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17:05: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要求,对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把握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的重要原则和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忽略或放弃对意识形态这一本质属性的把握,就会丧失执政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并将导致严重后果。我们必须站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动事业长远发展,巩固党的群众基础、执政基础的高度,深刻认识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牢牢坚持,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动摇。
把握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优良传统和重要经验。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党都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战略高度来抓,探索和形成了一整套党管意识形态工作的制度举措和优良作风,并使之成为凝聚党心民心、不断夺取胜利的重要政治优势。我们应大力弘扬党管意识形态工作的优良传统,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把宣传思想工作紧紧抓在手里,真正做到理直气壮地抓、积极主动地管。
把握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新挑战的必然要求。任何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思想从来都是一元的,不能多元化。在我国,居于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就是。但是,社会思想领域仍然存在着反和非的思潮,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我们要充分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切实做到不论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宣传思想工作这个政治优势不丢失,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不旁落。
(本文系作者书面发言摘要)
关键词:意识形态;网络时代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从意识形态的状态中可以自觉地反映一定社会团体的政治经济利益的整体的、具象的思想观念体系,是社会主流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2017年,是落实“意识形态责任落实督查年”,意识形态作为现代国家的精神支柱,是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对整个国家的安全、发展、导向起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人类进入网络互通时代,国与国之间的意识形态交流与抗争通过简单、迅速、高效的互联网媒介传播变得越来越容易,意识形态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在文化交流的掩盖下也更加简单与快速。当互联网平台不仅仅再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媒介,更是成为一种文化传播途径之时,利用网络对与自己不同制度、不同观念的国家进行全方位的意识形态渗透,就成为一些国家推行其国际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网络时代,如何做好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1 新时期的网络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问题
1.网络时代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挑战。从现阶段的发展角度考虑,互联网平台具有能够让不同文化势均力敌均处于平等地位的特性。然而,互联网技术源于美国在西方国家率先盛行,其核心技术和信息传播方式与路径始终带有西方社会的色彩,并且绝大部分内容符合西方文化的特点。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西方国家占据强有力的信息优势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与条件下就要求凡是使用网络平台和互联网技术的人都必须去主动适应西方的思维方式,并在熟悉使用西方思维方式的基础上逐步熟悉西方的文化。当然,每一种文化都有其专属特点,西方文化也是同样,部分人在熟悉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会沉浸在西方文化的“美”中不能自拔,甚至出现对我们自己文化的厌恶。对上述情况深入剖析,这样的现实很大程度上更是一种西方文化通过互联网技术、网络媒介的全球化过程,受众无法抗拒地接受着他自以为正确的信息,久而久之便改写了受众的价值判断。网络技术发展相对弱势的国家很容易成为被迫接受“文化入侵”的群体,这样的群体被同一文化理念的感染,当然会使他们产生亲近感与信任感,渐渐对本国文化失去兴趣,更甚于对本国文化丧失自尊心、嫌弃厌恶本国文化,长此以往,本国的民族根基便不知不觉的被侵蚀。
2.网络时代是对我国传统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挑战。一直以来,信息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报纸、书籍、杂志、广播、电视、宣传栏等传统方式,交流也通长采取集体学习、座谈会、谈心谈话等形式,以上的种种传播方式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即强制性、集中性、单向性等,这样的特点决定了信息的传播方是信息的绝对掌控者,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相关信息。然而网络传播作为一种互动、开放、无限制的传播方式,其信息沟通模式具有很强的多元性,为所有受众提供了平等交流和信息共享的广阔平台。受众者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受众可以自主地创造和信息,自由地选择其他受众进行交流讨论,传递各类信息,发表各种看法。这样的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的确是进步的,资源共享成为了新时期网络时代的一种标志,然而这样的信息传播不加限制,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主体,虚假与真实无法当下立判,这就造成了受众对接受信息没有把控,受众更愿意接受与传统意识形态相悖的信息,导致单向信息传播变得不被信任,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3.网络时代是对我国意识形态管控能力的挑战。利用网络时代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西方国家有意发挥其“软力量”的吸引力,在通过不加限制的网络单向的传播其文化、经济以及政治制度的优秀的一面,以同化他国意识形B为目的。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进步,使用网络的个人和组织在信息交流方面的能也随之提升,思想和言论的自主性、独立性也明显增强,对信息也有了选择性,人们不再从单方面获取信息,也不再紧紧追随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过去依靠单向信息传播进行意识形态引导的优势受到冲击,信息传播的教育意图被淡化,娱乐价值逐步上升,传统的以宣讲为主的意识形态教育传播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党和政府对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被明显削弱。
我国意识形态阵地要牢牢掌握在国家和党的手中,不能被随意引导,要逐一梳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风险点,细化管理流程、明确责任内容,“谁谁把关、谁出事谁负责”,绝对管好意识形态阵地安全,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当然,另一方面,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全新的思路积极主动地应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挑战。
2 在新时期的网络时代如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1.要加大网络科技投入,提高网络领域意识形态的竞争力,加强正面引导。面对新时期的网络技术带来的冲击,我们要采取积极开放的态度,从硬实力和软势力两方面入手,双管齐下、加强正面宣传,今早打破“西方制度优势”片面信息模式,巩固壮大我国主流思想舆论。加强互联网领域法制建设,逐步规范网络行为,“谁谁把关、谁出事谁负责”,绝对管好意识形态阵地安全,绝对抵制网上不负责任的虚假意识形态渗透。努力扩大中文信息的覆盖面,提高受众的信息辨识能力,让受众不再单纯的相信“翻墙”后的信息,打破西方文化独霸一方的局面。建设科学高效的社会主义思想网络平台宣传机制,在网络平台抢占第一时间和头条,重点围绕迎接宣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习宣传,组织开展相关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题宣传,在多元多样多变中立主导、引方向,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导力,增大信息输出量,让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抢占网络阵地。
按照XXX要求,XX党委调研了XX公司意识形态风险隐患情况,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加强对意识形态的领导。
成立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隐患全面排查和集中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能职责,落实人员责任,加强学习教育,引导全体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开展风险隐患全面排查和集中整治的重要意义,建立意识形态工作长效机制,即查即改,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将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领导小组严格履职尽责,对排查发现的问题,狠抓整改。对工作不落实,排查整治不力,敷衍作假的,进行通报批评;对发生责任事故的,严格追责问责。
(二)隐患排查情况。
一是严格党员干部纪律约束。
加强对全体干部职工特别是党员干部的管理和教育,教育党员干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头抵制生活中、朋友圈的各类谣言,严禁在手机朋友圈造谣传谣,对在公共场合中发表同中央精神相违背的言论,非议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及重大决策部署,散布传播政治谣言的党员干部依法严肃查处。
二是加强舆情监控。
成立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涉及卫生计生领域的重大舆情监控,对可能涉嫌发生重大舆情的,相关科室要第一时间介入,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迅速展开舆情事件调查和处置工作,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加强舆情会商和研判预警,控制舆情态势,严格把握信息工作。
三是管控好信息传播途径。
加强本系统内外网管理,严禁利用内外网、传播各类损害意识形态安全的信息,通过增加监控软件、硬件防火墙等设备,截断传播途径,发现相关隐患及时处理。
四是管控好信息审核关。
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各类信息的审核和把关,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切实把控好“出口关”。
(三)总体评价
总体判断,XX能够深入学习贯彻XXX精神,坚决贯彻落实XX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署,强化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深入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形势。通过对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情况分析认为,目前意识形态领域形势总体向上向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比较到位。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坚强有力,中心组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和普及、网上舆论阵地管控、对外宣传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等意识形态工作领域取得明显成效。
二、存在问题
个别部门、人员对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人认为意识形态工作离我们距离尚远,无需操心;有些领导干部忽视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协调发展,在理论武装、干部教育等方面投入不足,把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业务工作中,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投入较少;管理不到位,不善于研究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
三、改进措施
(一)勇于担责,补齐责任短板
要“高处”发力。全面贯彻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建立同心同向、同频共振的工作格局。
(二)夯实基础,补齐保障短板
要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已有规章制度落细落小落实,确保意识形态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高效落实。要配齐配强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全员轮训、专项进修等方式,提高基层宣传干部业务素养。
(三)精准施策,补齐工作短板
要注重长效。坚持制定年度工作思路,明确目标任务,确保各项工作张弛有度、有的方矢。进一步细化工作责任,将思想阵地的管理,文化阵地的拓展、网络阵地的维护等工作,以具体项目形式加以细化落实。要注重创新。要创新理念,确立宣传是生产力、文化是软实力、舆论是推动力的思想,努力以宣传工作新成效助推社会经济新发展。要注重考核。在加强年度考核的同时,要把对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落实纳入到日常监督中,跟其他重点工作一起通报点评。
机关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相关文件精神,市红十字会多重举措积极开展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1、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措施。成立xx生活垃圾分类及减量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我会分管同志为副组长,明确了由项目工作人员作为垃圾分类工作具体经办人员;方案同时明确实施范围、目标任务、分类要求和具体措施等,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我会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发展。
2、发放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倡议书。以“举手之劳小动作,破解环境大难题”为主题,倡导广大干部职工学习掌握垃圾分类政策知识当好宣传员、养成保持低碳环保生活习惯当好引导员、积极维护垃圾分类成果当好督导员。
3、开设宣传专栏。在办公楼主要出入口张贴垃圾分类宣传海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垃圾分类宣传,营造“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良好氛围。
4、投放生活垃圾分类垃圾桶。专门订制分类垃圾桶,投放在办公大楼出入口、办公室、会议室、卫生间等场所。
二、存在不足
截至目前,实现餐厨垃圾、其他垃圾定时定点、直收直运、日产日清,全体人员能够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垃圾分类投放,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的氛围基本形成,应当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群众期望达到的效果还有不小差距,一定程度上存在群众中消极抵触不愿分、感到麻烦懒得分、被动应付随性分、了解不够不会分等情况,特别是前来办事人员随手扔垃圾现象比较普遍,说明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
三、下一步打算
1、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继续深入开展业务培训机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在机关内部营造良好的垃圾分类减量氛围,同时扩大宣传范围,在机关醒目位置张贴有关垃圾分类减量知识海报,引导办事人员共同遵守垃圾分类规定。
按照区委统一部署,X年X月X日到X月X日,区委第一巡察组对教育局党组进行了全面巡察,X月X日区委第一巡察组对教育局党组巡察工作进行了反馈。现将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抓整改落实举措。
(一)领导重视,以上率下压实整改责任。为确保整改工作扎实推进,区教育局党组成立区委第一巡察组反馈意见整改工作领导小组,整改工作由区教育局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各牵头领导具体实施。局党组书记为整改工作第一责任人,各分管领导为牵头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形成工作推进台账,定期听取进展情况汇报,全力推进整改工作落实。
(二)思想统一,迅速启动部署整改工作。
对区委第一巡察组反馈意见提出的问题,区教育局党组高度重视,迅速召开党组会议,明确要把巡察整改工作作为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作为推动党风政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抓手,作为净化X区教育政治生态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以对党负责,对全区教育负责的高度,对教育系统全面工作进行体检。
(三)问题导向,从严从实推进整改落实。
针对区委第一巡察组反馈的问题,站在增强“四个意识”的高度,坚持问题导向,局党组反复研究、上下联动,制定了《X区教育局党组落实区委第一巡察组反馈意见整改工作方案》和《区委第一巡察组对区教育局巡察问题整改台帐》,细化分解具体整改任务,分别制定了整改措施,确定了牵头领导、分管领导,明确了责任人、整改成效和完成时限,保证整改工作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声。
二、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情况。
区教育局党组收到区委第一巡察组反馈问题X个方面X个问题,区教育局党组坚持立行立改原则,逐一对反馈问题进行整改,其中X项问题已整改到位,还有X项问题正在办理中。对已经完成的整改问题,持续跟踪监督情况。现将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已完成整改问题。
X、X年度组织生活会材料卷中机关干部一人对照检查材料存在严重照抄、照搬现象,其材料中有“X宜昌”等字样;二人对照检查材料缺少整改措施。
整改措施:针对性开展学习教育,从思想上提高认识,端正态度,认真查找不足,坚决杜绝照搬照抄现象再度发生。
整改成效:已完成重新撰写对照检查材料,补充整改措施,在党支部宣读。
完成时间:X年X月
X、纪检案卷装订无序,重复内容多,制作笔录不规范,多数为一人办案,不符合相关规定。
整改措施:认识到纪检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全面系统整理,加强监督检查,扎实细致做好案件档案归档工作。制作笔录严格按照纪检格式执行。办案X人或X人以上。
整改成效:纪检档案已经重新装订。《询问笔录》已更换纪检格式,办案人员增加X人或X人以上。
完成时间:X年X月。
X、支部成员对“”的认识存在偏差,站位不高。部分基层支部还存在组织生活会认识不清问题。X人剖析材料没按照上级要求撰写,空泛表态。
整改措施:召开以“”为主题的专题培训,加强对基层支部组织生活会督导。
整改成效:已培训。并在后续召开的组织生活会中进行指导和监督。
完成时限:X年X月。
X-X、教师进修学校X人,分别违反了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规定。
整改措施:交回违规报销款。
整改成效:违规报销分别于X年X月X日存入学校基本账户,附有存款凭证,给予通报批评处理。
完成时间:X年X月。
X、工作纪律有待加强。
整改措施:加大明察暗访力度。强化《请假管理制度》。综合运用查阅请假记录、实地检查的方式,进行监督检查。
整改成效:收齐、执行《请假制度》,随时到校明察暗访,无违纪现象发生。
完成时限:X年X月
X、在查阅“严守政治纪律、坚定理想信念”组织生活会材料卷中,三十二人的剖析材料没有对照检查存在问题和整改措施,只有大篇幅的个人事迹。
整改措施:提高指导监督力度。针对党员存在问题,及时指导,真实剖析个人问题,支部书记把关,教育局党组把关,层层抓实。真正做到学深、学透。
整改成效:已召开培训会议。并在后续召开的组织生活会中进行指导和监督。
完成时限:X年X月。
X、在师德师风案件查处上,在公开环节有所顾虑,怕引起负面影响,如:X年查处的X起教师补课案件只是在教育系统内部对处理结果进行通报,没有进行深入剖析、举一反三,并做到“以案促改”。
整改措施:公开违纪案件不留死角,宣传到位。对案件形成原因深入剖析,举一反三,达到警示教育作用,做到“以案促改”。
整改成效:查处的案件进行及时公开,宣传到位。对案件形成原因深入剖析,举一反三,达到警示教育作用,做到“以案促改”。
完成时限:X年X月。
X、巡察组对校外培训机构明察暗访中发现,教育局监管校外培训机构的科室,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日常监管不够,对非法办学机构的监管整治没有可行性办法和主动作为的意识,近三年只有X次联合整治的检查记录。
整改措施:加大联合执法检查力度。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使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的行为积极升华为政府行为。对于一意孤行的非法办学户,教育局要继续加大严查力度,还要加大黑名单曝光力度。
整改成效:建立教育局牵头联合执法机制。集中查钉子户X家,起到以点带面的警戒作用。已经检查X家校外培训机构,X家合格、取消了X家许可、X家重新申办、X家停办、X家取消办学项目、X家合并、X家整改中,后期跟踪问效。
完成时限:X年X月。
X、“微腐败”总结材把关不严,存在多处“徹腐败”“微席败”字样的错别字。
整改措施: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注意上报材料质量的把关。
整改成效:要求学校自查的同时,教育局对学校上报的材料进行严格把关。
完成时限:X年X月。
X、“微腐败”师德师风专项整治行动致家长一封信回执存在家长没签字情况。
整改措施: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注意上报材料的质量的把关.
整改成效:要求学校自查的同时,教育局对学校上报的材料进行严格把关。
完成时限:X年X月
X、以“微腐败”阶段性总结代替工作总结。
整改措施: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注意上报材料的质量的把关.
整改成效:要求学校自查的同时,教育局对学校上报的材料进行严格把关。
完成时限:X年X月
X、以思政课为引领的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有待加强。X区思政课教师配备数量不足,缺乏年轻教师力量,对教师的管理及培训有待加强。
整改措施:加强思政课阵地引领作用,组建区级思政课研修中心组,建立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在全区范围确定四所小学、两所中学为区级思政课改革示范学校。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不断加强教师培训力度。继续加强校本培训,增加区级培训项目。
整改成效:通过观摩课打造X节校级思政示范课、优质课X节和精品课X节,组织思政教师论坛两次。X月中旬由五名区优教师思政课展示,全区思政教师进行观摩。制定校本培训工作计划,主要项目是“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学习型团队建设主题研修,主要任务是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完成时限:X年X月
X、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够有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不够到位,意识形态工作推进力度层层递减。
整改措施: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总结提炼和分析研究,根据上级政策要求,科学安排部署,确保意识形态工作扎实推进、有效落实。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好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职责。
整改成效:制定局《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结合固定党日活动,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将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落到实处。
完成时限:X年X月
X、宣传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抓意识形态工作人员由党办人员代管,宣传人员身兼数职,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整改措施:加强宣传工作队伍的培训和监督指导。
整改成效:已召开宣传人员培训会,建群,互相学习。
完成时限:X年X月。
X、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学校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开展活动流于形式。
整改措施:加强对意识形态的学习,提高对意识形态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坚决守好校园意识形态阵地,确保意识形态工作压力传导到基层。深入学校进行指导和监督,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固定党日和学校德育教育内容当中。
整改成效:X月、X月、X月已分别对学校进行指导、监督。
完成时限:X年X月
X、师生对于扫H除E相关知识的学习还需常态化。
整改措施:学校制定计划,集中学习,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学校要指派专人进行集中辅导,通过播放宣传片、观看视频、座谈论、闭卷测试加强师生对扫H除E知识的理解掌握。
整改成效:专题会议辅导、假期时间学习、学校进行测试考核学习情况。
完成时限:X年X月。
X、在扫H除E的宣传深度上还不够,特别是在对家长的宣传上还需加强。
整改措施:多渠道、全方位开展扫H除E宣传教育,做到广大师生家长人人知晓、人人参与,营造浓厚的扫H除E专项斗争氛围。还积极发动教师、学生、家长向身边人进行宣传,在全社会形成黑恶势力人人喊打的浓厚氛围。
整改成效:已利用家长一封信、手抄报、标语、班会、警示教育多种形式进行扫H除E宣传。
完成时限:X年X月。
三、下步整改工作打算。
(一)常抓不懈,以严实作风落实从严治党责任。提高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觉悟,旗帜鲜明讲政治,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保持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压态势,做到抓常抓细、真管真严。
(二)抓住机遇,以巡察整改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以巡查整改工作为契机,创先争优、砥砺前行,把巡察整改成果最后落实到教育主业、提升教育质量上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打造教育体制创新、教育质量满意、艺体教育特色、职业教育领先、家校和谐共育五大教育品牌,为实现我区教育“高质量+轻负担+群众高满意度”的目标提供坚实的保障。
关键词:社会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关系辨析
科学技术伴随着哲学世界观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并与人类的现代性理念和基于这一理念在现代生活中表现出的现代运动相融合,在发展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当然,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中,不可否认其为现代社会建设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但是,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同样显而易见。最为典型的负面影响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性应用,高生产和高消费导致生态危机、自然资源枯竭等现象出现,特别是科技战争对大自然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基于这一点,人类已经开始正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有关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科学技术之间的分析也成为热点学术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一、社会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
准确的说,科学技术的内涵相当丰富,是无法给出明确的定义的。科学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不论是旧技术的淘汰还是新技术的创新,都会带动科学技术的定义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总本质上讲,科学技术的内涵分析基本可以将科学和技术分开来看,在科学技术中,所谓科学主要指一种理论层面的知识形态,是一种发现和认知的活动,而技术则代表着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是人类在发明创造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这两种活动本身具有极强的联系性,科学作为人类在逐渐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中行形成的活动体系,是在人类改造自然实践操作中得以进一步发展的;而人类所有改造自然的技术活动,也同样离不开科学的正确引导,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共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而对于意识形态来说,意识形态相较于科学技术是对社会进行更为深层次的反映,是一种极其强大并能够对社会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精神力量,在人类的意识领域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研究科学技术的过程中,也十分有必要对意识形态进行分析,探究科学技术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为当前科学技术的研究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深化探索提供相应的指导,进而逐步明确世界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社会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出现和深化发展,科学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各类社会问题产生着相应的影响,并在此过程中适当的执行一部分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功能。同时,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也为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构造了一定的社会精神环境,对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其对社会功能问题的影响产生相应的制约,因此,研究社会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
1.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对立关系
对于两者之间的对立关系来说,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对自然界客观发展规律的反映和这种规律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本身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实践性和真理性,而意识形态则表现出人对于社会关系的真实反映,其中掺杂着一定的主观意识影响,因此具有相应的主观性。同时,在研究中还应该认识到,科学技术本身并不具备相应的阶级性,不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所发现和发明的科学技术,两个阶级都可以共同使用,但是意识形态则不同,意识形态是一种对社会利益分配的反映,超越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意识形态必然带有一定的阶级性。
经典作家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论述并没有真正将科学技术研究放置到意识形态研究领域中,而是将其看做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在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和种类进行分类论述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一点涉及到了科学和技术,尽管从本质上讲科学也属于一种社会意识,但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中意识形态一般包含相关法律、宗教、哲学、政治等内容,属于上层建筑。另一方面,理论将科学技术定义为是一种生产力,并且明确指出技术是直接生产力,而当科学应用于生产,以一种知识的形态呈现时,就是潜在的生产力,并随着实践应用能够顺利的转化为技术形态,成为直接生产力。因此,在经典作家理论中,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之间不存在相应的从属关系,也就是说,在本质上二者是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的差别,表现出一种相互对立的关系。
2.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统一的关系
在当前世界哲学研究领域,还不存在任何一种超越阶级、不具有相关政治倾向的意识形态,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认为意识形态与社会科学技术之间存在着相应的渗透、统一关系。首先,除了性质特殊的宗教思想外,任何哲学和相关社会科学的研究门类都具有鲜明的双重性质,他们既可以称之为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分别为各自领域的社会生产提供理论知识指导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又是特定历史时期一定社会群体精神思想所共同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在较为普遍的社会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的研究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之间一直存在这一定的联系,任何一个社会的先进革命阶级和社会群体,一般都会依靠科学技术来丰富自身主流意识形态,并运用这种意识形态反作用于科学发展,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所以可以说,社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都会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而科学技术也能够作用于意识形态的发展并为意识形态提供一定的支持,二者之间存在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关系。
3.两者之间能够相互促动
社会科学技术与社会形态之间不仅存在这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能够相互作用,进而推动双方共同发展。恩格斯曾经在研究中指出,唯物主义理论随着自然科学的跨时展不断发生着形式方面的改变,科学家在开展行管研究工作的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的受到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影响。世界现代哲学体系的形成正是哲学与社会科学技术相互作用的结果。历史唯物主义也在关于社会结构的研究中提出了“生产力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公式,明确表示出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必然相互作用关系,并且这种相互作用关系可以更加突显出科学技术本质属性中的双重性,能够根据设计需要从意识形态方面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三、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立统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在研究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时应该重视这种关系,通过分析二者的之间关系,对我国科学技术的改革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提供一定的借鉴,进而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永廷.论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互动共进[J].高校理论战线,2012(9):9-16.
[2] 牛俐智.论技术理性对群体意识形态之形成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 任祥伟.对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的评析[J].青年与社会,2013(31):301-302.
首先,我必须说,版本考证是文本解读、思想阐释的基础和条件。精深的文本研究绝不能面对一部现成的、经过别人编辑而成的著述马上就进行解读,尤其忌讳单纯根据其中的只言片语便对其思想进行概括和评论,首先应做的前提性工作是对文本写作的原初背景和写作过程进行考察,对该文本的原始手稿的各种版本进行甄别,因为我们虽然把文本看成是作者思想的表达,然而同时又必须保持警觉,即文本与原始思想之间其实不可能是完全对应的关系,就是说作者的思想未必已经完全通过文本表达尽净了。而文本研究必须尽可能根据文本及其相关文献把文本与作者思想之间的一致或差池作出分析。这样,从文本本身出发虽然最初提炼和抽象的只是文本中的问题和思想,但版本考证的各项细致的工作已经廓清了它们产生的文本语境、原初含义,以及相同问题的内涵演变与当代体征,这就使我们既看到历史延续和累积,也可以把握创新与重构,使文本中的原始思想的当代价值真实地得以呈现出来。
为了呈现一个完整的文本解读基础,对于那些思想深邃而又命运多舛的作品,应当对关乎此文本的所有文献,包括准备材料、先行稿、最初草稿、过程稿、修改稿、誊清稿、刊印稿、失佚稿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进行全面性的收集和详实的考证。作为本书研究对象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正属于这样一种类型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除却写作过程中的特殊情形(如出版形式一直不能确定(即是在杂志上发表还是出版单行本?这一问题能否很快落实直接影响这一著述的行文、选材和篇幅。)、对有的批判对象的有关著作或文章不太了解、另有《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英国社会史》的写作计划等等),它没有顺利完成,就内在的思想根源说,一定程度上缘于马克思等人了断与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及当时德国流行的其他社会主义学说之间关系和因缘的艰难,新的思想的剥离、锻造和建构过程的艰难,因此关乎那些原属于同一阵营、观念互为背景和参照的思想历练过程中那些众多的文献文本都是我们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必须注意的材料;再从最直接的关系考虑,昭示马克思等人思想进程的那些文本[1]、被马克思喻为“莱比锡宗教会议”的《维干德季刊》第3卷上鲍威尔、施蒂纳等人的文章、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费尔巴哈、卢格、赫斯以及其他“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著述也都属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准备材料的范围,因此,也需要对这些著述给予程度不同的关注,甚至详细解读。
而就《德意志意识形态》本身来说,它的写作过程异常复杂,写作之初还没有通盘的框架构思。待确定了批判对象后,先写出一些短稿,这些篇章虽然后来也没有成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但实际上是正式写作前的“尝试”或“演练”,因此,可将其视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先行稿”。如果不算《论犹太人问题》、《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那么至少《对布鲁诺·鲍威尔的反批评的答复》是属于这样的“先行稿”,对此我们也就不能视而不见。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最初的草稿、两卷本体系框架的形成过程、特别是《费尔巴哈》章文稿的各不相同的手稿,还有迄今所有版本都没有收录的一些刊印稿、作为原属第一卷组成部分的《“格拉齐安诺博士”的著作》和第二卷遗失的两章,等等这些属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过程稿、修改稿、誊清稿、刊印稿、失佚稿以及其他相关材料,更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至于《费尔巴哈》章多种不同的编排方案,我们当然需要将这些重要的版本集中在一起进行比较和鉴别[2]。
所有这些并不是“博士卖驴”式的买弄和炫耀,不是搞“烦琐哲学”;相反,可以说,版本考证深入和准确的程度与对作者思想把握和理解的客观程度是成正比的。在这里我不得不特别要表达对国外文献学家所做工作的敬意,特别是对他们在研究中所体现的谨慎、严谨的治学态度的钦佩。联想到国内长期以来对《德意志意识形态》,那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绝大多数研究者撇开对这一著述的写作过程、版本源流、文体结构的探究,甚至对其内容也不作全面性的解读和梳理,单纯根据通行本中的某个段落甚至一句话就无限演绎、提炼,根据当代现实和流行的观念去挖掘、比附马克思的思想,把马克思的原始思想弄得与当代社会现实和流行的思潮具有比肩而立的地位。现在看得很清楚了,这种没有学术依据、蹈空阐释的所谓“研究”,只有时效性,没有恒定性,从而也就很少有科学性和学术性,以至于包括《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内的马克思文本研究方面的积累是如此薄弱,对马克思本人思想的理解长期没有达到马克思本人所实现了的哲学变革的高度,而是处于一种低于马克思的或“前马克思”的层次和水准。
把版本考证的重要性强调到如此重要的地步,是不是意味着它就是文本研究的全部呢?也不是。行文至此,我又不得不表达通近年持续跟踪国外马克思学研究动态、出入《德意志意识形态》各种版本研究后形成的一种感受:话分两头说,在表达对国外同行工作敬意的同时,我又感到需要防止另一种极端的状况。即版本考证只是基础和条件,但它并不是文本研究的全部和归旨,文本研究不能至此止步,孜孜于文本版本的枝节考证而遗忘了对思想的总体关注,与撇开版本、单纯依据文本段落甚至话语就随意演绎、提炼思想一样,都不是完整的文本研究。
就拿《费尔巴哈》章排序问题来说,自从1965年巴加图利亚提出对长期流行的阿多拉茨基版结构和内容的不同理解以来,时间已经过去40年了,国外的文献专家们不厌其烦地在内容的顺序编排上进行考证和重构,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工作小组成立以来,陶伯特等人更是在不同方案中爬梳、比较,难下决断。到1997年第2期《MEGA研究》出版,大致方针本来已经确定,准备启动MEGA2第1部分第5卷的出版。但在征求包括巴加图利亚等人的意见后,巴加图利亚明确表示不同意他们的方案。这样围绕《费尔巴哈》章内容的顺序编排越来越成为一种排列组合的游戏,局内人乐此不疲,局外人则感到异常琐屑。很多论著置《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其它章节和马克思复杂而丰富的思想于不顾,老在一些枝节和细节上做文章,意欲何为呢?要知道,研究马克思文本的版本,不是为版本而版本,为研究而研究,而是以此为媒介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只停留在枝节和细节上消耗智慧,而遗忘了研究的真正目的和意旨,是不是有点舍本逐末了呢?而且,在一次性提出一个绝对客观、人人认同的永久性方案不太可能的情形下,根据现在的研究成果暂时拟议和创设的范型去进一步探究马克思的思想,如果这种探究能够深入下去,或者遇到了困难,反过来不是可以对这种范型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作出评判、检视和调整吗?
这里我还想对MEGA2《德意志意识形态》卷的编排提出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完全放弃内容的逻辑构架而固执于时间顺序的设想,值得进一步考虑。
我认为,在具体文本编辑中,实际上很难单独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进行编排,二者并不是截然区分、判然有别的。从前面几章的梳理中,我们知道,虽然《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没有出版,甚至个别章节没有写完,致使就现在留存下来的手稿看,这是一部结构上相当松散的著述。但是,对手稿的研究结果证明,马克思、恩格斯对其中一些部分还是进行了定稿处理,对其内容做了一些编排;就是对《费尔巴哈》章也是如此,只是这一部分留下来的手稿、誊清稿和刊印稿有几份,有的页码和内容上又不连贯,还有则遗失了,致使对其进行逻辑体系编排增添了难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放弃逻辑顺序的编排,特别是过分地指责这种努力的必要性,甚至认为“由于缺少足够的线索和根据,那样做的结果将是一种随意编成的结构”[3],是不公允的。“随意”的断语下得太“随意”了,举凡前面历数过的关于《费尔巴哈》章的各种编排,研究者都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框架。就是对于论者诟病最多的阿多拉茨基版来说,把原文分成三部分是编者的理解,但各个章、节、目所冠以的标题,有的是手稿原有的,其余的则都是来自作者在手稿边写的词语,编者将它们视为相应内容必要的提示。因此,广松涉为了突现他的编排方案的正确而指称阿多拉茨基版“事实上等于伪造”是一种缺乏同情性理解的评判。对于按照逻辑顺序编排的编者来说,我觉得重要的不是放弃这种编排,而是“力图避免将自己的诠释抬高为绝对真理,并因此排除其他有道理的观点”。[4]
如果认为,“把留存下来的手稿和刊印稿编成一部著作,那就意味着要去完成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没有完成的东西”[5],进而主张不按“逻辑顺序”进行编排,那就要按时间顺序编排。但实际上,后一种方案的麻烦一点也不会少。
按时间顺序编排的条件是能够基本上断定各个章节的写作时间,或至少能断定大概的写作顺序。可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手稿和刊印稿并不具备这个条件。就大多数文稿而言,人们无法准确地弄清它们的手稿是何时至何时写作的,它们的样稿是何时至何时完成的;也无法完全断定哪篇手稿或样稿完成于前,哪篇完成于后,即着手撰写内容连贯的文稿的日期很难确定。那些没有流传下来的样稿也是如此。通常只有一些可靠的线索能够说明这些手稿或样稿的写作至早开始于何时,至迟结束于何时:《维干德季刊》的出版,卢格的《巴黎二载》、格律恩的《法兰西和比利时的社会运动》、倍克《穷人之歌》等书的出版,赫斯抵达和离开的时间,魏德迈抵达和离开的时间,恩格斯前往奥斯坦德的时间,等等。为数不多的一些暗示着某些历史事件的说法又往往非常含糊,几乎无法让人信服。这种情况下,编者通常要依靠推测。此外,完全按时间编排也会破坏各篇著作的完整性。譬如,仅从写作时间上考虑,就得分解《三、圣麦克斯》和《一、费尔巴哈。草稿和笔记》的手稿,而这样做是有悖于出版原则的。
其实,对于时间顺序与逻辑顺序并不是截然区分、判然有别的这种状况,那些多年浸润在手稿文献中、对提出一种既符合作者原初意旨又可以获得人人认同的方案之难有深刻体味的学者也意识到了,为此,作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工作小组”成员之一的雅克·格朗让提出了“相对”时间排序(relativen Chronologie)的原则,这也符合MEGA2的《编辑准则》规定,即“遇到某篇著作有多篇文稿的情形,可选择较早写成的文稿收录,如果可以明显看出此文稿内容连贯的话。”“所编著作在每一部分之内按时间顺序编排:编排时主要依据完稿(写作)时间,而非准备时间或者发表时间。……若某些著作的写作时间较长,可视其写作过程而定。”[6]
总之,版本研究与文本解读、思想阐释和体系建构是基础与目的的关系,它们之间既是递进的,同时也是相互依存的。缺乏版本研究的支撑,只是凭借由后人编辑而成的现成的文本、把一部未完成的著述俨然视为完整的作品去进行解读,甚至单纯根据其中的只言片语就对其思想进行概括和评论,必然会造成误读和歧解;而离开对文本思想意旨和总体构架的了解,版本考证实际上也不能顺利进行下去,那些散乱的片断、中断了的叙述、失佚稿的内容和逻辑,只有靠文本思想的整体把握,才能得到接续、联系和“复原”。尊重文本原貌、再现原始思想与揭示体系构架只有处于一种相互支持、融通的关系中,真正体现出“三位一体”,文本研究才能达到比较高的水准。
注释:
[1]对这一问题的梳理参看拙文《思想的传承、决裂与重构——〈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前史研究》,《河北学刊》2006年第4、5期。
[2] 因此,我们特别需要在MEGA2新版外,将这些编排不同的重要版本集中在一起,编辑、出版一本“阅读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3] [5] Tnge Taubert.Manuskripte und Drucke der“Deutschen Ideologie”(November 1845 bis Juni 1846).Probleme und Ergebnisse,in:MEGA Studien, S.6,1997/2.
[4] Helmut Elsner.Über die Arbeit der “Deutschen Ideologie” am Karl-Marx-Haus in Trier.参加2001年9月由北京大学文献研究中心主办的“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研讨会时的发言稿。
【关键词】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识形态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位,承载了城市人口的衣食住行,日趋成熟的社会发展机制使社区不再仅仅作为一个基本载体存在,演变成具有独立特性的实体,毫不夸张的说社区可以看成是人们生活中继工作单位和学校以外的最为稳定的区域。人们在社区内从事相对独立并有一定共性的活动。由于机制和体制等诸多因素,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针对校内的青少年、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为主要对象开展进行,而忽略了人们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社区及其他特定范围的生活区域,这些区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因此出现了些许空白。时代在变化,“自然人”的社会属性也终将显现出来,这也加速了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的凸现,针对社区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开展、如何增强实效性等问题的探究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对社区加强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1 在转型时期加强社区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区域的稳定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人们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化思潮的激荡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这使传统意义上社区的功能得到了强化和扩大,如今的社区在功能上不仅涵盖了户口、计生等内容,更增加了如对再就业人口的安置、百姓的业余文化活动、医疗卫生保健、公共资源建设与维护等诸多内容。与此同时,社区也成为典型社会问题的交汇点,社区内活动着大量的离退休老人、农民工、下岗职工、小商贩、无业人员,他们是社区频繁活动主体,左右着社区意识形态的走向,由于社区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尚不完善,使他们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缘,容易引发社会问题。及时有效的疏解人们的情绪波动,是加强社区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关键。
1.2 在新形势下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合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发展需要
伴随着改革开放,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强烈的冲击,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反之,如果在内容、渠道、任务等要素上沿用陈旧的教育模式,只能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长此以往,将失去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掌控能力,不能为社会的平稳发展提供思想保障。针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特点,把握其发展规律,大胆运用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增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1.3 针对社区居民的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引领社会主义思想进驻社区意识形态阵地的关键所在
将社区内的意识形态领地看作是待开垦的土地,如果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及时进行,其他不良的、腐朽的思想就会进驻,腐蚀居民的思想。如今的城市人口处在多元化组织形式的大环境,居民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如果放松对社区居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各种反、唯心主义、反科学、资产阶级、封建主义就会卷土重来。因此,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社区思想阵地、提高居民的素质十分必要。
2 红旗街道大兴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分析
2.1 红旗街道大兴社区现状
红旗街道大兴社区位于文化广场西侧,东起西民主大街西至建设街,南起解放大路北至西中华路。辖区面积0.31平方公里,总人口10,935人,共3665户,党员215名。14岁以下儿童125人;60岁以上老人751人;35岁以下妇女756人。大兴社区党委重视社区教育,着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社区工作,通过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了社区的文明程度。
2.2 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红旗街道党工委和大兴社区党委以及社区干部、广大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大兴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绩显著,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的体制尚未完全建立,旧的体制又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现代观念相互冲突,东西文化相互激荡,面对正在调整的利益冲突,社区中群众的价值取向、思想意识、评判方式都发生着很深的变化。由于大兴社区的暂住人口较多,人口的结构较为复杂,失业问题严重等,使得该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众多问题。
(2)当前的社区工作人员中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较少。辖区内一万多居民,但专职的思想教育人员不足10人,通过居民与教育人员的比例明显看出师资力量的薄弱。同时辖区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一般,为群众普及深刻的思想知识较为困难。对于居民摸不清、弄不懂的问题和现象,水平不高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也存在理解上的困惑。对于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如果在普通社区引导和普及,水平一般的工作人员会感到很棘手。部分群众提出尖锐问题,若不能做到客观、良好、公正地把道理阐明,不能令群众信服,就很难达到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3 如何改进和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1 人才队伍的建设是重要的关键之一
在当前社会,互联网、多元化思潮不断影响人们的思维、生活和交际方式。社区工作人员是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也直接决定了社区居民意识形态正常发展的成败。因此,提高社区干部队伍素质十分重要。随着社区管理改革的深化,其职能不断向综合方面发展,以“居委会大妈”为主的状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所以,应在高校中选取优秀、热心的毕业生充实社区干部队伍,并对这些新成员进行培训,强化其责任感和事业心。
3.2 将科学、完善的社区管理方案,运用于实际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抓住社区内人员构成关键:首先,把握社区管理的规律,统一原有管理机构,形成新力量,增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其次,将教育内容融入对居民的服务中,居民是反映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镜子,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是否显著,关键在于居民对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可度,只有居民认可,才能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真正取得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3.3 文化社区的发展是改善的关键,优化社区的文化环境,改善的社区文化氛围是新时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精神文明活动、优化文化设施等来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促进社区思(下转第329页)(上接第153页)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文化设施建设要全面,如社区图书馆、文化馆、网络学习室等,大力优化社区文化设施并开发新文化设施,丰富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
4 结语
当代社会,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单一宣传部门的工作,是全党和全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做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汇聚全社会的力量,要齐抓公管,才能开创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李清华.也谈强化社区思想政治工作[J].探求,2000(5).
[2]厉忠教.试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J].创造,2000(12).
关键词:国有农场;改革;思想宣传;稳定;发展;
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1
我长期工作在仪征市国有农场,从事党建等思想政治工作,对国有农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难易、面临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对国有农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的理解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面对考验和挑战,如何做好新时期国有农场宣传思想工作,不仅关系到国有农场文化建设和思想工作的成败,而且关系到国有农场以及干部职工队伍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一、加强引导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我们政工干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依据的准点就是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依据的是国有农场的实际,依据的是干部职工思想状况。面对新时期来自不同思想领域、意识形态的干扰侵蚀和挑战,首先,加强理论的教育和普及。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干部职工的头脑。通过对干部职工进行系统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和培训,不断增强干部职工自觉运用科学理论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真正从思想上筑起防御其他思想领域和社会意识形态侵蚀的牢固大堤。其次,要用健康向上的国有农场文化占领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领域。通过组织开展弘扬国有农场精神、展示国有农场风采、体现职工群众自我价值的形式多样、寓教于乐、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国有农场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再次,要通过具有国有农场形象和品牌的先进典型的树立,宣传和倡导、培养和打造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又具有现代内涵和特质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创建和营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国有农场思想文化氛围。
二、不断创新
创新是我们进步的灵魂和工作前进的动力。作为政工干部,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不断满足和丰富人的物质精神需要,保障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根本保证。始终把职工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和检验宣传思想工作准则和尺度。要不断改善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要着眼于职工群众和国有农场发展的需要,把上级精神与国有农场实际以及干部职工的利益需要结合起来,把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与现代多种形式的教育手段以及与职工群众进行平等互动式的研讨交流结合起来,把基层以及职工群众的要求与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结合起来,把国有农场的生存发展与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个人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当前,尤其要重视解决好结构调整和改制中干部职工思想上、精神上、心理上遇到的各种矛盾、问题与困难,坚持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在做好宣传引导的同时,注重做好一人一事的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而,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新情况、新任务、新形势的要求和需要。
三、加强考核
树立责任意识、危机意识,要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大目标落实到一项项具体的指标上去。要根据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围绕国有农场中心,结合行业特点和岗位实际,探索和建立既能反映职工群众思想教育现状和实际,又能反映思想政治工作绩效和作用,符合群众意愿,并与奖惩分配和干部任免挂钩实行定期考评的思想政治工作绩效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探索和建立制度机制。按照建立和谐、稳定社会的精神要求和有关规定,根据国有农场和基层干部职工思想实际,建立和制定确保国有农场和谐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度,明确责任目标,落实逐级负责,严格措施标准,实行刚性考核。对因责任未落实而发生的涉及国有农场和谐稳定的不良因素、不良行为以及各种矛盾,并造成一定影响的,严格责任追究制度,从制度机制上为思想政治工作责任的落实提供根本保证。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构建保障体制
思想政治工作其实是和人们的实际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面要切实发挥和真正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和作用,必须构建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体系。大力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在国有农场中的地位、特点和作用,明确人们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以增加干部职工对政治思想工作的认识、理解和配合,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氛围。要进一步明确、落实国有农场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权力,从政策待遇和人员经费上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以调动和发挥国有农场思想政治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和构建以人为本、融国有农场经营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为一体的行政干部与政工干部共同负责、相互负责的国有农场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要求、目标措施与安全生产、具体业务一同捆绑、量化考核,并纳入经济责任制和干部岗位职责,与经济分配和干部选拔使用挂钩,从而,使宣传思想工作成为国有农场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的共同责任。应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国有农场内部职工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保障制度和体系,从制度机制上为宣传思想工作提供基本支撑和科学保障。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60-01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观念给每个中国人打上了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烙印。因此,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对外的一个代名词,在这个大框架下,这种观念是由传统和文化两者相互编制而成。何为“传统”,它是代表我们从古至今身体里所蕴含的一种社会价值观念,它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涉及道德文化、自我修养、艺术、政治、礼仪等等。对于“文化”而言,与暴力相对,都形成了对社会的一种价值理念,这里要说的文化是较为含蓄内敛的理念。从宏观来看“文化”,说的是人们在历史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共同体。从微观来看“文化”,说的是我们在社会劳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共同的意识形态,伴随意识形态产生而来的是与它吻合的规章制度和社会团体。因此,在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并不是所有的意识形态都可以称之为文化。文化指的是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这样的文化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通过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在继承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改,去粗取精,将对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的部分延续下去。
中国传统文化的具有如下特点: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意识形态的认识具有共通性和非共通性两种,它引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作息习惯,对我们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差异是本土文化与外界文化相统一的,本土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这种文化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与世界其他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传承性和创新性,传统文化当中有特别丰富的资源,需要我们去传承。另外就是传统文化的向前发展,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的去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意义,深厚的传统文化成为教育大学生的精神宝藏,不管是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领域,还是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者的文化素质水平,都有很高的教育意义:
首先,有助于处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催动下对文化的挑战,也是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考验。通过对“文化全球化”的思考,将会有形形的世界各地的文化进入中国高校,对于中国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吸收外来文化的机会又担心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一定的影响。而“文化全球化”不但对中国高校教育进入世界发展潮流有着深远影响;而且也能吸收外界新鲜的文化,以此来充实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也能加深大学生对祖国的爱国情怀。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能帮助大学生自身修养的学习,也能够构建大学生的人格魅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因此,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对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有着重要意义,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着大学生如何做人,这对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途径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我国传统文化要学会甄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对现有文化批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式继承,并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科学创新,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传统文化,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以下几种途径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1、营造大学生成长的有利环境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中的思潮、时事新闻等也能够更加容易地进入大学校园,对大学生的培养越来越需要注重与社会的紧密结合,作为影响人格最大的社会环境因素,社会文化促使人们实现社会化,并形成独立人格。因此,要在大学校园中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将传统文化列入大学课程、考核范围中,营造重视传统文化的氛围;其次,家庭是社会的组成单位,包括伦理、道德等在内家庭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家庭成员的思想状况和健康成长,因此在利用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充分发挥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影响作用,要注重开展家庭美德建设,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有文化氛围和思想道德的环境,为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创造基础。
2、正确引导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要加强对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引导,使其正确认识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可以在大学中多开设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选修课、举办一些名师讲座,利用课堂教学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充分利用大学所在的城市所拥有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如古迹、收藏、历史故事等对大学生进行立体、全方位的教育。
3、完善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和制度建设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相关组织和制度的保障。首先要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将相关权利职责明确到人,加大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加强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其传统文化素养、事业心,以其自身的高尚人格对学生进行切身的感召和影响。
参考文献:
[1] 徐 键.“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相融合的探索与研究”调查分析及对策[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81.
[2] 扬建树.试论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潜价值[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2.
【关键词】 法治;法治成本;法治浪漫主义;消除途径
一、法治的含义
(一)西方法治的含义
对于法治的界定,西方学者众说纷纭,无论从亚里士多德的“二分论”还是洛克的注重分权的分权理论、孟德斯鸠的重视制衡的分权理论、潘恩的对人权高度重视、杰斐逊的制度设计的重要性等,都说明了不同时代对法治的理解必然不同。法治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其自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随着社会问题的出现和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法治是一个多元的概念,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范围,即时同一时代也因地区的不同呈现不同的概念,不能用统一的概念来界定。
(二)中国法治的概念
首先,要关注法治的普适性成分,即法治的共性,法治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供给,其核心就是为了人们利益的增进,法治作为一套制度设计,为了实现其核心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方法来实现,从西方法治观点我们可以得出要实现法治就要从控权和维权两方面着手。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法治国家的主要标准,就是要在这个国家在控权和维权两方面的制度设计与成果。
其次,要探讨当代中国法治的具体情境,即法治在当代中国社会得以生长的现实基础。当代中国社会从人治到法治的制度变革,无疑是当代中国社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矛盾所引发的,对当今中国的法治应理解为:
(1)法治术语治国方略的范畴。在这个层面上,法治与认知是对立的,其界限是:当法律与当权者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法律高于个人意志。
(2)法治是民主的治国方略,这是法治质的规定性。民主理论关注的是私人权利对公共权力的控制,作为民主的治国方略,法治的功能在于控制公权、维护私权。法治的主体是人民或是公民,客体是国家机关及其掌握的公权力,法治的重点是依法治吏,而不是依法治民,法治绝不是统治者治理被统治者的工具。
(3)把法治理解为民主的治国方略,凸显了制度设计的重要性。法治作为治国方略非政治口号,重要的是把法治制度化。法治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把宏大的原则具体化、现实化,把法治定位与民主的治国方略,有利于摆脱对法治实质价值的过多纠缠,把关注点转移到制度设计上来,这样才能避免制度虚位的出现,才能避免法治问题上“大而无当”的空谈。
二、法治成本的界定
(一)法治成本的概念
成本本身是一个经济学的范畴,是指“为获得一定利益而付出的代价”,通过对不同控制模式的治理成本间的比较来选择最佳的控制模式及其组合,以达到控制成本的最小化和控制绩效的最大化。
(二)法治成本的种类
1.法治的政治成本。法治的政治内涵较为丰富,既包括法律制度的设计成本、法治的运作成本、法律制度的维护成本,也包括法律在调整不同利益群体矛盾和冲突的成本。政治成本往往具有一个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一次法治的不公平不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但是这其中也是有成本的,如果失误屡屡发生或者是通过法治不能纠正,那么法治的为新和形象就会在此过程中悄然发生变化,最后累计起来就会变成危机,这种危机具有破坏性,甚至导致整个法治大厦的崩塌。
2.法治的意识形态成本。所谓意识形态成本是指社会执政者为了使自己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信仰信念等成为统治地位意识形态而付出的代价,以及为意识形态与时具进、开拓创新、丰富发展而不断付出物质和精神代价。法治作为一种最优的治国方略,就必须是一种社会的首要的意识形态,也只有其是首要的意识形态才能成为一种最优的治国方略。
3.法治的信息成本。法治的信息成本包括法治的信息传递成本和信心控制成本,前者指的是法治的意图在各级执法组织传递过程中产生的成本,信息在组织结构中的传递经过不同的节点与不同的层次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衰变、弱化,复杂的组织机构会导致信息弱化程度加速、成本增加。如果信息传递成本过高,则意味着效率低下,信息的控制成本是进行信息反馈而产生的成本,信息反馈是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反馈途径与组织管理层之间的障碍条件越少,所产生的费用就越少。
4.法治的时间成本。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其产生、发展都必然会付出一定的时间。时间具有一维性,法治的推行必然是一维性的,任何一种法律从颁布到实施都是时间的结果,这也充分说明了法治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时间就是效率,把握好时间成本,才能提高法治效率。
5.法治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又称择一成本,指的是在事物发展过程,选取一个利益而放弃另一个利益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
三、法治浪漫主义
(一)法治浪漫主义的概述
法治浪漫主义是激情的产物,法治浪漫主义就是对法治的不且实际的非理性的奢望。主要表现为:
1.法律万能论。把法律看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旦社会有什么弊端,就想到用法律把它规范起来。
2.法律无代价。只看到法治的优势和能带来的预期利益,看不到法治的弊端和实行法治必须付出的代价。和其他事物一样,法治也是一并双刃剑,是利弊共存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实行法治也需要一定的代价,甚至是昂贵的代价。
3.法律激进论。认为既然确立了法治的目标,就应该大刀阔斧地干起来,通过激烈的社会变革实现法治,认为法治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立法活动而一蹴而就的。
(二)法治浪漫主义产生的根源
1.是出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迫切心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农村劳动力严重剩余,农民负担过重,农村社会发展迟缓、下岗工人形成城市贫民阶层、生态环境恶化等这些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为了尽快解决这些文的的迫切心情使得人们把希望全部寄托在法治上,希望法治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2.对法治的理论认识不足。认为法治产生是由于政府的权威,法治的目的也是维护政府的权威。认为政府是法治的主要推行者,长期主体意识的缺失,使得人们对法治的认识比较肤浅,所以在法治初期阶段,人们大谈法治所带来的好处,很少谈论法治的弊端,这就很容易产生的法治的崇拜,这也就必然产生了法治浪漫主义。
3.是人们思维习惯所造成。法治浪漫主义为人类提出了奋斗的目标,为实践提供指引,使得人们陷空想完美的境地,也是由于中国的悠久的历史的影响。
四、法治浪漫主义的消除
1.对法治功能的正确认识。首先,法律只能涉及人的外部行为,只能调整人的某些行为,不是全部行为,法律在调整人的行为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企图把人们的一切行为都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最终只能碰壁,法律是因行为的存在而存在。其次,要认识到法律不可能对人们的千差万别的行为作出详尽的规定,任何社会的法律都不可能面面俱到,把一切行为纳入其中,立法者认识能力和立法水平相对有限,导致立法会出现真空和漏洞,再次,法律不可能平等地保护每一种利益,人们之间的一切法律冲突实质上都是不同利益之间的冲突,在两种利益冲突之间,法律不可能两全齐美,只能保护一种利益,只能就利益按照立法的价值进行选择。
2.树立法治成本主义观念。法治作为一直治国方略,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无论是制定、实施、遵守都是有成本,不是无价的。
(1)减少法治的政治成本――立法成本的减少
首先,在立法过程中,应该适当的引入公民的政治参与。公民的政治参与的功能有:
第一,公民的政治参与为公民表达自己的要求、愿望和利益提供了有效地途径。第二,公民的政治参与有利于政治过程的健康运作,在政治过程方面,公民的政治参与有助于政策的合法性,纠正决策的失误,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公民对政策的支持或意见反馈有助于政策的顺利执行以及对存在问题的修正,在人事过程方面可以保证政治精英和政府公职人员的产生以及随后的行为沿着民意的方向运作,保证政治体系具有吐故纳新的代谢功能,为政治权力的运作补充能量。第三,公民的政治参与有助于政治发展的稳步推进。这样就可以避免制定的法律没有实施的社会基础。
其次,注重立法者的素质。人大代表不只是荣誉,要能够胜任立法工作要求。避免制定出来的法律质量不高,造成立法效率低下。
再次,保护立法与实施协调与经济发展协调。法律之间需要协调下一层次的法 ,不得与上一层次的法相抵触,保持法制的统一。
(2)减少法治的意识成本――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
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法治的社会思想基础,在法治成本中要考虑对公民法律意识培养的付出。严格的依法办事或依法治理为法治的实现所必需,并不等于或并不必然地导致法治,只有依法办事或依法治理根植于法治价值目标的理性土壤之中,统摄于法治理念之下,法治才能得以完整的实现。作为法治的社会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的公民法律意识,不仅内含着对法律权威的认同、崇尚和信仰,更充满着对民主、自由、平等、人权价值目标的尊重和渴望。
(3)减少法治的时间成本――增加法治实施的协作性
虽然时间是一维性,时间的容量是可以改变,在立法和执法过程中应降低工作的反复性,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提高完成任务的协作性,协作性是合理利用时间的一种重要方式,应把各种关系紧密的法治目标按照程序链接起来,形成顺畅的任务实施流程,提高效率,增进各个执法环节的合作。把法治成本纳入执法考核中。
3.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具有权威性、规范性和稳定性的特征,体制和机制缺乏科学性,会妨碍成本投入决策科学性和准确性,在制定制度时就要充分考虑其成本,在执行制度的同时就要严格按照制度予以执行,防止制度的软性。要建立好关于法治的评估和考核制度,使得成本与效率成为考察法治水平的标准,使得法治的效率得到提高,这样也能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对法治成本高效率低程度给予改正。
参考文献
[1][英]约瑟夫・拉兹.《法治及其德性》.郑强译.载夏勇编:《公法》(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0
[2]丁以升.《法治问题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现代经济辞典》.江苏出版社,2005
关键词:正式激励;非正式激励;自身需求与激励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103-02
一、正式激励
正式激励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正式规则的约束和激发来保证会计监督工作的有效性。笔者认为,这种正式激励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
(一)制度建设
会计制度的建设是保障会计人员行使会计监督权力的有力武器。目前,由于会计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具体的条款也缺乏可行性,致使会计人员在工作中或者无法独立行使会计监督的权利,或者由于某些原因逃避会计监督的义务。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会计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律保护和约束,从制度建设上对会计人员进行激励和约束。针对具体可能出现的情况,制定“会计法实施细则”等可操作性强的法规文件来提高会计监督工作的积极性和制约各种违法行为,从制度上形成一套“留人用人、留人留心”的激励他们勤奋工作的制度。
(二)绩效与薪酬
薪酬是对会计监督工作的直接物质激励,薪酬的多少必须建立在对会计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的基础上,而会计监督应当作为对会计人员绩效考核的重点。将会计监督的效果与会计人员的薪酬挂钩也是一种激励的方式,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必须遵守以下几点原则:1.坚持物质利益原则。2.坚持按劳分配原则。3.坚持公平原则。4.随机制宜,创造激励条件。
(三)奖励基金
奖励基金的设置是为了鼓励那些严格遵守会计法规,能够监督好自己和他人在资金活动中遵守规则的会计人员。奖励基金中可以设置多种奖励种类。就对会计人员来说,可以设置建议奖,来奖励那些能够在会计监督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反映问题,给领导出好主意,当好参谋,提出合理化建议的会计人员;可以设置节约奖,来奖励那些善于理财、勤于理财,通过理财为企业的发展降低了成本,扩大了利润的会计人员;同时,为激励优秀的会计人员长期有效地为企业服务,也可以设置红股奖,允许他们持有本公司的股票而获得相应的利润,从而促进他们以公司的长期发展为重,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高会计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二、非正式激励
非正式激励是人们在长期的工作和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从历史来看,在正式激励设立前,人们工作的态度主要靠非正式激励来维持,即使在现代社会,人们工作的效果仍然由非正式规则和正式规则共同来激励。在会计监督工作中也离不开这种无形的激励方式。
(一)先进文化
企业先进的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支柱,是指导和带领企业不断发展的无形的精神力量。新制度经济学在讨论制度变迁时把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因素纳入制度范畴,认为意识形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与利益效用一样明显,在某些条件下可能是决定性的。不容置疑的一点是,当个人深信习俗、规则和法律是正当的时候,他们会服从它们。因此,加强企业先进文化的建设,增强意识形态的一致性程度,是降低制度构建成本,激发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会计监督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二)管理者的支持
管理者对会计监督工作的支持不能仅仅挂在嘴上,而要真正体现在行动上。一方面,管理者自身要严于律己,做到不授意、指使、强迫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各种会计事项,不要使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处于尴尬的地位,否则将大大削弱会计监督的力度。另一方面,对由于会计监督工作做得好,为企业挽回或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的会计人员,应当及时给予赞扬和鼓励,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是对他们无形的激励,能够激励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尽职尽责的工作,为企业的发展铺好道路。
(三)社会环境
处在社会中的人和处在社会中的企业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受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方面,社会对会计监督工作的认可程度和重视程度会相应的影响到会计人员在企业会计监督过程中发挥的能力。另一方面,会计信用体系的建立,是整个社会对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个人评价和约束的机制。企业在聘用会计人员时可以有所参考,并借此来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诚信。
三、自身需求与激励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任何组织都是建立在个人之上,因此,人是决定组织成败的最关键因素。人是激励的对象。激励效果的优劣,首先取决于管理人员对人本身的认识。激励的目的在于通过影响人们内在的需要或动机,反复强化、引导或改变人们的行为,以实现管理绩效的提高。如果我们能够满足人的需求,或使人们看到满足需求的可能性,那么我们就可以激励行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由低级的需求开始逐级向上发展到高级的需求。他并且断定,当一组需求得到满足时,这组需求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他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求、安定或安全的需求、社交和爱情的需求、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但并不是非得在某一层次的需求获得百分之百的满足之后,次一个层次的需求才能够显示出来,而层次与层次之间往往是相互叠合的,某一需求的强度逐渐降低,则另一需求将也逐渐上升,并且各项需求的先后顺序也不一定适合于每一个人。
首先,需求的层次理论以生理的需求为基础。生理的需求,即为支持生命所必需,包括衣食住行等项。一个人倘若缺少了这一类基本生活必需品,那么生理需求将是他主要的激励。对于一般的会计人员来讲,基本的生活费保障是他们从事这一工作的前提。如果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他们将可能或者想要跳槽去寻找有更好工资待遇的工作,或者想要通过其他不法手段获取保障。因此,对生理需求的满足在现代社会已成为激励的必须前提,而不是有效的手段。
其次,当生理需求得到了基本的满足之后,安全或安定的需求便接踵而至了。安全需求经常包括人身安全、经济安全以及有秩序、可预知的环境,例如工作及职业的稳定。对会计监督工作来讲,有时迫于外在的压力,比如领导的授意、指使会计人员办理一些不符合规定的事情,因在工作中坚持原则而可能受到打击报复等等,都会使会计人员在实施会计监督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安全、不安定,工作和职业的稳定性得不到保障。因此,制度的建设,良好的环境等等都是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要保证,是激励会计人员的根本因素之一。
再次,在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了基本满足之后,社交和情感的需求便将成为一项重要的激励因素了。人人都需要别人的接受、友谊和情谊,也都需要对别人付出其接受、友谊、情谊。对于会计人员来说,领导的重视和关心,社会的宣传和关注,同事之间的和谐和友谊,以及家庭的和睦等等都是他们做好本职工作的必需条件,也是激励他们做好监督工作的精神需求。
接着,人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和情感需求均已获得了基本上的满足之后,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求又成为最突出的需求了。所谓自尊的需求是双重的:一方面当事人必须自己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必须获得他人的认可,以支持他自己的这种感受。就会计岗位本身来讲,即具有服务的性质,又具有管理的作用,服务于其他部门的经费往来和使用,同时也管理着整个企业的资金运动过程。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尊重与受人尊重的需求就显得越发重要。领导的肯定和信任,同事的认可和支持对会计人员做好监督工作是很大的鼓励,能够使他们在工作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由此产生自我价值的提升,从而提高会计监督的有效性。
最后一点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一种人希望能实现其全部潜力的欲望,他重视的是自我满足,是自我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也是一种难得的工作境界。当一个人在工作中重视的是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时,监督本身作为一种约束力量的存在就显得不那么必要了。此时,会计人员会将自我实现的需求转化为一种自我的激励,进而成为保证工作质量的需求,从而会计监督工作本身便已经是有效的了。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管理者要想激励下属,就必须要了解其下属想要满足的是什么需求。但是,不论管理者采取的是怎样的途径,其措施总是以他对下属所持的假定及对需求与满足的假定为基础的。也就是要求管理者要了解并熟知所用会计人员的不同性格和不同需求,在此基础上来判断采用什么样的激励方式,并进行多种激励方式的有效组合,真正做到因人而异,从而达到提高会计监督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金叶,编著.管理会计[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但是,在目前我国研究舆论导向问题的文献中,论证媒体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的重要性、必要性,呼吁并强调媒体应重视舆论引导工作的文章居多,对影响媒体在实际条件下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时的制约因素关注不足。人们似乎习惯性认为,只要媒体记住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就自有能力去完成应该承担的责任。具体工作做得不好,主要是思想上不够重视。但是,媒体能否完成重大责任,毕竟在客观上取决于媒体的“载重能力”。而且在当今社会,舆论引导能力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部分①。对于事关一国软实力的重大问题,如果问责对象仅针对媒体,势必给媒体造成不堪承受之重负。在社会大环境下,媒体进行舆论引导需要克服诸多制约因素。以下3个方面尤其应该纳入研究范畴之中:
负荷之一:媒体角色的变化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媒体作为党、政府和人民喉舌的功能需要加强。在党和人民对媒体承担引导舆论之责的要求逐渐提高的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媒体自身正在经历角色变化的阵痛――媒体信息传播功能逐渐增强。有学者认为,信息传播功能的增强使媒体同时具有以下七种角色:(1)信息的传播者;(2)社会的预警者;(3)公共管理的主体;(4)政府的监督者;(5)市场的竞争者;(6)公众参政、议政的平台;(7)社会利益博弈的舞台②。角色多元化是时代潮流对媒体提出的必然要求,媒体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因此面临考验。对媒体自身而言,承担引导舆论的责任是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应对角色的变化是存在的前提与条件。事实上,随着时代步伐的加快,在媒体进行舆论引导的实际工作中,开放性与原则性、多元化与主旋律、商业化与导向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媒体能否践行新闻观面临着严峻挑战。能不能处理好舆论引导和信息传播的关系、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关系、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成为媒体能否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的试金石③。处理这些关系与矛盾,对于媒体而言是没有前例、无章可循的新课题。
负荷之二:新闻学教育的不足
要完成引导舆论的重大任务,就必须具有舆论引导水平;高水平的舆论引导讲究引导艺术,要求表达内容丰富,表达形式精彩;所以要大力提高媒体从业者的素质。我们在批评媒体从业者素质低下时,媒体机构常承担连带责任。事实上,在建设人才队伍这一环节上,媒体有责任,但作为培养媒体人才的新闻学教育机构更有责任。
目前我国新闻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已使新闻学教育呈现出深深的危机。可以说,新闻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许多学者对我国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充满忧虑。有学者认为,新闻传播院校没有表现出理论的前瞻性和对媒体实践的指导性,在教育中存在四大误区:象牙塔新闻学、文学新闻学、政治新闻学、传播新闻学④。还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新闻学教育缺少开放的意识,传统影响太重,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框框太多,迈不开步。概而言之,缺少三个一:缺少一个明确的育人目标;缺少一个开放的育人体系;缺少一个有效的实践模式⑤。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指出,大学培养的本是学生的智慧和能力。然而,包括新闻传播学教育在内的大学教育不早鼓励、保护、开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而是有意无意地伤害、压抑以至抹煞学生的创造活力⑥。新闻媒体承担的使命需要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去实现。正是由于我国新闻学教育存在上述问题,我国的新闻工作呈现出先天不足之态。范敬宜就指出:“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处理新闻不大讲究艺术,不大考虑新闻艺术处理的效果。通病是:只知道旗帜鲜明,不知道委婉曲折;只知道理直气壮,不知道刚柔并济。群众对新闻媒体有3个问题最不满意:炒、造、搞泛滥,工作作风漂浮,有些媒体宣传水准滑坡。现在受众的普遍反映是,各种媒体呈现的内容让人想看的、愿看的、耐看的、爱看的精品并不多。公信力的下降,是媒体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危机。⑦”这番话一语中的,说出了广大人民的心声。范敬宜总结说,“媒体的浮躁在于缺少文化”⑧。而文化的缺失,是我国新闻学教育的缺陷产生的恶果。
负荷之三:媒体在引导舆论时的被动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与媒体的关系是党管媒体原则,党的宣传部门和政府的行政部门都对媒体进行管理,媒
体部门一直是行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虽然改革开放以后,媒体进入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的双轨制模式,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同级党委监管同级媒体”的属地化管理格局在根本上并未得到改变。这导致的结果是:新闻媒体是承担引导舆论责任的主体,但在实际工作中,政府处于舆论引导的主导地位。在常态之时,权威政治要求媒体成为守护主流意识形态的后院。把媒体控制在国家和执政党手中,有利于控制信息传播制导权,从而控制社会的信息走向,把人民的注意力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即通过控制媒体议程来控制社会议程。在非常态之下,即有突发事件发生之时,舆论引导更是政府处置危机的重中之重,政府在舆论引导中处于强势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政府了解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政府主管大众传播工具;政府可以主动设置议程⑨。所以,当突发事件发生后,一旦政府不肯说、不尽快说、不说真话或者事后说,媒体想要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就十分被动。
小结
毋庸置疑,我国媒体高举旗帜,发挥引导舆论的功能在任何时候都是要坚持的首要原则。面对时代要求,媒体方方面面再怎么变化,党性原则都不能变。强化对舆论引导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新闻事业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研究舆论导向问题时,如果开阔视线转换视角,关注媒体背后的各种社会场景,将有助于深化对问题的认识,从而提升理论自身的价值。
当然,对于舆论引导工作中的某些不足之处,媒体自身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针对某些具体困难,媒体自身确有解决问题的施展空间。人民日报社新闻宣传工作的成效就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人民日报》在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方面的探索,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⑩:抓住一个根本――高举旗帜,保持一致;主攻一个目标――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一个思路――坚持正确导向;实现两个统一――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思想性政治性和知识性可读性统一起来;落实“三贴近”,做到四个结合――把导向性和新闻性结合起来,把指导性和可读性结合起来,把权威性和群众性结合起来,把思想性和服务性结合起来;实施三大举措――创新办报机制即实行采编分开、调整版面结构、加强新闻策划、发挥品牌优势,改革管理体制即统一管理社属报刊、优化宣传资源配置、健全舆论引导体系、加强报纸发行工作,培养新闻队伍即加强思想教育、业务培训、作风建设。人民日报社舆论引导工作得到党和人民的认可,也为我国的主流媒体起到了指引和示范作用。人民日报社的成效与经验证明,媒体面对困境仍然可以有所作为。实际上,对于引导舆论的重大责任,媒体必须有所作为。此所谓铁肩担道义!
注释
①王晨:《坚持对外开放方针 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新闻战线》,2008年第7期
②叶皓:《试论当前政府和媒体关系的变化》,《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③丁法章:《践行新闻观的关键所在》,《新闻记者》,2007年第2期
④皮传荣:《当前新闻学教育的四大误区》,《编辑之友》,2007年第5期
⑤方延明:《今天,我们应培养造就什么样的新闻人才》,《中华新闻报》,2007年5月16日
⑥王平:《李希光的“新新闻教育”》,《新闻传播》,2005年第4期
⑦范敬宜:《媒体的浮躁在于缺少文化》,《解放日报》,2007年7月20日
⑧同⑦
⑨叶皓:《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舆论引导》,《现代传播》,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