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17:05: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村小学概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精英流失 乡村治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乡村精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乡村治理的成效离不开对乡村精英作用的有效引导和发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乡村精英流失的问题日益突出,并对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乃至乡村治理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基于此,通过实证研究考察乡村精英的现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山西古交市岔口乡乡村精英流失现状及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山西省古交市岔口乡乡村精英流失的现状。山西省古交市岔口乡基本情况。岔口乡位于古交市西南端,是距离市中心最远的乡,乡政府驻下阳坡村。总面积176.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8528亩,总人口9010人,非农业人口242人,辖20个村委会,34个自然村,本文主要调查的是关头村和寨底村。
山西省古交市岔口乡精英流失基本情况。第一,关头村精英流失概况。近年来,关头村流出人口大多为接受过高等教育、掌握技能和资本、勇于开拓事业的青壮年,或因婚姻关系流出的人口,因受教育限制流出的人口,这些都是拥有经济、政治、文化优势的乡村精英。近年来虽有一定数量的精英回流,或者在村民的推选下成为村干部,但是总的来说,精英外流现象仍旧不容忽视。第二,寨底村精英流失概况。寨底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精英流失现象一直存在,青壮年几乎没有在家务农,都因接受高等教育、工作等缘由外出,使得该村的精英流失更加严重。
山西省古交市岔口乡乡村精英流失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一是优秀乡村干部资源匮乏。最近几年村干部选举的参加者大多文化水平较低,且年龄大多在40~50岁之间,连任的居多。由于村干部的选举机制、工作环境和待遇难尽如人意,拥有政治优势的体制外精英,尤其是年轻的高素质知识分子,即使自己有能力参加选举,在村民中享有威望,也更倾向于到城市去找工作,这就造成优秀干部资源匮乏,难以形成二者相结合的有序乡村治理机制。二是乡村经济发展缺乏动力。一些拥有经济优势的乡村精英,对村子和村民虽然很有感情,但是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农村经济客观环境的制约,往往要到城市去工作、学习,这就造成乡村经济发展缺乏乡村精英的推动力,乡村治理也就缺乏相应的经济基础。三是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缺乏主力军。村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大多属于小学初中水平,即使乡村有文化资源,也不懂得如何利用和开发来创造经济价值,乡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就更谈不上了,而拥有文化优势的乡村精英渐渐脱离乡村之后,在乡村文明治理和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业建设中往往缺位。
山西省古交市岔口乡乡村精英流失的原因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发展机会缺乏。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闭塞。关头村和寨底村均以种植业为经济的主要来源,而且近年来传统种植业经济效益不断下降,因此青壮年劳动力、高素质的人才不管出于主观还是客观原因都更倾向于到城市打工。岔口乡精英流失现象严重主要根源在于城乡经济结构的差异,城市经济结构多元化,而乡村经济结构单一狭隘,它与村民的需求难以形成对接。
乡镇机关对村民自治的隐性干预过多。由于乡镇机关的隐性干预,且乡镇干部与村干部的关系惯例上都比较紧密,新的村干部也要和乡镇干部搞好关系才能稳固地位,保证村子有更多的发展机会。随着村子里精英流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乡村治理的完善便缺少了多元新兴力量的注入。
乡土文化和习俗观念的淡漠。关头村和寨底村的宗族势力与宗教势力并不强大,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也不大。不同的是关头村每年都会举办乡土习俗文化活动,比如每年夏季过特定的传统村节时,村干部就会组织村民来筹钱搭戏台唱戏或者办歌舞表演来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从而有利于与流失的精英村民建立一种纽带。
乡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关头村有幼儿园,小学各一所,寨底村则只有小学一到三年级的课程和老师。匮乏的教育资源对乡村精英的吸引力都较差,而现实中要在乡村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是无比艰难的,这就导致乡村治理的开展效率和进度局促不前。
精英流失背景下完善乡村治理的对策
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拓宽农民经济收入渠道。乡镇干部和村干部要善于发掘村子的优势和潜在资源,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村发展的切实可行、循序渐进的计划和措施,积极引进外来资金,动员村民开拓新兴产业。比如将互联网应用到现有的农家乐等服务业,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旅游业,大棚种植等经济型种植业,进一步拓宽产业发展的渠道,将科技创新与农村发展路径的改革紧密结合。在引进资金方面可以重点面向经济资本雄厚的流失乡村精英,在与投资者交涉过程中通过人文关怀、资金激励来鼓励、吸引乡村精英们和外来投资者自觉自愿投资或者参与乡村新兴产业的开展,充分动员流失精英的回流,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前景增添内生力量。
逐步扭转村民自治组织受乡镇机关干预的体制。要转变村民自治组织的被动地位还要减少乡镇机关的潜在政治压力,厘清乡镇机关对村民自治组织的职权范围,设置明确界限和制定章程,列出相关权力清单,使村民自治组织为民所用、为民服务、受民监督,同时使得乡村精英能够充分施展自身能力,在获得村民支持与配合的基础上实践自身想法,从而吸引更多的流失精英回到村里工作。
培育优秀的乡土文化和习俗,重塑农民的故土情结。村里要多组织一些特有的乡土文化活动,发掘和培育乡土文化,比如关头村可以开展老革命根据地的精神传承和旧址保护及参观活动,使村民养成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使革命传统和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同时将革命文化注入到村子的经济建设当中,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寨底村的乡土文化发掘的不够,可以组织专门的工作人员和当地文化工作者对该村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培育乡土文化的生态土壤,并就此提取出对乡村发展有利又切实可行的契合点并加以利用,不仅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增强村民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乡村精英的故土情结。
努力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培育乡村精英。要给予乡村教育更多的优惠政策,提高乡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使乡村精英在农村可以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排除他们出于寻求高质量教育资源而流失的“隐患”,同时,也逐步使下一代在乡村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对乡村的感情。使他们能够在乡村得到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并逐步发展因地制宜的技术培训教育和职业教育,使乡村的文化教育体系和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与完善,同时也可以带动物资的丰富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促进精英回流,完善乡村治理是一项长远工程,需要各方面举措在实际过程中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其中经济的发展是重要的决定因素,文化及教育、政治素养的培养和政治机制的合理运行是辅助配合因素,只有这些因素内外结合、相辅相成,才能从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内对精英流失的现状及乡村治理的困境做出全面有效的应对之策,使得乡村精英这个关键群体能够“想回来”并且“留得住”。
(作者单位:忻州师范学院)
【注:本文为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课题(晋规办字[2014]3号)和忻州师范学院院级专题研究项目资助计划(ZT20130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南宁:广西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一、研究回顾
有关旅游目的地结构方面的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段就出现了,研究内容集中于旅游城市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市场结构以及旅游纪念品的结构等,内容广泛,成果丰富。
由于乡村旅游的起步较晚,因此,对乡村旅游结构的研究从21世纪的2005年才出现,而2010年后的研究发展迅速,绝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集中于2010年至2012年这两年内。研究内容可分为三大类:第一是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结构特征的研究。这类的研究较少,目前只有郭丽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调查并进行了数据统计,对珠三角地区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的地域结构和游客特征进行分析。第二是对于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整合与优化的研究。2009年徐清基于点―轴系统理论,分析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和空间分布现状,并提出构建中小尺度区域乡村旅游的结构模式。2010年张春霞等以广州市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为基础,研究得出广州市乡村旅游供给的空间分布的多方面特征。2010年王爱忠等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平衡指数、地理联系率等分析方法,对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定量研究。2011年刘春等研究者引入基尼系数,从定量的角度探究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村落的空间形态,指出其表现出显著地非均衡集中分布特征。总之,研究空间结构的方法较多,大多数是使用了定量的方法进行微观研究,即研究某一个城市的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缺乏对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整体的理论研究。第三是对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交融的研究。这类的研究很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乡村旅游是在农村发展起来的,所以它是否能够与农村产业就够很好的交融关系到乡村旅游是否能够健康高效发展。邱云美认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要求,而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又具有促进作用,二者之间是作用与反作用的互动关系。高谋洲认为为了规避或矫正乡村旅游的不足,必须加强整体规划和机制设计,提高建设规划水平,充分利用价格机制,加大政府的指导和管理力度,保证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这类的研究较少,并且都是宏观的理论研究。
二、研究区域概况
椴树岭村属于北京市怀柔区怀北镇,相当于进入北部山区的门户,全村有住户286户,人口668人,占地面积2.59平方公里,地形复杂,风景秀美。在十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椴树岭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无论是乡村建设本身还是农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随着“民俗旅游”的蓬勃发展,村党支部成立了自己的“旅游开发公司”,由村党支部书记任公司经理,负责全村旅游项目的招商和开发。椴树岭村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两个优势:(1)交通优势。椴树岭村位于怀北镇的最北端,与北台子、黄土梁、干河峪、八亩地、冷水峪、峪道河等八个自然村一起,沿111国道呈南北条形分布。怀丰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2)旅游资源优势。辖区内有百泉山、幽谷神潭、天池峡谷等自然风景区,都以自然风光为主,山水相连,风景秀丽。椴树岭村果树品种多样,具有山区特色。干鲜果品有板栗、核桃、苹果、梨、桃、山杏等,秋季果实累累,可以供广大游客旅游采摘。同时作为北京市怀柔区怀北镇市级民俗旅游专业村,村民从90年代初就依托本地丰富的生态资源搞起了民俗旅游,成为全镇乃至全区的民俗旅游“领头雁”。如图1所示,这些都为椴树岭村的乡村旅游也发展奠定了基础。(见图1)
三、研究方法及结果分析
(一)研究方法
以实地调研为基础,结合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出椴树岭村旅游资源的结构。然后采用深入访谈的方法,对该村的10户民俗户中的从业人员进行访谈,主要询问他们的年龄、学历等。同时,对椴树岭村的游客进行调查,在一周时间内,每天选择100个游客,一共是700个,询问他们的来源,即是北京游客还是外地游客,或者来自北京城区还是郊区,还有旅游方式,即自驾游还是跟团旅游。
(二)结果及分析
(1)资源结构:对2012年内,游览幽谷神潭景区、紫云山景区、天池峡谷景区、百泉山景区以及参加民风民俗活动(农耕、垂钓、篝火)的游客数量进行了统计,其中由于百泉山在秋季有山果的采摘活动,因而把百泉山景区分为观赏和采摘两部分,结果如表1所示。可见幽谷神潭景区的游客数量最多,其次分别是天池峡谷景区、百泉山景区、紫云山景区、民风民俗活动和百泉山秋季采摘活动,不难发现,自然资源在椴树岭村的旅游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而民俗旅游只占一小部分。(见表1)
根据表1的数据,总结各景区以及民俗活动的游客人数所占的比重,结果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椴树岭村的自然旅游资源所吸引的游客量占到了游客总量的90%,民风民俗的旅游只占到10%,说明椴树岭村虽然有着市级民俗村的称号,但是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民俗特征的作用,没有形成成熟的民俗旅游体系,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旅游的文化内涵的提升,使得民风民俗与自然旅游资源一起发挥作用。(见图2)
(2)从业人员结构:选择了当地的10户民俗户,一共有51口人,基本上都是在家乡发展乡村旅游的,所以我们把这51口人都归为从业人员,对其进行访谈。主要询问了他们的学历和年龄,把学历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及其以上四个级别;根据被访问者的年龄特征,把年龄以40岁为界点,分为40岁以上和40岁以下,具体结果。(见表2)
由上表可以发现,其中初中学历的人数最多,有29人,其次分别是小学、高中、大专及其以上;在年龄结构上,很明显绝大多数是40岁以上的农民,总数达到45人,而40岁以下的只有6人。另外,一般40岁以下的人员学历是高中或者大专及其以上,40岁以下的是小学或者初中学历,所以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3)游客结构:选择一周的时间,对周一至周日的游客结构进行调查,每天选择100人,总量为700人。主要询问他们的来源地,来自北京城区还是郊区或者是市外,旅游方式,是自驾游还是跟团,结果见表3。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周一到周三,北京市区和北京郊区,即北京地区的游客站大多数,北京周边的游客数量为零或者极少数,从周四到周日,北京郊区和北京周边游客的数量均有上升。在旅游方式上,很明显是以自驾游为主,也有很少的是在旅行社的组织下进行旅游的。(见表3)
把客源地统计起来如图3,可知来自北京市区的游客比重最大,其次是北京郊区、北京周边,而把前两个加起来可知北京本市的游客比重占到了88%,因此可以说,椴树岭村的客源地以北京本地为主,只有10%左右的游客是来自外地,而且是北京周边地区的。总结一下旅游方式,700名游客中654名是自驾游,占到了94%,只有6%的游客是跟团过来的。所以椴树岭村在对外宣传方面还不够完善,今后应该考虑提升知名度,吸引更多不同客源地的游客。(见图3)
四、建议和思考
(一)调整旅游资源结构,充分发挥民风民俗的特色旅游作用
对2012年椴树岭村的全年接待量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可以把5-10月份划分为旺季,最高的是8月份,这是因为椴树岭村夏季平均气温比市区低4-6℃,是天然避暑的好地方,能后吸引大量的游客。其余月份为淡季,尤其是冬季的三个月份。(见图4)
在冬季的三个月份里,建议椴树岭村可以结合特殊的节日,如农历十月份的祭祖节,农历十一月份的冬至,腊月的腊八节以及正月的元宵节等,推出具有民俗特色的活动,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相对于冬季的雪景,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更能够吸引周边的游客前来,让人们在欣赏漫山雪景的同时,领略乡村民俗节庆时的独特,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内涵,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二)吸引当地的或者外来的旅游规划人才,提高经营者(从业人员)的素质
针对椴树岭村的旅游业从业者学历以小学初中文化为主并且年龄是以40岁以上的当地农民为主的情况,建议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注重旅游规划专业人才的引进,提升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年轻的经营者也更能够制造出有创意和特色的活动内容,使得乡村旅游具有更多的活力。尤其是村党支部成立的“旅游开发公司”,更加应该引进比较专业的人才。随着椴树岭村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显见,也可以制定优惠的政策,吸引并留住当地的年轻人在家乡就业,留住当地的人才更有优势,因为当地的年轻人比外来人才更加熟悉旅游地的情况,有利于他们对比新旧政策,制定出更好的发展方案。
(三)做好宣传工作,提升民俗村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
由于绝大多数的游客来自北京地区,只有10%左右的游客来自北京周边地区,说明椴树岭村只是市内人们放松心情的选择地,在市外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而椴树岭村目前也是打着“京郊旅游”的旗帜,主要目的是吸引北京市的游客,所以对外的宣传还不到位,或者还没有开始采取对策吸引外来游客。
[关键词] 皮影艺术;新媒体;传播转向
皮影由于是中国民间艺术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千多年来,一直以原生态的状貌在中国广袤的乡间进行传播。但是,在现代化、工业化及信息化如此快速地侵扰农村的背景下,皮影在农村的传播逐渐走入消失。传统农业制度下的农民文化、农民心态及农民对艺术的期盼,不再是皮影的下乡演出的热闹欢快,农民找到了更多的现代传媒艺术的娱乐享受。如果要拯救皮影,首先要拯救皮影观众,皮影观众要求皮影必须从农村的传播转向城市。
一、皮影的乡村文化向都市文化的转变
皮影文化是一种乡间的平民文化,其文化性质决定了它千年来以乡间游走及民间传播的方式。虽然它曾经在漫长的封建历史年代也受到王宫贵族的喜欢,其主要之根扎在广袤的中国乡村大地。正是这样,其流传的地域也十分广泛。皮影的平民文化表现在其审美内容和审美形式的平民化。在审美内容上,以通俗易懂的神话传说、民间传说与历史演义为主,都是儒家文化的道德教育与情感教育,或者是宗教的惩恶扬善的思想教育。《燕京岁时记》中说:影戏的表演非常生动形象,情节曲折感人,唱到悲伤的时候,一些老妇人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祭祀祖宗、酬神还愿、庙会集市、婚丧嫁娶、丰收的喜庆及过年时节的重大节日演出,常需要演出影戏。①从皮影诞生以来,皮影一直受到民间百姓的热爱。皮影的传播更是民间平民化传播形式,一个影箱、一块幕布、几根竹竿、几张席和极少的几件乐器,便可以走遍天下开始演出,真所谓“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所以皮影是“一担挑的艺术”,一种真正的平民艺术。
可是,由于中国工业化发展,至今滞留在农村的几乎是老人和儿童,农村的主体人口都已经流入城市打工。很多人一辈子连皮影都没听说过,更没见过。皮影原先满足农村农民的审美愿望在今天逐一落空,农村年纪较大的人也都是生活在现代化农村的空间,现代音响设备、影像设备及电子设备使得农民随时可以打开电视机收看不同频道的节目。因为中国城市化的加速与扩大,整体人口的文化审美素质的提高,城市人口的激增,皮影的农村平民文化为主体的特征必须适应以城市大众(包括儿童、白领及各种精英)文化心理,皮影形式的活泼新颖、生动优美的形式,特别适合城市儿童文化心里需要。另一部分城市皮影受众应该是年轻人、大学生及恋爱中的小资白领。因为皮影与木偶、动漫有着相同的艺术原理与特色,城市拥有广大的动漫人群,那么也同样应该拥有无数的皮影人群。而我们至今还把皮影的受众定位于想象中的一百年前乡村,完全落后于时代的需要。要皮影走出困境,观念上必须让皮影乡村文化转向现代都市文化。
二、皮影的乡村传播与皮影人最后的挣扎
由于皮影生存的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的彻底变化,而皮影传播方式及方向依然没有变化,依然固守在偏僻的农村,皮影的道路越走越窄。艺人作为皮影戏的直接体验和表演者,他们对皮影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一次次皮影的艺术情感体验中感受到艺术带来的心灵起伏和波动,感受到皮影带给自己的情感激荡和创作的喜悦。但面临没有观众与收入的情况,他们无可奈何地选择了放弃。河南罗山皮影人李世宏通过《罗山县民间皮影艺人概况调查表》,其结果是罗山县有50余担皮影戏箱,260多名皮影艺人,其中有120多人已经放弃从艺。②一些坚持热爱皮影的艺人,为了顽强地生存下去,将皮影市场定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小镇上、各地旅游景点上,利用赶集与旅游者对皮影的好奇,来吸引观众。但是,这些皮影艺人的收入依然微薄,即使最后漂泊到深圳这样的国际性现代开放的大都市的皮影人,最后,也不得不宣布失败。如果考察皮影的衰落初始,不难发现皮影其实在民国后期就走入衰微了,影戏明显呈衰颓之势。当时的研究者佟晶心就已指出:“现在仅有一般(班)顽固守旧的人们、农村的妇女们、矿工们,还拿着青眼来看这种中国的老影戏。至于现今的知识阶级对它早失掉了兴趣。影戏早晚必要成为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已。”③(《中国影戏考》)皮影的失败,其最终根源在于无情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现代视觉产业的发达及现代西方文明的冲击,而中国国家体制在现代化过程中,对皮影及其他传统民间文化没有尽力保护,政策上的一些失衡和错误,使得皮影的传播非常艰难。
三、皮影当代城市传播的潜在受众
城市观众包括城市市民、城市知识分子、城市官僚及公务员,城市白领及城市普通打工仔。从地域方面看,包括中小城镇在内地一切城市。如果皮影进入城市范围传播,其主要观众群体及皮影传播渠道可以分为多种层次。
首先,城市儿童及中小学观影群。幼儿园、小学及中学是皮影最好、也是最大的观众群体,如果皮影剧团能够在政府的倡导下,与各个城市教育局沟通,将皮影文化当作非物质遗产文化宣传进行演出,而进入校园作为全部义演或者收取少量的包场费用。中国数亿儿童及学生则成立中国皮影最大的观影群体,让学生们直接感受到皮影的神秘、精美、丰富的艺术及文化内涵。在皮影剧目选择上,针对不同学龄的群体,表演相应的皮影戏目,皮影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从而也就起到了宣传、保护皮影的作用,也为将来皮影的接班人间接地进行了潜在继承人的培养。而要实现皮影进校的愿望,其实并不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需要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政策支持与相互沟通。我们呼吁,各级文化局相关领导积极研究皮影的价值与濒临消失的处境,与各地教育部门携手沟通,让皮影走进全国各个层次的幼儿园、中、小学校,为培养更多的皮影未来潜在观众打好基础。
其次,城市大学生、白领及动漫爱好者群体。当代大学校园里的学子,大多数都是“90后”出生者,喜欢追求标新立异的生活方式,他们身上的独特气质与皮影的审美形式的独特有着天然的联系。皮影的幽默、诙谐与快乐,可以让“90后”大学生感受皮影与一般电影的区别,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秘性。白领群体是一个追求小资生活的群体,他们周末或者节假日到影院或者剧院,观赏一场皮影戏曲、皮影电影,对他们来说是格外的放松。他们大多数都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事业正处于上升阶段,非常辛苦,但也非常自信、非常有成就感和生活品位,如果皮影的表演形式更加精美,内容更加富有时代气息和幽默氛围,一定会受到白领阶层的欢迎。而皮影还有一群潜在观赏者则是动漫艺术爱好者,无论是白领、大学生、社会青年、成人甚至老人,如果是动漫爱好者,一定会对皮影有一种亲近感和欣赏感。而改革开放后,中国电视动画不断发展,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动漫爱好者。今天,动漫已经成为国家的一个重要艺术产业,从事动漫的人数以万计,因此,这些群体一定是皮影最好的观众与支持者。
第三,城市普通百姓及退休老人群体。如果国家加大皮影的宣传力度,将皮影挂靠于电影与动漫行业,拍摄出优秀的皮影电影,并在影院上线演出,相信有不少城市普通百姓及退休老人群体会去观赏。对普通人来说,观赏皮影是他们的休闲机会,可以了解这门古老的艺术门类,对于退休老人来说,皮影可以唤起他们对逝去岁月的美好回忆。对于城市职工来说,节假日可以祖孙三代一起去剧院观赏皮影的演出,对于家人也是一种难得的幸福与团聚。对于恋爱的年轻人,去皮影剧院,既温馨浪漫升华了感情,又可以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得到皮影独特的审美艺术享受,是一种非常难得的观影经历。城市一些文化单位及学校的艺术知识分子,如皮影研究专家魏力群教授那样可以对皮影做出一些专门的考察和研究,为皮影的发展作出贡献。④
四、皮影进入城市后主要的潜在传播渠道
如果有了艺术城市皮影观众群,那么皮影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在城市进行传播呢?
首先,“游走”于城市里形式的表演。这不是盲目的游走,而是在城市里各个幼儿园、中小学有计划的完成皮影表演的“档期”,按照学校艺术欣赏与学习的安排去进行皮影实践的表演。如果一个地区有一个皮影团,数十所、数百所学校则需要他们一年四季的忙碌,皮影兴盛则指日可待。皮影的“游走”方式还可以深入城市的各个社区,企业、机关,由社区或企业自由组织或邀请进行表演,在重大节假日或者活动的时候,皮影甚至可以被多家社区或者媒体邀请表演。游走形式的皮影表演,绝不是与传统的街上杂耍或流浪式的表演,而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邀请式表演。
其次,皮影电影电视的传播是最主要传播。皮影不仅仅是现场搭建舞台的“直播”,如果在城市发展,更多的是皮影的电视、电影拍摄。创作出最优秀的皮影剧本,通过影视的拍摄,摄制成皮影电视专片或者皮影电影,在各级电视台进行展播,特别是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少儿频道及国际文化频道进行展播。拍摄成的皮影电影,可以在各个城市的影院上线,犹如一些非常流行的动漫电影一样,关键在于皮影剧本的质量及拍摄制作的质量、发行宣传的力度。皮影的电视传播,还可以接受不同电视台的邀请,参与电视台组织的活动,对皮影表演进行录制与播放。唐山皮影在春季联欢会的表演,造成了当年唐山老太太们的轰动性,提升了唐山皮影文化及唐山知名度在全国观众心中的地位。因此,皮影的电视传播是最重要的传播渠道。
第三,皮影可以参与多种电子视觉媒体的传播。因为皮影和动漫一样,可以在各种电子视觉媒体中出现,特别是网络媒介与手机媒介。网络时代一起都可以发生,如果将皮影作为表现形式,尽可能地去表现现实生活层面,制作出相应的皮影画面或皮影影视,在网络上推荐传播,这对皮影的推广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而手机电影比较新鲜,但其本质还是电影内涵,如果将皮影制作成丰富的多层次的皮影电影,人们可以随时用手机下载,随时可以观看,对皮影传播也会产生重要影响。还有MTV,其画面可以用皮影形式表现,可以给人新颖别致的感受。
皮影的祖宗虽然是“草根”文化,但是,今天皮影必须进入城市,重新获得一种新的身份,让皮影作为一种“媒体”,一种动漫媒体与其他媒体合作,则既促进了皮影本身的死而复活,也让原本不变的非物质文化得到保护、创新和发展。
注释:
①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京华出版社,1995年版。
② 张军:《关于我国皮影戏现状的几点思考》,山东文化产业网,2006年9月18日。
③ 佟晶心:《中国影戏考》,《剧学月刊》,1934年第11期。
一、我县乡村医生队伍及村级医疗机构的现状
(一)我县乡村医生的年龄结构、职称、学历组成分析。截止*年12月,本县执业的乡村医生共有508人。其中按性别分,男性288人,女性220人。按年龄分,年龄在30岁以内的5人,30至35岁的10人,36至40岁的11人,41至45岁的31人,46至50岁的105人,51至55岁的153人,56至60岁的165人,60岁以上的28人。年龄最小的26岁,年龄最大的69岁,男性平均年龄53.8岁,女性平均年龄49.5岁,50岁以上年龄段的占了总人数的68%。按学历分,大专学历13人,中专学历68人,高中学历34人,初中学历361人,高小学历32人;按技术职称分,获得执业医师资格的58人,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407人,执业乡村医生的49人。因上世纪90年代初期后,政府就没有举办过乡村医生培训班,508人中,除13位大专生、68位中专生经过正规培训外,其他人均未参加过一年以上正规的脱产培训。乡村医生的业务素质不尽人意,村级医疗机构(村卫生室)在运行中存在较多医疗隐患,从2005年至*年,村卫生室发生医疗纠纷达12起。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本县乡村医生队伍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知识层次低,更为担心的是后继乏人。我县的乡村医生人才培养、人才梯队建设相对于基层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尚处于一个极不平衡的停滞状态。
(二)乡村医生的待遇与地位。乡村医生是农村卫生工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其队伍建设却不容乐观。乡村医生的报酬、福利待遇,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参照村的副职干部或者群团干部,业务收入实施“收支两条线”。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管理模式的逐步改变,从开始的村办村管到村办镇管再到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乡村医生的工资待遇不再参照上述方式,而是依靠“三费”、“药差”等“业务收入”和乡镇对乡村医生为数甚微的工资补贴来解决(补贴标准:高的每人每年2000元左右,低的每人每年1000元左右),且各个乡镇的管理办法也各不相同。乡村医生的收入因缺少制度的保障而缺乏稳定性,导致了乡村医生“重医轻防”、“重收益轻质量”等情况的发生。
*年底,在县、镇两级政府的支持下,县卫生局制定了《关于完善本县村级卫生机构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把村级卫生机构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政策统一管理,消除了以往乡村医生收入与村卫生医疗机构“三费”收入挂钩,从而从中提成的不合理现象,从源头上切断了乡村医生“以药养医”的趋利行为。目前,我县乡村医生基本工资收入为每月960元,绩效考核工资每月300至500元。另外,乡村医生纳保工作基本落实,在岗及到龄离岗的乡村医生享受小城镇社会保障,进一步解决了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
(三)乡村医生的管理模式。本县对乡村医生的管理比较复杂。上有县卫生局、县“初保办”,中间有镇政府委托的合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面还有村委会,看上去组织机构健全,县、镇、村都有指定的相关部门在管,但这种多头管理的混乱模式实质是造成《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的实施意见》难以贯彻落实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随着各乡镇对乡村医生管理的不断完善,针对乡村医生的检查、督促、考核制度也得以进一步健全,村卫生室的药品采购管理、财务管理逐步到位。但由于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聘用乡村医生只拥有聘用权而无解聘权,既不能实施正常的人事管理与调动,也无法实施既定的奖惩措施,因而对乡村医生中违法、违纪现象无法采取及时、有效的遏制措施。“一体化管理”后出台的相关规章制度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四)村卫生室建设与运行概况。自*年始,根据市、县统一部署,在市、县、镇三级财政投入下,我县开始着手进行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与设施、设备改造。*年和*年已经完成70所,*年还将完成75所,预计至2009年将完成224所村卫生室的改造,其中中心村为110所,一般村为114所。中心村卫生室用房面积不低于120平方米,一般村用房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同时,设施、设备的配备基本符合村卫生室开展基本医疗与预防保健服务的需要。
二、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与发展村级医疗机构的对策
(一)稳定和适度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事关生命安全的无小事,即使服务地点与服务对象有所不同,医务人员的就业标准和服务水平应该是相同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县乡村医生的业务水平已不能适应当前农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乡村医生已成了“低水平、服务差、隐患多”的代名词。要逐步摒弃乡村医生培养低起点、低水平的落后思路,可以借鉴教师队伍的培养模式,提高乡村医生培养的起点。政府可为那些有志于加入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学子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减免其部分或全部学习费用,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保证其分配意向,确保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后继有人。要逐步建立向社区医生(全科医生)过渡的培养机制,把农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在社区医生尚未替代乡村医生的今天,要充分用好乡村医生这块现有资源,进一步增强“社区服务团队”的整体素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在职乡村医生,要以业务培训、执业教育为抓手,指导乡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与卫生法律法规教育,切实提高乡村医生的执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一支执业素质过硬、专业素质强、服务意识高的乡村医生队伍,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较为正规的、训练有素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现阶段,政府要在保证社区医生基本待遇的基础上,尽快制定规范的社区医生培养计划,扩大全日制大专医学教育,及时、适度增加社区医生配备。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R 641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6-0568-02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流行病学研究;学生
2007年11月中旬,安徽省某卫校学生张某因翻越阳台坠楼身亡。随后,该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预防伤害”的健康教育,并进行了伤害隐患排查,将阳台半封闭,以消除存在的坠楼隐患[1]。采取上述干预措施后,于2008年9月上旬对2007级全体学生进行了伤害现况调查,为进一步减少伤害、制定预防措施、保障健康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某中等卫生学校2007级全体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分发问卷1 756份,收回有效应答问卷1 704份,有效应答率为97.04%。其中女生1 613名,男生91名;年龄最小的13岁,最大的24岁,平均为(16.85±1.23)岁。来源于农业户口的占73.9%,非农业户口的占26.1%;居住在乡村的占55.4%,居住在乡镇街道的占15.4%,居住在县城或市内的占29.2%。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以一人一表的方式,对2007级全体学生逐一进行匿名自填问卷调查,当堂填写上交,并由调查员逐一核查其项目是否完整。若有缺项、误填,予以补填或改正。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及家庭一般情况、1 a来非故意伤害发生情况、伤害相关行为等。
1.2.2 伤害的判定标准 采用2004年10月第3次全国伤害预防与控制学术会议修订后的标准: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判定为伤害:(1)到医院或医务室诊治,诊断为某一种损害;(2)因损害休息1 d以上。伤害类型参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分类[2]。
1.2.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编制数据库、录入数据,并进行逻辑核查以及原始资料核对。对伤害的概况作描述性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伤害概况 1 704名调查对象中,有632人发生伤害,伤害发生率为37.1%。由于不少学生发生2次及以上伤害,统计其合计发生伤害1 093人次,累积伤害发生率为64.14%。
2.2 伤害的空间分布 家中、学校及其他地方的累积伤害发生率分别为30.93%,22.71%,1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家中各类伤害的比重依次为刀伤(27.5%)、碰伤(21.6%)、烧烫伤(14.1%)、扭伤(7.3%);学校发生的各类伤害比重依次为碰伤(25.9%)、扭伤(22.4%)、烧烫伤(18.9%)、硬物击伤(10.2%)、刀伤(9.2%);其他地点发生的伤害依次为碰伤、车辆伤、扭伤、硬物击伤。但从具体的伤害类型来看,碰伤在家中、学校、其他地点均最多见;其次是刀伤,发生在家中、学校、其他地方的比例依次为73.7%,21.1%,5.2%;扭伤主要发生在学校,占57.4%;烧烫伤依次为学校(50.0%)、家中(44.0%)、其他(6.1%);骨头卡喉主要发生在家中,学校与其他地点很少见。跌坠伤主要发生在学校(50.0%),家中与其他地点合计占50.0%。车辆伤主要发生在家与学校以外的其他地方。
生源地在乡村、乡镇、县市的学生累积伤害发生率分别为58.69%,74.90%,6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
2.3 伤害的时间分布 1-12月伤害罹患率依次为1.2%,3.3%,4.3%,4.0%,7.7%,7.9%,6.5%,11.4%,3.8%,2.3%,1.8%和0.8%。由此可见,在年初与年末为最低,从2,3月份开始增加,4到6月份增加明显,8月份达到高峰,9月份后逐渐下降,11,12,1月是伤害发生最少的月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根据伤害发生的月份归入相应的季节,发生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伤害率分别为16.14%,32.22%,10.45%,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4 伤害的性别分布 被调查的1 704人中,男生91人中有51人发生了伤害,伤害发生率为54.95%;女生1 613人中有581人发生了伤害,伤害发生率为36.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 常见类型的伤害发生率 男、女生碰伤、扭伤、跌坠伤的发生率分别为37.8%与16.9%(P=0.001)、17.6%与9.5%(P=0.012)、7.7%与2.6%(P=0.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从男、女生合计伤害发生率来看,依次为碰伤(17.6%)、刀伤(11.2%)、扭伤(9.9%)、烧烫伤(9.6%)、硬物击伤(5.0%);即碰伤最易发生,其余依次为刀伤、扭伤、烧烫伤、硬物击伤。
3 讨论
3.1 伤害概况分析 学生伤害发生率为37.1%,累积伤害发生率为64.14%。伤害发生率、累积伤害发生率均低于黄芬等[3-4]报道结果,但均高于许国章等[5]报道的结果。同时,应看到调查对象又以女生为主,女生伤害发生率一般低于男生,尽管如此,伤害发生率仍达到了37.1%,累积伤害发生率为64.14%,学生的伤害率仍然较高。印证了伤害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的观点[6]。
3.2 伤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3.2.1 伤害的地点分布特征 从家中、学校和其他地方累积伤害发生率来看,家中发生率为30.93%,学校为22.71%,其他地方为10.5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于王德全等[7]报道的结果,而与许国章等[5]报道的结果类似。说明伤害主要发生在家中及学校,而其他地方伤害发生率较低。因此,伤害预防的重点应放在家中与学校2个地点。造成伤害在家中高发的主要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学校处在离城市十多公里的乡镇,市内学生多乘公交车走读,而不在学校住宿,一则乘公交车比较安全,二则学生在家中时间较多;该校生源几乎全部是皖北地区的学生,而当地市学生又占总人数的70%,其中部分学生往往是周五回家,周日返校,每周有2 d时间在家中度过,致使在家中时间增加;由于该校是卫生学校,以护士为主要专业,女生显著多于男生,女生在学校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较少,不像男生那样活泼好动,而在家中帮父母做家务的情况又比较常见,致使伤害在家中发生增多;同时,还应看到伤害高发的7,8月份正是学生暑假在家的时间,同样增加了伤害在家中发生的机会,致使家中发生的伤害比重增大。
3.2.2 不同生源地学生伤害特征 来自乡村、乡镇、县城或市内的学生累积伤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来自于乡镇的学生的累积伤害发生率为最高,不同于许国章等[5]城市高于农村报道的结果。说明被调查的学生来自乡镇的学生较农村与县市的学生较容易发生伤害,生源地可能是影响学生伤害的原因之一。可能跟乡镇处在县市与乡村交界的特殊位置有关,具体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3.3 伤害的时间分布特征 表现为2007年年末与2008年年初伤害病例较少,2008年的7,8月的伤害病例较多。与易光辉等[8]报道的以7-9月份较高的结果相一致,与庞淑兰等[4]报道的受伤害季节依次为夏季(41.3%)、春季(26.5%)、冬季(19.7%)、秋季(12.5%)有相似之处,而与王德全等[7]报道的全年各月均有伤害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不一致;尤其是与张远等[9]报道的大学生伤害发生以秋冬多见,6月份最低,1月份最高的结果相反。
从时间上来看,这2个月是暑假期间,可能与学生都在家庭、天气炎热、衣着单薄等有一定关系;另外,就调查时间来看,也有可能与该校2007年11月发生2起严重伤害事件及随后进行的预防伤害的健康教育有关[1],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伤害事件及预防伤害的教育被学生所淡化,对预防伤害的作用逐渐减弱,致使2008年7,8月份发生的伤害例数较多,或许还有其他影响因素,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4 伤害的性别分布特征 男生与女生伤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5 常见的伤害类型与原因分析 从累积伤害发生率来看,常见的伤害类型依次为碰伤(17.6%)、刀伤(11.2%)、扭伤(9.9%)、烧烫伤(9.6%)。碰伤的原因主要是做家务,刀伤主要原因同样是做家务,如切菜、做饭或削水果等。这与被调查对象绝大数是女生有关,女生在家中帮助父母做家务的情况比男生多见。因此,预防伤害要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减少伤害发生[10]。
4 参考文献
[1] 姜新峰, 孙业桓. 宿州市某职业学校学生伤害隐患调查研究. 中国校医, 2008, 22 (5) :537-539.
[2] 王声. 伤害的流行病学界定标准(修改意见). 疾病控制杂志, 2005, (1) : 96.
[3] 黄芬, 陈文化, 郝加虎, 等. 怀远县3510名高中生伤害发生的现况调查. 2001, 15 (6) : 414-416.
[4] 庞淑兰, 薛玲, 关维俊, 等. 唐山市某中学学生意外伤害的调查.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4, 6(1):19-21.
[5] 许国章, 王仁元, 叶众, 等. 宁波市城乡中学生伤害流行病特征研究.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5, 6 (6) : 521-523.
[6] 施榕. 预防医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7] 王德全, 陈思东, 周卫平, 等. 中学生意外伤害危险因素分析. 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 (9) : 1 031-1 032.
[8] 易光辉, 高亚礼, 邓颖, 等. 2006―2007年成都市学生伤害监测分析. 疾病监测, 2008, 23(4):252-254.
[9] 张远, 李华峰. 青少年意外伤害流行病学调查现状及分析. 2006, 4 (12) : 11-13.
自治县人大常委会:
XX街道知逢5日,逢0日赶圩传统历史悠久,老的街道市场也发挥了它们应有的历史义务,但在2013年8月份的一场暴雨,导致温平街道市场棚架结构的交易场地全毁性的倒塌,从而影响了温平市场正常贸易已数年,群众要求修复已迫在眉睫,经多次到该地调研,认为修复有很大的可行性,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概况背景:水源镇温平村位水源镇南大门,距金城江区(市政府所在地)有12公里,距自治县有15公里,省道S309线贯穿境内,交通便利,全村人口近5000人,村委所在地有村委小学、当日、街道、下旧、下平等屯队,附近居民有3500多人。由于区位优势,所处地理位置既是水源的门户和窗口,又是人流物流、车流和信息流的集散之地,附近的隔壁村屯也到温平村进行贸易,流动人口众多,每次圩日达0.7万人/次。特别近年以来,受到各级人民政府的厚爱,把城乡农贸市场的建设列入议事日程,经多方筹集资金,为民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去年温平村已翻新修建了一座圩亭1200多平方米,是近年来投资力度、基建面积最大的一年。对方便群众购销活动,扩大商品流通,促进生产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成为了水源镇主要商品交易的集散地之一,主要经营的范围包括:农副土特产品、服装、日用百货、五金家店、建材、餐饮等满足当地群众日常需求。
二、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商品生产的发展,农村市场调节范围进一步扩大,刚建成的农贸市场场地仍远远不能满足集圩贸易发展的步伐,加上市场地面未进行硬化,群众交易也不方便,每逢圩日,赶圩的群众就地摆卖、露天交易,日晒雨淋,市场拥挤,秩序稍为混乱,影响了购销活动;二是露天交易与宜居乡村规划不符,温平历史传统市场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其中街道两边居民已建成楼房作为经营门面外,还剩有3600多平方米,除去去年已修建1200平方米,还剩下2400平方米的露天市场还没有搭棚、硬化,每次圩日交易过后,有是遗留的垃圾、产品没有得到及时的收集和整理,导致环境卫生不合要求,造成不同程度的群众怨言,对“美丽、宜居乡村”活动造成了负面影响等;三是由于第二期市场工程未能修复,群众摆卖摊点场所不足,从而被挤到省道S309线两旁摆摊经营,叫卖叫买,加上交易时间较长,致使道路交通有时拥堵,给交通通行形成压力,留下了安全隐患。
三、建设项目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一是温平农贸市场从物流的环境看南靠金城江区,附近水源镇的有三才、三美、温平、含香及东江镇的长排、齐美、龙友等数个村屯,而且都是大的村屯,村民众多,涉及人口达3万人,温平村街道作为中心点,这里交通便利,商业氛围浓厚;二是又是历史集圩年久传统之地,有一定的商品流通底蕴,对周边村屯经济发展起到辐射力强、面广,有利于周边区域农副产品流通体系的建立、完善与正常运行,是扩大修建第二期农贸市场的理想场所;三是规范市场运行机制,群众自行到市场指定点进行交易,科学布局空间,既缓解省道两旁的交通拥挤安全,又方便群众的自由贸易、遮风挡雨,一举多得;由此可见,充分利用这一区位、交通和环境优势,建设一个有一定的人数基础、有一定集圩规模,对保障乡村人民生活供给,对环境卫生、开展“宜居乡村”活动提供良好条件,对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和促进我镇温平村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
四、项目建设方案:该项目建设地址位于温平村老街道,第一期市场工程西侧,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新建彩钢大棚1个1200平方米,棚下地面填方、平整、硬化2400平方米(含第一期市场地面),排水渠道长350米,共需资金40万元,资金的来源申请上级资金40万元,建设年限为2018年10月至2018年12月底,建成后立即投入使用,建设工期2个月。
五、经济效益分析:该项目建成后,一是结合实际,可以由温平村委进行市场管理服务,对市场摊点以租赁模式进行经营,对卫生、消防、治安等进行有偿服务进行管理,从而对市场的管理更加深入,更加透明,同时也加大村集体的经济收入;二是市场的建成可提供摊位数达100个,新增从业人员150人,解决300多人的就业问题,带动周边1000多户的群众、100多户贫困户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年交易额达2000万元以上,使乡村经济状况持续健康的发展。
附:工程预算表、项目工程简易图
建议人:
2018年9月5日
温平村市场第二期工程投资预算表
内容
名称
规格
数量
单价(元)
金额(万元)
一.铝合金钢棚架
柱管
150(mm)
40
375元/根
1.5
棚架管1
40
136
140元/根
1.9
棚架管2
30
160
62.5元/根
1.0
铝合金
1.2M×2.4M
420张
205元/张
8.61
棚架方通
40×60
330根
51.5元/根
1.7
人工费
6人
30天
300元/天
5.4
其它
0.39
小计
20.5
二.地面硬化
地面平整费
4天
2500元/天
1
沙石
500方
100元/方
5
水泥
108吨
460元/吨
4.97
硬化人工费
2400方
10元/方
2.4
其它
0.33
小计
12.7
三.排水沟
三面光排水渠道
0.50×0.50
360
80
2.88
四.猪肉摊水泥架
包工包料
1.2M×60M
2
2
五.
其他(税费)
2
合计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医疗卫生单位451个,共有卫生工作人员19049人,卫生技术人员16268人,其中临床医生5954人,注册护士5782人、药剂人员1266人、检验人员812人、其他卫生专业人员2454人;现有病床12294张;农村医疗卫生机构2903个,其中县级医院36个、乡镇卫生院91所、农村卫生室(所)2776个,乡村医生6962人;平均每个行政村拥有卫生室(所)1.2个,拥有乡村医生3.02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46个,妇幼保健机构9个,采供血机构1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1个,附设健康教育机构1个,卫生监督机构11个,高等医学院校1个,中等卫生教育机构6所。
二、20*年度重要工作进度及工作亮点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完成了市、县区1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重大疫情报告网络,传染病报告总发病率继续保持低水平;认真落实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和“四有一不”要求,实施母婴阻断和夫妇单方艾滋病病毒阳性管理工作,开展免费抗病毒治疗和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艾滋病致孤人员和艾滋病特困家庭100%享受到了国家和政府给予的帮扶和救助;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医疗急救网络,形成“15分钟急救圈”;建立健全了11个市、县级卫生监督机构,进一步加强了对食品卫生、医疗市场的监管力度;全市儿童“五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顺利完成了我市新发涂阳肺结核发现率达到70%以上的任务。
农村卫生工作取得新进展。截至20*年底,全市91所乡镇卫生院基本上都进行了改造,同时开展了村级卫生所(室)的建设试点,加大了对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学历教育,全年共培训乡、村两级卫生技术人员5864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开展创建“文明村卫生所”,争创“优秀乡村医生”活动,开封县万隆乡小高庙村乡医孟祥云无私服务群众,守护乡亲健康,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被授予“20*年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荣誉称号;新增许县、杞县、金明区三个县(区)为新农合试点县,加上先期开展新农合的尉氏、兰考两县,至20*年底,我市参加新农合农民达245.58万人,平均参合率为80.48%。
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技术的准入管理,目前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到41个,从业人员160余人,“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我市翠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省卫生厅评为全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医疗服务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以缓解群众“看病难、吃药贵”问题为目标,结合“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强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素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与市总工会联合举办“卫生杯”岗位技能大赛,促进了全市医疗卫生行业岗位练兵活动的开展;持续深入开展济困病房和单病种限价工作,不断扩大单病种限价管理范围,为群众减轻医疗费用支出近2500万元;规范执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度和费用公示、查询制度;继续推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切实降低群众就医的药品费用支出;巩固爱婴医院成果,狠抓产科质量,继续开展“降消”项目,全年共计救助孕产妇83*名,救助金额200.355万元;进一步规范了采供血行为,提高了采供血质量,保障了临床用血安全。20*年我市连续第四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
中医事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开展了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加强特色病症管理,选出中医疗效突出的31个常见病症,制定相应的特色病症方案在临床中加以应用,取得了初步成效;实施“两进”战略,全面推动中医药服务进农村、进社区,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加强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市第一中医院扩建项目作为全市15件实事之一,克服重重困难,拆迁完毕,已顺利开工建设,争取国家中医院建设资金3000万元,其中1000万元即将到位。市二中医门诊楼、病房楼顺利封顶。
医疗卫生技术水平不断提升。20*年申报开封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9项,申报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3项,参加开封市科技成果评奖16项课题全部获奖。引进新技术、新业务41项,推广28项,极大地提高了我市的医疗技术水平。
爱国卫生工作持续发展。组织行业主管部门对公共场所的卫生进行了检查,不断整改存在的问题,在城市公共地带开展了大面积集中除四害活动,在全市医疗卫生单位和中小学校开展了健康促进行动,通过共同努力,我市10月份顺利通过了省级卫生城市复核验收。考核推荐省级卫生先进单位54个,命名市级卫生先进单位41个、卫生系统两个,考核命名了三个市级卫生村,我市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
积极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20*年全市共采集有效血样150份,目前我市已有三人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其中卫生系统职工杨文莉成为中华骨髓库首位向新加坡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捐献了300毫升造血干细胞和200毫升血浆,被开封市评为20*年度“感动开封十大人物”候选人。
卫生系统职工养老统筹工作成效显著。经过不懈努力,在市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通过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多次协调,市直卫生系统16家差供单位的4645名在职职工,1653名离退休职工从今年元月起,全部纳入养老保险统筹,争取市财政拨付专项资金860万元。
三、20*年度卫生系统荣获的国家、省级荣誉称号
全国无偿献血城市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中国健康扶贫工程先进单位
全国卫生监督先进集体
【关键词】苗族乡 村民文化 需求
一、洛旺苗族乡概况
洛旺苗族乡隶属于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距彝良县城117公里。全乡国土面积167.7平方公里,属彝良县少数民族贫困乡之一。该乡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有路灯。乡到县城道路为柏油路路面;进乡道路为柏油路;乡内主干道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0.2公里,建有集贸市场1个。洛旺乡有8个村民委员会,其中苗族村3个,共1371户,占总人口的21.9%,农民人均纯收入1369元。苗族村民基本居住在山上,每一户之间间隔较远,大部分住在用土砌筑的房子里,四周都是山林。
二、调研对象基本信息
我们此次调研对象为洛旺苗族乡3个苗族村的村民,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当地苗族村民的文化需求情况。本次发放调查问卷40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34份。其中:20岁以下的有7人,占总人数的20.6%;50岁以上的有15人,占总人数的44.1%。在实地走访中也发现,当地苗族村寨里老人多,留在家的青壮年人口非常少。在调查的34户人家中,年轻人与老人同住的有26户,占了总的76.5%,究其原因,可能是年轻子女外出打工,年幼的孩子要依靠老人照顾,因此,多数人家为几代同堂,互相照应。在访谈中,得知许多孩子读完小学就外出打工来增添家庭收入。
三、村民文化需求状况
(一)大多数无
我国苗族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但是对当地苗族的调查发现,信奉佛教的有1户,占了总的2.9%,信奉基督教的有4户,占了总的11.8%,自然崇拜的有1户,占了总的2.9%,而无的有28户,占了82.4%。
(二)电视成为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要载体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文化设施又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从当地苗族家庭的调查中发现,拥有电视的户数占到 97.1%;家里有电脑的有3户,占总户数的8.8%,但均不能上网。电视节目看得最多的是电视剧,有17户;看歌舞剧,新闻的有16户;调查中,多数村民表示,业余时间基本就是看电视。
(三)民族文化传承困难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地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习惯趋同,如语言、服饰没有太多的区分,少数民族文化除大型活动如婚嫁、祭祀、葬礼等还保留部分习俗,其他日常习俗已逐渐与汉族一致。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参与或观察民族民俗活动来进行,然而,受市场经济大潮的驱使,众多青年纷纷外出打工谋生,离开了学习和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的环境,而且,大部分青年由于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难以形成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对传统民族歌舞、乐器、服饰的兴趣愈来愈淡漠。过去,在家的时候,很多苗族家庭会用苗语交流,并教孩子讲苗语。但是现在由于在外打工,周边均是用普通话交流,也无暇教孩子本民族语言,孩子的苗语变得越来越生疏,慢慢地就不会了。
(四)民族服饰工艺面临失传
在调研中,遇到一位老奶奶穿着一身苗族服饰,后经询问得知是老人自己手工制作的,但是问及村子里还有多少人会手工自制苗族服饰,老人说现在能做苗族服饰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了,会做的老人也不多了。表现出对本民族服饰手工艺逐渐没有传人的怅然。
(五)对当地民族文化需求的满意度情况
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本民族人的传承,还要当地政府提供相应的支持。大部分的居民对当地的娱乐活动设施满意程度不高,不满意的有20人,占总的58.8%,觉得无所谓的有12人,占总的35.3%。当地苗族最希望当地政府提供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医疗健康知识、国家惠农政策等相关培训,加强农业知识的普及,加速当地经济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丰富了,就有更好的精力与时间来搞上层建筑,苗族的文化就会得到相应的发展。调查发现,当地最主要的文化活动是花山节,每年3月都会举行,不管是汉族还是其他的民族都会来参加,盛况很隆重。除此之外村子里基本不举行什么盛大的节日,最多的就是在村子里弄一点民族歌舞。在生产劳作之余,看电视的有28人,占总的82.4%,串门的有18人,占总的52.9%。
四、启示与思考
一、屏边苗族自治县教育发展的经验
1、民族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党和国家的政策的支持像笔者在概况中提到的国家拨款盖民族中学的校舍,发展到现在各个乡都开设有自己的中学,解决师资不足问题,笔者调研的时候刚好碰上屏边县在搞教师招聘工作,这就说明屏边不光注重现在的校舍等硬件设施问题,更注重教师的吸收招聘、培养等软件问题。政府从财政上大力支持屏边的教育工作,上面说的就是最好的证明。笔者在新华乡的时候曾经问过新华中学的老师,问他一个月工资多少,他说有每个老师平均有两千,也就是说屏边通过这种手段留住人才,让他们能够安心工作。一句话,屏边苗族自治县的教育工作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热情关怀和支持。每年投放在屏边的教育经费都有所增加,国家还曾采取专门拨付民族教育经费的措施,且逐年有所增加,使得教育教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和发展。
2、各级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重要宣传是教育发展的主要引导笔者在屏边调研时,随处可见教育的宣传标语,大意就是教育是民族发展的途径,孩子是民族的希望,只有通过让孩子们接受教育,民族才能经久发展下去。还经常下乡放一些关于教育方面的材料,这样可以让家长了解到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对小孩自己,对一个家庭,甚至对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楚地认识。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才让屏边现在已经没有一个辍学的孩子。也就是说,通过各级领导干部的大力宣传,使得家长们对孩子上学的事情在思想认识上有一定转变。
3、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教育措施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1981年,云南省为了重点发展山区少数民族教育,以解决贫瘠山区少数民族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将红河州唯一的一所省定民族寄宿制小学放到屏边县创办。全县不断调整全县中学校点布局,压缩高中,撤并附中,区立中学停招高中学生,小学附设初中班,逐步进行调整;另外,为了重点发展山区少数民族的教育,适应教育教学要求,在屏边县开办全日制全寄宿制民族完全中学一所;还有为了孩子们能够就近上学,上学方便,做到每个乡都有一个中学。如果实在因为离家太远,学校还有寄宿的地方。屏边县力求做到孩子们有学可上,更重要的是上学方便。屏边县采取这种措施的目的主要是针对屏边各民族处于一种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多种历史因素,这种分布,按居住环境分,苗族住高山,彝族住半山,瑶族住水滨,汉族住集镇和集镇附近的乡村。而学校一般都是设在集镇。现在虽然这种局面被打破了,但是还是有一部分的少数民族住高山,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屏边县采取以上措施。屏边还采取双语教学,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有些同学听不懂汉话,用双语教学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学习,使他们便于对知识的理解。
二、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要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情况而言,单纯靠国家还不够,要大家共同努力。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要发展屏边的教育事业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不仅要党和国家加大投入,到我们个人也要改变思想观念,要找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教育措施,制定适合本地区教育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现阶段要对学前教育的缺乏引起重视,要注重对教师队伍的培养。一个民族要发展,教育是根本,也就是说,屏边地区要发展社会经济,要实现共同富裕,要奔小康,就要从根本上入手,就是大力发展屏边地区的教育,只有教育上去了,经济才会上得去,同时,只要经济发展了,也可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教育是屏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发展得不好,都会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要致富得看教育,因为教育可以优化生产力,教育可以教给人们知识,让人们科学种田、种地,提高生产率,增加收入。这就客观的决定了教育在屏边地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屏边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机遇,大力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另一方面,教育可以促进屏边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屏边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教育肩负着让各族人民树立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的思想,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的稳定、统一。一句话,教育对屏边地区的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我们要重视屏边教育的发展。这也是我研究屏边教育发展的目的之所在。
作者:苏艳单位: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基础部
关键词:荣昌县;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033-1
0 前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要确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市场农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文化经济。本文以重庆市荣昌县为例,就如何有效加快其农村经济发展进行探讨。
1 重庆市荣昌县概况
荣昌县位于重庆市西部。东经105°17′-105°44′,北纬29°15′-29°41′。东邻大足、永川,西接四川省隆昌县,南邻泸州,北与内江、安岳接壤。总面积1079平方千米。2002年末,总人口81.03万人,农业人口65.9万人,乡村劳动力36.80万人,耕地面积52.02万亩,农民人均耕地0.79亩。畜牧业在该县农业经济中逐渐成为主导产业,种植业和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经济的比重继续改善,分别由上年的54.6%、36.2%调整为45.7%、44.2%。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市级龙头企业已有2家。
2 荣昌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乡镇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二是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三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机制约束。在当前的双层经营体制上,土地过于分散,土地集约规模经营短期内还难以破题;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农村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与农户、与基地衔接不够紧密,利益联接机制仍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农民对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服务的要求。
3 如何有效加快重庆市荣昌县农村经济发展
3.1 把改善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点,在新农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要继续按照“抓试点,办实事,上产业,增收入”的工作思路,加大投入,建好试点,稳步推进,努力开创新农村建设工作新局面。一是巩固提升“三清”工作。二是搞好“五改以建”。三是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四是注重农民的教育培训。同时,把激发农民生产投入热情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上实现新突破。要进一步巩固提高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强和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一是抓好支农惠农政策落实,二是抓好农民负担监管工作,研究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好方法,切实防止新增加农民债务,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和农村大局稳定。
3.2 明确思路,抓住产业发展重点,增加经济总量
在第一产业方面,一是继续抓好粮经结构的调整,在确保粮食安全的情况下,抓好优良品种的种植,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抓好经济作物的种植,提高农产品种植效益,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二是在养殖业上,除继续抓好生猪生产外,应大力鼓励扶持家禽及其他动物的饲养,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什么赚钱就养什么。在土地经营上,鼓励支持土地有偿转让,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走集约化道路,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围绕强化诚信服务,在以商招商上求突破。健全跟踪服务机制;围绕打造农字号品牌,在特色招商上求突破;通过特色招商,实现资本和产业的集聚,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健康发展。
3.3 改变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统筹城乡居民待遇
我们以荣昌县盘龙镇为例,该镇对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进行同等管理,所有在籍人员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等权利、履行同等的社会义务,消除原城乡居民在国家政策限制下实行的二元化待遇。凡在盘龙镇街驻地范围内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可以转为城镇户口。在就学方面,本镇驻地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可就近进入公办中小学就读,与城镇居民子女享受同等待遇。农民户籍可以在本镇内实现没有附带条件的自由迁移。凡是本镇农村居民,可以在本镇确定的集中居住点建房买房、迁移户口,在全镇进行跨村组流动。全镇的村级干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在全镇任何一个村工作。对于符合土地流转需要的,本镇村民在镇政府的指导、审核下可以自由的与本镇村民进行土地置换。最后实现一元户籍管理,全镇实现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同等管理,享受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消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3.4 推行“名誉村官”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实施“名誉村官”工作机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深化“能人治村”工程,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让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名气、参政上有水平、发展上有点子的热心人士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为他们提供一个反哺家乡、回报社会的平台,施展各自的远大抱负,以满腔热忱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大舞台,协助村支“两委”抓好组织建设、阵地建设,助推村域经济发展,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实现“选进一个人、联系一方客、带动一方业、富裕一方民”的目标,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安富街道为例,该街道选聘的“名誉村官”政治素质过硬、热心农村工作,有较强的奉献意识和服务意识,有一定的参政议政能力。他们上任后,结合本村产业和经济发展实际,积极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为村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提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资金6.2万元,有力地支持了村级阵地建设;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务工450余人,月薪800-2000元,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支持发展壮大茶叶、花椒、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种植基地12000亩;支持农村“一事一议”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公路5.8公里、水渠1.6公里、人行便道3.2公里,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文.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紧迫性[J].农业经济,2003,(02).
[2]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J].上海农村经济,2000,(12).
[3] 袁钦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八举措[J].农业科技通讯,2004,(04).
【关键词】 体型;生长和发育;身高;体重;青少年;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 R 339.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8-0967-03
Study on Somatotype of Yao Minority Juvenile in Bama County in Guangxi/LI Kun*,LIU Peng,HUANG Guang-Lin,et al.* Department of Anatomy,Guang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Nanning(53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omatotype characters and variation rules of Yao minority juveniles in Bama Guangxi. Methods 6 to 19 years 1 225 Yao minority juveniles of Bama Guangxi were measured by Heath-Carter somatotyping method.Results The main somatotype in the male was mesomorphy. The main somatotype was mesomorphy also in the female before 12 years, but it was the endomorphy dominance after 12 years. The mesomorphy changes to ectomorphy first in the male and then changes back to the mesomorphy again with the age. The mesomorphy changes to endomorphy gradually in the female with the age. Conclusion In comparison of the Han nationality and other minorities, the subcutaneous fat of Yao juvenile in Bama Guangxi is developed, skeleton and muscles are underdeveloped and the stature is shorter and well-proportioned.
【Key words】 Somatotypes;Growth and development;Height;Weight;Adolescent;Minority groups
【基金项目】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编号:0848002);广西卫生厅项目(编号:Z2009209)。
【作者简介】 李坤(1957- ),女,河北省人,大学本科,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体质人类学。
【作者单位】 广西中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南宁 530001。
对青少年体型发育规律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处于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体型特征,这对展望青少年身材发育的未来趋势、评价营养状况、及时对生长发育进行必要的干预具有重要意义。Heath-Carter体型法是评价个体体格特征最有价值的工具之一,是对人体当前外形和组成成分的数量描述[1],已成为目前最重要的人体体型评价方法,被“国际生物发展规划”推荐使用。国内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起应用此法对我国壮族[2]、蒙古族[3]、藏族[4-5]、达斡尔族[6]、汉族[7-8]、苗族[9]、朝鲜族[10]等青少年群体进行了相关的报道。为完善各民族体质人类学资料,笔者对广西巴马瑶族青少年体型展开了调查研究。
瑶族是我国南方的山地民族,大部分散居住在海拔1000 m左右的高山密林、石山、半石山地区,小部分在河谷、丘陵地带。我国瑶族约有264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字),分布在桂、湘、粤、滇、黔、赣6省区。广西瑶族约148万人,占中国瑶族总人口的56%[11]。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是世界第五长寿之乡,县内最高海拔1216 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558 h,平均气温20℃。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约25万,壮族、瑶族、汉族约分别占69%,17%,14%,100岁以上老人以壮、瑶族最多[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内东山、西山、平洞、民族中学、巴马高中等的瑶族中、小学生进行整群抽样调查,被测者均身体健康,无残疾,3代均为瑶族,年龄在6~19岁之间,共调查1225人(男生620人,女生605人)。按性别、年龄分组,6与7岁、18与19岁各为1个年龄组, 8~17岁每1岁为1个年龄组,每组测量约50人。
1.2 测量内容与方法 按Carter-Heath(1990)[13]的方法进行身高、体重、臂最大收缩围、小腿围,肱骨内、外上髁间径和股骨内、外上髁间径及肱三头肌位、肩胛下位、髂前上棘位、小腿中部皮褶厚度等10项指标测量。将测量所得数据按性别、年龄组建立数据库。再按规定公式编制的程序,分别计算出各年龄组的内、中、外因子值(分别反映个体的肥胖程度、骨骼肌肉的发达程度和身体的线性度,即瘦高程度)。内因子值大,皮下脂肪含量多,肥胖;中因子值大,骨骼和肌肉粗壮、发达;外因子值大,表示身体瘦高苗条。X值(外因子值-内因子值)、Y值[2×中因子值-(内因子值+外因子值)]、HWR(身高 / 3体重)、SAM(样本的所有体型点到平均体型点间距离的均值,反映样本的分散程度)、身体密度和体脂含量(%)等,并进行差异性分析。检验体型差异应用公式为:
t=SADS1-S2 /(∑SAD2 1+∑SAD22) (1/n1+1/n2) / (n1+n2-2)
2 结果
2.1 瑶族青少年男、女体型 见图1。
图1 巴马县瑶族青少年各年龄组体型分布
男生各年龄组平均体型点在体型图上的分布主要密集于中、外胚层轴线的夹角内,女生各年龄组的平均体型点主要分布在中间型区和内胚层区域内。2.2 瑶族男女青少年体型相关发育指标比较 由表1,2可知,各年龄组除9岁和11岁体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年龄组男女体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表1 瑶族不同年龄男性青少年体型相关发育指标(x±s)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年龄/岁人数身高/cm体重/kg体脂率/%HWRSAM内-中-外因子均值(标准差)
6~750117.4±6.620.5±2.710.8±1.043.01.02.8-3.2-2.9(0.5,0.6,0.8)
851122.4±5.522.8±2.311.3±1.343.21.22.9-3.1-3.1(0.6,0.7,1.0)
952123.5±5.423.7±3.211.5±1.643.11.12.9-3.3-3.0(0.7,0.6,0.9)
1052129.2±6.426.5±3.811.6±2.243.41.32.8-3.4-3.2(0.9,0.7,1.0)
1152132.8±6.229.1±5.512.3±3.343.41.33.0-3.3-3.2(1.1,0.8,1.0)
1252137.9±8.232.3±6.712.8±2.943.51.43.1-3.4-3.3(1.0,0.9,1.2)
1352145.4±9.136.5±7.711.9±1.844.11.12.6-3.2-3.7(0.7,0.7,0.9)
1452149.6±7.739.4±6.512.2±2.144.21.22.7-3.2-3.7(0.7,0.8,0.9)
1552155.1±6.044.4±5.013.3±1.943.91.13.0-3.2-3.5(0.6,0.7,0.8)
1652156.2±6.845.2±7.312.9±2.244.01.32.8-3.0-3.6(0.7,0.9,1.1)
1752158.9±6.448.9±6.213.3±1.643.61.32.9-3.3-3.3(0.6,1.1,1.1)
18~1951160.0±6.550.5±5.014.0±2.343.31.23.2-3.3-3.2(0.7,0.9,0.8)
表2 瑶族不同年龄女性青少年体型相关发育指标(x±s)
年龄/岁人数身高/cm体重/kg体脂率/%HWRSAM内-中-外因子均值(标准差)
6~750120.1±8.621.8±4.213.9±2.143.21.23.3-2.9-3.0(0.8,0.8,1.0)*
850123.6±9.524.3±5.315.2±2.842.91.33.7-3.1-2.9(0.9,0.7,1.0)**
950126.9±6.325.2±3.014.1±1.543.41.23.2-3.0-3.2(0.6,0.7,1.1)
1050128.4±7.227.1±4.515.5±2.242.91.0 3.6-3.1-2.8(0.6,0.5,0.7)**
1151134.2±7.929.9±5.715.8±3.043.4 1.33.5-3.0-3.2(0.8,0.6,1.1)
1252140.5±5.834.8±5.218.0±3.443.21.44.1-2.8-3.1(1.0,0.7,1.1)**
1352142.1±6.538.4±7.019.1±4.542.31.44.3-3.3-2.5(1.1,0.9,0.9)**
1452148.0±5.142.9±5.821.4±4.142.41.54.9-3.1-2.5(1.1,0.9,1.1)**
1552148.6±5.744.6±6.322.2±4.542.01.75.1-3.5-2.6(1.0,2.1,1.0)**
1650149.2±5.547.5±3.723.6±3.341.21.35.5-3.5-1.7(0.8,1.0,0.8)**
1748150.4±5.547.0±6.022.4±3.641.81.45.1-3.2-2.0(0.9,0.8,0.9)**
18~1948149.7±4.846.5±5.222.6±4.141.71.55.2-3.5-2.0(1.0,1.0,1.1)**
注:同年龄男、女生体型比较,*P
3 讨论
3.1 瑶族青少年体型的年龄特征及变化规律 瑶族男性青少年6~12岁各组平均体型点位于中心点右侧的中间型区域,说明反映皮下脂肪含量的内因子值、反映骨骼肌肉系统发达程度的中因子值和反映身体线性度即瘦高程度的外因子值,3者平衡发展,差别不大,体型匀称;13~16岁各组平均体型点已由中间型转移至外胚层体型,此阶段正是快速生长高峰期,突增高峰出现在12~13岁,身高年增长值为7.5cm,此时期身高明显增加,外因子值、HWR随之升高,体型发展形成瘦高而苗条的外胚层身材;当年龄增长至17~19岁时,由于身高增长进入缓慢期,体型由纵向发展转为横向发展,体型点再由外胚层区返回中心点附近的中间型区域。随年龄增长,男生体型点呈现由中间型经历外胚层型后再返回中间型的发展过程。男生各年龄组均以中间型占最高比例,各组所占百分比在23.1%~40.4%之间,快速生长期(13~16岁)中间型占比低,而6~11岁和17~19岁各组中间型占比高。排在前4位的体型分别是,中间型(内、中、外因子值相互之间的差值小于1,且3因子值均在2~4之间)占33.4%,均衡的外胚层(外因子占优势,内、中因子明显较小,且二者差值≤0.5)占14%,偏内胚层的外胚型(外因子值占优势,内因子值>中因子值,且二者差值>0.5)占9.2%,偏中胚层的外胚型(外因子值占优势,中因子值>内因子值,且二者差值>0.5)占9.0%;4种体型占总样本的65.6%,显示出男生以中间型占优势的体型特点。
瑶族女性青少年6~11岁各组以中间型为主,3因子值差别不大,身材匀称,这与男性的体型相似;12岁以后各年龄组的平均体型点总体在内胚层轴线与外胚层轴延长线的扇区内呈一字型排序,随年龄增长女生体型由中间型向偏中胚层的内胚型转移,12岁以后以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多见。排在前4位的体型分别是,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32.5%)、中间型(18.7%)、均衡的内胚层体型(11.7%)和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8.2%);4种体型占总样本的71.1%,表明瑶族青少年女生多为皮下脂肪含量较高,骨骼肌发育和身体的线性度较差,个子较矮的体型。
3.2 瑶族青少年体型与其他群体体型的比较 将瑶族青少年体型资料与已报道的各民族青少年体型资料[2-10]进行比较,内因子值男女均以蒙古族青少年最占优势,其次为瑶族,表明蒙古族和瑶族青少年皮下脂肪含量相对发达、体态较丰满圆润;苗族青少年内因子值最小,皮下脂肪相对较少,朝鲜族次之。资料显示皮下脂肪厚度寒冷的北方地区比温带或热带的南方地区发达[14],地处南方的瑶族学生内因子值较大,仅次于北方的蒙古族,这可能与瑶族居住地海拔高于壮族[2]、汉族[7]的高寒山区,日照少、气温偏低有关。但藏族[4]青少年居住海拔最高,达4500 m,年均气温-20℃,其内因子值即逊色于瑶族。或许与藏族为游牧民族、运动量较大有关。调查资料还显示,城市学生比乡村学生内因子值占优势[7-8]。由于本文引用的汉族学生是乡村学生,其内因子值也较低。笔者认为,皮下脂肪发育除气候环境外,还与遗传、饮食、营养结构、运动等因素有关。这可能是造成藏族、汉族学生比瑶族学生内因子值低、皮下脂肪发育差的另外原因。中因子值男女均为朝鲜族学生最大,其次为苗族,表明其骨骼肌肉系统发达、体格健壮;瑶族男女学生中因子值均最小,骨骼肌肉系统发育最差。巴马瑶族主要生活在大石山区,水资源较为缺乏,主食为玉米和黄豆。学生周一至周五在校食宿学习,主要以蒸熟的黄豆、萝卜干为菜肴,饮食中缺乏蛋白质类食品,这可能是造成巴马瑶族青少年中因子值最低,骨骼肌肉发育最差的主要原因,呼吁加强蛋白质类的营养。外因子值南宁乡村汉族男女学生均最大,显示身体线性度最好,身材削瘦高挑;苗族男女学生外因子值均最小,身体线性度最差,个子矮小[9]。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用3因子值数据将瑶族学生与国内部分学生群体进行SAD值比较。 SAD表示空间2个体型点之间的距离,SAD值越大,体型差异越大。Heath和Carter认为,SAD值大于1时体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瑶族男生与其他群体体型的SAD值由小至大依次为壮族
(志谢:本次调查工作得到了广西巴马县委、县教育局、县医院李正杰院长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4 参考文献
[1] CARTER JEL.Somatotyping.Sydney:UNSW Press,1996:1-3.
[2] 蒋葵,梁明康,李坤,等.壮族青少年的体型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增刊):38-41.
[3] 齐连枝,朱钦,阎桂彬,等.蒙古族青少年体型的研究-运用Heath-Carter体型法.人类学学报,1999,18(1):22-27.
[4] 温有锋,席焕久,叶丽平,等.那曲地区藏族青少年体型Heath-Carter法研究.解剖学杂志,2006,29(4):417-420.
[5] 任甫,温有锋,席焕久,等.拉萨市藏族青少年体型的Health-Carter法研究.解剖学杂志,2005,28 (2):215-218.
[6] 王树勋,郑连斌,朱钦,等.达斡尔族青少年体型的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研究.人类学报,2001,20(1):46-51.
[7] 李坤,梁明康,朱钦,等.南宁市郊区汉族青少年Heath-Carter法体型分析.解剖学杂志,2006,29(5):643-646.
[8] 金利新,朱钦.山东省潍坊地区汉族青少年Heath-Carter法体型研究.人类学学报,2004,23(3):229-232.
[9] 黄秀峰,韦荣耀,莫锦丽,等.8~16岁苗族学生体型分析.解剖学杂志,2004,27(5):549-552.
[10]郝秀芳,马延祥,魏宝玉,等.朝鲜族儿童少年体型发育探讨.人类学报,2001,20(1):52-58.
[11]瑶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瑶族简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
[12]巴马瑶族自治县概况修订本编写组.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概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37.
[13]CARTER JEL,HEATH BH.Somatotyping-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73-387.
[14]徐飞,马晓凯,赵薇.大连市汉族学生皮下脂肪发育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0,21(2):84-85.
[15]CARTER JEL.The heath-carter anthropometric somatotype (instruction manual).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1-26.
关键词:农业旅游;广州;对策
1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2.农业旅游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2.1农业旅游的特点
(1)休闲性:农业旅游景点以乡村风情为背景,集观赏、娱乐、科普教育、餐饮、住宿、参与性活动于一体,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因而有着很强的休闲性。其消费群体也主要以本地市民为主,市场辐射范围不大,但总体市场规模却很大,非常适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
(2)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业旅游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淡季、旺季的区分较为显著。
(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常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旅游的吸引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农业旅游产品类型也因此有着强烈的地域差异。
(4)依托性:农业旅游景点主要依托城市和旅游景区。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城市的近郊、远郊地区以及大型旅游景区附近。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城市市民是农业旅游景点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因为在大型旅游景区附近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前者所带来的“溢出”影响。
2.2农业旅游的动力
近年来农业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根本动力在于:一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急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开发成本较低,“门槛”较低,回报率较高,从而促使农民、农业企业以及旅游投资商纷纷投资开发农业旅游。二是近年来农村环境正在迅速改善,交通日渐便利,从而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农业旅游特色鲜明。在全球化冲击之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淡,而相对来说,农村的文化特色保护得越好,农业旅游对城市人来说就越有吸引力。
3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3.1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投资规模的扩大,广州旅游业快速成长起来,旅游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多样。农业旅游是广州1990年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旅游产品,但其时规模尚小,进入新世纪后,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迅速增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旅游已成为广州份量越来越重的一个旅游产品。最早的广州农业旅游景点可能是1990年中期兴起的化龙农业大观园。此后,番禺的横沥度假农庄、亲亲农庄等相继开业。2000年后,广州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果世界、宝桑园、金颖园等集农业科研基地与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旅游景点也纷纷出现,一改前一阶段农业旅游小打小闹发展的局面。
3.2市场特点
广州农业旅游景点的市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中小学生春游、秋游、科普教育市场。广州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小学生数量上百万,一般来说,每到春、秋季节,各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乡村进行观光游览、学习农业知识,进行科学教育。因此,这一旅游市场规模巨大,且非常稳定,是农业旅游景点很重要的客源市场;二是节假日、周末的家庭出游。近年来广州市民热衷于在节假日、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玩,既可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品尝到新鲜的蔬果,还可以参与农作,体验农村生活,教育子女,联络家庭感情,而且花费不多,出行方便。
广州农业旅游市场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较快。近年来农业旅游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而且潜力巨大;二是散客所占比例较大。团队客主要是中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其他团队客较少;三是农业旅游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广州农业旅游的旺季是每年的4~10月份。因为这一时间段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期,新鲜蔬菜、瓜果较多;四是家庭游客较多。许多家庭到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览、玩乐时,一般都是全家出动;五是自驾车游客增长较快。近年来由于私人小汽车增多,农业旅游景点接待的自驾车游客越来越多,六是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主要为广州本地市民,来自市外的游客所占比例不大。
33发展意义
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第一,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随着广州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市民机动化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走出城市、走向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农村知识,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第二,促进了一些大型农业科研基地从单一的生产科研功能向生产科研与综合旅游服务等多功能的转型,使丰富的人力资源、产品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了经济收益。第三,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第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许多农业旅游景点的生产服务人员主要是当地的农民,一些农业旅游景点的成功发展,还有着明显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如从化大丘农业庄园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兴起了多个以火龙果为主要水果种植品种的农业庄园。第五,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广州的旅游产品以商务、会议、展览、美食等城市旅游为主,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明显处于相对弱势的状况,因此,农业旅游的迅速崛起,有助于丰富、完善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使得广州的旅游吸引物更为多样化。第六,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社会对农业的关注和支持,达到繁荣农村、“旅游扶贫”的目的,二是有利于改善农村社区环境、道路设施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相对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三是保护农村中的古老文物、建筑、风俗、传统工艺文化等,并促进农村文化的提升和新农村文化的建立。
3.4问题与挑战
(1)农业旅游景点大多缺乏特色。广州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农业景点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农业旅游景点缺乏特色,多数景点是对农业资源的简单利用,如采摘、品尝、餐饮等,而缺乏对农业活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缺乏品牌塑造意识,缺乏较高的项目组织、设计、创新能力。这样就使得农业旅游景点的项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从而也就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2)农业旅游景点的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广州农业旅游景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或农村集体自发开发的农庄、农业果园等旅游景点,如瀛洲生态公园;二是由科研基地、农业基地发展而来的旅游景点,如广州水果世界、金颖园、从玉菜业有限公司等;三是旅游投资商投资开发的农业旅游景点,如百万葵园、祈福农庄等。前一、二类,旅游人才都很缺乏,即便是象金颖园这样的大型农业科研基地,虽然有着非常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在农业生产、科研方面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但是旅游专业人才却十分缺乏,因而使得景点的项目设置、市场促销、景点管理都没有充分发掘潜力,旅游接待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导游解说人员达不到专业要求。从而导致宝贵的旅游资源被浪费,旅游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
(3)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不是很合理。主要是农业旅游景点的分布较为零散,既不方便旅行社组织旅游线路,也不方便游客出游,还不利于形成集聚效益。而在我国农业旅游最发达的成都市,最为知名的几个农业旅游景点都具有较大规模,如“郫县友爱乡农科村”。
(4)对农业旅游管理较为滞后。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点多、规模小、经营不稳定等情况,而相关的管理没有跟上。但是,农业旅游的管理却不容再忽视下去。因为,它一方面关系到农业旅游产品的长远发展,只有形成规范的管理,这一行业才能够真正吸引有资金、技术、市场实力的商家进入其中,也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广大游客的身心安全。农业旅游涉及到品尝、采摘、耕作、住宿、娱乐等活动,都有可能影响游客的身心安全。在过去,由于农业旅游接待的游客规模不大,这些问题尚不突出,现在随着农业旅游接待的规模日渐扩大,一些游客与农业旅游企业、从业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应用而生,一些安全事故也会出现,而用一般的法规政策无法对它们进行规范,因此,急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也急需要有关部门承担起管理职责。
4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则
4.1原则
(1)特色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注意突出特色,特色即吸引力,特色即竞争力。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企业。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发展不同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是发展农业旅游的关键。而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提高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和社会知名度。
(2)文化原则。旅游与文化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具有较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才会有持续吸引力。农业旅游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农村地区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因此,应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民俗艺术,如风俗传统、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提升农业旅游的品位。(3)环境原则。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农业旅游,顾名思义离不开农业。但仅有农业而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也就无法成为农业旅游。因此环境是首要的条件。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应以不得妨碍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为前提;同时,旅游景点的项目设计、解说服务、配套设施等都应体现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获得环境保护的教育。
(4)市场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例如,可以借重要的旅游景点,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各个农业景点还应注意瞄准特定的细分市场,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好产品设计,形成竞争优势。
(5)乡村性原则。农业旅游是一种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活动,就要明显区别于城市旅游活动,因此,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注意突出乡村的特点,也就是自然、生态、农业活动应是项目设计的主题,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持乡村的特色,在建筑的体量、用材、造型、采用的服务设施、绿化、道路等等方面都应有乡村风格。
(6)体验性、参与性原则。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一定要注意突出游玩过程中的体验性、参与性。现代人的消费,特别人是旅游,有着强烈的体验意识、参与意识。人们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而是更期望自己能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农业旅游企业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就可以创造条件让游客得到各种体验,得到稳定的、明确的、独特的并有价值的体验。而景点的吸引力、品牌形象在游客独特的体验过程中,将深刻地印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农业旅游景点有着很好的条件为游客提供体验服务,如菜场让游客自己采摘蔬菜,在果园可以让游客自己采摘水果,在茶园可以让游客摘茶叶、做茶叶、学习茶艺,在奶牛场可以让游客挤牛奶,等等。农业旅游景点让游客参与到农事活动当中,不但可以提高游客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更佳的经济效益。
4.2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管理,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制定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等政策规章规范,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四川省成都市也曾制定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等地方标准,效果都非常不错。广州也应该制定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对农业旅游景点提供旅游服务,提出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强制性要求,是指景点在某一方面,如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一定要达到的标准;指引性方向,是建议农业旅游景点发展的方向。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的重点是建筑、道路、绿化、餐饮设施、娱乐设施、住宿设施、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保险、争议投诉处理等方面。其次是可以建立起“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制度。先期确定几个“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对它们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促销扶持,以它们的良好发展、示范影响,带动其它农业旅游景点的规范化和快速发展,也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吸引力的增强。再次是探索建立起农业旅游协会、农业旅游基金会等民间社团组织,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的互利合作。
(2)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完善旅游项目结构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精心设计各种旅游项目,不断注重项目的创新,注重项目的特色和品味,例如可以请旅游专家、农业专家策划设计一些特色项目;二是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将地方民俗、戏曲等作为农业旅游景点的吸引物融入到景区发展当中;三是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适量开发一些游乐项目,但不能喧宾夺主;四是项目的发展要注意细节、要有一定的深度;五是重点发展一些体验性、参与性强的项目。
(3)优化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
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布局于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地方。另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集中分布,或者依托重要的旅游景点分布,形成几个农业旅游景点较多、占地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片区。如促进白云山、帽峰山地区的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这两个大型景区之间相隔不远,周边地区主要是农田、果园、菜园等,目前,这一地区已有不少的农业旅游景点。近期,广州应进一步推动这一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在这一地区的适度集中。
(4)搞好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农业旅游市场促销
农业旅游景点大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有限,因而,自身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旅游市场促销较为困难,在市场促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采取举办农业旅游景点展销会,在有关媒体上农业旅游景点信息等方法促销广州的农业旅游景点、补贴企业或无偿帮助企业在道路上设立旅游景点标志牌等。还可通过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加强对城市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在广州旅游网上设立农业旅游专题,介绍全市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详细情况,并注意及时更新资料、增添新的农业旅游景点资料,以反映农业旅游景点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以及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联系方式、交通方式等;精心组织制作编写、绘制广州农业旅游指南、导游词、农业旅游景点分布及交通图等书籍、地图,并在市内各酒店、旅行社、旅游咨询问讯中心和有关的旅游展销会等场所免费向游客和旅游从业者发放。此外,还要进一步促进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合作。旅行社在收客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各农业旅游景点应利用好这一渠道,通过双方收益的合理分成,提高旅行社开发农业线路、开拓农业旅游市场的积极性。
(5)鼓励乡(镇)村积极开发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不是一个高利润的产业,因此,很难吸引到大规模的社会资本,很少有大型工商企业会投资开发农业旅游。因此,农业旅游景点的规模一般较小、实力较弱。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农业企业的投入和农民的投入。而农业企业和农民的组织、协调能力、影响力、可利用的资源都是很有限的。因此,这就需要乡(镇)村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组织农业企业、农民开发农业旅游。可以在五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引导、帮助农业企业、农民树立起旅游发展意识、积极开发旅游项目;二是配合有关方面,加强本地区的旅游官传促销:三县编制建设发展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改善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四是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形成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的较大规模的集聚,如“荔枝村”、“杨梅村”、“香蕉村”等,使之对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五是通过村规民约规范农业旅游市场,促进有序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