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17:04: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学的能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科技不断变革发展,管理学课程教学在经济市场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高校人才培养逐渐向创新型转变,这给管理学课程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有效地改进管理课程教学成为当前管理学课程进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环节都需要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地为社会输送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管理学教学的模式单一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很多高校仍沿用以前旧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如“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模式,这并不适合当前科技和时展的要求。同样地,这种教学管理模式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管理课程教学,无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主动性,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这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二)管理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并没有实现完美结合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高校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操作机会,学校和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也非常困难,很多学生没有受到过更为严格的管理教学实训,这为他们将来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三)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
科技在不断发展,时代在不断进步,但很多高校受传统管理教学模式的影响,仍旧沿用以前的管理学教学的培养目标,教材内容抽象,理论性较强,导致一些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掌握管理学知识,教学效果差,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策略
(一)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
1.管理学教学内容的改革。管理学教学内容改革。首先要加大教学内容信息量,选择优秀的管理学教材,及时更新管理学教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前沿的管理学知识,在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宝贵的管理学知识。这对于学生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教师教学要深入浅出,针对管理学中的不同对象对教学课程进行数字化处理。管理学课程教学要更好地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结合,不?嗉し⒀?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2.关于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非常关键和必要的。要采用较为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地引用一些优秀的企业数据及其相关案例。同时,对于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等进行整合,加强团队之间的协作能力。另外,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通过情景模拟等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掌握、消化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3.关于管理学课程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就管理学课程教学资源而言,不仅有网络资源,而且社会资源、师资力量等也是非常关键的。网络资源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和消化知识,丰富的社会资源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强有力的师资力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管理学知识。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4.关于管理学课程教学条件的改革。管理学课程教学条件改革也是非常必要的,良好的教学条件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在教学条件的改革过程中,可以利用互联网教学,通过电子讲稿、PPT等形式呈现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课程大纲。另外,可以采用灵活的管理学课程理论教学,让学生在高校的教学实践基地通过与教师合作的学习模式,从实践中有效地巩固其经营管理知识,提升其管理技巧等,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管理学知识水平。
5.建立完善的管理教学质量考评标准。由于管理学课程教学是一项需要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因此,在管理学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于管理教学进行有效的实践质量考评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动手能力、分析总结能力等对学生作出综合性测评,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综合科学性评价。
(二)关于创新人才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
1.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管理学教学方法。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采用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管理学课程教学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就其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而言,可以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开展情景教学,从而加深学生对管理学现状的了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管理学知识的掌握。
2.结合发展实际拟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在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由于管理学课程涉及内容多样、覆盖范围广泛,因此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当有所侧重,要结合当前的课程发展实际开展教学。
3.扩大管理学课程教学实践的比重。管理学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学实践,它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加大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开展必要的教学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结合当前的课程管理学知识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
四、结语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进步,管理学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市场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从上述对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管理课程教学要始终以学生为核心,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效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对于培养管理学创新人才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管理学方法论;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培养
Analysis of Management graduate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management ability
Li Xiangyu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postgraduate research capacity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eachers urgent need to address the problem. Management methodology as the research methods behind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ontological position and point of view, it is designed to answer "why" questions. And the "why" questions the ability of analysis is precisely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post-graduate research capacity and innovation leader. Therefore, graduate research training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management must focus on methodological knowledge.
Keywords: management methodology; graduate management; research capacity; training
如何提高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是高校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一个非常普遍而又非常重要的问题。从研究能力上看,管理专业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在于研究生已基本形成独立的研究能力。但研究生形成这种独立的研究能力是不容易的,它需要在培养研究生独立的研究能力方面有一套迥异于本科生的方法或途径。从国外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培养的情况看,他们在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培养上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开设管理学方法论课程来实现的。事实上,在西方国家管理学院(商学院)的研究生课程中,大都开设有一门叫做Businiss Research Methodology的课程,翻译为“经营研究方法论”,也可称之为管理学研究方法论,或者就叫做管理学方法论。通过管理学方法论这样一门课程的开设,他们的目的就是借此途径来提高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能力。相比之下,国内由于管理学这门学科在大学的设立比较晚,而且刚开始时管理学还依附于经济学自身并不独立,而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招收则要晚几年,因此,国内高校对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程的开设一方面由于缺乏合适的教材或参考文献而难以开设;另一方面也因为师资匮乏而无法开设。因此,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程在国内高校的开设是参差不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近几年,国内一些高校或科研院所像西南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教学上陆陆续续开设了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这几年,我也在我校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中开设了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经过几年的教学研究和探索,我认为提高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管理专业研究生在方法论方面知识的传授和研究。
一、学习管理学方法论的重要性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的器,指的就是方法。对于方法的重要性,同志曾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1](P125)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则说:“认识一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科学研究的方法经常是极富兴趣的部分。”[2](P445)以上说明方法对于科学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是因为科学与方法之间具有统一性。用英国著名学者皮尔逊的话说就是:“科学的统一仅仅在于它的方法,而不在于它的材料”。[3](P15)这说明科学即方法,或者说科学与科学方法具有合一性。易言之,科学方法和科学本身是合二而一的、不可分割的,科学即科学方法――在用科学方法研究的过程以及所得的最终结果都是科学意义上的;或者用通俗化一点的语言来讲即科学方法是科学的精髓和真谛,是形成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乃至统一科学的决定性因素。不仅如此,科学方法之所以重要,还因为科学方法是对科研过程规律性的总结,学习科学方法,能使研究者通晓科学技术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掌握科研中的各个基本过程和环节以及科研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使研究者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使科研工作少走弯路,获得成功。一门学科之所以称之为科学,是由于应用了科学方法,科学的成功是由于科学方法的成功。在此意义上,著名学者巴甫洛夫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进步的。研究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要提高一步,随之我们面前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因此,我们的头等重要的任务乃是制定研究法。”[4](P49)以上名人或学者的话得到了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确证,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在科技发展上做出重大成绩,除了其他条件之外,确与他们善于运用正确的科学方法有关。例如,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经过数十年对天象的观察,积累了大量的行星运行资料,但是由于他不能正确运用数学方法,因而不能从这些资料中得出天体运行的规律性的认识。而开普勒正是在第谷・布拉赫的大量观察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发现了行星运行三定律。欧几里得成功地运用演绎方法,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演绎出几何学的宏伟体系;伽利略巧妙地将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和惯性定律;爱因斯坦创造性地使用理想实验方法,创立了相对论等等,都是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可见,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对于科研上获得成功是十分重要的。[5]尽管以上所说的大多是科学或者自然科学,但对于作为社会科学的管理学而言依然是适用的,毕竟社会科学也是科学。而“社会科学……之本质特征是它的方法,而正是通过拥有某种方法,其作为一门科学的主张才必须得到试验”,[6]管理学发展的历程证实了布赖斯的上述看法。从科学管理时代的泰罗、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到科学管理时代与社会人时代两个时代之间桥梁的玛丽・帕克・福莱特和切斯特・巴纳德,再到社会人时代的梅奥、勒温、马斯洛、赫伯特・西蒙,直到现代的孔茨、德鲁克等等,其管理理论创立的背后,无不隐含着方法论上的变革,可以说,一部西方管理学发展的历史,在很大意义上说就是一部管理学方法论发展演变的历史。
当然,以上讲的大多是方法的重要性,但这丝毫没有表明方法论的重要性有逊于此。问题是,方法的重要性往往会掩盖了方法论的重要性。因此,以往对西方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和教学,大都停留在对方法的研究和教学而不是对方法论的研究和教学上。方法论指的是整个研究方法背后的知识论和本体论立场与观点,而方法只是指我们收集资料的方式和技巧。这说明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可判别性、目的性、创造性与经济性等基本特征。方法有利于人们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研究目的,而找寻到最为有效、简便和经济的研究方法。然而,任何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也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方法”并不能自身说明自己,它无法确定在何种情形下应当使用哪种方法,也不能预示在某项具体的研究中,这种方法的采用是否适当。同时,对于研究活动来说,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还要求指明科学研究所遵循的纲领或规范:究竟用什么眼光看待世界,体现出什么样的传统和风格?因此,方法本身并不一定就能保证认识主体能够获得预期的结果,这就产生了必需对方法进行科学说明、解释的必要,从而,方法论的研究也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故此,进行管理学方法论教学就不能简单地以管理学方法的教学来代替。
二、影响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因素分析
美国是管理学的发源地,管理作为一种专业以及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最早就在美国。在美国,管理硕士研究生获得的学位是职业性学位。职业性学位有两大本质特征:学术性和职业性,两者缺一不可。因此,职业学位要求有独特的知识领域,较高的专业技术层次,严格的入门标准和鲜明的实践性。毕业研究生只有获得这种学位才能进入某一行业或领域从业,即学位是从事职业的必备条件。显然,研究生尤其是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在获得学位前必须要参与社会(企业)实践,接触整理大量管理案例,了解行业特点,拥有从业的实践经验,在校学习与研究交叉并行,走上工作岗位前就能够建立与企业和政府,社会非营利组织密切的联系。可见,培养人才的质量是本,学位的获取是末。[7]
在我国,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招收和培养要比美国晚得多。1998年前,我国的管理专业是寄宿在经济学学科之下的,尽管1990年清华大学等9所大学就被批准试办MBA,但自1991年起,我国才首次设立MBA学位。1998年之后,随着管理学学科从经济学学科中独立出来,工商管理专业才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由此看来,管理专业研究生在我国招收和培养时间并不长。从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类别上看,它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从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上看,它服从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2006年,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发展目标。而中国能否建成创新型国家,则取决于是否拥有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而研究能力的最核心部分则是创新能力。由此看来,高校培养出的研究生理应是未来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的执行主体,是国家创新制度的有力推进者。因此,培养研究生研究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然而,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高技术人才,提高研究生的就业水平成为了最重要的问题。有调查表明:在对100位高校硕士研究生的调查显示:45%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研究水平没有显著提高,有85%的学生认为不知道自己怎样提高研究水平。[8]究其原因,一部分原因在于一部分高校管理专业研究生在研究能力的培养上常常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即大都限于是什么的知识的传授,而对于为什么的知识则相对传授得较少。问题在于:“是什么的知识”是比较容易传授的,对于学生来说也比较容易接受以及记忆。而对于“为什么的知识”即方法论的知识而言确实是比较难传授的但又是非常有用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缘由。从教育角度讲,传授给学生既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诚如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病理学教授威廉・贝弗里奇所指出:“人们普遍认为:多数人的创造能力很早就开始衰退。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姑且假定他迟早会懂得怎样最好地进行研究工作,但如果完全靠自己摸索,到他学会这种方法时,他最富有创造力的年华或许已经逝去。因此,如果在实践中有可能通过研究方法的指导来缩短科学工作者不出成果的学习阶段。那么,不仅可以节省训练的时间,而且科学家做出的成果也会比一个用较慢方法培养出的科学家所能做的多。这只是一种推测,但其可能具有的重要意义是值得考虑的”。[9]由于方法论与研究能力或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管理学院(商学院)的研究生课程中,大都开设有一门叫做Businiss Research Methodology的课程,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提高。相比而言,我国在管理学方法论方面的教学则要比他们晚得多。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培养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时,进行方法论的学习和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忽视管理学方法论知识的传授,必然会扼制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提高。
三、提升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途径
如上所说,管理学方法论在提升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程的教学。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都十分注重管理学方法论知识的传授与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进行管理学方法论知识的传授,其前提就是对管理学方法论进行研究。从国外的研究和教学状况来看,国外不少知名学者都参与到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和教学上来。如美国华盛顿大学福斯特商学院组织管理系的陈晓萍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凯里商学院摩托罗拉国际管理讲座教授徐淑英主编了《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美国现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写了《21世纪的管理挑战》的专著,英国管理学家保罗・格里斯利写了《管理学方法论批判:管理理论效用与真实性的哲学探讨》、Gibon Burrell and Gareth Morgon写了《Sociological Paradims and Organizational Analysis》以及加拿大约克大学舒立克商学院的谭劲松教授等,他们在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上造诣很深。研究论域涉及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区别、管理学与经济学研究范围界定、中国管理学研究的定位、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管理学研究中的测量统计方法、管理学论文研究发表的旅程、管理的新范式、什么是管理学、管理研究范式的类型、管理研究方法论的组成成分等。其次,从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上看,美国的陈晓萍教授、徐淑英教授、Gareth Morgon教授、英国的保罗・格里斯利教授等,他们都非常注重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检验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能力的关键就是看他们能否在一流期刊发表管理学研究论文。而要在一流期刊发表文章,必须讲究规范。现代方法论是规范性的和反思性的,因此,要达到上述目的,必须加强管理学方法论的教学。不仅如此,徐淑英教授还十分热衷于传播管理学方法论知识,几年来,徐淑英教授不仅在国内出版了《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这本著作,而且还在全国许多地方举办管理学方法论的学术会议,这对于提高国内高校管理专业教师的管理学方法论研究和教学水平起了重要的作用。
从国内的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和教学状况来看,在这方面研究成果最突出的当推西南财经大学的罗珉教授。罗珉教授不仅写了《管理学范式理论研究》等与管理学方法论有关的学术专著,而且还发表了《管理学: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等一系列管理学方法论方面的文章。其次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黄速建研究员和黄群慧教授,他们不仅合著了《管理科学化与管理学方法论》这本国内第一本以管理学方法论命名的著作,而且还撰写了《企业管理科学化及其方法论问题研究》等论文。其他在管理学方法论上有突出贡献的还有西安交通大学的李怀祖教授,河北经贸大学的崔援民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唐伟教授,浙江大学的马庆国教授,苏州大学的魏文斌教授,山西财经大学的孙国强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的张新平教授,苏州大学的尹卫东博士等,他们在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上均有比较深的造诣。从管理学方法论的教学上看,西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设了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程。
从我校的情况来看,我校对管理学方法论的教学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令人欣喜的是:我校在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和教学上已取得一些成果。其中,就我本人而言,继2005年我以《管理学方法论新论》为题获得学校博士基金课题立项以来,我所申报的《多元学科方法论影响下的西方管理学方法论流变研究》获得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立项。而我以《西方管理学方法论百年发展史及其启示研究》为题所申报的课题亦获得了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立项。其中,黄启慧同学就是因为听了我的管理学方法论课程而在《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第10期发表了《简析实用主义方法论与科学管理理论》这篇文章而成为我的课题组成员之一。而教育科学学院的七位研究生因为从管理学的逻辑起点的视角来探讨管理学方法论而发表了七篇文章,其中有两篇是中文核心期刊。可见,管理学方法论的教学在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上是多么的重要,这也说明了在管理专业研究生中进行管理学方法论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注释:
[1].选集(合订一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
[2][法]拉普拉斯.宇宙体系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3][英]卡尔•皮尔逊.科学的规范[M].李醒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4][俄]巴甫洛夫.巴甫洛夫选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5]赵建方.科学方法论及其学习意义,。
[6][英]詹姆斯•布赖斯.法学的方法,杨贝译,省略.
[7]王鲁捷,王锐兰,许凤芝,张玉玲.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目标与方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2).
[8]李藜.关于提高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几个方法的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5).
[9][英] W・I・B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J].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
李翔宇,男,汉族,生于1970年2月,广西桂林人,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法学在站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管理学方法论。
一、目前《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管理学》教材内容陈旧。《管理学》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受用面较大。目前市面上《管理学》教材颇多,但教材内容大同小异,相似度较高。所以,《管理学》教材内容的陈旧影响到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它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管理学》教学还是偏向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存在空白。虽然有的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管理学》的实践性,安排了实践教学,但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很少,或者在执行时实践课时也用来理论教学。所以《管理学》教学还是就理论教理论,并没有达到它实践性的目的。
(三)教学形式单一。传统的教学形式主要是以课堂上教师讲授为主,《管理学》教学亦是如此。目前,《管理学》的教学形式还是以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底下认真听讲做笔记为主。这种形式仅仅让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有所掌握,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并没有被培养,更没有提高。另外,枯燥的理论知识也让学生对学习《管理学》失去了兴趣和积极性。
(四)考核形式单一。对一门课程的考核,通常都采用的是笔试的形式进行的,《管理学》的考核形式也是如此。每学期期末通过考试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对《管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学生为了能通过考试,针对其所作的笔记和课堂中讲授的理论知识进行熟记,有的不能理解的就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最终学生通过了考试,但对《管理学》的知识没有真正的理解,而且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也没有被培养起来,偏离了学习管理学的目的。
二、提升《管理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选择新版《管理学》教材。教材是学习一门课程的基础。目前市场上《管理学》的教材较多,但知识较为陈旧,影响了学习的效果。所以,在选择教材时,针对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材。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可以组织教师编写教材。这样教师对教材就会有深入理解,教材的内容也会有针对性,适应性。
(二)增加《管理学》实践教学。《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是基础,其目的是要让学生有管理的思想并有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教学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也是《管理学》课程性质的要求。所以在《管理学》的教学中,应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多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提升学生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三)丰富教学形式。丰富的教学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管理学》本身的理论知识内容较多,但其教学和学习的目的是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这些特点对《管理学》的教学形式提出了多样的要求。现实中,《管理学》的教学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最终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要以学生为主导,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性,提升学习效果。在新技术下,教学手段也多样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新鲜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主要是通过考试进行的,这是由传统的教学理念形成的。目前,从对人才的要求上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另外,《管理学》本身的课程特点,也对学生的考核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为了提高《管理学》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考核应该打破传统单一的考试的形式,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出解决办法。最终还可以通过小论文的形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形成文字成果。这样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文字叙述能力,多方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旨在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管理实践能力。在目前的教学生,《管理学》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了学习的效果,也影响到了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因此,针对《管理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寻找解决的办法,提升《管理学》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提升学生的管理素养和管理实践能力,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思想过于陈旧由于受到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行政管理学教学思想显得颇为陈旧。这体现在在计划经济的时代,我国的行政管理方式为政府主导国家、政府管理民众。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环境逐渐成熟,我国政府的职能已由主导型的政府变为服务型的政府。这种改变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不能以主导的思想去看待问题,而要从怎样做好服务工作的思想看待问题。而目前这种服务型的思想还未体现在行政管理课程中。
(二)课程内容过于偏颇由于受到陈旧的教学思想的影响,这使行政管理学的课程内容变得有些偏颇。这种偏颇体现在:重视政治而轻视管理,即学校培养的人才会说出各种政治概念,然而却无法结合现代管理的理论实现政治构想;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我国当代行政管理学的部分课程内容与行政管理学知识结合得不紧密,这使学生难以整合学习过的知识。如学生要学好公共财政学这门知识,就要结合经济学相关的知识一起学习,才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变得系统化,学生才能灵活应用这门课的知识,而在现有的行政管理学课程中,这门课程的知识是极孤立的。我国当代行政管理学的课程缺乏层次性,比如纵观硕士学的课程和博士学的课程,在课程内容上有很多重复,其课程内容没体现出课程的层次性。
(三)缺少综合实践教学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行政管理学的课程应是实践能力很强的课程,然而由于我国行政管理学教学的内容重政治理论的传授,轻管理技能的培养,这使学校培育出来的学生只擅长陈述理论,却不会结合理论解决实际的问题。比如说,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学生应当如何决择出最优的公共政策策略、应当如何用行政管理知识展开演讲、社交、谈判等,在目前我国行政管理课程中鲜有训练这类职业技能。
二、中国当代行政管理学课程内容的革新
(一)教学思想的改革当代行政管理学,是我国吸收国外的文化以后开辟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中的理论思想以及所举的案例均以国外的行政管理现状为主。然而我国的教育学家们已经意识到中国所处的环境与国外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如果照搬国外的行政管理思想将无法解决我国现有的行政管理问题,所以很多学校的行政管理学课程从教学思想上开始改革,它要求学生能结合国内的环境入手,结合学习的理论知识,解决当前的行政管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思想的改革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我国各学校在行政管理学课程中融合进自己学校的专门研究,形成具有独到特色的教学内容,比如某一所学校有自己更擅长的研究内容,这些独到的内容是吸引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为了让行政管理学课程的理论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一些学校特别增设与行政管理相关的课程,比如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让学生能够更系统的理解行政管理学知识。为了让行政管理学理论具有可操作性,部分学校把企业管理学知识与行政管理学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借鉴企业管理学的操作方法理解行政管理学的操作。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信息化的发展,使行政管理学也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各类学校把信息技术与行政管理学课程结合起来。这体现在学校可使用信息化的技术引导学生学习,如部分学校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行政管理学理论的理解,设计出一个电子政务网站。教师用这种项目式教学的方法,既能让学生理解到目前行政管理学知识是要用信息化的技术来实现的,又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信息化技术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的需求接轨。
三、中国当代行政管理学课程体系的完善
(一)强化课程的方向性我国的行政管理学课程体系需要强化课程的方向性,即这门课程面对的知识是处理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如果方向性模糊,学生学习的知识就会过于零散,不能形成一套完善的知识系统。为此,学校开设与行政管理学相关的课程都要紧紧联系行政管理学的知识,让学生能通过学习各类课程形成完整的行政管理学知识系统。
(二)强化课程的科学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行政管理学知识已经不再是一种理论知识,它与各种科学结合起来。比如学生在分析一个公共政策时,要能用科学的方法做数据统计,要能用科学的思想做数据模型、要能用科学的分析技术分析数据结果。这些知识已经不再限于文科类的知识,它已涉及到理科类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到科学的思想对行政管理学带来的重要变革,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思考行政管理学方面的问题。
(三)强化课程的层次性要让行政管理学满足社会的需求,就要强调门课程能突出学科的层次性。比如博士级人才需能从宏观的角度、用科学的方法,抽象的思维提出行政管理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且能得出一套解决行政管理问题的模式;硕士级人才则要能分析当前我国行政管理问题存在的原因,能通过自主的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本科级人才则要能应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目前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它需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分层次的培养方式能够挖掘出学生自身的潜力。
[关键词]综合能力;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17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2
1 传统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社会竞争愈来愈激烈,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高级管理人才的紧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等院校是孕育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管理学课程教学是培养管理人才的重要基础,管理学已成为大多数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如何上好这门课已成为管理学教师的重要任务。
自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提出管理理论以来,管理学已发展成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作为一门交叉性综合学科,管理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制约了管理学学科的理论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较传统
传统教学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在很多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按照设计好的多媒体教案和程序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教师讲、学生听成为主要的形式。45分钟一堂课的时间里,通常都是围绕教师开展教学过程,教师讲课约占90%,剩下的10%的时间才属于学生。教师将教材基本知识体系结合自身从现实中获取的经验讲授给学生,这种灌输式的单向教学虽然能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但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培养,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不能体现出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的特点。而且学生长期被动式接收,保留在他们头脑中的也就是一些概念性的知识,谈不上对他们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1.2 教学内容不丰富
许多学生甚至一些教师认为管理学课程过于抽象而且空洞,理论性太强,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在教学实际中该课程的教学流于形式。教师觉得这门课程没什么可教的,在讲授管理学课程的过程中,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枯燥简单,较少有实用的案例分析,即使在讲授案例的时候,往往也不能与实际的内容紧密结合,缺乏深度,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内容也使学生不重视此课程。
1.3 教学方法不科学
管理学的主要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独特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管理学课程作为管理学门类中的专业课,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大胆体现这门课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尝试性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中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相结合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使学生既能系统掌握课程理论知识、又能适应竞争市场的要求。
2 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1 加强管理学课程师资队伍的培养
高校管理学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很多教师缺乏参与企业社会实践的经验,大多依靠所掌握的纯理论知识进行授课。因此,缺乏实际管理工作实战经验和心得体会,很难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导致教学过程不生动,分析问题抽象不具体,影响教学效果。高校应加强对管理学课程师资队伍的管理和培训,在引进管理学教师时不仅侧重其教育教学水平,也应注重其是否具备企业实战经验。加强对这部分教师进行下企业挂职锻炼培训,教师丰富的企业工作心得能提高学生的教学效果。此外,还可聘请相关企业专家串讲,渗入课堂和讲座,对当前企业及社会热点的话题进行探讨,让学生与成功人士面对面交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拓宽知识面。
2.2 优化教学大纲,规范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能力培养是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指导思想,高校应优化整合管理学教学大纲,增加实践教学目标,从培养适应社会管理类人才的角度出发,将管理学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设计一套与理论教学相长的实践教学方案,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企业里开辟管理学的第二课堂,促进校企合作,突破课堂界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带领学生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考察,优化实践教学社会环境,组织学生参与企业调查,促进他们对企业实际工作环节及流程的了解,让学生真正与企业接触并参与实践,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
2.3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行的管理学教学方法与手段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2.3.1 案例教学法
1 国外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成功经验
1.1 创新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学方式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掌握创新方法,提升创新能力,保持持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既是放飞理想的需要,也是社会科学发展,进步的需要。同时,教育的关键不在于教学的内容,而在于教学方式,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国外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教师不断地探索实践,研究一套独具特色的教育方法。比如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教学任务有课程建设、案例分析、研究工作三大组成部分。案例教学法不在于让学生死记硬背书本内容,而是迫使他们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它是一个不断向学生施加压力的学习机制。从而使哈佛大学商学院成为美国青年求学的天堂。
1.2 提升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
高校担负着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级管理人才,关键因素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教师要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同时,要提升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潜力,培养一大批高级管理人才,就要求工商管理学科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潜力。国外高校高度重视工商管理研究生教师的选拨和入职后培训,在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教师的选拔过程中,如:德国详细规定了教师在教育背景、职业证书方面的要求。为了提高兼职教师的比列,很多国家综合性大学邀请的兼职教师多是知名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管理人才。不仅能让工商管理研究生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课程知识,而且能学习到专业以外的知识、技能。加拿大高校在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教师入职后培训方面的做法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加拿大高校录用的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教师为了把握教育规律,提高教学方法,熟练教学方式,都必须接受理论教育和技能培训。
1.3 丰富工商管理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
提升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营造创新、创业、民主、宽松的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提升创新能力的舞台。哈佛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教师教学中所实施的研讨会课堂教学模式,对我们探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提升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教师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抛砖引玉引发学生创新思考,教师自我消解权威展示学生才华的教学方式,在思维、人格、智慧三个层面,激发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精神,大力开发工商管理研究生想象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学会超越书本,善于质疑、批判,追求卓越,从而促使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1.4 重视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产学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国外许多企业很重视与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研究生开展合作。创办科技园区,直接把大学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成果向市场和商界转移,及时了解市场信息,积极引导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创业、就业。同时,成立教学公司,组织工商管理研究生和企业共同参加科技协作项目同时,为企业搞好管理、技术咨询,一次性或长期为企业提供管理、技术支持等等。这样,既能对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得到提升,又能加深对基础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同时,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激发了工商管理研究生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将来才能为工商管理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
2 对我国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启示
2.1 全面深入高校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我国,教育中对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和对知识简单记忆的强调,束缚和压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全面深化改革现有的传统教育观念。国内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教师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较少,搞一言堂较多,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完全忽视知识创新。要打破这种教学模式,就会提升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应提倡工商管理研究生教师课堂上运用案例分析,与学生多互动,在交流之中碰撞出学术的火花。同时,强化对工商管理研究生思维方式的训练。有效提升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转变学习知识的传统观念,增强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2 注重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科学教育的改革
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级管理人才,需要科学教育。当前,国内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教育已经开始向国外高校借鉴经验,来对国内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的科学教育进行深入的改革。部分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在第一学期统一接受科学教育,第一学期后,根据考研成绩和综合情况,采取学院、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安排专业,规定必修课学分和选修课学分,形成自由选课制,这种改革为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提升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未来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探索中,我们要不断努力正确处理好科学教育、“文化普及”专业教育的关系,完善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的课程体系,突出科学教育改革。
2.3 高度重视高校工商管理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教师课堂教学模式存在一言堂、未抛砖引玉、教授权威等等问题,导致了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教师人才流失、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素质良莠不齐等严重后果。要建立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双重体系,同时,实施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来促进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此同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破除传统教育观念,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伦理道德、分析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师生之间保持民主、平等、尊重的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升创新能力,营造、民主、宽松的研究环境,使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一贯尊重并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并实施培养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7)07-010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51
[本刊网址] http://hbxb.net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教学是如今高职院校中比较科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方法主要指的是在企业的运作中,为了能够做完一件事而必须要做的具体工作,它是动态的,并且有较为稳定的结构。《管理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适用于许多专业,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于抽象性,因此,学生在学习这一门课程时不仅要对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掌握《管理学》课程的具体使用方法。传统的《管理学》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如今的教学,因此高职院校为了保重《管理学》的教学质量,有必要开创新型的《管理学》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方法做出一定改革。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的作用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所指的是在企业的运作中,为了能够做完一件事而必须要做的具体工作,它是动态的,并且有较为稳定的结构。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改变,高职院校的教学任务与目标也发生了一定变化,更多的高职院校开始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高职院校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积极引用一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来改进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加深课程教学的深度,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管理学》的特点
《管理学》这一门课程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也是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门课程,国家与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管理,也正是因为这样,高职院校才提高了对《管理学》这一门课程的重视程度。《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有以下几点特点。
(一)综合性
《管理学》是一门具有一定综合性的课程,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通常会出现许多较为复杂的情况,又因为管理的对象不是同一的,这也就要求管理者需要对不同学科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二)非独立性
在企业中,人力、物力与财力是一个企业中必不可少的硬件实力,而管理则是企业中的软件实力。如果能够科学的管理运用不同的资源,那么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仅如此,因为管理本身是不能直接产生价值的,它一定要依附于一定的事物,并且由他们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通过科学的管理所创造出的价值并不能被单独区分,人们很难明确说出管理到底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多少具体的价值。管理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并不能够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够慢慢体现它的价值,这与企业生产产品有着明显的区别。
(三)实践性
会对管理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多种,许多因素是没有办法控制与预测的,在管理的过程中是不可能做到一成不变的,管理者面对不同的问题需要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因此管理者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不同的应对问题的方法,这些都是在学校中所不会教授的,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够掌握。
三、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对象与要求
(一)?ο?
《管理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它所面临的授课对象较为广泛,不论是对于专科生来说还是本科生,都是需要掌握的一门较为重要的课程,这也体现出了各个院校对于《管理学》的重视程度。在高职院校中,《管理学》的教学对象主要为专科生,但是有开设《管理学》这一课程的专业并不仅仅局限于工商管理等专业。因为《管理学》的教学对象较为广泛,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要求与教学目的上都应该要体现出专业性,根据专业的不同做出区分。《管理学》的教师应该要明确自己的教学对象是什么专业,再根据专业所具有的特性与需求来制定《管理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二)要求
《管理学》是一门极具应用型的课程,在进行教学改革中应该要注意几点问题。第一,《管理学》在制定教学目标与内容时应该要与实际接轨,致力于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不断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第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应该要能够反映在当前社会条件中的具体目的,应该要能够体现使用者的需求,具有一定的特色;第三;《管理学》教学要学习欧美先进国家的科学教学方法,管理是人类在生活工作管理中所必定会使用到的一种方式,欧美先进国家的管理方式与理论虽然有可能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是仍然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标杆。
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管理学》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在高职院校的办学中,《管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结合目前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进行高职院校《管理学》的教学改革是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制定《管理学》教学改革方案时应该要与具体的专业培养计划相结合,对于《管理学》这一门课程的定位也应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计划。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设立的专业大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需求,在人才培养上也会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管理学》的授课对象较为广泛,涉及到多个专业,因此,《管理学》在制定教学目标是就应该要以专业的教学目标相适应。在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之下,社会需要更多适应性较强、能够真正了解管理的意义并且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应该要与不同的专业相适应,辅佐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进而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且专业知识过硬的高质量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这样他们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也能够较快解决。《管理学》这一门课程应该要设立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管理能力。
(二)创新教学内容
《管理学》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进行教学首先就需要结合理论与实践,让二者共同成为教学的主要部分,保证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能够在实践中运用。为了能够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高职院校《管理学》的教师应该要不断学习并整理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的管理问题与相应的解决方案,将其整理成为案例教授给学生,对《管理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做出相应的整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能感受到难易程度的循序渐进,让知识点都相互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这样也会更加便于学生的学习与掌握,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在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学过程都应该有明确的实践描述与实践总结,让学生能够对实践过程有更加深刻的记忆与了解。
(三)创建教学情境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按照实际工作流程来给学生教授相应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要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为教学的主题,把不同环节的工作内容当做教学的单元,并以此来建立起教学情景,让所有的知识点都连接在一起,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并在教学中增加在实际管理中会使用到的相应设备,使校内的教学实训设备更加完整,同时也保证了《管理学》实践教学的效果。不仅如此,高职院校还应该要保证《管理学》的教学能够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这样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工作流程概念,有利于未来的就业。
(四)加强实践教学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管理学》教学应该要加强实践教学所占比重,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进入到社会企业中进行实践学习,在实践工作中了解管理工作的具体工作流程,并以实践为基础来不断修改实践的具体内容,让管理教学与实际管理工作更加接近。不仅如此,在《管理学》的教学中应该要以实际中的管理工作流程为基础,不断调整授课中的?序,并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基础,不断调整实践教学课程的顺序与内容,让其变得与实际中的管理工作更加接近,让学生在校园学习期间就能够掌握具体管理工作过程,便于日后就业。
关键词: 管理学课程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管理学课程教学是学生学习与实践管理学的必要途径。如何保证管理学课程教学,既重视理论传授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值得管理学课程教学工作者们深入思考与解决的问题。笔者从管理学课程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就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问题作探讨。
一、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管理学课程教学活动开展受到预先安排的教学内容的限制;因此,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的优劣。探索改革现有课程教材中不合理的教学内容,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进一步更新完善教学内容。第一,注意将近三年左右的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纳入到教学内容当中,保证学生及时了解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动态;第二,注意将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改革的成功经验纳入到教学内容当中,保证学生能够结合实践管理问题开展学习。
2.重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笔者依据多年教学实践认为,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开展,应当从管理者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的管理过程的思路重新安排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
(1)基本知识讲授。管理学基本知识,如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职能、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环境、管理方法,以及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可能承担的社会责任等,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也是学生对管理学形成最基本认识的基础。
(2)管理思想讲授。管理源于管理思想的产生,掌握必要的管理思想是管理顺利实施的基础,对管理思想的学习,主要是对管理思想的萌芽、古典与新古典管理理论及现代管理理论等进行讲授、学习与讨论,目的在于将管理理论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背景、主要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观点全面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3)管理职能的讲授。管理职能的讲授是管理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其主要涉及计划与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四大职能,需要对其基本概念、原理和具体方法有所了解,并清楚掌握各职能之间的关系,是培养学生成为成功职业管理者必备的基本管理技能。
上述部分内容形式上是相互分离的,实则是一个有机整体,基础是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管理思想,核心则是管理职能。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迫切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师单向“灌输”、学生单纯“接收”的教学方法;新形势下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应该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重在培养学生的管理运用实践能力;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必不可少。
1.案例教学法,旨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将管理实践中的典型案例适当处理后引入到课堂中,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案例背景资料讨论、分析案例的成功与不足,在日后管理中予以运用和改进。教师要根据教材章节、内容需要,选择客观、真实、有针对性的典型案例开展教学,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2.双向互动教学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1)角色演练法。角色演练法的运用旨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结合管理内容让学生参与到管理活动中,从而成为“管理者”,在管理者角色中体会管理。
(2)模拟练习法。模拟练习法是通过不同程度的模仿、再造真实工作情景和工作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会知识、学到方法。该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有效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化时间,真正做到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善于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鼓励学生放飞思维、提出看法,形成自己的观点。运用该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讨论式教学方法则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和主动权,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创新思维能力相应得到了提高。
4.讲座、报告,给学生提供与成功人士交流的机会。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管理学科前沿成果和发展变化趋势,应该鼓励学校积极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讲座和做报告,通过讲座、报告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管理学知识、管理技能和管理学理论动态变化;聘请成功的企业管理工作人员现身说法,以自身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从成功人士人身上体会职业管理者身上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与专家、学者面对面的交流,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
5.商务演讲,提高学生管理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商务演讲,是指学生在对某一单位进入深入调查后,针对调查单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而做的演讲。对于商务演讲的实施,需要做的前期准备工作很多,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所选单位进行调研,收集相关资料;第二,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和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第三,对尚不清楚或不能确定的问题开展进一步的调研。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各种方法对于管理学课程教学来说只是一些辅方法,应该以讲授为基础,保证上述方法实施占教学总时数的30%,最适宜;尝试将各种方法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一、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少较深的理论研究和企业管理实践经验。在高校中的教师大多数都缺乏企业管理实践的经历和经验,因为管理学对于我国来说是一门新型学科,又是一门交叉性学科,从事管理学教学的教师很少有对这门学科进行过深入研究,大部分教师都是半路出家,自学成才,甚至有些人错误的认为谁都能教管理学,所以担任该门课程教学任务的老师,不论管理学理论研究水平,还是管理实践能力水平都比较低,这也正是当前我国高校管理学教学缺乏高效性的重要原因。
(二)教学内容枯燥教条,吸引力不强。管理起源历史悠久,但是真正形成系统的理论只有一二百年的历史,我国的管理较为落后,很多方面都没有形成管理特色,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完善。对于管理学教学中的内容,在教材中很多都是照搬西方国家的说法,内容上与我国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脱节现象,教学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实践体会。管理学课程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既需要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更需要管理技能的训练。但是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缺乏互动的灌输式教学,由于教学方法单一,使学生极易产生疲劳感,使得课堂气氛沉闷,教师在讲授中又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与回应,教学效果差。在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实践训练,常导致学生所学的理论在实践中脱节。
二、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对于该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应该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在职培养或进修等形式,提高管理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应该积极鼓励和有计划地利用机会,让中青年的教师到企业中去从事或兼职企业服务和管理工作,真正参与管理实践工作,可以使教师对企业管理有真切的体会和感性的认识,提高管理技能,为管理学研究积累一定的经验。也可以积极聘请企业管理成功的人士或任职多年的从事高管工作的往届毕业生,到学校兼职讲课,或通过间隔讲座形式,以他们对企业管理的经历和体会,对学生更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与失败都会对学生产生较深刻的影响和激励作用。
(二)教学内容实用且具有吸引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坚持“必需、够用”的理论教学原则,不仅强调管理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且体现适用性,即选取认为合适的部分组成教学内容。同时,在基础的和认为关键的知识点的摆布上,大胆地做了相关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学中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模式,以大量的现实企业管理案例、管理寓言、录像、管理漫画、管理测试、游戏等形式客观地展现各种管理思想、管理原理的精髓,使管理理论更贴近实践,具有生动性、启发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从而较好地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中领悟管理的真谛,同时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容易消化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
(三)教学方法多样生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课程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教、学的方法更多地体现了直观性、启发性、实践性。首先设计了各章的学习目标(含知识点和技能点)、课前趣味阅读(管理寓言故事)、复习思考题、实训题、案例分析等项目;其次,设计了新颖的管理知识与技能练习,如录像案例、管理漫画、管理技能测试与练习等取代传统的习题模式。以使学生活跃思维,并在学习的快乐中体会管理的真谛和乐趣,从而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实现管理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四)建立较完善的课外实践体系。管理学的产生即是来源于管理实践,而管理实践又决定了管理学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同时会受到管理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而管理的因素也是变幻不定的,因此在管理学教学中必须要建立比较完善的课外实践环节才能使学生所学的理论体系在变化的实践中得到不断的进步和完善,这样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真正的结合。首先,在课堂外多邀请企业管理者进入学校、进入课堂,开展讲座和座谈活动,不仅激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与企业管理者近距离的接触交谈中了解当今企业发展的现状。其次,应该适时的要求学生在每天课余、短假和长假三个阶段进行实践体验。应该鼓励学生在尽可能的课余时间、法定短假和寒暑假期间,多多参与企业实践,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灵活的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管理学的真谛。
作者:高海霞 单位: 内蒙古河套学院经济管理系
【关键词】情境 案例教学 管理学
【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本科教学研究项目,项目号是2015fjy00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95-02
一、引言
管理学课程属于高校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管理学方面思考与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形成有效的学习迁移能力,进而在此基础上为行政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以及企业管理学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知识基础。由于管理学属于一种应用型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在管理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应该将借鉴情境教学的优点,将情境教学融入案例教学中,形成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模式。本文主要围绕这一主题对其实施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
二、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在管理学课程实施中的必要性
“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核心概念,通常是指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具体的、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场景。而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则是指在课堂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或者实际的场景使学生能够对案例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模式。就管理学课程而言,其应用性的学科特点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时必须讲解大量的案例,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但是在目前的管理学课堂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从“理论”到“理论”的讲解模式,概括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以知识点的疏解为主,缺少一种“情境代入”式的讲授;二是在管理学的应用教学上,存在以文字而非“情境”的案例对管理学的原理进行阐述,缺少与学生的互动环节;三是在课程的考核上,多以知识点的记忆性内容作为考核的重点,在题型设计上则以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题型作为主要的试题类型,缺少考核过程的全面性与考核内容的情境性,学生通过考试,只是获得了记忆层面的理论认知,缺乏对于相关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事实上,管理学课程自身的特点要求在教学上不能以纯粹的理论讲授为主,而应该将知识点有机的融入到案例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情境代入”,实现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具体说来,在管理学课程的实施中贯彻这种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模式,其优点有三个方面:
第一,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取大量的管理学相关知识,激发高校学生自我主动学习能力。众所周知,高校学生的年龄基本上处于18-22岁之间,其抽象思维能力相教于以前而言有了明显提升,能够对问题的本质产生深刻的把握。但是在“观察时容易出现只重细节忽略整体或只重整体忽略细节的倾向。” 因此,在管理学的课程教学中实施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通过各种途径创设具体的场景,可以使高校学生对管理学的应用性特点产生直观而全面的理解,有助于其快速、深入的进行自主性学习。
第二,可以为其他管理类课程如企业管理、工商管理等的学习提供案例素材,培养高校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管理学课程本身在研究方法上注重从具体的管理现象中抽象出高度普适性的原理。其原理对于企业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在管理学课程学习中通过大量的场景预设,实施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置身于案例情境之中,把握其内在的原理,促使学生在认知层面达到触类旁通,形成良好的学习迁移能力,从而为其他管理类课程的学习提供案例素材。
第三,可以有效的衔接管理学教学中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实现两个课堂的互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在场景创设方面可以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企业,围绕管理学课程中的相关原理进行现场教学。比如在讲授电商企业文化的塑造方面,即可以联系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现场讲授。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在具体的管理环境中的理论认识;另一方面则可以使学生在现场教学课后,围绕所讲授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调动其对管理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三、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在管理学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途径
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在管理学课程实施中的主要途径体现在教学过程的三个方面,即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以及课程考核上。
首先,在教学设计方面,应该围绕管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细致的研究与安排。在教学设计目标上,要彰显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所指向的主要目标、基本内容以及过程规划。如在讲授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这一节课程时,可以邀请企业中的管理者进入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对自身管理经验及其技能的讲授,并面对面的与学生展开互动,让学生一方面可以直观的理解管理者的角色及其技能;另一方面在这种创设的情景中,通过情境代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自然而然的提高,有助于其快速学习。在基本内容的设计上,要涵盖管理者的人际、信息、决策三大角色以及技术、人际、概念三方面的职能。而在过程规划中,则要注意对企业管理者的邀请,课堂氛围的渲染,师生互动环节的安排以及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展开等。
其次,在课堂教学方面,采用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在课堂内部通过多媒体以及角色扮演等多种手段进行场景创设的室内教学。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展开的重点是教学内容与创设场景之间的契合度。而在具体的安排方面,则要注意二个方面:第一,要初步筛选出与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之间紧密相关且其内涵符合课堂教学内容的典型性案例。这类案例最好在时间、内容上符合教学时间的要求。第二,在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影像、图片等方面的长处,使学生能够快速融入情境。而在以角色扮演为主的案例教学中则要重视课前准备工作。在课前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动员,按照教学内容,仔细参考案例内容,将学生分为三至五个模拟训练小组,对所选的案例进行情境代入式的角色扮演训练。教师在其中充当引导者而非指导者的角色。经过仿真演练后,相关模拟小组在课堂上进行实际的情境模拟,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指挥者与调控者的角色,调动课堂教学现场中的积极氛围,并引导学生在情境模拟的过程中形成畅所欲言式的讨论。在课堂情境模拟之后,各模拟小组要进行情境模拟的自评与互评,并在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形成情境模拟的报告,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则对整体过程进行评价,防止学生对情境模拟的案例出现狭隘性认知。
二是在课堂外部通过实地的现场教学,使学生对管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身临其境下的理解。这这种类型下的教学模式的展开其重点要注意现场环境的选择与所授课程内容之间的一致性。在具体的安排方面,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在现场教学前,要对此次的活动进行全面的规划,包括代表性企业的选择,与企业联系人之间的有效沟通,企业内部现场教学地点的确定,现场教学内容情境下的甄选等。如在讲授管理学课程中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一节时,可以选择在社会责任方面做得比较出色的企业,如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围绕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等内容带领学生了解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所提出的“为人类创造未来的生活空间”这一经营理念,使学生对其公司的环保经营产生直观性的了解。
最后,在课程考核方面要体现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的特色。一般而言,考核分为过程性考核和期终考核。过程性考核是对指对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学习成果的阶段性考核。以情境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在过程性考核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对平时课内教学与课外现场教学时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程度进行评定。期终性考核在期末进行,主要通过设计出具有情境模拟特色的题目,对学生进行知识考核,突出能力导向。具体说来,可以对考试题型进行以下改变:对于选择题而言,避免考察纯粹记忆性的知识点,可以将简单的小案例融入题干,灵活的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对于简答题,可把传统的名词解释题糅合进来,但不是照搬教材中的定义,重点考查学生对管理学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而非机械性记忆。对于论述题,则要重点考查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课程的系统理解程度。对于案例分析题,可以先给出关于管理学相关原理的一段完整的材料,主题应该是开放式的问题处理类型。然后根据材料中的具体场景,创设答题者身处这种情境中应该如何处理的题型。对于情景题,则可以把题目设计为管理中发生的一些真实案例,让学生置身于具体情境中处理、解决,以综合考查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情境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使学生在融入情境中产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并在“置身其中”的基础上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而在管理学课程的案例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方法,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摆脱传统的“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的学习方式,增加其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可以围绕管理学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创设具体的场景,使学生能够融入到案例所指向的情境中,培养其实践能力,提升其专业技能,并为其他管理类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美]布鲁斯・乔伊斯等:《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钟玉海:《高等教育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3]朱家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开放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253-02
开放式教学,渊源于科恩(R.C.Cohn)1969年创建的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型”和“开放课堂模型”――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模型,是指通过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机会和权利,欣赏每个个体的自身发展,强调学习过程中能力增长和情感体验,建立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以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形式。
管理学课程是各类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非管理类专业的公共选修课,是研究企事业单位管理活动规律的学科。该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与操作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和应变等能力。传统的管理类课程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因为在这种模式下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很难发挥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的高等教育。因此,建立管理学课程开放式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本文从管理学课程的特点着手,旨在探索和构建管理学科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和体系。
一、管理学课程的特点及其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必要性
管理学课程是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其他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一体的一门边缘科学,是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总结、扬弃和发展,其适应性可以从管理学的发展阶段及人性假设等多个方面去理解,因此,具有对开放式教学模式诉求的三个基本特点。
(一)实践性管理学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管理实践也就是管理的活动过程,它既是管理思想和理论产生的源泉,又是管理思想和理论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研究管理学不能从教材出发,不能从课堂出发,只能从管理实践出发。管理学课程的强实践性就要求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以实践为基础,要求开放教学环境、教学内容要随着社会实践内容变化而适时变动的。
(二)管理学课程的强操作性要求课程的教学与研究通过具有现代性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实现培训操作性人才
管理学课程重视对从业者的适应能力的培养和从学科中找出适当的具体方法、技术和理论的培养和训练,倾向于管理者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规划与统筹能力、决策与执行能力的培养,因此,其研究的目的是提高管理操作过程的效率,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学科。
(三)管理学课程具有很活的综合性
综合性管理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在具体去抽象专门管理理论时,综合运用了多种学科的知识体系,如社会学、运筹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基础社会科学学科,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边缘学科。综合性的管理学课程要求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内容要有开放性,在发挥自身原有学科优势的前提下,注意吸取其他相关学科的精髓,加强交流,在发展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确立自己的地位,培训符合企业事业单位管理需要的人才。
二、管理学课程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构建管理学课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而言的。开放式教学模式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突出学习主体开放式知识结构和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一)开放式教学理念的建立
首先,建立管理学开放式教学模式要依靠学校领导的支持、教学委员会的认同,要在教务部门的支持下完成改革教学方式、考试方式、教学内容。由于管理学课程是培养管理者的沟通与协调能力、规划与统筹能力、决策与执行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学管理者开放教学课堂,可以把课堂开在实验室、图书馆、企业里,把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变成以学生自学为主,把以学生为听者改变成以学生为主动参与讨论演者为主;改变考试方式,把传统的闭卷考试变革为以开放式的可以带回家的不限定时间的以讨论稿或小论文或决策书等方式上交答卷的考试方式。其次,开放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具有强烈的教学开放理念。传统的讲授式教育中,通常把教师看做是知识的权威,老师教的一定是对的,因此,很多学生即使是心有疑惑也不敢轻易挑战权威。而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师生双方开展对话。这种对话是在平等的主体间进行的,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对学生的自学、实践等进行组织、计划、指导、协调,而学生也由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变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和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师生双方通过积极的课堂教学互动敞开思想和灵魂,以质疑、解疑的方式彼此达到认可和发展。由此,教师和学生形成所谓的“学习共同体”,一起进入“相互学习的关系”,最终获得师生的共同发展和自我完善。
(二)构建管理学开放式教学课程的“新”体系
1.开放式教学课时比例的安排
原有管理学教学课程的内容主要以管理理论教学为主,很少或没有管理实践教学内容,以原理理论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为主。面对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在校学生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实现教学目的。“管理”本身是实践活动的过程。《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但是《管理学》的教学对象是社会实践经验少、专业知识缺乏、对社会组织几乎全无了解的在校学生。因此,《管理学》的教学在讲清楚基本概念、要求把握学科理论体系的同时,必须结合一定的实践活动进行,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已学过的《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管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求增加实践教学课时,达到与理论教学课时各占1/2的分配比例。同时,在“新”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部分可以让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针对教材内容布置学生自己阅读,尽量少讲甚至不讲,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课题研究,布置课后作业、进行课程项目研究等,自学课时占理论课时占1/3。
2.开放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开放式教学方法的构建包括理论课时的教学方法和实践课时的教学方法。理论课时的开放式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以多媒体为教学工具的传统讲授法以外,可以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堂讨论教学法,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出问题,甚至提出反对意见。教师以学生是否积极参加课堂讨论作为学生期末总评成绩的5%―20%,甚至更多;另外,布置大量的课外阅读资料、要求学生自学,阅读资料的内容均在考试范围之中。
管理学的开放式教学重点体现在实践课时的教学过程,其基本教学方法有:
(1)通过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构筑课堂内实践教学体系。在本门课程中,至少拿出1/3的实践课堂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参与式、交互式教学。这是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参与式、互动式课堂教学是指结合课堂上教师讲授,发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主要采用学生分小组讨论、学生上台发言、管理游戏、自我评估、学生模拟等形式。
(2)校内课外模拟实践活动。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进程,通过一系列的实训活动,系统模拟一家公司从组建到营运的全过程,以使学生对实际管理过程有更深的体验。
(3)调查与访问。即根据教学与训练需要,特别是要带着特定的管理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深入企业,访问企业家与管理者,再由学生写出调研报告。项目决策与管理,即设定一定管理情景与任务,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相关技能,对该项目设计管理方案或对其进行模拟决策与管理。这是大量采用的基本形式。
(4)角色扮演。给出一定的案例或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也可轮流扮演),设身处地地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
另外,选择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空间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也是一种常用的开放式教学方法的。
(三)管理学开放式教学法教师队伍的构成
开放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功底,而且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用来指导学生的实践。这就要求学校对管理学教师加强教育和培训,通过校内教师之间的座谈会、研讨会、举办讲座等形式,或者制定教师到公司企业兼职锻炼的鼓励性措施,聘请企业界管理专家、资深学者讲课等途径,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运用开放式教学的能力。另外,教师需要自觉进行学习,积极主动地到企业部门了解学习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具体管理工作,与社会上一些知名企业建立联系,收集了解教学所需要的案例材料和知识,为开放式教学提供必要条件。
(四)开放式教学法评价体系的建立
开放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成果评价方式,必须改变过去的成绩评价方法,采用“理论考试+实践考试”的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理论考试不再以简单的笔试作为评价标准,而是以“平时小组课堂讨论分+自学作业完成分+实践教学过程表现分+理论笔试分”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标准,重点体现学生综合管理能力是否提高,以“全景式”评价代替“管窥式”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引导学生学习实现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施管理学课程开放式教学法需要构建开放式的平台,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实践证明,开发式教学模式是解决当前管理学教学课程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它具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个人潜能,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等作用。因此,管理学教师应与时俱进,转变观念,积极开展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春杰,郝强.证券投资专业开放式教学环境设计应用研究[J].教育论坛,2010,(1).
管理学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智慧的结晶,不仅在学科门类发展中最具迅速性,而且还有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性和最强的运用性、实践性。在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有必不可少的两大动力引擎推动着———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所以,有部分专家学者按两者的经济发展贡献率给出了三七功劳划分的看法,不得不说这样的划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说服力。而管理学作为最基础的专业课,我国几乎所有与经济管理类专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高校都开设了管理学这门课程,其已正式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直接作用和引导着学生管理能力质的飞跃。这门课程具备如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管理学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该特点集中体现在:一方面是它涉及学科的丰富性(经济学、哲学和社会学等等),另一方面在管理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和复杂性,与此同时,在管理的对象上具备多样性的特点,这样就导致了管理所需知识、方法和手段必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特征。第二,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相对于管理组织中的人、财、物等资源而言,管理本身就是软件而非硬件。其根本任务是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以较少的投入争取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简言之,效率和效果是管理追求的两大目标。第三,管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基于实践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管理学中几乎没有哪一个定理做得到时空的永恒性,而是不断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而对象的复杂化和环境的多元化也会使得管理知识的运用必须必备灵活性和创新性。因此优秀的管理者不是学校温室里的花朵,而是社会实践的风雨磨炼。第四,管理学具备发展的连续性。从管理的产生和管理学的发展来看时空差异巨大,管理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发展,而管理作为一门研究性学科也才仅仅几十年而已。实际上,管理与社会经济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并必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所以其理论也不断处于新旧更替的过程中。
2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历程与现状
2.1管理学教学已进行的改革回顾现有关于“管理学”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探索,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2.1.1以扩充教学内容为重点的改革
由于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重点已不再仅局限于之前的金融资本,而是瞄准了人力资本管理的重点,所以,现代管理的内容也要进行相应性调整,应将管理重点转向以人本管理为特征的导向中来。为此,同行们在实际教学中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不同对象,分别增加了诸如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等授课内容以应对发生的实际变化。与此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职能”等有关知识经济方面的内容在管理职能的讲授中得到进一步体现。
2.1.2以改进教学方法为核心的改革
新近,“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亦更侧重于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方面的提升。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逐步得到改观,为此,教师在课程讲解中也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比如获取各类企业的基本信息数据、方案决策、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实证性案例资料,通过“讲座环节”、“视听环节”、“示范环节”和“讨论环节”等进行实证案例的教学分析,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上课效果和学生的积极性;也从教学方法层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进一步丰富管理学的教学效果提供了借鉴。
2.1.3以更需教学观念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改革
“管理学”是集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学科,它不是对人类普遍活动本质的“复制”。鉴于此,同行们在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上,结合与企业的对接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更加重视“量身定做”式培养,主要通过案例描述或其他生动易懂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书本的基本原理,进一步突出和强化对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性教学。同时,在讲授理论知识既注意到具体的管理方法和技巧,更关注到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2.2管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2.2.1教学手段现代化程度待全面提高
尽管当前高校管理学课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教室,但仍有部分学校仍延续着古老的黑板、粉笔模式,而以老师讲解为主的形式则具有一定的缺陷性,较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致降低了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2.2.2课程建设力度亟待加强
课程建设是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工程,“管理学”也不例外,它包含着其他学科所需的课程教学目标、内容,还需教材的建设,学校的师资力量的合理配置,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创新等等相关性内容,但学校在系统性投入方面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支撑课程建设目标和内容。
2.2.3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
理论上讲,学生在系统学习管理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应对实践中出现的管理事件能够进行熟练的解决和分析。但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的渠道和机制的不成熟成为了学生知识有效运用的一个阻碍,使得学生很难真正做到深度认知。同时,由于主客观消极因素的影响,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验设备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求,这就导致了实践缺失的必然性,因此,学生也很难从更深层次领悟管理的本质。
2.2.4考核方法多样化特征不明显
目前,在“管理学”课程教学手段上,其考核方法形式呈现较强的单一性,没有必要的多样性特点,依然沿用着传统的题目设计模式:客观题不仅占据着试卷的大部分,而且缺乏创意、创新,没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形式上也还采用着闭卷的笔试模式,这只能检验着学生的记忆能力,却难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真实水平。
3管理学教学改革的路径思考
3.1进一步拓展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
管理学课程的本身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的时候必须要依据现实变化,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唯有如此,才能使经管类学生较为准确而全面地理解课本的基本知识,又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就要大力运用创新多元化教学方法。一是要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这一方法的运用首先要求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组,让不同组的同学展开进行“头脑风暴”式的发散讨论,互相进行观点碰撞。当然,这一系列的讨论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并做适当的点评和总结。从而改变课堂单一的灌输讲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二是尝试将阅读式教学法引入推广。简言之,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对所讲内容先进行阅读学习,以便课堂有针对性地进行听讲;同时课后进行复习并完成作业,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大力运用案例教学法。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充分发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动性,特别注重平时现实生活的有关管理的鲜活案例,并将生活中的管理经验分享给学生。四是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在所选取的典型案例中,根据案例中的不同情景进行角色分配,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将课堂所学管理学知识在案例中通过角色模拟,让学生真正从所担当角色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发挥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重视和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迫切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更新和换代,在教材中增加国内外实证案例,这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增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应将国内一些百强的、具有明显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实例的形式吸收到教材中,既体现了“本土化”的特色,也对学生具有较好的启发意义。如我国的海尔集团20世纪90年代兼并青岛红星电器厂的案例,一直被国外教材视为经典案例放入教材。因此,在教材的实时更新中,建议我们国内高校也应在教材编撰过程中添加国内外典型案例,以增强教材的实证性和丰富教材内容。
3.3使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强化
尽管同行们在管理学的改革中进行了一些探讨,但国内高校关于管理学的授课仍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内容。这与人们长期以来的认识不无关系,总觉得文科课程没必要进行实验环节。有的院校纵使进行了实践教学,也大多以课堂案例的形式为学生进行演示和讲解。由此造成学生在学习中难以有身临其境的实感,也远远达不到理论知识和实践实训的完美结合。因此,要全力创造条件,加强与社会企业实体的联系,并与企业达成实现基地建设的协议,输送更多的学生去实训练习,增强实训环节和动手能力的培训,以便通过实习实训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3.4重视对管理学模拟实验室的建设
当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正被以现代通讯技术手段为特征的信息化手段改变着。鉴于此,要加大和重视对管理学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及其他相关动态的分析方法综合应用到管理模拟实验,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仿真模拟环境中体悟理论与管理实践的融合,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干中学和学中干”的乐趣,从而解决“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弊病,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3.5推进管理学案例库的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