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计算机技术

大学生计算机技术

时间:2023-09-22 17:06: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计算机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计算机技术

第1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各个社会领域,而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掌握也成为了社会对21世纪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在各大院校的大学一年级开设的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性的公共课,来自各个地方的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掌握程度大不相同,这就造成了新生计算机水平的高低差别。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用分层教学成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在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教材内容设置不合理,当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只适用于同一知识水平的学生,没能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差异,教材在结构方面也存在不合理性,不能针对每所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使得学生难以真正的掌握教材内容,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计算机技术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计算机技能的提高。其次,教学的方法过于单一,教学还局限于课堂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造成教学效果相对较差。最后是考核手段的不科学,大学中对于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主要是考试的方式,这种方法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一定的不公正性[1]。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多数城市家庭的学生计算机技术水平颇高,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生源地较为广泛,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受到的教育水平也大不相同,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对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实行分层教学尤为重要。不同学校、不同科类、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需求也是有所差别的,为了达到学生理想的学习效果,统筹安排分层教学成为必然趋势。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的实施与改革

(一)教材的变革

根据不同学校的不同知识结构,要适当的调整教学大纲,科学、合理的制定出课程学时安排,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时要等量安排,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不同科类的学生要重新编排有针对性的教材,对计算机的基本理论都有所涵盖,为学生的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对象的分层

分层教学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两极分化的计算机水平,使水平较高的学生对计算机的热情依旧,水平较差一点的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重拾信心。如果想要对不同计算机认知程度的学生实行分层教学,就要考虑到学生们的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安排问题,在授课前期,计算机课程的授课教师要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掌握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态度和计算机技术的水平程度,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的制定[2]。另外,学生的分层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阶段性的测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动态把握,对学习水平产生变化的学生进行重新分层。

(三)教学内容的分层

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后,教学内容也要做到层次化的处理,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要有所兼顾。对于教学内容的安排可以以中游层次的学生为标准,对教学内容实行由简到难的过渡,不断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动手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自由混合分组,加强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在学生的合作中,水平较高的同学可以帮助水平较差的同学,同时,也能帮助水平较高的同学巩固知识点,可谓是一箭双雕。

(四)教学模式改革

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布在不同的院校和专业,所以要对不同专业性质的学生进行归类,理工类的学生要着重培养其算法设计和计算软件的操作,经营管理类的学生要重视对其数据系统应用、程序研究开发和高级办公软件应用技能的培养,艺术设计类的学生要突出对图形图像处理和媒体技术软件等操作技能的训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开展新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特长充分展现,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3]。

(五)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活动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布置完实践内容后要根据不同水平同学提出的不同问题进行一对一辅导,对于学习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教师要细心讲解,帮助不同知识水平的同学全面理解,进而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六)评价考核分层

课后的作业和期末的考试也要保证考察的水平在不同层次学生间有不同的标准,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对题目的难易程度进行合理搭配,也可将平时成绩纳入到期末考核的评价标准中,避免一次性考试存在的不公平性,使考试更加客观、公正,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身原有水平上有所提升,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三、结论

社会在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日益激烈,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实行分层教学对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尤为重要。分层教学不仅可以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还能对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的改善起到促进作用,解决了学生知识水平严重失衡的问题,保证了学生所学内容的有效性。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分层教学,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利枚,石彪,罗新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层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1,03:34-37.

[2]杨诗琦.浅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层教学[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3:226-227.

[3]王鹏英,庄红,黄晓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分类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05:49-53.

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实施;新疆赛区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7-0117-02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mputer design contest at the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to carry out, to participate in the Xinjiang collection, school division contest participating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k to sort out, summed up the computer design contest to carry out positive effect, provide relevant experience for the future to carry out related work in the school contest.

Key words: Computer design contest;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Game place in Xinjiang

1 引言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教指委为提高大学生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动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不断向前发展所开展的一项全国性赛事[1]。大赛自2008年开始举办以来,至今已连续举办了9届。新疆医科大学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十分关注这项赛事,在其努力下,新疆医科大学从2010年开始在校内组织在校大学生参加此项赛事。这项赛事促进了新疆医科大学校内计算机相关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同时在培养大学生计算思维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 校内大赛的组织和实施

2.1 校内大赛组织机构

新疆医科大学自举办计算机设计大赛以来,根据自治区教育厅下发的通知及大赛章程等文件精神,在校内成立了新疆医科大学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机构的办公室(以下简称“大赛办公室”),大赛办公室负责全校计算机设计大赛校内赛的组织报名和评审工作,机构人员主要由教务处处办和计算机教研室教师兼职构成,教务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及新疆赛区计算机大赛组委会相关参赛文件和信息日常沟通工作,确保大赛相关文件上传下达,计算机教研室教师负责全校参赛作品评审及上推参赛作品参加新疆赛区省级赛工作。新疆医科大学大赛办公室于每年12月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动员工作,在下一年的4月中旬进行校内参赛作品的评审及上推参加新疆赛区省级赛参赛作品公示工作。

参赛作品在校内评审阶段,为确保公正、公平、公开原则,新疆医科大学大赛办公室将组织相关专家成立参赛作品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主要由校内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教师组成,评审过程中使用了相应回避原则。

2.2校内大赛参赛作品评审工作

校内大赛作品评审工作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每件参赛作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比,为确保参赛作品评审工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性[2-4],校内大赛在作品评审过程中严格按照新疆赛区及国赛大赛章程和参赛指南执行,参赛作品选拔工作分为两个阶段,即参赛作品校内评审选拔阶段和公示阶段。为了保证校内大赛评审阶段顺利进行,都规定了参赛作品提交的相应时间节点。

校内大赛各阶段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第一阶段,校内参赛作品评审选拔。校内计算机设计参赛作品评审,由大赛办公室推选的校内专家对提交的参赛作品进行评议,参照新疆赛区及国赛相关章程和参赛指南,选拔出优秀的参赛作品。校内评审工作需要审核校内参赛作品是否有超项,作品质量和内容复合参加新疆赛区和国赛参赛作品要求。通过评审,评审专家组将代表学校推荐出参加新疆赛区省级赛参赛作品,并通过国赛报名平成参赛作品报名工作。校内大赛参赛作品评审时间一般在每年4月中旬举行。

第二阶段,公示。完成上述作品评审工作后,校内计算机设计大赛办公室将会在全校范围内对推荐参加全国赛的参赛作品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天,以确保比赛的公平和公正。在公示期间结束,对公示作品无异议的情况下,才最终确定参加新疆赛区大赛的名单。

校内大赛的参赛作品不设立奖项,最终只负责推荐参加新疆赛区省级赛参赛名单。校内大赛的参赛作品根据学生类型分为两个组即本科组和高职高专组,评审中分类进行评审。

3 校内赛的特色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在新疆医科大学举办校内赛,为学校的各专业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才能平台,学生都积极踊跃参赛,作品除了结合所学的医学专业外,学生参赛作品也体现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激发各民族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学生们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新疆医科大学计算机设计大赛的参赛主体包括普通高校本科学生和高职高专类的学生。这样在校内大赛评审过程中也将参赛作品分为两个组即本科组和高职高专组,参赛作品根据作品内容和使用技术手段进行作品分类参评,确保大赛公平和公正。

4 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校内赛的开展,促进了计算机教学改革,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增加了多媒体中动画处理、多媒体音频和视频处理等教学内容,同时加强了网页制作方面教学内容。大赛激励和引导在校大学生应用所学的计算机技术,发挥学生自己专业特长,提炼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同时结合新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把个人兴趣爱好、个人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新疆风土人情紧密结合,将各种元素体现到参赛作品中去,提升了学生自己的技能、极大激发了学习学习信息技术的激情。

大赛促进了教学工作,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需求,教学内容改变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增进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基于大赛平台,教师们相互学习,同时增进了疆内和疆外高校师相互学习交流,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线上和线下的沟通。

5 结束语

新疆医科大学通过组织和举办校内计算机设计大赛,促进了校内计算机教学改革, 激发教师教学热情,增加了疆内教师与疆外教学相互学习交流。校内大赛平引导学生关注计算机知识、技术、技能的应用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大赛也推动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改革,充分展示计算机教学成果,大赛通过不断自我完善,必将成为校内最有影响力的大学生赛事之一。

参考文献:

[1]卢湘鸿. 纵谈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J].计算机教育,2014,11(23):2-4,16.

[2]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委会.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2012年参赛指南[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

第3篇

[关键字]教学方法 计算机教育 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已经成为了当前各行各业的主导方向。计算机技术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最重要培养基地。担负着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具有信息技术能力现代应用性人才的重担。在信息技术的培养工程中,不仅仅是传授学生计算机科学知识,还着重培养其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培养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进入新世纪以及当代大学生随着成长环境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具备了新的一些特征,对于信息技术处理有了一定的基础,而社会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面对当前高校学生的这些特征以及社会对其更高的要求,务必使得高校对计算机教学方法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这样才能保证人才输出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

一、培养学生计算机学习兴趣

前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培养学生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激发学习兴趣首先要使学生对本专业领域才是学习兴趣。而计算机技术学科本身就是具备非常强的实践性学科,使用什么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是学科必须掌握的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学生早已接触到计算机,甚至有些学生已经学习过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但大部分学生还是处于计算机的初级阶段,此时如果能让他接触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就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培养学生独立创新能力

中国大学生尤其是国内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缺乏正真意义上的实践能力。这正和高校课程目前的设计有关。而计算机学科作为一门操作为基本技巧的学科,需要作为学科的相关人士能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能够独立的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因此计算机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大多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要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作为教师应该非常清楚的知道,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传授和练习,更重要的是在传授和练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和练习的方法。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独立思考的完成认知,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着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懂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师应该不仅仅只是简单灌输知识给学生,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疑问式等等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思考的问题超出课程设计的内容以及能力范围时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把学生限制在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资源变得丰富和便捷。可以正确的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国内外最新的技术,关注学科走向,开阔学科视野。使学生的思维更容易具备创新型的发散思维。

三、革新传统落伍的教学模式

随着计算机学科的发展,计算机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当代社会对计算机人才能力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及时革新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学科人才的教学新模式。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一般为集中授课和辅助上机练习两块内容。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教学已经不局限于黑板教学计算机教学已经转变为多媒体教学以及网络教学的教学环境。高校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多媒体和网络的教学环境。使得教学更具直观性和互动性,从而提高了计算机教学的教学质量,满足了教学需求。

此外还需要加大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的比重,计算机作为一个以操作为基本的学科,重点在于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机房数量等等各种原因使得上机课程比重偏低,这就使得实践时间严重不足,导致学生难以完整的学习完全部的操作。所以,应该较大上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比重,使得学生能力利用上机的时间掌握课程的内容,达到教学的目标。

四、创新符合当代计算机教育的考核模式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计算机应用能力;自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2-0046-03

1引言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指面向大学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各领域工作的发展愈来愈依赖于信息技术,因此要求大学生有更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更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在今后工作中将信息技术与本专业紧密结合,使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应用于各专业领域。计算机水平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和能力的突出标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信息素养。可见,计算机基础教育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政府已成功地实施了金关、金卡、金税、金财、金贸、金审、金旅等一批重大的信息系统工程,这些工程涉及财经管理类的多数专业,显然这些专业的学生今后就业的部门信息化程度都很高,我们的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才能适应工作环境。

2财经管理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素质和能力分析

多年来信息化实践表明,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信息技术人员的工作,更是各类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财经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高级管理人才,他们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应当具备与信息技术人员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应用信息系统的能力。具体分析如下:

2.1操作使用能力

是指最基本的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操作系统的基本应用能力,文本与图形表述能力,网上交流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简单的数据处理能力,选购、组装、配置计算机系统的能力等,这是对每一个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2.2应用开发能力

是指在操作使用能力的基础上,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本专业领域的能力。能够将计算机技术与本专业知识结合,综合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有效处理本专业的业务,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还需要具备应用与专业相关的专业软件的能力。例如财务管理类软件、ERP软件、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电子商务系统操作等。

2.3研究创新能力

是指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善于通过自主学习获取新的知识,能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工作,能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提出相关研究课题。能创新性地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学科问题,为本学科的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这种能力是对部分优秀学生的要求,但应当是我们十分注意的重要问题。

通过能力分析,我们便可以围绕着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确定知识结构,来规划课程体系和进行教学。

3课程体系的设置

中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在CFC2006课题报告中明确指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是使每位学生具有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不同专业需求不同,因此我们就要研究不同专业与计算机学科知识的结合点,从而培养既精通本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在具体设计课程体系时,采取了逆向思维的方式:明确对财经管理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确定与能力相对应的知识结构设计以应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内容,构建了财经管理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如表3.1所示:

4具体实施的方法

4.1限选课和任选课的确定

上表所列出的课程是从财经管理类专业整体角度出发而设计的,具体到不同的专业可结合专业特点来确定,例如:财会专业可以选择“会计电算化”、“Visual ”,商务及管理类专业可以选择“管理信息系统”、“Excel 在经济管理种的应用”,会展专业可以选择“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与商务网站开发技术”,国际贸易专业可以选择“电子商务中的国际贸易模块”等作为限选课。其他的课程可以开成全校的选修课让学生自主选择。

4.2分层次教学,泥补个性需求,适应不同专业需要

随着中小学及家庭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跳离了原来的“零起点”,但是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相差较大,原因是:非高考科目,各中学要求不到位;各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高中学生计算机教学差距悬殊;城市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的计算机教学有差距。因此出现部分学生是“计算机盲”,部分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但掌握的不系统、不全面,仍停留在简单操作上。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对第一门课程可以进行分层次教学。对已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增加中学时没有涉及的内容,如Word当中的目录自动生成,插入脚注、公式的编辑等;Excel中增加函数图形的绘制,数据统计分析等,对于吃不饱的学生既满足了求知欲,又学到了新内容。对学生可以通过摸底考试的方式分出层次,分别实施教学。

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具体要求有很大差异,通过与专业教师合作,确定各专业计算机应用的具体要求和授课的侧重点。

由于每个专业的教学课时是有限的,特别是近年的本科评估要求每个专业的总课时控制在2500学时左右,建议“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三门课为必修课,其他课程均根据专业的不同确定为限选课或任选课。除此之外,还可以开设一些课外讲座扩展视野,举办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辅导班,丰富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计算机真正成为解决专业问题的有力工具。

5教学模式

5.1课堂教学

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采取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方式,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尽快进入计算机应用的大门。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的新三部曲。将“任务驱动”、“启发式教学”、“讨论探究”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2网络教学

可以把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网络教学的特点是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支持资源,突出自主学习的特征,强化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为学生提供了比传统教学更具自主性的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同时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多方位的、不受课堂教学时间制约的学习和训练机会,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3课外实践

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但要传授计算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独立学习和研究能力。很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学生在计算机上反复实践与自我钻研,而不是仅仅靠老师的讲解和书本的学习,应积极引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应完成的实践环节外,还应该设计一些自助式的实验课程,这些实验课程可以是扩展知识的验证实验、设计开发性实验、涉及若干相关课程的综合实验、企业经营仿真实验等。但这些实验的特点是在业余时间,在没有教师辅导的情况下自己独立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来选择,以保证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四年不断线。

6教学资源建设

6.1教材建设

教材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是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项基本建设。为保证教学内容能够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需要,而且能够适应不同专业的需求,我们本着体现以人为本,努力使复杂问题简单化,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的新三部曲叙述问题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体系自编了部分教材及配套的实验教材,其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程”已由中国商务出版社出版,其他教材也正在编写之中。

作为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力手段的自助式实验教材目前在国内还是空白,我们会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按照定位准确、内容先进、指导到位、体系得当,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原则,突出其通俗易懂、要求明确、步骤清晰、指导到位、可操作性强,结果准确的特点,帮助学生有效地把握知识的内涵,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水平。

6.2网络化教学平台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化教学平台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和明显,但是部分学校的网络平台建设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建议网络教学平台包括如下的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电子参考教材、网络教学视频、网上答疑、网上习题、网上讨论专区、网上实验指导、网上测试、实时答疑等。众所周知,这是一个繁重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师齐心合力为之不懈努力,才能建设出优秀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终身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7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一项深入而持久的工作,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学校到教师必须紧紧围绕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化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革,为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能够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珩.打造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高级财经人才[J].高等财经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1).

[2]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CFC2006)[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李秉璋,徐亚平.以提高应用能力为目标进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J]. 计算机教育,2006,(12).

[4] 高敬阳,王晓男.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6,(8).

投稿日期:2007-2-7

作者简介:毕丛娣,大连旅顺经济开发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信息技术系

邮编:116052

第5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对策

1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所有行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中拥有计算机的数量越来越多,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不再是从零开始,这些对大学生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新要求。独立学院是当今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独立学院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素质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整体大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长远的意义。

2 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⑴计算机基础不同。独立学院学生来自祖国各地,来自经济基础好的地区的学生从高中开始就接触计算机教育,基础较好,然而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较少,基础较差。但是,现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面对所有学生教授相同的教学内容,会削减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的积极性。

⑵教学模式单一。随着高校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室、网络课堂纷纷引入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同样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理论课和上机实验课相结合的方式。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的一部分,多媒体技术在实际教学中并未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1]。教学过程大多以教师讲解和演示、学生模仿操作为主,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上机实验课效果不甚理想。

⑶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陈旧。作为高科技发展的领军行业,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云计算、4G通讯、WINDOWS8系统等等高新技术不断问世。和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计算机设备、计算机教学课程内容的落后,例如独立学院的计算机课程仍然以教授XP系统和OFFICE2003为主。

⑷教学评价方式片面。很显然,将传统纸质试卷考试的方式运用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考试过程中,不能考核学生的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导致计算机理论考试成绩的实际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不相符合,考核也就失去的意义,以期末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同时,即便采用计算机上机考核的方式,学生也仅仅是对教授的操作过程进行模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2]。

3 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相关对策分析

⑴采取分层教学法。针对独立学院学生计算机基础不同的情况应该因材施教。提出符合学生自身水平的学习目标与学习要求,分配符合学生水平的学习任务。采用分层教学法,首先对同一班级的学生分组,基础好和基础差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好”带“差”,形成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班级氛围。第二,分配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可以将实践课分为基础实践操作与高级实践操作,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在完成基础实践操作部分后选做高级实践操作部分,计算机基础好的同学完成全部实践操作的任务后帮助基础差的同学完成剩余部分。最后,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也应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肯定基础差但学习努力的同学的学习过程,对这些同学予以鼓励,达到提高所有学生计算机水平的目的。

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是计算机教育中的基础课程,但是实用性非常强,因此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首先调整计算机理论课和上机实践课的时间,在学习必要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把更多的时间放到学生上机实践课上。另外,应该增加计算机领域中前沿动态、新技术的课程,使学能够全面了解当前计算机的发展状况,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的同时也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还可以运用活动的载体,例如举办计算机相关方面的知识竞赛,像打字速度竞赛、网页设计、课件设计竞赛等等,寓教于乐,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⑶兼顾体系,面向实用。教学内容陈旧和计算机高速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当前大多学校的计算机硬件水平不能适应计算机高新技术的教学与推广,大多沿用XP系统和OFFICE2003办公软件,而同学们在实际操作中都已经使用WINDOWS7系统和OFFICE2010办公软件,这样就导致了教学内容和实际操作的严重脱节。例如应用最广泛的Andriod系统,同学们一定会对其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具有浓厚的兴趣,应适当的增加这方面的教学,同时还应为同学们普及前沿的计算机事物,例如“云计算”、“3G”、“4G”等内容。把握好上课时的“应试教育”和“实用教育”的平衡点才能兼顾等级考试过级率和知识的实用性。

⑷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为了保证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应对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调整,以学生的平时上课成绩及期末考试成绩综合来判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对学生的平时成绩进行严格把控,避免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死记硬背计算机的相关知识,促使学生们全面的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期末考试应侧重考查学生的重要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考试采用计算机系统随机出题的形式,可以有效避免学生的抄袭问题。阅卷工作采用人工阅卷和系统阅卷相结合的形式,可以客观的给出成绩[3]。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计算思维;计算机教学;课程模式

1引言

人类在开展科学思维活动时,计算思维是其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思维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作为面向高校大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计算机课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养。计算机这门学科中,计算思维是核心内容。新的发展形势下,教师应当努力创新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因此,文章重点分析了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创新模式[1]。

2创新计算机教学课程模式的重要意义

2.1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现阶段,计算机已普遍应用于全社会,许多单位在人员招聘与考核过程中,将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参考标准。因此,无论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对这一技术做到应用自如。从计算机整体水平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比较大,高校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时,不能局限于几种常用的技能,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技术,确保学生具备计算思维。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只有对学生提出高标准和严要求,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才能提升学生日后就职的竞争力[2]。

2.2反映时代特征,学会基本思维方法

纵观当代社会,各个行业领域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计算机逐渐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工具。针对某一具体问题,人们不仅要关注问题解决技巧,更要注重转换问题,之后交由计算机解决。计算机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时,形成思维模式比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重要。

2.3揭示计算机内涵,形成科学思维模式

21世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和重大突破,人们对计算机和计算思维的认识产生了极大改变。目前,计算机不再被单纯地视作一项工具,人类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揭示了计算机的深刻内涵。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计算思维方式。这种科学思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发展。作为一门重要课程,计算机教学改革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实现了科学设计、超前设计,拉近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实力。

3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教学课程模式创新

3.1分层、分模块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大学专业包括文科类、理工科类、艺术类等。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培训时,应制定针对性教学方案,将跨学科元素融入计算机基础教学,从而达成不同的教学目的。比如,对艺术类专业学生而言,可将视频编辑、音频编辑等内容加入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对文理科类专业学生而言,计算机教学中可以融入专业知识,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因材施教是分层教学的根本目的,可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入学之初,学校可组织计算机基础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分配班级。组织课程内容时,可采取模块化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专业要求设定相应模块,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计算机知识[3]。

3.2创新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入网络教学,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相较于传统教学,混合教学模式能够综合传统教学、网络教学二者的优势,不仅充分利用了现代技术,而且保留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计算机教学中有效达成更高一级能力的培养目标,既可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又能调动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意识,还能加强团队合作精神。设计混合式计算机课程教学时,可分为四个基本步骤,即学生分析、课程分析、学习活动设计以及评价设计。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中,教师实现了角色转换,在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基础上,有效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一来,学生在计算机课程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充满兴趣,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同时,混合教学强调团队合作,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为了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考虑到学生基础水平的不同,教学模式的设计应具备立体化、多层次特点,基本内容涉及三个方面,即混合教学、学习活动设计和实践能力拓展。第一,混合教学。按照基础测试成绩划分教学层次,从低至高可分为三个层次:主要针对低水平学生的以面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主要针对中等水平学生的面授与网络教学并重的模式;主要针对高水平学生的以网络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第二,学习活动设计。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设计要以任务为基础,将丰富的生活情境作为学习活动的来源,在任务设计中镶嵌具体的教学内容,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实现计算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课程教学的开放程度。设计学习活动时,应注重实践性与层次性,将基础任务、一般任务和复杂任务囊括其中。此外,学习活动可分为个人活动和小组活动两种形式,既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加强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协作精神,同时强化知识技能。第三,实践能力拓展。实践能力拓展主要针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可通过竞赛等方式,深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优秀人才提供更高层次的发展平台。

3.3发掘教学规律,引导学生科学学习

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计算思维的基础和前提,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狄克斯特拉曾说过:“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而也将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能力。”只有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思维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应努力发掘计算机教学规律,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模式。首先,总结计算机工作原理的内在规律,其次引导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构成时,教师可通过模型简化和抽象其工作原理。“I—P—O”结构代表计算机数据处理的一般流程,其中I代表Input(输入),P代表Process(程序),O代表Output(输出)。作为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物质基础,该模型上运行的软件会产生相应的运行规律。软件学习过程中,只需将特定指令赋予I、P、O即可。计算机课程讲解时运用“I—P—O”结构模型,能够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基础流程、基本规律,并在此过程中掌握计算机学习要领,促使学生在常用软件的学习过程中得心应手。以word为例,I代表文字输入、表格图片插入等指令,而在视频制作软件中,I则代表素材导入、采集等指令。相应的P、O在不同软件中代表的功能也存在一定差异。学习几项基础性应用软件后,学生学习其他软件时也可应用这一模型,首先需掌握软件的整体功能,其次深入研究软件的基本模块,包括输入、处理和输出。此外,教师通过教授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训练、提升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Windows系统的操作流程可抽象为“S—R—C”结构模型,其中S代表Select(选择)、R代表RightKey(右键)、C代表Command(命令),通过讲解这一抽象模型,无论是使用Office办公软件,还是操作系统文件和应用多媒体工具,都可以依靠基本方法进行操作,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操作效率[4]。

3.4转变评价方式,注重综合评价

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不仅要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还要创新评价方式,将考核与评价有机结合,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环节,教师要依照课程组织教学活动,而考核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方面尚未建立标准的量化评价模式,因此计算机课程考核的重点依然在于应用能力,实施这种评价方式时,教师应极力避免“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形式。通过研究当前大学计算机教学评价方式得知,采用阶段考试、综合作业、期末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方式比较科学,综合作业的权重应适当增加,过程考核要重点关注。考核内容不应局限于计算机应用能力,可以将计算思维相关知识点纳入其中,利用能力考核实现计算机思维品质的考核。比如,布置办公软件综合作业,全面考核学生的文字排版、编辑、表格制作、数据分析、信息检索和表达演示能力,这就是一种综合评价方式[5]。

第7篇

关键词:计算思维;文科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更新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信息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2012年5月,教育部高教司主持召开了“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研讨会”,随后组织编制了《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指南》。由当时的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于2012年8月正式启动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的申报,教高司函〔2012〕188号文件正式公布批准“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研究”等22个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着力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推动以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

笔者作为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参加《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指南》的编制工作。现结合主持大学文科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改革实践,对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问题,主要对文科计算机课程改革谈一些个人的理解与体会。

一、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三要素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

(1)具备中华文化基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做贡献是当代大学生肩负重任。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的根,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中华文化。

(2)掌握良好的专业文化。大学教育各专业都具有自身的专业特点、知识体系、研究方法、应用领域。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本专业的文化知识,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本技能。在信息时代,任何大学专业无一例外地都需要面对“信息核心技术与本专业的改革发展如何结合”这一现实问题。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本专业已成为每个传统专业教育必须或迟或早需要解决的问题。

(3)理解计算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和网络化,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全方位地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从而创造和形成了一系列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价值标准等。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因计算机而发生变化,其产生的崭新文化形态极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学习和工作方式。要求我们要适应社会变化需求,运用计算机技术、思想、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基本的计算文化素养。

中华文化、专业文化、计算文化,共同撑起了信息时代大学生的知识体系。

二、文科计算机教学改革提升动因

中国大学生人数位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达到30%以上。作为面向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面对97%以上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本科教育层次,是影响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信息素质培养教育。文科的学科门类占到所有学科门类一多半,文科大学生人数占到大学生人数的半数以上,作为文科大学生人才信息素质培养的计算机教学,其受众面宽、影响面广。文科文化底蕴深厚,思维活跃,更擅长形象思维,而现行的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侧重于具体工具的使用,教学内容由产品应用上升到技术思维方法,教学改革的任务非常艰巨。

1.目前现状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是“一体两翼”人才培养理念中重要的一翼。学科专业与信息技术相互结合、交叉渗透,生物信息学、电子商务、物联网、数字媒体等交叉新专业已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面和新学科的生长点之一。理工、文科的计算机基础教指委已形成多版本《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建立了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有力地指导了全国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

教学基本要求给出了大学各学科门类计算机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开设课程的具体建议,为不同类型学校制订计算机教学计划提供指导,但由于教学要求的具体实施落实过程滞后,现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缺乏有效解决有关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要求还存在差距。课程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三多一少”(内容多、工具多、操作多、学时少)的状况,内容设置与社会需求匹配不够。具体体现为:

(1)目前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有相当课程内容停留于产品级使用居多,属于“狭义工具论”的课程。只关注现有计算机工具产品及其使用方法,对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深层渗透当前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不够。

(2)“浓缩版”的教材。基本上是有关领域的浓缩版导论,引导解决问题内容偏少,学生对大学计算机课程兴趣减弱。

(3)专业认可度降低。由于教学内容更新慢,校方对该课程作用认识受限,且因为学时紧,在制订新一轮教学计划调整时,双重因素致使计算机基础课学时普遍面临被裁减的危机。

(4)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单一。未能形成所在学校规范的“计算机基础+专业类别需求”的课程体系,计算机基础和专业应用脱节的矛盾突出。

存在问题与社会需求正是迫切需要我们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直接动力。

2.文科计算机教学目标

教指委《关于申报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的通知》中指出,大学计算机的教学总体目标要求是“普及计算机文化,培养专业应用能力,训练计算思维能力”。这既描绘了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又可看成计算文化、计算技术、计算思维三个递进层次。“普及计算机文化”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应用对人们生活、工作、学习方式所带来的变化和对学科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与影响;“培养专业应用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掌握利用计算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思路和做法;“训练计算思维能力”要求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思维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应用计算机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培养学生掌握现代信息社会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意义深远。

(1)理解目标。信息化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要培养学生成为掌握中华文化、专业文化、计算文化的高素质人才,计算机教育是其中的必备培养环节。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需要强调数字化生存与数字化发展,使学生掌握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信息的基础与能力。能够共享信息技术的新成果,并通过信息技术与专业结合应用,在信息化社会中求发展。对大学生实施计算机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需组成,现代计算机科学知识是大学生认识现代科学必需的基础,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是大学生进入现代社会的必备手段与技能,良好的信息素质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平台。

文科计算机教育应注重突出“四个一”:训练一种思维方式——计算思维(具备使用计算机技术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一种环境——无处不在的计算(手机、电脑、课程、社会);掌握一类工具——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工具;培养一代新人——掌握计算机文化、中华文化、专业文化的时代新人。

(2)适应需求。针对文科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强调“三个适应”的定位,即:

①适应教育层次与素质文化培养需求。小学、初中计算机教育以普及认识为主,高中的计算机教育以基本使用为主,但在大学教学内容突出问题是存在设置重叠(如教学内容都涉及计算机常规操作、常用的办公自动化系列软件使用等),内容深度有等同。大学阶段应讲方法,贯穿计算思维,适应素质培养的需求。

②适应学生专业培养需求。与中小学基础教育相对应的信息技术教育属普及教育;大学教育有了专业,且各专业与信息技术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其计算机教育属信息素质型,重心在培养信息技术与专业发展中的应用能力。

③适应社会发展与创新需求。个人对信息的获取与处理应用能力已成为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个人的信息文化素养是社会中发展与创新过程中的个体细胞,能帮助人们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回顾新技术发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可以发现,书写的发明解决了信息的存储(个人书写、记忆再现);印刷术的发明使信息大范围传播成为可能(个体书写、广泛传播);信息数字化改变了人类的思考方式,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记忆全球化成为现实(在网络上书写和阅读联为一体,通过搜索引擎实现信息即时在现),说明信息社会学生不仅应当使用传统图书馆资源,更要应用网络的数字图书馆获取信息。

(3)能力培养。要努力达到“三个增强”的能力培养目标,即:

①增强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的培养。计算无处不在,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已成为个人能力素养的重要部分。大学计算机课程应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基本素养,而不仅仅是使用某几种软件的能力。

②增强学生理解计算机系统、熟练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教育让学生掌握一类和自己专业相关的现代化工具,为专业学习、专业研究提供服务,计算机作为“工具”应能被自如地服务于专业需求。“工具”的自如运用需要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充分理解。大学计算机课程需要根据各专业体系的内在需求进行教学内容设置,从而体现对学生熟练进行计算机专业应用的要求。

③增强学生训练有素的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计算思维是将问题形式化并提供解决方案的一个思维过程。大学计算机教育目标是增强学生主动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使用计算机技术分析问题、设计系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已具备改革条件

(1)以陈国良院士为代表的一批科学界和教育界的专家学者长期关注、思考、指导大学计算机教学,对知识普及、能力培养、计算思维渗透已具备较成熟的顶层设计理念与实践,跨越突破,提升理念,已形成核心引领与指导。

(2)计算机基础教指委(理工、文科)已形成多版本《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文科计算机教学要求已有4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系统要求初步确立,已逐步进入贯彻“计算思维”思想的课程内容体系建设阶段。

(3)2010年开始国内一些院校(C9联盟)已率先开始相关改革,积累实践,已出版了一批贯穿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材及资源,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时机已基本成熟。

(4)为着力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推动以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教育部就有关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专门立项22个项目,分别从课程系统性规划研究、系列课程及教材建设两个层面对提升大学计算机教学展开探讨,已在全国形成对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有力推动。

三、对文科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自2002年以来,担任十余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参与了文科计算机教指委组织的对多所综合类、行业型(艺术、体育)院校实地调研,我认为:

1.应澄清对文科计算机教学的认识误区

(1)误区一:文科计算机教学比较简单,等于理工计算机课程的简单版。

提到文科计算机教学,流行的看法是简单,比理工的要求低。调研结果表明,鉴于文科门类宽,与社会联系紧密,享用信息化技术的要求更广,要求培养计算机应用的复合人才,从后继课程设置角度上说比理工类更宽。如多媒体技术、数据管理技术、网络应用技术,也有程序设计开发类技术学习要求;如数据管理技术的学习深度未必低于理工类。

(2)误区二:文科计算机教学内容就是学办公软件。

目前对于文科计算机教学还存在与计算思维无关的认识误区。文科计算机教学不等同掌握办公软件,更重要的学习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技术,学习信息技术与专业结合的能力。当然会使用计算机是必需的。

需要理解计算机能为专业的发展做什么。计算机的本质是“程序的机器”,不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对计算机程序一点也不了解,很难说他有很好的“信息素质”。程序设计的教学在文科计算机教学的程度要求不一,更注重理解在计算机平台是如何建模解决问题的。

(3)误区三:文科计算机教学就是成熟技术传授,无信息前沿技术引入。

文科计算机教学以计算机技术应用为特色的教育,不仅是成熟技术和流行技术的传授,更是交叉应用研究的前导基础。学科的交叉引入新的课程,授课教师来自多学科,交叉派生出新的专业,电子商务、数字媒体专业就是例证。领域专家提出的从表现到交互、三维输入处理输出技术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理念,正是信息领域与艺术领域结合交叉的很好说明。用计算机技术、方法来表现和理解客观世界和主观意图,成为艺术的一种时尚。运用计算机技术,是时代对艺术类教学的要求。正如李政道博士指出“科学与技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

2.内容更新是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基础

课程内容体系需要从工具型内容为主更新为以计算思维导向为主。

(1)教学内容深度的把握。计算思维培养的内容顶层设计上,偏计算机科学导论的内容较多,需要考虑文科应用的需求和学科特点,分类指导。在内容定位上,应面向应用,提升体系,主辅分离。

(2)思维培养与应用能力培养的融合。针对文科学生的“三个增强”培养,计算思维并不应仅停留于理论层面,更应该是体现为“既能感受到、又能看得见、具体的计算思维”。与现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类的课程内容进行融合,从内容编排、体系结构方面渗透“计算思维”的本质特征,在了解基础理论、开阔视野领域、掌握应用能力的过程中培养文科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3)内容更新方式。课程内容体系贯穿理解计算机的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开拓提高三个层面。

编排分基础篇、应用篇和提高篇,将“计算机导论”与“计算机基础”内容进行重组和融合。基础篇涵盖两大基础,一是计算理论基础(计算本质、计算工具、计算模型、计算复杂性、经典范例);二是计算机系统基础(信息表示、硬件组成、软件系统)。应用篇围绕办公软件、网络应用、多媒体处理、数据库管理等计算机应用技术展开。提高篇着力于程序设计开发能力和将计算机前沿技术与应用结合的能力培养,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将计算机新技术与专业需求应用结合的兴趣。

以主辅教材结构呈现相互联系,主教材用于课堂教学,辅教材用于机房教学,教授与实践相结合。

3.教学改革应追求体系提升与师生认同并重

课程的改革提升应以教师认可、学生接受为前提。课程内容既体现出计算思维方法的引领,又能落实于具体实际,而非空对空的理论概述。

(1)教师的认同。课程内容的实施最终取决于教师,课程内容的理念及教材具体内容需要得到教师认同。文科计算机第一门课的教学,从教工具到教方法,上升到贯穿计算思维培养需要一个过程。面向计算思维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本身也需要对计算思维进行再学习,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在进行课程改革提升过程中,迫切需要引领示范的资源,示范者本身也需要在认识、方法等方面进行提升。

(2)学生的认可。文科门类众多、专业需求发散,学科体系差别较大,对具有理科性质和特点的“计算思维”知识的接受能力区别较大,难于趋同,需要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实施分类教学。传统的文科专业具有重定性、轻定量的特点,而计算机课程本身源于理工科专业,是进行定量计算的工具,课程中有关方法理论的提升内容方面,文科学生的接受会存在一定难度,教学过程中应该在教学方法、案例选取等方面创新,以减小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难度。以实验指导方式满足学生的具体操作技能学习与培养的需求,又能同时满足等级考试类的备考要求,以此增加学生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陈国良.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7-11.

[2] 李廉. 计算思维——概念与挑战[J]. 中国大学教学,2012(1):7-12.

[3] 冯博琴. 对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落地”问题的探讨[J]. 中国大学教学,2012(9):6-8.

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通识教育;信息素养

1 计算机通识教育内涵

通识教育也常被称为“博雅教育”,与专业化教育相比,通识教育更加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大学生必须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而这些都离不开计算机知识和技术。计算机通识教育是现代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内容,是通过计算机知识技术的传授及训练,在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进行的专业辅助教育[1]。计算机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实施过程当中更应注重将计算机技术与学生本专业知识相结合,注重计算机专业知识与非计算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2 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信息素养”是指具有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创新、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总和。在当今信息社会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和服务社会。而要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则离不开计算机通识教育。

针对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有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进行了调研[2-4],结合当地高校实际情况和学者们的调研情况,总结大学生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如下:

⑴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但是综合信息素养水平较低。以我校实际情况为例,我校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但还存在很多不足,表现为:①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本应用,但是缺乏高级应用能力,并且缺乏将这些软件应用于自身专业当中的意识和行动力。②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能力,但是缺乏缺乏检索意识、系统的信息检索知识和技术。

⑵大学生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薄弱。以我校实际情况为例,我校在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时,具有针对性地开设一节内容――计算机信息安全。主要介绍计算机安全、计算机病毒、信息安全法规、信息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学习兴趣高,但实际应用能力欠缺。比如不注重预防计算机病毒,U盘经常携带病毒,导致机房机器中毒,成为计算机病毒的传播者。不注重信息法规和道德方面的问题,比如在论坛中垃圾信息、大面积复制在网络中检索到的论文等。

3 基于计算机通识教育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

针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所存在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利用计算机通识教育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⑴注重计算机通识课程与大学生的专业课程相结合。要想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立足和发展,大学生必须学会使用计算机、网络和相关的信息技术。以我校实际情况为例,我校开设的计算机通识课程有《大学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等,旨在培养大学生计算机能力和信息素养。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将计算机知识与其专业紧密结合,可以实现计算机的应用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会主动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学习过程当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比如在讲到Excel软件应用时,针对经济类的学生制作案例《购房贷款试算表》,其中应用到财务函数中的PMT函数来计算每月的还款金额。

⑵改革计算机通识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验课和实践课程,仅仅纸上谈兵是不可取的,在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对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和使用能力的培养。一是要深化知识目标,现在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所以更应在基础知识上进行深化。二是要通过大量趣味性案例和项目进行强化训练。比如在讲到PPT的动画效果设置时,可引入有趣案例进行讲解。首先观看PPT大赛的优秀作品,分析作品动画效果的设置,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并根据自己的设计创新作品。三是要强化学生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在遇到办公软件使用方面的问题时,首先让学生利用网路手段搜索问题解决的方法。四是要开设信息检索相关课程,系统培养学生信息检索能力,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增强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⑶注重计算机通识教育中信息安全方面知识的普及。在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中开设信息安全方面的课程或组织开设相关讲座知识,加强信息安全知识的普及工作,强化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在机房上课时要及时提醒学生对U盘进行防毒、杀毒,要求学生文明上网,注重网络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

[参考文献]

[1]刘菲.美国高校计算机通识教育研究.教育与职业,2012,第36期.

[2]常正霞.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调研报告,2011,第8期.

第9篇

1计算机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1.1顺应信息社会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的焦点,俨然转变为信息技术的竞争。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现代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信息化水平的高低。而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计算机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人们通过计算机可以查询所需信息,一些复杂数据的处理工作也可以由计算机完成。信息社会的人可以分为两类: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利用信息技术工作的人才。无论是哪类人才,都应该掌握扎实的计算机技术,而这些人才,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大学的培养。因此,可以说,大学教育中注重计算机教育,重视对大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培养工作,是顺应信息社会发展趋势的。

1.2满足国家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结合的。各个学科的知识都是相互交织渗透的,从而也推动了前沿科学的产生。因此,新时代的人才除了要掌握丰富的各科知识以外,还应该具有将各科知识有机结合的能力,从而产生新看法和新见解,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这种人才即为“复合型”人才。除此之外,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舞台上更需要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只有掌握一些前沿领域的知识,才能顺利完成国际交往。为了培养这两类人才,大学应加强对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培养,使其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先进技术与发展趋势。

2计算机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

2.1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际上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使得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进一步锻炼大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协作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涉及到了很多方面,如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等本质性问题,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如何利用信息手段教学的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对教学结构的改革,是对教与学效果的优化。

2.2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科学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延伸。而进行科学创新的一项必要条件就是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当代大学生需要培养创新能力,而这种创新能力不仅仅是创新思维能力,还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激发大学生创新的动力,只有兼具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才是创新型人才。而大学教育中的计算机教育,在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上都占据重要地位。计算机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发其探索欲和求知欲,促使其探索、发现相关的信息与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收集相关学习资料,思考学习内容与具体实际的联系,将计算机的广泛性与多功能性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不断提高,并将创新思维应用于实际中,培养较强的创新能力。

2.3增强师生间交流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仅能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教师很难与大学生分享其全部的教学资料、教案等。而通过适当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可通过网络课堂上传教学课件,学生可通过网络课堂获取这些课件,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同时,学生可向教师指出课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遇到的问题等,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可对教学资料进行及时的补充,这是传统课堂所不能比拟的。利用图文并茂的信息展现方式,刺激学生多重感官接受信息,提高了其学习效率。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能力。

3强化计算机教育的方法

3.1改革计算机教学方法

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模式是教师讲授什么内容,学生就去学习什么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主体为教师。为了强化计算机教育,应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变“教为主、学为辅”的方式,为“学为主、教为辅”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计算机属于双向媒体,除了能够将教学信息呈现给学生以外,还可由学生向其输入信息,使得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在计算机教学中,有很多专业术语,若以专业方式向学生解释,学生可能仅仅记住了专业名词,实际上并不理解,教师就应注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解释,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3.2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促进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计算机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对大学生的培养也不仅仅停留在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层次,更应该培养大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计算机学科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新旧问题进行研究,这一特性正好补充和完善了高数教育知识内容陈旧等方面的不足。因此,高数教师可将计算机引入教学中。计算机教育的目的除了使大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外,还应该使大学生能够利用其所学其他学科的知识操作计算机,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帮助。

3.3加强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新软件。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应加强对计算机教师的培训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与培训方案,并按部就班开展培训工作,保证教师水平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只有基础设施作保障,才可保障计算机教育的顺利进行,而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硬件设备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室、网络设备、投影仪、电脑等设施,对于这些设施,不仅仅要求保证其质量,更应保证其数量够大学生使用。除此之外,还应加大资金做好硬件设施的后续维护工作。在软件方面,网络上有大量的教学资源可供大学教育使用,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为计算机教育创造条件。

4结束语

在信息化社会中,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顺应信息社会发展趋势,满足国家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在大学教育中,计算机教育占据重要地位。例如,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为了加强计算机教育,学校应改革计算机教学方法,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从而促进大学生计算机技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士艳.计算机教育在现代学校中的地位与发展[J].电脑与电信,2013(Z1):57-58+61.

第10篇

如前文所述,在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中,计算机专业均已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然而由于各学校普遍存在教学经验不足、师资力量较弱等现象,因此,在目前的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尚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1重视程度尚需进一步提高

目前,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较多,长期以来大部分计算机操作技能均是在平时的使用中自学获取的。因此,很多学生认为“上计算机课用处不大”或“自己学也能学会”,从而产生了对计算机课不重视的心理。而作为校方,特别是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院系,往往把对学生的考核重点放在专业课程的考评中,忽略了所谓“与专业课联系不大”的计算机教学。这成为阻碍很多高校计算机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1.2计算机教育与计算机科学发展脱节

计算机技术属于当前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高、更新换代快,而由于许多高校长期沿用一套教学方案,多年不作大规模改动,因而使得计算机课堂上所传授的部分内容不能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例如讲解常用的office的使用时,许多学校机房仍在使用OFFICE2003版本而不更新,导致许多先进的操作技巧无法向学生传授,不利于学生操作水平的提升。此外,由于部分学生对计算机操作较为熟悉,因此对教师传授的“过时的”知识点十分敏感,不免因此对计算机课产生厌倦,而这种不满情绪无疑对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是十分不利的。

2计算机教育改革措施建议

2.1改革教育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利于教师思路的更新,同时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等现象,为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尝试采取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将重实践、重创新的理念融入教学之中。例如,部分高校在计算机课堂中尝试采取案例教学的方法,即在完成了必备理论知识教学环节之后,由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个计算机相关案例,并由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并利用所学知识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山西省某高校计算机课堂上教师提出的“让我的大学生活动起来”主题案例为例,教师在完成Flash软件教学后,要求学生自主设计一个动画短片,展示自己的大学生活。学生通过自主配色、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使得自身对Flash的操作技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进步,同时亦提升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2.2提升教师薪资待遇,定期开展教学培训

为将更多、更优秀的教师引入到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团队之中,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各高校教师薪资经费的支持力度,提高教师待遇,使高校教师成为越来越多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理想就业选择。同时,对于已有的教学队伍,各高校应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及时更新教师的专业素质,同时不断提升其教学水平。

3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教师素质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大学毕业生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也成为了各行各业所必备的基本工具。计算机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高校课程中的地位变得凸出。如何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好计算工具,这就使得在高校计算机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多年在学校的教学经验,对于如何改革高校计算机教学试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习目标要明确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主要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计算机理论基础。主要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在信息化时代中利用计算机更加快捷的工作、生活以及学习,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基本从操作技能,培养出基本的计算机素质。教学内容建立在大众化的windows平台上,结合网络、多媒体等技术,同时还需了解未来计算机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二个阶段是以计算机技术基础。此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计算机软件以及初步了解计算机硬件,通过学习相关软件,掌握软件的操作的同时解决本学科的基本问题,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教学方向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应用与计算机硬件技术。第三阶段为计算机应用阶段。此阶段主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各个专业可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引入相应的例如计算机辅助、多媒体应用等专业交叉课程。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就能够逐步的了解好玩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并有意识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去解决专业领域的相关问题。

二、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日新月异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方面往往是相对跟不上技术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提升现有的知识水平,提升自我的素质,学校应该定期和不定期让在岗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吗,以便自我左心的信息和技术。在教授课程时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补偿相关的新技术,满足学生对知识学习的需求。大学计算机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涉及面较宽,在教学工程中还存在很多难点,计算机教师面对新的社会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上好每一堂课,而且要运用各种例如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将知识毫无保留的教授给学生。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除此之外,学院应该加大对计算机教师队伍的建设,引进计算机个方向人才,做好做全师资队伍建设。

三、采用灵活多年的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上勤下工夫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并重的双边过程,学生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同等的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注重讲授,使得学生一直处在被动接受的角度。而应该发挥学生主体和老师的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使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学变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认真备课,特别注意学生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备课过程中即要知识讲解到位,又要使得学生能够听懂,教师可以使用列举法、反举法等教学手段达到这一目的。第二,讲课内容顺序安排合理恰当。例如在讲解到excel表格操作中,应该先从单元格开始讲解,再讲解行、列,再讲到文档。第三,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计算机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活、工作、学习的工具,计算机是一个注重操作性的学科。作为教师应该认真给学生设计上机操作环节,使得通过上机练习全面掌握本章节的内容并得到灵活的运用。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出现问题要及时给与纠正,并悉心讲解。

四、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

计算机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并没有太多比重,高考也没有纳入计算机课程的考试,这就导致了城乡、地域、兴趣、条件等各方面原因导致学生计算机能力参差不一。为了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让计算机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升。在上课前做好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大致摸底工作,在课堂中设计难易程度不一的课堂练习,可根据学生能力选择相应层次安排不同难度的练习。除了课堂教学中注重层次教育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培训参加微软认证、ITAT认证、计算机等级等专业性考试。为提高学生能力,同时也为就业创造了很多条件。

五、结语

高校计算机课程为大学生非常重要的课程,计算机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不仅仅要同步进行,而且要和计算机发展趋势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学习时代的信息素质能力。因此,高校计算机教育应该走出过分注重理论化教学的培养模式,寻求培养学生能够熟练的使用计算机解决这也问题的过程、方法。掌握通过计算机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这就是为培养全面型的复合人才奠定坚实的堡垒。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大一学生 计算机使用 高校 管理

一、前言

如今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信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近几年全国各高校都努力推广计算机基础教育,提高大学生整体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等基础课程已成为了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同时,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已在教育中广泛应用,计算机也成为了一种教学载体,被应用在各学科的教学之中。教师提供的课件资料是电子文档,部分教材的课后练习附在配套光盘里,学生的作业通过网络上交。可见,大学生的学习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

但是,随着大学生拥有个人计算机的比例大幅上升,大学生因沉迷游戏、沉溺网络虚拟世界而导致学业荒废,进而被迫退学的情况越发严重。上海某高校某一学年退学试读和转学的237名学生中,80%以上是因为沉迷于电脑游戏和上网[1]。可见,如何让学生合理地使用计算机已成为各高校必须面对的难题。

俗话说:“学好三年,学坏三天。”在大学生的四年校园生活中,第一年是最为重要的。大一学生非常有特点,也最需要引导。他们既保持一定的高中阶段的严谨和拼搏精神,又大都存在考上大学后“松绑”的懈怠心理,同时对新环境的适应非常迷茫[2]。因此,对大学生计算机使用的规范和引导,大一学年是最佳时机。

二、计算机使用的本质

要处理好大学生计算机使用的问题,首先需要让学生对计算机使用的本质有清晰认识。不能因为出现有学生因沉迷电脑游戏而影响学业,就把计算机定性为学生荒废学业的根源;也不能因为肯定了计算机使用的必要性,而对学生使用计算机放任不管。总之,高校对学生使用计算机的问题加强引导与管理。

(一)计算机使用的误区

1.学习目的与内容不明确

大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最大的误区是学习目的与内容不明确。这体现在学生拥有计算机前期望值高,下决心要掌握计算机的应用;但当拥有计算机后,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只属于扫盲性质,不能有效地深入学习,有的还误入歧途,最终成了“聊天高手”、“游戏专家”[3]。

华中科技大学于2008年对在校全日制本科生作了关于“学生购买计算机的主要用途”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购买初衷用于学习的占52.2%,而购买后实际用于学习的却只占24.5%。相反,购买初衷用于娱乐的占30.5%,而购买后升至55.3%。另外,“对已购计算机同学的影响”,与他人交流减少,学习成绩下降,课外活动减少,逃课增多的占64.7%[4]。

可见,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感到迷茫,不知所学,不知所用,将计算机过多地应用在娱乐上。

2.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监督

大部分学生在对使用计算机感到迷茫时,他们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甚至少数学生在沉溺网络、误入歧途时,也得不到及时的监督管理。

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抓住学生“意愿大、行动少”的特点,肯定学生使用计算机的主动性,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大学的学习方式,强调自学。除了课堂学习的相关应用外,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另一方面要理解学生休闲娱乐、缓解压力的需要,让其得到合理的宣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惰性心理,适时给予提醒,尤其需要重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网络虚拟世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往与锻炼的平台,但是也提供了一个逃避现实的空间,加上大学生具有回归群体和被群体认同的需要,但缺乏自身对群体行为的判断[5],所以,往往部分学生沉溺游戏后,网络就会发展成几个宿舍的群体行为,进而影响班风。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在宿舍内使用计算机的监督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二)计算机使用的内涵

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如何学习掌握相应的计算机知识,并把其应用在相关的学习生活及以后工作中,是计算机使用的内涵所在。

就计算机的应用而言,计算机的学习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计算机的基础操作使用。包括文字输入、表格制作、图像处理与应用,等等。2.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软件部分包括网络应用,应用软件的下载、安装与删除等;硬件部分包括计算机的零配件知识及计算机组装。3.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简单的高级语言如VC、VB、Java等。4.与专业领域相关的软件应用。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各自领域都会使用特定的应用软件。如Eviews、Protel、Pro/E等。

可见,计算机使用与日常学习密切相关。从阅读课件、使用教材配套光盘内的软件辅助学习、以电子文档方式缴交作业、上网交流等这些简单的操作,到上网检索文献资料、精通专业办公应用软件、编写程序开发系统等这些复杂的操作,无不需要在计算机上实现。

因此,大学生需要清楚计算机使用的内涵,在了解计算机相关应用的基础上为自己找到合适的定位,决定未来学习的发展方向,并持之以恒追求此目标,这样才能把计算机的效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大一学生的特点

大一学生的特点非常鲜明。相对其他年级的学生,他们干劲十足,充满理想与憧憬,但是也好奇迷茫,容易在各种诱惑中迷失自我。

(一)积极好学

他们保持着高中时期刻苦拼搏的精神,同时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充满好奇,学习主动性强。由于计算机在高校里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载体,因此大一学生对使用计算机辅助学习具有强烈的愿望。

(二)可塑性强

他们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希望尽快成长为真正的大学生。他们的学习生活会因为得到积极有效的引导教育而受到重大影响。相关引导教育能规范他们对计算机的使用,进而提高使用效率。

(三)自控力不强

他们在高中时已习惯被教师和家长看管,每天被近乎无法完成的任务压着;进入大学后,摆脱了教师和家长看管,课后作业减少,个人的支配时间增多。他们突然感到“松绑”,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和用途也能自我做主,这便导致大量精力投入到上网聊天和打游戏。

(四)判断力不强

他们从众心理突出,为融入同学们的生活圈,会盲目地模仿跟从大家的行为。当个别学生沉迷计算机游戏后,其他学生也陆续沉迷,像流行病毒蔓延一样。所以学生误入计算机使用的歧途往往以宿舍为单位。

因此,综合以上大一学生的特点,各高校要找到相应的对策,防范于未然,好的方面要注重鼓励,加强引导;不足的方面也要注重培养锻炼,予以纠正,同时加强监督管理,抓住大一学年这个最佳时机,规范大学生的计算机使用。

四、关于规范大一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思考

近来,不少高校已意识到规范大学生计算机使用的重要性,特别是大一学生。部分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就两种不同情况,对规范大一学生使用计算机的管理提出以下见解:

(一)允许大一学生带计算机回宿舍

允许大一学生带计算机回宿舍,能为学生的日常学习提供诸多便利。从管理的角度看,特别是缺乏公共计算机实验室资源的学校,让学生在宿舍里使用计算机比让学生到校外网吧更好。但是,学校必须做好以下措施,保证使用计算机的效果能利大于弊。

1.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到位。大一学生进校后,就应抓思想工作,让学生清楚使用计算机的真正目的,并深刻认识到滥用计算机的后果。如举一些沉溺网络的前车之鉴提醒新生。

2.学生带计算机需办理申请手续,由班主任和辅导员签名,并完成系内登记和签订管理协议等步骤。若学生拥有计算机后,生活作息不规律、学习效率低下甚至成绩明显下降,则班主任强制限定其使用用途,并责令其调整使用时间段,如不改正则要求其将计算机由系内管理或搬回家。

3.制定完备的宿舍管理和用电制度,并通过对上网时间和供电时间的控制加强管理计算机使用的效果,比如晚上准时拉闸熄灯,除风扇按钮保留外,其他插座不通电。

只有在各方面加强管理,才能保证大一学生使用计算机更适当更有效。

(二)不允许大一学生带计算机回宿舍

不允许大一学生带计算机回宿舍,是基于大一学生特点而制定的措施。笔者更认同这种管理方式。

首先,大一学生课程虽多,但多为基础课程,学习难度不大。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多限于基础的文档制作,此类任务完全可以在学校的公共计算机实验室内完成,无需单独为个人配置计算机。

其次,大一学生保持着高中阶段的勤奋与好学。应该鼓励他们走出宿舍,到图书馆、自习室、电子阅览室去,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尽早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在宿舍内配置计算机并不是必需的。

再次,对高校而言,虽然有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会共同管理学生,但学生人数众多,监督和管理并不能面面俱到。鉴于大一学生自控能力差,不允许他们在宿舍内配置计算机,更有利于在宿舍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最后,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一方面贫富差异明显,另一方面也导致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需在当地购买。虽然计算机的价格不断下降,但是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仍属贵重物品。此时若不对他们进行引导与管理,就很容易出现盲目跟风购买、攀比等不良现象,不利于班级团结。同时,财产安全的保障也是问题。

然而,不允许大一学生带计算机回宿舍并不意味着要让他们远离计算机。相反,高校要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公共资源,让学生很方便地使用计算机及网络资源。

一份对广州地区大学生上网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接近一半的学生每周上网7―14小时。另外,在宿舍上网比重最大(占51.7%),学校公共场所次之(22.4%),再次是网吧(占14.8%)。该调查中的大一学生占调查人数的30.5%[6]。可见,使用计算机上网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若大一学生不能在宿舍上网,他们就会往学校的公共场所或者网吧分流。

因此,加强高校公共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公共资源包括多个方面:公共计算机实验室,为学生提供阅读课件、完成作业、学习软件的场所;电子阅览室,能给学生提供上网交流、资料搜索、文献阅读的条件;语音学习室,为学生提供外语文献阅读、视频听力学习的环境;专业计算机实验室,让学生学习使用本专业的应用软件,有可能的话,还配备相应专业的上机辅导老师。

只有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切实做好公共资源的建设,才能配合对大一学生的计算机管理工作,提高公共

资源的利用,处理好大一学生计算机使用的问题。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处理好大一学生计算机使用的问题,首要任务是加强高校的公共资源建设。在学校公共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大一学生的特点,暂不允许他们带计算机回宿舍。我们要在思想上对他们进行引导教育,在生活上进行管理监督,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树立对计算机使用的正确认识。这样不但能充分发挥使用计算机辅助学习的优势,而且能尽量减少大学生沉迷游戏、沉溺网络现象的出现,更能为学生构建美好的大学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洪超云.上网对大学生学习影响的调查[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1:74-77.

[2]张岩等.大一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85-588.

[3]张平松等.大学生计算机学习和利用的定位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9:45-47.

[4]徐楚楚.它与我们的生活――大学生电脑消费与使用现状调查分析报告[J].商场现代化,2008,2: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