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17:05: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青少年消费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生肯德基消费群体的调查报告一
引言:
研究的问题:肯德基消费群体分析
研究的背景:西方快餐在国内的日益火爆。
研究的目的:了解消费群体,发掘火爆的原因。
研究的方法:行动研究法
研究结果及分析:
经过调查研究,肯德基有132个座位,青少年约占70%,儿童约占15%,剩余5%是陪同来的家长们,大部分家长对这里的食品感兴趣,主要陪孩子,;有少一部分家长愿意在这吃。
我认为,以西方快餐主要是在儿童和青少年之间比较受欢迎,并没有完全被中国所接受,只是在一个特定的年龄段里。
小结:
此次调查研究我个人认为是比较科学的,调查出了消费群体,但由于调查范围较小,有一定局限性,可以更加深入研究,深究其原因。
结论:
肯德基、麦当劳消费群体主要存在于儿童与青少年中,并深受欢迎,说明他们接受能力强,但是我认为,中国青少年在消费这些西方食品的同时,也应坚持对中国传统的接受。
初中生肯德基消费群体的调查报告二
一、调查目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消费者对肯德基的满意和喜爱程度,以及消费者选择肯德基这种洋快餐的理由,我特地在天河区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范围和对象
(一)调查范围
我们此次调查是以肯德基天河南路店为中心,进行实地调查。
(二)调查对象
因为我主要是调查消费者选择肯德基的理由,还有他们对肯德基店的满意程度,所以我们主要选择了经常光顾肯德基的年轻人以及小朋友。
三、调查的主要内容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问卷共设计了8个题目,其中有关肯德基情况调查的题目共有6个,有关被访者背景资料的题目共有2个,内容基本涵盖了消费者比较关注的多个方面的情况,以便于我们进行相关方面的调查。 四、调查方法
(一)调查方式和方法
这次关于肯德基消费者行为分析的调查主要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方法采用了人员面访方法。
(二)分析研究方法
1.审核问卷
检查回收的调查问卷是否齐全,有无重复、遗漏,保证记录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2.汇总整理
对经过审核的问卷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数据预处理和汇总整理。
3.统计分析
对整理后的数据计算相应的频数与百分比,做出所需的表格与分析图,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相应分析。
四、调查分析
此次调查活动共回收有效问卷50份。调查对象主要是肯德基周边及内部的年轻人及部分老年人和学生,参与此次调查活动的男生占总人数的52%,女生占总人数的48%,其中,50人中,18~25岁的有23人,占总人数的46%,25~40岁的有22人,占总人数的44%。在各项调查工作结束后,我们对这些问卷进行了审核、数据录入、汇总、整理和统计分析。从中可以看出:
(一)对于人们去肯德基的原因也大有不同,调查结果示:
大多数人还是因为其他原因去肯德基的,换一种说法来说就是喜欢吃肯德基的人并不是我们想象之中的那么多。那么到底是什么影响了人们对肯德基的喜爱呢?我觉得原因有两个:首先:肯德基面临着很多的竞争者,除了他们最大的竞争者就是麦当劳以外,还有想麦肯炸鸡、麦乐鸡和农场农夫烤鸡等等。其次: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有很多人都认为肯德基是垃圾食品,吃多了对身体不好。
(二)消费者对肯德基的服务质量也不是很满意,具体结果表示:
一个企业的服务将影响着消费者的购物情绪,肯德基作为一个餐饮场所,服务只有好与不好之分,一般就代表着不好,这样计算下来也就是只有12%的人对肯德基的服务质量给予肯定,那么这就说明了这个企业在人员的管理上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们的管理者是否应该好好考虑一下呢?
在现代社会中,拥有巨大消费潜力的青少年群体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传媒被认为是除了家庭、学校教育和同龄群体之外,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第四个重要因素。15~18岁的青少年正处在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价值观逐步成熟的阶段,他(她)们是媒体广泛的接受者;并且随着信息技术带来的媒体传播方式的变革和创新,也带来了青少年接触媒体方式的很大改变。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在为期7年的调研中,对青少年的媒体接触习惯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媒体接触时间
1.收听广播、阅读报纸和杂志的时间与居民总体所花的时间基本相等,且变化不大。
从1999年到2003年,15~18岁青少年群体和居民总体人均每天听广播的时间平均约为1.3小时;人均每周读杂志的时间在1999年和2001年约为2.6小时,2003年下降到了2小时。
2.在周末收看电视的时间明显多于非周末看电视的时间。 15~18岁青少年群体在周末收看电视的时间比非周末平均高出一个多小时。在周末,该群体收看电视的时间和居民总体非常接近,略低于居民总体。
3.上网时间逐年增加。
15~18岁青少年群体上网时间增长的速度比居民总体要高,但是每周上网的时间还是比居民总体少(见图表1)。
图表1:15-18青少年接触媒体的时间及变化趋势(单位:小时)
媒体接触内容
1.横向比较(历年数据中15~18岁青少年群体的接触习惯和居民总体的比较)。
通过广播、电视和报纸了解体育新闻、音乐&娱乐信息,在电影院观看电影的比例较高且均高于居民总体。
通过电视和报纸了解国内&国际新闻的比例比通过广播了解此类信息的比例要高,但是均略低于居民总体。
2.纵向比较(15~18岁青少年群体历年接触媒体内容的数据比较)。
通过广播和报纸了解国内&国际新闻和体育资讯的比例在下降,而通过电视了解国内&国际新闻和体育资讯的比例逐年上升。
收听流行歌曲的比例逐年下降;而通过电视收看音乐&MTV和阅读报纸中影视娱乐的比例有所增加。
阅读报纸中教育&学习辅导内容的比例越来越高(见图表2)。
图表2:15-18岁青少年接触媒体的内容(%)
因特网的接触习惯及变化趋势
1.过去一年中使用过因特网的比例不断增加,增长速度比居民总体快。
15~18岁青少年群体在2003年使用过因特网的比例高达63.3%。虽然15~18岁青少年群体上网的时间较居民总体要少,但是这部分人群使用过因特网的比例很高。
2.上网地点主要是在网吧和家里。
2003年在家中和学校上网的比例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在网吧上网的比例也略有增加,但是在网吧上网的比例仍然是最高的,达到35.2%。北京“蓝急速”事件虽然引发了关于网吧管理条例的改革,但仍然有相当大比例的15~18岁青少年仍然在网吧上网。
3.使用因特网以网上聊天和玩游戏为主。
从图表3中可以看出,15~18岁的青少年群体上网从事各种活动的比例都有迅猛的增长,尤其是网上聊天和网上游戏的比例更是明显高于阅读新闻、查询信息和收发E-Mail。该群体使用因特网查询信息的比例是最低的,使用因特网聊天交友的比例是最高的(见图表3)。
图表3:15~18岁青少年使用因特网的目的及变化趋势 (%)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特性
一、互联网在中国农村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09年1月13日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比2007年增长8800万人。其中,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8460万人,较2007年增长3190万,增长率超过60%。
对比2007年中国网民的城乡结构,2008年中国网民中乡村人口所占比重不断提升,互联网正在不断向农村地区渗透。
农村网民的迅速增长固然可喜,但农村互联网的普及仍远远不够。与我国农村人口远多于城镇人口的现状相反,目前我国农村网民只占了总网民的28.4%,而我国农村人口却占了总人口的55.1%。由此可见,我国农村网民的发展空间很大,未来几年内仍将是我国网民增长的重要力量,农村当然也就会成为政府和电信、互联网企业发力的重要市场。
二、互联网在中国农村发展特性分析
1.互联网是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最便捷最经济的途径
我国城乡信息化差距甚大,目前城镇互联网的普及率为35.2%,而农村仅为11.7%。可见我国农村信息化仍比较落后,甚至影响了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因此,我国政府将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规划到实施,从政策到基础设施,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农村信息化的推广手段及途径尚不完善,信息化在农村的扩散相对较慢。
可喜的是,近两年来我国农村互联网迅速发展。据CNNIC统计数据显示,到2008年底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8460万人,农村网民的年增长速度(60.8%)明显高于全国网民的增长速度(41.9%)。而在2008年中国新增的8800万网民中,新增的农村网民有3190万人,占36%。可见,农村已成为我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区域和新网民的重要来源,互联网将是目前我国推动农村信息化化建设最便捷最经济的途径。
2.需求潜力大,农村移动商务市场空间巨大
首先,农村有庞大的潜在用户群
CNNIC的《2008-2009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手机上网用户达到1.2亿,城镇手机上网用户7665万人,占城镇网民总体的36.5%。农村手机上网用户约为4010万人,占农村网民总体的47.4%。手机上网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率普遍高于城镇,为移动电子商务提供了沃土。加之“家电下乡”工程的推进,农村的手机用户规模也在不断增多,并将源源不断的加入到移动网民的行列,契合农村手机网民需求的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将拥有一个庞大的并且在不断壮大的潜在用户群。
其次,农村市场需求潜力大
CNNIC的调研数据显示,农村网民近年来在使用网络购物和网络支付两项应用上的比例保持着稳定的增长,但增速明显低于城镇,这一方面表明农村网民对电子商务的需求和认可度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上网设备落后、信息化程度低、教育水平不高等因素的限制,农村电子商务与城镇电子商务的差距越来越大。面对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和不平衡的城乡差距,移动电子商务势必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低成本、“随时随地”的优势,通过打通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等通路,迎合并不断深挖农村市场需求。
3.农村网吧问题需要关注和治理
(1)农村网吧经济繁荣
目前,家庭和网吧仍然是网民上网的最主要的两个场所。但是,受上述因素影响,城乡网民上网场所的选择侧重有所不同。农村家庭上网的人群比例为68.0%,比城镇低14.3%;而农村的网吧经济较为繁荣,网吧网民比例为54.2%,比城镇高16.2%。对于农村网民而言,网吧与家庭几乎居于同等重要的位置,网吧成为广大农村网民进行网上生活的重要场所,随之也带动了农村网吧经济的繁荣。8460万农村网民中,网吧网民人数已达到了4585万人,年增长率达79.7%。其中,约有787万人只在网吧上网的网民。
(2)农村未成年出入网吧急需规范
未成年人大多处于学龄时期,农村未成年网民中,81.6%都是学生,学生大量进入网吧上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业。加之农村未成年人网吧上网主要以娱乐为主,交友聊天、网络游戏的使用率较高,他们对互联网加深现实人际关系深度方面的作用较为认同,而对网络世界的信任感则较低。
4.青少年成瘾倾向:农村比城镇更普遍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4次调查报告显示,农村青少年成瘾倾向网民占比高于城镇,农村青少年网民中一天不上网就感觉难受的认同比例达到13.9%,高出城市相应比例0.9个百分点;同时,认为与现实相比,更愿意呆在网上的比例也高于城镇相应水平。
与城镇相比,农村地区上网资源更加有限,网吧上网比例较高;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家庭监管,无约束的上网行为是网络成瘾巨大隐患。农村青少年娱乐活动更为单一,上网的娱乐性高于城镇网民。
三、结束语
对于网站和互联网上网服务业而言,广阔的农村市场、八亿的潜在消费者无疑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商机。传统农业正在向科技化、文化的方向发展,网络作为新传媒,肩负着信息传播的责任,很多的农业产业链会通过信息搭桥,整合农村地区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市场,从而给中国农村广阔天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目前中国农业地区的互联网用户的增长率显著高于全国的网络用户增长率,相信互联网发展的下一个亮点会在农村出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未成年被告人;社会调查;法理考察;司法实践
[中图分类号] D917.3[文献标识码] A
一、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告人社会调查制度的法理考察
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告人社会调查制度(以下简称社会调查制度),又称为判决前调查制度或人格调查制度,是指在法院判决前,由专门机构对被告人的个人情况、家庭环境、犯罪背景等进行专门调查分析,并对其人身危险性进行系统评估后,将调查评估报告提交法院,供法院在量刑时参考的制度。社会调查制度因其有利于达成量刑的科学化、合理化和准确化,促进刑罚效益的最优实现,而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审理中被赋予特殊的关注,目前已成为各国少年刑事法中的通行制度。
社会调查制度以刑罚个别化原则为理论基础,该理论由龙勃罗梭、菲利、李斯特等为代表的刑事实证学派提出。现代刑罚个别化原则的要义在于:刑罚轻重不仅取决于犯罪人所犯罪行的大小,而且应充分考虑其人身危险性。但一个人的人身危险性不像犯罪罪行那样易于把握,为避免量刑的偏颇,必须以一定的方式、手段准确地加以测定,而通过审判前社会调查所获得的犯罪人的人格特征正是其人身危险性的表征。因此,社会调查制度是获知犯罪人人身危险性,进而实现刑罚个别化的重要途径。
随着刑罚个别化观念的深入人心,社会调查制度日益受到各国重视。美国、德国、日本、比利时等国均已实行这一制度,尤其在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中,往往以对犯罪人进行社会调查作为审判的基础。未成年人身体处于迅速发展阶段,与此对应的是心理发展往往相对滞后,不能与生理发展完全同步。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未成年人抵抗外部世界的干扰能力相当脆弱,一旦在家庭破裂,教育不当,受到不良朋友或黄赌毒等外界因素影响下,容易做出游离于社会规范的出格行为,甚至违法犯罪。如果不考虑未成年人的人格因素,而机械地依据犯罪事实施以刑罚,将可能使某些因偶发因素而犯罪的青少年被司法的草率断送一生。因此,司法机关对待未成年犯罪人应尽可能通过社会调查方式,以广泛的视角审视区别不同的犯罪人格,在刑罚个别化原则的指引下,准确定罪量刑,从而实现刑罚的个别预防功能。
我国现行法律中并无关于社会调查制度的规定,但这一做法却与现行刑事法所蕴含的某些法律精神相契合。我国刑法第五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有法学家认为,该条文虽被称为罪行相适应原则,但已与刑事古典学派所主张的罪刑相适应原则有着重大区别,其中已涵盖了刑罚个别化的内容。根据这一规定,刑罚的轻重不仅应当与所犯罪行,即已然的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程度相适应;而且应当与承担的刑事责任,即未然的犯罪的可能性(人身危险性)相适应。[1]因此,作为人身危险性表征的犯罪人个人情况及其人格特征,当然的包含于“犯罪分子所承担的刑事责任”之中。只是由于我国法律并未将相关调查程序作为刑罚适用的前置程序,造成法院量刑时往往囿于考察犯罪人罪行的轻重,而忽视对其个人情况及人格特征的了解与考量。1985年通过(我国于1991年加入)的《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简称《北京规则》)则为我国构建未成年被告人社会调查制度提供了国际法层面的依据。《北京规则》第十六条第一项规定:“所有案件除涉及轻微违法行为的案件外,在主管当局作出判决前的最后处理之前,应对少年生活的背景和环境,或犯罪的案件进行适当的调查,以使主管当局对案件作出明智的判决。”而2001年4月12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开庭审理前,控辩双方可以分别就未成年被告人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以及实施被指控犯罪前后的表现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制作书面材料提交合议庭。必要时,人民法院也可以委托有关社会团体组织就上述情况进行调查或者自行进行调查。”该规定为我国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理中设立社会调查制度提供了直接的司法依据。
二、设立社会调查制度的意义
近年来,人民法院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规范的指引下,针对未成年犯罪人主观恶性与人身危险性小,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特征,积极探索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理的有效模式,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此背景下,社会调查制度的设立至少在以下方面显现出其积极意义:
(一)宣示司法对未成年人犯罪主体性特征的关注以及教育、保护的刑事政策导向
对未成年被告人实行广泛的社会调查,既表明司法部门在处置未成年人犯罪时,从以犯罪行为为本位转化为以犯罪行为与主体特征并重,进而根据未成年人的身心特征、成长环境与条件、犯罪诱因等因素着手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矫正和治疗的积极态度,同时也进一步向社会阐明司法机关以实事求是的原则处置、以诚恳的态度教育、以务实的措施挽救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力求维护和体现司法公正的决心。
(二)有利于实现刑事司法教育人、改造人、挽救人的目的
社会调查由熟悉社会工作和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社会组织成员担当,相对独立于各方当事人,其本身具有的工作经历和在刑事诉讼中独特的地位,造就其与众不同的亲合力,容易与未成年被告人沟通,获得他们的信任,进而在接触中潜移默化地对未成年人予以引导、教育、感化,达到挽救未成年被告人的目的。
(三)体现了刑罚个别化理念,是法治文明进步的标志
不同的犯罪人,由于其主观恶性不同,成长经历不同,其人身危险性也不相同,这直接影响到对其适用何种量度的刑罚才足以实现个别预防的效能。法治发达国家的司法经验表明,将对犯罪人个体情况的调查作为法官裁量刑罚的参考,为有区别地采取灵活的刑罚措施,实现刑罚目的奠定了基础。因此,这一制度不仅符合法治发展的非犯罪化、轻型化和非监禁化的趋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从更大范围、更长远角度解决未成年人犯罪上升的态势。
(四)体现了司法民主的精神,有利于维护司法的公正
调查员以诉讼参与者的身份介入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是人民参与司法的具体体现,是司法民主的实现方式之一。这一制度不仅可以弥补人民法院因客观条件的制约所导致的审判视野的局限、社会监督不足等缺陷,更可在法院与未成年被告人及社会之间建立某种渠道,实现监督和反馈司法公正的效果,提升司法的公信力。
(五)体现了在追求司法公正的同时,兼顾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的精神
随着未成年人犯罪数量逐渐增多,人民法院本已较为紧张的司法资源更显捉襟见肘。法官有限的精力不仅要投入日渐繁重的案件审判,还要介入繁冗的社会调查当中,往往导致顾此失彼,难以实现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目的。社会调查制度引入专业人员调查,使法官得以从社会调查工作中解脱出来,专心于案件审判,实现了法官的中立公正,提高了司法效率。
三、社会调查制度的构想与江苏的实践
虽然最高人民法院的《若干规定》为社会调查制度的设立提供了司法依据,但其仅是原则规定,在诉讼法层面并没有配套以具体的程序制度来贯彻和保障。所以实践中在社会调查开展与否,社会调查承担的主体、调查的内容、运作程序等具体操作问题上均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需要建立配套制度加以规范。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吸收已有成熟经验,结合部分基层法院的试点实践,会同有关部门于2006年10月1日出台了《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告人审前调查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对社会调查的主体、职责、调查的内容、方法、程序等作出详细规定,经过一段时期的试行,取得了良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
(一)社会调查的主体
社会调查主体的确定是制度设计的核心问题。根据社会调查的性质,调查主体的确定应具备三项条件:一是必须中立。二是必须专业。三是必须敬业。
《若干规定》第二十一条暗含了四类调查主体,即公诉人、辩护人、法院委托的社会团体组织的人员或其他社会工作者(如团委、工会、妇联、机关工委、基层司法助理员、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等)以及少年法庭的法官。以往江苏各地做法不一,四类主体均有尝试,有的基层法院还成立专门的社会调查员办公室,聘请固定的社会调查员专司对未成年被告人的社会背景调查。公允地评价,上述调查主体确为人民法院正确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客观分析,各自又均有弊端:由于各自身份及思维习惯的不同,律师的调查可能更关注有利于未成年被告人的材料收集,而忽略对其不利的因素;公诉人的调查则可能偏重于收集不利于未成年被告人的材料,而忽略对其有利的因素;法官调查的视角比较中立、全面,但法官精力有限,且自查自判又有违法官中立超脱的地位,给人以“先入为主”之嫌;委托社会团体组织调查,可能会因承担调查任务的人员主业工作繁忙,经常换人等客观因素而无法保证调查的质量和时效;聘请专职社会调查员效果虽好,但需一定经费和办公场所作保障,使得大多数基层法院力有不逮。因此,我们在积极实施社会调查工作的同时,一直在探索寻找更为合适的调查主体。
(二)调查主体的地位及职责范围
从最高人民法院的《若干规定》来看,调查人员是接受法院委托,从事特定任务的主体。其由于受法院委托从事专项调查而介入诉讼,故有别于证人;而其从事事项与审判相关联,关涉对未成年被告人的刑罚处置,故需要其参与庭审,接受质询。据此,我们将其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诉讼参与人对待,赋予其类似于鉴定人的诉讼地位,并在法庭调查结束后设置独立的听审程序,由调查员出庭宣读调查评价报告,并接受控辩审各方的询问。此外从效果出发,还安排调查员参与合议庭组织的对未成年被告人的庭审教育。
关于调查主体的职责范围,即接受人民法院委托,通过开展独立的调查,就其获取的未成年被告人家庭背景、个性特点、以往表现等关涉量刑的事实提出书面意见,作为法院量刑时的参考,并协助人民法院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教育、感化、挽救工作。具体包括:社会调查、制作书面报告、出庭宣读报告并接受质询、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庭审教育、对判处非监禁刑的未成年人进行监督教育挽救等延伸工作。
(三)社会调查的内容、对象和方式
与审理成年人犯罪案件相比,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更注重于对被告人个体情况的调查。即以未成年被告人为中心,对其身心状况及周围人员、环境等作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评估,力求深入了解未成年被告人真实的内心世界,全面、具体、客观反映其真实面貌。我们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若干规定》的精神,结合以往工作经验,在《实施办法》中将以下六项内容列为基本调查项目:“家庭背景”项目、“个性特点”项目、“案件情况”项目、“自我认识”项目、“帮教条件”项目、“综合评价意见”项目。
基于社会调查的内容有别于查明犯罪事实是否存在的刑事侦查活动,其调查对象不能仅局限于与案件有直接关系的同伙、受害人及证人,而应将范围扩展到与其生活、学习、工作相关的人员,包括家长、老师、同学、同事、领导、邻居等。因此我们对调查对象尽可能广泛地加以罗列,具体包括未成年被告人及其监护人、就读学校(工作单位)、同学(同事)、案件被害人及其家属,社区组织、社区居民、被告人户籍地(经常居住地)派出所等。由于调查内容多,涉及人员广,社会调查通常由调查人员直接到未成年被告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场所以及其他关系地,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采取谈话、观察、电话、书信、委托等多种方式进行,必要时各种方法可以交叉配合使用。调查的内容应当形成书面笔录,并加以整理分析,以使内容完整、准确、详实。
(四)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社会调查内容的综合反映形式,是全部调查活动和调查结论的载体。它反映未成年被告人的基本情况,揭示犯罪的原因和条件,发现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被告人的“感化点”,为人民法院准确适用刑罚提供依据。因此,对调查报告应有较为严格的要求。首先,调查报告应规范。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调查报告应固定为统一规范的格式,这不仅因为报告在性质上是一种法律文件,应以规范的形式彰显其法律效力,而且规范的报告形式利于调查人准确制作,避免疏漏,同时便于法院正确参考适用。调查报告的规范化包括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形式上可采用表格式或分段叙述式,内容上应将调查项目编列为数个较为统一的栏目,并保证其详略得当,遣词准确,分析合理,避免空泛或不恰当的描述。实践中,我们设计了统一格式的《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告人审前调查表》,并针对六项基本调查内容设计了21个项目116个选项供调查人员选用,避免了制度施行初期因调查人员经验不足或能力的差异而可能造成的报告内容混乱与疏漏。其次,调查报告应客观、真实。调查报告将在法庭宣读出示,其客观真实性受到未成年被告人、监护人、公诉人、辩护人、法官等多方质询,如果其中存在不实之处,不仅影响到法庭对未成年被告人刑罚裁量的公正性、准确性,而且会打击未成年被告人对司法制度和社会的信任,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要求调查人员以公允的态度,通过细致周到的工作,确保报告的客观真实。第三,调查报告的制作应根据案件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侧重。不同类型的案件,其犯罪诱因必然有所差异,与之相对应的法庭教育的切入点也就不同,所开展的社会调查及报告制作同样应具有针对性。以盗窃案件与案件为例,前者应侧重于未成年人消费、金钱观念的变化、交友情况等进行调查,后者则应侧重于未成年人行心理、家庭、学校性教育方面的调查。
(五)社会调查的工作程序及监督制约机制
1.启动程序。人民法院受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后,应向承担社会调查的机构发出委托调查函,并提供书副本,调查机构应及时指定所属调查人员进行调查。根据目前江苏省社区矫正机构的人员配备情况,我们在《实施办法》中对受调查的未成年被告人范围作了限定:“未成年被告人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在本省各市辖区内,依法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并具有管制、缓刑条件的”。
2.调查程序。调查人员应于收到委托调查函后的一定期限内通过走访未成年被告人的关系人,收集调查资料并制作完成调查报告提交法庭。《实施办法》针对适用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的案件,分别规定了五个和七个工作日的调查时限。为了强化社区矫正机构的内部把关机制,《实施办法》规定调查人员完成报告后,应先提交所属县(市、区)级社区矫正机构,由其初步审核并签署意见后再移交人民法院。此外,我们考虑到目前调查人员进入羁押场所对诉讼中的在押未成年被告人进行调查尚无法律依据,所以规定当调查人员不便到看守所调查时,调查报告中与案件有关的情况由法官及时提供。
3.审查程序。人民法院对调查报告进行质询的,调查人员应在法庭调查结束后出庭宣读调查报告,并接受控辩双方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质询,最终由人民法院在依据事实和法律的基础上,参考调查报告决定对未成年被告人的量刑。《实施办法》中关于此节的具体流程、环节,前文中已作介绍,不再赘述。
我们注意到,学者们在充分肯定社会调查制度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屡屡表达出对确保调查公正性,防范虚假报告的关注。为了保障未成年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防止社会调查不公正,我们在《实施办法》中规定了一系列监督制约措施:(1)检察机关全程监督制度,明确检察机关应当对调查工作实施全程法律监督;(2)两人调查制度,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必须指派二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进行调查,以确保调查过程的公正;(3)两级把关制度,调查报告需经乡镇(街道)及县(市、区)两级社区矫正机构审核后方能提交人民法院;(4)回避制度,调查人员与未成年被告人之间存在亲属或其他利害关系时,应自行回避;当其在庭审中被申请回避时,由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员决定是否采纳其调查报告;(5)法庭审查和复核制度,调查报告一般需经庭审质证后才能作为量刑的参考;各方对调查报告发生较大争议时,法庭有权作出复核的决定;(6)保密制度,调查人员不得泄露在开展调查、参与诉讼中获取的案情及未成年人隐私等信息。
四、完善社会调查制度的思考
社会调查制度作为我国在未成年人刑事司法领域中的一项有益探索,已为近年来的司法实践证明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它拓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视野,探索出一条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的新途径,体现了现代司法的人性化理念。但由于该项制度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现行法律体系尚未为其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和准备,诸多问题还需通过立法加以明确。
(一)明确调查主体的法律地位
调查主体的法律地位关系到其在刑事诉讼中的身份、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涉及其履行职务时的职权保障,决定其制作的调查报告的属性,影响其调查职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应尽快从立法层面明确界定调查主体的法律地位,赋予调查人员等同于鉴定人的诉讼参与人身份,以使调查人员能以正当的名份参加庭审,独立自主地提出调查报告并接受各方质证。结合调查人员参与法庭教育的职能,还应为其在法庭上设立专门席位,以显现其特殊的地位,保障其更好地履行职责。
(二)确立调查报告的法律属性
调查报告在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审判中的积极价值得到了司法实践的充分验证,并获得学术界普遍认同,我们没有理由再让其因性质归属的争论而备受争议。立法上应在明确调查主体法律地位的基础上,尽快将调查报告纳入证据范畴,以彻底化解认识上的分歧,同时保证所有调查报告都能经历庭审质证过程的检验而确保客观公正。
(三)提前启动社会调查程序
我国刑事诉讼法给予刑事案件的审理期限普通程序为一个半月、简易程序为二十日,因此各地规定社会调查的时限普遍不超过十天,而社会调查必须通过走访众多单位和人员,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分析,才能出具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如此短的时限难以保证调查质量。因此,有必要将社会调查的启动时间提前到侦查阶段,这样不仅能为调查的质量提供时间上的保障,而且能为侦查机关是否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适用强制措施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
(四)扩大社会调查的案件范围
目前因客观条件所限,社会调查尚未普及到所有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往往仅限于犯罪事实较轻,具备管制、缓刑条件的案件。这不仅大大限制了社会调查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对于那些不具备管制、缓刑条件案件中的未成年被告人无疑也是不公正的。因此,在条件成熟后应将社会调查的案件范围扩大到所有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使这一制度的有益价值惠及所有未成年被告人,实现司法的公平。
(五)建立严格的制裁措施
根据目前我们掌握的情况,实践中对于调查人员在调查工作中的失职、违规行为尚无相应的制裁措施。应当看到社会调查主要在社区环境进行,调查人员往往是基层社会工作者,与社区群众交往密切,而调查对象又或多或少与被调查人存在某种关系,在没有严格约束的情况下,难以保证调查报告客观公正。应尽快在相关规定中设立严格的制裁措施,对于调查人员在调查中有不认真尽责、徇私枉法或者收受贿赂等情况,作出不实调查报告的,根据情形给予相应的惩罚。此外,对于故意向调查人员提供歪曲事实的人也应进行相应制裁。
社会调查报告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然后把调查研究得来的情况真实地表述出来。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服装市场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服装市场调查报告1
市场调研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市场对产品需求的情况以及与此有关的资料。狭义的市场调研是指对购买商品、消费商品的顾客(个人或团体)所作的调研,研究顾客对商品的意见、要求、购买力、购买习惯和动机等。广义的市场调研除了对顾客作调研外,还包括调研产品的需求量、价格、流通渠道等内容。把市场调研获得的情报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分析、归纳,得出恰当的结论,提出采取行动的合理建议,进而写成的书面报告就是市场调研报告。
一、 调查目的
对北京市童装消费需求进行调查了解。
二、 调查对象与内容
调查对象:北京市童装消费家庭。
调查内容:对家庭购买童装的类型、决策方式、信息渠道、消费金额进行调查。
三、 调查时间、地点、范围
调查时间:___
调查地点:___
调查范围:___
四、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口头访谈法、和文案调查法。
五、 情况介绍与分析
1、庞大的消费群体与有限的生产能力之间的矛盾 我国16岁以下儿童拥有3亿,五彩缤纷的服装市场中,童装的占有率却很低,仅10%。目前我国拥有4.4万个服装生产企业,可有品牌的童装专业生产企业还不到200家。
2、童装市场竞争激烈、国内童装缺乏竞争力 近几年国外品牌童装已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几乎达50%,而国内有特色的童装品牌所占市场份额还很小,只有30%左右,70%企业处于无品牌状态。
3、产品结构不合理 我国目前的童装市场中产品结构表现不尽合理,市场上以幼童服、小童服居多,婴儿服、中童服、大童服偏少,尤其是以大童服装断档严重。
4、据北京市36家亿元商场童装价格调查显示,1998年童装平均价格为85元/件(套),其中100元/件(套)以下的童装占总销售额的19%,100元-200元/件(套)的童装占总销售额的29%,200元/件(套)以上的童装占总销售额的52%。从中不难看出我国童装价格普遍存在价格偏高的趋势。
由于我国经济水平总体不高,因而对童装需求仍以中低档和低档为主,其中以低档服装占绝对垄断地位。
5、运动品牌童装在童装市场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54.2%的儿童说不清楚自己喜欢哪个品牌,排名靠前的以耐克、阿迪达斯等运动品牌为主。
6、0~13岁的儿童,购买的决策者多数是自己的.父母,而十四到十六岁购买决策这多为自己。按照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儿童,我们可以采取不同对象的促销活动来促进销售。而对服装信息的来源,多为逛街而来。
六、 童装市场趋势预测
1、健康环保功能不可忽视
童装在继承棉、麻、毛等天然材质的同时,如全棉布、涤棉、水洗布以及休闲味十足的灯心绒,防水、抗菌、防臭等功能性与健康性的布料所做的童装大受欢迎。绿色环保的概念也在童装上被充分利用。就发展的趋势来说,健康,环保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是毋庸置疑的。
2、卡通系列和休闲童装共存
在目前市场上以卡-通形象为主的情况下,休闲童装也逐渐成为了消费者青睐的对象,休闲、自然、中性。女孩的活泼、俏丽,男孩的率真、顽皮都从中体现出来,图案也以自然、镶拼、和谐等受宠,而以往那种生硬显眼的卡-通图案少了。这也体现在家长重视为儿童选择自然天性,以不束缚孩子、而是让他们感到自在的着装为目标。
3、颜色、款式成人化发展
童装的颜色一向比成人装亮丽,如今这种情况则有所改变,童装色彩有随着成人服饰流行变化的趋势。除金色外,目前成人服装流行的红、粉、橙、驼色等也都在童装中随处可见。这类童装款式设计大方、线条流畅,衣裙、衣裤装饰性较少,且结构简单,上下分开,便于孩子穿衣、脱衣。
4、流行装饰增多
童装在图案设计中舍弃花卉动物图案,可爱的卡-通绣花和小方字是重点,动画片中的“唐老鸭”、“小笨熊”、“米老鼠”、“机器猫”等被充分运用帖、压泡工艺制作得俏皮可爱。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图案设计变得小巧了许多,穿上可显出一般高贵的质感。服饰的配套也非常讲究,配内衣、帽子、马甲、背带、腰包等,不一而足。
5、衣服尺寸增大
现在的孩子发育较快是不可否认的,反映在童装市场上,尺寸比例明显放大许多。针对中国10-16岁的青少年这一特殊年龄层的穿着及审美情趣,尺寸就放大到一定的高度,充分体现少年儿童喜爱宽松和显示自我个性的特点,让童装的范围长高又变宽,这类服装穿换简便,有利于孩子们的体育运动和日常活动。
七、 结论及建议
童装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找到立足之地,并不断发展与壮大,一定要把握好消费者市场、资源和文化的变化趋势,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调整行为方式,挖掘自身潜能,以提高竞争实力。
八、建议:
1. 童装的时尚设计要求要高。虽然目前童装市场的主流产品仍以休闲和运动为主,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孩子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在购买服装上的发言权越来越多,时尚类童装市场空间将会越来越大。相对于过去以保暖、舒适等传统实用功能为要求,现在的儿童服装有了更高的设计要求。
2. 品牌建设势在必行。从目前我国童装业面临的问题可以看出,我国的童装业最缺乏的是品牌建设的意识。童装的品牌消费将成为主流,尤其是知名度较高或市场较成熟的品牌,将成为孩子和家长首选购买的目标。
服装市场调查报告2
20__年,我国服装市场整体表现相对平稳,国内服装销售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但与往年相比不同的是,20__年,我国服装市场商品平均单价同比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上涨,消费下移态势明显,高档销售增速减慢,网上购物增多,快时尚和平价商品在很大程度缓解了通胀给消费者服装消费带来的压力,吸引了大批的消费者,呈现出较快的发展。
从服装市场运行情况来看:
(一)单价大幅上涨带动服装零售额同比继续快速增长
20__年,我国服装市场销售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和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类商品零售额增速均在20%以上。
服装单价的快速上涨是拉动20__年服装销售能够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重要因素,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数据,20__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品牌类服装价格同比上涨20.3%,相比2010年加快1.2个百分点。单价增长对零售额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9.9%,相比2010年大幅提高了28.2个百分点,这也就是说,20__年服装零售额的增长将近80%是来自于单价上涨的拉动。
(二)服装零售量增速为2001年以来最低
服装价格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品牌服装价格的加速增长给消费者服装消费带来了较大的压力,20__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各类服装零售量同比仅增长4.36%,比2010年零售量增速大幅下滑5.84个百分点,同时,也是2001年以来最低水平。
(三)服装消费下移态势明显,高档消费增速放缓
20__年,服装价格的快速上涨引发了我国服装消费下移态势明显,高档服装消费增速显著放缓。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20__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中高档商场服装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仅为10%,比整体水平低11.5个百分点,零售量同比更是出现了12.7%的下降。
(四)快时尚服装品牌加速布局国内二三线市场
20__年,ZARA、H&M、C&A、GAP、Uniqlo继续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在华门店数继续快速增长,向二三线发展的趋势明显。根据统计,20__年zara和H&M新开店铺中,二三线城市所占比重均超过了80%,分别为82.8%和83.9%,
(五)多数商品品牌集中度不及上年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16类服装商品品牌集中度的统计结果显示,20__年,16类服装商品中,前十位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合计超过50%的只有4类,和上年基本持平。
品牌集中度相比上年有所提升的有7类,分别是男西装、女装、羊毛衫、羊绒衫、女性内衣、皮革服装和裤子,比2010年减少1类,其中涨幅最大的是男西装,达到3.51个百分点;品牌集中度相比上年出现下滑的品类有9个,其中棉毛衫裤、牛仔服、运动服、童装和羽绒服的下滑幅度均超过1个百分点。
对20__年服装市场发展趋势展望:
(一)20__年服装价格涨幅将趋缓
20__年价格上涨导致的服装实际销售增速显著放缓将引发服装生产企业、中间商和零售企业对服装定价的深度思考。同时,生产企业原材料价格的回落以及外贸压力下导致的出口转内销增多等,都将使得20__年服装价格涨幅相比20__年有所放缓。
目前,我国服装消费正处于规模扩张期,消费刚性相对较强,价格涨幅的趋缓预计会带动20__年销售数量增幅回升,从而保证20__ 年服装消费增长仍会保持稳定。
(二)平价服装市场将快速发展
随着服装价格大幅上涨,消费者对国内服装的.价格越来越难以承受,但平价服装销售却在20__年表现突出,主要是因为其价格优势很大的缓解了通胀给消费者服装消费带来的压力。预计20__年,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平价服装品牌加速在国内市场布局,平价服装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发展。
(三)差异化服装将不断涌现
目前,我国服装市场商品同质化、单一化的现状很难满足消费者对服装消费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同时,由于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不同收入阶层在应对服装价格上涨的时表现出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因此,预计未来差异化服装将不断涌现。
(四)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将借助资本市场
目前,我国服装市场已经进入了品牌竞争阶段,因此只有经营好品牌才能保证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但经营品牌不但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
而资本市场可以提供品牌服装企业发展中所需要的资金,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带来长期稳定的融资渠道,并借此形成良性的资金循环,预计未来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将会借助资本市场。
(五)服装企业将继续发展多品牌战略
市场越来越多元化,消费者的个性服装需求会越来越旺盛,需要更多的服装品牌去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同时,在当前的环境下,单一品牌运作只能抓住一小部分市场,并且风险相对较大,而多品牌经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抢占市场份额,扩大企业的盈利空间。因此,多品牌依旧是发展趋势。
(六)网上销售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
从20__年的发展趋势看,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向线上发展,服装网上销售企业数量大幅增加,网上销售已经进入了拼资金、拼价格、拼渠道的时期;同时,为了规范市场,政府相关部门正在逐渐加大对网上销售的监管,例如增加税收,销售正品服装等,这将导致大批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另外,消费需求升级,消费者在网上购买服装将逐渐从比价升级至比服务。因此,随着服装网上销售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也将不断加剧。
服装市场调查报告3
一、内容简介:
此次,黄州实训我们调查了80个女性消费者各20个男消费者。他们的年龄阶段大多在16-25岁之间。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黄州大部分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在100-150之间。不过也略有一部分消费能接受150-200元这个价位。而且,消费者对于衣服质量的要求也是蛮高的,他们大多求针织及混纺。不过对于卖衣服的地点消费者更愿去那种专卖店或商业条街。对于服装的选择消费者更注重选择比较休闲得体的衣服。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发现黄州的消费者对于网上购物没有充分的认识,甚至更有甚者就没听说过网上购物。对于名牌的要求也不是很高。
此次黄州调查让我们认识到对于网上购物还需要我们大力推行,对于我们网上开店而言即是一种扩展市场的机会,不过也要我们更加努力的开创市场,打开黄州这个“没网”的现象。
这个只是对于我们这次调查的一个简单的描述,下面是我们这次调查的细节分析。
二、主体内容:
1、调查的背景
从整体来说:服装行业凭借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强大的产业配套优势,在纺织服装业中傲视群雄。随着进口配额的取消,服装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需加强以下几方面的重点工作:巩固现有市场,维护出口秩序;共享潜在市场;创新的市场;实行标准化战略。出口企业更应做好“后配额时代”的应对良方:首先是积极推进企业改制,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创新能力;二是积极开展实业化建设,促进贸易向上下游的延伸,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益;三是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逐步开发自有品牌;四是积极“走出去”、“请进来”,主动吸收消化国外的先进生产工艺和管理经验,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等。通过中国专业服装项目市场调查报告生产企业及投资机构将充分了解产品市场、原材料供应、销售方式、有效客户和潜在客户提供了详实信息,为研究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产品特征、产品定价、营销模式、销售网络和企业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2018整个系列主要为单一色调,当中黑和白代表了双重特色,如硬和软、历史和现代,也代表了品牌的风格。
1).服装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先形成的市场,它是一个门槛低且容易进入的市场,正因如此,它也是最容易饱和及衰败的市场同时它对区域的要求很明显,小县城有小县城集市,小村落有其小市场,大省会城市也有与它相匹配的规范的市场
2).据调查,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注意仪表。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与选择不仅与人的心理、年龄、性格有关,还受到其它客看因素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收入水平、地理区域、民族习惯、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并同时与个体的年龄层次、教育程度、审美趣味、消费目的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
3).21世纪的消费迎合现代人着衣的不同品位与风格。
c.价格是购买服装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有超过半数的购买者只愿接受100元左右的服装价位。
d.就购买服装的场所而言,58.06%的女性和47.37%的男性选择在专卖店购买。
e.调查显示,人们普遍认为,服装批发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产品档次不全、产品质量不高、卫生条件差等。这些问题都是服装市场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表明,采购者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他们希望在一个产品档次全、产品质量高、金融设施健全、环境舒适的服装批发市场采购服装。
服装市场调查报告4
中国是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近几年中国的服装业有着较大的发展,服装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服装企业网络分析:
1、行业现状分析:我国目前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服装消费国和服装出口国,不仅产业规模世界第一,而且制造水准也跃居国际市场主流。但我国却称不上世界服装强国,其原因就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名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人们耳熟能详的国内知名服饰品牌,仅浙江省就拥有8个“中国驰名商标”的服装品牌:雅戈尔、杉杉、步森、庄吉、报喜鸟、罗蒙、万事利、浪莎等,但与国际品牌诸如Armani、Versace等相比,则显得微不足道,不仅数量少,而且影响力也不够,这些品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几乎为零,远不及茅台、海尔在国际上的声誉。
而同时,我国消费者对于服装服饰所表现出来的欲望和热情吸引了越来越的国外企业,他们瞄准了中国这个大市场,抓住了中国大制造厂的特点,纷纷在中国建厂、做品牌。1979年法国高级时装大师皮尔`卡丹第一个冒险在中国经营外国服饰品牌,并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取得了极其辉煌的品牌效应。自此在中国的土地上国外服饰品牌风起云涌般地出现,其中大多数都是有着很长历史的成熟品牌。
可以说,经过二十多年的市场较量,中国服饰品牌在高端市场已是节节败退。环顾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高档商场,满目皆是洋文品牌。从这些服饰品牌进入市场的规模、产品结构、设计水平和终端形象来看,国内服饰品牌能与之竞争者寥寥无几。2004年初,北京几个高档商场相继采取品牌大调整行动,结果是将很多国内品牌调整出了商场,这引起了业界不小的骚动。我国的开放是必须的,本土国际化竞争也是必然的。中国本土的服饰品牌要想在竞争中不被淘汰甚至胜出,唯有做强品牌。
目前我国国产服装供过于求,高档和中高档消费市场已被大量的国际知名品牌及其二线品牌所占据,中国服装业如果再不转变缺乏品牌实力的粗放型发展路子,将有可能丧失对国内中高档市场的控制时机。因此,中国服装企业应当紧紧抓住国内外各种有利条件,加快实施名牌战略,推动我国服装品牌与国际接轨。
2、产品特性分析: 服装以面料制作而成,面料就是用来制作服装的材料。作为服装三要素之一,面料不仅可以诠释服装的风格和特性,而且直接左右着服装的色彩、造型的表现效果。
在服装大世界里,服装的面料五花八门,日新月异。但是从总体上来讲,优质、高档的面料,大都具有穿著舒适、吸汗透气、悬垂挺括、视觉高贵、触觉柔美等几个方面的特点。
制作在正式的社交场合所穿著的服装,宜选纯棉、纯毛、纯丝、纯麻制品。以这四种纯天然质地面料制作的服装,大都档次较高。有时穿著纯皮革制作的服装,也是允许的。
下面,对常见的服装面料的特性分别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1、棉布
棉布,是各类棉纺织品的总称。它多用来制作时装、休闲装、内衣和衬衫。它的优点是轻松保暖,柔和贴身、吸湿性、透气性甚佳。它的缺点则是易缩、易皱,外观上不大挺括美观,在穿著时必须时常熨烫。
2、麻布
麻布,是以大麻、亚麻、苎麻、黄麻、剑麻、蕉麻等各种麻类植物纤维制成的一种布料。一般被用来制作休闲装、工作装,目前也多以其制作普通的夏装。它的优点是强度极高、吸湿、导热、透气性甚佳。它的缺点则是穿著不甚舒适,外观较为粗糙,生硬。
3、丝绸
丝绸,是以蚕丝为原料纺织而成的'各种丝织物的统称。与棉布一样,它的品种很多,个性各异。它可被用来制作各种服装,尤其适合用来制作女士服装。它的长处是轻薄、合身、柔软、滑爽、透气、色彩绚丽,富有光泽,高贵典雅,穿著舒适。它的不足则是易生折皱,容易吸身、不够结实、褪色较快。
4、呢绒
呢绒,又叫毛料,它是对用各类羊毛、羊绒织成的织物的泛称。它通常适用以制作礼服、西装、大衣等正规、高档的服装。它的优点是防皱耐磨,手感柔软,高雅挺括,富有弹性,保暖性强。它的缺点主要是洗涤较为困难,不大适用于制作夏装。
5、皮革
皮革,是经过鞣制而成的动物毛皮面料。它多用以制作时装、冬装。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革皮,即经过去毛处理的皮革。二是裘皮,即处理过的连皮带毛的皮革。它的优点是轻盈保暖,雍容华贵。它的缺点则是价格昂贵,贮藏、护理方面要求较高,故不宜普及。
6、化纤
化纤,是化学纤维的简称。它是利用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制作而成的纤维的纺织品。通常它分为人工纤维与合成纤维两大门类。它们共同的优点是色彩鲜艳、质地柔软、悬垂挺括、滑爽舒适。它们的缺点则是耐磨性、耐热性、吸湿性、透气性较差,遇热容易变形,容易产生静电。它虽可用以制作各类服装,但总体档次不高,难登大雅之堂。
7、混纺
混纺,是将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纺织而成的织物,可用来制作各种服装。它的长处,是既吸收了棉、麻、丝、毛和化纤各自的优点,又尽可能地避免了它们各自的缺点,而且在价值上相对较为低廉,所以大受欢迎。
3、网络市场现状分析:
市场品牌竞争激烈,利润率下滑,小批量、多品种生产需求增加,成本提升,库存周期缩短的压力不断增大,传统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国产品牌服饰不断发展壮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竞争和成本的双重挤压下,众多服装厂商的平均利润率下滑;终端消费人群需求不断细分,小批量、多品种生产需求增加。与此同时,消费端对质量、款式、设计生产周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原材料、生产资料、渠道成本提升,库存周期缩短在成本控制中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市场竞争激烈,规模效应、品牌建设成本等因素进一步提高了传统服装行业市场的准入门槛。
可能面临“人口负债”
人口数量依然是世界第一的中国,正在经历人口结构的重大变化。过去数十年里,中国可以说是充分品尝了人口红利的甜头。中国大约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人口红利期,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红利由少到多,2013年前后处在人口红利最为丰厚的时期,此后,不是人口红利结束,而是人口红利逐渐减少。中国大概在2035年以后就要进入人口负债期。人口负债是由于生育率与死亡率的下降和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所引起的。人口负债意味着人口负担太重,超出了其合理的范围,创造的财富多用来消费,从而用于积累与投资的资源不足,进而限制了经济增长,经济因此可能出现停滞甚至是倒退。
中日韩三国通用800汉字
中日韩三国共同使用汉字的历史已近2000年,汉字在三国文化的持续交流中保持了基本的一致性,是增进文化沟通、相互理解的重要工具。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不久前在日本横滨市召开。会议期间,日本文部科学相提议将三国共同使用的808个“汉字”有效用于文化交流。2013年5月,中国专家课题组制订了“中日韩共用常见800汉字表”草案。2014年4月,汉字表正式向社会公布。目前韩国已有专门介绍808个汉字的出版物。三国共同常用汉字的扩大使用将会给后代提供共享汉字文化圈价值和强化人文交流的机会。如果在三国间将共同常用汉字用于道路标志牌上,大家就可以切身感受到其中的益处。
中国超级富豪11000人
近日,瑞银与研究机构Wealth-X的《2014年世界超级财富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新增超级富豪395人,共计11000人。这11000名超级富豪的财富总额为1.56万亿美元,约占全国财富总额的7.3%,而他们的平均年龄仅为53岁,全球最年轻。就超级富豪的人数而言,中国在亚洲排名第二,仅次于日本;在世界排名第五,前四名为美国(6.95万人)、德国(1.91万人)、日本(1.47万人)和英国(1.15万人)。值得注意的是,与欧美不同,91%的中国超级富豪来自于个人创业,继承的比例仅为9%。中国香港则是亚洲区内超级富豪密度最高的地区,每100万香港人中就有460名超级富豪,这一比例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0倍。
一日为何从半夜开始?
自古以来,人们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么,究竟什么时候是一天的开端呢?古代人把太阳经过当地子午圈的两个瞬间,分别称为上中天(中午12点)和下中天(半夜12点),并把上中天的时辰定作“午正”;下中天定作“子正”。下中天是人们无法见到的,因为太阳在地球的背面。上中天时,太阳经过子午圈的瞬间,正是太阳当空,观测起来简单易行,如果把这个瞬间算作一天的开始,似乎也合理。但是如果把好端端的一日人为地截成两半,就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少麻烦。所以,聪明的古代天文学家就将子正时辰(半夜12点即0点)作为一日的开始,在人们的熟睡之中,新的一天就悄然诞生了。
世界有3500万“现代奴隶”
一项来自澳大利亚人权组织“行动自由基金会”的调查显示,目前全球范围内大约有3500万人沦为“现代奴隶”。尽管“现代奴隶”在受调查的167个国家中存在的程度不同,但来自印度、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俄罗斯等国的人数占到总数的61%,约为2200万。印度以1400万人的“现代奴隶”数量位居首位。根据该基金会的定义,“现代奴隶制”是一种隐蔽的犯罪形式, 包括奴役、强迫劳动、强制婚姻和人口贩卖等。
近三成残疾青少年从未上学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最近“残疾青少年发展状况与需求”报告称,我国残疾青少年的总体失学率较高,73%的人上过学或正在上学,从未上学的比例达到27%。其中,智力水平和残疾程度是影响残疾青少年上学的最大因素。报告称,在受教育的残疾青少年中,73.3%在普通班随班就学,21.4%在特殊教育学校读书,3.3%在普通学校特殊班读书。由于特殊教育资源不足、家离学校较远等原因,部分父母将适合接受特殊教育的孩子送入普通学校。调查发现,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青少年学习效果并不好。因此,课题组建议正确认识特殊教育,提高残疾青少年的就读比例。
我国青少年网瘾患者4000万
据统计,截至2014年6月,中国拥有6.3亿网民,青少年网民到2013年底达到2.56亿。据《第七次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城市小学一年级至高中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比例达到92.9%,农村(乡镇)中小学生也有80.2%曾接触网络,远
高于我国网民的总体触网率。网络的普及和未成年网民的剧增,让未成年人上网成瘾的现象从最初的特殊社会问题演变成为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有数据显示,2013年年底,我国青少年网瘾患者保守计算在4000万左右。
世界上没有军队的
国家有多少?
随着大众传播媒体以及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于音乐的欣赏与消费比以往的任何时代都更加迅速、有效和广泛。在最近的几年里,总是会不经意的发现在电视里、电波中、internet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与音乐有关的节目和网页,其数量以及被点击数超过其他的节目与网页,而且这些节目的数量、与时间也一直在不断的增加。大大小小的演唱会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电视屏幕上。音乐排行榜、演唱会、歌友会等等音乐有关的名词对于大多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而孙燕姿、周杰伦、blue等歌手以及音乐团体更是耳熟能详。在大街上,在公车里,校园中经常可以见到带着walkman的学生。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和幻想未来使得中学生也迅速的成为了追捧流行音乐的一员,他们追求流行音乐的活力让人欣赏,可是也不得不问上一句:“是什么让他们如此钟爱流行音乐(或者叫通俗音乐)?”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调查,了解流行音乐风潮形成的原因,以及它为中学生带来的利与弊,引导中学生对此现象保持正常的心态。
2、通过进行研究调查,加深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并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了解有关的知识并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初步调查,拟订课题。
第二阶段:,制定《中学生“音乐风潮”调查问卷》,对城区几所中学的各年级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
第三阶段: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写出书面报告。
四、调查结果
本研究小组在青浦高级中学,实验中学,尚美中学,东方中学进行问卷调查。在发放后收回有效问卷450份,从中抽取100份,其中初中生高中生各为50人。整理后得以下资料:
1、你听音乐吗?
2、你喜欢流行音乐吗?
3、听流行音乐对学习有影响吗?
4、你喜欢流行音乐的原因?
5、你从什么时候开始了解并喜欢流行音乐的?
六、结论
“流行音乐”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还是洪水猛兽?对我们中学生到底有着怎么样的影响呢?我们是全盘接受,还是去发现、体会、成为音乐的主人?两校学生的课题对此作了理性的思考。
青少年追星四种效应
青少年追星缘于以下几种心理效应:
光环效应当人们被某人突出的外表和气质所吸引时,就会觉得他什么都是美的。
从众心理青少年由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出现从众(即跟风)现象。
炫耀心理一些“追星族”为了显示自己的气质、见识高人一等,经常拿偶像作为炫耀的工具,以获取一种莫名的满足或虚荣心。
逆反心理,老师和家长不让我听歌,我偏听;不让我喜欢某明星,我偏喜欢。
“流行音乐”利耶?弊耶?
从调查结果来看90%的学生对流行音乐是喜欢的,甚至有些还是狂热的,对于选择歌曲方面也有一定的见解,而且认为流行音乐对中学生影响是有利而无弊的。可见流行音乐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高!对于大多数“发烧友”而言,追星更是美好情感的宣泄,这些有声有色的东西与普通人产生共鸣,音乐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但是,如果中学生对偶像只是崇拜,不分好坏的一股脑儿地全盘照搬,那便会误入歧途,得不偿失。对“流行音乐”过于热迷,荒废学业,那么只有弊,所以喜欢任何事物都要有个限度,过分后果难以预料。
选择什么样的“星”作为追逐对象,往往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取向。在振兴祖国的今天,社会不仅需要文艺方面的影视歌星,还需要振兴经济的“经星”,发展文化事业的“文星”,献身科学的“科星”。时代需要的是群星异彩纷呈,而不是一类星的耀眼和无数的追随者。追星热于社会可能造成社会人才结构的失衡,于个人可能造成“独木桥”上的拥挤。青少年选择“星”时,决不能没有理性的思考,而应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长的选择追逐、效仿的对象,切不可只凭一时的兴趣和躁动。
音乐的传播深刻的影响着青少年欣赏音乐的内容方式和演唱的需求。欣赏音乐可以消除大脑的高度紧张和疲劳,使大脑各部分的兴奋和抑制有序交替的出现,同时可以宣泄情感,使心理得到平衡。对于长期进行紧张学习的状态的中学生来说,适当的欣赏音乐可以使精神饱满,活力旺盛,而且通过欣赏音乐可以培养人的气质和风度,保持鲜明的个性,形成完美的人格。从这一点上来说,适当的听音乐是有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的。
中学生对待流行音乐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应该过分的追求所谓“流行”,流行音乐和明星热潮一样是一波接着一波,前一阵流行的“八度空间”到“神奇”都是流行音乐的产物。流行始终就是流行,它是会自动变化的。
在报告中我们发现,传统思路上二次元领域是由宅男所主导的地位正在被推翻,动漫整体市场向女性用户倾斜,同时也带动了“碎片化”的消费增长。
趋势一:宅男的末路正在发生?
在本次调查报告中,二次元男性用户占41.7%,女性占58.3%。从近年来腐文化的盛行以及新作品越来越偏向轻松诙谐、萌腐兼备的日常向也可以看出趋势的变化。此外,大众向的游戏快速发展,抢占了宅男原本在动漫领域里的时间和空间。
趋势二:进击的90后
年龄层面上90后占据了62.3%的市场份额,00后也有将近3成的比例。虽然近几年动漫市场发展火爆,但是主流受众仍然集中在青少年群体。相比日、美动漫用户全年龄层的活跃,国内中青年用户大幅流失的现象值得我们反省与深思。
趋势三:学生族群影响整体消费水平
从2014年度的二次元消费调查中,不足500元的消费占据了61.1%的比例,这也跟学生族群的消费习惯与能力挂钩,进入社会的青年仍然是高档消费的主力军。
以下是报告的详细图文分析:
二次元用户性别分布中,女性用户占比58.3%,明显多于男性用户的41.7%。在年龄分布中,90后和00后用户为主要用户群体,90后占比62.3%,80后用户占比10.4%,00后用户占27.3%。年轻化是国内现有动漫市场的主要现状,女性用户占比呈上升趋势,如何挖掘“宅女经济”将是未来动漫领域发展的重要一环。
在地域覆盖方面,主流用户还是集中在北京、广东及东南沿海地区。其中广东用户最多,占比11.2%,北京位居其次占9.7%,这些数据也跟区域性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程度相关。
从用户最喜欢的阅读方式调研中发现,二次元用户更喜欢躺在床铺或者沙发上等舒适的场景阅读动漫作品,在咖啡厅、图书馆、洗手间等场景中阅读的占比也相对较高。另外,随着WiFi和4G网络的快速普及,用户也更为倾向选择在线浏览,占比为59.6%。值得注意的是,QQ群、贴吧和弹幕网站是二次元用户经常使用的网络平台,而微信、陌陌等其它社交软件并没有出现在二次元用户常用的平台之中。
据漫画帮统计,2014年度二次元群体人均开销在500元以内的占比61.1%,500-1000元的占比17.3%,1000-2000元的占比12%,而花费超过2000元以上的仅占比9.6%。
笔者认为现阶段最好的切入点是提高商品的多样化与降低消费门槛,从而吸引学生族群的消费重心向二次元领域倾斜。
本次调查中,二次元族群的阅读设备安卓手机占比68.1%,iOS占比31.6%。有七成的用户选择使用屏幕在五寸以下的设备,这也是跟主流群体为学生族群有很大关联。
漫画帮本次数据报告,还针对用户除了看漫画以外的其他娱乐方式进行了调查。从结果中可以看到超过58.7%的用户选择看动画,25.4%的用户选择玩游戏。
近两年多款动画作品(如:东京食尸鬼、进击的巨人、寄生兽等),以及近期正在央视黄金时段投放广告的手游《航海王:启航》与腾讯出品的页游《火影忍者OL》均改编自漫画相关作品,在另一角度也验证了当今动画和游戏市场对漫画用户的重视程度。
二次元用户选择漫画作品的主要依据不再是跟风和作者效应,剧情、画风等能够直观反应作品质量的因素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喜欢日漫的用户依然占比85%,但超过48%的用户喜欢国产漫画。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漫IP在游戏市场上的成功试水以及近期由《十万个冷笑话》改编的电影票房过亿,足以证明国漫的质量正在不断提高,影响力在逐步加深。
在针对作品世界观喜好的调查中,超过一半的用户喜欢现代或架空题材的漫画作品。而在更新周期上,受日漫影响希望周更的用户最多,这也给国内的漫画创作者提出更大的挑战。
男生最不喜欢女主角的四大性格分别是:玻璃心、拜金、软弱和大小姐性格;女生最不喜欢男主角的四大性格:软弱、好色、滥好人和唯利是图。
关键词 艺术消费 艺术需求 郑州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1 艺术消费的类型及特征
“艺术消费是指为了满足人们对艺术美的享受需要,用货币购买、欣赏艺术产品和参与艺术娱乐的经济活动。它是艺术市场存在的前提和发展动力。”艺术消费作为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必然受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制约,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在当前消费时代下的艺术消费具有大众性、商品化、符号意义化等特点,由此也带来了艺术消费的公平性缺失。认识艺术消费的特点,理清艺术消费的误区,对建立合理的艺术消费观具有积极意义。
1.1 艺术消费的类型
艺术消费有多种形式,但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消费类型:(1)投资性消费。这种消费类型针对性强,可替代性较弱,消费品大多具有唯一性特点,例如古玩收藏,听钢琴、小提琴演奏等。(2)娱乐性消费。这种消费类型情况比较复杂,可替代性非常强,选择多样,消费方式也比较多样,消费者容易在多种消费方式中选择。(3)被动性消费。可替代性十分强,消费不固定也不稳定。例如,由学校或单位组织的观看文艺演出,还有受广告影响而产生的消费等。
1.2 艺术消费的特征
(1)消费情况的复杂性。艺术消费情况不仅受到艺术品本身质量的影响,同时消费者个体的差异,诸如思想观念、审美水平、个人爱好等,也会对艺术消费产生较大影响。(2)消费群体的复杂性。由于艺术门类众多,且多具有个性化特征,所以导致了消费群体的复杂性。(3)与艺术生产的辩证关系。艺术消费与艺术生产是辩证互动的关系,艺术生产决定艺术消费,艺术消费反作用于艺术生产。
2 郑州市城镇居民艺术消费现状
2.1 艺术消费结构整体趋向多元化
与郑州市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相适应,郑州市城镇居民的艺术消费结构也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通过调查分析,郑州市城镇居民艺术消费结构目前已发展到五种主要类型:一是通过广播电视为主的传统视听媒体进行的艺术消费; 二是围绕多媒体,互联网等新媒体进行的艺术消费;三是在KTV、影剧院、酒吧等纯粹娱乐场所进行的艺术消费;四是博物馆、美术馆、艺术活动中心等官方艺术活动场馆举办的艺术活动;五是以社区活动、节日活动、广场街头活动等文艺表演为核心的艺术消费。
2.2 城中村居民文化艺术消费形式趋向单一
在针对郑州市城中村居民的调研中发现,郑州市农村居民文化艺术消费单一,形式传统。虽然近年来郑州的城市化水平一直保持较高比例,但被迫上楼的农民似乎对从村民向市民身份的转变还缺乏适应,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的生活方式上,同样也反映在他们的娱乐方式上的单一、传统。
“您有空的时候喜欢做什么”,在50位被调查对象中有48位被调查者选择看电视、看电影,比例高达96%。紧随其后的是打麻将、打扑克,有30人选择了该项,占比达60%,表明城中村村民文化艺术消费比较单一,且基本上集中在娱乐性活动上。他们在空闲的时候基本上是选择看电视、打麻将、打牌等来消磨时间。老一辈村民比较喜欢的赶集、逛庙会、听戏等传统文艺活动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几近绝迹,而新的艺术形式如音乐会、展览会等其他活动还没有被村民们认识并接受。这种过度追求电视、麻将等单一性娱乐活动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那些不需要审美能力的娱乐节目带来的快乐和刺激是极其短暂的。如果这一点不及时引起重视,这种单一化的趋势会愈加严重。
2.3 艺术消费主体趋向年轻化、高学历化
在郑州,收入水平较高的群体,年龄一般集中在28~55岁,他们同时也是经常进行艺术消费的主要人群。他们进行文艺消费有属于这个群体特有的特征:为了排解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他们常常借助于不同形式的艺术消费进行心理减压。另外,不同的教育水平对艺术消费需求产生不同的影响。学历越高,艺术消费能力也越强,随着高等教育惠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中青年的艺术消费能力远远大于老年人。在年消费金额2000元以上的被调查者中,5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最小,仅为3%,而20岁以下年轻人最高,达7%。不同的教育水平对艺术消费需求也产生不同的影响。学历越高,艺术消费能力也越强。
2.4 艺术消费需要加强引导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满足人民大众对精神文化的根本需求,满足人们对高尚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同时,还需要积极引导人民大众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坚决抵制某些庸俗无聊的消费趣味,促进艺术消费的发展和繁荣。调查中发现,社区活动是城镇居民参与艺术消费的重要一块,城镇居民对其消费需求非常强烈。高达83%的市民表示需要政府以街道、小区为单位,组织文化艺术活动,同时高达80%的城市居民都表示,希望政府可以对相关的艺术培训提供支持。在艺术消费上,无论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以自发为主。因此,迫切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举办文化节,打造民间传统艺术等,引导民众特别是农村居民开展多样的艺术消费活动。
3 如何提高郑州市城镇居民艺术消费需求
3.1 增加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保障基本艺术消费
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是展示文化建设成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丰富多彩,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6年来,郑州市将公共文化项目建设纳入政府为民办理的实事工程,不断加大投入,关系民生的公共文化设施获得优先建设。尤其是 2012年,郑州市成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31个创建城市之一之后,郑州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获得巨大的支持力度,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设好郑州广播电视中心二期、郑州博物馆新馆、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商都文化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加大对市区影院的改造升级,推动数字化建设。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设施广播电视的市域全覆盖,实现每个行政村和社区每月放映1场电影。保障城镇居民基本的艺术消费,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推进郑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发展,全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3.2 加强对城镇居民的艺术教育,培养艺术消费主体
郑州市艺术消费市场的薄弱和居民的艺术知识的贫乏以及由此引发的艺术观念的淡漠有很大关联。提升市民艺术素养的可以推进艺术消费市场的发展。因此,加强对市民的艺术教育,培养艺术消费主体,对繁荣艺术消费市场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社会艺术机构的公益性艺术教育中,要充分发挥艺术中心、博物馆、美术馆等艺术机构的教育功能。通过实行对公众免费开放、专家学者的定期讲座、画展的定期举办、媒体的参与、时装的、电影的放映、艺术的表演、艺术作品的购买和收藏等,以诸多形式的链接和融合为艺术教育创造较好的社会条件和艺术氛围,使艺术深入人心,打造出生机勃勃的艺术消费市场。
3.3 拓宽艺术消费途径,提倡社区艺术消费
社区是城市的基层组织单位,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人群内部成员之间的文化维系力和内部归属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城市社区文化的发展建设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社区成员成分的不断复杂化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引进、融合,社区文化的发展要更为注重包容性及多样性。为使普通民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并参与到丰富多样的艺术活动中去,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兼顾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抓住老人与儿童这两个大的群体,带动中青年人参与社区文艺活动。这不仅是因为,在很多小区,老人与儿童的比例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艺术消费。二是社区艺术活动应当注重社区成员不同层面的需求,既有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活动,又有下里巴人的媚俗表演。三是结合社区实际,开展与本社区经济情况相符的艺术活动,争取使大多数社区居民都能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成果。
3.4 拉动民间艺术消费市场,培育本土化艺术消费理念
中原地区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音乐、绘画、工艺美术、戏曲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是,目前多元化为主流的文化倾向,直接导致青少年对以娱乐性、刺激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外国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趋之若鹜,而对自己民族的艺术文化,却知之甚少。在河南的广大地域至今还遗留和传承着许多古老的民间习俗和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工艺,被专家、学者称为“活化石”、“活文物”,如历史上限可追溯到七千年前的半坡文化、仰韶文化,淮阳“人祖庙会”和“泥泥狗”、源于唐、宋时期的开封汴绣、宣和风筝、唐三彩、汝瓷、钧瓷、独山玉和豫西、豫南的皮影艺术及民居建筑等。高雅艺术因其曲高和寡,致使广大民众往往是望而却步,而民间艺术,由于其一贯的朴实性、本土性以及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被各个收入阶层的人们所青睐,所以,将民间艺术消费纳入整个城市艺术消费当中,必将能提升城市消费的整体文化水平,且能实现艺术消费的生活化。对民间艺术资源的充分利用,也可以大大提升郑州市城镇居民的艺术消费水平,是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应有之义。
本文系郑州市社会科学重点课题“郑州市城镇居民艺术消费现状调查报告”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智能终端的发展,让孩子们拥有了一种“得心应手”的媒介工具
全球范围来看,当前移动智能终端爆发式发展,成为互联网主要接入终端。在移动终端的智能化发展方面,我国达到了甚至超越了全球平均水平。据我国工信部终端入网数据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首次超过了功能手机(出货占比53%)。①同时,仅2012年,我国移动智能终端出货量就超过了2012年之前历史上的出货量总和,总出货量为2.58亿部,增速达到167%。②
其中,平板电脑由于尺寸合适、操作简便、使用体验好,极大地刺激了未成年人的使用意愿和消费热情,更是成为带动移动互联网儿童应用服务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平板电脑不仅在儿童用户群体中得到了大规模迅速普及,而且还进一步带动了家长们对于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的下载和消费行为。
美国芝麻工作室的一项研究发现,在iPad后的头两年中,超过25%的家长为他们的孩子下载了儿童应用程序。从2009到2012年,畅销榜中的儿童APP比例从50%增长至75%左右。③同时,NPD Group的数据显示,美国儿童群体的平板电脑使用率已经从2011年的3%上升至2012年的13%,平板电脑在美国儿童用户群体中的使用率最高。市场研究机构尼尔森的相关调查也发现,美国6-12岁的儿童中,44%的人在未来六个月内最想买的电子设备就是iPad。
智能移动终端之所以能够迅速在未成年人群体中普及,一方面是由于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终端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得以不断降低,进而降低了消费者购买的价格门槛;另一方面,智能终端顺应了媒介形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是一种非常适合孩子使用的媒介载体和信息传播工具。孩子并不需要长期的特殊训练就可以得心应手地使用电脑、手机、平板等媒介。创始人杰米·皮尔森(Jamie Pearson)认为,“当儿童使用iPad时,只要触摸就会移动。它就如同是该年龄段其他的自然语言一般。他们只是把它捡起来而已”。在媒介使用方面,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发展消弭了儿童与成年人之间在媒介使用技能方面的差异,进一步拓宽了孩子接触外部世界、接触社会的渠道和方式。
移动网络的发展,给孩子提供了便捷、畅通的信息渠道
2012年,我国3G用户持续增长,新增3G用户总数达到9411万。与此同时,三大运营商都在努力推动全国无线局域网发展,积极布设无线热点,以期提供更好的无线接入网络服务,进而提高用户的业务使用粘性、带动业务收入。
在移动网络环境不断得到优化和加强的背景下,使用移动终端上网的行为在全球未成年人中迅速普及。当前,美国青少年使用移动网络的发展速度正在加快。市场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发现,25%的年龄在12-17岁之间的青少年主要通过手机访问互联网;同时,在拥有智能手机的青少年中,50%的人会通过智能手机访问互联网。④就我国的情况来看,青少年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接入互联网的比例也在逐年提升,目前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接触网络的主要途径。根据DCCI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08年的时候青少年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占整体比例为49.7%,而到了2010年这一比例就上升至80.3%。⑤
青少年越来越多地倾向于使用移动互联网,一方面是由于移动网络环境加强和移动终端在未成年人中的普及程度很高,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捷的上网渠道;另一方面,在网吧和家中上网难免受到各种限制,而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网则更具有灵活性和私密性。根据2012年《第六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每天都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比例为23%,超过了每天使用电脑上网的人数比例。移动终端的便携性和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的特点,为孩子们使用互联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未成年人上网的环境不再局限于网吧和家中,提高了孩子们接触互联网的灵活性。
应用产品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了未成年人群体的内容需求
APP应用程序是移动互联网应用产品的业务形态,也是移动互联网最主要的内容表现形式之一。当前,APP开始成为用户大量接入移动互联网的独立入口,而网页浏览器的作用和地位则被弱化。作为APP应用程序的集成和营销平台,应用商店是用户发现、选择、下载各种应用程序的“根据地”,因此而成为整个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产业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核心环节,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服务已经形成了以应用商店为核心的应用生态系统。
当前,全球范围内儿童类的APP应用产品种类不断增长,产品数量规模迅速扩张,各大应用商店都在积极关注儿童市场并做出了相应的举措。在苹果的APP Store教育类应用产品中,超过80%的热卖应用的目标销售对象都是儿童。同时,在其教育类软件排行榜上,前12名中幼儿教育类占了近一半。⑥专业的儿童应用商店也与苹果的APP Store有着类似的情况,在我国的某儿童应用商店中“几乎一半(47%)最热卖的应用,目标消费者是学前儿童和小学孩子,儿童应用的比例逐年增加,2012年这一比例已上升到72%”。⑦“苹果”的APP Store在2013年底,通过iOS 7增加一个专门的“儿童”游戏类型;“谷歌”也在2013年5月的I/O大会上提出,将在秋季专门推出一个Google Play教育应用商店,针对教育领域推广成功的APP应用以满足教学需求。目前,我国的移动互联网行业也针对未成年人这个细分领域建设了儿童应用商店。其中包括主流的第三方应用商店,如“91手机助手”“腾讯”纷纷开设了儿童应用专区;还有一些专门为儿童及其家长提供应用产品下载的应用商店,如“淘米妈妈”“工程师爸爸”等。
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的APP化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APP这种更为便捷的使用方式、更为可视化的呈现形态和更符合人机互动的信息交互模式,都将极大地促进用户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的移动互联网媒体使用行为。澳大利亚一项最新的针对儿童的调研分析了1800位儿童的媒体使用行为,他们发现70%的年龄在4-14岁的儿童在使用APP,这个比例是2011年调研数据的两倍。在这些使用APP的儿童中,平均每月使用7个APP。该调研还发现儿童对于游戏机的使用从2011年以来已经下降了32%,儿童更倾向于使用像ipad这种可以安装APP的智能终端设备。⑧根据我国Android应用商店“91手机助手”的后台数据显示,儿童类应用产品的需求增长明显。2011年初,儿童类应用产品每个月的分发量只有1000万左右,而2012年下半年,儿童类应用产品的月分发量已逼近4000万。⑨同时,91无线数据研究中心的2012年第四季度《移动应用发展趋势报告(Android版)》数据显示,2012第三至第四季度,儿童类应用产品的周下载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第四季度的周下载量保持在80万左右,甚至已逼近100万,与7月初每周40万左右的下载量相比增幅可观。⑩虽然目前儿童应用服务市场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但仍显示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必将成为移动互联网又一新兴市场。
发展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应用服务的价值和意义
现阶段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无论从终端设计、业务形态还是应用产品的层面来看,都主要着力于成年人用户市场,更多地聚焦在成年人用户群体上。面对“未成年人”这个规模庞大、不断增长,而且更加需要关怀和保护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群体,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青少年儿童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满足。
未成年人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时期,其接触的媒体内容对三观的确立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容置疑,当前移动互联网应用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健康、积极、向上、寓教于乐的移动互联网内容将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有助于孩子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规范。因此,针对未成年人的内容建设必将成为当前我国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产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针对未成年人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和内容也将促进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业务创新和价值提升,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意义。
过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是我国的传统,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家枕下的红包也越来越鼓了,那么大家又是如何对待和使用压岁钱的呢,我和朱令仪进行了合作调查,以下是我们的调查报告。
一. 调查目的:了解中小学生获得压岁钱的情况,客观地作出评价,并提出中肯的建议。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地点:
四.调查对象:20名中小学生
五.调查方法:1.电话采访2.上网查询
六.调查问题:1.你今年获得了多少压岁钱?去年呢?
2.你的压岁钱来源有哪些?请分别说出来源父母、亲戚、长辈、其他各多少?
3.你计划如何消费你的压岁钱?请分别说出你计划在买书、捐款、游玩、其他各多少?
4.你对今年压岁钱的满意度是多少(用百分比表示)
5.你的压岁钱的实际消费是多少?
七.调查过程:我和朱令仪进行了分工调查,每人调查十人。主要是采取电话采访的形式,调查对象主要是同学、朋友和亲戚。我还采取了网络调查的方式。我和朱令仪调查完后再汇总到一起,由我制成表格。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俩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有些同学的压岁钱还未拿完,有些同学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压岁钱等,但这些困难都被我们一一克服了。
八.调查结果:(一)这次调查2019年最少压岁钱为400元,最高为2600元,平均值为1066.11元;2019年最低为400元,最高为2800元,平均值为1088.89元。
(二)2019年中学生的压岁钱平均值为882.78元,2019年压岁钱的平均值为930.56元。 2019年小学生压岁钱平均值为1650元,2019年平均值为1425元。
(三)中小学生的压岁钱主要来源于自己的亲戚,一般来源于父母的比较少,而且每年的数额较固定。来源于长辈(爷爷辈)的变化较小,但 每年还是有一些波动。
(四) 2019年中学生的满意度为77.72%,2019年为76.94%;2019年小学生的满意度为90%,2019年为80%。大家2019年的满意度都高于2019年。
(五)小学生的压岁钱明显高于中学生,因为中学生已经长大了,家长和亲戚给得也较以前少了,而且自己也不好意思再要那么多压岁钱。
(六)大部分小学生的压岁钱都存起来和用来交学费,而中学生的压岁钱则是用来买书、游玩,并且一部分存起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七)只有少数同学的压岁钱没有结余,其他大部分同学都有80%的结余。
(八)50%的同学表示愿意拿出一部分钱捐款,30%的同学表示没有考虑过,另外20%的同学坚决不愿意捐款。
九.调查结论:
1.大家的压岁钱数额日益增多,并与自己原本的家庭背景基本相符。这固然体现了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卓有成效。但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助长了攀比之风,且压岁钱之间悬殊太大,有些同学还养成了浪费的坏习惯。
2.压岁钱主要来源于亲戚,说明登门拜年的中华传统仍然颇为流行,这点值得我们高兴,但这既增加了亲戚的负担,也增加了我们父母的负担,亲戚给我们压岁钱,父母就要给我们的表兄表妹、堂姐堂弟压岁钱,而且如果亲戚很多的话,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3.大家对自己的压岁钱都比较满意,能拿到压岁钱当然值得高兴。但压岁钱的数额越高,满意度就越高。说明大家高兴的还不是压岁钱带给我们的亲情与感动,而是可以用压岁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4.大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压岁钱越来越少,说明长辈们已经看到了我们的成长,可喜可贺啊!大家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这个问题,而不是为自己压岁钱的减少而伤心难过。
5.大家的压岁钱的使用都比较科学,基本没有浪费的现象,说明大家都有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而且在压岁钱的使用上,也变得更主动,说明我们已有了支配自己财产的能力,希望大家再接再厉。
6.将压岁钱拿出来一部分捐款,我们认为是压岁钱使用中比较有意义的事,但有一部分的同学却不愿意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希望这些同学能提高思想觉悟,授人玫瑰,手留余香!
十.建议:①压岁钱在我国传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一年只有一次,所以不可不给。但各位家长应斟酌自己家庭的基本情况,适量的给予压岁钱,以免助长攀比、浪费之风。
②我们已经基本有了使用自己压岁钱的能力,家长不应该再让我们把压岁钱全部上交,在我们的调查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如果家长实在不放心,可以给我们一小部分的压岁钱自己使用,培养我们的理财能力。
③大家要把压岁钱当作一种亲情的体现,无论多少,都是心意。不要对压岁钱的数额过分在意,正确地对待和使用压岁钱。
④建立自己的心愿集,平时就把自己想完成却不能完成的愿望记下来,到了使用压岁钱时,从心愿集里选取有意义且可以实现的愿望,满足自己旧年的心愿。
⑤建立自己的账目,记录自己用钱的各项数据,更好地使用我们的压岁钱。
压岁钱的调查报告(二)
20**年正月初10到14期间,我从网上对我省10至17岁50多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询问他们在春节期间是如何支配压岁钱的。通过此次调查统计,我发现大多数中学生都能理性对待压岁钱,至于如何分配使用压岁钱,不少中学生有许多生动、有趣的想法和做法。而且,各位家长对子女独立支配压岁钱的意见也有所不同。具体的调查情况如下:
中学生对支配压岁钱的自主程度
就今年而言,有60%的中学生压岁钱在500元以上超过去年,其中,压岁钱超过了1000元的也不在少数。但不同的家庭对子女支配压岁钱的限制及子女支配压岁钱的自主程度是不同的,这主要表现为两点:一、30%的中学生享有完全自主支配压岁钱的权力,而这主要源于不少家庭的家长都希望通过合理的支配压岁钱来培养子女理财的能力;二、40%以上的中学生可以自主支配部分压岁钱(普遍在压岁钱总数的30~40%之内),而这其中50%的中学生还会受到父母的监督。这些家长认为子女还没有理性支配压岁钱的能力和自制力,惟恐、他们因乱用压岁钱而养成“铺张浪费”的坏习惯。三、30%以下的中学生则基本没有支配压岁钱的自由,他们全数将压岁钱交给父母保管或按父母要求将压岁钱储存起来以备日后之需。
中学生消费压岁钱的途径
不同的中学生对于压岁钱的看法是不同的,而且随着压岁钱的逐年增长,关于如何合理消费这数百元便成为了青少年和家长们关注的问题。在我的调查中,中学生消费压岁钱的途径大致分为四条:
一、 逛街购物。春节期间,大大小小的商店、超市都热闹非凡,逛街便成为了30%的中学生消遣的首选。每次逛街会购买一些日用品、零食等,而每次购物消费都约在150元左右;
二、 购买学习用品。35%的中学生都将压岁钱用于购买学习用品,如书包、笔、本子等,还会购买一些喜欢的课外书。调查中,一位中学生表示:压岁钱是唯一可以由自己支配而且其数目还比较多的,因此要好好利用来买一些平时父母不会轻易买给你而自己又很喜欢的东西
三、 用于个人爱好。60%的高中生会把压岁钱花费在个人的爱好上,如:买杂志、买碟片、买衣服、玩游戏、上网等等.而且在调查中发现,35%的高中生觉得自己的压岁钱并不够用,常常花完了却依然不能完全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这其中有70%的高中生花钱是没有计划的。
关键词:审美消费化;审美泛化;电视产品;审美异化;审美内涵化
电视审美是通过荧屏上五光十色的电视艺术节目呈现出来的,因此,电视艺术节目中的审美取向必然代表了电视审美的发展方向。
电视艺术所具有的审美属性、艺术属性和价值规律都体现在电视艺术必须是一种审美活动。当电视审美以艺术形式出现时,就必须遵循艺术规律。“从美育角度来说艺术作用于人,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素质’。”所以,电视审美应“为提升个人素质”服务,这给电视审美发展的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电视审美当前的“泛化”与“消费化”现象
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大众文化是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成长起来的,它转变了此前精英文化的“小众”时代,是商业时代文化和经济的合谋,可以说大众文化正是以实现利润为目标的文化商品化的必然结果。
“大众文化”也称“民间文化”,它主要指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并且以工业方式大批量生产、复制消费性文化商品的文化形式。包括各种畅销小说、商业电影、电视、广告、时尚杂志、流行歌曲、动漫画制品、营业性体育比赛、时装模特走秀及各种选秀比赛等。
这其中,电视传媒作为一种文化霸权,其主宰地位与传播能量是显而易见。电视产品就是一个消费品,因为它是拿来消费的,所以必定带有商业色彩,必定会考虑到满足大众文化的需求。换言之,电视产品不是从商品到商品,而是从商品到文化,而且是或多或少地带有艺术加工痕迹的世俗化了的文化。这使得当今电视审美出现了一个显著走向——“审美泛化”,即人的审美从理性层面、想象的天地退回到感觉层面和实用目的。这不仅消解了传统审美的高雅性、严肃性,而且泛化为一种日常生活的需要模式化了的个人话语代码,无边际的审美使审美体验在不同人群中的距离缩短为“零”。
电视“审美泛化”的结果就是社会受众审美层次的降低、审美角度多样化及审美心态的变异。加之电视媒体之间竞争激烈,为争取高收视率,电视节目不断追奇,导致当今电视审美逐渐变异为“消费化”这一有悖于艺术“为提升人的素质”的审美走向,即片面追求电视节目带来的经济利益、收视率,节目形式华丽、煽情,仅供受众消遣,对提高人的素质没有实际意义。
以湖南卫视“超级女声”、东方电视台“我型我SHOW”为代表的选秀节目,堪称电视“审美消费化”的典型。它们以普通观众作为节目的主要参与对象,让这些普通人进行一定的训练和包装之后,有机会走上“星光大道”,其结果是掀起了一场场轰轰烈烈的“平民造星”运动,给电视台、商家带来不菲的收入。
然而,这类选秀节目的电视审美取向都极富争议。评委和观众对选手的评判往往发生错位,评委们考察的主要是选手的唱功技巧和舞台表现力,而普通观众除了看唱功外,更主要还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趣味及私人情感。2005年“超级女生”冠军李宇春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她的唱功在三甲中并不是最好的,外形也并不出色,但她以极其鲜明的个性、另类的气质和一种打破中国传统的“双性形象”获得了最高人气;“我型我SHOW”前五强中的施洋,虽为男生,却嗓音尖锐,参赛时专挑女生歌曲演唱,专家批评其唱功不佳,在台上表演时甚至将自己衣服剪破,大肆耍宝、搞怪,竟也人气飚高,晋级五强。如此电视节目传递出的审美取向,越发演变为对传统审美的颠覆。
在分析“超级女声”的社会影响时,2005年10月人民网理论频道首发了近四万字的七篇系列调查报告——关于“超级女声”热潮的分析报告。该报告指出了其负作用:“超级女声”使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出现错位,使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受到挑战;“超级女声”强调忽略参赛者的知识素养和对生活的理解能力;无限放大选手的成功几率,大胆改变以“知识改变命运”的传统价值观。“条条大路通罗马,行行都能出状元”正是“超女”的价值观念。以人人都能唱出的歌声为选拔内容,比以学习成绩为内容的比赛更为有趣,更能激发参与热情。因而,“超级女声”成为青少年心中实现价值的另一种方式。
目前,此类选秀节目在全国呈蔓延趋势。央视制作有“非常6+1”、“星光大道”,东方卫视有“我型我SHOW”、“加油,好男儿”,安徽电视台有“超级少年”……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当今由电视“审美泛化”引起的“消费化”影响呢?
其实,从大的社会范围来看,特定的社会环境形成了特定的社会心理。选秀节目的走红也与当前我国社会弥漫的浮躁情绪有关,最直接地说,是与人们渴望“出名”的心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化最直接的表现之一就是社会生活的世俗化和功利化,这种思潮本身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如果缺乏引导和规范,就容易演变为一种浮躁的情绪和行为。一旦这种浮躁的情绪弥漫整个社会,就容易出现各种不和谐、失范的现象。二、电视审美向“异化”、“内涵化”相结合的趋势发展
中国在跨世纪之际,形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12亿人口中拥有3亿多部电视接收机,2000多座电视台,成为世界第一电视大国。这就决定了电视将成为全社会精神文化消费的重要方式。为了提高全社会“人”的综合素质,电视在完成其诸多社会功能的前提下,也将责无旁贷地在强化全民族审美水平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现今的电视媒体对流行文化宣传力度太过火了,总以为老百姓最喜欢的仅此而已,不惜工本拍摄,非常讲究声色光效、画面造型。在黄金时间,流行文化占尽风流,高雅文化年复一年退避三舍。这个事实暴露了一个问题:我们的电视文化内容虽然丰富,但却是快餐型的软性文化,缺乏当代美学思想的支撑,未能吸纳当代中华民族最高的审美思维成果,缺乏内涵。
有人认为现在是文化转型期,人类传统的审美习惯应该改变了。但是,无论如何,电视审美“为提升人的素质”这个方向不能变。电视媒体必须把好电视审美大关,形成电视审美“异化”和“内涵化”相结合的良好发展趋势。“异化”是指各媒体应顾全大局,不盲目跟风,发展有自己特色形式的电视节目;而“内涵化”即对电视艺术的思想内涵、文化内涵和审美格调的高追求,在重视收视效果的基础上重视收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