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员工管理规章制度

企业员工管理规章制度

时间:2023-09-22 17:04:54

企业员工管理规章制度

第1篇

现在我国的企业在自身基础管理方面往往不够完善,出现了乏力的迹象,这与其自身缺乏企业管理经验有着一定关系,在自身基础管理上面较为薄弱,相关的规章制度也没有形成一定体系,导致很多规章制度缺少适用性。企业规章制度系统建立需要在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共同驱使之下,才能够系统的开展规章制度建设,避免无序的管理方式,理清所有?I务之间的管理关系,明确管理的范畴,加强领导层的控制力,从根本上实现企业员工的自我约束与自我发展。

2 规章制度对企业的重要性

这里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是企业完善规章制度,能够满足现在社会的需求,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规章制度,是目前市场建设的主要目标,公司自身的主体标志着其企业行为的规范性,从微观上面则是一种建立企业组织架构的行为,这两者都需要系统性的规章制度作为基础。企业内部良好的规章制度,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带去推动力,也能让其更好的认识到市场发展规律,掌握市场的基本动态,适应目前社会的基本要求。第二规章制度能够提升企业管理水准,企业需要提升自我竞争力,扩大自己的规模,不断的进行创新实验,在目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之下,管理创新往往也起到的重要作用,有些时候甚至比技术创新更加有用。高水准的管理水平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规章制度则是企业管理水准的源泉,完善企业自身的规章制度,能够保证企业运作的规范性,也能够有效的约束员工基本行为,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让企业的管理更加有效。第三规章制度建立是对企业员工合法性的保护,企业建立起相关的规章制度,让员工在劳动之中有着一定的行为规范模式,统一了所有员工的劳动行为,能够避免一些企业对自身职工的不公平待遇,另外,企业在根据法律制定出规章制度时,其中会涉及到很多员工合法保护的问题,比如劳动中的安全问题、社会保险问题、员工福利问题等等,这都是有关于企业员工合法权益的。

3 目前企业规章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是目前很多企业的规章制度都不符合国家法律要求,企业再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的时候,往往出现了不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也不关注国家相关政策,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目前国家已经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很多企业的规章制度还没有进行完善,所以导致了很多企业的发展方向跟国家政策出现了偏差,也不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第二企业的规章制度跟自身发展目标不统一,企业规章制度的目的就是为让自身能够更好的发展,从而制定出相关的发展目标,但是有的企业则是仅仅为了制度建设而进行的,没有针对于企业整体发展而制定目标,这样也就造成了企业失去了自身规章制度建设的发向,无法对企业发展产生推动力。第三是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不符合现实情况,缺少执行力,企业制度的前提就是自身执行力,缺少执行力的企业制度,对于企业自身来讲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一些企业缺少对自身情况的研究,仅仅学习了其他企业的相关做法,但是因为不符合自身企业情况,导致其于现实脱节,企业按照很高的标准进行制度建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定困难,这就是缺少实际情况了解的后果。第四是企业规章缺少民主性,很多企业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仅仅是由企业管理层或者某个部门所制定的,这类规章制度的建设缺少员工的积极参与,导致其规章制度其中会有着很多问题,无法及时反映到相关部门,制度建设也就难以实行,无法有效的进行贯彻,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也无法提升。

4 企业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的途径

第一是企业需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企业规章制度的建立必须要符合国家法律的方向,在根据政策的改变进行调整,企业根据法律的改变,调整其自身规章制度,让自身法律法规能够跟国家法律相适应,只有在符合国家政策方向的规章制度,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让企业规章制度符合国家政策,首先企业需要对目前规章制度进行了解,重新制定新的制度,这需要企业内部人员对法律有所理解,同时对国家法律法规进行梳理与审查,把握自身规章制度是否跟《劳动法》相违背,包括自身的规章制度是否符合法律程度要求,能否符合政策的发展趋势,在经历了一些梳理之后,企业规章制度体系才能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其次是企业需要增加法律程序,保证规章制度的合理性,企业内部规章制度需要具有法力效益的,违法的内部制度是没有效果的,为了保证企业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应该需要有专业的审批人员担任法律要员职务,法律要员在审核规章制度合法性的时候,应该也需要注意其可操作性,制度的主体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程序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文字表述是否准确等等。最后企业应该加强书面化的管理,留存相关证据,《劳动法》的规定,企业需要对劳动关系进行书面化的管理,这就要求企业在日常管理之中,加强书面化的管理,在相应的规章制度之中,细化其特定的行为,注意留存相关的书面材料,让每一个管理行为都能有法可据,有据可查,防止企业劳动管理风险。

第二是企业规章制度需要符合发展目标,企业建立起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是社会要求的,企业所有行为都需要围绕着自身战略目标来进行,不同的战略目标也有着不同的管理模式,这意味着每一个企业都需要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目标的管理模式,其目标的差距需要体现在规章制度上面,自身规章制度的设计,是企业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在满足企业全局发展要求的时候,也要估计到企业未来发展的需求,规章制度的建立应该与自身管理与发展相匹配,才能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所以企业必须要兼顾各个方面的关系,最好规章制度的设计工作,结合自身战略目标,实现规章制度的实用性。

第三是企业规章制度需要具有可行性,加强自身规章制度的宣传工作,保证制度执行人员对制度内容有着理解,宣传工作也要具有制定化,落实到所有的部门员工,将规章制度的执行落到实地,不断的完善其管理制度,健全其业务标准,保证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另外还要对目前的规章制度效果进行评价,各个部门发挥自身的作用,避免形式主义。

第四规章制度建设需要具有民主性,企业一旦进行规章制度的修改,尤其是牵涉到员工利益的,都需要征求员工的建议,员工也要参与到制度的修订猴子中,建立起自主管理的机制,其制度是要依靠员工遵守才能执行下去的,所以也要反映出员工的基本意愿,将制定权力交给员工,让员工明确规章制度对集体利益的重要性,这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第2篇

关键词:规章制度 法律规范 理念 技术

早在2004年,国务院国资委就在中央企业法制工作第一个三年目标中提出,将规章制度建设融入法制工作。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法制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国务院国资委更是将规章制度建设作为企业依法治理的重要内容与评判标准,明确提出了强化规章制度法律审核与法律管理,形成全面有效的规章制度链条等要求。因此,完善国有企业规章制度,实现规章制度的法制化、系统化,从法制建设角度是尤为必要的。

一、规章制度与法律规范的相通性

从法律规范视角谈国有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目的在于从理念、技术、内容等方面,使规章制度体系内容更加向法律规范体系内容靠拢,实现规章制度的法制化与科学性。实现这一目的的首要任务是认清国家法律与企业规章制度有哪些相通性,这是本文研究的前提。

(一)调整一定范围内的行为规范

国家法律与企业规章制度均指示的是人的外在行为准则,国家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调整全体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规章制度作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工具与行为规范,调整企业员工的行为,总体说来,二者在其效力所及的时间与空间内范围普遍适用,并在其各自调整的领域内居于最高的规范地位。

(二)以权利与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

企业规章制度与国家法律一样,以权利义务为规范的主要内容,通过规定员工的权利与义务,来影响员工的行为动机,指引员工以此开展工作。可以说,法律定义中的权利在企业规章制度中表现为“职权”,而义务则表现为“职责”。

(三)程序性、公开性的行为规范

无论国家法律,还是企业规章制度,从制定到施行都必须经历一定的程序,对程序的尊重,是对规范作用的保证,是公正、客观与科学的体现。同时,法律与规章制度还必须是明确而公开的,若要在某一范围内成为普遍行为准则,就必须以其在该范围的公开和被知悉为前提条件。

二、规章制度在国有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规章制度是国有企业实施管理行为的重要基础与依据,作为“企业内部法律”,以规范性为其核心价值体现。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是企业实现规范化管理的重要途径,在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员工行为合规、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保障实现企业整体及局部业务运作的有序化、规范化。

在我国国有企业中,规章制度呈现出数量多、涉及面广的特点,广泛存在于企业的战略规划、综合计划、财务管理、市场运营、后勤保障、检查监督等各个业务层面。一方面,规章制度设置员工权利义务及责任,明确其行为准则,使其能够预测、判断自己的行为及相应结果。另一方面,在规范企业管理方面,规章制度能够防止管理的任意性。如果暂且抛开管理行为不说,仅从法理学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到国有企业规章制度对企业内部关系以及员工行为的规范作用,主要表现在指引、评价、预测、强制四个方面。

首先,规章制度对企业员工的行为起到普遍指引作用。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相比国家法律而言,规章制度调整企业内部关系,规范企业员工行为,二者均以一定范围内主体行为的规范规则为己任。具体说来,可将规章制度的内容划分为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即告诉企业员工可以做或不做什么,什么不该做,必须做或不做什么,而这样的规范内容正是指引作用的体现,是对企业范围内员工的普遍性指导。

其次,规章制度是对企业员工行为的一种评价尺度。它将一切员工行为纳入评价客体之中,针对已经实施的行为,判断何种行为被企业所允许,何种行为违反企业规定并应给予否定评价。

再次,规章制度预测企业员工相互之间将会怎样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这种预测作用可以使员工在规定的范围内合理地开展工作,防止不可预见的后果出现。因此,这种作用在于提供给员工一种行为模式,使员工符合规定的从事工作,并使员工能够预测自己和他人将会如何行为,一旦违反规定的行为发生后,后果将会怎样。正是规章制度的预测作用,给国有企业带来了一种稳定的运营模式。

最后,规章制度在不违背国家法律的前提下,运用一定的强制力对违反规定的员工作出强制性要求。这一作用体现在后果与责任的设定上,若规章制度对员工行为的评价是否定的,那么,实施该种行为的员工则必须依照规章制度关于责任的规定承担相应责任,当然,在行为后果可以挽回或补救的前提下,规章制度还对员工立即停止某种行为、采取补救措施有着强制性的要求。

三、国有企业规章制度存在问题

就目前来看,在国有企业规章制度建设过程中,仍然呈现出系统性不强、制定内容效力瑕疵等问题,这些因素直接阻碍了规章制度规范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章制度数量多、质量低、系统性不够

国有企业机构多,主管部门多,许多管理人员认为一旦建立起规章制度,就是实现了管理,热衷于大而全的规章制度体系。因此,许多国有企业在进行规章制度建设时,仍停留在“有无”的层面,并未将更多精力放在其质量上,内容空泛、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忽略了制定规章制度的价值需求,造成规章制度数量多、内容交叉重叠严重,加之相关管理机构与业务部门沟通协调不到位,整个制度体系缺乏统一规划,系统性较弱,逻辑结构不严谨,难以实现精简高效。

第3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行政管理;效率;措施;考评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1-0033-02

电力企业行政管理主要是指电力企业的行政部门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企业内部日常行为进行管理,促进企业正常运转的过程。而行政管理效率则是衡量企业行政机构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否得到遵守,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是否能够正常开展的主要指标,而行政管理效率通常也体现在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1 当前电力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电力企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这也要求电力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能够更有效率,但是实际上电力企业的行政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过去的管理模式上,行政管理缺乏效率,具体表现如下:

①电力企业行政管理模式滞后。当前,虽然我国电力企业都实行了一定程度上商业化运作,但是从全国范围内的电力企业来看,大部分的电力企业仍然是国有企业,其行政管理模式,主要以沟通管理模式为主,而这种管理模式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从根本上来说,这样的管理模式,并没有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进行指导,在新时期下显得相当滞后,而且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样的管理模式,并不能解决实际过程中的问题,不能促进企业发展。

②传统的思想。在市场环境下的今天,许多电力企业的管理者仍然有的作风,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这样的行政管理,往往会对企业内部员工形成束缚,不利于企业行政管理焕发全新的活力,使企业行政管理缺乏效率,并且也极大削弱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使得行政管理的许多措施得不到员工的认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并不能够顺利的执行下去。此外,思想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民主化决策、科学化管理也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严重影响了企业进一步发展。

③行政规章制度不健全。企业行政管理的开展依赖于各项行政规章制度,而企业行政管理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行政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是否有制度可依。但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在行政规章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行政规章制度不健全。许多电力企业的行政管理制度都是几年前的,这些规章制度根本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二是规章制度的执行缺乏有效监督。有些电力企业制定的行政规章制度只是形式工程,形式大于实质,只是为了用于应付上级部门或者领导检查而用,平时很少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办事。

④行政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企业行政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但是当前我国电力企业行政管理人员普遍素质参差不齐,一些行政管理人员不了解、不熟悉本企业的业务工作,出现了“该管的不管甚至没管好,不该管的脱离实际”这种现象;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无法推行或根本不能推行。由于行政人员对其它业务部门发触,不愿意和业务部门打交道,导致行政部门对其它部门的工作接触越少,就越不了解,管理就越脱离实际;反过来,行政管理越脱离实际,就越受各部门的排斥。

2 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措施

①不断完善电力企业行政管理模式。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的行政管理模式仍然是传统的落后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已经被实践检验证明不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针对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建立合适的行政管理模式。同时要引入相应的监督机制,设立专门的部门来进行监督,保证企业行政管理措施的顺利执行,维护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正当性,不断提高我国电力企业的行政管理效率。

②引入科学的管理方法。电力企业的行政管理要想取得高效率,就必须引入科学的管理方法,依靠先进的管理思想来指导,而不能像计划经济时代一样,一切都是上级领导说了算,没有任何依据。因此,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下,应该引入一系列先进的管理方法,如成本管理、绩效评估、目标管理等,让先进的管理方法在行政管理中占主流,去除传统的封建思想、官僚作风。此外,行政管理中还应该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不能仅仅依靠命令去指挥下级管理人员,而应该通过不断地协调来完善各级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进而促进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

③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行政规章制度,是企业行政管理的基础,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对于企业行政管理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针对电力企业没有一套完整的企业规章制度的问题,电力企业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各项适合企业的行政规章制度,以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形式来保障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促进行政管理效率大幅度提高。此外,对于行政规章制度执行不力的问题,电力企业应以企业法规的形式强制企业员工执行这些规章制度,如果不严格执行这些行政规章制度,而只是作为摆设,那么行政规章制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对制定好了的行政规章制度,企业领导应该要求企业各部门或者单位严格严重规章制度来办事,对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部门或者个人要严肃处理,决不能有半点姑息,因为只有维护了企业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并且在工作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办事,才能真正的提高企业行政管理的效率。

④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行政管理人员是电力企业实施行政管理工作的主体,而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行政管理制度是否得到执行,关系到电力企业内部沟通渠道的畅通与否,因此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理应成为提高电力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重要内容。电力企业应该通过招聘选拔各项措施,来选择知识水平高、素质优良的员工来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素质较高的行政管理人员能够较为顺利的开展行政管理工作,能够促进企业员工团结,提升企业行政管理效率。

3 实施效果考评

①企业管理成本是否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企业管理效率的高低,一般情况下,如果一家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那么其企业管理成本也会比较高。所以在电力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以后,可以通过比较采取措施以后的企业管理成本与实施以前的企业管理成本相比较,如果成本减少了,那么就说明当前电力企业采取的措施能够提高企业的行政管理效率。

②企业内部沟通渠道是否畅通。从当前电力企业的行政管理来看,内部沟通渠道并不畅通,往往只是管理层的意见能够传达到基层,但是基层工作人员却并不能向上反映问题。而在实施改进措施以后,可以通过调查基层工作者,了解其能否便捷地向管理者反映问题。

③企业员工是否遵守规章制度。评价一个企业行政管理的效率,关键要看企业员工是否能够遵守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而目前电力企业要么缺乏合理的规章制度,要么规章制度没人遵守。因此要评价措施是否有效,就要看企业员工在日常的工作中是否遵守规章制度,按规则做事。

4 结 语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相当完善,而电力企业作为其中的一类企业,首先需要在企业内部提升行政管理效率,才能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为企业持续发展作保障。

第4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劳动合同法;企业制度

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和《企业员工奖惩条例》的废止,企业已经不能用惩戒性手段控制员工的工作绩效,更不能用保证金等形式控制员工的去留,企业的优势地位如今全然弱化。在实际法律仲裁中,企业又多因制定规章制度等程序性问题屡遭败诉,这使得企业常常处于劣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保证企业的合法利益,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建立合法的企业规章制度是当务之急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规章制度在其日常运营过程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活动的规范,它是企业根据内部环境及实际生产情况所制定的内部章程,用以约束企业人员的行为。若要让企业维持稳定的运营状态,企业就必须重视规章制度制定。在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需要将其与相关法律法规充分联系起来,才能让其发挥作用,让企业权益得到保障。

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实施,相比旧的《劳动合同法》,国家在劳动者权益保护上投入的关注更多。随着劳动争议案件的逐年上升,劳动者逐渐接受采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成功比例也越来越高。笔者从宝鸡市及太白县仲裁委员会提供的数据表明: 近年来,企业员工维权意识明显有所增强,员工诉企业的劳动仲裁案件逐年成上升趋势,劳动仲裁的结果显示。员工作为原告,胜诉数量明显增多,而企业仲裁胜诉率仅为10%不到。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进行了细致分析:首先,很多企业未能根据《劳动法》相关条例,执行企业规章制度,导致用工不规范的情况频繁出现。一些企业视劳动合同为可有可无,不重视也不及时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未按法定程序辞退员工或终止、解除合约,不支付经济补偿金,不按国家规定支付加班、加点报酬等现象,还有部分企业未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为员工缴纳保险,特别是在工伤待遇方面,未按照规定支付。其次,很多企业在规章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情况。一些企业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本身就与某些法律法规存在冲突。也就是说,这些规章制度无法作为劳动仲裁依据,导致败诉风险大幅度提升。使企业经常因为规章制度的内容和程序问题在诉讼中吃“哑巴亏”。

在企业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先要拟定初稿,经过集中讨论后,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草案通过后,才能进行备案,再公布实施。按照合规程序制定并实行的法律效力直接关系到企业规章制度是否合法。在制定企业规章制度时,要把握以下关键点。

(一)规章制度制定程序合法

在企业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除了管理层参与外,必须要求员工代表参与其中,以反馈员工的建议或意见。企业可构建员工代表大会制度,相关制度经员工代表大会审定无误后才能实施。没有员工参加而成立的规章制度在法律上是不合法的。

(二)规则制度公示透明

当企业规章制度制定完成并正式公布后,需要向所有劳动者公示。公示可以采用意见箱、接待日、座谈会、举报电话等形式,让劳动者了解规章制度的内容,让劳动者充分提出意见和建议,最终制定出一个既合法又能有效执行的规章制度。

(三)规章制度不能与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性规定产生矛盾

合法的规章制度对于保护企业合法权益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维护企业权利及劳动仲裁的重要依据。通常情况下,企业规章制度应分为实体性和程序性两部分,以便于员工学习,也便于企业实行。

二、建立积极有效的员工关系

企业应注重员工关系的建立,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为企业带来不同凡响的利益,减少劳资纠纷和矛盾,使企业在和谐的气氛中平稳发展。根据企业文化、管理方式、价值取向的不同, 在员工关系管理上,可将企业分为抵触型、和谐型及被动型三种类别。和谐型企业中,企业与员工之间呈现和谐愉快的雇佣关系,沟通渠道畅通、沟通方法多样,企业文化呈开放模式,员工在工作、管理上积极、简单,发生劳动争议少;被动型企业中,企业较为遵守劳动法规政策及相P法律规范,墨守成规缺少创新,制度的改革往往不能与时俱进比较滞后,在处理法律法规信息方面表现得较为迟钝。被动型企业十分重视合规经营、稳定发展,对规章制度相关法律审查十分重视,但在和谐员工关系构建方面存在一定不足;抵触型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多以利益为前提以压缩和控制成本为己任,制度和工作流程不规范,造成企业各种劳资矛盾比较集中,企业规模又比较小往往缺乏承担风险的责任和能力,这种情况下往往伴随着偶然事件一触而发。

三、和谐劳动关系的引导、构建与实施

1. 和谐劳动关系的引导,是企业执行人力资源和谐管理的基本引导原则,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与用工特点,设定较合理的和谐劳动关系目标。

2. 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是企业在执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在合规守法的前提下进行人事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的合规设计和细致建构,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合规化。在法律上,企业管理员工的主要依据是规章制度,而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及合理性则又是制度是否能够执行以及发生争议时相关裁决机构是否采认的重要因素。

3. 和谐劳动关系的实施,是企业在执行人力资源管理时要在客观性和主观性统一的基础上,注重和谐劳动关系执行的流程化管理。具体而言,是企业严格按照既定程序和规范流程进行操作。在用工管理法律风险防范层面上,首先,要理解和把握上的多层次。其次,在检讨和观察上的宽视野。再次,执行和操作上的全流程。

四、社会保障法背景下的员工关系、风险控制与争议解决风险控制

《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作为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最重要的、最基础的法律规范,特别是新法的施行,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劳动者委员意识逐步增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整体人力资源成本水平在不断上升。劳动社保执法愈来愈严格。另外,员工关系管理综合分层化、人力成本控制多元化、劳动争议复杂化进一步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如何成功驾驭企业人力资源风险,将成为现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复杂、重要而紧迫的实践性课题。

1. 管理合规、合检的持续性。在员工实际管理过程中,要对相关环节进行系统性的检查,包括入职、在职、离职环节。以劳动法律法规为指导,对不正当或违规行为及时进行修正,以降低违法、违规风险发生概率。

2. 用工的成本管控。在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方面,企业需结合内外部环境及市场动态对用工形式进行调整,采取多元化的用工方式如外包、派遣用工、非全日制用工等来调节人力资源成本。在满足生产、经营活动需求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

3. 对劳动争议解决成本的控制。企业在预防和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类型、不同环节的处理成本进行差异化控制。对于单个员工的个体劳动争议可采取个体针对性控制的方式进行处理;对于集体性劳动争议则按照总体控制方式进行处理。同时要把握政策、法规及经营情况的变化,及时对处理方式、行为进行调整、修正,让劳动争议能够顺利解决。

总之,合法、合规的企业制度与企业利益并不矛盾,恰恰相反制度运用得当,会使企业秩序井然有序,缓解劳资纠纷和矛盾,而且会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该充分利用企业制度扬长避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同时让员工具有凝聚力,充分运用各项合法合理的制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种方法运用得当会有超出企业预期的惊喜收益,所以说劳资双方是对立的只是相对而言,如若将这种关系处理得当,劳资关系更多指向的是相辅相成,只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才能为企业创造一个朝气蓬勃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李传宪,黄茜.劳动保护、员工薪酬与企业利益分配――基于《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的经验证据[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4(06).

[2]梁小惠.论转型期的民营企业劳资关系及其法律规制――兼论2013新修订《劳动合同法》实施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

第5篇

【关键词】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影响因素;途径

引言

对于电力企业来讲,电力安全管理工作是重中之重。只有做好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营,并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因此,有必要对影响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的因素进行分析,以便寻找途径使安全管理执行力得到提高,继而促进电力企业的稳定发展。

1影响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的因素分析

1.1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电力企业中,安全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直接影响着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营。所以,管理人员需要充分重视电力安全管理问题,以便全面落实电力安全管理工作。而从生产实际角度来看,也只有管理人员能够重视电力安全管理工作,才能切实有效的开展管理工作。但就目前来看,电力企业的多数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电力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为,国内在电力安全管理方面已经拥有了较为完备的技术规范,然而在实践中这些规范却极少被理解和掌握,所以基本难以得到科学运用。例如,工作票的填写需要按照标准和程序进行,但在检查时却时常能够发现工作票的填写问题[1]。而导致这一问题发生的原因,则主要是工作人员缺乏对电力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继而无法为电力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技术保障。

1.2规章制度未落实

在实际的生产运营中,企业都需要依靠建立规章制度完成企业员工和日常工作的管理。而在电力安全管理方面,电力企业也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并确立了相关的文件条款。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规章制度却未能得到落实,继而使企业的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受到了影响。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部分电力企业一味重视上级提出的要求,但却未能严格执行企业相关的规定和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原本应该受到严格处罚的违纪人员并没有受到处罚,继而使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此外,一些单位虽然会按照相关规定安排一系列的工作,但是却未能完成工作的跟踪检查[2]。在这种状态下,安全管理执行力遭到了削减,继而使电力安全管理工作呈现出较大的随意性。

1.3绩效考核不科学

实际上,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是否具有较强的执行力,与企业的绩效考核管理有着直接的联系。但在电力企业中,员工的绩效考核显然不够科学,继而使职工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并最终导致了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无法得到切实落实。一方面,一些企业往往不问缘由的执行一些硬性规定,继而导致了员工的绩效考核力度过大。比如在上级例行检查时,一旦发现问题就要不明缘由的处罚,继而造成了一系列的不合理处罚。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的绩效考核流于形式,既没有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也没有给予犯错员工适当的处罚。而在这种情况下,员工的工作往往缺乏积极性,继而难以保证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能够得到落实。

2强化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的途径探究

2.1强化安全管理思想

为了使电力企业的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得到加强,需要在企业内部使员工的安全管理思想得到加强。具体来讲,就是使员工认识到只有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才能确保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企业需要开展全体员工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并使安全管理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得到加强。在日常工作中,企业需要有计划的完成安全管理知识和方法的培训工作,并组织相应的安全警示教育活动,以便使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加强。此外,企业需要使所有员工了解企业采取的安全措施,并组织员工学习从事各项工作具体需要采取的安全措施,继而使员工进行安全管理经验的积累[3]。而在全体员工的支持下,企业就能全面落实安全管理预防工作,继而使电力安全管理的执行力得到加强。

2.2严格落实规章制度

为了使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得到严格落实,电力企业应该深入进行相关规章制度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制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提高。在制度的实行阶段,企业需要做好相关的教育宣传工作,并且根据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制度的改善。而除此之外,上级颁布的有关规章制度往往过于笼统。所以,电力企业需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制度的细化,以便为每个部门和岗位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而通过建立合理的工作标准,显然能使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执行力得到提高。最后,想要使员工严格落实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企业还要使每个员工的工作责任得到落实,继而使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得到强化。

2.3建立科学绩效考核制度

想要使安全管理执行力得到加强,电力企业还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一方面,企业需要加强对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督,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安全管理工作问题。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企业需要安排专人完成管理工作的日常检查,并负责进行工作人员行为的纠正。而检查结果也将被当做是一项绩效考核内容,以便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约束。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以便激励安全管理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继而使员工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安全管理工作中[4]。再者,企业需要建立安全管理责任追究制度,以便对管理失职的员工的责任进行追究。而将管理工作与员工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则可以使企业的员工更加重视安全管理工作,继而使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执行力得到提高。

结论

总之,为了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电力企业需要使自身的安全管理执行力得到加强。而从本文的研究来看,电力企业可以通过强化安全管理思想、严格落实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制度使企业的安全管理执行力得到加强,继而为电力行业的稳定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袁平.电力施工企业如何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执行力[J].低碳世界,2013,22:69-70.

[2]章舸,杨震,余忠东.新时期我国电力企业发展之道――电力安全管理[J].电力技术,2010,19:91-93.

第6篇

(一)管理制度的分类

在起草之前,我们首先要确定是否有必要为某项工作起草制度。如果确有需要,应该由分管的专业部门负责起草初稿。同时,要根据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和针对性,来选择不同的名称和文体。下文,将对几种企业管理中规章制度常见的文体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1.章程:这是指依企业性质不同,严格依据国家专业性法律法规,制定出的规范本企业的行为、组织结构、权利、责任及义务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例如,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章程,要依据《公司法》来制订,而合伙企业要依据《合伙企业法》来制订。2.条例:是指规范某一类对象、某一系统、某一系列活动的综合性管理制度,通常只在跨地区、超大型、集团化企业中采用此种文体。3.职责:是指对企业内不同工作岗位权利和义务的具体描述。例如厂长工作职责、生产部部长工作职责、操作工工作职责等。4.守则:特指行为规范。5.细则:是指本公司为实施制度、规定、守则而制度的比较细化的管理制度,以突出操作性为主要目标。6.专业类制度:这是规章制度中最多的类型,是指规范企业在某一具体工作方面行为准则的制度。针对不同职能制度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文体,而起草时,也通常要由专业部门来牵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针对一些重要的制度,如公司章程,就必须由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会或国企的国企监督机构)去亲自起草或修改。并组织与制度相关的各方面,包括相关部门、工会、员工代表等进行研讨和意见征求。

(二)制定与劳动者利益相关的管理制度时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针对上文提到的劳动合同法第四条中包括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八项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以下简称“劳动者利益八项”)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这就需要在制定涉及“劳动者利益八项”的规章制度时,要完成以下步骤:1.形成规章制度初稿。2.由员工代表大会或全体员工进行讨论,形成意见稿。3.根据意见稿进行修改,形成修改稿。4.再次由员工代表大会或全体员工进行讨论,形成定稿。5.公司批准后进行有效公示。6.组织全体员工传阅和学习,并做相关记录。

如何对管理制度进行有效地公示

制定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让被管理者遵守,必须采取公示的有效手段,才能使规章制度在法律上,针对被管理者生效。下面,下文,将介绍并分析几种常见的规章制度公示方法:常见有效的公示方式1.传阅。这是最普遍的制度公示方法,针对重要性一般,同时容易理解的规章制度可以采用此类方式。2.培训。培训时,可以设定培训签到表等记录培训信息,如参加人员姓名,培训制度的名称与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地点等等。3.笔试。发放员工手册时,最好要有员工亲笔签收记录,为将来出现争议时,留下有利证据。4.写入劳动合同。这样,在被管理者签字后,只要企业制定的“劳动者利益八项”条款,不违背法律,效力便无可置疑,从而避免了劳动合同与规章制度相冲突的问题。

规章制度的修订与注意事项

在规章制度出台并运行了一段时间之后,或者为了顺应企业内、外部的变化,或者由于规章制度在执行中出现了问题,这时,就需要管理者对规章制度进行修订。

(一)随着法律法规的变化,而修改制度前文已经说过,企业要依法来制定规章制度,那么,当法律法规发生变化时,原有的规章制度当然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如,在2008之前,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可以直接援引1982年国务院出台的《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对违纪员工进行处罚,而相当多的企业也直接将《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引到规章制度,甚至是劳动合同的条款之中,而2008年1月15日,国务院的第516号令《国务院关于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已经明确废止了这一条例,而相当多的国有企业的领导班子仍然乐此不疲地引用这一条例来处罚员工。一旦引起劳动仲裁或劳资诉讼,企业必将失败。

第7篇

何谓习惯性违章?习惯性违章,是指那些固守旧有的不良作业传统和工作习惯,违反电力安全工作规章制度的行为。这些违章行为,如千里之堤的“蚁穴”,对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造成严重的隐患,甚至毁灭性的打击。

因此,深入准确地探究习惯性违章的根源,对症下药加以防范,有效地预防电力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对提高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及经济社会效益,创造人、机安全和谐的工作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惯性违章的主要“病因”及表现

美国安全专家海因里奇曾对不安全行为和轻伤、重伤死亡的比例关系作过调查统计,统计结果是300:29:l。换句话说,就是平均每300次不安全行为中有29次受轻伤,1次重伤或死亡。国际劳工组织也作过调查统计,结论是200:20:l。两个数据虽然有差别,但它告诉我们,不安全行为必将造成事故!安全事故既存在偶然性,也存在着必然性,对潜在事故熟视无睹或者麻木不仁,往往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多年来,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定日臻完善,形成了包括“两票三制”在内体系严密的管理制度。造成习惯性违章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的执行力没有到位。主要表现有三:

视而不见――将制度束之高阁。这种情况,表现在安全管理中,有的员工不清晰相关安全制度规定,不知晓违反安全规章制度可能带来的巨大隐患和风险,不熟悉如何按照规定合规、合法地进行作业。其成因是“懒惰、投机和侥幸心理作祟”,认为偶然违章没有造成什么恶果,就把潜在的危险抛在脑后,对规章制度视而不见,甚至“拒绝”学习消化制度,久而久之,习以为常,把制度、规程放在了一边。

见而不行――将制度置若罔闻。这种情况,表现为一些员工,凭“经验”办事,干工作所谓“多、快、好、省”,一味地想走捷径,置安全措施于不顾;认为自己熟悉操作技术,有工作经验,理论上也有一套,操作知识也都知道,所谓“艺高人胆大”,因而有关作业规定和程序对自己来说都是“不必要的”“小菜一碟”,别人不敢违章,自己却敢;认为对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和作业程序,只要把握主要的操作规程即可,上级部门没来检查,没必要每次都顾及“细节”“小事”,不用“装样子”“走形式”。因而造成制度形同虚设,“见而不行”。

行而不达――执行制度半途而废。这种情况,表现为执行规章制度,大打折扣,偷工减料,没有完全实施到位;员工表现为工作责任心不强,粗枝大叶,不拘小节,工作落实不到位;管理部门对违章作业所造成的“看得见”的危险往往比较警惕、重视,但对潜在危险的习惯性违章往往掉以轻心,对已发生的危险比较警醒,对暂时没有发生危险恶果的习惯性违章却容易忽视,要求不严,得过且过。对制度执行检查考核不到位,没有形成安全生产有效的内控监督体系,奖惩不明,造成“老实人”吃亏,执行制度中途而返。

解决习惯性违章的具体措施

如何解决“视而不见、见而不行、行而不达”的问题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坚持以人为本。人是所有生产活动的主体,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世间万物的根本、根源,一切从“人”的安全需要出发。以人为本,必须发挥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反习惯性违章是一个全方位、全员、全过程的管理工作,不只是某个部门、某几个人或某个阶段的工作,关键是要发挥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作用,发挥班组人员和各相关管理人员的作用;做到本质安全,关键是要以人为本,即以人为本,将安全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将员工“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将习惯性违章变为自觉性遵章守制;以人为本,凡事责任到人,根除安全管理不到位现象,即:工作分工项目到人、目标分解指标到人、事故控制措施到人、安全培训到人、安全监督岗位到人、事故追究责任到人;以人为本,还要在管理中注重“人本”思想,将管理制度中不符合员工正当利益的、不利于员工安全工作的不合理管理制度剔除,使管理制度更加人性化。

加强安全培训。安全规章制度是构成生产安全行为的基本要素,是生产安全行为的本质和精髓。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每一个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就不可避免地会对安全生产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甚至导致事故的发生。为了减少电力生产中习惯性违章现象的发生,首先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具体来讲,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强化员工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理解和认识。电力企业要通过演讲、报告、小组学习和观看视频等多种方式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使每个员工都树立起安全生产和遵守制度的意识,将安全意识和规章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穿于电力生产全过程。二是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从电力生产来看,很多员工之所以出现习惯性违章是因为专业技术不过关。因此,在电力生产过程中,电力企业要定期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一方面规范他们的日常操作,纠正一些习惯性违章行为;另一方面使他们掌握各种新方法和新技术,从而在电力生产中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杜绝习惯性违章行为的发生。

完善安全监管体系。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安全监管制度是确保安全规章制度得以贯彻执行,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为此,企业需要加强相应的管理,针对安全作业的施工进行提高性的分析,要不断提高相关作业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要对相应的制度进行细致严格的修订,确保生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对相关制度进行修订的过程中要对一些细节性问题进行延展性分析,确保制度的可实施性。另外,完善相应的个人考核机制,员工在进行相关操作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监督,并将员工的习惯性违章操作进行相应的档案记录,这样可以有效地遏制员工的习惯性违章行为的出现。

加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班组是电力企业的最基层组织,是电力企业的细胞。一方面企业的大部分设备集中在班组,企业的生产任务要靠班组去完成,同时事故也多发生在班组,因此,班组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关键点。另一方面,先进的管理制度,科学的工作方法,合理的劳动组织,完善的安全措施,都要靠班组去贯彻,去落实,因此,班组又是企业安全管理的落脚点。加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一是班组成员(特别是班组长)应充分认识安全文化建设在班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自觉抓好安全文化建设。二是要在员工中树立安全理念,思想意识支配人的行为,安全意识的强弱对安全运行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要不断做好安全思想教育,增强安全责任感。三是要加强安全理念的宣教工作。通过微信、微博、宣传栏宣传班组安全文化的主旨、内容和要求,利用安全活动把安全理念潜移默化的置于脑中。四是要大力开展反违章活动,特别是反习惯性违章,要求每位员工遵章守纪,反对一切形式的违章行为。

第8篇

关键词: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危险点预控;安全文化

1 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1.1 安全监督机构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在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中是一项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十九条的规定,各发电企业必须设立独立的安全监督部门,全过程地监督企业的安全生产。同时各企业必须由安全监督部门、车间安全员、班组安全员组成三级安全网,形成一级监督一级的安全网络,确保安全监督管理不留死角。

1.2 安全管理领导机构

安全工作必须企业一把手亲自抓,同时安全监督管理必须得到企业一把手的支持,各发电企业应成立以企业法人为主任的安全管理委员会,安全管理委员会应定期开展活动,制定企业的安全目标,对为企业安全生产作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对违反安全管理有关规定的部门或个人进行惩处。

1.3 安全生产系统各级部门(人员)职责明确

(1)企业(部门)行政第一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负责本企业(部门)安全工作和重大问题的组织研究和决策。

(2)分管领导是分管工作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应对所分管工作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负责。

(3)企业安全监督部门,负责日常安全生产工作管理监督和落实。

2 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

2.1 规章制度的建立

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制度化管理,用制度管人、管事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安全制度的制定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有关的法规及电力行业的规章制度规定,制度应以人为本且内容齐全、针对性强,并体现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符合本企业实际,面向生产贴近职工生活,让职工体会并理解透彻。

2.2 规章制度的执行

企业对国家、国务院有关部委(局)、行业和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规定、规程、制度和反事故措施及本企业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等必须严格贯彻执行,并对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形成闭环管理。

3 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

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在电力企业中十分重要,如果因员工安全知识缺乏而出现的错误则将是企业的责任。员工因为安全知识的缺乏就会无知,无知将导致无畏,无畏就会蛮干,最后就会发生事故。所以,做好员工的培训,让员工掌握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安全知识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

3.1 安全三级教育

3.1.1 一级教育

一级教育(厂部、公司一级)的主要内容有:对新进入的员工进行劳动保护意识和任务的教育,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章制度和安全知识的教育及本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教育。

3.1.2 二级教育

二级教育(车间、工段一级)的主分内容有:现场安全生产技术操作一般规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法律和文明生产要求,生产(作业)现场基本情况及设备系统的特点,现场环境、施工特点、可能存在的危险点和不安全因素等。

3.1.3 三级教育

三级教育(班组一级)的主要内容包括:所从事的工种(工作)必要的安全知识,作业环境及设备系统的特点。安全防护设施的性能和作用,本专业(工作)安全操作规程,班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基本要求和劳动纪律,本班组从事的工作存在的主要危险点和容易发生事故环节、部位,劳动及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等。

3.2 员工的技能培训

3.2.1 上岗前的技能培训

在电力生产企业中新进厂(公司)及新转岗员工都必须进行上岗前的培训,其内容包括所要从事岗位的应知应会知识和技能,可采用签订师徒合同一带一的形式进行培训,并经严格的考试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独立从事电力生产工作。

3.2.2 特殊工种(作业)的培训

特殊工种作业人员,除按一般性安全教育培训外,还要按照《关于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划》(GB5306-85)的有关规定,按国家、行业、地方政府和企业规定进行特种专业培训、资格考核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后方可上岗。

3.2.3 经常性安全教育培训

企业应经常组织员工学习国家及行业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行业及本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教育员工遵章守纪;学习兄弟单位的事故通报,汲取教训防止出现同类型的错误;根据不同季节特点学习演练相关的应急预案,如春夏季学习演练防台防讯应急预案,秋冬季学习演练防火、防冰冻灾害预案等;利用安全网活动和安全例会对本部门(班组)安全生产情况进行分析,并组织学习有关的安全生产规定、文件等;利用班前会、工前会对当班(天)工作和作业的设备特点进行允析,对可能出现的危险点进行分析预控。

4 危险源的识别与危险点的预控

4.1 危险源的识别

危险源的识别和危险点的预控是一项事前控制措施,安全生产只有事前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避免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发电企业一般考虑的因素有:恶劣的天气,如暴雨、台风、高温、冰冻等天气;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等特殊的运行方式,如电网或机组、厂用电系统处于特殊的运行方式;原材料质量发生变化,如火电厂煤质突然恶化等;重大操作或作业环境不良等;重要设备的拆装、_起吊作业、高空作业等;设备大小修时多专业、多工种交叉作业;重点防火部位动火作业等。

4.2 危险点的分析预控

危险源一经确定就必须纳入控制管理范围,采取有效的预控措施防止危险源向临界值发展,从而发展成事故。危险点的分析预控应贯穿整个作业流程,对每道作业工序进行分析,对可能出现的危险点都要采取控制措施,并及时传达到所有的工作(作业)人员。工作负责人(或值班负责人)是作业(工作)过程危险点控制的第一责任人,应对危险点的预控负全责。

5 反违章管理

5.1 建立反违章管理长效机制

发电企业应制定反违章管理办法,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形成一级监督一级的监督网。对违章的惩处进行明确的规定,对反违章工作监管不力的部门领导必须与违章者一起处罚,对发现违章不制止的员工也与违章者一并处罚。

5.2 加强安金文化建设

安全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安全文化是企业和职工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安全理念和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的组织体系,是企业安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安全工作中的灵魂。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建设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说就是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她需要员工全员参与,在创造良好的作业(工作)环境和制定自我约束的管理体系,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规范员工作业行为,让员工自觉抵制违章。安全文化对职工产生影响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利用安全思想意识指导行为,从而达到杜绝违章的目的,将“反习惯性违章”变为“习惯性反违章”。

6 应急管理

各发电企业应建立建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各发电企业应针对本企业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及火害、爆炸、电气设备、机械设备、高空作业、有毒有害物品储存场所等危险因素编制应急预案;企业内各部门(车间)应针对本部门的设备和技术特点编制专业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事件。各种应急预案应定期开展演练,以便全体员工熟悉应急预案的启动和实施。

第9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 会计基础 优化措施

会计基础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意义重大,但不容忽视的是,其存在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加强县级电力企业规章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以加强财务管理工作。

一、电力企业会计基础的现状问题

(一)管理者思想落后

虽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经济增长方式已大幅度改变,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的企业管理者依然保留着落后的管理思想,一部分管理者在管理方面严重缺乏创新精神,更有部分管理者并不重视企业会计管理,认为会计管理工作没有必要。这类企业管理人员对会计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意识到会计管理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在企业会计基础管理方面缺乏热情。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依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思想以及管理方式,对会计基础理解不到位,导致管理随意。由于管理意识不强烈,对于员工会计基础的培训工作也就不甚在意,会计工作人员几乎没有培训与学习的机会,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会计基础工作在实际进行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符合规范的方面,这样就导致会计基础的作用得不到最有效的发挥。

(二)会计工作目标不明确

在县级会计基础工作中,管理者以及管理人员对于该方面的规范化认识不足,相应的法律法规也未对工作目标做出明确规定,导致会计基础工作开展秩序混乱。除此之外,会计工作的相关规范以及实施办法为最基础的方案,并且在企业的全面管理过程中,考核指标的制定也不甚合理,进而导致电力企业在工作职责与工作目标方面界限模糊。没有相关规范的约束,会计基础工作就没办法严格遵照制度进行,这将导致会计工作的混乱,容易滋生不法行为,造成职权滥用、贪污受贿等现象。

(三)管理人员权责混乱

为保证县级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转,在企业机制中已经建立起监督检查部门,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监督监察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责任与职权范围划分方面十分模糊,导致监控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再加上,部分员工对于企业内部事务并不重视,视企业利益为虚无,缺乏工作主动性与工作热情,一味听之任之。除此之外,企业管理者权责不明晰,导致企业制度无法完善实施。

二、加强县级电力企业会计基础的优化措施

在县级电力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管理工作困难重重,因而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这些难题,必须在工作过程中,严格遵照并落实相关工作规范,以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同时促使企业管理者与工作人员在思想上达到同一,提高他们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与重视程度,从而使得会计基础工作能够尽可能的发挥效用。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做好宣传以及员工培训工作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会计基础工作的相关要求,可以得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包括企业管理者和工作人员,要尽可能提高自身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摒弃传统观念,树立正确意识,同时,企业要抓住时机,加大员工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综合素质。除此之外,企业可以开展定期培训活动,持续不断的提高员工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以及财会工作的重要性。企业监督部门要加大监察力度,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核算,可以促进企业财会工作的开展,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促使企业会计工作合理有效开展。通过企业不断加强财会工作方面的宣传,不断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不仅可以促使企业员工更好的了解国家在此方面的法律规范与规章制度,而且更好的掌握行业专业知识,能更好的把握各种工作规范,以保证会计基础的各项工作都符合法律规范。另外,工作人员也要尽可能的掌握会计基础的工作环节与工作方法。由以上分析可知,通过对会计基础工作的大力宣传以及不断加强员工培训,可以保障企业的各项工作都是在规章制度的要求下进行。

(二)完善县级电力企业规章制度

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离不开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因而,完善企业会计工作的规章制度,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企业工作规范以及规章制度的时候,要从企业自身的会计基础状况出发,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县级电力企业实情的规范,以此为根据,做好企业监督检查以及分析工作,找出影响企业效益的弊端,从而建立起符合企业的健全的规章制度。只有企业的规范制度能够很好的适用于各个部门,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使其满足当前的经济发展需求。作为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把握好企业管理的关键点,以此为根据加强控制,尤其是那些较为容易出状况的工作一定要重点关注;企业管理人员要时刻关注企业工作效率低下且违法违规较为严重的部门,要把会计基础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这些部门上来,以提高企业形象与经济效益。除此之外,企业要在保证发展长远目标的基础上,适当的制定短期目标,并制定出相关监管目标,另外,还要把企业管理的重点以及管理方法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制定出来。

(三)加强监督管理力度

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人员要具备专业知识,其管理需要专门人员负责,企业监督监察部门也要认真履行职责。只有做好会计基础工作,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才能得到有效保障,管理人员以及监督部门一定要做好会计基础信息的可靠性工作。通过对会计基础工作开展规范化管理与检查,可以尽快发现会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而提出有效解决措施,促使会计基础工作更加规范。企业管理人员要做到:第一,加大检查力度,确保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对其进行常规化检查,促使企业制度的完善建设;第二,加大责任监管力度以及责任追究力度,对于违法违规想像要适度加大惩罚力度,以保证会计基础工作的作用发挥。

三、结语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现代化社会步伐的向前迈进,会计基础工作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关键。电力企业对于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不仅是因为会计信息对于企业效益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会计工作的有效性可以改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社会影响,进而促使企业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李玉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存在的问题及防范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4(24):78-81.

第10篇

[关键词]会计核算;会计基础;内部监督机制;会计法规;会计人才

一、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基础工作混乱

1.原始凭证方面:在当前经济社会中,会计原始凭证失真是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较为严重和普遍的现象。会计原始凭证失真主要表现在:原始凭证少填、漏填、不填,甚至使用虚假凭证,还有很多原始凭证不符合法规要求,企业对其审核监管也不到位,导致企业资产流失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同时会计信息质量整体受到严重影响。

2.账簿设置方面:为了应付不同的部门,又“备用”了一套甚至多套账簿。还有一些企业不设置总账,不将固定资产计入总账,也无法控制平衡,核实账目。一些账目填写错误后,有挖补,刮擦等不规范行为。

3.财务报告及其他方面:很多企业的财务报告内容不完整,没有附注和财务状况说明,经常出现账表不符的现象。

(二)对会计人员管理方式欠缺、内部监督不力

1.企业负责人管理水平不够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普遍不达标,大多都不能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科学化管理。首先,很多管理人员管理观念陈旧,认为在任用会计人员时,其才能并不重要,而有血缘关系的亲信则是首要条件;其次,在管理方式上不够民主,过度集权,极大地挫伤了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很多企业仍存家家庭式管理,将家族利益放在首位,企业中会计从业人员缺少晋升发展的机会。而且管理缺乏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太过随意。只注重物质方面的奖惩,而忽略精神奖励,奖惩制度不明确,财务不能透明化等等。

2.内部监督不力。虽然,当前我国的各类票据都由财政部门或税务部门统一监制,但由于技术管理的漏洞,会计凭证的设计、印制、使用期限没有统一规范,所以各省、市、地区、各行业、各部门的票面样式各异,种类繁多。加之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经营范围的扩大不断,票种和票面的多样、多变使财务人员在会计实务工作中很难辨别真伪,给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对业务工作的监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 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近几年来,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直线下降,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了我国的经济生活,成为会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企业会计管理者守旧思想,在会计人员的使用上任用亲信,导致会计人员素质低下。有的企业外聘人员做兼职会计,一些会计人员半路出家,不精通会计业务,不能规范处理账务,导致会计资料混乱,漏洞百出。更有甚者,一些企业负责人授意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信息,很多会计从业者在利益面前放弃了应有的职业道德规范。还有很多会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从不关注,不学习会计的法律法规,不能熟练掌握会计法,更谈不上依法办事了。有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极大缺失,不能领会会计职业的要领,这些不规范,不正确的意识不仅违背了职业道德的要求,还大大降低了会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 解决会计基础工作的对策

建立起明确合理的规章制度是不断完善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前提。我国从改革开放至今已在财会方面进行了多项立法,为了解决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企业应当认真学习理解《会计法》等与财会相关的法律章程,在充分了解法律章程的基础之上,充分结合本企业的自身要求,不断完善自己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会制度的执行能力,企业财会工作遵循法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在充分了解各项财会制度的同时也应认真执行各项制度,令行禁止,遵循制度做事才能让财会制度实现其应有的价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对于那些不符合时代潮流的,落后的章程制度应当及时淘汰,在集成原有合理的规章制度基础之上,探索出一套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规章制度。让会计基础工作不断完善

(二)加强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的自身道德水平以及专业能力素质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关键在于教育,培训。定期开展会计专业人员的相关培训,把外界新鲜的知识教授给会计人员,在对其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也应当注重精神层面的培养,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思想觉悟能力。会计人员自身也应不断学习不断改造,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在会计工作中本着客观的,公平的原则对待各项工作,用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加强管理信息系统控制

从内部监督着手,实行民主管理制度,进行财务公开,在充分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企业内部也应不断完善自己的监督制度,加强自我监督力度。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员工对企业会计管理制度的理解也可以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保障,对于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效率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应当包括人员信息识别系统,信息收集处理系统,而且可以让员工及时的了解企业信息的变动情况。

(四)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加强企业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监管

企业的管理者在选择相关会计工作人员时应充分认识到财会工作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杜绝任人唯亲,滥用权利的行为。经常与企业的会计人员保持交流,了解会计工作进程。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应当对企业制定的各项监督制度的施行起到带头作用,洁身自好,不得强行指示会计人员作出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的不当行为,在做到遵守本企业规章制度的同时,配合国家相关部门对企业的财务检查。

结语: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等诸多因素,我国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之处,遇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发现问题的存在,企业的今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发现会计核算过程中的问题,不断完善自身的规章制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不断进步,会计核算工作也定会日益完善。在财会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素养,只有人员在不断学习,才能帮助会计结算工作更好的发展。一个良好的会计核算制度对于企业,对于国家都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文玲.试论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年17期.

第11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企业会计管理创新策略

国家对从事会计工作的工作者和各个企业的会计工作进行管理,这种管理工作就叫会计管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对会计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会计管理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加强会计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一、市场经济体制对会计管理的影响

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设有会计这一职务,大的企业甚至拥有体制化的财务部。对于当前会计工作而言,其在企业中的主要是核算工作,不能直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没有发挥会计在管理层中的管理作用,造成会计工作的局限性。

(一)对会计管理对象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管理对象主要是财务,局限在企业的资产运作上,是以价值运动为依据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会计管理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局限在企业的资产运作上,而需要进一步的细分,以完善会计管理对象。

(二)对会计管理职能的影响

一般说来,我们在确定某项工作职能前必须要清楚的了解该工作的性质,为了确定会计管理的职能,我们也需要了解会计管理工作的性质。传统的会计管理工作只需要管理企业的财务,对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不涉及到企业的管理,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管理工作还需要参与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会计管理也在迅速变化发展,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泛,能更好地发挥会计职能,适应企业经营活动策略和方向,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会计管理的理论影响

企业管理离不开会计管理,会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计管理内涵丰富,站在企业自身的角度,会计管理包括成本管理和资金管理;从企业文化上看,会计管理不仅仅局限在财务管理上,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管理需要以企业文化为中心,兼顾财务、成本和质量管理,为企业管理服务,适应企业经营活动策略和方向,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风险影响

市场经济体制下,一切都市场化。市场化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市场化下企业经营风险更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管理应该树立更强的风险意识,对于企业经营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应该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和应对措施,争取将风险降到最低。

二、我国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管理意识不强

会计管理工作在近几年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多企业都加强了企业内部管理,完善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加快了会计工作的基础建设,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我国会计管理工作出现了各种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都反映出我国会计管理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人员职业素养和个人素养不够,财务支出监督力度不够,会计管理不能发挥其管理工作,并且还会诱发一些其它风险。

1、会计管理风险

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都还不够完善,会计工作人员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从而导致会计管理风险。会计管理风险表现在:一是企业没有完善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从而无法约束会计工作人员的行为而诱发风险;二是很多企业虽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却将规章制度视为无物,并没有将规章制度实施到具体的会计管理中。现在很多企业都存在着会计人员不按流程办事的问题,公司制定了规章制度和各种办事流程,但是会计工作人员为了节省时间往往不按流程办事,这样会导致规章制度在会计管理无法被落实。同时也会导致会计工作紊乱,更甚至泄露公司的财务机密。公司财务机密对公司运营和未来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计管理应该严防财务机密泄露。

2、会计核算风险

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现有的会计管理中,会计工作人员往往不注意会计核算,忽略了会计核算工作,从而导致财务风险。一些经济案件,例如,篡改财务报表,做假账等,都可以通过会计核算避免。加强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按照办事流程做事能够降低风险的发生。

3、结算风险

结算在会计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说的结算风险主要是指票据风险。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票据方面的诈骗层出不穷。一些票据诈骗利用高科技进行,作案手段高超,还有一些票据诈骗是由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会计工作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不强,没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而导致的,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工作人员办事漏洞进行诈骗。

(二)会计管理机制弱化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一般说来,企业中各项工作能否做好,都离不开领导的态度。领导对某项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下面的工作人员也会更加认真的参与进去,领导对某项工作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下面的工作人员也会敷衍了事。会计管理工作能够做好也与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关,一些企业基层领导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常常忽略了会计管理工作,例如,不核算,乱用会计科目,会计管理松懈等。

2、管理权限涣散

一些企业管理分散,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例如,管理层次多,这样会让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没有办事效率,同时也不利于培养会计员工的责任感;财务部门与其它部门不能相互协作,协调发展,企业很难对会计集中管理,会计管理与其他部门管理不具有统一的管理制度,会产生相互排斥的情况;会计工作人员工作重且杂,没有足够的时间整理资料,也没有足够时间进行管理,同时会计行业入门门槛低,很多工作人员工作经验不足,这些都不利于管理。

(三)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

在职场中,员工的职业道德比员工的技术更加重要。很多企业都设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且在会计管理工作中实施了规章制度,但是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很多会计人员往往不顾规章制度,做出违反职业道德的事情,导致企业利益受损。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管理创新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

传统的会计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企业需要在原有的会计管理上建立新的会计管理制度。新的会计管理工作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和发展目标,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来进行会计管理。新的会计管理工作要求员工在日常工作中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拥有足够高的职业素养,善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新的会计管理要站在企业管理的角度,结合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规划,利用现代高科技的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以便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

(二)增强企业会计管理创新意识

当今社会一直非常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在教育中也非常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企业越来越重视创新理念。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企业未来能否做大做强,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只有拥有创新能力才能够在社会中立足,如果企业仍然运用传统的会计管理制度,没有会计管理创新能力,是无法与其它企业竞争的。增强企业会计管理创新意识能够促进企业发展。

(三)加大监督力度

现代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加大会计管理监督力度,充分发挥会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了加大监督力度,企业应该赋予会计员工一定提出建议、处理问题的权利,同时还要做好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在会计管理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上报。

(四)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规章制度,约束会计员工的行为。为了更好地进行会计管理工作,企业应该对会计员工的职责、业务处理流程作出规定,同时要在财务部门内部建立考核制度,考核会计员工各个工作环节,同时也考核会计员工的工作态度,对认真工作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不遵守规章制度的人给予一定的惩罚,若是员工行为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应该交予法律处理。

(五)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素质不仅包括个人素质还包括职业素质。企业应该给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的职业素养。企业应该给予会计工作人员足够的薪酬和社会地位,这样能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企业还应该给员工提供培训机会,让员工在培训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提高会计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会计管理适应社会发展

企业会计管理制度应该紧跟时展的脚步,适应社会的发展。现代企业竞争的不仅仅是产品质量,还包括服务质量。不管是产品质量还是服务质量都与企业会计管理相关,企业会计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增加企业竞争力,做好企业会计管理是关键。

四、结束语

为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获得更好地发展,企业应该做好会计管理工作加强对企业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监管。

参考文献:

[1]秦秋菊.高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20)

[2]张阳.市场经济下企业如何加强会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J].东方企业文化,2014(18)

第12篇

关键词:大型商业企业;用工制度;法律风险;对策分析

作者简介:王雯婧(1968-),女,陕西白水人,西北政法大学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m.1672-3309(x).2010.12.4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12-104-03

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在诸多涉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切身利益方面,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对商业企业的劳动用工制度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劳动合同法》对商业企业用工制度的影响

(一)对企业制定劳动规章制度方面的影响

商业企业制定规章制度将不再由企业单方面确定。原《劳动法》中已经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劳动合同法》则进一步明确了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时的程序要求,强调了职工代表大会、工会或者职工代表的参与和平等协商原则。对企业已实行的规章制度,工会或者职工若认为各条款的具体内容需要修改的,可以向单位提出要求,协商修改完善。企业应当采用公示或告知的方式保证劳动者对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企业规章制度有充分知情。可以认为,今后企业制定规章制度将不再是企业管理者一方的事情,更不是企业单方面就可以说了算的事情。一项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制度,必须做到内容合法、程序民主和向员工公示才具有法律效力。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更多地体现出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讨论的平等地位。

(二)对企业招聘新员工方面的影响

1、企业今后在招聘员工时必须及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明确提出了建立劳动关系应当签订劳动合同的具体要求。有劳动关系就要有书面劳动合同,书面劳动合同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超过一个月不与劳动者订立的,用人单位要双倍支付劳动者劳动应得报酬的工资。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是《劳动合同法》强制要求,对于不履行者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

2、用人单位招工应当进行备案。通过备案以强化政府监管作用,进一步明确了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多种手段并用,提高劳动合同的签订率,用人单位招聘员工违法的结果,面临的将是行政处罚和民事赔偿的双重责任。

3、商业企业的短期劳动合同将会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中长期劳动合同为主的方式。《劳动合同法》增加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所谓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当前商业企业普遍以签订短期合同为主,《劳动合同法》明确要求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连续签订不得超过两次,再续订劳动关系的,应采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用人单位或原国有职工因国企改制,转换劳动身份需重新订立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对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而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或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离法定退休年龄不满十年的,就视为双方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三)对企业用工形式方面的影响

主要体现为商业企业用工方式今后将日趋多样化,除了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外,还有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两种其他用工方式作为补充,随着用人单位用工模式的多样性日渐显露,如外包制、农民工和,临时性用工等,要求用人单位必须探索一条多种用工形式并存的、合法的用工模式。在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如何依照《劳动合同法》保障被派遣劳动者、非全日制用工的权益,成为用人单位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二、公司完善劳动用工制度的对策

由于《劳动合同法》加大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严格了用人单位招聘劳动者的程序,提高了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因而给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用工制度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为此,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劳动合同法》的精神内涵,采取相应的措施。规范企业用工管理办法,依法行使、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用工关系。

(一)转变劳动用工管理模式,健全劳动规章制度

解放思想,及早转变劳动用工管理模式,由原来的“消极、被动、事后、缺位”管理向“积极、主动、事前、到位”管理转变。具体来说就是商业企业通过建立适合自身实际需要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度和纪律来约束、管理、激励员工。在制定和完善劳动用工规章制度时,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依照《劳动合同法》的内容,遵循“以人为本”、“民主管理”的原则,严格履行制定程序。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直接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经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二)加强入职审查,规范招聘新员工程序

由于《劳动合同法》强化了对劳动者弱势群体的强制保护,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要格外谨慎认真。企业招聘新员工,在介绍企业基本情况的同时,需耐心、细致、客观、全面、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程度、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避免招聘过程简单化和形式化。注重人职审查,避免草率用工、不规范用工而造成双倍经济赔偿责任。企业应在选人环节上下功夫,首先做好岗位分析的评估,科学测量每一个岗位需要的特质、技术和能力,制定明确细化、标准规范的岗位说明书;其次,通过对企业中优秀员工的特质分析、总结,梳理符合岗位能力的指标,构建人力资源胜任度模型:第三,利用各种面试工具和手段对求职者进行科学测试,对于技能型岗位。可以通过现场操作或模拟工作等手段更直观地对求职者进行考察。特别是招用非初次就业人员时,要求其提供与前单位的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证明,并保留原件以避免可能出现的麻烦。

(三)建立劳动关系。及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对签订劳动合同的时间以及事实劳动关系的法律责任作了严格的规定,其目的主要是针对目前企业中较为普通的事实劳动关系问题。因此,企业在招聘用工中更加强化法律意识,劳动用工管理追求精细化、严谨化,避免草率用工和不规范用工。企业与劳动者形成劳动关系后,及时地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商业企业在订立劳动合同时需做到:(1)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是建立劳动关系的前提。(2)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事实劳动关系,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补订书面合同,否则企业双倍付酬。(3)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连续订立二次之后,再续约

时,员工可以提出继续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否则,企业应采用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四)进一步修改、完善现有劳动合同内容

1、用人单位使用的劳动合同应结合企业实际,根据

2、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期限尽可能综合考虑不同岗位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劳动合同期限的长短来确定。对员工在试用期间是否符合聘用条件,结合招聘时告知的聘用条件、劳动者的情况以及试用期间的工作表现来综合评价,做到不盲目聘用或解聘。

(五)建立员工解聘机制,增强法律纠纷防范意识

《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后,如果没有法定的理由不能随便辞退员工。现实中许多企业经常以“严重违纪”为由解除员工的劳动合同,但运用这一条必须事先做好三点工作:首先。企业要有规章制度,而且规章制度必须合法;其次,规章制度中必须对“严重违纪”做出明确的解释和界定:最后,必须做好日常管理和取证工作。因为辞退员工的举证责任由企业承担。《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劳动用工管理的重心在于事前做好基础工作,使企业用工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成熟化的道路。

(六)正确对待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建立规范的员工发展机制

《劳动合同法》虽然明确了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条件,但是无固定期限合同并非“铁饭碗”、“保险箱”,企业与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也并非“请神容易送神难”,关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并不排除适用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如果企业员工严重违纪,不能胜任工作或者企业需要经济性裁员时,依照法定的程序,企业照样可以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因此,当员工符合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条件时并且本人同意的,企业应当主动与其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如果符合条件但本人不愿意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企业应保留相关书面证据,以避免日后产生不必耍的法律纠纷。另外,符合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员工都是在企业工作时间长、具有工作经验和用工优势的员工,对企业来说,他们都是有价值的、能给企业创造较大利润的、应当被留用的员工。所以,除非特殊情况,企业不会解聘他们,而是建立规范的员工发展机制使其安心工作。

(七)充分依据法律,建立灵活的就业用工形式

针对用工模式的多样性,企业可以选择劳务派遣或非全日制用工形式。尽管目前《劳动合同法》里对劳务派遣的限制还相当严格,劳务派遣的灵活性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但仍不失为一种方便的用工形式。另外,企业还可对非全日制用工形式灵活运用。如非全日制用工可以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非全日制用工的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并且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所以非全日制用工可谓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企业不会面临太多的限制、责任和风险,因此,这两种灵活用工方式可以成为企业一定时期就业用工重点考虑的对象。

(八)建立完整的劳动合同管理制度

企业应该建立科学、严谨、完善的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对合同期限、工作岗位变动及合同中其他约定条款进行跟踪管理,建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劳动合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同时建立健全各种劳动合同管理原始记录,为每一位应聘员工建立动态的劳动合同管理台账,根据员工合同期限和业绩考核结果及时办理劳动合同终止、解除、变更及续签手续。

(九)建立健全与劳动用工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不仅对劳动用工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劳动保险、绩效考核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因此,要及时建立健全与劳动用工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提升员工关系管理水平,避免劳资纠纷,争取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这应成为目前公司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M], 中国法制出版杜,2008

[2]樊成玮、角力,《劳动合同法》与劳资关系评析[M],中国 法制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