。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都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研究和探索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7.1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

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农村社会各个领域的作用和影响深入而广泛,而且许多效应是无法用货币来计算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能够满足农民对更高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二是有助于在农民中间传播环境保护观念;三是有利于生态技术的推广和传播。

7.2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

用新的增长方式与新的生产体系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相互统一发展,实现环境支持系统的重新繁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便成为人类共同的必然选择。把生态新理念融入农村规划中,实现农村发展中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综合效益的统一和最大化,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的目的,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目的。

7.3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促进农村又好又快发展

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种强调保护当地资源的发展形式,其对环境的正面效应是十分明显的,它负有环境保护及维护地方居民福利的双重使命。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制定有助于培育人们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的环保意识,加大全社会的环保力度;二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助于人们提高回归自然的意识,体验自然,提高和丰富生态知识;三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助于协调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最佳结合;四是在传统农村建设中注入生态理念,能促进地区村镇布局的合理化,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推动对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及环境的保护,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适度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JonRodoek.Protectingecosystemsandopenspacesinurbanizingenvironments[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8,(84):3—6.

[2]夏南凯,田宝江.控制性详细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43-57.

[3]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资料集(第四分册)——控制性详细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8-74.

[4]李浩.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调整与适应——控规指标调整的制度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5-86.

[5]邹德慈.容积率研究[J].城市规划,1994,(1):19—23.

第3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新农村建设

一、水土保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作为生态环境建设主体的水土保持应发挥其优势作用,强力助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快速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水土保持工作应处于主导和基础地位的结论,主要体现在:一是水土保持改善了生态环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人文发展空间;二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帮助和积累资金;三是水土保持综合科普教育培育了新型农民;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五是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规范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行为,强化水土保持服务,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二、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水土保持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环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一方面生态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社会历史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发展也影响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正是水土保持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使命。所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重要条件和重要保障,是引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合理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增加资源的利用率和承载力,增强农村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保障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水土保持工作,并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难得的大好机遇,对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将大大促进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所以水土保持和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有机统一,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三、水土保持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重要保障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中,实行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以植物措施为主,大力营造乔、灌、草相结合和针、阔混交的水土保持林,同时开展大范围的生态自我修复,实现植被重建。通过水土保持预防监督,还可防止采矿、建房、修路、炸石、取土等人为活动而引发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保障人居环境的安全。

水土保持是改善人居生活环境的有效途径。人居环境安全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而人居环境优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泥沙淤积,河床抬高,直接导致“小流量、高水位、多险情”现象的发生,加剧防洪压力,直接威胁人居生活环境的安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通过森林植被的林冠截留、枯枝落叶层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层层拦蓄,减少地表径流和泥沙,增加降雨入渗,延长汇流时间,在标准内降雨条件下,可以保证水不下山、泥不出沟,起到防洪减灾的效果。因此,只有持之以恒地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防治水土流失,不断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人居环境的安全才有保障,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搭建一个良好的生态平台,为实现环境优美、生态协调的新农村提供生态支撑。

四、强化预防监督,保护新村建设成果

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要加大对各种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执法,紧紧围绕“施工不流土、竣工不露土”和“硬化、绿化、美化”的目标要求,落实好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尤其是水保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好水保方案审批、监督执法检查和水保设施验收的职责,及时查处违规的行为和做法,防止人为水土流失对农村道路、溪河、水渠、山塘、水库、农田、房屋及社会公益设施的破坏,保护好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另一方面,各有关部门要主动跟进,加强监督和指导,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使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符合水土保持的要求,防止在新农村建设中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把新农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协调的水土保持生态示范村。

五、依靠群众推进水土保持和新农村建设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搞好水土保持的生力军,要以宣传教育为手段,建立生态教育长效机制,创建水土流失警示教育基地,普及水土保持生态知识,进一步强化农民群众珍惜水土、保护生态环境和家园的思想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大规模培训农民,组织编写好新农村建设和水土保持培训教材,健全培训机制,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围绕当地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以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积极组织技术培训,及时推广应用先进的科学实用技术,大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逐步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断丰富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建立完善农民用水者协会等组织,保护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充分调动和激发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支持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各级政府可以通过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努力构建农村、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形成全社会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各有关部门要以大局为重,分工负责,团结协作,尽心竭力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水土保持和新农村建设,农业、林业、水利等有关部门要共同构筑合作和协调的平台,统筹整合农林牧渔水等开发建设项目,确保各部门共同按照统一的规划、统一的技术标准开展流域的集中连片治理。

六、水土保持及新农村建设的措施

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切实保护好农村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农村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环境美化建设的投资力度,在乡风文明的前提下形成村容整洁的自律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只有率先实现山川秀美,才能逐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才能最终保障工业文明等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不断扩大。三是保护水土资源,加强建设,促进生态修复。具体方略则应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注意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当地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是与中央倡导的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以及贫困山区的扶贫搬迁等相关政策结合起来,力所能及地减少人类在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活、生产活动,从而保障和促进生态修复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艾晓燕,徐广军,韩守.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与原则

[2]杜青林: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4篇

以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小康为核心,着力构建民富村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示范片,加强生态建设力度,保护生态环境,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发挥林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相对集中原则。林业建设任务要在充分考虑各村、农民需求的基础上集中连片安排,确保具备一定规模,便于造林设计、施工和检查验收。

2、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主,兼顾森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原则。

3、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突出特色重点产业原则。

4、坚持财政资金补助与农民、社会力量投入相结合的原则。

5、坚持林业特色产业与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三、建设目标

全面完成上镇13个村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林业方面(2013-2015年)的目标任务。即林木种植基地3600亩,岩桂种植专用基地5200亩,猕猴桃种植基地500亩。

1、2013年任务是林木种植基地1200亩,岩桂种植专用基地1200亩,猕猴桃种植基地100亩;

2、2014年完成林木种植基地1200亩建设;岩桂种植专用基地2000亩,猕猴桃种植基地200亩;

3、2015年完成林木种植基地建设1200亩,岩桂种植专用基地2000亩,猕猴桃基地建设200亩。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工作落实。为切实推进上镇市级新农村建设进程,县林业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造林股、财务股、资源股、办公室、上林业站等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上镇市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市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领导、管理、协调、监督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造林股,负责市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规划方案编制、制定实施计划、组织实施、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信息资料收集、总结等工作。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林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的积极性,让广大农民从“要我建”转变到“我要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搞好规划,精心实施。林业局相关股室和上林业站要根据建设任务搞好三年建设规划,将建设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认真组织实施。上林业站作为实施责任主体,要落实专人负责,局相关股室也要落实人员配合指导、落实,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推进,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

第5篇

1、当前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认识模糊

农村沼气建设从开始组织实施以来在不同层面上就存在较为明显的认识差距一有些县乡干部认为我们这里气候寒冷,厌氧发酵温度不能满足,产气效果不好,难以保证农户生活能源需求;有些农民认为技术要求难以掌握,原料没有保障等等。

通过实践虽然转变了县乡干部在思想上存在的疑虑和农民群众在认识上的一些障碍,但是部分领导又高喊起农民积极性较差,特别乡镇政府感到经济负担沉重、工作难度很大。特别是在户用沼气上农民依赖性和懒惰性太大,要让沼气正常运行,政府需要为农户准备投料物、给农户放在池里等等。

1.2、缺乏技能

在农村户用沼气自查中,我们发现农民在技能上的缺失是严重影响户用沼气正常运行的关键一一方面是多数农民不学:他们认为沼气弄好了可以,能够少些开支,但是太费劲,花很大力气还不知道能不能好用,不如到外面打几天工;另一方面少数农民一知半解:现在运行状况为间歇使用的用户,对沼气知其一不知其二,培训时听了要勤出料、勤加料,他们就过一段时间加点发酵料、出点料液,但不观察料液浓度,导致池内料液浓度过大,产气不正常。

2、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农村能源生态建设不仅能够增加能源供给、减少环境污染,而且在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1、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市农村有着较为丰富的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和农林废弃物等资源。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就是通过合理开发可再生资源和农林废弃物资源,以清洁能源等形式源源不断应用于农民生产和生活中,有效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2.2、有效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农林牧生产加工废弃物乱堆、乱放、乱烧,不仅污染水质和空气,而且还存在安全隐患。通过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的手段,实现了农林牧业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另外,通过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技术,促进了农村卫生处理设施改造,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2.3、有效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太阳能杀虫灯和沼肥在现代农业中的广泛运用,有利于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菜”、“猪-沼-果”模式,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联结,实现了向资源循环利用型的生态农业转变。

3、解决好农村能源建设问题的建议

3.1、创新农村能源发展观念

目前,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工作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用一种更高、更全面的视角观察和思考问题,逐步引导农村能源稳步向前发展。同时,要努力挖掘潜力,拓展农村能源生态建设领域,加强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在太阳能开发利用上,要加快光热、光电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把太阳能技术应用到现代农业生产中去。

3.2、创新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

要进一步提高农村能源自主创新和开发利用能力,加大对秸秆生物气化、大中型沼气工程、太阳能光热、光电等技术的攻关力度,力争取得新突破,加强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能源产品和工程质量标准及检测体系。

3.3、创新机制,加大对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的投入

农村能源建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内容,也是集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十分明显的公益事业,为了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能源建设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要坚持“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引导企业、社会和农民投入,逐步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的投资机制。一是要加强示范项目建设,通过农村能源成功模式的推广应用,用效益吸引农民群众和业主主动参与项目建设;二是要积极争取国家的投入;三是有关部门制定农村能源项目建设的扶持政策,激发农户和业主参与开发的积极性。

3.4、减轻农业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从当前的农村实际特点出发,以整治污染为中心,全面推进农业污染物治理,减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并要求必须配备有沼气池,严格将沼气池工程作为纽带,狠抓规模化禽畜养殖场排泄物处理。烟叶产区都建有废弃物回收池,部分村建有垃圾回收池,镇建有大型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促进农业污染物处理的有效性,借助资源化利用和多产业开发等方式,全力解决目前农村脏乱差的现象。通过建设户用沼气池、“小沼”工程,不但可以有效降低粪便对地下水的污染,还明显改善农村环境。

3.5、突出重点,合理布局

重点是发展沼气、节柴灶和节煤灶。沼气以具备一定条件适宜建设沼气池的养殖户为主;节柴灶以边远山区薪柴资源丰富的乡村为主;节煤灶以交通、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为主。

3.6、健全行政管理体系

第6篇

【关键词】生态林业;生态新农村;经济;持续;平衡;发展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美中不足的是,环境问题也愈演愈烈。伦敦曾有雾都之称,但也仅限一城,中国近段时间都可以成为“霾国”了,雾霾多日不散。老百姓对蓝天白绿水的渴望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对生态建设的关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中国在经济腾飞的时候,绿化建设与普通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受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而城市因地域限制和人口密度越来越大,高楼林立,无论如何绿化,都远远达不到生态绿化的标准,城市的不足,只有通过广大农村来平衡,所以生态农村的建设就成为了中国生态平衡的重中之重,成为区别旧农村的重要标志。而建设生态新农村,又是以建设生态林业、农业、畜牧业、工业为重点,尤其是生态林业的建设,决定了生态农村的成败。只有通过生态林业、生态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才能逐步改变整个中国的生态环境,实现我国农村山青水秀、绿树成阴、鸟语花香;城市空气清新,蓝天白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

一、生态林业和生态新农村的概念

生态农村,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是生态林业的建设,但又不单单是绿化问题,生态农村,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经济发展对生态的影响和生态的自我恢复呈现达到完美的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林业、生态新农村。

1.生态平衡早已是人类共识

早期的人类发展,是人类与天不断抗争的过程,从大禹治水,都江堰,大运河,还有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无不带给人类以巨大的发展;但是也有一些经济发展却是为了小集体利益或者只顾眼前利益的鼠目寸光,比如农村的部分砖厂、黑煤窑、水泥厂、金属矿厂、化工厂等,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发展,以蓝天白云、土地贫瘠换来少部分人的富裕,是以子孙后代的明天换来的今天短暂的繁荣。早在春秋时代,我们的先哲们就意识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吕氏春秋》提出“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的警示性名言,体现了对更新资源持续利用的朴素思想。林业的发展也由早期的破坏和一味索取过渡到现在的有序砍伐,及时补植、持续发展的生态林业模式。时至今日,生态平衡的观念其实早已深入人心,但在利益面前,却被抛到了九霄云外,雾霾中,我们不得不静下心来,重新认识生态发展的重要性。

2.生态林业和生态新农村建设的条件已经成熟

在农村还饿肚子的时候,谈什么生态发展,不太现实,因为在威胁人类生存面前,一切都是枉然;现在,农村有很多地方已经比较富裕了,建设生态林业和新农村的物质条件已经成熟,作为周期较长的生态林业、生态新农村建设,人们有余粮支撑到丰收果实的时候,而且恶劣的生活环境也迫使人们从内心愿意通过建设生态林业和生态新农村来改变环境,他们唯一欠缺的的就是技术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帮助。

而生态林业和生态新农村,国家已经在多个地方试点建设成功,尤其是一些旅游胜地的农村,建设的生态林业生态新农村越好,旅游经济越发达,两者相互促进、良性循环,达到一种动态的生态平衡。不具备旅游的农村,依靠自己现有条件,也形成了许多林牧农村、果木生态农村、林渔生态村、宜居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等,形成了樱桃沟、桃园、黄河湿地等各具特色的新农村,现在到了有组织有计划地去推广的阶段。

二、建设生态林业和生态新农村的保障

1.必须有政策保证

只有有了好的政策,才能有一定的持续性。因为生态新农村不是一天建成的,它是一个持续投资的过程,周期较长,甚至数十年,所以必须统一思想,克服困难,迎难而上,才能在若干年后享受喜人的果实。

2.必须有制度的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在制度的约束下,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职责分明,包干到户,责任到人,对破坏生态农村建设的人或事以惩处,生态村的建设才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生态村的发展才有可能得到维护,才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3.必须有技术的支持

没有技术的支持,一切都是水中月,画中饼,劳民伤财,最后好心办坏事,一切都成黄粱一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用在生态农村的建设上在合适不过。所以,建设生态新农村,要引进生态建设的技术,通过林业局、园林公司、林业农业大学、国外先进的生态农村等地方学习有关的技术,同时培养村里自己的技术力量,在学习和建设中不断成长,做好了人才储备,才算得上是成功的生态农村,否则就像只会代工没有核心技术的南方的很多企业,在金融危机来临之际濒临破产。

4.必须有先进的经营理念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同样的道理,建生态林业和生态新农村不算太难,难的是可持续的发展。没有一个好的经营理念,不能自负盈亏,不能为人们带来财富和经济的发展,那么就等于宣告生态林业和新农村的失败。所以,建设生态林业和新农村,离不开人才,除了引进人才外,还要培养自己村里的经济经营人才,制定合理的生态村利益分配制度,做到人建、人享、人爱,和社会经济大发展接轨、融合,而不是独立特行,超然世外。

5.必须有科学的生态评估制度

生态村建好后,是否成功,是否实现了生态平衡,还应当有个评估制度和标准,所以我们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评估制度,最好由国家来评估,或者成立第三方评估公司,使生态村的建设呈良性循环,不断纠偏,让生态新农村的建设变得有序、有目标、有标准,杜绝盲目性,减少浪费,提高效率,早日实现全国生态林业和生态新农村的推广。

三、建设生态林业和生态新农村

1.绿化的概念和含义

绿化是十分宽泛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绿化的释义是“种植树木花革,使环境优美卫生,防止水土流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蒋爱娟提出的“绿化是一种栽种植物以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的活动”,所以说绿化具备生态和美观的双重作用。要想鸟语花香,先要给鸟以家,那就离不开绿化种树,离不开生态林业的建设。

生态林业包括新农村人居环境的绿化和经济发展有关的林业绿化。生态新农村人居环境的绿化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内容和手法,对新农村居住环境进行的美化活动,包括农村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化和农村建设用地之外的对农村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的环境绿化。前者主要包括农村街道绿化、庭院绿化、宅旁绿化、公共体闲空间绿化(农村公园绿化),后者主包括村庄外缘绿化,如河涌、山坡、荒地等绿化。主要集中在农村的人口居住地和,改善人们居住的环境,使人生活愉悦,吸引外来人口观光、旅游、休闲、农家乐餐饮、慢生活体验甚至是心里疾病、精神疗养等,从而提高当地经济收入。而经济林业绿化,则是根据当地气候、土质、环境以及参考社会需求,为了经济发展,为农林牧加工企业奠定绿化的基础,提供原料,支持企业和生态村持续发展,是经济来源的重要渠道,必须经过科学调研,才能确定如何绿化发展,同时还要有计划地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发展变化进行不断调整,以便适应市场的需要,不断进步。

2.生态林业的分类

生态林业建设在我国起步晚,研究时间不长,尚未形成生态林业科学的权威理论体系。目前主要集中于学习和吸取国外生态林和生态村的先进经验,研究我国生态林业和生态村适合的模式。许多专家也写出了很多宝贵的理论和经验,李昌来通过法国农业发展经验给了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一定启示;张晋石通过分析荷兰的乡村景观规划与土地整理过程的关系,学习荷兰乡村景观规划的先进经验,总结出荷兰的乡村景观规划逐渐从服务于农业生产等经济因素发展为注重有效的土地利用与景观品质、生态进程的保护和发展相结合的模式,给我们建设生态农村指明了方向。在国内,结合一部分试点,吴云霄等从农村绿化类型及农村庭院建设的生态模型方面对农村庭院绿化的模式进行探讨,提出了不同庭院类型的绿化模式。根据自然理条件和城乡一体林业建设实际,提出村庄绿化水网和路网景观防护型模式、镇村景观环保型模式、住宅新区景观保健型模式、村镇企业生态文化型模式、农区生态观光园休闲型模式及丘陵岗地生态经济型,都给我们建设生态农村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3.生态林业树种的选择

生态林业树种的选择非常重要,它决定了发展的持续性。刘安宏等将村庄绿化分为进村道路、村内街道、休闲广场、庭院和村庄周围绿化5部分,并根据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功能建议选用不同的具体树种。进村道路的绿化体现的是生态新农村的特色和风格,既要独特,又有大气,适合选择高大乔木类;村内街道,适合选择身材修长的乔木,绿化同时又不影响行走;休闲广场适合选择较名贵具有观赏性的树种,同时应当较丰富,供人们休闲之余的欣赏;庭院树木建议选择能够体现农户人家特色的树种,每个人喜好不同,风格迥异,形成大环境下的小特色,表达主人的爱好和品位;村庄绿化则一定要体现生态村共同的诉求目标,生态村设立之初想要达到的整体的效果和风格。具体树种根据当地气候、土质、环境和市场需求具体判定。

4.绿地的选择和分类

在生态新农村建设中,绿地必不可少,选择很重要,根据绿地的位置或者功能不同分类不同,选择自然也有区分。绿化用地分类的研究中,笪红卫等参照城市绿地分类系统,根据农村土地实际利用情况,将农村村庄绿地分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包括村庄以及大水库周围设置的防护林,附属绿地包括宅旁、河滨、街景、道路绿地,生产绿地即农田林网,包括平地农田、丘陵梯田茶林以及各种经济林地和布置其中的防护林带。金兆森等将村镇绿地分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范宁将乡村聚落绿地分为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其他绿地,将乡村聚落绿地布局依照所形成的绿色空间环境分为乡村聚落绿色空间、乡村聚落内部绿化、乡村聚落内外绿色纽带3个层次。骆中钊等将乡镇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为9大类、28小类.绿化用地单独列为1大类,下分为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2个小类。公共绿地为公园、街巷中的绿地、路旁或临水宽度不小于5m的绿地;生产防护绿地指提供苗木、草皮、花卉的圃地,用于安全、卫生、防风等的防护林带和绿地。农田、菜地、园地、林地等被划入“水域和其他用地”大类中的“农林种植地”;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生产建筑用地和仓储用地均有其附属绿地。根据绿地分类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植物种类,适合的草种进行绿化。

5.立体绿化

科学配置植物群落,充分展现植物功能特点,形成立体的空间绿化效果.植物群落是绿色空间的基础,而植物景观是绿色的主体,因此应以乔木、灌木、草本花卉、藤本植物等通过有机结合、科学搭配构成合理的绿色景观.根据它们的种类和习性的相似性组成层次丰富而不芜杂、适合生态村自然环境条件的人工生态植物群落,从而发挥出最佳的生态效益。科研人员从园林植物改善环境的功能和叶面积指数关系入手.换算出最佳绿色效益结构为乔+灌+草(含地被、绿篱)模式。这种种植模式既节省土地.又在环境生态效益上产生最佳的效果。如道路两旁挑选分枝点高、树干端直、少病虫、耐修剪、耐旱、耐旱等特性的树种作为行道树;绿篱就挑选分枝点低、萌芽力强、四季常青的树种;在窗台、阳台、墙面、屋顶这些地方进行绿化时就选择防尘、防燥、防污染功能较好的植物,适合立体绿化的植物合理配置。同时还要考虑一年四季的不同时期植物的生长状况,做到一年四季各有千秋、各有风景、各有特色,春夏秋冬季节分明,美景怡人,避免一年四季无变化的引起审美疲劳的绿,或者秋冬无比的萧条。

四、生态林业和生态新农村的前景

国内关于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不过20年,主要集中于完善系统性的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探讨,重点区域的典型研究和应用实践。刘黎明认为乡村景观规划是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理论,目标是创造一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和美化的乡村生态系统。生态林业和生态新农村虽然起步晚,但随着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各地农林部门设立了新农村绿化科室开展新农村绿化理论和实践专项研究,新农村绿化研究正逐渐趋于科学化、规范化。随着生态林业和生态新农村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合理,生态农村的发展就会更加规范、更加科学,经济效益也会越来越好。不久的将来,神州大地将遍地都是生态林业、生态新农村,处处都是蓝天白云,鸟语花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人与自然、动物、植物和谐相处,中国将真正实现梦想,崛起于地球!

参考文献

[1]杨培红,姜效雷.园林工程绿化种植施工组织管理探析――以黄河风景名胜区一线绿化种植施工管理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8卷13期

[2]丁彦芬,马存琛.中国新农村绿化建设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江苏农业科学,2010年第6期

[3].加强生态住宅小区绿化建设的建议[J].湖北农业科学,第2012年51卷第22期

[4]冯燕,闰玉民,周园,郭福厚.地被植物在城市河岸带绿化中的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第39卷第4期

第7篇

—xx县林业局建设新农村实施方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战略高度,其目标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县林业局依据本单位的工作职能,结合我县的实际,提出“以全国绿化模范县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林业的角度要正确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产业建设的关系,切实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林业,既是公益事业,又是基础产业,肩负改善环境、发展经济的双重任务,生态建设是基础,产业建设是重点,没有生态保障,产业难以持续,生态建设也无法支撑。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要坚持“两手抓”,协调推进。同时要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与绿色环保的新型林业产业,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资源和能源,为国民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二是要正确处理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林业,既要遵循自然规律,也要遵循经济规律;既可作为基础产业参入资源配置,又能通过实施生态建设实现大林业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保护先行,确保生态优势,科学开发利用森林资源,使我县林业经济迈上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征程。“全国绿化模范县建设”是加快城乡绿化,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加快实现“领跑中西部、进军五十强”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能实现全县国土绿化工作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展示我县造林绿化的成就和县的良好形象;能提高我县的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能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二、指导思想

以实现“县城园林化、乡镇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为目标,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为动力,以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为手段,以城区、村庄、道路绿化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加快建设“和谐长沙”做出贡献。

三、建设指标

2006年,全县完成造林1.5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义务植树150万株(其中基地植树30万株),四旁植树80万株,完成县城林业生态圈260亩,绿化河流、渠道、公路200公里,2007年完成人工造林1.2万亩,完成县城林业生态圈350亩,义务植树150万株(其中基地植树30万株),四旁植树80万株。绿化河流、渠道、公路200公里,封山育林2万亩。到2007年底,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乡镇所在地、村庄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0%和30%,全县绿化覆盖率达到45%,绿地率达到36%,县城人均公共绿地12平方米,随机抽样调查公民绿化意识达到85%以上,全民义务植树建卡率达到90%以上,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6%以上;80%以上的街道、居住区和单位庭院绿地率达到省级标准。

四、工作任务

(一)制定中长期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规划。由县林业局牵头,委托部省有关科研院所,制定我县2006-2020年城乡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规划,提高我县国土绿化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

(二)造林绿化工作

1、城区绿化。要完善县城绿地系统规划并纳入县总体规划。重点在景区景点绿化,道路街巷绿化,单位庭院绿化,居民社区绿化以及立体绿化方面有新的发展。从2005年至2007年,提升10个街头花园绿地水平,每年完成城区5个游园新建任务。80%以上的街道居住区和单位庭院绿地率达到省级标准,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绿化与工程同步施工,同步完成。进入县城的主要出入口,已建绿地景点的补绿扩绿,提高档次,未建的要在2007年底前补建。此项工作由建设局负责,城管局、开发区管委会负责组织实施,县委文明办、交通局、规划局为主要协作单位。

2、道路河流绿化。包括境内的国省干道、高速公路、铁路、主要河渠两侧绿化。2006年重点抓好长永高速、机场高速两侧绿色通道建设。2007年抓好株洲至黄花机场高速路的绿化建设,并对已绿化的河、渠路加强抚育管理。新建公路两侧绿化要高起点、高标准,高档次,年内建成省级精品工程。此项工作由县绿委办负责,县林业局、交通局、水利局、开发区管委会组织实施。

3、工程造林。包括各级各类工程造林项目,按工程标准,完成全部造林任务,建设一批样板地块。此项工作由县林业局负责,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4、创建花园工程。全县建设省级森林公园1个,创建省级园林式单位和市级花园式单位20个,县级花园式集镇20个,花园式庭院400个。此项工作由县绿委办负责,各乡镇人民政府的组织实施。

(三)全民义务植树活动。重点是完善义务植树属地管理制度和基地义务植树制度,不断丰富和完善义务植树的实现形式,搞好与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结合,各乡镇和联系乡镇的县直机关单位负责建立义务植树基地,植树地点做到一定五年不变,广泛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城乡居民参加义务植树,并实行一户一卡制度,每年基地植树30万株。年内义务植树建卡率达到96%以上,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0%以上。此项工作由县绿委办组织协调,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直机关各单位负责实施。

(四)森林资源保护工程。对现有森林资源加强抚育管理,加大病虫害防治力度,严禁乱砍滥伐,严禁非法占用林地,严防森林火灾,杜绝各类毁林案件,切实保护森林资源。此项工作由县林业局负责,县森林防火办公室、县公安局、县国土资源局为协作单位。

(五)古树名木保护工程。根据全国绿委《关于加强保护古树名木的决定》及建设部《古树名木管理办法》,在全县范围内对现有古树名木,进行普查、登记、建档、立卡,严禁移植古树名木,切实保护好珍贵的古树名木资源。此项工作由县绿委办负责并组织实施,各乡镇政府配合。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开展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活动,是构建“和谐长沙”,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县域竞争力,加快实现“领跑中西部,进军五十强”目标的一项重大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充分认识创建活动的重要性。要统一思想,提高

认识,真抓实干,把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工作摆上各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

(二)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指导。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各阶层、各部门、各行各业,必须加强统一领导。建议成立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县长黎勇任组长,县委副书记任正斌任副组长,成员由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由县绿委办主任、林业局局长周海林同志兼任。

(三)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创建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有关单位和乡镇,由政府县长与各科局长和乡(镇)长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工作任务未完成实行一票否决制。

(四)加大造林绿化宣传力度。采取长效宣传与短期集中宣传相结合的办法,每年组织两次造林绿化宣传月活动(造林期间和迎检期间)。宣传的形式主要包括:1、新闻媒体宣传。重点是宣传造林绿化成就,创建标语、口号、意义,创建活动先进典型;2、设立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林业网站专栏;3、基层单位创建活动宣传专栏;4、组织市民绿化意识调查;5、有奖知识竞赛及中小学有奖征文活动;6、户外广告宣传(海报、宣传标语、广告牌等);7、绿化简报宣传等。

(五)适时掀起造林绿化。每年12月1日至次年3月30日为全县造林绿化突击时段。特别是采伐迹地的更新、低产林的改造,各乡镇应制定方案,在2007年前完成。以义务植树为载体,掀起春季造林绿化,继续巩固扩大国土绿化成果。

第8篇

一、新农村建设完成情况

我州1市2县根据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完成全州9个建设村(其中:市2个,县4个,县3个)建设实施方案,组织群众,合理规划,积极实施好建设项目。截止目前,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绿化45783米,公共绿地95.03亩。其中:市道路绿化10095米,公共绿地17亩;县道路绿化12626米,公共绿地77.03亩;县道路绿化23062米,公共绿地1亩。建设项目栽植各类苗木24.45万株,其中:市11.17万株,县5.93万株,县7.35万株。总投资205.83万元(其中:省财政投资180万元,地方自筹25.83万元)。

通过半年来的努力,1市2县的新农村绿化工作圆满完成,有效提高了村庄绿化率,增加了人均公共绿地,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人居和投资环境。

二、采取的措施

一是精心组织,合理规划,确保项目建设有序开展。市、县和县安排专人负责新农村建设项目实施规划和督促检查等工作,各负责人认真履行职能,研究制定了适合建设村的具体方案和措施。林业主管部门结合新农村建设内容和建设村的实际情况,对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在项目建设实施期间,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建设村造林工程质量进行全程监理,确保各环节施工质量。二是加强苗木调运、储藏、管理、检疫工作力度,确保造林苗木质量。三是狠抓责任制落实,将任务、责任分解到人,层层签订责任书,使每个施工人员的任务、责任明确。四是在植树造林季节,各市县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历年实施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开展“回头看”活动,对苗木成活率不高和管护不到位的地段进行补植补栽或重造,力争新农村绿化苗木成活率达到90%以上,确保新农村建设成效。五是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好宣传活动。广泛宣传林业工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地位,在加快我州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宣传,引导群众正确行使参与权和监督权,增强生态保护意识,争取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三、存在问题

一是自然条件差,苗木栽植成活难度大。我州属于典型的干旱荒漠化地区,也是全省降水量最小的地区之一,受水资源制约苗木灌溉难以保证。二是经营管理手段滞后。重栽植,轻养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管理措施没有跟上,造成苗木保存率和成活率难以保障。三是资金投入不足。受自然条件影响,我州造林后需要1-3年的补植补栽,而国家无专项经费,地方财力又非常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是传播覆盖面不广,工程管理难度大。对林业工程的有关政策和重要性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群众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很好地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缺乏对后续产业发展的深入研究。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充实各级新农村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狠抓新农村建设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二)加大检查、督促和指导力度,不定期地深入乡村进行检查督导,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三)加强管护工作,提高工程成效。针对部分地区重造轻管或只造不管的现象,为确保造林的保存率,一要落实管护人员,分片包干,承包管护,权、责、利挂钩。同时,修建防护设施,拉建围栏。二要加强森林病虫鼠害的防治工作。

第9篇

摘要浙江景宁县将林业发展作为助推新农村建设的途径。该文在叙述景宁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介绍了发展林业使景宁县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并指出其具体实施的措施,为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成果;措施;浙江景宁

1基本情况

景宁畲族自治县土地总面积19.53万hm2,其中林业用地有16.16万hm2,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活力木蓄积量761.46万m3,森林覆盖率达77.9%,森林绿是浙江省8个重点林区县之一,林地和林木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林业是畲乡景宁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所在[1]。近年来,景宁畲族自治县林业局作为职能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进绿化示范村和“兴林富民”工程建设,走林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林区发展,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提升林农科技素质,贯彻落实惠民政策,充分调动林农积极性,通过林业发展助推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林业发展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2.1风景秀丽

步入东坑、鸬鹚、大均、伏叶、梧桐等新农村,仿佛置身于绿的世界、花的海洋。特色生态新农村建设在这里散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2.2城乡协调发展

景宁县统筹城乡发展,以现代林业为推动力,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以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为龙头,助推林农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加强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万公顷笋竹两用林工程、实施百村绿化工程、启动望东洋保护与规划工程等项目,并进行科学规划、周密部署,充分发挥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走绿色循环可持续性发展之路。致力打造创新强县、以林富民的理念,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大力推广林业产业化。实施一村一品的特色林业,以东坑、景南1 403.87万hm2毛竹现代示范园区、黄洋口板栗示范果园等兴林富民工程项目为重点,全面实施竹林、药材、高山花卉、水干果增效工程,激起全县农民林业生产的热情,积极投身于增绿工程,村庄绿化、庭院绿化、通道绿化处处都是村民植树造林忙碌的景象,美化、亮化了新农村,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现代林业建设推进景宁县林业经济由传统经营思路向现代经营理念,落后生产力向先进生产力,陈旧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景宁县林农拓展、转变林业生产方式,经营现代生态农庄,综合开发利用“家禽—鱼—花—果—树—林下经济作物”绿色循环经济,采用农、林、牧、副、渔有机结合的方法发展多元化经济[2]。调整林业经济结构,积极从事第三产业,借助得天独厚、风光秀丽的大际风景名胜区、大均森林生态休闲旅游区等自然旅游资源,经营农家乐、生态游等,特色鲜明、地方风土味十足的特色旅游项目。如今来景宁县观光的省内外游人络绎不绝,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富了一方百姓,擦亮了“绿色畲乡、生态景宁”的特色旅游金字招牌。

2.3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吸引投资

丰富的自然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型的政府部门,引来许多投资,如缙云人王洪发在该县营建26.67余hm2茶叶基地、台州人黄明正在该县创办了一家医药包装公司等等。2009年以来,共有100多位外地人纷纷落户该县创业,从事茶叶、特色水果、医药包装等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参与新农村建设。景宁县现代林业的魅力和潜力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开始得到充分展现[3]。

3林业发展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措施

3.1将绿化示范村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工程和有效载体

在绿化规划当中,根据各村的特点,科学规划,合理配制树种,大大提高农村农民的居住环境条件,美化家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坑镇东坑村、鸬鹚乡鸬鹚村、大均乡大均村先后被评为“省级绿化示范村”[4]。

3.2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为一体的原则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为一体原则,把林业、农业产业结构与增加农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以科研部门为依托,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之路。目前,全县已建成竹林13 400 hm2、中药材基地4 000 hm2、干水果基地3 533.33 hm2、茶叶基地2 400 hm2、花卉苗木近133.33 hm2。着手毛竹现代示范园区1 400 hm2和板栗高效示范标准化基地建设、厚朴高效示范标准化推广技术应用,全面提高了景宁畲族自治县毛竹、板栗、厚朴等生产技术水平,极大地带动农户种植特色林果药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发展茶叶、杨梅、香水百禾、英川蜜梨、森林生态旅游等产业,打造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新亮点。毛竹、板栗、厚朴、茶叶、杨梅、香水百禾、英川蜜梨已成为主产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景宁畲族自治县陈世平、余沛青、任家弟、潘欣根、蓝根华等5户,2007年获得“全国绿色小康户”荣誉称号。

3.3建立健全多种制度和形式

3.3.1建立健全技术干部联系挂村制度,并开展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加大林农科技培训力度,指导林农科技兴林,林农科技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结合“三百一千”工程和“兴林富民”工程,加强林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使林农真正学会以科学的方法使用林果药栽培、施肥、修剪、深翻、防冻、使用林果药、病虫害防治、储藏、抗旱、喷灌等林业实用技术,成为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林业技术能手,切实提高林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林农生产管理水平。2007年建设高效林业示范基地1 000 hm2,其中高效笋竹林基地800 hm2,板栗基地200 hm2,发展香榧庭园经济村2个。景宁畲族自治县景南乡忠溪村、东坑镇深洋村、英川镇黄洋口村等3个村,2007年喜获省级“兴林富民”示范村荣誉称号。

3.3.2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让林农切实体会到林业政策性补助资金的实惠。近年来,景宁畲族自治县积极开展林权制度的改革,保障林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真正把林地经营自主权还给林农,现在逐步推行林农可以用林权证进行抵押贷款,使景宁畲族自治县林权制度改革又迈出一步,为林农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林农还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招标等多种形式,加快林木和林地的使用权依法、合理、有序流转,发展林业的生产力,调动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促进林区的生产发展,推动畲乡景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参考文献

[1] 宁久丽.试论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J].河北林果研究,2010(1):34-37.

[2] 孔东升.林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3):108-109.

第10篇

寺湾中心社区位于县城以南22公里处,子安公路横穿而过,是子长县通往市区的南大门。近年来,该社区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不断提升“双创”工作水平,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四个不求、四个但求”即不求新建但求新貌,不求整齐但求整洁,不求大变但求方便,不求园林化但求生态化的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治原则,紧紧围绕创建省级卫生乡和创建省级文明乡目标,立足实际,科学规划,统筹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全社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

一、统一认识,齐抓共管,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五到位。一是宣传到位。子安路开工建设以来,乡政府先后三次组织乡村两级干部、科学发展示范户、人大代表等赴本省旬邑、黄陵等县区进行参观学习,召开各种形式的会议宣传县上的优惠政策及建设标准办法,广大群众都能知晓、理解、支持新农村建设,统一了全乡上下的认识,形成了强大的建设合力;二是规划到位。坚持“规划先行、基础奠基、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对全乡11个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三是责任到位。乡党委确定了11名领导各包建一个村,各村都有驻村干部,乡上主要领导分抓两个重点村并划片包干,同时制定了严格的考评制度,有效地将责任落到实处;四是督查到位。坚持日报到,每天通报进度,及时督查存在的问题,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五是保障措施到位。中心社区成立了专门的材料供应检查组、后勤服务组、环境保障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有力保障,在抓好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的同时,还统筹抓了以草畜业为主的产业建设和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建设,口粮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在全乡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着力提高民主管理水平,保证新农村建设既有形式又有内容,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各村结合村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规划》。开展了以“三清六改”(清垃圾、清路障、清废旧房屋,改水、改路、改电,改厨、改厕、改房)为主题的村容村貌整治活动。

二、联系实际,突出重点,全力实施“双创”工作。

抓文化建设,营造文明向上的精神氛围。近几年来,寺湾乡全力打造和谐农村文化,彰显农村新生活。寺湾中心社区从2008年开始多方协调资金先后投入60多万元,修建群众文体休闲广场9个,高标准乡文化站一所,占地面积达220平方米,现藏书1800多册。在寺湾村组织了一只40多人的老年健身队伍,丰富老年朋友的精神文化生活。

狠抓“百里生态、文明示范带”创建工程。一是绿化工程。投资2000万元,配合县林业局抓好沿线10个村的阳背面山体绿化工程,并全部栽植侧柏、油松等常青树,投资500万元配合县林业局完成了子安路沿线全长21公里道路绿化。对中心学校校园及23处庙宇场所进行了美化绿化。清明前夕开展了“我为寺湾种棵树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及群众在河道沿线种植柳树5600多株。二是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彻底清理子安路沿线的石堆、土堆、粪堆、柴堆,清理公路沿线的墙体和电杆上乱写、乱画、乱张贴非法广告。三是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依托文明村民学校,开展了各类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活动。组建宣讲队,就当前形势、法律法规、文明教育、安全教育深入村组进行宣讲,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并组织育龄妇女进行健康普查,开展经常性的科技培训和优化产业的相关培训。四是产业发展工程。为调动农民积极性,中心社区加大农业补助力度,特色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薄壳核桃园、果园、西瓜、甜小瓜种植户已有可观收入。西红柿等各种蔬菜大棚遍布田野。五是集镇街道建设工程。硬化主次巷道和人行道、铺设行道砖、修下水道、安装路灯,投资10万元配套7个村的广场健身器材、宣传橱窗等基础设施,按照“一街一品”的绿化方案,栽植合欢树80株、垂柳60株。这些工程的实施,大大提升了农村社区的文明程度。六是环卫建设工程。新建垃圾屋5个、摆放垃圾桶80个,新建公共厕所4个,垃圾填埋场10个,雇用保洁员11人,同时还制定了《保洁员管理制度》,定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督查。

抓生态,改环境。围绕“水不下山,

泥不出沟”的目标,对王家圪崂至老草湾、李家川至降沟等五大生态环线示范区进行补植管护,继续巩固和扩大“三北”防护林栽植面积。通过统一上劳、统一调苗、划任务、包面积、干部蹲守扛死肩的办法,大力开展造林和补植补栽,五大流域已全部得到治理,没有空白地块。形成了石家山至老草湾、降沟至李家川两大流域生态流域治理示范区。

如今,放眼去看寺湾中心社区,一排排窑洞明亮、整齐;一条条街道干净、整洁;一户户农民幸福、和谐……一个富裕、文明、生态、幸福的新寺湾展现在大家眼前。

第11篇

摘要:新型农村建设,农村的景观是怎么定义的,什么是新农村,景观,新型的农村景观,自然的景观以及生产的景观。设计新农村的基本的原则,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以及创造性。还有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方式方法,本文着重介绍了此点。建设新农村所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关键词:农村景观;设计原则;设计方法与面临问题

1.农村景观概述

1.1 新农村概念

新农村,必须包含的有以下几个方面: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以及新风尚,缺一不可,小康社会“新农村”就包含的有以上的5个方面。

1.2 景观概念

景观,什么是景观?一般情况下就是泛指地表的自然的景色,但是在特定的区域则是指的是在自然地理区划中开始的或者说是最为基本的区域单位,也就是自然地理区。

1.3 农村景观

我们了解了景观,那么农村景观又是什么概念呢?农村景观(Rural Landscape)也就是在农村中我们能够看见的像山峰,河流等等的地表的自然景色,有农舍,有农民,有农作物,还有农民饲养的家畜等等都是农村景观。

1.4 新农村景观

新农村景观是由什么构成的呢?现在的农村正在由传统式向现代化过渡,新农村景观设计在于启蒙审美教育,把人们对自然朴实的美给唤醒出来,用美学阐述新农村景观,相比较城乡,突出农村特色之美。保护乡土文化以及发挥农村自然景观资源。这些都是构建新农村景观的重点。

1.5 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包含的由天然的以及人为的景观两个方面,像高山、大漠、沼泽、热带雨林等等基本上没有受到人类影响或者间接受到的影响较小的景观就是天然景观。人为景观就是指的是人类直接的影响并且长时间作用使得自然景观又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的景观,比如说像乡村、城镇等等的地区这样的。人为景观虽是人为,但也服从自然规律,所以要想达到预想的目的,就必定得按自然规律区进行建设以及管理。

1.6 生产景观

生产景观,它的来源是生产劳动以及贴身生活中,把生产劳动以及劳动成果融于其中,认为改造自然的生产以及再加工自然资源都被包含在其中,生产景观具有生命力,有文化底蕴,有长期继承的能力,还有就是由明显的物质生成。

2.新农村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2.1因地制宜的进行设计

因地制宜,什么意思,也就是要建设新农村,我们必须考虑当地的根本情况,制定采取合理适当的措施来进行新农村的建设,不得盲目的自己想当然的来进行建设。那样会有意想不到的后果发生。

2.2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也就是我们建设新农村,不是建设好了满足我们这一代人就行了,我们还得对后辈们着想,不得对他们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这是一个系统,不可分割,既要建设好新农村,又得保护好自然环境以及资源,要让子孙后代能够永久性的发展以及在环境中安居乐业。

2.3创造性的建设新农村

那么新农村的建设肯定不能刻传统的农村一样啊,所以我们需要由创造性的思维,要有独到的见解,创造性的表现形式包含发明与发现,制造出新的事物,找出已经存在但还未被人们所了解的事物规律。把新农村建设的有特点,有特色。创造性包括其意识、其思维过程以及其活动三部分。建设新农村就必须得拥有流畅的、变通的以及独特的思维。才能够建设出具有独特特点的新农村。

3.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设计规划新农村建设的方式方法,有五点,首先就是完成结构的完善,接下来就是突出斑块建设,再接下来就是新农村走廊建设,还有就是进行生态工程,最后就剩下了保护环境敏感区这个任务了。完成以上五点,新农村基本成型。

3.1对结构进行完善

完善结构,新农村的组成结构有哪些呢?首先有新的房舍,本着节约土地、能源以及材料的基本原则建设出每一种具有民族以及地域风情的居住房,在建设新的房舍是要强化管理,进行统一的规划。其次有新设施,要有道路吧,还要有水电、通讯、广播等等的配套设施,这可是新农村的重要的“硬件”设施啊。新农村的环境肯定不能像传统农村那样咯,按卫生标准规划建设农村的生活垃圾区,污水沟,厕所以及畜禽生活区。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打心底全力建设新农村。还有就是要提倡科学、文明、发指的生活观。对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强,要进行移风易俗的新的风尚。

3.2进行斑块建设

斑块建设,斑块的意义就是异于周围环境、相对均匀物质的非线性的区域。就新农村而言所指的就是所有的生活环境,比如说房舍,饭馆,生活公园等等。斑块建设指的就是把所有相同的生活设施在一个规定的地域范围内进行集中建设。这样显得有条理性,看起来更加的规则,漂亮。

3.3走廊建设在新农村中

新农村中的走廊建设,什么事农村走廊建设呢?原始的传统的农村,家家之间并没有什么平坦的道路联系,总是在崎岖的道路上前行,这样大大的增加了交流的难度,新农村走廊就是建设出家家相连通的道路联系,即水泥道路家家通,每一条水泥道路都直接连到了家家户户,一条主干道延伸出很多条的支路,这样家家户户之间的走动较之以前要简单的很多了。在新农村里建设出此类的农村走廊显得我们所建设的新农村变得更加的大气,现代化。也更加的方便了。

3.4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工程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工程建设。即通过对生态学原理的利用进而进行的恢复自然生态以及建设人工生态的技术方法以及手段,强调的就是生态以及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生态建设方法就是完整性——循环——协调——自力更生——共生的生态调控手段设计。生态工程通过对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循环再生原理的合理应用,与系统工程最优化方法相结合,进而设计出分层多吉利用物质的生态工程。

3.5保护环境敏感区

对环境的敏感区进行保护,环境的敏感区,也就是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所有的自然文化保护地进行保护,还有就是保护非常敏感于某类的建设项目污染因子以及生态的影响因子。环境的敏感区就像是自然保护区和类似世界文化以及自然遗产地等等的保护区。还有就是基本的农田保护区、公园、湿地、森林以及珍惜濒危动物的天然聚居地等等,以及主要功能是居住、医疗卫生、科研与行政等等的区域也是应当被保护的。还有就是保护文物的单位,具有特殊的文化历史以及科学与民族意义的保护地。都是应当得到有效保护的环境敏感地区。

4.建设新农村面临的问题

4.1进行因地制宜规划

因地制宜的规划,根据当地土地的形式进行新农村建设,不得盲目想当然的进行建设,我们得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

4.2西方化的新农村建设

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应当有我们的自己的特点,不要以为的去模仿西方的建筑模式,毕竟东西方文化是有差异的。要符合中国的国情。

4.3新农村建设面临城市化

既然是新农村建设,农村要是和城市一样的了,那么就没有了农村应有的特点,也就没有了建设新农村的意义,所以根据农村的特点进行新农村建设是有必要的。

4.4偏低的农民思想

农民的思想偏差,我们应当加大力度对农民思想进行教育和改革,使得他们懂得新农村的意义,齐心协力的共同建设出美好和谐的新农村。

4.5日趋变差的农村环境

农村的环境是越来越不好了,那么我们应加大力度在保证建设新农村的同时对环境要进行保护,不得以牺牲环境的巨大代价来建设我们的新农村,那样就得不偿失了,本着对子孙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建设出美好的新农村,使我们大家共同的追求。

5.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面临着无数的挑战与困难,但是,为了新的幸福生活,我们只能大步向前,通过不懈的努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一定能够建设出来。(作者单位:固始县国土资源局)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  

      新农村建设正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越来越多的 经验表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有效模式之一。目 前中国的旅游业形势的发展迅速,从旅游业产生的对经济与社会 效益强劲推动作用来看,旅游产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 效益、改变城乡的二元结和为农村增添活力等方面,起到重要的 促进作用。本文将着重探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建设策 略.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 1.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为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 条件 ①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政策和资金扶持。新农村建设以发展 农村经济为宗旨,国家鼓励更多的企业在农村地区投资兴业。乡 村旅游以投资小、见效快,成为众多企业青睐的项目。政府部门为 了促进乡村旅游建设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而且也使农村地区得到更多社会资本。同时,政府还增加了对农村经济的总体投入,乡 村旅游也得到部分款项建设资金.

    ②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科学技术和智力支持。新农村建设重 视对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产业经营模式的改变,这给农村旅游业 建设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而农村教育水平的改善,不仅提升了 农村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同时也为乡村旅游重点培养了经营管 理人才.

    ③加强乡村旅游设施建设能力。新农村建设成果具体体现在 极大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尤其是交通、通讯、环境卫生基础 设备的改善。这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乡村旅游业的建设和发 展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

    ④乡村旅游建设注入了充实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的发掘与 保护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例如,原始古老的乡村庆 典节日、喜庆的婚嫁活动、文化艺术节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艺 术戏剧舞蹈、民间文学和其他文化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艺术资源将成为乡村旅游的新资源,以满足游客的多层面的需 求。充实的文化内涵使游客的旅游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游山玩水视 觉享受,更带来丰富的心理体会.

    2.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①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商业、 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的旅游需 求同时直接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 业化的发展.

    ②可以提供农民就业岗位。乡村旅游所幅射的行业十分广 泛,涉及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方面。这些服务性行业对 劳动力的需求较大,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富余劳动力的安置 问题。久居都市的人们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让农民提供在服务 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回报,而农民从收入增长中体会到新农村建设 的带来的实惠.

    ③可以提升农民文化素质。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将带来先进 的文化、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农村旅 游,可以缩小城乡之间距离,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实现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特别是在偏远山区,能够打开一扇了解外界的窗口, 促进人们观念的转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④可以促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 展,为了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各级政府将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 入,乡村则以集体或个人出资的方式,不断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 件,加快旧村改造步伐。通过这些人们的共同努力,使农村进出的公路、通讯条件、公用设施、垃圾处理等设施明显改善.

    二、乡村旅游鲜明的时代特征 1.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新农村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深入分析当前局势的基础上做 出的重大决策,本身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由于新农村建设产生 的背景特殊,必须承载了当前这个时代要求的许多重任,并根据 我国经济和社会状况现状提出新的解决方法。乡村旅游建设正是 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立足农村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经济 发展模式,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2.生态和谐共存 乡村旅游以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城镇居民前往消费,既实现 了农民增收,又让游客得到了满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建设农村旅游中,必将更加重视生态保护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这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3.乡土文化丰富 乡土文化一种围绕农业为主题的文化,有一个明显的区域差 异,体现了历史、经济、科技、民俗、文学和其他文化丰富的内容.

    乡土文化不仅包含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含了自然生态文 化,这正是乡村旅游的突出特色.

    4.农家休闲体验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渴望回归自然放松心 情,乡村旅游中的农家休闲体验正给了人们一个这样的机会。在 乡村旅游活动中,游客采摘果实、垂钓网鱼,体会简单淳朴的农家 生活方式。而这种独一无二的农村地区的魅力,让游客流连忘返 三、乡村旅游建设的基本条件 1.丰富的旅游资源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反之,旅游资 源是否丰富决定了在乡村旅游建设能否成功。乡村旅游是以自然 资源为基本条件,辅以一定的旅游活动内容的一种新的旅游模 式。因此,建设乡村旅游只有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才可能会得到 进一步发展,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共同进步.

    2.有利的政府政策 如前所述,乡村旅游业与商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发展 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旅游发展相关的 旅游、环保、教育、商业、卫生等各个部门通力协作。要重点解决一 些乡村旅游建设中的迫切问题,如基础设施改善、人力资源储备 等,给予乡村旅游建设有利的政府政策。同时,在旅游开发项目时 应享有必要的优惠倾斜,为刚刚起步的乡村旅游创造宽松的政策 环境,以促进其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