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17:05: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博物馆规划设计要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城市博物馆;旅游项目;收藏品;多元化;形象规划
博物馆以其独特的资源特征理所当然的成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它可以被看做一本包含万象的百科全书,以其悠久的收藏品和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逐渐形成一处更高层次的文化景观,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具知识力以及文化内涵的强大推动力。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追求旅游享受的同时,更多的关注放在自己在旅游中的所学所得,那么,城市博物馆旅游项目的开发,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同时也借助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丰富了文化旅游的内容和内涵品味,也为旅游业的扩大和发展提供了不可比拟的力量。应该怎样开发城市博物馆旅游项目,使得博物馆在文化旅游产业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以下几点将作出比较完善和详尽的说明。
一、 开发中应以保护收藏品为前提,营造以人为本的旅游环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博物馆在传播文化知识以及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基本功能就是收藏、研究和教育,有效地使收藏品及其研究成果为社会公众服务是一个博物馆存在的价值之一,因此,进行藏品的保护措施是开发过程中必须做到的方面。博物馆的收藏品是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其他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前提,在进行博物馆旅游项目开发时,首先要保存收藏品的本来面貌,并且分析它的科学文化价值,为充分利用藏品、实现目标作铺垫;其次,要根据藏品保护对环境的要求进行藏品的展示方式和陈列,合理安排在可接受范围内游客的数量,在藏品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开展旅游;还有,在游客的参观游览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式让游客了解藏品相关的知识背景,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使得旅游者在欣赏中有所得、有所悟。在实行“禁止拍照、摄像”等保护措施时,要适当的对一些一般藏品取消此禁令,从而给予在观赏中的游客以亲切感和更大的吸引力,营造以人为本的旅游环境。总之,博物馆旅游开发项目中以保护藏品为前提,是进行其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促进博物馆在文化旅游中获得长足发展空间的先决条件。
二、 旅游项目开发的主题类型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设施设计要实现休闲功能。要使得城市博物馆的旅游项目的开发适应文化旅游的需求,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层次方面的需要,在进行旅游项目开发时候,要注重主题类型的多元化,注重结合时展过程中的产物去开展文化旅游,才能更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和肯定。在进行旅游项目开发时,可以考虑结合人们感兴趣的自然、人文、军事、艺术、时事等主题进行一定的规划和安排,让不同的主题给人们深刻的文化体验,在观赏中感悟人生价值等。与此同时,博物馆是人们非常渴望和喜欢去的文化旅游和休闲之地,在旅游项目的设计中要增加对休闲功能的注重,使得旅游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一种类似社交性以及娱乐性的体验,比如,可以通过模仿迪斯尼乐园的形式,在馆内比较开阔的地域提供赋予学习性、娱乐性的有奖问答、文化趣味小游戏等互动项目,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增加收入和扩大客源,更重要的是让旅游者在观赏和参与中获得了很多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充实了博物馆文化旅游的意义。当然,每一个城市博物馆的旅游项目开发的主题是要因地制宜的,不能纯粹效仿更不能人云亦云,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加强博物馆旅游品牌形象规划设计和旅游宣传,提升博物馆影响力和文化氛围。所谓的形象规划被赋予两层含义,即构建旅游景点品牌的总体理念和总体理念指导下的视觉设计工作,在进行城市博物馆旅游项目开发时,要科学合理的考虑博物馆的品牌形象的打造,以提高其在文化旅游市场中的影响力和地位。进行构建时,从吸引观众、引起观众情感共鸣方向入手,使得观众对博物馆展览点的总体情况产生清晰、明了的印象和认识,同时要根据博物馆的特色和精华进行有针对性、具体性的描述,增强其在旅游者选择中的着重点。再者,对博物馆的服务、设施等名称和标志进行鲜明合理的视觉设计,通过图片、索引、口号、标题等形式将博物馆观赏点的可视资源进行符合市场需求的系统化、符号化的视觉设计,从而不仅起到了宣传的效果,也符合了大众口味。当然,在进行博物馆旅游项目的宣传工作之时,要注重博物馆文化旅游行业与当地政府互动、参观点自身与社会互动等宣传推广计划,从而形成强有力地宣传体系,构建和谐的文化市场服务平台。注重城市博物馆旅游品牌形象规划以及宣传工作,对于提升博物馆影响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城市博物馆在文化旅游中取得有力竞争地位的法宝。
在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博物馆旅游日益成为人们所青睐和追捧的文化旅游的首选,作为一种高品位的文化旅游,博物馆最系统、最生动地展示了不同的灿烂文化。民族风情、科学技术,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因此,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博物馆旅游项目的开发,为文化旅游注入新鲜活力。
参考文献:
[1]张敏.《博物馆与旅游》[j].中国博物馆,2004年
关键词:榆林四合院;吕氏宅院;保护设计改造
由于近几十年以来的“破四旧”和“建设性破坏”,雄峙数百年的古代建筑,充满特殊艺术韵味的榆林四合院,所剩无几。不仅仅是四合院建筑本身被无情破坏掉,就连四合院的各种建筑构件也没能幸免并且大部分已经停止了生产。四合院躲得了人祸却不能躲不过大自然循环规律――天灾,风雨的侵蚀、虫鼠的啮搜,现状不忍直视。传统四合院民居如何在现代完整保存,如何更好地适应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就成为我们当下最重要的任务。
本设计方案为榆林吕二师下巷四号吕氏宅院,分为室内和室外两个部分同时进行。主要包括:水电改造、墙体固化、消防体系的建立、植被分析、道路优化、空间规划、空间装饰、空间改造等方面。现在快节奏的状态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假期出游成为人们放松与消遣的一大方式,旅游体验空间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本着继承榆林四合院的传统文化,弘扬榆林四合院的民族精神为出发点,同时推动榆林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空间总体规划
吕氏宅院的空间规划方案设计的灵感来自于榆林民俗博物馆,通过实地测量和与宅院户主的沟通交流,最终将吕氏宅院被破坏的部分建筑进行还原并进行可持续改造。设计通过对该院的墙体改造、空间区域划分、家具材料分析、色调分析、墙体表面维护、软包设计等一系列改造,将其打造为可产生经济作用的“一站式旅游体验空间”。
二、空间改造设计
吕二师巷4号吕家大院为二进式四合院,原榆林总兵吕氏宅院。规模宏大,形制独特,大门建造及其精美讲究。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四合院的大门是主人身份和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四合院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大门空间入口处主要以恢复原貌为主,官绅富豪府邸的广亮大门高大而宽敞,门洞两侧坐落着石狮石鼓,大门上悬挂着御赐的牌匾。油漆净亮的门扇上镶嵌着金钉,大门外笔挺高耸的旗杆展示着院落主人曾经的身世显赫,威严和神秘。空间上将原有倒座房改造为吕氏博物馆,地面设计将钢架结构以及钢化玻璃进行完美结合,在地面的间隙加入一些古董,柔和的灯光投射到锈迹斑斑的古董上给人一种淡雅的美。整个博物馆的空间围绕着吕氏丰勋的历史为背景进行设计布局。
方案中“|西厢房旧址”和“学堂”主要作为参观体验空间。室内布局采用轴线对称形式,色彩尺度、装饰,都依次分出高低、大小、明暗、繁简,以表现出主次以及秩序。厢房为三间,色彩装饰以明清家具为主、装饰色彩以黑、红为主。室内多采用对称式的布局方式,其中包括:竹编、花被、陶壶破旧实木人字顶,以显古朴之风格。
因吕氏家族清康熙乾隆年间出现过榜眼,因此固增加了学堂的设计。现在书房位置已是现代建筑,因此将原来书房的位置恢复旧时学堂的样貌。室内家具的摆放采用成组或成套的对称布局形式,配以成组的橱、柜、椅,成对摆放,力求严谨。白天采光充足,晚上灯光柔和舒服,射灯、灯筒也是由实木制作暗藏到顶内,毫不影响顶部结构与视觉效果,地灯灯架采用弯曲树干制作,自然、有趣味,打破了直楞直角桌椅造成的古板的氛围。中央挂有孔子画像,墙壁上挂饰古老字画,增添了儒风韵味。一部分设计为了使其产生经济作用更加强调功能,强调结构和形式的完整,更追求材料,技术、空间的表现深度与精确。
主题体验房在设计中没有改变空间结构,符合了保护古建的要求。利用现代技术、材料、将其设计打造,正堂两边椅子摆放依然比较对称但是装饰了抱枕靠枕的软装部件,靠枕、坐垫的布纹采用了红花绿叶式陕北特有的图案,和卧室被子统一了风格。灯光较为柔和没有了浓墨重彩的红光与黄光。对于现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社会生活来说,清清淡淡统一柔和的环境更适合他们。墙上装饰采用了,明清时期名人字画、保留了人字顶结构,采用仿古吊灯,但新加入了现代地毯、书架和射钉,使其符合现代大众的居住条件与审美。
中国有很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品茶是一种艺术,是一种享受,茶文化的渊博精深就要求对茶馆的设计、茶馆的装修要讲究内涵,这样才能与中国的茶文化相迎合。此餐厅座位搭台是4人方台或者是6至8人的圆台或长台,同时加入2人台。散座设在一个特别宽敞的空间,视觉空间的大小放置了合乎比例的桌椅,每一桌有四到六张椅子。之间的距离为两张椅子的宽度,以方便顾客出入自由。餐厅内全部由单扇或者多扇中式屏风隔成的一个个小包间,古色古香的环境,淡黄色的灯光,在灯笼内散发温和不刺眼,安逸的氛围适合旅途劳累的游客,使人用餐舒心。包间与包间中间的两扇屏风中间填充了隔音材料,保证包间的隐秘性。半开的大窗使阳光充分照射进室内,加上屏风隔断形成的阴影,给人一种温馨感。
三、总结
设计采用中国北方传统民居风格,以陕北传统四合院为主要依据对象,通过实地考察榆林民俗博物馆空间结构的内部装饰与家居风格,保留其独特的民俗、民风、民情,以及以旧补旧的方法与手段达到充分展示,还原我国北方传统民居独特风貌的目的,同时达到推广一站式民俗旅游体验的效果。为了使其四合院具有时代性、实用性,我们希望可以通过此次设计改造实现四合院的有效转型。
参考文献:
[1]榆林民俗博物馆,2006,榆林规划设计院.
关键词:博物馆 安防 消防 统一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博物馆是传承文化、传播知识的殿堂,博物馆文化主要体现于展现藏品价值,钩沉历史文化,陶冶民族精神。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作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文化积淀的象征,中国的博物馆建设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全国共有博物馆2500个,年接待观众达2.56亿人次。博物馆大多雄伟壮丽,而博物馆一旦文物被盗或发生火灾,所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因此,在博物馆中建立一个完善的安防系统,消防系统不仅可以防止人为破坏、盗窃,更可防范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一、博物馆的安防要求
博物馆的安防有物防、技防、人防。博物馆的物防也是实体防范是安全防范的基础,实体防范包含围墙、通道、门、窗、展柜的防护。在一个博物馆做安防设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实体防范,博物馆应该在不影响美观的前提下,尽可能把围墙、门、窗、展柜做的坚固,让犯罪份子实施盗窃进不来拿不走或者很难实施。展柜的玻璃最好加装防暴膜或者采用加胶玻璃。中央控制室的实体防护也非常重要。
博物馆的技术防范是安全防范的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那就是犯罪份子来了我们要能够知道,为抓捕盗窃博物馆的犯罪份子提供第一手资料。技术防范(包括防盗报警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出入控制系统、供电及防雷等)。
博物馆的人防就是保安和监控值班人员。人防是博物馆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只有保安人员、监控值班人员和全馆人都认真的负起安全防范的责任,博物馆的安全才有保证。同时必须物防、技防、人防。相结合才能更加有效地做好安防工作。
根据公安部门对博物馆安防验收要求,除了人防和技防外,更重要的是验收物防,要求博物馆墙要坚固,通道、门、窗要少,要封闭,最好不要窗,少门,门是要有门禁系统的,能过门禁的磁卡或密码才能将门打开。特别是库房、展厅开门是要有程序的。
二、博物馆的消防要求
1、博物馆建筑,必须符合GBJ16—19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
2、陈列厅、库房不得改变原有的结构或在原结构上加装可燃构件,如吊顶等。
3、陈列厅、库房应有两个以上安全出口,门必须向外开启。窗得敞开,楼梯通道必须保持畅通,便于逃生。
4、陈列厅、库房应安装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同时需配置轻便灭火器。
5、博物馆应设置消防控制中心。
根据消防部门对博物馆的验收要求,与安防正好是相反的,门、窗、通道越多越好,发生火灾时便于逃生。无论博物馆是在白天正常开放时间,还是闭馆时间,主要的门、通道一定要保持畅通。
三、如何将博物馆的安防与消防统一
安防要求博物馆门要关,窗要少要关闭,特别是展厅和文物库房,不能有窗。消防要求门要开,窗要多要开启。这样就产生矛盾了。如何把博物馆的安防消防有机的整体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我认为这是完全能做到的。
作为国家的文化积淀象征,博物馆大多雄伟壮丽,但其安防消防系统却略显简陋。而博物馆一旦被盗或发生火灾文物被损坏,所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因此,在博物馆中建立相应的安防消防系统,不仅可以防止人为破坏、盗窃,更可防范火灾或自然灾害等事件的发生。
1、严格执行标准,规划设计统一
首先在建筑设计上要整体考虑,即要有安防的标准,也要有消防的标准,按照规范要求通盘一起考虑设计。不要只顾自己,不考虑整体。比如说博物馆库房、展厅不开窗的尽量不要开窗,通道加大、门加大,这样有利于疏散观众,便于逃生。通道楼梯和门要有安防的功能也要的消防的功能。
博物馆安防系统的建设,国家出台了《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和《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根据这些文件法规要求,一个博物馆的安防系统建设,主要有物防、技防、人防三道防线。目前的大部分博物馆安防系统设计比较简单,物防墙、通道、门、窗、都会达到要求,而技防主要通过视频进行简单的监控,使得博物馆的安全防范工作存在隐患。作为博物馆的安防系统应该是一个多模块、多功能、智能化、高灵敏的软硬件结合的系统。同时人防是更为重要的一个安全防范体系。
博物馆的消防设计,除必须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外,博物馆作为人员聚集场所,其安全疏散出口不得少于两个,并须设置符合要求的疏散指示标志及火灾事故应急照明装置。还必须做到,钢屋架结构应喷涂防火涂料,以增强耐火性能,吊顶装修应采用轻钢龙骨等非燃烧材料。电器安装方面。禁止使用大功率电器,严禁使用碘钨灯等高热灯具,任何灯具的布置都应避开可燃物。灯尾线应套耐高温材料的套管进行保护,日光灯的镇流器不充许安装在可燃物件上,更不得安装在吊顶内,须做好散热防火处理。电线穿过金属或木质部位,要套防火隔热绝缘套管,电线的负荷量应控制在70%~80%,各低压线路要安装分路保险,熔丝容量按实际额定电流的1.5倍计算,线束直径不大于2厘米。大楼必须安装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博物馆的墙、通道、门、窗、及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是消防的关键,应与安防整体设计,既有安防功能也要有消防功能。做到统一设计,统一调度,统一使用。使博物馆的安防与消防能融为一体,真正起到安防与消防作用。
2、设备软件兼容,整体高效防备
在设备和软件上要整体考虑,安防系统的设备和软件要符合消防的需要,而消防系统也要与安防能相连通。平时通道和门禁是为了安防的需要,当发生火灾时就成为消防需要,该关的关,该开的开,顺利防火逃生,不要出现发生火灾时门打不开,有偷盗时,门厅又关不紧。安防监控中心应与消控中心在一起,并能成为一个大的系统。,这在很多博物馆不能做到,各自为政。当发生火灾时安防系统不能发挥作用,门和通道不能及时打开,使观众无法快速逃生。博物馆是一个既开放又需要严格保护的场所。又是公众开放区域,既要考虑到展品的防盗、防破坏,又不能影响到展品的正常陈列,还要考虑到安防设备包括门禁读卡器、各种探测器、摄像机、音频采集头等的美观、隐蔽性。同时,暴露在外的设备不能对参观人员产生心理压迫感,而大量人员的正常出入不能导致误报率的上升。同样消防设备也一样,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应当隐敞,自动报警装置和消防栓必须处于明显位置。这些设备应全部连在一个系统上,只有在设备和系统上做到统一,才能发挥安防和消防作用。
3、制度建设加强,工作正常运转
在制度上应该协调统一,如何加强制度建设。应该有一整套对应安防、消防的管理制度和措施,落实到人,正常上班和对外开放时通道和门是什么样的状态,下班闭馆时又是怎样的状态,平时做到小偷进不来,当有偷盗时门厅是如何关闭的,在发生火灾时,门是如何开启的,,不要出现博物馆的门,平时又防不了盗窃,有火灾时门又打不开。做到各项的设备、系统能正常运转。就是管理制度上要有一整套可行的方案和措施。责任到每个人。用制度来保证安防和消防的工作。
4、多种安全演练,增强安全意识
增强安全意识,多搞安全教育演练。熟练掌握各种系统知识,熟练掌握各种设备的运用,做好各项安全和消防预案,当发生火灾时如何组织观众疏散。能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应对各种偷盗、火灾事故的发生。博物馆每年至少要进行二到四次的安全消防演练,增强全馆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防范盗窃和各种事故的发生,同时教会每个人都会使用消防器材。特别是如何进行人员疏散,有序快速撒离。做到点岗定人,分工合作,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安全防范和消防队伍。
5、管理工作到位,防止事故发生
管理上要根据实际,切实能防止一切事故发生,从馆的建设、装修到日常管理都要有一整套管理体系。
如果一个博物馆墙、通道、门、窗、展柜都做的很好,也安装了很多摄像机和报警探测器、消防报警器等,发生了盗窃案件,防盗报警系统报警了,摄像机也看见了,但没有抓到人。或发生了火灾事故没有被发现。这就是管理上的问题了。一般犯罪份子盗窃博物馆都是有备而来,经过周密的策划。而且盗窃基本都发生在晚上,而博物馆的保安人员如没有认真防范,就会造成大的安全事故。所以在管理上必须到位。同时要针对博物馆实际,排出馆内重点要害部位,特别是库房和监控中心是重中之重,更应该重点保护,展厅是最容易出事的场所。禁止一切人员和观众在展厅内吸烟,加强对展厅监控管理保证不出任何安全事故。一个好的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首先要解决的是实体防范,技术防范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人防更为重要,就是根据规章制度管理到位。
总之,一个好的博物馆安全防范体系应该是一个综合系统,它包括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一套稳定可靠的技术防范设备,一套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一批克尽职守的保安队伍,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博物馆安全正常高效的运转。才能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好的参观学习的场所。
参考文献
[1]俞炳扬.浅谈博物馆的安全技术防范措施[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1,5.
[2]钱建明.技术防范在博物馆的应用[J].海峡科学,2010,6.
[3]张立胜.当前博物馆文物安全工作问题与对策[J].中国博物馆,2008,12.
[4]赵红梅.浅谈安全技术防范[J].大众标准化,2005(7):31-32.
【关键词】城市规划展览馆,主要功能,设计原则,展示方式,发展趋势
一、引言。作为城市宣传的重要窗口,城市规划展览馆为公众了解城市历史、关注城市变化、参与城市发展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平台;作为城市代表性的文化建筑,城市规划展览馆被赋予了新的政治文化内涵.,有其自身的社会意义和美学意义,.而作为展览建筑中新的专业性展馆――城市规划展览馆又具有自身独特的不可取代性。
二、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定义。城市规划展览馆是城市规划的“研究馆”,集中了大量规划素材,可以为研究、制定城市规划提供重要依据;是城市形象的“展示馆”,可以展示城市特色,彰显城市魅力;是城市历史的“博物馆”,可以浓缩和形象展示一个城市的历史变迁;是城市规划的“教育馆”,可以普及规划知识,增强市民群众的规划意识,自觉遵守规划、支持规划。
三、城市规划展览馆的主要功能分析。
1、城市展览功能。应体现及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充分展示城市历史演变和发展变化,使市民更多了解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使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城市历史、城市发展的信息。
2、规划公示功能。展示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重要地块详细规划等城市规划内容:通过公示征求市民建议,增进政府与市民的相互沟通与了解,使城市规划更为科学、合理,更具可行性。
3、咨询交流功能。举办学术报告、规划咨询的专业场所,为专家与建设者提供一个小型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水平。
4、宣传教育功能。宣传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全社会的规划意识,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关注、参与、监督城市规划。
四、城市规划展览馆的作用。城市规划展览馆一般是市政府投资兴建的大型公益性设施,是实现“执政为民”、“阳光规划”、“公众参与”的重要手段;是市民与政府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是公众咨询城乡规划和学术交流的场所;是市民休闲、旅游、观光的景点;是城市历史与未来、城市规划及城市建设成果的展示平台和窗口;是展示城市精神气质、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市民自豪感、宣传城乡规划知识、相关公共政策、亲民、互动、前瞻的“城市之窗”;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点展示历史文化、总体规划、建设成就和未来发展等重要内容
五、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发展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越来越受到政府管理者、建设者、投资者、市民等社会各界的重视,为了诠释和展示城市规划的成果,全国各地出现了一种新型专业化场馆――城市规划展览馆。
城市规划展览馆作为城市整体形象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城市建设的沧桑巨变以及城市发展成果与总体趋向。它不仅为城市规划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政府规划决策与社会各界沟通的桥梁,为国内外专家、城市投资、建设者提供学术报告、规划咨询的场所。也成为普通市民了解、参与、监督城市发展的最系统、直观、生动、快速的有效途径。
六、城市规划展览馆的规划设计原则。
1、城市规划展览馆的规划设计,应体现和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2、城市规划展览馆的规划设计,应适当采用高科技手段,在采用展板、模型等传统展示手段的基础上,将现代声光电技术融入多项展示环节。
①要有最时尚的建筑理念,充分借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案例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将规划展览馆建成低碳、环保、绿色建筑的典范案例,让市民切身感受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成果。
②要有最先进的展示手段,按照“不求最大、但求一流、但求最先进”的思路,充分运用当今世界最现代、最先进的声、光、电、3D、4D等科技手段,增强规划展览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③要有最完美的展示内容,多角度展示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展示生态文明城市理念。
3、城市规划展览馆的规划设计,应注重人流动的科学设计,注重参观者的参与互动,让参观者以轻松愉悦的心情认识规划、了解规划、参与规划,应极具专业性、知识性、互动性、趣味性和艺术性。
4、城市规划展览馆的规划设计,同样要考虑后期扩建和提升的重要性,要为以后的提升和扩建留有空间。因为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城市也在发展,规划展览馆的建设也要随着诚实的发展不断的更新提升,其中的展览展示内容也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而更新,因此,规划展览馆的设计也要考虑展示内容的可控性、可调性及可变性,从而避免重复施工,多次修整,做到真正绿色、环保、可持续。
七、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展示方式。在迅猛发展的科技力量的推动下,现代城市规划展览馆那种传统的展示方式,诸如图片展示、模型展示、普通的多媒体展示等均已不能满足现代展示的需求,而高科技支持下的多种展示方式却应运而生,其中包括:数码电影系统、幻影成像系统、大型宽幕影视观摩系统、思维动画立体影视系统、360度三维虚拟影视演示系统、虚拟驾驶系统、人景合成系统、表面声波触摸系统、游客查询系统、以及多媒体系统的整合运用等。这些展示方式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现代展示的要求。
关键词:博览建筑 社会化 建筑大众性
中图分类号:TU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37(2010)06-0090-04
“社会化”一词本来的定义是在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提出的,意思是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然而,在今天“社会化”这一定义已经不仅仅用于人这一社会单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明提升,社会构成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参与到社会化的浪潮中。博物馆自身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已经肩负了一定公共性质的社会职能。当代公共博物馆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其职能已经不只是一个研究和教育机构,更加丰富的内容使其成为寓教于乐的场所;馆舍形式更是屡屡创新,不仅引领建筑科学的潮流,也体现其展陈物品与设施的多样化。伴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隆重开幕,第22届国际博协大会也将于2010年11月在上海举行,大会的主题是“博物馆与和谐社会”,这充分体现了博物馆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博物馆作为事件性和大众性的建筑类型,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于是对博物馆建筑的设计就不能够再按老的思路进行,不要再盲目追求其数量的增加,而要在满足基本观展功能的同时,考虑其质量的提升,要以社会和人的需求为出发点。
将博物馆建筑“社会化”就是要将其功能丰富,从设计的角度去帮助它完善职能。世界知名博览建筑如大英博物馆、卢浮宫、蓬皮杜艺术中心等,建筑形式从宫殿、神庙、教堂及达官贵人府邸,发展到躁动,多样且无风格化,可以看出人们对博览建筑形式的认知在不断地发展中。但是从内而外更多的细节并没有考虑其在社会中的作用,没有以人的感受为重点。建筑造型仅仅是从表现博览建筑内容主题,突显博览建筑功能、适应基地环境等方面考虑为主,已经建成的博物馆除了展品本身的吸引力外,有多少会因建筑本身的魅力去俘获人心呢?我们应重新思考博览建筑如何从外在形式、内部空间及展示内容本身提升博物馆建筑的品质,为博物馆建筑的社会化创造有利的条件。
世博会与博物馆
世博会是文博事业的最大社会性。世博会对主办城市而言,建筑界一般关注它为城市留下什么标志性建筑,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原子塔、美国西雅图的太空针塔、日本大阪的太阳之塔等。可若从文博视角看,我们又会发现世博会对主办城市的文化贡献是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也即带来更广泛的社会认同感。早期的世博会由于经济、文化上运行成功,故主办方几乎不考虑展馆的后续利用,常常是世博会结束,展馆即拆除、迁移,展品由原物主收回,展会场地恢复原样。20世纪30年代后的世博会,由于开始考虑到世博会对主办城市产生的持续效应,虽世博会期间建设博物馆的现象较少,但出现了世博会后将展览转变为各类博物馆的情况。如1937年专为迎接巴黎国际博览会而兴建的著名建筑夏洛特宫,现已是包括法国建筑艺术博物馆,海洋博物馆,电影博物馆和人类博物馆,文化遗产博物馆等在内的博物馆建筑群。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世博会建设的艺术博物馆、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建设的世博美术馆(现为国际美术馆)和日本民间艺术博物馆等均为世博会后被保留下的建筑。
20世纪末以来,由于世博会的人文色彩更加浓厚,主题性世博会越来越为主导,加之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世博会规划设计的影响,筹办世博会期间建设的博物馆也不再作为单纯的展览项目,而与世博会主题以及城市文化的未来发展相联系。如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世博会的主题是“海洋,未来的遗产”,主办城市建造了一座巨型海洋馆,按建筑规划,海洋馆被留下了,目前已成为欧洲最大的水族馆(属于博物馆的一种)。2010年5月开园的上海世博会更有将展馆的博物馆再利用的周密计划,如上海世博会园区选在上海母亲河黄浦江边,它位于南浦大桥与卢浦大桥之间的浦江两岸,其间拥有太丰富的博物馆文化资源距今已有140多年的江南制造总局的江南造船厂,世博会园区1/5是由旧工业建筑改造而成的展馆,原上海南市发电厂的主厂房建筑也被改造为世博会主题馆之一的“未来探索馆”,原上钢三厂的特钢车间已制造为“宝钢大舞台”等。上海世博会后,不仅这些利用旧工业遗产建筑的博物馆被保留,世博会的部分新建展馆也将改建为博物馆,届时不仅上海世博会的社会性会得到更大延伸,即将出现的上海博物馆群也将与城市、社会,公众一起谱写上海城市文化的发展新曲。
建筑发生的“事件性”
博览建筑越来越成为城市的重要标志建筑物,并且伴随着城市某些重要社会事件的发生而产生,如中国电影博物馆是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而设计建造,中国科技馆新馆又是在北京奥运会“科技、人文,绿色”三大理念下的奥运配套建筑工程之一。建筑师对其外在形式的设计已经不再是简单地从其研究或者教育的功能出发。而更多的满足观展职能与所要发生事件主题的需要进行设计。这些博物馆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社会事件。同时,博物馆建筑的空间尺度已经变得多样化起来,并且越来越与城市设计相联系起来,外在形式已经突破原有纪念性的尺度给人造成的庄重心理,更多的是通过外部造型去述说建筑自身的故事性。如何使建筑融入社会并使人产生与之“亲近”的欲望,可能是建筑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当人对建筑有一种认同,当建筑的存在与城市环境是那么的和谐,那么人就愿意进入到建筑中,而不介意建筑中的内容。外在形式是建筑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其能否融入社会被大众接受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博物馆建筑受争议与否的首位要素。
中国电影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其主入口处的五角星,人们对电影的体验或多或少会跟“星”产生联想,不能否认它的设计还是以表现博览建筑内容主题为出发点的,但是已经突破了固有的入口形式,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娱乐场的入口,仿佛观众将进入一个奇幻的电影世界一样,让人对建筑内部充满好奇,立面幕墙选用红、黄、蓝、绿四种不同的色彩,并让光参与了设计,除了对比搭配更加突出了一丝神秘感外,还分别代表不同的功能分区,让观众从外部就知道建筑内部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广场上面一道断续的斜墙同矩形建筑构成如电影场记板的平面组合,这也是让观众能感同身受的建筑手法。
中国科技馆新馆建筑形式灵感来源
于鲁班锁,与中国电影博物馆一样,给人以智慧的联想,建筑形式很好地表达了科技这一概念。建筑外部构造形同鲁班锁,“拼构”而成的形体,让人对其内部空间产生好奇。白色与绿色的搭配更显得建筑本身的精神,眩目的穹幕球更像是奥林匹克中心区的一颗明珠,让进入奥林匹克中心区的人们无法抗拒它的魅力。
公共空间的“手法化”
内部空间是人与建筑最亲密接触的地方,使人对某一建筑流连忘返的正是它的内在。但是,不应该单纯依靠奢华的装修来实现这种吸引力,毕竟受装饰材料及使用年限的影响,再光鲜的表皮终有脱落的一天。应从空间设计本身来考虑,将建筑内部空间精心设计,它的独特才会让人更加印象深刻,它的魅力才可能会是独一无二,这也是体验建筑之所在。
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内部空间设计灵感来源于电影蒙太奇与长镜头手法。蒙太奇本身就有建筑学术语的色彩,意为构成装配,现在是将这种手法回归于建筑设计中。而长镜头刚是在一个镜头中不间断的表现一个事件,如果每一个空间所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那么这就是一个事件,也可以说这个空间就是一个长镜头,如何创造建筑空间的长镜头,这也是内部空间丰富的难点。
电影博物馆的内部空间特别是公共空间发生的事件是依靠光影和色彩来塑造的,虽然建筑装饰材料统一采用黑白灰色系的固有色,但是由于建筑主要玻璃幕墙采用不同颜色的彩色胶片拼接而成,于是色彩斑斓的光线就过滤和映射到内部空间,造了奇幻的效果。投在空间中的巨大影子亦真亦幻,观众在空间中显得又那么渺小,穿梭于不同空间之中,极像是与光影巨人在捉迷藏,让人仿佛回到了游戏的童年。
中国科技馆新馆继续将“拼构”这一手法延续到了室内空间,同电影博物馆一样,以色彩吸引着进入其内部的人们。白绿相间使得室内空间如同从室外空间延伸进来。较之老馆,明亮宽敞通透可能是新馆的亮点。公共空间也毫不吝啬它的尺度,以致使空间六个面用相同的手法去表达拼贴穿插,极像是成为鲁班锁的内部一样,让观众又多了份直接的游乐场似的体验。
功能类型的“娱乐化”
博览建筑逐渐已经成为新的城市消费增长点,虽然大多数博览建筑属于政府公益性场所,但是尽可能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将大众吸引到建筑中产生消费已经成为每一个场馆解决自身收支平衡的主要来源,除了有展品自身吸引力外,场馆休闲服务设施是否配套,已经成为博览建筑有无竞争力的重要法码。
中国电影博物馆因为其展览内容的特殊性,除了有其它博览建筑场馆中例如商店、咖啡厅等辅助功能空间以外,还有一个现代化的电影院,此影院同时拥有巨幕和数字影厅及多个普通影厅,这在国内也一流的影院设施。这也使观众参观完电影相关展品外,可以继续留在博物馆内成为可能。以相对低廉的票价看时下最新的大片,消费也就成自然。
中国科技馆新馆对其设施的娱乐性考虑直接体现到它的展品上,丰富的科普展品不仅在教育大众方面有突出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与观众直接产生互动,真正的做到了学与玩的结合。科技馆的展厅更像是一个超大的室内游乐园,突破了传统展与观的一对一关系,这会成为吸引观众到来的重要因素之一。
排除市场经济因素的深度思考,中国电影博物馆和中国科技馆新馆已经很好的将博览建筑与娱乐建筑相整合,给中国建筑师在博览建筑设计理念及社会文化认知中开辟了一条新路,功能类型的寓教于乐其实就是将单一的博览建筑博展功能更加丰富化,以观众的角度去考虑增加其它功能,让博览建筑真正成为一个城市大众集聚的中心,这更是博览建筑发展的方向。
结 语
关键词:希腊遗产保护;法律与实践;尊重;严谨;展示
Abstract: On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laws like the 38 Provisions on Cultural Relic Protection promulgated and enacted by Greece in 2002, together with the brilliant Greek cultur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to and comparison of the Acropolis of Athens protection, the new Acropolis and the national archeology museum and through reference analysis,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realistic meaning of respecting cultural context, enforcing laws strictly, making preferential policies, educational demonstr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Greek heritage protection;law and practice;respect;preciseness;demonstration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09)10-39(5)
作者简介:方竟成中国城科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金华市文物局局长
希腊的神话、建筑物、雕像、山门、帕提农和船坞,构成了作为西方文明发源地历史和文化的灿烂。希腊现有国家记录在册的遗址及建筑40万处,世界文化遗产16处。恩格斯曾有名言:“希腊建筑如灿烂的、阳光照耀的白昼”。对希腊现存文物古迹的考察,关联到希腊现行文物古迹保护、政策、法律以及市民认同性的理解与思考,可以从希腊灿烂的文化深处,感触到他们对文化遗产尊重、严谨、展示和活态方面的一些理性和规律,从中得到启示。
一、尊重与慎重
1933年8月,在希腊雅典会议上制定的《雅典》,是近现代第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城市要与周围影响地区成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规划理念。同时,也是第一次单列“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章节,明确“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代表某一时期的建筑物,可引起普遍兴趣,可以教育人民”。
1934―1935年,雅典政府曾邀请德国著名土木工程师编制了都市计划,规范城市居住、工作、娱乐和交通四大功能,建立理性与秩序,不幸被战争中断和破坏。二战之后,尤其是1970年之后,希腊政府依据国际三大一个公约和本国的文物保护法律,不遗余力地保护历史城市、历史地段和历史建筑,取得了显著成效。
距今2800多年历史,建于海拔156.2米高的石灰岩绝壁之上的雅典卫城,以其最高点的世界文化遗产帕提农神庙而著称于世。至今雅典卫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仍然保持了它至高无上的建筑地位,仍然需要对它仰望。这得益于雅典在城市建设中一以贯之的建筑高度控制,当然初衷是更多地考虑其防震功能,但是,客观上起到了十分突出卫城文化遗产的最好效果。其次,卫城四周街巷基本保持了原有拥向卫城梯度渐高的地势,从而达到了簇拥卫城的地理形态。第三,卫城四周建筑在风格、色彩、体量上,均保持了雅典本地特色。贴近卫城的街道采用步行方式,禁止一般车辆通行,供游客游览使用的仅有一种无轨电动小火车,充满了童趣。这一切是希腊人尊重文化遗产最重要的范例。
1970年之后,希腊官方组织了由多位专家组成的古迹保护审核会,凡属古迹保护、古物鉴定的重大项目与事项,均需要由该审核会审议并通过。
2009年6月20日,正式开馆的新卫城博物馆,选址在卫城山丘南侧,距世界文化遗产帕提农神庙(Parthenon)的直线距离仅280米。这是一个非常大胆和创新的选址,不仅要与1874年建成的旧卫城博物馆协调,而且要面对现有的考古遗迹以及随时可能会发现的遗迹,又不可忽视雅典的现代性、可能蜂拥而至的游客和博物馆的特色。
希腊人对此持慎之又慎的态度。建与不建,建在何处,风格规模,规划设计等,从1976年开始,先后历经了30年。1989年,曾有意大利、罗马的两位建筑师通过竞赛获设计权,但动工开挖后发现敏感的古迹可能损伤,为此,在1999年宣告终止计划。2001年,纽约建筑师Bernard Tschomi与希腊当地建筑师合作,以最底层“悬挂”在遗迹之上,并以强化玻璃“隔与不隔”,人们从上经过,可见脚下的古卫城遗存为创造性思路赢得了设计权。希腊政府于2003年定案。后来由于涉及25幢民居拆迁,户主状告到法院。法院最终判决后,2006年才正式动工。总投资13亿欧元,总面积是老馆10倍之多,约达2.5万平方米,展厅1.4万平方米,展出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希腊出土的文物,尤其是卫城出土的大理石雕像精华4000余件。新卫城博物馆成为和谐雅典与世界、历史与现代、保护与展示的亮点。
二、严格与严谨
希腊历代重视文物保护立法。1821年独立之后,国王曾邀请德国人前来成立古迹保护机构,编制古迹保护法律。1899年,希腊制定文物古迹所有权法律,确认希腊所管辖的土地、水下,挖掘所发现的古物,百分之百属于国家,不属于个人。1975年,立法通过《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定在重要古迹附近的建筑物,虽然名义上是私人的,但实质上属于社会,可用不能卖。严禁私下买卖,只能卖给国家。翻修方案须经文化遗产管理机构批准。
2002年,希腊颁布《文物法律38条》,这是一个全面规范希腊公民和相关部门文物保护行为的法律,希腊现行的文物保护管理,均以此法律为准绳。其中以1838年为鲜明界线,之前的所有古迹、雕塑、陶器、青铜器以及手稿、图片、古籍、技艺等均属于国家财产。属于祖传的,名义上可以属于私人,但需向文化遗产部门申报登记,属于新出土、出水的,必须立即报告文化遗产管理部门,隐匿不报,甚至私下买卖要受到严厉制裁,与盗窃博物馆文物同罪,可判10年刑期。若将1838年之前文物私自出关,将与私运同罪。1838年之后的文物及资料,除与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相关之外,如作家、画家、音乐家的手稿等,法律则允许私人拥有和收藏,并允许在经文化遗产管理核准的古董店流通。
希腊社会和公民法律意识很强,严肃主动执法氛围良好。雅典、哈尼亚等城市古玩古董商店,并不像国内形成古玩城及古玩一条街,而是不规则散落在精品商业街之中,不起眼不张扬,所出售的古玩古董,可以说均在1838年之后,偶尔发现的少数中国瓷器、景泰蓝及漆器,均为同治之后制作。2005年,曾有一名加拿大学生在卫城游览拍照时拣起了一块遗址石头,被警察现场拘留,经多方斡旋才最终获释。这是轰动世界的希腊严格保护文物的事例。
希腊《文物法律38条》对文物修复也作了严格规定,提出了防止修复性破坏的深刻理念。一是对古迹和雕塑要保护,不能再受损害。二是如何找到最早的资料。三是要最精确恢复到原状,不能由工作人员的修复把原来的东西破坏掉。如果修补者将文物修补歪曲了原状,修补者负有刑事责任并负责赔偿。
为此,希腊古物工作者对古物的修复极为严谨审慎,所见的卫城帕提农神殿和科诺索斯王宫修复工程,已进行多年。从论证到设计,从用材到施工,丝毫没有赶时间的感觉,基本也不封闭施工,游人照样可以在附近游览。国家考古博物馆对修复文物设专门处室,曾对1.4万件古物进行整理修复,每件古物修复前都要先画设计图。希腊文物修复另一深刻印象是修复与被修复主体之间,可识别性十分鲜明,不进行任何的人为做旧。所见麦锡尼古城内疑为杀死出征十年国王丈夫阿加门斯的妖后克吕泰・涅斯特拉之墓的墓壁修复,采用不加修饰的砖石与水泥,与原石产生了强烈对比,体现一种完全的真实。对德尔斐阿波罗神殿的公元前490年巨大雕像修复,修与不修取舍极为严谨,主要是对基础部分进行镶补,以确保多立克柱耸立起来,而对多立克柱身和柱头的历史沧桑,保持了一种残缺美。对基础部分大理石台阶,尽量使用原件,不得不修补部分做工极为精细,用材十分考究,但新老大理石色泽分辨一目了然。
三、优先与执著
希腊文化遗产保护实行一扩三优的政策。
一扩:将文化遗产概念扩大到包括所有存于希腊的物品,包括不可移动的古迹和遗址、可移动文物、非物质遗产(口头传统、神话、音乐、舞蹈、技巧和实践);保护的概念扩大到包括物质保存和保护、鉴定、研究、存档,以及文化遗产的社会学、美学研究和教育方面。总之用更加综合的视角来看待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从传统的古迹和考古遗址,延伸至较近代的建筑遗产。
三优先的政策,对我国现阶段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希腊政府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对古籍、考古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职能优先,具有干预的特权。外交部、建筑部、发展部、内政部、宗教事务部、都市设计部、教育部、新闻和大众媒体部等各司其职,共同配合。文化遗产管理机构实行垂直设置,最高设在文化部,每个城市直至县、镇,都有相关单设机构或科室,还有国家文化遗产管理部门派出的专员。
对待在建设工程中发现古迹的处置,必须先听取文化遗产管理部门的意见。2001年,雅典修建穿越市中心的地铁,在宪法广场到莫西纳特斯基站几公里地段,发现古迹,经专家论证确认其重要性。之后改变机械施工为人工挖掘,结果投资剧增,工程因此推迟几年,直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之前才竣工通行。
希腊的港湾和古镇,如雅典爱琴海从市区至海神庙的连绵几十公里的沙滩,比雷埃夫斯基港湾,罗得岛古城港口,德尔裴古镇,古奥林匹克小镇、悬城麦泰奥拉包括建于14世纪、海拔613米悬崖绝壁之上的大麦泰奥拉修道院等6座修道院,均保持着大自然大文化大遗产的大原状和大风貌,珍稀之至。这与希腊长期以来实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职能优先是分不开的。
2.文化遗产保护经费一向在财政预算中处于优先。着力保护、保存希腊历史上有形或无形的文化遗产,和所有在希腊境内曾经或正在蓬勃发展的文化团体和传统。文化遗产一向能获得很高的拨款,并一直在寻找新的保护思路。财政部每年预算安排一大笔专款,用于文化遗产管理部门支付古迹保护和重大项目涉及的民居拆迁赔偿。
新卫城博物馆、国家考古博物馆、贝纳基博物馆、马其顿当代艺术中心等公共博物馆和艺术馆,保护古物及运行经费,除中央政府拨款保证之外,一些非营利基金会作为补充。
3.大力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尤其重视欧盟其他成员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文化交流。其中,希腊文化月和在国际著名博物馆举办的考古展览优先。
希腊政府多年来致力于追讨流失在外的古希腊文物,也予世人深刻警示。新卫城博物馆最顶层是四面玻璃的透明天井式的展厅。匠心在于将此层旋转23度角与帕提农神庙平行,在展出的神庙中楣、间壁、雕塑、战马大理石雕刻之中,刻意留出了一幅幅空缺。1801年,英国埃尔金勋爵曾野蛮砍下一些帕提农神庙众神雕塑,盗运至伦敦,现收藏于大英帝国博物馆。博物馆的专家神态严肃,告示这是那些雕塑应有的位置。已故希腊文化部长梅利那・迈尔库里,198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公开要求英国归还。现任总理曾于2008年3月29日再次催促英国归还。希腊政府和民间正在继续执著追讨。
四、教育与展示
对遗产的尊重、连续和传承,是希腊作为西方文明起源之地的最重要方面和特征。希腊人从小看着帕提农神殿长大,学历史、教历史、续历史的意识很强。《雅典》明确提出文物古迹具有教育功能。社会各个层面重视文物古迹的宣传教育,将希腊文化遗产编入教科书,使青少年从小认识和理解希腊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认识和理解传承文明对人类的重大意义。
在城镇中心广场、国际机场、地铁站、名人纪念馆、大街转弯处、大学入口处,到处可见神态恬静、生动的名人大理石雕像或建设中出土的文物,给人以历史、文化和个性,一种活生生的熏陶和教育。仅雅典就有3个地铁站将建设中出土的陶器等文物,嵌入进口处大理石墙,作为永久展示。笔者下榻于卫城南面的一家宾馆,地下一层自助餐厅周边发现卫城下城二处遗存,即予原状保护,加以玻璃屏墙展示,并设立希文说明牌,成为宾馆一景和特色。
希腊《文物法律38条》明确规定,古物属于所有市民共有。新发现的古迹、古物,要事事通过电视、报纸报道、宣传,相关部门不得隐瞒信息。从中可见希腊政府和社会,对文物宣传的力度。
希腊拥有众多博物馆,一般与古迹相辅相成,成为古迹展示的一个重要部分。所见新卫城、国家考古、迈锡尼、奥林匹亚、拜占庭、雅典、伊拉克里翁、圣托里尼红酒等博物馆均具有自己的个性与特征。
1.不张扬、不表面。最高的新卫城博物馆也只有三层,努力将其融入古迹氛围,而不是喧宾夺主。博物馆几乎找不到馆名,入口处也十分朴素。
2.形式从属内容。希腊各博物馆给人的最深印象是文物多、分量重,有来不及看的感觉。一进入新卫城博物馆是上坡状的前厅,两边高大的展柜尽是各式各样出土的陶器。在展陈形式上,基本还是传统的展柜、灯光加说明,但紧紧围绕着“怎样摆出来效果最有利表达古物历史”的主题。
3.人性化服务,力争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奥林匹亚博物馆入口处是一个覆盖绿色藤蔓木架结构通道,售票处一侧是一个精致大方的各种纪念品商店和一个富有特色的餐厅。新卫城博物馆在一层、二层均有一个约一百平方米的各类图书、大小纪念品商店。圣托里尼红酒博物馆,是1660―1950年作为酿造红酒的一处工业遗产,在厂房东面改成的一个个动漫式的多个场景中,工人、老板、掌柜,葡萄榨机、电灯、桌椅、酿制等栩栩如生,配有希、英、中文解说。其出口处是一个现代气息很浓的商场,安排了几排酒吧桌椅,免费提供三种经典红酒品尝。最后一种是售价21欧元的甜红酒,其味醇正甘洌,特别受欢迎,游客品尝后购买的很多。国家考古博物馆则专门设有教育培训处,负责导游讲解、图书资料、摄影服务、盲人帮扶、咖啡休闲厅管理,每年平均接待观众50万,同时组织针对中小学生的教育个性化展示讲解活动。
五、活态与自觉
希腊对文化遗产严格保护,倡导一种民族和市民的自觉,不仅仅是对物质层面的旧城、街区、建筑和文物的守护,而且是对原生态的传承和复原,对原生活方式的传承和继续。这样使希腊多元多样的文化在现代化节奏中得以保存。
千方百计使文化遗产处于活态,是希腊文化遗产现行做法的一大特色,鼓励私人举办博物馆,政府予以资助。鼓励私人将文物主动捐赠给博物馆。国家考古博物馆为褒奖自觉捐赠埃及文物的著名收藏家,设专厅展出,既凸现传统亮点,又使这些文物处于活态。
关键词:传统造园手法 古典园林 现代景观设计 应用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传统园林的造景手法
我国传统造园手法多种多样,如:框景、障景、抑景、借景、对景、漏景、夹景、添景等,来营造丰富多变的园林景观空间,达到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
1、对景
对景是我国园林营建中非常重要的造园手法,它可以避免视觉上的单调感,丰富园内的观赏内容。顾名思义,对景即可以相互观赏、相互衬托的景色,它们可以是园林内的主要景物,也可以是一些散置在园林内的烘托小景,这种从一个观赏点去观察另一个观赏点,或从另一个观赏点来观察这个观赏点的这种互相观赏,相互衬托的构景手法,称之为对景。一般说来,对景不是针对某一个景色而言的,它可能和周边许多景色都形成呼应的关系,如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它不仅能观赏到香洲、见山楼、远香堂、小飞虹等诸多景观,并且在这些地方也能欣赏到雪香云蔚亭的景观。由此可见,雪香云蔚亭和这些周围的建筑及景观形成了对景。
2、借景
借景也是常用的传统造园手法,明计成在《园冶》曾提出“夫借景,园林之最要者也”。一般是指在视线所及的范围之内,将好的景色通过一定方式组织到园林视线中来,它能起到扩大园林空间,丰富园林景色的作用。其手法可以简单概括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以及因时而借,这种全方位和动态的借景方式,是构成文人园林中色步移景异、移步换景的主要原因。但借景于园外并不是每个园林都有的,它要有一个开辟视线的通道,将好的景色吸入到园中来。著名的有北京北海公园借景山,朝借旭日,晚借夕阳,春借桃柳,夏借塘荷,秋借丹枫,冬借飞雪。苏州拙政园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到几百米以外的北寺塔,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空间层次,给人以极目远眺、身心放松的感觉。借景的内容主要有借形组景,借声组景,借色组景,借香组景等,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加园林意境,丰富景观效果。
3、添景
添景是我国传统造景手法之一,也是成景类型之一。主要是为了增添园林的空间层次感,在缺乏近景的情况下可以做添景处理。添景可以通过建筑小品,园林植被来形成。如果远处有自然的山,人文的塔,而中间和近处没有任何景色过度的话,就会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我们在中间和近处增添一些建筑、乔木、花卉,就会使整个空间显得具有层次美,加强远景“景深”的感染力,这种成景类型便称之为添景。
4、框景
框景是中国传统园林造景手法之一,它就是利用窗框、门框、漏窗、乔木树冠抱合所形成的框,把外部的景色框进来,使游人产生错觉,仿佛是一幅挂在墙上的图画,从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这种利用框架摄取景色的方法就叫做框景。杜甫《绝句》之中的两句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讲的就是框景的效果。
5、抑景
抑景是园林构景艺术的一种,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内敛含蓄,所以在造园方面反对一览无余,主张“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手法。在造园中,一般常采用“先藏后露,欲扬先抑”的构景手段,以此来提升整个园林的艺术感召力和层次感。如苏州拙政园腰门后的假山,留园入口处的廊道厅室,都是这种艺术处理。
6、漏景
漏景是框景的进一步发展,它起着含而不露、柔和景色、若隐若现的作用。在园林的围墙,步廊(单廊或复廊)常常设以漏窗来取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枝红杏即为 “漏景”。漏窗的窗洞形状各式各样,有几何纹,有葡萄、石榴、梅花等植物纹样,也有仙鹤、鹿。兔等动物。
二、传统造园手法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在我国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雕塑、诗、画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对于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力是巨大的。首先,传统造园手法是我国传统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碰撞的结晶,是现代景观设计的根源所在;其次在园林布局方面,“小中见大”,“移步换景”,对于现代优秀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三就是传统园林的要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也成为一种时尚,一种趋势。作为一名景观工作者,应该加强对传统造园文化的研究,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借鉴其造园手法,古为今用,创造出具有本土特色、有利于民族发展的优秀景观作品,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园林艺术的继承不应当是全盘照搬,而应该是发展的、互动的,需要我们进行理性的解析与提炼,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三、传统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景观设计常采用我国传统园林的造景手法,运用现代的景观元素来营造丰富多变的空间环境,达到移步换景,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
以苏州博物馆为例,苏州博物馆运用了“新中式”的设计风格,它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一些时尚元素相融合,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特色。突破了中国传统风格的沉稳有余,不够活泼等常见的弊端。它采用了传统的造景手法,运用中国传统韵味的色彩,中国传统的图案符号、空间的营造等来打造具有中国韵味的现代景观空间,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借景、对景和框景”的设计手法。位于博物馆主庭院区域的片石、水域、廊亭的设置,演绎出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神似而非形似的园林博物馆,传承了具有两千五百年底蕴的苏州历史文脉。
博物馆大堂的北侧及走廊墙壁之上都开有花窗,将中央庭院的水景及对面的景色有选择的摄取进来,使人透过景窗欣赏美景,仿佛人在画中游。借景和框景手法的运用加大了景深效果,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种设计手法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增强景观的深度感和层次感,而得到意境深远的效果。其次就是庭院中凉亭的规划设计与布置,和周围的建筑、景观形成了对景,避免了中央庭院的单调感,极大地丰富了中央庭院的观赏内容。 整个博物馆在设计中采用传统符号,用抽象或简化的手法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运用形式多种多样。另外,把各种手法进行有机结合,借鉴中国传统造园的手法,体现了现代景观空间的新内涵。
小结
今天是昨天的延续,传统的、民族的东西,尚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现代景观设计时,要立足于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之上,要注重文化的继承和文脉的延续,从传统园林艺术的源流中不断吸取营养。合理的将传统造园手法运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去。同时,现代景观设计的进步既要继承传统,又需要创新精神,果断采用新技术、接纳新思想,走出一条崇尚科学、立足本土、博采众长、与时俱进的现代景观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魏嘉瓒 苏州古典园林史[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5
[2]徐先玲、李相状 园林艺术鉴赏[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3][美] 特瑞博 现代景观设计评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4
[4]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5]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关键词:庐陵文化;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一个全新的旅游分支――文化旅游正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21世纪的旅游将是一个生态旅游的世纪,也是一个文化旅游的世纪。在我国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江西吉安这块红土地上,曾孕育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庐陵文化。庐陵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瑰宝,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增添熠熠光辉。在新世纪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庐陵文化旅游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江西庐陵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
(一)丰――类型丰富,数目繁多。从类型来看,庐陵文化旅游资源既有遗址遗物、民居建筑、名人故居及纪念地、民族地方产品、民俗活动场所、特色古村寨等实体文化旅游资源,又有饮食、服饰、器物和其他社会习俗等社会氛围文化旅游资源,还有语言、神话传说、民间艺术、、哲学等精神文化旅游产品。从数量上看,庐陵文化旅游资源数目繁多,以具有代表性的书院、名人纪念祠堂和古村为例,整个吉安便有古书院遗址数十个,名人纪念祠堂建筑上百座,古朴静谧的古村数以千计。
(二)特――地域特色鲜明。庐陵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其节义文化独具地域格调;辞章文化独树庐陵一帜;陶瓷文化堪称地方一绝;青铜文化土著气息浓郁;宗教文化自成青原一派;民俗文化独呈家园异彩。它们都是基于庐陵这个共同的生活地域而培植起来的,都深深地打上了庐陵的烙印,因而无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特色和地方特色,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三)大――知名度和魅力大。在庐陵这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壤上,有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文化名人文天祥、欧阳修;有充溢史册的硕儒名宦杨万里、刘辰翁、胡铨、杨士奇、解缙等;有宋代被誉为江南“三大书院”之一的白鹭洲书院;有唐宋时期享誉天下的永和吉州窑遗址;有震惊世界、改变了我国古代江南文明史的新干县大洋洲商墓青铜器;有称作“洞天福地”的峡江玉笥山、禅宗七祖圣殿青原山和佛道共荣的安福武功山;有驰名中外的民俗艺术吉安县固江的民间灯彩鲤鱼灯;有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古韵犹存的古村落陂古村。
(四)谐――与其他类型旅游资源协调和谐,组合度良好。不同性质和不同风格的旅游资源在一定地域内优化组合,协调发展,发挥功能互补的作用,能极大地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庐陵文化旅游资源与井冈山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吉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融为一体,“红、绿、古”三类旅游资源交相辉映,优势互补,协调和谐,组合度良好。
二、庐陵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取得的主要成就。近年来,吉安市政府高瞻远瞩,突出庐陵文化“特”色,大力打造庐陵文化旅游品牌,打造吉安中心城区“庐陵文化旅游圈”。在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景区开发和旅游线路设计、宣传促销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在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方面,按照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发展的要求,加快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在景区开发和旅游线路设计方面,吉安市政府“十五”期间,着力开发了文天祥纪念馆、欧阳修故里、白鹭洲书院、吉州古窑、新干商代大墓、钓源民居、文陂古镇、安福孔庙等具有庐陵文化特色的历史人文景观。并通过详规指导不断提升青原山、白鹭洲书院、吉州窑、文天祥纪念馆、陂、钓源古村等重点景区(点)品位,挖掘庐陵文化的深刻内涵,努力使其成为省内一流、江南知名的古文化旅游目的地。与此同时,各县(市、区)也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和区位特点,以吸引游客住一晚为目标,开发精品景区(点)以吸引游客。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科学合理的总体开发规划。目前吉安市对庐陵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尚缺少一个科学合理、具有指导意义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开发规划。在开发时,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有些项目在缺乏必要的论证和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进行探索式、粗放式开发;在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一些旅游资源的损害和破坏。
2、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功能完善的旅游景区(点)太少。吉安市庐陵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规划设计和开发资金不足等方面的原因,目前除了青原山、白鹭洲书院、吉州窑、文天祥纪念馆、陂、钓源古村、欧阳修故里、新干商代大墓外,其他的旅游资源或处于规划设计阶段,或处于项目招商阶段,接待功能完善的旅游景区(点)太少。
3、旅游商品开发薄弱。庐陵文化旅游各主要景区(点)为数不多的几家商店、摊位销售的几乎是外地产品、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旅游商品品种单一,缺乏地方特色,没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把既有地方特色、景点特色和文化内涵,又精致美观,集观赏、实用、纪念于一体的旅游纪念品、农副土特产品、竹木工艺美术品等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出来。
4、旅游产品单一,参与互动性活动少。目前吉安市的庐陵文化旅游景区(点)较少,而且这些景区都是以休闲、观赏为主,参与互动性的活动基本没有,久而久之,会逐渐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利于旅游业向高层次和规模化进一步发展。
三、庐陵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构想
(一)主题形象和宣传口号
1、主题形象。旅游形象是对一个旅游区特色旅游资源的高度概括与浓缩;一个具有感召力、亲和力的旅游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种生产力,能够直接形成市场优势,扩大旅游规模。江西庐陵文化的主题旅游形象可塑造为:“体验人间正气,品读天下文章”。
2、宣传口号。开发庐陵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口号可定为:“典雅的江南望郡,瑰丽的庐陵文化。”
(二)庐陵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重点项目
1、创建庐陵文化博物馆。可在吉安市吉州区城区内创建庐陵文化博物馆。庐陵文化博物馆定位为地志性博物馆,是庐陵文化的缩影和标志。庐陵文化博物馆由下列10个陈列室组成:
(1)历史陈列室。通过实物、图、表、照片、模型等,全面展示庐陵悠久的历史、古往今来的建设成就,反映庐陵自古乃“江南望郡”的主题。
(2)节义文化陈列室。着重展示闻名天下的“庐陵五忠一节”(即文天祥、欧阳修、周必大、杨邦义、胡铨、杨万里)的忠义节气。
(3)辞章文化陈列室。集中展示欧阳修、文天祥、杨万里、刘辰翁、孔氏三兄弟(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等的文学成就。
(4)书院文化陈列室。庐陵自古书院兴盛,重点展示白鹭洲书院、皇寮书院、登东书院、匡山书院、光禄书院、复古书院、云兴书院、云邱书院的教育盛况。
(5)名人文化陈列室。全面展示庐陵载入史册的名人。把他们的主要贡献及影响按朝代分别加以展示。
(6)陶瓷文化陈列室。把吉州窑的制陶工艺、烧造工艺和陶瓷种类全面展示。
(7)青铜文化陈列室。新干县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的青铜器,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学术和艺术价值。把这些出土的青铜器,分为礼器、乐器、工具、兵器、生活用具及其他六类,全面加以展示。
(8)宗教文化陈列室。着重展示佛教和道教在庐陵的传播历史及其影响。
(9)科技文化陈列室。重点展示庐陵人自古以来在科技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可按地理学、天文学、农学、数学、医学、水利工程、造船业等方面分别加以展示。
(10)民俗文化陈列室。着重展示庐陵独特的民俗。可按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礼仪习俗、岁时节日习俗分别加以展示。
上述10个陈列室,均应精心设计,采用现代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加以准确、生动的解说,让游客对庐陵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留下深刻的印象。
2、推出庐陵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庐陵文化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应推出精心设计独具特色的庐陵文化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推出和完善如下三条旅游线路:
(1)吉安市中心城区(白鹭书院、青原山净居寺、庐陵文化园)――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文天祥故里、永和吉州窑、钓源民居、陂古村)――吉水县(杨万里故里、罗洪先故里、八都祖籍游览园、大东山)――峡江县(玉笥山、澄子洲)――新干县(商代古墓遗址公园、古文化广场、莒洲岛)――永丰县(欧阳修纪念馆、欧阳修故里、大仙岩溶洞)。
(2)吉安市中心城区(白鹭书院、青原山净居寺、庐陵文化园)――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文天祥故里、永和吉州窑、钓源民居、陂古村)――安福县(安福孔庙、武功山)――永新县(三湾、黄竹岭)――井冈山。
(3)吉安市中心城区(白鹭书院、青原山净居寺、庐陵文化园)――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文天祥故里、永和吉州窑、钓源民居、陂古村)――泰和县(罗钦顺故里、杨士奇故里、白鹭湖)――遂川县(葛仙岩、葛仙坛、茶文化公园、汤湖温泉)――万安县(万安至赣州的水上通道和沿江自然人文景观)。
3、开发庐陵文化特色旅游商品
(1)开发旅游纪念品。旅游纪念品,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中购买的具有区域文化特征、富有民族特色、有纪念性的一切物品。要精心开发既有地方特色、景点特色和文化内涵,又精致美观,集观赏、实用、纪念于一体的旅游纪念品。例如,可以把庐陵名人的图像、名篇佳句、丰功伟绩等捆绑于小商品上(如纸扇、旅游帽、木屐、油纸伞等)推向旅游商品市场。
(2)开发当地土特产品。大力开发吉安各县市以农副土特产品为基础的庐陵文化饮食商品,如吉安堆花酒、安福火腿、遂川板鸭、狗牯脑茶、泰和乌鸡、新干蜜橘等。
(3)开发特色工艺品。①永丰石、万安水晶石、安福黑陶、井冈山竹木工艺品等现存的特色工艺品,应进行统一策划、精心设计、整体包装,全面集中地推向庐陵文化旅游商品市场;②新干商代大墓出土的双人面神器、绿松石蝉玉器和伏鸟双尾虎器,吉安县永和镇出土的吉州窑陶器等均为颇有代表性的精致工艺品,可加以仿制成精美的旅游商品。
(作者单位:1.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2.河池职业学院;3.云南民族大学哲学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寿川.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景观 中国传统园林 平面布局 空间体验
一、景观
“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本的《圣经》(the Book Psalms)中。在新华字典(2001年修订版)里,“景观”指的是自然景色或人文景物。如今,景观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它同设计规划、生态、园林、建筑物、人文等紧密联系,是一个外延广阔、内涵丰富的词汇。
景观设计有别于二维设计或者三维创作,它要求参观者能在一个四维的空间里对其进行体验。因此,本文将就景观设计里的景观空间设计部分进行探讨。而在景观空间设计部分,笔者认为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体验有着精湛的内容,在中国现代景观空间设计中能够得到借鉴和运用。这对于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意识、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具有重要作用。
二、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审美体验
中国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园林创作上也有一系列经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对理想园林的设想,同时成为中国几千年造园思想的精髓,对自然生态的关注与尊重是中国传统造园的立足点。在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今天,我们对于中国传统造园经验的学习将更有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1.平面布局
中国的造园讲究山水画般的深刻立意。怎样使参观者通过观赏眼前的美景,进一步在意识形态上领略更深刻的造园意义,是传统园林中对“意境”的追求。
造园者或者通过景点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或者通过景点的串联,或者通过围绕中心景点布局次要景点等方式,来实现平面的景观规划设计。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布局方式,中国造园布局讲究的几乎都是“起点――前奏――――尾声”这样的景观平面布局。而这看似简单的景观平面布局公式却包含着千变万化。布局规划可以如北海画舫斋般简单易懂,也可以像苏州留园那样多变化,比如,苏州留园由入口(起点)经走廊到古木交柯院(前奏1),然后看中部的园景(1),再经过小巷到东部院落(过渡),看五峰馆前院(前奏2),途经东部院落到鸳鸯厅(前奏3),然后到达冠云楼前院(2),接着北院景色与西部园景(尾声)。诸如此类的典范不胜枚举。
2.空间体验
怎样在四维空间中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是传统园林中对空间体验的研究和体现。为达到“天然之趣”的效果,传统园林在空间设计上讲究收放有序、藏露得宜。
一般的空间体验序列是按照“收――开――收”进行的。在各个景观节点的空间感营造上,传统园林也有值得学习的经验。在对空间的“收”上,可以采用的方法多样,如曲折萦回的走廊、视线局促的小院或者天井等。在对空间的“适度开”上采用的方式也让人印象深刻,如经典的漏窗设计、含蓄的障景手法、造型独特的各类门洞等。而在对空间的“开”上,更令人拍案叫绝,如视线开阔的庭院、有较大景深的院落等。
三、创造具有中国审美体验的现代景观空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也面临着被全球化的危险。在这个紧要关头,许多景观设计师提出要保护、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审美体验的大前提下,对于园林空间体验的学习不仅能增强景观空间的文化特性,让景观更加深邃,还要能很好地结合新材料、新技术,实现现代景观设计对传统景观的继承与发扬。
1.经验的借鉴
在文化的借鉴与创新上,日本具有较为成功的经验。中国的造园经验传入日本之后,日本开始了对中国造园经验的学习,并在保持文化精髓的前提下根据日本国的审美、地理条件、物产等特点发展出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园林――枯山水和茶庭。另外,日本对小面积景观的营造经验也是值得学习的。同样的推理,我们是否也可在保留下传统精髓的同时,根据当前人们的审美、物产、技术等特点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审美体验的景观呢?
在景观空间审美体验上,近代的中山陵为我们提供了中西方景观结合的成功经验。由中山陵的平面布局上可以明显体会出其设计脉络:由牌楼正式进入中山陵(起点),经过长而规则的林荫道到达碑亭(前奏),再经宏伟的石阶来到祭堂(),最后来到墓室(尾声)。在空间体验上,中山陵同样震撼人心:收(起点)――适度收(前奏)――开朗()――收(尾声)。中山陵的整个景观空间序列清晰而不古板,设计线条简洁而震撼,在近代中国景观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创造性思维
设计师们也一直在思考怎样来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而新苏州博物馆的出现似乎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具有中国传统园林的轮廓,但同时又具有时代特征。
新苏州博物馆具有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审美,但营建方式却是当代的。在平面布局上同样遵循“起点――前奏――――尾声”的格局。由入口(起点)进入,到达前厅部分(前奏),由走廊到达中心主庭院(),再进入后部小院落(尾声)。在空间体验上依然能够找到“收――开――收”的规律:收(博物馆入口)――适度开(前厅)――收(走廊)――开朗(主庭院)――收(后部小庭院)。各个景观节点的空间感营造,体现出了传统审美体验的魅力,如具有传统印象的走廊部分、具有江南风情的主庭院、具有精致构图的主庭院石景、具有传统神韵的漏窗设计等。
从平面规划到空间体验的把握,继而到细节的营造,新苏州博物馆无不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审美体验在当代的成功运用。它的出现,无疑为当代的景观设计师有重要启示:在当前的社会情况下,具有传统审美体验的景观设计是可行的,是受欢迎的。
综上, “天下有大美而不言”,大自然的魅力是无法超越的。只有很好地理解与运用前人成功的造园经验,才能在景观上创造出“诗情画意”般的景象。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潘西谷.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陈志华.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关键词】文化公园;文化中心;项目设计;广西;玉林
一、项目背景
广西玉林市文化公园和文化中心等项目拟建于玉林市城东区,是为了适应玉林市中心城作为全市社会、经济、文化中心的发展需要、配合玉林市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加快城东区建设进度的城市总体规划而进行建设的项目。
玉林市文化公园和文化中心等项目用地位于玉林城区东部,二环路东侧,东面规划有公共服务设施、居民用地及市教育中心、体育中心,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建设条件良好。
规划用地红线面积约129亩。建筑场地相对平整,原有自然地形已无保留,无自然景观。周边建筑环境尚未形成,多为未建成建筑。
二、项目预期目标
用地规划要求建筑布局满足国家规范和功能使用要求,建筑群应相对集中,与对面的行政中心呼应,且与周边在建及规划建筑相协调。
整个项目规划设计部分希望达到的目标:
首先,通过项目的实施,整合先期建设的行政中心及配套广场并与之一起完善这一区域的城市空间,带动城市区域的发展。
同时,使城市增加一个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中心,完善城市的文化功能,提升城市的品质。
对于普通市民,则能提供一个供市民休闲活动的场所,为城市的生活添加更多的文化与活力,丰富市民的生活。
刚柔之间。当行政中心的严肃性表现为“刚”,文化中心及文化公园的优雅、高尚则为“柔”;当文化中心形体精神表达为“刚”,文化公园的内在柔美则表现为“柔”,刚、柔关系特色鲜明的蕴含其中。无论总体规划还是建筑单体,我们尝试通过其自身形态的变化做出组合、穿插,因势利导,优势互补,期望能形成理想的组合方式,达到刚柔并济。
三、项目文化氛围的构思
规划构思方面,以行政中心为核心的城市空间体现的是庄重、严谨;而博物馆、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带来的则是自由、艺术和欢快,化解并整合这对刚柔矛盾是规划构思所追求的的目标。
布局上,仍以行政中心为轴线,建筑分布文化公园的两侧,轴线中间留空做自由的
绿带休闲广场,和行政中心形成一个品字形的建筑布局,构筑以行政中心为核心的城市整体建筑群,强调建筑群的整体感。形成了以行政中心中轴为相对对称的严谨布置。
此外建筑布局还强调和行政中心形成相对统一的整体感,衬托行政中心的核心位置。建筑适度靠东南面布置,以留出西北面的用地,和行政中心的东南面广场形成了较为开阔的城市空间,两个地块空间上合为一体,完成了对庄严的行政中心城市空间的衔接,三组建筑的主出入口广场都布置于此,引导和聚集两广场人流。建筑遥相呼应,形成较强的整体。
规划还结合景观和场所所需,严谨和自由相结合。整体外环布局严谨,中心绿带则完全自由而开放,设计不拘于轴线的关系,更多考虑人们在内部活动的细微感受,以小尺度和自由的休闲步道、小游园、活动铺地、半下沉广场,和曲水等营造宜人的空间。在公园内部弱化了总体布局所带来的严谨和庄重。
四、项目文化政治氛围的构建
考虑到本项目的特殊性和其所处的位置,设计仍将维护行政中心所需的氛围和空间特质,庄重而严谨。在满足文化公园的特别所需的休闲,娱乐氛围之外,更关注其与行政中心的和谐与统一。设计上,规划布局和建筑单体均给予行政中心的形象,空间充分的回应。
同时,充分尊重文化公园作为城市文化活动场所的作用。设计除在规划严谨布局外,建筑相对分开布置,减少建筑对公园的压迫。建筑场所与公园环境相融合、相互交汇,把城市公园空间延伸入建筑环境内部,弱化建筑边界,扩大自然环境的外在延续,提供更大的空间张度,最大化城市绿色空间。
建筑群体方面,将博物馆和活动中心合并建设,实现多馆合一,使之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发挥群体效应,同时具备分期建设的可能。并形成了和文化中心相当的体量,使整体布局更趋均衡与严谨。
交通布局方面,围绕用地周边设置机动车道,在基地西北面,东北面和东南面分设出入口,环绕整个文化公园布置,除特殊情况外,禁止机动车入内。实现了公园内部的完全步行化,充分考虑了人们活动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保证了文化公园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建筑单体方面,两组建筑在面对严谨和自由,庄重和欢快时,可以通过其形体、空间的转换,削弱其相互对立面,创建和谐统一。
五、项目艺术层次的体现
设计以规则的几何体块为造型的主要元素,方形、椭圆形、长条形等不同的体块有
规律的穿插组合。使建筑体块活而不乱,自由但有序,外边方整,中庭几何变化,表现出建筑形体稳重而活跃的不同性格
利用不同的功能体块间的组合,采用错位,旋转,分离,合并,延伸等手法,营造出不同的高位平台,内院,水岸平台,景观台阶等的不同空间场所,使空间在自由中分,合,上,下的变化中,和文化公园完全融为一个空间丰富的整体。
地域性是设计关注的热点,采取“做空”建筑,利用建筑的体块间分离的关系,营造较多的灰空间,如歌剧院的入口平台,既是公园广场的延伸,也是歌剧院门厅的延伸。极好的通风遮阳效果,是夏日人们向往的地方。
此外,设计最着重的就是追求建筑的本质表现。歌剧院,博物馆等所需的艺术特征使设计需要更深度的表达,设计利用建筑的“色”和“质”的表现力,大胆地采用了传统的红色做为建筑体型的活跃元素,红色代表着欢快、喜悦、吉祥。在建筑的体块组中,穿插入明快的红色体块,使体块组间产生大的张力来表达艺术的冲击力。而在更多的体块组合中,选用不同的质感的石材面,营造不同的材料粗燥度和色泽差,整合成不同体量感和表情的建筑元素。特别是粗燥的石材面和精致考究的局部玻璃幕墙间强列对比,反映了一种自然和现代,古朴与时尚的对话。更反映了高雅艺术的深度追求与解读。
在相对严谨的建筑体型内,较多地采用分离体块,创造自由而丰富的空间,特别是围合而成的内院,不仅满足了建筑通风采光的需要,更灵活贯通了不同的内部使用空间,形成空间的美妙节奏,活跃了不同的功能场所。
科技活动中心的红色的建筑体块,分解后再旋转45度,魔方般的体块组合,表现了科技魔方般的吸引力和启发性,也暗示了科技的最基本目的是开发人类的潜能,启迪人类的创造力。
博物馆的入口以一个大台阶导引到二层平台,顺着引导墙体不自觉地进入一个橄榄形的展示大厅,顿时极具序列感金属密勒墙体、橄榄形的天棚展现在参观者面前,给参观者带来更多的惊喜与奇异。激发人们最原始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也是博物馆的功能所在之一。
建筑的剖面剖面充分考虑建筑使用的多样性,加高层高,以适应多种功能使用的要求,提高适应能力。不同层高、开放程度、分格方式的建筑空间互相穿插、整合,营造出丰富的建筑场所和环境。
六、项目安全节能的注重
节能方面,结合玉林当地的地域性气候,采用大开间、大架空、营造建筑灰空间的设计手法,取得采光、通风、遮阳的良好效果,达到尽量减少空调用房的目的。外墙采用自保温、隔热材料,降低能耗、提高能效。
消防和疏散是文化中心着重需要考虑的,文化中心歌剧院舞台台口设防火幕;观众听吊顶的吸声、隔热、保温材料应采用不燃材料;舞台上部屋顶设置通风排烟设施;观众厅出口均匀布置,池座共设6个出口,正面2个通过大门厅疏散到2层平台,再通过大台阶向外输散;侧面4个出口有2个可直接下到底层疏散到达室外,其它2个可上到二层,通过大门厅疏散。楼座出口有4个,均疏散到休息廊,再通过疏散楼梯疏散到平台层和一层。
七、结论
整个项目无论是新建建筑与原有建筑、新建建筑本身之间都存在许多对立与统一,而最终能够成功化解他们并使他们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涛; 廖学敏.首义文化区规划与设计诠释.武汉建设.2011(03).
关键词:历史文化保护;历史风貌;保护与控制;利用与再造
Abstract: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is the precipitation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city solidified memory. This paper take the purpose to protect and pass on local history and culture, take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rational use of the urban design principle, historic preservation strategies and historical protection methods discussed.Key word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otection; historical style; protection and control; use and recycl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城市发展自从城市产生一刻就不断演化和发展。这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空间格局和形态,产业、城市生活形成了城市历史文化,凝固成为城市记忆。保护好历史传统文化、城市历史景观风貌,维持历史的延续,是人类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传输文明的桥梁。也正因为如此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成为了可能和必要。
文章从城市设计角度探讨历史文化保护,对促进城市更新,传承城市传统文化,发展地域文化,重塑城市文化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本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原则,对城市设计中历史保护的保护策略和保护方法进行探讨。
2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近几十年来国内城市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大规模更新建设和向城郊不断扩展,旧有街区的推到重来,追求现代化城市建设,造成了城市结构的雷同,城市失去了传统特色。城市旧有肌理和城市空间特色丧失明显,历史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破坏,传统文化不能很好传承。
历史文化保护过程中凸显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矛盾,特别在历史街区的市民、村民反映最为激烈,历史文物、历史街区的保护限制了他们发展成为其他城市功能的机会。在利益的驱动下,历史街区不断遭受破坏。现实反映出来的是城市历史建筑年久失修,缺乏管理,不断被拆除重建;历史街区慢慢蚕食,周边新建建筑的高度、强度、建筑形式和布局与传统建筑不协调,传统城市整体风貌逐步丧失。
与此同时经济快速发展冲击着人们生活习惯,破坏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延续,大量优秀民风、民俗、民间工艺正面临失传,人们对历史文化藐视,保护意识淡薄,加剧传统文化的没落。种种问题正困扰着城市历史文化保护。
3保护目标
如今,以保护和传承地方历史文化作为目的的历史文化保护已经达成人们共识。特别是面对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矛盾,坚持有利文化保护为处理前提,放弃过往以破坏历史文化作为发展代价的道路。
保护历史文化的城市设计是以尊重地方城市,历史和尊重地方人文特色为前提,更注重市民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做到保护城市生活记忆,维护地方特色,传承地方文化。从宏观的策略出发,准确的分析、评价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城市的景观风貌特征,发掘、提升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地方民俗,并最终指导下一层级的规划设计。
4保护策略
城市设计角度是从城市整体风貌保护、历史街区保护和场所记忆和精神保护出发,探讨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策略。
4.1建立历史文化保护框架,完善分级保护体系
梳理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方面分析,建立地方历史文化的保护框架。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结合地方历史文化保护条例,城市设计中将历史文化划分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近代优秀历史建筑――传统街道――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等五个层级,便于分级保护与管理。从文献资料显示,主要包括古文化遗迹、古墓葬、古建筑、近代重要史迹、石刻和构筑物、近代优秀建筑、近代工业遗迹、传统街道、特色街区、特色建筑群、名村、名镇、传统特色历史风貌区等等。作为人文特色重点非物质文化包括民俗文化和民间工艺,民俗文化包括饮食文化、礼仪文化、节庆文化、地方风俗。民间工艺包括各类型的表演艺术、艺术文化、传统手工艺等等。从城市设计角度中对保护框架和保护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整体把握,选择合适地方历史特点框架,便于分层级保护和管理。
历史文化保护框架示意图
4.2挖掘文化价值,提升城市活力
分析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要素、内涵、建筑形式等方面,对地方文化进行梳理分类,分析地区文化载体,提炼出鲜明区域特质、元素和核心文化价值。例如济南城市中的齐鲁传统文化、泉城水文化特质,广州的岭南传统文化、传统商埠文化、近代工业遗产文化等都是详述各自城市悠久历史和核心文化价值。
新元素的注入为城市提供新兴活力。城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只有在原有历史环境的基础上,不断的注入新兴元素和活力,才能促进文化的持续发展。文章认为可以通过文化与旅游、文化与产业的结合两种思路推动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文化发展。
4.2.1文化与旅游相融合,发展地方文化旅游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历史文化人们生活是长期沉淀下来的生活观念和生活形式,而旅游本质是一种感受异地文化的活动,而缺乏文化的旅游是没有吸引力的。只有当两者寻找结合点,才能充分发挥地方历史文化价值,促进当地旅游。
发展独特文化旅游,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含了四种类型。即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游;举办活动,以民风、民俗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游;以历史、自然环境为代表的人文风光游。可以促进当地文化传播,宣传城市文化形象。
4.2.2文化与产业相结合,发展文化产业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感受历史文化环境被看成为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方式,从而使之具备较高商业利用价值。产业的引入,为片区注入新生活力,推动了历史文化发展。因此,文化与产业结合被视为推动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目前常用的形式包括特色商业街和创意文化产业这两大类型。
特色商业街(区)――以传统历史街区和街道为基础,保留具有传统老字号商铺、独具地方风情的打造特色商业街,以这种独有地方风情、特色建筑文化、传统街巷空间、市民生活文化成为人们购物和旅游的去处。
创意文化产业――目前流行的对工业遗产的一种方式。通过转型改造,在保留工业建筑原貌的基础上,将文化融入科技和资本要素,改造成为集文化创意、展览、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创意园区。
5保护方法
文章通过详述历史文化保护的调查与范围划定、协调与控制、利用与再造这几方面,分析城市设计中历史文化的保护方法。
5.1 调查与划定
首先对地方城市环境与空间的调查研究是历史保护的基础工作,包括保护主体资料收集和调查。资料收集,主要为历史文献的查阅并与有关文化部门的对接,了解包括保护对象建筑历史、形成原因乃至使用方式习俗、生活模式等。调查包括对历史建筑主体、建筑群体布局、与周边街道的衔接、与周边地区关系等五个层次调查分析。
其次确定保护对象,城市设计中保护主体不仅局限于文保单位,可以适当放宽至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近代优秀工业建筑等。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划定保护主体历史建筑、近代优秀工业建筑、文保单位、历史保护区(历史街区)、城市特色风貌区的范围。
5.2 保护与控制
在确定保护对象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对保护对象对策,目前常用的策略包括冻结保护、原址复古保护和拆除异地重建等方式。冻结保护,是指保护对象属于不可重复的历史文物,适合原貌保护,维护好现状情况。原址复古保护,是针对于对象具有较高历史价值,但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需要进行修复保护,一般采用“修旧如旧”思路。拆除异地重建,对于受损程度严重,保护价值有限的历史建筑,采用现状拆除,选择合适位置重建。例如,城市更新中旧村破旧的祠堂改造。
历史文化的保护除了对保护对象本体保护外,还必须跳出保护对象本体,研究其对周边的影响范围,与有机协调理想城市形态的关系。通过历史环境、视线走廊、建筑风貌、街道尺度、公共空间等方面对保护对象周边进行协调控制。
根据实际情况,划定保护对象的建设控制地带和风貌协调区。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筑物、构筑物的高度、体量、形式、材料、色彩等均应与保护对象的保护要素相协调,建设活动不得对对象造成干扰。对已经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应制定相关的措施进行纠正。环境协调区内的水体、绿地等自然环境要素必须严格加以保护。环境协调区内宜保持原有的街区尺度和肌理。保持地区原有的特色与风格,使保护区周边环境风貌协调。
而城市设计中针对传统风貌区的保护与控制,需要从保护城市总体特色出发,选择风貌区保护范围,从城市整体角度考虑分配好老城区、风貌区的自然发展和新区建设的关系。城市传统空间结构和形态的保护包括风貌区天际轮廓线、城市肌理的控制。
另一方面通过管理机制进行控制,例如周边地块功能控制,土地利用的高度、强度、绿地率、建筑退线等控制。并通过制定控规地块导则、城市设计地块图则等便于图划管理。如此,通过多方面措施保证城市特色风貌、空间形态得以保护与实施。
5.3 利用与再造
“再创造、再开发、再利用”是历史文化保护的另一个层面,也是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只有充分历史文化的利用与文脉再创造,更好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方能促使历史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发展。
文化保护利用,从国内外实践研究来看,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主要是针对不同保护对象,保护对象要求层次和对象利用的可能性,因地制宜,并创造性的发挥其场所精神。文化保护利用主要包括展示和功能置换再利用、空间再造等方式。其中历史文物作为不可再生性,以完整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作为前提条件,修复原貌作为文化展示利用为主。而历史建筑、近代工业建筑,例如旧有工厂、传统民居作为特殊的文化遗产,它们曾是前工业时代的历史见证,是传统生活的记忆,也是城镇发展的记忆。体现着整个社会的时代文化、建筑文化、生产生活文化等等,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城市设计需从其存在形式蕴含文化内涵出发,改造发展成为符合新形势下的功能。
历史建筑、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利用方式包括主题博物馆、遗址公园、购物旅游中心、创意园区开发等方式。主题博物馆,包括以博物馆形式展示工艺生产过程,还原工业的真实性和历史感。例如我国青岛市的青岛啤酒博物馆,红砖厂中展示百年啤酒生产历史。也有展示地方民情风俗、人文历史的民俗博物馆等。遗址公园,将工业遗址改造为公共休憩空间,例如广东中山岐江公园造船厂的改造。旅游购物中心,将旧厂房改造为购物中心,配置各种休闲功能。创意园,目前国内最为流行的改造利用模式,融合创意、科技、文化创造文化创意社区。例如广州TIT创意园、北京78街区等。
6结语
历史文化的保护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秉着保护历史文化传承,围绕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再创造”思路,发掘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才能使城市文化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蔡云楠 彭涛等 .“三旧”改造背景下的广州历史文化保护策略[J]. 南方建筑,2011.2 :60-62
[2] 齐冬晖. 城市设计中的历史文化保护策略探索――以太原市浑源会馆历史片区规划设计为例[J]. 中国勘察设计 2010(11):45-48
[3] 董世永 李骐莉. 浅谈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J]. 重庆建筑,2012:40-42
[4] 王霖 张苒 李慧蓉. 城市设计中的历史文化保护策略与设计手法探索――以广州白鹅潭地区城市设计为例[J]. 规划师,2010(7):41-45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局今年1—9月份以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及下一步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今年以来,我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全县经济工作”和“深化城市建设跨越年”活动会议精神,围绕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立足科学发展,上下一心,开拓创新,狠抓落实,重点工程建设及各项
工作推进较为顺利。来源于:
一、1—9月份主要工作及重点工程完成情况
(一)规划工作
*总体规划修编方案顺利通过*市规划委员会评审,已提交市政府审批。城市道路、供水、排水等专项规划方案已初步完成,同时,完成1个乡镇的总体规划、6个县级新农村示范村规划编制,并完成消防队、新水厂等选址工作。
(二)道路建设工程
*路、*路西段、建材东路3条道路的前期规划设计及*路西段拆迁工作已完成,其中,对*路、*路西段采用bt方式,由*苏润建设集团*分公司承建,目前*桥建设工程过半。
(三)城市开发工程
1、重点地块拆迁工作。1—9月,全县共完成拆迁面积8万平方米.
2、规模小区建设。规模小区在建工程施工总面积80万平方米,已竣工32万平方米。
3、安置小区暨保障性住房建设。目前安置小区及廉租房开工36幢,在建工程近10万平方米,现已封顶12幢共3万多平方米。
(四)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工程
1、自来水管网建设。新铺供水管网4公里,新打深水井5眼;完成自来水改扩建项目初步设计项目批复及选址,正在进行征地。
2、污水管网建设。完成污水管网铺设约10公里,2座污水提升泵站建成并投入使用。
3、“三馆”等工程建设。博物馆、展览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三馆”工程主体已竣工,正在进行内外装饰施工。清水湾公园、图书馆、档案馆等正在进行前期规划编制。垃圾处理厂项目已完成申报工作,正在进行前期初步设计。
(五)招商引资工作
1—9月份共签约项目5个、开工项目5个,协议项目2个,签约项目资金1.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8000余万元。
二、存在问题
我局1—9月各项工作进展较为顺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重点工程由于受资金等因素制约进度不理想;二是拆迁工作因资金、市场、开发商不配合等因素,拆迁难度逐渐增大。三是一些工程及项目因土地未征用,而无法实施。来源于: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快安置小区建设进度。力争12月24日前完成1.5万平方米廉租房及安置房一期工程建设,同时,加快二期开工安置小区工程建设,保证按工期在明年四月底前全部按期交付。
二是加快“三馆”工程施工进度。11月前完成内外装饰装修和配套设施工程,力争年底前开始布展,春节前开放试运行。
三是加强资金筹措。待*路西段土地征用后,加大道路建设力度。
四是完成县消防大队新址工程建设招投标工作,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
五是加大拆迁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拆迁政策、法规宣传,争取社会对拆迁工作的支持、配合;同时,进一步发挥两种强制措施的积极效果,积极与行政执法等相关部门做好协调沟通,努力形成法律威慑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六是加快“两网”建设进度。年底前完成自来水及污水管网铺设任务,同时加强协调完成新水厂征地工作,尽快开工建设;加快完成生活垃圾处理厂的前期设计工作。
七是加快规模小区施工进度。督促各施工单位在保质量、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力争年底竣工工程突破50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