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17:05: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管理学的看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案例教学 管理学 高职院校
一、引言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教材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与作出判断,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采用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管理技能,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问卷调查
为了掌握案例教学在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我们以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该校财务管理专业《管理学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情况,从是否接受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效果、案例的作用、教师的作用、个人表现情况、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控制情况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以该校08级财务管理专业01班、02班和03班共125名同学作为调查对象,一次性发放调查问卷125份,回收有效问卷12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4%。
三、问卷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99%的同学愿意接受案例教学方法,97%的同学认为案例教学对学习管理学知识、掌握管理技能非常重要,这些数据充分肯定了案例教学对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对于当前《管理学基础》课程开展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21%的同学表示满意,79%的同学表示不满意。经过进一步调查了解,我们得到以下信息:表示满意的同学一般认为案例教学能够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表示不满意的同学认为案例教学在案例的选取、教师作用的发挥、个人表现、现有的教学条件及教学过程的控制情况等方面还有很多欠缺之处;大部分同学认为,案例教学并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效果,特别是教学资源稀缺、教师角色的模糊化以及时间分配等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
1.案例的选取。根据教学进度的需要,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案例,是使案例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选用的管理学案例,大部分篇幅短小,有的甚至于变成了管理小故事,案例的主题也一目了然,可供研讨和争论的可能性很小。另外,案例过于陈旧,或是选用国外的管理学案例,描述的事件与高职院校的学生所熟悉的本地企业管理的情况差距太大,往往激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更不要说进行深层次的案例剖析了。
2.教师的角色定位。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案例教学中的教师仍然扮演着演说家的角色,他们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却很难调动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
3.学生的行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被动地听取教师的讲解,少有发言的机会去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因而对教学内容印象不深。这种教学模式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符合案例教学强调由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指导思想。
4.教学资源状况。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受到有限资金的制约,在教学资源的投入上严重不足,学生仍然在常规的教室中讨论管理学案例,缺乏真实情景的模拟演练,使得案例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5.组织控制情况。案例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对教学活动的控制,主要依靠教师的经验和灵活应变能力,如果不能够很好地组织和控制案例教学的进程,就容易出现控制失调现象,甚至会造成课堂管理的混乱。
四、问题解决对策
针对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我们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1.编写满足高职教育需要的本土化案例
当前,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案例教学迫切需要的是能够反映中国本土企业管理状况,真实再现本地企业管理问题的管理学案例教材。只有融知识性、趣味性与一体的本土化企业管理案例,才能够吸引高职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转变教师的角色
案例教学活动主要是在学生自学、争辩和讨论的氛围中完成的,教师只是启迪和帮助学生相互联系,担当类似导演或教练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或集体做分析和判断,经过讨论后形成共识。教师不再是这类教学活动的中心,仅仅提出学习要求,或做背景介绍,最后进行概括总结,绝大部分时间和内容交由学生自己主动地进行和完成。
3.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培养应用能力的关键。激发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既需要针对高职学生缺乏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特点,强化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又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技能,发挥教师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进入管理案例所设定的特定情景当中,来探讨管理的问题。
4.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
加大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案例教学资源的投入,也就意味着高职院校要在《管理学基础》课程案例教学的软件及硬件设施方面投入更多的财力支持,使学生能够在一个更加逼真的场景中学习管理学案例,深入挖掘管理学案例中潜藏着的深层次问题,并展开激烈的讨论和争辩,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提高教师的组织能力
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能够很好地组织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案例教学活动,包括从案例的准备到课程结束的全过程;另一方面,教师的知识、经验一般比学生丰富得多,教师应适时阐发案例所包含的意蕴,使学生从案例中获取的知识片断联系起来,形成比较系统的看法。
五、结论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案例教学并没有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为此,高职院校需要针对高职教育特点,编写本土化的管理学案例,努力促进教师的角色从演说家到导演或教练的转变,着力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加对案例教学的资源投入,提高教师的课堂组织控制能力,以此提升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开展案例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俊凤,柴玉华,钟海燕.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之“案例教学”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08,(16).
[2]钟和平.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4).
[3]褚添有.我国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之问题与对策[J].皖西学院学报,2009,25(1).
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都是集体进行的,要组织和协调集体活动就需要管理。因此,可以说从开始有人类社会起就有了最初的管理活动。但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直接影响到管理水平、管理范围和管理的复杂程度,因而对管理学的发展也会产生影响。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当时的管理水平也与之相适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管理思想有了很大发展,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颁布的第一部法典以及古中国的《孙子兵法》都闪现出了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火花。它们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养。
18世纪中叶开始的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管理思想也发生了一次深刻的革命,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相继产生。最有代表性的是亚当。斯密发表的《国富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其中的分工理论为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根基。而这段时期的大量的管理实践也为现代管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素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分工、分层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日趋复杂,资本主义国家中劳资双方矛盾日趋突出,生产力水平也日趋提高,急需一套系统的管理理论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与之适应。尽管早期的管理思想有其科学的一面,但毕竟非常零散,没有系统化,工厂主不可能完全认识到怎样进行管理才能既解决劳资关系问题,又不减少所获取的剩余价值。因此,如何改进工厂和车间的管理成了迫切解决的问题。此时,泰罗的科学管理应运而生。当时,泰罗抱着解决劳资双方矛盾的初衷,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人类的基本需要这一经济人假设,重点研究了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建立了一套企业管理理论——“科学管理——泰罗制”。与此同时,法约尔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系统地提出了十四条原则、五种管理职能,创立了组织管理理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与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使管理学体系初具雏形。
泰罗的科学管理论和方法在20世纪初对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起了很大作用,但要彻底解决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专门研究人的因素、以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派——人际关系学派应运而生。它超越了泰罗的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为以后的行为科学学派奠定了基础,成为科学管理向现代管理过渡的跳板。
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开始专注于开发应用数量方法。这是在二战中对军事问题的数学和统计解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的定量方法包括统计学的应用,最优化模型,信息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等。其最直接的贡献是在管理决策方面,特别是计划与控制决策。但它从来没有达到象人力资源方法对管理实践的那种影响程度。
进入20世纪后半段,生产力飞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迅速提高,市场不断扩大,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以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因此,许多管理学者、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积极从事管理研究,创立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出现了管理学说丛林。如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以“管理的关键在决策”的思路,对社会人假设进行了升华,提出决策人假设。
这时,又有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发展一种统一的管理理论框架,以包含和综合当今的各种管理理论。比较有影响的是以下三种方法:过程方法、系统方法和权变方法。它们对现代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仍没有公认的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仍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二、21世纪管理理论趋势研究从上面对管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管理学的实质是探求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与管理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人类社会总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即管理主体的外部环境总是变化的。
因此,为了寻求三者之间的平衡,管理学也必须动态地发展。21世纪,人类进入后工业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管理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变化,这必将推动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从它的发展趋势看,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内涵深刻化和外延扩大化什么是管理?管理应包括哪些内容?目前尚没有统一的看法。但大部分的定义都认为,管理是和他人合作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说,管理必须要至少有两个人。然而,“一人公司”的出现对这种看法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因为照此看法,“一人公司”就不存在管理,这显然有些说不过去。类似的能引发管理变革的管理实践还有好多,而且将来会出现更多,这势必将为管理理论的研究提供许多新的课题,促使管理内涵深刻化和外延扩大化。
(二)管理学的基础——对人性的假设由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假设向能力人和目的人假设转变早期管理思想中,把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认为人总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毫无责任心,麦格雷戈把这种传统的人性假设称作X理论。
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人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使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人性假设趋于一致。之后,梅奥从“霍桑实验”中认识到除了对经济利益的需求外,人们对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其他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人也从不同侧面强化了社会人假设,其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社会人假设发展为一个经典而又精致的需求模型。
当代管理学派中对人性的假设也犹如丛林,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西蒙在他的决策理论中阐述的决策人假设。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且在组织中,不同层次的员工都在做决策,所以都是决策人。
在现代西方,人们对物质方面的兴趣开始淡薄,而对人创造能力的关注日益增长。作为人最高需要的自我实现(按照人的兴趣、能力从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正成为西方人追求的重要目标。面对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沉重代价,许多思想家从文化价值观和人性上思考问题,认为实行“人的革命”是避免最高代价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人的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以人为目的,挖掘人的潜力,发挥人的创造能力和智力,把人塑造成“能力人”。
21世纪经济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灵魂是创新,人的智力和创造能力将在21世纪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且包含人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本对现代经济的增长也至关重要。历史发展的这种趋势将引起企业管理的创新。其任务之一就是把人作为企业管理的目的,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人的智力因素,培养和发挥人的工作能力,营造一个能发挥人创造能力的环境。其实质就是实行以能力人为基础和前提的能本管理,即以人的能力为本的管理。
(三)管理学新的理论基础——“合工理论”向传统的分工理论提出了挑战200年以前,亚当。斯密论述了劳动分工的作用。他的这一分工理论成了近代产业革命的起点,也成了后来的管理学家创建管理学的理论前提。确实劳动分工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有利于专业化和职能化管理。但是,这种理论发展到今天,负面效应日益显露出来。现代社会,一方面追求产品个性化,生产复杂化,企业经营多元化,如果片面强调分工精细和专业化,则使得企业的整体协调作业过程和对过程的监控越来越高,结果致使企业整体效率低下;同时,把人分成上下级关系的官僚体制,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相反腐蚀着人的精神,摧残着人的身心健康,以至于走到了分工与协作原则初始动机的反面。另一方面,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运用,使简化管理环节成为可能。同时,与市场变化和高科技发展相对应的是劳动力素质大大提高,员工不再满足于从事单调、简单的复杂性工作,对分享决策权的要求日益强烈。
与分工理论相比,合工理论显示出其强大的优势,即借助信息技术,以重整企业业务流程为突破口,将原先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再合理地“组装”回去,将几道工序合并,归一人完成,也可将分别负责不同工序的人员组合成工作小组或团队,以利于共享信息、简化交接手续、缩短时间。另外,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管理幅度,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从而打破官僚体制,减少了审核与监督程序,降低了管理成本,减少了内部冲突,增加了组织的凝聚力,大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了员工的个人发展。
(四)研究重点从管理科学向管理艺术的转变管理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二战后的二十多年里,管理是科学的观点占了上风。但是,管理科学的研究似乎已经山穷水尽,该说的好象都说了:管理的原理方法等似乎已经充分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除了用更新更时髦的字句去描述已被揭示的问题外,人们似乎再也提不出真正新颖的观点了。从事实践管理的人们正越来越多的认识到,管理的原则是简单的,管理的方法是明确的,但正是这些原则和方法的不同组合和运用构成了不同组织管理成败的原因;成功的管理是一种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对象用适当的方法和原则的艺术。
(五)管理决策从强调理性到重视直觉前面提到的数量方法曾对管理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许多企业也开始用一些数量模型来进行决策。但在21世纪,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由于环境日趋复杂,其变化速度也日趋加快,影响环境的许多因素也难以定量的加以描述,人们逐渐认识到数学方法的局限性。管理人员不得不重新依靠他们那虽然难以证实,难以描述,但经常是正确的直觉,并根据这种直觉来判断环境的变化,制定行动方案。管理理论也势必将重视对如何更好的利用直觉进行决策的研究。
(六)管理理论研究的本土化管理理论研究的本土化是指在研究管理理论一般规律的同时,必须结合当地的社会制度、社会性质以及文化传统和管理实践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这一点对我国管理理论的发展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因为一方面我国实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管理实践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我国的文化传统与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且我国古代文化里蕴藏着丰富的管理思想精髓。如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博采众长,中西结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是摆在众多学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七)管理道德规范的研究将日益受到重视道德通常是指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管理实践的发展,给管理学提出了许多道德两难问题。而且,管理道德问题对组织乃至全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巨大。因此,对管理道德规范的研究将日益受到重视。笔者相信,21世纪将建立起一整套系统的管理道德规范,用以规范管理者的行为。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1.引言
管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主要是从一般理论、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性。同时,管理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发展中的科学,它既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与实践的艺术性,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抽象性特点。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就如何提高管理学教学效果不断展开研究,在探索中求创新。
2.管理学通用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一般分三个层次,即实验导向、问题导向和项目导向教学,可以通过讲解、讨论、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举,综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2.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简练、生动、准确、形象的语言向学生解释概念和原理。该法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讲授法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它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能将抽象枯燥的理论、概念变得生动形象,将深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管理学的各种教学方法都必须辅以讲授法。但讲授法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2.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指教师提出实际生活中的某一典型的管理案例,让学生自主地去分析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机会。用于教学的案例是一种运用语言形式或各种视听手段而描写的特定管理情景。案例将企业带人课堂,让学生自己通过案例的阅读和分析,以及在群体中的共同讨论,使学生进入特定的管理情景和管理过程,建立真实的感受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2.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个中心问题进行讨论,老师和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看法,并加以总结,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讨论法的模式是: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发表看法,分析、总结;其特点是,通过对问题的讨论,达到明辨是非、纠正错误、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的目的,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4 学习团队教学法
以学生团队学习为中心,以素质培养为目的,有效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就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团队(或小组),实行教师指导,组长负责制,把抽象的教材、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部分,分别设置不同的学习问题,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团队,由各团队全体成员主动学习,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团队通过学习,把学习成果向全体同学展示,可以充分发挥学习团队成员的个性和特长。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2.5 角色演练法
角色模拟练习可以是在课堂上穿行,即通常所说的演练,也可以是有计划安排的角色演练。即兴的角色演练是在学生没有事先准备的情况下,全凭学生的临场发挥,要学生做好一件或几件事情,目的是用来训练学生的快速应变能力。比如我们在课堂上曾设计了这样的角色模拟情景:你发现了领导的决策错误,你该怎么办?你如何去说服他接受你的观点?这个角色演练不但可以检验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还可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
2.6管理游戏教学法
游戏练习方法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受场地、道具等限制,游戏的选择和开展有一定难度,如结合实际条件开展管理游戏,同学们的积极性就非常高,并且可留下相当深刻的印象,收到相当好的教学效果。如我们在讲管理冲突时,设置几个学生宿舍调整冲突事件,冲突双方经过激烈辩论,最后采取回避、迁就、强制、妥协、合作五种处理冲突的方式妥协解决了冲突问题。
2.7故事引导法
巧妙运用故事,创造互动的交流机会,引导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因为它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性,就具有更强的说服作用。例如一位商人在经商管理中运用讲故事的方法教育员工、管理公司、说服客户,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同样将故事教育法运用到管理学的教学中,应该也能发挥作用。
2.8鼓励学生参与科研
高职教育越来越注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专业技能大赛、挑战杯等活动,发表高质量的文章,使学生从单纯的课堂学习向教师指导下的探究转化,提高他们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信息量的明显增多,学习时间和学习途径的增多,管理学教学方法与手段除了传统方法外,可以创造性地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习的效果:
3.1 网站教学法
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网页,并设立相关专栏,提供课下辅导资料、案例等。还可以运用留言板开辟课下讨论区,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畅所欲言,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以无记名的形式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提出建议,使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
3.2课堂演讲法
通过整理学生的电子来信,笔者发现,管理专业的许多学生都存在一个问题一一心理上的不自信。针对此类学生,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取简单演讲,用管理原理去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管理学原理的认识,使学生产生学习管理的兴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为将来走上管理岗位做好准备。
3.3教学生活化
学生没有管理经验,这给一些管理理论的教学造成困难。管理无处不在,而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从他们所熟悉的领域取材,学生所在的家庭、班级、协会、学校等组织,以及学生们所关注的娱乐新闻、故事、电视剧等都存在管理的问题。学生们只有学会用管理的思维去思考一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才能深人地掌握管理学。这种教学手段,不仅深化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而且还可激发学习兴趣。
3.4教学开放化
原来的管理学授课主要是通过黑板、粉笔、教师的讲授来完成的。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手段逐渐发展起来,主要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为主。多媒体教学,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幻灯片的演示,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媒体信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如在讲授科学管理理论时,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纪录片,从而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官认识;还可以播放企业的管理方式以及知名企业CEO访谈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结束语
管理学教学的探索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努力并持之以恒。同时,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这些教学方法既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积极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综合教学能力,就能全方位提高管理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孟建国,管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关键词]管理学教师;信息素养;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210-01
信息素养是管理学教师素质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学教师既是管理专业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又决定着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因此提高管理学教师的信息素质,培养管理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管理学教师信息化素养的现状
(一)管理学教师信息化实现的有利条件
高校教育信息化设施到位。目前高等院校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加大了资金投入和设备的更新。一些高校在教学设备上设有多媒体教室,管理学教师办公使用电脑可以快捷的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物质基础为高校管理学教师信息化的实现打造了良好基础。
高校对素质化教育的重视。高校教育方式不同于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方式,在教学方法上更加开放、灵活,高校也给予了教师在选择和使用教材上更大的自由和自。高校课堂为信息的交流提供了平台,教师在授课方法上可以不拘泥于传统的单一讲授,还可以开展课堂活动,教学方法的改变促进了教师信息化的实现。
管理学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近年来高校管理学教师的学历及整体素质都较高,大部分教师是来自高等院校的硕士、博士,这加快了利用信息技术、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年轻教师对信息有更强的敏锐感,他们的加入对于管理教学信息化的推广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高校教师信息化实现的不利因素
教育观念与信息时代的矛盾。由于缺乏教育信息化的理论指导,管理学教师没有形成信息化教育的意识。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了使用多年不变的教案教学,这造成了教学内容不能紧跟时展,落后的教学内容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无法迎合学生对信息变化的需求。
教师缺乏信息处理的技能。一些教师还固守着传统的信息获取渠道,通过中外文图书、期刊搜集信息,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资源检索还不熟练,这大大降低了信息获取的速度和范围。在网页、多媒体制作方面的技能比较欠缺,大多停留在初级水平。
高校信息化管理不完善。在提升管理学教师信息化素养方面主要依靠教师自觉,高校没有的培训。相关制度和政策不完善,没有把管理学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升与职称的评定、工资的增长、教学的评优联系起来,无法形成完善有效的激励、考核制度。
二、培养管理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一)强化管理学教师的信息意识
培养管理学教师的信息化水平,首先要从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出发,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管理学教师要具有与社会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进程相适应的信息主体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保密意识、信息守法意识、信息更新意识。转变管理学教师忽视素质教育中信息素养所起作用的看法,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另外在强化高校教师信息意识的同时,还要培养教师形成信息伦理道德,传递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引导学生的信息判断能力。
(二)改善管理学教师的信息环境
创设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加大学校现代化信息教育的硬件、软件投入力度,才能奠定管理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坚实基础。一方面,要有充足的资金作后盾,提供教师信息能力培养的物质基础,在技术更新、设备购置上才能有保障。另一方面,在技术、手段上要紧跟时代要求、教学需求。可以建立以网络为依托的数字化校园,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技术,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充实校内的图书馆资源,补充添置各种教学资料,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引入先进的检索技术,使信息筛选、处理效率提高。完善高校教师信息培训体系
(三)建立管理学教师的信息培训
培养管理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必须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需要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依托本校的资源设施,定期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理论和技能培训,开设一系列现代管理学教育技术的应用课程。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根据管理学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培训,使培训真正起到提高管理学教师教学能力的作用。培训结果还需要通过考核来确认,只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使教师产生自学的动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
的培养,是信息管理学的目标之一。围绕这一目标,教学中引入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深化理解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特征,总结了影响信息管理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几个重要启示。
【关键词】信息管理学 案例教学法 教学启示
【基金项目】淮北师范大学青年科研(自然科学)项目资助,Nos.700693,700708。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42-02
1.引言
信息管理学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围绕信息的生存、传递、获取、加工(组织和检索)、利用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1]。由于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诸如智慧地球、物联网等新名词和新概念层出不穷,使得信息管理学科涉及的知识更新较快。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信息管理学的学科特点,采用合理、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但是,目前信息管理学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弊端,如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授课时过于关注书本理论知识,而忽视对实际应用的分析;教学方式单一,常常为了追赶教学进度不得不“满堂灌”,师生无法进行双向交流;教学过程缺少互动,学生只能被动学习,无法融入到教学中等。这些问题致使信息管理学课程的学习过程枯燥乏味,不足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使其产生厌学情绪。
针对这一现状,考虑将案例教学法引入信息管理学的教学过程,采用案例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对一些真实、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消极旁观为积极参与,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通过课后延伸材料的阅读,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信息管理学科领域与实业界的最新发展趋势,从而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2.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2.1案例教学法在信息管理学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为教学媒介,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2]。
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首先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管理类课程的授课中,后来被逐渐推广,并在全球闻名的管理学院得到普及[3]。20世纪80年代,我国管理教育及培训机构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即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案例开发小组编写具有典型性、非偶然性的企业案例,通过相互讨论和独立分析,启发学生思考,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常设计案例时,案例教学法会把教学知识点和教学内容隐藏在教学案例中,让学生去分析、观察和挖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信息管理学涉及信息系统、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等相关学科内容,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应单独、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应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加速知识向技能的转化。管理案例问题设计的若隐若现,恰恰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洞察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根据案例中的问题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建立知识总体架构,可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适合信息管理学的教学方法。
2.2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法的特征
实践中,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体现出如下特征:
(1)教学目标的鲜明性。
信息管理学的教学特点是强调知识点的专业性和操作性,对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都比较重视,前者如信息的获取和组织,后者如信息检索技术和信息系统操作等。与之对应,这里所说的教学目标鲜明,也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上,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排列,这种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信息的一种加工和管理,再通过运用所学理论对案例问题进行讨论、验证和解决,可以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广义上,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相对应。具体而言,在案例教学中,存在很多与人合作的小组活动,这就要求学生通过组员的互动,相互学习,集思广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如何有效地与人沟通,。案例分析的整个过程无形中就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的双向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单向的课堂知识传授为主,教学方法过于教条,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且教学内容由于知识点安排较多,往往是“满堂灌”,使得学习过程过于呆板、枯燥。与传统教学过程不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挑选典型案例、控制案例讨论过程、启发学生思考并适当进行归纳点评[4];学生可以针对典型案例的问题,自由参与讨论,充分表达观点。很明显,双向教学过程对教师的群体互动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扮演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知识体系构建的引导者和督促者。另外,双向教学以学生参与为主体,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学生不仅要对案例提供的感性知识进行挖掘、分析,同时还要寻找零散的知识碎片之间的联系,将所学知识转换为技能以找到解决方法,使得学习从简单接受知识的层次升华到整合、消化知识的层次,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的启示
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信息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存在几个影响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现总结如下:
(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信息管理案例教学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案例的选择、案例分析问题的设计、案例讨论重点的拟定以及到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提前酝酿筹划和巧妙安排。例如选择教学案例时,往往要求删繁就简,突出知识要点,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和引导,学生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深化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目的。
(2)准确定位教师角色。
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会发生变化。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教师的发言似乎减少了,学生的活动则相对增加了,但是这种转换并不能降低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作用,相反,教师这一角色反而更加重要了。具体而言,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备课,还要根据授课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挑选案例,并筹划案例教学的重要议题以及实施方法,创造热烈而有秩序的讨论气氛,安排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和总结,这些都无形中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根据案例教学的进程,准确扮演导演、主持人、演讲者以及专家等不同角色。
(3)重视案例教学的组织引导。
信息管理案例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更取决于其主观上是否重视课堂的组织和引导。其中,面对难以预测的教学环境,掌握并善于运用一定的课堂组织引导技巧,是保障教师进退自如的重要“法宝”。具体而言,首先要善于把握信息管理案例教学的速度和节奏。根据课堂案例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掌控学生发言时间等手段进行进度微调,而调整节奏的关键是澄清学生的见解和观点,并及时就学生对问题的看法进行阶段性小结和最后总结。其次,要善于利用沟通技巧和技能,当面对冷场、跑题、争执等突况时,能够准确把握沟通时机、恰当运用沟通方式,避免出现课堂失控的难堪局面。
(4)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信息管理学案例分析的基础是阅读案例,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很多案例的阅读是布置在课外进行的,而课外阅读可进一步分为课前阅读和课后阅读两种。其中,课前阅读的对象是教师提前布置好的任务,一般在下次案例教学课之前进行,目的是为做好案例分析打基础;课后阅读是则是本节课堂内容的延伸和扩展,目的是让学生在课余涉猎更多信息管理学科知识,通过课后案例阅读及时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一步更新知识,以拓宽专业视野。
4.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在信息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教学目的鲜明和教学过程双向交流的特点。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形式,通过案例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在参与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人沟通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信息管理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角色扮演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的课前准备、案例讨论的正确引导是实施信息管理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马费成, 宋恩梅. 信息管理学基础[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2.
[2]张岩松, 赵明晓, 李健等.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精选解析[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3]徐有芳. “案例教学法”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5(5): 107-109.
[4]刘春, 程效军, 吴杭彬. “地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特征分析与应用[J]. 中国地质教育. 2012(3): 90-93.
[5]马云鹏. 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高校行政工作是每所学校承上启下、协调左右、联系内外的“枢纽”,在学院与学生、学院与学校、学院与社会进行沟通和联系中更是发挥着桥梁与中介的作用。因此,作为从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教师,必须对行政管理工作要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个人能力,从而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何谓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广义的来讲,是指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关事务的管理和执行的社会活动。行政管理这一学科同时又是社会学、管理学的重要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的对象日益广泛,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现代行政管理多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出和浪费,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行政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产生国家之时,但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时期:
(一)传统管理时期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德国学者L.von施泰因首先提出“行政学”一词。1887年美国学者I.W.威尔逊发表了行政学的研究一文。1900年美国行政学家F.J.古德诺提出政治与行政分离的主张。1926年美国学者L.D.怀特对行政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的论述,开始形成行政学的体系。早期行政学以研究政府行政效率和节省开支为目标,其内容包括: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实现组织系统化,工作方法程序化、机关事务计划化、工作要求标准化等,以达到权责分明,追求实效。
(二)科学管理时期
20――50年代由于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等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引进,行政管理学的内容不断更新。许多行政学家根据F.W.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采用把目标分解成若干层次的小目标,并为实现每个目标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采用科学的办事程序和工作方法,使各项行政工作也能像工业生产流水作业一样,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行为科学的兴起促使行政管理学转向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角度对人的行为和心理因素以及人与周围环境关系的研究,并注意激发人的积极因素。
(三)系统管理时期
从50年代起,行政管理有许多新的发展。许多行政管理学家把40年代以来出现的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等理论和方法用来研究行政管理同时由于行政管理涉及面愈来愈广,需要考虑的因素愈来愈多,需要把行政管理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
二、高校行政管理的几点看法
我国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专门把一定比例的编制留给行政管理人员。高校的行政管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行政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高校教学和科研的水平。近年来,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教学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对行政管理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这就需要每一位从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教师深刻认识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思考当前行政管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措施。接下来,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
1.部分高校对行政管理人员的重视不够。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行政管理人员的地位较低,行政管理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高校中,教师和科研被放到重要的地位,而行政工作则被看成附属品,这种现象甚至影响到了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自我认同。由于学校的不够重视,行政人员的待遇也相对偏低,再加上行政人员每天坐班,工作量又大,造成了许多工作人员不得不为了生活思考其他赚钱养家的出路,无法潜心研究工作,这极大的影响了高校的良好运转。
2.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偏低。
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相对于专职教师队伍来说存在着学历低、管理水平低、创新意识弱等问题,总体上来看,行政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不高。在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中,还有部分行政人员是在引进优秀教师时,以安排家属的形式被安排在管理岗位上的。行政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与高校发展日益要求的高水平的行政管理之间差距加大。再加上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重视不够,没有系统的培训计划,仅有的培训又缺乏针对性,行政管理人员缺乏持续的提高能力。
(二)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1.深刻认识行政管理的重要性。
要想提高高校行政管理能力,首先要深刻认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服务功能,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对高校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只有认识到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性,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行政管理工作,才能建立科学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机制,对行政人员的职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增强行政管理队伍的稳定性,打造一支精干、高效、责任、服务的行政管理队伍。
2.切实加强行政人员的培训。
关键词: 参与式教学 管理学教学 实际应用
一、参与式教学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参与式教学被引入中国,研究参与式教学的学者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他们对参与式教学的概念和定义也是各有所重,有的把它看做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有的把它定义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有的把它定义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混合体。根据西北大学2008届毕业生马文川硕士论文《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参与式教学的调查研究》的解释,我认为它是一种强调老师和学生全身心投入“教”与“学”活动中,师生在客观平等的条件下,完成知识建构、情感体验及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除了担当传播知识的角色,更多的时候是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协作者。
二、管理学教学引入参与式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管理学教学引入参与式教学的必要性
1.管理学学科特点
管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应用性学科,涉及心理学、教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的知识的学科,而参与式教学就是带领大学生了解这个学科的第一个向导。授人以渔胜过授人以鱼,参与式教学可以帮助大学生完成探索知识的心理构建。
2.管理学的教学内容
管理学这门课主要包括计划、组织、控制、激励、领导、协调、创新等内容,并涉及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管理的发展史,延伸研究组织文化、比较不同国家的管理和管理发展的趋势。理论空洞乏味,讲解起来学生如坠雾里,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设计、搜集相关资料、讲授相关知识,会使他们在学习中体会管理的实践意义。
3.管理学的教学目标
第一层目标是通过教与学帮助学生获取基本理论知识,对管理学的作用和发展史有比较清晰的感知;第二层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层目标是通过优化学生的知识构建模式,激发学生的自我超越意识,达到创新发展的效果。参与式教学能为实现这三个教学目标提供非常好的保障。
(二)管理学教学引入参与式教学的可行性
1.大学生的学习现状
大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便面临人生的第一次大转折。他们已经厌恶了从幼儿园就开始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他们更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探索和发现科学知识,以达到适应社会的目的。但他们又被传统教学模式深深束缚,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参与式教学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和安全的学习空间,不仅能够自我学习,而且不用担心在学习中产生迷茫的时候无人指点。
2.参与式教学的良好效果
虽然研究参与式教学的老师不是很多,但是研究者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这和参与式教学的良好效果是分不开的。所以,在管理学教学中引入参与式教学是可行的,应该鼓励更多的老师参与到其中。
3.社会大环境的改变
参与式教学由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对教学设施和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大学教学设施的不断改善,学校管理者观念的不断更新,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全人教育、素质教育理念的悄然兴起,为实施参与式教学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三、参与式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概括讲授整本教材和教学目标
一般情况下,我会先告知学生这门课程的整体框架和学习重点,再通过一支铅笔的用途、非洲卖鞋等小故事,转变学生的固定思维模式,帮助他们快速融入课堂学习中,并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和演讲证明这门课在他们整个学习生涯和人生规划中的重要性。
(二)分组
我班有49位学生,分8组,7个组为6人,1个组为7人。准备8张相片,7张相片剪成6片,1张剪成7片,放在一个纸箱中。让每位同学随即抽取一张纸片,拼图成功的同学为一组。
(三)成立公司
一个组就是一个公司,根据个人演讲、互相讨论、毛遂自荐等方式选出总经理、人事总监、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社会责任总监、采购总监等职位。制定公司的组织图、标识、口号、主营业务、广告主题等。学生在课下完成以上工作,上课时直接进行公司展示。每个公司展示时间为5―8分钟,全体成员都要上台讲解自己职责内容,其他公司按照评分细则打分,最后评选出最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公司。
(四)教学任务安排
我把管理学思想发展史和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分为八个小节,由八个小组负责讲解。我把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激励职能、领导职能、协调职能、组织文化、比较管理分配给八个公司。每个公司的任务就是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把课程内容讲解清楚,每位成员都要上台讲解,其他公司负责打分、评讲和提问。我把教学目标、大纲、PPT、搜集资料的渠道发给每位“老总”。我主要讲解第一章基本概念和最后一章未来的管理,并且在回顾课程重点的同时增加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的内容,确保学生学到最多,为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用12周完成任务,我用6周完成总体教学目标。
(五)上课点评和讨论
有的小组分工明确,课下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采用讲授、案例、图片、动漫、视频、互动、提问、讨论等方式授课,圆满完成了教学计划和任务。有的小组分工不明确,备课不充分,同学上讲台读几段教材了事,整个公司士气低落。有的小组可能由于总经理沟通能力有限或者组员内部矛盾,造成总经理一直很忙,其他的组员参与度不强。每节课前35分钟讲解理论知识,剩下的时间是活动或讨论。如果学生讲解知识有偏差或占用时间太长,我就会主动干预课堂。
(六)课后总结
每家公司讲完后,我会问他们感觉如何。有的小组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的小组则非常自信地说他们是最棒的。所有公司讲完之后,我会做一个总结。以前是直接公布结果,第一名公司的成员会很高兴,成绩不好公司的成员则会受到打击影响自信心。现在只是把公司分数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不再在课堂上公布孰优孰劣,而是让他们猜测哪个公司最好。每一个公司都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为以后的授课和案例分析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七)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
由于前期的自我学习和讲授,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我采用快速回顾所有知识点和重要知识点的方式,帮助学生快速构建他们的理论框架。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会主动参与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案例。比如,讲到激励章节时,同学们会以宿舍卫生为例,证明语言激励的积极作用。
四、管理学教学引入参与式教学的利弊分析
(一)管理学教学引入参与式教学的弊端
1.学生不会备课和准备材料,他们经常给老师打电话或者发邮件求助,耽误老师很多的课下时间。
2.这门课程主要在大一、大二开设,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不是很强,老师要严格维持课堂秩序,控制课程进度。
3.学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授课效果难以保证一致性。老师要充分备课,提前到达课堂,准备好多媒体设备,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随时应对课堂出现的各种情况。
4.参与式教学要求老师管好自己的思路和嘴巴,对学生的评价要积极和鼓励,对于习惯用传统式教学授课的老师可能是个挑战。
(二)管理学教学引入参与式教学的好处
1.因为学生们很好奇他们的同辈是怎么授课的,所以会更加仔细地听讲。他们的听课是学习和比较共存,所以会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
2.学生们通过学习和讲解理论知识学会了认知事物,在小组内部分工、协调、备课、授课的过程中学会了做事和合作,在分析案例和互相讨论中学会了企业的生存法则。
3.学生有机会在公众场合发表对某一事物的观点和看法,帮助他们克服自我、树立自信、学会表达与沟通,并从中获得知识和学会尊重。
4.学生在课堂上人人平等,每位同学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避免了传统教学鼓励优秀同学多发言等隐形不公平待遇的存在。
五、结语
虽然把参与式教学引入管理学教学中有利有弊,但总体来说还是利大于弊。我会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和师德水平,坚持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远大理想的有志青年,为国家的昌盛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希望更多的老师把参与式教学引入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帮助他们学会学习,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
参考文献:
[1]马文川.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参与式教学的调查研究.西北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8.
[2]张广兵.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西南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09.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方法;案例法;项目教学法
一、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虽已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管理教育起步较晚,管理相对采用落后的教学方法。由于环境,文化、背景的不同,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模式的教学管理。
因此,探索实践的问题在我们管理科学中和改进教学管理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管理学课程在许多学院和大学里教师多通过多媒体平台给学生传授教学知识,学生们主要依靠看投影课件、记笔记方式。教学手段单一,呆板,不具有灵活性。管理学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科学,因此,通过教师讲,学生单纯记录笔记是无法达到效用的,借助于更丰富的教学方法效果会更好,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2.案例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第一,有的教师不掌握学生自身特点,选择大型案例,针对性不强。
第二,缺乏规范、适用的案例,教学中使用不得当。由于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推广较晚,案例的收集,整理工作落后,导致缺乏规范的流程,我们应当使用案例教学。主要表现在:我们在案例教学中借鉴了外国的先进经验,利用现成的国外案例有利于学生的管理理论知识能有效地运用到实践过程中,但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在国外的制度背景下,市场条件下和文化环境下很难给予理解,其次,案例仅强调知识点,缺乏实用性,只注重叙述,而不显示更详细的和真实的管理情景,学生难以进入各种状态分析和讨论问题,起不到锻炼学生分析能力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学生不看过程只注重结论,缺乏思考,课堂互动交流不足,也没有课堂气氛,此外,有的案列已非常陈旧,无法顺应时代潮流,无法反映出时代的特征。
第三,学生在案例课前准备不充分,分析案例时现炒现卖,缺乏支撑材料,发言时随意性较大,没有充分的说服力。
归纳上面陈述,这些诸多情况不便于学生对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分析综合归纳能力的提高,这种不考虑学生对案列的感受、看法及他们的观点的行为,把自己的观点作为唯一答案的方法,是不对的。
3.教学过程缺乏趣味性
很多老师的管理学课堂跟填鸭没什么两样,一味的理论灌输,下面的学生兴味索然,昏昏欲睡。学生累,老师更累。
4. 师生缺乏沟通与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就是单纯的讲,学生就是本分的听然后记。这样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就是灌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的强行机械的的记忆,缺乏了最为有效地课堂互动模式,缺乏就好比人与人之间交流最好的交流平台“沟通”没了这个桥梁,桥两岸的人你的,我的,哪有桥成之后带来的商机和贸易呢,这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增加师生的互动,才能消除两者之间的“壁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5.课程考核方式不灵活
在很多高校管理学课程都采用单纯答试卷考理论的方式,检验不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出的学生即使成绩好,也只是会答管理学理论试题,而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管理,怎样更好去管理,更谈不上什么创新能力。
三、改进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
1.选择更多且有效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 该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合力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来实施教学活动,是通过一个具体的项目,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分析和总结,在结合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把握实践活动,到项目完成后总结学习效果;对部分教学内容的研究项目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注重实践教学,可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指导学生模拟实际生产过程或真正的商业活动中的行为。学生有机会独立策划和实施,并且可以自由组织和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项目工作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运用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从来没有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果他们克服了出现在项目工作中的困难。项目有一了个明确和具体的结果,在课程结束时,教师与学生会共同评估项目完成情况。
(2)情景模拟法。所谓情景模拟的方法,就是训练和测试学生的决策能力,采取“模拟”的方法,提高他们注重实际效果的能力。例如,我们接触的公司某老总,请他谈在过去的几年中,企业所面临的具有代表性的决策问题,然后我们把企业和企业老总提供给学生问题的基本情况,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仿真决策。最后,请企业老总对具体企业中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解决进行评价,通过这种对情境教学的模拟,使学生真正学会把现实问题合理的转化,提高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方法
管理学教材上阐述的是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一般原理的理论知识。许多学生会感觉到单纯理论知识会非常枯燥无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对现实中确实存在的案列进行分析剖析,使学生从一个更高层次理解问题。但是案例教学传统的模式还是存在弊端,我们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改进:
第一,案例的选择。在案例的选择上我尽量避免选择那些陈旧的案例,有些案列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了,其次在选择案例上我们不要讲大讲经典,而是要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实效性很强很有说服力的案例,这样的案例会让学生加强记忆性,再次在选择案例时尽量考虑到通过一个案例可以让学生受到真正的启发,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第二,案例不能停留在老师照本宣读,老师一讲学生一听就算完成,而是要把案例给出来,让学生先思考,再结合自身进行分析,并且要进行互动式的讨论,大家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并且可以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要鼓励创新,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一种大家全员参与,分析讨论、总结提高的良好模式。
3.丰富管理学课堂,增加趣味性教学环节
(1)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管理学游戏,使学生乐在其中,让他们体会到管理中的智慧,培养他们对管理浓厚的兴趣;针对管理方面的时事新闻和社会热点问题,发起学生的评价和讨论,让学生提意见、想办法、出主意,使学生明白管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是书本上枯燥的理论而已,是科学,是艺术,是智慧;
(2)由学校牵头邀请外面的一些好的培训讲师以主题培训为方式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朝气,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管理的博大精深;
4.师生加强互动、交流
老师建设管理学课程网站,学生们可以在网上看到老师的电子教案、布置的作业,授课视频、刊登的文章,发起的活动,开展的校企合作的项目,推荐的案例、好书、企业家、名人等。
同时,学生还可以在线学习的同时通过发帖、给老师留言、发问的方式保持跟老师的联系;
5.课程灵活考核
现代教学的理念不是像以前,以期末以一卷式论英雄,课程完成的好坏,知识掌握的好坏及这门学科的真正理解能力要通过多方面教学考核,一是通过期末的成绩,另外还有你平时在课堂、讨论、自由发言演讲、论文、平时参加游戏时的反映能力等等,真正体现学生综合能力,课程考核突出灵活、实用,检验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向。(作者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微信;医学院校;医院管理学;教学模式
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微信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产物,在2015年中国青年报做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秋末,微信公众号已经突破1000万,且每天以1.5万的速度增加。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超过5亿,平均每50个活跃用户持有1个公众号。①“微信”作为一种新型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了大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交流与沟通的重要通讯平台,同时也对医学院校医院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产生了新的影响。
1什么是微信以及微信的功能
1.1起源
微信(英文名: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等信息的即时通讯工具。
1.2功能
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扫二维码等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2医学院校医院管理学课程教学现状与分析
医院管理学,是研究医院管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提高医院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和效果,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必修课程,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②目前国内大多的医院院校在医院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是以采用传统式教学为主,其他教学手段为辅的方式进行教学,相关文章调查显示,该门课程除了传统的理论式讲授教学之外,还根据章节特点不同使用了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以及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来加以辅助。③但目前类似于微信这种移动通讯手机软件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还甚少提及。
3微信在医学院校医院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行性分析
微信在医学院校医院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天然的土壤和必要性,有关文章中调查显示,接近85%的大学生都在使用微信,对于微信的功能,有近80%的大学生选择“朋友圈”。④朋友圈通过记录和分享用户体验,通过分享,用户的关系网络从线下拓展至线上,加固并丰富了用户之间的联系。⑤近40%的大学生选择“扫一扫”二维码功能。因此,利用微信在大学生中得到广泛使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开通教师微信公众号,以微信公众号为平台,开辟医院管理学微课堂。引入微信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医院管理学的兴趣,兴趣是人激发人学习欲望的原动力,如何才能让学生对医院管理学的课程产生兴趣是达到教学效果的关键一环。一方面把目前我校正在推行的微课教学相结合,通过微信群的方式,把课程相关知识点通过微信群平台医学管理学课程微课。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几乎都是90后,个性张扬,对于新鲜事物接收度高,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下,结合微信的特点,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在微信平台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微信本身除了有传统的信息沟通功能外,自带海量信息,这些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话题,与此同时,为教师在微信上教学信息、获取最新相关专业知识提供了养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4微信在医学院校医院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在医学院校医院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应用微信,主要有三个阶段推行与实施:课前调查阶段、课堂实施阶段以及课后提升与评价阶段。
4.1课前调查阶段
虽然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即时交流工具的首选手机即时通讯工具,但也不能保证全部的学生都会使用微信,因此在课前应先了解学生使用微信的情况和程度,如有学生不会使用或是某些功能了解不够透彻,应先教会该部分学生微信的基本功能;在此基础上建立班级微信群,让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都加入微信,这样为后面两个阶段的实施打下基础。教师应根据医院管理学每一章的教学内容,选择适用于微信功能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一份全新的教学方案,明确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所采取的教学形式和辅助手段以及要达到的教学实施效果。教师可以申请微信公众号,既方便自己的教学管理,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更好地为学生教学服务。微信公众号与QQ账号互通,通过公众号,教师可在微信平台上实现和班级微信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全方位沟通、互动。
4.2课堂实施阶段
次阶段分为两步,第一步为在课堂预习,教师可根据前期设计的教学方案,发放教学材料到教师公众号上,并在微信群此次课程的预习要求,例如讲解医院医疗管理之前,可以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看病经历,通过教师个人公众号相关课堂内容微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医疗管理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的相关性,同时加深学生在预习阶段对医院医疗管理的认知。第二步为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的特点,随机应变地增加一些其他教学方法来加以辅助,如,PBL教学、任务驱动法等,并且可以通过微信“扫一扫”功能,让学生扫码,完成课堂作业,在课后同样可以让学生用扫码的方式,做出对此次教学的评价,并且通过教师公众号,将学生课堂作业情况和教学效果评价情况进行。
4.3课外提升与评价阶段
课外提升主要宝包括两个部分:课外知识拓展与练习,在课外知识拓展上,需要教师在拥有较高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有捕捉前沿专业知识的敏锐度,教师可以定期通过在公众号平台国内外与医院管理学的相关前沿知识,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自由讨论;对于课外练习部分,与“小组式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在微信公众号上自由讨论的基础上,形成PPT报告,通过在课堂汇报的形式阐述本小组的观点和看法,并作为医院管理学课程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阶段,是师生之间的双向评价,目前大多数院校是学生评价教师教学的单向评价居多,因此本次医院管理学引入微信公众号,可以做到师生之间的双向评价,对于教师而言,可以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活跃度通过量化的方式制作成表格在个人公众号平台上,这样学生可以实时了解自己的情况,而学生可以通过填写学校统一制作的教师教学效果评价表,来评价医院管理学教师教学效果,教师也根据学生的评价,利用微信公众号的简单统计功能的数据显示,快速了解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到学生的欢迎,课堂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通过微信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对医院管理学微课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得到了扩展,医院管理知识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并在本专业的其他课程教学上,学生也强烈推荐教师引入微信进行教学。
5结束语
当今世界医学水平发展迅速,新问题、新科技不断涌现,现有以及未来的医学工作管理者每天都面临新的挑战。培养医学院校大学生具有洞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使大学生在走出校门从事医学管理工作时,善于运用所学的管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是医学院校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围绕微信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开展的教学改革与教学评价,有利于达到培养具有实践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作者:吴芳 楚亚林 付丹舟 单位:遵义医学院管理学院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党办
注释:
①舒为群,孙梯业.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1):75-76.
②贺红梅,丁勇,邱娜等.现代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融合点探讨[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5.17(3):148.
③唐红梅,王晓蕾,谢庆文等.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现状与调整需求调查[J].上海交通人学学报(医学版),2010(8):991-994.
关键词:管理学科 实践教学 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大学第十四批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成果。
管理学科是一门是一门结合经济学、社会学、组织行为理论等众多学科的一个综合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管理学科不仅仅要注重对理论的研究,还要注重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能够将现有理论准确的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因此,我们需要对现有的管理学科的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创新,不断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型人才,使其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变化发展的要求。1. 管理学科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教育部文件曾经非常明确的指出,学校的教学活动中,要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行全方位的发展,不能仅仅只是片面的发展学生的理论知识或者只是片面的注重实践,这样都是不对的。因为,如果学校只是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不断的丰富,而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那么这种理论知识的不断积累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是一种空中楼阁。如果学校只是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而不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这样的实践活动也是缺少必要的存在意义的,即使是在实践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学生也不会将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联系以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因为他们是没有任何理论知识的积累的,他们不知道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将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很重要的,他们在学习了一定的专业管理学知识之后可以适时的将这些知识运用到他们的实践活动中去,将理论和实践进行全面结合,使理论能够对实践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实践活动也会反作用于理论,学生能够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原有的理论甚至开发出新的理论。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能够促进学生进行不断的思考,不断的进行创新,对他们个人的发展甚至是对社会的发展都是有一定的益处的。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也进行了优化升级,引进了一定的专业管理系统,这就要求企业内部能够具备那种能够熟练掌握这种管理软件的员工,这就对高等院校在对管理类学生进行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比较强的复合型人才,能够不断适应企业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并能够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不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国外在管理学科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方面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的法国国家行政学院称自己是“三无学院”,这其中的三无主要是指没有教材、没有文凭、没有专职教师。这个学校强调学习是为了实践而进行的学习,这所学校的学习时间是两年零两个月,在这段时间期间,学生们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学校外面进行的。加拿大的行政官员培训学院,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更加注重,他们有三成的时间是在学校的课堂进行学习,七成的时间是在学习外面进行实践的,培养能够做事的人是他们一贯的教学原则,相比之下,我国的管理学科的教学在实践这方面是比较欠缺的,所以对管理学科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是管理学科教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管理学科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是提高管理学科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教学活动的本质不是老师教学生怎样学习,而是老师通过正确的方式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让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积极,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进行学习,怎样将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形式进行创新。但是事实却是,我国的管理学科教学活动只是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只是在课堂进行简单的沟通,完全以教科书为基准,并没有在教科书之外增加一定的实践活动,信息沟通呈现出的只是一种老师传授给学生甚至是将知识直接灌输到学生的脑袋中,整个课堂环境是枯燥的,是缺乏活力的,并没有运用情景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学活动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向深层次进行挖掘,只是不断的停留在知识的表层,不能触及到问题的根本,虽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这种专业知识只是停留在表层,是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的。
另一方面,实践教学是提高管理学科教育水平和学生就业率的关键所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掌握是具有一定的规律存在的,实践活动是让人们能够对专业知识进行全面掌握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只有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循环往复的形式,才能够对一项知识进行全面掌握,才能够对实践进行指导。
2. 管理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我国管理学科教学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现有的管理学科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2.1 对认知实践模式进行创新
认知实践就是通过参观和学习的方式来了解我国管理学科教学发展。通过这种认知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对我国管理学科教学现状进行了解,这种认知实践的模式在国外是很受重视的,通过这种直观的实践模式,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将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现有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够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能够使他们对自己今后发展的方向进行明确。
2.2 对实验模拟教学进行不断的创新
实验教学就是指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或者对相关的假设进行验证。在传统的思想中,文科是不需要进行实验的,但是事实却是,文科也是离不开实验模拟教学的,实验模拟教学包括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技能、试验方法和实验原理的训练,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在线业务处理、召开视频会议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对管理学科的教学模式的流程和运作能够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2.3 对案例教学的方法进行创新
传统的案例教学就是任课老师从书本上选取一个案例,然后提前告知学生进行准备,然后在课堂上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最后总结出结论。实际的情况是我们需要对这种案例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本文认为,案例研究的最佳模式就是首先组织学生对某个相关企业进行参观,然后针对企业现有经营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写出一个案例,然后再放到课堂上面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相关结论,并要求学生将这个案例做成文档模式、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上交。
2.4 对学校的师资队伍进行创新
教师是管理学科教学的第一实践者,他们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管理学科教学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决定了学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所以,教师对学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在进行招聘时,一定要招聘那些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员工,对人才选拔的程序进行严格化、缜密化,以保障学校能够招聘到高素质的员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定期的组织学校的教职工出国进行考察,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高等院校还可以鼓励本校教师在企业或者政府部门进行挂职,丰富教师的实践经历,使他们自己的实践经历得以丰富,而且可以了解企业的具体经营流程,在回校对学生进行授课的时候才能够更加的详细、更加的具体、更加的具有针对性。美国院校中从事MPA教育的教师,一般都会要求在政府部门或者企业能够有一定的工作经历,或者与政府合作过一些项目。只有将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提升才有可能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美萍.提高行政管理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J].煤炭高等教育,2006,(3).
郑州W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课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三种。通过调查发现,经济管理学院有81.3%的专业课课堂教学以讲授法为主。可是讲授法已远远无法满足经管类专业课的教学。以管理学教学为例,管理学作为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一方面理论性较强,学生将来考研,它是专业必考课,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帮助学生夯实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管理学需要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所以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学科课程历史悠久,是课程最基本的组织形态,至今仍处于不断变化、调整和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可是在目前高校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言堂”、“满堂灌”、“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模式。老师在台上讲的眉飞色舞,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多数老师认为,老师的职能就是把自己所知道的理论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其实,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必须依靠老师的课堂传授和学生认真听讲、提炼消化并反复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获得。
二、大学生实践活动和管理学课程相结合的实施方法
(一)大学生实践活动与管理学课程相结合的实施背景
在以前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已无法满足现代学生渴望深刻了解所学专业和深刻了解社会的愿望。尤其是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相关专业都是应用型专业,只有让学生走出去,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才能帮助学生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所以在2014年6月,笔者得知要担任两个班级(2013级投资理财班和物业管理班)“管理学”和“社会实践”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时,就开始深入思考如何将《管理学》专业课的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二)实施目的
作为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业发展,最重要的职责是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的学业发展和终身发展又体现在作为教师是否能帮助学生顺利的走进社会,融入社会,进而能推动社会前进。笔者希望学生在学习这两门课程之后,能够通过管理学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贯通,从而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钟爱所学专业,精通所学专业,具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性人才。
(三)实施方法
1.社会实践课教学的改革。在专业课《管理学》的课堂教学中,针对课本所学内容与计划参加社会实践的企业信息进行链接。在参加企业实践活动之前,先由教师针对性的布置问题,让学生有的放矢带着问题去实践,带着收获回学校,最后形成内容翔实的实践报告。以宇通客车的实践活动为例。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出发:宇通客车的企业背景是什么?宇通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宇通的标准化体现在哪里?宇通的人性化体现在哪里?宇通的利润率大概有多少?要想成为宇通人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从接待我们的中层管理人员中,你能发现他们所具备哪些良好的管理素质?宇通的目标管理体现在哪些方面?等等。带着问题去实践,可以消除学生的盲目性,防止实践结束了,仍不明白实践的目的。教师所选的这些问题,应紧扣教材,与《管理学》这门专业课的内容息息相关。2.专业课教学的改革。在每次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在管理学的课堂教学中,留出时间让学生以自己的亲身体会,讲出在宇通客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寻找到的问题答案和通过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等获得的答案。通过小组代表在课堂中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引导学生深层次地理解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内涵。同时通过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社会实践活动的收获,一方面使学生能尽快地积累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厚积薄发,另一方面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提升自信心。在学生上台展示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时,教师把每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由学生自主为小组起名字、决定小组口号、确定成员。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讨论、充分酝酿、各抒己见。然后由各个小组选代表,在全班进行演说、辩论和竞争。若想增加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教师可通过阐述某一学术论点的不同观点或者看法,创设一个具有争论性的情景,使学生参与热烈的讨论之中。正如巴班斯基所说“:教学的趣味性不是单纯地激起学生的喜悦之情,博得学生的一笑,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认识活动积极化,引起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或者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喜悦心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研究结论
这一新的教学模式的研究虽然仅仅历时半年,只是针对郑州W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生进行了实验、探索和总结。但是崭新的教学模式,已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充分认可,同时也总结出以下结论。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相关课程相结合是未来发展趋势
仅就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而言,“无论是世界还是我们的大学中,变革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同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学院和大学的主体就是多样化和扩张”一样,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主题一定也是多样化的。只有多样化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要求具备‘实用性’的知识;知识越成为生产力,高等教育越被期望能培养更多有价值的人才。”这充分意味着,以前的大学课堂教师“满堂灌”、“一言堂”注定要成为历史,而新的教学方法一定会更广泛的进入人们的视野中,被人们所接受。
(二)学生观念的悄然变化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与相关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十分支持。虽然其中有少数学生表示开始适应时有些困难,但是也表示了正在慢慢的适应,并越来越喜欢此种教学模式。同时大家一致发现了这种教学模式对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上的优势。
(三)实践活动的带队指导老师和地点的选择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确定实践活动的带队指导老师时,首先应该本着从本学期教授相关专业课的教师中选择。实践活动的地点选择,一定要结合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内容,相互兼顾,相互渗透,这样才能大大提升专业课和实践活动课这两门课的教学效果。
(四)通过实践活动强化理论教学效果
关键词 公共管理学 教学 PBL教学法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PBL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1.1 PBL定义
PBL教学法主要是颠覆以往的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切入法来代替案例切入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基于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以学生作为解决问题的主体而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始于1980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布鲁斯进行研究提出的。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改善了教师通过一大堆繁琐的知识进行铺垫,然后利用相关理论、概念进行教学,而是通过在问题中对学生的思考方向进行引导,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解决途径,能够比较有效地提升学生们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
简单来说,PBL教学法的根本就是利用问题来指导学生学习,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角度、问题分析切入点等来代替知识传授和知识主导作用,所以比传统教学方法更有效果。案例分析法和PBL教学法最大的区别应该是学习起点不同,案例教学主要是提出案例让学生们来进行了解进而分析解决;但是PBL教学法则是用问题作为知识起点,更注重学生们通过思考问题关键点来进行相关基础知识的吸收。
1.2 PBL教学法的特征
(1)从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学习,这个问题被称为驱动问题(driving question)。(2)学生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对驱动问题展开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类似学科专家的研究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及应用学科思想。(3)教师、学生、社区成员参加协作性的活动,一同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与专家解决问题是所处的社会情形类似。(4)学习技术给学生提供了脚手架,帮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升能力。(5)学生要创制出一套能解决问题的可行产品(products)。这些又称制品(artifacts),是课堂学习的成果,是可以公开分享的。
1.3 PBL教学法的基本教学思路
PBL教学法一般遵循的思路是:教师提问—学生整理材料—小组形式讨论—总结大会。
教师应该在课前的基本准备过程中,根据相关教学目标对问题进行设置,同时综合相关材料、文献、真实环境等来确定问题,然后将形成的问题在课前发放给同学,然后让同学们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然后通过网络、图书馆等不同渠道来进行相关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接下来学生们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开始进行问题分析要点、材料共享等进行探讨和沟通。然后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针对各个小组提出已经设置好的问题,让同学们进行回答,这时候,其他组的同学和老师可以对问题不足之处进行补充,最后由老师或者同学来进行问题总结。
公共管理学主要是培养学生们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恰恰PBL教学法能够提供给我们这些。PBL能够充分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兴趣,可以按照学生们的个人兴趣、个人能力、个人知识水平等侧重于问题的不同点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小组形式进行集思广益,形成完整答案。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改变了以往的老师说学生听,学习-复习-考试的模式。让学生们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对问题的看法,不是以往的有问题看教材的陈旧思想,而是有问题自己分析解决的新思路。
2 在公共管理学教学中利用PBL教学法
2.1 目标确定与问题设计
在利用PBL教学法之前指导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通过对学生和学校资源的了解来进行问题选择工作。一个良好的问题可以更好地激发出学生参与PBL教学的兴趣,进而能够让学生从被动参与教学到主动步入教学,更好地接受能力培养。在选择问题时,教师应当注意所选择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开放性和难度。这些特点能够使学生在参与问题讨论、分析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应该能够通过多方案进行解决。另外,问题必须基于真实世界。因为要让学生深入进行研究,一旦问题脱离实际,很难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融入感。
2.2 分析问题和资源准备
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能够通过问题的提出来进行问题各方面要素的分析,例如政治、经济、社会、人文、法律、自然等等,通过相关关系图的绘制能够使学生很好地产生问题融入感。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充当指导作用,对部分原因学生分析不够深入的,教师可适当给予部分指点。学生可以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然后利用现有各种资源对所需的材料进行准备。
2.3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可以有效地进行资源共享,同时各个小组可以分别形成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一定的肯定和赞扬,保证学生的探讨兴趣。
2.4 课堂展示
将问题解决方案形成书面报告,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教师要根据不同方案进行不同的延伸性提问,进一步帮助学生解决方案的不完整。
2.5 教学评估与反思
通过教师和评估者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进行集中汇总,通过后期的调查来确定学生知识接受情况和能力培养情况,进而确定教学方案是否可行。
3 PBL教学法在公共管理学教学中应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3.1 学生能力的层次化
在教学法进行应用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本情况。通过对学生的兴趣、能力的了解才能够更好地确定PBL教学法是否适用。
3.2 教学观念落后
据相关文献和统计数据表明,PBL教学法已经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部分教师还是习惯用传统教学方法而不愿意采用PBL教学法。另外,PBL教学法比较需要老师后期的跟踪调查,来确定教学效果的好坏,部分老师认为这些也是与传统教育的极大不同之处,难以接受。
3.3 没有合适的绩效考评标准
当前我国PBL教学法一般应用于医学教学中,在公共管理学中应用尚少,尚处于摸索阶段,所以没有一套完整的绩效考评标准,就很难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合适的定位和评判。这就要求相关教育工作者能够结合自身学校的现状,和相关PBL在公共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和成果来总结出一套绩效评定标准,进而推广PBL教学法。
参考文献
[1] 王晶.《公共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的思考[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