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疗保险的调查报告

医疗保险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3-09-22 17:06: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疗保险的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疗保险的调查报告

第1篇

得益于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世界财富版图在悄然变化之中,中国富裕家庭持续的财富增长在全球表现出众。这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富裕家庭对于家庭财务风险的规避和长期财富管理的需求与日俱增。

那么,高端富裕人群应如何为自身及家庭构筑财富保障体系?

为此,记者走访了刚刚荣获《理财周刊》“2010年保险(寿险)行业年度大奖评选”之年度机构类大奖――“高端人群首选寿险服务商”的汇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请汇丰人寿的首席执行官老建荣先生谈谈中国的富裕人群该如何安排自身的保险。

富人关注重疾风险保障

老建荣介绍到,近期,汇丰人寿刚刚了一份《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根据这份调查结果显示,在应对不期而遇的各类财务风险时,中国富裕人群的最大财务需求是重疾保障(93%),其次为养老保障(81%)及子女的教育金储备(78%)。其中,年龄介于51~64岁的富裕人群,还特别关注子女财富的妥善管理(87%)及子女的创业(85%)。

对于因健康威胁引发的保障需求,中国富裕人群最关注的是家庭责任的延续(54%)。在应对重大疾病引发的各种财务风险时,大部分(78%)受访者表示他们最为关注子女未来的成长教育,接近六成(58%)认为父母的赡养是他们重要考虑的保障需求。反观受访者对待投资打理及产业延续的需求,分别为53%及42%,排位稍后。

老建荣表示,中国富裕人士已清晰地意识到医疗保障的重要性,他们特别关注因重疾引发的对未来家庭生活品质、对子女成长教育以及对赡养父母的长期影响。因而,随着中国富裕人群保险理念的不断提升,他们对因疾病引发的财务风险有着更深层次的保障需求,他们有意愿也有能力更多地顾及家庭责任的延续。

富人更需高保额多元化服务

老建荣说,这次调查报告还特别对中国富裕人群对医疗保障额度的需求及购买保险方案的预算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类人群平均需要的医疗保障额度相当于他们平均家庭年收入的4倍,为此他们愿意支付的保费预算为平均家庭年收入的9%左右。

调查还发现,半数受访者(50%)认为医疗服务的品质很重要。其中,接近4成(37%)认为安排专家医生的手术及治疗很重要。

对医疗机构的选择偏好,绝大部分(90%)受访者表示最希望在国内的知名医院接受治疗服务,并有接近九成(88%)的受访者表示海外就医会对重疾治疗有所帮助。

此外,调查还显示中国富裕人群非常关注对疾病的预防。绝大多数认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98%)、保持良好心态(97%)、控制饮食适度运动(93%)及定期全面的深度体检(92%)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方式。

医疗保险增值服务方面,调查发现53%的受访者青睐保险公司可以向医疗机构直接支付医疗费用,并有42%表示专家医生对于严重疾病的二次诊断服务很重要。

老建荣表示,中国富裕人士对保障额度有较高需求,同时对优质的医疗服务亦有高要求。他们非常关注医疗机构的品质及专业医生的资质,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呈现高端化及多样化的特征,这与他们追求高品质生活及与日俱增的健康意识是不谋而合的。

可选高端医疗保障产品

老建荣认为,高保障额度的重大疾病险是应对不期而遇的健康风险的有效财务工具。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为家庭成员提供充裕的财务保障也应该是全面财富管理的重要体现之一。涵盖重疾保障并且拥有足够高保障额度的医疗计划,可满足富裕人士深度全面的保障需求,保证家庭高品质的生活不受影响。

老建荣介绍说,包括汇丰人寿在内的一些保险公司,已经在国内推出高端的医疗疾病类保障产品,比如汇丰人寿新近推出的“汇丰尊享医疗保险”及“尊享人生医疗保障组合计划”等,就已经能为富裕人士提供较为周全的服务。

比如,可以安排国内知名医院专家医生的对被保险人进行手术和治疗,提供国内知名医院的病房安排,甚至可以提供海外知名医院入院治疗安排,这类高端保障产品,可能会更契合富裕人士的高端医疗的实际保障需求。

此外,这类医疗保障计划通常还涵盖了专家医生的二次诊断服务、健康体检及保险公司直接向医疗机构支付医疗费用等增值服务,可满足富裕人士对优质医疗服务多样化的需求。

老建荣建议说,国内的富裕人群已经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直接在国内选购相应的保险产品,为自己和家人构筑坚实的保障基础。

相关链接:有关《汇丰人寿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的说明

《汇丰人寿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是汇丰人寿委托著名市场调研机构艾德惠研在中国进行的面向富裕人群的问卷调查报告。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富裕人士对待财务风险和家庭责任等方面的态度,及在医疗服务方面的需求。

本次调查于2010年7月至8月进行,涉及受访者315人(上海105人;北京103人;广州107人),调查者年龄介于30~64岁。

第2篇

日前,一项针对我国城市居民对各类商业保险需求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28.3%的城市居民把商业医疗保险作为首选,其比例已经超过了养老保险、人身意外保险和人寿保险。

商业医疗保险在经济发达国家是最普及的险种之一,主要内容就是个人在健康的时候,用很少的钱来购买保险,当其生病或受伤时,保险公司就会按比例支付其医疗费用,使个人减少高额的医疗费用支出。

据分析,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医疗制度改革催发了人们对商业医疗保险的需要。

我国由于开展社会医疗保险时间短,资金积累有限,个人需要支付的费用多,特别是一些大病和特殊疾病的医疗费用远远超过了基本医疗最高支付限额,使个人背上沉重的负担,而商业医疗保险能承担个人大部分的医疗费用,如平安保险公司推出的“个人住院安心保险”,10到19岁的个人每年交纳保费223元,就可以获得住院日额保险、癌症住院日额保险、器官移植保险和手术医疗全部四项保险,最高可获得20.9万元的医疗费用补偿。

目前,医疗费用的高速增长已经给社会、单位和个人带来沉重的压力。统计数据表明,自1982年到1996年的14年间,我国医疗费用支出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24%,1997年,全国职工医疗总费用高达773.7亿元,每个家庭的实际平均医疗保健支出718.3元,个人平均支出375.57元,而且还不包括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的支出,因此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广大居民需要通过商业医疗保险来化解潜在的医疗费用风险。

有关专家分析,对部分经济收入稳定、享受社会医疗保障的群体来说,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仅能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障,保障程度有限,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商业医疗保险则能适应高层次、特殊的医疗需求。另外,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社会上还存在大量的缺乏医疗保障的人群,像私营企业员工、自由职业者、学生和农民都不在保障范围内,这些群体尤其渴望购买商业医疗保险。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商业医疗保险蕴涵着巨大的商机,我国保险业如果适时加强医疗保险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将对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与完善起到推动作用,并最终能够和个人帐户、公共基金一起,形成我国新的医疗保障体系。

第3篇

《中国性科学》杂志在2007年调查,有23.9%的外地农民工坦陈有性压抑,有了性压抑后有多达64.71%的人坦承有不良情绪和替代行为。

据卫生部公布的数字,80%的外来农民工处于状态,部分人因此已经患上性压抑症。

据《望东方周刊*调查现实,“一星期过三次以上性生活”的男性农民工只有5%,而女性农民工是0。有19%的男性、18%的女性选择了“时间长了记不清”。在解决手段上,男性农民工21%选择“找小姐”、18%选择“整夜睡不着”,18%选择“喝酒麻醉自己”、25%选择“看黄色录像”或“讲黄色笑话”;女性农民工有19%选择“拼命干活发泄”、5%选择“强忍着”。

国家统计局最新的《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外出农民工平均每个月工作26天,每周工作58.4小时。从农民工集中的几个主要行业看,制造业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58.2小时,建筑业为59.4小时,服务业为58.5小时,批发零售业为59.6小时,住宿餐饮业为61.3小时。

据安监总局对9个省的抽样调查显示,煤矿,危化品、烟花爆竹、建筑等4个高危行业,农民工占56%。其中,烟花爆竹企业中农民工高达95.9%。全国3000万建筑施工队伍中,约80%是农民工。据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的调研,农民工占我国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的90%,占职业病患者的一半以上。

2007年,全国总工会的《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为1210.9元。

2007年9月1日起,广州市最低工资标准由当时的684元,月,每月增加96元。广东省政府了关于调整全省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明确规定一类地区最低工资标准为780元/月。广州市的最低工资标准仅低于调整为810元,月的深圳市。

据中山大学的《金融危机对珠三角农民工的影响》报告数据,2009年广东外来工月平均工资为1677.8元。

2008年,广东省共有600多万人参保,占全省农民工总数的23%左右;而从2005年到2008年,每年有33%左右的农民工退保。据广州市社保中心的数据,广州市农民工参保人数172万人,2008年12月退保人数10067人,2009年1月退保人数9886人,农民工退保的高峰多集中在每年春节前。

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近六成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的水平总体较低,雇主或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为7.6%、21.8%、12.2%、3.9%和2.3%。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度全国外出农民工1.45亿人,月平均工资1417元。

2010年2月2日《南方日报》报道,据统计,我国有1.5亿外出农民工。其中“新生代农民工――80后、90后的农民工有近1亿人,约占农民工总数60%。在广东2600万农民工中,这个比重更高达75%,约有1462万人。

第4篇

在11月20日《中国医院院长》杂志社年会上,170名公立医院院长向有关部门联名提交了“医改建议书”。建议书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调整、扩充卫生部现有职能,全面监管健康、医疗、医药和医保,在职能转型后的大卫生部中增设医保机构。

有评论认为,姑且不论归口的实际操作难度(医保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药价归国家发改委管,医院归卫生部管),只就这种设计本身就颇为可疑。既然是让医疗的供需两方(医保机构和医院)博弈,那么统统归于一个婆婆门下怎么会合适?

笔者认为,大部制管理体系的好处不仅在于管理的便利,同时也在于责任的明晰,在管办分开的前提下,大卫生部除了要监管医卫领域的行业准入等外,还应该对医保机构运行、医保费用管理负有责任,制定医保政策,管理医保费用,并与管办分开后的医院进行购买医疗服务时的付费协商。但值得注意的是,医保的设计一直以来是个世界性难题,欧美发达国家也没有找到完美的解决办法,对于中国医疗环境而言,大部门体制将是中国政府改革的趋向,人们的健康问题未来势必由一个综合部门统一管理。那么,医疗保险归卫生部门管理应在情理之中。

(特约评论专家 李 玲)

医保互通堪称惠民举措

从12月1日起,沪杭两地正式实施委托结报对方参保人员医疗费用的做法。这意味着,凡在当地参加医保的人士,可以持当地的医保卡在两地就医报销医疗费。

沪杭两地实施“医保互通”的消息着实让人高兴。随着经济活动交流日益广泛,人们因各种原因流动越来越频繁,已经在当地参加了医保的人士如果在外地临时患病或到外地就医,就会因为“医保不通”而带来医疗费用无法随时报销的麻烦,甚至影响及时就医。实现了“医保互通”,这个难题就解决了。“医保互通”堪称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沪杭两地政府有关部门,在这方面先行了一步,值得称赞。

笔者认为,尽管各地医疗保险在收费和支付的标准上不尽相同,但都实行实账结算方式,零星购药,可随时随地刷卡,住院就医按既定标准即时结算报销。异地互通,只要网络互联,委托承办即可,与国家商业银行异地结转大同小异。在目前现代化水平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实现异地联网已非难事,即便全国联网也是容易办到的。关键是要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软硬件配置和网络工程建设。实现“医保互通”是一项显见的可以收到立竿见影效果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同时完全符合当前中央“拉动内需”、“构建和谐”的精神,各地政府为此做些投入值得。

(评论员 石 飞)

基层医生职称评定宜与工作挂钩

基层医学不同于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学,因此应考虑用社区医学系列评定职称为好。由于社区医疗条件和设备的制约,他们的工作业绩大多需要自行摸索,经过时间的考验方能肯定。他们的论著也不能强求在“铅印本”、“省级或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而应密切结合实际工作或调查报告将其作为主要评审的文字材料。因为这种文字材料与其在社区工作的实际情况密切结合,在评审中可以根据材料的内容进行现场调查,充分反映他们的思路及工作能力。较之过去的“假论文”、“假奖励”,这要现实得多。

第5篇

一般来说,医生填写调查报告后会获得5~10欧元。但是医生如果成功劝说病人用医药公司推荐的药品,医生另外可获得数百欧元的报酬。这其实与我国的医疗回扣基本一样,只不过所用的名目不太一样。为了遏止这种医药腐败,德国制药工业制订了“自愿自我监督准则”,准则规定,制药厂家不得以疗效调查的名义对医生开方用药施加影响。但是,行业自律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因此,德国政府为医疗改革开出了以下处方。

一是提高医疗保险费用。取消原来一切都是免费的医疗,改为对于基本医疗收取部分费用。原来的免费就诊改为每季度收费10欧元,住院治疗时,病人要交纳10%的住院费用,但是设定了一个300欧元的限额;成立联邦药品质量与经济性检验中心,从疗效和价格的角度对药品进行检验,向医生提供有效药物清单。也就是医生在这个建议下开药。

二是改革医疗体制结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强透明度,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医生开药的透明度就是一个“竞争”的结果,让市民知道谁是为我服务的。竞争,不是开药的竞争,而是技术与公平合理的竞争!2010年,德国的私立医院的数量与公立医院基本持平。如德国不来梅地区,1999年当地的公立医院私有化程度是18%,现在私有化的程度是29%。

第一类方法是力图从两个角度对医生开药进行监督。一是从患者角度,如果自己的住院费要交10%,自然比什么都不用交来得谨慎些。在高度自由的欧洲人来看,如果医生经常开大处方,也许他们会考虑换一个地方治疗。而成立联邦药品质量与经济性检验中心来划定药品清单,这种方法有别于英国传统的用“标尺竞争”的方法来进行价格管制。但基本理论差不多。医生之所以能够开大处方就在于其具有专业上的信息优势。上述方法就是用国家的优势来收集各种信息,让医生的信息优势矮化,开大处方的信心就少一些。

但是,让病人负担10%的住院费及每季度10欧元的门诊费,同时上有封顶,这种力度在德国人高收入的现状面前,只会发挥极其微弱的作用。而联邦提供药品清单并不能堵住医生的各种借口,因此也不是上策。反而是美国的方法值得借鉴,就是引入私立保险公司来监督医生。德国359个法定医疗保险公司大多数也是公共事业,因此,监督力度自然较弱。

第二类方法是引入竞争,改革医疗体制结构,这是德国政府部门的共识。这种改革往往意味着要动许多人的奶酪和位置,因此阻力比较大。值得注意的是,德国近年来医疗改革不断出现反复,就在于医生和公立保险公司的活动能力还是比较大。但是,方向上应该由公共财政承担大部分的医疗支出,而实际运营中让保险公司、医生进行充分竞争,这就是创建一种“内部市场”,在不改变公有制的前提下,打破医疗服务提供者等级化官僚体系式的组织模式,引入竞争――这就是西方公共管理学家们提出的“新公共管理运动”。

(摘自《经典阅读》)

英国吸烟者看病要自费

陈甲妮

英国政府对民众优厚的免费就医政策是全世界闻名的,然而,英国医疗系统对“嗜烟者”的免费就医则是有条件的。如果是因为吸烟产生的疾病,并且吸烟者坚持不改吸烟恶习,就无权享受政府提供的免费治疗。这项决定让英格兰2500万吸烟者因为自己的坏习惯,不得不为医疗花费“埋单”。

第6篇

1、医疗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措施有待多元化

负债经营一直都是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经营的特点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医疗保险基金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目前,我国一些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的保值增值意识不强,在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时积极性不高。根据社保基金管理的相关规定:社保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其每天收纳的保险基金必须全部上缴财政专户储存账户。然而,在目前的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专户储存账户活期资金较多,定期资金较少。我国社保基金财务制度还规定:存储在财政专户的社保基金除了预留相当于两个月的周转金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定期。在实际执行中,医疗保险基金购买国债的较少,多数转存为定期,这种单一化的保值增值方式严重影响了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此外,政府给与医疗保险基金许多优惠的利率政策,但是这些优惠政策的具体落实情况并不乐观。

2、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力度有待提高

2014年末,苏州某公司收购五家医保定点药店,通过雇佣群众演员空刷医保卡的方式,利用五个月的时间骗取医疗保险基金近20万元。这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也反映出我国在医疗保险基金监管上存在的漏洞。定点医疗单位作为医疗保险的载体,受到利益的驱使,通过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如虚假延长住院时间、医保定点药店偷卖各种不符合报销规定的生活用品等)来谋得自身的经济效益。相关单位在这些问题的处理和监管上缺乏强有力的措施,没有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此外,从医疗保险基金内部管理来说,欠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一份近期的调查报告显示,65.7%的基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的内部控制流于形式。比如,有些单位存在着一人多岗的现象,有些单位则没有具体的量化考核措施等。从对医疗保险基金的外部监管来看,目前对于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呈现出“轻外部监督以及社会监督”的现象,医疗保险基金运作的透明度问题正是这一现象的具体体现。

3、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有待进一步实施

至2010年,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基金管理也逐渐向综合性管理发展,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也就凸现出来。在整体管理过程中,医疗保险单位的预算管理缺乏明确、详细的管理细则,使得预算管理的具体工作缺乏方向性。在具体工作中,预算编制往往缺乏一定的政策性和预见性,对于我国公民收入分配等各方面数据的考虑较少,因此呈现出粗放式的编制思路。在执行过程中,随意性较大。有的单位随意变更预算科目或者资金用途;有的管理单位违反财会相关规定,延缓收入或支出的确认等。由于不重视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其管理效果更是大打折扣。

4、医疗保险基金基础性管理工作有待完善

医疗保险基金的基础性管理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是内在的员工专业素养的提升,一个是外在的管理制度的完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基金运作的不断改革都需要参与基金日常管理的员工能够及时接受新的思想以及操作知识。但是,由于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的工作性质较为稳定,一些员工忽视了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一些单位也缺乏对相关方面素质的针对性培养,无法为基金管理提供全面的人才。在日常管理中,一些基层单位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无法为日常基金管理信息公开、来访人员咨询、办理报销手续等各项工作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导致一些社会人员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制度产生误解,同时也降低了基金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思考

1、组合医疗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渠道,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

医疗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对于提高基金本身的抗风险能力以及保证医保体系的正常运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应当在解读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稳妥的保值增值渠道。首先,遵循安全性,进行多元化的投资。根据现资组合的相关理论来看,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可以达到“既定收益水平下承担风险最小”的状态。医疗保险基金的投资要大胆实现低风险低收益(国债、银行存款等)以及高风险高收益(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债、金融债等)的投资方式的组合。同时,不断拓展基金投资渠道。有的单位提出可将基金投资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或者购买地方政府发行的基建债券等。其次,遵循流动性,合理控制各投资方式之间的比例。以某基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为例,该单位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各种数据为基数,通过方差模型等经济分析方式来计算出各种投资之间的比例。结合单位的具体运转需求,合理分配投资比例,以获取股息、利息为收入,而不是以买卖差价为投机收入。最后,要充分利用国家对于医疗保险基金各种投资方式的优惠利率计息政策,在计算收益或者进行投资组合时,不能忽略该因素在其中的影响。

2、从定点医疗单位、单位内部监督及外部监督三个方面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

首先,要加强对定点医疗单位的监督。政府应当加大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完善对违规操作行为的处理程序,并加大处罚力度,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处罚上。此外,还要加强日常的监督管理。以河南省某县级市为例,为了治理医保定点药店违规刷卡的行为,构建“大众监督员监督管理体系”,不定期对其工作场所进行突击检查,并通过暗访买药人员了解药店是否存在违规刷卡现象。在近一年的检查过程中,发现11.5%的药店违规操作,对其进行了严厉的处罚。为了调查医疗单位收费情况,组建了“专家审核监督管理体系”,定期审核病人病例以及相应费用,并将结果在医疗单位之间进行公示,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其次,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要不断完善基金监管制度,规范医疗保险基金支付以及使用的制度化、规范化。通过严格构建支付、使用等程序的内部控制制度(如严格行政审批、合理进行岗位安排等)来做好单位内部的基金监管活动,并就可能发生违规现象的工作环节设置风险评估环节,将违规支付、使用或者挪用基金的行为扼杀在行为开始之前。最后,实行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情况信息公开制度。欧美一些国家在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情况的公开方面做的相当完善,它们有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也有完善的信息公开平台。我国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信息公开体系,从信息系统、公开平台、举报反馈等方面构建医疗保险基金信息公开体系,保证社会监督的威慑性。

3、规范化、精细化的开展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工作

健全的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可以合理的反映出一定时期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计划的规模,也是控制医疗保险基金收支以及考核基金日常运营业绩的具体依据。从规范化的角度来看,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涉及的部门较多、程序复杂,管理部门应当将预算管理的具体执行程序进行规范化,通过文件形式来呈现,给员工的具体工作形成指引,避免出现执行过于随意的现象。从精细化的角度来看,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应当涉及到每一个基金管理环节。有的基层单位在具体开展预算管理工作中,按照单位内部各管理部门的工作来划分,针对每个部门不同的工作来设置预算编制、监督和控制预算执行、制定预算考核与激励机制,并进行事后的预算差异分析,逐渐自成体系,形成良性循环。值得注意的是,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涉及到国民的基本医疗质量,因此精细化工作开展的前提是要有科学、准确的预算数据。单位要充分收集和细化指标数据,进行多角度的数据统计(如可以以不同的分析指标作为角度;也可以从宏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参保结构以及微观预算编制科目的需求、费用组合等作为统计角度),为预算管理后期精细化工作开展奠定科学的基础。

4、加强基础性管理工作,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提供坚实的保障

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应当重视员工专业素养的提升,为员工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提供良好的氛围,为单位管理提供全面发展的人才。某市为了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单位的工作效率,全面开展员工培训工作,使员工对基金筹集、使用、支付等各个流程有一个综合的把握,并对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投资分析、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等配套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剖析,旨在使得员工打破工作的局限性,对整体工作进行综合把握,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一些基层管理单位则通过与专家、学者进行沟通来解决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构建管理人才库。在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当秉着“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进行严格管理,对一些常见的咨询问题或者新的政策法规要及时进行整理和公示,将服务反馈以及投诉工作切实付诸实施,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三、结论

第7篇

关键词:商业医疗保险供需行为对策

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由两部分构成: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目前,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主要是针对城镇职工开办的,为职工提供最基本的医疗费用。商业医疗保险是社会医疗保险的重要补充,根据保险责任,其产品可划分为三大类:重大疾病保险、住院医疗保险、意外伤害医疗费用保险。近几年,商业医疗保险在我国有了较快的发展,同时也存在着问题,使得商业医疗保险还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医疗保险供需行为的分析,为我国商业医疗保险改革与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一、我国商业医疗保险需求行为分析

(一)居民对商业医疗保险的需求

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改革以及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为居民对商业医疗保险的需求提供了现实基础和经济基础。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后,基本医疗保险所提供的诸如服务范围、服务标准、起付标准、最高支付限额都是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多方面的医疗需求;同时,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为居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一项针对我国城市居民对各类商业保险需求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28.3%的城市居民把商业医疗保险作为首选,其比例已超过了养老、人身意外和人寿保险。在保险消费和需求上,医疗保险排在了第一位。麦肯锡公司也预测,中国商业医疗保险市场在2004年至2008年的5年间将快速发展,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00亿元至3000亿元。

(二)居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行为滞后于观念行为

虽然我国居民对商业医疗保险有着旺盛的需求,但其购买行为却滞后于其观念行为。如我国目前商业医疗保费收入不到人身险保费总收入的1%。同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的差距是很大的,即使与国际上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主、商业医疗保险为辅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在保险深度与密度方面差距也是很大的。究其原因还是商业医疗保险的产品和服务水平落后,不能激起居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热情,如医疗费包括门诊费、住院费和重大疾病治疗费。现有医疗险主要集中在重大疾病上。随着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化,人们对因住院引起的收入减少及护理费用、遗属生活费用等各项保险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保险公司在这些方面服务覆盖的不足十分明显。各公司为了规避风险,采取了保险金额封顶的措施。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费用不断上涨,保险产品对一些大病、重病却缺少足够的保障。种种原因,使得居民认为购买现有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并不能解决自己的实际所需,因此,尽管有如此旺盛的需求,但始终对商业医疗保险持观望态度。

(三)居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时的逆选择行为及道德风险

在医疗保险中,由于供需双方信息是不对称的。因此,被保险人往往做出不利于保险人的选择,即逆选择,主要表现为患病风险大的人选择参加保险,而患病风险小的人选择不参加保险或退出保险。同时,由于保险的存在,被保险人有时会做出不利于保险人的败德行为,在医疗保险中主要表现为隐瞒病情与治疗费用的骗保和骗赔,医患双方从本身经济利益出发侵犯保险人利益。

二、我国商业医疗保险供给行为分析

(一)我国商业医疗保险有巨大发展空间

作为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商业医疗保险的空间在于六个方面:社会医疗保险中规定的个人自付比例部分和医疗费用超封顶线部分,社会医疗保险不保的特殊药品,社会医疗保险不保的诊疗项目,社会医疗保险不保的医疗服务设施和非指定医疗机构,收入补贴型和护理津贴型费用,社会医疗保险未覆盖人群。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商业医疗保险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现行商业医疗保险产品结构不合理

由于保险公司在设计开发新产品时,对该产品的现实需求或潜在需求研究不足,客户购买什么和期望得到什么产品以及市场发展趋势和市场发展潜力等问题都没有进行良好的分析,因此从供给上仍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如从险种和销售量上看,主要集中在重大疾病、手术险、住院医疗和癌症险上。险种的特点是责任范围确定在某一范围,如规定的疾病、指定的医疗服务等。而保障更为综合的险种,如包括手术、住院和治疗等内容在内的综合医疗费用保险则以极其有限的形式存在着,但这几方面却存在着旺盛的市场需求。此外,各公司推出的同类保险产品中,保障范围和限额趋同,可供投保人选择的余地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市场对保障更为广泛或对某一类疾病保障的需求。目前的这种局面不仅限制了投保人的选择,抑制了旺盛的保险需求,还造成了保险公司同一类险种恶性竞争的局面。

(三)保险公司缺乏专业人才

相比于普通的寿险产品,经营医疗保险相对复杂,要求其从业人员在风险管理、医疗服务管理、条款设计、费率厘定、准备金提取、业务监督管理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专业水平,这就要有一批从事风险分析、风险选择和风险鉴别的专业人员,但目前保险公司在这方面的专业人员仍很缺乏,这无疑成为制约商业医疗保险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三、解决商业医疗保险供需矛盾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以提高人们的认识

商业保险公司应向公众全方位、多层面的普及商业医疗保险知识,增加社会各界的保险意识。针对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特别要宣传商业医疗保险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人们对商业医疗保险的认知度。例如,保险公司应定期运用典型赔付案例,积极宣传商业医疗保险在保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为防止保险欺诈,应向投保人宣传最大诚信的重要性及违反最大诚信原则的法律后果,尽量杜绝保险欺诈行为的发生。

(二)重视产品开发策略

商业保险公司应根据医疗保险的市场需求制定正确的产品开发策略。使险种结构不断地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大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新险种,诸如长期护理保险、包括门诊在内的综合保险等,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户投保,以此来降低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此外,险种开发要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收入阶层、不同年龄群体应开发不同的险种,使险种具有差异化、个性化,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第8篇

2013年9月29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了201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12年我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共16.47万篇,其中被引用次数高于世界均值的“表现不俗”论文占了近三成。我国每篇国际科技论文平均被引用6.92次,与世界平均10.69的数字虽然还有不小差距,但被引用次数增长速度超过其他国家。同时,在过去的十年间,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了国际论文114.3万篇,排在世界第2位。

【4亿】全球极贫人口大幅下降,儿童极贫占比三分之一

2013年10月10日,世界银行的最新分析报告首次深度剖析了世界最贫困人口的状况。报告指出,全世界的极贫人口人数在过去30年大幅下降,2010年世界极贫人口(定义为日均生活费低于1.25美元)的人数比1981年减少了7.21亿人,但同时也指出2010年约有4亿儿童生活在极贫状况,是全球极贫人口的三分之一,但在贫困线之上的人口中儿童只占五分之一。低收入国家的情况更糟,儿童中有一半生活在极贫状况。

【40.7%】超四成老人靠家庭供养,自认是家庭负担

2013年10月13日,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首届老年节研讨会上指出,目前我国约有40.7%的老年人仍是靠家庭供养,只有约24%的老人能够依靠养老金生活,但农村只有4.6%的老人能靠养老金生活,农村很大一部分老人要靠劳动收入养活自己。同时,平均有43.3%的老人认为是家庭的负担,比2000年下降了13.8个百分点。

【41799元】我国职工工资较大幅度增长,社会保险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13年10月10日,由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组织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3)》指出,近年来,我国职工工资随着经济发展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社会保险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均工资由2007年的24721元增加到2011年的41799元,增长了69.1%;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87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2012年,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达到每月1700元,比2011年提高12.5%。

【66%】企业招聘最看重的是什么?66%企业最看重社交能力

2013年10月7日,华中人才今年1至9月份职场企业调查报告,根据对1200家招聘企业调查显示,现在企业招聘员工时最看重的不再是学历和毕业院校,而是反应能力和语言、社交能力。其中,66%以上的企业表示,招聘时最看重反应能力和语言、社交能力;50%的企业最看重社会实践经历;35%的企业看重专业知识;31%左右企业看重创新能力;有15%的受访企业表示看重学历和外貌形象;只有5%的招聘企业表示在意求职者在校成绩。

第9篇

《调查》显示,企业如今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是关注重点仍旧集中在生态可持续发展领域,如碳排放控制、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等方面,而对社会可持续性领域诸如工作场所的人机工程学标准、少数民族员工、弹性工作时间以及家庭服务等方面的关注仍然不足。

近九成企业认为可持续发展有正面影响

据《调查》结果显示,在企业的收入和盈利能力方面,分别有89%和84%的受访企业认为可持续发展有正面影响,其中81%的企业认为此影响是十分积极的。

会议联合主办方科尔尼咨询公司大中华区总裁班德告诉记者,目前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在战略层面上得到了受访企业的广泛关注。所有受访企业均认同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且制定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其中84%的企业已经拥有正式成文的战略文件。

联合利华大中国区副总裁曾锡文在接受采访中表示,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公司使命的一部分,也是公司业务长期发展的战略需求。

他说,联合利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关注的是全价值链,它是我们管理供应商,与客户合作以及研发新产品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积极执行这一战略能够良好地树立联合利华的品牌形象,同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太阳雨太阳能集团总经理陈荣华认为,企业关注环保,更主要的还是为了自己未来更可持续的成长和发展。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自身的利益,这种利益是一种更长久的利益,因为不关注,企业未来的生命周期就会很短,不可能成为一个长久发展的企业。

企业可持续发展关注面需扩大

记者在《调查》结果中发现,大部分企业在员工培训、津贴或免费提供以及绩效激励等方面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并对这些措施进行了细化和量化;50%以上的企业还对各类法律有明文规定的内容包括医疗保险和养老金、工作场所事故预防、女性员工等方面采取了措施,但在工作场所的人机工程学标准、少数民族员工、弹性工作时间以及家庭服务等特色措施方面还有待给予进一步的重视。

第10篇

美国近年来实施的奥巴马医改始终遵循就医方便(Accessibility)、费用合理(Affordability)、信任至上(Accountability)的3A原则。急症治疗中心(Urgent Care Centers,下称“急症中心”)本着方便、价廉、信任的发展目标,在美国医疗服务市场中脱颖而出。它不仅完善了美国的急诊分流体系,而且作为一门新的专业,被众多国家推崇。

分诊弊病

在美国就医市场中,患者首选是家庭医生。但是根据2011年7月美国针对医疗人员匮乏情况数据调查(Designated Health Professional Shortage Area Statistics)的数据调查显示,仍有6600余万美国人没有家庭医生。根据新的医改政策,到2025年,美国需要增加52000名家庭医生,才能基本满足需求。而就目前来讲,只有57%的患者可以在当天或者第二天在家庭医生处就诊,20%需等待至少6天,63%在晚上或节假日无法就诊。

众所周知,美国的医疗费用高昂。2013年8月亚太经合组织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美国人均医疗费用约8500美金,美国医疗支出占GDP近18%。根据美国官方数据,从1999年到2010年的10年间,美国的无保险人数从13.6%增长到16.3%。2012年,美国成人中的5500万人无医疗保险,私人医生则有权拒绝为其诊疗。

美国政府为解决无保险人群的就医问题,于1986年出台了《急诊治疗和分娩权利法案》(EMTALA)。该法案规定,急诊科不能拒绝任何患者。患者在急诊科就医时,医生不允许询问患者的保险状况,以确保医生能够在不歧视的状况下为患者提供治疗。

然而,美国的急诊科也因此严重超负荷运转。2010年,美国4500所急诊科接诊量近1.3亿人次,导致急诊科患者等候时间过长,平均达2.5~5个小时。

急症中心应急

根据2010年美国急诊患者分诊状况,前往急诊室的患者中的41%属于非急诊患者,这一比例在分诊中比例最高。他们所患的疾病通常是一些常见病,如感冒、腹痛、皮肤感染或小型外伤等。这实际上给急诊医生带来巨大的压力,使他们无法集中精力照顾危重患者。

因此,美国出现了一个新的医疗市场――急症中心,主要负责常见病医疗。

美国急症中心于20世纪80年代成立,开始由于认识不足,一度发展缓慢。而从2008年以来,急症中心的数量每年增长9%。现在,全美已有9000所急症中心,比急诊科多一倍。

每个急症中心每天平均接待51位患者。工作时间为12小时,即早8点到晚8点或早9点到晚9点,每周开诊7天。患者不需要提前预约即可前去就诊。

相比家庭医生和急诊科,急症中心工作时间长、等候时间短、收费低廉。根据2012年的官方数据显示,平均70%的患者可在20分钟内就诊,全部患者不到一个小时就可处理完毕,而急诊科无法达到如此高效。

美国急症中心2010年的就诊量达到1.15亿人次,与急诊科就诊量相当,大大地分担了后者的压力。而且,与急诊科人均消费近1000美元相比,急症中心的人均消费仅为156美元。

不仅如此,美国急症中心的地理位置更加便民。其在市区和郊区均有分布,48%在郊区的商业区内,填补了当地诊所稀缺的遗憾。且不同于急诊科或医院,急症中心可开设在医疗机构或商务楼内,占地面积大概在200~500平方米,十分灵活。现有的美国急症中心资本形式包括集团、医院、医生、非医务人员等,使其设立也相对容易。

基于便民廉价的优势,急症中心在美国已日臻成熟,建立了独立的医疗服务体系,包括医师协会、资格审定委员会、杂志以及培训机构。

现在,建立急症中心要通过美国资格审定委员会评定。每个中心要有一名医疗主任,所有医生都要经过资历认证和住院医师培训,包括急诊、内科、全科。此外,急症中心资格审定委员会规定,急症中心必须接受所有年龄段的患者,包括未预约患者,同时配有x线机和心电图。但美国急症中心不得接受救护车患者。如果急症中心承担的患者需要转出,任何急诊科和医院均不能拒绝。

急症中心在美国的迅速发展,使美国就医途径从原本的家庭医生和急诊科两条路径,增加了第三条途径。虽然急症中心服务半径小,但有费用低廉、等待时间短和可信度高的优点,有效解决了家庭医生看诊的时间空白,缓解了急诊压力,给患者提供高效且价廉的医疗服务。正因如此,急症中心在很多国家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市场。

例如,新西兰的急症医学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并成立了急症医师学院(CUCP)。英国国家卫生服务部(NHS)下属医院的患者看急诊等候时间至少为4~5小时,因此需要额外的私有制医疗机构补充,并特别设置了全国急症中心信息咨询电话111,为患者提供附近的急症中心地址和信息。此外,加拿大、爱尔兰和以色列等国也建立了急症中心。

第11篇

摘自《中国青年报》

《南方都市报》摄影记者孙涛自掏腰包为孩子购置相机,利用业余时间为北京东北五环之外的皮村打工者子弟小学教授摄影课,他并不期望将这些孩子培养成摄影大师,只是希望通过摄影这个方式给他们打开看世界的视野。

摘自《南方都市报》

《读书好》是一本杂志,还是目前香港唯一一档电视读书节目。总编辑邝颖萱说,阅读是从小培养的习惯。《读书好》杂志已走进了很多的图书馆以及大中小学校园。杂志中由梁文道主持的“量身阅读”专栏,多次刊登中学生投稿来的阅读心得。

摘自“萧三郎的博客”

甘肃正宁校车事件发生后,人们发现死亡儿童最多的于家咀村,长年在外打工的有720多人,留守儿童270多人,80%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抚养。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2011年12月29日,小雨,12至14℃。温州市石坦巷小学举行“迎元旦・绿色安全行”主题活动,二三年级小学生冒雨起舞,为台上穿着雨衣、有人撑伞的教育局领导表演节目。当事校长已被停职。

摘自《南方都市报》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检测中赫然发现:在20多份母乳样本中发现个别有农药残留。《中国八城市母乳重金属含量调查报告》中显示,厦门和西安地区铅含量偏高,广州妈妈的母乳中汞含量偏高,与食用较多的海产品有关。孕妇应少吃含汞量高的深海食肉鱼,如金枪鱼、马头鱼、鲭鱼、旗鱼与鲨鱼等。

摘自《海峡都市报》

经济学家刘纪鹏9岁的儿子在学校组织的远足中帮两位不想背包的女生背包赚了10元钱,父亲发微博表示不知如何判断,“帮同学拿个包,居然还要人家钱,这哪像我的儿子?可我又朦胧意识到此事不这么简单,儿子第一次有了钱的意识并体会到挣钱的艰辛,意义重大。如何回答,真难倒了我这个大学教授。

摘自《成都晚报》

吴菊萍用双臂抱起了从十楼坠下的小女孩妞妞。她所在的阿里巴巴公司奖了吴菊萍20万元,吴菊萍说:我父母身体不好,农村里也没有医疗保险,这些钱,我想用来赡养老人、抚养孩子,如果还有多的,就拿来还房子的贷款。我就是想为家里人提供好一点的生活。对爱的理解,我觉得肯定爱是先给身边人的。

摘自“网易新闻”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4208(2008)21-0001-03

在全民医保时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衔接是否顺畅、衔接是否紧密关系到城乡医保制度的健康运行、关系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实现。江苏省是一个农业人口流入地,据权威部门信息,目前在江苏省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总量约900万人;江苏省也是一个农业人口流出地,统计数据显示,农业劳动人口比重已经从1984年的70.83%降到2006年的36.94%。本文以江苏省为例,研究其在农村流动人口医疗保障制度衔接方面的特点和运行情况,评析其在农村流动人口医疗保障制度衔接方面的缺陷与不足,探究改进农村流动人口医疗保障制度衔接的对策。

1 江苏省农村流动人口医疗保障制度衔接现状

1.1 流出地衔接现状 允许外出务工人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和事后报销,但执行上存在障碍。从流出地的角度上讲,江苏各地对务工人员参加新农合是没有限制的,允许打工者在工作地选择公立医疗机构就医治疗,事后凭相关材料回原籍的新农合报销医药费用。近年来,随着补偿水平提升,老家的新农合也开始吸引在外打工的流动人口。江苏省参加新农合率从2005年85.5%到2006年90.5%再到2007年95%,连续三年保持全国各省之首,本省农村流动人口参加老家新农合情况可见一斑。但农村流动人口参加新农合并真正享受新农合待遇存在障碍:一是存在信息障碍,外出人员的新农合信息只能通过亲朋好友获得,信息滞后、不完整在所难免;二是容易错过筹资期,新农合普遍实行一年一筹的做法,外出流动人口长年不在家,容易错过缴费期,一般来说,各地是不允许补办的,主要为了防止生了病以后再参加新农合情况的发生;三是农村流动人口以青壮年居多,健康状态好,自愿原则难以杜绝逆向选择;四是事后报销手续繁琐,机会成本高,打工者多需要电话告知并在一定时间内返回原籍报销,否则不予补偿,另外,除一般性资料外,还需有外出务工单位证明(有的地方还同时要求村、镇务工证明);五是大多数地方仅对打工者急诊进行补偿,报销比例低于流出地定点医疗机构,有地方还规定了年度补偿限额;六是新农合保障水平低,对流动性较高的农民工缺乏吸引力。

1.2 流入地衔接现状 有多种医保制度可选择,但存在制度设计和执行上的不足。从流入地的角度上看,江苏农村流动人口目前有四种医保制度可以参加,第一种是加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是江苏各地普遍的做法;第二种是加入大病或住院医疗保险,以南京市为代表;第三种是加入城镇居民医保,如镇江、淮安等地允许;第四种是加入新农合,允许的地方较多,如镇江丹徒区、盐城大丰市等。详述如下。

1.2.1 农民工加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将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职工医保体系进行管理是江苏各地普遍、一贯的做法。此制度下农民工用人单位按照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办法参加医保,同时参加统账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救助,部分地方如苏州还需同时加入地方补充医疗保险。在城镇从事个体经营等灵活就业的农民工也可以按照灵活就业人员的参加医保的办法以个人名义缴费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全部自己承担。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等享受各项医疗保险待遇,满足男30年、女25年连续缴费等条件者还可享受退休医保待遇。农民工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根据本人意愿,给予保留医疗保险关系,或者随同转移个人账户、接续医疗保险关系;对无法转移、接续医疗保险关系的,可以将个人账户余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1.2.2 农民工加入大病或住院医疗保险 按照“低费率、保当期、保大病、不建个人账户”的原则,单独设立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或允许农民工只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大病或住院统筹部分,实施地方不普遍,并且时间较短,如南京、泰州2007年开始,扬州2008年开始。南京的做法是农民工聘用单位按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2%按月缴纳大病医疗保险费,同时参加农民工大病医疗互助保险,标准为每人每月4元。自缴费次月起,参保农民工可享受大病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互助保险待遇。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包括门诊恶性肿瘤放、化疗、重症尿毒症的血液透析治疗、肾移植手术后抗排斥治疗等三种门诊大病和住院两部分。泰州的做法是住院统筹费率为5%,其中农民工个人缴费为1%,大病医疗救助每人每年96元,其中农民工个人缴纳36元。

1.2.3 农村流动人口加入城镇居民医保制度 部分地区将农村流动人口纳入城镇居民医保体系进行管理,各地在覆盖人群和是否给予财政补贴方面做法有所差异。其中镇江覆盖人群最广、优惠最多,该市允许农民工通过企业集体参加医保,实行个人50元、用人单位250元缴费办法,允许持有一年以上该市暂住证、未办理就业登记的非本市户籍人员,或者从事流动性工作的农民工,自愿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享受与该市居民同样的财政补贴政策。淮安等地允许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困难的农民工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贴部分由雇用单位承担。部分地区学生参保不分户籍统一纳入学生(或居民)医保管理体系,但在是否享受财政补贴方面做法不一:苏州等地同等对待;南京等地规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参加居民医保时不享受财政补贴。

1.2.4 农村流动人口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允许或规定外来务工人员加入新农合的做法最早见于苏州地区,后渐被其他地区采用,不过这种做法正随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向不同性质企事业单位推进、新农合向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转化而逐渐转型、萎缩,事实上它在苏州市区与各辖市、镇江市区等地已经不存在。目前还有一定量的地区保留着这种做法。各地做法差异主要在于农村流动人口是否享受当地政府财政补贴,其中镇江丹徒区、扬中市等地外来流动人口同等享受地方政府财政补贴,扬州宝应县、盐城大丰等地允许参加,但不享受财政补贴。

1.3 流入地农村流动人口医保制度安排的缺陷与不足

1.3.1 现有医保制度没有覆盖到全部的农村流动人口 各地农村流动人口医保制度建设主要集中于有固定劳动关系、工作稳定的农民工,而对工作不稳定、就业方式灵活的农民工以及近年日渐增多的农民工家属给予关注的城市并不多,加之制度设计缺陷和执行不力,农村流动人口医保制度覆盖出现盲区。非官方现场调研显示,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比例为19.4%[1]。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1月底,江苏省全省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人数达到273万,约占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劳动关系农民工总数的50%。

1.3.2 现有医保制度设计有适应面窄、公平性差的问题 一方面城镇职工基本医保缴费门槛较高,大部分农民工难以承受。如苏州需缴纳11%的基本医疗保险费(9%用人单位交纳+2%个人工资代扣,灵活就业者自己交纳11%)、1%的地方补充医疗保险费、每月5元的大额医疗费用社会共济基金;又如镇江参保的农民工要交纳11%的统账结合基本医疗保险费(9%用人单位交纳+2%个人工资代扣,灵活就业者自己交纳11%)、0.5%的大病高额医疗费用统筹费;又如南京为11%的基本医疗保险和每月10元的大病医疗救助。捆绑在一起的基本医疗保障、大病医疗统筹以及地方补充医保费用将大部分农民工挡在基本医保门外。另外,一些地方如苏州、南通等地的五险合一更增高了农民工参保的门槛。另一方面,现有医保制度安排下农民工医疗保障福利有限、且不公正。城镇职工医保必须连续缴费,而农民工工作不稳定,容易出现重复参保、重复断保的恶性循环,反复处于医保等待期而影响医保受益;城镇职工医保有代际转移性,符合一定条件可以不缴费享受退休医保待遇,农民工难以满足“男30年、女25年”最低缴费年限、难以满足当地连续缴费年限(如苏州规定10年)及其他规定,自然难以享受退休医保待遇,在代际转移中贡献多、享受少;农民工收入水平低,相同的起付线、自付比例等控费手段更容易抑制农民工就医;大病(住院)医疗保险以保障大病为目的,没有个人账户,但农村流动人口多属健康青壮年,对住院和大病门诊需求不高、他们收入水平低,对普通门诊医疗保障有需求,该制度不适合农村流动人口;农村流动人口加入流入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地方不享受财政补贴具有歧视性。

1.3.3 流入地农村流动人口医保制度存在执行不力的情况 各地普遍强调对有劳动关系农民工的参保管理,故医保制度执行首先受正式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影响,900多万农民工只有400多万签订合同,提示农民工不签合同现象比较普遍;其次,部分企业法制意识不强,不为农民工办理社保,农民工维权意识不强或担心失去工作不敢向用人单位争取应有权利;再次,部分农民工健康状况好,对医疗保障重视不够;最后,上级政府对农村流动人口参加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没有指标要求,基层政府激励不足。

1.4 流入地与流出地医保衔接困难 衔接中重复和遗漏皆有可能,医保关系转接困难。在属地化管理体制下,农民工可以同时参加老家的新农合(包括居民医保)和流入地为其安排的各种医保制度,具有重复参保的可能,但由于两边均没有实现百分之百覆盖,漏保也是很容易发生的。对于“允不允许重复报销”,镇江规定“可以”,很多地方没明确表达,但访谈中更多地方对此说“不”。目前农村流动人口医保关系转接仅限于职工医保对职工医保,无职工医保与新农合异地衔接机制,如不具备苛刻的享受退休医保待遇的条件,最终也只能退出职工医保。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制度没有普遍开展且各地做法差异大,异地关系转接、与城镇职工医保转接、与流出地新农合转接均难实现。

2 进一步改进农村流动人口医疗保障制度衔接

2.1 充分重视农村流动人口医保制度的衔接 农村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是医疗保障制度城乡间、地域间的联接点。公平地享有医疗保障是农民工和农民工家属的基本人权,也是宪法赋予他们的基本权益。解决好农村流动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不仅是“民本政府”的重要体现,更是政府“执政为民”的职责所在。解决好农村流动人口医疗保障问题必须解决好农村流动人口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问题。在全民医保时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衔接是否顺畅、衔接是否紧密,关系到城乡医保制度的健康运行,关系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农民工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关系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有必要将农民工医保制度建设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范畴,强化各级政府责任。

2.2 加强和完善农村流动人口现有医保制度 短期内农村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实现应保尽保和全员覆盖是不现实的,应继续加强新农合在农村流动人口医疗保障中的兜底作用;完善新农合的筹资机制,允许外出务工人员春节期间缴纳参加新农合费;完善新农合的补偿机制,简化、缩短报销流程,放宽报销时间期限,打工地医药费用报销比例不降低;提高新农合补偿水平,吸引农民工参加;改进宣传工作。城镇职工医保制度对收入高、工作稳定、准备在城市定居的农村流动人口是适合的,符合工业化、城镇化、市民化发展趋势,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医保体系的做法值得肯定;各地要增强对农民工用人单位和农民工的宣传教育力度,督促用人单位及时为农民工参保;将农民工参保纳入政绩考核范围,构建促进地方政府重视农民工参保的激励相容机制;对农民工参保打破“五险合一”限制;完善补偿机制,实行与支付能力挂钩的起付线和自付比例。

2.3 强化流入地农村流动人口医保制度 工业化、城市化、市民化过程具有长期性,大部分农民工收入水平低、不稳定也具有长期性,建立符合农民工自身特点、可连续转接的、过渡性的医保制度是必要的。鉴于单纯的大病医疗保险的诸多缺陷,以及江苏省普遍建立起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具有大小病均保障特点、各地普遍建立起城镇居民医保和城镇职工医保间转接机制的事实,主张逐步放弃农民工大病医保制度,同时放宽城镇居民医保制度户籍限制,要求参加城镇职工医保制度有困难的企事业农民工集体参加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贴部分由用人单位缴纳,农民工自己也缴纳一部分,允许灵活就业农民工及其家属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允许居住在乡镇的农民工及其家属参加当地的新农合。流入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在财政补贴上应一视同仁。可考虑由省级财政给予适当补贴,优化对地方政府的激励相容机制。相关部门应强化居(暂)住证管理,为农村流动人口纳入流入地包括卫生服务在内的公共服务体系保驾护航。

2.4 促进流入地与流出地医保制度衔接、整合 设法解决农民工异地就医事后报销难和医保关系转接难这两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框架内的解决办法之一是跨区域设立定点医疗机构,如安徽省金寨县与苏州吴江市第三人民医院签订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协议,河南信阳在北京设立定点医院长峰医院,这种方法只能适用于外出务工人员较集中的地区,否则成本太大。同时解决两个问题的办法有两个:一是提高统筹层次,实行省级、乃至全国统筹,二是建立区域间统筹机制,难度均较大。还有一个办法是避开医保关系转接,通过计算机联网,网上审核,只解决异地就医难题。不管哪种办法,都要先解决地区间、城乡间医保制度差异过大问题,不断整合、统一城乡医保制度,不断降低地域间医保制度差异,是农村流动人口医保制度衔接、整合的必要前提。据了解,江苏省目前拟采用全省联网方式解决城镇职工医保制度的异地就医问题。应加速医保制度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使广大城乡居民(包括农村流动人口)均能享受到异地就医的便捷。

2.5 应允许农村流动人口参加两种医保制度 允不允许农民工同时参加两种医保制度,学者和实践者意见不一[2-3]。笔者认为,目前阶段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制度水平均不高,城镇职工医保制度又有起付线、自付比例等限制,同时参加两种医保制度有互补作用,所以应允许同时参加。应由省级政府做出明确规定,统一规定先在流入地按相关医保规定报销,再凭相关票据和证明至流出地新农合经办机构报销,总补偿不能超过100%。新农合保障力度足够大,或实现了省级统筹、联网,这一规定再取消。

参 考 文 献

[1] 邹农俭.江苏沿江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4(3):11-25.

[2] 胡务.农民工大病医疗险与城镇基本医疗险的衔接[J].经济管理,2007,29(9):11.