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17:06: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国有企业 管理现状 应对策略
一、背景
国有企业的资产是政府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好坏直接影响到政府总体资产的质量。现在,许多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不到位,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等现象,所以,本文主要从国有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国有企业管理的改良措施,以提高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国有企业的管理现状及相关问题
(一)国有企业管理与监督不力
从现有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置来看,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非常突出,同一家国有企业的人、事、财往往由不同的主管部门管理。在这类管理模式下,经常会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呈现相互推脱义务、踢皮球、“好事抢着做,难事没人做”的状况,导致国有资产管理存在效力低下的现象。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监事会成员有企业的高管人员,他们既是经营者又是监督员,在工作中很难达到统一,因此监事会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真正地履行职责。
(二)国有企业管理体系不健全
从现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来看,不同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主体不一致,有的是财政部门,有的是发展改革委员会,存在“政出多门、多龙治水”的现象,降低了国有资产管理的专业性和效力;有的县级及以下地方政府没有设置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是和其他行政部门合并在一起的。
(三)国有企业管理激励机制不科学
当下,国有企业存在负责人激励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管理效力的提升。
(1)我国国有企业大多是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出资的,一部分委托主管部门进行管理,企业负责人由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兼任,在企业中不领取薪酬,拿着公务员的薪酬却承担着企业运营管理的重担,付出和得到的报酬严重脱节,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另一部分由国有企业管理部门通过对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发放薪酬,他们认为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都是自身的努力,而得到的薪酬却达不到民营企业的标准。
(2)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没有长期性的激励措施。目前,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薪酬无法体现出其长期管理绩效的好坏,从而导致他们更倾向于采用短期运营盈利的模式,追求短期效益,不考虑企业的长期效益。
三、国有企业管理优化措施
(一)加强管理与监督检查力度
在日常工作中,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要做好国有资产管理的宣传与指导,提升国有企业负责人岗位责任感与使命感,夯实国有资产管理根基。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国有企业管理制度,优化国有企业管理布局与流程,强化风险管理才能。
(1)落实国有企业管理的问责制度,按照有权必有责的要求,对于在国有企业管理过程中利用职权严重损害国家利益的,要进行严肃惩处,触犯法律法规的,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2)完善监事会的监督管理职能,加大外派监事的力度,加强监事会对国有企业检查、监督,通过日常检查、专项检查和年度检查来履行监督职能,增强检查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加强外部审计监督,提升审计工作的实效性和有用性,建立定期与不定期审计监督机制。委托社会中介或审计局,通过年度财务审计、专项审计或者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多种手段,对国有企业资产运营管理实行审计监督,提升国有企业综合运营效益。
(二)健全与完善国有企业管理体系
(1)要理清中央和地方国有资产管理权限体系,保障权责同等。明确中央与地方国有资产出资人权限,按照一级政府管一级资产的要求进行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权利和义务。县市级地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建立责任清单,确定各机构、各部门的工作职责。
(2)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系,以县(市)级国有资产管理为例,建立三级管理体系:第一层,建立县(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作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决策、监督机构;第二层,各部门出资的市级国资公司,依据产权关系对所出资的企业行使经营管理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职能;第三层,各市级国资公司的对外投资企业,为自主经营的独立法人单位。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
要建立健全企业负责人的薪酬激励机制,对于委托主管部门管理的下属企业,对兼职人员要进行合理的分流,一是放弃公务员身份管理企业,进行经营业绩考核,二是不允许兼职,回到行政部门。对于经营业绩考核的国有企业,要依据当代企业管理需求,引入股票期权、利润分红、职业年薪等现代薪酬激励机制,持续提升国有企业负责人核心竞争力。要建立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标准与企业运营绩效、利润和资产增值密切挂钩的机制,将国有企业的发展与个人职业发展亲密结合起来。同时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考核要跟企业发展的长期效益有效结合起来,建立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机制,杜绝企业负责人为追求短期效益,人为地调节企业净利润、对企业经营决策只考虑短期利益。
四、结束语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推动,国有企业经营效益持续提升,综合竞争力明显加强。然而,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影响,当前国有企业管理上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极大的限制了国有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希望通过本文提出的一些措施与建议能对相关企业有所帮助与启示。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有资产 管理体制 改革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对其他经济形式有明显的带动、牵引作用。国有资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据财政部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国国有净资产总量共计118299亿元,高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据估算,国有企业占用了整个社会资源的70%和其它资源的大部分,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只有30%左右,2001年国有资产投资回报率仅仅是6.1%,远低于三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并且还频频发生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国有企业长期的低效益与部分严重亏损的状况,已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关于国有企业效益不佳、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政企不分等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显露出来,迫切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但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必将在更深层次上触动原有的行政格局和利益格局,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总结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现状,对防范国有资产改革风险,构建中国特色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现状
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起点论:国有企业的效率论
国有企业的效率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外经济学家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效率做出的大量研究可以归结为三类:一是以吴、萨克斯、珀金斯等人为代表,从国有企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国有企业的财务指标、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国有企业的亏损等方面出发所持有的“中国国有企业非效率论”,它认为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不但财务状况恶化,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二是以罗、杰弗森等人为代表,从中国与其他转型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比较、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效率比较、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所持有的“中国国有企业效率论”,认为中国的国有企业从整体来看是富有竞争效率和宏观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的;三是以世界银行、田义雄等为代表,认为国有企业在改革时期的效率状况出现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各项财务指标却直线下降,即出现“有增长无发展”的困境。
总的来说,绝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的国有企业是非效率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基础在企业,关键也在企业。企业有效率,才有市场竞争力,最终才能使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为此,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实现适应市场经济的制度创新,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
国资管理体制改革方法的探讨
随着国有资产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由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不健全造成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不断暴露出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法的研究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
大多数学者认为出资人缺位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法的研究中关于国有资产出资人的研究较多。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构建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战略新思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将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李荣融(2003)认为,初步构建国资管理新体制重点要解决国有资产出资人到位和有效监管的问题。陈清泰(2003)认为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的前提必须坚持国家所有;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出资人机构要依《公司法》以股东的方式行使权力,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等。
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一直都强调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相离,实际的改革进程中仍没有达到完全意义上的政企分开。因此,一些学者对采用多层委托-关系的组织机构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张文魁(2003)认为,国有资产体制改革必须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权限、新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管理范围、新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同公司治理统一性以及如何对待“三层次”管理模式。陈洪波(2003)认为目前深圳、上海、辽宁、吉林的国有产权的管理模式都是分为三个层次: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企业。
我国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关于国有资产体制改革的其他方法。陈清泰(2003)提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应解决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要与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调整相结合。胡鞍钢(2003)认为,国有资产管理的体制变动,必须要具有法律程序上的合法性,还强调了信息透明原则,必须让那些利益相关者具有知情权和参与权。张文魁(2003)建议国有资产应该建立相对独立的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体系。
从未来发展来看,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逐渐减少,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体制转轨时期可能是15年到20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必须有一种次优和阶段性的制度安排,即建立国有资产的资产代表制度、经营管理、奖惩和收益等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总和出资人制度,使转轨中的国有经济尽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潜在风险研究
陈清泰(2003)认为,国家所有权继续不到位会造成资产和效益的流失;出资人机构不变转为“管资本”会使改革退回到原点;地方政府为保护所监管企业利益而强化区域分割和市场保护会使改革倒退;出资人机构的权力掌握不当或缺乏监督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并提出改革必须先中央、后地方,先立法、后行动。白津夫(2003)指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无异于一次体制革命,因此也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并列举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十大风险,认为要正确认识并有效防范风险。庞世辉,张耘(2002)以北京市为典型案例研究了国有资产的整体状况,认为其存在国有企业效益整体下滑加大银行运营风险等金融风险;增加了未来的经济竞争力风险。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风险不容回避。改革一定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切忌一刀切、盲目刮风。改革的方向要充分考虑路径依赖,降低失败的风险。为保护国家利益,政府可以颁布条例限定国有资金使用范围和参与经济的程度,控制国有资产的风险。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重组和国有股减持思路
目前我国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是今后一段时期艰巨的任务。在加快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调整过程中,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将为国有股转让提供充分的空间。在那些国有资本可能退出的行业中,在那些国有股绝对控股(国有股占60%以上)的上市公司中,很可能就会掀起一股新重组热。王忠明(2003)提出国资管理“学会退出”也是发展。林毅夫(2000)认为国有投资公司是国家财政投资市场化运作的组织形式,其职能主要是适当引进市场机制提高财政投资效率和公共品、准公共品供给的质和量。刘纪鹏(2003)认为,就现阶段我国国有资产有效整合而言,“旗舰战略”重组模式比“航母战略”更能发挥特殊的重要作用。
受历史因素影响,流通股权和非流通股权的分割一直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独特国情,近期国有股减持实证研究进展较快,李新(2002)的实证研究得出《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公布后存量捆绑减持对股价的负面影响的结论,提出将存量与增量松绑减持国有股的修正方案。因此,在上市公司存在大量国有股情况下,为使国有股流通(包括上市流通),就必须形成有效的国有股产权形式,使国有股在流动中保值增值(何诚颖,2003)。
从证券市场发展看,解决国有股流通问题,没有国有股权管理体制改革是治标不治本的,伴随新一轮国资改革,国有股流通问题的解决就可以得到妥善解决,整个市场的中长期预期才能稳定,才能形成新的价值中枢,市场也才能从根本上走出颓势。
现有研究评述及展望
目前国内学者较为全面研究了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因,但是对于国有资产具体改革的路径和方法各有看法,尚未取得一致意见,这直接影响到我国政府决策和政策的出台,无法准确指导以后的改革方向。当前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体制仍然存在,下一步改革的任务更加艰巨。今后研究工作应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上,根据我国国情,深入研究改革的路径和方法,找出明确的改革方向,推动改革的深入。国资委如何在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过程当中做到不越位、不错位,同时,又不把企业管死的问题将成为研究的热点。而要使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也体现出出资人到位,就应该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资产风险是一个战略性问题,也是一个国际性问题,国有资本运行中应该加强国有资产风险监控机制研究,从出资者层面、人层面和企业层面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风险监控机制,有必要设立国有资产风险监控委员会,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规范建设,建立风险纠错和自我完善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此外,今后的研究还要开拓国有资产转让定价的新思路、新方法等。
参考资料:
1.白津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十大风险[J],望,2003.22
1.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都设有资产管理工作,但只多数是徒有其表。即使有一些国有企业认真对待资产管理工作,可执行起来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有很多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不能有效解决等因素存在。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
1.1 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的前瞻性不强
众所周知,国企资产管理涉及十分复杂的内容,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因此,要想做好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工作,首先要提升管理者的前瞻性。而在我国,由于国企资源配置的特殊性,使大多数管理者管理松散,前瞻意识较差性,工作中有一定的随意性,没有理解对资产管理深入研究必要性。[1]同时也与我国现实的管理制度分不开,以往的国企的资产预算由于不够科学、严谨和完善,存在不足或过多问题,结果导致年终岁尾,突击配置资源。不足或过少的只能向上级部门申请,这样的资产预算都是不合理的。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因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工作没有前瞻性。
1.2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工作内容编制不够完善
从企业管理上看,一项工作的好与坏,起到的效果却截然不同,完全由管理的内容和工作态度所决定。所以,国企的资产管理者工作态度和内容十分重要,它会决定整个工作的最终效果。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多数国企资产管理工作内容和编制不够合理完善,因此,并不能取得理想的工作结果。
1.3 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监督机制不健全
国有企业资产监督机制如果不健全,力度弱化,就不能保证国有资产权益不受侵害。企业管理工作不能只依靠工作的本身效果。我们还应建立相应的监督体制,来监督整个工作过程,从而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加以改进。[2]但是,话是这么说,如何去做,即使是管理者思想上有这种意识,却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落实,相反,没有重视监督机制,浪费了企业资源。从这点上看,由于管理者的意识不高,使得国企资产管理工作的监督机制不健全或有章不遵,给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利因素。
1.4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工作的总结内容和执行力都不符合国有企业现状
企业资产管理工作都需要一个过程,才能够正确的完成,同时每一项工作也都需要总结来提高管理水平。可在实际中多数管理人员对资产管理工作,一般都只是有一个简单的开始,不关注流程和细节、也不注重环节制度执行力。特别是无论该项工作执行的效果怎样,没有认真细致进行归纳和总结。使该项工作的成果大打折扣,这对提高企业管理工作水平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2. 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的改善意见分析
根据上面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存在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主要给出了以下一些改善措施,希望能够起到效果。
2.1 制定一个统一的执行标准
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进行约束,这项工作执行起来就十分混乱。因此,要想做好资产管理工作就应该建立统一的执行标准,使管理者按照流程进行标准化工作,最终产生理想的工作结果。对于企业来说一个好的统一的标准,可以保障和达到预想工作效果。
2.2 完善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的监督体系
上面我们已经探讨了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工作缺乏监督机制以及统一执行标准等问题,这些都会使实际工作中出现问题不能及时的解决,影响了工作效果,也给企业效益提升带来不利后果。因此,应该努力完善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的监督体系[3]。具体的做法可以是:企业要建立一个监督工作小组,对工作进行动态监督。同时也可以建立岗位之间相互监督机制,从而保障整体工作的效果。
2.3 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上面已经分析过了,直接影响了该项工作的效果的机构问题。那么如何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是国有企业的首要任务之一。我们可以邀请具有专业素质和水平的高层管理人员,对管理工作结合本企业实际进行讲解和分析。也可到大专院校短期的系统培训。还可以组织不同企业间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从而有效提升人员素质和解决能力不足的问题,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2.4 强化对资产预算编制的审核,坚持完善资产预算编制内容
(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1.购置制度不健全。几乎每个国有企业都建立了自身的固定资产购置制度,但很多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购置制度并不健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重复购置设备,部分国有企业购置固定资产较为随意,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于在何种情况下才可申请采购固定资产没有明确规定,有些国有企业以前就购置过相同或类似设备并且可以满足使用需求,却每次都重新申请购买新设备而并不查找现有设备是否可供使用,造成了重大浪费;二是缺乏对固定资产规格标准的规定,国有企业固定资产购置制度对于拟购置的资产没有分类列明规格标准,有些国有企业为了撑门面讲排场购置不必要的名牌或进口设备,而不选用国产实用廉价的产品,比如一些国有企业脱离车辆购置需要购置高档进口轿车;三是不遵守购置申请审批程序,少数国有企业不遵守固定资产购置制度的规定没有按购置申请程序进行审批,购置固定资产出现了先购置后审批或违规审批的现象;四是关于国有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方式的规定不完善,对于国有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采购时何种情况下应采用公开招标方式,何种情况下可自行选取供应商采购的规定不明确,有些规定不适用于企业的实际情况,每个国有企业应根据自身规模和需要制定适合自身的固定资产购置制度。
2.使用制度不健全。一些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由于没有明确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责任人,缺乏及时与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进行沟通,不能及时跟踪固定资产的运行和使用状态。当国有企业出现内部员工调岗或者离职等情况时,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办理固定资产调拨手续和变更实际使用人。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固定资产使用人由于缺乏对固定资产使用特性的了解,出现了因使用和操作不当、维护和保养不当造成固定资产提前损坏、报废的情况,给国有资产造成损失。
3.报废制度不健全。固有企业固定资产报废制度不健全,对于达到报废年限的固定资产,应按照资产分类由哪些部门进行鉴定是否达到报废标准不明确,对于未达到报废年限而提前报废的资产,应履行什么样的报批程序才能进行报废的规定同样不明确,对于拟报废的单位价值较高的固定资产应取得哪些部门的一致认同才能进行报废,以及由何部门认定报废价款是否合理等规定不完善。一些国有企业在报废老旧固定资产中认为拟报废的固定资产残值较小,不必再履行固定资产处置的报批程序,便随意处置固定资产。甚至一些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在清理过程中和资产接收方达成私下交易,而在公开的涉及到企业的交易中将交易价格压低,而资产接收方在私下贿赂国有资产管理人员,以低于市场价格收购国有企业的报废资产。
4.固定资产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很多国有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对领导、员工和经营业绩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s对固定资产管理没有一个细化的绩效考核制度,没有恰当的奖惩措施,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重要问题假装不知,使得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存在流失的隐患。资产使用人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没有被纳入到绩效考核中去,使得固定资产使用人不注重对固定资产的日常保养和维护,这就体现了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缺失。
(二)固定资产帐实不符,会计核算不规范
1.固定资产帐实不符。良好的固定资产管理应做到账实相符,而现实工作中却经常出现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所登记的内容、实际使用固定资产与财务部门固定资产明细账不一致的情况。一些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没有单独设置实物管理台账,主要依靠财务部门的固定资产明细账记录。这造成国有企业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主要原因为固定资产管理职责划分不清晰、监管不严,一些国有企业没有指派专人管理固定资产,实物不仅没有详细记录,也没有对账实不符及时进行整改并追究责任人,因此造成一些被闲置的固定资产被随意放置、丢弃,账实不符的情况较为严重。
2.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规范。目前一些国有企业对购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计提折旧、盘盈报废账务处理以及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规范:一是一些国有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将一些和购入该固定资产无关的费用支出计入了固定资产入账价值(如员工培训费),把一些同固定资产购置时有关的支出(如固定资产安装支出和运输支出)作为费用处理,造成虚增或虚减了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二是一些国有企业在固定资产入账后对计提折旧的方法和年限随意变更调节,有些企业甚至为了少提折旧费用,对已安装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迟迟不结转到“固定资产”而仍留在“在建工程”科目进行核算;三是某些国有企业财务部门未及时将盘盈、盘亏、报废等处置的资产进行账务处理,有些已经报废很久的固定资产还挂在财务账上未进行核销;四是对于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核算不规范,一些企业对于实际上已经发生减值的资产不能做到每年年末进行减值测试计提减值准备,造成其账面价值和利润总额发生了虚增,而另一些企业滥用谨慎性原则,把不该计提减值的固定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造成其账面价值和利润总额发生了虚减。
(三)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1.固定资产配置不科学。很多国有企业没有做到科学配置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配置方式除了购建外,还有调拨、借用、租赁、共用、抵顶债权、接受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调拨、借用、租赁和共用应成为企业配置固定资产的主要方式之一,不能只以购建为主要配置方式。例如,企业在举行宣传推广活动或者举办会议时,有些所需设备单价昂贵且只使用一次,企业就没必要采取购置方式取得造成浪费,可以通过借用、租赁等方式满足需求。
2.固定资产闲置情况多。在一些国有企业中,许多老旧、落后的固定资产被搁置在一旁,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和人员对这些老旧的固定资产资产进行定期的维护与保养,没有管理部门考虑这些被闲置固定资产的再利用问题,大大降低了这些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长久闲置造成了设备的损坏,大大降低了这些闲置资产的回收价值。资产闲置不仅损害了固定资产的回收利用价值,还不能合理利用闲置资源以使物尽其用,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固定资产是国有企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进行生产的重要物质条件,由于固定资产在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中一般都占有较大比重,如何避免国有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环节上可能造成的遗漏和隐患意义重大。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全部资产状况,还可以有效提升资产利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和资产流失,为单位资产管理、经营决策等提供更为可靠的数据支持,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国有企业在本行业中的综合竞争力。
(一)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国有企业应健全固定资产的购置制度、使用制度、报废制度以及监督机制。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明确购置固定资产的条件、规格、流程以及取得方式,特别对单位价值较高专业化技术性较强的固定资产,必要时还需聘请外部专家一同协商制定购置方案。
企业应改进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方法,大规模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通过建立信息系统促进固定资产管理流程电子化,利用信息数据的共享,建立起权责明确更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都应用了信息技术。但是,由于信息技术未达到全面覆盖,部门之间又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导致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全面,共享机制不完备。故信息共享可以使固定资产管理实现管理上及时、有效、全面的目标。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在固定资产使用人调岗或离职时,提出固定资产调拨、清查方案并组织核查资产情况,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的要求。办理资产的调拨和移交手续,及时报送财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做到人走物清。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重视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将维护和保养工作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定期检查,及时消除潜在风险,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完善报废制度,报废标准应有明确文字说明。对于达到报废标准的固定资产,应由技术部门鉴定,并同财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一致认可同意后报企业主管领导审批。对于没有达到报废标准的固定资产,任何部门不能随意处置。对于没有达到报废年限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应弄清报废原因;对于因使用不当造成损坏的固定资产,应由使用人员出具书面说明,由技术部门出具鉴定说明后才可以履行报废手续,同时对使用人和责任人处以一定的绩效考核惩罚。
(二)加强固定资产盘点制度,规范固定资产核算
国有企业应建立定期盘点固定资产的制度,由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资产使用部门等同时派出清查人员进行定期盘点,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固定资产有无账实不符情况。盘点固定资产时可以利用信息扫码技术,将固定资产实物信息录入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并生成与资产对应的条码,再将这些条码打印出来粘贴在资产上,用扫描枪扫录条码完成盘点。
国有企业财务部门应规范固定资产的核算。在固定资产的新增、调拨、报废、计提折旧、计提减值准备等环节,严格审批、准确核算。保证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准确性,需要计提折旧的应根据其损耗特点科学区分折旧方法和年限,不得漏提、少提、多提或重提折旧,不得利用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调节资产价值和利润。财务部门应及时跟进固定资产处理,对盘盈、盘亏及报废资产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三)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关键词] 国有资产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状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形成是由我国的特殊历史国情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经过不断的改革和探索,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以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的成立为开端,我国开始了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设。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责任,享有所有则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十六大报告为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进行了在体制上以政企分开为主,在国有企业方面以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为主的改革。但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在实践中主要反映出的问题为:一是国有资产管理目标尚不明确,盈利性资产管理模式尚待探索。确立合乎实际的国有资产管理目标是建立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重要环节,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很难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由于大多基础性企业都涉及为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服务,并不把追求盈利作为主要目的,因此单纯以竞争性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目标来衡量不免存在简单化行为,并容易导致不同类型的国有资产管理与其社会目标职能发生扭曲和错位。二是国有资产所有者在形式上是清晰的,但分级管理界限模糊,责权利失衡。按照现行的“国家所有,分级管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对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则分别负有中央和地方国有资产的管理权限。但是,由于中央和地方对哪些国有资产属于各自的管理权限没有明晰的界定,特别是由于出资人与受益人并不对称,责权利失衡,导致国有资产在纵向上的经营安全和经营效率存在严重问题。三是国资委本身是政府机构,同时又是政府的人,目前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
二、国外国有资产管理的经验
1.国有经济的带动和调控
西方主要国家进行的私有化运动,其中一个较为根本的出发点就是使国有经济顺应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调整国有经济发挥作用的领域,重新确定国有经济的领导地位。在将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投资者的同时,国有资本并没有简单地消失,而是全部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有相当一部分出售收入用于对高科技产业的投入。并且近年来西方各国普遍加大了对高科技产业的投入,尤其是对见效更慢的基础理论研究的投入,形成了大量新的国有资产。
2.中央和地方产权关系明确
国有资产在法律上属于中央及地方所有,各级政府之间有明确的财产划分,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所有的资产没有支配权和收益权,如法国、美国和德国等都实行分级所有。各级政府对隶属于同级政府的资产拥有完全的所有权,上级政府无权干预下级政府所属企业的管理事务。在政府所办的企业管理上,中央政府管理的国有资产一般为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和资源配置直接相关的经营性资产,地方一般负责与改善投资环境和人民生活条件相关的基础设施、福利设施、公益事业项目的投资管理。
3.有明确的机构对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职能
许多国家在其国有资产比重较大的发展阶段,都曾设有专门机构对国有资产行使选择经营者、财务控制和重大决策等权利,如意大利的国家参与部、英国的工业部和国有企业局等;有些国家的国有资产的比重并不大,也设有专门的机构行使国家所有权,并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不断调整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和管理方法,如韩国;在另外一些国家,国有资产的出资人职能虽由不同的机构分散行使,但也能确保国有部门承担不同性质、不同行业的国有资产的出资人职能,如瑞典、法国、德国、美国等。
4.许多国家的各级政府对国有资产实行分类管理
新加坡对国家投入到社会基础设施、社会服务领域的资产和投入到经营领域的资产,分别设置不同的机构,按国会制定的不同法规,进行不同的管理。对前一类的国有资产,政府设置若干法定机构,按议会制定的专门法律进行管理,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营造良好的市场条件,为实行公平竞争,促进经济发展服务。对于后一类国有资产,政府设立若干控股公司,主要依据公司法与民间资本平等竞争,追求盈利的最大化;法国把国有企业分成垄断行业地位的国有企业和竞争性的国有企业两种。政府对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采取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相结合的方法,控制程度较高,管理比较严格,企业自相对较小。对竞争性的国有企业,政府很少干预,基本上无直接控制,企业处于同私人企业相同的平等竞争地位,并没有给予特殊的照顾。这类企业拥有的经营自比垄断性国有企业多一些。
三、构建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
1.改革一定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不要指望有惟一正确的普遍适用的道路可走
正像我国已成功地进行并在继续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一样,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另外,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切忌一刀切。即使确定了改革的方向,如果能充分考虑到路径依赖的影响,亦会大大降低失败的风险。
2.实现政企分开,以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将国有企业真正彻底地推向市场,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
从理论上来说,民营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但我国的现实告诉我们,且不说执政党的政治理念和执政基础有其内在要求,即使从民营经济的成长状况、民营资本的发展规模、企业家市场的成熟状态、社会保障的承受能力,以及社会公众的普遍心态等多方面条件来看,大规模民营化尤其是将大型国有企业大规模民营化的时机远远没有成熟,因此需要寻找其他的解决途径。从管理的一般原理及国外的经验来看,有效的控制跨度必须要求有合理的层次、结构和规模,这就决定着国有企业的数量不可能太多。
3.从上面对国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特点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分类管理是各国管理模式的共同特征
国家作为国有资产产权主体,其行为目标具有多重性。国家的这些目标体现在国有资产的运行上。但由于这些目标之间并不具有统一性,相互之间可能存在冲突,如盈利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冲突。因此较好的方法就是对国有资产分类,明确不同的追求目标,有助于增强管理的针对性,也有助于协调不同的政策目标,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
四、结论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经过不断的深化改革,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已初具雏形,国资监管初显成效。但是,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仍存在一些理论与实际问题尚须解决,仍然有诸多操作性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要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发展趋向,从实现国有经济的功能的角度来完善国有资产新体制,保持国有资产的最佳比例;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国有资产产权边界;加强国有资产的立法管理,形成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体系。
论文摘要: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财务风险问题的管理缺位经常导致后期资本损失和人力资源损耗,目前我国应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中的财务投资风险的措施暂时还只停留在表面,而不能有效解决。目前我国经济迈向转型期,大多数国有资产的运作不能象以前一样不考虑风险只考虑回报,应该借鉴国外资本运作的系统性方法降低风险提高回报率,本文就如何加强国有资产经营中的投资风险操控,提升投资回报率,降低风险作如下探讨。
一、引言
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不平稳的主要问题是通货膨胀速度过快,我国人民银行连续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通过限制市场资金流动促使经济发展降温,我国国有资产自2008年大幅度投资以来对很多产业造成了影响,3000亿国有资产投资改变了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由以前的滞缓发展变成了飞速发展,但是相应问题和风险也随之放大,我国国有资产的投资需要更多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的财务管理手段,不能只是停留在对市场经济表面问题的掌控程度,要更加注重内在和深层次的问题,解决关键问题。
二、国有资产经营发展概况分析
(一)世界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特点
世界各国国有资产管理有如下显著特点:一是有明确的机构对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职能。二是严格依法管理国有资产,各国针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制订了专门的法律,如韩国的《政府投资企业基本管理法》、《公共企业改革法》,新西兰的《国有企业 法》,挪威的《公共有限公司法》等等。三是商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多数国家国有资产出资人仅作为普通股东,政府一般不干涉企业日常经营活动,通过国有企业的董事会来实现对企业的影响和控制,国有企业按照商业化规则来经营。四是强调资本的使用效率,强调资本运营,依赖专业的投资经营人才对国有股权进行有效管理,并进行科学的资产组合,持有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股权,出售核心竞争力下降的企业股权;对产权投资严格进行评估策划,对不具备盈利能力的政府项目不予投资。
(二)我国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进行了在体制上以政企分开为主,在国有企业方面以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为主的改革。2003年5月27日,国务院颁布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国务院国资委和各地方国资委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能。但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在实践中主要反映出两点问题:一是国资委作为政府特设机构,法律上属于政府机关法人,在履行出资人职责方面与现行法律体系存在一些冲突,国资委不能像一般投资者一样 完全直接地行使企业股东权利。国资委人员作为国家公务员,按照《公司法》规定,不能在所出资企业兼任董事、监事职务。按照《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国资委不能直接持有中外合资企业及一些海外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按照《担保法》规定,国资委不能为所出资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二是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尚不完备,国资委在对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方面还较多地采用行政手段,在管资产、管人的同时还直接管国有企业的事,容易变为“老板”和“婆婆”,影响国有企业的正常经营。
三、我国国有资产财务投资风险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管制度欠缺
国有资产管理中财务部门的职权管理过于集中,在对资本使用支配中比较“自我”,国有资产的财务管理问题表现出的是财务监管制度的欠缺,不能够很好的解决和掌握好财务监管机制,那么这种财务管理混乱问题就不会得到彻底的解决。国有资产管理出现的混乱主要表现为,第一,股权投资的盈利分红部分,投资收益代表的是投资回报率的成果有多少,对经营中的分红大多是按照一定程序配发,程序过于死板不能灵活运用,导致分红时少时多,时有时无,这就造成投资公司本身的利润不可能平稳上升,现金流也不可能平稳,而必然是阶段性的、非连续的,国有资产的现金流波动和分红问题提升了财务管理的风险;第二,股权不能有效降低风险运作,如进场和出场时机掌握得不好,造成投资风险的加大,引起了投资心理压力,不能良好的拓展投资业务,人员的专业性较差也限制了重新投资的次数和信心。
(二)财务管理人员缺乏投资专业性和系统性知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国有资产管理和私有资产管理在企业和事业单位中都存在共有现象,无论是股权的合理掌握,还是投资外汇的风险掌握,还是期货外债的额度和时机把握等这些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的专业技能分析,良好的投资依赖于正确的抉择和投资前的数据分析,对国有资产的投资前景和市场分析是使国有资产获取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一个基础条件和保障,所以增强财务人员素质是基础也是核心。目前财务人员基础薄弱,对金融市场的了解过于单薄,掌握的只是书本知识,对于实际操作没有太多经验,对国内市场的变化了解不够,就想向国外市场进军,利用国有资产进行投资根本不考虑风险因素,失败了也觉得跟自己无关,这是目前最大的问题,财务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对自身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缺乏应有的激情,没有岗位职责感和归属感。作者认为应该针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现状做出分析,在缺失点进行弥补和加强。
(三)投资管理不当造成的信用风险和财务危机
分析国有资产的投资管理的不合理性,我们可以发现投资管理不当主要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国有资产投资种类繁杂,投资范围太广,没有专门投资领域,造成了投资杂而收益低的现象,加上投资管理人员自身能力较差,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对投资掌握的专业技能并不全面,不能适应多元化和过度宽广的投资平台,不能满足投资风险的控制需求,投资风险日益加大,投资管理者不能合理控制风险,最后只能“悲剧”收场;第二,在国有资产对外融资投资担保问题上存在问题,国有资产投资担保关系存在连带关系,委托关系,递进关系等,关系过于复杂和繁琐,担保关系不清晰,这些担保将项目企业的经营风险转嫁到投资公司身上,它像一颗颗定时炸弹,一旦项目企业在生产、销售等资金链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危及到投资公司的现金流及融资信用,使财务风险高度膨胀。
四、解决我国国有资产财务投资风险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政府对国资委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国资委接受政府的委托专业进行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国资委与政府之间也存在委托关系。为了有效地解决委托问题,促进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提高使用效率,政府应该 建立对国资委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也应该由专业机构负责对国资委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督。机构投资者会定期地向投资人公布其经营管理效果的信息,接受投资人的有效监督。国有资产管理也应该如此,应该接受国有资产真正所有者——全体公民的监督。对国有资产管理应该建立定期信息披露的机制,让所有公民可以方便地得到国有资产管理的经营效果信息。通过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帮助国有资产财务投资降低风险,增强投资精确程度,保证投资方向的正确。
(二)加强培养财务管理人员投资专业知识与技能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部门的各个方面,存在于国有资产管控的各个环节,最基本的环节就是人员自身的素质,综合素质不强造成国有资产投资的风险过大,因此提升人员素质和责任意识变得越来越重要。首先,要增强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对于风险的认识,要选拔内部素质高的人才向风险控制较好的企业学习,增强国有资产内部人员的素质;其次,要增强财务人员的软实力,这些软实力主要体现在财务人员的思想,他们集体工作的氛围,集体价值观,集体认识观,以及心理预期等等方面,提升这些素质的优势在于可以和国际化接轨,在逐渐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参与国际竞争,获取新的利益平衡点。
(三)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形成自然有效的股权制衡机制
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形成自然有效的股权制衡机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需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而产权制度改革首当其冲。改变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单一、“一股独大”现象,进行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的理想方法。在多个大股东形成的股权制衡机制中,在保证国有资本回报率的前提下,国有股份不一定要控制企业,即使在所持股权比例较高的情况下,也可以让更有效率的大股东来控制企业。国资委可以从目前着重对国有企业经理人的监管,改为对其他大股东的监督,使监管机制外部化,从而提高对国有资产的监督效率,提高国有股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余萍.国有投资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探析,审计与理财.2009年8月,54页
一、国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概述
国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作为国有企业日常经营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管理的有效性对国有企业资产的获利及变现能力产生重大影响。国有企业资金管理的意义可解读为:第一,准备适量的营运资金能将国有企业的日常收付保持在良性循环状态;第二,在应对风险方面,保持适量的营运资金能让国有企业提升短期偿债能力,并减小风险。营运资金管理要达到的目标是: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保持一致性(这是因为:营运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表现为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国有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要求为:开展有效管理活动,为国有企业营运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提供有力保障,最大程度地提升营运资金利用率、周转率及其能力,推动国有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的提升。国有企业营运资金的特点主要有:流动性强(营业周期基本为1年左右)、易变现、周转时期短(可通过短期筹资解决)、来源多样(包括银行短期融资、票据贴现、短期借款等方式)。国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指对国有企业流动负债、流动资产的管理。其中,流动资产涵盖的内容主要有:现金、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负债涵盖的内容主要有: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等。狭义方面,净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营运资金状况对国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关系到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同时,作为衡量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发挥作用。
二、国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国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包含各个方面的内容,每个方面的管理都有难度,因此,不足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对典型国有企业的研究发现,国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在不同方面的现状可做如下阐述:一是存货管理的现状。资金负担数量总和在总资源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由此可知,存货在营运资金管理中意义重大。存货现状通过存货周转率(相关计算公式为:存货周转次数=销售成本/平均存货)进行反映。国有企业存货管理现状为:在管理中运用了计算机高科技技术(具有完善的电子商务系统做支撑)、物流设备上也引进了高新技术作为支持,但由于新技术的引进存在适应阶段,因此,存在与实际情况不相匹配的情况。以南屯煤矿为例,对其存货周转次数进行横向分析可以发现,其存货周转天数明显短于其他煤矿,有利于回收现金,存货周转次数相当多(经调查发现,是由于引进了“零存货”管理方法,这是一种通过实施特定库存控制方略,确保库存量达到最小的管理方法);进行纵向分析可以发现,其存货周转次数在某一期间呈下降趋势,表明管理中存在问题。二是应收账款管理的现状。应收账款是流动资产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它的及时回收可以有效提高国有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应收账款现状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相关计算公式为:应收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应收账款平均余额)进行反映。国有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现状为:应收账款结算方法的选用以客户的要求为出发点,其管理由财务部门负责,应收账款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体现在没有进行应收账款的分类管理,明细账余额与客户单位往来余额存在差异。以南屯煤矿为例,对其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进行横向分析可以发现,其应收账款周转次数与行业平均值较为接近,体现了其管理的优良性;进行纵向分析可以发现,其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在经历一个明显上升趋势后从某一时间开始,又呈现出下降趋势,说明其管理还存在需完善的地方。三是流动资产管理的现状。流动资产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水准及经济效用的显著标志,对其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使资金得到充分、良好的使用,增强经济核算,提升经济效用,为国家及所有者的合法权益提供强有力保障。流动资产现状通过流动资产周转率(相关计算公式为:流动资产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平均流动资产)进行反映。国有企业流动资产管理现状为:在内部设置上,开立了若干账户,使得资金管理较为分散;部门设置较多,使得权利相对分散;部分企业预算制度还不够健全,导致了预算、现实衔接不畅,脱节现象严重的问题;对于闲置的资金缺乏有效利用,大多以存款形式存在(活期存款及定期存款)。以南屯煤矿为例,横向分析其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可以发现,其周转次数高于行业水平,周转速度较快;对其进行纵向分析发现,其周转次数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下降,并有蔓延趋势。四是流动负债管理的现状。流动负债关系到国有企业债务偿还的问题。流动负债现状通过流动比率(计算公式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进行反映。流动比率阐明了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联系,具体含义为:对于每一元流动负债,作为偿债保障的流动资产的数量。国有企业流动负债管理的现状为:流动负债管理方面上升的空间还很大,短期借款、应付账款数额的控制力较为薄弱,力度不够。以南屯煤矿为例,其流动比率与生产煤矿规定的最低流动比率标准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且存在比上一年度低的情况。
三、国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改进的对策探讨
为了实现国有企业营运资金的科学有效管理,更好地提升管理水平,从当前国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现状出发,探讨出以下几点改进对策:一是形成国有企业营运资金科学管理的意识与观念。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国有企业上至高层管理者,下至各个部门,都要对营运资金的关键地位形成正确认知,形成科学管理营运资金的意识。第一,对国有企业中存在的闲置资金要进行合理配置并加强管理,一方面可以用于企业生产运营,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对外进行投资;第二,要确保留有充足资金保障国有企业的正常运行,在此基础上实现国有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二是针对国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现状,从各个方面入手实行改进,逐个逐步进行突破。第一,现金管理方面的改进。现金管理的改进主要从两个方面实行突破,一是提高现金使用的效益,二是实现现金流量的增加。保持足够的现金在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合理有效降低风险、加强债务可清偿性方面意义重大且深远。在改进方面,要做到“一个中心一个重点”,“一个中心”是指以现金流量管理为中心,“一个重点”是指将资金监控作为重点,保证现金流入与流出监控上的实时性;要落实“三个中心”的方针,即保证财务管理在国有企业综合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资金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中心地位,现金管理在资金管理中的中心地位,从而确保现金的合理高效利用,为推动国有企业的持续平稳发展夯实基础;第二,存货管理方面的改进。首先,对存货实行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实现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其次,科学有效整合物流、资金流、票据流及信息流,开展一体化管理,实现数据的共享;再次,制定健全的存货收发及管护机制;最后,分类管理存货(可根据进货的付款情况进行)。第三,应收账款管理方面的改进。对一些国有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发现,整体而言,国有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是比较到位的,但是,也有管理措施实施不透彻的情况,针对这一状况,对国有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要关注以下要点:首先,要设立专门的应收账款管理部门,设置专人负责管理;其次,要积极与银行合作,运用银行保理业务对应收账款实行科学管理;再次,从实际出发,设立行之有效、可靠度高的对账制度;最后,依据客户特点,审慎选取结算方式,并增强对应收账款风险程度的分析与研究。第四,流动负债管理方面的改进。透过流动比率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目前来看,国有企业流动比率处于过小状态,流动资产对借款的偿还缺乏保障力,因此,国有企业要对借款量进行适当调整,从流动负债管理方面入手给予改进。一方面,各部门及各负责人之间要增强信息沟通。国有企业在应付账款方面信息沟通不到位,一是财务负责人员未向业务人员定期提供业务相关的应付账款、应收账款、风险分析等重要资料,同时,在往来账款清理计划、清理目标、清理进程上没有开展有效沟通;二是往来账款精确度不高(由于定期账目核对工作落实不到位所致);三是主管领导对往来账款、企业风险等了解不多、不透(由于财务负责人员未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风险分析情况、往来账款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所致),针对这一问题,国有企业管理当局、财务部门及财务人员、相关业务部门要定期开展交流会,积极做好配合工作,实现上传下达任务的顺畅进行,一起为优化往来账款的管理工作效力;财务负责人员还应做到:定期对应付账款进行详尽分析并整理好相关资料,发现问题并制定好解决方略,及时向主管领导进行汇报;另一方面,对短期借款的使用进行严密监督。财务负责人员要确保借款的合规、适量使用,不用及未用的借款尽早归还银行,降低利息开支,从而减少资金使用成本。
四、结束语
在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中,营运资金管理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给予营运资金管理足够的重视,把握其营运资金管理现状,探寻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探讨有效的解决对策,科学管理其营运资金,才能为国有企业的平稳运行、管理水平的提高、国有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提供强有力保障。
作者:洪艳萍 单位:江西省天然气投资有限公司
关键词国有资产;委托管理;方法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设,尽快理顺和建立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机制,既是提高国有资产运营质量的关键措施,又是我们政府所面临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国有资产经营一般有如下方法:
⑴资产委托管理;⑵国有资产行政划拨;⑶对外投资设立新公司;⑷兼并、收购;⑸股权部分转让;⑹企业分立、破产;⑺企业租赁;⑻企业拍卖;⑼企业承包经营;⑽企业产权互换;⑾企业信托;⑿借壳上市;⒀产权买卖;⒁无形资产投资运作。
在以上的国有资产经营方法中,我下面仅从一个侧面来对优良的国有资产如何运用委托经营管理的具体运作方式作一下探讨。
一、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在实践工作中暴露的一些问题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目前这种运行模式,没有实现国有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真正意义上的分离。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代替政府对国有资产行使各项权利,这就导致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实际扮演了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角色,这种集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职能于一身的运作模式,不利于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充分行使企业经营职能,这无疑会影响所属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目标也将落空。
大部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缺乏专业化的经营管理机制和人才,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不能有效地发挥经营管理者的作用。目前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大部分是由行业主管部门转化而来。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虽然成立了,但公司的管理人员仍然是原班人马,这些人员长期在行政管理体系下工作,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更加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国有资产经营公司通常由政府通过行政划拨手段组建,其管理的企业在资产和业务上联系并非很紧密,加上对下属企业经营者考核方式和手段的不完善,导致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对下属企业的管理明严实松,下属企业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管理的国有企业历史负担重,大量非经营性资产沉淀其中,离退休、下岗人员费用巨大,这些问题阻碍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承担了大量社会责任,这就形成了政企不分、企业办社会的局面,这是导致国有企业效率不高及活力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根源。组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从理论上应该剥离全部的行政性和社会性职能,但实践中并非如此。大部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依然承担着部分行政性和社会性职能,特别是离退休、下岗人员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目前无法完全社会化,这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现金流压力,使企业没有能力去引进技术和更新设备,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二、国资经营公司运作模式创新的探索
针对上面所指出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在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只有改变现有的运作模式,通过创新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认为在众多的经营方法中,资产委托管理方式不失为一种创新方法的探索。本文所指的“资产委托管理”方式,是指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将其名下的资产以签定契约的形式委托给专业资产管理公司管理,实行专家理财管理,这个专业资产管理公司是一个新设立的中外合资的公司;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仍然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通过委托契约享有收益,并担负原有的社会化和行政性职能。
三、资产委托管理方式的具体运作程序如下
首先设立中外合资的专业资产管理公司,由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与国际上知名资产管理公司和国内外投资银行联合出资设立中外合资的专业资产管理公司。这样做主要基于以下原因:资产委托管理业务在国内还不普及,专业化的资产管理公司更是凤毛麟角,而国外实力强大的资产管理公司则有丰富的经验。成立合资的专业资产管理公司,一方面可以借助境外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及投资银行丰富的资产管理经验,实现专业管理与国际化运作;另一方面由于有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背景可以使合资专业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有更好的切入点,同时也可以对其受托经营国有资产起到监督作用。
专业资产管理公司设立后,要对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旗下的资产进行筛选分类。资产管理公司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旗下的资产视为“资产库”,对库内的资产进行筛选分类。资产将被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优良资产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主营资产,通过加大投入,使其进入以发展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发展通道;另一部分不良资产通过出售、重新配置等方式,使其进入以保障职工稳定为目标的国有资产退出通道。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作为国有资产的委托人与资产管理公司签订资产委托契约。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根据需要完成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及保证职工稳定所需的现金流等多重考虑,结合资产整理的结果,与专业资产管理公司协商签定委托契约。契约内容主要包括专业资产管理公司每年应完成的收益和资产变现指标、资产管理公司报酬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
依据委托契约资产管理公司对受托资产实施专家管理。资产管理公司以投资收益最大化为最终判断目标,重组现有资产,为核心经营性资产引进投资者和技术,充分运用包括公开发行股票、公司债券等各种手段为企业融资,提升其竞争力。对非经营性资产通过出售、再开发等方式力争变现。资产管理公司对“资产库”内的运作是分阶段的,未进入运作阶段的资产仍由国有资产经营管理。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依契约获取收益。这些收益大部分应以现金形式体现,除优先用于支付离退休、下岗人员费用外,大部分将用于发展新项目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发展新项目时仍可依托资产管理公司,以市场为导向由资产管理公司为新项目和企业配置专家型人才,实施财务型的投资管理。
四、实施资产委托管理产生的积极作用
委托管理实现了国有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真正分离。实施资产委托管理后,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由过去单纯控股型管理逐步转向财务型管理,以收益最大化为最终判断目标,不干预企业具体经营,在契约授权范围内由专业资产管理公司的专家管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在职能上将更专一,它就是国有资产法律意义上的代表,依法行使出资者权利,不再直接经营企业。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将集中精力行使目前仍然必须承担的社会化和行政性职能。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社会化职能主要指职工的稳定问题。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离退休、下岗人员的生活和医疗保障费用还主要依靠企业支付,这需要大量的现金,这也一直是困绕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难题。实行资产委托管理后,通过专业资产管理公司对非经营性资产出售变现,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可以获得现金用于支付离退休、下岗人员的生活和医疗保障费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不直接经营所属企业,将会有更多精力去解决下属企业市场化转型过程中职工稳定问题,为下属企业排忧解难,使企业能轻装上阵快速发展。
通过专业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实施市场化、专业化的资产整合,有利于培育有真正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管理的国有资产数额庞大,质量参差不齐,单靠自身运作很难引进合作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设立合资资产管理公司,充分利用境内外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及投资银行的广泛资源和信息优势,引进国际资金及战略合作伙伴和先进的技术,实现国企投资主体多元化,做大产业规模。同时专业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根据契约授权,委派专业人才管理受托企业,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可避免“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优秀企业家。
五、实施“资产委托管理”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
上述“资产委托管理”方式,仅是对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运作模式创新的一种有益探索,并非灵丹妙药,采用这种方式还有一些问题要注意:
1.该方式适用于完全放开、充分竞争领域中的一些中小型国有企业,而对于一些关系国计民生领域内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不适宜采取这种方法。
2.由于专业资产管理公司赢利性的要求,从短期看将会增加国有资产的成本。当然从长期看,虽然增加了成本,但最终有利于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政府需要调整现行的对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考核体系和标准。政府应该总结这些年国企改革实践经验,对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考核应当重视其如何培育有活力的有前景的国有企业,而不是光注重国有资产静态上的保值、增值。政府在要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应以资本增值和盈利最大化为目标的同时,也要正视国企资产质量不高及人员负担重的现实状况。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可以兼顾政府的社会目标,但是并不是意味着应当无代价地替政府承担。假如政府将宏观目标微观化,需要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分担某种社会经济任务,那就必须给予减税、补贴或修改资产保值增值指标等相应的经济补偿,否则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就无法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它需要平等地协商谈判与单独计算。政府可以要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承担社会性任务和兼顾宏观调控目标,但要使其能够等价补偿地去积极完成。
参考文献
[1]郑小玲我国现有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现代商业,2008(05).
[2]杨秋霞试论现阶段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江东论坛,2006(02).
论文摘要: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已经势在必行。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原有债务问题、资产评估等问题成为影响企业改制重组的关键。文中就国有企业重组中债务问题进行了分析。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袁以计划经济为指导思想的国有企业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遥通过国有企业改制尧重组为改革企业组织结构袁促进企业的生存发展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所面临的首要问题遥传统退休人员养老金尧医保的拖欠尧多年经营利润入不敷出等都导致了我国国有企业在改制问题上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遥如何解决国有企业重组中的债务问题是决定我国国有企业重组的关键遥。
一、我国国有企业重组中债务现状分析
由于国有企业多年经营问题以及退休人员尧工伤人员养老等负担使得我国国有企业背负了巨大的债务遥而这部分巨大的资金缺口在很大程度上又影响了企业改制重组遥有关调查显示仅我国北方省会一个城市的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就达到100 亿元袁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严重影响了企业重组遥企业回购银行或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需要30 亿元袁企业不能筹措到资产回购资金就不能够享受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袁也就影响了企业重组的进程遥针对这样的情况袁采用何种方式对国有企业重组中的债务问题进行解决成为了影响国有企业重组的关键遥。
二、国有企业重组中的债务问题分析
1.国有企业重组中债务解决难点分析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债务主要以银行债务尧企业间债务等为主袁传统不良资产的处理以银行债务企业回购尧企业资产变现等方式为主遥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袁由于企业难以筹措到回购资金使得企业对债务无法处理袁而国有企业限制设备尧厂房由于变现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袁也影响了企业债务的解决遥针对这样的情况袁加快我国国有企业重组中债务分析解决的研究与试验就显得尤为重要遥2.关于国有企业重组中债务问题解决的分析针对我国国有企业重组中面临的债务问题袁积极推行政府回购尧企业职工集资尧债权转股权尧政府担保贷款等方式是解决我国共国有企业债务分析的关键遥通过与银行尧债权企业等进行债转股的协商袁将原有企业负债转为企业入股袁这样能够快速解决企业重组中的债务问题遥银行债权转股权的具体做法根据国际通行的做法袁可以通过社会中介机构实现遥我国现在也开始为建立银行债权转让市场创造条件袁吸引中介机构和社会上的优势企业接受银行转让的债权袁参与企业债务重组袁尝试将银行债权转换为不同投资主体对企业的股权遥为此应允许银行向中介机构出售债权袁由中介机构对企业实施债权转股权遥对于企业间的债权转化为股权具体可以采用股份制改造尧债权转增股权尧债权转分立股权尧三角置换等方式进行袁以此快速解决国有企业重组中的债务问题遥对大部分资产已经抵押袁债务无法解套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袁应采取企业自筹与担保金资助相结合的办法解决债权回购袁使被抵押的有效资产尽快解封袁运作变现袁盘活存量袁推进重组遥另外针对国有企业重组过程中资产评估尧资产变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袁我国有关部门还要加强对企业资产变现的管理袁杜绝职务侵占情况的发生袁将资产变现中的详细信息通过报纸等媒体公布袁消除企业职工的猜疑袁为企业职工集资入股打下良好的基础遥。
三、加速我国抵押担保体系建立,促进债务重组问题的解决
我国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债务问题是制约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瓶颈袁单纯依靠企业变现资产尧职工集资以及债转股很难解决这一问题遥针对这样的情况袁加快我国抵押担保体系建立袁从国有股权转让收益中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委托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袁按比例放大贷款规模并以此作为担保资金用于国企回购债权是促进我国国有企业重组债务问题最为有效的方式遥结论院国有企业重组债务问题关系到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进行袁归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国有企业资产变现的监管袁或成立专职国有企业资产变现部门袁有政府统一对所辖区域的国有企业资产变现进行实施遥以此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袁保障国家利益遥企业作为债务的主题袁应积极寻求债务解决的方法袁通过与国有企业改革部门的合作袁促进国有企业的重组尧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袁为我国解决国有企业职工工作尧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打下基础遥。
参考文献:
[1]李琳.国有资产管理与企业重组[M].经济技术出版社,2007,6
[2]李丹.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的实施[J].资产管理资讯,2008,4
[3]林泽林.国有企业资产变现的管理与监督[J].西安科技信息,2007,11
【关键词】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监督
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和稳定,能不能管理好国有企业资产,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国有企业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由于资产配置不合理,重复购置严重,在使用过程中,又缺乏规范化管理,结果导致目前国有企业普遍存在资产闲置现象,闲置比例高。大量国有资产处于闲置状态,严重影响了资本在运动中的增值能力。国有资产处于闲置状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在经济过热中企业盲目低水平扩张,带来严重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造成“产能过剩”,从而出现大量设置闲置浪费;二是因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无方,不能及时适应市场,导致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的设备闲置。伴随的是企业原有资产设备的报废与闲置,此类设备虽然在生产上推动了它原来的地位,人工的看管上却占有一席之时,企业还要为此负担一定的费用,闲置资产的管理及人工成本耗费量大,不但使企业包袱沉重,而且造成大量资源浪费。(2)国有企业资产流失严重。目前我国国企资产的流失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所导致的资产流失;因流动资产管理不善引发的资产流失;无形资产方面的流失;资产处置不规范导致的资产流失;决策失误造成无效资产增加导致的资产隐性流失;帐外资产方面的资产流失等。一些国有企业的经营者通过大量公款吃喝、旅游、出国、购买豪华汽车等“过分”的在职消费以及“好处费”、“回扣费”、“感谢费”等手段,肆意挥霍侵吞国有资产,形成所谓的“穷庙富方丈”现象,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3)国有企业资产缺乏有效的日常管理。第一,国有企业普遍存在金额较大的呆、坏账。随着生产规模的壮大,企业会采用赊销方式扩大销售,很多企业只关心销售指标,不重视的资金回收,没能制定出最低营运成本的信用政策,造成应收账款及呆、坏帐逐年增加,营运成本很高。又因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不好,应收账款无人清理、追讨,使应收账款越累越多。第二,国有企业存货管理不善。由于存货收发过程中计量或检验不准、会造成多收或少收,再加之由于管理不善、制度不严造成财产丢失、损坏、被盗现象屡屡出现。企业长期不对存货盘点,有的商品由于存放时间过长,早已霉烂变质,这些都会造成账、表、物不符。存货计量不仅影响到产品成本的正确计算,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还会影响到现实和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经营者等利害关系人的决策。
二、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建议
1.针对国有企业闲置资产处置及再利用。(1)开展租赁业务,进行闲置资产的再利用。企业重组改制造成的闲置资产,可以通过寻找租赁市场,开展租赁业务,进行闲置资产再利用。资产租赁不仅可以解决重组后的企业和股份公司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而且可以提高集团公司整体的经济效益,加快企业的发展。(2)实行个人承包企业投入。对于闲置的资产整体完好无损的、有可利用价值的,但对于企业生产的前沿产品来说已不需用的设备,以及因企业改制造成的不需用的房屋、场地等,可实行个人承包,减少企业投入。(3)进行资源再配置,发挥最大效能。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母公司应起到桥梁作用,把各子公司不适用及不需用的闲置资产在国有企业内部进行互相调剂,相互调进拨,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充分利用企业资产,创造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国有企业整体的生产能力,以及增强抗风险能力。(4)适当进行资产置换,节约资金。对于生产上需要的存货或设备,可以利用现有的闲置资产进行置换,以节约企业的货币资金。现代企业用资产换资产的非货币易已成为企业优化资产结构的一个重要手段。(5)面向社会,公开拍卖。企业因破产或倒闭,造成的资产闲置,可以通过中介机构进行拍卖,变现其价值,或者对于已经过时的,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需使用的存货,也可以采取降价在市场中销售,把死钱变成活钱,增加企业的现金流量,从而使其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资源合理配置。
2.规范交易行为,建立对外投资担保的内部控制制度。
(1)规范改革改制程序.一是界定清楚国有资产的范围;二是对改制企业首先进行清产核资,再聘请中介机构对改制企业资产进行专项审计,同时对法定代表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三是对清查的各项财产损失,严格按规定上报有权部门审批;四是严格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针对企业实际情况,采取重置成本法、收益现值法、清算价格法等方法,对改制资产进行评估,特别注意防止“漏评”、“少评”和“私评”。(2)规范产权交易行为。规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建立企业国有产权交易制度,已经成为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国有产权交易监管的制度性要求。要防范企业改制的暗箱操作,降低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企业改组转制的每道程序应及时向企业职工公开,接受监督。逐步减少国有产权定向转让的交易方式,推选国有产权在公开的产权交易市场以竞价方式进行交易,保证交易的公平、公开和透明,让交易信息完全暴露在阳光之下。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可以发现和提升国有资产的价值,规范交易行为,节约交易成本,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具有积极作用。(3)建立企业对外投资和对外提供担保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当建立对外投资、担保业务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对外投资、担保业务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对办理对外投资业务人员实行岗位轮换制度。严禁未经授权的部门或人员办理对外投资、担保业务。审批人在授权范围内审批,不得越权审批。经办人应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批准意见办理对外投资业务。对审批人越权审批业务,经办人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建立对外投资、担保业务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外投资可行性研究,确保投资决策合法、科学、合理。对担保业务进行风险评估,防犯担保业务风险。投资、担保应实行集体决策。投资、担保过程有完整的书面记录形成书面报告。加强对资产投出环节的控制,指定专门部门或人员对投资项目进行跟踪管理,掌握被投资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加强投资收益的控制,投资收益均纳入单位会计核算体系。企业应定期检查担保对象是否符合规定,担保业务评估是否科学合理,担保业务审批过程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
3.加强财务监督定期开展资产清查。(1)加强财务监督。注重财务基础管理、规范会计核算,充分发挥财务的反映和监督职能,使会计报表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注重成本费用控制,成本形成于生产全过程,因此要把目标成本层层分解到各个部门甚至个人,将成本费用控制作为应对竞争的首要任务。(2)注重财务风险防范。高度关注市场形势的变化,强化风险意识。特别重视过度负债、对外担保、金融及衍生品业务等风险管理,优化融资和资本结构,避免“短融长投”的高风险行为。同时强化内部审计监督,推动内部审计职能由单一的合规性审计向效益、风险审计等职能转变。(3)定期开展资产清查。通过定期对国有企业进行资产清查,全面掌握企业拥有资产的数量、构成及使用情况,摸清家底,对资产盘盈、潜亏挂账等情况进行及时清理,并对清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报告、提出整改意见。通过资产清查,为实现国有资产的动态管理和科学评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依据。
参 考 文 献
[1]黄群慧.国有企业管理现状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局.国有资产监管和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报告——探索与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近年来,国有企业负债越来越高,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风险也日益加大,如何对银企间的债务进行重组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极为突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于1999年8月通过了《关于实施债转股若干意见方案》,同意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转为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债务企业的股权。这样,原来的银企债权债务关系就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持股关系。这一债转股政策的出台对化解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风险和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债转股政策具体实施过程中,也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能否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债转股成败的关键。本文就从债转股过程中存在的几方面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作些探讨。
一、债转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许多国有企业认为债转股是免费午餐竞相争取,而资产管理公司等部门在选择债转股企业时如果不慎重,可能会引发一些企业的道德风险,形成普遍的赖账局面。由于债转股使企业原来的巨额债务变成股本,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将大大降低,债务的本息将免于偿还,这对任何一个身背大量债务而无力偿还的企业来说都是极具诱惑的。再加上许多企业对债转股认识不够,只是简单地认为债务不用偿还,而不知道债转股后,股权要求的回报要高于债权,使得许多国有企业纷纷争取债转股。即使是本应破产的那些资不抵债、生产和经营没有市场前景的企业也存在弄虚作假,争取赶上债转股这班车的现象。另外,虽然国家对债转股的企业提出严格的选择条件,但缺少具体的操作标准,使入围企业选择操作存在弹性。在这种情况下,在选择实施债转股企业时如果不慎重,可能会使本来能够按期还本付息的债务企业心理不平衡:其领导和员工共同努力,加强经营管理,项目建设精打细算,积极还本付息,结果得不到债转股。它们会降低努力程度,或者干脆不还银行贷款,以便使企业具备能够享受债转股政策的一些标准,这样就有可能形成大规模的赖债局面。
2、有关债转股企业和资产管理公司在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目前实施债转股的情况来看,资产管理公司没有在债转股企业组成董事会、选举董事长和聘用总经理的权利,没有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审批的权利,没有对债转股资产的保值、收益和处置的权利,没有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和激励做出决定的权利。这说明在债转股具体实施过程中,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改组、管理、监督缺乏权威性,并没有对企业进行实质性的干预,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股东权利。
其次,在债转股过程中,现在通行做法主要是企业最大比重的债权归哪家银行,就由相应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债转股。这样虽然使债转股的成本降低,容易操作,但对于单一国有资产企业来说,这种债转股只形成两方股东,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在只有金融管理公司一方对企业进行约束的情况下,将不利于企业形成多元投资主体的现代公司体制。
最后,对企业实施债转股,在原来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和企业经理人员的委托关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其派驻企业的监管人员之间的委托关系。这两种委托关系的存在使得如何对经理人员和监管人员进行激励约束成为真正防止内部人控制要解决的问题。
3、债转股企业的资产报酬率很低,使债转股政策目标的实现难度加大。已实施债转股的企业由于本息免于偿还,能够减少财务费用,会扭亏为盈。但很多企业的利润远远不及债转股前应支付的利息,并且其资产报酬率是很低的。例如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对北京水泥厂实施债转股后,债务减少5亿多元,预计2000年后利润可达2000万元左右。仅以初期贷款5亿元计,年均2000万元的收入,其投资回收期在25年以上,年均投资报酬率不足4%,全部利润尚不及债转股前应付利息的一半。若以该厂现有总资产12亿元计,则总资产报酬率只有1.6%左右。这说明仅减免债务本息而使企业扭亏为盈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效益低下这一问题。这种把原来应有利息变成利润的扭亏为盈也决不是债转股政策要实现的目标,其真正目标应该是通过减免债务本息,使企业减轻债务压力后从根本上进行重组、改制,等企业效益明显提高时,资产管理公司出让债转股股份收回资金,真正化解金融风险。从目前实施债转股的情况来看,债转股企业的资产报酬率并没有明显提高,使债转股目标实现难度加大。
4、缺乏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和中介机构,使资产管理公司未来的退出存在很大障碍。资产管理公司对债转股企业的持股是阶段性的,条件成熟时资产管理公司必会将股权出售给其他战略投资者或通过企业回购、推荐上市等途径进行变现,回收资金。无论采取哪种退出方式,都离不开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而我国在这方面非常欠缺。首先,我国股票市场中小股东过多,没有足够的机构投资者。由于小股东不能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控,因此通过上市来解决资产管理公司的退出必会弱化企业股权约束,不利于企业进一步发展。其次,我国股票市场规模偏小,如果一批债转股企业上市,将会给股票市场带来巨大冲击。另外,我国股票市场投机性较大,很难真实反映上市公司的价值,使投资者难以通过市场价值来估计债转股股权的真实价值。最后,目前各大证券公司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上市推荐、证券承销和二级市场交易方面,而对于证券化、购并、资产重组等真正意义的投资银行业务开展较少并缺乏经验。这会使债转股股权出让不顺畅,资产管理公司的未来退出存在很大障碍。
二、成功进行债转股的若干对策
1、加强债转股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慎重选择实施债转股的对象。首先,通过各种渠道对债转股政策进行大力宣传并做好进一步的解释工作,使广大国有企业领导真正认识到债转股绝不是“免费的午餐”,而是挽救连银行贷款利息都支不出陷入经营困难的企业不得已而采取的一项措施。债转股也不只是减少企业的银行债务,而要尽可能给股东支付比银行利息高的红利。如果不能满足股东利益要求,股东会重新选择管理人员或者转让股份使企业被实力强的优秀企业控股和兼并。其次,要总结债转股的经验,根据已有的选择条件加紧制定具体操作标准。在选择债转股对象时,严格按标准进行操作。实施债转股的企业应该主要是1996年以前银行发放的逾期、呆滞和呆帐贷款的债务企业。对于近期效益有所滑坡的企业,坚决不予实施债转股。对由于在建设过程中国家未投入资本金,致使负债过高,尽管具有良好盈利能力和前景仍难以自我消化债务负担的企业则应列为债转股的首选对象。而对于本应压缩淘汰的重复建设,技术设备落后的企业,规模不经济或外部效益差的企业,不仅不能实施债转股,而是应该淘汰。这样就尽可能防止出现该破产的和能还本付息的企业都争取债转股并由此而引发赖债不还和弄虚作假的道德风险。
2、从立法上保护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东权利,为防止内部人控制可考虑由多家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持股并且要加强激励和监督力度。
为保证资产管理公司对债转股企业有效行使股东权利,应加快制定《资产管理公司特别法》,对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接收、管理、处置权,对债转股企业的控股权、收益权、管理权、监督权等合法权益,从立法上做出明确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使资产管理公司对债转股企业行使股东权利具有权威性,有利于企业重组、改制等工作顺利进行。
为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和内部人控制可考虑将多家银行的债权委托多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为对企业的股权或者将一家银行的债权分解后分别委托几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成对企业的股权。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公司治理结构。同时,在存在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经理人员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其派驻企业的监管人员这两种委托关系的情况下,应借鉴前不久一些上市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的经验,允许国有企业总经理及高层管理人员以及派驻企业的高层监督人员以约定的价格购买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这种股票期权激励办法将极大地调动经营者与监督者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对债转股资产损失责任人的处理办法,对于企业经理人员及派驻企业的监督人员的失职、违规行为造成的损失,要追究责任并进行相应的惩罚。
3、调整企业经营结构,处理非运营资产,加强企业管理,努力提高企业资产报酬率。已实施债转股的企业资产报酬率仍然很低,其原因是多方面,但可归结为两点:一是由于非运营资产过多,这些非运营资产可能是重复建设造成的过剩生产能力,也可能是工艺技术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闲置设备,或者是其他原因造成的沉淀资金和过多的非生产性资金。二是运营资产盈利能力低。因此,应从这两方面着手提高企业资产报酬率。首先,要通过调整经营结构来使非运营资产减少、改良和消失。其主要方法是:关闭没有市场、没有竞争力、工艺落后或成本过高的业务部门,对有些采取多元化经营且战线过长分散资源使核心业务竞争力不强的企业进行合并,剥离出售非核心业务的资产等。其次,要努力提高运营资产的盈利能力,其方法除了对企业进行彻底公司制改制、完善治理结构外,主要是花大力气抓管理,科学决策,科学管理,重点加强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同时企业要增强市场意识和观念,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流通,减少产品积压和库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大力发展完善资本市场,加快发展中介机构。在资本市场数量扩张的同时,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要大力引导居民储蓄资金进入股票市场,弥补大量债转股企业上市的资金缺口。扩大证券投资基金在同业拆借市场的融资业务和券商用股票抵押向商业银行融资业务。适当降低国有股的比例,加大上市公司的流通股比例,增加机构投资者特别是投资基金的数量,这样可以改进我国股票市场小股东过多不能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督的现状,使上市公司真正置于投资者的监督之下。同时,扩大现在各大证券公司的证券化、资产重组、企业购并、资金管理等业务,使其发展成为真正意义的投资银行。最后,由于资产管理公司在业务运作上也具有多种资本市场手段等功能,也应使其功能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有吕、赵晓:《债转股:基于企业治理结构的理论与政策分析》,《经济研究》2000.2
2、郑良芳:《债转股的风险及策略分析》,金融早报,2000.3.14
3、金琼:《债转股实施过程中道德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上海金融》2000.2
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大和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改革三十年的发展,摸着石子过河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深化国企改革,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道路得到再一次肯定。党的十提出深化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可见国企的改革将迎来新一轮的篇章。虽然在前二次国企改革的大潮中,国企已逐步推行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但是基于形式上组织上的建立,所谓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核心并没有真正实现,加上长期计划经济时代的僵化思想、固有作风依旧作怪,从而造成了在现代国企管理中的资产管理的混乱,尤其表现在转型中的国有企业中,国有资产在分配上,运营上,转移上、投资上、处置上的决策主观意志为大,行政指令为大,期间管控机制的缺失,之后对其过程没有信息披露的法定要求和社会管理的监督机构约束的缺失,让国有资产的使用权收益权陷入一片混乱,无法让国有资产更好发挥其价值,因此在新一轮改革之前,有必要讨论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理清国企的资产,配合现代公司制度,真正实现责权利三分开,坚持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助推企业发挥市场人的作用,约束内部主要控制人的指令划操作,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让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化。
国有企业的主要特征和根本标志是国有资产,在国有企业中,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和环节始终与国有资产紧密相连,搞好国有企业的重要一点就是管理好国有资产。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的要求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的不断完善的需求,国有企业的内部运行机制也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必须发展适应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史来看,我们已经经过了三次改革,第一次改革是改革开放后,曾经国家掌握和组织这些经营企业,在实现计划经济方式下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国家开始放权让利,厂长负责制、承包租赁经营应用而生,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第二次改革是各地各市成立国资局,对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且对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登记评估,但是所有者职权责任分散在政府各个部门。第三改革就是实行的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实现国有资产管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此次十八界三中全会献策,提出了重点改革方案,其中之一就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可以看出目前我们在国有资产管理上还有瓶颈,走不出去,创不出去,还有行政上指令上很多障碍,其中最为常见就是企业和所有者国家之间的层层委托关系,链条拉的太长,体现了管理上的鞭长莫及和常态的管理下的责权利的不对等。
国有资产管理由以前的“分而管治”到现在“统而管治”,形成管理的集中集权,避免了过去多头管理的问题,把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统一起来,成立统一国资委解决相互扯皮和无人负责的问题,但是作为膨大的国有资产规模,中央提出“统一所有,分级代表”的管理模式,即国家统一所有,中央和地方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这种分级管理模式,把管理问题集中集权赋予某个职能机构,让职能部门力不从心,因此各地国资委代表国家行使出资人职责后,又对国家给予授权的资产采取授权的方式划分给各个大企业,其中一种做法就是委托授权给予资产经营公司经营,在资产经营公司当中又有一种特殊形式就是集团公司。集团公司是经国家批准和授权的特殊企业法人,以国家授权持股的方式参与经营。作为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的集团公司,又以参股,控股的各种形式管理控制集团内部各事业部,然后各事业部又以大股东的身份代表国家行使出资者权利,对事业部下属的各个企业实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角色,即包括聘任子公司董事会成员或法定代表人,对其业绩进行评价考核,制定资产结构调整和资产产能更新组合,审批全资子公司的各种对外投资对象等等。
而企业作为内部治理的一部分,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的是三权分离,即分设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但是目前建立只是形式上的建立,还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由于作为国有股的所有人国家或全民,只不过人格化,是一个并不存在经济人,因此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控制和约束,并未达到一个真正的理性经济人的作用。而董事会成员又有大多数企业内部管理层组成,监事会在没有上市的公司里也只不过是形式上的机构,股东会和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又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里就会产生很多中间层,中间层既不是一般生产经营企业,又不是政府机构,只是代表政府行使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以股东身份控制企业。因此如果委托链条太长,必然整体上对其约束能力减弱。
从以上可以看出从国家到国资委到集团到国企是一个很长的委托关系,在企业内部又从股东大会到董事会到经理部门存在一系列的委托环节,国家作为财产所有者与个人作为受托经营企业资产权的人他们之间已产生了很长链条,他们的目标是否一致,是否每个者是忠实的,者是否通过受托的管理都会尽职尽责存在疑问。因此委托太长,首先会产生的第一个问题是加大国有资产地区间的差异,由于各个地方发展水平的差异,改革程度的区别,对问题的看法也不相同,对于一些改革相对滞后的地方,放下去的企业会在人限制下发展缓慢,而对于改革相对过激的地区,可能会加大资产处置的任意性,无序化交易,从而导致更大的国有资产管理的流失。而且作为地方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充当的既是公共政策的主体又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在双重职能下,会片面的把一些国有企业作为解决政府目标的工具,把企业作为政府的重要的经济来源,对于托管的基层国有企业,进一步加深了它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现象。
其次从企业内部微观分析,都是不同利益群体的构成,群体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目标,每个人是否完全代表全民的利益,企业的经营者通过授权对企业实现控制权,但企业的财产和剩余索取权却不是经营者的,导致了经营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离,因此经营者认为自己首先是官员,是上级领导给予自己工作的特别待遇,然后才是受托人。公司的利益对公司资产管理者而言,就是外在因素,而自己的利益才是一种内部性因素,因为受托人的报酬提高和职务的晋升,以及福利待遇的改善,都是建立雇佣关系上,满足上一层委托人的要求,才是最基本的。而委托关系太长,到了基层所有者作为最终委托人,它的目标已发生了偏移,任务也发生了多元化,这时国家作为出资人存在弱化和虚职的状态,股东会变成了董事会的扩大会议,而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有任命联系为了一体,难以形成规范有效地制约作用,使得公司治理结构功能上异化了,没有人需要真正为企业的未来负责。所以会形成大家都是只顾看眼前利益,看自己在位时能挣多少,公款消费,公款福利,不冒风险,不会真正严格的管理企业。为了应付层层下达的考核目标,总是对上列举种种客观因素,对考核目标表示为难,对下则是隐隐藏藏各种可能增长的经济收入,递延以后的收入,生怕年年增长的经营指标之后,无视企业的可持续性和效益至上的经营道路。
所以纵观以上的委托问题的剖析,可以看出在多重委托的关系下,国有资产管理上存在人和委托人博弈,链条越长,会产生越多的中间环节,而中间环节上会产生同时是委托人和人的现象,因此不可避免损害最终委托人利益,因此要控制委托的链条长度,区别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分别给予不同下放程度,同时要在各个环节明确责权利的相对应的制度,明确责任和义务,同时把激励和约束机制运用到各企业,把企业财产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真正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