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17:05: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规划设计构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绿色生态型;住宅小区;规划设计
1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内涵
1.1 能源和资源效用
1.1.1高能源效率
对建筑护结构的设计,良好的护结构提供的保温、隔热作用能减少建筑运作过程不必要的能耗,提高能源的效率要兼顾到建筑材料的生产和运输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工程建设中提高材料的重复利用率,降低能耗。
1.1.2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和直接源自太阳能的初级能源,如水落差的能量、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以太阳能为来源但要经过燃烧等过程进行转换的二级能源,如生物能,包括木材、沼气等。
1.1.3绿色生态住宅小区与资源
土地资源:规划设计应将节约土地与高效利用土地相结合;尽可能减少建筑体量以减少占地面积;规划竖向设计时尽可能减少对现状场地的高差,减少土方开挖量,减少水土流失,减少对相邻场地植被破坏。
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使其免受有害排放物的污染;生产、生活污水的净化、回收和再利用;雨水的收集及有效利用。
生物资源:尽可能扩大绿化面积,慎用以木材为基础的建筑材料;保持地区动植物种类的多样性。
1.2 生态平衡及环境保护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环境观,不仅在于追求创造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同时还注重保护外界环境免受污染。日本有关学者研究出: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业有关的污染比例为34%,包括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因此,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是生态小区建设的重点所在。从住宅小区的整体环境系统划分来看,环境系统包括水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气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绿化系统以及固体废弃物等子系统。
1.3 以人为本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开发建设应充分考虑人的活动规律和轨迹,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更多关注儿童、老人和残疾人的生活需要和居住要求,营造一个和谐、健康、友爱的社区环境。
2 绿色生态型住宅小区功能
2.1 能够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还可以确保城市自然生态的多样性、连续性和整体性,减少和避免了城市生物生存、分布和移动的阻力,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并且能为生物提供合适的生存和繁衍环境。
2.2 改善地区气候,减少污染
绿色住宅小区应该充分利用阳台、窗台、屋顶和墙面等空间,来种植一些蔬菜、树木、花草等绿色植物。既可以实现净化空气、改善区域气候、调节湿度,还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的噪音,吸纳灰尘,还能美化环境,好看的建筑造型置于树木和花草中,不仅能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还能净化室内外空气,营造出舒适健康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3 绿色生态型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构思
3.1 对人与环境的思考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都依赖于自然环境所馈赠的给养,同时,自然环境也只有被纳入到人的生活轨迹中,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生活要素。人类的建筑活动作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毫无疑问具有明显的实用功利目的,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尊重生态法则,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免其遭受破坏。所有的科技、所有的文明,都不可能置身于环境之外,当然也会对环境造成相当程度的影响。
3.2 从生态角度看可持续性发展
从绿色生态型住宅的规划设计上看,小区总体布局、单体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节能措施以及绿色系统的设计,都以遵循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目标。具体设计上,注重绿化布局层次、风格与建筑物要相互辉映,发挥绿化在整个小区生态中其他更深层次的作用,如隔热、防风、防层、防噪音等。
3.3 空间结构的多层次性
从住宅的内部空间到外部交流空间以至公共复合行为空间的扩展,并与城市社会的交汇,这样的层层推出将空间系统化。从园林、回廊、喷泉、休闲广场、宅间绿地到游泳池、健身会所等,通过多个交流场所,创造一种自由漫步式的家园模式,将为人际交往传统的延续和自我娱乐的健康发展提供设施保证。
3.4 自然再造环境
仅仅利用人工因素打造一个临时的自然环境并不能实质性体现生态社区的概念,能够让整个社区具有自然再造功能,真正“活”起来,让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是绿色生态型住宅小区的另一个着眼点。因此设计者常常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把水引入园区营造自然再造区。比如湖南某详规项目,在水资源利用方面,项目规划将整合多种水策略和技术,通过对周边山体水系的梳理,结合场地竖向设置水坝,将天然雨水合理引入小区,形成了大水面与小水系穿插的格局,所收集的山体雨水既可用于绿化浇灌及前期施工用水,而且又能作为主要的景观资源,同时水面还能调节住区的小气候,使人居环境更宜人。
3.5 绿化设计
3.5.1合理布局
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新住宅小区绿地率要达到30%以上,绿化(含水面)面积要达到70%。在绿化布局上,应统筹考虑住宅小区的规模、造型特点、性质以及在建筑群中所处的地位等诸多因素。另外,绿地位置最好设在建筑物的南面,充足的阳光对阳光性植物、开花植物十分有利。背荫绿地可设计一些耐阴草坪、低矮灌木和球类植物,而大片集中绿地不宜设计在建筑物的背阴面。小区出入口是整个小区的窗口,也是小区人流最旺的地带,最好采用集中大片绿地园林景观和绿地景观。绿化地块尽量连片成大块状,尽量避免细而狭长的条状绿地,不利于居民的活动和使用。应在块状绿地边或者车道边留出较宽的绿地,营造高大、浓密、厚实的防护景观林,起到防噪、防尘的作用。
3.5.2地面绿化
住宅小区地面绿化不仅具有降低地面热辐射、降低噪声、吸附尘粒、净化空气等作用,而且有实验证明,地面绿地系统具有吸滞放射性物质的功能。可明显减少和防止放射性物质的危害。
3.5.3空中绿化
住宅小区空中绿化,实质上是建筑立体绿化。例如,墙面和阳台的垂直绿化不但可缓解住宅小区建筑形体占地绿化用地之间的矛盾,美化环境,减少空气污染,而且可起到降温和节能的作用。比较理想的做法是采用外墙面培植攀缘植物,如栽种常春藤、葡萄藤等,既可遮住夏季的灼日,又不影响吸收阳光。
3.5.4室内绿化
室内绿化可以充分调节空气,提高舍内空气质量,美化居住环境。由于人类花费在室内的时间通常高达70%以上。其绿化植物的选择必须考虑环保因素,使用不会对人体有害的观花或观叶的草本或木本植物。
4 结语
绿色生态住宅在新时期应运而生,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是以绿色经济做基石,绿色,绿色环境为标志,绿色技术为支撑,并结合人们对中国建筑美学的审美意识,强化规划设计工作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交融契合、“天人合一”的新型绿色生态住宅小区。
参考文献
【关键词】:居住区城市设计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居住区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且面广量大,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面貌和一个国家的经济、科学和文化文平。因此,如何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水平是一个重要与迫切的问题。
居住区规划设计多样化的途径
居住区是一个包括住宅、公共建筑、道路、绿化、工程设施以及环境小品等在内的综合体。因此,要创造多样化的居住区必须从这些方面着手,多方面地综合考虑。
居住建筑多样化
居住建筑是居住区主要组成内容,因此,它的类型、层数、体型、色彩等对居住区面貌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多样化的住宅是创造多样化居住区的重要前提。如用规格相同的构件设计成若干个不同单元,采用条形的、点式的、错接的和斜角的单元进行组合。多样化的单元组合、合理的平面布局、新颖的建筑造型,造成丰富多变的空间。此外,住宅建筑的多样化还可通过其细部处理和色彩的运用等手法来达到。
公共建筑的多样化
公共建筑对形成多样化的居住环境起着重要作用。这不仅由于公共建筑在居住区内的数量仅次于住宅,而且公共建筑的体型、层数、色彩等比住宅更能生动丰富,特别是一些公共中心设计的多样化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绿化和室外环境小品的多样化
俗话说,红花要用绿叶衬。对于居住区说绿化也同样重要。居住区绿化虽然大都为普通的城市环境绿化,但是在一些公共活动中心也可进行重点绿化,为居住区的多样化提供了又一重要方面。如日本大阪南港新村居住区内设置了一条宽30米的绿化带,分为“春”、“夏”、“秋”三段,按季节的主题布置绿化种植,使居住区内的景色随季节的更迭而变化。
居住环境小品不仅在功能上满足居民的多种需要,而且也是将其它艺术综合到居住区设计中去的一个重要方面。如造型优美和富有生活情趣的雕塑、尺度宜人的休息廊、舒适的座椅、别致的灯具灯柱、简洁通透的围墙和栅栏、以及充满动感的各种喷泉等,都可以给居住区多样化增添特色。
当然,居住区的多样化还应包括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布局、群体组合等方面。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构思
现代居住区多样化的途径和手法多种多样的,但是要创造多样化的居住区最重要的是应有总的规划设计构思。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在某种意义上也和其它文学艺术的创作相类似,如剧作家用同样文学可写出气壮山河的悲剧或妙趣横生的喜剧;作曲家可用有限音符谱写出各种优美动听的乐曲,而规划建筑则可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居住区。现代化设计创作也和其它文学艺术等的创作一样,需要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构思,但这种设计构思受到使用功能、工程技术、经济、自然气候、地理条件以及社会和心理因素等制约和影响。因此,要创作出一个好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设计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工程技术方面的经验、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清楚的经济概念,以及历史、地理、人情风俗等较为广泛的知识,同时还必须深入生活、了解社会、掌握第一手资料。
关键词:城市规划专业;地理规划思想;教学改革;发展研究
Abstract:"National New Model of Urban Planning (2014-2020)", the spirit of Central Government City Working Conference and the background of current urban and rural spatial transition development have determined the cultivating model of urban plann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our country must be transformed from the traditional "designer" model that focuses on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and body aesthetics to the "planner" identity model that focuses on social economy,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the traditional cultivation model of urban plann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engineering college/university that relies on architectonics as its basis also needs to be transformed and adjusted. This paper adopts geographical planning idea as a starting point, deeply analyzes how to strengthen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students’ natural geography, human geography, economic geography and social geography ideas in the related courses teaching systems of the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urban planning specialty. It’s expected that, under the grand background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we can further improve the teaching system of the engineering urban planning specialty, to cultivate the qualified planners who have soci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geographical sentiments.
Key words:Engineering urban planning specialty ; geography planning idea ; teaching reform ; development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U-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11-30(5)
1 当前城市规划专业改革的背景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上一切自然、社会、经济等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地理学的本质在于从“人―地”关系视角深入分析地球表面上的各种现象及其背后所隐藏的各种规律。地理学思维不仅强调纯自然或者纯经济的抽象规律研究,还注重对地球表面上各种人文现象的观察,尤其从人文和社会地理学角度关注空间中人的社会情感价值及行为组织规律。当前我国正处于城乡发展的转型时期,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也都十分明确的提出了未来城市发展所必须要注重对人的关心,要塑造具有包容性、能够彰显人的“获得感”、体现场所精神的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结构。反映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层面,城市规划相关课程体系应更加关注对“城市与区域地理”“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化”“城市经济地理规律”“城市社会文化地理规律”“城市公众参与机制”等知识和思想的融贯研究。城市规划关乎每一个居民的切身利益以及所有日常生活的全部,因此,城市空间发展及规划必须要体现“人本主义”的价值导向。在对未来城市规划师的教学培养当中,要首先从空间形体的“经济、社会与人文地理”的角度进行知识训练,塑造学生的城乡地理观,激励学生关心城市各类空间当中的情感价值、经济规律、阶层利益以及空间包容等思想。在学习城市规划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改变原有仅关注城市物质空间形态设计的不足(诸如城市形态结构、城市功能结构、城市空间客观尺度等),逐步向关注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与城市社会、经济、人文空间并重进行考虑。尤其应注重城市发展当中人的日常生活行为规律、空间的社会经济及生态价值等。而这些知识体系的构成在地理学当中是最为明显、最为核心的研究体系。因此,把地理学中的相关知识内容(如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景观生态地理学等)融贯到城市规划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的地理规划思维,有助于塑造优质的城市规划设计师。
传统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所培养的学生在5年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具有较强的城市物质空间形体设计能力,但缺乏从“人-地关系”视角进行宏观的城市经济地理空间建构以及微观人本化的城市行为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往往导致学生只关注的是城市形态的表象空间,容易忽视事物或城市景观表象背后的经济地理运行规律以及人的社会行为地理认知差异,对城市空间的情感和价值规律也难以表达清楚。在建筑学思维背景下所培养的学生更具有技术功底、绘图功底以及形式表达的功底,但面对复杂的城市问题,在表象式的城市物质形体层面所进行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也自然很难具有说服力,未来所设计出的蓝图不仅不能有效促进和指导城市发展,甚至会引导城市走向错误的发展方向。
2 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引入“地理规划”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2.1 学科现实发展的诉求
面对当前快速发展的城市化、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日益同质化的城市景观等,使得城市规划在社会大众当中被寄予了厚望。而处在城市转型发展背景下的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也同时面临着沉重的社会舆论压力。“图上画画、墙上挂挂”以及“规划浪费”和“规划不如领导一句话”等社会性的激进观点使传统城市规划时常会陷入角色定位的尴尬当中。面对错综复杂的城市问题,城市规划学界也面临着“理论不好用、方法不适用、知识不够用”的状态,一些城市规划设计院也不断通过引进一些地理学和经济学背景的专业人才来进行知识技能的融贯和拓展。
国内工科城市规划专业大都是在建筑学背景上发展而来的,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以及体制改革发展的滞后性,使得工科城市规划专业发展在“地理规划思想”融贯导入方面,面临着诸多阻力,甚至一些激进观点认为“地理学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专业不是真正的城市规划专业”;即使一些院校开设了地理类的相关课程,但是大部分课程处于选修课的初步阶段。建设部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并没有将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相关地理课程列为各院校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当中;甚至有些学校受传统建筑学思维影响以及师资力量的制约,就没有开设相关地理课程。也有部分开设了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等课程的院校是为了应付学生参加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竞赛的状况,在学生教学上表现的极为功利性,没有将地理类的社会人文素质课提升到作为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基础理论必须素养培育的核心地位上来。
2.2 地理规划思想融贯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的现实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地关系”复杂规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不仅关注物质空间形体的地理现象特征,更关注现象背后的运行机理。地理式的空间思维训练能够为城市规划专业学生提供一个系统、综合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城市空间本质问题的方法。通过地理规划思想的介入可以丰富传统工科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的领域和方法体系。钱学森先生曾指出,地理学是一门系统工程学科,其涉及的领域和内涵已经远远超过学科的界定,它是一门包含技术科学、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广泛学科群。《地理教育国际》当中也提到,当代地理科学教育应鼓励学生关注地理空间的理解技能以及空间人文素养等。现代地理科学已经逐步向相邻学科渗透,并成为一种流行的地理建构思潮。诸如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在传统地理学科体系下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力图从地理学建构视角开展“地理规划教育”[1]。从国外视角上来看,以美国为首的现代城市规划教育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的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知识体系已经在逐步减少对建筑学的依赖,而构建出基于地理空间、公众政策、社会管理等多学科知识融贯的教育教学体系。诸如,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和伊利诺斯大学芝加哥分校(UIC)的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当中,就已经形成了城市规划与地理学知识相融贯的模式,例如,他们将基于地理学的GIS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2]。
2.3 现实教学当中的反思
在部分工科城市规划专业相关地理学课程的教学中,一些学生受传统建筑学思维的影响对地理知识理论课程表现得并不积极,甚至一些学生和教师认为,“这些知识可以由专门学地理的专业人员来完成,我们毕业后就是要画美观、奇特的效果图”。受这种功利价值观的导向,导致学生在理论课堂上(诸如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区域规划概论等)学习态度不积极、不端正,学生普遍缺乏积极的理论兴趣,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自然就不理想,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学生的地理空间综合分析能力就会欠缺,最终对城市规划方案的设计表达效果和创新程度也会受到影响。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当中就会发现,是否系统接受过地理规划知识的训练,对学生做出来的规划设计成果也会产生明显的差异性,诸如在《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当中:那些关注地理学知识的同学在介绍和设计自己方案的时候,能够很好的从宏观区域到微观社会人文角度进行方案构思,而那些平常不怎么关注地理学知识的同学,在介绍自己方案的时候,很容易陷入语言表述及方案逻辑混乱的状态,方案构思也时常缺乏新意和表达逻辑,或很难究其本质规律,诸如方案当中缺乏对城市与周边区域地理环境关系的分析,缺乏对城市发展背后的人文、经济价值和社会行为认知规律深层分析等。一些接受过地理学知识素养的学生还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知识体系进行空间建模分析,也有一些学生能够从景观生态地理学角度进行城市与区域景观格局的分析,还有一些学生能够经济产业地理角度进行经济模型与产城融合分析等。分析的深度不同进而会对最终的成果表达以及成果的合理性都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性。
3 城市规划专业引入“地理规划”的目的和特色
3.1 地理规划融入城市规划专业的目的
转变传统以物质空间为核心的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思路和方法,扭转现实教学过程中城市规划学生对地理学知识难以理解、提不起兴趣的尴尬,注重对学生运用地理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区域地理观、自然地理观、社会地理观、人文地理观、经济地理观等系统的地理学思维方法和能力。提高学生从区域地理、定量分析、社会调查与分析等视角进行相关城市问题的分析和解构能力。解决学生缺乏运用地理学知识分析现实城市规划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空谈理论”、“空谈社会”、“空谈人文”、“空谈经济”的规划设计理念,系统灵活地将地理学知识融贯到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当中,塑造工科城市规划专业“地理规划思维”的创新培养方向。
3.2 地理规划融入城市规划专业的特色
一方面,将地理学理论知识作为研究主题,纳入“城市规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中,并通过“区域地理观”、“社会地理观”、“经济地理观”、“人文地理观”、“旅游地理观”、“自然地理观”、“历史地理观”等专题讲述强化地理规划思维的重要性[3]。另一方面,通过地理学知识的综合融贯,让学生系统掌握和认识地理学思想和方法在城市规划设计当中的内涵和地位。区别于以往“就城市论城市,就形态论空间”的设计状态,让学生通过定量模型、社会调查、区域分析等方法去构建方案、解构方案、评估方案,并让学生在规划设计的整个流程中不断修正方案构思。同时,针对方案设计,还应建立基于地理观视角下的评析图纸、评析方案流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地理规划设计的考虑。
4 城市规划专业引入“地理规划思想” 的教学方法
4.1 确立“地理规划思想”融贯城市规划教学的理念
在“地理规划”理念指导下,通过研究新时期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工作及人才培养价值和目标的变化趋势,确定新时期、新常态下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针对新时期中国城市规划及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侧重点由城市向城市群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以及城乡社会、经济与人文空间设计转换并重发展的趋势,城市规划的专业培养目标也应从传统的以建筑学和工程设计类的“规划设计师”培养向融合城乡协调发展、城乡社会、经济、人文并重化发展的“又综又专”的规划师培养目标进行转换。在专业知识教学上,应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能够深刻关怀社会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历史地理等全面知识的符合型专业人才;在学生能力素养培育上,应注重由传统的空间设计观向统筹规划、社会、经济、管理等多元并重的发展格局进行转变;在学生综合价值观素养培育上,要注重由技能型人才向能够解决城乡复杂社会问题的综合人才培育进行转变。
4.2 构建城市规划专业“地理规划思想”教学的知识培养框架
根据新时期中国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变化趋势和价值诉求,不断丰富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延伸专业课程,尤其应充分发挥地理科学知识在解决人文、经济、空间、生态等问题方面的优势。将地理规划思维融贯在城市规划多个基础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当中,以规划设计课作为检测理论教学的依据,构建“地理学理论”――“区域地理分析”――“社会、人文地理调查”――“地理规划设计”的渐进式教学流程,将地理学知识融入城市规划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对自然地理学、社会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景观生态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乡村地理学等理论课程的开设或拓展,不断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通过一些基础设计课程不断强化学生对城市空间问题分析的地理解构能力,诸如通过《城市规划专业初步》、《城市规划思维训练》以及《城市规划基础》的系列设计初步课程,训练学生初步的地理规划思维和专业分析城乡空间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课程融贯设计当中,首先以低年级的课程设计为平台,将“地理规划思想”融贯到“城乡地理知识理论讲授”到“地理空间认知及感知实践应用”的过程当中。课堂教学环节是低年级学生接触“地理规划”的初步阶段,在讲述当中,应着重培育学生对区域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社会地理、景观生态地理、乡村地理等系统认知的能力。“地理规划思维”应作为一种空间规划的思想强调给学生,并通过以“人-地关系和谐发展”、“人居环境作为人地关系的子系统论”等专题的讲述,强化“地理规划思想”的重要性。在相关理论课的讲授之后,学生应借助对“地理环境的实地调查分析”环节进一步感知和解构“地理规划思想”的内涵。通过对城市不同类型空间或地段的人文地理调查研究,使学生既关注城市形态空间的形象特征,还要从地理认知角度深入体会城市空间内涵的人文精神,如社会阶层差异化特征、城市邻里区位特征、城市社区认同感、城市感知意象地图等。在高年级城市规划设计课程体系当中还要不断强化“地理规划设计”,让学生系统认知及熟料掌握地理规划设计的内涵和方法体系,区别于以往“闭门做规划”的状态,让学生通过与地理环境的深度接触,去寻找城市社会、经济、人文空间的情感价值和内涵,并发现地理限制性影响因素对城市空间方案构思的差异性规律,通过反复性的地理规划思想训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规划思想导向下的城市规划设计绝对不是抽象地理空间的主观建构分析,而是源于对地理知识与地理规律认知的前提下,培养去解决复杂城乡空间问题的能力。是源于对“人-地关系”内涵的深层次领悟。既让学生注意城市空间的地理特征,又让学生关注城市地理环境背后的人的行为价值规律,因此“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成为地理规划思想的核心价值。
4.3 营造城市规划专业“地理规划思想”的氛围
4.3.1 营建地理规划 “学习―交流―实践”的氛围
搭建多元开放的“学习-交流-实践”平台,营造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的地理建构学习氛围,不断拓宽城市规划领域当中的地理知识、地理信息,强化学生自觉的地理规划学习意识。首先,通过相关理论和规划设计课程,打通专业教室和室外自然、人文、经济地理场所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充分利用图书馆进行地理知识素养的相关书籍和文献推荐,利用建筑学院的开敞空间创造地理规划思想的自由交流和自主学习场所氛围。其次,通过聘请我国以地理学为背景开设城市规划专业学校的专家进行“地理规划思想”的学术报告,不断强化学生对城乡地理空间观的认知能力。
4.3.2 营建专题性“地理规划思想”教学资源平台
为了更好地强化学生对地理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关注,通过相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城市总体规划等课程对学生进行理性引导,并探究不同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城市规划方案分析的融会贯通能力。如在地理学参与规划教学目标的导向中,可探索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教学环节,进行专题式教学,通过构建“经济地理专题”、“区域地理专题”、“城市地理专题”、“城市社会地理专题”、“文化地理专题”、“行为地理专题”、“自然地理专题”等不同教学环节,来引导和培育学生的地理规划思想。(见图1)针对“地理学知识参与规划设计”的思维创新及转变,探索“地理规划下的设计构思和定位”、“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设计构思和定位”、“社会、经济、人文视角下的设计构思和定位”,以及在相关规划设计课程中采用“评图方式和标准”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进而不断塑造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正确自然地理观、社会地理观、区域地理观、人文地理观、生态地理观等。并以《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毕业设计》、《城市规划思维训练》等课程为平台,研究地理规划思想引入相关规划课题的方法,为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创新提供可能[4]。
4.3.3 成立专门化的“地理规划”教学组
结合城乡与区域规划发展方向,可以成立专门化的城乡规划专业地理规划教研组,开展基础地理规划教学的深入研究,构建工科城乡规划学科视野下的地理规划基础教学体系。不断推动高校工科城乡规划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和探索实践,突破传统依托于建筑学和工科背景的培养方案,通过相关课程体系的重组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强调地理规划思维在城乡规划学课程体系当中的特色性,强化社会地理、经济地理、生态地理与城乡物质空间等的整体关联与协同发展,实现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拓展。
参考文献:
[1]马仁锋.理工兼容型规划专业“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改革[J].建筑与文化,2015(6):32-35.
[2] 汪芳,朱以才.基于交叉学科的地理学类城市规划教学思考――以社会实践调查和规划设计课程为例[J].城市规划,2010(7):53-60.
关键词: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S73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现代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应考虑的元素众多,传统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已难以满足今天社会对于景观的需要,现代园林人的当务之急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因地制宜并结合现代的信息技术,前卫的设计理念,追求创造出优美、实用、完善的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
1 前期准备阶段
1.1 接受设计任务、与甲方充分沟通
作为园林设计师,在拿出自己个人设计方案前要与甲方充分沟通,听取对方的意见和想法。了解整个项目的概况,包括建设规模、投资规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特别要了解对方对整个项目的总体框架方向和基本实施内容。总体框架方向确定了这个项目是什么性质的绿地,基本实施内容确定了绿地的服务对象。这2点把握了,规划的总原则就可以正确制定了。
1.2 实地勘察,收集有关资料
作为设计人员一定要进行实地考察后再动手设计。有时甲方提供的图纸并不准确,甚至差别很大,如果不能现场进行勘察,设计出来的作品很难体现设计意图,得到全面的表现,甚至变得面目全非。设计师应对基地进行总体了解,做总体构思时,针对不利因素加以克服和避让,有利因素充分的合理利用;现场勘察,收集规划设计前必须掌握原始资料。
2 园林设计阶段
2.1 初步构思,总体规划
现场收集资料后,必须立即进行整理,归纳,以防遗忘那些细小却又较大影响因素的环节。在着手总体规划构思前,必须认真阅读设计任务书(或设计招标书)。
场地规划的程序一般包括范围、目的、测量、收集数据、现场勘探、参与历史、费用计算等内容。一个项目的规划涉及许多领域,选址很重要;场地分析和综合土地规划,明确认识各种需要和关系,对场地因素的细节对比分析和改进给予充分的考虑;确定项目的性质,确定一个项目的场地规划。
2.2 设计方法及实践经验
2.2.1 场地设计
西蒙兹在《景观设计学》中阐述,场地设计事实上是更倾向于环境设计。场地设计既包含着深厚的科学理性又蕴含着丰富的情感,需要丰富的理性知识和深厚的激情去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寻求制约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冲击的方法,结合当地地域特色,已达到场地设计的最高境界。同时,设计与成本核算相结合,作为园林设计师,不仅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还应能进行有效的成本核算,了解甲方造价的需求,才能提供合理的设计。
2.2.2 形式规律
形式美规律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和永恒性的法则,是一种内在的形式,是一切设计的核心。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形式要素被推到了较为重要的位置,设计师综合运用统一、均衡、节奏、韵律等美学法则,以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和创造景观语言是最终目的。我们园林设计者对园林风格不但要求其形还要求其神,要在中国园林风格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园林设计上的精华,并结合当地独有文化,开发出具有创造性的作品。
2.2.3 植物的科学配置
植物种植设计的原则主要是:尊重自然、保护利用;尊重科学、符合规律;因地制宜、适地适物;布局合理、满足功能;种类多样、季相变化;密度适宜、远近结合。植物配置应向生态化、乡土化、景观化、功能化方向发展。理想的植物配置是:乔灌花草合理结合;配置大乔木时,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植物配置应体现四季有景三季有花。
选择植物要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地方特色原则、与城市性质相协调原则、园林建设的特殊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等。合理规划城市园林植物是塑造城市特征的重要手段,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及土壤条件的地域性植物种类,从长远来说可以彰显地域文化。尤其是选择那些抗性强、适应性好的植物,使园林的特色更加明显,使园林的维护费用显著降低,从而实现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2.2.4 整体设施完善化
在现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对整体设施的考虑是必不可少的,在园林景观中,为满足景观需要和游人观赏需要而设立的建筑、设备等称为园林设施。其中景观需要大致包括灌溉系统、下水、配电以及种植需要的种植设施等而为满足游人观赏需要的有游乐设施、观赏、休憩需要设立的各种景观小品。
3 施工配合阶段
作为整个工程项目设计总负责人,往往同时承担着总体定位、竖向设计、道路广场、水体,以及绿化种植的施工图设计任务。不但要按时,甚至提早完成各项设计任务,而且要把很多时间、精力花费在开会、协调、组织、平衡等工作上。而业主对工程项目质量的精益求精、对施工周期的缩短,都要求设计师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经常踏勘建设中的工地,解决施工现场暴露出来的设计问题、设计与施工相配合的问题。
一个优秀的景观作品必然是设计与施工密切配合的结果。从放样开始,作为设计师就应亲临指导。对于复杂地形的施工,现场出现问题的情况时有发生,置身于现场,设计师更容易把握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作为一名园林设计师一定要多去现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可以积累经验。
4 结语
园林绿化可以保护和改善城市的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增加城市景观,为人们提供生活、工作、学习的良好环境。为此,园林设计者肩负着绿化美化环境的重任,要勤学、钻研、理论联系实际,以人为本,热爱生活、热爱本职,将爱心、美好融入设计给人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住宅小区;小区规划;整体性;环境
Abstract: all over the country with the residents of the city builder this need has built a batch of complete function, environment and keep good local characteristic residential district, promote the urban modernization. But how in district planning in reflect functional, perfect sex with local culture and environment in harmony with characteristics, realize the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optimization of effective plan,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center of gravity.
Keywords: residential district; District planning; Integrity;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 TB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这种提高也体现在对居住环境改善的需求,本文认为,要搞好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把握小区规划的宏观整体性
把握小区规划的宏观整体性,既体现在如何从城市这一整体规划设计住宅小区,要将凡与小区规划内容有关的各种城市要素,如城市区位、城市交通、城市市政设施及现有商业、文化、教育基础乃至历史文脉、生态环境等,作为小区规划的背景,并组成整体进行研究,确立小区总体规划的构思内容与目标定位。对此我们可以称之为把握好小区规划的宏观整体性,使小区成为城市的有机部分。
一是小区规划应注重人文环境。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的人文环境和居民的生活模式,使设计的小区能够有机地融入到所在城市的环境中。例如一些旧城改造项目,就应在对老城区建筑进行调研论证后,新设计要保护古城风貌,保留原有的传统建筑形式,并能依据历史修建一些标志性的传统古典建筑,这就在一定程度使该城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使得设计建成后的小区在具备了现代化的功能需要的同时,又体现出城市文化传统的沉积,这就满足了人们对小区人文氛围和社区功能的双重要求。
二是小区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良好的、自然形态的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基本要素,是影响小区居住条件的关键因素。在对小区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当地地形和地貌的特点,在尽可能不去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树木、河流、绿地等地理条件的同时,对这些条件加以利用,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相互依存且富有地方特色的居住环境来。
2.把握小区规划的微观整体性
对于小区规划工作本身,要把有关小区内部各种要素组成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此点可称之为把握好小区规划微观整体性。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小区规划应注重功能分区的相互组合。要注重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这是小区空间按功能要求所划分出的四个等级。
二是小区规划应注重灵活布局。小区规划应注重加强建筑色彩的运用,注意建筑小品的安排,加强公共建筑的艺术处理以及小区绿化。当前一段居住建筑多是小开间,并采用定型预制砼建筑构件,起来形式比较雷同。为了避免这种局面产生,除了将住宅平面加以错开布置外,在建筑立面装修上采用不同的建筑色彩处理也是必要的。加强公共建筑的艺术处理,利用小区的周边,适当安排一些公共建筑项目。这也是小区规划多样化不可缺少的一环。加强小区绿化,巧妙布置绿地。
三是小区规划应注重道路网与居住区群体布局的关系。小区规划应注重道路网与居住区群体布局的关系。道路网与居住区群体布局,关系十分密切。我们通常习惯于方格网棋盘式布置道路。这种布置方式是道路规划中最为简单、合理的一种手法。它可以保证车辆交通安全和较快的速度行驶,在坡地地带居住区内采用这种手法就不合理。在方格道路网中布置条形标准化住宅,如无点式住宅、区级公建、高级住宅与之相配合,难免会显得十分单调。可以将道路随地形修建成另一种形式,环型布置或道路带有一定的弯曲,即使同样是条形组合,效果也不一样。它不仅可以保证好的朝向,整个小区也活跃得多了。其次,要综合分析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与建成后的空间布置效果。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大开大挖,还可节约基建费用。
四是小区规划应注重服务系统的完善。在住宅小区规划中,社会服务环境的营造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因为它不仅为解决居民日常生活活动的需要提供了基本保证,同时也是小区稳定的物质基础。在小区规划中,生活服务、公共建筑一般系根据平面已知人口组成等,结合小区公建所在位置,进行单体设计或套用有关设计。小区公建布置要考虑到各种不同的环境、各种具体情况进行布置。前面提到了小区物业、服务业集中布置在一幢或两幢建筑物里并设立独立地段,其目的是满足商业用地与住宅用地的矛盾,减少了网点与住宅之问的相互干扰。在具体布置中,有的就布置在几个居住组团中心或者人流入口的主要位置上。另外,居住区商业服务网点的集中与分散大体分两种形式:一种是沿街式位置;一种是专用地段集中布置。一般在旧城内,马路比较窄、车辆少、车速低、变通量也不大,居民与过路行人可随意横穿马路购买东西就很不方便,而且影响交通,很不安全。尤其是住宅下面设底层商店,对于几万人的居住区来说更为不合理,商店受上层住宅平面布置的限制,使用上也不够方便,而且几乎没有杂物院,反过来,底层商店对楼上居民又产生干扰,影响居民休息。因此,设立独立地段,商业网点集中布置较为合适。
3.有关小区整体性规划的建议
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层次,均认为对象和过程不是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将着眼点放在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同外在环境之间的种种联系和关系上。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从小区设计构思到空间序列的组织,无不研究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空间及环境的关系,因此整体性无疑是实现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最佳化的必然条件。
4.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要建设功能全面且符合城市环境需要的住宅小区,需要设计者在做小区的规划设计上要遵循原则但不教条,要勇于创新,努力设计出具有特色且能与周围环境、城市风格吻合较好的住宅小区。尽可能的为人们提供功能全面、安静优雅的居住环境。设计者为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具备丰富的专业技巧,跨学科的知识及勇于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孙福静.浅探住宅小区规划与景观环境设计[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S1).
[2]杨欣元.略论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的生态环境问题[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S1).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有机结合;掌握控制
现代化的城市设计理念经历了全面的改进发展,具有了独特的基本特征,其基本设计对象层次及内容更加深刻。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有机的结合进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实现城市规划的现代化效果和综合社会效益。本文就某市区东城区西部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有机的结合实例,展示两者融的规划设计效果。
1、控制性详细规划简介
控制性详细规划同修建性详细规划都是属于详细规划类别,其依据总体的规划或者分区的规划,重点关注土地使用的控制,对建设用地的性质、空间的环境及使用的强度进行详细规定。这种规划方法强化了规划设计和管理及开发之间的衔接,其对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性质源于其城市规划管理依据性质的地位。
2、城市规划体系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核心地位
2.1 明确具体的法律地位
《城市规划法》明文确定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作为法定的规划类型,2002年6月建设部下发《城市规划监督管理强制性条文》对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针对性的强制内容规定,这两条法律充分说明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权威的法律地位。
2.2 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体系之中关键性的层次地位
在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整个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中处于关键性的编制层次地位。控制性详细规划跟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的区别在于其属于详细的规划,用量化的指标形式将总体规划将城市平面、宏观及定性建设设想转化到三维的空间、微观且定量进行控制。该规划方法能够继承、落实且深化总体的规划意图,还能够就城市建设用地提出对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指导的编制准则。
2.3 规划管理实施工作核心性层次及最主要依据的地位
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的目的在于有效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空间环境及土地使用强度,成为城市规划管理依据性思想,还对修建性详细规划起到指导作用。城市总体的规划在规划管理体系的分工中太过概括,内容无法直接应用于规划管理细节,而分区规划又有不确定性,修建性详细规划工程设计范畴的作用更明显。控制性详细规划在规划管理实施工作中的核心性层次显而易见,成为指标量化控制具体地块的依据性控制方法。
3、现代城市设计内涵
现代城市设计项目结合国家城市规划,按照设计精细化可分为三个层面,即总体城市设计、局部城市设计到工程项目设计。同城市规划的指导框架性质不同,城市设计注重人和城市形体环境之间的关系,营造城市生活空间,侧重的核心内容在于城市三维的空间形态。其较高的人文和审美内涵要求,以及对城市综合环境效应的设计目标追求都是一种对城市的干预手段,需要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手段使其实现。
4、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间的关系
现代化的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之间存在明显不同,但是二者又有着相互补充和相互交融的层次。区域规划之中,城市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分区规划都对城市设计内容有所涵盖,城市设计就是整体性构思和安排城市的体型和城市的空间,其思想贯穿整个城市规划全过程。控制性详细规划同城市设计有机的结合在于对城市局部的地区空间环境进一步进行控制和整合,转化土地及空间,便于进行符号、文字和数字等的控制和限定,运用规划和分析的控制方法进行指标引导,继而形成不同层次之间实现界定和表达。这一结合实现了远近期的结合,对不同城市空间地段进行针对性的时序统筹安排,继而提出有效地控制意见。此外,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对来讲是将所用土地的地块进行机械式的划分,做不到充分的小地块间互相联系整体的城市设计手法很好的解决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部系统存在弊端,予以协调。
控制性详细规划能够同城市设计相互有机结合,源于二者内容上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控制性详细规划采用规定性的指标保证了同城市空间环境之间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所形成的建筑外观上的特征对建筑体型指标的引导性意义有事紧密联系的。城市设计的研究内容很大程度上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是同一性的,科学的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建立到城市设计的研究基础上,实现了城市设计研究推动控制性详细规划完善和深化的进程,具有重要作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相结合的研究涉及到多个方面,首先是城市沿着山、街道和河道的规划设计,其次是城市交通和城市设计研究分析,还有高层建筑和城市设计的研究等等。
5、有机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实例
某城市东城区的西部地区规划总用地面积4.7km2,地势平坦,北部较南部高,东部较西部高,是该区域最后尚未开发的一块黄金地段,对其合理进行定位意义重大,该项目充分实现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有机结合。
5.1 有机结合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布局构思
城市规划区域已有的方格网状的城市道路骨架已经难以更改,而且相对适合区域的功能组织要求,在这个前提下进行结构形态构建。方格状城市网格布局相对过于平淡,要实现规划区域同城市其他的功能区域实现有机联系和相互亲和,按照实际情况必须以中部的中心广场作为核心,以东南和东北防跳方向组的弧形步行通道作为景观轴,实现金融商业中心到中心广场的弓式箭式体系。功能分区规划层面上,保留西面和北面的两片水湖景观轴的东边布置行政办公和金融商业中心,西边布置六个居住小区和四个商业区域。
5.2 运用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城市设计构思
控制性详细规划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影响了城市设计在内部环境和城市环境相互有机结合交融的构思理念。规划区域景观特色界定为城在绿意中,水在城市中,飘逸的绿化和淡雅清新。控制性详细规划强化形态和城市环境之间有机的融合,使用借景、组织设计绿化景观轴和剪力景观视觉长廊等方法,实现规划区域内部空间和周围城市环境及自然景观的有机对话和联系。规划空间结构已舒适、富含诗意和开放为构建思路,弓式箭式步行景观轴构成规划区域简洁实用而丰富浪漫的整体空间结构形态。
5.3 规划控制体系和实施的操作
该区域的规划实现了四个要素的控制,即点要素的控制、线要素的控制、指标强度要素的控制和城市设计要素的控制。点要素控制了具置、面积、环境要求和形态要求等,对公共活动空间及标识、市政公用设施和文化教育设施均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要求。线要素控制了规划区域内部不同性质的用地界线及建设行为线路,用红线控制道路、绿线控制绿化、蓝线控制水体、黄线控制建筑建造范围、紫线控制地块范围、黑线控制油井的作业及其他控制线路。操作上又对地块划分和用地分类进行控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确定了开发性盈利地块和盈利地块的位置和面积标准,对于具体的用地做出了类的划分。通过各类用地适应性要求控制和土地详细划分等控制操作,实现了该区域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结语:
本文重点研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有机结合,分析介绍了相关理论和应用理念,以具体的城市规划设计实例展示了这一结合所能创造的良好规划设计格局,对各方面利益的均衡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景观;景观规划;生态特征;人文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1003004
1引言
“景观”一词从古到今被人们或简单或复杂的描述,追溯历史不难发现,所谓的景观一开始只是单纯的自然景观,等级制度的发展开始使得“景观”变得私有化,但依旧在园景上模仿自然。古人讲究“天人合一”,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更是堪称完美,秉承“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理念。时代的发展,设计理念的改变,规划的范围也逐步加大,但是在现今的规划设计中却频频出现纰漏,出现了“千城一面”、“千河一面”的现象。设计师刻意的追求某种景观价值往往忽略了规划设计景观所在地的生态特征和人文环境,因此,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既要好好遵循几大设计原则,同时也还要更好的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更好的设计出服务于广大市民的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好的景观规划设计更是要讲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景观规划是在一个相对宏观尺度上,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1]。”若是可以把景观规划设计分析成为关于对室外空间及土地问题的探究,那么如此说来,景观规划设计者们便是营造和维护好这一关系的“和平使者”。而就景观规划设计本身来说,它是一个系统的协调多方面的能动性的设计。“协调”一词顾名思义与今天的“和谐”一词如出一辙。如此可见,前人对于景观规划中的核心理念的提炼与研究已经相对较为成熟。
2景观生态规划概述
“自由”一词不单单是指肉体上的自由,更大一部分可以说是精神上的自由。笔者认为“自由”被当作是一种思想或是某种主题,较多的运用在景观规划设计上。“自由”无论是对于规划设计者而言,亦或是对游览者来说,都是无限追求的。就规划设计者自身来说,“自由”更多的是以一种随意的组合形式,一种极简的规划设计理念,一种最原始的心境。但对于游览者来说,自由更多的是一种单调色彩中的一道彩虹,一种忙碌时余光中的一抹新绿,一种嘈杂时向往的一片净土。
景观规划设计从字面意思上看来是对景观进行系统的规划整合与设计构思,使其更好更完善的服务于人类。由此可见,设计师的职责重大,可以称得上是人类与自然沟通的心灵师,即融合人、景观、建筑等于一体。景观规划设计是对人文、生态二者结合的整体的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一种基于原有自然生态系统且借助自然力的再生设计。诚然,景观规划设计的思想理念在前人的认知基础上不断发展,从只对原有的场地进行定性分析变为对场所的定量模型分析,从单一景观布局设计到综合景观布局设计,从局部思考到全局部署,从传统观念到生态美学,从常规方法到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的过程,使景观的开发与保护更加有条例可遵循。
景观规划的发展历程
一个事物的发展、成熟、壮大与历史的进步与发展息息相关,上古时期对万物的认识历经了“无知――探索――开发”的过程。在不断的去索求,使自然界为自己所用,可以称为人类的欲求阶段。
二战后,随着西方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也逐步达到。人们在力求经济进步,对资源的无限度的开采,对土地的无限度的占有利用,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这可以称为人类的索欲阶段。
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周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开始慢慢变得越来越高,开始极力的改变原来被自己亲手弄糟的环境。从单纯的利己理念到综合生态与顺应自然的整体考虑。西蒙在研究人类理性是证明了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就是导致满意原则的基础,满意原则指出,真实的人是有限理性的人,是寻求满意者,他的思考、决策或选择过程要遵从满意法则,也就是:①根据产生欲望程度调整欲望水平的机制,确定什么是“满意”或“好”的景观;②寻找备选方案,直至找到一个“足够好”和“大家都满意”的景观方案为止[2]。这暂且可以称之为反哺阶段。
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现有的绿化资源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加之交通的拥挤,工厂的泛滥化,整个环境变得恶化起来。自然生态得到了极大的破坏,而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还有世界的开放化、全球化、信息共享化。历史堆积千年文化也受到了冲击,人们往往追求视觉上的新鲜感,套用他人经验或是别国文化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也叫事物失去了原有的风采。
图1某风景区的微缩景观
图1是埃菲尔铁塔,比萨尔斜塔,卢浮宫同比例缩放的微缩景观,虽然这可以叫没有机会去游览世界的人们体验一把异国风情。对于这种微缩景观人们对他们褒贬不一,就我个人而言,确实一开始给我的视觉冲击比较大,但是更多的是对景点的原有归属地一睹其特有的风采的向往。
有位学者曾经这样评论过类似的景观现象:“这是一种变相的抄袭,你觉得把别人的东西搬过来就可以称得上是东方的某某景观或是某某地区的景观。放个狮子就说是金字塔?虽然物体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但它已经变味了。这样的行为其实是错误的,它没有了原来所在地的文化渊源做衬托,没有原有人文景观做背景,这个景观什么都不是,也没有其存在的价值意义。”
这位学者的话将我一语点醒,这不就是经常说到的拿来主义?诚然,也不能完全磨灭这些“拿来事物”的存在价值,就如上文所提到的,有这么一块地方浓缩了世界的各大著名景点,可以叫心所向往却力不能及的人们,同时欣赏到如此之多的世界景观,想来是极好的出发点。但是“拿来事物”终有其弊端叫世人加以诟病,换言之,事物在原有地域里它可能堪称完美,比如说西湖,历朝历代的使人们写诗称赞西湖的比比皆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若要是把西湖换做其他地方,怕是这些表赞的佳句要变了味道了。一个景观规划或好或不好都只能为后人所评论,这样的潮流也可说得上是,成为景观规划的成长历程中的一点。
在资源全球化共享的今天,人们更多的是崇尚外来事物的新奇感,往往忽视本有的物质文化景观,原来是每到一个地方都有他独特的韵味所在,而今出现了到哪都一样毫无景观变化可言,出现了“千城一面”、“千河一面”的现象,就于设计者而言是规划上的欠缺考虑,就游赏者而言是视觉上的疲劳。纵观现下国内的设计流行主线,在崇尚极简主义的同时又纠结如何巧妙运用古典造园的手法,混乱的规划理念下造就了有种挂羊头卖狗肉之嫌。
4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
4.1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城市建设中更加需要合理的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加以指导,使得城市的建设越来越科学化,在我国城市人口基数在逐年加大,相比之下供人们休闲、娱乐的绿化面积也变得紧张。城市的系统规划不仅仅限制于对公园的设计,包括城市住居区规划、城市整体景观规划以及不同面积的区域景观规划等等在内的综合性的景观规划设计。由此可见,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对周边环境的景观规划才是重要的内容之所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例子不胜枚举,下面就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图2)。
图2中华仁家小区平面
如图2所示,这是位于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的中华仁家小区,从图片上不难看出这是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道路交通发达,但所设计的区域有特殊的地势,所设计的区域范围内的地势与周围地势相差较大,并呈抬高形式,整个上层地势较为平坦,下层架空为地下车库。
按照原有地形进行合理的规划分析,充分利用高差,合理布局,使得整个规划设计都叫人觉得心安是处,毫无一点人工之意。绿化在规划设计中也占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绿化配置上还保留了原有的樟树林,原有的小生态圈得以保护,加之些许植物的搭配更是叫人觉得赏心悦目。
“亩中山水”是整个小区的设计理念,因为地形自身大小的限制,因此需要用空间的分割来“扩展”人们的视觉空间。介于这样的客观条件,小区设计大胆构思,借用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综合了“以小见大”、“曲水流觞”、“一步一景”三种手法,根据原有地形,结合现代设计元素,在有限的设计空间中地叠山理水,意在为居住区的业主们营造出“小桥流水、庭院深深”的优雅、静谧的环境。
2014年1月绿色科技第1期 小区根据不同的使用人群大概分为四个景区:康体健身区、静谧休憩区、亲子游乐区、商业区。①康体健身区主要布置了羽毛球场、儿童戏水池,并结合水系进行处理,设置汀步、亭台及晨练树林主要有康体、健身、休闲等功能;②精密休闲区:以假山跌水、亭、廊相结合的景观为主,营造出一种小桥流水、庭院深深的意境,主要为老年人提供一处静谧休憩的空间;③亲子娱乐区:以儿童沙池为主景,旁设置了一些休闲座椅设施,为小孩、老人提供了一处共同休闲娱乐的亲子乐园;④商业区:以树池坐凳为主景,为居民和游人提供了休息场所。整体的合理的规划设计使得整个小区居住的人们都能更很好、更安心的居住于此。因此,在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应根据不同的需求条件进行景观分区,这样才能更加合理(图3)。
图3中华仁家小区功能分区
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道路系统的规划在整个景观规划设计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一个好的规划设计,如果没有配套的道路系统规划,想来是一团糟。因此,在此次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根据原有的地理位置信息,合理的配置道路系统,小区前的道路系统可谓四通八达,根据小区的居住人群的人流量,分别设置了两个出入口:①主出入口,紧邻城市市政道路,沿街设计引导区,即可以彰显小区的大气,又可以分散人流。考虑到居住人群中的儿童和老人的通行,因此在入口台阶一侧设计了电动扶梯。②次入口,充分利用地形,设计了一个入口广场,同样也起到了缓冲人群的作用。道路系统设计分为3个等级:①主要道路:主要安排在主轴线上和小区四周,设计宽度给3m。②次要道路:依据设计需要喝景点的安排而行进灵活布置,设计宽度1.8m。③游步道:灵活布置于宅间与组团之间,设计宽度1.2m(图4)。
城市景观规划被包含于城市规划中[3],集大成者往往有博大精深的渊源所在,中外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者无不奋力研究。通过国内外经验,大致可以总结出来城市居住环境最优设计的几点认识:①通过对设计地域原有生态的调查,制定出合理的土地规划,最精确的框画出需要预留的区域和需要开发的地段;②好的规划设计需要考虑的周边环境问题,如:水源、原有物种保护;③城市逐渐的拥挤化,因此需要与城市周边的城镇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留出一点的缓冲地点;④高楼环绕下的城市,需要用自然景观这样的软界限来划定;⑤城市中心的拥挤化,因此要尽可能的使娱乐休闲设施郊区化;⑥切莫为了商业利益使各功能混乱掺杂;⑦住宅的设计位置要远离城市喧闹,以远离城市主干道为宜;⑧在城市的喧嚣,住宅区的设计要以幽谧为主,多设休闲娱乐空间;⑨为提高小区居住人群的幸福指数,要多营造不同景观分区、功能分区。
4.2滨河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河流是孕育城市的发源地,两河流域的文明至今都令人心思神往。河流承载了丰富的城市形态、历史文化积淀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但是城市的发展,工业化集聚,人类功利心的不断加大。导致了河流生态的破坏和传统历史文化的流失。
图4中华仁家道路分析
随着城市的快速建设与飞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多,空间上的拥挤,更加需要绿色景观来调节[4]。与此同时,城市滨水区以其独特的地域性景观逐渐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风景线,同时也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建设新的增长点,人们便也开始注重滨河绿地景观的恢复与规划设计。滨河绿地景观设计要遵循滨河绿地规划设计理论与生态学相关理论基础为指导,通过这些理论来改善河流水域的流水循环,用自然生态的手法进行堤岸的加以维护与修复,与滨河河流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行完美的融合,可以更好的规划设计出服务于广大游览者的设计。接下来用一个实际的滨河景观规划设计的例子来具体阐释上述所讲。
这是湖南省永州市凤凰工业园区亲水河的一个滨河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案,一个成功的滨河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的完成,首先要做的不是去着急的做设计,而是要去勘察地形、分析与周围的环境的联系以及深入去了解所要设计区域所在地的文化背景。在充分掌握了所要设计区域的地形地貌后,进行综合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拿出最适合于所要规划区域设计构思出来。
如图5、图6所示,这是永州市凤凰工业园区亲水河滨河绿地规划方案出来之前做的实地调查图片。利用相机拍摄或用软件分析、绘制实地图片,这样可以更有效、更快捷、更精准的做出实际分析,从而更好的做出比较系统的、客观的规划设计方案来。整个规划设计方案的更加合理化、科学化、人性化,这样能更好的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
图5规划前区位与现状分析
图6规划前周边用地现状
整个滨河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以《公园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48-92)、风光现状地形图、园区项目部文件及规划局相关文件为设计依据,总结归纳出来规划设计中要遵循和贯穿整个方案的设计原则。
(1)生态性原则。滨水带的生态较为敏感,在设计中应尽可能的采用生态的方式进行处理。此原则只要体现在滨水“消落带”的处理(尽最大可能采取生态驳岸的形式)和风光带的植物种植(采用拟自然群落的种植方式)两方面。
(2)安全性原则。此原则主要体现在城市防洪和市民游憩安全两方面:景观设计必须满足城市防洪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市民休闲、亲水活动开展时所配设的安全设施,如:栏杆等。
(3)亲水性原则。滨水带以其独特的水景区别与其他场所,而市民对“水”的热爱和亲近则是人天性所趋。因此,市民的亲水需求,需在设计中给予重点考虑,尽最大可能为市民提供亲水的设施和平台,发挥出滨河景观规划区域自身的特点。
(4)节约性原则。在充分分析场地现状和设计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利用原有设施(道路、平台、步行桥等)。在满足安全和景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减少土方工程量。在植物种植与配置方面,则尽可能多的利用乡土植物,即利于植物绿色景观的形成,又可以减少后期维护成本。
滨河景观的规划设计是一个综合了多方面的设计,既要遵循生态学原则也要注重地方性文化的传承与发扬[5]。此方案利用现有的场地情况,充分挖掘永州的历史文化,保护并改善亲水河整个生态廊道,意在将亲水河建设成集人文风光、娱乐休闲、生态景观于一体的景观风光带。
再美丽的滨河景观,也还是需要用道路来串联或是分割,道路系统的设计主要遵循可达性和游赏性原则[7],设计了不同形式的滨水步道、汀步路以及铺装道路。道路形式的多样式意在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以满足游览者不同的需求。
5结语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的改善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6],是调节人、自然以及可利用资源之间的沟通桥梁,也是对整个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延续。城市的不断发展,人们需求的层层加大,未来景观规划的发展还需要更加贴合科学化、人性化才能更好、更完善地服务于市民。
参考文献:
[1] 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同济大学编委会.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生态极少干预 山地校园 景观规划设计
一、生态极少干预提出的历史文化背景
21世纪是十分重视生态、环保的时代。在城市化和城市扩张过程中,环境的恶化在中国大小城市中随处可见,城市里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当今时代的景观规划设计带有强烈的环保意识,景观设计遵循生态原则是景观走向成熟的表现。生态环境需要先进的文化理念的指导,人工环境的文化形象已经落伍了,人工不去干预或者极少干扰的生态环境才是新世纪的生态文化形象。
二、生态极少干预概述
(一)生态极少干预的内涵
生态极少干预在城市绿地设计和建设中,是指利用原有场地资源,用最少的人力、最简单的元素、最经济的做法,来创造的一个真正节约,并为当代城市居民提供尽可能多的生态服务的可持续景观。
(二)生态极少干预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作用
生态极少干预主张创造性地将艺术溶于自然景观之中,同时具有很强的功能性,有效地改变并提升了自然环境。生态极少干预主张在城市化进程中保留自然河流的绿色与蓝色基底,维护其生态服务功能,有利于建设节约型城市和可持续环境。生态极少干预用最少量人工干预、最少的设计和工种,获得都市人对绿色环境的最大需求,满足现代城市人的最大需要,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与人文空间。
(三)生态极少干预与极简主义的区别
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提出的极简主义用简约的手法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打破了古典园林的作法,使景观设计走向现代主义。而生态极少干预则是属于后现代主义,是生态艺术的崛起,是生态学意义上的简约,对自然的最少干预但又获得最大的收获。
遵循生态原则而设计最少介入的景观是不需要维护的,而彼得・沃克的景观需要不断的维护,许多植物形态需要不断的修剪。
生态极少干预提倡简约主义不仅仅是形式服从人的功能的需要,不仅仅是去掉装饰,更重要的是形式要符合生态,对环境造成最少的影响。因为当代景观设计重要的是发掘景观本身,而不仅仅是创造一种景观。
(四)生态极少干预设计理念的核心
生态极少干预的核心是最少干预,就是越来越简洁,最后做到基本上不破坏和不改造,但是又能够满足人的需要。既避免对原有自然的破坏,同时又能满足城市化的功能要求。
三、生态极少干预在山地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一)山地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与生态极少干预的历史文化渊源
中国自古就有崇尚自然的哲学理念,将山川之美比喻人格之魅力。老子的“道法自然”、阴阳学说(《道德经》),强调人类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提倡“天人合一”。讲究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结合,使山、水、城市有机融合,体现一种朴素、健康的生态思想。生态极少干预在山地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使当代校景观与自然演进的和谐关系、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交融的灵气得以延续。
近些年来,中国正在加速城镇化的进程,校园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已成为今后校园规划设计发展方向。
重庆是典型的山地城市,重庆市的校园均属山地校园范围。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地经济中心,是中国最大的山城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而山地校园生态景观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重庆拥有众多高校,如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重庆大学城的修建更使打造山地校园生态景观显得尤为重要。生态极少干预的设计理念无疑为山地校园景观规划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二)生态极少干预在山地校园景观规划中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1.山地校园中,如何把自然的生态状态与户外空间的交通、学习、休闲和美学欣赏等功能设计完美结合是我们在运用生态极少干预于山地校园景观规划中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2.山地校园中,如何采用生态极少干预来利用坡度形成富有层次和立体性的山地特色景观,并为周围创造良好的视觉和绿化生态环境是山地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关键。
3.山地校园基础场地中原生态植物如何保留,对于地质和生态条件相对较差的岩石层和土壤层如何处理,是山地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处理的难点。
4.山地校园要注重历史文化和生态景观的结合。每一所校园都承载着自己特有的历史文化。在生态极少干预运用于山地校园景观规划的同时,如何达到生aa态空间与人文生活的有机统一,注重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创造独具特色的山地校园空间也是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生态极少干预在山地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生态极少干预在山地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应遵循“生态优先、最少干预、注重校园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四、生态极少干预在山地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一)项目区位及背景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新校区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周边入驻大学城的高校还有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共10所院校。总体用地规模约441亩(29.3870公顷)。具有典型的山地特征和较好的自然禀赋,由于过去基本为农业用地,故自然植被保留较好。前期规划已将场地内几个山丘确定为生态核脉。场地内现有农田、溪流、鱼塘、荷塘,以及竹、喜树、桑树、柑橘、泡桐、黄桷树等植被,此外还分布有种类较丰富的芒、茅等野生草本植物。
(二) 场地规划设计所面临时的问题
1.地形复杂,场地南高北低,属低丘地貌。部分地段可达性较差,使用性差。前期规划中对场地的局部切挖还将形成多处落差较大的堡坎。
2.建筑风格特征不明显。本学院提出“打造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工作目标,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在结合前期规划的同时,突出学院文化个性。
(三)设计目标
基于以上场地分析,如何避免对原有自然河流廊道和山林坡地的破坏,同时又能满足校园景观对本地段河流廊道和山林坡地的功能要求,成为本设计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本设计的主要目标。
(四)设计构思
基于以上情况,本方案提出了以下构思。
1.遵循生态极少干预原则
我们提出“最小干预原则,以最小的造价,获得最大的收获”,即合理保留场地中部分自然的绿色与蓝色基底,充分发挥自然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包括水源保护、乡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休憩、审美启智和科普教育。通过最少量地改变原有地形和植被,满足校园师生的活动需要,创造山地校园景观新体验。
2.提出对场地作分级处理,完善绿色和蓝色基底
结合前期规划并在现场植被调查的基础上,将场地划分为:植被保护区域。主要位于生态核脉区,严格保护现有自然植被,设计要求工程中不砍一棵树,避免地面的硬化,保持山体的自然形态,对局部山体切挖处,采用生物护坡措施。适当丰富乡土物种,以形成良性自然更替;植被更新区域。主要位于规划建筑、道路周边,工程对原场地地形、植被影响较大,同时可达性也较好的区域。保护原有水域和湿地,修整地形,再造植被,包括增加水生和湿生植物,形成一个有乡土特色的绿色、蓝色基地;人工化景观区域。主要位于广场、绿荫环道、建筑庭院等区域,结合建筑、硬质景观的几何简约风格,有序组织绿化,塑造舒适、高效的环境。
3.设计一条穿越生态区的步行通道,展现校园生态资源
在校园中心区域保留的原生场地中依据地形特征,选择一条最佳功能路线,这条路线是贯穿校园中心各主要建筑及交通要道的景观生态路径,设计了一条平均宽度为1.5米的散步道,穿越自然绿地。平均间隔20米设置休息座、垃圾筒、照明设施,步道沿线休息座、栏杆均采用红色,加强识别性。该步道串接了多个自然景观点,如水池、荷塘、竹园、校友花园、山顶观景台等,增大了场地的可达性,为师生提供一个体验自然的休闲场所,满足观赏休憩、审美启智和科普教育等需要。基本上不破坏原生态环境,不改造原状,只在选择的路径中加入极简的几何元素,满足师生在生态自然环境中行走、休息等活动的需要。
结语
生态极少干预在山地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运用的关键在于最少量地改变原有地形和植被,对原有地形、自然河道和植被的尊重,哪怕是最野的本地草木,也是值得保护和利用的。在校园景观、师生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关系。
参考文献:
[1]黄光宇.山地城市学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黄光宇.山地城市规划与设计:黄光宇作品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3]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绿荫里的红飘带――秦皇岛汤河公园[J].风景园林,2007(2).
[5]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中外景观――校园景观[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1.1 课程定位
1.1.1本课程针对就业岗位与能力目标要求制定教学任务。
针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设计员、绘图员、助理景观设计师岗位),分析各类设计单位和园林工程公司对学生在设计方面的要求,制定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通过此课程的实践和教学,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研究园林规划和设计的基本能力,初步了解园林规划和设计的特点和思维方式,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园林规划设计中的经济技术问题,掌握各类园林设计项目的分析和设计技巧,具备设计中小型园林绿地的基本技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调查分析能力、综合设计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培养独立进行各类景观设计方案图纸的分析理解能力,识图能力,为园林施工技术类课程做铺垫,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1.1.2本课程既是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前导课程为《美术基础》、《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园林设计初步》、《园林树木与花卉学》等专业基础课,后续开设的课程有《计算机园林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专业课和实践课等。《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本专业一、二年级教学的核心主干课程,既是对前期各个课程的综合应用与演练,也是系统学习园林规划设计方法、技术要求与设计技巧的教学过程,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教学环节。
1.2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2.1课程设计依据。
(1)以就业为导向,突出针对性;(2)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突出技能性;(3)突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1.2.2课程设计原则。
针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的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实施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依据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相结合,技能训练与思维培养相结合原则,按照“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选择典型园林工程项目来设计课程标准,配置各项教学资源,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相对接,职业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需求相对接。
1.2.3课程教学设计体现。
园林规划设计课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为了更好地把握这门课的教学环节,适应社会需求,实现该专业能力的目标,我们主要从理论知识够用,加强“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入手,进一步对此课程进行了教改和实践,着重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具备创新能力;(2)具备较强的中小型园林设计的方案规划设计能力、园林艺术鉴赏的能力和方案表现能力;(3)具备运用语言(包括外语)表达思想和写作的能力;(4)具备沟通与协调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5)团队合作能力。
2教学内容
2.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课程内容的选取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根据“岗位适用、市场需求、技能为主”的原则进行取舍,根据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2.1.1岗位适用。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毕业生从事设计工作的类型份额不同,从事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占45%,从事单位附属绿地设计的占20%,从事街道小游园、广场绿地设计的占15%,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占9%,其它占13%。课程的设计围绕园林景观行业的职业岗位和岗位需求,结合各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开展课程的设置。
2.1.2市场需求。
课程教学采用“项目教学”将实际工程项目导入教学当中,把技能关键点与岗位相结合,采用任务驱动和现场教学、互动教学的方式,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相对接,职业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需求相对接。
2.1.3技能为主。
根据工程项目职业岗位能力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分析技术关键点,加强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综合训练,进行园林规划方案设计、方案交流与修改、方案文本制作、成果展示与汇报、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图绘制训练等。
2.2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与安排
2.2.1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结构主要由3个层次组成:园林规划设计基础层次、园林规划的设计方法模块和园林规划的综合设计应用模块。
2.2.2教学内容安排。
根据学习规律,本课程分第二、三学期完成,第二学期8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实践教学36学时),第三学期8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6学时,时间教学68学时),每学期对应的知识与能力有所侧重。园林规划设计(一)侧重基础理论、设计方法、设计分析的学习与实践。园林规划设计(二)侧重中小型园林规划项目的设计应用实践。
2.2.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居住小区道路系统规划设计的原则和设计方法,根据主题确定各功能区域的景观布置。难点:景观的立意构思,确定设计主题。解决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以及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居住小区道路系统规划设计的原则和设计方法;合理布置各功能区域的景观。
3独创的考核方式
园林规划设计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教学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园林规划设计基本理论知识和训练学生具备详细规划设计与绘图技能,使学生在接受命题后,从最初方案到成稿,有正确的思维步骤、合理的立意构思、科学合理的细部,直到最后准确而形象地绘制。本课程平时作业较为重要,兼专业周成绩与最后成果演示汇报考查,从公正、合理、全面的角度评定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成绩,特制定本考评办法。
3.1成绩项目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成绩设置理论课成绩及专项方案设计成果汇报成绩2个项目,理论课成绩经过平时作业成绩和考试评定,专项方案设计成果汇报通过方案大作业进行评定。
3.2理论考试评分办法
3.2.1平时作业成绩(70%)。
包括学习态度、出勤情况、课堂发言情况、参与讨论情况、课堂作业完成情况等几部分,按各次作业的最终平均分评定。若平均成绩低于60分者不参加期末考试。
3.2.2期末考试成绩(30%)。
期末考试范围是教学大纲规定的本学期全部理论教学内容中的掌握及理解部分,以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为重点,有理论阐述题、填空选择题和有关作图题等题型,总体难度以中等偏难为控制水平,时间以2个学时为准。
4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在注重培养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注重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通过加强校内外教学基地建设,结合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特点,逐步形成“项目驱动教学法”与企业紧密结合,与实际项目紧密结合。教学中采用“项目带动、六步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模式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共6个步骤实施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效果显著。典型的工作项目由教师提出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施,必要时用成功案例进行示范,让学生在任务实施中掌握相关的职业能力,提升其职业综合素养,学生成绩的评定由学生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果综合评定。同时,积极探索、总结并推行符合学生学习规律而学生又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即:我学———我忘———我看———我有印象———我做———我记住,通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操作性强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完成相关项目来掌握核心技能,把课堂、企业、现场结合起来组织教学。
5总结
【关键字】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关系
面对经济繁荣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城市化速度,我们的城市以及建筑设计反而显得有些茫然若失,甚至有些无所适从。面对越来越拥挤的城市、越来越差的人居及活动环境,以及设计理念的滞后,设计经验的贫乏,导致了城市设计的盲目,城市设计的问题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症结,已到了不解决不行的地步。因此,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关系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城市的形象。
1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
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建筑的功能要求,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详细尺寸、构造、使用材料及做法。它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其工作核心,就是寻找解决各种设计矛盾的最佳方案。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设计者创造并积累了一整套科学的方法,设计者利用图纸、建筑模型或其他手段,将设计意图确切地表达出来,充分暴露隐藏的矛盾并会同有关专业技术人员,使矛盾得到解决。设计者从设计的整体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问题,一般都要设想好几个解决方案,进行一连串的反复推敲和比较。即使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也还要不断设想更好的解决方式,使设计方案臻于完善。
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政府行为来对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进行监督、管理,并对二者之间发生的矛盾加以协调解决。
2 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相辅相成,互为条件
城市规划设计是研究型的工作,其目标是对城市空间发展进行可视化和预想,并借以研究空间性的各类关系,将这些关系或矛盾亮显出来,转化成具有公共属性的政策语言。基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形,以及不同的功能类型定位,对其进行研究就是要对其进行梳理、优化或化解。当我们严格的或任意的按照某种形式构图对其进行基于设计师自我意识的形态刻画时,我们可能扭曲了它所表达的这些关系。因此,与具体建筑设计的艺术性和个性化不同的是,城市设计时的建筑设计不是为了建造而设计,而是为了对城市空间的适宜性进行预设条件设定,通过研究隐性的变量关系,在定性、定量研究关系基础上,注重关系表达,注重运用类型、范式和地域性原型进行形态和空间关系推演,注重各类用地边界甚或垂直量度的交替和转变所带来的空间类型变化,将城市界面塑造成复合、多义的界面阈,为将来的建筑工程设计设定条件,进行引导和提供有效的设计线索。这种形态表达通过对地域性建筑原型、空间类型的研究、变体,转译到图面上、形态中,这样才会将城市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城市精神包含其中,使其得到延续和创新。
3 城市规划设计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指导作用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根据阿普尔压德(D・APPLeYard)的观点,城市规划设计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在我国一般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经批准后,要执行十年以上,在批准城市规划设计时一定要采取科学认真的态度。美国城市规划师伊・沙里宁曾经说过:“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例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价上也毫不吝啬,就其艺术价值本身而言,仍然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对周围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再例如希腊的爱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摄影家和画家,被称为“艺术家之岛”。整座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连警察局、医院、饭店都化整为零,成为民居式建筑尺度。几百年来,岛上的居民始终恪守一个规则: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种热爱自然、相互协调的观点,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理念。
关键词:校园规划;立意;构思;表达;校园文化
1 项目概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校自身的发展,沈阳建筑大学现有环境条件将无法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生活的需要,为了进一步改善教学环境,适应学校的发展,校园亟需进行整体的规划和改建。
1.1 区位分析
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位于浑南新区中部,是浑南大学城的重要组成元素。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北部有沈抚大道(沈阳-抚顺高速路的一段)通过,东部是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南部有沈抚铁路通过,西部是居住区。以沈阳建筑大学城区为中心5公里范围内,城市中产生的以人活动为主要对象,进而产生中心集合,为城市整体增添活力,不同的集合点的功能不同,为城市增添的活力因素也不尽相同,从而形成点线面的格局。(见图1)
图1 区位分析图
1.2 学校现状
沈阳建筑大学是以建筑土木学科为优势,集工、管、理、文、农、法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综合性大学。主校区占地面积 1500亩,建筑面积 42万平方米。主校区规划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规划布局合理,建筑形式现代、质朴、简练,功能设施齐全。教学区为网格式、具有东方文化底蕴的庭院组合,有利于资源共享和学科交流。
2 设计立意
2.1 现状问题分析
通过对校园现状的踏勘调研并在全校范围内发放调查问卷,发现现有校园存在诸多问题:
(1)校园交通:校园内功能分区过于严格,导致人流过于集中,尤其在某些集中时段,容易造成人流冲突。主要表现在铁石广场,既是学校重要的人流交通枢纽,又是学生热衷的休闲活动场地。经常出现人流冲突,秩序混乱。
(2)校园文化:校园内多数场地利用率不高,运动设施不够,缺乏交流及休憩空间。交往空间缺乏层次性。校园内缺乏人文气息,缺少活力。
2.2设计立意
通过对现状的调研以及相关案例的分析,我们拟采用“有效,有笑,有校”为本次设计的设计立意。即通过本次改建设计,努力打造有效率,有活力,有特色的建大校园,为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
3 设计构思与表达
“构思”是人类活动的灵魂。任何一项工作、研究所取得的成效、成果都离不开事前的缜密思考、统筹安排。就建筑设计而言,构思贯穿于建筑师建筑创作的全过程,也可以说是设计中的思考。建筑创作中的每一次进展都可看做建筑创作构思外化的结果。[1]
本次设计从对项目的调研及立意的产生到落实到图纸和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把想法不断物化的过程,我们借助于三个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立意“有效,有笑,有校”作为线索,把设计一步一步推进:
3.1 有效----打造高效率校园
伴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复合空间的高效利用具有特别现实的意义。从沈阳建筑大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校园空间利用率低下的同时又存在很大的挖掘潜力。新校区的规划面积已经固定,不存在扩张的可能性,因此本次校园改建将通过综合组织功能和复合空间的设计,形成紧凑、高效、有序的发展模式,解决当前教育经费与物质资源相对紧缺,而资源利用效率相对低下等等矛盾,以期实现校园的内涵式发展。 图2 功能分析图
在本方案中,对学校教学区各院部设置进行整合调整,以充分利用校园空间并方便学科间的交叉和管理。在整体布局上,对学校的教学区和东部生活区做了局部调整,在东部生活区新增多功能餐厅及商业服务区,以完善东部生活区的服务功能,并增加其文化氛围。同时在西部规划了对外交流区、西部生活区和生态园区,以充分利用校园空间,提高校园利用率(见图2)。在交通布局方面,我们在学校原有交通流线的基础上,对车行线路进行了基础修改,并大胆地开辟了一条新型的人行线路,在长廊东端将二层长廊延伸至一食堂,以缓解集中时段的人流冲突。
3.2 有笑----增加校园欢声笑语
(1)校园文化的营造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这一群体全部存在方式的总和。其中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是一种小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并将对学生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2]
本次改建规划将完善原有运动设施,增加娱乐休闲设施,激活场地利用率,扩大活动范围,适当增加私密性较强的交流空间,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增加校园的生机与活力。
(2)典型广场的改造
校园广场的环境设计虽然只是校园设计一个方面的内容,但它的设计手法却与校园的总体布局和环境质量密切相关,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而不仅仅是用高投入和大尺度来最终达到校园整体性环境的统一。[3]
在本次规划中,我们着重对问题比较突出的铁石广场进行改造。通过铁石广场不同材质地砖的铺设,将广场划分成交通空间和运动空间,既为同学晚间活动提供场所,又不影响铁石广场的交通作用。同时在广场北侧边缘新建一个舞台,为大型活动提供场地,避免活动时大量人群拥挤在长廊出口,堵塞交通。
3.3 有校----尊重学校历史,突出校园特色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各高校都迎来了新一轮的高校建设。与之相伴的是,不少富有特色的老牌大学正逐渐丧失其个性,原有的校园结构、优美环境和传统风格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那么这些大学终将失去魅力,并对大学生们的学习与生活造成消极影响。
沈阳建筑大学有着60多年的建校历史,学校一路走来的发展史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校园的规划改建中要把这笔财富保留在校园内得以继承和发扬。沈阳建筑大学建筑的最大特色是亚洲第一长廊,环境的最大特色是生态性,本次方案通过对长廊的延伸和生态园的建设,将校园这两大特色进一步深化。
4 结语
高校校园的规划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规划一旦形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各项外部条件必然存在变化的可能,这就要求校园规划具备一定的弹性和应变性。校园规划一方面需要对空间进行整合,增加空间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因地制宜,对不确定的变化因素采用动态的调控,在保证校园大格局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局部的补充、完善、调整、优化,以动态调控的手段求得动态的平衡。
参考文献:
[1]黎敬之,建筑创作过程与形式的表达,广西工学院学报,2007,18(3):100-103
关键词:生态绿道;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应用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给人们提供便捷与舒适生活的同时,却对生态系统与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将生态绿道运用于城市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当中是解决此问题的方式之一。
1.“生态绿道”的内涵
生态绿道是指能够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与提供人们户外娱乐的线性廊道。它主要涉及四方面的内容:①节点园林景观:包括绿道广场规划、绿道进出口规划、休闲公园规划、驿站规划等。②绿廊园林景观:即对景观植物(乔木、灌木、地被花草等)进行规划设计。③慢行交通景观:指非机动(自行车道、步行道、综合慢行道等)车道的规划设计。④服务设施景观:包括城市系统内所涉及的市政设施、商业设施、安全设施、生态维护设施等服务设施的规划。
2.“生态绿道”对于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作用
2.1有助于完善生态系统
通过建立生态绿道,整合绿地,连接多样城市资源,将城市内各个独立的部分连接起来,建立连续的、规模性的、可持续发展系统。通过绿道的建设,恢复城市中被道路、建筑或河流阻断的生态系统,完善城市功能。
2.2有助于提高生活品质
通过生态绿道的建设,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建立绿色的出行方式,人们可以沿蜿蜒的滨水步行道路散步;可以骑行穿梭于林间道路;可以在健身与运动场地活动等,促进市民较为低碳环保型生活方式的养成,为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2.3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
首先,利用植被、花草塑造绿道骨架,吸收城市污染物,美化环境,体现城市形象。其次,通过绿道的连接将各类城市空间有序整合,使得人们的出行生活更加舒适便捷,有利于发展与提升城市综合环境。再次,通过创造符合地域文化特色的绿道,可以增加城市的识别度,打造城市名片。
3.“生态绿道”有效应用的具体措施
3.1完善绿道建设体系
根据国外先进的经验与研究成果,补充建立属于我国的生态绿道管理制度,将绿道规划引入我国城乡规划中,从“社区――城市――区域”3方面分层次进行规划。根据社区居民与附近道路要求,由点到面扩展为整个城市,最后发展为整个区域的有机连接,实现“微观――中观一宏观”3层面的全方位建设体系逐步确立。
3.2根据城市地域特点设计
规划时首先要考虑当地的地形地貌、道路布局、自然状况、人文风俗因素等,通过对这些情况的详细了解,将绿道与城市原有资源相结合,既节省建设成本,又可保护当地人文特色,在设计上符合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达到改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水平的目的,有效实现其传承城市文化的功能。
3.3整合破碎生境
现代城市化的大规模发展使得我国城市盲目扩张,这势必造成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而绿道的引入可以很好地解决此问题:一方面将城市生态体系中原有资源,如物种、河流水源、广场、公园、山林等通过绿道规划联系在一起,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在原有生态环境基础上引入新的物种(多种动物或植物)及扩大绿地面积,实现生物的多样性。
3.4完善配套设施
根据场地条件设置服务设施,优化服务半径,增加标识系统、信息系统、应急救援系统、照明系统,最终实现方便居民、游人、市民的目的。因绿道交通以步行、自行车、游船、观光车等慢行方式为主,故绿道设计时要合理设置交通设施,完善绿道功能,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敏感性强地带的绿道周围加强交通维护,建立地道或天桥来分散车流与人流,建立护栏减少人们的进入与活动,改变步行绿道的方向来减少对环境的干扰,解决生态与人车之间的冲突。
3.5注重人性化、多样化服务
将更多的人性化服务加入规划设计当中,根据每个区域的特点进行构思,增加其生活服务功能,如在人流量或车流量多的地方,通过绿化隔离出较为宽阔的步行绿道,减少安全隐患与环境污染;或者在城市中心的绿道可以加强对娱乐健身器材、座椅休息的配备;或者将绿道花卉布置成城市标志、人文造型等,美化环境的同时可以增添城市的个性化色彩,打破单一性,实现多样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